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科技》2023年12月刊

发布时间:2024-2-05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浦东科技》2023年12月刊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焕“新”传统产业,提“质”新赛道。在全球竞逐的未来产业必争之地,浦东这片“新质”之城已传来铿锵步履声。AI制药加速拓宽药物研发思路。英矽智能走通AI药物项目对外授权商业闭环,在AI发现first-in-class药物道路上一路狂奔;作为国内首家与世界顶级药企合作的AI药物研发公司,晶泰科技自研建立药物晶型预测模型,正确率达100%。人体自身成为科技新“爆点”。在类器官产业爆发“前夜”,万何圆生物构建数十种肿瘤类器官生物样本库,“为每个患者选出最有效药物”正走进现实。人脑比第四代大模型复杂上百倍,能耗却极低,类脑智能成为历史机遇。浦东原创新药打赢出海“硬仗”。和黄医药自主研发的呋喹替尼成为上海首个在美获批上市的小分子抗癌原创新药,君实生物自主研发的特瑞普利单抗成为我国首款在美获批的国产创新生物药。“借船”还是“造船”?竞逐全球市场的商业化路径成为新命题。空天经济进入商业化发展关键期。作为全球首家实现“天地一体”技术闭环,产业“新势力”鹏鹄物宇不可小觑。随着C9... [收起]
[展开]
《浦东科技》2023年12月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12

2023

P12

AI制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P44

不得了!唐伯虎“撞上”达·芬奇

P58

创客青年汪毅:挖到人生的第一个“漏洞”

2023年第06期

总第114期

起笔为世界眼光,落笔成时代蓝图

关键词落脚于“新质生产力”

AI+制药、类器官、航空航天、氢能源

变革重构, 产业赛道铿锵起步

向“新”而行,以新引“质”

这座创新之城正奔赴星辰大海

第4页

摄影

睿 宁

编辑部电话

021-24197699

编辑部地址

张江路69号北楼206室

邮编

201203

E-MAIL

pdst806@126.com

印刷

上海斯迈克彩印包装厂

主编

文海涛

编辑部主任

王 旗

编辑/记者

卓 尔

吴 迪

侯树文

步生莲

沈润秋

连 媛

路小雨

周小玥

闻 夏

美术编辑

施 展

熊万叶

郑勤韬

本刊所有文章、图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引用。

部分图片源自互联网,请原作者尽快与本刊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上海市连续性内部资料准印证:(k)第0483号

12 / 2023

2

第5页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

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焕“新”传统产业,提“质”新赛道。在全球竞逐的未来产业必争之地,浦东这

片“新质”之城已传来铿锵步履声。

AI制药加速拓宽药物研发思路。英矽智能走通AI药物项目对外授权商业闭环,在

AI发现first-in-class药物道路上一路狂奔;作为国内首家与世界顶级药企合作的AI药

物研发公司,晶泰科技自研建立药物晶型预测模型,正确率达100%。

人体自身成为科技新“爆点”。在类器官产业爆发“前夜”,万何圆生物构建数

十种肿瘤类器官生物样本库,“为每个患者选出最有效药物”正走进现实。人脑比第

四代大模型复杂上百倍,能耗却极低,类脑智能成为历史机遇。

浦东原创新药打赢出海“硬仗”。和黄医药自主研发的呋喹替尼成为上海首个在

美获批上市的小分子抗癌原创新药,君实生物自主研发的特瑞普利单抗成为我国首款

在美获批的国产创新生物药。“借船”还是“造船”?竞逐全球市场的商业化路径成

为新命题。

空天经济进入商业化发展关键期。作为全球首家实现“天地一体”技术闭环,产

业“新势力”鹏鹄物宇不可小觑。随着C919成功商业化,民航产业即将腾飞,主攻航

空发动机正向设计和智能科技的涵涌科技正闯出一条独特生存之道。

氢储运赛道“乱战”正酣,剑指国际。氢颉科技四年前从日本氢能发展路径中洞

察商机,在我国最早,且可能是唯一采用MCH储运路线。氢枫(中国)则是我国最早

进入加氢站设计和建设领域的企业之一。

行 “新”之所向,方能“质”享未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

赢得发展主动权,前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新动能已蓄势待发。在0到100的创新链条

上,这把“新质”之火正愈来愈旺。

燃烧吧!“新质”之火

本刊编辑部

卷首语

3

第6页

将“类人”产业化到底

18 24

新药出海的奇幻漂流

28

小小螺丝钉,

托举向上的力量

12

AI制药: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目录

起笔为世界眼光,落笔成时代蓝图

关键词落脚于“新质生产力”

AI+制药、类器官、航空航天、氢能源

变革重构,产业赛道铿锵起步

向“新”而行,以新引“质”

这座创新之城正奔赴星辰大海

34

氢储运“乱战”正酣,

谁能先入为王

10

4

“新质”之城

第7页

目录

5

乐活 44 不得了!唐伯虎“撞上”达·芬奇

特别报道 06 写给2023年的最后一封情书——科创热词年终盘点

人物 40 攀登者吕强:做人、做药重要的是追随自己的节奏

大咖小事 48 庄子,在说什么?

他山之石 54 “工业强市”深圳如何向上生长?

悦读 52 冬日围炉好读书

我为创业狂 58 创客青年汪毅:挖到人生的第一个“漏洞”

专栏 64 培养学风,从前排坐开始?

在新药研发早期阶段,AI的介入减少了很多试错

成本,缩短了研发周期,提高了研发效率。但所有

药物都必须经受来自临床试验以及监管层面的

考验。AI制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理性与耐心,

“速度与激情”,AI与制药,最终能否碰撞出奇迹,

让我们拭目以待。

在劲方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

长吕强博士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

“风飞浪劲据义履方”。2017年,当劲方医药成立

时,吕强将这八个字定为了劲方医药的企业精神。

“其实做人、做事都一样,都要有着‘据义履方’

的精神,来面对外在的‘风飞浪劲’。”吕强说。

2023年,深圳重提“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的战

略,“工业上楼”是该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已经

登顶全国工业第一城的深圳,为何还要大力推动

“工业上楼”?“工业上楼”后,深圳既能留住中

小企业,延缓产业链外迁的速度,也能为新兴产

业发展腾出足够的空间。

风向标 60 2023浦东科创纪事

第8页

特别报道

6

特别报道

写给2023年的最后一封情书

——科创热词年终盘点 文

树丫儿

第9页

特别报道

7

特别报道

第10页

特别报道

8

1、新质生产力

这一年,国家领导人高屋建瓴地提出“新质生产

力”的命题。全国各地的政府、企业、大学等各界人士

都在思考这个命题。它本身蕴含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的背景下,正处于变革期的我们如何发展关键核心技

术,如何找到未来产业,如何在新赛道、新动能中寻找

新的机会。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2023年留下了更多思考

空间,孕育了更多的希望。下一年,我们还有很多工作

要做!

2、中国式硬核科幻

地球末日来临,是造一艘宇宙飞船移民火星,还是带着地

球举家搬迁?2023年初上映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2》将数字

生命、太空电梯等科幻场景展示在大银幕上。与之同期上映的

还有科幻电视剧《三体》以及网络动漫《三体》。“宇宙向你

眨了眨眼”“农场主理论”“古筝行动”等经典名场面满足了

科学爱好者们对未来科技的极致幻想。而这些硬核科幻场景的

源头出自“雨果奖”获得者刘慈欣,他以中国式的精神实质去

思考科技影响下的未来世界,掀起中国式硬核科幻浪潮。

3、百模大战

2022年底出现的ChatGPT震惊了全球,“余震”

延续至2023年,并在国内科技界掀起滔天巨浪。从2023

年3月开始,复旦大学MOSS、百度“文心一言”、阿

里“通义千问”、腾讯“混元”……国内大模型百花齐

放,而ChatGPT缔造者Open AI也在年底为“吃瓜群

众”奉献了一部宫斗大戏。当年12月,谷歌发布新AI模

型Gemini,预示着“百模大战”不断升级,它所引发

的人工智能“地震”还将在2024年持续。

4、室温超导

没想到室温超导竟然在一年之内闹出两次乌龙。

更加吊诡的是,继2023年3月美国科学家的室温超导论

文被科学界集体嘘声之后,韩国团队又于7月高调发布

LK-99疑似室温超导样本。后者揭示的制备方法如此简

单,以至于全球各地实验室都去争相复现,并引发了民

间“手搓超导”的狂欢。但最终,两场“室温超导”闹

剧都以论文撤稿结束。夺取室温超导“圣杯”的技术革

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需努力!

5、国产大飞机

自2007年决定自主研制大型飞机,经过16年的漫长等

待,国产大飞机C919于2023年5月28日首次商业载客飞行。试

飞、取证、交付……16年来,它的每一个里程碑节点都牵动

着国人的内心。如今国产大飞机由研制阶段逐步转入产业化阶

段,未来将撬动万亿民航市场。更令人期待的是,国产第三款

大飞机产品C929远程宽体客机也已进入初步设计阶段。有了

ARJ21和C919的人才、技术和产业积累,距离C929的航行日

期应该不会太远。

6、国产大邮轮

同样让国人日思夜盼的还有国产首艘大型邮轮,

它在2023年也迎来了里程碑式节点——历经8年科研攻

关、5年设计建造,我国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

号”,于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前夕,正式命名

交付。邮轮产业被誉为“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黄金产

业”,与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并称为造船

工业的“三颗明珠”。同样值得期待的是,国产第二艘

大型邮轮已于2022年8月正式开建。这也意味着国产大

型邮轮批量化、系列化建造指日可待!

特别报道

8

第11页

特别报道

9

7、“遥遥领先”

2023年8月29日,华为Mate60系列手机在毫无征

兆、毫无宣发的情况下直接上架开卖。当天也正是美国

商务部部长雷蒙多访华的日子。华为Mate 60系列手机

的上市被视为对美国全面封锁华为的一种回击。随后,

在9月举行的华为新品发布会上,“遥遥领先”成为网

络热词,频频刷屏。但这并不代表着中美科技博弈最终

结束。全球性的开放与竞争,仍然是我国科技企业实现

从大到强,以及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8、商业航天

很难想象,一个航天领域的重大工程在空中发生解体并爆

炸,会引起全世界的集体欢呼。而这一幕分别发生在2023年的4月

和11月——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星舰”分别进

行了两次试飞,但均以解体爆炸告终。马斯克的终极梦想就是移

民火星,而“星舰”项目就是他为了实现移民火星而打造的交通

工具。这两场失败的试飞意义在于,它将“商业航天”拉入了大

众视野。2023年,国内各个城市相继出现了民营航天企业研发火

箭的消息。上海也于11月发布了发展商业航天相关行动方案。商

业航天将成为大国激烈竞逐的又一未来产业!

9、日本核污水

2023年8月24日下午,日本福岛正式排放核污水。

而在科学界,人们针对核能源利用、核污水辐射影响路

线以及处理方式展开了激烈讨论。核污水排海体现了古

老命题“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利用科学技

术推动文明进步时,一旦发生不可预测的风险,人类是

否应尽最大努力将其危害降低到最小?显然,日本核污

水排海行为再次让人们对未来解决海洋污染和治理等世

界难题倍感无力。

10、基因治疗

2023年11月,生命健康领域传来重磅消息——全球首款

CRISPR基因编辑疗法CASGVY获英国药品和保健品产品监管机

构批准有条件上市许可。随后,包括该基因编辑疗法在内的两款

基因疗法于12月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两款基因

治疗产品获批上市开启了人类用基因“魔剪”治疗疾病的历史。

这不仅让罕见病患者看到了被治愈的希望,同时也为全世界生物

医药产业和研究者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特别报道

9

第12页

特别报道

10

起笔为世界眼光,落笔成时代蓝图

关键词落脚于“新质生产力”

AI+制药、类器官、航空航天、氢能源

变革重构,产业赛道铿锵起步

向“新”而行,以新引“质”

这座创新之城正奔赴星辰大海

第13页

特别报道

11

第14页

12

AI制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文 / 沈润秋

第15页

13

验前,药学专家要从数以万计的分子中

找到一个候选分子,满足活性、选择性,

耐药性、吸收代谢、安全性等要求才可

进入临床做研究。这种高度依赖专家个

人经验与创造力的方式消耗大量人力

物力,导致开发一款新药需超过10年

时间和1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并且进

入临床试验的药物中,只有约10%能

最终获得批准进入市场。

AI制药的出现则提供了一种新的

思路和途径。在药物研发的早期阶段,

凭借医药领域的大数据,运用机器学

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药

物靶点的发现与挖掘、药物分子虚拟筛

选、药物分子设计与优化等,从而缩短

研发周期、降低成本、提升早期药物发

现的成功率。通过AI计算获得初步候

这两年,在数据和算法推动下,渐

成热门赛道的AI制药引得科技公司、

互联网大厂、传统药企纷纷入局,资本

更对其情有独钟。但另一方面,不少AI

制药公司频频传出管线失利、疯狂烧

钱却收获甚小、裁员以及融资困难的

负面消息。而全球目前尚没有一款AI

研发药物成功上市,更是让制药人对

其产生的疑虑挥之不去,“AI制药真的

可靠吗?”

