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_大布苏保护区鸟类

发布时间:2022-8-28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2_大布苏保护区鸟类

大布苏保护区简介吉林大布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西南部40 km处,地跨所字镇、大布苏镇2个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23º36′~123º42′,北纬44º45′~44º50′,总面积110 km2。保护区属于地质遗迹类自然保护区,中部为大布苏湖,是松嫩平原众多湖泊中稍大的一个,它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内陆咸水湖泊。其主要保护对象为珍稀自然遗产、我国唯一的狼牙坝泥林潜蚀地质地貌景观,古生物化石、湿地生态系统及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大布苏湖总面积为81.18平方公里,PH值最高可到达12, 是我国极为罕见的复盐型的天然碱矿。属于封闭内陆湖,主要靠雨水、地下水和周边泉水来补充水源的。湖面是松辽平原的最低点,海拔为119.2米,平均水深在1米左右,由盐沼、芦苇沼泽、泥炭沼泽、黄颖莎草-苔草沼泽等组成,可谓是湿地类型多样。在2022年2月2日第26个“世界湿地日”前,被吉林省认定为第一批省级重要湿地。在动物资源的本底调查中,共记录到鸟类157种,占吉林省鸟类种类总数的41.0%。其中样点、样线调查共记录到82种,保护区监测、调查访问、拍照补遗44种,资料查询补遗52种,分别隶属于17... [收起]
[展开]
2_大布苏保护区鸟类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大布苏保护区

鸟类名录

汇报人:刘长宏 2022年8月

第2页

大布苏保护区简介

吉林大布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西南部40 km处,地跨所字镇、大布苏镇2个镇。地理

坐标为东经123º36′~123º42′,北纬44º45′~44º50′,总面积110 km2。保护区属于地质遗迹类自然保护区,中部为大

布苏湖,是松嫩平原众多湖泊中稍大的一个,它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内陆咸水湖泊。其主要保护对象为珍稀自然

遗产、我国唯一的狼牙坝泥林潜蚀地质地貌景观,古生物化石、湿地生态系统及国家重点保护鸟类。

大布苏湖总面积为81.18平方公里,PH值最高可到达12, 是我国极为罕见的复盐型的天然碱矿。属于封闭内陆湖,

主要靠雨水、地下水和周边泉水来补充水源的。湖面是松辽平原的最低点,海拔为119.2米,平均水深在1米左右,由

盐沼、芦苇沼泽、泥炭沼泽、黄颖莎草-苔草沼泽等组成,可谓是湿地类型多样。在2022年2月2日第26个“世界湿地日”

