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服务》15期

发布时间:2023-12-07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合肥服务》15期

合肥服务政策Policy06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政策详细梳理围绕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我国政府主要以五个角度进行发力。人工智能技术对生产、流通、消费等形成高度渗透、跨界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给以往的产业生态、社会分工、行业和企业边界、生产组织方式等诸多方面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变化。而促进新业态、新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强化产业政策,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因此,我国政府主要采用“五大类政策”,妥善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挑战,形成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制度安排,夯实人工智能发展的社会基础。五大类政策主要包括了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人工智能发展支持政策、标准和产权体系、监管和评估体系以及 AI 人才培训。顶层定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首次确认了人工智能产业“三步走”战略。国务院于 2017 年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是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的第一个部署文件,确定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任务,规划确定了人工智能产业在 2020 年、2025 年及 2030 年的“三步走”发展目标。“1+N”政策体系逐步构建。随着顶层规划的定调,将人工智能上... [收起]
[展开]
《合肥服务》15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6页

合肥服务

政策

Policy

06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政策详细梳理

围绕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我国政府

主要以五个角度进行发力。人工智能技术对生产、流通、消费

等形成高度渗透、跨界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给以

往的产业生态、社会分工、行业和企业边界、生产组织方式等

诸多方面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变化。而促进新业态、新产业发展

的关键在于强化产业政策,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

外部环境。因此,我国政府主要采用“五大类政策”,妥善应

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挑战,形成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制度

安排,夯实人工智能发展的社会基础。五大类政策主要包括

了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人工智能发展支持政策、标准

和产权体系、监管和评估体系以及 AI 人才培训。

顶层定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首次确认了人工

智能产业“三步走”战略。国务院于 2017 年发布的《新一代

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是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的第一个部

署文件,确定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任

务,规划确定了人工智能产业在 2020 年、2025 年及 2030 年

的“三步走”发展目标。

“1+N”政策体系逐步构建。随着顶层规划的定调,将人

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部委层面也陆续进行了政策布局,即

形成了“1+N”政策体系,“1”代表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

工智能发展规划》,“N”是指部委层面陆续出台的关于人工智

能产业的发展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落地政策,其中工

信部、科技部发布的政策主要涉及数实融合、场景创新、区域

创新等内容,国家标准委、发改委围绕标准体系、伦理规范、

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开展工作。

复盘人工智能相关政策历程,政策的着力点愈发具体

和针对性。自从 2015 年国务院出台的《中国制造 2025》

提出发展智能装备以及生产智能化,之后人工智能相关规

划和政策密集颁布。2016 年 3 月,人工智能写入“十三五”

规划纲要。2016 年以后,国务院、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

等多部门出台了多个人工智能相关规划及工作方案推动人

工智能的发展。2017 年 10 月,人工智能写进十九大报告,

将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2020 年 7 月中央网信办等五部门发布的《国家新一代人

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明确到 2023 年,初步建立人

工智能标准体系,重点研制数据、算法、系统、服务等重点

急需标准,并率先在制造、交通、金融、安防等重点行业和

领域进行推进;2021 年 9 月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

委员会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标志着人工智

能政策已从推进应用逐渐转入监管领域;随后在“十四五”

国家信息化规划文件中,统计发现人工智能词频高达 47 次,

其远高于“十三五”中出现次数,体现了国家人工智能相关

要求的持续加码。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人工

智能芯片也一直被政策所重视。国务院、发改委以及工信部

等多个部门都陆续印发了支持和引导AI 芯片行业发展政策,

第7页

Hefei Service 07

政策

Policy

其中主要侧重点涉及到了芯片技术路线、芯片行业规范以及

芯片安全运行规范等内容。从历史政策来看,人工智能芯片在

“十三五”规划中被写入国家发展规划纲要,之后工信部出台

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重

点扶持神经网络芯片,推动人工智能芯片在国内实现规模化

应用。2021 年“十四五”规划提出重点发展数字技术创新,提

高人工智能芯片的研发和应用。

因此,可以看出我国人工智能政策的发展大致历经了三

个阶段。第一阶段(2015-2016 年)中,政策专注于试点和场

景探索,且政策数量相对较少。因为制造业是人工智能率先落

地的领域之一,所以针对智能制造和“互联网 +”进行的相关

布局是此阶段重点,而且工业领域的智能化应用也可以为人

工智能往其他领域延伸打下坚实基础;第二阶段(2017-2019

年),国家顶层计划逐步清晰,“全面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

济融合发展”成为主旋律,而且各个部委层面的政策及行动

方案十分具体,此阶段政策发布数量较多;第三阶段(2020 年 -

至今),产业实践中所出现的挑战逐步成为政策的重点,政策

上开始聚焦于关键场景应用、标准化以及监管和伦理等层面,

政策开始向产业治理方向转变。同时伴随着 AIGC 产业化应

用加速,使得人工智能监管技术不断升级和复杂化,因此相关

监管政策也将会有进一步更新和优化。

生成式人工智能形成新驱力,地方性人工智能政策密集

出台。随着 ChatGPT 引爆的 AIGC 潮流兴起,生成式人工

智能对于实体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影响极为深远,为了抓住这

一轮智能化变革浪潮,各地方也逐步加大了相关政策的引导

和支持。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北京市于 2023 年 5 月 30 日

发布的重磅实施方案,北京市发布了两项重磅政策促进人工

智能行业发展 , 其中《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

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 (2023-2025 年 )》提出到 2025

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 3000 亿元 , 持续保持 10%

以上增长 , 辐射产业规模超过 1 万亿元。另一份《北京市促

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则围绕算力、数据、模型、

场景和监管五大方面 , 提出了 21 条具体措施。根据新政策

描述 , 北京将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

地。

各地方也都提出了各自的人工智能产业相关发展目标。

2023 年 5 月 31 日 , 深圳市印发《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

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 (2023-2024 年 )》统筹设立

规模 1000 亿元的人工智能基金群 , 加上 2022 年出台实施的

《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构筑起“一条例、

一方案、一清单、一基金群 \" 的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政策体

系;2023 年 5 月 25 日,上海市发改委也明确表示支持民营企

业广泛参与数据、算力等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 , 延长新型

基础设施项目贴息政策执行期限至 2027 年底 , 提供最高 1.5

个百分点的利息补贴。此外,各一线、二线城市也针对 AI 产

业制定了企业数量目标和产业规模目标,凸显了各地域对人工

智能经济贡献的充足信心。

第8页

合肥服务

政策

Policy

08

七部门联合公布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已经 2023 年 5 月 23 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2023 年第 12 次室务

会会议审议通过,并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

局同意,现予公布,自 2023 年 8 月 15 日起施行。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 庄荣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郑栅洁

教育部部长 怀进鹏

科学技术部部长 王志刚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金壮龙

公安部部长 王小洪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 曹淑敏

2023 年 7 月 10 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公众提供生成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的服务(以下称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适用本办法。

国家对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从事新闻出版、影视制作、

文艺创作等活动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行业组织、企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公共文化机构、有关

专业机构等研发、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未向境内公众

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不适用本办法的规定。

第三条 国家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促进创新和依法治理

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发展,

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

第四条 提供和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应当遵守法律、

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和伦理道德,遵守以下规定: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得生成煽动颠覆国家

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损害国家形象,

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宣扬恐怖主义、极

端主义,宣扬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暴力、淫秽色情,以及虚假

有害信息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内容;

(二)在算法设计、训练数据选择、模型生成和优化、提

供服务等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产生民族、信仰、国别、

地域、性别、年龄、职业、健康等歧视;

(三)尊重知识产权、商业道德,保守商业秘密,不得利

用算法、数据、平台等优势,实施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四)尊重他人合法权益,不得危害他人身心健康,不得

侵害他人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益;

(五)基于服务类型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生成式人

工智能服务的透明度,提高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二章 技术发展与治理

第9页

Hefei Service 09

政策

Policy

第五条 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创

新应用,生成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优质内容,探索优化应用

场景,构建应用生态体系。

支持行业组织、企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公共文化机构、

有关专业机构等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数据资源建设、

转化应用、风险防范等方面开展协作。

第六条 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框架、芯片及配套软

件平台等基础技术的自主创新,平等互利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参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国际规则制定。

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和公共训练数据资源平台

建设。促进算力资源协同共享,提升算力资源利用效能。推动

公共数据分类分级有序开放,扩展高质量的公共训练数据资

源。鼓励采用安全可信的芯片、软件、工具、算力和数据资源。

第七条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以下称提供者)应

当依法开展预训练、优化训练等训练数据处理活动,遵守以下

规定:

(一)使用具有合法来源的数据和基础模型;

(二)涉及知识产权的,不得侵害他人依法享有的知识产

权;

(三)涉及个人信息的,应当取得个人同意或者符合法律、

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四)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训练数据质量,增强训练数据的

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多样性;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行

政法规的其他有关规定和有关主管部门的相关监管要求。

第八条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过程中进行数据标

注的,提供者应当制定符合本办法要求的清晰、具体、可操作

的标注规则;开展数据标注质量评估,抽样核验标注内容的

准确性;对标注人员进行必要培训,提升尊法守法意识,监督

指导标注人员规范开展标注工作。

第三章 服务规范

第九条 提供者应当依法承担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责任,

履行网络信息安全义务。涉及个人信息的,依法承担个人信息

处理者责任,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

提供者应当与注册其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使用者

(以下称使用者)签订服务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第十条 提供者应当明确并公开其服务的适用人群、场合、

用途,指导使用者科学理性认识和依法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

技术,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未成年人用户过度依赖或者沉迷生

成式人工智能服务。

第十一条 提供者对使用者的输入信息和使用记录应当依

法履行保护义务,不得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不得非法留存能

够识别使用者身份的输入信息和使用记录,不得非法向他人

提供使用者的输入信息和使用记录。

提供者应当依法及时受理和处理个人关于查阅、复制、更

正、补充、删除其个人信息等的请求。

第十二条 提供者应当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

理规定》对图片、视频等生成内容进行标识。

第十三条 提供者应当在其服务过程中,提供安全、稳定、

持续的服务,保障用户正常使用。

第十四条 提供者发现违法内容的,应当及时采取停止生

成、停止传输、消除等处置措施,采取模型优化训练等措施进

行整改,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提供者发现使用者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从事违法活

动的,应当依法依约采取警示、限制功能、暂停或者终止向其

提供服务等处置措施,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五条 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设置便

捷的投诉、举报入口,公布处理流程和反馈时限,及时受理、

处理公众投诉举报并反馈处理结果。

第四章 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 网信、发展改革、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公安、

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依法加强对生成式

人工智能服务的管理。

国家有关主管部门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特点及其在

有关行业和领域的服务应用,完善与创新发展相适应的科学

监管方式,制定相应的分类分级监管规则或者指引。

第十七条 提供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生成式

人工智能服务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安全评估,并按

照《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履行算法备案和变更、

注销备案手续。

第十八条 使用者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不符合法律、

行政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有权向有关主管部门投诉、举报。

第十九条 有关主管部门依据职责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

开展监督检查,提供者应当依法予以配合,按要求对训练数据

来源、规模、类型、标注规则、算法机制机理等予以说明,并

提供必要的技术、数据等支持和协助。

参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安全评估和监督检查的相关机

第10页

合肥服务

政策

Policy

10

构和人员对在履行职责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

私和个人信息应当依法予以保密,不得泄露或者非法向他人

提供。

第二十条 对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向境内提供生成

式人工智能服务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国

家网信部门应当通知有关机构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

予以处置。

第二十一条 提供者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有关主管部门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

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

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法

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据职责予以警告、

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责令暂

停提供相关服务。

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

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是指具有文本、图片、音频、

视频等内容生成能力的模型及相关技术。

(二)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是指利用生成式人工

智能技术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包括通过提供可编程接

口等方式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组织、个人。

(三)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使用者,是指使用生成式人工

智能服务生成内容的组织、个人。

第二十三条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

务应当取得相关行政许可的,提供者应当依法取得许可。

外商投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应当符合外商投资相关

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 2023 年 8 月 15 日起施行。

第11页

Hefei Service 11

政策

Policy

工信部印发

《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

关于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

工信部科〔2023〕193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

现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3 年 10 月 20 日

导读: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 2025 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

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

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和手段。培育 2—3 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

新中小企业,打造 2—3 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孕育开拓一批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到 2027 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

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业加速实现规模化发展,

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

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

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当前,

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演进,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

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

为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高

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有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制定本

指导意见。

一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大模型等人工智能

技术突破为引领,在机器人已有成熟技术基础上,坚持应用牵

引、整机带动、软硬协同、生态培育的路径,采取技术分级、

产品分代、任务分期的方式,发挥制造业门类齐全、应用场景

丰富、市场规模庞大以及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动我国

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为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

字中国提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

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

效供给。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

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治

理机制和手段。培育 2—3 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

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 2—3 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孕育开

拓一批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

到 2027 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

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

第12页

合肥服务

政策

Policy

12

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业加速实现规模化发展,

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重要的

经济增长新引擎。

二 突破关键技术

(一)打造人形机器人“大脑”和“小脑”

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大脑”,增强环

境感知、行为控制、人机交互能力,推动云端和边缘端智能协

同部署。建设大模型训练数据库,创新数据自动化标注、清洗、

使用等方法,扩充高质量的多模态数据。科学布局人形机器

人算力,加速大模型训练迭代和产品应用。开发控制人形机

器人运动的“小脑”,搭建运动控制算法库,建立网络控制系

统架构。面向特定应用场景,构建仿真系统和训练环境,加快

技术迭代速度,降低创新成本。

(二)突破“肢体”关键技术

用好现有机器人技术基础,系统部署“机器肢”关键技术群,

创新人体运动力学基础理论,打造仿人机械臂、灵巧手和腿足,

突破轻量化与刚柔耦合设计、全身协调运动控制、手臂动态抓

取灵巧作业等技术。攻关“机器体”关键技术群,突破轻量化

骨骼、高强度本体结构、高精度传感等技术,研发高集成、长

续航的人形机器人动力单元与能源管理技术。

(三)健全技术创新体系

构建完善人形机器人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凝练关键技

术、物料、企业、制造装备、质量、标准、关键软件等清单,精

准推进“补短锻长”。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学研用组成创

新联合体,加强关键技术和产品攻关,凝聚各方力量加快创

新进程。加快人形机器人与元宇宙、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融合,

探索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模式。

专栏 1 关键技术攻关

机器人“大脑”关键技术群。围绕动态开放环境下人形机

器人感知与控制,突破感知 - 决策 - 控制一体化的端到端通

用大模型、大规模数据集管理、云边端一体计算架构、多模态

感知与环境建模等技术,提高人形机器人的人 - 机 - 环境共

融交互能力,支撑全场景落地应用。

机器人“小脑”关键技术群。面向人形机器人复杂地形通

过、全身协同精细作业等任务需求,开展高保真系统建模与仿

真、多体动力学建模与在线行为控制、典型仿生运动行为表征、

全身协同运动自主学习等关键技术研究,提升人形机器人非

结构化环境下全身协调鲁棒移动、灵巧操作及人机交互能力。

机器肢关键技术群。面向人形机器人高动态、高爆发和

高精度等运动性能需求,研究人体力学特征及运动机理、人

形机器人动力学模型及控制等基础理论,突破刚柔耦合仿生

传动机构、高紧凑机器人四肢结构与灵巧手设计等关键技术,

为人形机器人灵活运动夯实硬件基础。

机器体关键技术群。面向人形机器人本体高强度和高紧

凑结构需求,研究人工智能驱动的骨架结构拓扑优化、高强

度轻量化新材料、复杂身体结构增材制造、能源 - 结构 - 感

知一体化设计以及恶劣环境防护等关键技术,打造具有高安

全、高可靠、高环境适应性的人形机器人本体结构。

三 培育重点产品

(一)打造整机产品

打造基础版整机,构筑人形机器人通用整机平台,支持后

续个性化功能开发。面向不同应用场景需求,开发低成本交互

型、高精度型以及极端环境下高可靠型等人形机器人整机产

品。针对不同动力需求,推出电驱动、液压驱动或混合驱动人

形机器人。强化人形机器人整机的批量化生产制造能力,持

续提升整机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二)夯实基础部组件

聚焦人形机器人专用传感器,突破视、听、力、嗅等高精

度传感关键技术,提升环境综合感知能力。发展高功率密度

执行器,满足本体高爆发移动和高精度作业需求。开发面向人

形机器人的专用芯片,提升运动控制、认知决策等计算效能。

结合新能源产品发展趋势,研发适用于人形机器人特点的高

能效专用动力组件。

(三)推动软件创新

构建人形机器人高实时、高可靠、高智能的专用操作系统,

推动与通用大模型等技术深度融合,提供安全、稳定、易用的

系统平台。开发面向各类场景的应用软件,建设完善人形机器

人应用开发平台和工具包,构建丰富的软件赋能应用生态。探

索“机器人即服务”的新模式,加速人形机器人低成本、灵活

部署应用。

专栏 2 重点产品和部组件攻关

基础版整机。面向类人外观、双腿行走和双臂双手灵巧

操作的基本形态功能,建立人形机器人基础软硬件架构,打造

“公版”通用平台,支持不同场景需求下的结构改造、算法优

第13页

Hefei Service 13

政策

Policy

化以及特定能力强化。

功能型整机。开发低成本交互型人形机器人,强化人类

生活环境适应能力、多模态人机交互能力。开发高精度型人

形机器人,强化双臂双手精细操作、工件鲁棒识别、轨迹智能

规划等上肢作业能力。开发高可靠型人形机器人,强化恶劣环

境生存、复杂地形适应、外力冲击防护等能力。

传感器。面向复杂环境感知需求,开发集成高精度仿生眼

与类脑处理算法的视觉传感器,推出宽频响、高灵敏的仿生听

觉传感器,开发高分辨率和具有多点接触检测能力的仿人电子

皮肤,推出高灵敏检测多种气体的仿生嗅觉传感器,形成人形

机器人专用传感器产品谱系。

执行器。面向人形机器人高爆发移动需求,突破高功率

密度液压伺服执行器,打造高紧凑液压马达、缸、泵、阀及一

体化单元系列产品。突破高力矩密度减速器、高功率密度电机、

伺服驱动器等融合的高精度电驱动执行器,打造电驱动旋转

关节、电推杆产品。

控制器。面向高实时协调运动控制需求,研发具有高动态

运动驱动、高速通信等功能的专用芯片,研制“感 - 算 - 控”

