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活跃在武威的山陕商人——以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_许檀

发布时间:2023-4-23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乾隆年间活跃在武威的山陕商人——以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_许檀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二〇二三年第一期乾隆年间活跃在武威的山陕商人———以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许 檀(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191)[内容提要]乾隆年间汇聚在甘肃武威的山、陕二省商人合计有六七百家,其中陕商多来自关中的西安、同州二府,晋商则主要来自平阳、汾州、太原等府和解、绛二直隶州。 武威是连通中原与甘肃西部甘州、肃州乃至新疆的重要转运枢纽,其商业规模和腹地范围均超过省城兰州。 山陕商人从内地输入的商货主要为绸缎、布匹、杂货等,西安、洛阳、潼关、泾阳、索桥堡等地是商货转运的重要节点。[关键词]乾隆;武威;山陕商人;会馆;捐款[中图分类号]K2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2x(2023)01-0048-15武威位于甘肃中部,清代属甘肃凉州府,为附郭县。 据黎大祥、宋立彬《武威会馆考述》一文介绍,武威的山西、陕西会馆位于老城区东南隅,始建时间无考。 两馆占地总面积约 22 亩,南边是陕西会馆,北边为山西会馆,之间仅一墙之隔。 陕西会馆由照壁、山门、乐楼、牌坊、天棚、正殿和春秋阁组成。 山西会馆分为南、北两个院落:北院主要建筑有照壁、山门、戏楼、左右厢房、... [收起]
[展开]
乾隆年间活跃在武威的山陕商人——以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_许檀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二〇二三年第一期

乾隆年间活跃在武威的山陕商人

———以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许 檀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191)

[内容提要]乾隆年间汇聚在甘肃武威的山、陕二省商人合计有六七百家,其中陕商多来自关中的

西安、同州二府,晋商则主要来自平阳、汾州、太原等府和解、绛二直隶州。 武威是连通中原与甘肃西部

甘州、肃州乃至新疆的重要转运枢纽,其商业规模和腹地范围均超过省城兰州。 山陕商人从内地输入的

商货主要为绸缎、布匹、杂货等,西安、洛阳、潼关、泾阳、索桥堡等地是商货转运的重要节点。

[关键词]乾隆;武威;山陕商人;会馆;捐款

[中图分类号]K2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2x(2023)01-0048-15

武威位于甘肃中部,清代属甘肃凉州府,为附郭县。 据黎大祥、宋立彬《武威会馆考述》一文介

绍,武威的山西、陕西会馆位于老城区东南隅,始建时间无考。 两馆占地总面积约 22 亩,南边是陕

西会馆,北边为山西会馆,之间仅一墙之隔。 陕西会馆由照壁、山门、乐楼、牌坊、天棚、正殿和春秋

阁组成。 山西会馆分为南、北两个院落:北院主要建筑有照壁、山门、戏楼、左右厢房、关圣殿和春秋

阁等,南院东侧矗立着一座与北京天坛回音阁相似的圆形建筑,在武威古建筑中显得别具一格。 遗

憾的是这两座会馆今已无存,仅在大云寺古钟楼内保存有 1980 年迁移过来的陕西会馆春秋阁和东

西两廊,以及很少有人问津的 7 块记载会馆重修事项的石碑。① 黎大祥、宋立彬《武威会馆考述》提

供了线索,不过,该文未能对这七通碑文进行具体考察分析。

根据该文提示,笔者找到了这“很少有人问津”的七通石碑。 本文主要利用这些碑文,以及靖

远县索桥堡的《山陕修路碑》,对乾隆年间活跃在武威的山陕商人及其地域分布等进行考察。

一、武威会馆碑所见之陕西商人及其地域分布

保存在武威大云寺的七通石碑是陕西会馆的创建和重修碑,包括《乾隆三十八年创修陕西会

馆首事督工捐施银两》碑、乾隆四十六年《创修陕西会馆碑》以及三通捐款碑、乾隆五十七年《陕西

会馆捐助香灯银两字号姓名碑记》、嘉庆二十五年《重绘陕西会馆新建卷棚看台土主神祠钟鼓二楼

碑亭园亭题名功德碑记》。② 其中,乾隆四十六年《创修陕西会馆碑》记述了会馆创建经过,但碑文

漫漶难以识读,不过该碑碑阴绘有会馆建筑图并附有简单说明:

创修陕西会馆,于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凭中杨大仁等说合,用正价纹银一千四百两,内画

字纹银五十两,又凉城各项俗弊银一百两,税契银四十二两,置买董姓衙署一处,原日房屋地囗

·48·

[收稿日期]2022-03-28

黎大祥、宋立彬:《武威会馆考述》,《河西学院学报》2015 年第 6 期。

碑存武威市大云寺,为兰州大学博士生李鸿于 2020 年 5—7 月帮助拍摄,附笔致谢。

DOI:10.13469/j.cnki.zgshjjsyj.2023.01.001

第2页

悉载契内。 今将改修殿廊屋宇,墙外火道、四至尺丈绘图于兹,以示不朽如左。①

结合其他几通捐款碑,可大致了解会馆的创建经过:该会馆系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十二月买地,

