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砚讲课稿1~凌红军

发布时间:2023-6-25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歙砚讲课稿1~凌红军

四、水舷坑 ♂ [收起]
[展开]
歙砚讲课稿1~凌红军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歙砚简史

一、歙州地名的变迁

二、歙砚的发展历史

第2页

歙砚简史

歙砚起源于唐,兴盛于宋,衰退于明

清,复兴于现代

第3页

歙州地名的变迁

歙县——作为地名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最早时

间吧,至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了。自公元

280年置新安郡始,秦朝鄣郡模拟图这里的

地域格局就已初步形成。隋唐至北宋时期,

新安郡为歙州所取代。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

年,歙州为徽州。历经元明清三代,徽州府

所辖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和绩溪

六县的行政格局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第4页

歙砚的发展历史

歙砚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宋·唐积《歙州砚谱》记载的婺源砚

南宋理宗时(1225-1264),徽州知府将

澄心堂纸,李廷圭墨、汪伯立笔、龙尾旧坑

砚作为“新安四宝”,每年定期向朝廷进贡

明代(1368-1644),至今都没有发现有关

龙尾石采制的文字记载

第5页

歙砚的发展历史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党和政府对歙砚的生

产非常重视,给歙砚带来了春天

1963年2月,歙县手工业管理局组织了砚石

探察小组,由俞逸仙、胡灶苟、钱泥寿、凌

齐武等人组成,去婺源龙尾山寻找砚石

1977年前后,歙砚只有歙县工艺厂(又名安

徽歙砚厂)独家生产

第6页

歙砚的砚石坑口

宋·唐积《歙州砚谱》始,众多文献、论著中

都描述过歙砚石的坑口分布状况

第7页

一、婺源境内砚坑

龙尾山亦称罗纹山,龙尾山出产的砚石称龙

尾砚石

第8页

一、眉子坑

第9页

一、眉子坑(上坑)

上坑,主要石品有鱼子纹、线眉、鳝肚眉纹、

白眉、龟背、枣心眉等,眉纹偏细,折光不

强烈

第10页

一、眉子坑(中坑)

中坑(主要石品有粗眉、长眉等)中坑的眉

纹比较长、较阔,眉纹之间交织较多

第11页

一、眉子坑(下坑)

下坑(主要石品有细眉纹、短眉纹、暗细罗

纹等)下坑所出的眉纹最典型,其纹色清晰,

石质莹润光洁

第12页

几种眉子坑特殊石品纹理纹饰

上坑

眉子坑顶层山皮的龙眼金晕

红石层当中的龟背

白眉纹

金眉纹

中坑(宋眉纹)

眉纹金星金晕

枣心

下坑(唐眉纹)

暗细罗纹

青琅玕

第13页

眉子坑砚层的质地与比重

上坑

质地较松相对比重略轻

纹理折光不明显

主要特征为鱼子底,取材率高

中坑(宋眉纹)

质地略比上坑细腻,平均硬度在3度左右

纹理交织部分较为繁杂,有明显折光效果

下坑(唐眉纹)

质地细腻、且有比重沉手之感觉

纹理较为单一,部分烟灰底折光较强

复式纹理不常见

第14页

眉子坑砚层的下发墨情况对比

上坑

质地较松,云母、石英粉、金刚砂颗粒分布

因纹理折光不明显,砚石光泽略暗淡

部分可见下墨较快,发墨略粗

中坑(宋眉纹)

质地略比上坑细腻,平均硬度在3度左右

纹理交织部分较为繁杂,有明显折光

可见眉纹处下墨较慢,发墨标准能达标

下坑(唐眉纹)

质地细腻、且有比重沉手之感觉

音质较为悦耳,砚石缜密

大都下发墨较为均匀

第15页

砚台的多角度评估

看作者阅历(因材施艺、审美观)

看大小尺寸(古人云7寸为珍8寸为宝)

看质地、看纯净度(龙尾山砚石没有闲暇就

不是龙尾山砚石的特性所在)

看下发墨情况

看辅助(如包装、砚铭、技艺特点等)

