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空间设计

发布时间:2024-4-10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居住空间设计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教材·环境设计居住空间设计JUZHU KONGJIAN SHEJI主  编  王大海副主编  崔晨耕  周  筠  朱京辉  曾繁肃 总 策 划:龚明星  王玉菊执行策划:鲁妍妍  戴永曦责任编辑:鲁妍妍责任校对:袁  理  戴永曦封面设计:闰江文化排    版:黄金红出版发行:西南大学出版社(原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地    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网上书店:https://www.xnsfdxcbs.tmall.com 印    刷:重庆长虹印务有限公司幅面尺寸:210 mm×285 mm印    张:7.25字    数:220千字 版    次:2023年11月 第1版印    次:2023年11月 第1次印刷书    号:ISBN 978-7-5697-2028-0定    价:65.00元本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我社市场营销部联系更换。市场营销部电话:(023)68868624 68253705西南大学出版社美术分社欢迎赐稿。美术分社电话: (023)68254657 68254107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居住空间设计 / 王大海主编. — 重庆 : ... [收起]
[展开]
居住空间设计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教材·环境设计

居住空间设计

JUZHU KONGJIAN SHEJI

主  编  王大海

副主编  崔晨耕  周  筠  朱京辉  曾繁肃

总 策 划:龚明星  王玉菊

执行策划:鲁妍妍  戴永曦

责任编辑:鲁妍妍

责任校对:袁  理  戴永曦

封面设计:闰江文化

排    版:黄金红

出版发行:西南大学出版社(原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地    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网上书店:https://www.xnsfdxcbs.tmall.com

印    刷:重庆长虹印务有限公司

幅面尺寸:210 mm×285 mm

印    张:7.25

字    数:220千字

版    次:2023年11月 第1版

印    次:2023年11月 第1次印刷

书    号:ISBN 978-7-5697-2028-0

定    价:65.00元

本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我社市场营销部联系更换。

市场营销部电话:(023)68868624 68253705

西南大学出版社美术分社欢迎赐稿。

美术分社电话: (023)68254657 68254107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居住空间设计 / 王大海主编. — 重庆 : 西南大学

出版社, 2023.11

ISBN 978-7-5697-2028-0

Ⅰ. ①居… Ⅱ. ①王… Ⅲ. ①住宅-室内装饰设计

Ⅳ. ①TU241

中国国家版本馆CIP数据核字(2023)第204834号

第4页

主 编

王大海

副主编

崔晨耕 周 筠

朱京辉 曾繁肃

编 委

黄兆成 栾清涛

唐 玮 邓 云

编委会

第5页

给读者的一封信

尊敬的读者:

您好!感谢您选择使用《居住空间设计》教材!本教材旨在带领您深入探索居住空间设

计的各个层面,从历史渊源到设计原理,从软装配色到材料工艺,全面了解居住空间设计的

魅力与技巧。

居住空间设计是人类对生活空间进行物化呈现和精神赋予的一种方式方法。它所蕴含的

价值不仅具有人类普遍意义,还展现出个性化的风格特征。如今,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大发展

的背景下,人们对高品质居住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

本教材是山东艺术学院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设计专业的指定教材,是山东艺术

学院教师和企业导师多年实践教学的总结,汇集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旨在帮助学

生们认识“家”的世界,掌握居住空间设计的历史和多样化的风格,熟悉设计原理和方法,

了解软装配色和材料工艺,以及认识家居智能化的科技手段,同时欣赏历代大师优秀的设计

作品。

首先,本教材将带您回顾居住空间设计的历史演变,从古代到现代,由浅入深地了解各

个时期的设计理念和创造思维,并且对东西方居住空间设计的情况都进行了介绍。然后,深

入探讨居住空间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从空间布局到光线与色彩的运用,从选择合适材料到软

装配色的技巧,让您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打造出独特的居住空间。本教材还关注

家居智能化的科技手段,通过对最新的智能家居技术和产品进行介绍,如智能照明系统、智

能家电和智能安全系统等,帮助您在设计中融入科技的力量,以提升居住空间的便捷性和舒

适性。最后,本书分享了历代大师的设计作品,您可以通过欣赏他们的经典作品,领略他们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卓越贡献。这些作品将激发您的创作灵感,培养您的审美观和设计触觉。

无论您是设计专业的学生,还是职业设计师,抑或是希望为自己的居住空间赋予美感的

普通读者,希望本教材能为您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帮助您全面掌握居住空间设计的核心

要素和技能。

让我们一起踏入《居住空间设计》的世界,开启一段富有创意和激情的探索之旅!希望

能够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您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激发您的创造力,为社会创造更美好的居

住环境。

祝您阅读愉快!

