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族大学报微“悦”读396期

发布时间:2024-1-12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大连民族大学报微“悦”读396期

本报讯 日前,校长丁克毅率学校代表团一行3 人赴日本金泽星稜大学、北陆大学和株式会社ALPS技研集团进行了友好访问。代表团与两所大学达成了在现有交流协议框架内,接受我校研究生赴日修读课程、开展课题研究的一致意见,并分别与金泽星稜大学达成了联合申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选派学生到我校留学的意向,与北陆大学商定于2024年签署2+2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协议,与株式会社ALPS技研集团商定继续开展赴日就业培训项目并开展引入企业课程等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路径和模式。(于新)校长丁克毅率代表团出访日本合作院校和企业地址:大连金普新区辽河西路18号勤德楼A区303室 邮编:116600 新闻热线:0411-87313487 信箱:xiaobao@dlnu.edu.cn 主编:周禹辰2024年1月4日 星期四 农历癸卯年十一月廿三 总期数:396DALIAN MINZU DAXUE BAO大连民族大学主办 《大连民族大学报》编辑部出版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21-0848/G【导读】“走转改”小分队报道(详细内容见2、3版)再见2023,你好2024奋斗不息 攀登不止(详细内容见4版)▶▶▶本报讯 1月3... [收起]
[展开]
大连民族大学报微“悦”读396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396

2024

第2页

本报讯 日前,校长丁克毅率学校代表团一行

3 人赴日本金泽星稜大学、北陆大学和株式会社

ALPS技研集团进行了友好访问。

代表团与两所大学达成了在现有交流协议框

架内,接受我校研究生赴日修读课程、开展课题研

究的一致意见,并分别与金泽星稜大学达成了联

合申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选派学生到我校留学

的意向,与北陆大学商定于2024年签署2+2联合

培养本科生的协议,与株式会社ALPS技研集团商

定继续开展赴日就业培训项目并开展引入企业课

程等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路径和模式。

(于新)

校长丁克毅率代表团

出访日本合作院校和企业

地址:大连金普新区辽河西路18号勤德楼A区303室 邮编:116600 新闻热线:0411-87313487 信箱:xiaobao@dlnu.edu.cn 主编:周禹辰

2024年1月4日 星期四 农历癸卯年十一月廿三 总期数:396

DALIAN MINZU DAXUE BAO

大连民族大学主办 《大连民族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21-0848/G

【导读】

“走转改”小分队报道

(详细内容见2、3版)

再见2023,你好2024

奋斗不息 攀登不止

(详细内容见4版)

▶▶▶

本报讯 1月3日,大连

民族大学与大连市 11 个乡

(镇、街道) 合作协议签约

仪式在学校开发区校区举

行。大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

兼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党组

书记、局长黄刚,学校党委

书记赵铸,党委副书记、校

长丁克毅出席签约仪式。

赵铸表示,国家民委高

度重视学校与地方开展校地

合作,此次签约是继学校与

辽宁省民宗委和大连市民宗

局、与省内八个民族自治县

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成功举行

后,学校深化校地合作的又

一次重要活动。是学校党委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

神,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

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

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大连振兴发展的重要讲

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系列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国家民委党组和

辽宁省委省政府、大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的重

要举措,是大力推进服务辽宁、服务大连全面振

兴的“姊妹篇”。长期以来,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大

连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重视,离不开市民宗局及各

乡(镇、街道)的帮助支持。新时期,学校肩负着

服务党的民族工作,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的光荣职责,承担着服务辽宁和大连全面振兴

的重要使命。学校将以签约仪式为校地合作新

起点,全面深化与各乡(镇、街道)合作,加强资源

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最大限度调集和动员

全校优势力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科

技创新、特色农业及文旅产业发展、干部培训、党

的建设等方面深化更多成果,在携手服务辽宁全

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和大连“两先区”“三个中

心”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谋发展、合作共赢。

黄刚表示,大连民族大学与大连市 11个乡

(镇、街道) 签署合作协议,助力乡村振兴发

展,这既是服务新时代大连民族工作的有力举

措,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

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

动,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连实践,

推动新时代大连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希望双方搭建更加宽广的合作平台,创

新更加丰富的合作形式,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

关系,努力建成校地合作的典范。聚焦优势产

业,加强产学研转化,携手全面推动民族地区

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市民族和宗教局将一如既

往地支持大连民族大学发展,在人才培养、科

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开展全方

位战略合作,高标准建设好大连市铸牢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全力支持大连民族大

学发挥高校智力和人才优势,推动各乡 (镇、

街道) 高质量发展,确保合作协议取得丰硕成

果。

丁克毅代表学校分别与大连市普兰店区乐

甲街道办事处、瓦房店市老虎屯镇人民政府、

瓦房店市三台满族乡人民政府、瓦房店市杨家

满族乡人民政府、庄河市吴炉镇人民政府、庄

河市太平岭满族乡人民政府、庄河市桂云花满

族乡人民政府、庄河市仙人洞镇人民政府、庄

河市塔岭镇人民政府、金普新区石河街道办事

处、金普新区七顶山街道办事处签署合作协议。

金普新区石河街道办事处主任李想作为 11

个乡 (镇、街道) 代表发言,表示将以此次合

作协议签署为契机,精准对接需求、创新合作

模式,乘势而上、携手同

心,为助力大连率先实现全

面振兴新突破贡献力量。

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张树彪主持签约仪式。学校

副校长段晓东宣读合作协议

内容。按照协议内容要求,

双方将建立全面合作机制,

围绕积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相关工作;积极

推进各乡 (镇、街道) 乡村

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

各乡 (镇、街道) 旅游产业

发展;积极推进干部培训工

作;积极开展各项特色社会

服务工作等方面,开展长期

全面、深度合作,推动高质

量发展。

在校期间,与会人员观

看了学校办学整体情况,参

观了生物技术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文冠果产业国家创新联盟、设计学院教育教学

成果展。大连市11个乡 (镇、街道) 分别与对

接学院进行了合作交流。

大连市民宗局副局长黄治苹及有关部门负

责同志,学校党委常委、校领导,全体处级领

导干部和师生代表参加签约仪式。

《人民日报》、中央广电总台、《中国日

报》、中国新闻网、《辽宁日报》、辽宁电视台、

《大连日报》、《大连晚报》、大连电视台、金普

新区电视台等媒体对合作签约仪式进行了报道。

(李德万)

大连民族大学与大连市11个乡(镇、街道)签署合作协议

凯歌辞旧岁,日月开新元,民大启新篇!