三十八年至四十六年陆续集资修建,至乾隆四十六年竣工。

在创建陕西会馆的四通捐款碑中,《乾隆三十八年创修陕西会馆首事督工捐施银两》碑是最早

的一通,共镌有“首事督工”30 家,其中捐银最多为 175 两,最少 14.4 两,有 12 家商号捐款超过 100

两。 该碑因右下部残缺,有 9 家商号捐款缺失;其余 21 家共捐银 1 991.4 两;若将缺失的 9 家补入,

捐款总额约计 2 600 余两。 表 1 是该碑所列 30 家“首事督工”的商号名称、籍贯及其捐款统计,请

参见。

表 1 乾隆三十八年创修陕西会馆的 30 位“首事督工”相关信息一览表

商号名称 捐款额(两) 商号籍贯 商号名称 捐款额(两) 商号籍贯

大顺张 175 同州府朝邑县 缺失 缺失 缺失

长裕兆 135 凉州府武威县 缺失 缺失 西安府? 县

囗囗囗 125 西安府三原县 缺失 缺失 西安府? 县

囗囗囗 125 西安府三原县 缺失 缺失 西安府? 县

永盛合 115 西安府咸宁县 缺失 缺失 西安府? 县

兴囗囗 115 西安府长安县 缺失 缺失 同州府? 县

囗囗囗 113 西安府咸宁县 缺失 缺失 凉州府武威县

世兴德 111 西安府咸宁县 缺失 缺失 西安府富平县

济兴秀 109 西安府三原县 正兴店 缺失 同州府蒲城县

济兴亨 101 西安府三原县 三益店 62 同州府蒲城县

囗兴加 100 西安府三原县 三兴店 62 同州府蒲城县

囗兴相 100 西安府三原县 恒顺店 62 同州府蒲城县

信德恒 99 西安府咸宁县 万全通 44 西安府咸宁县

长裕合 99 凉州府武威县 泰昌店 26 凉州府武威县

永盛恒 99 西安府咸宁县 永裕成 14.4 凉州府武威县

合 计 30 家 1 991.4 两 +675 两∗

资料来源:据《乾隆三十八年创修陕西会馆首事督工捐施银两》碑统计。

注:按照该碑排列,缺失的 9 家商号捐款应在 62—99 两之间,以平均 75 两计,合计为 675 两。

表 1 所列的 30 位“首事督工”应是创建陕西会馆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估计也是各帮各行商号

中经济实力相对较强者。 该表可见,这些“首事督工”的捐款额大多不是整数,其捐款方式当属抽

厘,②即依据各自的经营规模按照一定比例抽收的。 其地域分布为:西安府 18 家,分别来自三原、

·49·

乾隆四十六年《创修陕西会馆碑》。

抽厘或认捐,从捐款金额可大致区分:认捐一般多为整数,而抽厘则多有尾数。

第3页

咸宁、长安、富平等县;同州府 6 家,主要来自蒲城、朝邑;甘肃凉州府的 5 家均为武威商号;另有一

家地域不详。 此项捐款应是修建会馆的第一笔集资,购买会馆建筑用地所花的 1 400 两当即出自

其中。

乾隆四十六年共有三通捐款碑,其中之一题为“乾隆三十八年九月起至四十六年四月止创修

陕西会馆众字号捐助担头银两开列于左”,该碑所镌参与集资的商号有 153 家,捐款最高为 364 两,

最低为 2 两数钱,从高到低依次排列,总计抽收“担头银”6 154.5 两。① 此项捐款应是各商号从乾

隆三十八年九月至四十六年四月按照一定比例抽收“担头”的累积数,即 7 年零 8 个月的抽厘所

得。 表 2 是这 153 家商号抽厘金额的分类统计,请参见。

表 2 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六年陕西会馆 153 家商号抽厘金额的分类统计

分 类 商号数(家) 所占% 捐款额(两) 所占%

80 两以上 22 14.4 3 782.0 61.5

8—79.8 两 61 39.9 2 054.6 33.3

4—7.9 两 45 29.4 249.9 4.1

4 两以下 25 16.3 68.0 1.1

合 计 153 100.0 6 154.5 100.0

资料来源:据《乾隆三十八年九月起至四十六年四月止创修陕西会馆众字号捐助担头银两》碑统计。

表 2 显示,抽厘在 80 两以上的商号有 22 家,其捐款占总额的 60%以上;若以 1‰的抽厘率 8 年

平均折算,②抽厘 80 两以上者年经营额当超过万两;抽厘在 8 两以上者年经营额超过千两,抽厘不

足 8 两的商号年经营额在千两以下,抽厘 4 两以下者年经营额当不足 500 两。 在表 2 所列的 153

家商号中,陕西商号 123 家,抽厘 4 944.3 两,占总额的 80.3%;甘肃商号 10 家,抽厘 911.7 两,占总

额的 14.8%;另有 20 家商号地域不详。 表 3 是这 153 家商号的地域分布及其捐款统计,请参见。

表 3 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六年陕西会馆 153 家抽厘商号的地域分布及捐款统计

地 域 别 商号数(家) 捐款额 (两) 所占%

西安府咸宁县 21 1 250.5

西安府三原县 14 1 027.8

西安府富平县 10 294.3

西安府长安县 7 268.2

西安府泾阳县 3 253.5

西安府礼泉县 1 6.2

西安府渭南县 1 3.?

