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上

发布时间:2023-5-08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上

前言阅读能够带给我们丰富的愉悦。这种感觉有时像一只春燕偶然落在窗前,自如,写意,一会儿又穿枝拂叶地飞走了;有时像夏夜月光下的竹林,清风拂面,风涛悦耳,令人心旷神怡;有时又像秋日梧桐听雨,一滴一滴,到黄昏,到天明,平生无名惆怅;还有时像冬日寒山剩雪,霞光映照,暖了人间,心上几多喜悦……这就是阅读带给我们的丰富的愉悦!它能够使我们从日常功利心中暂时解放出来,超然忘我,进入作品并与之共同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得到一种新的发现和理解。当你静下心来,触碰美好的文字,你的精神也随之进入更深、更高、更远的境界,你将饱饮精神升华的甘泉,生长起自己精神的大树!我们希望这套书正是你浇灌精神之树的甘泉。本套书是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配套课外阅读读本,分三个年级编写,每个年级有上下两册,共六册。统编教材要求学生多读书,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体系,建议老师们采取“1+X”的办法。其中“1”是课本,而本套书就是针对“X”编写的。在文章的选择上,针对每篇课文,我们选取1至3篇相应的课外文章,并力求从大视野中搜寻符合初中学生阅读的篇目,努力做到既尊重传统与经典,又突破常规,富有新鲜感和时代气息。此外,... [收起]
[展开]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页

徐赛儿主编

第3页

前言

阅读能够带给我们丰富的愉悦。

这种感觉有时像一只春燕偶然落在窗前,自如,写意,一会儿又穿枝拂

叶地飞走了;有时像夏夜月光下的竹林,清风拂面,风涛悦耳,令人心旷神

怡;有时又像秋日梧桐听雨,一滴一滴,到黄昏,到天明,平生无名惆怅;

还有时像冬日寒山剩雪,霞光映照,暖了人间,心上几多喜悦……这就是阅

读带给我们的丰富的愉悦!它能够使我们从日常功利心中暂时解放出来,超

然忘我,进入作品并与之共同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得到一种新的发现和理

解。当你静下心来,触碰美好的文字,你的精神也随之进入更深、更高、更

远的境界,你将饱饮精神升华的甘泉,生长起自己精神的大树!

我们希望这套书正是你浇灌精神之树的甘泉。

本套书是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配套课外阅读读本,分三个年级编写,每

个年级有上下两册,共六册。统编教材要求学生多读书,构建“教读”“自

读”“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体系,建议老师们采取“1+X”的办法。

其中“1”是课本,而本套书就是针对“X”编写的。在文章的选择上,针对

每篇课文,我们选取1至3篇相应的课外文章,并力求从大视野中搜寻符合

初中学生阅读的篇目,努力做到既尊重传统与经典,又突破常规,富有新鲜

感和时代气息。此外,选文囊括了教材中的推荐阅读篇目,从而为师生减轻

了课外查找资料的烦难。

本套书紧贴教材阅读体系,落实那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

点;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强调阅读策略、方法的学习和运用。本套书

的单元设置和教材一样,也采用“双线组元”,选文的话题与教材一致,语

1

第4页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上

文知识要素也与教材承接。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读,既让学生对单元内容有

总体了解,也对学生进行各个维度的学习指导。在每篇选文中,我们设置了

导读和旁批:导读从人文内涵和语文要素两个方面,对学生的自由自主阅读

进行具体的学习路径指导;旁批则有多种形式,有的是对疑难的解析,有的

是提示阅读重点,有的是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思考和探究。导读和旁批作为学

生阅读的辅助性材料,通常是“点到为止”,旨在让学生自己去寻求文章中

的丰富意味。我们希望,每篇选文给你带来的思考都精彩纷呈,别有洞天。

这符合我们对阅读的认识——阅读能够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愉悦。这也是我们

选编这套书的宗旨。

另外,针对教材规定要作整本书阅读的六部作品,我们节选了其中的一

些篇章,编写了“名著导读”。同样也设置了导读和旁批:导读既介绍了整

部作品的特点,也指明了选读内容的阅读方法和路径;旁批引导学生对选读

内容作精读,同时也是对整本书阅读的具体方法指导。除此以外,还设置了

指向整部作品的阅读任务,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阅读任务,以较为明确的目的

去完成阅读,从而提高阅读效率。这种“以篇读全”的名著导读,可以看作

是我们对自由自主阅读的一种有益尝试。

拓展阅读也就是拓展人生,弥补人生的缺憾。西方有一句俗语:“人生

就像酒心巧克力,谁都不知道下一颗会是什么味道。”阅读也一样,谁也不

知道下一本是什么味道。让我们翻开这套课外阅读读本,开启充满惊喜和精

彩的精神之旅吧!

本书音频请前往“浙江省数字教材服务平台”下载。

编 者

2

第5页

目录

第一单元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2

雪域,一次未完成的采访 / 谭美华 唐皓 5

笑傲风沙的“飞播造林人”

