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发布时间:2022-10-20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002 003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民间音乐,正因为这样,我国的民间音乐资源才会越来越丰富。其中,云南被誉为少数民族的“歌舞之乡”和“音乐的海洋”,是我国西南边疆的一座“民族音乐艺术宝库”。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是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人口在 6000 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 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其中,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有 15 个,分别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这些少数民族自身的民间音乐更是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特色,特别是它们的特色音效,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动听的声音效果,更为重要的是独具特色的音乐能够彰显其民族特性。笔者自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由于母亲在文化馆工作的原因,从小耳濡目染接触了很多云南的原生态少数民族音乐,并且也爱上了这片土地上无数美妙的天籁之音。2003 年留任四川音乐学院教学以来,一直从事民族音乐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工作 18 年有余... [收起]
[展开]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004 001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

民间音乐述略

YUN

NAN

SHAO

SHU

TE

YOU

MIN

ZU

MIN

JIAN

YIN

YUE

SHU

LUE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第4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002 003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第5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002 003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民间音乐,正因为这样,我国的民间音乐资源

才会越来越丰富。其中,云南被誉为少数民族的“歌舞之乡”和“音乐的海洋”,

是我国西南边疆的一座“民族音乐艺术宝库”。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我国民

族传统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是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中不可或缺的

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人口在 6000 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 25

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其中,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有 15 个,

分别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

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这些少数民族自身的民间音

乐更是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特色,特别是它们的特色音效,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

动听的声音效果,更为重要的是独具特色的音乐能够彰显其民族特性。

笔者自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由于母亲在文化馆工作的原因,从小耳濡目染

接触了很多云南的原生态少数民族音乐,并且也爱上了这片土地上无数美妙的天

籁之音。2003 年留任四川音乐学院教学以来,一直从事民族音乐理论的教学和研

究工作。工作 18 年有余,一直希望为家乡的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和发展添砖加瓦,

贡献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在云南众位民族音乐前辈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笔者

集众家之长,对云南特有的 15 个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进行简单的整理和论述。该书

之所以侧重于云南特有的 15 个少数民族,是因为这些世居于云南的少数民族的民

间音乐,璀若散落的珍珠,璨若深埋的金矿,对于年轻一代,甚至是高等音乐院

校的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陌生的。改革开放 40 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入,

云南世居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也同样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逐渐出现了民族属性淡

化的现象。因此,传承和保护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是年轻一代,更是我们——

民族音乐理论研究的工作者重点关注和为之努力的课题。撰成此书,仅以鉴赏或

者给予进一步研究为目的,但对于云南这块神奇的土地而言,还有更多少数民族

民间音乐的考察、采集、整理工作需要我们去完成……

第6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004 005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第7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004 005

作者简介

董科,女 1979 年 9 月生,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讲师。钢琴、音

乐学专业双学士、音乐学传统音乐理论专业硕士。四川省音乐家协会

会员。

自幼学习钢琴,1998年考入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理论进行本科学习,

师从著名民族音乐学家甘绍成教授和钢琴家许兵教授,获得音乐学理论

和钢琴双学士学位。本科毕业后继续跟随甘绍成教授深造,从事硕士阶

段民族音乐学理论研究,2005 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留校任教后在四川音乐学院本部一直承担民族音乐学理论相关课程

的教学工作,同时也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相关的科研任务的研究。

2007 年作为课题成员参与四川省教育厅民间文化研究中心课题《成都

市区旅游景点内的传统民间音乐状况调查》,并在省级重点期刊《民族

音乐》2012 年第 6 期上发表了《从川剧的现状看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一文,获得一致好评。同年参与了四川省级精品课程评选,所教授的《民

族音乐概论》课程获得四川省级精品课程称号。2011 年《四川戏剧》第

5 期发展《西南少数民族民歌分类新构想》2014 年《四川戏剧第 12 期

发展从哈尼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看其传承和发展》2011 年和 2014 年分

别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四川戏剧》第五期和第六期发表了《西南少数

民族民歌分类新构想》(2011 年第 5 期)、《从哈尼族民间音乐的特点

看其传承和发展》(2014 年第 12 期)两篇论文。2013 年参与了国家级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科研项目《发挥音乐学专业大学生在四川音乐类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2017 年在《民族音乐》第 2 期发表了《中

国民间音乐在高等音乐院校课堂教学中的新构想》一文,广受好评。

2020 年作为主讲教师,参与《中国传统音乐精讲》慕课课程拍摄,

目前该课程在学堂在线、智慧树和中国大学 MOOC 等 APP 正式上线,

同年,该课程被评为 2020 年普通高等学校省级示范课程。

第8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006 007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目录

第9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006 007 目录

第一章

01 概论

第二章

19 白族

第三章

41 哈尼族

第四章

55 傣族

第五章

79 傈僳族

第六章

95 拉祜族

第七章

111 佤族

第八章

129 纳西族

第九章

151 景颇族

第十章

171 布朗族

第十一章

183 阿昌族

第十二章

201 普米族

第十三章

221 怒族

第十四章

237 基诺族

第十五章

251 德昂族

第十六章

267 独龙族

第10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008 01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第11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008 01

GAI

LUN

第一章

概论

第12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02 03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一、民族概况

云南简称“云”或“滇”,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北回归线横贯南部。东与广

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毗邻,北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北隅与西藏

自治区相连,西部与缅甸唇齿相依,南部和东南部分别与老挝、越南接壤。云南

是全国边境线最长的省份之一,国境线长达 4060 千米,其中,中缅边界 1997 千米,

中老边界 710 千米,中越边界 1353 千米。有 25 个边境县分别与缅甸、老挝和越

南交界。全省国土总面积 39.41 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 4.1%,居全国

第 8 位。

云南处在青藏高原连接中南半岛的中间地带。自古以来,不仅是众多民族生

息繁衍之地,而且又是各民族沿横断山脉南北迁徙的走廊。因此,云南不仅民族

众多,而且民族的自然分布和社会发展与内地民族省区有着不同的特点。

2018 年,云南全省总人口为 4830 万人,行政区划有 16 个州 ( 市 ),分别为:

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保山市、昭通市、丽江市、普洱市、临沧市、楚雄彝

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

全省有 129 个县 ( 市、区 ),其中,17 个市辖区、15 个县级市、29 个民族自治县、

68 个非民族自治县。

云南是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人口在 6000 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彝族、哈

尼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等 25 个。其中 ( 按人口数多少为序 ),

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

第一节

云南少数民族概况及历史文化背景

第13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02 03 第一章

云南少数民族概况及历史文化背景 概论

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共 15 个民族为云南特有,人口数均

占全国该民族总人口的 80% 以上。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数达 1534.92 万人 ( 据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占全省人口总数的 33.4%,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数超过

千万的 3 个省区 ( 广西、云南、贵州 ) 之一。民族自治地方的土地面积为 27.67 万

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 70.2%。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数超过 100 万的有彝族、

哈尼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 6 个;人口数 10 万至 100 万的有回族、傈僳族、

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景颇族、藏族、布朗族 9 个;人口数 1 万至 10 万

的有布依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蒙古族、德昂族、满族 8 个;人

口数 6000 至 1 万的有水族、独龙族 2 个。彝族、回族在全省大多数县均有分布。

云南不仅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而且是跨境而居民族最多的省份。全省 25

个少数民族中,跨境而居的民族有 16 个,即傣族、壮族、苗族、景颇族、 瑶族、

哈尼族、德昂族、佤族、拉祜族、彝族、阿昌族、傈僳族、布依族、怒族、布朗族、

独龙族。这 16 个民族分别跨越中越、中老、中缅边境,境外分布在越南北部、老

挝北部、缅甸东北部的广阔地区,有的还延伸到泰国、柬埔寨和印度。

云南 25 个少数民族分布随地理环境、地形地貌的变化,分布比较复杂,突出

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各民族交错分布,大杂居与小聚居交错。以村寨为聚集地,

也有少数村寨多民族杂居,人口较多的民族当中,多数人口相对集中在几个地区,

少数人口分布在各地,全省没有单一的民族地、县,也没有一个民族只居住在一

个县市,总的来说,在边疆地区分布居多。如彝族多数相对集中在楚雄彝族自治州、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一些县,以及哀牢山、无量山和小凉山地区,其他分散

在各地,全省绝大部分县都有彝族居住。藏族、怒族、傈僳族、独龙族、纳西族、

普米族等,主要分布在滇西北高原地区,白族主要分布在滇西地区,傣族、景颇族、

拉祜族、布朗族、佤族等主要分布在滇西南地区,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

壮族、苗族、瑶族等主要分布在滇东南地区;二是立体分布与云南的立体地形、

立体气候相联系。总的看来,傣族、壮族主要居住在河谷地区,回族、满族、白族、

纳西族、布依族、水族等民族主要聚居在坝区,哈尼族、拉祜族、哈尼族、拉祜族、

佤族、景颇族、基诺族等民族居住在半山区,苗族、傈僳族、怒族、独龙族、藏族、

普米族等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区。云南各民族都保持本民族的语言、服饰和风

俗习惯,不容易与其他民族同化融合,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杂居的各民族之间

又都互相影响。云南的民族分布及由此形成的民族关系,与我国其他单一民族地

区相比,情形就显得较为特殊。

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

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

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数民族人

第14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04 05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他缘故,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由于上述

这些主要原因使得云南成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

二、历史文化背景

云南,是元谋人的故乡,是人类重要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伴随着中华民

族的发展,云南各民族融合、演变、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自战国时期建立

滇王国以后,云南地区相继建立了一系列邦国性质的地方政权或酋长性质的土司

政权,从庄蹻入滇、秦开五尺道、汉武开滇、爨氏据滇、六诏统一、段氏建立大

理国到元跨革囊,行政建制和区划经过无数次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云南。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明显的特殊性,在