前,被吉林省认定为第一批省级重要湿地。

在动物资源的本底调查中,共记录到鸟类157种,占吉林省鸟类种类总数的41.0%。其中样点、样线调查共记录

到82种,保护区监测、调查访问、拍照补遗44种,资料查询补遗52种,分别隶属于17目45科。其中冬候鸟8种(占比

5.1%),留鸟20种(占比12.7%),旅鸟40种(占比25.5%),夏候鸟89种(占比56.7%)。

第3页

目录

1 鹌鹑 2 环颈雉 3 鸿雁 4 豆雁 5 白额雁 6 灰雁 7 小天鹅 8 大天鹅 9 翘鼻麻鸭

10 赤麻鸭

11 鸳鸯

12 赤膀鸭

13 罗纹鸭

27

28

29 山斑鸠

30 灰斑鸠

31 大杜鹃

32 普通秧鸡

33 黑水鸡

34 白骨顶

35 白鹤

36 丹顶鹤

37 灰鹤

38 白头鹤

39 蛎鹬

14 赤颈鸭

15 绿头鸭

16 斑嘴鸭

17 针尾鸭

18 绿翅鸭

19 琵嘴鸭

20 白眉鸭

21 花脸鸭

22 红头潜鸭

23 凤头潜鸭

24 斑头秋沙鸭

25 普通秋沙鸭

26

第4页

目录

40 黑翅长脚鹬

41 反嘴鹬

42 凤头麦鸡

43 灰头麦鸡

44 长嘴剑鸻

45 金眶鸻

46 环颈鸻

47 彩鹬

48 丘鹬

49 孤沙锥

50 针尾沙锥

51 扇尾沙锥

52 黑尾塍鹬

53 大杓鹬

54 中杓鹬

55 鹤鹬

56 红脚鹬

57 泽鹬

58 白腰草鹬

59 矶鹬

60 红颈滨鹬

61 红嘴鸥

62 西伯利亚银鸥

63 须浮鸥

64 白翅浮鸥

65 东方白鹳

66 普通鸬鹚

67 白琵鹭

68 黑脸琵鹭

69 大麻鳽

70 黄苇鳽

71 夜鹭

72 池鹭

73 苍鹭

74 草鹭

75 雀鹰

76 苍鹰

77 白腹鹞

78 白尾鹞

79 鹊鹞

80 黑鸢

81 毛脚鵟

第5页

目录

82 普通鵟

83 纵纹腹小鸮

84 长耳鸮

85 短耳鸮

86 戴胜

87 三宝鸟

88 大斑啄木鸟

89 灰头绿啄木鸟

90 红隼

91 红脚隼

92 燕隼

93 黑枕黄鹂

94 牛头伯劳

95 红尾伯劳

96 灰伯劳

97 楔尾伯劳

98 喜鹊

99 达乌里寒鸦

100 小嘴乌鸦

101 大嘴乌鸦

102 煤山雀

103 沼泽山雀

104 大山雀

105 中华攀雀

106 短趾百灵

107 云雀

108 文须雀

109 东方大苇莺

110 黑眉苇莺

111 矛斑蝗莺

112 家燕

113 金腰燕

114 白头鹎

115 褐柳莺

116 巨嘴柳莺

117 黄腰柳莺

118 黄眉柳莺

119 极北柳莺

120 双斑绿柳莺

121 鹪鹩

122 灰椋鸟

123 灰背鸫

第6页

目录

138 水鹨

139 燕雀

140 锡嘴雀

141 普通朱雀

142 白腰朱顶雀

143 黄雀

144 铁爪鹀

145 白头鹀

146 三道眉草鹀

147 栗斑腹鹀

148 栗耳鹀

149 小鹀

150 黄眉鹀

151 田鹀

152 黄喉鹀

153 黄胸鹀

154 灰头鹀

155 苇鹀

156 红颈苇鹀

157 芦鹀

124 红胁蓝尾鸲

125 北红尾鸲

126 黑喉石鵖

127 北灰鹟

128 白眉姬鹟

129 红喉姬鹟

130 太平鸟

131 麻雀

132 黄鹡鸰

133 灰鹡鸰

134 白鹡鸰

135 树鹨

136 北鹨

137 红喉鹨

第7页

雉科

1

鹌鹑

鹌鹑(学名:Coturnix japonica):雉科,鹌鹑属鹑类,

体长14

-20厘米,是一种体型小而滚圆的灰褐色鹌鹑。上

体具褐色与黑色横斑及皮黄色矛状长条纹。下体皮黄色,

胸及两胁具黑色条纹。头具条纹及近白色的长眉纹。虹膜

红褐色,嘴角蓝色,跗跖淡黄色。无亚种,但以此为来源

的养殖家鹑品种繁多

栖息于低山丘陵、干草地和林木较丰富的石区。喜欢几只

成群活动。主要以嫩枝、种子为食,也食昆虫。在草丛、

田边或灌木营巢,每窝产卵

7

-14枚,约17天出雏。地方性

常见鸟。分布于亚洲东部、南亚东北部、东南亚,在中国

繁殖于北方地区,在南方、东南、西南地区越冬

第8页

雉科 2

雉鸡

雉鸡(学名:Phasianus colchicus):是鸟纲雉科的一种走禽,共有30个亚种。

体形较家鸡略小,但尾巴却长得多。雄鸟和雌鸟羽色不同,雄鸟羽色华丽,多

具金属反光,头顶两侧各具有一束能耸立起而羽端呈方形的耳羽簇,下背和腰

的羽毛边缘披散如发状;翅稍短圆;尾羽18枚,尾长而逐渐变尖,中央尾羽比

外侧尾羽长得多,雄鸟尾羽羽缘分离如发状;雄鸟跗跖上有短而锐利的距,为

格斗攻击的武器,近年来还发现距的长度与其所拥有的配偶数量明显相关,是

雌鸟选择配偶的一个重要标准。

分布在中国东部的几个亚种,颈部都有白色颈圈,与金属绿色的颈部,形成

显著的对比;尾羽长而有横斑。雌鸟的羽色暗淡,大都为褐和棕黄色,而杂以

黑斑;尾羽也较短。

栖息于低山丘陵、农田、地边、沼泽草地,以及林缘灌丛和公路两边的灌丛

与草地中,杂食性。所吃食物随地区和季节而不同。分布于欧洲东南部、小亚

细亚、中亚、中国、蒙古、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以及越南北部和缅甸

东北部。

第9页

鸭科 3

鸿雁

鸿雁(学名:Anser cygnoides):是鸟纲、鸭科、雁属的大型水禽。体长

90厘米左右,体重2.8-5千克。嘴黑色,体色浅灰褐色,头顶到后颈暗棕褐

色,前颈近白色。远处看起来头顶和后颈黑色,前颈近白色,黑白两色分明,

反差强烈。

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和平原草地上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泽及其附近地区。

