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节能》2024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24-1-29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上海节能》2024年第1期

龙腾贺新岁,九州展宏图。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谨代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向广大节能工作者和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朋友们,致以新年最美好的祝福!过去的一年是积极奋进的一年。全市节能工作各条线、各部门,勠力同心、真抓实干,坚持在提升产业能级水平上下功夫,积极构建“(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锻长板补短板铸新板,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坚持在工业节能效果提升上下功夫,推进本市工业通信业领域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转变。坚持在推动绿色低碳产业率先突破上下功夫,形成了一批自有核心技术,涌现出大量绿色优质企业。过去的一年也是硕果累累的一年,10 万 tCO2捕集与利用(CCUS)创新示范项目成功投入试运,填补国内万吨级燃机碳捕集装置空白。“基于 IFV 的冷能发电装置”项目并网测试成功,实现上海 LNG 冷能利用“零”的突破。产品碳足迹评价与碳标签、数字化碳管理平台等六个领域 65 个项目进入工业通信业碳管理试点名单。29 家工厂、园区、数据中心被评选为零碳创建标杆,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取得新成绩。2024 年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 [收起]
[展开]
《上海节能》2024年第1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龙腾贺新岁,九州展宏图。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谨代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向

广大节能工作者和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朋友们,致以新年最美好的祝福!

过去的一年是积极奋进的一年。全市节能工作各条线、各部门,勠力同心、真抓实干,坚

持在提升产业能级水平上下功夫,积极构建“(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锻长板补

短板铸新板,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坚持在工业节能效果提升上下功夫,

推进本市工业通信业领域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转变。坚持在推动绿色低

碳产业率先突破上下功夫,形成了一批自有核心技术,涌现出大量绿色优质企业。

过去的一年也是硕果累累的一年,10 万 tCO2捕集与利用(CCUS)创新示范项目成功投入

试运,填补国内万吨级燃机碳捕集装置空白。“基于 IFV 的冷能发电装置”项目并网测试成功,

实现上海 LNG 冷能利用“零”的突破。产品碳足迹评价与碳标签、数字化碳管理平台等六个

领域 65 个项目进入工业通信业碳管理试点名单。29 家工厂、园区、数据中心被评选为零碳创

建标杆,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取得新成绩。

2024 年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落实上海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们

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

命,胸怀“两个大局”,坚持“四个放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力度,抢

抓绿色低碳机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走好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

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新的一年,让我们用奋斗共创奇迹!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New Year Greetings

Ruan Li, Vice Chairman of Shanghai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Economy and Informatization

新 年 贺 词

第4页

Specially Invited Consultant 特邀顾问

Honorary Director 名誉主任

Director 主 任

Deputy Director 副主任

翁史烈 WENG Shilie

施明融 SHI Mingrong 胥传普 XU Chuanpu

王 坚 WANG Jian

阮 力 RUAN Li 张晓卯 ZHANG Xiaomao

楼振飞 LOU Zhenfei 朱宗尧 ZHU Zongyao

唐忆文 TANG Yiwen 徐 君 XU Jun

宋忠奎 SONG Zhongkui

《 》编辑委员会

Shanghai Energy Saving Editorial Board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2095-705X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31-1500/TK

李 文 LI Wen

虞美萍 YU Meiping

李人茜 LI Renqian 段禹希 DUAN Yuxi

吉 多 JI Duo 张 洪 ZHANG Hong

王继跃 WANG Jiyue 贾伊群 JIA Yiqun

郭佳婧 GUO Jiajing 黄 赟 HUANG Yun

Editor in Chief 主 编

Associate Editor in Chief 副主编

Executive Editor 执行编辑

Translator 翻 译

编辑出版 Editor and Publisher

《 》杂志社 Shanghai Energy Saving Magazine

主管单位 Competent Authority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Shanghai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Economy and Informatization

主办单位 Sponsor

上海市节能协会 Shanghai Energy Saving Association

上海市节能监察中心 Shanghai Energy Saving Supervision Center

主任单位 Assist Handle Publications

申能(集团)有限公司 Shenergy Group Co., Ltd.

《 》杂志社 Shanghai Energy Saving Magazine

http://www.shjn.cn

shjnxh

上海中山北一路121号花园坊A1楼718室

Room 718,Building A1,Square Garden,No.121,

Zhongshan North No.1 Road,Shanghai

021-60805315

021-60805335

200083

shjnzz@shjn.cn

上海康城广告有限公司

Shanghai Kangcheng Advertisement Co., Ltd.

上海康城印务有限公司

Shanghai Kangcheng Printing Co., Ltd.

3100120130062

Distributing Agency 发行单位

Website Address 网 址

Wechat Number 微信号

Address 地 址

FAX 传 真

TEL 电 话

Postal Code 邮 编

E-MAIL 邮 箱

Design 设计制作

Print 印 刷

Advertising Business License 广告经营许可

委员会成员 Committee Members

SHANGHAI ENERGY SAVING

节能  低碳

绿色  生态

上海市节能协会 会刊

1982年创刊

2024年第1期 (总第421期)

2024年1月31日 出版

2024年《 》杂志

定价:18.00元(含邮费)

全年订费:216.00元

联系人:吉多

电话:60805319

《上海节能》在线投稿投稿网址:

www.shjn.cn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CAJCED)统计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能源与动力工程、经济计划与管理)

《武汉大学应用型期刊(遴选)数据库》

马宪国 MA Xianguo 牛东晓 NIU Dongxiao 王大军 WANG Dajun 王 晋 WANG Jin

王 昊 WANG Hao 王 经 WANG Jing 王如竹 WANG Ruzhu 王培红 WANG Peihong

刘惠萍 LIU Huiping 刘 慧 LIU Hui 朱静蕾 ZHU Jinglei 朱明林 ZHU Minglin

庄贵阳 ZHUANG Guiyang 陈长虹 CHEN Changhong 陈 臻 CHEN Zhen 李光明 LI Guangming

李琦芬 LI Qifen 吴志琦 WU Zhiqi 陆 寅 LU Yin 俞 伟 YU Wei

余岳峰 YU Yuefeng 金皓敏 JIN Haomin 孟 凯 MENG Kai 杨春林 YANG Chunlin

郑广宏 ZHENG Guanghong 胡建一 HU Jianyi 俞增盛 YU Zengsheng 徐 强 XU Qiang

徐 旭 XU Xu 黄贤龄 HUANG Xianling 屠利德 TU Lide 章学来 ZHANG Xuelai

曾伟良 ZENG Weiliang 蓝毓俊 LAN Yujun 潘克西 PAN Kexi 戴 坚 DAI Jian

张瀚舟 ZHANG Hanzhou 苗启新 MIAO Qixin 秦宏波 QIN Hongbo 王智强 WANG Zhiqiang

黄 捷HUANG Jie

欢迎订阅

第5页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8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节能战略与政策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

001 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环境影响及控制对策研究 陈嘉乐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Impact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Protection System CHEN Jiale

008 发电企业电力市场营销管理体制的相关思考 曹安国 邓 征 王 涛

Relevant Thoughts on the Marketing Management System of Power Generation Enterprises in the Electricity Market

CAO Anguo, DENG Zheng, WANG Tao

数字经济专栏 Digital Economy Column

015 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 胡时豪

Impact of Digital Finance on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HU Shihao

026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及驱动分析——基于互联互通视角 陆 畅

Analysis on Development and Driving Forces of Digital Economy in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Based on Perspective

of Interconnection and interoperability LU Chang

039 数字化转型提升实体企业竞争力分析 宁雄伟

Analysis 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Physical Enterprises NING Xiongwei

054 数字经济对个体相对贫困的影响与启示 张玉玲 安毅鹏

Impact and Enlightenment of Digital Economy on Individual Relative Poverty Zhang Yuling, An Yipeng

节能论坛 Energy Saving Forum

066 深圳市碳普惠政策与实践研究 佟 庆 郭玥锋 林涵逸 林炫辰 王紫琼

Research on Policy and Practice of Carbon Credit in Shenzhen TONG Qing, GUO Yuefeng, LIN Hanyi, LIN Xuanchen, WANG Ziqiong

075 绿色信贷对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影响 骆 遥 董晓红

Impact of Green Credit on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Zhejiang Province LUO Yao, DONG Xiaohong

085 辐射冷板研究综述 谭跃龙

Summary of Radiation Cold Plate Research TAN Yuelong

092 多孔吸液芯均热板的现状研究 邓文昊 谭跃龙 方俊露

Research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Porous Wicking Soaking Plate DENG Wenhao, TAN Yuelong, FANG Junlu

SHANGHAI ENERGY SAVING

contents

第6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01

2024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contents

105 鱼雷动力系统技术特点研究及趋势展望 伍赛特

Research on Technical Features and Trends of Torpedo Power System WU Saite

113 “双碳”目标下开展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工作的几点思考 田东蒙 汪启龙 李梦辰 何丽晨 苗 杨

Thoughts on Carring out Energy Utilization Status Reporting under the \" Double Carbon\" Goal

TIAN Dong Meng, WANG Qilong, LI Mengchen, HE Lichen, MIAO Yang

节能技术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116 上海地铁某车站空调系统高效制冷机房改造实测分析 宋 洁 郑 懿 张万毅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Renovation of High-Efficiency Refrigeration Room fo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t a Station

in Shanghai Subway SONG Jie, ZHENG Yi, ZHANG Wanyi

124 台风和台风模型研究综述 陈俊鹏 周自成 刘飞虹 王 印 周 月

Overview of Typhoon and Typhoon Model Research CHEN Junpeng, ZHOU Zicheng, LIU Feihong, WANG Yin, ZHOU Yue

132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图书馆空调节能性分析 刘英博 刘泽华 张舒涵 底 彬 朱鹏飞

Analysis of Energy Efficiency of Air Conditioning in Library under Contract Energy Management Model

LIU Yingbo, LIU Zehua, ZHANG Shuhan, DI Bin, ZHU Pengfei

139 光伏板清洁装置的优缺点分析与前景展望 王凯璐 李子强 端木维禹 孔欣畅 渠鸿洋 张冉冉

Analysis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Prospect of Photovoltaic Panel Cleaning Device

WANG Kailu, LI Ziqiang, DUANMU Weiyu, KONG Xinchang, QU Hongyang, ZHANG Ranran

143 风力发电机叶片结冰检测及防除冰技术综述 孙永朋 关 新 刘传宝 王 哲

Overview of Ice Detection and Deicing Technology for Wind Turbine Blades SUN Yongpeng, GUAN Xin, LIU Chuanbao, WANG Zhe

节能工程与经济 Energy Saving Engineering and Economy

149 基于沸石转轮的吸附浓缩VOCs治理系统余热利用分析 常鹏涛

Analysis of Waste Heat Utilization in Adsorption and Concentration VOCs Treatment System Based on Zeolite Rotor CHANG Pengtao

153 数据中心主机房的能效评价方法及提升路径 何晓燕

Energy Efficiency Evaluation Method and Improvement Roadmap of Data Center Mainframe Room HE Xiaoyan

159 百万千瓦二次再热机组汽动给水泵高效经济运行探究 邵 飞

Research on Efficient and Economic Operation of Steam-Driven Feed Pump for 1 Million kW Secondary Reheating Unit SHAO Fei

166 上海市保障医疗废物安全收运处置举措分析 张红霞

Analysis of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Design for NGS and PCR Laboratories in a Tumor Hospital ZHANG Hongxia

170 某肿瘤医院NGS、PCR实验室空调系统设计浅析 王 玮

Analysis of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Design for NGS and PCR Laboratories in a Tumor Hospital WANG Wei

第7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01

2024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No.08

2018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

节能战略与政策

Abstract: The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protection system can guide producers to produce in traditional

ways instead of industrialized ways, which theoretically has a beneficial impact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owever, it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ttribute is relative, and it is on the edge of many goals

of the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protection system, which mak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beneficial

environmental impact unstable.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used by some production links of specific products is even worse than industrialized production. The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protection system

has certain protection for biodiversity, but it damages species that have not entered the product specifications, and the negative impact will be magnified with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benefits.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core goals of the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protection system, reconstruct the purpose and value pursuit of the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protection

system, improve the produc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requirements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product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unction of the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protection

system by combining with other supporting policies.

Key words: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Protection Syste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Biodiversity

0 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在理论上对环境的有利

影响

地理标志保护制度通过法律的形式限定了产

品的生产方式,要求使用该标志的生产者必须依照

法定的传统生产方式完成产品的生产加工,并保护

生物多样性,被认为是一项能够为环境带来有利影

响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具有

美化、资源保护和维持农村景观稳定的功能,这些

因素对于农村社区实现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至关

重要[1]

。在生产过程中避免农药、化肥、机械作业、

集约化生产等生产技术,阻碍产品生产的集约化倾

向,保留传统的农业运作体系,对自然环境的干预

与破坏较小[2]

。生命周期评价是对产品环境影响

的重要评价标准[3]

。这一标准的评价涵盖了从原材

料采购到生产、加工、运输、使用以及废物的最终处

理等环节,以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作为评价的标

准[4]

。地理标志产品强调原产地区自然因素与人文

因素对产品的影响,一方面对土壤、水流等地理因

素有着较高的依赖性,在生产过程中会减少或不使

用农药、化肥,杜绝了农药、化肥使用泛滥成灾的风

险,避免给土壤等因素造成破坏[5]

。同时,对人文因

素的重视则体现出其重视历史的一面,通过传统方

式完成传统的生产加工,减少了工业化设备的运作

对资源的消耗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复杂

性与耗时性是地理标志产品的价值来源[6]

,这些传

统生产形式造成较慢的生产效率反而成了产品溢

价来源,使得这一套模式能够得到循环并实现可

持续发展。此外,传统的生产加工方式还可以激

活传统知识的使用与传统文化的认可[7]

,而这些

传统知识与传统文化相伴生的通常是敬畏自然的

心态与传统的生活方式[8]

,以此实现对自然环境

的保护。

002

第8页

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

环境影响及控制对策研究

陈嘉乐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摘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能够引导生产者以传统方式替代工业化方式

进行生产,在理论上能够为环境保护带来有利影响,但其环境保护属性

具有相对性,在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众多目标中处在边缘地位,带来有

利环境影响这一目标的实现具有不稳定性,特定产品的部分生产环节

造成的环境污染更甚于工业化生产。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对生物多样性

有一定保护,但损害了未进入产品规格的物种,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

随着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放大。需要提高环境保护在地理标志保护制度

核心目标中的重要性,重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目的与价值追求,完善

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技术规范要求,并通过与其他配套政策相结合来

充分发挥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环境保护功能。

关键词: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生物多样性

DOI: 10.13770/j.cnki.issn2095-705x.2024.01.001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Impact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Protection System

CHEN Jial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Law School

收稿日期:2023-06-20

作者简介:陈嘉乐(1996-04-),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法

第9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4年第 01 期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节能战略与政策

1 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对环境施加有利影响的

局限性

1.1 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对环境保护功能的相对性

从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对环境有利影响的具体

内容可以看出,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在环境保护方面

的作用具有相对性。主要体现在与工业化生产模

式的横向对比和对生产者的生产行为并没有绝对

的约束力方面。

1)与工业化生产模式的横向对比

这使得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是否能够对环境保

护带来有利影响会存在以下3种“意外”:

(1)传统生产方式并非绝对有益环境,仍可能

存在破坏环境的情况。

(2)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下的生产方式面对现代

化的生产并非必然具有优势,特别是在环境保护受

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的社会背景下。环境保护方面

的科技不断发展,许多发明都是因其在环境保护方

面的功能而获得专利,传统生产方式在部分情况下

并非环境保护的最佳选项。

(3)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环境保护功能是通过

将产品的生产方式限定在传统生产方式限度内来

实现对产品的保护,而并非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改善

环境状况,具有一定的消极性。

2)体现在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对生产者的生产

行为并没有绝对的约束力

在一般的环境保护法规中,对违反法律的行为

可以通过行政处罚甚至刑事处罚等强制手段对损

害环境的行为进行约束,而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则不

具备这种功能。

1.2 环境保护在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多元目标中具

有边缘性

经济发展是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最直接目标,

在环境保护目标与其一致的情况下,并不会出现较

多问题,但若是二者相冲突,则环境保护功能是否

能够得到实现就存在疑虑了。首先,我国的地理标

志保护制度体系决定了环境保护功能受限。我国

对地理标志的保护包括商标法保护模式与专门法

保护模式,其中,商标法保护模式得到了广泛使用,

而在这一保护模式下,地理标志只能够发挥与商标

相同的、增加产品溢价并带来经济效益的功能,其

注册并不需要提交相应的生产技术规范,监管的责

任也完全交由注册该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或证明商

标的注册人(通常是行业协会),使得地理标志产品

的原料与生产加工方式不会受到任何限制,采取的

是追求经济利益的导向而非兼顾经济与环境保护

的综合导向,只要这一模式存在,即使在政策上提

出要求,生产者们也可以利用监管方面的漏洞进行

规避。

尽管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为环境带来有利影响

的特点被反复强调,但更多只是作为提高竞争力、

满足市场需求以及降低生产成本的一种手段,真正

具有关键性的环境保护规则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产品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的变化也是为了适应市场

的需求而并非出于环境保护[9]

。在对欧盟橄榄油的

107个地理标志的研究中发现,许多地理标志在最

初制定环境规则时就并未明确地将环境问题考虑

在内,即使是对环境提供了一些正向的影响,也是

为了达成特定的品质所提供的副产品,并非环境规

则所关注的重点[10]

