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鑫发展双周刊-总第15期

发布时间:2024-1-23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国鑫发展双周刊-总第15期

聚焦市场热点配售型保障房密集开工,住房市场格局重塑进行时(一)全国配售型保障房的建设工作正在加速推进中。近日,广州在黄埔区中新知识城何棠下村举行首批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开工仪式,年内计划筹建配售型保障房不少于1万套。广州还表示,将在城中村改造中筹建配售型保障房,统筹解决城市户籍人口和引进人才住房困难问题。去年年底,深圳首批13个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也举行集中开工仪式,建设面积75.7万平方米,房源合计1万余套。作为一线城市,广州、深圳正在发力供应配售型保障房,为住房有困难且收入不高的工薪收入群体及城市引进人才提供住房保障。不仅广州、深圳,许多国内重点省市也在着力发展配售型保障房。尽管目前各地均暂未公布申购的细节条件,但业界和公众已有充分认知:这是一项关系民生福祉的工程,未来也将重塑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供应格局。供应加速放量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保障对象,十分明确。作为国家新一轮保障性住房建设重点拓展的新路子,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将按保本微利原则配售,一个家庭只能购买一套,实施严格的封闭管理,不得上市交易,与商品房市场隔离。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政府保障基本需求、市场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 [收起]
[展开]
国鑫发展双周刊-总第15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国鑫发展双周刊政信 城投 债券 23January 2024政信城投债券产业重组混改

第2页

聚焦市场热点关注国家政策观察区域经济解析数据趋势分享专业观点解惑城投发展目录Contents首席顾问:马晓通

排版策划:王正鑫

美术编辑:党 伟

15 总第15期

企业内部刊物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发刊时未能

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

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www.gxsdfz.com

第3页

配售型保障房密集开工住房市场格局重塑进行时

第4页

聚焦市场热点配售型保障房密集开工,住房市场格局重塑进行时(一)全国配售型保障房的建设工作正在加速推进中。近日,广州在黄埔区中新知识城何棠下村举行首批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开工仪式,年内计划筹建配售型保障房不少于1万套。广州还表示,将在城中村改造中筹建配售型保障房,统筹解决城市户籍人口和引进人才住房困难问题。去年年底,深圳首批13个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也举行集中开工仪式,建设面积75.7万平方米,房源合计1万余套。

作为一线城市,广州、深圳正在发力供应配售型保障房,为住房有困难且收入不高的工薪收入群体及城市引进人才提供住房保障。不仅广州、深圳,许多国内重点省市也在着力发展配售型保障房。尽管目前各地均暂未公布申购的细节条件,但业界和公众已有充分认知:这是一项关系民生福祉的工程,未来也将重塑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供应格局。供应加速放量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保障对象,十分明确。

作为国家新一轮保障性住房建设重点拓展的新路子,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将按保本微利原则配售,一个家庭只能购买一套,实施严格的封闭管理,不得上市交易,与商品房市场隔离。

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政府保障基本需求、市场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各地对这项工程的重视程度,也体现在建设规模和配套设施上。以广州为例,2024年,广州市计划筹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不少于1万套,共涉及12个项目,其中新开工项目8个,通过存量房源转化4个项目;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不少于10万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不少于1.8万户。深圳集中开工的13个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则位于福田区、南山区、宝安区、龙华区等区域,涵盖了核心区域。

深圳用于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总用地面积17.7万平方米,建设面积75.7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25亿元,房源合计1万余套,项目周边交通、教育、商业等配套较为完善。

1/22

第5页

聚焦市场热点配售型保障房密集开工,住房市场格局重塑进行时(二)1万套配售型保障住房,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可供对比的是,中指院数据显示,2023年,广州新房成交约7.22万套;深圳则为6.4万套左右,以此作为标尺,未来配售型保障住房将成为住宅市场不可忽视的供应力量。尽管目前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申购的具体条件还未公布,但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司局负责人介绍,各地当前重点要保障好两类群体:一类是住房困难未得到解决、收入不高的工薪收入群体;另一类是城市需要引进的科技人员、教师、医护人员等。

而申请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标准,则是根据申请人的家庭收入、住房、财产等因素按顺序配售,从困难的群体做起,逐步拓展范围。本轮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将实施严格的封闭管理。其中要求,严禁以任何方式,违法违规将新建的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变更为商品住房流入市场,更不能利用保障性住房进行牟利。

“保障性住房不得上市交易、实施严格的封闭管理,将是区分保障性住房和市场化住房的一个重要举措,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上述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说。

相关配套政策还未公布,公众翘首以盼。

一位在深圳工作多年且没有住房的医护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自己一直在关注配售型保障房的配套政策,希望自己也可以有申购资格。不过最终会不会购买这类住房,取决于多个方面。“因为最终对收入等是否有要求还不知道,而且这类住房在户型设计上会更刚需,自己需要考虑是否具有性价比等。”住房市场重塑不仅广州、深圳,不少重点省市也在规划建设这一轮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改造工作组办公室近日透露,按以需定建的原则,南宁市紧盯“净地出让”和“资金平衡”两个重点,已汇总梳理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先导项目7个、住房7200套,总投资约39亿元,其中2024年计划建设住房4000套。