以各种草本植物的叶、芽、包括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芦苇、藻类等植物性

食物为食,也吃少量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性喜结群,常成群活

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

分布于中国、西伯利亚南部、中亚,从鄂毕河、托博尔河往东,一直到鄂霍

次克海岸、堪察加半岛和库页岛;越冬在朝鲜半岛和日本。

第10页

鸭科 4

豆雁

豆雁(学名:Anser fabalis)是大型雁类,体长69-80厘米,体重约3

千克。外形大小和形状似家鹅。上体灰褐色或棕褐色,下体污白色,

嘴黑褐色、具橘黄色带斑。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沼泽、水库、

江河、湖泊及沿海海岸和附近农田地区。飞行时双翼拍打用力,振翅

频率高。脖子较长。腿位于身体的中心支点,行走自如。有扁平的喙,

边缘锯齿状,有助于过滤食物。有迁徙的习性,迁飞距离也较远。喜

群居,飞行时成有序的队列,有一字形、人字形等。以植物性食物为

食。繁殖季节主要吃苔藓、地衣、植物嫩芽、嫩叶、包括芦苇和一些

小灌木,也吃植物果实与种子和少量动物性食物。为一夫一妻制,雌

雄共同参与雏鸟的的养育。分布于中国、西伯利亚、冰岛和格陵兰岛

东部。越冬在西欧、伊朗、朝鲜、日本。

第11页

鸭科 5

白额雁

白额雁(学名:Anser albifrons)是雁属中体形大,个体重的鸟类。体

长64-80厘米,体重2-3.5千克,和豆雁大小差不多。上体大多灰褐色,

从上嘴基部至额有一宽阔白斑,下体白色,杂有黑色块斑。飞行时双翼

拍打用力,振翅频率高。脖子较长。腿位于身体的中心支点,行走自如。

有扁平的喙,边缘锯齿状,有助于过滤食物。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

觅食多在白天,有迁徙的习性,迁飞距离也较远。喜群居,飞行时成有

序的队列,有一字形、人字形等。为一夫一妻制,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

的养育。繁殖于西伯利亚北极海岸到白令海峡、北美洲极北部、欧洲西

部及格陵兰岛西部。越冬在中国、北美洲、墨西哥、里海、黑海、地中

海、中亚、印度、缅甸、日本、朝鲜。

第12页

鸭科 6

灰雁

灰雁(学名:Anser anser):体长70-90厘米,翼展147-182厘米,体重

2.5-4千克,寿命17年。体大而肥胖。嘴、脚肉色,上体灰褐色,下体污白

色,飞行时双翼拍打用力,振翅频率高。脖子较长。腿位于身体的中心支点,

行走自如。有扁平的喙,边缘锯齿状,有助于过滤食物。

有迁徙的习性,迁飞距离也较远。喜群居,飞行时成有序的队列,有一字形、

人字形等。主要栖息在不同生境的淡水水域中,常见出入于富有芦苇和水草

的湖泊、水库、河口、水淹平原、湿草原、沼泽和草地。食物为各种水生和

陆生植物的叶、根、茎、嫩芽、果实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有时也吃螺、虾、

昆虫等动物食物。为一夫一妻制,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的养育。

分布于欧洲北部、西伯利亚、中亚、远东和中国。

第13页

鸭科 7

小天鹅

小天鹅(学名:Cygnus columbianus)为鸭科天鹅属的大型水禽,体长

110~130厘米,体重4~7千克,雌鸟略小。它与大天鹅在体形上非常相似,

同样是长长的脖颈,纯白的羽毛,黑色的脚和蹼,身体也只是稍稍小一些,

颈部和嘴比大天鹅略短,但很难分辩。最容易区分它们的方法是比较嘴基

部的黄颜色的大小,大天鹅嘴基的黄色延伸到鼻孔以下,而小天鹅黄色仅

限于嘴基的两侧,沿嘴缘不延伸到鼻孔以下。它的头顶至枕部常略沾有棕

黄色,虹膜为棕色,嘴端为黑色。它的鸣声清脆,有似“叩,叩”的哨声,

而不像大天鹅的象喇叭一样的叫声。

第14页

鸭科 8

大天鹅

大天鹅(学名:Cygnus cygnus):是鸟纲、鸭科、天鹅属的一种候鸟,没有亚种分

化。体型高大,体长120-160厘米,翼展218-243厘米,体重8-12千克,寿命20-25年。

嘴黑,嘴基有大片黄色,黄色延至上喙侧缘成尖。游水时颈较疣鼻天鹅为直。雄雌同

形同色,通体洁白,颈部极长;体态优雅。该物种显著的鉴别特征在喙部,大天鹅的

喙部由黑黄两色组成,黄色区域位于喙的基部,与小天鹅相比大天鹅喙部的黄色区域

更大,超过了鼻孔的位置。

栖息于开阔的、水生植物繁茂的浅水水域。性喜集群,除繁殖期外常成群生活,特别

是冬季,常呈家族群活动,有时也多至数十至数百只的大群栖息在一起。分布于亚洲,

冬季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附近湖泊;春季迁经中国华北、新疆、内蒙古而到黑龙江,

