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地址:兰州市雁南路299号 邮编:730010 印刷:兰州日报印务有限公司(电话:6132608) 年定价:132元
16 兰苑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五 扫码下载 观澜新闻 责编 瞿学忠 组版 王萍 校对 刘昕
黄河的女儿
“花儿”艺术的原生态属性在中国西北地区的黄土高
原上。是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多民族先辈们遗留下来的
一种民歌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
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青柳垂丝加野塘,农夫村女耕田
忙。轻(青)鞭一挥方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这首诗
是明代诗人写的,可见在大约五百年以前,“花儿”已经在
民和、河州一带相当流行。
苏平生于青海,生活工作在甘肃。1942年7月,出生于
青海省化隆县一个山村。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河湟地区,
正是河湟“花儿”的摇篮。幼年时受“花儿”故乡的熏陶开始
演唱“花儿”,十七岁,苏平幼师毕业,她以甜美的“花儿”嗓
音,被甘肃省民族歌舞团吸收为专业的歌唱演员。
苏平是黄河的女儿,具有西北女子优雅、宽厚的仪
态,还有热肚心肠。她的歌声是从黄河上游流淌出来的
原生态音色,黄河性情,原来风格;黄河味道,原始浓厚。
她用歌声讲述着这片土地的故事,用音乐表达着对生活
的热爱。她是“花儿”艺术的传承者,也是西北地区的文化使
者,她的歌声中充满了对“花儿”艺术的执着追求。她的音乐
作品不仅是对生活的赞美,也是对原生态艺术的致敬。
在她近70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脱离“花儿”这
种民歌的原生土壤,既接地气,也有底气,老百姓称她唱
的是“宽心花儿”。
绚丽的“花儿”
苏平演唱“花儿”有极好的天赋,对生活的感悟很深刻。
她将西北“花儿”从田间地头民间传唱形式升华到高雅的艺术
殿堂,成为祖国民族音乐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文化学者李璘在《苏平和她的花儿》序中写道:在歌
坛,苏平就是苏平,其他任何歌手不可替代。我常想,是
苏平融入了“花儿”,还是“花儿”占据了苏平,为什么凡是
听过她唱“花儿”的人,都会被她的歌声征服?不论是民
间听众还是艺术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与她互动。
1980 年她参加了原文化部举办的全国部分省、市民
族民间唱法调演,她演唱的“花儿”被选为优秀节目赴全
国各地巡回演出。1984年她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
会,参加了第一个节目拜年歌《恭贺新禧》,和蒋大为、李
谷一等名家同台演唱,是她第一个让“花儿”登上中央电
视台春节联欢会的舞台。她曾多次出国表演,使“花儿”
文化逐步地走向世界;1985年,她参加由中国文联组织的
中国音乐家代表团赴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索马
里、南非等国访问演出,将“花儿”传播到非洲大地。1997
年赴台湾举办演唱会,并举办了“中国西北‘花儿’座谈
会”,她以浓烈的乡音乡情,精辟的艺术见解,向台湾同胞
展示“花儿”深厚的文化底蕴。
她有极好的演唱天赋,对音乐有不同常人的感悟,加
之她锲而不舍地对“花儿”进行系统地搜集和整理,从而
能够从文学、音乐、民俗等多方面对“花儿”进行立体化研
究,曾撰写《论“花儿”的艺术特征和演唱风格》《“花儿”是
西北多民族情感交融的音乐语言》等论文。
她先后在甘青宁三省(区)40多个地县、厂矿等举办300
多场“花儿”演唱会,极大地推动了“花儿”事业的蓬勃发展。
听过她演唱的人,都会认为她的嗓子一定被天使吻过。
“花儿”是多元的民族文化
“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
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等民族共创共享的民歌。
早在1940年,兰州榆中县人张亚雄编著的《花儿集》
正式出版,第一版印刷5000册,短时内争购一空。在国难
当头,民族危亡之际,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创作的《抗日少
年十二首》,用民歌的形式激励人民抗日救国。这是甘肃
第一次把我国西北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口头文学变
成了文字资料,为海内外“花儿”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西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郝苏民先生在《“花
儿”与苏平故事的意蕴何在?》一文中这样说“众所周知,
截至2016年底,中国申报世界非遗名录已达39项,总数排
在世界首位。其中“花儿”一项,覆盖西北地区族群面最
众多、传播地区最广大,虽说其生存植被早已是“人移境
非”,但它的无穷艺术魅力仍以强劲活态生命力浸润着西
北各族百姓记忆与心灵底层;由于“花儿”是吮吸众多民
族奶汁成长的儿女,她与黄土、黄河、黄皮肤有着血脉融
通,必然是华夏广大民众忠贞不渝所喜爱的口头与非物
质遗产,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民间文化资源,精神、心灵共
