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风情物产

发布时间:2023-3-07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02风情物产

5南宋状元,永康人陈亮曾为义乌当时酒税的繁重,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义乌县减酒额记》,收在他的《文集》中。义乌县减酒额记义乌尉赵君师日以书来曰:“邑之课额,惟酒为重。岁之二月至于八月煮酒,以四百石为率,为缗钱八千六百有奇,余为清酒,犹四千八百缗。乾道初,有宰驱八乡牙柜,列之市肆,商贾争来,榷酤倍入,既贡其余于郡,又增岁额一百石,及市易者交病,而官听其便,独酒额如故,逋负岁积,以至于不可计,官不得脱,而吏就黥者相望”。淳熙十有二载(1185),今资政殿大学士李公之镇是邦也,究心民隐,诸邑之利病,莫不毕达,师日实具本末以告,公恻然曰:“民何以堪乎,吾尝备数政地,日接玉音,未尝一日不在民也,使一县至此而若不闻,吾为负其上矣”。立命减煮酒额一百石,每石为减旧额一缗,清酒月减二百缗,又蠲其旧,逋几万缗,一邑自是获苏,官逃其责而民安焉。酒额岁不亏一钱,而郡县交便之。公之盛德在民为甚深,邑民将立公生祠于星祠之东,而朝暮奉事。师日在邑僚之底,而获于大惠,不勒其事于石,乌保异时之额不增,非所以相我公之惠于无穷也,愿属笔于吾子以谂来者。亮窃叹:榷酤之兴,本以佐军旅之用,而其实则使民不得自便于酒,犹未戾于... [收起]
[展开]
02风情物产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1

专题研讨

义乌西门古街之“风情物产”(中部)

义乌唐代名酒———香山酒

酿酒在义乌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有“香山酒”名闻天下,

“黄蘖香山酒,青枫暮雨天。”(南宋·祝洙著、祝穆编《方舆胜览》

“卷七”“婺州”“十二页”)。

送金华王明府诗 唐·韩翊

县舍江云里,心闲景又偏;家资陶令酒,月俸沈郎钱。

黄蘖香山酒,青枫暮雨天;时闻引车骑,竹外尚铜泉。

———南宋·祝洙著、祝穆编《方舆胜览》“卷七”“婺州”“十二页”

南宋·祝洙著、祝穆编《方舆胜览》“卷七”“婺州”“十二页”

旧时,义乌酒坊的酿酒技术,大体是这样的:主要抓住浸料、配

曲、下缸到第一次打拌这几关。

①浸米先看天气,温度高时,浸米时间短,冷天浸米时间较久。

蒸饭求熟透,硬软适度,硬了米心不化成渣,出酒率降低,过软则水

分多,影响酒的质量;

第2页

2

②择曲质,较轻的不能用,如四折轻曲(1 斤米做 4 两曲)无力软

弱;也不能用七折曲,曲内米质多,同时不能光用红曲,应配白曲(以

麦皮做成),最好各半配用,做成酒有香味;

③拌曲下缸的温度,掌握很有讲究,过热不到两个时辰就发泡为

滚开水,酒会变酸;过冷,几天都不动,发酵慢,酒甜而无味。红曲

多少也较严格,因曲少轻而无力,发酵不好;曲太重放多了酒味苦,

不正不醇。

义乌老酒坊生产的“甘生”、“白字”、“桑落”、“五加皮”、“状元

红”(新酒),色香味都不错。在解放前,义乌有 80 多家酒坊产制白

字酒和顶陈酒,其中就以佛堂周正昌、稠城龚聚源 2 家酒坊最负盛名。

社稷坛

社稷坛:在县西迎恩门外一百步。祀县社稷之神。

社以祭土,稷以祭谷,即古者春祈秋报,方社先农之祭也。唐制无考,宋坛在

县西一里三百四十步。大观三年(1109),知县徐秉哲徙县北一百八十步,元大

德十年(1306),县丞郑应徒于金华门外一百步。明洪武十一年(1378),知县孔

克源遵制即元旧址建坛。金华门今名迎恩门。

第3页

3

(嘉庆)《义乌县志》“卷七”“坛庙·社稷坛”“一页”

其制:东西南北各二丈五尺,高三尺四,出陛各三级。坛下前九

丈五尺,东西南各五丈。立石主,长二尺五寸,方一尺,埋坛南。正

东去坛二尺五寸,止露圆尖,余埋土中。祭以木为神牌,二县社之神,

县稷之神,岁以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用羊二、豖二、帛二、爵三、

登一、硎二、笾豆各四,簋各二。乐用鼓吹,惟长官—员祭服,行三

献礼,余官止陪祭。

第4页

4

祝文:昭告于某神曰:品物资生,烝民乃粒。养育之功,司土是赖。惟兹仲

春(秋),礼宜告报祀,谨以牲帛、醴齐、宷盛、庶品,式陈明荐。尚飨。

祭毕,焚祝帛坎中,以土实坎,藏主于房。本县每祭用银七两三钱八分五厘。

———(嘉庆)《义乌县志》“卷七”“坛庙·社稷坛”“一页”

尉司:为官署名,即“县尉司”。宋置,掌统领本县弓手,肃清

乡村贼盗并受理斗讼,由县尉主其事。

元延祐三年(1316),尉詹思丁重建于义乌县西金华门内。┅┅

┅至正十二年(1352),达鲁花赤亦璘真徙至社稷坛基。

(嘉庆)《义乌县志》“卷四”“署廨·尉司”“九页”