一体化的高性能运动控制器。面向人形机器人认知与决策需

求,研发具有多模态空间感知、行为规划建模与自主学习等能

力的智能芯片,提升人形机器人协调控制能力。

动力能源。面向人形机器人高动态、长续航能量需求,突

破高能量密度电池、智能电源管理、电池组优化匹配等关键技

术,开发高能效、高紧凑动力能源总成产品,提升人形机器人

的续航与环境适应能力。

四 拓展场景应用

(一)服务特种领域需求

加快人形机器人在特种环境应用,面向恶劣条件、危险

场景作业等需求,强化复杂环境下本体控制、快速移动、精确

感知等能力,打造特种应用场景下高可靠人形机器人解决方

案。面向要地警戒守卫场景,强化人形机器人在复杂地形高机

动鲁棒行走能力、态势感知与智能决策能力。面向民爆、救援

等特殊环境,强化人形机器人本体安全防护能力、复杂任务

智慧生成与高精度操作能力,降低作业人员危险性。

(二)打造制造业典型场景

聚焦 3C、汽车等制造业重点领域,提升人形机器人工具

操作与任务执行能力,打造人形机器人示范产线和工厂,在典

型制造场景实现深度应用。面向结构化生产制造环节,推动

人形机器人在装配、转运、检测、维护等工序的应用和推广。

面向非结构化生产制造环节,加强人形机器人与设备、人员、

环境协作交互能力,支撑柔性化、定制化生产制造。

(三)加快民生及重点行业推广

拓展人形机器人在医疗、家政等民生领域服务应用,重

点提升人机交互可靠性和安全性,开发具有复杂区域引导、灵

活操作、鲁棒行走、多模态人机交互的解决方案,满足生命健

康、陪伴护理等高品质生活需求。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农业、物

流等重点行业应用落地,提升人机交互、灵巧抓取、分拣搬运、

智能配送等作业能力。

专栏 3 拓展场景应用

开展试点示范。组织人形机器人创新任务揭榜挂帅,探

索赋能制造业的路径和模式,遴选优秀成果开展试点应用,

定期评估评价。以行业特色场景为牵引,培育一批优质解决方

案,遴选行业标杆应用,推动人形机器人新技术新产品落地

应用。

加强供需对接。打造人形机器人赋能供需对接平台,引导

传统制造企业、工业园区释放需求,组织人形机器人企业精

准服务对接。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强化全国统一大市场下

的标准互认、产品配套、研发协同,加速市场共建、资源共享、

利益共赢。

加速成果转化。建设人形机器人创新成果产业化服务平

台,建设一批人形机器人成果孵化创新中心,加快共性技术

转移和推广应用,提高人形机器人工程化效率,促进成熟产

品和解决方案规模化落地。举办赋能成果展,促进产学研用

交流合作。

完善应用机制。加大特定场景的深度挖掘和共性场景的

规模化推广,定期遴选发布典型应用场景清单和推荐目录。鼓

励重点行业和地区主动探索开放应用场景,开拓新模式、新

服务、新业态。鼓励企业探索面向应用场景的技术创新研发

模式,加强技术与场景深度融合。

五 营造产业生态

(一)培育优质企业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和全球竞

争力的人形机器人“链主”企业,带动产业创新资源集聚。针

对人形机器人的部组件配套、特色化集成及场景化应用等,

加大对优质企业的培育力度,激发涌现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

第14页

合肥服务

政策

Policy

14

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

融通协同发展,营造有利于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打造安全可

靠的产业生态。

(二)完善创新载体和开源环境

支持建设人形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凝

聚产学研各界优势力量,提升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成立

人形机器人百人会等行业组织,促进技术交流、供需对接、国

际合作,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建设人形机

器人开源社区,推进开源基金会能力建设,加强对重点企业

开源项目的支持力度,汇聚全球开发者协同创新。

(三)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引导人形机器人创新要素向基础好、潜力大的地区汇聚,

立足各地特色和产业优势建设孵化器和产业园等,打造创新

能力强、应用场景佳的优势集聚区,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发

展。构建产业协同生态,推动机器人、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企

业跨领域合作,开展技术应用联合攻关,增强软硬协同适配

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六 强化支撑能力

(一)健全产业标准体系

开展人形机器人标准化路线图研究,全面梳理产业链标

准化需求,建立健全人形机器人产业标准体系,分级分类推

动标准制定。围绕基础共性、系统评测、安全可信、行业应用

等重点方向,加快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研制。深

入开展标准宣贯推广,促进标准落地实施。大力推动我国标准

“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二)提升检验检测和中试验证能力

制定人形机器人产品检验检测方法,建立智能化、可靠性、

安全性等关键指标体系,构建可实施、可度量、可扩展的评测

基准。打造权威检验检测机构,完善评测配套工具,满足企业

和用户的检测认证需求。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等建设人形

机器人中试验证平台,加强软硬耦合适配,提供中试熟化、工

程开发、工艺改进、软件升级等服务,加速相关技术成果的工

程化落地和产业化应用,推动产品质量提升。

(三)加强安全治理能力

提升人形机器人功能安全性能,确保相关技术产品对人

和环境友好。强化网络安全防护,提高信息获取、数据交互、

数据安全等技术保障能力。强化整机、关键部组件、核心软件、

算法等重点环节安全风险评估,促进安全能力提升。深化科技

伦理风险研判,加快推进相关伦理标准规范研究制订,促进

技术创新与科技伦理协调发展。

七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同

加强部门协同,统筹推进技术攻关、产业发展、融合应用、

安全治理等工作,促进人形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

融合发展。深化央地协作,优化产业布局,鼓励地方结合实际

制定针对性、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因地制宜推动人形机器人技

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二)完善产业政策

推动实施人形机器人创新工程,围绕专用软件、核心部组

件、整机及应用示范等重点任务加大投入。发挥制造业转型

升级基金等带动作用,引导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积极参与。用

好国家产融合作平台,支持领军企业上市融资,推动形成“科

技 -产业- 金融”良性循环。组织人形机器人大赛、展会等活动,

激发各界创新活力。

(三)加快人才引育

加强人形机器人相关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鼓励人形机器

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创新产学研合作培养模

式,共同培养跨学科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增强高

水平人才供给。加强职业教育、技术再培训等,大力培育产业

应用型人才。加强高端人才海外交流引进,健全人才服务体系,

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四)深化交流合作

拓展人形机器人国际合作空间,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加

强产业发展交流,鼓励国外企业和机构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

和制造基地等,推动产业国际化发展。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

推动新技术、新产品迈向国际市场,拓展跨国业务。深度参与

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贡献中国

智慧。

第15页

Hefei Service 15

政策

Policy

安徽省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

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年)

为抢抓通用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历史机遇,抢占通用人工

智能发展制高点,加速构建我省产业创新发展生态体系,根据

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

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

一代人工智能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发挥我省认知智能大模

型先发优势,立足国际视野,服务国家战略,贡献安徽力量。

坚持算力是前提、数据是基础、模型是核心、产业生态是重点,

系统布局大算力、大数据、大模型,着力实施智算平台加速、

数据资源全面开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时全域场景应用、

市场主体培育壮大、一流生态构建等六大专项行动,突出政府

引导、市场主导,全力培育开放、创新、活跃的通用人工智能

产业生态,将安徽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科技

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为全面建设走在全国第一方

阵的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提供新引擎。

二、行动目标

力争到 2025 年,充裕智能算力建成、高质量数据应开尽

开、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全国领先、场景应用走在国内

前列、大批通用人工智能企业在皖集聚、一流产业生态形成,

推动我省率先进入通用人工智能时代。

——模型主要性能保持国内领先

依托充足的智能算力和高质量数据资源,研发千亿级

参数通用大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推动大模型具备人类反馈

第16页

合肥服务

政策

Policy

16

数据的闭环能力,持续提升大模型各个维度的智能水平。到

2025 年,实现复杂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全学科知识推理能

力、代码能力、多轮对话能力、多模态能力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和国内领先,实现密码安全防护,实现大模型软硬件自主可控,

训练推理效率达到业界领先水平。

——“1+N+X”生态体系初步构建

基于通用大模型(“1”)迭代升级,重点打造行业领域应

用示范(“N”),在全国率先推出新能源汽车、智慧营销、智

慧办公、智能交互、工业互联网、工业设计、智慧政务、智慧教育、

智慧医疗、智慧政法等多个行业大模型,依托我省行业头部企

业,以“科大硅谷”为核心,以“中国声谷”“中国视谷”“中国

传感谷”为侧翼,推动省、市、县及园区开展试点,催生海量生

态层应用创新(“X”),实现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应用推广

和全面发展。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智算平台加速行动,确保算力充裕

1. 积极推动智能算力建设。坚持商业化运营模式,发挥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支持行业头部企业、政府平

台等主体自建、代建、合建智能算力并参与运营,吸引社会资

本和相关算力建设公司参与市场化算力建设,省市协调给予

能耗、土地等指标,争创国家智算中心。

2. 统筹调度算力资源。整合全省智算中心以及市场化算

力资源,优先满足我省通用大模型迭代升级的算力需求,预留

部分算力支持初创企业发展、科研机构研发以及高校院所人

才培养。积极参与国家算力网建设,集聚省内外智能算力资源。

建立政府统筹和市场化结合的运营机制,支持芜湖打造全省

算力统筹调度平台,构建政府统一入口,引导并鼓励各市智算

中心算力以及头部企业和科研机构等自有算力接入平台,在芜

湖、合肥、宿州建设智联专线,统筹智能算力调度使用。降低

算力使用成本,根据全省算力统筹调度平台中算力实际使用

量,对在皖算力使用方给予一定补助,确保我省通用人工智能

企业便利使用优质普惠算力。

(二)实施数据资源全面开放行动,确保高质量数据供给

1. 推动优质公共数据加快开放。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

训练,加快全省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建设,在保证数据安

全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汇聚大模型所需的全面、海量、高

质量通用数据。归集高质量基础训练数据集,制定政府公

共数据资源开放清单,优先满足大模型数据需求。推动公

共数据授权运营,支持在依法设立的数据交易机构开展数

据流通、交易。加快可以公开的电子政务公文及档案、地方

志等公共数据依法依规全面开放。推动省内出版单位与在

皖通用人工智能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利用好电子图书等商

业数据。

2. 推进高质量行业数据库建设。由省市政府联合行业头

部企业等,积极参与国家级行业数据库建设。引导数据生产

处理供应商来皖集聚,引进培育数源商、数据开发商、数据服

务商等多元主体,推动数据的采、存、洗、标、训等业务全面发

展,促进数据清洗、标注等方面商业合作。围绕高质量训练数据,

发挥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在皖优势,谋划建设国家级数据训练

基地,研究制定试点建设方案。搭建数据集精细化标注众包

服务平台,鼓励不同领域专业人员参与数据标注等工作,提高

数据集质量。建设数据质量验证、供需对接平台,提升行业大

模型数据质量和流通效率。鼓励安徽优势行业主体开展数据

治理,推动科学研究及科技文献、教育、医疗、汽车、农业、工

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高质量行业数据集建设,形成面向行业

大模型的数据产品。

(三)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保持大模型性能持续

领先

1. 支持通用大模型研发。加快实施国家级和省级科技攻

关项目,面向多语种、跨领域任务,持续研制更大规模参数的

认知智能大模型、通用语音大模型以及基于文本、图像、语音

的多模态大模型,保持在文本生成、语言理解、知识问答、逻

辑推理、代码能力及多模态理解与生成等方面能力领先,提

高用户体验感,增强用户粘性。攻克通用大模型训练的技术

卡点,加速大模型国产化训练与推理适配的研发进程,推进

密码防护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软硬件全链条自主可控。开

展基于智慧涌现原理探究的大模型训练策略优化、类搜索技

术以及国产化数学插件的攻关,实现大模型系统的完善和持

续进化。

2. 加快行业大模型研发。围绕新能源汽车、智慧营销、智

慧办公、智能交互、工业互联网、工业设计、智慧政务、智慧教

育、智慧医疗、智慧政法等领域,加快研发基于我省认知智能

大模型底座的垂直行业大模型。研发基于其他通用大模型和

开源大模型的垂直行业大模型,加快应用技术的持续突破和

优化,提升行业大模型的应用效果。

3. 开展大模型评测研究。鼓励第三方非营利机构参与建

立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评测标准,开展人工智能辅助的

第17页

Hefei Service 17

政策

Policy

模型评测算法研究。围绕大模型通用性、高效性、智能性、鲁

棒性等维度,开发模型评测工具集。建设大模型评测开放服

务平台,建立大模型自适应评测体系,提高评测体系可靠性、

公平性、易用性、高效性。建设大模型应用方案实测验证平台,

公开公平地实测验证大模型应用系统应用场景的典型性、可

用性、标准复合性和大模型技术的兼容性。

4. 探索通用人工智能其他路径。支持探索类脑智能、具

身智能、符号知识计算等新型通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基于

深度神经网络的大语言模型以及基于符号逻辑推理的知识计

算模型的能力。力争在统一数据与知识、融合连接与符号、打

通感知认知决策等新型通用人工智能领域,原创性研发一系

列前沿技术,并在应用上取得突破,引领国际通用人工智能研

究。

5. 强化安全技术研发。统筹协调省内外资源力量,加强通

用大模型的安全可控技术攻关,针对大模型可能遭受的各种

攻击和威胁,如闪避攻击、药饵攻击、后门攻击、模型窃取等,

设计有效的防御技术和策略,提升大模型的稳健性和安全性,

深化密码应用。围绕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治理,积极开展模型

检测、模型数据等研究。围绕新型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相

关安全问题前瞻性研究和技术预见。开展隐私计算、数据脱敏、

数据标识、数据质量验证等关键技术研究,促进行业数据安全、

可信流通。

(四)实施全时全域场景应用行动,全力推动行业示范

1. 强化应用场景源头供给。在政府投资的重点项目中,积

极支持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场景创新应用。推动省属企业围绕

企业智能管理、关键技术研发、新产品培育等主动设计人工智

能技术创新场景,同时面向全社会开放创新场景项目建设,到

2025 年形成一批创新应用场景。定期征集需求倒逼清单,建

立场景遴选标准,定期组织场景征集并统一发布,强化场景

供需匹配、应用示范、招商促进和宣传推广,到 2025 年打造

一批标杆示范场景。

2. 深耕细分行业垂直应用。依托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

开放创新平台,适时开放我省认知智能大模型应用编程接口

(API),围绕科学研究、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办公、智

慧政务、招商引资、智慧政法、智慧警务、智慧农业、新能源

汽车、工业、工厂流程优化、智慧采购、智慧营销、智能家居、

用户端软硬件、智慧养老、机器人等,发挥行业头部企业的

牵引作用,跨领域改造海量场景,加速在细分产业生态中的

应用与迭代。

3. 推动重点领域安徽首用。推动通用大模型能力率先赋

能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政法、智慧办公、工业

互联网等有应用基础的领域,形成成熟产品,列入我省“三新”

产品目录。对获评“三首”产品的,列入“三首产品推广应用指

导目录”,适合政府采购的推荐进入安徽省“三首”产品馆,

按规定享受相关采购支持政策。打造我省通用人工智能产业

应用标杆,力争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五)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壮大行动,夯实产业基础

1. 招引培育市场主体。加大新兴算力企业招引力度,预

留规划建设算力的 10% 用于招引新兴国产算力企业在皖落

地,建立赛马机制,在后续采购中加大运行效果优秀的芯

片占比。培育我省安全人工智能领域科技领军企业。招引

数据标注企业,通过开放公共数据资源、完善数据交易机

制等方式招引专业领域数据标注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来皖

落地。

2. 搭建应用生态集聚平台。开放认知大模型会话系统,

提供高质量的人工智能内容生产能力满足大规模用户的日

常使用;鼓励相关企业开放大模型应用编程接口,赋能开发

者基于平台分享应用,形成丰富的应用层积累;建设插件开

放平台,通过第三方插件生态和企业私有插件扩展应用场

景。

3. 打造试点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市开展通用人工智能试

点,支持合肥、芜湖、宿州等市发挥智能算力资源集聚优势,

支持“科大硅谷”发挥创新机制灵活、改革系统集成作用,推

动“中国声谷”“中国视谷”“中国传感谷”等协同发力,对成

效显著的授予“安徽省通用人工智能示范市(县、区、园区)”,

相关经验和做法向全省推广。建设一批专业孵化器、异地创新

中心、海外创新中心等孵化载体,孵化应用开发企业,吸引一

批创新型企业及团队扎根安徽开展大模型应用。各地在开展

“双创汇”活动中设立通用人工智能专场。

4. 举办创新应用大赛。高规格举办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应

用大赛,努力打造成全国性著名赛事,在省级层面支持合肥、

芜湖等市举办人工智能算法大赛暨开发者大会。省市协同对

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广、应用成效显著的项目和团队通过提

供项目启动资金、孵化基地、应用场景、公共算力等方式提供

支持,吸引项目在安徽落地。面向大学生通过举办“挑战杯”

