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发布时间:2024-9-14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上篇 第一章 美术与学前儿童美术005第一节 美   术美术是人类艺术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幼儿美术教育可以通过幼儿与美术的接触,增进其对绘画形式、内容的了解,促进认知经验、语言表达、情感涵养、自我动手能力等各方面发展,其教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从美术发展史的角度看,美术作品本身往往具有时代性,是个人智慧、精神与情感的体现。下面我们将通过回顾美术发生与发展的历程,从美术学科特点出发,为将来做好幼儿美术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一、 美术的发生与发展(一)美术的发生由于对人类早期的历史和美术方面的资料所知甚少,人们常常把美术的起源问题称为学术界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尽管如此,历史上许多学者还是在这一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归纳众多的观点,他们认为美术作品的本源可以从两个方面探讨:一个是美术的发生本源,也就是对美术这一事物最原始的发生起点、发生形态、发生过程的追寻,这是对美术发生本源的客观活动进程的阐析;另一个是美术创作的社会本源,即强调美术创作所依赖的社会基础,强调美术家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必定会带有社会的烙印,社会生活必定会成为其创作的主要依据,成为其审美意识、创作意识的客观源泉。由此... [收起]
[展开]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页

001

绪  论 / 001

上篇  美术教育

第一章  美术与学前儿童美术 / 005

第一节 美术 / 005

第二节 学前儿童美术 / 013

第三节 幼儿美术活动及作品赏析 / 023

第二章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指导原则 / 029

第一节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 029

第二节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指导原则 / 033

第三章  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内容与指导 / 040

第一节 学前儿童绘画活动的内容与指导 / 040

第二节 学前儿童手工活动的内容与指导 / 048

第三节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内容与指导 / 058

第四节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内容与指导 / 064

目 录

第3页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002

第四章  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 071

第一节 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一般环节 / 071

第二节 影响学前儿童美术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 / 075

第五章  学前儿童美术活动内容操作与实训 / 082

下篇  音乐教育

第一章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概论 / 093

第一节 音乐 / 093

第二节 学前儿童音乐 / 096

第二章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和任务 / 100

第一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 / 100

第二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任务 / 103

第三章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 105

第一节 歌唱活动 / 105

第二节 韵律活动 / 119

第三节 音乐欣赏 / 135

第四节 音乐游戏 / 147

第五节 节奏乐活动与指导 / 159

第4页

编写

003

第四章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 171

第一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 171

第二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 / 177

第三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评价 / 183

第五章  国外儿童音乐教育理论与方法 / 186

第一节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教学法 / 186

第二节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 / 188

第三节 奥尔夫教学法 / 191

第四节 铃木教学法 / 196

参考文献 / 199

第5页

上篇 编写 绪   论

003

上 篇

美 术 教 育

第6页

上篇 第一章 美术与学前儿童美术

005

第一节 美   术

美术是人类艺术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幼儿美术教育可以通过幼儿与美术的接触,增进其对绘画

形式、内容的了解,促进认知经验、语言表达、情感涵养、自我动手能力等各方面发展,其教育价值是不容忽

视的。从美术发展史的角度看,美术作品本身往往具有时代性,是个人智慧、精神与情感的体现。下面我

们将通过回顾美术发生与发展的历程,从美术学科特点出发,为将来做好幼儿美术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 美术的发生与发展

(一)美术的发生

由于对人类早期的历史和美术方面的资料所知甚少,人们常常把美术的起源问题称为学术界难解的

“斯芬克斯之谜”。尽管如此,历史上许多学者还是在这一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归纳众多的观

点,他们认为美术作品的本源可以从两个方面探讨:一个是美术的发生本源,也就是对美术这一事物最原

始的发生起点、发生形态、发生过程的追寻,这是对美术发生本源的客观活动进程的阐析;另一个是美术

创作的社会本源,即强调美术创作所依赖的社会基础,强调美术家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必定会带有社会

的烙印,社会生活必定会成为其创作的主要依据,成为其审美意识、创作意识的客观源泉。

由此,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关于美术起源的学说。以下我们就来简要介绍、评析历史上五种主要的关

于人类艺术(美术)起源的学说。

1. 模仿论

这是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

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

美术与学前儿童美术

第一章

● 加深对美术体系及作品构成的认识。

● 了解美术对幼儿成长的意义。

● 明确幼儿美术能力发展阶段及指导要点。

● 初步形成对幼儿美术活动与作品的认识。

学习目标

第7页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006

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美术艺术也是如此。如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

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艺术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艺术创

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从孩提时就有的天性和本能。”

继古希腊哲学家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

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这种理论直到19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现在已经很少有学者把模仿说作为艺术起源的动力。因为现实中有很多现象是很难用模仿的冲动

去解释的。但模仿说仍有它一定的价值,它揭示了人类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艺术是相通

的。一方面,对客观事物的模仿也是一种对事物的把握方式,它使人从中看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而引

起人心理上的快乐和满足;另一方面,不管原始人出于什么原因创作和制作了原始艺术,这些原始艺术本

身(如史前洞穴壁画上的动物轮廓)却无疑是由模仿得来的,也就是说,模仿即使不成为动因,也至少是一

种必不可少的手段。从今天所发现的原始艺术作品中也不难看出,模仿是大部分原始艺术创作和制作的

主要方法。而其他方法,如表现和象征的方法也都是从模仿之中发展演变而来的。

2. 游戏论

顾名思义,游戏论即认为美术起源于游戏,这是18世纪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提出

的,人们也因此把游戏论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游戏论认为人的审美活动和游戏一样,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剩余精力是人们进行艺术这种精神游

戏的动力。人是高等动物,它不需要以全部精力去从事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物质活动,因此有过剩的精力,

这些过剩精力体现在自由的模仿活动中,于是就产生了游戏与艺术活动。如席勒指出美术发生的动力是

人类的游戏冲动,美术是“两种冲动(即感觉的冲动和形式的冲动)的共同对象,那就是游戏的冲动”。当

人把过剩的精力冲动用游戏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时候,就是人类彻底脱离动物界,与动物形成本质区别的最

重要的标志。

游戏论强调了游戏冲动、审美自由与人性完善之间的重要联系,对我们理解美术在审美方面的发生具

有重要价值。它揭示了美术发生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某些必要条件,如剩余精力是艺术活动的重要

条件,美术的娱乐性和审美性等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艺术创造的核心,这对我们理解美术的本质是富于

启发性的。但它把美术看成是脱离社会实践的绝对自由的纯娱乐性活动,且偏重从生物学的意义上看待

美术的起因,过分强调了美术与功利的对立,有绝对化和片面性的弊病。

3. 表现论

表现论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

生的主要动因。持这一理论的主要有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等,还有欧美的一些现当代

美学家。

这种学说认为原始人的艺术只有一个最主要的推动力,那就是他们通过各种艺术来表达他们的情感,

从而促成了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如托尔斯泰认为:“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

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这些外在标志就是用动作、

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艺术形象,通过这些艺术形象的传达,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

样,作者所体验到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活动。

表现和交流情感的确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表现情感也是推动美术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心理动

力。但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多样的,语言、动作都能表达情感,而且艺术也不仅仅是表达情感的工具,

因此这一学说并不能完全说明美术起源的全部原因。

4. 巫术论

巫术论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中影响最大的一种学说。这种理论最早由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

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建立在直接研究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之间关系的基础上。

这种观点用实用性来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在原始人心目中,最初的艺术有着极大的实用功利价值。

第8页

上篇 第一章 美术与学前儿童美术

007

按照这种理论,原始人所描绘的史前洞穴壁画中虽然有许多在我们今天看来是美丽的动物形象,但他们当

时却是出于一种与审美无关的动机,即巫术的动机。如许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壁画和雕刻,往往是处

于洞穴最黑暗和难以接近的地方,它们显然不是为了给人欣赏而制作的,而是史前人类企图以巫术为手段

来保证射猎的成功。再如,有些动物身上刻有被长矛或棍棒刺中和打击过的痕迹,按照巫术说的观点,原

始人在动物身上画上伤痕也就意味着他们在实际的狩猎当中可以顺利地打到猎物。原始洞穴壁画中这些

身上带有被刺中或击伤痕迹的动物形象,成为支持艺术产生于巫术学说的有力证据。

巫术论对于我们理解原始艺术,特别是原始美术发生的动力,以及这些艺术在当时条件下非审美的性

质具有重大意义。但巫术说把精神动机视为原始艺术发生的唯一动机,忽略了隐藏在精神动机后面的动

因,即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因而也不能完满地解释原始艺术的真正起源。

5. 劳动论

劳动论的主要观点就是强调美术起源于劳动。其代表人物沃拉斯切克和毕歇尔都强调以劳动和舞蹈

中身体动作的节奏作为音乐的源泉,希尔恩在《美术起源》一书中说:“劳动的歌和舞蹈典型的例子可以在

大洋的部落那里遇到,岛国的生活甚至在其他方面是对美术有利的,那是个人与个人之间需要一种最亲密

的合体。”

毕歇尔研究了劳动、音乐和诗歌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得出结论说:“在其发展最初阶段上,劳动、音

乐和诗歌是极其紧密地整体相互联系着,然而这个整体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劳动,其余的组成部分只是从

属之义。”

以上关于美术起源的学说,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方面了解原始美术的起源及其原因。原始美术与儿

童的美术虽然有本质的不同,但它们在发生动因特别是在表现形态方面又有不少相似之处。因此,了解人

类美术的发生对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儿童的美术活动具有借鉴作用。

(二)美术的发展

尽管对美术的产生有着不同的认识,但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外美术发展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

进程,美术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提高。由于中外美术发展内容博大,难以一一

进行描述,我们以中国美术的发展为线索来简单描述美术的发展,从中体会美术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

息息相关。

1. 古代美术的发展

史前时代,即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属于社会发展史上的原始社会。石器时代的美术

是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旧石器时代后期有了一些装饰品,如钻孔的石坠、兽牙和磨孔的贝壳等,这些

装饰品是出于美化生活的目的而制作的。而在欧洲也出现了洞穴艺术和器物艺术。新石器时代的美术

绝大部分都与陶器和建筑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考古界不断发现的岩画丰富了这一时期的美术门类。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造型艺术,在彩陶以及绘画、陶塑和玉石雕刻等方面,均有卓著的成效。

奴隶社会中的青铜艺术,在先秦造型艺术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商周的玉石雕刻及战国的彩漆木雕,艺

术成就十分可观。寓有兴废之诫的庙堂壁画及人物肖像画,为先秦统治者普遍重视。如今在湖南长沙、湖

北江陵(今荆州)等地楚墓出土的帛画与漆画,也表明了先秦绘画艺术发展的水平。

从战国进入封建社会,工艺美术及雕塑、绘画、书法、建筑等都获得了巨大发展,其中以青铜器的艺术

成就最为突出,故有青铜时代之称。此外,商周的宫殿庙堂壁画及遗留的战国帛画也具有重要价值。

秦朝的统治者高度重视造型艺术,使其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的政治目的服务,在建筑、雕

塑、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汉朝时期,视美术为表彰功臣的有效方式,在大型纪念性雕

塑、宫殿壁画等方面建树颇多。秦汉时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造型艺术表现了广阔无垠的宇

宙意识,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精神,它那深沉雄大的气魄,在中国美术史上放射着夺目

的光彩。

第9页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008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文学家和著名的书画家,如顾

恺之、谢赫等。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人的西行和佛教的东渐促进了中

西文化的交流,尤其是大量寺院的兴建和造像的盛行,极大地丰富了

建筑艺术和绘画、雕塑创作。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在寺院中竞展才华,

创造出适合中国民族审美风格的佛教新式样。至今保存下来的一些

建筑遗址和大量泥塑、铜、石造像,特别是遍布北方的佛教石窟和寺

院,集中展示了古代雕塑、绘画创作中的大量艺术珍品。

隋唐之际发明的雕版印刷,不仅为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而且开创了版画艺术的新领域。这个时期大规模的石窟造像不断涌