如何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

学技术加速新药研发进程,如何平衡研

发投入与成果产出之间的关系,如何让

自己更好地“活”下去,带着这些问题,

本刊采访了位于浦东的两家国内AI制

药领域独角兽——英矽智能科技(上

海)有限公司(下称“英矽智能”)和晶

泰智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下称“晶

泰科技”)。

新药研发的加速器

当下的制药行业,研发经费不断

增加、研发难度越来越大、新药数量却

越来越少是不争的事实。

传统的新药研发,在进入临床试

通过AI计算获得初步候

选建议,再进行湿实验

验证,是当前AI制药的

主要应用模式。

“我更愿意称英矽智能是AI Tech-bio,AI赋能的生物科技公司。”任峰说

第16页

14

此后开始为辉瑞提供药物晶型预测服

务,成为国内首家与世界顶级药企达

成合作的AI药物研发公司。“我们的预

测正确率达到100%,正是因为底层算

法的精确和高效,这些底层的量子物

理算法迁移性很强,能在药物研发更

早期发挥更大作用,解决一些更具挑

战的瓶颈问题。”晶泰科技首席科学官

张佩宇回忆道。与辉瑞签订战略合作

后,晶泰科技也多次参与了药物研发

的全球协作。

2021年底,辉瑞新冠小分子口服

药Paxlovid获美国FDA紧急使用授

权,背后也有晶泰科技的功劳。该药化

合物PF-07321332确定后,辉瑞与晶泰

科技开展合作以确定药物优势晶型,晶

泰科技经过AI计算预测,锁定药物分

子存在的最稳定晶型后,将其与辉瑞实

验数据准确匹配,仅用6周就完成了传

统路径需耗时6个月以上的晶型预测

研究,加快了辉瑞后续的工艺放大与药

品生产决策,使该候选药物尽早完成开

发、走上临床。

在新药研发早期阶段,AI的介入

AI的效率由此可见一斑。随后英

矽智能用3个月对该化合物进行药效

和毒性等测试,最终将其推进到临床前

候选化合物。

与英矽智能一开始就以AI推动

实现端到端临床前药物研发不同的

是,晶泰科技于2014年从晶型预测切

入制药领域,并在2018年迅速拓展到

药物发现,目前建立了小分子、抗体和

PROTAC等从靶点到临床前候选化合

物的AI药物发现能力,并和国内外大药

企和Biotech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

相同药物分子因其晶型不同而具

有不同理化性质,继而决定药物在人体

内的生物利用度,最终影响药效、给药

形式及计量等问题。因此,在临床前候

选化合物阶段,进行完备的晶型筛选

实验很重要,但人工筛选晶型投入时

间长、人力成本高,且没有明确终点。

2015年,凭着创始人团队在量子物理

与多尺度模拟领域的积淀,晶泰科技自

研建立了药物晶型预测模型。

2016年,晶泰科技在辉瑞举办的

全球晶型预测盲测比赛中脱颖而出,

当药物研发步入临床试验

阶段,还没有证据表明AI

可以完全地赋能临床研

究、缩短临床试验的时

间。目前AI还不能有效解

决这一阶段的问题。

选建议,再进行湿实验验证,是当前AI

制药的主要应用模式。

2023年6月,英矽智能自研的治

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小分子候选药物

ISM001-055,完成了II期临床试验的

首批患者给药。“通过我们的Pharma.

AI平台,从靶点发现到临床候选化合

物的确定,共耗时18个月投入数百万

美元,较之传统方式四年半的时间与数

千万美元的投入,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

都大大减少。”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

官任峰告诉记者,INS018-055针对全

新靶点,同时也是全新设计的化合物,

英矽智能利用PandaOmics对比肺纤

维化患者和健康人的转录组学数据来

获得两者差异,通过分析其中信号通路

的变化,找到20多个致病靶点,然后通

过湿实验验证过滤,如做基因敲除和插

入,看这个靶点蛋白有无晶体结构、有

无动物数据证明其安全性等,最终确认

了TNIK这个靶点,“发现靶点用了1个

月时间,验证过滤用了2个月。”

靶点之后找到分子即化合物则

用了12个月。在AI小分子生成平台

Chemistry 42上输入蛋白结构后,它

将从头生成和蛋白结合的数百个小分

子。“然后我们从中选出78个活性数据

特别好的进行合成和测试,最终找到

一个活性和成药性都表现优良的化合

物。”任峰说。

英矽智能上海药物研发中心

第17页

15

“目前我们有自研的30多个管线,

涵盖29个药物靶点,覆盖纤维化、肿

瘤、免疫学等治疗领域,其中1个到了

临床II期,4个在临床I期,一些在临床

前的项目也将在一年内推进到临床。我

们还有十几个跟大药企合作的管线。”

任峰介绍说。

通过内部生成的管线及与大药企

的外部合作,英矽智能的 AI平台得到

了全面验证。2022年1月,英矽智能与

上海复星医药达成战略合作,将获得后

者1300万美元首付款和未来的里程碑

式付款;同年11月,与赛诺菲达成一项

针对多个靶点的战略研究合作,预付款

和靶点提名费用不超过2150万美元,

里程碑总额最高达12亿美元。

药物研发服务收入在2022年为英

矽智能贡献了超9成的营收; 另一收入

来源于AI平台授权组件的订阅费。这

是英矽智能主要的两种营收来源,与庞

大的研发开支相比,确实给人入不敷出

之感。

除资本外,何以为继?英矽智能的

答案是——license out(对外授权)。

2023年9月,英矽智能将旗下由AI

研发、已于4月获FDA临床试验批准的

小分子药物ISM3091授权给美国上市

公司Exelixis,获得8000万美元预付款

后,还将获得基于后续进度的里程碑和

销售分成。

这是亚太区AI制药企业首次实现

AI药物的license out,在任峰看来,也

是AI制药领域AI SaaS、AI CRO和AI

Biotech之外的“第四种模式”。

“ 我 更 愿 意 称 英 矽 智 能 是 A I

Tech-bio,AI赋能的生物科技公司。我

减少了很多试错成本,缩短了研发周

期,提高了研发效率。但所有药物都必

须经受来自临床试验以及监管层面的

考验。“当药物研发步入临床试验阶段,

还未有证据表明AI可以完全地赋能临

床研究、缩短临床试验的时间。目前AI

还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阶段的问题。”这

是任峰的观点,也是业界的共识。

英矽智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创新总是山重水复。AI制药不可

避免地会经历繁华竞逐和门前罗雀的

跌宕起伏。

2023年6月,英矽智能向港交所

递交IPO申请,冲刺“亚太AI制药第一

股”,却因亏损严重引发关注——2021

年亏损约1.3亿美元,2022年亏损扩大

到2.2亿美元。任峰解释,其中大部分亏

损是公司估值上涨使得优先股股价上

升所导致的金融负债,在公司完成上

市、优先股转为普通股后,这部分亏损

将不复存在。

另一个原因是研发投入大幅增

长,从2021年的3848.9万美元增长至

2022年的7817.5万美元,这与其选择

AI Biotech的发展方向密不可分。AI

Biotech最大亮点是管线价值,但开发

一款药并证明其商业价值并非易事。一

方面AI不能确保管线必定成功,面临

随时被叫停的可能;另一方面临床试

验、商业化等都是AI制药公司必须跨

越的“死亡之谷”,且更需要源源不断的

研发投入。

为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AI制药想打破僵局,得有一款完全

由AI发现的first-in-class(同类首个)

药物,取得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如进

入临床III期甚至获批上市。最好是有

一批这样的药。”任峰解释,英矽智能正

是通过自研管线向客户证明AI药物研

发平台的真正能力。

“我更愿意称英矽智能是

AI Tech-bio,AI赋能的生

物科技公司。我们并不想

把所有自研管线都做成药

后再去卖,目前最重要的

是把项目卖出去。”

在张佩宇看来,新药开发是一个接力赛,需要多方协同配合

第18页

16

本依然未找到候选化合物,后来委托

晶泰科技利用AI平台设计出理想候选

药物。因是全新靶点,没有任何研究和

数据可借鉴,晶泰科技从头建模,优选

出几个较好的结合模式,再用高精度

算法找到一个可能活性较好的分子,

然后送到自动化实验室去做合成。“合

成出来的这个分子,达到了100纳摩尔

活性,验证了我们模型与算法的可靠

性,也打消了客户的疑虑。”张佩宇介

绍,该项目目前已有了里程碑性质的

成果。

这一案例证明了晶泰科技的AI制

药平台具有从0到1帮客户成功挑战全

新靶点的能力。除了first-in-class药

物,晶泰科技也在持续助力药企开发

best-in-class(同类最优)药物。2022

年初,晶泰科技与正大天晴达成战略合

作,共同开发一个这类的抗肿瘤小分子

新药,几个月内就成功克服了活性、选

择性等多方面挑战,以提前50%的时

间达到了首个里程碑,并于2023年3月

完成动物实验验证。

“继自研晶型预测模型后,我们将

技术逐步延展到分子生成、评估、合成

和生物实验等小分子药物研发临床前

的各领域,具有了全栈式能力。”张佩

宇介绍,凭借着量子物理、人工智能、

云计算及大规模实验机器人集群等前

沿技术与能力,晶泰科技正在广泛而

高效地助力国内外各大药企的药物开

发,“目前我们与包括辉瑞、杨森、礼来

等国内外近400家企业和机构达成了

深度合作”。

2023年5月,晶泰科技与礼来达成

目前国内单个AI新药研发管线金额最

高的一项合作协议,前者利用AI制药

平台发现具有首创潜力的新药,后者负

责临床开发及商业化。晶泰科技所得预

付款及里程碑总收益可达2.5亿美元。

为何专注平台型能力建设和服

务?在张佩宇看来,新药开发是一个接

力赛,需要多方协同配合,一个公司不

需要从头做到尾,“不管是靶点发现还

是分子生成等,新药研发早期充满不

确定性,这是晶泰科技的主战场,而临

床试验、商业化等需要更多资金、资源

投入,这是大药企更擅长的。我们把更

多精力和资源聚焦在早期药物发现领

域,让更多生物医药企业能用上我们

的技术,让AI参与到更多新药研发项

目中。”

们并不想把所有自研管线都做成药后

再去卖,目前最重要的是把项目卖出

去。”任峰乐观地说,“一年卖2到4个项

目,有1到2亿美元收入,就可覆盖研发

费用。这样持续产生现金流,就能实现

盈利。”

在商业化上先做一些小闭环,把

管线推进到临床I期或临床前候选化合

物阶段就对外授权出去,证明公司从平

台衍生管线到商业化的能力,再尝试做

更大闭环。对当前的英矽智能来说,是

明智的决定。

这为AI制药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思

路。在中国生物医药从license in转为

license out的大趋势下,这种模式也

为聚焦小分子药物出海的Biotech企

业增添了信心。

晶泰科技:“让AI流淌进每一款新药”

在晶泰科技上海总部,一楼数千

平方米的空间里,陈列着一个个四四方

方的自动化工作站——晶泰科技自研

的自动化实验室。这里几乎不见实验人

员,上上下下、灵活摆动的全是机械臂,

它们正快速平稳地进行着称重、加料、

移液、震荡、搅拌等一系列操作。

这个由自动化机器人驱动的“湿”

实验室,与晶泰科技算法为核心的“干”

实验室,构建起虚实结合、相互印证的

研发体系,晶泰科技也由此开创了智能

算法、自动化实验与专家经验相结合的

“三位一体”的智能化药物研发平台,

构建起AI新药开发临床前的综合服务

能力。

通过差异化的技术平台,提供个

性化需求的解决方案,帮助药企解决药

物研发中的差异化问题,突破创新与效

率的瓶颈——晶泰科技很愿意做一个

优秀的“卖水人”。

张佩宇介绍,海外某知名药企针

对一款尚无治疗药物的疾病的靶点开

发新药,采用经典研发模式,高通量筛

选近1万个分子,耗费巨大时间资金成

晶泰科技自动化实验室的机械臂,能进行称重、加料、移液、搅拌等操作

第19页

17

AI药企普遍使用公开数

据以发展其算法技术。

现在数据量尚够,但随

着行业进步,企业对算

法精度要求会越来越

高,未来必然形成大量

标准化数据的缺口。

追溯晶泰科技成长史,这家2014

年创立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有着量子

物理研究背景的AI制药公司,成立初

心即以技术助力药物研发。“让AI流

淌进每一款新药”,这是其梦想和努力

方向。

创始人之一的董事长温书豪,曾

表达过该公司的三个目标:与国内外药

企合作、希望全球科研机构使用其技

术、进行新一轮融资。2015年,他刚将

项目带回国内落地,约见了国内很多药

企,但大多普遍对AI持观望态度。8年

过去了,晶泰科技经历了漫长的市场教

育过程,作为中国AI制药的探路人,一

直在努力推动AI技术的落地应用。如

今,三个目标已完成两个,晶泰合作客

户已有400余家、融资4轮,晶泰科技也

由一家初创企业飞跃而成AI制药头部

企业。

尚未完全实现的第二个目标则透

露了晶泰科技的野心,也揭示了这家

AI制药公司的本质定位,用张佩宇的

话来说,晶泰科技就是一家平台型技

术公司,希望通过新技术去帮助生物

制药企业由人力密集型转向计算密集

型和机器人密集型,“同时凭借自动化

实验室即‘晶泰智造’,持续产生一些

新物质,包括一些新材料,去解决未来

的临床需求,以及新能源和化工等方

面的需求。”

“晶泰智造与工业自动化有着本

质区别,后者核心是用标准化的自动

化生产流水线去生产产品。而新药研

发是创新,是假设验证的过程。晶泰智

造通过AI算法做很多假设,去探索各

种各样的未知物质,再通过自动化实

验室的机器人将这些物质合成出来并

做测试,然后把所得数据反馈给AI算

法,在循环中迭代优化算法”,张佩宇

补充道。

晶泰科技完成了从数据到算力算

法、通过自动化实验实现数据获取的完

美闭环,也为其跨越AI制药的数字鸿

沟提供了可能。

与其他领域一样,AI制药也面临

着智能落地的痛点——数据。足够多

的高质量数据才能使AI更好地发挥其

在数据分析、整合、筛选等方面的作用。

“AI药企普遍使用公开数据以发展其

算法技术,现在数据量尚够,但随着行

业进步,企业对算法精度要求会越来越

高,未来必然形成大量标准化数据的缺

口。”英矽智能常年保持一支20至40人

的数据挖掘团队,每天保持相关数据更

新,其靶点识别平台PandaOmics集

成千万级组学数据样本、百万级分子信

息和数十万级分子相互作用机制等数

据,但任峰依然对制药行业的“数据孤

岛”问题深感忧虑。

为此,英矽智能构建了智能机器

人实验室,打造干湿实验的闭环,收集

自有高质量数据。

“研发人员在上海编制好实验操

作流程,将指令发到苏州实验室,机器

人按照要求开始做实验,并将数据回

传到上海。在节约人力物力的同时,还

能产生更多的数据,帮助人工智能算

法优化。”任峰表示,AI制药强调深刻

的行业理解力和更高的技术准确率,

除了从大量的存量科研论文、实验数

据中挖掘新知识,还要具备充分理解

和提炼实时实验数据的能力,并根据

数据反馈,优化模型、迭代算法。可以

预见的是,未来AI制药的竞争将从算

法竞争过渡到数据竞争,在经验和数

据上拥有优势的传统药企,与更熟悉

平台和算法的新兴AI制药企业,终将

携手共进。

AI 制 药,一 半 海 水,一 半 火 焰。

理性与耐心,“速度与激情”,AI与制

药,最终能否碰撞出奇迹,让我们拭

目以待。

晶泰科技上海总部的一楼陈列着一个个四四方方的自动化工作站

第20页

18

将“类人”产业化到底

文 / 闻夏

第21页

19

物的进化中获取科技进步的灵感。现

在,人体自身正成为新的创新引擎;而

今,这些科技引擎已经点火,并开始向

产业化加速。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两

大前沿领域,中国已基本与全球并跑,

在某些领域的研究上甚至已经走到了

国际前沿,产业化将是下一步的重点

工作,作为产业重镇的浦东,又一次亮

剑了。

类器官:万类霜天竞自由

类器官技术给人最明显的一个

感受是,海内外的技术代差正以加速

度缩小。国内类器官的科研土壤虽然

不如欧美深厚,但积累迅速。从全球来

看,类器官技术大约于2019年前后开

始走向产业化;几乎同一时期,国内也

出现了第一波类器官创业公司,国内

类器官公司的成立时间集中在2018

年至2021年,期间,逾15家类器官公

司主要分布于广深、长三角以及北京。

2020年,上海万何圆(OneTar)生物

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何圆生

物”)在浦东张江成立,作为一家平台

型的类器官技术研发型企业,已迅速

进化之船驶入新时代,人类站于

桅杆之上,举目一望,只见传统物理世

界的海洋逐渐显现海岸线,科学发展

与迭代的速度既让人振奋,又迫使人

类开始思考:下一个新天地又在哪里?