/ 李建文 张蕾 刘海洋 8

从“读书好”走向“读好书”/ 王石川 13

小镇大盗 / 迈克·罗伊科 16

祸起三鹿奶粉 20

提问的方法与技巧 / 许颖 27

第二单元

《呐喊》自序 / 鲁迅 34

我的师承 / 王小波 39

我的母亲 / 老舍 43

我的母亲 / 邹韬奋 49

三大师传(节选)/ 斯蒂芬·茨威格 52

康德其人 / 毛姆 55

长期等待 / 艾芙·居里 58

扫一扫

收听有声版

1

第6页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上

第三单元

《水经注》选读 / 郦道元 64

苏轼游记两篇 / 苏轼 67

放鹤亭记(节选) 67

书上元夜游 68

“吴均三书”两篇 / 吴均 69

与顾章书 69

与施从事书 70

元结山水游记两篇 / 元结 71

寒亭记 71

右溪记 72

柳宗元山水游记两篇 / 柳宗元 73

石涧记 73

钴 潭西小丘记(节选) 74

唐诗四首 75

行经华阴 / 崔颢 75

汉江临泛 / 王维 76

送友人入蜀 / 李白 76

杭州春望 / 白居易 77

2

第7页

第四单元

江南的春天 / 梁衡 80

扛椽树 / 刘成章 83

谈生命 / 冰心 87

人生 / 勃兰兑斯 90

故乡的食物(节选)/ 汪曾祺 93

翠湖心影 / 汪曾祺 97

我的家乡 / 汪曾祺 103

第五单元

世界上最古老的房子 / 希利尔 112

说园(节选)/ 陈从周 116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 曹雪芹 119

蝉和蚂蚁的寓言 / 法布尔 123

蝉的歌唱 / 法布尔 128

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节选)/ 野岛刚

134

我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 冯骥才 138

第六单元

《孟子》节选(一) 144

《孟子》节选(二) 146

目录 3

第8页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上

《列子》节选(一) 148

《列子》节选(二) 151

项羽本纪(节选)/ 司马迁 154

李将军列传(节选)/ 司马迁 156

诗词五首 158

归园田居 / 陶渊明 158

旅夜书怀 / 杜甫 159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岑参 159

越中览古 / 李白 160

醉花阴 / 李清照 160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 / 埃德加·斯诺 162

长征 / 王树增 167

飞向太空港 / 李鸣生 171

昆虫记 / 法布尔 178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 / 卞毓麟 182

寂静的春天 / 蕾切尔·卡逊 187

参考答案

4

第9页

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谁也离不开新闻。

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了解,对媒体信息的甄别

与判断,以及对新闻媒介的合理使用等,都是

现代人应有的媒介素养。在这个单元里,有短

小迅捷的消息,有角度新颖的特写,有深度挖

掘的通讯,有针砭时弊的评论……

走进这块新闻园地,你可以尽情欣赏新闻

的多姿多彩,可以比较、把握不同新闻体裁的

特点,还可以了解一些新闻采访、写作的基本

方法。请运用教科书上已学的相关新闻知识,

用新闻的眼光去阅读本单元的文章。

单元导语

第一单元

第10页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上

别了“

,不列颠尼亚”

1

周 婷 杨 兴

1997年7月1日,香港在经历了156年5个月零4天的“海

外游子”生涯后,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这篇消息,是一篇特

写式的现场新闻。它是对香港回归祖国、末代港督乘“不列颠

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时刻的一份简洁、真实的历史记录。阅

读时,注意体会新闻的纪实特点,并感受记者在大事件中选题

的新颖性、独特性。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

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

任港督2

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

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

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

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

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

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

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

1 选自《获奖消息赏析》(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

2 港督:香港总督的简称,是香港英国殖民统治时期(1842年—1997年)由英国派

驻香港的英王代表,共历28任。

导读

(1)用“ ”

画出文中表明时间

的词语。通观全

文,想一想:作者为

什么要将时间交代

得如此清楚?

扫一扫

收听有声版

2

第11页

第一单元

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

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5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

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

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

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

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

“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

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

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

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时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

降旗仪式。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

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

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

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

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

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

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

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

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

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

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

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

(2) 在 这 个

背景描写中你读

出了什么?

(3) 写 下 你

看到英国女王这

句赠言的感受。

(4)用“ ”

画出消息中所引

用的史料,并思考

引用这些史料的

作用。

3

第12页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上

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

海的夜幕中。

从 1841 年 1 月 26 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

岛,至 1997 年 7 月 1 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 156

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4

第13页

第一单元

雪域,一次未完成的采访

——追访李素芝和他带领的“流动医院”

1

谭美华 唐 皓

新闻是“多棱镜”,能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事件和人物的

特点。这则新闻以“遗憾”为线索,巧妙地串起了四个精心挑

选的片段,从不同侧面述说遗憾背后的故事,让主人公的形象

渐渐凸显,读来真切可信。阅读时,可以关注作者抓取的“镜

头”和细节描写,感受人物的特点。

这注定是记者在10多年采访生涯中的最大遗憾——几千

公里的风雪追踪,竟未能完成对李素芝的采访。其实,近10天

来,记者曾有多次采访机会,却总是一次次被迫放弃——

第一次采访机会是记者飞赴拉萨的第三天。2月11日,记

者奉命进藏追踪采访李素芝和他的“便民为兵服务流动医

院”。因暴风雪阻断道路,加之“流动医院”行程变更,记者苦

守两天后,才在拉萨截住了赶往成都作报告的李素芝。

可是见到李素芝的那一刻,记者不禁惊呆了——连续坐

车近30个小时的他,蓬头垢面、一脸胡茬儿、两眼充血,一声简

短的问候低不可闻。招待所里,李素芝一边狼吞虎咽地喝着

热粥,一边用餐巾纸擦拭从嘴角裂口渗出的鲜血。记者几欲

开口,都含泪憋了回去。10多分钟后,李素芝匆匆起身,辞别

1 选自《新闻作品赏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原载2012年2月22日

《战旗报》。

导读

扫一扫

收听有声版

开篇一下子抓

住了读者的心。

(1)李素芝的

事迹后来被拍成电

影《门巴将军》。如

果你是这部电影的

导演,在拍摄时会

重点突出哪些细

节?为什么?

5

第14页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上

记者直奔机场,飞赴成都。

再次见到李素芝,是2012年2月16日23时37分。这天,

记者随“流动医院”征战遭受特大风雪灾害的聂拉木未果,于

22时10分折回定日县城。当天,李素芝从成都飞回拉萨,又驱

车600多公里赶到定日。记者决定连夜采访李素芝,可刚打开

采访本,副院长刘厚东突然闯进来:“刚接诊一个危重病人,请

院长过去治疗。”

“快,看看去!”李素芝条件反射似的站了起来,疾步朝外

走。一进手术车,李素芝马上对病人进行全面检查,随后果断

下令做手术。此地海拔4600米,记者穿着军大衣、毛皮鞋守候

在手术车外,冻得不停地跺脚、搓手。

次日凌晨3时许,手术圆满结束。疲惫不堪的李素芝走出

手术车,慢慢摘去口罩、帽子,花白的头发已被汗浸湿,热腾腾

地冒着白雾。他的手和嘴唇都在不停地颤抖……记者心一

酸,采访的话再也说不出口。

第三次采访机会,是在海拔 5100 多米的通拉山口。2 月

17日一早,李素芝带领“流动医院”再闯聂拉木,车队行进至通

拉山口时被积雪堵住去路。记者决心抓住这一短暂机会采访

李素芝。他却摆摆手道:“我得指挥疏通道路,你们多采访一

下其他同志吧,他们身上有许多感人的故事。”

说罢,他操起铁锹和官兵铲起雪来。

接下来两天,记者始终也没有找到时机采访从早忙到晚

的李素芝。2月19日下午,“流动医院”启程返回拉萨。记者趁

机挤上李素芝的车,打算在车上采访他。这一次,李素芝很是

配合,沙哑着嗓子谈了起来。可不一会儿,车内突然安静下

来,继而传来鼾声。记者一抬头,发现李素芝已耷拉着脑袋睡

着了,墨镜和棉帽都掉落在地上。记者还想开口,驾驶员邱家

鹏带着哭腔央求道:“首长这些天坐车跑了1万多公里,从未睡

个好觉,就让他睡会儿吧!”

