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控基金简讯2022年第二期

发布时间:2022-7-1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华控基金简讯2022年第二期

Portfolio Company News2被投企业新闻华控基金简讯 二零二贰年第二期CONTENTS 目录2022 年 第二期被投企业新闻公司新闻仿真技术企业华如科技成功上市打造中国仿真自主品牌中科飞测成功过会成就半导体制造背后的伟大晶品特装成功过会以核心科技“武装”高端装备中储国能完成由华控基金领投的 3.2 亿元融资加速新型储能技术产业布局鑫精合完成超 4 亿元 pre-IPO 轮融资精中创新持续发展「2022 未来医疗 100 强」榜单发布华控投资多家创新药企荣耀登榜车路协同领军企业星云互联打造新一代智慧交通服务体系华龙航空作为中国首家公务机公司宣布碳中和规划华控基金荣获「2021 投中榜」四项大奖华控基金蝉联 36 氪 2022「中国最受创业者欢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 TOP50」等两项大奖华控基金荣获「2022 未来医疗 100 强·澎橙奖」年度医疗健康新锐投资机构02 14182003 150416091012080620P04P02P03德尔科技问鼎科技部首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中储国能获第 49 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入选 2021 年度“中国碳中和产业最佳投资案例... [收起]
[展开]
华控基金简讯2022年第二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晶品特装成功过会

以核心科技“武装”高端装备

中科飞测成功过会

成就半导体制造背后的伟大

二零二壹年第叁期 2021—Q3

TH CAPITAL NEWSLETTER 2021—Q3

华控基金荣获「2021投中榜」

四项大奖

华控基金蝉联36氪2022「中国最受创业者

欢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TOP50」等两项大奖 2022—Q2

TSINGHUA HOLDINGS CAPITAL NEWSLETTER

仿真技术龙头企业

华如科技成功上市

第2页

Portfolio Company News

2

被投企业新闻

华控基金简讯 二零二贰年第二期

CONTENTS 目录

2022 年 第二期

被投企业新闻

公司新闻

仿真技术企业华如科技成功上市

打造中国仿真自主品牌

中科飞测成功过会

成就半导体制造背后的伟大

晶品特装成功过会

以核心科技“武装”高端装备

中储国能完成由华控基金领投的 3.2 亿元融资

加速新型储能技术产业布局

鑫精合完成超 4 亿元 pre-IPO 轮融资

精中创新持续发展

「2022 未来医疗 100 强」榜单发布

华控投资多家创新药企荣耀登榜

车路协同领军企业星云互联打造

新一代智慧交通服务体系

华龙航空作为中国首家

公务机公司宣布碳中和规划

华控基金荣获「2021 投中榜」四项大奖

华控基金蝉联 36 氪 2022「中国最受创业者欢迎

私募股权投资机构 TOP50」等两项大奖

华控基金荣获「2022 未来医疗 100 强·澎橙奖」

年度医疗健康新锐投资机构

02 14

18

20

03 15

04

16

09

10

12

08

06

20

P04

P02

P03

德尔科技问鼎科技部

首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

中储国能获第 49 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入选 2021 年度“中国碳中和产业最佳投资

案例 Top10”

盟维科技第 6 批量产交付锂金属电池产品

再现突破,引主流媒体聚焦报道

第3页

TSINGHUA HOLDINGS CAPITAL NEWSLETTER 2022 - Q2 1

CONTENTS 目录

华控观点

在医疗资本寒冬下,细胞疗法的投资价值

主办:华控基金

本刊图片与文字未经有关之版权所有人书面批准,

一概不得以任何形式或方法转载或使用。

本刊保留所有版权。

联系我们

公众微信号:华控投资

电话:+86 10 59761122

地址:北京平安国际金融中心 B 座 18 层 邮编:100027

媒体聚焦

22 车路协同的造富之路 28

2022 年 第二期

P28

P P22 18

第4页

Portfolio Company News

2

被投企业新闻

华控基金简讯 二零二贰年第二期

6月23日,华控所投资

的仿真技术龙头企业

北京华如科技股份有限公

司(下称:华如科技)成功

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

板,股票代码301302。截至

上午收盘,华如科技涨幅

31%。

华如科技(301302.

SZ)以建模仿真为主业,致

力于军用仿真、虚拟现实和

数据应用技术的研发与推

广,为国防工业、交通物流、应急安全、能源化工等多个

领域提供优质的仿真产品和技术服务。

核心技术形成护城河,营收和净利润维持高速增长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仿真行业正成长为

又一潜力风口。根据国防工业的需要,军工领域至关重要

的是自主可控能力,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10余年来,华如科技能够始终立足于仿真行业的核

心优势就是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华如科技坚持自主创

新,重视基础研发,其软件产品及底层平台均为自研,

共取得专利权5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81项,形成了

强大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壁垒。

为了实现“打造中国仿真自主品牌”这一愿景,华如

科技组建了以行业内资深专家和博士领头的技术团队,

在需求把控、产品研制、解决方案设计、市场开拓等方面

为公司带来领先优势,全力打造具有先进技术优势的民

营企业,积极参与国防装备建设,突破国外技术制约,及

时填补了国产软件自主性不足的缺点。

为了匹配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华如科技基于仿

真底层平台为各行业客户定制开发了不同的仿真应用系

统,并辅以虚拟现实系统和数据应用系统为客户提供更

好的呈现方式,获得了大量优质稳定的客户。

在此基础上,华如科技的营收和净利润持续高速增

长,近3年营收年均增长40%,归母净利润增速维持25%以

上。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近7亿元,同比增长超30%;

净利润超1亿元,同比增长近30%,这也为企业持续加大

研发投入、进行科技创新打下了良好基础。

与国家发展战略同行,行业前景广阔

当下,世界各国均已将建模与仿真看作影响国家安

全、繁荣的关键技术之一,仿真行业下游客户市场规模不

断上涨;同时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我国正全面

提升制造创新能力,加快向制造强国转变。

以华如科技为代表的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仿真企业

对加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壮大数字经济发

展新动能、推动我国制造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国内领先的以仿真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华如科

技在不断提升盈利水平的同时,将在现有业务基础上升

级并构建“虚拟现实”及“无人平台”两大产业平台,发

展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艇等无人平台业务,拓展人工智

能技术在仿真领域的综合应用。

基于其在智能化仿真技术、产品、人才上的积累,将

仿真技术企业华如科技成功上市

打造中国仿真自主品牌

第5页

TSINGHUA HOLDINGS CAPITAL NEWSLETTER 2022 - Q2 3

成果转化到交通物流、城市管理、

应急反应、电力、金融等国民经济

领域,打造以产业经营为一体、以

技术研究和资本经营为双驱的“一

体两翼”业务格局。

华控投资作为华如科技的重

要机构投资者,为企业提供资源整

合、价值提升的增值服务,未来也

将持续关注企业发展,不断助力企

业坚定地走国产自主可控的创新

发展道路,成为国内仿真领域的领

军企业和行业标准制定者。

中科飞测成功过会

成就半导体制造背后的伟大

6月16日,华控基金投资的国内唯一前道光学量

检测设备生产企业深圳中科飞测科技股份有

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飞测)成功过会。华控基

金作为中科飞测的主要股东,围绕半导体产业链

上下游技术创新和自主可控坚定投入,陪伴企业

共同成长。

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填补国内高端半导体质控设备市场空白

中科飞测立足于采用光学检测技术的高端半

导体质量控制设备的研发工作,主要产品为高端

半导体质量控制设备,包括检测设备和量测设备

两大类。

检测设备的主要功能系检测晶圆表面或电路

结构中是否出现异质情况,如颗粒污染、表面划

伤、开短路等对芯片工艺性能具有不良影响的特

征性结构缺陷;量测设备的主要功能则是对被观

测的晶圆电路上的结构尺寸和材料特性做出量化

描述,如薄膜厚度、关键尺寸、刻蚀深度、表面形

貌等物理性参数的量测。

质量控制设备是集成电路生产过程中的核

心设备之一,是保证芯片生产良品率的关键。

中科飞测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自主研发、自

主创新,攻克了多项设备关键模块自主化开发难

题。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公司已形成深紫外成像

扫描技术、高精度多模式干涉量测技术、基于参

考区域对比的缺陷识别算法技术等9项核心技术,

• 华控基金董事总经理李远烽与华如科技总经理韩超

第6页

Portfolio Company News

4

被投企业新闻

华控基金简讯 二零二贰年第二期

拥有专利160项,核心技术成功应用于各系列产品,创造

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中科飞测的产品成功实现科技成果与半导体

产业的深度融合,获得国内多家龙头集成电路前道制程

及先进封装厂商的设备验收和批量订单。与中芯国际、

长江存储、士兰集科、长电科技、华天科技、通富微电等

集成电路前道制程及先进封装企业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

系,助力客户实现降本增效目标。

同时,公司对高端半导体质量控制设备的持续研发

推动了国内精密零部件供应商不断研发和完善其产品体

系,在部分细分领域填补了国内高端半导体质量控制

设备市场的空白,实现了国产化突破。在国家推动半导

体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中科飞测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

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众多科研项目,已成为我国半

导体质量控制设备领域的中坚力量。

以实现自主可控为己任,

全面投资布局半导体产业链

物联网、5G通信、汽车电子等新型应用市场的不断

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半导体产品需求,推动半导体行业进

入新一轮的发展周期。全球范围内,晶圆厂产能扩充仍

在继续,下游需求的不断发展为半导体设备制造产业的

扩张和升级提供了机遇。

凭借巨大的市场容量以及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

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国和生产国,对检测和量测设备

的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然而,中国半导体设备行业整体

国产化率的提升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半导体生产

厂商所使用的半导体设备仍主要依赖进口。如果检测、

量测设备被人卡脖子,对于国产半导体的制造也将是沉

重的打击。

华控基金以实现半导体产业链上下游技术创新和

自主可控为己任,重点投资国产有积累、有突破、有创

新的技术领军企业,已经完成了半导体产业链的全面投

资和布局。

秉持着硬科技投资的初心,华控基金在半导体这个

技术和资金密集的重资产领域坚定投入,陪伴企业实现

成长。在全球经济引擎加速后,华控基金将不断助力企

业技术突破创新,全面助力实现国产半导体设备供给侧

提升,迈上全新台阶。

晶品特装成功过会

以核心科技“武装”高端装备

6月13日,华控投资的我国无人化装备研发与制造的领

军企业北京晶品特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晶品

特装)成功过会,华控投资是公司的主要股东之一。

晶品特装深耕军工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技术领

域,通过自主研发具备了复杂系统总体研制能力,以总体

单位身份研发的多款型号产品成功列装一线部队。

突破“机器人”+“智能感知”