第5页

5

南宋状元,永康人陈亮曾为义乌当时酒税的繁重,专门写了一篇

文章———《义乌县减酒额记》,收在他的《文集》中。

义乌县减酒额记

义乌尉赵君师日以书来曰:“邑之课额,惟酒为重。岁之二月至于八月煮酒,

以四百石为率,为缗钱八千六百有奇,余为清酒,犹四千八百缗。乾道初,有宰

驱八乡牙柜,列之市肆,商贾争来,榷酤倍入,既贡其余于郡,又增岁额一百石,

及市易者交病,而官听其便,独酒额如故,逋负岁积,以至于不可计,官不得脱,

而吏就黥者相望”。淳熙十有二载(1185),今资政殿大学士李公之镇是邦也,

究心民隐,诸邑之利病,莫不毕达,师日实具本末以告,公恻然曰:“民何以堪

乎,吾尝备数政地,日接玉音,未尝一日不在民也,使一县至此而若不闻,吾为

负其上矣”。立命减煮酒额一百石,每石为减旧额一缗,清酒月减二百缗,又蠲

其旧,逋几万缗,一邑自是获苏,官逃其责而民安焉。酒额岁不亏一钱,而郡县

交便之。公之盛德在民为甚深,邑民将立公生祠于星祠之东,而朝暮奉事。师日

在邑僚之底,而获于大惠,不勒其事于石,乌保异时之额不增,非所以相我公之

惠于无穷也,愿属笔于吾子以谂来者。亮窃叹:榷酤之兴,本以佐军旅之用,而

其实则使民不得自便于酒,犹未戾于古者禁民饮之义也,其后设计巧取而始专于

利矣。今郡县之利,括之殆尽,能者无所用其力,惟酒为可措手,而一县之计实

在焉;又从而括之,则县不可为矣,剥床及肤,其忧岂不在民乎。今天子之于民,

独公为深知之,而吾州最为受其赐,蠲诸邑之逋,吝公帑之出,而一以与民,凡

民苗米之不及斗,帛不及尺,绵不及两者悉代输之。仁声载路,是固所以宣天子

之德意,而入民之骨髓也,宁酒而已乎,上方图任旧德,与之共政,即日旋归,

吾州不得久私其惠矣。虽使世之名能文者,不能执笔以尽公之美也,顾以属诸陆

沈无所比数之人,颠倒脱落,无以满邑民之望,不将归其咎于君乎。师日曰:“不

然,吾二人皆将牵连,托公以自见者也。”亮又奚辞。

———宋·陈亮《龙川集》“卷十六”“三页”

(嘉庆)《义乌县志》“卷九”“宦迹·赵师日”“二十五页”

第6页

6

华川十景之六———棠茇清垂

南国词人第一流,太函霜气挟高秋;

禅心静对双梼树,秀句遥连八咏楼。

枢府筹边存谔谔,卿才敷政自优优;

只今万户弦歌地,还引清风洒绿畴。

注:“棠茇清垂”一景,据吴之器的解释是指明嘉靖、隆庆年间,少

司马汪道昆先生的住所,且道旁有坊,曰“卿才发轫”,也是汪大司

马茇税处,再对照旧志地图可知,大约在绣湖之南,原义乌师范一带。

第7页

7

绣川驿

南宋淳熙六年(1179),爱国诗人陆游(1125—1210)在入

闽赴任途中,过义乌绣湖绣川驿,并作诗一首,今存。

题绣川驿 宋·陆游

绣川池阁记曾游,落日栏边特地愁;白首即今行万里,淡烟依旧送孤舟。

归心久负鲈鱼鲙,春色初回杜若洲;会买一蓑来钓雨,凭谁先为谢沙鸥。

———宋·陆游《剑南诗稿》“卷十”“二十九页”

另有年月待考的诗词三首

题绣川驿揖秀亭次张明府韵 宋·喻良能

一色苍波百项烟,直楣横栏覆华椽;从来好景无今日,何限清诗似昔贤。

把醆有山来酒面,凭栏无路到愁边;我来政值雨新足,芳草芊芊绿满川。

———宋·喻良能《香山集》“卷八”

题义乌县绣川驿 宋·陈棣

湖漾晴波万叠秋,山攒远翠两眉愁;一川暝色烟欹柳,千里寒光月满洲。

第8页

8

直恐断堤横北固,定知绝景冠东州;尘缨欲濯沧浪水,愧见沙头双白鸥。

———宋·陈棣《蒙隐集》“卷二”

再过绣川驿 宋·陈棣

霜林病叶日凋残,更觉平芜眼界宽;天外碧云山共远,阶前明月水争寒。

愔愔夜气侵肌骨,戢戢诗愁入肺肝;欲去自怜心未惬,为君满意更重看。

———宋·陈棣《蒙隐集》“卷二”

(嘉庆)《义乌县志》“卷四”“署廨·绣川驿”“十页”

迎恩门

从图中可以看出:“迎恩门”旧址:位于西门街养济院和大夫第

之间。据历史记载,“养济院”:原西门街 111 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后,养济院的房子由曲艺家协会使用。(文献出处:87 年版《义乌县

志》“439 页”);“大夫第”、景谊堂俗称大厅里,原西门街 77 弄。西

门街的景谊路,就因景谊堂而得名。大夫第在原戚宅里旧址上建成,

现为文保点。(文献出处:2001 年 12 月版《义乌文史资料》“第十辑”

“37 页”)

第9页

9

(嘉庆)《义乌县志》“县治图”(局部)

据义乌旧志记载:西曰:迎恩门,西方门也。国有诏书至,从此

门入。路通本郡,西一里曰:“社稷坛”;又西五里为“卿才发轫坊”,

汪大司马茇税处;又西四十里,为潜溪宋学士读书处。

所以,西门第一功用是迎接圣旨、诏书。

第10页

10

据旧志记载,颁诏接诏仪式之大概是这样的:

开读诏敕仪

凡朝廷遣使及诏赦至,本县官员具龙亭、彩舆、仪仗、鼓乐,出郭迎接。朝

使下马,取诏书置龙亭中,南向,朝使立于龙亭之东。各官具朝服,北面行三叩

头礼。众官及鼓乐前导,引朝使上马,在龙亭后行,至衙门外,众官先入,分东、

西序立,候龙亭至公庭中。朝使立于龙亭之东,西向。如有出使官员,赞者先赞

曰:“出使官行礼”。礼生引出使官于公庭露台上,行三叩头,礼毕于露台之上,

东向立。如有武官,分文东武西。班定乐作,行三叩头礼。朝使捧诏,授展读官,

展读官跪受,诣开读案宣读。出使官于露台北向跪,众官皆跪。宣读讫,开读官

捧诏授朝使,朝使捧诏置龙亭中。众官俯伏,行三叩头礼,舞蹈山呼,又行三叩

头,礼毕。本处官班首诣龙亭前,跪问“圣躬万福”,朝使鞠躬答曰“圣躬万福”,

众官乃退,易服而见朝使,行两拜礼,朝使答礼,礼毕。复具鼓乐,送诏于官亭。

———(嘉庆)《义乌县志》“卷七”“典礼·开读诏敕仪”“五十六页”

