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3期电子刊

发布时间:2023-7-20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2023年第3期电子刊

????????????????????????????????????????????????????????????????????????????????????????????????????????????????????????????????????????????????????????????????????????? ?《旅游论坛》编辑委员会主 任:程道品副 主 任:杨莎莎 保继刚顾问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马 波 马 勇 王 宁 田 里 孙九霞 李丰生 邱汉琴 谷慧敏吴必虎 肖洪根 张河清 张凌云 林德荣 罗秋菊 姚延波 徐红罡黄震方 黄松山 谢彦君 戴 斌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马 凌 马晓龙 王 辉 王 莎 王亚娟 文 彤 左 冰 白 凯厉新建 刘 俊 刘 佳 刘军胜 刘 逸 吕兴洋 陈钢华 陈志钢李春晓 李咪咪 李 山 李师娜 李艳凝 李 渊 金 鑫 宋 瑞吴晨光 吴茂英 杨晶晶 杨兴柱 杨 懿 杨 勇 余意峰 张朝枝张宏磊 张骁鸣 孟 芳 赵书虹 赵 磊 郑丹妮 查建平 高元衡翁时秀 梁增贤 曹芳东 黄琢玮 黄潇婷 章杰宽 曾国军 粟路军谢朝武 谢 霞秘... [收起]
[展开]
2023年第3期电子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页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来源期刊

双月刊 2008年创刊

主管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桂林旅游学院

学术支持: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

协同创新中心

编辑出版:《旅游论坛》编辑部

第3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旅游论坛》编辑委员会

主 任:程道品

副 主 任:杨莎莎 保继刚

顾问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 波 马 勇 王 宁 田 里 孙九霞 李丰生 邱汉琴 谷慧敏

吴必虎 肖洪根 张河清 张凌云 林德荣 罗秋菊 姚延波 徐红罡

黄震方 黄松山 谢彦君 戴 斌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 凌 马晓龙 王 辉 王 莎 王亚娟 文 彤 左 冰 白 凯

厉新建 刘 俊 刘 佳 刘军胜 刘 逸 吕兴洋 陈钢华 陈志钢

李春晓 李咪咪 李 山 李师娜 李艳凝 李 渊 金 鑫 宋 瑞

吴晨光 吴茂英 杨晶晶 杨兴柱 杨 懿 杨 勇 余意峰 张朝枝

张宏磊 张骁鸣 孟 芳 赵书虹 赵 磊 郑丹妮 查建平 高元衡

翁时秀 梁增贤 曹芳东 黄琢玮 黄潇婷 章杰宽 曾国军 粟路军

谢朝武 谢 霞

秘书长:吕观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旅游论坛》编辑部

主 编:杨莎莎

执 行 主 编:保继刚

常务副主编:吕观盛

执行副主编(按姓氏笔画排序):

陈钢华 梁增贤 刘 逸 翁时秀 赵 磊 章杰宽

编辑部主任:吕观盛

编 辑:吕观盛 连云凯

地 址:广西桂林市雁山区良丰路26号桂林旅游学院旅齐楼211室

邮 编:541006 电 话:0773-3691702

编辑部网址:http://gllylt.cbpt.cnki.net

电 子 邮 箱:lylt1998@163.com

第4页

第16卷 第3期(总第91期)双月刊 2023年5月25日出版

目 次

思辨争鸣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利用的若干问题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适应与游憩机会”

专题学者对话录 …………………………………………… 李 菲,陈 平,宋俊华,苑 利,张朝枝(1)

中国旅游学家学术思想史研究

中国旅游地理学家口述史研究(Ⅲ)———孙文昌先生的学术人生与学术思想

……………………………………………………………… 王金伟,李雪松,赵佳旺,周志华,曹淑婷(12)

理论探索

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旅游发展:货币循环视角 ………………………………………… 左 冰,伍 姣(25)

革命老区跨省旅游合作意向的驱动机理———有调节的复合式多重中介模型 ……… 许春晓,唐 敏(43)

供需视角下长海县海岛生态系统游憩文化服务研究 ………………………………… 王 辉,赵 娜(58)

纪念性旅游场景中敬畏情绪体验对游客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 ……………………… 赵 亮,张智倩(69)

“我”的旅游故事:悦人、悦己与自我发展 ……………………………………… 张文敏,高克昌,严雨楼(86)

同侪视域下Z世代女性大学生毕业旅游从众行为特征及机理研究 ………………… 张佑印,徐 珩(95)

探险旅游中的互动仪式:情感能量生成机制 ……………………… 金彩玉,李奕林,王 莹,陈 朋(105)

研究进展

旅游发展情境下乡村治理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 周 静,黄剑锋(112)

日本内容旅游发展研究述评及启示 …………………………………………………… 彭 丹,张子妍(122)

书 评

群岛旅游资源价值的再认识———评《群岛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估值研究》 ………………… 王 辉(134)

其 他

关于成立《旅游论坛》第三届编辑委员会的公告 ………………………………… 《旅游论坛》编辑部(封二)

《旅游论坛》征稿启事 ……………………………………………………………… 《旅游论坛》编辑部(封三)

刊名题词:钱其琛(国务院原副总理)

期刊基本参数:CN45-1363/K*2008*b*A4*136*zh*P*$15.00*1000*12*2023-05-25

第5页

May,2023 TOURISM FORUM Vol.16 No.3

CONTENTS

DiscussionontheConservation,InheritanceandTourism Utiliza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

…………………………………………… LiFei,ChenPing,SongJunhua,YuanLi,ZhangChaozhi(1)

OralHistoryResearchofChineseTourism Geographer(Ⅲ)———SUN Wenchang'sAcademicLife

andThoughts……………… WangJinwei,LiXuesong,ZhaoJiawang,ZhouZhihua,CaoShuting(12)

InteractionbetweenRMBInternationalizationandInternationalTourism Development:

A MonetaryCirculationPerspective ……………………………………………… ZuoBing,WuJiao(25)

DrivingMechanismofCross-RegionalRedTourismCooperation———ACompositeMultipleMediation

ModelwithRegulation ……………………………………………………… XuChunxiao,TangMin(43)

StudyonRecreationalCulturalServicesofIslandEcosysteminChanghaiCountyfromthe

PerspectiveofSupplyandDemand ……………………………………………… WangHui,ZhaoNa(58)

StudyontheInfluenceofAweExperienceonTourists'NationalIdentityinCommemorative

TourismScenes …………………………………………………………… ZhaoLiang,ZhangZhiqian(69)

Self-presentationinTravelStoriesinSocialMedia:forMe,forOthersandSelf-development

……………………………………………………………… ZhangWenmin,GaoKechang,YanYulou(86)

StudyontheMechanismofGraduationTourism DemandofGenerationZFemaleUniversityStudents

………………………………………………………………………………… ZhangYouyin,XuHeng(95)

InteractioninAdventureTourism:EmotionalEnergyGenerationMechanism

………………………………………………………… JinCaiyu,LiYilin,WangYing,ChenPeng(105)

ReviewandProspectofRuralGovernanceResearchintheContextofTourism Development

……………………………………………………………………………… ZhouJing,HuangJianfeng(112)

ReviewandEnlightenmentofResearchonContentsTourism DevelopmentinJapanin

RecentYears…………………………………………………………………… PengDan,ZhangZiyan(122)

第6页

2023年5月

第16卷 第3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303026

http://gllylt.cbpt.cnki.net

【思辨争鸣】

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

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对于延

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

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非遗的保护传承问题成为热门话题,特别是旅游如何与非遗融合共同推动

非遗保护传承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作为对这一现实问题的回应,本期特别邀请了五位非遗

保护与遗产旅游的专家共同就新时代背景下的非遗保护与旅游利用问题展开讨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利用的若干问题探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适应与游憩机会”专题学者对话录

李 菲1,陈 平2,宋俊华3a,苑 利4,张朝枝3b

(1.四川大学 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44;2.暨南大学 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632;

3.中山大学 a.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b.旅游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4.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9)

[摘 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就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概念内涵及其合理利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结论认为:尽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我国的相

关法律已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分类进行了界定,但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中,概念内涵

与分类仍在动态变化中,需要根据具体的使用目标谨慎界定。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属性,旅

游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异类环境,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自身发展过程必然会面临

的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或者被旅游利用,本质上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调适自己与

环境关系的问题。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多样,不同类型及其所处的环境不同,其存续的方

式和功能都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情境与场景抉择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的方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内涵;类型;旅游利用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23)03-0001-11

1

[收稿日期]2023-05-05;[修回日期]2023-05-17

[对话嘉宾简介](按对话出现顺序)李菲(1975- ),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

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人类学高级论坛青年学术委员会主席,E-mail:feili001@scu.edu.cn;陈

平,女,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

主持人、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全球副主席;宋俊华(1968-),男,陕西富平人,博士,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

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E-mail:sjh3408@163.com;苑利(1958- ),男,山东齐河

人,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会民族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张朝枝(1973- ),男,湖

南华容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主持人,本次对话主持人,Email:zhchzhi@mail.sysu.edu.cn。

第7页

话题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内涵

张朝枝: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

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

区群体,或者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

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

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根据我国《非物

质文化遗产法》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

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

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

物和场所”。但是,随着非遗话题逐渐从边缘走向中

心,不同学科与实践领域都在讨论非遗,但不同的人

讨论非遗时可能所指并不相同,请各位谈谈您对非

遗概念的看法。

李菲:这个现象乍一看容易觉得因“不同”会导

致“混乱”,但在回答前可能还需要反过来再问一下:

需要相同吗? 或者在什么层级上需要相同? 作为世

界遗产话语体系的一部分,联合国最早提出“非遗”

保护的工作性概念,其本身采取的即是一种力图兼

顾一致性与差异性的策略性路径。但今天大家的焦

虑点好像都聚焦在如何谋求一致性上。这在相当程

度上可能是因为“差异性”容易被当作是无须讨论的

现象事实,而在理论层面除了宏观地提一提“文化多

样性”价值意涵以外,这个“差异性”作为概念和方法

就不太好处理了。

就非遗保护和学术对话的现实需求来说,《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和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法》应该还是概念界定的基础。但由于我个人的学

术背景和兴趣偏向于从人类学的视角来研究非遗,

因而采用的主要还是实践论的理解路径,也就是希

望在非遗本体论和非遗建构论二者之间找到一条中

间路径。

陈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对于大多数人而

言是比较模糊的,特别是如果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的定义,很多人都不清楚“实践场所”的含义,但如

果简单地用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

目名录”的十大门类,即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

蹈、传统戏剧与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

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概念就比较清晰了,

但有些分类仍然存在界别交叉,比如传统美术与传

统手工艺技艺,比如年画与木版水印,它们既有民间

美术,又有木版雕刻技艺,所以非遗的概念其实是一

个发展的过程。

宋俊华:我比较认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遗

概念的界定,非遗就是各个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

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

述、知识、技艺等文化表现形式,其本质是人类在处

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中所创造并被后代以精神

交流方式传承的活态的精神财富。

张朝枝:刚才大家谈了自己对现有两个非遗官

方概念的理解,但在实践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识别

非遗呢?

苑利:要判断是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辨

伪,也就是要严格遵循“原真性保护原则”或叫“本真

性保护原则”,看看我们所保护的非遗项目到底“真

不真”。“原真性保护原则”源于文物保护中的“真实

性保护原则”,其核心意思是指在文物保护过程中,

首先要对保护对象的真实性作出明确的判断———这

个“文物”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如果不真,保护也

就失去了意义。马未都先生曾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

故事:一天,一个小伙子拿了个陶罐子请马先生鉴

定,他想知道那个罐子到底是东周的,还是西周的。

马未都掂了掂,告诉小伙子:“这是上周的。你瞧啊,

这摸着还烫手呢,怎么可能是文物呢?”不仅是文物

界,只要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我们要做的第一件

事,都是先看看你所保护的那个东西到底真不真。

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符合以下5个标准:

(1)从传承时限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少要有百

年的历史。一般时限不足百年者,不能申报非物质

文化遗产。

(2)从传承形态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以活

态形式传承至今的。那些已经无法进行活态传承

者,不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3)从原生程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必须要

以原汁原味的形式传承至今。那些在传承过程中已

经被改编、改造了的非遗项目,不能申报非物质文化

遗产。

(4)从传承品质来看,申报项目必须要有重要的

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基因

传递价值、借鉴价值。没有重要价值者,不能申报非

物质文化遗产。

(5)从传承范围来看,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事

2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8页

项都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只存

在于表演艺术、工艺技术、节日仪式、传统农业生产知

识四大领域,除此之外,都不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不少错误的认知,认为只

要是工艺技术、表演艺术或节日仪式,都是非物质文

化遗产。其实,这是不对的。譬如当代文创,也是工

艺技术,但绝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刚刚创作出来的舞蹈是表演艺术,但同样不是非物

质文化遗产。各地循环上演的各种祭祖仪式尽管也

是仪式,但同样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这些文

化现象并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而是近年、甚

至就是昨天刚刚创作出来的“现产”。非遗保护的第

一步,就是将祖先的“遗产”与我们刚刚创作出来的

“现产”区分开来,千万不能因为我们的误读,让“伪

遗产”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朝枝:根据刚才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认为非

遗的概念其实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虽然目前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我国的相关法律已经给出了官

方定义,但在实践中也仍然遇到一些操作性困境。

所以,在实践操作中可以考虑参照物质文化遗产的

真实性原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参照本真性原则来

甄别,在学术活动中也需要根据自身的研究目标来

界定概念。

话题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及其保

护传承特征

张朝枝:从非遗的概念界定来看,非遗的类型非

常多,并且界定方法不一样。在保护传承的实践中,

不同类型的非遗是不是也有不同的特点,在具体的

保护传承过程中是不是也有区别?

李菲:关于非遗的分类问题,学者在《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公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基础上,

要么“绕行”,即绕开两个基准另行思考,可能出新

意,但在现实层面还是很难与“公约”和“非遗法”形

成实质互动;要么“穿行”,就是说一种文化的成员并

不将其实践区分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也在实

践逻辑中穿行于非遗分类的各种边界和层级,将歌、

舞、技、仪等等整合为一个整体。因而学者的非遗研

究,其实也就是去追寻探索这样的“穿行”中的各种

可能与不可能,从而抵达文化与历史的纵深。说到

底,就还是一个实践论的立场。

不同类型非遗保护传承当然需要不同的方法和

路径,但再深入去看,这个问题里面还是存在一个认

知论和实践论的分野,也就同时涉及保护和传承之

间的复杂关系。从认知论来看,非遗概念和保护体

系中提出的分类框架是个现实和前提。那么我们先

从概念上划分清楚不同类别非遗的形态学、价值论

差异,再分别制订针对不同类型非遗的传承保护措

施,这是自上而下的“保护”路子。从实践论来看,任

何一种非遗要得到良好的持续与传承,它必须是在

整体性、多脉络的自然文化生境和日常生活中“活”

出来的。因此,多类型、跨类型非遗相互交织,彼此

支撑哺育,这是其自下而生的“传承”之道,“保护”也

就自在其中了。今天由于社会结构、技术媒介、时代

语境等急速变化,两条路径不是分离的,而是需要合

流的。

陈平:随着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

入发展,保护体系与方式方法日渐成熟,类别化保护

也是更加科学的体现,非遗种类繁多,民俗风情、方

言餐饮、戏曲民歌与手工艺类的保护方式就应该有

所区别。有的可以当代化转换与发展,创新性转化,

有的则需要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以传统手工艺为

例,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就需要持与时俱进的发

展眼光来对待,传统手工艺固然有特色,但大量手工

艺的传承是需要与消费市场相结合的,与生态保护

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没有市场的需求,再精美的

手工艺也会面临消失或被实用化生活方式淘汰的窘

境。市场需求、当代审美、实用价值、富有时代感的

设计能力、供需关系、生活场景的变化、现代消费者

的认同感,都是传统手工艺发展需要考虑的因素;另

外原材料的缺失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环境污染等

新要求(比如象牙雕、点翠工艺),也需要做出相应的

调整与应变措施,3D 打印技术的发展,也给传统手

工艺带来了便利与冲击。所以要区别对待,经过多

样化进行保护,促进发展。而不是一味强调保护,限

制其发展。发展的目标是生存、传承与创新,而不是

守旧、消亡。与时俱进,是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

的科学发展观点。

宋俊华:在非遗类别划分上,要站在非遗学视

角,逐步摆脱传统学科和观念的束缚(如国家级非遗

名录的十大类),建立真正属于非遗的分类体系。从

3

李 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利用的若干问题探讨 思辨争鸣

第9页

非遗的主要内容来看,可以分为知识性非遗(如传统

医药、二十四节气等方面的知识)、技艺性非遗(如、

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技艺、民俗技艺和艺术技

艺)、精神性非遗(如民间信仰、祖先崇拜等仪式);从

非遗传承的方式来看,可以分为口述遗产(如传说、讲

故事、民歌)、身传遗产(如舞蹈、传统技艺)、观念遗产

(如信仰、民族心理)和综合遗产(如戏剧、节日)。

非遗是多样性文化的代表,类型多样是非遗的

基本特征。这种多样性不仅表现在横向空间分布

上,而且体现在每种非遗发展的纵向历史中。非遗

保护传承要真正取得成效,就要从多样性中把握非

遗的规律,依据科学分类来实施保护措施。对口述

遗产保护与身传遗产保护就应当采用不同的措施,

前者属于时间性的人的声音遗产,后者属于空间性

的人的身体遗产,两者在遗产传承、表现方式有很大

的差别。

苑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分类看似简单,实

则不易,因为它要求我们必须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的内在规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过程中,

我们不但要考虑到分类学本身的要求,同时也要考

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分布规律、传承规律以

及世界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不相同的蕴藏情况。

目前,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进行的分类体

系建设,基本是自说自话,互不兼容。这说明我们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规律、传承规律还缺少一个

起码的整体性了解。而这些错综复杂、互不兼容的

分类体系,也势必给今后世界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间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特别是给今后各国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建档、查询、交换、交流带来重重困难,

甚至会影响到世界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

顺利进行。

从包容、对等、唯一、均等、统一这五项基本原则

出发,我们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成以下七个大类:民

间文学类遗产、表演艺术类遗产、传统工艺美术类遗

产、传统工艺技术类遗产、传统仪式类遗产、传统节

日类遗产、传统农业生产知识类遗产。这个分类汲

取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的

优点,也继承了国家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体系

的长处,同时根据自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结构

的理解,建立起了这个与众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类体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结构变得更加

清晰,也更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归纳与

传播。

张朝枝:非遗保护传承的关键是传承人,鉴于非

遗类型的多样性,对不同类型的非遗传承人是不是

应该区别对待?

苑利:由于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含量不一,

工艺流程有别,所需人数不同,我们应该根据这些不

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分为“个体传承型非物质

文化遗产”“团体传承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群体传

承型非物质文化遗产”这3个大类。而与之配套的

传承人,亦可分为“个体传承型传承人”“团体传承型

传承人”和“群体传承型传承人”三大类别。

第一类是个体传承型传承人。有些遗产项目是

以个体传承的形式出现的,这类遗产的传承人便是

传承者本人。例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聚元

号弓箭制作技艺,就是由杨福喜一脉单传的。这类

技术与技艺虽然不一定为某个个体所独有,但从理

论上说,包括其核心技术在内的所有技艺与流程,都

掌握在该传承人一人手中。这类传承方式的优势是

关键技术不会轻易外流,传承方式单一,缺点是因意

外很容易导致该技艺的彻底“断流”。

第二类是团体传承型传承人。我国的绝大多数

非遗项目,都是以团体传承的形式,依靠团体的力量

共同传承的,如皮影、京剧、侗族大歌、苗族舞蹈、荣

宝斋木版水印技艺等莫不如此。这类传承的优势是

遗产不会因某个个体的消失而彻底消失,缺点是很

容易因某个人的拆台而影响到该项目的整体传承。

第三类是群体传承型传承人。有一类遗产,如

传统节日或传统仪式,通常都是由更多的团体共同

传承的。例如历史上的妙峰山庙会,就是由七十二

档花会———七十二个敬香团体共同传承的。这类群

体型传承项目的优点是不会因个人或团体的不作为

而影响传承,缺点是很容易因政治思潮的误导而受

到伤害。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实施分类管理符合非

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基本规律,这样做有利于进一

步明晰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的

“责”“权”“利”,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责任到

人、权利到人、利益到人。让每一位传承人都明白自

己的责任是什么、权利是什么、利益是什么,从而使

自己的工作受到法律保护。

4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10页

作为个体传承型项目,它的传承人是个人,传承

的重担自然也会落在该传承人一个人的肩上。如果

有了好处,他自然也应该成为该利益的唯一获得者。

由于这类项目“一脉单传”,也最容易消失。所谓“人

亡艺绝”者,多半指此类项目。故而,个体传承型项

目及其传承人也应该成为我们的保护重点。作为团

体传承型项目(如京剧、昆曲、皮影、木偶),它的传承

者应该由两人及以上的数人、数十人乃至数百人的

团队所组成。传承重担自然也应该落在这些人的肩

上。如果有了好处,该团体自然也应该是该利益的

唯一获得者。该团体内部的所有成员也会根据各自

贡献的不同,获得本属于自己的那份好处。这类遗

产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团体性。这是它的优势,也是

它最容易遭到侵蚀的地方。如果传承团队发生内

讧,如相互拆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同样会受到致

命影响。所以,保持传承团体内部的稳定,是确保这

类遗产有序传承的关键。在传统社会中,人们也会

通过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来增强这类项目

传承的稳定性。实践证明,拜师仪式、入行仪式在维

系这类遗产稳定传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群

体传承项目与上述两种非遗项目在传承方式上又有

很大的不同。上述两种传承在时间上是持续的,传

承行为时时都在发生。而群体传承型项目通常具有

较强的间歇性,如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等)、大

型仪式(孔子祭祀大典等)基本上每年只有一次。由

于这类遗产是由众多民间社火组织共同传承,故而,

如果有了好处,根据按劳分配原则,该利益就不应该

由某人独占,而应该发放给该社火组织并惠及该组

织的所有人。此外,这类项目在补助金的发放上,亦

不应过度,由于庙会的民间集资本身就会给这类项

目带来一定的费用上的补充,如果补助金额过高,如

承包了庙会所有的费用,反而会给庙会带来麻烦;对

于仪式的传承主体———各档花会而言,参加庙会是

在尽自己的“义务”,更何况为庙会捐款,本身图的就

是个“吉利”。经费扶持过多,或是干脆用政府补助

金来取代募捐,反倒弱化了仪式参与者原有的虔诚。

总之,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不同,传承

方式也会呈现出明显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弄清

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然后根据它们各不

相同的规律,来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实践。

“一刀切”的管理方法:如用管理京剧的办法来管理

侗族大歌,用管理牙雕的办法来管理妙峰山庙会的

想法与做法,均不值得提倡。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

越管越乱。

通常情况下,判定一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主体究

竟应该是个体、团体还是群体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

譬如在民间文学、表演艺术方面,谁的史诗唱得好,

谁的故事讲得好,谁就是史诗、故事的传承人;哪个

戏班子唱得好,那个戏班子就是该戏曲流派的传承

人。当然,事情总有复杂的一面。如传统节日、传统

仪式类遗产参加人数规模庞大,它们少则数百人,多

则上万甚至几十万人。就参加团体而言,除节日中

核心仪式的管理班底外,还有着为数众多的会档,而

每个会档又由众多老把式、老会首组成。对于这类

规模如此庞大,参与者如此众多,表演项目如此丰富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说,认定传承人显然存在

相当难度。但作为一项原则我们必须清楚:无论是

个人、团体还是群体,这些传承人,都应产自民间而

非政府。因为民间社会的传统节日仪式类遗产,绝

大多数都是通过当地社火组织而非政府来传承的。

张朝枝:根据大家刚才的讨论,我们基本上可以

认为,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非遗的多样性,而文化的

复杂性也基本上决定了非遗分类的复杂性。虽然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内相关法律都对非遗进行了官

方分类,但在实践中仍存在各种矛盾,从保护传承政

策制定的角度来看,可以考虑根据不同类型的传承

人特征采取差异化的政策。

话题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与

旅游融合

张朝枝:在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方面,现在大

家都在谈非遗的活化利用,不同类型的非遗的活化

方法是不是也有区别,有些什么样的区别?

