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节能》2023年第11期

发布时间:2023-11-28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上海节能》2023年第11期

Specially Invited Consultant 特邀顾问Honorary Director 名誉主任Director 主 任Deputy Director 副主任 翁史烈 WENG Shilie施明融 SHI Mingrong 胥传普 XU Chuanpu王 坚 WANG Jian阮 力 RUAN Li 张晓卯 ZHANG Xiaomao楼振飞 LOU Zhenfei 朱宗尧 ZHU Zongyao唐忆文 TANG Yiwen 徐 君 XU Jun宋忠奎 SONG Zhongkui《 》编辑委员会Shanghai Energy Saving Editorial Board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2095-705X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31-1500/TK《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能源与动力工程、经济计划与管理)李 文 LI Wen虞美萍 YU Meiping 王佳骏 WANG Jiajun 李人... [收起]
[展开]
《上海节能》2023年第11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Specially Invited Consultant 特邀顾问

Honorary Director 名誉主任

Director 主 任

Deputy Director 副主任

翁史烈 WENG Shilie

施明融 SHI Mingrong 胥传普 XU Chuanpu

王 坚 WANG Jian

阮 力 RUAN Li 张晓卯 ZHANG Xiaomao

楼振飞 LOU Zhenfei 朱宗尧 ZHU Zongyao

唐忆文 TANG Yiwen 徐 君 XU Jun

宋忠奎 SONG Zhongkui

《 》编辑委员会

Shanghai Energy Saving Editorial Board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2095-705X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31-1500/TK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能源与动力工程、经济计划与管理)

李 文 LI Wen

虞美萍 YU Meiping

王佳骏 WANG Jiajun 李人茜 LI Renqian

张 洪 ZHANG Hong 王继跃 WANG Jiyue

贾伊群 JIA Yiqun 陈建国 CHEN Jianguo

郭佳婧 GUO Jiajing 黄 赟 HUANG Yun

Editor in Chief 主 编

Associate Editor in Chief 副主编

Executive Editor 执行编辑

Translator 翻 译

编辑出版 Editor and Publisher

《 》杂志社 Shanghai Energy Saving Magazine

主管单位 Competent Authority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Shanghai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Economy and Informatization

主办单位 Sponsor

上海市节能协会 Shanghai Energy Saving Association

上海市节能监察中心 Shanghai Energy Saving Supervision Center

协办单位 Assist Handle Publications

申能(集团)有限公司 Shenergy Group Co., Ltd.

上海市电力公司 Shanghai Electric Power Company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Shanghai Power Equipme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 》杂志社 Shanghai Energy Saving Magazine

http://www.shjn.cn

shjnxh

上海中山北一路121号花园坊A1楼718室

Room 718,Building A1,Square Garden,No.121,

Zhongshan North No.1 Road,Shanghai

021-60805315

021-60805335 转各分机

200083

shjnzz@shjn.cn

上海康城广告有限公司

Shanghai Kangcheng Advertisement Co., Ltd.

上海康城印务有限公司

Shanghai Kangcheng Printing Co., Ltd.

3100120130062

18.00元

Distributing Agency 发行单位

Website Address 网 址

Wechat Number 微信号

Address 地 址

FAX 传 真

TEL 电 话

Postal Code 邮 编

E-MAIL 邮 箱

Design 设计制作

Print 印 刷

Advertising Business License 广告经营许可

Fixed Price 定 价

马宪国 MA Xianguo 牛东晓 NIU Dongxiao 王大军 WANG Dajun 王 晋 WANG Jin 王 昊 WANG Hao

王 经 WANG Jing 王如竹 WANG Ruzhu 王培红 WANG Peihong 龙惟定 LONG Weiding 刘惠萍 LIU Huiping

刘 慧 LIU Hui 朱静蕾 ZHU Jinglei 朱明林 ZHU Minglin 庄贵阳 ZHUANG Guiyang 陈长虹 CHEN Changhong

陈 臻 CHEN Zhen 李光明 LI Guangming 李琦芬 LI Qifen 吴志琦 WU Zhiqi 陆 寅 LU Yin

俞 伟 YU Wei 余岳峰 YU Yuefeng 金皓敏 JIN Haomin 孟 凯 MENG Kai 杨春林 YANG Chunlin

郑广宏 ZHENG Guanghong 胡建一 HU Jianyi 俞增盛 YU Zengsheng 徐 强 XU Qiang 徐 旭 XU Xu

黄贤龄 HUANG Xianling 屠利德 TU Lide 章学来 ZHANG Xuelai 曾伟良 ZENG Weiliang 蓝毓俊 LAN Yujun

潘克西 PAN Kexi 戴 坚 DAI Jian 张瀚舟 ZHANG Hanzhou 苗启新 MIAO Qixin 秦宏波 QIN Hongbo

王智强 WANG Zhiqiang 黄 捷HUANG Jie

委员会成员 Committee Members

SHANGHAI ENERGY SAVING

加快绿色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上海市节能协会 会刊

月刊·公开发行

1982年创刊

2023年第11期

(总第419期)

2023年11月30日 出版

欢迎订阅

2023年《 》杂志

定价:18.00元(含邮费)

全年订费:216.00元

热诚欢迎本市和全国各单位及个人

联系订阅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1号

花园坊A1楼718室

邮政:200083

联系人:王佳骏 吉多

电话:60805320 60805319

在线投稿网址:www.shjn.cn

《上海节能》在线投稿

第4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1

2023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contents

节能战略与政策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

1574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启示 李 莹

Enlightenment of Marxist Nature Viewpoint on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in New Era LI Ying

1580 上海市绿色低碳特色园区创建路径分析 鲍颖群 王一竹 石庄岩

Analysis on Creation Path of Green and Low Carbon Characteristic Parks in Shanghai BAO Yingqun, WANG Yizhu, SHI Zhuangyan

1585 再议“双碳”目标下政府节能管理和节能执法 向俊杰 张莹莹

Revisiting Government's Energy Saving Management and Law Enforcement under \"Double Carbon\" Goal

XIANG Junjie, ZHANG Yingying

“双碳”专栏 Double Carbon Column

1590 “双碳”目标下中国区域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的耦合性研究 何继新 夏五洲 孟依浩

Study on the Coupling of Regional Green Economy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Resilience in China under the \" Double Carbon\" Goal

HE Jixin, XIA Wuzhou, MENG Yihao

1605 “双碳”目标下绿色信贷政策对绿色低碳技术进步影响研究 张海洋 董晓红

Research on Impact of Green Credit Policy on Green and Low Carb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under \"Double Carbon\" Goal

ZHANG Haiyang, DONG Xiaohong

1615 低碳减排促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研究 陈 茜 谢丹凤

Research on Implementation Path of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s through Low-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CHEN Qian, XIE Danfeng

1620 “双碳”目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底层逻辑与路径研究 沈占胜 周 贺

Research on the Underlying Logic and Path of Promoting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under \"Double Carbon\" Goal

SHEN Zhansheng, ZHOU He

节能论坛 Energy Saving Forum

1625 新疆产业结构优化与碳排放的动态关系研究 李新英 靳亚婷 相松延

Research on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in Xinjiang

LI Xinying, JIN Yating, XIANG Songyan

1639 物联技术在配电网监测应用中的实践和展望 郭佳婧 陈 明 袁遵航 岳 克 李 应 方 平

Practice and Prospect of In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in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Monitoring Applications

GUO Jiajing, CHEN Ming, YUAN Zunhang, YUE Ke, LI Ying, FANG Ping

SHANGHAI ENERGY SAVING

contents

第5页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8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1648 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对欧盟碳排放权波动率的影响 靳慧娜 张金良 白 祥

Impact of COVID-19 and Russia-Ukraine Conflict on Volatility of EU Carbon Emission Rights JIN Huina, ZHANG Jinliang, BAI Xiang

1656 相变蓄能在热泵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周 易 张时华 徐笑锋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Phase Change Energy Storage in Heat Pump System ZHOU Yi, ZHANG Shihua, XU Xiaofeng

1663 绿色建筑的推广影响因素研究 黄炜炜 李晓娟 林成鑫

Study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reen Building Promotion HUANG Weiwei, LI Xiaojuan, LIN Chengxin

节能技术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1668 上海某大厦制冷机房系统节能诊断分析 任天宇

Energy Saving Dagnosis and Analysis of Refrigeration Room System in Some Building in Shanghai REN Tianyu

1677 垃圾发电企业提高运营效益的关键技术措施 乔志青 潘树军

Key Technical Measures for Improving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Garbage Power Generation Enterprise QIAO Zhiqing, PAN Shujun

1684 外燃式旋窑技术应用在水泥工业中的碳减排探讨 蒋宏利 夏卫华 杨 彬 雷 威 章 赟 唐金泉

Discussion on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Cement Industry by Applying External Combustion Rotary Kiln Technology

JIANG Hongli, XIA Weihua, YANG Bin, LEI Wei, ZHANG Yun, TANG Jinquan

1692 基于PWM在LED智能系统中的控制算法研究 齐芳平 石 晔 崔志威 王 辉 朱 澈

Research on Control Algorithm Based on PWM in LED Intelligent System QI Fangping, SHI Ye, CUI Zhiwei, WANG Hui, ZHU Che

1698 高密度沉淀池运行状况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 初 明

Analysis of Operation Status and Study on Control Technology of High Density Sedimentation Tank CHU Ming

1703 某办公楼空调冷热源系统节能改造技术研究 胡芳芳

Research on Energy Saving Renovation Technology of Air Conditioning Cold and Heat Source System in an Office Building

HU Fangfang

节能工程与经济 Energy Saving Engineering and Economy

1708 火电企业碳成本疏导机制研究 曹安国 沙冠男

Research on Mechanism of Carbon Cost Mitigation in Thermal Power Enterprises CAO Anguo, SHA Guannan

1719 集中式光伏电站与分布式光伏电站工程建设管理方法的思考 杨洪雷

Thoughts o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Methods of Centralized and Distributed Photovoltaic Power Station Projects YANG Honglei

1724 浅析燃煤电厂上煤系统的节能措施 王 凯

Analysis of Energy Saving Measures for Coal Loading System in Coal-Fired Power Plant WANG Kai

1729 数据中心节能改造实施途径 谢 静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for Energy Saving Renovation of Data Center XIE Jing

1734 某厂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结焦分析 刘 灿

Analysis on Coking of Supercritical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Boiler in Some Factory LIU Can

第6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新

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启示

李 莹

河南农业大学

摘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关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重要因素,是关乎人类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马克思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规律,对新时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的核心观点经过中国化和时代化的演变历程,构建了与中国具体实

际相结合的、逻辑严密的生态文明体系,增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凝聚

力,为新时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理论来源、行动指南、核心

目标和内生动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国化;人与自然生态文明

DOI: 10.13770/j.cnki.issn2095-705x.2023.11.001

Enlightenment of Marxist Nature

Viewpoint on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in New Era

LI Ying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收稿日期:2022-11-29

作者简介:李莹(2000-07-),女,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第7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1 期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ENERGY SAVING

S

T

R

ATEGY AND POLI

C

Y节能战略与政策

Abstrac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sues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 China's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are key link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Marx revealed the dialectical unity law between man and

nature, which has profound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for adhering to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in the new era. The core viewpoint of Marxist view of nature on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has undergone the process of sinic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and has

constructed a rigorous and logic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that is in line with China's specific reality, strengthening the cohes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providing theoretical sources,

action guidelines, core goals, and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s for adhering to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Marxist Nature Viewpoint; Sinic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启示

0 引言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提供了资源,对人们

的生产劳动和物质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马克

思主义自然观基于实践立场,考察现实的人及其实

践活动,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统一规律,对自然环

境的影响力有着清晰的认识,并提出“人与自然休

戚与共、共生共荣”的理念。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

我国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产生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

时代价值,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和发展

1.1 马克思对于自然观的认识

马克思指出,人依赖自然界,人是自然的一部

分。对自然界的认知表明,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类

意识的客观实在,它不是精神、感觉等任何事物的

附属品和外化物。他提出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

理”证明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是自然界长期演

化发展的产物,人类依存于自然界,并在实践过程

中影响着自然界的形态。

马克思从自然辩证法视角揭示了人与自然的

辩证统一关系,即人类产生于自然界,并且能够通

过物质生产活动改变自然界的面貌,创造出自然界

所没有的客观存在,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的

资料来源,也对人类的实践活动有着制约性和束缚

性。根据人类与自然界互相作用的关系,他提出要

坚持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出“没有自

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

造”[1]

,“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2]

,这

些论断科学地论证了自然界是人类活动的根本性

基础,自然界的优劣影响着人们物质生产生活水平

的高低。因此,人类必须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界

和谐共处,只有这样才能长期地生存下去。

1.2 恩格斯对于自然观的认识

在遵循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基础

上,恩格斯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他指出: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

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3]

。他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

认为思维和意识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

的产物。

1575

第8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1

2023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No.08

2018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

节能战略与政策

恩格斯对自然的研究始于他对资本主义工业

革命的关注,他研究了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之间的

平衡关系,并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归根

结底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在他生活的年代,自然

生态问题已初步显现。通过探究大自然的危机事

件,他深刻认识到:自然界有其规律,主张人要善待

自然,人与自然要实现“和解”,否则,大自然将会报

复人类。因此,他警示后代,要正确掌握自然规律,

坚持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敏锐意识到我们对自然

界的干预和破坏所造成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

1.3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认识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并吸收俄国

传统自然观的有益成分,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提出

人类要承认和顺应自然界,他指出“: 外部世界是不

依赖于人的意识和感觉的,这就是唯物主义”[4]

列宁对资本主义带来的生态危机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快速崛起和发展,贪婪的

资本家为了追逐资本主义利益最大化,无限度地进

行资本积累,粗暴地掠夺自然资源,大规模生产产

品以扩大世界市场赚取更多财富,极大程度上破坏

了生态环境。一方面资本家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

夺打破了生态循环系统,另一方面由于产品的过度

生产以及工业机器的频繁使用,工业排废排污对环

境的污染超过了自然承载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对全球生态文明是杀伤性武器,资本主义的无限生

产与消费导致自然资源日渐衰竭,造成了不可逆转

的毁坏。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扩张的无限性与自然

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激化了生态

危机。列宁提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全球

性的生态危机才有可能真正化解。

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1 毛泽东的生态文明思想

毛泽东同志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关于尊

重自然规律的观点,认为人类要清楚自然规律,遵

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他指出:“如果对自

然界没有认识,或者认识不清楚,就会碰钉子,自然

界就会处罚我们,会抵抗”[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连年战争使我国生态

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生态恢复问题萦绕在毛泽东同

志的心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

设和发展事业中,他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

境息息相关,自然环境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关键性作

用,因此,他对祖国荒山野岭的绿化问题高度重视,

强调要持之以恒地植树造林,使植树造林活动制度

化。他对水利、水土治理等生态建设也十分重视,号

召建设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使水利工程泽润山川。

针对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污染问题,他提出,要防

治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人民生命健康。

2.2 邓小平的生态文明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改变一穷二白的

局面,全国上下搞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但经济的

粗放型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环境污

染、生态失衡、自然资源过度开采等乱象日益成为

发展的突出问题。邓小平同志深刻认识到我国自

然环境的严重问题,提倡保护自然生产力,并提出

了改善措施,特别是针对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的

林地过度开垦问题,推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

工程。邓小平同志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高

度指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

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

年,坚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6]

2.3 江泽民的生态文明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人民

在物质生活方面赶上了时代步伐。但与此同时,不

可避免地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甚至出现

了空气污染、资源浪费等现象。江泽民同志继承了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在十

四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战略部

署。江泽民同志提出“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

产力”,这一科学论断为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之间的关系指明了前进方向。他强调:“任何地方

的经济发展都要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 注重优化结

1576

第9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1 期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ENERGY SAVING

S

T

R

ATEGY AND POLI

C

Y节能战略与政策

构, 都要坚持以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 这样的

发展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7]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

领导集体初步建立了完整的环境资源法律体系, 这

项重大举措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推向了新的发展

阶段。

2.4 胡锦涛的生态文明思想

进入21世纪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化

程度日益提高,经济快速增长,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亟待解决。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指明了

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方向,并且通过机

制措施保障生态环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发展的

关键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生

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8]

胡锦涛同志坚持把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推入实践的

维度,倡议采取植树造林的措施以防风固沙,并在

每年植树节亲自带领干部们参与植树活动,他认为

这项重大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5 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在党的十七大中首次提

出,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我国“五位一

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

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

代化建设新格局,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思想在当今新时代仍具有指导意义。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提出了一系列生态理念和治理措施,并形成了完

整的生态思想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

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同志继承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的生态理念,并把这一理念作为核心要义。大

自然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依托,人与自然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只有坚持保护自然,才能得到大自然慷

