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上海新高考试题分类汇编 历史 样张

发布时间:2023-5-26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2023 上海新高考试题分类汇编 历史 样张

书1致2023年新高考考生新高考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招生制度大变革,身处在这个年代的中学生几乎都要参与到这场改革的洪流中。作为一名考生,首先,要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和目标;其次,要认清在新高考中取胜的关键因素;最后,要在此基础上制订选科和学习方案,顺利进入大学。确立人生规划和目标不是越早越好,但到了高中阶段,应该有大致的专业方向。学生可以按自己的人生规划方向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中学时代试错的成本低,若进入大学学习或参加工作几年以后,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正在学习或从事的专业,试错的成本就会大大提高。新高考增加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这一项,提醒学生不仅要埋头学习,也要抬头展望未来。综合素质评价面试环节旨在考查学生有无人生规划方向以及做了哪些努力来实现目标。这也是能否进入名校的最后一道门槛。新高考改革的设计,按照“3+3”总分进行排序、录取。“大三门”———语文、数学、外语总分450分,占到新高考可区分分值(540分)的83.3%,所以对于每一名考生来说都是重点。高考的目的在于为高校选拔人才,试卷整体难度不是很高,每科试卷难度较大的题目分值在20分以内。也就是说,普通学生只要... [收起]
[展开]
2023 上海新高考试题分类汇编 历史 样张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C

M

Y

CM

MY

CY

CMY

K

上海分类汇编高考历史2023曲线.pdf 1 2022/11/22 15:27:25

第3页

9

1

5

第4页

致2023年新高考考生

新高考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招生制度大变革,身处在这个年代的中学生几

乎都要参与到这场改革的洪流中。

作为一名考生,首先,要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和目标;其次,要认清在新高考中取

胜的关键因素;最后,要在此基础上制订选科和学习方案,顺利进入大学。

确立人生规划和目标不是越早越好,但到了高中阶段,应该有大致的专业方

向。学生可以按自己的人生规划方向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中

学时代试错的成本低,若进入大学学习或参加工作几年以后,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

正在学习或从事的专业,试错的成本就会大大提高。新高考增加了“对学生进行综

合素质评价”这一项,提醒学生不仅要埋头学习,也要抬头展望未来。综合素质评

价面试环节旨在考查学生有无人生规划方向以及做了哪些努力来实现目标。这也

是能否进入名校的最后一道门槛。

新高考改革的设计,按照“3+3”总分进行排序、录取。

“大三门”———语文、数学、外语总分450分,占到新高考可区分分值(540分)的

83.3%,所以对于每一名考生来说都是重点。高考的目的在于为高校选拔人才,试

卷整体难度不是很高,每科试卷难度较大的题目分值在20分以内。也就是说,普通

学生只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学习,每门考120多分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小三门”———“6(地理、历史、政治、生命科学、物理、化学)选3”,每科可区分分

值30分。等级考考试时间缩短至60分钟,考题难度大大降低。这就更需要学生扎

扎实实学好课本基础知识,并按照考纲要求复习,千万不要追逐难题、怪题。如等

级考物理试卷,选择题全部为单项选择题,与旧高考中有不定项选择题相比,难度

自然是降低的。另外,往年试卷中的实验压轴题、计算压轴题消失了,所以,如选考

物理的考生在平时的练习中遇到往年的这类考题,可以统统跳过。“小三门”采取

等级性考试成绩计入总分,会出现卷面分值差1分,而实际成绩差3分的现象,考生

务必慎重对待!

第5页

新高考拉长了考试战线,采取了不同的计分方式,公布成绩也在不同的时间,

所以对考生而言,选科技巧和心理承受能力会影响最终的结果。考生在报考专业

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可以在“+3”的等级考中选择有利于自己总分提高的组合。但

是并不建议为了暂时的高分而避重就轻。人生是长跑,有些竞争无法避免,一定要

设法应对。何况目前选考科目试题难度不高,普通学生完全有能力胜任。在“大三

门”考试之前,考生已经知道了“小三门”的成绩,对有些考分不理想的考生会产生

极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大三门”考试的发挥。考生只有调整心态,轻松上阵,

才能在余下的83.3%的博弈中取胜。

2023年的考生,已有五年的上海市“一模”“二模”试卷作指导。为了学生复习

方便,配合第一轮复习进度,特推出“上海新高考试题分类汇编”丛书。上海市教育

考试院不再印发真题材料,本丛书就成了新高考“必刷”材料,而分类汇编有助于学

生吃透新高考题型变换模式,帮助考生做到无论题型怎么变换,都能从容应对。

编 者

2022年10月

2023上海新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历史

第6页

目 录

专题一 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 ………………………………………………………………… 1

专题二 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 9

专题三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 16

专题四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与深远影响 ………………………………………………… 20

专题五 世界政治制度的变迁 ……………………………………………………………… 32

专题六 国际格局的演变 …………………………………………………………………… 40

专题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 50

专题八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 ……………………………………………………………… 70

专题九 近代世界与中国 …………………………………………………………………… 79

专题十 现代世界与中国 …………………………………………………………………… 120

专题十一 从区域交流到全球交融 ………………………………………………………… 129

专题十二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 146

专项讲解 史料实证 ………………………………………………………………………… 156

附录:参考答案 ……………………………………………………………………………… 173

第8页

专题一 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

1.(2022·奉贤·一模)中国的政治制度(24分)

考点来源:《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我们研究制度,必然是一种通学。一方面,每一制度,必前有所因,无可凭空特起,必须通古今;又一方面,每一制度,同时必与其他制度

相通合一,始得成为某一时代、某一政府之某一制度,必须通彼此。 (1)钱穆主张“通古今”“通彼此”,强调了研究制度须注重( )。(2分)

A.相同与不同的比较 B.背景与条件的分析

C.纵向与横向的联系 D.主观与客观的综合

(2)以中国公务员制度为例,说明其是如何“通古今”“通彼此”的。(6分)

(第1题图)

(3)在上面时间轴的序号内填入适当内容。(10分)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4)依据时间轴,概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6分)

第9页

2.(2022·松江·一模)商鞅变法与国家治理(26分)

考点来源:《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有许多次,变法所处时代不同,其历史意义也不尽相同。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请将下列左侧不同时期的变法与右侧的特征相对应。(填写字母)(8分)

材料一:令送粮无取僦(租赁),无得反庸(通“佣”),车牛舆重设必当名。然则往速来疾,则业不败农。 ———摘编自《商君书》(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

(译文:命令运送粮食的人不能花钱雇别人的车,更不准运粮车辆在返回时揽载私人货

物。车、拉车的牛、车在运粮时的载重量,服役时一定要同注册登记时一致。如果这样的

话,那么运粮车就会去得迅速、回来得也快,运粮的事就不会影响农业生产。)