王大海

2023 年 9 月 10 日

第6页

章 章节内容 课时

第一章 中国居住空间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说文解字,虎穴鸟巢 2

6

第二节 坐而论道,席“椅”相间 1

第三节 临水而居,筑土为屋 1

第四节 观往知来,安居乐业 2

第二章 居住空间设计原理

第一节 温馨港湾,心之向往 1

6

第二节 以人为本,设计核心 1

第三节 空间规划,分工布局 1

第四节 功能分享,和谐共处 1

第五节 自我隐私,心灵空间 1

第六节 居家烟火,炊金馔玉 1

第三章 居住空间设计方法与表达

第一节 主观思维,灵感迸发 1

4

第二节 艺术与科技的完美邂逅 1

第三节 感性思考的理性表达 1

第四节 设计表现的诗情画意 1

第四章 居住空间软装饰设计与应用

第一节 软硬有别 , 范畴区别 1

4

第二节 活色生香,软装色彩 1

第三节 细致入微,软装质感 1

第四节 艺术“器”息——软装器物 1

第五章 居住空间设计智能化与材料工艺实践

第一节 智能家居,前生今世 2

8

第二节 智慧世界,互联互通 1

第三节 智享生活,亲密无间 1

第四节 装饰装修,饕餮盛宴 1

第五节 匠心传承,百花齐放 1

第六节 玉汝于成,精雕细琢 2

第六章 居住空间经典设计作品赏析

第一节 自由天地,住吉的长屋 1

4

第二节 城市网红,融汇温泉 1

第三节 奢华世界,加州豪宅 1

第四节 经典之作,流水别墅 1

合计 32

课时计划

第7页

二维码数字资源目录

序号 二维码所在章节 码号 资源内容 二维码所在页码

1 第一章第一节 码 1-1 说文解字,从“家”开始 003

2 第一章第一节 码 1-2 巢居与穴居 005

3 第一章第二节 码 1-3 坐而论道的席与椅 013

4 第二章第二节 码 2-1 空间规划 025

5 第二章第四节 码 2-2 分享与共处 028

6 第二章第五节 码 2-3 自我与隐私 029

7 第二章第六节 码 2-4 便利的厨房 032

8 第三章第一节 码 3-1 主观思维的灵感碰触 034

9 第三章第三节 码 3-2 感性思考的理性表达 041

10 第三章第四节 码 3-3 设计表现的诗情画意 049

11 第四章第三节 码 4-1 活色生香 062

12 第四章第四节 码 4-2 艺术“器”息 065

13 第五章第四节 码 5-1 材料中的“满汉全席” 081

14 第五章第五节 码 5-2 工艺里的“油盐酱醋” 087

15 第六章第一节 码 6-1 住吉的长屋 091

16 第六章第二节 码 6-2 融汇温泉城别墅 095

17 第六章第三节 码 6-3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Aquilini 豪宅 099

18 第六章第四节 码 6-4 赖特作品流水别墅 103

第8页

目 录

001 第一章 中国居住空间的历史渊源

002 第一节 说文解字,虎穴鸟巢

009 第二节 坐而论道,席“椅”相间

014 第三节 临水而居,筑土为屋

020 第四节 观往知来,安居乐业

022 思考与练习

023 第二章 居住空间设计原理

024 第一节 温馨港湾,心之向往

025 第二节 以人为本,设计核心

025 第三节 空间规划,分工布局

026 第四节 功能分享,和谐共处

028 第五节 自我隐私,心灵空间

031 第六节 居家烟火,炊金馔玉

032 思考与练习

033 第三章 居住空间设计方法与表达

034 第一节 主观思维,灵感迸发

037 第二节 艺术与科技的完美邂逅

040 第三节 感性思考的理性表达

047 第四节 设计表现的诗情画意

052 思考与练习

第9页

053 第四章 居住空间软装饰设计与应用

054 第一节 软硬有别 , 范畴区别

058 第二节 活色生香,软装色彩

060 第三节 细致入微,软装质感

064 第四节 艺术“器”息——软装器物

066 思考与练习

067 第五章 居住空间设计智能化与材料工艺实践

068 第一节 智能家居,前世今生

071 第二节 智慧世界,互联互通

075 第三节 智享生活,亲密无间

077 第四节 装饰装修,饕餮盛宴

086 第五节 匠心传承,百花齐放

088 第六节 玉汝于成,精雕细琢

088 思考与练习

089 第六章 居住空间经典设计作品赏析

090 第一节 自由天地,住吉的长屋

093 第二节 城市网红,融汇温泉

098 第三节 奢华世界,加州豪宅

102 第四节 经典之作,流水别墅

107 思考与练习

108 参考文献

108 后记

第10页

第一章

中国居住空间的

历史渊源

CHAPTER 1

第11页

居住空间设计

002

第一节 说文解字,虎穴鸟巢

亚当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而被上帝赶出了伊甸

园,他们彼此相守,在风雨飘摇中组建了家,其

结构——覆盖与支撑。“家”的意义不仅仅表现

在居住空间的物质构筑上,还表现在精神内涵上。

而在中国,人们对家有着不同的诠释。

一、家庭与嫁娶

《说文解字》中对“家”的解释是:“宀(mián)