福州也走在前列,据相关部门披露,福州市保障房初步选址8个地块539亩,规划总建筑面积109万平方米,总套数约1.24万套。2/22

第6页

聚焦市场热点配售型保障房密集开工,住房市场格局重塑进行时(三)按照住建部的规划,新一轮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住房保障模式改革,要加快建立一种“保障+市场”的房地产业发展新模式。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反思房地产发展的旧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供需错配,商品房是卖给富裕人群或加杠杆、掏空家庭积蓄的人群,这与我国城镇居民大部分为中低收入人群的结构是不相符的,从而导致了商品房市场发展的不可持续。

李宇嘉认为,“过去地产市场回升,也是由有钱人换房和投资带动的,但目前这类人群购置物业的积极性在降低,同时由这部分人群驱动更多购房人群入市的逻辑也断了。这也是为什么发展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因为整体的供需匹配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逻辑生变,房企的角色也要顺应时势。

一位深圳房企的营销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新的住房保障模式下,如果购买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群体能够被区分开来,这类住房对于特定的购房者将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参考深圳现在很多人才房的建设,它的建筑标准等,与同区位的商品房已经接近。”

上述营销负责人续称,“配售型保障房的加速供应,对商品房市场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对于我们这类房企来说,未来是否有希望参与建设,都是我们要考虑的生存方向。配售型保障住房和商品房是两条腿走路,相信最终会达到动态平衡。”3/22

第7页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

第8页

关注国家政策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

国发〔202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是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然要求,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进一步提升企业和群众获得感,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从企业和群众视角出发,把“高效办成一件事”作为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加强整体设计,推动模式创新,注重改革引领和数字赋能双轮驱动,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实现办事方式多元化、办事流程最优化、办事材料最简化、办事成本最小化,最大限度利企便民,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2024年,推动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实现第一批高频、面广、问题多的“一件事”高效办理。到2027年,基本形成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高效政务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和个人两个全生命周期重要阶段“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落地见效,大幅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满意度、获得感。二、全面加强政务服务渠道建设

(一)推进线下办事“只进一门”。完善集约高效的线下政务服务体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要合理设置综合服务窗口和专业服务窗口,除特殊情形外,原则上政务服务事项均应纳入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实现统一受理和一站式办理。有关部门单设的政务服务窗口应整合并入本级政务服务中心,确不具备整合条件的要纳入一体化管理,按统一要求提供规范服务。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人口分布情况,统筹推进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建设。鼓励在有条件、有需求的银行网点、邮政网点、园区等设置便民服务点,探索利用集成式自助终端提供“24小时不打烊”服务。国务院部门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政务服务大厅,集中提供办事服务。4/22

第9页

关注国家政策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二)(二)推进线上办事“一网通办”。加强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为总枢纽、联通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平台的全国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推动更多高频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实现从网上可办向好办易办转变。加强省级政务服务平台网上统一受理端建设,推动办件信息实时共享,实现办事申请“一次提交”、办理结果“多端获取”。依托各级政务服务平台整合联通各类办事服务系统,推动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和应用“应接尽接、应上尽上”,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涉及国家秘密等外,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同级政务服务平台管理和办理。(三)推进企业和群众诉求“一线应答”。依托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加强政务服务热线归并,根据需要设置重点领域专席,不断提升12345热线接办效率,高效受理政务服务咨询、投诉、求助、建议和在线办理指导等诉求。建立健全“接诉即办”机制,更好发挥热线直接面向企业和群众的窗口作用,及时了解问题建议,推动解决服务问题。提高12345与110对接联动效率,科学合理分流非警务求助。加强12345热线与政务服务平台投诉建议体系、“好差评”体系等业务协同,打造便捷、高效、规范、智慧的政务服务“总客服”。三、全面深化政务服务模式创新

(四)推进关联事项集成办。从企业和群众视角出发,将需要多个部门办理或跨层级办理,关联性强、办理量大、办理时间相对集中的多个事项集成办理,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一件事一次办”、“一类事一站办”服务。明确每个“一件事”的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及各自职责,强化跨部门政策、业务、系统协同和数据共享。重构跨部门办理业务流程,优化前后置环节,推动申请表单多表合一、线上一网申请、材料一次提交。强化线上线下联动,开展并联审批、联合评审、联合验收等,大幅压减办理时长和办事成本。

(五)推进容缺事项承诺办。以政务服务部门清楚告知、企业和群众诚信守诺为基础,对风险可控、纠错成本低且能够通过事中事后监管有效防范风险的政务服务事项,推行“告知承诺+容缺办理”审批服务模式。根据政务服务事项实施难度、风险可控程度、服务对象信用状况等,采用申请材料后补或免交、实质审查后置或豁免等方式,签订告知承诺书,明确办理条件,约定责任义务。加强审批、监管、执法等部门协同,建立差异化的告知承诺事后核查和风险防范机制,并逐步推动将承诺和履约信息共享至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六)推进异地事项跨域办。聚焦企业跨区域经营和群众异地办事需求,持续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省内通办、跨省通办,做到就近办、异地办。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跨省通办”业务支撑系统,推动数据跨域共享、系统无缝衔接,实现异地事项一站式网上办理。优化线下代收代办服务模式,建立收件、办理两5/22

