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戏剧》

发布时间:2024-1-19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温州戏剧》

08本期关注BENQI GUANZHU从温州来中国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一路走来,到了南宋,终在温州九山书会破茧成蝶——九山书会的戏曲才人在此创作了被后世史学界誉为“中国第一戏”《张协状元》。自《张协状元》起,中国“好戏”,一脉千秋。搭载着“戏从温州来”南戏经典文化周系列活动的春风,《张协状元》从温州千年商港出发,让天南海北的观众品尝到千百余年前的南戏风味。持续半年的“戏从温州来”南戏经典文化周系列活动在12月的广州落下帷幕。这是一场戏曲溯源之约,更是一次文化交流之旅。《荆钗记》《张协状元》《劝夫记》《琵琶记》……这些在中国文学史、中国戏曲史上赫赫有名的经典之作,历经数百年,依旧得以在当今戏曲舞台上以“活态传承”的方式加以呈现,令人感动不已。舞台上,数百年前先贤大师撰写的经典曲词,笔下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在一颦一笑,一唱一舞之间,与舞台下年轻的当代观众欣赏、赞美、惊叹的眼光相交织,霎时幻化出一场跨越九百年的心灵契合之旅,文化溯源之探,今夕何夕,令人沉醉。戏Xi Cong Wen 编辑 / 倪海琴 文字 / 伍秀蓉 程潇潇 整理 / 温州市文... [收起]
[展开]
《温州戏剧》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4页

02

央视总台《2023 年春节戏曲晚会》,给温州留下戏韵

悠长。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南戏,无疑是一颗具有温州辨识度

的宋韵文化明珠。借着央视的平台,用好这得天独厚的珍

贵历史文化遗产,深度挖掘底蕴,从而让这颗明珠更加闪

亮。

千年一阕曲,百年一出戏,作为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

传统文化,如果关起门来“孤芳自赏”,只能台下“冷冷

清清”。2023 年 6 月,以戏为媒,从南戏故里出发,温州

启动了有史以来最为声势浩大的南戏文化巡演活动——

“戏从温州来”2023 南戏经典文化周。首站走进上海,第

二站走进京津冀,南下走向粤港澳等城市,持续开展戏曲

走亲、经典剧目巡演等活动,不断擦亮温州“戏曲故里”

文化金名片,向世界讲好温州故事。

探寻南戏更持久的力量和价值

第5页

03

贯穿中国戏曲史的南戏,在温州一唱 900 年,哺育着

中国戏曲形成百花竞艳的繁荣局面,而今它又走出温州,

向大江南北近万名新老戏迷亮出一张极具温州辨识度的宋

韵文化金名片。

传统艺术要想在新时代保持生机活力,就必须与时俱

进,做出一些改变,不断探索与时代相适宜的群众喜闻乐

见的表现形式。

新编瓯剧《张协状元》在登上国家大剧院后,博得了

台下老中青观众的喜爱。而南戏《张协状元》重生的起点,

是“温州南戏新编系列工程”。持续 20 年的“南戏新编工

程”,还为《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等经典之作注

入时尚化、年轻化表达,实现传统文化的破壁出圈。

文化振兴,重在寻根溯源,更需开枝散叶。今天的温

州,不仅是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古城,更是承古开新、开

放包容、充满活力的现代之城。

只有充分把握、认真研究梳理自身的文化特色,才有

可能寻找到真正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辨识度 ;

让南戏文化进一步推广和普及,让戏曲观众圈越来越大,

好作品越来越多,探寻南戏故里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和

价值。

卷首语

第6页

主办: 温州市文化艺术研究院

温州人杂志社

总 顾 问:张志宏 杨明明

总 策 划:李方喜

总 编 辑:吴栋梁

策  划:林 佩 何 畏

编审委员会:沈 勇 张思聪 蔡贻象

主  编:何 畏

副 主 编:黄碧红 张正凯

执行主编:倪海琴

编 辑 部:许文艳 黄慈帖 林倩倩

曾艳君  伍秀蓉 郑秋微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673-6443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33-1363/D

广告经营许可证:3303014000011

本期零售价:人民币 20.00 元

本刊法律顾问:浙江嘉瑞成律师事务所 杨雨露

       浙江迦金律师事务所 刘 恋

印  刷:温州恒成印业有限公司

《温州戏剧》

2023 年第二期

第10页

08

本期关注BENQI GUANZHU

从温州来

中国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一路走来,到了南宋,

终在温州九山书会破茧成蝶——九山书会的戏曲才人在此创作了被后世史学界誉为“中国第一戏”《张

协状元》。

自《张协状元》起,中国“好戏”,一脉千秋。

搭载着“戏从温州来”南戏经典文化周系列活动的春风,《张协状元》从温州千年商港出发,让天

南海北的观众品尝到千百余年前的南戏风味。

持续半年的“戏从温州来”南戏经典文化周系列活动在12月的广州落下帷幕。这是一场戏曲溯源之

约,更是一次文化交流之旅。《荆钗记》《张协状元》《劝夫记》《琵琶记》……这些在中国文学史、中国

戏曲史上赫赫有名的经典之作,历经数百年,依旧得以在当今戏曲舞台上以“活态传承”的方式加以呈

现,令人感动不已。

舞台上,数百年前先贤大师撰写的经典曲词,笔下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在一颦一笑,一唱一舞之

