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节能》2023年第10期

发布时间:2023-10-23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上海节能》2023年第10期

Specially Invited Consultant 特邀顾问Honorary Director 名誉主任Director 主 任Deputy Director 副主任 翁史烈 WENG Shilie施明融 SHI Mingrong 胥传普 XU Chuanpu王 坚 WANG Jian阮 力 RUAN Li 张晓卯 ZHANG Xiaomao楼振飞 LOU Zhenfei 朱宗尧 ZHU Zongyao唐忆文 TANG Yiwen 徐 君 XU Jun宋忠奎 SONG Zhongkui《 》编辑委员会Shanghai Energy Saving Editorial Board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2095-705X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31-1500/TK《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能源与动力工程、经济计划与管理)李 文 LI Wen虞美萍 YU Meiping 王佳骏 WANG Jiajun 李人... [收起]
[展开]
《上海节能》2023年第10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Specially Invited Consultant 特邀顾问

Honorary Director 名誉主任

Director 主 任

Deputy Director 副主任

翁史烈 WENG Shilie

施明融 SHI Mingrong 胥传普 XU Chuanpu

王 坚 WANG Jian

阮 力 RUAN Li 张晓卯 ZHANG Xiaomao

楼振飞 LOU Zhenfei 朱宗尧 ZHU Zongyao

唐忆文 TANG Yiwen 徐 君 XU Jun

宋忠奎 SONG Zhongkui

《 》编辑委员会

Shanghai Energy Saving Editorial Board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2095-705X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31-1500/TK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能源与动力工程、经济计划与管理)

李 文 LI Wen

虞美萍 YU Meiping

王佳骏 WANG Jiajun 李人茜 LI Renqian

张 洪 ZHANG Hong 王继跃 WANG Jiyue

贾伊群 JIA Yiqun 陈建国 CHEN Jianguo

郭佳婧 GUO Jiajing 黄 赟 HUANG Yun

Editor in Chief 主 编

Associate Editor in Chief 副主编

Executive Editor 执行编辑

Translator 翻 译

编辑出版 Editor and Publisher

《 》杂志社 Shanghai Energy Saving Magazine

主管单位 Competent Authority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Shanghai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Economy and Informatization

主办单位 Sponsor

上海市节能协会 Shanghai Energy Saving Association

上海市节能监察中心 Shanghai Energy Saving Supervision Center

协办单位 Assist Handle Publications

申能(集团)有限公司 Shenergy Group Co., Ltd.

上海市电力公司 Shanghai Electric Power Company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Shanghai Power Equipme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 》杂志社 Shanghai Energy Saving Magazine

http://www.shjn.cn

shjnxh

上海中山北一路121号花园坊A1楼718室

Room 718,Building A1,Square Garden,No.121,

Zhongshan North No.1 Road,Shanghai

021-60805315

021-60805335 转各分机

200083

shjnzz@shjn.cn

上海康城广告有限公司

Shanghai Kangcheng Advertisement Co., Ltd.

上海康城印务有限公司

Shanghai Kangcheng Printing Co., Ltd.

3100120130062

18.00元

Distributing Agency 发行单位

Website Address 网 址

Wechat Number 微信号

Address 地 址

FAX 传 真

TEL 电 话

Postal Code 邮 编

E-MAIL 邮 箱

Design 设计制作

Print 印 刷

Advertising Business License 广告经营许可

Fixed Price 定 价

马宪国 MA Xianguo 牛东晓 NIU Dongxiao 王大军 WANG Dajun 王 晋 WANG Jin 王 昊 WANG Hao

王 经 WANG Jing 王如竹 WANG Ruzhu 王培红 WANG Peihong 龙惟定 LONG Weiding 刘惠萍 LIU Huiping

刘 慧 LIU Hui 朱静蕾 ZHU Jinglei 朱明林 ZHU Minglin 庄贵阳 ZHUANG Guiyang 陈长虹 CHEN Changhong

陈 臻 CHEN Zhen 李光明 LI Guangming 李琦芬 LI Qifen 吴志琦 WU Zhiqi 陆 寅 LU Yin

俞 伟 YU Wei 余岳峰 YU Yuefeng 金皓敏 JIN Haomin 孟 凯 MENG Kai 杨春林 YANG Chunlin

郑广宏 ZHENG Guanghong 胡建一 HU Jianyi 俞增盛 YU Zengsheng 徐 强 XU Qiang 徐 旭 XU Xu

黄贤龄 HUANG Xianling 屠利德 TU Lide 章学来 ZHANG Xuelai 曾伟良 ZENG Weiliang 蓝毓俊 LAN Yujun

潘克西 PAN Kexi 戴 坚 DAI Jian 张瀚舟 ZHANG Hanzhou 苗启新 MIAO Qixin 秦宏波 QIN Hongbo

王智强 WANG Zhiqiang 黄 捷HUANG Jie

委员会成员 Committee Members

SHANGHAI ENERGY SAVING

加快绿色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上海市节能协会 会刊

月刊·公开发行

1982年创刊

2023年第10期

(总第418期)

2023年10月31日 出版

欢迎订阅

2023年《 》杂志

定价:18.00元(含邮费)

全年订费:216.00元

热诚欢迎本市和全国各单位及个人

联系订阅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1号

花园坊A1楼718室

邮政:200083

联系人:王佳骏 吉多

电话:60805320 60805319

在线投稿网址:www.shjn.cn

《上海节能》在线投稿

第4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0

2023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contents

节能战略与政策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

1392 “双碳”目标下氢的能源法律属性认定 张宏宇 屈晨雪 张书宁

Identification of the Energy Legal Attribute of Hydrogen under the \"Double Carbon\" Goal ZHANG Hongyu, QU Chenxue, ZHANG Shuning

1400 深圳居民低碳用电碳普惠对上海节电降碳的启示 张瀚舟

Enlightenment of Low Carbon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Justice for Shenzhen Residents on Electricity Saving and

Carbon Reduction in Shanghai ZHANG Hanzhou

新疆财经大学专栏 Xinjiang Finance University Column

1405 我国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的时空耦合特征及政策启示研究 赵向豪 潘云飞

Research on Spatial-Temporal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f Agricultural Digit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Green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ZHAO Xianghao, PAN Yunfei

1415 数字乡村与农业绿色发展协调性的时空分异格局及障碍因子分析 谢雨欣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Pattern and Barrier Factor Analysis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Digital Villages and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XIE Yuxin

1428 数字贸易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赵向豪 刘亚茹

Research on Impact of Digital Trade on High 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ZHAO Xianghao, LIU Yaru

1435 数字经济、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优化 李 翔 李栋晓 刘鸿艳

Digital Economy, Human Capital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LI Xiang, LI Dongxiao, LIU Hongyan

1450 新疆冰雪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和建设思路——以阿勒泰地区为例 龚桂颖 杨习铭 董厶菲 靳亚婷

Development Model and Construction Thoughts of Ice and Snow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Xinjiang: Take Altay Region

as an Example GONG Guiying, YANG Ximing, DONG Sifei, JIN Yating

节能论坛 Energy Saving Forum

1459 中国主要城市废气污染物排放研究 王 煜 刘晓敏 孙 雨

Study on the Emission of Exhaust Pollutants in Major Cities in China WANG Yu, LIU Xiaomin, SUN Yu

1467 基于浙江省大工业分时电价情景下的用户侧储能经济性分析 于学鹏 陈 云 唐 健 斯林军

Economic Analysis of User-Side Energy Storage Based on Time-of-Use Electricity Price Scenario of Large-Scale Industry in

Zhejiang Province YU Xuepeng, CHEN Yun, TANG Jian, Si Linjun

1473 湖北省能源消耗的碳排放现状及峰值预测 李荣贤 王小雨

Current Situation of Carbon Emission and Peak Predic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Hubei Province LI Rongxian, WANG Xiaoyu

SHANGHAI ENERGY SAVING

contents

第5页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8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1483 绿色智能建筑投资风险研究 卢家婧 李晓娟 黄炜炜

Research on Investment Risk of Green Intelligent Building LU Jiajing, LI Xiaojuan, HUANG Weiwei

1488 常规潜艇AIP系统应用可行性分析 伍赛特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AIP System Application in Conventional Submarines WU Saite

1500 浅谈火电厂危险废物的管理 郗 娟

Discussion on Management of Hazardous Waste in Thermal Power Plants XI Juan

节能技术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1504 基于EPC模式下的办公建筑超低能耗机电技术应用与分析 黄明强 陈延宇 王 龙 张世阳 刘砚文

Application and Analysis of Ultra-Low Energy Consumption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in Office Buildings Based on

EPC Model HUANG Mingqiang, CHEN Yanyu, WANG Long, ZHANG Shiyang, LIU Yanwen

1510 基于能耗监测技术的智能楼宇系统分析 周胜泉

Analysis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System Based on Energy Consumption Monitoring Technology ZHOU Shengquan

1515 双面双玻太阳能光伏组件能效提升综述 孟庆茂 薛 培 王重阳 秦 斌

Overview of Energy Efficiency Improvement of Double-Sided Double-Glass Solar Photovoltaic Modules

MENG Qingmao, XUE Pei, WANG Chongyang, QIN Bin

1520 更换(改性天然酯)植物油配电变压器应用技术研发 沈 晨 徐春峰 曹俊伟 张 剑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 Technology for Replacing (Modified Natural Ester) Vegetable Oil Distribution

Transformers SHEN Chen, XU Chunfeng, CAO Junwei, ZHANG Jian

1534 600 MW亚临界机组锅炉节能降耗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雨琪

Analysis on Problems of Energy Saving and Consumption Reduction of 600MW Sub-Critical Unit Boiler GAO Yuqi

节能工程与经济 Energy Saving Engineering and Economy

1538 上海市某被动式超低能耗幼儿园暖通空调设计分析 吴丽燕

HVAC Design Analysis of Passive Ultra-Low Energy Consumption Kindergarten in Shanghai WU Liyan

1546 火电厂闭式循环水系统优化运行试验研究 徐钟宇

Experimental Study on Optimal Operation of Closed Circulating Water System in Thermal Power Plant XU Zhongyu

1553 海上平台电力组网节能减碳效果浅析 牛黎明

Analysis of Energy Saving and Carbon Reduction Effect in Offshore Platform Power Networking NIU Liming

1558 分布式光伏项目碳普惠减排量开发分析 安宝晶 张景奇 牛黎明

Analysis on Development of Carbon Justice Emission Reduction for Distributed Photovoltaic Projects

AN Baojing, ZHANG Jingqi, NIU Liming

第6页

“双碳”目标下氢的能源

法律属性认定

张宏宇1 屈晨雪2 张书宁3

1.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2. 内蒙古大学法学院

3. 上海大学法学院

摘要:氢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

选项。长期以来,氢气被归类为危险化学品,单一的法律属性使氢能产业

发展的道路上困难重重。实践中,支持将氢气按照能源管理而非危险化

学品管理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现实却是既有“激进派”的呼吁,也有“保

守派”的谨慎。重新识别氢的法律属性需要结合氢能“顶层设计”,把握国

家对氢能的定位。《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将氢能上

升到国家能源战略定位,为氢的法律属性认定指明了方向。今后应当以

《能源法》立法为契机,加快氢能正式成为我国法定的能源种类,逐渐改变

其单一危化品法律身份。

关键词:“双碳”目标;氢能;危险化学品;法律属性

DOI: 10.13770/j.cnki.issn2095-705x.2023.10.001

Identification of the Energy Legal

Attribute of Hydrogen under the

\"Double Carbon\" Goal

收稿日期:2023-04-19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内蒙古矿区生态修复法律制度研究”

(NJSZ23033)

第一作者:张宏宇(1997-04-),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法学方面的研究

第7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0 期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ENERGY SAVING

S

T

R

ATEGY AND POLI

C

Y节能战略与政策

ZHANG Hongyu1

, QU Chenxue2

, ZHANG Shuning3

1. Law School of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 Law Schoo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3. Law Schoo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Abstract: As a kind of clean energy and renewable energy, hydrogen energy is an important option to

achieve the goal of \"double carbon\". For a long time, hydrogen has been classified as a hazardous

chemical, and its single legal attribute has mad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ydrogen energy industry difficult.In practice, there is growing support for managing hydrogen as an energy source rather than as a

hazardous chemical. However, in reality, there are both \"radical\" appeals and caution from \"conservative\". To re-identify the legal attributes of hydrogen,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it with the \"top level design\" of hydrogen energy and grasp the country's positioning of hydrogen energy. The Medium and

Long Term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ydrogen Energy Industry (2021-2035) elevates hydrogen

energy to the national energy strategic positioning and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legal attribute recognition of hydrogen. In the future, the legislation of the Energy Law should be used as an opportunity

to speed up the formalization of hydrogen energy as a legal energy type in my country and gradually

change its legal status as a single hazardous chemical.

Key words: \"Double Carbon\" Goal; Hydrogen Energy; Hazardous Chemical; Legal Attribute

“双碳”目标下氢的能源法律属性认定

0 前言

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对

气候环境的影响愈发明显,传统化石能源引起的全

球气候变化问题成为了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

战,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应对全球气候

变化,2020年9月,在联合国第七十五届大会上,中

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郑重宣布,中国将“采取更加有

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

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

实现“双碳”目标,主要任务之一是需要寻找传

统能源的替代品。在众多能源中,氢能 1

作为清洁

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的重要载体,可以引导

交通运输、工业和建筑业等终端用能部门实现深度

脱碳,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这一优势使得氢能在众

多清洁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选项。

氢能发展离不开制度的促动,尤其是法律制度

的支撑,其中氢的法律属性是目前氢能法律制度构

建和完善面临的首要问题。长期以来,氢气归类为

危险化学品,突出了氢能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安全

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双碳”目标之下氢的

法律属性识别也存在一些问题,其能源法律属性没

有被充分地挖掘以及确认,影响甚至阻碍了氢能法

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无法为氢能未来的发展构建

具有时代性的法治环境。为此,如今有必要从氢的

法律属性这个根本问题切入,重新思考氢能的法律

地位。

下文首先阐述氢的法律属性现状,并指出我国

将氢认定为危险化学品面临的主要问题,接着介绍

1 氢、氢气和氢能的概念界定与区分:氢(hydrogen)是最轻的化学元素,符号H,原子序数1,原子量为1.008,是地球上的重要组成元素;氢气(gaseous

hydrogen)是以气态存在的氢分子;氢能(hydrogen energy)是指氢在物理与化学变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发电、各种车辆和飞行器用燃料、

家用燃料等(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氢气、氢能与氢能系统术语》GB/T 24499-2009)

1393

第8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0

2023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No.08

2018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

节能战略与政策

实践中各方关于氢气的管理方式引发的争议,也即

究竟应当将氢气作为能源管理还是危化品管理,然

后根据《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分析氢的法律属性,最终得出应当认定氢的能

源法律属性的结论。

1 氢的法律属性现状

“法律”一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法律

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广义的法律

则泛指法律的整体,除了狭义的法律之外,还包括

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等其他具有规范

性的文件。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立法,氢能产

业主要采用政策驱动式的规制模式,其中,以国家

层面的产业规划政策和地方层面的指导政策为主,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本文接下来讨论的氢的法律属

性中的“法律”一词,泛指广义上法律。

1.1 氢的危险化学品法律属性

氢的法律属性是一个前提性、基础性问题,因

为它不仅关系到氢能拥有怎样的合法性身份,实际

上,更已经成为了实践中相关部门规范氢能产业活

动的指导理念和理论基础,深刻影响了氢能发展。

在我国,长期以来氢被归类为危险化学品。危

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

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危险化学品

和其他化学品2

。2011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

局公布了《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氢”

是全部列出的60种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里的

第8种,别名“氢气”。2015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等

10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危险化学品名录(2015版)》

里氢是1648号危险化学品,CAS号1333-74-0,属

于2.1类易燃气体。此外,2009年颁布并于2018年

修改的国家强制性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

识》GB18218-2009 和 GB18218-2018 中,氢气也

分别作为13号和51号危险化学品被明确列入危险

源监管范围。

安全是法的基本价值,没有安全,其他价值就

不可能实现[2]

。总之,为了防止氢能开发利用过程

中不当使用而引发的安全风险,我国将氢定义为危

险化学品,对其施以严格的管控措施。

1.2 氢的危险化学品法律属性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将氢的法律属性界定为危险化学品,体现

了立法者在过去时代背景下的价值选择和利益权

衡,然而法律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具有滞后性,其

往往无法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3]

。如今,随着社会

的发展进步,氢能已经被视为未来主要能源[4]

,其单

一的危化品法律属性逐渐无法适应氢能未来的发

展趋势,使氢能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困难重重。

1.2.1 无法为氢能投资提供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近些年,我国氢能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中央及地方出台的各种鼓励氢能源发展政策频率

非常密集,而且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在国家层

面,2019年3月我国首次将氢能写入《政府工作报

告》,明确支持“推动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2019

年11月,国家统计局首次将氢气与煤炭、天然气、原

油、电力、生物燃料等一起纳入下一年度的《能源统

计报表制度》。2020 年 4 月,国家能源局公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首次将氢

能定义为新能源,将其纳入能源的种类。在地方层

面,全国共有30个省份、158个城市在其“十四五”

规划中提及氢能发展,20 多个省份发布的氢能规

划和指导意见共计 200 多份[5]

。在中央和地方纷

纷出台各种激励政策为氢能发展提供正向扶持的

同时,作为氢能法律制度构建的底层逻辑,按理说

其法律属性也理应与上述政策的精神相契合,为

氢能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确定性与制度激励,然

而现有的制度安排却无法向全社会传达这种应有

之义。我国将氢定义为危化品,过分突出了氢的

危险化学品法律属性,淡化其能源的属性,如此单

一的制度设计无法充分地与国家发展氢能的政策

2 参见2013年《危险化学品安全条例》第3条

1394

第9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0 期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ENERGY SAVING

