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讲坛宣传册2023

发布时间:2024-1-3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博雅讲坛宣传册2023

04北京大学出版社肩负“传播知识、积累文化、繁荣学术、服务社会”的责任,我们积极响应全民阅读这一号召,于 2015 年初创立了北大博雅讲坛,为弘扬传统文化和推广全民阅读打造出了这一高端文化平台,这一行动也是出版社使命的一种体现。讲坛的宗旨是“阅读中国 悦读经典”,自 2015 年开办以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主题读书、文化阅读活动,结合备受读者喜爱的影响了百万书友的“北京大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id:pku-press), 及时提供最新的讲坛活动信息及相关的百科文化知识,充分发挥了优秀文化平台的引领作用,努力营造书香社会的浓厚氛围。 北大博雅讲坛自成立之日起,采用了线下、线上多种形式的新媒体和新技术,不断推进在线直播平台、音视频资源库建设,通过大数据分析、内容运营推广及水平、垂直营销等手段,为广大受众带来全新的阅读交流体验,促成高质量的思想文化碰撞。2018 年北大博雅讲坛喜获国家项目资金资助并入选北京大学第一期文化品牌项目,连续 6 年获得“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优秀合作机构奖,第十二届新闻出版业互联网发展大会评选中获得“优秀阅读平台奖”, 并作为“书香校园”和人文社科类出版社的唯一代表... [收起]
[展开]
博雅讲坛宣传册2023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01

北大博雅讲坛是北京大学出版社为弘扬传统文化和推广全民阅读而打造的高端文化平台

第4页

02

PEKING UNIVERSITY BOYA FORUM

第5页

03

第6页

04

北京大学出版社肩负“传播知识、积累文化、繁荣学术、服务社会”的责任,我们积极响应全民阅读这一号召,于 2015 年初创立了

北大博雅讲坛,为弘扬传统文化和推广全民阅读打造出了这一高端文化平台,这一行动也是出版社使命的一种体现。讲坛的宗旨是“阅读

中国 悦读经典”,自 2015 年开办以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主题读书、文化阅读活动,结合备受读者喜爱的影响了百万书友的“北京大学

出版社”微信公众号(id:pku-press), 及时提供最新的讲坛活动信息及相关的百科文化知识,充分发挥了优秀文化平台的引领作用,努

力营造书香社会的浓厚氛围。

北大博雅讲坛自成立之日起,采用了线下、线上多种形式的新媒体和新技术,不断推进在线直播平台、音视频资源库建设,通过大

数据分析、内容运营推广及水平、垂直营销等手段,为广大受众带来全新的阅读交流体验,促成高质量的思想文化碰撞。2018 年北大博

雅讲坛喜获国家项目资金资助并入选北京大学第一期文化品牌项目,连续 6 年获得“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优秀合作机构奖,第十二届

新闻出版业互联网发展大会评选中获得“优秀阅读平台奖”, 并作为“书香校园”和人文社科类出版社的唯一代表亮相 2022 年首届“全

民阅读大会”,同年 12 月入选第十二届书香京城“全民阅读优秀项目”。北大博雅讲坛在北京雄安创业会客厅及杭州晓风书屋、湖南弘

道书店、重庆精典书店、江西青苑书店等十余家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独立书店、学术书店共建了“北大博雅讲坛全国阅读基地”,并在

2019 年初推出北大博雅讲坛 App, 这是一个里程碑的时刻。北大博雅讲坛 App 为线上线下的广大读者提供一个互动、高端、共享、可视

的优质文化体验服务平台,实现内容 + 渠道 + 平台 + 终端的全民阅读服务体系,为知识的互联互通提供了无限可能。 观思想奔腾,促心

灵驰骋,北大博雅讲坛 App 让更多的读者跻身知识的高地,为广大受众提供了全新的知识服务平台。

关于我们

第7页

05

北大博雅讲坛至今共举办了 570 多期精品活动,共邀请林毅夫、王博、钱乘旦、陈鼓应、朱良志、戴锦华、陈来、何怀宏、袁明、葛剑雄、

余华、苏童、刘华杰、王逸舟等近 700 多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演讲,超过 5000 万观众在线上线下各渠道共同分享知识的乐趣,每期活动都

是场场爆满,颇受欢迎。与此同时,人民日报、新华社、北京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网络、新媒体纷纷争相报

道,业界的精彩点评铺天盖地,读者对北大博雅讲坛的满意度极高,好评如潮,社会影响力非常高。北大博雅讲坛紧扣时代脉搏,以开放

合作的姿态积极与各大平台合作,2022 至 2023 年,联合抖音、B 站等策划推出了“北大名师聊专业”、“北大 21 堂公开课”等品牌活动,

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023 年,“未名书香——首届校园读书文化节” 通过多种形式联动宣传高品质图书,拉近名家名师与读者的距离,

在线上及线下都获得了一致的好评,这无疑有利于带动更多的人远离“碎片化”、“低营养”的阅读模式和内容,进而广泛阅读经典、深

入思考问题,为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添砖加瓦,促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社会文明风尚。现在,北大博雅讲坛已经发展成为阅

读品牌、全民阅读典范,在推动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北大博雅讲坛举办活动的原则是邀请最重磅的嘉宾,配备最专业的执行团队,策划最热点的话题,打造最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文学、

历史、哲学、艺术、科学、科普、社会科学等各个方面给予读者纯粹的知识传授,指导阅读。我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重中之重,致力于

为广大读者提供最优质的图书资源、阅读指导和相关的文化服务。

北大博雅讲坛力求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弘扬传统经典、推广全面阅读。在这里,我们跻身精神高原,亲聆学界精锐,与阅读导师共同

分享好书和妙悟,灵感和文化。与一流的读书顾问携手延续世界上最持久的阅读传统,造就爱阅读的博雅国民。我们推崇思想领袖,宗旨

却在民智昭彰,文化不止于大师,更在文明之共识。

北大博雅讲坛 App 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响应国家“书香社会、全民阅读”的号