两大核心领域关键技术,实现国产替代

由于相关产品及零部件配套领域的特殊性,西方国

家的先进产品和技术对我国实行出口限制,严格执行许

可证制度,这给装备性能的提升和长期保障带来风险。

尤其在军用机器人及光电侦察设备领域,整机及核心零

部件的自主可控是未来我国军工发展的重要方向。

晶品特装按照产学研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的思

路,立足于自主创新,关注于系统顶层设计和装备发展体

系规划,突破并构建了军用机器人、光电侦察设备两大

领域涉及的七大核心技术群,逐渐成长为国家军用机

器人整机和核心部件重要供应商,经多年潜心发展,突

破并掌握了该领域所涉及的系列核心关键技术。

在军用机器人方面,公司积极布局无人化、智能化作

战装备,突破并掌握了高效动力驱动、高适应性底盘、多

第7页

TSINGHUA HOLDINGS CAPITAL NEWSLETTER 2022 - Q2 5

自由度自适应机械臂、高效人机协同及操控等核

心关键技术,自主开发了5kg、25kg、50kg、100kg、

400kg、1T、1.5T等级别的系列地面机器人和无人

车,根据不同作业任务主要包括侦察机器人、排爆

机器人、核化机器人、多用途机器人、无人战车、

无人支援车等。其中多型装备在公开实物比测中

名列前茅,并批产列装部队,其卓越性能有力支撑

了用户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

在光电侦察设备业务方面,公司突破了多传感

器融合探测技术、微小型高精度光电云台技术、超

宽带雷达探测技术等关键技术,开发了单兵头戴、

手持、枪 瞄等多类光电侦察设备及多款无人机载

光电吊舱产品,产品技术参数或指标优异。

以市场为导向,运用核心技术

服务更为广泛的民生行业

晶品特装充分发挥其较强的技术优势,抓住了

军用机器人和光电侦查设备应用领域不断扩展、智

能化程度不断深化的行业发展趋势,在市场竞争

中不断成长;同时重视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过程

中的重要作用,持续保持较高比例的研发投入。

公司长期注重自主研发与科研创新,构建了

完善的军工科研、生产、试验体系,已获得89项国

家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专利

44项,外观设计专利17项,另有计算机软件著作

权73项。

近年来,晶品特装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在巩

固军用市场地位的同时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大力

拓展核心技术及产品在民用市场的应用,坚持以

市场为导向,从战略高度适时地对研发产品进行

规划及调整,使科技创新具有高度的战略性和

方向性。

晶品特装的核心技术军民协同效应强,未来

可广泛应用于应急救援、安防巡逻、工业巡检、果

蔬采摘、医疗康复、教育陪护、清洁配送、运动娱

乐等各种类型机器人开发,进而服务于交通、医

疗、教育、服务、文体、工业、农业等诸多民生行业

领域。

先进制造作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一环,既是高端

技术与高端装备的集中体现,又是我国新经济领

域高新技术的“孵化器”。

华控基金自成立以来,始终以强军兴国为使

命,坚持投资并助力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高端装备

的领军企业成长壮大,携手企业共同成为推动经

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

第8页

Portfolio Company News

6

被投企业新闻

华控基金简讯 二零二贰年第二期

近日,中国压缩空气储能领域的开拓者与引领者中

储国能宣布完成由华控基金领投3.2亿元Pre-A+

轮融资,融资后企业估值超25亿元,半年时间内估值实

现翻倍。

这是华控基金继2021年7月首次投资中储国能后对

企业的第二轮投资,华控基金始终看好中储国能在压缩

空气储能产业的强大实力与技术优势,持续助力企业在

储能产业布局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

打造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能力,

引领中国储能产业发展

中储国能在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领域处于国际领

先地位,其核心技术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

究所。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是我国最早从事大

规模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发的机构,先后研)制并建成

了国际首套1.5MW、10MW和1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

示范系统(目前全世界最大),系统性能指标优于国际同

等规模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自2004年研究所开展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发,原创

性地提出了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新原理。压缩空气系

统具有储存量大、工作时间和寿命长、场地限制少、经

济性能好、安全性能高等多个优点,被认为是继抽水蓄

能之后第二大适合GW级大规模长时间的电力储能的技

术,是极具发展潜力的长时大规模储能技术,主要适用

于电源侧、电网侧及少数用电大户。

中储国能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大百兆瓦级压缩空

气储能等技术研发力度,积极探索商业化发展模式,逐

步降低储能成本,开展规模化储能试点示范”的号召,加

快新型储能技术产业布局。

2021年12月31日,张北国际首套百兆瓦先进压缩空气

储能国家示范项目成功并网,进入带电调试阶段,进一步

巩固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2022年4月,在CNESA发布的“2021年度国内新增

投运装机量储能技术提供商”排行榜中,中储国能位列

压缩空气储能领域全国第一,新型储能全国第二。

2022年4月,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产业

创新发展专项”重点支持的“百兆瓦级先进压缩空气

储能系统装备制造项目”在张家口正式开工,中储国能

将具备大规模量产能力,提速商业化步伐。

2022年4月,获得更大规模的“山东肥城压缩空气

储能300MW/1800MWh调峰电站”等三个项目,成功入

选山东省“2022年度储能示范重大项目”,合计规模达

500MW。

中储国能完成由华控基金领投的3.2亿元融资

加速新型储能技术产业布局

第9页

TSINGHUA HOLDINGS CAPITAL NEWSLETTER 2022 - Q2 7

2022年5月,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中储国能作为研制单位成功入选国家能源局公

布的“2021年度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项目)名单”,也是压缩空气领域唯一入选项目。

以ESG理念坚定投资可持续发展企业,

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绿色革命

“双碳”大计之下,碳中和已成为所有企业的

发展目标。但是碳中和不仅是“减排”,还涉及巨

大的产业投资,已成为全球科技和产业革命重要

的驱动力。

华控投资对碳中和领域的投资布局由来已久。

自成立以来,华控始终坚定践行ESG投资理念,坚

持投资那些拥有长期发展目标的优秀企业,关注

企业和自身在环境、社会责任、企业治理三个层面

的表现,赋能企业推动技术创新与绿色革命。

碳中和浪潮下,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

型电力系统中,储能是关键支撑技术。随着新能源

替代传统化石能源这一能源革命进程,储能未来

将拥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未来,华控基金将携手中储国能,以拉动压

缩空气储能产业提升、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能

源战略为己任,全力支撑“双碳”目标的实现和

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加速压缩空气储能的产业

化、规模化、商业化发展,打造储能产业广阔新

蓝海。

第10页

Portfolio Company News

8

被投企业新闻

华控基金简讯 二零二贰年第二期

近日,华控投资企业鑫精合激光科技发展(北京)有

限公司(下称:鑫精合)宣布完成Pre-IPO轮融资,

本轮融资额超4亿,参投机构包括鼎晖百孚、中车资本、

红塔创投、安徽省投等。本轮融资后,企业估值已达32

亿,较华控投资时估值增长10倍。

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实力,铸就行业领军地位

鑫精合是是中国领先的金属增/减材制造技术全套

解决方案提供商,是以智能3D智造为依托,面向航天航

空、航海核电等高端制造领域,专业从事复杂金属构件

定制化产品制造、3D打印设备制造的国家级高新技术

企业。

经过数十年工艺探索及技术能力储备,公司结构产

品生产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凭借其国际领先的增材

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激光选区熔化(SLM)、激光沉积

制造(LDM)的工艺技术,承接了大量高端制造领域的国家

重点型号结构产品的研制生产任务,为客户提供产品结

构设计、拓扑优化、仿真分析、增材制造、热处理、机械加

工、表面处理、特种连接、零部件装配等全产业链服务。

公司现拥有核心技术专利150余项,通过了国军标质

量管理体系、武器资格承制单位等多项军工认证。其强大

的技术实力来自背后的研发团队,成员主要来自于清华、

北大、北航、西工大、北理工、北科大等国家重点高校,以

及部分海外人才,团队成员70%以上拥有10年以上的结构

产品研制经验。

鑫精合在去年10月份攻克了纯钨材料的打印工艺,

并在镭明激光LiM-X150A设备上实现了稳定生产。纯钨

材料具有高比重、耐高/低温、耐腐蚀、抗辐射等特点,纯

钨材质的防散射栅格零件的成功生产,标志着镭明激光

设备与科研院校材料研发领域和医疗器械、机械零部件

制造等行业深度融合的更大可能,也标志着镭明激光设

备又一次迈入了新的高度。

盈利能力最强,行业前景潜力巨大

鑫精合作为中国领先的既具有增材制造能力也具有

军工机加能力,同时具备成品交付能力的民营增材制造

企业,规模位居前列,是盈利能力最强的金属增材制造

企业。

目前,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以及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产