S

T

R

ATEGY AND POLI

C

Y节能战略与政策

精神相契合,不利于为氢能投资营造稳定可预期

的制度环境。换言之,全国上下发展氢能源的口

号喊得响彻天,氢作为能源的地位却至今没有得

到法律承认,难免会使人感觉政府出台的上述政

策更像是一种临时性的安排,如今的“氢能热”也

许不知道哪天会突然遇冷。

1.2.2 局限了民众对氢能的认识

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往往都需要经历一个由

简到繁,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早在16世纪人类就

已经发现了氢,并将它作为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一个

元素。19世纪初,第一台氢动力发动机开始工作。

1937年,兴登堡号飞艇空难事件让人们意识到氢这

种燃料不安全。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

对于氢的理化特性的认知和安全利用技术的掌握

都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与此同时,全球氢能全产

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也逐渐趋于成熟,氢能的安全性

拥有了基本的保障。但是,由于氢作为能源的使用

时间较短,相比石油、天然气等其他家喻户晓的能

源品种,氢能尚未取得民众的信任,很多民众还存

在“谈氢色变”的思想。有人认为,氢气具有易燃易

爆特性,加氢站建在居民区会对公共安全产生极大

的威胁3

,甚至还有人把燃料电池汽车称为“行走的

氢弹”4

。人们对氢能认识的局限,很大程度上是因

为氢在我国只拥有危险化学品合法身份。在现有

法律制度中,囿于氢的危险化学品身份,各项制度

更多侧重于对氢能采取严格管理和限制措施,而忽

视了其作为能源的利用价值以及实现“双碳”目标

的重要作用,对氢能源的宣传力度不到位。名不顺

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单一的危化品法律属

性遮蔽了氢作为能源的属性和价值,同时也加深了

人们对氢能的偏见。

1.2.3 阻碍了氢能产业发展

氢能产业发展不仅需要行业自身努力,高质量

的制度设计亦是重要的推动力。实践中,氢能产业

目前面临着氢能制取地点受限、氢能运储困难、加

氢站审批周期长、氢能应用场景受限等诸多难题。

事实上,造成上述难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在我国

现行法律体系下氢是一种危险化学品。笔者通过

调研得知,很多能源企业在东北、新疆、内蒙古、甘

肃等地有很多的风电厂或光电厂,具有制氢的意愿

和能力,可是受制于国家对于危险化学品特殊监管

要求,只允许针对小规模制氢开展探索,大规模的

制氢活动只能在化学工业园区进行,这导致企业不

能在光电厂或风电厂附近放置制氢设备,无法充分

地发挥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实现就地制氢,只能

“望氢兴叹”。此外,成本高也是全球氢能产业面临

的共同性难题。以加氢站这一基础设施建设为例,

目前国内固定式加氢站的投资成本约为1 500万~

2 000万元人民币,要远高于加油站的投资成本,而

这些成本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非技术成本,其中包

括土地成本、时间成本、管理成本等,付出大量“额

外”成本的背后都无处不体现出我国对于氢这种危

险化学品监管更为严格的要求。总而言之,我国将

氢认定为危化品,无形之中为氢的能源化利用之路

设置了重重障碍,使氢能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

等各个环节都受到诸多限制,直接或间接地阻碍了

氢能产业发展。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指出:“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法律作

为一个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是为适应特定经济基

础的需要而制定的,当经济基础已经发生变化,法

律也应当及时地作出回应,重新调整此前预设的价

值选择和利益天平。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

清洁能源,氢能已经成为我国加快能源转型升级、

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以及助力实现

“双碳”目标的重要选项,可是当前氢的法律属性不

仅无法对社会实践作出积极回应,而且已然成为氢

能发展道路上的羁绊,引发了实践的争议。

3 出自网络评论,来源地址:https://xueqiu.com/5801616817/89406719,最后访问时间:2022年5月27日

4 出自知乎,《屁股上两个“氢弹”!这中国车怕是要起飞啊》,来源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261356460,最后访问时间:2022年5月27日

“双碳”目标下氢的能源法律属性认定

1395

第10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0

2023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No.08

2018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

节能战略与政策

2 氢的“危化品”摘帽之争

当前,全球氢能产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与

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也注意到了我国将氢气按照

危化品管理而引发的种种问题,提出将氢气作为能

源管理而非危化品管理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然而

现实却是,既有“激进派”的呼吁,也有“保守派”的

谨慎5

,双方对此争议较大,莫衷一是。

2.1 氢的管理方式争议

“激进派”认为,将氢气作为能源管理将为氢能

发展减少很多障碍,消除作为危化品管理时面临的

不必要安全管理成本,打消社会上对于氢能应用的

安全疑虑,推动产业更快发展[6]

。首先,从技术掌

握情况来看,氢气在其制取、储存和运输技术和管

理层面已经较为成熟,符合能源管理的要求 6

。其

次,从降低成本方面考虑,将氢气作为危险品进行

管理,极大地影响了产业链的经济性,制约产业发

展[7]

。能源管理下的氢能源从准入壁垒到生产、

储运和供销体系上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有助于

成本的大幅降低 7

。再次,从提升人们对氢能的认

知角度分析,氢气与天然气、燃油是一样的,同为

“能源载体”8

。最后,氢能是未来能源转型发展的

方向 9

,将氢气按照能源管理也将是时代进步之大

势所趋。

“保守派”提出,我国在储氢加氢等设备制造方

面还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相应的检测能力和检

测仪器制造能力都不具备,如果把氢气从危化品名

录中取出,会带来管理上的漏洞,在应用中面临安

全风险[8]

。一些学者强调,氢气是一种非常活跃的

气体,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比天然气危险。此外,氢

能产业发展仍处于市场化初期,大规模制氢的技术

路线并不明确、经济性也不足,总体而言,氢还不具

备定义为能源的条件10。

2.2 当务之急解决氢的法律属性问题

危化品抑或新能源?对于氢气管理方式的争

议,“激进派”更多从有利于氢能产业发展的角度,

认为将氢气按照危化品管理已经成为了氢能产业

发展的桎梏,应当及时转变氢气的管理方式,支持

将氢气按照能源管理,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说服

力。可是“保守派”的担忧也并非多虑,发展氢能绝

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特别是当这一领域还存在

很多未知和不确定因素时,有关部门在监管方面对

其保持高度的警惕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将氢气继

续按照危化品管理既符合当前我国氢能产业处于

初级阶段的发展实情,又可以有效地防范安全事

故,是当前环境下最明智的选择。笔者认为,转变

氢气的管理方式需要一个科学、渐进的过程,不能

一蹴而就,当务之急是先解决氢的法律属性问题。

我国氢气的管理方式根本上仍受其法律属性影响,

后者决定了事物规制的底层逻辑和基本思路,为现

实中氢气的危险化学品监管方式提供了法律依据,

所以人们对于氢气管理方式的争论,本质上仍需回

归到其法律属性讨论范畴。只有科学识别氢的法

律属性,才能使氢彻底摘掉危险化学品之帽,让氢

能从法律的“灰色地带”中正式走出来。

3 以《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为依据分析氢的法律属性

2022 年 3 月 23 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

联 合 发 布 了《 氢 能 产 业 发 展 中 长 期 规 划

5

《传统危化品管理的“氢”规戒律待破》,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9099366083204470&wfr=spider&for=p,最后访问时间:2022年

5月23日

6

《传统危化品管理的“氢”规戒律待破》,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9099366083204470&wfr=spider&for=p,最后访问时间:2022年

12月23日

7 东方财富网,《安信策略陈果:政策发力氢能源扬帆起航的能源明星》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8208840813575906&wfr=spider&for=pc

8 转引自搜狐网,《氢能已进入产业示范阶段 氢气不该再归为危化品》,来源:https://www.sohu.com/a/283135042_120044724

9 香橙会,《万钢重磅定调:氢能成为能源转型发展的未来方向》,来源:https://www.163.com/dy/article/GT90R4EK0519EFR3.html,最后访问时间:

2023年12月12日

10《传统危化品管理的“氢”规戒律待破》,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9099366083204470&wfr=spider&for=p.最后访问时间:2022年

12月23日

1396

第11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0 期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ENERGY SAVING

S

T

R

ATEGY AND POLI

C

Y节能战略与政策

(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氢能的

顶层设计,《规划》明确了氢能的国家能源战略定

位,为识别氢的法律属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3.1 以《规划》为依据分析氢的法律属性的合理性

重新界定氢的法律属性是从底层架构上重新

考量氢的规范理念和方法,不仅影响氢能产业未来

发展的整体态势,还会涉及氢能多领域多行业主体

复杂的利益问题,必须慎之又慎。在目前出台的氢

能各类型政策和规划中,一般性政策和规划的立足

点往往在于某一特定领域的社会关系,只聚焦于局

部关系的调整,而不能从氢能发展的整体视角出

发,维护全社会的共同利益,格局不够高,难以担此

重任。不宁唯是,目前氢能一般性政策和规划数量

繁多、形式复杂,内容不协调、不统一等问题也愈发

严重,所以其无法成为识别氢的法律属性的圭臬。

与一般性政策不同,《规划》从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

出发,在科学分析我国氢能产业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基础上,对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系

统部署,不仅明确了氢能的战略定位、总体要求,还

提出了构建氢能创新体系、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

设、推进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完善政策和制度保

障体系、组织实施等多方面具体任务以及氢能各阶

段的发展目标。总之,《规划》作为氢能顶层设计,

相当于氢能产业领域的“宪法”,对于界定氢的法律

属性具有重要意义。

3.2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

对氢能的定位

《规划》指出,“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为识别氢的法律属性指明了方向。

能源即为能量的来源,意指能够提供某种形式的能

量物质。目前,人类利用的能源形式包括了煤炭、

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光电(光伏发电和

光热发电)、地热、生物质能和海洋能等。氢能和电

一样,是一种二次能源,能够通过对一次能源进行

加工制取并借助其他方式储存,是一种重要的能源

载体,对于“双碳”目标下我国的能源供给体系转型

将会产生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相比煤炭、石油

等传统化石能源,氢能在燃烧后能够释放出更大的

能量,在大多数能源应用场景中的利用效率也会优

于传统能源,是“双碳”目标下传统能源优质的替代

品。随着氢能产业在全球逐渐兴起,美国、日本、韩

国、欧盟等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将氢能上升至能

源战略高度[9]

。如今,我国也正式通过《规划》将氢

能上升至国家能源战略地位,表明了国家对于氢能

源的积极态度。

4 氢的能源法律属性正当性

法律只是一种手段,而非最终目的,法的主要

目的之一是为了推动社会实践,努力实现人类自

由。认定氢的能源法律属性,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动

社会进步,使这一新能源能够改变以往我们“落后”

的生活方式,造福整个社会乃至全人类。

1)认定氢的能源法律属性,有利于消除民众对

氢能认知的局限,提升氢能产品的市场接受度

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水平会在相当程度上影

响对该事物的接受度。长期以来,氢能被定位为危

险化学品,人们更多关注其危险化学品属性,对其

能源属性认识不足,进而影响了氢能产品的市场推

广。事实上,氢能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面临着因

易燃、易爆、易扩散等先天理化特性以及后天开发

应用过程中不当使用可能引发的安全风险的同时,

也可以享受氢能带来的绿色清洁、低碳环保、生活

便利、经济增长等福祉。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汽油、

柴油属于危险化学品,但是并不妨碍它们具有能源

属性和身份。日常在工厂里生产的时候,汽油、柴

油需要按照危化品的方式管理;进入加油站后,就

能按照能源进行管理11。由此观之,无论危化品还

是新能源都是氢能的自身特性,应当辩证地看待两

者之间的关系,不可偏重其一。认定氢的能源法律

属性是从根本上改变氢能单一的危险化学品定位,

11 引 自 澎 湃 新 闻 ,《林 德 集 团 :将 建 中 国 首 座 公 共 加 氢 站 ,氢 气 应 从 危 化 品 划 至 能 源》,来 源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1635640837216180020&wfr=spider&for=pc,最后访问时间:2022年5月30日

“双碳”目标下氢的能源法律属性认定

1397

第12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0

2023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No.08

2018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

节能战略与政策

使人们既能够意识到氢作为能源蕴藏的潜在价值,

同时也时刻谨记氢能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

安全风险,这有利于消除民众对氢能的刻板印象,

提高氢能产品的市场接受度。

2)认定氢的能源法律属性,有利于转变氢能的

监管方式,为氢能纳入能源监管体系奠定基础

根据前述得知,我国对于氢能的监管主要是参

照危险化学品监管的整体思路和内容框架进行的,

这样的监管方式导致氢能在生产、储存、运输、应用

等各个环节都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有观点认为,

氢能产业发展最大的瓶颈不是技术,而是相关法律

法规和规章将氢定性为“危险化学品”,而非“能

源”12。认定氢的能源法律属性,有利于消除这一制

度性瓶颈,转变氢能危险化学品的监管理念和监管

模式,使未来氢在能源利用时能够参照能源管理。

目前,全国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探索加氢站参照燃气

管理的新模式,氢能开始逐渐从危险化学品监管束

缚中脱离出来。《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建设

运营管理办法》参照了《上海市燃气管理条例》的相

关规定,明确“加氢站经营企业应当依法取得燃气

经营许可证”“加氢站经营企业设立的加氢站应当

依法取得燃气供气点许可证”13。近日发布的《郑州

市汽车加氢站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同样规定

“从事汽车加氢站经营的企业,须依法取得燃气经

营许可证”14而非“危化品经营许可证”15。

3)认定氢的能源法律属性,有利于为氢能产业

发展营造更具激励性的制度环境,促进氢能产业高

质量发展

近些年,我国氢能产业布局已经初具规模,全

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经超过300家,但是总

体来看,氢能产业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

较大差距。除了产业自身因素外,现有制度安排无

法提供稳定的政策制度环境,也是影响氢能产业高

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认定氢的能源法律属

性,一方面,使氢能从此甩掉“危险化学品”包袱,有

利于化解氢能产业发展面临的各种政策和法规限

制,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稳定、宽松的制度环境。

另一方面,给予氢能产业更广阔发展空间和更多的

试错机会,激励产业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经过较长时间不断地探索和改进,逐渐走

向成熟。总而言之,认定氢的能源法律属性,是从

根本上为氢能源开发利用之路扫除障碍,有利于完

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推动氢能产业高质

量发展。

4)认定氢的能源法律属性,有利于实现“双碳”

目标

面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这一紧迫而又

艰巨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把促进新

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

快发展有规模有效益的氢能等新能源。”16由此可

见,发展氢能源将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一方面,“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寻找

一种清洁、零排放、高热量的新能源作为传统能源

的替代品,实现未来经济发展全方位深度脱碳。另

一方面,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氢能具有多重优

势。在 2022 年的北京冬奥会上,人类历史上第一

次大规模用氢燃料电池汽车为重大赛事提供保障,

共计1 200辆各类燃料电池汽车运行将近一个月,

12 金投网,《“危化”变“能源”绿色氢能社会有多远?》,来源地址:https://energy.cngold.org/c/2019-12-30/c6783895_2.html,最后访问时间:2022年5

月30日

13 参见《上海市燃料电池企业加氢站建设运营办法》第九条

14 参见《郑州市汽车加氢站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十条,此外全国其他一些地方通过出台政策文件规定经营加氢站需办理燃气经营许可证,参见济

南市《关于推进我市汽车加氢站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济政办发[2020]32号)、潍坊市《关于做好全市汽车加氢站规划建设运营管理

工作的意见》(潍政办字[2019]61号)、武汉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加氢站审批及管理暂行办法》、保定市《关于做好加氢站项目审批管理

工作的意见》等

15 大连、福州、成都等地均出台正式文件或试点文件,规定加氢站经营须取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详见《大连市加氢站管理暂行办法》《福州市加氢

站及经营管理暂行办法》(榕政办[2020]109号)、《成都市加氢站建设运营管理办法(试行)》(成经信发[2021]3号)

16 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分析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扎扎实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

到实处》,2021年1月25日。来源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2917787999067601&wfr=spider&for=pc.最后访问时间:2022年6

月20日

1398

第13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0 期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ENERGY SAVING

S

T

R

ATEGY AND POLI

C

Y节能战略与政策

降低 CO2排放大约 2 700 t,有效地证明了氢能对

于降低 CO2排放的重要作用。认定氢的能源属性

是运用法治手段为氢能源正名,不仅体现出国家对

于氢能源的空前重视度,更代表着国家实现“双碳”

目标的决心和毅力。

综上所述,认定氢的能源法律属性,无论是对

于氢能产业发展还是“双碳”目标实现,都能产生积

极且深远的影响。今后应当以《能源法》立法为契

机,加快氢能正式在法律上成为我国能源种类,彻

底甩掉“危险化学品”包袱。

5 结语

氢能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

具有低碳、环保、高效等优势,是实现“双碳”目标的

重要途径,也是我国未来能源战略的重要环节。然

而,由于我国没有确认氢的能源法律属性,实践中

氢一直被当作危险化学品进行管理,单一的危化品

法律属性无法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稳定可以预期

的制度环境,局限了人们对氢能的认识,阻碍氢能

产业的发展。认定氢的能源法律属性这不仅关乎

未来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方向,对于“双碳”目标能否

如期实现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此外,就氢能制度

构建的时序而言,在氢能产业链重点领域中的核心

技术还有待突破,氢能大规模市场化推进还有待进

一步发展的情况下,不要过分担忧氢能“无法可依”

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急于立法。立法如果操之过急,

所立之法很可能只会起到缰绳的作用,不仅无法积

极推动氢能发展,甚至还会导致原有社会关系混

乱,陷入立法桎梏。应当采取过渡性的规制策略,

先从宏观层面认定氢的能源法律属性,为今后氢能

微观层面的制度构建和完善留足缓冲的余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N].人民日

报,2020-09-23.

[2]安东.论法律的安全价值[J].法学评论,2012(3).

[3]龙卫球,林洹民.我国智能制造的法律挑战与基本对策研究[J].法学

评论,2016(6).

[4]魏风,任小波,等.碳中和目标下美国氢能战略转型及特征分析[J].中

国科学院院刊,2021(9).

[5]左宗鑫.加氢站数量世界第一 我国氢能发展步入快车道[N].中国工

业报,2022-05-17.

[6]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中国氢能产业政策研究[M].北京: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218.

[7]游双矫.氢能先发国家的产业政策及启示[J].环球石油,2019(5).

[8]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中国氢能产业政策研究[M].北京: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219.