达蒙古人民共和国及西伯利亚等地繁殖。

第15页

鸭科 9

翘鼻麻鸭

翘鼻麻鸭(学名:Tadorna tadorna)是大型鸭科动物,体长52-63厘米,体

重0.6-1.7千克,体形比赤麻鸭略小。体羽大都白色,头和上颈黑色,具绿色

光泽;嘴向上翘,红色;繁殖期雄鸟上嘴基部有一红色瘤状物。自背至胸有

一条宽的栗色环带。肩羽和尾羽末端黑色,腹中央有一条宽的黑色纵带,其

余体羽白色。飞翔时翼上和翼下之白色覆羽,绿色翼镜,黑色的头、飞羽和

腹部纵带、棕栗色的胸环和鲜红色的嘴和脚形成鲜明对照。

主要在淡水湖泊、河流、盐池、盐田及海湾等处等湿地活动。冬天时随潮汐

涨落,在未封冻的河口可见。冬季常数十至上百只结群活动。翘鼻麻鸭食性

很杂。繁殖区从挪威海岸、瑞典、英国、法国、欧洲中部、地中海、黑海和

里海沿岸以及中亚,往东一直到东西伯利亚、蒙古。越冬在欧洲南部、非洲

北部、伊朗、印度、朝鲜、日本、中南半岛、中国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

区。

第16页

鸭科 10

赤麻鸭

赤麻鸭(学名:Tadorna ferruginea)体型较大,体长51-68厘米,体重约

1.5千克,比家鸭稍大。全身赤黄褐色,翅上有明显的白色翅斑和铜绿色翼

镜;嘴、脚、尾黑色;雄鸟有一黑色颈环。飞翔时黑色的飞羽、尾、嘴和脚、

黄褐色的体羽和白色的翼上和翼下覆羽形成鲜明的对照。栖息于开阔草原、

湖泊、农田等环境中,以各种谷物、昆虫、甲壳动物、蛙、虾、水生植物为

食。繁殖期4-5月,在草原和荒漠水域附近洞穴中营巢,每窝产卵6-15枚,

卵椭圆形,淡黄色,雌鸟负责孵卵。主要繁殖于欧洲东南部、地中海沿岸、

非洲西北部、亚洲中部和东部,越冬在日本、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印度、

缅甸、泰国和非洲尼罗河流域等地。

第17页

鸭科 11

鸳鸯

鸳鸯(学名:Aix galericulata):鸳指雄鸟,鸯指雌鸟,故鸳鸯属合成词。

属雁形目的中型鸭类,大小介于绿头鸭和绿翅鸭之间,体长38-45厘米,体

重0.5千克左右。雌雄异色,雄鸟嘴红色,脚橙黄色,羽色鲜艳而华丽,头

具艳丽的冠羽,眼后有宽阔的白色眉纹,翅上有一对栗黄色扇状直立羽,像

帆一样立于后背,非常奇特和醒目,野外极易辨认。雌鸟嘴黑色,脚橙黄色,

头和整个上体灰褐色,眼周白色,其后连一细的白色眉纹,亦极为醒目和独

特。

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流、湖泊、水塘、芦苇沼泽和稻田地中。杂食性。鸳

鸯为中国著名的观赏鸟类,之所以被看成爱情的象征,因为人们见到的鸳鸯

都是出双入对的。是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中的鸟类。人

们常用鸳鸯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

第18页

鸭科 12

赤膀鸭

赤膀鸭(学名:Anas strepera)中型鸭类,个体较家鸭稍小,体长44-55厘

米,体重0.7-1千克。雄鸟嘴黑色,脚橙黄色。上体暗褐色,背上部具白色

波状细纹,腹白色,胸暗褐色而具新月形白斑,翅具宽阔的棕栗色横带和黑

白二色翼镜,飞翔时尤为明显。雌鸟嘴橙黄色,嘴峰黑色。上体暗褐色而具

白色斑纹,翼镜白色。以水生植物为主。常在水边水草丛中觅食。觅食时常

将头沉入水中,有时也头朝下,尾朝上倒栽在水中取食。繁殖于冰岛、英国

东南部,往东横跨欧洲、亚洲一直到堪察加半岛,往南到荷兰、德国、俄罗

斯中部、里海、中亚、加拿大和美国;越冬在欧洲南部、中国南部、日本、

越南、印度、北非和北美南部和太平洋中的范宁岛。

第19页

鸭科 13

罗纹鸭

罗纹鸭(学名:Anas falcata)是中型鸭类,体型略较家鸭为小,体长40-52

厘米,体重0.4-1千克。雄鸭繁殖期头顶暗栗色,头侧、颈侧和颈冠铜绿色,

额基有一白斑;颏、喉白色,其上有一黑色横带位于颈基处。三级飞羽甚长,

向下垂,呈镰刀状;下体满杂以黑白相间波浪状细纹;尾下两侧各有一块三

角形乳黄色斑。明显有别于其他鸭类,野外容易鉴别。雌鸭略较雄鸭小,上

体黑褐色,满布淡棕红色‘U’形斑。下体棕白色,满布黑斑。主要以水藻、

水生植物嫩叶、种子、草子、草叶等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在西伯利亚东部、

远东、中国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越冬在中国、朝鲜、日本、中南半岛、缅甸、

印度北部。

第20页

鸭科 14

赤颈鸭

赤颈鸭(学名:Anas penelope)属中型鸭类,个体较家鸭小,和罗纹鸭大

小差不多,体长41-52厘米,体重0.6千克左右。雄鸟头和颈棕红色,额至头

顶有一乳黄色纵带。背和两胁灰白色,满杂以暗褐色波状细纹,翼镜翠绿色,

翅上覆羽纯白色。在水中时可见体侧形成的显著白斑,飞翔时和后面的绿色

翼镜形成鲜明对照,容易和其他鸭类相区别。雌鸟上体大都黑褐色,翼镜暗

灰褐色,上胸棕色,其余下体白色。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塘、河口、海湾、

沼泽等各类水域中。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常成群在水边浅水处水草丛中

或沼泽地上觅食眼子菜、藻类和其他水生植物的根、茎、叶和果实。分布于

欧亚大陆北部。越冬在欧洲南部、非洲东北部和西北部、埃及北部、中南半

岛。偶见于格陵兰、北美、安的列斯群岛和加里曼丹。

第21页

鸭科 15

绿头鸭

绿头鸭(学名:Anas platyrhynchos)属游禽,大型鸭类。体长47-62厘米,

体重大约1千克,外形大小和家鸭相似。雄鸟嘴黄绿色,脚橙黄色,头和颈

辉绿色,颈部有一明显的白色领环。上体黑褐色,腰和尾上覆羽黑色,两对

中央尾羽亦为黑色,且向上卷曲成钩状;外侧尾羽白色。胸栗色。翅、两肋

和腹灰白色,具紫蓝色翼镜,翼镜上下缘具宽的白边,飞行时极醒目。雌鸭

嘴黑褐色,嘴端暗棕黄色,脚橙黄色和具有的紫蓝色翼镜及翼镜前后缘宽阔

的白边等特征。

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

场等水域。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

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

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分布于

欧洲、亚洲和美洲北部温带水域。越冬在欧洲、亚洲南部、北非和中美洲一

带。

第22页

鸭科 16

斑嘴鸭

斑嘴鸭(学名:Anas zonorhyncha):是鸟纲、鸭科的鸭类动物。体型大

小和绿头鸭相似,体长50-64厘米,体重1千克左右。雌雄羽色相似。上嘴黑

色,先端黄色,脚橙黄色,脸至上颈侧、眼先、眉纹、颏和喉均为淡黄白色,

远处看起来呈白色,与深的体色呈明显反差。翼镜绿色,具金属光泽。虹膜

黑褐色,外围橙黄色;嘴蓝黑色,具橙黄色端斑;嘴甲尖端微具黑色,跗蹠

和趾橙黄色,爪黑色。

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

场等水域。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

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

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分布于

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俄罗斯联邦和不丹。

第23页

鸭科 17

针尾鸭

针尾鸭(学名:Anas acuta):是鸟纲、鸭科的中型游禽,属水鸭类。

体长43-72厘米,体重0.5-1千克。雄鸭背部满杂以淡褐色与白色相间

的波状横斑,头暗褐色,颈侧有白色纵带与下体白色相连,翼镜铜绿

色,正中一对尾羽特别延长。雌鸭体型较小,上体大都黑褐色,杂以

黄白色斑纹,无翼镜,尾较雄鸟短,但较其他鸭尖长。

飞行迅速。在各种内陆河流、湖泊、低洼湿地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

在开阔的沿海地带,如空旷的海湾、海港等地常能够见到数百只的集

群。主要以草子和其他水生植物,如浮萍、松藻、牵牛子、芦苇、菖

蒲等植物嫩芽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到农田觅食部分散落的谷

粒。广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北美西部。越冬在东南亚、印度、北非、

中美洲,少数终年留居南印度洋的岛屿上。

第24页

鸭科 18

绿翅鸭

绿翅鸭(学名:Anas crecca)是小型鸭类,体长37厘米,体

重约0.5千克。嘴脚均为黑色。雄鸟头至颈部深栗色,头顶两

侧从眼开始有一条宽阔的绿色带斑一直延伸至颈侧,尾下覆

羽黑色,两侧各有一黄色三角形斑,在水中游泳时,极为醒

目。飞翔时,雌雄鸭翅上具有金属光泽的翠绿色翼镜和翼镜

前后缘的白边,亦非常醒目。跗鳞盾片状;雄体气管有不对

称的膨大部;两者鸣声不同,通常羽衣及行为亦异;配偶关

系及家庭生活维持时间短;一年换羽2次;雄体常换“蚀羽”

及鲜艳的婚羽各1次;幼雏的绒羽有明显花纹;雌体有“逗引”

表演。广泛分布于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

第25页

鸭科 19

琵嘴鸭

琵嘴鸭(学名:Anas clypeata):属中型鸭类,个体比绿头鸭稍小,体长

43-51厘米,体重0.5千克左右。雄鸭头至上颈暗绿色而具光泽,背黑色,背

的两边以及外侧肩羽和胸白色,且连成一体,翼镜金属绿色,腹和两胁栗

色,脚橙红色,嘴黑色,大而扁平,先端扩大成铲状,形态极为特别。雌

鸭略较雄鸭为小,外貌特征亦不及雄鸭明显,也有大而呈铲状的嘴。

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

盐场等水域。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

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

广泛分布于整个北半球。繁殖在英国、欧洲大陆、中亚、西伯利亚、蒙古、

中国东北和西北,一直到堪察加半岛,越过白令海到美国阿拉斯加,往南

到加利福尼亚,往东到大西洋沿岸。

第26页

鸭科 20

白眉鸭

白眉鸭(学名:Anas querquedula)属小型鸭类,大小和绿翅鸭差不多,体

长34-41厘米,体重不到0.5千克。雄鸭嘴黑色,头和颈淡栗色,具白色细纹;

