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23-10-08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

党史研究专栏20世纪20年代中共在安徽农村的革命活动述论 …………………………………… 王凤杰,崔 雨(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职干部教育研究 …………………………………………………… 叶秋红(6)政治学·法学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 …………………………………………… 朱玉利(10)电商平台“二选一”行为的经济法规制 ………………………………………………………… 沈 磊(16)从中华民族复兴征程看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 余敦娥,柳泽民(22)淮河文化研究《淮南子》《黄帝内经》对地理环境的医学认识与应对 ………………………………………… 李孝纯(26)文化符号融入城市吉祥物的设计及应用研究———以蚌埠市为例 ………………………………………………………………… 王 娜,韩 日(33)从“碎片”到“整体”:古城寿县文旅融合的传播策略 ………………………………… 沈敏善,熊慧敏(38)经济学·管理学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对盈利的影响:抑制或提升? ……………………………… 杜朝运,李 莉(44)中小企业有效招聘实证研究 ……………………………... [收起]
[展开]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双月刊)

第25卷第4期 │ 总第140期 │2023年07月

学报编辑委员会

主任委员

程 刚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王 艳 方秀才 王运红 王顺昌

孙业国 刘庆炬 孙宏新 阮宜杰

陈 磊 张良宝 杨国诗 余海军

倪龙娇 程 刚 程广华 廖军和

霍玉洪 魏亦军

主 编

程 刚

副主编

孙业国 王 艳

第4页

党史研究专栏

20世纪20年代中共在安徽农村的革命活动述论 …………………………………… 王凤杰,崔 雨(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职干部教育研究 …………………………………………………… 叶秋红(6)

政治学·法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 …………………………………………… 朱玉利(10)

电商平台“二选一”行为的经济法规制 ………………………………………………………… 沈 磊(16)

从中华民族复兴征程看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 余敦娥,柳泽民(22)

淮河文化研究

《淮南子》《黄帝内经》对地理环境的医学认识与应对 ………………………………………… 李孝纯(26)

文化符号融入城市吉祥物的设计及应用研究

———以蚌埠市为例 ………………………………………………………………… 王 娜,韩 日(33)

从“碎片”到“整体”:古城寿县文旅融合的传播策略 ………………………………… 沈敏善,熊慧敏(38)

经济学·管理学

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对盈利的影响:抑制或提升? ……………………………… 杜朝运,李 莉(44)

中小企业有效招聘实证研究 …………………………………………………………… 潘 慧,方 胜(51)

我国体育知识产权研究文献的统计与分析 …………………………………………………… 陈林桢(57)

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研究

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性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 ………………………………………………………………… 荀守奎,秦梦云(64)

融入与互嵌:地方高校特色文化育人的路径探索

———以安徽区域文化为例 ………………………………………………………… 程立中,魏宏灿(71)

三河古镇游客文化感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邱德昌(76)

基于扎根理论的传统村落民居建筑风貌特征研究

———以皖西大别山区为例 ………………………………………………………………… 许方明(80)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双月刊 1983年创刊)

2023年 07月第25卷第4期(总第140期)

目 录

第5页

沿淮绿色发展研究

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基于淮河流域2011—2020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 孔丹丹,金泽虎(87)

基于 TPB理论的民众碳中和行为意向影响研究

———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 ………………………………………………………… 钱丹萍,谢振安(93)

社会学

个体、学校与社会: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再流动影响因素分析 ………… 宁芳艳,李雯雯,罗泽意(98)

社会资本视角下基层社区慈善发展研究

———以 K 市社区慈善为例 ……………………………………………………………… 王华凤(105)

智慧养老的伦理价值及优化路径研究 ……………………………………………… 杨耀文,杨 芳(110)

语言学

《齐民要术》若干词汇考释

———基于方言角度的探讨 ………………………………………………………………… 刘志国(116)

语篇视点与倒装结构中的视点连贯 ………………………………………………… 孟 焱,张久全(124)

心理学

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负性情绪与网络成瘾间的中介效应研究 ……………………………… 蔡士凯(129)

学业情绪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以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为例 ……………………………………… 汪顺祺,李晓庆,李艳玲(134)

高等教育学

地方高校转型中的教师职业风险:成因与治策 ……………………………………………… 郑继兵(139)

回归生活: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创新 ……………………………………………… 王 莹,赵利利(144)

期刊基本参数:CN 34-1231/Z*1983*B*16*148*ZH*P*$15.00*500*26*2023-07

繁荣学术 求是创新 本期责任编辑:沈盼盼

第6页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MAINCONTENTS

Vol.25No.4GeneralNo.140 Jul.2023

DiscussiononCPC’sRevolutionaryActivitiesintheRuralAreaofAnhuiinthe1920s

………………………………………………………………………………… WANG Fengjie,CUIYu(1)

ResearchontheEducationofIn-serviceCadres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duringtheWarAgainstJapaneseAggression …………………………………………………………………………… YEQiuhong(6)

PracticalExperienceof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inAnhuiProvinceSincethe18thCPC National

Congress ……………………………………………………………………………………… ZHUYuli(10)

OntheRegulationofEither-orChoiceofOnlinePlatformsbyEconomicLaw …………… SHENLei(16)

OntheRevolutionarySignificanceoftheThreeRevolutionsinChineseSocietyinthe20thCenturyfromthe

PerspectiveoftheChineseNationalRevival …………………………………… YuDun’e,LiuZemin(22)

TheMedicalPerceptionandProposalof“Huainanzi”and“InnerCanonoftheYellowEmperor”ontheGeographicalEnvironment ……………………………………………………………………… LIXiaochun(26)

OnIntegrationofCulturalSymbolsintoCityDesignandApplication———TakingBengbuCityasAnExample

…………………………………………………………………………………… WANG Na,HANRi(33)

From “Fragments”to“Wholeness”:theCulture-tourismIntegratedCommunicationStrategiesoftheAncient

ShouCounty ………………………………………………………… SHEN Minshan,XIONG Huimin(38)

TheInfluenceoftheFintechinCommercialBankontheProfitability:NegativeorPositive?

……………………………………………………………………………………… DUChaoyun,LILi(44)

AnEmpiricalStudyonEffectiveRecruitmentof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

………………………………………………………………………………… PAN Hui,FANGSheng(51)

StatisticsandAnalysisofChineseSportsIntellectualPropertyResearchDocuments … CHENLinzhen(57)

ResearchontheCorrelation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andCoordinatedDevelopmentofRegionalEconomy:ACaseStudyofAnhuiProvince …………………… XUNShoukui,QIN Mengyun(64)

BlendingandIntermingling:ExplorationonthePathofEducatingPeoplewithCharacteristicCultureinLocal

CollegesandUniversities———TakingAnhuiRegionalCultureasAnExample

………………………………………………………………………… CHENGLizhong,WEIHongcan(71)

AStudyonCulturalPerceptionDifferencesandInfluencingFactorsofTouristsinSanheAncientTown

……………………………………………………………………………………………… QIUDechang(76)

ResearchontheArchitecturalStyleandFeaturesofTraditional VillageDwellingsBasedontheGrounded

Theory———TakingtheDabieMountainsinWesternAnhuiProvinceasanexample

…………………………………………………………………………………………… XUFangming(80)

DigitalEconomyandHighQualityEconomicDevelopmentintheNewDevelopmentPattern:EmpiricalAnalysisBasedonDatafrom2011—2020intheHuaiheRiverBasin…………… KONGDandan,JINZehu(87)

ResearchontheInfluencingMechanismofPublicParticipationinCarbonNeutralityBehaviorIntentionBased

onTPBTheory———Taking HuainaninAnhuiProvinceasanExample

…………………………………………………………………………… QIANDanping,XIEZhen’an(93)

Individual,SchoolandSociety:theInfluencingFactorsoftheRe-mobilityofUrbanandRuralTeachersin

CompulsoryEducation ……………………………………… NINGFangyan,LIWenwen,LUOZeyi(98)

ResearchonDevelopmentofGrassrootsCommunityCharityfromthePerspectiveofSocialCapital———Taking

KCityCommunityCharityasAnExample ………………………………………… WANG Huafeng(105)

ResearchontheEthicalValueandOptimizationPathofSmartElderlyCare

………………………………………………………………………… YANGYaowen,YANGFang(110)

OntheTextualResearchandExplanationofSeveralTerminologiesinQiMinYaoShu (ImportantArtsforthe

People’sWelfare)fromthePerspectiveofDialect ……………………………………… LIUZhiguo(116)

PointofViewinDiscourseandItsCoherenceinInvertedStructure

………………………………………………………………………… MENGYan,ZHANGJiuquan(124)

StudyontheMediatingEffectbetweenNegativeEmotionandInternetAddictioninCollegePhysicalEducation

Students……………………………………………………………………………………… CAIShikai(129)

StudyontheInfluenceofAcademicEmotiononAcademicSelf-efficacy———Taking UndergraduateStudents

MajoringinPreschoolEducationasAnExample

……………………………………………………………… WANG Shunqi,LIXiaoqing,LIYanling(134)

Teachers’ProfessionalRiskintheTransformationofLo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CausesandCountermeasures ………………………………………………………………………………… ZHENGJibing(139)

ResearchonthePathofUniversityStudents’LaborEducationReturningtoLife

……………………………………………………………………………… WANG Ying,ZHAOLili(144)

Editorincharge:SHENPanpan

第7页

2023年第4期

第25卷(总第140期)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4,2023

GeneralNo.140,Vol.25

[收稿日期]2022-10-26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项目“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研究”(2020CX006);安徽

省科研编制计划项目“建党精神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引领与践行”(2022AH052612);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重点项目“基于生态视角的文化自信问题研究”(SK2021A0471)。

[作者简介]王凤杰(1969—),女,安徽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崔雨(1994—),

女,安徽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20世纪20年代中共在安徽农村的革命活动述论

王凤杰,崔 雨

(安徽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摘 要]农民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在农村行之有效的革命动员是中共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20世纪20

年代,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深入安徽农村,通过建立基层党组织、宣传革命思想、组织农民协会和开展武装斗争等革命活

动,启发了农民政治觉悟,为中共的农村革命积聚了力量,为安徽革命根据地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安徽农村;革命活动

[中图分类号]K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4-0001-06

近代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农民是中

国革命的动力。但在封建经济主导下的农村,农

民组织分散,文化素质偏低,具有阶级的局限性,

使得早期的革命者发动农民参与革命颇为艰难。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安徽农村,积

极开展革命活动。他们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在安

徽农村开辟了一片葱郁的革命之“山林”。

目前,关于20世纪20年代中共在安徽农村

革命活动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集中

于鄂豫皖苏区、大别山精神和安徽省革命文化资

源开发等方面,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共革命活动

的艰难起步和发展壮大过程。基于此,本文依托

原始文献和已有成果,探讨中共在安徽农村的革

命活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安徽 农 村 党 组 织 早 期 活 动 开 展 的 背 景

条件

(一)农业经济日趋凋敝

安徽省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物产丰饶,水

陆交通便利。近代以来,安徽农产品商品化进程

加快。在安徽对外输出的农产品中,茶叶占据重

要地位。“皖省产茶区域甚广,产量最富,计有十

七县之多。”[1]江北所产“六安茶和江南所产茶‘徽

州茶’誉满海内外。1890年华茶之盛,占世界制

茶输 出 总 数 之 50.9%”[2],其 中 安 徽 贡 献 颇 大。

但安徽茶业主要是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而存

在,始终受控于世界经济市场。20世纪20年代,

由于“华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日本茶

的剧烈竞争,美国销路,被夺于日本;英国销路,被

夺于印锡。”[3]出口受挫,安徽茶业受到毁灭性打

击,皖南甚至出现茶农伐茶种粮现象。据不完全

统计,1919年安徽全省各类茶叶总产量为 32.3

万担,1929 年全 省 各 茶 区 产 茶 总 额 为 21.66 万

担[1]。10年间减少了9.7万担,仅为1919年产

额的三分之二。

20世纪20年代,安徽农业生产萎缩,农民生

活贫困。据不完全统计,“1924年安徽人口死亡

率为27.9%,1936年皖北死亡率为25.1%,1938

年死亡率为27.2%。”[4](P95)20世纪20年代安徽

农业生产萎缩,农民生活十分贫困。若以150元

为贫穷线的标准,安徽有68.61%的农户生活在

第8页

贫穷线之下;若以250元为标准,在贫穷线之下的

农户达85.26%

[5](P286)。可见其生存状况之悲苦。

频繁的战乱加重了农村经济的凋敝。中华民

国成立后,安徽政局动荡,兵变时有发生,匪患难

以根除。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新旧军阀混战连

续不断。1927年与1928年之交,安徽省内不同

派系军阀盘踞。这些军阀经常对驻地居民进行敲

诈勒索,兵 变 和 混 战 也 时 有 发 生。如 1929 年 2

月,全椒县“两军在椒三进三退,先后过境不下二

十万人,且鏖战数日,直至冬季方撤尽。”[6](P1278)许

多民众不堪忍受天灾和兵燹,纷纷走上反抗斗争

的道路。

(二)安徽农民素有革命斗争传统

安徽人民素有优良的革命斗争传统。近代以

来,安徽人民革命斗争影响力愈发强大。晚清于

淮北涡阳、蒙城、亳州等地爆发由张乐行领导的捻

军起义,1898年发生霍邱傅延龙抗租分粮斗争和

涡阳饥民抢粮起义。进入 20 世纪,安徽农村抗

租、抗税斗争层出不穷,甚至发生了抢米风潮和饥

民暴动情况。据不完全统计,仅1910年内,安徽

省抢米和饥民暴动达9次之多[7](P77-121)。因此,有

官员称安徽“民情强悍,伏莽本多,迭遇奇灾,铤而

走险,在在可虑,抢米之案,已成见惯司空。”[8]

中华民国建立后,农民反抗斗争依然风起云

涌。1913年7月蒙城发生农民暴动,攻破县城,

打死县知事韩维生;秋天又爆发起义,强分地主囤

积的粮食;滁县界牌集农民与地主豪绅斗争中组

成“农民自救队”,提出“杀富济贫,穷人掌天下”的

口号。1913年底到1914年初,霍邱县叶集镇农

民响应白朗起义,赶跑了当地的地主武装。1925

年凤台县大刀会集会,“远近到者不下四五千人,

声势汹涌”[9]。清末民初,这些此起彼伏的农民抗

争显示了安徽农民的革命斗争意识和传统。

(三)杰出人物的引领作用

陈独秀是近代安徽比较有影响力的人物,被

誉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

者和创建者之一。1921—1927年,陈独秀作为中

共最高领导人,对家乡安徽省的地方党组织筹建

工作非常关注。陈独秀委托高语罕回安徽筹备建

立地方党组织工作。高语罕在安徽工作期间使用

的讲义《白话书信》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知

识;1923年春,陈独秀委派柯庆施赴安庆“做党团

工作”,团结了安徽一批进步青年,进一步宣传马

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中共早期创始人恽代英也曾

到安徽宣城任教宣传革命,并带领学生到安徽南

部农村进行考察。在早期杰出人物的引领下,马

克思主义革命思想逐渐走出安庆、芜湖等城市,传

播到乡村。一批青年共产党员深入安徽农村,将

革命火种带到安徽农村,点燃了星星之火。

二、共产党人在安徽农村的早期革命活动

20世纪20年代,一批先进的共产党人满怀

救国救民情怀深入安徽农村,积极开展宣传动员

工作,“给农民输入了新思想,使他们产生了新认

识,进而影响或改变了他们的眼光与行为。”[10]正

是这批共产党人将一缕缕阳光映射到内外困顿的

中国乡村,播下一颗颗革命的火种,最终燃起燎原

之火。

(一)建立安徽省农村的中共基层党组织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采用多种渠道积极筹建

地方党组织。1923年冬天,中国共产党寿县小甸

集特别支部创建,这是安徽第一个农村中共党组

织。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的主要创立者曹蕴真、

鲁平阶、徐梦周、薛卓汉、徐梦秋等均为寿县人,他

们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曹蕴真受党

组织委派,回寿县开展革命活动。在他的推动下,

小甸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特别支部和中共寿县

小甸集小组得以成立,为创建中共党组织工作奠

定基础。小组还先后介绍发展了方运炽、曹练白、

陈允常等人加入共产党。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建

立党组织的条件逐渐成熟,1923年冬,中共寿县

小甸集特别支部成立,直属党中央领导,有关情况

如表1所示。以此为契机,中共在安徽农村的凝

聚力和影响力逐渐增强,1924年春又成立宋竹滩

和瓦埠两个党支部。

1925年9月,中共中央委派梅大栋到旌德地

区发展党组织,他与曹宣天创办旌德三都补习学

校,将多名学员吸收入党。11月,中共旌德三都

补习学校支部成立,拥有9名党员[11](P238)。这是

皖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总之,安徽省农村中共

党组织成立后把宣传革命思想、建立农民协会作

为重要任务,革命活动不断延伸。

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9页

表1 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组织概况

名称 时间 组织简况 备注

中共寿县小甸集小组 1922—1923.冬

组长:曹蕴真

组员:徐梦周、鲁平阶

直属中共中央领导;同期成立中国

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甸集特支

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 1923.冬—1924.9

书记:

曹蕴真(1923.冬—1924.3)

曹练白(1924.3—1924.9)

宣传:

徐梦周(1923.冬—1924.9)

组织:

鲁平阶(1923.冬—1924.3)

方运炽(1924.3—1924.9)

组员:薛卓汉、徐梦秋、陈允常

资料来源:中共六安地委组织部、中共六安地委党史工委办公室、六安地区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六安地区组织史资料(1922.

春~1987.11)》,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5页。

(二)宣传革命思想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动力。鉴于时代背景

和阶级特征,共产党人以农民易于接受的形式进

行革命宣传。

中共安徽农村各党支部根据农民劳作特点,

开办平民夜校。如小甸集特别支部在其存续期间

的主要工作是创办农民夜校,入学的都是一些青

年农民;在小甸集南北两头成立两个识字班,为扫

除农村文盲打下基础。1928年夏天,凤台特别支

部在白塘小学开办平民夜校,招收白塘庙、宋家

岗、大冯家等村100余名青年入学,教授他们读书

识字。此外,旌德三都农民补习学校,前后组织

40多名青年农民参加夜校的学习。

革命宣传内容一般从识字教育开始,再过渡

到反帝反封的革命宣传,唤醒农民的阶级自觉意

识,促使其积极支持并参与革命斗争。如凤台特

支开办的白塘小学平民夜校,以《农具》《庄稼名》

《工人、农民、学生、商人》《什么人劳动,什么人不

劳动》《什么是土豪,什么是军阀》《什么是帝国主

义》等为讲授课程;旌德三都农民补习学校教农民

读《平民千字课本》,向农民宣传“人人要读书,人

人要识字”的思想。在识字和读书的过程中,授课

老师不断引导农民思考:“穷人为什么会穷,富人

为什么会富,种田人为什么没有田种,不种田的人

为什么拥有几百亩田”;进而使之认识到革命斗争

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我们要改变这种不合理制

度,就要革命,做到耕者有其田”[12](P141),最终达到

政治觉醒并参加到革命斗争中来。

(三)组织农民协会

农民协会不仅是农民阶级开展活动的大本

营,还是为农民利益奋斗的先锋队。农民协会为

中共在农村开展革命宣传和农民动员工作提供了

活动的空间。安徽省的农民协会兴起于大革命时

期,初期以改变农村凋敝困顿状况、提高农民生活

水平为目标,后来逐步衍变为组织农民暴动、为农

民谋利益的组织。1929年,安徽各地农民协会改

称农民委员会,成为临时性的政权机关。许多贫

农和中农积极加入,投身到土地革命之中。

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成立后,向农民宣传革

命思想,积极组织、吸纳农民加入农协组织。1925

年4月成立的瓦埠五区农民协会拥有会员200多

人;1926年春成立的霍县叶集区农民协会拥有会

员500多人。1927年3月,中共党员薛卓汉在安

庆成立农民协会筹委会,正式成立安徽省农会。

安徽省农民协会筹委会成立后,先后派出特

派员数十人到各县指导建立农会,大大推动了农

会发展。1927 年 6 月,安 徽 省 县、区、乡 农 民 协

会,共有会员6600人[13](P239);1927年7月,安徽

省有组织的农民为8300人[14](P64)。农民协会建

立后,有组织地进行经济和政治斗争,成为农民认

可并依赖的维护农民自身利益的组织。1926年7

月21日,南溪特别支部通过农民协会组织农民进

行游行示威,遭到地主武装镇压后,经农协组织营

救,被捕人员安全获释;旌德农民协会根据群众要

求逮捕了大劣绅吕少亟、大 土 豪 方 楚 平[15](P436)。

有组织的斗争显示了农民协会的力量,促进了农

民协会的发展。总之,安徽省各级农民协会引导

王凤杰,崔 雨:20世纪20年代中共在安徽农村的革命活动述论 3

第10页

和组织民众,增强了农民的凝聚力,推进了减租减

息和抗租抗债斗争,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战争的顺

利推进。

(四)开展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是农民参与革命的重要途径。国民

大革命时期,中共提出可由政府发给枪弹,协助农

民协会组织自卫军,以此防备土匪与兵灾。1925

年冬,中共党员曹宣天、梅大栋在旌德梅村组建农

民自卫军,次年5月更名为自卫军大队,当年底,

“全县农民自卫军人数发展到800多。”[11](P360)农

民自卫军作为一种半军事化的组织形式,将一部

分青年农民动员起来,切实保卫了农民自身和农

民协会利益,也成为中共领导下的武装力量。

1927年5月,在中共领导下,旌德发动了安

徽省的农民武装暴动———仕川农民武装暴动。农

民自卫军与守城敌军展开了激战,最终攻城失败,

总指挥共产党员王庭甫和众多自卫军战士壮烈牺

牲。1927年10月,中共安徽省委临时委员会把

英山、寿县、六安、霍邱、霍山作为第一暴动区,动

员农民发动暴动。如表2所示,从1927年10月

到1929年11月,安徽省农民暴动达10次之多,

开启了1930年农民暴动的高潮。

表2 1927—1929年安徽省部分农民暴动概况

时间 地域 主要领导人 人数

1927.10 桐城汤家沟 章逐明、赵耀华 500人

1927.12.7 潜山梅城 王步文、余大化、王效亭 1000多人

1927.12.31 南陵谢家坝 俞昌准 2000多人

1928.4.9 阜阳城及阜阳行流、插花、王人等地 魏野畴、李瑞甫 上万人

1928.5.9 郎溪毕桥 夏雨初 500多人

1929.5.6(立夏节)