召倾力打造的阅读服务平台,于 2019 年初隆重推出,App 旨在为线上线下的广大

读者提供一个互动、高端、共享、可视的优质文化体验服务,实现内容 + 渠道 + 平

台 + 终端的全民阅读服务体系,为知识的互联互通提供了无限可能。现 App 已上

线 400 余场思想领袖、学界精英与知名专家的文化讲座,在这里不仅可以线上线下

第一时间目睹名家风采,还可通过回看再加工的视频课程把握思想精华,如果想要

更进一步进行深度阅读,北大教授书单等权威推荐、无所不包的电子书资源库将成

为你的绝佳助手。从内容到产品、从产品到用户、从合作到共赢,我们旨在为读者

还原知识本质。知识改变命运,北大博雅讲坛与你同行。

我在北大听讲座

观思想奔腾 促心灵驰骋

下载“北大博雅讲坛 App”

跻身知识高地 开启智慧人生

扫码下载

第8页

06

雄安创业会客厅——位于雄安新区政务服务

中心一楼大厅东侧区域,由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总体

负责,委托北大纵横公司日常运营,是新区市民服

务中心面向企业、群众提供咨询服务的重要一站,

是政务服务中心服务企业、助推创业的功能平台。

晓风书屋——至今已有 21 年,一直努力成为

城市读书人的理想书房,不只在为卖书赚钱,希望

自己能为社会培植一块精神土壤,以书会友,传递

墨香。

弘道书店——从第一个在长沙尝试多业态书

店,到蝶变后打造文化平台的第三代书店,弘道书

店在湖南坚守图书行业二十余年,成为了许多长沙

读者的“情怀”书店。

精典书店——创立于 1998 年,既是重庆最具

文化价值的人文、科学独立书店,也是全国最具影

响力的书店之一,被读者誉为是“重庆文化地标”、

“重庆读书人的精神家园”、“重庆文化人的集体

精神记忆”

青苑书店——对南昌的读书人来说,青苑更是

一种生活方式,一份精神姿态,一段成长记忆。坚

持走人文社科的路线,专业的选品与服务,以鲜明

独特的学术性和高品位特质塑造出全省民营书店的

知名品牌,走过二十六年的青苑,已经毫无疑问成

了南昌最好的独立人文书店。

万邦书店——万邦书店创建于 2000 年,关

中大书房是万邦书店的中心店,始终为践行“文

化人的后院,读书人的书房”而努力,这里已经

成为了关中文化的组成部分。

玖伍文化城——致力于以书为依,以文化为

体,践行阅读 / 文化 / 慢生活的理念,用内容丰

富项目的商业价值与附着力,成为沈阳规模最大

的文化商品、文化服务交易平台、文化休闲活动

中心和文化体验消费场所。

北大书店——自 1997 年成立以来,北大书

店一直以北大出版社读者服务部的角色服务校园

师生。现在的北大书店,面积约为 1000 平方米,

分为图书区、阅读体验区、活动区和功能区四个

部分。自百廿校庆试运营以来,从产品展示、体验、

组织主题交流活动等多角度满足受众需求,既要

充分服务北京大学教学、科研需要,又须突出 “北

大”特色,在分享知识的同时也为学校师生打造

出高品质的文化交流空间。

全国阅读基地 推广阅读 服务社会

第9页

07

名家云集..................008

往期回顾..................102

经典案例..................018

媒体关注..................136

目录

第10页

08

名家云集

戴锦华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

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

中心主任

范曾

中国书画大师、北京大学中国

画法研究院院长

陆俭明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

导师,兼任国家语委咨询委员

会委员、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

会长

陈来

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

任、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

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陈平原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央

文史研究馆馆员

洪子诚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林毅夫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

授、名誉院长,北京大学新结

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

莫砺锋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南京大

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

谢冕

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

杨立华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博

第11页

09

陈晓卿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

董强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燕京

学堂院长

葛剑雄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复旦大

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葛晓音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海闻

经济学博士、讲席教授,北京

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韩茂莉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韩毓海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

究生导师

何怀宏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罗新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教授

毛尖

著名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欧丽娟

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饶毅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理学部主任、生物学讲席教授

舒德干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笛

澳门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

伍晓鹰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北京大

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

第12页

10

田轩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

长、金融学讲席教授,教育部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汪民安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许子东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

香港大学荣誉教授

严飞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副

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阎学通

国际关系理论家,清华大学首

批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国

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杨振宁

物理学家。清华大学高等研究

院名誉院长、教授;香港中文

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姚洋

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北大国发

院院长、BiMBA 商学院院长、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叶朗

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

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

任委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名

誉院长

朱良志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

主任

陈鼓应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

大学道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陈永国

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博士生

导师

崔丽娟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

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教授,博士

生导师

陈立

著名古典音乐评论家

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家,教育部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

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波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第13页

11

方朝晖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高峰枫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

高旭东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长江学者

高毅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格非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

授,著名作家、学者

贺京同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

长,南开大学英才教授

胡军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戴天宇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管理学副

教授

丁宁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

生导师

丁耘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

生导师

董晨宇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

董经胜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董小英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科

学与信息系统系副教授

杜晓勤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授

陈太胜

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

院教授

第14页

12

胡翼青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

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斌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

国内智库主任,研究员

黄天树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

中心、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

黄益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

长、经济学教授

黄子平

中山大学讲座教授

江溯

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 /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江怡

北京大学哲学系原院长

姜涛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蒋洪生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解志熙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寇宗来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

副院长,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浩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表演专

业教师,讲师,文学硕士,北

京电影学院戏剧艺术研究院副

院长

李敬泽

中国作家协会委员会委员、副

主席

李军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隆国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第15页

13

贺询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

范晔

北京大学西葡语系副教授

曹林

原中国青年报编委、社评部主

任、首席评论员

查道炯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系教

常江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特聘教授

陈斌开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林峥

中山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教

研室,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凌继尧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刘兵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

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

刘华杰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李猛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李石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

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梁小民

著名经济学家

林乾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清

史研究专家

第16页

14

刘志伟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山

大学人文学科发展委员会主任

陆扬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

史研究中心教授

路江涌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

战略管理系教授

罗金海

量子学派创始人,2140 加密

社区发起人,南都网前评论主

马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

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彭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博士生导师