眉纹白色,宽而长,一直延伸到头后,极为醒目。上体棕褐色,两肩与翅为

蓝灰色,肩羽延长成尖形,且呈黑白二色。翼镜绿色,前后均衬以宽阔的白

边;胸棕黄色而杂以暗褐色波状斑。两胁棕白色而缀有灰白色波浪形细斑,

这同前后的暗色形成鲜明对照。雌鸭上体黑褐色,下体白而带棕色;眉纹白

色,但不及雄鸭显著。以水生植物的叶、茎、种子为食。分布于英国、南部、

芬兰、法国、意大利、黑海、土耳其、西伯利亚、中国、蒙古、堪察加半岛。

越冬在欧洲南部、西非、埃及、肯尼亚、伊拉克、伊朗、印度、中南半岛、

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第27页

鸭科 21

花脸鸭

花脸鸭(学名:Sibirionetta formosa)属小型鸭类,个体较绿翅鸭稍

大,而较针尾鸭稍小。体长37-44厘米,体重0.5千克左右。雄鸭繁殖

羽极为艳丽,特别是脸部由黄、绿、黑、白等多种色彩组成的花斑状

极为醒目。胸侧和尾基两侧各有一条垂直白带,可以明显区别于其他

野鸭。非繁殖羽似雌鸟。花脸鸭是一种喜欢集群的鸭类,特别是冬季

常集成大群,也常和别的鸭混群。白天常成小群或与其他野鸭混群游

泳或漂浮于开阔的水面休息,夜晚则成群飞往附近田野、沟渠或湖边

浅水处寻食。主要以轮叶藻、柳叶藻、菱角、水草等各类水生植物的

芽、嫩叶、果实和种子为食。繁殖于整个东西伯利亚地区,西到俄罗

斯安加拉河,北到北极海岸,南到贝加尔湖,东到堪察加半岛。越冬

日本南部,偶尔到印度东北部地区。

第28页

鸭科 22

红头潜鸭

红头潜鸭(学名:Aythya ferina)体长42-49厘米,翼展72-82厘米,体重

700-1100克,寿命10年。雄鸭头顶呈红褐色,圆形,胸部和肩部黑色,其他

部分大都为淡棕色,翼镜大部呈白色。雌体大都呈淡棕色,翼灰色,腹部灰

白。幼年雄鸭下部羽色较深,与雌体颇相似。雄体覆羽与雌性同,但头和颈

部的红色比较浅些。眼鲜红色或红棕色;喙蓝黑色;脚青灰色或铅灰色;蹼

关节和爪黑色。很少鸣叫,为深水鸟类,善于收拢翅膀潜水。杂食性,主要

以水生植物和鱼虾贝壳类为食。有很好的潜水技能,在沿海或较大的湖泊越

冬。繁殖于英国、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南部、欧洲西伯利亚南部、蒙古和中国。

越冬在欧洲南部、非洲北部、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

缅甸、中南半岛、中国和日本等国家。

第29页

鸭科 23

凤头潜鸭

凤头潜鸭(学名:Aythya fuligula)体长40-47厘米,翼展67-73厘

米,体重550-900克,寿命15年。是中等体型矮扁结实的水鸭。头

带特长羽冠,雄鸟亮黑色,腹部及体侧白。雌鸟深褐,两胁褐而羽

冠短。飞行时二级飞羽呈白色带状。尾下羽偶为白色。雌鸟有浅色

脸颊斑。雏鸟似雌鸟但眼为褐色。头形较白眼潜鸭顶部平而眉突出。

为深水鸟类,善于收拢翅膀潜水。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鱼虾

贝壳类为食。繁殖期雄鸭协助雌鸭选择营巢地点,在地面刨出浅坑

或集一堆苇草筑巢。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养育。在沿海或较大的湖

泊越冬。

第30页

鸭科 24

斑头秋沙鸭

斑头秋沙鸭(学名:Mergellus albellus)是鸭科、斑头秋沙鸭属的水鸭。[1]