小 计 57 3 103.5 50.4

·50·

该碑最后一排捐款“两”以下部分被遮挡,故实际捐款金额应再增加 10—20 余两。

该碑未见抽厘率,此处借用河南周口山陕会馆的抽厘率,未必妥当,只是为区分商号的大致规模;碑文所载集资

时间为七年零八个月,为便于计算,以 8 年平均,故以 80 两和 8 两作为分界。

第4页

续表

地 域 别 商号数(家) 捐款额 (两) 所占%

同州府蒲城县 20 1 094.8

同州府朝邑县 17 533.1

同州府韩城县 23 97.9

同州府大荔县 1 17.8

小 计 61 1 743.6 28.3

汉中府南郑县 5 97.2 1.6

陕西合计 123 4 944.3 80.3

秦 州直隶州 2 397.1

凉州府武威县 4 223.9

凉州府镇番县 1 140.0

庆阳府固城镇 1 136.1

甘州府张掖县 1 4.7

阶 州成 县 1 9.9

甘肃合计 10 911.7 14.8

不 详 20 298.5 4.9

总 计 153 6 154.5 100.0

资料来源:据《乾隆三十八年九月起至四十六年四月止创修陕西会馆众字号捐助担头银两》碑统计。

表 3 显示,陕西商号分别来自西安、同州、汉中三府。 其中以西安府实力最强,57 家商号共捐

银 3 103.5 两,已超过总额之半;同州府的 61 家商号捐银 1 743.6 两,占比 28.3%;汉中府只有 5 家

商号参与集资,捐银 97.2 两,占比仅 1.6%。 以县为单位统计则以西安府之咸宁、三原和同州府之

蒲城三县捐款最多,均超过千两;这三县合计,55 家商号捐银 3 373.1 两,占总额的 54.8%,平均每

家捐银五六十两;韩城县的商号数量虽多,但平均每家捐款不过 4 两零。 甘肃商号分别来自凉州、

庆阳、甘州三府和秦州、阶州直隶州,商号数量虽然不多,但内中不乏颇具实力者,如武威县长裕兆、

镇番县永盛合、秦州的源顺舒、兴隆舒等抽厘均超过百两,甚至高达 210 两。 这些甘肃商号很可能

也是陕籍商人或其后裔所开设,《武威县志》记有:“前代寇掠频仍,屡为凋敝,尝徙他处户口以实

之,山陕客此者恒为家焉”;①《敦煌县志》亦有记载称:“商贾,先自山西、陕西贸易至此,近亦渐入

土著,置田起屋,均列户民”。②

还要指出的是,乾隆三十八年参与倡捐的“首事督工”大多在此碑中再次出现。 如咸宁县永盛

合号三十八年捐银 115 两,排名第五,而在此碑中累计抽厘 364 两,名列第一;三原县济兴秀号三十

八年捐银 109 两,排名第九,在此碑中抽厘 223.5 两,排名升至第四;看来在乾隆三十八年之后的 7

·51·

乾隆《武威县志》,《地里志·户口》(不分卷)。

道光《敦煌县志》卷 7《风俗》。

第5页

年多时间里,这两家商号的经济实力均有较大提升。 而在乾隆三十八年碑中位列榜首的朝邑县大

顺张号,在此碑中抽厘 107.5 两,排名降至第 18 位;排名第二的武威县长裕兆号,在此碑中排名也

有下降。 此外,咸宁县世兴德、信德恒、永盛恒、万全通,三原县济兴亨等也都在此碑中再次出现。

表 4 是该碑中抽厘超过 80 两的商号,请参见。

表 4 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六年抽厘超过 80 两的商号示例

地域别 商号名称 捐款额(两) 合计(两) 所占%

陕西省:

西安府咸宁县 永盛合 364.0

西安府咸宁县 永盛傅 276.0

西安府咸宁县 全盛永 106.3

西安府三原县 义兴公 361.0

西安府三原县 济兴秀 223.5

西安府三原县 永顺承 134.2

西安府泾阳县 永盛公 202.0

西安府富平县 永盛合 124.2

西安府富平县 增顺合 88.1

西安府长安县 通顺兴 105.3 1 984.6 52.5

同州府蒲城县 隆泰魁 178.3

同州府蒲城县 义兴隆 156.2

同州府蒲城县 正顺振 153.5

同州府蒲城县 文盛合 148.2

同州府蒲城县 恒盛成 136.8

同州府蒲城县 三合党 89.9

同州府朝邑县 大顺张 107.5 970.4 25.6

甘肃省:

秦 州直隶州 源顺舒 210.1

秦 州直隶州 兴隆舒 187.0

凉州府武威县 长裕兆 153.8

凉州府镇番县 永盛合 140.0

庆阳府固城镇 广盛和 136.1 827.0 21.9

合 计 22 家 3 782.0 — 100.0

资料来源:据《乾隆三十八年九月起至四十六年四月止创修陕西会馆众字号捐助担头银两》碑统计。

·52·

第6页

表 4 所列应是武威商号中经济实力最强者,其中名为“永盛合”的字号有三家,分属陕西咸宁、

富平和甘肃镇番县,排名分列第一、第 17 和第 13 位。 笔者估计这三家商号之间会有某种联系,可

能是同一商号的分号或联号。① 将这 22 家商号与表 1 的“首事督工”相比对,可以发现陕西商号的

地域分布与表 1 基本一致,仍以咸宁、三原、蒲城三县数量最多;甘肃商号的分布有所扩大,增加了

来自秦州、镇番和固城镇的商号;而乾隆三十八年作为“首事督工”的几家武威商号除长裕兆仍抽

厘较多外,长裕合和永裕成在其后的七年中累计抽厘分别只有 19.9 两和 6.8 两,经济实力明显下

降,而泰昌店则未见列名。

乾隆四十六年的另外两通捐款碑应是相互衔接的,第一碑题为“陕西会馆囗囗囗囗施银囗囗

名碑”,镌有捐款 93 宗;第二碑捐款 96 宗,碑末落款为“大清乾隆四十六年巧月吉旦”。 第一碑漫

漶较为严重,在所镌捐款者中有 40 余宗地域不清,30 余宗缺失名号,8 宗捐款金额不详;其中“囗囗

会众弟子”所捐 24 两是最大的一笔;其余超过 10 两者还有 4 宗,分别为 14 两和 12 两;绝大部分捐

款都在 4 两以下,最低为 1.2 两。 第二碑的捐款金额更低,最高为 3.6 两,最低仅 0.24 两。 二碑合

计 189 宗捐款共银 392.4 两,若加上金额缺失的 8 宗,或可超过 400 两,比前述二碑要少得多。 而且

此二碑的捐款金额相对画一,其中捐银 3.6 两者 16 家,2.4 两者 32 家,捐银 1.2 两者更多达 103 家,

估计是以一次性“认捐”为主。 表 5 是这两通“认捐”碑所镌捐款的分类统计,请参见。

表 5 乾隆四十六年两通“认捐”碑所镌捐款的分类统计

分 类 商人商号数 捐款额(两) 所占%

10 两以上 5 74.0 18.9

4—6 两 7 38.8 9.9

3.6 两 16 57.6 14.7

2.2—2.4 两 34 81.2 20.7

1.0—1.6 两 115 139.0 35.4

1 两以下 4 1.8 0.4

不 详 8 ? —

合 计 189 392.4+? 100.0

资料来源:据乾隆四十六年二通“认捐”碑统计。

表 5 所列的 189 宗捐款中有商号 104 家,其商业规模可能比参与抽厘的小商号更小,抑或所属

行业不同,故而实行“认捐”。 如乾隆三十八年作为“首事督工”而在前述抽厘碑中未见的武威县泰

昌店即在其中,捐银仅 2.4 两。 另有 50 多宗捐款为人名,当属外来客商(即行商)。 在这 189 宗捐

款中可区分地域者计有 145 宗,其中陕西 133 宗,主要来自西安、同州二府;西安府属县与表 3 所列

大体一致,而同州府除蒲城、韩城商号仍然较多之外,又增加了不少来自郃阳(12 宗)、华州(11

宗)、华阴(7 家)的商人商号。 甘肃商号的地域范围也有扩大,兰州府靖远县、凉州府永昌县、庆阳

府宁州、巩昌府陇西县等都是前面两通抽厘碑中未曾出现过的。

·53·

① 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如乾隆三四十年代晋商贾有库在“归化城与阿克苏、乌鲁木齐之新城、旧城共有三义号铺