钱乘旦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

导师

乔晓春

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博士生

导师

秦春华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北

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

邱华栋

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协第九

届全委会委员

刘瑾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

教研室老师

刘俏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

教授、院长

刘守英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刘永谋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刘哲

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哲学系

副书记兼副主任,北京大学博

古睿研究中心中方主任

第17页

15

王建国

北京大学新市场经济与管理研

究中心主任

王立新

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王守常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王一方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科学技

术与医学史系教授

邱泽奇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

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秋叶

武汉工程大学副教授,秋叶

PPT、秋叶商学院创始人

任道斌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

荣新江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

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

究中心教授

邵燕君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员

邵亦杨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

师、人文学院副院长

宋修见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

苏涛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孙郁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

士生导师

唐文明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

授,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

院副院长、儒学研究中心主任,

中华孔子学会秘书长

陶景洲

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首批专家

委员

第18页

16

王逸舟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博士

生导师

王勇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

学术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温海明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

吴飞

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

吴天岳

北京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

吴晓东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

导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吴岩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学术方法

论与文化创意教研室主任

吴增定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武峰

前外交部翻译,知名青年译者,

美国布朗大学学者

徐健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徐累

艺术家兼评论家

徐宪平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

徐英瑾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

生导师

许平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阎天

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

第19页

17

杨念群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

授,博士生导师

于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

所研究员,原所长、中国史学

会原副会长

先刚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

导师

昝涛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京

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

张帆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张坚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

授,博士生导师

张九辰

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

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赵世瑜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赵旭东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

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岩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史系教

周其凤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学

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主任、

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所长

朱孝远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颜海英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扬之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杨百寅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领导力

与组织管理系系主任

第20页

18

第21页

19

经典案例

传播知识 积累文化

创意无限 品质优先

第22页

20

林毅夫系列讲座

主讲嘉宾:林毅夫

林毅夫,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教授、院长,南南合作与发

展学院院长,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1994 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

研究中心(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并担任主任一职。2008 年被

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成为担

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人。2012 年林毅夫教授在世界银行的任期届满,

返回北大,继续教学研究工作。

自 2015 年起,中非关系上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合作为双方都带

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2017 年 7 月 6 日,林毅夫、塞勒斯汀·孟加就中

非合作的重要问题进行演讲并展开讨论。

中国产业政策在中国改革开放 40 年来的经济增长、结构转型与产业

升级等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2016 年 8 月 21—22 日由北京大学

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主办了一场主题为“产

业政策:总结、反思与展望”的学术研讨会。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上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实行了“改革开放”,

但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陷入了“迷失的 20 年”,而中国却在 1979—

2019 年的 40 年间实现了平均 9.4% 的经济增长速度,堪称人类经济史上

的发展奇迹。2021 年 7 月 8 日,林毅夫教授做客“长安街读书会”对此

做出解读。

经济学常被称为“经世济民”之学,那么经济学究竟是什么?在北

京大学出版社与抖音、西瓜视频联合推出的“你好!大学——北大名师

聊专业”系列的第二场活动中,林毅夫教授带领大家“推开经济学的大门”。

2022 年 9 月 23 日晚,林毅夫教授又和同学共同研讨:为什么要学

习经济学,如何才能学好经济学,如何用经济学理论认识世界,进而改

造好世界。

第23页

21

林毅夫作品集

第24页

22

博雅讲坛 500 期

“北大学脉与精神传承”论坛

暨《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新书发布会

主讲嘉宾:袁明、陈平原、张鸣、刘云杉、周飞舟、程乐松、叶少勇、程苏东、苗润博、邓小南、渠敬东等

《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

作者: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编

从沙滩红楼,到“一塔湖图”,北大是学术圣地,也是精神家园。“传承”系列讲坛是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

研究院的特色活动之一。2018 年以来,北大文研院先后举办了五期“传承”系列讲述活动,邀请来自人文社会科

学领域不同学科的 26 位北大学人,分享他们在不同时代与北大的缘分和故事。本书即是这些讲述文稿的合集。这

些学者,有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入学红楼的“老北大人”,有的是世纪之交走进燕园的“新青年”。他们既追忆前

辈学人的风采和影响,也回顾问学之路的求索与收获。

从沙滩红楼,到“一塔湖图”,北大是学术圣地,也是精神家园。

2018 年以来,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先后举办了五期“传承”系列

讲述活动,邀请来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不同学科的 26 位北大学人,讲述他

们在不同时代与北大的缘分和故事。今年,适逢北京大学 125 周年校庆,我

们将这些讲述者的故事整理结集,与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同时,我们

将于 4 月 27 日举办“‘北大学脉与精神传承’论坛暨《传承:我们的北大

学缘》新书发布会”。

北大这座校园中流传着生生不息的学术风貌和代代相承的优秀学风。讨

论“传承”这一主题,不同学科的学人有着不同的体会,但其中又有共通之

处。“传承”对于北大的意义是什么?大学体系中“传承”对学术和教育有

着怎样的影响?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论坛,探讨这一主题。

未名春水,静园秋叶。往兹来兹,人文之光。北大人传承的是知识,也

是学问;是态度,也是境界。“传承”系列讲述活动仍会继续下去,我们希

望更多人可以从中感受到信念与希望的力量。

第25页

23

第26页

24

博雅讲坛 532 期

“探索中国世界史研究与写作的新思路”研讨会

暨《新世界史纲要》新书发布会

主讲嘉宾:钱乘旦、于沛、李隆国、黄春高、朱孝远、许平、董经胜

《新世界史纲要》

作者:钱乘旦 主编

本书旨在探讨我国自己的世界史知识体系,为书写中国自己的世界史教科书搭建框架,提供思路。全书以马克

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阐释世界历史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交叉并举的客观事实,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理论

性。作者强调在世界史书写中应摒弃“西方中心主义”,重视大国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和文明的历史,注意人类交

往的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这些理念将有助于我国新的世界史知识体系的构建,为读者提供更为完整的

世界史知识、传播正确的世界史观。

中国的世界史学科起步于 19 世纪与西方接触之后,到 20 世纪中叶方

正式形成。中国的世界史学科不断吸收国外的优秀成果,同时也不可避免

地受到其影响。世界史的研究写作与教学体系基本借鉴和来源于苏联或西

方国家,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着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也极大地影响着

