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bookData.followerCount}}
{{!bookData.isSubscribed?'关注':'取消关注'}}
changzhi wenshi封二:收藏与鉴赏 兽面三蹄足螭首扉棱立耳蟠螭纹鼎 杨巧灵封三:古迹遗存 张太妃孤魂厝上党 李 忠2016窑4 (总第 17 期)印刷时间:2016 年 7 月ChangZhiWenshi主 任 委 员许 霞副 主 任委员俞长生 郭健福成 员李义广 王元英 王宏斌 王明德申群香 刘 旭 刘永清 许 元邢宏亮 张书平 李爱丽 杜玉岗杨飞华 杨栖莺 姚泽荣 段林刚胡素琴 赵小平 赵旭光 崔万英崔子庆 魏书文主 编邢宏亮执 行 主 编秦 卫编 辑郭 鹏 金 璐发 行李 媛(内部刊物免费赠阅)编 委 会主 办:政协长治市委员会编辑出版:长治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通讯地址:长治市英雄中路 68 号邮 编:046000联系电话:0355-2192332 2192364电子邮箱:czwsbjb@163.com潞商史话古镇名村史海钩沉文史漫笔皮行往事(二) 马贵生 63与报纸有关的事情 刘海鸣 67从台湾舅舅想起的一些往事…… 杜珊萱 70鲍店武术,中国鲍家拳在上党地区的千年传承 孙晓钟 74从小脚趾甲说起 戴玉刚 78韩愈是咱长治的女婿 郭存亭 82对一张老照片的推敲 马 ... [收起]
[展开]
{{!bookData.isSubscribed?'关注':'已关注'}}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南 宋 ( 金 ) 时期的长治
天会六年(1128)
于潞州置节度使兼潞泽辽沁观察处置使。
大定十三年(1173)
潞州民女崔法珍断臂行募二十多年刻成一套集大成的佛教经书,共计 168113
板,6980 卷。大定十八年(1178),崔法珍将印本送到燕京,受到金世宗的重视,在圣安
寺设坛为崔授比丘尼戒。二十一年(1181),崔又将经版送到燕京,刷印流通。两年后,
崔法珍受封为宏教大师。20 世纪 30 年代,这套经书在赵城被发现,取名《赵城金藏》。
《赵城金藏》现藏于国家图书馆,与《四库全书》、《永乐大典》、《敦煌遗书》一起被视为国
家图书馆的四大镇库之宝。
宣宗年间(1213-1223)
于潞州置潞州元帅府。
兴定元年(1217)
蒙古发兵攻潞州,二年十一月陷潞州。不久,又被金收复。
第2页
南宋(金)时期的长治 01
目 录
Contents
落实政策工作简忆 于太成 04
两次难忘的采访 刘国英 08
“文革”碎片 阎树平 11
兄妹赴朝参战记事 张若霞 19
南下福建回忆片段 秦进忠 23
党的关怀时时伴随着我——一个非党干部的经历 冯 捷 25
一本日记所披露的军事内幕 赵永江 27
石圪节煤矿支援我国早期军工建设散记 王小军 32
太行根据地出版的部分中共党刊 杨宏伟 34
辛亥革命在上党 李树秀 38
血染施庄坟 李 沅 郝俊峰 44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漫忆 殷清莹 46
李修仁同志在缝纫机厂蹲点的日子 孟昭智 52
从太行山转战雪域高原——开国大校苗丕一从军记 赵东林 55
上党自古多廉吏 马书岐 60
历史一页
烽火年代
人物春秋
亲历亲见
激情岁月
上党廉吏
第3页
changzhi wenshi
封二:收藏与鉴赏 兽面三蹄足螭首扉棱立耳蟠螭纹鼎 杨巧灵
封三:古迹遗存 张太妃孤魂厝上党 李 忠
2016窑4 (总第 17 期)
印刷时间:2016 年 7 月
ChangZhiWenshi
主 任 委 员
许 霞
副 主 任委员
俞长生 郭健福
成 员
李义广 王元英 王宏斌 王明德
申群香 刘 旭 刘永清 许 元
邢宏亮 张书平 李爱丽 杜玉岗
杨飞华 杨栖莺 姚泽荣 段林刚
胡素琴 赵小平 赵旭光 崔万英
崔子庆 魏书文
主 编
邢宏亮
执 行 主 编
秦 卫
编 辑
郭 鹏 金 璐
发 行
李 媛
(内部刊物免费赠阅)
编 委 会
主 办:政协长治市委员会
编辑出版:长治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通讯地址:长治市英雄中路 68 号
邮 编:046000
联系电话:0355-2192332 2192364
电子邮箱:czwsbjb@163.com
潞商史话
古镇名村
史海钩沉
文史漫笔
皮行往事(二) 马贵生 63
与报纸有关的事情 刘海鸣 67
从台湾舅舅想起的一些往事…… 杜珊萱 70
鲍店武术,中国鲍家拳在上党地区的千年传承 孙晓钟 74
从小脚趾甲说起 戴玉刚 78
韩愈是咱长治的女婿 郭存亭 82
对一张老照片的推敲 马 雨 88
潞安府二衙的传说 郭平锁 92
德风亭(下) 史红魁 94
陈桥兵变和长治 不得不说的故事(下) 郭安廷 98
雄山深处藏“圣井” 靳 波 103
关村庙会 高卫东 106
有趣的“拆字”地名 张高明 109
《张宠则墓志》录文 112
民间记忆
特别声明院本刊所有刊发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袁不代表本刊立场遥
长治掌故
古迹遗存
第4页
1983 年初,我被调到政协机关工作后,参与
第一件大事要事,就是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和统战
政策。这是政协长治市六届委员会当时的一项
重要工作。
众所周知,在阶级斗争为纲、“四人帮”横行
的年代,把知识分子打成“臭老九”,推向了社会
的对立面,从而造成读书无用论、读书遭罪论的
极坏影响;在文化大革命中广大知识分子、民主
党派、宗教人士等,又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有
的甚至致残致死,因而造成不少冤假错案。也造
成有悖于社会进步,有碍于人民团结,有损于国
家发展的不良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关于建国
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发表之后,党中央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拨乱反正,平反了大量的冤
假错案,其中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和统战政策是拨
乱反正中的又一重大举措,因此市委特别重视,
并专门召开了全市统战工作会议,会上市委主要
领导作了重要讲话,并要求各级党委、总支、支部
的第一把手亲自抓、抓到底,全面完成落实政策
任务。同时,有关领导还分别传达了中央、省委
领导指示精神,特别是胡耀邦同志的讲话和批示
精神,以及省政协主席李修仁的讲话精神。由于
知识分子和统战对象多集中在政协这个“联合总
部”,所以市委决定此工作由党委负责、政协牵
头,共同完成这一重要任务。
会后,市政协党组、主席会议认真落实市委
统战会议精神,并做出具体工作安排:即主席总
抓,副主席分口抓、机关干部全力以赴,并组建综
合、工业、教育、卫生四个工作组,分别由副主席
卫文良、杜绍基、裴成业、赵月娥负责,由政协机
关、工业口、教育局、卫生局各出一名局长或副局
落实政策工作简忆
04
第5页
亲历亲见
长任组长,机关其他干部分别到各组做具体工
作,我被分配到综合组,负责掌握全面情况,发现
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市委统战工作会议后,全
市迅速开展了宣传、发动,造成了落实政策的强
大声势。政协的四个工作组也分别到长钢、缝纫
机厂、长治一中、二中、市医院、中医院、城区医院
等单位进行宣传发动、调查。调查中发现,仅卫生
口的三个单位就有 473 人提出落实政策问题。教
育口是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重点单位,经教育组
调查摸底,仅长治一中、二中和梅辉坡小学三个
单位就有 142 人需落实有关政策。工业口仅长
钢、缝纫机厂、锻压厂三个单位在知识分子使用、
提拔、入党等问题上要求落实有关事宜就有 241
人。据各单位摸底调查,全市(不包括两县)提出
需要落实政策的人多达 15629 人,提出各方面问
题多达 34000 余件。人数之多,涉及面之广,甚至
牵涉到建国初期的“三反五反”,由此可见,落实
政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由于各级党委的重视,政协各工作组实地指
导,各单位都采取有效措施,运用边发动摸底,边
调查研究,边及时落实的三边方法,使落实政策
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
市商业局,在市统战工作会议后,迅速将会
议精神传达到各公司及下属单位,形成局、公司、
门市部(商店)三级合力,齐抓共管。单位能解决
的单位解决,单位解决不了的公司解决,公司解
决不了的由局解决。这样 81%的问题解决在单
位和公司,从而大大加快了工作进度。留下 19%
较大问题由局党委解决。如“三小”(小商、小贩、
小手工业者)问题,不但牵涉面广、人数多,而且
受到不公正待遇也最严重,有的甚至推到对立
面,成为敌我矛盾。这个大问题,由局领导负责,
并及时召开全局职工大会,宣布“三小”问题是人
民内部矛盾,过去所扣帽子一律取消,并向 800
余位“三小”工作者,赔礼道歉,恢复名誉。与此同
时,还为 300 多名回族、满族人员落实了民族政
策,使其享受应有的待遇。全局 15 名右派分子,
全部摘掉了帽子,并为他们安排了适当工作。从
蒙古回来的 3 户华侨的工作、住房也得到了妥善
安置,并为每户发放救济款 300 元。所有这些大
大地调动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三小”工作者,
喜笑颜开,纷纷说“党为我们恢复了名誉,我们可
以和广大工人站在一起了,这比什么都重要,比
什么都光荣。感谢党和政府,我们要努力工作来
报答党的关怀。”长治市人民银行在向政协工作
组汇报时说:根据市统战工作会议精神,李行长
亲自抓,其他领导分口抓,因此在很短时间内,就
取得了很大成绩,把扣在知识分子头上的各种帽
子,一律推掉,大部分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后,启
用 15 名有大专以上文凭的职员分别担任领导职
务,其中有 1 人任副行长,4 人任科员,1 人任所
长,1 人任股长,3 人评为经济师,1 人评为会计
师。还在他们中评选出先进工作者 9 人,其中 1
人被选为市人大代表,大学生王 XX 在宣传金融
05
第6页
政策方面积极,被评为全行模范宣传员,八一办
的贾 X 工作积极肯干,被提为副主任后,既当指
挥员又当战斗员,业务情况了如指掌,被评为先
进工作者等。市农业局的情况也很好,全局下属
10 个单位,职工 379 人,大专以上知识分子 178
人,占职工总数的 44%,其中陈 XX 等 2 人 1957
年被反成右派,今次全部平反摘帽。文革中张
XX 被开除公职,停发工资,在落实政策中恢复
了工作,补发了工资。同时有 60 多人被提拔重
用。王宽宏局长说:通过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不但
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也带动了全局干部职
工的积极性。大家说:知识分子挑重担,我们积极
跟着干,工作一定能干好。
在督促检查各单位的同时,还听取了部分知
识分子的发言: 如市人民医院陈 XX(华侨)、张
XX(有历史问题)在发言中说:在救死扶伤中我
们获得全国科学大奖,可是当时却被集体拿去
了,这次落实政策中,归还给我们了,物归原主终
于实现了。城区医院的何云山(起义投诚人员)
说:文革中被抄家,停止工作,儿媳、孙子被赶回
农村,注销城市户口,这次全部给纠正了,并补发
工资 10251 元。我是一名旧军医,我要在有生之
年报答党对我的关怀。我要求再回工作岗位,发
挥我的一技之长,为人民服好务,为社会贡献我
微薄之力。赵佚(两航起义人员)说:1951 年在太
原仪表厂工作时,三反中被扣押,每月扣发工资
15 元,这么陈旧的老问题,今次都给我解决了,
并补发 26 年工资 4680 元,并流着眼泪说:我内
心太感谢党和政府,我要为党出力,为祖国统一
贡献我的终生力量。总之落实政策后,大部分知
识分子高兴地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发挥了他们
的应有作用。如原长治一中教师孙振宙担任郊区
政协副主席后仍不忘教书育人,继续担任教学工
作,得到了广大学生拥护、爱戴。潞安矿务局的高
级知识分子、副总工程师高彦铨在工商界有一定
影响、文革中被定为资本家的赵怀卿担任市政协
副主席后,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对团结知识分子、
工商业者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市政协机关的赵月娥、武克用、刘
儒宾也提出申请,要求落实入党、参加工作时间
等问题。市政协党组研究后,交给机关党支部承
办,作为机关党支部书记的我和支委杨伏琴同志
一起分别到三人原工作所在地和有关单位调查
取证后,落实了他们的有关问题。其中武克用同
志落实了参加工作时间后,经省委组织部批准,
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老红军、享受厅级待遇的老
干部。这一批复在机关干部职工大会上宣布时,
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一再双手合十,频频点头
表示感谢!
总之,落实各项政策后,知识界、工商界、宗
教界、起义投诚,华侨、台胞、台属等各界人士的
喜悦心情随处可见,难以言表。人们普遍反映说:
一人落实,全家幸福,一人落实众人光荣。长治三
06
第7页
亲历亲见
中原教师李易的女儿李忠说:我父亲的历史问题
落实后,又回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了,我
们的名誉也恢复了,兄妹都考上了大学,也成为
一名知识分子。父亲的同事、乡亲也纷纷来家祝
贺,外地亲朋来电、来信不断。成为我家的一桩大
喜事,真是可喜可贺。父亲常给我们说:要努力工
作,为党为人民贡献我们全家的一切力量,为建
设好伟大的祖国而奋斗终生。民革主委段国强
说:这次落实统战政策,是人心所向,特别是我们
这些人更是盼之不得,求之在急,我和我的朋友
都说:能有今天,能为我们洗雪了半辈子冤屈,深
感高兴,我们要发挥优势,联系海外友
人为祖国建设,为祖国统一贡献力量,
以报答党对我们的关怀。民盟主委范
如山等也纷纷表态,对落实政策深表
谢意。
当我们的工作正在紧张进行时,
省政协副主席陶健带省政协督促检查
组一行五人前来长治指导落实政策工
作。在听取市政协主席郭贵琳汇报后,
又分别在市直、长治县召开了两个座
谈会,还和部分民主党派、工商联、知
识分子等知名人士进行了个别谈话,
在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后,陶主席对
长治的落实政策工作给予了高度赞
扬:你们的工作做得扎实、深入、细
微,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认可,特别得
到广大知识分子、统战对象的认可。
成绩不错:但落实政策工作,不能一
蹴而就,要长期坚持下去,不能满足
现状,要深入了解深层次问题,特别
是老、旧问题,要不断发现,不断解
决,不达目标,决不收兵,望你们继续
努力,完成党交给政协的光荣而艰巨
任务。
此项工作在延续抓了两年之后,在绝大部分
问题得到落实后,才告一段落,有关个别扫尾事
宜转入正常工作处理。
通过这次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和统战政策,政
协工作也得到了加强,也是政协工作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迈出的第一步。从而改变了过去社会上
流传的老看法:政协是大牌子、老头子、找茬子的
旧观念。当然,也改变了我之前曾认为政协是务
虚机关、拍手单位、不办实事的错误认识。
渊编校院李志勇冤
07
第8页
对市东街粮店的采访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晋东南报》社工
作时,曾到长治市东街粮店作过一次采访。那时,
我在东街粮店买粮,对粮店职工的服务工作有良
好的印象。因此,编辑部在研究安排报道计划时,
我提出想到东街粮店进行采访。会上通过后,同
在一个编辑组的老马同志欣然和我一同前往。
那天,我们到了东街粮店,虽是周一,来粮店
买粮的居民依然不少,粮店职工在各自的工作岗
位上忙碌着,不时同前来买粮的居民相互打着招
呼。一位已经称好粮食的居民,从营业厅走出来,
想把粮袋放到自行车上,由于自行车缺少支架,
车子来回晃动而显得手忙脚乱。这时,粮店一名
职工连忙上前,帮着定稳车子,把粮袋放好、扎
牢,然后又捏了捏自行车轮胎,顺手拿来气管,帮
着把气打足。那位居民面带谢意,连连招手,高兴
地走出了粮店大门。座谈中,居民们说,粮店职工
帮助居民是常有的事。粮店职工为居民服务热
情、周到,他们想得仔细做得具体。粮店准备有气
管,有口绳,有针线包,还有备用口袋。凡是在买
粮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他们都想到了。在这
里买粮,居民们感到很舒心。大家相继发言,讲述
了粮店职工热情为居民服务的许多具体事例。东
街粮店服务区域很广,东面到供水公司、乡镇局
和建材厂居民区,远处有四五里的路程。为了给
居民提供方便,粮店职工除了在店内搞好服务以
外,还定时带着粮、油到居民区定点供应。对于那
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家里缺少人手的居民户,粮
店职工还主动上门服务。辖区内有不少双职工家
庭,除了忙工作,还要照顾老人、送子女上学,或
者到幼儿园接送孩子,下班后又要买菜做饭,感
到生活压力很大。粮店便首开先例,开辟便民店,
供应蒸馍、花卷、烧饼、包子等主食,为群众排忧
解难。居民们评价说:“粮店职工为居民服务真心
实意,卖的主食量足、卫生,味道又好,深受群众
欢迎。”那时候,粮油都是凭证供应,买饭进餐要
有粮票,在省内用本省粮票,到省外要用全国粮
票。因此,有不少人时常到粮店兑换粮票。有的因
为外出在即,下班以后甚至是夜里也到粮店叩
门,要求兑换粮票。于是,粮店挂出了“天天营业,
夜夜服务”的牌子,为群众大开方便之门。居民群
众称赞粮店职工是“事事为居民着想的热心人,
处处想着居民的贴心人”。
两次难忘的采访
08
第9页
亲历亲见
东街粮店的店主任李宽则,是个老实厚道的
中年人,终日忙里忙外,脚不闲手不停,经常琢磨
着怎样做好粮店的服务工作。他说:“我们是搞服
务工作的,做的都是些具体的琐事,看起来平平