四处……各有伙计在彼管事”(故宫博物院编:《史料旬刊》第 28 期,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591 页)。

在聊城、朱仙镇、周口山陕会馆中我们也看到公信凤、大魁和、敬盛允等商号分别在各地捐款(许檀:《清乾隆至

道光年间的聊城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史学月刊》2015 年第 3 期)。

第7页

以上四通捐款碑合计,陕西会馆的创建至少有 340 余家商人商号参与集资,共捐银 9 200 余

两。 表 6 是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六年创建陕西会馆的全部捐款统计,请参见。

表 6 武威创建陕西会馆集资商人的地域分布及其捐款统计

地域别 商人商号 捐款额(两) 所占% 分布州县

陕西:

西安府 120 4 948.66 53.7

咸宁、三原、富平、长安、泾阳、渭南、

礼泉、临潼等县

同州府 130 2 370.84 25.7

蒲城、朝邑、韩城、郃阳、大荔、华州、

华阴等州县

汉中府 6 98.4 1.1 均为南郑县

合 计 256 7 417.9 80.5

甘肃:

凉州府 12 723.7 7.9 武威、镇番、永昌三县

秦 州 3 398.3 4.3

庆阳府 3 138.5 1.5 宁州、固城镇

其 他 4 19.4 0.2 张掖、靖远、成县、陇西四县

合 计 22 1 279.9 13.9

不 详 64 515.5 5.6

总 计 342 9 213.3 100.0

资料来源:据陕西会馆乾隆三十八至四十六年的四通捐款碑统计。

上表可见,参与集资的陕商以西安府商人实力最强,计有 120 家商人商号参与集资,共捐银

4 900余两,占集资总额的 53%;同州府商人数量虽超过西安府,但捐款不及西安府之半,为 2 300

余两,占总额的 25%;汉中府只有 6 家商号参与集资。 甘肃商号以武威最多,镇番、秦州和庆阳府固

城镇也有个别规模较大的商号参与捐款,如表 4 所列的源顺舒、兴隆舒、永盛合、广盛和等抽厘均超

过百两,它们当与武威有较密切的商业往来。

综上,陕西会馆的创建从乾隆三十八年九月开始集资,十二月买地,至四十六年七月落成。 计

有 340 多家坐贾行商参与集资,共捐银 9 200 余两。 会馆建筑主要有照壁、山门、乐楼、牌坊、天棚、

正殿、春秋阁以及南北两侧廊坊,并在院墙之外修筑了火道。 乾隆四十六年《创修陕西会馆碑》记

载了会馆四至:“北至尚、韩二姓房墙,通长三十四丈;南至赵府房墙,通长三十四丈;东至官街,横

计一十四丈;西至骆、马、苏三姓房墙,横计一十四丈。”①会馆长 34 丈,宽 14 丈,面积 476 平方丈,

占地约 8 亩。

会馆建成之后,陕西商人又于乾隆五十七年集资 240 两,交住持作为“久远香灯之资”,以维持

会馆的日常开支。 参与集资的商号共计 46 家,全部来自同州府,其中朝邑县 38 家,大荔县 7 家,还

有一家为澄城县。②

·54·

乾隆四十六年《创修陕西会馆碑》碑阴的会馆建筑图。

乾隆五十七年《陕西会馆捐助香灯银两字号姓名碑记》。

第8页

该会馆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重修,“将大殿以前至山门重新彩绘,复于戏台前建卷棚三楹,

其西建钟鼓二楼”,并建南北看台、碑亭、更亭以及土主神祠等,①会馆建筑更臻完备。 参与此次集

资的商号计有 150 余家,以及朝邑、蒲城、郃阳、药王四会,捐款总计 2 498.5 两。 其中,捐银最多的

万顺梓号为 140 两;其次为济兴秀、济兴亨两家,分别为 80 和 60 两;永盛合、永盛引两家共捐银 110

两;捐银最少为 1.2 两。 四会之中,朝邑会捐银 40 两,蒲城会 30 两,药王会 16 两,郃阳会 12 两。 在

乾隆年间的集资中我们已经看到,在武威的蒲城、朝邑商号各有 30 多家,郃阳也有 12 家,惟药王会

未见;若以平均每会 20 家计,实际参与集资的商人商号当超过 200 家。

二、靖远县索桥堡《山陕修路碑》所见之武威山陕商人

以上考察可以看到,乾隆年间汇聚武威的陕西商人有 300 多家;山西会馆的面积大于陕西会

馆,晋商人数当更多于陕商。 可惜武威的山西会馆未见碑刻存留,无法具体统计。 不过位于靖远县

小口村索桥堡黄河码头遗址的《山陕修路碑》,可为乾隆年间的武威晋商提供一些补充资料。

靖远县明代为靖虏卫,属陕西都司;清初改称靖远卫,隶甘肃省,雍正二年(1724)裁卫置靖远直隶

厅,八年降为县,属巩昌府,乾隆三年改属兰州府。② 《靖远县志》记载:“索桥堡城,前后设建处所不

一,故堡城尺丈亦无定据。 今考哈思吉堡西南六七里至黄河岸,又三四里至大口子、小口子,即昔年

初建索桥地也。 盖隆庆初创筑船桥以通往来,寻因河水泛涨,漂没无存,仍以船渡,其马头故迹犹

存。 万历年间创建芦塘,修筑新边,后又置索桥于哈思吉西十里;始亦用船桥,后因冲损,亦用船渡,

其马头故迹亦存。 万历二十九年始建一堡于河东,名为铁锁关,门上有石偈,额曰:‘索桥堡’。”③

索桥堡明代即为黄河渡口,曾在此建铁索桥,亦曾“设船桥以通往来”,几经毁损,其确切地址

有所变动。 万历年间在哈思吉堡以西的黄河岸边重建,额其名曰“索桥堡”。 清代该地仍为黄河渡

口,是山陕商人前往甘肃西部凉州、甘州、肃州乃至新疆贸易的重要通道。 梁份《秦边纪略》记言:

“索桥,黄河之津处也,名桥而实无之……黄河独兰州有镇远桥,连船施板,车马可通,为河东、西之

大道;索桥不过鼓棹浮舟,往来津渡而已。 庄、凉、甘、肃而往河东,自镇远、索桥外更无他途也。 桥

非大道,盖宁夏、固原往河西之捷径耳。 然西安商旅亦有不由兰州往河西而取道‘靖虏’以渡索桥

者,路捷三日也。 硖口在津处下流五里,河东即东岸哈思吉一带,暗门在河堧数步。 舟子日纳渡赀

一金于官,其利可知。”④由索桥堡西行至河西走廊比绕经兰州可“路捷三日”,故前往凉州、甘州、肃

州的商贾大多选择在此渡过黄河,以至索桥堡所征商税颇丰。 嘉道年间索桥堡每年征收“商税银

二百七八十两”,约为兰州府城皋兰县商税银 146.568 两的 2 倍。⑤

《山陕修路碑》即乾隆四十三年《大硕德胡公讳正宽平修船路功德碑序》,碑额为“山陕修路

碑”,该碑记载了山陕商人集资整修黄河东西两岸道路的经过,碑文记言:

……晋商胡兄讳正宽公,宾商哈思十有八载。 悯念索桥两岸途路不平,有意增修,奈工程

浩大,难以枚举。 于是岁之初夏……弟等于是纠合众客会馆公义(议),蒙众慨然诺许,情愿□

施□善果。 爰有字号不拘大小,共成一百七十家有余;捐银无论多少,总积三百四十两;不足,

陆续稍奉,以完功德……不数月而工程告竣,过往行人不以道途维难,要皆胡兄之心力所致耳。

因与众字号大家商酌,愿立碑石以□□胡兄之功德于不朽云。

据碑文记载,此次修筑黄河两岸道路系晋商胡正宽所倡,由山陕众商集资而成。 碑文落款为

·55·

嘉庆二十五年《重绘陕西会馆新建卷棚看台土主神祠钟鼓二楼碑亭园亭题名功德碑记》。

牛平汉主编:《清代政区沿革综表》,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458、453 页。

道光《靖远县志》卷 2《城池》。

梁份著,赵盛世等校注:《秦边纪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277—278 页。

道光《靖远县志》卷 5《课税》;道光《兰州府志》卷 5《田赋志·杂税》。

第9页

“凉城山陕合郡众字号”,故参与捐款者主要应是在凉州府城武威设有店铺的山陕商号。 十分庆幸

的是该碑也标注了每家商号的原籍,我们可藉以了解其地域分布,并与武威的陕西会馆碑进行比对。

据该碑统计,参与此次捐款的计有商人商号 204 家,①共捐银 342.91 两。 其中山西商号 91 家,

另有人名 10 个(估计应为行商),共捐银 187.95 两,占总额的 54.8%;陕西商号 84 家,人名 5 个,捐

银 127.66 两,占 37.2%。 甘肃的 14 家商号均来自凉州府,共捐银 27.3 两,占比 8.0%;其中有 12 家

来自武威,包括养骡店一家,脚行 6 家,是专门从事运输业者;另有一家脚行来自永昌县。 表 7 是乾

隆《山陕修路碑》所镌商人捐款的地域分布及其捐款统计,请参见。

表 7 索桥堡《山陕修路碑》所镌捐款商人的地域分布及其捐款统计

省 别 商号商人 捐款额(两) 所占% 分 布 府 州

山 西 91 家+10 人 187.95 54.8

平阳、汾州、太原、潞安等府及解、

绛二州

陕 西 84 家+5 人 127.66 37.2 西安、同州二府

甘 肃 7 家+脚行 7 家 27.3 8.0 凉州府

总 计 189 家+15 人 342.91 100.0

资料来源:乾隆四十三年《山陕修路碑》。

上表可见,参与集资的商人商号分布于山、陕、甘三省的七府二直隶州,其中山西商人来自晋中

和晋南,分属平阳、汾州、太原、潞安四府以及解、绛二直隶州;陕西商人来自西安、同州二府,甘肃商

人均来自凉州府。 以县为单位的统计则以山西曲沃、介休、夏县,陕西咸宁、三原、蒲城商号捐款较

多(详下)。 图 1 是《山陕修路碑》所见捐款商人商号的地域分布示意图,请参见。

图 1 索桥堡《山陕修路碑》所镌捐款商人的地域分布示意图

·56·

① 此系累计数,与碑文所载略有不同。

第10页

借助《山陕修路碑》所镌商号名称和籍贯,我们可与前述武威陕西会馆的捐款商号进行比对。

表 8 所列是索桥堡《山陕修路碑》与武威陕西会馆乾隆四十六年捐款碑中籍贯、名称完全一致的商

号及其捐款,请参见。

表 8 索桥堡修路碑与武威陕西会馆碑中籍贯、名称相同的商号及其捐款示例

索桥堡修路碑中的商号及其捐款 武威陕西会馆碑中的商号及其捐款

陕西西安府:

咸宁县永盛合李生香 2.40 两 咸宁永盛合 364.0 两

咸宁县永盛傅傅应□ 2.40 两 咸宁永盛傅 276.0 两

咸宁县永盛恒白 淳 2.40 两 咸宁永盛恒 56.0 两

咸宁县合盛川囗仪淳 1.20 两 咸宁合盛川 61.8 两

咸宁县信德恒杜 淳 2.40 两 咸宁信德恒 41.4 两

咸宁县世兴德梁 博 2.40 两 咸宁世兴德 40.7 两

咸宁县义合永耿大显 0.60 两 咸宁义合永 38.1 两

咸宁县德盛生杨存义 1.20 两 咸宁德盛甡 35.7 两

西安府顺兴德杜文孝 1.20 两 咸宁顺兴德 24.9 两

长安县世兴盛蔡世兴 2.40 两 长安世兴盛 27.5 两

三原县和顺英王念慈 2.40 两 三原和顺英 16.5 两

三原县永和东王庆发 1.20 两 三原永和东 3 两+

泾阳县永盛公唐 纪 1.20 两 泾阳永盛公 202.0 两

富平县永盛合陈 琏 1.20 两 富平永盛合 124.2 两

陕西同州府:

蒲城县隆泰奎纪 仁 2.40 两 蒲城隆泰魁 178.3 两

蒲城县义兴隆 1.20 两 蒲城义兴隆 156.2 两

蒲城县三益布店陈际虞 2.40 两 蒲城三益店陈际囗 62.0 两

蒲城县恒顺店韩毓英 1.20 两 蒲城恒顺店王元善 62.0 两

蒲城县三合公陈文元 1.20 两 蒲城三合公 8.0 两

朝邑县大顺张记 0.12 两 朝邑大顺张 175.0 两

朝邑县元盛现刘化朝 2.40 两 朝邑元盛现 39.5 两

朝邑县大亨穆记 0.24 两 朝邑大亨穆 30.3 两

朝邑县永顺张记 0.12 两 朝邑永顺张 28.9 两

朝邑县通顺张胡生囗 1.20 两 朝邑通顺张 25.5 两

朝邑县顺兴王记 0.12 两 朝邑顺兴王 40.9 两

甘肃凉州府:

武威县长裕兆张裕善 8.0 两 武威长裕兆 153.8 两

武威县万顺梓陈奇训 3 两+ 武威万顺梓 43.4 两

镇番县永盛合马 钺 4.0 两 镇番永盛合 140.0 两

资料来源:乾隆四十三年《山陕修路碑》、乾隆四十六年武威陕西会馆捐款碑。

·57·

第11页

上表可见,索桥堡《山陕修路碑》中有近 30 家商号的名称、籍贯与武威陕西会馆碑完全一致,

应是同一家字号。 这恰好验证了笔者此前的估计:在索桥堡参与修路的商号大多在武威设有店铺。

《山陕修路碑》的记载既有商号名称也有捐款者姓名,这些捐款者应是该字号往来贩货的伙计;而

武威的捐款碑中大多只列商号名称,个别有姓名者如蒲城恒顺店王元善与《修路碑》中的韩毓英不

一致,估计应是掌柜与伙计的差异。 换言之,武威较大的商号大多会派伙计赴内地采购商货,故而

经常往返于索桥堡的黄河两岸,表 8 中武威陕西会馆碑的商号捐款确实较高,前述咸宁、富平、镇番

的三家“永盛合”均赫然在列。

除表 8 所列地域和名称完全一致的字号外,还有一些虽字面不完全吻合,仍有可能是同一商号

者,如索桥堡《修路碑》中的“三原县济兴号”与武威陕西会馆碑中的三原县济兴秀、济兴亨,《修路

碑》中的蒲城县正兴老店、正兴布店、正兴号与武威会馆碑中的蒲城正兴店、正兴成、正兴合、正兴

元,《修路碑》中的富平县天玺行与武威会馆碑中的富平县天玺玉等;还有醴泉县的万盛囗与万

盛号,朝邑县的复兴号与复兴囗、囗兴杨与新兴杨等也可能是同一字号,因字迹不清而不能完全

匹配。

索桥堡《山陕修路碑》所镌山西商号共计 91 家,主要来自平阳、汾州、太原等府和解、绛二直隶

州。 现将该碑的晋商字号开列如下:

表 9 索桥堡《山陕修路碑》中 91 家山西商号的地域分布及其捐款统计

府县别 商号名称 捐款额(两)

平阳府:

曲沃县

兴隆合、合义衡、益顺合、全盛川、兴隆川、长盛川、长顺奎、兴盛公、通顺

公、瑞祥店、奎兴布店、顺成和、天成协、天成合、永远合、晋顺公、通顺生、

永合公、三成生、万兴铺、复兴和、乾盛东、合义成、仪盛支、恒裕成、和合

甫、合盛兴、合义宏

66.00

襄陵县 恒盛□、公正合、同益公、永盛公、长盛奎、聚茂和、聚茂东 13.60

太平县 长顺裕、万顺和、新盛公、恒顺正、恒顺店、囗恒奎、连盛西、恒盛囗号 11.30

临汾县 恒顺永 1.20

翼城县 瑾兴号 0.24

合 计 45 家,捐银 92.34 两,占比 49.9%

汾州府:

介休县

永盛连、充涌□、长生彩、天延□、源成徽、永盛义、大顺文、庆盛永、隆昌

济、清汉公、义丰锡、庆裕吉

26.20

汾阳县 德盛公、义盛远、聚盛奎、晋太号、晋义店、通义永、永盛记、三台号 11.80

合 计 20 家,捐银 38 两,占比 20.5%

太原府:

徐沟县 天顺号、徵太号、万锦号 3.40

祁 县 晋隆□ 4.00

阳曲县 丰太宁 1.20

太原县 永盛成 1.20

合 计 6 家,捐银 9.8 两,占比 5.3%

潞安府: 屯留县天成合,捐银 1.2 两,占比 0.7%

·58·

第12页

续表

府县别 商号名称 捐款额(两)

解州直隶州:

夏 县

和顺观、益盛济、合义铺、天字信、隆盛正、天顺和、天成和、广聚号、广太

和、正祥大、永丰正、协盛恒、兴隆号、永和成

27.20

合 计 14 家,捐银 27.2 两,占比 14.7%

绛州直隶州:

绛 县 复盛祥、复盛宫、复盛正、天成合 16.00

闻喜县 通顺恒 0.50

合 计 5 家,捐银 16.5 两,占比 8.9%

总 计 91 家,共捐银 185.04 两

资料来源:乾隆四十三年《山陕修路碑》。

注:另有人名 10 个,共捐银 2.91 两,未计入。

上表可见,参与捐款的晋商字号以平阳府数量最多,计有 45 家,共捐银 92.34 两,约占晋商捐

款之半;汾州府商号 20 家,捐银 38 两,占比 20.5%;太原府商号 6 家,捐银 9.8 两,占比 5.3%;解州

直隶州的 14 家商号均来自夏县,共捐银 27.2 两,占比 14.7%;绛州直隶州商号 5 家,捐银 16.5 两,

占比 8.9%;惟潞安府商号只有一家。 以县为单位的统计则以曲沃县商号数量和捐款最多,其次为

夏县、介休县,仅这三县即有商号 54 家,共捐银 119.4 两,占晋商捐款总额 60%以上。 既然陕西商

号多在武威城开设店铺,那么这些晋商字号大多也应在武威设有店铺。

在上一节的考察中我们看到,乾隆年间活跃在武威的陕西商人仅有名号可考者已有三百多家,

如果考虑到武威的山西会馆规模大于陕西会馆,索桥堡《山陕修路碑》中的晋商字号也多于陕商,

则武威的晋商数量当超过陕商。 又据《武威县志》记载,乾隆年间武威有当铺 274 座,征收当税银

1 370两,远超过兰州的 660 两,①其金融业即便在内地亦属发达之列。 典当业是山西商人的强项,

这些当铺应主要由晋商经营。 故笔者估计,乾隆年间活跃在武威的山、陕二省商人至少有六七百

家。 武威的商货转运范围也超过兰州,其商品有很大部分转销甘肃西部的甘州、肃州乃至新疆,乾

隆《武威县志》记载:“河以西之商贾凉庄为大,往者捷买资甘、肃,今更运诸安西、沙、瓜等,以利塞

外民用”。② 就目前所见资料,武威是乾隆年间甘肃最大的商业城市,其商业规模和腹地范围均超

过省城兰州。③

三、武威山陕商人从内地输入的主要商品及其转运路线

那么,武威的山陕商人主要经营什么商品呢? 索桥堡《山陕修路碑》所镌商号中有奎兴、长益、

三益、正兴等布店,武威陕西会馆的捐款碑中有“合盛茶”和药王会,布匹、茶叶、药材应是其经营的

重要内容。 又据乾隆九年清政府与准噶尔“肃州贸易”的商货统计,绸缎布匹占内地销售给准噶尔

货物总值的 76%,茶叶占比达 10.2%,还有大黄、磁器、糖、宗教用品等各种杂货。④ 乾隆四十三年

·59·

乾隆《武威县志》,《地里志·杂税》(不分卷);道光《兰州府志》卷 5《田赋志·杂税》。

乾隆《武威县志》,《风俗志》(不分卷)。

乾隆年间汇聚在兰州的山陕商号约有 500 余家,主要是为本城居民服务,其转销范围大体只涉及西宁府,详情

参见许檀《清代中叶山陕商人在甘肃的经营活动———以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22 年

第 1 期)。

张羽新:《肃州贸易考略(下)》,《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 年第 1 期。

第13页

“高朴私鬻玉石案”涉案的山陕商人中,在“凉州府开磁器铺”的陕商师四,“肃州绸缎杂货店”的晋

商李尚贤、赵爱,以及“在肃州日新店开张杂货生理,领凉州陈成章、泾阳何兴邦本钱行运四五年”

的陕西蒲城县王洪绪等,①也都以经营绸缎、磁器、杂货为主。

乾隆《甘州府志》记有:“布絮其来自中州,帛其来荆扬”;②乾隆年间陕西巡抚陈宏谋的记载

称:陕西一省“绸帛资于江浙,花布来自楚豫”;③同治年间陕西巡抚蒋志章也说:“潼关冲要,行旅必

经。 在承平之日,东来皖豫各贩以绸缎、南杂各货为大宗,川甘东去之商以水烟、药材等物为巨

贾”。④ 武威输入的绸缎、布匹、杂货等主要来自河南、湖北以及江南,西安、洛阳、潼关、泾阳、索桥

堡等是内地商货贩往武威的重要转运节点。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 1872 年的旅行日记中记载:“西安府是我在中国见到的仅次于北京

的最雄伟的城市。 城墙长 40 里,墙体与北京的一样高……街道笔直,热闹非凡,商店云集,店里商

品琳琅满目”;在“叛乱之前(指咸同年间的陕甘回民起义),中国经北路跟俄国,经南路跟土耳其斯

坦有着重要的贸易往来,主要的贸易品是苏州的丝绸、湖北、湖南等地的茶叶,还有糖,西安府是这

些商品的堆货场。 你在这里问西安府与哪里有贸易联系,得到的回答首先是苏州和杭州,其次是汉

口。 去那里很便宜,因为只要 5 天的陆地行程先到龙驹寨,再从那里走水路即可到达。 西安府这里

平时汇集了来自东南各省(包括广东),也有来自十分富饶的汉中府和来自四川的商品,然后从这

里把商品运往陕西和整个西部各地。”⑤

河南是甘肃棉布的重要来源地之一。 乾隆《孟县志》记载,“孟布驰名,自陕甘以至边墙一带远

商云集,每日城镇市集收布特多”,以至“车马辐辏,廛市填咽”;⑥孟津县也是“邑无不织之家,秦陇

巨商终年坐贩邑中”。⑦ 洛阳、偃师、临颍、许州等处所产棉布也多销往甘肃。 同治年间晋商余庆堂

号《各处办布底稿》记载了洛阳棉布经陕西泾阳发往凉州府城武威的转运路线和脚价:“由洛邑发

泾(阳),二大、小包作一担,每担至泾脚元银三两二……路过潼关,每大包上厘金税钱一百二”;从

泾阳发凉州,“每担脚银两三四至二两三四,活价”;“每担出担儿钱五文,河税银七分;常〔长〕武县

厘金六包作一担,每担厘金钱四百”;至“凉州落地税二大包作一担,每担出税银三钱一,又出担儿

钱三(文)”。 河南中部许州的五女店也是重要的棉布产地,棉布从五女店经潼关、泾阳至凉州府城

的运费为:“由五女(店)发凉州……每担至潼关脚元银一两三”,“潼关至泾阳每担脚银二钱”,泾

阳发凉州,“每担脚元银一两五”;其间在哈思吉堡(即索桥堡之对岸)过黄河,“河税银每担车银八

分,它(驼)脚银七分”;“进凉城每担上税银二钱七八五”。⑧ 余庆堂号文书虽是同治年间的记载,

但这条商路则是从明代一直延续下来的,在清初商书《天下路程图引》中即有记载。⑨

洛阳也是棉布加染的一个重要地点,余庆堂号《各处办布底稿》开列有洛阳的染布价格:染正

顶蓝银七分,伏青双底、油绿双底六分,正号双青双底五分,二三号双青底四分,临颍双青底三分,鱼

月白月蓝三分;染桃红三钱,伏青一钱〇五,大红、京酱棕、铁色、油果录(绿)一钱,临漳灰、秋香金、

·60·

故宫博物院编:《史料旬刊》第 26 期,第 466、471 页;第 28 期,第 600 页。

乾隆《甘州府志》卷 6《食货·市易》。

陈宏谋:《巡历乡村兴除事宜檄》,贺长龄等编:《清经世文编》卷 28,北京:中华书局 1992 年版,第 690 页。

同治九年十一月十五日蒋志章奏折,转引自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1840—1949)第一卷,北京: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7 年版,第 600 页。

[德]李希霍芬著,李岩、王彦会译:《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 年版,第 603、604 页。