慨回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推动生态文明之

路行稳致远。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两山理论”阐释了绿水青山就是人民的财富

和经济发展的动力,这一生动表述拓宽了我国经济

绿色发展的新视野。

3)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山清水秀的祖国风光是人民的精神财富,保护

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改善生态环境

就是维护人民的精神家园。

4)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采取统筹兼顾、多措并举的治理方式,加大综

合治理力度,提升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这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

5)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习近平同志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

与体制、制度、法治、执法、惩处等措施密切相关,强

调:“要利用制度和法律保障生态体系,通过制度创

新完善治理体系,强化制度执行力,使生态环境治

理有法可依”[9]

6)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关乎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任何国

家都不能置身事外,世界各国要构筑“人类命运共

同体”,共同维护生态环境,共同谋划治理措施。

3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

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0]

。马克

思主义自然观科学地论证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自然与社会三对矛盾的内在联系,对新时代坚持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启示意义。马克思主义自然

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荣共存”的观点,此

观点经历了中国化的丰富发展和时代演化,形成了

一套意蕴丰富、逻辑严密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系,使

得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更加完善,成效更加显著。

3.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提供了理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首要内容是坚持人与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启示

1577

第10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1

2023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No.08

2018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

节能战略与政策

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内容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继承了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观点,他提倡人类要敬畏

自然环境,顺应自然规律,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本质要求。马克思的许多著作中阐述的关于

生态文明的观点对习近平生态思想以及生态治理

保护措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源泉。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坚持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的必要手段。“绿色转型”决定了高质量发展

的持续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

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10]

,贯彻“绿色发展”的新

发展理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原则,要在生态

平衡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不能简单以生

产总值论英雄。首先,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就要

扭转依赖高能耗产业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清洁生

产产业,推广绿色低碳生产方式。通过科技创新,

提高效能,减少资源消耗,形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

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使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常

态。其次,绿色发展方式要贯彻到人们的生活、消

费、思维观念等各个方面,让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蔚然成风。广泛宣传绿色化、低碳化的消费观念,

鼓励使用环保材料或可循环利用材料的衣物产品,

提倡使用节能节水家居用品。倡导“光盘行动”,杜

绝食物浪费。推广低碳出行,引导人们选择公共交

通工具、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走生态良好的

发展道路。

3.2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提供了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秉持“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

体”的理念,即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党的

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势在必

行,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

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10]

纵观历史,“洛杉矶烟雾事件”“日本四日市哮

喘病事件”等因污染空气而付出惨重代价的案例比

比皆是,破坏自然和污染环境给人类带来了惨痛的

教训。生态环境的优劣关乎民族命运,关乎人民福

祉,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迫在眉睫。因此,推进环

境污染防治是生态文明建设和人与自然可持续发

展的应有之义和必然举措。首先,采取减污和降碳

协同推进的措施。“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

设把降碳作为主要目标,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

社会绿色发展。减污降碳是“十四五”时期乃至今

后更长时期的一项重要举措,致力于推动生态文明

建设取得新突破,通过鼓励人们使用清洁能源、节

能减排等措施,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增强人民群众

的生态环境获得感,造福于民,取信于民。其次,推

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不断深化改革,提升防污治理

的现代化水平。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因

地制宜,精准、科学、依法治理空气污染。近年来,

我国生态污染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雾霾、臭氧污

染治理已取得显著成效,空气质量明显改善,长江、

黄河流域综合治理有效推进,美丽湖泊建设实现新

发展。深入推进环境防污治理需提升针对性和科

学性,科学施策,加强监管,综合运用制度、技术等

多种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强国的远景目标。

3.3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树立了核心目标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生态系统多样

性、稳定性、持续性是其内在要求。生态系统是环

环紧扣,紧密相连的,生态破坏问题往往是“牵一发

而动全身”,影响面广,因此,要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提升稳定性、多样性和持续性。

自然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和修复的功能,但这

种调节修复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其受到人类外

界干扰并超过承受限度时,就会引发生态系统的危

机。人类肆意破坏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例

如过度开垦、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排放污水、倾

倒废弃物造成水生生物绝迹,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

失,这些行为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工业燃煤燃

碳、汽车尾气排放等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产生了温

室效应,进而引发了南北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

升、物种灭绝、极端天气频发、自然灾害增多等后

果。例如“卡特里娜飓风事件”“郑州‘7·20’特大暴

1578

第11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1 期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ENERGY SAVING

S

T

R

ATEGY AND POLI

C

Y节能战略与政策

雨事件”“重庆山火事件”等,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

了巨大威胁,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因

此,提升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刻不容缓。

首先,以自然恢复为主,修复工程为辅,修复和保护

两手抓。当干扰因素较少,可发挥生态自我修复功

能以实现改善。当生态破坏较严重时,应建立生态

保护区,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常态化保护修复

工程,加强全面监管,把责任落实到位。其次,在系

统整体修复的基础上抓主要矛盾。生态稳定性、多

样性和持续性的维护应基于区域整体保护修复,明

确生态问题及其关联性,把握生态问题的因果关

系,将生态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一以贯之。坚持走综

合系统治理的道路,以系统思维整合生态系统各要

素,统筹兼顾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修护治理,维护生

态稳定性。同时,在整体修复的基础上,坚持问题

导向,聚焦主要问题,避免生态保护修复流于形式,

形成既有整体又有个体,协同治理、多措并举的生

态保护修复新局面。还要防止外来生态风险,提高

防范化解外来物种入侵的本领。

3.4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提供了内生动力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

共识,“可持续发展”即经济和生态协调持续性发

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治理是贯彻可持续发

展理念的主要抓手。现阶段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

碳中和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任务,绿色、

低碳、循环经济成为经济转型的战略关键,是实现

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伟大

变革。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不断满足人民

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现代化国家的迫切需要。首先,构建绿色低

碳发展体系。严格管控高能耗产业,实现各领域绿

色转型。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以风能、水能、太阳

能等清洁能源代替不可再生能源,保障能源安全稳

定供给,从源头治理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问题。优

化交通运输结构,推广新能源汽车,倡导绿色出

行。加强全社会绿色低碳环保意识,形成低碳简约

的生活生产方式。其次,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

理。保护生态环境需要世界各国互助合作,面对生

态环境问题,每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我国谋

求加深国际合作,参与研发前沿引领性技术,创新

开发低排放技术,突破技术瓶颈,逐步建立全球碳

中和发展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有序推动国际

生态环境建设,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4 结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革命性的伟大理论成

就,推动我国在生态文明事业上栉风沐雨,砥砺前

行,经过纵深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形

成了系统完整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催生了解

决生态问题的具体措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自然

观的时代价值,为新时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提供了行动纲领,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

了实践路径,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

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

推动各行各业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指引了方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王达阳.邓小平情注植树造林[J].党史博采(纪实),2011(10):31-32+60.

[7]江泽民.必须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大事来抓──1996年

7月16日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的讲话[J].环境保护,1996

(8):2-3.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

报告[J].中外企业家,2012(21):8-13.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的报告[J].党的生活(黑龙江),2022(11):4-23.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启示

1579

第12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1

2023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No.08

2018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

节能战略与政策

上海市绿色低碳特色园区

创建路径分析

鲍颖群 王一竹 石庄岩

上海市能效中心(上海市产业绿色发展促进中心)

摘要:推进园区绿色低碳特色化发展是落实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措施之一。分析了上海市产业园

区发展现状和能源转型需求,梳理了国家和市级层面推动园区绿色发展相关政策,提出园区绿色低碳发

展相关建议。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上海已形成丰富多样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上海产业园区数

量庞大,现有各类园区160余个,其中国家级园区36个、市级园区48个、各类产业基地17个、产业园区60

个,公告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6个、海关监管开发区9个、高新产业区2个,市级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

39个。

关键词:绿色低碳;特色园区;创建路径

DOI: 10.13770/j.cnki.issn2095-705x.2023.11.002

Analysis on Creation Path of Green and Low Carbon

Characteristic Parks in Shanghai

BAO Yingqun, WANG Yizhu, SHI Zhuangyan

Shanghai Energy Efficiency Center (Shanghai Industrial Green Development Promotion

Center)

Abstract: Promoting the green and low carbon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park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achieve the \"Double Carbon\" goal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nergy transformation needs of Shanghai industrial parks, sort out relevant policies

of promoting green development of parks at the national and municipal levels,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on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of parks. After more than 40 years of reform and

收稿日期:2023-07-27

作者简介:鲍颖群(1987-10-),女,工学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节能减排、绿色低碳政策和规划研究

王一竹(1993-04-),女,工学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和科技创新

1580

第13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1 期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ENERGY SAVING

S

T

R

ATEGY AND POLI

C

Y节能战略与政策

0 前言

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园区是产业发展的主要

载体,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和

主要力量。推进园区绿色低碳特色化发展,对于实

现国家经济绿色发展、支撑制造强国战略和“双碳”

目标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意义。

2010 年起,国家多次发布绿色低碳工业园区

建设相关鼓励政策,包括生态工业园区发展低碳经

济、建立绿色制造体系、组织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

以及产业园区开展碳排放评价试点等。打造绿色

低碳工业园区,通过“横向耦合、纵向延伸”,构建园

区内绿色低碳产业链条,促进园区内企业采用能源

资源综合利用生产模式,推进工业余压余热、废水

废气废液资源化利用,实施园区“绿电倍增”工程。

到 2025 年,通过已创建的绿色工业园区实践形成

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碳达峰优秀典型经验和案例。

1 上海市园区现状

1.1 基本情况

经过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发展,上海已形成丰

富多样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十三五”期间

工业园区开始转型升级,为促进产业与生活的空

间融合,由工业开发区转型升级为产业园区,形成

较为稳定的产业空间布局。上海产业园区数量庞

大,根据《上海市统计分类标准与代码 2021 版》,

现有各类园区 160 余个,其中国家级园区 36 个、

市级园区 48 个、各类产业基地 17 个、产业园区 60

个。公告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6 个、海关监

管开发区 9 个、高新产业区 2 个,市级工业园区和

科技园区39个。

1.2 园区类型

上海市园区类型多、发展阶段各异,根据园区

建成时间和用能情况,大致可以分为高载能工业园

区(产业基地)、传统工业园区和现代工商业园区三

类。第一类高载能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多建于上

世纪70年代,如上海化工区、宝山钢铁基地、金山石

化基地等,厂区和工艺布局调整困难,节能减排工

作已经进入瓶颈期。第二类传统工业园区多建于

上世纪90年代初,如浦东康桥工业园区、嘉定工业

园区、星火工业园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规划布

局,该类园区产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转变。第三

类现代工商业园区多建于近几年,如临港松江科技

城G60科创云廊,园区设备设施较新且设备能效等

级较高,同时建有基本的能源监测系统。

1.3 能源转型需求

面对“3060”目标和上海市城市整体数字化转

型的最新要求,各类园区整体低碳转型和数字化能

效提升都面临着巨大挑战。钢铁和石化两个行业

能耗占全市工业总能耗约67%、碳排放占全市工业

碳排放约78%,高载能工业园区(产业基地)有必要

实现能效管理智慧化、精细化,形成设备—工序—

工厂—园区多层级的数字化能效分析系统。传统

工业园区可利用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配置、企业生

opening up, Shanghai has formed a rich and relatively complete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industrial parks in Shanghai, with more than 160 existing industrial parks of various

types, including 36 national-level parks, 48 municipal-level parks, 17 industrial bases of various types,

60 industrial parks, 6 national-level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s, 9 customs supervision and development zones, 2 high-tech industrial zones, and 39 municipal industrial parks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Key words: Green and Low Carbon; Characteristic Park; Creation Path

上海市绿色低碳特色园区创建路径分析

1581

第14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1

2023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No.08

2018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

节能战略与政策

产计划、设备运行等数据,建立能源供需匹配模型,

开展园区能耗仿真和智能优化研究及示范。现代

工商业园区可打通各子系统的能源流与数据流,匹

配与之相适应的能源系统运营策略,促进多种能源

互补和多系统协调优化。

2 绿色低碳特色园区发展

近 20 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工业园区的绿

色发展,陆续开展了生态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园

区、低碳工业园区和绿色园区等实践探索,从动静

脉产业链构建、产业共生、清洁生产、基础设施共

享、环境管理等多方面形成了“园区绿色发展中国

方案”,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三五”以来,上海始终

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积

极开展绿色低碳循环试点示范,实施绿色工业园区

和特色园区创建。

2.1 绿色低碳特色园区类型

2.1.1 国家级园区类型

1)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

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建设的一种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园区。2007年,原环

保总局、商务部、科技部联合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

范园区建设。随后几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管

理体系在发展实践中不断完善,《国家生态工业示

范园区管理办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等

政策文件陆续出台,建立了“规划编制—批准创

建—验收命名—定期复查”的动态管理体系。2020

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更名为“生态文明建

设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截至2021年7月,全

国已有95个园区开展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

设工作,其中65个园区已获得正式命名。上海化学

工业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张江高科技园区

等9家园区入选示范区。

2)低碳工业园区

低碳产业园区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绿色

低碳理念为指导,追求低碳高增长的产业集聚区。

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决定组织开展

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的

总体思路和目标是选择一批基础好、有特色、代表性

强、依法设立的工业园区,通过试点建设,大力使用

可再生能源,加快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和化工等重

点用能行业低碳化改造。培育积聚一批低碳型企

业。推广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园区低碳管理模

式,试点园区碳排放强度达到国内行业先进水平,引

导和带动工业低碳发展。上海化学工业区、上海金

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陆续通过了国家试点方案。

3)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

园区循环化改造围绕构建产业链条,坚持副产物

减量化,通过优化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延伸

产业链并构建循环链接,形成循环经济关键链接技术

突破,搭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创新组织形式

和管理机制,实现园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废物“零

排放”。2012年,为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国家

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决定继续组织实施园区循环化改

造示范试点工作,坚持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

落实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目标要求。2022 年,国家

《“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发布后,上海青浦工业

园区循环化改造等47个循环经济示范试点项目完成

验收,拨付财政补助资金约10.9亿元。

4)绿色园区

绿色园区是以园区绿色制造为核心理念,以实

现园区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

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目标,提升园区资源能

源利用效率。2016 年,工信部印发《关于开展绿色

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2016-2020 年)》等文件,明确了绿色园区为绿色

制造体系的主要内容,提出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

代表性强的工业园区,推进绿色工业园区创建示

范。上海化工区、金山二工区(碳谷绿湾)、金山工

业园区、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莘庄工业园区、松

江经济园区等先后被评为国家绿色园区。

5)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2016年国家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新

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2017年

1582

第15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1 期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ENERGY SAVING

S

T

R

ATEGY AND POLI

C

Y节能战略与政策

工信部发布《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

法》,指导和促进产业集聚区规范发展和提质增效,

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突出行业特色,兼顾地区差

异,建立规模效益突出的优势产业示范基地(“大而

优”)和专业化细分领域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示范

基地(“小而美”)两个系列示范基地创建体系。上

海共创建20家示范基地,涉及装备制造业、原材料

工业、消费品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其中有7家在

2020年发展质量年度评价中获得五星评价,起到了

良好的科技引领、产业示范和资源增效作用。

2.1.2 上海市园区类型

1)特色产业园区

为聚焦特定产业方向、特优园区主体、特强产

业生态,2020年起上海发布了三批53个特色产业

园区,空间规模210 km2

,有力支撑了“3+6”(新型)

产业体系集群发展。园区主要分布在郊区,从各产

业门类的园区数量来看,高端装备产业类别中园区

数量最多。根据《上海市瞄准新赛道促进绿色低碳

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将以高品质

产业园区为主阵地,围绕氢能、高端能源装备、低碳

冶金、先进材料等产业,重点打造宝武碳中和产业

园、化工区绿色低碳示范园等5个特色产业园区和

培养提升多个潜力园区,形成绿色低碳特色产业园

区体系。

2)低碳发展实践区(近零碳排放实践区)

2021年,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上海市低碳

示范创建工作方案》,推进低碳技术应用和机制创

新,引导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创建对象为商务

区、郊区新城、城镇、园区等各类区域,要求已建立

科学合理的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统计、监测和核算

体系,考核碳排放强度下降20%以上或低于平均水

平。2022年公布了一大会址、新天地等9个区域为

低碳示范创建单位。

3)零碳园区

为树立零碳创建示范,2022年上海市经信委开

展了零碳创建园区申报工作。根据《零碳园区创建

与评价技术规范》(T/SEESA 010-2022)团体标准,

经过评审,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天马无废低

碳环保产业园、上海银行张江园区被评为首批零碳

创建园区。根据《上海市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

案(2021-2025年)》,要创建5家零碳示范园区,形

成跟跑效应。

2.2 各类园区侧重点分析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侧重于通过产业

共生链接与清洁生产达到全过程污染防控与生态

环境保护[1]

