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你成长在中职 中职语文导学与同步训练-拓展模块(GJ)

发布时间:2022-8-09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伴你成长在中职 中职语文导学与同步训练-拓展模块(GJ)

前 言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落实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标准(2020年版)对中职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规定,优化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我们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编写了“中职导学与同步训练”丛书,旨在培养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本丛书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深入贯彻课标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素质(1)本丛书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注重情境创设与问题引入;强调知识积累与技能应用;优化思维品质与语言表达水平;引导学生积极交流与反思,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文化素养、应用能力和审美水平.(2)本丛书习题的编选,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在知识传授与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观的引导.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人才.2.科学设计框架体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1)本丛书的讲解部分,紧扣单元主题,从多方面对本单元知识进行讲解,并配有相应练习,旨在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2)本丛书... [收起]
[展开]
伴你成长在中职 中职语文导学与同步训练-拓展模块(GJ)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前 言

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

实施方案»精神,落实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标准(2020年版)对中职课程教学目标

及教学内容的规定,优化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我们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

的需求,编写了“中职导学与同步训练”丛书,旨在培养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

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本丛书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深入贯彻课标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1)本丛书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注重情境创设与问题引入;强调知识积累

与技能应用;优化思维品质与语言表达水平;引导学生积极交流与反思,不断提

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文化素养、应用能力和审美水平.

(2)本丛书习题的编选,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在知识传授与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观的引导.同时,加强对学

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

怀,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人才.

2.科学设计框架体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1)本丛书的讲解部分,紧扣单元主题,从多方面对本单元知识进行讲解,并

配有相应练习,旨在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

(2)本丛书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基于中职学生的实

际学习水平构建完整的教学和学习框架,使学生带着兴趣学习.

(3)本丛书提倡“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设计的例题配有知识讲解,试题紧扣

所学知识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复习,不断加深记忆,

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3.精心创编新题,创新学习情景

基于中职课程教学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结合考情,我们选取了大量适合中

职学生的试题.此外,通过联系学生生活情境,创编了许多新题,丰富了试题种

类.这让学生能充分沉浸在学习氛围中,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

尽管我们在编写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每位作者都多易其稿,但由于时

间紧迫,疏漏和不当之处有可能存在,敬请广大师生批评指正,以便在再版过程

中修改完善.

«导学与同步训练»编写组

第4页

第一单元 历史的见证

阅读与欣赏

一 胡同文化/3

二 废墟的召唤/8

三 过万重山漫想/14

四 西安这座城/18

∗五 把栏杆拍遍/23

表达与交流

口语交际 讨论/28

写作 审题与立意/30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认 识 历 史 珍 爱 青 春 编 织 梦

想———“设 计 未 来”主 题 讨 论

会/32

课外古代诗词诵读

氓/34

登 高/34

?

?

?

?

?

?

?

?

?

?

?

?

?

?

?

?

?

第二单元 智慧的熏陶

阅读与欣赏

六 过秦论(上)/38

七 鸿门宴/43

八 寡人之于国也/48

九 兰亭集序/54

∗十 阿房宫赋/59

表达与交流

写作

(一)应 用 文 总 结 (二 )构 思 与 布

局/65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雅 言 传 承 文 明 经 典 浸 润 人

生———古诗文赏析会/68

课外古代诗词诵读

马诗(其五)/70

菩萨蛮/70

?

?

?

?

?

?

?

?

?

?

?

?

?

?

第三单元 命运与人生

阅读与欣赏

十一 祝福/74

十二 春之声/80

十三 一个人的遭遇(节

选)/86

十四 老人与海(节选)/91

∗十五 微型小说两篇/97

等待散场/97

他母亲的伙伴/97

表达与交流

口语交际 采访/106

写作 材料的详略/108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抓住属于自己的美丽———“我

的形象设计”交流活动/110

课外古代诗词诵读

虞美人/112

凤栖梧/112

?

?

?

?

?

?

?

?

?

?

?

?

?

?

?

?

?1?

第5页

(

)

/

/

,

/

/

/

(

)

(

)

/

,

———

/

/

/

1????????????????????第五单元 多元的文化

/

,

/

西

/

/

/

/

/

———

/

?

/

/

1??????????????????????????2?

第6页

第六单元 明理悟道

阅读与欣赏

二十六 六国论/195

二十七 游褒禅山记/201

二十八 国殇/207

二十九 孔雀东南飞(并

序)/213

∗三十 陈情表/218

表达与交流

写作

(一)应用文 简报(二)文章的起草与

修改/223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编写行业简报/227

课外古代诗词诵读

长亭送别(节选)/229

长相思/229

?

?

?

?

?

?

?

?

?

?

?

?

?

?

?

?

?

?

?

解题思路与方法实践/231

?3?

第7页

第一单元 历史的见证

阅读与欣赏

新课标要求

1.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能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

3.品味作品的语言,领会作品的表现手法,感受汉字汉语的独特魅力.

4.感受和理解文本中蕴含的不同时代和地域的文化,增加文化积累.

单元主题

1.掌握语言辨析和做批注的阅读方法.

2.通过精读的方式,研读散文的语言,品味文中相关词句.

3.理清课文结构,学习文章选材、组材的技巧.

4.品味课文表达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散文欣赏能力.

单元描述

一、单元小结

本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主要学习有关“历史文化”的一组文章.这组文章在语言上具有显著

的特色.

«胡同文化»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叙事抒情,用审视的眼光展示了以“忍”为精义的

胡同文化,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

«废墟的召唤»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文中道出了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不要

忘记民族历史上的耻辱,每个人都要立志“改造凝固的历史”.

«过万重山漫想»用词生动,具有感染力.作者以三峡为踪,以眼前所见之景为依托,借想象

和联想,讴歌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和“历史上无数第一人”的首创精神.

«西安这座城»语言简练朴实,意蕴深刻.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西安这座洋溢着浓浓古

韵的十三朝古都,表达了作者对古城西安以及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的热爱之情.

«把栏杆拍遍»语言富于形象性和节奏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文中再现了宋朝词人辛弃疾

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

?1?

第8页

二、欣赏散文的方法

1.抓住散文的线索,理清散文的结构.

线索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阅读与欣赏散文时,紧紧抓住这条“纲”,并沿着这条“纲”

去分析文章的内容,往往就能明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及其选材、组材的意图,明确作者写作的重点

和中心.

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内容,粗略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然后在前后文联系的

基础上确定文章所写的主体;最后,根据各部分同主体的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内部联系,来理

清文章的总体线索.

2.体察作者的感情.

在欣赏散文时,一定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以激起心中的波澜,产生情感共鸣.

可以从作品的背景去寻找产生感情的源头,可以从作者的思想基础去挖掘情感的源头,也可

以从研究散文的抒情方式入手,体察作者的感情.

3.探究散文的意境.

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媲美.阅读与欣赏散文时,只有通过自身的感

受,进入散文所描写的意境中去,才能感受散文之美.

4.研究散文的语言.

散文丰富的情感、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具体的语言传达出来的,要真正品味散文之美,就应

该研究散文的语言.

单元训练

1.本单元课文的语言都具有显著的特色,请你举一例具体说说其语言特色.

2.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悠久绵长的历史长河淘洗出无数文化遗产,比如本单元提到

的老胡同、圆明园、三峡、西安秦陵兵马俑等.请你也选取一个或几个角度,描写一种历史文化

遗产,不少于200字.

?2?

第9页

一 胡同文化

学习要点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写作手法.

3.培养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内涵的思维方式.

课文导读

作家作品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

的代表人物.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异秉»«大淖记事»,散文集

«蒲桥集»,京剧剧本«范进中举»等.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

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写作背景

本文是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文,是一篇古朴清雅、意味深长的文化随

笔.本文并没有严肃地讨论关于胡同的学术问题,而是从琐碎的日常生活出发,将风俗民情娓娓

道出.北京的胡同方方正正,胡同内的四合院规规矩矩.胡同、四合院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反

过来也可以说北京人的文化造就了胡同和四合院.读了这篇文章,许多读者也许会感觉到,文化

这样贴近我们的生活,文化也可以这样探究,这也充分显示了作家的创作个性.

文学文化常识

北京胡同:“巷道”称“胡同”始自元大都,历明、清、民国,构成北京特色.胡同的别名:“街巷”

(广州)、“里堂”“弄堂”(上海).

胡同的走向多为正东正西,宽度一般不超过九米.就像一块豆腐,方方正正.胡同里的建筑

几乎都是四合院.四合院是一种由东、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的对称形式围在一起的建

筑物.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一个紧挨一个排列起来,它们之间的通道就是胡同.

序:序文,一般写在著作正文的前面.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

写的,多介绍或评论书本内容.

文本解读

课文结构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全文总起,介绍北京胡同的特点.

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北京大街、胡同的特点,最后一句是中心句.本段在结构上是总起段,

在内容上起总领作用.

?3?

第10页

第4自然段介绍了北京胡同的环境特点,从侧面反映了北

京市民的生活现状,也为下 文 阐 述 北 京 胡 同 文 化 的 内 涵 埋 下

伏笔.

第二部分(第5~12自然段):介绍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

揭示胡同文化的内涵.

第三部分(第13~15自然段):作者对胡同文化没落的感

受和思考.

重难点分析

1.“再见吧,胡同”一句表现了作者对北京胡同或胡同文化怎样的态度?

表现了作者与封闭文化渐离的怅然告别和对现代文明到来的期盼呼唤.

2.作者谈到看了照片后人们会产生“怀旧情绪”和“伤感”,又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你怎么理解

这些话的含义?

胡同文化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日渐消失,这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必然.

文章主旨

汪曾祺在北京居住多年,对北京的胡同有着特殊的感情,对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

文化心态也有深刻的理解,对在现代文明进步的大潮中北京胡同的没落充满复杂难言的感情.

写作特色

1.语言平白、朴素,口语性强.

如写北京人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并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

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

2.古典语言,准确生动.

在非生活化的部分,适当用一些典雅词语很是得体.例如“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

毫无生气”,不仅描写了胡同衰败的景象,也流露出作者的怀旧、伤感之情.

一课一练

一、基础训练

A 组

1.本文的作者是 ,中国当代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 »,现代京剧剧本

« »等.

2.本文是作 者 为 摄 影 艺 术 集 写 的 序.文 章 不 仅 介 绍 了 ,而 且 展 示 了

,揭示了 .