(嘉庆)《义乌县志》“卷七”“典礼·开读诏敕仪”“五十六页”

迎恩门 明·熊人霖

越东甲县枕青川,稠岭通源沃野偏;

春到山城开汉诏,秋祈社鼓祝公田。

即看棠墅卿才见,遥俯潜溪学士传;

独愧书生承世赏,催科难答赐餐钱。

———(嘉庆)《义乌县志》“卷一”“城池·熊人霖《七门诗》”“十二页”

第11页

11

(嘉庆)《义乌县志》“卷一”“城池”“十二页”

民国初年,刚刚废除封建制度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城墙是皇权

的象征,也是封建制度的残余,不利于新时代的发展,不利于新思想

的传播。因此,拆除城墙的呼声水涨船高。在这股风潮的影响下,汉

口、上海、杭州、广州、泉州、九江、长沙、梧州、重庆、武昌等地

先后拆除了城墙。义乌的迎恩门也大体毁于此时。

童昌龄

童昌龄:字鹿游。清初时人,原籍浙江义乌,家江苏如皋。长于

书画、篆刻,尝作古木竹石,风味淡远。精六书,刻印尤工。昌襄(1611

—1693)同人集题其所著印史云:“知君绝艺能千古,一册能昭历代

人。”其平生著有《史印》、《韵言篆略》等。

第12页

12

清·童昌龄《敬修堂印谱》

清·童昌龄治印,印文:万山春色归。

天后宫和闽商

天后宫:国朝乾隆戊戌(1778),闽人寓邑贸迁者捐资创建,在

县前西街,广四丈四尺五寸,前后相符。〔(嘉庆)《义乌县志》“卷七”

“坛庙·天后宫”“九页”〕。

第13页

13

(嘉庆)《义乌县志》“卷七”“坛庙·天后宫”“九页”

清乾隆戊戌(1778)年敬辑《敕封天后宫志》中“天后宫”图

从大的范围、追溯历史的层面来说:早在明代后期,由于商品经

济的发展,对外贸易也有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私人的海外贸易也有

第14页

14

了发展。万历时,闽人商贩至吕宋者已达数万人,“通番者,十倍于

昔。”(《明史·外国传》)。

明代的宁波、泉州、广州、福州等地都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当时

海外贸易主要是东、西两洋,即日本、菲律宾和南洋群岛之间进行;

其次,从印度洋沿岸各地,以及欧洲的佛郎机(葡萄牙)、西班牙、荷

兰和英国等。

第15页

15

当时进口的一些商品,其中大多为香料、药材、染料、珍宝和哔

叽、毛毯、钟表等项;中国输出的商品则以茶、丝绸、瓷器为大宗,

也间以布匹、药材、铁器、纸张、漆器、雨伞等项。中外商人来回奔

走于海洋之上,为中国人民贩来了各国的货物。

闽帮客商在义乌的主营项目是染色和干果(如桂圆、荔枝等)。

早在民国三十一年(1942)前,稠城镇就已有“得泉永”、“南丰”两

家桂圆栈,老板徐清芳、徐正明,都是福建莆田人。莆田靠海边,地

少人多,许多人跑到外国(主要是南洋一带)去做工,不少人到外省经

商。莆田出产桂圆、荔枝,外出做生意的也多为销售这种土产,兼营

其它南货。

那时,桂圆、荔枝、白糖、冰糖、胡桃、红枣等土出南货,一般

先用船运到温州,旧金、衢、温、处各府属县的商人再到温州进货。

到义乌批零兼营时,进货价加上运杂费,销售的批发价毛利率约 10%,

零售价毛利率约 20%。

方起英

方起英(1692-1753):字遇春,一字特千,号狮山。义乌人,清

代名医。少贫,母楼氏苦节抚孤。年三十余,由川塘(今后宅塘李)

迁于历城(今山东济南),居仙台三新庄。长涉经史,能诗,试不利,

曰:“吾遂无济人乎?”乃业医,洞《素》、《难》诸书之奥。曾有一

第16页

16

妇人偶病咯血,动作如常,诊之,辞不治,未几果殁;又一少女子,

忽病厥,众以为已死。起英曰:“是气郁也。”以醋熏之而生。

方起英急人之急,倾囊倒箧无吝色,僦屋而居,户履常满,渐之

客于东,赖以举火者数十人。对那些贫病无力医药者,因方起英而活

人无算。巡抚岳为援例,授方起英州同职。方起英殁之日,无担石储,

卒年六十二。育有三子。

清·绣湖方起英遇春氏著辑《诊家手镜》书影

(嘉庆)《义乌县志》“卷二十·撰目”“方起英《狮山诗钞》”“九页”

第17页

17

第18页

18

大夫、郎中应症

第19页

19

明清药铺

陈熙晋和茅台酒

陈熙晋(1791-1851),原名津,字析木,号西桥。官至都匀知府、

宜昌知府,人称“西桥太守”。

陈熙晋从小就聪颖好学。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浙江提督学正、

侍郎汪由敦极为赏识他的才学,推举他为优贡生,并拿出全部家藏图

书供他阅读。第二年,30 岁的陈熙晋经考试被授为镶黄旗教习。

第20页

20

道光五年(1825),陈熙晋以教习出任贵州龙里知县,他才思敏捷,

断案如神。又调到普定县任知县,他深入体察民情,不畏强暴,坚决

铲除乡霸恶绅,使百姓得以安生。

道光二十年(1840)二月,陈熙晋任仁怀直隶厅同知。到任后“培

修城垣,兴设宾兴,创修志书。”[(光绪)《增修仁怀厅志》“卷

之三”“职官”“三十六页”]