(2) 本文中,

记者多次将目击

的事件与自己的

行为和感受结合

在一起写。请你

摘录出描写记者

的行为和感受的

句子,并分析其表

达效果。

6

第15页

第一单元

当晚10时50分,“流动医院”顺利回到总医院。简单用餐

后,记者决定逮住这最后的机会采访李素芝。可刚出餐厅门

口,李素芝便穿上驾驶员递上的白大褂,抱歉地对记者说:“记

者同志,早点休息,我得查查病房去!”

“李院长一回医院,不查完病房是绝对不会回家的!”看着

记者愕然而失望的表情,总医院政委唐明文苦笑着对记者解

释道。

看着李素芝远去的背影,带着未完成采访的遗憾,记者暗

暗发誓:下一次采访李素芝,绝对不再“放过”他,一定写出佳

作来。让这个感动中国的人,带给中国新的感动!

(3) 李 素 芝

被评为“100 位新

中国成立以来感

动 中 国 人 物 ”之

一。请你进一步

了解他的事迹,试

着为他写一则颁

奖词。

7

第16页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上

笑傲风沙的“飞播造林人”

——记“时代楷模”称号获得者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

大队1

李建文 张 蕾 刘海洋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这一群人坚

守着让沙漠变绿洲的信念,用长达39年的时间,在荒山沙海做

着一件鲜为人知的工作——飞播。

这是一篇人物通讯。阅读时,可以关注人物群像报道所

凸显的人物共性和个性。

2月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空军某运输

搜救团一大队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长期担负飞机播种造林和防

风治沙任务,笃定让沙漠变绿洲信念,在加强战备训练的同

时,几十年如一日扎根荒漠、播撒绿色,为荒漠地区、沙漠地带

筑起重要绿色屏障。他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

金山银山”理念,坚持飞播为人民,矢志播绿助脱贫,飞播航迹

遍布内蒙古、川、黔、陕、甘、青、宁等7省(区)130多个县(市),

作业面积2600余万亩,播撒草籽树种万余吨,为坚决打赢脱贫

攻坚战、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该大队2019

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020年被评为“全国

1 选自《人民周刊》2021年第3期。

导读

扫一扫

收听有声版

8

第17页

第一单元

拥政爱民模范单位”,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春节快到了,一个包裹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寄到空军某

运输搜救团一大队。

包裹里装的是牧民去年采摘的花棒籽样品。大队长辛嘉

乘把这份特殊的礼物摆进荣誉室的种子柜。柜中的种子粒粒

饱满,有油松、梭梭、沙拐枣、花棒……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

队官兵就是满载着这些种子,用长达39年的时间,在荒山沙海

做着一件鲜为人知的工作——飞播。

一颗种子就是一个希望。在一大队飞行员的办公室里,

每个人的桌上都有一个装满种子的玻璃瓶。在他们眼里,种

子既是播区群众的绿色希望,也象征着飞播人的精神品格。

播在哪里,就在哪里扎根

王斐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毕业分配到部队,要飞的飞机竟

然是一款绿色“老爷机”——服役60多年的运-5运输机。

“在我的印象里,这款飞机早就进博物馆了。”当初,“90

后”王斐是怀揣“壮志凌云”的梦想招飞入伍的。那一年,刚好

是中国新一代歼-10战机亮相珠海航展,世界瞩目。

更让王斐没料到的是,他驾驶这款“老”飞机,干的是飞播

造林的工作,“说出来别见笑,当时我想的是要不就先在这里

‘蛰伏’几年,找机会再改飞别的机型。”

然而,飞播并不是一件谁都能干的事。“团里只有技术最

好的飞行员才能执行飞播任务。”经过上百次模拟训练,王斐

才获得飞播资格“,我心中反倒升起去执行飞播任务的期待。”

2018年6月,又到飞播季,28岁的王斐终于可以参加飞播

作业。带飞的机长是56岁的黄学伦,参加飞播造林28 年,这

是他停飞前最后一次执行任务。

“高度60米,保持好数据……”王斐在黄学伦的带教下,驾

驶飞机满载着种子,掠过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

特殊的礼物,

特殊的荣誉!

(1) 为 什 么

“种子”能象征飞播

人的精神品格呢?

9

第18页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上

播撒完第一批种子,飞机返航,安全降落在沙漠深处。王

斐顺着黄学伦的手指方向眺望,苍茫沙海里,按年头区分的播

带界限分明。黄学伦18年前播种的地方原本寸草不生,如今

已是植被茂密,成为沙漠里的一块绿洲。

“要学种子扎下根,不要学沙子一吹就跑。”黄学伦教王斐

辨认飞播种子长出的植物,“这是沙蒿,小小一株,能把流沙牢

牢固住;这是沙拐枣,枝条更密,根系更发达;这是花棒,植株

能达到3米,既能固沙,也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黄机长在飞播一线坚守了28 年,不就像这扎下根的种子

吗?”亲眼看见播区的变化,看到牧民发自内心对“老飞播”的

敬重,王斐的内心泛起波澜,慢慢地爱上了飞播。

飞行员杨茂良曾有过到地方民航工作的机会,薪酬待遇

比部队高出不少。“说实话,我也动过心。”杨茂良说,“如果仅

仅为了饭碗,很多空军飞播人都有更多的选择。最终让我们

坚持下来的,就是这么多年来飞播人锻造的种子品质——播

在哪里,就在哪里扎根。”

笑傲风沙,青春染绿荒漠

戈壁滩上,一条在野地里碾压出的土跑道,长度不到500

米。旁边支起的几顶帐篷,就是指挥飞行的塔台和飞行员的

空勤宿舍。烈日下,官兵脸庞晒得黢黑,两臂晒得通红。

39年来,一大队官兵就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创造了一个

又一个飞播史上的绿色奇迹。不畏艰难险阻,不怕孤独寂寞

——这种笑傲风沙的英雄气概,彰显飞播种子的精神内核,也

融入一代代空军飞播官兵的血脉。

那年盛夏,老飞行员兴伟带着新飞行员李铜从本场驾机

飞往位于播区的某机场。李铜按兴伟的提示目视寻找机场,

可是盘旋了一圈,怎么也找不到。

“在那儿!”看李铜干着急的样子,兴伟伸手一指。这时飞

(2) 王 斐 为

什么会慢慢爱上

飞播?