业是行业风口,军工市场空间巨大,中国军工产业链规模

超过1.5万亿。增材制造作为传统制造工艺的补充,具备

发展的天然潜力。同时,国家对3D打印行业高度重视,

3D金属打印发展潜力巨大,性能、精度、效率、成本、智能

化等发展方向具有变革性。

在此背景下,鑫精合承接了大量航空、航天、核工业、

船舶、兵器等领域国家重点型号的研究生产任务。产品应

用在多种型号飞机、导弹、卫星、船舶、核电等装备,长期

合作伙伴包括航天科工集团、航天科技集团、航空航发集

鑫精合完成超4亿元pre-IPO轮融资

精中创新持续发展

第11页

TSINGHUA HOLDINGS CAPITAL NEWSLETTER 2022 - Q2 9

「2022未来医疗100强」榜单发布

华控投资多家创新药企荣耀登榜

6月15日,第六届未来医疗100强大会云峰会隆

重举办,2022未来医疗百强榜单正式发布。

华控基金投资的多家生物技术企业荣耀登

榜,其中赛赋医药成功入选中国创新生物医药主

榜,博睿康进入中国创新医疗器械榜,本导基因荣

登价值领域榜100强。

赛赋医药

赛赋医药于2016年依托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

研究院等国家级药物研发单位成立,搭建了国际

一流一站式创新药CRO服务平台,高度聚焦以细

胞和基因治疗药物为代表的新型创新药物,紧盯

国际药物研发前沿,构建了细胞和基因治疗药物

一站式平台、精神神经药物一站式平台、吸入药物

一站式平台、眼科药物平台等多个前沿创新药物

品种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赛赋医药聚焦CGT领域,结合个体定制化总

包开发业务,为创新医药企业提供全方位、整体解

决方案,助力企业快速成长。

华控基金始终看好赛赋医药在国内临床前

一体化CRO服务的经验,助力企业成为国际一

流的一站式创新药CRO服务平台,为推进中国创

新药物及创新疗法研发持续贡献力量。

团以及蓝箭航天、星际荣耀等商业航空公司。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

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

区着陆。鑫精合参与“天问一号”研制,采用激光

选区熔化成形技术(SLM)制造交付产品30余项,

激光沉积技术(LDM)制造交付产品9项。在减

重、特殊功能实现等多个维度解决火星登陆项目

研制工艺技术难题。

华控基金作为鑫精合的A+轮领投机构,始

终看好企业的科技创新和业绩增长能力,对企业

先后进行了两轮投资。本轮融资后企业估值已达

32亿,较华控进入时估值增长10倍。华控基金也

将陪伴企业一起,不断提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

化、新颖化专业技术能力,以科技引领发展,顺应

时代变革要求,为国家工业发展贡献力量,在增材

制造道路上精中创新,砥砺前行!

第12页

Portfolio Company News

10

被投企业新闻

华控基金简讯 二零二贰年第二期

星云互联是一家专注提供V2X智能网联汽车和智慧

交通综合解决方案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3月初,

星云互联宣布完成由华控基金领投的近2亿元的B轮融

资,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车载V2X产品研发与规模化

应用,“车路云”全系产品升级以及加速拓展市场资源等

方面。

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建设与智能交通的关系愈发密

切,城市出行服务逐渐成为提升民众生活水平和满意度

的主要建设领域之一,车路协同建设显得愈发重要。作

为车路协同代表企业的星云互联,自研“车—路—云”

全系列V2X产品,提供全场景车路协同解决方案,助力

智慧交通产业发展,构建交通建设新生态。

车路协同从安全、效率、信息服务

三大方面助力智慧交通

所谓车路协同,是采用先进的无线通信和新一代互

联网等技术,全方位实施车与车、车与路动态实时信息

交互,充分实现人车路的有效协同,也是统筹车、路、人

车路协同领军企业星云互联打造

新一代智慧交通服务体系

博睿康

博睿康是一家以自主创新的“脑-机接口”技术为核

心,专业从事脑-机接口系统相关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

以及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

依托于清华大学自主创新、国际领先的脑-机接口技

术,致力于为神经科学创新研究和临床神经疾病诊断、

治疗与康复研究提供专业、完整的解决方案。产品不仅可

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心理学、人因工程、运动学、管理

学等科研领域,还可应用于临床神经疾病诊断、治疗与

康复工程等临床医学领域,研发成果与技术实力受到了

国内外神经工程与临床医学领域专家们的普遍认可。

华控基金作为博睿康的A轮领投机构,在脑机接

口技术方兴未艾时就已率先布局,对于优质的企业投下

重注,未来将持续助力博睿康成为全球脑机接口市场

的领军企业。

本导基因

本导基因自成立以来,潜心基因编辑递送技术与基

因治疗创新药物的研发,稳步前行,在基因治疗领域取得

一系列重大突破,拥有国际领先的创新型技术平台:

包括VLP mRNA递送与基因编辑平台(BDmRNA)、第四代慢病毒载体平台(BDlenti);管线BD111

(治疗病毒性角膜炎)完成3例IIT人体临床,是全球唯

一慢病毒递送Cas9 mRNA技术,也是世界第二例CRISPR-Cas9基因编辑治疗的人体临床研究项目;管线BD211

(治疗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已完成2例IIT人体临

床,这是国内首次基于慢病毒载体基因转导技术治疗β地中海贫血的成功案例;管线BD311(治疗湿性老年性黄

斑变性)已完成1例IIT人体临床,试验的成功为难治性年

龄相关黄斑变性患者带来了光明的希望。

华控基金作为本导基因A轮领投机构,长期支持企

业发展,推进本导基因的原创性递送技术和产品,助力

基因治疗实现“从1到100”的飞跃,使得未来有更多有

药难治、无药可治的患者能够真正得到受益。

未来,华控基金将继续与创业者站在一起,观察市

场的变化与机遇,投资代表未来医疗的中国创新医疗企

业,发现我国未来医疗产业的核心力量!

第13页

TSINGHUA HOLDINGS CAPITAL NEWSLETTER 2022 - Q2 11

和实时交通的动态信息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

在车载端,星云互联拥有新一代智能车载终

端V-BOX II、进阶型车载通信系统VT-Box以及后

装V2X车载终端;在智能路端,推出了智能路侧终

端T-Station,支持各项传统交通设施智能化、网联

化升级改造,提供十余种V2I服务应对复杂交通

路况;在云端部署上,打造了X-Cloud智能网联云

平台,能够远程管理V2X系统中所有分布式系统

和设备,实现交通数据实时精准掌控和后期分析

管理,同时具备交通事件远程发布、实时处理特殊

车辆绿波通行和交通应急事件管理等,适用于当

下车路协同普及率不高状态下的应用功能;深入

到软件协议栈层面,推出了V-KEY“星钥”V2X协

议栈,实现多类平台多种芯片全面兼容,并全面兼

容中国C-V2X技术规范体系,为广大的汽车整车

制造商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提供高度模块化的快

速集成解决方案。

星云互联凭借在C-V2X车路协同领域深耕细

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和项目经验。星云互

联于2016年完成了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

区的部署,这也是全国首个示范区项目的落地。

同年,星云互联为国家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京

冀)示范区、重庆智能汽车集成系统试验区提供

网联产品和服务。截止目前,星云互联共完成车联

网项目230个,整车量产研发项目16个,业务布局全

国20个省份。

同时星云互联还是中国V2X技术标准体系的

主要贡献者之一,主导国内V2X应用层标准制定,

引领和推动智能网联与车路协同相关技术标准体

系的建立,提出和参与了一系列如‘四跨’、‘大规

模测试’等行业测试示范活动。

与上下游伙伴构成紧密生态合作

车路协同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根据ICVTank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

球V2X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650亿美元;华控基金

行研数据综合显示,国内V2X市场将由2021年的

103亿元,上升到2025年的600亿元,年复合增长

率达55%,这也为车、路、云三端都带来了巨大

的增量空间。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随着智能车载系统、

智能路侧系统、通信平台等诸多技术层面的不断

完善,尤其是5G的普及让车路协同进入了实践的阶

段;从技术角度来看,由“人-车-路”组成的道路

交通是个复杂的系统,要想真正实现车路协同,必

然无法绕开中国复杂的路况。

第14页

Portfolio Company News

12

被投企业新闻

华控基金简讯 二零二贰年第二期

2

022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公务机公司华龙航空

公布碳中和目标,将立足航空业排放特点和自身数字

化技术优势,于2025年实现自有机队、地面保障业务及办

公运行碳中和,并于此前带动20%以上的托管飞机实现航

班运行碳中和,最终将于2035年实现华龙航空整体业务

碳中和,这是中国公务机行业首次宣布的碳中和规划。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

键议题,“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是我国对于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华龙航空积极响应国

家“双碳”目标,是公务机行业中最早一批提出“绿色

航空”发展战略的公司,曾于今年4月22日完成中国首次

“碳中和”公务机飞行,推动了公务机行业对于碳减排的

华龙航空作为中国首家

公务机公司宣布碳中和规划

除此之外,车路协同场景中,要运用到大量硬件部

署,传感器、雷达等硬件。这些硬件直接安放在道路上,

以此实现驾驶信息的交互,因此必须保证绝对的安全与

稳定。这就要求企业能够提供工业级的硬件生产能力,

并有各种细分垂直领域的硬件生产能力。

车路协同发展到今天,已经从最初的“项目导向”