第10页

关注国家政策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三)地窗口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明确代收代办相关单位责任分工。推动各级政务服务场所按需开设远程虚拟窗口,运用远程身份核验、音视频交互、屏幕共享等技术,为企业和群众提供远程帮办服务。支持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地区探索更多事项跨区域办理。

(七)推进政策服务免申办。全面梳理行政给付、资金补贴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条件和适用规则,强化数据归集共享、模型算法和大数据分析支撑,精准匹配符合政策条件的企业和群众,推动逐步实现政策“免申即享”。对法律法规明确要求依申请办理的,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群众自动生成申请表、调用申请材料,并主动精准推送,便利自愿申请。优化政务服务平台企业和个人专属服务空间,丰富政策库,实现利企便民政策和服务精准直达。四、全面强化政务服务数字赋能

(八)充分发挥政务服务平台支撑作用。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打造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总枢纽,强化公共应用支撑体系建设,提升统一的自然人和法人身份认证、跨域电子印章验签、办件调度、用户管理等支撑能力。国务院部门要加快整合本领域政务服务业务系统,并与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以数据接口等方式对接联通,推动条块系统更好融合互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强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省级统筹,推动本地区政务服务平台事项标准统一、业务协同联动、服务同质高效,提升省级平台公共支撑能力和市级平台应用创新能力,原则上不再单独建设地市级以下政务服务平台。

(九)着力提升政务数据共享实效。完善政务数据共享责任清单机制,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数据共享枢纽,汇总政务数据共享需求,分批纳入国务院部门数据共享责任清单和垂直管理信息系统对接清单,推动国务院部门数据按需向地方回流和直达基层。持续提升政务数据质量,从源头加强数据治理,围绕企业和个人两个全生命周期编制“一企一档、一人一档”数据规范,推动实现“一数一源一标准”。深化电子证照数据共享应用,推动电子证照跨地区跨部门互通互认和扩大应用领域,原则上政府部门核发的材料免于提交、能够通过数据共享核验的事项免于提交证明材料、能够提供电子证照的免于提交实体证照。依法依规共享使用政务数据,加强全流程安全管理,加大对涉及商业秘密、个人信息等数据的保护力度。

(十)持续加强新技术全流程应用。按照成熟稳定、适度超前的原则,创新开展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推动政务服务由人力服务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推动新技术在办事服务具体场景中的应用,优化重构申请条件、申报方式、受理模式、审核程序、发证方式、管理6/22

第11页

关注国家政策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四)架构,完善智能预填、智能预审等服务功能。探索应用自然语言大模型等技术,提升线上智能客服的意图识别和精准回答能力,优化智能问答、智能搜索、智能导办等服务,更好引导企业和群众高效便利办事。五、全面推动政务服务扩面增效

(十一)增强帮办代办能力。健全线上线下帮办代办体系,明确人员配置、工作职责、责任边界、服务内容,提升帮办代办响应率、解决率和满意度。提供线上高频服务事项专业人工帮办代办,推行语音唤起、预约、办理和问答式引导等智能帮办服务,解决在线操作、材料上传、业务办理等方面问题。优化线下帮办代办工作机制,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陪同办、代理办、优先办等服务。在高新区、产业园区等加强项目全流程帮办代办,结合实际建立专班服务、专员跟进等机制,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难点问题。(十二)丰富公共服务供给。在优化提升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养老服务、托育服务、住房保障等领域公共服务的基础上,推动与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气热、网络通信等公用事业领域高频办理的服务事项纳入政务服务中心、接入政务服务平台。推动公用事业领域有关单位从企业和群众视角梳理服务事项、优化办事流程,推进水电气热过户和不动产登记、水电气网报装和投资建设审批等关联事项跨领域集成办理。

(十三)拓展增值服务内容。依托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渠道,打造定制化、套餐式、模块化的涉企服务“一类事”场景,为企业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优质衍生服务。探索统筹行业协会、市场化专业服务机构等涉企服务资源,一站式提供政策推荐、咨询、解读、申报等政策服务,公证、合规指导、涉企纠纷调解等法律服务,融资担保、产业基金对接、上市培育等金融服务,人才认定、住房安居、资金补助等人才服务,科技企业培育、产学研对接等科创服务,外贸资源对接、报关退税咨询、汇率避险指导等国际贸易服务。

六、全面夯实政务服务工作基础

(十四)健全政务服务标准体系。加强政务服务标准总体设计,制定完善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政务服务中心建设、12345热线运行等标准规范。健全政务服务事项基础标准,完善国家政务服务事项基本目录,推动同一政务服务事项受理条件、服务对象、办理流程、申请材料、法定办结时限等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编制集成办理“一件事”工作指引和办事指南,完善跨区域办事业务标准和操作规程。

7/22

第12页

关注国家政策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五)(十五)强化政务服务制度供给。发挥法治引领和保障作用,加强国家层面政务服务领域立法研究。及时清理和修订与政务服务改革不相适应的行政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强化相关业务领域制度保障,破解集成办、承诺办、跨域办、免申办等创新服务模式的制度障碍。完善数字化应用配套政策,保障电子证照和政务数据高效共享应用、电子档案单套归档等法律效力。(十六)健全政务服务工作体系。推进国家、省、市、县、乡五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一体联动、高效便捷、权责清晰的工作机制。加强各级政务服务窗口从业人员配备、管理、培训和考核,出台激励奖励措施,推进综合服务窗口人员统一配备和职业化发展。创新政务服务人才引进、培养、选拔和评价机制,持续提升干部队伍法治思维、服务意识和数字素养,强化政务服务专业化队伍建设。七、保障措施

