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下

发布时间:2023-5-12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下

阅读能够带给我们丰富的愉悦。这种感觉有时像一只春燕偶然落在窗前,自如,写意,一会儿又穿枝拂叶地飞走了;有时像夏夜月光下的竹林,清风拂面,风涛悦耳,令人心旷神怡;有时又像秋日梧桐听雨,一滴一滴,到黄昏,到天明,平生无名惆怅;还有时像冬日寒山剩雪,霞光映照,暖了人间,心上几多喜悦……这就是阅读带给我们的丰富的愉悦!它能够使我们从日常功利心中暂时解放出来,超然忘我,进入作品并与之共同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得到一种新的发现和理解。当你静下心来,触碰美好的文字,你的精神也随之进入更深、更高、更远的境界,你将饱饮精神升华的甘泉,生长起自己精神的大树!我们希望这套书正是你浇灌精神之树的甘泉。本套书是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配套课外阅读读本,分三个年级编写,每个年级有上下两册,共六册。统编教材要求学生多读书,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体系,建议老师们采取“1+X”的办法。其中“1”是课本,而本套书就是针对“X”编写的。在文章的选择上,针对每篇课文,我们选取 1至 3篇相应的课外文章,并力求从大视野中搜寻符合初中学生阅读的篇目,努力做到既尊重传统与经典,又突破常规,富有新鲜感和时代气息。此外,... [收起]
[展开]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下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阅读能够带给我们丰富的愉悦。

这种感觉有时像一只春燕偶然落在窗前,自如,写意,一会儿又穿枝拂

叶地飞走了;有时像夏夜月光下的竹林,清风拂面,风涛悦耳,令人心旷神

怡;有时又像秋日梧桐听雨,一滴一滴,到黄昏,到天明,平生无名惆怅;

还有时像冬日寒山剩雪,霞光映照,暖了人间,心上几多喜悦……这就是阅

读带给我们的丰富的愉悦!它能够使我们从日常功利心中暂时解放出来,超

然忘我,进入作品并与之共同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得到一种新的发现和理

解。当你静下心来,触碰美好的文字,你的精神也随之进入更深、更高、更

远的境界,你将饱饮精神升华的甘泉,生长起自己精神的大树!

我们希望这套书正是你浇灌精神之树的甘泉。

本套书是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配套课外阅读读本,分三个年级编写,每

个年级有上下两册,共六册。统编教材要求学生多读书,构建“教读”“自

读”“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体系,建议老师们采取“1+X”的办法。

其中“1”是课本,而本套书就是针对“X”编写的。在文章的选择上,针对

每篇课文,我们选取 1至 3篇相应的课外文章,并力求从大视野中搜寻符合

初中学生阅读的篇目,努力做到既尊重传统与经典,又突破常规,富有新鲜

感和时代气息。此外,选文囊括了教材中的推荐阅读篇目,从而为师生减轻

了课外查找资料的烦难。

本套书紧贴教材阅读体系,落实那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

点;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强调阅读策略、方法的学习和运用。本套书

的单元设置和教材一样,也采用“双线组元”,选文的话题与教材一致,语

前言

1

第4页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下

文知识要素也与教材承接。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读,既让学生对单元内容有

总体了解,也对学生进行各个维度的学习指导。在每篇选文中,我们设置了

导读和旁批:导读从人文内涵和语文要素两个方面,对学生的自由自主阅读

进行具体的学习路径指导;旁批则有多种形式,有的是对疑难的解析,有的

是提示阅读重点,有的是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思考和探究。导读和旁批作为学

生阅读的辅助性材料,通常是“点到为止”,旨在让学生自己去寻求文章中

的丰富意味。我们希望,每篇选文给你带来的思考都精彩纷呈,别有洞天。

这符合我们对阅读的认识——阅读能够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愉悦。这也是我们

选编这套书的宗旨。

另外,针对教材规定要作整本书阅读的六部作品,我们节选了其中的一

些篇章,编写了“名著导读”。同样也设置了导读和旁批:导读既介绍了整

部作品的特点,也指明了选读内容的阅读方法和路径;旁批引导学生对选读

内容作精读,同时也是对整本书阅读的具体方法指导。除此以外,还设置了

指向整部作品的阅读任务,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阅读任务,以较为明确的目的

去完成阅读,从而提高阅读效率。这种“以篇读全”的名著导读,可以看作

是我们对自由自主阅读的一种有益尝试。

拓展阅读也就是拓展人生,弥补人生的缺憾。西方有一句俗语:“人生

就像酒心巧克力,谁都不知道下一颗会是什么味道。”阅读也一样,谁也不

知道下一本是什么味道。让我们翻开这套课外阅读读本,开启充满惊喜和精

彩的精神之旅吧!

本书音频请前往“浙江省数字教材服务平台”下载。

编 者

2

第5页

Contents

目录

第一单元

过年:家乡圆梦的炮声 / 陈忠实 2

《温莎墓园日记》序 / 木心 7

小米的回忆 / 曹靖华 11

秦腔 / 贾平凹 17

清明组文 / 丰子恺 24

边城端午 / 沈从文 29

水母 / 汪曾祺 32

第二单元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 竺可桢 宛渭敏

38

雀麦的替换 / 利奥波德 42

大地上的事情(节选)/ 苇岸 46

软体机器人新曙光 / 蔡雨孜 49

1

第6页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下

想象与科学:地球毁于核辐射的前景

/ 江晓原 55

第三单元

刘晨阮肇 / 刘义庆 62

陶渊明传(节选)/ 萧统 64

明清游记两篇 66

峡江寺飞泉亭记(节选)/ 袁枚 66

洞庭山看梅花记(节选)/ 归庄 67

核工记 / 宋起凤 69

《西湖梦寻》二则 / 张岱 71

自序 71

孤山 72

《诗经》三首 74

黍离 74

出其东门 75

二子乘舟 76

第四单元

无声的中国 / 鲁迅 78

毕业赠言两篇 / 胡适 83

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 / 温斯顿·丘吉尔

91

2

第7页

目录

种族隔离制度绝无前途 / 曼德拉 94

真正的英雄 / 罗纳德·里根 97

第五单元

尼亚加拉大瀑布 / 查尔斯·狄更斯 104

西溪的晴雨 / 郁达夫 107

读三峡 / 王充闾 110

武夷山,我的读后感 / 梁衡 116

阳关雪 / 余秋雨 120

第六单元

《庄子》二则 126

《礼记》四则 128

《杂说》二则 / 韩愈 130

苏轼短文两篇 / 苏轼 132

盗不劫幸秀才酒 132

二红饭 133

《老学庵笔记》选读 / 陆游 134

肃王与沈元用 134

马从一 135

唐诗四首 136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 李白 136

兵车行 / 杜甫 137

3

第8页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下

水夫谣 / 王建 138

红线毯 / 白居易 138

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 / 朱自清 140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 朱光潜 145

苏菲的世界 / 乔斯坦·贾德 152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奥斯特洛夫斯基 162