。同时,如果地理标志产品在生

产期间追求环境保护的代价过高,以至于能够带来

的溢价难以弥补传统生产方式所带来的效率劣势,

这反而会让生产者们失去对地理标志的兴趣。

《“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构建的

地理标志保护工程中并未强调环境保护,宏观政

策层面对环境保护功能的关注程度甚至低于地理

标志的文化功能。无论是在欧洲地区还是我国,

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主要身份都是实践农业政策

的工具,经济发展是主要的关注点与评价点,对环

境的保护具有附带性,当能够同时实现经济、社

会、文化与环境保护价值时则无疑虑,但当环境保

护与经济、文化保护相互冲突时,后两者将会被优

先考虑。

除了在宏观政策中环境保护问题并未受到重

视外,在地理标志利益相关人的微观博弈中,环境

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环境影响及控制对策研究

003

第10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01

2024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No.08

2018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

节能战略与政策

保护也并不易得到考虑。我国的地理标志保护制

度属于舶来品,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自上而下”地

进行普及使用,生产者与消费者都对地理标志保护

制度的具体内容缺乏了解,也并未直接参与到相关

的立法活动中[11]

。政府承担主要环境保护责任[12]

是可能在各方博弈中提出环境保护要求的主要主

体,但即使由政府机关、行业协会在申请时一并制

定生产技术规范,仍无法期待政府在其中加入较多

的环境保护要求。一方面经济发展状况是考核地

方政府的主要指标,地方政府难以“舍小放大”,另

一方面使用地理标志并非强制性义务,政府在各方

博弈中说服其他主体需要通过其优势来实现。在

诸如法国等拥有较高声誉地理标志的国家,地理标

志的竞争与溢价优势仍可促使生产者在需要付出

额外环境保护代价的情况下选择地理标志,使得政

府在博弈中提出的环境保护诉求更易得到各方认

可。而我国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还处于发展阶段,

地理标志的声誉高低参差不齐,声誉不足的地理标

志如果在环境保护上施加较多的强制性要求会使

得生产者望而却步。政府在制定生产加工规范时

需要考虑地理标志对生产者的吸引力,这使得环境

保护问题难以得到充分关注。

若交由生产者制定,会存在先行使用的主体主

导生产加工规范制定的问题。正如 Rangnekar

Dwijen所指出的,地理标志可以帮助实现文化与经

济控制的本地化,地理标志的问题是一个关乎身

份、商业与正义的问题。在这一环境下,先意识到

地理标志价值的个体就会全面地参与到地理标志

产品相关质量与生产加工规范的制定中,并主导这

一环节,对原材料的选择与采购方式、生产阶段以

及之后的加工和储存进行控制[13]

。对于追求经济

利益的生产者而言,使用地理标志的主要目的在于

谋求竞争优势,环境保护规则的加入不仅不利于提

升竞争优势,反而会“自缚手脚”,在竞争中落于下

风,使得环境保护问题难以获得关注。

以上特点都决定了环境保护目标是否得到实

现在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总体发展并不受到重视,

在微观的博弈中也难以成为主要博弈筹码,具有边

缘性,环境保护功能的实现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

1.3 部分产品的传统生产方式不利于环境保护

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之所以被认为可以保护自

然环境,主要源自它要求生产者们必须依照传统的

非工业化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但随着关注地理标志

的国家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开始关注并积

极将地理标志运用到手工艺品、工业品乃至服务

上。这些产品的传统生产方式并不必然有利于节

约资源或环境保护。在传统的生产工艺中,手工艺

品在制作过程中通常会使用一些天然的化学物质,

如制瓷所需要的泥矿,同样会给环境造成污染。而

陶瓷传统的柴窑烧成则以枯枝柴火作为原料,造成

的空气污染要比天然气或电力更多[14]

,同时也损耗

大量的土和燃料,破坏了森林植被和农田,对环境

和资源消耗造成诸多负面影响[15]

。从中可以发现,

至少在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传统制作工艺并非

意味着环境友好,相反,部分产品的传统生产方式

体现出的是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

2 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

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是无差别的,并不以是否

能够为人类带来利益作为保护的标准,而是对所有

的物种进行相同的保护。地理标志保护制度被认

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16]

。由于传统地

方品种在特定区域内的表达具有多样性[17]

,地理标

志保护制度可以借助宏观的分析,确定能够保障生

物多样性的生产范围、方式与产量,通过对原料种

植、采集、管理、养殖以及后续的加工过程等各项生

产程序的标准进行规定与限制,从而实现对生物多

样性的保护[18]

但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对生物多样性的提升也

受到了一些质疑。Ganjee Dav就曾提出质疑,认为

保护生物多样性并未是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动机,

地理标志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之间并不存在关联

性[19]

,Roussel等人则以埃塞俄比亚的地理标志发

展为例,指出了生物多样性要素的不平等价值化,

没有进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的生物种类所面临的

004

第11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4年第 01 期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节能战略与政策

损害与风险要大于地理标志建立之前[20]

。地理标

志保护制度作为一项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的保

护制度,选择具有优秀品质的品种进行扩大生产是

必然趋势,而那些没有入选的品种,其生存的环境

便在事实上受到了挤压,这一结果实质上造成的是

生物多样性的减损。地理标志所有者在制定规范

时会将同种动植物的不同表达都纳入到生产规范

中以维持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但并未限制生产者

们在所列明的原料种类中进行自由选择的权利。

没有外力介入时,生产者们最终都会倾向种植或养

殖最符合经济利益导向的原料,忽略掉其它入选的

原料,甚至可能使用化学手段来进行选择,造成环

境污染。D. Rangnekar以龙舌兰为例,指出单一的

原料品种会使得原料的遗传基础变得狭窄,容易受

到病原体的影响与侵蚀,依赖于高剂量的植物保护

化学品[21]

。世界上第一部地理标志一般法——法

国的《1905年8月1日法》,其制定的背景同样值得

思考。法国葡萄面对根瘤蚜虫受到了毁灭性打击,

而美国葡萄却对根瘤蚜虫保有抗体,在此情况下出

现的以美国葡萄酒冒充法国葡萄酒的行为最终促

使了这部法律的出现[19]91-96。法国在当时已经有了

多年使用地理标志(原产地名称)的历史,且一直以

葡萄酒的高品质而闻名,而影响葡萄酒的三个重要

因素——葡萄种类、土壤与气候中[16]55,后两者都是

人类无法改变的,唯有葡萄种类是可以进行选择。

地理标志的高额溢价推动着生产者们种植符合他

们商业利益的葡萄种类,这或许早就为根瘤蚜虫在

法国的暴发埋下了隐患。此外,地理标志权作为集

体权利,其中不同的权利主体彼此之间仍然保有竞

争关系。利益相关者相反的动机、战略、知识等方

面的影响都会使得多样性减少[22]

地理标志作为商业标志,最终仍是要服务于逐

利的商业活动,没有其他法律或政策的辅助,追求

品质最佳的产品种类是必然的。这使得地理标志

保护制度对生物多样性具有正向的保护作用是在

特定情况下成立的,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它反而可

能损害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3 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方法

3.1 提高环境保护在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中的重要性

认识

Medeiros等人的研究指出,地理标志保护在多

大程度上刺激了发展并保护了当地的环境和文化

资源,取决于地理标志立法的结构和保护所处的地

域环境[23]

。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无法稳定带来有利环

境影响的基础在于环境保护在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中

的边缘地位,作为商业标识或是政策实施工具是该

制度所扮演的角色,体现出明显的实用主义[24]

。中

国在《“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中

提及了对地理标志在文化保护方面的重要性,反映

出中国希望在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构建方面提出

中国方案,避免地理标志工具化、让其承担更多功

能的想法。地理标志保护制度虽然不是专门的环

境保护制度,但能够与其他环境保护制度形成良好

的衔接,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提高环境保护

在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中的重要性,对于重构地理标

志保护制度的价值取向与保护框架具有重要意

义。中国《民法典》中加入的“绿色原则”为提高环

境保护的重要性提供了有力的原则基础。以“绿色

原则”为依据,在地理标志的相关法律与政策中增

加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并以此作为产品的生产加工

要求,包括最初对产品原材料的选育过程,是否能

够得到通过和批准的评价标准,才能够最终使得环

境保护在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中受到足够的关注,并

践行在关键的生产环节中。

但在谋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就可

能造成经济利益的损失,这会对生产者使用地理标

志的积极性造成打击,因此,实现这一目的还需要

更多的配套政策投入使用。同时,国家宏观上也增

加对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支持,提高消费者的接受度

与认可度,从而让消费者能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

要性并激发消费者在购买相应地理标志产品时对

环境保护的参与感。

在认可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也应当认识到不

同产品的区别。手工艺品与工业品在生产过程

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环境影响及控制对策研究

005

第12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01

2024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No.08

2018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

节能战略与政策

中,部分的传统生产手段会造成较多的资源浪费

或者是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的目的相违背,对

此,可以减少质量技术规范中对传统生产方式的

要求,以最终产品的品种与特征为评价标准,只

要作为地理标志产品的品质、信誉或其他特征不

受到影响,且更有利于对环境的保护,应当允许

这些产品在部分生产环节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方

式进行替代,这对生产者、消费者以及自然环境

都是有益的。

3.2 建立完善的生产技术规范制定修改程序

生产技术规范是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影响环境

的主要方式。通过对生产加工方式的约束,改变

生产者的生产方式来间接地对环境造成影响。目

前,我国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中只要求在提交地

理标志注册申请时应当附带生产技术规范①,并未

确定这一规范如何进行制定和修改。在缺少约束

力的规则制定程序的情况下,生产技术规范更可

能有利于规模经济主体,不利于中小型生产者,从

而推动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朝机械化、集约化生

产的方向发展,而以家庭为单位的中小型生产者,

则会更倾向于维持传统的、有利于环境的生产方

式与生产技术,同时也并不利于对特定地方资源

(例如传统资源)的保护[25]

。因此,合理的生产技

术规范制定与修改程序,保障中小型生产者对集

体规则的控制,对于防止地理标志产品重新进入

集约化生产,节约资源、维持对环境友好的生产方

式至关重要。

经济利益是地理标志各方利益相关人所追求

的最大公约数,这是经济利益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

的原因。随着社会不断变化,无论是生产者自身观

念的变化,还是社会风向的变动,都可能改变利益

相关人之间的博弈结果,例如在欧洲地区已经有一

些消费者基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原因支持对

地理标志的保护[26]

。因此,确定合理的生产技术规

范修改程序,当外部因素出现变化时,能够及时地通

过相关程序,变更利益相关人内部的博弈结果,推动

生产技术规范向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变动。

3.3 生物多样性保护需与其他方式结合

由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

在表面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不像资源减少、环境

污染一般直观,使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相比之下更

加困难。相比于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希望完全寄

托于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地理标志+”的方式对遗

传资源保护与维持生物多样性而言都是更为理想

的方式[27]

。将其他手段与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相结

合,对地理标志发展过程中可能造成生物多样性减

损的情况通过在法律规范中进行预先规定的方式

进行预防,或是通过行政手段或其他手段进行弥

补,例如引入其他项目,或是植物园或种子库,来实

现对未成为地理标志产品原料的动植物的保护,或

是通过补贴,鼓励种植不同种类的地理标志产品。

部分地理标志产品的原材料种植与生态保护区存

在一定的重合[28]

,将自然保护地保护制度与地理标

志产品的生产进行有机结合与衔接,既可达到节约

环境保护的行政成本,又可变相提高底层生产者的

收入,使得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构建起来的可持续发

展方式得以实现循环。

4 结 语

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在理论上对环境保护有着

充分的正向作用,但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与市

场主体逐利的特点使得现行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

下,这些保护作用只是“空中楼阁”,难以实现,反

而暴露出了地理标志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一面。认

识到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特点和局限性,大力发

展“地理标志+”发展模式,通过地理标志保护制

度与外部的配套政策,共同构建一个能够发挥地

理标志保护制度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长处,隐藏短

板的地理标志保护体系,才能够发挥地理标志保

护制度的作用。

①见《地理标志产品管理办法》第10条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第9条

006

第13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4年第 01 期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节能战略与政策

参考文献

[1]Clark, Julian. Geographies of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Developing

Governance Explanations: Geographies of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J]. Geography compass,2010,4(7): 803-818.

[2]王笑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视角下的地理标志保护[M].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2019:48-49.

[3]杨建新,王如松.生命周期评价的回顾与展望[J].环境科学进展,1998

(2):22-29.

[4]J.Berlin.Life Cycle Assessment(LCA).An introduction,in Berit Mattsson & Ulf Sonessoneds,Environmentally-Friendly Food processing

[M].London,UK:Cambridge:Woodhead Publishing Limtied,2003:7.

[5]杨永.农产品地理标志融入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

学,2022(10):124-133.

[6]Nidhi Buch and Hetvi Trrivedi.2022.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of indian

handlooms——between legal right and real right[M].New York:Routledge press:65.

[7]Bérard, Laurence, and Philippe Marchenay.Local Products and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Taking Account of Local Knowledge and Biodiversity[J].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2006,187:109–116.

[8]郭霖睿.丽江纳西族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探析[J].西南

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6):102-106.

[9] Marescotti, Andrea, et al. Are Protected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Evolving Due to Environmentally Related Justifications? An Analysis

of Amendments in the Fruit and Vegetable Sector in the European

Union[J]. Sustainability (Basel, Switzerland),2020,12(9): 3571.

[10]Belletti, Giovanni, et al. Linking Protection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to the Environment: Evidence from the European Union Olive-Oil Sector[J].Land use policy,2015,48: 94-106.

[11]杨永.中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完善——基于《中欧地理标志协定》

的视角[J].行政与法,2022(11):77-86.

[12]周珂,谭柏平,欧阳杉.环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6:

106-107.

[13]Rangnekar, D. The Challeng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Social Justice[J]. Development,2011, 54(2):212-214.

[14]景德镇陶瓷史料编委会编.景德镇陶瓷史料(1949-2019)上册[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85-86.

[15]孟祥晓.明清卫河流域砖窑烧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J].北京社会科

学,2022(4):21-28.

[16]Andrea Zappalaglio.The Transformation of EU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Law:the present,past and future of the origin link[M].New

York:Routledge press,2021:138.

[17]薛达元主编.滇黔桂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研究[M].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151.

[18]李发耀.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框架下遗传资源惠益分享研究[J].贵州

社会学,2014(10):84-86.

[19]Gangjee, Dev.Relocating the Law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279-280.

[20]Roussel, Bernard, and François Verdeaux.Natural Patrimony and Local Communities in Ethiopia: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a System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J].Africa (London. 1928),2007,77

(1): 130-150.

[21]Meeting G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and Localisation: A Case Study

of Feni'. Project Report launch meeting, Goa.[J][. 2023-06-15].

[22]Mariani, Mariagiulia, Claire Cerdan, et al.Origin Food Schemes and

the Paradox of Reducing Diversity to Defend It[J].Sociologia ruralis,

2021,61(2): 465-490.

[23]Medeiros, Mirna de Lima, Cláudia Souza Passador, et al. Implications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Papers Listed in CAPES Journal Database[J]. RAI - Revista de administração e

inovação,2016,13(4): 315-329.

[24]Durand, Claire, and Stéphane Fournier.Can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Modernize Indonesian and Vietnamese Agriculture? Analyzing the

Role of Nation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and Producers Strategies

[J].World development,2017,98: 93-104.

[25]Galtier, Franck, Giovanni Belletti, et al. Factors Constraining Building

Effective and Fair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for Coffee: Insights from

a Dominican Case Study[J].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2013,31(5):

597-615.

[26]Vandecandelaere E , Arfini F , Belletti G ,et al.Linking people, places

and products : A guide for promoting quality linked to geographical

origin and sustainable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J]. 2010.

[27]李静,赵宇琦.地理标志对生物遗传资源与传统知识的保护——印

度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市场监管研究,2022(9):30-34.

[28]Belletti, Giovanni, Andrea Marescotti, et al.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Public Good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Roles of Actors

Strategies and Public Policies[J].World development,2017,98(98):

45-57.