10

第19页

第一单元

机距离机场大约5公里,李铜远远望去,机场跑道看起来只有

火柴棍般大小。他简直不敢相信,这里的飞播作业竟然一直

使用如此狭窄简陋的机场。

这条“火柴棍”跑道不仅窄,而且短。更没想到的是,降落

时大风不期而至,风速达到8米/秒。飞机像一片落叶飘来飘

去,兴伟拉杆、蹬舵、接地……凭着一套娴熟的动作,飞机终于

在跑道尽头停了下来。

“咱们一代代飞播人就是在这种土跑道上练出来的。”兴

伟语重心长地对李铜说。

栉风沐雨,风险重重,阻挡不了一代代飞播官兵把青春种

在荒漠。犹如随“绿鹰”飞向大地的种子,在风吹雨打中扎下

十几米的根,长出数米高的茎叶,染绿一片片大漠荒山。

1986年出生的高鹏,当年考上空军航空大学当飞行员,成

为全县人民的骄傲,地方政府和亲朋好友敲锣打鼓为他送行。

前两年高鹏回家探亲,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挤满一屋子,

一位高中同学问他:“听说你飞的是运输机,是咱们国家最先

进的运-20吗?”

高鹏的回答,从容中夹着几分诙谐:“老同学,我飞的运输

机是‘20除以4’,是运-5飞机。”“啊!那不是拍老电影才用的

飞机吗?”老同学有些失望。得知高鹏开运-5运输机干的是飞

播造林的活,有人直摇头。

“很多空军飞播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飞行员任斌说,

“亲友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罢,我们知道自己干的是一件有意

义的事就够了。飞播过的荒山沙漠变绿了、变美了,就是对空

军飞播人最高的褒奖。”

情系大地,忠诚化作绿荫

看着电视屏幕上的爸爸,一大队空中指令师张建刚的女

儿张天微有些愣神。

11

第20页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上

电视屏幕里,中宣部“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张建刚和战

友们出现在聚光灯下。主持人一手拿着运-5飞机模型,一手

握着装满种子的瓶子,讲述着一大队创造的飞播奇迹。那一

个个数据,让张天微深深震撼:飞播航迹遍布内蒙古、川、黔、

陕、甘、青、宁等7省(区)130多个县(市),作业面积2600余万

亩,播撒草籽树种万余吨……

这么多年,张天微还是第一次这样详细地了解父亲的工

作。她想起小时候每次打电话给父亲问他啥时候能回来,他

总是说“:快了,快了,任务完了就回来。”

“我们最大的幸运,就是肩负起为国奋飞、为民造福的崇

高事业,我为祖国去飞播,播绿生态为祖国!”舞台上,大队长

辛嘉乘铿锵有力的话语,道出空军飞播人的奉献情怀。

经过一大队官兵32年的飞播造林,曾经被流沙围成孤岛

的陕西榆林地区,消灭了境内860万亩流沙,绿色版图向北推

进了 400 公里,植被覆盖率从 1.5%提高到 45.2%。2014 年 6

月,当地政府宣告:榆林地区飞播治沙取得历史性胜利!

播绿一块土地,又奔向另一片荒芜。为了播下更多的绿

荫,空军飞播人坚守初心,许多官兵来时满头乌发,走时两鬓

微霜。他们说,干飞播造林,计利要计国家利,留名要留青山

名。上了电视,成为“时代楷模”,但空军飞播人都明白,他们

的“战役”还没有结束,戈壁深处的不毛之地,光秃秃的野岭荒

山,将是他们新的战场。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诗人泰戈尔

这样写道。然而,大地知道,人民知道,空军飞播官兵的忠诚

航迹,已经写在共和国的万里山河,写在播区群众的笑脸上。

(3) 读 了 这

篇通讯,你最想把

飞播官兵的事迹讲

给谁听?为什么?

准确的数字给

读者带来震撼。

39 年 ! 沧 海

桑田,变化的岂止

是个人的容颜!

12

第21页

第一单元

从“读书好”走向“读好书”

1

王石川

在读屏时代,用什么方式阅读、什么书才是好书等成为值

得探讨的问题。这篇评论抓住了阅读中出现的新问题,层层

剖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引人深思。善用比喻、对比等手法也

增强了评论的语言魅力,阅读时请注意体会。

“读书好”已是社会共识,但得承认,“好读书”和“读好书”

仍是需要努力的目标。

世界读书日前夕,一项阅读调查显示,在半数成年国民更

倾向于传统纸质图书阅读时,近一成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

阅读”,1/3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屏”阅读,已与传统的

“平”阅读平分秋色

····。

几年前,就有人惊呼,我们已经进入读屏时代,青少年成

为被电子屏夺走的一代;更有人简单地将读屏与碎片化的浅

阅读画上等号,呼吁多读书、少读屏。事实上,无需将读屏和

读书割裂,乃至对立起来,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

无可非议。“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有人在纸质书中嗅

到了书香,感受到了阅读审美;也有人将视野浓缩于方寸之

间,在手指翻飞的滑屏中获取信息,同样找到了阅读的乐趣。

在互联网时代,却非要固守黄卷青灯不可,未免显得有些

迂腐。

1 选自2017年4月24日《人民日报》。王石川,媒体评论员。

导读

(1) 从“平分

秋色”一词中猜测

作者对“屏”阅读

的态度。

扫一扫

收听有声版

13

第22页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上

对于那些互联网原住民来说,他们选择读屏,拥抱更简捷

的阅读方式,实则属于阅读本能。而一些人爱读纸质书报刊,

也多与阅读习惯有关。双方不妨少一些“洁癖”,多一些接

纳。两种阅读方式并存,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

时代。无论读屏还是读书,要义在读。与其纠结于读屏与读

书之间的轩轾1

,不如反身自问:今天我阅读了吗?有人说,一

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读书也好,读屏也罢,唯有热

爱阅读,精神才能挺立,深切理解“再卑微的骨头里也有江

河”;把阅读当成生活方式,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每个人的

心怀都是一道河,多阅读多吸收,方能心灵丰沛,奔流向前。

对于热爱阅读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堪称最丰盛的时代。

然而,与过去单一的选择相比,如今“过剩”的选择机会,也让

人困惑与惶恐。在五花八门的新书中,什么书才是好书?在

纷繁芜杂的信息海洋中,哪些消息才是有效的?有作家说,在

信息海啸中,读书要会做减法,要学会找“小岛”、找“海床”、找

“支点”、找“自己”。诚哉斯言!当前,“读书好”已是社会共

识,但得承认,“好读书”和“读好书”仍是需要努力的目标。更

堪忧的是,为数不多的阅读时间,往往被营养价值不大的无效

信息所裹挟,被缺乏深度的平庸书籍所填塞。于是,我们变得

无所不知,却无一精通;我们看似很忙,实则很盲;我们没有遇

见更好的自己,而是失去了自我。这愈发证明:读屏时代,更

需价值坚守。

阅读,是一个人的体验;而全民阅读,则与政策导向有

关。当下,《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正在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

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全民阅读促进工作纳入本级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政府开展全民阅读促进工作所需

资金纳入本级预算。相信未来,政府在全民阅读中将扮演更

1 轩轾:指中国古代的车,前高后低的车为“轩”,前低后高的车为“轾”,此处喻指

高低轻重。

(2) 作 者 写

这段话有必要吗?