平凡的世界 / 路遥 168

名人传 / 罗曼·罗兰 174

参考答案

4

第9页

民俗文化,产生于民间,传承于民间,世代

相袭;民俗文化,很草根,很朴素,独具区域性;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中

国特色”的民意表述。本单元的选文向我们展

示了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地方戏曲、端午赛舟、

清明祭祖……可谓精彩纷呈。

阅读本单元,要注意区分不同文体的特

质,体会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还要注意感受

作者对民俗文化所寄寓的态度和情思。

第一单元

单元导语

第10页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下

导读

(1) 通 读 下

文,特别关注段落

的 开 头 句 ,说 说

“不安生”的表现

有哪些。

(2) 你 也 吟

诵一下这两句歌

谣吧!你认为它为

什么能在民间传唱

呢?你还知道哪些

关 于 节 日 的 歌

谣?和同伴们交

流一下。

过年:家乡圆梦的炮声1

陈忠实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过年,是每一个中

华儿女都要经历的盛大仪式。不管你来自何方,都会有自己

的过年习俗;不管你经历如何,都会有自己的过年梦想。

出生在陕西西安灞桥的陈忠实为我们讲述了他家乡的过

年习俗和他的过年梦想,请你细细品咂,慢慢寻味!你也可以

将选文与本单元的另一篇文章——《秦腔》放在一起读一读,

感受同是西安籍作家的贾平凹和陈忠实在各自的文章中所体

现出的共同的地域特色。

交上农历腊月,在冰雪和凛冽的西风中紧缩了一个冬天

的心,就开始不安生

···地蹦跳了。

我的家乡灞河腊月初五吃“五豆”,整个村子家家户户都

吃用红豆绿豆黄豆黑豆豌豆和苞谷或小米熬烧的稀饭。

腊月初八吃“腊八”,在用大米熬烧的稀饭里煮上手擀的

一指宽的面条,名曰“腊八面”,不仅一家大小吃得热气腾腾,

而且要给果树吃。我便端着半碗腊八面,先给屋院过道里的

柿子树吃,即用筷子把面条挑起来挂到树枝上,口里诵唱着

“柿树柿树吃腊八,明年结得疙瘩瘩”。随之下了门前的塄

(léng)坎到果园里,给每一棵沙果树、桃树和木瓜树的树枝上

1 选自《党建》2013 年第 2 期。陈忠实(1942—2016),陕西西安人,作家。代表作

有长篇小说《白鹿原》,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等。

2

第11页

第一单元

都挂上面条,反复诵唱那两句歌谣。

到腊月二十三晚上,是祭灶神爷的日子,民间传说这天晚

上灶神爷要回天上汇报人间温饱,家家都烙制一种五香味的

小圆饼子,给灶神爷带上走漫漫的上天之路作干粮,巴结他

“上天言好事,入地降吉祥”。当晚,第一锅烙出的五香圆饼先

献到灶神爷的挂像前,我早已馋得控制不住了,便抓起剩下的

圆饼咬起来。整个冬天都吃着苞谷面馍,这种纯白面烙的五

香圆饼甭提有多香了。

乡村里真正为过年忙活是从腊月二十开始的,淘麦子,磨

白面,村子里两户人家置备的石磨,便一天一天都被预订下

来,从早到晚都响着有节奏的却也欢快的摇摆罗柜的咣当

声。轮到我家磨面的时候,父亲扛着装麦子的口袋,母亲拿着

自家的木斗以及分装白面和下茬面的布袋,我牵着自家槽头

的黄牛,一起走进石磨主人家,从心里到脸上都抑制不住那一

份欢悦。父亲在石磨上把黄牛套好,往石磨上倒下麦子,看着

黄牛转过三五圈,就走出磨坊忙他的事去了。我帮母亲摇摆罗

柜,或者吆喝驱赶偷懒的黄牛,不知不觉间,母亲头顶的帕子上

已落下一层细白的粉尘,我的帽子上也是一层。

到春节前的三两天,家家开始蒸包子和馍。按当地风俗,

正月十五之前是不能再蒸馍的,年前这几天要蒸够一家人半

个多月所吃的馍和包子,还有走亲戚要送出去的礼包。包子

一般分三种,有用肉作馅的肉包和用剁碎的蔬菜作馅的菜包,

还有用红小豆作馅的豆包。新年临近的三两天里,村子从早

到晚都弥漫着一种诱人的馍的香味儿,自然是从这家那家刚

刚揭开锅盖的蒸熟的包子和馍散发出来的。小孩子把白生生

的包子拿到村巷里来吃,往往还要比一比谁家的包子白谁家

的包子黑,无论包子黑一成或白一成,都是欢乐的。我在母亲

揭开锅盖端出第一屉热气蒸腾的包子时,根本顾不上品评包

子成色的黑白,抢了一个,烫得两手倒换着跑出灶房,站到院

3

第12页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下

子里就狼吞虎咽起来,过年真好!天天过年最好。

大年三十的后晌是最令人激情欢快的日子。一帮会敲锣

鼓家伙的男人,把村子公有的乐器从楼上搬下来,在村子中间

的广场上摆开阵势,敲得整个村庄都震颤起来。女人说话的

腔调提高到一种亮堂的程度,男人也高声朗气起来,一年里的

忧愁和烦恼都在震天撼地的锣鼓声中抖落了。女人们继续在

锅灶案板间忙着洗菜剁肉。男人们先用小笤帚扫了屋院,再

捞起长把长梢的扫帚打扫街门外面的道路,然后自写或请人

写对联贴到大门两边的门框上。

最后一项最为庄严的仪式,是迎接列祖列宗回家。我父

亲和两位叔父带着各家的男孩站在上房祭桌前,把卷着的本

族本门的族谱打开舒展,在祭桌前挂起来,然后点着红色蜡

烛,按着辈分,由我父亲先上香磕头跪拜三匝,两位叔父跪拜

完毕,就轮到我这一辈了。我把三支泛着香味儿的紫香点燃

之后插进香炉,再跪下去磕头,隐隐已感觉到虔诚和庄严。最

后是在大门口放雷子炮或鞭炮,迎接从这个或那个坟墓里归

来的先祖的魂灵。整个陈姓氏族的大族谱在一户房屋最宽敞

的人家供奉,在锣鼓和鞭炮的热烈声浪里,由几位在村子里有

代表性的人把族谱挂在祭桌前的墙上,密密麻麻按辈分排列

的族谱整整占满一面后墙内壁。到第二天大年初一吃罢饺

子,男性家长领着男性子孙到这儿来祭拜,我是跟着父亲的脚

后跟走近祭桌的,父亲烧了香,我跟他一起跪下去磕头,却有

不同于自家屋里祭桌前的感觉,多了一缕紧张。

对于幼年的我来说,最期盼的是尽饱吃纯麦子面的馍、包

子和用豆腐黄花韭菜肉丁作臊子的臊子面,吃是第一位的。

再一个兴奋的高潮是放炮,天上满是星斗,离太阳出来还早得

很,那些心性要强的人就争着放响新年第一声炮了。那时候

整个村子也没有一只钟表,争放新年第一炮的人坐在热炕头,

不时下炕走到院子里观看星斗在天上的位置,据此判断旧年

4

第13页

第一单元

和新年交接的那一刻。

我的父亲尽管手头紧巴,炮买得不多,却是个争放新年早

炮的人。我便坐在热炕上等着,竟没了瞌睡,在父亲到院子里

观测过三四次天象以后,终于说该放炮了,我便跳下炕来,和

他走到冷气沁骨的大门外,看父亲用火纸点燃雷子炮,一抡胳

膊把冒着火星的炮甩到空中,发出一声爆响,接连着这种动作

和大同小异的响声,我有一种陶醉的欢乐。

真正令我感到陶醉的炮声,是上世纪刚刚交上80年代的头

一两年。1981或1982年,大年三十的后晌,村子里就时断时续