全长约420毫米。雄鸟体羽以黑白色为主。眼周、枕部、背黑色,腰和尾灰

色。两翅灰黑色。雌鸟上体黑褐色,下体白色。头顶栗色。栖息于湖泊、河

流和池塘等地带,善游泳和潜水。以鱼类、无脊椎动物和少量植物性食物为

食。繁殖期5-7月,巢营于绝壁上,也有的在洞穴中,每窝产卵6-10枚。栖

息在湖泊、江河、水塘、水库、河口、海湾和沿海褐泽地带。食物主要为小

鱼,也大量捕食软体动物、甲壳类、石蚕等水生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少量

植物性食物。分布于欧洲和俄罗斯北部,往东到西伯利亚东部,直到太平洋

沿岸,往南到伏尔加河下游,土耳其和黑龙江一带。

第31页

鸭科 25

普通秋沙鸭

普通秋沙鸭(学名:Mergus merganser)是秋沙鸭中个体最大的一种,体

长54-68厘米,体重最大可达2千克。雄鸟头和上颈黑褐色而具绿色金属光泽,

枕部有短的黑褐色冠羽,使头颈显得较为粗大。下颈、胸以及整个下体和体

侧白色,背黑色,翅上有大型白斑,腰和尾灰色。雌鸟头和上颈棕褐色,上

体灰色,下体白色,冠羽短,棕褐色,喉白色,具白色翼镜,特征亦甚明显,

容易鉴别。常成小群,迁徙期间和冬季,也常集成数十甚至上百只的大群,

繁殖于欧洲北部、西伯利亚、北美北部和中国西北和东北地区,越冬在繁殖

地以南,几乎遍及整个北半球。

第32页

鸊鷉科 26

小䴙䴘

小䴙(pì)䴘(tī)(Podiceps ruficollis;little gre-be) 是

䴙䴘目䴙䴘科小䴙䴘属的一种。因体形短圆,在水上浮沉宛

如葫芦,故又名水葫芦。主要分布于古北界和东洋界。平时

栖息于水草丛生的湖泊。食物以小鱼、虾、昆虫等为主。该

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荷兰。

第33页

鸊鷉科 27

凤头鸊鷉

凤头鸊鷉(学名:Podiceps cristatus):体长为50厘米以上,体重为0.5-1

千克。前额和头顶部黑褐色,枕部两侧的羽毛往后延伸,分别形成束羽冠。

脚的位置几乎处于身体末端,尾羽短而不显,趾侧有瓣蹼。瓣蹼十分发达,

除了适于游水之外,在陆地上几乎是寸步难移的。

成对或集成小群活动在既是开阔水面又长有芦苇水草的湖泊中,极善水性,

它们时常把头部朝下没进水里,接着完成一个前滚翻动作,然后在水下作一

段高速度潜泳,再在远处露头冒出水面。建造浮巢,建筑材料是水生植物的

叶子,能随同水位上涨而漂起,不但不会往巢里渗水,还可以因为湿草发酵

产生热量,有助于鸟蛋的孵化,使性喜贪玩的亲鸟在孵卵期间也能忙中偷闲,

到巢外去嬉耍片刻。吃昆虫、昆虫幼虫、虾、喇咕、甲壳类、软体动物等水

生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少量水生植物。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大

洋洲。

第34页

鸊鷉科 28

黑颈鸊鷉

黑颈鸊鷉(pìtī)(学名:Podiceps nigricollis)为鸊鷉目鸊鷉科下的一种中

型水鸟,分布于美洲地区和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个体较角鸊鷉稍小,体长

25-34厘米,体重不到0.5千克。嘴黑色,细而尖,微向上翘,眼红色。夏羽

头、颈和上体黑色,两胁红褐色,下体白色,眼后有呈扇形散开的金黄色饰

羽。冬羽头顶、后颈和上体黑褐色,颏、喉和两颊灰白色,前颈和颈侧淡褐

色,其余下体白色,胸侧和两胁杂有灰黑色,无眼后饰羽,野外易识别。

喜欢成群在淡水或咸水上繁殖,冬季结群于湖泊及沿海。主要通过潜水觅食,

食物主要为水生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少量水生植物。繁殖期5-8月,营浮

巢,每窝产卵4-6枚。和其他䴙䴘一样,游泳时,黑颈鸊鷉亲鸟有时会将雏

鸟放到背部。在中国数量稀少,已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

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在2021年2月5日发布的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显示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第35页

鸠鸽科 29

山斑鸠

山斑鸠(学名:Streptopelia orientalis)是鸠鸽科斑鸠属的鸟类,共有6

个亚种。体长约32厘米,嘴爪平直或稍弯曲,嘴基部柔软,被以蜡膜,

嘴端膨大而具角质;颈和脚均较短,胫全被羽。上体的深色扇贝斑纹体

羽羽缘棕色,腰灰,尾羽近黑,尾梢浅灰。下体多偏粉色,脚红色。起

飞时带有高频“噗噗”声。成对或单独活动,多在开阔农耕区、村庄及

房前屋后、寺院周围,或小沟渠附近,取食于地面。食物多为带颗谷类。

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东北亚、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北方鸟