向“价值导向”转变,不同类型的用户需要切实地得到智

慧交通所创造的价值。星云互联在底层技术、全栈产品

体系、云端平台、车路协同算法生态、项目经验、以及核

心团队等多个层面,基于长期以来对交通垂直场景的理

解,具备了深厚的技术能力和认知体系。基于V2X底层

技术和交通场景,输出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将成为核

心竞争要素。

当然,增量市场必然会面临更充分的市场竞争。

星云互联基于V2X底层技术和交通场景,输出整体

解决方案的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要素。同时,星云互联更

注重在扩展V2X技术平台兼容性和延展性的同时,与上

下游伙伴构成更紧密的生态合作,提升对用户需求的整

体解决方案的交付能力。

目前,星云互联已为国内众多智能网联先导示范区、

整车厂、自动驾驶企业及城市开放道路、智慧高速升级建

设等场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产品应用系统,业务覆盖

国内20多座城市、30余家主机厂和一级零部件厂,接入路

口数量超过2000个。

作为星云互联B轮融资的领投企业,华控基金早在

十余年前便开始着手布局硬科技领域投资。

技术创新企业因其较高的投资门槛,尤其需要投资

机构对企业的技术能力具有敏锐的嗅觉和洞察力,需要

对团队的技术成熟度、产品路线和企业潜力有深刻的认

识;同时硬科技的投资每一个决定都至关重要,一个项目

的回报并不能覆盖失败项目的沉没成本,因此也决定了

硬科技投资无法像互联网投资一样用撒盐面的方式去

广泛撒网投资项目。

华控基金在选择星云互联时,深刻认识到车路协

同归根结底是一场关于“协同”的挑战。随着产业链上

各方技术逐渐成熟和标准、法规的日趋完善,车路协同

将迎来一场“中国式”的发展——以政府为主导,在各方

企业的协同下共同实现更智慧的交通出行。在整个产业

链条上,牵一发而动全身,星云互联作为智慧交通上最

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技术成熟度,抢占

了技术优势。

也许在不远的未来,在实现了智慧交通的城市中,

老年人也可以通过自动驾驶安全上路,交通事故或将彻

底避免,交通拥堵的情况也会得以根本缓解。车路协同

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础,是主动控制交通的大脑中枢,但

“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协同的云”需携手并进,实现

产业生态健康循环,共同为实现这一梦想而努力。

第15页

TSINGHUA HOLDINGS CAPITAL NEWSLETTER 2022 - Q2 13

研究与探索。

依据ISO 14064-1,参考世界资源研究所制定

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企业核算与报告标准》,华

龙航空以2021年为基准年,对公司运行的碳排放

进行全面排查和量化。包括飞机交易、飞机托管、

包机、航空地面代理及公务机楼运营,华龙航空

提供的公务机全流程服务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总排

放量为31612.14吨,其中范围一排放为28282.48

吨,范围二排放为345.16吨,包括通勤、差旅、使

用物品以及废弃物处理等在内的范围三排放为

2984.49吨。

基于2021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华龙航空

构建了碳中和目标的科学实现路径,将遵循“节能

减排优先、抵消为辅”的原则,计划在已有的绿色

实践基础上,通过数字航空建设、可持续能源应

用、绿色办公楼宇、绿色交通、绿色供应链、碳抵

消六个方面来推动碳中和目标的如期实现。

加快实现自主运营层面的碳中和,是华龙航

空碳中和行动的首要目标。目前,华龙航空已经着

手开发适用于公务机企业的碳管理系统,结合飞

机运行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系统,打造科学、可追溯

的绿色飞机运行模式,承诺在2025年实现自有机

队飞行、航空地面保障和日常办公方面的碳中和。

在公司人均碳排放强度方面,将于2035年实现下

降20%,2050年实现下降40%。

同时,华龙航空提出于2025年前带动20%以上

的托管飞机实现飞行碳中和,于2035年实现包括

飞机托管在内的整体业务碳中和的目标。华龙航

空的业务生态连接着各领域的巨头企业,将通过

数字技术应用,在客户端的飞行系统中加入碳中

和服务选项,并通过奖励政策,积极影响公务机持

有企业及相关产业链加速迈进碳中和的步伐。

根据华龙航空碳排放数据显示,其2021年的

主要排放源为化石能源使用,其中航空燃油排放

量占比为88.53%。因此,选购高能效公务机机型、

增加航空燃油利用效率以及建设绿色能源应用体

系是华龙航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一步。

目前,全球仅极少数机场能够提供常规的可

持续航空燃料(SAF)的加注服务,主要集中在

欧洲和北美。中国民航局在2022年1月发布的“民

航”+“绿色低碳”生态圈发展线路图显示,计划在

2030年大幅提高SAF的使用。在此背景下,华龙航

空已与中航油达成意向,当其在国内任意机场开

设SAF加注服务时,华龙航空将优先作为试点单

位应用,此外,华龙航空承诺当所运行机场能够

提供SAF加注服务时,将优先选用SAF。

华龙航空表示,公务机公司实现碳中和是企

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体现,其战略意义不仅在

于自身的节能减排,更重要的是通过公务机连接

产业上下游,推动各方在节能减排上的技术研发

和应用创新。未来,华龙航空将持续与飞机制造

厂商、燃油供应机构、机场、地面交通公司等产业

链伙伴共同探讨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挖掘更多的

可持续性发展机会,助力传统产业升级的同时,也

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力量。

第16页

Portfolio Company News

14

被投企业新闻

华控基金简讯 二零二贰年第二期

2

022年3月22-23日,科技部首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

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深圳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工智

能、未来网络与通信、集成电路、生物技术、新材料、高

端装备制造、绿色技术和交叉学科等8个技术领域的75

个优质项目在云端展开巅峰对决,这是目前为止我国首个

官方颠覆性技术专业赛事平台。德尔科技作为福建省唯

一晋级全国总决赛的代表队,成功问鼎科技部首届全国

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最高奖——优胜奖,再创我

省参加全国性大赛的历史最好成绩。

大赛由科技部举办,来自全国各地重点高校、知名

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和新兴创新企业的2724个项目

报名参赛,经过成都、苏州和青岛等三地成功举办现场

领域赛,最终筛选出75个最具颠覆性特质的优秀项目晋

级全国总决赛。

大赛从“是不是”、“可能性”和“影响力”等三个方

面对参赛项目进行评议,从多维度科学和准确地识别颠

覆式技术,紧紧围绕全球科技革命大趋势和产业变革大

方向,在研判颠覆性技术创新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探

索建立颠覆性技术发现和遴选的新机制,旨在挖掘国家

层面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颠覆性技术方向,在全社会

营造颠覆性技术创新的良好生态,带动我国原始创新能

力和产业竞争力提升,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

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引擎。

德尔科技参赛项目“国内唯一高端半导体电子级三

氟化氯产业化项目”,代表了公司在含氟电子气体领域自

主研发和科技创新的最高成就,填补了国内半导体关键

材料领域的空白,科技成果评价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使

我国成为继日本和美国之后全球第三个成功实现电子级

三氟化氯产业化的国家,并成功将电子级三氟化氯从我

国半导体芯片“卡脖子”材料清单中移除。电子级三氟化

氯衍伸出的新型氟金属基含能材料及其新应用,代表了

可能改变世界规则的颠覆性技术硬科技,其应用效果超

具前沿感和震撼力。项目赢得了大赛组委会及专家评委

的高度评价,并成功入选科技部颠覆性技术备选库。

大赛的成功举办,获得了科技和产业等社会各界的

高度关注和充分认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等专家认

为,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是一个国家层面设计的关

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产业融合”的创新平台,为广

大科技人才提供了具有颠覆性潜能技术的“产、学、研、

用”四位一体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有利于建立具有

颠覆性特征的先进技术库,对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具有深

远的意义。

德尔科技能够又一次斩获国家级最高奖,是公司坚

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发展最前沿,坚持

突破更多“卡脖子”技术、开发系列“杀手锏”产品、掌

握多项“独门绝技”,专注科技创新、重视研发投入的集

中体现。

德尔科技问鼎科技部

首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

第17页

TSINGHUA HOLDINGS CAPITAL NEWSLETTER 2022 - Q2 15

近日,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先进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Advanced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荣获第49届日

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创办于1973年,由世界知识

产权组织、瑞士联邦政府共同举办的全球历史最

长、规模最大的发明展之一。研究所储能研发中心

团队的“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项目参加了2022

年的第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并获金奖。

2022年5月30日,中储国能成功入选由独立第

三方投中信息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碳中和产业

最佳投资案例Top10”榜单。该榜单以专业、权威、

严谨著称,被称为国内股权投资行业的风向标,是

诸多大型机构LP的重要出资依据。

中储国能是中国压缩空气储能领域的开拓者

与引领者,是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百兆

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产业化公司,在大规

模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及产业领域,处于国际领先

地位。

中储国能拥有完整的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核心

技术知识产权,其技术团队在压缩空气储能方向

的专利数、SCI论文数和引用数均居世界首位,已

建成“国家能源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研发中心”,

具备1-1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核心装备研制

及工程实施能力。

中储国能获第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

金奖、入选2021年度“中国碳中和

产业最佳投资案例Top10”

第18页

Portfolio Company News

16

被投企业新闻

华控基金简讯 二零二贰年第二期

6

月22日,华控领投企业安徽盟维新能源科

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盟维科技)完成第

6批锂金属电池(Lithium Metal Battery, LMB)