(2)以下与材料一关联最大的商鞅变法内容是( )。(2分)

A.废除井田制 B.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建立县制

材料二:2002年里耶出土的秦简记录了秦始皇时一条令文:“传送委输,必先悉行……急

事不可留,乃兴徭。……田时也,不欲兴黔首”。材料三: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3)材料二、三能否对材料一进行佐证,说明理由。(6分)

材料四:

王安石

卫鞅之于孝公,尽取秦法而更为之,尽取秦民而束缚驰骤之。虽甘龙辨说之烦,秦民言

令不便者以千数,而鞅终不为沮,卒之国内大治,诸侯重足屏息,争西向而割地。

司马光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商)为相十年,人多怨之……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

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2023上海新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历史

第10页

(4)概括材料四中,王安石与司马光对商鞅变法的看法。(4分)

(5)分析王安石与司马光对商鞅变法形成各自看法的原因。(6分)

3.(2022·徐汇·一模)法家之眼(32分)

考点来源:《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02—1911年,法学家沈家本奉谕主持翻译西法、改造旧律、制定新律等方面的

事务。他认为:“申、韩(申不害和韩非)之学,以刻核(苛刻)为宗旨,恃威相劫,实专制之

尤。泰西之学,以保护治安为宗旨,人人有自由之便利,人人不得稍越法律之范围。二者

相衡,判然各别。”同时指出:“近今泰西政事,纯以法治,三权分立,互相维持。” (1)材料一中的“申、韩之学”当指( )。(3分)

A.儒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道家学说 D.墨家学说

(2)提炼并归纳材料一中“判然各别”的具体表现。(10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沈家本对中西方法律的认识有何疏漏?(4分)

专题一 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

第11页

材料二:在沈家本的主持下,1907年《大清新刑律》草案初成。有学者统计,其中关于“君

臣之伦”的条款,在旧律44个罪名中,大约留下了10个,保留比例为23%。关于“父子

之伦”的条款,在旧律约33个罪名中,大约保留了11个,保留比例为33%。关于“夫妇

之伦”的条款,旧律约有15个罪名,新律正文全部取消。 (4)你如何看待沈家本的法学主张与实践?史论结合地说明你的观点。(15分)

4.(2022·黄浦·二模)“失期当斩”还是不当斩?(22分)

考点来源:《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

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二: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其得(也),及诣。水雨,除兴。 (御中发征,乏弗行:朝廷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谇:斥责;赀:罚;一甲:1344钱;一盾:384钱;除兴:免除征发。) ———摘编自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秦律十八种·徭律》

材料三:里耶秦简中有一组十二枚保存非常完整的简牍,记录了十二名阳陵男子被遣往

洞庭郡迁陵县充当戍卒,因欠债被阳陵县司空腾依照公文程序发文催讨欠款。这里的里

耶秦简出现 “赀罚赎名单”,从内容记载来看,这是一种因小罪赎罪的方式,从轮番戍守

者到司空(主管工程),都是其惩罚的对象。里耶秦简编号9 2352的简文记录了一位叫

居臺的人,从酉阳牵马送到迁陵,给县令,天雨路滑,半路上马掉下山谷摔死,然后逐级上

报的事情。 [注:2002年,湖南省龙山县里耶古城遗址的古井出土了3万余枚秦代简牍。里耶秦简

的时间由秦始皇(含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到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基本横跨了

整个秦王朝。这批秦简虽然是秦朝洞庭郡下辖的迁陵县档案,但丰富的史料价值足以从

各角度去填补传统史料的空缺,在研究秦代地方管理制度、社会风貌方面更是提供了翔

2023上海新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历史

第12页

实的第一手资料,学界认为它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 ———整理自里耶秦简博物馆展出的相关资料

材料四:《史记》载,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渔阳郡战国时属燕国,在秦代属于边

境之地。屯戍,即驻防。由此可见,陈胜等人此去是要戍边服兵役的。在秦代,戍边是一种半军事性活动,由百姓轮流完成,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徭役。若如此,便不能用《徭

律》中的法令来证明陈胜所言的“失期当斩”不实,因为陈胜等人要接受的更可能是军法

的制裁。另外,睡虎地秦简按照其中出土的《编年纪》记载,时间跨度是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17年(秦始皇三十年),不能证明秦二世没有修改法令。从史书记载来看,秦二

世时期的法律更趋严苛。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1年第15期《秦简中的帝国兴亡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深层次原因又是

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来推断,你认为陈胜、吴广等人误期应该是什么结果?请说明理由。 (8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失期当斩还是不当斩?请说明理由。(10分)

专题一 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

第13页

5.(2022·嘉定·二模·改)入秦观政(24分)

考点来源:《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某兴趣小组搜集了荀子的主要活动轨迹。

A.议兵于赵 B.入秦观政

C.适楚为令 D.游学于齐

E.劝阻燕王

注:“游学于齐”,三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

(学宫之长);“议兵于赵”,与赵王讨论治

军用兵之道;“适楚为令”,楚相春申君礼

聘荀子为兰陵令;“入秦观政”,指出秦政

得失;“劝阻燕王”,劝阻燕王哙禅让。

(第5题图)

(1)请将上列轨迹前的字母与下列战国时期的地名配对。(10分)

蓟: 邯郸: 临淄: 咸阳: 郢:荀子打破“儒者不入秦”的惯例,接受秦昭襄王邀请,“入秦观政”。学习小组小王同

学找到了荀子入秦观政所写的感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观其风俗,其百姓朴(淳朴),其声乐不流污(淫秽),其服不挑(艳丽),甚畏有司而

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粗疏草率),古之

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

周,不朋党(不结党营私,蒙蔽君主),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

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朝廷议事决断,问题不积压),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然而

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与以仁义治天下的王道相比,差得较远)是

何也?则其殆无儒邪!……此亦秦之所短也。 ———摘编自《荀子·强国篇》

(2)根据材料概括荀子观秦政的体会。(6分)结合所学与材料判断此时“秦政”具有怎样

的特点?(2分)

2023上海新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历史

第14页

(3)荀子生逢乱世,却能奔走各国且备受礼遇。小王同学对此难以理解,请你结合所学,帮他进行解释。(6分)

6.(2022·松江·二模)从沈括看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24分)

考点来源:《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

发展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

司理参军。宋神宗时参与变法,历任太子中允、……三司使等职。熙宁五年(1072年),淮南饥荒,沈括受命巡察,发放常平仓钱粮,疏通河渠。元丰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

(今延安),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后被贬。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隐

居梦溪园。从沈括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探究到中国古代的制度与国家治理的知识。 (1)材料中,沈括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是指( )。(单选)(2分)