3.序也称“ ”.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安土重

迁( ) 约

鸡蛋( ) 处

街坊( )

国子监

( ) 熬

白菜( ) 婚丧

嫁娶( )

5.解释下列词语.

(1)安土重迁:

(2)置身事外:

(3)熬白菜:

6.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

(chóng)迁,不大愿意搬家.

?4?

第11页

②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

(lǐn),断砖墙.

③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遢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

④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惯”.

A.① B.② C.③ D.④

7.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

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声说:“叫他认错? 门儿也没有! 吧! ———

‘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 ’!”“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 了! 睡不着,别烦

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 !

A.看着 睁着 滑稽 你真逗 B.忍着 眯着 精彩 真有你的

C.忍着 眯着 滑稽 服了你了 D.看着 睁着 精彩 还是你行

8.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

B.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

打一个女孩子呢?

C.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作闹学生.

D.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B 组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嘹亮 烘托 铁公鸡 B.纳闷 吹嘘 兴至勃勃

C.安适 清澈 罗汗果 D.气势 憔瘁 和颜悦色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

之三十.

B.为了避免地方电视台娱乐节目的泛滥,国家广电总局多次发文干预,但收效甚微.

C.«我和我的 祖 国»的 热 映 启 示 我 们,拍 好 主 旋 律 电 影 不 是 打 上“主 旋 律”的 旗 号 就 万 事 大

吉了.

D.双节之际,近10万名群众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现场放飞了一万多只白鸽和美好

祝福.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

①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

②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渐地,种子长成了嫩芽.

③从此,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它在努力,它在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

④虽然它经受着黑暗的恐惧,暴雨的侵袭,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生长着.

A.②③①④ B.③②①④

C.③④②① D.②④③①

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

B.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C.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

D.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

?5?

第12页

5.下列作家和作品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舍———«济南的冬天» B.郁达夫———«野草»

C.冰心———«超人» D.流沙河———«理想»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1.作者说“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下列能反映封闭文化的一项是( )(课标要求:1G2能

在具体语境中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A.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B.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

C.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D.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2.本文语言有的朴实,有的典雅,两者互相结合,富有表现力.品味下列语句的丰富内涵,分析有

误的一项是( )(课标要求:1G3能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在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

倾向的同时,品味作品的语言,领会作品的表现手法,感受汉字汉语的独特魅力.)

A.“虾米皮熬白菜,嘿!”一个“嘿”字,充分表现了北京市民吃了虾米皮熬白菜之后的那种极度

满足感,证明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看法.

B.“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通过一位阅历丰

富的老人之口,北京人骄傲的神气毫厘毕现.

C.“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充分的口语化,把老北京人易于满足的心态活灵活现

地描摹出来了.

D.“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这句话运用夸张的手法

向我们介绍了北京人只爱吃白菜的狭隘心理和生活习俗.

3.“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

用? 试简要分析.(课标要求:1G2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课文第10~12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课标要求:1G2理解文本的内容和主旨,正确把握文本

内涵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课外阅读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各题.

我为北京叹息

古清生

在飞机上看北京,就见到群楼高耸,间或有巨大的玻璃幕墙折射的灿亮的阳光闪耀,然后是

环城公路,立交桥??在飞机的俯冲过程中,人就像撞入一个巨无霸的都市;只是行走在北京时,

越过雄峙险峻的高楼峡谷,不免要走入一些青砖胡同、老城街和四合院,或者也有一些新兴的东

西,比如老街内也有摆起冰柜卖雪糕的,但终归是线装书般弥漫着久远气息的所在.

这让我生出一种感觉,北京这个城市,是一个打着补丁的城市,在一块旧的绒布上补着新的

尼龙或毛料,间或缀着些许珍珠宝石.只是这块旧的绒布,是价值连城的文物,甚至是无价之宝;

而补上去的东西,却是可以拿出价目表的.我曾经写文章呼吁过,即使梁思成先生20世纪50年

代的愿望没能实现,那么,现在做也还是来得及,毕竟尚有那么多老城街及老四合院在,如果这样

发展下去,便要将那些建筑文物给发展得没有了,到下一个世纪果真只剩下故宫和天安门,成为

?6?

第13页

北京唯一的标志,我们还可以说北京是美丽的吗?

旧的房子,不必去翻新;而新的房子,也不必如今天这样

去“造旧”,不必在西洋式的建筑顶上

戴上一顶黄色小帽,也不必如造西客站那样毫无风格.因为老的古都的东西原样摆在那里,以今

人的方式去造旧,终究是不如原本就是旧的啊.近些日子,有许多人在商量如何修复圆明园,我

对此大为不解,要知道历史是不可以修复的!

在居京的日子里,我总是为北京叹息,何必在一边拆除古老文物建筑的同时,又去投资修复

古旧的园林呢? 所谓文物,那是因为它建设的时间很长久了,保留着当年的面貌和技术,经手一

修,就如同将一柄青铜斧拿去镀铬,是十分蠢笨的事情,修修补补的北京不大好玩,看上去不古不

今,不中不洋———虽然这也可以算是一种风格,但此风格不能给人以畅快的愉悦,却总有些地方

碰击着人的心灵,令人多有遗憾,甚至叫后人指责我们的无知.

(有删改)

1.“北京这个城市,是一个打着补丁的城市,当然是在一块旧的绒布上补着新的尼龙或毛料.”这

句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课标要求:1G3能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在把握作品的思想

内涵和情感倾向的同时,品味作品的语言,领会作品的表现手法,感受汉字汉语的独特魅力.)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比拟

2.作者对那些古旧建筑的态度是: .(课标要求:1G2理解文本的内容和主旨,正确把握

文本内涵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文中第二、第三自然段两处加点字“这样”分别指什么? (课标要求:1G2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重

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线装书般弥漫着久远气息”旨在说明什么? (课标要求:1G2能在具体语境

中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7?

第14页

二 废墟的召唤

学习要点

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2.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

3.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课文导读

作家作品

宗璞(1928— ),女,原名冯钟璞,中国当代作家,常用笔名宗璞.20世纪50年代,宗璞以«红

豆»一文成名.其主要作品有«宗璞小说散文选»«小香结»等.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的第二部«东

藏记»曾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她的文风以典雅著称,自言:“我自己在写作时遵循两个字,一曰

‘诚’,一曰‘雅’.”

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写于1979年的散文力作,宗璞写东西从不随意,一篇2000字的散文写了两个礼

拜,去了三趟冬日圆明园,可谓字斟句酌、惜墨如金,充分体现了她的真挚情感和语言美感.她凭

吊这片废墟的时候有着自己特有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1979年,党的改革开放的号角如春雷般

在神州大地回响,时代正呼唤着改革和振兴,但还面临着重重困难,文章号召人们继续奋斗,在探

索未来的道路上寻找希望,做出努力,尽每一个“我”的责任,以改造历史.

文学文化常识

圆明园遗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东,海淀镇北,原为清代大型皇家御苑,与长春园和绮

春园合称“圆明三园”,占地约345公顷.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

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

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誉为“理想与

艺术的典范”.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抢掠、焚烧文物.之后,圆明园又遭到匪

盗的破坏,终变成一片废墟.

文本解读

课文结构

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突

出凝固、停滞的现状,表达了作者的忧患、惆怅及渴望更新、渴望

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第4~10自然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

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表现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

?8?

第15页

渴望投身变革的激情.

第三部分(第11~19自然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

转到面向全社会的呼唤,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第20~21自然段):篇末点题,点明全文主旨.

重难点分析

1.“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 凝固了的历史吗?”这两问有何不同? 又有什么关系?

前一句是设问句,后一句是反问句;第二句的反问正好回答了第一句的提问.

2.“凝固了的历史”是含蓄语句,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什么? 作者认为保留废墟有何意义?

“凝固了的历史”即历史的见证.作者站在时代的前沿,面对废墟,发出召唤,传达出一种渴

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因为这是一片耻辱的废墟,它记载着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告诉

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保留这片废墟可以把它当作催人奋进的长鞭,时刻提醒着我们,只有不忘

过去,珍惜现在,才能够拥有美好的未来.

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凭吊、聆听和思考,表达了呼唤人们

改造这“凝固的历史”的愿望,并号召人们在改造历史进程中尽每一

个“我”的责任.

写作特色

1.融情于景.

作者在文段中多次描写景物,但景物在情调和色彩上都有明显变化.如开篇的荒凉景象和倒数

第三段晚霞映照下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变革国家和民族从而带来万千气象的向往.

2.笔法简洁含蓄,文字优美.

如“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吗”这句话是说楚国随历史

变迁早已不复存在,但“楚辞”的精神却一直在流传,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3.于写景中穿插富有寓意的议论.

如结尾处,作者发表议论,希望保留一部分废墟,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悲剧,不要忘记现

实的召唤.

一课一练

一、基础训练

A 组

1.本文的作者是 ,原名 ,当代作家.主要作品有« »« »

« »« »等.

2.作者在写作时遵循两个字:一曰“ ”,二曰“ ”.

3.本文选自 ,写于1979年12月,作者借对 的描写,展现了

.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然凝望( ) 迤逦

( )( ) 嗫嚅

( )( )

?9?

第16页

断碣

残碑( ) 窸窣

( )( ) 召

唤( )

5.解释下列词语.

(1)奇耻大辱:

(2)理直气壮:

(3)匹夫有责: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

A.蘸

着(zhàn) 空隙

(xì) 瞬

息万变(shùn)

B.轮廓

(kuò) 绮

丽(qǐ) 恪

尽职守(gé)

C.雕镂

(lòu) 废墟

(xū) 怒不可遏

(è)

D.停泊

(bó) 点缀

(zhuì) 恼羞成怒

(nù)

7.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凭吊 醒悟 震撼 奴颜婢膝

B.停滞 凄冷 叱咤 慷慨激昂

C.甲胄 热忱 海藻 理直气壮

D.争辩 朦胧 斑斓 白壁微瑕

8.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

B.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

C.英法联军侵略我国的时候,烧毁并洗劫了北京西郊的圆明园.

D.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

B 组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唏嘘 过滤 径纬仪 B.欧歌 镣铐 断壁残垣

C.呵斥 绚丽 恶作剧 D.凝固 辍学 娇健多姿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我一直认为,在这个世界上,

①最有价值的,是恬淡宁静的心和丰富无悔的回忆.

