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态组年报

发布时间:2022-2-0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古生态组年报

PRG | 2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以科教融合为特色的创新型大学。学校由京内四个校区(玉泉路、中关村、奥运村、雁栖湖)、京外五个教育基地(上海、武汉、广州、成都、兰州)和分布在全国的 116 个培养单位组成。截至 2021年 8 月, 国 科 大 有 专 任 教 师 3090 名, 其 中 两 院院士 176 人;各培养单位在岗研究生指导教师11257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6786 人(含中国科学院院士 237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45 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由蔡希陶教授领导创建,是国科大 116 所京外培养单位之一,既有国科大优秀的平台和资源优势,又有自己的特色。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是中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植物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也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和AAAAA 风景名胜区。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古植物群和特定植物类群研究的基础上,探索生物多样性在地质时期的演变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生物多样性演变通过探究植物化石上的昆虫取食痕迹,分析植物与动物之间的协同演化关... [收起]
[展开]
古生态组年报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2021 年报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古生态研究组 Paleoecology Research Group

Annual Report

第2页

Fieldwork

Photography

▲ 七彩丹霞

▲盐泽湖

驱车驶向希夏邦马峰

第3页

只因野外 遇见了不曾见过的风景

▲ 青海湖畔的油菜田 ▲

喀斯特地貌之绝壁栈道

第4页

工作展望

加入我们

CONTENT

《青藏高原江河湖源新

生代古生物考察报告》

文章与重要成果

01

研究组简介

03

研究队伍

11

科研平台

25

学术交流与社会影响

科普与宣传

20

会议与野外工作

P13

P27

奖项、成绩

第5页

没有青藏高原北部的生长,就没有中国的江南水乡

32

工作展望

33

加入我们

青藏高原从渐新世之后(距今约 2300 万年)的生长增强了东亚季风气候系统,夏季风将

水汽从海洋输送到陆地,带来丰沛降水,青藏高原北部隆升还阻挡了冬季风,导致中国

南方冬季降雨增加。这些气候变化驱动了东亚从以落叶阔叶林为主的干旱、半干旱植被

类型转变为以常绿阔叶林主的湿润、半湿润植被类型,并促进了植物多样性的增加。冬

季降雨量的增加是驱动植被和植物多样性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Paleoecology Research Group

古生态研究组

本年度主编:李伟成、高毅

摄影:黄健、陈佩蓉、李伟成

刘佳、钟凯

审核:古生态组全体成员

26

科普与宣传

P17

31

奖项、成绩

第6页

PRG |1

研究组简介

古生态研究组

古生态研究组是依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优势学科——生态

学和植物学,为应对全球变化而设立的研究组。

研究组以古植物学为基础,从不同的时空尺度研究地质时期古

环境变迁(古气候、古植被、古地貌、古海拔、古大气二氧化碳)、

环境变化对植物多样性及生物进化的影响、物种对环境变化的

响应及适应机制和植物分布格局的演变及分布规律,尤其是青

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历史及其对地质时期环境变化过程的响应。

化石植物群及特定植物类群的演化研究。

地史时期植物多样性

利用青藏高原及云贵高原新生代丰富的大化石及孢粉材料

进行古环境(古气候、古植被、古地貌、古海拔)的定量重建。

古环境重建

通过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模型模拟构建全球环境区块,模拟

古环境演化过程,并对未来环境变化进行预测。

计算机模拟

第7页

PRG | 2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

为主、以科教融合为特色的创新型大学。学校由京内四

个校区(玉泉路、中关村、奥运村、雁栖湖)、京外

五个教育基地(上海、武汉、广州、成都、兰州)

和分布在全国的 116 个培养单位组成。截至 2021

年 8 月, 国 科 大 有 专 任 教 师 3090 名, 其 中 两 院

院士 176 人;各培养单位在岗研究生指导教师

11257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6786 人(含中国科

学院院士 237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45 人)。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由蔡希陶教授领导创

建,是国科大 116 所京外培养单位之一,既有国科大

优秀的平台和资源优势,又有自己的特色。中国科学

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是中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

最丰富、植物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也是集科学研

究、物种保存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和

AAAAA 风景名胜区。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在古植物群和特定植物类群研究的基础上,探索生物多样性在地质

时期的演变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

生物多样性演变

通过探究植物化石上的昆虫取食痕迹,分析植物与动物之间的协同

演化关系及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

古生态学

第8页

PRG | 3

古 生 态 研 究 组 现 有 在 编 科 研 人 员 5 名; 研 究 生 16 名;

另 有 项 目 聘 用 人 员 3 名; 客 座 研 究 人 员 4 名( 包 含 外 籍

客 座 研 究 人 员 2 名 )。2021 年 出 站 博 士 后 1 名, 毕 业

研 究 生 2 名, 包 括 1 名 博 士 研 究 生 和 1 名 硕 士 研 究 生。

研究员

助理研究员

周浙昆

刘 佳

从事古植物学、生物地理、气候变化和壳斗

科系统演化的研究

植物分类、古植物区系演化、古植物与

古环境

邮箱:zhouzk@xtbg.ac.cn

zhouzk@mail.kib.ac.cn

从事新生代孢粉植物群重建青藏高原及周边

地区古环境的研究

植物孢粉学、地质学

邮箱:liujia@xtbg.ac.cn

研究人员

主要

第9页

PRG | 4

Our Team

We are all

working together

研究团队

苏 涛 研究员、研究组组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获得者

从事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古植物、古环境

及古生态的研究

植物多样性演变、古环境重建、古生态

邮箱:sutao@xtbg.org.cn

副研究员

助理研究员

李树峰

黄 健

从事孢粉学、古植被、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模拟的研究

孢粉学、古植被、生物多样性模拟

邮箱:lisf@xtbg.org.cn

从事新生代古植物、古生态、植物区系地理

与木本植物分类等的研究

植物分类、古植物区系演化、古植物与古环境

邮箱:huangjian@xtbg.ac.cn

研究人员

第10页

从事新生代古植物、古气候、种子

和果实化石形态学的研究

古植物学、古果实学、古环境

中国科学院昆明

植物研究所助理

研究员

从事滇东南植物区系与古环境演化的研究

古植物、生物地理、古环境

黄永江 贾林波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

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PRG | 5

英国开放大学

教授、古生态

组特聘研究员

从事青藏高原的形成以及对全球

气候环境格局的影响的研究

地层学、全球变化、青藏高原

Robert Andrew Spicer

( 英国 )

印度 Birbal Sahni 古植

物学研究所副教授

从事印度及青藏高原周边地区古植物的研究

古植物学、青藏高原

客座 研究人员

Gaurav Srivastava

(印度)

项目与经费审核

张 晶

科研项目管理

邮箱:zhangjing@xtbg.ac.cn

科研管理

实验室管理

依应合

实验室日常管理

第11页

印度 Birbal Sahni 古植

物学研究所副教授

从事印度及青藏高原周边地区古植物的研究

Gaurav Srivastava

(印度)

PRG | 6

2021 年度 毕业研究生

邓炜煜东 博士研究生 导师:周浙昆研究员、苏涛研究员

去向:波恩大学博士后

陈琳琳 硕士研究生 导师:周浙昆研究员、李树峰副研究员

去向:暂留研究组担任科研助理。

2021 年度 出站博士后

去向: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 从左到右依次为:李树峰、邓炜煜东、陈琳琳、周浙昆、苏涛