河南商城南部(现均属金塞县境),以丁家

埠为中心,包括南溪、斑竹园、汤家汇、李家

集、禅堂等地

周维炯、詹谷堂、徐其虚、徐子清、肖方、李

梯云

数千人

1929.5初 霍山诸佛庵 刘淠西、朱体仁 30多人

1929.5.17 六安武陟山 王绍周、周天庆 2000多人

1929.5.19 六安南庄畈 桂伯炎、袁继安、袁皋甫 30多人

1929.11.8

六安独山及麻埠、西河口、龙门冲、七邻湾、

古碑冲、南庄畈、徐家集、江店等地、霍山西

镇地区及石家河、新店河、桃源河等地

舒传贤、周狷之、余道江、朱体仁、吴干才、

桂伯炎、袁继安、毛正初、徐育三、刘仁辅

数万人

资料来源:戴惠珍、王鹤鸣、杨雨润等著《安徽现代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7-178页。

20世纪20年代中共领导下的安徽农民武装

斗争在近代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提高

了广大农民的阶级觉悟;另一方面促使农民跟随

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道路,为建立鄂豫皖革命根

据地和苏维埃政权奠定了基础。

三、共产 党 人 在 安 徽 农 村 革 命 活 动 的 历 史

意义

安徽虽然早在1923年冬就于农村建立了中

共党支部,但此后各地农民运动未能持续发展壮

大。到1927年9月,“安徽过去的农民运动,只有

宿县、旌德尚有较广大之组织,并能深入群众。此

外,寿县、芜湖均仅有数百人之组织,其余各地方

直未开始。”[15](P11)这从侧面体现出共产党人在安

徽农村开展革命活动之艰难。但是燎原之火种已

经播下,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启蒙了农民革命思

想,促进了政治觉醒,将农民的自发斗争引领到自

觉斗争,为鄂豫皖根据地建立奠定了基础,为中共

积累了潜在的革命力量。

(一)启迪了农民政治觉醒

中共在农村的革命活动中心目标之一就是启

迪农民的政治觉悟,引领其走上革命道路。为此,

安徽共产党人做了细致周到的工作,这在对歌谣

《农 人 苦 》的 增 补 中 得 以 充 分 体 现。 《农 人

苦》[16](P10-12)这首歌谣是六安县农民肖恩于 1926

年创作的,主要反映农民困苦无望的艰难生活。

穷人没田种,种田是穷人,

贫农生活穷人穷,(农友啊)痛苦一般同

贫农种田庄,怕的是年荒,

还怕主人亲下乡,(农友啊)更怕催租粮

4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11页

辛苦一块田,死活又一年,

粒粒粮食血汗变,(娘啊)地主来吞咽。

中共党员吴岱馨深受这首歌谣的震撼,他把

歌谣《农人苦》当作农民协会夜校课文,以此来启

发农民觉悟。他在歌谣《农人苦》的后面还加上了

一段[16](P12):

富人多狠心,这样待穷人,

大家努力来革命,(农友啊)同把政权争。

1929年冬,共产党员冯孝山、车厚桥给歌谣

《农人苦》又加上两段[16](P12):

夺取政权来,建立苏维埃,

无产者联合起来,(农友啊)杀尽反动派。

杀尽地主们,就把田来分,

无衣无食不担心,(农友啊)大家喜盈盈。

共产党人通过歌谣内容的增补,将农民困苦

的叙事上升为对地主剥削的控诉,进而号召农民

进行经济抗争和政治斗争。从农民现实诉求到解

决实际问题,再到引导革命斗争的路径,将农民的

切身利益和中共革命紧紧融为一体,推动了农民

政治觉醒。

另外,农民协会在推动农民政治觉醒方面起

到重要作用。1927年8月,潜山响肠农民协会制

定《响肠农民协会遵议单》,制定了严明的组织纪

律,1927年10月至1929年3月,有记录的响肠

农民协会秘密会议达25次之多[17](P133-134),提升了

农民革命觉悟。

(二)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0世纪20年代,安徽共产党人在乡村的革

命活动,点燃了星星之火。到1929年,安徽省党

组织领导发动了数十起农民武装暴动,如金寨立

夏节起义、六霍暴动、请水寨暴动等。这些农民暴

动是中共长期深入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活动的结

果。农民暴动期间,中共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

如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2师、中国工农红军

第11军第33师等。

武装力量是根据地存在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而“红军是土地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保卫者”[18]。

1929年11月到1930年5月,东起霍山、六安附

近的淠河两岸,西接豫东南广大区域,南抵英山金

家铺、潜山水吼岭,北至霍邱白塔畈、六安丁家集、

徐家集,初步形成了拥有40多万人口、面积近20

万平方公里的皖西革命根据地,成为鄂豫皖根据

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整个大别山区工农武装割

据的开展创造了条件[19](P545)。皖西革命根据地先

后成立霍山、六安、英霍边区、潜山等4个县级革

命政权[20](P62),区乡等基层革命组织也得到广泛

发展。

皖西地区暴动后创建的皖西苏区与工农红

军,为鄂豫皖根据地的开辟和壮大发挥了重要作

用。皖西根据地的军民英勇抗击了国民党军队的

多次大规模进攻,为中央苏区及其他根据地的军

事斗争提供了有力支援。

(三)积聚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力量

中共在安徽农村的革命活动,积聚了中国共

产党的革命力量。一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

民党员人数不断增加。共产党人在农村的革命活

动,初步奠定了革命基础。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在

农村普 遍 建 立 基 层 组 织,党 组 织 得 以 恢 复。至

1928年底,安徽大多数县都成立了县委、特区委

或特别支部,大量农村优秀青年被吸收加入。据

寿县、安庆、六安、霍山等14县的统计,就有党员

1323人,其中最早建立中共安徽省农村支部的

“寿县党员人数超过400人……农民出身的党员

数占总数的80%。”[17](P120)另一方面,培养了一批

优秀的中共干部。以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组

织的成员为例,他们是在安徽农村的革命活动中

逐渐成长起来。曹蕴真在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

第一期学习,1925年组织了寿县农民协会,1926

年去武汉参加北伐战争。徐梦周在1926年赴冯

玉祥部做兵运工作,国民大革命失败后秘密从事

军运和情报工作;红军进入川陕后,他促成杨虎城

将军与红军达成秘密反蒋协议,为保持白区与苏

区党组织的交通线畅通作出重大贡献。薛卓汉在

1925年9月参加第五届广州农讲所甲班学习,次

年担任 国 民 党 安 徽 省 临 时 省 党 部 农 民 部 部 长;

1930年3月奔赴鄂豫皖根据地成为中国工农红

军第一军政治部副主任。崔筱斋在国民大革命失

败后,参加六霍起义、领导了独山和双河集等暴

动。这些年轻的共产党人在革命中历练成长起

来,并引领更多的优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为安徽

革命斗争的开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综上,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深入安徽

农村,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促进了农民政治意识的

觉醒,增强了共产党人在农村的组织力和号召力。

党和农民的联系也日益紧密,为后来革命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下转第32页)

王凤杰,崔 雨:20世纪20年代中共在安徽农村的革命活动述论 5

第12页

2023年第4期

第25卷(总第140期)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42023

GeneralNo.140,Vol.25

[收稿日期]2022-06-07

[作者简介]叶秋红(1998—),女,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职干部教育研究

叶秋红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在职干部教育新方法。在“在职干部教育第一”原则的指导下,党内广

泛采取自主学习、集体研讨和讲授辅导等方式,开展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文化教育、业务教育和政治教育,取得了显著成

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干部教育应高度重视制度的约束力,保证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方法的灵活性,及培养干部

刻苦钻研的精神,采用一切有效的手段推动干部教育事业迈向新台阶。

[关键词]抗日战争;在职干部教育;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2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4-0006-05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更好地适应形势,中国共

产党因时而动,对一系列党内政策方针进行调整。

在瞬息万变的战争环境和有限的教育条件下,大

批干部难以前往学校脱产学习,“一面工作,一面

学习,一面又要生产”[1](P132)成为常态,在职干部

教育成为培养干部的一条有效路径。为了更好地

指导在职干部教育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提升在

职干部的本领能力,实现抗战建国的历史使命,中

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

在职干部教育发展之路。

一、抗日战争时期在职干部教育的内容

教育内容是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在保证教

育的质量和效果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抗日战争

时期,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革命形势,中国共产

党着眼实际,制定了全面务实的在职干部教育内

容,从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文化教育、业务教育和

政治教育5个方面同向发力,促进了在职干部教

育的顺利开展。

(一)思想教育先行,以保有在职干部信念的

纯洁性

思想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对在职干

部进行思想教育的重点是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全

党。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

指出,“在某种程度上说来,我们的党已经是一个全

国性的党……现在的环境是复杂得多,现在的任务

是艰巨得多了。”[2](P603)“‘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

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

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光荣而又严重

的任务”[2](P603)。1941年,毛泽东同志再次指出“掌

握思想教育是我们第一等的业务。”[3](P375)

抗日战争时期党内存在主观主义学风,一些

在职干部对周围的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

仅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导致党的革命事业受损。

学风问题是全体在职干部的思想方法问题,是在

职干部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加强思

想教育就是要全体在职干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

界观和思想路线,明确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

政党,共产党员的个人利益要坚决服从党的利益。

因此,在职干部思想教育设置了包括党的建设、联

共党史、马列主义、中国问题等课程,主要内容包

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党性修养教育和党

的宗旨教育。此外,还成立专题研究会,对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基本问题、哲学等进行

专题研究。

(二)推 进 理 论 教 育,铸 就 在 职 干 部 的 理 想

基础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教

第13页

育和培养党的干部始终是一项重要任务。在职干

部读懂悟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其同中国革

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有利于赢得发展壮大的主

动权。

中共中央明确规定,在职干部尤其是中高级

在职干部,具有条件者均须学习理论。理论教育

的范围是政治科学、思想科学、经济科学、历史科

学等项[4](P149)。政治科学以马列主义论战略策略

和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为材料;思想科学以马克思

主义的思想方法论和中国的思想发展史为材料;

经济科学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近百年中

国的经济发展史为材料;历史科学则研究外国革

命史与中国革命史。党高度重视在职干部运用马

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能力,纠

正了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推动了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三)开 展 文 化 教 育,开 阔 在 职 干 部 的 眼 界

心怀

文化知识是学习理论及其他一切知识的前提

和基础,在职干部的文化水平直接影响工作的质

量。1942年,陈云同志在西北局高干会上的讲话

中指出:“现在不学文化不得了? 为什么呢? 因为

我们革命的世面将越搞越大,新环境、新事物会更

复杂,没有真本领是掌握不了的。”[5](P266)

1942年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中

共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指出,对于一切

文化程度太低或不高的干部,必须强调文化教育,

反对轻视文化教育的错误观点;文化教育的范围

暂定 为 国 文、历 史、地 理、算 术、社 会、政 治 等

课[4](P149)。同年,《陕甘宁边区在职干部教育实施

办法草案》规定文化教育依照课程标准,应分为初

级、中级、高级三级,在课程、教材上分别设置① 。

初级课程教材有:(1)文化课本第一册、第二册(包

括国文、自然、社会等科学常识);(2)边区《群众

报》;(3)课外读物。中级课程教材有:(1)文化课

本包含国文、史地、自然、社会常识;(2)算术课本;

(3)边区《群众报》;(4)课外读物。高级课程教材

有:(1)国文;(2)算术;(3)历史;(4)地理;(5)《解

放日报》。在职干部积极响应号召,掀起学习文化

的热潮。这提高了在职干部的文化水平,促进了

其对中国共产党行为运作机理的认知理解,为日

常工作提供了遵循。

(四)重视业务教育,精进在职干部的专业能力

业务教育是在职干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

育在职干部“做什么、学什么”的关键。在职干部

的业务能力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毛泽东

同志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指

出:“我们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共产党人就应该

懂得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们的八路军、新四军和

游击队,所有的干部,在有威风之外,还要有本领,

这就要学习。”[3](P177-178)

业务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周围情况、政策法

令指示决定、具体经验、历史知识、科学知识的调

研研究。例如军事部门要精密调查敌友我三方情

况;财政工作人员应熟习财政政策与法令;党的组

织部门要研究党的组织工作与干部工作的经验加

以分析综合;宣传部门应将我党宣传鼓动工作的

历史变化发展加以叙述与总结;医学干部研究医

学科学知识等。一线的工作为在职干部提供了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场域,而业务教育促进

了在职干部“干一行,懂一行”,提高了应对各种风

险挑战的能力。

(五)贯彻落实政治教育,强化在职干部的使

命担当

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重大原

则,是党的优良传统。为了使广大在职干部能够

在错综复杂的抗日革命斗争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

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抗日战争时期,党加强在职

干部的政治教育,其内容包括时事教育及一般政

策教育两项。

时事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国内战争形势

及变化、日本对华作战方针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

局势;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中共基于时局变化

提出的各项策略方针,其中主要是加强对在职干

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教育。抗战初期,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教育的重点是纠正党内的关门主义倾

向。毛泽东同志具体分析国内各阶级对日本帝国

主义的态度并指出当日本炸弹的威力圈及于全中

国的时候,敌人的营垒是会发生破裂的,要求在职

干部“勇敢地抛弃关门主义,采取广泛的统一战

线”[6](P153),“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

的革命军”[6](155)坚持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相持

阶段,由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中共中央采

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

策略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顽固派进行

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时事教育与政策教育相

辅相成,有利于提高在职干部的政治水平和时局驾

驭能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叶秋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职干部教育研究 7

第14页

二、抗日战争时期在职干部教育的主要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育主客体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

的桥梁,是连接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的重要纽带,

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事半功倍。抗日战争时

期,各级干部始终以自主学习为主,辅之以集体研

讨和灵活讲授等方法,克服了种种外部困难,取得

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自主学习法

由于物质条件有限,前线战事紧张,自主学习

是在职干部接受教育的首要方法。《中共中央书

记处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指出:“必须使所

有在职干部了解,学习的成效,主要靠自己努力。

因此努力自习是基本的方法。在小组会和大课的

前后,必须有充分的自习。”[7](P223)陈云同志倡导

大家坚持自学,活到老,学到老,进“长期大学”,成

为头号的“博士”[5]P178)。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勤

奋刻苦、努力钻研。中共中央宣传部要求“学习干

部必须养成细心阅读和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以

求学习的深入,必须在学习上力求咬得烂、懂得

透。”[7](P605)毛泽东同志在动员在职干部教育大会

上明确指出,“要建设大党,我们的干部非学习不

可。”[3](P179)要“挤”和“钻”,“在每天工作、吃饭、休

息中间,挤出两小时来学习”,“如木匠钻木头一样

地‘钻’进去。”[3](P180-181)。自主学习彰显了在职干

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对于培养在职干部的

独立思考能力和艰苦奋斗精神起了至关重要的作

用,有效增强在职干部教育的学习效果。

(二)集体研讨法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仅靠自主学习不足以

满足在职干部教育活动的常态化要求,还需要小

组讨论和集体学习,形成合力。集体研讨主要依

托学习小组这一组织载体进行。“凡环境许可的

地方,可依类编成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每月开讨论

会二次。”[7](P223)从人数上来看,学习小组不需要

很多人,组员大体上要处于同一理论水平;从范围

上来看,优先将同一机关、同一部门的在职干部划

为一组;彼此之间围绕各自工作进行讨论,相互学

习和借鉴,提高了在职干部教育的实践性和科学

性,实现以工促学、以学促工。讨论会和座谈会要

营造民主和谐的积极讨论氛围,采取同志的友谊

的态度,不可用“斗争”和“戴大帽子”的方式。小

组式学习为在职干部相互交流和沟通提供了平

台,增强了在职干部思维的灵活性与广阔性;有利

于学习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促进了教育内容在

工作过程中的落地与深化,对于塑造良好的学风

和工作作风起到重要作用。

(三)讲授辅导法

讲授法作在抗战时期被广泛用于在职干部教

育,但由于党内接受过系统教育、能够担任教学指

导员的干部很少,给授课造成了较大的困难。中

国共产党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建立了别具一格的

讲授辅导方法。

首先是顾问团讲授法。聘请知识水平较高的

有关领导和延安高校的教员组成顾问团,开设马

列主义、联共党史、中国问题、党的建设、政治经济

学等科目,制定各科学习大纲和学习资料,负责讲

授知识并答疑解惑。其次是巡回教学法。逐步建

立巡回教育站,在固定时间指派巡回教育站的教

员前往各学习小组进行面授教课,一定程度上缓

解了师资力量不足和上课不便等问题。最后是

“传帮带”教育法。部分优秀的干部学员从巡回教

育站里学到了知识之后回到自身学习小组,以老

师的身份向成员讲授,后来灵活发展为“会的教不

会的”“知识高的教知识低的”“新学会的教后学会

的”,突破了时间和地域限制,提高了在职干部教

育的效率。

三、抗日战争时期在职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

抗日战争时期,在职干部教育与正规的学校

教育有着明显区别,其特色是在岗学习,边工边

学。这就决定了抗日战争时期在职干部教育具有

很大的灵活性,既要充分发挥干部的主观能动性

又要高度重视因材施教。总结抗日战争时期在职

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仍有很强的借鉴

意义。

(一)高度重视制度约束是重要保证

抗日战争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在职干部教

育,把在职干部教育置于党和国家的战略地位来谋

划,贯彻落实“在职干部教育第一”的方针,并于

1939年2月成立干部教育部,加强对各根据地在职

干部教育的统一领导。中央发布大量指示决定,指

导在职干部教育的实施与开展,逐步形成了每日两

小时学习制度、学习小组制度、指导员制度等。

党和国家从宏观制度和微观机制等方面均加

强了在职干部教育建设。首先,对在职干部教育

的任务和原则作了明确规定,从抗日战争现实需

求全局谋划,高度强调在职干部的重要性,在全党

8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15页

树立了“学习为了抗战服务”的意识。其次,对在

职干部教育的内容做了具体的规定,明确了干部

在工作之余“学什么,怎么学?”这一基本问题,指

明了学习的方向和策略。再次,为在职干部教育的

教材、经费等具体问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克服生

产困难、经济落后等现实状况,为开展在职干部教

育奠定物质基础。最后,强化了在职干部教育的监

督和考核机制。鉴定干部时,学习情况作为一项重

要标准,将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发挥

双重衡量作用,构筑学习教育常态化机制。

抗日战争时期在职干部教育广度与深度相结

合,形成了大教育大培训的整体教育格局,在全党

掀起了热烈学习的风暴,经由延安整风运动推向

高潮,对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潮。这对于增长在职

干部的理论素养和领导才能具有重大意义。新时

代做好在职干部教育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发展

中心工作,发挥领导制度、组织制度、监督制度等

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作用,将制度机制的刚性

保证功能充分体现出来。树立制度的权威既要确

保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亦要重视制度的可实施性,

根据现实需求制定符合时代潮流的在职干部教育

制度体系。

(二)内容科学方法灵活是前提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在职干部教育从教育内

容上来看紧紧围绕抗日战争和经济发展,涵盖思

想政治、理论政策、文化业务等各方面;从教育方

法上看,做到了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以自学为主,

辅之以集体讨论、小组研究等形式。中国共产党

积极探索科学的原则、态度和方法,加强在职干部

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能力,坚定无产

阶级革命理想信念,提升业务能力,极大地增长了

在职干部的本领。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体系有助

于克服严酷的战争环境,其启发式和研究式教学

有助于解决学习与工作的矛盾。

在职干部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为党和国家的

中心任务服务。新时代在职干部教育必须锐意改

革,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除了继续抓牢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之外,应

增加知识性、技能性的内容,如科学知识、应急管

理和生态保护等,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

力和国家治理能力。增强在职干部教育的时代性

与先进性,要遵循科学的教育内容,打造有效的方

式方法,大力发挥警示教育、实践教育、情境教育、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手段的积极作用,激发在职

干部的活力,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三)干部自身磨砥刻厉是关键因素

抗日战争时期,各级领导干部面既要参与作

战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又要进行生产运动,

促进经济发展,常常出现学习时间有限甚至没有

时间学习的情况。同时,由于经费有限,没有固定

的学习场所和充足的学习教材等,在职干部教育

困难重重。但全党积极响应毛泽东同志的号召,

充分发挥“挤”和“钻”的精神,以坚定不移的革命

信仰和刻苦钻研的革命精神,在工作、吃饭甚至休

息时看书学习;常把书和报纸缝进小布袋随身携

带,在走路骑马时拿出来阅览,热烈学习的氛围可

见一斑。

新的时代语境对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环境的风险挑战更加突

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脱钩断链愈演愈烈,局部

战争时有发生;国内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

标前进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正处于攻坚克难阶

段;党员队伍内部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

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仍然存在,因此,

各级领导干部需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的优良作风,坚持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磨砺品质;在岗位上学、在实践中学、在群众中学;

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

的历史担当,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和魄力,发扬艰苦

奋斗的作风,更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注 释:

① 出自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编辑的《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

(在职干部教育部分),内部发行,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1981

版,第171-173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 中

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

出版社,199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 央 档 案 馆.建 党 以 来 重 要 文 献 选

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 第十九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

版社,2011.

[5]陈云.陈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 央 档 案 馆.建 党 以 来 重 要 文 献 选

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 第十七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

版社,2011.