(光绪)《增修仁怀厅志》“卷之三”“职官”“三十六页”

陈熙晋官仁怀时,仁怀未有志乘,剏成《仁怀厅志》二十卷,里

面收录了非常珍贵的有关中国国酒———茅台酒的最早历史文献。

(道光)《仁怀直隶厅志》“卷之一”“四页”

第21页

21

位于赤水河边的茅台镇,原本是一个小渔村,后来成为川盐销往

贵州的“仁怀边岸”,“蜀盐去贵州,秦商聚茅台。”精明的商人觉得

这里的酿酒条件好,且人来人往,消费人群多,于是,纷纷开起了酒

坊。当有文人墨客经过此地,饮后发现茅台酒是少有的佳酿,就留下

了一些诗文,如“家唯储酒卖,船只载盐多。”(陈熙晋),河运的兴

起带动了茅台镇酒业的兴旺发展,“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郑珍)

等。茅台镇因盐得酒,从此,名扬四海。

茅苔村 清•陈熙晋

村店人声沸,茅台一宿过;家唯储酒卖,船只载盐多。

矗矗青杠树,潺潺赤水河;明朝具舟楫,孤梦已烟波。

———(道光)《仁怀直隶厅志》“卷之二十”“三十九页”

(道光)《仁怀直隶厅志》“卷之二十”“三十九页”

事实上,茅台酒的历史源远流长,陈熙晋曾在一组诗中作了考证。

之溪棹歌 清•陈熙晋

尤物移人付酒杯,荔支滩上瘴烟开;

汉家枸酱知何物?赚得唐蒙习部来。

———(道光)《仁怀直隶厅志》“卷之二十”“七十七页”

第22页

22

(道光)《仁怀直隶厅志》“卷之二十”“七十七页”

其中“枸酱”指的是酱香茅台的前身,“习部”指的是今天习酒

所在地。早在西汉建元六年(前135),番阳令唐蒙出使南越,在番禺(今

广州)得食“枸酱”。归至长安,问蜀商,蜀商说:“独蜀出枸酱(时今仁

怀境属蜀国东南境),多持窃出市夜郎”。(《史记·西南夷列传》)。

“枸酱”是用拐枣(又名枸),加入粮食酿出的酒。现在县内的濮

人后裔———仡佬族,仍沿袭古法。每年九月九日,采摘拐枣掺以粮食

醢以为酱,装坛密封,为来年喜庆、宴客、送礼用酒,其味香美。

陈熙晋对茅台酒的历史能作出如此准确的分析研究,这与他家藏

书数万卷,学识渊博有很大的关系。陈熙晋一生精研古籍,订疑纠谬,

务穷原委,是江浙有名的藏书家、经史学家,也是研究骆宾王的著名

学者。陈熙晋学贯古今,精于考据,凡天文、地理、礼乐、星纪无不

旁搜互证,力求援引正确。至关纲常、名教之防,用兵战事、生杀予

夺之事,更是引经据典,详加考证,不肯稍有疏漏,妄加揣测。

第23页

23

在同时纂修的(道光)《遵义府志》里,对茅台酒的制法和配方

也作了详细的记录。

(清遵义县举人郑珍)《田居蚕室录》: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

其料纯用高粱者上,用杂粮者次之。

制法:煮料和曲即纳地窖中,弥月出窖熇之。其曲用麦,谓之:“白水曲”,

黔人又通称大曲,酒曰:茅台烧。

仁怀地瘠民贫,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青黄不接之时,

米价昂贵,民困于食,职此故也。

———(道光)《遵义府志》“卷十七”“物产·茅台酒”“五十六页”

(道光)《遵义府志》“卷十七”“物产·茅台酒”“五十六页”

《近泉居杂录》:制法纯用高粱作沙,蒸熟和小麦面三分,纳酿

地窖中,经月而出蒸熇之。既熇而复酿,必经数四,然后成。

初曰生沙,三四轮曰燧沙,六七轮曰大回沙,以次概曰小回沙,

终乃得酒可饮。其品之醇、气之香、乃百经自具,非假曲与香料而成,

造法不易,他处艰以仿制,故独以茅台称也。

———(民国)《续遵义府志》“卷十二”“物产·茅台酒”“六十

三页”

第24页

24

(民国)《续遵义府志》“卷十二”“物产·茅台酒”“六十三页”

(民国)《续遵义府志》“卷十二”“物产·茅台酒”“六十四页”