导师:苏涛研究员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编委会成员

Cédric Del Rio

( 法国)

第12页

导师:周浙昆研究员、 星耀武研究员

始新世 - 渐新世转折期植物群的组成演变

古植物、古环境

邮箱:wumengxiao@outlook.com

导师:苏涛研究员,与云南大学联合培养

云南早中新世景谷植物群植物多样性与

古气候和古生态研究

古植物、古环境

邮箱:songaioppo@163.com

导师:苏涛研究员

青藏高原中部草本植物多样性演化历史

草本植物演化、植硅体

邮箱:zhangxinwen@xtbg.ac.cn

导师:苏涛研究员

越南北部中新世植物群研究

古植物、古环境

邮箱:nbhung@vnmn.vast.vn

宋 艾

Nguyen Ba Hung

(越南)

吴梦晓

张馨文

博士 研究生

PRG |7

硕士

第13页

Oscar Verduzco

( 墨西哥 )

导师:苏涛研究员

叶片生态学及其对古环境重建的启示

植物叶片、古环境

邮箱:osverto@hotmail.com

导师:苏涛研究员

青藏高原中部昆虫多样性及其古环境意义

昆虫化石、古环境

邮箱:xuxiaoting@xtbg.ac.cn

徐小婷

硕士 研究生

PRG | 8

青藏高原古近纪植物演化与古环境及地

质背景

古植物、古环境、地层学

邮箱:chenpeirong@xtbg.ac.cn

陈佩蓉

导师:苏涛研究员

新生代中国古气候与古植被演变

古气候、古植被定量重建、模型模拟

邮箱:zhaojiagang@xtbg.ac.cn

赵佳港

导师:李树峰副研究员

第14页

PRG |9

导师:苏涛研究员、刘佳助理研究员,

与昆明理工大学联合培养

滇东南地区晚始新世 - 早渐新世孢粉植物

群及其古环境意义

孢粉学、地层学

邮箱:1162431773@qq.com

杨久成

导师:苏涛研究员

泰国北部渐新世 - 中新世之交

古植物与古气候研究

古植物、古环境

邮箱:napussawan@xtbg.ac.cn

Napussawan

Thongsangtum

( 泰国 )

高 毅

导师:苏涛研究员

冈底斯山脉植物演化与古环境

邮箱:gaoyi@xtbg.ac.cn

李伟成 邮箱:liweicheng@xtbg.ac.cn

青藏高原中部植物演化与古环境

导师:苏涛研究员

硕士 研究生

古植物、古环境

古植物、古环境

硕士

第15页

PRG | 10

导师:李树峰副研究员

邮箱:xiaoshumei@xtbg.ac.cn

肖书妹

硕士 研究生

古气候、古植被定量重建、模型模拟

导师:李树峰副研究员

邮箱:mengjiangbo21@mails.ucas.ac.cn 孟江波 正在北京学习

导师:苏涛研究员

邮箱:guochujia21@mails.ucas.ac.cn

郭楚嘉 正在北京学习

导师:苏涛研究员

邮箱:zhangrui21@mails.ucas.ac.cn

张 瑞 正在北京学习

新生代中国古气候与古植被演变

第16页

PRG | 11

办公室 & 实验室

古生态组办公室用于日

常办公和开展研究组例行

会议。此外,古生态组拥有

独立的标本室和实验室。标

本室含图像采集暗室、标本

密集柜等,用于标本处理、

显微镜成像设备放置和标

本数字化采集;实验室用于

进行标本前处理、制备、封

装和其他非标本相关化学

实验。

仪器 & 设备

古生态组拥有的标本处

理设备包括:徕卡体视镜、

徕卡光学显微镜、研磨机、

切片机、涡旋仪等;图像采

集设备包括:全幅单反、徕

卡图像采集器、图像采集暗

室、四旋翼无人机等;数据

处理设备包括:塔式服务器

等数字化存储和数据管理

设备。

材料 & 样本

古生态组研究材料和样本

采集自我国和东南亚地区的

化石点和现生样点。目前研

究组已积累了5万余份化石

标本、孢粉样品、透明叶标

本及部分现生植物标本。

2021年新增化石材料近

6000块,新增孢粉样400余

份,新增现生植物标本近

900份。

科研平台

第17页

PRG | 12

科研经费是保证研究组正常运转的基础,古生态研究组 2021 年新增项

目 4 项,増加经费 348 万元;在研项目 13 项,总科研经费约 1600 万元。

序号 内容 来源 经费/万元 负责人

1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

促进会优秀会员 250 周浙昆

2 云南晚始新世-早渐新世之交的植物多样

性及其古环境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

项目 61 苏涛

3 西藏芒康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型期孢粉

植物群及其古环境意义

基金委青年科学基金

项目 24 刘佳

4 新生代关键气候转型期俄罗斯(亚洲部

分)、哈萨克斯坦及中国西南

国际(地区)合作研

究与交流项目 13 苏涛

在研项目

新增项目

序号 内容 来源 经费/万元 负责人

1 青藏高原新生代植物多样性与古环境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500 周浙昆

2 古近纪及新近纪早期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演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英合

作项目 294 苏涛

3 青藏高原古环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演变 中科院拔尖青年人才计划 250 苏涛

4 新生代季风与植物协同演化 中科院先导A类 200 周浙昆

5 青藏高原古植物与古环境 基金委优青项目 150 苏涛

6 云南吕合早渐新世古植被与古气候演变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75 周浙昆

7 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50 苏涛

8 越南横蒲(Hoanh-Bo)渐新世植物群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项目 33 黄健

9 滇中盆地早渐新世古植被及生物多样性演变 10 黄健

10 滇东南植物区系中若干类群的地史演变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

项目 10 黄健

11 云南、西藏新生代植物的编撰 8 周浙昆

12 利用栎属植物花粉壁UV-B吸收化合物

(UACs)重建青藏高原古高程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

究开放课题基金 8 刘佳

13 越南北部横蒲盆地新生代孢粉生物地层及

古环境

云南省科技厅基础研究专

项-青年项目 5 刘佳

第18页

PRG | 13

28 篇

文章总数

古生态组一直很

重视论文发表

的质量和数量。

2021 年古生态

组累计发表文章

28 篇,这源于每

个成员的不懈努

力,不断丰富研

究材料,不断拓

展研究区域并不

断加强国内外合

作与交流。

13 篇

一作文章

古生态组在论文

质量上不断冲

击更具影响力

的国际学术期

刊。 研 究 组 在

Science Advances,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等重要科

学刊物上发表了

本年度的成果。

文章与重要成果

第19页

1

Li S.-F., P.J. Valdes,

A. Farnsworth,

T.D. Barnard, T. Su,

D.J. Lunt,

R. A. Spicer, J. Liu,

W.-Y.-D. Deng,

J. Huang, H. Tang,

A. Ridgwell,

L.-L. Chen,

Z.-K. Zhou.

Orographic evolution of northern Tibet

shaped vegetation and plant diversity in

eastern Asia.

Science Advances

2

Wang, T.‐X, Del Rio,

C., Manchester,

S. R., Liu, J. Wu,

F.‐X., Deng, W.‐Y.‐D.,

Su, T., Zhou, Z.‐K.

Fossil fruits of Illigera (Hernandiaceae)

from the Eocene of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3

Aung, A.T., Del Rio,

C., Wang, T.-X., Liu,

J., Spicer, T.E.V.,

Su, T.