[9]黎喜坤.基于专利计量的氢能产业发展态势及国内产业园区顶峰分

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20(12).

“双碳”目标下氢的能源法律属性认定

1399

第14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0

2023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No.08

2018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

节能战略与政策

深圳居民低碳用电碳普惠对上海节电

降碳的启示

张瀚舟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

摘要:碳普惠是以生活消费为场景,对小微企业、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

值,并建立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目前,全国已有超过一半的省

市在政策层面明确提出发展碳普惠机制,深圳是较早施行碳普惠的城市之一。研究总结了深圳构建全闭

环碳普惠体系的经验,分析了其在居民用电场景实施的亮点,评价了其产生的初步成效,并立足上海实际

测算了居民碳普惠助力本市减碳降电力负荷的潜力,提出了上海建立居民电力负荷控制碳普惠体系的相

关建议。

关键词:碳普惠;居民低碳用电;深圳经验;上海启示

DOI: 10.13770/j.cnki.issn2095-705x.2023.10.002

Enlightenment of Low Carbon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Justice for Shenzhen Residents on Electricity

Saving and Carbon Reduction in Shanghai

ZHANG Hanzhou

Shanghai Development and Reform Institute

Abstract: Carbon justice is a scenario based on consumption, which quantifies and values the energy

saving and carbon reduction behavior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households and individuals, and

establishes a positive guidance mechanism combining commercial incentives, policy encouragement

and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 trading. At present, more than half of the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收稿日期:2023-08-25

作者简介:张瀚舟(1981-02-),男,硕士,高级经济师,长期从事能源发展规划、政策机制、绿色低碳等研究

1400

第15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0 期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ENERGY SAVING

S

T

R

ATEGY AND POLI

C

Y节能战略与政策

0 引言

碳普惠是以生活消费为场景,对小微企业、家

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

定价值,并建立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

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联合国环境署发布

的《2020排放差距报告》指出,当前家庭消费温室气

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 2/3,加快转变工作

生活方式已成为减缓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中国

科学院 2021 年发布的《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

研究》显示,我国26%的能源消费直接用于公众生

活,并由此产生了约1/3的碳排放,减少居民生活消

费碳排放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方面。碳普

惠作为一种绿色低碳发展的创新机制和鼓励公众

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有效连接

消费端和生产端,将个体的点滴绿色行动汇聚成全

社会低碳发展的磅礴力量,还能在实践过程中促进

公众主动、高效地节约能源。目前,全国已有超过

一半的省市在政策层面明确提出发展碳普惠机

制。深圳作为较早施行碳普惠的城市,已初步搭建

了从地方立法到统一平台建设,再到应用程序开

发,最终实现激励机制落地的碳普惠体系完整闭

环。深圳市居民的碳普惠实施经验对上海居民侧

节电降碳、缓解特大型城市电力供应和碳排放矛盾

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 经验:构建全闭环碳普惠体系

1.1 立法先行

2015 年 7 月,广东相继印发《广东省碳普惠制

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广东省碳普惠制试点建设

指南》,碳普惠概念首次被正式提出。2020 年 11

月,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颁布的《深圳经济特区绿色

金融条例》提出要完善碳普惠制度,支持深圳排放

权交易机构运营管理碳普惠统一平台。2021 年 7

月,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颁布的《深圳经济特区生态

环境保护条例》再次提出建立碳普惠机制,推动建

立全市碳普惠服务平台。在条例的支撑下,2021年

11月,深圳市政府印发《深圳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

方案》,明确了重点任务和部门分工。2022年8月,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发布《深圳市碳普惠管理办法》,

具体就碳普惠方法学、核证减排量、碳积分、碳普惠

场景等事项进行了规范。2个条例和2份规范性文

件的出台,完成了深圳碳普惠发展的顶层设计。

1.2 分段实施

我国居民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尚处于初级阶

段,因此深圳在推动碳普惠工作之初缺乏持续运

营、显著品牌、强吸引力与全民参与模式和抓手。

针对这些现实情况,深圳市政府以激发人民群众对

美丽环境和美好生活期盼为内生动力,从微小处改

country have clearly proposed the development of carbon justice mechanism at the policy level, and

Shenzhen is one of the cities that implemented carbon justice early. This study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Shenzhen in building a fully closed-loop carbon justice system, analyzes its highlights in the

residential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scenario, evaluates its initial results, and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hanghai, calculates the potential of residential carbon justice to assist the city in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and power load,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Shanghai to establish a residential power load control carbon justice system.

Key words: Carbon Justice; Low Carbon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for Residents; Shenzhen Experience;

Shanghai Enlightenment

深圳居民低碳用电碳普惠对上海节电降碳的启示

1401

第16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0

2023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No.08

2018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

节能战略与政策

变并培养市民的碳排放习惯,在制定目标时,重点

是完善体系、逐步引导,而非急于做大规模。基于

顶层设计,首先是构建制度标准和方法学,完善核

证减排量交易机制,建立商业激励机制;其次是搭

建统一平台,实现碳积分、碳普惠减排量与碳市场

的联通、兑换和交易,建立运营机制;最后是形成规

则流程清晰、应用场景丰富、系统平台完善和商业

模式可持续的碳普惠生态。

1.3 形成闭环

深圳碳普惠框架的主要特征是“双联通,四

驱动”,即低碳行为数据平台与碳交易市场平台

互联互通,政策鼓励、商业激励、公益支持和交易

赋值四驱联动。在此框架下,深圳实现了从低碳

行为数据采集、积分、碳减排量核证到交易变现

的全闭环。

图1 深圳碳普惠体系总体框架示意图

2 亮点:创新低碳用电场景,赋能赋值低碳行为

2.1 首创居民用电碳普惠

根据碳普惠方法学体系规划,深圳计划从绿色

生活、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生态价值和节能减排5

大领域共23个方面形成方法学体系的全覆盖。首

批推出的由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南方电网深圳供电

局和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共同打造的《深圳市居民低

碳用电碳普惠方法学》,以辖区内家庭住宅用电为

情景,以生活用电每人日均排放量为基准,对实际

排放量低于基准的部分进行激励。居民低碳用电

是国内首个聚焦老百姓日常节电的碳普惠方式,人

民日报曾将其作为中国推动全民绿色低碳行动的

样板案例在海外版刊发。

2.2 数字赋能低碳行为

低碳行为能否准确量化是决定用户体验的关

键环节,更是推动碳普惠体系落地最重要的基础。

深圳作为国内首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

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优势。

1)以电力数据为基础,围绕碳监测技术、碳数

据体系、碳服务生态三个方面,依托城市数字底座

构建了涵盖碳普惠的“双碳大脑”统一平台。

2)通过优化数据采集功能,实现碎片化的低碳

行为数字化,为推进城市“双碳”目标提供精准决策

支持。

3)通过政企共建模式,将数字电网融入数字政

府、智慧城市建设,打造了以“碳全景”为核心,工

1402

第17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0 期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ENERGY SAVING

S

T

R

ATEGY AND POLI

C

Y节能战略与政策

业、建筑、交通三个碳管理应用场景的“1+3”体系,

为碳管控提供了支撑。

2.3 奖励可持续可变现

国内许多开展碳普惠试点的城市都建立了不

同形式的碳积分机制,但大部分采取的是政府补贴

模式,且用户获取的积分只能兑换指定的优惠券或

数量有限且与碳价值不关联的商品。政府主导的

补贴模式虽然公益性强且有公信力,但可持续性较

差,单一积分兑换方式也难以激发用户的长期参与

度,无法提升用户减碳行为的黏性。深圳依据用户

减排量不仅采取给予个性化标志勋章、授予绿色小

区荣誉称号、兑换公益权益等奖励措施,还通过商

业奖励和交易赋值强化积分的市场性,在打通低碳

行为数据平台与碳交易市场平台的前提下,积极将

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纳入深圳碳市场核证自愿减排

量交易品种,使碳普惠核证减排量可用于碳市场履

约抵消。深圳模式通过市场机制解决了碳普惠行

为的价值认定问题,通过变现方式激发了群众参与

的积极性。

3 效果:碳普惠成效初显但根基尚弱还需呵护

3.1 助力碳市场不断壮大

2013 年 6 月 18 日,深圳在全国率先启动碳排

放权交易市场。2023 年 6 月 30 日,深圳碳市场累

计成交量1.01亿t,累计交易额21.29亿元,其中境

外投资机构参与交易额 2.47 亿元,碳市场年均流

动率 23.73%,连续 9 年稳居全国第一。2023 年 6

月 18 日,深圳在碳市场 10 周年之际,签发了首批

52 928 t碳普惠减排量,并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平台

上开展交易,标志着深圳碳市场与碳普惠体系正式

打通。据悉,居民用电领域的碳减排量正在开展第

三方核算认证,核证完毕后也将在深圳排放权交易

所上架,碳普惠的加入将极大地提升市场参与主体

的数量,并进一步扩大碳市场的交易品种和规模。

3.2 居民节电减碳效果显现

据统计,深圳居民用电量约占深圳总用电量的

16%,是碳普惠生态中的重要一环。2022年 6 月,

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联合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和深

圳排放权交易所打造了“居民低碳用电”碳普惠小

程序,居民通过应用程序可以对自己家庭用电的每

日减排量、累计减碳总值、减碳排名和减碳日历等

信息做到一目了然,主管部门和电网企业通过后台

数据也可以更精准地研判用电行为,提前做好电力

响应。据了解,截至今年 6 月底,已有 80.5 万户家

庭开通碳账户,占深圳用户总量的25%以上,通过

低碳用电行为累计实现CO2减排量约1.2万t,等效

节约标准煤约4 516 t。

3.3 碳普惠还需强基固本

碳普惠的初衷是节能降碳汇之于民,所产生的

低碳权益惠之于民,在机制设计中,“碳”是纽带、

“普”是基础、“惠”是根本,只有吸引到足够多的参

与主体,并使参与各方都能从中获益,才能真正激

发全社会节能降碳的潜力。深圳在碳普惠实施过

程中也面临不少挑战。

1)公众对碳普惠的概念和产品了解非常有

限。由于碳普惠的推行本着自愿原则,导致即便是

公信力相对较强的电网企业也存在难以获得公众

授权的情况,影响了“普”的规模。

2)控排企业作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的买方

主体,其范围和交易量受政策影响很大,不确定性

削弱了“碳”的链接能力。

3)激励力度不足。虽然深圳已在试点打通碳

普惠积分和交易市场,但主流的方式还是积分直

接兑换商品,由于积分本质上是不成熟的金融产

品,其实际价值和流动性都大打折扣,导致“惠”而

不实。

4 启示:居民碳普惠可以助力上海减碳降电

力负荷

4.1 减碳方面

碳阻迹发布的《大型城市居民消费低碳潜力分

析》评测了特大型城市在生活和消费上存在的碳减

排潜力。结果显示,居民若能在消费方面作出低碳

深圳居民低碳用电碳普惠对上海节电降碳的启示

1403

第18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0

2023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No.08

2018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

节能战略与政策

选择,2030 年人均减排潜力约为 1.13 t,按上海常

住人口2 500万估算,仅居民的低碳行为每年就可

减少约2 800万t碳排放(其中,节约电力的减排潜

力约93万t),可为上海贡献超过10%的减排量。

4.2 电力降负荷方面

2022 年上海最高用电负荷达到 3 807 万 kW,

相比 2021 年增长超过 10%,创历史新高。过快增

长的电力负荷不仅会因高价外购电抬升保供成本,

还会因火电机组顶峰出力增加排放。据了解,本市

最高负荷中的空调负荷约占48%,其中居民空调负荷

又占了空调总负荷的43%。按2030年上海高峰负荷

4 700万kW估算,居民空调负荷约为970万kW,参

照深圳居民低碳用电碳普惠实施效果和潜力,在充

分调动居民参与意愿情况下,未来上海仅空调一项

就有望通过碳普惠降低高峰负荷约20万kW。

5 建议:制定上海居民电力负荷控制碳普惠

5.1 政府主导宽进严出

2022 年 11 月,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等八部门联

合印发《上海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对上海

碳普惠机制的建立作了总体设计。2023年初,上海

市生态环境局完成了《上海市碳普惠体系管理办法

(试行)》公开征求意见,但截至8月初该试行办法尚

未正式发布,碳普惠方法学也还在反复酝酿,从中

既可以看到主管部门推动碳普惠工作的严谨审慎,

也反映出碳普惠机制尚处于发展初期,各方在操作

层面有不同的理解和担忧,协调难度较大。考虑到

碳普惠机制是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的重要手段,建议相关部门本着早施行早获益的原

则,尽快推动形成上海碳普惠闭环,营造宽松的参

与氛围吸引尽可能多的民众,但在碳计算环节应严

格核查机制,确保产出的每一克碳量都精准可溯,

避免进入市场后引发碳通胀。

5.2 企业为主构建居民负荷控制碳普惠

电力公司有控制排放和平衡电网负荷的需求,

居民低碳用电行为产生的减排量和负荷下降刚好

可以耦合电网企业的日常需要。参考深圳的经验

做法,建议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支持相关企业研

究建立以居民电力负荷主动控制为重点应用场景

的碳普惠方法学,明确交易监管、平台搭建、实际操

作等环节的相关主体,开展示范应用。创新激励模

式,融合环境信用评价、信息披露、低碳社区创建、

评优评奖、市场交易等机制,通过设立个人积分信

用、加大舆论宣传引导等方法,提升用户获得感。

1404

第19页

我国农业数字化与农业

绿色转型的时空耦合特

征及政策启示研究

赵向豪 潘云飞

新疆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摘要:农业数字化能够赋能农业绿色转型,农业绿色转型引领农业数字化

发展,揭示两者的作用规律为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

化提供理论支撑。基于耦合协调度理论,研究2012—2021年我国农业数

字化和农业绿色转型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农业数字化与

农业绿色转型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与高水平耦合关系;农业数字化

与农业绿色转型的耦合协调关系有了很大程度提高,由2012年的中度失

调阶段发展成为2021年的良好协调阶段;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的

耦合度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的协调

发展较为缓慢,少部分地区处于协调阶段,部分地区处于过渡阶段,较多

地区仍处于失衡阶段;我国各省份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的耦合协

调度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总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

关键词:农业数字化;农业绿色转型;耦合协调;熵值法;时空演化

DOI: 10.13770/j.cnki.issn2095-705x.2023.10.003

Research on Spatial-Temporal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f Agricultural Digit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Green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收稿日期:2023-03-2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数字农业赋能农业绿色转型的效应、机制与政策优化研究”

(22BGL165)

作者简介:赵向豪(1986-04-),男,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农业经济问题

潘云飞(1996-11-),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第20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0

2023

新疆财经大学专栏

XINJIANG FINANCE UNIVERSITY COLUMN

ZHAO Xianghao, PAN Yunfei

College of Economics,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bstract: Agricultural digitalization can empower agricultural green transformation, which lead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digitalization, revealing the rules of their interactions and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high 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Chinese styl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the coupling degree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agricultural digit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green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from 2012 to 2021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synergistic effect and high-level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digit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green transformatio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digit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green transformation had been greatly improved, from a moderate imbalance stage in 2012 to

a good coordination stage in 2021. The coupling degree of agricultural digit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green

transformation showed a spatial characteristic of \"high in the east and low in the wes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digit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green transformation was relatively slow, with a small number of regions in the coordination stage, some regions in the transition stage, and many regions still in the imbalance stage. There are significant spatial differences i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agricultural digit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green transformation in various provinces in China, which generally showed a spatial

characteristic of \"high in the east and low in the west\".

