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徽学2022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23-3-08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杭州徽学2022年第1期

杭州徽学通讯2022年第35卷第1期(总第108期)准印证号:(浙) 内准字第A119号出刊日期:2022年3月主办单位:杭州徽州学研究会主 编:鲍复兴副 主 编:詹丹宁责任编辑:楼国跃美术编辑:卢庆贺文字校对:汤士根 程晓云 王宏焮印 务:卢干进刊名书法:集黄宾虹字制作单位:浙江清音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印刷单位:浙江海虹彩色印务有限公司本刊发行:500册通讯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 号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26号转《杭州徽学通讯》编辑部邮政编码:310058投稿信箱:hzhxtxbjb6@sina.com为使本刊更精彩,发行更快捷,阅读更方便,特推出电子版会刊,敬请关注!内部资料 赠送同仁目 录徽州人物汪勗予的故事 …………………………………………………… 鲍弘达/1徽学研究韩愈后人迁徽 世守清正家风…………………………………… 陈平民/3祝贺胡永吉老会长荣获黄山市“徽文化传承发展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我会胡永吉被授予黄山市“徽文化传承发展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 秘书处/7在黄山市授予“徽文化传承发展突出贡献者”会议上的视频讲话... [收起]
[展开]
杭州徽学2022年第1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浙江清音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由著名诗联书法家吴亚卿教授发起,并在风景秀丽的中国历史名城杭州成立。公司将具有三十多年历史的清音诗社纳入公司管理的基础上,增设清音国学院、清音书画院、清音出版中心等团体。公司注册资金1118万元,是一家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和推广的高端文化艺术服务机构。
文本内容
第3页

杭州徽学通讯

2022年第35卷第1期

(总第108期)

准印证号:(浙) 内准字第A119号

出刊日期:2022年3月

主办单位:杭州徽州学研究会

主 编:鲍复兴

副 主 编:詹丹宁

责任编辑:楼国跃

美术编辑:卢庆贺

文字校对:汤士根 程晓云 王宏焮

印 务:卢干进

刊名书法:集黄宾虹字

制作单位:浙江清音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印刷单位:浙江海虹彩色印务有限公司

本刊发行:500册

通讯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

866 号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26号转

《杭州徽学通讯》编辑部

邮政编码:310058

投稿信箱:hzhxtxbjb6@sina.com

为使本刊更精彩,发行更快捷,阅读

更方便,特推出电子版会刊,敬请关注!

内部资料 赠送同仁

目 录

徽州人物

汪勗予的故事 …………………………………………………… 鲍弘达/1

徽学研究

韩愈后人迁徽 世守清正家风…………………………………… 陈平民/3

祝贺胡永吉老会长

荣获黄山市“徽文化传承发展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

我会胡永吉被授予黄山市“徽文化传承发展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 秘书处/7

在黄山市授予“徽文化传承发展突出贡献者”会议上的视频讲话

……………………………………………………………… 唐建军/9

获奖感言………………………………………………………… 胡永吉/10

新安医学

新安医家对中医学的贡献及在中国医学史上应有的定位…… 项长生/11

新安医学疫病防治历史研究概述…………………… 江国庆 叶 青/16

徽州记忆

昱岭关乡情……………………………………………………… 洪芳柏/20

故乡的小河……………………………………………………… 詹丹宁/21

徽州年俗中的歙县民俗………………………………………… 许 琦/22

话说徽州最早的街灯、路灯——天灯……………… 许安斌 江 琳/29

在杭州寻找徽州——杭州紫阳山下的紫阳书院……………… 方旭东/31

“中国第一状元县”是这样提出的 …………………………… 江志伟/33

姬川读梅………………………………………………………… 洪振秋/34

春天 我想去徽州 ……………………………………………… 程 英/36

歙县西乡稀奇的农活名………………………………………… 汪育真/37

灯下漫笔

孙晓泉的徽州诗情……………………………………………… 胡永吉/39

探奇云岩湖……………………………………………………… 李大坤/41

《明清徽商与浙江社会研究》序 ……………………………… 王世华/43

学会动态

纪念胡适座谈会 ………………………………………………… 秘书处/8

捐款芳名录……………………………………………………… 秘书处/43

杭州徽州学研究会各会长岗位职责……………… 杭州徽州学研究会/45

杭州徽学会七届七次理事会会议纪要………………………… 秘书处/46

我会老中医徐树民先生在“桐乡记忆”作云直播讲座……… 汤士根/47

简讯………………………………………………………… 秘书处/44、48

杭州徽学会研究会2021年度财务收支报告 ………………… 程 炜/48

2021年度学会工作总结 ……………………………………… 秘书处/49

追溯汪华历史,弘扬徽学文化………………………………… 汪良勇/50

2022·会刊第一次编委会议在桐乡举行……………………… 编辑部/51

诗词园圃

程筱琴诗词十首…………………………………………… 程筱琴/15、28

艺术天地

春满人间 …………………………………………………… 詹丹宁/封面

学会动态 ……………………………………………………………… 封二

周样保作品选 ………………………………………………………… 封三

摄影作品选 ………………………………………………… 詹丹宁/封底

精美的徽州糕点及其制作 ………………………………………… 内页一

授予“黄山市徽文化传承发展突出贡献者”称号仪式 ………… 内页二

授予“黄山市徽文化传承发展突出贡献者”称号仪式 ………… 内页三

精美的徽州糕点及其制作 ………………………………………… 内页四

第4页

汪勗予先生是汪采白先生的大公子,名克劭,

号勗予,抗日战争时期在徽州中学教美术,1946 年

以后在杭州艺专任教授,上世纪五十年代因脑溢血

而去世。

前两天写了忆赵琦的文章。赵琦、汪勗予先生

和我父亲是同时代的人,他们都很有美术才华,但

不幸的是都英年早逝。

汪勗予先生跟我家是世谊之交。他家在西溪,

离岩寺十华里,仅四十多分钟便可步行走到,所以

汪勗予先生夏天常拿着一把芭蕉扇,边摇扇边走

路,潇潇洒洒间就走到我家来玩。我父亲不在家

时,他就在客厅里看画,他看到程璋的一幅白头翁

萱草图,连声赞好;看到吴待秋的山水,称赞字写

得好,画也很坚实……有一回我父亲在家,父亲拿

了一幅新购的査士标大幅山水,他一面看,一面欣

赏,说这山破得好,树下的焦墨点子点得太好了,

如此等等。我亦受益。有时我父亲不在家,他就到

隔壁二伯父家去聊天。

我在徽州中学读书时,他教美术。他擅长人

物、花鸟,对花卉着重意境、情趣。例如:他教我

们用赭色点出毛绒绒的小鸟站在芭蕉丛中非常有

趣;他曾经画过一只鸡仰头伸长脖子望着上方,画

面的右上角画了一个蜘蛛网,一只蜘蛛正顺着蛛丝

往下坠,仿佛鸡就要吃到那蜘蛛的样子,非常生

动;他还画过几只兔子正在吃玉米,题曰:硕鼠硕

鼠,毋食我黍。

他画人物很讲究神态与准确。如他画了个岳飞

腰悬宝剑,凭栏仰望,画上题岳飞的 《满江红》

词,非常出神。勗予先生指着画跟我讲:“这个岳

飞背上的这一笔非常难画,既要有力,又要准确。”

勗予先生教我许多画花卉的笔法。我在徽州中

学时,也常去他房间看他画画。一次他画了一幅钟

馗嫁妹图,有许多小鬼抬着花轿,挑着酒坛,放着

鞭炮,图面热闹而有趣。

1947 年我到杭州,专门到艺专拜望了他,他非

常高兴。我画花卉受益于勗予先生,此事曾在我的

花卉画册的序言中说过。

在徽中时,一个礼拜天下午,勗予先生跟我

说:“走,钓鱼去!”我跟着他走到离学校不远的农

汪勗予的故事

鲍弘达

1

第5页

徽州人物

村,那里有个中等大的水塘,勗予先生先打荡子然

后下钩。他看浮子一动,马上轻轻一拎,一条鲫鱼

就上钩了。每每这时,我就过去取下钩上的鱼再把

蚯蚓钩上去,就这样,个把小时就钓了一二十条。

他把鱼竿一收,装入布套,我们一起满载而归,到

校后,他把鱼全部给校厨房,自己却不吃。他钓鱼

完全是为了消遣,而且技巧高明。

徽州中学在休宁县万安镇,距岩寺三十华里。

一次我们回家,与二伯父、勗予先生三人同行 (因

为勗予先生家在西溪,要经过岩寺)。走累了,看

到路边一户人家,就在那里休息。这家门口有一对

白色的石鼓非常漂亮,过去石鼓是用来拴马的。这

时,屋内主人出来了,勗予先生说:“你家这对石

鼓真漂亮嗳!”谁知主人说了句俏皮话:“你喜欢就

捧走吧!”勗予先生听了立即回了句:“你家的大公

鸡也很好嗳!”那主人哑口无言,二伯父听了哈哈

大笑。这说明勗予先生思维敏捷而且很风趣。勗予

先生小名与我同名,他自称:“我是老达。”我在徽

中时,曾经犯了一次疟疾,又发冷又发烧非常痛

苦。勗予先生说:“我带你去找草药。”他领我到学

校的山边上找一种开小花的草,他说:“你拿回去

揉出汁后就把小草团塞入鼻孔就好了。”当然,后

来还是奎宁治好的。我在学校时,生活上得到二伯

的很多照顾,同时勗予先生也很关心我。至今,我

对勗予先生还是很怀念的!

2020年4月8日

(上接第 6 页) 乡人咸称‘女中君子’”,其后人韩

廷秀,少幼丧父,事母至孝,为人好礼下贤,刚直

果断,为乡邑人望,别号“石台渔隐”。

韩愈十四世孙邦光由乐平迁婺源,与弟那邦像

同登南集建炎二年 (1128) 进士,仕终吉州安福

令。其十世孙伯观,继承先世唐末抵御黄巢之乱之

风,于“元年集乡兵于太阳山,有保护屏障功能”。

韩愈二十一世孙万一公,宋时自休宁韩家巷迁

黟排岭。元末,万一公子仲俊继迁黟南簥岭,其子

德成、德茂,孙友常、友闻、友信、友义、友善,

俱守家风,以孝顺行闻,有隐德。

[明代黟北有个韩如愈]

明代黟北桃源里宗韩信为显祖韩门,出了个著

名的清官廉吏。他叫韩如愈,字弗如,号唐山,生

于明万历十九年 (1591),卒于明崇祯十七年即清

顺治元年 (1644年)。他取名取字,可谓独具匠心,

取名在韩愈名讳中加一“如”字,而取字却称“弗

如”。“如”,同也;“弗如”,即自愧不如。

据清代续修黟县 《南阳韩氏宗谱》 记载,韩如

愈因父亲韩德新经商扬州,他也入了江苏兴化县

籍。明天启元年即1621年,而立之年的韩如愈入学

邑庠,崇祯三年 (1630) 中乡试第 117 名,次年会

试第 116 名,初授贵州思南府安化县知县,清介有

殊政,被抚按交荐于朝,称“思南府安化县知县韩

如愈朗识有若渊澄,严守无愧屋漏,执法惩奸,开

田禁耗,当此极瘠极悍之地,而痌瘝切身利害两

忘。遇难明之事,每单骑入乡,务得其情,遂豪强

短气,孤弱吏生循良,实政清华卓品久,宜照边俸

例行,取超擢者也。”任未满三载,母亲去世,回

里守孝。服除,补任山西榆次县知县,“居作廉明

仁心,宽徭简讼,吏服其威,民怀其德”,崇祯皇

帝钦擢其为工科给事中。父母先后受封赠。在任,

先后劾罢大员多人。弹劾都给事中时,有人说散员

不当劾都谏,如愈正色说:“都谏贤则敬之,不贤

则劾之,敢优僚谊。”起初,为稽查冒名渔饷之案,

拒绝山东总兵刘泽清贿赂。明崇祯十七年 (1644),

奉命出京督查江浙军饷,被刘泽清派伏兵剌杀于山

东桃花镇。

(2022年1月7日,定稿于屯溪徽州公馆寓所)

2

第6页

中国的韩氏,有“南阳”“昌黎”“颍川”“夏

阳”四大郡望。说到韩姓名人,人们大多会想到位

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韩愈 (768—824),

字退之,河南河阳 (今河南省孟阳市) 人,属韩氏

“昌黎”系,其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昌黎先生”。他是中唐官员,著名的文学家、哲学

家与思想家。

徽州的世家大族多从中原迁徙而来,其中便有

韩氏。而徽州之韩氏,主要有韩愈之后的“昌黎

系”,与另一支派的“南阳系”。当然,人口占绝大

多数的,则是韩愈之后。韩愈其人以清正闻名,其

家风亦然,千余载来,迁徽韩愈后人世守家风。

早在唐乾符年间,韩愈后人为避黄巢兵乱,举

家迁徙,来到歙州黄墩 (今屯溪区篁墩)。上海图

书馆藏有宋代进士、文渊阁大学士歙人江贺勉于北

宋靖康元年(1126)五月撰写的 《韩氏源流谱》。江在

谱序中写道:“歙州之韩氏,出自黄墩,乃唐叔虞

裔孙、曲沃桓叔之子名万食采韩原,其后以国为

氏。”该序有明确文字记载:

吾韩世家自先由邓州南阳,又迁许州,徙閠州

丹阳,东北七里许曰马家充。唐乾符间因黄巢大掠

渡江南,迁避地于古歙黄墩。兵散后,子孙有因仕

宦游商,见山川秀丽,卜地散居,不一其流,但不

能遍述。今以本枝家传谱派而集之,其韩氏居歙州

篁墩之祖则祯公,迁居婺源西坡岭之祖则惠公、西

隅之祖则善公,居星州之祖则蓬公,居千秋乡之祖

则义公,赘居青山吴氏徙沙田县南溪头之祖则万二

万三公。黟之桥岭、婺之上田坑、嘉善都浮梁、绩

邑、庐州各派,皆吾始祖韩泰伯而下分派详矣。泰

伯墓在二十四都星州,风水太盛,土名水竹塔。泰

伯公生二子:元、德。长子元,名惠,字宣之,迁

婺源弦街。

这一记载提到的韩氏移民,均为韩愈裔孙。

关于韩愈裔孙迁徽州情况,明代 《新安名族

志》《休宁名族志》 等文献均有记载。记载韩愈裔

孙迁徽州最早的,到目前为止,是上海图书馆馆藏

歙人手抄本文献 《韩氏源流谱》。据该文献记载:

韩愈四世孙泰伯公韩仲阏,名洛,字旋珠,初任节

度使,再任南阳令,后任歙州司田参军,署篆休

宁,始迁休宁星洲寺。“泰伯公”很可能就是前述

“蓬公”。他死于任上,葬休宁二十四都,土名“水

竹塔”。仲阏六世孙尚积世居星洲韩家邨,尚积从

弟尚智迁休南溪头 (又名团石),尚智胞弟赘居青

韩愈后人迁徽 世守清正家风

陈平民

3

第7页

徽学研究

山吴氏迁沙田。上文提到的万二万三公,即尚智与

尚积隔堂兄弟二人。经查 《韩氏源流谱》 世系图可

知,上文提到“韩氏居歙州篁墩之祖则祯公,迁居

婺源西坡岭之祖则惠公”,此二人分别为韩愈八世

孙尚祯与九世孙。同一时期,由休宁迁黟县桥岭、

迁婺源上田坑的还有祖胜、弼胜兄弟俩,他们同为

韩愈八世孙。

韩愈裔孙迁休宁县城北街,也是比较早的,时

间是在南宋初年。《新安名族志》“休宁·韩家巷”

条载:“韩家巷,在邑治北街。休宁新旧 《志》 倶

图列其处。韩氏虽迁居断石,而旧家遗俗至今犹脍

炙人口,故列而存之,以纪当年之盛云。”韩愈裔

孙迁休城北街,经过几代生息繁衍后,又迁休宁县

城南“断石村”。《新安名族志》“韩·休宁·断石”

条与 《休宁名族志》“韩·断石”条,有近乎相同

的文字记载:

断石村在邑南二里许,以其地近落石台,故曰

“断石”。韩姓世居其右,出唐昌黎愈公之后,本居

上党。宋绍兴曰炜,字用晦,博洽多闻,业举子不

第,仕至池阳教授;子曰实,卓犖有为,志在四

方。宋淳熙间,天下苦于金胡之乱,朝迁暮徙,当

时民在北地者,咸以江南为乐土,实由父宦邸道经

休邑,见徽于万山,休邑人烟辏集,无异京华,乃

留于城北居之。历宋乾道、开禧间,曰惟远,曰惟

道,业盛家肥,人以韩家巷为名。

这段记载中的“池阳”, 即今陕西省泾阳县和

三原县的部分地区。古时,休城北街有“瑞芝坊”,

坊下有韩家巷,是韩愈裔孙迁休最初居所。

休宁断石村,为著名的千年古村落,旧时文人

骚客来此游览题吟甚多。据道光 《休宁县志》 载,

明万历四十三年 (1615),韩氏裔孙韩本立在休城

小南门外建有“断石村韩氏宗祠”。

宋端平年间 (1234—1236),休城韩家巷出了

著名的兄弟四人,他们是韩愈的二十世孙,其中万

一公迁黟南排岭,千十一公以避乱迁休宁洪水塘庄

上,庆六公很有学问,“国学上舍将有大用,齎志

未就”,庆七公于元至治年间 (1321—1323),迁城

南断石村,为断石村韩氏始迁祖。万一公所迁黟南

排岭,又称牌岭,今为黟县渔亭镇下阜行政村下的

一个自然村。元朝末年,万一公之孙韩仲俊自排岭

迁黟南三十五里之㠐岭,这㠐岭也就是当今黟县渔

亭镇西部楠码行政村属下的自然村——韩村。

古属徽州之婺源县西隅也有“韩家巷”。韩愈

第十一世孙、宋徽猷阁直学士韩纯彦迁饶州乐平,

后人迁婺源韩家巷开族,六世孙韩家巷人韩野卿还

做过婺源令。据 《韩氏源流谱》 一书记载,韩愈裔

孙迁江西乐平、景德镇也比较多。

本文以下要叙及韩氏族规、家训,这些族规、

家训见之于上海图书馆藏民国三十二年 (1943) 续

修的 《怀玉贤堂韩氏宗谱》。“怀玉”系江西怀玉山

即玉山,“玉贤堂”为迁玉山韩氏堂号。江西玉山

韩氏与江苏常州碧川韩氏,为同宗,同为韩愈

裔孙。

韩氏族规(二十则选七)

一,凡子弟必当孝亲敬长,克共厥①职,如有

不孝不弟,已经父兄鸣族者,会同祠内重惩。

二,凡读书子孙,倘蒙宗祖庇佑得致显荣者,

务宜忠君爱民,以光远宗近祖,毋效奸倿残酷贻恨

孝子慈孙。

三,凡族内子孙,务以耕读为本。否则,亦习

正艺一项,以养身家,如或游惰、赌博,致若匪类

者,事露小则惩治,大则革逐。

四,凡我同族共祖之人,务宜相亲相爱,安分

循理,不得自相戈矛,有负葛藟②庇本之义,即有

万不得已之事,亦须先鸣族内理其曲直。若果强项

不服,任凭经官理论,如未经族先经官者理虽直,

亦必惩之。

五,贫富虽有不同,冠履③则有定分。族中如

有豪奴悍婢放肆减分以致冠履倒置者,罪归家主,

合族共惩,然亦各须当自重,慎毋相与亵狎。

六,谱牒之重甚于宝器。凡领谱者,务宜珍重

收藏,毋致风雨损坏,更不可私自更鬻。今议定每

年新正初四合族会集查验,或有事故,族长预出会

谱日朝查验。各房领去谱书无恙,仍付收答,如有

踈失除呈公追究外,仍将本人世系刊去,不许

入族。

七,祠内设立家法一片,安奉太祖案前。如有

① 厥:其,他的,那个的。成语有“克尽厥职”。

② 葛藟:植物,又称“千岁藟”,可入药。《左传·文公七年》:“葛

藟犹能庇其本根,故君子以为此。”

③ 冠履:本指头戴帽、脚穿鞋,喻上下尊卑。

4

第8页

犯及,杖惩者会祠齐集,族长议定数目,命最幼者

一人行杖,务要执法以示戒警,毋得顺情宽恕。

家训(十条选四)

业耕读。《书》 云:“惟土物爱。”① 《礼》 曰: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耕读乃传家要务,

舍此二事,即工商犹非世业。况淫心舍力坐销岁

月,不亲经史,不知游穑,岂是安身立命之计?今

后朴者耕、秀者读,各守着常业,庶可承先裕后。

尚勤俭。陈眉公②曰:“贵自勤中得,富从俭里

来。”可见居家之道以勤俭为本。男悬其耒③,女休

蚕织,衣食从何取给;取之尽铢锱,用之如泥沙,

仓廩安能不空。务要早作夜休,各尽其业。又念一

经一粟非祖宗辛苦所贻,即一己血汗所出,如此则

家道可兴?愿族人三复是言。

训子孙。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

然。”身为祖、父,不能教训子孙,贻他日门户之

玷,岂是小事?但培养德性当在少时,平居无事讲

明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的道理,使他们闻善言又戒放

言戒胡行戒交匪类,无使体披䌷绢口厌膏梁,其有

天性明敏者,令从良师受学,不然令稍谙书,计力

耕田亩,毋误终身可也。

恤孤寡。《诗》 云:“哿矣富人,哀此甇 (惸)

独。”④天下最飘摇仃伶的境界,无如孤寡。每见孀

妇寒苦,再瞧孤儿弱女无所依棲。呜呼,彼独非同

族乎,但愿共扶节掺使,从一而终,其有幼穉无依

者,抚养扶持,使得成立,上慰祖宗,下庇儿孙,

岂非一大美举。

韩愈家训(节选)

[勤学]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

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欲知学之力,贤愚

同一初。

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两家各生子,孩提

巧相如。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年至十二三,头角

稍相疏。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三十骨骼成,乃一

龙一猪。(《符读书城南》)

业 精 于 勤 , 荒 于 嬉 ; 行 成 于 思 , 毁 于 随 。

(《进学解》)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治学

名联)

[尊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

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也。(《师说》)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

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自立]

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灯火稍可亲,简编

可卷舒。

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恩义有相夺,作诗

劝踌躇。(《符读书城南》)

[知足]

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

此屋庐。

此屋岂为华,于我自有余。中堂高且新,四时

登牢蔬。

前荣馔宾亲,冠婚之所于。庭内无所有,高树

八九株。

有藤娄络之,春华夏阴敷。东堂坐见山,云风

相吹嘘。

松果连南亭,外有瓜芋区。西偏屋不多,槐榆

翳空虚。(《示儿》)

民国三十二年 (1943) 续修的常州 《碧川韩氏

宗谱》 载有清嘉庆二十二年 (1817) 常山县儒学教

谕张巽所撰一篇序,其中说得明白:

余阅韩氏系图,唐末季承仕郎国霸公由徽歙黄

墩迁信之玉山,择一干净土以保其身家,此亦逢世

① 《书》 指四书即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惟土物爱”:

《孔传》:“惟土地所生之物,皆爱惜之,则其心善。”

② 陈眉公即使明代文学家陈继儒 (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

麋公,松江华亭人。

③ 耒,指古代翻土劳作工具。

④“哿矣富人,哀此甇 (惸) 独。”语出《诗·小雅·正月》,“哿”

相当于阔,富人的路子、门道越走越宽,孤苦伶仃的人可怎么

办呀!