现,造像的规模气势和艺术水平都十分突出。唐代是古代人物画的鼎

盛时期,山水画继魏晋之后成为重要画种,花鸟畜兽成为独立的绘画

形式,显示出绘画领域的扩大。隋唐书学承袭六朝体式,初唐书法家

欧阳询、虞世南创立唐人楷书法度,至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家,均以

楷书立名。唐代书学与画学并兴,相互影响,齐头并进,由此形成中国

书画特有的技法特点与表现形式。

宋元时期皇室贵族对美术作品的爱好和重视,士大夫文人对书画

文物的欣赏和收藏蔚然成风,推动了美术的新发展。宋朝设有画院,

同时其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也扩展了美术的表现范围和题

材,风格更为多样。

明清两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阶段的两个王朝,一方面恢复南

宋时代画院的画风,被称为院派和浙派的画家处于最显著的地位。如

著名的《长江万里图》是古代绘画中的一件重要的作品。其重要性在

于巨大的主题、高度概括的表现方法和简洁的艺术形象,充分说明有

悠久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性和创造性。随后文人画成为画坛

主流,如文徵明的《江南春图》(见图1—1)、唐寅的《风木图》、周臣的

《北溟图》都有一定的艺术效果。民间的绘画艺术,如版画插图、木版

年画等也获得了重要的发展,在人民生活中占了重要的地位。

2. 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封建王朝日趋崩溃,失去了对文艺作品的控制力量,近代再没有由皇

家出面组织的美术活动。经济的破坏,影响着艺术事业的繁荣,特别

是有些工艺美术门类面临着破产和倒闭。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对美术的普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

印刷术的更新,使古代木版印刷相形见绌。新闻报刊的流行,为美术

作品的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书籍装帧、插图与讽刺画逐渐发展为新的美术专业。

在“五四”以前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派思想曾对美术事业

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西方模式兴办新的美术学校并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推动了西方美术

在中国流行;一些思想家、理论家发表的改革中国美术的文章,冲击着几千年来的旧的观念,呼唤着中国

美术的复兴。蔡元培提倡的“以美育代宗教”是突出的代表,美育成为当时新美术运动的中心议题,意图

通过提倡美育确定美术的社会价值和美术家的社会地位,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条件下,实施美

育困难重重。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由鲁迅、冯雪峰等人翻译介绍到中国。受到

图 1—1  文徵明《江南春图》

第10页

上篇 第一章 美术与学前儿童美术

009

国内政治斗争形势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初蓬勃兴起左翼文艺运动,高举文艺大众化的旗帜,随着抗日

救亡运动的展开,越来越多的美术家将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摆在艺术活动的首位,艺术作品成为时代的

民族精神的体现。特别是在抗日根据地的美术家,以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揭开了美

术史崭新的一页。

二、 美术的类别

在艺术分类中,美术又被称为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

颜料、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

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关于美术,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和数

量。一般认为,根据其表现形式和功能,可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和工业(与环境)设计美术

五种类型。

(一)绘画

绘画是美术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也是其他各种美术形式共有的基础。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

象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

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绘画种类繁多,从不同的角度可将它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从地域看,绘画可

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洋绘画;从工具材料看,绘画可分为水墨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从题材内

容看,绘画可分为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等;从作品的形式看,绘画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漫

画、宣传画、插图等。不同类别的绘画形式,由于各自的历史传统不同,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审美

特征。

中国画又称水墨画,它在世界绘画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是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在工具材料

上,中国画是用毛笔、墨在宣纸、绢帛上作画的,它讲究笔墨,着眼于用笔墨造型。在表现方法上,中国画采用

一种散点透视的方法。在画面的构成上,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形式美与内容美。

油画是西洋绘画的代表,它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在工具材料上,油画是用油质颜料在

布、木板或厚纸板上画成的。在表现方法上,传统的油画家采用焦点透视法作画。在画面构成上,它讲究

画面景物充实,按自然的秩序布满画面,呈现出自然的真实境界,可雕刻和塑造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实体形

象,以表达思想感情。

(二)雕塑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这是指以各种可塑(如黏土等)或可以雕刻的(金属、石料、木

材等)材料制作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

雕塑的种类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从制作工艺来分,雕塑可分为雕和塑。雕是从完整而坚固的坯

体上把多余部分删削、挖凿掉,如石雕、木雕、玉雕等;塑是用具有黏结性的材料连接、构成为所需要的形

体,如泥塑、陶塑等。从题材来分,雕塑可分为纪念性雕塑、建筑装饰性雕塑、城市园林雕塑、宗教雕塑、陵

墓雕塑、陈列性雕塑。从表现形式来分,雕塑可分为圆雕、浮雕。圆雕是不附在任何背景上,可从四面八方

观赏的立体雕塑,比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就属于圆雕。浮雕则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形象的一种

雕塑,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四周的各组群雕均属于浮雕。根据浮雕表面凸起高度的不同,又可以分为高浮

雕和浅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各组浮雕即为高浮雕。

(三)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指日常生活用品经过艺术化处理以后,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的产品。工艺美术是与人们

第11页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010

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一种美术形式,通常分为实用工艺和观赏工艺两类。实用工艺主要指经过艺术加工

的生活实用品,如一些染织工艺、陶瓷工艺、家具工艺等。观赏工艺则指专供观赏的陈设品,如一些名贵的

象牙雕刻、玉石雕刻和装饰绘画等。

实用工艺美术是整个工艺美术的主体和基础,包括衣、食、住、行、用的工艺品类,实用价值是这类工艺

品的主要价值,审美价值是作为辅助价值存在的。这类工艺品包括经过装饰加工的茶餐具、灯具、木器家

具、绣花制品、草竹编织品等。陈设欣赏工艺品是指那些以摆设、观赏功能为主的工艺品,这类工艺品以审

美为其首要价值,手工技艺性很强,实用价值已不明显或完全消失,如玉器、金银首饰、象牙雕刻、景泰蓝、

漆器、壁挂、陶艺等。

(四)建筑艺术

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是人类用砖、石、瓦、木、铁等物质材料在固定的地理位置上修建或构

筑内外空间,用来居住和活动的艺术。建筑艺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

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

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

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

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不过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物质技术的

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五)工业(与环境)设计美术

工业(与环境)设计美术是 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一门新型学科,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

边缘学科,是社会大工业生产的必然产物。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小至螺丝钉、机

器零件,大到生产工具、巨型交通工具乃至建筑群、区域环境规划,都成了工业(与环境)设计关注的

对象。工业(与环境)设计美术,反映着一个国家生产水平与物质文化水平,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工业

设计美术有“大美术”之称。目前,主张将工业(与环境)设计美术作为现代美术独立门类的人,则把

“工艺美术”的含义解释为“传统手工艺美术”,将其现代工艺设计和建筑艺术纳入“工业(与环境)设

计美术”的门类。

三、 美术作品的构成

就美术的形式来说,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它是以笔、墨、颜料等为工具,以纸、金属、石、黏土等物质媒

介为材料,通过线条、色彩、阴暗、透视、构图、凸凹等造型语言,创造出直接可感的,具有一定体积、质感、空

间感的美术形象。美术所创造的形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又包含着画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感受和评价。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身的表现形式,美术也通过基本的要素构成其表达形式,达到进行信息交流的目

的。美术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包括造型、构图和色彩三大类。

(一)造型

造型是美术作品的最基本元素。造型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进行理解:广义指一切

艺术形象的塑造;狭义指美术创作中对物体外部形象特征的把握与刻画,主要体现在绘画、雕塑、建筑

艺术、工艺美术等艺术种类中。美术作品的造型是从狭义层面进行理解的。美术造型是指用线条和

块面等组成画面形态的基本要素所表现出的物体外部形象。达·芬奇说过:“绘画科学首先是从点开

始,其次是线,再次是面,最后是由面规定着形体。”造型要素主要有点、线、面、体块与空间、光与色、

质地等。

第12页

上篇  第一章  美术与学前儿童美术

011

点是最小的视觉单位,有机地运用点的组织,可以使画面产生疏密

有致的变化,富有节奏感;线可以看作是点运动的痕迹,有方向和运动

感;体块是由长度、宽度和深度构成的主体形,而空间是指物体间的远近

层次关系和包容关系;光与色所彰显的色彩能使画面获得真实感,不同

倾向的色彩还能给予我们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质地是指物体表面

的触觉性或视觉表现。在艺术造型中,如能很好地利用这些要素,将使

美术作品更具有魅力。如2008年北京申奥标志的造型就极有特色(见

图1—2):总体呈现多斜线式,富于运动感,斜向拉长气势连贯的五环,蕴

涵多重寓意,包括飞跑的人、打太极拳姿势、北京蓬勃发展的形势、奥运

团结向上宗旨、中国结等。

美术造型的基本要素来之于生活,但不是对生活的复制。“艺术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在从事

美术创作时,艺术家会根据特定表现目的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兴趣的美术表现形式。就表现形式

的明显特点而言,分成具象造型和抽象造型两种基本形式。具象造型与抽象造型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

客观的现实形象,而后者则不能看出任何客观的现实形象。具象造型又可分为写实造型和变形造型。写

实造型指忠实客观地描绘事物的真实面目的造型,客观物象基本上按我们日常所见的样子被反映出来。

变形造型则是运用夸张、省略等方法,表现人对事物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尽管变形造型反映的对象与我

们日常所见不同,但我们仍可认出它们是处于“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形式。抽象造型在古代艺术中就

已出现,而现代抽象则主要通过抽象的线、形、色的不同组合表达人的主观情感。

(二)  构图

美术创作与欣赏离不开构图,构图也是美术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所谓构图是指创作者在一定空间

范围内,对自己要表现的形象进行组织安排,形成形象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形象空间之间的特定的结构、形

式。或者说,构图是造型艺术的形式结构,包含全部造型因素与手段的

总和。在不同类型的美术种类中,构图称呼并不一样,例如绘画的“构

图”、设计的“构成”、建筑的“法式”与“布局”、书法的“间架”与“布

白”等都是指构图。

构图是绘画的重要手段之一,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如艺术形象的空

间位置、空间大小、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形象与空间的组合及分隔

形式等。构图显示了作品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的一致性,反映了作者

思想感情与艺术表现形式的统一性,也往往是艺术作品思想美和形式

美之所在。为此,构图能力在美术创作中、构图分析在美术欣赏中,都

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进行美术作品构图可以分为两个步骤。首先,要确定构图的形式线

和基本形,如分割画面的线条、表现画面形象主体组合的基本形状。这些

形式线和基本形成为构图的主要构成形式因素,由于形式线和基本形与

世界上各种自然现象或人的形态相似,便具有丰富的感情联想性,因此,

构图的形式线和基本形也是形象产生美感的主要因素。其次,要探求构

图所运用的形式美法则,如对称、重复、对比、比例、节奏等。以雕塑《米

洛斯的维纳斯》所显示的构图特征为例(见图1—3):体形呈“S”形弯曲,

自然优美;脐点为全身的黄金分割点,喉头为上身的黄金分割点,膝为下

身的黄金分割点,比例非常优美;肩宽与臀宽之比也多黄金化;身体均

衡地承受光的投射。再如我国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局

图 1—2 2008年北京申奥标志

图 1—3 阿历山德罗斯《米洛斯的维

纳斯》

第13页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012

部,(见图1—4)],在五米多的长卷

中,以散点透视的方式,创造性的将广

阔连绵与繁杂细致的景物,统一而富

于变化地呈现出来。突破了绘画艺术

在空间表现上的局限性,生动再现了

北宋时期的繁荣风貌。

(三)  色彩

色彩是美术作品中情感的语言要

素。色彩是由物体反射的光通过人的

视觉而产生的印象。通过美术家的美

术处理,再与其他的造型手段结合起来,色彩能引起观赏者的生理和心理感应,触动情绪,从而获得审美感

应。视觉所感知的一切色彩形象,都具有明度、色相和纯度三种性质,这三种性质是色彩最基本的构成元素。

色相即具有不同面貌的颜色。在可见光谱上,人的视觉能感受到红、橙、黄、绿、蓝、紫这些不同特征的

色彩,人们给这些可以相互区别的色彩定出名称,当我们称呼其中某一色的名称时,就会有一个特定的色彩

印象,这就是色相的概念。正是由于色彩具有这种具体相貌的特征,我们才能感受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不同色相的明暗程度是不同的,在无彩色中,明度最高的色为白色,明度

最低的色为黑色,中间存在一个从亮到暗的灰色系列。在有彩色中,任何一种纯度色都有着自己的明度特

征。例如黄色为明度最高的色,处于光谱的中心位置,紫色是明度最低的色,处于光谱的边缘。

纯度是指色彩的鲜艳程度,也叫色彩的饱和度。不同的色彩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鲜艳度,比如绿色,当

它混入了白色时,虽然仍具有绿色相的特征,但它的鲜艳度降低了,明度提高了,成为淡绿色;当它混入黑

色时,鲜艳度降低了,明度变暗了,成为暗绿色;当混入与绿色明度相似的中性灰时,它的明度没有改变,

纯度降低了,成为灰绿色。

在绘画造型艺术中,凡是以色彩为重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品,都必须通过色彩配置,形成一定的对