②最温暖的,是纯洁无瑕的真挚感情.

③而所有这一切的拥有,都需要用善良、单纯做底色.

④最悦目的,是纤尘未染的青山绿水.

A.④②③① B.①②④③ C.②④③① D.④②①③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地说出我嗫嚅着的话.

B.为了什么呢? 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C.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

D.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

4.下列语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

A.朋友送我一套书,我非常高兴,笑纳了礼物.

?10?

第17页

B.奉上拙作一本,鄙人才疏学浅,书中谬误甚多,敬请斧正.

C.我因临时有事,不能光临贵校的家长会,深表歉意.

D.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

5.下列作家和作品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梁实秋———«猫的故事» B.郁达夫———«故都的秋»

C.都德———«最后一片叶子» D.宗璞———«废墟的召唤»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1.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的是( )(课标要求:1G2理解文本的内容和主旨,正确把握

文本内涵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A.顾炎武 B.文天祥 C.岳飞 D.左宗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课标要求:1G2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重要词

语和句子的含义.)

A.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

了,凝固了.(停滞:事物因受某种阻碍而处于原来状况下不

能继续发展前进.)

B.为了凭吊

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C.他不答,我 也 停 了 说 话,且 看 那 瞬 息 万 变

的 落 照.(瞬 息 万 变:在 极 短 的 时 间 内 有 很 多

变化.)

D.我嗫嚅

着,很不理直气壮.(嗫嚅:形容慢吞吞的样子.)

3.作者写“我”与年轻人对话的目的何在? (课标要求:1G2理解文本的内容和主旨,正确把握文本

内涵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请赏析下面这段话.(课标要求:1G3能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在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

倾向的同时,品味作品的语言,领会作品的表现手法,感受汉字汉语的独特魅力.)

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

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

清冷.

三、课外阅读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各题.

一直以 为,圆 明 园 是 哭 泣 的.侵 略 者 着 她 的 肌 体, 着 她 的 骨 骼,冲 天 大 火

的是一个 民 族 的 自 尊,百 多 年 的 疼 痛 如 那 西 洋 楼 的 断 壁 残 垣,穿 越 百 年 的 风 雨 永 远

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

切肤的痛.

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是阴凄凄的天,是冷飕飕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渺的湖水,我走啊

?11?

第18页

走,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

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我

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 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

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

就流泪了.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里,成为心

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

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

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

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 去

绮春园? 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 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 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

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晏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

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模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

碑前照相,那捧着相机的说:“笑! 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

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

亲吻!

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吗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 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

怎么笑得出来? 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 看着这群在破碎

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

来.历史呢? 耻辱呢? 血性呢?!

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

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

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嬉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

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

辱吗?!

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

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

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1.在下列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课标要求:1G2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重

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侵略者 着她的肌体, 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 的是一个民族的

自尊.

A.燃烧 蹂躏 摧毁 B.蹂躏 燃烧 摧毁

C.蹂躏 摧毁 燃烧 D.燃烧 摧毁 蹂躏

?12?

第19页

2.文中第七段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课标要求:1G3能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在把

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的同时,品味作品的语言,领会作品的表现手法,感受汉字汉语

的独特魅力.)

3.如何理解文中的画线句? (课标要求:1G2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课标要求:1G3能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在把握

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的同时,品味作品的语言,领会作品的表现手法,感受汉字汉语的

独特魅力.)

A.“我”第一次去圆明园,看到那“华美”“精致”“贵族”的圆明园,感受到来自心底的震撼,是

因为中华民族那高超的建筑艺术深深打动了“我”,让“我”从心底升腾起一种民族自豪感.

B.经过十年前后情景的对比,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圆明园所代表的一段历史在现实生活中已被

人淡忘,圆明园里的断壁残垣已不能提醒人们对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的记忆.

C.文章注重环境描写,借环境烘托心情.两次去圆明园都是雨天,前一次是有意选择阴天细

雨时前往,阴冷的天气使“我”的心情非常凝重;后一次则遭遇天气突变,豆大的雨点加重了

“我”沉重的心情,升华了文章的感情.

D.文章以“哭泣”为线索,串起全文,标题为“哭泣的圆明园”,末尾又写到“和这些断壁残垣一

起落泪哭泣”,主客相知,物我交融,主题得到深化.

?13?

第20页

三 过万重山漫想

学习要点

1.理清文章“漫想”的思路,学习行文上善于联想、思路开阔的特点.

2.牢固树立首创精神,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

3.体会文中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课文导读

作家作品

刘征,原名刘国正,诗人、杂文家和语言教育家.刘征

主要从事 寓 言 诗 和 讽 刺 诗 的 写 作,诗 人 杨 金 亭 说:“打 开

3000年中国古典诗歌史,60年新诗史,以寓言诗名家,以寓

言诗名世的,刘征是第一位诗人,是当之无愧的开拓者.”20

世纪60年代,刘征的代表作有 寓 言 诗«三 戒»«老 虎 贴 告 示»等.其 后 来 创 作 的«春 风 燕 语»获

1986年全国优秀诗集奖.另有杂文集«刘征杂文选粹»«美先生和刺先生»等,论文集«语文教学

谈»«剪侧文谈»等.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80年12月,当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刚刚提出,很多人心里没

底,倾向于保守求稳.作者凭借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深厚的诗文功底写下了这篇鼓励大胆

创新、大胆尝试的文章.

文学文化常识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

全长193千米.它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被誉为“山水画廊”,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瞿塘峡为长江三峡第一峡,又称夔峡.从奉节白帝城至巫山县大溪镇,全长8千米,以雄伟

壮丽著称.

巫峡为长江三峡第二峡.从巫山县大宁河口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峡长45千米.其特征

是峡长谷深,迂回曲折,幽深秀丽.巫峡景区由“三台八景十二峰”等景点组成.

西陵峡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长70千米,自宜昌秭归县香溪河至宜昌市南津关.其特点

是滩多水急.其中的泄滩、青滩、崆岭滩,为三峡著名的三大险滩.

文本解读

课文结构

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略写往昔自己对三峡景物

的神往,描写了船出夔门之后,江流的湍急和高山的耸峙.

第二部分(第 3~9 自 然 段):“漫 想”第 一 个 穿 越 三 峡

的人.

第三部分(第10~13自然段):由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

想到无数“第一个人”,想到人类向前发展的历史.

?14?

第21页

第四部分(第14~16自然段):呼应开头,收束全文,是“漫想”的终点.

重难点分析

1.本文作者认为“历史昂然前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任何时期都有许多具有献身精神的先行者敢于向人类未知领域进军,他们不怕挫折和失败,

带领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2.用一句话概括文中倒数第四段中所说的“清谈者、酣睡者、摇头者、叹气者、彷徨者、哭泣者”的

共同点.

他们都没有真正参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实践活动.

文章主旨

穿行三峡过万重山的时候,作者想到当年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

征途有如三峡一般艰险,时代需要无数开天辟地、开拓前进的“第一个”.“第一个”就是历史的首

创者.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四化”建设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

业绩.

写作特色

1.用词丰富,引经据典.

本文语言丰富多彩,使用了许多新鲜生动的词语,如“敝帚画西施”“海水东注”等词语;引经

据典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如洪荒时代的传说、燧木取火的传说等.

2.善于想象,把三峡写得瑰奇多变,跌宕多姿,突出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作者紧扣“漫想”展开想象,上下古今,但聚焦点清晰,许多漫想都是围绕“第一个穿过三峡的

人是谁”这一问题逐层展开,因而文章“漫”而不散,鲜明地表达了对不怕风险、勇于开拓的精神的

赞颂,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一课一练

一、基础训练

A 组

1.本文的作者是 ,当代著名诗人、作家、教育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代表作

有寓言诗«三戒»(« »« »« »),诗词集« »和« »等.

2.本文写于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3.三峡是 、 、 这三个峡的总称.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耸峙

( ) 啃噬

( ) 不盈不溢

( )

弱( ) 端倪

( ) 摧山坼

土( )

5.解释下列词语.

(1)洪荒:

(2)黯然失色:

(3)摧山坼土: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耸峙

/侍

候 怯

弱/窃

喜 挨

个/挨

B.坠

入/堕

落 啃噬

/消逝 扒

开/扒

C.竹篙

/青蒿 翎

毛/凝

视 复辟

/开辟

D.唠

叨/劳

动 栖

落/憩

息 颤

抖/颤

?15?

第22页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夔门 牵引 怯弱者 凭弦眺望

B.笑柄 坐骑 地理志 不盈不易

C.长篙 猿啼 毫发间 虎啸龙吟

D.礁石 震撼 瞿塘峡 有侍无恐

8.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竟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都躲藏起来,无影无踪

了.(比喻、拟人)

B.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夸张)

C.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

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夸张、比喻)

D.至于我的这支惯于唠叨的笔,为了免于留下以敝帚画西施的笑柄,也知趣地变成了哑子.

(比喻、借代)

B 组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肯噬 顷刻 受益匪浅 B.脊梁 缘分 一泄千里

C.般配 寒暄 形迹可疑 D.阵脚 震撼 苍海一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 )

A.老师批评了他,他还一副不以为然

的样子,明显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B.无情的台风席卷了房屋,卷走了生命,那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

C.工房里永远飘荡着一股刺鼻的铅味,但工人们早就习以为常

了.

D.当时他们家已是家徒四壁

,再也拿不出钱来继续做康复治疗了.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可是,直到今年———五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

B.也还会有一些旁观的,嘲笑的,反对的,嘁嘁喳喳地发议论,甚至上前拉一把.

C.他自己会不会中途遇险? 如果遇险,他会像一个水泡那样顷刻消散,还是会给人们留下永

远的记忆?

D.然而,如果他们从考古的废墟上发现了它,我敢断定,他们会说:“这个人,没有说谎.”

4.对下面句子所使用的句式与修辞手法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希望是玫瑰花,就算花下有刺,也能看到美丽.

A.判断句 比喻 B.把字句 排比

C.被字句 对偶 D.祈使句 设问

5.下列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作品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梁生宝———«创业史» B.孙少平———«平凡的世界»

C.方鸿渐———«围城» D.许云峰———«骆驼祥子»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第10~13段,完成下面各题.