。园区循环化改造侧重于实现产业耦合

链式发展、固废资源化,使能源资源梯级利用率与

资源效率提升。绿色园区建设则侧重于促进园区

绿色制造体系的建设。国家低碳工业园区侧重于

实现高能耗园区的节能减排。零碳园区侧重于低

碳环保的技术使用和碳管理水平提升,最终实现零

碳排放的目标。

3 绿色低碳特色园区创建路径与建议

园区不但是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也是经济稳定

的压舱石。为打造上海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地,围绕

“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提出园区绿色低碳

发展战略。

3.1 对标零碳创建园区,做好顶层设计和管理

对标国家绿色园区、零碳园区等创建标准,探

索建立适合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与政策

措施。

1)从全生命周期角度推进污染防治和资源能

源管理,实时动态地摸清园区“物质能量代谢及其

生态环境影响家底”[2]

,制定零碳目标和线路图。

2)充分运用国家和地方财政政策,鼓励园区内

企业积极开展低碳试点工作,并通过试点建设使得

园区碳排放强度达到国内行业先进水平。

3)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开展绿色信贷

融资,为园区重大低碳项目风险融资提供咨询服务。

3.2 围绕“产业绿色化”,形成低碳发展格局

实现园区工业系统、能源系统、生态环境系统

上海市绿色低碳特色园区创建路径分析

1583

第16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1

2023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No.08

2018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

节能战略与政策

全覆盖,全生命周期建设绿色园区。

1)以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园区循环化改造等为

突破口,综合运用节约、提效、开源等措施,深化园

区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土地资源开发总量和资

源消耗强度“双控”,推动园区持续提高碳生产率。

2)加快低碳、零碳及负碳技术创新,逐步建立

低碳节能、新能源以及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链

体系,从土地集约利用、新能源利用、低碳建筑、低

碳交通等多个领域开展相关的技术链研究,从技术

层面支撑园区低碳发展。

3)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数据孪生

等先进信息化手段,建立智慧化、精细化的能源管

理、碳排放监测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及平台系统。

3.3 围绕“绿色产业化”,打造低碳产业集群

产业园区低碳建设要构架低碳产业链,注重园

区产业间耦合和协作,增强园区产业的韧性。

1)实行绿色招商,鼓励和引导绿色、低碳产业

的发展,引进和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清

洁交通等领域的企业和项目,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

升级,形成绿色产业集群,促进创新和经济增长。

2)对已有重工业企业调整发展方式,高碳排放

工业企业要树立明确的低碳经济理念,扩大低碳和

脱碳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形成低碳和脱碳企业的

产业集群,推进园区经济结构创新升级。

4 小结

上海高载能工业园区(产业基地)、传统工业园

区和现代工商业园区数量众多,园区发展是实现国

家“双碳”目标的“最后一公里”,可以从“产业绿色

化”和“绿色产业化”入手,充分利用绿色低碳技术,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打造低碳产业集群,探索“双

碳”背景下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路径。

参考文献

[1]谢元博,张英健,罗恩华,等.园区循环化改造成效及“十四五”绿色循

环改造探索[J].环境保护, 2021.

[2]冯钦忠,杨世童,刘俐媛,等.“双碳”目标下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

效路径分析与技术要求[J/OL].环境保护科学.

(上接封二)

完善体制机制,规范流程标准,强化全过程管理,营造人尽其才、富有活力、风清气正的专家参与公共决策环

境。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以保

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推动实现生态环境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要

根据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新期待,加大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集中解

决力度,着力抓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发挥好先行探索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全民行动,推动局部和全局相协

调、治标和治本相贯通、当前和长远相结合。要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地方实际分类施策、分区治理,精细化建

设,通过一项项具体行动推动美丽中国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会议强调,专家是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智力

资源,要加强对专家队伍的政治引领,完善专家参与公共决策的政策保障和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专家积极性

和主动性。要建立健全从专家遴选到考核监督的全过程、全链条管理制度体系,分领域、分类别完善专家参

与公共决策的制度规范,明确专家参与公共决策的职责定位、权利义务和相应责任等,激励这些专家积极为

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建言献策。

会议指出,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聚焦区域

性、流域性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建立从问题识别到解决方案的分区分类管控策

略。要落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体责任,利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实

施,科学指导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 (来源:新华社)

1584

第17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1 期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ENERGY SAVING

S

T

R

ATEGY AND POLI

C

Y节能战略与政策

再议“双碳”目标下政府节能管理

和节能执法

向俊杰 张莹莹

济南市能源和粮食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摘要:节能管理和节能执法的实施效能,直接影响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试从经济学的视角,

以典型案例分析的形式,对政府节能管理和节能执法进行分析和解读,将两者实施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

与能源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相对照,并从最大限度追求能源资源配置效率出发,系统地论证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下,节能管理和节能执法发展的新要求,以期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最终实现有所增益。

关键词:“双碳”;能源资源;节能管理;节能执法

DOI: 10.13770/j.cnki.issn2095-705x.2023.11.003

Revisiting Government's Energy Saving Management and

Law Enforcement under \"Double Carbon\" Goal

XIANG Junjie, ZHANG Yingying

Jinan Comprehensive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Detachment for Energy and Grain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of energy saving management and energy saving law enforcement directly affects the realization of China's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interprets the government energy saving management and energy saving law enforcement through typical case studies. The legality and rationality

of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re compared with the economy and efficiency of energy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and law enforcement develop收稿日期:2022-12-19

作者简介:向俊杰(1984-03-),男,硕士研究生,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节能法律法规和政策研究,以及节能执法工作

张莹莹(1979-),女,主要从事节能法律法规和政策研究

1585

第18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1

2023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No.08

2018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

节能战略与政策

0 前言

为了正确认识和明确区分政府节能管理和节

能执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依法高效、恰当地行使

这两种法定行政管制职能,充分发挥两者在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协同效用,在碳达峰碳中

和“多目标”发展要求的当下,除从法律属性、实施

目标、行使方式等方面对两者进行详细分析外[1]

,还

有必要从有效配置能源资源的角度出发,对两者进

行更加丰富、更为深入的分析研究。本文将从经济

学的视角,以典型案例分析的形式,对政府节能管

理和节能执法进行分析和解读,将两者实施过程的

合法性、合理性与能源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

相对照,并从最大限度追求能源资源配置效率出

发,系统地论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节能管理和

节能执法发展的新要求,以期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的最终实现有所增益。

1 一个有关节能管理和节能执法的典型案例

根据我国现行节能法律法规规定,重点用能单

位应当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开展能耗在线监测系

统建设和能耗在线监测工作。没有按照要求开展

的,由职能部门以书面形式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

整改的或者没有达到整改要求的,由职能部门处以

相应数额的罚款[2]

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制度,既包含节能

管理的内容,又含有节能执法的规定。从时间顺序

上来看,其包含三项独立的程序,即:(1)针对重点

用能单位——下达开展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和

在线监测要求;(2)未按要求开展建设和监测的

——书面责令限期整改;(3)逾期不整改或者没有

达到整改要求的——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从法律属性上来看,第(1)、(2)项属于典型的

节能行理程序,即为了公共利益需要,通过制定标

准或设定目标,利用公权力对能源领域私权行为进

行协调和规制。第(3)项则属于典型的行政执法程

序,即针对行政相对人的具体违法用能行为,依法

予以强制性追责处理。

从实施方式上来看,第(1)、(2)项适用目的性

和灵活性原则,即在下达要求或责令限期整改的过

程中,应当以实现节能管理目的为根本指导,灵活

运用各种激励、奖励、补贴工具,鼓励、支持、引导重

点用能单位采取相应的用能措施。第(3)项适用程

序性和原则性原则,即在实施行政处罚的过程中,

应当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

定,全面、客观、公正地履行各项法定程序、调查收

集有关证据,并在法定的种类、幅度限度内作出明

确具体的行政处罚决定。

在贯彻落实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制度

的实践中,由于不能正确认识和明确区分节能管理

和节能执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不仅出现了目的

性、灵活性和程序性、原则性的错位适用现象,甚至

还出现了针对同一用能行为先后采取自相矛盾的

处理措施的情况。

首先,最为典型和最为常见的实践,是将第(2)

项责令限期整改错认为节能执法,但同时又以目的

性和灵活性来主导执法程序和执法结果。例如,当

职能部门A发现重点用能单位B未按照要求开展能

ment under the goal of carbon peaking carbon neutrality are systematically demonstr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ximizing the efficiency of energy resource allocation, in order to gain the ultimate realization of China's“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goals.

Key words: \"Double Carbon\"; Energy Resource; Energy Saving Management; Energy Saving Law Enforcement

1586

第19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1 期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ENERGY SAVING

S

T

R

ATEGY AND POLI

C

Y节能战略与政策

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和在线监测工作时,先对B进

行了行政处罚立案,尔后才向B下达责令限期整改

通知书,但此后A并未按照《行政处罚法》及相关法

律法规的规定,履行相应的行政处罚法定程序,而

是直到B完成整改后,才又在未经事先告知事实、理

由、依据以及听取陈述、申辩的情况下,直接对B作

出不予行政处罚决定。在此种情形中,A将原本属

于节能管理领域中的事项硬生生地转变到节能执

法领域中来,将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直接转变为重

点用能单位的法定强制性用能义务,将节能行政处

罚当成实现节能管理目的的任意性手段,不但突破

了节能执法的程序性和原则性,损害法律的权威和

尊严,更是违反了节能管理的目的性原则,将维护

公共利益和保护、协调私人合法权益发展的公权

力,擅自变更为威吓、胁迫私人合法权益的任由其

随意操控的工具和手段,极大地破坏了政府的形象

和公信力。

其次,将第(3)项节能执法无限期延后,借以

“柔性执法”“营商环境”等理由,对逾期不整改或者

没有达到整改要求的,拒不予以行政处罚立案,放

任违法用能行为的持续。例如,职能部门A在下达

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后,重点用能单位B逾期未整

改或者整改后仍未达到要求,A在无法采取其他有

效节能管理措施的情形下,仍以推行“柔性执法”、

优化“营商环境”等为由,拒绝依法对B进行行政处

罚立案,这最终将导致B的违法用能行为在客观上

一直存续而又无有效法律监管。毫无疑问,这同样

会在严重损害法律权威和尊严的同时,又极大地破

坏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此外,为有效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

系统建设和在线监测工作的开展,在第(1)项节能

管理中,通常会配以财政补贴、资金补助等行政奖

励性政策。在不能明确区分上述(1)、(2)、(3)项本

质属性以及正确实施节能管理和节能执法的情况

下,经常会出现一方面认定重点用能单位违反行政

管理秩序,应予行政处罚,另一方面却又要对其改

正违法行为的行为予以奖励,将行政处罚和行政奖

励同时适用于同一事实,严重混淆了追责违法与鼓

励先进之间的区别。例如,在把第(2)项错认为节

能执法,对重点用能单位B进行行政处罚立案的同

时责令其限期整改,而随后,又要依照相关行政奖

励性政策,对 B 依照整改要求实施的建设和监测

行为进行奖励。在任何时候,法律的公平和正义

都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形式从自己的违法行为中

获益,此种情形的出现,更是会在严重损害法律权

威和尊严的同时,又极大地破坏政府的形象和公

信力。

2 节能管理和节能执法的经济分析

节能管理和节能执法的实施,不仅直接关系到

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从经济

学的视角来看,也同样关涉着能源资源的配置效

率,并最终影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能源资源配置过程中,无论是节能管理

还是节能执法,都是从公共利益出发,通过公权力

的行使以期对社会能源资源进行最有效配置的一

种方式或手段。作为能源行政管制领域中最主要

和最重要的两种公权力行使手段,节能管理和节能

执法在追求最有效配置社会能源资源目标的同时,

选择的实施路径和采取的具体措施与手段大相径

庭。从能源资源的价值增殖和分配角度来看,节能

管理主要侧重于通过政策性鼓励、支持和引导,充

分发挥用能单位在市场激励机制下的主动性和积

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能源资源的配置效率,

在促进用能单位能源资源价值增殖的同时实现社

会能源资源价值的提升,即实现个体财富和社会共

同财富的同时增加。而节能执法则主要是通过实

施强制性的节能监督或追责措施,限制、禁止用能

单位以违法方式利用能源资源,防止其在追求能源

资源价值增殖的过程中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即防止

其以损害或窃取社会共同财富的方式增加其个体

财富。从能源资源利用的成本和费用承担来说,节

能管理在追求社会能源资源最有效配置时,通常会

对用能单位的创新与进步给予行政性鼓励和支持,

或者直接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或资金补助,即

一般由代表公权力的行政部门与作为个体的用能

再议“双碳”目标下政府节能管理和节能执法

1587

第20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1

2023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No.08

2018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

节能战略与政策

单位共同承担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成本或费

用。而节能执法在防止以违法方式低效利用能源

资源时,通常会以强制性行政命令的方式责令停

止、改正违法用能行为,并根据违法用能行为的性

质、情节及后果等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罚决定,即一

般由违法用能主体单独承担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

提升成本或费用,且必要时,其还要对社会公共利

益作出相应的赔偿。

在以经济学的方法度量节能管理和节能执法

的收益和效用时,应当根据所要实现的目标分别对

两者进行全面、透彻的成本收益分析,并在法律允

许的限度内,根据经济性原则合理选择两者的适用

情形和方式,保证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配置能源资

源,争取使社会能源资源配置总体上达到或者接近

帕累托最优状态。

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制度,目的是“提

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促进生态文

明建设”[2]

。其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方面会

增加能源资源的经济收益,实现“节能、增效”,另一

方面也将提升能源资源的社会效用,实现“减排、降

污”,由其产生的总体收益或效用通常由个体和社

会共同分享。“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一方面可能是

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政策

性削减投资项目、关停现有产能所导致,在后一种

情况下,在其实现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等社会公共

效用的同时,一般也会减损特定用能主体的经济权

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则是要追求经济效益、环

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整体上的统一与协调,尤其是

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成本和收益的视角来看,

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制度,既可增加私

人能源资源价值又可提升能源资源利用的总体社

会效用,同时有益于特定重点用能单位和社会总

体。但,由上述分析可知,其中仅“提高能源利用效

率”这一项直接涉及私人收益的增加,而其他两项

不但不涉及,甚至还会在一定的条件下导致私人利

益的减损。

一般情况下,作为个体的特定重点用能单位,

将仅会根据其所能得到的私人收益,来衡量其将支

付的私人成本,不愿甚至抗拒对其他社会收益支付

任何的私人成本。而且其私人成本的支付意愿与

其私人收益与其他社会收益的比重成正比,即当私

人收益相比于其他社会收益越大时,支付意愿越

高,反之,支付意愿越低。如果没有其他方面的投

入或者外部强制力的干涉,则将会造成总体成本或

费用投入不足,从而导致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

测制度目标无法完全实现,尤其是环境和社会目标

更将是无从谈起。

节能管理和节能执法,实质上是以公权力为后

盾,在促进能源资源私人收益增加的同时,保障其

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实现的一种节能行政管

制手段或工具。正确实施节能管理和节能执法,是

实现能源资源私人权益和社会效用共同提升的基

本要求和必要条件。通过节能管理,充分发挥市场

激励和行政奖励两种机制的协同作用,在鼓励、支

持和引导私人成本支付的同时又可直接提供足够

的社会公共成本,共同分担能源资源有效配置的成

本或费用。通过节能执法,限制、禁止对能源资源

的低效、违法利用,并对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予以强制性追责,从而在保证依法合理利用能源资

源的同时促进能源资源的总体社会效用的实现。

3“双碳”目标下节能管理和节能执法的新

要求

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日

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公平合理平衡发展而提

出的,同时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公平的正义发

展理念的一贯体现[3]

。“双碳”目标的实现,要求节能

管理和节能执法必须从之前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的“单目标任务”转变为能够同时服务于满足人民

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和平衡、充分发展的“双目标或

多目标任务”[1]

。在“双碳”目标下,节能管理和节能

执法必须要从单纯考虑经济效益向更加注重经济

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与协调转变,必

须要根据谁受益、谁付出的公平原则正确处理好私

人与社会之间的收益分配和成本承担,必须要以高

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

1588

第21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1 期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ENERGY SAVING

S

T

R

ATEGY AND POLI

C

Y节能战略与政策

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

1)由于能源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影响性特征,

能源资源消耗和利用产生的社会和环境外部性问

题日益凸显,节能管理和节能执法是“双碳”目标下

解决该外部性问题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行政管制手

段,无论是节能管理还是节能执法,都应当努力通

过合法、高效手段将环境和社会的效用与成本纳入

到能源资源利用的经济分析中,即通过将外部性问

题“内部化”,使私人和社会的成本与收益达至相应

的平衡。

2)由于能源资源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作用,在经

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能源资源配置的公

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节能管理和节能执法在调

整和规制能源资源的消耗和利用过程中,只有坚持

谁受益、谁付出的公平原则,才能协调好各方的主

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在整体上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配

置能源资源。

3)由于能源资源配置中的公、私领域并不是完

全分离和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和可相互转化的,

因此,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合理、

恰当地确定节能管理和节能执法的适用情形和方

式,同时维护好能源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私人权益和

公共利益。

“双碳”目标下,节能管理和节能执法由“单

目标任务”转向“双目标或多目标任务”,就是要

求在其实施过程中,既要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

又要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同时还要考虑环境和

社会的可承受性,通过依法对能源资源的协调和

规制,真正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以及“保护

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展”的发展目标。

4 结语

节能管理和节能执法的实施效能,直接影响着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实践中,除从法律

属性、实施目标、行使方式等方面对两者进行了解

和把握外,更有必要从有效配置能源资源出发,对

两者进行更加深入、全面和透彻的理解和掌握。只

有这样,才能深入认识两者之间的差异、有效协调

两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两者各自的效能及其协

同效应,从而有效促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早

日实现。

参考资料

[1]向俊杰“. 双碳”目标下政府节能管理和节能监察执法关系研究[J].上

海节能,202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

法[S].2018.