值此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们谨向为学校发展建设作

出重要贡献的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兢兢业业耕耘在学校

各个岗位上的全体教职员工,向在实现梦想道路上努力奔跑

的民大学子,向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和

社会各界人士、广大校友、家长朋友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美

好的祝福!

伫立岁首,回望过去,2023年是学校改革发展进程中极

不平凡的一年,是奋斗不息、登攀不止的一年。一年来,在

国家民委党组和辽宁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党委团结带领

全校师生员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

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国家民委党组

和地方党委部署要求,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纵深推进全面从

严治党,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落实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四个突出”战略,坚持抓落实、

抓基层、抓学风的工作总要求,用知重负重的担当、披星戴

月的勤勉,用锲而不舍的坚韧、春华秋实的付出,跑出了学

校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加速度”,书写了高水平现代化综

合大学建设的出彩篇章。

一年来,党的创新理论充盈学校育人空间。我们深入学

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中

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深入推进,组织师生共上一堂“概

论”课,参观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

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月

各项活动在校园里广泛开展,超过4000名师生到102个地方

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近万名师生参与中华经典咏诵活动。

《光明日报》先后专题报道学校党建和人才工作。

这一年,我们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又实现了新

的提升。我们坚持围绕主线推进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推进考

核机制改革,强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民大设计团队为国家

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交出高质量答卷,

受到中央领导同志表扬,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和高度评价。学

校成功获批承担《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辽宁卷》编纂

工作,正加快推进编纂进程。学校教师积极为民族工作建言

献策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还有,我们助力“道中华”品牌

在辽宁迅速破圈,全校师生在与中央民族歌舞团联合举办

“民族团结一家亲、服务振兴新突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现场热情呐喊,吸引到50万次的网络点

赞。这些提气又提劲的事让我们对担当好新时代委属高校使

命责任更加坚定。

这一年,高质量发展新成就激发出民大人更强烈的自豪

感。学校成功在金石滩校区旁新增90亩办学用地,至此,校

园面积已达1717亩。我们先后召开了党委人才工作会议、本

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新制定出台了一批推进改革发展重量

级制度,激励广大教职员工更好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学校

国家级人才连续取得历史性突破。作为独立完成单位获批的

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全省仅5名的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奖·

成就奖,都被民大人成功斩获。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9

项,立项经费位居全省高校和委属高校前列。还有,新通过

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个,5类国家一流课程实现了全覆盖,省

级现代产业学院新增3个,获批全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

院,这些亮眼的成绩让我们倍感荣耀。各族学生在全国性学

科和文体竞赛中斩金夺银。服务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我们

又加了把劲,从内蒙古巴林右旗,到抚远、同江、宽甸等边

境县(市),再到委属文化事业单位、省市民族工作部门,还

有省内8个民族自治县、大连市11个乡(镇、街道),我们服

务国家战略的足迹更加广阔。

这一年,我们弘扬民大精神,传承民大文化,用心用情

服务师生。我们坚持在推进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在开展主

题教育、在筹备第二次党代会等过程中走好群众路线,注重

倾听师生意见建议。师生下午茶、晚餐汇等学院特色活动促

进了“爱生如子”和“爱校如家”双向奔赴。校友卡上线后

已经发放近6000张,五湖四海的民大人回家走动更方便了。

还有,新修建的开发区校区东门已经启用,两校区增设了充

电桩,夏季洪灾和甘肃地震后第一时间组织摸排资助,实施

校园无线网升级,这些暖心又暖身的事让师生获得感、幸福

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我们要继续抓好民大的学风建设,切

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

成绩的取得凝结着国家民委党组和辽宁省委省政府、大

连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关怀,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党

组书记、主任潘岳同志来校调研,对学校工作给予充分肯

定。国家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边巴扎西同志第三次来校,

再次对学校工作给予肯定表扬。披星戴月未停留,平芜尽处

是春山。昨日走过的路,凝聚着拼搏者的汗水,记录着奋斗

者的荣光,岁月也因此充满意义。在此,我们向每一位拼搏

奋斗的民大人致以深深的敬意,向每一位支持学校事业发展

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新年伊始,号角催发;云程发轫,踵事增华!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

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学校第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持续

推进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攻坚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刚刚

发表的新年贺词中指出,要以更大力度办教育、兴科技、育

人才。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家民委党组、辽宁省委决策

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

本任务,弘扬民大精神,坚持团结奋斗,更加自觉融入强国

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把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建设事业推

向新的高度。

2024年的新年钟声即将敲响,那是平安的钟声、幸福的

钟声、希望的钟声。此时此刻,让我们共同祝愿伟大祖国繁

荣昌盛、国泰民安!祝愿大连民族大学广育英才、桃李满天

下!祝愿大家幸福安康、皆得所愿!

党委书记 赵 铸

党委副书记、校长 丁克毅

2023年12月31日

大连民族大学

二〇二四年新年致辞

本报讯 日前,由中国民族学

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

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

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联合承办

的中国民族学学会 2023 年学术年

会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民

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

在北京召开,会议同时召开了中

国民族学学会第十届第一次会员

代表大会暨换届大会。会议选举

产生了中国民族学学会第十届理

事会会长、执行会长、副会长、

秘书长。我校中华民族共同体研

究院 (学院) 院长张利国教授当

选中国民族学学会第十届理事会

副会长。

中国民族学学会是由中国社

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代管的国

家一级学会,学会以民族学人类

学理论研究和服务国家战略与民

族团结进步事业等政策实践为基

础,推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学术共

同体,为推进民族团结、中华民

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学术和智力支

持。

张利国教授现任学校中华民

族共同体研究院、中华民族共同

体学院,学校民族学一级学科负

责人,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民

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

任,辽宁省第二批省级重点新型

智库、辽宁省高校新型智库负责

人,国家民委大连民族大学中华

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辽宁省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

员会委员。近年来,出版学术专

著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

目2项、教育部项目1项,省部级

课题 20 余项,发表论文 80 余篇。

研究成果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

究成果奖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1项,辽宁省哲学社会

科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辽宁省普

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一等

奖2项、二等奖2项。

(中国民族学学会)