有的音、声图腾。”
在苏平的眼里,“花儿”是如此地美妙“: 汉语做底子,
撒拉语的衬词,藏族拉伊的引子,回族拖腔拉调的唱法,
土族常用的倒装句式。多民族基因文化把“花儿”打扮得
多么绚丽,全世界哪还有这样的歌儿?”她的理念是:把土
豆做成沙拉,让更多的人听懂“花儿”、喜欢“花儿”。
用苏平的话来说,“花儿”是开心的钥匙,治病的良
药,是一种精神食粮。对此,她有着艺术家最强烈的社会
责任感。在她的歌唱中,每一首“花儿”曲令,都洋溢着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基因和民族文化自信。“千万根牛
毛拧成了绳,抓住了永不能放松。各民族本是一条根,石
榴花它就是铁证。”
“花儿”的社会影响
“花儿”这一独特的民间演唱形式,在甘肃的社会影
响之深,范围之大、让你难以想象。
我小时候就听大人们经常说到莲花山“花儿”会的
盛况。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到初六,莲花山上都要举行一
次盛大的“花儿会”,是群众自发组织,各民族歌手自愿
报名参赛的民歌盛会。康乐、临洮、渭源、岷县、和政、卓
尼等县的歌手们,自动组成“花儿班子”,络绎不绝地向
莲花山进发,人数往往在十万人左右。“花儿会”的“规
程”很有意思也很有乐趣,凡是赶会经过的村子,都由本
地歌手用一道道马莲绳拦住远方客人的去路,要他们停
下来唱歌。你要唱不来,拦路的人是不肯轻易放行的。
一边是盛情相邀,一边是虚心谦让,不唱是不行的。只
有到拦路者感到满意的时候,才放开马莲绳,让他们通
过。马莲绳一条连着一条,“花儿”从这村唱到那村,一
直唱到莲花山下。六月初六,也就是莲花山“花儿”会的
最后一天,人们开始转向临洮县境内的紫松山。当地的
歌手在这里迎候来自莲花山的客人,为他们中间的名家
披红挂花,并且和他们进行热烈的对歌,依依不舍地向
歌友们告别……
之所以要把小时候的这段记忆写出来,就是要让大
家了解甘肃人民在劳动生活中“花儿”传播带来的影响,
其效果与程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了解六十多年前货
真价实的“花儿”传统文化演唱会,是每一个喜欢“花儿”
的人都能走进去的原生态体验,是普通人可触可感的精
神体验,是真正快乐幸福的生活实景,是一片天地人同
和,美美与共的景象。
我们需要思考研究,甘肃的山野呈现出的绿水青山
文化。已经记录整理的数以千计的传统“花儿”和新时代
“花儿”,还有浩如烟海的群众口头上的“花儿”。甘肃人
民劳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劳动群众自己创作的“花
儿”中得到真实动人的反映。我们有了“花儿”这类活态
口头传统文化,更需添加现实鲜活生活表情和情感滋润,
这种正能量之于我们的使命与担当是多么珍贵!
我们需要思考研究,可持续的、靠谱的、科学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传承和发展。要认识近年来“花
儿”会的规模逐渐缩小,“花儿”歌手人数锐减,传承断档,
后继乏人的现状。
我们需要思考研究,培育文化自信精神,是在政府主
导下的一项伟大的事业。坚定文化自信,不能仅靠艺术家
个人践行。更需要政府主导安排专业人员组织研究,包括
“花儿”民歌音乐,是西北曲调的中国音乐,它有自己的根。
让“花儿”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在“花儿”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
录”面前,被社会普遍誉为“花儿皇后”的苏平独树一帜,
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不可替代性,凭借她在“花儿”传承
发展中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成为了“花儿”传承发展史上
的一个标志性人物。
不论是在青海,还是在甘肃,只要有苏平“花儿”演
出,老百姓都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演唱会的山场。苏平演
唱“花儿”的底气很足,来源于她独特的演唱技巧,来源于
她亲民的接地气。
甘肃是苏平的第二故乡,是她艺术生涯走向巅峰的地
方。她走的路子是“花儿”演唱和“花儿”传承的正道,凸显
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坚持向上向善的社会内容和艺术
品质。苏平多姿多彩的艺术生活写照,历史的、社会的、文
化的经历,为世界呈现了中国大西北的真实景象,是我们加
强黄河文化传承弘扬中一个独特的人文景观标识。
感谢苏平编唱的200多首“花儿”曲令,其中的《阿哥是
天上的白棉花》给我印象深刻“,白云彩上来端站下/挽疙瘩
活像是才开的棉花/阿哥是天上的白棉花/纺成个线/织成
个布/缝一件挨肉的汗禢”。唱词比喻奇妙,令人叫绝。
中国音乐界元老,著名作曲家贺绿汀评价“: 苏平的
‘花儿’是大西北的一股清泉”。
的确,苏平的“花儿”,如同清泉一般,清澈、纯净,让人
感受到大自然的清新和美好;苏平的“花儿”,如同清泉一
样,滋润着人们的心灵,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
致敬,黄河的女儿苏平!宽心的“花儿”唱给人民!
“花儿皇后”
苏平和她的
“宽心花儿”
□马琦明
甘肃,是“花儿”的发源地和主要
传唱区域,也由此奠定了在“花儿”艺
术领域的重要地位。苏平,被称为“花
儿皇后”。是“花儿”领域耄耋之年的
艺术家,是受人尊敬的非遗传承人。
“我觉得我就是一个老百姓的宽
心人,我喜欢老百姓乐津津地坐在山
坡上,听我在那里娓娓道来,一展歌
喉。”这是苏平最切身的体验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