创造自己历史的同时,形成了众多的民族。几千年来,经过不断地迁徙、分化、

融合、发展,作为独立的族群,许多原生民族虽然已经消失了,但我们从今天众

多的少数民族以及汉族中可以发现他们的身影,这些民族大多在发展和形成过程

中与其他民族融合,并造就了云南与众不同的民俗民风,形成了各具特色、多姿

多彩、内涵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云南有昆明、大理、丽江、建水、巍山等 5 座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腾冲、威信、保山、会泽、石屏、广南、漾濞、孟连、

香格里拉、剑川、通海等 11 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禄丰县黑井镇、会泽县娜姑

镇白雾街村、剑川县沙溪镇、腾冲县和顺镇、云龙县诺邓镇诺邓村、石屏县郑营村、

巍山县永建镇东莲花村、孟连县娜允镇等 8 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还有 14 个

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4 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和 1 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丽江古城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江并流、石林、澄江古生物化石群被列入世界自然

遗产名录,红河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名录。多样性的民族民间文化

在云南和谐发展,多样性的民族语言、文字、宗教、建筑、风俗礼仪、节庆、歌舞、

体育、服饰和医药以及一大批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等均享誉海内外。

云南少数民族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云南的汉族语言属

北方语系,日益接近普通话。其他各民族的语言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

语言使用主要有:母语型、双语型、多语型和母语转用型四种类型。云南各个民

族除回族、满族、水族通用汉语外,其余都有自己的语言。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

改进和创制了彝族、哈尼族、傣族、苗族、壮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

景颇族、白族、瑶族、独龙族 13 种民族文字,加上藏文等,现在使用的民族文字

共 22 种。其中,傣族文字和语言与泰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历

史悠久,东巴文字是迄今还在传承的象形文字,别具特色。

第15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04 05 第一章

云南少数民族概况及历史文化背景 概论

云南民族民间文化包括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惯、法律以及作为社

会成员的人所学到的其他能力和习惯。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 “现实中没

有意义的习俗就是民族民间文化的痕迹”。由于云南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

云南少数民族因其居住地、民族习性、民族语言、民族信仰、民族长期发展等的

差异,舞蹈、民歌、习俗、美食种类多样,形成了“七彩云南”最为丰富多彩、

风格迥异的民族民间文化。可谓一山一世界,一地一差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

同天,从滇南的热带雨林到滇西北雪域高原,立体民族风遍布云南全境,与云南

立体地形与气候交相辉映,使人目不暇接,形成了云南独有的“山美、水美、景美、

民族风更美”的七彩民族民间文化海洋。同时,这也是云南文化建设与服务的根,

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服务,继承和弘扬民族风,是当代云南文化的主题。

这种多样性的文化形态与各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观念、习俗、宗教、艺术以

及悠久历史、生存环境紧密相连,是一种广义的文化集合体、文化综合体。云南

民族民间文化是一个特殊种类的行为规则,它包含了外在的物质和内在的精神两

个方面,它意味着社会的完善,人类的向前发展。当最初的习俗传递到新的社会

形态以后,习俗的表面意义也许会散失,但它同时却又以一种内在的、隐形的民

族民间文化精神而长期存在,成为民族民间文化的积淀。在大山阻隔着视野的偏

僻山村,在民族民间文化仅靠口头传播而得以延续的山中村寨,对这样的存在我

们怀着敬畏之情,因为它就是民族民间文化内涵的表现。云南民族大学杨德鋆教

授把云南民族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归结为四句话,“山重水复多奇幻, 多彩人文

蕴其间,多元交辉异光闪 ,古今相续步向前。”

放眼未来,伴随着云南跨越式发展的号角声,云南省委、省政府已制订了建

设“民族文化强省”以及“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宏图大略,并

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努力奋进。面对这一切,我们要进一步认识、了解我们的民族

民间传统文化,它不仅是优秀的本土教育资源,且是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文化

旅游特色资源,是文化旅游的灵魂。一个地方文化差异性越大越有生命力,越能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只有做好地方特色文化的文章,才能更好地为这片

土地做出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贡献。

第16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06 07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一、云南少数民族的宗教

(一)宗教形态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民族众多,有 26 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宗教派别

齐全,世界五大宗教在这块土地上都有广泛传播;云南跨境民族多,有 16 个跨

境民族,他们的宗教信仰繁杂。由此决定了云南宗教的长期性、民族性、国际性、

复杂性、群众性的相互交织,却又以互相尊重、并存包容为主要发展趋势,这是

云南民族宗教发展的主要特征,也是云南各民族和睦相处、社会稳定的基础之一。

历史上由于云南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发展水平不平衡,加上各民

族又分布在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有较大差异的区域内,各民族受到多种宗教的影

响。云南少数民族的宗教形态呈现多样性特征,不仅宗教种类繁多,而且各个宗

教都有很长时期的历史发展,其影响和信众相对比较平衡,佛教、 道教、 基督教、

天主教、伊斯兰教及原始宗教并存。各个宗教内部派系也是众多的,佛教有汉传

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藏传佛教等,道教有正一派、全真派等,下面还有很多

支派,基督教在各地也有很多教会存在。云南除宗教门类齐全之外,每一种宗教

内部又有诸多支系和教派,除了几大宗教外,原始宗教也同样呈现多样性、独特

性及典型性。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同一地区、同一民族甚至同一家庭内有多种

宗教信仰并存,除了回族是单纯信仰伊斯兰教之外,其余 24 个少数民族在普遍信

仰各自的原始宗教的同时,又分别接受了两种以上其他宗教,这就造成同一地区,

宗教类型众多,宗教派别也众多的情况。同一个地点,同一时间里原始宗教巫师

击鼓作法,藏传佛教喇嘛敲钟念经 , 基督教堂在唱赞美诗的情况很普遍, 一些信

第二节

云南少数民族的宗教与节日

第17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06 07 第一章

云南少数民族的宗教与节日 概论

仰基督教的景颇族家庭,父母是基督教徒,儿媳经常与公婆一起到教堂祈祷唱赞

美诗,怀孕时又在公婆的告诫下小心翼翼地遵守着景颇族原始宗教对于孕妇的条

条禁律,在他们现实的生活里基督教和原始宗教观念并存。

(二)宗教信仰程度

云南少数民族信教群众众多,有的整个民族基本都信教。如拉祜、景颇、苗、

彝、怒、哈尼、独龙、傈僳、普米、佤等民族的部分群众信教,傣、布朗、阿昌、

德昂等民族群众绝大部分信教。由于云南跨境民族的社会生活以及经济发展的原

因,总体来说,每个民族中信徒占有很大的比重,云南 8 个跨境民族地区——红河、

文山、思茅、西双版纳、保山、德宏、怒江、临沧地区中,各类宗教信徒总数约

占全省信教信徒总人数的一半且人数一直是呈上升趋势,宗教信徒群体数量亦随

之不断增加,但其活动基本处于由各宗教内部自然形成的民间管理体系的自我管

理状态。

(三)宗教信仰特征

总的来看,云南宗教信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群众性、复杂性、文化交融性

的特征。

1.民族性

云南 16 个边境民族中,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或是某一民族普

遍信仰某一种宗教,如藏族信仰藏传佛教;或是若干民族共同信仰某一宗教, 如

傣族、阿昌族、德昂族等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云南世居的少数民族不同程度上

保留着对自己本民族历史上的原始宗教信仰,或是民族民间宗教信仰。

2.群众性

云南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信教群众基础广泛, 信教群众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

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民族地区的宗教信仰分布和流传多与民族分布

相对应,南传上座部佛教主要分布传播于滇西南,基督教、天主教主要分布流传

于边疆和内地的贫困地区,藏传佛教主要分布流传于滇西北高原,伊斯兰教则与

回族小聚居、大杂处的分布格局相一致。

3.复杂性

云南宗教信仰的复杂性表现在宗教与民族历史、民族民间文化、贫困问题、

民族问题和政治问题相交织,这些都意味着云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具有复杂性,

往往与其社会文化各个层面结成了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息息相关的紧密联

系。 因此,宗教问题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都出现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解决问题的

难度增加。其次,云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既有远古流传至今的原始宗教,又有从

第18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08 09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内地传来的道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等,还有从境外传来的南传上座部佛教、

基督教、天主教等,有的少数民族是多种宗教并存,也有部分少数民族信仰自己

独特的本民族宗教。

4.文化交融性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发展过程中,各种宗教、各个教派互相融合、互相渗透,

并行不悖。多种宗教在同一地区、同一民族当中的和睦并存,源于云南各民族对

诸多宗教信仰的宽容、认同和吸纳,反过来又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在社

会生活方面,无论是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还是从外地传入云南的佛、 道、 伊斯兰

教,“其共同的一个特点是它们在历史上都和云南各民族的社会、 经济、 文化艺术、

风俗习惯密切联系,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成为各民族历史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而直至现在仍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和文化教育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云南少数民族的节日

节日是人类社会各个族群普遍传承的重大的显性文化事项,是各民族依据传

统的宗教祭祀、农事生产、历法等因素而形成的有相对凝固的时间、地点及活动

方式的社群活动日,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表征,是最具地方特色、蕴含丰富意

义的文化符号。节日有着文化积淀场的性质,总是更集中、更充分地展示着多姿

多彩的民族习俗风尚、仪式、民俗,传承着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节日文化实质上

是民族民间文化延续、传播的重要途径或载体。它凝聚并规范着民族的文化心理、

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以及各种文化习俗,是民族民间文化众多子系统之一,

是一定民族和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及表现系统。

(一)云南少数民族节日的特点

在云南,少数民族节日的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是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比如

彝族有火把节、插花节、密枝节等;白族有火把节、三月街、本主节、绕山林等;