陈熙晋在贵州任职十七年,兢兢业业,从知县一直做到都匀知府。

道光二十二年(1842),陈熙晋奉调离开贵州,官授湖北宜昌知府。调

任后,龙里、仁怀百姓感恩戴德,建生祠,以示纪念。

第25页

25

振丰南货店

振丰南货店历史悠久,在清朝就有了,店在徐陋巷口,这条巷习

惯上也叫作“振丰弄”。财主来源为西乡背景,早先是合股经营,后

来才归杨挹珠个人。杨挹珠是吴店乡西家杨人,少时在振丰当学徒,

后来是店员,因忠实勤谨,得到股东信任。后来合股经营盈利不多,

这店就逐渐归杨挹珠个人独资经营。他把家安在城西北的小村童店,

也买了些田地雇工耕种,本人始终主持“振丰”店务。

“振丰”经营南北杂货,前店后坊。作坊的一部分是做糕饼,产

品有芝麻、回回、洋酥、冻米糖、酥糖、鸡蛋糕、荤荷、市荷、糖霜

糕、状元糕、麻酥、口香、核桃片、细片、玉带糕、北枣糕等等。应

时糕点有端午节的绿豆糕、中秋节的月饼,春节时的麻塔、桂花球、

油枣等。有两个工人,一个学徒。作坊的另一部分是制“贡烛”,用

柏蜡浇制,有“三拜烛”(细而短,很快燃完)、一两、二两、四两、

半斤、一斤等规格,定做的可以更大,六边形或描金色龙凤;多数是

红烛,也有丧事用的绿烛。制烛的只有一个工人,盛夏停工。

柜上除老板杨挹珠坐帐房外,有 5 个伙计,两个学徒。经营的货

物除本店制作的糕点、蜡烛以外,尚有油类(青油、桐油、煤油、菜

油、茶油、豆油、麻油、花生油等)、纸张、冰糖、白糖、红糖、香

烟、各色爆竹、迷信用品(香、黄表纸、烧纸、佛锭、锡箔及银锭、

丧事用的“冥币”及印经等),还有旧时订婚行聘时用的“庚帖”及

“糕包”之类。这些商品大部份从兰溪批量购进,从东阳江船运到盐

埠头,再用手车推到店里。浙赣铁路通车后,这种情况基本上没有发

生变化。可能是那时兰溪的商业较繁荣,货色多,水运方便,运价也

低。柜上以零售为主,农村中杂货店来批发的有折扣优待,时因币值

变动较多较大,不论批发、零售都是现钱交易,没有赊销的。逢年过

节,略有馈赠,“振丰”旧时在民间颇负盛名。

工人、店员由店里供给膳食,除老板娘外,还雇一个厨娘。一天

三餐白米饭,可以尽量吃饱,平时只有青菜、豆腐之类的素菜,农历

逢六日吃一餐猪肉,叫做“吃六(禄)肉”。每天早上天大亮即开门,

晚上 9 时许才关门休息,一天工作十三、四小时。正式店员的工资每

月最高二百斤米;初进去的称“半作”,每月一百斤米。学徒不给工

资,三年期满后酌情给一笔钱。平时理发由店里出钱包给专人,一般

每月来一次。工人、店员规定每个月有 5 天“走工”即假期,全年

60 天,超过了要扣工资,不到 60 天的补发工资。学徒没有“走工”,

晚上要打临时铺,睡在店堂里,每逢吃饭时有顾客上门,学徒得马上

放下碗筷去承接生意。雇佣关系一般是一年一定,不犯偷盗之类的大

错误,不会被中途辞退。

民国三十一年(1942)5 月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9 月日军侵

第26页

26

占义乌期间,“振丰”停业,老板、店员都避往农村。抗战胜利后复

业,由经理独资经营,营业一直不衰。1956 年公私合营。

童义兴铜店

童义兴铜店经营于清末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店址在义乌稠

城镇老西门街,店主童永松,名延龄、字寿岳、乳名红牛,生于光绪

三年(1877)。民国三十一年(1942)之前该店生意红火,日军侵占义

乌时,该店被抢。今城西益公山村有其宣统年间制作的水龙“潜德龙”

存世。

益公山村保存的水龙铜牌铭文:潜德龙,稠西十四都一公山庄,吴旋吉会,

義邑西街童義興造,宣统二年(1910)冬月吉旦。

第27页

27

童慎记印刷所

童慎记为义乌近代印刷业之先驱。童慎记书柬经理童润生,义乌

上童店人,名童永鸿,字润生,清光绪戊子年(1888)生,卒于民国三

十一年(1942),地址设于朱店街、西门街(戚塘弄边)。据民国二十

八(1939)浙江省印刷所调查表与省书坊文具商调查表载:童慎记印

刷所,位于义乌城内西街,创办于民国十年(1921),有脚踏铅印机

三台、石印机二台、大中小各号铅字约共计 27 万余。其书店就称童

慎记,位于西街川桥境,民国十七年(1928)设立。童慎记毁于日机

大轰炸,民国三十一年(1942)日军侵占义乌后停业。童慎记印刷厂,

除承接印刷业务外,还自编印刷小学生字贴、练习本,兼售教科书等,

曾排印《义乌兵事记略》(初版本)、《稠州嘉言报》(1922-1923)、民

国《义乌民报》、《简报》(1937)、《正义报》(1938-1939)、《大成日

报》(1939.2-1942.2)等。

石印机

第28页

28

第29页

29

西门街(印刷厂门口)

第30页

30

义乌印刷厂承印的珍稀文献:1967 年 7 月 8 日《万山红遍》第三期

1989 年“义乌印刷厂”广告资料

季万新书店:(1916—1925),店址稠城镇西门街,经售小学教科

书和文具。

同文书店(1921—1942),店址稠城镇西门街,经售小学教科书

和教学用簿册。

第31页

31

义乌电气公司

(民国)《中国实业志·浙江省》“义乌电气公司”“四七三(庚)页”