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青春”安徽省青年创新创业

大赛以及合作举办专门赛事等方式支持通用人工智能领域青

年创新创业。

第18页

合肥服务

政策

Policy

18

(六)实施一流生态构建行动,激发创新活力

1. 引育高层次人才。支持合肥市开展人工智能专业技术

人才职称评审,并组建相应评审委员会。完善职称评审绿色通

道有关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通用人工智能产业人才享受各

市人才政策。制定通用人工智能产业人才招引计划,建设人

才飞地,汇聚国内外优秀的通用人工智能人才。优化升级高层

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政策,省统筹相关基金资金予

以扶持。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商学院,以全新的理念

和模式培养“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复

合型通用人工智能产业组织人才。鼓励各大高校构建人才培

养体系,开设通用人工智能课程,支持行业头部企业和高校

共建学科实验室,搭建实验实训平台,培养卓越工程师等实

践型人才。

2.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围绕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求,

建设数据流通、共性服务、行业服务、运营评测等公共服务平

台,结合算力统筹调度平台建设,面向中小微企业及行业用户

提供多方位服务,依据有关政策对平台给予奖励。整合政府、

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各种资源,形成产业生态线上集聚发

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产业竞争力。

3. 支持标准化体系建设。支持在皖企业牵头制定通用人

工智能领域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抢占行业话语权,扩大我

省影响力。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在省人工智能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基础上,组建省通用

人工智能产业专项推进专班,由省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担任组

长,省直有关单位和相关市人民政府负责同志为成员,专班办

公室设在省科技厅。专班下设综合组、算力组、数据组、场景组、

招引组、资金组、人才组等 7 个工作小组。

(二)强化资金保障

按照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要求,省市统筹基金资金用

于智算中心建设和大赛奖励、算力奖补、研发补助等。加快运

营总规模不低于 200 亿元的省人工智能产业主题基金,为企

业创新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支持人工智能母基金与国

内头部基金管理机构,相关市、县及园区共同组建通用人工智

能产业主题子基金,鼓励多募多投。发挥好天使基金在鼓励

初创企业和人才团队创新创业作用,加大省级天使基金群对

通用人工智能领域支持力度。鼓励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通用

人工智能企业融资担保力度,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符合条

件的通用人工智能项目提供信贷支持,畅通“股权 + 债权”融

资渠道。

(三)强化制度设计

围绕我省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研究谋划

各类支持举措,及时出台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通用人工

智能产业发展专项政策。由各部门推荐通用人工智能产业领

域专家成立省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产

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

(四)强化监测机制

建立“月报告、季调度、年总结”调度机制,各工作组每月

底前反馈工作进展情况,由专班办公室负责汇总。建立人工

智能产业指标监测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对在产业发展中表

现突出的个人和单位给予通报表扬。

(五)强化宣传培训

调动省直行业主管部门、各级人民政府、园区以及企业高

校院所等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围绕通用大模型应用推广,开展

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制定实施全省通用人工智能培训方案,

推进省、市、县及园区、企业开展业务培训。支持将通用人工

智能课程纳入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设置创新实验室。

(六)统筹人工智能发展和安全

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维护人民利

益和国家安全,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推动行业头

部企业牵头或参与制定通用人工智能安全产品和服务技术标

准,引导产品研发推广,加强对通用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的市

场监管执法及相关产品上市前的安全测试。

第19页

Hefei Service

国际视野

International Vision

19

澳大利亚为规范人工智能创建网络

近期,以 OpenAI 公司发布的 ChatGPT 为代表的人工

智能系统引起全球关注,快速重塑着各行业的商业运行方式,

吸引了投资者的极大热情。人工智能迅速走入实际,作为重要

的工具,改变了信息传播和交互的方式,已经对全球经贸活动

产生明显的影响。但是,高效的交互式系统在提供便利的同时,

并不能保证生产生活方式的改进能够与现有的人类发展愿景

和伦理规范相一致,缺乏约束的人工智能发展甚至可能成为

现代经济社会的破坏者。3 月 16 日,澳大利亚工业和科学部

长宣布,全球首个跨生态系统的负责任人工智能网络上线,支

持澳企业更符合伦理且安全地创造人工智能。

虽然能源资源和农业生产是澳大利亚经济的显著特征,

但技术领域在其经济中的作用相当大。2022 年 11 月,咨询公

司埃森哲的《澳大利亚数字资产》研究报告发现,科技部门每

年为澳大利亚创造了高达 1670 亿美元的产值,已经是澳大

利亚经济贡献排名第三的产业(仅次于矿业和银行业)。而且,

科技对澳大利亚经济的影响还在加速增长,比传统产业的发

展速度要快得多。根据澳大利亚国家科学机构 CSIRO 的预测,

人工智能在 2030 年将能在全球创造 22.17万亿美元的价值,

但设计不良的人工智能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造成数据和隐

私泄露,甚至出现伦理问题。

为此,澳大利亚汇集了全球领先的专家,以团队方式帮

助澳大利亚企业在最佳实践指导、有效的工具和学习模型的

协同下推进人工智能开发与应用。按照设计,这个负责任人工

智能网络包括 6 个核心支柱,即法律、标准、规则、治理、领

导力和技术。由澳大利亚国家人工智能中心牵头,这一网络的

最初参与方包括澳大利亚产业集团、澳大利亚信息产业联盟

(AIIA)、澳大利亚经济发展委员会(CEDA)、CSIRO 的数

据 61 项目、澳大利亚非政府非营利的标准化组织(Standards

Australia)、澳伦理中心、专注于人工智能的非营利机构梯度

研究所(The Gradient Institute)、人类技术研究所(HTI)

和澳大利亚技术委员会。这些参与方不仅包含非营利的研究

机构和标准化组织,还汇集了产业的声音,不仅有澳大利亚本

土的参与者,还有广泛的国际参与者。事实上,澳大利亚技术

委员会的成员就包括了投资 ChatGPT 的微软公司、谷歌公司

等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企业。

CSIRO 在其 3 月发布的《澳大利亚人工智能生态环境发

展趋势》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不仅能够支持基

于过程的改进,还能够扩展消费者体验,增加雇员经验。但是,

隐私、安全、数据质量都影响了人工智能在澳大利亚的推广,

人才短缺的制约作用明显。调查显示,受访的企业管理人员

中有 58% 将使用人工智能分析消费者需求,而最为紧缺的 3

类技巧是人工智能相关的项目管理、人工智能开发和人工智

能架构设计。

近年来,全球供应链网络快速重构,地区间、产业内的经

贸活动发生深刻变化,不少区域间贸易因贸易保护主义等原

因成本显著上升,迫切需要重新建立和优化供应链网络。技术

鸿沟的增加如果不能尽早应对,将对于区域和全球经贸合作

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国家和区域间的互联互通。为此,

加快各方协同,为人工智能的合理发展创造规范的赛道,做

好引导和约束,恐怕需要尽早提到议事日程中来。

第20页

合肥服务

国际视野

International Vision

20

预计生成式人工智能能为全球经济

增加 4.4 万亿美元收入

当涉及到生成、安排和分析内容的能力时,生成式人工智

能是一个游戏规则改变者,它具有变革社会和经济潜力。

作为一种开放的技术——它不仅仅存在于遥不可及的实

验室或硅谷的技术社区中——生成式人工智能降低了参与的

门槛。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创造者。但

这也需要一场彻底的劳动力转移,改变经济中的生产过程,进

而改变(人类)所承担的任务类型和成功所需的技能。

前 不 久,微 软 委 托 全 球 技 术 咨 询 公 司 Access

Partnership 与 菲 律 宾 分 析 协 会(Analytics Association

of the Philippines)、印度工商联合会(FICCI,Federation

of Indian Chambers of Commerce & Industry) 和

日 本 全 球 通 信 中 心(GLOCOM,Center for Global

Communications)等多个国家的当地合作伙伴合作,就生

成式人工智能在亚洲的潜在经济影响进行国家级研究。

该研究估计,仅印度、日本和菲律宾的生产力就可能增加

6210 亿美元、1.1 万亿美元和 793 亿美元,马来西亚、印度尼

西亚和韩国的研究正在进行中。这些国家的研究结果与其他

全球研究一致,例如,麦肯锡最近的一份报告估计,生成式人

工智能每年可为全球经济增加 4.4 万亿美元。

潜在的经济增长是如此之大,因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大

多数类型的工作都有影响:它的影响可以被认为与数字化相

媲美,而不只限于特定产品的影响。尤其是,这种巨大的生产

力提升将来自三个渠道——生成式人工智能释放创造力、加

速发现和提高效率的潜力。

虽然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生成式人工智能很可能会

作为“副驾驶(copilot)”的角色,增强 人们履行职责的能

力,从而引领角色任务的演变,而不是完全消除工作。例如,

Access Partnership 的研究项目显示,印度 45% 的工人可

能会在 20% 的常规工作活动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

那么,这对行业、就业和技能究竟有什么潜在影响呢?

释放创造力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文艺复兴的数字更新版。鉴于生成式

人工智能能够提供多种形式的输出——文本、图像、视频、

音频、计算机代码和合成数据 ——亚洲很可能会看到新内

容的爆炸式增长。微软亚洲总裁艾哈迈德·马扎里(Ahmed

Mazhari)表示:“虽然创新将继续需要人类的智慧火花,但

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在支持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

通过从大量输入数据中学习,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帮助

创造新内容,或者只是减少概念化所需的时间和成本。这项

技术有可能在新闻、学术、创意艺术、市场营销和产品设计等

领域开辟新的可能性和使用案例,从寻求快速征集故事创意

的记者到寻找头脑风暴概念的品牌战略家,再到希望获得底

稿并在此基础上修改和定制的研究人员。

许多行业已经大量使用人工智能。例如,可口可乐公司已

经宣布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来大规模创建个性化广告文案,

而德勤发现代码开发速度提高了 20%。

生成式人工智能还将加速零工经济和个人创业。例如,在

印度,个人创造者的数量已经在上升,一项对 1600 多名自由

职业者的调查发现,47% 的人经常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

超过 50% 的人表示这对他们的生产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与此同时,随着菲律宾努力在 2030 年前成为亚洲领先

的创意经济体,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在使该国自由职业者的

工作专业化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加速发现

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产生重大经济影响的第二种方式是

加速科学和教育发现的进程。这可能包括降低研究成本。例如,

该技术对大量数据集的查询能力可以帮助更快、更经济地开

发和测试假设。这还可以将设计新药所需的时间从几年缩短

到几周。

根据 Access Partnership 的分析,生物化学家、生物物

理学家、天文学家、生物学家、生物信息学家以及计算机和信

息研究科学家等职业的任务可能会被生成式人工智能所改

变。

另一个经济效益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改善教育成果方面

第21页

Hefei Service

国际视野

International Vision

21

的作用。例如,日本政府最近宣布,计划允许小学到高

中的学生有限地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来促进课堂讨论

和艺术活动。印度于 2022 年启动了“整合人工智能和

修补教学法”(AIoT)项目,以升级 50 所学校的课程。

该技术还可以简化备课和课程规划,使教师能够

根据对学生学习模式和偏好的算法分析,创造个性化

的学习体验。

根据 Access Partnership 的说法,这种生成式

人工智能的应用将导致生物科学、护理、物理、地理、

建筑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教师重新安排教学活动

的优先级。

在亚洲,对许多经济体都至关重要的业务流程外

包行业面临着一个重大机遇,即率先抓住潜在的效率

提升。

从自动化工作流程到实时多语言客户支持,马扎

里认为“鉴于全球市场份额的竞争可能加剧,利用生

成式人工智能的可能性可能成为一项重要的竞争优

势。”例如,他建议在菲律宾,医疗行业可以重新把重

点放在医学记录准备等专业领域,以及软件开发和市

场研究等基于知识的流程上。

下一步是什么?

虽然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所有亚洲经济体带来了机

遇,但这种转型也必须谨慎对待。先行者可以在制定

政策、法规和鼓励创新、投资和负责任的使用环境方

面发挥关键作用。

问责制必须成为一项核心原则,以确保机器始终受到人

们的有效监督。因此,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力的增长,更多

的组织将需要监督该技术可靠、公平和合乎道德的使用的工

作人员。马扎里解释说:“技术仍然需要人类的判断,来解释

潜在的算法偏差,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来管理重要的利益

相关者关系。”

纵观历史,技术进步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和长期的经济

增长,包括今天无法想象的角色的发展。在整个亚洲,首要目

标应该是确保这些机会能够得到公平分配,同时加大投资以

确保劳动力做好充分准备。

为了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世界中蓬勃发展,人们将不得

不在一系列情况和工作任务中应用这项技术。在印度和菲律

宾,正在开展重要的举措,以提高全民的数字素养。

然而,政府、行业和教育机构的合作方法至关重要。马扎

里说:“如今,亚洲各地都有技能培训项目,但由于种族、性别、

地理位置或其他阻碍,有太多人完全得不到服务。”东盟国家

有 61% 的学生没有在学校接受任何数字扫盲教育。这意味着

现在必须迅速采取行动,以确保这项技术在未来产生经济影

响。

第22页

合肥服务

国际视野

International Vision

22

巴西人工智能应用率居拉美首位

在巴西戈亚斯州、巴拉纳州等地的沃野上,由巴西农业部

门推广运作的无人机不定期进行巡航收集农产区高清图像并

监控农作物健康情况。在巴西银行的操作系统中,人工智能接

管了以往由外包员工操作的客户问询工作……随着时代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AI)已经在巴西的许多行业中投入使用,并帮

助这些行业有效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市场研究公司 IDC 今年初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

巴西是拉丁美洲地区人

工智能技术应用率最高

的 国 家。据 统 计,巴 西

有 63% 企业使用了与该

技术相关的应用程序,

远超拉丁美洲平均比例

(47%)。

根据这份研究报告,

七成巴西企业使用人工

智能技术的主要目的是

提升历史数据分析能力,

以增强预测性洞察力。这

说明数字化转型作为一

种提升市场竞争力、预测

未来经济形势和创造新商机的新型手段,在巴西企业中的应

用已较为成熟。

报告还显示,有 90% 巴西受访企业为数据分析工具投入

资金,以便更好地识别当前市场形势以及消费者行为模式。有

84% 巴西企业的高管指出,使用数据分析工具主要是为了增

强商业活动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另外,在选择数据分析解决

方案时,多数企业的主要考虑因素为是否具备强大的技术支

持系统,有 56% 受访者均提到这一点。

巴西企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率较高,在很大程度上受益

于政府对该领域的重视。早在 2001 年 4 月 9 日,巴西官方就

已发布了“人工智能战略”。该文件从 2009 年起开始起草,开

展了多轮咨询,吸纳了不同行业的意见并参考了国际经验,旨

在指导联邦政府各方面的行动,包括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研

发与创新,以及有意识、有道德、以创造美好未来为前提地应

用人工智能技术。

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成为巴西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较广泛

的行业,比如无人驾驶拖拉机、喷药无人机和挤奶机器人等,

已出现在许多巴西的偏远农场里,以解决劳动力减少、生产效

率低等问题。记者曾采访过位于农业大州马托格罗索州的一

个大农场,该农场不仅使用无人机来播种及喷药,还使用卫星

定位技术来监视作物生

产,根据编号地块的作物

种子型号结合生长环境

等因素对产量进行预估,

并运 用前 端 摄 像头、光

谱无人机等物联设备对

整个区域的农业产业进

行统筹监管,避免了重复

作业,大幅减少作物生长

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

力投入。

随 着 华 为 5G 技 术

在巴西各地的普及,巴西

去年还启动首个采用 5G

技术的农场。这个位于东北部皮奥伊州大拜沙杜里贝罗市的

农场,通过能够自主做出智能决策的机器人,减少人为干预,

赋予拖拉机、收割机及其他农业机器更大的自主性,还可通过

无人机捕获和传输高清图像,从而确保田间日常工作的高效

完成。巴西通信部表示,这项技术预计可推动该农场生产力提

升 20% 至 30%。

除了农业之外,人工智能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巴西其他各

主要行业之中。巴西圣保罗大学、IBM 公司和圣保罗研究基

金会联合成立一家人工智能中心,致力于环境、医疗保健、食

品生产链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研究。据悉,中心大部分研

究成果可供其他公司使用,以促进巴西创新生态体系发展。

第23页

Hefei Service

国内看点

Domestic Highlights

23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

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

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现提出如下意见。

■ 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

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优化民营经

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全面构

建亲清政商关系,使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

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引导民营企业通过自

身改革发展、合规经营、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促进民

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

程中作出积极贡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肩负起

更大使命、承担起更重责任、发挥出更大作用。

■ 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优化稳定公平

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充分激发民营经济生机活力。

(一)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各地区各部门不得以备案、

注册、年检、认定、认证、指定、要求设立分公司等形式设定或

变相设定准入障碍。清理规范行政审批、许可、备案等政务服

务事项的前置条件和审批标准,不得将政务服务事项转为中

介服务事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在政务服务前要求企业

自行检测、检验、认证、鉴定、公证或提供证明等。稳步开展市

场准入效能评估,建立市场准入壁垒投诉和处理回应机制,

完善典型案例归集和通报制度。

(二)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

位,健全公平竞争制度框架和政策实施机制,坚持对各类所有

制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强化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