为屋也”“豕(shǐ)为猪也”,两字合写为“家”字,

“家,居也”(图 1-1)。“宀”在古代汉语里

面是房屋的意思,引申的含义是覆盖,作为部首

时常被称为“宝盖”或“宝盖头”,形状像尖顶

房屋的侧视形。从字形可以看出,遮风挡雨是家

所必备的基本功能。“豕”源于甲骨文的象形字,

是猪的意思。猪具有性格温顺、繁殖能力强的特点,

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之一。

甲骨文中的“家”字,其本义是屋内、住所。

从字形上看,像是房屋下面有一头猪,其本义为

饲养家猪的稳定居所,因此圈养生猪便成了定居

生活的标志。屋檐下有美味品尝,一间房子加一

头猪,这也许是远古农业社会的理想生活,也代

表了“家”最基本的功能需求和物质基础。

由一座房子往外延展就出现了另外一个汉字

“庭”,其本意是指堂屋台阶前的院子,指建筑

物前后左右或被建筑物包围的场地(图 1-2),

通常被称为庭或庭院。

图 1-1  不同字体的“家”  王向洁(绘) 2022 年

图 1-2  亭、台、楼、榭  王向洁(摄) 2022 年

宋体 甲骨文

第12页

第一章 | 中国居住空间的历史渊源

003

从某一层面来讲,家庭是建筑意义的词语,

“家”在这里成为建筑物的代名词,“庭”在这

里成为场地的代名词。“廷”外之“广”成为连

接内外的屋檐,与“家”相比,“庭”更具有空

间的开敞性,“家”更具有闭合性,家中之庭成

为中国居住空间最为典型的特点之一。

“嫁”是指女子结婚,跟“娶”相对。从字

形可以看出“女”在“家”的外面,十分符合女

儿出嫁,嫁入男方家里的习俗。我们可以从美国

社会学家摩尔根撰写的《古代社会》一书中得知,

人类婚姻初为群婚制,后为伙伴婚制,最终为对

偶婚制,即一夫一妻制。到对偶婚制产生时,女

子无财产经济权,自然无家,以男子的家为家,

所以出嫁即归家,“家”与“嫁”音近义同,原

因也在于此。

“娶”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图 1-3),甲骨

文中的“娶”,“女”字在“取”字的左边,与

“闻”字相同,呈现的是一女子侧耳听声的状态。

据说古时候娶亲一般都在黄昏时分,光线相对较

暗,需要靠听觉来协同进行。

由此可见,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是人

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和群体形式。扩充

家庭的成员和拓展家族的资源一直以来都是中国

人的梦想,人们常常用“子孙满堂”“几世同堂”

来表述家庭的兴盛。

二、安家与家国

在《说文解字》中,“安,静也”。在早期

甲骨文中的“安”表示一个妇女从室外走进房内

坐下来的场景,表示“女坐室内”为安。安家在

中国人的一生中有着非凡的意义,在屋檐下只有

美味佳肴是远远不够的,家要安定下来必然要有

一知心女子的陪伴,在现代社会也可以理解为爱

人的陪伴。

“国”字始见于商代,本义指疆域、地域,

后泛指国家,也指国都(图 1-4)。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对汉字进

图 1-3  甲骨文“娶”

王向洁(绘) 2022 年

图 1-4  “国”的演变  王向洁(绘) 2022 年

码 1-1 说文解

字, 从“ 家 ”

开始

第13页

居住空间设计

004

行规范简化。经郭沫若提议,在里面的王字上加

了一点成为现在的“国”字,既便于书写,又蕴

含“祖国美好如玉”的含义。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

涵之一。家国情怀起源于士大夫的人文信仰和人

文精神,在形成过程中与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

宗族伦理、个体意识密不可分。《孟子》有言:“天

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

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

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是一个整体,都密不

可分。家庭是精神成长的基础,家国情怀的逻辑

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把远大理想

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融为一体也是

家风传承中所蕴含的时代课题。

三、巢居与穴居

虎穴和鸟巢都是我们对动物自然居所的描述,

同属动物的人类在早期居住的形式上与它们有着

惊人的相似之处。人类原始居住空间的基本形式

依据地理环境可分为“穴而处”的穴居和“构木

而巢”的巢居两种形式。

1.“穴而处”的穴居与窑洞

《墨子·辞过》中对穴居有这样的描述:“古

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

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这段文字的意思是

上古时期的人类还不懂得如何建造宫室,只有靠

近山陵居住,居住在洞穴里面,地面的阴冷潮湿

伤害着人们的身体,所以圣王开始建造带有地基、

墙面和屋顶的宫室。

人类在生存初期面临着重重困境,生产力水

平低下,自然环境较恶劣,时刻受到各种飞禽走

兽的威胁。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等原始遗址可以

发现,穴居是当时人们的主要居住方式,它满足

了原始人对生存的最低要求。

进入氏族社会以后,在自然环境和气候都较

为适宜的地方,穴居依然是氏族部落主要的居住

方式。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工洞

穴逐渐取代了天然洞穴,洞穴的形式也呈现出了

多样化的特征,同时随着人类生产活动能力的提

高出现了满足各种各样生活功能的洞穴。

穴居不同于巢居,因其具有一定的坚固性,

现今仍保存了大量的遗址。经发掘发现,大多数

集中在黄河流域的中上游,比如西安半坡遗址(图

1-5)、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图 1-6)等。

图 1-5  西安半坡遗址  王向洁(绘) 2022 年 图 1-6  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