Fossil fruits and pollen grains of Trapa

from the Upper Pliocene of the Sanying

Formation (Yunnan, China).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4

Liu, J., Wang, T.X.,

Zhang, X.W., Song,

A., Li, S.F., Huang,

J., Spicer, T., Spicer,

R.A., Wu, F.X., Su, T.,

Zhou, Z.K.

Snapshot of the Pliocene environment of

West Kunlun region, Northwest China.

Palaeobiodiversity and

Palaeoenvironments

5

Xu X.-T.,

Deng W.-Y.-D.,

Zhou Z.-K.,

T. Wappler, Su T.

The first Fulgoridae (Hemiptera:

Fulgoromorpha) from the Eocene of the

central Qinghai–Tibetan Plateau

Fossil Record

6

Del Rio, C., Wang,

T.-X., Xu, X.-T.,

Sabroux, R., Spicer,

T.E.V., Liu, J., Chen,

P.-R., Wu, F.-X.,

Zhou, Z.-K., Su, T.

Ventilago (Rhamnaceae) Fruit from the

Middle Eocene of Central Tibet,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7

Spicer, R.A., Su,

T., Valdes, P.J.,

Farnsworth, A., Wu,

F.-X., Shi, G., Spicer,

T.E.V., Zhou, Z.-K.

Why the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a myth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8

Spicer, R.A., Yang,

J., Spicer, T.E.V.,

Farnsworth, A.

Woody dicot leaf traits as a palaeoclimate

proxy: 100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9

Chen, L.-L., Deng,

W.-Y.-D., Su, T., Li,

S.-F., Zhou, Z.-K.

Late Eocene sclerophyllous oak from

Markam Basin, Tibet, and its biogeographic

implications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

10 Li, S.-F.

GRNNs: 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s

Package. R package version 0.1.0 https://CRAN.R-project.org/

package=GRNNs

作者 文章标题 期刊

PRG | 14

第20页

11 陈琳琳,邓炜煜东,苏涛, 李

树峰,周浙昆

西藏芒康晚始新世高山栎组化石的发现及其生

物地理学意义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12

A. Averyanova,

V. Tarasevich, S. Popova,

T. Utescher, Li S.-F.,

V.Mosbrugger, Xing Y.-W.

Rupelian Kazakhstan floras in the context of early

Oligocene climate and vegetation in Central Asia. Terra Nova

13

Shi, C., Cai, H.-H., Jiang,

R.-X., Wang, S., Engel,

M.S., Yuan, J., Bai, M.,

Yang, D., Long, C.L.,

Zhao, Z.-T., Zhang, D.X.,

Zhang, X.-C., Peng, H.,

Wang, Y.D., Spicer, R.A.

Balance scientific and ethical concerns to achieve a

nuanced perspective on ‘Blood Amber’ 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

14

Tian, Y. Spicer, R.A.,

Huang, J., Zhou, Z., Su,

T., Widdowson, M., Jia, L.,

Li, S., Wu, W., Li Xue, L.,

Luo, P., Zhang, S.-T.

Late Paleocene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Biodiversity in Yunnan, SW China: new constrains

from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15

Bhatia, H., Khan, M.A.,

Srivastava, G., Hazra, T.,

Spicer, R.A., Mehrotra,

R.C., Spicer, T.E.V., Bera,

S., Roy, K.

Late Cretaceous–Paleogene Indian monsoon

climate vis-à-vis movement of the Indian plate and

the birth of the South Asia Monsoon

Gondwana Research

16

Gaurav, S., Farnsworth,

A., Bhatia, H., Mehrotra,

R.C.,Shekhar, M.,Su, T.,

Utescher, T., Valdes, P.J.

Climate and vegetation change during the Upper

Siwalik—a study based on the palaeobotanical

record of the eastern Himalaya

Palaeobiodiversity and

Palaeoenvironments

17

Jia, L.-B., Huang, J., Su,

T., Spicer, R.A., Zhang,

S.-T., Li, S.-F., Pan, B.,

Nam, G.-S., Huang, Y.-J.,

Zhou, Z.-K.

Fossil infructescence from southwestern China

reveals Paleogene establishment of Cladrastis in

Asia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18

Huang Y.-J.,Shen H.,Jia

L.-B.,Li S.-F.,Su T., G.-S.

Nam,Zhu H.,Zhou Z.-K.

Macroscopic fossil charcoals as proxy of a local fire

linked to conifer-rich forest from the late Pliocene

of northwestern Yunnan, Southwest China

Palaeoworld

19 Deng, T., Wu, F., Wang, S.,

Su, T., Zhou, Z.-K.

Major turnover of biotas across the Oligocene/

Miocene boundary on the Tibetan Plateau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

Bhatia, H., Srivastava, G.,

Spicer, R.A., Farnsworth,

A., Spicer, T.E.V.,

Mehrotra, R.C., Paudayal,

K., Valdes. P.J.

Leaf physiognomy records the Miocen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South Asia Monsoon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1

Tian, Y.-M., Spicer, R.A.,

Huang, J., Zhou, Z.-K., Su,

T., Widdowson, M., Jia,

L.-B., Li, S.-H., Wu, W.-J.,

Xue, L., Luo, P.-H., Zhang,

S.-T.

New early oligocene zircon U-Pb dates for the

‘Miocene’ Wenshan Basin, Yunnan, China:

Biodiversity and paleoenvironment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PRG | 15 注:其中第 1-11 篇为古生态组以第一作者单位发表。

作者 文章标题 期刊

第21页

22

Farnsworth A., P.J.Valdes,

R.A Spicer,Ding L.,

C. Witkowski, V.

Lauretano,Su T.,Li S.-F.,

Li S.-H., Zhou Z.-K.

Paleoclimate model-derived thermal lapse rates:

Towards increasing precision in paleoaltimetry

studies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3

Zhang, J.-W., Wang, L.,

D’Rozario, A., Liang,

X.-Q., Huang, J., Zhou,

Z.-K.

Pinus leptokrempfii, an Oligocene Relative of the

Flat-Needled Pine Pinus krempfii (Pinaceae) from

China: Implications for Paleogeographic Orig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4

Wambulwa, M.C., Milne,

R., Wu, Z.-Y., Spicer, R.A.,

Provan, J., Luo, Y.-H.,

Zhu, G.-F., Wang, W.-T.,

Wang, H., Gao, L.-M., Li,

D.-Z., Liu, J.

Spatio-temporal maintenance of flora in the

Himalaya biodiversity hotspot: current knowledge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Ecology and Evolution

25

Wang, B., Shi, G., Xu, C.,

Spicer, R.A., Perrichot, V.,

Schmidt, A.R., Feldberg,

K., Heinrichs, J., Chény,

C., Pang, H., Liu, X., Gao,

T., Wang, Z., Ślipiński,

A., Solórzano-Kraemer,

M.M., Heads, S.W.,

Thomas, M.J., Sadowski,

E-M., Szwedo, J., Azar,

D., Nel, A., Liu, Y., Chen,

J., Zhang, Q., Luo, C., Yu,

T., Zheng, D., Zhang, H.,

Engel, M.S.

The mid-Miocene Zhangpu biota reveals an

outstandingly rich rainforest biome in East Asia Science Advances

26

Maslova, P., Karasev, E.Y.,

Xu, S.-L., Spicer, R.A.,

Liu, X.-Y., Kodrul, T.M.,

Spicer, T.E.V., Jin, J.-H.