傣族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等。二是有的节日是许多民族所共有。比如火把节,

除了彝族之外,白、傈僳、纳西、哈尼、拉祜、基诺等民族都过火把节;泼水节

是傣族的主要节日,同时也是布朗、德昂、阿昌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新米节更是

布朗、拉祜、景颇等许多民族共同的节日。

虽然许多民族共同过一个节日,但是其起源是不尽相同的。比如彝族火把节

传说是源于彝族先民庆祝战胜天神而获得丰收,而白族火把节则来源于“火烧松

明楼”的故事。可以说,节日的起源是节日的灵魂。云南各民族的节日按起源及

内容大致分为宗教祭祀节日、生产活动性节日、纪念庆祝性节日、社交娱乐与集

第19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08 09 第一章

云南少数民族的宗教与节日 概论

贸节日。

云南民族节日资源的内涵极为丰富,大多数节日并不是一项单纯的活动,往

往包含着社会的多种事项,是诸多文化的集合体,具有很强的复合性特征,是民

族民间文化的展览会,集民族建筑、服饰、饮食、宗教、艺术、手工艺及文学等

为一体。通过民族节日活动可以探知一个民族的文化风貌、民俗风情。民族传统

节日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集中展示,是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窗口,能够满足人们求知、

求新、求异的心理,为传统节日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民族节日所具有的群

众性与娱乐功能成为保护与开发的基础,尤其处于消费时代中的民族节日,将不

可避免地成为消费的商品,节日文化也将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云南少数民族节日的类别及发展

云南民族众多,节日多姿多彩,节日文化异彩纷呈,各种类型的节日一应俱全。

从构成形态看,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大体上又可以分为几种类别 : 一是原始信仰

类,二是宗教祭祀类,三是农事集贸类,四是情爱娱乐类等。这种多样并存的节

日形态也是云南民族节日的一个突出特点。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又可分为三大类 :

第一类是原生型的民族节日。其节日的程序仅在特定的族群中按传统的仪式展开。

例如:云南双柏县者柯哨村的“火把节”即为此种类型,该类型的节日覆盖面窄,

影响小。第二类是半原生形态的复合性节日。该节日在少数民族的生活、历史中

具有悠久的传统和重要的意义,且在改革开放后被赋予了更多的节庆内容,成为

宣传民族民间文化,体现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像云南

楚雄市的“火把节”,西双版纳的“泼水节”,新平县花腰傣的“花街节”等。

第三类是新型的民族节日,在一定的民族传统基础上进行挖掘、创造,主要是用

于旅游或经济开发的新创节日。比如:拉祜族的“葫芦节”、傣族的“葫芦丝文

化节”及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旅游地所展示的节日文化等。

由祭祀活动演变而来的原始宗教节日,其内容包罗万象:有起源于生产祭祀

的,如:哈尼族的苦扎扎节、彝族的密枝节;有起源予祭祀祖先的,如:景颇族

的目脑纵歌和纳西族的祭天仪式;还有起源于乞求生育的,最典型的是苗族的踩

花山等。

许多民族节日发展到今天,其内涵和形式都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的来说,

节日原有的功能在不断扩展,使得内容也在进一步地泛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一是由过去氏族社会的旧风残余变为对新的美好未来的追求;二是由带有原始宗

教意味的娱神型向着娱人型发展和嬗变,使节日在社会功利性之外更趋于审美娱

乐性;三是由过去较单纯的功能形态变为多功能、多形态的民俗文化,并日益成

为人们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联系的中心而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节日发展的总

第20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0 11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趋势是功能的日趋多样化,通过节日的方式去沟通人们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人们与经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一发展趋势无疑使得节日活动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成为人们由旧的传统通向新的生活的

桥梁。这一点以集贸节日的大量出现最为值得注意。例如著名的大理白族“三月街”

起源于唐代的观音庙会,实为祭观音节,后来才演变为集贸节日。如今的“三月街”

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功能上,都比过去大大扩展了,它以集贸交易为主,同时融民

族文体展演,旅游观光等为一体,成为整个白族及周边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的集中演示,无疑赋予了这一传统节日更丰富的民俗内涵和文化表现功能。

总的来说,民族的传统节日因其文化的自成体系,持久延续,它与文化母体

的联系仍十分紧密,文化母体仍继续产生着对各种节日的心理需求及实用需求。

同时,又接纳、吸收了大量的现代纪念庆祝节日,形成了既过传统节日又过现代

节日的双轨并行的文化现象。有的民族既过公历元旦,也过汉族的农历春节,还

要过本民族历法的年节。这样,复合形态节日的民族就自然反映出节日从起源到

发展的脉络。在民族地区发展的进程中,民族节日文化正成为一种资源,成为建

构全球化语境中民族民间文化主体意识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21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0 11 第一章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分类概述 概论

民族音乐在音乐学领域里,是一个内涵丰富、包容面较广的概念,既包括传

统音乐,也包括现代音乐;既包括汉族音乐,也包括少数民族音乐。总之,凡是

流传于民间的具有中国传统音乐总体风格的音乐作品,都在民族音乐之列。民间

音乐作为中国音乐学的一个特定名称,是近现代音乐理论界为区别于某些非民间

音乐类别而提出的概念。它同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一样,均属中国传

统音乐的范畴,是我国民族音乐大家庭中的主要成员之一。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

乐各具异彩,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与美学思想,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云南少数民

族民间音乐源于劳动,各族劳动人民在云南大地上创造一切,也创造了自己的音

乐文化,云南各地区各民族的民间音乐具有独特风格,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

体现了本民族特有的审美习惯,包含着民族历史、优良传统以及民族思想。

中国音乐学界将汉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

宫廷音乐四部分。其中民间音乐又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舞蹈音乐、戏剧音

乐和说唱音乐五部分。民间音乐是云南 25 个少数民族都拥有的音乐品种。本著以

此为参照,亦将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划归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舞蹈音乐、

戏剧音乐和说唱音乐五部分。

实际上,在云南 25 个少数民族中,目前尚未发现同时拥有以上民间音乐、宗

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四部分传统音乐的民族。拥有民间音乐、宗教音乐、

宫廷音乐三部分的也只有藏族。云南就绝大部分少数民族而言,特别是 15 个特有

少数民族一般只有民间音乐与宗教音乐两大文化类别,有的甚至只有其中的一个

类别。

第三节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分类概述

第22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2 13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分类一览表

音乐系统

民间音乐

音乐种类 音乐类别 代表性民族

民间歌曲

民间歌曲 25 个民族均有

民间器乐

舞蹈音乐

说唱

( 曲艺 ) 音乐

戏剧

( 戏曲 ) 音乐

独奏类 25 个民族均有

合唱类 绝大多数民族拥有

合奏类 绝大多数民族拥有

歌舞类 绝大多数民族拥有

剧类

傣剧、壮剧、彝剧、白剧、佤族清戏、苗剧、

唱剧、歌剧、原生态戏剧等

乐舞类 绝大多数民族拥有

戏类

白、傣、壮、藏、哈尼等

但从历史的角度看,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民间音乐分类方式:藏

族民歌根据歌词的格律结构分为“鲁”体、“谐”体及自由体三类,纳西族的民

歌按歌以及音乐特点分为“咨”(唱)、“搓”(跳)、“揩”(演奏)三类等等。

在今天看来,上述方式尽管不尽完善,但却与各民族传统的生活、生产、娱

乐,甚至文化的传承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做分类研究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其

价值观念,并且将其作为民族民间音乐分类、分析、研究等的重要参考依据。因

此。本书在介绍到具体民族的具体歌种时,以本民族的传统分类为基础。

前文提及在云南少数民族中,许多民族的传统音乐实际上只包括民间音乐与

宗教音乐两部分,或只包括民间音乐一个部分。其中民间音乐依目前音乐界通用

的分类方式与原则,并且根据其演唱、演奏的表现形式可划分为民间歌曲、民间

器乐、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剧音乐等五类。但其间各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所

包含的类别却不尽相同,因为就大部分少数民族而言,其传统音乐只包括民间歌

曲与舞蹈音乐两类 ( 以民间音乐的分类方法为例 ) 。

第23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2 13 第一章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分类概述 概论

1.民间歌曲

民歌是云南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基础,它具有历史悠久、

内容丰富、品种与形式多样等特点,几乎涉及云南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藏族的“谐”和“鲁”、基诺族和哈尼族的“情歌”等。其中,

最为值得注意的是,云南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歌存在着本民族独有的分类形式 (即