为什么?

14

第23页

第一单元

读完全文,你

如何评价自己的

阅读现状?你准

备做哪些调整?

重要的角色,比如在政策制定、机构设置、资金投入等方面有

大手笔。

蒲松龄尝言:“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爱读书、读

好书、善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

刻。把阅读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样的人一定拥有开阔的精神版图;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

全民阅读的品质,这样的国家一定拥有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

15

第24页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上

小镇大盗1

迈克·罗伊科

肯尼迪是一个跑运输的商人,一次,他路过一个叫本顿的

小镇,因汽车引擎坏了,就去一家修理铺修车,谁知竟掉进陷

坑,遭到敲诈。在肯尼迪的事件发生以后,罗伊科深入调查了

此事,写出了相关的评论文章,在读者中引起极大反响,由此

获得1972年普利策新闻评论奖。

每个人都以为小城镇比大城市要友好一些,那里的人淳

朴,不像我们那么狡猾、尔虞我诈。呸!哪有那回事!

拿距我们300英里远的伊利诺斯州的本顿来说,它是县府

所在地,有漂亮的办公大楼和广场,居民只有7000人。

让我来告诉你这里有多友好。这事发生在奥克朗的理查

德·肯尼迪身上。当时他正好路过本顿小镇。

肯尼迪做拖车货运和汽车客运生意。他把自己的客车改

装成宿营车,从肯塔基州开来。当他途经本顿时,引擎坏了。

“我把车弄到镇上一家修车铺,问他们能否修理引擎。他

们说当然行。至于价格,谈到了1200美元到1500美元之间。”

肯尼迪知道自己在价格上占了便宜,因为客车引擎很大,

并且这个引擎要大修。找到这么友好的(也易上当的)修车

铺,他高高兴兴地回芝加哥去了。

1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翁昌寿译。迈克·

罗伊科,美国新闻工作者、作家。

导读

(1) 读 完 全

文后再回头思考:

“小镇大盗”是指

哪些人?

扫一扫

收听有声版

16

第25页

第一单元

后来的几个月里,他又路过本顿好几次,每次都被告知修

理工作进展顺利。最后修车铺通知他可以随时去取车,账单

会给他寄去。

又一次路过本顿是星期天。要在过去,修车铺通常是开

门营业的,但这次关门了。肯尼迪发现自己的车停放在户外,

所以他把车开回了芝加哥,他的妻子开他们自己的车回去。

他以为修车铺的人会知道是他自己取走了车。

几天后,修车铺打来电话,问他是否开走了车,他说是

的。他们说账单马上就寄到。

账单到了,一共是6000美元。

他打电话给修车铺说,他们要么是弄错了,要么是宰人,

工厂造一只引擎也花不了那么多钱。

他们告诉他律师会同他联系,那是友好小镇人们独特的

对话途径。

几天后,肯尼迪收到了起诉状,控告他偷了自己的客车。

因此10天后他到了本顿,想了结此事。

“我认为这仅仅是桩民事案件,”他说,“我想我被他们高

价勒索了。他们可以指控我,我们会让法官来判决。”

肯尼迪聘请了一位本地律师。但开庭时,律师还没有到,

他请求法官推迟一个小时左右再开庭。法官说不行。审判进

行,修车铺工人作证,他们的律师辩论。肯尼迪则不停地要求

律师来为他辩护。

法官给了肯尼迪三种选择——一分不少地付6000美元的

账单,把车还给修车铺或者付40000美元的保释金。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杀人犯也不必花那么高

的保释金。我说我没有钱。”

法官要把肯尼迪投进监牢。

幸运的是,肯尼迪的律师来了,力劝法官别判他入狱而让

他先待在汽车旅馆里。

(2) 在 文 中

画出表达作者观点

的句子,概括其语

言特点,从中体会

作者的情绪变化。

(3) 这 是 一

篇新闻评论,可是

作者却详细介绍

这个案件的过程,

很少进行直接的评

述。你如何理解作

者的这种处理?

17

第26页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上

第二天,他们再次到法院。肯尼迪在过道上遇见了法官,

法官对他说:“我个人认为,你是有罪的。”随后审理继续进行,

直到上周二才让肯尼迪回芝加哥去了。

本周二,事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肯尼迪偷自己车一案

败诉了。虽然他的律师抗议说,法官无权因为不付清账单就

把他的当事人投进监牢,但是法官坚持让法警把肯尼迪投进

了监牢。

“这是我见过的最可怕的垃圾堆。”肯尼迪说,“污秽不堪,

鼠害成灾。他们把我塞进楼上角落里的一个小房间里,并要

我闭上嘴不准哭喊。他们提供的食物我想连猪都不会吃的。”

夜里他醒来,发着高烧,喉咙剧痛。他呼喊警卫。几小时

后警卫才过来,肯尼迪要求看医生。

“挺住。”警卫说完走开了,再也没回来。

肯尼迪不停地呻吟。早上9点,另一个警卫走来,他对肯

尼迪说“:如果你不闭嘴的话,我就进来让你闭嘴!”

“他的话使我想起道奇商业诈骗案中那个以勒索钱财为

目的的警长。我想,要不是他怕被我的病传染的话,他肯定会

进来狠揍我一顿。”

那天,很晚了医生才来,对肯尼迪进行检查之后把他送进

了医院,但是仍然处在法警的监视之中。

今天,他的高烧和喉炎稍稍有些减退,因此他很可能被送

回监牢。

“我感到我好像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他躺在病床上

说,“事情就是这样,我必须把我的客车给他们,否则就付清那

6000美元的账单或者待在监牢里。我只能在这其中选择,因

为谁会拿出40000美元现金去作为保释金呢?”