(下转第25页)

叶秋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职干部教育研究 9

第16页

2023年第4期

第25卷(总第140期)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42023

GeneralNo.140,Vol.25

[收稿日期]2022-05-19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安徽实践研究”(AHSKQ2020D95)。

[作者简介]朱玉利(1982—),男,合肥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

士生,研究方向:生态文明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

朱玉利1,2

(1.合肥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2.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安徽省处于长三角洲腹地,地理位置优越,生态资源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切实贯彻习近平生态

文明思想,经济建设步入全国第一方阵,生态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积累了一系列弥足珍贵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坚

持高位推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秉承“两山”发展理念,赋能生态型经济体系升级发展;筑牢安全屏障,加强生

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勇于改革创新,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

[关键词]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4-0010-06

安徽省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具有独特的区

位优势,拥有淮河、新安江、长江三大水系,动物、

植物、矿藏、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禀赋良好。

新时代以来,安徽省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区域

发展,尤其是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

合肥主持召开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安

徽省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不仅要在

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

带好头。”[1]安徽省委省政府牢记总书记嘱托,深

入推进“三地一区”建设。安徽省2021年全省国

民生产 总 值 为 42959.2 亿 元,比 上 一 年 增 长

8.3%

[2],位居全国第12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

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安徽考察,强调“把生态保护

好,把生 态 优 势 发 挥 出 来,才 能 实 现 高 质 量 发

展。”[3]安徽省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

态文明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2021年,“空气质量

优良天数比率高达84.6%,同比增长1.8个百分

点……地表水水质状况良好,国考断面水质优良

比例达到83.5%,同比提高4.7个百分点……生

态 质 量 总 体 良 好,全 省 公 众 生 态 环 境 满 意 率

93.4%,创历史新高。”[4]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指导下,安徽省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形成了一系列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

一、坚持高位引领: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

体系

工业化带来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社会财富的

大幅增长,同时也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

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倡导生

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的必

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

环境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

提出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

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性全局。

安徽省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

推进美好安徽建设步伐,走出了一条安徽生态文

明建设特色之路。为更好地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安徽省成立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该领导

小组实行“双组长”制,省委书记和省长担任领导

第17页

小组组长,在省发改委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省

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各专项工作领导小

组。譬如,绿色发展行动计划专项小组、水污染防

治领导小组、环境保护督察领导小组、土壤污染防

治领导小组。各领导小组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或分

管领导担任组长,相关省职能部门和行业负责人

为成员;按照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制定年

度工作计划,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省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省生态文

明建设工作,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各领

域环境保护工作,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文明

建设工作体系,呈现高站位推动、全方位协同的生

态保护工作新格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坚持和

完善生 态 文 明 制 度 体 系,促 进 人 与 自 然 和 谐 共

生”[5](P31)。全国各省市结合本地生态资源、经济

发展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制

度,不断优化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积极做好顶

层设计,譬如,浙江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配置环境

资源,先后出台新型环境准入制度、排污权有偿使

用制度等。2010年10月,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

发《浙江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暂行

办法》,从 制 度 上 倒 逼 产 业 升 级 和 经 济 结 构 调

整[6]。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属于推进较早

的省份,2003 年,安徽省明确提出 “生态 安 徽 建

设”战略。此后,安徽省委省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

作出制度性安排,制定《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

纲要》。为更进一步推动生态强省建设,2012年

10月22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印发《生态强省建设

实施纲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在习近平生

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从3个层面着力建构生态文

明建设制度体系。

一是统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宏观制度。2016

年,安徽省委省政府颁布《安徽省生态文明体制改

革实施方案》和《关于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着力打造

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实施方案》,这既是贯彻习

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家生

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举措,也是结合安徽省实际情

况,对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宏观顶层设计。

其中《安徽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从8个

层面共46个方面明确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制

度体系[7]。

二是分类指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其一,

着眼于打赢蓝天保卫战,安徽省出台《安徽省大气

污染防治条例》,并制定实施《安徽省大气污染防

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分年度确定目标值,强化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城市 PM2.5 监测全覆

盖,持续推动清洁生产。2022年又印发了《安徽

省“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规划》,进一步明确“十

四五”期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和举措。其二,

着眼打赢碧水保卫战,安徽省人民政府制定《安徽

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推进实施长江、淮河、巢

湖、太平湖、佛子岭水库等水污染防治工作规划,

明确各类水污染排放物限值,实施水资源源头区、

涵养区分段保护制度,按照区域划定饮用水水源

保护区,同时出台《安徽省城镇生活饮用水水源环

境保护条例》。其三,着眼于打赢净土保卫战,制

定实施《安徽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强化土

壤污染的源头防控,实施耕地土壤保护优先战略,

确保农业耕地土壤质量,重污染企业实行集中生

产场地、集中治理污染、有序推进污染物防范和管

理工作。其四,着眼于维护生态公平,安徽省在新

安江生态补偿试点的基础上先后出台《安徽省生

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行方案》《安徽省地表

水断面生态补偿暂行办法》,有效推动新安江上下

游跨省域生态补偿、长江上下游省内市际生态补

偿,积极探索环境损害公益诉讼制度。其五,着眼

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提升国土空间开发质量,出

台《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明确

了安徽省国土空间的开发目标战略、总体格局、城

乡统筹、自然与历史文化保护、区域协调等。

三是考核评价与责任追究制度。为更好落实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的意见》,明确生态文明责任,2016 年 出 台

《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试行)》,明确各

级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和审判检察机关在生态

文明保护工作责任,要求生态环境保护“属地管

理、分级负责”,实行“党政同责”,即党委政府主要

领导是生态文明建设第一责任人。按照党中央国

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安徽

省2017年出台《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

核实施办法》,规定考核内容具体包括各市环境治

理、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环境质量、绿色发展指

数、公众满意度等方面,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

责、一岗双责,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

依据。为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

朱玉利: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 11

第18页

2018年9月17日,安徽省出台《安徽省党政领导

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明

确追责对象、追责情形、追责程序等。2019 年 5

月,中央第三生态环保督察组安徽专项巡查“回头

看”,向安徽省移 6 起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

题,安徽省纪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安徽省党政

领导干部 生 态 环 境 损 害 责 任 追 究 实 施 细 则 (试

行)》,对46名领导干部及公职人员进行责任追

究。为有效防范恶性生态环境损害事件发生,安

徽省实行领导干部约谈制度。2022年7月,安徽

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任何树山同志约谈上

半年空气质量测评靠后和生态环保考核扣分严重

的市政府分管负责人[8],要求地方政府及其负责

人树立生态民生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

生态环境的要求,落实整改方案,确保生态环保责

任到人。

二、秉承“两山”理念:赋能生态型经济体系升

级发展

工业化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但也带来

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经济发

展的桎梏,甚至还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

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

对我们进行报复。”[9](P313)那么,如何平衡经济发

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2013年9月7日,习

近平总书记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详细阐释

“两山”理念,即“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

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10](P171)回答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

境保护的世界之困,为新时代发展生态型经济体

系指明了前进航向,进而更好推动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践行习近平总书

记“两山”理念,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促进生态

型经济体系升级发展。

其一,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绿色发展是新发

展理念之一,各省市结合各地人文历史资源和自

然资源禀赋推动当地绿色产业发展。譬如,江西

省是农业大省,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积极打造生态

农业示范园建设;海南省采用在大气扩散空间好、

海水交互频次高的地区布局生态工业,集中利用

土地资源,降低生态环境影响值,提升产业附加

值;贵州省作为少数民族聚集省份,结合少数民族

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积极发展苗寨旅游产业、苗药

大健康产业。安徽省作为中部地区,在盘活现有

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培育和创新双轮驱动绿色产

业发展,具体而言:一是全省工业领域开展“五个

一百”活动,实施绿色产业培育工程,即依托芜湖

市、合肥市汽车产业基础,大力推行绿色新能源汽

车产业发展,同时对煤炭、钢铁、石化、水泥等传统

高能耗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实行产业绿色化改造;

并依托合肥、六安、芜湖光伏发电示范区建设,大

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二是全省农业领域建

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健全农产品监管体系,大

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不断优化农产品质量保

障体系。三是大力推动生态旅游业发展,通过政

策引导、旅游推介、资本扶持等手段,鼓励全省各

地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创建旅游文化品牌,积极探

索“生态旅游 +”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增效、居民

增收。

其二,推动低碳循环 发 展。一 是 低 碳 发 展。

一方面,自觉主动做好碳排放监测,2022年4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研发的碳排放

在线监测系统成功交付使用,通过在线实时监测

二氧化碳浓度,适时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

效能,有效控制碳排放。另一方面,积极做好低碳

发展示范点建设,发挥减碳榜样示范效应。安徽

省先后在池州市、合肥市经济开发区推进低碳示

范园区建设,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社区、饭店、宾馆

开展低碳商业试点创建。二是循环发展。循环发

展是生态型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式,追求“资源—产

品—再生资源”绿色化生产过程,实现资源产品高

效循环使用,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安徽省践

行循环发展方式,积极构建循环生产企业、循环生

产园区和循环生产城市模式,探索全省资源循环

利用体系。为此,安徽省积极推动循环发展示范

点建设:铜陵有色循环发展示范企业;霍邱县经济

技术开发区循环发展示范区;阜阳市、铜陵市循环

发展示范城市等。与此同时,安徽省在全省区域

内设置诸多废旧物资回收网点,推进部分资源回

收利用,比较典型的是社区内统一置放再生资源

回收利用箱。其以合肥市、蚌埠市、铜陵市、淮北

市为试点,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分类处

置和回收再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源和提升资源利

用率。

其三,倡导绿色消费方式。一是在各工业企

1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19页

业和机关事业单位推进节能减排,制定严格节能

计划、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全省范围内创建500

家节约能源“领跑者”单位,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对

重点能源使用单位,开展能效提升行动,不断提升

其能源使用和节约水平;同时,实施能耗监管体

系,实行能源消耗预警制度,提升能源使用现代化

水平。二是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实行消耗总量和

强度的双控制制度,强化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使

用的规范化管理。三是倡导公民绿色出行和绿色

消费。多措并举构建公共交通出行系统,全省范

围内密织公共交通网络,实行城市与农村公共客

运一体化建设,打通城乡客运公共交通“最后一公

里”;多方筹措资金,全力支持芜湖、蚌埠、安庆、合

肥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徽省利用主流媒体、

网络自媒体、校园文化、公共宣传栏等载体宣传引

导居民绿色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和奢靡之风。社

区、消费者协会、精神文明指导办公室等机构通过

《致餐饮经营者和消费者一封信》,明察暗访等途

径督促厉行节约,减少舌尖上的浪费和一次性生

活用品的使用,降低资源能源消耗。

三、筑牢安全屏障: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2013年,国家发改委等7部委提出“生态文

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安徽省巢湖流域、黄山市在

2014年第一批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宣

城市、蚌埠市在2015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

先行示范区[11]。生态环境部在2021年命名第五

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安徽省的含山县、桐

城市、舒城县黟县上榜[12]。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旨在不同资源禀赋地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模

式,提炼可以推广复制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以点

带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安徽省对标国家生态文

明示范区建设方案,结合安徽省实际情况,2017

年提出一揽子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方案,即以“三

河一湖一园一区”建设为引领,全面推动安徽省生

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筑牢安徽省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安全屏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防火墙”,更是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

面积最大,生物种类齐全的生态功能区,主要是通

过实施生态工程建设构筑我国北部生态安全屏

障,即“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草还林工程、京

津风沙源头治理工程,利用现有自然环境基础,密

织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网格,恢复区内植被

系统,提升经济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

安徽省不同于边疆省区,丘陵、山地、平原交

错,地域辽阔,生态资源丰富。省内拥有长江、淮

河、新安江三大水系,湖泊众多,其中,全国五大淡

水湖之一的巢湖位于合肥市;皖西和皖南的山区

居多,江淮之间是丘陵地区,好山好水既是安徽的

经济财富,也是安徽的生态财富。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13](P64)安徽省结合自然资源

禀赋和地理地貌特征,积极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区

建设。

第一,区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一是皖江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明确以改善长江安徽段水

环境质量为核心,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按照习近平

总书记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14](P22)的

总体要求,加强皖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建设

皖江绿色生态长廊,“着力构筑长江流域重要生态

屏障”[15]。二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强化淮河

流域水污染治理,加强塌陷区生态修复,构筑淮河

生态经济带绿色走廊。三是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

区建设。探索跨省域水资源保护共建机制,深入

推动新安江生态补偿试点,实现跨省域生态、经

济、文化融合发展,与黄山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协同,共同构建皖南绿色生态屏障。四是巢湖流

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巢湖地理上是合肥

市的“内湖”,也是合肥市的“名片”。合肥市委市

政府先后编制《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

《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统筹

推进巢湖流域生态先行示范区建设,核心是做好

巢湖流域水资源生态修复和生态治理。

第二,黄山国家公园建设。“国家公园是中国

自然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国家公园是

对具有高保护价值国土空间的一项超功利价值的

保护管理制度设计。”[16]2015年5月,国家发改委

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

案》,设立国家公园是以生态保护为首要目标,践

行生态文明思想[17]。同年,安徽省对标对表《建

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提出建设黄山国家公

园的设想,依托黄山市三区四县现有的自然景观、

古村落、古徽派建筑群、水资源和动植物资源,树

立生态系统整体性观念,最大范围的保护皖南自

然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筑牢皖南生态屏障,为

安徽省提供优质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享受。

朱玉利: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 13

第20页

第三,大别山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大别山

区是安徽、湖北、河南三省交汇的革命老区,不仅

有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而且有丰富的生态

资源,适合走绿色发展之路,为有效落实《大别山

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安徽省依托皖西大别山

天然生态资源,积极探索大别山碳汇补偿,给予绿

色产业政策、公共服务投资等倾斜,坚持生态惠

民,补齐发展短板;发展生态、红色文化休闲旅游

产业,推动产业发展;实施增绿增效工程,推进乡

村环境综合治理,推动自然资源保护和湿地公园

建设,构建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相互涵养模式,筑牢

大别山区绿色生态屏障。

四、坚持改革创新: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

徽样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安徽省的山水林

田湖草沙生态环境治理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无论

是20世纪50年代的淮河治理,抑或是改革开放

以来的巢湖治理、生态强省建设,安徽省都交出了

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安徽视察,叮嘱安

徽“把好山好水保护好”。安徽省委省政府贯彻习

近平总书记指示,继续发挥安徽改革创新精神,积

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思路,努力打造生态文明

建设的“安徽样板”,为其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

供参考借鉴。

第一,率先推行林长制。安徽省在借鉴习近

平总书记在浙江、福建工作时林业发展经验基础

上,提出积极探索林长制。2017年3月,安徽省

开始探索建立林长制,并在宣城市、合肥市、安庆

市3个城市推行林长制试点,在试点经验总结的

基础上,同年九月出台《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

政府关于建立林长制的意见》,明确林长制的组织

体系,即坚持党委政府主导,建立省、市、县、乡、村

五级林长制体系,省委书记、省长担任总林长,分

管领导任副总林长;市、县设立林长,由同级党委

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乡、村设立林长和副林长。落

实党政同责,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

管,责任到人。林长负责本区域内森林资源保护

开发工作,具体任务是守护林业生态红线,强化林

业生态修复;推动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

实施“三河”流域防护林工程;深化林权改革,优化

森林结构,扩大林产品供给,不断提升森林的经济

效益和生态效益;建立健全森林防灾减灾预警体

系,提升森林灾害预防治理能力;推动林长制法治

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林业执法监督管理[18]。随后

安徽省又出台《关于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 优化林

业发展环境的意见》《皖江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规

划》等,推动林长制落地生根。自2017年实行林

长制以来,安徽省设立林长50258名,以林长制促

进“林长治”[15]。初步形成了林业齐抓共管的良

好局面,助力安徽生态文明建设。2019年,安徽

省成为林长制改革全国示范区;2020年,安徽省

林长制改革经验正式推向全国。

第二,率先施行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生

态补偿机制在全国部分省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均有

推广使用,但是基本都属于省市区域内的生态补

偿举措,譬如,福建省在省内重点流域实施生态补

偿;海南省采用区域内生态补贴直接到农民和区

内横向补偿办法。安徽省与其他省市不同,成功

实现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安徽省跨省流

域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源于新安江综合治理实践,

经过长期的跨省合作治理探索,现已基本形成“新

安江模式”。新安江是钱塘江水系干流上游段,发

源于安徽省黄山市,跨越安徽、浙江两省,干流总

长359公里。随着长三角工业化发展,新安江生

态环境日益严峻。为有效保护新安江生态环境,

皖浙两省开启合作保护探索之路。新安江跨省域

补偿始于2011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

主席习近平同志批示:“浙江、安徽两省要着眼大

局,从源头控制污染,走互利共赢之路。”[19](P548)同

年,安徽省与浙江省达成“谁污染谁治理、谁收益

谁补偿”的补偿原则。2011年9月,在皖浙两省

补偿共识的基础上,财政部与环保部联合印发《关

于开展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的实施方案》,

开启“新安江模式”。安徽省黄山市具体承担新安

江综合治理生态补偿工作。2012年以来,安徽省

和浙江省成功推动三轮新安江跨省流域生态补

偿,合作成效显著:一是新安江流域水质向优,水

质总体保持在I类,有效推动新安江生态修复,筑

牢皖南生态安全屏障;二是有效推动产业升级发

展,促进新安江流域旅游业发展,提升黄山市经济

发展质量。三是新安江生态补偿实践探索形成的

“新安江模式”,为省内跨市水资源生态补偿提供

有益借鉴。2014年,遵循“新安江模式”,安徽省

六安市与合肥市实施省内水资源生态补偿制度,

有效推动皖西大别山区水环境保护。

14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21页

安徽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生态

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生

态文明建设宝贵经验。同时,安徽省因地制宜、锐

意改革,率先在全国探索林长制和生态补偿机制,

有效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治理力度和治理水

平。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治理实践中形成的安

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是江淮儿女共同创造的精

神财富,并将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进一步丰富

和发展。站在新的起点,安徽省将继续在习近平

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体

制机制改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立新功,努力实

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紧扣一

体化和高质量抓好重点工作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

得成效[N].人民日报,2020-08-23(1).

[2]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省2021年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A/OL].(2022-03-14)[2022-

04-15].http://tjj.ah.gov.cn/ssah/qwfbjd/tjgb/sjtjgb/1465

18001.html.

[3]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强调 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

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N].人民日报,

2020-08-22(1).

[4]安徽省生态环境厅.2021年安徽省生态环境状况公告[A/

OL].(2022-06-07)[2022-07-27].https://sthjt.ah.gov.cn/

public/21691/121014301.html.

[5]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题的决定[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9.

[6]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

交易试点工 作 暂 行 办 法 的 通 知 (浙 政 办 发 〔2010〕132 号)

[A/OL].(2010-10-20)[2022-04-15].http://sthjt.zj.gov.

cn/art/2010/10/20/art_1229263559_2260187.html.

[7]安徽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A/OL].(2020-07-01)

[2022-04-15].https://sthjt.ah.gov.cn/ztzl/hbztzl/ydqhbhhjdtpf/120272361.html.

[8]安徽省 生 态 环 境 保 护 委 员 会 约 谈 合 肥、滁 州 市 政 府 [EB/

OL].(2022-07-27)[2022-07-27].https://sthjt.ah.gov.cn/

hbzx/gzdt/stdt/121111601.html.

[9]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

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1]关于开展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通知(发改环

资〔2015〕3214号)[A/OL].(2016-01-12)[2022-04-15].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1601/t20160112

_963565.html.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关于命名第五批国家生态文

明建设 示 范 区 的 公 告 [EB/OL].(2021-10-12)[2022-04-

15].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1/

202110/t20211013_956362.html.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4]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

年4月2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5]李锦斌.着 力 构 建 水 清 岸 绿 产 业 优 美 长 江 (安 徽)经 济 带

[N].经济日报,2018-08-09(8).

[16]唐小平.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及发展思路探析[J].生物多样

性,2014,22(4):427-431.

[17]唐芳林.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特征和路径[J].北京

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2):33-39.

[18]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

于建立林长制的意见(皖发〔2017〕32 号)[A/OL].(2017-

11-16)[2022-04-15].https://www.ah.gov.cn/public/1681

/7927451.html.

[19]本书编写组.改革开放与中国城市发展:中卷[M].北京:人

民出版社,2018.