5

第9页

徽学研究

衰不得已而委蛇自全之苦衷也。传十二世,讳祥

(字履善,号直斋)、弟讳补(字复善,号思轩),宋

嘉定十六年联登进士,位例秘阁,翘然天下之右族

也。补公嗣子讳歆自玉贤堂迁常之碧川,积善余

庆,遂成巨族,爰碧川韩氏谱系,以宝文阁大学士

补公为始祖。

韩愈《符读书城南》中的“木之就规矩”等20

句中的“符”,为韩愈长子昶,小名曰符,全句意

为:木材能按圆规曲尺做成器具,就在于木工和轮

匠、舆匠的勤奋劳动。人之所以能够成才,就在于

他饱读了诗书。诗书中的千般知识只有勤奋才能获

得,不勤奋肚子里就会空空的。小孩刚出生的时

候,学习能力是差不多的,并没有贤愚之分。由于

有的后来不能勤学,所走的门径也就不同了。两家

各自生下来的小孩,小的时候是一样的聪明。年岁

稍大一点的时候在一起玩耍游戏,就像一个鱼群里

的两条鱼一样,看不出有什么不同。到了十二三岁

的时候,各人表现出来的才智就稍有不同了。等到

二十岁的时候,差别就变得很大了,就像污渠和清

沟对映一样泾渭分明。到了三十岁的时候,人已经

长成,区别就会如同龙和猪一样。

韩愈 《师说》 中的“古之学者必有师”一段,

意为: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

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

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

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

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

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

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

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

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

存在的地方。

所选韩愈 《符读书城南》 中“时秋积雨霁”等

八句,意为:城南入秋,阴雨初停,凉爽的天气已

遍布村野郊外。正好可以趁着灯火,打开书卷来

读。从早到晚我都顾念着你,只望你能珍惜光阴好

好读书。孩子,我深爱你但我必须教你对的东西,

写这首诗是为勉励徘徊不前的你。

所选“始我来京师”等句,意为:当年我刚来

长安的时候,只带了一捆书。辛勤奋斗三十年,才

有这样的房和屋。房屋并不是很华丽,但对我来说

却足够了。正房高大又新修,一年到头有荤素。前

庭宴宾客,家眷后边居。庭院无它物,高树八九

株。葛藤缠高树,春天开花夏荫覆。坐在东屋可见

终南山,云浮风吹相交往。松果之树连南亭,院外

还种瓜和芋。西厢偏房屋不多,槐树榆树罩空虚。

韩愈自幼丧父,由兄长韩会及寡嫂郑氏抚养成

人。他自念是孤儿,从小刻苦读书,一生道路坎

坷,不仅童年困苦、科举艰辛 (七次参加科考六次

落榜),而且入仕后屡遭贬谪。韩愈为文“发言真

率,无所畏避”“鲠言无所忌”,敢讲真话,敢言他

人所不敢言。为文大凡论及人材,往往愤激不平,

别具气概。他为文不仅率真大胆,慷慨激昂,而且

写得自然随便,如话家常。韩愈正直坦诚的个性,

坎坷跌宕的人生,塑造了他刚正不屈的人格、社会

责任感与文人的使命感伴随他一生,体现在勤学上

进、自立自强、清正廉洁、达观自足的家教中。韩

氏家范最显著的特点也正在这里。

韩愈后裔所定族规、家训,与笔者撷选的几则

韩愈对儿辈的训诫文字,在意藴上,一脉相承。一

千多年来,韩氏家范不仅直接影响了其子孙后代,

他们严守祖风家范,而且也感染了当时和后世的

人们。

这里,讲两则韩门家风故事——

[韩愈迁徽裔孙多好样]

韩愈四世孙泰伯公韩仲阏 (名洛,字旋珠) 迁

徽州最早。他初任节度使,再任南阳令,后任歙州

司田参军,继官休宁,甚有政治声望,始迁休宁星

洲寺,死于任上,葬休宁二十四都土名“水竹塔”。

迁休城韩家巷韩氏后人韩惟远、韩惟道在南宋第

二、三、四任皇帝 (孝宗、光宗、宁宗) 当国时

期,奋力开拓,在韩家巷创造过“业盛家肥”的奇

迹。宋理宗时,韩氏千十一、万一、庆六、庆七兄

弟四人,更是创造了南迁后的辉煌。庆六,“幼敏

慧,十岁能属文,甫长,博极诸书,星历、兵律俱

精晓,国学上舍将有大用,齎志未就”。元至治年

间 (1321—1323),休城南断石村韩氏始祖庆七及

其后人,克承祖训,精于一艺,成名贾巨商。后人

韩梓、韩林、韩钦三兄弟,衍成“天地人三支”。

韩钦死得早,其妻金氏有韩愈寡嫂沈氏之风,“冰

蘖守节,抚三孤子成立,家业过前, (下转第2页)

6

第10页

一元复始山河美,万象更新锦绣春。

早春,二月二十七,带着久违的暖阳,我们一

行六人与春同步,踏入最美的徽州文化中心黄山

市,来感受徽州学人的魅力、徽州文化的张力,见

证徽学贡献者最光荣的时刻。

2月 28 日上午,授予“徽文化传承发展突出贡

献者”荣誉称号仪式在黄山市天都国际饭店隆重举

行。大会主席台上,最中间就坐的是荣誉获得者:

杭州徽州学研究会的老会长胡永吉同志和黄山市徽

文化研究会顾问张脉贤同志。二位长者一进入会场

便和与会专家热情招呼,握手言欢,他们被人们尊

敬、爱戴的浓郁氛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他们有

今天的光荣,是因为在他们身上有一种用实际行动

诠释徽文化精髓、践行徽文化研究、不忘初心砥砺

前行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的光辉从台上闪烁到会

场的每个位置。

大会主持人吴兆民会长对二位获奖者优秀事迹

的深情介绍,让与会人员敬佩不已,掌声不绝。

胡永吉,男,1932 年 4 月出生,黄山市徽州区

人。中共党员。曾任浙江省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副

主席,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

席,浙江省政协五届和六届常务委员。

他为原徽州地区徽州学研究会杭州分会筹备成

立发起人之一;后连任“杭州徽州学研究会”4 届

会长,现任名誉会长。他激情满怀,成果丰硕。先

后主持召开六次学术年会,邀请张海鹏、叶显恩等

国内徽学专家和日本臼井佐知子、韩国朴元熇等国

外徽学专家到会研讨,扩大了学会在国内外的影

响。经他提议复刊的《杭州徽学通讯》出刊105期,

发表徽学论文 283 篇 140 多万字。他主编 《徽学研

究文集》《徽学研究文辑》《徽学论丛》《徽学文丛》

《胡适研究文辑》《新安医学研究文集》《徽学艺圃》

等著作 15种,先后发表 《明清徽州的宗族社会》《徽

商在杭州》《徽州文化生态要整体保护》《徽学研究

正走向世界》等论文,并著有《我与徽学》一书。

他不忘桑梓,热爱家乡。先后走访考察六十多

个徽州古村落;组织四十多批会员会友1500多人次

赴黄山市各区县以及婺源等地考察采风;三次组织

会员在黄山市举办书画作品展;积极向歙县重修太

平桥和渔梁坝捐款;为黄山市地方志编纂提供旅外

徽籍人士信息。

他务实求真、敬业奉献,三十多年如一日地传

播徽文化,走出了依靠会员民主办会的新路子。他

所培育倡导的学会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以自己的

成就和人格魅力赢得徽学界的广泛尊重。在他领导

下,学会多次被评为“杭州市社科联系统先进单

位”、杭州市社科联“五星级社团”。他自己被评为

“杭州市社科联先进个人”。他被誉为“杭州徽学会

的领头人”。

张脉贤,男,1934 年 12 月出生,安徽绩溪人。

中共党员。曾任芜湖市委常委、秘书长,黄山市委

常委、副市长,安徽省旅游局局长,黄山市委副书

记。任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

高校兼职教授。曾任中国旅游未来学研究会副会

长,中国旅游文学研究会顾问,安徽省徽学学会副

会长,黄山市程朱理学研究会会长,黄山市故园徽

州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黄山市徽文化研究会顾问。

30 多年来,他热心宣传徽文化,先后为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总裁培训班、南京大学研究生班、中国美

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中国语言大学外国留学生班、

南京金陵旅游干部管理学院及美国花旗银行中国部

经理,讲授 《加入 WTO 之后从徽商中得到的启示》

我会胡永吉被授予黄山市“徽文化传承发展

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秘书处——鲁春燕执笔

7

第11页

祝贺胡永吉老会长荣获黄山市“徽文化传承发展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

《徽州古雕三绝中的丰富文化内涵》《徽派建筑中的

生态文化》等有关徽文化专题讲座。

1996年10月应比利时根特大学中国文学院邀请

开设为期一个月的徽州文化专题讲座,开创了中国

人在国外大学讲台上讲授徽州文化的先例。

他组织发起具有重要影响的徽学学术会议,

1994 年担任首届国际徽学研讨会执行主席,主编

《徽学论文集》,产生重要影响;他频繁出现在各级

各类徽学学术研讨会上热情洋溢宣讲徽文化。

他潜心研究徽文化,笔耕不辍,先后发表 《徽

菜的社会地位及其影响》《徽州文化价值与旅游》

《徽商与徽州文化》《徽州文化的现存及其价值》

《徽州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价值》 等论文,先后

出版 《灯下漫笔》《徽州行》《山水揽胜》《从徽州

出发》《张脉贤文集》 等著作。他被称为“徽州文

化的使者”“徽学发展的推动者”。

安徽省徽学学会副会长胡善风、黄山市社科联

主席杨永生向胡永吉、张脉贤颁发“徽文化传承发

展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证书,随后播放了杭州徽

州学研究会会长唐建军教授的视频讲话;宣读了绩

溪县徽州学研究会会长黄来生发来的贺信。

二位老人数十年来,一直活跃在杭州市和黄山

市徽文化研究发展最前沿,硕果累累,为徽文化传

承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得此殊荣是众望所归、名

副其实。

胡老说过,经他统计搞徽学的人都高寿,因为

奉献是快乐的。红光满面精神矍铄的胡老,他现场

感言:今日之黄山,“融杭接沪”风生水起,我将

继续努力,关心家乡建设和发展,为传承徽州文

化、弘扬徽学尽微薄之力 (见本刊内容)。脉老感

言:过往已划上句号,今天的红本本 (奖本) 是一

颗红心,将重新开启徽文化的传承发展上的新步伐

……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被感动着、鼓舞

着、激励着……大会充盈着研究徽文化的自豪和自

信;充盈着向榜样学习向榜样致敬的正能量。胡老

的光荣,也是我们杭州徽州学研究会全体会员的光

荣,我们必将这份光荣化作使命,努力为徽文化的

传承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杭州徽州学研究会应邀出席会议的还有鲍复

兴、孙士良、鲁春燕、胡忠东、詹丹宁,孙士良作

了现场发言,并代表学会赠送二幅书画,以此祝贺

黄山市徽文化研究会成立一周年。

愿我们都以胡永吉、张脉贤两位前辈为榜样,

将徽文化发扬、光大;愿杭州徽州学研究会与黄山

市徽文化研究会紧密联系,亲如一家,共创未来,

为徽文化研究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2022年2月24日下午,在西泠印泥制作研究中

心“非遗研习馆”召开“胡适逝世60周年座谈会”。

2月24日是胡适的忌日。胡适是现代著名学者、

新文化运动领袖、自由主义传播者,一生奉行“宁

鸣而死,不默而生” 的民主思想。

著名文史学家唐弢教授在 《春天的怀念》 中回

忆,1956年 2月的一天,毛泽东在怀仁堂宴请出席

全国政协会议的知识分子代表时这样说:“胡适这

个人也顽固,我们托人带信给他,劝他回来,也不

知他到底贪恋什么?批判嘛,总没有什么好话,说

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杀,

应当实事求是。21 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

誉吧。”

参加座谈会的有杭州徽州学研究会胡适研究小

组成员,以及学会顾问、理事、会友10余人。

座谈会由胡适研究小组组长宣伟强主持。

秘书处

纪念胡适座谈会

祝贺胡永吉老会长荣获黄山市”“徽

文化传承发展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

8

第12页

在黄山市授予“徽文化传承发展突出贡献者”

会议上的视频讲话

唐建军

尊敬的黄山市各位领导、黄山市徽文化研究会的各

位专家:

大家上午好!

我是杭州徽州学研究会会长、浙江大学教授唐

建军。

欣悉黄山市徽文化研究会授予胡永吉、张脉贤

等先生“徽文化传承发展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仪

式暨黄山市徽文化研究会成立一周年纪念年会今天

在黄山市隆重举行。这是黄山市徽文化研究会的大

事、喜事,同样也是杭州徽州学研究会等全国各地

的徽州文化研究机构和广大徽州文化研究同仁及徽

文化爱好者的大事、喜事。杭州徽州学研究会全体

同仁对此十分重视,派出了常务副会长和常务副秘

书长等多位学会骨干,专程陪同杭州徽州学研究会

创会元老、杭州徽学会名誉会长胡永吉同志一同前

往屯溪,参加今天的这个盛典,并作文化艺术交

流。我因学校教学岗位的特殊性,无法亲自前去体

验这个令人欢悦的时刻、见证这一盛典,深表歉意

也深感遗憾,但我相信这次学术交流必将取得预期

效果,并对两会之间及杭、黄两地之间的交流带来

极大的促进作用。

众所周知,在当今徽州文化研究与传承的种种

努力中,胡永吉先生和张脉贤先生是两位杰出的代

表。对于张脉贤先生,我是久闻大名,知道他是我

的绩溪同乡。他也是我们杭州徽州学研究会全体同

仁十分敬重的会友,他多次受邀赴杭州参加我们学

会的活动,分享他的学术研究成果,给我们学会的

发展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是我十分景仰的领导

和学者。

胡永吉先生是我们杭州徽州学研究会的创会元

老之一,被学会全体同仁公认为“学会的主心骨”。

胡会长自建会以来,三十五年如一日,热爱家乡、

热爱徽州、热爱徽州文化,他组织和带领学会全体

同志克服民间办会的种种困难,筚路蓝缕、一路艰

辛地走来;他高风亮节、让贤后辈,培养和指导年

轻同志开展学会工作;他勤于研究思考、注重研

究,发表了大量的学术成果;他善于开展思想工

作,巧妙发挥学会每个成员的优势,提高学会工作

效率;他注重加强与家乡黄山 (徽州) 的联络,一

次次带队前去家乡学习和调研。他在退休后把绝大

多数心血放在了杭州徽州学研究会的健康发展上。

他所付出的一切,或为大家所知,或不为大家所

知,但德高望重的他在徽州文化研究和传承方面所

做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不懈精神,却得到了徽学

界同仁的一致公认。

今天,黄山市徽文化研究会授予胡永吉先生

“徽文化传承发展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既是对

胡永吉先生本人努力和成就的肯定,也是对杭州徽

州学研究会工作的肯定和鞭策。因此,我们学会全

体成员对此深感自豪,也颇感压力。在此,我要对

一直关心和指导杭州徽学会健康发展的黄山市人民

政府、黄山市社科联各任领导,以及黄山市徽文化

研究会的全体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衷心祝愿杭州徽州学研究会和黄山市徽文化研

究会学术研究硕果累累!衷心祝愿两会未来的交流

和合作不断取得更大成果!

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9

第13页

祝贺胡永吉老会长荣获黄山市“徽文化传承发展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徽学界的朋友: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黄山市徽文化研究会建会一周年。在

这个喜庆的日子里,你们举行授予荣誉称号仪式,

我有幸被授予“徽文化传承发展突出贡献者”荣誉

称号。此时此刻,我的心情非常激动,荣誉感、成

就感油然而生。这是我30多年来从事徽文化研究

和徽州学研究会的工作,得到黄山市有关领导和徽

学界同仁的认可,我感到非常欣慰。在此,我表示

衷心的感谢!对黄山市徽文化研究会成立一周年,

表示热烈的祝贺!

我非常珍惜这份荣誉。因为它不仅属于我个

人,也应该归功于杭州徽州学研究会,归功于研究

会的历届理事和会员同志们。是他们热爱徽州文

化,积极参与徽文化的研究和学会工作,取得了丰

硕的成果,才有杭州徽学会的今天。

至于我个人,虽然连续当了 4 届会长,在会内

外同志的支持下,做了一点有益的工作,尽了一点

微薄之力,但获此殊荣,实不敢当,这份荣誉,只

能看作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

早在35年前,徽州地委副书记沈荣同志和地区

徽州学研究会秘书长方满棠来杭州召开座谈会,倡

议在杭州筹建徽州地区徽学会杭州分会。从那时

起,一个研究徽州文化的学术团体便在西子湖畔的

杭州诞生了。1991年社团登记时更名为“杭州

徽州学研究会”。

学会自建立那天起,一直得到黄山市领导和徽

学界同仁的关心和支持:

市委书记胡云龙同志多次来信、题词致贺鼓

励;地委副书记沈荣,市长吴存心,政协主席汪

权、汪明裕,市委副书记、市人大代主任叶枝光,

市委副书记张脉贤等领导同志先后来杭州参加杭州

徽学会学术年会和学会活动,对我会的工作,给予

鼓励和指导;黄山市的徽学专家学者黄澍、汪大

白、方利山、吴兆民、陈平民、汪玮、杨永生、方

满棠、翟屯建、程政、陈安生、陈长文、陈琪、许

琦、毛新红、郁延红、陈继腾、吴军航、李俊等,

他们对杭州徽学会关心备至,先后来杭州参加学术

交流,向会刊 《杭州徽学通讯》 提供稿件,向学术

年会提供论文,对学会工作和学术研究提出指导意

见,有力地促进了杭州徽学会的工作不断前进。同

时,增进了徽杭两地徽学界的友谊。

借此机会,我代表杭州徽州学研究会和我个人

向黄山市领导和徽学界的同志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我是徽州歙县琶塘村

(今属徽州区西溪南镇) 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16岁离开徽州到浙江金华谋生,新中国成立后参加

革命工作。离开家乡已经75个年头了。

但是,我始终没有忘记生我养我的徽州土地,

至今乡音未改,乡情不渝。报效乡梓,为家乡做点

事,是每一个徽州人应尽的义务。崇文重教,修身

立德,吃苦耐劳,开放进取,历来是徽州人的品

格。今后,我当继续努力,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

展,为传承徽州文化,弘扬徽学尽一份微薄之力。

过去的一年,黄山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

“融杭接沪”风生水起,“创意黄山”建设全面推

进,九大新兴产业开篇破题,经济总量增速创历史

新高,谱写了黄山崛起的崭新篇章。

2022年,站在新起点的黄山人正以赓续徽人的

开放意识和开拓精神,守正创新,改革发展,奋力

拼搏,砥砺前行,为建没一个新的黄山而努力

奋斗!

最后,祝黄山市早日建设成为一个人们为之神

往的魅力城市,一张享誉世界的中国名片!

谢谢大家!