Variations in morphological and epidermal

features of shade and sun leaves of two species:

Quercus bambusaefolia and Quercus myrsinifolia

(Section Cyclobalanopsis)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27 周浙昆、陈琳琳 盘点云南植物王国的家底 自然杂志

28

Song, A., Liu, J., Liang,

S.-Q., Van Do, T., Nguyen,

H.B., Jia, L.-B., Del Rio,

C., Srivastava, G., Feng,

Z., Zhou, Z.-K

Leaf fossils of Sabalites (Arecaceae) from

the Oligocene of northern Vietnam and their

paleoclimatic implications

Plant Diversity

PRG | 16

作者 文章标题 期刊

第22页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联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等科研人员,对青藏高

原不同地块的隆升进行了古气候、植被和植物多样性模拟以及植物化石数据的综合分析,首次揭示了

青藏高原北部和东北部生长是驱动中国中东部植被和植物多样性转变的关键因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

在《科学进展》上。

▲ 青藏高原北

部地貌 左凌仁

▲中国南方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 黄健摄

没有青藏高原北部的生长

就没有东亚的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 文 | 李树峰

—— Science Advances

相应的植被和植物多样性是何时形成,如何形成?是否

和青藏高原的生长相关?其驱动机制还不明确。

  这项研究是首次利用一种新的植物多样性模型

(Jedi-DGVM)对地质历史时期的植物多样性进行模拟。

这一研究同时也是古生物与数值模拟交叉学科进行研究

的一次创新研究。与前人的研究相比较,这一研究首次

揭示了青藏高原北部生长是驱动中国东南部植被和植物

多样性转变的关键因子。另外,本研究还与前人的一些

研究结论不同,之前的大量研究都表明青藏高原隆升会

导致东亚冬季风增强,本研究则发现中国东南部的冬季

风反而因为青藏高原的生长而减弱,冬季降雨量增加,

这也是驱动该地区的植被和植物多样性转变的重要因

素。

  新生代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变对东亚

的气候和生物多样性都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对东亚新生代气候和生物演变的研究,

就离不开讨论青藏高原的生长。前人的研

究表明东亚夏季风和印度夏季风、以及亚

洲冬季风都和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变密切相

关。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是差异化的,不

同地块的隆升对气候、植被和植物多样性

的影响还有许多未解之谜。

在古近纪,中国分布着一条横贯东西

的干旱带,而如今以壳斗科、樟科、木

兰科和山茶科为优势的亚热带常绿阔叶

林主要分布亚洲东部,以江南水乡典型

为代表:气候比较温和湿润,属于亚热

带季风气候,以常绿阔叶林为优势植被

类型,植物多样性高。这种气候环境及

▲ 不同青藏高原地形地貌模拟与植被与生

物多样性演变示意图

▲ 青藏高原隆升、植被与生物多样性演变示意图

PRG | 17

第23页

植物的演化、适应及扩散与

地球环境演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

系,植物化石的研究可为探讨植

物的起源与扩散提供重要科学线

索。 壳 斗 科 栎 属 高 山 栎 组 植 物

(Quercus section Heterobalanus,

Fagaceae)的扩散与演化历史与

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化密切相

关。现今,以它们为优势种和建

群种的硬叶常绿阔叶林,占据了

横断山的广泛区域,是这一地区

生 态 系 统 中 的 重 要 森 林 类 型。

在地质历史上,高山栎组

植 物 在 西 藏 南 木 林、 横 断 山 和

云南西北部也有丰富的化石记

录。 在 已 有 的 化 石 记 录 中, 发

现 于 西 藏 南 木 林 15 Ma ( 中 中

新 世 ) 的 叶 片 化 石, 是 此 前

该组植物可靠的最早化石记

录。 因 此, 高 山 栎 组 的 起 源

时 间 被 大 致 认 为 是 中 新 世。

3400 万年前的高山栎组植物将其出

现时间向前推进了近两千万年

文 | 陈琳琳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

版 纳 植 物 园 古 生 态 研 究 组 的 硕 士 研 究 生 陈 琳 琳 在 其 导 师 周 浙 昆 研 究 员、 李 树

峰 副 研 究 员 的 指 导 下, 对 发 现 于 西 藏 芒 康 晚 始 新 世 (34 Ma) 的 高 山 栎 组 叶 片 化 石

进 行 了 深 入 研 究。 证 实 这 是 迄 今 发 现 的 最 早 高 山 栎 组 化 石, 将 该 组 植 物 的 出 现 时

间 向 前 推 了 近 两 千 万 年, 为 重 新 审 视 该 组 植 物 的 起 源 与 演 化 历 史 提 供 了 新 线 索。

▲ 现代硬叶常绿阔叶林及高山栎组植物

▲ (a, b, e, f) 川滇高山栎 (Q. aquifolioides); (d) 矮高山栎 (Q. monimotricha); (c, g, h) 帽斗栎 (Q.

guyavifolia), 比例尺 = 1cm; (a, e, f) 均摄于四川雅江 (4200m a.s.l.), (b-d) 分别摄于四川稻城

(4000m a.s.l.)、云南香格里拉 (3800m a.s.l.) 和云南香格里拉 (3600m a.s.l.)

此外,综合已有的化石记

录和高原形成过程的最新研究

进展,推测高山栎组植物在不

晚于晚始新世,起源于现今的

青藏高原东南缘,部分类群沿

冈底斯山脉和之后形成的喜马

拉雅山脉向西扩散;其余类群

向东和东南方向扩散,并在横

断山地区的群落中成为优势类

群。这种扩散路线与之前认为

的高山栎组“北上路线”相反,

也进一步验证了冬青栎组植物

(Quercus section Ilex Loudon)

的东亚起源假说。

▲产自西藏芒康的前灰背栎 ( 相似种 )

Quercus cf. presenescens 叶片化石 (a~j) 和

高山栎组现代标本 (k,l)

该研究成果以“西藏芒

康晚始新世高山栎组化石的

发现及其生物地理学意义

(Late Eocene sclerophyllous

oak from Markam Basin,

Tibet, and its biogeographic

implications)” 为 题, 发 表

在《中国科学 : 地球科学》

及该期刊英文版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上。 古

生态组硕士研究生陈琳琳为

该文第一作者,导师周浙昆

和李树峰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 - 英国自然环境研究理

事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中

国科学院第二次青藏高原综

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和云南

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该研究结合几何形态测量法和

高山栎组植物的扩张历史,讨论

了该组植物叶片对高原高寒干旱

生境的预适应特征。

PRG | 18

第24页

PRG | 19

▲青藏高原形成历史简图

▲ 青藏高原中部古近纪末生态系统复原

▲青藏高原构造简图

综述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结果,则代表了生活在谷地

的生物在地质时期的海拔分

布范围。

该综述指出,要更深入

认识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

及其对亚洲季风气候和生

物 多 样 性 演 变 的 影 响, 今

后 的 研 究 需 要: 充 分 考 虑

青藏高原不同地块在形成过

程中的差异性和有机统一;