Key words: Agricultural Dig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Green Transformation;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Entropy

Method;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指明

了方向和要求。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生态良好的、

可持续的、绿色的农业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提出要

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农业作为与人民生活最

息息相关的产业,农业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是推动

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

关键步骤[1]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我国

“大国小农”国情和“增产增收”政策导向的影响,农

业生产中存在着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无序的生产

方式,虽然实现了产量的一时提升,但是却造成了

大量的农地、水源污染,与农业绿色发展方式背道

而驰[2]

。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出台了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等一系列指导农业数字

化发展的政策文件,提高农业数字化水平,加快农村

信息化布局,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绿色化转型。农

业数字化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创

新技术为支撑,具有精准化、智能化特点,推动农产

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促进农业向着特色化、绿色

化迈进,为我国农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强大动力[3]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数字乡村建设,

用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在乡村振兴背

1406

第21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0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XINJIANG FINANCE UNIVERSITY COLUMN

景下,我国重视农业数字化和农业绿色转型的发展,

把握好两者的关系有助于优化要素配置和提升农业

生产效率、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率,实现农业高质量发

展,助推乡村振兴。学界对于农业数字化和农业绿色

转型的研究也涌现出了大量成果,主要成果如下:

1)关于农业数字化对农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机

理与路径

马述忠等认为数字农业将农业设备与无人机

遥感、物联网、无人驾驶等数字技术相结合,通过对

水肥、病虫草害和土壤方面的精准管理,降低环境

污染,实现生态环境效益的改善[4]

。张岳等认为数

字金融通过市场向农户精准传递消费者对绿色农

产品的需求信息,激发农户绿色生产的积极性[5]

,促

进农业绿色转型。

2)关于农业数字化对于农业绿色转型的赋能

效应

樊胜岳等认为数字化水平与农业绿色发展之

间存在倒U形关系,即数字化水平存在一个适度规

模,过度投入不利于农业绿色发展的提升,并且数

字化水平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

应,相邻省份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对本地区农业绿色

发展之间呈倒U形关系[6]

综上所述,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业数字化

与农业绿色转型机理的理论阐述,而基于耦合关联

视角的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关系的研

究有待深入挖掘。农业数字化的精准化特点有助

于农业绿色转型低消耗、高利用的要求,因此有必

要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中研究农业数字化与农业

绿色转型的耦合关系。文章基于中国农业数字化

与农业绿色转型的关联机制,从两者耦合发展角度

对其耦合关联度进行研究,并对中国31个省份的农

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的耦合关系作了时空分

析,旨在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发展方式绿色转

型提供参考。

1 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的关联机制

1.1 农业数字化赋能农业绿色转型

1)农业数字化通过消除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壁

垒,充分调动各部门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推

动农业绿色转型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对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绿

色转型指明了方向。激发各部门对增强绿色生产

活力,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追求是推动农

业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依靠数字技术和数字平

台发挥畅通信息渠道的作用,促进资源要素有序流

动,实现相对稀缺资源在农业绿色生产领域的合理

配置。通过进一步发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云计算

等先进数字技术,可以提前预测农业绿色生产所需

的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7]

,由此定量生产以

减少农业污染,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农业数字化通过集中农业绿色生产资料来

优化农业绿色生产要素配置,促进农业绿色转型

农业数字化通过数字平台,将原来分散在小

农户中的农业生产要素集中起来,依靠由此形成

的规模优势提升议价能力,以获得价格更低、质量

更好、更绿色的农资产品。农业数字化通过集中

土地、整合田地、完善农业数字基础设施,为开展

大规模的机械化、数字化作业提供方便,促使农业

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配置更为合理[8]

。借助互

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领

域的应用,将数据和信息作为要素纳入农业领域,

不仅能够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还可以降低农药

化肥、化石能源以及劳动力的使用[9]

,促进农业绿

色转型。

3)农业数字化通过更精准的市场信息传递,提

升农户绿色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绿色转型

农业数字化通过运用数字技术能够及时收集

感知消费市场变化趋势,有利于消除生产者和消费

者之间的信息鸿沟,使农户能够更及时准确地了解

并分析消费者对于绿色农产品的消费需求[10]

,积极

进行农业绿色生产,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借助农村

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等数字技术,农户不仅能够

更好地了解消费市场的绿色需求,还能够积累农户

在市场上的“绿色口碑”,改变以往农业生产注重短

期利益的缺陷,使农户树立长期绿色生产意识[11]

促进农业绿色转型。

我国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的时空耦合特征及政策启示研究

1407

第22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0

2023

新疆财经大学专栏

XINJIANG FINANCE UNIVERSITY COLUMN

1.2 农业绿色转型引领农业数字化发展

1)农业绿色转型是农业数字化发展的目标和

方向

农业数字化是利用数字技术将农产品生产、流

通、经营和管理融合起来,达到高效配置农业资源

目标,从而实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

的目的。但其本身并不是一直能够无条件地发挥

改善生态环境、降低农业污染的作用。因此,如果

缺少目标方向的指引和自觉调控的手段,农业数字

化可能会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造成进一步的环境

污染,并对农业高质量发展起到抑制作用。只有以

农业绿色发展为目标方向,自觉调控和把握农业数

字化,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兼顾生态效益和

社会效益,促进农业绿色转型,才是推动数字农业

发展的应有之义。

2)农业绿色转型为农业数字化提供发展动力

农业绿色转型是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通

过改变生产环境、产品结构、生产过程等方式,降低

农业生产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在保证经济效益

的基础上,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12]

。这与农业

数字化内含的生产集约化、资源投入精准化、效益

普惠化的特点相适应,使农业数字化的需求随着农

业绿色转型的发展不断更新,从而为农业数字化的

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农业绿色转型为农业数字化的发展拓展空间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无序使

用农药化肥,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压力,也影响

了农产品品质,危害了人体健康[13]

。基于这种现

状,在农业发展必须要走绿色转型之路背景下,农

业绿色转型必然要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

量、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为发展方向,使农业生产

中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三者相统一。农

业数字化以创新为基础,强调数字技术参与到各个

过程中,提升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农业

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这与农业绿

色转型的发展方向相匹配。因此,推动农业绿色转

型就是扩大需求的过程,从而拓展了农业数字化的

发展空间。

2 研究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

计年鉴》以及工信局的报告等。关于农业数字化与

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

价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程序:

1)指标体系构建

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并遵循科学性、可

得性、稳定性等原则,本文从发展环境、基础设施、

发展水平三方面设计了农业数字化指标体系[14]

从化学农资使用、资源消耗、农业发展水平三方面

构建了农业绿色转型指标体系[15]

(如表1所示)。

2)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研究采用熵值法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考虑

到主观因素可能导致的数据误差,采用极差标准化

方法对原始数据作标准化处理,并对各指标进行归

一化处理,已消除可能产生的误差[16]

。具体步骤

如下:

(1)对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正向指标处理:

Xij = xij - min xj

max xj - min xj (1)

负向指标处理:

Xij = max xj - xij

max xj - min xj (2)

式中,由于数据可能存在为0的情况,为了使数据有

意义,对标准化处理后的值进行添加θ。θ 取值尽

可能小,因此取θ=0.0001。为了结果具有合理性,

采用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计算比重(Pi

)。j

Pij = Xij

∑i = 1

n

Xij (3)

Pij表示第 i 年第 j 项指标的比重。

(2)计算指标的熵值(E)j 和差异系数(G)j :

Ej = -

∑i = 1

n

Pij ln Pij

ln n

(4)

Gj = 1 -Ej (5)

1408

第23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0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XINJIANG FINANCE UNIVERSITY COLUMN

(3)计算指标的权重(W):j

Wj = Gj

j = 1

n

Gj (6)

3)计算综合评价指数

利用线性加权计算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

型两个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值,其公式为:

Uj = ∑i = 1

n

XijWj (7)

4)耦合关联分析,体现系统间耦合关系的强弱

其公式为:

C= 2

UiUj

Ui + Uj (8)

公式(8)中 C 表示为系统的耦合度,C值越大,意味着

系统之间的耦合关联性越强,系统越趋向于良性发

展;反之同理。根据耦合度值的大小划分为低水平耦

合(0≤C≤0.3)、颉颃(0.3<C≤0.6)、磨合(0.6<C≤

0.9)和高水平耦合(0.9<C≤1)四等级。

耦合协调度是体现系统之间整体的协同效应大

小的指标。其公式为:

D = C×T (9)

式中,T=αUi+βUj,D 表示耦合协调度,T 表示系统

之间的综合协调指数。α、β 为待定系数,α+β=

1。由于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具有同等重要

性,参考王淑佳等国内关于耦合协调度的研究,设

定 α=β=0.5[17]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农业数字化

与农业绿色转型的耦合协调度,将两系统的耦合协

调度划分为极度失调(0≤D≤0.1)、严重失调(0.1<

D≤0.2)、中度失调(0.2<D≤0.3)、轻度失调(0.3<

D≤0.4)、濒临失调(0.4<D≤0.5)、勉强协调(0.5<

D≤0.6)、初级协调(0.6<D≤0.7)、中级协调(0.7<

D≤0.8)、良好协调(0.8<D≤0.9)、优质协调(0.9<

D≤1)十个层次。

3 实证分析

3.1 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水平的时空特征

根据图1可以看出,2012—2021年中国农业数

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水平的评分都基本呈现

逐年上升的趋势,增幅比较明显,总体向着更好的

状态发展。具体来看可以发现,2012—2016 年农

目标层

农业数字化

农业绿色转型

一级指标(权重)

农业数字化发展环境(0.354)

农业数字化基础设施(0.238)

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0.408)

化学农资使用(0.516)

资源消耗(0.197)

农业发展水平(0.286)

二级指标(权重)

农村居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0.033)

农村居民交通通信人均消费支出(0.054)

农村宽带人均接入用户(0.085)

移动电话普及率(0.050)

人均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0.328)

人均光缆线路长度(0.068)

农村人均投递路线里程(0.072)

单位企业电子商务销售额(0.050)

每百家企业拥有网站个数(0.046)

人均电信业务总量(0.178)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数(0.036)

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0.206)

单位耕地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0.244)

单位耕地面积农用塑料膜使用量(0.091)

单位农业产值用电量(0.128)

单位农业产值用水量(0.059)

单位农业产值机械总动力(0.155)

单位农业产值播种面积(0.056)

第一产业GDP占比(0.061)

单位

万元/人

元/人

户/人

部/百人

万元/人

km/万人

km/万人

元/人

个/百家

元/人

万人

万t/khm2

万t/khm2

t/khm2

kWh/元

m3

/元

kW/万元

khm2

/亿元

百分比

指标属性

+

+

+

+

+

+

+

+

+

+

+

-

-

+

-

-

+

-

-

表1 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

我国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的时空耦合特征及政策启示研究

1409

第24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0

2023

新疆财经大学专栏

XINJIANG FINANCE UNIVERSITY COLUMN

业数字化水平和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水平保持一个

较为缓慢的同步增长状态,2016—2021 年两者差

距出现了先缩小后扩大,随后又缩小的趋势。具体

分析可以发现,农业数字化和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水

平总体上呈现出一个“先慢后快”的两阶段增长特

征,在经过一段缓慢增长后,迎来了持续的快速增

长。究其原因,2012年是4G的应用,数字技术加速

向包括农业在内的各领域渗透,从而促进了农业数

字化水平的提升。2016—2021年对于农业数字化

与农业绿色转型受到一定的专项政策支持,保持了

较高的增长趋势。2016年,国务院颁布《“十三五”

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要深入推进“互联网 +”行动

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将“互联网 +”和大数据应用于

包括农业的各个领域,促进了农业数字化发展。

2017年,国家出台《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

色发展的意见》,将农业绿色转型纳入体制改革层

面。2020年,受新冠疫情冲击,农业数字化增长势

头有所放缓,但总体仍然呈现增长趋势。

图1 2012—2021年农业数字化和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水平评价得分

3.2 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的耦合协调的时序

特征

3.2.1 耦合度的时序特征分析

图2显示,2012—2021年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

色转型发展水平总体处于高水平耦合状况(0.9<

C≤1)。可以看出,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的

整体耦合度较强,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两个系统

间呈现良性互动。2012—2013年耦合度上升趋势

最为显著,在 2013—2018 年两者耦合度保持一个

稳定的缓慢增长趋势,到 2019 年达到最高值且持

续稳定,表现出了较强的关联性。2012年,中央一

号文件高度重视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和生态保护,

以科技促进农业向可持续、生态友好型发展。这时

候虽然还未明确提出农业数字化和农业绿色转型

的发展方向,但实际上各项政策注重农业科技和农

业的生态化,为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的提出

做好了铺垫。此后,每年都有若干促进农业数字化

和绿色化的文件出台。到 2013—2021 年,农业数

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耦合度持续稳定上升。总体

而言,2012—2021 年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

有着高水平耦合性,二者存在高度相关性。

图2 2012-2021年农业数字化和农业绿色转型耦合度

3.2.2 耦合协调度的时序特征分析

从表2可以得出,2012—2021年农业数字化与

农业绿色转型的耦合协调度水平总体呈现出持续

上升的趋势,从 2012 年的 0.298 上升到了 2021 年

的 0.863。2012—2014 年的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

色转型的耦合协调度低于0.5,处于失衡阶段,表明

两者协调度较低,我国的农业数字化和农业绿色转

型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2015—2017年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的耦合

协调度显著增加,达到0.505、0.517和0.573,处于

勉强协调,实现了由协调失衡向过渡调和阶段的转

变。2018—2021 年,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值持续稳

定 上 升 ,由 2018 年 的 0.675 上 升 到 2021 年 的

0.863 ,实现了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由过渡阶段向协

调阶段的转变。在数字经济、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绿

色发展理念的驱动下,耦合协调度由处于失调衰退

1410

第25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0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XINJIANG FINANCE UNIVERSITY COLUMN

的阶段开始向协调阶段发展,两者的协调作用和相

互关联性不断增强。一方面农业数字化运用精准

化的生产经营方式,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污染和资源

消耗,促进了农业绿色转型,另一方面农业绿色转

型对于农业生产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农户

要不断地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为农业数字化提

供强劲动力。

3.3 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的耦合协调的空间

特征

3.3.1 耦合度的空间特征分析

为了解不同省份之间耦合度的时空差异,本文

通过计算得出我国31个省份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

色转型发展水平耦合度,并依据耦合度阶段进行分

类(见表3)。

从耦合度的空间演变过程来看,2012年耦合度

的磨合和高水平耦合阶段的数量分别为 16 和 15,

中间一度变为 10 和 21,直到 2020 年变成 11 和

20。空间演变格局总体处于上升,但中间不是很稳

定,大多数的省份的耦合度都处于高水平耦合阶

段,其他省份处于磨合阶段。具体来说,2012—

2017年吉林、西藏的耦合度由高水平耦合阶段下降

到磨合阶段,河北、江西、湖南、海南、重庆、四川、青

海、宁夏的耦合度由磨合阶段上升到高水平耦合阶

段,其他省份尽管耦合度略有变化,但仍未改变耦合

度等级。2017—2021 年安徽、广西的耦合度从

0.888 3、0.884 3 到 0.910 4、0.924 0,由磨合阶段

过渡到高水平耦合阶段,河北、辽宁、海南的耦合度从

0.903 5、0.931 9、0.947 5 到 0.892 5、0.889 5、

0.876 3,由高水平耦合阶段下降到磨合阶段。说明

了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作为新的发展方向,

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两者发展的关联作用较强,

但是其发展不稳定,仍处于过渡阶段,还存在许多

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从耦合度的空间分布来看,耦合度一直处于高

水平耦合阶段的主要是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

表2 2012—2021年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耦合协调水平

年份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农业数字化

(U)i

0.037

0.117

0.168

0.200

0.225

0.299

0.443

0.537

0.573

0.739

农业绿色转型

(U)j

0.211

0.261

0.290

0.324

0.319

0.360

0.469

0.566

0.638

0.750

耦合协调度

(D)

0.298

0.418

0.470

0.505

0.517

0.573

0.675

0.743

0.777

0.863

耦合协调等级

判定结果

中度失调

濒临失调

濒临失调

勉强协调

勉强协调

勉强协调

初级协调

中级协调

中级协调

良好协调

表3 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耦合度情况

耦合度排名

磨合阶段

高水平耦合

2012年

河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

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

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

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

东、湖北、广东、西藏、陕西

2017年

山西、吉林、安徽、河南、广西、贵

州、云南、西藏、甘肃、新疆

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黑

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

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海南、

重庆、四川、陕西、青海、宁夏

2021年

河北、山西、辽宁、吉林、河南、海

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新疆

北京、天津、内蒙古、黑龙江、上海、

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

东、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

四川、陕西、青海、宁夏

我国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的时空耦合特征及政策启示研究

1411

第26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0

2023

新疆财经大学专栏

XINJIANG FINANCE UNIVERSITY COLUMN

江、福建、山东、湖北、广东等东部地区省市,而一直

处于磨合阶段的主要是山西、河南、贵州、云南、甘

肃、新疆等中西部地区的省份。综上所述,农业数

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的耦合度在空间上存在显著

的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总体呈现出

“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

3.3.2 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特征分析

为了解不同省份之间的时空差异,文章通过计

算得出我国31个省份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

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通过系统聚类的方法将我国

31个省份按照耦合协调度的值划分为三大类,即失

衡类(0≤D≤0.5)、过渡类(0.5<D≤0.6)、协调类

(0.6<D≤1)(见表4和表5)。

从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演变过程来看,2012年失

衡类、过渡类与协调类的区域数量分别为14、9、8,

中间曾一度变为 18、9、4,直到 2021 年演变为 13、

13、5,我国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耦合协调的

空间演变格局在稳定中发展,协调发展程度较高的

城市数量稳定,大部分地区目前处于失衡阶段,其

他地区仍处于过渡阶段。这也证明我国的农业数

字化和农业绿色转型还处于过渡阶段,农业数字化

和农业绿色转型的协同作用开始显现,但还不明

显。就具体地区来看,中西部地区几个省份的耦合

协调度总体偏低,基本处于0.6以下,而东部地区的

一些省市,比如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耦合协调

度较高,属于协调类。在2012—2017年,由于还处

于过渡阶段,绿色发展观念尚不完全,辽宁、江苏、

福建、山东等地由协调类下降至过渡类,反映了农

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作为农业新的发展方向,

其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

善。2017—2021 年,伴随国家对于数字乡村和绿

色发展的相关政策出台,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

型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越发明显,河北、黑龙江、安

徽、湖南、四川、甘肃、宁夏相继进入到由失衡向协

调发展转变的过渡阶段,西藏等地上升到协调阶

段。总体而言,我国各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处于上升

水平,但大部分地区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发

展现阶段仍处于失衡、过渡阶段,需要扩大政策辐

射范围,利用协调地区带动失衡地区,从而达到全

面协调。

从 2021 年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来

看,北京、天津、上海、浙江、西藏等省份的耦合协

调普遍高于 0.6,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高的水平,

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的相互影响的程度较

高,属于协调类。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江

苏、安徽、山东、湖南、广东、四川、甘肃、青海、宁

夏等省份的耦合协调普遍介于 0.5 到 0.6 之间,属

于过渡类,处于协调失衡向着协调发展转变的过

渡时期,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的协同作用

相对较低。山西、吉林、福建、江西、河南、湖北、广

西、海南、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新疆等省份的耦

合协调普遍低于 0.5,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

的相互影响互动效应普遍较弱,处于协调失衡的

发展阶段。

综上所述,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的耦合

协调度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总体呈现出“东

高西低”的空间特征。

表4 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耦合协调情况

协调类型

失衡类

过渡类

协调类

2012年

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甘肃、宁夏

河北、山西、内蒙古、广东、海南、西藏、陕西、

青海、新疆

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

2017年

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

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

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

内蒙古、辽宁、江苏、福建、山东、广东、海

南、西藏、青海

北京、天津、上海、浙江

2021年

山西、吉林、福建、江西、河南、湖北、广

西、海南、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新疆

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江苏、安

徽、山东、湖南、广东、四川、甘肃、青

海、宁夏

北京、天津、上海、浙江、西藏

1412

第27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0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XINJIANG FINANCE UNIVERSITY COLUMN

4 结论与政策启示

4.1 结论

文章基于 2012—2021 年中国 31 个省份的数

据,在对我国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水平

评价的基础上,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了中国

31个省份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发展耦合协

调度的时空演变,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1)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两者之间存在