竞争的反垄断执法。未经公平竞争不得授予经营者特许经营

权,不得限定经营、购买、使用特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

定期推出市场干预行为负面清单,及时清理废除含有地方保

护、市场分割、指定交易等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

优化完善产业政策实施方式,建立涉企优惠政策目录清单并

及时向社会公开。

(三)完善社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信用信息记录和

共享体系,全面推广信用承诺制度,将承诺和履约信息纳入信

用记录。发挥信用激励机制作用,提升信用良好企业获得感。

完善信用约束机制,依法依规按照失信惩戒措施清单对责任

主体实施惩戒。健全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修复机制,研究出

台相关管理办法。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建立健全政务失

信记录和惩戒制度,将机关、事业单位的违约毁约、拖欠账款、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

第24页

合肥服务

国内看点

Domestic Highlights

24

拒不履行司法裁判等失信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四)完善市场化重整机制。鼓励民营企业盘活存量资产

回收资金。坚持精准识别、分类施策,对陷入财务困境但仍具

有发展前景和挽救价值的企业,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积

极适用破产重整、破产和解程序。推动修订企业破产法并完

善配套制度。优化个体工商户转企业相关政策,降低转换成本。

■ 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

精准制定实施各类支持政策,完善政策执行方式,加强

政策协调性,及时回应关切和利益诉求,切实解决实际困难。

(五)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健全银行、保险、担保、券

商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融资风险市场化分担机制。健全中小微

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评级和评价体系,加强涉企信用信息

归集,推广“信易贷”等服务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中小

微企业在债券市场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科技

创新公司债券,推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扩大覆

盖面、提升增信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和

再融资。

(六)完善拖欠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严格执行《保

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

款长效机制,依法依规加大对责任人的问责处罚力度。机关、

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不得以内部人员变更,履行内部付款流

程,或在合同未作约定情况下以等待竣工验收批复、决算审计

等为由,拒绝或延迟支付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款项。建立拖

欠账款定期披露、劝告指导、主动执法制度。强化商业汇票信

息披露,完善票据市场信用约束机制。完善拖欠账款投诉处

理和信用监督机制,加强对恶意拖欠账款案例的曝光。完善

拖欠账款清理与审计、督查、巡视等制度的常态化对接机制。

(七)强化人才和用工需求保障。畅通人才向民营企业流

动渠道,健全人事管理、档案管理、社会保障等接续的政策机制。

完善民营企业职称评审办法,畅通民营企业职称评审渠道,完

善以市场评价为导向的职称评审标准。搭建民营企业、个体工

商户用工和劳动者求职信息对接平台。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

教融合。推进民营经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优化职业发展环境。

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发挥平台企业

在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

(八)完善支持政策直达快享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

直达机制作用,推动涉企资金直达快享。加大涉企补贴资金

公开力度,接受社会监督。针对民营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建立支持政策“免申即享”机制,推广告知承诺制,有关部门

能够通过公共数据平台提取的材料,不再要求重复提供。

(九)强化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依法依规履行涉企政

策调整程序,根据实际设置合理过渡期。加强直接面向民营

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政策发布和解读引导。支持各级政府部

门邀请优秀企业家开展咨询,在涉企政策、规划、标准的制定

和评估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

■ 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

健全对各类所有制经济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为民营经

济发展营造良好稳定的预期。

(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防止和纠正

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以及执法司法中的地方

保护主义。进一步规范涉产权强制性措施,避免超权限、超范

围、超数额、超时限查封扣押冻结财产。对不宜查封扣押冻结

的经营性涉案财物,在保证侦查活动正常进行的同时,可以允

许有关当事人继续合理使用,并采取必要的保值保管措施,最

大限度减少侦查办案对正常办公和合法生产经营的影响。完

善涉企案件申诉、再审等机制,健全冤错案件有效防范和常态

化纠正机制。

(十一)构建民营企业源头防范和治理腐败的体制机制。

出台司法解释,依法加大对民营企业工作人员职务侵占、挪用

资金、受贿等腐败行为的惩处力度。健全涉案财物追缴处置

机制。深化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推动民营企业合规守法经营。

强化民营企业腐败源头治理,引导民营企业建立严格的审计

监督体系和财会制度。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党组织作用,推动企

业加强法治教育,营造诚信廉洁的企业文化氛围。建立多元主

体参与的民营企业腐败治理机制。推动建设法治民营企业、清

廉民营企业。

(十二)持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对民营中小微

企业原始创新保护力度。严格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

行为保全等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和行政非诉执行快速处

理机制,健全知识产权法院跨区域管辖制度。研究完善商业

改进、文化创意等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严厉打击侵

犯商业秘密、仿冒混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和恶意抢注商标等

违法行为。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打击力

度。完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机制。

(十三)完善监管执法体系。加强监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依法公开监管标准和规则,增强监管制度和政策的稳定性、

可预期性。提高监管公平性、规范性、简约性,杜绝选择性执

法和让企业“自证清白”式监管。鼓励跨行政区域按规定联合

第25页

Hefei Service

国内看点

Domestic Highlights

25

发布统一监管政策法规及标准规范,开展联动执法。按照教育

与处罚相结合原则,推行告知、提醒、劝导等执法方式,对初

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依法不予行政处罚。

(十四)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持续完善政府定价

的涉企收费清单制度,进行常态化公示,接受企业和社会监督。

畅通涉企违规收费投诉举报渠道,建立规范的问题线索部门

共享和转办机制,综合采取市场监管、行业监管、信用监管等

手段实施联合惩戒,公开曝光违规收费典型案例。

■ 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引导民营企业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存在的不足和

面临的挑战,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

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自觉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十五)引导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支持引导民营企

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股东行为、强化内部监督,实现治

理规范、有效制衡、合规经营,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完

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依法推动实现企业法人财产与出

资人个人或家族财产分离,明晰企业产权结构。研究构建风险

评估体系和提示机制,对严重影响企业运营并可能引发社会

稳定风险的情形提前预警。支持民营企业加强风险防范管理,

引导建立覆盖企业战略、规划、投融资、市场运营等各领域的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升质量管理意识和能力。

(十六)支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鼓励民营企业根据国家

战略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核

心技术攻关,按规定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培育一批

关键行业民营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创新能力

强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大政府采购创新产品力度,

发挥首台(套)保险补偿机制作用,支持民营企业创新产品迭

代应用。推动不同所有制企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开展共

性技术联合攻关。完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管理制度和成果

转化机制,调动其支持民营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积极性,支持

民营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中

试熟化基地、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支

持民营企业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和成果转化。

(十七)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技术改造。鼓励民营企

业开展数字化共性技术研发,参与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

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应用创新。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

型,推动低成本、模块化智能制造设备和系统的推广应用。引

导民营企业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支持民

营企业加大生产工艺、设备、技术的绿色低碳改造力度,加快

发展柔性制造,提升应急扩产转产能力,提升产业链韧性。

(十八)鼓励提高国际竞争力。支持民营企业立足自身实

际,积极向核心零部件和高端制成品设计研发等方向延伸;加

强品牌建设,提升“中国制造”美誉度。鼓励民营企业拓展海

外业务,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有序参与境外项目,在走

出去中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更好指导支持民

营企业防范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长臂管辖”等外

部挑战。强化部门协同配合,针对民营经济人士海外人身和财

产安全,建立防范化解风险协作机制。

(十九)支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鼓励民营企业自主自愿

通过扩大吸纳就业、完善工资分配制度等,提升员工享受企

业发展成果的水平。支持民营企业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

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生态产业,促进革命

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投入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减碳技术和服务,

加大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储能等领域投资力度,参与碳排放权、

用能权交易。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推动新型农业经营

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现代种养业,高质量发展现代农

产品加工业,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壮大休闲农业、

乡村旅游业等特色产业,积极投身“万企兴万村”行动。支持

民营企业参与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民营资本参与新

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领域建设。

(二十)依法规范和引导民营资本健康发展。健全规范和

引导民营资本健康发展的法律制度,为资本设立“红绿灯”,

完善资本行为制度规则,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全

面提升资本治理效能,提高资本监管能力和监管体系现代化

水平。引导平台经济向开放、创新、赋能方向发展,补齐发展

短板弱项,支持平台企业在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国际竞争中

大显身手,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鼓励民营企业

集中精力做强做优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 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全面贯彻信任、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方针,用务实举

措稳定人心、鼓舞人心、凝聚人心,引导民营经济人士弘扬企

业家精神。

(二十一)健全民营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建设机制。积极稳

妥做好在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先进分子中发展党员工作。深入

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引导民

营经济人士中的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决

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探索创新民营经济领域

第26页

合肥服务

国内看点

Domestic Highlights

26

党建工作方式。

(二十二)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引导民营企业家增强

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信守法、承担社会责任、拓展国际视

野,敢闯敢干,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发挥优秀企业

家示范带动作用,按规定加大评选表彰力度,在民营经济中大

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及时总结推广富有中国特色、顺应时代

潮流的企业家成长经验。

(二十三)加强民营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优化民营经

济代表人士队伍结构,健全选人机制,兼顾不同地区、行业和

规模企业,适当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倾斜。规范政治安排,完善相关

综合评价体系,稳妥做好推荐优秀民营经济人士作为各级人

大代表候选人、政协委员人选工作,发挥工商联在民营经济人

士有序政治参与中的主渠道作用。支持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在

国际经济活动和经济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十四)完善民营经济人士教育培训体系。完善民营经

济人士专题培训和学习研讨机制,进一步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完善民营中小微企业培训制度,构建多领域多层次、线上线下

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加强对民营经济人士的梯次培养,建立健

全年轻一代民营经济人士传帮带辅导制度,推动事业新老交

接和有序传承。

(二十五)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落到实处,党政干部和民营企业家要双向建立亲清统一的新

型政商关系。各级领导干部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家接触交

往,主动作为、靠前服务,依法依规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

解难题、办实事,守住交往底线,防范廉政风险,做到亲而有度、

清而有为。民营企业家要积极主动与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部门

沟通交流,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洁身自好走正道,遵纪守

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

■ 持续营造关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社会氛围

引导和支持民营经济履行社会责任,展现良好形象,更好

与舆论互动,营造正确认识、充分尊重、积极关心民营经济的

良好社会氛围。

(二十六)引导全社会客观正确全面认识民营经济和民

营经济人士。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把握好正确舆论导向,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民营经济的重大贡

献和重要作用,正确看待民营经济人士通过合法合规经营获

得的财富。坚决抵制、及时批驳澄清质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

制度、否定和弱化民营经济的错误言论与做法,及时回应关切、

打消顾虑。

(二十七)培育尊重民营经济创新创业的舆论环境。加强

对优秀企业家先进事迹、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宣传报道,

凝聚崇尚创新创业正能量,增强企业家的荣誉感和社会价值

感。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舆论环境和时代氛围,对民营

经济人士合法经营中出现的失误失败给予理解、宽容、帮助。

建立部门协作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以负面舆情为要挟进行勒

索等行为,健全相关举报机制,降低企业维权成本。

(二十八)支持民营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教育引导民

营企业自觉担负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在企业内部积极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构建全体员工利益共同体,让企业

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员工。鼓励引导民营经济人士做发

展的实干家和新时代的奉献者,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个人价值,

向全社会展现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形象,做到富而

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探索建立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

体系和激励机制,引导民营企业踊跃投身光彩事业和公益慈

善事业,参与应急救灾,支持国防建设。

■ 加强组织实施

(二十九)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中央对民营经济

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建立完善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工作

机制,明确和压实部门责任,加强协同配合,强化央地联动。

支持工商联围绕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

成长更好发挥作用。

(三十)完善落实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已出台政策的督促

落实,重点推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产权保护、弘扬企业

家精神等政策落实落细,完善评估督导体系。建立健全民营

经济投诉维权平台,完善投诉举报保密制度、处理程序和督

办考核机制。

(三十一)及时做好总结评估。在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评估中对涉民营经济政策开展专项评估审查。完善中国营商

环境评价体系,健全政策实施效果第三方评价机制。加强民

营经济统计监测评估,必要时可研究编制统一规范的民营经

济发展指数。不断创新和发展“晋江经验”,及时总结推广各

地好经验好做法,对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以适当形式予以固

化。

(来源:新华社)

第27页

Hefei Service

国内看点

Domestic Highlights

27

佛山:打造服务外包助推制造业转型

升级最具特色的示范城市

在位于佛山大沥盐步镇的佛山标美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

间内 , 工人与数字化设备的合作繁忙而又有序 , 她们手中正

在缝合的内衣、泳衣等产品 , 将在完工后被发往国外。随着企

业不断发展壮大 , 标美服饰在缅甸设厂, 业务模式也从原本

只是代工生产逐渐转变为提供生产和设计外包服务, 企业也

因此有了更多订单。

今年是佛山获批成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第三个年

头 , 我们发现 , 随着服务外包产业的深入发展 , 服务业和制

造业的关系在佛山这座制造业大市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

一批拥有制造和创新基因的佛山企业勇立潮头 , 在通过对外

贸易“强身健体”的同时 , 深刻影响着佛山的产业结构 , 也擦

亮了佛山“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金字招牌 , 更为佛山打

造服务外包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最具特色的示范城市提供了

生动实践。

服务外包加持传统内衣行业成百亿产业集群

今年 9 月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公布纺织行业年工业总

产值超千亿及超百亿产业集群地区名单中 , 大沥镇成为全国

52 个入选超百亿产业集群地区名单的乡镇 ( 街道 ) 之一。

近年来 , 随着来自发达国家的服务外包需求从制造业加

工外包 (OEM) 逐渐向商务流程外包 (BPO)、信息技术服务外

包 (ITO) 和知识流程外包 (KPO) 延伸 , 一批深耕制造业的佛

山企业迎来新的机遇 , 内衣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行业。

标美服饰自 2000 年成立以来 , 一直瞄准对外贸易这条

赛道进击。2006 年在广交会上获得第一个德国客户之后 , 标

美服饰开始了制造业加工外包的发展历程。随着客户越来越

多, 产品越来越丰富 , 标美服饰也开始组建自己的设计研发

团队 , 为海外客户提供设计 + 生产服务。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升温 , 标美服饰在 2018 年选

择了去“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缅甸设厂, 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输出佛山制造的实力。

“目前我们缅甸的工人达到了 1128 个, 也上线了我们运

用在总部的数字化系统 , 因此缅甸的生产数据可以实时传回

到国内。”标美服饰董事长杨建伍说 , 在数字化生产方式的加

第28页

合肥服务

国内看点

Domestic Highlights

28

持下, 缅甸工厂发展迅速 , 为公司创造了很好的效益。

标美服饰并非个案。内衣产业是佛山的传统优势产业 ,

尤其是南海区大沥镇 , 是全国内衣产业名镇 , 这里聚集了内

衣生产及相关联企业 900 多家 , 已成为全国中高档品牌最集

中的内衣产业集群 , 在中国内衣 15 个消费主导品牌中 , 大沥

盐步内衣的品牌就占了 7 个。

一个内衣产业就能突破百亿产值 , 这离不开佛山内衣企

业积极投身海外市场 , 通过 ODM、OEM、建立自主品牌等方

式不断得到升级发展。目前 , 大沥盐步内衣产业 , 从业人员

超过 5 万人 , 年产值超百亿元 , 产品远销美国、欧盟、韩国、

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数字化赋能 , 服务外包与制造业相互“成全”

佛山制造业实力雄厚 , 服务外包产业市场广阔 , 双方相

互“成全”的故事不断在佛山制造与全球市场之间上演。

10 月 2 日 , 印尼雅万高铁正式启用。作为印尼和东南亚

第一条高速铁路 , 雅万高铁是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

项目 , 而美的楼宇科技凭借在全球暖通行业的领先实力 , 在

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 , 为雅万高铁公寓、车站楼、动车所等六

个建筑群提供专业制冷解决方案 , 也向世界输出了服务外包

的“佛山方案”。

无独有偶。10 月 10 日 , 美的空调泰国工厂100 万套产品

下线仪式在泰国隆重举行。该工厂是美的集团在海外最大的

智能数字化工厂, 也是最佳精益实践的绿色标杆工厂, 更是将

美的集团自身积累的具备全球领先水平的工业互联网、自动

化、信息化、精益物流等能力 , 与新一代数字技术 , 全面向泰

国工厂输出的载体。有数据显示 ,2015 年至今, 美的空调服

务外包执行额年均超 1.1 亿美元。

大力开拓海外市场 , 也为美的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

源不断的动能。今年上半年 , 美的海外业务实现规模增长和

稳定盈利 , 经营韧性得以提升, 海外营收占比达 40.88%, 海

外业务毛利率上升 3.3%。

近年来 , 佛山服务外包产业高速增长 , 仅 2022 年 , 佛山

全市注册登记服务外包企业 1300 家 , 同比增长 26.95%。正

是因为有美的集团这样的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和不断新增的新

生力量加入 , 佛山服务外包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接下来 ,佛山将持续认真贯彻落实商务部、广东省省委、