PracticalExperienceof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

inAnhuiProvinceSincethe18thCPCNationalCongress

ZHUYuli

Abstract:AnhuiProvinceisinthehinterlandoftheYangtzeRiverDelta,withsuperiorgeographicallocationandrich

ecologicalresources.Sincethe18thCPCNationalCongress,AnhuiprovincecarryoutXiJinping’sThoughtonEcological

Civilization.Economicconstructionhassteppedintothefirstsquareofthecountry,thelevelofecologicalgovernancehas

reachedanewlevel,andasetofpreciouspracticalexperiencein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hasbeenaccumulated.Itmainlyincludesadheringtohigh-levelpromotionandimprovethesystemof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

andthedevelopmentconceptof“twomountains”toupgradethedevelopmentofecologicaleconomicsystem,buildinga

strongsecuritybarrierto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demonstrationareaandstrivinginreform

andinnovationtobuildAnhuimodelfor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

Keywords:AnhuiProvince;ecologicalcivilizationdevelopment;practicalexperience

朱玉利: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 15

第22页

2023年第4期

第25卷(总第140期)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42023

GeneralNo.140,Vol.25

[收稿日期]2022-11-26

[基金项目]2021年度中国法学会部级课题“监检衔接机制研究———以职务犯罪调查制度为重点”(CLS2021D65)。

[作者简介]沈磊(1997—),男,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学。

电商平台“二选一”行为的经济法规制

沈 磊

(北京大学 法学院,北京 100871)

[摘 要]“二选一”是指电商平台利用其优势地位,要求平台上的经营者不得在其他平台上经营的行为。2021年4

月,阿里巴巴因其“二选一”行为,受到国家市场监管部门巨额处罚。“二选一”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其他电商平台和平台上

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公平选择权和自主交易权,阻碍了商品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平台经济的创

新性发展。经济法有必要对“二选一”行为进行规制,体现公平、效率和秩序等价值,反映其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的

初级宗旨与保障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终极宗旨。经济法对“二选一”行为的规制主要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

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条款来实现。

[关键词]“二选一”;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平台经济;规制

[中图分类号]DF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4-0016-06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平台经济不断蓬

勃发展。在平台经济中,互联网服务平台利用互

联网,让经营者和消费者这两方主体在平台上进

行交易,而平台方则促成交易行为,并对交易实施

规范化的监督和管理。电商平台给广大经营者创

造了巨大商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也

给经济发展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其在创新经

济发展模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引发了一

系列问题。2021年4月,国家工商总局对阿里巴

巴的一纸行政处罚书将平台经济“二选一”的经营

方式推向风口浪尖。阿里巴巴利用其在国内网络

零售平台的支配地位,对在自身平台经营的商家

提出了“二选一”的要求,即要求经营者不得在其

他电商平台开店经营或者举办促销活动,并通过

搜索降权、取消促销活动参与资格、禁止在自身平

台开店等一系列制裁措施来威慑平台内的商家。

这种“二选一”的经营方式,加强了自身的市场支

配地位,却排除和妨碍了市场竞争,不仅损害平台

内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且阻碍了

平台经济的创新发展[1]。

阿里巴巴被罚事件并非孤例。早在2012年,

360就对腾讯提出了反垄断诉讼。事情的经过是

腾讯公司推出了自己的杀毒软件,腾讯公司利用

其 QQ 用户的广大市场,要求 QQ 用户只有卸载

360杀毒软件才能登录 QQ。360为此对腾讯提

起了诉讼,这被称为“互联网反垄断第一案”。在

2014年,在线旅游平台也发生了“二选一”事件。

途牛旅行网要求在自身平台上经营的旅行社抬高

对同程的供货价,这导致很多经营者不得不在途

牛和同程之间进行二选一。这是国内较早的电商

平台上发生的“二选一”事件。2019年,在外卖平

台上,也发生了“二选一”事件。某外卖平台要求

与在自身平台上经营的商家签订不得在其他外卖

平台上提供外卖服务的独家协议,并且采取了提

高佣金费率、缩小配送范围乃至强行下架等措施,

甚至还通过收取保证金的方式来增加对经营者的

威慑力。

由此看来,互联网平台经济上发生的“二选

一”行为,主要存在于网购平台、外卖平台、旅游平

台等各种电商平台,该行为严重影响了电商平台

第23页

经营者的正常经营,也对广大消费者的自主选择

权构成了侵害,更是通过排除和妨害竞争对市场

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二

选一”现象及其相应的法律规制。

二、电商平台“二选一”行为的经济法概念和

构成要件

从经济法的角度,电商平台的“二选一”行为

的定义如下:在某一市场中存在多个电商平台,某

一平台利用其在相关市场的优势或者垄断地位,

要求其平台上的经营者只能在自身平台上进行经

营,对经营者在其他平台上的经营行为进行禁止

或限制,并且通过搜索降权、禁止开店、交保证金

等一系列措施来增加威慑力,该行为的目的是消

除与自己存在竞争关系的经营者的商业机会,其

后果是影响市场秩序,排除和妨害竞争,损害平台

内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2-6]。“二选一”行

为可以具体细分为以下构成要件。

第一,“二选一”行为存在于平台经济中,是平

台方提出的要求。平台经济是指互联网服务平台

利用互联网,让经营者和消费者这两方主体在平

台上进行交易,而平台方则促成交易行为,对交易

实施规范化的监督和管理,并从平台上的发生的

交易中获取利润。由于“二选一”行为是平台方对

在自身平台上经营的商家提出的要求,所以它是

平台经济这一新的经营模式下的产物。上文提到

的发生“二选一”事件的旅游平台、外卖平台和网

购平台等,都是新兴的平台经济。

第二,提出“二选一”要求的平台方在相关市

场中具有相对优势地位或者支配地位。相对优势

地位是指平台方在某一市场上相对于其他平台具

有一定的市场优势,而支配地位是指平台方在某

一市场上具有某种程度的支配或者控制力量。平

台方由于自身具有优势或者支配地位,才有进一

步维持和强化自身市场地位的动机,也才有对平

台上的经营者提出“二选一”的不合理要求的底

气。无论是网购平台中的阿里巴巴,还是外卖平

台中的美团、饿了么,都在相关市场中具有相对优

势地位乃至支配地位。

第三,提出“二选一”的平台方和该平台上的

经营者形成了长期交易关系,并且前者对后者拥

有控制力、后者对前者具有依赖性。如果交易双

方仅有一次交易,那么交易主体可以从理性经济

人的角度,在交易中作出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

择,如果对方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则完全可以退出

交易。但如果交易双方具有长期的交易关系,那

么交易主体在进行本次交易时,就要考虑自己的

选择对后期交易行为的影响。网购平台与店主、

外卖平台与商家、旅游平台与旅游点,无不形成了

长期的交易关系。不仅如此,在长期的交易过程

中,由于平台方为平台上的商家带来了广阔的市

场和稳定的客户,提供了促销和优惠活动中的宣

传和补贴,本应对等的交易双方在权利的给予中

关系发生“畸变”,平台上的经营者对平台方形成

了较强的依赖性,对平台方提出的“二选一”的不

合理要求往往不具有抵抗的能力。

第四,平台方要求其平台上的经营者只能在

自身平台上进行经营,对经营者在其他平台上的

经营行为进行禁止或限制。平台方有时会与经营

者订立限制其在其他平台上经营的协议,有时为

了避免留下证据会与经营者交涉并在口头上提出

要求。平台方提出要求的内容包括禁止经营者在

其他平台上开店,禁止经营者在其他平台上参与

促销活动,要求经营者在其他平台上提高服务价

格,等等。如阿里巴巴、美团、饿了么都曾以书面

或口头的形式,对平台上的经营者提出了不同方

式的“二选一”要求。

第五,平台方为保障经营者服从自己的“二选

一”要求,对不遵守其要求的经营者会实施一系列

制裁措施。由于电商平台与平台上的经营者形成

了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并且对后者形成了较强

的控制力,所以有能力对后者进行制裁。阿里巴

巴通过搜索降权、取消促销活动参与资格、禁止在

自身平台开店等一系列制裁措施来威慑平台内的

商家。外卖平台为了防止经营者在其他平台开

店,则采取了提高佣金费率、缩小配送范围乃至强

行下架等措施,甚至还通过收取保证金的方式来

增加对经营者的威慑力。

第六,“二选一”的行为排除和妨害了市场竞

争。不兼容行为或者独家经营协议本身并没有对

与错、合法与否之分,但是当这种行为是由于一方

在交易中利用了自己的强势地位,会使交易中另

一方的弱势地位不断恶化,产生相当大的危害性。

具体来说,“二选一”的行为遏制了电商平台的市

场竞争,损害了平台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损害了

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阻碍了平台经济的创新发

沈 磊:电商平台“二选一”行为的经济法规制 17

第24页

展。如阿里巴巴、美团、饿了么和途牛网的相关行

为,都妨害了各自所在行业的市场竞争,产生了相

当大的社会危害性。

三、电商平台“二选一”行为的具体分析

“二选一”行为在民法中称“独家交易协议”

“排他性交易协议”,在竞争法中称“不兼容”行为。

独家交易协议和不兼容行为是市场主体为了保持

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作出的选择,并不具有天然的

违法性,相 反,在 特 定 情 况 下,它 具 有 一 定 的 合

理性。

(一)合理性

第一,对于平台自身来说,该平台的创立、发

展和壮大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创意的产

生、技术的研发和广告的宣传都是相当大的沉没

成本。平台基于自身利益禁止和限制经营者在其

他平台上的经营,可以防止经营者利用平台巨大

的知名度而入驻的搭便车行为,有利于维护自身

的利益和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也有利于维护电商

市场上自身的商业品牌。

第二,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经营者在某一电

商平台上的单一经营,可以形成对特定品牌的忠

诚度,避免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带来的损失。

平台方通过“二选一”迫使经营者在平台上独家经

营,可以防止该经营者在其他平台上以机会主义

地心态开店,让经营者在自身的独家平台上专心

经营,提升品牌质量和销售服务。特别是对于高

端产品来说,品牌声誉尤为重要。

第三,对于平台上的经营者来说,平台禁止其

在其他平台上进行经营,让该经营者只在自己这

一家平台上经营,可以简化经营者的经营体系,提

升经营者的经营效率。经营者安心在一家平台上

经营,能形成专营式的经营模式,减少在中间销售

环节上的损耗[7]。

(二)负面效应

但近年来电商平台中出现的“二选一”行为,

已经超出了维护平台自身合法利益的界限,构成

了不正当竞争行为,造成了更多的负面效应。

第一,“二选一”行为损害了其他电商平台的

合法利益。“二选一”行为限制和禁止经营者在其

他电商平台上开店或者参加促销活动,使得本应

供给给其他电商平台的商品无法正常供给它们,

妨害了其他电商平台的正常经营,削弱了其他平

台在电商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损害了这些平台的

合法利益。此外,“二选一”行为更为隐蔽的危害

是,排除和限制了相关市场的潜在竞争。形成一

个有竞争力的电商平台,需要达到一定的用户规

模。由于“二选一”行为限制了平台经营者在其他

平台上经营,所以新平台要与这些经营者达成合

作关系难度会显著增加。

第二,“二选一”行为损害了平台上的经营者

的合法权益。“二选一”行为直接损害了平台上经

营者的自主选择权。作为市场上的理性经济人,

经营者本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选择不同的平台

销售商品和服务,以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不

同的电商平台的销售产品和消费市场各有侧重,

经营者本可以根据各大电商平台的不同特点多栖

经营,形成多元化的销售体系。但是电商平台的

这一做法限制了经营者的自主选择和经营渠道,

从而剥夺了其获得更多利润的机会,损害了经营

者的合法利益。在“双11”“618”等大型促销活动

之前,经营者会作出大量的商品和广告投入,平台

方的“二选一”行为也使得经营者付出的这些成本

面临难以收回的风险。

第三,“二选一”行为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公

平选择权和自主交易权。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

消费者可以浏览比对不同的电商平台,选择性消

费。但是“二选一”使得经营者的商品和服务无法

在其他电商平台销售,剥夺了消费者进行自主选

择的权利。这一做法也使得消费者无法选择更加

优惠的 商 品 和 服 务,剥 夺 了 消 费 者 的 预 期 可 得

利益。

第四,“二选一”行为阻碍了商品资源的优化

配置,遏制了平台经济的创新性发展。经营者在

不同的电商平台上可以通过多元化销售,扩宽销

售渠道,提升商品资源的配置效率。但是平台的

“二选一”行为使得经营者丧失了其他销售渠道,

使得商品的流通效率降低,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更进一步,由于不同的电商平台的销售市场和消

费主体各有差异,差异化的经营方式能使电商平

台更加多元化,为平台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

能路径。但是“二选一”的行为阻塞了平台经济多

元化发展的渠道,遏制了平台经济创新性发展的

可能性。

18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25页

四、经济法对电商平台“二选一”行为的规制

路径

经济法可以分为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

市场规制法是国家权力通过干预市场来维护秩

序、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市

场提供的公平竞争条件的下,一些市场主体充分

利用了市场提供给他们的机遇发展壮大了自己,

成为相关市场中具有优势地位的主体。这些市场

竞争中的优胜者在与相对方进行交易时,渐渐不

愿接受意思自治和合同公平的原则的约束,试图

通过自身的优势地位来操控对方,获得高于平均

利润的高额利润,不断提升自己的市场支配地位。

电商平台“二选一”的行为,就是这种破坏市场竞

争秩序的典型行为。面对市场失灵的行为,市场

规制法应当进行一定的规制,以保护其他电商平

台、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形成良性的

市场竞争秩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健

康发展。

市场经济法对“二选一”行为的主要规制路

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

共和国反垄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

争法》等法律规范。电子商务法第35条规定:“电

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不得利用服务协议、交易规则

以及技术等手段,对平台内经营者在平台内的交

易、交易价格以及与其他经营者的交易等进行不

合理限制或者附加不合理条件,或者向平台内经

营者收取不合理费用。”[8]然而,该条中“不合理限

制”“不合理条件”“不合理费用”等内容缺乏明确

性和实操性,并且迄今为止实践中也没用出现运

用该条款的“二选一”案例[9]。因此,本文认为,对

“二选一”行为的规制应当主要通过反垄断法和反

不正当竞争法来规制。

(一)“二选一”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根据反垄断法第22条第4项,市场支配地位

的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限定交易相对人只

能与其进行交易[10],这一行为被反垄断法所 禁

止。根据反垄断法及相关学理,判断电商平台的

“二选一”行为要适用反垄断法第22条,主要应考

虑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相关市场具有支配地位。对于相关

市场的界定,奇虎诉腾讯案的判决书和国家市场

监督管理总局对阿里巴巴的处罚决定书给予重要

启示。奇虎诉腾讯的判决书指出,当市场边界难

以明确时,要分析被诉垄断行为对竞争市场的影

响效果[11]。而国家工商总局对阿里巴巴的行政

处罚决定书则进一步围绕垄断行为对竞争市场的

影响效果,提出了替代性分析的方法。行政处罚

决定书通过供给和需求替代分析,将本案中的相

关市场 界 定 为 中 国 境 内 网 络 零 售 平 台 服 务 市

场[1]。对于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可以结合反垄

断法第23条和第24条[10],着重考虑以下因素:

(1)市场份额。国家工商总局对阿里巴巴的判决

书通过指出当事人的市场份额超过50%,而认定

其具有市场份额达到了形成市场支配地位的标

准。(2)市场控制能力。参考国家工商总局对阿

里巴巴的判决书,市场控制能力主要可以考虑控

制服务价格的能力、控制平台内经营者获得流量

的能力、当事人具有控制平台内经营者销售渠道

的能力。(3)其他经营者对其的依赖程度。参考

国家工商总局对阿里巴巴的判决书,这主要包括

对平台方是否将大量的用户锁定在本平台内、平

台方是否为经营者展示自身品牌的重要渠道、经

营者将主要业务从平台方转移至其他平台难度是

否很高。(4)其他电商平台进入相关市场的难易

程度。参考国家工商总局对阿里巴巴的判决书,

这主要可以其他平台进入该相关市场所要建立物

流系统、支付系统和支付广告营运费用等的难易

程度来判断[12]。

第二,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

平台方通过订立书面协议或者提出口头要求,责

令其该平台上的经营者只能在自身平台上进行经

营,对经营者在其他平台上的经营行为进行禁止

或限制。平台方为保障经营者服从自己的“二选

一”要求,对不遵守其要求的经营者会实施搜索降

权、取消促销活动参与资格、禁止在自身平台开

店、提高佣金费率、缩小配送范围、收取保证金的

方式等制裁措施。

第三,产生了妨害市场竞争的负面效应。结

合前文所展开的分析,妨害市场竞争的负面效应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损害其他电商平

台的公平竞争权;其二,损害平台上的经营者的利

益;其三,损害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其四,阻碍商品

资源的优化配置,遏制平台经济的创新性发展。

只要出现了上述一种或几种情况,即产生了妨害

市场竞争的负面效应。除了第22条的市场支配

沈 磊:电商平台“二选一”行为的经济法规制 19

第26页

地位条款,反垄断法第18条规定的纵向垄断协议

也可以用于对平台方“二选一”行为的规制。对于

这一条我们主要应当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是“二选一”协议是否应当包含在该条的

兜底条款之中。第18条第(一)(二)项明确规定

了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和限定向第三人

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这两种垄断协议[10],并不包

含“二选一”协议这一类型。但是该条第三项“国

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进行

了兜底性规定,将纵向垄断协议的灵活判断交给

了执法部门。对这一款,应当遵循一定的解释方

法,进行合理的解释,而不能任意解释,否则行政

权会任意扩大,妨害自由市场。由于第(一)(二)

的协议的仅仅是限定与第三人交易商品的价格,

而“二选一”协议则是直接禁止经营者与其他平台

进行任何交易,显然“二选一”对经营者造成的限

制更为严重,对市场竞争造成的破坏也更恶劣。

根据“举重以明轻、举轻以明重”的当然解释,“二

选一”行为应当包括在兜底条款的范围之内。

第二是协议的形式包括哪些。书面协议往往

认定起来比较容易,而口头协议则较难调查取证。

在口头要求这一情形中,如果平台方口头提出“二

选一”的要求,经营者没有明确表示接受,但是实

际上也没有在其他平台进行交易,是否应当认定

为该协议成立? 根据合同法基本原理,如果当事

人一方以自己的行为履行了合同主要义务,对方

表示接受的,可以认定为合同已经成立。因此在

这种情况下仍然可以认定“二选一”协议成立。对

“二选一”合同的成立采取这种比较宽松的标准,

有利于保护经营者这一弱势方的合法权益。

(二)“二选一”行为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2条对专条对互联网经

营者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

或者服务的行为作出了规制[13],被称为“互联网

专条”。其第 3 项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技术手

段,通过影响用户选择或者其他方式,恶意对其他

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实施不兼

容[13]。“二选一”的要求当属于一种“不兼容”的

行为。但是除此之外,要判断电商平台“二选一”

行为是否适用该条第3项进行规制,主要应该考

虑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技术手段”的内涵。技术手段应当指

会触及经营者产品或服务的底层运行逻辑、进入

产品程序的非开源部分的技术[14]。例如,对于不

遵守平台方“二选一”要求的经营者,阿里巴巴采

取了取消了促销会场优先展示位置、取消促销活

动参加资格、搜索降权等技术手段来惩罚。又如,

对于不遵守“二选一”要求的入驻商家,外卖平台

则采取了缩小配送范围等技术手段来惩罚。

第二,单纯以“技术手段”来认定平台方的“二

选一”行为,可能导致对平台方的规制过于宽泛,

因此我们还要联系该条的其他内容,将“技术手

段”限定在“影响用户选择或者其他方式”。即该

技术手段隐蔽性较强,用户在平台上进行消费时

往往难以识别,或者该技术手段对用户具有操纵

性,用户即使知道该技术的存在也只得接受平台

方的设置。这导致消费者的选择范围缩小,侵害

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也导致特定的经营者没

有获得展示的机会而营业额减少,侵害了经营者

的经营权,对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均造成了实

质性的损害。

第三,条文中对平台方提出了“恶意”的主观

因素的要求。但是由于行为人的心态不是外化的

表现而难以确证,并且即使主观上不具有恶意但

客观上仍然破坏了公平竞争,那么这种情形还是

形成了不正当竞争而值得法律规制,因此,本文认

为要认定这种主观心态,需结合行为人的客观表

现。平台方客观上与经营者订立“二选一”协议,

并对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造成实质损害、

最终妨害公平竞争而影响市场秩序的,可以推定

平台方具有“恶意”,举证责任转移至平台。

五、结 语

电商巨头是自由市场自由竞争的产物。这些

企业站在时代的潮头上,把握市场机会,逐渐取得

了市场优势地位。但是这些市场竞争中的优胜者

在与相对方进行交易时,渐渐不愿接受意思自治

和合同公平的原则的约束,试图通过自身的优势

地位操控对方,获得高于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不

断提升自己的市场支配地位,“二选一”行为就是

这一背景下的产物。此时,经济法就要发挥其市

场规制的机能,保护其他电商平台、平台上的经营

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形成良性的市场竞

争秩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此外,还要加强社会共治和信用治理,强化行业自

律和公众监督,促进我国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

20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27页

参考文献:

[1]市场监管 总 局 对 阿 里 巴 巴 垄 断 行 为 作 出 行 政 处 罚 [EB/

OL].(2021-04-10)[2023-05-31].https://www.kankanews.

com/detail/EnwNDX5kXya.

[2]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课题组.电子商务平台“二选一”行为

的法 律 性 质 与 规 制 [J].中 国 应 用 法 学,2020,22(4):

137-155.

[3]杨东,林禹岐.数字经济平台竞争背景下“二选一”行为的理

论廓清[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0,35(2):66-73.

[4]许光耀.互联网产业中排他性交易行为的反垄断法分析方

法[J].中国应用法学,2020(1):37-48.

[5]焦海涛.电商平台“二选一”的法律适用与分析方法[J].中国

应用法学,2020(1):49-62.

[6]王健,季豪峥.电子商务平 台 限 定 交 易 行 为 的 竞 争 法 分 析

[J].中国应用法学,2020(1):63-83.

[7]刘子聪.电子商务领域“二选一”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J].北

方金融,2021(3):80-83.

[8]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届全

国人民代 表 大 会 常 务 委 员 会 第 五 次 会 议 通 过)[A/OL].

(2018-08-31)[2023-07-02].http://www.npc.gov.cn/npc/

c30834/201808/5f7ac8879fa44f2aa0d52626757371bf.shtml.

[9]王晓晔.论电商平台“二选一”行为的法律规制[J].现代法

学,2020,42(3):151-165.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2022修正)[A/OL].(2022-06-

24)[2023-07-02].https://www.pkulaw.com/chl/d323678

8421feacfbdfb.html? keyword=% E5%8F%8D% E5%

9E%84%E6%96%AD%E6%B3%95&way=listView.

[11]指导案例78号: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诉腾讯科技(深圳)

有限公司、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滥用市场支配

地位纠纷案[EB/OL].(2017-03-06)[2023-07-05].https://

www.pkulaw.com/pfnl/a25051f3312b07f3e355efd3608b1d

65a390efeb3969acf0bdfb.html? tiao = 1&keyword =%

E5%A5%87% E8%99%8E%20% E8%85% BE% E8%

AE%AF%20.

[12]赵霞.请求权竞合视域下电子商务平台“二选一”行为的三

元规制路径及其完善[J].法律适用,2021(10):153-166.

[13]中华人 民 共 和 国 反 不 正 当 竞 争 法 (2019 修 正)[A/OL].

(2019-04-23)[2023-07-02].https://www.pkulaw.com/

chl/baff2109c24038ecbdfb.html? keyword=% E5%8F%

8D%E4%B8%8D%E6%AD%A3%E5%BD%93%E7%

AB%9E%E4%BA%89%E6%B3%95&way=listView.

[14]陈娟丽.平台经济中“二选一”行为的适法考量及法律应对

[J].时代法学,2021,19(2):42-48.

