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点兵 高考模拟卷汇编 语文 答案

发布时间:2023-5-16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考场点兵 高考模拟卷汇编 语文 答案

全国各省市高考模拟卷(一)南京高三2022年9月高考摸底卷1.D (移花接木,“文学内化于历史”不是“忽略历史语境研究”的结果,而是“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理解”的结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文中信息的能力。D.“导致文学内化于历史”错,移花接木。材料一第五段提到“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理解此种艺术手法的产生,这样就形成了文学内化于历史而不是从历史中抽象出来研究的趋势”,由此看出,“文学内化于历史”不是“忽略历史语境研究”的结果,而是“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理解”的结果。故选D。2.D (A项说法绝对,纷争不一定发生在结论“针锋相对”的派别之间;结论有所不同也可能发生纷争。B项立场错解,“不应该提倡回归文本、回归文学特性”错。据原文可知,作者反对的是“在回归文本、回归文学特性的研究中回到一种传统的趣味主义”。C项无中生有,“故意”于文无据)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说明一切学术论争发生在研究时间接近、研究目标一致而结论却针锋相对的不同派别之间”错,说法绝对,纷争不一定发生在结论“针锋相对”的派别之间;结论有所不同也可能发生纷争。B.“不应该提倡回归文本、回归文学... [收起]
[展开]
考场点兵 高考模拟卷汇编 语文 答案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全国各省市高考模拟卷(一)

南京高三2022年9月高考摸底卷

1.D (移花接木,“文学内化于历史”不是“忽略历史语

境研究”的结果,而是“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理解”的

结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文中信息的能力。

D.“导致文学内化于历史”错,移花接木。材料一第

五段提到“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理解此种艺术手法的

产生,这样就形成了文学内化于历史而不是从历史中

抽象出来研究的趋势”,由此看出,“文学内化于历史”

不是“忽略历史语境研究”的结果,而是“放在历史的

语境中去理解”的结果。故选D。

2.D (A项说法绝对,纷争不一定发生在结论“针锋相

对”的派别之间;结论有所不同也可能发生纷争。B

项立场错解,“不应该提倡回归文本、回归文学特性”

错。据原文可知,作者反对的是“在回归文本、回归文

学特性的研究中回到一种传统的趣味主义”。C项无

中生有,“故意”于文无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

力。A.“说明一切学术论争发生在研究时间接近、

研究目标一致而结论却针锋相对的不同派别之间”

错,说法绝对,纷争不一定发生在结论“针锋相对”的

派别之间;结论有所不同也可能发生纷争。B.“不应

该提倡回归文本、回归文学特性”错,原文说“研究回

归文本、回归文学特性”会导致“传统的趣味主义”“以

所谓的审美非功利,来遮蔽对历史、对意识形态的诊

断”,据此可知,作者反对的是“在回归文本、回归文学

特性的研究中回到一种传统的趣味主义”。C.“因为

其故意穿凿附会而忽略作品的文学艺术特征”错,原

文中提到索隐派专门“探求隐藏在小说作者与故事情

节背后的本事,以据此阐释小说文本的‘微言大义’”。

这些解读多建立在拆字猜谜、牵强附会的基础上。又

提到“影射研究实亦政治性的、道德性的索隐研究,多

有硬解、曲解之嫌”,这是研究派别的表现,并没有“故

意”的意思,所以属于无中生有,“故意”原文无据。故

选D。

3.A (论点错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作者对学术争论

意义和原因的认识”错误,材料一第一段只分析了原

因,未谈及学术争论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

力。A.“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作者对学术争论意义和

原因的认识”错误,材料一第一段“笔者认为,这种回

避,一方面是时间因素,可能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

表的时间过早,……。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商榷与对

话的前提是两者目标一致。”只分析了原因,但未谈及

学术纷争的意义。故选 A。

4.① 将红学的历史学、思想、文学研究对象放在历史的

语境中,对其进行考察;② 把红学研究的眼光扩大到

整个中国文化历史的发展脉络中,扩大到整个世界史

的学术趋势中。(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概念、筛选文中信息的

能力。根据材料一原文标题《以历史化态度推进红学

的发展》可知,红学研究的“历史化态度”主要在材料

一中体现。根据材料第三段“无论历史学、文学还是

思想的研究,都需要一个历史化的过程,这才有可能

达成文学、历史学与思想研究的有机融合,甚至达成

研究范式的突破”,倒数第二段“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

理解此种艺术手法的产生,这样就形成了文学内化于

历史而不是从历史中抽象出来研究的趋势”,最后一

段“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立场和方法就是不断地将研

究对象历史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红学的精髓”,从以上

信息可归纳出:将红学的历史学、思想、文学研究对象

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对其进行考察。根据材料一最后

一句“如果能够把眼光放在整个中国文化历史的发展

脉络中,放在整个世界史的学术趋势中,重新定位《红

楼梦》,我们的研究格局就可能会有更大发展”可归纳

出:把红学研究的眼光扩大到整个中国文化历史的发

展脉络中,扩大到整个世界史的学术趋势中。

5.① 索隐与考证都是一种历史学研究,彼此间展开的

关于本事问题的对话和商榷,具有历史学研究价值;

② “新红学”研究的不同派别,其研究重点虽有所不

同,但若将其有机融合,则可望实现研究范式的突破。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文中要点的能力。关于价值

的讨论,根据材料一原文“归根到底说,索隐和考证其

实都是一种历史学的研究,都是在小说外寻找现实的

本事。王国维没有涉及小说的本事问题,胡适等人就

不便与王国维展开对话。而索隐派毕竟也在进行本

— 1 —

第2页

事研究,故而双方可以进行商榷,这样的商榷也是有

价值的”可归纳出:“新红学”考证派,与以蔡元培为代

表的索隐派进行关于本事研究的对话和商榷,具有

《红楼梦》的历史学研究价值。根据原文“……胡适的

批评偏历史,俞平伯的批评偏艺术,而王国维的批评

偏思想,如果三者合一,那么‘新红学’的面貌就会很

全面,可望达成一种研究范式的突破……无论历史

学、文学还是思想的研究,都需要一个历史化的过程,

这才有可能达成文学、历史学与思想研究的有机融

合,甚至达成研究范式的突破”可归纳出:“新红学”研

究有的偏于历史,有的偏于思想,有的偏于文学,它们

有机融合,可望实现研究范式的突破。关于优势的讨

论,根据材料二原文“那么,以胡适、俞平伯等考证派

红学(‘新红学’)为代表的本事批评是否更容易被接

受一些呢? 答案无疑是确定的,因为胡适所用材料

‘人人都知道’,所用方法则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

证’”可归纳出:以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研究所用材

料“人人都知道”,所用方法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

证”,其本事批评较有说服力。

6.A (B项错在“清莲从小就具有清廉的品质”。C项

错在“母亲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D 项“既……,

更……”,递进关系颠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

能力。B.“清莲从小就具有清廉的品质”错。“我想

瞟她一个答案,她给了我一个杏目圆瞪”,表现清莲特

别坚持原则,谈不上清廉。C.“母亲没有受过良好的

教育”错。母亲反复出现的口头禅“穷讲究”是因为对

姑妈的“偏见”,与她有受没受过良好的教育没有关

联,且文中没有母亲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描述。D.