专业之外读者对世界历史的正确认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

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因此,建

构中国自己的世界史知识体系,是当下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需要

所提出的时代命题。

最近,由钱乘旦教授主编的《新世界史纲要》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正是中国学者力图跳出西方话语和框架,构建具有中国立场、中国视

角的世界史学科体系,为阐释人类历史发展提供新的方法与路径的一次重

要努力。值此新书出版之机,我们诚邀各位学界翘楚相聚燕园,共同探讨

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方向、研究思路、写作方法及教学宗旨。

第27页

25

第28页

26

画布上的声音

——国家大剧院艺术通识课丛书分享会

主讲嘉宾:陈立、吕嘉 主持人:李潘

2023 年 2 月 24 日下午 14:30,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国家大剧院共同主办的“画布上的声音——国家大剧院艺术通识课丛书分享会”

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成功举办。活动由著名音乐评论家、《画布上的声音》作者陈立;著名指挥家、国家大剧院音乐总监吕嘉;著

名主持人、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制片人李潘作为出席嘉宾,特邀钢琴家、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张佳佳现场演奏,为在场观众带来一场

丰富精彩的艺术盛宴。

在活动中,北京大学出版社基于“借重高校及其他文化机构中的优质资源,深根人文、艺术通识,兼顾通识类教材与普及读物”的

出版理念,与国家大剧院达成“国家大剧院艺术通识课”丛书出版计划。出版社党委书记夏红卫、社长马建钧、总编辑汲传波与国家大剧

院副院长宫吉成、音乐总监吕嘉、影视节目制作部部长马荣国共同出席并完成了启动仪式。该套丛书的出版也将延展出版社与国家大剧院

艺术普及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成为惠及广大民众及传承精品文化的重要形式。

北京大学出版社汲传波总编辑提到:“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首倡‘美育’,指出‘人人都有感情,但不是每个人都有伟大高尚的行为,

这种行为需要陶养,这个陶养就是美育’。从中国最早的《美学》和《美术史》课程,到最早的管弦乐队,再到最早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

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以及最早的专业音乐刊物——《音乐杂志》,北大创造了美学与艺术教育上的很多‘第一’。北京大学出版社以传

承文明、弘扬学术为己任,坚持把‘学术的尊严,精神的魅力’作为全社的共同追求,出版了很多艺术通识类精品图书,取得了良好的社

会效果。《画布上的声音》的出版,‘国家大剧院艺术通识课丛书’的推出,必将对读者带来长久的艺术心灵的滋养,帮助读者成就审美

的人生境界。国家大剧院与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合作必将大力推动国内的艺术普及教育,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赠书仪式,由北京大学出版社赠予国家大剧院 100 本《画布上的声音》及多套“镇社之宝”图书。

《画布上的声音 : 世界名画与名曲》

作者:陈立

本书源自著名古典音乐评论家陈立先生在国家大剧院所作的“走进唱片里的世界”系列讲座。本书以诗意的语

言娓娓道来,为读者讲述了画布上的“声音”——世界名画与名曲的故事。每讲从一幅或一组世界名画入手,深入

解读画作产生的时代背景、背后的动人故事及艺术品赏细节,然后引出与画作相关的著名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带领

读者走进音乐与绘画奇妙的对话和探索之域。

第29页

27

第30页

28

往圣之学

杨立华《中国哲学十五讲》系列讲座

主讲嘉宾:杨立华

第 177 期 : 精神的历史展开与普遍之思

哲学问题在思想的代际之间如何嬗变?真理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精神交锋中绵延流

传?

哲学家总有其无法超越的时代性。通过揭示哲学家的时代关切与其思想的关联,从

而赋予哲学思想以历史的具体性,是思想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但如果因此忽视了哲

学思考的普遍意义和价值,历史的具体性就成了完全意义上的过去的遗存。

本次活动,邀请《中国哲学十五讲》的作者杨立华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院哲学系教授张志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就上述问题展开对谈,向读者展现何谓

一种清晰而富有生机的中国哲学。

第 207 期 : 碎片,体系?——从语录体的《论语》勾勒完整的孔子哲学

中国自古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本一万多字的小书为什么如此高能,将中国古

代精英的修身、齐家、治国、理政,方方面面都囊括其中?但西方大哲黑格尔却说《论语》

里尽是些司空见惯的陈词滥调,放之世界经典之林,也毫无出色之处,而孔子本人只是一

个实际、善良、老练的智者,却根本没有一点思辨的哲学。如今,随着国学复兴,解读《论

语》蔚然成风,但很多专家把《论语》当成道德格言、行为语录,甚至心灵鸡汤,迎合现

代人的碎片化的阅读与急躁虚浮的心态。

孔子本人说过“吾道一以贯之”,我们要如何从语录式的文体里,勾勒出完整、恢弘、

微妙的哲学?重现一个真实、深刻、复杂的孔子?

第31页

29

第 208 期:清谈,虚无?——魏晋的价值虚无与归宿

魏晋时代,政权更迭频仍,社会斗争复杂。在这样一个柔脆的时代,人的生死浮沉

难以预期,集权力、财富、名望、知识等优势于一身的士族精英们,汲汲以求如何让短暂

的生命活得与众不同。服食、饮酒、玄谈等生活方式风行一时。士人们醉心不已的 “言

意之辨”、“名教与自然”以及本末有无之争,吸引了魏晋时期最优秀的读书人:荀俣、

荀粲、欧阳建、裴頠、嵇康、王弼、郭象…… 这些与家国天下无关的清谈论辩,到底是

士大夫精英面对价值虚无时的乖张炫技,还是对治虚无的终极解药?如果是解药,难道 “以

无为本”(王弼语)也是一剂良方?

魏晋时期玄学家们的清谈,对于身处价值虚无时代的人们,有着怎样的意义?