张利国教授当选

中国民族学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副会长

第3页

2019 年,一篇 《洛桑竹玛:在人民大会堂

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对各族青年的深情寄语》的报

道让更多人认识了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学生洛桑竹

玛。那一年,洛桑竹玛作为代表参加了在人民大

会堂举行的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亲耳聆

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寄语。这位来自云南

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女生,在环境与资源学院的

培养下,从本科生到研究生,获得过“全国优秀

共青团员”“辽宁省大学生党员标兵”等多项荣

誉,在学科竞赛、论文方面也获得过重要奖项。

研究生毕业后,洛桑竹玛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

热带植物园党委办公室工作,学以致用,贡献力

量。洛桑竹玛是环境与资源学院人才培养的一个

典型例子,也是学院多年坚持科研教学融合发展

的体现。

环境与资源学院自2011年成立以来,始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培养和造就适

应时代要求的合格专业技术人才为己任。经过多

年不懈的努力,已成为培养追求科学真知和勇于

担当有志青年的摇篮。

在2023年举行的东北三省一区第三届大学

生生态环保作品竞赛上,共有 46 所高校、591

支队伍参与进来。这已经是环境与资源学院连续

第三次承办该赛事。环境与资源学院党委书记崔

玉波是赛事的发起者,从 2012 年的校赛起步,

到2016年升级为市赛,2021年升级为省赛,后

又成为东北三省一区的赛事。路虽远,行则将

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崔玉波计划让这个赛事

升级为国赛。学院将专业课程有机融入社会实

践,依托课程承办系列竞赛,逐步形成了“社会

实践与赛课一体”教学模式,学生解决环境问题

的责任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

“希望以研讨会为契机,按照省际互通、校

际互动、校企互补、线上线下联动的原则,整

合各高校和企业的优质师资力量,形成理论讲

授、实践指导、技术培训师资团队,打造教研

共同体。”在 2023 年辽宁省普通高校虚拟教研

室环境工程专业产教融合教学改革虚拟教研室

研讨会上,崔玉波呼吁。近年来,学院着力以

东北和西部地方高校为主体,构建专业优质师

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共赢机制,以“大学生生

态环保作品竞赛”活动为支点,重构育人体

系,突出特色内容,促进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

与实践、应用与创新、育才与育人、传承与发

展相互融合。

去年年末,我校大连市污水处理碳中和技术

创新中心围绕“碳中和”主题,在大连德泰水务

环境有限公司召开技术交流与培训会议。参加会

议的既有崔玉波、欧晓霞等相关领域专家,也有

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代表。环境与资源学院的4

位博士和1名研究生作了主旨报告。“此次培训

交流会对污水处理碳中和技术的新方法和存在问

题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对污水处理

碳中和技术创新方面提升有很大帮助。”研究生

杨宇轩说。

校企合作也是环境与资源学院多年来坚持的

教学改革尝试,学院已与20余家社会知名企业

合作,建有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教育

基地、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总计 6 处。教师主持承担省部级教研项目 30 余

项,出版教材4部——其中1部获辽宁省首届教

材建设奖,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

等奖5项、三等奖3项。学院共有四个专业,目

前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

设点;环境科学专业建设成为辽宁省一流本科专

业建设点;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成为校一流本科专

业;新成立的经济林专业也立足新农科建设导向

持续发力。教学成果不断产出,人才质量也得到

了显著提升。

“学院通过深化教学实践改革,围绕‘社会

实践与赛课一体’‘校企协同育人’等模式采取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解决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背

离的问题,构建以能力导向为基础的,教学、

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产学研用一

体化模式下培养出具有扎实知识、较强实践能

力和创新意识的实用型专业人才。”学院副院长

金华说。

油茶、文冠果、吴屯杨、食用菌……这是

一个个植物、菌类的名字,更是当地百姓发家

致富的法宝。学院深入落实学校“四个突出”

战略,坚持服务国家,扎根民族地区,吕国

忠、阮成江、鲍雅静……一位又一位教师充分

发挥智力优势和专业特长,把凝结自己心血和

汗水的种子播撒在祖国大地上,让更多地区因

大连民大的帮扶开出“致富花”。“学院教师的

主要研究方向有资源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微

生物系统学与资源利用、草地生态学与生态修

复、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等。已在贵州、

内蒙古、新疆、云南等多地开展了植物资源开

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示范推广工

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学

院副院长欧晓霞介绍说。

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等国家级科研项目、欧盟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各