重视具有可靠地质年代的化

石 证 据; 采 用 整 合 同 位 素

分析、古地形的更为合理的

地 球 系 统 模 型; 结 合 同 位

素分析和古生物学证据,交

叉 验 证 古 海 拔 重 建 结 果。

发表综述,系统

阐述了有关青藏

高原形成过程的

不同观点,并详

细介绍了利用地

球系统模型、同

位素分析以及古

生物证据重建青

藏高原古海拔的

最新研究进展。

最新的地质

学和古生物学证

据则表明,青藏

高原不同地块的

抬升历史存在

差异,但又有机

的相互统一。最新证据说明

了青藏高原形成过程的复杂

性。青藏高原各地块在不同

的地质时期先后拼接到亚洲

大陆,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

块的碰撞仅仅是青藏高原形

成过程中的最后一次拼接。

在古海拔重建的研究

中,不同代理指标得出的结

果有时存在差异。以青藏高

高原中部为例,稳定性同位

素研究给出的古海拔高度通

常比古生物学证据给出的更

高,这是因为:大气中的同

位素从印度洋传送到青藏高

原中部的过程中发生了反复

分馏,由于高原中部在古近

纪存在谷地,同位素分析结

果代表了附近山体的最大高

度;而基于化石证据的重建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

逐渐形成了“世界屋脊”——青

藏高原,这是新生代时期全球最

为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它塑造

了亚洲的地形地貌,对亚洲乃至

全球的气候都有着深远影响。因

此, 长 期 以 来, 青 藏 高 原 的 形

成过程备受各领域研究者的关

注。 但 是, 由 于 青 藏 高 原 形 成

过程的复杂性,目前对于其形成

历 史 的 认 识 还 存 在 很 大 分 歧。

2020 年 5 月 5 日,第二次青

藏科考“高原生长与演化”任务

“生物与高原隆升协同演化”专

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

物园客座研究员 Robert A. Spicer

及 其 合 作 者 在《 国 家 科 学 评

论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 以“Why the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a Myth” 为 题

▲ 2021 年高引用论文

第25页

PRG | 20

报告人 会议/报告名称 时间 地点

周浙昆 昆明动物所特邀报告 01.15 云南 昆明

李树峰

Palynology Short Talks, Biodiversity,

Ecological Interactions, Range Shifts

and Database Science

02.16 线上

苏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邀报告 03.28 安徽 兰州

李树峰 第四届春天花粉论坛 03.29 浙江 杭州

吴梦晓 云南省植物学会第一届古植物学术研讨会 04.29 云南 安宁

张馨文 云南省植物学会第一届古植物学术研讨会 04.29 云南 安宁

周浙昆 云南省植物学会第一届古植物学术研讨会 04.29 云南 安宁

苏涛 四川大学特邀报告 04.15 四川 成都

苏涛 成都理工大学特邀报告 04.22 四川 成都

李树峰 记录-模式融合研讨会 04.26-04.27 江苏 扬州

苏涛 记录-模式融合研讨会 04.26-04.27 江苏 扬州

周浙昆 第16届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学术年会 06.01-06.03 北京

会议与野外

2021年古生态组共有29人次做了口头报告;2021年共有13次野外工作,包括

西藏、云南、重庆、湖北、贵州等地,为深入研究和扩展新的方向提供了材料

保障。

会议 29

报告

&

第26页

报告人 会议/报告名称 时间 地点

苏涛 第16届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学术年会 06.01-06.03 北京

李树峰 第16届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学术年会 06.01-06.03 北京

周浙昆 XTBG special seminar 06.08 西双版纳

徐小婷 全国第四届甲虫进化分类与多样性学术研讨会 07.09-07.11 云南 大理

李树峰 第七届青年地学论坛 04.29 贵州 贵阳

周浙昆 中国古生物学年会古植物学分会 07.11 吉林 长春

苏涛 中国古生物学年会古植物学分会 07.11 吉林 长春

吴梦晓 中国古生物学年会古植物学分会 07.11 吉林 长春

陈佩蓉 中国古生物学年会古植物学分会 07.11 吉林 长春

赵佳港 中国古生物学年会古植物学分会 07.11 吉林 长春

陈佩蓉 Botany 2021(美国植物学年会) 07.23 线上

黄健 亚欧新近纪气候演化研讨会2021年会 09.07 线上

李树峰 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项目

地球系统科学发展战略研讨会 10.11 上海

徐小婷 中国昆虫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 10.13-10.16 西安

周浙昆 中英项目结题验收会 11.15-11.16 线上

张馨文 3rd Palaeontological Virtual Congress 12.01 线上

苏涛 云南大学特邀报告 12.15 云南 昆明

▲ 2021 年 4 月于安宁(云南省植物学会第一届古植物学术研讨会) ▲ 2021 年 6 月于北京(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学术年会)

PRG | 21

第27页

参加人员 工作内容 时间 地点

苏涛、李树峰、宋艾、Cédric Del Rio、赵佳

港、陈佩蓉、徐小婷、王腾翔、杨久成、李

伟成

云南景谷古生物考察 1、2月 云南 景谷

周浙昆、苏涛、李树峰、陈佩蓉、赵佳

港、刘佳、杨久成、宋艾、张馨文、王腾

翔、田宜敏

牟定古植物与古环境考察 4 月 云南 牟定

周浙昆、苏涛、赵佳港、徐小婷、刘佳、

杨久成、王腾翔、宋艾、田宜敏 热鲁化石采集 4 月 四川 热鲁

苏涛、刘佳、黄健、吴孟晓、张馨文、王

腾翔、杨久成、陈佩蓉

希夏邦马新生代盆地与古生物

考察 5 月 西藏 日喀则

黄健、张瑞、孟江波、崔丽娟 元江现代植被考察 7月 云南 元江

黄健 西藏吉隆现代植被考察 7月 西藏 吉隆

苏涛、刘佳、陈佩蓉、徐小婷、田宜敏、

陈琳琳、李伟成、高毅、张瑞、郭楚家、

孟江波、王兵

藏北新生代盆地与古生物考察 7、8 月 西藏 北部

周浙昆、吴梦晓、陈佩蓉、杨久成 剑川、吕合化石采集 9月 云南 剑川、吕

黄健、吴梦晓、崔丽娟 西南地区喀斯特现代植被考察 9月 云南、重庆、贵

州、湖北

苏涛、刘佳、杨久成、高毅、李伟成、肖

书妹

日喀则地区新生代盆地和古生

物考察 9 月 西藏 日喀则

苏涛、高毅、李伟成、王兵 洛隆地区新生代盆地和古生物

考察 11月 西藏 洛隆

周浙昆、黄健、刘佳 柴达木新生代盆地考察 12月 青海、甘肃

13

野外

工作

PRG | 22

第28页

PRG | 23

▲ 2021 年 4 月于云南牟定

▲ 2021 年 5 月于西藏希夏邦马

▲ 2021 年 7 月于元江干热河谷

▲ 2021 年 7 月于藏北 ▲ 午餐时光,2021 年 7 月于西藏

▲ 2021 年 5 月于西藏希夏邦马

▲采集化石 ,2021 年 1 月于云南景东

▲ 2021 年 5 月于四川热鲁

▲ 2021 年 7 月于湖北恩施

第29页

▲ 2021 年 8 月于西藏北部

▲ 2021 年 12 月于柴达木盆地鸭湖

▲ 2021 年 9 月于西藏日喀则

▲ 2021 年 12 月于西藏洛隆

▲ 取火山灰样品,2021 年 9 月于拉孜

▲ 2021 年 12 月于德令哈柏树林

▲ 拍摄植物、识别岩石,2021 年 9 月于西藏日喀则

PRG | 24

第30页

PRG | 25

▲ 野外系列科普文章

▲ 科学节海报 ( 李伟成制作)

▲ 助学活动

▲ 仔细查看当年的高山栎化石

央视报道研究组科研进展 ▲

李树峰副研究员接受记者采访

2021 年古生态组线上

与国内外学者进行交

流,洽谈合作事宜等。

除了学术方面,我们

的研究在公共教育和

科普上也影响广泛,

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

媒体对我们的研究

进行了跟踪报道;本

组成员在本年度撰写

了多篇科普文章,同

时积极参与青年科学

节活动,制作科学海

报,深受公众的喜爱。

学术交流

社会影响

&

第31页

科学网

科学网是为网民提供快捷权威的

科学新闻报道、丰富实用的科学

信息服务以及交流互动的网络平

台。周浙昆研究员在科学网的个

人博客发表了许多科普文章,传

播了古生态组的研究成果,让更

多的人了解科学。

写在《追记》出版之后

青藏高原与江南水乡的隔空呼唤

盘点云南植物的家底——写在COP15即将在昆明召开

之际

我的半场总结

风格兄弟,你还好吗?