比,以引起观赏者的注意;同时又必须通过作者的艺术处理,使这种对比达到调和,从而产生较好的艺

术效果。对比的方式有许多种,最基本的对比可以由色彩三要素中任何一方单独形成,如红与绿、橙

与蓝等色相的对比;黄与青黄、浅绿与深绿的明度对比;鲜蓝与灰蓝、鲜黄与灰黄的纯度的对比。这

些艺术处理也可以从三方面综合形成,如鲜艳的柠檬黄与橄榄绿布置,就同时兼有色相、明度和纯度

的对比。另外一种对比是冷暖的对比:如红、橙、黄色因能使人联想到温暖,一般称之为暖色;绿、青、

紫能使人联想到凉爽和寒冷,故称之为冷色。红与绿、橙与青、黄与紫又称互补色,它们的并置可产生

强烈的对比。色调在一幅画中起着

色彩支配作用,它在表现作品主题

和意境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油

画《开国大典》(见图 1—5)在色彩处

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

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

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

使画面热烈而明快;金黄色的菊花

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

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

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

庆气氛。

图 1—4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 1—5 董希文《开国大典》

第14页

上篇 第一章 美术与学前儿童美术

013

第二节 学前儿童美术

学前儿童美术和成人美术既有相关,又有自己的特点、范围、作用以及独特的审美视角。

通过下面的内容,我们会更加清晰地了解其含义;洞悉美术对学前儿童成长的意义;初步掌握学前儿

童美术能力发展阶段理论;能据此理解并赏析学前儿童美术作品,为将来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指导学前儿

童美术活动做好部分理论奠基。

一、 学前儿童美术的含义

学前儿童美术应该涵盖学龄前儿童与美术(视觉艺术与操作)之间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包括学前儿童

对美术语言的思考、领悟,学前儿童对美术材料的操作游戏,学前儿童的美术创作过程与作品。

(一)学前儿童对美术语言的思考、领悟(审美思维)

学前儿童对美的感觉,是学前儿童对视觉艺术领悟与认识的开端。“审美经验早在儿童使用蜡笔和颜

料之前就开始了。当他们表达对色彩、形状、声音、气味及质料的偏爱时,他们实际上是在进行审美选择。”

从孩子降生到这个世界,睁开眼睛看到第一缕光线,吸吮乳汁时接触妈妈温柔的目光,到能够触摸摆弄他

们的玩具观察它们的颜色与形状,能用彩笔画出一个小人儿或用剪刀剪出一个图案,再到有一天他说:“我

最喜欢天蓝色!”……所有这一切,都是点点滴滴的视觉积累与审美学习。不断接受环境影响、进行思考

与选择的同时,儿童的审美思维也逐渐得到发展,环境的影响既包括自觉的客观环境影响,也包括主观的

教育环境影响。一处景物、一本书、一幅画、对美术工具材料的接触、父母及教师的审美态度、生活环境的

美化层次……都能构成学前儿童对人类视觉艺术的认识,从而形成学前儿童自身独特的审美态度与选择,

成就儿童个性化学习与表达的基础。它既是学前儿童美术的前提,也是学前儿童美术的组成部分。

(二)学前儿童对美术材料的操作游戏(操作游戏)

学前儿童对美术材料的尝试与操作使得他们开始了美术造型活动。这种造型活动最初仅仅是一种游

戏,当孩子一岁多能握住笔时,他们并非把它视为成人们心目中的笔来使用。在他们看来,笔同其他玩具

一样,仅是玩法不同。画道儿、点点儿都是在玩,和摇手铃、敲积木一样会从中获得游戏的快乐与满足。并

且,从最初的玩过渡到有意义的绘画活动再到能画出成人能理解与认可的图画常常会经历几年的时间。

这种漫长的演变,是和学前儿童自身能力发展相辅相成的,有赖于他们肌体的成长、心理的丰富,特别是小

肌肉群的发育和手眼的协调能力的增强。除了笔以外,黏土、剪刀、纸张、颜料等材料都是学前儿童喜欢尝

试与操作的材料,对它们的探索与游戏不仅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也使他们对艺术语言与材料有了相当的

认知与经验,成为其美术创作的技巧储备。

(三)学前儿童的美术创作过程与作品(表达、表现)

学前儿童的美术创作过程实际上是学前儿童借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

的过程。这也是儿童美术中最重要的部分。而他们的作品,正是他们成长中所受影响经由自身统合之后,

运用美术语言和材料所进行的表达、表现。如果说“儿童有一百种语言”,那么美术语言正是其中的一种。

它的形象性、视觉性比抽象的文字符号更早为幼儿所理解与喜爱,更容易作为记录与交流的方式,在操作

与游戏的过程中他们逐渐能运用线条、形状、色彩和不同的材料描绘塑造所见所感,虽然粗陋稚拙,但却如

同儿语一般天真可爱,充满有趣的内容与幻想。有时是对熟悉喜爱的人物、事物的描绘,有时是对周围环

第15页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014

境的改造,有时也借抽象的形式抒发心中难以言述的喜怒哀乐……学前儿童运用美术语言所作的表达、表

现,促成了他们与世界的沟通、交流,同时他们也享受这一过程带来的安慰与回应。

总之,学前儿童以自己的审美经验,运用艺术材料游戏般地体验创作与表达,并以视觉形式来传达他

们对世界的理解与思考。同时,他们生动、独特的作品丰富了人类的视角,成为令世界惊奇与羡慕的一道

亮丽风景。

二、 美术与学前儿童的成长

(一)学前儿童的美术作品标志着儿童个体发展的程度

学前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是有顺序与阶段性的。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学前儿童美术能力的发生与发

展进行过研究。其中,美国学者凯洛格就对约100万张儿童画进行了研究与归纳,使我们看到幼儿绘画的

发生是最初的涂鸦线—图形—图形的组合—圆圈与太阳—蝌蚪人—人以外其他的初期图形的成长历程。

他的研究涵盖了儿童从两岁至四五岁左右能握笔到画出生动的图画的这段时期的发展阶段。还有许多学

者的研究贯穿了从幼儿至成人阶段美术能力的发展与演变。其中,特别是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

德的儿童画发展阶段研究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研究结果有着惊人的对应性

(参见表1—1)。

表 1—1  皮亚杰的儿童思维与罗恩菲尔德的美术发展阶段的对照表①

大约年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罗恩菲尔德的美术发展阶段

0 ~ 2岁

感觉运动期婴儿的行为取决于反应能力。按习惯

行动,不能在大脑中唤起非眼前的物体。抓握、抚摸

以及其他动觉和感觉活动有助于思维的发展。

美术始于感觉与环境的首次接触和儿童对这些感

觉经验作出的反应。触摸、感受、看、抚弄、听、嗅是

美术活动的基本背景。

2 ~ 4岁

符号功能期

通过下列活动开始表现非眼前物体和现象:

● 延迟模仿—模特消失后的模仿。

● 符号游戏—伪装和假扮等游戏。

● 绘画—游戏般的愉快练习。

● 在无目的的涂画中产生形式认识(“偶发的现实

主义”)。

● 试图从记忆中复制模特 —以成年人的标准

来看,整体中的局部常被误置(“错误的现实主

义”)。

● 心理意象。

● 说话。

涂鸦期

通过下列过程开始形象性表现:

● 无控制的涂抹—满足动觉经验。

● 重复性运动的控制 —运动和视觉性的行为

加强。

● 开始命名绘画形式—显示出动觉重点向形象

思维过渡。儿童认识到绘画形象与外界之间的

关系。

● 能画出非眼前物体与事件。

● 结果—绘画成为概念和情感的一种记录。

● 绘画展示了非眼前物体和事件的视觉记忆,即作

为阅读能力基础的符号性。

4 ~ 7岁

直觉思维期

自我中心—考虑问题时不能采纳其他观点;画

其所知而非所见(“理智现实主义”);尽管没有视觉

观察(如胡萝卜生长在地下,骑手马背上的两条腿都

可以看见),但能画出概念属性;儿童自发的几何形

与绘画观察相结合(见皮亚杰的《儿童空间概念》);

开始探索近似、分离、封闭和其他拓扑思维关系。

前图式期

自我中心—自我是空间思维的中心。在自我意

识基础上用符号表示人。画其所知而非所见,透明

或X光画面表示所知的存在,尽管无逻辑的可观性;

画开始显示出对环境的注意,如空间排列,儿童开始

依靠几何形进行描绘。

7 ~ 11岁 具体操作期 图式期(7 ~ 9岁)

写实萌发期(9 ~ 11岁)

12 ~ 17岁 形式操作期 拟写时期(11 ~ 13岁)

青春危机期(13 ~ 17岁)

① 朱家雄等 .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4.

第16页

上篇 第一章 美术与学前儿童美术

015

从研究中我们认识到儿童的美术能力发展是有顺序与阶段性的。如同婴儿“三翻、六坐、八爬”的生

理规律一样,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也是要经过1岁半左右的涂鸦阶段、3岁左右的象征阶段、5岁前后的图

式阶段、8岁以后的写实阶段,每一阶段各有其典型的表现特征,且和身心的发展相吻合,因此每一阶段的

表现内容、能力状态很难通过教学进行超越。

不分国界与性别,所有身心正常发展的儿童,其美术能力发展的顺序是惊人一致的。因此,透过儿童

的画我们看到的正是某位儿童的发展程度,反映了他此时的感觉、记忆、认知、思维等状态,他的肌肉协调

性、操作能力、控制能力等的发展水平,这使教师与父母能更好地了解儿童,客观合理地对待他们的作品与

表现。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被归纳为几个阶段,这对教师来说是很有帮助的,但

是儿童的发展是连续的、生动的,而这些标签式的理论提供的仅是一种理解一般发展模式的有趣方法,切

不能生硬地加以使用。

(二)美术是学前儿童学习、认识世界的另一种语言

从一名儿童幼年开始的绘画作品集中,我们会看到其生活与成长的点点滴滴,像一本日记一样,有

回忆、有记录、有倾吐,也有发泄。绘画既是他自我表现的另一个舞台,也是他倾吐内心的另一种语言。

在这里,儿童得到重复与再现的满足,这也是美术之于他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儿童天生喜欢

画画。

在幼儿的早期绘画作品中,常常是不完整的图形、杂乱的线条以及

缺乏组织的画面,如同牙牙学语的孩子,发音、吐字模糊而又不完整;

如同刚刚学习外语的成人,语法语句不甚通顺。对于儿童来说,这就是

他们最初的美术语言。而且,同各种语言学习一样,当他们得到鼓励、

教导和帮助,并经常使用它,他们就会慢慢擅长此种表达,并乐于用这

种方式表达思想、宣泄情绪、进行想象,创造自己的多彩世界。而成人

就能通过他们的画解读他们的思考与内心,走进他们的生活体验。因

此,我们要把儿童的画当作一种语言来解读,而不是仅仅苛求其如成人

绘画般完整、清晰的效果。

如图1—6这幅画,是一个儿童在观看了京剧表演后,画出给自己画

上脸谱、穿上戏服在表演的画。虽然不是很美丽,但是这张画却道出了

她的经历和她的愿望。

(三)美术是学前儿童接受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起来的。同时,美术作为一种语言、

技能和文化,对它的理解和表现更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来完成。对于年幼的学前儿童来说,无论是美术

技能的掌握还是审美文化的影响,都是倚重其生动的形象和有趣的可操作性来达成的。我们要利用教育

的艺术来唤起儿童对人类视觉艺术的热爱,在美术活动中将人类文化以生动优美的形式和内容潜移默化

地传达给幼儿,使他们的眼睛、心灵和双手都为发现美、创造美做好准备。

从美术的角度讲,幼儿接受审美教育主要包含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幼儿心灵的影响,另一方

面是对幼儿美术能力的影响。

其一是通过对人类的各种美术创造物的理解与欣赏来陶冶幼儿的情操,丰富他们对美的见识。因为

不论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还是生活中的艺术造型与环境等,它们不仅是艺术家个人的创造物,而且

也是产生它们的文化制度和文化观念影响的产物,因此这种审美影响的内容是十分丰富与多元的,往往涉

及多个领域,既能激发儿童的审美情感,同时也会增进他们与这个世界的理解与交流,从而树立起健康的

审美情趣。当然,这一方面主要是通过欣赏和成人的引导来完成。

图 1—6  京剧观后

第17页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016

其二是促使学前儿童学习多种美术技巧。体验各种美术工具、材料、形式与构成,在操作与摆弄的过

程中增强动手能力,如执笔、画线、涂色,较为精确地剪纸、折纸、捏泥等。使美术语言能为幼儿的表达与创

造意愿服务,并在自己和他人作品的感召下进一步产生对美的创作与追求。这一方面主要是通过美术操

作方面的游戏与练习来完成。

(四)美术是统合学前儿童个性与社会性、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美术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身心和谐的创作活动,儿童的美术作品,既折射出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也掺和