[3]向俊杰.从碳达峰碳中和看节能监察管理[J].上海节能,2021(6).

再议“双碳”目标下政府节能管理和节能执法

1589

第22页

﹃双碳

﹄专栏

“双碳”目标下中国区域

绿 色 经 济 效 率 与 经 济

韧 性 的 耦 合 性 研 究

何继新 夏五洲 孟依浩

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利用包含非期望产出全局参与的超效率模型和熵权法,分别对中国

2009-2020年30个省份的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进行测度,在阐明耦

合机理与驱动机制理论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Tobit面板模型方

法,实证分析各个省份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进规律。研究

发现,全国绿色经济效率整体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S形演变趋

势,且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特征,而各个省份的经济韧性水平表现

出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

调度与绿色经济效率呈现大体一致的平缓趋势。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

变异系数虽呈下降趋势但整体普遍高于其他地区,中西部地区的耦合协

调度变异系数有上升的态势。各个省份耦合协调度的类型转移总体呈现

稳步上升趋势,跨越式上升和下降现象不显著。在驱动因素探究中,产业

结构、城市规模、科技投入、政府管控、金融发展以及开放水平均对两系统

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正相关作用。

关键词:“双碳”目标;绿色经济效率;经济韧性;协同耦合

DOI: 10.13770/j.cnki.issn2095-705x.2023.11.004

收稿日期:2023-06-01

项目资助: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低龄老年人参与城市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行为选择及其促进机

制研究”(22BSH125)

作者简介:何继新(1972—),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管理

夏五洲(1998—),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

孟依浩(1996—),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服务管理

第23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1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DOUBLE CARBON COLUMN﹃双碳

﹄专栏

Study on the Coupling of Regional Green Economy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Resilience in China under the

\"Double Carbon\" Goal

HE Jixin, XIA Wuzhou, MENG Yiha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Abstract: By using the super-efficiency model with global participation including undesirable outputs and the

entropy weight method, the green economy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resilience of 30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2009 to 2020 are measured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clarification of the coupling mechanism and

driving mechanism,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and Tobit panel model method are used to empirically analyz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law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the two systems in each province.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overall green economic efficiency in China showed an

S-shaped evolution trend of first rising, then falling, and then rising, with obvious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 The

level of economic resilience in each province showed a steady upward trend, an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the two systems of green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resilience showed a generally

smooth trend of consistency with the green economic efficiency. Although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in the eastern region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it was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at in

other regions, and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showed an upward trend. The type transfer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in each province generally showed a steady upward trend, with no significant leap-forward rise or decline. In the exploration of driving

factors, industrial structure, urban size, technological input, government control,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openness all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effect o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the two

systems.

Key words: \"Double Carbon\" Goal; Green Economic Efficiency; Economic Resilience; Collaborative Coupling

0 引言

在“双碳”目标引领和资源约束趋紧的背景

下,绿色发展如何更具韧性,使我国区域经济系统

维持自身健康发展,谋求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高质量和可持续能力,成为当今区域经济发展亟

待探究的重要议题[1]

。“双碳”目标的提出对当前

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新的挑战,也是解决我国传统

粗放型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

生态环境问题与重视经济系统应对不确定性冲击

所表现出的“韧性”[2-3]

,有利于绿色经济效率与经

济韧性的协调发展。基于此,通过深入探究我国区

域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

调关系,揭示两个系统之间的协同耦合机理,明晰

促进两个系统之间协同耦合发展的驱动机制,既是

深化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促进区域经济协调高质量

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科学落实“双碳”目标发展战

略的内在要求。

在绿色经济研究方面,由Perace等[4]

最初提出

绿色经济的概念即主张建立一种能够统筹兼顾经

“双碳”目标下中国区域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的耦合性研究

1591

第24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1

2023

DOUBLE CARBON COLUMN

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模式[5]

,这与“双

碳”目标下的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相契合。在绿色经

济发展的诸多理论中,以效率为重心的绿色经济理

论居于中心位置,侧重研究如何提高经济系统发展

效率,同时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生态环境问

题。对于绿色经济效率的测度,一般可以通过CO2

排放[6]

、SO2

[7]

排放等指标表征,也有学者通过构建

“环境效率”“环境要素全生产率”“投入产出”等维度

的绿色经济效率指标体系对其进行测度[8]

。与传统

经济效率不同,绿色经济效率是“双碳”目标下绿色

低碳发展需求下的经济效率,不仅在传统经济效率

中纳入资源和环境要素,还将环境污染因素纳入效

率的非期望产出测算中[9]

,这样才能全面反映出各区

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也更契合“双碳”目标下绿色低

碳发展的要求。经济韧性是反映区域经济在不确定

因素冲击下抵御吸收能力、恢复复苏能力、调整适应

能力、路径创新能力[10]

。其测量方式从基于过程的

地区敏感性指数[11]

的单指标法到基于状态的抵抗

力、恢复力、适应力、转型力等方面的多维度综合指

标法[12-14]

,研究的范围也从狭义的从业人数的韧性

表征到广义的社会经济各方面的综合韧性表征。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

的相关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针对绿色经济效率和

经济韧性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驱动机制和协调程

度的实证性研究鲜有涉及。基于此,本研究选取

2009-2020 年我国 30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支撑,

采用超效率SBM模型、熵权法分别测度分析30个

省份的绿色经济效率和经济韧性,并引入系统耦合

协调度模型以及面板Tobit模型等方法对两系统的

耦合协调关系及其驱动因素进行探讨,以此解析我

国区域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发展的一般规律,

以期为全面推进“双碳”目标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

借鉴。

1“双碳”目标下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协

同耦合机理

“耦合”起源于物理学研究范畴的电气工程和

通信工程等领域,表示多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

的关系。耦合研究包括协调和发展两个方面,协调

表示子系统间相互促进作用关系,而发展则表示各

个子系统共同向上的趋势。耦合度则是融合了协

调度和发展度,能同时刻画各系统间的发展和协调

水平[15]

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之间的相互影响、相

互协同的关系,类似上述的耦合关系,属于二维视

角的区域耦合[16]

。一方面,经济韧性的强弱是制约

绿色经济效率提升的关键。提高经济韧性可以不

断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抵抗恢复能力以及创新转

型能力,为推进绿色经济发展提供较为安全、优良

的社会经济环境[1]

,助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绿

色经济发展效率。另一方面,提高绿色经济效率能

够缓解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本、劳动、资源要素的惯

性依赖,助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快速匹配

资源应对外部风险冲击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稳

定性,增强区域经济韧性[17]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深刻变化,2021年2月2

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

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了绿色经济与

“双碳”目标的相关性,从制度上明确了绿色经济发

展的政策支持,意味着要协调平衡好社会经济发展

与生态环保关系的问题[18]

,要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绿色经济有安全稳定可持续的赋能能力,这就需要

绿色经济发展具备较强韧性。“双碳”目标要求经济

又好又稳发展,就需要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实

现良性互动发展,进而共同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

高质量发展。同时,受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社

会发展程度差异的影响,其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

性关联程度也不尽相同,为了明确区域异质性缘

由,促进区域间两个系统的高效协调发展,有必要

探究影响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协调耦合的关

键因素及其驱动机制。由此,本文剖析了“双碳”目

标下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的协调耦合机理(如

图1所示)。

1.1 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的驱动机制

“双碳”目标驱动下的高质量发展条件是客观

1592

第25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1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DOUBLE CARBON COLUMN﹃双碳

﹄专栏

前提。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推动区域绿色

发展与经济韧性水平的提高[19-20]

。由“双碳”目标要

求的绿色低碳发展引起的产业结构升级会提升资

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环境质量,且随着产业结构的不

断升级,面对冲击的区域经济韧性水平得到提升,

从减低脆弱性和增进抵抗性两方面促进区域经济

整体韧性强度的提高。另有研究表明,城市规模的

扩张也是影响绿色经济效率和经济韧性的重要因

素之一[21-22]

,一方面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张会产生经

济集聚效应,引致资源集中利用与环境污染集中治

理,由此引起的绿色低碳发展能促进绿色经济效率

的提升;另一方面城市规模的发展壮大为区域经济

间合作与互补提供了更多机会和空间,缩小经济韧

性差距的同时加强了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有助于提

升区域整体经济韧性。此外,科技投入也是提高绿

色经济效率和经济韧性水平的根本动力,较高的科

技投入水平可以增加创新发展的自由度,为粗放式

经济增长的转变和增进经济冲击的抵抗能力提供

保障。可见,高新化的产业结构、扩张的城市规模

以及较高的科技投入有助于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

韧性的同步提升,是促进两个系统在“双碳”目标驱

动下协同耦合的客观前提。

“双碳”目标驱动下的政策调控是主观前提。

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的

理念,围绕“双碳”目标推展的科学指导、系统谋划

以及政策制定不断完善,由此进一步深化强调的政

府管控、金融发展、开放水平等也成为政府推进“双

碳”目标进程中促进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协同

耦合的重要驱动因素。其中,政府管控是区域经济

发展指引的重要导向,在环境规制的影响下引导产

业结构优化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3]

。而金融发展

通过考察地域发展状况协调融合以此提高资金融

通效率,使产业转型和技术进步的支持作用不断

增强[24]

,不仅提高区域绿色经济效率,还有利于

增强区域经济韧性。另外,开放水平较高的区域

通过吸引充足的资金、人才、技术和先进企业的集

聚,带来资金支持、高新技术人才以及优良技术环

境,有利于提升区域绿色经济效率水平和适应经

济环境变化。

1.2 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的耦合机理

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的耦合关系是指在

“双碳”目标发展条件与政策调控类因素的驱动下,

两个系统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实现经济系统持

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一种状态。

1)不断提升的绿色经济效率会使得区域经济

韧性不断增强

在一些产业结构合理、城市规模扩张快、科技

图1“双碳”目标下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协同耦合机理

(资料来源:研究者自绘)

“双碳”目标下中国区域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的耦合性研究

1593

第26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1

2023

DOUBLE CARBON COLUMN

投入高的地区,通过要素重组、要素聚集、要素创新

提高绿色经济效率以获得经济效益和绿色效益。

而在上述要素内容较为薄弱的地区,也可以在政府

引导下转变发展观念,通过实施人才引进、资源整

合、对外开放、科技创新、环境营造等政策实践,引

进优质资源要素和先进管理体系,从而促进要素最

优化配置、资源最大化节约,通过优化经济产业发

展结构提高绿色经济效率。经济效益的增强能够

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并有效推动经济增长方式

的转变、带动区域人口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有利于塑造优质安全的经济环境。同时,绿色效益

的提高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健康、可持续的生态

环境,通过调节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绿色低

碳发展。

2)经济韧性的提升对绿色经济效率产生正向

反馈

在基础发展条件良好、政策调控得当的区域,

区域经济韧性水平更高,经济环境与生态环境更稳

定健康。前者使产业转型升级、生产方式转变、市

场配置、民生保障水平等需求得到保障,形成抵抗

经济不确定性冲击的屏障,实现经济平稳高质量增

长。后者通过完善生态环境,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

念,打造绿色低碳生产、服务、运行以及消费方式,

极大地促进了绿色经济效率的提高。由此,绿色经

济效率与经济韧性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互动发展的

因果系统,二者融合互动、协调发展,共同驱动区域

经济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2.1.1 绿色经济效率的测算:超效率SBM-ML指数法

超效率 SBM 模型是 SBM 模型的扩展,其特点

是将资源环境非期望产出考虑到绿色经济效率测

算过程,进而提高绿色经济效率测度准确性,且全

局参比下的ML指数法使得面板样本绿色经济效率

值能够动态分析[25]

。因此,本文采用包含非期望产

出的全局超效率模型测算我国各省份的绿色经济

效率。超效率SBM模型的具体形式如下:

ì

í

î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min p =

1 - 1

m∑i = 1

m s

-

i

xik

1 + æ

è

ç ö

ø

÷ 1

r + t

æ

è

çç ö

ø ∑ ÷÷ r = 1

r s

+

r

yrk

+ ∑t = 1

t s

-

r

yrk

s.t ∑

j = 1,j ≠ k

n

λj xij + s

-

i ≤ xik

s.t ∑

j = 1,j ≠ k

n

λj yrj + s

+

r ≤ yrk

s.t ∑

j = 1,j ≠ k

n

λjttj + s

-

t ≤ ttk

λj ≥ 0 ( j = 1,···,n)

s

-

i ,s

+

r,s

-

t ≥ 0

(1)

式(1)中,p 表示绿色经济效率,λj 为投入产出的约

束条件,xik 、yrk 、ttk 分别表示第k个DMU的投入、

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变量,s

-

i 、s

+

r 、s

-

t 分别表示

投入的松弛变量以及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的松

弛变量。

2.1.2 经济韧性的测算:熵权法

熵权法是通过各指标相关性确定其权重,能最

大程度降低由主观因素造成的影响。因此本文采

用熵权法来确定各省份的经济韧性,其确定权重的

具体步骤为:

1)指标数据修正标准化公式

x′

ij =

ì

í

î

ï

ï

ï

ï

xij - xij, min

xij, max - xij, min

xij为正向指标

xij, max - xij

xij, max - xij, min

xij为逆向指标

(2)

式(2)中 ,xij 为 第 i 个 样 本 的 第 j 项 指 标 值;

xij, min 、xij, max 分别为指标的最小值和取最大值。

2)计算第 i 个样本第 j 项指标的比重 pij

pij = x′

ij

j = 1

m

x′

ij

(3)

3)计算第 j 项指标的熵值 hj

hj = - 1

ln m∑

j = 1

m

pij ln pij (4)

4)根据熵值 hj 计算差异度 aj 的值

aj = 1 - hj (5)

1594

第27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1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DOUBLE CARBON COLUMN﹃双碳

﹄专栏

5)计算指标的权重

wi = ai

j = 1

p

ai

(6)

2.1.3 耦合度模型

耦合度是衡量这两个系统之间相关性的一个

指标。根据我国区域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弹性之

间的系统关系构建相应的耦合模型。

C= f (x) × g(x)

[( f (x) + g(x))/2]

2 (7)

式(7)中,C 为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两系统的

耦合度, C 值越大,子系统离散程度越小,耦合度越

高,说明两者之间的协调性越强;当 C=1 时, f (x) =

g(x) ,表明两系统完全耦合。

1)系统耦合协调综合评价指数

T= αf (x) + β(x) (8)

式(8)中,T为绿色经济效率和经济韧性两系统组合

形成的综合协调指数。f(x)、g(x)分别为绿色经济效

率和经济韧性两系统的发展水平; α、β 为待定系

数,分别表示绿色经济效率和经济韧性的产出弹

性, α + β = 1 反映两者在整个系统上的相对重要性,

本文考虑“双碳”目标下绿色经济效益与经济韧性

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取 α = β = 0.5[19]

2)系统耦合协调模型

耦合协调是多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协调程度的

度量。耦合协调度计算公式为:

D = CT (9)

根据确定耦合协调度D值的区间范围,可以将

耦合类型划分如表1所示[26]

2.2 数据选取

2.2.1 绿色经济效率指标体系构建

绿色经济效率指标体系已经比较成熟,主要考

虑以资源投入和环境污染最小化来实现经济产出

最大化。本文在绿色经济效率相关理论研究[5,27]

的基础上,从资源投入—经济产出—污染产出[28]

的角度,构建了绿色经济效率综合指标体系(如表

表1 耦合协调度划分标准及其类型

负向耦合(耦合失调)

D值(区间)

[0.00~0.10]

(0.10~0.20]

(0.20~0.30]

(0.30~0.40]

(0.40~0.50]

耦合类型(等级)

极度失调

严重失调

中度失调

轻度失调

频率失调

正向耦合(耦合协调)

D值(区间)

(0.50~0.60]

(0.60~0.70]

(0.70~0.80]

(0.80~0.90]

(0.90~1.00]

耦合类型(等级)