2022年2月28日

获 奖 感 言

胡永吉

10

第14页

一、新安医家对中医学的贡献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在福建福州梅峰宾馆召开

的全国第二届中华医史学术会议上,卫生部科技司

陈海峰司长指出:“我们这么个大国,没有一部完

整的中国医学史,是很遗憾的。”他说的就是“新

安医学”没有写进中国医学史。

千百年来,在中国医学史上,新安医学是作出

很大贡献的。

宋代新安歙县人张杲所著 《医说》 是医学史上

第一部医史传记专书,名家田启亮称其为“医林之

珍海”。

明代嘉靖间,歙西澄塘吴正伦,号春岩,少从

平湖陆声野先生游,尽发其秘。逐走燕齐,游北

都,以布衣应召,起贵妃病,遭太医之嫉妒,卒年

未四十。著 《脉症治方》 四卷行世,盖脉症治方

者,按脉审证,因证辨治,而后定方,其理至浅而

至深,至简而至备,俾初学者见之了如指掌。即三

折肱者,究不能出其范 。这便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

位规范理、法、方、药,辨症治病的先言者。

明代新安歙南江瓘的 《名医类案》 是医学史上

第一部医案专著。

明代隆庆间,新安祁门徐春甫在顺天组织了

“一体堂宅仁医会”,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医学

社团组织。它比西方伽利略的“山猫学会”还早75

年,也许是世界上第一个学术团体。

问世于明代的新安歙西澄塘吴崐 《医方考》 是

医史上第一部方剂专著,医史专家赵朴珊先生称其

为“大名鼎鼎的吴鹤皋医学”。

明代新安婺源王国瑞的 《神应针灸玉龙经》 是

针灸史上第一部歌诀专著。

明代新安歙县余傅山的 《乌聊山馆论医汇粹》

是医学史上第一部地方医师群体交流学术经验的难

能可贵的记录。

明代休宁孙一奎在 《赤水玄珠全集》 中,第一

个提出“生命运动在于气”的论点。其论述三焦之

气,尤为精到。

清代新安歙县程钟龄在 《医学心悟》 中,第一

个总结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的“医

疗八法”。

清代新安歙西郑梅涧创设了养阴清肺汤,改变

了当时传染病白喉流行、治不如法的局面。

明代新安歙西灵山方有执著 《伤寒论条辩》,

吴仪洛称他“自叔和而后,伤寒书沉沦于羊肠鸟道

中凡千余年,自方有执出,著 《伤寒论条辩》,澄

研机理,卓识超越前人”。

清休宁汪蕴谷著 《杂症会心录》 重点指出:

“绝症”,绝处逢生者,当从根本真处求之,为新安

医学“固本培元”大法倡言了方向。

清新安歙南项天瑞著 《同寿录》,他认为:“先

天虽薄,而滋培充实,则后天亦足弥其缺;后天失

调,则渐致耗散,先天亦难持其优。”“此乃医道所

由尚,而医道古今传也。”这是他两百数十年前提

出的基因可以改变的理论。

明清而下,一批有识之士从实践中发现并撷取

了“治疗八法”中温法与补法的精粹,从而创造了

培元与固本的治法。这一治法的发明与创造,使得

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出现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局面,它

几乎与现医学免疫学、内分泌学、网状内皮系统、

新安医学对中医学的贡献

及在中国医学史上应有的定位

项长生

(杭州徽州学研究会/安徽省黄山市新安医学研究中心)

11

第15页

新安医学

体液学、营养学及基因学说形成了接轨的趋势。

以此为基础,作者为新安医家在中国医学史上

作出以下定位:先哲谓“医之门户分于金元”,所

见为海内医界所接受。明弘治、正德间,新安祁门

汪机 (1463~1539) 以为丹溪所说的“阳有余”是

指卫气而言,“阴不足”是指营气而言。汪氏临症

习用人参、黄芪,是因其味甘能补血,气温能补

阳,又是调补脾胃的圣药,脾胃气旺,营卫便有所

滋生,元气便有所资助,则邪可不治自除,而疾病

可不治自愈。很显然,汪氏的学术思想,是将东垣

和丹溪学说融合在一起了,其实质是:汪氏重视脾

胃,但又不采纳东垣升阳辛散的治则,他注重丹溪

养阴的观点,但又不主张养阴而泻火的治法,而独

自形成了一个以调养气血、培护元气的学术思想流

派,这便是新安的“培元派”。这个流派据新安现

代医家吴锦洪老师考证,其对浙江山阴张景岳

(1563~1640)、江苏常熟缪希雍 (1546~1627)、江

苏云间李中梓 (1588~1655) 等的学术思想,均有

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学术贡献是显著的。

二、新安医家举例

1.汪机 (1463—1539),字省三,号石山。私淑

丹溪,家学渊源有自,推重东垣、丹溪之学。他的

亲传弟子黄古潭、周臣、陈桷、汪天相、陈廷墀及

姪辈汪宦等,将汪氏的学术思想影响了整个新

安郡。

2. 汪副护 (约 1505—1587),字天相,休宁城

西人,少攻儒学,后师汪机,又至姑苏、京口访求

名师,遂精医学,临症善用以培扶元气为宗,自号

“培元”,有《试效集成》行世。

3. 吴正伦 (1529?—1568),字子叙,号春岩,

明歙西澄塘人,幼年丧父,明敏好学,家贫不能从

师,养鸡贮卵以购书读。五岁即博览群书,笃好医

学。少从浙之名家陆声野游,尽得其传。逐游齐、

燕,著 《养生类要》,过北都,以布衣应召,曾愈

襁褓中明神宗 (万历) 之奇疾。又愈穆宗 (隆庆)

贵妃之疾。遭太医之妒嫉,置酒招待,中毒而逝,

卒年四十。生前著 《脉症治方》《养生类要》《活人

心鉴》《虚车录》 等书行世。清代新安名医程敬通

评曰:详于脉,不略于症;详于方,不略于治者

也。其于缔轩岐,绎长沙、河间,主婺朱氏,较诸

家甚为详备。故勉冲孺梓而行之,以嘉惠来学 (见

《脉症治方·程序》)。姪孙吴崐,元孙吴楚 (天

士),天士好学深思,究心医理,著 《医验录初集》

《医验录二集》。其于书中凡例所载:用温补而验者

十之五六,又曰:甘温之品如行春夏之令,生长万

物者也。常服甘温之味,则气血充盈。至此,笔者

常想起 《海棠依旧》 中的周总理,那瘦骨嶙峋的身

体,假若服用甘温之药,肯定能多坚持些时候,每

每想到此处,心中特别沉重。

4.余傅山 (约 1512—1585?),歙西富山人,余

午亭之堂兄。以进士及第授鄂之钟祥令。工儒通

医。郑梅涧盛赞傅山:“临症立方,不愧为明哲之

士。”傅山曰:“三阴为杂病,专主内伤,非伤寒之

例也。三阴之经,其经里,其位僻,外邪安能遂伤

之?门墙必先颓,而后贼入之;三阴必内伤,而后

邪中之。”这便是 《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的最好注脚。

5. 汪宦 (约 1485—1543?),字子良,号心谷,

又号寅谷。祁门邑城人,居三迁堂,幼从其兄汪宇

习儒,后弃儒从医,为汪机晩年关门弟子。宦性颖

敏,博闻强记,医学大进。徽、太、宁、池、景镇

皆闻道而趋之。著 《统属诊法》《医学质疑》《证治

要略》 等书行世,徐春甫师其学,亦曾授医于余渥

(余午亭)。徐春甫赞师曰:“潜心 《内·素》,有神

领心得之妙。证王氏之谬注,如分鳞介于深泉净濴

之中,诚有功于轩岐,启迪天下后世,医学如瞽复

明,《质疑·尺寸》 等论可见矣。”其以证论脉曾

曰:有火则元气虽损而犹有根基;无火则元气颓败

根基无存。尝观痰火之症,喘息身热,身凉乃元气

衰而不能运肌肤。凡遇此症,须防有变,速以参、

茋补元气药救之。汪氏惜元气,重根本,而擅用

参、芪,如其师汪机的是一辙!

6.孙一奎 (1520—1600),字文垣,号东宿,休

宁上草市人,黄古潭弟子,著 《赤水玄珠全集》 行

世。孙氏于著述中强调“生命之运动在于气”,对

三焦之气论述尤详。

7.吴篁池 (约 1508—1543?),歙县人,为邑城

名医,应诊者趋之若鹜。嘉靖二十三年 (1543) 与

余傅山、汪宦等于徽城乌聊山舘讨论医学,吴氏尝

云\"凡偏枯半身不治之症,虽病疾壅经络,然其原

大抵本于气虚,盖不运行,痰因之而滞也,凡治此

12

第16页

症,宜用参、附大剂为主,以行疾药佐之,久服自

然获效。心中既胀闷,即便按摩以助其行,并于饥

时服之,或空心服之,令人缓缓按摩,随即消散,

不致胀闷,服之既久,则气健流通,胸胀亦畅快

矣。此须久方知之。”

8. 徐春甫 (1520—1596),字汝元,祁门东皋

人,号思敏。资性颖敏,因身弱多病,从邑里名家

汪宦学医。存心济世,不求名利,府志谓为“鸿世

之士”。游燕赵,抵顺天,从游者众。因田贵妃病,

应诏以起,授太传院吏目。越明年,于京中发起并

组织“一体堂宅仁医会”,参与者皆在京之诸省名

医,计四十六人 (其中新安名医二十一人)。徐氏

以长期心力,上自轩岐 《灵》《素》,下及汉唐宋元

诸家著述,广征博采,统其精微,嘉靖三十五年

(1556) 辑成 《古今医统大》 一百卷。是时,武英

殿大学士许国称其书为“医中之孔孟,方书之六

经”,乃我国十大医学全书中之煌煌巨著。

徐氏于 《医学未然金鉴·明集》 所创“大健脾

养胃丸”条下曰:“人之有生,以脾胃为主,脾胃

健盛,恒无病。苟有六气七情,少可侵籍,则亦不

药而愈耳。”又曰:“余固首集大健脾养胃丸,为医

家之主药,人生之根本,不可须臾离也。余寓京

师,藉此方以著名,海内咸知,罔不求赎。”又曰:

“诸人服此丸,脾胃大壮,饮食多进,元气畅充,

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得所养,诸病不生,百邪不

入,寿考长龄,此其基本。”封建社会生产资料有

限,生产力低下,战事频仍,赋税趋重,疾病艰

涩,调理后天之本,正是对症之治。可见,此乃尊

崇东垣、固护后天之大本之真谛也。

9.江瓘 (1503—1565),字民莹,号篁南子,歙

县篁墩之南溪南人。幼负奇气,清修力学,遂攻医

学。江氏受 《诸氏遗书》“博涉和病,多诊识脉”

启迪,又感“此山居僻处,博历何由?”,遂萌发汇

编列代医案载籍的思想。以二十年心血,编成 《名

医类案》 十二卷。江氏学术正如游正德 《名医类

案·序》 中所说:“识卑者无高标,心庸无奇术,

要在融悟元机,专精化理,以斟酌元气为功,以察

识病原为大则。是编也,思过半矣。”故曰“苟非

其人,道不虚行”。案集中录入大量汪机医案,江

氏极力点评,颇多心印心契之语,足见汪氏流风所

及,易地皆然。

10. 余午亭 (1516—1601),名淙,初名渥,歙

县富山人,傅山之堂弟,以儒通医,曾受医汪宦。

午亭不负所学,潜心医理,临症疗治,效如桴鼓。

二十年间,活人万计,咸目为苍生司命。著有 《诸

症析疑》 四卷、《午亭医案》 一卷、《医宗脉要》 等

书传于世。余氏于“肿胀鼓胀症不同论”中曰:

“得此症 (蛊胀) 者 (即今之血吸虫病——作者按)

或脾虽损而将大补脾之正气欤?然正未补而邪热先

炽,胀尤故矣;将清热以伐邪欤?邪未退位,而正

愈虚,胀益增矣。”余氏每当危疑之时,能审视主

次,以大补真元而化险为夷。门人吴崐,子仰亭,

小亭传其学。

11.吴崐 (1552—1621?),字山甫,号鹤皋,又

号参黄子。歙西澄塘人。吴氏幼年英异,为文藻思

横溢,因举子业不售而弃儒从医。《脉语》 自序曰:

“余幼慕医术,乃就邑中午亭余老师而养正焉。居

三年,与师谈论,咸当师心。继由三吴循浙,历荆

襄,抵燕赵,就有道者师受之焉。”著有 《素问吴

注》《医方考》《脉语》《针方六集》 等书行于世。

吴氏于 《医方考·鼓胀门·叙言》 中曰:“实者可

攻,虚者渐磨可也。例之相道焉,国内空虚,则宜

惠养元气,恶能黩武?”又于 《针方六集·旁通

集·针药保元》 中曰“用药以元气为重,不可损

伤,故峻厉之品不轻用,恐伤元气也;用针亦以元

神为重,不可轻坏,五脏之俞不轻刺,恐伤元

神也。”

12. 程玠 (约 1451—1523),字文玉,号松崖。

歙西槐塘人。程琎之弟,兄弟皆受医于名医汪济凤

之门,治病有奇效,当世名士皆钦敬之,著有 《经

验方》《太素脉诀》。玠成化丁酉科 (1477) 举人,

成化甲辰进士,父兄皆以医术驰名。登进士后,名

播京师,家喻户晓,人称“一代异人”。著有 《松

崖医经》 两卷、《眼科良方》 一卷传世。程玠是早

期提出“杂病准伤寒治法”的著名医家。他认为,

门墙必先颓而后贼入之,三阴必内伤而后邪中之。

他以为杂病治法与三阴内伤相似之处甚多,这是推

明仲景、取法温补的依据。书中所创“滋阴大补

丸”“秘传固本牛胆丸”等,以方药组成而言,也

有参、芪于其间,然从熟地、龟板、萸肉、枸杞、

五味等品组合看来,则与温补脾元之重用参、芪迥

异。下元亏损,虚火上炎,程氏皆以独门秘传丹方

13

第17页

新安医学

大剂缓图。此皆固本良筹,非深于此道者不能

省之。

13. 程敬通 (约 1573—1662?),名衍道,以字

行。程玠姪孙。以儒通医,名播皖、赣、江、浙。

《歙县志》 载:程氏沉静寡言,虽当笃疾濒危未尝

动声色,一诊即能决人死生。《外台秘要·唐序》

称其“既是名儒,又是名医,以文雄两浙间。以日

出治医,日晡治儒; 出门治医,入门治儒;下车治

医,上车治儒”。著有 《心法歌诀》《医法心传》 各

一卷、《迈种苍生司命》 四卷,后人又辑其医案两

卷,即 《程敬通仙方注释》(又名 《仙方遗迹》,即

今 《程敬通医案》)。嫡孙广、姪孙程林从其学。

凡游其门者,咸以医鸣。程氏 《医案) 第六案:

“工祖大人二月十九日方”咳嗽治脾案载:“热咳

减,但形瘠餐废,关右如鸡举足,仓廪必累虚矣,

当培脾监。”敬通先生之尔孙程曦注曰:“经云土有

余曰敦阜,不足曰脾监。培脾监,欲使不及之土转

为有余,俾土旺生金。”“方中首用安党、高参,扶

脾土而生肺金;谷芽、饴糖调其中州而醒胃口。”

此实乃培补脾元之法。程氏第二十三案“六月初二

日方”云:“阴亏根固,宜养阳。”投以大熟地、山

萸肉、五味子、甘枸杞、淡苁蓉,加海参四钱。程

曦引叶氏之说注曰:“阴在内而阳在外之时,若一

派知、柏、龟板之阴药,而里阴愈阴,则阴寒便从

内起,而素固之阳根立惫矣。所以用枸杞、熟地甘

温滋润,含集坎宫之水;山萸、五味酸温润敛,守

其阴内之阳。”程曦复曰:“细揣是方,殆取其酸甘

化阴,咸味入阴,以补肾阴而养其阳。卑阳根益

固,阴水复充,阴阳相化,则百病不生,诸邪不染

耳。”此法既避免了丹溪知、柏苦寒之峻,又不同

于熟地、龟板的阴滞胶固。此与同期先后的吴中薛

新甫及常熟缪仲淳所用相较,则显得槐塘程氏家学

渊源,不同凡见。敬通先生不仅擅长参、芪以培脾

元,更善温润以固护肾命。此乃古歙槐塘程氏“绝

活”。凡造其门者,皆以医鸣。

14.汪昂 (1615—1699),字讱菴,休宁邑西人。

晚年里人尊之为“浒湾老人”。以古今文辞而声闻

邑里,为一方词学宗工,有 《讱菴诗文集》。《休宁

县志》 称其“淡薄名利,少甘蓬虆,终鲜通荣”。

而立之后,弃儒从医。讱菴先生笃志医学,著有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医方集解》《本草备要》《汤

头歌诀》《经络歌诀》 等书行世。他在 《医方集

解·补养之剂) 引言中曰:“人之气禀,罕得其平,

有偏于阳而阴不足者,有偏于阴而阳不足者,故必

假药以滋助之,而又须优游安舒,假之岁月,使气

血归于和平,乃能形神俱茂,而疾病不生也。”其

于“泻火之剂”引言又曰:“有以滋为泻者,地黄、

天冬、玄参、知母之类,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也;

有以补为泻者,参、芪、甘草泻火之圣药是也。”

所言皆护元强本之意。

15. 项天瑞 (1688—1764),名友卿,歙南桂溪

人。《歙县志·义行》 以长篇叙其义行,生平扶危

济困,任公而好义。以儒通医。曾祖项有诚为明之

太医院御医,祖项明磁官太医院,累世名门世家,

著有 《同寿录》 四卷行世。项氏于其书序言中称:

“顾长令由先天之厚,而延年籍后天之培。”又曰:

“先天虽薄而滋培充实,则后天亦足弥其缺;后天

失调则渐至耗散,先天亦难持其优。”项氏的观点

不单是通过滋培元本可以弥补先天的缺陷,而且说

明先天 (基因因素) 缺陷通过培补是可以改变的。

换言之,这种“可以改变先天 (基因) ”的观点,

兆示着一些基因性疾病通过固本培元之治是可以康

复的,包括肿瘤及一些其他疾病。南京总参63所工

程师相月梅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本人以培扶元方

法,细心调治,染色体由阳转阴,经显带技术和非

显带技术多次核查,23对染色体,均“正常女性核

型”。此足见先哲之言的可靠性 (文章见 《中医杂

志》2000年第二期《慢性粒细胞案例》)。

16. 汪蕴谷 (约 1684—1755?),名文绮,汪广

期之胞弟,休邑城北中医世家子弟,韶龄即留心活

人术,自 《灵》《素》《难经》,以迄刘、李、张、

朱,博闻强记,无所不窥其奥。汪氏之术,人称

“求者填门,几与书家智永等”。时至晚年,撰成

《杂症会心录》 两卷。汪氏于其书中论及内湿则曰:

“内湿之证属阴虚者,因湿生热而阴愈虚,阴虚则

精血内耗,而湿热反羁留而不动;属阳虚者,因湿

化寒而阳愈虚,阳虚则真火内败而寒湿更积聚而不

散。”故汪氏认为:“可见内伤外感之证,皆由元气

虚弱,致邪气内而发之,外而袭之。”其在“审虚

实”中指出:“夫世人之病百不一实,而世间之医

百不一补。是实而误补邪增尚可解救;虚而误攻气

散不可救药。”汪氏门生戴敏手抄本 《杂症会心录》

14

第18页

下卷注云:“师曰:绝症,绝处逢生者,皆在根本

真处得之。”据说这是先生临终前昭示后人:疑难

重症,当从固本培元着手。

17. 吴谦 (约 1690—1760?),字六吉,歙西丰

南人,澄塘吴氏后人。为清初三大医家之一。乾隆

间,官太医院判,高宗颇器重之,尝谓近臣曰:

“吴谦品学兼优,非同凡医,尔等皆当亲敬之。”曾

敕编医书,上命谦等为总修官。书成,赐名 《医宗

金鉴》。该书“删补名医方论”参附汤条下吴氏注

云:“先天之气在肾,是父母所赋;后天之气在脾,

是水谷所化。”又曰:“后天之气得先天之气则生生

而不息;先天之气得后天之气,始化化而不穷也。”

又保元汤条下注曰:“保元者,保守此元气之谓。”

值得一提的是,吴氏十分推重丹溪之见。其于大补

阴丸条下注曰:“今时之人,过欲者多,精血既亏,

相火必旺,真阴愈竭,孤阳妄行,而劳瘵、潮热、

盗汗、骨蒸、咳嗽、咯血、吐血等症悉作。所以世

人火旺致此病者十居八九,火衰成此病者百无二

三。震亨发明先圣千载未发之旨,其功伟哉!”大凡

先贤创意,皆从所历境况中洞明而来,非一偏之见

可议,是在活而用之耳。

18. 程杏轩 (约 1767—1828?),名文囿,字观

泉 (又称灌泉),杏轩其号也。歙县东溪人,居岩

寺镇,槐塘后绪。人称程氏高悟绝伦,精思超世,

擅潘陆之诗名,工俞扁之道术。生平疗疾,多著奇

效,瞩垣一方,腾誉千里。生枯起朽,能事匪一。

生平诊余之暇,纵览百家,述而不作,于道光六年

丙戌 (1826) 辑成 《医述》 16 卷。有谓“不著一

字,尽得风流”。所著 《杏轩医案初集)(1804)