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环境影响及控制对策研究

007

第14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01

2024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No.08

2018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

节能战略与政策

发电企业电力市场营销管理体制的

相关思考

曹安国 邓 征 王 涛

申能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结合电力体制改革进度,对电力市场营销管理体制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梳理了当前国内主要发电

企业电力市场营销管理体制的现状,并进行了不同企业管理体制的利弊分析。针对地方能源企业S的市

场营销管理体制现状,提出了管理职责调整优化等建议。

关键词:电力市场;营销管理;体制改革;发电企业

DOI: 10.13770/j.cnki.issn2095-705x.2024.01.002

Relevant Thoughts on the Marketing Management System

of Power Generation Enterprises in the Electricity Market

CAO Anguo, DENG Zheng, WANG Tao

Shenergy Co., Ltd.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fines the concept of power marketing management system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power system refor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ower marketing management system of major domestic power generation enterprises is reviewed,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fferent enterprise management systems are analyzed. In response to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marketing management system of local energy company S, suggestions for adjusting and optimizing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ie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Electricity Market; Marketing Management; Institutional Reform; Power Generation Enterprise

收稿日期:2023-08-17

第一作者(通讯):曹安国(1989-06-),男,硕士,从事电力市场、碳市场等的研究与市场营销工作

008

第15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4年第 01 期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节能战略与政策

0 绪论

1)背景

2015 年 3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

(下文简称“中发九号文”)印发,揭开了中国新一轮

电力体制改革的序幕。为推动改革平稳起步,初期

各省市基本选择以简单易行的中长期电量交易起

步。2017年至今,国家先后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

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开展电力现货市场

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办能源〔2017〕1453

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

于进一步做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发改办体改〔2021〕339 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办

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加快推进电力现货市

场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改办体改〔2022〕129号)等

文件,自上而下通过试点方式不断推动各省市加快

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中长期+现货的多层次市

场体系雏形初步形成。

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启动以来,全国各省市积

极响应,纷纷制定各自省份的电力市场方案。其

中,广东省、山西省等地走在了全国前列,在售电市

场竞争、现货市场建设等方面成为了全国电力体制

改革的标杆。其它地区电力市场建设也纷纷跟进,

长三角区域电力市场扎实推进、南方区域电力市场

启动试运行,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加速构建。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发电企业之间、

售电企业之间、发售电之间的竞争都日趋激烈。与

此同时,国内外能源价格波动、“双碳”目标、新型电

力系统建设等都给能源行业带来深刻变革,也给电

力市场营销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为积极应对行

业内外的环境变化,有必要对发电企业传统营销管

理体制的适应性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探索符合当前

需要并能适应未来市场化发展的电力市场营销组

织架构。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发九号文”印发以来,全国新闻界、舆论界、

学术界出现了诸多对电力体制改革的反思和建

议。从目前已发表的文献看,多数论文着眼于宏观

政策的分析研究,更加侧重于市场模式分析[1]

、电力

体制改革进程、改革主要困难等问题的探讨[2-4]

,而

对改革进程中受影响最大的发电企业管理体制能

否适应改革、发电集团营销管理应如何转变以应对

改革等问题触及得不多。

余漫以广东省某发电公司为例,结合战略管

理、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通过

大量基础资料收集,采用营销 6P 理论和调查研究

方法,找出面对市场化时该发电公司存在电量营销

人员安排不合理、考核方式不科学、营销后台支持

力度不够、市场敏捷响应不足等问题,并结合组织

变革理论,从组织架构重设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实施

方案和方法[5]

。张立辉等依据路径-目标理论,构建

了电力企业对电力体制改革适应性的管理结构模

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从电力企业管理的微观角

度,审视电力体制改革对发电企业的影响[6]

1 电力市场营销管理体制相关概念界定

1.1 电力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又称作市场学、市场行销或行销学,

市场是商品经济的范畴,是一种以商品交换为内容

的经济联系形式。对于企业来说,市场是营销活动

的出发点和归宿。市场营销既是一种职能,又是组

织为了自身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创造、沟通、传

播和传递客户价值,为顾客、客户、合作伙伴以及整

个社会带来经济价值的活动、过程和体系。市场营

销主要是指营销人员针对市场开展经营活动、销售

行为的过程。市场营销有着很多不同的定义解释,

其中菲利普·科特勒下的定义强调了营销的价值导

向,市场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产品和价值,并

同别人自由交换产品和价值,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

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市场营销的最终目标是

满足需求和欲望。而格隆罗斯的定义强调了营销的

目的,所谓市场营销,就是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旨

在满足消费需要、实现企业目标的商务活动过程,

包括市场调研、选择目标市场、产品开发、产品促销

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企业业务经营活动[7]

发电企业电力市场营销管理体制的相关思考

009

第16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01

2024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No.08

2018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

节能战略与政策

电力市场营销是最近几年刚兴起的概念,目前

国内学术界对电力市场营销的解释多是着眼于电

网公司的市场营销,已经不能解释电力市场化的现

状。尽管目前暂未有对电力市场营销明确统一的

定义,但是其理念仍然属于市场营销的范畴,属于

市场营销下的细分市场概念。因此,借鉴菲利普·

科特勒对市场营销的价值导向定义及格隆罗斯的

目的定义,结合电力市场自身特点,可将电力市场

营销的定义概括为:“电力市场营销是在变化的电

力市场环境中,旨在满足电力消费需要、实现企业

价值创造和交换的商务活动过程。电力市场营销

的最终目标是满足能源需求和欲望”。按照该定

义,电力市场营销的第一目的是满足客户的产品需

求——电力消费需要,但是还有更高一层的目的是

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和交换。因此,企业的电力市

场营销,电力购销仅仅是第一层次的基本工作,但

绝不能满足于此,必要将战略目光着眼于更高层次

的创造价值与交换价值上。

1.2 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是一个企业的组织和制度,是指企业

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也就是说,一个企业

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以及如何将这些组织形式结

合成为一个合理的有机系统[8]

。具体来说,管理体

制是根据企业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来规定

企业的管理范围、权限职责、利益及其相互关系的

准则,它的核心是管理机构的设置,各管理机构职

权的分配以及各机构间的相互协调,它的强弱直接

影响到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在企业整个管理中起着

决定性作用。

1.3 电力市场营销管理体制

结合“电力市场营销”与“管理体制”的概念,对

电力市场营销管理体制的定义可概括为电力市场

营销管理体制是在电力市场环境下企业市场营销

的组织和制度——即企业各市场营销管理机构职

权的分配及相互协调。电力市场营销管理体制要

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各营销组织形式结合成一个

合理的有机系统,继而持续性地实现企业价值创造

与价值交换。因此,若要判断或评估电力市场营销

管理体制的适应性,应聚焦于该体制能否更好地为

企业自身与客户实现价值,从而更好地在市场竞争

中获得比较优势。

2 电力市场营销管理体制现状

中国的电力行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模式下,

2015年以前发电企业的电量主要通过计划方式分

配、电价主要由政府核定,发电行业面对的客户只

有电网公司,因此市场营销的职能范围非常有限。

原有发电企业的组织架构一般都是三层结构,领导

层——部门(计划部、财务部、物资部、运行部、检修

部、人资部等)——基层班组,市场营销职能一般设

在计划部,不设立专门的市场营销部门。2015 年

“中发九号文”印发后,发电企业的市场营销职能

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争取电量、协商电价、跑用

户、学政策成为了日常工作,市场营销工作成为发

电企业经营活动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为应对市

场化变革,各大发电集团纷纷成立市场营销职能

部门,在组织架构设计上将经营重心向电力市场

营销倾斜。

在企业电力市场营销管理体制上,当前我国主

要发电集团中大体存在三类模式,分别是“总公司电厂”式、“总公司-分公司-电厂”式、“总公司-区

域运营中心”式[9]

。同时,部分企业还存在其他类型

的管理模式,但大体均属于前面三种模式的特殊形

式,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1)第一类是“总公司-电厂”式的两级扁平化管

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可追溯至各大发电集团成立

初期,电厂拥有较为完全的自主经营权,负责自身

所处区域内的市场形势研判,并承担与当地相关政

府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这种市场营销管理模式

下,总公司能通过较少的管理层级直接全面地掌握

基层单位的工作情况,及时把握全系统市场动态。

同时,电厂拥有较大的自主权,故能结合自身特点

灵活制定区域营销计划,并能合理协调好电厂内部

资源分配,管理效率高,电厂市场营销人员的业务

010

第17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4年第 01 期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节能战略与政策

能力也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但这种两级扁平化营

销管理模式下,当面对较多电厂的时候,区域间的

协作容易出现困难,区域内的不同电厂之间也会出

现各自为战,甚至恶性竞争的局面,不利于形成区

域优势。

2)第二类是“总公司-分公司-电厂”式的三级

营销管理模式,总公司通过分公司来统筹区域市场

营销工作,分公司贯彻落实总部的营销策略并整体

协调电厂市场营销活动。这种模式适用于全国多

地布局的超大型企业,总公司承担的市场营销工作

压力相对较小,对国内市场整体统筹效果更为显

著,市场营销部门与其他部门也能够更好地协同配

合以完成营销工作任务。同时,总公司通过分公司

来获取区域间信息,电厂的市场营销工作压力亦得

到减少。但这种模式增加了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传

递层级,提高了信息上传下达的传递成本,导致管

理效率出现下降,同时市场营销人员的增加也会提

高管理成本。

3)第三类是“总公司-区域运营中心”式的两级

营销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第二种“总公司-分公

司-电厂”式进一步的延伸与发展,在分公司市场营

销工作做大做强后,电厂一级的营销职能相对被弱

化,考虑到人员精简和节约成本,一些发电集团直

接裁撤了电厂层面的市场营销机构,形成了“总公

司-区域运营中心”式的两级营销管理模式。这种

模式下总部的市场营销工作没有显著变化,但分公

司的市场营销管理权限得到大大加强,电厂失去了

营销职能成为了纯生产中心。这种管理方式区域

市场营销工作协调性与统一性得到大大加强,因此

区域运营中心的工作量及压力也大大增加。但与

此同时,电厂需要运行部等部门指定专人负责传达

落实区域运营中心的营销任务及工作要求,电厂的

自主性及个性化需求相对会被抑制。

3 国内主要发电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体制选择

及利弊分析

3.1 某地方能源企业S

国内主要的发电企业中,某地方能源企业S的

市场营销模式本质上属于第一种“总部-电厂”式管

理方式。作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国有企业,

企业S深耕当地电力行业,多年来与地区政府主管

部门、电网企业等的联络沟通主要由企业本部负

责,这一习惯一直沿袭至地区电力市场化起步并发

展至今,市场营销部实质上统筹制定了地区市场营

销的总体策略方案、电厂按策略具体执行。而在安

徽、宁夏等外地区域,企业S控股电厂的市场营销相

对自主,由电厂自身负责与政府职能部门沟通协

调、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并执行,基本符合第一类管

理方式的各种特点。

这种管理体制下,在本部所在地区企业 S 较

好地维护了系统企业参与市场秩序,同时给予了

电厂一定的自由度参与市场竞争,兼顾了区域市

场策略的整体一致性与电厂的个性价值体现。在

外地区域企业 S 控股电厂以点状分布于各个省

份,电厂较大的市场营销自主权有利于企业与员

工的本地化,也有利于当地高效的信息传递与快

速决策,符合企业 S“走出去”战略前期拓展阶段

的经营特色。

同时也应该看到,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

化,特别是地区电力现货市场的深入推进,在电力

现货市场实质运行后,本部所在地区的市场营销模

式可能无法适应最新形势。首先,企业S本部的市

场营销部人员编制有限、负责电力市场营销的只有

2~3人,而电力现货市场需要每日分96时点多次报

价,人力物力难以兼顾多个电厂多时段多频次的市

场报价。其次,电力现货市场与电厂发电运行方式

高度相关,市场报价要求报价决策者高度熟悉电厂

本身的变动成本及运行特性,而本部市场营销部作

为管理部门实际上无法准确地把握电厂自身状况

(当然这一点可以通过职能或人员调整等方式予以

解决)。第三,若本部市场营销部直接制定现货报

价方案,对于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市场机动性强的

现货市场,无法发挥发电企业的主观能动性。综

上,原先企业S本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电厂具体执

行的模式可能无法适应电力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同

时随着企业S在全国各地发电厂驻点不断增加,当

发电企业电力市场营销管理体制的相关思考

011

第18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01

2024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No.08

2018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

节能战略与政策

同一省份有多个电厂或场站时,第一类管理方式的

传统缺点——当面对较多电厂时区域间协作困难

正逐渐显现[10]

3.2 某央企H区域分公司

央企 H 在各省的市场营销模式基本属于第二

类“总公司-分公司-电厂”式的管理模式,分公司与

电厂均设置有电力市场营销职能部门,分公司贯彻

落实集团总部的总体策略、负责各省整体的市场营

销工作并进行电厂与总公司之间的信息上传下达,

市场交易及报价等具体操作采用由电厂执行。作

为全国电力装机排名靠前的央企,央企H在全国多

个省份均有多个发电厂,因此“总公司-分公司-电

厂”模式符合特大型电力央企的管理实际。

就单个省份而言,央企H的“分公司-电厂”机

制存在的优缺点与地方企业 S 的营销管理模式基

本类似。只不过央企 H 区域分公司层面还需要受

到集团总公司的营销指导,自主权相对受到一定

限制,当然从另一角度看区域分公司也可以得到

总公司层面更多的助力,与政府机构、电网企业等

的协调更加灵活方便,对政策信息的获取也更加

迅捷。

3.3 某央企集团D

央企集团 D 在部分电力现货试点地区的市场

营销管理模式属于第三类“总部-区域运营中心”式

管理模式。区域运营中心完全负责区域内所有电

厂的市场营销、市场交易、电价申报等总体及具体

工作,电厂仅作为生产中心负责电力安全生产。上

文也提到,第三类模式是第二类模式的进阶,由于

电力现货市场的逐步运行,为加强区域内现货报价

的步调一致,央企集团D等企业直接成立区域运营

中心(有的是区域报价中心)负责区域所有电厂的

市场报价等操作。

应该看到,这种模式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区域市

场统筹协调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市场优

势。但是,市场营销全部职能被赋予区域运营中

心,电厂被弱化为生产中心,电厂无法主动灵活地

将市场营销活动与电力生产活动进行互动,不利于

电厂根据市场动态主动调节生产活动,也不利于电

厂根据生产情况调整营销策略。

4 针对地方能源企业S市场营销管理体制的

若干思考及建议

不同的市场营销管理体制适用于不同的情况,

可以说没有完美的管理模式,也没有一劳永逸的管

理方法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对企业而言应该根据自

身的特质、特点与文化特色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管理

模式[11]

。根据在电力市场的实践与思考,笔者针对

地方能源企业S提出以下几方面传统发电企业市场

营销管理体制的优化措施。

4.1 管理职责调整与细化

为适应电力市场发展,促进市场营销工作更有

效的开展,同时考虑当前的管理现状及电力市场建

设的不确定性,建议分地区、分交易品种对电力现

货市场运行前后企业S的市场营销管理职责进行部

分调整并进一步细化。

4.1.1 总部所在地区

4.1.1.1 中长期交易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深化,中长期交易的频次不

断提高、交易品种与交易方式逐步丰富,交易标的

也逐步从电量交易过渡到带曲线的电力交易。但

是中长期交易的内涵暂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发电

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交易操作与方法也基本延续电

力现货市场运行之前的模式。自地区电力市场启

动以来,企业S在本地的市场营销管理模式在统筹

市场力量、维护公司整体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

作用。因此,电力现货市场运行后,在中长期交易

层面建议继续维持这一模式,即本部市场营销部统

筹制定中长期交易策略与方案,发电企业负责具体

操作与执行。

4.1.1.2 现货交易

相比中长期交易,电力现货的交易方式与内涵

012

第19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4年第 01 期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节能战略与政策

发生了较大改变。前文已说明,目前企业S中长期

交易的市场营销管理模式在人员配备、交易与运

行联动等方面可能无法适应电力现货市场的需

要。为适应市场变化,建议对现货市场环境下的

管理职责进行适度调整,本部市场营销部主要负

责统筹确定系统电力现货市场的整体原则,整体

原则按期(如每周或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调整)由本

部市场营销部与发电企业召开例会确定,最终由电

厂在整体原则框架内自主申报电价。同时根据现

货市场中标情况,周度或旬度对电厂出清策略进行

滚动优化,月度根据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

平衡调整。这种模式下,本部市场营销部工作职能

与人员设置相匹配,一方面能够统筹区域市场交易

策略、维持市场优势,另一方面也能充分激发电厂

在现货市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电厂充分在市场

中体现自身价值,避免总公司因不了解电厂生产而

导致出现报价不符实际的情况,符合权责利对等统

一的原则。

4.1.2 外地区域

4.1.2.1 多个电厂驻点地区

当同一区域(省份)有多个控股电厂(场站)驻

点或者是公司重点布局地区时,为加强公司在该地

区的市场营销统筹力度,建议整合营销人员成立区

域市场营销中心(工作组、小组),由区域市场营销

中心(工作组、小组)统筹制定中长期交易方案及现

货交易总体策略、报价原则,由各电厂市场营销人

员负责中长期交易的执行与现货市场具体报价。

为实现发电侧与售电侧的联合互动,建议控股售电

公司尽早布局优先进入该区域电力市场,稳固用电

侧资源,发挥发售一体化优势[12]

4.1.2.2 单个电厂驻点地区

当同一区域(省份)只有单个或很少的控股电

厂(场站)时,建议在人力物力及整体战略允许的

前提下,可由专业的电力销售团队(如售电公司)

进入该区域电力市场,参与区域售电市场竞争的

同时整合发售两侧力量形成合力。在详细测算收

益成本情况的基础上,也可探索将售电业务委托

外包。

4.2 配套管理措施

4.2.1 考核调整

为进一步促进企业权责利对等,针对不同的营

销管理方式,建议区别设立考核机制,目的是建立

水平适当、结构合理、激励有效、科学合理的考核体

系,充分发挥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13]

4.2.2 营销激励

在部分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地区,可参照同类

型企业探索建立一定的市场营销激励机制,予以一

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倾斜,以调动营销人员的工作

积极性[14]

4.2.3 数字化建设

营销部门与信息技术部门牵头,探索电力营销

数字化系统建设,根据电改推进进度,逐步建立与

电力市场建设相适应的信息化系统[15]

4.3 过渡期间政策

欧美国家的电力市场建设过程一般持续十年

以上,在部分市场难点问题上曾出现停滞甚至反复

的现象。鉴于市场建设的长期性与艰巨性,为避免

部门职能反复调整,可通过设置电力市场营销领导

小组与工作小组、建立电力与燃料协调机制、设置

重点课题攻坚小组、建设学习型组织等方式作为过

渡期政策,推动市场营销工作深入开展。

4.3.1 组织保障

为加强市场营销工作的领导统筹作用,公司层

面可成立电力市场营销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在电

改新形势下将全公司所需的力量投入到电力市场

中。领导小组可由公司领导层构成,负责对电力市

场中的重大事项进行指导协调,监督各项工作的落

实。工作小组可由市场营销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

(燃料、发电运行、财务等)人员构成,负责具体贯彻

发电企业电力市场营销管理体制的相关思考

013

第20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01

2024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No.08

2018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

节能战略与政策

落实市场营销工作,协调配合解决过程中遇到的各

类问题。

4.3.2 互动机制

为加强部门间、企业间的协同配合,可由领导

小组牵头市场营销部门、电厂、燃料公司等建立定

期沟通交流机制,各方对电厂生产、燃料市场、供需

预测等信息进行充分沟通,互相为各自决策提供支

撑性信息。该互动机制重点在于信息交流互通,为

避免会议流于形式加重员工工作量,建议该机制聚

焦分享信息,可省去撰写会议纪要、问题解决、难点

协调等环节。

4.3.3 课题研究

为科学决策,建议针对电厂边际成本、现货市

场报价范围等重点问题进行课题研究与技术攻关,

必要时可与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科学建立现

货市场报价的数学模型。

4.3.4 培训学习

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学习能力,学习型组织

是企业生存的核心。当前能源行业处于大变革期,

新的政策法规层出不穷,电力企业应重点推进学习

型组织建设,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持续做好培

训计划设计。为实现这一目标,避免一般性培训流

于形式,可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领导带头参与;二

是专业培训与交叉培训结合,理论培训与实操培训

结合,技术培训与管理培训结合;三是加强培训效

果管理,重视培训成果;四是推动培训成果向企业

经营业绩转化。

5 结束语

上文对当前发电行业市场营销的主要管理机

制进行了概括,进行了不同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

总结了企业S当前营销管理方式可能不适应新的市

场形势的地方,并提出了分地区、分交易品种对企

业S的市场营销管理职责进行部分调整、配套相关

管理措施、设置一定过渡时期等建议。

参考文献

[1]崔珊珊,崔军“. 三集五大”体系下电力营销管理创新[J].中国管理信

息化,2015,18(6):142-143.