一个英国人的寻找香格里拉之旅(一)(二)(三)

(四)

我们是否学会和大象共享同一个地球?

拯救大树西畴青冈

探索植物迷宫的指路牌——《横断山有花植物图鉴》

读后感

▲ 周浙昆研究员 20211年科普博文汇总

科普

宣传 &

微信公众号

PRG | 26

第32页

中科院古脊椎所、西双版纳热带植物

园古生态组、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相关

科考人员,历时 3 年多编撰完成《青藏高

原 江 河 湖 源 新 生 代 古 生 物 考 察 报 告》。

作为第二次青藏科考丛书之一,本书

荟萃了青藏高原古生物科考队近 10 年来的

科考发现和科研成果,化石产地遍及阿里

地区札达盆地、日喀则地区、藏北色林错

周边、昆仑山口及藏东南芒康等地。书中

汇集高原各地距今 4000 万年到 400 万年前

的动植物化石,再现了青藏高原自新生代

中期以来生态环境由“热带动植物乐园”

到“冰期动物群摇篮”的巨大转变。

青藏高原古生物科考队公众号,对青藏高原古生物科考记录,报道科

考前线、科考历史、化石修复、模型制作、科学插图绘制,国际交流、

学术会议,公众互动,科普角。

出版专著

PRG | 27

第33页

PRG | 28

力 教 育

年科

学节

▲墙报制作:陈琳琳

墙报制作:李伟成

▲荣誉证书:李伟成、肖书妹 ▲ 墙报交流:李伟成

▲ “结对助学”——科普活动

第34页

媒体

学习传承老科家精神

报道

▲ 周浙昆研究员分享科研生涯经历

周浙昆研究员退休分享会

▲ 中国国际电视台《光辉时刻》节目采访苏涛研究员 ▲ 微博、哔哩哔哩、头条对于古生态组最新研究成果的报道

▲ 苏涛研究员带领英国驻华大使吴若兰参观研究组

PRG | 29

科普宣传

第35页

4 主编 / 肖洁 编辑 / 唐凤 校对 / 何工劳 Tel:(010

2021

)62580

61

6

8

E-m

16

ail押ne

ws@

星期三

stimes.cn 综合

社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一条乙 3 号 邮政编码:100190 新闻热线:010-62580699 广告发行:010-62580666 62580707 传真:010-62580899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登字 20170236 号 零售价:1.20 元 年价:238 元 工人日报社印刷厂印刷

牦牛驮队负责运输科考队 600 多公斤辎重装备。

苏涛(右)和举着高山栎化石的阿旺。

苏涛摄

冰塔林。 黄健摄

科考队合照。

老一辈科学家们难以言说的艰辛,凝结成了

冰,又化作了水,浸润着新一代青藏科考人的心。

“我们在山上走过的每一步,不仅是踩着教练

的脚印,更是踩在青藏科考前辈们的足迹上。”

在希夏邦马上,我看到艰苦卓绝的青藏科考后

继有人。

“5 月攀登希夏邦马,大概 20 天。

约不?”

尽管我毫无登山经验,但中科院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以下简称版纳

植物园)研究员苏涛的这个邀约,我不

想拒绝。

两年前,我随队参加第二次青藏

高原综合科考 (以下简称二次青藏科

考)古生物考察研究时,从苏涛口中得

知了半个多世纪前希夏邦马峰留给古

植物学家的一桩“悬案”。去这座海拔

超过 8000 米的雪山“破案”,是苏涛的

心愿。

5 月 9 日,由版纳植物园和中科院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

古脊椎所)组织的二次青藏科考希夏邦

马古生物科考如约而至。

缘起一叶

2005 年,刚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

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的苏涛,读到了一

篇经典文献:孢粉学家、古植物学家徐

仁等人发表的 《希夏邦马峰高山栎化

石层的发现及其在植物学和地质学上

的意义》。

论文中提到,高山栎叶片化石之所

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其为丈量青藏高原

的第一个植物大化石实证材料。

1964 年,中科院和国家体委联合组

织了对希夏邦马峰的科学考察。这次科

考也成为后来青藏高原第一次大规模

综合科学考察的前奏。

当时,地质学家刘东生负责的地质

研 究 组 在 希 夏 邦 马 峰 北 坡 海 拔

5700~5900 米、距今约 300 万至 200 万

年的砂岩中发现了几块植物叶片化石,

带回北京后,交到了徐仁手上。他一眼

便认出那是高山栎。

徐仁分析,这类植物现在主要生长

在我国西南海拔 3000 米左右的地区,

从而证明上新世末期以来的 200 多万

年里,喜马拉雅地区中段抬升了 3000

米。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对喜马拉雅山脉

和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有了定量认识,

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不过,这几枚化石是当时的地质

工作者拾到的,并非发掘获得,因此化

石所在的原始层位信息,尤其是地质

年代以及地层里的生物群面貌如何,

都还未知。

苏涛的导师、版纳植物园研究员周

浙昆和高山栎打了半辈子交道,2007

年,他撰文指出当年希夏邦马峰古高程

重建结果存疑,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这也成为了师徒二人一桩未了的心事:

重启希夏邦马古生物科考。

随着二次青藏科考的进行,他们终

于等到了机会。

一个字:“扛”

