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
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
(一)中医理论基本知识
主讲人:黄凯旋
第一讲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
社会地位
经济条件
文化信仰
婚姻家庭
人际关系
季节气候变化
昼夜晨昏变化
地理区域不同
结构上----不可分割
功能上----相互协调
病理上----相互影响
诊治上----察外知内
治疗上----着眼全局
人与自
然环境
人与社
会环境
人与外环境
的统一性
人体是一个
有机整体
整体
观念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断疾病和治疗疾
病的基本原则。
是中医学特有的一种对疾病进行研究和
处理方法。
(一)辨证论治的概念
辨证: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将
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病情资料、
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归纳、鉴别,辨
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
的关系,最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候的过程 。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
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二)症、证、病的概念及其关系
1、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
症状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即病人主观
感觉到的不适或病态改变。如发热、头痛;
体征是能被察觉的客观现象,往往是
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如面黄、
舌紫;
2、证—即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
一阶段所出现各种症状与体征的病理概括。
如心血亏虚;
证候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是中医学
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核心。
3、病—即疾病。是疾病的总称,可概
括疾病的全部病理过程。如感冒。
(三)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在辨证论治中,既要辨病,又要辨证;
在中医临床,辨证重于辨病。因为在疾
病发展过程中,可出现不同的证候,临床
要根据不同证候进行治疗。
举例
症状:恶寒,发热
体征:苔薄白,脉浮
病名:感冒
证候:风寒感冒—兼见头身疼痛,骨节疼
痛,鼻塞流涕等
风热感冒—兼见咽喉痒痛,咳嗽等
治则:风寒感冒—辛温解表—麻黄汤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
个体化诊疗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
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
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
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
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第二讲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
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着的事物
或现象,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
立着的两个方面。
(一)阴阳的特性
1、阴阳的普遍性
2、阴阳的关联性
3、阴阳的相对性
4、阴阳的可分性
阴阳的相对性
表现为阴阳双方是通过比较而分阴阳的。单一事物
就无法分定阴阳。或者说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
互转化,即阴的能转化为阳,阳的也能在一定条件下转
化为阴。
30℃ 60℃ 100℃
阴阳的转化性
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各自向其相反方面转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为天,浊阴
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平旦至
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
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
之阴,阴中之阳也。
”
上午
(阳中之阳)
前半夜
(阴中之阴)
后半夜
(阴中之阳)
下午
(阳中之阴)
合夜
黄昏
日中
鸡鸣
平旦
上午:阳中之阳(阳气旺)
下午:阳中之阴(阳气衰)
前半夜:阴中之阴(阴气旺)
后半夜:阴中之阳(阴气衰)
(二)阴阳的范畴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
的、明亮的、兴奋的,多属于阳;
凡是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
的、晦暗的、抑制的,多属于阴。
阳
活
动
的
外
在
的
上
升
的
明
亮
的
温
热
的
阴
静
止
的
内
在
的
下
降
的
晦
暗
的
寒
冷
的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对立制约,是指一切相互关联的事物
或现象,都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并在此
状态中相互制约着对方势力的发展。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是指阴阳双方互为根本,相互为用。
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任何一方都不
能脱离对立的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指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
终处于“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运
动变化中。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是指阴阳双方互为根本,相互为用。
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任何一方都不
能脱离对立的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疾病诊断
(五)用于指导疾病防治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三
阴
经
肝
脾
肾
五
脏
腰 腹
胸
腹
内
侧
阴 内 下 右
三
阳
经
心
肺
六
腑
背 胸
腰
背
外
侧