明显的协同效应,两者之间的耦合程度总体保持

0.9以上,属于高水平耦合阶段。

2)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之间的耦合协

调关系有了很大程度改善,已经由 2012 年的中度

失调阶段发展成为2021年的良好协调阶段。

3)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各省份的耦合

度总体较高,但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

4)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的协调发展较

为缓慢,少部分地区处于协调阶段,部分地区目前

处于过渡阶段,而较多地区仍处于失衡阶段。

5)我国各省份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的

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总体上呈现出“东

高西低”的空间特征。

4.2 政策启示

农业数字化赋能农业绿色转型,农业绿色转型

是农业数字化的发展目标和动力,两者间协调发展

将极大地促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然而,各地区间

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的协调发展不平衡和

总体协调水平较低阻碍了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

转型之间的协调发展。由此,本文得出如下启示:

1)加大农业数字基础设施投入,增强两者发展

的关联性

继续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实现农村通信网

络覆盖升级,保障农村居民获取数字信息的机会平

表5 2021年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

省份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U1

0.695 4

0.330 0

0.154 7

0.098 8

0.220 0

0.154 8

0.149 5

0.247 6

0.548 8

0.348 3

0.379 7

0.167 7

0.190 6

0.142 6

0.220 2

0.100 0

0.180 9

0.215 5

0.361 5

0.122 3

0.145 5

0.169 0

0.182 2

0.107 1

0.130 0

0.234 2

0.164 7

0.120 6

0.210 1

0.172 1

0.137 2

U2

0.536 9

0.399 7

0.405 5

0.356 0

0.372 2

0.412 7

0.387 9

0.299 4

0.507 7

0.351 6

0.445 1

0.402 3

0.316 0

0.338 9

0.454 8

0.336 8

0.302 6

0.365 6

0.255 4

0.265 2

0.400 1

0.349 2

0.351 3

0.342 9

0.341 7

0.596 1

0.304 8

0.530 2

0.459 1

0.367 9

0.441 2

耦合协调度D值

0.781 7

0.602 6

0.500 5

0.433 0

0.534 9

0.502 7

0.490 7

0.521 8

0.726 5

0.591 6

0.641 2

0.509 7

0.495 4

0.468 8

0.562 5

0.428 4

0.483 7

0.529 8

0.551 2

0.424 3

0.491 2

0.492 9

0.502 9

0.437 8

0.459 1

0.611 3

0.473 3

0.502 8

0.557 3

0.501 7

0.496 0

耦合协调程度

中级协调

初级协调

勉强协调

濒临失调

勉强协调

勉强协调

濒临失调

勉强协调

中级协调

勉强协调

初级协调

勉强协调

濒临失调

濒临失调

勉强协调

濒临失调

濒临失调

勉强协调

勉强协调

濒临失调

濒临失调

濒临失调

勉强协调

濒临失调

濒临失调

初级协调

濒临失调

勉强协调

勉强协调

勉强协调

濒临失调

类型

协调类

协调类

过渡类

失衡类

过渡类

过渡类

失衡类

过渡类

协调类

过渡类

协调类

过渡类

失衡类

失衡类

过渡类

失衡类

失衡类

过渡类

过渡类

失衡类

失衡类

失衡类

过渡类

失衡类

失衡类

协调类

失衡类

过渡类

过渡类

过渡类

失衡类

我国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的时空耦合特征及政策启示研究

1413

第28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0

2023

新疆财经大学专栏

XINJIANG FINANCE UNIVERSITY COLUMN

等。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应主要集中于有关

民生和农业绿色生产的产品服务,在保障农民生活

的同时,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18]

2)利用农业数字化继续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加

强二者发展的协同效应

一方面加强科学顶层设计,确定实现农业绿

色转型的路线和数字技术需要,因地制宜,制定农

业数字化的发展模式。建立农业生产生态数据观

测平台,系统量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并及时改进

调整,推动农业数字化成为农业绿色转型的核心

动能。

3)完善农业数字化规划,保证资源适度投入

在新时代,农业数字化发展要注意农业数字化

发展的总体规划,防止出现农业数字化资源投入不

足和过度投入等问题,使得农业数字化水平处于赋

能农业绿色转型的最优良区间,确保农业数字化投

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加大数字化平台的整合,利

用大数据技术,多方分析农业数字化水平赋能农业

绿色转型的最佳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绿色转型。

4)对于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发展耦合

协调度不同的地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针对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处于失

衡阶段的省份,应增加农业数字化和绿色转型的资

金投入,注重农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19]

。针对处

于过渡阶段的省份,应提升农户的绿色生产观念,

引导他们利用农业数字技术进行绿色生产。针对

处于协调阶段的省份,应优化农业资源投入,充分

利用数字化平台和大数据技术,实现资源利用最大

化,从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产品质量几方面提高农

业绿色转型水平。

5)加强地区之间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

发展的互动合作

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较高,可以为西部地区

提供相关技术、资金、经验、人才等支持,从而促进

全国范围内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协调水平

的提高。同时,西部地区应做好对接东部地区农业

数字化与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合作准备,结合各个

地区的实际情况,运用数字技术发展带有地方特色

的绿色农业,实现生态与经济的统一,从而缩小地

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参考文献

[1]于法稳. 习近平绿色发展新思想与农业的绿色转型发展[J]. 中国农

村观察, 2016(5): 2-9+94.

[2]蔡保忠. 农业生产托管与农业绿色低碳转型——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3): 125-132.

[3]王 月, 程景民.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与农户经济效益[J]. 社会科学,

2021(8): 80-90.

[4]马述忠, 贺 歌, 郭继文. 数字农业的福利效应——基于价值再创造与

再分配视角的解构[J].农业经济问题, 2022(5): 10-26.

[5]张 岳, 王善高, 陈 喜. 数字金融对农户绿色施药的影响研究——基

于信息可得性视角[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2(11): 1-11.

[6]樊胜岳, 李耀龙, 马晓杰, 等. 数字化水平对农业绿色发展影响的实

证研究——基于中国 30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J]. 世界农业, 2021

(12): 4-16.

[7]谢 康, 易法敏, 古飞婷. 大数据驱动的农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J]. 农

业经济问题, 2022(5): 37-48.

[8]李翠霞, 许佳彬, 王 洋. 农业绿色生产社会化服务能提高农业绿色生

产率吗[J]. 农业技术经济, 2021(9): 36-49.

[9]刘元胜. 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效能分析及应对策略[J]. 经济纵横, 2020

(7): 106-113.

[10]崔 瑜, 刘文新, 蔡 瑜, 等. 中国农村绿色化发展效率收敛了吗——

基于1997—2017年的实证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 2021(2): 72-87.

[11]高天志, 冯辉, 陆迁. 数字农技推广服务促进了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选

择吗?——基于黄河流域 3 省微观调查数据[J]. 农业技术经济,

2022(11): 1-16.

[12]张林秀, 白云丽, 孙明星, 等. 从系统科学视角探讨农业生产绿色转

型[J].农业经济问题, 2021(10): 42-50.

[13]冯丹萌, 许天成.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历史回溯和逻辑演进[J]. 农

业经济问题, 2021(10): 90-99.

[14]张 鸿, 王浩然, 李 哲. 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水

平测度——基于 2015—2019 年全国 31 个省市数据的分析[J]. 陕

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50(3): 141-154.

[15]漆雁斌, 韩绍龚, 邓鑫. 中国绿色农业发展:生产水平测度、空间差异

及收敛性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 2020(4): 51-65.

[16]卢新海, 崔海莹, 柯善淦, 等. 湖北省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粮食全要

素生产率的耦合协调及其驱动机制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 2022,

36(8): 75-84.

[17]王淑佳, 孔 伟, 任 亮, 等. 国内耦合协调度模型的误区及修正[J]. 自

然资源学报, 2021, 36(3): 793-810.

[18]马红坤, 毛世平.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绿色生态转型:政策演变、改

革趋向及启示[J]. 农业经济问题, 2019(9): 134-144.

[19]高 鸣, 张哲晰.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定位和

政策建议[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1): 24-31.

1414

第29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0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XINJIANG FINANCE UNIVERSITY COLUMN

数字乡村与农业绿色发展协调性的

时空分异格局及障碍因子分析

谢雨欣

新疆财经大学

摘要:基于中国2014—2021年31个省市自治区(除港澳台)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乡村评价指标体系及农

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 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及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数字乡村系统协调发展的时空

分异格局,及阻碍两者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分析研究结论:我国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协调发

展水平不断提升,其相对差异大幅度下降,绝对差异基本没有发生变化。高等级协调类型省份和发展的热

点区域均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低等级协调类型省份和发展的冷点区域均聚集于西北部地区,低值单元逐

渐减少,范围缩小,高值单元逐渐增加,范围也逐渐扩大,东西差距不断缩小,但依旧明显。我国实现两者均

衡发展“洼地”依然在中西部地区。基于障碍因子诊断结果,对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协调发展水平障碍

较大的因子主要包括数字化经济环境、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数字化生活水平、数字化基础设施、生态保育。

关键词:数字乡村;协调发展;时空分异;空间计量模型;冷热点分析

DOI: 10.13770/j.cnki.issn2095-705x.2023.10.004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Pattern and Barrier Factor Analysis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Digital Villages and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XIE Yuxin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bstract: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31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excluding Hong

收稿日期:2023-05-08

基金项目:新疆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XJUFE2023K001)

作者简介:谢雨欣 (1999- 04-),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数字乡村

1415

第30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0

2023

新疆财经大学专栏

XINJIANG FINANCE UNIVERSITY COLUMN

0 引言

在全面建设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之下,“低碳化”

“数字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基调,并取得了快速

的发展。两者不仅是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主要

驱动因素,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乡

村数字化和乡村绿色发展的内在逻辑一致,两者互

为支撑,融合发展。

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刻认识

绿色发展理念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

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数字化新农村和实现

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经之路[1]

。“十四五”时期是促进

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进入加快农业绿色

转型的新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

推进,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第四次

工业革命悄然来临,并以史无前例的发展速度、辐

射范围和影响强度,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

冲击[2-3]

,给农业绿色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来源。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持

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

展规划》和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坚持以绿

色发展理念为导向,实现农业资源集约与高效利

用,加快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同时,经济系统的发

展,需要全方位、各环节、全要素协调联动,以实现

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发展。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

发展相互协调意味着乡村在实现全面建设的进程

中,兼顾绿色和高效,在促使乡村经济发展拥有广

阔发展空间和强劲的发展动力同时,保持经济的绿

色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高效的“新农村”。研究两

者的协调水平,对“乡村振兴”战略和“可持续发展”

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乡村建设、农民生活

水平提高提供更为丰富的实证经验。

目前,学者们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研究集中于

数字乡村的内涵、实现逻辑及定量实证研究。《乡村

振兴战略规划》最早将数字乡村定义为“推进现代

Kong, Macao, and Taiwan) in China from 2014 to 2021,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digital rural development and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With the help of

ArcGIS spatial analysis tools and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pattern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rural system and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main obstacles hindering thei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is tha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of digital rural and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constantly improving, and their relative differences hav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le the absolute differences have remained

basically unchanged. The provinces with high-level coordination types and development hot spot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east coastal areas, while the provinces with low level coordination types and development

cold spot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The low value unit is gradually reduced, the range is narrowed, the high value unit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the range is gradually expanded, the gap between east and

west is narrowing, but it is still obvious. The \"low-lying areas\" for achieving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rural and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in China are still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Based on the diagnosis results of the obstacles, the factors that hinde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rural and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mainly include digital economic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resource conservation, digital living standards, digital infra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Key words: Digital Villag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Hot and Cold Spot Analysis

1416

第31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0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XINJIANG FINANCE UNIVERSITY COLUMN

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应用,

提高农村居民现代化信息素养与技能,以增强乡村

内生发展动力”。数字经济不仅可以改变农业经营

方式、提高生产效率,还能促使乡村优化资金配置,

缓解城乡间不平等的问题,推动社会包容性公平发

展[4],还能为破除城乡数字鸿沟、推进农业数字化转

型提供新的动力来源[5]

。因此,加强规划布局,结合

地区差异,分类指导数字乡村建设、夯实数字乡村

发展基础、合力培育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新动能、推

动乡村实现多方面一体化发展,是实现我国数字乡

村建设的必然逻辑[6-7]

。在此基础上,许宪春等从数

字化交易、数字化赋能基础设施、数字经济交易产

品和数字化媒体四个方面构建我国数字经济指标

体系[8]

。张鸿等从宏观环境、基础设施、信息环境、

政务环境、应用环境五个方面测算我国数字乡村发

展水平[9]

。众多学者对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业高质

量发展[10]

、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的现实表征与推进

策略[11]

等议题进行了探讨。

学者们关于农业绿色发展的研究集中于概念内

涵、效率评价及发展水平测度等方面。绿色发展理

论根源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发

展既要做到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

害,又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发展,以公平性、持续

性、共同性为三大基本原则。郭琦(2017)认为,农业

绿色发展是基于农业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四方面

效益的统筹兼顾,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

育、质量高效为目标,以实现农业产业各环节的绿

色发展和绿色增长[12]

。魏琦等(2018)从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生态保育、质量高效四个方面选取14个

三级指标,构建了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对我国2012-2016年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区域

差异进行分析[1]

。余永琦等(2021)以江西省为例,从

资源利用、环境影响、生态保育以及经济效益四个维

度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

对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13]

协调发展指多个系统间相互配合发展,体现了

系统发展的整体“功效”[14]

。国内学者的研究内容

主要集中在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15]

,经济与环境协

调发展[16]

,对数字乡村与农业绿色发展的协调水平

及其空间格局演化机理还鲜有研究。那么我国数

字乡村与农业绿色发展的协调水平如何?时空格

局演化有何特征?哪些因素是影响两者协调发展

的主要障碍因素?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为我国优化

数字乡村建设的空间布局、推进乡村高质量区域协

调发展[17]

,提供一定的实证支撑。

阅读现有的关于数字乡村、乡村振兴、农业绿

色发展的研究后,发现鲜有学者将数字经济与农业

绿色发展纳入同一理论框架进行分析。因此利用

我国 2014—2021 年 31 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

(港澳台除外),分别构建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

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

我国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相互协调的程度,利

用变异系数和σ系数反映时间演变格局,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揭示其空间异质性特征,并运用

障碍度模型分析协调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因子,

以期增强对两者协调发展格局的认识,在此基础上

得到促进我国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协调共进

的政策启示。

1 机制分析

1.1 数字乡村建设助力农业绿色转型方面

1)数字经济对于农业绿色发展意义重大

以技术创新为首要表征的数字技术,能够促进

新要素与传统要素相结合,具有产生乘数放大效应

的特殊作用,是能够产生乘数放大效应的第一生产

力,可以解放生产力并带来阶跃式的发展。而社会

绿色发展是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以后需着力解决

的,因此农业要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需

要数字经济这个第一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数字乡

村是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首要推动力。

2)数字经济成为促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

键切入点

现阶段,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发展要兼顾全局性

和长远性,数字经济也不例外,数字经济的发展会

使农产品供需双方实现更高水平的便捷、更为高效

的状态,减少农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而

数字乡村与农业绿色发展协调性的时空分异格局及障碍因子分析

1417

第32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0

2023

新疆财经大学专栏

XINJIANG FINANCE UNIVERSITY COLUMN

带来能耗的下降、交易成本和运行费用的降低,推

动农业的绿色发展,因此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绿色

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视。

3)数字农业建设成为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

巨大牵引力

数字经济可以改造农业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实现现代化农业产业的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快速发

展,即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在减少农业排放量的

同时提高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因此数字经济的

发展是农村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

4)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和政务服务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的基层社会治理和政务服

务,不仅促进了农业的减碳增汇,还可以促进农业

“双碳”战略的高效实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农业绿色发展与数字乡村方面

1)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本身对乡村数字建设的

更新升级有着重要诉求

绿色发展理念在农村的深入推进,意味着农村

在生产和生活进程中要减少化肥、农药、动力机械

等要素的投入,同时不仅要注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和碳汇能力,还要全面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的监管和

治理。

2)数字化转型成为农业经营主体降低成本的

重要途径

数字化新型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加经营主体获

得环境收益的几率,进而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实现经

济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因此,数字乡村的建设与农

业绿色发展之间存在着共同演进、相互依赖的客观

“共生关系”。

2 指标体系及模型介绍

2.1 指标体系

2.1.1 数字乡村

数字乡村建设是指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

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综合应用,提高农村居民现代

化信息素养与技能,以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本

文紧扣数字乡村的概念内涵,选取农业数字化转

型、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经济环境、数字化生活

水平4个二级指标衡量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数字化

基础设施具有促进经济生产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

的作用,为乡村生产生活提供公共服务,是乡村数字

化转型的基础[18]

。农业数字化转型是指农业利用遥

感技术、传感器等系统,一方面对农业的全流程进行

跟踪式监测管理,并培育适合地区生长的农产品,另

一方面网络媒介为表征的低成本连接手段,可以有

效提高发展效率[19]

。数字化经济环境方面,数字经

济本质上是数字技术与传统经济的高度融合[20]

,经

济发展离不开资本和劳动两大核心生产要素[21]

。数

字化生活水平方面,数字乡村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在

于人民,其目标是进一步发挥数字技术的作用,实现

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

面发展,实现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2]

。同时,文章

借鉴曾亿武(2021)[23]

与县域数字乡村指数(2020)研

究报告1

的指标选取方法选取21个四级指标,构建数

字乡村综合指标体系(见表1所示)。

2.1.2 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是统筹协调农业发展中生态、环境、

社会和经济四项效益的集合体,突出强调农产品产

前、产中、产后均要实现绿色化,逐步实现农业生产

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发展过程[24]

。本研究参照相关

研究构建的绿色农业指标评价体系,结合绿色农业

的科学内涵与总体目标,遵照科学性、整体性及可

操作性原则,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质

量高效四个方面构建绿色农业指标体系。

资源节约指在生产、消费等各个领域,利用包

含法律、经济和行政等方面的综合措施,提高资源

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

和社会收益,这是绿色农业的首要任务。环境友好

是指在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限度内进行生产和

消费活动,分析代谢废物的产生和排放的机理,有

1 来源:北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http://www.ccap.pku.edu.cn/nrdi/docs/2022-05/20220530144658673576.pdf

1418

第33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0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XINJIANG FINANCE UNIVERSITY COLUMN