OntheRegulationofEither-orChoiceofOnlinePlatformsbyEconomicLaw

SHENLei

Abstract:Either-orchoicereferstothebehaviorofe-commerceplatformstomakeuseoftheiradvantagesandrequire

theoperatorsontheplatformsnottooperateonotherplatforms.InApril2021,Alibabawaspunishedbythenational

marketsupervisionduetoitsEither-orChoice.Theeither-orchoicedamagesthelegitimaterightsandinterestsofotherecommerceplatformsandtheoperators,hampersthefairchoiceandindependenttradingrightofconsumers,hindersthe

optimalallocationofcommodityresources,andcurbstheinnovativedevelopmentoftheplatformeconomy.Therefore,it

isnecessaryfortherulesofeconomiclawtoregulatetheeither-orchoicephenomenon.Thisregulationreflectsnotonlyeconomiclaw’svalueoffairness,efficiency,andorder,butalsoeconomiclaw’sprimarypurposeofprotectingtheinterestsofoperatorsandconsumersandtheultimatepurposeofensuring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economyandsociety.Theregulationofeither-orchoicebyeconomiclawismainlyrealizedthroughtherelevantprovisionsoftheAnti-monopolyLaw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andtheAnti-UnfairCompetitionLaw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

Keywords:either-orchoice;anti-unfaircompetition;anti-monopoly;platformeconomy;regulation

沈 磊:电商平台“二选一”行为的经济法规制 21

第28页

2023年第4期

第25卷(总第140期)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42023

GeneralNo.140,Vol.25

[收稿日期]2022-05-10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对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创新与发展研究”(AHSKZ2019D010)。

[作者简介]余敦娥(1993-),女,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柳泽民

(1971-),男,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从中华民族复兴征程看20世纪

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余敦娥,柳泽民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摘 要]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是20世纪对中国前途和命运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社

会变革。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消除了障碍;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社

会主义革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社会变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

需要把握新形势新特点,继续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变革。

[关键词]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社会变革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4-0022-04

20世纪,中国先后经历了辛亥革命、新民主

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等重大社会

变革。它们前后相继,不断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

转型。回首波澜壮阔的变革历程,对于新时代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中华民族复兴征程看辛亥革命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和

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

一次伟大而艰辛探索。”[1](P1)“辛亥革命永远是中

华民族 伟 大 复 兴 征 程 上 一 座 巍 然 屹 立 的 里 程

碑!”[1](P4)这是对辛亥革命在中华民族复兴征程

中伟大历史意义的高度肯定。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社会危机

不断加深。“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

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

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

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2](P779)。中国人民不断

觉醒,各种政治力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如太平天

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其中,

“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

个革命。”[3](P667)首先,从政治上看,辛亥革命主张

“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4](P80),推

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华民族复兴初

步奠定政治与社会基础。其次,从经济上看,辛亥

革命主张大力发展实业,“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

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4](P221)一系列振兴实

业的措施,冲击了封建经济基础,促进了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壮大,为中国

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一定的阶级条件。最后,从

思想文化上看,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封建

专制和迷信思想的禁锢,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初步

思想基础。总之,辛亥革命“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

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1](P3)

然而,“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

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

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3](P564)革命果实也被

窃取。究其原因,“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

约,由于没有找到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正确

第29页

道路和领导力量,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

没 有 完 成 实 现 民 族 独 立、人 民 解 放 的 历 史 任

务。”[1](P4)但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为中国共产党

开创革命事业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

要启示。

二、从中华民族复兴征程看新民主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意义

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及与工

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

从此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只有动员占全国人

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才能战胜帝国主义,才

能战胜封建主义。”[3](P565)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

导下,党积极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完成了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性任务。这体现了党对中国

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首先,新民主

主义革命抓住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根本任务,推翻

“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其次,新

民主主义革命依靠彻底实现这一革命任务的根本

力量———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其中“中国革命如

果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就必然不能胜利”[3](P645);

最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将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和

发动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关系革命有机

结合起来,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相互促进、相得益

彰。总体上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

命,不仅“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

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在社会主义

建设事业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5]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国内外形势依然严峻,党

在国民经济逐步恢复的基础上,实行过渡时期的

总路线和总任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

个体农业、手工业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

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社会主义工业化初

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提供了宝贵经验

和物质基础。总之,党带领人民“实现从新民主主

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

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

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6]

三、从中华民族复兴征程看改革开放的意义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立足新的

历史条件,继续推进社会变革,作出改革开放伟大

决策。“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

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7](P508),拉开了现代

化建设的序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改革开放反映了党主动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

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度历史主动。首先,改革开

放变革生产关系,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适应生

产力发展特点,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

其次,改革开放的道路是人民群众锐意探索的智

慧结晶。从安徽凤阳小岗村那十几户农民按下手

印的“生死状”开始,在党的领导下,中国走上一条

真正符 合 国 情 的 社 会 变 革 和 现 代 化 建 设 道 路。

“渐进式”“市场化”和“基础性”是这一改革过程的

典型特征。最后,改革开放着眼于从体制和制度

上废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它不是对原有经

济体制的缝缝补补,而是深刻变革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解放社会生产力。“改革的性质同过

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

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

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8](P135)因此,

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社会的一次重大社会革命。

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历史

高度上看,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

伟大复兴历程,并探索出一条坚实的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

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9](P23)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发展。“改革开

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

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10](P4)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党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不断探索和思考社

会主义建设规律,创立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实

践中,党不断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不断探索

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

等,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8](P3),系统和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我国基

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改

余敦娥,柳泽民:从中华民族复兴征程看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23

第30页

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以此为

开端,党全部的理论和实践主题就是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理论创造和创新围绕如

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党的实践

立足中国现实,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特点,不

断推进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伟大社会变革,丰富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在改革开放中开创,逐渐拓展,并经受住了时代

的考验。“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

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10](P4)在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继往

开来,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社会生

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综合国

力跻身世界前列,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迎来了大发展,中华民族前所未

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习近平

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

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

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0](P21)站在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征程上看,改革开放的意义在于开创和发

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社

会变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为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找到了正确道路。

四、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变革:书写新时代的

华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回顾辛

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

放在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上的决定性意义,有助于

从中汲取继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勇

气和力量。“坚持敢于斗争、坚持自我革命是中国

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也是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有力保证。”[11]党的二十大系统总结

了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和实现

的伟大社会变革,描绘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的美丽愿景和科学路线图。站在新的历史

起点上,党需要继续发扬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以

自我革命引领社会变革,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强国的伟大实践中谱写新时代的华章。

首先,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的绝对领导是继续推进新时代伟大社会变革的

基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

情,关键在党。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

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

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12](P10-11)

其次,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及时

变革生产方式是社会变革的基本内涵。物质资料

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生产方式的发展

变迁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分工协作为基础

的社会化大生产替代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是人类社

会的深刻社会变革,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大发展。

“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

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

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

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2](P147)

真正的社会变革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带来生产方

式的进一步调整,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的同时带来

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这已经被改革开放以来的

伟大实践所证实。当前,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

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摆在人们面前艰巨

的历史任务。改革进入深水区,需要以巨大的理

论勇气和实践勇气深入推进新时代的伟大变革。

再次,人民群众始终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

是推进历史进程的主体力量。“过去的一切运动

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

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

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P411)一个政党的真正力量

来自人民群众,来自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

力量的尊重和科学引导。在改革开放的新的伟大

征程中,如何进一步有效发挥和科学引导人民群

众的主体力量至关重要。始终坚持代表人民利益

的政治立场是党的根本价值标准和行为尺度,是

党不忘初心的根本所在。因此,路线方针政策的

制定应坚持“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的价值立

场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

最后,坚持走自己的路,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

神和主观能动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

断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

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

史结论。”[12](P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

24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31页

历程表明,只有立足基本国情,扎根中国社会,坚

定地走自己的路,才能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取得新

成就。当下,中国面临全新的社会环境和国际环

境,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挑战,更加需要保持清

醒的头脑,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10

月9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在孙中山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周恩来总理的讲话

[N].人民日报,1966-11-13(2).

[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 就 和 历 史 经 验 的 决 议

(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

次全体会议通过)[N].人民日报,2021-11-17(1).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

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0]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

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1]杜家丞.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认识和评价辛亥革命的逻辑转

换[J].武 汉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2022,75(3):

85-92.

[12]习近 平.在 庆 祝 中 国 共 产 党 成 立 100 周 年 大 会 上 的 讲 话

(2021年7月1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OntheRevolutionarySignificanceoftheThreeRevolutionsinChineseSociety

inthe20thCenturyfromthePerspectiveoftheChineseNationalRevival

YuDun’e,LiuZemin

Abstract:TheRevolutionof1911,theNew DemocraticRevolution,socialistrevolutionAswellastheReformand

Opening-uphaveexertedadecisiveimpactonChina’sfutureanddestinyinthe20thcentury.TheRevolutionof1911overthrewChina’s2000-year-oldfeudalmonarchyandexploredapathforthegreatrejuvenationoftheChinesenation.The

NewDemocraticRevolutionrealizednationalindependenceandpeople’sliberation;whilesocialistrevolutionbasically

builtsocialism,layingapoliticalandinstitutionalfoundationforthegreatrejuvenationofChineseNations.TheReform

andOpening-upcreatedandfortifiedthesocialism 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whichmarksthecontinuationofthegreat

socialrevolutionoftheCPCunderthenewhistoricalconditions.Theneweraofthe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

requiresCPCtosizeupnewsituationsandpressaheadwithself-revolutiontoheraldagreatsocialtransformation.

Keywords:theRevolutionof1911;New DemocraticRevolution;SocialistRevolution;Reform and Opening-up;

socialchanges

????????????????????????????????????????????????

(上接第9页)

ResearchontheEducationofIn-serviceCadres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

duringtheWarAgainstJapaneseAggression

YEQiuhong

Abstract:DuringtheWarAgainstJapaneseAggression,theCommunistPartyofChinaexplorednew methodsofthe

educationforin-servicecadres.Undertheguidanceoftheprincipleof“educationofin-servicecadresfirst”,theCommunistPartyofChinahaswidelycarriedoutideologicaleducation,theoreticaleducation,culturaleducation,professionaleducation,andpoliticaleducationbymeansofself-directedlearning,groupdiscussionandteachers’guidance,andachieved

extremelyremarkableresults.ThehistoricalexperienceoftheCPC’sin-servicecadres’education’ssuccessmainlyincludesthesefactors:attachinggreatimportancetoin-servicecadres’educationandformingastrictsystem,thescientific

andflexibleeducationcontentsandmethods,andthecadres’assiduousstudy.Inthenewera,CPCshouldhighlightthe

institutionalrestrictiononcadreeducation,guaranteethescientificcontentandflexiblemethodsoftheeducationandcultivatecadre’shardworkingspirittoelevatecadreeducationwithutmostefforts.

Keywords:theWarAgainstJapaneseAggression;theeducationofin-servicecadres;theCommunistPartyofChina

余敦娥,柳泽民:从中华民族复兴征程看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25

第32页

2023年第4期

第25卷(总第140期)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42023

GeneralNo.140,Vol.25

[收稿日期]2023-03-20

[作者简介]李孝纯(1964—),男,求是杂志社文化编辑部编辑组长,编审,博士,研究方向:党史国史、传统文化与当代中

国政治理论、中华文明史等。

《淮南子》《黄帝内经》对地理环境的医学认识与应对

李孝纯

(求是杂志社,北京 100727)

[摘 要]早在2000多年前,《淮南子》与《黄帝内经》就认识到了地理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详细地论述了地

理气候对人的体质、发病、治疗、情志、寿命多方面的影响。《黄帝内经》在《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易法方宜论》及

五运六气七篇大论中,都论述了地理环境的医学意义,揭示了人类的生命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内在联系,提出明确的区位

划分与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施治原则,强调“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原则要求。深入研究《淮南子》与《黄帝

内经》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与应对,对于优化生态环境,促进人类自身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淮南子》;《黄帝内经》;地理环境;人体体质

[中图分类号]B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4-0026-07

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

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

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

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

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1](P360)习近平总书记的

论述为正确理解《淮南子》《黄帝内经》中地理环境

医学论述,提供了重要指导。早在2000多年前,

《淮南子》与《黄帝内经》就提出了地理环境对人类

健康的影响,详细地论述了地理与气候对人体质、

发病、治疗、情志、寿命的影响,以及如何指导人们

预防、诊治疾病、养生延年。《黄帝内经》在《金匮

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易法方宜论》及五运六

气七篇大论中,都论述了地理环境的医学意义,揭

示了人类的生命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内在联系,提

出明确的区位划分与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施治

原则,强调“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原

则要求;因此,深入研究《淮南子》《黄帝内经》对地

理环境的医学认识与应对,对于优化生态环境,促

进人类自身健康、延年益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

与实践价值。

一、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地理环境时刻影响人类健康。早在2000多

年前,《淮南子》《黄帝内经》就提出了地理环境对

人类健康的影响,详细地论述了地理与气候对人

体质、发病、治疗、情志、寿命的影响,以及如何指

导人们预防、诊治疾病、养生延年。《淮南子》运用

当时进步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结合阴阳

五行学说,建立了与天人关系乃至整个宇宙生成

理论相配套的地人关系学说。《淮南子·地形训》

就集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并论

述了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人的生活环境不同:“地形

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极之内,昭之以日月,经之以

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天地之间,九州

八极。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泽有九薮,风有八等,

水有六品。”[2](P142)“昆仑之丘,或上倍 之,是谓凉

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

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

太帝之居。”[2](P150)还说:“九州之大,纯方千里。九

州之外,乃有八殥,亦方千里。”[2](P151)《地形训》把

天下分为九州、八殥、八纮、八极四大部分。在叙

述它们的过程中,作者依次说明了一些名山的形

第33页

成、方位、神话传说和大川的起源、流经以及各地

的气候、土质、物产、特点等,指出了不同的地域和

气候对人的健康、寿命等方面的决定作用,同时对

生命的起源、万物的形成、几种基本物质之间的相

互关系进行了一定的探讨等。这些介绍和探讨,

虽然有主观臆断、牵强附会,但是反映了当时人们

对大自然的奥秘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高度。

《黄帝内经》对自然地域的区划,主要有阴阳、

五方、九野等概念。《黄帝内经·五常政大论》认

为,天不足西北,故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故右

热而左温[3](P407)。《五常政大论》还以天地阴阳与

人体阴阳相应的观点,将人之上下左右分为阴阳,

指出 ,南北高下之地 ,有寒热温凉的气候差异 ,

主要是由于阴阳之气 、高下之理、太少之异的缘

故[3](P407)。《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曰:“春气

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故春气始

于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春气

始于左,秋气始于右,冬气始于后,夏气始于前,此

四时正化之常。故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

地,春气常在,必谨察之。”[3](P459)古人早就认识到

了地势高峻之地,阴气较重、气温低,峡谷盆地地

势低、阳气重、气温高,百里之地,地有高下冷暖之

别。一年里气候的变化具有周期性:四时、五运、

六气、二十四节气。《淮南子·天文训》第一次开

创性系统性论述了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天有八纪”,

即是二分、二至、四立,这是太阳在黄道上的8个

位置,气候会有不同的变化。

五方区划最早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 ,甲

骨文已经开始用五方观念来确定空间方位。春秋

战国时期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根据山的不同分

布 ,把中国大地划分为五方。《黄帝内经》也是继

承了五方的思想,《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

心,肝主目 ……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

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 中央生湿,湿生

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

毛生肾,肺主鼻……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

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3](P30-32)《黄帝

内经》还用五方配五脏、五行、五味、五音等。斗转

星移,不仅为大地万物规定了时序流转的节律和

时间尺度,也为大地万物规定了方向坐标和广袤

尺度。天空星座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古代地理学家

们度量、组织和划分大地山川的最终依据。古人

按照星空确定九州列国、天下郡县的方位和分布,

这就是中国王朝行政地理学的“分野学说”。所谓

九野,九宫之方位,即东、西、南、北四方,东南、西

南、东北、西北四隅及中央。《吕氏春秋 · 有始》

曰:“天有九野,地有九州”[4]。《淮南子·天文训》

曰:“何谓九野? 中央曰钧天,其星角、亢、氐。东

方曰苍天,其星房、心、尾。东北曰变天,其星箕、

斗、牵牛。北方曰玄天,其 星 须 女、虚、危、营 室。

西北方曰幽天,其星东壁、奎、娄。西方曰昊天,其

星胃、昴、毕。西南方曰 朱 天,其 星 觜、参、东 井。

南方曰炎天,其星舆鬼、柳、七星;东南方曰阳天,

其星张、翼、轸。”[2](P83)九宫图就是根据九宫分野

制作的古代式盘,包括节气、方位、星宿、时辰等内

容,以九个方位为基础,以正中的方位为中宫,对

应四正四隅八宫方向,查看八方气候对人体的影

响,这是古人对人与自然相应关系的认识。

二、地理环境对人体质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帝八十一难经》曰: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

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5]不同地区的人有不

同的体质特点。所谓体质,就是先天因为遗传而

带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这

个特性带有某种倾向性与易感性。早在春秋时期

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地域不同、土壤的差别而带

来的体质的不同。《管子 · 禁藏》说:“夫民之所

生,衣与食也,食之所生,水与土也。”[6](P389)《管子

·地员》也表示,土各有其性,不同土壤所产出的

物产,人们所饮所食之不同,其体质气性就会不

同。比如,栗土,其泉黄白,其人平厚,寡疾难老;

沃土,其泉白青,其人劲悍。五位之土,其泉青黑,

其人轻直,省事少食[6](P415),等等。《汉书 · 地理

志下》有曰:江南脾湿,丈夫多夭[7]。《淮南子·地

形训》认为:“凡地形,东西为纬,南北为经。山为

积德,川为积刑。高者为生,下者为死。丘陵 为

牡,豁谷为牝。水员折者有珠,方折者有玉。清水

有黄金,龙渊有玉英。土地各以其类生,是故山气

多男,泽气多女;障气多喑,风气多聋,林气多癃,

木气多伛;岸下气多肿,石气多力;险阻气多瘿,暑

气多夭,寒气多寿;谷气多痹,丘气多狂,衍气多

仁,陵气多贪。轻土多利,重土多迟,清水音小,浊

水音大;湍水人轻,迟水人重,中土多圣人。皆象

其气,皆应其类。故南方有不死之草,北方有不释

李孝纯:《淮南子》《黄帝内经》对地理环境的医学认识与应对 27

第34页

之冰,东方有君子之国,西方有形残之尸。……是

故坚土人刚,弱土人肥,垆土人大,沙土人细;息土

人美,耗土人丑。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

慧,食木者多力而怒,食草者善走而愚,食叶者有

丝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悍,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

者知慧而夭,不食者不死而神”[2](P157)。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运用五行学说及

五味配五脏来说明关系。《黄帝内经·天元纪大

论》《经别》等篇中提到五位,即五方。《黄帝内经

·异法方宜论》论述了东西南北中五方的地理位

置、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物侯、物产、以及人的生

活习俗、体质特点、与发病情况:“医之治病也,一

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

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

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

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

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

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

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

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北方者,天

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其民

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炙焫。故炙焫

者,亦从北方来。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

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

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

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中央者,其地平以

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

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

亦从 中 央 出 也。 故 圣 人 杂 合 以 治,各 得 其 所

宜”[3](P72-74)。这些论述表明,不同的地理环境对

人体质的影响是不同的。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五

行、五色等总结了25种人的特点。他们的肤色、

形体、性格对时令气候适应等都有不同,比如,“木

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其为人苍色,小头,

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劳心,少力,

多忧劳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

阴佗佗然。大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上遗

遗然。左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下随随

然。钛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上推推然。

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下枯枯然。火形

之人,比于上徵,似于赤帝。其为人赤色,广锐面

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摇,肩

背肉满。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

心,不寿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

手少阴核核然。质徵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

上肌肌然,少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下慆慆

然,右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上鲛鲛然。质

判之 人,比 于 左 手 太 阳,太 阳 之 下 支 支 颐 颐

然。”[3](P320-321),等等。《淮南子》《黄帝内经》对不

同地理环境下人的体质状况的认识,经现代科学

研究,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

三、地理环境对疾病与治疗的影响

人是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生长、发育

与繁衍都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不同的土

壤、水质、温度、湿度、光照、风速、生态植被、饮食

等,也会对不同的疾病产生影响。人体在发病过

程中出现的阴虚、阳虚、瘀滞、气虚、痰湿,具有明

显的地域性差异。《淮南子·地形训》曰:“白水宜

玉,黑水宜砥,青水宜碧,赤水宜丹,黄水宜金,清

水宜龟。汾水濛浊而宜麻,济水通和而宜麦,河水

中浊而宜菽,雒水轻利而宜禾,渭水多力而宜黍,

汉水重安而宜竹,江水肥仁而宜稻。平土之人慧

而宜五谷。东方川谷之所注,日月之所出,其人兑

形小头,隆鼻大口,鸢肩企行,窍通于目,筋气属

焉。苍色主肝,长大早知而不寿。其地宜麦,多虎

豹。南方阳气之所积,暑湿居之。其人修形兑上,

大口决眦,窍通于耳,血脉属焉。赤色主心,早壮

而夭。其地宜稻,多兕象。西方高土,川谷出焉,

日、月入焉。其人面末偻,修颈卬行,窍通于鼻,皮

革属焉。白色主肺,勇敢不仁。其地宜黍,多 旄

犀。北方幽晦不明,天之所闭也,寒冰之所积也,

蛰虫之所伏也。其人翕形短颈,大肩下尻,窍通于

阴,骨干属焉。黑色主肾,其人蠢愚禽兽而寿;其

地宜菽,多犬马。中央四达,风气之所通,雨露之

所会也。其人大面短颈,美须恶肥,窍通于口,肤

肉属焉。黄色主胃,慧圣而好治。其地宜禾,多牛

羊及六畜。”[2](P159-162)这就是讲五方不同的地理环

境对五脏、五官的影响。

《黄帝内经 · 阴阳应象大论》认为,“东方生

风”[3](P30)“南方生热”[3](P31)“中央生湿”[3](P31)“西

方生燥”[3](P32)“北方生寒”[3](P32),地域不同,饮食

不同,会造成脏腑功能偏胜偏衰。《黄帝内经·五

常政大论》曰:“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高下

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

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

28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35页

之道也。”[3](P408)

中医诊治疾病,很讲究“因地制宜”,不同的地

理环境下的同样的病,治疗方法也不相同。《黄帝

内经·六微旨大论》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

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

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3](P371)