第14页

第一章 | 中国居住空间的历史渊源

005

穴居从形态上可分为原始横穴、深袋穴和浅穴三种(图 1-7),大多分布于

黄河的中下游地区。穴居是黄土地带最为典型的居住形式。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

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作洞穴。

因此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

种居住方式。平面的格式早期为圆形和方形,后来出现了吕字形的联穴(图 1-8)。

图 1-7  横穴、深袋穴、浅穴  李绪琛(绘) 2022 年

图 1-8  早期平面格式  李绪琛(绘) 2022 年

断崖上的横穴 坡地上的横穴 袋形竖穴

半穴居 地面建筑

屋内支柱 屋内支柱

屋内支柱 屋内支柱

墙壁支柱炭痕

圆形平面图 方形平面图 吕字形平面图

隔墙

隔墙

灶坑 灶坑

窖穴

壁炉

入口

前室

后室

灶 柱 柱

码 1-2 巢居与

穴居

树叶、草作临

时遮掩

扎结成形的活

动顶盖

第15页

居住空间设计

006

随着人类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

和建造技术的不断完善,穴居的样

式也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样

式,最后被我们熟知的地面建筑所

替代。

可以说窑洞的民居形式是远古

穴居形式的延续,它是在黄土沟壁

上开挖横穴而成的窑洞式住宅,广

泛分布在黄土高原和黄河中下游地

区。因黄土层深厚,土质密实,极

适宜挖洞建窑,数百年至数千年不

易倒塌,这也使窑洞成为当地人重

要的居住形式。

窑洞按结构形式可分为下沉式

窑洞、独立式窑洞、靠崖式窑洞(图

1-9),这种划分形式与当地的地

理环境、土层结构和自然气候紧密

相关。

窑洞民居有两个方面的建筑特

点:一是封闭和内向。以窑洞为主

体的居民住宅常以院为中心,院的

正面挖三孔或五孔窑洞,中间为主

窑两侧为边窑,人们称之为“一主

二仆”或“一主四仆”。二是以面

南为尊,阳为上。在以家族为单位

的窑洞民居里,一般居于中心位置

的是一家之主或者是家族中长辈,

也是接待客人的场所,两旁的窑洞

按照家族中的辈分进行分配,现在

意义的厨房一般建在阳面,厕所、

畜圈、杂物间基本都在阴面。房屋

在建设的形制、高低、尺度、图案、

色彩等方面也存在着等级差异。

下沉式窑洞

独立式窑洞

靠崖式窑洞

图 1-9  窑洞类型  李绪琛(绘) 2022 年

第16页

第一章 | 中国居住空间的历史渊源

007

主体窑洞门窗采用的木料多

为椿树,椿树被称为树中之王,

因其名字里有个“春”字的谐音,

所以在建造房屋时椿树木材广泛

应用于门框、窗框,尤其是在主

窑中运用较多。窗棂的图案大多

为“富贵不断头”“一贯钱”“车

串梅”,天窗上多为“太极八卦图”

或“吉星高照图”(图 1-10)。

以前农村一些地区还有用椿树木

材制作“喜床”的传统,也就是

用椿木给家中即将嫁娶的子女打

造新床,新房布置在窑洞里,所

以当地人就把新婚之夜叫“入洞

房”。正如一首民谣所云:贵客

来到我家堂,休笑我家无瓦房,

土 窑 好 似 神 仙 洞, 冬 天 暖 来 夏

天凉。

2.“构木而巢”的巢居与干

栏式建筑

最早的巢居又称为“树上居”,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生存

能力的增强才迁移到了平地上,

形成干栏式的房屋。由于巢居是

木制构架,无法长期保存,至今

还没有发现遗址,但在四川出土

的青铜器皿上,刻有一悬空窝棚

的象形文字,史学界称其为“巢居”