间,与舞台下年轻的当代观众欣赏、赞美、惊叹的眼光相交织,霎时幻化出一场跨越九百年的心灵契合

之旅,文化溯源之探,今夕何夕,令人沉醉。

Xi Cong Wen 编辑 / 倪海琴 文字 / 伍秀蓉 程潇潇 整理 / 温州市文化艺术研究院

08

第12页

10

走南闯北,南戏绽芳华

“戏从温州来”2023 南戏经典文化周精彩收官

12 月 21 日晚,“戏从温州来”2023 经典南戏走进粤港澳专场演出在广州大剧院歌剧厅上演,呈现了一场融

汇南北戏韵的文化盛宴。当晚,场内名家荟萃,高朋满座,温籍企业家、社会贤达、温籍艺术家、戏曲爱好者、

市民朋友、媒体记者等近 1800 人,全场座无虚席。

8 月走进上海滩,11 月北上京津冀,12 月南下珠港澳,至此,“戏从温州来”2023 南戏经典文化周圆满收官。

精心编排的节目创意,重量级的演出阵容,在外温籍艺术家的加盟……所到之处无不刮起从温州而来的“南

戏”旋风。

今年 6 月,以戏为媒,从南戏故里出发,温州启动了有史以来最为声势浩大的南戏文化巡演活动——首站走

进上海,第二站走进京津冀,第三站南下走向粤港澳等城市,持续开展戏曲走亲、经典剧目巡演等活动,不断擦

亮温州“戏曲故里”文化金名片,向世界讲好温州故事。

本期关注BENQI GUANZHU

第13页

11

戏曲故里 底蕴渊源

南戏走出去,温州是有底气的。

今年正月初一,央视总台春节戏曲晚会开办 33

年来,首次走出央视主演播室、移步戏曲源头温州“九

山书会”。这台在南戏故里的山水实景中录制的晚会,

收获了 36 亿次点击、13 亿个点赞,南戏故里因戏出

圈,留下戏韵悠长。

中国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

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一路走来,到了南宋,

终在温州破茧成蝶,形成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熟戏曲

形态——南戏。

从南戏出发,经宋韵元风,历悠长岁月,中国戏

曲于千年文化浸染中,早已是“百花齐放梨园春”。

如今,全国有近 360 种地方戏曲剧种。南戏一唱,

绵延近 900 年。

南戏的文化基因贯穿中国戏曲史,也哺育着温州

地方戏曲的繁荣,形成百花竞艳的局面。时至今日,

活跃在温州舞台上,既有古老的瓯剧、永嘉昆剧,也

第15页

13

除了走出去演出,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也在

同步进行。

在 10 月 23 日媒体见面会上,中国戏曲学院

和中共温州市委宣传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

双方将充分发挥中国戏曲学院在艺术专业、优质师

资等方面和温州在戏曲文化、艺术人才等方面的优

势,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合作,共同推动戏

曲艺术繁荣发展。

为了更好地打造九山书会这张金名片,中国戏

曲学院授予温州“九山书会”中国戏曲学院教学实

践基地。今后双方将在培养戏曲优秀人才、戏曲理

论研究,院团创排经典剧目、戏曲普及推广等方面

合作。

走出去,也为请进来。文化周不仅让南戏走向

大都市、走向国际化,还要邀请更多人走进“南戏

故里”温州。

上海站活动结束后,温州迎来了“玉兰花开戏

聚九山”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奖演员专场

演出 ;北京站活动结束后,“梅映九山”梅花奖演

员读书班在温举办。

南戏走出去,也得益于各地温州商会的全力支

持和温州本土及在外艺术家的热情参与。今年初,

世界温州人文艺家联盟成立,让散落在全球各地的

温籍文艺精英从此有了共同的家,也成了他们反哺

家乡的平台。温州人、温州戏、温州情精彩演绎“南

戏盛宴”,自带一种温暖、温润的感染力、凝聚力。

中共温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施艾珠表示,南

戏经典文化周京津冀之行是南北交融、文化走亲,

“温州带着南戏经典借助中国戏曲学院这座艺术殿

堂和国家大剧院的文化高地,唱响京津冀,让南戏

经典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推动‘国粹’成为

‘国潮’,推动中华文化破圈出海。”