第 219 期:天理,人欲?——宋代儒学的现代色彩

提到理学,我们一定会想到朱熹所说的那句“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也常常被

后人诟病为否定了人性,并成为抨击理学的根由之一。但其实,朱熹思想中所要消灭的“人

欲”,是与“人心”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与理学主张去除的专指的“私欲”不同,“人

心”泛指一切欲望,并非是恶的;而“人欲”则是“私欲”,“私欲”是过分追求利欲、

违背道德原则的欲望,是恶的,是必须要去除的。因此,朱熹并不一概排斥或否定人的自

然欲望。

那么朱熹的天理人欲说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他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社会总体利

益与个体种种情欲的冲突,这种社会与个人、理性与感性、道德与情欲的伦理学矛盾,对

于我们当今社会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第 220 期:良知,自由?——阳明心学与中国思想的现代转型

明代心学以王阳明为代表,其中表现出重视人的主体性、主体的自律与自觉、人格

的自由与平等观念,与我们今日习以为常的一些概念几近相似。这些观念是对中国传统思

想的批评与反思,与理学相比,心学虽降低了人的行为标准,但却解放了人性,更具有儒

家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开启了中国思想向现代转型的步履。

王阳明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何种进步意义,从多大的程度上改变了当时的中国社会?

他所倡导的人的主体性、自由与平等种种观念,同我们现代社会话语体系下的对应概念有

什么同与不同?是否可以将阳明心学看作是可以与近代西方哲学思想相并列的引向现代社

会的两条不同发展路径?

第32页

30

《中国哲学十五讲》

作者:杨立华

阅读中国古代哲学,意味着与古代先哲们伟大心灵的相遇。哲学家总有其无法超越的时代性,这使哲学史的研

究更具有当代性,赋予每位先哲鲜活的当代品格是现代研究者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杨立华教授,

在二十年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的基础上撰成了这部《中国哲学十五讲》。该书精选中国哲学史上十五位代表性哲学

家,详细论述各家各派的思想流变、核心观念、问题指涉以及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转型,展示出哲学家们的思想脉络、

解决问题的典型路径以及思想理路的普遍性,给予中国哲学深切的当下关照,使中国哲学成为塑造当今精神世界的

真实力量。该书语言平实、逻辑严谨、见解独到、思想睿智,是一本兼具可读性和思想性的哲学通识读本。

第 224 期: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由《中国哲学十五讲》说开去

哲学对一种文化意味着什么?我们是否只能从“不同于西方”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哲

学的特点?“以中释中”是否可能?什么才是真正的“以中释中”?“中”以及“中国哲

学”的特点究竟如何?

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杨立华教授围绕上述问题,讲出《中国哲学十五讲》中隐而未发

之义,正面回应“中国哲学为何是哲学”以及“该如何理解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等问题。

第33页

31

第 534 期:谢林与当代中国

一百多年来各种不同层面的“译介”,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思想的语境。撇开政治、经济、

文化以及生活世界的变迁不谈,仅西方经典的格义和诠释,就已经极大地拓展了汉语表达的

疆界。在这种情况下,试图回到“纯净”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语境,恐怕只是一种无助的“乡

愁”。当代汉语的丰富性,蕴涵着新的哲学可能。如何在延续中国固有哲学的精神的基础上,

面对当代世界展开新的思考,是中国哲学研究应该面对的问题。“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作

为一个系列的讨论,将围绕当代中国哲学的问题、形态、语言等论域中的主题,在深入的阐

发和对话中开启新的思想可能。

自从 2016 年以来,由北京大学先刚教授规划并主编,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二十二卷中文版“谢林著作集”已经出版十四卷(今年还将出版二至三卷),在短短数年的

时间里将谢林的一系列经典著作首次呈现在学界公众眼前,一举扭转了长期以来汉译谢林著

作的匮乏局面,使德国古典哲学的“神圣家族”(康德 - 费希特 - 谢林 - 黑格尔)的汉译

经典文本达到了某种均衡。随着这些汉译著作的不断面世,谢林在形而上学、自然哲学、艺

术哲学、历史哲学、神话哲学和宗教哲学等领域的新颖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引发了学界的热情

关注,与当代流行的各种哲学思潮也产生出许多碰撞和交流。有鉴于此,“当代中国哲学五

人谈”邀请哲学领域有不同专擅的学者展开多视野多角度的讨论和交锋,或许能为当下和未

来的中国思想创造,敞开更具时代精神力量的致思空间和路向。

第34页

32

博雅讲坛 223 期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新世界与新史学

北大博雅讲坛 APP 上线发布仪式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 21 世纪(第 7 版新校本)》新书分享会

主讲嘉宾:高毅、徐健、曹寅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 21 世纪》(第 7 版新校本)

作者:【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首开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史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的先河。本书分八个部分,四十四个

章节,主要讲述了世界历史的进化,世界文明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作者着眼于全球,侧重于那些有影响的、

促进历史发展的历史事件,其中包括原始社会、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欧亚大陆的原始文明、欧亚以外的世界、地区分

割后的世界、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人统治的世界、西方的衰落与成功等八个主要的部分。两册书以 1500 年这个大关节

点为界,统摄出脉络清晰的历史架构。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潜心力作自1970年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

新世界的新史学

理解我们的过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在今天的读者选择中,历史类著作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历史?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与过去的世界还有什么关

联?今天面临的问题,是否可以把根源追溯至漫长的纪元以前?如果历史是一条无尽的通道,我们将如何认识自身在时间中的位置?