小说主题 是 表 现 姑 妈 一 家 坚 持 原 则,做 人 准 则,

“既……,更……”,递进关系颠倒。故选 A。

7.C (错在“父亲的正面评价”。文中父亲对隆达从未

有过评价,只在背地里教育“我”时,正面评价过姑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

能力。C.“父亲的正面评价”错。文中父亲对隆达从

未有过评价,只在背地里教育“我”时,正面评价过姑

妈。故选C。

8.母亲口中的“穷讲究”,指姑妈在日常为人处世上用超

出自己社会地位或经济水平的标准来“打肿脸充胖子

(充门面)”;姑妈生活中的“穷讲究”,表现为生活虽然

清贫甚至一度艰难但始终葆有对美好生活、生活品位

的向往与追求,对待人接物不卑不亢、礼貌周全原则

的执着与坚守。(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鉴赏人物形象的

能力。“穷讲究”指按照超出他社会地位和经济水平

的要求生活。这种超出现实标准的高标准要求就是

我们所说的“穷讲究。”它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

对于日常的讲究态度。结合“我觉得悦目爽口,母亲

却说:‘穷讲究!’”“亲常撇着嘴说:‘以为自己是大户

人家啊? 穷讲究!’”“母亲摇着头叹道:‘都快穷得舔

灰了,还在讲究个啥呀!’”母亲口中的“穷讲究”,着重

指“穷”,带着对姑妈的一些偏见,指姑妈在日常为人

处世上用超出自己社会地位或经济水平的标准来“打

肿脸充胖子(充门面)”。

“姑妈的儿子雪松得了小儿麻痹症,因治病家里债台

高筑。请拜年客时,姑妈就用绿豆丸子代替肉丸子

……炸藕片用青菜叶托底”请拜年客时菜品讲究,“姑

妈给我们拜年却带来两个书包。蓝色劳动布书包是

给我的,碎花布拼接的书包是给妹妹红霞的”拜年时

回赠书包讲究,“红霞解下书包后,却在里面发现了一

块钱,我也在我的书包里发现了一块钱。肯定是姑妈

趁我们不注意还回来的”包里藏钱返还压岁钱讲究,

“清莲身着碧绿旗袍,头戴粉色花冠,宛若荷花仙子。

她微笑着向来客行鞠躬礼,以两筒'状元饼’答谢”“这

状元饼’是姑妈……用粉红蜡纸将十个酥饼封为一

筒,大红绸带系花。可讲究啦!”高考夺魁后答谢礼状

元饼讲究,“我夫人清莲有记账的习惯……她常说,白

来的钱,不归家……”教育出的子女讲究。姑妈家生

活清贫,但是不管什么事都做的“讲究”,姑妈生活中

的“穷讲究”,表现为生活虽然清贫甚至一度艰难但始

终葆有对美好生活、生活品位的向往与追求,对待人

接物不卑不亢、礼貌周全原则的执着与坚守。

9.清莲:① 生活中的祝愿,如清莲般清香怡人;② 精神

上的期许,如清莲般高洁;③ 道德上的追求,谐音“清

廉”。(4分;每点1分,答对三点即可)举例:① 鲁迅

《药》中,以华家、夏家代表“华夏”,以“夏瑜”影射“秋

瑾”,深化民族悲剧的主旨。② 《红楼梦》中,甄士隐

谐音“真事隐”,贾雨村谐音“假语存”,暗示写作意图

(“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衍出一段故事来”,即

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将贾府四千金分

别取名“元春”“迎春”“探春”“惜春”,隐含“原应叹息”

之意,寄寓了作者对她们悲剧人生的叹惋之情。(2

— 2 —

第3页

分。举例正确,1分;寓意揭示,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

的解读的能力。“清莲”故姑妈女儿的名字,自古一

来,“清莲”意味着高洁的情操,可见“清莲”的命名,寄

予长辈对孩子的美好祝愿以及期许,希望孩子如莲花

般清香,如清莲般高洁;由文中“午宴上,亲友们谈到

隆达,大多跟我一样,坚信他没事。当过私塾先生的

二叔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隆达身边有清莲,不

可能有事。’”“我夫人清莲有记账的习惯,我们家的每

一笔收入和支出,都分门别类记得清楚。家里大大小

小的账本,有一百多个。她常说,白来的钱,不归

家……”“调查结果,连省监委调查员都惊讶,他们从

来没有见到过如此账目清楚、清正廉洁的官员。隆达

因此被评为'全市廉政先进人物’”可知,“清莲”亦指

“清廉”,意指道德上的崇高追求。文学作品中人物,

有一些暗喻或谐音的命名规则,鲁迅《药》中的“华老

栓”、“华小栓”暗喻老少两代民众,都是麻木愚昧的看

客,为救自己而去取革命者的鲜血,吃人血馒头。而

“华”字暗喻中华,“栓”字谐音“拴”。“老栓”了还有

“小拴”,并没有改变多少。其中的革命者“夏瑜”暗喻

革命家秋瑾,“秋”对应“夏”,“瑾”对应“瑜”都为美玉,

一语双关。《红楼梦》中的命名也是如此,很多名字有

些暗喻、谐音的意思。贾宝玉谐音“假宝玉”,是具有

反叛精神的“真顽石”;甄士隐谐音“真事隐”,贾雨村

谐音“假语存”,晴雯寓意晴天的云彩,只是“彩云易

散”,也有说谐音“情文”的,贾政谐音假正,寓意迂腐、

假正经、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元春”“迎春”“探

春”“惜春”,隐含“原应叹息”之意,寄寓了作者对她们

悲剧人生的叹惋之情。

10.A (根据上文李光弼对将士们的要求“万众齐入,

死生绝之”,判断“齐进致死”不能断开,可排除B、C;

“光弼”是“驱俘囚临河示之”的主语,应与前面断开,

排除D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众将领

都冒死进攻,呼喊之声惊天动地,叛军顿时大败,被

杀一千余人,被俘虏五百人,掉进水中被淹死的有一

千余人,周挚仅带领数名骑兵逃走。史思明不知道

周挚已被打败,还在南城进攻,李光弼把俘虏的叛军

赶到河边上让史思明观看。根据上文李光弼对将士

们的要求“万众齐入,死生以之”,判断“齐进致死”不

能断开;“呼声”是“动天地”的主语,在其前断开。可

排除掉BC。“驱俘囚临河示之”是“光弼”的谓语,中

间不应断开,排除D。故选 A。

11.D (错在“其意与‘教使者言单于’一句中的“使者”

相同”。文中指受命办事的人,而“教使者言单于”中

的“使者”指奉命出使的人)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

词语含义的能力。D.“其意与‘教使者言单于’一句

中的‘使者’相同”错误。文中指奉命办事的人,而

“教使者言单于”指奉命出使的人,故二者词义不相

同。故选D。

12.B (错在“史思明让刘龙仙去辱骂李光弼”。从文

中“龙仙恃勇……慢骂光弼”看,辱骂李光弼是刘龙

仙侍勇擅行,与史思明无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B.

“史思明让刘龙仙去辱骂李光弼”错误。从文中“龙

仙恃勇……慢骂光弼”看,史思明是派遣刘龙仙挑战

官军,但辱骂李光弼则是刘龙仙倚仗自己的英勇做

出的举动,和史思明无关。故选B。

13.(1)(白孝德)回答说:“请允许我挺身前往取来刘龙

仙的人头。”李光弼被他的壮志感动,但还是坚持询

问他究竟需要多少人马。评分建议:“请”“壮”“固”

各1分,句意1分。(2)万一在战斗中失利,你们在

前面死于敌手,我就在这里用刀割颈自杀,不会单单

让你们战死的。评分建议:“前死”“自刭于此”“不

令”各1分,句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请”,请允许我;“壮”,意动用法,认为……雄

壮;“固”,坚持;“所须”,需要的人马。(2)“前”,前

面;“自刭于此”,“于此自刭”,状语后置句;“自刭”,

自杀;“独死”,单独死去;“死于敌”,被动句式,被敌

人杀死。

14.① 敌我双方实力相当,撤退是大忌。② 现在毫无

理由地丢弃大片土地,会助长敌人气焰。③ 此时进

军才能做到攻守自如,表里照应。(每点1分,意思

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

力。从“两敌相当,贵进忌退”可知,敌我双方实力相

当,撤退是大忌。从“。今无故弃五百里地,则贼势

益张矣”可知,现在无理由地丢弃大片土地,会助长

敌人气焰。从“不若移军河阳,北连泽潞,利则进取,

不利则退守,表里相应,使贼不敢西侵,此猿臂之势

— 3 —

第4页

也”可知,此时移军河阳才能做到攻守自如,表里照

应。

参考译文:

史思明率兵乘胜西攻郑州。李光弼整军缓缓而

行,到了洛阳,对留守韦陟说:“叛军乘胜来攻,我们

应该按兵不动,不宜与敌速战速决。看形势洛阳城

难以坚守,你有什么计策呢?”韦陟请求留兵于陕郡,

退守潼关,占据险要之地,以挫敌锋锐。李光弼说:

“两军实力相当,贵进忌退。现在毫无理由地放弃方

圆五百里土地,叛军的气焰就会更加嚣张。不如将

军队调遣到河阳,北与泽潞兵相连,如果有利就进

取,不利就退守,里外相应,使叛军不敢向西进攻,这

形势就好似猿猴伸缩自如的手臂,说到朝廷中的礼

仪,我不如你;如果论指挥军事,你不如我。”韦陟没

有说话。

冬季的十月丁酉(初四),肃宗下制书要亲自征

讨史思明,因群臣上表进谏才停止(御驾亲征)。史

思明率兵来攻打河阳,派骁将刘龙仙到城下来挑战。

刘龙仙仗着勇力,把右脚举起来放在马鬣上,谩骂李

光弼。李光弼看着各位将领说:“哪一位能(为我)把

他的头颅取来?”白孝德请求前往。李光弼问道:“你

需要多少兵马?”(白孝德)回答说:“请允许我挺身前

往取来刘龙仙的人头。”李光弼被他的壮志感动,但

还是坚持询问他究竟需要多少人马。白孝德说:“希

望挑选五十名骑兵出营门为后援,并请求大军在后

面擂鼓叫喊以助威。”李光弼抚着白孝德的后背派他

出战。白孝德挟着两根长矛策马趟过湍急的水流冲

向敌阵,刘龙仙箭都没来得及射出,就绕着河堤逃

跑,白孝德追上他,砍下他的头颅,带着他的头颅回

到军营。叛军士卒(看见后)十分惊骇。

叛军大将周挚又集中兵力逼近北城。李光弼立

刻率兵进入北城,登上城头望着叛军说:“敌人虽然

兵多,但混乱而不整齐,用不着害怕。过不了中午,

我保证为大家打败敌人。你们都看着我的旗子作

战,如果我的旗子挥动缓慢,就任凭你们选择有利时

机出战,如果我急速地多次往地上挥动旗子,你们就

全军齐发,跟他们展开生死决战,稍有后退者斩立

决!”李光弼又把一把短刀放置在自己的靴子中,说:

“战斗是危险的事情,我身为国家的三公,不能够死

于叛军之手。万一在战斗中失利,你们在前面死于

敌手,我就在这里用刀割颈自杀,不会单单让你们战

死的。”于是众将领出战,不一会儿,郝廷玉奔逃回

阵。李光弼望见,大惊说:“郝廷玉逃下阵来,我的计

划危险了。”于是命令左右的人去把郝廷玉的头颅割

下来。郝廷玉说:“是我的坐骑中箭,并不是我怯战

退下阵来。”使者驰马来报告李光弼,李光弼就命令

郝庭玉换了一匹马,让他重新上阵。李光弼不断地

挥动着手中的旗帜,众将领都冒死进攻,呼喊之声惊

天动地,叛军大败,被杀一千多人,被俘五百人,掉进

水中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周挚仅带领数名骑兵逃

走。史思明不知道周挚已被打败,还在进攻南城,李

光弼把俘虏的叛军赶到河边上让史思明观看,史思

明才退去。

15.C (下阕中使君留客宴饮只是词人想象,未必是现

实场景;“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是词人想象朱康叔

正“手把梅花”,向东遥望着“我”,“陶潜”是词人的自

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C.下

阕中使君留客宴饮只是词人的想象,未必是现实的

场景;“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两句属于“对写”,不

是作者“手持梅花遥忆陶潜”,而是诗人想象,此时朱

康叔正“手把梅花”,向东遥望着“我”。“陶潜”是词

人苏轼的自指。故选C。

16.① 孤独寂寞。天寒地冻,词人无人相伴,只能自“揩

病目”“捻衰髯”以度寂寞时光。② 思念挚友。词人

想象友人宴饮嘉朋,手把梅花,遥望自己,从对方落

笔,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深切思念。③ 恪守人格和

对辞官归隐的渴望。词人自比陶潜,以雪自喻,表达

了坚守己志和对陶潜辞官归隐的歆羡。④ 压抑苦

闷。“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词人以独

白的形式,与友人推心置腹,吐露自己被贬黄州时的

压抑和苦闷。(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作答

某点时,若未结合词作内容、写法,即便答对思想感

情,只能赋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写雪转入到写

人,突出东坡“孤坐”之难,“谁伴我”之寂,“病目”之

困,“衰髯”之态。只有边“揩”目,边“燃”须,边“吟”

诗,才能度过这寂寞时光。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

感。“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

花,东望忆陶潜”中,开头三句,化用了李白《题东溪

公幽居》:“客到但知留一醉,盘中只有水晶盐。”这里

— 4 —

第5页

以沉醉、晶盐般的美味来联想朱守可能正盛筵宴客,

然而东坡自己不在席上,甚为孤苦。第四、五句进一

步运用想象,写朱守“手把梅花”一枝举起,“东望”着

我这黄州的陶潜。也许你还在请我入宴。我“知使

君之念我”。表达了诗人思念挚友的感情。“雪似故

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句说雪似故人,故人似

雪,虽可爱,却又怕“有人嫌”。这几句以一个回环

句,吐出了内心的压抑感和牢骚感,诗人与友人推心

置腹,说自己品格似雪洁白,然而却遭人嫌;再结合

上句的“东望忆陶潜”可知,诗人还以陶渊明自比,既

表达了坚守己志和对陶潜能辞官归隐的歆羡,又传

达出被贬黄州时的压抑和苦闷。

17.(1)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2)就极刑而无愠色 (3)

终苟免而不怀仁 貌恭而心不服 (4)宝马雕车香

满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第

一句限定范围是荀子《劝学》,以行路为喻说明了学

习重在积累的道理的两句,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

里”。第二句限定范围是司马迁《报任安书》,作者对

朋友坦陈心迹,因为痛惜《史记》的写作没有完成,所

以含垢忍辱,“就极刑而无愠色”。第三句限定范围

是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告诫唐太宗:君主厚积

德义才能定国安邦,相反,对百姓“严刑”“威怒”,将

使百姓“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第四句

限定范围是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人描绘了元

夕车水马龙、人潮涌动的观灯盛况的一句,即“宝马

雕车香满路”。易错的字有:跬,至,愠,雕。

18.① 脱颖而出 ② 论资排辈(或:陈规陋习/条条框

框/框框套套) ③ 言传身教(或:身体力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指让优秀青年人才得以展现才华,可选

“脱颖而出”。“脱颖而出”,锥子的整个尖部透过布

囊显露出来。比喻人的才能全部表现出来。第二

空,语境强调要不拘一格的任用人才,就要打破常

规,可选“论资排辈”或“陈规陋习”或“条条框框”或

“框框套套”。“论资排辈”,根据资历深浅、辈分的大

小决定级别、待遇的高低。“陈规陋习”,指陈旧不合

理的规章制度或习惯。“条条框框”,被视为固定的、

不能变通的条例规定。“框框套套”,固定的、不能变

通的条例规定。第三空,语境指老一辈航天专家的

言传身教的人才培养模式,可选“言传身教”或“身体

力行”。“言传身教”,一面口头上传授,一面行动上

以身作则,指言语行为起模范作用。“身体力行”,亲

身体验,努力实行。

19.① 根据科技部最近公布的信息 ② 在首批启动的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中 ④ 约占

总数的80%(或:占总数的80%左右)(改对一处,1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

有三处错误:第一处是“根据科技部最近公布”成分

残缺,缺宾语,改为“根据科技部最近公布的信息”。

第二处是“启动的首批”语序不当,多重定语中,表示

领属的名词、代词或短语(谁)+数量短语+动词、动

词短语+形容词、形容词短语+表性质的名词。“首

批”是数量短语,可以改为“首批启动的”。第三处是

“约占总数的80%左右”赘余,改为“约占总数的

80%”或“占总数的80%左右”。

20.将给年轻人提供机会比喻为“更广阔的舞台”,将年

轻人发挥主要作用比喻为“主角”,将他们为祖国贡

献的力量、做出的成就比喻为“更精彩的剧目”。(3

分)形象生动,活泼新颖,蕴含着赞美与期待之情。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以及

表达效果的能力。题干提示修辞手法为比喻修辞,

分析其构成,也就是需要分析本体、喻体等。本题中

本体为“给年轻人提供机会”“年轻人发挥作用”“为

国家做出贡献等”,喻体为“广阔的舞台”“主角”“更

精彩的剧目”等。语句运用比喻修辞,可以形象生动

写出了国家需要给年轻人广阔的舞台,他们会成为

科技创新的主角,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等。表达对

现代年轻人的赞美之情,也有对青年未来的期盼的

之情,期待他们将来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取得

更丰硕的成果。

21.① 蓝光还会伤害皮肤 ② 从而影响睡眠质量 ③

要抵御蓝光危害(每处1分;三处全补对,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前面说“提到蓝光的危害,很多人都知道它

会导致眼睛疲劳、干涩,影响视力健康。但也许你还

不知道”,由此可知,后面应该还是说蓝光的危害,再

看后面,“蓝光易在表皮层和更深的皮肤层产生色素

沉淀,导致皮肤暗沉、变黑、长斑。同时,研究表明,

蓝光不仅和紫外线-样,促使上皮细胞内活性氧自

— 5 —

第6页

由基生成更多更活跃而加速皮肤衰老,而且由于蓝

光波长更长”,这都是说蓝光对皮肤的危害,这就可

以确定此处的内容为“蓝光还会伤害皮肤”。第二

处,此处说睡前使用电子产品的危害,“强蓝光会破

坏激素分泌平衡”,线上的内容应该是前面句子的结

果,结合后面“间接导致脱发、皮肤暗黄、长痘等情况

发”可知,直接危害是影响睡眠,故填“从而影响睡眠

质量”。第三处,文段为总结段,结合“避免长时间处

于蓝光辐射环境中。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食

用……天然抗氧化剂”等具体内容可致是谈要消减

蓝光危害,可填“要抵御蓝光危害”。

22.思想性格:不屈不挠、冰清玉洁的性格以及对前途命

运的忧虑与绝望。(2分)成因:① 父母双亡的人生

际遇;② 寄人篱下的屈辱处境;③ 敏感自尊的个性

特点。(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

分析能力。(1)分析黛玉的思想性格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意为:愿你那

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让它沾染

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表现了林

黛玉在幻想自由幸福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

愿被污受辱、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尔

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 奴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奴知是谁”,意为: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