《黄帝内经 · 宝命全形论》认为:人以天地之气

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

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自然

环境的变化,会直接间接影响人体,造成生理病理

变化,形成各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西、北地区

人,气候寒冷,发病多外寒里热,需要辛温发散解

表的,清内热,而东、南之人,气候温热,人喜冷食,

外表疏松,阳气外散,发病多表虚里寒,需要收敛

阳气、温热其里。又说: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

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

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

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

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

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

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3](P149)。《黄帝

内经·至真要大论》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

余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

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3](P526)“治寒

以热,治 热 以 寒,气 相 得 者 逆 之,不 相 得 者 从

之”[3](P527),“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

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

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

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3](P538)。

不同地域易发不同病症。从淮河流域来看,

淮河流域不断地发生水污染,也给当地带来了一

些重大疾病。有关报道显示:中国近20年癌症发

病和死亡人数急增,这与生活环境有关[8]。中国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杨功焕及其团队,经

过8年的研究,得出淮河流域癌症研究的结论,淮

河污染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地区———洪河、沙颍

河、涡河以及奎河等支流地区,恰恰是消化道肿瘤

死亡上升幅度最高的地区,其上升幅度是全国肿

瘤死亡平均上升幅度的3到10倍[9]。不同地域

也形成不同的治疗流派。华佗,字元化,安徽亳州

人,大约生于汉冲帝永熹元年(145年),卒于汉献

帝建安13年(208年)。华佗年轻时就经常在淮

河流域采药行医,是一位具有高超水平的医者。

他“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舍去辄愈。

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

……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

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

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

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10]特别是

华佗利用麻沸散所做的外科手术,成为后世对华

佗的代称。华佗所创的五禽戏,其学生吴普坚持

练习,活到九十余岁。另外,金元四大家也是例

证。刘完素,金代河间人,创立“寒凉派”,治疗时

善用寒凉药。张从正,金代瞧州考城人,创立“攻

下派”,倡 导 “攻 邪 论”。他 认 为 “邪 去 而 元 气 自

复”,特别重视“汗、吐、下”三法。李杲,金代正定

人,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他继承了张元素

的易水学派并创立了“补土派”,认为百病都由脾

胃虚所致,主张补脾阳,是“补土派”的宗师。朱震

亨,字彦修,号丹溪,元代义乌人。他创立了“滋阴

派”,倡导“相火论”。他根据“阳常有余,阴常不

足”的理论,治病重视滋阴降火,卓然自成“滋阴

派”一家。上述医诊案例告诉我们,在诊察治疗疾

病时,必须把地理环境、气候变化、人的生理病理

变化、药材功效、社会环境等统筹考虑,才能收到

很好的效果。

四、地理环境对药材药性的影响

中药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

浮、有毒无毒等。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

药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

作用倾向。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

五种不同的味道,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辛能散、

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甘能补、能

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

的作用;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

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的作用;咸能下、

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归经,

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

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

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

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中药归经理论的

形成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学说为

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症为依据,经过长期

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素问·宣明五

气》指出:“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

李孝纯:《淮南子》《黄帝内经》对地理环境的医学认识与应对 29

第36页

脾。”[3](P140)药物作用有升降浮沉。升是上升,降

是下降,浮是发散上行,沉是泻利下行。升浮药上

行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凡气温热,

味辛甘的药物大多有升浮的作用;凡气寒凉,味苦

酸的药物,大多有沉降作用,花、叶及质轻的药物

大多升浮,种子、果实 及质重的药物,大多沉降。

古代常常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黄帝

内经·五常政大论》把药物毒性分为大毒、常毒、

小毒和无毒;《神农本草经》分为有毒和无毒;《本

草纲目》分为大毒、小毒、有毒和微毒。

一方土地出一方药。产地不同,药材药性与

治疗效果也不同。《黄帝内经·汤液醪醴论 》以

稻米为例,认为稻米的生长“得天地之和,高下之

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3](P80)《黄

帝内经·金匮真言论 》认为,东方青色,其味酸,

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南方赤色,其味苦,其

类火,其畜羊,其谷黍;中央黄色,其味甘,其类土,

其畜牛,其谷稷;西方白色,其味辛,其类金,其畜

马,其谷稻;北方黑色,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

谷豆[3](P22-24)。唐 代 药 王 孙 思 邈 在 《备 急 千 金 要

方》中指出:古医者用药必依土地,所以治十得九。

可见,研究药物的产地、采集规律和贮藏方法,对

于保证和提高药材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道地药材被确认后,常将地名与药名组合

称名,如川连、川芎、川贝、云茯苓、辽细辛、怀山

药、苏薄荷、东北地区有鹿茸、人参、五味子等,北

药产区有山楂、党参、北沙参、知母、金银花、东阿

阿胶等。“淮药”就是淮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鄂、皖、苏三省)所产道地药材,主要品种包括茅

山苍术、蕲州艾叶、苏薄荷、苏芡实、霍山石斛、信

前胡、凤丹皮、亳白芍、亳菊、亳桑皮、亳紫菀、滁

菊、贡菊、滁州白头翁、宣木瓜安苓、汉射干等。其

中产于安徽霍山的铁皮石斛被誉为“九大仙草之

首”,是代表性的淮药。淮仁堂曾经是历史时期淮

河流城、大别山区的中医名号。淮河流域这块横

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地域面积27

方平方公里,在历史上就是人口稠密区。成立和

创新当代“淮仁堂”的就是来自大别山腹地的霍山

何家裕先生。这位少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山间溪畔

采百草,制散膏的大别山之子,族属汉庐江郡何氏

后裔。何氏家族由宋高宗时何柟、何彦猷兄弟弃

官入医,经元明清迄于民国,为皇家掌大医院作御

医者即30余人,800年来遗世的历代何氏医学文

献有50多部,1000多万字[11]。这个淮仁堂历史

就是淮河流域的中医药发展的一个缩影。另外,

据《阜南县志》记载,淮河流域,还有一个著名的大

商号“万寿堂”药店,长盛不衰。83岁的老药工周

维淑6岁就在“万寿堂”中药铺子里,随父亲周老

众采购炮制中药材。中药炮制工序复杂、费时费

力,但能提高药效。周维淑既传承古法,也不断推

陈出新,她在“炙”“煅”“煨”“烘焙”的基础上,对阿

胶采用酒、醋、盐、童便“四炙香付”进行炮制,对熟

地等药品采取“九蒸”“九晒”,收到奇效。

由于地理环境给药材药性带来的差异,在临

床上常常出现同病异治。比如,同为感冒,江南、

两广一带,多为风热感冒,方药多以桑叶、菊花、薄

荷之类辛凉解表,而北方地区多为风寒感冒,就要

用麻黄、桂枝、大枣、羌活、防风之类辛温发汗解表

的。《黄帝内经·五常政大论》曰:“治病者,必明

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

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3](P408)清代名医程国

彭(1680—1733年),字钟龄,号恒阳子及天都普

明子。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人氏,新安歙县城邑人。

在《医学心悟· 太阳经证》里指出:“有汗不得服

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今用此方以代前二方之

用,药稳而效亦医门之良法也。不论冬月正伤寒,

及春、夏、秋三时感冒,皆可取效。其麻黄汤,若在

温热之时,则不可妄用。又体虚气弱,腠理空疏

者,亦不可用。其桂枝汤,乃治太阳经中风自汗之

证,若里热自汗者,误用之,则危殆立至。又暑风

证,有用白虎汤加桂枝者,桂枝微、石膏重,不相妨

也。更有春温、夏热之证,自里达表,其症不恶寒

而口湿,则不可用桂,宜另用柴葛解肌之类,或以

本方加柴葛及清凉之味。大凡一切用药,必须相

天时,审地利,观风气,看体质,辨经络,问旧疾,的

确对证方为良剂”[12]。这些思想就是对《黄帝内

经》有关治疗思想的继承。

五、地理环境对人的情志与寿命的影响

七情六欲,人皆有之。七情,就是怒、忧、思、

悲、恐、惊、喜,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淮南子》认

为不同的地理位置,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生存环

境和物产,也影响着人们的性格,甚至决定人们的

生理和心理特征。《淮南子·地形训》里的许多描

述,就是力图揭示和探索地人关系。《淮南子·原

道训》认为,“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

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性之累也”;“大怒

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喑,惊怖为狂。忧悲多恚,

30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37页

病乃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2](P28)。正因为地

理环境的不同,《淮南子》强调,人类要适应地理环

境,以恬养性,以漠处神,坚持静养,不要大喜、大

怒、大悲、大忧、大憎,不要纵欲等。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则认为,东方生

风,在志为怒;南方生热,在志为喜;西方生燥,在

志为忧,北方生寒,在志为恐,中央生湿,在志为

思[3](P30)。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不同,人的情志也

差异。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

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

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

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3](P29)。故曰:“冬伤于寒,

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

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3](P29)不同地域的人们,

由于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地域环境、不同历史文

化、不同的生活习俗、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的宗

教信仰等,呈现出多样化的风土人情。山区人,开

门见山,心胸开阔,议事直爽;河湖边人,气候湿

润,景色秀丽,万物生机勃勃,这里的人触景生情、

多情善感;草原人,他们以畜牧为生计,因此食肉、

喝奶、穿皮毛,性格粗犷豪放、勇敢强壮等。

关于地势、气温等对人体寿命的影响,《淮南

子·地形训》》曰:“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

之山,登 之 而 不 死 …… 登 之 乃 神,是 谓 太 帝 之

居”[2](P150);“暑 气 多 夭,寒 气 多 寿”[2](P154);“凡 地

形,东西为纬,南北为经,山为积德,川为积刑,高

者为生,下者为死”[2](P154)等。《黄帝内经·五常

政大论》说,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

根源是,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3](P408)。唐代王冰

对此注释曰:阴精所奉,高之地也。阳精所降,下

之地也。阴方之地,阳不妄泄,寒邪外持,邪不数

中,而正气坚守,故寿延。阳方之地,阳气耗散,发

泄无度,风湿数中,真气倾竭,故夭折。这也论述

了地势高下、气温寒热的不同对人体寿命的影响。

人的平均寿命,西、北应高于东、南,山上高于山

下。北魏郦道元 所 著 《水 经 注》卷 40,讲 了 一 个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故事,“晋中朝时,有

民王质,伐木至石室中,见童子四人,弹琴而歌。

质因留,倚柯听之。童子以一物如枣核与质,质含

之,便不复饥。俄顷,童子曰:其归。承声而去,斧

柯漼然烂尽。既归,质去家已数十年”[13]。现代

医学也证明,借环境降温等手段延长细胞分裂时

间,确实可以延年益寿。

总之,《淮南子》《黄帝内经》对医学地理学的

论述比较丰富,内涵深刻,提出了仰观天文、俯察

地理、中知人事的思想,特别是诊察时全面考虑天

时、地理、人情、病情等,这是中国传统医学思想的

独特之处,为养生治病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当然,影响养生延寿的因素有很多,如遗传基因、

社会、职业、生活条件、生活习性、精神因素、医疗

条件、疾病防治,等等。大山里生态植被好,负氧

离子多,气温也低,食物多是纯天然的,但是山里

体力负担重,湿度大,医疗欠发达,文化落后;在城

市,基础设施较好,但工作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

快,交通拥挤,环境质量较差,所以各有利弊,这就

需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选择适合自己居住的地

理环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陈 广 忠.淮 南 子 译 注:上 册 [M].上 海: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17.

[3]张登本,孙理军.黄帝内经全注全译:上册[M].新世界出版

社,2008.

[4][秦]吕不韦.吕氏春秋:有始览[M/OL].[2023-03-30].http://www.guoxue.com/zibu/zibu_lscq/ysl013.htm.

[5][春秋战国]扁鹊.难经:六十一难[M/OL].[2023-03-30].

https://so.gushiwen.cn/guwen/bookv_46653FD803893E4

F937F0FB94F156CCA.aspx.

[6]姜涛.管子新注[M].齐鲁书社,2006.

[7][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 下[M/OL].[2023-03-30].https://so.gushiwen.cn/guwen/bookv_46653FD803893E4F6

08454CA6AB4CD04.aspx.

[8]淮河癌症研究证实:水污染与癌症发病密切相关[EB/OL].

(2013-09-30)[2023-03-30].https://so.gushiwen.cn/guwe

n/bookv_46653FD803893E4F608454CA6AB4CD04.aspx.

[9]专家证实淮河污染严重地区肿瘤高发[EB/OL].(2014-05-

13)[2023-03-30].http://news.sina.com.cn/o/2014-05-

13/191030127819.shtml.

[10]乡土医神:明清时期淮河流域的华佗信 仰 研 究[EB/OL].

(2022-02-13)[2023-03-30].http://news.sohu.com/a/

522442818_121123711.

[11]淮仁堂:从历史走向现实 [EB/OL].(2019-07-26)[2023-03-

30].http://www.ahenews.com.cn/msjk/entnews/2019-

07-26/84765.html.

[12][清 ]程 国 彭.医 学 心 悟:卷 二 [M/OL].[2023-03-30].

https://guoxue.httpcn.com/html/book/MEUYTBME/C

QMEMECQTBTB.shtml.

[13][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四十[M/OL].[2023-03-30].https://so.gushiwen.cn/guwen/bookv_46653FD803893E4F2

45C8F16ED8704DF.aspx.

李孝纯:《淮南子》《黄帝内经》对地理环境的医学认识与应对 31

第38页

TheMedicalPerceptionandProposalof“Huainanzi”and“InnerCanon

oftheYellowEmperor”ontheGeographicalEnvironment

LIXiaochun

Abstract:Asearlyastwothousandyearsago,“Huainanzi”and“InnerCanonoftheYellowEmperor”startedtorecognizethecloserelationsbetweenthegeographicalenvironmentandhumanhealthandelaboratedontheinfluencesofgeographicalconditionsandclimateonhumanphysicalcondition,occurrenceofdisease,medicaltreatment,humanemotions

andlifeexpectance.“InnerCanonoftheYellowEmperor”,insevensectionslike“TheTruthfromtheGoldenChamber”,

“OntheCorrespondencebetweenYinandYang”,“OnDifferentMethodsandAppropriate Methods”,expoundedthe

medicalsignificanceofthegeographicalenvironment,revealedtheinnerrelationsbetweenhumanvitalityandthegeographicalenvironment,proposedlocationdivisionandtheprincipleoftreatmentinlinewithtime,locationandpeople,

andemphasizedtheguidelineof“knowingastronomy,geographyandhumanactivities”.Hence,itisoftheoreticaland

practicalvaluetodelveintothemedicalperceptionandproposalof“Huainanzi”and“InnerCanonoftheYellowEmperor”

onthegeographicalenvironmentandcallforecologicalimprovementandhumanhealthprogress.

Keywords:“Huainanzi”;“InnerCanonoftheYellowEmperor”;geographicalenvironment;humanhealthcondition

????????????????????????????????????????????????

(上接第5页)

参考文献:

[1]王兴序.安徽茶业之概况[J].安徽建设,1929(5):27-32.

[2]安徽霍山县茶业之调查[J].工商半月刊,1930(4):13-19.

[3]陈序鹏.对于改良安徽茶业之意见[J].安徽建设,1929(2):

51-59.

[4]安徽省地方志编募委员会.安徽省志:人口志[M].合肥:安

徽人民出版社,1995.

[5]戴惠珍,王鹤鸣,杨雨润,等.安徽现代史[M].合肥:安徽人

民出版社,1997.

[6]安徽省政府教育厅编译处.一年来安徽之教育[M].合肥:安

徽省政府教育厅编译处,1930.

[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近代史

资料:第五十册[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8][清]冯 廷 韶.冯 廷 韶 家 书 [J].安 徽 史 学 通 讯,1958(5):

46-61.

[9]凤台县境刀匪开会骇闻[N].申报,1925-04-18(10).

[10]李金铮.农民何以支持与参加中共革命? [J].近代史研究,

2012(4):134-151,161.

[11]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

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一卷 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1921.

7—1927.7)[G].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12]操 龙 灿,李 兵.安 徽 党 史 始 话 [M].合 肥:安 徽 文 艺 出 版

社,2018.

[13]宋霖,房列曙.安徽通史:民国卷 上[M].合肥:安徽人民出

版社,2011.

[14]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 院.中 国 共 产 党 安 徽 历 史:第 一 卷

1923—194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

[15]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安徽现代革命史资料长编:

第二卷[G].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

[16]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红皖歌谣[M].合肥:安徽人民出

版社,2017.

[17]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安徽地方史:第一卷

[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18]中国 共 产 党 中 央 委 员 会.中 共 中 央 告 鄂 豫 皖 工 农 群 众 书

[N].红色中华,1932-01-30(6).

[19]张南,等.简明安徽通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20]大别山干部学院.大别山革命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

社,2016.

DiscussiononCPC’sRevolutionaryActivitiesintheRuralAreaofAnhuiinthe1920s

WANGFengjie,CUIYu

Abstract:PeasantsarethemainforceofmodernrevolutioninChina,andtheeffectiverevolutionarymobilizationin

countrysideisanimportantreasonofCPC’sfinalvictory.Inthe1920s,agroupofoutstandingCPC membersmarched

intotheAnhuicountryside,builtgrass-rootsPartyorganizations,publicizedrevolutionaryideas,organizedpeasantassociations,andcarriedoutarmedstruggles.Theserevolutionaryactivitiesinvokedtheawakeningofpeasants,amassedthe

revolutionarystrength,andlaidasolidfoundationfordevelopmentofrevolutionarybases.

Keywords:the1920s;theCommunistPartyofChina;theruralareaofAnhuiProvince;therevolutionaryactivities

3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39页

2023年第4期

第25卷(总第140期)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4,2023

GeneralNo.140,Vol.25

[收稿日期]2023-01-12

[基金项目]安徽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旅游者环境态度—行为差距的形成机理与改进研究”(KJ2021A0475);安

徽财经大学重点科研项目“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形成机理与激励机制研究:推—拉理论视角”(ACKYB20010);安徽财经

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育人模式探索”(acjyzd2022007)。

[作者简介]王 娜 (1982—),女,安 徽 财 经 大 学 工 商 管 理 学 院 副 教 授,博 士,研 究 方 向:文 化 创 意 旅 游 与 管 理;韩 日

(1999—),女,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

文化符号融入城市吉祥物的设计及应用研究

———以蚌埠市为例

王 娜,韩 日

(安徽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摘 要]城市吉祥物是城市对外宣传、交流的名片,体现着这座城市的文化与精神内涵。文章通过分析文化符号的

内涵与城市吉祥物的关联价值,挖掘蚌埠市的地域文化符号要素,设计出“龙小猪”城市吉祥物拟人化IP形象。同时,阐述

了设计理念,提出品牌形象推广路径,以此助推蚌埠市旅游事业,并为促进蚌埠市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更有价值的方案。

[关键词]文化符号;城市吉祥物;蚌埠市;“龙小猪”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4-0033-05

2021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宣传部、国

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

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

施》,为进一步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水平不断提

升指明了方向[1]。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文

化创意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随着文化创意产业

的崛起和新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城市吉祥物在

互联网平台爆火,衍生的文化创意产品越来越受

关注。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吉祥物形象

和文化创意产品,已成为地域文化创新设计的热

点。蚌埠市地处淮河中游,是淮河文化发祥地之

一,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文化创意产品相对匮

乏,文化旅游开发有限。鉴于此,本文拟通过打造

蚌埠市的城市吉祥物和特色IP,为助力新时代蚌

埠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一、文化符号与城市吉祥物

(一)地域文化符号的内涵

王安霞等认为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方自然景

观与历史文化的结合,是一个地域内的民族在发

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往往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内涵,是子孙后代丰富

的精神遗产[2]。其中,地域文化符号是地域文化

的重要象征。朱旭光等指出文化符号不仅包含物

质形态,也包含意识形态,不仅包括地域物质符

号,也包括地域内的非物质文化,物质符号包括景

观、美食、字画等,非物质符号包括戏剧、语言、神

话传说等[3]。这些文化符号体现着对地域文化多

方面的 传 承,为 城 市 吉 祥 物 设 计 提 供 了 素 材 与

灵感。

(二)城市吉祥物的概念

吉祥物作为人类文化的产物,原意是人与自

然斗争中求福避祸的本能观念[4],意味着幸福和

吉利[5]。现代社会中的吉祥物已不限于古时祈福

吉祥的使用功能,更是要通过他们亲切可爱的卡

通形象给公众带来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自

由想象世界[6]。

城市吉祥物是根据城市地缘文化特色,将针

对性强、辨识度高的文化信息进行重组[7],以更加

直观和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展示城市地缘文化特

色。它是城市对外宣传和谐友好形象和人文情怀

第40页

的方式,能够提高城市的亲和力和认知力,拉近城

市与大众之间的距离,为城市增添人文气息。

(三)城市吉祥物的价值

1.展现城市文化与特征

城市吉祥物作为城市的宣传载体,是沟通城

市与百姓的桥梁和纽带。城市吉祥物身上承载的

是一座城市的情怀和态度,其人文历史与城市风

貌均可以在吉祥物的图案上体现出来。现代吉祥

物的设计通常利用拟人化的手段,创造出生动可

爱、符合大众审美的卡通形象,对于大众来说比较

容易接受,进而理解其背后蕴含的城市历史文化

和精神内涵。

2.将城市形象转化为可视化语言

城市吉祥物将抽象的城市形象转化为具象的

视觉语言,用凝练的视觉语言传达城市形象,承载

着当地的文化内涵和城市的精神理念。相比于记

住当地的风土人情、地标建筑、风景名胜、植物花

卉等具体形象,记住一个城市吉祥物所需的时间

更短且印象更加深刻。同时,吉祥物亲切可爱的

形象赋予了城市生动鲜活的灵魂,在彰显城市形

象的同时,让城市形象多了立体、灵动的韵味。

3.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

城市吉祥物除了可以宣传城市形象,还适用

于城市文旅产业的推广和周边商品的开发,如文

创产品、影视作品、文学创作、广告策划等,能为城

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日本“熊本熊”是城市吉

祥物设计的成功案例之一。“熊本熊”带动了熊本

县及周边地区文旅产业的发展。据中国新闻网报

道,2021年,日本熊本县涉及“熊本熊”的全球销

售额达到154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1亿元);从

2011年起11年间全球销售额累计突破了1万亿

日元,达 11341 亿 日 元[8]。“它 山 之 石,可 以 攻

玉。”如何充分利用城市吉祥物促进当地文旅产业

发展,提 高 城 市 经 济 活 力,是 颇 有 价 值 的 研 究

课题。

二、蚌埠市主要地域文化符号

(一)龙子湖风景区的文化内涵

龙子湖风景区是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是

蚌埠市的地标性景区[9],景区位于蚌埠市东郊曹

山和雪华山之间,呈现出“两山夹一湖”的独特风

貌,浑然天成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景区内有古银杏、石屋、栖岩寺、玲珑塔等省、市级