(十七)加强组织实施。各地区要强化省级统筹,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合力攻坚,对列入重点事项清单的“一件事”要逐项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改革措施和职责分工,确保取得实效。国务院各部门要强化条块联动,加强业务指导和数据共享支撑。国务院办公厅要加强统筹协调,开展试点示范,组织各地区各部门逐年推出一批“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推动政务服务持续提质增效。

(十八)加强宣传推广。采取多种形式做好“高效办成一件事”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充分调动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方面积极性,增强工作合力,狠抓工作落实。鼓励各地区从实际出发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力争重点领域、重点事项取得更大突破。及时总结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推动“一地创新、多地复用”。

附件:“高效办成一件事”2024年度重点事项清单国务院2024年1月9日8/22

第13页

鄂尔多斯工业的下一站:人工智能大模型

第14页

观察区域经济鄂尔多斯工业的下一站:人工智能大模型新华网呼和浩特1月20日电

在此间举行的鄂尔多斯工业互联网开发者大会上,由鄂尔多斯市和华为煤矿军团联手开发建设的鄂尔多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布上线,这座工业之城正式迈向人工智能(AI)大模型时代。

这是内蒙古首个基于工业AI大模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以人工智能和华为与国家能源集团联合开发的“矿鸿”操作系统为核心,集国产化AI算力、矿山行业AI大模型、AI算法模型开发平台、应用开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行业“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在这次大会上,国内18家AI伙伴、16家“矿鸿”伙伴、10家矿山企业与鄂尔多斯签约入驻平台。

鄂尔多斯市委副书记、市长杜汇良在会上向工业互联网开发者发出邀约,共同开发数字应用场景孵化、共同开拓数字产业发展蓝海、共同建设工业互联创新高地。

据介绍,依托平台,运营方将联合各伙伴及矿山,探索解决矿山中的痛点、难点、卡脖子等突出问题,持续帮助矿企不断提升安全管理、生产经营管理、工艺优化、辅助决策等业务水平,提高矿山生产效率、降低安全风险、优化能源利用,不断提升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能力,为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逐步从矿山领域推广至其他工业领域,以数字技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按照规划,3年内平台将实现超过100家伙伴入驻,服务企业超过260家,创新应用突破300个。

鄂尔多斯是国家的重要的能源基地,全国最大的煤电基地之一,新能源发电项目全国最大。

鄂尔多斯市有8个工业园区和6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多元发展与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工业互联网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去年年底,鄂尔多斯市与华为公司签署了煤炭工业互联网合作,加快塑造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全力打造工业互联网发展新生态。9/22

第15页

《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

第16页

解析数据趋势《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1月11日,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从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实施保障等三方面十八条内容,对数据资产管理进行引导规范。

自2022年“数据二十条”发布后,数据资产作为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中的新兴资产类型,已在社会上形成广泛共识。但数据资产仍面临高质量供给明显不足、合规化使用路径不清晰、应用赋能增值不充分等难点,急需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针对当前数据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指导意见》明确,要以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数字经济红利、充分释放数据资产价值为目标,以推动数据资产合规高效流通使用为主线,有序推进数据资产化,加强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更好发挥数据资产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数字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蔡跃洲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指导意见》从制度层面对于(公共)数据资产管理进行了系统性规范。与《“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相比,《指导意见》更侧重于对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规范和管理,在“数据二十条”确定的数据权属结构性分置框架下,《指导意见》针对公共数据的权属、使用、开发、收益、分配、价值评估等相关机制做出了更为具体明确的规定。

“可以说,制定《指导意见》既是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现实要求。”财政部资产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说。对全口径数据资产作出共性指导当前,数据要素、数据资源、数据资产、数据产品等概念使用较为混乱,存在不规范、不统一问题。前述有关负责人指出,《指导意见》是针对数据资产这一大类资产作出的指导性规定,不区分持有主体。《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十二条主要任务,包括:依法合规管理数据资产、明晰数据资产权责关系、完善数据资产相关标准、加强数据资产使用管理、稳妥推动数据资产开发利用、健全数据资产价值评估体系、畅通数据资产收益分配机制、规范数据资产销毁处置、强化数据资产过程监测、加强数据资产应急管理、完善数据资产信息披露和报告、严防数据资产价值应用风险等。此前“数据二十条”首次提出要建立“三权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本次《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保护各类主体在依法收集、生成、存储、管理数据资产过程10/22

第17页

解析数据趋势《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中的相关权益。落实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和数据产品经营权权利分置要求,加快构建分类科学的数据资产产权体系。考虑到公共数据资产具有国有或公共属性,为避免资产流失和公共安全风险,《指导意见》有侧重地针对公共数据资产管理作出单独规范要求。比如,《指导意见》提出,明晰公共数据资产权责边界,促进公共数据资产流通应用安全可追溯。探索开展公共数据资产权益在特定领域和经营主体范围内入股、质押等,助力公共数据资产多元化价值流通。