此时,人类低头看到了自己,这造物者

最神奇的创造——

人体自身是由基因编码、无数细

胞通路网络构成的复杂生命体。当生命

科学越往前沿走,人类对于自身探索

的渴望也就越发强烈。能不能在体外

1:1复制出一个“试验人”来一探人体奥

秘,同时也可用于“以身试药”、器官再

造等各方各面?——类器官出现了。

人类的大脑是人体中最复杂的器

官,它只有约1.5千克,却是人类所有

智慧的来源;对于计算机科学家来说,

大脑具有他们“梦寐以求”的优势——

低能耗。研究显示,若计算等量的信

息,现代计算机所需的功耗量约是人

脑功耗的500万倍!能不能模拟人脑的

信息处理方式,研发出一种低能耗、高

效率的新型计算方式呢?——类脑智

能产生了……

以往,科学家们从大自然、从动

万何圆生物的几位研发人员。他们相信,类器官技术将带来颠覆

第22页

20

带来“真实”性。

在生命科学领域,细胞系、酵母、

线虫、果蝇、小鼠、斑马鱼、非人灵长类

动物等“工具”已经统治了几乎百年的

时间。正如有了天文望远镜后,人类的

视野才伸向了广袤的宇宙一般,类器

官这一新工具,也被认为能在生命科

学领域开拓出全新的疆域。数据显示,

2019年全球类器官市场规模为6.9亿

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34.2亿美

元,增长空间广阔。

刘君毅告诉记者,在科研环境下

培养出几个类器官的难度并不算高,

而实现类器官的规模化、标准化培养

却有着极高的技术壁垒。据介绍,类器

官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用到特定的培养

基、组织消化液、细胞冻存液、培养基

质胶、配套的试剂以及配套的硬件设

各类应用上的可能性。”万何圆生物市

场部总监刘君毅介绍说。

在万何圆生物的研发实验室中,

记者看到了类器官的“庐山真面目”。

生物安全柜前,科研人员从培养箱中

取出一个细胞培养皿置于显微镜下,

电脑屏幕上随即显示出显微镜下的

“活物”:一个形态完整的类器官。刘

君毅告诉记者,与传统细胞系模型最

大的区别是,类器官是3D的——它有

异于细胞系的二维平面贴壁生长模

式,以三维立体结构方式生长。过去,

人类只能掌握某一组织的2D细胞系

模型,这类模型缺乏组织结构与体内

微环境的“全局观”,临床相关性低,基

于此开展的研究无异于盲人摸象;而

类器官技术,却能在体外复制出完整

的复杂结构体,保留来源组织异质性,

发展成为国内类器官领域的领跑者。

正在萌芽中的类器官技术,将给

生命科学行业带来一次“颠覆”。

“类器官技术是利用人体组织中

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增殖、自组织和

分化能力,在体外环境中培养的与来

源组织高度相似的、具有一定空间结

构的三维培养物。由于体外培养的类

器官与来源的人体本身组织算得上是

‘同宗同源’,二者在形态、结构、生理

功能、基因特征上高度相似,因此类器

官可视为患者的‘替身’;这项技术有

望彻底解决现有的动物模型成本高、

周期长、供需不稳定、无法在临床前试

验中真实模拟在研药物的临床实际药

效与不良反应等短板问题,从而实现

在降低新药研发成本与周期、患者个

性化精准医疗、解密人体基因奥秘等

显微镜下的类器官,它是3D的

第23页

21

大于80%,也就是说,通过类器官筛选

出的治疗方案,再“复制”到患者身上

时,治疗效果的一致性超过了80%。

此外,随着药品审评政策的放开,未来

类器官或有望替代动物模型,在新药

研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鉴于

此,各类器官企业已纷纷布局,比如上

海的万何圆、丹望医疗,北京的大橡科

技、科途医学,广州的创芯国际等。刘

君毅告诉记者,药企对于类器官模型

的需求旺盛,已有数十家药企与万何

圆生物形成合作。

总体来看,由于类器官技术处于

产业爆发的前夜,在技术上仍有许多

问题有待突破,这需要基础研究的进

一步夯实;同时,类器官技术企业也围

绕下游医院、医药企业需求进行产业

化,这仍是一个需要产、学、研等各个

产业化元素紧密耦合的新技术。鉴于

浦东张江地区丰富的药企资源,刘君

毅认为,基于类器官技术,上下游企业

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协同性,通过加

强合作,优化产业链,降低成本,提供

效率等方式,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产

业生态,推动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

类脑智能:中国领跑的全球人工智

能新路径

在2022年及2023年期间,大模

型的横空出世,让人工智能算法再次

成为焦点。其中,被认为是实现通用

在科研环境下培养出

几个类器官的难度并

不算高,而实现类器官

的 规 模 化 、标 准 化 培

养却有着极高的技术

壁垒。

备等,这些“配方”是企业的“核心知识

产权”;另一方面,还需要一支经验丰

富的人才队伍。在类器官培养过程中,

如何对组织与细胞进行预处理、添加

哪些培养基成分、何时应该进行下一

步操作等等,是需要经验积累方可获

得的“敏锐度”。在这方面,海外仍具有

先发优势。国内的创业企业也普遍是由

“海归”领衔。

比如,万何圆生物的两位创始人

均于2016年前就在美国从事类器官相

关研究,并掌握了一整套完整的技术

方法论;浦东另一家类器官企业丹望

医疗的创始人华国强也是自2009年起

就在美国纪念斯隆卡特琳癌症研究所

从事类器官领域研究,经历了学术概

念验证到临床验证、产业化应用的全

过程。不过,以复旦大学、东南大学、中

山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高校为代表

的中国科学家正在奋起直追。近年来,

我国科学家在国际领域发表的类器官

文献数量,从十多年前全球排名第六

位跃至2020年的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在产业化方面,由于“海归”们的助力,

国内其实并不比海外逊色多少;并且

由于医疗应用场景丰富,在部分领域

甚至还有优势。

总体来看,类器官企业的商业模

式主要可分为三种:一则,开发类器官

模型、芯片,布局药敏筛查领域,成为

“精准用药检测服务供应商”,其主要

的应用场景在医院,下游客户为患者;

二则,基于类器官技术平台,或独立或

与药企合作,布局药物适应症拓展或

试水新药研发,基于该模式,企业又可

走新型CRO路线或成为新药研发公

司;三则,以类器官技术来开发布局再

生医学,比如实现脑、心脏、肝、肾、胰

腺等类器官的成功培育,该路线最为

前沿,但目前转化条件尚不具备。

究竟哪一种商业模式能够走通?

由于整个行业尚处于早期“萌芽”阶

段,还没有答案。从记者的调研来看,

行业尚处于“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状

态。比如,万何圆生物目前侧重于“精

准用药检测服务供应商”模式;2021年

后,随着中、美药监机构陆续对类器官

参与开发的新药开放审批通道,万何

圆生物也开始参与新药研发领域;同

时,也在储备毛囊、皮肤类器官等再生

医学技术与产品。

据介绍,国内医疗市场对类器官

存在着较大的需求。成立仅三年,万何

圆生物已构建了肝癌、乳腺癌、骨肉瘤、

肠癌、头颈部肿瘤等30多种肿瘤类器官

的生物样本库,用于帮助肿瘤患者确定

最优的治疗方案,并与多家医疗机构合

作,成为医院的检测服务提供商。

“肿瘤是非常复杂的疾病,即使

同类型的肿瘤,不同患者的疗效差异

也可能非常大。传统技术实现了‘为某

一类患者选出有效药物’的目标,但对

‘为每一个患者选出最有效药物’的

终极目标却依然束手无策,而后者已

成为临床用药最迫切的需求。”刘君毅

补充道,“类器官解决了这个问题。体

外构建的类器官模型可以很好地保持

体内肿瘤的关键特征,从而成为患者

精准的‘试药替身’——代替患者在用

药前测试所有可能方案,筛选出最有

效方案,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体

化精准用药。”万何圆生物的数据显

示,其类器官药敏结果的临床一致性

类 脑 智 能,指 的 是 受

大脑神经运行机制和

认知行为机制启发,

以计算建模为手段,

通过软硬件协同实现

的机器智能。

第24页

22

室被悉数纳入。

其中,复旦大学是一支特别突出

的重要力量。据薛向阳介绍,早在上

世纪70年代后期,复旦大学就开启了

人工智能两个重要方向的研究,即计

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目前已形

成了一支颇具规模的人工智能研究团

队。同时,复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

究院是国内高校最早成立的脑科学与

类脑前沿交叉研究机构之一。现在,通

过数字孪生、核磁共振等技术,该研究

院已完成了对人类的大脑神经网络数

字化模拟,进而在计算机上复刻出一

个数字大脑。据薛向阳透露,在复旦大

学大数据研究院院长邬江兴院士和类

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

教授共同领导下,科研人员正在探索

用晶上系统实现全脑仿真,以期进一

步提高芯片集成度,并降低功耗,从而

持续提升类脑智能系统的效能。

另一方面,上海,特别是浦东,在

类脑智能的某些技术领域具有突出优

势。据介绍,类脑智能主要由两个层面

构成:

一是生物学层面,研究脑结构、神

经环路及网络结构和功能是如何发生

的,这需要借助脑影像的帮助。在这方

面,复旦大学和张江实验室共建的复

旦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是亚洲规模最

大、设备最先进的脑成像平台之一,借

助该高端研究平台,科研人员可探究

脑功能、脑结构、代谢、电生理、电化学

等信号,进而揭示脑信息生成与处理

机制,探究生物体在生命周期中脑的

发育与老化过程,以及脑疾病的早筛

及预后,并建立脑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的标准,拓展脑与类脑科学基础生物

研究。

二是研究智能算法、智能芯片、智

能计算系统、脑机融合等人工智能方

面的进展,这既需要集成电路、人工智

能、超级计算等产业的赋能,也可为后

院出任副院长一职。

当前,我国类脑智能的研究水平

已处于国际前沿。其中,上海因具有高

校和科研机构云集、研究基础扎实、人

才流动便利、国际化程度高、地方政府

扶持力度大等突出优势,成为国内类

脑智能研究领域的“领头羊”。

一方面,上海对于脑科学的布局

规划明显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据悉,

2013年,欧盟、美国几乎同步启动了脑

科学计划;仅三年之后的2016年,我国

就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列为国家重

大科技创新和工程项目;2017年,我

国又进一步提出了2030年类脑智能领

域取得重大突破的发展目标;2018年,

为承接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

类脑研究(中国脑计划)”重大项目等

科研任务,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

心正式建立,包括中国科学院脑科学

与智能技术卓越中心、复旦大学、上海

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

学、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微

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张江实验室

脑智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

交叉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相关的实验

人工智能最可能路径的类脑智能也

再次走热。

类脑智能,指的是受大脑神经运

行机制和认知行为机制启发,以计算

建模为手段,通过软硬件协同实现的

机器智能。它最大的应用优势在于有

望实现速度快、质量好、能耗低的复杂

运算。“人脑有86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

经元可能连接1000至10000个其他神

经元。神经信号经由这些连接所形成

的神经环路进行信息的接收、传递和

处理,其复杂程度是第四代大模型的

上百倍,而大脑能耗大致是15瓦至30

瓦。”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复旦大学计

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薛向阳解释称。有报告指出,自2012年

以来,人工智能训练应用的电力需求

每3个月到4个月就会翻一倍。要训练

出大模型这样的人工智能模型,消耗

的能量足够让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用上

数百年。走类脑智能技术路线的必要

性可见一斑。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薛向

阳本人也从一名计算机视觉研究方向

的专家,转型至类脑智能科学研究,并

在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薛向阳

第25页

23

者开辟出新的赛道空间。在这方面,浦

东也具有科研及产业的综合优势。在

基础科研方面,临港实验室聚焦解决

我国生物医药与脑科学领域重大科技

难题,围绕脑图谱绘制、脑机接口和类

脑智能、脑科学基础研究等方向,部署

了一批自由探索项目。

在产业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

浦东新区集成电路制造业销售规模达

723.39亿元,同比增长36.86%。13家

集成电路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下一步,

如何让临港实验室的基础科研成果进

一步实现转化,类脑智能与浦东既有

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形成

协同,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好消息是,在复旦大学等科研机

构的牵头下,上海的相关产业成果已

逐渐显现。日前,在上海市“脑与类脑

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市级科技重

大专项2023年度总结会议上,一系列

重磅科研成果正式发布。其中包括,冯

建峰院长领导研制的世界首个千亿神

经元的数字孪生脑模拟平台,它以复

杂的人脑为原型,实现了人脑全尺度

千亿级神经元功能的精细计算模拟,

有望为脑疾病诊疗以及类脑智能的创

新突破提供脑科学研究平台;由中国

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张晓林研究员团队研制的机器头脑,

满足了机器未知环境下自主移动及人

机协作应用需求,并已在多个产业中

实现应用,特别是轨道交通安全检测

和智能制造机器人领域;薛向阳团队

聚焦类脑人工智能算法核心技术,搭

建面向具体工业应用场景的算法系

统,攻关智能制造领域的数智底座,成

长为国家先进制造数字化转型中的一

支重要力量;该成果可以实现自动驾

驶从感知到认知、协同决策、路侧数据

赋能仿真和模型训练,各方面指标达

到全球领先水平的车路云一体化系统

3.0等等。

面向未来,薛向阳感叹,很难再找

到另一个行业,可以在短短十多年内,

发生像计算机科学这样高频的迭代进

化,而且这种迭代进化还极大推动了

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发了深刻的产业

变革。“科技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我

们铆足了劲往前去追,也希望可以摸

索出一些出路。在如此的历史机遇面

前,希望自己能够不负时代,有所作

为,为社会发展带来更多创新技术。”