[2]尹洁婷.不同运营模式下电力行业的效率分析及政策效应模拟[D].

华北电力大学,2018.

[3]韩乙宁.电力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构建分析[D]. 黑龙江大学,2016.

[4]马荻. 基于新电改形势下的JL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策略研究[D].吉林

大学,2021.

[5]余漫.基于 6P 营销理论的 J 发电公司售电部门组织变革研究[D].汕

头大学,2018.

[6]张立辉,韩金山,赵洱岽.中国电力企业对电力体制改革适应性的管

理结构模型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08,16(2):165-171.

[7]武永生.电力市场营销及其客户关系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6.

[8]肖民.电力营销决策与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

学,2015.

[9]刘峰.构建发电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模式[J]. 新财经·上半月,2013,4.

[10]彭鹏程.浅谈发电企业市场营销工作[J].电力设备,2017,34.

[11]谷新波,苗利锋,张扬. 浅析电力营销管理的实施方式与创新[J].企

业经济,2018,3:467.

[12]蒲勇健,余沙,黄毅祥.中国电力市场长期产业组织架构与电价趋势

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21,29(1):158-167.

[13]何玉磊.H发电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5.

[14]杨峰.华润电力公司薪酬管理体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

[15]谢峰.论国有企业电力市场开发及营销策略[J]. 企业家天地,2012

(6):23.

014

第21页

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

韧性的影响

——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

胡时豪

新疆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摘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提升我国各地区经济韧性是保证地区经

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以长三角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抵抗力、

恢复力、进化力三个维度构建经济韧性的综合指标,探究数字金融对区域

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

的抵抗力、恢复力、进化力均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增强地区抵抗力是主要

促进途径;地区经济韧性发展水平受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

字化程度三个维度的影响,其中扩大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对其影响最大,

其次是使用深度的增加,然后是数字化程度的提高;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

韧性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中心城市影响效应大于外围城市,即行政区

划越重要的地区其影响效应越明显;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提升区域创新能

力,进而增强区域经济韧性。

关键词:数字金融;区域经济韧性;区域创新能力;异质性

DOI: 10.13770/j.cnki.issn2095-705x.2024.01.003

Impact of Digital Finance on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收稿日期:2023-05-28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产业结构升级、环境规制对区域韧性的影响——基

于新疆14地州面板数据”(XJ2022G215)

作者简介:胡时豪(1998-03-),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22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01

2024

数字经济专栏

DIGITAL ECONOMY COLUMN

HU Shihao

College of Economics,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bstract: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ouble Circulation\", enhancing the economic resilience of

various regions in China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nsur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Taking 27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mprehensive index of

economic resilience from three dimensions: resistance, resilience, and evolutionary power, and explores the impact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digital finance on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The study found that digital finance has significant promoting effects on the resistance, resilience, and evolutionary power of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and enhancing regional resistance is the main promotion path. The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development is affected by three dimensions: the coverage breadth, depth of use, and degree of digitalization of digital finance. Among them, expanding the coverage breadth of digital finance has the greatest impact on it, followed by increasing the depth of use, and then by improving the degree of digitalization. There is

regional heterogeneity in the impact of digital finance on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with the effect of central

cities being greater than that of peripheral cities, that is, the more important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is, the

more obvious its impact effect. Digital finance can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through improved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Key words: Digital Finance;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Heterogeneity

0 引言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在需求

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之下,我国经

济发展要始终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调保

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当前,我国正处在经

济增速变缓、经济恢复基础尚待持续巩固提升以及

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中美贸易摩擦以及

新冠疫情的席卷,都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

战,给正处于高质量转型升级中的中国敲响了“韧

性”的警钟,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提升经济韧性

已成为我国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

多次指出,“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

足的特点,决定经济的长期发展,在于经济韧性”。

强大的经济韧性可以使地区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

干扰,抵御外部环境的冲击,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实

现地区经济健康、稳固发展,通过调整自身发展路

径,保持原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因此,提升经济韧性水平是促进区域经济一

体化、保持中国经济竞争优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

展的关键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

素,可以为经济主体提供资金融通支持的方式和资

本,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随着数

字时代的到来,传统金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经

济高速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数字金融作为

传统金融与数字经济结合的产物,结合大数据、人

工智能、区块链、智能算法等数字技术,能够以更便

捷的服务方式为更多的经济主体提供“高效、全面、

廉价”的金融服务,有效地提高金融运行效率与服

务质量。数字金融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的互联网金

融平台,促使传统金融行业不断地进行创新,重塑

016

第23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4年第 01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DIGITAL ECONOMY COLUMN 数字经济专栏

了传统金融行业竞争格局,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实

体经济。同时,数字金融具有的交易成本低、传播

速度快、使用覆盖广等特点,可以进一步打破空间

距离,推动金融要素跨区域流动,增强区域经济联

系,提升地区经济韧性。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第

一大经济区,在数字金融发展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

报告(2021)》显示,长三角三省一市数字经济增速均

高于同期GDP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数字经济在第

三产业渗透率均高于40%。此外,现有国家数字人

民币试点城市中,其中有8个位于长三角城市群,对

长三角数字金融环境的改善起到重要的推进作

用。因此,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为研究对

象,通过实证检验,深入探究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

韧性的影响如何,以及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的

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

韧性(Resilience)一词最早出现在物理学领

域,后被 Holling(1973)[1]

引入到生态学研究框架,

指系统在受到干扰后恢复到原有状态的能力。

Martin(2013)[2]

总结研究现有文献,提出完整的区

域经济韧性概念。从四个维度出发:

1)系统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2)系统受到冲击后自我恢复的能力;

3)冲击后系统内部作出结构的调整,以使自身

能够快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为系统内经济和社

会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

4)系统的自我创造能力,在外部冲击的影响

下,区域内的经济衰退,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促使

区域内改变发展路径,由此促进区域经济的平稳快

速发展。

随着学者的深入研究以及多学科的融合,区域

经济韧性的相关研究涉及各个领域。从产业结构

的角度,张振等(2020)[3]

、武翠等(2023)[4]

认为产

业结构多样化能够提升本地区的经济韧性,但对邻

近地区的经济韧性有抑制作用,而产业结构专业化

可以提升本地区以及邻近地区的经济韧性。从社

会资本的角度,叶堂林等(2021)[5]

认为原始社会

资本对区域经济韧性的提升效果有限,随着社会资

本向着高级化形态演变的同时,促进效果逐渐增

加。从科技创新的角度,王鹏等(2022)[6]

得出科

技创新效率与经济韧性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从数字经济的角度,陈丛波等(2021)[7]

认为数字

经济通过促进创新能力增强进而提升区域经济韧

性,数字经济对增强区域经济韧性存在非线性溢出

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李晓钟等(2022)[8]

认为数

字经济可以促进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对区域经济韧

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数字经济时代下,数字科技与传统金融相融

合,在降低金融服务门槛、促进金融行业创新等方

面发挥重要作用,数字金融的发展能够拉动经济

增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现有文献关于数字

金融的相关研究多从影响效应及空间效应两种视

角出发。从影响效应的视角,贺建风等(2023)[9]

认为数字金融可以拉动高档商品消费,抑制基本

商品消费,促进消费结构优化,通过弥合数字鸿沟

扩大居民消费。王年咏等(2023)[10]

认为数字金

融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起显著促进作用,通过

子系统分析,发现覆盖广度是主要促进途径。郝

云平等(2023)[11]

认为数字金融发展的覆盖广度、

使用深度以及数字化程度均有助于提升共同富

裕。周申蓓等(2022)[12]

得出在内循环方面,数字

金融通过促进居民消费和提高信贷水平产生促进

效应,在外循环方面通过提高对外直接投资水平、

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和促进国际贸易产生促进效

应。从空间效应的视角,林哲范等(2023)[13]

得出

在东部地区数字金融发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起

抑制作用,中西部地区数字金融发展促进城市全要

素生产率,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在东中部

起直接促进作用,在西部地区起间接作用。段雯瑾

(2022)[14]

得出数字金融可以显著提升农村居民家

庭的消费规模,创造显著的消费扩容效应。姚凤阁

等(2023)[15]

认为数字金融是促进电商发展、产业

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

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就数字金融和区域经济韧

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

017

第24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01

2024

数字经济专栏

DIGITAL ECONOMY COLUMN

性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崔耕瑞(2021)[16]

得出数

字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促进作

用强弱分别为恢复力、抵抗力、转型力和适应力,通

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和引致消

费升级产生促进作用;高粼彤等(2022)[17]

得出区

域经济韧性发展水平呈现“东强西弱”的空间分布

特征,数字金融与区域经济韧性两者之间存在显著

的空间溢出效应。综合现有文献可以看出,关于数

字金融与区域经济韧性作用效果的相关研究成果

凤毛麟角,鲜有人从地级市层面探讨数字金融与区

域经济韧性的关系。鉴于此,本文选取长三角城市

群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数字金融能否增强区

域经济韧性,以区域创新能力为切入点,研究区域

创新能力作为传导机制这一路径的可行性,同时考

虑到长三角各城市数字金融发展程度存在差异,因

此本文作进一步异质性探讨,更加全面地展示数字

金融与区域经济韧性之间的关系。最终在理论与

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长三角城市群如何提升区域

经济韧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对策

与建议。

2 理论机制与假设研究

2.1 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直接影响

区域经济韧性是指一个地区的经济系统拥有

抵御外部环境冲击,调整自身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

方式,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金融发展

是经济运作的原动力,影响着经济系统的方方面

面,数字金融凭借服务范围广、交易成本低等优势,

推动金融结构变革和金融效率的提升,实现金融普

惠性,为经济韧性的增强提供可行渠道。

数字金融依靠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

型数字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

服务创新,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数字

金融通过提供多元化的场景以及多样化的服务缓

解企业融资约束,激励企业创新,增强企业应对环

境冲击的能力。一方面,市场存在较大规模的长尾

投资者群体,数字金融可以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减

少投资成本,拓宽融资的资金来源渠道,推进金融

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企业在进行更新迭代

产业技术时,会出现流动性资金不足现象,需要进

行外部融资,数字金融依托大数据可以实现不同主

体之间信息快速匹配,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保证融

资行为正常运作,促使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抵御

冲击的能力[16]

。另外,数字金融能够营造透明、公平

的金融市场环境,缓解资源错配问题,促进实体经济

发展,稳固地区经济结构,为提升地区经济韧性奠定

基础[17]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1: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有显著的正向促

进作用。

2.2 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的间接影响

数字金融通过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进而影响区

域经济韧性。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科技的蓬

勃发展,传统金融与数字科技相融合,金融更加具

有普惠性。企业想要发展就离不开创新的支持,企

业需要融资对产学研进行资金支持。在金融市场

中的投资者大多数为中小投资者,无法承担较高的

交易成本与较高的交易风险,而数字金融可以依靠

“成本低、覆盖广、速度快”等特点,提高企业资金可

得性,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保障企业创新活动的正

常进行。中小微企业也可以通过融资获得启动资

金,推动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促进城市创新能力

发展[18-19]

。一方面,企业的科技研发行为依靠创新

能力实现,创新能力能够激发企业间良性竞争,提

高企业劳动生产效率,优化工业和技术结构,改变

地区经济增长方式,使地区经济充满创造力和生命

力,增强地区在遭受冲击时快速恢复的能力[20-21]

;另

一方面,经济危机的本质就是区域结构调整以及产

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创新能力高的地区在面对风险

性冲击时,往往能够利用冲击,在内部进行经济活

动的创新,使自身经济发展跃进新的阶段,处于此

阶段的地区通常对环境变化具有更强的适应和调

整能力,增强地区抵御外部冲击和稳定经济发展的

能力[22-23]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2:数字金融通过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经

济韧性产生正向促进作用。

018

第25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4年第 01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DIGITAL ECONOMY COLUMN 数字经济专栏

3 研究设计

3.1 模型设定

本文首先分析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

响。通过熵值法对区域经济韧性以及数字金融原

始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综合指标,根据 HAUSMAN

检验结果可知,符合固定效应模型,具体回归模型

如式(1)所示:

RESjit = αj0 + αj1DFit + αj2Zit + εit (1)

式(1)中,RESjit 表示被解释变量区域经济韧性指

数,j=1、2、3,分别表示区域经济韧性的3个二级指

标(抵抗力、恢复力、进化力),DFit 表示解释变量数

字金融指数,i表示长三角27个城市,t=1,2…10,分

别表示2011-2020年各年份,Zit表示一系列控制变

量,ε it表示随机扰动项,αj0 为常数项,αj1 、αj2 为变

量的回归系数。

3.2 变量说明

被解释变量:区域经济韧性(RES)。目前对于

区域经济韧性的测度方法,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

是指标体系法,通过构建一篮子的指标去解释区域

经济韧性。第二种是核心解释变量法,利用人均

GDP、就业人数等能够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韧性的

指标,去解释区域经济韧性,区域经济韧性本身是

一个动态演化的系统性过程,单一指标难以全面地

反映其内涵特征,综合指标能够更合理地解释区域

经济韧性。本文参考齐昕等(2019)[24]

以及张振等

(2020)[3]

等现有文献中构建区域经济韧性综合指

标方法,考虑理论支撑性和数据可得性,借鉴曾冰

(2023)的研究方法,从抵抗力(RES1)、恢复力

(RES2)、进化力(RES3)三方面构建区域经济韧性

指标体系(见表1)。

核心解释变量:数字金融(DF)。本文借鉴郭峰

等(2020)[25]

的研究方法,选取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

究中心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来表示,该指数数

据来源客观、编制方法合理以及描述相对准确,受

到现有学者一致认可,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以及

数字化程度三个维度构建指标,能够更加细致地解

释影响数字金融的因素。

中介变量:区域创新能力(Iea)。本文借鉴龙建

辉(2018)[26]

的研究成果,选取区域创新能力作为中

介变量。区域创新能力由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

究中心编制,结合大数据思维与技术,在全国工商

企业注册数据库的全量企业信息基础上,从新建企

业数量、吸引外来投资、吸引风险投资、专利授权数

量以及商标注册数量5个维度,具有多维性、时效性

以及合理性,能够充分反映区域创新活力与绩效。

控制变量:为进一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本文

选取政府干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人口密度以及

交通运输水平作为控制变量。

表1 区域经济韧性指标体系

区域经

济韧性

一级指标

抵抗力

恢复力

进化力

二级指标

抵御风险能力

恢复经济能力

适应环境能力

调整结构能力

区域进化能力

科技创新能力

三级指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均GDP

城镇登记失业率

外贸依存度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

工业增加值/GDP

城镇化率

每万人专利授权数量

万人中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

科技成果、科技创新、知识产权在政府文件中出现的频次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1+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3

变量符号

+

+

-

-

+

+

+

+

+

+

+

+

权重

0.123

0.126

0.016

0.020

0.174

0.008

0.046

0.057

0.198

0.020

0.158

0.053

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

019

第26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01

2024

数字经济专栏

DIGITAL ECONOMY COLUMN

1)政府干预(Gin):当市场失灵时,适度的政府

干预可以改善市场经济,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为

地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提升区域经济韧性,但

过度的政府干预会抑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

性作用,弱化资源配置效率,不利于区域经济韧性

的提高。本文借鉴刘军等(2020)[27]

的研究成果,用

政府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与GDP之比来代表政

府干预。

2)规模以上企业数量(Equ):企业数量的增

加,可以加大企业间的竞争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整体的发展,提升地区面对冲击时的抵抗能力以及

冲击后的恢复和创新能力。本文采用陈胜利等

(2022)[20]

研究成果,用城镇层面规模以上企业数

量衡量。

3)人口密度(Pop):潜在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可

以稳住市场内需,起到经济体减震器作用,高素质

人力资源吸收外部知识与技术,可以进一步提升地

区应对外部风险能力。本文采用胡艳等(2022)[28]

研究成果,即地区常住人口与地区土地面积之比。

4)交通运输水平(Tra):交通条件越便利,商品

流通越频繁,就会导致市场活力高,激励全社会创

新潜能,进一步提升市场经济韧性。本文借鉴郝国

胜等(2023)[29]

研究成果,即人均公路货运量来表

示。其中,人口密度在实证检验中取对数处理。

3.3 变量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选取长三角城市群中27个城市作为研究

对象,分别为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

州、镇江、盐城、泰州、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

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

安庆、滁州、池州、宣城市。本文的主要数据均来源

于2011-2020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

济数据库、中国城市数据库。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如表2所示。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