李菲:非遗之所以能成为非遗,“活”是其题中应

有之义,否则就不是非遗,而是要么消失、要么成了

进了博物馆的“死去”的文化遗存。但“活化”这个词

究竟是指什么呢? 其实大家对“活化”的理解和实践

也同对“非遗”的理解和实践一样,是非常复杂的。

通常而言,对“活化”的第一种理解可能涉及存在状

态层面,因为种种原因在当下面临萎缩或濒危的文

化形式,通过传承条件的改善、社区成员参与度的激

5

李 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利用的若干问题探讨 思辨争鸣

第11页

发、社会认知度的提升等,重新具有了文化活力。对

“活化”的第二种理解可能涉及技术层面,通过技术

媒介改变/优化人们感知方式,就像在非遗展博领域

今天人们经常会利用数字化媒介技术对某种非遗项

目进行更为“鲜活”的展示。对“活化”的第三种理解

则涉及功能价值层面,比如在文创产业和旅游业文

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媒体上经常会出现有关某地如

何“活化”非遗,将“心间记忆”转变为“指尖经济”的

相关报道。这种“活化”的重点则是在文化资源观的

出发点上,推动作为文化资源的非遗项目朝着市场

化、商业化、产业化进行转化。

因此,不仅不同类型的非遗有不同的“活化”方

法、路径,“活化”更具有不同的限度和边界。需要警

惕的是一些以“活化”之名开展的行动可能涉及对非

遗本质的改写和扭曲。

陈平:我认为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反过来,不

发展,传承也不可能延续。这当然需要区别对待。

比如方言俚语的保护与手工艺的发展与创新就截然

不同,而地方习俗与地方戏曲、传统信俗与极具代表

性的非遗项目也不能轻言创新与“活化”。需要区别

对待。很多承载了传统文化基因、区域历史发展、民

族文化多样化等问题,就要视实际情况而定。

宋俊华:非遗本身就是活态的,是一直被人们按

照价值规律在生产生活中利用着,这是非遗概念的

基本内涵。今天人们所谈的非遗“活化”利用,主要

是从物质遗产的活化“利用”引申而来,用在非遗上

不是十分恰当。人们之所以谈非遗“活化”利用,更

多的是表示人们希望非遗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的一种心情,个人觉得表述为“合理利用”更准确。

与任何人类所创造的活态文化一样,非遗在利用

过程中总会经过从适应旧环境再到不适应新环境的

不断变化过程,通过创新来调适自己与环境的关系,

本身就是非遗活态性的表现,也是它存续的使命。

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阶段的非遗项目,处理自

己与环境关系的方式必然是不一样的。有的非遗项

目通过自身实践手段、工具或结果的创新来适应环

境、适应消费者需求,有的则通过改变环境、改变消

费者需求来确保自己的活态性、适应性。

张朝枝:现在很多人喜欢将非遗的利用与旅游

进行关联,请问你们怎么看旅游在非遗合理利用中

的作用,不同类型的非遗在进行旅游利用时有什么

样的不同?

陈平:旅游是经济与文化的综合载体。非遗是

促进与提升旅游内涵与内容的手段,将地方民俗、地

方文化特色、地方手工艺产品、地方特色餐饮融于旅

游之中,不仅可以传播地方文化,还能为旅游经济带

来更多的收入,创造就业条件,提升旅游的文化价

值,成为地方或地区文化的传播载体。这是一个相

互赋能的关系,但一定要注意,非遗不能成为旅游的

表象化内容,不能停留在敷衍或利用的层面,必须注

意保护非遗传承主体人群的利益与公平性、互动性、

融合性与融入性。

宋俊华:将非遗转化为旅游资源,被游客所消

费,本身就是非遗活态存续的一种方式。从本质上

看,旅游并不是非遗的异类环境,而是非遗在自身发

展过程必然要面临的环境。非遗融入旅游或者被旅

游利用,本质上仍是非遗如何调适自己与环境关系

的问题。每个具体的非遗项目,由于所处环境的不

同,其存续方式和功能都会有所不同。例如,传统刺

绣类非遗项目,在相对封闭的自耕自食的环境中,它

就是一种满足自我需求的手段;在开放的商业化环

境中,它就是一种商品生产方式;在旅游景区,它就

是被游客消费的传统表演和旅游商品。

旅游确实会加快非遗传承人群与外来游客的互

动,加快非遗项目的自我发展变化和传播。当然,不

同类型的非遗项目,其发展变化的方式和程度是不

同的,被游客消费的方式也不同。相对而言,传统技

艺、民间美术和表演性的非遗项目更容易以各种旅

游产品形式进入旅游市场,而民俗类非遗项目则要

相对保守一些、缓慢一些、谨慎一些。

张朝枝:在进行旅游利用的过程中,会对非遗产

生一些什么样的负面影响,不同的非遗应该采用什

么样的措施来尽可能地减少旅游对非遗保护传承的

影响?

李菲:文化作为旅游发展的背景、要素和动力,

在世界非遗公约体系形成之前就已经是一个毋庸置

疑的社会存在事实。旅游经济区别于其他经济产业

的一个基本特征就在于其经济属性往往是透过文化

属性加以实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讨论被纳入“非

遗”名录保护体系的那些文化实践和旅游的关系就

是讨论文化与旅游关系的一个子议题,在总体上都

会涉及旅游与文化变迁、身份认同、全球/地方、原真

6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12页

性等议题。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对社区/地方文化体

系所造成的各种复杂影响也都会施加于各类“非遗”

之上,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需要辩证地去看。一方

面,诸如旅游景区打造、纪念品文创设计、旅游文化

交流传播等既对非遗“活化”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

旅游开发中的过度商业化也会对非遗保护传承造成

负面影响。问题是,这么“辩证”地说,其实也就大致

等于是什么都没说了。

从个人理解来看,非遗的旅游“活化”利用当然

需要根据非遗类型的不同去探索不同的限度、措施

和路径,但同时一些基本问题和尺度则是具有共通

性的,需要加以充分考虑。比如,一个需要考虑的基

本问题是非遗传承社区对旅游业发展的依赖程度,

是这个被命名为“非遗”的特定文化实践本身仍然肩

负着社区存续的内在动力呢,还是这个动力已经置

换为旅游所带来的外部动力了。再比如,旅游“活

化”过程中非遗的资源价值与社区伦理能否保持匹

配度的问题。对传承社区来说,非遗的使用价值与

原先的社区伦理是相匹配的,非遗参与了社区也塑

造了社区。但在非遗的旅游“活化”利用和市场转化

过程中,使用价值可能快速让位给交换价值,但社区

还无法生成能与之匹配的新的结构关系和伦理,这

样的“活化”就会出现或激化矛盾。再一个问题是:

要考察旅游“活化”利用的影响所抵达的层级,涉及

非遗作为可以自洽运转的传统社会实践体系的要素

层级、结构层级还是核心价值层级。举个例子来说,

就像人类学田野中经常遇到的各种民间仪式变迁,

如果只是仪式中的家酿米酒改成了超市购买的瓶装

酒,那这个仪式要素变了,但酒的结构性位置和功能

还在;如果这个和酒有关的仪式环节发生了缺损,就

可能导致系统性的结构改变和价值偏移。

陈平:有的地区只是把非遗项目作为一个附加

内容或者表演内容,利用大于尊重,临时性、表面性

大于深度研发,深度赋能,这样就会损伤从业者的积

极性,使非遗内容流于表象,而不能可持续发展下

去。非遗项目与传承人、消费者、地方政府、景区管

理者需要协调发展,相互尊重,不能以伤害式开发或

者短暂性的需求方式把非遗项目作为蛋糕之花或项

目名称来利用,而是替这个项目的发展做好系统性

研发,要把政策、制度、管理、经营模式与传承内核结

合起来。

宋俊华:旅游是非遗适应环境的一种自我呈现

方式,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也应当是非遗传承人

群自主选择的过程。旅游过程中发生的对非遗资源

过度利用或歪曲现象,主要是旅游开发者缺乏与非

遗传承人群的有效沟通与冒进性行为造成的。在非

遗旅游开发中,只要始终坚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

《非遗保护的伦理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的

工作理念,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减缓旅游开发与非遗

传承保护之间的紧张关系,推动非遗与旅游的良性

互动和发展。

张朝枝: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

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

作的意见》强调,在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

平方面,要将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乡村旅游

重点村镇、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不同空间场所/场景

作为展示非遗的重要载体,面向国外游客讲好中国

故事,请问大家有什么建议?

李菲:不论是旅游景区、度假区、乡村旅游村镇

还是红色旅游景区,都是旅游作为文化体验和交流

活动所发生的动态场域,或者更理论化表达还可以

说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而非不动的非遗展示“载

体”。非遗不只是名词态的,也是动词态的,其本身

就是社会行动和历史过程。因而非遗项目不仅是在

不同旅游景区场所的“载体”和“舞台”上被展示的内

容,还是作为“行动者网络”的一员,塑造旅游体验和

交流过程。这也是“文旅融合”的重要内涵。

在疫情之后即将迅速恢复的旅游国际化背景

下,非遗必然是面向外国游客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

媒介,其使命还可以上升到文明互鉴的高度。但很

多时候,外国游客其实也并不在意那些能给他们带

来很好的跨文化体验的旅游吸引物是不是“非遗”。

一方面,外国游客对我国评选各级非遗的文化逻辑

和标准知之甚少或不感兴趣;另一方面结合人类学

关于“异文化”的讨论,外国游客在来中国旅游的过

程中可能对差异和边缘抱有更多的兴趣、或获得更

佳的旅游体验。这些东西反而不一定是我们基于本

土文化逻辑所认为的重要部分。当然需要反思其中

异文化“凝视”和“猎奇”的西方中心主义和权力话语

结构,但也提示我们需要在旅游中同时关注那些可

能没有“非遗”名号的文化事项,与“非遗”有同样重

要的本土文化意义。此外,透过“非遗”讲好中国故

7

李 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利用的若干问题探讨 思辨争鸣

第13页

事,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是可以充分体现中华文化

的多样性,因而有助于讲好复数的中国故事,激荡出

多声部的中华文化“和声”。

陈平:旅游景区的发展不能停留在经济与商业

的发现层面,景区对于区域文化发展需要起到引领

的作用,包括当地文化的深度展示,创意旅游产品的

研发与设计,制度的建立,游客素质的培养。非遗不

是在景区树立几块牌子、建立几个展厅、修建几个文

化广场、有一条手工艺街和美食街的问题,而是长此

以往地建立一种文化系统,从旅游产品的设置到旅

游活动内容的设置,都能传递一种文化价值。景区

可以引领游客学会与大自然相处的方式,建立一种

游客与传统优秀文化相接触,互动的机会,从旅游中

学到文化遗产的价值。所以景区应该是一种文化场

所,一个开放的课堂,是一个从住宿文化到消费价值

观的培训场所,一个阐释文化价值观的实体。

宋俊华:所有的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乡

村旅游重点乡镇、红色旅游景点景区等空间场所本

身就是一些社区、群体的生产、生活空间,也是他们

非遗的传承空间,这些空间场所的建设很大程度上

是依赖于这种非遗空间的。在打造这些旅游空间过

程中,把非遗资源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本身是符合

这些空间场所的文化特性的。在旅游开发和解读过

程中,要善于梳理这些空间中非遗资源的文化肌理,

让非遗用自己所拥有的方式言说自己的故事,只有

这样才能让国内外游客真正理解这些非遗及其背后

的故事,而不是生硬地接受一种预设教育或宣传。

要用非遗故事感动游客,在情感交流中领悟非遗的

内涵与美。

张朝枝:中央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也提出将非遗与当前热门的

乡村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等不同类型的旅游产

品结合起来,实现“以文塑旅”,大家有什么建议或者

有什么样的案例分享吗?

李菲:由于非遗体系和项目类别几乎涵盖了日

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乡村民俗、文娱体艺、节日

庆典,等等,所以非遗与旅游的结合已经形成了一种

自发嵌入的状态,不仅嵌入在旧的旅游(消费)六要

素———“吃、住、行、游、购、娱”之中,更是所谓新的旅

游(拓展)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的重要

内容。在这个意义上,非遗项目与不同类型旅游产

品的结合是一种常态化的操作。

但在新的时代要求和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

和国务院《“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都指出,要坚

持“以文塑旅”。这就超越了结合某些具体非遗项目

来打造具体旅游产品的层面,是在强调中华民族文

化自信和文化建设对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

和支撑作用,需要进一步思考中国旅游发展如何体

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

陈平:每一个区域的文化都各具特色,各有千

秋,除了先进的管理手段与经营模式都可以借鉴、利

用外,在文化的深度挖掘上,旅游景区不用效仿其他

景区的游戏内容,不必到处都是大型情景剧,或者建

立沉浸式体验项目,有的地方可以是与天地自然相

处的幽静之处,有的可以是在原始与探险之中体味

大自然的景观与多样性,不能都去设置观光电梯、露

天广场,在安全合理的前提,完全可以在自然之中见

文化,见地理风貌,见人文特色。我们有一句古话,

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就是中国古人的旅游观。

要在行走中体验文化与生活的真谛,扩大自我的知

识内存,提升自己的内心修养。

宋俊华:要把非遗与热门旅游产品相结合,实现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最主要措施的有三条:一是

要深入研究不同非遗的特点及旅游资源价值,根据

非遗项目特点决定其融入什么样的旅游产品,决定

其融入的方式。如传统医药类、传统体育类项目比

较适合康养旅游开发,传统技艺、民间美术、民俗类

项目适合乡村旅游项目。二是要认真分析不同非遗

项目传承人群的特点及其对旅游开发的认识,根据

他们的特点及认识水平,决定其融入什么样的旅游

产品和融入方式。对留守乡村且经济相对富裕的老

年传承群体来说,把他们的非遗融入康养旅游也许

更适合他们的需求。三是要深入分析不同非遗资源

的地理区位特点及旅游开发条件,根据非遗项目所

在地理区位特点,决定其融入什么样的旅游产品和

融入方式。

张朝枝:通过开发非遗体验活动来带动区域文

化遗产保护,大家有什么好的案例故事分享吗? 或

者有什么建议?

李菲:在凉山彝族地区脱贫攻坚过程中,少数民

族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广泛开展起到了很好的支撑

作用。凉山目前正处在巩固脱贫攻坚 “两大成果”,

8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14页

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衔接和转换阶段。在

此过程中,以遵循文化规律、促进民族团结、激发创

新活力的原则来进一步推动彝族非遗“活化”转化也

势在必行。这两年我作为策展人正在主持位于凉山

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的彝族语言文字馆和彝族漆器馆

(暨国家级彝族漆器髹饰技艺非遗传承工坊)的两馆

策展工作,预计2023年六七月份即将正式开馆。

以彝族漆器馆为例,2008年彝族漆器髹饰技艺

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

录”。喜德县的吉伍家族是世代传承的漆器世家,至

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杰

出代表。喜德彝族漆器馆修建目的就是要同时打造

彝族漆器文化对外传播的窗口和技艺传承的实践场

所。除开其作为技艺类非遗必须要展示的选材、制

胎、制漆、绘漆等制作工序外,由于彝族传统漆器黑、

红、黄三色虽然厚重、有质感,但也较为暗沉,加之器

型较小、类型相对固定有限,以传统实物加展板的展

陈手段难以充分传达出那种来自彝族历史、土地和

生命深处的震撼之美。经过与展陈设计方的反复沟

通和调整,最后确定的核心展项采用了数字化技术,

提取彝族漆器代表性的传统纹饰符号和红、黑、黄色

彩,打造出360度沉浸光影空间,为参观者带来叠加

视觉、听觉的多感官文化体验。同时,我们还结合彝

文和漆器元素为两馆打造了兼具民族特色和设计感

的IP,极具创意。以这个具体的展项设计为例,我

想强调的是,在喜德县两馆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我非

常感佩于喜德县作为凉山彝族自治州县域博物馆建

设先行探索者的勇气和信心,对重要的区域非遗,包

括彝族漆器、毕摩文化、彝族口头传统“玛牧特依”等

的传承保护,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我

也深刻地认识到,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迫切

地需要引入更为先进的理念、国际化的视野和新的

技术手段,以“活化”为非遗赋能。

陈平:自2013年开始,我曾经连续几年协助贵

州省政府举办国际民间手工艺及旅游产品博览会,

政府搭台,民间交流,每年都会邀请几十个国家的手

工艺大师到贵州参展;展览期间,观众、游客非常多。

对于各国手艺人而言,通过展示、买卖、交流自己的

作品与产品,获取了利益,推广了自己本民族的文

化,也结交了很多朋友,他们还了解了中国的人文地

理、风土人情,搭建了非常好的文化与产品交易平

台;对于贵州而言,推荐了本土文化,提升了原有的

省内博览会的国际影响力、传播力,从活动质量到内

涵都得到了提升,同时还培育了市场,很多游客每年

都会关心文博会的时间与内容,踊跃来参加。这个

博览会成为贵州的品牌文化项目。我还协助贵州省

政府去德国、瑞士、捷克等国家举办了“贵州民间艺

术欧洲推介会”“贵州大数据德国推介会”等活动,这

都对贵州的旅游海外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

以,文化与旅游,文化遗产作为介质,对于当地旅游

事业的发展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和效果。

宋俊华:非遗是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

来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实践,亲身参与和体验是非遗

实践的基本要求,也是非遗传承保护的最佳方式。

建立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场所,创造条件让非遗传承

人群、游客参与体验非遗实践,是推动非遗保护的重

要措施。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规划》明确指出,要建立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馆为代表的非遗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并把其作为

“十四五”期间的重要工程。

除了建设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开发品牌性的非

遗体验活动,也是推动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要措施。

文化和旅游部推动的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非遗旅

游线路等的评审,就是一种增强学生、游客非遗体验

的有效措施。我国各地开展的非遗虚拟场景体验、

非遗研学项目,也都是非遗体验的生动方式。

张朝枝:从刚才大家的讨论可以看出,非遗本身

就是活态存在,合理利用本身就是一种遗产保护形

式;旅游是非遗保护传承的一种特色场景,但所有的

利用都应该建立在了解可能的负面影响基础之上。

由于非遗的类型众多,进行合理利用时的方法也不一

样,利用的场景也不一样,但无论哪一种方式或者场

景,恰当地借助新技术、新方法正成为一种可能路径。

话题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培养与

科学研究

张朝枝:目前非遗话题非常热门,但相关的研究

与人才却仍然缺乏,作为非遗的教育与科研人员,大

家觉得我们目前最需要做的是什么?

李菲:在科研工作方面,需要做的实在太多,包

括前沿动态、理论对话、本土价值挖掘、数据资源、实

地田野等,从宏观到微观,不一而足。几乎每个领域

都有大量急需推动的工作,并且同等重要。所以需

要呼吁旅游、历史、人类学、媒介传播、数字人文等多

学科、跨学科的研究者都来积极参与,各自发挥自己

9

李 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利用的若干问题探讨 思辨争鸣

第15页

的长项,形成合力。

作为教育者来说,我觉得目前最需要做的还是

激发青年一代对非遗事业的热情。世界遗产保护运

动的核心观念是将过去的遗产经由当代的我们之手

传递给未来的“世代”。这清楚地强调了遗产的未来

面向,也要求我们在教育传承过程中不仅了解青年

一代的认知方式,还要能共情青年一代的情感方式。

教育传承中的非遗,绝非仅仅是知识内容和实践对

象,还应该是一种重要的情感经验方式———包括维系

传统的根基性情感,如好奇、感动、温暖、伤感,等等。

情动,而后思动、行动。这样说虽然有些务虚,但我觉

得这是非遗传承保护中最为根本的动力之一。

陈平:我希望非遗保护领域的学者除了理论研

究与学术研究,能够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与社区

互动的工作中来,将自身研究的内容与社会的发展

结合起来,做一些行之有效、身体力行的带头工作,

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保护的作用,特别是方式、方

法,功能与意义,很多学者都在做,也都在积极参与。

宋俊华:作为非遗教育与科研人员,我们目前最

需要做的是解读和宣传非遗保护的内涵与意义。非

遗保护的核心内涵和根本意义就是启发和增进人的

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平等和

代际公平,以此推动人类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一切所谓的非遗“活化”利用、非遗旅游都应该以启

发和增进人的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为前提,每个社

区、群体,只有建立起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自

信和自强意识,他们才能自觉承担非遗活化“利用”、

非遗旅游开发的使命。

非遗保护内涵与意义的解读和宣传,不是单纯

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非遗保护政策、法规的

解读和宣传,而是对非遗保护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系

统阐释和传播,所以非遗研究工作者需要建立专门

的非遗团队、学科、课程、教材,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

研究和教学,并把理论研究与保护实践相结合、把思

想与行动统一起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非遗理论体

系和非遗保护实践模式,让非遗真正承担起启发和

增进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的使命,以实现非遗的活

态发展和科学利用。

张朝枝:对非遗学习与研究的年轻人,能否请各

位给点建议,或者推荐几本书,或者推荐几个必须了

解的案例,或者给几个发展方向?