着炮声,一会儿是震人的雷子炮,一会儿是激烈的鞭炮连续性

响声。这个时候已经早都不再祭拜陈氏族谱了,本门也不祭拜

血统最直接的祖先了,“文革”的火把那些族谱当作“四旧”统统

烧掉了,我连三代以上的祖先的名字都搞不清了。家家户户依

然淘麦子磨白面蒸馍和包子,香味依然弥漫在村巷里,男性主人

也依然继续着打扫屋院和大门外的道路,贴对联似乎更普遍了。

父亲已经谢世,我有了一只座钟,不需像父亲那样三番五

次到院子里去观测星斗转移,时钟即将指向12点,我和孩子早

已拎着鞭炮和雷子炮站在大门外了。我不知出于何种意向,

纯粹是一种感觉,先放鞭炮,连续热烈地爆炸,完全融合在整

个村庄鞭炮此起彼伏的声浪中,我的女儿和儿子捂着耳朵在

大门口蹦着跳着,比当年我在父亲放炮的时候欢实多了。

我在自家门口放着炮的时候,却感知到一种排山倒海爆

炸的声浪由灞河对岸传过来,隐隐可以看到空中时现时隐的

爆炸的火光。我把孩子送回屋里,便走到场塄边上欣赏远处

的炮声,依旧连续着排山倒海的威势,时而奇峰突起,时而群

峰挤拥。我的面前是夜幕下的灞河,河那边是属于蓝田县辖

的一个挨一个或大或小的村庄,在开阔的天地间,那起伏着的

炮声洋溢着浓厚深沉的诗意。这是我平生所听到的家乡的最

热烈的新年炮声,确实是前所未有。

(3) 请 你 关

注文中“我”对炮

声的描述,圈画出

相关的词语或句

子,然后读一读,

感受“我”笔下灞

河过年时炮声的

特质。

5

第14页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下

我突然明白过来,农民圆了千百年的梦——吃饱了!就

是在这一年里,土地下户给农民自己作务,一年便获得缸溢囤

满的丰收,从年头到年尾只吃纯粹的麦子面馍了,农民说是天

天都在过年。这炮声在中国灞河两岸此起彼伏经久不息地爆

响着,是不再为吃饭发愁的农民发自心底的欢呼。我在那一

刻竟然发生心颤,这是家乡农民集体自发的一种表述方式,是

最可靠的,也是“中国特色”的民意表述,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可

以类比的如同排山倒海的心声表述了。

还有一个纯属个人情感的难忘的春节,那是农历 1991 年

的大年三十。腊月二十五日下午写完《白鹿原》的最后一句,

离春节只剩下四五天了,两三个月前一家人都搬进西安,只留

我还坚守在这祖传的屋院里。

大年三十后晌,我依着乡俗,打扫了屋院和门前的道路,

我给自家大门拟了一副隐含着白鹿的对联,又热心地给乡亲

写了许多副对联。入夜以后,我把屋子里的所有电灯都拉亮,

一个人坐在火炉前抽烟品酒,听着村子里时起时断的炮声。

到旧年的最后的两分钟,我在大门口放响了鞭炮,再把一个一

个点燃的雷子炮抛向天空。

河对岸的排山倒海的炮声已经响起,我又一次站在寒风

凛冽的场塄上,听对岸的炮声涌进我的耳膜,激荡我的胸腔。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形成的这种热烈的炮声,一直延续到现

在,年年农历三十夜半时分都是排山倒海的炮声,年年的这个

时刻,我都要在自家门前放过鞭炮和雷子炮之后,站在门前的

场塄上,接受灞河对岸传来的排山倒海的炮声的洗礼,接纳一

种激扬的心声合奏,以强壮自己。

1991年的大年三十,我在同样接纳的时刻不由转过身来,

面对星光下白鹿原北坡粗浑的轮廓,又一次心颤,你能接纳我

的体验的表述吗?这是我最后一次聆听和接纳家乡年夜排山

倒海的炮声。

1988 年 4 月,

陈忠实从西安回到

家乡,把自己“扎根”

在白鹿原下,起笔

写《白鹿原》。这几

乎耗尽了他的全部

心血:每周,他回城

一趟,从家里带着

馍回到白鹿原下的

祖屋,靠着冬天一

盆炭火、夏天一盆

凉水写作,历时四

年。

陈 忠 实 在 60

岁后回家乡灞河,

曾泪眼模糊,他说:

“我愈加固执一点,

在原下写作,便进

入我生命运动的最

佳气场。”

6

第15页

第一单元

《温莎墓园日记》序1

木 心

戏剧充满于江南人的回忆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

审美取向,并激发了一些江南人的表演欲望。木心正是一个

被情节曲折丰富的戏剧激发了内心潜在表演欲的江南人,而

且这种被激发的表演欲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了其不可扼制的创

作冲动。《温莎墓园日记》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一本小说集。

此集子的“序”勾描了木心少时的社戏回忆,我们似乎可

以从中看到鲁迅先生所叙社戏的诸多影子,但又有所不同,阅

读时要注意比较,同时也要注意这篇序言的写作目的。

至今我还执着儿时看戏的经验,每到终场,那值台的便衣

男子,一手拎过原是道具的披彩高背椅,咚地摆定台口正中,

另一手甩出长型木牌,斜竖在椅上——

“明日请早。”

他这几个动作,利落得近乎潇洒,他不要看戏,只等终场,

好去洗澡喝酒赌博困觉了——我仰望木牌,如梦而难醒,江南

古镇的旧家子弟,不作兴夜夜上戏院,尤其是自己年纪这么小。

再说那年代的故乡,没有经常营业的戏院,要候“班子”开

码头开来了,才贴出红绿油光纸的海报,一时全镇骚然,先涌

1 选自《温莎墓园日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木心(1927—2011),原

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浙江桐乡乌镇人,代表作有《云雀叫了一整

天》《琼美卡随想录》等。

导读

(1) 通 读 全

文,思考:本文作者

回忆“儿时看戏的

经验”与《社戏》中作

者叙述看戏的经历

有何不同用意?

7

第16页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下

到埠口的帮岸上,看那几条装满巨大箱笼的船,戏子呢,就是

爬动在船首船艄的男男女女,穿着与常人无异,或者更见褴褛

些,灰头土脸没有半点杨贵妃赵子龙的影子。奇怪的是戏子

们在船上栗栗六六,都不向岸上看,无论岸上多少人,不看,径

自烧饭,喂奶,坐在舷边洗脚,同伙间也少说笑,默默地吃饭

了。岸上的人没有谁敢与船上招呼,万一走来个喊话的,大家

就不看船上而看岸上的那个了。

混绿得泛白的小运河慢慢流,氽(tǔn)过瓜皮烂草野狗的

尸体,水面飘来一股土腥气,镇梢的铁匠锤声丁丁……寂寞古

镇人把看戏当作大事,日夜两场,日场武戏多,名角排在夜场,

私采行头簇崭新,票价当然高得多。

预先买好戏票,兴匆匆吃过夜饭,各自穿戴打扮起来,勿

要忘记带电筒,女眷们临走还解解手,照照镜子,终于全家笑

逐颜开地出门了。走的小街是石板路,年久失修,不时在脚底

磔咯(zhé gē)作响,桥是圆洞桥,也石砌的,上去还好,下来当

心打滑,街灯已用电灯。昏黄的光下,各路看客营营然往戏院

的方向汇集。

“看戏呀?”

“嗳看戏!”