产品批量交付,能量密度由450 Wh/kg提升到

了500 Wh/kg,在世界范围内实属首次。

这一消息立刻吸引了包括人民网、中国网、

香港大公报、香港商报等国家主流媒体的争相

报道。

走出实验室“技术突破”阶段,

率先实现商业量产交付

相较2020年所推出的第二代锂金属电池

METARY® Ex产品系列,本次交付的第三代

METARY® Exx产品,能量密度由450 Wh/kg

提升到了500 Wh/kg,在世界范围内实属首次,

该批次电池将用于新一代高空长航时飞行器搭

载,其在临近空间环境的低气压宽温差工况下

的测试数据表现也更为优异。

本次产品交付是盟维技术路线布局及产

品开发层面差异化原始创新的一次迭代升级,

意味着盟维500 Wh/kg级锂金属电池产品开发

正式走出实验室“技术突破”阶段,率先实现

商业量产交付。与此同时,600 Wh/kg的新型超

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原型样品目前在公司创

新实验平台也已顺利完成验证。

盟维科技聚焦锂金属电池研发,截至日前

是全球唯一可批量提供500 Wh/kg前瞻电池产

品的企业。

自成立以来,盟维科技制定了清晰的高能

量密度锂金属电池核心产品战略,针对电动航

空领域续航、安全、荷载等痛点需求,持续对锂

金属电池的基础材料、电芯工艺、制造设备、

结构设计等各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创新开发。

面对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为保障产品稳

定安全供应,2021年盟维在合肥经开区智能科

技园启动了新体系动力电池研发制造基地扩建

工程,经过6个月的工期建设,这条全球首创的

新体系锂金属电池自动生产线正进入竣工验收

阶段,并将于2022年第三季度投入使用,这标

志着盟维科技规模化制造关键技术和能力迈上

了一个新的台阶,进入自动化、系统化、智能化

的新阶段,也意味着盟维的GWh级产线建设规

划完成了关键一步。

前瞻性布局锂电行业,

助力企业全面加速产业化进程

在碳中和机遇的极大促进下,新能源成为

全球各国能源的终极路径。作为盟维科技的重

要投资人,华控基金始终重视对新能源产业的

布局。在能源消费领域,华控基金判断,交通领

域新能源汽车本身具备经济性,将成为2030年

前能源消费侧碳达峰的重要路径。

长期以来,“续航焦虑”是制约新能源电

池产业发展的一大痛点。近年来,重量更轻、

能量更高、续航时间更长的锂金属电池开始被

业界视为突破这一困境的重要技术。相较于

其他负极技术路线,锂金属负极电池能量密度

盟维科技第6批量产交付锂金属电池

产品再现突破,引主流媒体聚焦报道

第19页

TSINGHUA HOLDINGS CAPITAL NEWSLETTER 2022 - Q2 17

高,能够解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特殊能量需求,未

来有望替代传统锂离子电池。

华控基金在大量的行业研究与走访后发现,

盟维科技潜心于突破现有储能技术能量密度局

限,在新体系锂金属电池领域具有技术领先优

势;同时,从全球范围来看,盟维科技的产业化进

程已处于领先地位,其锂金属电池产品已经在真

实使用环境中得到了验证,进入批量商业化交付

阶段,公司生产的新型锂金属电池已被国内外高

空长航时飞行器厂商所采用。因此华控决定对其

领投。

历经多年发展,我国锂电行业整体态势优势

已较为明显,新能源产业配套完善。随着技术的应

用和积累,预计在未来的5-10年,锂金属电池可以

在中短途商用电动航空中得到成熟应用,同时在

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将得到长足发展,盟维科技迎

来全面发展先机。

未来,华控基金将持续助力企业保持在锂金

属电池领域技术创新和产品制造能力的领先优

势,不断推动加速企业的产业化应用进程;在专注

于当前锂金属电池的细分市场、积累优势的同时,

不断扩大海外市场的品牌影响力,继续为客户提

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服务与解决方案。

第20页

Company News

公司新闻

18 华控基金简讯 二零二贰年第二期

5月30日,投中网“2021年度投中

榜单”隆重揭晓。

华控基金凭借在硬科技多个

细分领域15年深厚的投资积淀,尤

其是2021年度在先进制造、碳中和

领域收获的亮眼投资成果,继续蝉

联“中国最佳私募股权投资机构

TOP50”、“中国最佳中资私募股权

投资机构TOP30”,连续六年荣登

“先进制造领域投资机构榜单”榜

首宝座,更是凭借中储国能项目荣

获“中国碳中和产业最佳投资案例

TOP10”,共计四项大奖。

本届“投中榜”的发布依托CVSource投中数据,由投中研究院收集

超千家私募股权领域活跃投资机构

的反馈问卷,标准化处理问卷数据,

最终按照总体积分排名评选得出。

成立15年来,华控基金聚焦技

术创新的硬科技企业,重点关注先

进制造、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

术、碳中和四大领域。

仅过去的一年,华控基金被投

企业中有超20家荣获专精特新“小

巨人”荣誉称号,11家企业荣获国家

级高新技术企业荣誉;15家企业获

新一轮融资,数家企业投后估值翻

倍,最高增长近15倍;10家企业净利

润提升,最高达7倍;11个项目实现成

功推出,其中北摩高科实现退出回

报20倍,9家企业IPO及过会。

尤其在先进制造领域,华控基

金已经打造了上下游链条完整、产

业功能齐备的发展格局,已有10

余家企业成功上市。包括飞机刹车

制动领域的核心生产企业北摩高科

(002985)、民营航空器结构件锻

造企业三角防务(300775)、航空装

备龙头企业广联航空(300900)、国

内航空地面保障领军企业立航科技

(603261)等优秀领军企业。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特种

芯片设计与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睿

创微纳(688002)、显示发光材料

制造企业莱特光电(688150)、高功

率半导体激光器制造企业炬光科技

(68167)已成功上市;拥有全栈式

AI能力的人工智能企业云天励飞、

民营仿真技术企业华如科技、半导

体前道设备生产企业屹唐半导体也

于去年成功过会。

01 华控基金荣获「2021 投中榜」四项大奖

第21页

TSINGHUA HOLDINGS CAPITAL NEWSLETTER 2022 - Q2 19

在生物技术领域,PD-1及单克隆

抗体创新药研发生产企业君实生物

(688180)、全球人工骨领军企业奥精

医疗(688613)以及小核酸干扰疗法开

发国内龙头企业圣诺制药(2257.HK)

已成功上市。

随着碳中和浪潮袭来,国家正积

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

系统,其中储能是关键支撑技术。华

控基金加速布局的碳中和赛道上,涌

现出了众多的优秀领军企业,包括动

力电池三元正极材料供应商容百科技

(688005)、清洁能源装备整体解决方

案供应商厚普股份(300471)等。

其中由华控基金领投的优秀项目

中储国能,是中国压缩空气储能领域

的开拓者与引领者。凭借其国际领先的

技术优势,荣膺“投中2021年度中国碳

中和产业最佳投资案例TOP10”。

中储国能的核心技术来源于中

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国科

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是我国最早

从事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发

的机构,先后研制并建成了国际首套

1.5MW、10MW和100MW先进压缩空

气储能示范系统,系统性能指标优于

国际同等规模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获得授权专利30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

20项)。

面向大型国企及央企客户,中

储国能在建及规划项目总装机超

3000MW,并在“山东肥城先进储能调

峰站”和“基于百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系

统的综合能源应用示范项目”中成功

得到实践。

今年4月在CNESA发布的“2021

年度国内新增投运装机量储能技术提

供商”排行榜中,中储国能位列新型

储能全国第二,压缩空气储能领域全

国第一。

在充满创新与变革的当下,“互联

网科技”、“新经济”等关键词或许已

经成为了过去式。回归价值投资逻辑、

以更加审慎的方式应对大环境的不确

定性,成为越来越多投资机构的选择。

华控基金将始终坚守硬科技投资

信念,以长期陪伴的决心和穿越风暴的

勇气,携手技术创新型领军企业,在这

个巨变正在产生的时代共同成长,在

为投资人创造长期稳定回报的同时,为

经济社会的发展持续贡献价值。

第22页

Company News

公司新闻

20 华控基金简讯 二零二贰年第二期

华控基金荣获「2022 未来医疗 100 强·澎橙奖」 03 年度医疗健康新锐投资机构

6月15日,由动脉网、VB100、蛋

壳研究院共同主办、以“中国故

事”为主题的第六届未来医疗100强

云峰会隆重举办,“未来医疗百强

榜单”正式揭晓。华控基金凭借在

生物技术领域优异的投资成绩,荣

获「2022未来医疗100强·澎橙奖」

年度医疗健康新锐投资机构。

未来医疗100强是国内创新医

疗领域的权威榜单,华控基金作为

一家综合性基金,能够在众多专业

医药投资机构中突出重围斩获大

奖,足以证明华控的生物技术投资

布局已初获成果,得到了专业机构

的阶段性认可。

创立于2015年的未来医疗100

强榜是由动脉网、VB100、蛋壳研究

院推出的国内第一个针对非上市企

业的创新医疗领域榜单,旨在遴选

真正代表未来医疗的中国创新医疗

者。100强榜单价值评估模型以企业

估值为核心标准,经历企业报名、

机构推荐、专家评审、交叉复核等流

程后最终选出。

华控基金蝉联 36 氪 2022「中国最受创业者欢迎 02 私募股权投资机构 TOP50」等两项大奖

6

月22日,36氪2022「中国最受创

业者欢迎投资机构\\投资人」名

单正式公布,华控基金继续蝉联「中

国最受创业者欢迎私募股权投资机

构TOP50」,华控基金董事长张扬

获得「中国最受创业者欢迎投资人

TOP100」殊荣。

36氪创投研究院从募、投、管、

退四个维度的业绩作为评价基础,

辅以面向广大创业企业征集意见,

最终评选出完整榜单。华控基金继

续蝉联「中国最受创业者欢迎私募

股权投资机构TOP50」,董事长张扬

获得「中国最受创业者欢迎投资人

TOP100」殊荣。

华控基金成立15年来,始终秉

承着“做中国最值得信赖的股权投

资机构”初心,在Top-Down的行业

研究指导下,遴选出了一大批代表世

界高技术前沿发展方向、对国家未

来新型产业形成具有引领作用的企

业,助力其快速成长。

未来,华控基金将持续以前瞻

性研究和踏实稳健的投后管理赋能

企业发展,坚定不移地以资本力量

支持科技创新,为LP及被投企业创

造价值。

第23页

TSINGHUA HOLDINGS CAPITAL NEWSLETTER 2022 - Q2 21

华控基金作为一支综合

基金,坚持”组合+精品”的

投资策略,尊重行业发展的

周期性规律、规避行业风险、

控制投资节奏。自成立伊始,

便专注于技术创新的硬科技

领域投资,专注于能够引领科

技革命和支撑经济发展的关

键核心技术。

尤其在生物技术的投资布

局中,华控基金早在2015年便

开始发力,在包括基因编辑、

细胞疗法、小分子靶向药、免

疫疗法、医疗器械、医疗服务

等多个细分赛道,成功投资了

多家具有高价值产品和高平台

技术门槛的优秀企业。

其中PD-1及单克隆抗体

创新药研发生产企业君实生物

(688180)、全球人工骨领军

企业奥精医疗(688613)以及

小核酸干扰疗法开发国内龙头

企业圣诺制药(2257.HK)已

成功上市。

随着新冠疫情的演变与产业的迭

代,世界医疗健康发展格局将产生根

本性变化,全球经济和中国的经济社会

发展也将迎来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华控基金投资的国内唯一具有

五大疫苗技术平台、资源牌照最齐全

的大型民营疫苗企业艾美疫苗,为应

对当前的疫情,充分利用全谱平台

技术,采用了已在获批疫苗上得到

验证的三种技术路线(即mRNA、灭

活病毒及重组腺病毒载体)来开发

COVID-19在研疫苗,企业也即将赴港

上市。

除新冠疫情相关领域,华控基金

投资的其他创新药企业近期也在不断

精进技术,在各领域实现了业务突破。

其中,奥精医疗(688613)近日

宣布其矿化胶原/聚酯人工骨项目和

胶原蛋白海绵项目已经进入临床阶

段;圣诺制药(Sirnaomics)