效监控农业生产消费的全过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

污染量、实现污染的无害化,是绿色农业的重要组

成部分。生态保育融合了“保护”及“复育”两个内

涵,以生态学为基本理论,对人与生态系统相互作

用进行监控,以维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是

绿色农业的重要原则。质量高效是在落实耕地保

护建设的前提下,立足农业的资源需求与市场需

求,生产地域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激发

农民的积极性,促进生产,这是农业绿色发展的目

标所在。文章借鉴马晓冬等(2022)[25-27]

的指标选

取方法选取18个三级指标,构建绿色农业综合指标

体系(见表2)。

2.2 模型介绍

2.2.1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耦合是多个系统通过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现

象。文章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系数模型,将其

推广得到2个或多个系统相互作用耦合度模型:

Cn =

é

ë

ê

ê

ê

êê

ê

ê

ê ù

û

ú

ú

ú

úú

ú

ú

ú U1 × U2 ×⋯× Un

æ

è

ç ö

ø

÷ U1 + U2 +⋯+ Un

n

n

1

n

(1)

式(1)中:Cn 表示耦合度;U表示各系统的综合发展

得分。

在计算出耦合度之后, 可以计算各个系统总的

综合评价得分,如式(2)所示:

Tn = β1U1 + β2U2 +⋯+ βnUn (2)

式中:β 为系数,该系数作为综合评价得分的权重。

为更加全面地判断各地数字乡村系统间的协

调程度,进一步引入协调度模型,计算公式:

D = C×T (3)

式(3)中:C代表耦合度,T代表综合发展指数,协调

度取值范围为D ∈[ 0~1],该值越大表示发展越协

调,D=0 表示数字乡村绝对不协调;D=1 表示绝对

表1 数字乡村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数字乡村

二级指标

数字化基础设施

(x1)

农业数字化转型

(x2)

数字化经济环境

(x3)

数字化生活水平

(x4)

三级指标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数字化平台

数字化生产

数字化供应链

数字化营销

农产品发展水平

乡村资金环境

乡村数字人才拥有量

农民服务数字化水平

农民消费数字化水平

四级指标

农村投递路线/农村人口(m/人)

农村宽带接入用户(万户)

农村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个/人)

益农电子服务平台(个)

农业大数据中心数量(个)

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t/hm2

农村合作社数目(个)

农村物流就业人员(万人)

淘宝村数量(个)

电子商务销售额(亿元)

农产品品牌化及标准化水平(个/万hm2

农业植物新品种权授权总数(万个)

农林水务支出/财政总支出(%)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

涉农贷款(万元)

农村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从业人员占比(%)

农村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人员占比(%)

农村每百户年末移动电话拥有量(部/百人)

农村电信业务总量/总人口(百元/人)

农村居民人均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占比(%)

农村货物周转量(亿t/km)

属性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负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数字乡村与农业绿色发展协调性的时空分异格局及障碍因子分析

1419

第34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0

2023

新疆财经大学专栏

XINJIANG FINANCE UNIVERSITY COLUMN

表2 绿色农业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数字乡村

二级指标

资源节约

(x5)

环境友好

(x6)

生态保育

(x7)

质量高效

(x8)

三级指标

耕地复种指数

节水灌溉率

农业单位产值耗水量

农业综合机械化率

农村用电强度

农业财政投入强度

化肥施用强度

农膜使用强度

农药使用强度

森林覆盖率

湿地覆盖率

成灾面积比

人均水资源量

自然保护区面积比重

绿色产品发展水平

粮食单产水平

可支配收入

土地产出率

指标含义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耕地面积(-)

节水灌溉面积/灌溉面积(%)

农业用水量/农业总产值(m3

/万元)

机耕水平*0.4+机播水平*0.3+机收水平*0.3(-)

农村用电量/乡村人口(kWh/人)

农林水事务支出/乡村人口(元/人)

化肥施用总量/耕地面积(t/ hm2

农膜使用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t/ hm2

农药使用量/耕地面积(t/ hm2

森林总面积/国土总面积(%)

湿地总面积/国土总面积(%)

农作物成灾面积/受灾面积(%)

我国水资源总量/总人口数(m3

/人)

自然保护区面积/辖区国土面积(%)

单位面积绿色产品数量(个/ hm2

粮食产量/粮食播种面积(t/ hm2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

农业生产总值/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万元/ hm2

属性

协调。本文借鉴陈国生等人的做法[28-29]

,将数字乡

村发展的协调程度划分为10个等级(表3)。

2.2.2 变异系数和σ系数

变异系数用于衡量31个省份之间数字乡村和

农业绿色发展的协调水平的相对差异程度,值越大

意味着相对差异越大。计算公式为公式(4)[30]

CV = 1

y

ˉ ∑i = 1

n (yi−y

ˉ)

2

(n−1) (4)

σ 系数可用于衡量31个省份之间数字乡村和

农业绿色发展的协调水平的绝对差异程度,值越大

意味着绝对差异越大。计算公式为公式(5)[31]

σ = ∑i = 1

n (yi−y

ˉ)

2

n (5)

式中:CV表示变异系数,σ 表示σ 系数;n表示省

份总数;yi 表示第i省份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

的协调水平;y

ˉ 为我国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的

协调水平的均值。

2.2.3 热点分析

热点分析是分析聚类分布的工具,可以识别具有

显著统计学意义的空间聚类,包括热点和冷点[32]

。通

过计算数据集中各要素 Getis-Ord Gi*统计量,明

晰全国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协调水平高值

或低值要素在空间上发生聚类的位置,以此观察数

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程度分布的冷热

点格局。

2.2.4 障碍度模型

综合评价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协调水平,

引入障碍度模型,分析准则层和指标层对县域发展负

面影响,参考赵宏波(2021)[33]

的做法,公式如下:

表3 协调发展等级划分标准

协调区间

协调等级

协调区间

协调等级

[0,0.1)

极度失调

[0.5,0.6)

勉强协调

[0.1,0.2)

严重失调

[0.6,0.7)

初级协调

[0.2,0.3)

中度失调

[0.7,0.8)

中级协调

[0.3,0.4)

轻度失调

[0.8,0.9)

良好协调

[0.4,0.5)

濒临失调

[0.9,1]

优质协调

1420

第35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0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XINJIANG FINANCE UNIVERSITY COLUMN

Tij = 1 - mij (6)

Oij = Tij

Wj

∑j = 1

n (Tij

Wj)

× 100% (7)

式中:Tij 为指标偏离度,Wj 为因子贡献度,mij 为

单项指标的标准化值,Oij 为障碍度,Oij 值越大,说

明该因子对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协调水平

的影响越大,障碍程度越强。

2.3 数据来源

文章所用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

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中国农业

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及北大数字金融研究

中心和企查查平台的相关数据,因数字乡村指标

的 相 关 数 据 自 2014 年 更 加 全 面 ,因 此 文 章 以

2014—2021 年 31 个省级行政单位(除西藏)的面

板数据为样本,缺失数据使用插值法填补,对经济

类型指标以2014年为基期进行平减处理。

3 协调水平及时空分异分析

3.1 全国及各省份协调发展水平

2014-2021 年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协

调水平测度结果显示(见表4),全国数字乡村和农

业绿色发展的协调水平稳中有进,从 2014 年的

0.277 6 增至 2021 年的 0.375 7,但空间异质性显

著。具体而言,排名前3的省份均位于东部地区,分

别为上海市(0.754 6)、江苏省(0.580 4)和浙江省

(0.571 4),排名后3的省份多位于西部地区,分别为

贵州省(0.196 5)、云南省(0.241 2)、宁夏(0.243 1)。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性和

区域间数字鸿沟的严重性,及农业绿色转型的差异

性。区域发展方面,全国及三大地区数字乡村和农

业绿色发展的协调水平演变趋势一致(见图1),发

展 水 平 得 分 依 次 为 0.375 7、0.476 6、0.364 9、

0.285 7。其中,仅东部地区的协调水平高于全国发

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中次的分布格局,

表4 2014-2021年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协调水平得分

东部

地区

中部

地区

省份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辽宁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福建省

山东省

广东省

海南省

平均值

山西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安徽省

江西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平均值

2014

0.420 1

0.417 1

0.285 9

0.294 1

0.642 9

0.515 9

0.453 4

0.332 0

0.399 4

0.381 5

0.179 1

0.392 8

0.105 9

0.214 4

0.359 1

0.295 1

0.195 8

0.320 2

0.308 7

0.202 3

0.266 0

2015

0.436 8

0.427 6

0.304 9

0.312 0

0.659 7

0.525 2

0.473 1

0.362 6

0.444 1

0.393 8

0.238 5

0.416 2

0.280 3

0.251 7

0.347 1

0.335 7

0.236 8

0.378 8

0.343 3

0.244 9

0.315 0

2016

0.438 6

0.430 9

0.330 1

0.324 6

0.688 4

0.540 9

0.501 6

0.377 0

0.449 4

0.437 2

0.284 5

0.436 7

0.096 9

0.270 9

0.394 5

0.379 2

0.267 8

0.347 4

0.360 7

0.258 7

0.312 5

2017

0.461 3

0.434 7

0.340 2

0.338 9

0.723 7

0.565 0

0.539 3

0.397 1

0.487 5

0.429 0

0.284 1

0.454 6

0.292 4

0.293 8

0.423 3

0.364 2

0.312 6

0.370 3

0.387 8

0.321 7

0.357 9

2018

0.507 2

0.452 6

0.378 3

0.365 4

0.792 4

0.585 9

0.604 3

0.436 8

0.484 3

0.473 6

0.303 0

0.489 4

0.354 5

0.375 1

0.396 8

0.386 3

0.337 6

0.455 9

0.391 5

0.352 2

0.393 2

2019

0.563 3

0.486 4

0.399 1

0.382 1

0.854 9

0.622 5

0.608 8

0.451 3

0.508 3

0.578 6

0.320 1

0.525 0

0.263 4

0.416 0

0.417 5

0.430 2

0.365 6

0.446 4

0.383 4

0.387 9

0.403 9

2020

0.578 5

0.501 6

0.439 0

0.390 9

0.842 5

0.639 0

0.640 4

0.440 9

0.627 8

0.504 2

0.341 1

0.540 6

0.317 6

0.378 1

0.458 6

0.433 2

0.394 5

0.435 7

0.404 1

0.443 6

0.422 9

2021

0.597 2

0.520 6

0.419 1

0.414 2

0.832 0

0.649 0

0.750 5

0.457 9

0.562 0

0.578 9

0.354 2

0.557 8

0.349 9

0.403 3

0.468 5

0.433 2

0.429 9

0.485 2

0.420 2

0.482 0

0.447 8

均值

0.500 4

0.458 9

0.362 1

0.352 8

0.754 6

0.580 4

0.571 4

0.407 0

0.495 3

0.472 1

0.288 1

0.476 6

0.257 6

0.325 4

0.408 2

0.382 1

0.317 6

0.405 0

0.375 0

0.336 7

0.364 9

排名

4

7

15

16

1

2

3

9

5

6

25

28

19

8

12

21

10

13

18

数字乡村与农业绿色发展协调性的时空分异格局及障碍因子分析

1421

第36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0

2023

新疆财经大学专栏

XINJIANG FINANCE UNIVERSITY COLUMN

东部地区协调发展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表明

我国三大地区之间的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的

协调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推进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

发展的协调水平的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弥合不同地

区间的数字鸿沟。

3.2 时空分异分析

3.2.1 时间分异特征

基于测算得到的 2014—2021 年 31 个省份数

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协调水平,分别计算历年

σ系数和变异系数(见图2),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

发展的协调水平的绝对差异略有下降,σ系数

2014—2021年间,由0.133 1下降至0.118 0,整体

下降了 0.015 2,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协调的

绝对差异呈上升趋势。相对差异则表现为大幅下

降的趋势,变异系数在2014—2021年间由0.479 7

下降至 0.254 5,整体下降了 0.225 2。随着各区

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

各地均加入到数字乡村建设和农业低碳的战略

之中,因此使得“洼地”地区具有了“赶超”动力,

两者的协调发展水平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均呈

下降趋势。

西部

地区

全国

省份

内蒙古

广西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

新疆

平均值

均值

2014

0.307 9

0.229 9

0.163 6

0.251 3

0.042 2

0.195 6

0.292 3

0.248 2

0.199 8

0.033 2

0.128 4

0.186 0

0.174 1

0.277 6

2015

0.307 2

0.215 1

0.161 1

0.304 7

0.147 8

0.240 6

0.285 2

0.190 5

0.305 7

0.268 8

0.164 6

0.226 1

0.229 5

0.320 2

2016

0.338 7

0.256 0

0.189 7

0.281 8

0.221 5

0.249 5

0.315 8

0.236 7

0.278 2

0.271 4

0.194 5

0.352 1

0.259 1

0.336 1

2017

0.373 8

0.310 8

0.224 2

0.315 9

0.191 6

0.156 6

0.327 4

0.378 6

0.203 8

0.277 4

0.238 1

0.246 8

0.256 1

0.356 2

2018

0.423 0

0.311 4

0.274 5

0.453 5

0.034 3

0.214 8

0.347 2

0.270 2

0.259 9

0.326 8

0.243 5

0.343 9

0.276 9

0.386 5

2019

0.424 0

0.309 6

0.327 7

0.367 8

0.266 4

0.268 3

0.359 7

0.393 1

0.296 9

0.359 1

0.277 5

0.412 5

0.332 9

0.420 6

2020

0.454 9

0.358 8

0.362 7

0.456 8

0.319 4

0.290 5

0.381 7

0.445 8

0.328 5

0.408 8

0.320 6

0.357 0

0.367 2

0.443 5

2021

0.465 2

0.398 4

0.411 2

0.500 4

0.348 8

0.314 2

0.404 4

0.385 4

0.345 5

0.427 9

0.377 6

0.379 8

0.389 5

0.465 0

均值

0.386 8

0.298 8

0.264 3

0.366 5

0.196 5

0.241 2

0.339 2

0.318 6

0.277 3

0.296 7

0.243 1

0.313 0

0.285 7

0.375 7

排名

11

23

27

14

31

30

17

20

26

24

29

22

续表4

图1 全国及三大地区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协调水平的演变趋势

1422

第37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0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XINJIANG FINANCE UNIVERSITY COLUMN

3.2.2 空间分异特征

以2014、2017及2021年3个年度的数字乡村

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协调水平作为观测指标,生成我

国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协调水平的空间分

异图(见图3)。不难发现,我国数字乡村和农业绿

色发展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在

2014—2021 年间,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协

调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水平由 2014 年的

0.277 6升至2021年的0.375 7,空间上主要表现为

“东南高西北低”的发展态势,中西部地区是数字乡

村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协调水平的“洼地”。

2014—2017 年(第一阶段),在此阶段数字乡

村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失调程度有所改善,高级别协

调类型省份尚未出现。2014年,仅江苏和上海两个

协调类型省份,其余省份均为失调类型,其中极度

失调型省份为青海和贵州,严重失调型省份有山

西、宁夏等 8 个,中度失调型省份有湖南、吉林等 9

个,轻度失调型省份有内蒙古、湖北等7个,濒临失

调类型省份为天津、北京、浙江。至 2017 年,失调

类型省份有 28 个,协调类型省份为 3 个。具体来

说,至 2017 年极度失调型、严重失调型、中度失调

型省份由2个、8个和9个减少到0个、2个和8个,

轻度失调型和濒临失调型省份分别由7个和3个增

至13个和5个,勉强协调型由1个增至2个,初级协

调型依旧为1个,而中级协调型、良好协调型以及优

图2 2014—2021年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协调水平的σ系数、变异系数

图3 2014、2017、2021年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协调水平的空间格局

注:审图号GS(2020)4619号(自然资源部监制),底图无修改,不含港澳台数据

数字乡村与农业绿色发展协调性的时空分异格局及障碍因子分析

1423

第38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0

2023

新疆财经大学专栏

XINJIANG FINANCE UNIVERSITY COLUMN

质协调型未突破0。

2017—2021 年(第二阶段),在此阶段数字乡

村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协调程度不断上升,高级别协

调类型省份逐渐形成。至 2021 年,失调类型省份

有23个,协调类型省份有8个。具体来说,自2017

年至 2021 年,轻度失调型和濒临失调型省份分别

从 2017 年的 13 个和 5 个变化为 2021 年的 9 个和

14个,勉强协调型由2个增至5个,初级协调依旧为

1个,中级协调型和良好协调型均增加1个。

3.2.3 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协调水平的莫兰

指数

进行冷热点分析之前,先对数字乡村和农业绿

色发展两者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

以验证研究对象的空间相关性,本文运用全局莫兰

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见表 5)。2014—2021

年,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协调水平的 Moran's I指数为正,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存在显著的

正向空间相关性,呈现出“高—高型集聚”和“低—

低型集聚”的分布特征,具有空间扩散效应,可以进

行冷热点分析。

3.2.4 冷热点格局演变

在空间上受不同地区的地形等自然条件差异

影响,以及区域位置、社会经济状况及发展政策等

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各省份数字乡村和农业

绿色发展的协调水平存在空间差异性,冷热点空间

分布及演变显著。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各个省份分

布在“胡焕庸线”东南热、西北冷的基本格局发生明

显改变(见图4)。2014年至2021年全国数字乡村

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协调水平高值单元的空间聚类

依旧未突破“胡焕庸线”的约束,但是热点聚集情况

有所变化,热点区域逐渐由东南部向中部移动,多

个省份由次热点区升级为热点区域,热点和次热点

区域的省份数量不变,但是范围逐渐扩大。2014年

其数量低值单元的空间聚类呈相反方向“跨越”了

这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至 2021 年冷点区域不断

缩小,逐渐回归到“胡焕庸线”左侧,冷点区域和次

冷点区域省份由2014年的6个缩减至2个,其中冷

点从2个减至0个。根据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

的协调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演进历程可以看出,

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协调水平低值单元逐

表5 2014-2021年中国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的莫兰指数

年份

Moran's I

P值

2014年

0.300 1

0.000 0

2015年

0.345 6

0.000 0

2016年

0.310 1

0.000 0

2017年

0.329 9

0.000 0

2018年

0.294 8

0.000 0

2019年

0.282 8

0.000 0

2020年

0.278 1

0.000 0

2021年

0.233 5

0.000 4

图 4 2014、2017、2021年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协调水平的热点分布