古镇哪里有戏院,是借用佛门伽蓝,偌大的破庙,“密印

寺”,荒凉幽邃,长年狐鼠蝙蝠所据,忽然锣鼓喧天灯火辉煌,

叫卖各式小吃的摊子凑成色香味十足的夜市,就是不看戏,也

都来此逗留一番。

戏呢,毋须谈,以后或者谈。散戏,众人嗡嗡然推背接踵

而出寺门,年纪轻的跨圮墙跳断垣格外便捷,霎时满街身影笑

语像是还有什么事情好做,像是一个方向走的,却越走越岔渐

渐寥落,寒风扑面,石板的磔咯声在夜静中显得很响,电筒的

光束忽前忽后,上桥了,豆腐作坊的高烟囱顶着一弯新月,下

面河水黑得像深潭,沿岸民房接瓦连檐偶有二三明窗,等候看

8

第17页

第一单元

戏者的归返——跟前的一切怎能与戏中的一切相比,本来也

未必看出眼前的人没意趣,见过戏中的人了,就嫌眼前的人实

在太没意趣,而“眼前的人”,尤其就是指自己,被“戏”抛弃,绝

望于成为戏中人。

我执着的儿时看戏的经验宁是散场后的忧悒,自从投身

于都市之后,各类各国的戏应接不暇,剧终在悠扬的送客曲中

缓步走到人潮汹汹的大街上,心中仍是那个始于童年的阴沉

感喟——“还是活在戏中好”,即使是全然悲惨了的戏。

“分身”“化身”似乎是我的一种欲望,与“自恋”成为相反

的趋极。明知不宜做演员,我便以写小说来满足“分身欲”“化

身欲”——某编辑先生于刊出《两个小人在打架》后,再度约稿

时声称:“我们知道您曾经担任过中学国文教师……”某编辑

女士览及《完美的女友》之类,访谈中提起:“看到了为您缝制

丝质衬衫的女雕刻家等您从前的伴侣,可否请您谈谈您的诸

多‘情障’。”某青年读者来信问:“从《第一个美国朋友》看,你

幼年家境很好,教养是不错的,后来怎会一事无成的呢?”《芳

芳 NO.4》引起女读者的义忿,其中有位姑娘力主“芳芳是个好

女孩”,所以“你怎么就这样看待她”——我没有在中学教过国

文。也没有作为石油工程师与女雕刻家旧情复叙。福音医院

是有的,美国孟医生对于我是陌生人。我从一个男人身上取

了“芳芳”的模特儿,那音乐家的原型却是个女的;情况既然颠

倒,也即本来就没有这回事——当时我并未按实回复编者读

者,怕会被认为我讳避抵赖,认为我不够朋友。

如果要够朋友一下,便得拈动三个名词,梦、生活、艺术,

此三者被反复烹调得十分油腻,只可分别抉取其根本性质——

不自主、半自主、全自主——我偏爱以“第一人称”营造小说(也

通用于散文和诗),就在乎对待那些“我”,能全然由我做主。

“……袋子是假的,袋子里的东西是真的。当袋子是真的

时,袋子里的东西是假的了。”(一则笔记)

(2)揣摩作者

引用这则笔记的用

意。

此段提到的四

篇文章都收录在

《温莎墓园日记》这

本小说集里。

9

第18页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下

再多解释就难免要失礼。还是顾左右而续叙往事吧——

古镇春来,买卖蚕种筹开桑行的热潮,年年引起盛大的集市,

俗称“轧蚕花”,庙会敬奉的主神名叫“蚕花娘娘”,不见得就是

指嫘祖。那娘娘有个独生的“蚕花太子”,是最喜欢看戏的。

所以在一切的闹忙中,扣人心弦者还是借此机会大家有得戏

看,旷地上搭起巍然木阁,张幔蒙屏,悬幡插旗,蚕花太子用小

轿抬来摆在最好的位置上,咚咚,人山人海,全本《狸猫换太

子》。日光射在戏台边,亮相起霸之际,凤冠霞帔蟒袍绣甲,被

春暖的太阳照得格外耀眼,脸膛也更如泥做粉捏般的红白分

明,管弦锣鼓齐作努力,唱到要紧关头,乌云乍起,阵雨欲来,

大风刮得台上的缎片彩带乱飘乱飘,那花旦捧着螺钿圆盒瑟

瑟价抖水袖,那老生执棍顿足,“天哪,天……哪……”一声声

慷慨悲凉,整个田野的上空乌云密布,众人就是不散,都要看

到底,盒子里的究竟是太子、是狸猫……

这种“草台戏”即所谓“社戏”,浙江上八府往往开演在祠

堂里,如果现成的戏台临河,便围泊了许多乌篷船,启篷仰观,

观罢荡橹而去。下三府的敬神献戏,贪图看客多多,向木行借

来长条毛板,面对戏台架作马蹄形的层座,外边便是大片大片

嫩绿的秧田,辣黄的油菜花发着浓香,紫云英锦毯也似的一直

铺到河岸。然而日日见惯的平凡景致,哪里抵得过戏台上的

行头和情节,灿烂曲折惊心动魄,即使太子总归假的,即使狸

猫总归假的,而其中总归有真的什么在——我的童年,或多或

少还可见残剩下来的“民间社会”,之后半个世纪不到就进入

了“现代”,商品极权和政令极权两者必居其一的“现代”,在普

遍受控制的单层面社会中,即使当演员,也总归身不由己,是

故还是写写小说(其实属于叙事性散文),用“第一人称”聊慰

“分身”“化身”的欲望,宽解对天然“本身”的厌恶。至此,童年

看戏散场后小街磔咯作响的石板,桥堍(tù)豆腐工场高烟囱上

的新月,也被装在前面所说的那种袋子里而不再怨尤了。

(3) 这 篇 序

言是否激发了你

阅读整部小说集

的兴趣?为什么?

10

第19页

第一单元

小米的回忆1

曹靖华

曹靖华是一位在散文园地里勇于探求艺术独创性的作

家。他在自己的散文集《花》的《小跋》中谈道:“每个散文家都

应该有自己的独特的、不因袭的、音乐的调子。”《小米的回忆》

就是他以自己独特的调子谱写的一篇情挚意深的散文佳作。

文章立意高远、感情笃挚、文辞质朴,就像他本人所讴歌

的“小米”那样,看起来平淡无奇,却对人有着十分珍贵的价

值,可以称得上是我们精神生活中“难得的珍品”。阅读时,请

细细咀嚼品味。

毛泽东同志说: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又说:

“延安的一切就是枪杆子造出来的。枪杆子里面出一切

东西。”

“我们所依靠的不过是小米加步枪,……这小米加步枪比

蒋介石的飞机加坦克还要强些。”

“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

的。”

1 选自《曹靖华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曹靖华(1897—1987),原

名曹联亚,河南人,翻译家、散文家、教育家,北京大学教授。代表作有《春城飞

花》《望断南飞雁》等。

导读

(1) 作者以毛

泽东的论述开篇,

有何用意?