《医案续录》(1826)《医案辑录 (1829),皆能窥杏

轩先生功底。特别是初集“鲍觉生宫詹郁伤心脾证

类噎隔殆而复生”案,“族兄奏韩挟虚伤寒因循贻

误救治原委”案,及辑录中“鲍寓京翁夫人厥症治

法节略”等案例,非常明显地体现出对固本培元应

用的娴熟。

三、新安医学地位的确认

从上述医家主论气血、阴阳、元本及其偏胜、

盈虚等观点看来,他们不单是好用温补而施参、

芪,而是的的确确发现培护元气,固护本原,对人

体生机及疾病康复的切要。他们还从实践中发现一

系列相关方药,并取得令人瞩目的疗效,且历传屡

用不衰。这便是固本与培元治疗大法得以存在与发

展的基础。

2001 年 12 月 29 日,北京中医学院钱超尘先生

读本人 《固本培元派的形成与发展》 一文后,认

为:“ 《固本培元》 拜读,获益良多,不惟所论高

瞻远瞩,皆为确说,亦为研治医学史不可逾越之鸿

篇。”钱老对本人文章的评品及其用辞都是空前的,

他对新安医学的印象也十分深刻。《固本培元派的

形成与发展》 一文公开披露已二十年了,到目前为

止,还没有见到海内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见解。故初

步认为:“金元四大家”而后,明清以降,新安医

学的“固本培元”的治法,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佼

佼者。

程筱琴

踏莎行·徽州路

浙岭初晴,星江欲暮。扁舟载得离愁去。三

更风雨打船篷,梦魂先到相思处。 别酒才斟,

吟笺又谱。伤心怕听阳关句。不堪花落子规啼,

声声诉尽徽州路。

拜访乡贤詹庆德前辈听徽州故事

一桌家乡菜,分茶慰世尘。

先生高气节,后辈仰贤仁。

欲问徽州路,还怜山越民。

今吾多继志,莫负士儒辛。

文公山怀古

九老尖遗迹,泉流翰墨香。

南风歌梓里,朱子著文章。

久念寻修慎,储思论述忙 。

勤将诗句练,莫使圣贤伤。

注: 文公山原名九老芙蓉尖。

15

第19页

新安医学

徽州,历史上又称新安,发源于此的新安医学

因而得名。新安医学,肇始于晋唐,发展于宋元,

鼎盛于明清,自宋以来涌现出了800多位医家,800

多部医著,世家传承中超过 3代的有 60多家,先后

有御医70多人,有明清中医药“硅谷”之美称。中

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认为

“新安医学是我国中医药学近八百年来发展的一个

高峰、一个高地”。这 800 多位医家或以医术济天

下,或以医著传后世,或以医德名海外,造福一方

百姓,留下诸多传奇。可以说,在徽州历史发展进

程中,新安医学的作用不容忽视。

一、研究背景

在与疾病斗争的几千年中,疫病由于其传染性

强,对人类安全威胁性大,历来受到社会广泛的重

视。这里所说疫病,不详究“瘟”“疫”之间区别,

而是包括伤寒、痘症、麻疹、天花、霍乱、白喉、

痢疾、疟疾等在内的一切传染性疾病。在中国古代

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的疫病流行,东汉末年到三

国两晋时期、宋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每一个时期

都是中医药学重要发展阶段,尤其明清时期,叶天

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四大家对温病的论治

迎来中医药学发展的新高峰。此时期新安医学发展

亦达到顶峰,汪机、徐春甫、孙一奎、王勋、叶天

士、程钟龄等新安医家积极投入徽州地区疫病的防

治,并著书立说、授徒传医,将丰富的防治疫病经

验流传后世。

2020年初武汉爆发新冠疫情,并迅速向全国蔓

延,其发病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实为罕见。

在此次抗击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

用,为祖国人民健康作出重要贡献,再一次向全世

界展示了中医药在生命科学中的价值。中医药在新

冠肺炎救治中参与面之广、参与度之深、受关注程

度之高,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

当前,全球疫情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国内疫情

继武汉大规模爆发结束后,又多次出现波动,新冠

病毒变异,德尔塔病毒肆虐,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

全,阻碍社会经济发展。要重视发挥中医药在疫病

防治中的优势,把握新冠肺炎病毒本质,掌握其演

变规律,坚持未病先防原则,让中医药为构建全民

免疫屏障贡献智慧。

二、新安医学疫病防治历史

1.徽州历史上疫病发生情况

徽州地区,高山林立,川谷崎岖,“其地显狭

而不夷”,与世隔绝,中原百姓躲避战乱而迁徙徽

州这片桃源之地,疫病也随之流入。纵览中国古代

疫情发生历史,大的疫病流行集中在江南地区。张

志斌 《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 记载了公元前 674

年到公元 1840年共 826条疫病流行事迹多“大疫”,

尤其到明清时期,江浙沪地区,疫情都是在几个或

十几个地区成片发生。

关于徽州地区疫病记载最早追溯到公元 869 年

“唐咸通十年,己丑年,宣、歙、两浙疫”;及至公

元 1320 年,“元延祐七年,夏,祁门大旱,民多

疠”;1331年徽州 (疫);1514年“春,均州大疫”,

1588 年休宁“岁大疫,(余淳) 出秘方,全活不可

胜记”;1641 年休宁“明崇祯十四年,山寇披猖,

官兵驻剿,多婴疠疫”;1642年徽州“大疫”,1649

年“婺源大疫”,1708 年“宁国县大疫”,1785 年

“绩溪秋冬疫” [1]

。其中 1588 年和 1641 年休宁的两

次疫病,是全国范围内的大流行,而1514年和1708

年的疫情则是因均州 (今湖北境内) 和宁国疫情

影响。

新安医学疫病防治历史研究概述

江国庆 叶 青

(安徽省黄山市新安医学研究中心)

16

第20页

以上记载亦可看出,徽州自唐宋以来,到明清

时期疫病流行逐渐增多。此时期全国多灾害,据统

计,明清发生灾害近290次,旱涝高发[2]

,随之发生

的就是疫情。徽商发达,与外交通渐繁为疫情发生

增加了风险,加上战乱波及,尤其清朝咸同兵燹,

导致徽州这方乐土也受疫病袭击。不完全统计,明

清徽州地区发生疫情 13 次,仅正德八年 (1513 年)

到崇祯十七年 (1644 年) 这 130 余年间就发生了 6

次疫病流行,万历十六年的疫情最为严重,范围扩

散至歙县、婺源、休宁、黟县等地,“僵死载道”

“道殍相望”[3]

这一时期徽州百姓的生命健康受到很大的威

胁,而新安医学,在治疫救灾、守护百姓健康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

2.新安医家对疫病防治的认识

新安医学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在疫病防治

上有明显的表现。关于疫病,《黄帝内经》 有记载,

“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

民病温疫,疵废,风生,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

内烦,咽喉干引饮”(《素问·本病论》),说明病

因;“五疫之至,皆相染易”,说明疾病的传染性;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

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素问·刺法

论》) 指明治疗原则。历朝历代对于疫病防治都有

专门论述,这也是新安医家认识和治疗疫病的理论

来源。从病因病机到临床表现再到防治方法,新安

医家都有深刻的认识。徐春甫认为“瘟疫病者,其

病与时气瘟热等证相类,皆由岁之内节气不和,寒

暑乖候,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瘟疫

病”(《古今医统大全·瘟疫门》);汪文誉强调疫

病临床表现“初起大约似疟而不分明,后则单发热

而传而死”,继承 《内经》 思想,认为受“天地之

毒,五行疠气 ”所致,而疾病发生变化则是因为

“人气之虚,病气之毒”[4]

新安医家多儒医,医儒兼通,钟于并且擅长将

医学体会和临床所得跃然纸上,于疫病的认识和探

究,都是在传承经典医籍、前贤思想的基础上创新

发扬。如对仲景伤寒学说的研究,新安医学中有文

献70种[5]

,其中汪机深研仲景伤寒,于《伤寒别录》

中提出新的观点,将温病分为伏邪温病、新感温病

和新感引动伏邪温病,打破以往伏邪化热的认识传

统;歙县名医方有执提出“错简重订说”,认为

《伤寒》 自问世传至当时,经历战乱、灾害和人为

等原因已不是仲景所撰之原貌,于是重新考订修

辑,撰成 《伤寒论条辨》,开后世“错简重订”之

先河。

叶天士,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奠基人,博采前

人疫病防治理论,探索外感热病的辨治规律创立了

卫气营血辨证治疗方法,用以说明病位深浅、传变

规律和防治方向,“对疫病的防治做出了最大的

贡献”[6]

3.新安医学疫病防治

3.1防治原则

新安医家在疫病防治过程中,既继承中医学的

防治原则,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

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三因制宜,又注重发挥新安

医学优势,以叶天士 “倡急治、重防变、贵透泄”

(《温热论》) 为指导原则,以特色之法开展疫病

防治,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固本培元,二是养阴

清润。

新安医学学术流派纷呈,以汪机、孙一奎等为

代表的固本培元派遵循丹溪学说,强调先后天之本

的重要性,擅用人参、黄芪等温补之药顾护脾胃,

于疫病防治上即强调培补元气、扶正祛邪以愈其

病。汪机认为“瘟疫之病,乃天地不时之疫气,其

形质虚弱之人感而受之”(《医学原理》)。“形质”

即常说的体质,体质虚弱者易染疫病,所以防治疫

病应当以固本培元为要,从根本上强健体质,以现

代医学角度解释就是构建人体免疫机制,是以汪机

强调“大要仍在补养元气为主”。

新安医家在疫病防治上的创新在于一反前人论

疫即以热述之,全以寒药散热,认为需要具体辨

证,不可一味下、散、清,当补则补。孙一奎指

出:“有用和解法者,有用补法者,有用寒凉者,

有用濆法者,各推其所因而施治之。毋执热之一

途,而概用寒凉法也。”(《赤水玄珠》)。程敬通

也强调临床治疗需要“观其形色,察其脉理,若表

里症悉除者宜补,自汗荣卫虚者亦宜补”(《迈种

苍生死命》)。这于当前新冠肺炎防治是一项重要

的启示。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 中记载医案 63

条,其中运用补法者 32条,比例达到 50.8%,又多

用半夏、人参、生姜等温热类药,“十分重视扶正,

17

第21页

新安医学

常用温法、补法,以激发机体自身的抗邪能力,配

合祛邪药达到愈病目的”[7]

。养阴清润,是新安医

学另一影响深远的学术流派,“导源于朱丹溪滋阴

说,与新安固本培元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8]

养阴清润强调疫病防治尤其要注重护阴津,慎发

汗。叶天士认为“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所

以用药宜重养阴,临床多用芦根、生地黄、玄参、

麦冬等药;汪文琦指出“表散不惟疫不能解,反耗

一身津液元气……而元气败坏,血液耗灼,未有不

死者矣”(《杂症会心录》)。汪宗沂提出“此言温

病之忌灸也,温病本热邪,又用火以灸之于外,则

少阴之液亏损而咽燥吐血之证见”(《杂病论辑

逸》),认为治疗温病忌用温灸之法,亦不能用桂

枝、阿胶等药;新安郑氏喉科郑梅涧创制养阴清肺

汤治疗白喉,郑氏认为阴虚蕴热,复感燥气疫毒所

致之白喉,临床治疗应“养阴清肺,兼辛凉而散为

主”,所以方中重用大生地、麦冬、玄参之物养阴

生津,效果明显,“余与既均三弟疗治以来,未尝

误及一人,生者甚众”(《重楼玉钥》),此法比西

方研究用血清治疗白喉早了一个世纪。

3.2 防治措施

受益于徽州地方官府和地区宗族制度,在面对

大的疫病流行时,医疗保障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新安医家纷纷投身疫病救治活动,辨证治疗、布施

药剂,借助官府和宗族,开展“义治”活动[9]

。早

在南宋时期就有婺源医家江嚞,疫病流行时,在巷

口搭锅煎药赠予百姓服用,这成为了新安医家的历

史传统。祁门汪机“免费施治,救人不可胜记”;

黟县余淳,“值万历戊子岁大疫,出秘方,全活不可胜

纪”(《古今图书集成》);黟县卢云乘寓外行医,

来源

徐春甫

《古今医统大全》

程钟龄

《医学心悟》

叶天士

吴谦

《医宗金鉴》

郑梅涧

《重楼玉钥》

汪文琦

《杂症会心录》

王勋

《慈航集三元普

济方》

方名

羌活升麻汤

茵陈术附汤

治疫清凉散

神犀丹

五味消毒饮

养阴清肺汤

乾一老人汤

新制救疫汤

玄参解毒饮

苓术补脾饮

组成

羌活、升麻、葛根、白芍药、人参、黄芩各一钱,黄连、石

膏、甘草、生地黄、知母各七分。

茵陈一钱,白术二钱,附子五分,干姜五分,甘草(炙)

一钱,肉桂(去皮)三分。

秦艽、赤芍、知母、贝母、连翘各3克,荷叶2克,丹参15

克,柴胡4.5克,人中黄6克。

犀角六两、生地黄一斤、香豉八两、连翘十两、黄芩六

两、板蓝根九两、金银花一斤、元参七两、花粉四两、石

菖蒲六两、紫草四两。

金银花15g,野菊花6g,蒲公英6g,紫花地丁6g,紫背天

葵子6g。

大生地 6g,麦冬、玄参各 9g,生甘草、薄荷 3g,贝母(去

心)、丹皮、白芍(炒)各5g。

黑豆5钱,甘草3钱,金银花5钱,鲜黄土5钱。

黑豆 3钱,绿豆 3钱,白扁豆 3钱,贝母 1钱,甘草 1钱,

金银花 2钱,丹皮 1钱,当归 3钱,玉竹 3钱,老姜 3片,

大生何首乌5钱,黄泥5钱,赤饭豆3钱。

玄参 1两,麦冬 8钱,生甘草 2钱,花粉 3钱,天冬 5钱,

冬瓜子3钱。

冬白术5钱(土炒),云苓5钱,白芍5钱(酒炒),炙甘草

3 分,车前子 3 钱,陈皮 1 钱 5 分,枳壳 1 钱 5 分(麦麸

炒),煨姜2钱,大元枣3枚。

主治

温暑之月时行瘟热病。

温阳利湿,主治阴黄,身冷,脉沉细,小

便自利。

治疫疠邪并于里,腹胀满闷,谵语发

狂,唇焦口渴者。

温热暑疫,邪入营血,热深毒重,耗液

伤阴。

疔疮初起。发热恶寒,疮形如粟,坚硬

根深,状如铁钉,以及痈疡疖肿,红肿

热痛。

白喉之阴虚燥热证。

解毒扶元,主治疫证初发热者。

补正气,主疫证。

瘟疫专表失里,邪毒入心,内毒化火。

用于瘟疫愈后,脾虚,食物作泻,人瘦

脉弱者。

新安医学疫病防治自创方一览表 (选录)

18

第22页

过汉阳遇伤寒流行,悉心救治,获效良多,受民众

爱戴挽留居住汉阳 30 余年,留下美谈;与卢氏同

者,休宁汪钰寄寓河北涿州,时值瘟疫流行,自制

“避瘟丹”救活无数。

新安医学不仅在疫病救治中发挥作用,也在预

防上广泛采取措施。与当前新冠肺炎接种疫苗构建

全民免疫屏障一样,新安医学历史上亦有接种疫苗

之法。为治疗天花,医家发明了种痘术,“闻种痘

法起于明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 (今黄山市黄山

区) ……得之异人丹传之家,由此蔓延天下……”

(俞茂鲲 《痘科金镜赋集解》)。徽州地区较早运用

人痘熟苗接种术预防天花。

除此之外,服用预防方药、饮屠苏酒、佩戴香

囊、闭门隔离的措施在徽州地区也广泛应用,徐春

甫 《痘疮泄密》 记载有“取蔓丝煎汤浴小儿”的药

浴法,叶天士创制的“稀痘神方”涂搽法都是效果

良好的预防疫病之法。

3.3防治方药

新安医家在历代先贤防治疫病学说、方书和临

床诊疗实践基础上,改良基础方、研制新方,有效

防治疫病。据统计,有关内科疫病著述的医家有 40

位, 相关著作 44 部,其中专著 2 部,共 14 卷,94

篇,医案 550 余则,1200 余首方剂,其中自创方

94 首[5]

。有关儿科疫病研究的医家 36 位,著作 45

部,共 15 卷,49 篇,医案 44 则,方剂 1249 首,包

括13部专著和62首自创方[10]

。这是新安医学医家众

多、医籍宏富在疫病体系的最明显表现。

4.新安医学防治新冠肺炎

2020年1月25日,黄山市出现首例新冠肺炎确

诊患者,为武汉返乡人员,后相继出现 8 例确诊患

者,其中 6 例是家庭聚集性感染,全市 9 例均为输

入性病例。黄山市于 2020年 2月成立新冠肺炎中医

药预防治疗康复专家组,进驻定点医院开展中医救

治工作。专家组基于新安医学历史上疫病防治经典

方,因时因地制宜,拟定并向社会公布 《黄山市

2020 年中医药预防新冠病毒肺炎建议处方》,新安

医学全程介入治疗,全市 8 例 (1 例 9 月龄患者除

外) 确诊患者均服用中药汤剂,向一线防控人员免

费发放预防茶饮和香囊,向密切接触者免费发放预

防汤剂和香囊,取得明显效果,为黄山市疫情防控

“本地居民零传染、确诊病例零死亡、医护人员零

感染、出院患者零复阳”四个零成果贡献新安医学

智慧。

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新安医学始终发挥作

用,黄山市先后在 2021年 2月公布 《冬春季呼吸道

传染病新安医学预防建议处方》,2021 年 8 月公布

《新冠肺炎新安医学预防建议处方》。

三、新安医学对于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指导意义

中医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疫病防治中有天

然的优势,新安医学固本培元和养阴清润防治原则

则是中医药防治疫病的特色优势。在中医药发展摆

在国家战略的大好时机,在全球疫情仍然蔓延态势

下,探索新安医学疫病防治历史,对于深入挖掘地

域医学特色,完善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

急体制机制、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志斌 .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M].福州:福建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7:6-105.

[2] 钱高丽,周致元.明代徽州的疫病灾害及民间医家应

对机制研究—以汪机为例[J]. 常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14(5) :59.

[3] 唐力行,苏卫平.明清以来徽州的疾疫与宗族医疗保障

功能—兼论新安医学兴起的原因[J].史林,2009(3) :44-45.

[4] 项长生.汪广期《济世良方》及其他[J].安徽中医学院

学报,1984(2):21-22.

[5] 赵凯 . 新安医家内科疫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

[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16:6-17.

[6] 王文远.古代中国防疫思想与方法及其现代应用研究

[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3-6.

[7] 周毅萍,何新慧 . 《临证指南医案》 疟疾辨治探析[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10) :61-62.

[8] 黄辉 . 新安养阴清润派[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

26(1) :13.

[9] 郑刚.讼事史话:明清治疫中徽州官民“义治”作用

[J].徽州社会科学,2020(4) :51.

[0] 徐炎 . 新安医家儿科疫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

[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16:1-9.

19

第23页

徽州记忆

我的家乡在徽杭交界的昱岭关以西,昱岭脚下

的竹铺乡珠川村。公交站在邻村,而且刚好在我外

婆家门口。站在外婆家门口,隔着一条小溪河远远

就能望见昱岭关的轮廓。昱岭关前一条曲曲弯弯的

杭徽盘山公路穿乡而过,葳蕤的草木,满坡的茶

园,翠绿的竹林,潺潺的溪水,给我留下美好的印

象。童年时代穿着草鞋跟随父母到昱岭山坡上斫

柴、采茶,山路的崎岖、劳作的艰辛,使我久久不

能忘怀。我是在昱岭关边长大的,然而,那时并未

感受到昱岭关存在的特别。

青年时,我徒步穿过昱岭关隘口,走出徽州到

杭州求学,继而在杭州工作,离乡已有50年。其间

每每返乡探亲,虽是匆匆来去,但一穿过昱岭关门

洞,就像投入母亲的怀抱。如今,杭徽高速公路贯

通,穿过隧道只是一刹那,汽车在村庄上的半山腰

飞驰而过。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却感到一种飘

渺惆怅,勾起我对昱岭关的丝丝乡情。

昱岭关建于五代,为皖浙交界第一紧要关口。

山谷间“无跬步夷旷者”,为历代战略要地。北宋

末年,方腊义军曾与宋军在此交战,演绎了 《水浒

传》 一百一十八回“卢俊义大战昱岭关”的悲壮

场面。

南宋名将岳飞曾由此进入徽州。站在关口,依

稀可见两翼山脊延伸的关墙和戍所遗址,是由一块

一块花岗岩垒砌而成。昱岭关像一部厚重的史籍,

那一块块规则的石块便是翻开的书页,无时不在向

过往行人展示古代一个个美妙传说和动人故事。镶

嵌在关门两边的两副对联“光复丰功雄关气壮;堂

皇伟绩古郡山高”“坦道贯通熙攘来往;巍名矗立

震烁古今”,道出了雄关恢宏气势。伫立雄关,透

过薄雾,一条石板铺就的长蛇小道隐藏在茅草与荆

棘间,在公路未开通前是皖浙间交通官道。我仿佛

看到了成群的骡马,背驮着农产品,又仿佛听到远

去的清脆铃声。古道、古关、古墙、古戍所,这些

饱经沧桑的意象,把古代杭州、徽州紧紧地连在

一起。

童年记忆中,家乡常有“前世不修”的十三四

岁男丁背着包袱挎着油纸伞,穿过昱岭关到江浙当

学徒糊口。经过艰苦努力,多有一技之长,其中有

的留在外乡立业成家,更多的是靠勤俭积累些钱财

回乡置地造房,或做点公益善事。战乱年代,关边

的“水泽坞”时有强盗出没抢劫,谋害过往商人,

制造了一幕幕悲剧。抗战期间为了阻止日寇进入徽

州,毁坏了关前的盘山公路。我还记得,1949年四

五月间,从杭州溃逃下来的国民党败兵经过昱岭关

时的狼狈情景。

昱岭关最热闹的是一年一度的茶季,这里是中

国名茶——清朝时的贡茶“老竹大方”的原产地,

满坡都是采茶女的欢声笑语。杭徽公路上,男人们

挑着茶叶,或用独轮车推着茶叶,熙熙攘攘涌向昱

岭关到浙江卖个好价钱。如今,徽州农民的儿女,

怀揣勤劳和善良,身带泥土的纯朴,成群结队穿过

昱岭关去外地打工谋生,成功者已有自己的产业,

可算是新一代徽商,而更多的是在艰苦拼搏。到了

年关,大多带着鼓鼓的钱袋和信息,进入昱岭关回

报徽州。随着浙商和旅游人流越过昱岭关踏进徽

州,又使杭州与徽州交织在了一起。

现在的昱岭关有两条通道在这里平行延伸:一

边是隧道,一边是古关隘口;一边是平直的高速,

一边是狭窄曲折的老路。然而我却觉得,古关虽老

但不失庄严;老的公路虽窄且曲,但更能与家乡土

地亲近。昱岭关见证了徽商的兴衰,见证了多少徽

州儿女的脚印和血汗。如今,昱岭关一脚踩着黄

山,一脚迈向长江三角洲,历史与现实交汇。昱岭

关该是徽商与浙商的接力传承地吧?