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

命丧? 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

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 表现了林黛玉对前

途命运的忧虑与绝望。

(2)分析黛玉性格形成的原因

父母双亡对黛玉性格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

教师,良好亲子关系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黛玉

7岁丧母,11岁丧父,这两件事,分别发生在她的学

龄期和少年期,此时正是她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

时期,对她心灵又是两次重大的冲击,父母的相继辞

世,是影响黛玉性格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黛玉是

极不愿离开自己的家的。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这

时她才七岁,一个七岁的孩子就背井离乡,远走他

方,在这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个“自己身世不

幸”的情结。早期林黛玉的性格,因母亲早逝父亲忙

于政务,孤苦伶仃,不得不背井离乡,自幼寄养在贾

府外祖母家,名为依亲,实为寄人篱下。在贾府复杂

的人际关系里争取尊严,因此养成敏感多疑、自尊好

胜、感伤自怜的性格特点,这就养成了林黛玉不屈不

挠、冰清玉洁的性格以及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与绝望。

23.例文

弘扬航天精神,让中国飞天梦想飞得高远

50年前的1970年4月24日,中国自主研制的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从此

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

类的序幕。在中国人逐梦航天的过程中,航天传统

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以及载人航天精神,随着中国

航天事业的发展早已被深深印刻在了无数航天人的

骨血中,不断指引着无数后来人的前进方向。

有梦想就有远方。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探空火

箭在简陋的发射场地腾空而起,到第一颗人造地球

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再到神舟飞船一次又

一次搭载中国宇航员穿梭往返于星际,坚持自主创

新的中国航天人不仅在空留下了自己的身影、自己

的足迹,还把目光投向了更为深远的宇宙空间,让中

华民族的飞天梦想飞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远。

有梦想就能飞翔。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

定下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战略,经过近30年

独立自主发展和接续奋斗,中国载人航天已圆满完

成第一步、第二步全部既定任务,迈入了“太空站时

代”。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载

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也是建设科

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新时代的中

国航天人,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建立了卓越功勋的

团队,他们始终牢记党中央的殷殷嘱托,发扬“两弹

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

结协作、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把

中国飞天神话写进了浩瀚太空。

有梦想就有奇迹。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

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每一个环

节、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求索的渴望和梦想的力量,

是中国逐梦太空的新征程。

有梦想就有未来。首次实施载人飞船自主快速

交会对接、首次实施绕飞空间站并与空间站径向交

会、首次实现长期在轨停靠、首次具备从不同高度轨

道返回东风着陆场的能力、首次具备天地结合多重

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这“五个首次”将神舟载人飞

— 6 —

第7页

船综合能力提升到新境界,使中国载人航天技术达

到了新水平,是航天人奏响的又一曲自主创新的凯

歌,极大地提振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用事实

再次告诉我们,自主创新是国家独立自主的基础,是

支撑国家强盛的筋骨,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中国特

色的自主创新之路越走越顺,汇聚创新创造的中国

力量,我们就能跨越星辰大海,向更高更远探索前

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叙述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时间为序,回顾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轨迹,

歌颂了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分析这则材料,

可从如下角度写作:

角度一:古有万户制火箭,今有“长征”入星河。不服

输的中国人,不畏艰难、勇于探索,把“中国”镌刻在

太空中。在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中,需要我们

怀揣梦想,让梦想与探索结合,勇攀高峰,克服艰难

险阻,在九天星河上书写中国飞天梦的华章。

角度二:长征精神是先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

富。面对新时代发展带来的无穷挑战,我们要有“红

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那种迎难而上的勇

气。在取得成绩骄傲自喜的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

那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值得骄傲的还在未来

等着我们探索前进。

角度三:从空白到绚烂,从单薄到宏大,从一到百。

当第400发火箭冲上云霄,当蔚蓝星空中再添一抹

中国红,中国前进的步伐又向前迈进一步。在航天

事业的长征里,我们继承了先辈红色的精神,无畏地

披荆斩棘。伟大的事业需要不渝的意志,中国的事

业,在日夜不懈的奋斗中,在挥斥方道的激情中。如

同红军长征般气势昂扬,中国的新时代,将是一幅更

加灿烂盛大的多彩图景。

写作时建议写成议论文。开头概述材料,提出观点:

发扬长征精神,筑就大国航天梦。首先由屈原的《天

问》引出中国人为探求真理而不断探索;接着写中国

航天成就,“嫦娥”奔月、“玉兔”落月、“祝融号”登火、

空间站建成、神舟十三、十四成功发射……然后分析

为何 中国航天的脚步能走得这样稳,这样快,引出

“长征精神”;然后写航天人在长征精神的激励下如

何一步步探索、挑战不可能,让中国航天取得世界瞩

目的成就;最后以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

下而求索”结束,论述青年应继承长征精神,继续筑

就大国航天梦。

立意:

1.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实现飞天梦。

2.弘扬长征精神,实现科技强国。

3.科技发展迅猛,科研时不我待。

4.征万里寰宇,筑强国之梦

全国各省市高考模拟卷(二)

江苏八校高三2022年10月高考摸底卷

1.D (讽刺缺少那样的图书馆,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

信息 能力。

D.“讽刺了现实中缺少那样让自己沉浸、享受文化的

图书馆”错。结合“我并不认为网络是最理想的所在”

“无论是在上网还是泡在图书馆里,对我而言都只是

一种文化上的沉浸与享受”可知是对理想图书馆的喜

爱和渴望,而不是讽刺。故选D。

2.A (最终目标是利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的能力。

A.“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地球人都病了’之宏伟目

标”错误,原文有“发明疾病并非目的,更重要是推销

被发明的偏方”,可知目标是利益。故选 A。

3.C (两文主张不过度就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

力。

C.两文主张保持身体健康,不过度就医。“有病的人

和医生亲近”不符合“不过度就医”的观点。故选C。

4.制药公司,医生组织,媒体,病人(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帮人类祛除健康的,是一股更大的势力———现

代医学。在新世纪初,医生组织和药厂(通常在病患

团体支持下)持续鼓吹一种让健康人永远消失的医疗

技术”“有时公关公司还公开找电视台做造势活动的

‘媒体伙伴’”“如今则新出现一个恶魔集团。一个由

医生、药厂、病人所组成的联盟……都被宣扬成为使

— 7 —

第8页

追求健康的消费者拥有完美的健康状况”等信息,可

概括出:制药公司,医生组织,媒体,病人。

5.同:两文都写了现代人为了牟利而发明各种疾病(2

分)。

异:前文侧重分析了中国专家发明网瘾的目的(2

分),后文侧重现在外国医疗界各类机构或人群怎样

卖掉我们的健康(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

能力。

材料一有“地球上的确存在着无数‘疾病发明家’,他

们将医院变成卖场,将医药当作唯利是图而非治病救

人的工具,企图实现‘地球人都病了’之宏伟目标……

当然,发明疾病并非目的,更重要是推销被发明的偏

方”,材料二有“生命的自然变化和正常的行为方式被

有系统地扭曲成病态。制药公司出资赞助各种疾病

的发明,为自家产品开拓新市场”。据此可知:两文都

写了现代人为了牟利而发明各种疾病。

异:材料一“与此相关的是,这一新兴疾病已经带动网

瘾治疗产业的异军突起。有消息说,中国的网瘾青少

年已经增加到1300多万,戒除网瘾已经悄然成为了

一项拥有300多家机构,规模达数十亿元的产业。最

让我吃惊的是,有些地方甚至连电击成瘾青少年这样

的‘矫治集中营’都已经出现”,侧重分析了中国专家

发明网瘾的目的;