南下越冬。

第36页

鸠鸽科 30

灰斑鸠

灰斑鸠(学名:Streptopelia decaocto):其全身灰褐色,翅膀上有

蓝灰色斑块,尾羽尖端为白色,颈后有黑色颈环,环外有白色羽毛围

绕。虹膜红色,眼睑也为红色,眼周裸露皮肤自包或浅灰色,嘴近黑

色,脚和趾暗粉红色。

栖息于平原、山麓和低山丘陵地带树林中,也常出现于农田、耕地、

果园、灌丛、城镇和村屯附近。群居物种,多呈小群或与其他斑鸠混

群活动。以各种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草子、农作物谷粒和昆虫。

繁殖期4-8月。主要分布于欧洲南部、亚洲的温带、亚热带地区及非

洲北部;中国除新疆北部、东北北部、台湾等地外几乎均有分布。

第37页

杜鹃科 31

大杜鹃

大杜鹃(学名:Cuculus canorus bakeri):是普通杜鹃的中国亚种。

体长约320毫米,翅长约210毫米。雄鸟上体纯暗灰色;两翅暗褐,翅

缘白而杂以褐斑;尾黑,先端缀白;中央尾羽沿着羽干的两侧有白色

细点;颏、喉、上胸及头和颈等的两侧均浅灰色,下体余部白色,杂

以黑褐色横斑。雌雄外形相似,但雌鸟上体灰色沾褐,胸呈棕色。又

名喀咕、布谷、子规、杜宇、郭公、获谷等。

栖息于开阔林地,特别在近水的地方。常晨间鸣叫,每分钟24~26次,

连续鸣叫半小时方稍停息。性懦怯,常隐伏在树叶间。平时仅听到鸣

声,很少见到。飞行急速,循直线前进,在停落前,常滑翔一段距离。

取食鳞翅目幼虫、甲虫、蜘蛛、螺类等。食量大,对消除害虫起相当

作用。

分布于中国西部和南部、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

第38页

秧鸡科 32

普通秧鸡

普通秧鸡(学名:Rallus indicus):是鹤形目、秧鸡科、秧鸡属的鸟类,中

型涉禽。全长29厘米,额羽毛较硬;嘴长直而侧扁稍弯曲;鼻孔呈缝状,位

于鼻沟内。翅短,向后不超过尾长,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第1枚初级飞羽的

长度介于第6枚和第8枚之间。尾羽短而圆。跗蹠长短于中趾或中趾连爪的长

度;趾细长。是暗深色秧鸡。上体多纵纹,头顶褐色,脸灰,眉纹浅灰而眼

线深灰。颏白,颈及胸灰色,两胁具黑白色横斑。亚成鸟翼上覆羽具不明晰

的白斑。

栖于水边植被茂密处、沼泽及红树林。习性羞怯,性畏人,常单独行动,见

人迅速逃匿。在迁飞和越冬时,行动轻快敏捷,能在茂密的草丛中快速奔跑。

也善游泳和潜水,但飞行的时候不多。杂食性,动物性食物有小鱼、甲壳类

动物、蚯蚓、蚂蟥、软体动物、虾、蜘蛛、陆生和水生昆虫及其幼虫,植物

性食物有嫩枝、根、种子、浆果和果实,秋冬季节吃的植物性食物比例较多。

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 蒙古、俄罗斯、尼泊尔及南亚各国。

第39页

鸟类 33

黑水鸡

黑水鸡(学名:Gallinula chloropus):是鹤形目、秧鸡科的鸟类,共有12

个亚种。中型涉禽,体长24-35厘米。嘴长度适中,鼻孔狭长;头具额甲,

后缘圆钝;嘴和额甲色彩鲜艳。翅圆形,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或第2枚和第

3枚初级飞羽等长,第1枚约与第5枚或第6枚等长。尾下覆羽白色。趾很长,

中趾不连爪约与跗蹠等长。趾具狭窄的直缘膜或蹼。通体黑褐色,嘴黄色,

嘴基与额甲红色,两胁具宽阔的白色纵纹,尾下覆羽两侧亦为白色,中间黑

色,黑白分明,甚为醒目。脚黄绿色,脚上部有一鲜红色环带,亦甚醒目。

游泳时身体露出水面较高,尾向上翘,露出尾后两团白斑很远即能看见。

栖息于灌木丛、蒲草和苇丛,善潜水,多成对活动,以水草、小鱼虾和水生

昆虫等为食。广布于除大洋洲以外的世界各地。

第40页

秧鸡科 34

白骨顶鸡

白骨顶鸡(学名:Fulica atra)属鹤形目秧鸡科的鸟类。嘴长度适中,高而

侧扁。头具额甲,白色,端部钝圆。翅短圆,第1枚初级飞羽较第2枚为短。

跗蹠短,短于中趾不连爪,趾均具宽而分离的瓣蹼。体羽全黑或暗灰黑色,

多数尾下覆羽有白色,两性相似。

栖息于有水生植物的大面积静水或近海的水域。善游泳,能潜水捕食小鱼和

水草,游泳时尾部下垂,头前后摆动,遇有敌害能较长时间潜水。杂食性,

但主要以植物为食,其中以水生植物的嫩芽、叶、根、茎为主,也吃昆虫、

蠕虫、软体动物等。

广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中国分布甚广,

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北至黑龙江、内蒙古,东至吉林长白山,西至新疆天山、

西藏喜马拉雅山,南至云南、广西、广东、福建、香港、台湾和海南岛。

第41页

白鹤(学名:Grus leucogeranus)(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是大型涉禽,略小于丹顶鹤,略大于白鹭,体长130-140厘米。站立时通体白

色,胸和前额鲜红色,嘴和脚暗红色;飞翔时,翅尖黑色,其余羽毛白色。虹

膜棕黄色,嘴、脚暗红色。2龄脚变红色,3龄嘴亦变为红色。

栖息于开阔平原沼泽草地、苔原沼泽和大的湖泊岩边及浅水沼泽地带。常单独、

成对和成家族群活动,迁徙季节和冬节则常常集成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

特别是在迁徙中途停息站和越冬地常集成大群。主要以苦草、眼子菜、苔草、

荸荠等植物的茎和块根为食,也吃水生植物的叶、嫩芽和少量蚌、螺、软体动

物、昆虫、甲壳动物等动物性食物。分布于中国、印度、伊朗、阿富汗和日本

等地。

白鹤

鹤科 35

第42页

丹顶鹤

丹顶鹤(学名:Grus japonensis)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是鹤科、鹤属的一种大型涉禽,体长120-160厘米。颈、脚较长,通体大多白

色,头顶鲜红色,喉和颈黑色,耳至头枕白色,脚黑色,站立时颈、尾部飞羽

和脚黑色,头顶红色,其余全为白色;飞翔时仅次级和三级飞羽以及颈、脚黑

色,其余全白色,特征极明显,极易识别。幼鸟头、颈棕褐色,体羽白色而缀

栗色。

常成对或成家族群和小群活动。迁徙季节和冬季,常由数个或数十个家族群结

成较大的群体。有时集群多达40-50只,甚至100多只。但活动时仍在一定区域

内分散成小群或家族群活动。夜间多栖息于四周环水的浅滩上或苇塘边,主要

以鱼、虾、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蝌蚪、沙蚕、蛤蜊、钉螺以及水生植物的茎、

叶、块根、球茎和果实为食。分布于中国东北,蒙古东部,俄罗斯乌苏里江东

岸,朝鲜,韩国和日本北海道。

鹤科 36

第43页

鹤科 37

灰鹤

灰鹤(学名:Grus grus)是大型涉禽,体长95-125厘米,翼展180-200厘米。

野外鉴别特征明显,颈、脚均甚长,全身羽毛大都灰色,头顶裸出皮肤鲜红色,

并具稀疏的黑色发状短羽;眼后至颈侧有一灰白色纵带,脚黑色。[1]栖息于开

阔平原、草地、沼泽、河滩、旷野、湖泊以及农田地带;其中尤为喜欢以富有

水边植物的开阔湖泊和沼泽地带。[2]灰鹤的主要食物包括昆虫、收获后遗落的

农作物、坚果、小型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3]春季于3月中下旬开始

往繁殖地迁徙,秋季于9月末10月初迁往越冬地。迁徙时常为数个家族群组成的

小群迁飞,有时也成40-50只的大群,繁殖期4-7月。每窝通常产卵2枚,雌雄轮

流孵卵,孵化期28-30天。[2]灰鹤的繁殖范围横贯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从北欧

和西欧,到蒙古北部、中国北部和西伯利亚东部均有分布;冬季的分布范围包

括法国和伊比利亚半岛的部分地区、第勒尼安海和地中海沿岸地区、北非和东

非、中东、印度以及中国的南部和东部。

第44页

白头鹤(学名:Grus monacha)是大型涉禽。颈长,喙长,腿长,胫下部

裸露,蹼不发达,后趾细小,着生位较高;翼圆短;尾短,无真正的嗉囊;