薛向阳称,这也是每一位类脑智能科

研人员的心声。

科技迭代的速度越来

越快,我们铆足了劲往

前去追,也希望可以摸

索出一些出路。希望我

们能够不负时代,有所

作为,为社会发展带来

更多创新技术。

薛向阳与学生们正在进行产品开发

第26页

24

30年河东,30年河西。30年前,从零

开始做出一款创新药,并敲响欧美市场

的大门,是中国医药人难以触及的理想

彼岸。30年后,中国已有7款国产创新药

成功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

下简称“FDA”)审批,成为当前生物医药

资本寒冬中的一抹亮色。

成功登陆理想彼岸的7款新药中有

诞生在浦东的两颗熠熠闪耀的新星——

和黄医药自主研发的上海首个在美获批

上市的小分子抗癌原创新药呋喹替尼,

以及君实生物自主研发的我国首款在美

获批的国产创新生物药特瑞普利单抗。

其标志性意义在于两款创新药从基础研

究到临床试验,从生产注册到质量监管

都获得了世界权威机构的认可。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30年,从仿制

药换道创新药,从“中国新”走向“全球

新”,一起见证浦东生物医药崛起的医药

人在其中饱尝辛酸,同时也收获喜悦。当

“AI+制药”、细胞与基因治疗、类器官等

领域作为新质生产力在全球生物医药产

业掀起飓风,中国创新药能否抓住新技

术、新工具、新赛道机遇,参与未来全球

市场的竞争?从临床研究设计到适应症

选择,从生产注册到商业化……两款创

新药出海能否成为中国创新药转折点?

寻找新大陆:新药出海为何是一场

“硬仗”?

2007年,和黄医药首席执行官兼首

席科学官苏蔚国在公司楼下的一家咖啡

厅里把一个化学分子式留在一张餐巾纸

上。差不多同一时期,PD-1单抗生物大分

子药也已在全球抗癌史上写下崭新的一

页。2005年,君实生物副总经理姚盛参加

了全球第一个PD-1药物的Ⅰ期临床试

验。12年之后,两家处于不同赛道的浦东

药企命运再次产生交集,基于前期临床

试验向海外市场进发。

2016年,为了不和默沙东公司研发

的Keytruda(K药)、百时美施贵宝公司

新药出海的奇幻漂流

文 / 侯树文

第27页

25

研发的Opdivo(O药)两种PD-1抑制剂

的适应症“撞车”,君实生物将特瑞普利

单抗在FDA的申报适应症瞄准了在美国

非常罕见的瘤种——鼻咽癌。同一年,看

到呋喹替尼Ⅰ期、Ⅱ期临床试验数据后,

和黄医药团队兴奋不已,决定启动全球

的临床研究。

不断变化的海外监管政策、不同人

种不同剂量的持续优化、不同适应症的

选择、与FDA反复沟通交流……新药出

海这场“硬仗”面临的一道道难关,两家

药企如何一步步迈过,又如何在全球市

场上与同类药企展开厮杀?

“任何一个药物的获批都要符合

注册的要求——安全、有效、可生产性,

一个都不能落。”苏蔚国向记者回忆道,

“全球药物监管系统是不断变化的,和

黄医药出海时在监管层面碰到的问题主

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人种差异和剂量

选择。”

据悉,和黄医药出海的临床数据来

自中国Ⅲ期试验FRESCO和国际多中心

临床试验FRESCO-2。为了验证人种差

异临床数据,FRESCO设计了100多人的

1b试验,引入欧美国家的病人,最终验

证呋喹替尼治疗效果不存在人种差异。

而在进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时,世界

各地正陷入新冠大流行,和黄医药在国

外进行的第一个大Ⅲ期临床试验耗资巨

大,面临的挑战难以想象。

“美国的医院进不去,Ⅲ期试剂盒生

产不出来,PK的样本无法获取……”和

黄医药研发负责人兼首席医学官石明博

士透露,面临种种困难,和黄医药根据各

个国家和地区的要求及时调整策略,“样

品取不到,我们跟监管机构充分沟通。病

人来不了,我们通过远程监控获取临床

数据。最终,我们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就

把病人招满了。”

其实,国产创新药出海时,针对不同

人种、不同剂量的临床研究数据不够充

分,是FDA把众多创新药拒之门外的原

因。曾经,由于国内肿瘤患者数量庞大,

临床试验是中国药企研发肿瘤免疫治疗

药品的突出优势。但是当国内药企拿着

中国临床数据叩响海外市场时,却屡遭

“闭门羹”。

2022年2月,信迪利单抗赴美上市

遭到FDA拒绝,其给出的理由之一便是

“没有纳入海外患者的临床试验”。业内

人士反映,临床试验数据不足以反映美

国种族多样性,这是目前中国创新药企

出海踩过最多的坑。

但这也并非绝对,如对特殊适应症

的获批就可以通过FDA罕见病或突破性

疗法特殊审批通道来实现。目前成功出

海的两款大分子药品,无论是百济神州

用于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替雷利珠单

抗,还是君实生物用于治疗鼻咽癌的特

瑞普利单抗,所针对的适应症在美国都

是比较罕见的瘤种。

据了解,由于美国鼻咽癌发生率非

常低,有非常大的可能会出现没有足量

患者能被纳入临床研究的情况,君实生

物通过和FDA的交流之后,FDA认可其

用美国以外的数据,即中国叠加东南亚

数据来支持这一产品在美国的上市。

选择罕见瘤种的另外一层深意是

避免与海外PD-1药品的正面硬刚。毕竟

美国PD-1单抗疗法的管线研究要比中

国更早。早在首个国产PD-1上市之前,

美国就已经获批了O药和K药,在海外

大瘤种适应症的获批上市方面,已经走

在中国前面。归根结底,中国PD-1单抗

产品在角逐海外市场时仍然是跟随者

的角色。

谈到大分子药角逐海外市场的难

题,面对竞争更加激烈的大瘤种适应症

市场,苏蔚国认为,需要企业明确产品的

优势。如果作为市场跟随者,就要寻找新

的适应症,或采用联合治疗的方案作为

出海的切入点。如果对自己的产品非常

有信心,能够与现有产品做“头对头”“硬

碰硬”,虽然风险会比较大,但如果成功

了,后面的收益也会很大。

记者注意到,就在和黄医药出海

成功之后,亿帆医药控股子公司亿一生

物的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F-627)获得

了FDA批准。该药是第三代长效升白药

物,以一类大分子新药进行开发,与原研

药进行了“头对头”比较,并达到非劣效

结果。亿帆医药的路径告诉市场,进入美

国市场,“头对头”比较很重要,但一定要

做到“头铁”到底。

任何一个药物的海外获批都要符合注册的要求——安全、有效、可生产性

第28页

26

对于“造船出海”与“借船出海”的

差异,苏蔚国认为,要看企业自身的优

势。“和黄医药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

足够的信心和能力进行全球商业化布

局后,也会考虑造船模式的。”

在 出 海 方 式 选 择 上 ,正 式 敲 响

FDA大门之前,大多数医药科技企业

会通过Licentce out(专利授权)的方

式与大型制药企业合作开拓海外市场。

因为大型制药企业可以凭借自身严格

的标准在药物开发、临床试验、商业化

拓展等环节为新药出海获批规避风险。

与跨国药企合作的“借船出海”模

式是企业之间的双向选择。新药出海需

要什么样的“船”,是大型跨国药企“豪

华邮轮”,还是中型药企或小型医药科

技企业“经济适用船”?选择合适的合作

伙伴是新药成功出海的重要影响因素。

不久前,和誉医药与默克公司达

成了一笔潜在付款总额高达6.055亿

美元的专利授权,引起业内关注。如何

获得大型制药公司的“青眼”?和誉医

药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官陈椎接受

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新的靶点,大型

制药企业希望企业在临床I期概念验证

的阶段,大概能在全球排到前三名。因

为在国外,同一类型能成功的只有三

到四个药物,可能第一个药就会分掉

50%-80%的市场份额,第二个和第三

个获批药物将分掉剩下的市场份额,排

名越靠后,商业价值越低。

也就是说,企业的项目质量本身一

定要过硬,有足够的竞争力才能搭上跨

国药企这艘大船。不过,搭上大船并不

意味着出海的航程就顺风顺水,种种复

杂因素都会令“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最近几年,国内创新药企业也因种种原

因遭到“退货”。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

以来,国产创新药出海遇阻案例至少已

经达到8例。近3年来,国产创新药出海

退货事件已经累计超过10例。

业内人士表示,如果选择中型药

企或小型医药科技企业作为出海合作

伙伴,这就意味着交易达成的难度大幅

上升,授权方商业拓展团队需要搜集更

广泛的交易对手信息,掌握更娴熟的谈

判技巧。在这种情形下,需要考虑的可

能不单是首付款的多少和交易条款的

优劣,还要更全面地考察国外合作伙伴

的团队能力与经验,以及经营风险。

陈椎也发现,在专利合作对象方

面,一些国外中小型医药科技企业有

现金,但是核心管线失败,就是很合适

的项目转让授权对象。国内很多传统

药企近年做的专利授权交易,大都是

这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药物在授权协议细节

上也有不同。例如,对于小分子药物,

需要更加关注化学结构和专利权利等

方面的细节;而对于抗体和CAR-T等

生 物 制 品,则 需 要 考 虑 生 产 工 艺、专

利、注 册 审 批、质 量 控 制 等 方 面 的 细

节。

生物药一向有“过程即质量”的说

法,这句话所强调的实质便是生物药在

生产上的高难度以及生产端质量把控

的重要性。出于风险和效率的考虑,生

物大分子研发企业也会选择委托跨国

企业以合同生产的方式进行生产。

勃林格殷格翰在CDMO方面已经

积累了近40年的生产经验,在全球帮

助客户推出了43个大分子药物,占到

全球大分子药物的近三分之一。其中也

包括与百济神州合作生产的替雷利株

单抗药物,该产品也在欧盟获批上市。

记者了解到,勃林格殷格翰在张

江的生物制药生产基地已于2022年完

成“智能工厂”一期工程。勃林格殷格

翰中国生物制药总经理臧雨果表示,对

于药品监管机构来说,药品生产环节的

数字化能够保证数据完整性的有效执

行,他们在审计过程中也不断向药厂提

出用数字化方式来监测、把控生产过程

中的产品质量。

借船出海,如何与跨国药企同舟共济?

获得海外监管部门的审批上市并

非新药出海的终点,其后续商业化过

程及生产仍然需要企业的持续投入。在

商业化方面,国内企业的海外团队不成

熟,且对海外监管政策不熟悉的情况

下,首先选择有经验的跨国企业作为商

业化合作伙伴,即“借船出海”的模式,

或者先“借船”再“造船”,是大多数药

企出海的主流路线。

创新药虽然是一个周期漫长、不

能求快的赛道,但是到了商业化阶段,

尤其是出海的商业化阶段,效率和速度

的竞争就显得无比重要。

和黄医药与武田制药于2023年

年初达成呋喹替尼在中国以外地区开

发及商业化的许可协议,首付款4亿美

元,总额高达11.3亿美元,刷新中国小

分子新药许可协议纪录。

“尽管和黄医药在中国商业化布

局非常完善,但是对于biotech企业来

讲,进入国际市场是全新的领域,在各

个国家所需要的准入政策、药品审批

的标准,以及未来商业化团队组建等方

面,国际化竞争光靠单打独斗是绝对不

行的,一定要找到非常好的合作伙伴,

这个合作伙伴在这个阶段与你是非常

互补的,这非常重要。”和黄医药资深

副总裁崔昳昤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对于“造 船出海”与“借

船出海”的差异,苏蔚国

认为,要看企业自身的优

势。“和黄医药发展到一

定阶段,有了足够的信心

和能力进行全球商业化

布局后,也会考虑造船模

式的。”

第29页

27

的T细胞制剂回输至原患者体内。含有患

者血液的细胞样品进入国内的机会只有

一次,且必须在36小时内送到工厂,经过

特殊的加工出厂后,2-3天内必须送到医

院,让患者接受回输治疗。整个流程既有

进口,又有出口,而企业进出口货物的申

报主体是含有患者细胞的样本,细胞和

血液属海关进出口货物监管A类叠加,非

常敏感。

据悉,细胞治疗产品进出口链条涉

及药监、海关、航司/铁路局等十多个部

门,各部门必须通力协作,以确保活细胞

产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通关运输。每个

部门对于细胞治疗产品的认知以及监管

诉求各不相同,为了跑通整个链条,药明

巨诺与浦东新区科经委共同协调了多个

部门,前后仅协商沟通耗时近两年。

“在进出口联合监管机制形成过程

中,很多事项的突破都涉及国家部门事

权。”药明巨诺政府事务和公共关系部执

行总监孙静表示,对于一个试点突破,一

旦触及到国家事权,地方政府就需要回

应一系列问题——你有没有能力做技术

评估?在专业业务上,是否能够提前预判

潜在的风险点?应对这些风险是否有对

应的解决方案?有了解决方案之后,对于

后续监管,企业能够充分执行吗?