风靡半世纪的全球史观奠基性杰作,斯塔夫里阿诺斯的集大成之作《全球通史》,作为大多数读者的选择,10 年稳居历史类图书销

售前列。它的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它作为新世界的新史学,回答了我们——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与此同时,举办北大博雅讲坛 App 上线发布仪式是一个里程碑的时刻。App 面向线上线下的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互动、高端、共享、

可视的优质文化体验服务平台,实现内容 + 渠道 + 平台 + 终端的全民阅读服务体系,为知识的互联互通提供了无限可能,发挥优秀文化

平台引领作用,增强文化自信,助力建设书香社会。

第35页

33

第36页

34

博雅讲坛 156 期

“国家发展战略与宏观政策”专题研讨

主讲嘉宾:徐宪平、刘俏 主持人:周黎安

《国家发展战略与宏观政策》

作者:徐宪平 等

本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蓝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南,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五年规划为依据,融合中国历史文化,借鉴西方经典理论,注重开展国际比较,回顾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阐述解读未来一个时期的大政方针、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从讲中国战略、中国政策,到讲

中国制度、中国模式、中国理论以及背后的中国故事。

全面梳理国家发展战略与宏观政策系统性框架

深入分析关键领域发展战略机遇、挑战与选择

值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徐宪平领衔统筹,数十位一

线工作人员、专家学者集体撰写《国家发展战略与宏观政策》一书。该书回顾和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

进程,阐述和解读了未来一个时期的大政方针、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

本次活动以《国家发展战略与宏观政策》之出版为契机,汇聚政界、学界、业界人士,共同探讨“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今后将怎么

走”之重大命题,对于增强党校学员、党政干部、高校学生以及相关研究人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史、改革史、开放史的系统深入了解

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37页

35

第38页

36

博雅讲坛 127 期

一切从阅读开始

主讲嘉宾:洪子诚、 解志熙

《我的阅读史》(第二版)

作者:洪子诚

作为“个人精神史小叙事”,《我的阅读史》

是作者“名著”《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有效补

充和生动阐释。

《读作品记》

作者:洪子诚

《读作品记》选取的作品都有特殊的历史

复杂性,帮助读者洞察历史;在解读中融入作

者的文学理念与研究经验,很有启发性。

让作品回归线索纷杂的历史,以文学史家

的洞察力重新阅读。

“对于一个常常读书,个人生活与书本关系密切的人来说,他的‘阅读史’,其实也可以说就是他的生命史。”著名学者、北京大学

中文系教授洪子诚先生这么说。

阅读是形塑一个社会的文明史、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史的重要手段,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首要途径。然而,读什么,以及怎样

读,也是困扰着当下许多人尤其是年轻读者的问题之一。对于许多人来说,需要读什么样的书,去形塑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依然是一个未

曾获得解决的、看似抽象实则具体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洪子诚先生以及他今天带来的这两本著作《我的阅读史》和《读作品记》,也许能够提供一个参照。

《我的阅读史》可以说是洪先生“一个人的阅读史”, 是他对自己多年来阅读经历的叙述与反思,展示了他本人阅读积淀、审美品

味和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这种饱含个性的“个人精神史小叙事”是对“历史大叙事”的鲜活补充和生动阐释,也可以说是另一种更具生

命质感的史性叙述。《读作品记》则提供了一个个生动的“阅读样本”,即展示了一个阅读者是如何通过对某个文本的阅读,去了解时代

和历史的精神脉络、建构个人的精神生活及学术视野。

然而,阅读永远都不仅仅是狭隘的治学之径,更是对整个丰盈人生的获取。所以洪子诚先生还说:“在很多的情况下,我们的阅读不

可避免地具有明确的功利意识。除此之外,我想我们也可以,而且应该有一种平和的,放松的,不预设过多功利目标的阅读。这种阅读,

有时候会带给你意料不到的发现和心境。”

在“世界读书日”,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另一位著名学者、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解志熙老师,来和洪老师一起聊聊怎样读书、读什么书。

第39页

37

第40页

38

博雅讲坛 98 期

从早期中国文化看儒家思想的根源

主讲嘉宾:陈来、杨立华

统合文史,综观儒家思想的根源,解密中华文明基因。

近年来,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愈来愈受到重视,今年初,国家又提出《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于传

统文化在未来的发展做出部署。在这种时代大势中,我们不仅应该记诵经典文字,更应该从浩浩汤汤的典籍文献中理出线索,以理解我们

的文明基因。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呈现出的理性、刚健、自立、入世、进取的精神特色,在中国知识分子中产

生了深刻的影响,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形态和社会行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

从汉儒到近代学者,对“儒家”的起源与发生,多有论断,20 世纪的学者争论尤甚。这些争论多集中于从职业、字源、制度、社会

等角度探讨儒的起源。比如,《史记·太史公自序》首倡“儒者以六艺为法”;《汉书·艺文志》提出诸子之学出于王官,而“儒者之流,

盖出于司徒之官”;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以“柔”释“儒”字 。近代以来,更有章太炎著《原儒》、胡适著《说儒》,就“九流出于王官”

的说法展开争论。可谓聚讼不已,难成一致。陈来教授综观历代论儒、释儒、说儒的看法,交叉使用人类学、宗教学、文化学、历史学等

方法,对夏商周时代的宗教与伦理观念作了综合性的思想史研究,揭示出早期中国的文化土壤与儒家思想的密切关联,提示出如何以一个

现代人的视角来理解我们的文明线索。

第41页

39

《古代宗教与伦理》

作者:陈来

作为中华文明之源泉的夏商周

三代,文化上经历了怎样的因革损

益?龟卜筮占如何开展出了礼乐文

明?

国学大师的经典著作带你解码

先民的文化基因,领悟中华民族的

精神气质。

《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

作者:陈来

西周至春秋,秩序井然的礼

乐文明经历了怎样的嬗变,从而滋

养出辉煌灿烂、相互争鸣的诸子百

家?

国学大师的经典著作带你细品

春秋文化的重要线索,领略先秦人

文精神的别样风貌。

第42页

40

博雅讲坛 138 期

红楼梦金钗复调曲

暨《大观红楼 3、4》新书发布会

主讲嘉宾:欧丽娟

如果没有金钗,就不会有《红楼梦》的诞生,这部以女性为主体的小说,少女在其中展示了各色人生。

本书完整呈现欧丽娟教授多年研究成果,重回红楼心灵现场,在歌颂青春价值之外,观照人性最深刻的实相。

众金钗作为《红楼梦》最重要的部分,处处散发着女儿们的芳香。尤其是太虚幻境中的正册女子: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贾迎春、