文物保护古迹,是蚌埠市具有代表性的景观之一。

(二)“珠城”称谓的人文意蕴

蚌埠市在北宋时期是淮河岸边的一个渔村渡

口,接待南北往来的人渡过淮河;南宋时期被称为

“蚌埠店”;明代编入凤阳府,更名为“蚌埠集”。从

凤阳到怀远要经过一条官道———龙子河,旁边有

一座石砌的小桥,水里有不少的蚌类,人们聚集在

此采蚌取珠,所以这座桥也被称为“珍珠桥”。蚌

埠市的南面有一座小山,每当阳光照耀,地上的蚌

壳银光闪闪,因此,人们把这座山称为“蚌山”,“珠

城”蚌埠的美称传遍全国。

(三)蚌埠花鼓灯的民俗特质

花鼓灯是蚌埠市的传统舞蹈,属于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民俗特质。

在蚌埠,有“千班锣鼓百班灯,村村都有花鼓灯”的

佳话。蚌埠花鼓灯始于宋代,是汉民族中一种集

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情趣多人舞和情趣集体舞

为一体的民间舞蹈,既有很强的艺术性、表演性和

专业性,又有很强的民俗性和群众的自娱性[10]。

三、蚌埠市卡通吉祥物形象设计与开发

(一)名称与形象设计

根据前述蚌埠市文化符号,取龙子湖的“龙”

字和珠城的“珠”字,将蚌埠市吉祥物形象命名为

“龙小猪”(“猪”取自“珠”的谐音)。选取小猪的形

象,表示蚌埠人的率真与朴实。同时,小猪在人们

心里是一个亲切可爱的形象,选取小猪可以提高

大众的接受度,增加形象的亲民性。为小猪戴上

花鼓灯专属舞龙帽,赋予其蚌埠专属的“龙文化”,

舞龙帽两端镶嵌两颗珍珠,对应“珠城”之称。

吉祥物整体配色以小猪皮肤的嫩粉色为主

体,其两颊增添两团椭圆形深粉色的腮红,整体身

形呈现敦实且四肢短萌的特点,营造“粉嫩的猪宝

宝”形象,其头戴的舞狮帽选择富有中国传统民俗

特色的中国红,腰间缠绕花鼓灯中的特色红腰带,

与头上的舞狮帽相呼应。“龙小猪”的形象图见

图1。

图1 “龙小猪”示意图

34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41页

(二)打造拟人化形象IP

相对于文字和简单图形,拟人化的IP形象在

游客的脑海信息中容易被接收并反馈认知,其表

情、动作、颜色、外形、动态特征和场景故事等能够

与游客产生共情,从而深入人心。因此,本文将

“龙小猪”初步设定为热情、直率、呆萌的小猪形

象:工作中,勤勤恳恳;下班后,爱吃爱玩爱打卡,

热爱生活、享受美食。

四、“龙小猪”卡通吉祥物品牌形象推广路径

(一)线上推广,充分融入新媒体平台

1.微信表情包路线

随着微信、微博及其他社交网络的兴起,IP

表情包影响力逐渐提升,成为城市吉祥物宣传策

略的重要部分。如山东省东营市城市吉祥物“河

东东”“海营营”表情包已陆续上线三批,吉祥物活

泼可爱的卡通形象,体现了东营人民对生活积极

乐观、向上的态度。再如云南省蒙自市城市IP吉

祥物“阿福”“阿喜”表情包上线发布,陆续出现在

蒙自市各类公益广告、节日、重要场合中,“阿福”

“阿喜”一定程度上见证了蒙自市的成长和进步。

因此,可结合当前年轻人的网络流行语,设计“龙

小猪”专属网感表情包,在 QQ、微信、微博等社交

媒体平台同步发布,并开启“龙小猪表情包二创”

活动,呼吁网友自制“龙小猪”表情包,增加活动的

趣味性、互动性和适用性,使这一形象深入人心。

2.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龙小猪”特效

联合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特效设计师,

设计“龙小猪”特效,邀请各大流量网红使用此特

效,吸引大众使用,形成类似于2022年北京冬奥

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特效形象在抖音平台

引发的“特效潮”,加深其在用户心中的印象。如

为其设置专属抖音账号,开设“龙小猪”日常vlog

栏目;还可以邀请蚌埠当地的美食博主,与其进行

“梦幻联动”,一起品尝蚌埠的美食,游览蚌埠的

美景。

3.微博平台

吉祥物专属账号可以增强吉祥物的拟人性。

例如熊本县就为其吉祥物熊本熊在各大社媒平台

设置了独立账号,并以熊本熊为第一视角发布图

文,内容诙谐可爱,非常具有娱乐互动性。因此,

可以为“龙小猪”设置专属微博账号,通过此账号

发布关于微博抽奖活动,名为“跟着龙小猪吃遍蚌

埠”,让“龙小猪”玩偶前往蚌埠各大美食地,品尝

各种特色美食。微博用户品尝同款美食、拍照打

卡,集齐九张发布在“龙小猪超话”后,“龙小猪”会

在评论区进行回复;同时会抽取幸运用户送出“龙

小猪”限 量 周 边 产 品,从 而 深 化 印 象,带 火 蚌 埠

美食。

(二)线下推广,增强“龙小猪”的在地性

当前各地文旅融合高速发展,构建以IP形象

为创意核心的文旅宣传体系,有利于塑造和传播

更具影响力的在地性旅游目的地IP 形象。挖掘

蚌埠市民俗文化,打造节庆文化和旅游活动项目,

让“龙小猪”这一特色目的地IP作为形象道具成

为旅游动态或交互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

节庆活动“活起来”。如在重大节庆假日,邀请“龙

小猪”出现在广场、景区等地,并通过社交账号提

前进行宣传造势,吸引游客前来与它互动。

1.为“龙小猪”设计服装

吉祥物第二次创作是提高大众与吉祥物亲密

感的方式之一,可以邀请大众设计吉祥物,提高参

与度和认同感。如吉祥物在各大节庆活动开始的

前一个月,在官方账号邀请广大网友为“龙小猪”

设计节庆服装,热度最高的将被团队采纳,之后为

它穿上节庆服装出席节庆活动,在线下摆台活动

中与游客互动。这有利于增加游客的参与感,拉

近距离,增加“龙小猪”形象的亲民性与真实性。

2.邂逅“龙小猪”活动

熊本县为推广熊本熊,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

“熊本熊失踪事件”,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希望

市民可以以目击证人的身份邂逅熊本熊。这一活

动提高了熊本熊的社会认知度,很快被大众所熟

识。因此,线下邂逅活动有利于吉祥物的“落地”。

可以在法定小长假节日期间,通过官方账号提前

发布邂逅“龙小猪”活动宣传。如在小长假节日期

间,“龙小猪”出现在蚌埠市各大景点和美食街,游

客可以前往寻找;遇到它的游客可以与其互动合

影,将互动视频发布至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

集赞的朋友可以获得它亲手送出的“龙小猪”周边

产品,如马克杯、钥匙链、信封等(图2、图3和图

4),从而吸引游客前来游玩,带动蚌埠旅游产业

发展。

3.七夕寻爱“龙小猪”活动

蚌埠市怀远县的涂山,流传着大禹与妻子坚

贞不渝的爱情故事。禹路旁的启母石相传是涂山

氏女的化身,大 禹 婚 后 3 天 便 离 家 治 水,8 年 在

王 娜,韩 日:文化符号融入城市吉祥物的设计及应用研究 35

第42页

图2 马克杯示意图

图3 钥匙链示意图

图4 信封示意图

外,涂山氏女思夫心切,每天站在此处等待丈夫的

归来,久而久之,竟化为一尊石像。由此,七夕节

可以在 涂 山 举 办 浪 漫 寻 爱 之 旅 活 动。 将 涂 山

1314级台阶的山路设定为爱情路,每50级台阶

标记一个印有“龙小猪”图案的阶数认证,终点处

设有爱情告白台,“龙小猪”在终点处等待和见证。

4.联动城市基础设施,打造沉浸体验

将“龙小猪”形象融入城市基础设施,在公交

站等地张贴宣传海报,在各种公益提示标语中加

入相关图案。如可以将通往旅游景点的公交车装

饰为“龙小猪”图案,设置与“龙小猪同游”公交专

列,让游客 充 分 感 受 到 “龙 小 猪”的 存 在 感 与 重

要性。

5.公益活动

“龙小猪”积极投身于公益活动,可以使其形

象更加饱满,吸引更多人投身公益活动。比如,

“龙小猪”跟随蚌埠市妇联一起参加慰问留守儿童

活动,陪伴留守儿童玩耍,并为留守儿童送上“龙

小猪”周边产品(文具、书包等)。可爱温暖的“龙

小猪”在陪伴他们的同时,给予其心灵的抚慰,起

到很好的社会效益。

(三)与蚌埠本土企业联名

将“龙小猪”这一形象与蚌埠本土企业进行联

名。以甜啦啦为例,推出“龙小猪”联名系列龙眼

饮品,并邀请“龙小猪”进行品尝,发布在其个人社

交账号中。品尝同款饮品的用户可以获得“龙小

猪”限量联名周边产品,形成二者相互带动的爆火

效应。

(四)“龙小猪”IP形象与产品相互联动

文创产品是城市旅游文化输出的重要窗口,

也是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以“龙小猪”IP 形象

为核心推出系列文创产品,如推出“龙小猪”盲盒,

其中可以在各大节日设计节日特色限量款盲盒;

又比如在春节推出“龙小猪”手捧红包形象的年味

限定,在端午推出“龙小猪”吃粽子的端午限定;等

等。此外,为进一步突出个性特色,可以在蚌埠景

区内售卖“龙小猪”同款舞龙帽,以IP文创产品为

载体,促进关注对的群体认同感,宣扬“龙小猪”的

萌文化,进一步拉近其与游客之间的距离。

五、后续展望

(一)利用“龙小猪”效应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

蚌埠市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孕育了丰

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蚌埠

市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非遗”名录体系。“非遗”

项目种类丰富,在传统医药、传统技艺、民间文学、

民俗、传统美术、曲艺、传统音乐、传统戏剧和传统

体育等方面均有体现;据不完全统计,包含国家级

项目3项、省级项目16项、市级项目38项① 。其

中,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泗州戏作为历史悠久的

国家级“非遗”项目,充分体现了淮河文化南北交

融的特点。

安徽 省 泗 州 戏 剧 院 花 鼓 灯 艺 术 团 参 加 了

2008年迎奥运春节歌舞晚会和文艺演出;2012年

10月,既有粗犷的北方民族风情,又有秀美的南

方民族风情的泗州戏交响清唱剧《碰花轿》唱响了

国家大剧院[11]。为进一步推广蚌埠文化,推出蚌

埠非遗系列“龙小猪”文创产品,制作与蚌埠市非

遗文化相结合文创产品,如“蚌埠非遗”系列盲盒,

盲盒内容设定为体验不同蚌埠非遗文化的“龙小

猪”手办,包括身穿花鼓灯服装的“龙小猪”形象、

品尝梅桥羊肉汤的“龙小猪”形象等。

(二)利用“龙小猪”推广安徽地域文化

安徽地域文化由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

化、徽州文化四大地域文化组成。这四种地域文

化极大地促进了安徽的发展,也为安徽的经济文

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2]。但由于种种原因,庞

大的文化宝库并没有形成强大的传播效应和社会

影响力[13]。为此,可以安排“龙小猪”前往安徽其

他城市展览与交流,以其承载的独特文化意蕴为

36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43页

载体,促进不同地域传统文化的交流交融,促进安

徽地域 文 化 的 传 播,为 安 徽 文 化 强 省 建 设 蓄 力

赋能。

(三)“龙小猪”与其他城市合作共赢

当前,许多城市吉祥物蓬勃发展。蚌埠市可

以借鉴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琮琮”“莲莲”“宸宸”的

推广策略,与其他城市的吉祥物进行梦幻联动,带

动不同吉祥物的粉丝社群共同提高吉祥物热度。

同时,也可以举行吉祥物嘉年华,集结众多城市吉

祥物共同聚集在蚌埠,让大众了解和体会不同城

市的特色,带动蚌埠和其他城市文旅事业的发展。

注 释:

① 数据源于笔者依据“蚌埠市非遗特色库”的“非遗名录”部分的

内容统计而得,网址 http://www.bbszwhy.com/Rms/heritage/Index/index.html。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

施[N].中国文物报,2021-09-03(2).

[2]王安霞,叶和生.地域文化 符 号 在 城 市 雕 塑 设 计 中 的 应 用

[J].才智,2010(17):194-195.

[3]朱旭光,吴琼.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

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2(19):71-74.

[4]井溶,庞博.基于城市形象传播的吉祥物创新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2020,41(18):344-348.

[5]徐育忠,王安琪.符号学视角下的城市吉祥物设计:以日本

城市吉祥物为例[J].大众文艺,2020(21):80-81.

[6]李茜君.浅议吉祥物对城市旅游的影响及推动[J].大众文

艺,2017(23):240-241.

[7]许新语.中国城市吉祥物设计的分析与展望[J].滁州学院学

报,2020,22(4):78-82.

[8]日本吉祥物“熊本熊”商品累计销售额超 1万亿日元[EB/

OL].(2022-03-24)[2023-03-24].http://www.chinanews.

com.cn/gj/2022/03-24/9710490.shtml.

[9]娄山.以龙为魂打造龙子湖风景区“龙文化”[N].蚌埠日报,

2011-01-10(3).

[10]赵东勇,徐峰.景观体育视角下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

发展研究:以蚌埠花鼓灯产业开发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

2019,34(10):6-10.

[11]崔北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基于安徽省蚌埠市

的实践 探 索 [J].中 共 山 西 省 委 党 校 学 报,2015,38(4):

105-109.

[12]吴兆民.科学处理地域文化关系推动安徽文化强省建设[J].

黄山学院学报,2009,11(6):1-5.

[13]林传红,李万莲.蚌埠市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J].皖

西学院学报,2014,30(3):57-60.

OnIntegrationofCulturalSymbolsintoCityDesignandApplication

———TakingBengbuCityasAnExample

WANGNa,HANRi

Abstract:Thecitymascotisabusinesscardforcity'sexternalpublicityandcommunication,reflectingthecultureand

spiritofthecity.Thearticleanalyzestheconnotationofculturalsymbolsandthevalueofcitymascot,tapsintotheregionalculturalsymbolsofBengbuCity,anddesignsthecitymascot-DragonPiglet,ananthropomorphicIPimage.Itelaboratesonthedesignconcept,putsforwardthepathofbrandimagepromotion,andprovidesavaluableoptiontospur

thecity'sculturalandtourismindustrydevelopment.

Keywords:culturalsymbols;citymascot;BengbuCity;DragonPiglet

王 娜,韩 日:文化符号融入城市吉祥物的设计及应用研究 37

第44页

2023年第4期

第25卷(总第140期)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42023

GeneralNo.140,Vol.25

[收稿日期]2023-02-03

[基金项目]2021年度安徽省 社 会 科 学 创 新 发 展 研 究 课 题“新 媒 介 时 代 文 旅 融 合 的 安 徽 地 方 城 市 形 象 再 塑 造 研 究”

(2021CX528);2021年度淮南师范学院校级重点项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的媒介碎片化传播”(2021XJZD014)。

[作者简介]沈 敏 善 (1979—),男,淮 南 师 范 学 院 文 学 与 传 播 学 院 讲 师,硕 士,研 究 方 向:媒 介 与 品 牌 传 播;熊 慧 敏

(2003—),女,淮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在读,研究方向:数字传播。

从“碎片”到“整体”

:古城寿县文旅融合的传播策略

沈敏善,熊慧敏

(淮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摘 要]新媒介时代,传播的范式转换为城市文旅形象的塑造带来机遇也形成了挑战。文章以古城寿县为对象,

通过媒体网络数据库和 DiVoMiner内容分析工具,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官方和民间媒体进行内容挖缺和词频分析;在梳理

官媒与民媒中关于文化与旅游相关报道的数量、趋势及话语呈现的基础上,发现其存在着传播力量不足、内容系统缺乏、

传播定位不清、协调通路不畅等显性的碎片化问题,并结合传播实践,提出了定位整合、渠道链接和内容同构的“去碎片

化”整合策略。

[关键词]文旅融合;去碎片化;整合;寿县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4-0038-06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

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

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

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1]。文

旅融合是指“文化、旅游产业及相关要素之间相互

渗透、交叉汇合重组,逐步突破原有的产业边界或

要素领域,彼此交融而形成新的共生体的现象与

过程”[2]。文化和旅游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但悠

久的历史与丰富的人文资源,并不必然代表其在

文旅形象方面的高认知度和高感召力,只有着力

内涵建设,并借助媒体的广泛传播才能实现文旅

经济的融合发展。

“碎片化”(Fragmentation)一词,在 20 世纪

80年代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的有关研究文献中,是

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3]。21世纪后,我国

以黄升民为代表的学者把碎片化引入传播学的研

究中,并广泛应用于传媒研究。彭兰认为碎片化

传播的根源在于社会阶层的碎片化,“新媒体平台

使得碎片化传播这一现象变得‘显性’了,但碎片

化传播本质上是整个社会碎片化或者说多元化的

一个体现”[4]。喻国明认为碎片化表征为媒介的

碎片化,“随着传播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传播市场

上的渠道资源以一种不可遏止的方式释放出来,

信息传播渠道的数量规模及其品种质量都有了爆

发式的增长”[5]。何国平认为碎片化不仅是内容

形式的碎片化更是话语权的再分配,“微传播带来

的不仅是表达的新形态、新境遇,更是传播的新力

量与新格局”[6]](P17)。综合来看,碎片化已是中国

社会传播领域的显性特征,在消融话语霸权、内容

创新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导致了传播格局

的混乱和传播效果的复杂,在各领域的传播实践

中形成了现实的挑战。

一、研究对象

安徽寿县,别称寿州、寿春,历史上4次为都,

10次为郡,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

名城。寿县文旅资源丰富,是豆腐发祥地和淝水

之战古战场,有“北宋古城墙(部分)”“国家二级

馆———寿县博物馆(现楚文化博物馆)”“安丰塘”

等全国 重 点 文 物 保 护 单 位,形 成 了 “寿 县 古 城

(4A)”“楚文化博物馆(4A)”“寿州孔庙(3A)”“安

第45页

丰塘(3A)”“报恩寺(3A)”等著名景点。2014年9

月,寿县正式确立了“南工北旅生态县”的发展规

划,明确了“基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依托寿县古

城、八公山、安丰塘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打造

文旅产业;2016年,进入淮南行政区划后提出了

“淮寿历史文化长廊”的文旅建设构想,推动大八

公山旅游区建设。本文通过追踪和整理近7年有

关寿县文化与旅游的主要媒介报道与呈现,分析

其文旅形象的塑造实践及传播问题,并结合“去碎

片化”的传播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整合传播策略。

二、样本选择

(一)媒介选择

为了全面了解寿县的城市媒介形象呈现,本

文从官方媒介(以下简称官媒)和民间媒介(以下

简称民媒)两个维度进行媒介选择:一是官媒选

择。考虑到地方媒介的特点和覆盖,官媒主要选

取了《安徽日报》《淮南日报》《淮河早报》,以及新

媒体“淮南网(含视频号)”“寿县发布”“寿县文化

和旅游局(含视频号)”,以上媒体综合反映了官方

对城市文旅形象的诠释① 。二是民媒选择。民媒

方面选取了2016年建立并更续至今或影响比较

大 的 自 媒 体,分 别 是 寿 州 人 (粉 丝 量10.0636

万)、寿县人(粉丝量19.7931万)和寿县生活网

(粉丝量28.8350万)。近年,短视频媒体蓬勃兴

起,综合考虑短视频类自媒体的存续时间及内容

相关性,确立了“@G”“黑色禁卫”两个与寿县及

文旅相关性高的抖音号,其中“@G”自2018年开

更并持续至今(视频作品287条),其视频内容主

要是寿县美景记录。“黑色禁卫”2019年开更(视

频作品271条)并常以汉服造型出镜,其中以“楚

都巡防营”相关记录较为亮眼,呈现了鲜明的历史

文化特色② 。5个自媒体号来源于民间,对地方政

策、社会生活、经济文化活动都有大量记录,映射

了平民视角的城市形象。

(二)数据获取

官媒方面,基于国内领先的凡闻媒体数据库

以“寿县+文化”“寿县+旅游”为关键词在2016

年1月—2022年12月的时段内进行抽样,在《安

徽日报》《淮南日报》《淮河早报》,以及新媒体“淮

南发布(含视频号)”“寿县发布(含视频号)”“寿县

文化和旅游局(含视频号)”中获得4589条内容,

经过人工清洗排除文化和旅游相关性弱的内容后

获得寿县文化和旅游方面的有效图文报道1161

条,视频报道325条,共1486条;民媒方面,选取

时段跨度为2016年1月—2022年12月,在“寿

州人”“寿县生活网”“寿县人(2019年1月—2022

年12月)”“@G(2018年7月—2022年12月)”

“黑色禁卫(2019年5月—2022年12月)”五家自

媒体上共计19211条内容,然后对以上内容进行

人工数据清洗共获得寿县文化和旅游方面相关内

容信息 1455 条,其中文图 1245,视频 210 条。

整理以上数据样本,导入 DiVoMiner? 文本大数

据挖掘及分析平台,从报道数量和话语特征两个

方面对官媒和民媒进行分析,从数据和内容角度

解读寿县文旅形象的媒介呈现。

三、研究发现

(一)报道数量和趋势

为了解析媒介对城市文旅形象的关注度和呈

现度,本文从官媒和民媒两个维度对所选取的媒

介样本进行了报道数量和趋势的统计分析,在一

个较长时间段呈现媒介对“文化”和“旅游”议题的

报道情况。

1.官媒的报道数量与趋势

从图1可见,寿县文旅融合发展的战略在官

媒话语体系中得到了清晰体现,文化与旅游的相

关报道总体呈上升趋势,并出现多次阶段性波动。

研究发现,报道的波动与政策环境有较大关联度,

并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6年—2020

年3月):文旅融合发展启动阶段。2016年,寿县

在淮南市政府支持下提出了“淮寿历史文化长廊”

的融合发展构想。围绕这一构想,官媒掀起了文

化旅游相关内容报道的高潮。该阶段省级媒体报

道共计11篇,市级媒体76篇,县级媒体565,且

主要着力于文旅游资源的梳理,《淮河早报》以“淮

南旅游市场大调查”(2016.03.15,3·15-调查报

告专栏)为题对寿县的文旅资源进行了集中报道,

而《安徽日报》以“淮南力推文旅融合发展”(2017.