义乌电气公司的董事长为稠城人童子联(名必挥),曾任义乌县商

会主席,公司设于绣湖南岸(解放后商业局宿舍原址),经理为童子照、

第32页

32

龚济理等。民国十五年(1926)童必挥等人曾发起筹股创办义乌发电

厂,每股大洋 60 元,发行股票 120 股,共购进大飞轮 60 匹马力柴油

机 1 台、发电机 2 台。民国二十七年(1938)改称义乌电气股份有限

公司。该厂白天碾米磨粉,晚上照明,其设备虽简陋,但初步改变了

义乌县城以菜油、煤油点灯的陈旧面貌,为稠城带来一片光明。后还

在义乌西门童宅山背顶安装电笛传布空袭警报,以防日军飞机空袭,

使义乌城乡百姓受益。民国三十一年(1942)被日寇侵占。义乌发电

厂、电灯公司创造了许多稠城之第一:第一次发电、第一盏电灯、第

一台碾米机、第一套电笛等等┄┄┄是义乌现代工业的先驱。

据(民国)《中国实业志·浙江省》记载:义乌电气公司创办于

民国十七年(1928),商办性质,资本额 14400 元,发电容量 20KV,

发电机种类为油机,电流种类为直流,电压为 220V,营业种类为灯,

用电户数 150 户。〔(民国)《中国实业志·浙江省》“第七编工业”“第

七章其他工业”“第二节电气业”“义乌电气公司”“四七三(庚)页”〕。

南华公司

南华公司系民国时期浙江省规模最大的砩石公司之一,由西门人

童子联、童子照兄弟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创办,董事长为童子联,

地址在西门街双桂弄 6 号。其矿区分布于金华、遂安、临安、象山、

诸暨、义乌、武义、龙游八个县域,种类有砩石、辉梯矿、锰矿三大

类,先后开发义乌大园村南山坑白殿山、双坑山、青岩山黎头尖、徐

村铁骨龙、塔山乡罗汉堂大尖山大胆柱、天公山讨添山、石脚桶、馒

头山关爷山,以及象山、武义、诸暨、金华、龙游等地共 40 多处砩

石矿及遂安的辉梯矿、临安的锰矿等。其业务横跨浙江与上海两省市,

产品出口国外。民国三十一年(1942)被日军霸占。

第33页

33

民国《义乌县东南区莹石分布图》,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龚聚源酒酱坊

龚聚源为民国义乌民族资本“三口酱缸”之一。主人龚献廷曾任

义乌县商会会长。龚献廷(1870-1949):名琛,以字行,西门人,清

末秀才。其父磨坊起家,子承父业,经营龚聚源酒酱坊,兼腌火腿,

有酱缸 160 口。

他热心地方教育与经济建设,在原赶婆桥龚大宗祠独资创办起武

陵高等小学,合资创办聚源钱庄和电灯公司,抗战时创立树德中学。

第34页

34

图标处即为“树德中学”原址

第35页

35

民国三十五年(1946)春,陈望道先生曾在树德中学作“什么是

科学”的演讲。

陈先生开门见山地指出:科学并没有什么神秘,相反,它是具体

的实践和客观的存在。接着,从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一件

一件收集起来,加以整理分析,探究出一条真理或必然的规律,他说:

“这便是科学”。人们认清这真理和规律确是客观的存在,便可打破

不符合科学的误解和迷信活动等等,这便是科学所起的作用。过后,

又从另一角度进行阐述。他指出:由于空气传光和传声的速度不同这

个原理,引伸出人们对于响雷闪电的现象,再不会认为是“雷公”、

“雷婆”在“显威”、“显灵”。又指出生物必须从外界吸收足够数量

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和繁衍后代,人们就要仔细考虑如何合理地对

待它们,如何保护它们。最后,归结到人们必须有冷静的头脑观察事

物,建立起确信科学的观点,借以推动历史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

提高。

最后他说,这次所说的只是科学的端倪,如何利用现代观测自然

的仪器,如何探讨宇宙间各种物质的运行动态等问题,则有待于更深

一层的研究。至于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演变,又属于另一范畴了。

武陵高等小学旧址:红星剧院(原龚大宗祠内)