李菲:“非遗”很年轻,这意味着年轻人和前辈学

者同样置身于方兴未艾的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运动之中,同样面对经验世界,面对风起云涌

的理论浪潮,面对非遗保护运动未来的确定性和不

确定性。这同时也意味着相比于传统学科,非遗研

究的学术代际壁垒没那么森严。这就给从事非遗学

习与研究的年轻人提供了比较好的机会和氛围。包

括我自己作为不那么年轻的“年轻人”,能在这个领

域取得一些微不足道的学术收获,也得益于此。

所以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体会:其一,一

定要形成跨学科的视野和方法。这跟人类学所强调

的非遗内在的文化“完整性”密切相关。在人类学视

野中“完整性”是牵动“真实性”“可持续性”等一系列

议题的一个核心纽结所在。其二,在理论研究的同

时,有机会尽量参与非遗田野调查、申报、保护、活化

传承的社会实践工作,在生活的“活水”中、在“上手”

的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非遗是如何“活”出来的道

理。有了这个基础,才谈得上有理论研究的本土脉

络、深度和创新。其三,我回想起十几年前徐艺乙老

师对我讲过的一席话:不仅要能研究“非遗”,还要知

道一旦拿掉“非遗”这两个字,我们还能说些什么。

以此与大家共勉。

陈平: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各国民众相互了解

与文化互动十分重要,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传统艺

术形式也面临挑战,应该注重艺术节与各种艺术展

示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借助互联网、新媒体与

自媒体等新的传播渠道与途径,用更加开放与包容

的态度来迎接时代的变化。青年人对于传统文化发

展具有传承价值与创新能力。希望有更多来自不同

国家和地区的民间艺术家共同努力,用相互尊重、相

互理解、相互促进的初心,来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

展。忽略性别、种族、语言和宗教的差别,彼此理解、

彼此尊重,珍视合作机会,让更多的民间艺术、团体

和个人能够被看见、被重视,共同为人类文明的进步

而努力。

宋俊华:对刚开始接触非遗的青年人,我认为要

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

化遗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伦理原则》《保

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化公约》和我国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公约、法规、文件,

正确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和意义,要充

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启蒙内涵对增

进人的文化自觉、自信、自强及对推动文化平等、代

际公平的意义。

10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16页

二是要从代际传承的活态文化遗产的角度认识

我们身边的非遗项目,以确保其生命力的使命感来

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变、创新性发展,让每个非遗项

目都能够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三是要从文明交流互鉴的角度认识不同社区、

群体、民族和国家的非遗项目的交流互动,要从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认识非遗保护对整个人类的

意义。

四是要用辩证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观点认识非遗

传承保护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要对非遗保护充满

自信,要相信传承人群依法对非遗保护方向的选择。

张朝枝:非遗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依然任重道

远,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人和有志之士投身这个领域,

为中国非遗事业发展共同努力。

从大家的讨论可以看出,虽然大家对非遗的概

念与内涵仍然存在不同的理解,但大家都一致认为,

应该根据遗产的类型特征来选择不同的保护传承方

法,具体的执行政策中要充分考虑传承人的差异性

加以区别对待。非遗本身就是活态遗产,活化是非

遗保护的应有之义,旅游作为非遗合理利用的一种

场景或者方式,也应该遵循非遗保护传承的自身规

律。也正因为非遗保护传承的复杂性,目前相应的

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都还比较缺乏,未来希望有更

多的青年人加入。

DiscussionontheConservation,Inheritanceand

TourismUtiliza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

LiFei

1,ChenPing

2,SongJunhua

3a,YuanLi

4,ZhangChaozhi

3b

(1.InstituteofChinesePopularCulture,SichuanUniversity,Chengdu610044;

2.CulturalHeritageCreativeIndustryResearchInstitute,JinanUniversity,Guangzhou510632;

3.a.ResearchCenterofChines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b.TourismCollege,Sun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4.ChineseNationalAcademyofArts,Beijing100029,China)

Abstract:Inresponsetotheincreasingatten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conservationandutilization,

expertsfromdifferentdisciplinariesareinvitedtodiscussontheconcept,connotations,andwaysofutiliza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TheconclusionisthatalthoughtheUnitedNationsEducational,ScientificandCulturalOrganizationandrelevantlawsinChinahavedefinedtheconceptandclassificationof

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theconceptualconnotationsandclassificationsarestilldynamicallychanging

inboththeoryandpractice,soitneedstobecarefullydefinedaccordingtospecificusagegoals.Basedon

thedynamicnature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tourismisnotanalienenvironmentfortheconservation

andinheritance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butratheranenvironmentthat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

willinevitablyfaceinitsowndevelopmentprocess.Theintegra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nto

tourismoritsutilizationbytourismisessentiallyaquestionofhow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adjustsits

relationshipwiththeenvironment.However,duetothediversityoftypes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

andthedifferentenvironmentsinwhichtheyexist,theirsurvivalmodesandfunctionswillvary,andconservation,inheritance,andutilizationmethodsneedtobedeterminedaccordingtothesituationandcontext.

Keyword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conceptandconnotations;types;tourismutilization

[责任编辑:吕观盛]

11

李 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利用的若干问题探讨 思辨争鸣

第17页

2023年5月

第16卷 第3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303027

http://gllylt.cbpt.cnki.net

【中国旅游学家学术思想史研究】

编者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旅游学术研究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四

十余载的发展,现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一大批有识之士艰苦卓

绝、勇于探索,为创建中国本土旅游学科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旅游学人开疆拓土,守正创新,

建立并完善了旅游学科体系,出版了一系列具有奠基性的学术成果,为中国旅游行业培养了一大批

优秀接班人,为旅游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是科研报国的真实践行者,他们的学术人生

和学术思想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激励后续学者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创造更大的辉煌。但需要指

出的是,这一代“旅游学人”大多年事已高,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重要的历史记忆可能正在淡去。

为记录和保存他们珍贵的个体记忆,《旅游论坛》从2023年起,开设“中国旅游学家学术思想史研

究”栏目,对新中国第一代“旅游学人”的学术人生和学术思想进行梳理,以助于勾勒出这一代“旅游

学人”学术研究的基本面貌,为新时代旅游学科高质量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传统的学术史研究方法,主要基于文献、档案资料进行史料解读,但常囿于时间久远等原因,导

致考辨困难且无法完整地呈现真实历史。口述史是一种基于语言叙述的新兴研究方法,它能够较

为完整、生动地呈现个体或集体的时代记忆,并为解析历史真实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基于此,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王金伟副教授团队创新性地引入口述史研究方法,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口述访

谈,并结合文献分析方法,尝试通过“旅游学人”的口述史研究,呈现中国第一代旅游学人的集体记

忆。王金伟副教授团队的这一开拓性成果,既是对中国旅游学术史研究的丰富、充实,同时也是对

中国旅游学家珍贵历史记忆的及时抢救、记录和保存,对于中国旅游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

2023年第1期开始,本刊连续刊载王金伟副教授团队的系列研究成果。本期刊载的是该系列成果

的第三篇“孙文昌先生的学术人生与学术思想”。希望学者们能够从中汲取学术思想养分并不断推

陈出新,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旅游学科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旅游地理学家口述史研究(Ⅲ)

———孙文昌先生的学术人生与学术思想

王金伟1,2,3,李雪松4,赵佳旺1,2,周志华1,2,曹淑婷1,2

(1.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旅游科学学院,北京 100024;2.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北京 100024;

3.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4.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 管理系,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12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国际交往中心智库建设促进经费”(21110008000)资助。

[收稿日期]2022-06-06;[修回日期]2023-05-05

[作者简介]王金伟(1983-),男,四川绵阳人,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

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 地 理、红 色 旅 游、旅 游 口 述 史,E-mail:wangjw239@163.com;李 雪 松

(1988-),男,河北秦皇岛人,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管理系助教、国家高级导游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红色旅游,Email:990449056@qq.com;赵佳旺(1997-),女,河北秦皇岛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主

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旅游政策,E-mail:zhaojiawang1021@163.com;周志华(2000-),男,山西运城人,北京第二外国语

学院旅游科学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红色旅游,E-mail:hazelhua05@163.com;曹淑婷(1999

-),女,安徽安庆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旅游政策,E-mail:

15855616993@163.com。

第18页

[摘 要]中国旅游地理学科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第一代学人通过不懈努力、开拓创新,奠定

了学科发展的坚实基础。文章基于口述史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对中国旅游地理学科的重要奠基人

孙文昌先生的学术成长经历、旅游地理研究历程进行了系统回顾,并对孙文昌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治

学精神进行了整理。通过研究发现,孙文昌先生淡泊名利、潜心治学,创办了著名的旅游院系(青岛

大学旅游系)和全国性学术共同体组织(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会),对旅游地理学科体系进行了奠基性

研究和实践。在长期探索中,孙文昌先生形成了“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学科

交叉,兼收并蓄”“重视人才,海纳百川”等治学精神和学术思想,成为留给学界的宝贵精神财富。本

研究旨在为全面理解中国旅游地理学科的发展脉络提供一个棱镜,为中国旅游史及旅游学术史研

究提供一种基于“口述”的新视角。

[关键词]旅游学术史;旅游地理;思想史;旅游教育;口述史;孙文昌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23)03-0012-13

0 引言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

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

门学科[1]1。1930年,McMurry发表了《游憩用地》

(Theuseoflandforrecreation)一文,成为旅游地

理学的开端之作[2]。中国学界于20世纪70年代末

开始系统研究旅游地理学[3]43。经过40余年的发

展,中国旅游地理学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

系列重要成果。回顾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可以将其分为以下3个阶段:初创阶段(1979—1989

年),旅游地理学界通过认真思考和探索,基本明确

了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向和路径,为中

国旅游地理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19;拓展

阶段(1990—1999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日趋深入和

现代旅游业的加速转型,旅游地理研究和专业教育

得到快速发展,研究内容也逐渐向社会热点、产业需

求方面转变[5]91;深化阶段(2000年至今),伴随着中

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地理研究不断深化,研究

内容和研究方法日益多元,突破性研究成果不断涌

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国旅游地理学者

在完善中国“本土化”旅游地理学理论的同时,发表在

国际刊物上的成果越来越多,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

大[6]4,为世界旅游学科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口述史的发展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40年代的

欧美。它是一种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

的方法[7]5。我国学术界对于口述史学理论和方法

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8]11,随后呈现快速发

展之势。现如今,口述史在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

教育学等学科领域得到广泛运用,业已成为传统史

学研究的重要补充。郑玉飞和顾明远运用口述史研

究方法从个体成长历程中探究中国教育的历史变

迁[9-10]

;周晓虹等通过口述访谈探索了中国社会学

40年来的重建之路、本土化方向,进一步加深了对

中国社会变迁及改革开放的 认 识[11]

;徐 杰 舜 等 以

“口述历史”方式对中国人类学发展进行研究,展示

了中国学者进入人类学领域的转折过程与经历、人

类学本土化与中国化的努力等[12]。近年来,口述史

方法也引起了旅游学术界的关注,学者们通过引入

口述史研究方法对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进行

了历史性回顾[13-16]。口述史研究方法已成为有效

填补历史记载空白、弥补文献史料不足的重要手段,

是旅游学术史中重要研究方法。

孙文昌先生,1934年生于吉林省双阳县(现为

长春市双阳区),是中国旅游地理学家奠基人之一、

现代 旅 游 开 发 学 创 始 人 之 一,著 名 旅 游 教 育 家。

1958年,孙文昌先生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

并留校任教。1979—1980 年,前往北京大学进修,

跟随陈传康先生从事旅游地理研究工作。1986年

冬,组 织 开 办 “东 北 三 省 旅 游 干 部 培 训 班”。1988

年,进入青岛大学并筹办、创建旅游系,成为山东省

最早的旅游专业院系。1989年,孙文昌先生与陈传

康先生等一同创立“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会”(现为中

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成为全

13

王金伟等:中国旅游地理学家口述史研究(Ⅲ) 中国旅游学家学术思想史研究

第19页

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旅游学术团体之一。孙文昌先生

先后完成了多项产生重要影响的科研项目、编著出

版多部专著、发表论文数十篇。此外,孙文昌先生还

先后主持“长白山区域旅游总体规划”“辉南龙湾旅

游规划”“青岛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旅游规划”等

旅游规划项目。其中,“长白山区域旅游总体规划”

获1988年吉林省优秀成果一等奖,成为旅游规划史

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项成果。

1 研究方法与史料来源

口述历史是通过记录访谈的形式,收集记忆和

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的一 种 史 学 分 支 学 科[17]。

本文主要采用口述访谈方法收集史料,同时采用文

献分析法开展研究,以保证口述史料的真实性和可

靠性。本研究的口述访谈经历了访谈前的准备、正

式访谈、访谈后的口述资料整理3个阶段。

首先,笔者通过查阅现有相关文献资料对孙文

昌先生的个人经历、学术研究等进行较充分的了解,

并对其相关研究领域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整理归纳,

力图找出关键时间节点和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而

以问题为导向从孙文昌先生学术成长、旅游地理研

究历程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制定详细的访谈提纲。在

此基础上,笔者于2021—2023年多次对孙文昌先生

进行系统访谈,其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访谈过程

全程录音和录像,并进行了重点记录。

表1 口述访谈的主要内容

序号 访谈时间 访谈重点

1 2021-05-15 学术成长历程

2 2021-05-16

旅游地理研究历程、旅游规划重点

案例

3 2022-02-19 旅游地理研究历程、旅游学术理念

4 2022-02-20 旅游教育与人才培养

5 2023-02-26 补充调研

而后,笔者将错综复杂的口述史料按时间顺序

和主题进行整理分类,并梳理出“历史”事件的发展

过程。在对口述史料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中尽量采

用孙文昌先生的原始口述话语,以保持史料的原真

性。整理访谈记录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的过程。

对于那些在访谈现场难以发现的空白、漏洞等问题,

笔者进行了回访,并与孙文昌先生一同考证和核实,

以确保口述史料的可靠性。此外,为了保证口述史

料的可信度,本文在采用口述史研究方法的同时采

用了文献分析法展开研究。研究资料主要包括旅游

地理学相关历史资料、孙文昌先生论著、相关学者的

研究成果以及第三方对孙文昌先生的采访报道资

料,希望能够从已被确认的文献和他人的资料中找

到更多的历史印证。

2 学术成长经历

兴趣是人生中最好的老师,让人们选择一条真

正属于自己的路。孙文昌先生幼年的生活经历,让

他对乡土田野风光有着独特的体会,进而使其对火

山、湖泊等地理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最终带领他

走上旅游地理研究的道路。

1934年,孙文昌先生出生在一个地道的农民家

庭。1936年,由于旱灾,孙文昌先生一家搬迁到黑

龙江省北安县(今北安市),他回忆道:“我家是一个

地道农民家庭,是佃农,没有房子,没有地,全凭劳

动,靠租地、租房子生活。当时家庭生活极度困难,

一家人常常为吃不饱饭而犯愁。在我3岁那年,一

家人逃荒到北安,落户在北安城西的一个农村。北

安在大平原北部,开发较晚,农民的日子还比较好

过。”孙文昌先生虽然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孩子,但他

经常会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在这个过

程中,他对美丽的田野风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

说:“我8岁那年上学,利用寒暑假放牛、放猪,(这使

我)充分领略了大甸子(注:水草丰茂的地方)的田野

风光。一到夏天,绿草如茵,鸟叫虫鸣,各色野花竞

相开放。田野里麦浪滚滚,一望无际,真是既好看,

又好听! 让人享受不尽的天然恩赐!”对田野风光的

深刻体会,激发了孙文昌先生对周边乡土地理景观

的探索兴趣。“我从小就善于观察,动脑筋,印象里

往我家西南方向看,能看到在大平原上耸立着青色

如屏的二克山和东北方向的五大连池群峰。听大人

讲述这座山的形成过程和美丽的传说后,不禁让人

14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20页

产生遐想,萌发将来要去探索的冲动。也正是这些

美好的景物,和我对大自然的偏爱,引导我最终走入

了地理家族,走上开创旅游地理学之路。”

伴随着对田野风光和地理景观的兴趣,孙文昌

先生结束了他的小学生活。1947年,孙文昌先生以

优异的成绩考入黑龙江省立北安高师高初两级中学

(简称:北安高师中)的初中部,他回忆道:“我从小学

四年级直接上的中学,没念五年级和六年级,那时候

叫‘优级’。黑龙江省会北安(注:当时北安为黑龙江

省省会城市)成立一个‘北安高师中’,这里头有个初

中部,那时候还考试发榜,我记得当时有200多人考

试,我是考第14(名),然后就被录取了,录取后还有

面试。”进入初中后,孙文昌先生学习认真刻苦,为人

忠厚老实,深受老师、同学们的喜欢。但由于家里生

活困难,他曾一度险些辍学。好在有学校、老师的帮

助,他得以顺利完成中学阶段的求学。他说:“我初

中念了1年,可是由于家里拿不起学费,第二年爷爷

把我送到了北安四道街麻花铺当学徒。后来在老师

的帮助下,校长特批我享受供给制,就是吃、住都是

免费,书本费也是学校资助。”1948年,北安高师中

全部撤销改为以培养小学教师为宗旨的北安师范学

校。因此,孙文昌先生也随之转入北安师范学校继

续就读。

1950年,孙文昌先生从北安师范学校毕业,被

分配到德都县(今五大连池市)的一所小学当老师,

教授小学地理课程。他回忆道,“当时人们会产生疑

问:你家在北安,怎么把16岁的少年分配到百里之

外消息闭塞的蒙古大屯(德都县)呢? 其主要原因,

出于我对事物的好奇,我认为德都有山、有水、有古

城墙、有美丽的传说,尤其对五大连池歌谣和故事最

感兴趣。歌谣说,‘德都县,旧古城,连池有五座,名

山十二峰。宝珠出何处,藏在北海中。’当时自己所

学知识有限,给学生们主要讲五大连池故事和传说

……。但即便这样讲授,学生们依旧非常感兴趣。

可以说,我是把五大连池引入课堂的第一人。”在教

授知识的同时,孙文昌先生也不忘学习,提升自我。

“因为我岁数小且学习又比较好,(所以)老师很喜欢

(我)。我初中毕业时的班主任对我说:‘(你)年岁小

就参加 工 作,这 是 个 损 失。你 要 记 住 到 工 作 岗 位

(也)要学习,要工作中学习、学习工作不断提高,在

工作上提高自己。’所以老师这几句话我一直牢记,

在工作岗位上,一直坚持学习,白天上班,晚上看书,

学习高中的数学、语文这两科。”孙文昌先生勤奋努

力、刻苦钻研,并立志进入大学继续深造。

通过不懈努力,1954年孙文昌先生考上了梦寐

以求的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开始系统地了解和学

习地理知识。至于为什么选择东北师范大学,并继

续学习地理科学,这当中有一段趣事。“(在考入东

北师范大学之前)当时我还在德都当老师的时候,

(黑龙江)省教育厅厅长组织中学地理老师到五大连

池去考察,带队的是陈增敏教授。考察完回学校休

息的时候,我们听说学校来了一位东北师范大学的

教授,都非常好奇,就过去围观,为此还被教育科长

批评了一顿,说我们不懂礼貌。当时我暗暗下决心

要成为一位像陈增敏教授一样令人尊敬的学者。结

果第二年我就考上了东北师范大学,在迎新晚会上,

第一位介绍的教授就是陈增敏教授,我非常激动。

迎新晚会结束后,我碰到陈增敏教授和他说,去年您

在德都学校带队考察,其中围观学生中就有我,陈增

敏教授哈哈大笑。”陈增敏教授是火山研究领域的大

学问家,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幽默风趣,很快两人就

熟络起来。在陈增敏教授的带领和影响下,孙文昌

先生开始走上了地理研究的道路。他说:“大学期间

印象最深的就是研究火山,在导师陈增敏教授的带

领下,我重点研究火山,长白山火山、镜泊湖(火山)、

龙湾(火山湖),还有阿尔山(火山)。当时我反复读

陈增敏教授的一篇文章《德都五大连池火山地区初

步看法》① ,通过这篇文章我知道五大连池14座火

山是现代火山群,这也增加了我对火山研究的兴趣。

在德都,那时有12座名山,它们叫‘12名山’。一般

山的山势都层峦叠嶂的,可是德都的山都是孤立的。

老师就讲,这山是火山五大连池! 这湖泊是由于火

山喷出的岩浆给堵了,把一条河堵成三段,就形成了

5个湖。老师一讲,学生的兴趣就来了,所以我在学

习过程当中,特别对地质感兴趣。”在大学期间系统

地学习了地理学知识后,孙文昌先生的知识储备逐

渐丰富,这为其日后从事旅游地理研究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大学学习由于我对各个学科比较认真,在

课程学习中,比如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我都不陌

生,所以研究旅游资源,对我来讲不是什么难题,到

15

王金伟等:中国旅游地理学家口述史研究(Ⅲ) 中国旅游学家学术思想史研究

第21页

野外能看明白。再加上老师的指导,所以在对旅游

资源的研究过程中,就比其他学科的一般学者多了

一种能力,野外能力比较强,这也为自己以后的研究

打下了基础。”

个人的兴趣指引和学校的专业培养,使得孙文

昌先生在地理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

步,这也为他日后留校任教并开拓创建旅游地理学

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开拓建设旅游地理学科

3.1 开创旅游教育新局面

3.1.1 教授旅游地理知识

1958年,孙文昌先生从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毕

业后,留校任教。而他第一次登上讲台却是在吉林

农业大学。他回忆道:“吉林农大当时很简单,一个

教学楼,一个宿舍,还有一个餐厅,就这3个建筑。

我过去给讲课,有时候骑自行车去,有时坐班车去。

农大要开一个农业气象系,讲自然地理。学校领导

找到我,因为这份工作比较辛苦,岁数大的去不了,

就选择年轻的,我正好专业学这个方向,就让我过去

讲课。从1960年开始,讲了半年,而讲课的教材就

是陈传康先生编写的教材。我当时虽然年轻,但系

主任非常尊重我,对我的整体评价也很高。”完成吉

林农业大学的授课任务,孙文昌先生开始从事东北

师范大学本科生的教学工作。他回忆道:“在东北师

范大学主要给本科生讲课,我开始在自然地理教研

室,研究景观学。我开的课程叫‘自然地理’,(当时)