了自身的情绪情感。在这里没有严格的对错好坏,它使得个人的表达、表现受到尊重与理解,成为儿童自己、

儿童与他人之间安全沟通的方式之一,也因此促成儿童能更和谐地与人相处。著名美术教育家里德曾经说

过:“各类型的儿童,甚至有写实表现天才的儿童,不是用他们的画来表现知觉形象,也不是用它来表现被固锁

的情感,而是用它作为一个探子,自发地伸向外在世界,起初是试探,但能成为个人适应社会的主要因子。”①

在这一主题上,早在几百年前,人类先哲柏拉图即在其著作中指出:“求得合理的和谐、身体的平衡和

社会的统整,其方法就是—美育的方法。”一件美术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不是单纯的技能操作或简单的

欣赏认知,它是个体对人类文明的认识与表达,统整了一定时期背景下的一种文化,对它的理解与体验必

然促进个体向更完善的社会人迈进。例如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儿童在各领域的认知与情感都能通过美

术形象性地呈现,从而促进各领域的学习效果;在集体美术活动中,儿童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了;在美

术创作过程中,专心、耐心、克服困难坚持完成工作的习惯在养成;在儿童们的作品被认可与接受的同时,

他们也体察到自身的力量,更加自信;并借助美术表达使人类创造的天性得以最充分的延展。除此之外,

美术还是儿童宣泄不满、改造世界、获得心理平衡的最安全有效的方式,也因此被列入帮助残障人士与儿

童恢复心理健康的艺术治疗范围。如此众多的优越性,我们不难体会美术帮助儿童向着健康完整的人迈

进的意义,同时也要意识到,对于年幼儿童的教导者来说,如不能科学地驾驭儿童的美术活动,也将会造成

对成长中幼儿的伤害。美术活动微妙地连接着儿童个体与外界的作用与影响,使儿童不是仅在单一的领

域里成长,而是在身体、感情、知觉、智慧、美感、心灵等各个方面统合地成长。在操作与互动中逐渐使儿童

身心向着真、善、美与知、情、意和谐发展的方向迈进,并能逐渐使儿童走向一个适应良好的生活。

三、 学前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阶段

学前儿童美术活动中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就是绘画活动,其他的美术操作活动在发展阶段上也都基本

① [英]赫伯·里德 . 通过艺术的教育[M]. 吕延和译 .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165.

一名两岁半的幼儿在纸上画了一个“蝌蚪人”(见图1—7),她仰起头看

着妈妈,妈妈会说什么?会怎样回应孩子的“探子”呢?

请同学扮演妈妈的角色,作出自然的回应,同时体会孩子会从不同的回

应中产生对社会怎样的适应。

案例一

图 1—7  两岁半幼儿的画

第18页

上篇 第一章 美术与学前儿童美术

017

平行于绘画,因此我们将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阶段作重点描述,以点带面揭开儿童美术能力发展的面

纱,使学前儿童工作者在面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时,能据此给予科学的指导。

在前面我们已明确指出,儿童的绘画能力发展是有阶段性与顺序性的,为了便于大家的学习与理解,

在众多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学前儿童绘画能力概括性地分为四个阶段加以介绍,

每个阶段都将从其年龄范围、阶段含义、表现特征、指导建议等几方面分别予以阐述。需要说明的是,年龄

范围是一个大约的数值,每一个孩子的发展都存在个体差异,会有稍早或略晚的区别。

(一)涂鸦期

年龄范围:约1岁半 ~ 3岁。

阶段含义:这是指儿童从单纯的肌肉运动(玩笔画线阶段),转变为对图画的想象、思考阶段。

表现特征:此阶段儿童从不能控制画笔和所画出的线条,到能手眼配合初步地控制,并对所画出的

“画”发生视觉上的兴趣,产生形象上的联想。涂鸦期又分为无意涂鸦(见图1—8)、控制涂鸦(见图1—9 ~ 

图1—11)、命名涂鸦三个阶段。

儿童涂鸦期的绘画,看起来一般没有具体的形象,主要是由一些自由的点线构成。在成人看来就像是

在纸上胡涂乱画,但这样的涂画经历对幼儿来说已经有了很重要的意义,体现了他们最早期美术语言表达

的状态,同时也是在为儿童的控制力与创造力的发展进行尝试与准备。此阶段,色彩的使用常出于喜爱或

偶然,没有任何意图,不过命名涂鸦中色彩能产生对不同物体的想象。

图 1—10  控制涂鸦(圆形涂鸦) 图 1—11  控制涂鸦(图形涂鸦)

图 1—8  无意涂鸦 图 1—9  控制涂鸦(纵线涂鸦)

指导建议:

(1) 成人应为幼儿创设方便良好的绘画操作环境,友善、宽容地对待幼儿的涂鸦行为与作品。

(2) 提供适当的材料:大纸,单色不尖锐的笔。这是为了让幼儿能充分地使用动作,不受纸张大小、笔

尖流畅性、色彩过多的干扰,产生快乐涂鸦的体验。

(3) 涂鸦初期除了鼓励幼儿使用动作外,并不需要加以其他的指导;命名涂鸦时期,要和孩子们讨论

他们的画,使他们对涂鸦后的形象加以关注和联想,初尝创造的喜悦(见视频)。但是,刺激他们关注所绘

形象的目的是鼓励新的思考而非画出可辨认的图画。如针对图1—12命名涂鸦作品《妈妈带我上市场》可

以提出问题:“你和妈妈上市场去买什么东西?”“市场上的人多吗?”来刺激儿童的回忆与思考。

第19页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018

(4)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幼儿操作的美术材料和方式,进行游戏性的操作体验。如简单的手指点画、手

掌印画、印章画、水粉涂鸦等内容,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初步体验美术材料的特性。

(5) 利用儿童读物、艺术环境、艺术品等,丰富孩子的审美思维。

扫码看视频

扫码看视频 图 1—12  命名涂鸦

涂鸦期是幼儿绘画的准备阶段,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活动,教师对幼儿涂鸦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将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今后个性的形成和绘画能力的发展,因此,根据婴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特点,对

其进行适宜的指导至关重要。

1.5 ~ 3岁幼儿正处于涂鸦期,他们喜欢拿着笔在纸上、墙上、地面上涂涂画画,他们不在乎自己画

了什么、会画什么,而满足于涂抹时有节奏地、主动地运动,以及画面上各种各样、不同颜色的线条对视

觉的刺激,当他们看到自己涂画出来的线条或痕迹时,会感到十分兴奋与满足。幼儿涂鸦的发展可分

为无意涂鸦、控制涂鸦、命名涂鸦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各有其特点。作为教师只

有准确地把握幼儿涂鸦发展的特点,才能确定适宜的活动内容。

(一)利用游戏化、情境化方式指导幼儿美术活动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每个幼儿对游戏都有着极大的兴趣,而且,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具有泛灵论的

特点,常把无生命的物体看成是有生命的,因而在指导幼儿美术活动时,教师采用游戏化的情境和拟人

化的口吻非常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在这样的情景中,每次幼儿都会自然地融入游戏情境中,积极主

动地参与活动,在玩中获得发展。

一线实践  小小班美工活动的指导策略

在撕贴活动“小羊的新衣服”中,教师创设了“冬天到了,可是小羊还没有新衣服穿,冷得直

发抖”的情境,调动了孩子们关爱小动物的情感,他们主动提出“小羊多冷呀,我们给小羊穿上

新衣服吧”。随即,孩子们纷纷给小羊贴上了满身的羊毛。活动后,孩子们看着穿上“新衣服”

的小羊时,都高兴地说:“小羊不冷了,小羊有新衣服了。”

案例二

第20页

上篇 第一章 美术与学前儿童美术

019

采用游戏情境导入,为幼儿营造了充满童话色彩的活动氛围。在具体指导过程中,我们也经常利

用游戏化、拟人化的口吻,调动幼儿积极性,既便于幼儿理解、易于接受,又能激发孩子活动的兴趣,将

目标转化为他们的需求,使其能力获得发展。

幼儿在最初进行涂色活动时,往往集中在一个地方涂,而画面的很多地方都是空白的,此时,扮演

幼儿熟悉的角色,利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调动他们的经验,提出要求,就能轻松地帮助幼儿解决涂色

不均匀的问题。

对于托班幼儿来说,美术活动中游戏化、情境化的指导方式,能使他们自然愉快地学习美术技巧。

(二)赋予幼儿作品以意义,使幼儿体验成功

2 ~ 3岁幼儿在最初进行涂色活动时,只是无目的地在纸上涂涂抹抹或用棉棒、油画棒画出一些随

机的点和杂乱的、不规则的线条,像横线、竖线、斜线、弧线等,这些线长短不一,并相互掺杂在一起。实

际上,这是他们在充分地感知色彩,他们不在意自己画出的是什么,只是满足于不断涂抹的动作,但长

此以往,如果教师不及时鼓励,就很容易使幼儿对涂涂画画失去兴趣。鉴于此,在这个时期教师不仅要

为幼儿创设条件,满足他们乐于涂抹的兴趣和需求,同时还要采用剪一剪、撕一撕、发现游戏或添画游

戏等方法,对幼儿的涂鸦作品进行巧妙处理,赋予作品以意义,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对自己

充满信心,更主动、积极、投入地进行美术活动。

(三)从理解与尊重出发,接纳幼儿的表达

2 ~ 3岁的幼儿非常喜欢画画,他们渐渐学会用涂鸦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涂鸦成了幼儿

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语言,表达了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理解以及内心的情感体验。此时,教师就要

耐心倾听幼儿每一件作品中的故事,接纳幼儿的想法,认真分析揣摩幼儿绘画的内涵,解读他们的心

灵,通过有趣的涂鸦作品,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兴趣点、关注点、生活经验、成长历程、对事物的独特认识,

真正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

涂鸦作品中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图形,即使是成人看来非常凌乱的东西,都可能表达他们丰富

泥工活动“喂小狗吃糖豆”中,孩子们都愿意为小狗“做出好吃的糖豆”,彤彤小朋友还拿来

木偶小狗,把自己团的糖豆“喂给它吃”,边喂边问小狗:“我的糖豆好吃吗?”非常投入。

案例三

在“小波的生日”这一涂色活动中,老师发现孩子们都在欢喜地为送给小波(天线宝宝)的

“蛋糕”涂“果酱”,但涂色不均匀,有的地方涂的颜料太多,纸都快破了,而有的地方还没涂颜

色,于是老师扮成小波对他们说:“我看到蛋糕就想吃了,可是这里果酱抹得太多了,我这两天咳

嗽,吃了会更厉害。这块我有点儿不喜欢吃,因为一点果酱都没有,一定不好吃。”听到“小波”

这么说,孩子们赶快往没有颜色的地方涂色。

案例四

第21页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020

的思想和感情,蕴涵他们丰富的想象。我们应以尊重的态度去尝试理解,而不能用成人的观点来评价

幼儿表现得“像不像”“好不好”,应站在幼儿的角度看待他们的作品,接纳幼儿的想法,鼓励其大胆

表达。

(四)提供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幼儿在兴趣、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年龄越小的孩子差异表现得越明显。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十分注重观察幼儿,了解孩子们的不同兴趣、需求、水平和能力等,并据此提供材

料,发挥材料在激发幼儿兴趣和支持幼儿活动方面的重要作用。即使在同一活动中,我们也要根据幼

儿的不同水平,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让“死”的材料“活”起来,将教育目标物化在材料中,让材

料“会说话”,支持幼儿个别化的需要。不同层次的材料,满足了幼儿不同的需要,也使孩子们在原有水

平上得到了发展。

(五)用游戏方式培养幼儿美术活动的常规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任何一个集体活动都需要一定的规则,但这个规则必须是幼儿能

接纳和乐于去执行的,规则的制定也是为了使幼儿更自主、更快乐地活动,而不是使幼儿的活动处处受

到限制。例如,在组织美术活动过程中,根据小小班幼儿的特点,制定简单、明确的规则,并采用游戏的

方式渗透到美术活动中,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从而主动地遵守。

在每次撕纸活动后,教师都会发现碎纸被扔得到处都是,不管教师如何强调要把碎纸扔进

纸篓,可孩子们就像没听见一样,还是到处扔。于是,教师想了一个巧妙的方法。一次美工活动

“撕小草”后,老师引导孩子们看着地上的碎纸,一边看一边问:“小朋友想一想,谁最爱吃草?”