第16页

14

“悠悠四大声腔,浩浩两千传奇,无数次从它的故里出发,

走到了上海观众面前!”伴随着耄耋之年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

家尚长荣铿锵有力的诗朗诵《九百年的奉献》,8 月 9 日晚,“戏

从温州来”专场演出进入高潮,现场观众掌声雷动。

当日,“戏从温州来”专场演出在上海宛平剧院精彩呈现,

拉开“戏从温州来”2023 南戏经典文化周(上海站)系列活

动序幕。

百戏之祖是南戏,南戏故里在温州。“戏从温州来”专场

演出阵容强大,特邀沪温两地名家、名角交流演出,如尚长荣、

谷好好、陈忠达、方汝将、蔡晓秋、黄燕舞等。首日专场演出

当晚,年过八旬的尚长荣一登场便收获如雷掌声。

该专场演出分为《序》《南戏故里》《四时花开》《塘河戏韵》

《时代之声》《尾声》六大篇章,呈现了一台集瓯剧、越剧、昆

剧、温州鼓词、温州民歌、木偶剧、京剧、沪剧等多种艺术形

式于一体的沉浸式戏曲演出。通过演出介绍南戏的源起和发展

历程,让观众感受南戏独特的表演风貌和文化内涵。美轮美奂

的舞台造型和韵味十足的戏剧表演,充分展现了温州戏曲故里

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传统戏曲文化的艺术魅力,让申城观众“足

不出沪”感受温州浓郁地方特色和悠久历史文化。

本期关注BENQI GUANZHU

走进长三角

南曲清音奔赴溯源之约

第17页

15

南戏诞生于南北宋之际,又称温州杂剧、

永嘉杂剧、南曲戏文。在剧本形式、音乐体制、

角色体制和舞台表演等方面,为后世的明清传

奇及清代中叶以后兴起的各种地方戏奠定了基

础,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温州是东瓯

王国的故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

也是南戏诞生地,中国迄今所发现最早、保存

最完整的戏曲剧本《张协状元》诞生于此。

上海是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温州人创业生活

的“宝地”、走向世界的“平台”。据上海温州

商会不完全统计,如今在上海创业生活的温州

人 60 多万,创办企业 4.5 万多家。上海是国

际化大都市,是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

要窗口,能为南戏经典破圈出海提供更加广阔

的国际舞台。

8 月 9 日 -14 日,“戏从温州来”南戏经

典文化周(上海站)活动期间,还举办了专场

演出及专家研讨会等活动,用戏曲溯源之约,

促进文化交流之旅。

第19页

17

12 月 21 日晚,“戏从温州来”2023 经典南戏走进粤港

澳专场演出在广州大剧院歌剧厅上演,呈现了一场融汇南北

戏韵的文化盛宴。当晚,场内名家荟萃,高朋满座,温籍企

业家、社会贤达、温籍艺术家、戏曲爱好者、市民朋友、媒

体记者等近 1800 人,全场座无虚席。

“戏从温州来”2023 经典南戏走进粤港澳专场演出,温

州籍著名影视表演艺术家曹众以及广东省著名主持人、戏曲

演员赵国栋共同担任主持。

此次专场演出分《序》 《南戏故里》《塘河戏韵》《四时

花开》《尾声》五大篇章。一出《一梦千年》作为《序》,让

专场演出开幕大戏“活了起来”。在温籍著名朗诵家瞿弦和

的娓娓讲述声中,中国最早南戏剧本《张协状元》创作者九

山书会的才人们“现身”戏曲舞台,与自己笔下的鲜活人

物——由瓯剧表演艺术家、戏剧梅花奖得主方汝将饰演的“张

协状元”,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带观众走进 900 年

前的南戏。

南戏九百年,源头在温州。九百年来,南戏艺术犹如春

风化雨,融入中国 360 余个地方剧种中,对中国戏曲史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尾声》篇章中,由温州籍著名昆剧表演

艺术家谷好好、温州籍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黄依群、温州籍

著名影视表演艺术家曹众,以及特邀嘉宾广东省著名主持人、

戏曲演员赵国栋,共同带来的诗朗诵《九百年的奉献》将演

出推向高潮,展现党的二十大以来戏曲文化工作新作为新气

象新高度,通过守正创新的文艺作品,呈现对新时代的思考

和美好愿景。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 245 万温州人分布在世界各地,

其中在粤港澳创业生活的温州人有 30 多万,他们扎根当地,

顽强拼搏,成为连接粤港澳和温州的纽带。同时,一批温籍

艺术家、乡贤在当地文艺领域深耕厚植,为繁荣发展文化事

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这次活动得到了粤港澳各地企业家、温

籍乡贤、商会代表们的鼎力相助。最后,专场演出在全场合

唱《温州之恋》中圆满落幕。

温州,是东瓯王国的故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

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中国

最早成熟戏曲——南戏诞生于温州九山书会。中国迄今所发

现的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戏曲剧本 《张协状元》 诞生于此。

《张协状元》被称为“戏曲活化石”“中国第一戏”,由此奠

定了“百戏之祖是南戏,南戏故里在温州”的历史评价。今

天全国各地的传统戏曲中,依然或多或少看到南戏的影子。

因此温州已经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摇篮和寻根之地。

走进粤港澳

南北戏韵“剧”汇花城

第20页

18

10 月 5 日下午,“玉兰花开·戏聚九山”上海白玉兰戏剧

表演艺术奖获奖演员温州专场演出在温州九山书会举行,为欢

度中秋国庆假期的温州市民游客带来了一场荟萃红色经典和海

派风采、汇集中华戏曲和戏剧文化的艺术盛宴,致敬“南戏故

里”。

演出在“白玉兰之歌”中拉开帷幕,分为“戏说爱情”“戏

梦千年”“戏述人生”“戏韵江南”四大篇章,融合了戏曲、舞

蹈、杂技、音乐剧、独脚戏、朗诵等多种形式。包括中国剧协

名誉主席、白玉兰戏剧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京剧表演艺

术家尚长荣在内的来自不同剧种和艺术门类的白玉兰戏剧奖获

奖艺术家,与温州名家、爱好者一起,呈现了这台名家名角荟

萃、跨界多元融合的专场演出。

尚长荣说 :“温州是南戏的故里,南戏对中国戏曲发展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次与白玉兰戏剧奖获奖演员一起来九山书

会,为温州各界观众、戏迷朋友表演,我感到很高兴。我曾多

次来温州演出,温州的观众对各个剧种都是非常熟悉和喜欢的。

温州有这么好的戏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应该要大力地宣

传传播,这其中也需要我们戏曲人的积极参与,让我们一起为

弘扬戏曲文化、更好地践行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共同努

力!”