(02257.HK)也于近日宣布启

动一项小干扰RNA(siRNA)

的1期临床试验,应用候选药

物STP705已获得美国FDA

和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NMPA)的多项IND批准,

已经完成包括针对鳞状细胞原

位癌、瘢痕疙瘩以及肝癌等不

同适应症的5项临床试验。

此外,华控基金还投资了

脑机接口企业博睿康、创新药

一站式CRO赛赋医药、基因疗

法开发企业本导基因、复杂缓

控释制剂开发企业圣兆药物、

小分子药物晶型CRO晶云药物

等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技术

实力的优秀创新医药企业。

医疗健康产业作为国民

基石产业,与每一个生命个体

相关。华控基金始终满怀着期

待,以推动科技创新为使命,

为生物技术等重点民生行业赋

能,投资以突破性产品战胜疾病、改善

人类健康的创业者,为生命科学奋斗不

止,助力中国创新医药企业在世界级

舞台上以燎原之势蓬勃发展。

“未来医疗100强大会”是VB100、动脉网旗下的年度盛会,旨在汇聚产业核心

力量,推动创新健康医疗产业变革,打造医健全产业链交流对接平台。

大会用未来医疗100强榜单挖掘医疗健康行业头部创新企业,并以未来医疗

100强榜单及系列奖项的发布为契机,聚集国内外最为活跃的医疗健康创新

企业、上市公司、金融机构、医疗机构等,推动产业链有效互动合作,助力最

具成长潜力领域、企业的迅速发展,赋能中国医疗产业创新升级。

未来医疗百强大会

第24页

22

Media Focus

媒体聚焦

华控基金简讯 二零二贰年第二期

车路协同的造富之路

中国特色的“车路协同”,走出一条不同于单车智能的道路。

第25页

TSINGHUA HOLDINGS CAPITAL NEWSLETTER 2022 - Q2 23

从去年开始,北京亦庄不少道路两旁的路

杆上,新增了一双双“眼睛”:激光雷

达、毫米波雷达、传感器……每一个路过的行

人、车辆,甚至是一条遛弯的宠物狗,都在它

们的注视之下。

“眼睛”观测到的数据,顺着一条条路杆

探到地底,再沿着地底的光纤被传输到后台新

建的“车联网平台”,最终被路端来来往往的

车辆所接收。

5月,由于北京疫情反复,出行车辆大幅

减少,亦庄道路上,刻着红黄火焰标识、写有

“自动驾驶测试”的车辆多了起来。路侧的数

据,可以将车流量、红绿灯等信息及时同步,

帮助解决这些智能单车所无法解决的鬼探头、

遮挡、红绿灯等致命难题。

亦庄往南,远在1470多公里的长沙,公交

车率先与路测设备打起了配合。

在湘江新区,固定的公交路线上,市民只

要打开小程序,公交到站时间、各站点信息一

览无余。路侧设备、公交车辆,被一张统一的

“车联网”集结,红绿灯能根据车流量及车辆

行进速度自行调节时间,许多出行者由此有了

“一路绿灯”的丝滑体验。

这些涉及到城市交通管理的项目,均可归

纳为一个大热的词汇——“双智协同”。

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国有16个“双智”试

点城市、几十个“双智”项目上马。以北京为

例,仅经济技术开发区60平方公里范围内,截

止到3月底已拥有332个数字化智能路口基础设

施全覆盖、基于自动驾驶的城市级工程试验平

台搭建。

所谓“双智”,即“智慧城市基础设

施”+“智能网联汽车”,前者为后者提供基

础设施,后者则是应用的数字化终端,是车路

协同的延伸与迭代。2020年11月25日,这一

概念正式在住建部与工信部印发的《关于组织

开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

展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被提及,经过一年多发

酵,迅速席卷全国各地。

“双智城市”被认为是继智慧城市之后新

一轮“造城运动”,各地投入巨大,纷纷提报

项目,期待追上这一次政策的东风。但另一方

面,项目重视“展示效果”、没有实际经济效

益、社会效益难以量化等问题一再被业内人士

诟病。

那么,在从业者看来,目前车路协同的项

目落地情况是否如预期那般光鲜?作为政府牵

头的项目,谈论商业化是否为时过早?「甲子

光年」采访了车路协同运营方星云互联、四维

图新、海康智联、希迪智驾,以及多家投资

人,共同探讨这一“中国独有”的产业背后的

发展逻辑。

造城,也造富

“双智城市”是车路协同在政策层面的第

三次大规模迭代——前两次,关键词分别是

“示范区”和“先导区”。

2016年—2018年是封闭试验阶段。上海、

重庆、长春、北京等多地被批准为国家级智

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在封闭试验场开展C-V2X

(蜂窝车联网)的系统验证工作。

2019年—2020年,车路协同试验场从封闭

走向开放。无锡、天津、长沙、重庆率先成为

四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重点从开放道路上

验证车路协同技术可行性。

从去年年底开始,无锡锡山先导区车路协

同项目推进了新一期建设。在路端、车端的硬

件技术被验证可行之后,锡山区首次将焦点对

第26页

24

Media Focus

媒体聚焦

华控基金简讯 二零二贰年第二期

准了“车联网运营”,尝试搭建运营服务能力。

以四维图新为代表的数据运营服务商成为了硬件

厂商之外新的参与者。具体而言,它一面对接政府,

为先导区搭建数据基础能力、明确数据计费规则,同

时又对接车企,为各家连接车联网平台做接口打通、

兼容适配等工作。

统一的数据运营平台,将被寄予商业化落地的厚

望。车流信息、红绿灯、交通拥堵情况等数据,将遵

循“谁使用谁付费”原则,被分配至需求方。

除了无锡先导区,据「甲子光年」了解,如柳

州、合肥等地,多个先导区项目也开展了新一期建

设,普遍遵循“小规模安装路侧设备-进一步扩大试

点范围-推广车端设备-建设数据运营平台”的路径逐

步推进。

2020年底提出的“双智城市”进入了车路协同的

第三次迭代,从“智慧的车”、“智慧的路”进一步

延伸到“智慧城市”,把车路协同提升到了“城市管

理”的能级,牵头单位也由工信部升级为“住房和城

乡建设部城市和工信部联合主导”。

华控基金高级投资副总裁李镇涛提到,从“先导

区”“示范区”到“双智城市”,项目不再局限于一

个区域,而是要从整个“城市管理”的角度来思考;

同时对于具体的应用场景,也要开始考虑如何达成商

业闭环。海康智联总经理助理邢珺也表示,双智阶

段,车路协同项目更往落地各行业应用、改善民生层

面靠拢,如交通秩序治理、路面健康管养、道路通行

效率提升、公众伴随式出行提醒等,而非仅停留在为

汽车产业链做技术测试。

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双智试点范围被扩大到北上

广深、成都、厦门等16座城市,项目规模基本以亿元

级起步。

据业内人士透露,甚至有很多项目还没上升到

“双智”层级,也会先挂上“双智”名头,蹭上一波

关注度。

先导区、双智城市两轮政策同时推动之下,车路

协同的规模快速扩张。

即便在今年疫情影响下,四维图新预计其今年车

路协同项目规模增长率为20%—30%,其中,4—5成是

双智项目,2成是先导区项目。星云互联透露,2021

年,项目订单总规模超过3亿元,累计实施了98个车

联网项目。BAI资本合伙人赵鹏岚还观察到,从订单

量来看,车路协同的增速要比自动驾驶更快。

行业的估值也在水涨船高。两年时间,希迪智驾

估值从19亿元涨到80亿元,新鼎资本自2020年参与了其

第27页

TSINGHUA HOLDINGS CAPITAL NEWSLETTER 2022 - Q2 25

B轮融资后,此后每轮都追加投资,累计投入了3个多亿。

据业内人士透露,做路侧解决方案的,即便没有特

别亮眼的技术,平均估值也在50亿元以上。

车路协同项目造价着实不菲。

根据一位业内专家的经验,每1公里道路,安装路侧

感知设备成本在150万元—200万元之间,这还未算上数

据平台、车端设备的改造。

无锡锡山区车联网小镇上,仅两条道路,车路协同

建设造价就过亿元,这还不过是冰山一角。整个小镇建

设范围涵盖37km路网、63个网联路口、13km公共测试道

路,总投资约120亿元。

与迟迟不能取得商业化进展的Robotaxi相比,动辄亿

元订单的“造富”效应,也让车路协同多了一份关注度。

天花板在哪里?