级各类项目 10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800 余

篇,其中 300 余篇被 SCI、EI、ISTP 收录,获

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项,省部级科研奖励8项。学院教师把论文写

在祖国的大地上,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崔玉

波承担污水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及滨

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和臭气治理技术研究,为

当地企业排忧解难,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其

中;阮成江在赴民族地区开展科技攻坚服务乡

村振兴的同时,时刻注重将学生培养穿插其

中,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学生还需要全程

参与项目开展工作,并在当地进行现场实践

……在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教学成果

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书本上没有的实践经

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去年五月份以来,大孤山富港社区的孩子

们比以往更加期待周末的到来,因为大连民族

大学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给他们带来了丰富而精

彩的拓展活动和授课内容。大手牵小手,一起

学习;视听说读写,样样进步。这是环境与资

源学院组织的“雏鹰助学”项目。学生党员、

团员走进大孤山富

港社区,通过每周

末的课程辅导和拓

展活动,让社区学

龄儿童在轻松愉快

的 氛 围 中 学 到 知

识,快乐成长。也

提升了大学生的责

任感、奉献意识和

服务意识。“学院

始终坚持‘育人为

本,德育为先’人

才培养理念,充分

利用校地合作、社

会实践、科学调研

等平台,师生一起

走进企业、农村、

科研院所,在社会

大舞台摸爬滚打、历练成长。教育引导学生争

做追求科学真知和勇于担当的有志青年。”学院

党委副书记刘泽说。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学院坚持“一盘棋”思

想,充分调动班导师、专业教师、学生工作者等

各方面积极性,分工协作,形成合力。老师们既

传道授业解惑,又要求学生养成讲规矩守纪律的

良好意识,致力于走进学生心灵,与他们促膝谈

心,做学生心灵的“共鸣人”,成为学生的严师

益友。“立德树人的落脚点是全员育人、全过程

育人、全方位育人,其要义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

穿到教学、科研、管理、实训等各个环节,真正

肩负起学生思想品德、理想信念、知识传授、能

力提升的重任。学院积极践行‘三全育人’理

念,将科研、教学融入育人工作,走出了教学、

科研融汇育人新路径,不断结出育人硕果。”学

院院长阮成江说。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 培育学子成长成才

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宝日勿苏镇万亩文

冠果科技创新示范园,我校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

阮成江正在现场指导学生安装调试文冠果表型智

能感知与分析系统。调试成功后,阮成江和团队

就可以在线上接收数据并对文冠果生长发育及开

花结实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为宝日勿苏镇万亩文

冠果科技创新示范园工程建设、文冠果林管抚等

项目提供远程指导。

今年是阮成江参加定点帮扶工作的第 10个

年头,10年来,阮成江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和专业

特长,把凝结自己心血和汗水的种子播撒在祖国

大地上,让更多地区因大连民大的帮扶开出“致富

花”。

“巴林右旗是我国防沙治沙工作的重点地

区,文冠果树不仅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也能

服务于当地的乡村振兴和生态建设。”2022年8

月,阮成江一行人到巴林右旗做定点帮扶项目的

前期准备。因为之前的对接工作进行得十分顺

利,阮成江已经对即将要开展的帮扶项目有了明

确的规划和设想。阮成江和团队对准备种植地区

的土壤情况进行了细致地分析,不仅发现当地环

境适合文冠果生长,还发现了一部分地块的土壤

符合国际富硒土壤的标准。根据土壤特性,阮成

江对种植区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规划:将大面积的

种植区切分为文冠果丰产区、文冠果低产林高接

换优改造示范区、林下经济示范区等多个精品区

域,并在富硒土壤上种植茶园,为生产富硒茶做

准备。

种植区种植的都是团队引繁培育的新品种和

良种,也引入了团队研发的相关专利技术。阮成

江和团队对当地的技术人员在现场进行相关的技

术培训,之后在线上通过视频通话的方式进行交

流和指导。“现在我们的技术已经在巴林右旗落地

生根了。”阮成江说。

在帮助建设种植区的同时,阮成江和团队也

对巴林右旗当地的文冠果种植资源进行了整合和

分析。2023年,阮成江和团队在全国文冠果的各

个分布区都进行了采样,一共采集到351个样品,

计划开展生物育种,并决定将良种最先在巴林右

旗投入示范种植。“2025年,文冠果的种植面积计

划达到5万亩,我们计划延续这个产业链,发展拓

宽相关产业。”

文冠果产业不仅能为当地的生态建设立功,

更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仅以文冠果产值为

例,亩产种子80-100公斤,万亩文冠果年产800

吨种子,按市场价每公斤20元计算,年产值1600

万元以上;其他林产品(林下经济)按每亩产值

1000元计算,可增加收入500万元。基地惠及3

个嘎查村农牧民1072户2149人,仅以上两项,人

均纯收入将增加9700元,乡村振兴林产业示范带

动效果显著。不仅如此,文冠果种仁油含有3%以

上其他食用植物油普通缺乏的神经酸,是高级保

健食用植物油。

截至目前,阮成江和团队已经去过巴林右

旗 6 次,每次都会进行相关的调研和指导。去

年 7 月,四套“文冠果表型智能感知与分析系

统”在巴林右旗万亩文冠果科技创新产业园安

装并成功运行,这是数智技术在文冠果产业的

应用,真正将实验室的监测系统搬进了田间地

头。多年来,阮成江把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书写了一曲曲感人的民

族团结进步之歌。他说:“一代人种植,几代人

受益,要完成好国家民委和学校党委所交代的

任务,不负重托。”

阮成江主讲本科生经济林专业的《中国经济

林资源》和《经济林育种学》、生物技术专业的《遗

传学》、林业专硕研究生的《现代森林培育理论与

技术》等课程。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阮成江始终坚

持因材施教,既鼓励学生仰望星空,又要求学生脚

踏实地。

“给本科生上课,除了正常的教学要求外,我

还着重将国家需求和学生能做什么结合在一起,

要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阮成江说。阮成江始终

将当前专业领域最前沿的技术研究成果融合在课

堂上,“比如,经济林专业学生学习经济林就要知

道目前经济林树种存在的瓶颈问题,利用现代生

物技术能解决什么问题,现在热门的基因编辑是

什么,教材里可能还没有,但一定要带着学生去了

解。”

“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是阮成江给本科生上

课的一大原则。在课堂上将复杂的内容删繁就

简,以便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畏难情

绪。在课堂下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

情况。在企业微信建课堂群,以便同学在遇到问

题时能第一时间联系他。同时,阮成江还鼓励学

生积极加入工作室,提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积

累相关经验。

阮成江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

燃心灵的火花,唤醒每个学生内心深处的梦想,是

教育者的使命。”他曾经有一名学生,上课时总是

心不在焉,对课堂内容缺乏兴趣,作业常常草草了

事。阮成江觉得这名学生有很大的潜力,但是缺

乏动力。于是他找机会和这名学生进行深入交

流,了解到学生对生态学有着浓厚兴趣,阮成江就

为他量身定制了一些额外的学习材料,带他参加

了生态保护的实地考察,还邀请他参与团队的科

研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找到了学习的

方向,也体验到了科学研究的乐趣。他开始更加

认真地对待每一堂课,积极参与讨论,勤奋钻研科

研项目。不仅在课堂上取得了优异成绩,还顺利

考上了北京林业大学的研究生。

在研究生培养上,阮成江要更严厉一些。每

周,他都会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面对面交流。“学

生是什么状态,他一进来我就能感觉到。学生这

周读没读文献,问两个问题就知道了。”通过聊天,

阮成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个性和需求,针对

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和方法,帮助他

们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在细

致了解的基础上,阮成江每两周召开一次组会,带

领学生针对目前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共同

学习进步。

跨专业的一些研究生有时存在基础薄弱的问

题,阮成江鼓励大家从文献着手。根据每名学生

的研究方向和课题,甄选出最适合的文献,在文献

阅读中提升自己的基础能力。不仅如此,在研究

生培养过程中,“新”始终是不成文的准则。阮成

江始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开拓新

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学习之余,阮成江也会关注

学生的生活情况,并且积极地为他们解决问题、提

供支持。

在赴民族地区开展科技攻坚服务乡村振兴的

同时,阮成江时刻注重将学生培养穿插其中,同步

进行。他将课堂搬到了民族地区的山野之间,在

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学生还需要全程参与项目

开展工作,并在当地进行现场实践。“学生能亲眼

看见科技成果和技术在田间的转化,这会显著增

强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会

坚定他们学好专业知识,为民族地区服务,建设美

丽家乡的信心。”这既是一次提升专业知识技能的

户外课堂,也是一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生动实

践。

“当地人民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进行定

点帮扶工作的九年,阮成江始终以这两个问题为

切入点开展工作,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

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知识传承,桃李芬芳。

作为站在讲台上多年的教师,他坚守初心,始终怀

揣着真挚心意,将深厚学问和人生智慧融入立德

树人的每一个环节,运用专业知识、切实行动、爱

与责任诠释着一名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引导学生在专业领域唱响“青春之歌”