1.下列选项中“三峡”与其他选项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课标要求:1G2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

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A.海水东注,撞击、啃噬着东边的火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

”.

B.千百年后,假如三峡

无恙,也还会有人从此穿过.

?16?

第23页

C.人类的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

一个穿过“三峡

”的人开拓道路.

D.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

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

胯下坐骑么?

2.对“清谈者”“酣睡者”“摇头者”“叹气者”“彷徨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课标要求:

1G2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A.“清谈者”指那些对世事不闻不问的人.

B.“酣睡者”指那些安于现状,不求开拓探险的人.

C.“摇头者”“叹气者”都是指那些失败过的人.

D.“彷徨者”指那些对探险开拓观望的人,而“哭泣者”指那些害怕变革的人.

3.从选段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标要求:1G2理解文本的内容和主旨,正确把握

文本内涵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课外阅读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各题.

在奉节(节选)

告别万家灯火灿若星空的山城重庆,顺长江而下,虽乘坐的是轮船,亦有轻舟飘逸,飞览画廊

之感.到了奉节,船靠岸,那气派恢宏的层层石阶,巍然交耸.顶端,是一座古朴肃穆的城门楼,

我一下子便想到了电影«江姐»中的一个悲惨镜头———江姐在城门楼上看到的是丈夫的头颅.一

缕熟悉的纪念,使我对这里增强了亲近感.拾级而上,步履沉重,站在城门楼前,仰望默默不语厚

重的楼壁,俯视滚滚而去的大江浪涛,我思索了很久.

江边小城的特殊风采使人耳目一新,房舍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样式各异.街道窄而整洁,处

处都摆列着鲜美的水果,清爽的空气里充溢着果香.这盛世景观,更令人怀念为之而流血牺牲的

先烈.我寻找到了«红岩»中彭松涛的墓地??

??

墓地肃穆而简陋.孤坟,绿树,青竹,几座石碑.除了悼念彭松涛的碑文,还有悼念川东游击

队其他几位领导人的.是的,革命是不容易的,就在川东这块秀丽的山水间,壮烈牺牲了多少英

杰啊! 革命者需要大山同样的胸怀,也需要像认识万里长江的曲曲折折一样认识革命过程的失

误.然而,对烈士的崇敬应该是由衷的和永恒的.

1.本文两处展开联想,触发第一次联想的是 ,触发第二次联想的是

,联想的都是 .(课标要求:1G2能对文本信息进行梳理

和分类、筛选和提取、分析和整合.)

2.与«过万重山漫想»相比,这篇文章的描写对象和写作意图有什么不同? (课标要求:1G2整体感

受作品中的形象,理解作品的内涵.)

3.本文几处写到长江? 突出了长江的什么特点? 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什么意义? (课标要求:

1G3整体感受作品中的形象,理解作品的内涵.)

?17?

第24页

四 西安这座城

学习要点

1.了解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它对西安人的影响.

2.概括提炼西安城的特点和西安人的特征及其具体表现.

3.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内涵的能力.

课文导读

作家作品

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

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2012年获得朱自清散文奖.

2017年3月22日,澳门大学向贾平凹颁授荣誉博士学位,表彰其在

推动当代汉语文学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贾平凹是新时期

小说、诗歌、散文“三马并进”的著名作家,作品有小说«小月前本»

«腊月?正月»«浮躁»等,散文«月迹»«丑石»等.

写作背景

本文是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创作的一篇散文.贾平凹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对黄土

高原有着很深的故土情结,文章有着浓厚的陕西特色.

文学文化常识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润长安.西安拥有着

5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中华文明和中华

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起点.

明代西安城墙:明代西安城墙是至今仍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中国古城墙,也是迄今为

止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墙.

秦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4000多个剧目,居各剧种之

首.秦腔是京剧、晋剧、川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剧的源头,为“百戏之祖”.

社火:民间在节日举行的传统集体游艺活动,如舞狮子、耍龙灯等.

文本解读

课文结构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描述了作者对西安城的感情以及具体表现.

作者先写自己在陕南乡下的梦,缘及城中古树岁月随感.然后写关中地区的一段民谣,折射

出这片土地上的人俗风情,传递自己对西安古城浓郁的热爱之情.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作者从不同角度介绍洋溢着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氛围的古都西安.

作者先写曾是十三朝国都的西安虽饱经沧桑,却风范犹存.接着介绍了别具特色、排列有

序、规划整齐的西安古建筑.然后介绍了西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方言及当地人的生活习惯,

最后介绍西安人杰地灵且人们具有忧患意识,进而说明“整个西安城,充溢着中国历史的古意,表

?18?

第25页

现的是一种东方的神秘,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活活的是一个新

的象征”.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写作者与西安古城已融为一体,卒章显

志———“西安永远是中国文化魂魄的所在地”.

重难点分析

1.西安濡养了西安人怎样的性格?

(1)质朴大方,悲喜分明.(2)少语多行,善思沉默,崇拜智慧,鄙夷

油滑.(3)整体雄浑,无琐碎甜腻.(4)关心国事,放眼全球.

2.“对于显赫的汉唐,它只能称为‘废’.”这里“废”的含义是什么?

它不再是国都,不再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不同角度介绍了洋溢着浓浓古意的西安,说明西安最

具古城魅力,“永远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魂魄所在地”,表现了作者对

古城西安的热爱,以及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的痴迷和自豪.

写作特色

文章条理清晰,事例翔实,语言简练朴实,寓意深刻.

作者从自己的生活入手,联系地方民谣,自然切题,娓娓道来,语言晓畅朴实.然后从建筑、

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方言、当地民俗及历史文化等不同角度条分缕析,描摹古都西安,朴实凝练

的语言中渗透着中国历史的古意,洋溢着作者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的痴迷和自豪.

一课一练

一、基础训练

A 组

1.本文的作者是 ,作品有小说« »« »« »等,散文«月迹»«丑

石»等.

2.«西安这座城»是贾平凹的 名篇.他的散文陕西特色很浓,常常坦率、真诚地表现自己

的情感与生活态度.

3.西安:古称 、 .西安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

史,是中国 之一,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起点.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枝柯

( ) 担

忧( ) 矫

情( ) 拓

片( )

性( ) 褪

色( ) 瞩

目( ) 黝

黑( )

商贾

云集( ) 宫阙

万幢( ) 市井巷

陌( )

5.解释下列词语.

(1)囫囵:

(2)女墙:

(3)韶音:

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19?

第26页

A.驻脚 沧茫 民谣 喜气洋洋

B.秦川 虚浮 烟囱 跨父追日

C.迷瞪 焚烧 宣泻 杞人忧天

D.高跷 幡旗 装裱 相映生辉

7.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死去的枝柯

变得僵硬,新生的梢条软和如柳.(草木的枝茎.)

B.我送他们的常常是汉瓦当的一个拓片

,秦砖自刻的一方砚台.(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

的形状及上面的文字、图案拓下来的纸片.)

C.对于显赫

的汉唐,它只能称为“废都”.(权势、名声等盛大显著.)

D.让你可以立即坠入了古昔里高头大马驾驶了木制的大车喤喤喤

开过来的境界里去.(拟声

词,形容小儿啼哭声洪亮.)

8.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

我不知疲劳地,一定要带领了客人朋友爬土城墙,指点那城南的大雁塔和曲江池,说①看

见那大雁塔吗②那就是一枚印石③看见那曲江池吧④那就是一盒印泥.

A., ? ; , B.:“ ? ”; ,

C.:“ . ”; , D., . ; ,

B 组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当世界上的新型城市愈来愈变成了一堆水泥,我该怎样来 西安这座城呢?

②他们的客厅是必悬挂了装裱考究的字画,桌柜上必是 了几件古陶旧瓷.

③“杞人忧天”从来不是他们 的名词.

A.叙说 摆设 嘲笑 B.叙说 摆设 讥笑

C.陈述 陈列 讥笑 D.陈述 陈列 嘲笑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 )

A.老师告诉我们读书不能囫囵吞枣

,要读深读透.

B.科技使自然造福于人类,但面对自然对人类的某些惩罚,它却束手无策

.

C.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全面浏览,认真体会,切不可断章取义

.

D.如果不能掌握科学的方法,就只能收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水是自然界的产物,

①然而,太多的人还没有意识到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性.

②因此全球范围内的水危机正在不断逼近.

③水千变万化,雕塑出美丽的湖泊,创造出宝贵的湿地资源.

④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

A.④①②③ B.④③①② C.③④①② D.③①②④

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你如果有机会收集一下全城的数千个街巷名称:贡院门、书院门、竹笆市??

B.民间却大量涌现“易经”的研究家,观天象、识地理、搞预测、做遥控.

C.逢年过节,你见过哪里的城市的街巷表演着社戏,踩起了高跷,敲纯粹的鼓乐?

D.抱孩子不说抱,说“携”;口中没味不说没味,说“寡”;即使骂人滚开也不说滚,说“避”.

?20?

第27页

5.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杂剧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B.白居易,宋代诗人,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C.艾青,当代文学家,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D.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新文化运动重要推动者.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第4~5段,完成下面各题.

1.作者说:“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最具古城魅力的,也只有西安了.”又说,西安“囫囵囵是一个旧的

文物”.西安的古城魅力体现在哪里? 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不少于四点,每点不超过10个

字.(课标要求:1G2能对文本信息进行梳理和分类、筛选和提取、分析和整合.)

(1) (2)

(3) (4)

2.课文这两段很多地方用了第二人称的写法,把西安的古韵娓娓道来.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课标要求:1G3能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在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的同时,品味作

品的语言,领会作品的表现手法,感受汉字汉语的独特魅力.)

3.作者说“生命里涌动的是一种历史的追忆”,下列哪一选项全部体现出来了( )(课标要求:

1G2能对文本信息进行梳理和分类、筛选和提取、分析和整合.)

①欣赏秦腔、皮影木偶.

②吃饭使用的粗瓷大碗.

③看社戏、踩高跷、放火铳、敲纯粹的鼓乐.

④土得掉渣的话,是文言文中极典雅的词语.

⑤随便一户人家都摆设了书法绘画、古陶旧瓷.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4.作者对西安这座古城的情感是怎么样的? (课标要求:1G2理解文本的内容和主旨,正确把握文

本内涵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课外阅读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各题.

地泉之灵

林 子

十月.一场秋雨.