上海有着“戏剧码头”的美誉,而有着“百戏之祖”美誉

的南戏,源头在温州。“码头”“源头”共潮头,沪地浙地齐聚首。

上海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人选,上海市剧协主席,上

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说:“此

次温州行活动,既是一次向南戏故里的致敬之旅,又是一次重

要的沪温文化交流之旅,势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文化是

城市之光,温州是一座有文化的城市,相信通过这次白玉兰戏

剧奖的专场演出交流,会有更多艺术家带着他们的作品来到温

州,我也相信我们南戏故里也会带着更好的剧目走向世界。”

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作为全国重要的戏剧奖项之

一,在促进新秀成名家、推动名家成大师的过程中,发挥出强

大的集群、辐射和示范效应。而在白玉兰戏剧奖获得者中,有

多位温籍和温州剧团的艺术家,这其中就有温州市戏剧家协会

主席、瓯剧表演艺术家方汝将。作为东道主,他与温州市瓯

剧艺术研究院的演员们在专场中演出了瓯剧版 《张协状元·游

街》。

2011 年方汝将凭借瓯剧经典剧目《高机与吴三春》中“高

机”一角获得了第 21 届白玉兰戏剧奖主角提名奖。回忆起获

奖经历,方汝将依然深有感触,他说 :“那次是瓯剧时隔几十

年后再登上海舞台,当时我毕业不久、初出茅庐,演出时没想

到上海观众对我和瓯剧如此包容、关爱,我唱一段、演一段,

他们就热烈鼓掌,让我收获了很大的肯定。获得‘白玉兰’让

我找到了剧种的自信、温州文化的自信,那之后只要有新作品,

我们就会去上海演出,‘白玉兰’让我坚定了对瓯剧事业的信

心。”

为鼓励文艺家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上海白玉兰戏剧奖艺术团自 2015 年开始,每年组织一批获奖

的中青年戏剧家在当年的颁奖活动前后,深入基层演出。

玉兰花开 戏聚九山

“白玉兰戏剧奖”获奖演员温州行

本期关注BENQI GUANZHU

第21页

19

戏从温州来,好戏来温州。继 10 月“玉兰花开·戏聚九山”专场演出之

后,九山书会再次迎来高光时刻。“梅映九山”中国剧协梅花奖演员讲习班 11

月 28 日下午在此开班。第 29 届、第 30 届、第 31 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演员,

部分历届梅花奖获奖演员 30 多人齐聚温州,展开为期四天的学习采风活动。

当天下午,在九山书会露天舞台举行了简短的开班仪式,中国戏剧家协会

将“中国戏剧梅花奖演员研学交流中心”的牌匾授予温州。随后学员们移步南

戏艺术空间,开始讲习班的第一堂课——由温籍艺术家、故宫博物院博士后、

国家京剧院一级编剧池浚带来的主题为《戏曲舞台表演规律与技法》。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介绍,希望通过举办讲习

班的形式,打破不同剧种、不同行当间的隐性壁垒,为梅花奖演员提供交流互

鉴、共同进步的良好机会。这次 30 多名学员分别来自 13 个戏曲剧种。有来

自国有院团,也有来自民间职业剧团,还有一位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可谓

星光熠熠、名家荟萃。

本次讲习班,除了池浚,还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文

学院教授王一川,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刚,一

级导演、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学导师、中国戏剧学会副会长、梅花奖获得者张

曼君。专家们分别从政治理论和艺术专业的角度授课,学员们通过理论学习加

剧目观摩的培训模式,与专家面对面讨论,提高政治站位、开拓艺术视野、提

升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

11 月 30 日,作为本次讲习班的汇报演出,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送欢

乐·下基层”温州演出在九山书会鸣锣开唱,梨园名家汇聚一堂,南腔北调轮

番登场,以“梅映九山”为题,在南戏故里展现“梅花”戏韵。

随着经典的程派“嗨嗨腔”响起,演出正式拉开序幕。舞台上,来自京剧、

昆曲、越剧、黄梅戏、豫剧及晋剧的十多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及本土名家

名角轮番登场,为温州市民带来各自的拿手好戏。《望海楼台》《牡丹亭》《四

郎探母·坐宫》 《荆钗记》等各个剧种的经典片段,唱腔酣畅淋漓 , 圆场轻捷

如风,水袖翻飞如云。

梅花奖艺术团是中国剧协梅花奖品牌的一种延伸,更是服务人民、把戏曲

艺术送到基层很好的抓手。此次艺术团演出经过精心筹备,队员更趋年轻化,

大多是新晋梅花奖得主。节目选择上优中选优,以各剧种的经典剧目为主,通

过强大的阵容和优质的节目,让广大戏迷朋友大饱耳福、过足“戏瘾”。

温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更是南戏故里,

“梅花”学员映照九山

中国剧协梅花奖演员讲习班在温开班

诞生了我国迄今所发现最早、保存

最完整的古代戏曲剧本。凭借人文

底蕴深厚,温州近年来频频吸引戏

曲名家来温采风、表演。今年正值

中国戏剧“梅花奖”40 周年,30

余位戏剧梅花奖获奖演员齐聚九山

书会开展演员讲习班课程,在“南

戏故里”锤炼戏曲功夫,鹿城也应

时在九山书会内升级打造温州南戏

艺术空间,盛情展现从九山溯源到

“梅花”绽放的戏曲艺术魅力。

戏从温州来,向着何处去?今

年以来,围绕打造“中国戏曲之城”