东北师范大学的老师还比较多,一门课,两三个人负

责,这门课我和景老师(景贵和)两人负责,那时候我

们讲一门课往往需要备课半年,也可能备课备了一

年,条件很充足。剩余时间自己用,比如景老师领着

我,还有一位年轻老师,应该3个人,除了讲课以外,

我们去旁听化学课程,因为(地理学)里面讲的很多

东西和化学有关。”

1979—1980年,孙文昌先生到北京大学进修。

在进修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位对其日后进入旅游领

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我国著名旅游地理学家陈

传康先生。他回忆道:“在北大进修中我对旅游产生

了兴趣并写了文章。陈传康先生是我的老师,我很

赞赏他的学术观点。”孙文昌先生在《钟爱山水 献身

教育:孙文昌文集》中写道:“我国从地理学界转向旅

游研究的第一人,就是北京大学陈传康教授,他于

1980年在《地理知识》刊物上连续发表了3篇文章,

揭开了旅游地理、旅游开发研究的序幕。当时,我正

在北大接受陈教授的指导,进修《综合自然地理》,我

也就 自 然 地 走 向 旅 游 学 的 研 究 道 路 上 来。同 年

(1980年)我在《东北师大学报》上发表了《五大连池

地区火山自然地理景观》一文,又在《自然资源》杂志

上发表了《庐山旅游资源》一文。如果说前者基本属

于地理学范畴,而后者完全属于旅游学研究内容,我

就在这不知不觉中,步入了旅游学研究领域。”② 可

以说,陈传康先生既是孙文昌先生在北京大学进修

期间的老师,同时也是孙文昌先生的挚友。他们一

同学习并开拓创立了旅游地理研究的最早研究范

式,成为中国旅游地理学科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同时,为了培养专业人才,孙文昌先生于1982年在

东北师范大学开设“旅游地理”课程。“外面旅游业

在兴起,又有陈传康先生的指导,再加上我个人有兴

趣,就开了这门‘旅游地理’课程。我有一些学生正

是听了我的这门课,最后走上了研究旅游地理的道

路。”在孙文昌先生的指导和影响下,殷红梅、田红、

郭伟等一大批学生现已成为旅游领域的中坚力量。

除了给在校学生教授旅游知识,孙文昌先生还

于1986年开办了针对旅游管理者及相关从业人员

的培训班———东北三省旅游干部培训班。这是当时

东北地区第一次开展如此大规模的旅游教育培训活

动,具有标志性意义。培训班的师资主要来自东北

师范大学地理系以及吉林省旅游局和黑龙江省旅游

局的相关管理者,授课内容主要涉及旅游资源保护

与开发、旅游法律法规、旅游发展战略等。他回忆

道:“办了东北地区旅游干部培训班,受训人员主要

是东北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四盟(呼伦贝尔市、兴安

盟、通辽市、赤峰市4个盟市)旅游干部,这次培训吉

林省旅游局很重视,是在东北师大办的。当时培训

班,(使得)东北三省加上内蒙古四盟旅游干部第一

次受到‘旅游’的洗礼:第一个,知道什么是旅游。第

二个,怎么搞旅游开发? 第三个,如何促进东北地区

旅游干部的旅游协作? 我在会上除了讲课以外,还

做了一个学术报告———《东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应

走区域联合的道路》。吉林和黑龙江做得非常好,促

进区域合作,当时都有下边基层干部负责这个事情。

16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22页

旅游干部都比较活跃。”东北三省旅游干部培训班为

拓展学员的旅游专业知识、培养东北地区旅游主体

力量、加强区域间的旅游协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孙文昌先生在旅游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培

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他说:“爱国不是喊出来的,是

实实在在做出来的。老师应该潜移默化地把爱国的

思想融入教学整个过程中,课程内容要讲深讲透。

比如你讲这一点,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种类多

样,还有一些特殊的景观,如张家界、嶂石岩、丹霞

山、九寨沟、桂林山水、火山山水等。中国这些东西

要从旅游角度研究透,这就很不容易,一生也研究不

完。历史那就更多了。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

或者更早,这些历史在世界上来讲也是少有的。所

以这些东西如果深入人心,你不用宣传制度,不用喊

口号,他就会自然地对国家产生热爱的感情。”孙文

昌先生将这些教育教学经验编写形成了《教学中进

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文,并荣获1987年东北师范大

学优秀教学成果奖。

3.1.2 创办青岛大学旅游系

1988年,青岛大学旅游系正式成立,成为山东

省第一家开办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孙文昌先生和

青岛大学结缘,要追溯到1987年关于“青岛大学是

否要建旅游系”的论证工作。他回忆道:“当时青岛

市的大学主要是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大学是专业搞

海洋,不(专门)负责青岛的各个事业发展。所以青

岛急需建立一所为青岛市发展的大学。当时青岛大

学副校长(原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彬同志建议,

青岛大学应定位为一所外向型大学,应建立旅游、国

际关系、外贸三个专业。后来校领导开会商讨后交

给他来主抓。因陈彬同志对我比较了解,就动员我

过来负责旅游系的具体筹办工作。”

为此,1988年12月,孙文昌先生受邀正式加入

青岛大学,并承担起创建旅游系的重任。“旅游系是

1988年成立的,当时只能办专科,办3年以后才能

办本科,因此来到青岛大学的很多教授本来都可以

带硕士、博士,结果到这里来不能带研究生。我当时

还在东北师范大学带有3位研究生:郭伟、田红和殷

红梅,他们1991年毕业,我过来(青岛大学)了,所以

他们就随我一起过来了,这也是我带的最后一届研

究生。”根据1984年全国旅游局长会议提出的“整体

设想、布局和长远规划”“从接待型变成开发建设旅

游资源”的思想以及1986年国务院旅游工作会议上

确定的开发建设七大旅游区和15条旅游线的建议,

青岛大学明确了饭店管理、旅行社业务和旅游开发

3个专业教学方向。由于建系之初多名教师拥有丰

富的地理学、旅游资源学背景,因此青岛大学旅游系

将旅游开发专业作为主攻方向。“有地理背景的老

师算上我有4位,有2个研究生,一个是王平,一个

叫田克勤。王平是东北师大研究生,是我的学生,一

直跟我搞旅游;田克勤是华东师大研究生,再加上张

教授(张力果),总共4位老师。”经过孙文昌先生以

及各位老师的不懈努力和奋斗,青岛大学旅游系得

以初步建立。

由于当时青岛的旅游市场急需的是饭店管理人

才,所以孙文昌先生为顺应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专业

方向。他回忆道:“经过(对青岛旅游企业和第一期

毕业生的)调研,我们发现当时青岛旅游市场最缺少

的就是饭店管理人才,所以我们就及时调整专业方

向,为青岛旅游市场积极培养饭店管理人才。这样

就赢得了市旅游局和旅游企业的认可,我们的毕业

生就业非常好,非常受欢迎,青岛大学旅游系也逐渐

有了名气。因此,办学方向要服从产业的发展。”孙

文昌先生带领的青岛大学旅游系顺应旅游市场需求

主动调整了专业方向,为青岛市乃至山东省旅游业

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1990年,随着青岛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满

足旅游市场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青岛大学旅游系开

始招收本科生。

另外,在主攻饭店管理专业方向的同时,青岛大

学旅游系仍坚持旅游资源开发课题的研究。1989

年,张力果教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海岸带

旅游资源开发研究”;1989年,孙文昌先生在旅游座

谈会上首 先 提 出 青 岛 创 办 “啤 酒 节”的 建 议;1991

年,孙文昌先生邀请中国台湾地区高层次学者来访

大陆,并主持了首次青岛海峡两岸旅游观光研讨会,

引发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教学过程中,孙文昌先生倡导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的理念。他认为,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

也应得到实践锻炼,这样才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因

此,孙文昌先生积极对接青岛各旅游饭店、景区,为

学生的实习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他回忆道:“实践操

作方面,当时我和海天大酒店有一个合作关系,合作

17

王金伟等:中国旅游地理学家口述史研究(Ⅲ) 中国旅游学家学术思想史研究

第23页

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个,允许我的学生和老

师到你(海天大酒店)那实习;第二个,我毕业的学

生,你可以优先选择。旅游局在这方面做了两家合

作协调工作。所以海天大酒店和青岛大学旅游系合

作得非常好。”青岛大学旅游系与海天大酒店签订了

《青岛大学和海天大酒店关于办学和人才培训合作

协议书》,使得海天大酒店成为青岛大学旅游系校外

固定的教学基地。此外,孙文昌先生还开创性地带

领学生投入初创酒店的开业筹备和运营管理中。他

回忆道:“(山东省)东营(市)的旅游局局长对我们旅

游系比较熟悉,东营市当时还没有一家星级酒店,后

来就决定建第一家三星级酒店,酒店就交给我们旅

游系来筹建。(1992年6月开始)从装修、招工培训

到开业,都由青岛大学负责。我就派两个老师带领

本科学生一个班到那去筹建。我安排的两位老师一

个任经理,一个任副经理,学生根据个人能力,任部

门经理,负责酒店前期的运营。这样老师和学生得

到实践锻炼,增强了管理和服务本领。这在山东省

是第一份的,是最受欢迎的。至此青岛大学旅游系

的名气也打出去了,之后有旅游的事都找青岛大学

旅游系。”在这个过程中,青岛大学旅游系全体师生

在酒店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得到提升。同时,

在青岛大学旅游系与东营市政府的共同管理下,这

一初创酒店也较早进入到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模

式中。

在教学管理工作方面,孙文昌先生努力提高教

学质量。他回忆道,“在旅游教育当中,我主要抓三

点:第一,基础要打牢。第二,实践能力要强。你讲

饭店管理,那你得会管理。管理一个现代的饭店,不

是招待所。第三,是涉外专业,所以外语工具很重

要。当时就我一人能上专业课,别人上不了,怎么

办? 外请老师,请什么样的? 宁可多花点钱请第一

号人物,比如旅游经济请黄辉实先生、王立纲先生,

旅游学课程请南开大学的申葆嘉先生来讲。所以我

们的学生学的知识都是国内一流的知识,对学生培

养大有帮助,因而我们的学生虽然是专科生,但起点

都比较高。”

孙文昌先生为青岛大学旅游系的创立和发展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中国旅游教育事业的发

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如今青岛大学旅游系已发展为

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成为中国旅游专业

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拥有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地理科学等多个专业,涉及本科、硕士、博士多个层

次。同时,其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也都取得

了卓越成就,成为中国旅游教育领域的佼佼者,在行

业具有重要影响。

3.2 开拓旅游地理教科研新领域

孙文昌先生广泛涉猎自然地理学、旅游地理学

等多个学科分支。他秉承精益求精的治学风范,在

各个领域都卓有建树。他编写的相关论著,为后人

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自然地理方面,孙文昌先生专注于东北地区

的火山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奠基性文章。其中《五

大连池 地 区 火 山 自 然 地 理 景 观》(东 北 师 大 学 报,

1980年)从自然界各要素联系出发,以辩证的观点

论述五大连池火山群自然景观的特点、演化过程和

土地类型的划分,提出了科学保护利用的建议[18]。

陈传康教授对此文评价甚高,认为是国内火山景观

土地类型研究的开端,具有开拓创新性意义[19]。同

时,这篇文章也得到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林超教授的

肯定。另外,《东北的火山山水与火山旅游》(《旅游

学刊》,1987年)③ 、《东北地区火山资源的特点及综

合利用》(《自然资源学报》,1987年)④ 等文章也为火

山资源的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孙文昌先生重视教学效果的直观化,他经

常带领学生到户外实践考察。借户外考察的机会和

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先后编导《东北区火山》《五大连

池》《长白山》《龙湾》和《长白风光》多部教学录像片,

并成为重要的旅游地理教学材料。他回忆道:“1984

年当时东北师范大学电教中心刚刚组建,需要拍风

光片这方面的题材,正赶上我带着学生考察长白山

和镜泊湖。他们就说:孙老师,这些地方我们没来

过,我们就跟着你们吧。我寻思跟着我们拍摄就没

事儿了。后来说请我当编剧和导演,我说我不懂啊,

后来我带着自己编的剧本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专门请

教了拍摄《长白风光》纪录片的张国仰导演,他讲了

科普片制作原理和程序并教了我拍摄的一些知识,

回来后我又买了几本书,最后圆满地完成了风光片

的拍摄工作。”孙文昌先生编导完成的教学录像片对

于电子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可以提高学

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还可以优化教学方式,让

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18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24页

在旅游地理方面,孙文昌先生 1989 年出版的

《应用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与旅游区规划》是旅

游地理学的经典教材之一⑤ 。他认为:“《应用旅游

地理学》,是地理专业用书,它用地理学理论、方法和

手段研究旅游,为旅游产业服务,促进地理学的发

展,在阐述地理各要素的基础上引进美学、建筑学和

园林学的内容。”《应用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与

旅游区规划》系统阐述了旅游地理学的发展现状,旅

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旅游区分类等多个方面的

内容,从而完善了旅游地理学科体系,对于旅游地理

学的实践应用和旅游规划、管理的实践操作具有指

导意义。另外,孙文昌先生1991年发表在《地理学

报》上的《应用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进展》一文,对应

用旅游地理实践进行全面总结,同时提出了应用旅

游地理学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20]。

2000年前 后,孙 文 昌 先 生 等 受 青 岛 出 版 社 委

托,组织一批旅游专家学者编写出版了高校旅游系

列教材,对中国旅游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个系

列教材的出版,对高校旅游教育的规范化、专业化和

科学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高校旅游

教育的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

考。他回忆道:“编写这套高校旅游教材时,编写人

员我选的几乎都是原书第一人或者国内有影响的学

者,比如王立纲、邹树梅、屠如骥、周进步、庞规荃等

都是原书作者。所以当时书的质量还是比较权威

的。尤其马波著的《现代旅游 文 化 学》⑥ 和 我 写 的

《现代旅游开发学》⑦ ,当时在全国来讲是国内第一

本教材,在学术界较有影响。”

3.3 开展旅游地理学科实践

孙文昌先生先后完成一系列的重点旅游规划项

目,其中在东北师范大学任职期间主持编制的“长白

山区域旅游总体规划”“辉南龙湾旅游规划”和“内蒙

兴安盟旅游规划”最具代表性。

1984年,孙文昌先生主持完成《辉南龙湾旅游

规划》,谈到此规划的成就和亮点时他说道:“提到龙

湾的成就,第一,是把龙湾火口湖从科学角度给予肯

定,肯定它的科学价值。第二,从生态环保角度来保

护龙湾,因为领导的重视,以后就没有再发生过破坏

龙湾的事情。第三,肯定了它的旅游价值,我甚至

讲,我说龙湾的名气很可能都超过辉南! 你可以通

过开发旅游来创收。后来龙湾旅游开发得相当好,

聘请我当顾问,还给我颁发了证书。他们很感谢我

给龙湾做的规划,给他们写宣传龙湾的文章。”孙文

昌先生在“辉南龙湾旅游规划”的基础上,不断总结

旅游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律,并开始逐步形成

一套颇有成效的旅游规划理论和实践体系。

1986年,以孙文昌先生为代表的东北师范大学

团队与吉林省旅游局共同主持完成“长白山区域旅

游总体规划”。他回忆道:“这个项目(“长白山区域

旅游总体规划”)当时是吉林省国土办接受的项目,

由吉林省旅游局来(负责)完成。省旅游局局长就找

到我,我1984年接受长白山旅游规划的任务。(这

一规划)分两个阶段完成,前一阶段是科研考察,后

一阶段转向旅游研究。前期科研考察主要对火山的

特点和类型做了考察,后期转向旅游如何融入了区

域旅游思想。规划以长白山为中心,把周边延吉、通

化都串联起来形成大的长白山旅游区。”孙文昌先生

秉承吉林省旅游局提出的“有组织、有计划、有保护”

的开发原则,通过扎实研究完成了最终成果“长白山

区域旅游总体规划”。该规划以地理学和火山科学

为基础,以旅游业的特殊规律和系统论思想为指导,

提出坚持特色、注重优势,坚持区域、注重整体效应,

坚持综合性、开展多层次旅游,坚持生态保护,合理

开发旅游资源的思想。同时,孙文昌先生提出在长

白山开发火山风光旅游、冰雪和狩猎旅游、民族风情

旅游、古迹旅游的设想。他回忆道:“当时我做规划

方案时,把不被重视的冰雪旅游写到规划里,我和

(吉林)省旅游局局长谈的时候也说‘以后长白山发

展冰雪旅游潜力大,很有发展前景’,现在看来当时

提出的观点是正确的,冰雪旅游现在已经成为长白

山的拳头产品。”最终,“长白山区域旅游总体规划”

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当时当地计划委

员会非常支持,所以我多次去考察,做得还是比较深

入的,这也是我做得比较满意的规划。后来这个规

划做成后在东北乃至全国影响都比较大:第一个,这

是吉林省第一部(系统)旅游规划,是长白山的第一

部旅游规划;这个规划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对后

来旅游开发研究都有一定借鉴作用。第二个,这个

规划在1986年由国家教委推荐到国家科委办了一

个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做了登记,并且1988年

认定为当年科研成果。”“长白山区域旅游总体规划”

建立了长白山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框架,为当地旅

19

王金伟等:中国旅游地理学家口述史研究(Ⅲ) 中国旅游学家学术思想史研究

第25页

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旅游

发展规划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是我国旅游规划史上

的一项标志性成果。

孙文昌先生在旅游规划领域出色的专业能力和

实践经验,使其到山东青岛后仍能继续承接一系列

规划项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当属“青岛石老人国家

旅游度假区旅游规划”。他回忆道:“1992年青岛市

政府领导在北京向国务院申报石老人国家度假区

时,因所带资料过于简单,急需一个系统的、完整的

可行性报告。青岛市旅游局的局长就找到我,说孙

教授您得支持一下。我就带着几个老师立即投入这

项工作,夜以继日,我们4个人在宾馆里头搞了一个

礼拜,搞出一个向国务院的申请报告,报告顺利通过

了。这回市里领导、市旅游局对我、对青岛大学旅游

系非常满意。”

在青岛市旅游战略开发问题上,孙文昌先生积

极为政府建言献策。他说:“第一点,海滨资源是青

岛旅游的主要资源。第二点,青岛旅游开发应当突

出中心,发展两翼。中心是市南海滨,东翼是崂山旅

游区,西翼是琅琊台景区。第三点,青岛旅游要有新

的阶段、新的开发,要积极发展青岛啤酒节文化、道

教文化旅游、琅琊台徐福东渡文化旅游。现在看青

岛旅游的确在朝着这三个方面发展。”

孙文昌先生身体力行,为青岛旅游发展作出了

诸多贡献,且产生了巨大影响。“当时青岛的浮山九

峰大家都说还没有名字,这个名是我带领学生,一个

山头一个山头跑,每个山头有什么特点我们都做了

研究,最后起了名字。其中有一个名字是叫大学峰,

因为青岛大学、海洋大学在这座山下边,所以起了那

个名。当时总的一个观点,第一个是有文化内涵,第

二个通俗易懂。然后这些名字我组织学生在课堂上

讨论,最后也是按照我这个观点给定下来的。”同时。

青岛啤酒节也倾注了孙文昌先生的智慧。“青岛市

旅游局组建不久,当时搞了一个国际钓鱼节,结果反

响平平。旅游局王局长和我聊这个事,我根据做长

白山人参之路旅游项目的经验,建议搞啤酒节。我

就讲啤酒节具有资源优势、经济优势,又能突出城市

特点,在国内有垄断性,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竞争力。

我这一说,旅游局长表示支持。这就找到了青岛旅

游的突破口。”在孙文昌先生看来,开展啤酒节旅游

具有文化性、综合性的特点,通过旅游可以把外贸、

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带动起来。通过孙文昌先生

的建言献策,青岛啤酒节项目得以顺利落地实施,并

成为国内外知名文旅品牌。

3.4 创建全国性旅游学术组织

1987年12月29日至1988年1月3日,中国地

理学会举办的全国人文经济地理学术研讨会在深圳

召开。会议期间,孙文昌先生在与陈传康先生讨论

下次会议地点和主题时,萌生了成立一个既服务学

术又服务产业的学术组织的想法。他回忆道:“1987

年12月,在深圳召开的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委

会会议上,陈传康先生与我商量下次会议地点和主

题时,我俩认为旅游地理提法比较单一,旅游规划也

很难涵盖旅游学科内容,而旅游开发含义更广。陈

先生同意这一观点。1989年在中国地理学会支持

下成立了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会。”陈传康先生任会

长,孙文昌先生任副会长兼秘书长,常务办事机构设

立在青岛大学旅游系。1992年,“区域旅游开发研

究会”被中国旅游协会接纳,正式成为中国旅游协会

下属组织,全称为“中国旅游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

委员会”。2000年,该会与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下属

同名的“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合并,正式名称

为“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

(下文简称: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

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始终以研究区域旅游

开发为宗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旅游产业发

展服务。他回忆道:“协会挂靠在青岛大学,所以青

岛大学自然而然就扛起了区域旅游开发这杆大旗。

这个学会强调学术,强调实践,强调友谊,所以很有

生命力和凝聚力,它的宗旨就是推动促进全国区域

旅游的发展,迄今为止已召开20余次会议。”区域旅

游开发专业委员会之所以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另一

个原因是,每次开会都会积极为会议所在地的旅游

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他回忆道:“第八次在贵阳开

会,会议非常成功,给贵阳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积

极建议。后来金华市旅游局局长主动和我联系,希

望下一届会议在金华举办。我一看对方这么热情,

后来 和 会 员 们 商 议,第 九 次 会 议 就 在 金 华 召 开。

1999年会议在金华召开,金华市政府对召开这次会

特别的重视。市长亲自抓,所以会议开得非常成功,

也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第十次会议在开封召

开,来的人更多,所以协会很有生命力。”

20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26页

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促进了全国区域旅游

发展,对中国旅游研究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一,协会团结了全国旅游开发和旅游界的学者,