淡淡。可就是这些平平淡淡的事,如果做好了,群
众就会在心里感到温暖。大家感激的是党、是政
府、是社会主义制度,而不单单是粮店这一二十
名职工。因此,凡是他们能够做到的想到的,他们
都要拿定主意去办,而且是真心实意,全力以赴,
一抓到底。绝不是只搞一阵子,半途而废。服务项
目增多了,工作量必然加大,粮店的人手也显得
紧张起来。于是,店主任首先带头,同时做好职工
的思想工作,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共产党员上去
了,老职工上去了,共青团员也上去了,带动了粮
店全体职工。大家纷纷向先进看齐,自觉地把本
职工作同党的事业、国家大局联系起来,在工作
上勇于吃苦耐劳挑重担,不怕麻烦,不计报酬,遇
到困难自己想办法克服。在店内形成了争先恐
后、你追我赶的浓厚气氛,工作上呈现出蓬勃向
上的新局面。
采访结束后,我怀着满腔激情写了一篇通
讯,详细记述了东街粮店职工全心全意为居民服
务的事迹。稿子写完后,又觉得意犹未尽,想着再
为学习宣传东街粮店职工的先进事迹尽一点绵
薄之力。于是,我和老马同志一同找到地区粮食
局的两位领导人,向他们介绍了在东街粮店采访
中了解到的情况,并陪同他们到东街粮店进行走
访调查,和粮店职工进行座谈。然后,又一同向地
区革命委员会领导同志作了汇报,共同商定由地
区革命委员会作出决定,在全区财贸系统开展一
个向东街粮店学习的活动。我执笔代拟了这个决
定,经审定同意后,连同介绍东街粮店职工先进
事迹的通讯一起见报。接着,山西人民广播电台
在对全省职工广播节目中,全文播送了晋东南地
区革命委员会的决定和东街粮店职工全心全意
为居民服务的事迹,地区革命委员会通知各县市
组织了集体收听。一个向东街粮店学习的活动随
之在全区展开。之后,东街粮店又被评为山西省
和全国财贸系统的先进单位,受到山西省革命委
员会和国家商业部的表彰。
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随着城市建设的推
进,经过拆迁改造之后,东街粮店的原貌已经不
复存在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粮店的经营体
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然而,东街粮店职工
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的事迹,依然留在居民群众
的心底。大家深情地传颂它,怀念它,巴望着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能够一代又一代地传承
下去。
叶石圪节矿风曳的诞生
1962 年,国家“小计委”把一份报表送到国
务院领导那里,报表中显示:山西潞安矿务局石
圪节煤矿有多项指标在全国领先,受到周恩来总
理的表扬。新华社闻讯后责成山西分社迅速派记
者来石圪节采访,报道石圪节煤矿的经验。当时
的石圪节煤矿领导人和我同乡,是个矿工出身的
大老粗,而且不尚言谈,只是说一些平时常说的
大实话,说不出多少流行的时尚语言,更不会总
结出一套有理论色彩的成功经验。几位记者苦于
挖掘不出一些“有价值”的材料,无法完成任务。
冯健同志从总社赶来,听了前面几位记者的情况
介绍后,他匠心独运、触景生情:把几位记者在采
访中收集到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构思成篇。文章
以生动的笔触,详细记述了那些看似平常的一件
件小事、琐事。例如,工人们在干活时,将丢在地
上的钢钉、螺丝帽等物件一件件仔细捡起,放进
他们准备好的“百宝箱”里,等需要时拿来再用。
09
第10页
办公室里已经生锈的大头针,也要从地上捡起以
备再用。矿上办公室破旧漏雨,修补修补继续使
用;发现职工宿舍漏雨了,矿上领导亲自带领人
马迅速赶去修缮。矿领导端着大海碗和工人们一
起在食堂排队吃饭;井下有“情况”了,工人们升
井往上走,干部们闻讯往井下走。矿工李小奋家
住在黄沙岭,无论上什么班都准时准点,人称“准
时钟”,家里没有闹钟,老奶奶为他守时看点。上
夜班,阴天点上一炷香,晴天老奶奶颤巍巍地扒
着门框望着天上的北斗。新婚那天人们猜想“准
时钟”要停摆了,等到上班时,李小奋依然准时来
到井口。这些“小事”串联起来,浑然一体,朴实自
然,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石圪节煤矿职工那种以矿
为家、克勤克俭,时时处处为国家利益着想的感
人事迹,题目就叫《石圪节矿风》。文章播发后,一
下子风靡全国,各家报纸纷纷登载,新华社和《人
民日报》把它评为红旗稿。石圪节煤矿也随着声
名远播,成为全国煤炭战线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我省新闻媒体事后也作了不少后续报道,
《山西日报》还连续登载了《石圪节矿风》的续篇。
但比较起来,却显得“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与
原版的《石圪节矿风》不可等量齐观。人们评论
说,文章也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有创新意识。
不可刻舟求剑,生搬硬套,也不能追波逐浪,一味
模仿,求实和创新也是文章的生命所在。
渊编校院李志勇冤
10
第11页
亲历亲见
懵懂岁月
“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我刚刚 10 岁。在
长治市工业局子弟小学(“文革”中改为长治轴承
厂子弟学校,现长治市城区华丰路小学校)上四
年级。这个年龄,在成年人眼里还是什么事都不
懂的“小点儿”,往往被别人忽视。但是我们却很
把自己当回事,自认为已经懂事,不甘寂寞,很想
干出一些事情,甚至是惊天动地的事情。当时我
们住在轴承厂家属院,过了小河就是西门口。每
天下午,从各地大串联来的红卫兵,从火车站下
来,打着红旗,排着队到市里去住宿或者联络,都
经过这里。我们一看到他们便高喊:扔传单呗!快
扔传单呗!于是便有人从绿色的军用书包里掏出
一沓传单,向人群中抛撒。霎时间,红红绿绿的传
单便从空中慢慢飘落下来,我们便疯了似的双手
在空中乱抓,在地上乱划,谁都怕手慢了抢的少。
传单多是油印的北京快讯、中南海来电,如伟大
领袖毛主席第 X 次接见红卫兵;林副主席、周恩
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在接见红卫兵大会上的讲话;
中央文革小组陈伯达、江青等与首都红卫兵谈话
纪要(一般第一句都是“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
审阅”)等等。大多数是手刻写的,如果有几张铅
印的,便更加珍惜,似乎更正式,消息也更可靠。
后来学校高年级(五年级)有人戴上了红卫
兵袖章,令我们羡慕不已。一打听,原来都是去一
中或者二中等中学办理的。于是我们也如法炮
制,几个人徒步到了长治二中。到了那里才知道
二中的红卫兵组织远不止一家,什么“井冈山”、
“炮声隆”、“黄洋界”、“风雷激”、“千钧棒”和“红
旗战斗小组(教师组织)”等等,令我们眼花缭乱。
而且每个组织都在招兵买马,扩大规模,虽然看
到我们是小学生,也不拒绝,热情欢迎,与如今商
家搞促销活动颇有一比。懵懂的我们一下子竟无
所适从,于是看哪个组织的袖章好看,上面的字
印得清楚,从中选了一个“风雷红卫兵”,登记加
入,因为觉得他们的袖章是漆印的,字很清楚,不
像有些组织的袖章是用广告色印出来的,上面的
“红卫兵”三个字一点也不清楚。
这时本校的运动也逐步开始了。首先是揭发
“文革”碎片
11
第12页
问题,虽说我们年龄不大,但是模仿能力很强,热
情高,好胜心强,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有关
老师的启发下,马上参与大批判运动。有一位临
时代课女老师,因为一次上课讲到玉石时,同学
们都没见过,于是她便顺手把自己脖子上佩戴
的一个精巧的十字架拿出来,说这就是玉石的。
这件事与当时的大批判环境一挂钩,一对照,难
道不正是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不正是封、资、
修那一套腐蚀毒害青少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小会揭,大会批,结果没多久该老师便从学
校消失了。
后来,又揪出了老校长和一位吴姓的老师。
老校长其实并不老,也就是四十来岁,但在当时,
这个年纪已经是学校最老的人了,加之职务又是
校长,肯定得充当“走资派”的角色。而吴老师则
被打成“黑帮”。记忆中这位吴老师原籍武汉,只
身一人在长治,眼睛高度近视,戴个眼镜,但性格
开朗,会唱歌,会打篮球。一次与外单位比赛篮
球,本校一位老师得球之后,远距离传给他,并高
喊“老吴接球!”就听得吴老师叫了一声“哎呀,
看不见!”,球便飞出场外。此滑稽之举令我们谈
论了很久。记得他还教我们唱“蒋介石的屁股,
长了一个尾巴,摇来摇去,要见美国爸爸。摇呀,
摇呀!国民党的队伍,是个塌圪啦呀,我们一打,
他就稀里哗啦。垮啦,垮啦!”很幽默,也很受学
生欢迎。最初我们都还不知道这样一位活泼的
老师,为什么就成了“黑帮”?后来有人揭发他的
出身是城市小业主,属于剥削阶级,本人曾参加
过“三青团”(当年如果家庭成分是地主、富农、资
本家等,家庭成员或者本人曾经加入过国民党、
三青团,还有什么帮会之类的,都是“十恶不赦”
的大问题,肯定被打入“另册”),而且还对现实不
满,写“反动日记”。记得大字报公开揭发他的日
记中竟有“已是黄昏独自愁”和“无意苦争春,一
任群芳妒”这样的诗句。依着当时的文化氛围和
小学生的学识,我们只知道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诗
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谁还听说过陆游。
因此看到吴老师这样的反诗,令我们十分震惊!
在全国一片大好形势下(毛主席说“不是小好,而
是大好”),他竟又“苦”又“愁”,不批才怪!于是
批斗、殴打,接连不断。记得高年级几个平时学
习不好,穿戴不整,又喜欢打架,老师从来不待见
的男生,这时候却异常活跃,每次批斗会上,爱憎
分明,出手不凡,扭胳膊按头,整得这些老师嗷嗷
叫唤。
再后来,到了“揭批清运动”深入发展时,我
们已升为本校最高年级(长治轴承厂子弟学校在
“文革”中改为“戴帽中学”,小学办初中,我们这
一届是首批初中生)。学校专门成立了专政小组,
我和班里的几个男同学作为学生代表,理所当然
地成为专政小组成员,主要任务就是负责看管被
揪出来的“问题老师”。白天照常上课,晚上与他
们住在一起,负责监护他们的一言一行。学校专
门给了一间办公室,四个男生,两个被看管对象,
挤在一个家里。我们每天吃过晚饭,便结伴到学
校睡觉。毕竟是十三、四岁的孩子,生活自理能
力较差,名曰看管“犯人”,实际上还得让人家照
顾,烧水整理床铺,都是两位老师代劳,慢慢竟生
出感情,在一起打扑克、讲故事,嘻嘻哈哈,吃吃
喝喝,“敌友”不分,其乐融融。
关于武斗
说到“文革”,不能不提到武斗。山西是全国
12
第13页
亲历亲见
武斗重点省区之一,长治是全省重灾区,而长治
轴承厂红字号、联字号两派的武斗,在整个晋东
南都是非常有名的。
有学者认为武斗起源于江青的“文攻武卫”,
其实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正常秩序失控的必然。
“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
命进行到底!”毛主席一声号令,革命群众坚决响
应,不破不立,造反有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向
一切旧世界的腐朽势力宣战,砸烂公检法,踢开
党委闹革命,势如破竹,摧枯拉朽。厂里一下子冒
出来 13 个造反组织,红旗兵团、红卫兵、红色造
反派、赤球战斗队、东方红战斗队……甚至有一
个人扛着一杆大旗就代表一个组织。都自认为是
坚决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正确代表。
先是文字造势,大字报铺天盖地;紧接着是声音
助威,高音喇叭此起彼伏,大辩论声嘶力竭。观点
不同的派别,每天都聚集在厂区门口,极力争辩,
相互攻讦。为了表明唯有自己的观点重要,每张
大字报上还用红笔特别注明“保留两天”、“保留
三天”。到后来,按照毛主席“在革命的原则下实
现革命的大联合”的要求,所有的造反组织在厂
部议事,都想用自己的组织一统全厂。厂武装部
部长最后决定:只留红旗兵团,其余组织一律解
散。没想到话音刚落,其余 12 个组织的头头便情
绪激动,义愤填膺。当即提议联合起来,成立反对
组织,一致对抗红旗兵团,由此形成了本厂的“红
字号”和“联字号”两大派。“红字号”和“联字号”
是当时整个晋东南地区乃至全省的两大派组织,
“红字号”的名称来源于“晋东南红色造反大联合
总部”(简称“红大”);“联字号”名称来源于“太行
工人红色造反大联合总司令部”(简称“红总司”)
和“长治工人造反联合总司令部”(简称“总司”),
“红总司”和“总司”统称“联总”。各单位的造反组
织,名称五花八门,但是,从观点上分别归属于
“红字号”和“联字号”两大派。两派形同水火,势
不两立。
亲不亲,派別分。在当时,只要是同一派的,
什么都好说,不仅道义上支持,而且热忱欢迎,热
情招待,甚至连吃、住、行都无偿提供。有人说无
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凭着《国际歌》的旋律,就可
以找到自己的同志,在长治,只要你是同一个号,
也可以凭着这个符号找到自己的同志。否则,对
不起,轻者相互诋毁,重者武力相加,即便是一家
人,也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各吃各的饭,各洗各
的衣。就连亲人解放军也不能幸免,当时长治军
分区和西街的 4546 部队是支持联字号,而海军
0115 部队支持红字号,一次 0115 部队官兵在轴
承厂门口被联字号围困,整整一天,不能吃不能
喝,也不让撤走。围观的家属看不下去了,主动烧
水送饭,令许多年轻的战士动容,热泪盈眶。
当时父亲是一个车间的党支部书记,这个车
间的人 80%都是红字号,而父亲却是联字号。在
派性最严重的时期,经常有车间的红字号骨干,
全副武装到家里来劝说父亲反戈,加入红字号。
此事令母亲非常纠结,一方面担心父亲的安全,
怕父亲一再坚持,而遭到红字号的算计。另一方
面又怕父亲真的反戈过去,无颜面对联字号的那
些老领导及周围的老熟人、老邻居,惶惶不可终
日。
不过确实也有反戈一击投向对方阵营的,反
水者在厂门口显眼的地方张贴一张大字报,声明
自己退出先前的组织,重新加入另一方,回到毛
主席革命路线上来。紧接着这个阵营就贴出坚决
支持的大字报,赞扬反戈一击有功。另一方当然
13
第14页
也不甘示弱,翻出此人种种污点,证明反叛者并
不足惜。
除了两派之间互相反戈一击,还有一类人自
己和自己过不去,反戈自我的,就是“更名声明”。
有嫌自己的名字中有封建糟粕,如富贵啊、福禄
啊,要改名字;有嫌爹妈起的名字意思平平,不够
响亮,也要改,于是用大字报广而告之——希望
大家今后一律称呼新名字,如“文革”、“卫东”、
“红心”等等。这些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许多
人又恢复了原来的名字。
当大字报和口舌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时,便
动手了。光动手还不能解决问题,便使用器械,先
是皮带、棍棒、长矛,后来就搬出各种武器,轻型
的、重型的,从手枪、步枪、冲锋枪、机关枪,到手
榴弹、40 火箭筒、60 迫击炮、130(喀秋莎)火箭
炮、75 无后座力炮和 122mm 重炮,应有尽有。小
小年纪,我们便有幸见识了当时我国几乎全部的
常规武器。我曾经亲眼看到一个同学的哥哥,开
着据说是淮海厂生产的特制装甲车,在厂区的马
路上,隆隆驶过,卷起一片尘土,好不威风!我们
一群十来岁的孩子,在后面的尘土中追逐、呼喊,
好不热闹!这位前北京军区某部坦克兵,从一名
退伍军人,成为一个派别的头头,又重新披挂戎
装,一下子成为我们的追捧的英雄。许多人甚至
还羡慕这位不哼不哈的同学,能有这样一位哥哥
多么荣幸!
武斗进入白热化的时候,是 1967 年 12 月
25 日红字号占领了轴承厂以后,市区及周边县
的多家联字号组织反攻。当时每一排院子,大约
10 户人家,每家一窗一门,家家都用砖头把窗户
垒死,屋内的大通铺,可以睡六、七个人,都把床
底的杂物清空,铺着席子或者牛皮纸之类的东
西,还用砖头把床下两边垒住,只留下一个比较
窄的口子供人出入。只要外面一有枪声响起,马
上钻入床底躲避,个个竖起耳朵,听外面的动静,
直听得枪声稀落并远去,才都慢慢爬出来,轻轻
打开门张望。第一次反攻,从凌晨 5 点多一直打
到下午 4 点,我们院子也成为战场,我们在床底
下不仅能够听到密集的枪声,还听到一阵阵急切
的脚步声和呼喊声。等一切平静下去之后,父亲
小心翼翼地打开门,只见院内到处是撒落的子弹
壳,在我家门前自制的冰面上(冬季为了玩滑冰,
我们将水泼在院里结成冰,然后坐自制的小冰
车,在上面滑行,当时许多人家门前都有这样的
冰面),赫然躺着一颗手榴弹,一头的弦盖已经打
开。不知是进到院里的人没有扔出去,还是外面
的人没有拉弦就扔了进来,总之没有响。这时院
子里其他人也过来围观、议论,都说多亏没炸,否
则肯定会把我家的窗户炸个窟窿。听了这些话,
我们后背不禁一阵阵发麻。最后还是院里一个红
字号骨干拿走了事。
据资料显示,当年红字号占领了轴承厂后,
长钢、矿机、惠丰厂的联字号及襄垣、屯留、长子
等县的民兵曾与 1968 年 1 月 16 日、1 月 28 日
(腊月二十九)、2 月 13 日(正月十五)三次攻打
轴承厂,共造成死亡 8 人(其中 1 人为职工家
属),伤 2 人,抓走 13 人,财产损失近 300 万元
(见《长治大事记》、《长治市志》)。另据资料,长治
市两大派有组织的武斗,从 1967 年 8 月 24 日开
始,到 1968 年 2 月 27 日结束,历时 180 多天。据
不完全统计,共死亡 103 人,受伤 192 人。经济方
面造成的损失,除两大派人员所消耗的枪炮、弹
药外,可以计算的有:烧毁国家小麦 14.2 万公
斤,房屋数百间,商业门市部 4 个,货棚 7 间,烧
14
第15页
亲历亲见
毁、抢劫物品总价值达 474.6 万元。此外,还有一
些损失无法计算:1967 年 12 月 15 日,长治运输
公司发往各地的客、货车被迫停开;16 日,市内
交通中断;25 日,银行停止营业;27 日,煤炭停止
供应;1968 年 1 月 2 日,全市停水,大面积停电;
6 日,长治通往各地的长途电话中断;接着火车
停开 3 天;航班一度停止运营;厂矿企业一度几
乎全部停工停产;1 个年产 90 万吨煤的矿井被
淹,井下设备遭到严重破坏(见《长治市志》)。可
谓伤亡惨重,损失巨大。对打死人这么严肃的事
情,一派悼念,另一派却庆贺,这方说重于泰山,
另方说轻于鸿毛,是非对错彼此颠倒。莫非真如
黑格尔说的那样“理论是灰色的”?