A.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B.进行官吏任期考核

C.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D.带领军队经略边疆

(2)材料中,沈括任“三司使”一职位,主要职能是掌管( )。(单选)(2分)

A.财政 B.军政 C.考核 D.监察

(3)材料中,沈括“发放常平仓钱粮”。“常平仓”的主要职能是( )。(单选)(2分)

A.减免赋役 B.储粮备荒

C.推行教化 D.维持治安

(4)材料中,沈括“出知延州(今延安),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主要抵御( )。(单

选)(2分)

A.蒙古 B.金 C.西夏 D.吐蕃

(5)沈括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创作了( )。(单选)(2分)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梦溪笔谈》

专题一 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

第15页

(6)“嘉祐”是古代皇帝的年号。下列选项与上述用法相同的是( )。(单选)(2分)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孝文帝改革 D.光武中兴

(7)沈括所处的时代特征有( )。(多选)(4分)

A.程朱理学受官方推崇 B.社会门第观念淡化

C.多民族政权并立,交融趋势加强 D.城市商业繁荣,纸币全国通用

(8)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制度与国家治理的知识,老师制作了一张时空坐标轴。请将下列所叙的史事填入时空坐标轴中的相应位置。(8分)

A.合并赋役,“量地计丁”,折收银两

B.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然后一年分夏秋两次

C.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D.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第6题图)

① ② ③ ④

2023上海新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历史

第16页

专题二 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1.(2022·黄浦·一模)“丝银之路”(20分)

考点来源:《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

扩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529年,广州重开市舶贸易,澳门成为中国朝廷允许外国商船停泊的八大海港

之一。16世纪中期以来形成了以澳门为中心的三条国际贸易航线(如下图)。

(①②: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下)》2019年12月第1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银之路”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10分)

第17页

10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丝银之路”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10分)

2.(2022·长宁·一模)跨越时代看张骞(25分)

考点来源:《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巩固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

交往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某同学以“跨越时代看张骞”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张骞从大将军(卫青),以尝使大夏(注:西域国名),留匈奴中久,导军,知善水草

处,军得以无饥渴,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 ———摘编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李)广……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北方地名),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迷

路)。……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作战延误期限),当死,赎为庶人。 ———摘编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骞为人强力(坚强有力量),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张骞凿空(开通道路),其后使

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取信)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摘编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

2023上海新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历史

第18页

11

(1)根据上述史料,归纳司马迁眼中张骞的两重身份及其作为( )。(双选)(6分)

A.军人;跟从李广战无不胜 B.军人;向导有功,但作战能力不强

C.使节;抵达罗马沟通欧亚 D.使节;信念坚定,且赢得“外国”信任

材料二:张骞言大宛之天马汗血……乃大兴师伐宛,历数期而后克之。夫万里而攻人之

国,兵未战而物故(注:死亡)过半,虽破宛得宝马,非计也。当此之时,将卒方赤面而事

四夷(注:与四面八方的敌人作战),师旅相望,郡国并发,黎人困苦。 ———摘编自(西汉)《盐铁论》

材料三:剑舞轻离别,歌酣忘苦辛。从来思博望,许国不谋身。 ———摘编自(唐)张说《将赴朔方军应制》

材料四:从来奇物产天涯,安得移根植帝家。犹胜张骞为汉使,辛勤西域徙榴花。 ———摘编自(宋)欧阳修《千叶红梨花》

(2)材料二、三、四对张骞持何态度?(6分)

材料五:博望通西域之役,其功在汉种者有三:(一)杀匈奴猾夏之势:……张博望首倡

通月氏结乌孙之议,卒以断匈奴右臂……及孝武末世,遂至匈奴远遁……自今以往,如有

能继博望之精神以对于外种者乎,则世界之历史,安见为阿利安种人(白人)所专有也!

(二)开欧亚交通之机:……盖中国希腊两文明种之相接近实起于是,是黄种人与阿利安

种交通之起源也。……而沟而通之者,实始博望,博望实世界史开幕一大伟人也。 (三)完中国一统之业:……遂开滇池,达交趾,卒使数千年,为国屏藩。虽其事不专成于

博望,而创始之功,实博望尸(掌握)之。

———摘编自梁启超《张博望班定远合传》(1902年)

(3)材料五从哪三个角度评价张骞( )。(四选三)(3分)

A.民族主义角度,即抵御“外族”入侵 B.文明交往角度,即促进欧亚交通

C.国家统一角度,即促进疆域完善 D.制度改革角度,即宣传君主立宪

(4)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梁启超评价张骞的背后蕴含了怎样的时代色彩。(4分)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视角评述张

骞。(6分)

专题二 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19页

12

3.(2022·虹口·二模)泉州记忆(30分)

考点来源:《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2021年7月25日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

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承载了“大航海时代”以前人类航海活动的历史记

忆,也是古代东西方文明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1)某小组对泉州历史产生了兴趣,梳理了下列泉州历史年表(部分),请将内容补充完

整。(14分)

材料一:泉州历史年表(部分)

朝代 泉州历史概况

唐 唐朝中后期后,受①影响,原本东西方交往通道———②受阻。泉州开始发展为中国南方

重要港口,勾连传统印度洋贸易。

宋 1087年,在泉州设置了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③,当时主要出口的商品有④等。大

量藩客开始定居泉州,形成了独特的藩客社群。

元 海外贸易达到全盛,进出口商品多达百种。1352年,泉州城扩建,阿拉伯人、波斯人、印

度人等都逐渐定居在泉州城中。

明 明成祖在位期间的“⑤”被认为是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顶峰,最终于泉州归来上岸。而

后,由于明朝颁布的⑥政策,泉州海外贸易受到限制。

清 经历了几禁几弛的过程,最终在1842年《⑦》签订后,沦为厦门港附属港口,走向没落。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材料二:某小组收集的部分史料情况表

史料名称 史料内容摘要

在泉州发现的艾哈玛德墓碑

(1292年)

这是一位穆斯林,该墓碑上介绍了其家族历史,并提到“葬于艾哈

玛德家族母亲的城市———刺桐”。

《宋会要》 其中提及宋高宗时期泉州港口税收增加了五倍。

材料三: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每一个商人,必须付自

己投资的总额百分之十的税收,所以君主从这个地方获得了巨额的收入。……这个地区

居民崇信佛教。 ———摘编自《马可·波罗游记》

2023上海新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历史

第20页

13

(2)该小组搜集的两则史料,能否论证《马可·波罗游记》(节选)中的描述?请具体说明

理由。(4分)

材料四:泉州系列遗产遗址(部分)

(第3题图)

(3)为了更了解泉州,该小组寻访了泉州申遗的部分遗址。根据以上四则材料及结合所

学,归纳出宋元时期泉州港口繁荣发展的几大要素。(8分)