贾惜春、史湘云、王熙凤、李纨、妙玉、秦可卿,以波澜壮阔的複调曲式共同交织了《红楼梦》种种可歌可泣的故事,由此焕发出不同的

心灵光影、人格风景。

欧丽娟教授由丰富的西方文学批评、中国文化大传统以及清代典章制度等,试图更客观、也更基于文本的脉络,重新诠释每一位金钗

的人物内涵;同时透过寻绎作者创作理念、笔法,以及文本中的种种暗示、明示,轮廓出金钗们的完整风貌。

正是这些金钗穿梭于《红楼梦》世界中,引领我们一起欢笑、伤心、哀叹、悲绝,随她们走过有情世界,体会、品味种种人生光影,

进而回眸自身的悲欣交集。

第43页

41

《大观红楼 3》

作者:欧丽娟

特色:一、完整呈现欧丽娟教授多年研究《红

楼梦》的心血结晶,较台大开放式课程内容更

为精彩丰富。二、细腻解读《红楼梦》十位金钗,

深入剖析人性的複杂幽微,从哲学、心理学、

人类学、史学、文学评论等综合的角度,细细

推敲十位金钗的现实处境、精神世界,及曹雪

芹设定人物情节的巧思。

《大观红楼 4》

作者:欧丽娟

特别针对“情痴情种”贾宝玉、红颜薄命

的香菱、心高气傲的晴雯、温柔婉约的袭人、

宛若天仙的薛宝琴,给予细致而深入的分析,

完整而全面地探讨贾宝玉与次金钗的精神与灵

魂,那是一个个独特而丰富的小宇宙。

第44页

42

博雅讲坛 129 期

机器人能明辨是非吗?

人工智能伦理道德的未来走向

主讲嘉宾:【美】W. 瓦拉赫、刘钢、王小红

人类即将全面进入机器人时代。计算机已经可以从事金融交易、控制电力供应和驾驶火车。很快,服务类机器人将能在家照顾老人,

军事机器人也可以投入战斗。然而,AlphaGo 一路凯歌,“银翼杀手”日益逼近现实……有预言称:在未来数年内,人工智能系统很可

能摆脱人类监管,自主做出决定,甚至会走上反抗人类的道路。

本次活动即从人工智能伦理道德的角度切入,聊聊能否让机器人“明辨是非”的问题。艾萨克·阿西莫夫多年前提出“机器人三大定

律”,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这些定律则颇显软弱无力。如何让智能机器人遵守人类道德?人工智能专家又如何能设计出符合人类道德规

范的机器人?这些都是我们必然要面对的时代命题。

第45页

43

《道德机器:如何让机器人明辨是非 ?》

作者:【美】 W. 瓦拉赫 C. 艾伦 译者:王小红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

如何才能设计出符合人类道德规范的机器人呢?本书作者认为,尽管完备的机器道德智能体还很遥远,但是目前有

必要,而且有可能开始建构一种功能性道德,从而使人工道德智能体(AMAs)可以具有基本的道德敏感性。由此,作

者拟定了一个基础框架,为引导 AMAs 的工程设计任务指明了方向。

《道德机器》是人工智能道德研究的前沿之作和奠基之作,出版以来,以预言家的远见卓识,风靡欧美各国和日本、

韩国。极大地促进了诸多发达国家的机器人立法,得到英国《自然》《泰晤士高等教育》,德国《明镜周刊》,美国《纽

约时报》《新闻周刊》《NBC 新闻》《芝加哥论坛报》等世界各大媒体的重磅推荐。

第46页

44

博雅讲坛 125 期

叙历史·观时代·望永恒

伦理学中的时间链

主讲嘉宾:何怀宏、方朝晖、马勇

我们的道德从何而来?又将往何处去?我们应如何看待自己的历史?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社会资源是如何分配的?这种分配是正义的

吗?

传统伦理面对现代社会应做出怎样的回应?它如何扬弃?如何进行一种根本性的转换,而又保持自己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自信?如

何建构一种适应于现代社会的包括制度正义和个人品行的社会伦理?

最后还有永恒的问题。在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如何安身立命?我们的终极关切是什么?遵守社会规范与精神信仰存在着一种怎

样的关系?中国古代先贤曾提出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亚里士多德也说:“人是有死的动物,但应该努力追求不朽。”而现代

人常常被描述为只是生活在当下的人,今天他们将如何希冀和追求那持久乃至永恒的价值?

身处这个科技和经济飞跃发展的世界,我们将如何从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角度追溯历史,介入时代,面向未来?历史·时代·永恒是

一条时间线,恰好可以用来说明《何怀宏学术作品集》的中心关注与思想主旨。其中《世袭社会》与《选举社会》从社会资源分配与社会

正义的角度探讨了三千年来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良心论》试图借助传统思想资源构建一种现代社会的个人伦理学;《道德·上帝与人》

则借助对俄罗斯文学精神的分析,探讨了伦理、信仰与永恒的命题。

第47页

45

《良心论:传统良知的社会转化》

作者:何怀宏

本书承续了梁启超《新民说》的精神意绪,

致力于使中国的传统伦理向现代伦理转化,希

冀能对近代以来中国的道德及社会重建尽一点

力量。作者借助中国传统的思想资源,在将传

统良知论进行思想转化的同时,从恻隐、仁爱、

忠恕、敬义、明理、生生、为为七个方面阐释

并构建了一种强调底线与基本义务的、面向中

国现代社会的个人伦理学。

《世袭社会 : 西周至春秋社会形态研究》

作者:何怀宏

作者提出了“世袭社会”这一解释性范畴,

描述并分析了西周至春秋时代的社会形态,并

围绕着春秋时代世代沿袭的大夫家族,阐释了

世袭社会的成因、运行及文化等各个方面,探

讨了这一社会的鼎盛期同时也就是其衰亡之开

始的原因,并说明了促使它解体的诸因素以及

孔子在这一过程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本书的主

旨是对西周至春秋时代的中国社会结构及其变

迁提出另一种观察角度和解释框架。

《道德·上帝与人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问题》

作者:何怀宏

本书是作者试图将社会伦理、精神追求、

基本规范与最高信仰联系起来考察的一种尝试。

这不单涉及如何认识中国以至世界在二十世纪

的历史,更涉及如何看待“现代性”的诸多问题。

作者选择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研究对象,因

为其思想都是作为问题而出现的,陀氏提出的

不仅是他自身时代的问题,也是整个“现代性”