“只有回应这一系列问题后,才能复

制上海的经验,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孙

静坦言,最难的就是塑造理念和产业环

境,药明巨诺虽然在细胞治疗出海上蹚

出一条路,但是并不意味着细胞治疗产

业出海就是一条康庄大道。

产业发展和政策监管制度创新相辅

相成,彼此促进。多款抗癌新药走出国门

登陆海外市场,是浦东乃至上海三十年

来针对创新药硬核产业的产业生态、服

务平台、制度创新等领域辛苦耕耘的冰

山一角。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

区,浦东仍然要在原始创新、制度改革、

全球资源要素配置等方面做出更大力度

的突破创新。

支持细则。

除了资金上的支持,助力创新药出

海的另一方面是“松绑”——针对国际多

中心临床试验药品的海关进出口政策支

持,未来会对创新药出海以及国内国外

双循环产生巨大推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联合监管机

制“白名单”制度正在助推细胞治疗企业

出海布局。近几年,我国细胞治疗已经进

入与全球并跑的水平。从事细胞和基因

治疗研发的国内企业也早早开始了“中

美双报”,并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

于2022年登陆美国市场的传奇生

物,其Car-T产品西达基奥仑赛在海外市

场收获颇丰。而早在2021年就有细胞产

品在国内获批上市的药明巨诺出于国外

医保支付能力和拓展海外市场的考虑,

也在积极为出海谋篇布局,近两年在上

海市政府各部门协同支持下进行了模拟

演练,打通了国内细胞疗法治疗海外患

者的出海路径。

Car-T自体细胞治疗需要采集患者

血液,经过分离、激活T细胞、扩增培养等

步骤,再经过质检放行后,将修饰过基因

“全球新”命题的考量

作为强监管的行业,生物医药从“中

国新”走向“全球新”,想要持续产生获得

国际认可的产品,需要产业链与创新链

的进一步耦合,更需要政产学研医各个

环节在制度、临床试验、生产质量、监管

审批等环节与全球医药创新行业体系的

互联互通。

从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到加快药物

审批的MAH制度,从中国药监部门加入

ICH(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

到国家医保目录的动态调整,我国创新

药研发、生产、监管、审批制度改革一直

在路上。如今,在创新药纷纷出海的时代

洪流中,浦东生物医药制度创新改革试

点破冰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在创新药出海浪潮下,政府相关部

门应当有何作为?获得欧美国家相关部

门审批通过依然是证明创新药具有国际

竞争力的“金标准”。相关药企建议,在新

药出海支持政策方面要避免“一刀切”,

根据出海目的地的不同区分市场难度精

准施策;针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的药

品,建议政府出台分节点、分阶段的政策

勃林格殷格翰中国生物制药总经理臧雨果

第30页

28

小小螺丝钉,托举向上的力量

文 / 沈润秋

第31页

29

2023年是中国商业航天由上半场

转入下半场的转折年,民营企业天兵

科技的天龙二号、星河动力的谷神星

一号、蓝箭航天的朱雀二号相继成功

发射。大中型液体火箭和大规模星座

取代小型固体火箭和实验性小卫星,

成为中国商业航天的主角,商业航天

迎来爆发期。

2023年也是民用航空关键的一

年。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载客飞

行,第三款大飞机产品C929进入初步

设计阶段,国产大飞机由研制逐步转

入产业化。这不仅让中国人乘坐自己

的大飞机的梦想照进了现实,更有万

亿民航市场蓄势待发,等待更多民营

企业加入大飞机产业成长的盛宴。

不过,作为当前科技制造领域

的巅峰行业,航空航天领域科技含

量高、准入门槛高、投资回报周期

长,相较于有钱有人有资源的“国家

队”,民营企业的创立如果只是凭借

一时之勇,很容易陷入生存困境。找

到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是航

空航天领域民企生存发展的关键。

此次本刊探访了张江高科“895创业

营”在孵的两家航空航天民营初创企

业——上海鹏鹄物宇科技发展有限公

司(以下简称“鹏鹄物宇”)和上海

涵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涵涌

科技”),试图以其成长之路来探求

航空航天领域民营初创企业发展壮大

的正确路径。

鹏鹄物宇:云中谁寄锦书来

在荒漠戈壁、深山老林或广阔

海洋,你的手机可能变成一块无用的

“砖”——收不到一点信号。因为手机

移动无线网络系统需要依靠地面网(光

纤传输网)的基础设备才能实现,尤其

是基站。然而,这种传统的通信基础设

施目前只覆盖了陆地表面的20%、地球

总面积的6%,很难覆盖海洋、沙漠、

森林和险恶山区等地区。

“鹏鹄物宇是全球首家实现‘天地

一体’技术闭环,并可提供商业化运

营的低成本卫星物联网服务商。”鹏

鹄物宇CEO徐佳康开门见山地介绍。

随后,他打开投影,指着屏幕上一个

状似“网络猫”的盒子说:“去沙

漠,带上我们的卫星信使,通过蓝牙

将它和手机连接,手机就可以跟卫星

直连发送消息了。若手机没电了,它

也可以独立工作,做到一键求救。”

自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提出

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的

发展道路,是航空航

天领域民企生存发展

的关键。

第32页

30

“物联网”概念,随着相关技术体系

和应用框架逐渐成熟,物联网形成了

巨大的产业规模。而卫星通信技术的

发展,使得物联网摆脱了地面基站的

束缚,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更促成了

一个全新的产业——卫星物联网。

成立于2021年9月的鹏鹄物宇就

是随着这个全新产业诞生的一家卫星

物联网初创企业。“我们的产品有工

业卫星物联网终端(卫星DTU)、

个人应急救援终端、海洋浮标等,它

们能将采集到的传感器数据、应急消

息、位置信息数据,通过卫星实时发

送到我们自研的云平台,帮助客户实

现资产监控、应急救援、环境监测

等。”徐佳康介绍。

以资产监控为例,重型机械以及

工程车辆造价昂贵,且经常要到没有

地面网覆盖的区域开荒作业,不管是

设备生产方、融资租赁方还是行业使

用方,都有着强烈的监控需求——生

产方诉求设备可视、租赁方聚焦设备

维护、行业使用方重在运营优化。

“我们的卫星DTU配有五类工业化

标准接口,客户不用对现有工程设备

的智能系统做大量调整,只要简单联

调后就能实现原有设备直接上星,做

到全球实时监控。”徐佳康说。

现有的卫星物联网,多基于低

轨卫星星座和使用私有协议而建,如

“铱星系统”、ORBCOMM和“全

球星”等,由于需要自建星座、自研

芯片,无法复用地面通信产业链资

源,导致设备贵、资费贵;再加上功

耗大、待机时间短,使得该产业陷入

“成本高—推广难—终端少”的恶性

循环,整个产业链呈现碎片化,无法

快速发展。

而基于5G NTN(非地面网络)

标准研发卫星物联网通信系统,一方

面可以利用地面5G的先进技术对卫星

通信进行赋能,大幅度提高卫星通信

的效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地面成

熟的5G产业链资源实现星地产业链

融合,大幅度降低终端芯片成本、体

积和功耗,再将业务和卫星波束管理

进行结合就可以就进一步降低运营成

本,包括网络建设、终端硬件和系统

运营等成本,加速推动产业的发展。

说易行难,研发这种天地一体的

卫星窄带通信系统,最难的还在于如

何开发出一套适用的标准协议。正如

华为40%以上的专利都在通信协议的

通信协议决定了载荷,

载荷决定卫星平台,继

而决定整个体系怎么

设 计 。通 信 协 议 设 计

不 好,卫 星 的 重 量 甚

至有可能增加10倍。

在徐佳康看来,做商业航天就得快,他说要在这个领域里撕开一道口子

第33页

31

括软银和DCM等行业大佬。

独木难成林。在标准协议已具雏

形之际,徐佳康找到紫光展锐寻求合

作,“标准出来后,需要终端芯片厂

商配合我们一起去实现这个标准。”

徐佳康补充解释,“我们的核心是提

供卫星物联网,是做网络,需要让多

个用户在一个时空体系内实现同步,

而展锐是做终端芯片,需配合基站达

成一套沟通机制,所以双方要确定具

体的参数配置等等。”

作为一家初创公司,要和龙头企

业达成合作并非易事,但在徐佳康看

来,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双方都看

好地面协议‘上天’这个发展方向,

产业链上的伙伴们也愿意配合一起来

做这件事”。当然也是因为鹏鹄物宇

的技术足够硬核,值得信任。“在轨

测试前我们做了几个月的充分准备,

在实验室搭建了模拟卫星和地面站

研发中产生,移动通信最核心的部分

是通信协议,卫星通信最核心的也是

通信协议。“通信协议决定了载荷,

载荷决定卫星平台,继而决定整个体

系怎么设计。通信协议设计不好,卫

星的重量甚至有可能增加10倍。”徐

佳康介绍,他很早就开始研究如何将

地面网协议“搬上天”。2021年9月鹏

鹄物宇甫一成立,徐佳康便带着团队

开始基于地面通信协议,开发卫星窄

带通信的标准协议。

相比技术难度低、研发投入少

的私有协议,基于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标准协议研发卫星通信协议要难得

多,徐佳康算得上是国内第一个吃

螃蟹的人,“完整的5G协议大概有

百万行代码,传统的卫星公司都觉得

太复杂。”之所以敢啃最难啃的“骨

头”,徐佳康有自己的底气。徐佳康

第一份工作在中兴通讯,欧洲读博归

来后进入头部商业航天公司通信系统

部担任总监,后来又加入中国星网筹

备组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研发工作,

从5G地面网转入卫星通信,继而进入

“国家队”,徐佳康在地面通信和卫

星通信都有着深厚的技术积淀。“我

们也没有完全从头开始做,而是结合

现有的产业链,在原来5G协议的基础

上进行迭代升级,降低了工作量。”

徐佳康谦虚地解释。

当被问及为何要在星网刚成立时

就离开去创业,短暂沉思后,徐佳康

斟酌着说:“我在商业卫星公司时就

已感受到做商业航天就得快,国家队

有自己的使命和顾虑,民营企业船小

好调头,我就想在这个领域里撕开一

道口子。确实再不做就晚了!国外已

经开始做了。”他补充道,“国外”

其实是指Skylo,这家美国企业也在利

用NB-IoT(地面窄带物联网)提供卫

星物联网连接服务,并早在2020年初

便已拉到1.16亿美元投资,投资者包

“涵涌科技要做的就是解决行业里的重点及痛点问题。”王鹏说

第34页

32

未来,鹏鹄物宇只会做通用型终端设

备,定制化的终端设备还是要交给下

游去做,“产业生态很重要,我们的

核心还是提供卫星物联网网络。我们

会继续深耕下去,并持续推动5G NTN

产业的发展,为未来泛在移动互联网

时代打好基础。”

涵涌科技:智者无惧艰险行

与鹏鹄物宇不同的是,主攻航空

发动机正向设计和智能科技的涵涌科

技,其所处的民航产业因为国产大飞

机C919的成功商业化即将腾飞。不止

于产品,大飞机更是一个平台,其研

制本身就是典型的系统工程,仅仅设

计、制造、运维三大环节就需要复杂

全面的产业配套。“C919能够飞,

并且飞好,这个产业就活了。产业活

了,配套的东西才能出来,系统能力

也就慢慢建立起来了。”涵涌科技董

事长王鹏对中国民航产业的未来充满

信心。

数据显示,C919总装公司中国商

飞的供应商遍布19个省份,全国航空

制造相关公司共有约5000家,这个数

字还在逐渐增加。但不可否认的是,

发动机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国际巨头

手中,国内航空发动机关键技术不

足、整体设计能力不强、研发体系不

成熟,整个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发展还

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

王鹏没有否认这一点,“涵涌科

技要做的就是解决行业里的重点及痛

点问题。”他介绍,围绕航空发动机

领域,涵涌科技目前业务涵盖航空机

械系统设计制造、航空智能制造、航

空数字化运营和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维

修四个领域。

以航空机械系统业务为例,涵涌科

技主要做发动机管路系统和飞机导管的设

计、制造及测试。航空发动机构造十分

复杂,其中密布各类管路,包括“燃油

管”“滑油管”“线缆”等。发动机往往

要面对各种气候条件和飞行状态,工作环

境异常复杂,若管路的可靠性不高,就会

出现“跑、冒、滴、漏”问题。

“过去国内做航发管路系统,都

是参照前苏联的模式,而我们依托在

发动机管路设计与分析方面的国际经

验及核心能力能更精细化控制管型、

支撑及连接设计,使管路系统重量更

轻,零件种类更少,生产制造可适应

全自动弯管及焊接线,同时为发动机

提供更大安装维护空间,通过自研管

路接头实现在高温高压高振动环境下

的自锁放松,减少保险丝的使用,并

避免漏油渗油的现象。”王鹏表示,

他们的骨干团队大半具有十多年国际

航空从业经验及深度项目工程经验,

经历过很多国际知名发动机型号的研

发和试飞工作,有足够的实力去解决

国内行业痛点。

作为GE(通用电气)航空集团

在中国的第一个发动机系统工程师,

王鹏于2003年以现场工程经理的身份

加入ARJ21项目,帮助中国商飞的前

身中航商飞进行ARJ21飞机和发动机

的系统集成、试飞。2008年担任GE

的全链路仿真环境作为实测场景,开

展了有线和无线测试,最后在轨测试

时仅用两天时间就实现了实网的连

通。”徐佳康的语气里略带自豪。

2022年6月,鹏鹄物宇与紫光展

锐完成了全球首个基于3GPP R17的

IoT NTN的在轨测试,验证了地面协

议“上天”的可行性,同时也验证了

200毫瓦发送功率的终端完全可以实现

和高轨卫星的互联互通,这为整个卫

星通信产业树立了一个好的示范。此

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多个运营

商也成功地基于高轨卫星和R17 IoT

NTN标准开展了在轨测试,这标志着

基于高轨卫星IoT NTN的通信协议已

初步实现技术闭环。

技术闭环后还有一道坎——商业

化运营。就像地面物联网一样,卫星

物联网要应用起来,也必须有网络、

有终端、有平台。这也是鹏鹄物宇不

止做基站,还要做终端和平台的根本

原因。

“终端产品本来应该由下游厂

商来做,但现在下游产业链还不成

熟,我们就顺便将产品一起做了,先

让这个产业起来。”徐佳康也表示,

涵涌科技在临港的研发实验室拥有基础科研设施和专业的工程团队

第35页

33

航空集团工程部中国区总经理后,他

将GE中国团队由20多人培育到180多

人,带领团队完成了中国主要民机项

目,包括ARJ21项目,C919发动机系

统的集成、试飞和取证工作,以及发

动机外短舱的结构设计、外围管路设

计等;还建立了整个大中华区供应链

工程支持团队,以及针对航空公司和

修理厂的完善的工程服务能力,在中

国初步建立了发动机全生命周期的工

程能力。

如今,从设计到制造再到运营、

维修,成立不足3年的涵涌科技,也

正在为发动机行业提供全生命周期范

围的工程支撑。“我们从设计和咨询

切入,逐步形成自己的软硬件产品,

但坚持不做主机,只为造发动机的主

机厂、所提供高复合型解决方案和系

统服务。”王鹏强调,他们不做重复

性产能建设,也不和行业内老朋友竞

争,只做国内市场上没有的和做不好

的,通过正向设计、智能化和整合资

源,为行业提供创新的行业级系统化

解决方案。

市场缺什么,我做什么,表面看

起来是“见缝插针”,实质却是“胸

有成竹”。这种业务逻辑之所以行得

通,是基于多年来王鹏团队对国内航

发主机厂需求的深刻理解。“我们能

提供更好的系统解决方案,使最终成

品性能远优于原来产品,重量轻、制

造性和维护性更好、可靠性更高。”