该小组发现泉州在2018年也有申遗,但最终未能成功列入。小组成员对比了两次

申报报告,发现本次遗产区面积是上次申报的五倍之多,且都已经有了相应的保护规划。材料五:“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通过其遗产点突出阐释了这一地区的地

域一体化结构以及……使其在10—14世纪亚洲海洋贸易的高度繁荣阶段成为一个全球

性的商贸中心和关键节点。该遗产展示了泉州对东亚、东南亚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

贡献。 ———摘编自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评估报告(2021年)

专题二 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21页

14

(4)综合上述几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本次泉州申遗为何能成功。(4分)

4.(2022·黄浦·二模)古代中外文化交流(24分)

考点来源:《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在与外来的文化交流中不断发展。同时,中华文化

也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某校学生准备举办主题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展览活动。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展品信息,将下列展品匹配相应的展板。(16分)

① 展板一主题,输出(中华文化): ;② 展板二主题,输入(外来文

化): 。(填写字母)

2023上海新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历史

第22页

15

(2)观察下列待展展品,若要据此增加一块展板,你认为展板三的主题应该是 。 (2分)

(3)请你选择展板三中的一个展品,根据示例,结合主题,为其做一简单介绍。(6分)

示例:从8世纪起,瓷器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深受人们的喜爱。由于受元青花的

影响,中东地区皇室开始扶持制瓷产业,学习中国制瓷工艺,伊兹尼克在15世纪下

半叶发展成为重要的陶瓷制作中心。这是一件土耳其的仿制青花瓷器,从中可以看

到其浓厚的本土文化的影响。

专题二 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23页

16

专题三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1.(2022·闵行·一模)“贫穷田舍汉”(25分)

考点来源:《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农民问题历来是国家关注、治理的重点,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摘编自《汉书·食货志》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时农民需要承担何种赋役?(3分)

材料二:

A.“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

B.“百姓及客等,约丁产,定等第,均率作,年支两税。其应税斛斗,据大历十四年见佃青苗地额

均税……其旧租庸及诸色名目,一切并停。”

C.“臣请敕部行文直隶各省地方官,确查各县地亩若干,统计地丁、人丁之银数若干,按亩均派,在有地者所加无多不为苦,无地者得免赔累,实幸。”

(2)秦汉之后,历代政府也对赋役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请写出材料二中相应赋役制度

的名称并按时间先后排序。(6分)

① 制度名称:A. B. C. ② 排序: 。(填写字母)

材料三:贫穷田舍汉,……今世作夫妻。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黄昏到家里,无米复

无柴。……里正催庸调,村头共相催。幞头巾子露,衫破肚皮开。体上无裈袴,足下复无

鞋。……里正被脚蹴,村头被拳搓。……租调无处出,还需里正倍(赔)。门前见债主,入

户见贫妻。舍漏儿啼哭,重重逢苦灾。如此硬穷汉,村村一两枚。 ———摘编自王梵志《贫穷田舍汉》

第24页

17

(3)① 依据材料三推测作者生活的朝代并说明理由。(4分)

② 此材料可作为研究作者所处时代“农民的生活状况”的 。(2分)

A.直接史料 B.间接史料

(4)诗中的“里正”的主要职责是( )。(双选)(4分)

A.赈济族人 B.维持治安 C.催纳赋税 D.掌管狱讼

(5)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农民生活状况的认识。(6分)

2.(2022·青浦·二模·改)“先发后至”(26分)

考点来源:《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长期领先世界,却在近代落后于历史潮流,值得深思。阅读下列

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清明上河图》故宫博物院藏

(第2题图1)

专题三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第25页

18

(1)材料一反映的城市风貌出现在( )。(单选)(3分)

A.7—8世纪 B.11—12世纪 C.15—16世纪 D.17—18世纪

(2)该城市隶属于今天中国哪里?( )。(单选)(3分)

A.陕西省 B.上海市 C.河南省 D.北京市

(3)有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近代的开始”。为证明该观点,某同学梳理了宋朝相关历

史。请帮助他,将梳理的典型史实填入表格相应空格中。(填写字母)(12分)

A.儒学复兴 B.经济重心南移

C.崇文抑武 D.三大发明成熟

E.佛道流行 F.江南初步开发

G.儒学独尊 H.西学之风渐盛

宋朝年间典型史实

经济繁荣 农业、手工业、商业持续发展;① 等

政治稳定 实行② 政策;中央集权加强

民族融合 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加深

文化昌盛 宋词繁荣、③ 、④

材料二:在约500年至1500年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不发达地区。与中国比

较,这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放慢自身发展的作用,人们称之为“受到阻滞的

领先的法则”。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023上海新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历史

第26页

19

(4)15世纪以后中西方历史呈现出不同发展趋势,中国越来越“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困扰。参考下表范例,完成空格内容填写。(8分)

15世纪以后中西方发展趋势比较

领域 东方 西方

经济 ① 经济占主导地位 逐渐向工业国家转变

政治 开疆拓土版图奠定;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逐渐确立②

思想文化 理学主导,八股取士、实行文化专制 历经文艺复兴、③ 等洗礼,人文

主义、理性勃兴

对外政策 海禁、闭关锁国,几与世界隔绝 ④

总体趋势 逐渐落后以致挨打 逐步迈向现代化

专题三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第27页

20

专题四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与深远影响

1.(2022·宝山·一模)黄帝祭典(28分)

考点来源:《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

发展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

交往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黄帝祭典是中国祭祀文化重要内容之一,各个时代都非常重视。2021年4月4日,在陕西省黄帝陵祭祀广场,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

侨联合会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社会瞩目的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活动。材料一: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 ———摘编自春秋时期左丘明《国语·鲁语上》

(“有虞氏”指舜及其后裔;“禘”,祭祀;“夏后氏”指夏朝的后裔)

材料二:……陈侯因齐曰:皇考孝武桓公恭哉!大谟(慕)克成。其唯因脊扬皇考,邵缍

高祖黄帝…… (译文:齐威王说:皇考孝武桓公,恭谨而有大谋略,克己至诚。我只是承袭了齐国基业,弘扬皇考的光明大统,效法以前的高祖黄帝。)

———摘编自战国初期 《陈侯因齐敦》铭文(部分)

(“因齐”,人名,齐国国君齐威王;敦,古代盛放食物的器具)

(1)区分材料性质,上述材料中源于传世文献的是 ,源于考古实物的是 。(填写材料编号)(2分)

(2)材料一、二在祭奠黄帝的目的上有何异同?(4分)

第28页

21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

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 ———摘编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40

(3)材料三中“魏主”属于什么民族?(1分)“魏主”强调“魏之先出于黄帝”的目的是什

么?(3分)

材料四: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

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赫赫

始祖,吾华肇造……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越数千年,强邻蔑

德……我为奴辱……泱泱大国,让其沦胥。……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

谖…… ———摘编自毛泽东《祭黄帝文》

(4)材料四中“民国二十六年”是公元哪一年?(1分)说明材料发表的时代背景。(2分)

材料五:悠悠山海……泱泱华夏,历苦难且辉煌。忆百岁之初,云遮日蔽;愤列强之辱,国破民殇。叹拳拳赤子,谁人可扶大厦?……开天辟地,红船建党扬帆起航……胸怀千

秋伟业……肩负万钧重任,我辈自当奋发图强!