同时,肯尼迪的妻子设法让副州长保罗·西蒙出面代为求

情,但是无济于事,尽管他表态说:“我觉得好像这里的法官都

干起了敲诈勒索的营生。”

18

第27页

第一单元

(4) 普 利 策

奖是美国新闻界

的 一 项 最 高 荣

誉。请你从“责任

写作”的角度推测

这篇评论获奖的

原因。

肯尼迪的律师说他将上诉到伊利诺斯州最高法院,但是

那将花费一些时间。肯尼迪不得不在本顿的监牢中再待上好

几个星期。

我们其他人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双手合十,祈祷下次人们

从本顿去往芝加哥时能一路顺风。

19

第28页

《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

“经典百科全书”,是纪实文学中的代表。《昆虫

记》有“昆虫的史诗”之美誉,是科普作品中的经

典。在本单元中,将以这两部作品为重点,学习

如何阅读纪实作品和科普作品。

纪实作品的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所以

我们在阅读时要在把握作品所写事实的基础

上,去理解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并从中获

得思想的启迪和生活的教益。而优秀的科普

作品往往具备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阅读这些作品,不仅要试着去了解更多的科学

知识,更要学会改善我们的观察习惯和表达方

式,深化我们对世界和对人类自身的认识。

阅读导语

名著导读

第29页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上

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斯诺

1936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性一年。斯诺,一

名美国记者,他带着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

问题,于六月间从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

甘宁边区采访。他是第一个报道中国红色区域的西方记者。

斯诺以他的专业和理性向读者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一

个在革命与战争激浪中的中国。

初到红区,斯诺见到了时任东路红军司令的周恩来,周恩

来热情地接待了斯诺。阅读本篇,请你通过斯诺的眼睛仔细

观察周恩来的言行举止,感受周恩来的人格魅力。

造反者(节选)1

第二天早晨护送我到周恩来的司令部去的,就是列宁儿

童团的一个团员。司令部原来是一个不怕轰炸的小屋,四面

围着许多同样的小屋,农民都若无其事地住在那里,尽管他们

是处在战区中间,而且他们中间还有个东路红军司令。我心

里不由得想,红军能够这样不惹人注目地开进一个地方,是不

1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年版),董乐山译。埃德加·斯诺

(1905—1972),美国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

员。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

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

报》驻华战地记者。

导读

扫一扫

收听有声版

162

第30页

名著导读

东 路 红 军 司

令的住处居然如

此简朴,真让人难

以想象。从中可

以看出周恩来艰

苦朴素的作风。

是红军受到农民欢迎的原因?附近驻扎一些军队似乎一点也

没有破坏农村的宁静。

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可是在周恩来的司

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

我到屋子里以后看到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

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炕头放着两只

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炕桌当作办公桌。哨兵向他报

告我的到来的时候,周恩来正伏案在看电报。

“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可靠的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

是友好的,并且说可以信任你会如实报道,”周恩来说,“我们

知道这些就够了。你不是共产主义者,这对于我们是没有关

系的。任何一个新闻记者要来苏区访问,我们都欢迎。不许

新闻记者到苏区来的,不是我们,是国民党。你见到什么,都

可以报道,我们要给你一切帮助来考察苏区。”

给我这样自由活动的诚意,我是有一点惊奇和怀疑的。

我原来以为即使允许我到苏区去旅行,对于拍照、搜集材料或

访问谈话等总会对我加以一定的限制的。他的话听起来太理

想了,总归有什么地方会出毛病的……

关于我的“报告”,显然来自共产党在西安的秘密总部。

共产党同中国的所有重要城市,包括上海、汉口、南京、天津等

处,都有无线电的交通。他们在白区城市内的无线电台虽然

经常被破获,国民党要想长期切断他们与红区的通讯联系,却

从来没有成功过。据周恩来告诉我,自从红军用从白军那里

缴获的设备成立了无线电通讯部门之后,他们的密码从来没

有给国民党破译过。

周恩来的无线电台设在离他的司令部不远的地方。他靠

了这个电台和苏区里所有各个重要地方、各个战线都保持联

系。他甚至和总司令朱德直接通讯,那时朱德的部队驻扎在

西南数百英里外的川藏边境。在西北的苏区临时首都保安有

(1) 结 合 整

本书,谈谈“我”为

什么会感到惊奇

和怀疑。

163

第31页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上

一个无线电学校,大约有九十个学生正在那里受无线电工程

的训练。他们每天收听南京、上海和东京的广播,把新闻供给

苏区的报纸。

周恩来盘腿坐在小炕桌前,把电报推开一边——据他说,

其中大多数是对面山西省黄河沿岸红军东线各地驻军的报

告。他动手替我起草一个旅程。写完以后,他交给我一张纸,

开列着为时共需九十二天的旅程中的各个项目。

“这是我个人的建议,”他说,“但是你是否愿意遵照,那完

全是你自己的事情。我认为,你会觉得这次旅行是非常有趣

的。”

但需要九十二天!而且几乎一半的日子要花在路上。那

里究竟有什么可以看呢?难道红区有这样辽阔吗?我嘴里没

有作声,但是心里对这旅程是有保留的。可是,实际结果是,

我花的时间比他所建议的还长得多,最后我还舍不得离开,因

为我看到的太少了。

周恩来答应让我骑马到保安去,有三天的路程,并且给我

安排好第二天早晨就动身,因为我可以跟着回到临时首都去

的一部分通讯部队同行。我听说毛泽东和苏区其他干部都在

那里,周恩来同意打一个电报给他们,告诉他们我就要来到。

我一边和周恩来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

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

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

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

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

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

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我从周恩来的一位以前的同学那里,从外国人称为中国

“国民革命”的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二七年的大革命时代中与他

共事的国民党人士那里,了解到一些关于周恩来的情况。但是

(2) 如 何 理

解斯诺对周恩来

的这一评价?请

带着这个问题继

续往下读。

周 恩 来 的 语

言亲切友好,让斯

诺感受到了红军对

他的欢迎。读着周

恩来的语言,一个

谦和有礼的君子形

象跃然纸上。

164

第32页

名著导读

从周恩来自己身上,我后来还了解到更多的情况。他使我感兴

趣,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

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

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周恩来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