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作者看来,主要是围

绕着道德、上帝与人的范畴展开的。

《选举社会 : 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

作者:何怀宏

作者在本书中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个“选举

社会”的基本概念,并试图用它来概括中国从

秦汉至晚清社会演变的主要趋势,以及一种自

成一体的社会形态。本书的主旨是:对中国从

战国这一过渡时代直至晚清的两千多年的历史

发展,提出一种有别于流行观点的社会学阐释,

以便为诠释中国自秦汉至晚清的迥异于西方的

历史发展道路,提供一条新的合理思路。

第48页

46

博雅讲坛 96 期

大写意:全球史的写法与读法

主讲嘉宾:钱乘旦、王立新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全球化背景下,欧美一些学者提倡在历史教学中以“世界史”取代旧有的以民族国家和欧洲历史为中心的“西方

文明史”,不仅将研究的目光投向欧洲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并且力图以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视角审视人类历史,避免简

单地拼合。这种努力促成了“世界史”(world history),也就是当下中国史学界颇具热度的“全球史”(global history),作为一门

历史学分支学科出现在欧美大学的学科设置之中。同时,提倡这一革新的学者不断在自身的史学实践中探索“全球史”的路径,贡献出一

批优秀的史学著作。自此,西方专业历史学中的世界历史写作真正开始。

说起这场史学潮流和运动的倡导者,有一个名字是绕不过去的,那就是威廉·H. 麦克尼尔,全球史研究的“关键奠基人”。从上

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他便一直试图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在其学术生涯的巅峰之作 The Human Web: A Bird's-Eye View of

World History 中,他将人类历史上的各种“网络”作为核心概念,为理解人类过往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框架。当然,在麦克尼尔之外,还

有许多历史学家在全球史领域做出了探索,如 L.S. 斯塔夫里阿诺斯、菲利普·柯丁、马歇尔·霍奇森、大卫·克里斯蒂安、杰里·本特利等。

这些学者在全球史领域的实践各不相同,但都试图以整体的、互动的视角出发看待他们所研究的问题和对象。

随着 “全球史”实践的不断丰富,其概念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全球史”从一门学科分类,逐渐发展成一个史学研究的领域,乃

至是一种独特的史学研究方法。它的影响已经渗透至历史学研究的各个分支,也影响着历史作品的读者对人类过往的认识。同时,“全球史”

研究的路径和流派越来越多元化,例如,从最初主要关注较为宏大的问题转而研究一些看似微观的问题,发展出“微观的”全球史。本次

博雅讲坛活动有幸邀请到两位著名历史学者就“全球史”的相关问题进行一次别开生面的讨论。

第49页

47

《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 21 世纪的人类网络》

作者:【美】约翰·R. 麦克尼尔 【美】威廉·H. 麦克尼尔

《麦克尼尔全球史》(The Human Web: A Bird's-Eye View of World History)是麦克尼尔父子合作撰写的著

作,也是威廉· H. 麦克尼尔毕生研究的巅峰之作。该书首版于 2002 年,2003 年中文版《人类之网》面世,此次为修

订再版。史学巨擎威廉· H. 麦克尼尔一生致力于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看待,并认为此书是他这种观点的最好体现,

是“自己成就的合适高峰”。他说:“我生平的雄心壮志如今已竭尽全力并心满意足地实现了……不管怎样,我怀有一

丝希望,即人类之网这一概念将风行起来,我们提出的交流模式的核心概念,随着交通和信息储存与获取的改善而变迁,

让其他历史学家认为是一种比其他原有范式的解释更好地理解人类过去的方式,不管是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多种相互独

立的文明;15 世纪人文学者提出的古代、中世纪和现代;19 世纪考古学家的石器、青铜器和铁时代;还是马克思的奴隶、

农奴和雇佣劳动力。”

在这本书中,麦克尼尔父子以最为简洁、明晰的方式,呈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全书以“网络”的概念涵括人

类文明由远古演化至今的脉络和特征,认为:在漫长的历史中,文明生长的关键在于人们彼此之间结成的各种交往网络。

从远古祖先松散、零碎的交往网络,到早期农业社会的地方性网络,到电子时代的全球网络,交往网络的演变发展,也

正是人类文明成熟发展的过程。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这一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思考人类未来的命运和历史的走向。

第50页

48

博雅讲坛 138 期

鲁迅小说与传统文化

主讲嘉宾:范曾、 杨振宁、周令飞、孙郁、高旭东 主持人:朱军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 20 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世界性的文学大师。他的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影响深远,而

且已经深深嵌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基因之中。借《范曾插图鲁迅小说集》出版之契机,北京大学出版社将邀请五位重量级嘉宾——既

有鲁迅先生的后人、鲁迅小说的插图画家,也有鲁迅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讨论鲁迅小说的传统文化元素,以及

鲁迅是如何批判性接受、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

范曾先生在 1977 年创作了 44 幅鲁迅小说插图,距今正好是四十周年。鲁迅先生在(俄文译本《阿 Q 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中曾说:

“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在中国实在是一件难事。”而通过绘画的艺术方式表现鲁迅的小说,也实在是一件难事。四十年前,

范曾先生 38 岁时,身染沉疴于病榻,他以向死之心、呕心沥血创作了这些插图,在医院里没有任何的样本参照的情况下,范曾先生默画

了鲁迅小说笔下的时代风貌和人物,画毕时,先生竟然奇迹般恢复了健康,这件事在范先生的人生长河中一直是难以忘怀的珍贵回忆,在

这次论坛中范先生会与读者倾心细谈当时绘制这些鲁迅小说插图时的心境、整体构思和细节画法。杨振宁先生早年与范曾先生相识,他们

一直以朋友的方式交往,鲁迅小说及插图是他们相识的介质,在岁月的流逝中,他们有怎样的心灵碰撞,他又为何对鲁迅小说情有独钟,

杨振宁先生将与大家分享。周令飞先生作为鲁迅的长孙,一直致力于鲁迅小说的推广和普及工作,他又是如何普及鲁迅小说所表现出来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孙郁教授和高旭东教授是鲁迅研究的专家,对鲁迅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理解颇深,他们将会深入探讨鲁迅作品中的文

化传承和鲁迅小说中特有的文化符号。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翻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