几次攻打,人们的恐慌心理越来越严重。首
先是占领者红字号,风声鹤唳,高度戒备。因为怕
联字号的反攻,为了防御,在厂区前面的黑水河
小桥周围布了地雷。记得一天早上,我和表弟到
厂区抬水(当时家属区已经停水多日),在厂门
口,表弟不慎用脚碰到地上的一根细铁丝,门口
站岗的人马上惊叫起来,其恐怖之状,把我们也
吓得不知所措。原来表弟碰到的就是埋在河谷里
的地雷连线,晚上挂上,白天摘断,所谓“不见鬼
子不挂弦”。其实当时已经摘断了,只不过没有来
得及把连线收走,我们打水去得早,站岗的不清
楚,令在场的人都虚惊一场。
虚惊的事还有很多。一次我们院里的几个男
孩到河边玩耍,当时快过年了,一个男孩装有鞭
炮,便点了几个。没想到我们的鞭炮声还没落,就
听得叭叭两声枪响,子弹从头顶呼啸飞过。正在
大家疑惑之际,就见一队人马,提着枪跑了过来。
见到我们就厉声问道,刚才是什么人打枪?一句
话把我们问愣了。我们忙回答没人打枪,是我们
放炮玩儿呢。这下对方才释然道:我们以为又有
人攻打。紧接着训斥我们说:小点儿,不许在这里
放炮,赶快回家吧!原来他们把鞭炮当成是联字
号打枪,于是立刻射击回应。多亏了中间几幢民
房阻挡,子弹是从我们上空穿过的,否则,后果不
堪设想。
第一次攻打以后不久,就有传言,联字号不
日还会有大动作,说襄垣、屯留、长子几县民兵已
经结集了数千人,随时待命出发;又说 XX 厂的
大炮一直对准厂部大楼,随时准备发射。闹得人
心惶惶。我们住的是 2 排院,前面的 1 排院与厂
区的围墙只有几十米。因此前几排的居民都十分
害怕,许多人家都搬走了,或者白天在自己家里,
一到晚上就到后几排借宿。我们家也是这样。把
平时舍不得吃的白面都拿出来,晚上早早喝了汤
面,然后到别处借宿。几个女孩子去了附城村,我
则去 5 排院一个老乡家。家里只留下父母看门。
借宿的人家大炕上人挤人,睡的满满当当都是男
孩子,最初的几天还觉得很新鲜。小孩子家,没心
没肺的,晚饭吃得好,又睡在别人家,感到很神
秘。但几天下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每天搬来搬
去的麻烦不说,在别人家洗漱、起夜也很不方便,
特别是有一晚上还尿了床,感到很没脸,因此,借
宿便成了负担。好在这时家长有了新的打算——
回老家。
事后证明,回老家这个方案正确之至。我们
走后不久,1 月 28 日凌晨三点开始第二次攻打
轴承厂,一发炮弹击中了第 6 排院,东边第 2 户
的房屋被炸塌,家中的一位老人当场炸死。人们
常说,炮弹是不长眼的,确实如此,大家原先认为
危险系数最高的前几排没事,反倒是住在后面的
人家遭了殃。人生无常,旦夕祸福。事后说起来,
15
第16页
又让我们出了一身冷汗。
回老家
回老家的过程颇曲折。具体日子记不清了,
肯定是冬天,腊月,已近年根。记得吃过午饭后,
姐姐、大妹和我三个年龄大点的孩子,就与姨姨、
表弟和邻居大娘一家相跟着,徒步向火车站出
发。当地人都知道,轴承厂距离火车站其实并不
远,五、六里路,现在的“酷走一族”晚上徒步打个
来回都不算个事。但当年拖家带口,背井离乡,而
且全部是妇女和孩子,负重行走,前途未卜,颇似
时下电视里看到的中东或北非难民。
行至火车站,等着挤上火车,一路上停停走
走,到了长治北车站,已经是晚上。长治南站到长
治北站只有 15 公里,正常情况下不到半个小时
的路程,怎么就走了那么长时间?已经过去近半
个世纪,我头脑中的记忆真的成为碎片,有些已
经很不清晰了。当时还没有太原——焦作铁路,
长治北站就是南来客车的终点站。印象中,一群
人在长北的候车室等候,椅子上、地上到处都是
人,乱哄哄的,想睡也无处可睡。候车室有一个神
经病人,浑身上下脏兮兮的,几个候车的人便以
逗弄这个人打发时间。问这问那,并让人家干这
干那。神经病人曾是个退伍军人,听口音是云南
或者四川那边的,让他干什么也行,就是不敬礼,
问为什么?回答没戴帽子!看来在部队受训是很
规范的。
第二天上午坐上了长治北的运煤专线(闷罐
车)继续向北前行,中午过后到了五阳煤矿,火车
旅程便告结束。然后一干人又开始徒步行走。不
知走了多长时间,路上遇到了一辆毛驴车,于是
六、七个人挤在毛驴车上继续前行。不知走了多
久,直到天黑还在继续走,我们几个孩子都在车
上睡着了。等到醒来,毛驴车已经停在一个大院
里,估计是个车马驿站。由于前一天晚上在长北
车站几乎没有睡觉,因此在这个驿站一直是昏昏
沉沉的。后来才知道这里是沁县的王村。记得又
是挤在一个大通炕上,是当地农村的那种土炕,
炕烧的倒是很暖和,一群人横七竖八睡得很香。
睡到半夜,朦朦胧胧中进来一干人,挨个问询。屋
子里大多是女人和孩子,不多的几个成年男性被
问得特别详细。最后一个年轻人被拉出去,再也
没有回来。后来听老乡议论,原来此人是红字号,
与当地那一干人是对立的。此前只知道城里两派
打打杀杀,水火不容,谁知道乡下也不太平。此人
后来结局如何,便不得而知。
第二天一早,从王村又坐毛驴车继续前行,
经过襄垣的史北,下午到了沁县次村。当时我一
个本家姥爷在次村供销社工作,又用他们的运货
马车,把我们送回五龙头村的姥姥家。到达姥姥
家时,天已经全然黑透。
当年我 12 岁,妹妹和表弟都是 10 岁,已经
算是家里的大孩子了,可以自己行走。至于弟弟
和另外两个妹妹,因为年龄太小,不能与我们同
行,与父母在城里又度过了胆战心惊的几十天,
过了春节之后才辗转反侧回到老家。其艰辛不亚
于我们,单是父母拉着一辆平车,载着两个年幼
的孩子(分别为 5 岁、2 岁),一直徒步拉到 60 里
以外的长治钢铁厂,整整走了一天,一路辛苦可
想而知。还有 8 岁的弟弟,则是由一个邻居用自
行车带着,骑行近 200 里才回老家,这个年轻人
骑车有点愣,刚骑到漳泽水库附近的大坡,便连
车带人一起摔倒,好在俩人都没有大碍。现在说
16
第17页
亲历亲见
起来仍让我们咋舌不已!
这就是当年我们返乡的全部经历。现在从长
治回沁县,只要一个来小时。当我坐车到王村下
高速,心里已经觉得回到老家了,再经过史北、次
村,几句话的功夫就到家了,当年却用了两天两
夜,不,是两天半。回首往事,令人唏嘘不已。
不堪回首
当年运动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断找刺
激,找新鲜,“斗、批、改,”轮着来。清理阶级队伍
时,先期被揪出来的人撂在一边,再琢磨新人选,
寻求新事物。去厂里参加批斗大会,只要会场上
有人喊一声“把 XXX 揪上来!”马上就有几个行
使纠察的人,从人群中架着此人,登上台去。往往
不大一会儿功夫,主席台上就会站下十几甚至几
十个人,地富反坏右,牛鬼蛇神,道德败坏分子,
等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最有噱头的是女人
“搞破鞋”,两只鞋挂在脖子上,被人百般羞辱,下
面的人,竖起耳朵,睁大眼睛,聆听和谁谁谁、在
什么地方、怎么搞?满足好奇心。
学校只有一、二十个老师,没有这么多的看
点,但同样不甘寂寞,也向纵横发展,深入挖掘,
什么男老师单独找漂亮女生谈话的;女老师不和
学生一起参加劳动的;有人嫌拉粪车臭,捂鼻子
的;还有人揭发学校的会计说自己长得像毛主席
(因为此人秃顶,与毛主席的发型有些相似),等
等,都成了问题。实在揭发不出他人的,也要狠斗
自己的“私字一闪念”。本人曾将给学校写材料剩
下的三张稿纸自行装入书包,回家后,又觉得不
妥,第二天又重新送回办公室,就这么一件小事,
自觉上纲上线,煞有介事,什么损公肥私呀,小资
产阶级思想呀,违背了毛主席的谆谆教诲等等,
还作为讲用稿,到处游说。现在提起,汗颜不已。
在学校如此,回到家也不消停。运动的高潮
时期,学校停课,解放军进驻厂里,办“学习班”,
无工作的职工家属和停课的中小学生全部组织
起来,每天进行集中学习,学毛主席语录,学中央
文件,学“两报一刊”社论,早请示,晚汇报。一个
院子是一个学习小组,10 户人家,早晚时间一
到,就有人专门召集,“都来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了!”于是,无论大人孩子,一律放下手里的活儿,
在院里的毛主席像前站好队,先由一人领诵“敬
祝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然后众人齐喊“万寿
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祝毛主席的亲密
战友林副主席——身体健康!永远健康!永远健
康!”早晚如此,雷打不动。如果有谁迟到、缺勤,
或者犯了错误,事后都要当众向毛主席“请罪”
——对不起您老人家!今后一定改正,绝不再犯。
郑重其事,十分认真,大人孩子一律如此。现在,
当我们在电视上或者电影中,看到二战时期德国
人见面时都要挥手喊“嗨!希特勒!”国民党军人
说到“蒋总裁”三个字时便立刻双脚并拢,抬头挺
胸,感觉很滑稽,其实“文革”时期,国人对毛主席
的个人崇拜之举,有过之而无不及。全国上下,竟
无二异,几乎都用同样的方式表达。嘲讽他人之
际,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认真反思?
这样的思维几乎整个贯穿上世纪六、七十年
代。等到 1971 年林彪事件发生,我们虽然已经进
入初中毕业之际,但仍旧不忘使命,要用无产阶
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武装头脑,为母校作出
更大的贡献。在工宣队领导及相关老师的启发诱
导下,我们充分发挥最高年级的智商,汇报我们
的重大发现——林彪的儿子叫林立果,肯定是早
17
第18页
有野心要“另立国”。当获得领导充分肯定后,又
举一反三,发散思维,说刘少奇也是自封为全国
“少有”而“奇特”的人物,狂妄至极,自不量力。还
有班里一名家庭成分是富农的同学,其父的名字
叫世杰,也是想作“世界杰出人物”,妄想为自己
的剥削阶级家庭反攻倒算,是可忍孰不可忍?!特
别是后来听传达周宇驰、余新野、李伟信等林彪
舰队死党自杀、潜逃的消息之后,一群男生还几
次三番巡视搜索学校的地道,以期为无产阶级司
令部再立一个大功。
最可笑一个卖樱桃的男子,油嘴滑舌,为了
让我们买他的樱桃,大肆宣扬樱桃的种种好处,
什么生津活血,利于美容,有益妇女怀孕,甚至还
说什么“樱桃好吃树难栽,心想妹妹口难开”,在
当时的语境下,这都很不正常,引起我们的怀疑:
莫不是美蒋特务,装疯卖傻,来刺探情报!于是悄
悄跟踪了很久,最后看到他除了能说会道以外,
最终也没有什么重大嫌疑,才罢休。
阶级斗争的弦时时处处都绷得很紧。人人自
危的同时又瞪大眼睛监督他人,稍不注意就会犯
下重大政治错误。我亲眼见厂里一个宣传干事,
写大幅标语时,把伟大的“统帅”,写成伟大的“统
师”,还没等他自己反应过来,就被旁观的群众扭
了起来。我的一个亲戚,喊口号时心不在焉,把毛
主席和刘少奇弄反了,那个时候过来的人都清
楚,这是当时挂在人们嘴边的频率不相上下的两
个人物,知名度几乎难分伯仲,只不过一个“打
倒”,一个“万岁”。关键是两个称呼中最后一个字
的发音惊人地相似,稍不注意,就会混淆。我这位
亲戚,平时就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人家喊打倒刘
少奇!他不知想什么,不知不觉便换了主人。于是
会场上爆出冷门,当即被扭送上台,顿时会场又
响起一片“打倒”声,只不过这次他成了被打倒的
对象。事后学习班关了很久,一再追问什么动机?