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

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

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

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

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

的空旷、寂寥、神秘.

?21?

第28页

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澈美

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

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她婉约,慢转,不骄不躁,不温不火,不愠

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

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

是多么性感而陶醉! 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 在历史的土壤

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它滋养土

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今天,它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

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茗.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

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

啊,是两千年来直冲云霄的智慧和底气的聚舞.它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

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

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

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开凿

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

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

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

位相差不大,并且让运河路线迂回,降低河床比降,平缓水势,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

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蜿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连接湘江、漓江,沟通长

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

1.下列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课标要求:1G2能对文本信息进行梳理和分类、筛选和提取、

分析和整合.)

A.“十月.一场秋雨.”简洁明了而意味深长地交代了时间,营造了凄清惆怅的氛围.

B.灵渠从漓江水流淌过来,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给人一种厚重而又飘逸的感觉.

C.灵渠更像一只鹤,凝聚了两千年来直冲云霄的胆识,铸就了智慧和底气的魂魄.

D.当海阳河流来大水时,通过灵渠把洪水排泄到湘江故道,保证运河和行船的安全.

2.本文主要写兴安灵渠,第二段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来写雨后秋景和作者的心情? (课标要求:1G2

理清文本思路.)

3.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句加以赏析.(课标要求:1G3能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在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的同时,品味作品的语言,领会作品的表现手法,感受汉字

汉语的独特魅力.)

?22?

第29页

∗五 把栏杆拍遍

学习要点

1.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初读课文,了解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

2.了解辛弃疾的词作,体会其词作对表现辛弃疾形象的作用.

3.进一步启发学生领悟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脊梁的精神实质.

课文导读

作家作品

梁衡(1946— ),山西人,“苦吟派”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委员,主要从

事散文创作及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

秀科普 作 品 奖.主 要 著 作 有«新 闻 三 部 曲»(3 卷)、«数 理 化 通 俗 演 义»(2

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在散文的创作中,梁衡提倡写大事、抒

大情、言大理,«把栏杆拍遍»正是实践其创作主张的一篇代表作,同时也是

解读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散文名篇.

写作背景

本篇散文的性质是人物评传.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

历、精神风采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人物评传就是既要描述人物的生活,又要议论人

物的思想、生活和贡献,叙与议结合.“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辛词现存六百多首,

影响极为深远.梁衡并不是古典文学史学者,却能围绕辛弃疾其人其词写出如此大气磅礴之作,

实在难得.

文学文化常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

带.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

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

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代表作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部分作品也流露出因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

消极情绪.

文本解读

课文结构

全文可以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辛弃疾一生总的评价:行伍出身,以武起事,以文为业.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样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

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唯一性和独特地位的.

第二部分(第2~16自然段):用辛弃疾的八首词串起他的一生.

这一部分可分为五个层次.

?23?

第30页

第一层(第2自然段):辛弃疾的军旅生涯.22岁拉起了一支

义军进行抗金,后投奔耿京,并率军南下归宋.

第二层(第3自然段):总括辛弃疾南归后的情况.他再也没

有机会奔走沙场,只能用笔为历史留下一篇篇词作.

第三层(第4~6自然段):辛弃疾的词不是以笔写成,而是用

刀和剑刻成的.

第四层(第7~14自然段):辛词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爱国情感.

第五层(第15~16自然段):揭示辛词“刀刻”“血写”的根本在于他做人的本色是武人、政人,

而不是词人.

第三部分(第17自然段):阐明辛弃疾由不想做词人而最终却不得不走向词人的根本原因.

在这一部分,作者点明了以“把栏杆拍遍”为题的原因,回应了开头,揭示了辛弃疾从爱国志

士而成为一个“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的爱国词人的成熟之路.

重难点分析

1.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

无奈的自嘲”?

辛弃疾归宋后,由于赵宋王朝主和苟安,他不被重用,反而被剥夺了抗金的权力,因而只能借

填词作赋来表达报国之志和爱国之心.

2.“把栏杆拍遍”出自辛弃疾词«水龙吟»,它传神地表现了词人登高远眺时的动作,作者在这里把

它用作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好处?

通过“把栏杆拍遍”这一动作,作品传神地描述了词人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英雄形象,并传

达了他如今被迫脱离战场,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

爱国心而无处可使的悲愤之心.

文章主旨

“把栏杆拍遍”出自辛弃疾的«水龙吟»,词人登上危楼,触景生

情,胸中充满无限悲愤,只能“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作者把此句

作为文章的文眼,形象地概括了词人的一生,揭示了辛弃疾从一个

爱国人士成为爱国词人的原因和过程,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

运多舛的爱国词人形象.

写作特色

1.以丰富的联想,丰富了文章内涵.

作者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

心世界,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人士到爱国词人的历程展现了出来.

2.多处使用对比.

作者将辛弃疾的词与岳飞、卢纶的相比,突出辛词的凛然和磅礴之力;将辛弃疾的经历与陶

渊明、白居易的从政经历对比,突出辛弃疾的满腔爱国之心;将辛词豪放风格与苏轼词的豪放风

格相比,突出辛词在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含有深沉的政治和生活哲理.这些精辟之语使得人物形

象更为鲜明突出.

?24?

第31页

一课一练

一、基础训练

A 组

1.梁衡,“ ”散文家.在散文创作中,梁衡提倡写 、抒大情、言 ,

« »正是实践其创作主张的一篇代表作.

2.辛弃疾, 词人,字幼安,号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作品艺术风格多样,热情洋溢,

慷慨悲壮,笔力雄厚,是 派词人.与苏轼并称“ ”.

3.请填写出下列诗词中空缺的名句.

(1)醉里挑灯看剑, .八百里分麾下炙, .沙场秋点兵.

(2)落日楼头,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无人会、登临意.

(3)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 .江晚正愁予, .

(4)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

还休, .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踱

步(duó) 蹂躏

(lìn) 凛

然(lǐn) 贼寇

(kòu)

B.押解

(jiě) 磅礴

(bó) 媲

美(pì) 悲怆

(chuāng)

C.倾

盆(qīng) 驰骋

(chěng) 炽

热(chì) 整饬

(chì)

D.别墅

(shù) 金瓯

(ōu) 诠

释(quán) 咀

嚼(jǔ)

5.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

A.霹雳 振聋发聩 变生肘腋 了无痕迹

B.赋闲 玉石俱焚 望眼欲穿 可见一般

C.诽谤 马革裹尸 回肠荡气 浅尝辄止

D.婉约 笔走龙蛇 忧心如焚 千锤百炼

B 组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山水是自然最生动、最完美的体现.

①智者则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

②那屹立万年的大山,多像静穆庄重的仁者.

③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

④那欢快流动的江河,多像才华横溢的智者.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①③②④ D.③①④②

2.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

B.“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C.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D.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25?

第32页

3.我国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 ( )

A.«包身工» B.«狂人日记»

C.«荷塘月色» D.«秋天的怀念»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1.“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是唐朝诗人 的诗句.( )(课标要求:1G3有欣赏文

学作品的兴趣和健康的审美意识.)

A.杜甫 B.孟浩然 C.王昌龄 D.高适

2.请仿照“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的句式,给第五自然段补上两句相同的句式,使之构成排比.

(课标要求:1G3能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在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的同时,品味作

品的语言,领会作品的表现手法,感受汉字汉语的独特魅力.)

3.文章第五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课标要求:1G3能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

象,在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的同时,品味作品的语言,领会作品的表现手法,感受汉

字汉语的独特魅力.)

4.纵观全文,作者认为辛弃疾的词有哪些特点? 请用文中的语句归纳.(课标要求:1G2能对文本

信息进行梳理和分类、筛选和提取、分析和整合.)

三、课外阅读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各题.

寂寞恩江

彭文斌

从一座千古不朽的“醉翁亭”,我们知道了一个千古不朽的名字.醉翁流芳千年,文章流传千

年,恩江奔流千年.小城的深处,跳动着游子那颗不变的心.

我习惯了这种宁静的寻找.小巷尽头,便是日夜不息的恩江.两座桥梁越江飞架,沐浴在阳

光里,通体焕发着活力.沙滩上,儿童戏水的笑声从简易的浮桥上迅疾滑落,化为浅浅的浪花.

阳光如同一匹暖暖的金帛,披在河床上,折射出一片耀眼的粼光.一切安详从容,小城独有的静

谧中,透着一点儿淡淡的怅惘.

永叔公园就在堤岸上,几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守望着静静的恩江,听凭流水寂寞地发出微微的

叹息.这该是永丰城里最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我知道,此刻,我正向那个久仰的先贤走近,也

许,这是一场特殊的考试,试题便是心灵、品格,是山的巍峨、水的清流.翻越千年的崇山峻岭,我

终于可以近距离读一个人.

远远的,一座文官打扮的雕像耸立在公园的广场上,其后,矗立着报恩塔.忽然间,红尘、噪

音、名利、愁绪悉数被抖落在萋萋芳草中,一切变得豁然、宁静、清纯.我忍不住仰视着他,然而,

欧阳修依然只是深情地眺望着恩江.附近的碑亭里,仿制着那篇名动朝野的«泷冈阡表».据说,

这篇纪念父亲欧阳观、母亲郑夫人的文章,欧阳修数易其稿,历时近二十年.碑文就琐事琐谈率

意而写,不事描绘,情真意切,影响深远,被选入«古文观止».

我们熟悉的还有“画荻教子”的故事.而今,这个动人的典故以雕像的形式再现于恩江之畔.

?26?

第33页

“四岁而孤”的欧阳修凝视着母亲,专注地聆听着教诲.欧阳修之父为官清廉,死后没有遗产,但

这阻拦不住郑氏“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的决心,阻拦不住欧阳修成为“宋学”开创者.他一生勤

政正直,治学严谨,扶掖新人,学识、文章、操守素为人景仰.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皆出

其门下.他提出洗涤革新骈文和西昆体的绮靡之风,让文章回归朴实.那个在沙滩上以芦荻画

沙的孩子,终于在历史的江面上击打出了一片绚丽水花.

虽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但欧阳修保持着文人的气节.在他迁任京城馆阁校勘之时,

范仲淹遭贬,见风使舵、逢迎拍马者趁机落井下石.义愤填膺的欧阳修不畏权贵,当即写了著名

的«与高司谏书»,痛斥高氏不辨是非、与权臣狼狈为奸.熙宁三年(1070年)4月,欧阳修回永丰

沙溪祭祖,不想惊扰地方官员,而从水道悄悄回到故里.一酒店老板想试探其人品,故意刁难.