歌种),例如佤族的拉木鼓歌、猎人头歌,藏族的“阿嘎谐”(也名“打阿嘎”,

即打土歌)、“谐莫”(猜情对歌),纳西族的“窝热热”(娱尸歌)等。

2. 民间器乐

云南少数民族的器乐与乐器均较为丰富。根据《云南少数民族器乐志》的不

完全记载,流传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分属吹管、拉弦、弹拨、击弦、打击乐器范畴

的乐器有 502 种。迄今仍在少数民族地区流传并较为著名的器乐合奏品种有:纳

西族“白沙细乐”、遍及云南少数民族中的“洞经音乐”、基诺族的竹制乐器合奏、

景颇族的“文崩木宽”等。器乐独奏品种有:佤族的独弦琴、哈尼族的巴乌曲,

以及其他民族中普遍流传的口弦曲等。

3. 舞蹈音乐

舞蹈是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此种表现形式在云南少数民族生活中

流传最为广泛。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内容大多涉及历史、宗教、民俗、

生活等方方面面。其舞蹈音乐大体可归为两大类 : 一是“歌舞类”(用歌曲伴舞、

乐器伴奏或者两者兼顾)的音乐形式,例如彝族的“打跳”、傣族的“依拉灰”、

纳西族的“窝热热”、佤族的跳调等。其中有些歌舞采用徒歌的形式,例如藏族

的果谐和谐钦、纳西族的窝热热、佤族的跳调等。二是“乐舞类” ( 只用乐器伴

奏 ) 的音乐形式,例如傣族的“象脚鼓舞”等。除此之外,较为著名的舞蹈音乐

还有拉祜族的“葫芦笙”、藏族的“踢踏舞”、白族的“绕三灵”、傈僳族的“期

布舞”、纳西族的“东巴舞”、基诺族的“太阳鼓舞”、彝族的“跌脚舞”、苗

族的“芦笙舞”等。

就舞蹈音乐的特征和表现形式看,其中不仅有边奏边舞(以音乐为主或以舞

蹈为主)的独舞和群舞,同时还有以乐器伴奏(独奏或乐队伴奏)为主的 “舞起

乐止”或者“乐起舞止”的独舞、群体舞;就舞蹈音乐的曲式结构而言,有一曲

多次反复的,有固定节拍节奏或锣鼓点的,有歌曲和乐曲相互交替出现的,还有

联曲体形式或者套曲体形式的。以伴奏乐器而言,云南少数民族以鼓类乐器、笙

类乐器和弹拨乐器为主。

4. 说唱 ( 曲艺 ) 音乐

云南少数民族的说唱音乐多是由叙事性民歌演变而成,有的曲种在发展过程

中吸收了民间舞蹈音乐而逐步丰富,形成规模长大的叙事音乐体裁。其中较为著

第24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4 15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名的有藏族的“仲谐”、白族的“大本曲”、壮族的“末伦”、彝族的“阿苏底巴”、

傣族的“章哈”、苗族的“嘎百福”、纳西族的“东巴哗”等。

云南少数民族说唱音乐除了在平日的节庆、礼仪 ( 个人 ) 等活动中演出外,还

可在重大的社祭活动或民俗活动中演出,形式丰富多彩:有艺人演唱时由乐师 (用

筚或西玎)伴奏的,如傣族的“章哈”,有艺人自己夹说夹唱的,如哈尼族的“哈

巴”、藏族的“仲谐”等。

5. 戏剧 ( 戏曲 ) 音乐

云南少数民族的戏剧音乐主要有白剧、彝剧、傣剧、壮剧 ( 分为南、北两路 ) ,

以及藏戏、佤族清戏等。云南少数民族的戏剧音乐除南路壮剧一种采用板腔体以外,

其余均采用曲牌体。其角色行当的声腔划分大体与汉族地区流行的诸如京、滇等剧

种十分相似,并较多采用帮腔的形式。

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的民族戏剧皆为歌剧形式,除藏戏外,其他少数民

族戏曲,例如傣剧、彝剧、壮剧等,大多是在 18 世纪以后,在民间歌曲和民间歌

舞基础上陆续产生的。从其演出地点看,大多在广场或简易的露天舞台上演出。

第25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4 15 第一章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特征 概论

云南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全国堪称宝藏,它有悠久的历史,丰厚的遗产:

据相关部门普查得知,云南省有民族民间歌曲 3 万多首,民族舞蹈 2000 多套,

民族、民间传统乐曲 700 多首,民族民间器乐 200 多种,民族民间长诗 50 多种。

众多的民族民间节目、多彩的民族服饰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藏奇蕴秀的无形

文化遗产,组成了云南斑斓的民族民间文化。云南所独具的地域文化特征,构筑

了云南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形态,让云南大山中那些古老的传说、原始的习俗,甚

至某些所谓“陈规陋习”重放艺术的光彩,重新被赋予新的含义。

一、民族民间音乐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云南地理复杂多样,坝子地区地肥水美,三江并流地区山水切割,高山峻岭、

严寒气候,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这里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性;云南历史悠久、

地域广大,它孕育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质朴中藏着博大;云南民族众多,山川

纵横,这里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又显得细腻抒情;云南高原起伏跌宕,庄严静穆,

它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则处处透着神秘和高深。

二、民族民间音乐的民族性文化特征

云南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并形成了包含语言、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

话传说、故事、歌谣、舞蹈、礼仪习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产方式等在内的

第四节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特征

第26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6 17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这些内容有的在不同民族民间音乐中是相近或相似的,有些

则相去甚远。即便是同一民族因为部落不同或居住地不同,在许多方面也有很大

差异,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由此更显丰富多彩,每个民族都具有独一无二的民族特征。

三、民族民间音乐的多元性文化特征

历史上有两条重要通道贯穿云南,将云南向东与中原地区紧密相连,向西同

更加广阔的地域沟通。第一条,是西南丝绸之路,形成于两千多年前,是一条深

藏于高山密林间的贸易文化之路,它是中印两文明古国最早的联系纽带;与云南

相关的古道是茶马古道和蜀,同属于南方丝绸之路范畴,古丝之路与唐番古道不

经过云南。一条是穿过西南云贵高原并经青藏高原通往尼泊尔、印度甚至更远方

的茶马古道。这两大道路除了带来了贸易和人民之间的交往,更传播了文化。中

原汉文化源源不断传入云南,古欧洲文化、古印度文化、中亚文化等等也纷纷汇

集这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云南的发展最为独特。云南民族民间音乐文

化不是一种完全封闭和孤立的文化,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它在本土文化

的基础上,将许多外来文化的因素转化吸纳为自己的养分,从而变得生机勃勃。

四、民族民间音乐的活态性文化特征

云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以其浓厚的乡土气息活跃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

活中。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并不是一座荒芜废弃的遗址,纳西古乐是数万人生

息的精神家园;每个民族古老的歌舞、服饰仍在质朴地表达着对生活的向往;现

代文明的传播与扩张并没有使这种古老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远离人们的生活,而

是代代传承,绽放异彩。云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所表现出的活形态,或者是原生

态的特点,具有浓重的人性化、情感化的色彩,这正是云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最

具魅力的一面。

五、民族民间音乐的脆弱性文化特征

脆弱性是云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又一个特征。地域性造成的相对封闭与分

割,制约了云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整体发展。地域广阔、交通不便、人口相对

稀少和分散的特殊环境形成了小范围、小规模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发展状态。另外,

云南少数民族大多没有文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主要靠世世代代的口耳相

传,缺少文字记载的稳定性,不利于对外传播和交流。

第27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6 17 第一章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特征 概论

总之,云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是一座异彩纷呈的音乐文化资源宝库,它所包

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以云南 15 个特有少数民族的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更显独特。它们不仅为研究云南地域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也

为研究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生态文化学等学科提供了宝贵财富,对云南民

族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对我们今天云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

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地处中华文化圈、印度文化圈与东南亚文化圈交汇点的云南,不但是亚洲各

民族民间文化系统网络最重要的节点,也是人类文化遗产最珍贵的共生宝库。这

15 个特有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地域性、独有性、多元性、活态性,最终催生出了

云南今日洋洋大观的民族民间文化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中浓重而有力

的一笔亮彩。

接下来,笔者按照世居于云南的 15 个特有少数民族分类,分章节详细介绍该

民族的民间音乐及其音乐特点。

主要参考文献:

1、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年。

2、国家民委:《中个少数民族》,人民出版社,1981 年。

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年。

4、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年。

5、桑德诺瓦:《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年。

第28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8 19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第29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18 19

BAI

ZU

第二章

白族

第30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0 21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白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的民族。早在新石器时代,

洱海地区已有居民生息繁衍,过着半穴居生活。秦汉时期,洱海地区同内地关系

日益密切,公元前 109 年,西汉王朝向这里大批移入汉民,将汉族先进的生产技

术传到这里。东汉时改属永昌郡管辖。唐朝在此设立姚州都督府。后建立了以彝、

白族先民为主体的南诏奴隶制政权。又于 907 年,建立了以白族段氏为主体“大

理国”,并与宋朝以臣属关系相处。1253 年,元朝在云南设立行省,在大理地

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明朝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清代继

续沿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白族的起源具有异源同流的多元特点,是由一个藏缅文化主心骨的族群同化

了大量不同来源的人形成的民族。最早的白族先民由洱海周边的土著昆明人、河

蛮人与青藏高原南下的氐人、羌人融合形成,之后又融入了部分叟人、巂人、爨

人、僰人、哀牢人、滇人、汉人等多种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征战、

拓土、商贸、屯垦、驻边等历史原因,白族才逐步形成当今白族之雏形,具有梵、

汉特色的白族文化初步形成。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

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人口分布:

中国境内白族总人口有 1933510 人(2010 年),其中 80% 以上居住在大

理白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云南兰坪、丽江、元江、维西、保山、泸水以及昆明、

丘北、南华、碧江等地。此外,四川西昌、贵州毕节、湖南桑植等地也有较少分布。

语言文字:

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 语支未定 ) , 绝大部分白族居民使用本族语言,

第一节

民族文化背景述略

第31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0 21 第二章

民族文化背景述略 白族

含有大量汉语借词,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过 “僰文”( 白文 ),即所谓“汉

字白读”。白语分为大理 ( 南部 )、剑川 ( 中部 ) 和怒江 ( 北部 ) 三大方言。白语

三个方言之间,剑川方言和大理方言比较接近,除了一些方言词和语音的差异外,

一般都可以相互通话。怒江方言和上述两种方言 ( 特别是大理方言 ) 的差别较大,

通话有较大困难。一般认为,怒江方言最为古老,受其他语言 ( 主要是汉语 ) 的

影响较少,剑川方言次之,大理方言受汉语的影响最大。白族有两种民族文字,

即老白文和新白文。老白文是在汉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白文则是新中国成立

后创制的拼音文字。

民族称谓:

史称“滇”“叟”“爨氐”“西爨”“白蛮”“白人”“僰人”“阿僰”“白爨”“僰

囊”“民家”等。纳西族称之为“那马”,傣族称之为“勒墨”。白族自称僰子、

僰儿子、白子、白尼、白伙,意为僰人或白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

定族名为白族。

宗教信仰:

白族人信仰多神,自古以来就崇拜本主(属自然神),元朝以前,信仰“婆罗门”

和瑜伽密宗,元明以后,转信“阿叱力”佛教和汉传禅宗。被尊为“本主”的神

各地不尽相同,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大将显官,有的是民族英雄,还有的是义

妇节女。此外,有的白族人信仰道教,也有一些地区保持着较为原始的巫教崇拜,

如拜龙、拜杉树、拜巨石等。

衣食住行: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海东

地区男子则外套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小”,腰系皮带或绣花

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

或是浅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白

节鞋”。未婚妇女梳独辫子于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已婚

妇女改为挽髻。白族妇女有佩戴耳环、手镯的习俗。居住在大理洱源县的白族妇

女喜欢的一种头饰叫“登机”,它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白族喜食稻米、小麦、

玉米、荞麦,好酸、冷、辣等口味以及“生皮”(生肉),喜喝烤茶。白族传统

的住屋多为考究的“一正两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形式,雕龙画凤,

坚固结实,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以往交通不便,现在交通便捷。

婚丧习俗:

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婚姻家庭制度。历史上实行同宗、同姓不婚,但时

兴姑舅表婚和无儿招赘习俗。元代以前盛行火葬,以后实行土葬(墓葬类型、式

样较多,最为著名的有“一层轿”或“两道花门”等)。

第32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2 23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文学艺术:

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较为著名

的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文化、唐代的“高河”水利工程、南诏历法以及天文(明

代周思濂《太和更漏中星表》)、医学(李星炜《奇验方书》)等。在建筑方面,

有崇圣寺三塔 ( 唐代建筑 )、石宝山石窟造像。在绘画方面,主要有唐代王奉宗

的《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南宋张胜温的《大理画卷》。在文学方面,主要有《创

世纪》《望夫云》《蛇骨塔》《途中》《题大慈寺芍药》《洞云歌》《杀州官》《钩

日头》和《词记山花碑》。在音乐、舞蹈方面,主要有“踏歌”、“南诏奉圣乐”、

“吹吹腔”( 白剧 )、“大本曲”和“三七一五”格律句式的《白族调》等。白族

的文化水平较高,各种人才辈出。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如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望

夫云》《蛇骨塔》等。

民族节日: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

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

绕三灵、石宝山歌会、剑川骡马会、本主节、蝴蝶会、茈碧湖歌会、海西海歌会、

朝鸡节、耍海会、葛根会等民族节日。

第33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2 23 第二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白族

白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舞蹈音乐、戏曲音乐和

曲艺音乐五类体裁,采用中国音乐体系。

一、民间歌曲

白族民间歌曲是白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体裁,是白族民间音乐的基础,

也是白族民间音乐中最为丰富、最有民族特征的表现形式之一。在白族地区,无

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街头巷尾,经常能听到白族民间歌曲的旋律。特别是在

举行“绕三灵”“三月街”“火把节”“蝴蝶泉会”“石宝山歌会”“本主会”时,

白族人纷纷赶到会场,一唱就是几天几夜。参加这些集会的人,有时多达几万。

依据白族传统的民间分类,其民间歌曲可分为白族调、白族小调、叙事歌、汉调、

习俗歌、儿歌、催眠歌,以及那马人多声歌等。

(一)白族调

白族调即白族山歌,白语称为“白儿祜”,意为“白族的歌曲”。演唱形式

为对唱或独唱,一般用三弦伴奏。白族调的歌词每节(首)基本上由八句组成,

第一句通常为三个音节,第二、三两句为七个音节,第四句为五个音节,五、六、

七句为七个音节,第八句为五个音节。一般简称为“三七七五,七七七五”,习

称为“山花体”。白族调民间音乐的旋律因地而异,有“大理白族调”“剑川白族调”“剑

川东山调”“山后曲”“洱源西山调”等,亦泛指昆明、元江、泸水等地的白族调。

第二节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第34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4 25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其中以“大理白族调”最具代表性。

1. 大理白族调

大理白族调产生并流行于大理洱海周围一带。此类歌曲通常在日常生活 ( 例

如放牧、打柴、泛舟 ) 、民族节日 ( 例如“绕三灵” 或“耍海会”) 中分男腔、女腔,

并由个体或集体对唱。在调式方面,女腔多为五声音阶宫调式,男腔多为徵调式。

女男腔之间较多使用下五度转调。旋律多为三度、四度间的跳进 ( 亦有八度、六度 )。

参看谱例《载歌载舞绕三灵》。

2. 洱源西山调(剑川白族调)

洱源西山调产生并流传于剑川及洱源西山区与云龙县一带。民间将其分为喜

调(节奏较快)、悲调(节奏较慢)、骂调(节奏快、没有衬词)三种。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山歌允许在男女青年社交活动、长辈向晚辈传授社会知

识等场合演唱,并且男女声均以真声演唱。较多使用五声羽 ( 多以 la、mi 为主干

音 ) 调式,多跳进 ( 尤其三度 )。通常为双乐段结构,且结尾都带装饰性的衬词。

参看谱例《没良心的爹和娘》。

(二)白族小调

白族小调和白族调演唱的场合不同,属于“家曲”,和汉族的小调性质相仿。

此类歌曲与白族调的最大不同在于:第一,其可以在家中里巷演唱。第二,它既

是吹吹腔曲牌 ( 如剑川海东调 ) ,也是大本曲曲牌 ( 如大理麻雀调 ) 的重要组成部

分。白族小调的旋律十分丰富,有的委婉动听、优雅悦耳,有的高亢悠扬,而有

的又如泣如诉,题材广泛,且多讽喻性的作品。较为著名的有“泥鳅调”“海东调”、

“麻雀调”“割埂调”“栽秧调”“十二属”“朝山调”等。参看谱例《泥鳅调》。

“泥鳅调”形象鲜明、生动,表现了白族民众音乐艺术创作的才智。五声音

阶宫调式、徵调式间的交替使用,使得旋律变化丰富多彩,形式与内容结合完美。

(三)叙事歌

叙事歌是白族民间歌曲中古老的歌种之一。白族的叙事歌都包含有完整的故

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从演唱方式来看主要有流行在洱海周围的“花柳曲”(大

帛曲)、洱源县西山区的“打歌调”、剑川甸南一带的 “青姑娘” ( 组歌 ) 和广

布于白族聚居区的霸王鞭等。

1.“大帛曲”

“大帛曲”常在白族盛会 “绕三灵”或大木船完工后由民间艺人演唱。此种

乐曲较多采用五声徵调式,旋律基本为吟诵性质。“大帛曲”除部分传统唱词外,

大多为即兴编词的三乐句 ( 第三、第四句唱词连起来唱 ) 结构。“绕三灵”在每

年阴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举行,有学者认为是古代社祭之遗风。届时,人

第37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6 27 第二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白族

q = 66

(早) 本 部 抬 头 看 风 情 (哎),

男 红 女 绿 乱 纷 纷, (哎) 果 然 是

龙 灯 大 会,(哥 勒 我) 实 有 些 威 风。

3

4

2

4

3

4

3

4

2

4

3

4

2

4

3

4

3

4

2

4

&# <

(竹笛伴奏)

观灯会

大理县周城

(大帛曲)

&#

(甲)

> m ∑

&#

(乙)实在呢。(甲)

&#

(乙)实在热闹!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j

œ

j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

œ

j 

œ

j

œ

j 

œ

j œ

j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们穿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绕山数十里,走在队伍前列的是两位装扮成老汉的歌手,

一手执柳枝,一手执牛毛、牛尾或毛巾,其中一人主唱,另一人以简短、诙谐的

说白和之。每唱一句,二人将柳枝往地下一甩,身体一仰,并向后甩牛尾、毛巾,

然后向前行一步,如此循环行进。“大帛曲”演唱的内容广泛,曲调有《出门调》

《叹五更》《朝山调》等。参看谱例《观灯会(大帛曲)》。

2.“打歌调”

流行在洱源县西山一带,一般在喜庆、丧葬、建房等场合唱,形式为 : 燃起

一堆火,大伙围绕火堆慢慢走动,演唱者手端酒杯,边唱边喝酒,分甲、乙两方,

各方都有一个领唱者,其余人跟着齐唱,双方一问一答,参加演唱的人少则四五人,

多则二三十人。参看谱例《 洱源西山打歌调》。

母 亲 生 我 三 兄 弟 (咱 勒 咱 勒), 哎! 哎! 三 兄 弟,

(咱) 实 在 难 得,(呀 哎) 实 (哩) 在 难 得(呀 咱)。

6

8

3

8

6

8

3

8

3

8

6

8

3

8

&b

b

b

b

(甲领) (齐)

洱源西山打歌调

洱源西山区

&b

b

b

b m m

œ

J œ œ

J

œ œ

J œ œ™ œ œ œ

J œ œ

j

œ œ

j‰ ‰ œ™ œ

j

œ™ œ

J œ œ

J œ

œ

j

œ

j‰ ‰ œ

j œ œ

j œ œ

J œ 

œ

j

œ

jŒ œ

J œ œ

J

œ œ

j œ œ

J œ 

œ

j

œ

j‰ ‰

第38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8 29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除了上述两种形式而外,白族叙事歌有时也用白族调的曲调演唱。此时,多