真是有嘴说不清!好在他出生下中农,家庭主要
成员和社会关系中也没有什么政治嫌疑,随后便
放了出来,但是档案中留下记载。
还有的人不慎把印有毛主席或林副主席图
像的报纸、书籍或宣传画等损毁,或者不经意间
垫在屁股底下,表现出不敬,也是罪不可赦,轻者
被人指责,恐吓,重者被扭送改造。这方面的事例
不胜枚举,恕不赘述。
弹指一挥间,“文革”距今整整 50 年了,“文
革”结束也 40 年了。当年人们争先恐后,积极投
身其中时,正值青春年少,血气方刚,年富力强,
现在已成年届花甲、年逾古稀,甚至是耄耋之人。
当一个人把一生最好的时光,给了一段糊涂的岁
月,把最真挚的情感,献给一个被指责的年代,把
火一样的激情,给了一个可笑的运动,不知是一
种什么样的感觉?时间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是
公正的法官。好在荒谬的日子已成为过去,许多
人还有时间进行反思。愿勿忘历史,痛定思痛,永
远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
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为实现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渊编校院李志勇冤
18
第19页
亲历亲见
电影《英雄儿女》,我不知看了多少遍,每次
都是含着热泪看完的。这不仅是因为我作为王
成、王芳的同龄人对那个时代的生活有一种特殊
的感情,更因为我和我的哥哥作为文艺小兵——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是和王氏兄妹一道唱着
“雄赳赳,气昂昂”的战歌,跨过鸭绿江,赴朝参加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岁月茌苒,时光如梭。如今,六十五年过去
了,昔日血与火的战斗生活,战友们的情谊,依然
记忆犹新。尤其是每当我看到自己珍藏的那本
赴朝影集时,不禁思绪万千,那逝去的岁月仿佛
又重新回到我的眼前……
兄妹赴朝
新中国刚刚成立,美帝侵略朝鲜的战火就燃
烧到鸭绿江畔。“唇亡齿寒”,休戚相关,党中央、
毛主席及时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
召。为了履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光荣义务,
大河上下、岭南塞北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兄
弟双双上战场的动人景象。我和哥哥张干生所在
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军政干校文工队,就
在这时奉命入朝。记得一天黄昏,我们整队进入
西安火车站,我的父母亲随同西安市各界人士和
广大群众一起来欢送。当时,在西北空军部队的
姐姐也远道赶来欢送我们。车站广场人山人海,
欢呼声、口号声此起彼伏。在站台上,母亲细心地
为我们兄妹整理行装,姐姐将我的那两条长辫子
仔细地梳理着。父亲耐心地叮嘱我们:“不要辜负
党和人民的期望,要用你们的文艺武器,痛打美
国野心狼。保卫祖国的安全,为毛主席争光!”母
亲语重心长地嘱咐我们:“不要挂念家中,兄妹要
兄
妹
赴
朝
参
战
记
野三八线冶板门店牌楼前合影 事
19
第20页
相互照应,常给家中来信,报告前方的好消息,盼
望你们早日胜利归来……”说着说着眼眶湿润
了。这时,我们部队首长走过来,一一与我父母亲
握手道别。火车汽笛响了,我们告别了父母、姐
姐,转身踏上专用列车。那时哥哥 18 岁,我只有
15 岁。
经过两天两夜疾驰,1953 年 7 月 15 日列车
抵达鸭绿江畔的安东(今丹东市)。看见公路上一
辆辆满载着弹药和志愿军战士的军用车,川流不
息。从不远处,能隐隐听到枪炮声和炸弹声,并能
嗅到战火的硝烟气味。在安东经过短暂的整训
后,我们兄妹分别乘坐用树枝伪装的帆布篷军用
卡车,随部队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的新义州。在
这里,我们兄妹二人分手各奔前线,哥哥被分配
到志愿军十九兵团文工团,我被分配到志愿军六
十三军文工团。此后,我们兄妹天各一方,杳无音
讯,再未见过面。直到 10 年后,母亲去世回家奔
丧时,我们才久别重逢。这时我才得知,朝鲜停战
后,当大批部队凯旋回国,我哥哥仍留在朝鲜,帮
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其间,当年为我送行并给
我梳辫子的姐姐不幸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战地黄花
在朝鲜战场上,我们六十三军三个师(一八
七师、一八八师、一八九师)任务是反击美军登
陆,保卫开城,守卫朝鲜西海岸。文工团员自己动
手挖防空洞,驻扎在山谷的坑道里,坑道里十分
阴暗潮湿,石壁缝隙里渗出的水珠不停地滴下
来。睡觉的床铺是用一根根树干架起来的,铺面
凸凹不平,在潮湿的坑道里,树干又长出嫩枝绿
叶,为了防潮防湿,睡觉时只好把雨布撑在被子
上面,清晨起床时,雨布上已湿漉漉地聚成了一
洼洼水,致使我团不少同志患上了关节炎,有些
同志还生了疥疮。我们吃的大多是炒面和“压缩
饼干”,饼干硬得像石片,味道酸甜苦辣咸,五味
俱全。喝的是山涧的溪水。生活条件虽然十分艰
苦,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
处使。一想到为了胜利的明天,为了祖国的安宁,
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一个个都坚强地挺了过
来。在领导和战友们的关怀和影响下,我这个在
城市里长大的女孩子,也磨练了意志,经受了考
验和锻炼,变得坚强勇敢起来。
在朝鲜战场上打的是立体战争,前方后方没
有多大差别,我们没有制空权。敌人破坏我们志
愿军指挥机关和交通运输线,对我后方实行狂轰
滥炸,为了防止非战斗减员,只好白天与黑夜颠
倒过来。在战地演出,敌我情况往往是瞬息万变,
有时要冒着生命危险。记得一天黄昏,我们要赶
赴前沿阵地演出,乘坐军用卡车沿着凸凹不平的
山村公路前行,不一会天黑了下来,突然十多架
敌机沿着公路盘旋俯冲过来,先是投下一颗颗刺
眼的照明弹,霎时,照得天空如同白昼一般明亮,
汽车无处躲避隐藏,暴露在敌机面前,我们更来
不及下车,如果汽车停下来,只能遭受敌机轰炸,
车毁人亡。情况十分危急,唯一的出路就是冲出
险境。这时司机同志机智勇敢,沉着冷静,加大油
当
年
的
作
者
20
第21页
亲历亲见
门,开足马力,冒着生命危险,风驰电掣般冲过前
面的一片密林。继之,尾后就响起轰隆隆的炸弹
声,震耳欲聋……好险啊!我们经历了—次生死
考验,冲出危险区,按时到达了演出地点。在演出
中,我们抖落一路风尘,迅速集结,以快板的形式
歌颂了这位英雄司机。演出结束后,战士们向汽
车司机围拢过来,将司机抬起一次次高抛于空
中。
当时,我在文工团音乐队拉大提琴,我的班
长是王淼池和生茂同志,他们在工作上、思想上、
业务上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不论走到哪里,不论
演出任务多么繁重,他们总是早早起来,指导我
们练功。为了适应战地文艺工作多样化、多形式
的需要,“一专多能”成为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我就是从这时起,逐渐掌握了大、小提琴,二胡、
长短笛等几种乐器,并学习唱歌、跳舞,积极参加
戏剧队的各种排练和演出。在当时,对我来说,
吹、拉、弹、唱、舞,虽说不精,但样样都能来一下。
我们所演出的节目,大多是取材于现实的战斗生
活,比如,我军发起的第五次战役,取得了伟大胜
利,部队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单位和英雄
人物,文工团立刻就创作出一批有血有肉的节
目,如《孤胆英雄刘光子》、《英雄连长郭恩志》、
《钢铁战士蔡金同》等,有的则是在祖国流行的并
为战士们喜闻乐见的表演唱,如《王大妈要和
平》、《我的丈夫是英雄》、《慰问志愿军小唱》等,
这些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节目,深受指战员们
喜爱和欢迎,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斗志,活跃了
战地文娱生活。
朝鲜停战前夕,祖国慰问团总政越剧团前来
我军进行慰问演出。喜讯传遍前沿阵地的各个角
落,志愿军指战员们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
总政越剧团著名演员王文娟、徐玉兰等同志跋山
涉水,不辞辛苦为我们演出越剧《梁山伯与祝英
台》、《西厢记》等节目。当时文工团苏纯协理员率
领全团女同志负责接待工作。我同王文娟、徐玉
兰吃住在一起,她们平易近人,谦虚好学的作风,
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短暂的几天之中,王文娟、徐玉兰教我们学
唱越剧《梁祝楼台会》等唱段。她们还向我团学
习跳朝鲜舞。演出间隙,我们在松林里合影留
念。慰问团还赠给我们每人一枚“和平纪念章”
和印有“赠给最可爱的人”字样的搪瓷茶缸。每
当我看到影集里这些珍贵的照片和纪念品时,
就引起我无限的思念。多少战友们的名字,多
少有趣的故事,都回荡在我的脑海里,至今难
以忘怀。
板门店交换战俘
我的影集里至今存有这样一张照片:我们
63 军文工团的 21 名女战友在开城“三八线”板
门店上一座高大牌楼前的合影。看着这张照片,
我不由地想起 1953 年 7 月 27 日朝鲜停战后,我
们奉命前往开城“三八线”板门店接待我方被俘
人员的情景。
我们乘坐军用卡车抵达开城中立区“三八
线”的板门店。一下车,就看到位于“三八线”石阶
上的一座雄伟壮观的高大牌楼。4 根方形的大立
一
同
入
朝
的
哥
哥
21
第22页
柱高高耸立,立柱顶端架着一根宽大的横梁,中
间用中朝文字书写着“祖国怀抱”四个醒目的大
字,四面鲜艳的中朝国旗迎风招展。左右两边的
立柱上分别用中朝文字书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
万岁!”“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万岁!”我们文工团
一行 21 名女战友就站在牌楼下迎接我方被俘人
员踏入“祖国怀抱”的大门。
交换仪式开始了。先是我方移交以美国为首
的联合国军被俘人员。数十辆载有美方战俘的军
用卡车排成一条长长的蛇阵,我方代表按编号车
辆一一宣布被俘人员名单,被俘人员井然有序地
跳下车来,排好队形。此时,如果是不知真情的人
目睹此景,根本不会相信这竟然是昨日战场上的
俘虏兵。他们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这些高
鼻子蓝眼睛的人,却着装一致,穿的是我国制做
的蓝色背带工人制服,头上戴着蓝色八角帽,脖
子上围着白毛巾,脚上穿的是草绿色帆布胶鞋,
个个红光满面。当他们由美方带走时,竟出现了
激动人心的场面,战俘们蜂拥般地向我方遣送人
员围拢过来,握手致敬道别,依依不舍。有几名黑
色皮肤的战俘竟要求“留下来到中国去”。一些战
俘说:“我们再也不会受骗参战当炮灰了。”一些
美国兵伸出大拇指高声齐喊:“中国 OK! OK!”
……然而,当我们接收我方被俘人员时,则出现
了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情景:载有我方被俘人员的
军用卡车从巨济岛方向断断续续开过来时,远远
即可听到怒吼声、口号声、痛骂声,要求讨还血债
声惊天动地。几辆卡车上还打出了在手绢上、衬
衣上用鲜血书写的“打倒美帝国主义!”“血债要
用血来还!”“美国佬滚出朝鲜去!”字样的小旗
子。车一停下,我们立即前去迎接,看到的却像是
从地狱逃出来的囚犯一样,个个面黄肌瘦,胡子
拉碴,衣不遮体,身上血迹斑斑。有的战俘旧伤未
愈又添新伤,步履艰难;有的伤病交加,奄奄一
息。令人更加愤怒的是许多被俘人员的胸前背后、
两个臂膀上都刺有核桃大小的“反共抗俄”等黑
字。他们不堪忍受那种惨无人道的屈辱,用手指将
刺的字抓得血肉模糊。当他们踏入“祖国怀抱”大
门,看到祖国亲人前来迎接他们时,便痛哭失声
……
在开城短短几天,所看到的敌我双方对待战
俘的鲜明对比,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任务
结束返回时,随军记者为我们在开城“三八线”
“祖国怀抱”牌楼前,拍下了最为珍贵的合影纪
念。
时光无情,当年扎着两条辫子的文艺小兵和
风华正茂的哥哥,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当年一
起赴朝的战友们,有的已经牺牲在朝鲜战场,有
的已然作古。今天,为了纪念抗美援朝六十五周
年这段难忘的岁月,以告慰那些献身在朝鲜战场
的英烈们,并怀念和感恩当年的战友们,特写此
文。抚今追昔,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年华和梦想
是与伟大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如今,我们祖国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新月异,正在为“两个
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我们此生无悔!
渊编校院李志勇冤
表
演
剧
照
22
第23页
亲历亲见
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 1948 年,中国人民在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打退了国民
党反动派 430 万军队的进攻,伟大的人民解放战
争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将
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指出的:“一九四九年中国
人民解放军向长江以南进军,将要获得比一九四
八年更加伟大的胜利。”党中央明确告诫全党同
志:“任何松懈战斗意志的思想和轻敌思想都是
错误的。”为此,潞城县委根据上级党委指示,积
极筹备干部南下。
一
1948 年下半年,县委负责同志分头深入基
层,了解干部的思想状况,开始选拔南下干部。
1946 年和 1947 年,干部外调曾垮掉一批,对干
部队伍思想影响很大,加上土改以后,少数同志
热恋“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家
庭,在广大干部中不愿意离开家乡的思想比较突
出。能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是关系到潞城干
部这次随军过江南下,能否绝对服从组织决定,
服务革命需要,时刻听从党召唤的一个重要政治
问题。县委领导同志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原县委
副书记、南下时的县委书记吴炳武同志亲自深入
五区,调查研究,选拔了四名南下区主干。为了真
正提高思想认识,县里将选拔的 38 名南下干部
(其中有 6 名女同志)和七、八名不服从调动、跑
回家里的同志,集中在县城文庙里,一起学习讨
论,解决思想问题。1948 年 12 月,县委、县政府
召开了欢送南下干部大会,县委负责同志在会上
讲了话,同志们情绪饱满激昂,纷纷表示:决不辜
负党的培养和期望,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1949
年 2 月,各县南下干部集中在长治三地委编成长
江支队,其中三中队由潞城和黎城干部组成。途
经河北省武安县集训一个多月,南京休整两周,
苏州边学习边待命 50 余天,便于同年 7 月翻过
著名的武夷山,进入福建省。
二
1949 年是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一年,但是
还有许多局部困难考验着我们。
1、艰苦行军。1949 年 4 月 21 日,中国人民
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
南下福建回忆片段
23
第24页
司令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当天大军
开始渡江。我们聚集在河北省武安县的“长江支
队”,奉命于 4 月 22 日晨,浩浩荡荡向南出发了。
那时河南省安阳尚未解放,我们大队人马从靠近
安阳的公路向前进发,敌人一枪也未放。在急行
军中,有时步行,有时乘火车,5 月中旬抵达南
京。同志们扬眉吐气地观看了国民党总统府。在
那里休息两星期,多次遭到敌机轰炸。当行至浙
江省江山地区时,又遭到敌机扫射,车站还炸了
七个坑。从浙江往福建进发,基本上是徒步。那时
候,正是六、七月的南方高温季节,真是烈日当
头如火烧,不少同志不适应发了病。潞城县除极
少数同志病倒外,大多数同志始终紧跟大队。汗
水湿透了军衣,发出了一股酸臭味,路过一些城
市,有些小姐碰见我们都捂着鼻子走。那时宿营
睡觉都来不及,哪有工夫洗衣服?行军途中,前
面稍停一下,后面的人站着就睡着了。7 月中
旬,我们进入福建境内,胜利完成了五千余里的
行军任务。
2、目的地的变化。当我们乘坐火车进入安徽
境内时,不知从哪里来的好消息,一节车厢一节
车厢往后传“蚌埠下车,蚌埠休息,目的地是苏
州”。火车在奔驰,人心在激动,不少同志欢叫起
来:“天上算天堂好,地下数苏杭好!”欢笑声、火
车声连成一片。可是在苏州住了 50 余天(那时正
在解放上海),也没有分配工作。一天,突然召开
大会,传达命令,根据革命形势发展需要,让我们
随三野十兵团向福建省进军。会后,传来不少奇
谈怪论,说什么“福建三天就有两日雨,一年就有
半年看不见太阳”,更可怕的是“福建的蚊子比北
方的苍蝇还大,走路不小心,就会踩到老蛇身
上”。于是部分干部的思想波动起来,曾发生了逃
跑事件。在这种情况下,潞城县南下干部思想是
稳定的,经受住了这场考验。
3、艰苦斗争。我们三中队除大队(地委)抽调
个别同志外,其余人员主要是接管福建尤溪县。
这个县是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和平解放的,是福
建省有名的大土匪头子卢兴邦的家乡,武装匪徒
特别顽固。我们一到那里就碰到了许多困难:一
是语言不通,很难和群众打成一片;二是不服水
土,一天到晚满身大汗,加上山区蚊虫很毒,不少
同志生了病,特别是“疟疾病”(打摆子)很流行;
三是生活不习惯,一天三餐大米,吃不下,一些水
产、土产也吃不惯,只敢吃南瓜和生调萝卜;四是
遍地土匪,一个区就有二、三百,十分嚣张。在这
种艰险的环境里,同志们没有妥协,没有退却,而
是顽强地坚持斗争。如苗全成同志有一次下乡征
粮,被土匪包围,经过一场激战,才打退了敌人,
但老苗同志也负了伤。二区区公所有一天晚上被
二百多名土匪包围了,同志们在没有自卫部队、
武器又不多的情况下,舍生忘死地和匪徒搏斗。
耿全保同志(1953 年病故)患有严重肺病,但他
临危不惧,一手持枪,一手持刀,英勇杀敌。王群
聚同志高烧达 40 度,仍积极投入战斗。区公所当
时只有南下干部七、八人,加上当地少数新兵,坚
持战斗四个小时,终于胜利地击溃了敌匪。王凤
善同志在对敌斗争中,因叛徒进行阶级报复,为
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党的领导下,在强大
的剿匪部队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我们经过艰苦
卓绝的斗争,于 1951 年基本肃清了全境土匪。
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在实行供给制的情况
下,同志们一无动摇开小差,二无发牢骚讲怪话,
三无消极懈怠,而是依靠党和人民群众的力量,
克服困难,战胜困难,满怀信心地去战斗,去夺取
全国的胜利,这种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是值得永
远怀念的。(摘自叶征程曳 李义广荐稿)
渊编校院李志勇冤
24
第25页
亲历亲见
众所周知,文联作为党委序列里的群团组
织,他的“一把手”一般应该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这无可非议,理应如此。但是,在 1995 年,我作为
一名非党干部却破例被中共长治市委提名并当
选为市文联主席,另配一位党组书记。这在我们
山西省十一个地市,乃至全国省市县四级文联
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也说明市委领导对一个
非党干部的充分信任。当然,事实证明,我也没有
辜负市委领导对我的信任,在我任职期间,带领
文联的同事们,把一个组织涣散屡出问题(曾因
刊物自由化停刊整顿、又因挪用公款,领导班子
除我一人外,其他三人在市纪检大会上被宣布免
职处分)的单位,初步整合起来,由于业务绩效突
出,我本人先后被选入省里四个协会的领导班
子。数年来,作为作家和编剧,先后为市话剧团创
作出大型话剧《上党风云》、古装话剧《樊香记》;
市豫剧团上演的《侠女传奇》;电视连续剧《赵树
理和他的乡亲们》;歌曲《我们是石圪节的煤矿
工》和省市报刊剧评杂文等文章近百万字,作品
均有在全国、省和市获奖,并于 1996 年作为全国
文代会代表赴北京参会。
俱往矣,自我 1951 年参加工作以来,五十余
年,从山西省文工团学员,一直从事演员、导演、
编剧,到市戏剧研究室主任、市文联副主席和主
席工作期间,无时无处不体现出上级和市委领导
对自己的关怀和培养,其中,最令我感动和感谢
的是时任市直工委书记的王云亭同志,他对我的
入党问题给予了莫大的关注。我作为一名公职人
员,在政治上要求进步,应属必然,早在 1963 年
和 1964 年,我所在单位党支部就已经把我列入
党的关怀时时伴随着我
要要一个非党干部的经历
25
第26页
重点培养对象,并为此特意安排我任“农村四清
工作队”副队长,其意图当然是希望我经受一次
政治运动的洗礼。不巧的是当年四清工作队执行
的是刘少奇和王光美制定的所谓反动路线“前十
条”,为此,在紧接着的“文革”运动中,我被揪回
原四清村里批斗,几乎被打成一个执行反动路线
的“现行反革命分子”,至于入党重点培养对象也
成泡影;在“文革”后期,从“五七”干校下放劳动
归来,调至雁北地区文办,又因“参与经济活动”
(我帮助一位亲友在火车站货场发运一批废汽车
轮胎),被取消了入党培训对象资格;好不容易整
到“文革”结束,我这个写了二十几年“入党申请
书”,当了二十几年入党培养对象的积极分子,终
于等到在长治市文化局党支部上会表决,与会全
体党员通过后,大出意外,我的两位入党介绍人
突然表示“冯捷同志政治历史情况我们不太清
楚,所以我们退出介绍人资格。”因此休会。这个
离奇的事件,不仅震惊了与会的所有党员,也引
起了市委和市直工委领导的关注,以至后来,我
调任市文联工作,王云亭书记对我这个三十年如
一日的入党培养对象更是加倍关怀,据听说,王
云亭书记为此数次找到文联党支部书记了解和
过问我的入党问题,直至我市文联接连发生问
题,先是因为刊物自由化而停刊半年,被市委勒
令检查整顿,后又因挪用公款,四人领导班子除
我外三人均被市纪检委在检查大会上宣布停职。
在更换新任职主持工作的副主席兼党支部书记
到职一年后,我的入党问题终于提交党支部大会
表决通过,并上报市直工委,王云亭书记立即委
派组织部部长桂元平率员到文联进一步考查,随
后,让我填写了“入党志愿书”。这样,我这个做了
整整三十年的入党培养对象终于如愿了,心情真
是溢于言表。
两天后,王云亭书记亲自打电话约我去市直
工委他的办公室,我激动的心情更是无法形容,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是个党外人士,今天,作
为市直机关的党委书记竟然亲自找我谈话,不是
莫大的荣幸吗?当我进入市委,走到王书记的办
公室门前叩门而入,令我惊奇地是他的办公室竟
然与我市文联主席的办公室一样,简陋得几近寒
酸,远不如基层局长和校长的办公室,更不用说
比一些企业老板的办公室了。王云亭书记见我愣
神的样子,笑嘻嘻地从办公桌后走上前说:“冯主
席,第一次来我办公室吧?”同时指着沙发说:
“坐!坐!”然后从茶几边拎起暖壶往纸杯里倒了杯
水,刚刚缓过神来的我忙快步走到王书记跟前接
过水说:“王书记,找我还有其他事吧?”王云亭书
记笑了笑示意让我坐下,然后说:“你的入党问题
终于通过了,祝贺你!不过,市委领导考虑你作为
非党干部,根据你的条件,还可能另有任用。这
次,文联支部已经通过,市直工委也派人到文联
进行了群众考察,反映也很好,至于结果,你自己
作最后决定。”我除对市委和市直工委领导对我
在政治和工作上的关怀表示感谢外,出于作为非
党干部可以破例高升重用的愿望,最后还是高兴
地表示:“听从组织安排。”
随后,我即作为非党干部参加了全省非党干
部培训班,连任市政协两届委员和常委,并数次
被提名为市级领导的候选人,所有这些均足以证
明党组织和市委领导对我的关怀和培养。诚然,
诸如像王云亭书记这样的一些党委领导干部,他
们确实认真公道地执行着党的民主执政和统一
战线政策,同时,也是他们优秀政治品质和高尚
人格的体现。对于少数人阻挠和干扰我们这些非
党干部在政治道路进步的情况,应视作对于我等
非党干部在政治生活中一种考验和历练,为此,
我们也应该感谢他们。
渊编校院李志勇冤
26
第27页
我想,因写日记而掉脑袋的,李康生的悲剧
也算是个例子。
1945 年底,阎锡山十三高干之一孟际丰的
老部下、曾任八十三军四十六师分会三级主任特
派员的李生康被要求自裁,归其罪责,主要为泄
露了“师中作战,伤亡数以少报多,而战绩却以小
报大”等军事机密。起因是李有记日记的习惯,其
中一本日记在作战时遗失,后被我解放军捡到并
公开出版。阎得知后大怒,即治李罪。其实,李之
日记所披露的军事内幕远不止这点。今天,我们
便通过这本《阎锡山部一军官日记》来了解那段
不为我们所知的军事内幕。
《阎锡山部一军官日记》(以下简称《日记》),
32 开,1945 年 12 月华北新华书店出版发行。该
书有三部分内容组成:一、“阎锡山部一军官日
记”即李生康日记内容;二、于成所著“阎锡山军
队怎样对待上党人民?”一文;三、“伪长治师范学
校学生自述”。对于书中内容,编者介绍:“我们是
原文照抄,并不加进自己的意见。我们还附录有
几片伪长治师范学生的笔记,那也是人家写的,
我们并未加意见。笔记中都是写的敌、阎骂我们
的话,但我们不怕骂,不隐讳人家骂自己。我们照
一本日记所披露的军事内幕
烽火年代
27
第28页
样印了出来,请大家拿来对照事实就好了。”其中
足可见我党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及在党组织身
上所展现出的浩然正气和博大胸襟。
李之日记所记时间为 1943 年 1 月 21 日至
1945 年 9 月 24 日,共 62 篇。据编者介绍:“这本
日记(原名‘生活剪影’第四册),是我军在上党战
役(时间为 1945 年 9 月 10 日至 10 月 12 日)中,
于战场上拾到的。原本是道林纸二十开大本子,
钢笔细字,厚厚一册。作者是非常秘密并珍视这
个日记的,所以在封面上写着‘虽吾爱妻,切莫翻
阅’两句话。”“这个日记,对于认识阎锡山的一
套,是最好的材料,他写出了阎锡山的‘组织’内
的丑像,记载了阎日勾结的过程,抄下了阎逆的
反共部署,描绘了阎军的恐慌丑态,还记录着阎
军对人民的抢掠行为。此外,拜弟兄的帖子,进
‘家理’的仪式等,举凡阎所利用的一切污秽的东
西,无不倾倒出来。”“这本书,是阎锡山的将级干
部来写阎锡山、论阎锡山,这并不是共产党在说
阎锡山,也不是无党无派人士在说他,甚至不是
老百姓在说他。”由此可见,这本《日记》是我们从
侧面认识阎锡山最好的、最真实的材料,《日记》
中所披露的相关内幕,可信度也极高,实为一本
难得的秘密军事档案。现便将其中几篇日记摘录
如下:
其一
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九日
一幕话剧
反赌运动大会开了,是上午的十一时半,地
址是“洪炉台”前。
参与大会的人,是全首脑部的职员及各机关
的士、兵、夫。虽然这人群都穿的是四个口袋的制
服,但看的很分明:那些眉目清净,服饰整齐的,
一定是官儿先生们;那些没有血色的脸上又涂着
一层煤烟的黑,和赤着双足,在破烂处掉出棉絮
的裤腿上还挂着冻硬了的泥泽的人,一定是兵与
夫。维持秩序的军警们,比以前增加了好几倍,而
且都是弓上弦、刀出鞘,雄赳赳的虎视着场的周
围,真像大敌当前之势。
从洪炉台的后面,提出三个囚首垢面的罪
犯,其中有两个已经面无血色。当军法处处长在
播音机后面宣布这三位赌犯的判决书时,有人提
议:不教而诛,是政治上的缺陷;所以特建议刀下
留人。这提议马上得到许多人的赞成,当决议当
场请示会长(即阎锡山)。
一会,主席请示回来了,在播音机后宣读着
会长的批示:姑准,下不为例。
会毕了,我低声的自语着:一幕话剧,又演完
了。因为我正是这幕话剧的编排人之一呀!