5 月的喜马拉雅地区,最适合登山。

珠穆朗玛峰周围,5 座 8000 米以上

的山峰一字排开、气势恢宏。其中,距离

珠峰最远的希夏邦马峰,在藏语里的意

思是“天气多变、环境恶劣”。

科考队两位西藏登山队的资深教

练阿旺和旺堆告诉我们,登希夏邦马有

三大障碍:雪崩、冰裂缝、迷路。

希夏邦马峰大本营的海拔是 5050

米、距离海拔 5600 米的营地约有 20 公

里的距离。队员们需要徒步完成的是最

后 10 公里。

幸运的是,登山难得的“窗口期”到

了。在定日县岗嘎镇适应休整了 3 天

后,5 月 14 日,科考队正式上山了。本以

为天时地利人和,但第一天队员们就几

乎被拖垮。

在喜马拉雅地区,通常登山队在

一天之内抬升的海拔高度不超过 600

米。但是,科考队为了留出更多时间工

作,第一天就从海拔 4300 米的岗嘎,

直接来到了 5600 米的扎营点。随着海

拔升高,空气越来越稀薄,队员们需要

全程爬坡,体能消耗极大,以至于到了

后半程,有人陆续出现头晕、恶心,甚

至呕吐。

直到晚上九十点钟,队员们才极为

艰难地把大大小小 8 顶帐篷搭建完毕,

并打回来可以饮用的冰川水,凑合煮了

两锅方便面填饱肚子。

入夜后,我独自躺在海拔 5600 米

的帐篷中。严寒、头疼,再加上罡风猛烈

拍打篷布的巨大噪声,我几乎 48 小时

没有睡眠了。

隔壁的球形帐里,队员们也是状况

不断。

“苏老师、苏老师,我不行了!”原本

身强体壮的黄健在半夜里只觉得呼吸

困难。到高原这么多次,他从未有过这

样的感受。

杨久成的高原经验不多,登山途中

就出现了高反,到营地后吃多少吐多

少,躺在帐篷里意识模糊。

最让人意外的是,爬山小能手刘佳

竟也到了半夜找氧气罐的地步。

经过教练判断,队员们的状况尚在

可控范围内。至于应对的办法,只有一

个字:扛。

突如其来的幸福

漫长的一夜熬过去了。直到听见苏

涛和另一位领队、古脊椎所副研究员吴

飞翔的声音,我才艰难地钻出睡袋,一

步一喘走向营帐。

苏涛用高压锅煮了白粥,黄健正一

勺一勺地把雪放进烧水炉里。队员们三

三两两坐在地上,状态多少有些缓和,

但杨久成、王腾翔、张馨文和陈佩蓉依

旧没什么精神。

吃过早餐,大部队在营地休整,只

有阿旺带着苏涛根据上世纪 60 年代留

下的文献资料提前去探路。临走前,苏

涛炖了一大锅牦牛肉,“给大家提提气,

明天就能跑得跟牦牛一样快”。

午后,在阳光的暴晒下帐篷里异常

闷热。昏睡中的我依稀从对讲机里听到

了一个声音:“找到了,找到了,高山栎

找到了!”

谁能想到,幸福来得这么快。这很

可能是由古植物学家亲手采集到的迄

今为止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植物化石。

实际上,由于希夏邦马峰的冰川活

动十分剧烈,地层风化严重,就算有化

石,大概率也不在原始层位,而是散落

在各处。那么,照传统通过寻找原始出

露层位定点发掘化石的方法很可能不

管用。因此,对于能否再次找到高山栎

化石,苏涛心里始终没底。

但幸运之神眷顾了我们。

苏涛后来告诉我,他跟着教练小心

翼翼地绕行在冰川和冰碛湖间狭窄的

冰面上,等穿过了危险地段,他立即俯

身边搜索边用地质锤敲打起来。虽然如

大海捞针,但苏涛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

能。直到一个多小时后,一枚高山栎叶

片化石猛然闯进了他的视线。

“苏老师举着化石,又蹦又跳,嘴里

叫喊着,开心得就像孩子一样。”阿旺向

我描述苏涛找到高山栎时的模样。

“真想飞脚扎过去,跟苏老师一起

敲。坐在这里傻等,心里痒痒。”吴飞翔

和苏涛组队在青藏高原找化石已经快

十年了。当天,他负责照看高反的队员,

留守在了营地。

“高山栎的层位里保不齐还有别的

东西。”吴飞翔渴望的眼神不停向着老

搭档离开的方向扫射,“希望苏老师再

给我抓出一条海拔 6000 米的鱼来,那

就是‘顶天’的鱼。”

几小时后,苏涛回到营地,瞬间就

被队员团团围住,仿佛捏在他手里的不

是石头而是一服高反灵药。

苏涛带来的惊喜不止于此。“海拔

5800 米的位置还出露了一套新生代沉

积地层。明天我们好好去采样,回去可

以仔细研究一下喜马拉雅中段的古环

境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历史。”

不怕走得慢,只求走得远

希夏邦马是喜马拉雅山脉现代冰

川作用的中心之一,北坡横对着的是绵

延十几公里的野博康加勒冰川,它的末

端有一种低纬度高海拔山区特有的大

陆性冰川奇异景观。

由于纬度低,强烈的太阳辐射以及

阳光折射的作用,造成冰川的消融和蒸

发或升华的不平衡,形成了大规模的冰

塔林。冰塔的高度从几米到 30 多米,形

态千差万别,如丘如堡,极为壮观。

穿过冰塔林和冰碛湖之间的狭小

通道,登山难度系数又上了一个台阶。

科考队需要越过几条冰河和冰裂缝,然

后持续爬坡,上升 200 米的海拔高度才

能到达苏涛所说的那套新生代地层。

接近目的地的最后

几公里是每个队员的噩

梦。落在末尾的我一步

十喘,再加上坡陡路滑,

很难保持重心,随时可

能栽倒。

但正是有了这段登

山经历,我确认了一个

事实:凡事要按照自己

的节奏,不怕走得慢,只

求走得远。

大家近乎机械般地

爬到了目的地。那一刻,

大脑都是凝固的,但年

轻的队员们很快便投入

到采样工作中。

这是一套蜿蜒向上

约 100 多米厚的新生代

地层,岩性以砂岩为主。

队员们需要对含高山栎的这套地层剖

面进行详细测量和化石发掘,并对里面

的岩石和植物孢粉样品进行逐层采集,

以便确定地层的年代,以及植物群落多

样性组合在不同层位的连续变化,从而

重新回答这套地层所代表的喜马拉雅

中段古海拔究竟是多高、当时的环境是

什么样的。

刘佳、黄健、吴梦晓、王腾翔、杨久

成从地层底部开始,每隔 20~25 厘米就

要进行一次采样,工作量巨大。

永远冲在队伍最前面的苏涛,跟着

教练来到冰川旁边进行地毯式搜索。除

了高山栎,他们还找到了其他植物化

石,以及一些双壳类化石。

可这时的希夏邦马突然变了脸,风

起云涌,还下起了雪,山顶很快隐没于

云雾之中。教练要求我们立即撤离,剩

下的采样工作只得明天继续。

有人接到我们了,可以心安了

晚上,雪没有停,教练甚至听到了

雪崩的声音。

凌晨 3 点左右,帐篷外突然传来交

谈声,我立刻被惊醒了。

原来,古脊椎所研究员倪喜军已经

连续咳嗽了几个小时、意识不清。这是

肺水肿的征兆。

肺水肿是一种严重的高山反应,如

果病人无法及时下降到低海拔地区,有

可能致命。

倪喜军是有着 20 年野外经验的青

藏科考人,他从事的小哺乳动物化石研

究,对地层精确测年起到重要作用。所以,

他是这支队伍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但为了不耽误给学生上课,倪喜军

只得压缩在高海拔地区的适应时间,以

至于无法调整到最佳状态。

最终,倪喜军在 3 名队友的帮助

下,徒步 7 个半小时才艰难下山,抵达

医院时被确诊为双肺肺水肿,若非下撤

及时,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另一边,吴飞翔、苏涛、阿旺带着刘

佳和杨久成又一次到了化石点。

大雪已经不允许科考队在营地久

留了,老师和教练一致决定,当天采集

完样品后,全员紧急撤离。

幸运的是,临走前,苏涛如愿帮吴

飞翔找到了几枚鱼骨头化石,吴飞翔则

替苏涛找到了一种叫作木贼的植物化

石,这是独属于他俩的默契。不过,吴飞

翔也曾因失温而遇险,令人后怕。

下山时,他们每人背了近 20 公斤

的样品。苏涛几乎是凭着惯性冲下去

的,连续的超负荷工作,体力见底,能省

一步是一步。

回到山下,我问苏涛记忆最深的画面

是什么。所有人都以为是找到高山栎化石

的时候,但他告诉我,“是最后一天我们 5

个带着样品冲到冰塔林前,看到王腾翔、

吴梦晓和摄影师赵光辉正等着我们,接过

背包的那一刻。”我想象着他当时的感受:

有人接到我们了,可以心安了。

我望着苏涛那张因晒伤而严重脱

皮的脸,就像一夜之间长满了雪白的胡

子,哪里还像一个“80 后”?