的目标,温州创新推出“戏从温州

来”南戏经典文化周系列活动,带

着南戏走上“流量新路线”。近年来,

鹿城区聚焦“戏剧有传唱、传承有

梯队、活动有阵地”,大力推进戏

剧文化保护和传承发展。此次,结

合中国戏剧“梅花奖”40 周年系

列活动,鹿城区将九山公园园林办

公楼两层空间重新改造,以“主题

会客 + 艺术展陈 + 文化体验”为

主要功能,围绕、规划梳理和设计

游线,分主题会客厅、互动演绎区、

文化展示区等三大功能板块,升级

打造温州南戏艺术空间,展示从九

山溯源到“梅花”绽放的戏曲艺术

魅力。

第22页

20

特别报道 TEBIE BAODAO

青年才俊戏曲故里斗乐

文 / 潇瑜 图 / 瞿明华 伍和同

愿作绿叶衬花艳的戏曲演

奏,是戏曲表演中至关重要的一

部分。10 月 12 日,由温州市文

化广电旅游局主办、温州市文化

艺术研究院承办的 2023 温州市

青年戏曲演奏员大赛,在温州文

苑剧院落下帷幕。

来自温州市越剧院、温州市

瓯剧艺术研究院、永嘉昆剧团、

乐清市戏曲艺术传承展演中心、

瑞安市越剧团等多个剧团中的

19 名选手,他们代表各大剧团

最高演奏水平进行巅峰对决,争

2023 温州市青年戏曲演奏员大赛上演视听盛宴

夺 10 铜、6 银、3 金,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

据悉,参加这场巅峰对决的选手是从 70 多名在各大剧团担任二胡、

琵琶、排鼓、大堂鼓、竹笛、低音提琴等演奏员中,经过 5 场独奏、重奏

和小合奏考核脱颖而出的。

年轻选手 用音乐点燃热情

本次决赛采取现场演奏、现场打分、现场亮分的形式进行。进入决赛

的 19 名选手,各个都铆足了劲,想抓住这难得的机会更好地展示自己。

获得金奖的吕林军是乐清市戏曲艺术传承展演中心的排鼓演奏员,他

与助演表演了《新编楚汉决战》的排鼓和大堂鼓,得到了很多“燃”的留言。

但实际上,他觉得还不够“燃”,因为他只和助演(绍兴艺术学校的学生)

合练了 3 天。整个演出是先看中央音乐学院老师的演奏视频,再结合自己

的经验慢慢打磨出来的。由于平时忙于单位演出、排练等,所以练习的时

第24页

22

特别报道 TEBIE BAODAO

第26页

24

厚积薄发 未来可期

文 / 黄慈帖

温州市文化艺术研究院

“南戏故里活态记忆——温州

戏曲口述历史”项目入选由中

国传媒大学主办的第九届中国

口述历史国际周展览,于 11

月 6 日起在崔永元口述史中

心展陈区域及中心官网线上线

下同步展出。其中,线下展陈

将持续到 2024 年 10 月 31 日,

优秀作品将被中心永久馆藏。

精彩亮相

“南戏故里活态记忆——

温州戏曲口述历史”项目由温

州市文化艺术研究院黄慈帖、

林倩倩负责,内容涵盖“南戏

——南戏故里活态记忆亮相口述历史国际周

故里活态记忆——温州戏曲口述历史”海报、已经出版的《温州戏曲口述

史》(上、下册)和四个宣传视频。

在参展项目之中,主办方挑选了约 30 个优秀项目进行直播讲解,温

州市文化艺术研究院的“南戏故里活态记忆——温州戏曲口述历史”位列

其中,黄慈帖作为项目代表于 11 月 10 日进行讲解并直播。提交的宣传

短片之一《瓯剧作曲第一人——李子敏》于 11 月 10 日在在崔永元口述

历史研究中心循环播映。

国际周上的那一抹“蓝”

海报上,显眼的“南戏故里”四个大字作为金名片,“活态记忆”以

印章的形式作为“南戏故里”的角标,四周金边祥云围绕,和海报底部的

扇子相呼应,呈现出一派吉祥和欣欣向荣的面貌。

海报右侧粉墨装扮的侧脸,似一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旦角演员,正在

舞台上声情并茂,浅吟慢唱,犹如温州的戏曲家们的口述,娓娓道来。

海报采用深蓝色的背景,寓意戏曲这门综合艺术的海纳百川,也象征

着温州戏曲人“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

特别报道 TEBIE BAODAO

第27页

25

万苦”的“四千精神”,更显示了南戏故里的戏曲传承

与发展,犹如河流一般源远流长,从未间断,充满活力,

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推波助澜。

历史将铭记的戏曲人

由于传统戏曲艺人文化程度不高,很多不识字,民

间流行的剧本、曲谱很少,千百年来戏曲一直依靠口传

心授这种方式传承。因此,戏曲口述历史的意义不仅在

于记录和传承戏曲艺术,更在于保护和铭记那些名不见

经传的老艺人的贡献和经验。这种记录极大地增强了他

们的认同感和持续感,是中国传统戏曲保护传承守正的

根基,也是守正的保障。

非遗系统性保护的温州经验

2022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非遗保护工作的

重要指示中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

保护”。系统性保护已经成为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的引

领性课题。

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历

史和文化内涵,是非遗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著名戏曲

理论家李希凡先生说过,“中国一部戏曲史,一半在浙

江 ;浙江一部戏曲史,一半在温州”。温州戏曲口述历

史,建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研究范式,形成了符合

温州戏曲(非遗)生态系统性保护的温州实践与温州经

验,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宝剑锋从磨砺出

“南戏故里活态记忆——温州戏曲口述历史”参加

第九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是温州市文化艺术院自

2009 年以来,一直稳扎稳打、坚持做了 15 年的口碑

项目“温州戏曲口述历史”在国际上的一次亮相,更是

温州作为南戏故里,戏曲人、戏曲精神面貌的一种集体

展示,和 11 月 10 日 -13 日“戏从温州来”2023 南戏

经典文化周走进京津冀系列活动相呼应,是擦亮温州“戏

曲故里”文化金名片、打造“中国戏曲之城”、向世界

讲好温州故事的不可或缺的活动之一。

“南戏故里活态记忆——温州戏曲口述历史”项目

受到业界高度肯定,得到如国际口述历史界泰斗、意大

利口述历史学家,罗马大学英美文学教授亚历山德罗·波

尔泰利先生( Alessandro Portelli )、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学院教授杨祥银、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副