为歌手自弹三弦自唱,歌词的形式有所改变,曲调突出语言音调,并减少拖腔、衬句,

形成和白族调不同的风格。

(四)汉调

汉调又叫“对口山歌”,流传于大理、洱源、漾濞、鹤庆、宾川等地,汉调

用汉语创作、演唱,原产生在汉族群众中,后广泛流传于白族群众中,成了汉、

白两族共有的一种山歌形式。汉调的歌词一般两句为一组,每句的字数可多可少,

形式自由。演唱时,一般由先唱的一方唱第一句,答方唱一句虚词或叫 “应声”,

然后由先唱者再唱第三句,如此循环往复地唱下去。汉调的旋律都是五声商调式,

一般对唱时四个乐句为一个乐段,独唱时则三个乐句为一乐段。唱汉调多用唢呐

或竹笛、月琴伴奏。汉调和白族调一样,各地区有不同的唱法,主要有 “大理汉

调”“剑川汉调”“埂子调”“田埂调”“甸南调”“甸北调”等。

(五)习俗歌

习俗歌是指在特定的风俗性场合演唱的歌,如祭祖灵歌、哭丧调、驱鬼除邪歌、

祈求平安歌等。其中祭祀歌种类较为丰富,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祭祀活动就有什么

样的祭祀歌,它的调子古朴委婉,如泣如诉。如哭丧调 《阿波阿嬷离我去》; 挽

歌 《紫竹林里白鹦哥》;悼亡人 《母亲四月得病到七月》; 神调 《三塔寺上金

鸡栖》;敬花调 《两束金花敬神灵》;拜龙王调 《龙王行水一枝花》;散花调 《诚

心栽花又散花》;祭祖调 《家住云南喜州县》《拜旺来烧香》等。

(六)儿歌

在白族民歌中还有一种歌词语言生动、旋律简练优美的儿歌,内容丰富,

语言生动,具有儿童天真活泼、幼稚可爱的特点。和其他民族一样,白族儿歌主

要包括儿童游戏歌和催眠歌两类。如哄娃娃调《小宝宝》《我的孩子真乖呀》;

儿歌《阿滇滇》《游戏歌》等,也都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七)“乌克耶”( 那马民歌 )

其他民族一直将至今散居在澜沧江峡谷地带 ( 位于怒江州与兰坪县境内 ) 的

白族称为“那马人”( 白族支系 ),自古以来,在“那马人”当中流传一种带多声

因素的民歌,此类多声民歌被称为“乌克耶” ( 意为“讲述历史的歌”) 。

“乌克耶”通常只在那马人传统的民俗活动 ( 尤其是婚丧喜事 ) 中由三人演

唱 ( 其中一人为领唱、两人为合唱 ) 。常用 do、 mi 、 sol 、 la 、 do、re 的音

第39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28 29 第二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白族

列排列 (mi 为主音 ) 。参看谱例《乌克耶》。

(哦 耶 哦 哦) 马 嘎)司 马(嗬 哦)久(哦)

q = 50 较自由

在 多 哦 (哦 耶 哦 哦 哦) 拉 都 勒 儿 格

阿 的 勒 (咯 尼 呕 哦) 化 勒 来 姐 洛 哦。

&#

λ

U U

î

兰坪恩乐双麦地村

乌克耶

&# U U U

J

3

&# J

œ œ

j

œ ˙ ˙ œ™™ œ

r

R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j œ

J

œ

j œ J œœ œ™™ œ

r

R

œ

r

œ™™ R ™™ ˙ Œ œ œ

j

œ ˙ ˙ œ™™ œ

r

R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 ˙ œ

˙ œ œ˙ œ œ™™ œ

r

R œ œ œ Œ

(哦 耶 哦 哦) 马 嘎)司 马(嗬 哦)久(哦)

q = 50 较自由

在 多 哦 (哦 耶 哦 哦 哦) 拉 都 勒 儿 格

阿 的 勒 (咯 尼 呕 哦) 化 勒 来 姐 洛 哦。

&#

λ

U U

î

兰坪恩乐双麦地村

乌克耶

&# U U U

J

3

&# J

œ œ

j

œ ˙ ˙ œ™™ œ

r

R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j œ J

œ

j œ J œœ œ™™ œ

r

R

œ

r

œ™™ R ™™ ˙ Œ œ œ

j

œ ˙ ˙ œ™™ œ

r

R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 ˙ œ

˙ œ œ˙ œ œ™™ œ

r

R œ œ œ Œ

二、民间器乐

白族的民间器乐曲种主要有三弦、唢呐吹打乐、洞经音乐以及竹笛、口簧、

木叶等演奏的曲调。

(一)唢呐及其吹打乐

自古以来,唢呐在白族人民的生活中就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白族民间,

不论是民俗活动 ( 婚丧嫁娶 ) 、重大节庆 ( 舞狮、耍龙、 赛龙舟 ),甚至日常劳作 (

栽秧、薅秧 ) 等,都离不开唢呐。从某种意义上说,唢呐及其音乐已成为白族民

间音乐中最具民族特征的音乐成分。

白族的琐呐一般开七孔,在演奏时注重连音而不用吐音,常用小鼓、苏锣、

大钹、小锣等击奏乐器伴奏。白族唢呐的演奏方法十分讲究运气,民间多用鼓腮

换气法,以便于长时间的连续演奏。口内技巧和手指技巧紧密配合,常常采用“借

字”“虚字”,民间把它称为“垫音”。白族唢呐乐曲的特点是音域宽广,较多

出现四度以上的跳进音程,十度至十二度以上的跳进音程亦常见。延长音多加装

饰性颤音,当乐曲进入高音区后常用“超吹法”吹奏,形成高亢热烈的情绪。乐

曲使用调式以徽调式、羽调式居多,商调式、角调式次之。其乐曲结构有上下乐

句构成乐段,有单乐句反复构成的乐段,亦有 4 个乐句构成的乐段。这些乐段根

据需要反复演奏。

白族的唢呐可分为高音 (“小唢呐”或称“叫鸡”) 、中音、低音三种。高音

唢呐音色高亢、清脆,多用于汉调等的伴奏。中音唢呐音色明亮、饱满,多用于

第40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30 31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吹吹腔以及传统民间、民俗活动等的伴奏。低音唢呐音色浑厚、低婉,多用于民

间洞经音乐之中。其演奏形式有独奏、重奏、齐奏。演奏中,几乎都要加入打击

乐伴奏,乐器有白族大唢呐、小唢呐、过山号以及锣、鼓、钹等。唢呐和打击乐

配合得十分默契,加强了节奏,渲染了热烈的气氛。

历史上,在白族地区最为流行的唢呐曲有用于婚俗活动的《迎亲调》《拜堂

调》《送客调》,民俗活动中的《耍龙调》,用于劳作活动的《栽秧调》《开秧门》

以及《大开门》《小开门》《蜜蜂过江》《儿子哭娘》等 20 余首。白族民间唢

呐曲旋律起伏较大。多采用五声音阶羽调式,许多乐曲采用 向上、下五度关系的

转调或交替,曲式结构相对较为自由。参看谱例《栽秧调》。

q = 72

$

2

4

3

4

2

4

3

4

3

4

2

4

3

4

2

4

3

4

2

4

3

4

3

4

2

4

3

4

2

4

&

Ÿ~~~~~~~~ Æ Æ

栽秧调

(唢呐曲)

&

m m m Æ

&

Æ Æ m m

&

m m m m m m Æ Æ m ~~~~~

&

Æ Æ m

&

m Æ Æ Æ m Æ m m Ÿ~~~~~~~~~~~~~~~~~~ m

&

m m m

&

Æ m

' '

&

&

œ

j

œ™ œ

R ≈ œ œ œ œ ≈ 

œ

jœ œ œ

r ≈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j œ

œ œ ˙™ œ

R ‰™ œ™ œ œ

J ‰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J ‰

œ

j œ

œ™ œ œ œ ˙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R ≈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R œ œ œ œ

œ

j

œ œ

˙™

q = 72

$

2

4

3

4

2

4

3

4

3

4

2

4

3

4

2

4

3

4

2

4

3

4

3

4

2

4

3

4

2

4

&

Ÿ~~~~~~~~ Æ Æ

栽秧调

(唢呐曲)

&

m m m Æ

&

Æ Æ m m

&

m m m m m m Æ Æ m ~~~~~

&

Æ Æ m

&

m Æ Æ Æ m Æ m m Ÿ~~~~~~~~~~~~~~~~~~ m

&

m m m

&

Æ m

' '

&

&

œ

j

œ™ œ

R ≈ œ œ œ œ ≈ 

œ

jœ œ œ

r ≈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j œ

œ œ ˙™ œ

R ‰™ œ™ œ œ

J ‰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J ‰

œ

j œ

œ™ œ œ œ ˙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œ

R ≈

œ œ œ œ œ œ œ

j ≈ œ

R œ œ œ œ

œ

j

œ œ

˙™

第42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32 33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二)三弦及其音乐