———摘编自2021年清明节《祭黄帝文》

(5)结合上述五则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黄帝祭典”这一文化现象的认识。(15分)

2.(2022·静安·一模)“三教合一”(10分)

考点来源:《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阅读下列图文,回答问题。

专题四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与深远影响

第29页

22

图1 “三教合一”艺术品 图2 恒山悬空寺三教殿塑像

图3 “打倒孔家店”木刻画

(第2题图)

(1)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三教合一”中的“三教”指什么?为何会有“三教合一”一说?

(4分)

(2)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鲁迅说孔教是“吃人的礼

教”。新文化运动中为何会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6分)

3.(2022·宝山·二模)目录中的“历史”(23分)

考点来源:《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巩固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2023上海新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历史

第30页

23

目录呈现了一本书的结构和内容,也透露出丰富的历史信息。若将不同时期的史书

目录进行比较,还能体现史学的变迁。材料一:司马迁《史记》目录(部分)

五帝本纪第一 夏本纪第二 殷本纪第三 共12本纪

三代世表第一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六国年表第三 共10表

礼书第一 乐书第二 律书第三 共8书

吴太伯世家第一 齐太公世家第二 鲁周公世家第三 共30世家

伯夷列传第一 管晏列传第二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共70列传

材料二:吕思勉《中国通史》(1939年第一版)目录(部分)

上编中国文化史(共18章) 下编中国政治史(共34章)

第一章 婚姻 第二十二章 夏商周的事迹

第二章 族制 第二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

第三章 政体 第二十四章 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

第四章 阶级 第二十五章 古代社会综述

第五章 财产 第二十六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 ……

第十八章 宗教 第五十四章 革命途中的中国

(1)填空题。(12分)

司马迁撰写《史记》,以 、表、 、世家、 的形式,叙述了上起 、下至 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首创了 体裁。 (2)作为一部历史正剧,《汉武大帝》的编剧主要依据《史记》和《汉书》等历史著作,说明

( )。(单选)(2分)

A.这两部著作所述史实是绝对的信史

B.这两部著作提供唯一有价值的史料

C.这两部著作具有很高文献史料价值

D.影视作品的史料价值不亚于文献史料

(3)请根据目录,从体例、内容两个方面比较两部史书的相同与不同。(4分)

专题四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与深远影响

第31页

24

(4)结合两部史书的成书时代背景,谈谈你对两部史书异同的看法。(5分)

4.(2022·普陀·二模)儒学的流变(24分)

考点来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巩固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儒学,既绘就了中华文化的底色,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将下列思想家与其观点匹配。(填序号)(10分)

① 朱熹 ② 韩愈 ③ 孔子 ④ 董仲舒 ⑤ 孟子

言 论 思 想 家

A.仁者爱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

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E.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F.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2)你认为上述哪一观点最能代表中国古代儒学流变的重要转折,并简要说明理由。 (6分)

(3)结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评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学?(8分)

2023上海新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历史

第32页

25

5.(2022·杨浦·二模)中华文化的发展及传播(26分)

考点来源:《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

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要研究中华文化的起源,首先要找到其多元一体的核

心———华夏族,其华夏认同观念对中国后世发展有巨大影响。 (1)中原各国自称“华夏”,中原民众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是在( )。(单选)(2分)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

说,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 (2)将以下思想家与其主张准确对应。(10分)

① 孔子 A.五德之次,从所不胜,故虞土夏木

② 老子 B.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③ 邹衍 C.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

④ 韩非子 D.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⑤ 墨子 E.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① ② ③ ④ ⑤

材料一:先秦之后,中华文化继续发展。为巩固大一统的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

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到了宋代,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明末清

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黄宗羲等人批判理学,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

世致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 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的价值目

标。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3)阅读以上文字,结合所学回答,中华文化不断发展的因素有哪些?(6分)

专题四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与深远影响

第33页

26

中华文化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以

琉球王国为例:材料二:1372年琉球诸国与明朝通过朝贡册封建立宗藩关系,1429年中山王尚巴志建

立起统一的琉球王国,仍然一直与中国保持着宗藩关系。从14世纪末起,中国人进入琉

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出于维护统治秩序、加强中央集

权的需要,琉球王国以中国儒家思想的“德治”“家天下”为治国理念,但“家文化”下的宗

族观念在琉球社会已经发生变异,如记录家谱时,琉球久米村不严格区分辈分,记录先人

事迹时不避讳敢于直言事实,这与怀着对长辈尊敬之情扬善避恶记录先人的中国不

同;……琉球墓葬礼仪虽沿用中国习俗使用龟甲墓,但墓地规模略小,男女墓地相同,并

不体现男尊女卑之差异,办理丧事程序简单,允许女性参加墓葬祭祀活动。清明节祭祀

祖先完毕后,会将祭祀贡品吃掉,表示与祖先共进食,而在中国因重视孝道鲜有吃祖先祭

品的现象。 ———摘编自刘晓飞《古代中国文化在琉球的传播发展与变异》

(4)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你如何认识中华文化在琉球王国的传播?(8分)

6.(2022·长宁·二模)虎年看虎(26分)

考点来源:《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2022年是中国农历虎年,某校委托历史学社布置学校宣传栏。经学生讨论,决定选

择不同时期“虎”形象的文物,制作“虎年看虎”主题展板。第一步:精选典型文物

社团精选了不同时期四件“虎”形象的文物,并搜寻到相关历史信息。

2023上海新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历史

第34页

27

(第6题图1)

(1)若以制作年代先后制作展板,以上文物排序应为: 。(填写字母)(8分)

第二步:解读历史信息

文物本身包含了许多历史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回答诸多历史疑问。根据以上文物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为同学答疑解惑: (2)以上文物中,能够确定最精确制作时间的文物是( )。(单选)(2分)

A.虎符 B.虎头 C.虎枕 D.虎卣

专题四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与深远影响

第35页

28

(3)从出土的杜虎符看,这枚左虎符的持有者是谁?他能否顺利调动50人以上军队?