省政府经济工作部署, 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 , 围绕打造“服

务外包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最具特色的示范城市”建设目标 ,

不断提升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水平 , 并以此助推佛山制造业

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29页

Hefei Service

国内看点

Domestic Highlights

29

广东加快建设

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通用人工智能

产业创新引领地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充分

发挥广东在算力基础设施、产业应用场景、数据要素等方面

的优势,加快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

《意见》强调,到 2025 年,智能算力规模实现全国第一、

全球领先,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体系较为完备,人工智能

高水平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核心产业规模突破 3000 亿元,

企业数量超 2000 家,将广东打造成为国家通用人工智能产

业创新引领地,构建全国智能算力枢纽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数

据特区、场景应用全国示范高地,形成“算力互联、算法开源、

数据融合、应用涌现”的良好发展格局。

《意见》明确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建设的五方

面重点任务。在构建全国智能算力枢纽中心方面,要打造通用

人工智能算力生态、国家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和与国际接轨的

城市级算力平台,构建完善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软硬件生态,

优化广东算力资源发布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在强

化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要加强大模型关键技术

攻关、前沿及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评测保障技术研究,形成

突破性原创性成果,支撑多任务复杂场景行业应用,为各地

各部门各行业使用大模型提供支撑。在打造大湾区可信数据

融合发展区方面,要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数据特区、构建高

质量多模态中文数据集、完善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体系,推

动数据特区人工智能创新场景先行先试,提升人工智能数据

标注库规模和质量,健全数据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在

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方面,要持续优化区域发展布

局、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

企业、发挥人工智能平台载体引领作用、支持软硬件产品创新、

加快技术创新场景应用。在打造通用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圈方

面,要强化科技金融支撑作用、加大开放合作力度、建设算力

算法交易平台,统筹整合基金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补,

建立互联互通的算力、大模型、算法交易服务体系。

《意见》提出,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相关部门共同参与、

协同配合的广东通用人工智能协同推进机制,合力推动创新

发展各项工作。推进通用人工智能高端智库建设,对创新发展

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评估。发挥政策协同作用,建设高水平人才

聚集地,探索营造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为通用人工智能产业

创新引领地建设提供保障。

《意见》全文: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

领地的实施意见

粤府〔2023〕90 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系列重要论述

精神,落实国家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决策部署,抢抓通用

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广东在算力基础设

施、产业应用场景、数据要素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建设通用人

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目标

到 2025 年,智能算力规模实现全国第一、全球领先,通

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体系较为完备,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场

景进一步拓展,核心产业规模突破 3000 亿元,企业数量超

2000 家,将广东打造成为国家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

构建全国智能算力枢纽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数据特区、场景应

用全国示范高地,形成“算力互联、算法开源、数据融合、应用

涌现”的良好发展格局。

二、构建全国智能算力枢纽中心

(一)打造通用人工智能算力生态。

研发具有通用性、可编程性的高端训练、推理芯片,多模

态多精度计算的算力芯片,探索可重构、算存一体的新型体系

架构研究。开发高效易用的开源人工智能芯片编译器与工具

链等基础软件,支持自主人工智能芯片与国产通用服务器的

适配,构建完善的自主可控人工智能软硬件生态。(省工业和

信息化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广州、深圳等地级以

第30页

合肥服务

国内看点

Domestic Highlights

30

上市政府配合)

(二)打造国家算力网络枢纽节点。

在搭建“中国算力网”中发挥核心作用,实现国家公共算

力开放创新平台、智算中心等大型异构算力中心互联互通。推

动国家算力总调度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算力调度中心加快落

地深圳、韶关。做优广东省算力资源发布共享平台,在智能算

力规模上形成显著优势,服务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和“东数西

算”重大战略。(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委网信办,省科技厅、

工业和信息化厅、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能源局,广州、深圳、

韶关等地级以上市政府配合)

(三)打造与国际接轨的城市级算力平台。

支持各地市按照国家和省关于数据中心的规划和布局要

求,依托研究机构、高等院校、龙头企业等搭建算力平台,有

效整合城市内算力资源,接轨国际最先进的算力产品、算力框

架,建设城市级算力调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支

持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满足科

学研究和创新需求。(各地级以上市政府牵头,省发展改革委、

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配合)

三、强化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能力

(四)加强大模型关键技术攻关。

围绕基础架构、训练算法、调优对齐、推理部署等环节,

研发千亿级参数的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形成自主可控的大

模型完整技术体系。聚焦智能经济、智能社会等行业创新场

景,研发具有多模态数据、知识深度融合的垂直领域大模型,

支撑多任务复杂场景行业应用。(省科技厅牵头,省有关单位,

各地级以上市政府配合)

(五)加强前沿及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支持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究,在群体智能、类脑智能、

具身智能、人机混合智能等方向开展研究,加强无监督自然语

言处理、群体自主无人智能技术、人工智能安全技术等共性

关键技术研究,形成突破性原创性成果。(省科技厅牵头,各

地级以上市政府配合)

(六)加强评测保障技术研究。

鼓励开展通用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模型评测、风险评估

和监测预警研究,研究适用通用人工智能的多维度评测方法,

开展大模型可信安全性研究,确保大模型输出的准确性、创造

性、鲁棒性和安全性。构建数字政府大模型评测体系,加强评

测结果应用,为各地各部门各行业使用大模型提供支撑。(省

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省委网信办,省科技厅、工业和信

息化厅、公安厅、通信管理局,各地级以上市政府配合)

四、打造大湾区可信数据融合发展区

(七)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数据特区。

加快推进“数字湾区”建设,探索数据跨境双向流通机制。

发挥珠海横琴,深圳前海、河套,广州南沙等地区政策优势,

探索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数据特区”,着力打通业务链条、数

据共享、数据流通堵点。发挥港澳制度和资源优势,建立湾区

内数据流通规则体系和运营机制,依托湾区优势机构整合资

源,共建共享共治共营数据可信流通基础设施,为数据合规

有效流通提供存储、共享、交易等服务。充分利用境外高质量

数据,建立样本数据融合训练机制,推动数据特区人工智能

创新场景先行先试。(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省委网信

办,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广州、深圳、珠海等地级以上市政

府配合)

(八)着力构建高质量多模态中文数据集。

深入实施广东第二轮公共数据资源普查,汇聚高质量与

高可用的中文数据,开展公共数据标注攻坚行动。打造公共

性、公益性数据共同空间,构建面向行业的高质量中文语料数

据库,推动典型行业数据汇集、访问、共享、处理和使用。基

于隐私计算支撑样本数据流通安全,搭建可信数据标注和模

型训练环境。鼓励在依法设立的数据交易机构开展数据流通、

交易,促进跨领域、跨行业数据融合。建设高质量数据集和精

细化标注平台,推动成立数据标注联盟,形成数据标注行业标

准,建立人工智能产业数据资源清单,汇集行业数据资源,提

升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库规模和质量。(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省科技厅,各地级以上市政府配合)

(九)着力完善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体系。

加强人工智能内生安全、防火墙等建设,增强数据安全

保障能力,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支持提供服务的企

业和网络服务商开发元数据标记、签名、水印等溯源工具,做

好标注工作。发挥数字政府基础能力安全可控、可预测的优势,

健全数据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省委网信办牵头,省工

业和信息化厅、公安厅、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通信管理局,

各地级以上市政府配合)

五、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十)持续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构建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主引擎,珠三角地区为核心,粤

东西北各地市协同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高水平建设广州、深

第31页

Hefei Service

国内看点

Domestic Highlights

31

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

应用先导区,以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应用为牵引,探索通用人

工智能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打造产业科技创新前沿阵地。支

持河套地区建设人工智能总部基地和专业园区,加快建设人

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研发型产业园。发挥珠三角地区产业资源

集聚优势,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集群。支

持粤东西北建设算力基础设施,为广东算力服务提供支撑。(省

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各地级以上市政府配合)

(十一)持续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建设。

加快大型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战略性、全局性布局。

支持现有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区提质增效,鼓励园区在人才

引进、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上市辅导对接等方面加大服务

力度,大力引进相关项目,加快产业集聚。重点依托中心城市

科技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产业园、

特色小镇、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等载体,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集

聚与应用示范园区,实现集群式发展。支持韶关依托全国一

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建设

人工智能产业园,并发挥韶关算力网络枢纽节点算力及生产

要素成本优势,积极对接广州、深圳,探索建设人工智能产业

飞地,促进省内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发展。建设“产业数链”,

打造以数据为核心的虚拟产业集群。(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

省科技厅,广州、深圳、韶关等地级以上市政府配合)

(十二)持续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围绕通用人工智能长远布局、做大做

强,快速提升引领性产品研发水平和行业赋能能力,加快建

设世界一流人工智能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建设海外研发中心,

加强与国外优势企业交流合作,利用国际人才、技术等资源开

展离岸创新。加快培育人工智能行业标杆企业,支持中小企业

通过上市、并购等方式加快发展,打造一批人工智能细分领

域领军企业,支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壮大。(省工业和信息化

厅牵头,省科技厅、商务厅,各地级以上市政府配合)

(十三)持续发挥人工智能平台载体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鹏城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等

一批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加强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和新型研发

机构建设,积极开展高端创新资源引进和布局工作,强化与港

澳研发机构的联合创新。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能力建设,整合行业上下游资源,加大先进算法攻关、硬件产

品研发、行业应用赋能等方面的支撑力度。鼓励平台机构与其

他企业开展合作,降低技术与资源使用门槛,引导更多中小微

企业和行业开发者创新创业。(省科技厅牵头,各地级以上市

政府配合)

(十四)持续支持软硬件产品创新。

依托广东优势产业,支持骨干企业将大模型技术融入终

端产品,重构系统资源调度和各类应用调用方式,打造新智能

化操作系统。支持原始设计制造企业引入大模型技术开发具

有人工智能应用功能的产品。支持软件企业加强大模型插件

研发,开发融合人工智能应用的商业软件,打造“智慧助手 +

软件”生态体系。(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省科技厅,各地级

以上市政府配合)

(十五)持续加快技术创新场景应用。

加强技术与经济、社会、科学领域深度融合,打造一批示

范性强、带动性广、显示度高的典型应用场景,推动相关企业、

研究机构组建行业联盟。通过场景创新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关

键技术迭代升级,形成技术供给和场景需求互动演进的持续

创新力,带动提升制造、医疗、教育、金融、科学研究等领域的

发展水平。联合龙头企业组建政务大模型联合实验室,统筹

建设数字政府人工智能运行平台,常态化发布人工智能场景

清单。(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省有

关单位,各地级以上市政府配合)

六、打造通用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圈

(十六)强化科技金融支撑作用。

支持各地市制定符合区域特色的人工智能专项扶持政策,

发挥产业发展基金、创新创业基金等政策性基金的引导作用,

统筹整合基金资源,打造千亿级人工智能基金群。(省发展改

革委、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省财政厅、地方金融监

管局配合)

(十七)加大开放合作力度。

加强省际合作,提升产业和创新能力,实现优势互补。举

办高水平论坛和国际会议,利用大湾区科学论坛、数字湾区发

展大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大型活动,增强国际

交流与合作。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独特优势,与香港、澳门共同

探索项目联合支持、人才联合培养、资金联合投入创新模式,

形成粤港澳新型创新联合体,在算力供给、技术互补等方面

探索人工智能发展新模式、新路径。(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

教育厅、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商务厅、政务服务

数据管理局、港澳办,各地级以上市政府配合)

(十八)建设算力算法交易平台。

整合龙头企业商业数据中心算力资源,研究制定算力资

源度量标准,分类分级制定算力产品目录。引导龙头企业打通

第32页

合肥服务

国内看点

Domestic Highlights

32

现有云计算资源,集成打造广东“AI 云”,支持调用各方大模型,

倡导“模型即产品、模型即服务”模式,实现客户按需选择接

入不同云资源,建立互联互通的算力、大模型、算法交易服务

体系。(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省发

展改革委,各地级以上市政府配合)

七、保障措施

(十九)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的广东通用人工智能

协同推进机制,合力推动创新发展各项工作。推进通用人工智

能高端智库建设,开展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研究,对创新

发展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评估。(省科技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

教育厅、工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商务厅、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各地级以上市政府配合)

(二十)发挥政策协同作用。

在科研攻关、“数字湾区”建设、可信产品等方面出台相

关政策和举措,形成多维度政策支撑体系。实施“新一代人工

智能”重大专项旗舰项目,加快制定“数字湾区”建设行动方案,

研究推动可信人工智能产品与服务供给相关法规规章的制定

工作,形成政策合力,赢得战略发展主动权。(省科技厅、工业

和信息化厅、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建设高水平人才集聚地。

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加快引进全球高端人才,

优化海外人才落户和服务保障措施。加强与港澳高等院校、

科研机构开展人才交流、联合办学,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发

挥实验室、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龙头企业等机

构的人才集聚作用,引进培育各层次技术、产业人才。发挥各

类创新创业大赛在人才引进、项目落地的作用,举办高质量、

高规格的人工智能算法大赛,吸引全国优秀团队参赛,加快引

进各类创新创业青年人才。完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工程技术

人才职称评价体系。(省教育厅、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人

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

地级以上市政府配合)

(二十二)探索营造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

探索人工智能监管模式创新,针对人工智能不同细分领域,

根据风险等级、应用场景、影响范围等具体情境,实施分级、

分类、差异化监管,针对高中低风险应用采取不同的监管模式。

建设人工智能反诈平台,加强新型人工智能诈骗宣传科普。对

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所产生的风险隐患和灾害进行科

学监测、预警和评估,推动协同治理,及时应对人工智能应用

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围绕技术伦理、劳动就业、数据隐私保护、

道德意识等领域,研究制定安全规范,开展理论研究,推动对

接国际标准并参与制定。(省委网信办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公安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通信管

理局、市场监管局配合)

第33页

Hefei Service

国内看点

Domestic Highlights

33

湖北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11 月 13 日,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推进‘链长 + 链主

+ 链创’机制 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

介绍“人工智能产业链”有关情况。我省将加快推进人工智能

产业链全链条贯通、全过程融合、全要素参与,力争到 2025

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 1500 亿元,人工智能总体技

术与产业发展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据介绍,近期印发的《湖北省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

年行动方案(2023—2025 年)》明确提出,实施以武汉、襄阳、

宜昌三大科创中心为核心支撑,以“光谷”“车谷”“网谷”三

大区域载体为先导引领,以产业底座、融合应用、行业服务三

大核心领域为突破方向的“333”发展路径,将湖北打造成为

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和产业发展高地。

到 2025 年,我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 1500 亿元,在

多个重点领域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100 项以上,新建全国重

点实验室 1 至 2 家,打造省级创新平台 5 家以上,培育 30 家

以上国内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企业、100 家以上专

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 5 个以上行业大模型和 500 个以

上应用示范场景,基本形成关键技术领先、特色应用引领、软

件硬件均衡发展的产业体系。

“链主”领跑 “链创”发力

湖北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全链条贯通发展

加快培育和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推进人工智能与我省经

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对于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

生产力整体跃升具有重大意义。到 2025 年,全省人工智能产

业规模将超过 1500 亿元,人工智能总体技术与产业发展水

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在 11 月 13 日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

的发布会上,部门和企业介绍了如何加快我省推进人工智能

产业链全链条贯通、全过程融合、全要素参与。

突出人工智能这个关键变量

“2022 年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约 516 亿元,同比

增长 32.6%,在中部六省中位居第一。”省经信厅党组成员、

副厅长吕晓华介绍,下一步,将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突出

人工智能这个关键变量,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产业链“链长 +

链主 + 链创”融合工作机制,以制造业为重点,扎实推进技术

攻关夯基、智能产品升级、产业集聚培育、示范应用赋能、产

业生态创新五大行动,努力将我省打造成为全国人工智能产

业发展新高地。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以人

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快培育壮大智能产业,

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先后制定发布了《湖北省人工智能产业

“十四五”发展规划》《湖北省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

动方案(2023—2025 年)》等一系列文件,出台了“技改 13 条”“数

字经济新 15 条”等政策措施,围绕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揭榜

挂帅等方面予以资金奖补。

加强智能芯片、大模型技术的研发突破,湖北打造了一批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拳头产品:亿咖通 7nm 车规级芯片龙鹰一

号已成功商用,黑芝麻 2 代 4 款智能芯片完成流片;光迅科

技 1.6T 高速光模块在第 24 届光电博览会上实现首发;武汉

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中科院自动化所发布“紫东太初”大模

型 2.0 版,打造全栈国产化的通用人工智能底座。

强化企业主体培育,依托本地场景资源优势,紧盯拓链补

链强链关键环节,湖北先后引进腾讯、旷视科技、海康威视等

一批人工智能领军企业落户武汉。截至目前,武汉市人工智能

企业数已达 650 家,较去年底增长 35%。其中,上市企业 13

第34页

合肥服务

国内看点

Domestic Highlights

34

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61 家。17 家企业入围国

家 2023 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名单,全国排名第二,39 家

企业入围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名单,全国排名第五。

开发核心产品 加强产业合作

作为国内汽车智能化芯片头部企业和湖北省人工智能产

业链链主企业,芯擎科技坚持立足湖北武汉,现已成功量产

国内首款 7nm 车规级智能座舱芯片龙鹰一号,实现了国产高

端汽车芯片领域的技术突破。湖北芯擎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公

司总经理汪子元介绍,公司将从立足技术优势,开发核心产品;