材料二结合题目“发明疾病的人———现代医疗产业如

何卖掉我们的健康”及相关内容“帮人类祛除健康的,

是一股更大的势力————现代医学。在新世纪初,医

生组织和药厂(通常在病患团体支持下)持续鼓吹一

种让健康人永远消失的医疗技术”可知,侧重现在外

国医疗界各类机构或人群怎样卖掉我们的健康。

6.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能力。D.“意思是指‘一代不如一代富贵’”说法错

误,是“振兴与衰败循环”,不是“一代不如一代”。故

选D。

7.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

力。

D.“这是一种阿 Q的精神胜利法”说法错误,作者没

有讽刺康小米的意思,是同情惋惜的。故选D。

8.康家兴盛的原因:康家老爷子创业、守业,严谨持家,

用尽毕生精力,把康家的产业推向辉煌。

康少千衰败的原因:坐享其成的观念,加上染上了鸦

片。

康小米无法振兴康家的原因:时局不由人(已经解放,

没有地主富农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

信息的能力。

结合“一改老爷子创业、守业,严谨持家的做派”“康家

老爷子用尽毕生精力,把康家的产业推向辉煌”可知

康家兴盛原因:康家老爷子创业、守业,严谨持家,用

尽毕生精力,把康家的产业推向辉煌。

结合“饱受炮火洗礼的康家大院,落到大少爷康少千

的手上时,他算是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一改老爷子

创业、守业,严谨持家的做派,玩起了坐享其成的招

数———卖家产”“后期,康大少爷染上了鸦片,一发不

可收! 家中的瓷缸石佛,硬木家具也往外搬”可知康

少千衰败原因:坐享其成的观念,加上染上了鸦片。

结合“赶到康家穷途末路了,康家的长孙康小米当家

理财时,他做梦都想让康家东山再起。然而,时局不

由人。轮到康小米励精图治、追寻豪门的时候,此地

已经解放了”可知康小米无法振兴的原因:时局不由

人(已经解放,没有地主富农等)。

9.示例1:“富不过三代”,此话的确有道理。二代,物质

丰厚,容易不思进取,创造不了财富,且往往不能勤俭

节约,最后坐吃山空;富家子弟,长辈往往溺爱,难成

大才;难免有政治原因或天灾、战争等意外情况。

示例2:“富不过三代”,此话未必正确。家风(或家族

精神)传承严格到位,可以一直富贵;国家一直强盛,

没有战乱,可保富贵;代代培养好优秀人才,可保富

贵。(每点2分,只要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

的解读的能力。

本题可以结合文本肯定“富不过三代”的确有道理。

“落到大少爷康少千的手上时,他算是悟出了人生的

‘真谛’,一改老爷子创业、守业,严谨持家的做派,玩

起了坐享其成的招数———卖家产”“只见康家大少爷

一件一件掂当着卖,先珠宝、后字画。后期,康大少爷

染上了鸦片,一发不可收”,作为富二代,物质丰厚,容

易不思进取,创造不了财富,且往往不能勤俭节约,最

后坐吃山空。

也可以从家庭教育角度来谈,创业者往往自身经历很

多困苦,对后代往往溺爱,也导致后代难成大才。

结合“然而,时局不由人。轮到康小米励精图治、追寻

— 8 —

第9页

豪门的时候,此地已经解放了”可知难免有政治原因

或天灾、战争等意外情况。

也可以认为“富不过三代”未必正确。

结合“老爷子创业、守业,严谨持家的做派”“康家老爷

子用尽毕生精力,把康家的产业推向辉煌”可知如果

后代能传承老爷子的家风(或家族精神),可以一直富

贵。

“庚子事变时,康家老爷子死于战乱”,康老爷子因为

战乱而死,他死后家族衰败,可知若国家一直强盛,没

有战乱,可保富贵。

结合“饱受炮火洗礼的康家大院,落到大少爷康少千

的手上时,他算是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一改老爷子

创业、守业,严谨持家的做派,玩起了坐享其成的招

数———卖家产”“后期,康大少爷染上了鸦片,一发不

可收! 家中的瓷缸石佛,硬木家具也往外搬”“赶到康

家穷途末路了,康家的长孙康小米当家理财时,他做

梦都想让康家东山再起”,大少爷康少千与长孙康小

米,一反一正的对比揭示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代代

培养好优秀人才,可保富贵。

10.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您如果想坑害他们,不如突然给他们放水,去

破坏他们的庄稼。放了水,东周一定又改种水稻;种

上水稻就改变这个做法(停水)。

“一为下水”是“不若”的内容,“不若一为下水”之间

不能断开,排除BC;“东周”为“东周必复种稻”的主

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 A。

1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

义和用法的能力。B.“事物的两个方面”错误,“二

端”这里指两种态度,即观望态度。故选B。

1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苏子对西周君说放水可以淹死东周的麦子,西

周认为有理立即放了水”错误。结合“若是,则东周

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可知,西周放水的

根本原因是可以通过放水停水来控制东周。故选

B。

13.(1)臣担心西周给楚国和韩国宝物,让韩楚为自己

向东周求地。(“与……宝”1分,令,1分,状后1分,

句意1分)

(2)如今周王已经统治天下,那么我就是天子的臣

民,又怎么能说我是客人呢? (君1分,判断句1分,

反问语气1分,句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与”,给;“令”,使、让;“求地于东周”,状后,向

东周求地。

(2)“君”,统治;“我天子之臣”,判断句;“而又为客

哉”,反问语气,又怎么能说我是客人呢?

14.东周将西周的宝物当作利用的工具,离间韩楚与西

周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

能力。

据原文“不如谓楚、韩曰,西周之欲入宝,持二端。今

东周之兵不急西周,西周之宝不入楚、韩。楚、韩欲

得宝,即且趣我攻西周。西周宝出,是我为楚、韩取

宝以德之也。西周弱矣”,可知,东周将西周的宝物

当作利用的工具,离间韩楚与西周关系。

参考译文:

(一)

东周与西周发生战争,韩国打算救西周,有人为

了东周,对韩王说:“西周是以前天子之国,有很多的

名器和贵重的宝物,如果韩国按兵不动,这样既可以

对东周有恩德,而且西周的宝物可以全部拥有。”

(二)

东周与西周发生争执,西周打算和楚国、韩国结

盟。齐明对东周君说:“臣担心西周给楚国和韩国宝

物,让韩楚为自己向东周求地。不如告诉楚国和韩

国,西周打算给予宝物,还在送与不送两可之间,如

果现在东周军队不使西周感到急迫,那么西周的宝

物就不会送到楚国和韩国,如果楚国和韩国想要得

到宝物,那么就促使我进攻西周,西周宝物拿出,这

样我东周为楚国和韩国获取宝物,并得到感激,西周

也会变弱小。”

(三)

东周想种水稻,西周不放水,东周为此而忧虑,

苏子就对东周君说:“请让我出使西周说服他放水,

可以吗?”苏子于是去拜见西周君,说:“您的主意错

了! 如果不放水,这是使东周富起来的凭借啊。现

在东周的百姓都种麦子,没有种其他东西。您如果

想坑害他们,不如突然给他们放水,去破坏他们的庄

稼。放了水,东周一定又改种水稻;种上水稻就改变

这个做法(停水)。如果这样,那么就可以使东周的

百姓完全依赖于西周并且听命于您了。”西周君说:

“好。”于是就放水。苏子得到了两国赏金。

— 9 —

第10页

(四)

魏国温城有一个人去东周,周人不准他入境,并

且问他说:“你是客人吧?”温人回答说:“我是主人。”

可是周人问他住的巷名,他却毫无所知,于是官吏就

把他拘留起来。这时周君派人来问:“你既然不是周

人,却又不承认自己是客人,这是什么道理呢?”温人

回答说:“臣自幼就熟读《诗经》,《诗经》中有一段诗

说:‘你看广袤无垠的之下,没有一处不是国君的封

土;你看各处封土的天边尽头,没有一人不是国君的

奴仆。’如今周王已经统治天下,那么我就是天子的

臣民,又怎么能说我是客人呢? 所以说我是主人。”

周君听了,就让官吏放了他。

15.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让人产生伤春之感,惋惜之情”错误。首先四月

飞花,小园四月才落花,写出了小园的幽深和春晚,

同时飞花落入客人的酒杯之中,写出了主人的好客,

所以表达的应是对春的喜爱之情以及主人的好客之

情。故选B。

16.构成:问:难道小园的春天比别处来得晚些? (2分)

答:是的,小园四月才落花。这是因为主人好事,将

春光留住不让回去。(2分)

理趣:①表现了小园主人的志趣高雅(1分);②也表

现了小园主人热情好客,笃于友情(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把握能力。

本题中“问答”,“问”指的是小园岂是春来晚,而“四

月花飞入酒杯”是对问的回答。飞花落入酒杯,表现

出主人好客,用酒杯将春光留住了不让回去。

理趣:

“四月花飞入酒杯”,用酒杯将春光留住了不让回去,

从而体现出小园主人的志趣高雅,也表现了小园主

人热情好客,笃于友情。

17.(1)未必人间无好汉 谁与宽些尺度 (2)竹喧归

浣女 莲动下渔舟 (3)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第一句抓住限定范围是刘克庄的《贺新郎》中,表达

应“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想,即“未必人间无好汉,

谁与宽些尺度”两句。

第二句是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中,能体现“未见

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的句子,即“竹喧归浣女,莲

动下渔舟”。

第三句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将军队中的同

事称为“袍泽”,抓住“袍”“泽”字眼,即“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宽、喧、莲、渔、袍。

18.①自由自在(或身心愉悦) ② 无处不在(或无处

不有) ③ 举步维艰(或寸步难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后文提到鱼也许并不知道自己身处逆境之

中,可知鱼在鱼缸里应该是自由欢快地游啊游,故填

“自由自在”。“自由自在”的意思是没有拘束﹑安闲

舒适的样子。

第二空,前文提到“条件无处不有”,可知逆境也处处

存在,故填“无处不在”。“无处不在”的意思是无论

什么地方都有,形容数量之多,和存在的范围极大。

第三空,前文提到“但也为你遮挡了正午的阳光”“但

汽油短缺……”,说明“我们”遇到了艰难情况,故填

“举步维艰”。“举步维艰”的意思是形容已陷入十分

艰难的处境。

19.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问句的能力。

原文中的问号表示反问。A.表示反问。B.表示选

择问。C.表示设问 D.表示一般疑问。故选 A。

20.无论是谈判还是谈恋爱,人都爱讲条件。这不是因

为人世故,而是因为人必须生活在一定的条件之中。

(2分,或不仅是…而且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无论是谈判谈恋爱”,关联词语残缺,应改

为“无论是谈判还是谈恋爱”;