( )。(单选)(2分)

A.国君,能 B.杜地长官,能 C.国君,否 D.杜地长官,否

(4)玉虎头、虎食人卣并非中原出土,却呈现出鲜明的中原文化和技术特征,说明这些地

方与中原必然存在( )。(单选)(2分)

A.人口流动 B.商贸活动 C.殖民侵略 D.战争交锋

第三步:确定展板主题(以上文物还可以主题形式设计展板)

(5)将以上文物与相应研究主题匹配,完成下表。(填写字母)(8分)

序号 文物 研究主题 序号 文物 研究主题

① 原始社会中原文化的辐

射力 ② 先秦时代的军事制度

③ 中国古代中医养生观念 ④ 中国饮酒习俗的形成

第四步:窥破时代特征

根据社团指导老师的建议,社团补充了以下文物,并搜寻到相关历史信息。

《胤禛行乐图册·刺虎页》(清)

该图中,雍正皇帝身着西洋装束、头戴西洋假发,持兵器猎虎。伏

虎英雄崇拜的文化从原始狩猎时

代一直延续至清代。加之清代大

面积的山林被垦殖,破坏了虎的

栖身之所和虎赖以生存的食物

链,导致人虎争地,虎患盛行,猎

虎行为在当时广为流行。

(第6题图2)

(6)《刺虎页》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折射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请完成下表。(4分)

7.(2022·奉贤·二模)一茶一世界(31分)

考点来源:《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023上海新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历史

第36页

29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自古以来,饮茶风俗也从中国逐渐传遍世界。阅读下列

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人在食用茶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在汉代,日常饮茶不仅成

为民间的生活习俗,更逐渐进入上层生活,就连贵族也将饮茶作为一种享受。成书于东

汉的《神农食经》,对茶的功能和作用则转向精神层面:“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魏

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

会时尚。 ———摘编自赵建建《茶文化起源初探》

材料二: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食之。以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

解。是山林草木之叶,而关国家之大经。 ———摘编自(明)谈修《滴露漫录》

(1)据材料归纳古人饮茶的功效。(3分)

材料三: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其《大观茶论·序》中有:“茶之为物,擅川秀

气,钟山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山水有义,至茶有情。” (2)材料三中隐含着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4分)

材料四:日本《本朝高僧传》记述:“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

寺。”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相当于中国明朝中后期),高僧千利休举起“茶道”这面旗

帜,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材料五:张意恂(韩国,公元1786—1866年)在《东茶颂》里提倡“中正”的茶礼精神,即劝

人要有自知之明,不可过度虚荣的生活准则。后来韩国的茶礼归结为“清、敬、和、乐”或 “和、敬、俭、真”四个字,折射了朝鲜民族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摘编自尹炳相《韩国的茶文化与新价值观的创造》,载《农业考古》(1997年第2期)

(3)上述材料反映了中、日、韩三国茶文化有着怎样的联系?(4分)

专题四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与深远影响

第37页

30

材料六:

19世纪英国人下午茶的原料产地

茶 叶 亚洲:中国和印度

蔗 糖

美洲:拉丁美洲西印度群岛(古巴、牙买加等岛国)及南美

北美:美国南部种植园

亚洲:印度

劳动力 亚洲:当地居民

美洲:主要来自非洲

(4)材料六所示信息与哪些社会历史现象有关?(6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饮茶习俗传播的认识。(14分)

8.(2022·金山·二模)百年昆曲(16分)

考点来源:《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昆曲发源于14世纪的苏州昆山,唱腔婉转细腻,被称为“水磨调”。历经600余年盛

衰沉浮,流传至今。 (1)明末清初,昆曲盛极一时,有“家家收拾起,处处不提防”之称(“收拾起”“不提防”为

《千忠戮·惨睹》和《长生殿·弹词》两折昆曲唱词的首句)。昆曲有此盛况的原因有

( )。(2分)

① 商品经济繁荣 ② 士人阶层活跃 ③ 思想专制加强 ④ 江南文化兴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材料一:清末民国以来,昆曲日渐衰微,几近消亡。1956年4月17日,改编自清代传奇

的昆曲《十五贯》在北京首演,引发轰动,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赞赏,一时间“满城争说十

五贯”,这一现象被称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一个剧种的兴亡衰替,决不应该决定于一出戏,然而“十五贯”的演出,竟然使这

句话有了根据,这就看出我们的戏曲工作中确实存在着问题了。 ———人民日报1956年5月18日社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

2023上海新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历史

第38页

173

附录: 参考答案

专题一 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

1.(1)C

(2)从纵向看,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继承

了古代科举制以考试选拔官员的方式。从横

向看,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借鉴了近代西

方的文官制度。 (3)① 西周;② 郡县制;③ 中外朝制;④ 行省

制;⑤ 军机处。 (4)相权渐趋削弱直至消亡,君主专制渐趋加

强;地方权力逐渐收归中央,中央集权不断

加强。

2.(1)①B ②D ③C ④ A

(2)B

(3)作答要求:能够从史料的性质和来源角度

进行全面、准确地分析。答案示例:能,材料二的秦简为一手史料。里

耶出土的秦简反映了秦朝重视农业生产的内

容,并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具有较高的史料

价值。材料三的《史记》为后世史家著作,包含

了司马迁对原始资料的甄别、整理和长时段的

研究成果,叙述了商鞅变法对耕种农业的奖励

措施,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全貌。由此,材料二和三从考古发现和文献史料两个

方面对奖励耕织进行了作证,符合二重证据法。 (4)作答要求:选准角度,准确地概括。答案示例:王安石:肯定、赞扬商鞅变法。认为商鞅变法

冲破守旧势力阻碍,严格执行变法措施,较为

彻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统一六国奠

定了基础。

司马光:贬低(反对、批判)商鞅变法的成效,认为其激化矛盾,但肯定了商鞅变法重诚信。 (5)作答要求:能够结合他们所处历史环境、改革主张和改革立场进行全面准确地分析。答案示例:王安石和司马光对商鞅变法的不

同评价是基于二者的立场、意图、视角的差异。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主张实行改

革以缓解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借商鞅变法的

成功事例来为其改革造势,推动变法。司马光

等旧党对王安石改革存在偏见,司马光希望借

商鞅变法的事例劝诫帝王以诚信治国。综上,王安石和司马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带有明显