变量类别

被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

控制变量

变量名称

区域经济韧性

数字金融

政府干预

规模以上企业数量

人口密度

交通运输水平

符号

RES

DF

Gin

Equ

Pop

Tra

观测数

270

270

270

270

270

270

均值

0.289 5

201.09

0.141 6

3 594.403 7

7.727 0

30.759 1

标准差

0.135 1

71.704 9

0.048 4

2 520.881

0.391 2

19.363 8

最小值

0.044 9

42.34

0.044 9

174

6.884 5

4.460 4

最大值

0.744 2

334.478 1

0.282 7

11 691

8.582 6

159.959 6

4 实证分析

4.1 基准回归结构分析

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回归结果见表 3。

其中,前四列为不加入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后四

列是加入控制变量以后的结果。表3中列(1)(5)是

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基准回归结果,无论是

否加入控制变量,基准回归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

说明数字金融能够显著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韧

性的增强。政府干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人口密

度以及交通运输水平的估计系数均在1%水平下显

著,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和交通运输水平的回归

系数显著为正,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企业间竞争

加剧,为了追求利益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带动地

区经济质量的提升,而交通设施的完善有利于地区

间联系更加密切,推动物流业、旅游业等服务业发

展,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增强地区经济韧性。政府

干预回归估计系数为负,可能的原因是政府过度地

干预市场,扭曲市场经济,抑制了市场的有效建设,

不利于经济韧性的提升。人口密度的估计系数为

负值,可能的原因是人口聚集虽然会有利于市场的

扩张,增加区域内部社会资本,提升区域发展潜能,

在扩张过程中会导致资源的流出,削弱周边区域的

经济发展,抑制经济韧性的增长。表 3 第(6)(7)

(8)列分别为在加入控制变量后数字金融对区域经

济韧性子系统的回归结果,回归系数均在 1%水平

020

第27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4年第 01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DIGITAL ECONOMY COLUMN 数字经济专栏

下显著为正,说明数字金融能显著增强地区应对外

部冲击时的抵抗力、冲击时稳定自身经济发展的恢

复力以及冲击后实现新经济增长的进化力。对比

回归系数可知,数字金融对经济韧性的抵抗力促进

作用最大,其次是恢复力,最后是进化力。综上所

述,数字金融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韧性有正向促进

作用,结果验证了假设H1。

4.2 稳健性检验

1)工具变量法。考虑到可能存在遗漏变量产

生内生性问题,本文参考崔耕瑞(2021)[16]

研究结

果,选取地级市互联网普及率(Int)为工具变量,运

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重新估计。表4列

(1)是第一阶段的回归结果,互联网普及率(Int)的

回归系数(76.61)显著为正,说明互联网普及率对

提升数字金融发展水平有正向作用,满足工具变量

的选择标准。列(2)中数字金融(DF)的估计系数在

1%水平下显著为正,wald检验值也在1%的水平下

显著,说明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起显著促进作

用,与基准回归结论一致,表明本文获得的实证结

果是较稳健的。

表4 工具变量法回归结果

Int

DF

_cons

Year

控制变量

LM

Wald检验值

N

R2

(1)

DF

76.610***

(5.614)

12.073

(12.971)

Yes

Yes

270

0.987

(2)

RES

0.006***

(0.000)

0.007

(0.091)

Yes

Yes

59.780***

186.240***

270

0.852

2)增加控制变量。本文借鉴高粼彤等(2022)[17]

研究结果,提高控制变量信息化水平(Inf)、区域经

济密度(Red)。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经济,致力

于塑造先进的生产力,有效地促进创新能力以及提

高配置资源效率,保证经济发展质量,增强经济系

统抵御环境冲击的能力。较高的经济密度对地区

经济增长以及物质生活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经

济的持续、高质量增长会增强地区应对不确定因素

表3 时间固定效应回归结果

DF

Gin

Equ

Pop

Tra

_cons

Year

N

R2

(1)

RES

0.007***

(0.000)

-0.208***

(0.020)

Yes

270

0.794

(2)

RES1

0.007***

(0.000)

-0.268***

(0.020)

Yes

270

0.850

(3)

RES2

0.006***

(0.000)

-0.153***

(0.022)

Yes

270

0.751

(4)

RES3

0.006***

(0.000)

-0.205***

(0.026)

Yes

270

0.629

(5)

RES

0.004***

(0.000)

-0.302***

(0.090)

0.000***

(0.000)

-0.032***

(0.009)

0.001***

(0.000)

0.158**

(0.080)

Yes

270

0.869

(6)

RES1

0.005***

(0.000)

-0.537***

(0.093)

0.000***

(0.000)

-0.047***

(0.011)

0.001***

(0.000)

0.234***

(0.088)

Yes

270

0.888

(7)

RES2

0.005***

(0.000)

0.127

(0.079)

0.000***

(0.000)

-0.030***

(0.010)

0.000*

(0.000)

0.079

(0.083)

Yes

270

0.799

(8)

RES3

0.003***

(0.000)

-0.430***

(0.137)

0.000***

(0.000)

-0.025**

(0.012)

0.001***

(0.000)

0.159

(0.116)

Yes

270

0.771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估计的稳健标准误,由于篇幅原因,以下控制变量均不报告,下同

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

021

第28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01

2024

数字经济专栏

DIGITAL ECONOMY COLUMN

冲击的能力,是经济韧性最直观的体现。表5是增

加控制变量之后的时间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

其中,列(1)DF 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与未增加控

制变量时的估计结果相一致,说明数字金融可以显

著增强区域经济韧性。列(2)(3)(4)分别是区域经

济韧性的抵抗力、恢复力、进化力三个子维度,DF的

估计系数全部显著为正,数值大小依次递减,说明

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的抵抗力影响效果最为

显著,其次是恢复力,再是进化力,与上文子维度回

归结果保持一致,说明本文获得的实证结果是较为

稳健的。

3)Tobit模型。为进一步检验本文实证结果的

稳健性,本文借鉴梁榜等(2019)[30]

的研究方法,采用

Tobit模型重新进行回归分析。表6是Tobit模型回

归结果,无论是区域经济韧性,或是区域经济韧性的

抵抗力、恢复力、进化力,数字金融的回归估计系数

均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子维度回归系数大小依次

递减,说明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的抵抗力影响

最大,其次是恢复力,最后是进化力,与上文结论一

致,进一步说明本文的实证结果是较稳健的。

表5 稳健性检验——增加控制变量估计结果

DF

Gin

Equ

Pop

Tra

Inf

Red

_cons

Year

N

R2

(1)

RES

0.003***

(0.000)

-0.016

(0.084)

0.000***

(0.000)

-0.038***

(0.007)

0.000***

(0.000)

-1.611**

(0.751)

0.048***

(0.006)

-0.540***

(0.122)

Yes

270

0.923

(2)

RES1

0.004 2***

(0.000)

-0.190**

(0.090)

0.000***

(0.000)

-0.053***

(0.008)

0.000**

(0.000)

-1.854*

(0.957)

0.060***

(0.007)

-0.632***

(0.135)

Yes

270

0.936

(3)

RES2

0.004 1***

(0.000)

0.435***

(0.084)

0.000***

(0.000)

-0.035***

(0.008)

0.000

(0.000)

-1.747***

(0.603)

0.052***

(0.006)

-0.668***

(0.125)

Yes

270

0.868

(4)

RES3

0.002***

(0.000)

-0.199

(0.141)

0.000***

(0.000)

-0.029**

(0.011)

0.000***

(0.000)

-1.359*

(0.812)

0.038***

(0.009)

-0.393**

(0.188)

Yes

270

0.806

表6 稳健性检验——Tobit模型估计结果

DF

_cons

Year

控制变量

N

Pseudo R2

(1)

RES

0.004***

(0.001)

0.158

(0.177)

Yes

Yes

270

-1.769 8

(2)

RES1

0.005 3***

(0.001)

0.234

(0.212)

Yes

Yes

270

-3.383 3

(3)

RES2

0.005 2***

(0.001)

0.079

(0.193)

Yes

Yes

270

-1.263 4

(4)

RES3

0.003***

(0.001)

0.159

(0.199)

Yes

Yes

270

-1.260 4

022

第29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4年第 01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DIGITAL ECONOMY COLUMN 数字经济专栏

4.3 异质性分析

本文借鉴崔耕瑞(2021)[16]

、李晓钟等(2022)[8]

的研究方法,利用式(1)探究数字金融不同维度对

区域经济韧性影响的异质性以及数字金融对不同

地区的区域经济韧性影响的异质性。异质性检验

结果见表7。

1)结构异质性

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受到覆盖广度、使用深度以

及数字化程度三方面的影响,从这三个维度探究数

字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构异质性检验结

果见表7。其中,列(1)(2)(3)分别代表覆盖广度、

使用深度以及数字化程度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固定

效应回归结果,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均在 1%水平

下显著为正,说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以及数字化

程度均对区域经济韧性产生正向促进影响。覆盖

广度的估计系数(0.003)大于使用深度的估计系数

(0.002)以及数字化程度的估计系数(0.001),说明

表7 异质性检验结果

DF

_cons

Year

控制变量

N

R2

(1)覆盖广度

RES

0.003***

(0.000)

0.094

(0.082)

Yes

Yes

270

0.871

(2)使用深度

RES

0.002***

(0.000)

0.343***

(0.091)

Yes

Yes

270

0.811

(3)数字化程度

RES

0.001***

(0.000)

0.580***

(0.102)

Yes

Yes

270

0.773

(4)中心城市

RES

0.004**

(0.002)

0.959***

(0.332)

Yes

Yes

40

0.928

(5)外围城市

RES

0.003***

(0.000)

0.195**

(0.095)

Yes

Yes

230

0.882

覆盖广度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最大,其次是

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最小。

2)区域异质性

本文根据行政区划将样本划分为中心城市和

外围城市两个子样本,以直辖市、省会城市为中心

城市,其余城市为外围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通

常代表着更重要的行政区位,相比其余城市,在政

策导向上具有一定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心

城市往往能够实现更大的经济规模、吸引更多的科

技创新人才以及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与外围城市

的差距会不断扩大。表8为区域异质性检验结果,

列(1)(2)中 DF的回归系数均在 1%水平下显著为

正,中心城市回归系数(0.004)大于外围城市回归

系数(0.003),说明数字金融对中心城市的区域经

济韧性促进效果更显著。

4.4 进一步分析:中介效应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究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是

否存在中介效应,本文结合逐步回归法构建中介模

型,具体模型如下:

Ieait = βj0 + βj1DFit + βj2Zit + εit (2)

RESit = γj0 + γj1DFit + γj2 ln Ieajit + γj3Zit + εit (3)

上式中,Ieait 表示中介变量区域创新能力,其余变

量含义与式(1)相同。式(2)中 βj0 为常数项,βj1 、

βj2 为各变量的系数。式(3)中 γj0 为常数项,γj1 、

γj2 为各变量的系数。

为验证假设H2,即数字金融通过提升区域创新

能力对区域经济韧性产生正向促进影响,本文对式

(2)(3)进行中介模型检验,估计结果见表8。列(1)

中,在控制时间固定效应、加入控制变量之后,DF的

估计系数为 0.004,在 1%水平下显著,说明数字金

融对区域经济韧性有促进作用。列(2)中 DF 的估

计系数显著为正,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通过提升

地区数字金融水平能够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增

强。列(3)中DF和lnLea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001、

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

023

第30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01

2024

数字经济专栏

DIGITAL ECONOMY COLUMN

0.334,均在 1%水平下显著,其中列(3)DF 的估计

系数小于列(1)的估计系数,说明区域创新能力符

合中介变量的选取标准。Sobel 检验结果 Z 值为

1.817,P值显著,进一步说明数字金融可以通过提

升区域创新能力来增强区域经济韧性,实证结果验

证了假设H2。

表8 中介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DF

lnLea

_cons

Year

控制变量

N

R2

Sobel检验

(1)

RES

0.004***

(0.000)

0. 158**

(0.080)

Yes

Yes

270

0.869

——

(2)

lnLea

0.000***

(0.002)

4.347***

(0.037)

Yes

Yes

270

0.012

1.817 ***

(3)

RES

0. 001***

(0.000)

0. 334***

(0.026)

-1.336***

(0.113)

Yes

Yes

270

0.604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文利用2011-2020年长三角地区27个城市

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区域经济韧性发展水平综合

指数和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运用时间固定

效应模型与中介模型,探究数字金融对长三角城市

群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

1)在基准回归分析中,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韧

性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能够提升地区经济的抵

抗力、恢复力与进化力,对抵抗力的促进效果最佳,

其次是恢复力,最后是进化力。

2)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结构异

质性,扩大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对增强区域经济韧

性的正向作用要略高于增加其使用深度带来的促进

作用、提升其数字化程度的正向促进作用最低。

3)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区域

异质性,中心城市的促进效果要高于外围城市,即

行政区划越重要的地区促进效果越明显。

4)在中介效应分析中,数字金融可以通过提升

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区域经济韧性。

5.2 对策与建议

1)加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地区经济

应对风险能力。继续推进数字金融与区块链、大数

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相融合,以实体经济为依

托,推动新型数字金融融合发展。加强政府监管机

制,避免企业恶性竞争及数据垄断行为产生,打造

透明化、公平性的金融市场环境。保护长尾金融投

资者群体的利益,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实现银企之

间融资信息互通,保持金融市场发展活力,增强地

区经济抵御外部环境冲击的能力。

2)针对数字金融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制定差

异化政策。对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以及

数字化程度发展要因地制宜,对数字化程度发展较

弱的地区,应当大力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金

融与科技相结合,打造多元化的金融场景和服务平

台,充分发挥金融网络效应。对数字金融发展整体

水平程度较弱的地区,要实施扶持政策,增加引入高

技术人才的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创新行为,加强数字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缩小数字金融发展差距。

3)推动数字金融创新能力发展,进一步增强地

区经济韧性。要重视科技人才在数字金融发展中

的重要性,鼓励企业创新行为,建设创新型金融数

据平台,扩大数字金融产品的数量种类,推动金融

服务结构性调整,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更好地服务

实体经济和人民生活,实现地区经济稳定、健康发

展,提升地区经济韧性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Holling C S.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J].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1973,4(1):1-23.

[2]Martin R,Sunley P.On the No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Conceptualisation and Explanation [J].Papers i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PEEG),2013,15(1):1-42.

[3]张振,赵儒煜,杨守云.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溢出

效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5):37-46.

[4]武翠,谭清美.产业相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来自创新

生态系统共生性的解释[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40(6):69-79.

024

第31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4年第 01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DIGITAL ECONOMY COLUMN 数字经济专栏

[5]叶堂林,李国梁,梁新若.社会资本能有效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吗?——

来自我国东部三大城市群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21,466

(5):84-94.

[6]王鹏,钟誉华,颜悦.科技创新效率与区域经济韧性交互分析——基于

珠三角地区的实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39(8):48-58.

[7]陈丛波,叶阿忠.数字经济、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韧性[J].统计与决策,

2021,37(17):10-15.

[8]李晓钟,吴文皓,顾国达.数字经济发展能否提升区域经济韧性?——

基于中介效应、门槛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2(12):21-39.

[9]贺建风,吴慧.数字金融、数字鸿沟与居民消费[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45(3):43-55.

[10]王年咏,张珂,张目.数字金融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与

机制检验[J].统计与决策,2023,39(5):125-130.

[11]郝云平,张兵.数字金融发展的共同富裕效应研究——基于281个地

级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问题探索,2023,488(3):41-55.

[12]周申蓓,张媛媛,张应允.数字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的影响路径:基于

“双循环”视域[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24):31-37.

[13]朴哲范,陈写,段琳琳.数字金融对区域结构性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

效应——基于我国237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浙江社会科学,2023,

319(3):15-25+156.

[14]段雯瑾.数字金融对农村消费的扩容效应及异质性分析[J].商业经

济研究,2022,859(24):57-60.

[15]姚凤阁,梁珈源.数字金融、电商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协同发展的时

空演化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3,861(2):172-176.

[16]崔耕瑞.数字金融能否提升中国经济韧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1,43(12):29-41.

[17]高粼彤,孟霏,田启波.中国经济韧性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数字金融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22,481(8):57-74.

[18]杜念宇,赵建.数字金融能促进创新创业吗?——来自280个地级市

的证据[J].新金融,2023,410(3):50-56.

[19]谢绚丽,沈艳,张皓星,等.数字金融能促进创业吗?——来自中国的证

据[J].经济学(季刊),2018,17(4):1557-1580.

[20]陈胜利,王东.数字经济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J].工业

技术经济,2022,41(6):26-34.

[21]杜志威,金利霞,刘秋华.产业多样化、创新与经济韧性——基于后危

机时期珠三角的实证[J].热带地理,2019,39(2):170-179.

[22]苏任刚,赵湘莲.制造业发展、创业活力与城市经济韧性[J].财经科

学,2020,390(9):79-92.

[23]郭将,许泽庆.产业相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地区创

新水平的门槛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13):39-47.

[24]齐昕,张景帅,徐维祥.浙江省县域经济韧性发展评价研究[J].浙江社

会科学,2019,273(5):40-46+156.

[25]郭峰,王靖一,王芳,等.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编制与空间

特征[J].经济学(季刊),2020,19(4):1401-1418.

[26]龙建辉.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增长路径及其共生机理实证研究[J].软

科学,2018,32(3):67-71.

[27]刘军,杨渊鋆,张三峰.中国数字经济测度与驱动因素研究[J].上海经

济研究,2020(6):81-96.

[28]胡艳,陈雨琪,李彦.数字经济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

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1):143-154+

175-176.

[29]赫国胜,燕佳妮.数字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基于空间计

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23,488(3):97-110.