第36页

36

胡义扬酒酱坊

民国 22 年(1933),胡性甫在义乌城内清应坊泗州境(南起赶婆桥,

北到观音桥,西至原义乌印刷厂这个丁字形街区),开始经营酱油,

有酱缸 120 口。这么多的酱油本地是销不完的,相当一部分销往县外,

装在酒坛中,沿东阳江用竹筏溯运到东阳巍山、白坦、吴良一带销售。

开酱园需相当多的设备。作坊用屋和摆酱缸的院子自不用说,酱

缸全部从余杭瓶窑买来,因其陶土细腻,釉面光滑,无漏油之弊。远

道买酱缸,当时杭江铁路不能托运,需由水路经富阳、桐庐、严州、

兰溪、金华运来,买价加运费,一口缸要 16 元,而市价 100 斤米尚

不到 4 元。作坊尚有一口大淘锅,上部用木头箍成,一淘能煮 510 市

斤豆。此外还有许多焖制“酱黄”的篾匾和木架,晒“酱黄”的地簟,

压榨酱油的木榨等等。

做酱油的原料是白豆(夏大豆)、小麦粉和盐。白豆在小暑前后收

获,在本地市场上收购,民国二十八年(1939)起全部向江西鄱阳方

面采购,自己做酱油用不了,多余部分转卖给水作坊(豆制品店)。做

酱油主要有两个环节,一是焖制“酱黄”(酱坯),一是落缸曝晒。小

暑后开始煮豆,至秋末结束。白豆先浸一夜,次晨放入大淘锅中煮

12 小时,约须木柴 400 斤,接着焖 12 小时。这时豆粒变成红黑色,

糜烂熟透,然后拌以铁丝窗纱筛的粗麦粉,放在篾匾中制“酱黄”。

篾匾层层搁在三脚木架上,围以篾簟。不用曲,凭自然发酵,也没有

温度计,室温全凭“酱头”师傅的经验掌握。过 2~4 天发酵透了,

取出晒干备用。一淘锅煮 510 斤豆,拌 510 斤麦粉,刚好够做三缸酱。

酱缸露天放置在场院上,不下雨就昼夜不加盖。全用 2 号酱缸,每缸

挑进 6 担塘水,拌进 170 斤盐,先晒 8~10 天,然后拌进 340 斤“酱

黄”,让它曝晒,3 个月后可抽取酱油,故有“伏酱秋油”的说法,

即伏天原料下缸,秋季出油。头一次抽出的称“太油”,不加酱色,

放在太阳下继续曝晒,每天加进一部分,直到变成黑红色才出停。这

种油味道鲜美,战前每斤售价约一角八分,相当 4 斤光景大米的市价。

“太油”抽完后,每缸加 30 斤盐、4 担水,拌匀后继续晒,过若干

天后抽出来的称“母油”。“母油”不再晒,掺上饴糠熬制的焦糖作酱

色。第三次又加盐和水,晒几天后放在木榨中榨出的油叫“对油”,

同样要掺上酱色再卖。酱渣卖给养猪户当饲料。开酱园,利润还不错。

酱园里的一缸酱抽 4 次油,一般头一次抽出的“太油”就可以收回成

本,以后的“母油”“对油”基本上是利润。

酱园也制作五香豆豉。豆豉用黄豆(秋大豆)焖“当黄”,装坛前

把麦粉擦掉成颗粒。另将田瓜切成一寸见方,加盐腌三五天,渗析出

的瓜水加“酱黄”颗粒,再加“五香”(陈皮、茴香、子苏、生姜、

第37页

37

陈白字酒),拌匀装入坛中,用泥封口。坛子一律横放地上,让阳光

曝晒,经十天半月翻动一次,使周围均能轮流受热。经过 3 个月取出,

放在地簟上晒干便成五香豆豉。制作豆豉的关键是腌田瓜的用盐量,

盐用少了豆豉变酸,用重了豆豉咸得发苦。这是“酱头”师傅的看家

本领,从不轻易传人。

酱园也制酱瓜,有两种:①插瓜:挑选细嫩的田瓜用盐擦破瓜皮,

使其析出水分,隔一天用布揩干水分,插入已发酵尚在曝晒的酱面中,

每株间隔约一寸,过 3 天便可取出销售,味道咸中带甜;②咸瓜:田

瓜粗细老嫩不一,先用盐脆,去掉盐水后浸在酱油中几天,其味苦中

带酸,价格便宜,质量远逊于插瓜。

胡义扬门市部设在徐陋巷口振丰南货店隔壁。民国三十一年

(1942)5 月日军侵占县城,店主逃到乡下,酱园的设备、原料损失

殆尽。帝国主义侵略对民族工商业的损害是极其深重的。抗战胜利后

复业,只有 30 口缸做酱,门市部设在平桥头即原新华书店左边。沦

陷前一年能煮 99 淘豆,也就是说做 297 缸酱油,外加两淘豆豉,合

计 101 淘。那时论“淘”计产量,而“淘”都是单数。这是个规矩,

也不知什么原由,可能是“双”与“酸”谐音,而做酱最怕变酸。

胡义扬酱园在制酱油的同时仍然酿酒。做酱油雇请一个“酱头”

和一个助手,供膳宿,一日三餐酒饭,“酱头”年工资 120 元(银圆),

助手 30 元。酒年酿 300 多缸,雇 5 个工人,做酒兼种 20 多亩田,1

个“酒头”,年工资 110 元。做酱油主要是夏、秋季,酿酒主要是冬

季,资金可以合理运用。抗战后每年冬季还腌火腿四、五千只。

做酱油,纳税较轻,交纳 1 口缸的税,可以摆 5 口缸做酱油。税

向官盐仓缴纳,因盐酱相连,而盐税是包的。酒税较重,向税务稽征

处缴纳。

1951 年 11 月,城里的酱酒坊实行私私联营,取名“协和”。1956

年实行公私合营,分别过渡到国营酒厂和国营商业,私方人员得到安

置。

义乌酒厂、水王可乐

义乌酒厂:全民所有制。位于原新马路 198 号,1953 年 7 月创

办,1959 年恢复传统名酒“双腊”生产,1964 年恢复传统名酒“顶

陈”生产。1980 年始有动力机械榨酒。1983 年,增加汽酒生产。

主要产品黄酒、白酒、汽酒、汽水,以供应本地为主。

第38页

38

西门街水王弄旧影

西门街(往右是新马路—水王弄)

第39页

39

第40页

40

陈平顺酱园

陈平顺酱园为清末留学日本的陈榥之弟陈梤经营,是义乌一家颇

具规模的大商号。旧时义乌俗称制酱、酿酒、腌腿为“三缸”。20~

30 年代是陈平顺酱园的全盛时期,“三缸并举”。东店(发行部)设

于县前街(原老城市府一招),西店(酿造部)设于西门“廿四间”(原

老城市人武部)。

东店开设在县城最热闹、最繁华的县前街,前店后坊,临街一排

三间店面从事营业,入内有大厅、厢房、作坊、晒场,直抵南门街徐

陋巷,此店主营酱油、酱瓜、酱姜、酱菜、豆豉等;西店开设在西门

塔溪路,同样前店后坊,规模更大,沿街一排四间店面,入内有二十

四间、九间楼房各一座,还有多排平房,用作仓库、作坊及猪舍牛栏,

还有一个约有八亩地左右的大晒场。当时陈平顺酱园年产酱油 800—

1000 缸,酿酒约 1000 缸,火腿近 10000 蹄,并形成独有的“顺记”

品牌商标。“顺记”产品供应义乌本地外,酱油、黄酒销至萧山、诸

暨和安徽部分地区,火腿通过义乌人在上海设立的“乾康腿行”销往

上海,后来又在上海自设“陈平顺腿行”,进而远销海外。其“三伏

酱油”的顶油曾获得西湖博览会奖,腌制的酱菜也是素负盛名的商品。

第41页

41

童森记酒业

童森记酒业的创办者童樟森(1890-1964):男,名文森,号樟森,

曾任义乌县酒酱商业同业公会会员,曾经营过南枣等,营业地址在西

门街横街。

义乌南枣

南枣是浙江省的著名特产,产于义乌、东阳、金华、兰溪.浦江、淳安等县,

其中以义乌县产量最多,质量最好。

义乌南枣大小均匀,个长均在一寸左右,故又称“寸枣”。其色泽鲜丽,果

肉肥厚,花纹清晰,滋味甘美,畅销国内外市场。在封建社会,曾被列为贡品。

义乌县有加工南枣的悠久历史。义乌南枣有原红和汤红两种,皆用著名的柳

条大枣和硬条大枣等为原料制成。原红是用果皮已经发红的鲜枣制成;汤红是用

青枣经汤煮加红制点:加工时将选好的枣经洗涤、汤煮、摊晾、烘焰等工序,制

好的南枣,外皮坚硬,枣仁与核分离,摇之有声,每斤约八十个左右。一般加工

每百斤南枣需鲜枣三百斤以上。

南枣的口味和品质均优于北方乌枣,在南方常作为冬令补品食用,既可随时

取食,又可加猪油、核桃仁等炖食,还可以南枣浸泡黄酒,酒味醇厚甘美异常,

饮后生津活血,有滋补之功。南枣还可治腹泻、痢疾及小儿遗尿等症,为医食佳

品。药用南枣则以陈年者为佳,越陈越好。南枣在密封、干燥的情况下,可保存

一、二年而不变质。

第42页

42

方泰兴烟店

方泰兴烟店是义乌县较出名的旱烟店。老店在原塘乡李祖村,创

始于清朝同治初年。因年代较长,产品行销县内外,老店柜台直匾上

的四个金字为“熙朝瑞草”。

老店是方华煜开设的。经营烟店赚了钱,子孙繁衍,大家多懂得

这一行业的业务。以后各自创业,陆续出现了许多分号,在“方泰兴”