勉强协调

初级协调

中级协调

良好协调

优质协调

资料来源:自行研究

表2 绿色经济效率指标体系

指标类型

投入

产出

类别

资源型投入

非资源型投入

期望产出

非期望产出

指标

电力消耗量

城市建设用地

全年供水总量

城镇就业人员数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地区生产总值

工业SO2排放总量

一般工业固废产生量

工业废水排放量

单位

亿kWh

万m2

万m3

万人

亿元

亿元

t

万t

万t

指标方向性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负向

负向

负向

指标说明

反映化石能源需求量

反映土地资源需求量

反映水资源需求量

反映劳动力投入数量

反映资本投入数量

反映经济产出的正向效应

反映经济产出的负向效应

反映经济产出的负向效应

反映经济产出的负向效应

资料来源:自行研究

“双碳”目标下中国区域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的耦合性研究

1595

第28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1

2023

DOUBLE CARBON COLUMN

2所示)。

1)绿色经济效率投入指标方面

本文选取的投入指标包括资源型投入和非资

源型投入两大要素。其中,资源型投入为各地区全

社会用电量、全年供水总量,非资源型投入采用城

镇就业人口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衡量。

2)绿色经济效率产出指标方面

本文的产出指标方面包括期望产出和非期望

产出两方面,期望产出使用各地区生产总值进行

表征。对于非期望产出的衡量,主要从环境规制

方面考虑指标选取,以工业 SO2排放总量、一般工

业固废产生量、工业废水排放量代表非期望产出。

2.2.2 经济韧性的指标体系构建

经济韧性在实证上具有不同的测度方式,从基

于过程的单指标法到基于状态的多指标法,且经济

韧性指标评价体系逐渐完善但未形成较为统一的

方法[2]

。为全面反映经济韧性指标多维综合性特

征,本文采用丁建军[12]

、崔耕瑞[13]

、朱金鹤[14]

等的研

究思路,基于PRS模型(压力—状态—响应),从经

济韧性抵抗与恢复压力、适应与调整状态、创新与

转型响应 3 个维度,涵盖 6 个二级指标,选取 20 个

三级指标构建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

系(如表3所示)。

2.3 研究范围与数据来源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本

文以除西藏和港澳台地区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

辖市)为研究对象,研究周期为2009-2020年。各

项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

统计年鉴》《中国资源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

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及历年各地区统计年鉴、

年度统计公报。对于某些年份(地区)指标数据的

缺失,采用插值法进行补充。

表3 经济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抵抗

与恢复压力

适应与调整状态

创新与转型响应

准则层

抵抗与吸收风险能

经济增长与稳定能

自我适应

能力

要素配置

能力

创新性

可转型性

指标层

产业结构

失业率

社会保障支出

进出口总额

人均GDP

人均可支配收入

GDP增长率

城镇化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地方财政支出

输出技术合同数

国内贷款

土地出让收入

R&D经费投入强度

技术市场成交额

专利授权数

产业高级化指数

劳动力素质

消费升级

单位

%

%

万元

万美元

万元

%

%

亿元

亿元

亿元

万元

%

万元

%

%

%

指标方向性

负向

负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正向

指标说明

反映区域产业结构多样化水平

反映区域人口失业情况

反映区域社会保障水平

反映对外开放程度

反映区域总的经济发展水平

反映区域居民人均可自由支配额度

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反映区域人口在城市的聚集的程度

反映区域市场规模大小、绝对数

反映地方政府自我发展能力

反映技术市场技术流向地域合同数

反映区域市场融资水平

反映区域经济增长水平

反映地方政府对科研的重视程度

反映区域技术转移转化情况

反映区域系统性创新能力

反映区域经济高端化发展水平

反映区域劳动力素质水平

反映区域消费需求变化

资料来源:自行研究

1596

第29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1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DOUBLE CARBON COLUMN﹃双碳

﹄专栏

3 实证分析

3.1 绿色经济效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运用 MAXDEA 软件,基于超效率 SBM 模型对

2009-2020 年中国 30 个省份(除西藏和港澳台地

区)的绿色经济效率值进行测度,图2和表4分别为

2009-2020 年我国各大区域绿色经济效率平均变

化趋势,以及选取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

年、2017年以及2020年各省份绿色经济效率得分

情况。

1)从全国整体来看

我国绿色经济效率总体显现上升到下降再上升

的S形波动的态势,具体体现在2009-2011年呈现

上 升 趋 势 ,2012-2016 年 呈 现 下 降 趋 势 ,

2017-2019年处于逐步回升状态。这说明中国区域

绿色经济效率在“十二五”规划推动下发展态势良

好,但由于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绿色发展

理念尚未全面形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

使得绿色经济效率发展持续动力不足。此外,缺乏

绿色经济制度的顶层设计、绿色经济体制机制尚未

建立、国际贸易壁垒升级等因素的影响,经济下行

压力大,使得绿色经济效率处于下降趋势。然而,

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发展理念不断

深入,环境治理加大,生态环境改善,资源效率提

高,我国绿色经济效率逐步回升。值得注意的是,

2020年绿色经济效率受疫情影响减缓了提升速度。

2)从区域空间(东、中、西部)来看

现阶段我国绿色经济效率水平呈现出空间结

构性差异特征,其中东部地区的绿色经济效率水平

一直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并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原因可能是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实力、对外开放程

度、科技创新水平、经济发展思维等方面处于领先

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先行试点

成功,减少了非期望产出。中部地区在绿色经济效

率方面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差距正在缩小,这是

因为近年来中部地区通过城市群采取区域协同联

动和组团发展,通过交通互联、产业协同、要素流

动、科技创新合作、环境联防联治以及公共服务包

容共享,保持着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

挥区域协同发展的辐射效应,快速推动中部地区绿

色经济效率增长。西部地区绿色经济的效率远低

于中部地区和全国,这可能是因为西部地区整体经

济发展相对较弱,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绿色经济整

体发展效率较慢。

3)从我国省域层面来看

由表4可知,绝大部分省份的绿色经济效率在

研究期内的演变趋势与各个区域的演变趋势大体

相符,但也可以看出省际绿色经济效率差异较为明

图2 2009-2020年中国区域绿色经济效率时空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自行研究绘制)

“双碳”目标下中国区域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的耦合性研究

1597

第30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1

2023

DOUBLE CARBON COLUMN

显,其中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山东等东部省份平

均整体绿色经济效率较高,新疆、宁夏、青海、云南、

广西、甘肃和山西等省份的整体绿色经济效率均值

远低于全国平均值,西部大部分省份绿色经济效率

仍处于强无效阶段。2019 年得分最高的北京

(1.277)绿色经济效率是得分最低的青海(0.247)

的5.17倍,这对缩小我国区域的绿色经济效率差异

带来挑战。

3.2 经济韧性测算结果及分析

基于 PRS 模型(压力—状态—响应)构建的中

国区域经济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计

算各个省份研究期内的经济韧性综合评价得分。

表5为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

和2020年我国各省份经济韧性综合评价得分情况

以及 2009-2020 年各省份得分均值。从表 5 中可

表4 2009-2020年我国各省份绿色经济效率得分

区域

东部

中部

西部

省份

北京

天津

河北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福建

山东

广东

海南

山西

内蒙古

吉林

黑龙江

安徽

江西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西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绿色经济效率得分值

2009

1.224

1.062

0.567

0.476

1.055

1.059

1.006

0.605

1.033

1.089

0.579

0.433

1.092

0.563

0.456

0.473

0.506

0.599

0.529

0.588

0.439

0.532

0.509

0.444

0.470

0.527

0.363

0.358

0.319

0.397

2011

1.228

1.069

0.568

0.494

1.053

1.082

1.034

0.605

1.007

1.037

0.603

0.473

1.092

1.001

0.521

0.527

0.536

0.554

0.538

0.613

0.473

0.543

0.559

0.411

0.446

0.694

0.371

0.324

0.342

0.399

2013

1.225

1.091

0.491

0.460

1.068

0.612

0.621

0.552

0.604

0.709

0.531

0.386

1.059

1.006

0.504

0.467

0.477

0.487

0.515

0.590

0.431

0.515

0.510

0.397

0.421

0.530

0.328

0.294

0.305

0.322

2015

1.245

1.088

0.460

0.525

1.064

0.609

0.565

0.555

0.574

0.654

0.483

0.357

1.049

0.558

0.487

0.452

0.449

0.482

0.512

0.606

0.427

0.522

0.505

0.418

0.415

0.499

0.307

0.292

0.292

0.294

2017

1.274

1.094

1.028

0.526

1.067

0.577

0.540

0.520

0.529

0.583

0.451

0.467

0.444

0.526

0.458

0.445

0.438

1.019

0.529

0.637

0.417

0.544

0.486

0.415

0.411

0.434

0.372

0.254

0.291

0.291

2020

1.249

0.470

1.025

0.401

1.038

1.085

0.644

1.036

0.564

0.453

0.366

0.352

0.517

0.317

0.289

0.599

0.450

1.023

0.765

1.029

0.345

0.848

0.491

0.400

1.027

0.436

0.273

0.234

0.321

0.273

资料来源:自行研究

1598

第31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1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DOUBLE CARBON COLUMN﹃双碳

﹄专栏

以看出,2009-2020 年我国整体经济韧性值从

2009年的0.088上升至2020年的0.243,整体经济

韧性值呈现上升趋势,各个省份的经济韧性水平均

保持良好的稳定增长态势。这表明在国内外经济

环境深刻变革期,中国实施的高质量发展战略和绿

色低碳的经济发展,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

了经济抵抗力和恢复力,经济韧性得以逐步提升。

从三大区域来看,东、中、西部地区经济韧性变

化趋势与整体经济韧性水平基本保持吻合,但我国

区域经济韧性仍处于非均衡状态。东部地区依靠

优越的地理位置、充足的资源条件以及雄厚的经济

实力,其经济韧性值远高于中西部地区,除河北、福

建、海南省外,其余省份的综合得分均高于全国平

均得分,其中北京、广东和上海的经济韧性水平在

表5 2009-2020年我国各省份经济韧性综合评价得分值

区域

东部

中部

西部

全国

省份

北京

天津

河北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福建

山东

广东

海南

山西

内蒙古

吉林

黑龙江

安徽

江西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西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均值

经济韧性综合得分值

2009

0.367

0.104

0.060

0.102

0.252

0.169

0.131

0.070

0.109

0.222

0.051

0.042

0.048

0.053

0.055

0.062

0.046

0.056

0.074

0.069

0.046

0.074

0.078

0.041

0.047

0.067

0.044

0.030

0.032

0.038

0.088

2011

0.431

0.146

0.081

0.142

0.295

0.284

0.180

0.105

0.161

0.320

0.079

0.059

0.074

0.064

0.070

0.082

0.062

0.086

0.120

0.092

0.061

0.102

0.104

0.058

0.066

0.093

0.060

0.040

0.044

0.055

0.121

2013

0.512

0.186

0.091

0.150

0.293

0.322

0.198

0.127

0.212

0.368

0.083

0.074

0.081

0.074

0.084

0.114

0.072

0.115

0.142

0.114

0.077

0.119

0.125

0.067

0.084

0.122

0.075

0.047

0.049

0.067

0.141

2015

0.578

0.206

0.114

0.160

0.323

0.374

0.253

0.136

0.246

0.395

0.093

0.091

0.091

0.083

0.105

0.151

0.085

0.140

0.194

0.132

0.097

0.140

0.150

0.077

0.090

0.149

0.094

0.059

0.062

0.087

0.165

2017

0.637

0.219

0.148

0.179

0.407

0.430

0.305

0.161

0.287

0.462

0.109

0.100

0.107

0.107

0.126

0.174

0.112

0.172

0.219

0.158

0.127

0.164

0.192

0.097

0.139

0.183

0.100

0.072

0.071

0.099

0.195

2020

0.714

0.235

0.182

0.205

0.418

0.560

0.435

0.200

0.440

0.620

0.109

0.118

0.120

0.130

0.146

0.229

0.145

0.220

0.290

0.230

0.150

0.185

0.272

0.130

0.136

0.254

0.117

0.092

0.087

0.110

0.243

均值

0.557

0.187

0.116

0.162

0.333

0.367

0.257

0.137

0.248

0.408

0.091

0.086

0.090

0.088

0.101

0.139

0.091

0.137

0.181

0.135

0.095

0.137

0.161

0.081

0.099

0.150

0.084

0.058

0.059

0.078

资料来源:自行研究

“双碳”目标下中国区域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的耦合性研究

1599

第32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1

2023

DOUBLE CARBON COLUMN

研究期内一直处于全国前列,保持着良好的经济发

展韧性。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受限于地理位置、资

源情况与经济基础等因素,区域经济韧性水平则相

对滞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随着新时代西部大开

发、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的强力推

进与实施,将有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要素配置能

力增强以及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高等,中西部的经

济韧性强度得到较快增长,从而逐渐缩小区域经济

韧性的差异性。

3.3 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耦合度的动态演进

3.3.1 时序分析

利用耦合度模型计算出各个年度绿色经济效

率与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图3为2009-2020年

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全国地区两系

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均值的演变趋势。整体来看,

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的态势,与区域

绿色经济效率的变化趋势大致相一致,但变化幅度

较绿色经济效率更为平缓,这可能是因为在绿色经

济效率和经济韧性处于同等重要地位下,绿色经济

效率的变化趋势使得耦合度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吻

合,而经济韧性值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使得绿色经

济效率和经济韧性两系统间整体耦合协调度的发

展态势更加平稳。同时,从三大区域来看,东、中、

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均处于逐步上升的发展态

势,但地区差异性依然明显。东部的耦合协调度一

直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2010年实现从勉强协调过

渡到初级协调,2018 年实现了中级协调的过渡,

耦合协调水平向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演变。中西部

地区的耦合协调度一直低于全国评价耦合协调水

平,而中部地区在 2015 年完成了从频率失调过渡

到勉强协调发展阶段,西部地区已在频率失调阶

段后期,即将完成新的耦合协调阶段跨越。三大

区域耦合协调水平发展态势也与上述东、中、西部

以及全国地区的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发展差

异相吻合。

3.3.2 变异系数分析

为了从宏观层面探究全国各区域耦合协调度

的差异情况,利用变异系数分析法[29]

,计算出东部、

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在研究期内耦合协调度的差

异值(如图4所示)。其中,变异系数越小,说明区域

内各个省份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差异越小,区域内各

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越均衡。

图4表明,从三大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的变异系

数最大,几乎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表明东

部地区各省份之间发展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位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中心

的耦合协调度较高。而东部地区其他省份两系统

协调发展水平则较低,表明区域内优势地区对周边

图3 2009-2020年中国区域耦合协调度均值时空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自行研究)

1600

第33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1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DOUBLE CARBON COLUMN﹃双碳

﹄专栏

地区的辐射作用较弱,没有充分发挥优势地区的溢

出效应,需要通过政策指引全面加强区域间协调共

享发展。中西部地区变异系数值虽然较低,但可能

是因为耦合协调度在中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发展水

平较低,区域内各省份的耦合协调度相对均衡。同

时,中西部地区的变异系数也呈现出上升的特征,

2019年中西部地区的扩大趋势更加明显,这可能是

因为中西部地区抓住绿色发展机遇,使得绿色经济

效率得到快速增长,而经济韧性的稳步提升从而促

进区域协同性较差,使得中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发

展有逐渐扩大趋势。

3.3.3 马尔可夫链分析

根据表1耦合协调度的划分标准及其类型,借助

马尔可夫链方法[30]

,以2014年为界,将整个研究期

间大致划分为2009-2014年和2014年-2020年两

个阶段,分别计算出30个省份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

韧性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在这两个计算期内的偏移情

况。为简化耦合类型标记,将耦合协调度的10种分

类按照D值由低到高依次按照1~10序号排列。

图4 全国各区域耦合协调度变异系数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自行研究)

表6 马尔可夫链转移矩阵

时间段

2009-2014年

2014-2020年

耦合类型

4

5

6

7

8

9

10

4

5

6

7

8

9

10

4

0.794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9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5

0.206

0.875

0.051

0.000

0.000

0.000

0.000

0.100

0.933

0.063

0.000

0.000

0.000

0.000

6

0.000

0.125

0.872

0.133

0.000

0.000

0.000

0.000

0.033

0.771

0.056

0.000

0.000

0.000

7

0.000

0.000

0.077

0.800

0.071

0.000

0.000

0.000

0.033

0.167

0.833

0.077

0.000

0.000

8

0.000

0.000

0.000

0.067

0.929

0.250

0.000

0.000

0.000

0.000

0.111

0.692

0.143

0.000

9

0.000

0.000

0.000

0.000

0.091

0.8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231

0.857

0.000

1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200

1.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000

资料来源:自行研究

“双碳”目标下中国区域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的耦合性研究

1601

第34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1

2023

DOUBLE CARBON COLUMN

如表6所示,在两个研究阶段两系统之间的耦

合协调度类型转移存在以下共同点:

1)对角线元素的数值均大于非对角线元素,说

明研究期间内各个省份耦合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

较强的稳定性。

2)非对角线值较低,并且大于0的值位于对角

线元素的两侧,这表明不同类型的转移概率非常

小。跨越式发展和下降的可能性不存在。

3)两阶段主对角线右上方的概率数值高于左

下方,说明耦合协调度类型向上转移的概率大于向

下转移的概率,也意味着各个省份耦合协调度类型

的演变趋势呈现上升变化特征,同时与上述耦合协

调度稳定上升的演变规律相一致。

4 驱动因素研究

4.1 研究变量选取

为了进一步探究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两

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度的驱动因素对其影响状况,基

于上文所述的协同耦合机理部分建构的逻辑框架

与相关研究[16,18-23]

,结合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

点和数据可获取性,选取产业结构、城市规模、科技

投入、政府管控、金融发展以及开放水平6个核心解

释因素,运用Stata15.0软件构建面板Tobit模型,探

究各个因素对两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作

用。其中核心解释变量产业结构、城市规模、科技

投入、政府管控、金融发展以及开放水平分别采用

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值、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

重、研究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地区一般性预算支

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

贷款余额占GDP比值以及外商直接投资额占GDP

比重表示。同时选取GDP、人均GDP、各省份城镇

从业人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GDP比重以及

能源消费总量作为控制变量。

4.2 耦合协调度的驱动机制

如表7所示展示了产业结构、城市规模、科技投

入、政府管控、金融发展以及开放水平六大驱动因

素对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两系统之间的耦合

协调度的 Tobit 模型回归分析结果,以此来剖析各

个驱动因素对两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状况。

在产业结构方面,绿色经济效率和经济韧性两

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度的系数为 0.098 5 且在 5%水

平上显著,这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对耦合协调度有显

著正向作用。这可能因为随着第三产业和第二产

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有利于实现“双碳”目标下的产

业绿色低碳发展,而产业结构的多样化也有利于增

强经济抵抗风险能力,由此,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同时提升了绿色经济效率和经济韧性的发展水平,

进而增强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发展。

表7 各驱动因素对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的

Tobit模型回归分析

驱动因素

产业结构

城市规模

科技投入

政府管控

金融发展

开放水平

控制变量

时间固定效应

LR检验

Tobit面板模型

耦合协调度回归系数

0.098 5**

0.100 2**

0.135 0***

0.121 1***

0.123 0*

0.235 0***

Prob>chibar2=0.000 0

P值

0.018 5

0.015 5

0.005 0

0.005 9

0.098 9

0.000 0

注释:***、**、*分别表示1%、5%、10%统计水平下显著

城市规模对绿色经济效率和经济韧性两系统之

间耦合协调度的系数为 0.100 2 且在 5%水平下显

著。这意味城市规模的扩张产生的生产要素集聚,

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

排放,促进绿色经济效率的发展,也有利于推动多样

化与专业化的生产布局,增强外部抵抗力,提升经济

韧性水平。可见,推动城市化建设有助于绿色经济

效率和经济韧性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的改善。

科技投入对绿色经济效率和经济韧性两系统

之间耦合协调度的系数为 0.135 0 且在 1%水平下

显著。这表明科技创新水平越高,绿色经济效率和

经济韧性两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度水平越高。这是

因为,通过依靠高科技创造技术资本代替自然环境

资本,提高经济生产效率同时促进粗放式经济从

1602

第35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1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DOUBLE CARBON COLUMN﹃双碳

﹄专栏

“三高”向着“三低”的绿色低碳发展转变,而技术的

创新发展也容易消除经济危机损失和表现出更强

的经济冲击韧性。因此,科技投入可以促进绿色经

济效率和经济韧性协调发展,推动两个系统耦合协

调的高质量发展。

在政府管控方面,绿色经济效率和经济韧性两

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度的系数为 0.121 1 且在 1%水

平下显著。这反映在推动“双碳”目标发展进程中,

我国顶层设计已经将维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和绿

色经济竞争力作为“双碳”目标路径设计的前提条

件,因此政府管控可以明确“双碳”目标实施方向,

避免走向西方发达国家“极端”或“激进”的发展道

路,有利于绿色经济效率和经济韧性的平稳发展,

为高质量耦合协调发展提供方向保障。

金融发展对绿色经济效率和经济韧性两系统

之间耦合协调度的系数为0.123 0且在10%水平下

显著。这说明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绿色经济效率和

经济韧性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发展水平越

高。发达的金融市场是技术创新升级行为长期化、

稳定化和持续化的要素资源引进的重要外源,同

时,金融资源投入会增强经济系统的供给能力,引

致消费升级和对经济韧性产生促进作用。因此,金

融发展能够促进绿色经济效率和经济韧性逐步提

升的同时,提高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

开放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两系统

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系数为 0.235 0 且在 1%水平下

显著。这说明开放水平正向影响绿色经济效率与

经济韧性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对外开放理

念中的“绿意”能够促进中国与发达国家展开能源

环境等领域的绿色发展深度合作,驱动经济绿色转

型发展和增强转型发展过程的经济韧性,进而以高

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两

系统之间的优质耦合协调。

5 研究结论与主要建议

5.1 研究结论

1)中国绿色经济效率总体呈现出上升到下降

再上升的S形波动的趋势,但东、中、西部区域绿色

经济效率差异较为明显,其中东部地区以资源禀赋

和政策优势下的绿色经济效率水平一直领先于其

他区域,且这种水平差异呈现出扩大的趋势,而对

于各个省份的经济韧性水平虽有差异性,但均保持

良好的稳定增长态势。

2)中国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两系统之间

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的态势,在研

究时间段后期,东部地区基本实现了向中级协调过

渡,中部地区大部分城市实现了向初级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处于初级以下的协调发展状态较多。整

体的耦合协调度变异系数呈现逐年下降,东部地区

虽呈下降趋势但总体高于中西部地区。全国各个

省份的耦合协调度类型演进走向为稳步转移上升

趋势,跨越式增长或下降的现象不明显。

3)在对于绿色经济效率和经济韧性两系统之

间耦合协调度的因素探究中发现,产业结构、城市

规模、科技投入、政府管控、金融发展以及开放水平

六大驱动因素均对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有着显

著性的正向作用,是促进两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发展

的关键路径。

5.2 主要建议

1)以“双碳”目标发展机遇,推动经济绿色发展

转型,以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引领,通过加快产业结

构绿色化转型、绿色技术创新推动绿色经济效率的

发展。同时,要加快产业结构多样化和高新化的合

理布局,提高面对不确定性风险的冲击能力,做到

同时兼顾提高绿色经济效率和经济韧性水平,从而

提高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

2)从全国三大区域来看,由于东部地区在资

源、技术、政策等各个方面较中西部有更大优势,东

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应以

全面耦合协调发展为导向,充分发挥跨区域各省份

经济协同发展和中心辐射带动作用。西部地区应

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抓住“双碳”目标发展政策机

遇,挖掘自身资源优势推动区域内各个省份两系统

耦合协调度发展。中部地区处于东西部枢纽区位

优势,应借助东部先进发展引领和西部的资源特色

“双碳”目标下中国区域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的耦合性研究

1603

第36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1

2023

DOUBLE CARBON COLUMN

展开积极合作,实现中部地区的左右优势互补提升

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东部地区区域内的差

异明显,应加强区域内各个省份的交流合作,通过

以强带弱来促进东部地区整体耦合协调度的均衡

发展。同时,各个区域应该积极参与绿色发展国际

合作,学习国外的绿色发展和增强经济韧性经验路

径,与我国发展特色相结合从而全面推动整体耦合

协调发展。

3)以实现高效耦合为目标,由粗放式经济发展

向绿色低碳经济发展过渡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目

标,提高经济韧性强度。各个省份依托城市规模扩

张,通过资源要素集聚和规模效应提高资源利用效

率,推动各个地区耦合协调度向上转移。通过长期

化、稳定化以及持续化金融发展推动绿色技术创

新,各个省份应该利用绿色金融和绿色科技创新推

动经济发展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探究“双碳”

目标发展路径的同时兼顾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

性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谢孟州,和佳慧,吴映梅,等.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发展

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文山学院学报,2022,35(2):23-30.

[2]张跃胜,邓帅艳,张寅雪.城市经济韧性研究:理论进展与未来方向[J].

管理学刊,2022,35(2):54-67.

[3]赵林,曹乃刚,韩增林,等.中国绿色经济效率空间关联网络演变特征

及影响因素[J].资源科学,2021,43(10):1933-1946.

[4]Pearce D, Markandya A, Barbier E B. Blueprint for a Green Economy

[M]. London: Earthsca-n Publication Limited,1989.

[5]管宁,何皛彦,李博雅.京津冀数字服务经济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

究[J].宏观经济研究,2022(7):105-119.

[6]陈诗一.能源消耗、CO2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

2009,44(4): 41-55.

[7]涂正革,肖耿.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研究[J].世界经济,

2009,32(11):41-54.

[8]王兵,吴延瑞,颜鹏飞.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J].经济研究,2010, 45(5):95-109.

[9]王竹君,魏婕,任保平.异质型环境规制背景下双向FDI对绿色经济效

率的影响[J].财贸研究,2020,31(3):1-16.

[10]孙久文,孙翔宇.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和在中国应用的探索[J].经

济地理,2017(10):1-9.

[11]SIMMIE J, MARTIN R. The economic resilience of regions: towards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J].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2010(1): 27-43.

[12]丁建军,王璋,柳艳红,等.中国连片特困区经济韧性测度及影响因

素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20(6):924-937.

[13]崔耕瑞.数字金融能否提升中国经济韧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1(12):29-41.

[14]朱金鹤,孙红雪.数字经济是否提升了城市经济韧性?[J].现代经济

探讨,2021(10):1-13.

[15]韩兆安,吴海珍,赵景峰.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测度与

评价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2,37(6):22-34.

[16]徐璐,崔云霞,仲钊强,等.环境与经济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及影响因

素研究——以扬子江城市群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22(5):

98-105.

[17]吴烨.数字金融、绿色创新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J/OL].中国流通

经济,2023,37(3):1-11.

[18]汪彬,阳镇,陈洋毅,等.绿色经济效率影响机制[J].上海经济研究,

2022,405(6):62-77.

[19]赵敏,辛沛祝,白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省域绿色经济效率与社

会公平绩效耦合性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

24(3):39-49+114.

[20]孙久文,陈超君,孙铮.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韧性研究和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不同城市类型的视角[J].经济地理,2022,42(5):1-10.

[21]丁玉龙.城市规模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研究——基于

我国 285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J].城市问题,2021

(12):58-68.

[22]杨桐彬,朱英明,姚启峰.中国城市群经济韧性的地区差异、分布动态

与空间收敛[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2,37(7):45-60.

[23]王竹君,魏婕,任保平.异质型环境规制背景下双向FDI对绿色经济

效率的影响[J].财贸研究,2020,31(3):1-16.

[24]张振,赵儒煜.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J].当代经济管理,2021,43(3):89-97.

[25]孙金岭,朱沛宇.基于SBM-Malmquist-Tobit的“一带一路”重点省份绿色

经济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12):

230-237.

[26]孙继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评价与趋势

[J].财经科学,2021(3):106-118.

[27]张娜,郭爱君.服务业集聚对黄河流域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

究[J].城市问题,2022(4):35-44+86.

[28]曹靖,张文忠.不同时期城市创新投入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J].地理研究,2020,39(9):1987-1999.

[29]张改素,魏建飞,丁志伟.中国镇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综合水平的空间

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20,39(3):627-650.

[30]蒲英霞,马荣华,葛莹,等.基于空间马尔可夫链的江苏区域趋同时空

演变[J].地理学报,2005(5):817-826.

1604

第37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1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DOUBLE CARBON COLUMN﹃双碳

﹄专栏

“双碳”目标下绿色信贷政策对绿色低

碳技术进步影响研究

张海洋 董晓红

浙江树人学院 经济与民生福祉学院

摘要:绿色信贷是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进的一项重要金融政策,其目的在于引导资金流向绿色环保企业,促进

我国经济的绿色转型升级。但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是否促进了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仍然有待进一步检

验。因此,以2012年《绿色信贷指引》政策的发布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09—2021年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

数据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对绿色信贷影响绿色技术创新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得出,绿色信贷政策

的发布显著提高了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进一步采取异质性检验后发现,相较于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

和重污染企业,绿色信贷政策对非国有企业、中小规模企业和非重污染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较小。

基于政府、银行、企业三个方面考虑,提出了完善绿色信贷政策、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绿色信贷;绿色技术创新;双重差分法

DOI: 10.13770/j.cnki.issn2095-705x.2023.11.005

Research on Impact of Green Credit Policy on Green and

Low Carb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under \"Double Carbon\" Goal

ZHANG Haiyang, DONG Xiaoh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eople's Livelihood Welfare,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

Abstract: Green credit is an important financial policy that China has vigorously promoted in recent years. Its

purpose is to guide the flow of funds to gree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terprises and promote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economy. However, it remains to be further tested wheth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een credit policy has promoted the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 Therefore,

收稿日期:2023-05-17

基金项目: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智库联盟和杭州市哲学社科项目(M22JC094)

作者简介:张海洋(2001-10- ) ,男,学士,研究方向为绿色金融

董晓红(1977- ) ,女,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绿色金融

1605

第38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1

2023

DOUBLE CARBON COLUMN

0 引言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

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明确

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

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

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

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中国力争

在2030年前实现CO2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

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结合绿色发展的要

求,符合节能减排、绿色生产的发展理念。而产业

绿色低碳转型既有助于资源型企业摆脱资源消耗

路径依赖,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有益于区域产业绿

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突破“资源诅咒”的困境,还

有利于统筹节能提效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有效推

动“双碳”目标的实现。绿色信贷政策的发展能够

推动绿色技术创新,能够加速生产过程的绿色化、

智能化和可再生循环进程。

通过对绿色信贷政策的梳理发现,绿色信贷的

有关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低碳经济、提高经济生产

质量所采用的政策手段。政府通过推出落实环保

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意见以及绿色信贷指引等

相关政策措施,促使银行对于执行绿色信贷做出了

相应的规划和细节,并通过采取融资约束手段及信

贷错配手段有效地对企业的绿色创新作出了相应

调整。这种方式充分借用了绿色信贷限制行业、企

业发展的替代性融资作用,使企业市场的竞争地位

发生变化(董小红,年维,2020)[1]

。通过对企业绿

色低碳技术创新动机与影响因素的文献梳理发现,

企业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过程中,融资会限制企业

发展,也会促使企业的经营质量提升。因此需要进

一步加强企业的融资能力使其获得必要的资金用

于研发投入。并且企业要在战略决策层面建立良

好的决策保障机制,形成环保意识,从而在低碳技

术创新发展中作出相应的战略决策(陆菁,鄢云,王

韬璇,2021;赵娜,2021)[2-3]

。绿色信贷政策在实施

过程中对社会各产业的绿色低碳技术发展具有一

定的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为政策积极引导企业进

行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实践,使企业加大绿色投入,

在生产和管理上更好地获得绿色保障(田超,肖黎

明,2021)[4]

。目前,国内外研究学者在关于绿色信

贷对绿色低碳技术进步影响分析的研究中认为,绿

色信贷是政府为了有效调节市场经济状况对企业

综合竞争力的一种刺激,从而改善市场环境,更好

地完成绿色发展政策目标。但是在企业层面上,绿

色信贷限制了企业竞争力,使其要从传统的贷款模

taking the release of the \"Green Credit Guidelines\" policy in 2012 as a natural experiment, this paper selects

the panel data of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from 2009 to 2021 as a sample, and uses the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ethod to conduct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green credit on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ease of the green credit policy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level of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 Further heterogeneity tests reveal that compared with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large-scale for enterprises and heavily polluting enterprises, the green credit policy has a smaller

role in promoting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nd non-heavily polluting enterprises.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s of the government, banks, and

enterprises, suggestions are made to improve the green credit policy and promote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enterprises.