加强产业合作,服务生态建设;参与标准制定,扩大行业影响力;

推进人才培养,加强和链创机构合作;拓展海外市场,参与全

球合作等方面助力湖北省人工智能产业的高效协同发展。

预计明年初,芯擎科技将推出对标国际最先进产品的高

阶自动驾驶芯片 AD1000,AI 算力将达到 256TOPS,将填补

这个算力等级的国产自动驾驶芯片空白,并有力支持车企舱

驾一体的技术架构趋势。同时,芯擎科技正在布局下一代智能

座舱芯片、下一代智驾芯片、高阶网关芯片、车载中央处理器等,

打造覆盖汽车智能化应用全场景的高端芯片解决方案。

下一步,芯擎科技将与人工智能算法、软件开发等公司建

立深度合作,共同研发面向 AI 和自动驾驶领域的高阶芯片解

决方案,推动高算力芯片在车载人工智能系统和大模型方面

赋能和创新。积极参与汽车行业的产业联盟和生态系统建设,

与整车厂商、零部件供应商等上下游伙伴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共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赋能千行百业 夯实创新基础

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金桥介绍,作为湖北省人工

智能产业链“链创”平台,将遵循“立足武汉、辐射中部、服务

全国”的发展方针,以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双轮驱动,着力建

设“紫东太初”大模型开放服务平台,与“链主”企业一同推

动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千行百业,促进人工

智能与实体经济相融合,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赋能新型工业

化发展。

基于“紫东太初”多模态大模型,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在

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多个领域打造了典型示范应用,并搭建

全栈国产化自主可控的“紫东太初”大模型开放服务平台,全

力打造湖北省数字经济智能底座,深入融合行业场景,为深

入建设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策源地

和产业发展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下一步,该院将进一步发挥“紫东太初”大模型创新引领

作用。准确把握国内外人工智能发展方向,聚焦以大模型为代

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持续提高大模型技术能力,迭代大

模型版本,坚定不移开展全栈国产化多模态大模型的攻关工

作,提高湖北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影响力,强化夯实人工智能产

业链的创新基础。

第35页

Hefei Service

国内看点

Domestic Highlights

35

2023 年 1-9 月

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情况

2023 年前三季度,我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 16221

亿元人民币(币种下同),执行额 10846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7.6% 和 14.5%。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 9341 亿元,

执行额 6109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9.4% 和 11.0%。(以美元

计,前三季度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 2371 亿美元,执行额 1592

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 11.6% 和 9.3%。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

包合同额 1361 亿美元,执行额 896 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

12.8% 和 5.9%。)

从业务结构看

前三季度,我国企业承接离岸信息技术外包(ITO)、业

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执行额分别为

2540 亿元、1058 亿元和 2511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5.4%、

15.8% 和 15.3%。其中,新能源技术研发服务、管理咨询服务、

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服务等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增速较快,同比

分别增长 135.0%、71.5% 和 40.8%。

从区域布局看

前三季度,37 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总计承接离岸服务

外包合同额 8382 亿元,执行额 5406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9.0% 和 8.3%,分别占全国总额的 89.7% 和 88.5%。长三角

地区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 5503 亿元,执行额 3270 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 34.2% 和 16.2%,分别占全国总额的 53.6% 和

53.5%。东北地区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 173 亿元,同比增

长 22.3%。

从国际市场看

前三季度,承接中国香港、美国、欧盟离岸服务外包执

行额分别为 1247 亿元、1244 亿元和 791 亿元,同比分别增

长 13.1%、5.6% 和 12.9%,合计占我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的

53.7%。承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离

岸服务外包执行额 1565 亿元,同比增长 18.0%,合计占我

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的 25.6%。其中,承接印度尼西亚和越

南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 55.1% 和

34.1%。

从企业性质看

前三季度,民营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 1940 亿元,

占全国 31.8%,同比增长 15.2%。外商投资企业承接离岸服

务外包执行额 2710 亿元,占全国 44.3%,同比增长 10.0%。

从吸纳就业看

截至 2023 年 9 月底,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累计吸纳从业

人员 1543 万人,其中大学及以上学历 998 万人,占 64.7%。

前三季度,服务外包新增从业人员 45.4 万人,其中大学及以

上学历 31.7万人,占 69.9%。

第36页

合肥服务

国内看点

Domestic Highlights

36

2023 年 1-9 月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情况

2023 年 1-9 月,我国服务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服务进出口总额 48180.7 亿元(人民币,下同),

同比增长 7.7%。其中出口 19720.6 亿元,下降 8.2%;进口 28460.1 亿元,增长 22.4%;服务贸易逆差

8739.4 亿元。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比提升

1-9 月,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 20259.5 亿元,同比增长 8.6%,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

42%,较上年同期提升 0.4 个百分点。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 11512.9 亿元,增长 10.4%,知识密

集型服务进口 8746.6 亿元,增长 6.4%。

旅行服务持续恢复

1-9 月,旅行服务进出口 10540 亿元,同比增长 69%,继续保持增长最快的服务贸易领域。其中,

出口增长 51.9%,进口增长 70.4%。

来源:商务部新闻办公室

36 合肥服务

第37页

Hefei Service 37

长三角观察

Yangtze River Delta Observation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面临三个关键短板

当前,中国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快速发展,已成

为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集聚区。人工智能

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特别聚焦的十大

重点领域之一,新一代人工智能是加快培育布局一批未来产

业八大领域之一。五年来,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驱动长三角

地区在全国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头

雁效应”,走出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上海方案、长三角方案。

对标高质量和一体化,当前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升级发展仍

存在三大制约,需要在四个重要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 长三角成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头雁”

首先,长三角作为国内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最为强劲的地

区之一,战略地位十分突出,对于推动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在工信部批准设立的 11 个国家新一代人

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中,上海(浦东新区)、杭州、南京先后

于 2019 年、2021 年、2022 年获批。在工信部 2022 年公布

的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智赋百景”中,上海(浦东

新区)、杭州拥有 17 个、10 个,分别位居第一、第三。在科技

部部署的18 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中,

长三角地区先后获批 5 个,包括上海、合肥、杭州、德清、苏州。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新一

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显示,2021 年以

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均超过京津冀地区、珠三角地区

和川渝地区。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分别位居全国第三、四、

五、九位。

其次,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凭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必需

的技术积累和产业载体,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均具有突出

的优势和竞争力。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综合优势显著。

2018—2023 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已连续六年在上海成功举

办,有助于促进全球领先的专家、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交流合作,

进而共同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从产业分布上看,上海市

已基本形成以张江人工智能岛、临港新片区、徐汇滨江(西岸

智慧谷)和马桥 AI 创新试验区为轴线,以嘉定区、青浦区、杨

浦区、浦东新区和闵行区为聚点的点轴联动发展模式。

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同样处于国内第一梯队。作为

首个提出并探索“城市大脑”的中国城市,杭州助力建设“中

国视谷”产业地标,数字安防产业集群在先进制造业集群决

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在数字经济的推动之下,江苏省人工智能产业在图像识别、

智能传感器、智能制造等领域形成了特色优势。中国(南京)智谷、

中国(南京)软件园、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园等人工智能产业集

聚区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创

新生态圈。

得益于其人才、政策等优势,合肥市成为安徽省人工智能

产业发展的核心城市。作为国内首个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产

业基地,中国声谷在智能语音、智能家电、机器人等相关领域

产值突破千亿级。

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人工智能产业的应用领域还呈现

多样化特点,在智能制造、智能金融、智能物流、智能机器人、

智能医疗、智能安防等领域应用广泛。上海市在智能金融领域

表现最为突出。随着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加速推进,上海的

金融机构在智能风控、监管等方面对人工智能的需求非常迫

切。浙江省在金融、制造、机器人产业等应用领域已形成了独

特优势,其中涉及智能金融的企业数量仅次于上海。江苏省和

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的应用层主要集中在智能制造、智能物

流等领域。不断发展的先进制造、物流等行业与人工智能的深

度融合,进一步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面临三个关键短板

一是区域协同发展缺乏顶层设计。2017 年以来,长三角

三省一市接连出台相关政策以推动本地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其中,上海《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

江苏《苏州市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浙

江《浙江省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和安徽《安徽

第38页

38 合肥服务

长三角观察

Yangtze River Delta Observation

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均明确指出长三

角人工智能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意义。然而,目前仍然缺少区域

产业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不利于长三角人工智

能产业规划协调机制的构建。

二是产业创新合作水平仍然较低。合作专利是创新主体

联系及知识交流的重要方式。2017 年以来,长三角人工智能

产业专利规模显著扩大,但其中跨省市的合作专利比例仍然

较低(尤其是安徽省)。这说明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合作

仍然受到行政边界的约束,产业一体化建设程度较低。人工

智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依赖数据、技术、算力、人才、场景等

多种要素,仅依靠单个省市的力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三是基础领域仍然是高质量发展短板。人工智能基础层

是关于基础支撑平台的搭建,创新难度大、技术和资金壁垒

高。清华大学发布的 2022 年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

榜单——AI 2000 显示,近几年中国数据库、计算理论等人工

智能基础领域的学者数量相比于美国仍然差距悬殊。从人工

智能产业布局上看,长三角相关企业相比于技术层和应用层

数量最少且主要分布在少数中心城市,如上海和杭州,而非中

心城市在短时间内还较难形成集聚中心,人工智能产业链的

布局结构仍需完善。

● 促进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四个发力点

首先是加快制定协同发展顶层设计,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地区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依然以各省市以及

各地方的产业规划为主导,尚未形成区域层面统一的顶层设计。

为了避免各自为战、同质化竞争等问题的发生,长三角地区应

加快制定区域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发展规划。通过明确各省市

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促进区域要

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推动人工智能产

业的区域一体化发展。

其次是着力构建产业互动网络,

发 挥并不断强化网络 效 应。2019 年

以来,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的跨区域

合作平台纷纷成立,如长三角 G60 科

创走廊人工智能产业联盟、长三角人

工智能发展联盟、长三角人工智能产

业链联盟以及长三角人工智能知识产

权联盟等。长三角地区应该充分发挥

跨区域合作平台的产业影响力、资源

凝聚力等优势,以此为纽带培育稳定

可持续的产业互动网络,进而利用网络效应提高长三角地区

整体的协同效率和经济效益。

进一步强化基础领域研究,持续促进企业空间聚敛至关

重要。长三角地区应该鼓励院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开

展人工智能软硬件设施和数据服务等创新项目,投资建设云

计算平台、大数据存储和处理等基础设施,以支持人工智能

基础层的研究。

从全球范围内看,一流科学家、大模型更多地来自于科技

企业而非大学与研究机构,成为理论与实际、科技与产业融合

发展的崭新生态,顺应这一全新趋势,长三角地区须着力支持

人工智能科技企业、重点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建立产学研

之间的旋转门,在夯实基础层研究的基础上鼓励相关主体在

特定区位的聚集,以促进信息流通和技术创新,进而使其研究

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技术层和应用层,逐步完善产业链的布局。

与此同时,还要坚持应用导向,促进产业高地向产业尖峰

迈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

的结合,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

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创

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基于此,长三角地区应

需要发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高、区域体量大、应用场景丰

富等区域禀赋以及不同城市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独特优势,

在以基础研究突破驱动爆点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下坚持应用

驱动型,以双轮驱动远近结合的长三角方案促进从人工智能

产业高地迈向全国乃至全球产业尖峰。

第39页

Hefei Service 39

长三角观察

Yangtze River Delta Observation

AI

作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人工智能发展迅猛场景多元,越来越多企业离不开

AI 加持。

在光伏产业,不做光伏生产商,仅仅靠做检测设备,企业能赚多少钱?上海欧普泰

科技创业股份有限公司给出的答案是每年超 1 亿元的营收和超过 40% 的毛利率。从

2008 年入驻普陀天地软件园起,欧普泰从一家硬件制造厂商,一步步做成了国家级

专精特新企业,还实现了北交所上市,企业的发展离不开 AI 技术的加持。

作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人工智能产业正在上海迅速壮大。目前,上海规模

以上 AI 企业数量达到 350 家,产值达到 3800 多亿元,几乎是五年前的三倍。数字

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 AI 企业正在走上规模化、商业化的道路,越来越多的 AI 应用

细分场景正在上海被开发出来。

欧普泰原本是光伏行业的“老兵”。企业成立于 1999 年,专注于光伏行业的检测

设备研发、生产和销售。2017 年,欧普泰董事长兼总经理王振率先嗅到了AI 技术的气息,

看到了自动化检测在行业中大规模商业运用的潜力,开始推动企业向“AI 软件 + 硬件”

方向转型。“在人工智能产品的帮助下,光伏企业运用少量人力就能完成组件检测流程,

还能提高产品检测效率、质量,所以 AI 检测逐渐成了行业降本增效的必选项。”王振

表示,截至目前,全球主要光伏组件厂商的光伏组件产能中,约 40% 采用了欧普泰的

光伏组件检测设备,其光伏 AI 检测系统也已大范围落地。

像欧普泰这样利用 AI 技术助力专业领域发展的例子不在少数。深兰人工智能科

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与欧普泰一样,是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

同于欧普泰的是,深兰科技是做研发起家。成立近十年来,深兰科技采用“科学院 +

公司”机制,旗下“深兰科学院”获得世界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顶级赛事超过

50 项世界冠军成绩,并在全国设立了六个研究院和多个联合研发机构。

目前,深兰科技正在推动研究成果落地商业化,陆续向市场投放智能机器人、智

能驾驶汽车、医疗扫描设备等产品,致力于解决工业智能化、农业智能化、城市智能

化与生物安全智能化等领域的痛点问题。例如,由深兰科技参与研发的顶空气体检测

技术就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实现进口替代,有望解决医药和疫苗出口检测的“卡脖子”

问题。

在 AI 赋能实体产业方面,上海有着得天独厚的产业基础。深兰科技创始人、董

事长陈海波表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国际化人才集聚,AI 应用场景繁多,政府又重视

产业发展,上海在人工智能产业上大有可为。但他同时也表示,人工智能技术作为颠

覆产业的基础性技术,做底层架构要比做应用更难,技术研发始终是人工智能企业立

足的地基。这就意味着 AI+ 企业仍然有着较重的研发投入压力。

为了减轻这些科创企业的资金负担,近年来上海税务部门“硬政策”和“软服务”齐下。

一方面,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到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税务部门会第一时间与企业财

务沟通税惠申请流程;另一方面,税务部门主动对接市经信委、各区经委等,获取专精

特新企业名单,“一企一档”分析企业适用的税费优惠政策,确保研发企业的税费优

惠政策应享尽享。2023 年,深兰科技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 1400 余万元,

欧普泰截至目前也享受了近 500 万元的累计税额减免。王振表示,税惠政策的持续落

地,有力促成企业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为企业“小而精”“精而强”赋能增值。

第40页

40 合肥服务

长三角观察

Yangtze River Delta Observation

杭州发布

《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

把握人工智能技术演进趋势和创新发展新范式,以促进人工

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以优质算力普惠供给为基础,

以模型即服务(MaaS)模式变革为关键,以场景应用为牵引,

全力构建从算法模型创新突破到行业转化应用的创新体系,

实现大算力孵化大模型、大模型带动大产业、大产业促进大

发展的良性循环,为高水平重塑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奋力推

进“两个先行”提供有力支撑。

到 2025 年,基本形成“高算力 + 强算法 + 大数据”的产

业生态,将我市打造成为全国算力成本洼地、模型输出源地、

数据共享高地,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水平全国领先、国际先进。

算力设施先进泛在,算力供给普惠高效,全市可开放算力规模

在使用半精度输出输入(FP16)下达到 5000 千万亿次浮点指

令 / 秒(PFLOPS)以上,高性能算力占比达到 60% 以上。模

型创新应用领跑全国,培育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大

模型 1 个、具有行业重大影响力的专用模型 10 个。人工智能

渗透度显著提高,培育人工智能高能级示范园区 5 个、人工智

能赋能标杆企业 20 家、典型应用场景 30 个。数据要素市场

化建设成效显著,形成具有全国引领性的数据交易使用、安

全管控的规范化流程和规则,创建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

数据交易额全国领先。

二、主要任务

(一)建设多元融合算力支撑体系

加快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布局多元技术融合的

先进算力中心,搭建市级多云算力调度平台,形成异构融合、

算网协同、绿色低碳的算力支撑体系。构建跨区域算力协同体

系,推进优质算力服务浙江省、长三角区域、华东地区,提升

算力利用效能水平。

1. 整合提升通用算力。强化建管并重,建立健全数据中心

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推进既有高耗低效数据中心改造、融

合和淘汰,实现集约化发展。建设数据中心监测平台,开展数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深入实施我市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新机遇,加快打造全国领先、

国际一流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高地,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推进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提出如