王鹏说。

航空系统工程极其复杂,且多专

业互相耦合,航空设计工程师必须经

过专业化训练,同时积累深厚的工程

经验以及制造和维修经验,才能做出

高质量的设计方案;而航空制造精度

要求极高,需要设计、制造协同优化

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基于此,涵涌科

技在设计时兼顾制造、维修需求,制

造时若发现工艺困难或设计不合理,

则提出设计优化方案。

这样的逻辑同样体现在其他三

块业务上。“我们不但设计和制造产

品,还能设计和交付对应产品的智能

化、自动化产线。”王鹏介绍,基于

在航空制造工艺、设备(包括AI检

测)、智能及自动化软件、供应链管

理等多领域的系统化设计、规划能力

和深度工程经验,涵涌科技自研的航

空发动机导管数字化生产线、自动化

清洗、零件识别和检测线等智能制造

产品能真正解决行业痛点。如零件号

识别检测线,通过视觉识别几秒钟就

能抓取数十个零件号上的所有问题,

而人工可能需要数天时间。

涉足航空发动机核心零部件修理

业务,则是由于国内航空发动机零部

件级别的修理能力极弱,而国际巨头

设在国内的发动机大修厂不提供深度

修理,更多的是拆换能力。涵涌科技

看到其中潜藏的商机,就有了针对航

空发动机高价值零部件的维修规划和

布局。

相比换零件,修自然便宜得多,

“我们希望为主机厂节约更多成本,

并间接解决主机厂的产能瓶颈。”王

鹏表示,他们能做的事还有很多,但

有一些业务需要巨大的投资,作为初

创企业,得徐徐图之,“先活下来,

才能去谈梦想。”

“汇聚天下英才,塑造航空未来”

是王鹏的梦想,也是涵涌科技的愿

景。尽管他笑称自己从国际航发巨头

出来创立涵涌科技是“落草为寇”,

但面对中国航空业的挑战,王鹏依然

有着足够的勇气和自信。不过,他也

清醒地认识到,从工程师模式转变成

做市场、做业务、提供解决方案的商

业运营,对于当前的涵涌科技来说是

一个巨大的挑战。

矢志商业航天的徐佳康同样认为

先活下来很重要,也有着与大多数业

内同侪相异的思路。

“很多航天初创公司选择低轨卫

星,先造卫星发上天,再去找应用,

而我们反过来,先关注产业落地需

求,再决定用什么卫星,是租还是自

己造。”在徐佳康看来,一窝蜂去造

星发射却找不到用武之地,民营企业

的结局就是死,“看上去比较先进的

东西,未必能形成商业闭环。”相较

于一年耗资十几亿元自建星座,鹏鹄

物宇选择租用高轨卫星,千万元级别

的成本,足够用来构建自己的卫星物

联网。

但也不止眼前的“苟且”,不

管是涵涌科技还是鹏鹄物宇,都有自

己的“诗和远方”。涵涌科技在临港

的研发实验室拥有基础科研设施和专

业的工程团队。“这个产业的发展需

要这些基础科学研究的积累。”王鹏

说。而徐佳康也承认,低轨宽带是鹏

鹄物宇未来第三阶段要努力的方向,

“毕竟是大势所趋”。

抟扶摇上青天,商业航空航天民

营初创企业正在逐步成长为一支不可

忽视的力量,鹏鹄物宇和涵涌科技,

这些各自产业链上的小小螺丝钉,却

也是托举向上力量的关键。

市 场 缺 什 么 ,我 做

什 么 ,表 面 看 起 来 是

“ 见 缝 插 针 ”,实 质

却 是“ 胸 有 成 竹 ”。

我们希望为主机厂节

约更多成本,并间接解

决主机厂的产能瓶颈。

第36页

34

氢储运“乱战”正酣,谁能先入为王

文 / 卓尔

第37页

35

国内外的氢储运领域,

还缺乏具有统治力的技

术和产品,这决定着氢

能行业能否在未来几年

内迎来大规模爆发。

起初,没有人在意氢气的储运环

节。无论是小规模的电解水制氢,还是

大规模的工业用氢,一般都是以气态

的方式存储在原地的气体罐里自产自

销,或是以危险品运输的方式对少量

气态氢气进行短距离运输。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氢气在

国家的政策支持下,完成了从危化品

到新能源的华丽转身。传统能源企业、

新能源企业、石油化工企业等一大批

行业巨头,纷纷入局氢能领域。然而,

面对氢能的巨大市场风口,尤其是大

热的绿氢领域,人们突然发现,连接着

氢能制备与氢能应用的氢储运环节,

已经成为整个产业链中至关重要,却

最为薄弱的一环。

目前,国内外的氢储运领域,既

缺乏具有统治力的技术和产品,又决

定着氢能行业能否在未来几年内迎来

大规模爆发。于是,这两年的氢储运市

场,迎来了各家氢能企业和风险资本

的纷至沓来。从高压气态到低温液态,

从有机液态到固态化合物,从纯氢管

道到掺氢天然气管道,各种新旧技术

路线争奇斗艳。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上海,也有一

批新锐氢能产业公司洞察了市场的需

求,或是开启超前布局,或是手握独家

技术,杀进了氢储运领域。毕竟,在当

下的氢储运“乱战”中,“先入咸阳者,

王之”。

缺失的关键环节,引来众多追逐者

“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对于当前

的中国氢能产业来说,氢储运是产业

链中最困难的一环。”坐在位于上海陆

家嘴中心地段的办公室里,氢颉科技

发展(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氢颉

科技”)董事长朱珺悠悠地说,“我清

楚地记得,在2020年举行的一场氢能

产业论坛上,与会的专家们都在谈论

着燃料电池,台下的观众也听得津津

有味。当我讲起氢储运时,观众们却感

到十分困惑。到了2023年,无论是氢

能行业里的人,还是投资氢能的资本,

都认识到了氢的长途运输和长时间存

储,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一个‘卡脖

子’问题。”

作为一名投资人,朱珺在2019年

以前也没有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氢储

运上。他成功投资了一些高端医疗器

械项目,并将私人牙科医院开进了浦

东。“2019年,我发现对于能源有着极

大渴望的日本,在推进氢能产业时,

将很大的力量投入到氢气的海运方

面。这主要是因为,日本本土难以大规

模制备氢气,但又有着强烈的用氢需

求。”通过对国内氢能产业的调研,朱

珺当时就意识到,尽管中国是全球最

大的制氢国,但如果要推动氢能产业,

依然面临着与日本同样的需求。

一直以来,我国拥有丰富的工业

副产氢,而这些氢作为工业燃料和还

原剂,在化工厂内部就可以实现自产

自销。如今,“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氢

添加了能源属性,这使得对氢的需求,

从原来的燃料电池进一步拓展到电

力、交通运输等新领域。然而,无论是

通过煤炭、石油制备灰氢,还是利用太

阳能、风能、水电制备绿氢,我国氢气

资源呈现出“西富东贫,北多南少”的

格局。这意味着我国氢能的需求和应

用端在空间格局上展现出完全相反的

布局,因为无论是出于节能减排的需

第38页

36

另一条相对成熟的氢储运技术路

线是低温液化,就是通过低温绝热,将

氢气从气体变成液体。毫无疑问,这需

要消耗大量能源来制冷。仅在理论上,

制冷消耗的能量就相当于储氢能量的

30%,实际上还要更高一些。此外,苛

刻的绝热条件,对材料依然有着极高

的要求。在这一领域,中外的技术差距

远比高压储运氢要高得多。

成熟的旧技术存在重大缺陷,意

味着一个巨大而空白的市场正在等待

新的王者。短短2-3年的时间,中国氢

储运市场风起云涌,有些在极力推进

旧技术升级,有些则积极引进新技术。

在高压气态储氢领域,中集氢能、沈阳

斯达林、北京科泰克、安瑞科、博源(湖

北)实业、浙江巨化等新老企业,聚焦

储氢罐、高压材料;在低温液态氢气领

域,浦江气体、国富氢能主攻低温槽

车、长管拖车。

“在日本考察时,我们对接了当

地的科研团队,引进并消化吸收了有

机物储运氢技术。具体而言,就是利

用甲苯与氢气反应生成甲基环己烷

(MCH),来实现氢能储运。”朱珺直

言不讳地说,“在国内,我们是最早,也

可能是目前唯一采用MCH路线的公

司。”与氢颉科技一样走上有机物储运

氢的国内企业,还有武汉氢阳、杭州聚

力氢能等,只不过各家用来与氢气反

应的有机化合物有所不同,如武汉氢

阳使用的是乙基咔唑。

能够洞察氢储运巨大商机,并提

早开始布局储运氢的,还有氢枫(中国)

(以下简称“氢枫”)。“加氢站设计、建

设和运营是我们最早开发的板块,我

们是国内最早进入加氢站设计和建设

领域的企业之一。2016年,企业创始人

在澳大利亚考察时,关注到高密度、常

温常压的镁基固态储运氢新技术。当

时,这项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实

际的商业化应用,我们花了两年时间

对这项前沿技术进行评估。2019年,我

们正式投入镁基固态储运氢技术在大

规模储运氢场景下的应用研究。”氢枫

首席技术官宣锋说。2023年4月,公司

发布了全球首辆吨级镁基固态氢储运

车;2023年10月,首批车辆交付使用。

“应该说,目前固态储运氢技术已

进入了示范应用阶段,但大规模应用

还需要一些时间。镁基固态储氢技术

应用的场景非常广泛,包括可再生能

源储能、化工、冶金、交通运输等领域。

氢枫采用的市场策略是根据应用场景

不同,进行工艺耦合设计,满足不同场

景下的客户需求。”宣锋表示,在车辆

发布之后,有不少投资人热切希望寻

求合作,“我预测,未来几年,国内储运

氢环节将迎来一波大发展。”在国内的

固态储运氢领域,也涌现出北京浩运

金能、宁波申江、安泰科技、江苏审建

氢能等一批新玩家。

国内氢储运领域,狼烟四起、群雄

逐鹿。

求,还是意欲推动诸如燃料电池等新

产业的发展,我国东部和南部将是氢

能应用的首要和主要地区。这种供需

地区的错配问题,使得我国氢能产业

亟需在制备端和应用端搭建起一条安

全、高效、经济的储运通道。

“过去,业界最常用的氢气储运方

式是利用高压把氢气压缩到一个由碳

纤维外壳、金属或塑料内壳组成的罐

子里。与国外相比,我国不仅在该领域

的技术落后,而且还因为高压的危险

性,面临着严格的监管。”朱珺说,国内

的氢气储运罐的压力一般只有20兆帕

(MPa),大约为200个标准大气压。而

得益于更好的材料,国外的氢气储运

罐压力已经普遍达到70MPa的标准。

越高的压力,意味着罐子里能装下更

多的氢能。但即便是20MPa,国内的

高压氢气运输车依然被看作是危化品

运输工具,“这意味着运输车不能上高

架、不能经过特定的桥梁或是隧道。”

朱珺说,“如果要从金山运输一车高压

氢气去宝山,就不能穿越人口密集的

市区,而是要绕行一个大圈。”

作为投资人,氢颉科技董事长朱珺对氢能储运的市场前景有着天然的敏感

第39页

37

受和认可的主流储运氢技术,必须通

过效率关、价格关,以及安全关。

朱珺介绍,利用MCH来储运氢是

一个温和的化学反应过程。加氢过程

中,需要150摄氏度、3个大气压,以及

催化剂,就可以让甲苯与氢气合成。脱

氢过程中,则需要300摄氏度,3个大气

压就能实现。更为重要的是,MCH并

不需要特质的容器,只需要普通油管

就可以用来存储;运输环节也不需要

专门的特种车辆,只需要运输汽柴油

的车辆。这意味着MCH路线在安全性

上远比高压和低温路线好得多。此外,

朱珺还对MCH的储运氢效率进行过

测试,“一辆MCH车储运的氢气相当

于3-4辆高压气态氢储运车。”

作为投资人,朱珺最擅长的无疑

是算好经济账。首先是原材料甲苯。这

是一种可以大规模制备的化合物,价

格便宜、资源丰富,不仅能重复利用,

还能在淘汰后作为涂料添加剂使用。

与之相比,同为有机物储运氢的乙基

咔唑,制备成本是甲苯的5倍以上,且

没有太大的再利用空间。其次是可以

重复使用的关键核心——催化剂,“只

需要拿出来洗一洗就可以重复使用”。

最后,MCH温和的反应过程无需高

能耗,而等同于柴油的储运标准,使得

MCH可以利用原有设备,也再一次降

低了成本。“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目前

加氢站的成本,每公斤不低于50元。

我们经过测算,认为MCH路线可以

将氢气价格降低到每公斤35元。”而

氢颉科技还在对使用贵金属的催化剂

进行深入研究,朱珺雄心勃勃地表示,

“未来,我们有把握将成本降低到每

公斤20元。”

与液态的有机物储运氢相比,镁

基固态储氢在安全性上更甚一筹。在

氢枫展厅内,两个密封的玻璃容器里

装着一粒粒金属丸,不同的是一个是

银白色,另一个是黑色。“银白色的就

是镁合金材料,黑色的为镁合金材料

吸氢后形成的氢化镁。”宣锋指着这两

个展示品说,“我们并没有使用密封的

材料来包裹这两个容器,常温常压下

氢化镁也不会释放出氢气。由此可见,

镁基固态储氢不仅可以在常温常压下

进行长途运输,还能实现长时间对氢

气的安全保存。”