他却毫不介意,从而折服乡人.这就是欧阳修,一位“以文章道德为一世学者宗师”的先贤.

公园的一翼,坐落着一处园林式建筑.“欧阳修纪念馆”宠辱不惊地守着一派苍茫和寂寞.

那楹联道:“社稷贤臣千古传颂,文坛宗师百世流芳.”馆门敞开,院内修葺得整齐简洁.有鸟鸣声

缓缓地滴落下来.遗憾的是,几个展厅全部是“铁将军”把门,慕名而来的人们无不叹息而去.我

自然也一阵惆怅.沿着走廊,透过门缝,我粗略地看了展厅的概貌.虽然光线昏暗,依然可见主

厅里那尊傲首问天的汉白玉雕像.“功名事业三朝相,道德文章百世师”,或许,这短短的十四字,

已高度浓缩了欧阳修波澜壮阔、坎坷跋涉的一生.而身后的寂寞,不知又有谁去悠然咀嚼?

公元1072年,欧阳修合上了疲惫的双眼,留下«欧阳文忠公集»153卷.

恩江依然紧一阵慢一阵地绕城吟唱.故纸堆里的诗文、小城里的旧事、渐行渐远的身影,仿

佛苍穹下的数缕烟尘,迷濛苍凉.

就让我在这宁静的恩江边,专心地怀念一个人.

1.下列作家同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 )(课标要求:1G3有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和健康的审

美意识.)

A.韩愈 欧阳修 李白 B.柳宗元 欧阳修 苏轼

C.韩愈 杜甫 欧阳修 D.苏轼 欧阳修 杜甫

2.作者在第二段为何要描绘一幅色彩明快的恩江江畔画面? (课标要求:1G3品味作品的语言,领

会作品的表现手法,感受汉字汉语的独特魅力.)

3.文章第二段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说出其中两种,并说明其表达效果.(课标要求:1G3品味

作品的语言,领会作品的表现手法,感受汉字汉语的独特魅力.)

?27?

第34页

表达与交流

口语交际

讨 论

新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语言理解与运用.

能根据学习、生活和职业需要进行表达与交流.说话时,做到简明、连贯,正确传递要表达的

意思.

学习要点

1.学习讨论的相关知识.

2.掌握讨论的方法和技巧.

3.根据话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

学习内容

一、讨论的含义

讨论是人们围绕某个话题各自发表意见的一种平等交流的方式.通过讨论,我们可以提高

认识,加深理解;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消除矛盾,协调关系,等等.讨论分即兴讨论和专题讨论

(包括会议讨论、课堂讨论、企业洽谈等),这里我们主要学习专题讨论.

二、参与讨论的基本要求

1.做好充分的准备.

(1)明确讨论的话题,话题应切合实际而且富有价值、具体明确.

(2)搞清讨论的价值和意义.

(3)要围绕话题搜集、准备好相关材料.

(4)必要时还可以写发言提纲,制作媒体演示文稿等.

2.掌握讨论的规则.

(1)要针对问题的关键发表意见,不要被次要的、枝节性的问题所干扰.

(2)发言要做到观点鲜明,思路清晰,有理有据.一般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的思路展开.

(3)语言要简练,突出重点.

(4)坚持原则,不人云亦云,不回避矛盾,但也不能偏激.

(5)要认真倾听、分析和梳理他人发言的要点,思考和辨析不同的意见和建议,随时修正、完

善自己的观点.

(6)要文明得体,不随意打断他人的发言,不抢话争话,不强词夺理,不讽刺挖苦.

3.主持人或组织者要根据自身职责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讨论前要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介绍有关背景,明确讨论目的、程序和要求.

(2)讨论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动态,随时引导,及时调整,把握讨论的方向和节奏.

?28?

第35页

实战演练

1.请对下面这则讨论进行评析.

关于“梭罗避世独居的生活方式”的讨论

主持人:通过«神的一滴»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梭罗28岁时就撇开金钱的羁绊,一个人在

瓦尔登湖畔自建木屋,自耕自食地生活了两年.对梭罗这种避世独居的生活方式,人们见解各

异.为了提高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们今天也就此展开讨论.你怎么看待梭罗避世独居

的生活方式? 理由是什么? 请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同学甲:我一直都很欣赏梭罗的生活方式.在物质生活已经很繁荣的那个时代,他竟能摒

弃那些享受,以最原始的方式去生活、去思考,颇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

洒脱.

同学乙:我不同意同学甲的观点.梭罗和中国古代的隐士不同,他选择独居,是有目的地

探索人生,走向人生,是积极的.在瓦尔登湖畔独居期间,他曾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投身当时的

政治斗争就是最好的证明.

同学丙:我认为这是他对自由、对个人价值执着追求的表现.他并不在意某一种外在的生

活方式,他只是想生活得随意、简单、自在,没有任何的伪饰和造作.

同学丁:我想这是梭罗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浮躁的一种抗拒,当社会物质极大满足

时,人们往往失掉了自己的专注和平静.梭罗去瓦尔登湖就是抱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去的,他在

找寻人类自身的东西.

主持人:通过大家的踊跃发言,我们达到了提高认识,加深对课文理解的目的.因为时间

关系,今天的讨论就到这里.希望课后我们能继续交流自己的想法.谢谢大家!

2.以“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为话题,组织一次课堂讨论.要求:围绕话题,突出重点,语

言简练,参与讨论者不得少于三人.

?29?

第36页

写 作

审题与立意

新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

在表达时,能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完整、结构清晰.在言语实践中,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

心灵的美,能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

学习要点

1.学会如何根据所给的文题审题.

2.了解立意的三种方法.

3.提高对人生的品味与思考能力.

学习内容

一、含义

所谓审题,就是了解题目的意义、范围和要求.审题的过程就是确定文章的体裁、题材、中心

和写法的过程.

所谓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中心论点),“意”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

在文章中的集中体现.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

作文档次的一个关键.

审题与立意密不可分,审题是立意的前提和基础,立意是审题的拓展和细化.

二、审题内容

1.审定体裁.体裁不同,写法各异.审题的第一步,就是要审定这个题目应写成哪种体裁.如果

把记叙文写成议论文,或者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写得再好,也只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终

究不及格.

2.审定范围.在确定文章体裁的同时,要审定出题者所要求的写作范围.有时题目对时间、空

间,写人、记事,数量、景物,说明、抒情等其范围都有明确规定,弄错或弄不准,都会使作文失

分.因此,要反复推敲,确切掌握.

3.审定人称.文章采用第几人称,应由题目而定.一般记事写人的文章可以用第一人称(“我”

“我们”),也可以用第三人称(“他”“他们”).议论文多用第一人称(“我”).有时为表达这种

观点不是个人所为或文章代表集体,则用“我们”.诗歌、散文,则一般用第一人称.总之,文

章用什么样的人称是很讲究的.在一篇文章里,人称必须统一,这样才能避免混乱.

4.审定寓意.有些题目,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要理解题目的关键词语,领会其言外之意.

比如«路»«蜡烛»«青松»«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等这类题目,往往包含着引申、比喻或象征意

义.如果审题时考虑到题目的寓意,就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发散思维选材.

三、立意要求

正确:让读者受到教育、启发和鼓舞.

明确:只有一个主题,中心突出.

深刻:有思想深度,能充分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新颖:新的观念、新的见解、新的思考角度,给人新的启迪、新的联想.

?30?

第37页

四、常用方法

以小见大法、深入挖掘法、角度新颖法等.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

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

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

来的那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

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

又飞回来了,其他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自主确定立意,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不少于450字.

?31?

第38页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认识历史 珍爱青春 编织梦想

———“设计未来”主题讨论会

新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语言理解与运用.

能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开展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有反思和总结自己语文学习经验的

意识,改善语文学习方法.

学习要点

1.明确自己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尽的义务和应承担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认真设计

规划自己的未来人生,努力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2.以主题讨论会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围绕议题,观点鲜明、明确具体地发表意见,阐明理由和

依据,巩固“讨论”的相关知识,实践“讨论”技巧,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以

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学习内容

一、活动形式

(一)小组活动

小组每位成员依次宣读自己准备的发言稿;根据小组评议,推荐3名同学为班级讨论会的发

言人;小组对被推荐人的发言稿进行再讨论,并提出修改建议.

(二)全班活动

1.在主持人的主持下开展活动.

2.根据评价标准,以个人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形式,分别对主持人、发言人、参与者进行

评价.

二、活动准备

1.推荐或选举讨论会主持人1名.

2.被推荐主持人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其他同学准备好参加讨论会的发言稿或发言提纲.

3.在班主任或语文老师的指导下,制定针对主持人、参与者参赛的评价标准.

4.以8至10人为单位划分讨论小组并确定组长.

三、活动步骤

(一)任务导向

教师明确任务:本活动要求先全班推荐或选举讨论会主持人1名.围绕“认识历史,珍爱青

春,编织梦想”的议题,先组织小组内撰写发言稿发言,小组评议,选出班级讨论会发言人,组内讨

论修改发言稿.然后以班级主题讨论会的形式,主持人按照预先拟定的会议议程主持讨论.根

据评价标准,对主持人、发言人、参与者进行评价.

(二)方法指导

1.讨论准备阶段.

主持人做好相关准备工作:认真理解议题内涵,撰写主持词;布置会场,营造良好的会议氛

?32?

第39页

围;拟定会议议程;请示班主任或语文老师,确定邀请参加讨论会的老师、其他班级学生代表名

单.其他同学复习课文,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明确自己为民族进步应承担的责任,认真思考

作为一名中职学生,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前人的精神,珍爱青春年华,设计自己的未来人生

理想.准备好参加讨论会的发言稿或发言提纲,准备好发言时需要用到的引文、数据、事例、个

案、图表等.要求发言稿观点鲜明,内涵丰富,条理分明,文字优美.

2.讨论进行阶段.