08.04,民生新闻专栏)为题报道了淮南启动“一山

(八公山)一湖(焦岗湖)一古城(寿州古城)”建设,

其中两项都与寿县相关,将该阶段的媒介报道推

向了高点;第二阶段(2020年4月至今):全域旅

游发展规划实施阶段。2020年4月,寿县人民政

府下发了《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加快旅游强县

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推动寿州古城国家5A

沈敏善,熊慧敏:从“碎片”到“整体”:古城寿县文旅融合的传播策略 39

第46页

级旅游景区创建项目,参与遴选国际国内旅游精

品线路项目及旅游精品集群项目[7]。该阶段省级

媒体报道共计5篇,市级媒体 284 篇,县级媒体

609篇。第二阶段相较于第一阶段,省级媒体的

报道数量出现小幅下滑,县级媒体的报道增长有

限,反而市级媒体对寿县文化和旅游建设的跟踪

报道翻了几番,说明了市级平台在传播资源上更

多地向寿县文旅倾斜。

图1 官媒的报道数量和趋势图

2.民媒的报道数量和趋势

从图2可见,民媒对寿县文化与旅游的报道

总体呈上升趋势,且报道总量高于官媒。值得一

提的是,折线图的走势与官媒有着惊人的相似之

处,即2017年出现一波高点,随后进入到下降通

道,至2020年后数量开始攀升,并在2022年达到

与2017年报道数量基本齐平状态,这反映了民媒

对政策 性 事 件 具 有 一 定 的 呼 应 性。研 究 发 现,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之年,美好乡村建设

如火如荼,相关的文化类项目信息也被民媒所关

注,像“双桥镇积极申报安徽省特色小镇”“寿县编

辑出版《文化寿州》丛书”等。2020年是“十三五”

规划的收官之年,各类文旅类成果的总结与展示

占据了报道的主体,像“今日起,寿县文化馆(寿州

孔庙)恢复开放!”“寿县报恩寺景区今起恢复开

放”“淮南市第四届‘楚韵寿春城’文化旅游活动在

寿县举办”等,呈现了民间话语体系对文旅类建设

的高度关注。另外,图中可见早期短视频媒体涉

及文旅形象的内容有限,自2020年后普通市民的

内容创作向文旅深度延伸。譬如“黑色禁卫”的

“汉服同袍卧龙山游玩”“大明方阵,巡查寿春”等

视频将“汉服”与地方景点联系,起到了创意传播

地方形象的作用,而“@G”的“安徽寿县宋代古城

墙,夜景格外迷人”“古城听雨声声慢”等视频就以

“本地人”视角向网民推介朴实的小城美景,起到

了“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图2 民媒的报道数量和趋势图

3.存在的问题

(1)传播力不足。总体看,寿县文化与旅游的

传播力量分散,传播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

面:一是对外传播的力度不足。从媒介的层次来

看,县域媒介、市级媒介和省级媒介对城市文旅报

道具有明显的差距,尤其是省市级媒介对寿县文

化与旅游的报道总量偏低,说明寿县文化和旅游

并没有在全省范围内产生影响较大的事件;二是

专业传播力量不足。寿县地方媒体是文旅内容生

产和传播的主力军,但数据表明生活类网络媒体

“寿县发布”的报道量反而高于专业的“寿县文化

和旅游局”的报道。各类短视频媒体虽然蓬勃兴

起,但内容过于零散,且影响力有限。

(2)传播策划不够。从数据图上可见,在7年

的报道中出现了两次高峰,其背后原因都与当年

的重大事件有关。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的召开

之年,献礼党的十九大的文化类项目占据了报道

的主体;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各

类文旅类成果的总结与展示占据了报道的主体。

这两个高峰恰说明,媒体并没有形成常态化的文

旅形象塑造,而多为应时应势的政策性内容呈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研究发现,关于城市文

旅的系列性报道不多见,换言之,体现城市气质与

特定主题的前瞻性系统策划不够。

(二)话语特征和对比

为了更准确地追踪和呈现媒介报道的文本内

容和话语特征,本文按照官媒和民媒两个维度对

所选取的媒介样本(官媒1161条,民媒1455条)

通过 DiVoMiner网站工具进行了词频统计分析。

样本选 取 时 段 为 2016 年 1 月—2022 年 12 月。

删除了“城市”“淮南”“寿县”等无关特征的高频词

汇,最终选择了重复10以上频次的词条导出词云

图予以直观呈现。

40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47页

1.官媒的话语呈现

从图3 可见,在官媒词云中,可清晰地看到

“文化”居于核心地位,抽象类、政策性词汇占比较

多,具象性、生活类词汇占比较少,“寿州”“旅游”

“八公山”“古城”“历史”“典故”“安丰塘”“豆腐”等

是官媒的关注重点,并有“建设”“脱贫”“乡村”“保

护”“振兴”等明显的政策性词汇。追溯到报道本

身可能多为政策规划、政府施政类的宣传内容,像

“推进芍陂(安丰塘)文旅融合发展”(淮南日报,

2020.11.05:社会新闻-专稿)、“寿县:打造八公山

豆腐特色小镇再添旅游新亮点”(寿县发布,2020.

12.08)等,而真正面向国内外传播寿县文化魅力、

旅游景点及民俗风情的内容有限。

图3 官媒的媒介呈现词云图

2.民媒的话语呈现

从图4可见,民间话语体系中的核心词是具

象的“古城”,像“春联”“城门”“芍陂”“千年古镇”

“淮南王刘安”“楚文化博物馆”等具体事物和对

象,这与官媒中政策性词汇有着明显的不同。值

得一提的是“银杏树”“灯光秀”“春联(寿县城墙挂

春联)”“稻田画”“楚都巡防营”等网红内容在民间

话语中占据较大分量,而官媒语境中类似内容相

对少见。另外,在选题角度和内容风格上与官媒

有着明显不同,呈现出媚俗与夸张的特点。“寿县

人”题为“万万没想到,淮南第一美女竟然在咱大

寿县”(2016.07.30)和 “初 探 寿 县 高 铁 时 刻 表”

(2019.12.01)都获得了“10万+”的阅读量,“寿

州人”题为“寿县登上央视《记住乡愁》,完整版高

清视频抢先看!”(2021.02.01)获得了8.9万阅读

量,“寿县生活网”题为“暴雪来袭,寿县 2018 雪

景,美的一塌糊涂”(2018.01.03)获得7.6万阅读

量,抖音号“@G”的题为“安徽省寿县城门已关,

城外水漫金山,城内安然无恙”(2020.07.21)的视

频获赞8.3万。

图4 民媒的媒介呈现词云图

3.话语呈现背后的问题

(1)传播定位不清。这里说的定位并非政府

层面的规划,而是在传播领域的认知定位,类似于

“休闲之都”“大美新疆”等形象概念。寿县虽然历

史文化悠久,拥有“宋城墙”“安丰塘”等历史遗迹,

但却没有历史积淀的文旅口碑,形象概念处于缺

位状态。现阶段,“南工北旅生态县”“淮寿历史文

化长廊”等是官方话语中的政策规划,在传播领域

没有对应的概念输出,以至于无法在目标受众群

中生成“形象标签”和“记忆点”,其文旅传播定位

处于混沌不清状态。

(2)协调通路不畅。城市传播不仅是官媒的

职责,更需要广泛的民媒参与,二者相辅相成、互

补长短才能发挥出传播的同构力量。对比官媒与

民媒话语的词云,二者的重叠度不高,除去像“古

城”“八公山”“旅游”少数关键词的叠加传播,其他

的内容相互印证力度不够,恰说明官媒与民媒之

间没有合理的协调,以致传播力量呈碎片化、无序

化。政府层面的规划虽然常在官媒曝光,但并没

有进入民媒的语境;民媒的下里巴人,也无法进入

官媒的话语体系,二者没有形成塑造城市文旅形

象的协同意识与共同行动。

四、“去碎片化”的整合传播策略

上述研究表明:寿县的文旅形象传播,无论是

官媒的宏大叙事,还是民媒的自由表达,尚未引起

社会层面的广泛关注,其背后存在 着 认 知 碎 片

化、渠道碎片化和内容碎片化的根本问题。那么,

在城市建设不断取得进展的同时,亟需整合媒体

同步塑造出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

(一)传播定位的“去碎片化”整合

城市传播定位要做好“文化内涵”与“外延表

征”相结合的差异化文旅形象建构。内涵是要从

沈敏善,熊慧敏:从“碎片”到“整体”:古城寿县文旅融合的传播策略 41

第48页

历史底蕴和现实特征出发凝练出区别于其他城市

的“精神内核”,展现出其独特的城市气质。外延

是基于内涵的多元化表征,可以是非物质的文化、

历史、风俗等,实存的建筑、景观、规划、市容以及

城市的人、政府等。

1.内涵提炼。文化内涵是城市区别于其他城

市的核心定位和独特气质,其确定需要结合城市

的历史、现在及未来加以综合提炼。以寿县为例,

政府提出了“淮寿历史文化长廊”,打造楚汉文化

等施政规划,这对于城市定位具有指导价值。考

证可知,寿县的楚文化兴于公元前241年,秦王政

六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

郢”,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 223 年)秦破楚克

郢,楚亡,历18载,留下了众多墓葬和文物[8](P9)。

汉文化则源于公元前 196 年,淮南王刘长,都寿

春;后其子刘安为淮南王,仍都寿春。公元前122

年,刘安死,国除,寿县的汉文化区域中心地位就

此衰落,但留有《淮南子》、八公山及豆腐制作技艺

等文化瑰宝[8](P9)。所以,寿县将“楚风汉韵”演变

为城市的精神内核,具备一定的历史源流和现实

基础。

2.外延整合。外延是城市形象的外在实体和

想象表征,城市被人们熟知和记忆的是各种多元

化的表征和具象载体,并最终表现为独特的城市

气质。可见,城市形象必须具备让人们产生自然

想象力的功能,即看到某些城市表征就能够联想

到城市的专属气质。以寿县的“楚风汉韵”为例,

并不应该只是口号与概念,而是需要认真梳理楚

汉文化在城市生活中的表征,通过城市建筑设施、

城市景点、人文风情等要素外化相关气韵。在传

播层面,要秉持“楚风汉韵”的精神内核,提炼传播

口号和视觉形象,并在零散化的媒介日常中引导

和突出其气质,从而整合受众认知建塑起城市的

独特气质形象。

(二)传播渠道的“去碎片化”链接

新媒介时代,不仅媒介自身日趋碎片化,受众

也日益碎片化。传统意义上“大众媒体”的覆盖优

势越来越弱,媒体日益“分众化”和“小众化”;公众

接触信息的渠道千差万别,对不同来源信息的信

任度及认知反应也不同。为了有效达成传播效

果,迫切需要以“去碎片化”的传播手段覆盖和整

合绝大多数的目标受众。

1.媒介的整合。在媒介爆炸时代,传播媒介

的使用要坚持受众目标导向的多元组合,以受众

为中心整合碎片化媒介。首先要做好媒介选择,

即根据媒介的功能和媒介的覆盖做好选择,诸如

微信、微博、VLOG、抖音等都有各自的内容形式

和受众覆盖,做好功能匹配、覆盖对位是实现有效

传播的前提;其次要做好媒介的组合。官方媒体

擅长城市定调,民间媒体擅长细节呈现,二者可取

长补短、相互应证;大众媒体擅长品牌赋能,网络

媒体利于舆论扩散,双方可高低搭配、协同推进。

另外,多元选择与组合只是手段和过程,其目标还

是要通过多元的媒介选择实现以受众为中心的有

效到达,在媒介与受众之间建立畅通有效的渠道

链接。

2.受众的链接。当下的社会结构不再简单统

一,而是出现了明显的分层与差异。因为社会阶

层的不同,人们的工作类型与生活方式有着明显

的不同,原有的媒介接触时间、接触习惯完全被打

破,取而代之的是复杂的媒介接触空间和时间;因

为教育水平与生活环境的不同,受众的审美和喜

好有着明显的差异,形成了内容选择和接受的个

性化与多元化,人们的信息需求被很多零碎化的

内容满足。与此同时,网络社交传播带来了信息

的人际扩散,并形成了复杂和隐蔽的传播渠道。

“多种媒体,一个声音”的整合传播方式,已不能满

足不同受众群体的信息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多种

媒体、多方声音、多元表达”的全向接触,在受众的

接受中突围而出。

(三)传播内容的“去碎片化”同构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出媒

介的变化引发人们思想结构或者认知能力的变

化。反映到新媒体时代这种变化尤为明显:从文

字的深阅读到图片的快浏览,再到影像的沉浸感,

人们愈发喜欢更简洁、更新奇、更生活的内容,但

其背后的审美接受和情感需求仍具有着惊人的统

一性,为去碎片化的整合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1.同构视觉化传奇。媒介的大爆炸带来了内

容和形式的大变革,宏大主旨与完整叙事的优势

不复从前,以“微内容”“微图像”“短视频”为特征

的碎片信息更容易为受众接受,但其背后的审美

接受与情感共鸣仍有迹可循。一方面,“猎奇”的

内容能创造传奇。短视频带来了诸多一鸣惊人的

“传奇”,像重庆“李子坝穿楼轻轨”、西安的“不倒

翁小姐姐”等就是通过视觉奇观的形式推动了城

4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

第49页

市的文旅经济,其底层逻辑则是传播接受的猎奇

效应;另一方面,“共情”内容能形成传奇。成功的

社交场景多数时候源于“共情”效应,譬如《唐宫夜

宴》《洛水女神》等以“文化自信”为精神纽带在网

络中产生大范围的共鸣和喜爱,而“乡土情结、求

美求真、爱憎仇怨”等情绪化内容借用叙事片段、

影像混剪等形式呈现城市的人、物或事件,同样可

以在围观式的社交传播中赋予城市魅力标签。

2.同构整体化日常。传播语境的改变给了人

们认识文化、向往文化和参与文化更多的机会和

渠道,文旅传播不单是显性的新闻报道,更是隐性

的日常呈现,各类媒体在现实中各自为政地挖掘

并呈现城市的散乱内容。以古城寿县为例,楚汉

文化虽然资源丰富,但却有着景点规模小而散、历

史遗存有限等困境,碎片化的现实情景呈现在媒

体中的可能是低质无效的内容。为了产出高质量

传播内容,官媒和民媒需要协同配合,对文化内容

进行重点挖掘,或体现市井百态,或攫取瞬间美

景,或记录生活点滴,或转换拍摄视角,甚至构建

超现实传播场景,从不同维度展现城市魅力,并从

碎片化的景点中提炼出整合化的内容,进行叠加

传播,增添受众对城市的认知度和亲近感。

五、结 论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文旅形象的塑造绝非旦

夕之功,无论是从时间维度还是空间维度,都需要

不同类型媒介进行长期的、多角度的形象再构,而

媒介的碎片化不仅带来了传播的机遇,更加剧了

形象塑造的挑战。通过对寿县古城的媒体数据挖

掘与分析,本文发现“碎片化”常伴随着传播力量

分散、内容缺乏系统、传播定位模糊且媒介协调困

难的困境,这导致城市媒介形象模糊而难以被受

众所认知与接受。基于这样的现实问题,需秉持

“去碎片化”的整合策略,通过定位的“去碎片化”

整合、渠道的“去碎片化”链接和内容的“去碎片

化”同构等方面,打造城市的独特形象,反哺城市

的文旅经济发展。

注 释:

① 《安徽日报》《淮南日报》《淮河早报》等报刊和官方新媒体“淮

南发布”“寿县发布”“寿县文化和旅游局”的数据来源于“凡闻

新闻数据库”,并选取了“2016年1月—2022年12月”时间段

内的 媒 体 数 据,https://www.hzfanews.com/v2/advancedsearch.aspx。

② “寿州人”“寿县生活网”“寿县人”的粉丝量,以及抖音号“@

G”“黑色禁卫”的作品量统计截止日期为2022年12月31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

话(2020 年 9 月 22 日)[EB/OL].(2020-09-22)[2020-09-

23].https://www.12371.cn/2020/09/23/ARTI160082426

1300588.shtml.

[2]黄震方,走向更有诗意的远方: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与协

同发 展:上 [EB/OL].(2018-12-30)[2023-01-26].http://

www.sohu.com/a/285640709_120066097.

[3]黄升民,杨雪睿.碎片化:品牌传播与大众传媒新趋势[J].现

代传播,2005(6):6-12.

[4]彭兰.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两篇):碎片化社会背景下

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J].今传媒,2011(10):8-11.

[5]喻国 明.“去 碎 片 化 ”:传 媒 经 营 的 新 趋 势 [J].视 听 界,

2005(4):21-23.

[6]何国平.微传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0(4):17-19.

[7]寿县文化和旅游局.寿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加快旅游强县建设的实施意见(寿政〔2020〕9号)[A/OL].

(2020-04-14)[2023-01-26].https://www.shouxian.gov.

cn/public/118322773/1258201689.html.

[8]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寿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6.

From “Fragments”to“Wholeness”:theCulture-tourismIntegrated

CommunicationStrategiesoftheAncientShouCounty

SHEN Minshan,XIONGHuimin

Abstract:Inthenewmediaera,theparadigmshiftofcommunicationhasbroughtaboutopportunitiesaswellaschallengesfortheimageshapingofurbanculturaltourism.ThispapertakesShouCounty,anhistory-honoredplace,asan

object,selectsrepresentativeofficialandunofficialmediatoanalyzethecontentgapsandwordfrequencythroughthe

medianetworkdatabaseandDiVoMinercontentanalysistool,explorestheexistingproblemsonthebasisofcombingthe

number,trendsanddiscoursepresentationofreportsrelatedtocultureandtourisminofficialandunofficialmedia,and

putsforwardcorrespondingsolutionslikepositioningintegration,channellinkageandcontentco-constructioninthecontextofdefragmentedcommunication.

Keywords:culturalandtourismintegration;deragmentation;integration;ShouCounty

沈敏善,熊慧敏:从“碎片”到“整体”:古城寿县文旅融合的传播策略 43

第50页

2023年第4期

第25卷(总第140期)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42023

GeneralNo.140,Vol.25

[收稿日期]2022-03-2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网络变迁与普惠金融发展研究”(18BJL079)。

[作者简介]杜朝运(1973—),男,泉州师范学院商学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普惠金

融;李莉(1988—),女,中国进出口银行安徽省分行评审经理,硕士,研究方向:金融科技。

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对盈利的影响:抑制或提升?

杜朝运1,2,李 莉3

(1.泉州师范学院 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2.厦门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3.中国进出口银行 安徽省分行,安徽 合肥 230000)

[摘 要]文章以2016—2020年我国19家上市商业银行作为样本,通过非平衡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商业银行发展

金融科技对其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对银行盈利的影响有滞后效应,提高金融科技投入短

期内会抑制其盈利能力,且规模较大银行比规模较小银行的抑制作用更大;提高金融科技投入会带来离柜率上升,导致

净资产收益率下降。商业银行要科学制定金融科技投入计划,寻求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稳健发展金融科技。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盈利能力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4-0044-07

一、引 言

金融科技在我国悄然兴起,经历一段“野蛮生

长”,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曾展开密切的合

作。但二者的合作经历了较为痛苦的磨合过程,

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为此,部分实力雄厚的

商业银行着力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既可服务母

行、减少营业成本,又可输出技术,拓展收入渠道。

随着金融科技的广泛运用,许多中小银行向拥有

科技子公司的大银行购买技术。商业银行已从与

金融科技企业合作对象,逐渐转变为发展金融科

技的主力。

目前关于金融科技的研究并不鲜见,其中金

融科技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方面,有部分学者

认为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盈利造成冲击,如于波

等认为金融科技企业的发展总体上压缩了银行的

利润空间[1];侯世英等指出中小银行发展金融科

技会由于投入过大、时间过长、技术复杂等原因,

导致收益变得不确定甚至盈利下降[2];高怡君等

选取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13—2017年的数据进

行分析,发现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在短期内会

对银行的盈利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主要体现在

支付、消费信贷、产业链金融和投资理财领域[3]。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金融科技有利于商业银行盈

利,如孙旭然等发现金融科技引起的竞争会使银

行加大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力度、优化信贷结构从

而提升盈利水平[4];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课题

组认为我国商业银行深度运用金融科技可以更好

地进行息差管理,提升其盈利能力[5];林德发等认

为金融科技赋能下的无人银行实现智能操作,减

少员工聘用,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帮助

增加银行营收[6];林彧等运用数据和多元回归模

型分析发现,金融科技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对商业

银行的全要素生产效率有促进作用[7]。

金融科技对银行盈利能力究竟是正向影响还

是负向影响,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得出不

同的结论。大部分学者都基于外部金融科技力量

发展水平或我国整体金融科技水平来分析对商业

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相关金融科技指标的构建

大多延续互联网金融的思路,指标构建数据过于

宏观,不足以反映商业银行自身发展金融科技水

平。本文拟从内生视角,以商业银行自身金融科

技投入情况作为研究切入点,关注商业银行自身

内部发展金融科技情况,根据19家具有代表性的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简易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