昱岭关的历史只留给记忆去骄傲,现实和未来

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徽州大地快崛起吧,昱岭关

将重振雄风!

昱岭关乡情

洪芳柏

20

第24页

我的家乡地处皖南徽州,属典型的江南丘陵地

带,号称“八山一水一分田”。于是,在两山夹一

坞之间,必定有一条小溪,而条条小溪便能汇聚成

一条小河。

家乡的小河,清澈见底,水质极好,以致千百

年来,乡亲们都是直接从河里挑水饮用。河里居民

众多,鱼鳖虾蟹,各得其所。平日里,小河温文尔

雅,干干净净,袅袅婷婷,宛如处子。当然,小河

也有发怒的时候,也有咆哮的时候。我就见她冲毁

过堤岸、卷走过耕牛,甚至卷走过我的同学……

现在我笔下的小河,是她恬静的时候,是她淑

女的时候。

每当麦苗返青,我们就在盼望着,盼望着天气

变暖,盼望着天气炎热,我们便可以和小河亲密接

触了。

春天的小河边,五彩缤纷:金黄的是油菜,嫣

红的是红花草,嫩绿的是麦苗。在蜜蜂的嗡嗡声中

徜徉其间,你会感到非常陶醉。要是有兴趣,还可

以在河边找到鲜嫩的水芹和马兰,那可是餐桌上上

好的佳肴,如果运气好的话,甚至可以在小河边捡

到两枚鸭蛋。

随着季节的到来,冷清的小河就会渐渐地变得

热闹起来。学校里放了晚学,照旧是“舍不得”回

家的,到同学家菜地的篱笆上抽一根竹丫,将口袋

里的鱼钩鱼线往竹丫上一系,然后到小河里的鹅卵

石下翻几条水虫,就可以滩钓了。所谓滩钓,就是

在急水滩上将未拴锡锭的鱼钩挂上鱼虫甩在水里,

任其随波逐流,一旦鱼线停下来,十之八九就有一

条鱼了,这时一甩竹丫,往往就是一条“红漆腮”

或者是一条“石斑鱼、青条痞”之类。钓个 20 分

钟,便可以心满意足地回家去。当然,晚餐就多了

一道美味。

及至六月,那就是夏天来了。这时的小河,就

是我们的天堂。我们可以唱着和游泳有关的歌儿,

循着水边特有的清香,来到清澈见底的小河。小伙

伴们个个都读过“小英雄雨来”,别的本事没学到,

但是雨来哥哥的“壮举”倒是人人皆知。一个猛子

扎下去,会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才冒出个头来。

然后,清澈的小河里便热闹非凡:狗刨、仰泳、自

由泳、侧泳、打水战。可以在石洞里摸鱼,可以用

衣服抬虾;还可以在河滩上捡个扁扁的鹅卵石,一

个水漂打过去,就见小石片儿在水面上轻盈地弹跳

着,在水平如镜的河面上激起十几个大小不一的涟

漪……自由得昏天黑地,快活得赛过神仙。小河热

情地拥抱我们,亲吻我们,给我们的感觉是那样的

温柔,又是那样的亲切。小河的水质特别好,上了

岸,连皮肤都是光滑光滑的。玩累了,往岸边大刺

槐树下的草坪上一躺,树上声嘶力竭的蝉鸣,权当

是我们的摇篮曲。

当然,也有倒霉的时候。例如,被学校的值班

老师逮了去,或是被各自的家长接了去,那可就不

是人过的日子了。

等到学校里放了暑假,小河两岸的稻田里开满

了稻花,蛙声一片。小河便理所当然地成了我们最

喜欢去的地方。除了游泳,还有各式各样的逮鱼方

法,如:搭鱼床、钓鱼、摸鱼、逬鱼、叉鱼,还有

等鱼。

上述的捉鱼方法,有些是很常规的。我这里,

只说说非常规的“逬鱼”和“等鱼”。

所谓逬鱼,就是在急水滩上将鱼赶到石头底

下,然后抱起一个大石头对准有鱼的石头猛砸下

去,鱼被震晕,于是就“束手就擒”了。

至于等鱼,那简直就是不劳而获。拿一个大大

的“撩灰”(就是圆锥状的网),站在水坝之上,将

故乡的小河

詹丹宁

21

第25页

徽州记忆

口子对准湍急的水流,这时,鱼儿就在坝下不断地

往坝上窜,“一不小心”就自己窜到“撩灰”里来

了,连它自己都没有弄明白是回什么事,就稀里糊

涂地当了我们的俘虏。看到它那一脸的无辜,一脸

的莫名其妙,我们也忍俊不禁。

秋天,小河两岸一片金黄,那是等待收割的水

稻。在这稻谷特有的清香里,在这令人陶醉的丰收

景里,我们拎个水桶,来到小河,要不了半天,就

可以收获许多螃蟹。这种螃蟹虽不及阳澄湖大闸蟹

那样肥厚,但在鲜美上绝不输给它。清洗处理后再

挂点面糊下油锅一炸,是非常美味的。当然,河里

还有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螺蛳,只要你不懒,便会

有所收获。

冬天的小河,比平时显得寂寞、冷清,水很刺

骨,偶尔可以看见几条懒洋洋地窝在洞口晒太阳的

鱼,全然没有了夏天的勃勃生机。但是,冬天的小

河,她依然美丽,依然娉婷。她可以给我们当镜子

用,可以为我们清洁衣被。碰到严寒的日子,还可

以免费为我们提供晶莹剔透的“冰激凌”。

悠悠的小河,你承载了几多我儿时的梦想?为

儿时的我增添了多少欢乐?!

悠悠的小河,故乡的小河,你永远在我的心

中,在我的梦里。

元宵一过,年就算正式过完了,元宵节也算是

最后一个高潮。今天,我们一起去古徽州的歙县,

看看那里过年的热闹场面吧。歙县呢,是古徽州一

府六县的府衙所在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了。歙县人民政府已经连续

举办了十五届徽州古城民俗文化节了。民俗活动层

出不穷,我只能说几个,真正要想了解,您还是亲

自去徽州歙县过年吧。

先说说叠罗汉。叠罗汉流行于歙县三阳叶村,

是一种集古代杂技、体育于一身,蕴藏着浓厚民俗

气息的文化艺术。每年的元宵节上演,如果遇上闰

年,那更是彻夜不眠,从深夜一直表演到东方吐白

……这天的叶村可以说是人山人海了。

叠罗汉,古称“踏肩”,是百戏的一种。叶村

叠罗汉始于明末。正式表演这天,罗汉头一早领着

众罗汉敲着锣鼓,放响爆竹,请罗汉老郎牌位。罗

汉头领众罗汉焚香化纸参拜后,取下牌位,交由尖

顶 (叠在众罗汉最上层的小罗汉) 捧着,来到村里

的祠堂内,把罗汉老郎牌位供奉于台正壁香案上,

然后进行焚香化纸燃烛等一整套仪式。

叶村叠罗汉有66个套路,取六六大顺之意。但

一般表演二十六套路,有童子拜观音、仙人过桥、

普陀岩、莲花座、滚灯、树荷花、水帘洞、龙驹

马、一柱牌坊、二柱牌坊、三柱牌坊、四柱牌坊、

五柱牌坊、六柱牌坊等。表演时演员下穿红彩裤,

上身赤裸,面部绘有脸谱。演员均为男性,表演浑

朴粗犷。演出前要举行祭台仪式,焚纸烧香、罗汉

扫堂,然后众演员相继登台或在广场上表演。演员

不说不唱,在大鼓敲击简单的节奏下,分别表演童

子拜观音、仙人桥、石猴出山、水帘洞、刘海戏金

蟾、六柱牌坊等造型,表演时从易到难,依次进

行。他们携手并肩、齐心合力、环环相扣、层层叠

高,动作惊险别致,造型均衡稳定,体现了团结互

助的精神,将力量与和谐之美融为一体,令人叹为

观止。其中,以磅礴气势征服观众的当然是竖牌坊

了。从四个罗汉的“一柱牌坊”,到十九至二十一

个罗汉的“六柱牌坊”,发展过渡、变化快捷,造

型形象毕肖。最最激动人心的是最后表演的压轴大

戏“六柱牌坊”,人叠人,人拉人,纵横组合,立

住旋转,力量与技巧相融,更是奇险无比。最上层

为少年罗汉,高高在上,若无一定胆魄,绝不敢安

然端坐。被人称肉体竖成的牌坊,观众发出一阵阵

徽州年俗中的歙县民俗

许 琦

22

第26页

的惊叹!整个造型动作洋溢着阳刚雄浑之美,这种

没有台词的无声艺术吸引着无数远乡近邻,有着极

强的艺术感染力!

每年的正月十三,歙县丰瑞里热闹非凡。因为

正月十三,是他们村嬉菩萨的日子。一大早,近两

百村民就纷纷来到村东头的汪王庙前,燃烛焚香烧

纸祭拜后,把汪王菩萨、汪公夫人菩萨、五谷神菩

萨请进了三顶红幔大轿,在喧天锣鼓和鞭炮礼花的

迎接之下,村民们抬着三轿菩萨,由几十面彩旗前

导,浩浩荡荡地沿着山间小路,经过田间向村里进

发。早就迎候在村口的男女老幼,手拈檀香,向徐

徐近前的汪公祷拜祈福,一时鞭炮礼花轰响、硝烟

弥漫。汪公菩萨进村以后,每到一户门前,各家都

燃烛摆供,放礼花、焰火、鞭炮,都要停下轿子接

受祭拜。抬汪公菩萨的队伍绕村中街巷整整巡游五

个多小时后三乘轿子来到村中小广场上,汪公等三

轿一字排开,供村民集体祭拜。一些村民还将汪公

请到自己家里祭拜祈福。十里八村的人也纷纷赶

来,加入此行列,以求来年全家身体健康、风调雨

顺,场面煞是壮观。

歙东深山的汪满田村,每年的元宵节有嬉鱼灯

的风俗。汪满田村之所以要在元宵节前后嬉鱼灯,

而且一嬉就是四天,至正月十六到高潮。传说是因

为村庄北山上的一块“火镜石”,这块石头对村庄

的防火和平安不利,为了破除这一影响,智慧的汪

满田人利用鱼灯的“鱼水”之意,来冲抵“火镜

石”,祈福村寨平安。这个鱼灯在村庄的大街小巷

上嬉游,就像鱼群在水里面游一样,“山上那个

‘火镜’对着满街的‘水’,就把火患抵掉了,把灾

祸挡回去了,所以这个村庄的火灾没有了。”村子

里老人都是这么说,也就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了。鱼

灯会的费用来自村民们三块五块的捐助。每家还有

千姿百态的花灯。嬉鱼灯前后四天,正月十三到十

六,而十五十六两天是最热闹的。

“鲤鱼灯会”开始啦!汪满田村灯火通明、锣

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的“鲤鱼灯会”打破

了宁静的小山村。鱼灯在规定的时间里,6 路鱼灯

就像 6 个鱼群,到祠堂前的石桥上汇齐。年长的老

者举着杉木做的火把或提着火篮在前引路,上书

“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扁长方体吉言,开路灯

紧随其后。两只憨态可掬的草狮,张牙舞爪的与开

路灯逗趣着。大鱼灯在众人的扶持中摇头晃脑的在

中间趾高气扬的游着,还有年青的小后生扛着小鱼

灯跟在后面,相随的是两人抬的大鼓大锣,很合节

奏的敲打着。最后是各家的孩童,拎着、举着自家

扎制的各具形态的花灯,喜气洋洋浩浩荡荡的,人

面灯光,相映成趣。每条大鱼灯长6—8米不等,如

此大鱼灯,得有十几个青壮年汉子,前呼后拥的才

能使鱼“游”起来,硕大的尾巴也要两个人拽着才

能摆动。游街时,或慢步移走,或急速前进,或豪

放奔跑,这个时候,从高处往下看的情景十分壮

观,通体透明的鱼灯在村中游动,就像是一群大鱼

在大海里尽情遨游。每个挥舞的动作无不折射对生

活的热爱、劳动的赞美、理想的追求。每当鱼灯所

到之处,楼屋的阳台窗前、道路两旁就会挤满人,

家家户户门口都自发燃放鞭炮,预祝来年一帆风

顺、五谷丰登。整个小村都与喜气洋洋的鱼灯们交

融着,分不清彼此。小村的每个角落都响起了“咚

咚锵,咚咚锵”的鼓锣声和“嗵—嗵—叭—叭—”

的炮仗声。最后 6 条“鱼王灯”带着“小鱼灯”会

合到全村最大的操场上之后,几十条大小鱼灯,相

互穿插游走,或上窜下跳,或左摆右摇,或对嘴嬉

闹,穿着盛装舞鱼的村民集体叫喊着来回穿梭,把

个元宵节的热闹氛围推向了高潮。置身于这热闹的

场景,你会不由自主地融入这行列,让每一个看灯

人心里都有种不可名状的兴奋。分享汪满田老百姓

的幸福!真是年年有“鱼”灯,家家亦有余啊!

昱岭关下,歙县三阳的“打秋千”,又是一项

远近闻名的春节娱乐活动,每年的正月初三都要举

行。这天的三阳村是万人空巷,一大早人们就涌进

祠堂看秋千姑们及踩街队伍化妆。画好妆后,就把

秋千姑抱上秋千架上。秋千架高丈余,成十字状,

可前后自由旋转,地盘有四个大木轮。高达两人多

高的秋千架上端座 4 个有小男孩妆扮的秋千姑,由

六个大人推着秋千架前行。四位秋千姑虽说是男扮

女装,但长相端庄甜美,不知道的根本不相信那是

男孩所扮。打秋千的表演呢,是以锣鼓开道,舞龙

助兴。紧跟其后的是腰鼓队以及戏曲故事打扮的少

男少女。千秋架后面身穿古装、脸带彩妆的少男少

女们为她们助兴,跟在秋千姑后面保驾护航。4 位

秋千姑坐在可以转动的秋千架上,队伍浩浩荡荡,

踩街的队伍似长龙,游动在村子的古街小巷,长长

23

第31页

徽州记忆

的腰鼓队助威。秋千姑走过的地方是人山人海,整

个三阳村就像烧开的水一样沸腾着,街道两旁人潮

涌动,男女老少、四里八乡的老百姓,跟着秋千

姑,一睹为快,把个三阳村挤得是水泄不通,场面

十分壮观。踩街队伍绕着三阳村走一圈,每到一个

人口集中的地方,即停下秋千架,二胡、笛子、唢

呐奏响,秋千架是边荡边唱,架上的秋千姑们敞开

嗓子歌唱。秋千姑用方言清唱一些歌颂家乡、歌颂

美好生活的曲子,唱腔动作韵味十足,抒发的是盼

望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憧憬。

四个秋千姑分别代表春夏秋冬,秋千架上面的

春夏秋冬寓意着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最

早的由来就是通过口口相传,这样一直流传下来。

为啥秋千姑要男的扮演呢,那是因为以前祠堂里面

女的是不给进去的,所以秋千姑由男的扮演一直延

续至今。

“一刀凛凛入云霄,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是中

国历史文化名镇许村人对家乡正月十五舞大刀的描

述。“舞大刀”是为了纪念许村人先祖,唐代的忠

义公许远。据 《唐书·忠义传》 记载,许远智勇双

全,精通兵法,并自创了一套“许家刀法”,刀握

手中,便虎虎生威,出神入化,犹如龙蛇之舞!安

史之乱爆发,许多节度使和太守非降即逃。时任雎

阳太守的许远,在安禄山叛军压境的危急关头,与

援军主帅张巡一道,同心协力,誓死守城!许远凭

着令叛军闻之胆寒的超群刀法,义无反顾,冲锋陷

阵,只身杀敌千余人!最后,终因粮绝援断,以身

殉国。他的忠烈壮举,从唐到清,先后得到了23位

皇帝的褒奖。许村先祖许儒南迁,许氏定居许村,

繁衍生息,家族日渐兴旺。为缅怀忠烈,教育后

人,继承“许家刀法”神韵,许氏后人便定下每年

的正月十五为忠义公许远的纪念日。过去舞大刀,

后面还有长达数里的花灯。现在经过改良,除了一

把 2 丈多长的天王刀,还有 1 丈多长八八小刀,以

及四根长 1 丈多长的长线灯,长线灯上挂 12 盏小

灯。顶端两只元宝灯。天王刀必须要十几个大汉才

能舞动它,只要看过许村舞大刀的,无不发出阵阵

赞叹。许村大刀,它是集“威武、壮观、神奇、惊

险”于一身,真是徽州一绝啊。现在是省级非遗

项目。

总之,徽州过年热闹隆重而有讲究,过年的民

俗是丰富多彩而有特色。我说的难免挂一漏万。大

家可以走出家门,到徽州的乡村去领略浓浓的过年

情调。在城市文化不断吞噬着传统文化的当今,您

不妨走进古徽州,亲自体会一番,寻回久远的

记忆。

程筱琴

思溪桥

青石悠悠连古巷,村头凝望久徘徊。

我于桥上迟迟步,似见举人科考回。

长滩俞焕公大夫第

眼前高府第,昔日属何人。

不见当时燕,相逢此处春。

时花开又落,岁月几回轮。

古巷云游客,常来问主宾。

婺源考水明经公

古巷朱门谁是主,千秋遗迹尚依然。

当年曾有王孙宿,今日仍有俊杰传。

花落池塘春草梦,鸟啼庭院夕阳天。

且听一曲清平调,流水高山总眇绵。

婺 水

吴山西望越山东,万里烟波一叶风。

自古徽州多胜地,悠悠婺水映晴空。

龙腾石碣旗杆墩所砌

村头石碣雪千堆,文物无声水中哀。

欲问恩荣曾几许,一川烟雨任徘徊。

金竹单公府

残垣旧址忆辉煌,精湛三雕曾远扬。

仰叹时光心乃慕,羡谁见过守和堂

记清进士司徒照咏思溪俞钧为新安伟人

仁仁之泽永延绵,泗水俞家德化传。

建渡修桥多义举,口碑载道曰名贤。

28

第32页

夜幕降临之后,天地一派昏暗,城乡街街路路

边上, 那一盏盏、一排排整齐、美观、亮丽的电

灯,将昏暗的夜晚照得如同白昼,给人出行带来了

方便,也与天上的繁星组成了天地同辉的美好夜

景。且不说外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电灯有多久,也

不说中国人广泛以电灯照明才百来年的历史,单说

说聪明的徽州人在 500 年前就发明使用上了街灯、

路灯的故事。

徽州商人的辉煌兴盛,给徽州以及他们做生意

的当地带来了一种伟大的创新与改革——徽州最早

的街灯、路灯。在“无徽不成镇”的兴盛中,许多

走南闯北的徽州商人,为谋求更大发展,为争得更

多的经济效益,为壮大徽州商人的名声,为服务地

方百姓,他们审时度势,集思广益,在认真而又谨

慎,细致而又大胆的酝酿商量之后,歙县商人首先

于明嘉靖三十九年 (1560) 在北京菜市口中街组建

成立了歙县会馆。这是徽州商人在外地成立的第一

家会馆,取名为崇义会馆。接着,这种以维护徽商

人身安全、调停商贸往来、运送储存银两、排解商

事困难、筹办大喜大庆活动为使命的民间徽商组

织——会馆,便如雨后春笋般很快遍布全国各地。

在各地徽州会馆的组织、联络和协调下,一种以招

揽顾客、推销商品、介绍品牌、扩展声誉、美化店

容、方便路人的夜市街灯应运而生。各地的徽商们

统一命名为“天灯”。这种五光十色、各式各样、

大大小小的“天灯”,通宵达旦将店号铺名、名优

商品、经营承诺展现在行人面前,使当地百姓连声

叫好。北京菜市口街灯、北京正阳门街灯、兴泽街

灯、郎溪街灯、芜湖湾沚街灯、屯溪街灯、浙江衢

州街灯等,这些堪称是当时闻名遐迩的徽商天灯闹

市。明代著名诗人、画家戴进在 《街灯》 诗中写

道:“旧地新梦驾海鳌,飞梅似剪柳如缫。千门户

外繁星落,蒲成不知明月高。”《太平广记》 亦有文

字记载:歙有水曰蒲,县名亦曰歙蒲。说的就是徽

州歙县新春之“天灯”胜景。

经多年的苦心经营,店铺得到扩增,盈利亦

丰,又名声在外,一些年事已高的徽商,出于“叶

落归根”的恋乡爱土之心,纷纷将经营交给后辈打

理,自己携资故里,造新居,购田产,建祠堂,修

桥路,以乐天年。这使徽州本土一些城镇乡村的

“天灯”如“满园春色关不住”那样,照亮街巷路

弄的夜空。到了清朝后期及民国,徽州各地的“天

灯”已很普遍,且规模相当,形成民众都喜欢在

“天灯”下聚集,成为人们谈天说地、评古论今、

传播新闻的好地方。《徽州府志》《歙县志》 及 《三

言》《二拍》 等书籍里,都有记载“天灯”的文字。

2005 年新编 《歙县志》(黄山书社) 在古村蕃村篇

里这样记载:“……第三座桥由商人鲍梦麟为寿母

而建。在桥头设天灯,遂得天灯桥之名。”在今黄

山市 (古徽州) 的三区四县和曾属徽州管辖的旌

德、绩溪、婺源等县的古村和老县城中,多数均有

悬点天灯的,有的一直点天灯到解放前夕。笔者曾

对歙县8个古村的天灯情况进行访问、调查见下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古村名

许村

昌溪

郑村

上丰

渔梁

雄村

磻溪

富堨

老街名

老街

老街

老街

沿河老街

鱼鳞街

老街

老街

前街

老街长度(米)