第二处,“这不仅是因为人世故,而是因为人必须生

活在一定的条件之中”,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改为

“这不是因为人世故,而是因为人必须生活在一定的

条件之中”或“这不仅是因为人世故,而且是因为人

必须生活在一定的条件之中”。

21.①自己能照顾好自己就好了 ②就是不孝 ③不给

父母添负担(每句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一句”指的是前面父母常说的那句话,结合

下文“是多么质朴,却又多么难做到的事”,这句话指

的是“自己能照顾好自己就好了”。

第二空,此处位于第一段段尾,是一句总结,下文主

要是说“一个孝顺的人”应该怎样做,结合“让父母为

你的困难发愁”可知,应填“就是不孝”。

— 10 —

第11页

第三空,此处概括“第二层次的孝”的内容,结合前文

“要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不给父母添负担”可知,应

填“不给父母添负担”。

22.(1)一本线装大书中,有5个穿马褂长袍的人被压

在书里,有2个戴眼镜有长胡须的人冒出头来;另一

本非线装大书中,有5个穿西装的人被压在书里,有

2个穿西装的人已经冒出头来;画幅左上方题有“钻

研”二字。(主要内容写到即可,“书”“人”“钻研”字

样,一点1分)

(2)寓意:一旦钻研成功,便能出人头地;钻研无成,

将会被无情埋没。(3分,或既讽顽固老学究,也讽

崇洋媚外者)(或讽刺某些人明为钻研,实为钻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

贯、准确的能力。

本题是一道漫画题,概括漫画内容时要注意“书籍的

类别———线装书和非线装书”“压在书里的人和漏出

脑袋的人”以及“被压和冒头的人各自的人数”“人物

的穿戴”等主要构图要素和注释提示的“钻研”“子恺

画”等文字。

简述寓意时特别要注意讲清人为什么被压在书里?

又为什么会在书里冒出头来? “压在书里”应该是研

究没有成果的被淹没在众多的研究者中,无法有出

头之日;“冒出头来”的应该是功成名就的,出人头

地,被同行仰慕。但是实际情况更多的是默默无闻

的不一定没有成就,名声大作也可能华而不实、徒有

其表。所以漫画的寓意是:成功才能出人头地;无功

只能被压在下面无法翻身;或者,默默无闻的不一定

一无是处,功成名就的未必有真才实学。

23.例文:

唯有高处见自由

人群庸庸扰扰,看似形成不断的浪潮,其实只是

毫无意义的骚动。我们每每在原地踏步,却以为终

点将至。沉没于人海意味着失去了方向,唯有打破

横向思维,跃至更高的维度,我们才会发现光明磊落

的前途,实现精神的自由。

高尔基说:“志在高远的人,决不会因半山腰的

奇花异草停留。”正所谓“自由在高处”。半山腰的风

景固然美丽,但云雾缭绕,山路难行,终不比山巅“一

览众山小”的壮美景观。站在高山之巅手可摸星辰、

自由赏玩、俯视山脚众生。打破横向思维定势的桎

梏,割舍对奇花异草抑或人世间灯红酒绿的迷恋,以

向上的维度攀登,从新的、制高的视角去看清芸芸众

生的庸庸扰动,看清自己随波逐流不暇自顾的狼狈

模样,看清理想,看清前途与归途成为自己的引路

人,拨开身旁路人,追寻自己的理想。

人的目标理想一旦确定,精神的迷雾也将在空

气稀薄的高处消散。站在高处,精神、思想亦是自由

的。唯有心界更高,才能发出清醒正直的声音。楚

国命运飘摇之际,屈原被贬,行吟江畔,渔夫问他:

“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波而扬其流? 众人皆醉,何不

哺其糟而啜其醨?”屈原答道:“又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深恨人群的抱团取暖画地为

牢,他以一身正直之气和爱国之心,脱离碌碌无为、

惶惶不可终日的人群,悠然跃于精神的高处。“举世

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纵使身沉汨罗,

屈原洁白不屈的灵魂却获得了自由,悠悠千年,向人

诉说一腔热血和家国忧思。

苏轼词言“高处不胜寒”,想要在高处,必须付出

代价。要遭受庸众的冷嘲热讽,要经历众叛亲离的

痛楚,要抵挡高处呼啸的猎猎寒风,要忍受高处的不

尽孤独。然而,不能因这些困难,就放弃攀向高处的

路途,顶峰上的人,虽然欣赏不到半山腰的奇花异

草,但能“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

唯有高处才能触及自由,愿你我都能将庸庸沉

迷于不前归还给过去的自己,为了理想和精神的自

由勇攀高峰。

明日之我,胸中有丘壑,自由在高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自由,由自己作主。获得自由的方式有很多,有人认

为是自律,有人认为是放下。而材料中,熊培云则认

为应该是站在高处,不受约束。对此,他提出了两种

获取高处思维的方式。前者是所处位置站在高处,

后者则是思维的思在高处。身处高位,我们可以不

被纷纷扰扰的世事所阻碍,不被基本生存条件所束

缚,拥有任意支配的自由。但是,只有真正思在高

处,我们才可以有更开阔的视野,看得更远,才可以

让自己的认知突破局限,“从心所欲不逾矩”,拥有真

正的心灵自由。

写作时,可以首先表达支持“自由在高处”的观念,并

对两种在高处进行思辨性分析。比如,首先可以指

— 11 —

第12页

出,我们应当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拥有站在高处的

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摆脱不利于自身发展进步的

外在束缚,让自己拥有自由的条件。比如,以近现代

中国的发展为例,我们唯有努力提升自己的国力,才

能让我们拥有自由平等地对话的条件。与此同时,

则要进一步指出,与外在自由相比,更重要的是站在

心灵和思想高处的自由。只有拥有自由的思想和心

灵,才能拥有自由而独立的灵魂,而不是成为无法出

走的“娜拉”。还可适当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让自己站

在高处,拥有自由。比如,就我们自身而言,努力学

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可以让我们最大程度地站在高

处,拥有行动的自由。但同时,我们更应该多读书多

思考,提高自身涵养,让自己的认知达到一定的“高

度”,让自己站在精神的高处,唯有这样才不会被当

今的诸如信息茧房、话语霸权所裹挟,而得以拥有话

语权的自由、思考的自由。

立意:

1.自由在高处,努力攀登之。

2.精神的自由在更高处。

3.内在的自由比外在自由更可贵。

全国各省市高考模拟卷(三)

南通高三2022年11月高考期中卷

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

力。

C.“并未对其思想作出评价”说法错误。材料二第三

段说“刘再复先生在《<红楼梦>哲学论纲》中说:‘事实

上,《红楼梦》不仅具有丰富的人性的宝藏、文学宝藏,

而且拥有最丰富的哲学宝藏、思想宝藏、精神宝藏’”,

肯定了红楼梦的思想价值。故选C。

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态度的能力。D.“拥有了肉眼可见的哲学思想”说法

错误。从材料一最后一段“贾宝玉的眼睛不是肉眼,

而是天眼、道眼,所以他才能发现一个遍布整个人间

而且就在你身边但肉眼看不见的诗意世界”可知,“肉

眼可见”不属于大观哲学,不构成条件关系。故选D。

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大观”正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哲学

视角,我们可称之为大观视角或大观眼睛。

A.这是以微观视角来描写世情。不能支持材料一

的观点。

B.这是以微观视角来描写世情。不能支持材料一的

观点。

C.这是林黛玉以“大观”的视角看到了一般人看不见

的世界。能支持材料一的观点。

D.这是以微观视角来描写世情。不能支持材料一的

观点。故选C。

4.① 首先将《红楼梦》与《庄子》类比,指出曹雪芹既是

文学家也是哲学家;② 接着通过对比与类比,阐述曹

雪芹具有“大观”哲学视角;③ 最后举例论证大观视

角让《红楼梦》有了许多独特的发现。

(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4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四段,第一段首先将《红楼梦》与《庄子》类