的象形字。这种悬空的窝棚是原

始人利用树木的自然形态建立的,

以后逐渐演变成对天然树干进行

加工,人工搭建棚屋的形式,巢

居也就变为干栏式建筑,也称为

干栏巢居。

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图

1-11)为代表的长江流域及以南

地区的干栏式建筑,一般是用竖

立的木桩或竹桩构成高出地面的

底架,基础桩木有圆桩、方桩、

图 1-10  窗棂图案  姚衍辰(绘) 2022 年

图 1-11  河姆渡遗址  姚衍辰(摄) 2022 年

第17页

居住空间设计

008

板桩之分,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

托的悬空地板,其上用竹木、茅

草等建造住房。

干栏式建筑的居住形态往往

为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由

于材料的特性,干栏式建筑非常

容易倒塌,例如云南傣族同类建

筑使用的最长年限一般为 15 年。

据推测,当时的建筑未开窗,与

傣族的干栏式建筑一样,其门的

位置开在山墙一面,具有出入、

通风、采光、排除烟尘等功能。

人类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确立

了干栏式建筑的走向,一般均是

从西北到东南,门的朝向由南偏

东 10°左右,这样的朝向满足了

江浙地区人们冬季日照时间最长

而夏季最短的需求,避开了夏季

的炎热,延长了冬季的采光时间。

迄今为止,当地的建筑还在沿用

这个朝向。

我们可以从考古研究人员发

现的建筑遗迹中看到,当时的人

们在室外留有约 1m 宽的走廊,

走廊外侧还安装着栏杆。河姆渡

人在考虑安全因素的同时也考虑

了形式上的美观。从河姆渡遗址

出土的刻花木构件、马鞍形五叶

纹陶块(图 1-12)和竖立于屋脊

上的鸟形器(也称蝶形器)(图

1-13)等艺术品表现了河姆渡人

的原始艺术水平,其住宅的装修

发展到了相对较高的艺术阶段。

图 1-12  马鞍形五叶纹陶块  姚衍辰(绘) 2022 年

图 1-13  屋脊上的鸟形器  姚衍辰(绘) 2022 年

第18页

第一章 | 中国居住空间的历史渊源

009

第二节 坐 而 论 道, 席

“椅”相间

对我们来说,从席到椅是坐姿方

面的变化,但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

中,民居建筑经历了从低到高、从小

到大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国木构架的

建筑体系是世界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我国的民居建筑在不同的朝代、

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特点。

除了木构架外,还有干栏式、井干式、

窑洞式、土楼式、碉房式等多种样式,

由单体住宅发展为村庄,由里坊发展

为街巷,在这一发展历程中又贯穿着

从席到椅、由低到高的变化。

一、从版筑土墙到里坊街巷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古人建房造

墙是筑土成墙,这种技术称为版筑。

版筑也称为筑土墙(图 1-14),

古人在筑墙时用两块木板相夹,两板

之间的宽度等于墙的厚度,板外用木

柱支撑,在两板之间填满泥土,用杵

筑(捣)紧,筑完后拆去木板木柱,

即成一堵墙。版筑技术也叫夯筑或夯

土技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可以

从 4000 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看出,当

时的人类掌握了较为成熟的夯土技术。

现今的秦长城及汉以后的多段长城就

是夯土版筑而成的。战国时期发明了

砖,西周时期出现了以防护墙体免受

风雨侵蚀的包面砖(图 1-15),同时

瓦也被广泛用于贵族住宅的屋面上。

秦汉时期,砖主要用于装饰宫殿和墓

壁,不用于建造房屋。

秦汉时期的建筑用陶在制陶业中

占有重要位置,“秦砖汉瓦”就是对

秦汉时期砖瓦的统称。秦砖有空心砖、

条形砖、长方形砖、楞砖(又称五角形砖)、曲尺砖、券砖等。

秦砖上的刻字及印文,即陶文,明确记述了秦砖制作的机构、

人名、地名,对现有文献起到了补充作用。秦砖上的图案和

雕刻十分精美,人物形象生动,花纹图案多变,装饰性极强。

秦砖的发展,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对汉代的雕刻艺术与画像砖

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建筑用瓦包括板瓦和筒瓦两种,其烧造大约起源于西周

时期,开创了瓦顶房屋建筑的先河。瓦当是指筒瓦的顶部,

主要起保护屋檐免受风雨侵蚀的作用(图 1-16)。

瓦当大体经过了从半瓦到圆瓦、由阴刻到浮雕、从素面

到纹饰、由具象到抽象、从图案到铭文的演变过程。古人通

过瓦当上的各种动植物图像、几何图案和文字等纹饰装饰建

筑,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 1-17)。

图 1-14  版筑示意图  张珂诚(绘) 2022 年

图 1-15  (秦)龙纹空心砖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卡棍

端板

侧板

第19页

居住空间设计

010

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政治制度,

建立了一定的礼制规矩,使民

居样式受到很多限制,缺乏灵

活性,大多为前堂后寝、左右

对称的样式。一般百姓最喜用

“一堂二内”的住宅制度,一

堂等于二内的面积,一内为一

丈见方,后世所称的“内人”

也来源于此。民居的构造大多

采用木构架,墙壁用夯土筑造,

有少部分的承重墙。屋面的变

化多样,已有悬山、庑殿、囤

顶、歇山和攒尖五种样式,它

们后来成为中国古建筑的标志

性符号。

里坊制是指以里坊为居民

居住单位进行管理的一种制

度。“里”是指城市的基本组

成单位,也是城市设计时的平

面模数,而“坊”其实就是“里”

的另一种说法。正是受里坊制

的影响,中国古代城市整体呈

现出方正形态(图 1-18)。

图 1-16  左:筒瓦;右:板瓦  张珂诚(绘) 2022 年

图 1-17  四神瓦当 从左至右依次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藏

图 1-18  里坊制模型  秦嘉莹(绘) 2022 年

第20页

第一章 | 中国居住空间的历史渊源

011

二、从运筹帷幄到垂足

而坐

古人席地而坐,紧靠地面的一

层是筵,筵上面的称席。古人无

论尊卑均跪坐于席上,席子的质

地各有不同,一般常见的是草席,

汉代宫中便铺以青绢饰边的蒲席

供群臣使用。

秦汉时期,人还是席地而坐。

两汉时期,随着长裤的出现,“床”

开始普遍出现在贵族家的堂上,供

唯一最尊敬的长者跪坐,其他人则

仍然坐在席上(图 1-19)。

在汉代,床的用途已经扩展到

日常起居与会客等方面。德高望

重的人使用一种窄而低的床,称

为榻;榻上都有帐,称为幄;室

内四周装饰有幕布,称为帷;“运

筹帷幄”即源于此。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有腿家具床的出现与裤装的逐渐

流行,出现了新的起居习惯。在魏晋时期的北方,传统的跪坐地

位逐渐动摇,席地而坐不再是唯一的起居方式,为隋唐五代垂足

起居方式与席地而坐起居方式的等肩并存奠定了基础。从魏晋南

北朝时期开始,西北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带来了垂足而

坐的高型家具,以床榻为中心的低矮型起居形式开始改变,供人

睡觉的床的高度增加了。《女史箴图》(图 1-20)中的床,高

度已和今天的床差不多。此时,床和榻的功能难以界定。

图 1-19  秦汉床  秦嘉莹(绘) 2022 年

图 1-20  《女史箴图》中的床

第21页

居住空间设计

012

隋唐五代时期,由于大兴宫室和贵族府第,

家具产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们的起居习惯

呈现席地跪坐、伸足平坐、侧身斜坐、盘足迭坐

和垂足而坐多种形式。需要注意的是,直至唐代,

“床”指的多是坐具,是《说文》中所谓“安身

之坐者”,与当今的床在用途和样式上大相径庭。

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所描述的也不是躺在

床上仰望明月。《韩熙载夜宴图》(图 1-21)中

描绘的床就是一种坐具。“床”在唐代是极为正

式的用具,皇帝上朝时便于殿上摆坐御床接见群

臣,这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式宝座的造型,后代宽

大的龙椅正是在坐具“床”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从五代到北宋初期,跪坐和盘腿坐的习惯被