看情怀与自己的需求定位

第16页

二、金星坑

第17页

二、金星坑

金星坑 位置在眉子坑东侧,60年代开采较为

频繁,主要纹理以金星、金晕,玉带彩带、

庙青庙红,玉底翠带,黑龙尾,梅花点等为

主,较为特殊的有黑龙尾暗细

第18页

金星坑金星金晕

金星、金晕属于金属类纹饰,因砚石中的矿

物成分在岩石的形成及变质过程中受外力作

用及岩石本身凝固程度的不同,使岩石呈现

出丰富多变的纹理及色彩。金星、金线、金

花、银星、金晕、银晕都属此类

金星是一种黄铁矿呈星点状分布在砚石表面

,因色泽金黄而得名,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

,十分耀眼,

“晕”的含义是指太阳、月亮

周围形成的光圈成片状

第19页

金星坑金星金晕的描述

金星、金晕的纹理纹饰品类描述繁多,如雨

点雨丝、绿豆瓜子、满天星、粟米葵花、凤

眼金星等;复式纹理的有玉带金星、金星金

花加上一些金晕,如山水金晕、物状金晕等

第20页

金星坑的质地与其他笔损情况

金星坑金星金晕,部分砚石质地较为粗,嫩

层较薄,有些金星会出现针眼大小小洞,金

星在研磨的过程中下发较快,发墨适中,但

易损笔尖

第21页

金星坑砚石与柴林石的关系

柴林”就是可供砍柴的小树林。在这些小树

林中或其浅土层下,存储着大量可作砚材的

石料,因此称其为柴林石。这些石料所在的

位置看,这里可能是前人采石时废料堆放场,

也可能是当时采石后初筛选料的场所,还可

能是石材的临时存放点。金星坑、眉子坑两

边的茂密丛林中,主要砚石来源即为60-70

年代开采金星坑的石头。主要以一种黑色的

砚石为主,黑石上有银星、带纹或当地人称

之为“梅花点”、黑龙尾的石品出现

第22页

金星坑带状纹,彩带玉带与庙青庙红

带状纹主要是指原石中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

石品,且重复组合并以层状均匀分布,因取

石方向的差异,而令砚石呈现出丰富的纹理

变化。如完全依层平行取石,则得到该层的

单一石品;如依层斜间取石,则得到不同层

面石品重复排列的条条带纹。庙前红、庙前

青、彩带、玉带、玉底象牙带等都属此类

第23页

彩带

彩带主要是青、红两种石品的重复组合,以

层状均们分布,原石表现为一层青、一层红

。如顺层平行取石,就会出现一面青一面红

的现象或整块青(庙前青)、整块红(庙前

红)的砚石;如依层斜间取石,就会出现一

石中一截青、一截红重复排列的带状纹,这

种带状纹就是彩带,彩带一般无复式纹理出

现。

第24页

玉带

玉带石质如玉,颜色偏绿,砚石上有间距宽

窄不等的黑色或灰色条纹直线分割。中间宽

窄不等的偏绿色条纹就称为玉带。玉带常常

伴有金星和金晕出现,因此如细分,玉带金

星、玉带金晕、玉带银星等之称。

第25页

庙青庙红

庙前红石色黑中泛红,石质温润,但结构紧

密、硬度比重较高,部分伴有菱形的暗细罗

纹,清代以前被采用,后中断,因此,现在

极难找到前人留下的有关庙前红的实物,20

世纪90年代初,庙前红重新面世。

有些庙前青与庙前红同石一处,相互依存于

一石之中。色青莹、洁净,质温润、细腻。

下发墨很好,是理想的砚材,现已少见,一

时难求

第26页

玉底

玉底石与玉带石同处一坑,有玉底象牙带,

玉底白玉带,翡翠豆斑、翡翠豆青等。石质

优良者的确有玉石般的质地,磨老松烟会给

你带来一种不同的感觉

第27页

金星坑特殊的石品黑龙尾

黑龙尾,石色黑,温润,密度比重高,质地

细腻。常与金星、银星、带状纹、鱼子底、

暗细罗纹相伴,下发墨利器

第28页

市场上常见的几种经典黑

市场上常见的几大经典黑与黑龙尾容易产生

视觉上的错觉,然而,黑龙尾是一个特定于

某一处砚石的一个代名词,严格来说就不能

滥竽充数进来,那么市场常见的有济源坑的

黑鱼子、歙县大谷运的黑龙潭、宣城地区旌

德白地的宣石黑、江西修水及宜丰境内修水

经典黑、湖北,广西境内的一些黑料,买卖

这些产品尽量不要去错标错买,至于喜欢哪

种就定位于某种即可

第29页

歙砚名品龟背纹

第30页

龟背纹出处

龟背纹,顾名思义,其纹理犹如龟甲上的纹饰,

也称龟甲纹或龟裂纹,石出龙尾山眉子坑之上的

部份红石岩层及金星坑山体石盖之中,从开采时

出来的砚石可以分析在这两处,那么当前我们所

用的这些绝大部分来自于砚山村老房子当中的宅