乾隆《孟县志》卷 4 上《田赋·物产附》。

嘉庆《孟津县志》卷 4《贡赋·土产》。

《同治十年余庆堂各处办布底稿》,刘建民主编:《晋商史料集成》 第 68 册,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8 年版,第

143—144、113—118 页。

憺漪子辑,杨正泰校注:《天下路程图引》卷 2,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488—489、493 页。

第14页

平鹅米黄三分,等等。① 棉布在洛阳染色后,经潼关入陕西,再转运陕甘各地。 乾隆年间洛阳潞泽

会馆的集资中有 53 家“扪布坊”,当即是对布匹进行整染加工的作坊。②

洛阳也建有山陕会馆,“创自康熙雍正间……嘉庆中雨风剥蚀,颇有倾颓”,遂集资重修,至道

光十五年竣工。③ 将武威陕西会馆和索桥堡《山陕修路碑》中的捐款商号与洛阳山陕会馆进行比

对,也可确认活跃在武威的山陕商人与洛阳有较密切的联系。 表 10 所列是乾隆年间武威创建陕西

会馆与嘉道年间洛阳重修山陕会馆捐款中的同名商号,表 11 是索桥堡《山陕修路碑》和洛阳山陕

会馆捐款碑中的同名商号,请参见。

表 10 乾隆年间武威陕西会馆与嘉道年间洛阳山陕会馆捐款碑同名商号示例

乾隆年间武威陕西会馆的捐款商号 嘉道年间洛阳山陕会馆的捐款商号

商号名称 商号籍贯 捐款额(两) 商号名称 捐款额(两)

济兴秀 西安府三原县 223.5 济兴秀 28.0

永盛公 西安府泾阳县 202.0 永盛公 1.5

通顺兴 西安府长安县 105.3 通顺兴 24.0

永盛恒 西安府咸宁县 56.0 永盛恒 0.8

商号名称 商号籍贯 捐款额(两) 商号名称 捐款额(两)

义顺合 西安府咸宁县 19.3 义顺合 1.0

义兴隆 同州府蒲城县 156.2 义兴隆 146.0

通顺张 同州府朝邑县 25.5 通顺张 14.0

宝源张 同州府朝邑县 16.9 宝源张 17.0

大生张 同州府朝邑县 14.8 大生张 14.0

二合号 同州府韩城县 6.7 二合号 1.5

三合号 同州府韩城县 6.3 三合号 0.5

新盛合 同州府韩城县 1.2 新盛合 14.0

恒生永 汉中府南郑县 1.2 恒生永 2.5

长盛公 不 详 6.6 长盛公 0.6

资料来源:武威陕西会馆乾隆四十六年捐款碑、洛阳山陕会馆道光十五年《东都山陕西会馆碑记》。

·61·

《同治十年余庆堂各处办布底稿》,刘建民主编:《晋商史料集成》第 68 册,第 122 页。

乾隆二十四年《建修关帝庙潞泽众商布施碑记》,许檀编:《清代河南、山东等省商人会馆碑刻资料选辑》,天津

古籍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56 页。

道光十五年《东都山陕西会馆碑记》,许檀编:《清代河南、山东等省商人会馆碑刻资料选辑》,第 60 页。

第15页

表 11 索桥堡《山陕修路碑》与洛阳山陕会馆捐款碑同名商号示例

乾隆年间索桥堡的捐款商号 嘉道年间洛阳山陕会馆的捐款商号

商号名称 商 号 籍 贯 捐款额(两) 商号名称 捐款额(两)

兴隆合 山西平阳府曲沃县 4.0 兴隆合 29.0

兴盛公 山西平阳府曲沃县 4.0 兴盛公 7.0

永顺成 山西太原府太原县 1.2 永顺成 40.0

永盛公 山西平阳府襄陵县 2.4 永盛公 1.5

永盛公 陕西西安府泾阳县 2.4

永盛恒 陕西西安府咸宁县 2.4 永盛恒 0.8

义兴隆 陕西同州府蒲城县 1.2 义兴隆 146.0

通顺张 陕西同州府朝邑县 0.12 通顺张 14.0

复兴杜 陕西同州府 0.24 复兴杜 0.5

资料来源:索桥堡乾隆四十三年《山陕修路碑》、洛阳山陕会馆道光十五年《东都山陕西会馆碑记》。

从乾隆四十年代到洛阳山陕会馆重修的嘉道年间时隔四五十年,就笔者以往的研究,能够维持

数十年经营的商号数量有限。 不过表 10 中还是有同名商号 14 家。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些捐

款较高者,如义兴隆号在武威的集资中抽厘 156.2 两,在洛阳也捐款 146 两,该字号在两地的经营

规模均相当可观。 而济兴秀、永盛公、通顺兴三家商号在武威捐款高达百余两乃至 200 余两,而在

洛阳的捐款只有 20 余两,甚至更少。 这有两种可能:其一,该字号以武威为主要经营地,洛阳只是

它的分号;也有另一种可能,武威的捐款是在乾隆年间,在其后的 40 多年中其经济实力有所下降。

由于洛阳会馆的商号没有标注籍贯,笔者不排除会有重名商号;可以肯定的是,其中至少有一部分

是同一家商号。

表 11 中的同名商号更少些,不过包括山、陕二省。 其中山西商号来自曲沃、太原,陕西商号来

自咸宁、蒲城、朝邑等县;此外,山西襄陵和陕西泾阳均有名为“永盛公”的商号,笔者不能确定是哪

一家,以及这两家商号是否有所关联。 在表 10 和表 11 中都出现的商号数量更少,只有义兴隆、永

盛公、永盛恒、通顺张等数家;即便如此,也足以反映武威、索桥堡和洛阳三地之间的联系了。

※ ※ ※ ※ ※

综上,乾隆年间汇聚在武威的山、陕二省商人合计有六七百家,其中陕商主要来自关中的西安、

同州二府,晋商则来自晋中和晋南,主要分布于平阳、汾州、太原等府和解、绛二直隶州。 山陕商人

从内地输入的商货主要有绸缎、布匹、杂货等,西安、洛阳、潼关、泾阳、索桥堡等地是商货转运的重

要节点。 就目前所见资料,武威是连通中原与甘肃西部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乃至新疆的

重要转运枢纽,其商业规模和腹地范围都超过了省城兰州。

·62·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线上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