5000

1000

750

500

1400

600

1100

900

天灯数(只)

48

14

18

8

40

17

30

29

休宁的万安、太平的甘棠、徽州区的唐模、呈

话说徽州最早的街灯、路灯——天灯

许安斌 江 琳

29

第33页

徽州记忆

坎也有点天灯的历史故事,至今还在老人们中传

颂。许村十里老街悬点天灯48处,现叫天灯下地名

的尚有 8 处。许村始建于元初的高阳廊桥 (现为国

保),悬点天灯历明、清、民国300多年,今桥廊木

梁上天灯吊钩尚存。

点亮天灯的时间,各地大体相差不多。多以街

路行人之多少、多数行人行走在什么时间段而定。

平时自酉时至亥时 (即晚上 6时多至 9时多),很少

变动更改点灯时间。逢年过节,或村、族盛典、重

要活动时,则根据需要,另行安排点灯和熄灯

时间。

天灯的兴办、点灯和熄灯时间、变动更改、增

减灯数,均由一个叫“灯会”的民间组织统一安

排 (解放后,灯会、桥会等民间组织解散。其资产

都分给贫民百姓,我家分得一只装天灯的椭圆木

桶,尚存,上书“许村灯会”字样)。天灯的器具、

灯油及点灯人的经费开支有三项来源:一是由灯田

的田租开支,二是祠堂开支,三是由商人、村人

赞助。

天灯形状多种多样,功能也有差异。主要有五

种:杆灯——埋杆架灯 (如后图 1,《歙县志》);

壁灯——架设在街路民居墙壁上、或树杆、建筑物

上;挑灯——以木竹横挑在建筑物两端,悬天灯于

中间;树灯——利用街路行道边树木架灯;塔

灯——用砖、石叠成塔型,悬灯于顶 (如后图 2,

《歙县志》)。天灯的式样多种多样,有简单的灯,

有笼灯 (篾扎纸糊),点蜡烛为主;工艺灯 (分圆、

方、长、扁多种,其工艺考究,美观灵巧,以点清

油、菜油为主);铁照灯 (土称洋油照。用铁皮箍

个瓶状,大小随便,以点煤油、清油为主);琉璃

灯 (木板镶边,装上玻璃,彩绘图案,油烛两便)。

在众多的天灯中,有些是造价不低、工艺精巧的工

艺品,今日已是不可多得的收藏妙品。所有的天

灯,大都设木架以固之,置罩以防风雨,顶呈人字

形或四面高低形,配有通气窗。

徽州街灯、路灯——天灯,点亮扮美街路已

500 多年了,直到民国十三年 (1924) 徽州府所在

地徽城始有电气服务,时称歙县商办競新电灯股份

有限公司。5年之后的民国十七年 (1928),全徽城

只有 250 户装上电灯,总数电灯 250 只,街路灯仅

60只,总发电量也很小。

本文开头描绘的电灯美景,乃解放后之事,特

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图1

图2

30

第34页

徽州的休宁县被誉为状元县,可你认真去考据

那些状元的出生地的时候,就会发现,除了祖籍是

徽州的外,他们大多是长期在异乡生活的,等考试

的时候则必须回到原籍。而徽州人中,大多是在外

经商的,这些人家的孩子受过良好的教育,本就是

科举的主力军。可明明是常年生活在外地的,考试

非要赶回来,里面确实有很多麻烦。于是,为了照

顾这些商人的子弟,朝廷就专门设立了商籍,允许

商人的子弟就地应考。第一段之所以要解释清楚商

籍,就是因为杭州的紫阳书院,就是寄籍在杭州的

徽商们兴建的,没有这个根源,就不会有名列“杭

州四大书院”的紫阳书院。

我们今天聊的紫阳书院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二

年,不过在那之前的明代,其实杭州城内也有一座

紫阳书院。明代的紫阳书院建于嘉靖四十四年,坐

落在锦坞山的紫阳祠,祠内供奉的是朱熹,因为朱

熹提举浙东时有大惠政,于法得祀。但是这个紫阳

祠的题额写的就是“紫阳书院”,张茂安为之写记。

此事在文渊阁四库全书所藏雍正朝 《浙江通志》 有

确切记载。在那个年代,供奉先贤的祠一般也会用

来读书,这倒不是什么新鲜事。

说回清代在杭州城内营建的紫阳书院,前面我

们说到徽商子弟可以在杭州入商籍参与考试了。可

问题随之又来了,那就是徽商子弟众多,而杭州城

内的书院不多,他们要去读书的话,相对比较麻

烦。当然,我个人揣度可能还有土著和商籍之间的

矛盾吧。于是在杭城经商的徽州商人在盐商大佬汪

鸣瑞的组织下,请主管盐业的两浙盐运使高熊征出

面协调,买下了杭州紫阳山下馨如坊房舍改作书

院。因为书院位于紫阳山下,恰又与徽州大儒朱熹

的号同名,于是这个书院自然就以紫阳为名了。不

过当时没有直接叫紫阳书院,而是叫“紫阳别墅”。

既然叫了别墅,那不会只是简单的一个房舍,

初建时,紫阳别墅居中处为乐育堂,供奉有朱子的

牌位。堂后有簪花阁、五云深处讲堂。乐育堂东侧

则是近水楼、南宫舫、瀛洲榭。要说徽商属实是家

底殷实,这紫阳别墅内假山、奇石、珍花、小池、

石径一应俱全,布置得真如一处私家园林,当时还

杭州紫阳山下的紫阳书院

方旭东

在杭州寻找徽州

31

第35页

徽州记忆

有“紫阳十二景”闻名于世。自康熙朝以降,紫阳

别墅在雍正、乾隆、嘉庆、咸丰历朝都有修缮。在

乾隆年间,紫阳别墅在读学子就多达 300 余人。不

仅是徽商子弟,连杭州一些土著子弟也都求学于

此。学生一多,徽商们再有钱,也吃不消了啊。于

是,清政府多次拨给两浙盐务项下的官款,资助学

院膏火。这不正是取之于徽州盐商,而又用之于徽

州盐商嘛。

可惜的是,延续了 160 年的紫阳别墅,在咸丰

十一年毁于咸同兵燹。一时间,徽商子弟纷纷四散

避祸,学院停滞四载。到了同治四年,时任浙江布

政使蒋益澧重建学院。监院陆宗翰拆去咸丰五年杭

州知府王有龄在紫阳别墅建的昭忠祠,改揭紫阳书

院额,自此重建后的书院正式从紫阳别墅更名为紫

阳书院。其后,同治五年、七年各有大规模营建,

紫阳书院自此又恢复了咸同兵燹之前的景象。一直

到光绪二十八年,紫阳书院改为仁和县高等小学

堂,成为杭州城内第一所官办现代学堂,

也就是现在的杭州紫阳小学的前身。

一所学院的成败,执掌者是关键。徽

商们负责出钱,授课教学全赖山长。紫阳

书院的山长,向来都是德才兼备者才能出

任的。我们随便举几个例子来看看,紫阳

书院的师资力量在当时有多强。雍正年间

山长傅玉露,乃是康熙乙未科的探花,是

《西湖志》和雍正朝《浙江通志》的主编。

乾隆年间又有乾隆十七年的探花卢文弨出

任山长,此君是清代著名的校勘学大家。道光时龚

丽正、龚自珍父子先后执掌紫阳书院,巧合的是,

后来龚丽正还做过徽州知府。清代著名数学家项名

达也出任过紫阳书院山长,他本人的祖籍还是徽州

府的歙县。其他执掌过紫阳书院的著名人物还有,

为杨乃武小白菜翻案的夏同善、清代藏书名家孙衣

言、著名诗人屠倬、杭州籍进士王同等。

紫阳书院与敷文书院、崇文书院、诂经精舍并

称同治光绪年间的“杭州四大书院”。比之其余三

大书院,紫阳书院的学生数量是最多的。其中佼佼

者有秋瑾的父亲秋寿南、经学大家黄以周、著名报

刊出版家汪康年等。紫阳书院的教学自成体系,现

今依旧保存有 《紫阳书院课艺》 八集,为此书作序

的是时任浙江巡抚的叶赫崧骏。紫阳书院还十分重

视图书的搜集整理,曾连续刻印 《铁桥志书》 二

卷、《文嘻堂书集》 三卷、《婺源山水记》 二卷,都

是清代刻本中的珍品。

一所清代创建的学院,能够传承有序的一直绵

延到如今,属实难得。只是可惜的是,我人寻到了

紫阳小学门口,却不能随意入内。按照资料所显

示,2001 年学校里还出土了一个刻有“紫阳书院”

字样的石香炉,学校内还有浙江省重点保护文物通

玄关造像。既然学校不能进,那就索性上山去看

看,能否有遗存。在山中,寻觅许久,也只找到两

处摩崖石刻。一处位于宝成禅寺旁的石崖上,挨着

米芾的“第一山”,写的是“紫阳洞天”,题者是明

代的胡缵宗。从此间继续往上走,路旁不起眼处,

另有一处石刻,赫然写着“紫阳书院”。只是可惜,

这石刻上没有题跋和落款,究竟缘何题写在此处,

也就无从了解了……

32

第36页

当我们众志成城地为“我为打响休宁县状元文

化品牌献一策”而出谋划策、集思广议、谱写新篇

的时候,我想说:温故而知新,朋友,你可知道

“中国第一状元县”是怎么提出来的呢?

“中国第一状元县”的提法,最早是由我在

1999年提出的,有案可稽却又鲜为人知的证据,便

是该年 《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上发表的那篇由

我撰写的徽学研究论文 《几多“第一”出徽州》。

该文在列举出的诸多诞生在徽州的“中国第一”之

中,就有非常明确的“中国第一状元县”的段落,

该段文字全文如下:“中国第一状元县——休宁县。

由于以著名学者、徽州休宁人戴震为代表的“皖

派”学术的影响,清代休宁县中状元人数高达

14 人,成为全国清代中状元人数最多的县。假如从

清代以前算起的话,休宁县则一共出了文、武状元

19 位,更使其赢得‘中国第一状元县’的美誉。”

这是将休宁县誉作“中国第一状元县”的提法史无

前例的第一次出现,提出者便是笔者本人,提出时

间是公元1999年。

“中国第一状元县”的提法是怎么提出的呢?

这与我的 《几多“第一”出徽州》 这篇文章的撰写

渊源有关。1998年年底,新上任不久的安徽省委书

记王太华来徽州视察时郑重指出:徽州历史上有那

么多的“中国第一”乃至于“世界第一”,应该好

好整理、研究。王书记的这个指示,正好与我正在

紧锣密鼓地撰写的 《徽州第一》 书稿不谋而合,既

坚定了我的信心,又增添了我的紧迫感。于是,我

将手头已经搜集到的诸多“徽州第一”的素材,不

再一篇一篇地写成单篇文章,而是突击合成成篇,

写成 《几多“第一”出徽州》 的文章,很快就在

《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安徽日报》、《人民日

报》(海外版) 等几家报刊上发表了,并很快就在

省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尤其是该文中关于“中

国第一状元县——休宁县”的一段,更是反响尤其

强烈。

这篇文章很快就引起了时任休宁县委书记,我

的老朋友胡宁的格外关注,他很快就与我通了电

话,约我到休宁畅谈。我也在第一时间里就实现了

与他约谈。他高度评价我这篇文章的选题之新颖,

并对文中关于“中国第一状元县——休宁县”的崭

新提法颇感兴趣,并希望看到我关于这个命题的专

文阐述。与此同时,我也直接或间接地听到一些人

对于我的“中国第一状元县——休宁县”的提法的

异议,他们认为还是谦虚点,采用“中国状元之

乡”的提法比较好些。

于是,我就此又撰写出 《“中国第一状元县”

刍议》 一文,第一时间提供给胡宁之外,又以最快

速度在报刊上发表后被收入 《中国第一状元县》 一

书中。该文态度鲜明地就为何要摈弃“状元之乡”

的提法而隆重推出“中国第一状元县”的问题,列

举出四点论据,指出:第一,举凡出过状元的地方

均能称作“状元之乡”,可为神州处处状元之乡了,

但“中国第一状元县”,则具有极强的特指性和震

撼度。泱泱中国只有休宁县名副其实,它县无法享

用;第二,“状元之乡”仅仅停留在“出了状元”

的层面上,而“中国第一状元县”,则凸显出它的

“状元之众,雄踞中国第一位”的特色;第三,从

语法的约定俗成规律来审视,“中国第一状元县”

的提法,无论从语法还是语序来说都是没有问题的

佳构;第四,只有“中国第一状元县”这个美誉,

才能与休宁的这段辉煌历史相匹配,才能充分张扬

这个历史奇迹的无穷魅力。

在我的“中国第一状元县”的提法被胡宁果断

采纳,并奇迹般的将其打造成一块金字名牌之后,

“中国第一状元县”是这样提出的

江志伟

33

第37页

徽州记忆

我又继续应胡宁之邀,陆续采写出 《中国第一状元

县》《走近中国第一状元县》 和 《走进中国第一状

元县》 等多篇系列文章,充分发挥我的媒体优势,

以每期一个整版的篇幅,在发行量极大的 《新安晚

报》 上发表、造势,反响强烈。期间,胡宁多次亲

自陪同我的采写活动,邀请我参加所有关于“中国

第一状元县”的大会小会,并随时通报关于打造

“中国第一状元县”金字招牌过程中的新思路、新

举措、新成就,使得我的这组系列文章内容丰厚,

时效性好,可读性强,吸引力大 (该系列文章均已

收入《中国第一状元县》一书中)。

回顾“中国第一状元县”的提出往事,我非常

感谢胡宁的力排异议、果断采纳,非常欣慰能为振

兴休宁做了点开拓性小事儿。在往后的时间里,我

愿与“中国第一状元县”休宁县继续同行,不断为

打响休宁县状元文化品牌,奉献才智,再立新功!

沿着歙北著名山峰鸡公尖的青石板路,盘山东

行二三里的僻径狭路,至半山腰处,便到了徽州负

有盛名的古梅花基地——姬川。下瞰北乡诸峰,峰

峦叠翠,富资河宛如一条碧绿的玉带,蜿蜒于群峰

的脚下;远处的黄山隐隐约约出没于晨雾中,周围

的一棵棵古梅树立于路边,站在山涧间,趴挂于岩

石绝壁之上,虽饱经风霜,然蓓蕾朵朵,含苞欲

放,山中青松苍翠,溪边绿竹潇潇, 村姑不停地于

梅林中穿梭,山水梅林相互辉映,构成一幅绝妙的

“岁寒三友” 画卷。被缕缕清香熏醉的游人无不对

此称绝,都道姬川堪称黄山脚下的古梅胜地。

姬川日出

徽梅曾与徽墨、歙砚齐名于世,远在南宋时期

就名闻天下。据村里老人介绍,姬川的古梅林也是

历史悠久、名声在外,早在徽商鼎盛时,他们祖先

就把林子里那些风姿各异、品种高贵的古梅树,移

植到苏杭、扬州等地的各大园林和著名景点中,可

谓姬川古梅香满江南。

早春何处去赏梅,姬川梅花独自开。走进姬川

的白云深处,就是到了一个梅花世界,此村坐落于

黄山脚下,四面青山披绿,小溪环绕,由于气候环

境的独特,尤其适合徽州梅花的生长培养。而作为

生于斯长于斯的山民,讲起山上的梅花总是如数家

珍、津津乐道,人站在那花雨成海、暗香浮动的世

界里听人讲话,也同样会神采飞扬、趣味横生。你

听,这是绿萼梅、骨里红, 那是送春梅、玉蝶梅、

二红、朱砂、粉妆玉蝶,还有素白、台阁、清香玉

蝶、红梅……嗬,姬川的梅花竟有几十个品种。登

阶岭上,远眺古梅山,一棵棵数百年的古梅树上长

满朵朵鲜花,梅林上空,云烟飘缈,腊梅迎寒吹

姬 川 读 梅

洪振秋

34

第38页

香,红梅含风吐蕾,构成了如诗如画的自然奇观,

雾里看花,令人心醉。难怪中国梅花协会会长陈俊

愉教授在考察姬川的古梅林时称赞不已,他说:

“姬川古梅的年代久,造型特别,乃全国罕见,中

国除了昆明就是姬川了,此处的古梅堪称集大成

者!”姬川就是梅花,梅花就是姬川,姬川乃徽州

梅花的化身和缩影者也。

走进姬川,就被“入山无处不斜枝,远近高低

路不知”的环境所包围着, 真有点陶渊明进桃花源

的感觉:“忽逢梅花林,忘路之远近,夹路梅花,

落英缤纷……”,梅林以一己之秀一己之香给我们

营造了一个太虚仙境。你看,此处的梅树造型尤其

多,这是飞凤、双龙、迎客、送客,那是双龙戏

珠、天女散花等,古梅林又增添了几分神奇。还有

许多专家、文人来此地后,便又增加了许多耐人寻

味的景点,如“梅妻鹤子”“梅山香雪”“风送花香

入酒卮”“贵妃醉酒”“幽香透雾”“昭君出塞”“雪

里生春”“大地红”等等,可谓风情万种,趣味无

穷。姬川的古梅老是老矣,可她依然是个“躲在深

山人未识”的古典美人,她需要中国人来欣赏,也

需要外国人来拍照,更需要一个真正的“梅花枝头

春意闹”的氛围。

望着川流不息的赏梅人,心旷神怡之时又生出

几分自豪,姬川的古梅生于徽州这块沃土之上,怎

能不一枝独秀呢?南宋的范成大在徽州做官时,也

不知来了姬川多少次?你翻开他的诗集,就很容易

找到一些姬川梅花的雪里鸿爪,诗 《晓出古城山》

有句“春后一寒如此,梅花有信来无”,古城山即

歙北一座古山也,中国园艺史上第一个经典 《梅

谱》,也是他离徽州后的代表作, 谁都说里面有许

多徽梅的倩影呢。

离姬川有十多里的富堨村,出了一个以画繁梅

而著称的汪士慎, 他能成为“扬州八怪”之一,在

自己一只眼有病后,而称自己是“留一只眼看梅

花”的老者,其中之情,其中之味,只有读读徽梅

才能知其魅力。

“老来闲手种梅花”的渐江大师,身着“梅花

古衲”衣,学着林逋的雅劲,找他心中的“梅娘

子”,终于在 1658 年姬川的一个深山坞里找到一棵

风姿超逸、形神兼备的古梅,并与宣城的梅清一

起,为她作画,为她吟诗,一时成为清代画坛上的

佳话。

还有 《病梅馆记》 的龚自珍,画梅名家汪西

邦,他们都把姬川的古梅写进文章里,融入国画

中。于是,文也芬芳,画也芬芳。我也倾心于姬川

这梅林雪海之中,在百鸟斗喉声中注视着寒来暑往

四时变化的梅林,那春梅含花待放, 冬梅披雪飘

香,红梅夕阳斜照,月夜梅影横疏,竟情不自禁写

了一首 《姬川梅雪》 诗:“片片飞雪云里来,瘦干

疏枝上粉苔;雪里梅花花里雪,香飘万里尽开怀。”

水平有限,可情深也。有时,在姬川的梅园里,经

35

第39页

徽州记忆

常看到这样一个镜头:一个探梅者问舍旁松下一童

子,你父母呢?童子用手指白云深处的梅林说:

“采梅花去了。”松下问童子,言亲采梅去,真是一

幅很高雅的“探梅图”,意境绝妙。

采梅干什么呢?哦,梅花还是一种名贵的中药

呢?它用途广泛,具有平肝和胃、清肺舒郁、杀灭

肠道中的病原菌、解除疲劳、恢复体力之功效,梅

花还是制作香料的重要原料,梅花果可制作蜜饯等

食品。梅花生时,奉献芳香,梅花落时,入人之

口,真可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圣者。姬川

因梅而名,因梅而香,也因梅而引来五洲宾客。

春天一到,便想去徽州了。那里有我的老家。

还有洁白的梨花、粉嫩的樱花、妖娆的桃花、金灿

灿的油菜花,它们齐齐绽放在那一抹明媚的春光

里,将徽州大地装扮成了花的世界,花的海洋!此

时,随意穿梭在徽州任一处乡野,都能听见花开的

声音。

徽州的美是静谧的,也是诗意的。那浑然天成

的青山叠翠,清彻见底的潺潺溪流,波光潋滟的嫩

绿秧田,层层叠叠的梯田茶园,错落有致的粉墙黛

瓦,古朴肃穆的牌坊,无不让人目酣神醉。她犹如

一位端庄优雅的女子,只有在春天才显露其原有的

妩媚。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对她滋生了仰慕

之情?又有多少诗仙词圣为之倾倒?