下意见。

第41页

Hefei Service 41

长三角观察

Yangtze River Delta Observation

据中心动态监测和绩效评估,数据中心纳入平台监测率不低

于 75%。推动数据中心节能降耗关键技术研发,强化绿色低

碳运营能力,全市新建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值低于

1.25。

2. 积极扩容智能算力。整合政企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开

展智能计算中心建设,推进智算中心合理布局,加快部署适应

模型训练所需的软硬件环境,提升智算中心“算力 + 算法”服

务能力。推动异构算力统一管理、统一运营,实现智能计算任

务经济高效运行。

3. 协同部署边缘算力。鼓励贴近应用场景布局高效边缘

计算中心,满足视觉智能、自动驾驶、智慧金融、智能工厂等

低时延、高可靠业务应用需求。构建边缘数据中心间、边缘数

据中心与数据中心间的高速泛在网络互联,促进云计算与边

缘计算高效协同。

(二)构建高效协同模型创新生态

推进 MaaS 新模式,支持头部企业开展多模态通用大模

型关键技术攻关、中小企业深耕垂直领域做精专用模型,鼓

励相关技术和算法开源开放,形成“1+N+X”的协同创新、双

向赋能产业生态。

1. 构建通用大模型。支持头部企业围绕多模态通用模型

基础架构、训练数据集构建、多模态学习算法、高效并行训练、

指令学习、对齐调优、具身智能等领域,开展算法创新和核心

技术攻关,构建安全可控的技术体系,力争培育 1 个性能达到

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大模型。

2.创新发展专用模型。支持企业深耕自身擅长的垂直领域,

做精做强 N 个人工智能专用模型,重点在视觉智能、智慧医疗、

智慧金融、电商零售、游戏文创、生物医药等领域进行知识创新,

形成模型、知识和数据协同工作的新算法、新系统,培育一批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专用模型方案解决商。

3. 培育应用标杆企业。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模型落地应用,

实施模型创新应用标杆试点工程,推动城市治理、政务服务、

实体经济、金融机构等领域专用模型部署投用,培育 X 个模

型赋能标杆企业。

(三)强化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

通过“规则+市场+生态+场景”四维一体推进数据价值

化,全面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形成多层次多元化数据市场体系。

1. 健全数据使用规则。构建政府与市场协同的规则供给

机制,形成从确权加工、交易流通到开发利用的完整规则体系。

鼓励各类市场主体依据规则,积极开展市场实践,探索场内、

场外、跨境等数据交易流通范式,建立“规则 + 范式”机制,

形成一批在全国首创、可复制推广的“杭州方案”。

2. 推动数据开放共享。按照国家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

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深入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改

革,支持不同主体参与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积极争取承建

国家级、区域性数据交易场所和行业性数据交易平台。构建

公共数据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收益分享机制,推动政务数

据安全有序开放,释放公共数据价值。

3. 强化数据应用安全。推进全市数据安全管控体系全域

覆盖,实现网络、平台、系统、数据、业务和管理立体防护。加

强对数据安全及隐私保护技术研究,探索利用数据治理相关

工具或平台,打造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体系。

(四)开展典型应用示范引领

推动算法模型与应用场景对接共建,打造一批示范性强、

带动性广的重大应用场景,实现技术供给和场景需求互动演

进。

1. 推进“治理 +AI”迭代升级。推进杭州城市大脑 2.0 建设,

强化对城市的实时感知、智能分析、精准研判、协同指挥和应

急处置,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在交通、医疗、商贸、教育、文旅、

养老、金融等社会重点领域应用,推动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

化能力显著提升。

2. 推进“产业 +AI”深度融合。聚焦“五大产业生态圈”

组织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数字化升级,每条产业链

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构建政企协同推进机制,发

挥链主企业和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供应商作用,推动产业链

上下游整体转型。

3. 推进“特殊场景 +AI”创新应用。面向空港、轨道交通、

地下管廊、环境生态等特殊作业领域,加快推动向巡检、勘测、

救援、无人化运输等场景开放人工智能应用试点,催生新技术、

新业态、新模式。

三、重点举措

(一)强化普惠算力供给

鼓励企业、高校院所和第三方机构建设符合导向需求的

算力中心,积极创建国家公共算力开放平台,降低中小企业算

力使用门槛。实施算力伙伴合作计划,遴选一批设备性能先进、

技术安全可控、能耗绿色低碳、价格优惠合理的算力中心作为

第42页

42 合肥服务

长三角观察

Yangtze River Delta Observation

市级算力伙伴,统一技术需求、服务标准、优惠策略等。推进

算力供给市政化,全市每年设立总额不超过 5000 万元的“算

力券”,重点支持中小企业购买算力服务。[ 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各区、县(市)政府。以下均需各区、县(市)

政府落实,不再列出。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增强模型创新能力

鼓励头部企业、高校院所开展多模态通用大模型研发并

向中小企业开放模型应用,对参数量超过千亿,经权威第三

方评测机构评测性能达到国内领先的通用大模型,给予牵头

研发单位训练成本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 5000 万元。支

持企业、高校院所围绕擅长领域开发专用模型,每年评选不超

过 10 个性能先进并在杭成

功落地的优秀专用模型,按

照不超 过研发 成 本 30% 的

标准给予牵头研发单位补助,

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 500 万

元。支持企 业、高校院所 和

第三方机构围绕模型开发搭

建开源开放平台(社区),构

建基于开源开放技术的软件、

硬件、数 据、应 用协同的产

业生态,择优评选一批市级

开源开放示范平台,优先享

受公共数据集支持。(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数据

资源局、市财政局)

(三)促进数据开放共享

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和第三方机构建立高质量、开放式、

安全可靠的人工智能训练数据集、标准测试数据集等资源库,

搭建行业级数据共享平台,推动公共数据、行业数据逐步实现

分级分领域脱敏开放。遴选一批市级数据开放共享供应商,

统一技术标准和安全规范,有效保障数据服务交易,对年度

数据服务交易额列全市前 5 位的,鼓励区、县(市)给予一定

运营补助。鼓励区、县(市)和园区(平台)对购买数据服务的

中小企业给予一定资金支持。(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数据

资源局、市经信局、市财政局)

(四)拓展智能应用场景

推动“AI+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促进中小企业“上云用

数赋智”,鼓励制造业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全要素、全

流程智能化升级,每年评选一批智能改造标杆企业,按照我

市加快建设“未来工厂”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给予支持。实施“智

能 +”“+ 智能”应用示范,通过“幸会·杭州”定期发布一批

重点场景“机会清单”实施揭榜挂帅,推动智能应用项目策划

生成,加速打造创新应用集聚地。每年择优评选不超过 10 个

标杆型示范项目,按照不超过项目投资额 30% 的标准给予补

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 500 万元。健全人工智能新技术在

地转化应用路径,支持企业组建“创新应用实验室”和“未来

场景实验室”,开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融合创新场景实

测,对作用发挥好的场景实验室,鼓励区、县(市)和园区(平

台)给予一定资金支持。(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

投资促进局、市财政局)

(五)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紧盯拓链补链强链关键

环节,加大人工智能芯片、基

础软件等产业项目招引力度,

重点引进链主企业地区总部

或根业务总部,提升产业链

整体竞争力。按照“一园一主

业”的要求,鼓励区、县(市)

根据自身产业定位创建国家

级、省级 人工智能产业示范

基地(特色小镇),评定一批

市级人工智能标杆产业园,每年对绩效评价结果优秀的给予

运营经费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 200 万元。按照工信部

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建设工作的要求,鼓励申报国家级人工

智能先进制造业集群,对申报获批的给予一定资金支持。(责

任单位:市经信局、市投资促进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六)加强企业主体培育

实施“鲲鹏计划”,培育一批具有产业链控制能力和国际

竞争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对首次认定的“单项冠军”示范

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分别给予

200 万元、100 万元、100 万元的奖励。鼓励领军企业向中小

企业开放用户、流量、接口、技术等创新和应用资源,组建一

批产业链上下游共同体(产业联盟),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

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格局。加大人工智能创业载体、“双

创”基地建设力度,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孵化一批人

工智能创新创业企业(项目、团队)。(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第43页

Hefei Service 43

长三角观察

Yangtze River Delta Observation

(七)提升创新平台能级

支持企业创建人工智能国家和省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

技术创新中心,主动承担人工智能领域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

略任务,积极争取国家人工智能重大专项在杭州布局,建设若

干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人工智能新型研发平台。支持企业、

科研院所和第三方机构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产品评测、知识

产权交易等公共服务,择优评选一批市级人工智能产业公共

服务示范平台,对年服务交易额超过 2000 万元的示范平台,

每年给予运营经费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 200 万元。(责

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八)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加大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对人工智能领域紧

缺人才在杭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和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上给予

支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请国内外专利和研制技术标准,建

设杭州人工智能专利数据库。发挥好“3+N”杭州产业基金集

群投资引导作用,通过国有资本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

本重点投向人工智能产业。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和协会举办

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论坛、展会等活动,对引进

国际性、全国性重要论坛等活动,正式落户杭州的,按照有关

政策给予一定资金支持。(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人力社保局、

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市

国资委、市商务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由市主要领导联系人工智能

产业链。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作为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

发展工程”重点任务纳入部门和区、县(市)工作要点,形成部

门协同、市区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完善市人工智能专家库,

积极发挥专家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

(二)规范有序发展

发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

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功能,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推进人工

智能新技术新产品在杭州先行先试。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

范并重,优化包容创新和审慎监管的环境氛围,推动形成规范

有序的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应用环境。

(三)浓厚发展氛围

积极发挥杭州市人工智能领域社会组织作用,挖掘优秀

经验做法、先进技术产品、试点示范案例,加快推进“中国视

谷”“中国数谷”建设,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营造浓厚的产业

发展氛围。

本意见自 2023 年 8 月 25 日起施行,有效期至 2026 年

12 月 31 日,由市经信局牵头组织实施。本意见补助(奖励)

资金由市和各区、县(市)按财政体制共同承担。本意见与本

市各级其他同类政策有重叠的,按照“从优、就高、不重复”

原则执行。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3 年 7 月 24 日

第44页

44 合肥服务

长三角观察

Yangtze River Delta Observation

无锡发布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

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到 2025 年核心产业规模达到 400 亿元,带动相关产业

规模 4000 亿元

日前,无锡市发布了《无锡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三年

行动计划(2023-2025)》,是全市首个针对人工智能产业发

布的政策性意见。《行动计划》对产业核心发展方向进行了界定,

并提出到 2025 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 400 亿元,带

动相关产业规模 4000 亿元。

作为无锡“465 现代产业集群”五大未来产业之首,人工

智能产业在锡已形成一定基础。无锡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

源地和主要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

示范区,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据了解,2022

年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 231 亿元,增长 21%,人工智

能核心企业 87 家,泛人工智能企业近 1000 家,基本涵盖基

础支撑层、技术产品层、应用示范层等产业链各环节,计算机

视觉、智能传感器、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芯片等领域具有一

定优势,在新吴、经开、滨湖等地区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人

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人工智能产业外延广阔,与多个产业都有交叉,《行动计

划》从基础支撑层、技术产品层、应用示范层,对无锡市发展

相关产业进行了较为明晰的界定。相关人士介绍,基础支撑层,

以智能芯片为主攻方向,加快人工智能云端、终端训练和推理

芯片的研制,发展与人工智能芯片配套的编译器、驱动软件、

开发环境等产业化支撑工具;探索发展神经网络定制芯片、类

脑计算芯片等新型智能计算芯片。技术产品层,以计算机视觉、

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为主攻方向,突破跨媒体感知与分析

推理、智能语义理解、机器学习、生物特征识别、类脑智能计算、

超大规模训练模型等关键技术。应用示范层,以自动驾驶、智

能制造、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主攻方向,加快人工智能关键技

术转化应用,推动“AI+”组合式创新,提升自动驾驶技术体系

和总成能力,推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

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加快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应用落地,

为内容生产全面赋能。“之所以这样界定,也是考虑到了对无

锡现有优势产业的支撑赋能以及加强对前瞻性产业的技术开

发和探路。”

《行动计划》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进一步实现技术落地,推动技术的产业化。具体来说,相关企

业要在生产制造、交通运输、城市治理等重点领域行业实施

“AI+”行动,实现场景突破,目标是累计认定 50 个省级以

上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产品应用解决方案,打造 100 个可复制、

可推广的典型示范应用场景。

相关人士表示,无锡人工智能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创新

生态与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人工智能企业规模较

小,独角兽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较少,核心软件算法、关键

硬件设备等方面实力和竞争力较弱。“《行动计划》明确了相

关产业发展目标,对产业发展进行了规划,有利于产业链的整

体打造。”

第45页

Hefei Service 45

长三角观察

Yangtze River Delta Observation

为贯彻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江苏省新

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总体要求,落实《苏州市

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实施方案》( 苏府办〔2022〕122

号 )、《苏州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

方案》 ( 苏府办〔2021〕84 号 ) 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把握数字

经济、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机遇,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

融合,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及城市创新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

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

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人工智

能发展的重要论述。抢抓人工智能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

业变革的战略机遇,坚持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

融合为核心主线,加快推进苏州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集

聚发展,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新路径新机制。充分发挥

人工智能在赋能苏州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示范带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探索人工智能赋能经济转型

发展路径树立苏州样本。

(二)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苏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成为全国领先的产业发展集聚地、技术

创新策源地和创新应用示范区,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交通、

智能机器人等细分领域成为标杆示范。持续推进人工智能与

各行各业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

工智能产业创新集群。

——产业创新集群规模稳步增长。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

业规模超过 300 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 2500 亿元;

培育人工智能领域上市企业及独角兽企业超 25 家,培育“头雁”

企业超 10 家、超五十亿级企业 5 家、超十亿级企业 20 家。

-—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前沿理论和关键技术研

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

(2023-2025 年)发布!

发能力明显增强,部分细分领域全国领先,力争建成 1-2 家

人工智能领域国家 ( 省 ) 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

个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新增建成 5 家科研载体及创

新应用中心;累计推动 20 个项目入围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创新

重点任务“揭榜挂帅”、认定 5 个省级人工智能首版次软件、

实施 20 个人工智能领域省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深度融合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内涵不

断深化,在制造、医疗、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形成应用示范效应。

累计认定120 个省级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

打造 50 个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项目。

——产业多元发展生态加速完善。围绕网络基础设施布

局、 超级计算能力提升和数据库建设等重点方向,加快构建

开放自主可控的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持续提升智博会等活

动影响力,不断完善创新链、人才链和资金链,多领域协同推

进,构建形成创新活跃、开放协同的产业发展生态。

二、主要任务

围绕国家、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战略部署,聚焦人工智能

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全产业链,聚力加快技术突破、强化

创新集群、加强场景应用、构建发展生态,实施“九大行动”,

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一)龙头企业引育壮大行动

构建算力、算法、数据、应用场景等各类要素开放融通的

创新生态,坚持引育并重,打造以上市企业、独角兽、专精特新、

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一流人工智能企业矩阵。加大国内外

人工智能龙头企业招引力度,支持在苏落地总部机构或拓展

新兴业务;加快推进已落地的外引龙头企业项目建设,实现“招

引一个、整合一串、形成一片”的带动效应。支持本土高成长

潜力企业加快向人工智能行业龙头演进,对于拥有较强创新

能力的头部企业,强化投融资、研发、市场等政策的集成支持,

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技术水平和产业落地能力,力争培育一

批科技领军企业。推动独角兽、专精特新等重点企业融资上市,

第46页

46 合肥服务

长三角观察

Yangtze River Delta Observation

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链主型”企业。

(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金融监管

局,各县级市 ( 区 ) 人民政府 ( 管委会 ))

专栏 1 龙头企业引育重点工作

1. 推进精准招商服务。编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招商指引,

辅助板块进行精准招商。抢抓微软、百度、华为、腾讯等国内

外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多领域跨界渗透机遇,积极争取其人工

智能相关创新机构落户苏州,加快推进已落地外引重点项目

建设,促进技术创新及项目产业化。

2. 打造创新企业矩阵。开展苏州市专精特新、独角兽培

育企业、瞪羚企业等入库工作,优化企业创新梯队,建立多层

次创新培育体系,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高成长科技企业的支

持力度,推动其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

作用。

3. 持续遴选头雁企业。依据数字产业化发展“头雁”企

业评估规范,持续开展“头雁”企业及“头雁”培育企业评选

工作,优先选择产业链独角兽、专精特新、瞪羚企业及苗圃培

育企业。对入围企业,优先对上推荐争取国家、省各类政策扶持。

4. 推进企业融资上市。动态挖掘人工智能产业相关企业

纳入上市培育系统,辅导支持已备案进入上市辅导期的企业

加速完成上市程序,引导苏 州各类基金加大对人工智能产业

的投融资,集聚社会资源,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二)核心技术攻关突破行动

加强基础理论及共性技术研究,突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

算法模型、数据标准、应用技术等核心环节,以提升感知识别、

知识计算、认知推理、人机交互为重点,形成开放兼容的共性

技术研发和供给体系。依托在苏各类大院大所、研发机构和

重点企业,聚焦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在语音识别、自

动驾驶、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等优势领域加强

研发投入,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支持在苏研发机构和重点企

业加强人工智能标准研究及制定,提升行业话语权。推动建

立苏州市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库和供给能力库,主动

对接参与国家、省各类技术攻关等重大项目,争取更多科技创

新项目在苏州布局。

(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级

市 ( 区 ) 人民政府 ( 管委会 ))