白族地区较为流行的三弦有龙头三弦 ( 分为大、小两种 ) 、小三弦、汉族三

弦 3 种。其中的龙头三弦是白族独有的弹弦乐器。因琴首雕龙头而得名,白语称

“匈子加”。用红木、梨木或核桃木制作,有大、小两种,琴长 70 至 100 厘米,

琴框用六块或八块硬木板胶接而成,琴框前面多蒙以厚绵纸为振动膜面。这种绵

纸有着独特的蒙制方法,要使用较清的糯米米汤,将五至八层薄绵纸裱糊在一起,

经过自然阴干后,再将其胶粘于琴箱前口,它不会受气候影响而松软塌陷,振动

起来既有革面的柔韧,又有板面的硬实效果。在白族民间,也有蒙以羊皮或蟒皮

的。琴框后面敞口或置以音窗。琴箱对角 12 至 24 四厘米、厚 4 至 8 厘米。琴

首以桃木或黄杨木制,上部多雕刻体积较大的龙头,栩栩如生,两侧横置三轴。

琴杆前平后圆,指板无品,张三条丝弦。演奏时,将背带挂于颈项,琴箱置于右

胯处或右腿上。音色圆润、深沉,音量较大,常用大幅度滑、揉技巧,是白族说

唱音乐“大本曲”和“本子曲”唯一的伴奏乐器,也用于独奏或合奏。用其演奏

的乐曲主要有由各地白族调、汉调等演变而来的 《白族三弦调》《剑川白族调》

《洱源白族调》、《蜜蜂过江》《过山情》《泥鳅调》以及大本曲中的前奏曲《大

摆三台》《小摆三台》等。

龙头三弦是白族青年男女唱山歌、对调子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弹弦对调是

白族青年恋爱的主要方式,每逢大理“绕山灵”歌舞盛会和剑川“石宝山歌会”期间,

白族人民身着节日盛装,纷纷前往赴会。届时,满山满岭三弦声,歌如美酒醉人心。

青年男女唱着《大理白族调》《西山白族调》和《剑川白族调》等民歌,结识朋友,

对歌定情。

(三)洞经音乐

洞经音乐是一种古朴、典雅,由道教音乐逐步演变为民俗音乐的一组音乐形式。

其历史悠久, 并且在白族地区流传甚广。

洞经音乐大致于明末清初传入大理白族地区。原具“洞府经文之乐”之意,

最早伴随道教“谈经”形式的产生而诞生,后经儒、释、道的合流后逐步成乐。

主要用于广大民众祭拜、颂赞道教诸神灵以及民间的丧葬仪式。

20 世纪 50 年代前,白族地区就有“新会”“老会”等不同流派近百个, 例如 “鹤

云会”“洪仁会”“尊圣会”“福缘会”等著名乐会, 可以说其乐队遍及城乡各地。

白族的洞经音乐以使用乐器与曲牌的不同分为文乐 ( 指京胡、 二胡、中胡、

琵琶、三弦、箫、笛、芦管、唢呐等演奏的“丝竹管弦”形式 ) 、武乐 ( 指在前

述乐器基础上加入大锣、汤锣、锣、大鼓、板鼓、拍板、铙、钹、小镲、碰铃、

磐、木鱼、云锣等的演奏形式 ) 两大类别。代表性曲目有《开经曲牌》《南阳州》

第43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32 33 第二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白族

《水龙吟》《吉祥音》《清和颂》《柳青娘》《咒章》(上中下)《十供养》《五

声经号》《小桃红》《十通》( 十章 ) 《十华》 ( 十章 ),以及《柳风鼓》( 唢呐

曲 ) 等 60 余首。通常因不同的演唱、演奏场合更换曲目。白族洞经音乐演奏中,

较常借助转调等手法来丰富乐曲的表现力,并且较多使用引子——正曲——结尾

的方式构成乐曲。参看谱例《小桃红》。

散板 自由

中板

™ ™

4

4

4

4

2

4

4

4

2

4

4

4

4

4

U U U U U U U

小桃红

洞经音乐

&

&

&

&

&

&

&

&

&

œ œ œ ˙ œ œ ˙ œ œ œ œ ˙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 

œ

j

˙ œ œ œ

œ™ œ

j

œœœ œœœœ œ œ™ œ

j

œœœœ œœœœ œ™ œ œœ œ œ œ œ œœœ œ˙

œ œœœœœ™ œœœœœ œ œœœœœ œ œœœœ ˙ œ œœœœœœ œ™ œ

J œ œ œœœœ

˙ œ œ œœ œ œ œ™ œ

J œœ œ œ œœ œœ œ™ œœ œ œœ œ™

œ œ œ œ™ œ œœ œœ œ

˙ œœœœœœœœ œ œ œœœœœ™ œœ œœ œ œœœœ˙ œ œ œ œœ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œœœ˙ œ œ œœœ œ œ œ œ œœœœ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Ó

散板 自由

中板

™ ™

4

4

4

4

2

4

4

4

2

4

4

4

4

4

U U U U U U U

小桃红

洞经音乐

&

&

&

&

&

&

&

&

&

œ œ œ ˙ œ œ ˙ œ œ œ œ ˙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 

œ

j

˙ œ œ œ

œ™ œ

j

œœœ œœœœ œ œ™ œ

j

œœœœ œœœœ œ™ œ œœ œ œ œ œ œœœ œ˙

œ œœœœœ™ œœœœœ œ œœœœœ œ œœœœ ˙ œ œœœœœœ œ™ œ

J œ œ œœœœ

˙ œ œ œœ œ œ œ™ œ

J œœ œ œ œœ œœ œ™ œœ œ œœ œ™

œ œ œ œ™ œ œœ œœ œ

˙ œœœœœœœœ œ œ œœœœœ™ œœ œœ œ œœœœ˙ œ œ œ œœ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œœœ˙ œ œ œœœ œ œ œ œ œœœœ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œ œ ˙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 Ó

第44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34 35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三、舞蹈音乐

白族的民间歌舞有悠久的历史。据史载,早在公元 800 年(唐贞元十六年)

南诏王异牟寻曾遣使率领一支由 196 人组成的“歌舞团”,赴长安向唐皇室进献

歌舞,演出《南诏奉圣乐》。在此以前,唐皇朝也曾向南诏王赠送过“龟兹乐”

和“胡部乐”。据《唐会要》卷三十二记载,这部歌舞乐曲结构庞大,风格独特,

后被列为唐朝的十四部乐曲之一,足见当时白族地区歌舞艺术水平之高。

现今流行在白族民间的舞蹈音乐主要有“霸王鞭”“打歌调”“大本曲”“白

族调”“双飞燕”“八角鼓”“龙灯舞”“狮子舞”等,以及在耍龙、耍狮、“绕

三灵”等民俗活动中演奏、演唱的音乐。前两种流行最广。

1. 白族的“霸王鞭”和“八角鼓舞”一般是在“三月街”“绕三灵”等喜庆

节日和传统节日中表演,男女各为双数,男的以八角鼓或双飞燕为道具,女的以

霸王鞭为道具同台演出,用白语演唱各种小调,同时还有笛子或三弦伴奏,它的

音乐节奏鲜明,气氛欢快热烈。常演唱的霸王鞭曲有 《十二月调》《鞭声铮铮响

连天》 等。

霸王鞭长约 80 厘米,用竹、木制成。舞时,舞者每人手持一根霸王鞭, 在

唢呐和锣鼓声中挥鞭起舞,并不断地用鞭碰自己的肩、背、腰等部位,使挂在鞭

上的铜钱发出各种整齐悦耳的响声,增加舞蹈的节奏感和娱乐性。参看谱例《今

天来唱霸王鞭》。

霸 王 鞭, 王 霸 鞭, 今 天 来 唱 霸 王 鞭,

q = 72

耍 鞭 之 人 他 手 长, 当 心 挨 着 鞭。

2

4

3

4

2

4

2

4

3

4

2

4

&b ~~~~

今天来唱霸王鞭

兰坪县金顶区

(霸王鞭调)

&b ~~~~(喊)皂!皂!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j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œ j œ œ œ

2. 流行于山区的“打歌调”,从内容来看是叙事歌,从表演形式来看是歌舞

中的踏歌。其乐曲结构简练,乐句匀称,曲调的节奏规整有力。

“打歌调”主要流行在白族、彝族等民族杂居的地区,例如剑川的东山、鹤

庆的西山、洱源西山等地。“打”即踏,“歌” 即唱“ 打歌 ” 也就是 “踏歌”

之意。此种歌舞一般在婚礼、重大节日等的夜晚进行,通常在一位歌嫫 ( 即“歌母”)

的带领下,以一排或两排的队形载歌载舞,直至通宵达旦。一般没有乐器伴奏,

第45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34 35 第二章

民族民间音乐分类 白族

其间,歌头手端一碗酒和茶领唱,或一领众和、或一问一答,“打歌”的人相互

附和,也有男女对唱问答。歌词从开天辟地、人类起源,到日常的农时节令、民

风民俗等方方面面。曲调通常以“吓啦者”“呀撒塞”“哈子耶”等衬词而命名。

打歌调有《盘古分天地》《灵前灯火亮得好》《公鸡不叫我就动身》等。

洱源西山白族打歌时,则以诗歌舞“三位一体”的方式,并且以酒助兴。人

们边喝边唱,按顺时针的方向移动脚步。亦可“打扁歌”(即坐唱形式的“打歌”),

此种“打歌”的歌词原始、质朴,多以古代祭祀、狩猎等生活为内容。

此外,白族的歌舞音乐还有“烟锅舞”和“草帽舞”,这两种舞蹈是以生活

用品为道具,乡土气息浓郁,音乐情绪欢快、活跃,表演诙谐幽默。

四、民间戏剧(戏曲)音乐—— “吹吹腔”(白剧)

白剧的唱腔包括“吹吹腔”和大本曲两大部分,大本曲将在曲艺音乐部分作

介绍。“吹吹腔”是现代白剧的前身,传说产生于明代,盛行于清乾隆至光绪年间。

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大理、剑川、云龙、洱源、鹤庆、漾濞各地白族、彝族群众之

中的民间艺术形式。

吹吹腔具有悠久的历史,属弋阳腔系统,弋阳腔在元末明初传入白族地区,

与白族语言和民间固有的文艺形式相结合,经过白族人民的发展与创造,约在清

乾隆年间,形成了这一独特的剧种。20 世纪 60 年代初,吹吹腔大量吸收本民族

传统曲艺形式“大本曲”的唱腔,进一步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加强了民族风格,

遂改称为白剧。

吹吹腔的传统剧目大致有 300 余个,除《火烧磨房》《血汗衫》《牟伽陀开

辟鹤阳》等少数为白族民间传说、故事外,大多为汉族的历史、传说、故事。其

中有根据白族的历史故事编写的《血汗衫》《火烧松明楼》 等;也有反映白族

人民生活的《蔡雄过年》《石三告状》等。此外,还有大多数是全国各戏曲剧种

共通的历史传说故事,如《长坂坡》《穆柯寨》《董永卖身》等。

吹吹腔多为五声音阶宫、徵、商调式 ( 多为悲调 ) 或宫徵交替调式。 唱腔结

构基本上是二、三、四乐句的一段体。唱词格律大多采用山花体结构的“汉夹白”