从这则日记中我们不难看出阎锡山部森严
的等级差别及普通士兵和上级官员之间物质待
遇上的天壤之别遥 当然袁从这件事也足可看出阎
锡山善于装腔作势的演戏本领来袁阎曾多次在公
开场合告诫官兵严禁参与赌博袁违者严惩袁但从
处理这件事的态度来看袁不免有雷声大雨点小之
嫌袁可见阎及整个军队的腐败程度已非常严重遥
要要笔者
其二
一九四三年六月七日
野资格冶和野裙带关系冶
今日是端阳节。
抗战以来,我和一头牛一样,永远是把自己
的生活浸在苦辛中。
第一,我了解自己,和一个白丁一样。我不曾
进过学,科过举,也不曾领得什么学府的文凭;第
28
第29页
烽火年代
二,我是一个单刀只马的人,没有有力的靠山,没
有肥硕的粗腿。几年来,关于普通一般学识上的
问题,我不怕与人谈论;但住学校和回忆学校生
活的问题,我是没有资格谈论的。就是别人谈起,
我听着也和针刺一样。我不是忌妒,而是以为人
家在奚落我呢!同时,在政治上,不论你的能力学
识如何,在最后取舍的决定上,仍是把资格和文
凭,当成了天经地义的标准,自然,裙带关系是例
外了。
今年春间的一件事实,我是被“资格”和“裙
带关系”最后一次的刺伤脑子了。我已经下定决
心,努力的补救这缺点,我计划住山西大学去,文
凭拟借。
这则日记之后袁李又记述了其通过上下级关
系及乡亲关系做假高中毕业证想方设法入山西
大学的情形遥 阎一方面注重野资格冶和野文凭冶袁然
另一方面整个军队中上上下下又时时处处上演
的是野裙带关系冶的剧目袁阎的用人之道也可见一
斑遥 这掩耳盗铃般的表演袁终有一天是要露出马
脚的遥
要要笔者
其三
一九四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对待人民
今天,在会长训话的课堂上,有人提出这样
一个问题“: 我们分了‘份地’后,许多份地上的收
获,不足份地上的开支(如纳粮等),怎么办?”(按
阎锡山把老百姓的地一齐没收了,划成所谓‘份
地’,领份地的人,收的不够给阎锡山交粮款——
抄者)会长对这个问题,并没有思索就直截了当
地这样说:“这是不会的!正如造化生人一样,你
的体重是一百斤,那么予你的两条腿,一定也给
予一百五十斤或更多的支撑和载重力。如果你的
腿的力量,支撑不起身体的话,那一定是腿坏了。
今天的份地也是一样.如果份地上的收获不足份
地上的开支的话,那一定是地坏了(或受地震,或
被水冲)。否则是不会没有余裕的!”
会长真“聪明”呀!
阎之滑头袁由此可见遥 不知农民听了心里会
如何钥在之后的日记中袁李还写到野老百姓的上等
户,以拍卖为生曰下等户则离散他方遥 冶阎便是这
样对待人民的袁国统区百姓生活之艰辛袁可以想
象遥
要要笔者
其四
一九四五年二月二十二日
选举
早七时,举行全体会议,选举责任会议全体委
员。这次选举,开了古今中外的新纪元。人们接得
选票时便翻弄起笔记本来,因为他们怕了再戴组
织的刽子手的罪名,早已将会长指出的组织所需
29
第30页
要的人物,记了下来;这时选举, 只要翻开一抄,便
可了事。因之, 虽然是十三名的联记名选票,只需
一分钟,即选好了。开票时,故意做作的十分郑重,
分明是清一色的选票,却又支支离离的严格起手
续来。有的开票,有的检票, 有的监票,有的唱票,
有的记票……我看见这些哄人的把戏,真难受透
了! 然而在这高压的威力下, 除了奴隶性的顺受
外,还有什么办法呢?
二十三日
今天选举的方法更进步了: 选举之前, 将会
长给大家介绍的应该选的人写在了黑板上。所以
又省去了人们在回忆上思索的困难及翻弄昨天
听话时所记之笔记本的麻烦。
午后二时,举行会餐,邱高干(仰浚)没有来。
会长为了安慰情绪(因邱落‘选’——抄者),要让
邱陪他吃饭。然而再再呼唤,终无回应。
在这里我摘录了两篇有关选举话题的日记袁
其实在这之前的日记里还有这样的介绍院阎锡山
的下级干部们,不满意高干曰高干之间,又各分派
系,互相争挤曰因此常有耶高干应由大家民主选
举爷之呼声遥 这次阎锡山允许选举,但又担心把心
腹的人选掉了袁故一再宣布不许布置遥 然而试选
的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 大家竟把阎之心腹王
渊靖国冤尧梁渊化之冤尧郭渊宗汾冤之流给选成了外出
工作人员了袁挤出了首脑部! 故阎大怒袁大骂选举
人为组织的野刽子手冶遥后便分组讨论野刽子手冶的
罪状袁再而召集小组代表约谈袁对选举人选谁进
行授意袁最终使选举得以圆满遥可见袁阎口口声声
的民主袁竟是这般的见不得阳光袁这和蒋介石选
举野国大冶代表之事袁如出一辙遥
要要笔者
其五
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二日在隰县
勾结日伪
午饭后,由西坡底返城时,狂风大作,急趋城
门后避之。旋又有稀疏之雨点,急剧的打来。此
时, 一辆小汽车在狂风中卷着尘土由北面闪电似
的驶来。
晚间,传出一个新消息:梁(延武)王(乾元)
二人,陪着三位客人归来了。此三人中,除苏体仁
(伪山西省长)外,其他两人是日本人:一是北平
伪政务委员会顾问,一是太原的参谋长。
二十八日
来此的三位外宾,于早八时仍然返并(返回
太原)了。谈判结果未详。
此日记及以后内容袁真实地描述了阎勾结日
伪袁进攻我八路军的历史事实袁这一罪证袁人民将
牢记于心遥
要要笔者
其六
一九四五年九月七日
报功
今天给会长发出两电:一是恳求发给士兵鞋
子并请示是否可向当地民众“发动”;二是报告昨
天的战斗情形。拍电前,我将斩获的数字空出,请
泽民(四十六师师长郭溶——抄者)填列,以取一
致。这分明是对他的方便。结果他给我填列的,比
他自己呈报时虚构的数字,还超出了两三倍!
泄露了军中作战野战绩却以小报大冶的秘密袁
这恐怕就是李生康被自裁的原因吧! 从此日记中
也可知袁这种虚报战功的情形袁在阎之队伍中袁已
是相当普遍的事情遥 这不仅是李的悲哀袁更是一
个政党的悲哀遥下属欺上瞒下袁阎自欺欺人袁军中
姑且如此袁其他方面更是不敢想象了遥
要要笔者
30
第31页
烽火年代
如果说李生康的日记还多少带点个人感情
因素,不足以全面反映阎锡山统治内幕的话,那
么我们还可以通过伪长治师范一些学生的自述,
来看看日伪及阎锡山的思想殖民,看看他们到底
对青年学生们灌输了些什么东西,而他们这种灌
输,又怎样为青年们所唾弃。
瞿天瑞:“当时我以为八路军中不会有学校,
甚至连识字的人都不会有。敌人宣传‘匪区’老百
姓打下的粮食,除每人留一石外,全部交给八路
军。我觉得这种生活太苦啦,根据地的人饿死的
不知多少。八路军的做法听说很可怕:共产、消灭
知识分子、压迫老百姓。那时我以为共产党到处
杀人放火。敌人快要败退时,我想八路军要来的
话,无论任何人都不能安乐的生活,我越想越怕,
阎锡山军队来到城里,住不到半个月,糟了……”
张宽容:“当敌人快要败退时,因听说八路军
在城外杀人放火,奸淫妇女,制得人们不能耕种
田地……我当时想共产党不好吧?晋绥军到城
里没有一个多月,就叫我们老百姓盖炮楼,垒城
墙。而且还向老百姓要布,要棉花,还要粮食。他
们用老百姓的金钱奢华放纵,尽情享乐,制得人
们跳井而死。再不咯,给我们人民一条绳、一把
刀、一个缸;我说这是什么缘故?他说这三个道理
由你捡,所以有位人民就吊死了。”
在《日记》后,“阎锡山军队怎样对待上党人
民?”一文中,作者细数阎之罪恶。如加封汉奸、派
饭派差、实物负担等。阎军侵入长治城后,不仅强
占民房,奸淫妇女,还大肆搜索民间财物。阎在长
治负担的苛酷,尤其表现在派米、派面、派布、派
棉花、派缝补衣服、派柴、派草、派款等实物上。结
合上面两位学生的自述,我们可以肯定,这篇文
章也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的。
最后,我们再来听听当时的长治民谣:
鬼子在,黑地乌天曰老百姓,怨地恨天遥 老阎
来,罪恶滔天曰老百姓袁叫苦连天遥 八路来袁白日青
天曰 老百姓,喜地欢天!
地是我的袁 一年庄稼还不够老阎一个月的曰
房是我的袁砖瓦还不够老阎盖碉堡的曰力气是我
的袁拼命还不够给老阎支差的遥
老皇来了不能活袁老阎来了活不成曰谁是救
命人钥 只有八路军!