穿越了半个多世纪的会面

“看着苏涛他们出发的时候,我就

后悔了。”今年 4 月,工作了 47 年零 4

个月的周浙昆退休了。尽管他非常想去

希夏邦马,但考虑再三,为了不给大家

添麻烦,还是放弃了。

好在大家带回了高山栎化石,这让

他十分激动。

6 月 3 日,从西藏回来一周后,我在

北京见到了前来参加青藏高原地球科

学年会的苏涛和周浙昆。对他们来说,

此次科考还差一个圆满的结尾。

1964 年发现的高山栎化石如此重

要,却鲜有人见过它们的真容。科考前,

苏涛意外得知,当年带回的几枚高山栎

化石就藏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标本库

里。于是,就有了这次穿越了半个多世

纪的会面。

“它们肯定是高山栎家族的,虽然

有的叶子宽,有的叶子窄,但你看,它们

的中脉是 Z 字形弯曲的,二级脉在边缘

分叉,这都是高山栎的典型特征。”

周浙昆一见到当年的三件叶片化

石标本就两眼放光,小心翼翼拿起它

们,仔细端详着,看了又看,然后滔滔不

绝地向我介绍起来。“这是可以载入史

册的科研材料,是无价之宝。”

也许,当年刘东生和徐仁把它们捧

在手里时,有着同样的心情。

一旁的苏涛认真做着测量,还要一

一进行拍照,以便回去和新采集到的化

石进行比对分析。

眼前的画面让我仿佛看到了几代科

学家出现在了同一个时空里。这种微妙的

感受,队员们在希夏邦马上也有过。

“我们在山上走过的每一步,不仅

是踩着教练的脚印,更是踩在青藏科考

前辈们的足迹上。”说到这里,一向沉稳

内敛的苏涛红了眼眶。

高寒、缺氧、风暴、断水、断粮、疾

病、车祸、死亡……在第一次青藏科考

荡气回肠的故事里,有着老一辈科学家

们难以言说的艰辛。他们把青春留在了

那片苦寒之地,凝结成了冰,又化作了

水,浸润着新一代青藏科考人的心。

“我们一定要比前辈们做得更好,就

算化石在 6500 米,我们也一定要到达。”

我想起在希夏邦马上“,90 后”王腾翔每

天都在和高反斗争着,他习惯了轻声细

语,但从不失坚定。

正是从这群科研人员身上,我看到

艰苦卓绝的青藏科考后继有人,青藏高

原这本神奇的天书会一直被续写下去。

︱︱

位于海拔 米的含高山栎化石的地层剖面。

周浙昆(右)和苏

涛正在仔细查看当年的

高山栎化石。

1964 年希夏邦马

峰科学考察中找到的高

山栎叶片化石,现存于北

京自然博物馆。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

均由本报记者胡珉琦摄。

PRG | 30

第36页

奖项、成绩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苏涛

研究员、周浙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古人类与古

脊椎动物研究所吴飞翔副研究员等联合国内外

专家,深入研究了青藏高原中部中始新世湿润低

地的亚热带生态系统。该项研究成果报道了青

藏高原迄今物种最为丰富的新生代化石植物群,

揭示高原中部4700万年前存在亚热带森林,证明

青藏高原在当时和北半球其他地区有着密切的

植物区系交流,并且对北半球现代植物多样性分

布格局有着重要贡献。此外,古植物证据结合模

型模拟表明,中始新世青藏高原中部存在温暖

湿润的季风气候,具有一个海拔不超过1500米的

东西向中央谷地,直到中新世才逐渐形成现在的

高原。该成果为认识青藏高原主体在形成初期时

的生物多样性面貌及其对全球植物区系交流的

贡献打开了一扇窗口,也为探讨高原的形成过程

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学依据。这也是古生态组连

续第二年荣获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2021年 12月 6日,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刘东生地球科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公布了“第七

届刘东生奖获奖人名单”。版纳植物园苏涛研

究员荣获“刘东生杰出青年奖”。

刘东生杰出青年奖是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

会为纪念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土

之父”刘东生院士,于 2009 年设立的地球科学

领域专业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由刘东生地

球科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投票评选产生。该奖项

旨在激励第四纪或新生代古生物、青藏高原、

环境地质研究领域做出创新性学术成果、年龄

不超过 40 岁的地学界青年科技工作者,至本届

共奖励过 19 名杰出青年学者。

在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科学

技术协会、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中国科学

院昆明分院联合开展的 2021 年云南“最

美科技工作者”评选活动中,经云南省植

物学会推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

物园苏涛研究员获 2021 年云南“最美科

技工作者”称号。

PRG | 31

第37页

PRG | 32

工作展望

2021年,在研究工作方面,我们将继续聚焦青藏高原,加强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聚焦核心科学问题,

并为科研经费的使用做好整体规划。实验室管理方面,将进行实验室的改造和规范化管理,建成化石

标本数据库。

云南科考

青藏高原科考

东南亚科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科学院相关项目

云南省基金

开放基金

其他项目

国内部分地质学会议

国内例行古植物学会议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年会

研究组例行会议

国内外同行互访

野外工作

学术交流

会议参与

项目申请

第38页

PRG | 38

加入我们

化石·生命

“科学很大的一个作用是满足人的好奇心,这是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生命进化长河源远流长、延绵不断。生命究竟从何而

来,经 历何 事,又将归于何 方?破 解谜团的钥匙 在哪里?一直 就 藏 在化石

里。

植物园·第三极

“家住花园里,花亦是家人。心系山与水,放逐天地间。”加入古生态组,不

仅能徜 徉 浪漫葫 芦岛,欣赏满眼春色;更能漫步世界第三极,领略奇伟瑰

怪,探索沧海桑田的奥秘。

教师·朋友

“至亲至善至知己,亦师亦友亦比邻。”嗑瓜子、吃烧烤、包饺子,出野外、

写文章、议谜题。每一次野外都更增进感情,每一次讨论都更增长知识。古

生态 组有纯粹于学术的教师,有能学又能玩的朋友。像大家庭一样的研究

组,欢迎你的到来!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

物园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

勐腊县666303

0691-8713226 sutao@xtbg.org.cn

zhouzk@xtbg.ac.cn

PRG | 33

第39页

PRG | 39

第40页

▲水上雅丹

▲ 希夏邦马峰与野博康加勒冰川

第41页

▲水上雅丹

▲ 青海德令哈祁连圆柏林

▲ 高原湖泊

▲ 稀树草原与干热河谷

达格架喷泉

第42页

http://groups.xtbg.cas.cn/prg

联系我们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

物园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

州勐腊县666303

0691-8713226 sutao@xtbg.org.cn

zhouzk@xtbg.ac.cn

第43页

2022 新的一年

岁岁无忧,年年无碍 !

愿所遇皆欢喜,所想均事成 !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翻页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