由于涉及基建改造,车路协同的项目参与方也众多。

牵头方是公安部交科所,当地政府、工信局等政府部

门,负责统一规划与审批资金。以无锡项目为例,“总包方”

的角色由无锡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承担,它是无锡市

国发资本运营有限公司、无锡市交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5

家国有资本参与构建而成。

“乙方”包含了许多市场化的机构与企业:

最大块的蛋糕归属于硬件提供商。华为凭借在当地深厚

的政府关系与巨头技术背书,拔得了头筹,提供车载终端产

品、路侧单元、融合感知等设备,并在边缘端延伸其云能力。

诸如四维图新这类数据能力提供方也参与分羹,拿到了

千万元级别的单子,负责为总包方建设统一的数据运营平台。

买方主要来自B端和G端。

在B端,车企被寄予厚望。据四维图新车路协同研究院

副院长郭磐石透露,部分车企已经开始签署有条件的订单协

议:如果特定区域红绿灯改造达到一定数量级,它们将集中

采购道路信息服务,纳入前装功能的一部分。

郭磐石告诉「甲子光年」,不少Tier 1嗅到了机会,蠢蠢

欲动,纷纷进驻先导区,甚至自掏腰包参与测试,希望在将

来作为中间商赚取大规模“采购利益分成”。

无锡项目创造了一种基于车路协同的“数据运营”服务

模式。据「甲子光年」调研发现,其他典型发项目模式还包括

“服务Robotaxi”、“服务招商”。

河北沧州,被视为车路协同产业的“北方重镇”,截止

到目前,其已累计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636.9公里,

城市测试道路总里程仅次于北京。

早在2019年,沧州就联合云图科技等感知设备厂商,完

成了路端技术改造。与此同时,在车端,沧州拉来了重要合

作伙伴——百度Apollo,共同探索开放自动驾驶可载人测试

路网,打出Robotaxi的城市招牌。

当前法规还不允许可载人测试车辆向用户收费。邢珺

谈到,地方政府若建设自动驾驶测试道路,能吸引一批车

企,或是自动驾驶供应商前来做自动驾驶测试,他们为此付

费,成为政府的收益来源。

在G端,交通部、公安部最有可能成为采购主力军,数

据被用来改善政府办事效率,辅助及时发现违章行为、规

避可能的事故风险。

在一些自动驾驶或汽车产业薄弱的地区,车路协同往

往更具有“基建”的意味,即通过改造路端设备,提升当地

交通效率,并尽可能以此招商引资。

星云互联向「甲子光年」分享了柳州项目“因地制宜”的

经验。

柳州汽车工业发达,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四大汽车集

团整车生产基地的城市,对于这样一个城市来说,不缺专业

的汽车测试场。

星云互联觉得,应该根据柳州的工业特点和交通状况,

进行资源互补,把重点放在城市道路的改造上。智能化道路

更聚焦于“提高驾驶安全和交通效率”,安装车路协同感知

设备,让车、路、云互联互通,用以满足信号灯互动、车辆避

撞和路线引导提示等多种V2X场景功能。从而减少交通事故

的发生,提高驾驶安全和交通效率。

交通“新基建”,有利于形成一定的“示范效应”。据郭

磐石透露,示范区建设单位往往要结合当地的政策要求,设

立分支机构或者研发团队,才能有效参与政府的项目分包。

这种方式既为当地政府布局产业链招商引资,又帮助不少企

业创收、扩大规模。

各地项目如火如荼,如同一桌饭客人大部分已到齐、菜

也刚上一半。但车路协同的商业闭环与可持续性,也有一些

挑战。

第28页

26

Media Focus

媒体聚焦

华控基金简讯 二零二贰年第二期

有人对结果颇有信心。华控基金李镇涛透露,在蹲

守了3年多后,终于在去年年底真正决定下注。“这个时候

再不切入,等‘十四五’末尾进入大规模商业化阶段,获

得的回报和想象空间就未必那么大,也或许根本再没有

你切入的机会。”赵鹏岚则认为,车路协同赛道或将比自

动驾驶更早出现上市公司。

但也有不少人还在冷眼旁观,想要再等一等。在全

国近千公里的测试路段上,你几乎找不到一辆连有车

路协同设备的私家车。车路协同付费方还停留在B端和G

端,未曾渗透到终端用户层面。

但很显然,B端和G端不会是大头的买单方——

每公里上百万元的建设费,只有摊派到每辆车上,才

算得过来经济账。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又来了:过去几年,政

府在路端率先迈出改造的第一步后,如果终端不愿意大

规模买单,不能配合跟上建设步伐,那么政府算不来经

济账,势必推不动进一步建设。可反过来,如果没有大

规模车路协同基建设施,消费者不会产生足够刚性的需

求,就不会有动力买单。

在问题没有得到解答之前,动辄上亿的车路协同项

目,将很快遇到规模化瓶颈。

消费者买单是否成立?

一直以来,中国车路协同的发展都由政府主导、政策

推动。所以许多从业者认为,未来车路协同要继续发展,

也必须由政策持续推动。

新鼎资本合伙人张驰觉得,地方政府愿意投入几个

亿做车路协同的基础建设,主要还是由于国家政策整体

的导向性明显,但要他们继续投入几十亿、上百亿则相当

困难。

也有业内专家认为,目前车路协同的项目大多走“信

息化”的拨款,款项每年的预算仅有几千万元到亿元级,

资金有限;但如果国家能够推出政策,明确数字道路作

为”新基建”的必要部分,那么数字道路的建设预算则会

充裕很多,其建设必要性也能得到更多业主单位的认可。

但已经进入车路协同赛道的公司,不能一味期待政

策的东风。希迪智驾首席科学家张长隆博士认为,“车路

协同的功能之一是帮助自动驾驶尽快落地”,“商业化”

是服务商都需要前置考量的。所以,服务商在意识到G端

和B端的尝试存在天花板之后,也都期待着能向消费者

端寻找突破。

让私家车开上路,享受路端设备所采集的信息带来的

便利。这不仅意味着路端设备要铺设得足够多、广,以及

车端设备要前装搭建,也意味着所有这些数据和信息需要

打通。

于是,横在服务商面前先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就是

“标准”。

李镇涛介绍,比如交通信号灯,就有很多种品牌,不

同的品牌有不同的协议标准,有的甚至是黑匣子不公开

标准,或者没有标准。同样地,一条路上不同的传感器在

相近的时间里可能会监测出不同结果,如何对这些差别

做验证和取舍,也得有具体的标准。

又比如,不同的政府、合作方基于自身原有的技术

标准,也会有不同的要求。阿里对协议传输的时间有特

别的要求,合作方必须单独为其进行改造。但要将其与

其他服务商的平台融合,又是另一回事。

即使是统一了路侧的设备,距离私家车开上路,还需

要面临车企的严格考研。所有服务都要经过车企的POC

测试,确保设备达到车规级别。但业内人士告诉「甲子光

年」,“对于数据的精确度,不同车厂也有不同要求。比

如以物体识别的精确度为例,有的公司要求达到米级就

可以,但有的企业认为要达到0.5米才有意义。

车路协同的标准亟需建立。星云互联CEO潘军告诉

「甲子光年」,“制定标准”也是新一轮“双智城市”项

目专家组正在做和想要做的。标准是项目实施的参考准

则,在“双智城市”建设的进程中,不仅需要政府在政

策、标准、制度层面牵头,也需要科技企业在技术方面提

供支持,多方参与,共同创造“双智”成果。

那么跨过了标准这道关,车路协同能够如何走向消

费者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断。

张驰认为,车路协同过往的发展依靠政策推动,不

确定性较强,自动驾驶的发展可能会早于车路协同。进

而,企业想要路端跟着车端同时投入,舆论的作用不可

忽视。他想象行业的发展路径是,先有L3级别的车辆在

路上行驶,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交通事故,会倒逼路端

设备进一步配套自动驾驶来完善及完成建设。

第29页

TSINGHUA HOLDINGS CAPITAL NEWSLETTER 2022 - Q2 27

“车企和路侧设备是相互割裂的,无法直接推动路侧

快速建设。要真正让私家车也享受路端服务,把事情推广下

去,大概率会是因为发生交通事故。虽然自动驾驶的技术在

逐步升级,也难免会有发生事故的可能。想要形成商业化闭

环,核心不在车企,而是让消费者愿意买单,承担一定的路

测设备的建设投入。”

李镇涛判断的发展路径则不太一样。他认为“先有一个

成功的区域,而后利用影响效应来推广”。政府可以投入一

个区域试点,尝试让商业模式在该范围里跑通,再逐步推广

到其他区域。以目前全国自动驾驶试点区域北京亦庄为例,

服务商可以在亦庄地区打通现有的路侧设备,将道路预测规

划等服务搭建在汽车控制系统中。该区域生活的用户愿意付

费后,服务商再逐步推进更多的功能和范围。

更进一步,类比新能源车的发展,希迪智驾智能网联事

业部总经理周智民觉得,车路协同领域确实也需求前期的

大量积淀,但等到形成了规模化之后,“也许变革会比想象

中来得快”。

或许从业者也都知道,不管是车端先投入还是路端先

投入,不管现在的诉求是政府买单还是消费者买单,理想中

的车路协同的项目里,消费者、车企和政府都应该是共同承

担风险,也共同分享收益的。总要有人先承担风险,多迈出

几步。

这背后某种更深层的背景是,“车路协同”由于路端建

设的成本巨大,如同智慧城市、物联网一样无法在其他国家

推行,只有在中国这样政府愿意巨大投入的地方才有可能实

践。于是,“车路协同”“双智城市”从一开始就带有某种象

征意味。而纵观过往智慧城市和物联网的建设,大多数的项

目很难说效果符合预期。

于是,当“车路协同”不得不走向市场化,所面对的问

题和挑战都是全新的,才有了如今这番局面。

或许换个角度想想,如果车路协同的目标本就不是为了

“替代”单车智能,而是为自动驾驶创造更多可能,一切是

否会变得更简单一些?