[30]梁榜,张建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激励创新吗?——来自中国城市

和中小企业的证据[J].当代经济科学,2019,41(5):74-86.

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

025

第32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01

2024

数字经济专栏

DIGITAL ECONOMY COLUMN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

及驱动分析

——基于互联互通视角

陆 畅

新疆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摘要:紧扣新时代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和基本原则,基于2011-2020年“一带一路”39个国家的面板数据构

建并测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基尼系数分析其差异,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识别

其驱动因素。研究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异质性特征明显,互联互通程度

不高,但总体呈上升态势,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总体呈扩大趋

势,制度保障和创新环境差距始终不大,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差距的扩大是其主要原因;制度保障与创新环境

对数字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次之,数字技术创新能力位居第三且对数字经济发展

水平的影响存在滞后性,数字经济外向竞争力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关键词:“一带一路”;数字经济;互联互通;高质量发展;滞后性

DOI: 10.13770/j.cnki.issn2095-705x.2024.01.004

Analysis on Development and Driving Forces of Digital

Economy in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Based on Perspective of Interconnection and interoperability

LU Chang

School of Economics,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d calculates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digital economy based on the panel

收稿日期:2023-07-0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数字贸易合作模式与建设路径研究”(21XGJ004)

作者简介:陆畅(1997-1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026

第33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4年第 01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DIGITAL ECONOMY COLUMN 数字经济专栏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一带一路”高质

量发展。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

和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主张以

互联互通为着力点,助力共享共赢的发展。2017年

5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

论坛发表《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演讲时正式

提出“建设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并以此指导“数

字丝路”的发展。2019 年 4 月,在第二届“一带一

路”国际高峰论坛中习近平主席指出“共建‘一带一

路’,关键是互联互通”,要通过构建全球互联互通

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各国可深化智能制造、数

字经济等前沿领域合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可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问题是

“一带一路”全方位互联互通建设的有益补充[1]

,推

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是新时代背

景下“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必

要条件。如今,数字经济已成为影响国际竞争力的

核心力量,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

,世界经

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但“一带一路”沿线国

家数字化水平差异仍然较大,影响因素各异[3]

,助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对于“一带一

路”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那么,在当今时代背景

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究竟如

何?有何演变趋势?受哪些因素影响?弄清这些

问题,对于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

水平,推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

“数字经济”这一概念最早由 Tapscott[4] 在

The Digital Economy: promise and peril in the

Age of Networked Intelligence一书中提出并对其

各方面的情况作出了详细描述。美国商务部[5]

发布

The Emerging Digital Economy从政府的角度判断

数字经济的到来,“数字经济”开始广为人知。当

前,学术界主要围绕数字经济的理论内涵、驱动因

素和综合测度等角度展开研究:

1)关于数字经济的理论内涵。数字经济理论内

涵至今未有统一界定,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不同。

早期关注点从侧重电子商务及市场化应用[6-7]

到如今

data of 39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from 2011 to 2020, The Gini coefficient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and the drivers were identified using the fixed-effect panel model and the two-stage least square

metho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digital economy development of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is low, with obvious heterogeneity and low connectivity, but the overall trend is rising, and digit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the main reason; The overall difference i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digital economy is showing an expanding trend, with little difference between institutional guarantees and innovation environment. The widening gap in digit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bility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Th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and innovation environment have the greatest promoting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follow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infrastructure.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of digital technology

ranks third and its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digital economy lags behind. The degree of impact on

the outward competitiveness of the digital economy is relatively small.

Key words: \" The Belt and Road\"; Digital Economy; Interconnection and interoperability;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Hysteresis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及驱动分析——基于互联互通视角

027

第34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01

2024

数字经济专栏

DIGITAL ECONOMY COLUMN

注重数字技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研究大致经历了

信息经济、互联网经济和新经济 3 个阶段[2-8]。

Bukht and Heeks[9]

将数字经济划分成三层,核心

层、狭义层以及广义层。中国信通院[10]

从数字产业

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与数字价值化“四化”

的角度阐释数字经济的内涵。陈晓红等[2]

认为数字

经济是以数字化信息为资源,互联网平台为载体,

数字技术创新驱动为牵引的一系列呈现新业态的

经济活动。

2)关于数字经济的动力因素。李晓钟和毛芳

婷[3]

认为政府行为、劳动者受教育水平的提高、ICT

基础设施的运用是导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动力因素。聂昌腾和张帆[11]

认为道路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外商投资水平和经

济外向程度是重要驱动因素。

3)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数字经济的

理论内涵没有统一的定义,研究角度、覆盖时空范

围存在差异。柏培文和张云[12]

从数字产业、数字用

户、数字创新和数字平台四个层面的活跃度构建评

价体系,利用算数平均法合成综合指标。盛斌和刘

宇英[13]

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治理和数字产业三个

层面构建评价体系,结合基于层次分析的变异系数

法,测算中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李晓

钟和毛芳婷[3]

基于ICT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产业

应用和创新竞争力四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利用信

息熵和聚类分析法测度和评价“一带一路”沿线国

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

综上,已有文献为本文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和借鉴,但仍然存有待完善的问题:

1)指标体系设计上,因数字经济的概念内涵没

有统一定义,研究的时间和区域各不相同,多集中

在国内,不一定完全符合现阶段“一带一路”沿线国

家数字经济发展状况,基于数据的可得性,紧密围

绕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和基本原则进行指标体系的

设计。

2)研究方法上,多数文献忽略了数字“一带一

路”互联互通的建设,没有考虑区域间特征,需结合

基尼系数对数字经济区域间差异和联系进行进一

步分析。

3)研究单元上,大部分文献对“一带一路”沿线

国家数字经济的研究没有进行区域划分,罕见基于

更好反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互联互通

的六大区域视角的研究。

4)驱动因素上,现有研究多从理论上定性分析

数字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鲜有通过实证模型分析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驱动因素。紧

扣新时代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和基本原则,基于

2011-2020年“一带一路”39个国家的面板数据

构建,测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基尼系数分析

差异,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

识别驱动因素,以期为数字“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

设和高质量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2 测度方法、实证模型和数据来源

2.1 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

2.1.1 指标体系

2021 年 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

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出:“不断

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

攻关,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数字经济发展,

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

作。[14]

”次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

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数字经济发展的四项基本

原则:“坚持创新引领、融合发展,坚持应用牵引、数

据赋能,坚持公平竞争、安全有序,坚持系统推进、协

同高效。[15]

”为使测度结果更贴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

的内涵,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1,3,16-17]

,紧密围绕

新时代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和基本原则,构建包含数

字基础设施、制度保障与创新环境、数字技术创新

能力以及数字经济外向竞争力四大一级子系统的

评价体系。遵循代表性、相关性、全面性以及数据

可获得性原则构建二级指标(见表1)。

2.1.2 测度方法

选用熵权—TOPSIS 二元综合评价法对“一带

一路”沿线39个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

028

第35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4年第 01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DIGITAL ECONOMY COLUMN 数字经济专栏

该方法是熵权法和 TOPSIS 法的结合,降低指标赋

权主观因素干扰的同时具有计算简单、结果合理的

优势,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数据标准化处理。采用极差法对“一

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中各

指标 xij 作标准化处理,消除指标因量纲和数量级

不一致给数据分析造成的干扰:

yij =

ì

í

î

ï

ï

ï

ï

xij - min(xij)

max(xij)- min(xij)

,xij为正向指标

max(xij)- xij

max(xij)- min(xij)

,xij为负向指标

(1)

其中,i(i = 1,2,…,n) 表示国家,j(j = 1,2,…,m)

表示测度指标;xij 和 yij 分别表示原始和标准化后

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值,max(xij) 和

min(xij) 分别表示 xij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经过标准

化处理,所有的指标值都在 [0,1] 范围内。

第二步,计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

中各测度指标 yij 的信息熵 ej :

ej = ln 1

n∑i = 1

n é

ë

ê ù

û ( ú yij/∑i = 1

n

yij)ln(yij/∑i = 1

n

yij) (2)

第三步,计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

中各测度指标 yij 的权重 wj :

wj =(1 - ej)/∑

j = 1

m

(1 - ej) (3)

第四步,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

中测度指标的加权矩阵 A :

A =(aij)n × m (4)

其中,aij = wj × yij

第五步,根据加权矩阵 A 确定最优方案 Q+

j 与

最劣方案 Qj ,构成正负理想值:

Q+

j =(max ai1,max ai2,…,max aim) (5)

Qj =(min ai1,min ai2,…,min aim) (6)

第六步,计算各测度对象与最优方案 Q+

j 及最

劣方案 Qj 的欧式距离 D+

j 和 Dj :

Di

+ = ∑

j = 1

m

(Qj

+ - aij)

2 (7)

Di

- = ∑

j = 1

m

(Qj

- - aij)

2 (8)

第七步,计算各测度对象与理想方案之间的接

近程度 Ci :

Ci = Di

-

Di

+ + Di

- (9)

Ci 即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

平得分,介于 0~1 之间,该值越大表明数字经济发

展水平越高。

为便于参考,得到数字经济的水平后,借鉴相

关研究的分区方法[18]

,参考徐维祥等[19]

的划分标

准,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类型划分为先行区、追

赶区和滞后区三个等级(见表2)。

表1 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标体系

目标层

数字经济发展水平

一级指标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制度保障与创新环境

数字技术创新能力

数字经济外向竞争力

二级指标

固定宽带覆盖率

移动电话覆盖率

移动宽带覆盖率

安全互联网服务器覆盖率

互联网覆盖率

知识产权保护度

政府采购先进技术产品

最新技术可用度

风险资本可用度

高等教育入学率

每万人ICT有关专利申请数量

高科技产品出口占比

ICT产品出口占比

指标说明

每百人固定宽带订阅量

每百人移动电话订阅量

每百人移动宽带订阅量

每百万人安全互联网服务器量

每百人互联网用户量

知识产权受保护程度指数

政府采购先进技术产品指数

技术转化与有效利用度

创新环境适宜度

数字创新专业化人才充裕度

数字创新产出水平

高科技产品出口/制成品出口

ICT产品出口/制成品出口总量

指标性质

+

+

+

+

+

+

+

+

+

+

+

+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及驱动分析——基于互联互通视角

029

第36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01

2024

数字经济专栏

DIGITAL ECONOMY COLUMN

表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等级划分标准

发展水平区间

发展水平等级

[0,0.2)

滞后区

[0.2,0.4)

追赶区

[0.4,0.6)

先行区

2.2 实证模型

2.2.1 基尼系数

采用基尼系数衡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

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程度,具体为[20]

G =

2 × ∑i = 1

n

i × xi

n2 × cx

- n + 1

n

(10)

其中,G 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

的基尼系数,n 为研究区域内的国家数量,xi 为“一

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cx 为数字

经济发展水平的平均值,按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

大小排序。

2.2.2 面板数据模型

在测度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从数字基础设

施建设、制度保障与创新环境、数字技术创新能力

和数字经济外向竞争力四个子系统分析“一带一

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基于

2011-2020年六大区域面板数据,构建如下的面板

数据模型[21]

ln DEit = α0 + α1 ln JCSSit + α2 ln ZDHJit +

α3 lnCXNLit + α4 ln JZLit + vit

(t = 1,…,T; i = 1,…,N) (11)

其中,ln DEit 为 i 区域在 t 期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

指数的对数;ln JCSSit 表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指数

的对数;ln ZDHJit 表示制度保障与创新环境指数的

对数;lnCXNLit 表示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指数的对

数;ln JZLit 表示数字经济外向竞争力的对数;vit 为

独立同分布的经典误差项。

考虑到,一方面,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创新

环境更好,更有利于技术创新,基准模型可能存在

反向因果问题,导致估计系数有偏;另一方面,创新

能力对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可能存在滞后

性[22]

。因此,本文选用滞后一期的数字技术创新能

力作为工具变量,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进一

步的实证分析。

表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样本

区域

东亚与东盟

中亚

南亚

独联体

西亚

中东欧

主要国家

中国、蒙古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文莱、菲律宾、新加坡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乌克兰、格鲁吉亚、俄罗斯、阿塞拜疆、摩尔多瓦、亚美尼亚

巴林、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塞浦路斯、约旦、埃及、伊朗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匈牙利、立陶宛、克罗地亚、波兰、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

2.2.3 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

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研究对象,根据上述

指标数据的可靠性和可得性,删除指标数据缺失严

重的国家,最终选取2011-2020年包括中国在内的

39个国家的相关数据,覆盖六大区域,每一区域均

有代表性国家样本,未遗漏“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

地区。其中,中国的统计数据未包含港澳台三个地

区。数据主要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世界经济论坛

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和《全球信息技术报告》、国际

电信联盟等(见表3)。

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3.1 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序特征分析

3.1.1 整体水平分析

整体来看,2011-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得分介于 0.121 和 0.571 之间,

远小于1,表明大部分国家处于数字化转型起步阶

段,整体先小幅波动中略有提升(2011-2013 年),

再大体直线缓慢稳步增长(2013-2016年),最后以

030

第37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4年第 01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DIGITAL ECONOMY COLUMN 数字经济专栏

较快速度趋势上升(2016-2020 年)(图 1)。2013

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以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建“丝绸

之路经济带”,这一阶段为共建“一带一路”初始形

成期,陆续有国家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展开

项目合作,形成“局部实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数字经济缓慢平稳增长,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平均

值由 0.061 3 上升至 0.072。2016 年首届“一带一

路”高峰论坛召开,中国与更多的国家展开“一带一

路”合作,有关数字经济政策的沟通不断深入,这一

阶段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构建期,数字经济发

展水平以相对较快的速度提升,平均值为 0.102。

2016年以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高可反映另

一个事实(图1),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基础

设施建设是导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原

因,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

是“一带一路”合作的核心。

图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及四大子系统水平变化趋势

3.1.2 分区域水平分析

东亚和东盟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值最高,

为0.144,上升态势明显,说明自共建“一带一路”倡

议实施以来,该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步显著,

数字经济方面互联互通日益紧密,形成了良好的数

字经济发展格局。东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

地区,近年来智慧城市正成为中国和东盟展开合作

的关键领域,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周浩黎表示,发

展数字经济和电子商务是促进印度尼西亚经济发

展的重要增长点,这方面与中国相关,希望在这方

面继续加强与中国合作。

中东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值位列第二,为

0.093,中 东 欧 数 字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总 体 先 升

(2011-2012年)、再降(2012-2013年)、后持续上升

(2013-2020 年)的斜“N”形变化趋势(图 2),说明

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中国

与中东欧一些国家陆续展开数字经济合作,对中东

欧的数字经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西亚、中亚、独联体和南亚的数字经济发展水

平分别排第3、4、5、6位,均值分别为0.073、0.051、

0.046和0.028,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虽总体上均呈现

上升态势,但幅度不明显。这些区域的国家虽与中

国展开“一带一路”项目合作,但鲜有涉及数字“一

带一路”建设。

3.1.3 相对差距分析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基

尼系数经历小幅度的反复升降变动(图3),但总体

上升态势明显,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

发展水平的差异态势总体呈扩大趋势。

数字经济外向竞争力和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是

基尼系数均值最高的两个子系统,分别为0.583和

0.579,始终处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线上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及驱动分析——基于互联互通视角

031

第38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01

2024

数字经济专栏

DIGITAL ECONOMY COLUMN

数字经济外向竞争力差距小幅波动中总体保持不

变,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差距在2011-2018年逐年攀

升,2018-2020 年小幅度下降,与数字经济发展水

平差距变动过程大体一致(图 3)。可初步判断,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外向竞争力和数字

技术创新能力差距是导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的主要原因,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差距的扩大是造成

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制度保障与创新环境是基尼系数均值最低的

子系统,为 0.205,2012 年以后呈下降趋势(图 3),

始终位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线下方,即“一带

一路”沿线国家制度保障与创新环境的差距始终不

大。研究对象主要为发展中国家,受益于“一带一

路”建设,全球化水平不断提高,制度保障与创新环

境水平差距逐渐缩小。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基尼系数平均值位列第三,

为0.355,先总体下降(2011-2015年)、后总体上升

(2015-2020年)的“U”形变化态势(图3),2017年

以前位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线下方,此后超过

差异线,成为拉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部分原

因。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

域,是合作的核心,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入的时

间不同,参与数字“一带一路”的国家存在局部性,致

使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异有扩大的态势。

图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六大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变化趋势

图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及四大子系统基尼系数变化趋势

032

第39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4年第 01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DIGITAL ECONOMY COLUMN 数字经济专栏

3.2 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时

空分异特征明显(见表4)。2011年,数字经济发展

水平均不高,除中国处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追赶

区,各国均处于滞后区。2011-2020 年,各国的数

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现增长的态势,其中,中国、新

加坡、爱沙尼亚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年增长率达到

表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变化

国家

中国

新加坡

马来西亚

菲律宾

匈牙利

爱沙尼亚

以色列

捷克

塞浦路斯

斯洛伐克

泰国

巴林

立陶宛

越南

拉脱维亚

波兰

哈萨克斯坦

沙特阿拉伯

文莱

克罗地亚

俄罗斯

保加利亚

印度尼西亚

乌克兰

阿塞拜疆

印度

约旦

斯里兰卡

阿尔巴尼亚

摩尔多瓦

蒙古国

亚美尼亚

埃及

伊朗

巴基斯坦

格鲁吉亚

吉尔吉斯斯坦

孟加拉国

尼泊尔

分数

2011

0.242 4

0.136 4

0.127 1

0.112 6

0.094 5

0.079 1

0.078 4

0.078 2

0.073 0

0.070 7

0.070 6

0.058 8

0.056 8

0.056 4

0.054 4

0.053 7

0.052 4

0.052 3

0.047 6

0.047 2

0.045 5

0.043 7

0.039 8

0.035 6

0.034 0

0.033 3

0.032 3

0.030 1

0.030 1

0.029 5

0.029 2

0.027 4

0.025 5

0.025 3

0.025 1

0.024 9

0.018 4

0.015 6

0.012 6

2020

0.503 6

0.409 3

0.146 5

0.202 7

0.151 9

0.299 7

0.106 0

0.258 7

0.125 0

0.127 9

0.082 9

0.064 7

0.189 7

0.139 4

0.194 5

0.125 1

0.073 1

0.072 2

0.085 0

0.106 0

0.084 5

0.191 3

0.052 5

0.067 7

0.061 2

0.052 5

0.049 9

0.037 6

0.049 1

0.053 8

0.069 4

0.051 2

0.044 7

0.049 8

0.039 0

0.056 9

0.052 2

0.028 3

0.031 6

年均增长率(%)