注:审图号GS(2020)4619号(自然资源部监制),底图无修改,不含港澳台数据

1424

第39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0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XINJIANG FINANCE UNIVERSITY COLUMN

渐减少,高值单元逐渐增加。

总体而言,我国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协

调水平的空间分异主要呈现4个特点:

1)我国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协调水平

相对差异大幅度下降,绝对差异小幅度下降。

2)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协调水平呈上

升趋势,处于失调类型的省份逐年减少,处于协调

类型的省份逐年增加。

3)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协调水平较高

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水平较低的省份

则主要聚集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4)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协调水平分布

的热点区域为东部沿海地区,冷点区域为西北地

区,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协调水平有所提

升,南北差距不断缩小,但差距依旧明显。

综上所述,我国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协调

发展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

展协调发展水平较低,且省际间的实质性差距依然

存在,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间的发展不

平衡现象依然严重。尽管当前协调发展处于优质

协调类型的省份还未出现,但随着新时代“数字乡

村”建设和“绿色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促使各地

政府加强了对于乡村数字经济建设和农业绿色转

型的重视,各省际间两者协调发展目标必然会实

现,协调类型省份的数量会逐步增多。文章将进一

步探究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的主要

障碍因子,以提供推进我国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

展协调共进的实证经验。

4 障碍因子分析

运用障碍度诊断模型对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

位的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协调发展水平的障

碍因子进行诊断,进而判断两者协调发展水平的主

要障碍因子。本文主要按照障碍因子占比由大到

小排序绘制障碍因子表,主要探讨2014-2021年前

6个障碍因子。总体障碍因子前三位基本相同,依

次为数字化经济环境(x3)、环境友好(x6)、资源节

约(x5),这表明乡村资金环境及能耗和环境污染对

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协调发展水平障碍程度

较大,今后在乡村发展中要注重乡村建设的资金环

境和节能减排的推进,特别是乡村数字资金环境的

数字化转型。数字化生活水平(x4)、数字化基础设

施(x1)、生态保育(x7)等因子的障碍程度也比较

大,表明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协调发展水平的

提升涉及生活数字化转型、数字基础设施普及和生

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的障碍因素,因此今后在实

现两者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经济环境、

居民生活、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乡村生产生活

的节能减排和生态保育等方面,切实实现两者协调

发展(见表6)。

5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本文从新时代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协调

发展目标入手,主要围绕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乡

村产业数字化、数字乡村建设资金环境、乡村居民

表6 2014-2021年中国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分析

年份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指标排序

第一障碍因子

x3(26.50)

x6(25.02)

x3(25.35)

x3(24.80)

x3(24.48)

x3(25.00)

x3(25.48)

x3(25.92)

第二障碍因子

x6(19.79)

x3(24.75)

x6(23.17)

x6(24.14)

x6(24.40)

x6(22.57)

x6(23.40)

x6(23.43)

第三障碍因子

x5(17.05)

x5(15.51)

x5(16.32)

x5(15.84)

x5(15.99)

x5(15.11)

x5(14.88)

x5(14.62)

第四障碍因子

x4(12.21)

x4(11.48)

x1(11.55)

x1(11.41)

x1(11.98)

x1(11.92)

x1(11.87)

x1(11.96)

第五障碍因子

x1(11.71)

x1(11.26)

x4(10.65)

x4(11.09)

x4(9.65)

x4(11.71)

x4(11.06)

x4(10.67)

第六障碍因子

x7(8.77)

x7(8.45)

x7(8.79)

x7(8.87)

x7(8.70)

x7(8.64)

x7(8.45)

x7(8.70)

数字乡村与农业绿色发展协调性的时空分异格局及障碍因子分析

1425

第40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0

2023

新疆财经大学专栏

XINJIANG FINANCE UNIVERSITY COLUMN

数字素养4个层面构建我国数字乡村指标体系,围

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质量高效4个层

面构建绿色农业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

重,借助协调发展测度模型综合测算了 2014—

2021年我国31个省域的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

协调发展水平,进而分析了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

展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并对协调发展水平的

障碍因子及障碍度进行了实证探讨,得出如下几点

结论:

1)我国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协调发展水

平逐年上升,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的

绝对差异在观察期内变化较小,相对差异则表现为

大幅下降的趋势。空间上始终表现为“东南热西北

冷”的发展态势,西部地区始终是数字乡村和农业

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的“洼地”。根据数字乡村和农

业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演进历程

可以看出,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协调发展水平

的低值单元逐渐减少,范围不断缩小,高值单元逐

渐增加,范围也逐渐扩大,东西差距不断缩小,但依

旧明显。

2)基于障碍因子诊断结果,对数字乡村和农业

绿色发展协调发展水平障碍较大的因子主要包括

数字化经济环境、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数字化生活

水平、数字化基础设施、生态保育等,因此今后在实

现两者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经济环境、

居民生活、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乡村生产生活

的节能减排和生态保育等方面。

5.2 启示

1)积极发挥绿色农业对数字乡村赋能农业节

能减排的正向纠正作用,促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形

成政府、企业、公众协作共赢的工作模式。大力发

展乡村数字产业,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农业农村节

能减排降碳,为乡村生态振兴助力。

2)促进面向农业绿色发展目标的新型数字基

建产业发展。通过统一安排、分级负责的数字化运

行,提高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5G基站等数字基础

设施的协调发展。着重加大中西部地区数字基础

设施的投资力度,确保数字化转型的均衡发展,弥

合不同城市间数字鸿沟,共建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

发展的协调发展新形态。

3)农业数字化发展韧性的提高是实现农业绿

色发展的关键因素。巩固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绿

色发展的协调发展韧性,尽快打造低碳标杆农业产

业科技示范区。践行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提升数

据的共享技术水平,加强农业碳排放的数字化核算

与监管,为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协调发展添砖

加瓦。

4)抓住农业数字化创新迭代升级的机遇。加

快农业领域脱碳零碳的数字技术突破,全面布局绿

色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主战场。健全碳达峰碳中和

的标准计量体系,建立数字化农业碳排放管理体

系,助力数字乡村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琦, 张斌,金书秦.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构建及区域比较研究

[J]. 农业经济问题, 2018(11): 11-20.

[2]江小涓.高度联通社会中的资源重组与服务业增长[J]. 经济研究,

2017,52(3): 4-17.

[3]张勋,万广华.中国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了包容性增长吗?[J].经济

研究,2016,51(10): 82-96.

[4]冯朝睿,徐宏宇.当前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J]. 云南

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53(5): 93-102.

[5]王廷勇, 杨丽,郭江云.数字乡村建设的相关问题及对策建议[J]. 西

南金融, 2021(12): 43-55.

[6]王胜, 余娜,付锐.数字乡村建设: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施策略

[J]. 改革, 2021(4): 45-59.

[7]沈费伟,袁欢.大数据时代的数字乡村治理:实践逻辑与优化策略

[J]. 农业经济问题, 2020(10): 80-88.

[8]许宪春,张美慧.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测算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

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 2020(5): 23-41.

[9]张鸿, 杜凯文,靳兵艳.乡村振兴战略下数字乡村发展就绪度评价研

究[J].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0, 33(1): 51-60.

[10]沈费伟,叶温馨.数字乡村建设: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的策略选择

[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21(5): 41-53.

[11]殷浩栋, 霍鹏,汪三贵.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现实表征、影响机理与

推进策略[J]. 改革, 2020(12): 48-56.

[12]郭琦.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2017.

[13]余永琦,等.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与障碍

因素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2,43

(2): 187-196.

1426

第41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0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XINJIANG FINANCE UNIVERSITY COLUMN

[14]田俊峰, 王彬燕,王士君.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及耦合协

调关系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39(2): 305-315.

[15]丛小丽, 黄悦,刘继生.吉林省生态旅游与旅游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时

空演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39(3): 496-505.

[16]马慧强等.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

化[J]. 经济地理, 2020,40(5): 19-28.

[17]王胜, 余娜,付锐.数字乡村建设: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施策略

[J]. 改革, 2021(4): 45-59.

[18]朱逸琦.数字基础设施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研究[J], 南

京大学,2021.

[19]殷浩栋,等.智慧农业发展的底层逻辑、现实约束与突破路径[J]. 改

革, 2021(11): 95-103.

[20]陈晓红,等.数字经济理论体系与研究展望[J]. 管理世界, 2022,38

(2): 208-224+13-16.

[21]朱红根,陈晖.中国数字乡村发展的水平测度、时空演变及推进路径

[J]. 农业经济问题,2023(3):1-14.

[22]伍国勇,等.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区域差异及时空演

变[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23(4): 15-27.

[23]曾亿武,等.中国数字乡村建设若干问题刍议[J]. 中国农村经济,

2021(4): 21-35.

[24]高鸣,张哲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定位和政

策建议[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1): 24-31.

[25]冯丹萌,许天成.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历史回溯和逻辑演进[J]. 农

业经济问题, 2021(10): 90-99.

[26]魏琦, 张斌,金书秦.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构建及区域比较研究

[J]. 农业经济问题, 2018(11): 11-20.

[27]马晓冬, 胡颖,黄彪.江苏省乡村绿色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J]. 经济地理, 2022,42(4): 159-167.

[28]陈国生,等.湖南省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测度与路径选择研究

[J]. 经济地理, 2019,39(5): 191-197+206.

[29]张超,等.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20,40(9): 15-26.

[30]张改素,等.长江经济带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

素[J]. 经济地理, 2017,37(4): 42-51.

[31]蒋天颖,等.浙江省县域金融创新空间分异及驱动因素[J]. 经济地

理, 2019,39(4): 146-154.

[32]Getis, A. and J.K. Ord.The Analysi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by Use of

Distance Statistics[M]. Geographical Analysis, 1992,24(3).

[33]赵宏波,等.高质量发展目标下黄河流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时空

格局及障碍因子[J]. 地理科学, 2021,41(8): 1303-1313.

至2024年采购300辆氢车 融科氢能与上海鹏飞签署合作协议

10月13日,融科氢能CEO潘厚朴率队拜会上海飞鹏供应链总经理王立辉先生,双方在新疆昌吉共同

签署氢燃料重卡年度采购协议。根据协议内容,上海飞鹏计划即日起至2024年年度采购300辆氢燃料重

卡。由融科氢能提供氢能动力支持,由BeeZOON大黄蜂负责技术及售后服务支持。

本次采购的300辆氢燃料重卡将为新疆货运提供零碳运力支持,融科氢能与飞鹏物流致力于打造新疆

西域氢走廊。飞鹏物流作为明珠货运旗下专注于公铁联运的专业物流公司,具有丰富的场景运营能力。融

科氢能以“让未来更碳”为核心价值观,助力全球零碳目标。

为配套此次运力支持,融科氢能联合相关机构共同投资建设750 MW光伏制氢一体化绿氢项目及建设

2座加氢站,依托新疆区域产业优势打造制氢+氢能应用终端场景项目,项目建设完毕每年可有效降低CO2

排放15万t。

融科氢能潘厚朴对上海飞鹏物流选择融科氢能产品表示感谢,并表示融科氢能将全力配合明珠货运

ESG建设及零碳货运物流工作。

此次氢能重卡将搭载“融科星云2.0”氢燃料电池电堆产品,该产品具有排水性能优、功率密度大等优越性

能。此次项目签约是融科氢能首次实现“融科氢能”+“BeeZOON大黄蜂”两个品牌输出案例,融科氢能将积

极抓住氢能发展机遇,在核心价值观“让未来更低碳”指引下,加快氢能产业发展,助力新疆氢走廊建设。

(来源:氢云链)

数字乡村与农业绿色发展协调性的时空分异格局及障碍因子分析

1427

第42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0

2023

新疆财经大学专栏

XINJIANG FINANCE UNIVERSITY COLUMN

数字贸易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影响研究

赵向豪 刘亚茹

新疆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数字贸易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方向。基于我

国东部沿海地区2013—2021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中介模型实证检验数字贸易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

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贸易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作用机制在于数字贸易通过降低成本、提

高效率、打破时空限制以及促进市场主体多元化等路径直接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并通过作用于产业结构

升级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基于实证分析,提出东部沿海地区应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带动数字贸易发

展,同时深化省级部门协作,积极建立数字要素市场,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数字贸易;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中介效应模型

DOI: 10.13770/j.cnki.issn2095-705x.2023.10.005

Research on Impact of Digital Trade on High 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ZHAO Xianghao, LIU Yaru

College of Economics,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is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high 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igital trade provide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high 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of China from 2013 to 2021, a mediating model is constructed to empirically test the impact and

收稿日期:2023-06-0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数字农业赋能农业绿色转型的效应、机制与政策优化研究”(22BGL165)

作者简介:赵向豪(1986-04-),男,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后,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农村经济问题

刘亚茹(2001-01-),女,硕士研究生

1428

第43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0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XINJIANG FINANCE UNIVERSITY COLUMN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经济高质量发展理念,将

高质量发展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

首要任务,并提出要以数字中国建设推进中国式现

代化。随着互联网迅速普及,实体经济发展空间受

阻,亟须通过数字经济来获得新的创新驱动力。数

字贸易作为数字化赋能贸易的一种新形式,时空上

不受限制,发展势头强劲,正成为我国实体经济转

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着力点。自2005年

起,东部沿海地区就陆续成立了自由贸易区,凭借

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引领国内外贸易双循环发展,

近年来更是不断通过数字技术创新推动数字贸易

蓬勃发展。基于此,本研究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例,

深刻剖析数字贸易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回应“数字中国”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这一时代

提法。

1 文献综述

1.1 数字贸易的相关研究

1.1.1 数字贸易的内涵与概念界定

目前,国际上还未对数字贸易进行一个准确的

概念界定,学术界大致将数字贸易分为了宽、窄两

种口径。窄口径认为数字贸易仅局限于数字产品

和服务的范畴,不包括实体商品。宽口径则将通过

ICT(信息和通信技术)与数字方式交易的实体货物

和商品也考虑在内[1]

。鉴于数字贸易是一种对传统

贸易进行数字化突破的新贸易形式,本研究采用数

字贸易的宽口径一说。

1.1.2 数字贸易影响因素与实现路径

作为数字化赋能贸易的新形式,数字贸易在经

济发展中的作用持续提升,引发了众多学者的思

考。就数字贸易自身发展而言,数字贸易依托数字

技术,需要政府深化产教融合、积极完善人才引进

机制、对科研机构及企业的研发工作给予政策和资

金支持[1]

。除此之外,数字贸易发展还与国际环境

密切相关,赵文霞在对数字贸易网络与数字贸易限

制进行QAP(二次指派程序)相关性分析后,得出两

者关系显著为负的观点[2]

。因此,我国要积极参与

多边、诸边、区域和双边数字经贸规则谈判和合作

框架制定[3]

,为数字贸易营造良好的国际开放环

境。就数字贸易产生的经济价值而言,区别于传统

贸易的面对面交易,数字贸易打破了时空限制,集

聚方式也由传统的地理集聚转型为线上集聚。这

种集聚方式的改变使得任何两个企业之间的“距

离”都几乎为零,上下游企业之间关于产品和服务

的诉求表达更加精准,并且能够通过网络迅速传递

给每一个企业和消费者[4]

。线上集聚不受地理距离

限制的特点,还可以使劳动力和资金等要素凭借数

mechanism of digital trade on high 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digital trade

significantly promotes high 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s mechanism of action lies in the fact that digital trade directly empowers high 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reducing costs, improving efficiency,

breaking spatial and temporal constraints, and promoting the diversification of market entities, and it also improves the level of high 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acting on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Based

on empirical analysi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should increase government support to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rade, while deepening provincial level departmental collaboration, actively establishing digital factor markets, and promot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Key words: Digital Trade; High 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Mediating Effect Model

数字贸易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1429

第44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0

2023

新疆财经大学专栏

XINJIANG FINANCE UNIVERSITY COLUMN

字技术实现更好的扩散与回流,促进产业之间融合,

延长低端产业的价值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5]

。除

了打破时空限制,数字贸易还带来了成本集约[6]

、技

术创新和资源有效配置[7]

,以此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1.2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

自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经济高质量发

展的重要地位,如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学

者们研究的重大议题。程开明和王桂梅构建城镇化、

产业结构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

机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发现

城镇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且通过产

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提升了这种促进作用[8]

。吴

亮运用PLS-SEM路径模型方法,实证考察数字技

术通过不同路径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

化赋能产业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进步和改善劳动力

结构,进而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产业结构优

化又进一步推动产业转移并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

发展[9]

1.3 数字贸易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数字贸易相较于传统贸易不受时空限制的优

点日益凸显,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一种全新的

思路,引发学术界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探讨。方昊炜

等基于中介效应模型指出,数字贸易一方面通过促

进市场主体交易互动、提升市场效率、提高居民消

费水平直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推

进数字贸易影响中国产业数字化水平和数字产业

化水平来促进“传统生产函数”升级和“新生产函

数”形成,以实现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间接促进

经济高质量发展[10]

。梁会君则将数字贸易与产业

集群协调发展水平作为核心解释变量进行实证分

析,研究发现数字贸易与产业集聚协调发展对经济

高质量发展的效应远高于数字贸易或产业集群单

独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11]

1.4 文献评述

综上所述,有关数字贸易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为本研究的数字贸易测度和经

济高质量发展测度提供了思路,有助于本研究构建

更加全面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数字贸易作为“以

数字中国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对经

济的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因此,本研究以贸易发

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为例,实证检验数字贸易对经济

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并对东部沿海

地区的数字贸易发展提出现实性建议,以使得数字

贸易更好地带动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1 数字贸易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作用机制

数字贸易作为一种依托数字技术的新贸易形

式,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打破时空限制、促进

市场主体多元化等路径,对经济的创新、协调、绿

色、开放、共享等方面发挥作用,直接促进经济高质

量发展。

从创新的角度来看,一方面相较于传统贸易而

言,数字贸易依托数字技术的易获得性和可共享性

促使数贸市场准入条件降低,带来市场主体多元

化,更多的中小企业甚至个人都加入数字贸易行

列。市场主体增多倒逼大企业进行数字技术创新

以提高自己的贸易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数字技

术的支持,消费者与企业可以在线上随时进行数字

化交流,提高沟通效率。这种便捷的数字化交流方

式不仅可以节约企业与消费者面对面交流的时间

和资金成本,还可以使企业更容易获取消费者偏

好,降低企业依赖商业直觉进行生产的试错成本。

企业将节约下来的交易成本和试错成本直接投入

技术创新环节[6]