11

第20页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下

枪杆子出政权,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凡是反动的东西,

你不打,它就不倒”。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推翻了帝国主

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设社会主义,并支

援世界人民。帝、修、反,恨之入骨,莫奈我何的,也就是因为

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手中掌握了枪杆子。

不过,饿着肚子,去冲锋陷阵,消灭敌人,是困难的。所以

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及这问题时,用“小米加步枪”来概括。因

为没有小米,步枪本身也就难起作用了。可见,人民在取得政

权和捍卫政权中,小米之功,是不能抹煞的。

小米因粒小而色黄,故又称黄米,以别于大米、白米。小

米古称“禾”“稷”“谷”“粟”,北方从播种到收割通称“谷子”,去

壳后称“小米”。原产我国,在我国种植已有六七千年历史。

为我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区主要在黑龙江以南,

淮河流域以北各省。属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性喜温暖,耐

旱,对土壤要求不高,适应性强。

回忆童年时代,距家门口半里来远的小河边上,有一小块

砂石地,叫“石垄”。那儿尽是比牛还大的花岗岩石头,有的在

地面上,有的大半埋在地下。总之,这是很难耕种的荒地。石

与石之间,偶然有小片砂土地。废物利用吧,那地上除了要求

低的谷子以外,其他作物是难长的。谷子撒上,谷苗长到五六

寸高时,得“间苗”,即把过稠的及瘦弱的谷苗剔去,把株距五

六寸的茁壮谷苗留下。这是农田的轻活,多半都是儿童干

的。季节一到,我就干起这活来。

小米味美可口,故乡把它当作细粮。平时舍不得吃,多留

给产妇或病人吃的。至于当地人民,常年的主食是玉米,而不

是小米。记得当年祖母每逢冬天,爱用砂罐放到炕洞里熬小

米稀饭。那时,这就是“高级”食品了。

小米不但味美,且富于营养。它含蛋白质比大米、玉米都

(2) 以下是由

小米勾起的一些回

忆,请用简要的语言

概述回忆的内容。

12

第21页

第一单元

高,含脂肪为大米的三倍。此外,还含多量维生素A、B,以及为

人体所不可缺的其他成分。

谷子是我国北方各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我国种植最

早的作物。据说,远在六七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及晋南、豫西

一带,在氏族公社里就种粟了。

谷子有防潮、防热、防虫、不易霉烂的优点。自古就有“五

谷尽藏,以粟为主”的贮粮备荒作法,在一般情况下,谷子可保

存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是理想的备战备荒粮食。

谷子浑身是宝,谷草是家畜的好饲料,谷糠可喂猪,又是

酿造的辅料;谷茬可沤肥1

及当柴烧。总之,它浑身无弃物。

故乡的小河边上的“石垄”啊,在火红的年代里,它早该变

成一马平川的丰产田了吧!

一九三三年,我回国后,在该年底,利用寒假专程由京赴

沪,去探望阔别已久、怀念殷切的鲁迅先生。在反动统治“寒

凝大地”的气氛中,我直然落脚到当年一般人很少知道的他的

寓所——大陆新村九号。住在三楼上,二楼就是他的卧室而

兼工作室。

我去时,还特别带了整整一口袋小米。事后从《鲁迅日

记》得知,他把这些小米,还分给内山完造先生、周建人同志和

茅盾同志。

当时鲁迅先生一看见这整口袋小米时,惊奇地问道:

“小米,你怎么知道我爱吃小米呢?”

“我从《两地书》知道的。那上边写着,有一次,你从北京

回上海,动身前就买了小米。”

鲁迅先生一听,就向身旁站的广平同志肩上拍了一下,大

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鲁迅先生接着说:

1 沤(òu)肥:用水长时间浸泡禾秸、人畜粪便、污泥等物沤成的肥料;也指制这种

肥料的过程。

(3) 画线句用

了什么表达方式?

注意它出现的位

置,体会其作用。

13

第22页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下

“原来如此啊!”

接着,我们的话题就转到小米上了。我说:

“上海有小米,二马路、三马路顶西口,那些卖鸟的小铺

子,都是用小米喂鸟的,为什么你舍近求远,从北京买小米

呢?”

鲁迅先生答道:

“那些小米是喂鸟的,不能吃。”

话就到此为止,关于小米再没谈下去了。

“南方小米为什么不能吃”,这问题一直没得到解答。

解放初年,在会场上遇到一位老同乡,他是农业科学专

家,我问道:

“为什么北方小米那么好吃,南方小米却只能作饲料,不

能吃?”

他冲口而出说:

“土壤问题,北方是碱性土壤,宜于谷子生长,小米好吃。

南方是酸性土壤,不宜于谷子生长,小米不能吃,煮不烂,只

能当饲料……”

抗战期间,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下,四川人常称

的“下江人”,大批涌到重庆。鲁迅先生说过:“野人怀土,小草

恋山。”背乡离井的人,怎能不怀念落入敌手的故乡国土?怎

能不怀念养育自己的故里山川?这“怀乡”情中,也包括从儿

童时代起,培养出来的口味。人生在世,天南地北,东奔西走,

不管他的生活如何“国际主义化”,也不管他如何地“四海为

家”,但从小培养出来的口味,一般称作家乡味吧,不管他身处

天涯海角,对这家乡味,总感分外亲切、可口,即使山珍海味,

也难与之相比。

当年重庆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个大众化的北方饭馆,名

字似乎就叫“老乡亲”,主要卖烧饼和小米稀饭。“下江人”每逢

进城,到吃饭时,宁肯饿着肚子,多赶几条街,多绕过一些门口

14

第23页

第一单元

挂着“开堂”二字招牌的当地饭馆,也要赶到“老乡亲”,去饱餐

一顿烧饼和小米稀饭。当时这些赶到“老乡亲”去吃饭的“下

江人”,把“吃饭”称作“过瘾”。

有一次,我在“老乡亲”“过瘾”时,顺便问道:

“老乡,你们这小米从哪来的?”

“从哪来的,拿命换的呢!穿过鬼子一道道封锁线,辗转

弄来的。从界首那边弄来的。倒霉时,不是挨打,就是东西被

没收,有时还要把人押起来呢!……”

啊,小米啊!在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反动派统治下,谁会

想到你还有这样多的诉不尽的灾难呢!……

八年抗战1

中,在重庆,小米成了“下江人”念念不忘的、可

望而不可即的珍品。

党是深深理解这种“怀乡”之情的,所以,每逢总理、董老2

或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的其他同志,因公去延安,回来时,总尽

可能在飞机上多带些小米,用白细布缝成七八寸见方的口袋,

每人送一袋。我每逢收到时,把它看作无上珍品,每粒小米,

都包含着党对我们的体贴入微的深情厚意啊!当年,那是什

么样的景况呢?!一面是反动派处心积虑,要把进步文化工作

者斩尽杀绝;一面是我们伟大的党,见义勇为,挺身而出,从敌

人的屠刀下,不但决然抢救、庇护其生命,而且直至生活细节,

也予以无微不至的关切,甚至连吃的、穿的等等,都尽可能地

想到、照料到。在重庆时,周恩来同志不是把延安革命人民,

遵照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第一次生产的

毛呢送给我吗!在中国反动派要将我们斩尽杀绝的险境中,

这是“情逾骨肉”、最真挚而伟大的“天下父母心”啊!那呢子

我得到后,考虑了好久,决定给我的独子作一套制服,可是他

1 现认为应是“十四年抗战”,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

年结束。

2 总理、董老:指周恩来、董必武。

15

第24页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下

(4) 纵 观 全

文,思考:作者是

如何组织这些回忆

的内容的?这样组

织有什么好处?

异常珍惜,舍不得穿,他知道这是党送的呢子啊。那时他还是

孩子,刚入小学。现在他已经被党培养成人,参加了党的行

列,最近出国工作时,对当年党送的那套呢衣服,念念不忘,对

周伯伯念念不忘。他常说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并

由此而引申道:“党的手中锄,我们碗中粟!”永远怀念着党送

给的呢衣料和延安的小米!

当年,我将故乡特产“猴头”邮寄给鲁迅先生,他收后来信

说:“猴头闻所未闻,诚为珍品,拟俟有客时食之。”重庆时期,

总理、董老,从延安带给我的小米,我看作珍品中之珍品,一粒

小米,比一只猴头还珍贵。郑重地用金属饼干筒装起来,把盖

子盖严,“拟俟有病时”,任何东西都不能进口时,拿它作“度

命”之物。有一次,我得了伤寒,另一次,得了恶性疟疾。高烧

中,任何东西不能进口了,就全靠延安小米稀饭度命的。当

年,我仗着小米,战胜了病魔。延安革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

不是仗着小米加步枪,击败了美械装备的中国反革命武装吗!