孩子们争着回答:“牛爱吃草。”“小羊爱吃草。”……于是老师顺手在纸上画了一大、一小两头

牛,并把它们贴到事先准备好的纸盒上:“看,牛妈妈带着它的牛宝宝来吃草了,我们快把地上的

小草喂给它们吃吧,让它们吃得饱饱的好吗?”听老师这么一说,小朋友们赶快把地上的碎纸捡

起来喂给小牛吃,不一会儿,地上就干净了。

点评:这一规则的建立,使美工活动更加有序了,并使幼儿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要

组织和指导好小小班幼儿的美术活动,教师必须要做到:准确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美工活动

的核心价值,尊重、接纳、欣赏幼儿的作品,提供适宜、有效的指导,善于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育

行为,支持幼儿大胆地表达和表现。

(天津幼师附属幼儿园 陈曦老师)

案例五

(二)象征期

年龄范围:约3 ~ 5岁。

阶段含义:儿童开始有目的地创造形体,用自创的样式符号(儿童图画中的形象)来尝试表现物体的

阶段。

第22页

上篇 第一章 美术与学前儿童美术

021

表现特征:此阶段儿童已不仅仅是依据画面形象进行联想、想象,他们开始根据自己的观察角度与知

识经验来表现物体,他们所绘形象从成人的角度看如同“符号”,而且符号抽象、简单、夸张、多变,有些符

号难以辨认,而有些符号又极富典型特征。这常常是和他们的身体、心智发展相对应的。在他们的图画中

往往强调重要、主要、有意义部分的表现,画面空间呈现无序状态,色彩的使用常出于兴趣,偶尔和情感有

关(见图1—13 ~ 图1—15)。

图 1—13  大鸟图 图 1—14  好妈妈 图 1—15  漂亮妈妈

指导建议:

(1) 对于儿童的作品,要尽量用探究、了解的态度去欣赏与解读。

(2) 提供适当的材料:蜡笔、水粉毛笔、大张的画纸、剪刀、折纸、黏土等。

(3)设计幼儿喜爱的内容,运用游戏或互动等形式进行简单绘画技能的练习。使儿童既获得绘画能

力的成长,又能体验拥有“控制力”的欣喜,它也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项驱策力。

(4) 通过刺激个人的经验,或增强对某一事物的体验,激发儿童以美术语言表达、表现

的兴趣与愿望。

(5)珍爱幼儿对生活中各种事物生动的感受性,在生活中以更为丰富的艺术内容来熏

陶、培养儿童对视觉艺术的感觉与热爱。

虽然儿童都知道人的嘴里有牙齿,但他们画人时,很少有画出牙齿的。如果想促使他们作这一

表达,怎样刺激他们关于牙齿的个人经验呢?

一位教师来到儿童中间,他的口袋里装有一些硬糖,他特意将包装纸弄得喳喳作响,吸引儿童

的注意,在儿童的渴望中发给他们每人一块糖,儿童在津津有味地吃糖时都要用牙齿来嚼碎它。这

时教师给了儿童纸笔,要求画出自己在吃糖果的画。在画中几乎每个孩子都画了牙齿。

案例六

(三)图式期

年龄范围:约5 ~ 8岁。

阶段含义:儿童逐渐形成并发展其绘画表现的“样式”的阶段。

表现特征:在这一阶段中,儿童通过自身的观察、理解与多次实践,开始以较为固定的样式描画事物,

扫码看视频

第23页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022

因此也常被称为概念性的表现阶段。此阶段的儿童有时能以主观生动的样式进行表现,有时也会以贫乏、

呆板的样式示人。这和他们对所绘事物的特殊经验有关,也和他们表现某一事物的动机是否强烈有关,而

且和成人的教导方式也密切相关。这一阶段儿童所绘图画中的样式虽然多数都能被成人理解与认同,但

仍受他们的心智发展水平所限,在绘画表现的样式与方式上呈现出幼稚、不羁的特征。对色彩的使用经由

重复也形成较为固定的样式,发展趋势是越来越趋向现实。此阶段儿童绘画表现的常见特征有以下六点:

(1) 拟人化的表现:幼儿的画中,人的特征表现在各个事物上,如站立的动物、长着人脸的鱼、戴眼镜

的太阳等(见图1—16)。

(2) 透明式的表现:将重叠或被挡住的事物也描画出来,也被称为X光式的表现。例如一幅画中,爸

爸盖着被子躺在床上,但看上去爸爸就如同盖了一块透明的塑料布一样。生病的爸爸即使盖着被子也不

能没有身体,这就是幼儿的心理在图画中的反映。

(3)展开式的表现:儿童不能以透视的观念绘画,绘画仅基于认识与经验,所以他们的画中经常会把

从多个角度观察的结果,组合在一张画中(见图1—17)。

(4) 强调式的表现:幼儿为在画中强调表现某一意图,不会顾及画中形象的大小、比例、内容等是否合

理。这样的画常常会令成人感到很夸张。

(5) 装饰性的表现:幼儿经常会以色彩、线条、图形等在画面上进行装饰性的描画(见图1—18)。

(6) 美梦式的表现:儿童经常会将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寄托于画中。如在画中打败怪兽、在画中穿

上了妈妈的高跟鞋、在画中长出了翅膀和鸟儿一起飞翔。

图 1—16  拟人化的表现 图 1—17  展开式的表现 图 1—18  装饰性的表现

指导建议:

(1) 在充分了解图式期儿童各种表现特征的基础上,用童心加赞美来观测与评价幼儿的作品与表达。

(2)可以适当地使用各种材料、技法增强儿童的表现热情,丰富画面效果,但变换材料与技法的使用

应根据儿童的发展,不能只注重表面热闹。

(3) 通过亲历和学习来丰富儿童的经验,一方面是生活中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是美术欣赏与成人美

术经验的平行影响。

(4) 选择适宜的刺激题材,使儿童有强烈的表现动机。(具体方法详见上篇第四章第二节)

(5) 继续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感受,同时成人可通过儿童的画来了解儿童的生活经历与思考,从而有

针对性地对儿童施教与影响。

(四)写实期

年龄范围:约8岁以后。

第24页

上篇 第一章 美术与学前儿童美术

023

阶段含义及特征:写实期是想要描画写实物象的时期。虽然此时的儿童知识较丰富了,但技术却未

能跟上,由于不能把所看到的事物画得很像,往往会丧失画画的自信。

第三节 幼儿美术活动及作品赏析

幼儿美术活动及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幼儿的本能表现和客观表现的因素。从幼儿的角度来阅

读、理解他们在美术活动和作品中所表达的内心世界,通过赏析幼儿的美术作品,可以窥探其心灵世界的

秘密,了解幼儿的感知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这都是个性化世界和思维领域的内容,将更

好地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儿童艺术教育“零点计划”主任加德纳博士认定“教师的任务基本上是为自然出

现的那些发展提供支持、对来自儿童的积极性作出赞许和同情的反应”。这一认定对赏析幼儿美术活动

同样起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就是说,对于幼儿的一切内容健康的、自发的、主动的造型活动,都应给

予赞许和鼓励。这也是本节内容的指导思想。同时,还要认识到美术造型语言本身的特点,尤其是幼儿美

术独特的造型特点,以此为出发点对幼儿的美术行为与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一、 幼儿的年龄差异与绘画表现力

根据儿童绘画心理和造型特点,1.5 ~ 3岁为涂鸦期:从无目的涂画到有目的涂画,没有具体形象。

3 ~ 5岁为象征期: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大多是靠记忆模仿,创造象征符号,画面表现特点为说明性图解。

5 ~ 8岁为图式期:可根据观察物象特征,进行意象表现。

图1—19、图1—20、图1—21这三幅画,从画面分析,其绘画表现力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是由幼儿的年龄阶

段的不同、智力发展水平不同所决定的,因而不能一概而论。从各自年龄阶段评析,这三幅画都是比较好

的图画。图1—19是象征期幼儿的作品;图1—20、图1—21是图式期幼儿的作品。三幅作品都是幼儿通过直

接感受客观事物,加以认识、理解,并且自发、主动地运用绘画的形式所做的表达、表现,这是最值得赞许和

鼓励的方面。

幼儿的绘画表现力和智力发展都是同步向前的,尽管幼儿的绘画表现力在各个年龄阶段也是按一定

的顺序发展的,但是,智力的主导作用更为突出,比如:有的处于“涂鸦期”的幼儿,2岁多就能用象征符号

图 1—19  妈妈 图 1—20  鲜花 图 1—21  自行车

第25页

091

下篇  下篇

下 篇

音 乐 教 育

第26页

105

下篇 第三章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音乐教育是在学前儿童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的,音乐教育的内容是实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

的重要中间环节,对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内容包括歌唱、韵律活动、音乐欣赏活

动、音乐游戏、节奏乐等方面。

本章将在各节分别介绍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相应的指导方法。

第一节 歌 唱 活 动

歌唱是人类表达、交流思想感情的最自然的方式之一,也是儿童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方法。它能使儿

童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陶冶儿童的情操,启迪儿童的心智,完善儿童的品格,是学

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 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一)  歌词方面

从胎儿降生到4个月,偶尔能发出一些“咕咕”“咯咯”“唉依”等咿咿呀呀的学语声和试图通过自己

的动作去制造一些有趣的声音。6 ~ 9个月的婴儿随着身体的生长和不断地练习发出各种声音,他们的声

音逐渐地呈现出唱歌的特征。到了1岁半,孩子便开始准备正式学唱,歌唱和说话正在逐步从嗓音游戏中

分化出来。2岁以后,儿童开始逐步完整地唱一些短小的歌曲或歌曲片断,但由于他们对歌词含义的理解

十分有限,听辨和发出语音的能力也较弱,所以发音错误的情况十分普遍。

3 ~ 4岁的儿童已经能够较完整地掌握比较简短的句子或较长歌曲中的相对完整的片段,但在歌词含

义的理解方面仍会遇到困难,如会在唱歌时将不熟悉或记不住的字词省略掉;会发音错误或将不熟悉的

歌词用他们所熟悉的语音代替。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三章

● 明确幼儿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

● 掌握幼儿音乐教育的基本方法。

学习目标

第27页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106

4 ~ 5岁的儿童掌握歌词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一般都能比较完整、准确地再现熟悉的歌曲中的

歌词,唱错字、发错音的情况相对较少。

5 ~ 6岁的儿童随着语言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能记住更长、更复杂的歌词,对词义的理解能力也进一步

提高,在歌词的发音、咬字吐字方面表现得更趋完善。

(二)  音域方面

2岁以前的儿童因为很少有人能够完整地唱歌,所以还谈不上音域发展问题。2岁以后的儿童一般可

以唱出3 ~ 4个音域约在c

1

 ~ g1

范围之内的音,以后又逐渐发展到能唱音域稍宽的歌曲。

3 ~ 4岁儿童歌唱的音域一般为c

1

 ~ a

1

(即C调的1 ~ 6),其中唱起来最舒服、最轻松的是在d1

 ~ g1

(即C调的2 ~ 5),但个别儿童的音域发展有所偏差,音域偏窄的3岁儿童仅能唱出3个音左右。

4 ~ 5岁儿童歌唱的音域较以前有了扩展,一般可以达到c

1

 ~ b1

(即C调的1 ~ 7),但是表现在具体的

歌曲及个别的儿童身上仍有很大的差异。在5岁前没有太大的必要纠结儿童的音准问题。

5 ~ 6岁儿童歌唱的音域基本上可以达到c

1

 ~ c

2

(即C调的1 ~ i),个别儿童甚至更宽。由于学前儿童

的音域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在幼儿园的集体音乐教育活动中,应着重注意帮助儿童唱好c

1

 ~ c

2

这个

音域范围内的音。

(三)  旋律方面

3岁以前儿童的歌唱一般被称为“近似歌唱”,即他们的音准较差,所唱出的旋律只是大致接近原来曲

调的旋律。

3 ~ 4岁的儿童在旋律的感知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和不精确性,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走音”现象。