,带动经济创新发展。从协调的角

度来看,数字贸易实现了产品到用户的垂直化。企

业可以直接通过大数据筛选消费者偏好进行产品

生产,达到供需适配,带来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

展。具体到农业来说,数字贸易可以根据消费者的

个性化需求进行农产品的搭配销售,带来农业的增

收,减缓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从绿色的角度来

看,贸易对象数字化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将产品和

服务进行交付,节约面对面交易可能会产生的能源

1430

第45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0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XINJIANG FINANCE UNIVERSITY COLUMN

消耗和环境污染。例如,相较于传统医疗,线上医

疗可以降低一次性医疗废品的使用以及看病路途

中乘坐交通工具产生的尾气污染等。贸易方式数

字化可以将交易商品通过智慧物流中转精准地到

达用户手中,节约传统交通运输的能源浪费。从开

放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数字贸易打破时空限制,使

得贸易对象之间的“距离”几乎缩减为零[4]

,有利于

贸易范围的不断扩展。例如,“一带一路”项目中更

多国家的加入。另一方面贸易双方首先通过数字

交流确定贸易产品和贸易条件,再通过物流中转或

者数字化实现产品交付,最后通过线上支付完成贸

易,贸易过程更加方便透明,有利于经济开放发

展。从共享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数字贸易的市场限

制条件较少,全民都可以凭借自身拥有的数字资源

参与其中,有利于低水平收入者提高收入,促进共

同富裕的实现。另一方面数字贸易涵盖医疗、教育

等领域,例如远程教学、数字医疗、数字养老、数字

社区等,可以提高居民生活的质量和便捷度。基于

以上论述,提出本研究的假设1。

假设1:数字贸易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打

破时空限制、促进市场主体多元化等路径直接促进

经济高质量发展。

2.2 数字贸易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间接作用机制

数字贸易通过降低成本、市场主体多元化、信

息高速传播等路径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优化

后的产业结构进一步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产业、生产

要素流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数字技术的依托下,B2C以及C2C的贸易模

式日益渗入到人们的交易过程中[12]

。B2C 模式指

企业和个人能够在互联网上直接进行交流,这种模

式能够有效降低交易中产生的成本。节约下来的

成本一方面能够被企业投放到其他交易流程中,用

来提高产业升级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够为企业创造

更良好的融资条件,减少产业结构升级的资本制

约,最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C2C模式指个人与个

人之间能够在互联网上直接进行贸易,这种模式会

使得市场主体增多。大企业为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

进行技术创新,为数字技术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打下

技术基础,最终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6]

。此

外,依靠互联网加速信息传播速度,数字贸易还带

来了资金、人才、技术、服务和数据的高速度流动,

有效地促进了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有机统

一,助推产业转型升级[7]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又

进一步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数字技术与

传统产业融合,可以延长低端产业的价值链,提高

产品附加值,使得国内人均收入水平得到上升。人

均收入水平上升又会增加国内经济体量和服务业

占比,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有效实现和经济新发

展格局的加快构建[13]

。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使得生产要素由低效率部门流向高效率部门,可

以促进生产效率及生产要素利用率的提高,减少资

源损耗和环境污染,增加产能,最终促进经济可持

续发展。基于以上论述,提出本研究的假设2。

假设2:数字贸易通过降低成本、市场主体多元

化、信息高速传播等路径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

级,优化后的产业结构进一步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产

业、生产要素流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3 研究设计

3.1 模型构建

本研究选取2013—2021年我国东部沿海7个省

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数字贸易对经济高质量发展

的影响。借鉴温忠麟等的简单中介效应方程[14]

,设

定基准模型为:

HQDi,t = α0 + α1DIGi,t + α2Con tr olsi,t + εi,t (1)

ISUi,t = β0 + β1DIGi,t + β2Con tr olsi,t + ηi,t (2)

HQDi,t = γ0 + γ1ISUi,t + γ2DIGi,t +

γ3Con tr olsi,t + τi,t

(3)

在模型(1)中,HQD为被解释变量,表示经济高

质量发展水平;DIG为核心解释变量,表示数字贸易

发展水平;α1为数字贸易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效

应水平。在模型(2)中,ISU为中介变量,表示产业结

构升级水平;β1为DIG对中介变量ISU的直接效应

水平。在模型(3)中,γ1为控制DIG的影响后ISU对

HDP 的直接效应水平,γ2为控制了 ISU 的影响后

数字贸易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1431

第46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0

2023

新疆财经大学专栏

XINJIANG FINANCE UNIVERSITY COLUMN

DIG对HDP的直接效应水平,满足α1=γ1β1+γ2。

其中,i表示东部沿海地区的省份,t表示年份,Controls为控制变量组。

3.2 数据说明与变量选取

本研究涉及的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数据

库的分省年度数据,鉴于本研究的数据具有时间趋

势,且缺失值较少,故采用上下数据填充的方法对

缺失值进行填补。选取的变量如下:

3.2.1 被解释变量

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HQD)。鉴于经济高质

量发展的内涵与新发展理念深度契合,本研究选取

表1所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方面的

16个指标构成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在

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采用相对熵的 TOPSIS

法对各省份各年度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

合评价。

表1 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

二级指标(单位)

科技经费支出(亿元)

教育经费支出(亿元)

专利申请授权数(件)

GDP增长率(%)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元)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元)

人均GDP(元)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

造林总面积(hm2

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亿元)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外商投资企业法人单位数占比(%)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百万美元)

失业率(%)

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册)

医疗卫生投入(亿元)

指标方向

3.2.2 核心解释变量

数字贸易发展水平(DIG)。鉴于数字贸易的内

涵还没有确切定义,本研究借鉴已有研究[1-2,7]

,选取

表 2 所示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数字技术、贸易潜

力、物流设施、数字贸易能力5个方面的13个指标

构成数字贸易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并采用相对熵

的TOPSIS法对各省份各年度的数字贸易水平进行

综合评价。

表2 数字贸易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数字技术

贸易潜力

物流设施

数字贸易能力

二级指标(单位)

域名数(万个)

网页数(万个)

长途光缆线路长度(km)

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万户)

专利申请受理数(件)

科技费用支出(万元)

人均GDP(元)

零售市场成交额(亿元)

快递业务收入(万元)

货物周转量总计(亿t/km)

电子商务销售额(亿元)

邮电业务总量(亿元)

软件业务收入(亿元)

指标方向

3.2.3 中介变量

产业结构升级水平(ISU)。本研究以第三产业

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来衡量产业结构升级水

平,如式(4)所示:

ISU = Yit3/Yit2 (4)

其中,i表示省份,t表示时间,Yit3表示i省第t年

的第三产业总产值;Yit2表示i省第t年的第二产业总

产值。ISU数值越高,表示产业结构水平越高。

3.2.4 控制变量

为减少因遗漏变量给模型带来内生性的可能,

本研究选取以下5个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重

要影响的控制变量:

1)价格水平(CPI),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衡量。

2)金融发展水平(FD),以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

生产总值的比重衡量。

3)城镇化水平(UR),以城镇人口所占比率来

衡量。

1432

第47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0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XINJIANG FINANCE UNIVERSITY COLUMN

4)对外开放水平(OPEN),以进出口总额占地

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衡量。

5)政府科技支持力度(STI),以政府科学技术

财政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衡量。

本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变量及描述性统计具体

见表3。

表3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变量

HQD

DIG

ISU

CPI

FD

UR

OPEN

STI

最小值

0.301

0.031

0.752

1.003

0.041

0.523

0.157

0.009

最大值

0.680

0.853

3.214

1.034

0.185

0.896

1.053

0.068

平均值

0.452

0.442

1.479

1.021

0.083

0.687

0.493

0.035

标准差

0.095

0.240

0.660

0.007

0.037

0.101

0.265

0.015

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1 回归结果分析

本研究选取的是东部沿海 7 个省份 2013—

2021 年的面板数据,在进行计量分析前通过对变

量进行 LLC 单位根检验,发现 HQD、DIG、ISU、UR

等变量均在 0.01 的基础上拒绝原假设,变量序列

平稳,可进入模型参与回归。进一步在控制可能

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5 个变量后,采用逐步回

归法对本研究构建的中介效应模型进行检验,以

分析数字贸易是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

直接影响,以及是否通过产业结构升级赋能经济

高质量发展。

表4 数字贸易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回归结果

变量

数字贸易

产业结构升级

其他变量

常数项

R2

调整后R2

模型1

经济高质量发展

0.374***

控制

2.477**

0.702

0.631

模型2

产业结构升级

0.601***

控制

2.232

0.695

0.621

模型3

经济高质量发展

0.279***

0.159***

控制

2.122*

0.759

0.695

注:***、**、* 分别表示通过了 1%、5%、10%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下同

表4所示的模型1用于研究数字贸易对经济高

质量发展的总效应水平,结果显示数字贸易对经济

高质量发展作用的回归系数为0.374,且通过了1%

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数字贸易对经济高质

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赋能作用。凭借优越的地

理位置,东部沿海地区的外向型经济高度发达,不

仅为其对外贸易积累了良好的国际开放关系,还为

其数字技术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这些优势

都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在数字贸易飞速发展的今天,

能够创造更多的数字贸易成交额,带来经济的高速

开放发展。同时,东部沿海地区的数字技术日新月

异、发展迅速。企业可以凭借高水平的数字技术,建

立范围更加广泛、搜索更加快捷、定位更加精准的大

数据库,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了解消费者偏好,进

而使企业更有效率地调节产品生产,达到供需适配,

减少以往试错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和资源浪费,促进

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东部沿海地区还

鼓励数字贸易的主体多元化,这意味着数贸市场的

包容性增强、准入条件降低,更多的中小企业以及个

人可以进入数贸市场进行产品贸易。主体多元化一

方面有利于低端收入群体提高收入,助推共同富裕

实现,另一方面也倒逼大企业为提高产品竞争力进

行技术创新[15]

,促进经济创新性发展。

模型2用于研究数字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效

应水平,结果显示数字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的

回归系数为0.601,且通过了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

验,这说明数字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促

进作用。模型3用于研究数字贸易对经济高质量发

展的直接效应水平,结果显示数字贸易对经济高质

量发展作用的回归系数为0.279,产业结构升级对经

济高质量发展作用的回归系数为 0.159,且通过了

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数字贸易通过产业

结构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介作用显著。数

字贸易依托互联网进行交流,一方面可以节省传统

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企

业更快获得有关消费者偏好的信息,减少企业的试

错成本。企业将节约下来的成本投放到产业升级环

节,为产业升级提供资金支持。此外,数字贸易的交

数字贸易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1433

第48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0

2023

新疆财经大学专栏

XINJIANG FINANCE UNIVERSITY COLUMN

易过程更加方便透明,有利于减缓市场的信息不对

称性,资源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16]

,为产业升级

提供要素支持。产业结构升级又进一步通过生产效

率的提高、产业附加值的上升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4.2 稳健性检验

为减少人均GDP数值过大给模型带来的异方

差和共线性问题,本研究以对数化后的人均GDP水

平表征经济高质量发展变量再次进行回归分析,结

果如表5所示。由此可以发现,回归的拟合结果依

然显著为正,这说明数字贸易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正向作用是稳健的。

表5 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

变量

数字贸易

产业结构升级

其他变量

常数项

R2

调整后R2

模型1

经济高质量发展

0.492***

Y

10.408***

0.907

0.884

模型2

产业结构升级

0.601***

Y

2.232

0.695

0.621

模型3

经济高质量发展

0.341***

0.251***

Y

9.848***

0.941

0.926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基于 2013—2021 年 7 个省级行政面板数据,

实证检验数字贸易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

究结果表明:

1)数字贸易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打破时

空限制、促进市场主体多元化等路径,直接赋能东

部沿海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数字贸易通过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间接

助力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5.2 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发展东部沿海地区数字贸易,推动其

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推动数字贸易发展。政

府一方面需要深化产教融合,积极完善人才引进机

制,以加强数字技术创新,为数字贸易发展提供技

术支撑,另一方面需要加大财政支出,制定有关数

字贸易的法律法规,鼓励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到数

贸市场中来,为数字贸易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2)建立数字要素市场,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东

部沿海各省份要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尝试构建数

字跨境流动的新机制,促进资金、人才、技术、服务

和数据的流动,提升数字要素在数贸市场中的作

用,有效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统一,助推

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马慧莲,康成文.我国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流

通经济,2022,36(11):60-71.

[2]赵文霞.全球数字贸易网络结构及其与数字贸易限制的关系[J].中国

流通经济,2022,36(10):14-25.

[3]张春飞,岳云嵩.我国数字贸易创新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

OL]. 电 子 政 务:1-11[2023-01-02].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

11.5181.TP.20221031.1009.006.html.

[4]谭洪波,夏杰长.数字贸易重塑产业集聚理论与模式——从地理集聚

到线上集聚[J].财经问题研究,2022(6):43-52.

[5]谢会强,雷一鸣.数字贸易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影响机

制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22,41(11):31-41.

[6]全盼.数字贸易对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机理和路径研究[J].价格

月刊,2022(11):87-94.

[7]曾小林,赵娜,朱耀洪.数字贸易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影响的路径研究

[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2(6):139-142.

[8]程开明,王桂梅.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

于空间杜宾模型的中介效应检验[J/OL].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18 [2023-01-02].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267.n. 2022

1028. 1343.004.html.

[9]吴亮.数字化赋能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证研究

[J].贵州社会科学,2022(7):125-132.

[10]方昊炜,徐晔,袁琦璟.数字贸易、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基于中介效应模型[J].价格月刊,2021(6):65-71.

[11]梁会君.数字贸易、产业集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有调节的

中介效应检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

(5):109-121.

[12]林 毅 夫. 构 建 新 发 展 格 局 的 必 然 性 与 实 现 路 径[N]. 文 汇 报,

2021-03-09(7).

[13]温忠麟,方杰,谢晋艳,等.国内中介效应的方法学研究[J].心理科学

进展,2022,30(8):1692-1702.

[14]翟晓萌,诸德律,吴霜,等.技术创新、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

基于“一带一路”沿线中国省市的数据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20(1):155-158+178.

[15]王瑞荣.数字贸易推动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J].现

代管理科学,2021(1):114-120.

[16]慈教进.数字经济与农产品跨境电商贸易的关联性分析——兼论农

产品跨境电商贸易优化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2022(20):92-95.

1434

第49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0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XINJIANG FINANCE UNIVERSITY COLUMN

数字经济、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优化

李 翔 李栋晓 刘鸿艳

新疆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摘要: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体现,探讨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选取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验证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程度及

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均有正向影响;在数字经济影响产业结构

优化进程中,人力资本发挥正向调节作用,且人力资本在数字经济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中存在先抑制后促

进的“U”形门槛效应,在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进程中存在单一门槛效应;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正向

影响程度为西部>东部>中部,对低城镇化水平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积极作用更强,对高城镇化水平地

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推动作用更明显。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数字经济;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人力资本

DOI: 10.13770/j.cnki.issn2095-705x.2023.10.006

Digital Economy, Human Capital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LI Xiang, LI Dongxiao, LIU Hongyan

College of Economics,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bstract: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y towards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and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on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panel data of 31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2011 to

2020 were selected to verify the influence degree and action mechanism of digital economy on the optimization

收稿日期:2023-08-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新疆产业结构升级路径研究”(19BJL129);新疆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数字

经济、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XJUFE2923K023)

作者简介:李翔(1980-07-),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

李栋晓(1998-0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

刘鸿艳(1999-1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

1435

第50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0

2023

新疆财经大学专栏

XINJIANG FINANCE UNIVERSITY COLUMN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

对生活与生产的影响不断深入,新技术与经济更加

深入地融合,数字经济应运而生,新的数字时代已

经开启。数字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变

革,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已与十年之前不可同日而

语,推动着世界范围内的社会生产方式转型,渗透

了整个经济体系并使其重构[1]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

院的报告显示,2022 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为

50.2 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占 GDP 比重达到

41.5%,比2011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增

速达到GDP 名义增速的3倍多。我国经济发展进

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对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动力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增长的动能已经由传统要素

驱动转向数字要素驱动,产业结构也在逐渐由传统

的低端产业和重化工业向新兴产业转变,从而推动

产业结构逐步迈进中高端。

数字经济不仅会通过增加现有产业产量来推

动经济增长,还会引起产业之间结构的深刻变动从

而影响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结构高级

化与合理化的有机统一,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

带动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有效打

破信息传递与资源流动的时空限制,降低交易成

本,加速产业链的数字化整合,改善要素资源的配

置效率及供需匹配程度,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新

契机。事实上,数字经济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新动

能,其作用的充分发挥还需要与人力资本这样的传

统动能相结合。数字化人才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

劳动保障和智力支撑,高素质人力资本将数字化技

术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创造出新价值,推动产业

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

尽管人力资本的积累速度愈来愈快,但各地区

人力资本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且相比于我国对人才

的大量需求凸显出其稀缺性及发展水平的滞后

性。当人力资本水平无法满足数字经济发展需求

时,可能会使一部分数字经济驱动力空置,甚至可

能会成为数字经济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制约因

素。因此,在探讨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时,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那么,在当前的

经济发展进程中,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程度如何?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数字经

济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数

字经济与人力资本的不断匹配融合对产业结构优

化会产生协同强化效应还是失调阻碍效应?人力

资本水平的不同对数字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upgrading and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process of the digital economy affecting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uman capital plays a positive regulatory role, and there is a \"U\" threshold effect

of human capital in the digital economy affecting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hich is first inhibited and

then promoted.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re is a single threshold

effect. The positive impac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on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higher in the west

than in the east and in the middle. The positive effec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on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low urbanization areas is stronger, and the promotion effec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on the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high-urbanization areas is more obvious. Finally,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Digital Economy;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Rationalization; Human

Capital

1436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