综上所述,李生康没有夸大其词,伪长治师范
的学生们没有夸大其词,老百姓的话更是真实
可信的,说假话的只有老阎和那些反动派们。
时至今日,历史也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
最终战胜了一切反动派,实现了人民当家做
主,而且战胜了昔日的落后和贫困,让百姓过
上了小康生活。而此时的她正以昂扬的姿态带
领着全国人民,一起奋战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
康庄大道上。
渊编校院李志勇冤
31
第32页
黄崖洞兵工厂,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
部在太行山区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兵工
厂”,被称为“晋东南地下长城”,一度被誉为“八
路军的掌上明珠”。 在其建设的过程中,具有光
荣革命传统的石圪节煤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谱写了石圪节煤矿工人支援军工建设的篇章,留
下了脍炙人口的故事。
石圪节车床与黄崖洞步枪
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修械所作为“黄崖
洞兵工厂”前身韩庄“八路军总部修械所”重要组
成部分,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借用石圪节的车
床试制步枪二支,为“黄崖洞兵工厂”的建设做出
了杰出贡献。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 12 集团军 36 师
108 团、陆军第 54 集团军 160 师 483 团在纪念
中国共产党建党 70 周年暨黄崖洞保卫战 50 周
年之际,赠送的《黄崖风云》一书中有明确记载。
1938 年 4 月,八路军在晋东南粉碎日军的九路
围攻后,开辟了太行抗日根据地,为建设军事工
业创造了条件。同年八月,八路军总部决定对分
散在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我军各随军修械所实行
“统一领导,集中生产”的方针,委派总部第四科
(军实科)副科长徐长勋筹办制造步枪的兵工厂。
厂址选定在山西省榆社县韩庄村。
最早到达韩庄村的是一一五师三四四旅修
械所的全体职工。这部分工人是 1937 年 10 月,
三四四旅由陕西开赴华北抗日前线,路经山西五
台、定襄、崞县(今原平县)时,从当地招收入伍
的。他们大部分是太原兵工厂离职返乡的技术工
人,其中有刘职珍、齐宣威、徐璜智等一批技术较
高的工匠共一百多人,组建成临时修械所。他们
带着简易工具随军行动,从晋东北转战到冀西山
区,然后穿越正太铁路到达晋东南,利用战争间
隙先后在十多处,为部队修理枪支,并制作红缨
枪数千支。1938 年 7 月,由所长廷茂、副所长刘
职珍带领全体职工借用石圪节煤矿车床一部,在
山西屯留县余吾镇试制出步枪二支,呈送总部后
受到嘉奖。不久,徐长勋考察认为,这是一支技术
力量较强的修械队伍,由他亲自率领于当年九月
开赴韩庄村,成为组建兵工厂的第一批工人。后
改为军工部一所,又称水窑兵工厂,是抗日战争
时期八路军总部在太行山区创建最早、规模最大
的一座兵工厂。
八路军总部修械所借用石圪节煤矿车床试
制步枪的故事也是一部情节悠长曲折的故事。成
纪芳先生在 1979 年写淮海厂史采访齐宣威时,
石圪节煤矿支援我国早期军工建设散记
32
第33页
烽火年代
根据他的回忆写的文章《一部车床》收在《黄崖洞
革命故事》一书中。文中除齐宣威真名,其余名
字有的是谐音,有的是化名。文章详细记录了具
体的过程。
党给兵工厂从太原等地招来一批有技术的
工人遥 这些技术工人进厂后袁一看没有一部像样
的车床袁他们着急了遥 其中一个叫齐宣威的同志
提出院野让我到外边转一转吧袁也许可以搞到一点
设备遥 冶领导批准了他的要求遥 他来到了石圪节
煤窑遥
齐宣威是个老维修工人袁 他对车床十分精
通遥到了工房一看袁只见十几部元车飞快地转着袁
吐着成卷的钢花遥 他不用细看袁只凭声音袁就能
辨别出哪一台好袁哪一台差遥 只见他走到一部六
尺元车前面袁用手一指说院野就这一台吧遥 冶齐宣
威边说袁便从口袋里又掏出一封盖有朱红大印的
公函袁 对孙福说院野这是抗日第二战区副司令袁八
路军总司令朱德将军的命令遥 冶
在场的工人一齐鼓起掌来遥 他们马上把车
床擦得干干净净袁又找来一些红绸布袁扎成鲜花袁
把车床披红挂花的打扮起来袁还在车床上贴了一
条标语袁上写野抗日最光荣冶几个大字遥
当天下午袁齐宣威雇用一辆大车袁拉着这部
车床袁沿着矿区的大路袁出发了遥 车床上的大红
花随着颠簸的土路袁一抖一抖的好看极了遥
借用石圪节机床试制步枪,在兵器工业出版
社 1990 年出版的军工史料丛书《晋冀豫根据地》
《综述》第 3 页也有明确记载:1938 年先后从河
北磁县各煤矿袁山西石圪节煤矿尧阳泉机械厂尧晋
城针工厂等征收十余部机器袁 其中包括蒸汽机尧
锅炉尧车床尧钻床等遥
石圪节矿工与黄崖洞兵工厂建设
1939 年 6 月,为进一步加强军工生产,军工
部将各修械所和地方军火生产部门进一步集中,
组成四所一厂。以总部修械所为基础,先后又集
中山西襄垣县西村决死纵队修械所的百余名工
人,一二九师三八四旅和石圪节煤矿的六十余名
工人,组成军工部一所,负责人程明升、徐长勋。
所址迁至黎城县西北的水窑山。石圪节的矿工
投身军工部一所生产中,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
了重要的贡献。
当时军工部一所负责人之一的徐长勋在撰
写的《太行山上人民兵工》一文中回忆到:1939
年 6 月为进一步加强军工生产袁军工部将各修械
所和地方军火生产部门进一步集中袁组成四所一
厂遥 以总部修械所为基础袁先后又集中山西襄垣
县西村决死纵队修械所百余名工人袁一二九师三
八四旅和石圪节煤矿的 60 余名工人袁 组成军工
部一所袁负责人程明生尧徐长勋遥 所址迁至黎城
县西北的水窑山遥
从徐老的回忆中,我们可以清晰的寻找到石
圪节矿工投身中国军工建设的身影,也深深印证
了石圪节矿工是有责任担当的矿工,在抗战时期
为中国的军工事业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又据潞安煤矿史记载:1940 年 4 月 20 日,
在高尽仁同志的领导下,石圪节游击队离开矿山
转去黄碾以北一带地区活动,归潞城、黎城、襄垣
和屯留四县工作委员会领导。游击队大部分人
员在党的领导下,配合武工队、地方部队活动于
太行山区,并于 1941 年 4 月转为正规部队,编入
洛阳特务团。其余约 1/4 的人调到仪教村试制土
炮、火药及其他土造武器。在试制过程中,仍暗
中得到矿上工救会在技术上、材料上的支持,成
为一个小型的“兵工厂”,大力支援了八路军在太
行山区的对敌斗争。
渊编校院郭鹏冤
33
第34页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记载 95 年
光辉历程的重要文献,就是历年来党的各级组织
出版的机关刊物。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就非
常重视新闻宣传工作,把党报党刊作为动员人
民、教育人民、组织群众、团结群众而实现党的任
务的宣传舆论工具和战胜敌人的有力武器。1922
年 9 月,中共中央出版了第一种机关刊物《向
导》,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黑暗的中国
社会的一盏明灯”,其后,由于白色恐怖和战争原
因,又出版了 《红旗》、《红色中
华》、《红星》等多种机关报刊。抗
战爆发后,八路军东渡黄河,在山
西开创三大抗日根据地,这些地
方的各级党组织大多创办有关报
刊,旗帜鲜明地宣传抗日救国纲
领,组织和领导当地军民与敌寇
浴血奋战,最终取得彻底胜利。现
将当时各级党刊选择几种,予以
披露,以志纪念。
中共中央的叶解放曳
《解放》为抗战时期中共中央
于 1937 年 4 月在延安创办的机
关刊物。栏目设有时事、短评、翻
译、论著等。刊载内容多为中共中
央的重要方针、指示、宣传、通电,
以及中央高级干部撰写的政策性
稿件。主编由张闻天担任。
1939 年元旦华北 《新华日
报》在太行创刊后,除编印报纸
外,还以报社的名义出版和翻印
了大量的图书和刊物。其刊物有
八路军司令部编辑的《前线》和翻印出版的延安
《解放》。
太行根据地为何要翻印延安党中央的 《解
放》,笔者以为其原因是太行到延安是千山万壑、
路途遥远,中间要经过黄河、汾河和同蒲铁路等
国统区和敌占区的防线。太行区(包括太岳、冀
南)及相邻的晋察冀边区党、政、军、工、商、学等
单位较多,若每单位订阅一册《解放》、至少也得
上千册。如将这成捆成捆的刊物通过数不尽的犬
太
行
根
据
地
出
版
的
部
分
中
共
党
刊
34
第35页
牙交错的敌军封锁线,安全的从延安运到太行,
是非常困难,极端危险的。所以只有延安《解放》
每期出版后,通过党的秘密交通线送来数本,除
留一册供华北《新华日报》作为原件翻印外,剩余
的供八路军和北方局主要领导先阅。
现在晋东南发现的《解放》 杂志,大多为
1938 年 12 月份出版的总 59 期以后各期,而华
北《新华日报》创办时间是 1939 年元旦,所以首
先开始翻印的是刚从延安来的 59 期(或 58 期)。
在此之前北方局还没有铅
印设备,是无法逐字逐行
逐页按原件排版翻印的。
这册《解放》为 1939
年 1 月 15 日的第 60、61
期合订本。其内容有转载
重庆电《蒋委员长痛斥近
卫声明》,有王稼祥的《论
目前战局与敌后抗战的几
个问题》、黎平的《国际形
势与我国战争》、陈伯达的
《评陈独秀的亡国论》,还
有杨松翻译的苏联文献。
末页有《八路军军政杂志》
创刊号广告,内有毛泽东写的《发刊词》等。
中共北方局的叶党的生活曳
《党的生活》为抗战初期中共中央北方局在
太行根据地出版的党内秘密刊物。所载文章多由
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撰写,还刊发有各首脑机关下
达的通知,指示等。政策性极强,专供县团职以上
领导传阅。主编由北方局委员,组织部长刘锡五
兼任(解放后任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当时,
每期出版后都要送往延安,供中央领导阅览,毛
泽东主席对此刊也是很熟悉的。
笔者所藏《党的生活》为 1942 年 5 月 15 日
出版的第 53 期,该刊用粉连纸铅印,64 开,125
页,体型很小,类似现在的袖珍书籍,非常适合于
战时行军转移途中携带,随时随地可拿出来阅读
学习。
此期所载文章有:北方局军事委员会《关于
反对敌人蚕食政策的指示》,北方局、八路军野战
政治部《关于反对敌人特务与勾结敌人破坏根据
地之××党特务斗争的指示》,彭德怀副总司令
的《学习主要靠自己的努力》,王一新的《开展接
敌区工作的一个基本问题——群众工作问题》,
还有左权撰写的《开展反对敌人蚕食政策的斗
争》等。左权将军的文章约 1 万 8 千字。他用通俗
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日军蚕食根据地的伎
俩和目的,并且针锋相对地提出我方对敌蚕食政
策的办法和对策。通过此文不难看出左权将军的
文韬武略和足智多谋。不幸的是此文发表后仅仅
烽火年代
35
第36页
10 天,左权将军指挥部队突围时被日军流弹击
中,壮烈牺牲在反“扫荡”战场上。这篇《开展反对
敌人蚕食政策的斗争》之杰作,成了他生前绝笔。
此刊封面加盖有“太行第四军分区政治部宣
传教育科”菱形印章,还有用钢笔书写的“司令
员、副司令员、副政委、参谋长共阅”的领导传阅
顺序。太行第四军分区当时驻地在山西省平顺
县,司令员石志本。
中共太行区委的叶战斗曳
《战斗》为中共冀豫晋省委机关刊物,创刊于
1937 年 11 月 9 日,油印 32 开本。
冀豫晋省(临时领导机构)是根据中共中央
的战略决策,经中共北方局于 1937 年 10 月批准
建立的。省委对外称 " 一二九师编辑部 ",省委
书记李菁玉、组织部长李雪峰、宣传部长徐子荣。
机关刊物《战斗》最初就是由徐负责的。它的发行
网是非常严密的。
1938 年 8 月中共冀豫晋省委改为中共晋冀
豫区委,《战斗》又成为区委机关刊物。
1942 年 9 月 1 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
成立,邓小平任书记,李大章任副书记。同时《战
斗》又从第 78 期开始改为太行分局机关刊物 64
开铅印。太行分局领导着晋冀豫、冀南、太岳、冀
鲁豫四个区党委的工作。
1943 年 10 月中共太行分局撤销,同时将中
共晋冀豫区委改为太行区党委,书记由李雪峰担
任,宣传部长由张磐石担任。《战斗》从 86 期起又
改为太行区党委机关刊物。
这是一份 1944 年 1 月 20 日出版的《战斗》
第 21 期(增刊),由太行区党委编辑出版,64 开
43 页,棉麻纸铅印。本期内容仅二篇文章,一是
太行军区司令员李达撰写的《一九四四年的战争
指导问题》,二是《太行军区诸县、区、村各级指挥
部暂行工作条例》。
《战斗》于 1949 年 8 月 19 日随太行区党委
的撤销而终刊,大约出了 120 多期,它是太行根
据地出版时间最长的党内刊物。
中共岳北地委的叶支部小报曳
《支部小报》为中共岳北地委(亦称太岳一地
委)编辑的党内报刊,册报,64 开 8 页,麻纸石
印,1945 年创刊。其任务是帮助基层支部搞好组
织建设和指导支部工作及对广大党员进行政治
形势教育。岳北地委下辖沁县、沁源、屯留、长子、
安泽、赵城、霍县、平遥、灵石(东)、介休等 10 个
县委,1 千多个支部、1 万多名党员。时任地委书
记刘植岩,组织部长(后任宣传部长)郝可铭,宣
传部长徐之寅。
这是 1946 年 2 月 20 日出版的第 6 期《支部
36
第37页
小报》,报头处注明“党内刊物不得遗失”,内容有
《支部要领导发动群众》等文章。
《支部小报》出版周期无规律,有事则出,无
事则休。终刊时间不详。
中共晋城中心县委的叶火炬曳
《火炬》是中共晋城中心县委主办的机关刊
物,创刊于 1938 年 6 月,32 开 18 页,麻纸绿色
石印,社址在晋城县东大阳镇,主编王静海(即舒
群)。时任县委书记赖若愚(建国后曾任全国总工
会主席)和县委宣传干事徐一贯(解放后任省政
协副秘书长)经常为该刊撰写政策性稿件。尤其
是中共中央北方局代表朱瑞(党在华北的实际负
责人)曾特意给该刊撰写了《目前抗战形势和政
治任务》专稿,为党在晋城地区扩大和发展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册《火炬》为 1938 年 10 月 1 日出版的第
7 期,该期内容有陈毅(钱毅)写的《日益迫近的
二次世界大战》,有大智的《抗日与剿匪》,文中对
晋豫根据地及晋城的土匪在日军行动时为虎作
伥,欺压百姓,破坏治安等罪行进行了无情揭露,
并要求抗日驻军坚决镇压铲除。长治《战斗日报》
总编秦春风写的专稿《谨向‘冀豫晋’文化工作者
的同志们提一个议》,他建议边区文化工作者组
织起来,成立一个联盟,领导文化人投入到抗日
洪流中去。在《陕甘宁参观团在阳城》通讯中,详
尽介绍了参观团在阳城的活动情况,其欢迎场面
非常热烈。最后一篇是金沙江写的《由晋城到长
治的路上》,文章赞扬晋长路沿线群众在党的领
导下,为防止汉奸破坏活动,在各个路口、村口设
岗哨查路条,有着较高的政治觉悟。
另外,刊物还有新书预约广告数条,其中有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朱德的《抗日游击战争》。
晋城中心县委负责领导晋城、阳城、沁水和
高平路西地区的党组织。《火炬》终刊于 1938 年
底。
渊编校院郭鹏冤
烽火年代
37
第38页
今年是辛亥革命爆发 105 周年。100 多年前
这场革命的伟大意义,在于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实行了共和,建
立了“中华民国”。
1905 年,在孙中山的倡议和领导下,组织成
立了一个有资产阶级思想的反清人士参加的革
命组织同盟会,目的是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独立、民主和富强。1911
年(农历辛亥年)10 月 10 日晚,在同盟会的组织
领导下,湖北武昌首先向清王朝在两湖(湖南、湖
北)的统治中枢——总督府发动总攻,经过一夜
激战,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两三天内又相继
占领了汉阳、汉口,宣布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
任都督。闻讯,全国纷纷响应,到 11 月下旬,全国
有 17 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朝政府而独立。1912 年
1 月 1 日,17 省区代表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
时政府,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开启了民主
共和新纪元。
山西是响应辛亥革命最早的省份。辛亥革命
成功后,山西巡抚陆钟琦见革命军在湖北、陕西
节节胜利,惊恐万状,立即采取措施,严加防范。
当时的山西革命党人阎锡山见势不妙,不顾孙中
山“起义军到达河南后,再向清军发起攻击”的指
示,提前行动,联络同盟会员,利用掌握的清军武
装于 10 月 28 日率先在太原起义,击毙巡抚陆钟
琦。时任新军副团长、同盟会员的襄垣人孙宗武
也率部参加,并镇守南门。起义军于 12 月 10 日
成立军政府,阎锡山任都督,威震三晋。
辛亥革命前,上党地区虽有数名同盟会员,
但没有形成组织。其中潞安中学堂教员赵承经,
五台人,留日期间被阎锡山发展为同盟会员;还
有长治小学堂教员苗雨润,襄垣人,留日期间加
入同盟会,上党辛亥革命前回了老家襄垣办学。
剩下赵承经一人,未敢行动;黎城人常樾,同盟会
会员,1910 年在太原武备学堂学习期间,曾两次
从太原到潞安,计划发展同盟会员,因潞安中学
堂在知府严密控制之下,未能实现;辛亥年秋,山
东人、同盟会员刘冠三曾乔装书贩,挑一书箱来
到潞安,住在西街高升店,两次与赵承经见面,意
欲组织潞安起义,因潞安无同盟会组织,无法行
动,两日后便走了。
百年光阴易逝,历史渐行渐远。辛亥年那场
影响深远的革命,声势浩大,遍及全国。那么,当
时在潞安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何人参与和实施了
这场革命呢?经查,现存反映潞安辛亥革命资料
的,只有王家驹、李文彬撰写的三篇遗稿,其中有
两种说法:一是襄垣人孙宗武潞安宣抚,一是晋
城人李生裕上党劝降。
辛亥革命在上党
38
第39页
据王家驹《潞安地区辛亥革命前后》一文记
载:当时的潞安一带,无甚革命活动,只是以潞安
中学堂教职员为中心的新进人士多倾向革命。那
时清廷潞安驻军只有一支 200 多人的巡防队,且
军纪废弛,腐败不堪,毫无作战能力。之前,山西
巡抚陆钟琦虽曾令潞安协台兼后路巡防邦统陈
政诗赴临汾招募新兵,并限一月成军,但未能实
现。客观上讲,仅靠当时的有限兵力是远不能抵
抗声势浩大的革命浪潮的。因此太原起义的消息
一传到潞安,知府英华忽告病卒,即日开吊,次日
扶灵返京。据传,有人于次年在京曾见到英华。可
见,英华之死乃逃逸掩人耳目之举。一时,知府空
悬,人心思变,清政府在潞安的统治岌岌可危,呈
瓦解之势。各县知县也互相观望,惶惶不可终日,
对县政概不过问。不久,孙宗武奉都督阎锡山之
命,率 9 名贴身卫士到潞安宣抚。孙宗武一行行
至襄垣县城,适逢几十名清溃军在虒亭镇抢掠
“双义元”商号,他们立即组织百名乡勇同清溃军
枪战,保住了“双义元”财产。孙宗武一行到达潞
州后,先到潞安中学堂等处宣讲革命意义,痛斥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并宣传太原、陕西、河南等省
大好形势,以唤起革命。当时一些新进人士非常
倾向革命,争先剪辫子,以为光荣。之后孙宗武又
单枪匹马到潞安府各县宣抚。
据王家驹回忆说:“孙宗武,字吴卿,襄垣人,
前清秀才,曾留学日本,与苗雨润同时加入同盟
会。回国后,与新进人士多方联络,潞安各县知心
朋友众多。所以在太原起义后,他敢于毛遂自荐
于阎锡山,回潞安宣抚。所到各县,知县不敢出
头,也不敢拒绝,唯有乞求新进人士与之周旋。在
壶关,经知县再三恳求,就是由我接待孙宗武的。
孙到各县只是通知知县一声,知县如表示接受革
命,然后把带去的告示贴出,向民众一宣布,革命
就算成功了。”
关于李生裕上党劝降,其子李文彬在《辛亥
革命李生裕上党劝降经过》一文中有过较为详细
的记载:李生裕,山西晋城人,清末秀才,太原优
级师范毕业。山西省咨议局咨议员、同盟会会员、
议会临时议员。太原起义后,省议会会长杜上化,
副议长王用宾、李清芳等派李生裕和阳城人白某
到上党劝降。白某在赴上党途中因怕危险,半路
逃回太原。李生裕和随从孙毓录到了上党。孙系
山东人,胆力过人。李生裕到达潞安时,知府带领
数百名官兵相迎,弓上弦、刀出鞘,如临大敌。据
李生裕说;“那情境相当危险,真和戏上的闯刀
门、单刀赴会一样,明是欢迎劝降代表,实是给我
们一个下马威看看。如果劝降失败,就有性命危
险。”知府见代表一行仅两人两骑,且态度从容,
言语诚恳,才接纳进城。在劝降过程中,李生裕反
复讲了当时形势及革命一定能成功的道理,并告
之优待清室,保证官府众人生命财产安全。知府
等鉴于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同意接受劝降,允许
易帜,即时潞安府由清之龙旗,换成了民国之五
色旗。
上党当时包括潞安府、泽州府及辽州、沁州,
共 2 府 2 州 19 县。潞安劝降后,李生裕又回到故
乡泽州府凤台县(今晋城)劝降。泽州知府是旗人
恩联,凤台知县是朱鸿文,浙江人。朱是李生裕考
武昌起义纪念馆
烽火年代
39
第40页
取秀才时的宗师,因此李先拜会了朱,说明了此
行的意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其率先举义,
并向恩联知府说明利害,一齐归降。经过朱知县
从中斡旋,几经磋商,泽州知府恩联也顺利地接
受了劝降。返回太原后,山西当局念李生裕上党
劝降有功,在 1912 年平顺复县后委其为平顺县
知事。
1962 年 5 月 10 日李生裕之子李文彬著文
说:“民国十五年秋,先父卧病,余在侍奉汤药中
所谈及此事甚详。事隔多年,遗忘殆尽,故挂一漏
万,在所难免。最近访问王老先生右民,毛老先生
梧赓,询问此事经过,二位老先生均与先父有交,
得到补充修正不少。如知上党劝降经过者,务请
指正补充,以求辛亥革命史实,更加充实与具体,
不仅笔者感激而已。”
行文至此,相信大家在对辛亥革命在上党经
过有了一个大概了解的同时,也会对上述两种陈
述产生一些疑问:其一:“宣抚”、“劝降”,都发生
在太原起义之后,谁先谁后?均没有具体时间。其
二:“宣抚”、“劝降”双方只谈自己,均没有提到对
方,不知原因何在?其三:“宣抚”说太原起义消息
传到上党后,知府英华闻讯病卒,知府空悬。因
此,孙宗武潞安“宣抚”只字未提潞安知府情况。
而“劝降”说,在上党劝降受到了知府的迎接,这
又该如何理解呢?