Key words: Green Credit;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ethod

1606

第39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1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DOUBLE CARBON COLUMN﹃双碳

﹄专栏

式中进行转变,加大对绿色环保技术的投入,这对于

企业的未来发展以及综合经营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

用。目前关于绿色信贷政策对绿色低碳技术进步影

响分析研究成果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评估体系,难

以衡量绿色低碳技术的实际效果。为此本文采用

双重差分模型,从地区、企业产权性质、企业规模等

方面对影响因素进行划分,分析绿色信贷政策对绿

色低碳技术进步的影响,为政府制定绿色金融政策

提供参考,为银行业和企业提供绿色金融产品和

服务的开发和创新提供有借鉴的指导。

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1.1 绿色信贷政策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在短时间里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百余年的发展道

路,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发展成就令世人为

之瞩目。但与高速发展相伴而生的,是我国持续的

粗放型增长模式,以生产要素大量投入、生产规模

不断扩张为特征,其资源利用程度低下,浪费了大

量宝贵的自然资源;其生态环境效益低下,对我国

人民所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巨大污染和破坏。

对此,党和国家采取行动,致力于改变传统的粗放

型经济增长模式,本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

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向着集约化、可持续

化发展目标不断迈进。

助推我国经济发展实现绿色转型,金融政策是

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我国有关环境保

护的金融政策起源于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

《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

的通知》,该通知规定金融信贷的发放需要结合环

境评估结果。2007年,我国制定了《关于落实环保

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要求信贷发放要

为环境保护提供支撑,并尽力规避信贷风险。2012

年,我国发布《绿色信贷指引》,对金融机构开展信

贷业务提出了具体要求,绿色信贷政策开始进入规

范化的新阶段。我国绿色信贷相关文件统计表见

表1。

1.2 绿色信贷政策对绿色低碳技术影响的机理与

假设

1.2.1 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影响机理

与假设

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企业不断

取得竞争优势、永葆企业活力的关键变量,绿色技

术创新则是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的关键因

素,是我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举措。但

是,绿色技术创新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

才投入,沉没成本较大且收益难以预期,存在较大

的经济风险,难以得到企业层面的重视。这些因素

综合在一起,限制了很多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方面

的投入,致使我国企业的绿色技术升级步伐缓慢。

绿色信贷政策的推出表明政府明确支持企业

表1 我国绿色信贷相关文件统计表

发布年份

1995年

2007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8年

2019年

2021年

绿色信贷相关文件名

《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

《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

《绿色信贷指引》

《绿色信贷统计制度》

《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评价指标》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

《关于开展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的通知》

《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

《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

“双碳”目标下绿色信贷政策对绿色低碳技术进步影响研究

1607

第40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1

2023

DOUBLE CARBON COLUMN

进行绿色发展,企业如果能够符合环保要求,就能

够获得更多且更加优惠的信贷资金支持,缓解资金

压力,助力企业发展壮大。并且,企业获得绿色信

贷资金后,势必会增加在绿色技术创新方面的投

入,产出更多的绿色技术创新成果,从而形成良性

的经济循环。与此同时,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结

合政府相继出台的环境保护政策,可以激发民众和

企业高层对于绿色创新的重视程度,激励企业提高

绿色生产技术,研发绿色环保产品。

依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H1:绿色信贷政

策能够激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且对国有企业

的绿色技术创新更显著。

1.2.2 绿色信贷政策对重污染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影

响机理与假设

为了实现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推进协调绿

色发展的目的,绿色信贷政策应运而生。我国的绿

色信贷政策起始于1995年,直至2012年的《绿色信

贷指引》发布后,我国才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绿色信

贷政策体系,相关监督机制和执行标准得到了确切

规定。《绿色信贷指引》要求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发放

贷款时,把企业环境相关的因素作为一大审批标

准,严格限制“两高一剩”企业的贷款规模,并对造

成环境污染的企业采取提高贷款利率、提前收回贷

款等惩罚性措施,以期将资金引导向绿色环保产

业,促进我国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绿色信贷指引》实施的

目的并非是抑制或清除传统的高污染企业,而在于

发挥政策的倒逼作用,促进这些企业进行绿色技术

创新,实现转型升级。首先,对于传统的“两高一

剩”企业,信贷融资是其发展路径中至关重要的一

个节点。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将提高这些企业的融

资成本,降低其利润率,压缩其成长空间。若想摆

脱绿色信贷政策的束缚,高污染企业唯有转型升级

这一种方法,这就需要企业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方

面的投入,逐渐减少其环境污染程度,以符合绿色

信贷的要求。其次,《绿色信贷指引》的颁布,标志

着国家环境规制政策的进一步完善,绿色发展已经

成为时代的主流理念。在此背景下,高污染企业要

想继续存在于市场之中,就必须主动进行绿色技术

创新,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适应当今高质量发展

的要求,如此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民众的信赖。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H2:相较于其他

企业,《绿色信贷指引》政策对重污染企业绿色技术

创新激励作用更强。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收集

2.1.1 样本选择

2007年发布的《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

贷风险的意见》开启了我国的绿色信贷政策实施的

进程,也由此产生了绿色信贷的相关的数据。但由

于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造成了经济市场的

巨大震动,我国商业银行和企业的年度数据受到很

大影响。因此,本文研究样本始自 2009 年,以

2009-2021年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对

样本作以下处理:1)剔除金融类上市企业样本观测

值;2)剔除样本期间内ST、*ST企业样本观测值;3)

剔除主要财务数据缺失的企业样本。

2.1.2 数据来源

有关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对所有连续性变量采取 1%水平上的缩尾处理,以

排除极端值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最终得到29 152

家公司的年度样本。

2.2 变量测度

2.2.1 被解释变量

实证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

平(Patent)。本文采用企业当年申请的绿色技术专利

数量加1的自然对数衡量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

2.2.2 解释变量

核心解释变量:双重差分项(Treat×Post)。其

为 实 验 虚 拟 变 量(Treat)和 政 策 时 点 虚 拟 变 量

(Post)的交乘项。

1608

第41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1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DOUBLE CARBON COLUMN﹃双碳

﹄专栏

实验虚拟变量(Treat)。本文将受到政策影响

的上市企业设置为实验组,将其他不受到政策影响

的上市企业设置为对照组。则若受到政策影响

Treat项为1,否则为0。

政策时点虚拟变量(Post)。《绿色信贷指引》发

布于2012年,是我国绿色信贷体系中的核心文件,

对绿色信贷的具体实施起着里程碑式的作用。因此

若年份大于等于2012年,则Post项为1,否则为0。

2.3 控制变量

本文考虑了企业其他的相关因素,并参考相关

文献的研究,认为企业的规模大小、资金状况等也

会影响绿色技术创新的水平,因此选取了杠杆水平

(Lev)、企业规模(Size)、现金流量(Cashflow)、净

资产收益率(ROE)、总资产周转率(Turnover)、固

定资产比率(Fixed)、企业年龄(Age)等方面的数据

作为控制变量。

与此同时,考虑到样本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

性,本文在实证模型中加入公司固定效应(Company)、时间固定效应(Year)两个变量,以替代实验虚

拟变量(Treat)和政策时点虚拟变量(Post)。变量

定义见表2。

2.4 模型构建

为了验证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的影响,建立如下双重差分模型:

表2 变量定义表

变量符号

Patent

Treat×Post

Treat

Post

Lev

Size

Age

ROE

Cashflow

Fixed

Turnover

Company

Year

变量名称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

双重差分项

实验虚拟变量

政策时点虚拟变量

杠杆水平

企业规模

企业上市年龄

总资产收益率

现金流量

固定资产比率

总资产周转率

虚拟变量

虚拟变量

变量定义

企业当年申请的绿色技术专利数量加1的自然对数

虚拟变量(Treat)和(Post)的交乘项

虚拟变量,受政策影响为1,否则为0

虚拟变量,若年份大于等于2012年则为1,否则为0

企业总负债/总资产

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年份-上市年份)的自然对数

企业净利润/股东权益

现金流量净额/营业收入

固定资产/资产总额

销售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

企业固定效应

时间固定效应

资料来源:自行整理

Patentit = α0 + α1Treat × Post + αjXj +

∑Company + ∑Year + εit

(1)

上述模型中,Patentit表示企业i第t年的绿色技

术创新水平。Treat×Post 为双重差分项,Treat为

实验虚拟变量,Post为政策时点虚拟变量。X为控

制 变 量 合 集 ,包 括 杠 杆 水 平(Lev)、企 业 规 模

(Size)、现 金 流 量(Cashflow)、净 资 产 收 益 率

(ROE)、总资产周转率(Turnover)、固定资产比率

(Fixed)、企业年龄(Age)。Company 为企业固定

效应,Year为时间固定效应,ε表示随机扰动项。

模型中,若Treat×Post项的系数显著为正,则

说明绿色信贷政策促进了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若

显著为负,则表示绿色信贷政策抑制了企业的绿色

技术创新。

3 实证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3显示了各变量的样本量、均值、标准差、最

小值、中间值和最大值。聚焦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水平(Patent),其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7.342,显示

出不同企业之间创新水平的巨大差异。对于杠杆

水平(Lev),其均值为0.438,最小值为0.036,最大

“双碳”目标下绿色信贷政策对绿色低碳技术进步影响研究

1609

第42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1

2023

DOUBLE CARBON COLUMN

值更是达到了 0.916,表明企业无一例外地需要金

融业务的支撑。其余各变量的统计结果也都基本

符合企业的现实经济状况。

3.2 相关性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需要相关系数矩阵的检

验,结果表明核心解释变量Treat×Post虽与patent

不存在正相关关系,与预期假设不符,但考虑到相

关系数矩阵仅衡量双变量之间的关系,未排除控制

变量以及潜在变量(如时间效应)的干扰,故结果仅

供参考,具体关系还需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来判

定。此外,通过判断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

值大小是否大于 0.9 也可以初步排除变量共线可

能。如表4所示。

表3 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VarName

Patent

Treat×Post

Treat

Post

Size

Lev

ROE

Turnover

Cashflow

Fixed

Lnage

样本量

29 152

29 152

29 152

29 152

29 152

29 152

29 152

29 152

29 152

29 152

29 152

均 值

0.428

0.326

0.416

0.805

22.144

0.438

0.058

0.667

0.222

0.224

3.199

标准差

0.872

0.469

0.493

0.396

1.298

0.207

1.093

0.468

0.378

0.166

0.214

最小值

0.000

0.000

0.000

0.000

19.218

0.036

-158.244

0.044

-0.865

0.001

2.485

中间值

0.000

0.000

0.000

1.000

21.975

0.433

0.071

0.558

0.141

0.191

3.219

最大值

7.342

1.000

1.000

1.000

26.497

0.916

73.367

3.187

2.413

0.772

3.664

资料来源:CSMAR数据库

3.3 多重共线性检验

为了避免数据出现共线性,需要进行多重共线

性检验,本文通过方差膨胀因子VIF来检测是否有

多重共线性,如表5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各变量的VIF值都小于10,因而整体来说,本文所选

取的指标不具有共线性。

表4 变量相关性检验结果

Patent

Did

Treat

Post

Size

Lev

Roe

Turnover

Cashflow

Fixed

Lnage

Patent

1.000

-0.007

-0.048***

0.094***

0.229***

0.061***

0.009

0.036***

-0.031***

-0.033***

-0.104***

Did

1.000

0.825***

0.342***

0.120***

-0.011*

-0.011*

-0.038***

0.093***

0.227***

0.006

Treat

1.000

-0.045***

0.080***

0.042***

-0.008

0.004

0.089***

0.324***

0.061***

Post

1.000

0.134***

-0.106***

-0.015**

-0.107***

0.037***

-0.109***

-0.155***

Size

1.000

0.454***

0.022***

0.046***

-0.073***

0.086***

0.076***

Lev

1.000

-0.017***

0.148***

-0.421***

0.087***

0.210***

Roe

1.000

0.030***

0.041***

-0.005

-0.006

Turnover

1.000

-0.024***

0.005

0.026***

Cashflow

1.000

0.138***

-0.086***

Fixed

1.000

0.054***

Lnage

1.000

说明:*、**、***分别表示结果在10%、5%、1%的水平下显著。

资料来源:CSMAR数据库

1610

第43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1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DOUBLE CARBON COLUMN﹃双碳

﹄专栏

表5 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

lev

size

cashflow

fixed

did

lnage

turnover

roe

Mean VIF

VIF

1.675

1.312

1.294

1.099

1.077

1.048

1.028

1.004

1.192

1/VIF

.597

.762

.773

.91

.928

.954

.973

.996

.

3.4 效应模型

对于面板数据而言,最重要的是判断其适合使

用何种模型进行分析。一般分析面板数据可用混

合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豪斯

曼检验可以用来判定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

效应模型,F检验可以判定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还是

混合效应模型。本文主要采用豪斯曼检验和F检验

来判断本文数据适合采用何种模型来进行分析,检

验如表6所示:

表6 Hausman检验

Chi-square test value

P-value

Coef.

121.553

0

豪斯曼检验结果统计量为121.553,p=0.00<0.05表明拒绝原假设,

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F检验

F test that all u_i=0: F(3 405, 25 738) = 16.73

Prob > F = 0.000 0

为判断选择混合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

本文还进行了 F 检验,F 检验统计量为 16.73,p=

0.00<0.05故拒绝原假设,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3.5 基准回归分析

基准回归采用了公式(1)的模型检验绿色信贷

政策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检验结果如表7

表7 基准回归结果

VARIABLES

did

size

lev

roe

turnover

cashflow

fixed

lnage

Constant

Observations

R-squared

Number of

groups

company

year

(1)

Patent

0.020 0***

(4.29)

0.098 1***

(34.67)

29 152

0.040 9

3 406

YES

YES

(2)

Patent

0.026 1***

(5.22)

0.056 2***

(16.47)

-0.905 0***

(-11.70)

29 152

0.043 4

3 406

YES

YES

(3)

Patent

0.027 4***

(5.30)

0.052 7***

(21.90)

0.049 9***

(2.66)

-0.848 4***

(-13.91)

29 152

0.043 5

3 406

YES

YES

(4)

Patent

0.027 4***

(5.30)

0.052 6***

(21.81)

0.049 9***

(2.66)

0.000 2

(0.74)

-0.848 1***

(-13.85)

29 152

0.043 5

3 406

YES

YES

(5)

Patent

0.027 4***

(5.08)

0.051 9***

(24.90)

0.054 6***

(2.74)

0.000 4*

(1.82)

-0.032 2***

(-2.88)

-0.814 8***

(-16.81)

29 152

0.043 7

3 406

YES

YES

(6)

Patent

0.027 6***

(5.02)

0.052 3***

(26.26)

0.040 4*

(1.78)

0.000 5**

(2.34)

-0.030 1***

(-2.58)

-0.023 1***

(-3.38)

-0.812 2***

(-16.64)

29 152

0.043 8

3 406

YES

YES

(7)

Patent

0.026 3***

(4.74)

0.054 0***

(25.20)

0.032 6

(1.52)

0.000 5**

(2.16)

-0.029 0**

(-2.50)

-0.024 2***

(-3.64)

0.088 3***

(4.25)

-0.864 7***

(-15.79)

29 152

0.044 0

3 406

YES

YES

(8)

Patent

0.026 2***

(4.73)

0.054 0***

(25.43)

0.032 7

(1.52)

0.000 5**

(2.15)

-0.029 0**

(-2.51)

0.024 1***

(-3.65)

0.088 8***

(4.27)

0.467 8***

(4.67)

2.361 8***

(-6.86)

29 152

0.044 0

3 406

YES

YES

t-statistics in parentheses

*** p<0.01, ** p<0.05, * p<0.1

资料来源:CSMAR数据库

“双碳”目标下绿色信贷政策对绿色低碳技术进步影响研究

1611

第44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1

2023

DOUBLE CARBON COLUMN

所示。第(1)列只加入了Treat×Post项,其系数在

1%的水平显著为正,数值为0.020 0,说明绿色信贷

政策促进了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在第(1)列的基

础上逐步加入控制变量,其回归结果依旧显著,说

明这一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3.6 产权性质差异分析

在我国的经济市场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

地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国有企业规模

较大,资金较为充裕,且有政府的公信力作为担保,

容易得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而民营企业获得银

行信贷的难度则较大。因此,本文根据企业的产权

性质将样本划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并分别

对两组样本采用式(1)的方法进行回归,回归结果

如表8所示。

根据表中的结果,绿色信贷政策显著促进了国

表8 产权性质和企业规模异质性检验结果

VARIABLES

did

size

lev

roe

turnover

cashflow

fixed

lnage

Constant

Observations

R-squared

Number of groups

company

year

国有企业

y

0.059 2***

(6.69)

0.047 5***

(6.60)

0.077 3*

(1.78)

-0.002 4

(-1.34)

-0.007 3

(-0.30)

-0.005 7

(-0.87)

0.108 9***

(3.78)

0.669 7***

(2.98)

-2.938 5***

(-3.87)

12 093

0.058 6

1 051

YES

YES

非国有企业

y

-0.031 7***

(-5.01)

0.066 4***

(21.10)

0.025 0**

(2.08)

0.000 9**

(2.11)

-0.047 5***

(-8.11)

-0.030 4***

(-5.29)

0.082 2***

(2.67)

0.279 8**

(2.01)

-1.995 5***

(-4.51)

17 059

0.037 2

2 355

YES

YES

大规模企业

y

0.055 1***

(5.84)

0.031 9***

(6.79)

0.047 2**

(2.21)

0.001 5***

(4.87)

-0.012 0

(-0.47)

-0.005 8

(-0.45)

0.034 5

(0.71)

0.370 7*

(1.75)

-1.503 0**

(-2.17)

14 564

0.059 0

1 460

YES

YES

中小规模企业

y

-0.020 7***

(-4.52)

0.063 2***

(21.58)

0.017 3

(0.63)

-0.000 8

(-0.79)

-0.029 7***

(-2.97)