的个人立场,但主观目的是维护宋朝统治,只

是方式不同。

3.(1)B

(2)中国法律以强权威慑为基础(保障),西方

法律以三权分立为基础(保障);中国法律以巩

固专制统治为目的,西方法律以规范民众行为

保障自由为目的。中西方法律实施的基础(保

障)不同,中西方法律的宗旨殊异。 (3)沈家本忽视了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德

治”的因素,同时也忽略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法

律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等因素。 (4)作答要求:能将沈家本的主张与实践置于

具体的时空尺度下加以考查。即首先根据材

料一构建对沈家本法学理念的认识,再由材料

二对其法学实践作出解释。由此形成论点:清末法学家沈家本的认识和实践体现了千年

变局下时人的积极思考与探索,但由于受到各

种因素的影响,沈家本的主张仍具有鲜明的时

代烙印。

第39页

174

4.(1)直接原因:按照《史记》的说法,法律规定

误期当斩。深层次原因:秦的暴政。 (2)结果:罚款或不当斩。理由:从材料二睡

虎地秦简傜律来看,下雨可以免除征发,最多

是罚款。从材料三里耶秦简来看,秦朝法律普

遍存在因小罪赎罪罚款的方式,不存在动辄处

死的苛法,比如材料三里耶秦简的记录,那位

失去马匹(如此重要的物资)的人也没有受到

什么严重的处罚。 (3)参考答案:观点:当斩或不当斩,或不确定。当斩理由:依据材料一、四。《史记》是信史,且

教材和传世史书记载秦朝法律严苛,徭役繁重,至少从秦始皇遗留下来的长城或者传说中被项

羽烧毁的宫殿可以得到印证。再者,从材料四

来看,陈胜、吴广等人确实有可能是军戍,军法

肯定更为严峻,所以失期当斩是有可能的。不当斩理由:依据材料二、三。从材料二睡虎

地秦简傜律来看,下雨可以免除征发,最多是

罚款。从材料三里耶秦简来看,秦朝法律普遍

存在因小罪赎罪罚款的方式,不存在动辄处死

的苛法,比如材料三里耶秦简的记录,那位失

去马匹(如此重要的物资)的人也没有受到什

么严重的处罚。陈胜、吴广这么说的理由应该

也是为了鼓动其他人一起暴动。不确定理由:依据上述所有材料和所学知识

来说明。

5.(1)E;A;D;B;C

(2)体会:民风朴实;官吏勤俭、不谋私利;士

大夫廉明奉公而无私;政府办事果断高效;未

以仁义治天下,儒学不兴。特点:中央集权(以法家治国)。 (3)当时社会大变革,新兴士阶层崛起,他们

提出政治主张和要求,企图影响现实政治。各

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招揽人才。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6.(1)A (2)A (3)B (4)C (5)D (6)B

(7)BC (8)①B;② A;③D;④C

专题二 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1.(1)特点:流通商品以各地特色产品为主;中

国在当时世界贸易中居于出超地位;以中国澳

门为中心,连接欧、亚、美三大洲;葡萄牙、西班

牙等欧洲商人主导商路。原因:新航路开辟,全球性海上运输业的发

展,东西方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中国开放市舶

贸易;中国传统手工业繁荣,西欧对中国传统

商品的需求增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影响:对中国:推动种桑业、生丝和丝绸业的发展;

澳门发展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枢纽,以澳门为

中心的转口贸易,将中国市场纳入世界性贸易

的网络中。大量白银流入,促进了传统封建经

济的繁荣;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市镇;进一步刺

激了中国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实力雄

厚的商人群体(商帮);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

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形成了一个

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客观上推动

了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但它没有对中国社会

发展进程产生革命性影响,没有带来像西欧那

样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外政策的收缩)。外国商人对欧美航线的垄断,也使中国海外贸

易的发展遭到严重阻碍。对世界:它为新航路开通后的全球贸易提供

了丰富的商品,成为16、17世纪全球贸易的重

要依托;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

流,推动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拓展;

促进了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它加速了商业

革命和价格革命的进程,推动欧洲社会出现重

大变革,开始向资本主义过渡;早期的对外殖

民扩张,积累了原始资本。(影响了近代欧洲

的国家关系格局,促进欧洲推动了近代欧洲民

族国家的形成)

2.(1)BD

(2)材料二批评张骞诱使汉武帝为寻求宝马

2023上海新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历史

第40页

175

发动战争,酿成国力损耗;材料三褒扬张骞的

爱国精神;材料四则赞扬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

物种传播。 (3)ABC

(4)西方侵略激发中国民族主义的觉醒;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促使中国重新审视古代外

交历史;中国内部的动乱引起对国家统一的

渴望。 (5)国家治理角度:张骞凿空,开辟了西域大

片疆域,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社会

生活角度:张骞带来的新物种,丰富了中国的

食物,促进了物种的交流。文化交流与传播角

度:张骞促进了中国与欧亚各文明之间的互

动,西传了中国先进技术文化的同时,也带进

了其他文明的元素,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3.(1)① 战乱(安史之乱/地方藩镇割据);② 丝

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③ 市舶司;④ 丝绸或

瓷器或茶叶或纸张等;⑤ 郑和下西洋;⑥ 海

禁;⑦ 南京条约

(2)不完全能。墓碑上记载的文字可以证明

在元朝时泉州被称为刺桐。但该墓主人是一位穆斯林,即信仰伊斯兰教,说明当时存在非

崇信佛教的情况,而《宋会要》中记载的税收情

况虽然能够说明南宋时期泉州港口的外贸繁

荣,但无法作为研究元朝时期泉州港口情况的

直接证据。此外,还需要了解元朝时期其他地

区的港口情况方能证明泉州在当时是世界上

最大的港口之一。 (3)机构保障/制度保障(设置了诸如市舶司

等管理机构);多元社群/多元文化/多元宗教

交融;城市结构布局完整;城市本身即生产基

地(能够生产大量远销海外的商品,如瓷器/手

工业发达);交通网络发达(水陆交通系统完善

方便快速运输)。 (4)泉州申遗成功一方面得益于泉州系列遗

产的完整性/整体性/一体化,也得益于国家出

台的相关立法/规划保护。泉州作为人类共同

的宝贵财富,展现了不同民族、不同信仰和谐

共处的历史,也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

见证。

4.(1)①BEFH;② ACDG

(2)融合(交融或相互影响)

(3)答案示例:清代内务府自制会打更的自鸣钟:钟表诞生

于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期传入中国。中国

人制作的钟表,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

特色。这个更钟,把我国传统夜间计时的更与

西方计时的时与分有机结合,符合中国传统计

时习惯。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佛教在汉朝从印度

经中亚传入中国,此后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

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龙门石窟卢

舍那大佛融汇了东西方艺术风格,是人类文化

史上瑰宝。(本题具有开放性,重点在于写明

中外文化如何融合的)

专题三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1.(1)徭役(更卒、正卒、戍卒)、田租、口赋等。 (2)① 一条鞭法;两税法;摊丁入亩