比,指出曹雪芹既是文学家也是哲学家。“与《庄子》

的哲学形态类似,《红楼梦》巨大的哲学意蕴寓于精

彩的文学形式与审美形式中”“在文学史上有《红楼

梦》的崇高位置,在哲学史上曹雪芹则一直是缺席

者”。

第二段,作者首先将《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相对比,

指出“《儒林外史》作为一部文学杰作,可以说它很有

思想(对科举的批判与对知识分子生存困境及人性

困境的思索),但不能说它很有哲学,因为整部作品

并不具备哲学视角。《红楼梦》的哲学属性,首先是

它具有自身的哲学视角”;而第三段作者则指出“‘大

观’正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哲学视角”,然后将曹雪

芹的世界观与庄子的世界观相类比,阐述曹雪芹具

有“大观”哲学视角。

最后,第四段中,作者通过举出“贾宝玉发现世间有

两种世界,一个是以男人为主体的浊泥世界,一个是

以少女为主体的净水世界”“贾宝玉的眼睛不是肉

眼,而是天眼、道眼,所以他才能发现一个遍布整个

人间而且就在你身边但肉眼看不见的诗意世界,这

就是贵族少女和丫鬟们所构成的女儿国”等例子,来

论证大观视角让《红楼梦》有了许多独特的发现。

5.示例:贾宝玉,出身于贾府这样的贵族门第,本应发愤

读书,考取功名,继承家业,但他却抗拒科举仕途,爱

— 12 —

第13页

好诗词歌赋,这是他对封建科举制度和仕途的一种反

叛。

(从小说中恰当举例2分,答案要点体现“贵族性”“理

想”“反叛”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

见解的能力。

材料二中“《红楼梦》里的哲学思想是贵族性的理想反

叛哲学思想”这一观点,可以从作者在《红楼梦》中的

主要人物身上得以体现。

《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二人都

出身于上层社会,有着贵族的身份。但二人都反对当

时的封建礼教,所以身上都体现着贵族性的理想反叛

哲学思想。以贾宝玉为例,他出身在贾府这样的贵族

门第,本应发愤读书,考取功名,继承家业,但他却抗

拒科举仕途,爱好诗词歌赋。贾宝玉把朱熹之流的书

籍,一概斥责为“杜撰”出来的,对于换取功名利禄的

八股文章公开表示鄙弃和嘲笑。他说:“最可笑的是

八股文章,拿它诓功名混饭吃罢了。”贾政逼他读书,

他总是阳奉阴违,甚至装病逃避。贾政认为“最要紧”

的《四书》,他“大半夹生”“断不能背”。贾政不在家

时,他连书房门都不进。相反,那些反映出一些民主

思想,但被封建统治者视为“移人心性”的“邪书”,如

《牡丹亭》《西厢记》等,却被他当成“读了连饭也不想

吃”的好文章。再如他的姐姐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加封贤德妃”,荣宁两府上下内外人等莫不“欢天喜

地”,独他“心中怅然如有所失”,将此事置若罔闻。所

以,这些行为反映了他对封建科举制度和仕途的一种

反叛。

同样的,在林黛玉身上也有这样的贵族性的理想反叛

哲学思想。生活在经济仕途的时代,黛玉从未劝宝玉

走经济仕途道路,这与袭人、宝钗等形成鲜明的对比。

黛玉最大的特点就是:由着自己的性格生活。比如黛

玉的闺房布置,翠竹流水,大把的毛笔,大堆的书,燕

子窝就在自己屋内,一派自然和谐,清闲自在的高士

风光。她深爱贾宝玉,在思想上与贾宝玉是相通的,

她也对当时的科举制度不屑一顾。所以从《红楼梦》

这两个主要人物身上就可以看出这部作品所体现出

来的贵族性的理想反叛哲学思想。

6.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能力。A.“这与他感受并经历着的‘被租税压得喘

不过气来’的生活有关”错误,由原文“虽然没有租税

负担,却是老病缠身,衣食无着”可知杜甫没有租税负

担。故选 A。

7.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的能力。B.“直接赞颂”错误,这是侧面烘托。故选

B。

8.情节方面:① 照应前文介绍的苏涣人生经历;② 自

然引出后文杜甫对其诗歌及为人的称赞。

人物方面:① 借诗中少年疾恶如仇来表现苏涣不惧

黑暗势力、一心为民的精神;② 用少年受群蜂围攻的

遭遇来表现苏涣的人生遭际;③ 用少年的“迷所之”

“不知机”表现苏涣的迷茫与困惑。

(情节2分,人物形象4分;其中人物形象一点2分,

答对两点得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

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

力。

情节方面:

结合前文“客人姓苏名涣,是潭州刺史崔瓘幕府里的

从事。杜甫以前仿佛听人提到过他。州府里说他是

个出没无常的强盗,田野间说他是个杀富济贫的侠

士。不久又中了广德二年的进士,充任侍御使”可知,

引用苏涣的诗照应前文介绍的苏涣人生经历。

结合后文“杜甫一听这首诗,就知道是苏涣从个人失

败中得到的教训”自然引出后文杜甫对其诗歌及为人

的称赞。

人物方面:

结合后文“杜甫一听这首诗,就知道是苏涣从个人失

败中得到的教训”可知诗歌是结合苏涣个人经历写

的,诗中的少年其实是他自己的写照。

“毒蜂成一窠,高挂恶木枝”“右手持金丸,引满无所

疑。一中纷下来,势若风雨随”借诗中少年疾恶如仇

来表现苏涣不惧黑暗势力、一心为民的精神;

“身如万箭攒”用少年受群蜂围攻的遭遇来表现苏涣

的人生遭际;

“宛转迷所几。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机”,用少年的

“迷所之”“不知机”表现苏涣的迷茫与困惑。

9.① 运用形象性语言,营造诗意化意境,如结尾“暮霭

苍茫,两岸人家疏疏落落地升起几缕炊烟”的描写;

② 用词、炼句体现出整饬的诗的节奏,如“家家灶冷,

户户衣单”“田园荒芜,柴扉空闭”等;③ 句式长短结

合,错落有致,音韵上表现出诗一般的和谐,如“他一

— 13 —

第14页

生饱经忧患,……浮萍”;④ 有意选用日常生活用语,

内蕴却是诗意的,在叙述中,尽可能多地留下空白,给

读者意犹未尽之感,如“杜甫的心里也勾起一缕凄凉

的情绪”等。

(一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

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言特色的能力。

“阳光照耀着水上的波纹,江上的船只轻轻地摇来摇

去”“这时江上风和日暖,像大地将要回春”“暮霭苍

茫,两岸人家疏疏落落地升起几缕炊烟”,运用形象性

语言,营造诗意化意境。

“家家灶冷,户户衣单”“田园荒芜,柴扉空闭”“老病缠

身,衣食无着”,用词、炼句体现出整饬的诗的节奏。

“自己一生饱经忧患,用尽心血,写了两千多首诗,描

述了民间的痛苦、时代的艰虞和山川的秀丽;而乾坤

莽莽,如今漂泊无依有如水上的一片浮萍”“听着渔夫

们的抱怨,杜甫暗自思忖,十几年来,自己东奔西走,

总看见农民身上背着一辈子交不清的赋税;想不到这

里的人也被租税压得喘不过气来”,句式长短结合,错

落有致,音韵上表现出诗一般的和谐。

“渔夫们觉得这一家人漂流在外,无亲无友,总要有点

打算才好”“杜甫的心里也勾起一缕凄凉的情绪”有意

选用日常生活用语,内蕴却是诗意的,在叙述中,尽可

能多地留下空白,给读者意犹未尽之感。

10.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则叹

曰”的“曰”字一般与后文说的话断开,排除 AC。

“市书数千卷”省略了主语,“市书”是动宾短语,中间

不宜断开,“数千卷”是修饰“书”的,做“书”的后置定

语,中间也不宜断开,排除B。故选D。

1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

识及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B.“次其韵,遵照原诗的字数规定进行写作”说法错

误,次韵是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故

选B。

1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而蒋彦回就帮助他家做生意”说法错误,原文为

“彦回实经纪其家,同其患难而周其乏困”,蒋彦回帮

助邹道乡家人料理安排家事,并非帮助其做生意。

故选C。

13.(1)像蒋彦回和两位先生的关系,就像秦国和越国

(一样远),他们平生没有交情。

(译出大意给2分,“秦越”“素”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分)

(2)看到蒋观言家里非常贫穷,蒋观言却淡定地住

在那里,他仍然具有父亲蒋彦回的风范。

(译出大意给2分,“顾”“淡如”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若”,像;“秦越”,比喻的说法,就像秦国和越国

(一样远);“素”,旧交。

(2)“顾”,看到;“淡如”,淡定;“风”,风范。

14.① 党禁严重时,蒋彦回与黄庭坚交往,收藏其诗文

字画;② 黄庭坚病重时,蒋彦回前往探病,不私自占

有黄的作品;③ 在黄庭坚去世后,蒋彦回为其收殓,

并送其灵柩回乡。

(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惟彦回日从之游,藏弆其诗文字画二百余纸”可

知,党禁严重时,蒋彦回与黄庭坚交往,收藏其诗文

字画;

由“山谷病革,彦回闻之,往见焉……乃尽出所著书

示曰:‘惟公所欲取之。’彦回乃竟不私片纸”可知,黄

庭坚病重时,蒋彦回前往探病,不私自占有黄的作

品;

由“山谷既卒,为买棺以敛,而以钱二十万,具舟送之

归乡云”可知,在黄庭坚去世后,蒋彦回为其收殓,并

送其灵柩回乡。

参考译文:

蒋彦回名湋,是湖南永州人,居住在郡县南面外

城之处。他年少时离开家乡进入太学学习,在得不

到有司赏识之后,就感叹道:“读书人一定要取得富

贵之后才算实现理想吗?”于是他放弃了太学生的身

份回到故乡,买了几千卷书籍,并且建造了一座楼阁

来收藏这些书籍。他又修建了一座花园,在花园里

种植花草树木,修葺亭台楼榭,来供自己在园中自在

地读书。过了没多久,花园里出产玉芝,于是就用

“玉芝”来命名这座花园。黄庭坚被贬宜州,经过玉

芝园,并且赋诗歌咏。那时候,新党旧党斗争激烈,

党禁非常严密。当时的士大夫都有观望畏忌之心。

这之前,永州郡守丁注曾经写过《玉芝园》诗,黄庭坚

的诗就是丁注之诗的和诗。丁太守见到黄庭坚的和

诗之后很害怕,就把自己原诗韵脚改变了几个来表

— 14 —

第15页

示与黄诗不同。有一个叫侯思孺的教授,有一天突

然闯入郡里的一个读书人家里,叫人把他家墙上黄

庭坚题写的诗歌割除下来,想用这个作为证据向朝

廷举报。主人赶紧铲掉了墙上的诗歌,此事才告罢

休。只有蒋彦回(毫无顾忌)每天与黄庭坚交往游

玩,收藏了他二百多幅诗文字画。黄庭坚也非常高

兴给蒋彦回写字作画。第二年九月,黄庭坚病危,蒋

彦回听说这件事,连忙赶去见他。到了之后,黄庭坚

非常高兴,握着他的手说:“我的身后之事,如果不托

付给彦回你的话,那又托付给谁呢?”于是黄庭坚把

自己写的书都拿出来给他看,说:“只要你想要的,你

都拿走。”蒋彦回竟然没有占有哪怕一张纸的东西。

黄庭坚去世之后,蒋彦回为他买了棺木收殓,又出二

十万钱准备好船只,送黄庭坚的灵柩回他的故乡。

又一位元祐党人邹浩(号道乡先生)谪居永州,蒋彦

回又追随他并与之交往,非常高兴。不久,邹道乡又

接到被贬昭州的任命,他就把妻子儿女留在永州,在

永州太平寺后面租赁了当地百姓的一间屋子让他们

居住,自己才前往昭州。蒋彦回切切实实地帮助邹

道乡的家人料理家事,与他们一同经历磨难并且周

济他们困顿的生活。邹道乡每月写两封信给蒋彦回

表示谢意,因为深深地感激他。后来邹道乡复职北

归,他和蒋彦回临别时写的诗歌,现在还是可以见到

的。唉! 读书人在困境中才能看出节操来。像蒋彦

回和两位先生的关系,就像秦国和越国(一样远),他

们平生没有交情。但他却能思慕向往两位先生的高

风亮节,已经是非常贤明的了。况且黄、邹两位先生

还处在野兽毒虫满地奔走、露出獠牙的危急境遇,宾

客朋友都抛弃他们而去,他们只能在远离朝廷、荒远

寂寞的地方被流放埋没。听到他们的消息就憎恨,

没有仇恨也对他们加以排挤的人到处都是。但是蒋

彦回即便是到了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也不改变对二

位先生的态度,这是古代仁德贤明之人、同一家族中

的血缘之亲以及曾经对他们有恩而且旧交甚厚的人

都难以做到的事啊。蒋彦回却做到了,能不说他是

品德高尚之人吗? 我来到永州,寻访那座所谓的“玉

芝园”的花园,却只看见荒凉破败的废墟上长满野草

罢了。我就打听蒋彦回的子嗣,他有一个叫蒋观言

的儿子还在世,年纪已经很大了。看到蒋观言家里

非常贫穷,蒋观言却淡定地住在那里,他仍然具有父

亲蒋彦回的风范。

15.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

能力。

B.“‘消魂’一词前后重叠,写出梦境之乐”错误,根

据“觉来惆怅消魂误”分析,“消魂”一词的重叠,写出

梦境之悲。故选B。

16.首先写梦游江南找不到离人,表现离愁重;然后写写

信寄情却无从寄出,表现思念深;最后写弹筝排情却

移遍筝柱难抒怨情,表现相思苦。

(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

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梦中走

向了烟水迷蒙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与

离别的心上人相遇,找不到离人。“行尽”二字,状梦

境倏忽和求索之苦;求索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表现

离愁重。

写完梦中无法找到离人,下片改变念头,想到写信。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想诉说

我的相思提笔给你写信,但是雁去鱼沉,到头来这封

信也没寄出,表现思念深。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无可奈何缓缓

弹筝抒发离情别绪,移破了筝柱也难把怨情抒,表现

相思苦。

这首词写情从做梦到寄信,到弹筝,节节递进,节节

顿挫,又显得沉挚有力,更有一股郁积、盘旋的力量。

17.(1)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2)塞上长城

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3)一尊还酹江月 举

匏樽以相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第一句注意限定范围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

一诗,以“云”“鸟”自喻,表达自己过去做官只出自无

心,如今已决意弃官归田,即可得“云无心以出岫,鸟

倦飞而知还”两句。

第二句限定范围是陆游的《书愤》一诗,在今昔对比

中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悲愤的两句即“塞上

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第三句是围绕“酒”来书写,第一空是苏轼的《念奴

娇·赤壁怀古》中,围绕“酒”表达洒酒凭吊之意,即

“一尊还酹江月”;第二句在《赤壁赋》中,是“客”回答

苏子时的言语,举杯劝酒中暗含复杂情绪的诗句,即

“举匏樽以相属”。

— 15 —

第16页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岫”“塞”“鬓”“尊”“酹”“匏

樽”等。

18.满目疮痍 迎难而上 后继有人

(其他成语,意思对也可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抗日战争爆发,废墟到处可见”可以用

“满目疮痍”。“满目疮痍”,比喻眼前看到的都是灾

祸的景象。

第二空,结合“天线设计中的数学计算一直是个难

点,尤其在短波天线领域”可知遇到了困难,但是陈

敬熊依然不懈研究,可以用“迎难而上”。“迎难而

上”,就算遇到困难也不退缩,迎着困难去克服它。

形容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地挑战。

第三空,结合前文“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新鲜的血液”

可知“陈敬熊积极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是为了使航天

事业有继承人,可以用“后继有人”。“后继有人”,有

继承前人事业的人。

19.他将长期累积总结的理论和经验传授给年轻科技人

员,这些年轻科技人员对于科技创新极其重要,他们

能将科技星火蓬勃燎原。

(改对一句得1分,改对两句得3分,改对三句得4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改写语句的能力。

题目要求改写成三个较短的语句。

首先找出句子的主干,原句可以压缩为:他将长期累

积总结的理论和经验传授给年轻科技人员。

然后再把原句中“对科技创新极其重要的”“能将科

技星火蓬勃燎原的”这两个修饰“年轻科技人员”的

定语分别单独成句,理顺即可。

20.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修辞手法的能力。

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航天事业的继承人

比作“新鲜的血液”。

A.比喻,将“指关节”比作“铆钉”。与例句相同。

B.拟人,“不耐烦了”“累了”“祈祷”等词,赋予了瓢

虫人的情态。

C.拟人,把天地当作人来写。

D.拟物。把“春天的曙色”当作流动的水来写。故

选 A。

21.将“加大”改成“增加”,或在“供给”后加“力度”;“传

统的”与“一些”位置对换。

(改对一处得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

一是搭配不当,“加大……供给”搭配不当,将“加大”

改成“增加”,或在“供给”后加“力度”;

二是语序不当,“尤其是对传统的一些热门景区”语

序不当,“一些”是数量词,应放在“传统的”前面。

22.① “反向旅游”为何受追捧 ② 网络宣传十分发达

③ 早晚会变成冷门景区

(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文“一方面,……另一方面……”可

知,讲的是“反向旅游”受追捧的原因,再结合此处的

问号可知,是在问“反向旅游”为何受追捧,所以此处

应该填写“‘反向旅游’为何受追捧”。

第二空,结合下句“各种网络平台一传十、十传百,使

一些值得游玩的小众城市、景点成功出圈”可知,是

网络宣传使得一些值得游玩的小众城市、景点成功

出圈,可见网络宣传十分发达,所以此处应该填写

“网络宣传十分发达”。

第三空,结合“如果仗着旅游资源丰富、唯一,便不思

进取”可知,这样做的结果是热门景区早晚会变成冷

门景区,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早晚会变成冷门景区”。

23.例文:

省己鉴人 吃堑长智

古语有言:“吃一堑,长一智。”人在遭遇失败或

者犯下过错后,常“痛定思痛”,力避“踏进同一条

河”,然后获得进步与成长,可谓“长一智”。如若“吃

堑”后,不能通过正确的方式方法去“长智”,势必在

“吃一堑”后再次“吃一堑”。

而“反思自己与借鉴他人”常被认为是汲取教

训、提升自我、增长智慧的不二法门。

所谓“吃一堑”,是向外探索新事物的过程中遭

遇的不可避免的挫折。固然历经风霜才成松柏挺拔

之姿,而唯有将历次教训与经验内化于心、外化于

行,才能真正建设聪慧、明智的自我,成就我们的智

慧人生,强大我们伟大的国家。

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

过矣”。毛泽东曾盛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汉武

帝的伟大,不仅在于开创大汉帝国的强盛,还在于敢

向天下公开“罪己”:穷兵黩武、迷信方术、靡费无度。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指出:“汉武帝晚而改过,顾

— 16 —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翻书特效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