-0.037 4***

(-7.33)

0.092 2***

(4.01)

0.469 8***

(3.49)

-2.574 2***

(-5.99)

14 588

0.030 2

1 946

YES

YES

t-statistics in parentheses

*** p<0.01, ** p<0.05, * p<0.1

资料来源:CSMAR数据库

有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而对非国有企业绿色技术

创新的影响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相对于非国有

企业,国有企业本身更容易达到融资标准,用于绿

色技术创新,绿色信贷政策的提出进一步限制了非

国企的融资途径,难以有充足的发展资金投入绿色

技术创新。而国有企业由于其本身就受到各类贷

款的政策优惠,绿色信贷对国有企业资金的用途有

限制作用,促使进行绿色技术创新。

3.7 重污染企业与非重污染企业异质性分析

我国环境污染状况长期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

重视,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的企业粗犷式发展,使得

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活动刻不容缓。而《绿色信贷

指引》的实施,可以发挥政策的倒逼作用,促进这些

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因此,本

文对两组样本分别采用式(1)的方法进行回归,回

1612

第45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1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DOUBLE CARBON COLUMN﹃双碳

﹄专栏

归结果如表9所示。根据回归结果,绿色信贷政策

显著地促进了重污染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而对非

重污染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相对不显著。

表9 重污染企业与非重污染企业异质性检验结果

VARIABLES

did

size

lev

roe

turnover

cashflow

fixed

lnage

Constant

Observations

R-squared

Number of groups

company

year

重污染

y

0.190 0***

(6.16)

0.051 3***

(10.75)

-0.022 7

(-0.50)

0.000 9***

(3.43)

0.033 8

(1.44)

-0.000 6

(-0.08)

0.105 2**

(2.34)

-0.690 0*

(-1.67)

1.232 1

(0.93)

8 694

0.051 7

928

YES

YES

非重污染

y

-0.054 2***

(-6.32)

0.061 8***

(13.77)

0.060 5***

(6.00)

-0.005 7**

(-2.04)

-0.059 5***

(-6.18)

-0.032 9***

(-3.84)

0.064 3**

(2.48)

0.600 3***

(4.74)

-2.922 5***

(-7.44)

20 458

0.044 2

2 478

YES

YES

t-statistics in parentheses

*** p<0.01, ** p<0.05, * p<0.1

资料来源:CSMAR数据库

4 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本文以 2009-2021 年 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

本,将 2012 年发布的《绿色信贷指引》作为准自然

实验,选择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绿色

信贷政策对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得出了以

下结论:

1)在排除了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和多重共线性

之后,实证结果表明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绿色技术

创新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控制变量方面,杠杆

水平、企业年龄、企业规模、净资产收益率、固定资

产比率等指标有利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而现金流

量、总资产周转率指标会抑制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

平的提升。

2)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稳健性

检验之后,实证结论依然成立,充分说明绿色信贷

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存在积极的促进作用。

3)本文考虑了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在不

同产权性质、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发现国

有企业、大规模企业、高污染企业受到绿色信贷政

策的影响较大,显著提升了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而

对非国有企业、中小规模企业和非重污染企业则会

抑制其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

4.2 建议

1)政府应增强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力度和效

度,实行差异化管理

政府应遵循规范化、具体化、可操作化的原则

对绿色信贷政策进行制定和修改,如针对不同行业

制定不同的环境审核标准、完善环境信息披露机制

等,不断提升绿色信贷的制度化水平,推动银行和

企业的借贷过程有序进行。与此同时,政府需要

加强对借贷过程的监督和指导,审查信贷资金的

流向,督促银行严格遵守绿色信贷政策;鼓励非国

有企业、中小规模企业和非重污染企业进行绿色

技术创新,对积极响应号召的企业给予相应的税

收优惠和创新补助,利用企业追逐利润的本性发

展绿色经济。

2)银行机构应增强其发放绿色信贷的主体作

用,加快绿色金融业务的创新

(1)商业银行是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者,需要

严格遵守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增强其服务经济社

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意识,自觉宣传绿色发展的理

念,运用实际行动推广绿色信贷业务。

(2)商业银行需要积极创新,开发不同种类的

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更好面对市场上不同的经

济主体,提供差异化服务,为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

和转型升级提供融资渠道。

(3)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绿色信贷资金的追踪

“双碳”目标下绿色信贷政策对绿色低碳技术进步影响研究

1613

第46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1

2023

DOUBLE CARBON COLUMN

和监管,确保绿色信贷用得其所,真正发挥出促进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3)企业应加快绿色技术创新,积极响应绿色信

贷政策,抓紧机遇实现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不同企业的发展

目标聚集在一起决定了国家未来的发展状况。绿

色发展应当成为每个企业所遵循的目标。新兴环

保企业可以借助国家绿色信贷的支持,加速推进绿

色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增进其市场竞争

力。非国有企业、中小规模企业和非重污染企业则

需要主动采取行动,抓紧调整发展模式,努力提高

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以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与可持

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晓红, 年维.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支持水平空间关联研

究[J]. 工业技术经济, 2020, 39(12): 62-69.

[2]陆菁, 鄢云, 王韬璇. 绿色信贷政策的微观效应研究——基于技术创

新与资源再配置的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 2021(1): 174-192.

[3]赵娜. 绿色信贷是否促进了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基于地区绿色专

利数据[J]. 经济问题, 2021(6): 33-39.

[4]田超, 肖黎明. 绿色信贷会促进重污染企业技术创新吗?——基于

《绿色信贷指引》的准自然实验[J]. 中国环境管理, 2021, 13(6):

90-97.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如火如荼地举行,申能集团在进博会上亮出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也吸引了

众多目光。11月7日,申能携手太保产险、中信证券、中金公司成功举办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发布活动,围绕

盘活碳资产,打造“证保碳”模式,展示碳金融创新最新成果,持续放大“零碳进博”综合溢出效应。

申能集团副总裁龚德雄,太保产险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顾越出席活动。在申能集团、太保产险、上

海环交所、中信证券等相关领导的共同见证下,申能与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共同签订了上海碳市场绿色金融

业务合作协议,太保产险配套推出绿色保险创新产品。

据悉,在碳远期、碳指数、碳质押等碳金融工具的基础上,上海环交所近期发布了《上海碳市场回购交易

业务规则》,旨在进一步丰富上海碳市场碳金融工具,助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在此背景下,申能能金部旗

下申能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申能碳科技”)通过不断丰富碳金融创新产品体系,提升碳金融综合服务

能级,引领低碳业务多元创新。此次申能碳科技携手券商、保险,在碳金融方面强强联手,为上海地区实体

企业打通“融资+保险”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围绕盘活碳资产,引入券商作为融资主体,链接产融资源,

拓宽低碳融资渠道,体现了金融“活水”精准赋能和全面护航实体经济的作用。

申能能金部及所属系统企业相关负责人、太保产险总公司及上海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上海环交所以及

中信证券、中金公司等相关负责人等参加活动。

(来源:申飞扬能无限)

申能绿色金融创新亮相“零碳进博”

1614

第47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1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DOUBLE CARBON COLUMN﹃双碳

﹄专栏

低碳减排促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

实施路径研究

陈 茜 谢丹凤

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摘要:在建筑行业中融入低碳减排观念已经成为当下的热点问题,发展绿色高质量建筑已经刻不容缓。通

过分析低碳减排和绿色建筑二者之间的关系,论述了低碳减排与绿色建筑结合的合理性。从加大技术开

发,对低碳材料和能源的推广使用,对原有建筑的改造,增强碳减排观念几个方面提出促进绿色建筑高质量

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并基于低碳建筑的发展状况作出总结。

关键词:低碳减排;绿色建筑;节能减排;实施路径

DOI: 10.13770/j.cnki.issn2095-705x.2023.11.006

Research on Implementation Path of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s through

Low-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CHEN Qian, XIE Danfe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Integrating the concept of low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to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become

a hot issu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and high-quality buildings is urgent.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w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and green building, the rationality of combining low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and green building is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increas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omoting

收稿日期:2023-04-1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202002233030);山东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202025)

作者简介:陈茜(2003-04-),女,研究生,研究方向为BIM+建筑减碳设计及碳排放计算

谢丹凤 (1981-01-),女,研究方向为BIM项目管理

1615

第48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1

2023

DOUBLE CARBON COLUMN

0 引言

据 统 计 ,建 筑 中 碳 排 放 量 占 总 排 放 量 的

38%。随着建筑的施工量持续增长,施工过程中

机器的运作和能源的消耗都会产生大量CO2,建筑

中的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在影响空气

质量的同时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全球

气候变暖、空气污染等已经成为我们所面临的严

峻问题。2020 年,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

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我国将力争在 2030 年

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

。低碳减排受到

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在建筑中发展低碳减排已经

刻不容缓。

1 低碳减排的内涵

1.1 对低碳减排内涵的理解

低碳减排,即减少碳排放和降低碳密集程度以

促进发展。它通过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或使用新能

源在工程实际运行中减少碳排放从而减少环境污

染,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低碳减排成为人们应对

空气资源变化和气候问题的一项重要手段。

1.2 建筑行业低碳减排的发展历程

随着建筑中大量碳排放对人们造成越来越恶

劣的影响,低碳减排的观念愈发深入人心,发展低

碳减排逐渐成为我国落实建筑环保政策重要举

措。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鼓励

和引导绿色低能耗建筑的发展,更有不少有关落实

建筑碳减排的文件。2006 年,我国住建部发布了

GB/T 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成为我国绿色建

筑发展的新起点。2022年4月1日起,住建部发布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通用规范》,要求建

筑严格执行规范。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建筑行业的

碳减排举措不断革新,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

向“绿色建筑”的观念靠拢,建筑工程质量得以提

高,行业得以健康发展[2]

。因此,绿色建筑也更加广

泛地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2 低碳减排与绿色建筑发展的关系辨析

2.1 低碳减排对绿色建筑发展的促进作用

绿色建筑的发展有赖于低碳减排的推行,实施

低碳减排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积

极发展碳减排,有利于进一步推广绿色建材的使

用,建立绿色节能的建筑体系,促进建筑行业在节

能创新应用上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世界工程组

织联合会工程环境专委会委员、中国建筑标准设计

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贺静就减碳和建筑两

方面提出观点,她建议综合施策,同步推进建筑建

造减碳和运行减碳。可见低碳减排和绿色建筑并

举的重要性。落实碳减排,有利于建筑行业绿色长

效发展。

2.2 低碳减排和绿色建筑发展理念的统一性

低碳减排与绿色建筑的协调性和统一性体现

在其发展理念上。近年来,在包括建筑设计、材料

设备运输、施工的各个过程中,建筑行业越来越重

视通过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寻找绿色低碳能源以减

少污染、降低碳排放量来实现建筑行业的绿色转

型,这与人们提倡“节能”“减碳”的观念相符合。此

外,建筑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在全国总排放量中占

the use of low-carbon materials and energy, transforming original buildings, and enhancing the concept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ath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s is proposed, and a summary is mad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low-carbon buildings.

Key words: Low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Green Building;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mplementation Path

1616

第49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1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DOUBLE CARBON COLUMN﹃双碳

﹄专栏

很大的比例,所以通过发展绿色建筑来降低碳能源

消耗、减少碳排放量,对于实现低碳减排起到重要

的支撑作用。

3 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

在建筑中融合碳减排观念,有利于促进绿色

建筑高质量发展。在建筑行业中可以采取使用新

型材料、新技术,开发新能源,以及加大碳减排的

宣传力度等实施路径(如图 1 所示)。以下是基于

这些路径的具体建议。

3.1 使用低碳材料,积极研发绿色能源

3.1.1 低碳材料的推广使用

低碳材料是目前技术人员致力于研发的新型

材料,它有污染小、排放量小、节约不可再生能源、

回收价值大等优点。加强研发和引进低碳材料,不

断进行建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于节能减排有

重要意义。

目前相关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对于低碳

材料的进一步研发起一定的参考作用。近年来出

现的新型低碳水泥,便是在建筑上使用低碳材料来

促进碳减排的重要突破。水泥生产过程中的 CO2

一部分由碳酸盐的分解作用产生,另一部分由电力

消耗和燃料的燃烧产生。其中前者产生的 CO2占

到六成。通过减少高钙矿物含量而加入其他成分

加以代替,使由碳酸盐分解产生的 CO2大幅减少。

常见的低碳水泥有高贝利特水泥,BCT水泥等。轻

结构钢也是建筑中常见的低碳材料。它不仅能满

足传统材料所具备的性能,具有抗压防震、抗击性

好、安全性高的特点,而且在使用后可回收,符合

了可回收利用的发展观念。材料行业提出的“绿

色建材”概念,就是指该材料在生产、使用、报废的

全流程中都符合绿色建筑相关理念,以优质、节

能、健康、高品质为核心要素[3]

。加强对绿色建材

的应用更有利于绿色建筑概念的推行。而要想在

新型建筑材料方面有更大的突破,还需不断进行

技术革新。

低碳材料的投入使用,对实施绿色可持续发展

战略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故应加大对其的资金

和技术投入,促进绿色健康发展。

3.1.2 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

绿色建筑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对自然资源与能

源的使用减少碳排放量,还可以通过生产绿色能源

来实现[4]

。要从源头解决碳排放问题,就必须要发

展绿色能源。如今阿美公司正在研究一种新型燃

料——蓝氢。氢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元素,储备

充足,为发展新型氢燃料提供了物质基础。其生产

的原理是甲烷(CH4)燃烧产生氢气(H2),与氨气

(NH3)结合成“蓝氨”用以储存运输,使用时再将氨

气分离,分离产生的氢气用于燃烧。它的先进之处

在于甲烷燃烧后产生的CO2被及时捕获,用以封存

和利用,故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而氢气燃烧后产

生水,不会产生碳排放。这就是绿色能源开发和利

用的一个鲜明例子。将开发的新能源用于解决建

筑行业能源的问题,极大地减轻了建筑过程中碳排

放量大的问题。相关人员应该发扬这种创新精神,

努力寻找新能源的研发途径,利用新的提取、分离

技术,探求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能源。

3.2 新技术的应用

3.2.1 发展智能化技术

智能化是指通过感应识别、现代通信、物联网、

大数据、区块链和系统集成等先进技术,建筑可实

现信息采集、数据分析、综合管理、自动化服务、实

时自我监护和应急响应保护等功能,在使用过程中

根据时间、天气、环境质量等进行自动调节,为用户

提供安全、高效、节能、便利、舒适的人居条件[5]

运用计算机技术,人们可以对建筑进行智能、

自动化控制,通过温度变化控制、灯光感应控制、安

全设置等智能感应技术进行自动控制管理,有效地

节约资源,对能源进行最大化利用,从而达到碳减

排的目的。

3.2.2 有关碳减排软件开发的技术

在发展绿色建筑新技术方面,加大对技术软件

低碳减排促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研究

1617

第50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1

2023

DOUBLE CARBON COLUMN

的开发和应用是十分必要的。研发绿色节能减排

的相关软件,可以更加精准地计算建筑中的碳排放

等指数,便于进行相关数据的汇总。利用相关软

件,还能更合理地安排建筑施工方案,优化建筑中

有利于低碳减排的细节问题。如今在建筑行业已

经出现了许多相关新技术,除了技术方面需不断发

展外,还应该倡导建筑从业人员多学习掌握这些新

技术、新应用,从而使建筑工程师对相关工程能有

更精准的把控,更了解整个建筑过程中应该注意和

避免的问题,从细节部分调整建筑方案,使工程向

碳减排的方向进行。

3.3 对原有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

旧建筑改造的观念在20世纪的德国就已经兴

起。对原有建筑的改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原有建筑的结构进行空间调整,改变其原

有结构,使其满足新的使用功能,改造后的建筑应

符合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

2)对原有建筑进行重新规划,在确保可行性的

前提下,可以对原有建筑进行扩建,使新旧建筑物

结合从而使原有建筑得到重新利用。

3)对原有大型建筑进行分割,例如对工厂厂

房、仓库的空间进行划分,使其通过改造实现功能

置换。

在对原有建筑改造过程中,应注意采取措施保

证建筑的安全性。应对建筑进行加固,如对建筑物

进行微倾纠正。在建筑物改造完成后,应对建筑物

进行定期修缮,确保建筑物的稳固性。

相较于新建建筑物的投入而言,我国对原有建

筑维修和改造所投入的费用较低。加大对老旧建

筑改造的投入,能提高建筑材料的利用率,从而减

少对材料的消耗。建筑过程中对原有材料进行循

环使用,有利于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符合可循环、

可持续的原则,促进建筑“绿色化”“低碳化”。

3.4 增强相关人员的碳减排观念,加大建筑碳减排

的宣传

3.4.1 增强相关人员的碳减排观念

在建筑中融入碳减排观念、低耗建筑观念和绿

色建筑观念需要大批专业人才。在以往的实际范

图1 促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路径图

1618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网页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