在蔡跃洲看来,入股和质押本质上还是对数据权属结构性分置后某类具体权益、权利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当然,《指导意见》对于公共数据资产权益入股、质押也是非常审慎的,专门给出了限定,即“在特定领域和经营主体范围内”,而且是“探索”。这意味着,短期内以公共数据资产相关权益作为入股或质押的标的不应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支持运营主体对各类数据资产进行融合加工随着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公共数据开发利用由研究部署迈入落地实施阶段。本次《指导意见》提出,支持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为提升履职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强化公共数据资产授权运营和使用管理。严格按照“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要求和资产管理制度规定,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可授权运营主体对其持有或控制的公共数据资产进行运营。

《指导意见》同时要求,授权运营前要充分评估授权运营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明确安全责任。运营主体应建立公共数据资产安全可信的运营环境,在授权范围内推动可开发利用的公共数据资产向区域或国家级大数据平台和交易平台汇聚。《指导意见》还提出,支持运营主体对各类数据资产进行融合加工。探索建立公共数据资产政府指导定价机制或评估、拍卖竞价等市场价格发现机制。鼓励在金融、交通、医疗、能源、工业、电信等数据富集行业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数据资产开发利用模式。

《指导意见》强调,按照“谁投入、谁贡献、谁受益”原则,依法依规维护各相关主体数据资产权益。支持合法合规对数据资产价值进行再次开发挖掘,尊重数据资产价值再创造、再分配,支持数据资产使用权利各个环节的投入有相应回报。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向数据资产领域11/22

第18页

解析数据趋势《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在实施保障方面,《指导意见》明确将加大政策支持,积极鼓励试点。在政策支持上,将统筹运用财政、金融、土地、科技、人才等多方面政策工具,加大对数据资产开发利用、数据资产管理运营的基础设施、试点试验区等扶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向数据资产领域;在鼓励试点上,《指导意见》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行业和企业先行先试,结合已出台的文件制度,探索开展公共数据资产登记、授权运营、价值评估和流通增值等工作。蔡跃洲认为,《指导意见》中提到的财政、金融、土地、科技、人才等,都是可以用于支持数据资产开发利用、管理运营的政策工具。诸如气象、地理、应急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公共数据,可以考虑先行试点。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也向记者表示,在数据资源利用过程中,央国企以及大型头部企业不仅具有良好的数据治理基础,也有意识和能力去实现数据要素的流转利用。

“未来,为实现数据要素更有效的开发利用和管理运营,还需要在数据定价、权属分配、流转利用等方面加强业务规则制定,并在不同领域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案例,为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建设提供多方位引导。”吴沈括表示。12/22

第19页

事关新质生产力,黄奇帆最新演讲!

第20页

分享专业观点事关新质生产力,黄奇帆最新演讲(一)这段时间,「新质生产力」被频频提及,它到底是什么?1月7日,在第二十五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发表题为《围绕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演讲,解释了他眼中的新质生产力。

在其看来,新质生产力大致由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这三个「新」构成。要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制造业克服短板,让新质生产力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新增长极。今天,我们将这篇演讲分享给读者,希望读完有所收获。很高兴受邀参加今年的新年论坛,今年发言的主题是《围绕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我想就新质生产力谈一点我的理解。

我认为新质生产力大致有三个「新」构成:

第一个新是「新制造」我个人理解「新制造」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的制造装备和新的信息技术五个领域,但要称得上是「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不是普通的科技进步、不是边际上的改进,而是要有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所谓颠覆性科技创新,我认为以下五个新的标准至少要满足一个: 一是新的科学发现。这是「0到1」、从无到有的,对这个世界有新理解的重大发现。比如量子科学、脑科学的研究,可能会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对自身的认知往前推进一大步。

 二是新的制造技术。就是在原理、路径等方面完全不同于现有的技术路线,却能够对原有的工艺、技术方案进行替代的制造技术,比如未来的生物制造,通过生物反应器的方式制造人类需要的各种蛋白、食品、材料、能源等等。 三是新的生产工具。工具变革在人类发展史上始终处于重要地位,因为工具的革新带来了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EUV光刻机的出现让7纳米、5纳米芯片制造成为可能,新能源汽车制造中的一体化压铸成型技术,让新车的制造成本大幅下降等等。 四是新的生产要素。过去的制造靠劳动力、资本、能源等要素,未来的制造中除了这些传统要素外,还会有数据这一新的要素。新要素介入让生产函数13/22

第21页

分享专业观点事关新质生产力,黄奇帆最新演讲(二)发生了新变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效应会产生新的交叉组合和融合裂变。

 五是新的产品和用途。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进入千家万户的「四大件」「五大件」,近几十年是家电、手机、汽车等等,未来可能是家用机器人、头戴式VR/AR设备、柔性显示、3D打印设备和智能汽车等等。回到当下,我们发展新制造需要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为重点,「十四五」规划提出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如今,我们看到全世界在这些领域的进展很快,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推进科技进步,一批颠覆性的产品和科技将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生产可能性曲线实现新的拓展和跃迁。

这是我讲的第一点,就是「新制造」。

第二个新是「新服务」。

服务成为生产力的重要构成是社会分工深化的结果。新生产力需要有新服务,这个服务的重点在于镶嵌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对全球产业链具有重大控制性影响的生产性服务业。