有个中心,明确旅游开发这条道路;第二,学会坚持

三点,对办事也都有帮助。重实践、为实践服务,旅

游应当走这个道;旅游应当坚持学术,只有坚持学

术,才能提高自己;旅游应当坚持友谊,防止门户之

见。所以协会对全国旅游学者,对全国旅游有关单位

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成立

以来,广泛开展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研讨会、积极参

与旅游开发实践,不断完善区域旅游开发理论研究,

现已成为国内旅游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团体。

4 学术思想与治学精神

4.1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

孙文昌先生多年来一直胸怀祖国,始终牢记党

和国家的教育培养,以服务人民为己任。他在小时

候就立志要刻苦学习、报效祖国。他回忆道:“我喜

欢读课外书,我特别喜欢英雄人物,比如《青年近卫

军》《岳飞》等。读这些书对我的人生观带来很大的

影响,决心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报效国家报效党,

所以学习劲头是和这些有关系。一个人没有一个明

确的人生观,没有动力,他学习就不会刻苦。”幼年时

期接受的爱国主义思想启蒙,对孙文昌先生日后求

学、工作、研究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文昌先生将爱国情感潜移默化地融入学习和

工作之中,将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在科

学前沿孜孜求索、砥砺前行。他说道:“我的出身是

综合自然地理,然后变成中国自然地理,而后再变成

旅游地理,这还是地理范畴。下一波来到青岛,就从

‘地理’变成了‘旅游’。人生的轨迹是这么走的……

这里头的一个重要动力是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咱

们国土这么大……首先要认识自己国家,要在专业

上深入研究,所以我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土地很亲

切。(做研究首先)必须对中国热爱,必须对自己的

国家有深入的了解。”正因如此,孙文昌先生矢志不

渝,勇攀高峰,虽已耄耋之年,但依然走在科学研究

最前沿。

孙先生感恩国家和人民的培养,他将自己所学

奉献给养育他的这片土地,为家乡旅游地理事业和

经济发展不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说:“没有国家

和人民的培养,就没有我今天取得的成绩,能为家

乡,以及旅游地理事业做一点贡献,我发自内心地高

兴,我不求名利,甘愿受苦,为国家服务。”孙先生用

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理念,在做

好旅游规划项目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

发展。

4.2 严谨治学,精益求精

孙文昌先生自1958年大学毕业后开始任教,直

至今日,他在教学及科研过程中始终坚持着严谨的

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求索精神。他说:“一个学者

想要搞好研究,首先要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

信念,搞研究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无论在学术研究

道路上有多少坎坷,都要勇往直前地走下去,遇到点

挫折和困难你就逃避,你是搞不好研究的。”

孙文昌先生强调做学问要能坐得住板凳,要有

不忘初心的精神。他说:“搞研究不能功利心太强,

你得能坐得住板凳。上大学那会儿,周末同学们都

去参加舞会,去上街购物,我从来不去,我利用这些

时间看书学习。正是大学期间养成的良好学习习

惯,一直伴随着我之后的整个研究阶段。只有耐得

住寂寞,坐得住板凳,不忘初心,这样你才能把学问

做好。”能“坐得住板凳,不忘初心”意味着有稳定的

耐力和毅力,这对于学术研究来说非常关键。学术

研究需要长时间的耐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需要持

续思考和探索,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此外,孙文昌先生强调做研究得有吃苦耐劳的

精神。他回忆道:“在北大进修期间,开会考察比较

多,所以我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把全国都走了

一趟。我身体好,背个背包,拿着相机,再带一个地

质锤到处跑。当时自己也不觉得累,由于机会难得,

甚至有时要牺牲自己休息的时间,所以那时走得比

较多,当时就是迫切想丰富自己的研究阅历。”

4.3 学科交叉,兼收并蓄

孙文昌先生在教学及科研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科

交叉性,他在编撰论著时会将园林知识、文学知识等

和地理学知识融入其中。他说道:“我走的路线,是

一个知识面比较宽的路线。知识面窄适应不了旅游

事业发展的需要,无论你是搞开发,还是搞管理,没

有一个广阔的知识面是不行的。我除了对地理学感

兴趣,像文学知识、历史知识,甚至宗教知识我都有

21

王金伟等:中国旅游地理学家口述史研究(Ⅲ) 中国旅游学家学术思想史研究

第27页

研究,这就使得我的知识面非常宽。”

孙文昌先生特别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他认为

自身能力的强弱和对知识综合加工能力的强弱是紧

密相关的。他说:“想要成为一个能力强的人,你得

有综合各方面知识信息的能力,你知识面广,那是一

大片,但是不能够综合,那还是不行。综合能力强,

你能够完成任务;综合能力弱,你这个能力就会受到

影响。”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创新和应用,形

成新的知识结构和应用场景,从而具备更加宽广和

有用的知识应用能力,这样才能在未来从容应对新

的问题和挑战。知识整合能力对于提高学科研究的

水平和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外,孙文昌先生还强调,学术研究不要有门户

之争,要做到学术自由,兼收并蓄。他说道:“作为一

个学者,不要有门户之见,应当有协作精神、合作精

神,能够团结周围的同志共同来做。这一点很难做

到,但很重要,所以一定要坚持。你只有学术水平比

较高,你才能团结同志;你学术水平达不到,你很难

能做到,所以要坚持以学术为基础,以学术为中心,

做到这一点就要坐得住板凳,不要受社会市场经济

的影响。”

4.4 重视人才,海纳百川

孙文昌先生以自己独特的阅历、超前的视野,意

识到旅游学科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他之所

以特别重视人才,是因为他知道人才是事关旅游学

科更好发展的关键因素。他说道:“当时青岛大学旅

游系初建,缺少外语方面的人才。面对这种情况,我

说聘请外语老师,请什么样的,宁可多花点钱请第一

号人物,位列在学科前面的。你只有聘请重量级人

物,你才能把外语教好,你才能把这个学科带动起

来。”

孙文昌先生上自己所教授的课程时同样也会请

重量级专家学者来课堂授课。他说:“我同样会请知

名专家、学者给学生上课,我讲课时请的老师有:黄

辉实、王立纲、林南枝等。你要能让学生了解不同的

知识、不同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我自身也是一个

学习的过程,我看其他学者怎样讲这门课程,他们的

优点是什么,学习借鉴过来,这是一个海纳百川的过

程。”这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接触到更多

的学术思想和知识,拓宽学生的眼界,同时,还可以

增强学术交流和合作,从而形成更加广泛、深入的学

术网络。

此外,为引进旅游人才,孙文昌先生亲自去西安

和马波先生面谈,最终成功感动马波先生,放弃南方

某高校的丰厚待遇加入青岛大学。据马波先生回

忆:“在一个温煦的周日,我第一次见到先生,他身材

不高却神采奕奕,话语不多却透露着亲切。我们谈

论我的学业,谈论古老的西安和美丽的青岛,谈论年

轻的旅游学科和更年轻的青大旅游系。先生的儒

雅、淡定和学者气息深深感染着我,我的简单、直率

和书呆子气似乎也很符合先生的口味,我们产生了

合拍的意向[19]”。最终,马波先生被孙文昌先生的

尊贤重能所感动加入青岛大学。这也成为旅游学界

的一段佳话。

5 结语

孙文昌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地理学家、现代

旅游开发学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的旅游教育工作者。

纵观孙文昌先生的学术人生可以发现,他勤奋治学,

著作甚多;为人谦逊,开拓进取。他从小学教师到大

学教授,从普通会员到全国性学会会长,一直在孜孜

不倦地工作、学习、探索和创新。他具有“胸怀祖国,

服务人民”“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学科交叉,兼收并

蓄”“重视人才,海纳百川”的治学精神和学术思想,

是一位深受学生尊敬、学界同仁赞誉的学者。孙文

昌先生在科学起点上,怀着对养育他的家乡的深厚

情怀,对东北地区的火山资源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考

察研究,为东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

时,他还主持完成了“长白山区域旅游总体规划”等

多个重要的旅游规划,发表了一批有关我国旅游资

源开发前景、战略路径和可持续发展的论文,为促进

我国旅游地理理论建立和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作

出了积极贡献。20世纪80年代末,孙文昌先生调

入青岛大学后,创办青岛大学旅游系并结合教学工

作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对青岛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提出一系列旅游发展建议。

孙文昌先生身体力行、坚持不懈地进行学术研

究,先后出版了《应用旅游地理学》《现代旅游开发

学》《旅游资源学》《旅游学导论》和《现代旅游学》等

专著;编导《东北区火山》《五大连池》《长白山》《龙

湾》和《长白风光》5部旅游风光片,发表学术论文数

22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28页

十篇;主持完成的旅游规划,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纵观孙文昌先生的学术人生,是普通

教育者的一生,也是出色的旅游学家的一生。他的

兴趣在旅游,事业在旅游,学生在旅游,朋友也在旅

游。旅游带给他快乐,也带来苦恼;带来赞扬,也带

来压力。他钟爱山水,将自己全部的智慧和精力献

给了教育,也献给了旅游。

孙文昌先生在旅游研究中一直保持着对社会热

点问题的敏锐关注,同时在教学和旅游研究中尤为

注重实践。他认为,旅游学术界要关注旅游业和社

会现实需求,同时通过旅游实践的关注促进旅游学

术的不断进步,并且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实

践中凝练出本土化的理论。中国旅游地理学系统研

究起步较晚,发展历程曲折,经过40余年的发展,中

国旅游地理学已确定了其作为一门相对独立分支学

科(领域)的地位,并受到广泛的关注。由此可见,40

余年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

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旅游地理学界仍应积极

梳理自身历史,回顾自身发展历程,不断探索旅游地

理学研究未来的发展路径,为未来书写光辉历史。

致谢:文中口述史料均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

院旅游科学学院王金伟副教授团队于2021—2023

年多次现场访谈的实录,并经与孙文昌先生沟通确

认进行了细节核实和校订。在口述访谈过程中得到

了孙文昌先生的莫大帮助,在此由衷地向孙文昌先生

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同时,感谢马波先生

在相关史料梳理和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无私帮助。

注释

①详见:陈增敏,刘德生.德都五大连池火山地区初步看法

[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55(1):156-173.

②详见:王平,田红,郭伟.钟爱山水 献身教育:孙文昌文

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4:339.

③详见:孙文昌,韩杰,崔庠.东北的火山山水与火山旅游

[J].旅游学刊,1987(2):46-50.

④详见:孙文昌,祁承留,李树珍.东北地区火山资源的特

点及综合利用[J].自然资源学报,1987(2):97-105.

⑤详见:孙文昌,陈元泰.应用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与

旅游区规划[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⑥详见: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青 岛 出 版 社,

1998.

⑦详见: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9.

参考文献

[1] 郭来喜,保继刚.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J].

地理研究,1990(1):78-87.

[2] MCMURRYKC.Theuseoflandforrecreation[J].

AnnalsoftheAssociationofAmerican Geographers,

1930(1):7-20.

[3] 杨冠雄.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J].国外人文地理,

1988(1):43-46.

[4] 保继刚.旅游者行为研究[J].社会科学家,1987(6):

19-22.

[5] 吴必虎,冯若梅,张丽.90年代中国旅游地理学进展

研究[J].经济地理,2000(3):91-95.

[6] 葛全胜,钟林生,陆林.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历程与

趋势[J].中国生态旅游,2021(1):1-10.

[7] 杨祥银.关于口述史学基本特征的思考[J].郑州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5-9.

[8] 全根先.口述史、影像史与中国记忆资源建设[J].国

家图书馆学刊,2015(1):10-16.

[9] 顾明远.顾明远教育口述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2.

[10] 郑玉飞.新中国教育学历史发展的个体记忆———当

代教育学 家 陈 信 泰 早 期 研 习 教 育 学 的 口 述 史 研 究

[J].教育科学研究,2012(7):74-79.

[11] 周晓虹.重建中国社会学 40位社会学家口述实录:

1979-2019[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

[12] 徐杰舜.人类学的世纪坦言[M].哈尔滨:黑龙江人

民出版社,2004.

[13] 汤国荣,章锦河,孙晋坤,等.旅游地民居景观形态

演变中的旅游地方化建构———基于地方口述史的哈

尼蘑菇房案例[J].热带地理,2016(4):556-563.

[14] 桂园园,刘颖,张云耀.口述史在文化旅游资源调查

中的应 用 研 究———以 重 庆 市 沙 坪 坝 区 石 井 坡 为 例

[J].中国旅游评论,2020(4):54-61.

[15] 王雷亭.泰山旅游四十年口述史[M].济南:山东人

民出版社,2020.

[16] 韩玉灵.口述历史:中国旅游业40年[M].北京:旅游

教育出版社,2019.

[17] 唐纳德·里奇.大家来做口述历史[M].邱霞,译.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9.

[18] 孙文昌.五大连池地区火山自然地理景观[J].东北

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4):84-96.

[19] 王平,田红,郭伟.钟爱山水 献身 教 育:孙 文 昌 文 集

[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4.

[20] 孙文昌.应用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进展[J].地理学

报,1991(4):495-503.

23

王金伟等:中国旅游地理学家口述史研究(Ⅲ) 中国旅游学家学术思想史研究

第29页

OralHistoryResearchofChineseTourismGeographer(Ⅲ)

———SUN Wenchang'sAcademicLifeandThoughts

WangJinwei

1,2,3,LiXuesong

4,ZhaoJiawang

1,2,ZhouZhihua

1,2,CaoShuting

1,2

(1.Schoolof Tourism Sciences,Beijing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Beijing 100024,

China;2.ResearchCenterforBeijingTourism Development,Beijing100024,China;3.InstituteofGeographicSciencesand NaturalResourcesResearch,ChineseAcademyofSciences,

Beijing100101,China;4.DepartmentofManagement,OrdosInstituteofTechnology ,Ordos

017000,China)

Abstract:ThedisciplineofChinesetourismgeographyoriginatedinthelate1970s,andthefirstgeneration

ofscholarslaidasolidfoundationforitsdevelopmentthroughunremittingeffortsandinnovation.ThearticlesystematicallyreviewstheacademicexperienceandresearchprocessofSUN Wenchang,animportant

founderofthedisciplineofChinesetourismgeography,basedonthemethodsoforalhistoryresearchand

literatureanalysis.Italsosortsouthisacademicthoughtsandacademicspirit.Throughtheresearch,itis

foundthatSUN Wenchanghaspursedhisstudiesdiligentlyandcontinuedtoforgeaheadinthefieldof

tourismgeographyallhislife.Heistheauthorofmanyexcellentbooksandisalsomodest.Allthesehave

laidasolidfoundationforthedevelopmentoftourismgeography.SUN Wenchanghadarichacademicresearchhistory.IntheDepartmentofGeographyof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SUN Wenchangsystematicallylearnedgeographyandwithhishardwork,hefinallygraduatedwithexcellence.Duringtheresearch,SUN Wenchangimpartedtourism knowledgeandalwaysattachedimportancetotourism geography;hecompiledtourismgeographytextbookstointroducetourismgeographyknowledgeandpromoted

thedevelopmentoftourism geography;hebecameacquaintedwithQingdaoUniversityandfoundedthe

DepartmentofTourismofQingdaoUniversity;hepresidedoverkeyplanningprojects,conductedin-depth

fieldvisitsandcompletedseveralclassictourismplanningprojects;fromaprimaryschoolteachertoauniversityprofessorandfromamemberofanordinarysocietytothepresidentofanationalsociety,SUN

Wenchanghasbeenworkingandlearningtirelessly,exploringandinnovatinginhisownacademicfield.

SUN Wenchanghasaccumulatedvaluablespiritualwealthinlong-termscientificpracticewhichisreflected

inhisscholarshipspiritandacademicthought.SUN Wenchangmaintainsthedisciplineconsciousnessand

emphasizesonpractice.Headherestothespiritofrigorousscholarshipandkeepsimprovinginthefieldof

tourismgeography.Inhislong-termexploration,SUN Wenchanghasdevelopedthespiritandacademic

thoughtsof“servingthepeoplewiththemotherlandinmind”,“pursuingacademicresearchrigorouslyand

perfectingtheworkconstantly”,“integratingdifferentdisciplinesandbeinginclusive”,“valuingtalents,

embracingallrivers”,whichhavebecomevaluablespiritualwealthlefttotheacademiccommunity.The

purposeofthisstudyistoprovideaprismforacomprehensiveunderstandingofthedevelopmentofChinesetourismgeographydiscipline,andtoprovideanewperspectivebasedon“oral”forthestudyofChinesetourismhistoryandtourismacademichistory.

Keywords:academichistoryoftourism;tourismgeography;intellectualhistory ;tourismeducation;oral

history;SUN Wenchang

[责任编辑:吕观盛]

24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30页

2023年5月

第16卷 第3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303028

http://gllylt.cbpt.cnki.net

【理论探索】

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旅游发展:货币循环视角

左 冰,伍 姣

(中山大学 旅游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摘 要]从货币循环的视角,构建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旅游交互作用模型,揭示了人民币参与国际

旅游经济循环的过程以及国际旅游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文章进而以与中国签

订人民币直接交易协定的10个“一带一路”国家作为实验组,其他49个国家为对照组,采集2002-

2019年相关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检验人民币直接交易政策对于出入

境旅游的影响,并计算其路径效应和社会福利增量。研究表明:人民币国际化可直接促进中国出入

境旅游的发展,同时通过进出口贸易对国际旅游形成间接拉动效应,且贸易引致的间接效应显著大

于人民币国际化对出入境旅游的直接效应,说明人民币国际化更多地利好因商贸往来而引致的出

入境旅游。人民币国际化以不对称的方式影响出境和入境旅游需求。签订人民币直接结算协议

后,实验组国家访华旅游人次平均上升了 0.012%,而其接待的中国出境旅游人次平均上升了

0.089%;人民币国际化对出境旅游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国际旅游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应用场

景和渠道,有助于增强人民币计价结算和计价交易功能,缓解离岸人民币流动性过高风险,为人民

币国际化增添新动能和抗风险机制。人民币国际化极大地增进了社会净福利,对于推动中国式现

代化,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需要确立基于入境旅

游的币缘发展战略,推动贸易友好国入境旅游,加快制定与签订人民币直接交易协定的国家间的互

免签证政策,为疫情后国际交往复苏以及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做好准备。

[关键词]货币资本循环;货币国际化;离岸市场汇率;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币缘战略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23)03-0025-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

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

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

要求[1]。这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实现更高质

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布局,对于推进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双循环新发展格

局是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循环相互结

合、有效对接。其中,畅通国际大循环的突破口在于

积极利用国外的要素、产品和需求来提升生产现代

化水平,培育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2]。

在推动国际循环畅通和促进双循环有效对接的过程

中,人民币国际化是其必然要求。人民币国际化对

于降低贸易成本、促进跨境经贸合作、助推中国在全

球范围合理布局供应链和产业链、维护资产安全和

金融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畅通的国际大循环

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手段,可为人民币国际化

25

[收稿日期]2023-03-11;[修回日期]2023-04-25

[作者简介]左冰(1973-),女,四川宜宾人,博士,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金融与经济、红

色旅游、旅游发展与规划,E-mail:zbing@mail.sysu.edu.cn;伍姣(1992-),女,湖南常德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2021级博士

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和旅游金融,E-mail:wujiao6@mail2.sysu.edu.cn。

第31页

再上新台阶创造重大历史机遇。

主权货币国际化的本质在于货币职能向世界范

围延伸[3]。作为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

径,人民币在国际循环中流动是货币国际化的关键。

但人民币国际化在当前面临着许多问题。2022年

我国贸易顺差为4175亿美元,仅次于2008年的最

高值,基础货币发行面临膨胀压力;2023年1月末

央行外汇占款余额为21.62万亿元人民币,创2015

年10月以来新高[4]。在新冠疫情冲击和地缘局势

升温的背景下,美元再次成为避险货币,通过贸易与

直接投资流出的人民币被大量兑换为美元等主要货

币[5]。随着离岸市场人民币规模的上升,离岸汇率

和利率的变动可能会对中国宏观政策的自主性带来

严重的冲击,影响境内外人民币金融市场的稳定。

出入境旅游对于构建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

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格局,增加人民币国际使用场

景和黏性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

组成部分,国际旅游是人民币在国际上流通和使用的

重要运用场景,也是推动国内外经济循环接轨的重要

通道和途径[6]4。从2003年起,国家外汇管理局《边

境贸易外汇管理办法》许可周边国家或地区在特定贸

易情景中采取人民币结算[7]。2019年,中国大陆出

境旅 游 达 15463.25 万 人 次,出 境 旅 游 支 出 超 过

1400亿美元,居世界第一;同年入境旅游14530.78

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300亿美元,排名世界

第四位[8]。即使是在中国政府长期采取人民币非国

际化政策时期,人民币也通过边境旅游、边境贸易等

途径向中国毗邻国家和地区少量流出[9]。

尽管人民币国际化政策演进与现实成果得到了

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关于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

旅游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在学界尚未得到足够的

重视。人民币国际化能否推动出入境旅游发展,反

过来,国际旅游发展能否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坚实

基础,两者之间存在何种相互影响机制等重要问题

仍然悬而未决。疫情之后,全球许多国家逐步向常

态化经济发展回归。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

系协定)正式生效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了多重

发展机遇。针对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的新变化,

为服务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推进中国式现

代化进程,亟须结合中国国情,剖析人民币国际化政

策对于中国出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同时考察国际

旅游对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循环的作用;在贸易保护

主义等逆全球化浪潮及全球产业布局分散化、区域

化背景下审视国际旅游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践路

径,也应思考疫情后推动国际旅游复苏以及推进人

民币国际化的国家策略。

本研究首先从货币国际循环的角度提出人民币

国际化与国际旅游交互作用模型,揭示人民币作为

国际旅游支付手段在国际市场输出回流的整个循环

过程与途径,进而选择“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106

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采集 2002—2019 年相关数

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检

验人民币直接交易政策对于出入境旅游人次的影

响,并通过路径分析计算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出入

境旅游所引致的人民币在岸输出与离岸回流效应,

论证国际旅游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经济内外循环有

效接轨的重要功能。

1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1.1 国际经济循环与人民币国际化

国民经济循环是实物循环与货币循环的有机统

一。其中,实物经济循环指的是社会总产品不断实

现,从而推动社会再生产不断进行的过程。货币资

本循环指的是产业资本从货币形式 G 出发,依次采

取生产资本 P(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商品资本

W(生产商品与服务)的职能形式,最后通过售卖回

到货币资本形式,并实现价值增殖(G'=G+g)的运

动过程,表现为“G-W…P-G'”的基本形式[10]。经

济是在循环中实现增长的。货币资本循环的起点和

终点都是货币,而且终点上的货币量大于起点上的

货币量(假定价格不变)。可见,产品生产只是第一

步,销售出产品从而使商品或服务转换成货币才是

更为关键的一步。保持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在

于不仅要完成实物商品的循环,而且货币资本必须

完成其价值的循环,才能让社会总产品在社会再生

产中得以实现。只有经济中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过程可顺利完成,社会总产品才可能得到实现,国民