在田间地头书写富民兴业的“科技文章”

我从基层来

02-03 2024年1月4日

本版责编:李素梅

版式设计:李舒婷

新闻热线:0411-87313487

E-mail:xiaobao@dlnu.edu.cn

“走转改”小▼

环境与资源学院 走出教学科研融汇育人新路径

□ 李德万

潜心研究为人民 扎根教育育桃李

□ 学生记者 何嘉榆 杨佳鑫 宋洪元

创新教学模式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潜心科学研究 扎根服务民族地区

▶▶▶

第4页

“就业形势不等人,必须要早谋划、早部

署、早行动。”

“所有工作室老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推

动毕业生早就业,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毕

业生就业工作。”

建筑学院召开的就业创业工作推进会,认真

分析和把握就业形势,结合学院的学科专业特点

和人才培养实际,超前研判、主动求变,就落实

202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加强对毕业生的

教育、管理与服务,提高2024届毕业生的就业

质量等方面工作进行部署。一直以来,建筑学院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调动全

院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结合学院实际,全力

探索党建、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等各项工作发

展新路径,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持续加速。

哈达碑镇坐落于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

县的西北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独具特色的

民族文化,如何依托独有的文化资源和产业优

势,推进特色村寨建设,让村寨更加宜居宜业宜

游,是摆在哈达碑镇前的难题。

当哈达碑镇的需求传到建筑学院,学院迅速

组建了专业的设计团队,带领学生历时两个多

月,通过实地走访,了解村庄布局、乡村景观、

历史古迹等,对76处民宅及生活环境进行改造

设计,对水系以及村寨环境进行勘察,提交了第

一期设计方案,让哈达碑镇的特色村寨设计既留

得住“形”、又守得住“魂”。

从2006年建筑学专业成立到建筑学院独立

建院,多年来,建筑学院一直把视角放在服务国

家战略、服务地方、服务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上

来。以现有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环境设计专

业三个学科为基础,结合各专业教学、科研内容

与方式,将专业学习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充分融合,围绕民族地区及地方区域发展,结合

典型项目开展教学,推动解决民族地区的保护、

规划、建设、生态、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同时,

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改革,引导学生关注民族地

区基本建设并进行团队协作,注重民族地区城乡

建设现实问题的应对,培养为民族地区城乡建设

服务的意识与使命感。

围绕民族地区及地方经济发展,学院加强学

科发展和科研建设规划,推动本科教学和科研工

作的高度结合。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

建立合作扶持项目,着重研究解决民族地区的保

护、规划、建设、生态、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落

实校地、校企合作机会。与抚顺新宾县,金普土

门子村等地,完成乡村规划、环境整治、专项设

计多项,为地方解难事,以实际行动助力民族地

区发展建设,服务乡村振兴。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党的领

导,将学科建设目标与新时代国家战略目标相统

一,围绕民族地区及地方经济发展,加强学科发

展和科研建设规划,推动本科教学和科研工作的

高度结合。”学院副院长李仂介绍。

青年教师宋雨本硕博就读于清华大学,主攻

建筑历史研究,是建筑学院2022年引进的高层

次人才。虽然来到学院的时间不算长,但是她很

快融入了这个集体。申报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史研究”获批了2023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

规划基金青年项目。

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学院积极谋划,多方

努力,围绕引进培养、评价激励、服务保障等方

面制定人才政策、行动计划及配套措施,凝心聚

力引才育才。这两年,根据学科需要,已考核引

进4名博士,学院的师资结构更加合理。

围绕全院发展需要,搭建多形式、立体化的

人才培养平台,学院首次获批了学校培育学科团

队,团队以“人居环境建设与治理”为研究主

题,致力于研究解决东北地区城市与乡村人居环

境建设发展问题,促进了学科发展,加强了师资

队伍建设,增强了专业人才培养和科研的有机结

合。

“学院实行‘1+1’预聘制,也就是必须发

表一篇高水平论文,并在另三项任务中选择完成

其中一项,评价上突出业绩贡献、使用上坚持唯

才是举,真正把‘第一资源’转化为‘第一动力

’。”学院副院长同丽嘎介绍。

2023 年年初,学院教师耿舒畅、吕强被派

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的设计团

队,学院鼓励并全力支持,让他们可以全身心投

入到古籍展的设计工作中。耿舒畅主要负责“大

团结”展厅,他发挥专业优势,克服重重困难,

耗时 7 个月,经过多次的方案修改、细化和实

施,无数次地校对、确认,最终给观众呈现出了

一个更沉浸、更直观、更有趣的展陈设计,展现

了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大团

结的深邃思想和丰富实践。

引进来、培育好、留得住,学院坚持“引培

并重”,搭建尽展其才的好平台,让人才干事有

舞台、发展有空间。把青年教师视为事业发展的

源头活水,精心筑好青年人才成长根基。

在2023年举行的“乡村振兴与韧性建设学

术交流会”上,城乡规划系主任魏广君、辅导

员何家兴在院长侯兆铭带领下,不仅在会上听

到了各位专业大咖的主题汇报,还参观了民族

建筑规划研究所、模型实验室、构造与材料实

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等地,在学科发展、科

学研究、人才引进、办学规模等方面增长了见

识,开拓了眼界。

“学院与其他高校建立优质资源合作共享机

制,共建科技创新团队,广泛聚集优秀人才,

在教学、科研项目等方面共建共享,为师生搭

建多层次发展平台。激励广大教师忠于职守、

艰苦奋斗,全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发扬工匠

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院院长侯兆铭

介绍。

“通过参观展览,我深入了解了波澜壮阔

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史。我将继续弘扬民族

团结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为社会发展进步作

贡献。”在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

古籍展的环境设计 212 班牛森弘,一边用手机

拍照,一边发出感慨。前些天,建筑学院组织

师生代表赴北京参观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文物古籍展。通过实地参观,同学们不仅感