保留了下来,尤其是在正式场合,它还是常规的“坐

式”。但在北宋末年,椅子已经成为皇帝出行仪

仗的必备物品。经五代十国至宋代,垂足家具逐

步完形,并完全取代了席地而坐,凳子、椅子在

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尊长、老人、病人、残疾

人以及其他特殊需要者使用的工具。

自唐代开始,椅子因供人倚靠安坐,故而被

称为“倚子”,受到普遍欢迎。唐代军中流行着

西方传来的胡床(图 1-22),因胡床可扎在马上

携带,故又名马扎。到了宋代,盗匪们将胡床交

叉向前的腿部向后延伸,形成可以躺靠的椅背,

这种经过改进的胡床,被世人称为“交椅”(图

1-23)。

图 1-21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床具

图 1-22  胡床  徐千惠(绘) 2022 年

图 1-23  交椅  徐千惠(绘) 2022 年

第22页

第一章 | 中国居住空间的历史渊源

013

由此,从西周流传下来跪坐的习惯,逐渐被

唐代上层阶级放弃,改为垂足而坐。到两宋时期

这种习惯得到普及,家具的样式也随之产生了变

化,桌椅被大量使用,并发展出了许多装饰性的

线脚造型,为后来具有代表性的明清家具打下了

良好的基础。

三、具之经典,明式风韵

明式家具主要是指明代至清代早期所生产的,

以花梨木、紫檀木、红木、铁力木、鸡翅木等为

主要用材的优质硬木家具,因大多制作于明代故

称其为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其

原因在于大量建设的园林宅院使陈设品得以快速

发展;再者郑和七次下西洋所带回的木材,为家

具的生产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加之当时工匠的

智慧和精湛的技艺使明式家具的类别更加丰富,

同时明式家具的质朴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明式家具集适用、美观、经济于一体,明式

家具富有美感的造型主要表现为:比例上的适度、

变化中的统一、弹性的曲线美、雕饰繁简的相宜,

金属饰件以功能性与美观性的完美结合。明式家

具各部件的尺寸,均根据人体的尺度而设计,明

椅中“S”形的曲线倾角就与人体脊柱的侧面相吻

合,使人的背部与椅子的靠背有较大的接触面,

令韧带和肌肉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并集功能与美

感于一体(图 1-24)。

到了清代早期,家具的风格还保留着明代的

风格,但到康熙中期至雍正、乾隆三代盛世之时,

清帝对皇室家具的制作、用料、尺度、雕饰有了

更高的要求,家具的造型趋于正统和威严,讲究

尺度宽大、雕刻繁琐、体积厚重,给人一种厚重

有余、俊秀不足的感觉。同明式家具简洁的造型

相比,清式家具(图 1-25)将装饰的繁琐推向了

一个顶峰,同时还显现出不同的地方特色。

图 1-24  明式家具——椅中的“S”形曲线

徐千惠(绘) 2022 年

图 1-25  清代紫檀雕云龙纹罗汉床

徐千惠(绘) 2022 年

码 1-3 坐而论

道的席与椅

第23页

居住空间设计

014

第三节 临水而居,筑土为屋

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人们以朴实无华的生

态观,顺应自然的生活理念,创造了适宜的居住

环境。各地域、各民族人民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

所念创作了民居的样式构件、装饰纹样和缤纷色

彩,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一、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中的“四”是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合”就是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