字号的后面加上“x 记”,如“乾记”在义城县前街,“福记”在浦江

县城,“四记”在上溪镇,“贞记”在义城西门,“麟记”在塘李乡李

祖,“城记”在浦江戚村桥,“荣记”在县城稠城镇。出现了分号后,

老店也加上了“隆记”字样,成为“方泰兴隆记”。各分号独立经营,

自负盈亏、与老店没有经济上的关系。如货源上有困难,老店可帮助

调剂。

第43页

43

老店规模较大,上世纪 20~30 年代有职工 30 余人,其中门市部

30 人,作坊约 50 人。作坊里有几名学徒,多数是刨烟丝的工人。这

些工人都是本店学徒出身。当学徒时,大家直呼其名,一到“出师”

成了工人,称呼时就在名字后加个“师”字,称“××师”。我们年

轻人均以叔伯兄弟称呼他们,我的父辈也是这样尊称他们的。

学徒开始由店供应吃、住和理发费之类的零用钱,第二年起有固

定工资。当了正式工人,就分等按件计酬;门市部站柜台的店员则计

算年工资。工人与店的关系比较亲密,一来相熟相知,他们以在“先

生店”里做工感到顺心和光荣;二来他们多是无地少地农民,那时制

烟丝工人的收入比一般出卖劳动力的长工、挑脚的要高一点,而且比

较稳定,改行也难;三是烟店不多,“跳槽”(换个店)不容易,又没

有个体户可自行制烟丝出卖,成不了独立经营者;四是店里从不随便

辞退工人,除非犯了严重的偷盗之类的店规。这种由习俗、行规形成

的手工业作坊的雇佣关系,与师徒关系夹杂一起,劳资矛盾表面上是

看不出来的。工人没有工会,从未进行增资、罢工之类的斗争。

方泰兴烟店采用的传统产品有“奇品”、“字号”、“兰香”、“瑞香”。

“奇品”最好,“字号”量多。“通化烟叶”,产地是原浦江南部的通

化乡即墩头、横溪一带(今属兰溪县)。此外,也购一部分本省松阳、

新昌产的和江西广丰产的烟叶,以增加烟丝品种和提高产品质量。烟

丝的生产过程是:抽掉烟筋(叶脉),按烟叶色泽(黄色、褐色)分选不

同产品,按不同比例搭配各地产的烟叶,加菜油、青(梓)油等植物油

及香料、黄色烟粉压轧后分切成烟捆(每捆约 45 市斤),刨成细丝包

装。过去用 20 两制的老秤,有 1 两、2 两、5 两、半斤、一斤等几种

包装,最普遍而大量的是 1 两的小包。除门市零售外,主要经营批发,

由镇乡的南杂货店或摊贩批发去零售,批零差价一般为 10-15%。

方泰兴烟店的各分号中,数方炳荣经营的“荣记”规模最大。“荣

第44页

44

记”创立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开在稠城镇朱店街中段。因烟丝

质量较好,价格也公道,又曾向杭州宓大昌学习制“元奇”烟斗丝,

到福建学来制成高档的适用于水烟袋的“皮丝”。产品除销本县外,

邻近的东阳、金华、浦江等县也来批发进货,兴盛时日产烟丝千余斤。

民国三十年(1941)5 月 15 日,日军飞机 12 架轰炸稠城,“荣

记”店屋被烧光,运到不久的 2 万多斤广丰烟叶也全失散,损失甚重。

灾后重新筹建,作坊暂设城北 4 公里的原柳青乡何麻车村。次年 5 月

日军侵占义乌,迁回李祖村老家继续营业。当时许多烟店倒闭,连出

名的大陈赞记烟店也因日军占据而一蹶不振,“方泰兴隆记”和“荣

记”照常经营。“荣记”除传统产品,又增加了手工卷烟,烟丝用老

酒、蜂蜜、香精等调制,在当时工厂机制卷烟来路少的情况下,土制

卷烟相当畅销。

民国三十四(1945)抗战胜利后,“荣记”又迁到县城,门市部

设在西门振丰弄(原徐陋巷),作坊设在何麻车村,成品雇工用手推车

运到城内销售,大量批发也有直接到何麻车提货的。民国三十三年

(1944),“荣记”购置了一台制卷烟机,曾兴盛一时。因币值变动过

快过大,法币、金圆券天天贬值,生意难做,困难甚多。

民国三十六年(1947)8 月,方炳荣申请商标注册;

民国三十六年(1948)元月 2 日,民国政府经济部商标局核准“红云”牌香

烟。

“方泰兴隆记”和“荣记”俱于 1949 年歇业。

第45页

45

义乌钱庄

钱庄是一种地方性的金融机构,除兑换银钱外,还发行钱票和银

票,办理存放款项和汇兑业务。

义乌“有城内的裕源钱庄,佛堂之裕盛、源昌等钱庄,资本不满

万元,利率存息,不过一分,放息高至二分,均系合资股份。”〔民国

十八年(1929)三月《浙江经济纪略》“义乌县”“三二八页”〕。

称量货币:清光绪“义乌、陆年、性诚”五两银锭

第46页

46

称量货币:清光绪“义乌、玖年、协昌”五两银

称量货币:清光绪“义乌、拾年、抡泰”五两银锭

第47页

47

钱庄的放款对象主要是商行,每逢丝、茶、糖、棉、烟、麻上市季节,钱庄

都放贷出大量银票与钱票。图为义乌城西源茂号汇款“存根”(左图)、民国二十

年(1931)“下忙执照”(中图)和民国十九年(1930)“敦厚典”当票(右图)

解放以后,计划经济时代西门旧票证拾零。

第48页

48

西门街未拆之前旧影

浙江省义乌市地方志编纂室 傅 健

二 O 二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翻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