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体悟中国共产

党百年民族工作的伟大向心力,还感受到了老

师们开展布展工作的匠人精神,坚定了专业自

信。

鼓励学生走出去,带着学生走出去。这

一年,建筑学院的学生们奔赴贵州省铜仁市

碧江区、大连市土门子村等地,投身实践、

深入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区,交出了一

份份专业的实践报告。学院将思想引领和价

值观塑造融入教育教学和实践之中。注重德

育和智育结合,赋予专业思政课程新的时代

属性。学院教师获批多项课程思政课题,向

学生传达城镇化发展、生态保护、历史文化

保 护 、 乡 村 振 兴 等 相 关 国 家 战 略 、 法 律 法

规、重要会议精神,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城乡

发展观、民族观,建立法治化、人本化、生

态化的规划师价值观奠定基础。

学院深化四年 (五年) 三段制工作室模式,

增强工作室师生凝聚力,形成以工作室为单位的

本科学习、科研团队,完成核心课程的研学并组

建学科竞赛团队,积极参与具有影响力的学科竞

赛。学院现有1

门国家级一流

课程,5门辽宁

省 一 流 课 程 。

各等级一流课

程以及思政示

范课程涵盖了

建筑学院三个

专 业 核 心 课

程。依托这些

课程建设,学

院进一步优化

三个专业的教

育 大 平 台 建

设,整合人才

培养体系,根据当前我国城乡建设的主要任务,

涵盖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建设、城镇化、智慧城

市、存量更新、韧性城市等内容,做到分合有

度,相互协调支撑。

学院还通过座谈会、研讨会和班团会、手绘

竞赛、模型大赛、教育劳动月、主题音乐会、组

织各民族民族学生看大连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

导各民族学生深入了解党情国情校情院情,树立

爱党爱国爱校情怀,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

读书的理想信念。

“建筑学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

线,秉承‘服务于国家基本建设的需求,服务于

民族地区基本建设的需求以及培养传承民族建筑

文化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办学理念,立足于创建

一流的民族建筑教育,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的

时代答卷。”学院党委书记陈瑞说道。

民大·专题

DALIAN MINZU DAXUE BAO

小分队报道

▼▼▼建筑学院

甘当“老耕牛”用匠心书写建筑人生

聚焦学院特色 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 李素梅

秋叶摇身变成浪漫花束和多彩书签,用落叶

绘成盛开的“石榴花”和立体明信片……靠着新

奇的想法、巧妙的设计、精美的作品,前不久,

建筑学院师生们与“一片秋叶的故事”刷爆了民

大师生的朋友圈,为创意点赞的同时,更为作品

的专业性、艺术性、文化性点赞。这些作品是建

筑学院“品落叶之韵,道中华之美”铸牢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活动的成果之一,是学院学生

半月有余的巧思之作。

“接到用落叶做创业设计这个消息之后,

我们都很兴奋,大家聚在一起讨论,上网查

找参考作品,在‘头脑风暴’中,一个又一

个新奇的点子不断地冒出来。”建筑学 213 班

韩童绯说。收集挑选树叶、压制剪裁、粘贴

造型……为了展示最好的创意,学生们以寝

室、工作室为单位,自由组队,发挥所长,

挑 灯 夜 战 赶 制 作 品 , 在 互 帮 互 助 互 学 过 程

中,激发创新意识、提升动手能力和协作能

力,促进各民族学子交往交流交融。而一张

张 古 色 古 香 、 充 满 传 统 文 化 韵 味 的 书 签 作

品、雕刻挂饰,在充分展示建筑学子手绘功

底、审美水平、设计能力的同时,更传递出

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之

情。

近年来,建筑学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为主线,立足建筑学、城乡规划、环境设

计专业特色,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将专业技能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新形式内

容,以趣味性激发专业性,以实践教学强化理

论基础,让学生们在“玩儿”中做,在做中

学,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学生们也

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在一场场“变身秀”中为

民大师生带来视觉盛宴。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产物,这首脍炙人口的“二

十四节气”之歌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

和历史积淀。那么,不同时节的气候环境究竟有

什么样的变化?不同节气里的农耕生产、民俗活

动到底有什么不同?建筑学院学生用画笔描绘出

了答案。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芒种时节旺盛生

长的稻田、秋分时节成熟的麦穗……在学生们的

笔下,诗歌里的节气不仅“活了”起来,还变身

成校园井盖的新装,成为民大校园的网红打卡

地。

在民大师生为“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井盖

绘制活动”的创意设计拍手称赞时,学院又推出

了“道美中华,画纸鸢飞”主题风筝节,五十多

个学生小组主动报名,发挥创新思想与绘画特

长,并综合利用动力学、结构学、材料力学等知

识原理,自主设计出形态各样的风筝。从京剧脸

谱到水墨画,从祥云到青花瓷,融合多种中华传

统文化元素的风筝在民大上空高飞,在民大师生

的朋友圈“疯转”。

建筑学院学生活动的频频“出圈”,得益于

专业特色与传统文化碰撞出的火花,是学院以学

生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写照。

一直以来,学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筑文化

有机融合,从劳动教育、学习实践、文体活动等

多个方面着手,线上线下联动,打造手绘大赛、

建筑模型大赛、教育劳动月、主题音乐会等一系

列主题活动,穿插知识问答、互动交流等环节,

进一步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进步等

方面的知识,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为学生

身心健康教育搭建宽广平台,为各民族师生交往

交流交融拓展路径。

每一次活动的开展,学院从顶层设计、组织

策划到物资配备等各方面给予支持保障,老师们

全程参与、具体指导,学生之间密切配合、团结

协作,“寓教于乐,融学于趣,化教于心”的形

式内容,不仅让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

入的认识,也让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所学、职业选

择、未来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学院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

线,通过特色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党情国情校

情院情,树立爱党爱国爱校情怀,树立为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理想信念。希望各民族学生

在活动中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不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民族团结的践行

者,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脚踏实地,在实践中

淬炼青春。”学院党委书记陈瑞说。

当专业特色遇上传统文化

□ 李舒婷

做好“技术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种好“梧桐树”为学院发展引入人才活水

第5页

两年前的那个秋天,我独自一人从呼伦

贝尔来到民大,认识了同寝的三位舍友。大家

来自祖国各地,每个人都说着一口流利的家

乡话。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讲好普

通话应该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于是,我们一

起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普通话能力提升活动,

每天打卡练习、互相督促,还把“请讲普通话”

的提示贴在门上,通过小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在这样的日积月累和欢声笑语中,我们的普