有部分儿童往往唱歌如同“说歌”,特别是在没有乐器伴奏的情况下,或是在独立歌唱时,走调、没调的情

况更为严重。

4 ~ 5岁的儿童对旋律的感知、再认能力已逐步提高,对音准的把握能力有了一定的进步。一般在乐

器或在成人的带领下,大多数儿童都能基本唱准旋律适宜的歌曲。

5 ~ 6岁儿童的旋律感发展,特别是音准方面的进步很大,他们不仅能够比较准确地唱出旋律的音高

递进,而且对级进音、三度跳音或音域范围内的四五度跳音也不会感到太大的困难。

(四)  节奏方面

节奏是儿童音乐活动的重点部分。3岁以前儿童的歌唱已经初步显现出了节奏的意识,但这种意识

还很模糊,而且大多数与歌词中的节奏有关,在学习儿童歌曲之前可以先将歌词按照节奏进行朗读。无论

是朗读环节还是歌唱环节都应配合简单的动作。

3 ~ 4岁儿童所唱的歌曲,节奏比较简单,多由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所构成。这种节奏与儿

童自身的生理活动(心跳、呼吸等)和身体动作(走步、跑步等)相一致,因此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基本上能

做到比较合拍地歌唱。

4 ~ 5岁的儿童不仅掌握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歌曲节奏,还能够比较准确地再现二分音符的节奏,

甚至带切分音的节奏。

5 ~ 6岁的儿童已能够演唱旋律和节奏更为多样化的歌曲,不但能准确地表现 2

4 拍和 4

4 拍的歌曲节

奏,同时对三拍子歌曲的节奏及弱起节奏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够较好地掌握带附点音和切分

音节奏歌曲的演唱。

(五)  呼吸方面

3岁以前的儿童肺活量很小,呼吸比较短促,往往一句歌词没有唱完就要换气,个别儿童甚至会一字

第28页

107

下篇 第三章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一换气,一字一顿地歌唱。

3 ~ 4岁的儿童,能够逐步学会使用较长的气息,而且常常会根据自己使用气息的情况来换气,因此有

的儿童常会因为换气而中断句子或中断词义。一字一换气、一字一顿地歌唱的情况逐步消失。

4 ~ 5岁的儿童对气息的控制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一般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按乐句和情绪的

要求换气,任意中断句子、中断词义的换气现象有明显的改进。对前奏、间奏已有所注意。

5 ~ 6岁的儿童对气息的控制能力较中班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能够按乐曲的情绪要求较自然地

换气。

(六)  协调一致方面

3岁以前的儿童因为缺乏协调一致的意识和能力,所以他们在与成人共同唱歌时,多数都是成人有意

识地与他们相一致。

在集体歌唱时,3岁的儿童还不会相互配合,到了3岁后期,儿童基本上能与集体相一致,能在集体歌

唱时同时开始和结束,初步体会到集体歌唱活动中协调一致的快乐。

4 ~ 5岁的儿童在唱歌时协调能力有所提高,能懂得在速度、力度等方面与集体协调一致,并能协调地

进行分唱、齐唱等。

5 ~ 6岁儿童歌唱协调能力大大加强,不仅能够在速度、力度等方面与集体协调一致,在音色方面也能

够做到与集体协调一致。对各种演唱形式产生兴趣,创造性歌唱表现意识明显增强。

总之,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及歌唱活动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对歌唱活动的积极态度和初步的兴趣爱

好逐渐地得到巩固,歌唱的技能进一步得到发展。了解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有助于我们选择歌唱教材及

指导歌唱活动过程,使我们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二、 学前儿童歌唱技能的培养

唱歌是一种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技能。在幼儿园应逐步使儿童掌握以下最基本的、最简单的唱歌

技能。

(一)  姿势

正确的歌唱姿势是指唱歌时,应保持身体和头部的正直、放松;两臂自然下垂或放在腿上;两眼平视,

两肩放松;口型保持长圆形,嘴唇的动作要求自然。

(二)  呼吸

歌唱中正确的呼吸方法应该是自然地吸气,均匀地用气,并尽量在呼吸时一次吸入足够的气息并保持

住,然后在演唱时根据乐句和表情的需要慢慢地、有节制地运气。另外,在呼吸的时候还应注意不抬头、不

耸肩、不发出很大的吸气声,一般不在乐句的中间随便换气,必须按照一定的乐句规律来换气。

(三)  发声

音质优美是唱歌的基本要求,应从小培养儿童习惯于用自然的声音唱歌,即在讲话的基础上放松地唱

出高高低低、长长短短不同的音。具体方法是下巴放松,嘴巴自然张开,培养儿童用自然的声音唱歌,不大

声喊叫,也不过分地克制音量。

不同性质的歌曲,唱时应用不同的声音。进行曲风格的歌曲,可用坚定有力、响亮而神气的声音来演

唱;抒情曲、摇篮曲风格的歌曲,可用连贯的、轻柔的声音来演唱;舞曲风格的、较活泼的歌曲,应用轻松、

跳跃而带弹性的声音来演唱。

第29页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108

(四)  咬字吐字

唱歌和说话一样需要咬字吐字清楚,才能表情达意。由于学前儿童对歌词的听辨、理解、记忆的能

力有限,所以常常会唱错字、发错音或咬字不准确,因此应教会儿童正确的发声方法,唱准歌词、节奏和

旋律。

(五)  音准

音准是幼儿园歌唱教学的难点。造成儿童唱歌音不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儿童的听觉分

化能力比较差,还难以分辨歌曲中音的高低;另一方面儿童发声器官的协调、控制能力还比较差;再者,学

前儿童歌唱时的呼吸支持能力、歌唱的注意力以及过分紧张的情绪都可能是造成儿童音准困难的主、客观

原因。因此,要培养和训练儿童的音准,必须注意要让儿童获得音调准确的音乐印象,而教师的演唱和琴

声正是儿童获得听觉印象的主要来源和依据。此外,还要注意发声器官的协调能力,从听和唱两方面的互

相配合中来加强儿童音准感的培养。

(六)  协调一致

协调一致是指在集体的歌唱活动中,儿童能够掌握一些正确地与他人合作的技能。具体表现在歌唱

时不使自己的声音突出,在不同歌唱表演形式中,能够做到准确地与他人、他声部相衔接,保持在音量、音

色、节奏等方面的协调以及声音表情、脸部表情和动作表情方面的和谐一致。

(七)  保护嗓音

关于嗓音保护的一些最基本和简单的知识,也是可以让学龄前儿童掌握和理解的。它包括不大声喊

叫着唱歌;不在剧烈运动时(或剧烈运动后)大声地唱歌,不长时间地连续唱歌,不在空气污浊的环境中唱

歌,不在感冒、患上呼吸道感染的时候唱歌,等等。

(八)  表情

儿童有表情地唱歌,主要表现在儿童的歌声、不需要过分修饰的自然的面部表情,以及随音乐而产生

的轻微的身体动作中,而不是做作或外加的“假笑”以及过分的身体摇晃。组织儿童歌唱的主要目的是使

他们能在歌唱活动中得到身心健康的发展,能有良好的唱歌习惯,能掌握最简单的表达感情的方法。绝不

能脱离幼儿的实际水平,追求技能技巧的提高,进行枯燥乏味的机械训练。

三、 学前儿童歌唱教材的选择

歌唱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要选择符合儿童年龄特点,有利于促进儿童身心

发展的歌曲,而歌曲是由歌词与曲调组合而成的,所以为学前儿童选择歌唱教材应注意歌词与曲调

两方面。

(一)  歌词方面

1. 歌词应是有趣、易记且能为儿童所理解和熟悉的

由于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尚不丰富,理解能力还很有限,因此,只有儿童所理解和熟悉的歌词才能

引起他们的兴趣,如动物、植物、交通工具、自然现象、身体部位、一些押韵的句子、象声词、语气词等。

如歌曲《讲卫生》描写的是儿童爱卫生的生活习惯,而且句子押韵,歌词容易记住,能够引起儿童的

兴趣。

第30页

109

下篇 第三章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2. 歌词要有重复,有发展余地

结构简单且多重复的歌词,会使儿童感到熟悉,也便于记忆。如《我爱我的小动物》这首歌,每段歌词

只需改一改动物名称及叫声。这样的歌不仅有重复性,而且还可以不断增加新的段数,有发展的余地,教

师可启发儿童自己想出要增添的歌词,这既能激发儿童学唱歌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讲  卫  生

佚 名 词

汪 玲 曲

我爱我的小动物

佚 名 词曲

小 鸭 小 鸡

佚 名 词曲

3. 歌词的内容宜于用动作表现

儿童天性好动,感情外露,边唱边做动作是儿童自然而直接的一种音乐表现活动,儿童在这种活动中,

既满足了好动的天性,协调性也得到了发展,这对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31页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110

(二)  曲调方面

1. 音域不宜太宽

一般2 ~ 3岁儿童适合的音域范围在c

1

 ~ e

1

;3 ~ 4岁儿童适合的音域范围在c

1

 ~ a

1

;4 ~ 5岁儿童适

合的音域范围在c

1

 ~ b1

;5 ~ 6岁儿童适合的音域范围在c

1

 ~ c

2

。总体上说,所选歌曲的音域应控制在上

述范围之内,偶尔有个别音域超出这个范围,只要不是长时值的音,出现的次数也不多,还是可以允许的。

如歌曲《学做解放军》音域有九度,但主要旋律在f

1

 ~ c

2

之间进行,最高音和最低音出现次数少,时值不

长,一带而过,所以此类歌曲也可选为大班歌唱教材。

学 做 解 放 军

杨 墨 词曲

2. 节奏节拍比较简单

学前儿童一般不适合唱过于复杂的节奏。为4岁以前的儿童选择歌曲时,曲调中的节奏可以主要由

四分音符或八分音符组成,也可掌握二分音符的节奏。为4 ~ 6岁儿童选择歌曲时,可选择含有附点音符,

少量的十六分音符和切分音的节奏。

为4岁以前儿童所选歌曲的节拍,最好以 2

4 拍和 4

4 拍为主,也可偶尔选一些 3

4 拍的歌曲。为4 ~ 6岁

儿童选择歌曲时,除了 2

4 拍、4

4 拍以外,还可以选用 3

4 拍或少量 6

8 拍的歌曲。另外,在此期间还可选择一些

“弱起”节奏的歌曲。

第32页

111

下篇 第三章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3. 速度适中

为学前儿童选择歌曲时应注意歌曲的速度不宜太快,一般以中速或中速稍快、稍慢为宜。为4岁以前

的儿童选择歌曲时,宜采用中速。4 ~ 5岁儿童比较容易兴奋,除可多选轻快活泼的歌曲以外,还应注意多

选安静而稍慢的歌曲,以陶冶他们的性情。5 ~ 6岁的儿童已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可以选择速度稍快或

稍慢的歌曲,甚至还可选择一些含有速度变化的歌曲。

4. 旋律比较平稳

学前儿童不适合唱旋律起伏太大的歌曲。一般来说,他们较容易掌握的是下行三度(或以下)的音

程,其次是四度、五度和六度音程。根据儿童的年龄段,小班适宜选三度音程的歌曲;中大班儿童的歌曲

旋律可稍复杂一些,可以增加一些三度以上的跳进,但不宜有连续的大音程跳进。

5. 结构比较短小工整

学前儿童一般不宜唱结构过于长、大或复杂的歌曲。为4岁以前儿童选择的歌曲,以2 ~ 4个乐句

为宜,每一个乐句也不宜太长,且歌曲结构最好比较工整短小,多为一段体,一般没有间奏、尾奏等附

加成分。

为4岁以上儿童选择的歌曲,可以有6 ~ 8个乐句,偶尔也可唱稍长乐句的歌曲。结构上可以选一

些简单的两段体或三段体的歌曲,一般可以有间奏和尾奏等附加成分,但总体上还是应以唱一段体歌

曲为主。

歌曲是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媒介,在选择歌曲时,除了应是儿童容易理解和掌握的以外,还应注意

其教育性,即所选择的歌曲应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等。

四、 学前儿童歌唱活动指导

唱歌教学法根据歌曲题材、体裁、内容、性质的不同及教学对象的不同年龄特征,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

方法。下面所推荐的唱歌教学中的一些步骤与方法是多年来人们在唱歌教学中所积累的经验。采用时,

必须结合所教儿童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并应创造性地予以发展。

(一)  教师熟悉、分析教材

教师首先必须熟悉歌曲,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能够达到熟练地背唱,并且能够通过声音的强弱、快慢、

音色、呼吸等各种技巧来准确、生动地表现歌曲的情感和内容。

其次,教师还必须学会分析教材:分析歌曲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是否具有教育意义;分析歌曲的性质、