小米加步枪的延安精神,永远鼓舞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周

总理、董老对中国反动统治区进步文化工作者的教育和关切,

是我终生难忘的。今天,我们在粉碎了“四人帮”篡党夺权的

反革命阴谋之后,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在发扬小米加步

枪的延安精神,建设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我想起这些

往事,心情激动,对未来充满了无比的信心。胜利是属于我们

的,明天是属于我们的。

一九七七年二月

16

第25页

成长是一段惶惑不安的旅程,你一定时常

张大着慌张的眼睛顾盼,此时,不妨打开一本

书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革命年代青年

的理想与选择、《平凡的世界》中大变革时代普

通人的苦难与奋斗、《名人传》里三位艺术巨匠

的艰辛与追求,都能给予你人生的启迪;或者

来听听朱自清先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生动阐述,读读朱光潜先生睿智而真诚的思想教诲,

看看苏菲是怎样在哲学的指引下好奇地前行,

你也一定能受益良多。

阅读这些书籍,不妨做一些摘录和批注,

未知的精彩正在书籍里静静地等候,期待在一

个美妙的时刻击中你懵懂的心灵。你也可以

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式,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恰好契合你成长心境的内容先读。总之,好书常伴,旅途将美好而充实!

名著导读

第26页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下

导读

在 阅 读 本 文

之前,你对《战国

策》这本书有哪些

认识呢?请简要

列出。

(1) 全 文 共

六个自然段。阅

读时,请逐段批注

段落大意,在此基

础上,理清文章思

路,明晰段落与段

落之间的内在逻

辑。

经典常谈1

朱自清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是一部对中学生进行经典普及的学

术著作,自出版以来,多次重印,广受欢迎。该书从古典目录

分类体系出发,选择代表性典籍加以介绍,见解精辟,文笔优

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

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

阅读《经典常谈》,你可以通过浏览目录对全书的内容和

结构进行初步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目的进行选择性

阅读。阅读过程中请特别关注该书在内容编排与写作风格上

的独到之处,对其中介绍的经典作品若有兴趣就可找来一读。

《战国策》第八

春秋末年,列国大臣的势力渐渐膨胀起来。这些大臣都

是世袭的,他们一代一代聚财养众,明争暗夺了君主的权力,

建立起自己的特殊地位。等到机会成熟,便跳起来打倒君主

自己干。那时候各国差不多都起了内乱。晋国让韩魏赵三家

分了,姓姜的齐国也让姓田的大夫占了。这些,周天子只得承

认了。这是封建制度崩坏的开始。那时候周室也经过了内

乱,土地大半让邻国抢去,剩下的又分为东西周;东西周各有

1 选自《经典常谈》(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版)。

140

第27页

名著导读

君王,彼此还争争吵吵的。这两位君王早已失去春秋时代“共

主”的地位,而和列国诸侯相等了。后来列国纷纷称王,周室

更不算回事;他们至多能和宋、鲁等小国君主等量齐观罢了。

秦楚两国也经过内乱,可是站住了。它们本是边远的国

家,却渐渐伸张势力到中原来。内乱平后,大加整顿,努力图

强,声威便更广了。还有极北的燕国,向来和中原国家少来

往;这时候也有力量向南参加国际政治了。秦、楚、燕和新兴

的韩、魏、赵、齐,是那时代的大国,称“七雄”。那些小国呢,从

前可以仰仗霸主的保护,作大国的附庸;现在可不成了,只好

让人家吞的吞,并的并。算只留下宋、鲁等两三国,给七雄当

缓冲地带。封建制度既然在崩坏中,七雄便各成一单位,各自

争存,各自争强;国际政局比春秋时代紧张多了。战争也比从

前严重多了。列国都在自己边界上修起长城来。这时候军器

进步了;从前的兵器都用铜打成,现在有用铁打成的了。战术

也进步了。攻守的方法都比从前精明;从前只用兵车和步卒,

现在却发展了骑兵了。这时候还有以帮人家作战为职业的

人。这时候的战争,杀伤是很多的。孟子说,“争地以战,杀人

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可见那凶惨的情形。后人因此

称这时代为战国时代。

在长期混乱之后,贵族有的做了国君,有的渐渐衰灭。这

个阶级算是随着封建制度崩坏了。那时候的国君,没有了世

袭的大臣,便集权专制起来。辅助他们的是一些出身贵贱不

同的士人。那时候君主和大臣都竭力招揽有技能的人,甚至

学鸡鸣学狗盗的也都收留着。这是所谓“好客”“好士”的风

气。其中最高的是说客,是游说之士。当时国际关系紧张,战

争随时可起。战争到底是劳民伤财的,况且难得有把握;重要

的还是外交的工夫。外交办得好,只凭口舌排难解纷,可以免

去战祸;就是不得不战,也可以多找一些与国,一些帮手。担

负这种外交的人,便是那些策士,那些游说之士。游说之士既

141

第28页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下

然这般重要,所以立谈可以取卿相;只要有计谋,会辩说就成,

出身的贵贱倒是不在乎的。

七雄中的秦,从孝公用商鞅变法以后,日渐强盛。到后来

成了与六国对峙的局势。这时候的游说之士,有的劝六国联

合起来抗秦,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前一派叫“合纵”,是

联合南北各国的意思,后一派叫“连横”,是联合东西各国的意

思——只有秦是西方的国家。合纵派的代表是苏秦,连横派

的是张仪;他们可以代表所有的战国游说之士。后世提到游

说的策士,总想到这两个人,提到纵横家,也总是想到这两个

人。他们都是鬼谷先生的弟子。苏秦起初也是连横派。他游

说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穷得要死,只好回家。妻子、嫂

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恨极了,用心读书,用心揣摩;夜里

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这样整一年,他想着

成了,便出来游说六国合纵。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国相

印,又有势又有钱。打家里过的时候,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

低头,嫂嫂趴在地下谢罪。他叹道:“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真

是少不得的!”张仪和楚相喝酒,楚相丢了一块璧。手下人说

张仪穷而无行,一定是他偷的,绑起来打了几百下。张仪始终

不认,只好放了他。回家,他妻子说:“唉,要不是读书游说,那

会受这场气!”他不理,只说:“看我舌头还在罢?”妻子笑道:

“舌头是在的。”他说:“那就成!”后来果然做了秦国的相;苏秦

死后,他也大大得意了一番。

苏秦使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哪有游说人主不

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的

心思。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

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

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

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

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

(2) 孟 子 在

与景春论述“何为

大丈夫”时曾评价

张仪等人的行为

属“ 妾 妇 之 道 ”。

你是否认同孟子

的评价?请结合

本文的具体内容

发表你的看法。

142

第29页

名著导读

(3) 读 完 此

文,你对《战国策》

这本书有了哪些

新的认识?请分

点写下来。

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

然。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

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

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这需要技巧;《韩非子·说难篇》专

论这个。说得好固然可以取“金玉锦绣”和“卿相之尊”,说得

不好也会招杀身之祸,利害所关如此之大,苏秦费一整年研究

揣摩不算多。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

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

可少的。

记载那些说辞的书叫《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名

也是他提议的。但在他以前,汉初著名的说客蒯通,大约已经

加以整理和润饰,所以各篇如出一手。《汉书》本传里记着他

“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篇,号曰《隽永》”,

大约就是刘向所根据的底本了。蒯通那枝笔是很有力量的。

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固然传达出来了;而那些曲折微妙

的声口,也丝丝入扣,千载如生。读这部书,真是如闻其语,如

见其人。汉以来批评这部书的都用儒家的眼光。刘向的序里

说战国时代“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

已矣”,可以代表。但他又说这些是“高才秀士”的“奇策异

智”,“亦可喜,皆可观”。这便是文辞的作用了。宋代有个李

文叔,也说这部书所记载的事“浅陋不足道”,但“人读之,则必

乡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又道,说

的还不算难,记的才真难得呢。这部书除文辞之胜外,所记的

事,上接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为止,共二百零二年(西元前

四〇三至前二〇二),也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所谓战国时代,

便指这里的二百零二年;而战国的名称也是刘向在这部书的

序里定出的。

(4) 请 以 本

文为例,从语言风

格 的 角 度 ,探 究

《经典常谈》这部

介绍国学典籍的

小册子能多次重

印并受到广泛欢

迎的原因。

143

第30页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下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选择阅读做批注】