通话由原来三级甲等的水平提升到二级乙等

以上,和老师同学沟通更顺畅了,感情也更深

了,他们说我说话的样子都变帅了。我也深刻

认识到,讲好普通话是良好沟通的基础,是增

进情感的桥梁,更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

家园的重要保障。

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类的学生,不仅要

自己讲好普通话,而且要把推广普通话的责

任扛在肩上。2023年,在第26个推广国家通

用语言文字宣传周到来之际,我和同学们前

往红梅小学,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的活

动。我们带着小朋友读经典、讲故事、诵诗

词,帮助他们纠正口音,那时我感觉特别骄

傲。后来我们的活动被中国新闻网报道,我

更加真切地认识到,源远流长的中国话要想

散发更加迷人的魅力,需要青年一代怀揣热

爱,身体力行地宣传推广。

2023 年 7 月,我有幸参加了国家民委、

中国科协、中国地震局联合举办的“科普边

疆行”系列活动。刚一抵达巴林右旗,那熟悉

的乡音扑面而来,在与当地老乡的互动中,

一位大叔告诉我“会说普通话,东西才能卖

出去,生活才能富起来”,看到大家对说好普

通话的渴望,我理解了此行的重要意义。我

很自豪,从一个普通话的学习者变成普通话

的推广者,要感谢民大给我的成长土壤。作

为民大学子,我能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回馈

家乡,我觉得“我说话的样子真的变帅了”,

我要更加努力,让普通话传遍每个村庄、每

座大山、每片草原。

习近平总书记说,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

最好的钥匙。2023 年的实践体悟让我对这

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同文、语同音、人

同心,消除沟通障碍,才能更好促进各民族

的交往交流交融。展望2024年,我要在更多

地方开辟奋斗的战场,以推广普通话为媒

介,去做更多有益于民族团结的事情,不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书同文 语同音 人同心

□ 汉语国际教育222班 张劲松

04 民大·文苑

DALIAN MINZU DAXUE BAO

2024年1月4日

本版责编:李雅楠 杨惠芸

版式设计:李舒婷

新闻热线:0411-87313487

E-mail:xiaobao@dlnu.edu.cn

▶▶▶

星霜荏苒,居诸不息。转眼 2023 年已

成为过去。回望过去的这一年,有感动、有喜

悦、有成长,也有收获,点点滴滴,汇为岁月

里的一抹光,温暖而耀眼。

过去的这一年,每周四下午,我们与班导

师、辅导员在明理楼 B308 准时开展主题班团

会,围绕“四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五个认同”教育

等进行深入研讨,用学习成果武装头脑、指导

实践。班级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梳理存在的

问题,制定建设目标与整改措施。全年共召开

50余次主题班团会。为丰富课余生活,加强班

级文化建设,我们在“书香小屋”举办“思想

赋能”学习研讨活动,活动中,阅读班导师推

荐的书物,或者开展党史故事分享等。

班导师常说:“只有思想跟得上、行动才

能有方向。”我们凝聚班团合力,在一次次的

班团会和学习研讨中,在寝室文化建设、在节

水节电、在无烟校园的创建中,以“爱校如

家”的实际行动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

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学风是一个班级治学为人的风气。我们结

合班级实际,不断修订完善学风建设方案,坚

持“应用是根,创新是魂”的理念,定期开展

系统性、针对性的学风建设活动,全力打造

“学在民大”的民大口碑。在老师们的指导

下,组建“一帮一”互助小组 10 余组,让学

习的道路不再孤单;组建“朋辈助学讲师

团”,让严谨的求学精神在班级蔚然成风;开

展“期末周复习小课堂”,不让任何一个同学

掉队;开展“远航生涯规划指导”,明确未来

发展方向。“学在民大”的道路上,每一个人

都在力学笃行,班级在学业成绩、科研竞赛等

多方面也硕果累累,形成了“人人参与学风建

设、人人支持学风建设”的浓厚氛围。

过去的这一年,我们扎根祖国大地了解

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

知行合一中锤炼意志品质。全班参与各项志

愿服务工作 30 余次。我们用脚步丈量大地:

参加研学项目展家乡风光、深入贵州山区为千名学生支教、直

播助农销售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黄桃40余万斤,为乡村振兴贡

献力量。我们走进桂云花满族乡中学,与学生们沉浸式观看铸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展示和讲解结构设计模型

等,用微光汇聚暖流,以实际行动弘扬“钢筋混凝土”精神。

过去的这一年,无论是中秋节的月饼,还是寝室里的谈

话,无论是考研中收到的祝福,还是每一次就业指导,我们在

“爱生如子”的校园文化中感受到民大式温暖。2024年,我们要

继续努力,在民大这个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构筑中

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继续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推动

“大学风”和“有高度的学风”建设,在星辰大海中奔赴光荣与

梦想!力学笃行奔赴星辰大海

□工程管理

2

0

3

班姚馨悦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首《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一直激荡我的心灵,从收到民大录取