( 即汉语、白语掺杂使用 ) 方式。少数采用滇剧的七、十字句。过门、唱、念、打

击乐相间是其音乐结构的重要特点。

吹吹腔的唱腔已挖掘出来的有五十多个曲牌。有的按行当分,如生腔、旦腔、

净腔、丑腔; 有的按节拍和唱法分,如平腔、高腔、一字腔、垛垛板、流水板;

有的则按表达情感的特征来分,如大哭腔、小哭腔、 苦腔等。

白剧为联曲体,唱时无伴奏,但用唢呐吹过门。过门一般较长,变化多端,

第46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36 37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起配合舞蹈和渲染气氛的作用。音乐进入过门时,演员按节奏起舞,加之锣鼓的

配合,显得格外热闹。白剧的表演有严格的程式,在传统剧目中,每个人物从出

台到下场都有整套专门的动作。舞蹈有“跳场”“杀场”“游场”等,也是程式化的。

白剧很讲究武功,演剧中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和规范。白剧有南、

北两大流派,南派流行在云龙、漾濞一带;北派流行在洱源、剑川、大理等地,

各有不同的艺术特色。

五、说唱音乐 ——“大本曲”

白族的传统曲艺演唱形式是“大本曲”,“大本曲”是现代白剧的重要组成

部分之一,是广泛流行于洱海周围白族聚居区的传统曲艺品种。白语为“道柏子枯” (

大本子曲 ) 或 “吉枯”( 唱曲 ) 。关于它的渊源,民间有种种不同的传说,产生年

代尚无权威性的定论,目前普遍认同其产生于明末清初。根据大本曲的曲目、唱腔、

唱词等方面分析,可以肯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从白族民间歌曲中吸取了

营养,另一方面又受到汉族曲艺及戏曲音乐的影响。

大本曲在民间素有“三腔九板十八调”之称:“三腔”即南腔 ( 大理城南 ) 、

北腔 ( 大理城北 ) 、海东腔 ( 洱海东岸 );“九板”是大本曲的基本唱腔,有正板、

平板、黑净板 ( 高腔 ) 、脆板、大哭板、大哭边板、 小哭板、小哭边板、阴阳板

等九个基本曲牌;“十八调”是大本曲的辅助唱腔,有《琵琶调》《拜佛调》《道

情》《起经大会调》《上坟调》《阴阳调》《问魂调》《祭奠调》《老麻雀调》《新

麻雀调》《螃蟹调》《放羊调》《花子调》《数花名》《家谱调》《思乡岭》《蜂

采蜜》《血湖池》等从民间歌曲曲调演变而来的辅助唱腔和民间歌曲小调。

大本曲通常由一人演唱,一人三弦伴奏,亦有自弹自唱的。在演唱风格方面,

南腔委婉、柔和,北腔刚毅、粗犷,海东腔较多兼收南北两腔之长。在曲式结构方面,

大多以上、下句为基本单位,也有三、四、五或六个乐句的。总的来看,在大本

曲中最多使用兼叙事、抒情于一体的正板、平板,甚至还有运用曲牌连缀而形成

的多段体曲式结构。

大本曲的传统曲目大都根据汉族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改编而成,有《梁山伯

与祝英台》《铡美案》《琵琶记》《卖水记》《董永卖身》等。也有一些根据白

族民间故事改编的作品,如《白王的故事》《火烧松明楼》等。

大本曲过去主要在年节及婚丧仪式中唱,如在安葬死者前夜通宵演唱,民间

称为“堂祭”。近年来,民间艺人亦常搭一彩台,登台演唱,并增添二胡、月琴

等伴奏乐器,用醒木、扇子、手帕等作道具。

第47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36 37 第二章

民族民间音乐基本特征 白族

远在公元 737 年南诏政权建立之前,白族和汉族就有来往。南诏建立之后,

白族以汉文为通行文字 ,不断派人到中原学习,汉族文人学士亦到白族地区任教、

任职,汉族文化对白族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加之历代白族和汉族之间十

分频繁的文化交流,所以在西南诸少数民族中,白族民间音乐是受汉族音乐文化

影响最深的。

在云南省元江县城西南四十余公里处的因远区,聚居着大约 5000 余白族人。

据有关史书记载,这部分白族人的先民,早在南诏时期就已离开大理迁徙到元江,

至今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把流行在元江和大理的白族民间音乐作品进行比较,

可看出它们有以下共同的特点:

1. 都主要采用五声音阶,以宫调式最为常见,多用宫、角、徵三个音为骨干

音。此外,还采用一种十分独特的、由羽调式四音音列加有游移性的清角构成的“五

声音阶”,此音有时为清,有时则为变徵, 有时为四分之三音。在元江地区还可

见到由羽调式四音列羽、宫、商、角构成的民间歌曲旋律。

2. 腔词关系多为一字一音,衬词和衬腔多用一字一音处理。元江地区民间歌

曲音乐作品较少运用衬腔,大理地区则较多。这两种,前者具有独立的结构意义,

后者不能成为独立结构,多出现于句首、句中或句尾处,使乐曲呈现出区域性风格。

3. 在节奏形态方面,大理和元江民间歌曲中都能发现前短后长的节奏型。在

大理地区,此种节奏型主要出现在诗、歌、舞融为一体的古老叙事“打歌调”中。

根据两地区民间音乐的共同形态,可以推论在一千多年以前,即元江白族的

先民离开大理之前,白族民间音乐有三个主要的特点:

1. 以五声宫调式为主,前用宫、角、徵三个音为骨干音,有时采用羽调式四

第三节

民族民间音乐基本特征

第48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38 39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音音列发展变化了的形式——特殊的五声音阶羽、宫、商、角、清角。

2. 白族调类似山歌。曲调质朴、流畅,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亦可作为说

唱曲调使用。用一字一音的原则处理腔词关系。

3. 采用前短后长的节奏型。白族民间歌曲的歌词结构,一般分为上下阕或称

上下片,采用“山花体”,较多使用衬句、衬词,每首歌词皆 8 句 ( 其中第 1 句

为衬词 ) 或 7 句为一段。8 句歌词的字数是 7775,7 句的字数是 775、7775。有

时句中字数有所增减,但都属于“山花体”的变体。与歌词结构配合,旋律也由

两个乐段组成,第 2 乐段是第 1 乐段的变化重复。

把白族民间音乐三个古老的特征与藏缅语族构成的民间音乐、特别是彝语支

诸民族音乐的特征加以比较,便会发现它们是一致的,证明了白族民间音乐在发

展的过程中,虽然受汉族民间音乐的深刻影响,大量吸收了汉族民间音乐的成分,

如民间歌曲、戏曲声腔及汉族器乐音乐,但它仍相当多地保留了其固有的特点。

另外,由白族古典戏曲“吹吹腔”发展起来的“白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 音乐唱腔:白曲的唱腔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有刻画人物、表达情绪和渲

染气氛的 “ 表现功能 ”,也有代表白曲地方特色的 “ 标志功能 ”。白曲有三

腔之分,即“高韵白曲”“中韵白曲”“低韵白曲”(分别配置高平调、中平调、

低降调的唱词)。

2. 白曲的音乐具有叙事和抒情的功能,艺人们在演唱时常根据表达内容和刻

画人物性格的需要,在力度、速度、节奏、情绪等方面即兴发挥,表达出不同的感情。

白曲的风格常随流行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如衬词的运用,旋律的进行,感情色

彩等都各具特色。

3. 唱腔与唱词:白曲的唱词为白语,因此与白语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演唱中,

不是 “按曲填词”,而是“依字行腔 ”,老艺人最讲究“ 字正腔圆 ”。所谓字正,

指字音要准,语言要真,即使是白语中吸收的汉语成分,也要按白语的发音规律

来唱;腔圆就是不但吐字要清楚,而且唱腔旋律要动听优美。白曲音乐的旋律进行、

旋法特点、节奏变化等,都与唱词有关。

4. 白曲的唱词不但押韵,而且押声调,韵脚字要落在相同的声调上,非韵

脚字与韵脚字声调高低相对。因此“白曲”分为高韵、中韵、低韵三种唱法。

三者之间,乐句的落音和落音的前倚音使用情况往往不相同。

5. 唱腔与衬词:在实际演唱中,艺人们往往在唱词的各部分,如在句子前边,

中间或后面,等等不一,加入衬词,打破了唱词“ 七七七五 ”的程式化结构,

使节奏发生了丰富多样的变化。同样,节拍也与之相适应地发生了改变,不但

有四二拍子和四三拍子,还出现一些变异性的节拍如八三拍子、八五拍子等。

6. 白曲唱腔中配置了不少衬词,有的还以衬词组成衬句。从音乐结构的角度

第49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38 39 第二章

民族民间音乐基本特征 白族

来看,它们是唱词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构成音乐风格的重要因素,大大增强了音

乐的民族色彩,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白曲结尾的衬腔音乐变化比较丰富,据不

完全统计就有十几种。

主要参考文献:

大理白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大理白族自治州概况》,云南民族出版社,1980 年。

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人民出版社,1981 年。

李晴海:《大理白族民歌概述》,《民族音乐》,1987 年第四期。

张 文:《剑川白族民间音乐师承传统浅探》,《民族艺术》,1990 年 02 期。

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年。

桑德诺瓦:《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年。

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年。

杨红斌:《大理白族民间音乐的类型及表现形式》,《民族音乐》,2008 年 03 期。

任铭月:《浅谈云南大理的民族音乐特征》,《黄河之声》,2012 年 08 期。

第50页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述略 40 41

Yunnan Teyou Shaoshu Minzu Minjian Yinyue Shulue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书册翻页效果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