都说三月的徽州,是皖南最具诗情画意的地

方。足之所至,目之所及,都是一幅幅绝美的画

卷。“长枪短炮”一架,随手一拍,张张都是“春”

的明信片。粉墙黛瓦的古村落,仿佛古典建筑艺术

的博物馆,有着“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

别样情景。偶尔间,你会看到一位上了年纪的老者

蹒跚在古老的巷道里,也许,你还会在这古老的巷

道里巧遇戴望舒笔下的那位“撑着油纸伞”的姑

娘。瞬间便有穿越时空的感觉。或许,你还可以在

路边的山峦梯田上遇见背着茶篓,小心翼翼地采茶

的村姑,那袅袅婷婷的身姿,俨然是超越了仙女。

或许,你还可以泛舟于水墨画般的新安山水画

廊,赏尽繁花碧水,亲身感受“人行明镜中,鸟度

屏风里”的无尽诗意。在这曼妙的山水之间,在这

胜过诗画的意境里,我喜欢沿着溪水边的田埂漫

步,嗅着泥土的芬芳,看着山野里黄灿灿的油菜

花,触摸花儿上的露珠,踏过幽幽的、泛着油亮青

光的石板路,走进熟悉的左邻右舍。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春天到

徽州去听雨,也是十分惬意之事。那里的雨气空蒙

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种淡淡的

草木发出的土腥气,也许是泥土的清香气味吧。毕

竟是春天,坐在明清老屋的廊下,听着雨点敲击鳞

次栉比的青瓦,由远及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

串串雨滴从屋檐宛如珍珠般攒成线潺潺泻下,各种

敲击音、滑音密织成网萦绕耳边,美妙极了。也可

撑着精致的小花伞,走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听着

雨点与路面撞击的“嘀嘀嗒嗒”声,想象自己是穿

着青花瓷样旗袍的丁香姑娘,正在无尽的雨巷中款

款而行。

皖南最美的春天,藏在徽州,藏在被晨雾缭绕

的古村落,那里有数不尽的美好。舌尖上的山珍野

味也令人难以忘怀,春到人间万物鲜嘛。街边村口

的竹篮里萌头萌脑的春笋,鲜灵灵的荠菜、水芹,

馋得游人们口舌生津。农家灶间飘出的咸肉炖笋,

春天 我想去徽州

程 英

36

第40页

歙县西乡,是歙县的平原地带。这里土地肥

沃,人民勤劳,也是歙县的粮食主产区。

说起耕田,名目繁多。耕板田分春板、秋板和

冬板。春季灌水翻耕的叫“耕春板”;秋季翻耕种

午茬作物的叫“耕秋板”;冬季翻耕闲置的板田的

叫“耕冬板”,翻耕冬板的目的除充分利用冰冻促

使泥土风化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消灭隐藏在稻茬里

越冬的害虫及虫卵。春耕时再灌水翻耕春、冬板的

田,又叫“耕头遍”,水浸几天后接着再耕的又叫

“做二遍”,栽秧前再耕又叫“蔸田”。“蔸田”的谐

音是“丢田”,一点也没错,往往都是耕一犁丢好

几犁,扶着犁在田里拖拖而已。一块田要耕上几遍

方能栽秧。春天耕种有绿肥的田,又叫“翻青”。

耕田虽然名目繁多,但在技术性上较耙田和耖田低

的多,按照顺时钟方向,右转弯调头依次翻耕,指

挥牛的口令是“溜哧”。不过深浅一定要把握好,

太深则谓“剜深”,除牛拉不动外,稍不留意还会

发生“扯犁 (损坏犁) ”,过浅则谓“搁浅”,容易

“漏犁”;田过潮不好耕则谓“吊底”。农谚里就有

“田要深耕,儿要亲生”一说,足见深耕之重要。

继 而 又 想 起 方 言 中 的 一 个 成 语 “ 一 犁 耕 到 嘚

(底) ”,喻义那些蛮劲十足、一意孤行、遇事不会

转弯、“不见棺材不掉泪”的人。耕板田先得剖

“八字犁”,再“合四犁”,先耕中间,后耕“圈

夹”。“耕头遍”则是先耕“圈夹”,亦称“做里、

外螺”,先靠田塍顺耕三犁,再调过头反耕三犁,

歙县西乡稀奇的农活名

汪育真

完成了味蕾从冬到春的交接;带有浓烈山野气息的

蕨菜,在舌尖上留下了嫩滑爽口的独特印记。随便

走进一家饭店都有香干炒马兰头,入口微甜又清

香,更是令人回味无穷。很多不远千里来徽州的人

们,似乎已不满足于风景秀美饱眼福,顺便也找寻

舌尖上的享受。

徽州的春天,像一幅幅流传千古而隽永的田园

诗画,充满了恬淡、安宁的生活气息。烟雨挥洒之

时,到处仙气飘飘。山水房舍缥缈虚空,亦真亦

幻,云雾涌起的那一瞬,便是她最美的时刻。漫山

遍野的油菜花、桃花、梨花和各种不知名的花儿肆

意铺展在山坡上,田野里,河之洲,她们在春风中

摇曳,传递着红红火火的春讯,引来百鸟和鸣、蜜

蜂嘤嗡、彩蝶戏舞。如此美妙的春天,我觉得,这

才是你最不该错过的人间天堂啊!

春天的徽州,没有刻意的张扬,没有过分的热

烈,只有天然去雕饰的山野情趣和原始的田园风

光。晨曦里,夕阳下,粉墙黛瓦的民居点缀在艳丽

的油菜花海中,安静而又热烈,明快而又淡雅,有

着说不尽的韵味。其实徽州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古村

落,都是如此纯粹的美好。村内青石铺路,小桥横

卧溪流,花儿静静地开,小河缓缓地流,鱼儿慢慢

地游。这种颇为贴近原始生活的春天味道,是徽州

独有的景致,也是徽州独有的美妙。当你来到这充

满了原生态的古村,当你进入到这诗情画意里,仿

佛你自己就是其中一份子。随意跨进一家门槛,主

人都是笑脸相迎,连空气都溢满了花儿的甘甜,花

儿的笑意。

念念不忘是一种情愫,也是一处地方,它的名

字叫徽州。

徽州,是“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

成”的徽州;也是“我来此地细雨斜,一溪水墨一

城花”的徽州。雨水已过,徽州的春色已渐入

佳境。

我们何不在这最美的季节,去遇遇徽州的风,

淋淋徽州的雨,看看徽州那连绵的花海,领略徽州

那动人心魄的古韵,享受徽州令人心动的每一个

瞬间?!

37

第41页

徽州记忆

然后再从田内两畦之间的沟里耕起。“做二遍”和

“蔸田”则没规定,任你随心所欲。

耙田的目的旨在切碎翻耕好的土壤。耙田不比

耕田,为提高工效,大多左转弯调头居多,指挥牛

的口令是“斜之”。耙田的关键是站在耙上要把握

好重心,掉下耙则绝非儿戏。耙有铁耙 (剑耙、柳

叶耙)、木耙、阴阳耙 (前列是铁制耙刀,后列是

木制耙刀) 三种。“剑耙”是用来耙板田、切碎土

块的,有些初学耕田者,往往会有“漏犁”的现

象,用“剑耙”耙田时,便能将这漏耕的田土切

碎,民间便有俗语“耕不着,耙哩着”之说,以此

喻意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总有一处会得到相关的

照应;“柳叶耙”“木耙”“阴阳耙”仅用于水田,

主要是用来将水田中的泥块压碎于水面下。还有一

种很特殊的耙,叫“滚耙”,这种耙只用于收割完

早稻后的“烂污田”,打完“滚耙”后用来栽种晚

稻。“滚耙”耙刀是一个带有八个页片的木轮子,

耙上装有凳子,凳边立有木柱,供操作者扶住稳坐

耙上。“滚耙”在牛的牵引下,耙下滚动着的轮子

便直接将田土翻起压烂,省去翻耕的手续。

耖田是门技术性很高的农活,没有特定的法

则,需看田耖田,灵活处理。但对灌水的深浅要求

严格,水多则无法看出田面的高低;水太少除不易

看出田面的高低外,还会发生烂泥随耖到处流动的

现象,又称“涌耖”。耖田不是一耖紧挨一耖,要

留有“耖弄”,以便调头。耖田得先放“清耖”,

“清耖”耖完后再“磙田 (即耥平) ”。“磙田”是

在“耖齿”下绑缚一根稍粗、且长度适当的毛竹管

子,用牛拉着耖,将田耥平。“收耖”是关键,要

选择在田块的最低处“收耖”,切忌选在“出水缺”

处“收耖”。

综上所述,民间便有了“犁轻、耙重、耖难

拖”和“死犁、活耙、新鲜耖 (指犁田、耙田、耖

田) ”之说法,分别显示出三种农活的劳动强度和

所拥有的技术性。

“筑堰脚”,没种过田的人根本不知啥叫“堰

脚”,“堰脚”即水田田堘边紧靠水、防止漏水的

泥,它还有很多考究呢!在田块未翻耕前,就要用

锄头将田堘边的杂草刨去,要刨到底、刨得摊,不

能太竖。筑堰脚时是用铁鎝将水田里烂泥捞起堆放

在田堘边沿,筑实、耥平。筑实是为了堵住田堘边

的虫洞,使田堘不漏水;耥平除起到不漏水的作用

外,还起到美观、牢固的作用。田堘如果刨得太

竖,田里的泥太烂或田内水太深,堰脚就无法贴紧

田堘而往下滑,以至于让你无从下手;倘若泥未耙

碎、没浸透,就捞不出泥,就很难筑。筑时泥要一

鎝紧靠一鎝地紧靠田堘依次向前,在农活中数较为

吃力的一项。对于那些有高塝的山坞田来说,“筑

堰脚”就更为重要了,堰脚更需筑得厚实、平整、

无杂草。我又想起旧时生产队长派工时,往往会把

“筑堰脚”写成“作野脚”或“作牛脚”,是因为他

们都叫习惯了,故彼此之间均能心照不宣,社员更

不会曲解其意。

秧板是水稻用来育秧的地方,做秧板的过程

是:将平整好的水田里的水控制在 3㎝左右深浅,

将田板按宽 150㎝一畦一畦地分好,用锄头将畦与

畦之间的泥捞到畦中间,将泥扒碎,然后耥平,使

碎泥没至水下 (泥不出水为准)。隔一天再将田中

水排尽,将沟里的淤泥再拢至畦上耥平,秧板就做

好了。播种时,又将沟里少量的淤泥捞到畦上耥

平,稍停片刻便可播种稻种 (指沙壤土,粘土不

行)。大呼隆年代,做秧板是门技术活,都是委派

年纪大、有经验的老农来做,分田单干后则非也。

船无非总是用来运货、载人的,可我们皖南山

区的农村里,偏有一种专门用来装水稻秧苗的小木

船,冠之名为“秧船”。这种小木船长约100㎝,宽

20㎝,高20㎝,是早年间栽插水稻秧苗必不可少的

工具。拔秧时将秧船放到身旁,拔的同时就顺手将

秧苗齐整且井然有序地装入秧船里。莳田 (即栽

秧) 时,将秧船置放田内,莳一把秧后再把秧船往

后推,为秧苗的供应提供了方便。

回顾四十多年前的老法莳田,是将此船夹在两

脚中间,船内前三分之一的部位装有草木灰拌石膏

粉,后三分之二用来装秧苗。每莳一蔸秧苗时,需

用食指夹带少许草木灰到紧靠根部的茎上,带灰移

栽,比较麻烦,如果灰是带在根上,还有“烧苗”

的可能。近些年来,改用育秧盘育秧,都是带土抛

秧,不用弯腰,大为减轻了劳动强度。抛秧要求田

块相当平整,水深要“浮棵”,水浅要“烧苗”。

38

第42页

孙晓泉,山东临沂人,南下老干部。生前曾任

杭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局局长、西泠印社

副社长兼秘书长。晚年任杭州黄宾虹学术研究会会

长、杭州徽州学研究会顾问。孙老是一位杭州文化

名人。

我认识孙老,缘于“徽学”“黄学”两会的情

谊。在徽州文化和黄宾虹学术研究方面,我和孙晓

泉同志交往已有 20 多年,孙老对杭州徽学会的工

作,既顾又问,我们既探讨学术问题,又切磋会务

工作。孙老学识渊博,待人谦和,治学严谨,诲人

不倦,使我得益多多。他的人品、学品、文品,都

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回忆和孙老的交往,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写的

诗。孙老是一位诗人,他从小学诗,有较好的古典

诗词功力。几十年来写诗从未间断,他事不离诗,

文不离诗,写日记也是诗的情怀。孙老写的诗数量

之多,难以计数。他先后出版诗集 《湖上吟草》

《西泠情愫》《西泠吟草》,编著 《西泠诗丛》。仅

《湖上吟草》就收入300余首。

我第一次见到孙老写给徽学会的诗,是一首祝

贺诗。1997年10月,杭州徽州学研究会在张小泉剪

刀博物馆召开会庆10周年大会,邀请省外徽学界同

仁参加,场面气氛热烈,会上分发了 《杭州徽州学

研究会十周年纪念文集》。孙老出席,有感而发,

以“杭州徽学研究会好”八字开头,口占藏头诗

一首。

杭州徽学研究会

杭垣今日聚群贤,州外琢磨黄白山。

徽派商人偏重儒,学林名士亦参禅。

研钻胡戴致知乐,究探程朱格物难。

会友兴高同话旧,好教岁岁庆丰年。

孙老在担任杭州徽学会顾问期间,多次到徽州

调研考察和学术交流,写下了多篇徽学文章和反映

徽州山水人文的诗词楹联,在徽州还留下了他的墨

迹。孙老说,徽州不但有新安理学、新安画派和新

安医学等三大学派,影响深远;而且又有古祠堂、

古牌坊、古民居,人称古建“三绝”。因此,徽州

的文化艺术是丰富多彩的,蕴藏丰富,取之不竭。

1998 年 5 月,孙老随杭州徽学会赴徽访问团到

过屯溪、歙县、绩溪、黟县和徽州区等地,他从边

听边看边思边吟之中得诗七首。

在徽州道上

徽州古道多幽趣,长夏山村有野花。

碑碣如林经雪雨,牌坊似塔入云霞。

绩溪深处尚书府,绿树丛中宰相家。

宦海浮沉谁作主,书声朗朗夕阳斜。

徽 题 (四首)

——听徽学介绍有感

其一

白岳黄山连渐江,含经寓典有文章。

真金不怕埋藏久,拭去灰尘字字香。

孙晓泉的徽州诗情

胡永吉

39

第43页

灯下漫笔

其二

翰林学士连村社,朱子东原胡适之。

徽州学富正陶冶,如矿出金总有时。

其三

人夸红学甚渊博,我道徽州学术高。

徽学可和红学赛,看谁成果更多娇。

其四

出世捧来一颗心,呕心沥血为平民。

为人师表垂型久,洙泗以还第一人。

在歙县潭渡村参观黄宾虹故居纪念馆后,孙老

余兴未已,怀念大师,爰成七律二首:

怀念黄宾虹

其一

终日砚耕似笠农,锄烟犁雨伴西风。

夜方斧削荆丛里,晨起攀登杳霭中。

冰上谁怜霜漫漫,鸿飞偏遇雾濛濛。

浑然满纸参造化,三百年来第一翁。

其二

冰上鸿飞何漠漠,模山范水却从容。

笔端横扫峰峦雨,腕底奔腾谷壑风。

刚健寓于花朵艳,华滋不用燕支红。

巍峨气象成天趣,万幅鹅溪一砚翁。

2003 年 9 月,歙县徽州学学会成立,孙老撰诗

并书祝贺。

歙县徽州学会成立

黄山白岳何森森,毓秀钟灵郁郁文。

六艺百家谁述作,徽州学起看卿云。

2005 年 1 月,兰溪徽学会方念裕先生编就 《浙

江兰溪徽商人文志》 一书,请孙晓泉同志为书作

序。孙老欣然命笔。序文中称“具有博大精深文化

底蕴的徽商学说,是伟大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必

须发扬光大之。有鉴于此,兰溪徽学会同仁焚膏继

晷,十年面壁,蹑迹追踪,管窥蠡测,终于写成了

《浙江兰溪徽商人文志》 一书,值得庆贺。因写小

诗一首志佩”。

小诗

徽州文化似长河,喜在兰溪扬绿波。

伟大中华一缩影,卿云烂兮有新歌。

2008年10月,黄宾虹学术研究会成立 20周年,

学术成果累累。孙老情系虹庐,感慨多多,赋诗以

言志。

学习黄宾翁有感 (六首)

杭州徽、黄两会成立二十周年了,很有成绩。

笔者追随诸同仁在学习黄宾翁方面,亦略有心得,

因成六绝句呈诸吟长。

其一

三举寿觞祝诞辰,如松茂矣鹤精神。

鸿飞冰上蹁跹舞,虹照草庐烂漫吟。

其二

镇日写生跋涉忙,丰收硕果庆芬芳。

千束万笥鹅溪贵,诗在画中亦发光。

其三

工夫烂熟意悠悠,铁杵化为绕指柔。

挥洒随心灵性出,华滋浑厚俏无俦。

其四

宾老高年健且康,蜀游辛苦却风光。

瞿塘夜月青城雨,独立苍茫笔有香。

其五

雄浑密厚黑团团,气势巍峨境界宽。

承继宋元追董巨,画思救国迈前贤!

其六

书画家珍得万张,人间瑰宝尽铿锵。

临终遗嘱高风格,全都捐给国家藏。

注:三举寿觞,1933 年黄宾老寿 70,在上海,民国时

期;1943 年在北平,80 大寿,日伪统治时期;1953 年在杭

州,90大寿,新中国成立已4年了。均有诗画问世,不但艺

术性完美,思想性深刻,而且立场观点鲜明,令人敬佩。

孙晓泉同志的诗作,有五言、七言绝句,有律

诗,有词和楹联。他的诗不论写景抒情,清新流

畅,句子优美。他经常参加杭州徽学会活动,逢会

必有诗,如学术年会、座谈会、茶话会、纪念会、

祝寿会,即景生情,每每成句,朗朗上口。他还经

常向学会同仁赠诗。有赠戴维璞、戴盟、田井、仇

名虎、王用钧、吴亚卿、徐晓英、章家骐、禇树

青、唐建军、黄太余的绝句、楹联,有为詹瀛生、

詹宏俊父子书画展题诗 ,有悼念许克定、叶少珊逝

世的挽诗和挽联,写给宣伟强的诗更多。这些诗体

现了孙老情系徽学,长期对杭州徽学会的支持和对

徽学同仁的关爱之情。

回忆至此,不觉孙老离开我们已整整6年了。

斯人已逝,诗韵犹存。

谨以此文表达对孙老深切的怀念。

40

第44页

云岩湖,坐落在全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号称

“白岳”的古徽州齐云山景区后山,距休宁县城 20

公里,系上世纪七十年代兴修岩坑水库形成的人工

湖。蓄水面积不大,仅五六平方公里,但湖内的文

歧山、灯笼峰和官财峰以及环湖周边的骆驼峰等自

然堆积成的山峰,丹霞岩石,奇崖怪洞,给云岩湖

披上了一层幽静神秘的面纱,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魅

力,身临其境,有如到了世外桃源。

国庆小长假,五号上午,承蒙徽州一中八零届

高中同窗胡、陈二位女士盛邀,参加了“赏秋探奇

云岩湖”半日游活动。

早晨七点,家居歙县的笔者和夫人及另外十名

同学,先后从徽州区高速口琶塘和黄山市区上高

速,三地四车,一路狂奔,在齐云山站下了高速

后,再行半小时,就到了目的地。车停岩坑水库坝

前树荫下,立即拾级登上坝顶,坝内早有小船等

候,同窗们健足先登,乘坐首船出发。

小舟初行觉水库湖面不大,湖型狭长,水道纵

横交错,岔道较多,但逐渐行进后,层层叠叠的丹

霞山峦,慢慢后移,一湾又一岔,一转又一岙,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此

时,舟行碧波,水平如镜,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有泛舟漓江的感觉,大家顿觉神清气爽,心情荡

漾,有同学首先唱起“什么有脚不走路?什么无脚

走天涯?”引来同学们一片欢笑声。船老大也被大

家激发出热情,频频介绍远处天桥石洞,说是唐宪

宗时期,歙州刺史韦绶元和四年捐款在天桥石洞北

边兴建石门寺,后又增建了青莲寺、观音堂,北宋

祥符元年建密多院,皇佑年间建金仙如来宝殿;明

朝嘉靖年间,广东增城湛若水授弟子在此讲学,并

建天泉书院;隆庆元年,隐士詹东图寄情白岳山

水,自号“白岳山人”在此读书,并留有"詹东图

读书台”,后世自宋至清皆有人来云游瞻仰,并在

石壁上留下许多精美石刻。说话间,对面一座号称

"泰坦尼克号”样的山峰,兀立船头百米处,形象

逼真,唯妙唯肖,如战刀出鞘,战舰出海之威武气

势。随着船老大手指的方向,远处的灯笼峰如一盏

盏依崖悬挂的灯笼,整齐悬列在高高的悬崖峭壁

上,似乎在举行欢迎盛典,迎接游客的到来。

船行途中,两岸奇峰罗列,怪石纷呈,水光潋

滟,波光粼粼,景致多娇。须臾,小舟靠岸,船老

大向众人交待防火及归途码头位置等事项后,大伙

向去岐山石桥岩必经的山坡爬去,笔者在船老大的

提醒下,发现了石壁上刻有“晞阳岩,詹东图读书

台”等字石刻,我们爬上石台,拍下了珍贵遗存。

待下了石台爬上小山坡已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下了小坡,对面一座巨型的单孔天然石桥突然呈现