思想情绪和特点;分析歌曲的音乐形象,运用的表现手法等。教师还要掌握歌曲的重点和难点,并结合儿

童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法与使用的教具。

(二)  导入新歌

导入环节目的在于将儿童生活情境与歌曲学习相结合。

1. 事先欣赏

有些歌在未正式教唱之前可以先唱给儿童听,让儿童在欣赏的过程中形成初步印象,有的儿童歌曲已

录有磁带,这就可以在吃点心时、午饭前播放给儿童听。

2. 在其他活动中做准备

有的歌曲可结合游戏先学会歌词,然后在音乐活动中正式教唱。如歌曲《大皮球》,先在早操或体育

活动中学会“大皮球,圆又圆,拍一拍,跳一跳,拍得轻,跳得低,拍得重,跳得高,我的皮球接住了”的歌词,

这样在音乐活动中学起来就会快得多。

《拔萝卜》这首歌,可先讲故事让儿童了解歌词内容、人物出场顺序,等到学唱这首歌时只要加上曲调

第33页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112

就可以了。

在自然科学教育活动中认识小白兔时,可将《我是小白兔》一歌结合儿童的观察唱给儿童欣赏,以后

音乐活动中再学唱此歌时,由于儿童印象深刻,无须再做多少解释。

在美工活动中画出春天的特征时,可将歌曲《春天》结合儿童的观察唱给儿童欣赏,丰富儿童对春天

的认识,在音乐活动中教唱此歌时,就会快得多。

3. 教唱前提供感性经验

创造条件让儿童在未学歌之前先对歌曲内容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例如,教《数高楼》的歌曲之前先

带儿童到大街上看看高耸的楼房;教《小鸭小鸡》的歌曲之前,让儿童听一下小鸡小鸭的叫声,了解它们

的生活习性。

4. 运用教具等各种方法,引起兴趣教新歌

有许多歌曲可直接在音乐活动中教儿童学唱。为了引起儿童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帮助他

们对歌词的理解,在教新歌时,根据年龄的不同而适当使用一些能活动的教具,恰当地讲述有关内容的

短故事或谜语,以及要求儿童集中注意力准备回答教师的提问等方法,对教学也能收到良好效果。例

如,教《摇啊摇》一歌时,准备好小摇床一张(可用废旧物品制作或小凳代替)、小娃娃一个及小花被一

床。告诉儿童要教他们唱《摇啊摇》这首歌,教师边唱边运用教具按歌词抱着娃娃摇、将娃娃放入小床、

盖好被、摇动小床、娃娃睡着了进入梦乡,这样,儿童会很感兴趣,全神贯注地看老师的动作,体会老师唱

的歌词。

幼儿园常用的贴绒、磁性教具等在教唱歌时都可运用。在选用教具时应力求简便、易于操作;能活

动,有利于节奏感的培养。如用画面,内容应简单,有助于儿童理解歌词,如果画面内容过于复杂,会分散

儿童的注意力。

(三)  范唱

范唱是老师把新教材正式介绍给儿童的过程。教师的范唱不仅应有正确的唱歌技巧,如正确的姿势、

呼吸,清楚的吐字,准确的旋律与节奏,适当的表情等,还应当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并且怀着对儿童、对

歌曲的真挚的感情来演唱,使儿童真正受到音乐艺术的感染。儿童对听老师富有感情地唱自己所喜爱的

歌曲,往往比听声乐技巧高超的歌唱家的演唱更加喜爱,倍感亲切。

(四)  学唱新歌

教唱新歌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歌曲的特点和本班儿童的年龄特点灵活选用。

1. 介绍并按节奏朗读歌词

有的歌曲相对来说歌词比较长,也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可以先教儿童掌握歌词,这样,歌曲的难点往往

就迎刃而解。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法将歌词串起来,以此引导儿童记忆歌词,掌握歌词。

有些歌曲比较简单,同样一段旋律有几段押韵、相似的歌词,这样的歌曲则通常只要先教一段歌词,

真正教会了,儿童体会到了歌词韵律节奏之间的关系,再把第二段、第三段歌词告诉儿童,儿童学起来就

会很快。

2. 熟悉歌曲节奏

有些歌曲节奏鲜明,词曲结合朗朗上口,可以采用先教歌曲节奏的方法,熟练掌握节奏,按节奏学习歌

词,进而学会演唱歌曲。如学习《两只小象》,可通过拍手、拍肩等身体动作让儿童学习歌曲节奏,再有节

奏地朗读歌词、学习旋律并演唱全曲。

第34页

113

下篇 第三章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3. 熟悉旋律

有些歌曲旋律简单、流畅,则可采用教旋律的方法,由简到难,掌握全曲。如《青蛙》可先教会儿童学

会演唱第一句旋律,第二句旋律几乎与第一句相同,只改动最后几个音即可。

青    蛙

汪爱丽 词曲

我爱我的幼儿园

佚 名 词曲

两 只 小 象

常 瑞 词

汪 玲 曲

4. 分句教唱法

有些歌曲相对来说比较长,乐句结构清楚,可以采用老师教唱一句,幼儿跟一句的方法,由歌词到旋律,

再到词曲结合学唱全曲。这种教唱方法的好处在于一句一句跟唱,便于儿童模仿,但同时,这也破坏了歌曲的

完整性和要表达的艺术形象,而且一句一句地学唱,也难以促进儿童的积极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的发展。

5. 整体教唱法

结构短小,形象集中、单一的歌曲,可以采用整体教唱法,即幼儿从头至尾跟唱全曲。用这种方法教

唱,可以保全整首歌曲的意义、情绪、形象的完整性,在学唱过程中能引起相应的情感体验。例如:

第35页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114

在教唱与练习新歌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会儿童掌握歌曲中的重点、难点,注意培养儿童的唱歌技

能,如正确的歌唱姿势、呼吸方法、发声方法等,以及通过变换演唱形式来增进儿童练习歌曲的兴趣。歌唱

的形式大致可分为独唱、齐唱、接唱、对唱、领唱齐唱、轮唱、合唱等。

(五)  复习歌曲

在教新歌的过程中有着反复练习的成分,在复习歌曲的过程中,也有继续学习、不断提高、增加新要求

的因素。儿童应在愉快、有兴趣的情境下复习,避免单调的重复练习。

1. 复习歌曲的组织形式

(1) 全体唱。齐声欢唱能够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增加唱歌的兴趣。

(2)部分儿童唱。组织部分儿童演唱可以使儿童轮流得到休息,并养成仔细倾听别人唱歌的良好习

惯。部分儿童唱还能够满足儿童表达自己情感的愿望,以及愿意在别人面前唱歌的心理要求,锻炼儿童唱

歌的能力。

(3) 单独唱。教师应有意识地请儿童单独唱,逐步使每个儿童都具有大胆地在别人面前唱歌的能力。

2. 复习歌曲的方法

(1)边唱边表演。边唱边动,是儿童唱歌时最常见的现象,让儿童边唱边表演或分角色表演,可以帮

助儿童记忆歌词、增加节奏感、促进动作的协调、提高表现的能力,并能引起复习的兴趣。

(2)变换演唱形式。不同歌唱表演形式可以表达出歌曲不同的演唱效果,并能增进儿童唱歌的

兴趣。

(3) 边用教具边唱。运用一些色彩鲜明、形象可爱又便于使用的教具让儿童边使用教具边唱歌,能激

发儿童唱歌的积极性,如复习《小鸭小鸡》时,可用小鸭子和小鸡的玩具辅助儿童复习歌曲。

(4) 用游戏的方法复习歌曲。在儿童学会歌曲后,用游戏的方法可以提高儿童复习的兴趣,让儿童在玩

中学,学中玩。如复习《拔萝卜》时,可让儿童根据歌词内容及每个人物的出场顺序边做游戏边复习歌曲。

(5)利用绘画的方法复习歌曲。对于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很强的视觉联想效果的歌曲,可通过绘画

的方法复习。

(6)为歌曲伴奏。在复习歌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儿童用拍手、说白、乐器演奏等方法为学过的

歌曲伴奏,以达到复习、巩固、提高歌曲表现力的效果。

以上我们概要介绍了幼儿园常用的复习歌曲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歌曲复习与创造

性歌唱活动结合起来,使复习的形式更加多样、生动、有效。

(六)  创造性歌唱活动

在歌唱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引导儿童歌唱的同时,为他们提供有利于创造性培养的活动和机

会,以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其活动形式一般有以下四种。

1. 创编动作

为歌曲创编动作是创造性歌唱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对于结构简单、工整,歌词内容富有动作性

的歌曲,可以引导儿童展开想象,为歌曲编出生动形象而有趣的表演性动作。如《拍拍手》这首歌,歌词明

确提示了动作,动作创编较容易,适合小班儿童。

如《蝴蝶花》这首歌,教师可根据歌词内容引导儿童如何运用动作表现“蝴蝶花”“轻轻走”“为什么

蝴蝶不害怕”等情节。这一类歌曲具有一定的情节,歌词对动作有一定的暗示性,创编的动作应具有完整

性和连贯性,才能够很好地表现歌曲的情节。这类歌曲对创编的要求较高,一般较适合在中大班进行。

总之,无论进行哪种形式的动作创编,教师都应注意启发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儿童多观察周围生活,

积累一定的动作语汇;同时在创编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可以将歌曲适当分段、分句或放慢歌唱速度,等儿

童熟练掌握动作以后,再把歌曲完整而连贯地表现出来,或恢复到原有的歌曲速度。

第36页

115

下篇 第三章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拍  拍  手

童 谣

蝴  蝶  花

屠晓雯 词

朱德诚 曲

2. 创编歌词

在歌词的创编活动中,儿童歌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能充分地体验和享受到自我表达的乐

趣;同时,它对儿童的音乐认识能力以及创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大有益处。

打  电  话

汪 玲 曲

第37页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116

对于这首歌曲,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创编回答的内容,如“我在做早操”“我在学画画”等。在歌词创编

活动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充分调动每一个儿童的积极主动性,真正放手让儿童自己开动脑筋去想、去

编,而不要包办代替,除非儿童在用词方面有难以克服的障碍,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

3. 创编伴奏

这种形式可以与复习歌曲相结合,引导儿童用拍手、说白、乐器演奏等方式为歌曲创编伴奏,既增强了

儿童的节奏感,又提高了歌唱的兴趣。如《小鸟飞来了》,老师可引导儿童创编出不同的节奏型,再选配不

同的打击乐器(如碰铃、铃鼓、三角铁等)来为歌曲伴奏。

小 鸟 飞 来 了

德国民歌

小  花  狗

育 苗 词曲

4. 创编丰富的演唱形式

让儿童为同一首歌曲创造不同的演唱形式,也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可以帮助儿童增加对歌曲的理

解,提高歌唱的表现力。

这首歌曲可以启发儿童想出不同的演唱形式来表现歌曲:两手放在头的两侧做小狗耳朵,按歌曲节

奏招手;拍手、拍腿;两手放在嘴边做啃肉骨头的动作;等等。

综上所述,在组织儿童创造性歌唱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从较为宽泛的意义上理解创造力的含

义。注意选择和运用感性、生动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体现音乐作品本身所蕴涵的丰富的感性内

容,而不只是理性的知识与说教,要注意培养儿童通过自己独立、大胆、有表情的表演,来表达他们对作品

的真实感受和理解,从而达到发展幼儿的创造力的目的。

第38页

117

下篇 第三章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教唱新歌: 《我爱家乡,我爱祖国》(大班)

设计意图

这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抒情歌曲,旋律优美,是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儿歌,结构方整对称,

四三拍摇曳的风格特点,增强了歌曲的动感。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幼儿可以初步学习用安静的声音和较长

而连贯的气息演唱歌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爱恋。

设计思路

学习这首歌曲前,采用了玩“找音高”游戏的方法导入,让幼儿在歌曲旋律的伴奏下,边玩边找。不仅

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了歌曲的旋律,还调动了幼儿参与歌唱活动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将原歌词

变成图片,结合视觉感受加深对歌词的理解,从而体会歌曲中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活动目标

1. 初步学会歌曲,并进一步感受三拍子的节奏特点,学习乐句间自然地换气。

2. 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从歌词中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

活动准备

长江、黄河的图片及家乡景色的图片,录音机,钢琴。

活动重点

感受四三拍的节拍特点。

活动难点

学习用较长而连贯的气息演唱歌曲,感知换气。

活动过程

一、游戏:找音高

幼儿用手势表现自己听到的基本音后的不同音高。

二、练声

要求幼儿能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并在练声时初步感知换气,为学唱歌曲作准备。

三、学习歌曲

1. 教师范唱幼儿欣赏。

提问:① 歌词里唱了什么?

② 歌曲是几拍子的?