所长、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廖奔、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

究所研究员谢雍君等众多专家、学者的好评。

第38页

36

台前幕后 MINYING JUTUAN

只有小角色 没有小演员

陶慧敏出生在瑞安。1978 年

瑞安越剧团招生,报考的几百号

人中,仅招三名,她是唯一的女生。

陶慧敏妈妈爱好文艺,但也

深知这碗饭难吃,在得知陶慧敏

被招时,开始并不同意。越剧团

团长来家里不下三次,做她父母

的思想工作,一句话“她是这块

料,耽误了以后会后悔”,最终打

动了她妈妈,从此走上了艺术之

路。1983 年,陶慧敏调入了刚刚

组建的浙江省小百花越剧团。

名导谢铁骊在全国寻找巨制

系列六部八集电影《红楼梦》的

演员,那一版《红楼梦》里,刘

晓庆演王熙凤,林默予演老祖宗,

赵丽蓉演刘姥姥。在那样星光熠

熠的班底里,新人陶慧敏担纲出

演林黛玉。

舞台到银幕,是跨界。为更

快适应新的环境,当时还不到 20

岁的陶慧敏一有空就和导演、演

员交流取经,私下里下了很多功

夫。“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尺度

要放大,在银幕上就要收起来。

陶慧敏

择一事终一生

择一事,终一生。用在陶慧敏身上恰如其分。从12岁进入瑞安越

剧团当演员,从此与表演艺术结伴。默默演着戏,低调做公益,始终

心怀感恩,她从不与别人比,只跟自己比,用作品说话。

温州公益电影《红日亭》饰演张艾嘉

编辑 / 本刊编辑部

第40页

38

多奖项。近年来由她和李雪健

主演的励志电影《老阿姨》获

得了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

华表奖,第三届巫山神女杯艺

术电影周”优秀女演员奖”;

《DA 师 》 获 得 全 军“ 金 星 ”

女主角奖、话剧《虎踞钟山》

获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

热心公益事 不忘来时路

在演艺事业平稳发展的同

时,陶慧敏开始积极投身公益。

从 2009 年开始担任浙江省禁毒大使,陶慧敏更是一发不可收拾——2014

年至今出任温州市红十字会形象大使,2017 年至今任江苏省戒毒宣传公

益大使,2018 年至今任温州市禁毒形象大使。

2019 年成立陶慧敏爱心发展基金,这也是温州演员中首个以个人名

义成立的公益基金。

“也是机缘凑巧,更是好朋友们的鼎力支持。我觉得为家乡做点贡献,

也是我应该做的。”陶慧敏笑道,“再说政府部门请我代言,成为宣传大使,

是认可我,我也觉得非常荣幸。”

关于家乡的公益行动,陶慧敏几乎是有求必应,利用自己的特长推行

公益。这些年,在瑞安市领导的推荐下,她担任了瑞安瑞祥中学的艺术总

监,每年来校进行艺术辅导并参与演出,挖掘艺术人才,为孩子们搭建更

多艺术平台 ;出演温州拍摄的公益电影《红日亭》《醒来 2》;瑞安拍摄的

微电影《咱们村的文化礼堂》,宣传禁毒微电影《化冰》;参演 2018 年温

州春节联欢晚会、2018 年瑞安文化礼堂“村晚”活动等。

2017 年 5 月 20 日,她推掉各种邀约,参加“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主题活动,她与 200 余名粉丝互动,现场签发个人专辑及照片,宣传城

市文明 ;2020 年她应邀来温参加 “垃圾分类全城助力·城市有我更美好”

垃圾分类主题活动。当时陶慧敏还在青岛拍戏,趁着拍戏的空档赶回来又

马上赶回去。回去的时候,没有直航的飞机,又只能先去宁波,再转机。

在 2019 年成立了温州市红十字会《陶慧敏爱心发展基金》之后,陶

慧敏更加忙碌了。4 年来基金规模已经达到了 430 多万元。在温州市红十

字会领导下,做了许多的公益善事 ;曾经对 12 个县(市、区)各选一所

民工子弟学校奖励优秀学生,陶慧敏和爱心团队人士一起,走访慰问每一

个学校。

做公益工作的时间占据了陶慧敏相当多的的时间。“在我的成长过程

中,一路上得到很多贵人相助,内心一直非常感恩。”陶慧敏说,“我自己

台前幕后 MINYING JUTUAN

陶慧敏个人演唱会演唱越剧《红楼梦》·葬花片段

第42页

40

矢志弥坚 壮心不已

——写在陈寿楠先生九十五华诞之际

文 / 林倩倩

笔者与陈寿楠先生相识于 2012 年。

犹记得那是一个夏日,经由陈寿楠先生在

温州戏校舞美班的学生朱吉庆先生的引

荐,我得知了陈老从四川返温暂居的消息,

赶紧上门拜访。

第一次见到陈寿楠先生,发现他同我

想象中的耄耋老人并不一样。虽已经八十

多岁,却精神矍铄、健步如飞、声音洪亮。

他也亲切好客,我们虽然是初见,但一点

也没有陌生感,他非常热情地招待我,甚

至亲自煮了甜品点心,就像是爷爷见到了

孙辈一般。初见的紧张感因为那份温暖一

下子消弭无踪了。

等到坐下聊天,我又被陈老的真诚所

感动。面对年轻人,陈老一点没有摆长辈

的架子,就像是面对一个老朋友,将自己

的故事和盘托出。他谈到了他的家族、他

对戏剧的热爱、他的工作甚至是他的婚姻。

他总有聊不完的话题,特别是在提到他最

爱的戏剧电影史料收集时,他的眼中就像

是点亮了一束光,因为温州的戏剧早已同

他的生活融为一体,收集、研究温州戏剧

对他来说就像是重温远去的美好回忆。

我即将离开时,他抓起了一把糖塞到

我的手里,像哄孩子一样说 :“这些给你

带回去吃。”