在一定温度和氢气压力条件下,

储氢材料能够大量 “吸收” 氢气,同时

放出热量。加热时,金属氢化物又会分

解,并将储存的氢释放出来。氢枫设计

的镁基固态储氢系统,最高工作压力

仅为1.2MPa,储氢密度6.4wt%,与同

为固态储氢的钛基、稀土基材料相比,

镁基材料的单位储氢量最高,而原材

料成本最低。此外,镁基固态储氢还有

一项特别之处,即吸放氢过程中无副

产物,且储氢材料对氢气有一定的净

化作用,释放出来的氢气纯度将进一

步提升,可为高纯氢应用场景供应合

格氢气。

谁能执牛耳,唯有“更高效、更便

宜、更安全”

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的《中国氢能

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指出,我国

氢能储运将按照“低压到高压”“气态

到多相态”的方向发展,由此逐步提高

氢气储存和运输的能力:氢能市场发

展前期将以更有性价比的高压氢气储

运方式为主,到中期(2030年)氢气需

求半径将逐步提升,将以气态和低温

液态为主,远期(2050年)高密度、高安

全储氢将成为现实,完备的氢能管网

也将建成,同时出台固态、有机液态等

储运标准及管道输配标准作为配套。

“我认为,有机物储运氢和固态储

运氢,是最有发展前景的两种方式。”

在朱珺看来,要成为未来市场普遍接

“我认为,有机物储运氢

和固态储运氢,是最有

发展前景的两种方式。”

在氢枫首席技术官宣锋看来,固态储氢技术将迎来爆发

第40页

38

跑马圈地,剑指国际市场

“我的目标很明确,MCH不做技

术售卖,而是要做成商业模式。”在朱

珺的计划中,前期的壁垒是技术,后期

的壁垒是模式,最终的壁垒是市场份

额。“不管技术好坏,大家都希望在氢

储运市场先占有一席之地。”

氢颉科技选择的合作对象是大

型 国 有 企 业。在 加 氢 端,朱 珺 选 择 在

淮北先建立一个年产2万吨氢气的基

地;而在上海,朱珺找上了上海申能,

将申能在石洞口的煤气储罐改造成氢

气储罐,同时还在申能管辖的加氢站

里建设脱氢装置。“从淮北出发的船,

将MCH运输到石洞口码头;然后由车

将MCH运输到各个加氢站,在集装箱

大小的装置里完成脱氢。整个过程就

像是汽油和柴油的转运。”朱珺在描绘

未来蓝图时表示,“淮北目前每年能产

5.3万吨灰氢,上马MCH项目后可以

增产6万吨绿氢。这些氢气通过MCH

转运,不仅可以完成对上海的氢气保

供,还能覆盖到长三角地区。”

除了计划在国内跑马圈地,朱珺

更深远的目标是打开国际市场。“目前

国内灰氢和绿氢的价格没有太大的差

异,但在国际市场上可相差甚远。”他

说,“我之所以推动类似柴油的MCH

储运路线,就是想把氢能做成大宗商

品,从而实现出口。”而在氢能出口的

版图中,上海、广州将成为长三角和珠

三角的核心,“通过长江航道,可以将

四川水电制备的绿氢运输到上海,再

通过洋山港运输到日韩、欧美。在珠江

航道上,广西的绿氢可以运输到广州,

接着出口到国外。”

为了提升储氢效率,氢枫还对镁

基固态储运氢车进行了优化升级。“用

一个比喻来说,就是把一节节串联起

来的小电池,换成了一节大电池。”宣

锋介绍,公司发布的首辆车有12个装

载镁基材料的罐子。经过优化之后,

12个罐子合并成一个大罐子,不仅增

加了镁基材料的装载量,还节约了空

间,减少了重量。新的设计已获得中

国船级社罐式集装箱证书,通过了相

应的碰撞等安全测试。截至2023年11

月,氢枫在镁基固态储氢领域获得授

权专利总计75项,包括多项国际发明

专利。

同时具备高效、廉价、安全三大

属性的氢能储运技术,已经成为每

一家进入该领域的企业共同追求的

高地。

镁合金材料储氢在安全上有着巨大的优势

第41页

39

与氢颉科技不约而同的是,氢枫

同样瞄准了国际市场。“我们在储氢罐

迭代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视野放到

了全球。”宣锋说,“我们参考了IMDG

T3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CSC国际

集装箱安全公约、TIR《国际道路运输

公约》等标准来设计新的罐箱,主要目

的就是能将这些箱子装上国际货轮,

运输到世界各地。”

“在氢能储运环节,上海有两个

重要的优势,一个是人才,另一个就是

应用。”宣锋指出,氢枫在镁基固态储

运氢技术研发上,与上海交大有着非

常紧密的合作。通畅的产学研合作,

让氢枫能够在前沿领域拿下“全球首

个”。“我们希望能在国内看到氢储运

技术出现颠覆式的创新突破,这就会

给氢能产业带来跨越式发展。”

而更为重要的是,上海有着丰富

而巨大的市场,是每一家氢储运企业

都梦寐以求的宝地。“我们只接受了

一家企业的天使轮投资,那就是上汽

集团。”朱珺说,“主要原因是上汽集

团是氢储运的重要下游应用端,我们

希望能通过投资,实现产业链上下游

协同。”

如今的氢储运之争还远没有结

束。在前方浓浓的迷雾中,唯有敢于挑

战,才会赢得先机。

我们在储氢罐迭代

过 程 中,自 然 而 然 地

将 视 野放 到了全 球 。

氢储运关系到氢能的未来

第42页

人物

40

“我要做‘全球新’的研发。”临

近2023年末,在浦东张江路1206号的

科创园劲方研发中心,劲方医药科技

(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劲方

医药”)创始人兼董事长吕强博士坚

定地向我们说道,“劲方医药要主攻

尚无临床验证的靶点和适应症,开发

一系列原创型‘全球新’产品,同时

临床开发也要选择更加国际化的全球

多中心临床策略。”

还记得,吕强第一次说出“全球

新”是在2017年。彼时,他与兰炯博

士一起“下海”创立了劲方医药。乘着

药政改革的新风以及大热的资本行情,

也凭着吕强“科学家+企业家”的创业

履历,喊出“全球新”的劲方医药获得

了一级市场上的青睐:到创业第五年

时,劲方医药已经获得了5轮、累计超

过10亿元的融资。类似的案例,在彼

时的医药一级市场并不少见。

然而,到了2022年,时间老人轻

轻转动魔法手指,上行的医药周期线

慢慢划出一个弯度,掉转了方向。美

元加息,一级市场投融资环境遇冷;

国内创新药出海不确定性增强,而市

场中的同靶点竞争越发激烈;科创板

及港股上市的融资之路多有波折,产

业界和资本市场震荡的消息不时传

来……高成本、长时间、高风险的创

新药投资,成为一项考验投资人、创

始人心智与耐力的鏖战。

是遵循投资人的打法,还是坚持

理念?是再冲一冲,还是先确保安全

性?如何精益地花每一分钱,输血、造

血齐头并进?吕强每天都在重复思考着

攀登者吕强:

做人、做药重要的是追随自己的节奏

文/金小莫

这些问题。在顺境时,人们往往可以轻

易地说出梦想、描绘蓝图;在逆境,人

对于理想的坚定与坚持,才让它显得尤

其可贵。此时的吕强,正在这条路上。

入洪流

吕强,是整个中国创新药的见证

者、参与者,甚至也是推动者。

2000年,药明康德的创始人李革

博士从美国回到了国内,在上海建立

了第一家研发实验室,“医药研发外

包”的创新药服务形式在中国诞生了。

2008年,已在惠氏制药、诺华制药等

大型跨国制药企业参与多个新药开发的

吕强追随李革加入了药明康德。此后,

吕强的人生便与中国创新药紧密地“相

连”在了一起。

在药明康德,吕强初次涉足企业

经营与管理,被“倒逼着”实现了从科

学家到企业家的蜕变。“跑客户、建产

线、做制度规划、背销售指标,什么都

要自己来,压力极大。”吕强说,甚至

每个部门都要实现独立经营与成本核

算,而且本部门要采购的设备、折旧成

本,都要由部门自己承担。“遇到了问

题,领导说,只要你把业务做好了,还

怎么会怕没订单呢?”吕强笑笑说,企

业家就是这样,你说困难A,他说你要

争取做好B,“我自己现在做企业也时

常会这样。人的很多潜能都是被倒逼出

来的。”

没用几年,吕强就组建并壮大

了药明康德的生物部门,并参与了多

个国内首创技术平台的建立与完善,

包括纳升级高通量化合物筛选系统

(POD)、全自动细胞克隆分离挑选

系统(ClonePix)以及全自动生化反

应系统(COBAS)等等。而药明康德

平台的壮大,正是中国创新药产业成长

的缩影。

药明康德的早期订单大都来自海

外市场,药明康德的崛起及跨国企业在

中国重金布局也向海外证明了,中国有

实力做出真正高质量的科研。鉴于此,

许多跨国制药企业来到中国设立研发中

心,地点则普遍选在了浦东张江。随它

们一同而来的,还有陈力博士、杜莹博

士、杨青博士、张彦涛博士等一大批

“海归”。同时,大量的本土科研人才

也被培养了起来。

随着创新药要素齐备,到2015年

时,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的毕井泉出任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中

国创新药改革的大幕正式拉开。在此后

的几年里,“创新药”概念一路狂飙,

它成了医药企业中最前沿的概念,也是

资本市场最认可的价值导向。在这种

吸引力之下,许多与吕强同辈的“海

归”,或从跨国药企管理岗“下海”创

业,或借助资本的力量,通过搭建海内

外研发管线与临床资源之间的桥梁,

以期实现药品的快速上市。2018年、

2019年,港股18A及科创板第五套上市

方案出台,大量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

纷纷上市融资,吕强的不少伙伴们已经

收获了自己的IPO。

与他们相比,吕强的创业决定走

得稍慢一些。在劲方医药的办公室中,

吕强举起一杯咖啡说:“人这一辈子不

是和别人比较的。我从未计划过要定

第43页

人物

41

“全球新”是劲方医药创始人兼董事长吕强博士的追求

第44页

人物

42

时、强求某个目标,更多的是一种顺势

为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其自然,

结果自然而然会出现的。”

吕强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那

是他在美国读博的第六年,博士科研工

作还没完成,还有一些数据有待完善。

“其实和同学们相比,我的博士生涯已

有些久了。”吕强回忆称,当时的自己

心里也有一些焦虑,也许稍微放低一些

要求,自己也能顺利毕业了。但是,他

没有。最终,吕强的“延迟”得到了回

报,他的博士毕业论文以第一(唯二)

作者的身份被发表在了顶级学术期刊

《科学》上。吕强向我们展示了当年论

文的初印版,“你看,当时还是书信往

来,编辑的修改意见就用笔写在边上。

我一直留存着它,就是告诉自己,不要

着急,跟随着自己的节奏去生活、做

事。”吕强说,做项目的快慢至关重

要,但创业、IPO的整体计划则要有自

己的节奏,盲目求快未必就是好,行稳

才能致远。

定海针

吕强身上的这种笃定感,一直延

续至今。敢笃定的背后,是吕强对于事

物本质的理解与分析。

他告诉我们,在中国创新药发

展的路上,有很多的山丘。“最早的

一座大山是仿制药,国家采取了集中

采购的政策,只取前三家,剩下的出

局,这满足了老百姓对于用得起药的

诉求;第二座,就是过去十年,我们

翻过的‘微创新’的山。过去十年,

国外市场上出现了一个新药,国内市

场就快速跟进一个,或于结构、或于

理化性质、依存性等某个或某几个方

面上做一些改良,能够保证‘微创

新’药品的上市。在这种情况下,虽

然能够把药价控制住,但是创新度不

够,从长远来看,对于整个创新药市

场以及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不利的。”

对此,吕强深有体会。

2015年,时值药政改革前后,国

内一大批原以销售为核心能力的仿制药

企开始寻找出路,誉衡药业找到了药明

康德。2015年1月,双方签订了《生物

医药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在5年内

累计出资10亿元,选定5个左右拟研生

物药,在药明康德的研发平台进行开

发;2015年3月,吕强出任誉衡药业副

总裁兼首席科学官,并为誉衡药业选择

了PD-1这一靶点。两个月后,誉衡药

业与药明康德签署《抗PD-1全人创新

抗体药合作开发协议》。

实际上,当吕强在誉衡药业着手

PD-1的开发工作时,这仍然是一个相

对新兴的靶点。彼时,被称为是国产

PD-1四小龙的企业中,信达生物拿到

了新一轮融资,君实生物挂牌了新三

板,百济神州正筹划在美股上市,同

是仿制药出身的恒瑞医药也正走在转

型路上。然而,越是已被验证的好东

西,抢夺的人也就越多。这个怪圈必

须被打破。

除了誉衡,吕强还曾在扬子江药

业集团、基石药业等多种类型的制药企

业担任高管,领衔多个跨国研发平台的

建立、应用及市场开拓,但吕强始终觉

得,这些还不够。

2017年时,在劲方医药,吕强给

出了自己的“破圈”方案:做真正“全

球新”的创新药。

“现在,中国的创新药正在翻过的

是第三座大山,即有着真实原创性又能

够满足患者临床需求的创新药。”吕强

说,包括PD-1等市场上非常火的靶向

药物,其竞争已经同质化,很难再做

出差异化产品;相反,具有国际潜力、

能够解决未满足临床需求的创新靶点和

适应症却十分冷门,国内涉足的企业很

少,这是一个值得一试的机会。

吕强进一步解释称,他所谓的

“全球新”是“新”在市场上存在对标

靶点,但尚未获得临床机制验证,其安

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要验证,且整体进展

相较国外处于并排跑或落后半个身位的

情况。吕强认为,这样的战略、体系及

管线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小甚至消除资

本市场或投资周期带来的不确定性,领

先市场上其他同类型企业,从而使公司

发展持续、有序,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

劲方医药研发实验室一角

第45页

人物

43

脱颖而出。

“从战术上讲,创新药行业在2015

年、2016年间涌现了一大波企业,现

在很多也上市了,我觉得如果劲方医药

还沿着成熟靶点或者是授权引进的这条

路走,会越走越窄;其次,从宏观上或

战略上来讲,还是要做一些市场上没有

的药,做增量而非抢存量,这才有利于

后续的商业化和国际化。”吕强表示。

进与退

又一次,吕强拿出了死磕博士论

文的精神,开始自己的“延迟创业”。

在劲方医药的研发管线中,我们

看到这样几个“少见”的靶点:基于

TGF-β受体家族TGF-β R1靶点的小分

子抑制剂GFH018、靶向CDK9的小

分子抑制剂GFH009、靶向RIPK1的

GFH312……截至目前,在劲方医药的

产品管线中有十余项在研项目,大多都

是吕强所认可的“全球新”靶点。

以劲方医药自主研发的小分子新

药GFH925为例,该药靶向肺癌等多

种实体瘤患者体内常见的KRAS G12C

基因突变,最早立项始于2018年初,

直到当年8月,全球范围内才有同类药

物进入临床试验,并在之后获得了概

念验证,此后国内外不少药企开始在

该靶点赛道布局。目前GFH925已成

为国内首个新药上市申请获得受理的

KRAS G12C抑制剂,并已纳入优先审

评,此外还获得药监局两项突破性疗

法认定。

但是,不可忽视的一点是,这样

的“新”也意味着风险。在逆周期之

时,这一点尤其要经受考验。吕强坦

言,进入2022年后,随着整体行情遇

冷,他也明显感觉到了寒意:如何满足

投资人对于投资回报的需求?如何对公

司股东兑现承诺?同时,公司的管线又

如何可持续推进?如何稳定公司员工的

军心?