基石

第31页

龟甲纹石与红石相间,砚石中青红相间数层,青

灰色为龟甲层,红色为红石层(因有玉石的透感,

也称玉底石),青色岩层厚度一般二至八毫米不

等,即为龟背层

第32页

龟背纹

龟背纹常与金眉纹、白眉纹相伴,以罗纹、玉底

为底质,部分砚石有很强的折光,伴着金星、眉

纹、金晕、金花、水渍晕、龙眼、血丝棕丝等

第33页

龟背纹的品类

龟背纹常与金眉纹、白眉纹相伴,以罗纹、玉底

为底质,部分砚石有很强的折光,伴着金星、眉

纹、金晕、金花、水渍晕、龙眼、血丝、翠线棕

丝、金线银线、渔网袈裟等,按纹理形状大小开

片分为大龟格、小龟格和细龟甲纹

第34页

龟背纹的相石过程

龟甲纹的制作过程无论是从选料还是到完成雕刻

成品都非常讲究,首先,需具备相石过程中对砚

石层状分布的敏锐感觉及拥有成熟的雕琢手段,

从侧面准确地判断出砚石中龟甲层纹理及石质的

优劣等砚石的基本特性,一般取平行的龟甲层为

正面,抛光后进一步判断石质的优劣。

第35页

龟背纹下发墨情况

龟背层的底质比红石层软,且细腻,云母、绿泥

石和石英分布,相对密集,对龟背砚石品种的磨

墨试验得出结论,那就是此类砚石发墨快、墨色

浓黑,且墨质细腻,主要在于此类砚台在书写中

不损笔,易毫

第36页

龟背纹砚台的制作

制作龟背纹歙砚,首先要了解龟甲层和红石层的

石质特性,对于采用什么样的工具及最佳刀法都

要琢磨好,因此,在开始制作中常遇到砚石崩口、

开裂、线条不流畅等现象与操作存在的问题。要

做到不浮躁、不猴急

第37页

龟背纹砚台的特性

龟背纹砚石的比重相对较大,托在手上有沉甸甸

的感觉,品质好的砚石扣之有声,吸水率适中能

呵气成水。红石层的石质相对比龟甲层硬(红石

层硬度约为莫氏4.5度或更高),颗粒较粗、软

硬不均,对打磨工序有更高的要求,打磨时要耐

心细致、循序渐进,做到平整、无砂划痕为上

第38页

龟背纹砚台的保养

为了突出龟甲纹砚的质感及其精美纹理,在长期

实验对比中,制作完成后的龟甲纹砚宜作封蜡处

理,封蜡前将完成的砚体加温到60摄氏度左右,

用蜡质物品均匀地涂在砚的表面,稍后用干净的

丝织品或棉织布料将多余的蜡擦拭干净,也可以

施加一层薄油轻擦养护

第39页

龟背纹砚台的保养

第40页

三、罗纹坑

第41页

罗纹

罗纹坑位于眉子坑东侧,金星坑之下,南唐时开

采。石品有粗罗纹、细罗纹和刷丝纹等。

第43页

罗纹坑与古罗纹坑的关系

古罗纹坑从近年来一些宋代古作坊遗址当中

发掘出来的残片砚台与古凿痕原石来分析,

所出原石即为当地石民所说的“樟树背”开

采出的原石基本吻合,那么,罗纹坑与古罗

纹坑从位置来看,也是在同一岩层平行面上,

但在质地上看却略有变化,纹理也略有不同

第44页

宋代古作坊遗址中发掘出的古凿痕

婺源县砚山村民在该村下山坞茶园挖出了大量古

砚“废料”和一些陶瓷砖瓦碎片。

第45页

2015年12月,一次不经意的挖掘,撩开了千年

遗石的神秘面纱

大部分古砚料是在离地表0.5米至2.5米深处的堆

积土层中挖出,茶园面积约有3亩左右,土层为

灰褐色,其中在部分掺杂着石粉和石浆的土层

第46页

挖出的古砚料数量惊人,其中残砚有几百方,另

有一大半是古凿痕砚料,这批砚料从砚式上看,

既有不规矩的唐代箕形砚,但更多的是宋代典型

的抄手砚、双履砚、琴砚、行囊砚、圆形和椭圆

型砚等,涵盖了北宋歙砚的各种主要款式。

第47页

在近万件砚料中,有三分之一是古人加工制作过

程中遗留的半成品和残缺品,还有一些制砚工具

的磨刀石和学徒练习雕刻的习作,以及古人生活

所用的陶瓷残件等。这批砚料足以证明砚山村下

山坞曾是北宋歙砚作坊

第48页

古凿痕,意思是“古人凿过的痕迹”,但是,随

着现在对古凿痕的传播和推广,渐渐地,“古凿

痕”俨然已经作为一类砚石的统称。古凿痕其实

就是古人在开山、挖石、取料、加工砚石时,经

制砚工具挖凿或者雕刻过遗留到现在的砚石的凿

痕。

第49页

大多数古凿痕都是来自于古人对砚石进行裁剪凿

形时遗弃的边角料石块,也不排除其他来源。少

量古凿痕来自古人做砚台时失败或工具在琢砚过

程中报废的砚石或半成品。

第50页

四、水舷坑 ♂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在线书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