第30页

28

华控观点

华控基金简讯 二零二贰年第二期

TH Capital Insights

在医疗资本寒冬下,

细胞疗法的投资价值

引言:2021年开始,医疗行业遭遇资本寒冬,行业迎来至暗时刻,医疗板块整体大幅

下跌、二级市场投资者在割肉,一级市场投资缩量、机构投资者在躺平。

根据清科统计数据,2022年Q1美元基金的投资和案例数分别为458.77亿元和232

例,同比分别下降72.7%和55.1%。国际形势越加严峻,俄乌等地域冲突、美国证券交易

委员会多次将中概股生物医药公司列入“预摘牌名单”等事件频发。新冠疫情影响到生物

医药行业发展,多家国内外药企进行构架和人员调整、进行降本增效。

医疗行业是否还有投资价值,哪些方向和哪种类型企业值得投资?今天我们一起来

探寻答案。

文 / 华控基金投资副总裁 宋波

第31页

TSINGHUA HOLDINGS CAPITAL NEWSLETTER 2022 - Q2 29

万物皆有周期,回眸过去、

审视当下、展望未来

中国医疗投资行业过去经历了春暖大地、

夏日炎炎、秋风瑟瑟,目前步入了寒冬腊月,

需要我们回眸过去、审视当下,才能更好展望

未来。

春去冬来、日月轮回,万物均有发展规

律。医疗行业过去几年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

2015年医疗政策改革鼓励创新、2018年集采政

策对行业逻辑的破坏和港股18A的推出、2019

年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实行、2020年新冠疫情爆

发、2021年带量集采和医保谈判进一步扩大等

重大影响事件。

回眸中国创新药发展历程,2015年中国医

疗政策改革使得创新药行业迎来爆发式发展,

但由于中国缺乏创新土壤,因此导致me-too管

线扎堆、产品缺乏差异化、技术平台缺乏创

新,商业化能力缺乏等项目受到资本市场盲目

追捧,最终导致企业估值和价值严重不匹配,

二级市场纷纷破发,投资机构高挂免战牌;一

级市场Pre-IPO项目突然变得“无人问津”。

回顾全球Biotech发展历史,能够更加直观

的理解医疗行业周期性变化和资本寒冬中孕育

的投资机遇。

1993年-1995年美国Biotech公司也遇到资

本寒冬。1984年美国颁布《Hatch—Waxman》

法案鼓励创新药开发,使得美国Biotech公司

迎来1984-1993年“黄金十年”发展。1993年

2月22日,Synergen公司由于产品临床III期失

败导致股价当天瞬间暴跌68%,多米诺骨牌效

应导致美国Biotech股票发生灾难性雪崩。

1993年-1995年资本寒冬期间,已经几乎没

有投资者敢去投Biotech公司。但这个行业并没

有消失,相反在1996年寒冬结束之后,基因泰

克、安进、健赞等优秀Biotech凭借自身产品竞

争力成功突出重围,在1998年开始Nasdaq Biotech

增速显著高于Nasdaq和标普500(图1)。

第32页

30

华控观点

华控基金简讯 二零二贰年第二期

TH Capital Insights

对比上世纪90年代美国Biotech资本寒冬下崛起的独

角兽,我们坚信运用价值投资的理念必然能寻找到中国

版的基因泰克。从现金为王的指导原则出发,具有重磅

产品、拥有自我造血能力、丰富现金储备的企业能够尽

快实现商业闭环的企业将更有能力扛过这次寒冬。

真金不怕火炼,

寻找资本寒冬下的独角兽

高技术壁垒、大适应症空间的行业必然是最受

资本市场青睐。根据医药魔方数据库统计,除了小

分子和大分子药物,近年来国内涌现了比如细胞治

疗、基因治疗、核酸药物、新型疫苗等多个热门投

资赛道(图2和图3),这些方向也是全球最热门的

投资领域。

图2 2013-2021年中国创新药行业融资数量(个)

图1 1998-2000年Nasdaq Biotech、Nasdaq与标普500对比

第33页

TSINGHUA HOLDINGS CAPITAL NEWSLETTER 2022 - Q2 31

图3 2013-2021年中国创新药行业融资金额(亿元)

细胞治疗、基因疗法、核酸药物、新型疫苗等均被

认为是划时代的重磅药物,近年来均涌现出全球首款产

品获批上市/临床取得积极结果、技术取得巨大突破、突

发性新冠疫情产生的巨大临床需求等历史性事件,同时

行业具有市场空间大、技术壁垒高等特点,使得这些行

业在全球备受资本市场青睐。

对于这些未来将高速成长、具有巨大市场空间、极

高技术壁垒的行业,必然会诞生未来资本市场的独角兽

企业。其中细胞疗法是目前融资金额和投资数量占比最

多,最受资本市场青睐。

医疗资本寒冬下,

细胞疗法有哪些巨大投资机会?

T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最重要的组成之一,在我们

人体内T细胞无时无刻都在发挥着保护我们的作用。肿瘤

患者由于人体免疫系统无法抵抗肿瘤生长导致疾病不断

恶化,近年来出现的通过工程化体外改造和扩增人体内

T细胞后回输到人体内,补充人体自身免疫系统防御能

力,被认为是最直接进行癌症治疗的手段之一,具有其

他小分子、抗体等药物无法匹敌的独特临床疗效。

细胞疗法目前面临哪些挑战,存在哪些瓶颈?目前

主要集中在三个维度:

(1)有效性:血液瘤上已经取得革命性疗效,但在

实体瘤上细胞疗法还未取得突破。

(2)安全性:血液瘤上目前细胞疗法主要存在细胞

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的神经毒

性综合征(ICANS)等危及生命的副作用,因此临床上

亟需更加安全的疗法。

(3)可及性:目前已上市的细胞疗法均为个性化疗

法,生产成本和售价昂贵,导致临床患者受众有限,未

来需要显著降低该疗法的生产成本。

相比慢病药物,癌症患者对于生存的需求最为迫

切,而对于药物的安全性和可及性相对可接受程度更

第34页

32

华控观点

华控基金简讯 二零二贰年第二期

TH Capital Insights

高。药物是否能减缓癌症恶化、延长生命甚至治

愈,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最为渴望。目前细胞疗法

已经在血液瘤上面取得部分患者治愈的效果,但实

体瘤有待继续突破,因此目前针对实体瘤的细胞疗

法投资价值最高。

蕴含巨大吸引力的实体瘤市场,

细胞疗法能否实现突破?

回顾细胞疗法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外

细胞治疗行业均处于行业早期阶段,2017年全球第一

款CD19 CAR-T获批上市使得行业空前高涨,但后续

由于商业化不及预期等原因导致行业泡沫破灭,2021

年开始逐渐回归理性。

前路之难,难于登天,目前已经有8款血液瘤

CAR-T产品获批上市,但实体瘤方面目前还没有明显

突破,例如美国细胞疗法行业目前血液瘤企业参与者

众多、但血液瘤市场空间有限,实体瘤企业仅4家、

但实体瘤市场空间至少是血液瘤10倍以上。实体瘤市

场有如此大的吸引力,细胞疗法能否在实体瘤上面实

现突破?

目前发展最成熟的细胞疗法主要是CAR-T和

TCR-T疗法。其中高毒副作用显著限制了CAR-T在治

疗实体瘤上的应用,而TCR-T疗法对肿瘤抗原更敏

感、实体瘤浸润能力更强、更适合实体瘤治疗,近年

来已有产品实现临床突破。

比如2022年1月全球第一个针对实体瘤的TCR受

体疗法Kimmtrak获批上市,2022年Adaptimmune的

Afami-cel TCR-T即将递交上市申请、有望成为全球

第一个获批上市针对实体瘤的TCR-T疗法。TCR-T的

临床安全性数据显著优于CAR-T、同时观察到较好有

效性。但TCR-T受限于HLA配型依赖和亲和力有待提

高,导致近年来在实体瘤开发上进展缓慢。那么未来

细胞疗法是否能够同时结合现有CAR-T和TCR-T两

者的优势,在实体瘤细胞疗法上实现巨大突破?

回顾TCR-T疗法发展历程,目前主要有四种技术

路线:

第35页

TSINGHUA HOLDINGS CAPITAL NEWSLETTER 2022 - Q2 33

(1)第一代TCR-T: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采用患者

体内提取分离出特定的T细胞寡克隆、体外扩增后回输,

自体肿瘤抗原特异性T细胞数量极少同时野生型TCR亲和

力低,导致杀伤肿瘤的效果有限。

(2)第二代TCR-T:2006年采用分离出特定的T细

胞单克隆方法,但同样存在杀伤肿瘤效果有限的问题。

(3)第三代TCR-T:2015年以Adaptimmune的

SPEAR-T、Immatics的ACTengine为代表的技术平台,以

野生型TCR为基础,通过对α/β链抗原识别区进行改造以

提高抗原亲和力,降低了肿瘤细胞的逃逸,成药性得以

提高,但仍面临受HLA配型限制导致适用人群有限、开发

成本高等问题。

(4)第四代TCR-T:以Adaptimmune Therapeutics的

Hit T-cell、TCR2 Therapeutics的TRuC-TCR等为代表的技

术平台,结合了CAR-T和TCR-T的优势。保留了TCR的主

体结构,利用scFV替换TCR α/β链抗原识别域,提高抗原

亲和力,从而不依赖HLA配型,显著扩大了适用人群,

并天然适合做双靶点TCR-T,降低肿瘤免疫逃逸概率。

相比与前面三代TCR-T,第四代TCR-T更具技术优

势。基于αβ链天然TCR传导通路开发的第四代TCR-T目

前已成为行业共识,全球实体瘤细胞疗法领先企业均在

布局,比如Adaptimmune Therapeutics、TCR2Therapeutics近年来均披露了相关平台结构和产品数据。

中国创新药行业依然处于成长初期,从最早的fast

follow国外大品种到目前越来越多原创性技术平台和产品

管线,原创性逐渐提高,涌现出更多投资机会。医疗投

资的本质还是产品未来蕴含有巨大商业化价值。

从这个角度看,实体瘤是目前临床刚需、市场空间

大、产品开发难度高的行业。从行业发展现状来说,细

胞疗法已成为小分子药物、大分子药物之后第三大主流

疗法,目前已经在血液瘤上取得革命性疗法。从技术角

度分析,CAR-T和TCR-T是目前最主流细胞疗法技术路

线,但均各有优缺点,近年来出现了结合两者的第四代

TCR-T技术,国外实体瘤细胞疗法企业均在布局,有望

突破实体瘤治疗瓶颈,因此也极具投资潜力。

附图1 第四代TCR-T代表性技术平台结构示意图

附图2 2021年10月,TCR2 Therapeutics在公司公告中

首次发布了多种新型结构设计

附图3 2022年2月,Adaptimmune Therapeutics在

《Nature medicine》报道了HIT T-cell结构

第四代TCRT-T代表性技术平台结构,近年来领先企业

先后被《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Naturemedicine》报道。如下图1。

2021年10月,TCR2 Therapeutics在公司公告中首次发

布了多种新型结构设计,但仅披露少量临床前试验数

据。2022年2月,AdaptimmuneTherapeutics在《Nature

medicine》报道了HIT T-cell结构,并公布了临床前试验

数据。

延伸阅读

第36页

18F, Building B, Ping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1-3

XinYuan Nan Lu,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P. R. CHINA

+86-(0)10-5976-1122

www.thcapital.com.cn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pc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