鸣管由气管与部分支气管构成;能在胸骨和胸肌间构成复杂的卷曲,有利于

发声共鸣。性情温雅,机警胆小。它除了额和两眼前方有较密集的黑色刚毛,

从头到颈是雪白的柔毛外,其余部分体羽都是石板灰色。早成鸟。栖息于河

流、湖泊的岸边泥滩、沼泽和芦苇沼泽及湿草地中,主要以甲壳类、小鱼、

软体动物、多足类以及直翅目、鳞翅目、蜻蜓目等昆虫和幼虫为食,也吃苔

草、苗蓼、眼子菜等植物嫩叶、块根,小麦、稻谷等植物性食物和农作物。

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生长有稀疏落叶松和灌木的沼泽地上,巢主要由枯草

和苔藓所构成。每窝产卵2枚,卵的颜色为绿红色,其上被有大的暗色斑点。

分布于欧亚大陆。

白头鹤

鹤科 38

第45页

蛎鹬科 39

蛎鹬

蛎鹬(拉丁名:Haematopus ostralegus)是中型涉禽,体羽

以纯黑色或黑、白两色为主,体型浑圆,脚短粗。嘴形特别,

较长而强,适于开启坚硬的贝壳(牡蛎等)。嘴通常是红色

或桔红色。鼻孔线状,鼻沟长度达上嘴一半。脚粉红色,足

仅具前三趾,后趾退化。平时栖息在海岸、沼泽、河口三角

洲。大多数单个活动,有时结成小群在海滩上觅食软体动物、

甲壳类或蠕虫。跑得快,飞翔力强。常站立在海滨低岩的顶

部等待退潮,潮退后,在淤泥或沙中搜索食物。在海滨砂砾

中筑陷穴状巢,每窝产卵2-4枚,卵橄榄黄带灰色,有褐黑色

斑点。广泛分布于温带和热带地区的沿海。

第46页

反嘴鹬科 40

黑翅长脚鹬

黑翅长脚鹬(学名:Himantopus himantopus),是反嘴鹬科长脚鹬属的一

种鸟类,共有4个亚种。是一种修长的黑白色涉禽。体长约37厘米。特征为

细长的嘴黑色,两翼黑,长长的腿红色,体羽白。颈背具黑色斑块。幼鸟褐

色较浓,头顶及颈背沾灰。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中的湖泊、浅水塘和沼泽地

带。非繁殖期也出现于河流浅滩、水稻田、鱼塘和海岸附近之淡水或盐水水

塘和沼泽地带。常单独、成对或成小群在浅水中或沼泽地上活动,主要以软

体动物、虾、甲壳类、环节动物、昆虫、昆虫幼虫,以及小鱼和蝌蚪等动物

性食物为食。繁殖期为5-7月,每窝产卵4枚。繁殖于欧洲东南部、塔吉克斯

坦和中亚国家,越冬于非洲和东南亚,偶尔到日本。

第47页

反嘴鹬科 41

反嘴鹬

反嘴鹬(学名:Recurvirostra avosetta)是反嘴鹬科反嘴鹬属鸟类。中型涉

禽,体长40-45厘米。嘴黑色,细长而向上翘。脚亦较长,青灰色。头顶从

前额至后颈黑色,翼尖和翼上及肩部两条带斑黑色,其余体羽白色。飞翔时

黑色头顶、黑色翅尖,以及背间部和翅上的黑带与白色的体羽和远远伸出于

尾后的暗色脚形成鲜明对比,甚为醒目,野外不难识别。

反嘴鹬栖息于平原和半荒漠地区的湖泊、水塘和沼泽地带,有时也栖息于海

边水塘和盐碱沼泽地。迁徙期间亦常出现于水稻田和鱼塘。冬季多栖息于海

岸及河口地带。主要以小型甲壳类、水生昆虫、昆虫幼虫、蠕虫和软体动物

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分布于欧洲、中东、中亚、塔吉克斯坦、阿富汗、

西西伯利亚南部和外贝加尔湖地区,越冬于里海南部、非洲、印度和缅甸等

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在中国分布于新疆、青海、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吉

林等省,越冬于西藏南部、广东、福建和香港等南部沿海省区,迁徙期间经

过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湖南和四川等省,偶尔也见于中国台湾

省。

第48页

鸻科 42

凤头麦鸡

凤头麦鸡(学名:Vanellus vanellus):中型涉禽,体长29-34厘米。头顶具

细长而稍向前弯的黑色冠羽,像突出于头顶的角,甚为醒目。鼻孔线形,位

于鼻沟里。鼻沟的长度超过嘴长的一半。翅形圆。跗蹠修长,胫下部亦裸出。

中趾最长,趾间具蹼或不具蹼,后趾形小或退化。翅形尖长,第1枚初级飞

羽退化,形狭窄,甚短小;第2枚初级飞羽较第3枚长或者等长。三级飞羽特

长。尾形短圆,尾羽12枚。

栖息地通常在湿地、水塘、水渠,沼泽等,有时也远离水域,如农田、旱草

地和高原地区。食蝗虫、蛙类、小型无脊椎动物、植物种子等。

第49页

鸻科 43

灰头麦鸡

灰头麦鸡(学名:Vanellus cinereus)是鸻科、麦鸡属下的中型水鸟。头、

颈、胸灰色,下胸具黑色横带,其余下体白色,背茶褐色,尾上覆羽和尾白

色,尾具黑色端斑。嘴黄色,先端黑色,脚较细长,亦为黄色。飞翔时除翼

尖和尾端黑色外,翅下和从胸至尾全为白色,翅上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白

分明。[4]

灰头麦鸡活动于近水的开阔地带,飞行速度较慢,以蚯蚓、昆虫、螺类等为

食。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中南半岛,太平洋诸岛屿。中国繁殖于东

北地区以及江苏、福建一带,越冬于广东和云南等地。

第50页

鸻科 44

长嘴剑鸻

长嘴剑鸻(学名:Charadrius placidus)属中小型涉禽。基、颏、喉、前颈

白色;眉纹白色,耳羽黑褐色。头顶前部具黑色带斑;上体灰褐色。后颈的

白色领环延至胸前;其下部是一黑色胸带。下体余部皆白色。第1枚初级飞

羽的羽干淡褐色,近梢一段转为白色。嘴峰黑色。翅形尖长,第1枚初级飞

羽退化,形狭窄,甚短小;第2枚初级飞羽较第3枚长。三级飞羽特长。尾形

短圆,尾羽12枚。是迁徙性鸟类,具有极强的飞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线、河

道迁徙。生活环境多与湿地有关,离不开水。栖息于海滨、岛屿、河滩、湖

泊、池塘、沼泽、水田、盐湖等湿地之中。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本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