总之,对潞安知府英华忽然病卒后,知府是
否空悬,王家驹本人就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
在《潞安地区辛亥革命前后》一文中说:“太原起
义消息传至潞安,知府英华忽告病卒”。其后,“知
府空悬,无人过问。各县知县互相联系,暂观事
变,对县政概不过问。当时潞安各县形同处于无
政府状态。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南北议和,阎锡
山回到太原之后。”又说:“1912 年南北议和成
功,阎锡山重返太原”后,“现任知府虚位,为维持
学堂,乃由各教职员倡议组织潞安八县参议会,
并代行知府职权。”由此看来,潞安知府空悬的时
间,应是从英华病卒到八县参议会成立之前的一
段时间里。而王家驹本人在《辽沁潞泽镇守使的
设立和裁撤》一文中谈及潞安兵变时,突然又提
到了一个名叫刘焕衢的知府:“1912 年(民国元
年)4 月 20 日,潞安巡防队(前清驻防队)于夜 12
时哗变……知府刘焕衢(字颂臣,江西人)听到枪
声,仓皇由府署后院越墙逃到潞安中学堂内躲
避。府署被变兵捣乱不堪,次日,刘知府在中学堂
临时办公,一面电报都督阎锡山,一面派探侦察
变兵去向。”此外,李文彬在《辛亥革命李生裕上
党劝降经过》一文中也分明写出其父李生裕与潞
安知府交涉、谈判之情形。
关于此时的潞安知府,1984 年由山西省地
方志办公室编印的《近现代山西政权机构概况》
记载:宣统二年(1910)正月,连兆署任潞安知府,
宣统三年十二月由何葆思接任。而《宣统三年冬
季职官表》中的潞安知府却是连兆。不过,此时的
山西政局比较混乱,尤其在 1912 年 2 月之前,阎
锡山北上其间,清政府在山西曾一度复辟,各个
衙门相继恢复办公,清廷总理大臣袁世凯曾二次
给山西委派巡抚,在这种情况下,新委潞安知府
太原文瀛湖畔辛亥革命活动旧址
40
第41页
也是可能的。1912 年 2 月 12 日南北议和成功之
后,宣统皇帝宣布退位,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
附”,于是纷纷出逃,潞安知府的虚位应该是在这
个时候。
据《山西大事记》记载和有关档案资料显示:
1912 年 3 月至 4 月,潞安中学堂王家驹、石璜、
申秉衡、赵安国等教职员为维持学堂正常秩序,
倡议组织潞安八县参议会,代行知府职权。公推
李庆芳(襄垣)、赵永泉(壶关)为正副议长;刘祖
尧(长治)、王廷尧(长子)、王汝合(潞城)罗仁(屯
留)、杨汝泽(黎城)、申道彰(平顺)、王培銮(襄
垣)为各县驻会参议。当时的山西省民政长周渤
(曾任潞安知府)批准了八县参议会。
八县参议会成立以后,选定潞安府衙门为办
公地址。潞安各县一切新政措施,皆由八县参议
会指导。不仅中学堂、实业学堂、女子学堂有了唯
一的领导机构,而且指导各县相继成立了县参议
会,改组了县政府,长治、壶关选举了新县长。原
长治县长陈毓光逃跑后,县参议派员在县衙门搜
出白银数千两,全数充公。平顺原为潞城乡治,巡
检逃走后,八县参议会公推李树忠为该县县长。
如上变动,都得到了省民政长周渤的加委。可以
说,八县参议会的成立,对于稳定当时局势,维护
社会正常秩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12 年 4 月 20 日夜,驻潞安的清军巡防队
突然发生哗变,不仅抢走了黎城县运交太原粮银
万余两,还劫抢了光华兴洋货庄,蚨长丰银号,翠
锦楼首饰铺等商号,阎锡山闻讯,即派杨沛霖为
潞泽辽沁镇守使,魏德新为副镇守使,王肯堂为
行军司令,赵丕廉为镇守使参议,董润生为书记
官,王永献为军需官,石璜(平顺人)为参赞,带领
阎锡山的卫队——第八队和第五队急驰长治,行
至沁县交口镇与变兵遭遇,杨沛霖将变兵中抢劫
银两在百元以上的 18 人就地正法,并将变兵首
领王成元的头颅悬挂于潞安府城西门示众。
杨沛霖到长治后,5 月将八县参议会改为董
事会,专管教育事宜,潞安行政事务归镇守使署
理。同时招募兵勇,扩大武装,将干草会首领 10
多人抓捕斩首。11 月由浮山发起的洪汉军进入
长治境内,杨沛霖率部剿“匪”,在长子关家河激
战中,被洪汉军首领陈采彰用榆木炮击毙。
杨沛霖原为清军太原巡防队长,曾参加了太
原起义。杨沛霖死后,阎锡山派王嗣昌任镇守使。
王到任后,将八县董事会改为上党协会,作为镇
守使署的咨询机构。协会设上党报社,王家驹任
社长,每周一报,刊登潞安政事及教育新闻。
百年沧桑,百年巨变。辛亥革命在上党发生
了、成功了,这是不争的史实,但历史的本来面目
究竟如何?是谁具体导演和实施了这场革命呢?
历史不能臆想、不能假设,这里,我们只是尽其所
能把手头掌握的相关资料呈现给大家,还有许多
未弄清的人和事,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和知情人
士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补正。
附:上党辛亥革命人物简介
孙宗武,字吴卿,1882 年生,山西襄垣后湾
村人。1902 年入山西国立武备学堂,1904 年同阎
锡山等 25 人一起赴日本振武堂学习。期间同孙
中山相识,并经常在一起交谈救国大业。1906 年
同阎锡山等 53 人一起参加了由孙中山创立的中
华革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1907 年孙宗武同
阎锡山一起离日回国。1911 年辛亥革命在武昌
起义,山西同盟会积极响应。10 月 28 日,在阎锡
山指挥下,时任新军 28 标(团)副团长的孙宗武
率部起义。11 月 10 日成立军政府,阎锡山出任
都督。不久,奉阎之命,孙宗武率 9 名贴身勇士前
往上党宣抚,使上党地区没有发生重大流血事
件,就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民国政府。
由于孙宗武辛亥革命有功,一次阎锡山设宴
烽火年代
41
第42页
庆贺,因贪酒过多死亡,终年 43 岁。关于孙宗武
的死因,后来在乡里坊间又有一种全新的说法,
即辛亥革命在上党成功后,孙宗武有意在一些乡
党中间拉拢培植自己的势力,此举引起阎锡山犯
疑,便借设宴庆功之际,劝孙暴饮,致使孙酒精中
毒而亡。事情究竟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李生裕, 字孟绰,山西晋城人,同盟会会员。
太原优级师范毕业。山西省咨议局议员、省议会
临时议员。山西辛亥革命成功后,奉命到上党潞
州、泽州一带劝降有功,被委以平顺县知事。
王家驹,又名补福,1883 年生,山西壶关县
集店乡河村人。1902 年考入山西大学堂中斋,
1906 年毕业时因成绩优秀,被奖为“拔贡”名义。
1907 年任教于潞安中学堂。1911 年太原起义后,
潞安知府英华忽告病卒。学校停课,王家驹回到
壶关。时值孙宗武奉阎锡山之命来潞安宣抚,壶
关县知县苏斯倬不敢接见,乞求王家驹出面探求
来意,经王家驹从中斡旋,促使知县接受革命。
1912 年,潞安兵变后,阎锡山在长治设立辽沁潞
泽镇守使署,王家驹继石王英之后担任了镇守使
署参赞,同时兼任上党协会会长,上党报社社长
等职。1923 年以后,王家驹跟随阎锡山晋军第十
师师长秦绍观担任军需官。1928 年夏季,第十师
返回潞安驻防,王出任兴华煤矿(原石圪节煤矿)
副经理。1938 年日军占领该矿,王拒绝为日本人
办事,愤然回到壶关老家。
抗战期间,王家驹积极拥护共产党抗日主
张。1945 年抗战胜利后,王被聘为长治联中司务
长,后又到太原川至医院任教。新中国成立后,王
家驹曾任长治中学教员、省文教会委员、省人委
参事、省文史馆副馆长等职,并当选为壶关县和
山西省第一、二届各代会代表,省第一届人代会
代表,省政协委员。
赵承经,山西五台县人。留学日本时被阎锡
山发展为同盟会员,回国后在潞安中学堂任教。
和留日同学、时任长治高小教员的苗雨润关系密
切,二人同学生联系较多,对教员也有拉拢,中学
堂师生对他们十分同情,多方给以襄助和掩护。
当时知府对他们虽有怀疑,终未察觉任何事实。
潞安辛亥革命前苗雨润已回襄垣,赵承经为环境
所迫,未敢有大举动。
苗雨润,山西襄垣县人。留日期间经孙宗武
介绍,同李庆芳等 5 名襄垣同学一起加入同盟
会。回国后在潞安中学堂、长治高校学堂任教。辛
亥革命前回到老家襄垣。
李庆芳(1877—1940),字枫圃,山西襄垣夏
店人,1904 年官费留学日本,入东京庆应大学法
学系学习。1909 年回国,经清政府考试赏举人,
并授七品小京官。辛亥武昌起义后,山西同盟会
革命党人于 10 月 28 日响应,光复太原,11 月 10
日成立军政府,阎锡山任都督,李庆芳任咨议局
参议员。1913 年,袁世凯筹备召开第一次国会,
拟颁布宪法,实行总统制。李庆芳在上党地区被
选为议员赴京。国会成立后,又兼任参议院秘书
厅厅长。中日《何梅协定》签订后,华北形势紧张,
遂返太原。“七七事变”后,日军狂炸太原,李又离
山西省立第四中学校校门 并,返回襄垣老家。1939 年日军进攻上党,夏店
42
第43页
长治市关村炎帝庙前门
系白晋公路咽喉,日扎有据点。李寄居阳泽河一
老友家。此时与共产党八路军多有接触,十分敬
佩。2 月 5 日晨,在日军的一次大扫荡中,利用自
己曾留学日本的特殊身份,用日语同日军对话,
据理力争,使日军准予释放被捕的 38 名八路军
与民兵。他坚持不出任日维持会长,表现了很高
的民族气节。1940 年 4 月 27 日,《新华日报》曾
载中央社消息,对李庆芳被日军掳获近 40 日,始
终不为所屈,盛赞其劲节可风。
常樾(1884—1912),字子发,山西黎城县小
南街人。1905 年加入同盟会,是山西新军中最早
的革命党人。曾任山西新军 86 标(团)教练官。参
加了辛亥太原起义,后任山西军政府军令部部
长,赞襄军务。积极追随阎锡山,在赴京呈送“拥
戴袁世凯为民国大总统”咨文途中,被清军捕获。
当时,常樾早已剪辫,而且留着八字胡,虽经过化
装,但仪容举止仍不同于农商。拘捕他的清军一
眼看出他不是当地人,怀疑他为民军重要人物,
便决计将他杀掉邀功。常樾知道再没有可隐讳的
了,就将自己的真实姓名和职务告诉清军,并向
他们讲解革命形势,劝其归顺。但清军不听规劝。
常樾见宣传无望,就正色高呼“速杀我!”清兵将
其推到镇外,强令他下跪,常樾不从,行刑者竟将
其筋骨击折。常樾忍痛大笑说:“可以见我战死诸
同胞矣!”话还未说完,头已被砍落地。观看的人
无不叹息,都称赞他死的英勇悲壮。
刘祖尧(1883——1926),字子钦,山西长治
市蒲泊村(今附城)人,生于商贾之家,幼年丧母,
随父刘永年在山东读书,举孝廉,后加入同盟会,
鼓吹革命。1912 年辛亥革命后,潞安知府虚位,
由潞安八县知名士绅组成参议会,代行知府职
权,刘被选为驻会参议。1913 年,被选为国会议
员。10 月,袁世凯解散国会,刘辗转去广东,面见
孙中山,加入护法国会。1919 年,父病故,刘遂从
广东回乡奔丧,在长治居住五年。1924 年赴北
京,在曹锟政府任参议,于 1926 年 9 月亡故,终
年 43 岁。
石璜(1877——1942),字子佩,山西平顺县
芣兰岩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由优廪生考
入山西大学堂中斋。因受“戊戌变法”影响,每当
假期,即与乡绅谈论复县大计,光绪三十四年
(1908)毕业,授予优贡。同年,充任潞安中学堂斋
务长兼博物地理教员。清宣统元年(1909)举孝廉
方正。民国元年(1912),为恢复平顺县,石璜以山
西省议会议员身份发布《恢复县治通告书》,不数
月,县治恢复。同年 5 月,驻潞安全巡防队哗变,
由临时省议员潞、泽、辽、沁等 19 县留省人员公
举石璜为 19 县代表,赞理军务,阎锡山委任石璜
为潞、泽、辽、沁镇守使随营参赞。同年,石璜当先
中华民国第一次国会众议院议员。民国 2 年 9
月,国会成立,石璜就职国会。民国 3 年袁世凯暗
中策动复辟帝制,压制、打击国民党籍议员,遂撤
销了石璜国民党议员资格。民国 4 年,袁世凯加
紧进行恢复帝制活动,石璜坚决与之抗争,公开
反对洪宪章制。同年,平顺县裁县为乡,石璜同平
顺公民代表师孔仁等积极进行复县活动,并拟就
《请议规复该乡为县并请增筹经费书》。
渊编校院郭鹏冤
烽火年代
43
第44页
1942 年,太行区抗日根据地进入最艰苦的
阶段,天灾敌祸苦不堪言。根据地人民遵循毛主
席的伟大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共度难
关。当时武东一区区委、区政府驻扎在我村崇法
寺,是咱洪水一带的最高党政机关,确保区委的
安全,是苏峪民兵的首要任务。为突破敌人的囚
笼政策,我们民兵也经常到外线作战,记得有一
次我们配合作战部队,劫取了敌人在柳林设的军
用仓库,缴获了不少紧缺物品,解了根据地的燃
眉之急。紧接着春节将近,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办
年货,谁也没有想到厄运已悄然来临。
那一年,我二十岁,父亲看我也不小了,就托
人给我说了门亲,对象是邻村刘家嘴的,经双方
父母决定,婚礼定在 1942 年农历腊月二十八日
举行。由于常年躲反,乡亲们早已疲惫不堪,适逢
年关,心想日本鬼子可能也准备着过大年,不会
再出来杀生害命。谁知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村
青救会主席王俊宏急匆匆来到我家,劈头盖脸的
向正在帮忙的民兵队长李大孩质问“: 你这个民
兵队长是咋当的?一点警觉性都没有。”李大孩委
屈地说“: 一切正常呀!”王主席拍着桌子说“: 白反
头方向发现一批不明身份的人向我村走来,这怎
么解释。”李大孩听到这里先是一惊,接着松了口
气,对俊宏说“白反头一带是我根据地腹地铁桶
一般,日本人根本就不可能深入进去,我看可能
是自己人。”王俊宏总觉得此事有些蹊跷,既然是
自己人要过路怎么就没接到上级的通知呢?想到
这里为了保险起见一面组织群众分散;一面指派
民兵李五孩前去侦察,五孩抄小路绕到南岭十八
亩隐蔽起来,看到一队人马向我方走来,看样子
还有伤病员,待离对方还有五十米左右的时候,
五孩看清了对方,忽然对方阵营里的一个小举动
引起了他的注意,有人在殴打伤病员,难道是经
过化妆的鬼子劫持了我方伤病员,想到这里李五
孩不由心头一震,正欲回村报信,却一不小心踩
空落下悬崖,当他跌跌撞撞回到村里的时候,万
恶的日本鬼子早扬长而去,只留下一片凄惨的景
象。
再说村青救会主席王俊宏,迟迟不见五孩归
来心中甚是焦急,遂派退伍军人吕三磨前去接
血染施庄坟
口述 整理
44
第45页
应。吕三磨,中共党员,薄一波决死队战士,围困
沁源负伤退役,返乡后积极参加村里的民兵组
织,具有一定的实战经验。吕三磨刚到三官庙,看
见对方已在望乡台附近休息,从装束上来看对方
是八路军部队,他即向身后的乡亲们大喊“乡亲
们不要乱,是咱自己人来了。”这一喊不仅喊乱了
乡亲们逃难的步伐,也惊动了万恶的日本鬼子。
鬼子闻声而来步步逼近吕三磨,吕连连发问“你
们是那支部队的,暗号?”鬼子哪知道什么暗号
呀,只是一味闯卡进村,三磨见状心想不好,上了
日本人当了,急回头向李大孩他们高喊“快掩护
乡亲们转移,是日本人来了……!”吕三磨话音未
落,敌人已将他团团围住五花大绑起来。随即,李
大孩等为群众安全转移争取时间,与敌人展开枪
战,最终因寡不敌众李大孩壮烈牺牲,好在乡亲
们已安全转移,途中我腿部中弹,仍坚持参战直
到乡亲们进入苏峪沟方向,消失在深山老林。
一阵枪战后,胆颤心惊的日伪军只想早点回
到辽县据点。但唯恐中途有变难以招架时,带头
的汉奸点头哈腰的对日军队长说:“到不如将他
们就地枪毙以绝后患,这样一来路上也省了不少
麻烦”。此计正中日军队长下怀,遂在村中寻找高
地,苏峪寨附近的施庄坟就成了日本鬼子的首选
之地。途中日本人又杀害了年仅九岁的李树德
(李大孩的儿子),不谙世事的他在路旁捡子弹壳
玩,日本人问他“小朋友你捡这些东西干吗呀?”