小组每位成员依次宣读自己准备的发言稿;根据小组评议,推荐3名同学为班级讨论会的发

言人;小组对被推荐人的发言稿进行再讨论,并提出修改建议.班级活动中,主持人宣布议题,向

参加者清楚交代议题主题思想及讨论目的,说明讨论程序,提出发言的时间限制、发言中应注意

的问题等,鼓励大家畅所欲言.讨论中主持人应发挥主导作用,注意观察动态,把握局势,善于启

发,随时引导并及时调整.讨论的参加者要围绕议题,观点鲜明、明确具体地发表意见,阐明理由

和根据.

3.讨论总结阶段.

主持人对讨论做出总结:将参加者的发言、意见归纳起来加以强调和重申,参加者认真听取

主持人的总结发言.

实战演练

组织模拟“职高生论坛”现场,就“禁止学生上课带手机”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33?

第40页

课外古代诗词诵读

登 高

新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参与.

能主动积累优秀古代诗文,梳理文本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

体验,增强文化自信.

学习要点

1.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3.准确、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学习内容

一、«氓»

(一)内容赏析

本诗叙述一位劳动妇女在婚姻上的不幸遭遇.她善良多情,追求幸福的婚姻,不料却受到了

“氓”的欺骗,最后决定结束与“氓”的感情.全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是对

礼教提出的强烈抗议.«氓»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以及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

应的.

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第一至二章是追叙: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到订婚的过程;第二

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

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第三章,她对一群年轻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规劝她们不要

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

过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兄弟讥笑而自伤不幸.第

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

刀两断.这些都是 作 者 的 经 历、内 心 活 动、感 情 变 化 的 再 现,结 构 严 整,形 成 一 首 千 古 动 人 的

诗篇.

(二)艺术特色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氓»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

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到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

比兴的艺术手法.诗人是农村妇女,农村四周的自然景物,是她每天所接触的,诗人触物联

想,便歌唱起来.

对比的表现手法.这是从理想到现实的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借代修辞.诗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物,抒写抽象的意境.形象的语

言,容易引起读者想象、共鸣,增强诗的魅力.

顶真修辞.这种修辞修饰了诗句的声韵,使诗句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叹词的应用.诗人抒发强烈的感情或深沉的思想时,经常用呼声或感叹词来表达.

呼告的表现手法.由于诗人感情的强烈,使所爱者或所憎者虽不在面前,但觉得如在面前,

向他陈诉或斥责,这就是呼告的特征.它在抒情诗中应用最普遍.

?34?

第41页

二、«登高»

(一)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登临之作.诗歌前四句写秋景,后四句写秋思.“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此二句突兀而起,气势不凡,寥寥数字,便刻画出了登高才能感知到的富有深秋特征的旷远

境界.风用“急”形容,写出了秋风的声势;天用“高”描写,突出了秋天的寥廓,此是仰视所见.再

俯视,只见“渚清沙白”,一派深秋景色,“清”“白”给人以凄凉之感.以上是静物描绘,但静中有

动,动静结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此二句写远景,诗人的视野更为开阔.句以

“无边”“不尽”起,顿给人辽远之感,千山林木、万里长江皆托四字之神力.“萧萧”写出了落叶之

声态,肃杀可闻;“滚滚”写出了大江东去之声势,雄迈可见.细一玩味,不难发现,落叶给人飘零

之感,流水给人伤逝之情,作者在有意无意间留给读者不尽的哀愁.“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

病独登台.”此二句笔锋陡转,触景抒情,感慨万千.“万里”“百年”,时空交错,悲秋之情尽在其

中.“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此二句放言直抒秋思之意,可谓点睛之笔.“艰难”一

句包含着诗人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慨叹;对终生壮志未酬的激愤与哀怨;对国家多灾多难

现实的忧愁与焦虑.“潦倒”是无力的悲叹,无奈之情沉郁悲凉.诗人一生嗜酒,今日登高本拟以

酒浇愁,却因病停杯,唯一的精神寄托也丧失了,令读者为之悲痛.

(二)艺术特色

全诗感情沉郁苍凉,境界雄浑开阔,已属绝唱;但诗的妙处不止于此.明人胡应麟在«诗薮»

中说“(此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清人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也说:“通首

作对,对而不嫌其笨者,三、四‘无边落木’二句,有疏宕之气,五、六‘万里悲秋’二句,有顿挫之神

耳.又首句妙在押韵,押韵则声长,不押韵则局板.”这说明,从形式上看,此诗也达到律诗之巅

峰,的确是一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世之作.

实战演练

1.对下列四句诗的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但多吃易醉;爱情是

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C.“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用了赋的手法,直接抒发对女子的喜爱.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2.下列诗句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句是 (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3.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

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含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

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

忧国伤时之情.

?35?

第42页

解题思路与方法实践

第一单元 历史的见证

单元训练

1.示例:«胡同文化»

(1)语言平白、朴素,口语性强,富于表现力.用韵

味十足的北京口语来表现乡土文化,更富表现力,

比如,“虾米皮熬白菜,嘿!”一个“嘿”字,用的是地

道的北京人的口气.(2)古典语言与现代语言巧妙

结合,言简字约,准确生动.如“破家值万贯”“各人

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将古典语言与现

代语言巧妙地结合,把老北京人“安分守己”“不爱

管闲事”的心态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2.示例:长城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军事防御

工事,始建于周朝.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

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根据文

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

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

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1987年12月,长城被列

入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在广阔的天宇下,这古老的砖墙随着群山万壑绵延

伸展,跌宕起伏.那高大的城堡,有的像奋起的勇

士,傲视长空;有的像沉思的巨人,默对苍穹.长城

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象

征着中华民族伟大意志和力量.

一 胡同文化

一课一练

一、

A 组

1.汪曾祺 邂逅集 范进中举

2.«胡同之没» 胡同的特征 胡同的文化 胡同

文化在 商 品 经 济 大 潮 的 冲 击 下 必 将 走 向 没 落 的

命运

3.序文

4.zhòng yāo chǔ jiàn āo sāng

5.(1)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土:乡土;重:

看得重,不轻易.

(2)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

(3)即把白菜放在水里煮.熬:烹调方法,把蔬菜等

放在水里煮.

6.B 【解析】 ①句应为“安土重

(zhòng)迁”.③句

“房遢”应为“房塌”.④句“破家值万惯”应为“破家

值万贯”.

7.B 【解析】 根据第二空后面的“睡不着眯着”可

知,第二空应填“眯着”,由此排除 A、D 两项.根据

语境可以判断第三空和第四空应填褒义词,由此排

除 C项.故选 B.

8.D 【解析】 A 项,“东单三条”和“东四十条”是

并列词组,中间应该用顿号.B项,“怎么可以打一

个女孩子呢”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不是问句,应该

用感叹号.C项,“闹学生”应该加双引号.

B 组

1.A 【解析】 B项,兴至勃勃—兴致勃勃.C项,

罗汗果—罗汉果.D项,憔瘁—憔悴.

2.D 【解析】 D项,“放飞”和“祝福”搭配不当,可

删去“和美好祝福”.

3.C 【解析】 此语段采用拟人的手法写了种子的

成长过程.种子因被嘲笑、排挤而“变得沉默”,所

以③ 句为起始句;④ 是种子发展过程 中 的 必 经 阶

段;②①写了种子钻出土地后的成长过程,②句写

种子发芽,①句写种子想要开花,由此可判断①在

②后.故正确顺序为③④②①.

4.C 【解析】 C项,括号内的文字是对“惜薪司胡

同”的解释,因此括号应紧跟词语,放在句号内.

5.B 【解析】 B项,«野草»是鲁迅的散文集.

二、

1.D 【解析】 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所以才

封闭.

2.D 【解析】 “只爱吃白菜的狭隘心理和生活习

俗”错误,句中只表示北京人白菜吃得多,不能推断

他们只吃白菜,也不能推断出他们心理狭隘.

3.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一句承上,后一句启下,写

出了北京人封闭、保守、知足、隐忍的心态.

【解析】 从句子所在文章中的结构位置入手,进行

分析即可.

4.揭示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忍”.

【解析】 课文第10自然段的第一句“北京胡同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1?

第43页

化的精义是‘忍’”是总括句,统领下文.

三、

1.A 【解析】 “一块旧的绒布”比喻老北京城市

的风 貌;“新 的 尼 龙 或 毛 料”比 喻 现 代 化 的 各 种

建筑.

2.保留

【解析】 文中 作 者 没 有 明 确 表 明 他 的 态 度,只 是

“为北京叹息”,应为“保留”.

3.第二自然段的“这样”指大规模地开发建设,把一

些古老的文物建筑都拆除掉;第三自然段的“这样”

指刻意去模仿修复古旧园林或古老风格的建筑.

【解析】 仔细阅读文章第二及第三段,联系第四段

的内容便不难总结出来.

4.说明有着青砖胡同、老城街和四合院的北京老城

的古朴久远,令人迷恋.

【解析】 旨 在 说 明 北 京 的 古 朴 久 远,令 人 心 生

迷恋.

二 废墟的召唤

一课一练

一、

A 组

1.宗璞 冯钟璞 弦上的梦 三生石 宗璞小说

散文选 丁香结

2.诚 雅

3.宗璞小说散文选 圆明园荒芜景象 自己对当

时那个时代特有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

4.chàng yǐlǐ nièrú jié xīsū zhào

5.(1)极大的耻辱.

(2)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大.

(3)每一个老百姓都有责任.

6.B 【解析】 B项,恪

尽职守(kè).

7.D 【解析】 D项,白壁微瑕—白璧微瑕.

8.C 【解析】 C项,“烧毁”和“洗劫”顺序颠倒.

B 组

1.C 【解 析】 A 项,径 纬 仪—经 纬 仪.B 项,欧

歌—讴歌.D项,娇健多姿—矫健多姿.

2.D 【解析】 ③句“所有这一切的拥有”是对语段

的总结,故③句应放在结尾.④句中的“最悦目”,

②句中的“最温暖”,①句中的“最有价值”,存在逻

辑关系,由浅入深,由外到内.故正确顺序应是④

②①③.

3.A 【解析】 A 项,第一个句号应该在引号内.

4.B 【解析】 A 项,笑纳: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

物,不能用在自己身上.C项,光临:敬称他人的来

访,为敬辞,不能用在自己身上.D 项,绵薄之力:

尽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努力去帮助别人,为自谦

之词.

5.C 【解 析】 C 项,«最 后 一 片 叶 子»的 作 者 是

欧?亨利.