经济循环才能保持连续和畅通,整个经济体才能实

现经济增长。

跨越国界的商品流通和服务贸易同样由一个个

实物-货币循环过程组成,只不过这些交换发生在

26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32页

不同国别之间,使用不同的货币和支付形式。在这

一过程中,国际化的货币或主权货币在国际上的循

环流动是完成实物循环和价值循环在空间上和时间

上的有效统一的载体,是促进国内国际商品流通交

换和国内外经济循环,推动社会总产品价值的实现,

获得经济增长的关键。

我国在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中长期采用美

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但美元的过度特权带来各种

交易成本的日趋提升。据中国科学院2013年发布

的《国家健康报告》,美国通过铸币税、国际通货膨胀

税、债务收益、汇率操控等10个渠道从国际市场攫

取的红利累计占其 GDP 的52.38%;其中,中国人

均损失霸权红利达2739.7美元[11]。2014年,我国

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70.7%,导致人民币发行成

本高昂、人民币信贷被动快速拓展等金融扭曲现象。

截至2021年末,央行外汇储备约为3.25万亿美元,

约占央行总资产的六成[12]

;截至2022年11月,美

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扩张至8.68万亿美元以上[13]。

在美联储超额印钞和降低利率的影响下,中国大量

外汇储备出现汇兑损益和购买力缩水,外汇储备的

保值和安全性受到严重的挑战。随着经济的迅速发

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强,为防范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

体系带来的潜在风险,我国于2009年正式启用人民

币跨境贸易结算系统,开始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即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

的流通度,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

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以及国际贸

易中以 人 民 币 结 算 的 交 易 达 到 一 定 的 比 重 的 过

程[14]2。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外循环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主动选择,它有助于中国掌控货币主权,寻

求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国际货币地位,提高在国际

社会的话语权,维护全球经济的稳定。十余年来,人

民币国际化政策从最初的贸易结算试点拓展到经常

项目结算,进而拓展到资本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

效。当前,人民币与世界上最主要的货币都建立了

直接交易的机制,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覆盖60多个

国家和地区。目前,可在中国银行间市场直接与人

民币交易的货币有美元(USD)、欧元(EUR)、日元

(JPY)、港元(HKD)、英镑(GBP)、林吉特(MYR)、

卢布(RUB)、澳大利亚元(AUD)、加拿大元(CAD)

等9个品种。截至2022年1月,人民币在国际支付

中的份额占比升至3.2%,在全球跨境贸易金额中

排名第四位;2022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

储备中的占比达2.88%,在主要储备货币中排名第

五[15]。人民币在不同职能方面的国际地位均有显

著提升。

1.2 人民币参与国际旅游经济循环概念框架

学界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人民币国际化

与汇率之间的关系、人民币国际化对进出口贸易的

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同时,基于十多年

来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与成果,从不同的视角探讨

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挑战,并给予相应的发展建

议。研究者普遍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将使中国贸易

与金融交易无须通过中介货币,减少了交易的步骤

和节约了交易的成本,进而促 进 进 出 口 贸 易[16]64。

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可使缔约国政府或企业的债券

更容易获得国际投资者的认可,降低债券发行费用

与利息支付,从而降低国际贸易成本[17]。随着货币

国际化的推动,各国贷款、投资和商品、服务的购买

都可通过该货币发行国的金融机构进行,这有助于

该国金融部门收益的增加与整合成本的下降[18]

;同

时,减少货币发行中的外汇占款,获得国际铸币税收

入,提升本国抗金融风险的能力。外贸企业的结算

与成本若以人民币计价,可大大减少因世界经济波

动带来的汇率风险[14]3。上述研究成果为我国人民

币国际化政策的完善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但相关

研究到目前仍然局限于宏观经济总体层面,客观评

价人民币国际化政策的实证文献较为匮乏,同时也

缺少对具体部门或行业的关注。

国际旅游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应用场景和途

径。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是随着出入境旅游业的发

展而逐渐走向境外的。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最初阶

段,表现为由边境贸易和旅游消费带动的人民币在

周边国家的流通[19]。据统计,2008年人民币在越南

的累计存量为38亿元,通过旅游渠道在越南的境外

人民币存量稳定在8亿元,约占越南人民币存量的

21.1%;2001年中越边境人民币结算额为11.7万

美元,占当年中越边贸额的4.3%,到2018年这一占

比已增长至34.5%

[20]。中国游客在其他东盟国家使

用人民币的额度与频度也高速增长,增强了东盟国家

旅游及相关企业对于人民币的接受能力[21]。如为了

吸引中国游客,柬埔寨政府于2016年7月批准中国

27

左 冰等: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旅游发展:货币循环视角 理论探索

第33页

游客在柬埔寨商店和餐厅使用人民币和银联卡结账,

部分商家在商品标签上增添了人民币价格[22]。

尽管上述国际贸易实践反映出国际旅游与人民

币国际化之间可能存在某种交互促进关系,然而对

于两者关系的学理分析和实证研究极其匮乏。由于

世界主要货币(如美元)自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就扮

演着世界货币的角色,而欧元自诞生起也具有国际

货币的色彩,这导致中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均缺乏对

主权货币国际化与国际旅游之间发展关系的关注。

大量研究集中于汇率制度、汇率变动、政治关系和其

他因 素 (如 新 冠 疫 情 对 于 国 际 旅 游 需 求 的 影

响)[23]165,[24],只有少数研究者探讨了旅游发展导致

的发展中国家高美元化问题[6]5。人民币作为国际

货币如何参与国际旅游经济循环的整个过程,有哪

些因素会影响旅游产品(作为商品资本)与人民币

(作为货币资本)之间的转化和循环关系,这些重要

的问题均未得到解答。需要从学理上对主权货币国

际化与国际旅游之间交互作用的机制进行系统化的

认识,并对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出入境旅游所引致

的人民币输出与回流效应进行量化评估。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除了推进“本币自由兑换模

式”,也在同步推进“本币跨境支付模式”,即用人民

币直接进行跨境支付购买境内外的商品和资产。图

1从货币循环的视角展示了人民币可用于跨境贸易

和投资直接结算后直接参与国际旅游经济循环的概

念框架。本文的分析从出境旅游开始:

图1 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国际旅游经济(货币)循环路径

注:图中虚线框表示本次实证研究未涉及的中介或调节变量/效应。

首先,中国和他国(如图1中 B国)签署货币直

接交易协定后,两国在贸易中可直接使用双方货币

结算,这可减少两国在外汇市场兑换美元货币的损

失、简化结算流程,降低交易成本[25],提升中国出境

游客的购买力,从而促进出境旅游。当贸易成本有

效减少后,其福利效应便将辐射至出境游客群体中,

出境对象国的商品、服务出售成本也将随之下降。

这相当于增加了本国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为货币发

行国带来额外的福利[26],产生收入效应。此外,货

币国际化通常还将带来短期货币升值与持续升值预

期[27],这也将产生积极的收入效应,提升本国出境

游客的购买力,促进出境旅游。从规模效应来看,实

际贸易支付额越大,货币兑换费用越少,规模经济效

应越强,从而对出境旅游的推动效应越大。

其次,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降低汇率风险,提升

游客出境游意愿。汇率是影响国际旅游需求的重要

因素。采用本币结算能大大减少因世界经济波动带

来的汇率风险[14]3,降低跨境旅游企业套期保值等

规避汇率风险的不必要支出[16]53。随着货币交易成

本的降低和汇率风险的逐渐减少,直接使用人民币

有助于获取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产品供给,产生

消费和投资方面的网络效应,为国际旅游、人民币国

际化以及企业跨国投资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23]165。

由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人民币国际化对出境旅游人次有正向影响

(基于收入效应和汇率风险降低)。

中国游客出境 B 国旅游相当于中国进口了 B

国的产品与服务(B国商品资本 W),同时输出相应

28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34页

的人民币货币量(G)。此时人民币就成为滞留在他

国的离岸人民币。B国持有的人民币主要有两种用

途:一是直接用于购买中国的商品和服务,通过货物

贸易或入境中国旅游回流中国;二是作为外汇储备

以备未来交易所需。B 国将人民币 G 分配用于储

备、货物贸易以及入境(中国)旅游的比例结构受到

本国外汇储备需求、贸易结构以及入境旅游需求的

影响。

从入境旅游来看,人民币国际化也将从两大方

面利好入境旅游。从直接效应来看,在双边旅游往

来中,人民币国际化将使中国旅游产品价格相对下

降,提高入境旅游的便利程度[28],使缔约国居民获

得收入效应,从而吸引 B国产生更多游客入境中国

旅游、购物消费。从间接效应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推

动下 B国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增加本身也将成为商

务旅游的 直 接 驱 动 力,带 动 出 入 境 旅 游 需 求 的 增

长[29-30]。并且,与中国贸易的扩大也是一种宣传中

国的方式,它可能给 B国消费者带来与中国相关的

广告宣传,提升其对中国的兴趣与关注度[31],从而

提高 B国出境中国旅游的意愿。由此,本研究提出

如下假设:

H2:人民币国际化对入境旅游人次有正向影响

(受收入效应、兴趣与关注假设以及商务旅游的联合

影响)。

B国居民入境中国旅游,实质上是中国通过出

口旅游商品与服务(中国商品资本 W’)回收人民币

(G’)的过程。通过中国与缔约国的双边出入境旅

游,双方国内所生产的旅游商品与服务通过游客的

流动而完成了从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转化,社会

产品分别在双方境内得到价值实现,形成国际经济

循环。与此同时,人民币基于其国际支付与结算功

能,也完成了从货币资本 G 到 B国商品资本 W(出

境旅游),再到中国商品资本 W’(入境旅游)并回到

货币资本 G’的循环过程,即:W→G→W’→G’。

在这一循环过程中,G(离岸人民币)→W’(中

国商品资本)的转型至为关键。如果人民币不能回

流,则中国商品和服务无法出口,国际经济循环将无

法实现。并且,大量离岸人民币的存在将导致人民

币汇率波动,造成金融风险[32]。离岸市场人民币规

模越大,离岸汇率和利率的变动对中国宏观政策自

主性的冲击就越大,也就越难以保证境内外人民币

金融市场的稳定[33-34]。因此,人民币国际化既要使

人 民 币 能 出 得 去,又 要 保 证 境 外 人 民 币 能 回 得

来[35]。而入境旅游是一种有效的人民币回流机制,

它是当前境外居民持有人民币的主要使用渠道。通

过入境旅游不仅可以直接回收离岸人民币,还可以

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离岸币值的稳定和高升值预期,

这将利好他国选择人民币结算,从而进一步推动人

民币国际化。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入境

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将对离岸市场汇率稳定性

产生影响。由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入境旅游对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稳定有正

向影响(通过回收人民币)。

离岸市场的汇率往往会对结算货币的选择产生

影响。风险厌恶心理的存在导致人们对于币值稳定

的货币抱有更强烈的使用意愿[36]。出入境旅游的

稳步发展可以为在岸市场资本账户的逐渐开放提供

缓冲带、避免因骤然开放对国内金融市场带来的冲

击[37],也可以为本土部分机构牵头办理人民币跨境

业务提供境外对接点,是引导消费者选择人民币结

算的一种有效途径。由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4:离岸市场汇率稳定对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有正向影响。

上述分析框架表明,国际旅游为离岸人民币市

场发展提供了长期动力,并可显著改变离岸市场人

民币交易规模。但现实中,这一动力有多强,对交易

规模的改变有多大,不仅取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程

度,还取决于缔约国的现实条件。例如,假设 H2人

民币国际化对入境旅游人次的影响不仅取决于人民

币直接交易后获得的收入效应,还依赖于缔约国与

中方之间的贸易互补性(商务旅游+兴趣与关注)以

及缔约国美元外汇储备量。与此同时,中国能否提

供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对于入境旅游市场发展也极

其重要。此外,各国的金融交易也形成了一个复杂

的网络,人民币国际化也会产生一定的网络效应。

与中国金融市场直联的经济体越多,产生的规模经

济和网络效应就越大,网络外部性也将进一步降低

交易成本,推动更多的国家持有人民币并使用人民

币交易,这种正反馈机制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的国

际化。

2 计量模型与数据

2.1 计量模型

基于假设 H1~H4构建 DID 模型的方法[38],

建立如下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29

左 冰等: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旅游发展:货币循环视角 理论探索

第35页

Otouristit =β0 +β1(policyit ×timeit)+

β2IMit +β3X1it +α1i +γ1t +δ1it; (1)

Itouristit =β4 +β5(policyit ×timeit)+

β6EXit +β7X2it +α2i +γ2t +δ2it; (2)

Fexrateit =β8 +β10Itouristit +β11X3it +

α3i +γ3t +δ3it; (3)

ORIt =β12 +β13Fexratet +γ4t. (4)

?

?

?

?????

?????

其中,Otouristit 表 示 中 国 出 境 他 国 的 旅 游 人 次;

policyit ×timeit 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政策变量;IMit

表示中国进口他国的贸易额;Itouristit 表示他国入

境中国的旅游人次;EXit 表示中国出口他国的贸易

额;Fexrateit 表示离岸市场汇率波动指数;ORIi 表

示人民币离岸指数;Xit 表示其他的控制变量;αi 表

示个体固定效应;γt 表示时间固定效应;δit 表示随

机扰动项。

2.2 变量与指标

本文的核心被解释变量有4个,分别是:离岸市

场汇率波动指数(Fexrate)、他国入境中国旅游人次

(Itourist)、中国出境他国旅游人次(Otourist)、人民

币离岸指数(ORI)。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国

际旅游是指一国居民离开本国到其他国家所进行的

旅游活动,通常包括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由于本

研究关注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因此本文对中国出

入境旅游的讨论局限于出入境中国的外国游客,不

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出入境香港、澳门和台湾的游

客。解释变量2个,分别是:他国入境中国旅游人次

(Itourist)和人民币直接交易政策(policy×time)。

控制变量11个,分别是:消费价格指数(CPI)、就业

率(Employ)、中国出口他国商品的贸易额(EX)、汇

率(Exrate)、中国进口他国商品的贸易额(IM)、国

际贸易(Intrade)、人均 GDP(Pgdp)、人口(Popula)、

风险指数(PR)、利率(ROI)和服务业占比(Serv)。

一般认为,签证制度以及国际通航情况是影响出入

境旅游的重要因素,但签证开放度在很大程度上反

映了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如在与中国签订人民

币直接交易协定的国家中,共计6个国家与中国签

订了互免签证或单方面允许中国公民免签或落地签

证。并且,出入境旅游人次与国际航空通达性也存

在较强的内生性(互为因果且与时间相关)。将这两

个变量纳入模型可能导致较强的共线性,故而未将

两者作为协变量纳入模型中。为检验是否存在遗漏

变量问题,研究将使用 SelectionRatio检验方法对

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各变量与指标解释见表1。

表1 变量与指标

变量 指标含义 代理指标 指标解释 说明

中 国 出 境 他

国 旅 游 人 次

(Otourist)

衡量 一 国 接 待 中 国 入 境

旅游市场发展水平

中国 公 民 出 境 他 国 的

旅游人次

反映他国对中国游客的吸引程度

方程(1)的 被

解释变量

他 国 入 境 中

国 旅 游 人 次

(Itourist)

衡量 一 国 出 境 中 国 旅 游

市场发展水平

他国 公 民 入 境 中 国 的

旅游人次

反映中国对他国游客的吸引程度

方程(2)的 被

解释 变 量,方

程(3)的 核 心

解释变量

离 岸 市 场 汇

率 波 动 指 数

(Fexrate)

衡量 离 岸 市 场 上 人 民 币

与他 国 货 币 汇 率 稳 定 的

程度,波 动 指 数 越 大,汇

率稳定程度就越低

人民 币 与 他 国 货 币 月

度汇率的标准差

反映人民币与他国货币的汇率波

动风险,会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影

方程(3)的 被

解释 变 量,方

程(4)的 核 心

解释变量

人 民 币 离 岸

指数(ORI)

衡量 中 国 的 人 民 币 离 岸

使用情况

中国 银 行 统 计 的 人 民

币离岸指数

人民币离岸指数越大意味着人民

币国际化水平越高

方程(4)的 被

解释变量

人民币直接

交易政策

(Policy×Time)

人民币国际化政策

是否 与 中 国 签 署 人 民

币直 接 交 易 协 议 国 家

的虚 拟 变 量 和 时 间 虚

拟变量的交互项

一国与中国签署人民币直接交易

政策后在两国的国际贸易中就可

以直接使用人民币

方 程 (1)(2)

的 核 心 解 释

变量

30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36页

表1(续)

变量 指标含义 代理指标 指标解释 说明

中 国 进 口 他

国 商 品 贸 易

额(IM)

衡量 中 国 与 进 口 国 之 间

的国际贸易水平

中国 进 口 他 国 商 品 贸

易额

反映中国对他国商品的需求程度

方程(1)的 解

释变量

中 国 出 口 他

国 商 品 贸 易

额(EX)

衡量 中 国 与 出 口 国 之 间

的国际贸易水平

中国 出 口 他 国 商 品 贸

易额

反映他国对中国商品的需求程度

方程(2)的 解

释变量

人口(Popula) 国家人口数量 各国常住人口数量

一个国家人口数量越多,其平均接

待游客的人口数量就越多,可以提

供 更 好、更 多 样 化 的 旅 游 服

务[39]234,因此目的地国家的人口数

会影响中国到他国的出境人次

方程(1)的 控

制变量

服务业占比

(Serv)

衡量 国 家 服 务 业 发 展 水

服务业占本国 GDP 的

比重

目的地国家的服务业发展水平会

影响他国到该国的出境旅游[40]

方程(1)的 控

制变量

汇率(Exrate) 影响国际旅游产品的价格

单位 人 民 币 兑 换 他 国

货币的平均汇率

客源地与目的地国家的汇率变化,

会影响旅游产品的价格,对出入境

旅游也会产生影响[39]234

方 程 (1)(2)

的控制变量

国家风险

指数(PR)

影响 出 入 境 旅 游 的 重 要

因素

各国风险指数ICRG

目的国家的风险程度会影响其他

国家游客的到访[41],同时也会对其

汇率波动产生影响[42];PR 指数越

大,风险程度就越小

方 程 (1)(3)

的控制变量

利率(ROI)

衡量 一 国 货 币 政 策 松 紧

程度

世界银行统计的利率

利率的降低能增加投资,刺激经济

的增长和消费,对出入境旅游和汇

率波动均会产生影响[6]5

方 程 (1)(2)

(3)的 控 制 变

人均 GDP

(Pgdp)

反映 一 国 的 经 济 发 展 水

世界 银 行 统 计 的 人 均

GDP

人均 GDP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

平。通常情况下经济水平越高,出

境旅游消费量就越高

方程(2)的 控

制变量

就业率

(Employ)

衡量 一 国 劳 动 力 市 场 的

就业情况

国家 就 业 人 数 占 成 年

人口数的百分比

较高的就业率意味着经济处于繁

荣状态,进而影响客源地居民的出

游人次[43]

方程(2)的 控

制变量

消费价格

指数(CPI)

反映通货膨胀水平

世界 银 行 统 计 的 居 民

消费价格指数

CPI衡量一国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变

动,其 变 动 会 对 汇 率 波 动 产 生 影

响[44]

方程(3)的 控

制变量

国际贸易

(Intrade)

衡量 一 国 国 际 贸 易 的 发

展水平

国 际 贸 易 额 占 各 国

GDP的百分比

国际贸易通过国际收支对汇率波

动产生影响[45]

方程(3)的 控

制变量

注:控制变量按照出现在方程中的顺序排列。

31

左 冰等: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旅游发展:货币循环视角 理论探索

第37页

2.3 参数估计方法与数据来源

由于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旅游发展具有双向因

果关 系,本 文 采 用 倾 向 得 分 匹 配 - 双 重 差 分 法

(PSM-DID)进 行 参 数 估 计 以 控 制 内 生 性 的 影 响。

从研究问题出发,本文对于样本的选择需要同时满

足旅游研究和人民币国际化研究两方面的需要。首

先,从旅游研究的角度来看,根据 UNWTO 发布的

旅游统计年鉴,与中国有国际旅游往来的国家共计

136个,其中“一带一路”国家106个,覆盖了世界上

主要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其次,从人民币国

际化来看,人民币直接交易是人民币在国际市场承

担计价职能和交易职能的重要表现,是一国货币真

正实现国际化的标志[46]。目前,部分“一带一路”国

家已率先与中国签订人民币直接交易和结算协定。

因此,本文以“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106个国家为

研究样本,选取其中同中国签订人民币直接交易的

12个“一带一路”国家作为实验组。鉴于数据的可

获得性和完整性,选取其余49个与中国签订“一带

一路”合作文件但未签订人民币直接交易协定的国

家作为对照组。表2列出了12个国家的具体信息,

包括协议签署时间和2019年银行间外汇即期交易

量。阿联酋和匈牙利两个国家因缺失出入境旅游数

据而被排除,最终的实验组选定为马来西亚、俄罗

斯、新西兰、新加坡、南非、韩国、土耳其、沙特阿拉伯、

波兰、泰国10个国家。截至2019年底,中国与上述

10个国家的人民币交易量总计1653.86亿元。

表2 与中国签订人民币直接交易协议的“一带一路”国家

国家 签署时间

是否为研究

样本

2019年银行间

外汇即期交易

/亿元

国家 签署时间

是否为研究

样本

2019年银行间

外汇即期交易

/亿元

马来西亚 2010年 是 26.40 阿联酋 2016年 10.88

俄罗斯 2010年 是 土耳其 2016年 是 1.28

新加坡 2014年 是 1332.04 沙特阿拉伯 2016年 是 26.42

新西兰 2014年 是 140.04 波兰 2016年 是 0.79

南非 2016年 是 0.61 匈牙利 2016年 0.66

韩国 2016年 是 114.74 泰国 2018年 是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官方信息整理;表中空白处为数据缺失。

中国出境他国旅游人次(Otourist)和他国入境

中国旅游人次(Itourist)源自 UNWTO 官网;中国

进口他国商品的贸易额(IM)和中国出口他国商品

的贸易额(EX)源自 WTO 官网;人民币直接交易政

策(Policy×Time)数据源自中国人民银行官网;离

岸市场汇率波动指数(Fexrate)、汇率(Exrate)、消

费价格指数(CPI)、服务业占比(Serv)、人口(Popula)、国 际 贸 易 (Intrade)、就 业 率 (Employ)、人 均

GDP(Pgdp)、利率(ROI)信息源自 CEIC数据库;风

险指数(PRit)源自美国政治风险服务集团(PRS)发

布的世界各国风险指数;人民币离岸指数(ORI)源

自 Wind数据库。

研究使用2002—2019年各国面板数据进行参

数估计,59个国家共计1062个面板数据。在缺失

值处理上,对只有个别年份缺失的国家的数据采用平

均增长率进行数据插补,如缺失2002-2019年全部

数据,则按空缺值处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3。

3 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

3.1 描述性统计与平稳性检验

为消除量纲差异,对样本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表3描述了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标准离差率、偏