关于服务业,世界经济版图里现在有三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在各种高端装备里面,服务业的价值往往占50%-60%的附加值。比如,一部手机有一千多个零部件,这些硬件形成的附加值占产品价值比例约45%,其余55%是操作系统、各种应用软件、各种芯片的设计专利等等,就是各种服务。这些服务看不见摸不着,但代表这个手机55%的价值所在。其他如核磁共振,或者是各种各样的高端装备、终端都差不多有这样的特征。 第二个特征,整个世界的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比重越来越大。三十年以前,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量的5%左右,现在已经达到了30%,14/22

第22页

分享专业观点事关新质生产力,黄奇帆最新演讲(三)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比,货物贸易比重在收缩,服务贸易在扩张。 第三个特征,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他们GDP的总量中,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越来越大。

我们经常说美国的服务业占美国GDP的80%,似乎有些「脱实就虚」,是不是有泡沫?需要注意的是美国80%的服务业里面有70%是生产性服务业,这70%×80%就是56%,也就是美国25万亿美元的GDP里面差不多有13万亿美元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和制造业强相关的高科技服务业。欧盟27个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78%,这78%里面有50%是生产性服务业,也就是欧盟GDP的39%是生产性服务业。美国生产性服务占GDP的50%以上,欧盟占40%左右,其他发达国家、G20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大体在40%-50%之间。对比之下,这三个服务的指标恰恰是我们国家现在生产力的短板,我们2022年GDP当中制造业增加值占27%,服务业增加值是52.8%,但这52.8%里面有2/3是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不到1/3,也就是说我们的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约为17%-18%,跟欧洲(40%)、美国(50%)相比差距是比较大的。换言之,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实现高质量的中国制造,必须把跟制造业强相关的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搞上去。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为生产活动提供的研发设计和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通用航空生产、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和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教育培训服务、批发与贸易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共十大类。

这十个板块和制造业是强相关的,制造业的各种附加值,服务性的附加值都是由它来代表,如果不到位则制造产品就不会高端化。目前我国虽然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但与制造业强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却相对滞后,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位置不高的根源就在于这个方面。

此外,中国的服务贸易也存在结构比例与世界不同步的问题,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2019年全球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大体上在30%左右,中国的服务贸易占贸易总额比重去年仅仅是12%。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去年是2.85万亿元人民币,一半以上是生活性服务业的出口。15/22

第23页

分享专业观点事关新质生产力,黄奇帆最新演讲(四)我们有3万多亿元人民币的服务贸易进口,进口的基本上都是生产性服务业,可惜进口的生产性服务业大部分不是中国贸易公司做的生产性服务业进口,而是外国服务贸易公司做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中国的输出。在这个意义上讲,培育新质生产力实际上就是要使中国服务业的50%是生产性服务业,整个GDP板块中生产性服务业要力争达到30%。如果我们的服务业占GDP的60%,60%里面有50%是生产性服务业,整个GDP板块中生产性服务业就能够占到GDP的30%。

尽管还达不到欧洲(40%)、美国(50%)的比例,但是由现在的不到20%增加到30%,这增加的10个百分点,对现在120多万亿的GDP来说就是12万亿。如果服务贸易也增加,从现在12%的比重增加到全部贸易总量的30%,使我们的高端制造中服务价值能达到终端制造产品总体附加值的50%左右,这是新质生产力制造业的方向。

生产性服务业上去了,新质生产力的制造也上去了。这是我要讲的第二个「新」,就是「新服务」。

第三个新是新业态。培育新业态的核心是推动产业变革,是产业组织的深刻调整。我认为有两个关键推力:

 第一个关键推力是全球化,新业态的形成要与全球潮流连在一起,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制度型开放,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

这就是一个新的业态,是世界潮流,我们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需要内外贸一体化,换言之我们的市场体制必须从规则、规制、标准、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形成内外循环一体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为此,去年12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调整完善国内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促进内外贸标准衔接、检验认证衔接、监管衔接,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则,国务院的这些措施正是这个改革的内在目标所在。

 第二个关键推力是数字化,形成产业互联网,现在我们消费互联网做得风生水起,而产业互联网基本上刚刚开始。

16/22

第24页

分享专业观点事关新质生产力,黄奇帆最新演讲(五)产业互联网不仅是国内产业的互联网,还包括国际国内的产业互联网。这种产业互联网有两种:一种是一个企业集团、一个大型制造企业从设计、市场、信息、销售信息到开发、制造、物流的一体化的数字系统,这是在讲一个个企业的产业互联网,就跟我们90年代讲的SaaS、2000年以后讲的ERP一样,是一个企业制造业的工业自动化,从市场到销售、设计整个的自动化的产业互联网系统。

但是市场正在发展的是另一种产业互联网,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和各种终端,将触角伸到全世界的消费者,根据消费者的偏好实现小批量定制、大规模生产、全产业链贯通、全球化配送。

在这样的平台上集聚了几百家提供生产性服务业的研发设计、金融保险、物流运输等企业,几千家的制造业企业,以及上万家各种原材料供应商,这些企业之间用数字系统进行了全面贯通,依托这样一个产业互联网平台,这些企业形成了以客户为中心的全产业链紧密协作的产业集群,真正实现了以销定产、以新打旧、以快打慢。