专栏 2 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工作

1. 加速形成科研成果。围绕人工智能发展需求,把增强

原创能力作为着力点,探索布局前沿技术方向和应用领域,

加强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研究,聚焦现有优势领域,构建创

新体系,力争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果。

2. 实施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梳理建立、定期更新苏州人

工智能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储备库和供给能力库,加强技术交

流对接,择优推荐申报国家、省级重大科创项目;市级层面

每年度组织实施一批人工智能技术攻关项目,并予以政策支

持。

3. 创新任务揭榜挂帅。支持重点科创企业积极参与申报

工信部人工智能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信部和国家药监局人

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工作等国家和省级人工智能

创新任务攻关,加大对上争取,力争更多苏 州项目入围揭榜

榜单。

4. 认定首版次软件。鼓励企业加强人工智能软件研发应

用,加快开发人工智能系统软件,积极申报江苏省重点领域首

版次软件产品。落实政策奖补,优先推荐首版次软件纳入省

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目录,强化首版次软件的应用

推广。

5. 加强技术标准制定。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领域标准化建

设,按照《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方向、标

准制定的流程,支持重点企业和行业组织主导或参与标准研

制、承担标准化技术组织,促进标准创新和技术创新深度融合,

发挥标准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创新载体建设提升行动

深入实施人工智能领域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战略,持续扩

展与科研机构、高校、知名企业的深度合作,构建“院所科研

机构 + 高校实验室 + 企业应用中心”的创新载体框架,筑牢

产业发展科研软实力。统筹资源禀赋,布局建设一批国家 ( 省 )

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开源技术服务平台等

第47页

Hefei Service 47

长三角观察

Yangtze River Delta Observation

重大创新载体;鼓励科研院所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联合实验

室、研发及产业化功能性平台,促进技术转化和行业应用,鼓

励龙头企业以产业赋能和集成应用为导向,积极建设人工智

能创新应用中心;着力加快建设运营已筹备在建的科创载体,

推动现有科创载体运营体系智能升级,提升科创载体产业牵引

及生态赋能效能,更好提供技术支撑及赋能试验。

(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各县级市 ( 区 ) 人民政

府 ( 管委会 ))

专栏 3 创新载体建设重点工作

1. 布局重点科创载体。依托在苏高校和龙头企业,聚焦语

音识别、计算机视觉、自动驾驶、机器人等优势领域,力争布

局建设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

技术中心,提升苏州人工智能科研载体能级。

2. 建设开放创新平台。支持思必驰加快建设科技部“语言

计算”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聚焦语言计算领域,突破跨媒

体语言计算关键技术,发挥行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实现以产业

应用为导向的多层次一站式开放技术赋能,持续输出人工智

能核心研发能力和服务能力。

3. 加快建设微软亚太研发集团苏州三期项目。加速苏州

微软在云计算、数据中心架构设计、自然语言处理、移动互联

体验、人工智能硬件等多个前沿领域的产品研发,依托已落

地的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器,吸引更多科技创新企业落户

园区。

4. 加快建设“IT+BT”融合创新中心。重点引进和孵化人

工智能与药物发现结合的技术团队和项目,以及在基因组学、

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领域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创新团队等,

促进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 工业互联网在医药领域的

应用。

5. 加快建设科沃斯机器人科创中心。重点建设多智慧场

景科创中心,支撑新品类服务机器人产品的创新研制工作,探

索除室内清洁以外更多的服务机器人应用场景,力争打造扫

地机器人以外的第二甚至第三规模品类增长点。

6. 加快建设百度“AI+工业互联网”基地。基于百度 AI

技术优势,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及创新孵化平台的建设,带动

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升级、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打造

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营中心及创新示范中心,加快集聚人工智

能及智能制造生态企业。

7. 加快建设腾讯 ( 苏州 ) 数字产业基地。集聚吸引腾讯生

态圈企业,加速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应用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

促进人工智能在传统产业的场景应用,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与

新经济发展。

8. 推进载体协作提升。引导现有科创载体建立协作机制,

推动沪苏人工智能 ( 昆山 ) 创新应用中心、华为 ( 苏州 ) 人工

智能创新中心、上海交大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中科苏州机器

视觉技术研究院等重点科创载体加强合作交流,提升创新浓

度,更好发挥赋能引领作用。

(四)应用场景融合拓展行动

坚持以应用场景开放为牵引,以赋能和促进产业发展为

目标,加快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依托苏州经济

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齐全等发展优势,结合各行业主管部门

重点工作,不断挖掘有深度、有广度、可复制的应用场景;支

持优势区域率先发布人工智能场景应用需求清单,广泛征集

应用需求解决方案,逐步实现全市范围内“AI+”一二三产业

全覆盖。通过政策扶持,加快应用场景示范项目的实际应用

及复制推广,以点带面强化示范引领行业应用,形成以应用

促产业、以产业带应用的发展模式,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

智慧交通、智慧金融、智慧教育等方面打造苏州样板,加快推

进省车联网先导区、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先行

区建设,探索人工智能在元宇宙、数字孪生等场景中的融合

应用。

(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卫健委、市交通局、市金融监管局、

苏州银保监分局、人行苏州中支、市教育局,各县级市 ( 区 ) 人

民政府 ( 管委会 ))

专栏 4 应用场景拓展重点工作

1.AI+ 制造融合应用。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

转型,优先探索工业大脑、机器人协助制造、机器视觉工业检

测、设备互联管理、机器人分流分拣、物料搬运、智能立体仓

第48页

48 合肥服务

长三角观察

Yangtze River Delta Observation

储等智能场景,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运营、运

维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加快实现生产设备网络化、

生产数据可视化、生产过程透明化,打造智能车间、黑灯工广,

全面提升整体智能制造水平。

2.AI+ 医疗融合应用。积极探索医疗影像智能辅助诊断、

临床诊疗辅助决策支持、医用机器人、互联网医院、智能医疗

设备管理、智慧医院、 智能公共卫生服务等场景。推动人机

协同手术机器人、可穿戴外科骨骼、 智能康复机器人等智能

化设备研发产业化及示范应用,鼓励发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

的药物研发、远程会诊、远程检验等新型智慧医疗服务。

3.AI+ 交通融合应用。优先探索自动驾驶和智能航运技

术在园区内运输、摆渡接驳、智能配送、货车编队行驶、港区

集装箱运输、港区智能作业、船舶自主航行等方面的智能应用

场景。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交通规划、公共交通资

源分配、车辆监控疏导、驾驶行为监测、便捷停车等场景应用。

加快车联网的道路数字化改造,推动智能汽车与智慧城市协

同发展 。

4.AI+ 金融融合应用。加强人脸识别、声纹识别、智慧预

测、智慧决策、区块链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支持金融企

业围绕场景、技术、数据等核心要素,建设智慧金融应用创新

平台。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优先探索大数据金融风控、企

业智能征信等智能场景,对各种金融风险、信用风险进行有效

监控和评估。

5.AI+ 教育融合应用。积极探索在线课堂、虚拟课堂、虚

拟仿真实训、 虚拟教研室、新型教材、教学资源建设、智慧校

园等场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教学场景多元化建设,深

化智慧学校建设,扩大智慧课堂覆盖范围;构建新型课堂教

学模式,为教与学全过程提供多种智能化场景支持,推动人工

智能在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应用。

6. 强化产业供需对接。支持在苏机构建设运营需求发布、

解决方案发布及供需信息匹配对接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加强

线上供需对接。开展线下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引导人工智能

企业与应用场景建设单位深入合作, 提升苏州人工智能解决

方案和智能产品的本地化应用水平。

7. 遴选应用示范项目。支持人工智能在经济发展、城市治

理和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每年度在全市范围内

遴选 20 个左右苏州市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发布示范

应用案例集,通过政策支持加速典型应用场景的实际应用及

复制推厂。

(五)全产业链协同提升行动

完善产业空间布局,强化区域创新联动,支持下辖十大板

块结合资源禀赋,加强产业链细分领域特色发展,构建苏州

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发展格局。推动工业园区作为核心区在智

能芯片、智能传感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技术领域;

张家港市在智能机器人、智能软件等领域;常熟市在智能座舱、

智能装备等领域;太仓市在智慧城市软件开发、智能装备与机

器人等领域;昆山市在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超算中心等

领域;吴江区在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汽车智能装备等领域;

吴中区在智能服务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等领域;相城区在智能

驾驶、智慧金融等领域;姑苏区在智能交通、智慧文创等领域;

高新区在智慧医疗、智慧安防、机器视觉等领域加快形成产业

创新集群。强化软硬一体化发展,产业链基础层着力布局智能

芯片、智能传感器产业,加强人工智能框架软件研发应用;技

术层更多关注原创性的基础创新、技术创新,在语音识别、计

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等优势领域加大研发投入,

夯实产业发展核心要素;应用层深化人工智能在实体经济中

的运用,积极打造以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能机器

人等为特色的人工智能重点领域产业集群。

(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各县级市 ( 区 ) 人民政府 ( 管委会 ))

专栏 5 全产业链提升重点工作

1. 布局产业链基础层。智能芯片与系统领域布局研发面向

终端应用的自主可控专业定制化智能芯片 (ASIC), 突破深度

学习引擎、超低单片功耗、多模型适配等关键技术,推动芯片

设计与算法创新优化,推进无人驾驶、语言识别、视频监控等

专用芯片研发和产业化;前瞻布局类脑计算芯片、忆阻器器件、

神经网络处理器、光芯片等技术研发。智能传感领域支持微

机电系统 (MEMS)、高性能光纤、毫米波智能传感器等新型

传感器技术研发,面向市场前景广阔的汽车交通、智能家居、

医学医疗、高端装备等领域,重点发展车载传感器、激光雷达、

工业传感器、定位传感器、无线医疗传感器等应用产品。

2. 创新产业链技术层。重点支持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围

绕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脑机接口、人机交

互、生物特征识别、知识图谱等关键技术加强应用算法研发,

实施开源升放、共建共享创新路径,带领中小企业开展联合攻

关,提升人工智能产业整体创新能力。

3. 做强产业链应用层。智能制造产业领域重点推进智能

自动化产线、协作机器人、视觉检测设备、智能仓储物流等应

用产品及解决方案,打造制造业转型新引擎。智慧医疗产业领

第49页

Hefei Service 49

长三角观察

Yangtze River Delta Observation

域重点推动智能医疗器械、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生物计算、药

物辅助研发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赋能生物医药“一号产

业”快速发展。智能交通产业领域大力发展 L4 级自动驾驶、

智能感知系统、高精地图及定位、激光雷达和高清摄像头等产

业,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领域着力发展基

于图像识别、深度学习、多传感融合、环境深度感知等技术的

智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推动智能机器人在家庭生活、协作生

产、安防物流、农林植保、管路巡检等领域的示范应用。

(六)元宇宙产业创新培育行动

抢抓元宇宙快速发展窗口期,前瞻布局元宇宙相关产业

发展。加强前沿技术突破,聚焦人工智能、区块链、先进计算、

人机交互、物联网、高性能网络等元宇宙底层基础支撑技术的

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力争在元宇宙基础技术相关领域形成

一批引领性、颠覆性基础技术创新成果;探索解决元宇宙多维

技术叠加性应用路径问题,促进元宇宙多领域应用场景建设,

依托苏州工业基础优势,打造以“工业元宇宙”为特色的元宇

宙应用示范区和产业化基地,加快构建形式多样的元宇宙产

品形态及商业模式。强化元宇宙头部企业引育,推动元宇宙产

业赋能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以元宇宙带动电子

信息产业、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提升,打造苏州数字经

济新优势。

(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各县级市 (区)人民政府 ( 管

委会 ))

专栏 6 元宇审产业培育重点工作

1. 加强硬件赛道布局。依托苏州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规

模优势,围绕处理器芯片、显示技术、物联网设备、人机交互

设备零部件等产业链硬件层加大纵向布局,加快发展 AR/

VR 等虚拟现实终端,优化表情识别、定位追踪、智能交互等

功能,增强产品易用性;支持裸眼 3D、浮空投影、空间成像等

全息显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优化智能终端性能体验。

2. 拓宽软件赛道领域。依托苏州中国特色软件名城影响

力和人工智能、工业软件产业优势,加快拓宽元宇宙领域软件

产业发展方向,围绕渲染引擎、虚拟人、SDK、电子游戏、虚

拟空间构建等产业链软件层细分领域,加快研发平面设计软

件、矢量设计软件、视频编辑软件、3D 建模软件、低代码编程

引擎等软件工具;加强人工智能数字内容生产技术研究,结合

行业应用需求,着力发展城市信息模型、建筑信息建模、数字

孪生、数字沙盘仿真等行业解决方案。

3. 促进应用赛道发展。加快元宇宙与数字经济、数字生活、

数字治理等实体要素深度融合,推进元宇宙技术在工业、文旅、

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探索建设智慧感知、跨越时空、

虚实共生的数字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数字人技术研发及产业

化;逐步完善数字资产、数字艺术品、数字影视版权等合规交

易机制,鼓励参与元宇宙内容制作、分发、交易等过程;加强

IP 培育与保护,探索建立以数据安全和数字身份认定为核心

的数字信任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动形成活跃的内容创造者

经济新业态。

4. 打造工业元宇宙示范标杆。支持重点企业加强工业软

件攻关,围绕数字孪生、图形交互、机理模型、数据分析模型、

测试环境等领域形成突破成果,支持面向底层通信协议、模

块化柔性制造设备、实物维度仿真平台、全链路监控调度平台

以及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联合创新,构建数智化工业级应用;

加快建设基于多维感知、实时逆向建模等技术的智能制造通

用工业元宇宙服务平台,加强研究工业元宇宙标准规则,推动

数据、协议和规则统一,实现互联互通;遴选具备优秀服务能

力的本土工业互联网服务机构,面向重点行业与典型场景打

造整体解决方案和集成技术产品,深化推进行业级工业互联

网标杆工厂建设。

5. 探索构建元宇宙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安全芯片、可信计

算、量子通信等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提升覆盖终端、网络、

云、应用的数据安全服务与保障能力;探索数字身份支撑体系,

针对虚拟空间中的空间坐标、用户信息、信用证书等对象信息,

构建体系完整、兼容性强、适应复杂流程的虚拟空间数字身

份标识解析规则;发挥区块链在数据共享、价值流通的支撑

作用,打造城市级数据与数字资产基础设施;加强对产业风险、

金融风险、伦理风险的研究,探索建立伦理基础、评价系统、

预警机制与行业基本共识。

第50页

50 合肥服务

长三角观察

Yangtze River Delta Observation

(七)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行动

统筹全市 5G、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工业互联网、超

算中心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构建泛在安全高效

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有序推进

骨干网扩容,协同推进千兆光纤网络和 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 5G 商用部署和规模应用;推进云网协同和算网融合发

展,依托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提升苏州

数据中心整体规模;立足昆山国家级超算中心、苏州超算中

心等算力基础,打造智能算力通用算法和开发平台一体化的

新型智能基础设施;推动政府数据有效利用,实现数据共享、

开放及融合应用,打造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

持续推动工业制造领域企业“上云用平台”, 汇集更多企业数

据资源。

(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大数据管理局,各县

级市 ( 区 ) 人民政府 ( 管委会 ))

专栏 7 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作

1. 推进 5G 和宽带网络建设。加快 5G 独立组网建设,在

实现 5G 网络全覆盖基础上,推动在生产制造、公共安全、医

疗教育等重点领域建设 5G 专网。推进建成区及各工业集中区

“双千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达成千兆城市评价指标。

推进增强现实、虚拟现实、超高清视频等高带宽应用融入生

产生活,打造形成典型行业千兆应用模式示范。

2. 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打造“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

支持多行业累计建设 15 个以上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推动人工

智能、5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机器人等高端装备与工业互联

网融合应用,形成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业

互联网赋能体系。

3. 优化智能算力布局。加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

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建设,加大全市面向人工智能的

算力建设力度。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面向科技创

新、产业发展和城市治理等应用需求,构建支撑城市数字化

转型的智能底座。

4. 加强数据开放共享。推动城市和行业的人工智能“数

据底座”建设和开放,采用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新技术,在确

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为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提供数据开

放服务。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对个人信息、商业秘密、行业重

要数据等依法予以保护。探索数据要素流通交易新应用场景,

逐步扩大数据要素市场覆盖产业范围和数据类型。

(八)产业高端人才引育行动

坚持产业揽才、平台引才、载体盛才、协同链才,构建完善

人工智能人才体系。充分发挥苏州产业基础扎实、科研院所

众多优势,针对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对中高级研发以及专业技

术人才的广泛需求,优化人才政策,大力引育相关紧缺高端人

才,鼓励支持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创业人才来苏开展技术攻关

及科研成果孵化落地;鼓励在苏高校持续加大人工智能专业

招生录取及培养输出,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以产业发

展和落地应用为导向推进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支持

人工智能企业、市场培训机构、继续教育实训基地等行业组织

和机构开展细分领域人才培训,重点培育智能制造流程管理、

机器人维护、数据采集标记等面向人工智能产业的复合型人

才。

( 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

市工信局,各县级市 ( 区 ) 人民政府 ( 管委会 ))

专栏 8 高端人才引育重点工作

1. 加强高端人才引育。将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人才纳入市

重点产业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围绕算法工程师、机器工程

师等产业紧缺高端人才,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汇聚全球顶尖人

才,培育一批本地高端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加快打造人工

智能人才高地。

2. 加强高校学科建设。支持中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东

大苏州校区、南大苏州校区、常熟理工学院加大人工智能应用

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推动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建好人工智

能专业,扩大我市人工智能专业人才输出供给。

3. 推进校企产才融合。探索建立行业龙头企业、研发机

构与高校院所专业学位联合培养机制,布局建立 2-3 个校企

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培育面向人工智能产业的

复合型人才。

(九)产业生态发展优化行动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在线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