字形的结构,分为正房、倒座房、东厢房和西厢房,

将其进行四面围合,中间是庭院。四合院大多分

布于汉族的聚居地,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充分体

现了中国建筑对称、均衡的特点(图 1-26)。

北京四合院作为合院建筑中的典范,其平面

布局以中轴线为基准分布,东西两侧住宅对称,

讲究空间在整齐中寻求尺度上的变化。在等级高、

尺度大的住宅中,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

屋各自独立,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房的建筑本

身并不连接,而且所有房屋都为一层,连接这些

房屋的是转角处的游廊和檐廊,它们成为住宅的

回廊,使空间分布更有层次感和聚合性。

北京四合院一般为两进以上的院落,中轴对

称,大门开在正南方向的东南角,在东南方向开

门寓意着人丁兴旺、财源广进。大门不与正房相

对,进门有照壁,也称为影壁(图 1-27)。影壁

还起着阻挡视线、空间转换的作用,可以凸显房

主的身份、地位、品位和财力。影壁从上到下分

图 1-26  北京四合院  邹欣洋(绘) 2022 年

图 1-27  北京四合院影壁  邹欣洋(摄) 2022 年

第24页

第一章 | 中国居住空间的历史渊源

015

为三个部分,上面是筒瓦,避免雨水侵蚀影壁主

体;中间是影壁的主体,一般是用条砖砌出框架,

中间有各种吉祥文字或是图案;下面是须弥座,

呈现山海景色的纹样。大的宅院还配有砖雕,其

上有雕花、图形、线脚等多种装饰。

北京四合院以木构为主体,砖木结合,色调

灰青,大型的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表现出很

强的防御性。四合院面南而建,其原因是中国地

处温带,多盛行东南风,朝南或朝东南的房子可

借东南方的暖风和阳光,使厅堂、庭院具有较好

的通风条件。

同时,北京四合院的布局还有很好的气候调

节功能,住宅庭院的大小与气候的冷暖有关,越

冷的地方,院子就越大。外围的实体墙面除了可

以有效抵御寒风和风沙的侵入以外,还具有保护

隐私的作用,中央的庭院可利用风压通风,使整

个建筑成为一个气候调节器。四合院的形成不仅

与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有关,同时也表现出中国人

敦厚平和的民族性格。

二、山西大宅

山西民居也是以家族为单位聚居,建筑坐北

朝南,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现存

的元明清以来的山西民居有近 1300 处,这里的

山西大宅将木雕、砖雕、石雕集于一院,绘画、

书法、诗文融为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

各具特色(图 1-28)。

山西地处中原地区,是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

进行商贸活动的要塞。晋商讲究“发财还家、盖

房置地养老少”的生活理念,于是便产生了一座

座山西大宅。这些大宅院将民居建筑文化发挥到

了极致,也是晋商 500 年兴衰史的见证。

晋商宅院结构严谨,一般呈封闭结构,有高

大围墙隔离;以四合院为建构组合单元,院院相连,

沿中轴线左右展开,形成庞大的建筑群。最具代

表性的山西大宅是王家大院(图 1-29)。王家大

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 12 千米处的中国历史文

化名镇静升镇,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代历经

300 余年修建而成。王家大宅最早从村西张家槐

树附近开始建设,由西向东,从低到高,逐渐扩

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庞大的建筑群,

总面积达 150000 平方米。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

继承了中国西周时期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

既提供了足够的对外交往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

密性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

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

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

大院封闭的整体结构里面分布着 88 个小院

落,其主次分明、内外有别的房舍布局,都能在

封建意识形态的礼制、等级、纲常中找到对应。

大院里寓意富贵吉祥的装饰图案样式层出不穷,

图 1-28  山西大宅  邹欣洋(摄) 2022 年

第25页

居住空间设计

016

包含儒家教化内容的传说故事场景无处不在,也

被业界称为“三晋第一宅”。

三、江南民居

广义上的江南是指长江下游南岸的地区,江

南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河姆渡文化。在商代,

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群落。魏晋南北朝

时期北方的战乱促使大批人向南迁徙,使南方的

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起来,经济重心也就此南移。

随着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江南在政治、经济、

文化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

江南已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官商和文

人雅士纷纷选择此地建宅,山庄别墅,亭台楼阁,

各具特色。

由于该地区人口众多,江南民居在建筑构造

上十分节省空间,以开敞式的建筑形式居多,水

是江南民居特有的景致,前街后河的临水民居也

是江南民居的特点。民居以木架结构为主体,屋

脊较高、进深大、屋面轻巧、墙体薄、装饰玲珑、

门窗纵深尺度较大,而且前后开窗通风效果好(图

1-30)。

图 1-29  王家大院  邹欣洋(摄) 2022 年

图 1-30  江南民居  毛智浩(摄) 2022 年

第26页

第一章 | 中国居住空间的历史渊源

017

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

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

二层楼房。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

子称为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

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

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

“四水归堂”(图 1-31)。为了

利于通风,四水归堂式的住宅多

在院墙上开漏窗,房屋也前后开

窗,充分利用空间,布置灵活,

造 型 美 观, 表 现 出 清 新 活 泼 的

面貌。

江南民居的封火墙,又名马

头墙(图 1-32)。在古代一些人

口密集的南方城市,这种高出屋

顶的山墙能起到防火的作用,其

外观棱角笔直,轻松明秀,也起

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

图 1-31  四水归堂民居  毛智浩(摄) 2022 年

图 1-32  封火墙  毛智浩(绘) 2022 年

第27页

居住空间设计

018

住宅一般由三个房间组成,除了供生活起居

外,还可以作为手工业加工的场地。临水的一面

建有私用的小码头,除用于水上交通外,还用于

清洗衣物、淘米洗菜等日常活动。富足人家的住

宅用材讲究,占地面积大,注重细部的装饰,纹

样也较为华丽。室内讲究不同空间的层次和效能,

厅堂内部根据使用目的用传统的罩、隔扇、屏门

等进行自由分隔。

住宅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或者编竹抹灰白墙,

屋顶结构也比北方住宅薄。墙底部常砌片石,室

内地面也铺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房屋外部

的木构部分上的褐、黑、墨绿等颜色和白墙、灰

瓦相映,与周围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以

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构筑原则。

四、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是客家人世代相袭,并用夯土墙承

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带的

汉民,他们因战乱、饥荒等被迫南迁。由于客家

人大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为了

躲避野兽、盗贼,便营建了抵御性超强的城堡式

住宅。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到明末、清代

和民国时期发展成熟,其中以圆楼和方楼最具代

表性。

圆楼又称圆寨(图 1-33),它的建造是把防

御的功能放在了首位,俨然成为极有效的准军事

工程。圆楼有单环和多环两种构造,前者规模较小,

只有二三层;后者规模宏大,多达四五层,由外

图 1-33  圆楼  毛智浩(绘) 2022 年

第28页

第一章 | 中国居住空间的历史渊源

019

环到内环高度逐环递减,皆以祖祠为中心,墙体

用泥土夯筑,连接的通廊为木质构造。整个土楼

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 10 平方米,使用共同的楼

梯,最外一环用于居住,各家各户几乎没有秘密

可言。

方楼(图 1-34)也是以祖祠为中心,四周夯

土墙按正方形进行围合,通廊相互连接,四坡式

的瓦屋顶等高,闽西客家方楼俗称“四角楼”。

方楼与圆楼像一对孪生兄弟,除外形有别之外,

其分布范围、建筑方式和结构功能几乎完全一样,

据说是先有方楼后有圆楼,可见方楼是对中原方

形民居的直接传承。

客家土楼在建筑布局上具备中轴线鲜明的特

点。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

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两边对称极为严格;