台前幕后 MINYING JUTUAN

第44页

42

湖南省图书馆当过馆长的周德辉先生,他曾调到湖南省文化负责革命

史料的征集工作,陈老当时联系周先生询问董每戡先生的资料。周先生很

热心、支持,特意跑到湖南省图书馆查找资料,发现董每戡先生还有些作

品是发表在 1938 年的长沙《抗战日报》, 但解放前的土报纸的纸张像草

纸一样 , 很粗糙 , 几十年下来有点风化了 , 再一翻自行就会破裂,无法复

印。周先生只好利用他的业余时间 , 跑到馆里请人找出来 , 自己抄 , 把纸

抄完一面反过来再抄 , 凡是报纸上有的 , 他都抄来了。甚至把他们找来的

资料都寄给了陈老。陈老非常感动,寄了四十元给他,表示这些资料是他

私人要的,不需要发票。周先生回信 :如果我早知道你是自费 , 就不收你

这个钱了。

此外,还有董每戡先生在东北大学教授的几位得意门生:李世刚教授、

谢宇衡教授、金素兰老师以及陈老初中老同学李竞同志都为他提供了非常

大的帮助,让他感激不尽。

陈老还同董每戡先生的儿子董苗先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董苗先生

甚至出资三千元帮助陈老外出寻觅董每戡先生的资料。他后来跟爱人讲 :

“我是受到陈先生的启发、影响,陈先生都致力于董每戡先生的遗著搜集,

我作为他的儿子,为什么不把家里父亲的东西整理一下。”

尽管已经先后出版两本董先生的著作,但时至今日,陈寿楠先生依然

还在继续搜寻董先生散佚的遗珠。精神可贵,让人动容。

民先生,董每戡先生的堂房弟

弟董国权是他初中——建华中

学(今温州市实验中学前身)

的低班同学。

所以当他听说四川省社科

院打算与南京大学合作一套中

国戏剧家资料丛书,其中就有

董每戡的条目的时,陈老触动

很大。对董每戡先生的仰慕以

及同董家的缘分,让他决定要

为董先生编撰文集,以告慰先

贤。

董每戡老师曾被错划为

“右派”,很多著述在“文革”

期间都被毁了,特别是散见于

各地的单篇非常难找,在这大

海捞针的过程中,有很多人提

供了无私的帮助,这让他感动

非常,至今铭记在心。

台前幕后 MINYING JUTUAN

第46页

44

民营剧团 MINYING JUTUAN

泰顺素有“木偶戏之乡”的美誉,时至今日,泰顺百姓仍旧延续着每逢节庆

演木偶戏的传统,每有重大场合,必有木偶戏的身影 ;泰顺提线木偶戏与泰顺木

偶头雕刻、泰顺药发木偶都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它们互有渊源、互为依存。在一

个县里三个木偶项目同是“国字号”,这是罕见现象,也是泰顺木偶文化的优势。

泰顺木偶戏始于宋末,盛行于明清,清末兴盛时期有 120 余个戏班子,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仍有 50 多个戏担,在浙南闽东享有盛名。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泰顺木偶戏迎来

新的发展时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县文化部门调整优化木偶剧团,经登记留

下十多个剧团,分为全职业剧团、半职业剧团。全职业剧团是集体所有制性质,

组织完善,团员的表演水准较高,每位专职艺人每月由国家供应粮票 32 斤。半

职业剧团的艺人要参加农业生产,农闲外出演出期间,每人每月补贴粮票 5 斤,

演出收入除了提取部分公积金用于添置木偶道具外,其余归艺人支配。

其时,泰顺县以红星木偶剧团(团长林守钤)为基础班底重点扶植,改名为“新

华木偶剧团”(团长黄泰生)。1956 年春,新华木偶剧团参加全省木偶戏皮影戏

会演,技惊四座。省文化局决定以新华木偶剧团为基础,另抽调平阳、文成、洞

头木偶艺人成立国营浙江省木偶皮影艺术剧团,泰顺县文化馆首任馆长董天泽任

团长,林守钤为木偶演出队队长。在剧团里,黄泰生、季桂芳师生完美搭档,一

演一雕,共同推动泰顺木偶头雕刻技艺、提线木偶戏的发展。

1963 年,泰顺进行木偶艺人精简工作,保留全职业木偶剧团 1 个。又过几年,

浙江省木偶剧团遭撤销,黄泰生、季桂芳等人改行。值得庆幸的是,木偶雕刻艺

术家“曲线救艺”,无意间带动了泰顺玩具业发展。1972 年,县工艺美术厂创办

后,季桂芳将木偶造型艺术与传统车木玩具结合起来,精心设计了民族娃娃、西

游人物等车木玩具。

1978 年,在上级恢复泰顺木偶剧团的指示下,泰顺县成立由吴行瑶、季桂

芳、黄宗衙、黄泰生、夏克强五人组成的筹备小组,到福建观看演出,与泉州木

偶剧团座谈交流,学习先进的表演经验,回到泰顺后分工协作排演《三打白骨精》;