二、

1.A 【解析】 提出这一主张的是顾炎武.

2.D 【解析】 嗫嚅:形容想说话却不敢说出来的

样子.

3.作者寄希望于青年一代,希望他们在时代大变革

之际,积极投身变革,为民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

部智慧和热情.

【解析】 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

我感情的直接表达转到面向全社会的呼唤,尤其对

年轻人的呼唤.召唤全社会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

入到时代 的 大 变 革 和 百 废 待 兴 的 建 设 浪 潮 之 中.

情景对话 是 假 设 的,但 对 话 内 容 却 是 作 者 和 当 代

“年轻人”真实心境的写照.

4.这段话写出了落霞的美丽娇艳,反衬出废墟的荒

芜和清冷.这段话不仅是对黄昏美丽景色的逼真形

象描绘,还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解析】 从修辞手法角度思考,抓住表现美好景象

和隐含对未来的希冀的用词,在景色描绘之中细细

体会作者隐含的情感.

三、

1.C 【解析】 从第三个词语入手,和“大火”搭配

的是“燃烧”.

2.描写.作者目睹十年后人们在圆明园里的举止

言行,内心无比沉痛,表达出心中深深的隐忧.

【解析】 这一段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作者十年

后再一次来到圆明园,来到西洋楼前,所看到的喧

嚣与十年前的寂静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人们的言行

举止都令 作 者 感 到 痛 心,表 达 出 作 者 心 中 深 深 的

隐忧.

3.环境描写.写圆明园的凄风冷雨,用恶劣的环境

为下文描写作者悲痛的心情作铺垫.

【解析】 这是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恶劣的环境

烘托出作者沉重悲痛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4.A 【解 析】 作 者 第 一 次 到 圆 明 园 时,心 情 沉

重,为 圆 明 园 遭 到 破 坏 而 惋 惜,为 过 去 的 耻 辱 而

悲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2?

第44页

三 过万重山漫想

一课一练

一、

A 组

1.刘征 海燕戒 天鸡戒 山泉戒 春风燕语

流外楼诗词

2.1980年

3.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4.zhì shì yì qiè ní chè

5.(1)混沌蒙昧的状态,指远古时代.

(2)本指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后多比喻

相形之下有很大差距,远远不如.

(3)摧毁山脉,使地面裂开.

6.C 【解 析】 A 项,zhì/shì,qiè/qiè,āi/ái.B

项,zhuì/duò,shì/shì,bā/pá.C 项,ɡāo/hāo,línɡ/

nínɡ,bì/pì.D项,láo/láo,qī/qì,chàn/chàn.

7.C 【解析】 A项,凭弦眺望—凭舷眺望.B项,不

盈不易—不盈不溢.D项,有侍无恐—有恃无恐.

8.D 【解析】 D项中的“唠叨”“知趣”都是形容人

或人做出的动作,因此是用了拟人的手法.

B 组

1.C 【解 析】 A 项,肯 噬—啃 噬.B 项,一 泄 千

里—一泻千里.D项,苍海一粟—沧海一粟.

2.B 【解析】 B项,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

到极点.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

3.B 【解析】 B项,前两个逗号应改为顿号.

4.A 【解析】 “希望是玫瑰花”,将“希望”比喻为

“玫瑰花”;“是”是判断句的标志.

5.D 【解析】 许云峰是«红岩»中的人物.

二、

1.C 【解析】 这里的“三峡”是虚指,用的是它的

比喻义,比喻前人未开发的未知领域.

2.C 【解析】 “摇头者”指反对者,“叹气者”指那

些失败过的人.

3.表达对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尊敬,歌颂了这种

不畏艰难的首创精神.

【解析】 选文颂扬了人类不畏艰难、不断进取的伟

大精神.从最后一段文字可直接看出作者的情感.

三、

1.奉节古朴肃穆的城门楼 盛世景观 革命先烈

流血牺牲的壮丽

【解析】 文中第一段第三句说自己想到了电影«江

姐»中的悲惨镜头.这一联想是由前一句中自己看

到什么后联想到的,由于«江姐»«红岩»都是革命题

材的作品,作品刻画了江姐、彭松涛等革命先烈的

形象,可知作者这些联想都应和革命烈士有关.

2.从描写对象来看,本文主要描写江边小城的特殊

风采.从写作意图来看,本文主要目的是讴歌革命

先辈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对革命先辈由衷而永恒

的崇敬和怀念.

【解析】 从文中可看出作者主要描写的是江边小

城的特殊风采,而由这些特殊风采及«红岩»中彭松

涛的墓地等景物联想到为当今的盛世景观流血牺

牲的先烈,以此讴歌他们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对

他们的崇敬和怀念.

3.两处.特点:突出长江水流湍急和曲折的特点.

意义:象征性地表现主题,即革命虽有失误,但赢得

了盛世景观,表达对先烈由衷而永恒的怀念.

【解析】 写景是为了表达主题思想,仔细阅读文章

内容便不难得出答案.

四 西安这座城

一课一练

一、

A 组

1.贾平凹 小月前本 腊月?正月 浮躁

2.散文

3.长安 镐京 四大古都

4.kē dān jiáo tà bǐng tuì zhǔ yǒu gǔ

què xiàng

5.(1)完整;整个儿.

(2)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也叫女儿墙.

(3)这里指美妙的音乐.

6.D 【解析】 A 项,沧茫-苍茫.B项,跨父追日

-夸父追日.C项,宣泻-宣泄.

7.D 【解析】 喤喤喤:形容钟鼓声大而和谐.

8.A 【解析】 四个选项中,①②处的标点符号不

同,③④处的标点符号是相同,所以此题只需判断

第①处和第②处的标点符号即可.②前的句子有

一个“吗”,是疑问句,判断应选问号;“说”后面的句

子是一个 并 列 复 句,所 以 ① 中 只 能 选 择 逗 号.故

选 A.

B 组

1.B 【解析】 “叙说”是指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记录

下来或说出来.“陈述”是有条理地说出.二者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3?

第45页

较,①中 选“叙 说”更 符 合 语 境.“摆 设”是 把 物 品

(多指艺术品)按照审美观点安放.“陈列”是把物

品摆出来供人看.二者比较,②中选“摆设”更符合

句意.“讥笑”是指讽刺和嘲笑,“嘲笑”是含讽刺、

不满意等意味的笑.二者比较,③中选“讥笑”更符

合语境.

2.D 【解析】 D 项,“事半功倍”意思是只用一半

的力气,而 收 到 加 倍 的 功 效.形 容 用 力 小 而 收 效

大.不合语境,这里应使用“事倍功半”.

3.B 【解析】 本句按照逻辑顺序,先介绍水,让我

们对水有初步认识;接着关联词“然而”指出“人还

没有意识到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性”;最后表明严重

后果,关联词“因此”作结.

4.B 【解析】 B项,«易经»是书,双引号应改为书

名号.

5.B 【解析】 B项,白居易是唐代诗人.

二、

1.(1)古 城 墙 赫 然 完 整.(2)街 巷 有 历 史 的 标 记

(或:街巷方正,四合院有序).(3)表演艺术最为古

老.(4)口语保留典雅词语

【解析】 “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最具古城魅力的,也

只有西安了??”此句之后的内容便是对这句话的

解读,仔细阅读不难概括.

2.这样写给人以亲切感,同时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作

者的自豪.

【解析】 了解掌握第二人称的作用及优势,即可得

出答案.

3.A 【解析】 这些内容文中都有,需要我们认真

概括.第四段中第七句可以概括为“欣赏秦腔、皮

影木偶”;第八句可概括为“吃饭使用粗瓷大碗”;第

九句可以概括为“看社戏、踩高跷、放火铳、敲纯粹

的越鼓”;第十句可概括为“土得掉渣的话”.

4.作者从建筑,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方言,当地人

的生活习惯及西安的人杰地灵等不同的角度条分

缕析描 摹 古 都 西 安,表 现 了 作 者 对 古 城 西 安 的

热爱.

【解析】 作者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洋溢着浓浓古意

的西安,说明西安最具古城魅力,表现了对西安的

热爱之情.

三、

1.C 【解析】 A 项,应为“清静神秘的氛围”.B

项,应是漓江水从灵渠流淌过来.D 项,从“海阳河

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

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来看,应是把洪水排泄

到湘江和漓江.

2.写雨后秋景,突出兴安明朗开阔的特点,自然引

出下文对兴安灵渠的观赏和描写;写作者心情,强

调作者心 情 的 放 松 和 欣 喜,为 后 文 饱 览 灵 渠 的 美

景、回想灵渠的过往作铺垫.

【解析】 写景是为了引出下文,而写作者心情奠定

了情感基调.

3.句式由短而长,结构简单整齐,用“婉约”“不骄不

躁”等词写出灵渠的性情,用“引”写出灵渠的飘逸

特点,用拟人手法赋予了灵渠鲜明的个性.

【解析】 画线部分句式由短而长.这种句式是为

了和描写的景物特点相映衬.

∗五 把栏杆拍遍

一课一练

一、

A 组

1.苦吟派 大事 大理 把栏杆拍遍

2.南宋 稼轩 豪放 苏辛

3.(1)梦回吹角连营 五十弦翻塞外声 (2)断鸿

声里 栏杆拍遍 (3)毕竟东流去 山深闻鹧鸪

(4)为赋新词强说愁 却道天凉好个秋

4.B 【解析】 B项,押解

(jiè),悲怆

(chuàng).

5.B 【解析】 B项,可见一般—可见一斑.

B 组

1.B 【解析】 这段话的逻辑顺序为先山后水,同

时语句要前后照应.由此可得出正确的顺序为②

④③①.

2.B 【解析】 B项,引号之间的顿号应删除.

3.A 【解析】 我国第一篇报告文学是夏衍的«包

身工».

二、

1.A 【解析】 出自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2.像 李 白 那 样 散 发 弄 扁 舟,像 欧 阳 修 那 样 寄 情

山水.

【解析】 句式一致,内容恰当即可.

3.对比.作 者 用 杜 甫 的 “射 人 先 射 马,擒 贼 先 擒

王”、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与辛弃疾的

«破阵子»对比,认为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突出

辛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解析】 此题要先判断出表现手法,然后再用文中

的具体诗句去分析.

4.(1)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

成的.(2)辛词与其他文人作品更深一层的不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4?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免费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