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

女,甚至真的喜爱现代文学!),他本人似乎注定要做个读书人

的,因为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表现出有突出的文学天赋。但

是,像他同辈的许多其他人一样,他在民族觉醒的时期里受的

教育,使他的兴趣从文学转移到别的方面去了。第一次革命

(一九一一年)以后,中国新文化运动开始萌芽,这时周恩来便

被卷到了社会革命运动中去,这个运动将使中国受到触及灵

魂深处的震动。

他先在南开中学,后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受到了“开

明的”教育,南开大学是天津得到美国教会支持的一所大学。

他在班上成绩优异,在南开的三年都靠奖学金维持。接着日

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全国爆发起

义,产生了争取民主和社会改革的运动,最后是一九一九年的

学生运动。周恩来作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在天津关了一年

监牢。

周恩来获释后去了法国。他在战后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

下,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成了同时在中国成立的这个

组织的创建人。他在巴黎学习了两年,到英国去了几个月,又

回到法国,接着又到德国学习了一年。他在一九二四年回国,

已是个著名的革命组织者,回国后立即在广州与孙逸仙会合,

后者当时与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合作,准备发动国民革命。

周恩来二十六岁就成了广州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领袖人

物,被任命为著名的黄埔军校秘书,做了布留赫尔将军的亲

信,布留赫尔将军当时是黄埔军校的第一号俄国顾问,现在是

165

第33页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上

苏联远东红军司令。对当时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来

说,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是个克星。但是蒋介石还是不得不

任命他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那是因为周恩来在激进的学

员中间影响很大。

一九二五年、一九二六年、一九二七年进行了北伐,由蒋

介石任总司令,这是国民党和共产党联合推选的。周恩来奉

命去上海准备起义,协助国民军攻占上海。周恩来当时是个

年方二十八岁的青年,并未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在工人阶级

中间也很少活动经验(他是个大资产阶级家庭的子弟,同工人

阶级素无接触),更没有什么手册指导他怎样发动起义,没有

什么人给他出主意(主要的俄国顾问都留在蒋介石那里),因

此他到上海的时候唯一的武装是他的革命决心和坚定的马克

思主义理论知识。

【记者笔法】

(1) 作为一位美国记者,斯诺的文字严谨克制又不失风

趣,理性客观又不失生动。请认真阅读整本书,找找最能体现

他语言特点的片段,和同学们分享。

(2)《红星照耀中国》以斯诺的视角来描写,字里行间都

体现着记者敏锐的观察力。如果换一个人物视角来描写同一

个片段,文字风格也必然会随之改变。请从整本书中选择最

喜欢的一个片段,以片段中任一人物(除斯诺外)的视角,重新

书写这个片段,并与原著相对比,体会记者笔法的特点。

【影视创作】

电视剧《红星照耀中国》依然采用了斯诺的视角,将书中的

内容转变成了一帧帧生动的画面。请也来当一当小编剧,选择

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位人物,将与他有关的主要情节改编成剧

本,并邀请你的小伙伴一起将剧本拍成小视频,与同学们分享。

任务一

任务二

166

第34页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别了,“不列颠尼亚”

(1)按时间顺序展开末代港督告别香港的仪式流程,脉络清楚、过程完整、画面感强,

能更好地向读者传递信息和渲染情绪。

(2) 在这样一个仪式中,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

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非常具有典型性,分别象征着“旧”与“新”。在这个背景描写中,表现

出了“撤离”与“交接”、“终结”与“新生”这一主题。

(3) 示例:我感受到的是昔日占领者、今日撤离者“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凄凉与寥落;

同时心中也充满了民族自豪感,更加坚定了“民族复兴”的信念。

(4) 引用的史料:略。作用:史料引用属于新闻中背景资料的运用,其价值在于把历

史与现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情超越其本身的含义。在这则新闻中,

史料的引用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社会历史定律:从哪里来的,还回到哪里去。

雪域,一次未完成的采访

(1)示例:我会用特写镜头来拍摄这几个细节:“蓬头垢面、一脸胡茬儿、两眼充血,一

声简短的问候低不可闻”“他的手和嘴唇都在不停地颤抖”“耷拉着脑袋睡着了,墨镜和棉帽

都掉落在地上”……以此表现李素芝投身西藏医疗事业,任劳任怨、全情投入的敬业精神。

(2)示例:“记者几欲开口,都含泪憋了回去”“此地海拔4600米,记者穿着军大衣、毛

皮鞋守候在手术车外,冻得不停地跺脚、搓手”“记者心一酸,采访的话再也说不出口”……

记者的这些行为和感受,不仅带给读者现场感,而且也从侧面衬托出环境的恶劣。李素芝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处之泰然,一心扑在病人身上,他的行为和精神都令人动容。

(3) 示例: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阻挡不了他的脚步,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温

冰冻不了他救死扶伤的热血。他带领着他的“流动医院”辗转于需要他们的每寸土地,把

西藏当作自己的故乡,把西藏各族人民视为自己的亲人。他,被称为“西藏人民的好门

巴”;他,也被誉为“雪域神医”。他,就是李素芝将军。

笑傲风沙的“飞播造林人”

(1) 因为“飞播人”和“种子”之间具有很多相似点:播到哪里,就在哪里扎根;种子不

管环境如何恶劣,都能发芽生长,飞播人也是不畏艰难险阻,不怕孤独寂寞,具有笑傲风沙

的英雄气概;种子在风吹雨打中扎下十几米的根,长出数米高的茎叶,染绿一片片大漠荒

山,飞播人几十年如一日,把青春种在荒漠,他们的精神鼓舞着各行各业的人。

(2)王斐由原来的失望到激起挑战之心再到热爱飞播事业,他产生这样的变化,一方

1

第35页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上

面是出于他不认输的个性,另一方面是师傅黄学伦的言传身教、播区的变化和牧民发自内

心对“老飞播”的敬重,使他深刻认识到自己从事这份事业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3) 示例一:最想讲给同学听。可以与同学交流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王斐等

飞播人的做法可否借鉴。 示例二:最想讲给父母听。可以与父母交流事业、名利、生命

意义等话题。

从“读书好”走向“读好书”

(1)应该是肯定的,或者说,至少是不否定的。

(2)有必要。这篇评论发表于《人民日报》,它的读者对象不局限于普通读者,还有相

关部门的领导和相关领域的专家,所以评论点由“一个人的体验”扩展到“全民阅读”,会引

起更多人的重视。这充分体现了媒体评论的社会责任担当。

小镇大盗

(1)“小镇大盗”不仅指修车铺的那帮人,还指那位实施地方保护主义的法官和那些

不负责任的警卫们。

(2) 句子略。语言特点:运用反语等手法,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作者的情绪变化:

由失望到愤怒。

(3)作者这样处理,可以让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有清楚的了解,以便于做出正确的

判断;作者的态度则隐含在当事人的叙述和少量讽刺性的语言中,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4) 这篇评述立足于事实真相,如实地刻画了修车铺、法官、警卫贪婪、丑恶的嘴脸,

敢于直面甚至抨击以公谋私的司法工作人员,将肯尼迪所遭受的不公待遇公之于众,充满

了正义和勇气。

祸起三鹿奶粉

(1) 使用数据可以使文章更加严谨。在这个节目中,数据能够使观众更真实地感受

到有毒奶粉的危害范围之大、程度之深,让人触目惊心,从而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2) 个人:对三鹿毒奶粉事件非常愤怒,希望媒体、政府能帮助解决他们的难题。

企业: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配合执法部门的检查。 党政部门:领导做出批示,明确具体措