度、峰度、最大值和最小值。其中,出境旅游人次、离

32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38页

岸市场币值稳定指数、中国—他国出口贸易、中国—

他国进口贸易数据离差率较大、峰度较高且出现向

右的长尾(峰度高于50,偏度大于6),各国非均衡发

展态势明显,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加robust稳健标准

误进行参数估计。

表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变量 样本量 均值 标准差 标准离差率 最大值 最小值 偏度 峰度

Fexrate 1062 0.016 0.073 4.563 1 0 8.795 98.478

Itourist 1062 0.032 0.092 2.875 1 0 5.345 39.268

Otourist 1062 0.029 0.090 3.103 1 0 6.231 51.312

ORI 32 0.717 0.313 0.437 1 0 -1.205 2.983

CPI 1062 0.140 0.073 0.521 1 0 3.231 27.696

Employ 1062 0.421 0.171 0.406 1 0 0.169 2.809

EX 1062 0.046 0.033 0.717 1 0 23.547 681.271

Exrate 1062 0.027 0.096 3.556 1 0 5.279 36.312

IM 1062 0.012 0.035 2.917 1 0 22.294 600.942

Intrade 1062 0.174 0.127 0.730 1 0 2.400 12.750

Pgdp 1062 0.151 0.174 1.152 1 0 1.805 6.380

Popula 1062 0.128 0.188 1.469 1 0 2.264 8.145

PR 936 0.539 0.196 0.364 1 0 -0.157 2.514

ROI 1062 0.476 0.086 0.181 1 0 0.873 7.754

Serv 1062 0.543 0.162 0.298 1 0 -0.153 3.067

注:由于样本量 N=59,时期T=18属于短面板数据,采用 HT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入境旅游人次和出境旅游人次单位

根检验的P 值均为1.00>0.05,没有通过检验,对其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后单位根检验 P 值均为0.000<0.05。其余

变量均平稳。

3.2 基准回归结果

3.2.1 倾向得分匹配处理与检验

PSM 检验的目的是给实验组样本匹配出合适

的对照组样本。以控制变量作为协变量,经过反复

测试,确定以汇率、价格指数、服务业占比和国际贸

易4个变量为协变量,为10个实验组国家匹配出

35个对照组国家。为保证匹配质量,进一步将匹配

后的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表4)表明,

匹配后的样本协变量t值均不显著。这说明匹配后

的实验组基本消除了变量所带来分组的差异。

3.2.2 双重差分回归检验(DID)

将匹配后的样本进行双重差分回归,为避免时

间和地区异质性的影响,控制双向固定效应,具体结

果见表5。表中第2列以中国—他国的出境旅游人

表4 PSM 平稳性检验

协变量 样本

实验组

均值

对照组

均值

偏差

T 检验

(p 值)

CPI

匹配前 0.182 0.137 69.100 0.000

匹配后 0.182 0.182 -1.000 0.963

Exrate

匹配前 0.002 0.029 -38.000 0.048

匹配后 0.002 0.003 -0.800 0.769

Intrade

匹配前 0.210 0.172 25.200 0.033

匹配后 0.210 0.198 8.000 0.732

Serv

匹配前 0.626 0.538 62.900 0.000

匹配后 0.626 0.634 -5.300 0.760

33

左 冰等: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旅游发展:货币循环视角 理论探索

第39页

表5 匹配后双重差分回归结果

变量 Otourist Itourist Fexrate

police×time

0.089

**

(0.037)

0.012

*

(0.007)

Itourist

-0.467

**

(0.195)

IM

0.063

*

(0.035)

EX

0.068

*

(0.040)

CPI

-0.001

(0.013)

Employ

-0.019

(0.013)

Exrate

6.836

(8.482)

0.852

(1.370)

Intrade

-0.050

(0.025)

Pgdp

0.059

(0.041)

Popula

-0.101

(0.144)

PR

-0.064

(0.083)

0.023

(0.024)

ROI

0.025

(0.021)

0.002

(0.014)

-0.004

(0.005)

Serv

-0.021

(0.064)

常数项

0.042

(0.043)

0.013

(0.013)

0.019

**

(0.008)

国家固定效应 是 是 是

年份固定效应 是 是 是

N 774 810 774

R

2 0.180 0.159 0.197

注:* 表示在10%的水平下显著;

**表示在5%的水平

下显著;*** 表示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中3个模型的变

量不同,表中空白处表示空值,即该变量没有进入该模型。

次为被解释变量,签订人民币直接交易协议和时间

的交互项为核心解释变量。结果表明,人民币直接

结算政策对出境旅游人次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在其

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签订人民币直接结算协议后

中国-他国的出境人次上升了0.089%,假设1得

到验证。中国-他国的进口贸易对出境旅游人次存

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进口贸易每提高1%,出境旅游

人次增加0.063%,也证实了贸易对于旅游发展的

积极影响。

表5第3列以他国—中国的入境旅游人次为被

解释变量,签订人民币直接交易协议和时间的交互

项为核心解释变量。总体上,人民币直接交易政策

对入境旅游人次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在其他因素不

变的情况下,签订人民币直接结算协议后入境旅游

人次上升了0.012%,假设2得到验证。具体来看,

中国-他国的出口贸易对入境旅游人次的影响更加

显著,出 口 贸 易 每 提 高 1%,入 境 旅 游 人 次 增 加

0.068%。这说明人民币国际化对于入境旅游的推

动主要得益于双边贸易往来引致的商务旅游增长。

此外,客源国经济发展水平、汇率和利率也有助于推

动访华旅游需求增长,尽管其积极效应在统计上并

不显著。这与以往的经验知识相符。

对比出境旅游发现,人民币国际化对出境旅游

的推动效应大于入境旅游。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

下,签订人民币直接结算协议后出境旅游人次上升

了0.089%,假设1得到验证。一方面,中国公民可

以直接携带人民币出国旅游,而外国游客入境中国

所需人民币要从外汇市场换取或通过与中国的贸易

获得,这会对外国游客的购买力造成损失,导致人民

币国际化对出境旅游的效应大于入境旅游。另一方

面,美元作为国际避险资产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持有

美元的企业能获得更高的利润[47],这导致部分从事

入境旅游经营的企业回收人民币的热情不高,因而

人民币直接交易政策对出境旅游的影响更大。

表5第4列分析结果表明,入境旅游对离岸市

场币值的稳定指数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在其他因素

不变的情况下,入境旅游每增长1%,离岸市场汇率

波动指数降低0.467%,由于离岸市场币值汇率波

动指数是一个负向变量,这意味着离岸汇率的稳定

程度增加了0.467%。这说明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

下,入境旅游发展会使中国的离岸市场汇率更加稳

34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40页

定,假设3和假设4也得到验证。

3.3 稳健性检验

(1)缩短时间窗口检验。将研究时段由之前的

2002—2019年变为 2008—2019 年,以验证基准检

验结果是否稳健,结果见表6。缩短时间窗口后,人

民币直接交易的政策效应对出境旅游人次的影响未

发生变化,其对于入境旅游人次仍有积极影响,但不

显著。入境旅游货币回收对离岸汇率波动指数的影

响依然显著为负。

(2)控制同时期政策效应检验。为推进人民币

国际化的进程,中国政府不仅与他国签订了人民币

直接交易协议,同时还与他国签订了人民币结算协

议,且这一协议对进口贸易和出境旅游人次的影响

同样重要。本文搜集了在研究时段内与中国签订人

民币结算协议的“一带一路”国家及其签订时间,然

后按照相同的方法设置人民币结算政策变量,将两

项政策作为虚拟变量同时放入模型[48]。从表6模

型2中可见,人民币直接交易对出入境旅游人次的

影响,以及对离岸汇率波动指数的影响均未发生变

化且显著。入境旅游货币回收对离岸汇率波动指数

的影响依 然 显 著 为 负,说 明 基 准 回 归 的 结 果 是 稳

健的。

(3)遗漏变量检验。使用selectionratio方法对

方程(1)和(2)进行遗漏变量检验,结果显示,selectionratio检验值均大于1,分别为1.199和1.554,

说明模型稳健,不存在遗漏变量问题。

表6 稳健性检验结果

变量/模型

模型1(缩短时间窗口)

Otourist Itourist Imcorr

模型2(控制同时期政策效应)

Otourist Itourist

police×time 0.072

** (0.036) 0.001(0.004) 0.089

*** (0.037) 0.012

*** (0.004)

Itourist -0.131

*** (0.025)

常数项 -0.078(0.129) 0.036

*** (0.013) 0.006

** (0.003) 0.043(0.043) 0.013(0.012)

控制变量 是 是 是 是 是

国家固定效应 是 是 是 是 是

年份固定效应 是 是 是 是 是

N 516 540 516 774 810

R

2 0.154 0.108 0.152 0.181 0.160

注:* 表示在10%的水平下显著;** 表示在5%的水平下显著;*** 表示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中5个模型自变量

有所不同;表中空白处表示空值,即该变量没有进入该模型。

3.4 效应分析与货币增量计算

3.4.1 效应与路径分析

PSM-DID所得参数反映的是研究期内的平均

总效应。根据图1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路径分析

和中介机制检验。图2呈现了人民币参与国际旅游

经济循环的路径与交互影响;表7呈现了中介效应

的检验结果。图中各条路径系数均显著。其中,人

民币国际化对出境旅游的直接效应(收入效应)为

0.134,中介路径 1 条 (人 民 币 直 接 交 易 政 策 → 中

国—他国出口贸易→出境旅游人次),间接效应(贸

易推动效应)值为0.211,呈部分中介效应,总效应

为0.345。人民币国际化通过进口贸易的中介作用

对出境旅游的间接效应(0.211)大于人民币国际化

对出境旅游的直接效应(0.134)。

人民币国际化对入境旅游的直接效应为-0.068,

并且非常显著。说明人民币国际化对他国居民产生

的收入效应为负,原因在于人民币国际化导致离岸

汇率升值从而对入境旅游造成负面影响。已有研究

指出,在其他因素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人民币汇率每

升值1%,入境中国旅游的人数将下降2.71%

[49]。

此外,国际旅游更多地受到目的地吸引力和营销的

影响。根据2019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旅游业竞

35

左 冰等: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旅游发展:货币循环视角 理论探索

第41页

图2 人民币参与国际旅游经济循环的路径及其效应

注:因数据可得性受限,“离岸市场币值波动指数→人民币离岸指数”

路径分析使用时间序列数据;虚线表达内生关联性。

表7 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国际旅游货币循环过程中介效应检验

中介路径 间接效应 直接效应 总效应 95%置信区间

police×time→IM→Otourist 0.211 0.134 0.345 [0.054,0.121]

police×time→IM→EX 0.278

police×time→IM→Otourist→EX 0.027

police×time→Otourist→EX 0.017

0.124 0.446

[0.102,0.206]

[0.011,0.029]

[0.005,0.023]

police×time→IM→EX→Itourist 0.261

police×time→IM→Otourist→EX→Itourist 0.025

police×time→Otourist→EX→Itourist 0.016

police×time→EX→Itourist 0.116

-0.068 0.350

[0.011,0.046]

[0.001,0.006]

[0.001,0.005]

[0.006,0.025]

police×time→IM→EX→Itourist→Fexrate 0.105 [0.000,0.009]

police×time→IM→Otourist→EX→Itourist→Fexrate 0.010 [0.000,0.001]

police×time→Otourist→EX→Itourist→Fexrate 0.006 [0.000,0.001]

police×time→EX→Itourist→Fexrate 0.047 [0.000,0.005]

Fexrate→ORI -0.472

注:表中空白处表示空值,表明不存在该效应。

争力报告》,与旅游服务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签证要

求较为严格且一些地区旅游设施不够完善是制约我

国国际旅游竞争力的主要因素[50]。近年,来华旅游

人数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51],这也与外国游客对

中国旅游信息的获取途径不够便利有关。我国旅游

宣传机构没有开通国外民众常用的 Twitter、Facebook(Meta)、Instagram、YouTube 或 Tik Tok 等

SNS社交媒体账号,无法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文

化输出与形象传播,也无法建立用户数据库对外国

游客进行画像与消费行为分析。这些因素是共同导

致出现近年来入境旅游一路走低的原因。

但是,“人民币直接交易政策→入境旅游人次”

的间接效应为正,中介路径共4条,均为部分中介效

应,效应值分别为0.261、0.025、0.016、0.116,总效

36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42页

应值为0.350。这说明人民币国际化通过出口贸易

的中介作用仍然对入境旅游产生了间接的拉动效

应,且其效应数值远大于直接效应,说明人民币国际

化更多地利好因商贸往来而引致的入境旅游。

“人民币直接交易政策→中国-他国出口贸易”

的直接效应为0.124,中介路径共3条,均为部分中

介效应,间接效应值分别为0.278、0.027、0.017,总

效应值为0.446,“人民币直接交易政策→中国—他

国进口贸易”的直接效应为0.364。从系数上比较,

人民币国际化对出口贸易的推动作用大于进口,并

且人民币国际化对进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也大于出

入境旅游。

人民币直接交易后,因出境旅游和进口导致人民

币在离岸市场流通规模增大,给在岸市场带来稳定

币值的压力。由图2可知,“人民币直接交易政策→

离岸市场币值波动指数”的中介路径共4条,并且需

要通过出口或者入境旅游两个中介变量实现。其效

应分别为-0.208和-0.027(-0.068*0.401),总

效应为-0.235。这再次证明入境旅游发展有助于

稳定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汇率。“离岸市场币值波动

指数→人民币离岸指数(ORI)”效应为-0.472,说

明离岸市场币值稳定对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具有显

著的作用,假设4得到验证。疫情之后,中国可以通

过大力提振入境旅游作为回收人民币、对冲贸易顺

差的有效机制,以降低离岸市场波动对在岸的金融

冲击。

3.4.2 国际旅游贸易净增量计算

按照图1的理论框架,人民币直接交易可推动

形成旅游与货物贸易国际循环,人民币货币量将从

G(输出)增加到 G’(回流),实现资本增值(g=G’-

G),实现经济增长。为验证此假设,假定价格水平

不变,以当年实际进出口贸易额和出入境旅游数据

为基础,计算人民币直接交易政策实施后引致的出

入境旅游贸易净增量及其引发的进出口总贸易净增

量,如图3所示。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总贸易净增量= (α1 ×EX+α2 ×IRtourist)-

(α3 ×IM+α4 × OEtourist)。

国际旅游贸易净增量=(α2 ×IRtourist)-(α4 ×

OEtourist),即人民币国际化后入境旅游回收货币

增量和出境旅游 支 出 增 量 的 差 值。其 中:α1、α2、

α3、α4 分别 表 示 人 民 币 直 接 交 易 政 策 对 出 口 贸 易

额、入境旅游额、进口贸易额、出境旅游额的边际总

效应,分别为:0.446、0.350、0.364、0.345(表7)。

图3显示,中国与10个国家实施人民币直接交

易以来,总对外贸易净值(含货物和旅游)迅速增加,

从2010年到2019年的10年间交易净额增长了6

倍。其中,货物贸易带来的净增量远远大于国际旅

游净增量,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说明人民币

国际化切实推动了中国的对外开放,增强了国内和

国际两个市场的联动效应,提升了贸易合作水平。

进一步对比人民币国际化对出入境旅游的直接和间

接影响(图4),可以发现,人民币国际化引致的出境

旅游增量大于入境旅游增量,且人民币国际化对出

入境旅游的直接效应均低于因商贸往来而引致的出

入境旅游间接效应。这说明研究期内,人民币国际

化更多地利好商贸旅游,且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货

币升值对非商务旅游产生了不利影响,需要采取措

施提振非商务型入境旅游以稳定离岸人民币币值。

图3 人民币国际化引致的对外贸易净值

37

左 冰等: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旅游发展:货币循环视角 理论探索

第43页

图4 人民币国际化引致的出入境旅游贸易增量

4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4.1 研究结论

任何商品经济社会都包括两大循环,即实物循

环和货币循环。在实物经济中,实物循环占主导地

位;而在货币经济阶段,货币与实物合二为一。在开

放的国际经济循环中,货币循环起着主导作用,其本

身就包含了实物循环流通和市场实现。本文从货币

资本循环的视角,揭示了在人民币直接交易背景下,

人民币参与国际旅游经济循环流通并实现增殖的过

程及其中介路径,并选择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备

忘录的106个国家为样本,搜集 2002-2019 年数

据,采用 PSM-DID 计量方法对路径效应进行了计

算。研究表明:

(1)人民币国际化可直接且显著地促进中国出

入境旅游,同时通过进出口贸易对国际旅游形成间

接拉动效应。国家间共同使用人民币进行直接交易

结算可以减少汇率波动影响和交易成本,带来收入

效应进而促进双边旅游发展。这与欧元区(EMU)

内的跨境旅游类似[52]。国家间进出口贸易也因受

到收入效应的影响而增长,进而可间接推动双边商

务旅游以及基于兴趣和关注的出入境旅游增长。由

于贸易增长而引致的旅游增长间接效应大于人民币

国际化的直接效应,说明人民币国际化更多地利好

因商贸往来而引致的出入境旅游。

(2)人民币国际化以不对称的方式影响出入境旅

游的需求。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签订人民币直

接结算协议后中国入境旅游人次上升了0.012%,

出境旅游人次上升了0.089%。人民币国际化可以

看作是推动中国出境旅游的一项利好政策。虽然人

民币国际化带来的货币升值对基于兴趣与关注的入

境旅游市场带来了负面影响,不过这一负面效应可

被因商贸往来引致的入境旅游的强劲增长所弥补,

因而人民币直接结算政策对中国入境旅游的总效应

仍然是积极的。

(3)国际旅游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应用场

景和渠道,有助于增强人民币计价结算和计价交易

功能,缓解离岸人民币流动性过高的风险,为人民币

国际化增添新动能和抗风险机制。

首先,出境旅游可直接输出人民币,有助于扩大

人民币离岸交易规模,带来规模效应,同时通过间接

效应带动贸易进口。出境旅游需求越大,中国对于

人民币合作国家的国际贸易的影响越大。根据货币

政策的国际传递模型[53],中国作为主权货币国家的

货币政策影响外围国家的程度越大,在国际经济合

作与竞争中的话语权就越大。

其次,入境旅游回收的货币有助于维持人民币

离岸市场汇率的稳定。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

前提是必须保持币值稳定与坚挺。如果离岸人民币

市场流动性过高,可能诱发国际金融投资者的投机

性行为,加大对在岸市场的引导,增加金融风险[54]。

发展入境旅游可形成人民币自然回流市场,是离岸

人民币流动性过高时的有效缓解机制,可避免在岸

市场投机者在金融市场上通过金融衍生品逆回购人

民币,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汇率波动对人民币币值

产生的负面影响,维护我国的金融稳定。

最后,入境旅游可让缔约国的广大居民和非金

融投资者使用和持有人民币,增强人民币国外持有

38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44页

的黏性,增加持有者的数量并分散持有者,防止国际

市场上热钱流动对中国经济造成的破坏。人民币国

际化的步伐越大,离岸人民币市场的交易量越大,越

需要发展入境旅游以增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稳定

性,以避免国际冲击和危机传播。

(4)人民币国际化在总体上推动了经济增长。

通过减少货币国际循环中的流通和交易成本,人民

币国际化通过促进出入境旅游和进出口贸易实现了

货币增值循环,增进了社会净福利,对于加快建设贸

易强国,构建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

展格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而重要

的作用。

本文的研究贡献在于:首先,基于马克思货币资

本循环理论,建立了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旅游交互

作用理论模型,揭示其中介途径,推进了旅游与金融

研究的整合,为研究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和场域,开拓了旅游金融研究新领域,丰富并发展了

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证研究成果。其次,

论证了国际旅游作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手段

和新动能的潜在价值,明确提出了“基于入境旅游的

币缘发展战略”主张和当前的实践路径。这不仅加

深了对旅游的经济功能的新认识,也可为我国在疫

情后调整相关的出入境旅游政策,夯实人民币国际

使用的民意基础提供科学建议。

4.2 管理建议

新冠疫情暴发和地缘政治危机导致全球经济陷

入衰退,但中国对外贸易仍逆势增长,海外离岸人民

币市场交易量将会以更快的速度提高,进一步推动

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越大,越需要

发展入境旅游以有效缓解国际金融风险和危机的传

播。与此同时,发展入境旅游是将国内生产融入国

际消费市场的重要方式,有助于释放过剩的接待能

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进目的地治理能力现代

化,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时

期,中国需要高度重视推动区域化的入境旅游市场

的发展,把握疫情后国际游客消费倾向的变化及其

偏好,为疫情后提振入境旅游做好充足准备。

(1)确立推动贸易友好国入境旅游为基础的币

缘发展战略。近年来“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中的部分

亚洲发展中国家异军突起,缅甸、越南及蒙古国等国

家已经跻身中国入境旅游人数排行前十,市场潜力

巨大。中国应借助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

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时机,着眼于这些

贸易友好国家客源市场,加快梳理和研究近年来入

境旅游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制定贸易友好国家入境

旅游发展战略计划。此外,自2000年以来,中国已

经与31个国家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且与其中的

23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服务贸易协定;但目前仍处于

有效期内的贸易协定分别为19个和7个。如能进

一步推进或延续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协定,

可进一步促进入境旅游的发展。

(2)加大对签订人民币直接交易协定国家公民

入境中国的签证的开放度。截至2021年1月,与中

国签订互免持普通护照签证的国家(地区)有15个,

单方面允许中国公民持普通护照免签入境的国家

(地区)有18个,单方面允许中国公民办理落地签证

国家(地区)有40个[55]。在这些国家中,除新加坡、

阿联酋、老挝、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外,其余与中国

签订人民币直接交易协定的国家尚未与中国实施入

境互免签证或落地签证政策。中国可实施缔约国公

民15天免签政策,或团体旅客免签政策,亦可实施

144小时中转免签政策,扩大缔约国入境旅游规模,

推动免税退税,激发境外市场主体使用人民币与广

泛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同时,应加快推进与允许中

国公民免签入境或落地签证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

乌兹别克斯坦、缅甸、埃及等国之间的人民币直接交

易协定,形成人民币国际化与入境旅游相互利好的

局面,并可围绕这些经济体建设人民币经济区。

(3)重视人民币国际化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

响,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保持汇率的稳定,减少汇

率波动的不确定性是维持国际游客流量的决定性因

素[56]。疫情冲击3年来,中国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

的态势下依旧保持了稳健的增长,导致人民币走势

偏强。2022年爆发的俄乌冲突进一步推高了人民

币的汇率。如果人民币币值持续保持高位,势必对

旅游部门的产出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疫情后入境

旅游的复苏。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2022年我国

货物贸易顺差6686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923亿

美元(其中旅游贸易逆差1052亿美元),储备资产

增加1000亿美元[57]。贸易顺差越大,越需要推动

出境旅游以释放外汇储备高企风险。国家需要继续

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加快完善

39

左 冰等: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旅游发展:货币循环视角 理论探索

第45页

人民币双向波动的调节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

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旅游发展相互促进、相辅

相成。国际旅游是有效构筑人民币国际使用的载体

和网络体系的重要渠道,也是推动国内国际经济双

循环有效衔接、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疫情之后,更

需要积极推动国际旅游复苏,拓展人民币交易的场

景和渠道,通过高效的民心相通夯实人民币国际使

用的民意基础。本次研究中未能涉及的部分调节机

制和中介效应,还需要结合国家间贸易结构进行分

析;未来亦可在此框架下进一步探究人民币国际化

水平与国际旅游之间的交互影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

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 京:人 民 出 版

社,2022.