其与中原的生土民居建筑一脉相承,以祖堂、主

厅为核心形成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组合;楼

内外景观风格协调,部分土楼厅堂雕梁画栋、典

雅堂皇;互为连通的内廊四通八达,体现了客家

人敬祖睦宗、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

总体而言,中国民居的建筑形式比官式建筑更

为灵活,更有创造性,更加适合自然环境,更讲

究就地取材,同时也充满了浓郁的文化传统和伦

理观念。这些建筑自开始就美轮美奂,典雅实用。

图 1-34  方楼示意图  张文雪(绘) 2022 年

第29页

居住空间设计

020

第四节 观往知来,安居乐业

一、一“筒”天下,共有共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市辖区面积较

小,当时在住宅规划设计中有着苏联时期的建筑

风格。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采用“居住区—街坊”

的规划模式,街坊内以住宅为主,采用封闭的周

边式院落布置,再配置少量的公共建筑。50 年代

后期,受到苏联建筑体系的影响,我国建设了许

多 3~4 层、层高多为 3m 的小窗户式的苏式住宅。

60 年代随着人口的迅速膨胀,很多地区都用“干

打垒”的技术建起了一批窄、小、低、薄的简易

楼和住宅楼,但仍无法满足当时的需求,从而出

现了两家人或几代人挤在同一居室中的情况。

以平房构筑的院落中出现了更多的小平房,

这些高低错落、大小不一、质量不同的“小平房”

就是我们以前常说的“小厨房”。于是原来四合

院的结构变得复杂起来,开敞的平地被房屋侵占,

公共面积变得越来越少,走在狭窄的通道上如同

进入迷宫一样,被人们称为“大杂院”。

所谓“一筒天下”中的“筒”是指的“筒子楼”

建筑(图 1-35),也称为赫鲁晓夫楼—一条长

走廊串联着许多单间,因为长长的走廊两端通风,

状如筒子,故名“筒子楼”。

“筒子楼”面积狭小,每个单间大约有十几个

平方。它是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住房样式,是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企事业单位住房分配制度紧

张的产物。这种有着长长的走廊、卫生间和厕所

的房子都是公用的,其前身是各个单位的办公室

或者是单身职工宿舍。工作和生活都是在单位一

体化的空间中进行,厨房、洗漱间、厕所都在公

共区域,各家各户基本没有隐私,用现在的话来

讲就是共有共享。

筒子楼与大杂院是物质不发达时期的产物,

每个家庭的门与门、窗与窗相距都很近,共用厕所、

水源、储物间和厨房,尽管有很多不便,但是在

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之中形成了“一家有难,八方

支援”的美德。筒子楼和大杂院中的孩子们共同

玩耍,饭菜在共享的空间中传递,形成了跨越血

缘的邻里亲情,也成为这一时期人们的共同回忆。

图 1-35  筒子楼示意图  张文雪(绘) 2022 年

第30页

第一章 | 中国居住空间的历史渊源

021

二、突飞猛进,闹市旺宅

20 世纪 90 年代,拆迁的大行动在全国展开,

住房由原来的实物分房转变为货币购房。同时,

住宅建设的观念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家庭

生活的不断变化,很多家庭的住房条件从住得下

发展成了挤得下,住宅的格局是“大卧室小客

厅”,一家人的吃、住、会客大多都在卧室里进行,

使用功能较为重叠杂乱,个人的私密空间受到侵

扰,这个时期不管是住得下还是挤得下,都反映

了人们对居住空间的最低要求。此后,人们开始

对私密空间有了追求,于是出现了单元房和公寓

房,厕所和厨房被请进了家门,家人可以随意穿

梭于各个居室,家的门也随着由木门外面加一道

栅栏式的防盗门,变为双层全封闭式的防盗门(图

1-36)。

由此,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为独立化和私有化。

家庭的信息随着门户的变化也变得越来越封闭,

室内空间的最大变化是将居住的各项功能进行了

专属化的规划和设计,卫生间、厨房、设备间、

储物间从共享时代进入了私密时代,客厅、卧室、

书房、儿童房、老人房等在空间的布局中不断发

展变化(图 1-37)。

除在面积上有所增加外,在设备、设施上也更

加完善,灶台、水池、操作台、储藏柜等设施均

向着标准化、系列化方向发展,抽油烟机、微波炉、

电饭煲、洗碗机等电器被有序地安排在相应的空

间里;卫生间的淋浴器、洗脸盆、坐便器的配置

也更加合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生活的细化和时

代的进步。从四合院到大杂院,再从大杂院到对

四合院的保护,我们认识到一个城市要有属于自

己的文化积淀,就不能把国际化、现代化等同于

钢筋混凝土,人类对建筑永恒不变的追求不是高

耸入云,而是诗一般的意境感受。

图 1-36  左图:20 世纪 90 年代防盗门  张文雪(摄) 2022 年,右图:今天的防盗门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籍的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