2. 再欣赏一遍,进一步感受歌曲的节奏及歌词内容。

3. 欣赏图片帮助幼儿理解歌词。

(1) 欣赏家乡景色的图片。

提问:① 你的家乡有名的一条河叫什么名字?

② 是否知道我国有名的江河?

活动设计

第39页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118

(2) 出示长江、黄河的图片。

幼儿边欣赏边跟老师朗诵歌词,进一步感受和理解歌词的意义。

4. 幼儿跟唱歌曲。

重点:唱准三拍子的节奏。

难点:在教师示范下学习换气。

5. 教师伴奏,幼儿集体演唱,并激发幼儿唱出自豪、愉快的情感。

6. 男女生分组演唱,进一步熟悉歌曲。

四、复习双声部朗诵《中国人了不起》

能配合好两个声部的朗诵并做到节奏准确,通过朗诵进一步延伸歌曲的意义,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

五、教师总结评价

附:

歌唱活动: 《小青蛙躲猫猫》(小班)

设计意图

这是一首游戏性较强的歌曲,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设计了让幼儿做动作、玩游戏、唱歌曲,增加了

动作的参与,减少反复学唱的枯燥感。教师借助动作、游戏、图片,逐步引导幼儿熟悉旋律、掌握歌词,增加

了趣味性。

活动目标

1. 初步聆听歌曲,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歌词的内容,并学唱歌曲。

2. 尝试为歌曲创编动作,能够随乐律动。

3. 体验小青蛙“躲猫猫”时的快乐,能够积极参与游戏。

活动设计

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李海鹰 词曲

第40页

119

下篇 第三章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活动准备

青蛙图片及头饰,音乐。

活动重点

在游戏中理解歌词内容,用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活动难点

学会歌曲,会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活动过程

1. 谜语导入歌曲: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尾巴。

2. 教师范唱歌曲,请幼儿听一听歌曲里都唱了什么。

3. 在图片的引导下,教师引导幼儿理解歌词。

4. 教师再次范唱,边做动作边引导幼儿聆听歌曲。

5. 教师引导幼儿一起玩“躲猫猫”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可以让幼儿展开想象,除了躲在“洞”里,还

可以躲在哪里?

6. 一起演唱歌曲,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教师可以请幼儿一起描述其他小动物的特征,并通过猜谜的游戏,引导幼儿进行歌词创编,替换原有

歌词。

附:

第二节 韵 律 活 动

韵律活动是幼儿喜欢的音乐活动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幼儿听到自己喜欢的音

乐,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这是幼儿对音乐的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反应,他在用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

特有的感觉与理解。韵律活动在调节幼儿的情绪、发展动作协调性、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幼儿

表现美、感受美的方面起着极大的作用。

小青蛙躲猫猫

佚名 词曲

第41页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120

一、 学前儿童韵律活动的内容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的韵律活动是指随音乐而进行的各种有节奏的身体动作。一般包括律动、舞蹈

及其他节奏活动三个方面。

(一)  律动

律动是在音乐伴奏下的韵律活动,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等有规律地、反复地做一个动作或一组

动作。

幼儿园律动的内容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模仿动作,另一种是把音乐游戏或舞蹈中比较困难的动作抽

出来单独练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动物的动作:兔跳、猫走、鸟飞、鸭走、熊走等。

(2) 人的劳动和其他动作:走路、跑步、划船、摘果子、开汽车、开火车等。

(3) 自然界的现象:风吹、柳树摇摆、植物生长、下雨、水波等。

(4) 日常生活及游戏、舞蹈中的动作:洗脸、刷牙、梳辫子、穿衣服、洗衣服、拍球、托球、手腕花、踢踏

步等。

(二)  舞蹈

舞蹈是动作的艺术,是通过音乐和动作塑造具体形象,表现一定主题,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感情的一种

视觉表演艺术。

幼儿园舞蹈的内容主要由一些基本舞步如踮步、小跑步、踏点步、踏跳步、后踢步、进退步、跑跳步、华

尔兹步、秧歌步、滑步等,加上简单的上肢舞蹈动作,如两臂的摆动、手腕的转动等以及简单的队形变化所

构成。幼儿园常见的舞蹈形式有以下五种。

(1)集体舞:大家一起跳,基本上做同样的动作,跳完一遍以后可以更换舞伴。这是人人都可以参与

的一种舞蹈形式。

(2) 邀请舞:集体舞的一种变形,通常先有一部分人为邀请者,与被邀请者跳完一遍,然后双方互换角

色继续跳舞。这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

(3) 小歌舞或童话歌舞:这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舞蹈形式,有一定的情节,分几个角色,可以将说、

唱、跳几种音乐活动综合在一起,用歌舞的形式表演。这也是一种古老而极具生命力的幼儿音乐活动

形式。

(4) 幼儿自己创编的舞蹈:幼儿在已经掌握基本舞步、舞蹈动作的前提下,根据对音乐情绪、性质的感

受,随音乐自己创造性地想出各种舞蹈动作,以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5) 表演舞:又称情绪舞,人数有限,一般几人至十几人,可以有简单的队形变化。这类舞蹈可以在平

日所学的歌表演或简单舞蹈的基础上加工而成,并在节日或家长会等活动中表演。

(三)  其他节奏活动

其他的节奏活动一般有语言节奏活动、人体节奏活动、节奏读谱活动等。主要是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

活动,训练幼儿的节奏感。

1. 语言节奏活动

音乐节奏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人类的语言,语言本身含有丰富、生动、微妙的节奏。从小让幼儿从语言

节奏入手掌握节奏,不仅容易掌握,而且富有生命力。最简单、最富于节奏性、最易于为幼儿所喜爱和掌

握的语言节奏莫过于人名的节奏了。从熟悉小朋友的名字中,可以派生出由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组成的,

第42页

121

下篇 第三章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最短小的 2

4 拍的节奏单元。由此逐渐发展为 3

4 、4

4 拍,从节奏上增加二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附点八分音

符、切分音,并进行多声部的节奏练习。有些节奏对幼儿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借助于“名字称呼”这

一特殊方式来训练,不仅能使儿童提高节奏训练的兴趣,还会大大降低难度。

人名节奏练习可以成为幼儿语言节奏练习的起点,而一些节奏鲜明、朗朗上口的儿歌也是语言节奏练

习的上好材料。如儿歌《七个阿姨来摘果》:“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七个阿姨来摘果,七个花

篮手中提,七个果子摆七样,苹果、桃子、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

这首儿歌可以用多种方式来练习节奏:

(1) 手拍固定拍,口诵儿歌。

(2) 手拍语言节奏,口诵儿歌。

(3) 将上述(1)(2)结合,进行两声部练习。

(4) 以“轮唱”的形式分组朗诵儿歌,可以同时结束,也可以不同时结束。

(5) 手拍固定拍或节奏,口诵儿歌,最后一句分成两组轮流说出果子的名称,最后一种“梨”两组同时

说,要求协调、整齐。

(6) 口诵儿歌,幼儿手执不同的打击乐器,分别按节拍、节奏或新设计的节奏型敲击伴奏。

设计意图

语言是人人都具备的能力,将语言引入音乐教学是奥尔夫对学校音乐教学的一项伟大贡献。语

言在音乐教学中作为节奏教学的基石,可以充分与动作、音乐相结合,甚至可以用语言来创作“音乐作

品”,因此语言在音乐教学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极为丰富的发展可能性。

设计思路

本歌谣选自民间顺口溜,结合手指动作感受歌谣的基本节拍与节奏,根据幼儿接受程度进行不同

动作节奏与语言节奏的变化练习,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活动热情。通过与别人合作以及

不同时值和位置的空拍训练,培养和锻炼幼儿对自己的控制和把握能力,是训练和培养节奏感觉的高

效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1. 接受奥尔夫语言活动,认识到语言是训练节奏的重要手段。

2. 被此语言活动本身的趣味吸引。

3. 激起同学们改编和创作的愿望。

能力目标:

1. 认知歌谣中的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与二分音符,并能正确读出。

2. 能够完成不同动作节奏与语言节奏的结合。

3. 能够完成歌谣中不同位置、不同时值的空拍训练。

4. 能够理解语言的逻辑结构并进行同结构的歌谣创编。

课例 奥尔夫语言活动:土豆 扫码看视频

第43页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122

教学过程

1. 按照节奏读歌谣(注意:保持稳定的速度,不要快)。

2. 右手手心、左手手背朝上。握拳为土豆,左右手大指为土豆皮,左右手小指为土豆丝,边读边做。

3. 左手手心、右手手背朝上。握拳为土豆,左右手大指为土豆皮,左右手小指为土豆丝,边读边做。

4. 双手手背朝上,右手小指及左手大指为土豆皮,右手大指及左手小指为土豆丝,边读边做。

5. 双手手心朝上,左手小指及右手大指为土豆皮,左手大指及右手小指为土豆丝,边读边做。

6. 双手组合动作还可以不断变化。

7. 逐渐加入空拍,分别空:皮、丝、土豆(皮、丝)、土、豆。在空“土”的时候注意这个是最难的环节,

如果学生节奏感不是太好的话,可以先用空字代替土字,第二遍再用空拍来完成。

8.把皮字换为片,两人一组,读片的时候,手指张开,手心对拍。读丝的时候,手指并拢,手背对拍。

从单人游戏变作双人及多人游戏。

9. 此后加入闭眼的环节,由节奏训练加入感知觉训练。

10. 学生自己创作歌谣及动作。

土    豆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重点

语言与动作的结合、对空拍的训练。

教学难点

后半拍的节奏训练。

第44页

123

下篇 第三章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教学总结

1. 幼儿学习的渐进性原则:每次加入新的环节,此时活动的重点也在每一次发生改变。

2. 节奏训练中的后半拍,为节奏训练的高级阶段。

3.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进程。

4. 从单人活动变为双人乃至多人活动,要观察是否节奏准确。

5. 在节奏训练加入感知觉训练之前要测好距离,并观察是否闭上眼睛。

2. 人体节奏活动

我们的人体就好像是一个天然的打击乐器,可以发出很多种美妙的声音,如拍手、拍腿、踏脚、捻指、弹

舌、口诵等,我们可以边唱边做人体节奏动作。

另外,可以通过节奏模仿和节奏应答的方式来进行专门的人体节奏动作训练。所谓节奏模仿即幼儿

模仿老师的人体节奏动作,或幼儿之间相互模仿。这些动作可以从拍手开始,逐渐加进拍腿、踏脚、拍肩、抱

胸、叉腰、点头、捻指、弹舌、摇摆、脚跟点地、脚尖点地、拍手心或拍手背、变换方向或姿势拍手等。节奏应答

是指老师拍出一个节奏,幼儿以拍数相同的另一种节奏来“回答”,还可以用不同的动作来回答。例如,老

师拍手,幼儿可以用拍腿、踏脚或拍肩等人体动作来回答。这些人体节奏动作同样可以结合起来进行多声

部的节奏训练。

土    豆

土    豆

土    豆

土    豆

土    豆

第45页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124

设计意图

声势是用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可以用拍手、跺脚等身体动作,有节

奏地表达相应的情感和情绪。声势训练对于训练和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听辨反应能力及创造力都是一

种很好的教学手段,还可以调动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设计思路

本活动将语言与声势、节奏、乐器结合在一起,“跺脚”的音色接近于低音声部,“拍腿、拍手”的音

色接近于中音声部,“捻指”的音色接近于高音声部,从最简单的音色组合开始,结合民间歌谣,在教师

的带领下感受基本节奏,随后在歌谣中加入空拍训练,不仅可以克服节奏的呆板,丰富节奏感,还可以

训练幼儿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

在完成节奏的变化练习后,可以加入乐器丰富音色,让幼儿体会多声部合作的快乐。这种通过语

言、声势、节奏、乐器、卡农等方式,形成的多声音乐的训练方法,对于培养幼儿的乐感和创造能力有很

高的教育价值。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1. 接受奥尔夫声势活动,认识到声势是训练节奏的重要手段。

2. 被此声势活动本身的趣味吸引。

3. 激起同学们改编和创作的愿望。

能力目标:

1. 认知歌谣中的八分音符、四分音符并能正确读出。

2. 能够完成不同动作节奏与语言节奏的结合。

3. 能够完成歌谣中不同位置、不同时值的空拍训练。

4. 能够理解语言的逻辑结构,并进行同结构的歌谣创编。

5. 卡农训练。

6. 奥尔夫乐器入门。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重点

语言与声势、乐器的结合及空拍的训练。

教学难点

转换及迁移中的节奏训练。

课例 声势活动:房子 箱子 盒子 匣子 扫码看视频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的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