现在这样的产业互联网,中国有那么一批,这样的平台放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城市就因此带来几千亿、上万亿的销售值,同时带来几千亿、上万亿的金融结算,还会带来物流和其他各种服务,就变成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服务中心。所以谁掌控未来产业互联网全球的平台,谁就非「三中心」莫属。总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以全球化和数字化为代表的新业态,形成的聚合体就是新质生产力。

我们国家在制造业板块、服务业板块、新业态板块都有巨大潜力,现在的短板就是未来巨大的增长极,我们希望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制造业克服短板,成为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极。

17/22

第25页

2024年城投公司展望:分化加剧、转型艰难

第26页

解惑城投发展2023年注定是城投公司短暂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实施,这一年化债成为地方政府和城投公司的关键词。显然,无论是十二个重点省份还是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防范化解融资平台等地方债务风险都是必然的责任,压力很大。无论是名单内的融资平台还是名单外的平台公司,都将在化债刚性约束下开启2024年。2024年城投公司注定艰难,压力进一步增大。

一方面,城投公司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仍然很严峻。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土地财政承压、有效需求不足、资产价格萎靡、产业竞争加剧等各种因素叠加,发展环境更复杂、更严峻、不确定性更多,传统上依赖资源、依赖土地财政的城投公司2024年将面临更严苛的政策环境与更艰难的财政局面。另一方面,城投公司积累的问题更加突出。城投公司传统的定位及功能使得城投公司长期呈现低质量发展特征,重规模、重融资、重短期,导致长期积累的债务多、风险大、成本高、活力低,这些问题在2024年将更加突出。外部环境与内部问题的双重压力下,2024年城投公司的分化将加速。 有些城投公司在重重矛盾下转型艰难甚至积重难返,将逐渐在剥离替政府融资职能后被注销、重整,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有些城投公司将加速转型,成为市场化的国有企业,重新确立对地方政府的核心价值,赢得未来。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2024年,城投公司虽然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但急功近利、见招拆招并不是好办法,蒙眼狂奔更是没有未来。01

2024年城投公司面临的挑战2024年,外部环境面临三个挑战:

第一,地方财政承压依旧明显。地方政府财力跟地方房地产行业和产业发展情况密切相关。当前,对房地产依赖比较强的地方,财力下降明显,并且2024年也不会有明显改善。对于税收收入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比例比较高的地方,财力下降程度要低一些,但压力仍很大。

2024年,城投公司资金进一步承压。有些高度依赖于城市运营获取收入、园区出租获取收入的城投公司面临着交易价格下降、应收款增加等各种不利因素。同时,18/22

2024年城投公司展望:分化加剧、转型艰难

第27页

解惑城投发展地方政府可能还要求城投公司反哺财政、拿地托市等,更会让城投公司加速失血。第二,基础设施投融资政策剧变。当前,坊间对35号文、财政部通报8起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115号文以及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都在解读。这些政策显然对大部分高度依赖于政信投融资的城投公司影响巨大。

无论怎么解读,一般不争的事实是: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已经颠覆,旧的已去、新的已来。如何适应政策变化,包括专项债、片区开发、PPP、EOD等这些投融资模式该如何创新?这是摆在地方政府和城投公司面前的严峻挑战。第三,产业竞争加剧。当前各地的产业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产业招商高度内卷。与之相对照的是,全国各地存在着招商效能下降与存量产业园区、厂房等重资产闲置的问题,如何推动产业升级是头等大事。

2024年,产业内卷将更为严重,在产业招商、产业运营、服务上将投入更大资源。这对城投公司来说必然要在招商上投入更大、在产业空间载体建设、产业运营服务上要求更高。

2024年,城投公司将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化债与发展的挑战。2024年存量债务化解政策要求很严格,尤其是重点省份更是如此。对城投公司来说,化债现在是刚性要求,必须要想尽各种办法化解隐性债务和城投公司经营债务,严控债务增量、化解债务存量,在财政政策及金融机构支持下,有序化解债务风险。

但这与发展也形成矛盾。一方面,存量资产盘活等各种手段获得资金用于化债,挤压了企业发展的正常投入,甚至透支了未来;另一方面,有些负债严重的省份和融资平台公司只允许借新还旧导致融资无法用于项目和生产经营。因此,如何统筹化债和发展的问题,这是2024年严峻的挑战。第二,政府与市场的挑战。城投公司传统上是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公司,传统上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资源、资金、项目等快速发展。但现在剥离城投公司替政府融资职能,转型为公益类或商业类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但该如何处理与政府的关系?当然,从法律上讲,地方政府成为出资人或实际控制人。但从实际经营上讲,如何重塑新型的政企关系?如何背靠政府又面向市场?如何重塑城投公司对地方政府的核心功能和价值,这也是2024年严峻的挑战。第三,降本与增效的挑战。2024年可想而知,地方政府得过苦日子,城投公司也19/22

2024年城投公司展望:分化加剧、转型艰难

第28页

解惑城投发展得过苦日子,在成本和费用控制上必须要下功夫,优化成本和费用结构,严控一般性支出,强化预算管理,确保正常的经营管理投入,推行精益运营、精益管理,降本增效。