阳 表 上 左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生理功能 物质基础
物质运动产生生理功能
生理活动促进物质代谢
阳 阴
阴阳消长平衡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阳 阴 阴阳平衡
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正常波动范围
(偏衰)
(偏盛)
1、阴阳偏盛(胜)
阳 阴
阴阳平衡
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阴阳偏盛
阳偏盛
阳盛则热
(实热证)
阳盛则外热
阴偏盛
阴盛则寒
(实寒证)
阴盛则内寒
2、阴阳偏衰
阳 阴
阴阳平衡
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阴阳偏衰
阳偏衰
阳虚则寒
(虚寒证)
阳虚则外寒
阴偏虚
阴虚则热
(虚热证)
阴虚则内热
由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所以,当机体的阳气或阴液中的
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都会导致另一方的不足。
阳 阴
阴阳平衡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互损
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
(阴阳两虚)
3.阴阳互损
阴阳失调病理图
阳 阴
阴阳平衡
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阴阳偏盛
阳偏盛
阳盛则热
(实热证)
阳盛则外热
阴偏盛
阴盛则寒
(实寒证)
阴盛则内寒
阴阳偏衰
阳偏衰
阳虚则寒
(虚寒证)
阳虚则外寒
阴偏虚
阴虚则热
(虚热证)
阴虚则内热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1.分析四诊资料
阳 阴
色泽 赤黄、鲜明 青白黑、晦暗
声息 高亢宏亮、声高气粗 低微无力 、声低气怯
症状 热、燥、动 寒、润、静
脉象 数、浮、大、洪、滑 迟、沉、小、细、 涩
病变部位 表、外、上 里、内、下
其它 …… ……
2.概括疾病证候
阳 阴
表里 表证 里证
寒热 热证 寒证
虚实 实证 虚证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
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
2.确定治疗原则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
调之,以平为期。
”
阴阳偏盛——损其有余(实者泻之)
实热证——热者寒之
实寒证——寒者热之
阴阳偏衰——补其不足(虚者补之)
虚热证——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
虚寒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3.归纳药物的性能
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
四气 温、热——阳
寒、凉——阴
五味 辛、甘、淡——阳
酸、苦、咸——阴
作用方向 升、浮——阳
沉、降——阴
五行特性 本义 引申义(特性)
木曰曲直 曲,弯曲;直,不弯曲 生长,生发,条达,舒畅
火曰炎上 炎,热;上,上升 炎热,向上,升腾
土爰稼穑 稼,春种;穑,秋收 长养,承载,生化,受纳
金曰从革 从,顺从;下,向下 肃杀,沉降,收敛,清洁
水曰润下 润,滋润;下,向下 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
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是将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
的生理病理现象,分别将其归属于木、火、
土、金、水五行之中,借以阐述人体脏腑
组织之间生理、病理的复杂联系及人体与
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相生
生,即资生、助长、促进之意。五行
之间互相资生、互相促进的关系称之为五
行的相生关系。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生木。
(二)五行相克
克,即制约、克制之意。五行之间相
互制约、相互克制的关系称之为五行的相
克关系。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金克木。
(三)五行相乘
乘,即乘虚侵袭之意。相乘即相克太
过,超过了正常的制约程度,引起的异常
相克现象。
五行相乘的次序是:
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
金乘木。
相乘次序与相克次序是一致的,但相
克为正常现象,相乘为异常现象。
(四)五行相侮
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相侮
即反克,又称反侮。指五行中任何一行本
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克制
它,反而被它所克制,即为相侮现象。
五行相侮的次序是:
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
侮木。
相侮次序与相克的次序相反。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
肝属木:木曰曲直,枝叶条达,有升发之性
肝性条达,恶抑郁,有疏泄之功
心属火:火曰炎上,有温热之性
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
脾属土:土性敦厚,生化万物
脾居中焦,化生气血
肺属金:金性清肃,收敛肃杀
肺性清肃,以降为顺
肾属水:水性滋润,下行闭藏
肾有藏精,主水之功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母子相传
母病及子
肾病 肝病 脾病
心病
子病及母
木乘土
土侮木
母
病
及
子
子
病
及
母
金
乘
木
木
侮
金
相乘
肝(旺) 脾(虚)
我克
肝旺乘脾
克我
脾虚肝乘
相侮
肺(虚) 肝(旺)
克我
肝旺侮肺
我克
肺虚肝侮 肺病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
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弦,为肝病
面见赤色,口味苦,脉洪,为心病
从本脏所主色、味、
脉指导疾病定位诊断
脾虚病人,而面见青色,是肝病犯脾
心脏病人,而面见黑色,是肾水凌心
从出现它脏所主色、
脉分析疾病传变情况
指导四诊
(四)用于疾病的治疗
1.指导脏腑用药
药物的颜色、气味(还需结合药物的四气和作用方向等综合分
析)。
2.指导控制疾病传变
《金匮要略》: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
3.指导确定治则治法
(1)治则
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肝火泻心、心火泻胃)
相克——抑强扶弱
相生治法
滋水涵木法 滋肾阴以养肝阴
益火补土法
培土生金法
金水相生法
温肾阳以补脾阳
健脾气以补肺气
养肺阴以滋肾阴
相克治法
抑木扶土法 疏肝健脾
培土制水法
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法
补脾利水
泻肝清肺
泻心火滋肾阴
(2)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