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完成下面的

阅读卡片。

阅读目的

阅读篇目

选择关注的类别

选择批注的方式

原文内容

我的批注

汉字( ) 经( ) 史( ) 子( ) 集( )

概括式批注( ) 赏析式批注( )

评价式批注( ) 质疑式批注( )

解释性批注( )

【经典回眸做分享】

班级将开展“经典回眸”活动。请从教材中选择感兴趣的

作品,联系《经典常谈》中的介绍,重读经典,把你的发现与同

学进行分享。以下作品供参考:

七上第三单元:《〈论语〉十二章》

七下第二单元:《木兰诗》(乐府诗)

八上第六单元:《周亚夫军细柳》(《史记》)

八下第三单元:《〈诗经〉二首》

【探寻让经典易懂的奥秘】

叶圣陶先生在《重印〈经典常谈〉序》中指出:“朱先生所说

的经典,指的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用文字写的东西。假如把准

备接触这些文化遗产的人比作参观岩洞的游客,他就是给他

们当个向导,先在洞外讲说一番,让他们心中有个数,不至于

进了洞去感到迷糊。”读《经典常谈》,探寻朱自清先生让学术

经典变得通俗、可读性强的奥秘。以《让经典易懂的奥秘》为

题写一篇短文,展现你的探寻成果。

144

第31页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过年:家乡圆梦的炮声

(1) 腊月初五吃“五豆”;腊月初八吃“腊八”;腊月二十三晚上祭灶神爷;从腊月二十

开始淘麦子,磨白面;春节前的三两天,开始蒸包子和馍;大年三十的后晌,敲锣鼓、洗菜剁

肉、写对联、迎接列祖列宗回家等。

(2) 这两句歌谣之所以能在民间传唱,是因为它富有节奏性、音乐性,朗朗上口,而且

寄托着民众对来年的美好期待和祝福。

(3)“震人的”“激烈的鞭炮连续性响声”“排山倒海爆炸的声浪”“时现时隐的爆炸的

火光”“连续着排山倒海的威势,时而奇峰突起,时而群峰挤拥”“那起伏着的炮声洋溢着浓

厚深沉的诗意”“这是我平生所听到的家乡的最热烈的新年炮声,确实是前所未有”“河对

岸的排山倒海的炮声”等。从这些词句中,可以感受到“我”笔下灞河过年时的炮声是热烈

的、经久不息的、气势恢宏的,是家乡农民心底的欢呼在大地上的表达,是家乡对“我”“洗

礼”的最好方式。

《温莎墓园日记》序

(1) 此文作为小说集的序言,作者回忆儿时社戏,一方面为表达对水乡小镇的柔软怀

念,另一方面则向读者交代了自己创作小说的缘由。而鲁迅先生的《社戏》是一篇小说,作

者回忆儿时看社戏的经历,展示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赞美劳动

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摆脱封建束

缚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2) 引用此则笔记意在表示“我便以写小说来满足‘分身欲’‘化身欲’”“我偏爱以‘第

一人称’营造小说(也通用于散文和诗),就在乎对待那些‘我’,能全然由我做主”,小说是

虚构(假)的,亦是真实的。

(3) 示例:这篇序言激发了我阅读整部小说的兴趣。因为这篇序语言冷静华美又颇

具张力,给我诗意的审美的同时又把我带入哲思的旋涡,极具吸引力。另外,此篇序言用

了大篇幅的文字来写自己儿时在故乡看戏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柔软情怀,

也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这样的作者,会写出怎样的小说呢?作者在这篇序里也交代了自己

写小说的缘由,是为满足自己的“分身欲”,是为聊慰不能再“看戏”的遗憾,那么作者会在

自己的小说中怎样演绎“我”呢?“梦、生活、艺术”是怎样在作者的小说中得以调和的呢?

这些都是我阅读了这篇序言之后想要知道的。带着这样的阅读期待开启这本小说的阅读

之旅,应该很美妙吧!

1

第32页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下

小米的回忆

(1) 以毛泽东有关“小米加步枪”的论述开篇,挈领题旨,显得气势挺拔,境界开阔。

毛主席的这两段教导是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的科学总结,清楚地说明了枪杆子里

面出政权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小米加步枪”的延安精神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作

者从毛主席的富有哲理的谆谆教诲入手,把读者从对小米的日常生活印象带到了用“小米

加步枪”打败内外敌人的峥嵘岁月中,从而为他的“亲切”和“温暖”的回忆定下了高昂有力

的基调,以高屋建瓴之势,豁然打开了文章的思想意境。

(2) ①回忆童年时代关于小米的记忆,对小米的自然属性和一般社会属性作了介

绍。②回忆他在一九三三年寒假专程千里迢迢带一口袋小米去探望鲁迅先生的情景。③

回忆抗日战争时期,背乡离井的“下江人”喜欢喝小米粥,寄托着对“落入敌手的故乡国土”

的深切怀念;周恩来同志和董必武同志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工作时期,特意把延安的小米

多带些到重庆来,分送给那些渴望尝到家乡口味而不可得的人们;自己两次病重,“全靠延

安小米稀饭度命”,终于“战胜了病魔”。

(3) 此句是炽烈的抒情性语言,出现在对童年时代小米的回忆之后。通过“石垄”与

“平川”、难长作物的“砂土地”和“丰产田”的有力对比,揭示今昔巨变,不露痕迹地吸引读者从

这翻天覆地的历史变革中,去领会作者所要歌颂的“小米加步枪”的延安精神的巨大威力。

(4) 文章的回忆部分,作者分别从自己生活的三个不同时期里,撷取了和小米有关的

典型材料,以时间先后为序贯连了起来。这部分内容自然成为三段,但又有内在联系,像

一个人随着生活和社会阅历的不断加深,文章也由浅入深,似涓涓细流,缓缓流进广阔的

河床,最后汇入浩瀚的大海,激起澎湃的情涛、汹涌的思潮,使感情得到强烈的抒发,题意

得到深刻的揭示。

秦 腔

(1) 台下观众的反应说明了观众欣赏秦腔时的投入,秦腔这种独特的艺术带给这些

人极大的精神享受,让他们觉得活着真好,再大的困苦和灾难都能默默承受。在这一年四

季的等待中,在戏前戏后的耳闻目睹中,享受这过程中的一切鸡零狗碎、嬉笑怒骂,于是日

子就有了盼头,生活就有了滋味。

(2) 这样写主要是为了展示那种有着深厚、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秦地人潜藏于意识

深处的刚烈、粗放、忍耐的气质和他们精神上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展示他们的地域文化、生

命意志和精神追求,以及在此背景下秦腔之所以能够诞生并永葆其顽强生命力的复杂缘由。

(3)“只”字的反复出现,意在强调“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与“秦腔”之间那种“有你

才有我,只有我才能体现你”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也强调了秦腔与养育了这一艺术样式的