[2] 张建刚.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繁荣我国经济的路径研

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0(9):12-19.

[3] GOPINATH G,STEINJC.Banking,trade,andthe

makingofadominantcurrency[J].Thequarterly

journalofeconomics,2021(2):783-830.

[4]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2023年)[EB/

OL].(2023-03-10)[2023-03-12].http://www.pbc.

gov.cn/diaochatongjisi/resource/cms/2023/03/2023031

310355388557.pdf.

[5] BHARR,MALLIARISAG.ModelingUSmonetary

policyduringtheglobalfinancialcrisisandlessonsfor

Covid-19[J].Journalofpolicymodeling,2021(1):15-

33.

[6] 左冰.旅游与金融: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J].旅

游论坛,2021(3):1-22.

[7]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边境贸易外汇管理办法》

的通知(汇发[2003]113号)[Z].北京:国家外汇管理

局,2003.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

统计年鉴[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0.

[9] 中国人民银行.2019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R].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2019.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738.

[11] 杨多贵,周志田,等.国家健康报告第1号[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3:217.

[12]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报

[R].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23.

[13] 孙立鹏.中期选举后美国经济形势评估[J].当代美国

评论,2022(4):26-38.

[14] 李稻葵,刘霖林.人民币国际化:计量研究及政策分析

[J].金融研究,2008(11):1-16.

[15] 中国人民银行.2022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M].北

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22.

[16] 高海红,余永定.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与条件[J].国

际经济评论,2010(1):46-64.

[17] 张宇燕,张静春.货币的性质与人民币的未来选择:兼

论亚洲货币合作[J].当代亚太,2008(2):9-43.

[18] BOZE, GOPINATH E, PLAGBORG-MØLLER

M.Globaltradeandthedollar[R].NBER Working

Paper,2017.

[19] 巩勋洲,尹振涛.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国际化实践及启

示:以韩国、新加坡为例[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7

(6):84-88.

[20] 钟 伟.人 民 币 在 周 边 国 家 流 通 的 现 状、问 题 及 对 策

[J].管理世界,2008(1):165-166.

[21] 程成,周泽奇,鲁建琪.中国—东盟旅游流空间分异与

优化策略[J].经济地理,2020(9):204-212.

[22] 郑国富.“澜湄合作”背景下中柬经贸合作的成效、问

题与前景[J].国际关系研究,2018(5):132-143.

[23] 杨劲松,赵小丽.面向人民币国际化的中国旅游企业

跨国投资 促 进 模 式 研 究 [J].特 区 经 济,2012(7):

165-167.

[24] SUJJ,PHAM TD,DWYERL.Politicalrelations

andbilateraltourismdemand:thecaseofChinaand

Japan[J].Internationaljournaloftourismresearch,

2022(3):337-346.

[25] FRANKELJ.Internationalizationofthe RMBand

historicalprecedents[J].Journalofeconomicintegration,2012(3):329-365.

[26] KANNANP.Onthewelfarebenefitsofaninternationalcurrency[J].Europeaneconomicreview,2009

(5):588-606.

[27] 姚大庆.汇率预期、门槛效应与货币国际化:基于网络

演化博弈的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8(7):25-37.

[28] 肖丹丹,范爱军.“走出去”战略引导下的人民币国际

化路径探讨[J].统计与决策,2009(13):126-128.

[29] KATIRCIOGLUS.Tourism,tradeandgrowth:the

40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46页

caseofCyprus[J].Appliedeconomics,2009(21):

2741-2750.

[30] 陈乔,程成.“一带一路”文化贸易网络结构及其效应

研究[J].经济经纬,2018(5):23-29.

[31] KULENDRAN N,WILSON K.Istherea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trade and international

travel? [J].Appliedeconomics,2000(8):1001-

1009.

[32] MCKINNONR,SCHNABL G.China'sexchange

rateandfinancialrepression:TheconflictedemergenceoftheRMBasaninternationalcurrency[J].

China& worldeconomy,2014(3):1-35.

[33] 何帆,张斌,张明,等.香港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的现

状、前景、问题与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2011 (3):

84-108.

[34] 余永定.再论人民币国际化[J].国际经济评论,2011

(5):7-13.

[35] 潘大洋.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研究[J].宏观经济研

究,2015(3):31-37.

[36] MIYAJIMA K,MOHANTY M S,CHAN T.Emerging marketlocalcurrencybonds:diversification

andstability[J].Emergingmarketsreview,2015,22:

126-139.

[37] 乔依德,李蕊,葛佳飞.人民币国际化:离岸市场与在

岸市场的互动[J].国际经济评论,2014(2):93-104.

[38] 程贵,张小霞.“一带一路”倡议是否促进了人民币国

际化?:基于 PSM-DID方法的实证检验[J].现代财经

(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0(10):80-95.

[39] DEVITA G.Thelong-runimpactofexchangerate

regimesoninternationaltourismflows[J].Tourism

management,2014(12):226-233.

[40] LIU W,CAOZ.Positiveroleofmarinetourismon

economicstimulusin coastalarea[J].Journalof

coastalresearch,2018(1):217-220.

[41] 谢朝武,黄锐,陈岩英.“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出境游

客的安全保障:需求、困境与体系建构研究[J].旅游

学刊,2019(3):41-56.

[42] 盛斌,景光正.汇率波动、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J].财

贸经济,2021(10):132-146.

[43] 蒋依依,刘祥艳,宋慧林.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

兼论发展中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异同[J].旅游学

刊,2017(1):12-21.

[44] 徐胜,朱晓华.人民币汇率与物价的非线性关系研究:

基于傅里叶函数和滚动因果检验[J].金融发展研究,

2015(8):3-9.

[45] 闫帅.国际收支对人民币汇率动态影响机制[J].国际

贸易问题,2017(6):140-154.

[46] CHINN M D,FRANKELJA.Theeuro mayover

thenext15yearssurpassthedollarasleadinginternationalcurrency[R].NBER Workingpaper,2008.

[47] 张红 力.金 融 安 全 与 国 家 利 益 [J].金 融 论 坛,2015

(3):3-14.

[48] 司春晓,孙诗怡,罗长远.自贸区的外资创造和外资转

移效应: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

的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21(5):9-23.

[49] 王良举,李万莲.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

评估:基于扩展旅游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旅游科

学,2012(5):38-44.

[50] WorldEconomicForum.2019tourism competitivenessreport[R].Geneva:WorldEconomicForum,

2019.

[51] 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入境旅游发展报告2019[R].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20.

[52] GIL-PAREJAS,LLORCA-VIVERO R,MARTÍNEZSERRANOJA.TheeffectofEMUontourism[J].

Review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7(2):302-

312.

[53] REY H.Internationalchannelsoftransmission of

monetarypolicyandthe Mundelliantrilemma[J].

IMFeconomicreview,2016(1):6-35.

[54] 张春,蒋一乐.央行应该考虑离岸流动性操作以保证

宏观政策自主性和金融稳定[J].国际金融,2021(5):

50-57.

[55] 中国领事服务网.持普通护照中国公民前往有关国

家和地区入境便利待遇一览表[EB/OL].(2021-01-

30)[2023-03-01].http://cs.mfa.gov.cn/zggmcg/

cgqz/qzxx_660 462/202110/t20211030_10404169.

shtml.

[56] SANTANA-GALLEGO M,LEDESMA-RODRÍGUEZ

FJ,PÉREZ-RODRÍGUEZJV.Exchangerateregimesandtourism [J].Tourism economics,2010

(1):25-43.

[57]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2022年中国国

际收支报告[R].北京:国家外汇管理局,2023-03-

31.

41

左 冰等: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旅游发展:货币循环视角 理论探索

第47页

InteractionbetweenRMBInternationalizationand

InternationalTourismDevelopment:

A MonetaryCirculationPerspective

ZuoBing,WuJiao

(SchoolofTourism Management,SunYat-sen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China)

Abstract:ThispaperproposesatheoreticalmodelreflectingtheinteractionsbetweenRMBinternationalizationandinternationaltourismdevelopmentfromtheperspectiveofMonetaryCapitalCirculation.ByanalyzingcarefullythecirculatingprocessofRMBinChineseinboundandoutboundtourismunderthebackgroundofdirectRMBtransactionpolicy,itrevealstheimportantrolethatinternationaltourismplaysin

theprogressofRMBinternationalization.Thepaperfurthercollectsapaneldataof106countriesalongthe

\"One-Belt-One-Road\" (B&R)thathavesigneddirectRMBtransactionswithChinafrom2002to2019,

andusesPSM-DIDapproachtotestthedirectandindirectimpactsofRMBdirecttransactionspolicyonthe

growthofChinsesinboundandoutboundtourism.TheeffectsofRMBinternationalizationcausedbyinboundandoutboundtourismhavealsobeenestimated.

Theresearchfinds:(1)RMBinternationalizationhassignificantlycontributedtotheincreaseofinboundandoutboundtourisminChina.Italsohasanindirectpulleffectoninternationaltourismthrough

importandexporttrade.RMBinternationalizationismorebeneficialtoinboundandoutboundtourismdue

totradetransactions.(2)RMBinternationalizationaffectsthedemandforinboundandoutboundtourism

inanasymmetricway.Otherthingsbeingequal,aftersigningtheRMBdirectsettlementagreement,the

numberofinboundtouristsvisitingChinafromtheexperimentalcountriesincreasedby0.012%,andthe

numberofoutboundtouristsfrom Chinatothesecountriesincreasedby0.089%.(3)International

tourism,asanimportantapplicationscenarioandchannelforRMBinternationalization,couldhelpdeepen

thefunctionsofRMBpricingsettlementandpricingtransactions,alleviatetheriskofexcessiveoffshore

RMBliquidity,andaddnew momentumandanti-riskmechanismstoRMBinternationalization.(4)RMB

internationalizationenhancessocial welfare.Itisstrategicallyimportantforpromotinginternational

tourismandbuildinganewdevelopmentpatternofmutualpromotionofdomesticandinternationaldouble

circulation.Chinaneedstodesignatourism-led-currencystrategytopromoteRMBinternationalization

throughinboundtourism developmentfromtrade-friendlycountries,andacceleratetheformulationofa

mutualvisaexemptionpolicywithcountriesthathavesigneddirectRMBtransactionagreements,soasto

prepareforpromotingtherecoveryofinboundtourismaftertheepidemicaswellaspromotingtheinternationalizationofRMB.

Keywords:monetarycapitalcirculation;currencyinternationalization;offshoreexchangerate;PSM-DID;

tourism-led-currencystrategy

[实习编辑:吴宇玲;责任编辑:吕观盛]

42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48页

2023年5月

第16卷 第3期

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303029

http://gllylt.cbpt.cnki.net

【理论探索】

革命老区跨省旅游合作意向的驱动机理

———有调节的复合式多重中介模型

许春晓,唐 敏

(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摘 要]探索革命老区跨省合作的驱动机理对新时期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

的意义。文章依据计划行为理论,增加合作激励政策、感知利益和信任3个额外变量,并以合作风

险感知作为调节因子,构建区域合作有调节的复合式多重中介模型。文章以合作主体为研究对象,

通过调研获取基础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合作激励政策能正向影响感知利益、信任、合作态度、主观

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驱动革命老区跨省合作意向的形成;感知利益与合作态度在合作激励政策与

合作意向之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是驱动革命老区跨省合作意向形成的主路径;在合作激励政策的

推动下,信任通过合作态度、主观规范或知觉行为控制均能与合作意向建立积极联系;合作风险感

知会弱化合作政策通过感知利益与合作态度或信任与合作态度对合作意向的影响路径;主观规范

与知觉行为控制对合作意向的影响受合作风险感知的调节作用不明显。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合作机理;湘赣边区域;计划行为理论;跨省旅游合作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23)03-0043-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

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

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

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① 革命老区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为主体的,

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伟大贡献的地区。实现革命老

区振兴发展既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

组成部分,又是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区域高质量协

调发展的重要战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支

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特别提出了湘赣边区

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任务②

;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湘

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革命老区省际

合作得到了高度重视③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

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革命老区发展要素

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以区域深化合作共谋发展之

道、共创发展之机,是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激

发区域发展内生动力、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探索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新路径、高质量协调发展新模式,总结省际交界地区

协同发展新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旅游合作的相关研究始于二战结束后,由

于旅游业发展对拉动战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区域旅游合作深受学术界的重视,相关研究迅速开

展,形成了系统性的研究成果。相关研究主题包括

43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21AZD115)资助。

[收稿日期]2022-11-29;[修回日期]2023-02-02

[作者简介]许春晓(1962-),男,湖南新化人,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开

发,E-mail:chunxiao2682@163.com;唐敏(1999-),女,江西赣州人,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

方向为旅游企业管理。

第49页

政府间合作[1]、旅游企业间合作[2]、政企合作[3]等。

研究内容涉及多个方面,部分学者探索区域旅游合

作发展模式,如以信任关系为主导的非正式性合作

模式[4]、项目推动型合作模式[5]、正式性的长期性合

作模式[6]等;有的学者探索区域旅游合作驱动机制,

如合作 主 体 间 内 在 利 益 与 区 域 旅 游 合 作 双 向 驱

动[7]、政府之间共享旅游合作的力量博弈[8]、区域旅

游合作的微观动力机制[9]250 等;有的学者探索区域

旅游合作实施路径,如提出以文化的区域性和多维

性作为突破口构建区域旅游一体化机制[10]、联合开

发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11]、共同打造区域旅游目的

地整体形象[12]等;还有学者探索区域旅游合作效果

及潜力评价方案,如建立指标构建区域旅游合作绩

效定量评价体系[13]、通过评价环鄱阳湖旅游圈区域

旅游经济空间联系强度和演变特征为区域旅游发展

提供合作思路[14]、通过划分全国多个区域旅游合作

案例类型探索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对我国区域旅游合

作发展进行趋势预测[15]等。目前国内外对于区域

旅游合作问题的研究系统性较强、涵盖面较广,总体

较成熟,从模式、动力机制到时空演变,经历了从合

作现象描述到机理揭示的过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

奠定了良好基础。

推进革命老区省际边界区域跨省合作,已成为

实现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革命老区

跨省合作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相比于其他区域,更

需要依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

展的意见》,通过政府主导来实现。因此,实现有效

合作的关键是通过政策的推动构建跨行政区域的合

作机制,让地方政府、红色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等区

域合作的利益相关主体跨区域协作来实现。在此过

程中,关注上述主体的利益诉求,构建利益共享、责

任共担的伙伴关系,是红色旅游公益化可持续发展

的必然要求[16],也是建构合理合作机制的基础。从

合作决策视角,构建复杂模型讨论合作驱动机制,揭

示革命老区多方利益主体合作意向的逻辑机理,探

索符合跨行政区域合作实情的合作机制,仍然有进

一步深入研究的空间。

1 理论依据及变量选取

1.1 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 为 理 论 (TheoryofPlannedBehavior,

TPB)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基本原理的最有影响力

的心理模型之一,揭示特定社会背景下态度、主观规

范和知 觉 行 为 控 制 通 过 相 互 作 用 形 成 的 个 体 行

为[17]179。由于 TPB 的稳健性,现已成功应用于旅

游领域,被广泛用于研究旅游者某种行为意向的产

生机理,相关研究包含乡村旅游者行为意向[18]、老

年群体旅游行为决策[19]、游客旅游生态补偿支付行

为意向[20]111 等。由于湘赣边区域合作行为的决策

意向属于个体行为范畴,且 TPB具备适用性和稳健

性,因此将 TPB用作革命老区跨省合作意向研究的

理论框架合理可行。根据 TPB 理论,结合合作情

境,行为态度可用于反映合作主体评估合作行为后

对于执行合作行为产生的态度偏好,主观规范可用

于在区域合作中反映合作主体重要参照群体对于合

作行为决策的影响,知觉行为控制可用于反映主体

在执行合作时感觉到自身所在单位或部门存在的内

外条件,合 作 行 为 意 向 是 实 施 合 作 的 直 接 决 定 因

素[17]206。TPB研究表明,原有模型增加额外变量可

以提高理论解释力[21]。近期研究提出了新的构式,

如加入个体认知[20]112、外部影响[22]、情感因素[23]等

为新增变量,依据“羊群效应”理论扩展计划行为理

论的前因[24]115。

1.2 合作激励政策

在如何实现赶超发展的问题上,《国务院关于新

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湘赣边区域合

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等系列革命老区优先发展

的支持政策因地制宜,涵盖基础设施、资源开发、公

共服务、区域合作、生态保护、财税金融保障等多方

面措施。《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

展的意见》指出,要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推动红色

旅游高质量发展,建设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

示范区② 。《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

提出,要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通过完善交通基础

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打

造全国知名 的 湘 赣 边 区 域 红 色 旅 游 品 牌③ 。在 政

策、资金助力下,地方政府重建了大量红色革命遗址

和景区景点,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红色旅游的大力支

持为革命老区跨省合作提供了现实基础。同时,革

命老区优先发展的支持政策有利于培育其高质量发

展的内生动力[25]68。在系列政策的实施下,政府积

极落实,通过税费减免、创业补贴、用地保障、文化宣

传等方式为合作提供基础、拓宽合作平台,以提高湘

赣边区域协调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已有研究将政策

作为扩展 TPB的前因变量,证实其通过行为态度、

44

旅 游 论 坛 2023年 第16卷 第3期

第50页

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显著影响居民生态文明建

设意愿[26]120;将政府激励作为 TPB 扩展因子,证实

其通过相关心理变量对农户生产行为产生正向影

响[24]120。由于合作激励政策是实现革命老区跨省

合作的重要保障,且基于激励政策可作为 TPB扩展

因素的研究基础,本研究认为需要将合作激励政策

纳入研究模型。

1.3 感知利益

感知利益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产品营销领域,是

顾客在购买产品前评估收益和损失的结果,是购买

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27]。感知利益应用在旅

游实践中,可以通过就业、商业、投资机会、生活水

平、基础设施状况、环境影响状况等进行衡量[28]1007。

区域旅游合作通常为各方主体带来成本和利益,若

收益大于 成 本,居 民 支 持 旅 游 发 展 的 可 能 性 就 更

高[29]766。已有研究将感知经济、生态和社会利益作

为扩展 TPB的额外变量,揭示了各维度感知利益在

TPB框架下对农户行为决策的影响[30]44,为感知利

益作为重要影响因子纳入 TPB扩展模型提供了研

究基础。在革命老区跨省合作的情境下,利益相关

主体通常会通过考量其受益状况来决定是否参与合

作,因此有必要在本研究中加入感知利益这一扩展

变量。

1.4 信任

信任是一种对合作伙伴的积极态度,表现为对

合作伙伴充满信心[28]1002,以此为双方带来长期共同

利益。信任是涉及交易或交换的基础[31]。在区域

旅游合作中,信任作为一种行为感知,可用于反映区

域旅游合作各方参与主体相信其他方会积极合作的

程度。在正式关系的合作中,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

系以信任、冲突、凝聚力和沟通为特征[32],基于非正

式关系之间的合作更加强调相互信任、个人承诺和

相互关系的作用。考虑到信任对建立合作关系的重

要影响,且已有研究将信任作为扩展因素建立了计

划行为理论框架下的决策模型[33],因此在建立区域

合作关系中,需要将信任作为核心要素纳入研究模

型中。

1.5 合作风险感知

风险感知是指个体预测其决策结果失败的可能

性以及决策后产生不利结果的严重程度[34]。对于

合作中产生的风险,机会主义行为和收益分配不公

是其主要来源[35]31。对合作风险的感知反映出由合

作而带来不利后果的可能性。一些外在环境中的风

险,如地区现存规章制度的不完善所容易导致的合

作各方利益无法公平分配、合作对象的背信弃义行

为、诚信者利益无法保障等,都是合作风险认知形成

的重要因素。这种基于主体自身经验认知对合作利

害关系形成的预判,会对合作决策造成阻碍。风险

感知作为调节因子在扩展 TPB模型框架中已被证实

对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与购买行为意向间

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36]55,但在合作情境下风险

感知在 TPB模型中的调节作用尚未明确。因此,探

索革命老区跨省合作的风险感知对于态度、主观规

范、知觉行为控制与合作意向的边界作用有助于扩展

风险感知作为调节因子的应用场景。

2 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研究表明,合作激励政策有利于地区发展资本

的积累,能够为地区旅游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和制

度支持[25]68,可以正向影响主体行为态度、主观规范

和感知 行 为 控 制 等 心 理 变 量 从 而 增 强 其 行 为 意

愿[37]15;也可以改变行为主体的心理预期,使其认为

实施某种行为能够带来足够的利益[26]116。此外,激

励性的政策能够充分体现政府对于主体的物质保障

和精神激励,主体得到物质保障和精神激励,更容易

与合作伙伴建立信任[38]。在革命老区跨省合作中,

政府在红色旅游重大项目的建设上给予预算内资金

倾斜、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优化

土地资源配置和加强用地支持等,使相关利益主体

了解到参与合作的正向信息,合作态度更为积极。同

时,拥有政策的保障能够降低相关利益主体参与合作

的成本,促使形成合作意向,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1a:合作激励政策对合作意向具有显著正向

影响;

H1b:合作激励政策对合作态度具有显著正向

影响;

H1c:合作激励政策对主观规范具有显著正向

影响;

H1d:合作激励政策对知觉行为控制具有显著

正向影响;

H1e:合作激励政策对感知利益具有显著正向

影响;

H1f:合作激励政策对信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经济人 的 行 为 决 策 是 成 本 - 收 益 分 析 的 结

果[39],在红色旅游建设中,政府既是协调者、教育者

45

许春晓等:革命老区跨省旅游合作意向的驱动机理 理论探索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精美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