顺偶走四方,国遗美名扬

44

整理 / 本刊编辑部

第47页

45

时任县委书记施松涛给剧团取

名“泰顺县实验木偶剧团”,系

县属大集体性质 ;县里给几十

名木偶艺人落实政策、复工复

职。县实验木偶剧团创办后两

三年,迎来一段泰顺木偶戏的

辉煌时期。

为了培养木偶艺术新一代,

泰顺县还举办了木偶剧团培训

班,在全县统一招考,招收初中

以上学历的青少年。通过严格

考核,1978 年招收徐细娇、陈

三法、陈碧敏、黄小友、翁士

升、季天渊等 6 人为学员,林

守钤、黄泰生、蔡其定、季桂

芳等人为培训班教员。值得一

提的是,学员当中有几位女生,

这是泰顺自有木偶艺术以来首

次出现女艺人的身影。1980 年

再次招收学员 18 名。如今,当

年的小学员季天渊已成为泰顺

木偶戏的领军人物之一,她演、

唱、雕样样精通,是泰顺县木

偶文化艺术协会会长,木偶头

雕刻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曾荣

获首届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金

奖、中国木雕创作大奖赛的银

奖等大奖。

1987 年,泰顺木偶剧团到

杭州参加浙江省第三届戏剧节,

上演《火焰山》。剧目汲取戏剧

电 影《 火 焰 山 》 的 一 些 优 点,

精心设计舞美与特技。黄泰生、

张良华、陶俊兰、蔡晓华、徐

细娇、毛秀英等老中青艺人联

《火焰山》剧照 季桂芳在制作木偶

国家级传承人张良华向小朋友展示提线木偶

吴 行 瑶( 右) 向

徐 细 娇( 中) 季

天渊(左)传艺

吴 行 瑶( 右) 向

徐 细 娇( 中) 季

天渊(左)传艺

第48页

46

袂表演,在布景与灯光的衬托下,台上

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变化飞舞、孙悟空

身子停在芭蕉扇上飞行、铁扇公主手中

突然出现双剑,还有孙悟空与牛魔王互

相变幻时衣服头套的瞬变,此间多姿多

彩,令观者眼花缭乱。表演受到省文化

厅领导的赞扬。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影视文化、

流行歌曲走近千家万户,不断冲击着传

统木偶戏。县实验木偶剧团的演出活动

逐渐减少,演职员纷纷回家耕种或改行

经商,自谋出路,只剩下 10 多人继续

坚持参加演出活动。木偶戏深植于泰顺

数百年,传承悠久,十分具有地方特色,

且当时浙江仅平阳、泰顺有木偶戏,竞

争力较强,只要加大扶持力度,泰顺木

偶戏就有望走向全国,走出国门。

2000 年初,泰顺县政协文史资料委

员会编撰书籍《泰顺木偶戏》,引起有识

之士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县里在 6 月召

开木偶戏抢救工作座谈会,呼吁重新组

建木偶剧团。艺人们将新成立的剧团命

名为“泰顺县木偶艺术剧团”,到 2002

年正式挂牌,这是艺人们自发组成的股

艺人们将新成立的剧团命名为

“泰顺县木偶艺术剧团”,

到2002年正式挂牌,

这是艺人们自发组成的股份制剧团。

2011年,泰顺提线木偶戏被列入中国非遗名录。

份制剧团。2011 年,泰顺提线木偶戏被列入中国非遗名录。

近年来,泰顺文化部门通过木偶展示展演、传承人评定、带薪学徒、

发放政府津贴等措施,积极引导、发挥民间社团的保护和传承作用,成立

木偶文化艺术协会等,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与传承人的努力下,泰顺木偶

戏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先后组织开展了“木偶戏艺术节暨全县木偶戏汇

演”“木偶戏进校园”“木偶戏送戏下乡”“木偶戏进文化礼堂”“木偶艺术

传承班”等活动,年开展送戏下乡 500 多场,收到良好效果。

泰顺县非遗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泰顺专设 150 万元作为木偶戏发展基

金,鼓励和支持木偶艺人组建木偶戏班、开展巡演。在微信“好玩泰顺”

小程序“非遗”板块显示:泰顺提线木偶戏 1200 元 / 场次,可自助点单“非

遗外卖”演出。目前泰顺县登记有木偶戏剧团三十余家,除了在本地巡演

外,还时常到福建、上海、杭州等地演出,演出水平较高的有十余家剧团,

民营剧团 MINYING JUTUAN

第49页

47

平均每家每年约能接演大小演出 500 场。2019 年,泰顺县开办了木偶戏公益

培训班,由非遗传承人授课,当地政府还提倡木偶戏进学校,让孩子们学着制

作木偶、体验演木偶戏,寓教于乐。

近年来,泰顺的木偶戏艺人们在传承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创作更

多新时代下的艺术作品。“木偶戏 + 京剧”“木偶戏 + 变脸”“木偶戏 + 变装”

等崭新的表现形式逐步发展起来,季天渊已经做出了能够表演变脸的杖头木偶,

泰顺县三艺木偶剧团的创始人魏朝浩则组了一个由木偶组成的四人乐队,其中

包括高难度的二胡和扬琴。

2023 年 12 月 12 日,在第七

届泉州国际木偶节上,由泰顺县非

遗保护中心选送,泰顺县木偶文化

艺术协会展演的节目《“顺”偶兴

丝路》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

旅游部、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的

“第五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

之“第七届中国泉州国际木偶展演”

优秀展演节目。

“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

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

生一梦中。”唐玄宗李隆基写的这

首诗,形象地展现了当时木偶戏强

烈的艺术感染力。如今,在泰顺这

片深植木偶戏艺术的热土上,经一

大批木偶戏艺人的不断创新努力,

泰顺木偶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和喜爱,已走向全国,迈出国门。

岁月沧桑,泰顺木偶戏历经代代传

承,未来还将继续焕发时代光芒。

2023 年 12 月参加第五届海丝国际艺术节暨第七届国际木偶展演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简易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