秦川百姓之间的血肉联系。秦腔源于八百里秦川西府的敦厚民性和特殊方音,作为秦川

农民五大生命要素之一,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比较起来,它是唯

一精神性的需求,是恶劣物质条件下的精神享受。秦腔对于秦地乡村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农民把所有农闲时间留给它,也从中得到足够的乐趣。从搭台、排练到演出,他们全程参

2

第33页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下

只称自己是“监南京排岸”。传说这件事的人都觉得这事好笑。

唐诗四首

(1) 春秋时楚人陆通,字接舆,因不满楚昭王的政治,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孔

子去楚国,陆通在他车旁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劝孔子不要做官,以免惹祸。这

里,李白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对政治前途的失望,暗示自己要像楚狂那样游览名山,去过隐

居生活。

(2) 示例一:庐山秀丽挺拔,高耸入云;树木青翠,山花烂漫,九叠云屏像锦绣云霞般

展开;湖水山影,相互映照,烘托得分外明媚绮丽。 示例二:长江悠悠东去,流向远方。

黄云涌出连绵万里,长江的九条支流白波滚滚,有如流动的雪山。

(3) 诗人内心的矛盾是一面希望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一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

间风物。

(4) 诗人提及“武皇”“汉家”,是以汉喻唐。诗人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

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5) 诗人感慨如今生男不如生女好,与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重男轻女”的社

会心理相悖,实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由于连年战争,男子大量死亡,在这残酷的社

会条件下,人们一反常态的心理,愈加反映出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灾难以及人们对战争

的痛恨。

(6) 纤夫的全部财产只有一间茅屋,本不值得留恋,只因舍不得离开故乡。即使逃离

水乡,没有了水上徭役,还会有陆上的徭役和租赋,无处不在的剥削和压迫迫使纤夫只能

无奈地忍受困境。

(7)《红线毯》讲述了宣州太守为了逢迎讨好荒淫无度的皇帝,不顾百姓疾苦,自谓要

竭力进贡红线毯的故事。诗人借此故事表达的情感与《卖油翁》有相似之处,都有对统治

阶级的强烈谴责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

(1) 第1段: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崩坏。第2段:七雄争霸,战国时代到来。第3段:策

士的产生。第 4段:游说的策士分为“合纵”和“连横”两派,合纵派代表是苏秦,连横派代

表是张仪。第5段:策士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钱财卿相。第6段:介绍《战国策》这本

书。本文从策士产生的历史背景开始谈起,接着介绍策士的两大主要流派及其职业特征,

最后顺理成章地导出记载策士言论的书——《战国策》。文章可谓一气呵成,段落与段落

之间衔接自然,内在逻辑性极强。

(2) 示例:我认同。孟子认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其具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

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张仪、苏秦等人虽有智谋和辩才,但他们的职业态度是谁用他们

20

第34页

参考答案

就帮谁,“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只为谋取功名富贵。这与

“妾妇之道”的本质无异。

(3) 示例:①《战国策》的由来: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频仍,担负外交之责的策

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

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

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订成了一本书——《战国策》。②《战国策》所记历史:上接

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为止,共二百零二年的历史。所谓战国时代,便指这里的二百零

二年;而战国的名称也是由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③《战国策》的艺术特色:文辞妙绝,把

策士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都传达出来了。

(4) 示例:朱自清散文式的语言使得《经典常谈》生动活泼,读之酣畅。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①开篇融入传说、习俗、历史背景等,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引起注意。《〈战

国策〉第八》开篇三段就向读者介绍了策士产生的历史背景,极富吸引力。②文中时常穿

插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故事性强,聊天式的闲话风突显经典的生命活力。《〈战国策〉第八》

写苏秦游说秦惠王而遭冷落,“他恨极了,用心读书,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

腿,血流到脚上”,运用了非常生动的描写手法,使得时代、人物、事件等要素显得血肉饱

满。③抒写对人物、事件的独到理解,引发读者思考。《〈战国策〉第八》中作者用通俗易懂

的语言评价策士“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又说

他们“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这些评价让读者对战国

时代的策士能有一个更全面的认知。总之,朱自清采用白话文来重述经典,希望以“导读”

的形式引发中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因此,其语言风格并不像我们常见的学术文章那

么枯燥、艰涩,反而是一种说故事、聊天式的闲话风,这是他的这部小册子广受欢迎的主要

原因。

任务一

示例一:

阅读目的

阅读篇目

选择关注的类别

选择批注的方式

原文内容

我的批注

赏析《经典常谈》的语言特点

《辞赋第十一》

汉字( ) 经( ) 史( ) 子( ? ) 集( )

概括式批注( ) 赏析式批注( ? ) 评价式批注( )

质疑式批注( ) 解释性批注( )

“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只是一片一段的,没有篇章可言。这和人在

疲倦或苦痛的时候,叫“妈呀!”“天哪!”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叫叫透一口气,

自然是顾不到什么组织的。

“妈呀!”“天哪!”等词,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感叹中又带着几分俏皮。倏忽间,

《离骚》的韵律特点和屈原的感性形象也便跃然纸上,通俗易懂。

21

第35页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下

示例二:

阅读目的

阅读篇目

选择关注的类别

选择批注的方式

原文内容

我的批注

探究《诗经》的特点

《〈诗经〉第四》

汉字( ) 经( ? ) 史( ) 子( ) 集( )

概括式批注( ) 赏析式批注( ) 评价式批注( )

质疑式批注( ? ) 解释性批注( )

他(孔子)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

为什么“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

根本原因,即《诗经》颂扬的是合理的情感和欲望。合理的情感和欲望是孔子讲过的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些合理的情感和欲望,是无邪的一个表现:不矫情、不滥

情、不放荡。有节制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避免人生在痛苦和无聊之间不断波动。

他第一次将文学与政治联系到了一起,提倡用诗来教化民众,移风易俗。

孔子认为,《诗经》中的诗歌表达了一种纯正、无邪的思想。而统治者则要善于用《诗

经》这样的思想,用之于政务治理,从而让政治走上仁道,让民众归于正道。

任务二

示例一:我和大家分享的是《〈论语〉十二章》。《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

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结合《诸子第十》的介绍可知,那个时期,孔子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

大“士”的阶级,教的徒弟多了,声势就大了,地位也高了。《论语》一书就是后来徒弟们整理

出的笔记。孔子是个博学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反映在《论语》中,涉及的内容也是

极为广泛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他在教学生读各种书

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在《〈论语〉十二章》中就有许多关于修身的论述,例如:“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示例二:我和大家分享的是《木兰诗》。《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

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讲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展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也

表现了她的女儿情怀。结合《诗第十二》中有关汉乐府的介绍,再去读《木兰诗》,才明白这

首乐府诗采取的是新调子中的“新声”,所叙木兰从军的故事新奇又温暖,进而明白这首诗

广为传唱的原因:用一般人所喜欢的调子,歌咏一般人所喜欢的题材。

示例三:我和大家分享的是《周亚夫军细柳》。这篇课文选自《史记》,记叙汉文帝到周

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的故事。结合《〈史记〉〈汉书〉第九》的介绍可知,《史记》体例有

五——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家称其为“纪传体”。课文是《绛侯周

勃世家》的节选。司马迁文笔简省而明确,擅长描写人物,“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

今还活现在纸上”。表现在课文中,周亚夫没有迎接天子,最后才露面,且只说了一句话,

然而汉文帝出军门后不由得说“此真将军矣”,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治军有方的将军形象。

任务三

示例一:

一是用散文手法谈学术。作者采用平易亲切的叙述笔调,如《〈周易〉第二》中“伏羲氏

22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pc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