2.61

2.73

0.19

0.90

0.57

2.21

0.28

1.81

0.52

0.57

0.12

0.06

1.33

0.83

1.40

0.71

0.21

0.20

0.37

0.59

0.39

1.48

0.13

0.32

0.27

0.19

0.18

0.08

0.19

0.24

0.40

0.24

0.19

0.25

0.14

0.32

0.34

0.13

0.19

排名

20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2020

1

2

10

5

9

3

16

4

14

12

19

24

8

11

6

13

20

21

17

15

18

7

28

23

25

29

32

37

34

27

22

31

35

33

36

26

30

39

38

排名变化

0

0

-7

-1

-4

+3

-9

+4

-5

-2

-8

-12

+5

+3

+9

+3

-3

-3

+2

+5

+3

+15

-5

+1

0

-3

-5

-9

-5

+3

+9

+1

-2

+1

-1

+10

+7

-1

+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及驱动分析——基于互联互通视角

033

第40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01

2024

数字经济专栏

DIGITAL ECONOMY COLUMN

了2%以上,中国和新加坡由追赶区过渡到先行区,

地位稳固。新加坡的数字经济发展主要得益于政

府的积极介入和政策引导,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

力支撑,是寻求数字经济变革最具前瞻性的国家之

一。中国政府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积

极推动包括5G基站、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城市

轨道交通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在人才培养、

研发投入等方面积极作出调整,为数字经济发展水

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爱沙尼亚、捷克共和国、菲

律宾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经过十年过渡到追赶区,

得分介于0.2至0.4之间。“一带一路”其他国家的数

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处于滞后区,最低仅约为 0.03,

这些国家在世界上整体发展程度不高,政府在政策

引导、研发投入、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明

显不足。综合来看,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多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在数字基础设施建

设、人才培养和政策引导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数

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多为经济发展水平较

低的国家,在政策扶持、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

方面存在劣势。

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驱

动因素实证分析

4.1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为避免发生虚假回归现象,先对2011-2020年

的面板数据进行同质和异质的面板单位根检验,以

确保所用数据符合平稳性要求。结果由表5所示,

表5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

ln DE

ln JCSS

ln ZDHJ

ln CXNL

ln JZL

同质面板单位根检验

LLC检验

-1.443*

[I]

-6.458***

[I]

-5.741***

[N]

-4.953***

[I]

-8.886***

[I]

HT检验

-2.858***

[I]

-1.976**

[N]

-9.954***

[I]

-2.839***

[I]

-7.239***

[I]

Breitung检验

-9.887***

[N]

-12.898***

[N]

-4.663***

[N]

-3.329***

[N]

-1.344*

[N]

异质面板单位根检验

费雪检验式

127.162***

[I]

137.582***

[I]

182.293***

[I]

139.726***

[I]

174.728***

[I]

Hadri LM检验

7.056***

[I]

7.210***

[I]

7.163***

[I]

8.805***

[I]

7.477***

[I]

注:*、**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I代表默认设置,即仅含个体固定效应,N代表不含个体固定效应也不含时间趋势

可以看出,ln JCSS、ln ZDHJ、ln CXNL和 ln JZL均

通过五种单位根检验,所用数据符合平稳性要求,

可进行下一步的数据分析。

4.2 基准估计结果

基 于“ 一 带 一 路 ”沿 线 国 家 六 大 区 域

2011-2020 年的面板数据,同时采用 OLS 模型、

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

果如表 6 所列。因 F 检验结果显著,故相比较

OLS 回归模型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又 Hausman 检

验结果显著,故拒绝随机效应,选择固定效应。因

此,以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为标准进行进一

步分析。但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在固定效应回归下

不显著。

从表6可以看出,基于Hausman检验结果,解

释变量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具有内生性,说明OLS方

法将不再适用,同时由弱工具变量检验,第一阶段F

统计量为8 368.09,大于经验法则的临界值 10,表

明工具变量与内生解释变量在统计上具有较强的

相关性,满足工具变量外生性的假设条件,即选取

034

第41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4年第 01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DIGITAL ECONOMY COLUMN 数字经济专栏

的工具变量对内生变量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22]

。F

统计量的p值在1%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即工

具变量满足可识别性。将数字技术创新能力的一

阶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进行回归,

并以此进行结果分析。

由表6的估计结果基本可以判定,数字技术创

新能力影响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滞后性。制度

保障与创新环境的回归系数最大,通过了 1%的显

著性检验,说明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

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是制度保障与创新环境。因

此,亟须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经济

治理体系变革,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程度次之,显著为正,共

建“一带一路”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在该方面已取得

一定的成果,为“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数字经济发

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数字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程

度位居第三,固定效应结果显示,对数字经济发展

水平的影响显著为负,使用滞后一期的数字技术创

新能力进行工具变量法回归,结果显著为正,说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对数字经

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存在滞后性,可能是因为“一带

一路”沿线国家数字技术创新与基础设施融合度不

够深。数字经济外向竞争力指数的影响程度最小,

说明数字经济外向竞争力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比较弱,但依然是数字经济

发展的重要途径。

4.3 稳健性检验

4.3.1 更换变量指标

为避免变量指标选取的任意性对估计结果的干

扰,用互联网覆盖率替代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

行重新估计(见表7)。可以发现,更换变量的估计结

果与前文保持一致,确保前文估计结果的稳健性。

4.3.2 删减样本地区

考虑到发展较好国家的特殊性会对估计结

果产生影响,删减新加坡的样本数据再进行回归

(见表 8)。比较发现,结果和基准面板数据模型

估计结果基本一致,再次证明基准回归结果及结

论是稳健的。

表6 面板数据模型基准估计结果

变量

第一阶段IV

ln JCSS

ln ZDHJ

ln CXNL

ln JZL

常数项

R2

F 检验值

Hausma检验

混合OLS

(1)

0.221***

(6.43)

0.545***

(14.47)

0.172***

(4.56)

0.180***

(13.51)

0.263**

(1.75)

0.833

固定效应

(2)

0.431***

(10.41)

0.410***

(6.45)

-0.026

(-0.45)

0.033*

(1.97)

-0.653**

(-2.46)

0.837

F=52.85,P=0.000

Chi2=53.85,p=0.000

随机效应

(3)

0.414***

(9.34)

0.425***

(7.66)

0.043

(0.49)

0.064***

(3.34)

-0.303

(-0.79)

0.831

2SLS

(4)

0.964***

(28.19)

0.242***

(6.94)

0.528***

(13.70)

0.181***

(4.72)

0.177***

(12.72)

0.316**

(2.07)

0.838

F= 8 368.09,P=0.000

Chi2=21.62,p=0.001

注:*、**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1)(2)列括号里为t统计量,(3)(4)列括号里为z统计量(下同)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及驱动分析——基于互联互通视角

035

第42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01

2024

数字经济专栏

DIGITAL ECONOMY COLUMN

5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采用熵权-TOPSIS法,紧扣新时代数字经济发

展现状和基本原则,构建并测算“一带一路”沿线39

个国家2011-2020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以六

大区域为地域单元,结合基尼系数分析其时空分异

特征,最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

识别其驱动因素,得出如下结论:

1)整体层面

表7 更换变量指标的稳健性检验估计结果

变量

第一阶段IV

ln JCSS

ln ZDHJ

ln CXNL

ln JZL

常数项

R2

F 检验值

Hausma检验

混合OLS

(1)

0.221***

(6.43)

0.545***

(14.47)

0.172***

(4.56)

0.180***

(13.51)

0.263*

(1.75)

0.834

固定效应

(2)

0.431***

(10.41)

0.410***

(6.45)

-0.026

(-0.45)

0.033*

(1.97)

-0.653**

(-2.46)

0.837

F=16.32,P=0.000

Chi2=35.68,p=0.000

随机效应

(3)

0.414***

(9.34)

0.425***

(7.66)

0.043

(0.49)

0.064***

(3.34)

-0.303

(-0.79)

0.831

2SLS

(4)

0.959***

(31.49)

0.153***

(3.33)

0.590***

(13.27)

0.230***

(7.60)

0.193***

(14.42)

0.185

(1.20)

0.798

F= 8527.21,P=0.000

Chi2=15.57,p=0.008

表8 删减样本地区的稳健性检验估计结果

变量

第一阶段IV

ln JCSS

ln ZDHJ

ln CXNL

ln JZL

常数项

R2

F 检验值

Hausma检验

混合OLS

0.208**

(5.80)

0.549***

(14.14)

0.176***

(4.72)

0.181***

(13.44)

0.254*

(1.65)

0.820

固定效应

0.427***

(9.05)

0.413***

(6.54)

-0.025

(-0.42)

0.033*

(2.00)

-0.656**

(-2.47)

0.826

F=18.63,P=0.000

Chi2=36.79,p=0.000

随机效应

0.408***

(8.16)

0.428***

(7.67)

0.044

(0.51)

0.064***

(3.27)

-0.312

(-0.79)

0.825

2SLS

0.954***

(28.35)

0.229***

(6.25)

0.531***

(13.42)

0.185***

(4.89)

0.178***

(12.66)

0.307***

(0.048)

0.823

F= 8045.52,P=0.000

Chi2=19.98,p=0.001

036

第43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4年第 01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DIGITAL ECONOMY COLUMN 数字经济专栏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

还比较低,数字化转型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总体呈

上升态势,2016年以后以相对较快的速度上升,与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子系统相一致,表明“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导致数字经济发展

水平变化的主要原因。

2)分区域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区域

异质性特征明显,东亚和东盟部分国家数字经济发

展水平最高,上升态势明显;中东欧国家数字经济

发展水平从 2016 年以后显著提升;西亚、中亚、独

联体和南亚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最差,上升态势不

明显。

3)相对差距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

异总体呈扩大趋势。数字经济外向竞争力和数字

技术创新能力差异始终处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

异线上方,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差异与数字经济发展

水平差异变动过程大体一致,即数字经济外向竞争

力和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差距是数字经济发展水平

差距的主要原因,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差距的扩大是

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制度保

障与创新环境始终位于差异线下方,说明“一带一

路”沿线国家制度保障与创新环境的差距始终不

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差距2017年以前位于数字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线下方,之后超过差异线,成为

拉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部分原因。

4)时空分异特征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

分异特征明显。2011-2020年,中国和新加坡的数

字经济发展水平由追赶区过渡到先行区,地位稳

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

现分散格局,互联互通程度不高。

5)影响因素

制度保障与创新环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数字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数字基础设施建

设指数的影响程度次之;数字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程度位居第三,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存在滞

后性。数字经济外向竞争力对“一带一路”沿线国

家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5.2 政策建议

综合以上结论,就新时代数字“一带一路”互联

互通和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不断提高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

施是物质基础。一方面,数字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

数字基础设施的需求较大但资金、技术、人才等储

备不足,中国应该有针对性地提供支持,帮助建设

现代数字基础设施,实现网络设施和信息技术的互

联互通。另一方面,建立专门针对沿线欠发达国家

的基金和援助项目,提供低息资助,加快数字基础

设施在这些国家的普及实施,帮助提高数字经济发

展水平。

2)增强沿线国家数字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均衡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差距。一方面,

中国应鼓励中国学者、研究机构和企业充分利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质的研究创新机会,有针对

性地在有共同利益的领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展开三方合作。另一方面,中国可以与“一带一

路”沿线国家展开数字技术人才联合培养,加强技

术创新交流,为数字“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资

本支撑。

3)推动国家间开放合作交流,不断增强“一带

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制度保障与创新环境

的良好互动。各国应该先建立健全国内数字经济

相关的制度和法规,再建立一个由中国主导的数字

经济多元协同治理体系及合作平台,着重解决有关

数字经济政策及项目的统筹规划、推进和实施,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制

度保障与创新环境。同时,持续深化沿线国家各领

域间的交流合作,管控分歧增强互信,有效发挥数

字经济发展较好国家与较落后国家的各自比较优

势,建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的援

助体系,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互利共

赢、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及驱动分析——基于互联互通视角

037

第44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01

2024

数字经济专栏

DIGITAL ECONOMY COLUMN

参考文献

[1]张伯超,沈开艳“.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就绪度定量评估

与特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8(1):94-103.

[2]陈晓红,李杨扬,宋丽洁,等.数字经济理论体系与研究展望[J].管理世

界,2022,38(2):208-224+13-16.

[3]李晓钟,毛芳婷“.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与分析

[J].统计与决策,2021,37(16):134-138.

[4]Tapscott D.The Digital Economy:Promise and Peril in the Age of Networked Intelligence[M].New York:McGrawHill,1996.

[5]Henry D, Cooke S, Montes S. The Emerging Digital Economy[R/OL].

1998.

[6]Landefeld, J. S. and Fraumeni,B.“Measuring the New Economy”, 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M].2001, 81(3):.23-40.

[7]OECD, Measuring the Digital Economy: A New Perspective. Pairs:

OECD Publishing,2014.

[8]Brent,R. M. and Steven,L.,“GDP and the Digital Economy:Keeping

up with the Changes”,Understanding the Digital Economy Data.1999,

4(5):34-48.

[9]Bukht R, Heeks R. Defining, conceptualising and measuring the digital

economy[J]. Development Informatics working paper, 2017 (68).

[10]中 国 信 息 通 信 研 究 院. 中 国 数 字 经 济 发 展 白 皮 书(2020 年)

[R].2020.

[11]聂昌腾,张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基于空

间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4):105-110.

[12]柏培文,张云.数字经济、人口红利下降与中低技能劳动者权益[J].

经济研究,2021,56(5):91-108.

[13]盛斌,刘宇英.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的测度与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J].南京社会科学,2022(1):43-54.

[14]习近平.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J].先锋,2022(3):5-7.

[15]国 务 院 关 于 印 发“ 十 四 五 ”数 字 经 济 发 展 规 划 的 通 知[EB/

OL].2022-01-12.

[16]何树全,赵静媛,张润琪.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贸易成本与增加值贸易

[J].国际经贸探索,2021,37(11):4-19.

[17]齐俊妍,任奕达.东道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基于“一带一路”沿线43国的考察[J].国际经贸探索,2020,36

(9):55-71.

[18]徐维祥,陈国亮,舒季君,等.基于空间连续性的“四化同步区”形成与

演化机理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5):18-31.

[19]徐维祥,周建平,刘程军.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排放影响的空间效

应[J].地理研究,2022,41(1):111-129.

[20]Dagum C. A New Approach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i Income

Inequality Ratio[J].Empirical Economics,1997,22(4) : 515-531.

[21]张超,钟昌标.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八

大综合经济区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20,34(6):64-72.

[22]辛璐,罗守贵.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滞后效应研究——基于省

际面板数据的检验[J].管理现代化,2020,40(3):39-42.