施;相关部门迅速行动,一一落实措施。

(3) 电视采访能够直观呈现的是记者和被采访者的对话。“解说”介入则可以帮助观

众更深入地了解被采访者,更清晰地呈现事件的来龙去脉。比如文中对各级党政部门举

措的解说就能够让观众清楚了解到,为了妥善应对该事件,各级党政部门所做出的努力。

同时,“解说”又能够推动访谈的进程。比如通过介绍小金霞的手术情况,能够引出后面对

小金霞父亲以及其他患儿家庭的采访。

提问的方法与技巧

(1)方法一:在他说到与你采访主线有关的话题时,你马上表现出欣赏或是感兴趣的

意思,鼓励他在这一话题上深入地谈一谈。 方法二:在他滔滔不绝的跑题过程中,抓住

话语间歇,将你事先准备好的与采访主线有关的问题及时提出。

2

第36页

乐支点 初中语文素养阅读 八年级上

良辰美景虚度光阴。“又”字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自一人过节已不止一回。“凉”字不仅

写出了秋风的萧瑟,还反映了作者孤独的心境。

(8) 这三句词中既有景又有情,借助形象将情绪传达给人。以黄花来比喻人因相思

而憔悴,衬托出“莫道不消魂”的情意。一个“瘦”字,在整篇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

“愁”变得可感,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感染力。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

(1) 因为当时国共之间局势紧张,斯诺在之前从未接触过共产党。在国民党的宣传

里,红军都是“青面獠牙”“要吃人”的怪物,这都给了斯诺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红军是

神秘而难以沟通的,红区是危险的。然而,斯诺作为一名记者,在红区却获得了红军的热

烈欢迎和自由活动的诚意,这是他之前从未想到过的,因而会感到惊奇和怀疑。

(2) 这一评价与周恩来的生平经历息息相关。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就被书香浸

染,富有书生独有的羞怯与儒雅之气,极具个人魅力;他年少投身革命,曾遇到囚禁,也曾

在海外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二十六岁就成为了广州政治生活中的一

个领袖人物,富有领袖的自信与风采。

任务一

(1)示例:“然而我非常怀疑,他是否能够博得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敬仰,也许这并不

完全因为他有非凡的头脑,而是因为他有农民的个人习惯。巴莱托的中国门徒们也许要

嫌他粗鲁的吧。我记得有一天我和毛泽东谈话的时候,看见他心不在焉地松下了裤带,搜

寻着什么寄生物——不过话得说回来,巴莱托要是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可能也非搜寻一

下不可。但我可以断定,巴莱托决不会当着红军大学校长的面松下裤子的——我有一次

访问林彪的时候,毛泽东却这样做过。小小的窑洞里非常热。毛泽东把身子向床上一躺,

脱下了裤子,向着壁上的军用地图,仔细研究了二十分钟——偶然只有林彪插口问他一些

日期和人名,而毛泽东都是一概知道的。他随便的习惯和他完全不在乎个人外表这一点

相一致,虽然他完全有条件可以打扮得同巧克力糖果匣上的将军和《中国名人录》中的政

治家照片一样。”(第三篇 在保安——苏维埃掌权人物)

这段话如实地刻画了生活中不拘小节的毛泽东形象,运用真实的事例来证明作者对

毛泽东“他有农民的个人习惯”的判断,理智客观地对毛泽东进行了描写。同时,字里行间

充满着幽默感,尤其最后一句中的“巧克力糖果匣上的将军”滑稽有趣,让人忍俊不禁。

(2)示例:(选择的片段)有一次我同彭德怀一起去看一军团抗日剧团的演出,我们同

其他战士一起在临时搭成的舞台前面的草地上坐下来。他似乎很欣赏那些演出,带头要

求唱一个喜欢听的歌。天黑后天气开始凉起来,虽然还只是八月底。我把棉袄裹紧。在

演出中途,我突然奇怪地发现彭德怀却已脱了棉衣。这时我才看到他已把棉衣披在坐在

24

第37页

参考答案

他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彭德怀印象)

改写:(小号手的视角)有一次,彭德怀司令和斯诺先生来看我们一军团抗日剧团的演

出。他们和我们一起坐在临时搭成的舞台前面的草地上。我的内心十分激动,彭司令居

然就坐在我的身边,我更起劲地吹起我的小号,今天我可要给彭司令露一手!他非常喜欢

我们的表演,还带头让同志们唱一个他喜欢听的歌呢。天黑了,我打了一个寒噤,这才八

月怎么就这么凉呢?我看到斯诺先生裹紧了他的棉袄,更加觉得冷飕飕的。突然,彭司令

脱下了他的棉衣披在了我的肩膀上,那一刻,我觉得无比温暖。我看着彭司令,他对着我

微笑着点点头,拍了拍我的肩膀。我挺直了腰板,我可不能被寒冷打倒,我要把小号吹得

更加响亮!

记者笔法的特点:冷静客观,对事物的观察和评价很少带着主观的个人情绪。同时又

能够关注到重要的细节并将它刻画出来,向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场景。

任务二

示例(原片段选自: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彭德怀印象):

场景:背景为一道墙,墙上画着一幅大漫画——一个穿着和服的日本人双脚踩着满

洲、热河、河北,举起一把沾满鲜血的刀,向中国的其余地方劈去。漫画里的日本人鼻子要

画得很大。

人物:斯诺、彭德怀、参谋人员(2~3名)、少年队员(1名)。

彭德怀:那是谁?(面朝少先队员,手指着漫画中的人物)

少先队员:那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声音响亮,憎恨的口吻)

彭德怀:(些微疑惑,俯下身子)你怎么知道的?

少先队员:(自信得意)你瞧那个大鼻子就行了!

彭德怀大笑,看着斯诺,参谋人员、斯诺跟着一起笑。

彭德怀:好吧,(指着斯诺)这里有个洋鬼子,他是帝国主义者吗?

斯诺一脸期待地看着少先队员。

少先队员:(歪着头想了一会儿)他是个洋鬼子,那没问题。但不是日本帝国主义者。

(语气转为斩钉截铁)他有个大鼻子,但要做日本帝国主义者还不够大!

彭德怀放声大笑。参谋人员和斯诺也都哈哈大笑。

斯诺:(语速缓慢、认真的)彭先生,要知道日本人的鼻子其实和你们中国人是差不多

大的。要是他们真见到了日本人发现他们和你们的鼻子一样大时,那可要失望透顶了。

要是他们因此认不出敌人,不愿意打仗那可就糟糕了。

彭德怀:(坚毅、果断的)不用担心!我们会认出日本人来的,不管他有没有大鼻子。

长 征

(1)“梦”意味着中国东南一角让中国人民充满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

向往。

(2)从当时的世界形势来看,一场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中国也处于多重危机之中。此

25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翻页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