在眼前,桥洞形似月宫,穹顶高达26米,桥洞跨距

达 40 米,洞壁宽达 8 米,此桥是包括美国彩虹桥、

贵州天生桥在内的世界三大天然石桥之一,世界少

有,奇特无比,巍峨壮观。

右边摩崖石刻若隐若现,一处挑空三丈余的云

崖石窟,宽阔平坦,崖壁醒目位置刻有“吾家石室

爛柯山,空洞虚中十亩宽。此处石桥浑略似,只销

探奇云岩湖

李大坤

41

第45页

灯下漫笔

一局片时闲。癸丑三衢邹补之。”等赞美文字,篆

隶字体秀丽端庄,精美绝伦,无比震撼。题字右下

方还有一尊高约一米,宽八十公分的女性礼佛仕女

图,双手合十,仪态端庄,雍容华贵,气宇不凡。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虽粗且糙,但加上人为的精雕

细琢,迅速成为气势磅礴、高大雄伟、巧夺天工、

绚丽多姿、俊俏完美的天然画屏。

此时此刻,此地此景,同学们争先恐后,摆开

阵势,手机频频“咔嚓”,一时间“靓女仙娥弄巧

姿,憨男帅哥扮酷型”,精品纷呈,美照如云。

笔者忙着拍照的同时,更青睐那些篆刻在峭壁

断崖上的石刻文字,因为那是考证历史的活化石。

此处石刻丰富,有北宋宣和年间的题字,有南宋绍

熙、庆元年间的,明朝隆庆、万历、崇祯年间的,

以及清朝顺治年间的,等等,大大小小有十余处,

有些字迹清晰可辩,有些字迹太小,风化雨损严

重,无法识别。最令笔者感叹的是那幅明朝万历年

间的石刻:“万历庚申中元后五日,无离道人金植

同方外友陈思泉、胡禹门,自白岳游此,时以心悸

未题而去。”万历庚申中元后五日即 1620 年农历 7

月20日,无离道人金植同几个朋友从齐云山游玩后

来此地,当时也许是年纪大了,或者身体欠佳,

“时以心悸未题而去”,当时因心里发慌,或许一时

想不出好的词句,没有题写文字就回去了,留下了

遗憾。事有凑巧,万历皇帝朱翊钧在当了48年皇帝

后,于 1620 年农历 7 月 21 日去世了。这个 10 岁就

继承皇位、

在 明 朝 当

了 时 间 最

长的皇帝,

前 期 在 张

居 正 、 许

国 等 大 臣

的辅佐下,

把 国 家 治

理 的 井 井

有 条 , 后

期 因 狂 征

矿 税 、 盐

税 等 , 加

上 为 立 太

子朱常洛一

事与大臣们

政 见 不 合 ,

竟然长达二

十八年不理

朝政,一心

念佛,以致

于国运日渐

衰弱。在他

死 后 仅 24

年,运转二

百多年的大

明朝就被清

朝 所 灭 了 ,

可悲至极。

这 幅 无

离道人金植

在万历庚申

年中元节后

五日同朋友

游岐山后留

下的摩崖镌

刻,就成了万历朝最后一日的遗存,弥足珍贵,历

史价值无法估量。观赏着峭壁石刻,目视着远处的

丹霞峰顶,绿树如黛,青翠欲滴,崖岩似朱砂,如

赭如丹红,层层叠叠,层与层之间有许多风洞,尽

显历史的沧桑。更加神奇的是,天然石桥的洞天

内,不远处一形似玉兔捣药的山峰,凸显其中,有

如月宫仙境,难怪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游览后留下

“即天台石梁,止一石架两山间,此以一山高架,

而中空其半,更灵幻矣”的感叹。

日立中天,午时将至,归途的小舟已停靠在码

头,农家土菜的诱惑是谁也抵挡不了的。尽管饥肠

辘辘,但水边的竹筏依旧是抢拍美照的好位置,当

小舟在电动螺旋桨的驱动下缓缓向岸边驶来,笔者

又抓住瞬间即逝的美景,频频抢拍。蓝天白云下,

一汪汪碧湖,一岙岙山峦,一座座小岛,伴着靓女

帅哥的一湾湾浅笑,和着从湖面上微微袭来的阵阵

清风,衬托着两岸色彩斑斓的秋景。此时此刻,心

情无比愉悦的笔者真的有点醉了。

2021年10月15日于徽州古城

42

第46页

康熙 《休宁县志》 指出:“邑中土不给食,大

都以货殖为恒产,因地有无以通贸易,视时丰歉以

计屈伸。居贾则息微,于是走吴、越、楚、蜀、

闽、粤、燕、齐之郊,甚则逖而边陲,险而海岛,

足迹几遍宇内。”当然,徽商“足迹几遍宇内”,决

非休宁一县如此,徽州其他各县也莫不如此,真可

谓星星点点遍全国。尽管如此,徽商还是有其重要

经营区域的,这就是长三角。明清时期,长三角是

一方创业热土,这里经济领跑全国,蕴藏着巨大商

机,敏锐的徽商自然以时不我待的迫切心情抢占这

个舞台。他们凭借血缘、地缘这一纽带,前赴后

继,趋之若鹜,在这个大舞台上长袖善舞,演出了

一出出有声有色的活剧。

浙江是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是徽商

青睐的目的地。早在明代中后期,大批徽州人就呼

朋引类、成群结队涌往两浙。据《歙事闲谭》卷29

载:“明天启中,吴氏有名宪者,始自歙迁于杭,

为杭始祖。”吴宪从此在杭州定居,即成了这支吴

氏宗族的始迁祖。就是他做了一件大事。当时杭州

未立商籍,给徽商子弟应试科举带来极大不便。于

是他“与同邑汪生文演上书当事,力请台臣以闻,

报可。于是宪遂得试于杭,而为商籍诸生。杭之有

商籍乃宪倡之也。”台湾当代著名作家高阳,原名

许晏骈,在他的回忆中也说:“我家自明末由皖南

迁杭州,清初即世居杭州。”(见 《高阳杂文》 文汇

出版社 2003 年版) 他所指的“皖南”,就是歙县的

许村。这支许氏在杭州后来发展成望族,从乾隆到

道光年间,竟然“七子登科,海内所未有。伯兄、

季弟先后同年,尤科目中所罕见”。徽人迁杭,自

然是来经商。当时杭州是两浙盐运司所在地,凡经

营浙盐者必定要来这里。杭州又是丝绸的重要产

地,这对以长途贩运见长的徽商又具有莫大的吸引

力。大凡一个地方,有所出必有所入。杭州出产丝

绸,但缺少粮食、木材,这又给徽商提供了极好的

机遇。所以大批徽商涌入杭州就不足为奇了。除了

杭州外,两浙十一府也是到处可见徽商活跃的

身影。

常言道,无商不活。就是说,有了商人,经济

才能活起来。其实,这话并不全面。当商业达到一

定规模后,绝不仅仅是经济活了起来。商人的活

动,必然对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无不产生或

大或小的影响。明清在浙徽商经营,介入早,时间

长,人数多,资本大,势力强,对社会各个方面必

然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令人欣喜的是,黄彩霞同志近日推出了 《明清

徽商与浙江社会研究》,较好地研究了这一课题。

彩霞同志自硕士阶段即开始研究徽商,从此与徽商

结下不解之缘。毕业后在浙江高校任教后,仍念念

不忘徽商研究,并把徽商在浙江的活动作为思考的

重点问题。工作的经历使她深感学术功底的不足,

萌生了继续深造的强烈愿望,几年后她在攻读博士

学位期间,就以“明清徽商与浙江社会研究”作为

博士论文的选题,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答辩。博士

毕业后她又继续不断修改、完善、充实、提高博士

论文,终于形成这本著作。如果从攻博算起,已整

整十年,这本著作真可谓“十年磨一剑”了。通读

该著,觉得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选题很有学术价值。既往的徽商研究,要

么是宏观研究,要么是微观研究,这些虽然是非常

必要的,但总感到中观研究比较少。近年来,这个

问题已引起学界的重视。如徽商在上海、苏州的活

动以及徽州旅外商人的研究等已有相关的成果,开

拓了区域经济史研究的新篇章。但徽商与浙江的研

究,长期以来,只有少数微观专题探索,整体的中

观研究在学术界付诸阙如,这不能不是一件令人遗

憾的事。黄著可谓填补了这一缺憾。作者以实证和

《明清徽商与浙江社会研究》序

王世华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徽学研究专家

43

第47页

灯下漫笔

文献分析为基础,采行共时性论述思路,重建了明

清徽商引领、参与浙江社会建设的基本史实,从商

业经营、促进浙江商品经济发展和城镇的繁荣、投

资慈善事业、文化教育事业及扶持浙商成长等议题

展开深入的系列论述,并对徽商融入浙江社会的功

能、绩效、贡献和影响作出分析论证,揭示了明清

在浙徽商社会角色、本土化身份演变及群体特征,

扩大了域外徽商群体的研究,这是应该充分肯

定的。

其次,该书发掘了不少新资料。徽商的资料极

其分散,虽然浙江是徽商的重要聚集地,但时过境

迁,不少资料已经杳如黄鹤了。历史研究必须充分

占用资料,作者以“上穷碧落下黄泉”的精神,深

入到图书馆、档案馆苦苦搜寻资料,爬梳剔缺,沙

里淘金。她不仅注意搜集文献上的“死”资料,尤

其注意收集人世间的“活”资料。当她得知兰溪曾

是徽商的一统天下时,就专程去兰溪探访,几经周

折,终于找到当年的老徽商方念裕先生,虔诚求

教。老先生也被年青学子的精神所感动,不仅口述

了当年兰溪徽商的盛况,还提供了很多资料。这次

走访,作者如入宝山,满载而归。这些鲜活资料和

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为本书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再次,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不少学术新见。就徽

州盐商而言,学界研究比较深的是两淮徽州盐商,

但对两浙徽州盐商研究得还很不够。作者通过系统

梳理 《两浙盐法志》,重点考察了两浙徽州盐商的

经营情况,认为徽州盐商“世代在两浙地区业盐,

慢慢从寄籍到占籍,从侨居到世居,日渐土著化”

(第29页),这是以往学界没有提出的新观点。关于

茶商,学界一般认为近代徽州外销茶日渐衰落,似

乎徽州茶商命途多舛,好景不长。但作者通过深入

的研究,认为徽州内销茶在杭州仍然势头很强,近

代徽商也是两浙商界重要力量,从而改变了我们对

近代徽州茶商的认识。关于徽商在浙江的经营方

式,作者也提出了新见,通过对很多资料的分析,

作者认为委托经营成为在浙徽商重要的经营方式之

一,并且形成了委托经营的一些规约。徽商正是利

用委托经营方式,助推了浙商店铺兴盛,培育了早

期的浙商。对于在浙徽商会馆的慈善事业,作者也

总结出一些特点:与慈善机构关系紧密;慈善活动

畛域分明;慈善活动重点是助丧。类似的新观点还

有不少,这些观点无不深化了我们对徽商的认识。

“十年辛苦不寻常”。彩霞同志无论在求学阶

段,还是工作阶段,无论是当教师还是做母亲,都

没有放松学习和研究,力求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转

换,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套用一句流行语,就是做

人难,做女人更难,做高校女教师难上加难。仰事

俯育的重任、工作科研的压力,其间的酸甜苦辣,

艰辛痛楚,大凡过来人都能体会到,没有相当坚强

的毅力,是难以闯过来的。从这点而言,我是要给

作者点赞的。如今,新著的出版虽然值得庆幸,但

希望作者不要将此看作科研道路的终点,而应视为

新征程的起点。“开弓没有回头箭”。高校教师劳碌

命,命中没有休止符。彩霞同志还要爬坡,继续深

化、不断拓展已有的研究,争取推出更多更优秀的

成果,这是我寄希望于作者的。

2022 年 1 月 1 日—3 月 31 日,我会会员

向学会捐款人民币情况如下:

冯卫东2900元 汪军林1900元

胡永吉500元 曹天玷500元

洪芳柏500元 吴仲海500元

章胜飞500元 章怡青500元

方重先500元 俞中元400元

胡毋夃400元 鲍复兴300元

李南田200元 商志鸿100元

俞长寿100元 厉锡平100元

程新杰100元 金红伟100元

陈 建100元 章 鸣 100元

在此,向热心支持我会工作的以上会员

表示衷心的感谢!

秘书处

捐款芳名录

44

第48页

为了进一步明确各自承担的职责,本次理事会

将会长、副会长分管范围作分工,经理事会讨论通

过后执行。各位在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分工不分家,

配合会长、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常务副秘书长的

工作,及时完成交办的任务。2021年起,本届学会

副会长分管职责采取在年底理事会上进行述职制。

1.唐建军会长:负责学会全面工作,主抓学会

学术发展和对外学术交流工作。

2.孙士良常务副会长兼法人:协助会长做好学

会发展及管理工作;负责学会按章程办事,对学会

运行及管理的合法性负责;负责学会运行和发展的

策划、布置、组织落实及监督;兼职分管书画院的

具体事务。

3.宣伟强副会长兼秘书长:负责学会秘书处工

作,组织、协调、秘书处内外一切事务,确保秘书

处工作规范有序;做好学会年初工作计划和年末工

作总结;策划组织及主持学会各项活动或会议的举

行,落实做好各种纪要;组织学会学术项目申报及

管理;负责策划一个会员大会二个理事会的正式召

开;负责学会的档案及学会大事记管理。

4.鲁春燕副会长兼常务副秘书长:协助秘书长

做好秘书处工作;作为学会党组织管理指导员,负

责指导监督学会意识形态管理,确保大群、杂志、

公众号意识形态符合主流价值观;负责学会行政公

章管理,确保规范使用公章;履行好学会财务监督

管理,负责财务收支签字,做好开源节流;负责学

会组织管理 (会员理事进退审批管理);负责学会

上级部门接口管理,如民政局社科联等,牵头完成

上级布置的工作。如学会各类年检年审、各类统计

报表等。

5.汤士根副会长:负责学会通讯杂志的各项事

务,配合主编出好每期的 《杭州徽学通讯》 杂志。

会同鲁春燕负责学会重大会议或活动的会议纪要或

报道。

6.胡忠东副会长:负责学会内外经营性服务交

流工作,努力为学会开辟一条营收上的新路子,以

改善和提升学会经济状态。

7.程炜副会长兼出纳;

建立学会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

准确并符合上级审计要求。

负责学会帐务资金及财产管理,确保钱帐物的

一致,确保年检财务符合要求。

负责每年学会会费的催交和管理。

每年向法人和秘书长出二份财报 (半年期、年

报工作)。

8.吴昭光副会长:负责学会对顾问、会员的慰

问服务工作。

杭州徽州学研究会

杭州徽州学研究会各会长岗位职责

(七届六次理事会讨论通过)

2022年1月28日下午,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宣

伟强、副秘书长楼国跃,专程赴“儒宝斋” 拜访

我会会员、石雕艺术家周样保先生。

2019 年 11 月,周先生被评定为“浙江省玉石

雕刻大师”荣誉称号,2021 年 1 月 5 日,被杭州市

人民政府授予“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此次专访,其目的是以学会的名义,向周先生

约稿。周先生表示:将精心创作雕刻作品,向“二

十大”“亚运会”献礼。

秘书处

简 讯

45

第49页

学会动态

鉴于防疫举措的需要,杭州徽州学研究会七届

七次理事会扩大会议,以腾讯视频会议方式线上举

行。于2021年12月29日19:30顺利召开。

参会人员:唐建军、孙士良、鲁春燕、汤士

根、胡忠东、吴昭光、程炜、楼国跃、程晓云、詹

丹宁、王藻、章怡青、卢庆贺、王萍、章荣虎、吴

仲海等。

会议主题为学会副会长向理事会述职,理事会

商议会员大会事项,商讨新一年的工作方向和重

点,新入会员审核与表决。会议历时二个半小时。

会议由唐建军会长及鲁春燕副会长分别主

持。 向理事会述职的副会长有:孙士良、鲁春燕、

汤士根、胡忠东、程炜、吴昭光。

会议由鲁春燕向会议提交了两位新人的入会申

请,并作了简要介绍:

1. 金红伟,女,1966 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

退休,西泠书画艺术研究院副秘书长。

2. 商 志 鸿 , 男 , 1978 年 出 生 , 中 医 药 主 任

医师。

会议以投票表决的方式,一致通过新会员入

会。会议还对发展新会员需侧重年轻化、学术化作

了阐述,特别强调了入会会员要有对徽文化的热爱

情怀和探求精神。

会议基本确认如下事项:

1.徽学会的会员大会拟线下召开,增进会员友

情,提升学习凝聚力。时间放在二三月份,具体时

间看疫情另行通知。

2.理事会成员或会员,还有未交会费的,尽早

与程炜联系。

3.学会拟推荐詹丹宁副主编为杭州市社科联先

进个人,以示对其工作的认可和鼓励。

4.在一二月份组织黄山市文化联谊活动,由孙

士良负责落实。

5. 会议要求各副会长再接再厉 ,向理事会负

责,认真履行职责。

会议自由发言环节,胡忠东,章荣虎、程晓云

等理事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对学会工作提出了

建议。

最后常务副会长孙士良作了会议总结并提出工

作要求。

本次会议达成以下共识:

一、年终副会长向理事会述职是良好的开端。

不但检验了理事会工作的落实与否,也鞭策提升个

人和团队决策管理、团结配合、开拓创新的能力。

有利于学会工作部署和践行中总结经验、查找不

足,对打造高素质的学会领导层,促进学会未来更

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会议肯定了各副会长一年的成绩,表扬了

支持学会工作的部分理事及会员 (篇幅有限,名单

略,会员大会再表扬)。特别感谢胡永吉老会长、

鲍复兴顾问等对学会呕心沥血的支持和指导。

三、学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认识。

1.团结是力量的源泉。团结是任何一个组织积

极向上、蓬勃发展的要素。班子成员在做好本职工

作的同时协助、帮助和尊重他人,真诚相处积极

奉献。

2.提升徽文化研究水平。从全国徽学研究的基

本面和我们学会的学术现状上看,我们的重点工作

更要向学术研究转移。鉴于学术人才青黄不接,学

会要多吸纳和培训徽学人才。我们要制定培养、挖

掘徽学学术人才的发展计划,组织人力、物力做一

些具体的学术研究项目,使学会工作更倾向于徽学

学术研究,优化平台功能性建设。

3.继续发扬我会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精神。奉

杭州徽学会七届七次理事会会议纪要

鲁春燕整理

46

第50页

献是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和人生态度。奉献是为了帮

助别人或帮助有意义的事业,使自己的人格与品德

能得到升华。学会需要有奉献精神的人,这是我们

的事业从客观上所决定的,也是我们的传统。所以

我们每一位理事以上会员,特别是班子成员,愿人

人都能充分觉悟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4.学会要加强经济创收工作,做到开源节流双

向平衡,加强财务管理,实现财务制度科学合理

化。进一步深化实施“文企合作,携手共赢”计

划,使学会的各项事业发展拥有一定的经济保障。

本次七届七次理事会,无论从会议模式、会议

内容都是很好的创新!希望各位理事拥抱互联网,

与时俱进,积极参加视频会议。本次会议圆满成

功,各副会长述职报告已发理事群。最后杭州徽学

会理事会祝全体会员身体健康,新年快乐!祝学会

健康发展再创佳绩!

杭州徽学会秘书处

2021年12月30日

2022 年 1 月 14 日晚 6 时 30 分,由桐乡市委宣

传部、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市图书馆、梧

桐阅社承办的线上云直播系列讲座“桐乡记忆”第

20期讲座《桐乡古今名医漫谈》在桐乡图书馆三楼

演播厅进行。本次讲座嘉宾为我会原理事、原新安

医学研究小组组长徐树民先生。

桐乡有记载的医学史料开始于宋代,至清代和

近代乃放异彩,其中尤以大麻镇的金子久、乌镇镇

的医家群最为有名。徐医生讲座分“宋室南渡·人

文蔚起”“ 蔡氏世医·奕世相传”“宋赐宫扇·驰名

浙北”“医林杰士·卓荦不群”“乌镇医派·群星灿

烂”“名震海内·一时无两”等几个章节展开论述。

在介绍这些桐乡古今名医的生平时,还盘点了其医

学成就,给予观众诸多启发。

讲座采取现场听讲和云直播方式进行,同步云

阅读量达3.59万。

徐树民同时也是桐乡名中医、地方文史学者,

著有 《中暑》《疟疾》,编有 《周易与气功》,参与

整理 《沈仲圭医书合集》《光绪桐乡县志》《乌青镇

志》 等。曾被评为“嘉兴市首届十大藏书家”之

一,学问淹博,医术精湛,其门诊一号难求,被称

为“桐乡一宝”!

我会老中医徐树民先生在“桐乡记忆“作云直播讲座

——桐乡古今名医漫谈

汤士根

47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简易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