压力大的时候,吕强喜欢独坐

办公室中,戴上耳机,听一首经典乐

曲。“我是一个老派的人,古老的音

符好像有一种跨越时空而来、抚平心

绪的力量。”吕强说,在音乐中,最

重要元素之一就是节奏,“其实做

人、做事都一样,最关键的是不要让

外部环境来打乱自己的节奏,而是要

牢牢树立起自己的志向使命、坚守自

己生命的‘定海神针’。”

坚守并非死守,在寒冬之中,最

重要的还是活下去。我们看到,劲方医

药完成了一系列的对外合作:

针对GFH925与本土创新药企

信达生物达成全球独家授权协议,成

为当时本土企业就IND阶段交易产品

达成的总额最高交易项目。劲方还与

德国默克达成临床合作,共同开发

GFH925、西妥昔单抗的非小细胞肺癌

一线联合疗法,成为劲方医药首次与

海外药企达成临床联合用药合作;目

前KRAS G12C抑制剂联合EGFR抑制

剂的联合疗法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

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取得临床验证,处

于领先进度的该项目也是公司“全球

新”战略的代表作。

针对高选择性CDK9抑制剂

GFH009与纳斯达克上市公司SELLAS

生命科学集团达成战略授权,目前产品

已获得FDA快速通道资格认定治疗外周

T细胞淋巴瘤、FDA孤儿药资格认定治

疗急性髓系白血病。

除了针对临床项目开拓商务合

作,劲方也在临床前药物研发阶段广开

合作之门。公司2023年针对三款自主

研发的RAS通路靶向药创新疗法,与纳

斯达克上市公司Verastem Oncology

达成战略合作授权协议。Verastem将

就首个合作项目支付1150万美元的预

付款,以及总额超过6.25亿美元的后续

里程碑付款……

吕强告诉我们,这些对外合作并

非千篇一律,而是根据产品特点,选择

最快推动产品上市的合作方式;对外授

权(license out)也并非“一锤子买

卖”,而是发现“不可见”的合作优

势,又能转化为长期价值。劲方医药掌

握了对外授权产品的核心化学结构、制

剂工艺等核心要素,并拥有全球自主知

识产权。在未来的合作中,这些核心要

素将继续发挥优势,并与合作伙伴形成

优势互补,做到双方资源的同步优化和

调配,提高运营效率。

“我要做‘全球新’的研发。”吕

强再一次坚定地告诉我们,“只是我的

方式会更加灵活。比如对处于研发早期

阶段的项目,如果不合适,我会更果决

地‘砍掉’;在确保自身核心竞争力的

同时,我会寻求对外合作,和产业链上

下游共同做大做强。”

做创新药,似乎是吕强对自己生

命进行修行与体验的一种方式。

在吕强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

书法作品——“风飞浪劲据义履方”。

2017年,当劲方医药成立时,吕强将

这八个字定为了劲方医药的企业精神。

在当时,吕强是想提醒自己,莫只迎合

资本期待而盲目追求一时之快,即使

“风飞浪劲”也要时刻遵循做新药的

“根本”,这也与劲方医药的名称精

髓契合。站在2023年的结尾时段,感

受着行业的刺骨之寒,再看这八个字,

吕强又有了新的感受。“从海外回国以

来,我在创新创业上经历了很多,但一

直觉得不过瘾。我内心一直有一种情怀

和使命,想做真正与众不同的创新药,

这是2017年兰炯博士和我出来创立劲

方医药的初衷。”吕强告诉我们,对于

理想的实践,则又要求着适当的妥协、

暂时的隐忍,底线的坚守,不遗余力的

推进,这是另一种智慧与修行。“其实

做人、做事都一样,都要有着‘据义履

方’的精神,来面对外在的‘风飞浪

劲’。”吕强说。

第46页

44

不得了!唐伯虎“撞上”达·芬奇

文/周小玥

我国迄今为止最强阵容的列奥纳多·达·芬奇艺术作品真迹展“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正

在上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上博”)举办。在这场艺术盛宴中,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珍品和上海博物馆馆藏的中国古

代绘画名作交相辉映,“碰撞”出别样的风采。

本次展览亮点包括意大利目前唯一可出境的达·芬奇油画真迹《头发飘逸的女子》、首次来华的11幅《大西洋古抄

本》手稿、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的人体素描《腿》、鲜少露面的中国五代时期《闸口盘车图》、唐寅代表作《秋风纨扇

图轴》等。

人类的成就建立在相互认同和尊重的基础上,没有一个民族或群体能够垄断知识,或阻挡人类集体智慧的贡献——这

或是本次展览的精神内核。

走,本期【乐活】带你一起到上博二楼去看展!

“明代四大家”之一唐寅(字伯虎,1470-1523)的

晚年佳作《秋风纨扇图轴》约作于1520年,尺寸77.1厘米

×39.3厘米。在这幅作品中,曾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的唐寅借西汉班婕妤典故感叹自身沉浮。

达·芬奇(1452-1519)油画《头发飘逸的女子》约作

于1492-1501年。此次展览中,这幅享誉世界的作品首次来

到上海。这是达·芬奇笔下最具东方美学神韵的一幅女子肖

像,被誉为“达·芬奇所有创作中最崇高的作品”。

图中这个和画作本身完美匹配的画框

由意大利帕尔马国家美术馆在2019年,即

达·芬奇去世500周年之际寻得。此前,这

幅画一直没有画框。研究表明,该作品是

一幅未完成的画作,而不是一幅素描。其

实际尺寸很小,为24.7厘米×21.0 厘米。

“人物年轻脸庞上的头发好像被风吹

拂着一样轻轻飘逸,然后再赋予(人物)

不同的动态。”达·芬奇在《绘画论》中关

于头发的动态绘法之叙述,被认为是对这

幅画最恰当的阐释。

东西方两大才子巅峰对“画”

你知道达·芬奇只比唐伯虎大18岁吗?尽管节奏不同,中西方绘画其实都经历了从再现到表现的探索,即情感

表现可以和色彩、线条的抽象图形相联,而不依赖面容和姿势。

第47页

45

永恒的主题:“艺术+科学”

达·芬奇的父亲是位公证员,这让达·芬奇也养成了记录的习惯。现存最大的达·芬奇作品集《大西洋古抄本》像

是他的日记,有“人类思考最广泛的记录”之美名。

《发射炸弹的大炮》是《大西洋古抄

本》中最著名的手稿之一,描绘了两门正

在发射的火炮。即使到了17、18世纪,

很多人依然震惊于达·芬奇当时跨时代的

想象力。

《火炮发射场景和一只马》手稿上有

一道明显的,可能是达·芬奇自己留下的

对折痕迹。当时,纸非常珍贵,达·芬奇

会利用纸的正反面。

达·芬奇被誉为“桥梁设计师”,这是他作的《军用临

时桥梁》。作于同一时期的《垂虹桥图页》描绘了苏州吴江

的垂虹桥(至今仍存),作者是苏州画家沈周。作为明代中

期文人画“吴门画派”开创者,沈周后来影响了唐寅、仇英

等人的创作,他与达·芬奇的老师,“佛罗伦萨画派”早期

代表人物韦罗基奥处于同一时代。苏州地区与佛罗伦萨地区

代表了15世纪东西方艺术文化创作中心。

达·芬奇用镜像文字写下了很多笔记,后人需

要借助镜子才能阅读,这可谓真正的“达芬奇密

码”。《几何图形、灌溉渠和一只猫》手稿中有

他关于直流河的解释,以及提高灌溉渠或磨渠覆

盖范围的文字和示意图。我国五代时期的《闸口

盘车图卷》为十世纪中叶风俗画杰作,描绘了官

营磨坊生产的宏大场面,位于核心位置的水磨装

置展现了中国古人在水力应用领域的杰出成就。

第48页

46

文艺复兴,大咖云集

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将数学、解剖学、光学等科学家思维介入绘画艺术,这和当时“从神到人”的核心思想

相呼应。

此次展览是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

(1475-1564)两位“文艺复兴三杰”的作

品首度汇聚上博。这是米开朗基罗人体素描

《腿》,其创作时间可追溯到16世纪20年

代,是米开朗基罗为其寓言性雕塑《夜》所

作的草稿,证明了他在解剖学领域的能力。

《男孩与羔羊》是米兰盎博罗削图书馆最

古老的核心藏品之一,创作于1520年代,被

公认为是达·芬奇的学生伯纳迪诺·卢伊尼最好

的杰作之一。达·芬奇对卢伊尼的影响充分体

现在这一作品的主题上——孩童与动物一起

玩耍,象征孩子的救赎。

《年轻戴帽男子》《女子半身像及眼睛》创作于

16世纪初,作者是乔瓦尼·安东尼·波塔费奥。从1498

年起,波塔费奥便开始与达·芬奇密切合作。彼时,

他已经作为肖像画家声名远扬。

《男子侧身

像》由弗朗切斯

科·梅尔齐作于

1510年。作为

达·芬奇的学生

及朋友,梅尔齐

在1513年跟随

老师来到罗马,

随后在1517年

前往法国。在那

里,他一直协助

达·芬奇直至其

去世。1519年4

月24日,达·芬

奇指定梅尔齐为

自己的继承人及遗嘱执行人,并将自己的手稿和图像

资料留给了他。

第49页

47

以人为本,东西同脉

人物也是中国绘画的常见主题。明代仇英作品《临宋人画十五开册(选六开)》就是代表。

《村童闹学》绘学堂间

隙,老师伏案酣睡,学童嬉戏

打闹的场景。画中的“神兽”

们有的做鬼脸,有的做作业,

有的偷偷拿掉老师的帽子,还

有一小儿俯身回顾,为老师画

像。《傀儡牵机》则绘有三名

小儿,一人敲鼓,一人作皮影

戏,一人观戏。

《三顾草庐》绘山坳村舍前,两队兵马驻足,一

人鞠躬朝拜。《羲之写照》绘王羲之持卷闲坐,身后

悬挂其自画像一轴。

《半间秋光》绘仕女镜前自

照。《嫔妃浴儿》则定格妇人浴

婴时手捏婴孩鼻子的瞬间,情态

生动。

第50页

48

STORY 大咖小事

人到中年,修身养性的事情多了起

来,网上的鸡汤文一篇又一篇,《庄子》

一书也成为不少人修身养性的法典,但

是庄子是在讲这些东西吗?

庄子,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哲学家

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为道家思

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对《庄子》一书,各

种解释都有,但大多数庄子解都是师心

自用的鸡汤文。这类的文章,就像冬天

的温度值,不能每天累计起来给你一个

温暖的春天一样,支离破碎,对《庄子》

的理解仍然不过是像匍匐在地面上的

小爬虫,看到一个小土丘就认作高山,

看到一根草棒就认为是大树,看到脚趾

甲大的灰尘就以为漫天的雾霾。这样的

鸡汤文,如果被庄子看到,恐怕会“怒其

不争,哀其不幸”了。

那么,《庄子》这本书到底是在讲什

么呢?庄子想告诉后人们什么呢?我们

还得从庄子那个时代说起。

庄子其人

大家对庄子的看法各种各样。现在

有一个流行词叫“躺平”,有人就认为庄

子是古人“躺平”的代表,也有人认为庄

子是一个实用主义者,更有人认为庄子

是一个混世主义者,甚至有人认为庄子

思想是阿Q精神的代名词。伟大的荀子

文 / 王旗

也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庄子到底

是什么人呢?

《史记》上说,庄子者,蒙人也,名

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

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

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

言也。庄周,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当

时漆器厂的厂长,漆器是战国时期的艺

术品和奢侈品,楚式漆器冠绝天下,是

当时漆器艺术品的代表。庄周作为楚庄

王之后,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根本不是

有人讲的三餐不继、衣履破敝那样生活

贫困。当然,更重要的是,其学问包罗万

象,主旨和老子一样,为道家之言。

这里提醒,一定要注意,是道家而

不是道教。道教要到张良的八世孙(东

汉初)张道陵时才出现。道教作为宗教,

打着道家的幌子,其实和道家的思想相

去甚远。汉唐以来,在道教的“装扮”下,

庄子被加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也就成

为了道教的《南华经》。如果庄子知道他

成了所谓的南华真人,一定会对这样的

不肖子孙大加谴责。

作为漆器厂厂长的庄子为什么写

了这样一本书呢?

在庄子之前,“老子出关”是华夏文

化史上一件非常重大的事。老子出关的

直接原因是周王朝的分裂。当时的老子

是周朝图书馆的馆长,掌管天下的文教

和图法典籍。但那时,王子姬朝和姬匄

争夺王位,姬朝战败,老子与姬朝带着

王宫的大量图书典籍逃到楚国,希望楚

国能够传承道统,但是楚国随后在吴楚

之战中战败,楚国的后继之君也没有那

样的资质和抱负,再加上不久姬朝被周

敬王(姬匄)刺杀,天下大乱,老子抱道

庄子,在说什么?

48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期刊杂志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