但降本不是目的,激发企业活力才能生存发展。因此,如何在降本的基础上增加组织活力,从治理、管控、授权、选人用人、薪酬绩效等加快改革,增加企业经营管理活力?显然,这是2024年严峻的挑战。

02

2024年城投公司的机会与转型要点2024年城投公司面临三大机会:

第一,政策机会。城投公司必须要把握政策方向,寻找业务机会。2023年国家在房地产行业、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发布了相关政策,包括房地产行业的14号文、特许经营权领域的115号文等,包括之前的节能减排降碳政策、乡村振兴政策等,城投公司应积极研究、挖掘其中的业务机会。

例如,挖掘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机会,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抓住双碳政策机会,加快拓展新能源业务、能源管理、嫁接产业园区资源盘活存量资产,加快园区数字化、零碳园区打造等。

第二,产业机会。产业是主战场,尤其是对开发区来说更是如此。2024年,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将进一步加速。新赛道、新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竞争的焦点。对各地来说,产业竞争将白热化,各地在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及政策、对国有企业要求上将进一步加码。

对城投公司来说,这既是压力也是机会,是城投公司推进转型发展,加快产城融合模式落地、调整业务结构的好机会,可以围绕产业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加快国有资本结构调整。例如,增设、做强做大招商业务、做专做优产业运营业务、做强做优市场化产业投资业务等。

第三,资本市场机会。2024年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很清晰,上市、交易、并购重组、退市等基础制度也不断持续完善,这对于满足多样化的企业融资需求,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融资效率,防范债务风险都有重大意义。

对城投公司来说,资本市场存在着IPO、并购等重大机会。抓住机会,加快重组20/22

2024年城投公司展望:分化加剧、转型艰难

第29页

解惑城投发展整合,加快培育资本运作业务板块,提高股权直投、产业基金投资及管理等专业能力,获取优质资产、业务,这对于推动城投公司转型来说意义尤为重大。2024年,城投公司加速市场化转型是必然。其转型重点是三个:第一,功能性改革与战略重塑。城投公司要加快功能性改革,围绕服务区域发展大局,在产业、科技、安全支撑等方面体现战略价值,并明确自身定位、重塑战略体系。

 一是围绕“产业+科技+资本”充分发挥城投公司的战略价值。从传统融资平台向产业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平台、资本运作平台三大平台转型,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

 二是重塑战略体系。围绕地方政府的战略部署及环境变化,结合自身实际落实市场化转型要求,明确公司定位,尤其加快构建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及核心竞争力,以打造现代新国企为目标推动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三是推动战略落实。建立公司战略、业务战略、职能战略相结合、资本战略等专项战略为补充的战略规划体系,建立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的集团战略绩效管理体系,突出抓好组织绩效、干部绩效,建立强有力的战略管理机制,保障战略目标达成。

第二,市场化业务拓展与专业经营。城投公司要解决业务分散、业务经济效益差、业务竞争力弱、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加快业务结构调整,提高造血能力,夯实转型基础。

 一是加快拓展、培育市场化业务。改变政信类业务独大的业务结构,减少对地方政府资源和财政的依赖,对政府投资、公益类业务,要建立市场化交易机制,依托现有资源加快拓展市场化业务,培养有竞争力的业务公司,加快区域内部重组与跨地区并购,推动资源聚集、要素聚集。 二是加快业务重组整合。按照“一企一业、一业一企”的原则,推进出资人出资企业之间的业务横向并购重组,解决业务分散和冲突问题。推进出资企业内部的业务整合问题,并推动企业沿产业链推进纵向并购整合,做强做大主业,做强核心业务、培育核心业务子公司,加强资源、队伍向核心子公司倾斜的力度。

 三是加快产融结合。加快推动与央企等其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融合发展,以市场化方式推动多方合作,通过并购等进入新市场、新业务,形成资源+机制的优势互补模式,加快业务的市场化发展,并培育IPO上市公21/22

2024年城投公司展望:分化加剧、转型艰难

第30页

解惑城投发展司或并购上市公司,提高资本运作能力。

第三,公司治理与管理。将城投公司市场化转型发展与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相结合,按照国企改革的要求加快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任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着力建设现代新国企。 一是国资监管与公司治理相衔接。深化监管体系改革,进一步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全面推行清单式管理,既要放活又要管好,对出资企业深化分类改革,以经营业绩为核心推动分类考核,将国资监管与公司治理更好衔接,厘清地方政府与出资企业的权责界面,加强公司治理体系建设,提高治理效能。

 二是集团经营与管控相融合。明确城投公司总部定位及战略职责,建立以事业部利润中心模式为核心的集团管控体系,控制总部规模、管理干部比例、管理层级及幅度,以业务为中心重塑集团管控体系,总部做管控、二级公司做业务、三级公司做业务,明确分工、强化协同。 三是企业活力与效率相统筹。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狠抓经济效益,同时以经营业绩为基础构建授权经营、选人用人、薪酬绩效、中长期激励等体系,以激发企业活力。同时强化管理效率,建立净资产收益率、人均利润、人工成本利润率等效率指标体系,推动降本增效,统筹企业效益与效率。22/22

2024年城投公司展望:分化加剧、转型艰难

第31页

致力于成为中国领先的数字化政信产融投资管理平台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期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