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石化销售上海石油旗下3座在营油氢合建站已累计向各类氢燃料电池车

供应氢气达1 060 t,为各类交通运输车辆提供16.5万次加氢服务。

根据有关碳减排方法估算,千余吨氢气替代汽油或柴油作为汽车燃料,如同在城市减少 CO2排放量

7 000余t,相当于每年植树约9万棵。同时,上海石油向车辆加注的清洁氢气,主要利用炼化企业烯烃裂解

副产氢气提纯,实现了低碳排放生产,从而使氢气作为车辆新能源,在生产、运输、储存、加注、消耗的全过程

达成低碳环保目标。上海石油向车辆提供清洁氢气加注服务4年间,为城市美好生活提供“零碳排、零污染”

的氢动能做出了示范实践。

氢能源车已进入城市生活的各个领域,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截至目前,上海石油服务氢能源车型已

涵盖轻型物流车、重型物流车、城市公交、商务乘用车、环卫清运车、大型巴士、轿车等多达7种车型。作为市

场供应端的上海石油把握氢能源应用场景发展机遇,其下属的青卫油氢合建站已具备70 MPa加氢能力,

2023年向各类氢能源车供应氢气量同比增长达176%。

(来源:上海经信委)

多元拓展氢能应用加注场景 清洁能源引领绿色低碳生活

038

第45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4年第 01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DIGITAL ECONOMY COLUMN 数字经济专栏

数字化转型提升实体企业竞争力分析

宁雄伟

新疆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摘要:实体经济一直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7—2021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实

证方法探究数字化转型对实体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并考虑其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数

字化转型有助于提升实体企业竞争力;通过对内提高创新能力,对外降低信息不对称、减缓融资约束,数字

化转型显著地促进了实体企业竞争力;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高技术行业企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企

业、中西部地区企业的竞争力激励作用更强。因此,今后应进一步推进企业的数字化变革,增强企业竞争力

水平。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企业竞争力;创新能力;信息不对称;融资约束

DOI: 10.13770/j.cnki.issn2095-705x.2024.01.005

Analysis 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Physical Enterprises

NING Xiongwei

College of Economics,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bstract: The real economy has always been highly valu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China's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from 2007 to 2021,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act of digital evolution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eal enterprises and its internal mechanism through empirical methods, and considers its heterogeneity characteristic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digital evolution is helpful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eal enterprises; Through improving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internally and reducing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alleviating financing constraints externally, digital evolution significantly promotes the com收稿日期:2023-09-16

基金项目:新疆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研究”(XJUFE2023K019)

作者简介:宁雄伟(1999-02-),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

039

第46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01

2024

数字经济专栏

DIGITAL ECONOMY COLUMN

0 引言

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党的二十大

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

上”,实体企业作为微观市场主体,其行为和绩效表

现对宏观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近年

来,实体企业经营发展的外部环境受到公共卫生安

全、国际市场萎靡、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冲击,表

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在此宏观背景下如何提升实

体企业的竞争力便成为亟须关注的重点问题。企业

竞争力是指企业自身为达到盈利与综合素质提升的

目的而在竞争性市场中有效且持续地向市场提供产

品与服务[1]

,其水平的高低是企业面对激烈的商业竞

争成功与否的直接决定性因素,在企业的长期健康

生存与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已有研究表

明,实体企业的经营活动经常性受制于内部创新能

力不足以及外部面临的融资约束、信息不对称等难

题,致使企业更愿意持续开展低风险的常规性项

目,这将对实体企业竞争力提升造成极大影响。

在众多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中,以大数据应

用、人工智能发展、区块链开发、互联网建设为基础

的“数字化转型”受到了当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

注。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在 2021 年

以 7.1 万亿美元蝉联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1

。可

见,数字技术赋能实体企业进而作用于宏观经济发

展,成为当前经济增长新引擎。以微观实体企业为

主体进行数字化变革为其增强竞争力找到了新路

径。但同时,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往往由于技

术门槛高、资源投入多、回报周期短等问题而出现

“不会转”“不愿转”“不敢转”的困境[2]

,也存在对数

字化进行投资却无法实现预期收入增长等情况[3]

实体企业在数字化变革过程中能否减少制约自身

竞争能力提升的问题?两者之间的作用特征是否

存在某方面的异质性?对上述问题的探究,有助于

实体企业更合理地进行数字化转型,并有效赋能自

身竞争力提升。

1 文献综述

1.1 企业竞争力

学术界很早便关注到“竞争力”这个概念,认为

其异常复杂且具备不可触知、不能度量、难以管理

等特征[4]

。国内学者金碚首次对企业竞争力进行了

定义,指出其是企业为了盈利及综合素质发展而在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具备的持续且有效向市场提

供产品与服务的能力[1]

。当前已有文献对企业竞争

力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指标体系评价与影响因素分

析两方面。在指标体系评价方面,现有文献对其体

系构建并未统一,其中,张进财与左小德从生产要

petitiveness of real enterprises; Digital evolution has a stronger incentive effect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high-tech industry enterprises, enterprises in regions with higher marketization levels, and enterprises i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refore,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further promote the digital evolution of enterprises and enhance their competitiveness level.

Key word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formation Asymmetry; Financing Constraints

1 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

040

第47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4年第 01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DIGITAL ECONOMY COLUMN 数字经济专栏

素利用能力、行为能力、市场需求开发能力、潜在能

力四个维度对评价企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进行了

初步探索[5]

,但在国内学术界使用更多与认可度更

高的还是金碚开发的度量体系。随着对企业竞争

力问题研究的逐渐深入,当前,更多的学者转向考

察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这一部分文献分别从

经济政策[6]

、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7]

、产融结合[8]

营商环境[9]

、上市公司参与农村减贫[10]

等角度探究

了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并发现稳定的经济增长

态势、高管团队内部短期与长期薪酬间的差距、产

融结合、营商环境的优化与公司的扶贫参与均能够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少量文献直接探索了数字化

转型与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关系,如李民和戴永务从

理论层面探究了数字化影响涉农企业的路径机制,

并探究了其对涉农企业的促进作用[11]

。与该类文

献不同的是,本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深度剖析并

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实体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1.2 数字化转型

学术界对数字化转型的研究在早期更多聚焦

于它的定义、内涵与主要内容,考察其进行战略转

型的前因过程[12]

,并强调其技术属性[13]

。之后,大

量文献开始关注数字化转型的经济效益,将研究重

心落脚于其对宏观经济实体与微观企业主体的影

响上。在宏观层面,学者们认为数字化转型不仅能

够助力出口稳定增长[14]

,推动产品质量升级[15]

,同

时还能够抑制我国经济发展“脱实向虚”[16]

。张晨

霞和俞萍萍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具备“畅

通内循环”与“赋能外循环”效应,并从外部成本降

低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两个途径助力双循环新发

展格局[17]

。在微观层面,现有文献对数字化转型展开

的一系列有意义的探讨更多围绕企业绩效[18]

、管理方

式变革[19]

、投入产出效率[2]

、专业化分工等方面[20]

。从

信息赋能和治理赋能两条路径出发,数字化转型能

够有效改善企业投资效率[21]

;从价值提升角度看,

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企业价值提升[22]

。值得注意

的是,尽管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通过计算、连接与信

息通信等技术的组合应用,在企业组织结构[23]

、企

业效率[24]

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Gebauer等人

却发现当数字技术应用的类别过多、使用难度过大

与范围过广时,会致使企业本身所具备的技术基础

与资源整合能力无法适配企业数字化要求,对经济

后果产生负向冲击[3]

。少量文献虽然关注到数字化

转型对企业竞争力可能产生的影响,但较少系统考

察并分析数字化转型对实体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及

其内在机制。

综上所述,学者们更多的是从不同角度对企业

数字化转型与其竞争力分别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丰

厚的研究成果,但却缺乏对数字化转型影响实体企

业竞争力的深入探究,这正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

之一。其次,数字化转型通过何种机制作用于实体

企业竞争力,已有文献更多基于理论层面进行剖

析,但从实证角度对其进行检验的文献相对匮乏。

最后,在企业所有权、所属行业、市场化水平与所在

地区不同的情况下,数字化转型对实体企业竞争力

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相关文献也较少分析。为

此,本文以2007-2021年1 178家A股上市的实体

企业作为样本数据,深入挖掘数字化转型和实体企

业竞争力的关系。与现有文献相比,本研究着重对

如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在研究视角上,以数字化转型为切入点,从

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探讨影响实体企业竞争力的

因素,分析其能否以及如何促进实体企业竞争力,

扩展数字化转型与实体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的相

关研究。

2)在研究内容上,不仅剖析数字化转型对实体

企业产生的作用,而且从内部与外部双重视角实证

检验其可能存在的传导途径,为数字化转型提升实

体企业竞争力效用提供更多思路。

3)按股权性质、行业分类、市场化程度、企业所

在地等影响因素进行异质性分析,以更好地了解具

备不同特征的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时影响实体企

业竞争力的差异性。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实体企业竞争力是其自身能否维持长久成功

数字化转型提升实体企业竞争力分析

041

第48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01

2024

数字经济专栏

DIGITAL ECONOMY COLUMN

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本身的发展能力

与动态调节能力[25]

,当应对复杂与不断变化的外部

经济环境和市场形势时,保持与加强自身竞争优势

的需要也在增加。然而,企业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

经常受到内部创新能力不足、外部融资约束、信息

不对称等难题的制约,这在整体上弱化了企业增

强竞争力的动力。其中,创新能力不足是指企业

在面对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创新活动时缺乏

自主创新能力;融资约束是指企业发展过程中存

在的融资困境;信息不对称是指各企业间在经济

活动中面对的信息不对等。实体企业在提升自身

竞争力的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制约彰显了其数字化

转型的必要性。在内部,这将加强企业的创新能

力;在外部,数字化转型将缓解实体企业所面临的

问题,如信息不对称和资金限制,从而提高自身的

竞争力。

在实体企业内部,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是其

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关

键所在。创新行为作为一种对前沿科学的探索活

动,伴随着企业发展的全过程,这种对自身产品、

生产技术与生产工艺不断革新的动态活动,是维

持企业竞争能力的源泉。Sen 与 Bhattacharya

(2001)强调,技术创新在社会责任作为一种有效

营销手段时,能够更好地将创新产出转化为企业竞

争能力[26]

。朱兰亭和杨蓉(2019)的研究发现,通过

对研发资源的有效配置,技术创新能力将增强企业

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水平[27]

。然而,《2021年中国

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企业通过转让获得的发

明专利中,有超过八成的比例低于5万元,且其产业

化率仅为16.8%,表现出金额低、产业化率低的“双

低”特征。同时,乐琦等(2008)的研究指出创新产

出的新产品与专利在知识产权保护受限的情况下

无法在市场中得到有效发展并获得收益[28]

。面对

这种资源投入多、风险系数高、时间周期长的创新

活动,企业的表现往往并不理想,这将阻碍实体企

业竞争力的提升。

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提高企业内部创新能力,

进而增强实体企业竞争力。一方面,企业投入数字

化将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通过数据挖掘、智慧

凝聚与知识提取对资源进行积累与利用,提升对资

源的获取与重组能力[3]

,形成企业创新过程中的资

源配置优势。如孙国锋等(2022)研究发现,企业进

行数字化转型不仅能对内部已有资源进行有效协

调,更能够开拓资源获取渠道,从外部寻求资源支

持,产生资源效应并为企业有效开展创新活动打下

坚实基础[29]

。另一方面,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投资往

往比一般性业务的投资更多,其目的主要在于规避

核心技术溢出的风险[30]

,同时也会因为时间周期

长、不确定性程度大而产生巨额支付。而企业在产

品与服务供应链的不同阶段纳入数字新兴技术,能

够有效优化企业的营运流程,推动结构内部的传统

变革,降低对人力资源的过度依赖,缩减人工成本,

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提高效率与降低成本的积极

作用[31]

。因此,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提高实体企业

内部创新能力,进而增强其自身竞争力水平。

在实体企业外部,数字化转型能够降低信息不

对称,缓解融资约束,进而强化实体企业竞争力。

首先,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致使企业内部对

外界情况高度模糊,更愿意持续开展低风险的常规

项目。外部投资者同样难以捕捉企业的真实经营

状况与发展前景,可能会接受到消极或问题信号,

从而对企业及其投资行为产生风险误判[32]

,也会致

使外部投资者花费更多的时间、人力、物力对企业未

来经营状态进行甄别。如Jegadeesh等(1993)研

究发现,美国市场对过去上市企业的好消息与坏消

息反应均存在滞后性,这将影响实体企业的竞争力

水平[33]

。而数字化转型能够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提

高市场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效

率,有效促进静态化数据信息的交换与流动[34]

,增强

实时信息交流,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和供应链的协同

性,给社会传递出响应国家关于数字化政策导向的

“激励性信号”,增强投资方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未

来良性发展的信心,给企业带来更多的资金支持,

从而提升实体企业竞争力。

其次,企业在健康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经常受到

融资限制。在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以间接融

042

第49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4年第 01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DIGITAL ECONOMY COLUMN 数字经济专栏

资为主,其中以银行为主导的融资体系倾向考量贷

款项目存在的潜在风险,对盈利波动性较大的信贷

业务长期保持谨慎态度[35]

。加之我国金融基础设

施尚未健全,银行与外部投资者作为资金提供方对

企业经营状况与未来发展渠道缺乏了解,进一步加

剧了企业的融资约束困境[36]

。通过缓解企业面临

的融资约束,数字化转型能够增强其自身竞争力。

通过将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数字

新兴技术应用于生产与经营全流程,能够拓宽企业

信息披露的方式与质量,向外界传递出积极的正

向信号,促使外部投资者更加有效地判断与识别

优质企业,减弱了资金需求方与供给方之间的信

息不对称问题,有助于企业竞争力提升过程中获

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并且企业进行数字化变革符

合国家战略导向,更容易享受来自政府及相关部

门的优惠政策与资源倾斜,使得市场中的金融机

构与外部投资者能够对该企业产生较高的正向预

期,进一步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从而提升实

体企业竞争力[37]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两

点假设。

H1:数字化转型程度的提高会增强实体企业竞

争力。

H2:数字化转型通过对内提高创新能力,对外

降低信息不对称与缓解融资约束作用于实体企业

竞争力。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鉴于我国 2007 年开始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准

则,本文根据中国证监会 2012 年修正后的行业代

码,选取 2007-2021 年 A 股上市的实体企业作为

样本数据,并对主要研究变量与控制变量、金融行

业样本、财务状况异常等数据缺失较多的样本进行

剔除,CSMAR 与 WIND 数据库提供了文章中所需

的所有原始数据。另外,为避免离群值的影响,对

样本中关键的连续型变量进行上下 1%的缩尾处

理。经过以上处理,最终共得到1 178家实体企业

15 415条观测值的公司—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

3.2 变量定义与描述

3.2.1 被解释变量:实体企业竞争力

准确把握企业竞争力的内涵,是合理衡量实体

企业竞争力的基石。目前,学术界关于企业竞争力

的度量大致可以分为单一指标替代法与综合指标

测度法两类。本文借鉴金碚开发的企业竞争力监

测指标体系[38]

,并剔除掉其中出口收入占销售收入

的百分比[7]

,原因在于其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与数据

获取不易2

。对表1中的八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并乘以对应的权重用以测度实体企业竞争力水平

(Cpow)。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因素

盈利指标

增长指标

资产指标

指标

营业收入

净资产

净利润

近三年营业收入增长率

近三年净利润增长率

净资产利润率

总资产贡献率

全员劳动效率

计算方法

均从国泰安数据库直接获取可得

(当期营业收入/3年前销售收入)^1/3-1

(当年净利润/3年前净利润)^1/3-1

净利润/净资产

净利润/总资产

营业收入/企业员工总数

权重

0.19

0.10

0.15

0.16

0.13

0.8

0.8

0.6

2 文章中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各分项指标权重来源于金碚[39]

的研究,而后续李钢[40]

在此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出口收入占销

售收入的百分比项对企业竞争力的解释力几近没有,并且极不容易获取,故本文最终参照伍中信等学者[10]

的研究,对该项指标进行剔除

数字化转型提升实体企业竞争力分析

043

第50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01

2024

数字经济专栏

DIGITAL ECONOMY COLUMN

3.2.2 解释变量:数字化转型

结合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和数字

技术应用等方面,从实体企业年度报告中检索出属

于各维度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关的词汇3

,并针对

每个词汇在报告中出现的次数进行计算和加总,原

始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本文参

考吴非等(2021)[41]

的研究,对加总后的结果加1并

取对数4

,得出的数值即代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程度

(Digt)。

3.2.3 控制变量

为了控制其它因素可能对实体企业竞争力产

生的影响,本文借鉴盛安琪等(2018)[8]

的研究,选

取如下七个可能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

1)企业年龄(Ena)

用2021年减去公司成立所属时间。

2)公司规模(Siz)

用企业年总资产予以表示。

3)托宾Q值(Tba)

表示为每股净资产、流通股的市场价值、负债

的账面价值和非流通股的数量之和与公司总资产

的比率。

4)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ns)

以机构投资者的股份总数与已发行股本的比

率表示。

5)固定资产净额(Nfa)

用固定资产原值与累计折旧的差表示。

6)高管团队规模(Nor)

用高管团队的人数表示。

7)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Srl)

更高的公司年龄可以为企业竞争力提供重要支

撑和强大动力,但也有可能由于内部组织形态与运营

模式固化给数字化转型提升自身竞争力带来挑战。

公司的规模越大,其在绿色创新过程中与所需

相应材料的供应商进行议价的能力更强,这将在一

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成本,从而对企业的竞争力提

升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托宾Q值能够为外部投资者了解企业的投资价

值提供参考,影响资金与资源供给方是否投资该企

业的决策行为,而这将最终影响企业的竞争力水平。

机构投资者往往会在投资前期对企业进行综

合考量,为企业带来大量资本,使企业更加关注财

务与风险控制,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利用其专业

知识给予相应建议,从而促进企业的竞争力。

固定资产净额提升意味着企业生产能力的增

强与再生产过程中成本的降低,这都能提高企业的

竞争优势与领先地位。

高管团队规模适当,能够提升企业的管理效

率,有效预测市场与环境变化趋势,确保各项任务

顺利完成,但也存在过大的高管团队规模导致管理

复杂度提升与决策效率和质量下降,从而产生不利

于企业竞争力的反作用力。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高可能会致使其偏重短

期利益,导致产权分离,与其他股东利益产生分歧,

加剧企业竞争力提升过程的风险。

3.3 模型设定

本文构建如下计量模型,通过实证检验数字化

转型对实体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Cpowijkt = β0 + β1Digtijkt + ∑βnCon tr olijkt

+φj + ωk + γi + εijkt

(1)

其中,Cpowijkt 代表j地区k行业i企业在第t年的企

3 各维度具体的所属词汇如下:人工智能技术(AI):人工智能、商业智能、图像理解、投资决策辅助系统、智能数据分析、智能机器人、机器学习、深度学

习、语义搜索、生物识别技术、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身份验证、自动驾驶、自然语言处理。区块链技术(BD):数字货币、智能合约、分布式计算、去中心

化、比特币、联盟链、差分隐私技术、共识机制。云计算技术(CC):内存计算、云计算、流计算、图计算、物联网、多方安全计算、类脑计算、绿色计算、认

知计算、融合架构、亿级并发、EB 级存储、信息物理系统。大数据技术(DT):大数据、数据挖掘、文本挖掘、数据可视化、异构数据、征信、增强现实、混

合现实、虚拟现实。数字技术应用(ADT):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移动互联、互联网医疗、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NFC 支付、B2B、B2C、

C2B、C2C、020、网联、智能穿戴、智慧农业、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客服、智能家居、智能投顾、智能文旅、智能环保、智能电网、智能能源、智能营

销、数字营销、无人零售、互联网金融、数字金融、Fintech 、金融科技、量化金融、开放银行

4 由于刻画数字化转型的指标数据存在右偏特征并且数值较小,故而加1之后取其对数值并扩大100倍分析

044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籍的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