通知书那一刻起,我便与“建广厦万间”结

下终身之缘。

我的班导师曾说:“要做一名人民的建

筑师,为老百姓盖房子。”起初我对这句话背

后的含义并不理解,但是2023年的暑期社会

实践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暑假,我和同学们深入贵州黔东地区

传统村落实地走访,通过大量的文献检索

与气候数据的采集,完成两万五千余字的

调查报告后,我明白,要将人生理想融入到

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中,用专业技术为风土聚落的绿色减碳贡

献“民大智慧”,努力回馈这片哺育我们成

长的土地,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方向所

在、使命所在。

记得在 2020 年开学典礼上丁校长说

过:“要打牢知识基础,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

方式”。我深知,要想实现我的建筑梦,“躺

平”不可取,“躺赢”更不可能,所以,过去的

这一年,我通过制定学习计划与目标,以“自

找苦吃”的精气神继续夯实学业基础。课堂

上记过的每一页笔记、工作室画过的每一张

图纸、校园外走访的每一个基地、参加的每

一场比赛都是我查找不足、努力奋斗的缩

影。而求学之路需要保持住定力,守得住寂

寞、耐得住辛苦,才能静下心来打好基础,

“一帮一”互助学习小组中,同学们的相互陪

伴给予了我很大的力量,让我不断为实现

“建广厦万间”的梦想增强专业底气。

回望来时路,是班导师、辅导员的关心

关爱,让我无论顺境逆境都动力十足;是专

业课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始终保持严谨的

求学态度;是校园文化的润物无声,让我明

白随手关灯、节水节电这些小事是最基本素

养;是同学间“石榴抱籽心连心”的手足情

深,让我坚定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忠诚捍卫者。感谢民大为我们扣好了“人生

的第一粒扣子”。过往的时光里,我见证了校

园里全部的道路和建筑都有了自己的专属

名字,感受到了校园文化建设带给我成长的

影响。感谢民大给予我宝贵的精神财富。

2024年的序章已经开篇,我将继续背起

“奋斗”行囊,走在深爱的祖国大地上,将民

族团结的火种根植心灵,书写出无愧于时

代、无愧于民族、无愧于青春的奋斗篇章。

让建筑梦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 建筑学202班 靳泽明

我来自云南省普洱市。儿时,爷爷家

门前有棵火红的凤凰木,它是破土、热烈

和守护的象征,经历岁月洗礼,见证了时

代的变迁和家族的发展。我的家庭发展亦

如这棵火红的凤凰木,坚韧地向下扎根,

积极地向上生长。

凤凰木的种子在干旱贫瘠的环境中艰

难破土,恰如父亲的梦想。奶奶回忆道,

父亲儿时求学的道路总需要越过重重高

山,穿过茫茫林海,走过二十里泥泞山

路。村里人对爷爷奶奶说:“没必要浪费那

个钱供孩子念书,早点让孩子回家干活比

啥都强。”但爷爷奶奶并没有因为家庭贫困

放弃供养父亲上学,他们坚信,大山里的

孩子只有读书才有出路。靠着全家人的努

力,父亲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凤凰木灿若烈焰的花朵,如同父母将青

春热血洒向家乡大地。走出大山,回到大

山,建设大山,这是父母对家乡的承诺。

2018 年,身怀六甲的母亲主动申请深扎农

村基层。大家感谢母亲把村民当家人,把村

子当自己家,而母亲也打心底里希望这个村

子能够早日摆脱贫困,走上振兴路。在我收

到民大的录取通知书时,母亲语重心长地对

我说:“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摆脱贫困的家

乡,而是为了帮助家乡摆脱贫困,走向振兴

路。”这句话让我立志毕业后回到农村,像凤

凰木一样坚韧地向下扎根。

土地给予凤凰木成长的养分,而凤

凰木默默守护、润泽万物。云南边境线

绵长,外防压力巨大,父亲主动申请加

入 守 边 队 伍 。 在 人 烟 稀 少 的 原 始 丛 林

里,一块木板,一顶简易棚,就是一个

驻防点。父亲驻防第二天恰逢国庆节,

所 有 守 边 人 自 发 面 向 国 旗 立 下 铮 铮 誓

言:“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担责,

为人民站岗,为祖国护边!”父亲用一个

月不舍昼夜的严防死守,密织边境外防

输入安全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完成好党和国家交予的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眉山市三苏祠考察

时强调,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

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家的故

事和信念,是传下来的,也是传下去的。

2023年,我通过社会调查全面深入了

解了家族故事,对家史家训有了全新的认

识,深刻地感受到优良家风与家国情怀血

脉相通、相互交融。面对新一年、新的征

程,我将传承弘扬优良家风,把实现个人

梦、家庭梦与国家梦、民族梦融合起来,

让优良家风成为永不褪色的“传家宝”。同

时,我也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

会调查为契机,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在

社会大课堂中践行“学在民大”,将论文写

在祖国大地上,将人生篆刻在民族复兴中。

在社会大课堂中践行“学在民大”

□ 会计学222班 李承曦

2023年的日历翻过,日程表记录下了一段又一段故

事,其中最让我难忘的还是与“一帮一”互助学习小组的

同学们一起度过的时光。

初入民大时,通过入学教育和身边学长学姐的分

享,我第一时间就了解到“一帮一”互助学习小组,知道

它是学校加强学风建设的举措之一,从 2014 年延续至

今,累计 3 万余名学生参加其中,效果显著,收获颇多。

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有机会,我也一定要争取加入。

2022 年 9 月,我们来自 5 个省份、3 个年级的 6 名同

学以“打基础、争上游、促发展”为目标,发挥成员在不同

科目上的优势,组建“青年筑梦”小组,这成为我们生活

中继班级、寝室之外的另一个常态化组织,促进我们在

更大范围内交往交流交融,争做“学在民大”的践行者!

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精准制定学习规划,围绕基础

学习、专业学习、学科竞赛等定期开展“日答疑、周讲解、

月测试”小课堂、“英语角”“笔记分享”等学风建设活动,

营造“比学赶超”的互助求学氛围。全年开展15次线下

基础教学,5次线上重难点解答,6次数学分析、高等代数

综合小测验,连续124天每人每天打卡40个单词。

我们在互帮互助中共同进步。小组成员实现零挂

科,一半以上的成员成绩平均分提高 10 分以上,2 人获

评国家励志奖学金,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创新创业竞

赛等竞赛中共获国家级奖项1人次、省级奖项1人次、校

级奖项8人次。学习的道路上,有欢笑、有汗水、有泪水,

更有数不尽的温暖与力量,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冬天的

第一顿火锅,见证了我们的快乐和情谊。

过去的这一年,我们互帮陪伴、彼此见证,在筑梦民

大的路上深刻领悟“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将铸牢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心灵。在学校“爱生如子”的

文化氛围中,我们注重全面发展,形成了“爱校如家”的

双向奔赴。积极参加各项文体活动,共获得校级奖项12

人次,参与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27次,社会实践参与率

100%,并在五省六市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争做党的二

十大精神的宣传者、践行者。在与大家共居共学共事共

乐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

家园。

参加“一帮一”互助学习小组,是我大学中最宝贵的

经历,学习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关心、情感上互相交

融,构成了我们一往无前、奋斗不息的青春故事!这也

是青春该有的样子!2024年的旅程已经开启,我们将持

续用团结奋斗的姿态,共同打造“学在民大”的民大口

碑,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民大这片沃土常开长盛!

在互助互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统计学222班 董嘉麟

再见2023,你好2024——

奋斗不息 攀登不止

编者按:

当2024年的第一缕阳光穿破云层,2023年成为了过往。

过去的这一年,民大师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抓落实、抓基层、抓学风”的工作

总要求,不断促进学校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各族青年学子把握机遇、力学笃行,在“爱生如子”“爱

校如家”的文化氛围中奋斗、成长、收获,把青春奋斗的身影镶嵌在民大2023年的史册中。

述往思来,向史而新。在新一年启程之际,让我们听听民大学子2023年的故事,看看他们对2024

年的期许。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带着勇敢、热爱,让我们继续奔赴下一场山海。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书刊杂志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