②BAC

(3)① 推测是唐朝(前期),诗中出现“庸调”,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

② A

(4)BC

(5)农民是封建统治的基石,赋役是封建国家

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也是维护统治、剥削农

民的工具。不同的历史时期,统治者虽有轻徭

薄赋、并税合征等举措,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

人身束缚逐渐减弱,农民所承担的赋役种类趋

于简化,但纵观整个封建社会农民的负担依然

非常沉重,是“贫穷田舍汉”。

2.(1)B

(2)C

(3)①B ②C ③ A或D ④D或A

(4)① 小农/自然 ② 资本主义制度 ③ 宗

附录:参考答案

第41页

176

教改革/启蒙运动 ④ 积极进行海外贸易和

殖民扩张

专题四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与深远影响

1.(1)材料一;材料二

(2)同:祖先崇拜/血缘认同;异:材料二巩固

政治合法地位/维护诸侯国的统治。 (3)民族目的:鲜卑。表现对中原汉族文化的

认同、维护北魏统治、缓和北方民族矛盾。 (4)1937年。背景:抗战爆发/日本侵华,民族危亡。 (5)作答思路:黄帝祭典是中国祭祀文化重要

内容之一,历代以来对黄帝祭祀内容、目的各

不相同,承载着历史的境遇,但黄帝祭典所体

现的是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的中华精神内涵一脉相承。

2.(1)儒家学说、道教、佛教(或简称儒、道、释)。原因:儒家学说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道家

思想和佛教的精华,不断完善,道教在传播过

程中也广受儒学影响,而佛教中国本土化过程

中也不断吸收儒、道的理论。(能说出两两之

间的影响即可)

(2)经过发展和不断改造后的儒家思想,成为

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要提倡民主和自由就必须动摇专制制度的

理论根基。

3.(1)本纪 书 列传 黄帝 汉武帝 纪传

(2)C

(3)相同方面:体例上《史记》和《中国通史》都

是通史;内容上都涉及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

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

历史。不同方面:体例上,《史记》为纪传体通史,《中

国通史》是编年体通史;内容上,《史记》全书包

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

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

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

典章制度,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

利、财用)。《中国通史》包含从远古时代始至

近代,经济、政治、民族、军事、文化、中外关系、历史人物等多方面内容,史料翔实。 (4)相同:传承传统文化,利于文明继承和

发展。不同:对司马迁而言,首先是秉承遗命,继续

先祖的太史事业。时代也提出了构建新的历

史文化文本的内在要求。司马迁早年丰富的

经历也为他创作《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司马迁早年漫游各地,采集了许多民间传闻,也了解了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等,丰富了史记

内容。对吕思勉《中国通史》而言,在《白话本国史》出

版以前,严格地说,当时的中国并没有一部真

正的新式通史,受西方社会进化观点的影响。

4.(1)A.③;B.⑤;C.④;D.②;E.①

(2)观点:选择C或F

理由可从背景、观点本身的内涵变化、影响等

任一方面表述。答案示例:观点C:为了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接受董

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

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

文化的主流。观点F: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朱熹是

理学的集大成者,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

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

的精神世界。 (3)一方面,儒学蕴含着丰富的优秀文化,如

以人为本(AD)、民本思想(B)、家国情怀(E)、崇尚自然(F)等。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时代局

限性,也存在着糟粕,如文化专制(C)、过于压

制人性(F)等。

5.(1)D

(2)①B;②D;③ A;④E;⑤C

2023上海新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历史

第42页

177

(3)应时代的变迁而产生、发展;学者的探索

和创新;统治者的推动;吸收、融合先进外来文

化;商品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 (4)琉球王国的宗族观念在孝道方面与中国

宗族观念本质上是相通的,都重视家文化,维

护和体现家族利益;但琉球“家文化”却表现出

尊重女性、追求平等、崇尚节俭等形式上的改

变。这种变异并不意味着古代中国文化的消

失,而是在与异质文化交流中以新的形式存在

并继续发挥其作用。一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

程中只有不断变异,与接受国融合,其传播效

应才会更持久。文化的变异带来了世界文化

的差异性、多彩性、人类生活的多样性。

6.(1)BDAC (2)C (3)D (4)A (5)①

B;② A;③C;④D

(6)① 西方文化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

义发展,已渗透影响中国。

② 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人地

矛盾凸显,社会矛盾加剧。

7.(1)药用价值,保健功能,精神追求等。 (2)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 (3)中国是茶文化的起源地,后传入朝鲜、日

本;三国茶文化有着相似的文化内涵,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中、日、韩三国同属于一个文化圈。 (4)① 文化交流:英国受中国茶文化影响,并

根据自身风俗创造出新的茶文化。

② 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形成:19世纪英国人

下午茶原料主要来自美洲和亚洲。英国工业

革命后,积极寻求海外市场与原料产地,推动

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逐步形成。

③ 人口迁徙:美洲劳动力主要来自非洲。新

航路开辟后,非洲人口被大量贩卖到美洲,深

刻改变非洲人口结构,严重影响非洲的社会发

展;也改变了美洲人口结构。 (5)参考观点:茶叶是中国传统的对外贸易商

品,饮茶习俗的传播本身就是中外商路贸易的

反映。饮茶习俗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其

传播是文化传播、交流的表现,促进了民族交

融和对外文化交流。各民族、各国在接受饮茶

习俗时,有的吸纳了中国文化内涵,有的则体

现自身的文化特色。

8.(1)B

(2)C

(3)ABD

(4)作答思路:① 政府层面(领导重视,政策

扶持);② 文化本身(主动传承、丰富形式、与

时俱进、重视创新);③ 社会受众(激发兴趣、积极参与);④ 文化交流(文化互鉴,取长补

短)。(任选两个视角)

专题五 世界政治制度的变迁

1.(1)F;D;E;C;B (2)D;F (3)AD

(4)秦朝政治制度属于君主制/君主专制;在

地方治理方面有制度创新,采用郡县制,地方

官员直接由中央任免;中央政治制度方面沿用

战国时期制度,体现了历史传承。

2.(1)C (2)A

(3)占领被征服的国家和地区领土并入法国

直接统治;建立受其控制的依附国;与被打败

国政治结盟。 (4)通过战争,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法国

国家治理方式移植到被征服的国家,维护其对

征服地区的统治;同时客观上把法国革命后资

产阶级平等思想文化传播到该地区。 (5)意大利人站在反封建的革命立场上,在意

大利领土上传播法国革命而表示“感谢”;对意

大利民众无法认识到反封建的进步意义而感

到“痛苦”;站在民族意识觉醒/民族主义立场

上,反对拿破仑战争而争取民族独立,对结束

法国在意大利的统治而感到“欢乐”。 (6)作答要求:给出结论并结合材料进行简要

的论述。答案示例:恩格斯出生在被拿破仑征服过的

德国,因而亲身感受到拿破仑的法典带给德意

志的平等,恩格斯更侧重于对拿破仑战争客观

附录:参考答案

第43页

C

M

Y

CM

MY

CY

CMY

K

上海分类汇编高考历史2023曲线.pdf 1 2022/11/22 15:27:25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精美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