小树德抬头看了一眼,不屑一顾的说“打日本啊,
日本人没一个好东西。”日本人没有想到在中国
竟然连一个小孩子都痛恨他们,有点害怕的日军
队长歇斯底里地叫唤着“杀啦杀啦地”。日本人简
直就是穷凶极恶的歹徒,他们用铁丝穿过小树德
的锁骨将他挂在树上,然后两个人一人一条腿活
活撕成两半,一条小生命就这样惨死在帝国主义
的屠刀下。这还不算,就连软骨儿(指天生不能动
的孩子)也不放过,上小庄段钰长子段老毛,十三
岁天生软骨不能走动,因他一人在家日本人发现
后被刺刀挑死。段三孩为救子跳下悬崖身亡,吕
三磨怒视日军行径,大骂帝国主义不得好死,疯
狂的日军队长将他连砍数刀仍不解恨,命令部下
把他开肠破肚抛尸荒野。日军在村中发泄完兽
性,匆匆赶到施庄坟开始新一轮屠杀,我一十八
名八路军伤病员,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
产党万岁”的口号声中英勇就义。大扫荡过后,村
人在施庄坟发现了八路军战士的尸体,其情其景
惨不忍睹,好多战士是体无完肤血肉模糊。为表
达对部队战士的敬仰之情,苏峪村党支部、村委
会为他们举行了公葬仪式,武委会主任武占荣致
悼词,然后将这一十八位无名英雄永远的埋在这
片血染的土地上。
历史的年轮已走过七十多个春秋,一十八名
无名英雄依然在深山沉睡,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
不易,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换取,我们不
应该把他们忘记。在此恳请相关部门,为英雄们
树碑立传,把他们的事迹告诉后人,也警告万恶
的日本帝国主义,休想篡改侵华史,在中国每一
个村庄都有你们所犯下的滔天大罪,铁证如山罪
恶昭彰是永远也抹不去的。
渊编校院郭鹏冤
烽火年代
45
第46页
说到长治学院,大多数长治人都耳熟能详。
但是,提起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简称师专),可
能在许多人的记忆中已然渐渐淡去……,没有多
少人清楚她的创立、停办、传承与演变。但是,晋
东南师专毕竟是上党地区成立最早的高校之一,
更是我们长治文化教育史上一个曾经的骄傲。
一尧师专的创立
1958 年,正值“大跃进”开始的年代。中央八
届二中全会确立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
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中央、国务院
又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大力发展
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争取在 15 年左右时间内,
基本上做到使全国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条件和自
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然后再以 15 年左右
时间从事提高工作”。紧接着,山西省委、省人委
在《关于 1958——1959 学年度中等以上学校招
生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加强党的领导,全党全
民办教育,苦战三年,基本改变我省教育工作面
貌”,要求在各专、市和大多数县成立高等学校。
于是,长治专区开始抓紧筹备创办长治师范专科
学校。不久,长治专区改称晋东南地区,长治师范
专科学校也随之改称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这就
是师专的由来。
当时,在教育大跃进推动下,戴帽中学遍地
开花,更显得师资力量的匮乏。所以,师专在
1958 年前半年开始筹备,在教育部还未正式批
复的情况下,夏天就先行开始招收一年制学生。
经过紧张招生,在全晋东南地区,招收了中文三
个班、数理三个班、生化两个班、政史一个班、体
音一个班,共十个班、418 名学生,随后从山西师
范学院(现在的山西大学)物理系转来 1 名,共计
419 名学生。
这 419 人,作为晋东南师专的第一届学生,
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全区各县小学里有一定教
学经验的青年教师;二是全区中师毕业(三年)或
结业(二年)的学生;三是全区各中学应届初中毕
业生和往届的体育、音乐特长生。但是,不管是那
一类学校推荐的学生,都必须到晋东南师范学校
进行统一考试,再由师专择优录取。
晋东南师专的第一任校长,是由当时的地委
书记赵军亲自兼任,体现了党对教育工作的高度
重视。
漫忆
46
第47页
由于师专初建,还没有校舍,只好借用晋东
南师范东北角的一个有十个教室的小院开展教
学。除此之外,一切活动都和师范学生在一起。比
如,开会在一个礼堂,吃饭在一个食堂,运动在一
个大操场等等。可以说,晋东南师范对师专的初
建,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与帮助。
二尧我不情愿地野考冶上了师专
我是师专第一批招收的 419 名学生之一。说
起上师专,当时还真是有些很不情愿。
1958 年 6 月,我从长治一中初中刚一毕业,
班主任高才升老师就告诉我:“学校已决定保送
你上本校高中”,这当然是个好消息。但是,当时
已经二十岁出头的我,早已拿定了自己的主意,
就是要报考太原卫校医师班。其中主要原因,一
是我父亲兄弟四人,就有三个人是在中年以前因
感冒肺炎等病患先后逝去,所以,我立志学医;二
是我老家在太原,考上太原卫校,既能学医,又能
回到家。我把不想在长治上高中而要考太原卫校
的理由说给高老师,他也就非常理解我的想法。
之后,我就积极准备并参加了中专招生考试。考
试完后,自己觉得考得不错,一定能够考上卫校
回到太原。
我高高兴兴地就像前两年暑假期间一样,投
入到学校高中招生的工作中去了。有一天,同学
找我说:“高老师在办公室等你”。我放下手头的
工作赶忙过去,一进门他就对我说:“晋东南师专
成立了,招收好几个专业,其中有体育,学制一
年。一中在你们毕业生中优先推荐了十几个人去
参加考试,其中有你”。我说:“高老师我不去,让
咱班体育委员刘振国去吧,他的体育也不错”。高
老师说:“他在市里体育比赛没有成绩,而你成绩
好”。我又强调了不想去师专的理由,高老师明显
不高兴了:“这三年你这团干部白当了”。高老师
这样一说,我不敢吭气了。是啊,初中三年,前两
年班团支部书记,第三年校团委委员。这时我已
经泪眼汪汪了……
回到宿舍后,好些还没有离校的同学看到我
哭过的样子,便问我怎么了。我就把学校让我去
考师专的情况讲了,她们听后说:“你这才傻呢,
上一年学就毕业分配工作多划算,我们想去,学
校还不推荐我们呢”。我说,你们不知道,毕业后
分配工作也一定在晋东南,那我回太原的愿望就
落空了。她们也都只能为我遗憾。唉!要知道这
样,当初家长调回太原,我也转学回去该多好啊,
可我当时只想一定能够考回去,不需要再麻烦转
学。她们又安慰我:“既然选拔上你,那就由不得
你了。不过才让你去考试,考上考不上还不一定
呢”。她们这一说,倒是提醒了我:我不去参加考
试不就行了。不过没想到,师专考试的那个上午,
是十几个同学整队到师范考试。同学们叫我,我
就是不去。后来老师来说了很多大道理:不能因
为你一个人让那十多个人在外边等着,刚毕业还
没有离开学校,就不服从学校的指挥了等等。这
时的我真是很无助也很无奈,只好边哭边跟着老
师、同学往师范走,与队伍前边的同学说说笑笑
的高兴劲形成了很大反差。考完文化课,在考
100 米跑时,我最后又“努力”了一把,在离终点
还有约 20 米时我便不跑了,而是慢慢走到终点。
直到考试下来我还在哭,晋东南体委干部阎维
中、曹中付(曾经是我的体育老师)给我做工作,
还是反复动员我上师专体音科。尽管为了不上师
专,我想尽了办法,但也无济于事。因为,我一直
是长治一中女篮主力前锋,还代表学校参加过市
运动会的多项比赛,成绩也不错,也参加过长治
地区女篮与省体工队女篮打过比赛。不几天后,
师专的《录取通知书》先来了。我知道,即使太原
卫校来了通知书也不会到我手了,不得已接受眼
前的现实吧。
激情岁月
47
第48页
我们长治一中一起
考 到 师 专 体 音 科 的 有
四、五个人,其中宋金超
专长体操、赵贵全专长
田径、我专长田径和球
类等。因为学制短内容
多时间紧,很快就提前
开学了。
三尧 首届体音科
的情况
师专体音科首届招
收了一个班 44 人,男生
40 人,女生只有 4 人。班
长是阳城一中毕业的郭
锋,团支部书记是晋东南师范结业的吕同仁。44
人中,有的来自小学教师,有的是师范毕业(韩生
钧)和结业的,初中应届毕业生最多(张培其是少
数的往届初中生,他的 100 米跑破过长治市纪
录)。
我们的班主任是张经元、副班主任是温绍
伟。学科设置主要有政治、教育学、人体解剖学、
体育、音乐等课程。代课教师是栗景义代政治、张
经元代教育学,温绍伟代体育、行政、田径、球类、
滑冰等,秦海庚和王理发代体操,赵村代音乐等。
开学后不久,学校集中进行思想教育,就是
“插红旗,拔白旗”。人人都要通过批评和自我批
评,来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在这一活动中,我老
老实实讲出了自己为什么不愿意上师专。这时同
学们才明白,在考试 100 米时,为什么我没有跑
完就不跑了,都很理解我的心情。通过同学们的
互相帮助,自己的思想也不断提高,认识到不管
学什么,在那里学,学到知识和本领都是为人民
服务。从此,我放下思想包袱,和同学们一起积极
参加到各项学习和活动之中。因为师专的学制只
有短短的一年,所以学习内容和各项活动安排的
很多很紧,但我们都能够认真自觉学习,互相帮
助提高,掌握应学知识,遵守规章制度,服从学校
安排。
当时,师范的体育器材是一流的,五步联合
器是晋东南各学校唯一的一部综合训练器械,其
它的音、体器材也有很多。虽然没有滑冰场,但到
了冬天,在市体委田径场泼上水冻成冰,就建成
了简易冰场。冰鞋不够就在木板下订上粗铁丝,
两侧再拴上绳子,简易滑冰鞋就做成了。
凡是招收到体音班的学生,体育基础都比较
好,但是大家仍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体育
老师温绍伟是全省有名的体育教师,在他的指导
要求下,我们都努力尽快掌握各种运动项目的基
本姿势和要领,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时间加紧训
练和提高自己的成绩。师专和师范联合举行秋季
运动会时,我们班以测试成绩参加比赛,各项目
的比赛成绩都很不错,还包揽了女子跳高前三
名。
1958 年 9 月底至 10 月初,山西省第一届全
48
第49页
民运动会在太原举行,晋东南地区体委组织了浩
大的队伍,参加了每个项目的比赛,并取得了好
成绩。我们班的同学全部参加,有的是运动员,有
的是大会工作人员。比赛结束后,大会又组织所
有运动员、工作人员看了电影《红孩子》,算是对
运动会举办成功的一种奖励。
体音班除了体育,还有音乐课。代音乐课的
赵村老师,虽然年纪较大,但和我们在一起时,也
显得年轻了很多,因为我们班的同学大都是二十
岁(个别人稍大点)左右很活泼。赵老师吹拉弹唱
样样都行,特别是京胡拉得更好。我们也每人手
里有一件乐器(二胡或者笛子),风琴除男生宿舍
有外,都集中在音乐教室。赵老师对我们要求很
严格,在教唱歌中,因为晋东南各县口语不同,发
音不准,赵老师不厌其烦、三番五次地纠正。经过
老师的耐心指导,我们班的同学在音乐方面提高
得很快,特别是大合唱和演出一些剧目,都得到
好评。
师专和师范两校联欢时,我们班演出了话剧
《火烧赵家楼》,主要反映了“五四”学生运动的情
况,我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女大学生。元旦晚会,我
们班有个大合唱《村口外锣鼓响》。村口外锣鼓
响,家家户户喜洋洋……李天印扮老头,李喜旺
扮老太婆(他两都画了妆)表演得惟妙惟肖,这首
歌反映了农民高高兴兴在村口迎接知识青年下
乡的情景。值得一提的是,这首大合唱还被长治
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下来,并播放了很长一段时
间。事后听其他专业的同学们说:“体音班的同学
们都是多才多艺,不仅能跑能跳,还能歌善舞。”
四尧积极参加劳动锻炼
“大跃进”时期的学生们,不但刻苦学习知
识,努力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还积极响应号
召、崇尚劳动光荣,全力投身到各种火热的劳动
锻炼之中。记得比较清晰的有以下几种:
1、大炼钢铁背矿石。开学不久后的一天,提
前吃过早饭,同学们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自带
五花八门的工具整队出发,到矿山背铁矿石。到
矿山时已经快中午了,大家装上矿石赶紧往回
返。但在返校的途中,矿石掉了不少。原因很简
单:装矿石时,尽量多装,没想到路程太远,装矿
石的工具又出了问题,那些用木制水桶和尿桶抬
矿石的,大热天,走到半路,木桶风干散架,好多
矿石漏在路上。只有用箩筐抬的和衣服包的、裤
子装的(把两条裤腿捆住,搭在肩膀上)的背回了
矿石。这次背矿石,虽然出了好几身大汗,还没有
顾上吃午饭,但因为没有经验,背回来的铁矿石
并不太多,大家还是挺沮丧的。到了第二次背矿
石,是冬季的一天。这次学校没有让我们班参加,
因为要求我们加紧训练,要放体育卫星。同学们
接受上次的经验教训,除箩筐抬之外,大部分人
都是拿裤子背回来的。有些女同学,不顾自己体
力差,路程又远,沿途的积雪把鞋袜都湿透了,还
有的裤子湿到了半腿。但尽管吃苦受累,看到背
回了不少矿石,大家还是很高兴的,觉得为国家
大干快上、大炼钢铁作了点应有贡献。
2、深翻土地学务农。师范隔条马路的南面是
师范附属小学,小学南边有一大片菜地。菜收完
后,学校安排我们班去深翻土地。大家积极性很
高,都觉得没有第二次去背矿石,是照顾我们班
的体育训练,去翻地应该出更大的力气。所以,大
家严格按学校要求,翻的很深。但是,边翻也有同
学小声议论:翻这样深,把生土翻上来,熟土翻下
去,明年菜还会不会长?虽然大家也有这样的议
论和担心,但还是都干得汗流满面、热火朝天。
3、勤工俭学创收入。根据参加运动会的每个
运动员背心上要别上号码布的经验,我们班组织
了一个印“号码”小组,有五个人参加,其中有我,
指导老师是化学教师朱士春。大量的号码布和运
激情岁月
49
第50页
动队穿得背心上的号码或字都是由我们勤工俭
学小组印染的。号码布好印,因为它不需要洗,所
以也不存在掉色的问题。背心就不同了,我们经
过三番五次的实验,才解决了不掉色的问题。虽
然我们只管印染不管结算,但据知情的同学说,
这个勤工俭学项目还给学校增加了不小的一笔
收入。
4、背耐火砖当拉练。当时师范在西岭上(东
山)办有一个耐火砖厂,生产出的砖需要运回来。
秋天的一天下午,由温老师带领我们班去既拉练
又搬砖。作为体育专业的学生,长跑拉练是常有
的事。但这一次不同,是到东山上去背耐火砖,出
发前,温老师就宣布了,从西岭上统一计时,校门
口是终点,女生每人一块,男生每人两块,工具自
备。
同学们带的工具可说是五花八门,我带得是
包袱皮(布质),把砖包起来背在身上,跑起来很
方便。大家整队到目的地后背上耐火砖,然后同
时下山往学校跑。往回跑的路上非常坎坷难行,
遇到地岸高时就滑下去,地岸低时就跳下去,遇
到庄稼地就穿过去(玉米地最难穿过去,因它长
得比我们还高)。速度最快的男生用时 60 分钟,
我是女生中先回到终点的。当我把砖放到指定地
方时,才发现我的包袱皮被耐火砖磨出了四个
洞。前些天,偶尔翻出了这个包袱皮,我不禁又清
晰地想起了那次难忘的长跑拉练。
五尧体育和劳动给了我们好身体
我们班只有四个女生,太少了,连一支篮球
队也组不成。本来段菊娥是晋城师范原女篮主力
中锋,马二英是晋东南师范原女篮主力后卫,我
是长治一中原女篮主力前锋,操书霞原是阳城一
中的,虽然她偏重于音乐,但也可以上场打球。再
有一个女生,那该多好啊!组织一支女篮强队是
没有问题的。但是,没有办法,只好经常和男同学
奔跑在一个球场上。
冬天,天寒地冻,我们和男同学一样,早早地
起床,去市体委人造冰场练习滑冰。一开始,大家
都不会穿上冰鞋滑,一会儿不是她摔得屁股朝
上,就是他摔个四脚朝天。练习几次后,情况大有
好转。而在平时,我们还要与男生一样,坚持每天
清晨到师范东边的老城墙上练声,唱歌或喊操。
每当学校举办晚会,除了大合唱都要上场外,舞
蹈需要女生,有操书霞和马二英上,短剧需要女
生,有我和段菊娥。
一年中,我们和男同学一样,活跃在运动场
或舞台上,对我们的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我
们都参加了省运会,马二英参加田径,段菊娥参
加垒球,我参加手球,操书霞为大会工作。省运会
结束返校后不久的一天,我们出了一次大洋相。
事情是这样的,省运会结束时看了电影《红孩
子》,其中有一个插曲叫《准备好了吗》。一天上午
快上课了,我们四个人往教室走的路上很自然地
排成一列纵队,齐声高唱着“准备好了吗,时刻准
备着……”因为聚精会神唱歌,没有听见上课铃
声,更没有注意到其他同学已进教室坐好,我们
边唱边进教室,这时同学们轰地一下笑起来,我
们还没有反应过来,笑声又戛然而止,静悄悄一
片,原来,代音乐课的赵老师就紧跟在我们的队
伍后边。
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一年时间,就在紧
张的学习、训练、劳动中过去。59 年 7 月底我们
毕业,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母校(附有毕业照前排
左二是本文作者)。全校 419 人,全部分配参加了
工作。我们班的 44 人中,除 1 人分配到晋东南医
专;2 人分配到晋东南师范;2 人分配到晋东南幼
儿师范;2 人分配到长治市外,其余的都分配回
到了本县。我被分配到了晋东南幼儿师范。
弹指一挥间,58 年过去了。我们四个人也都
50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网页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更多案例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网页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e.stopPropagation()}">
x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