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的介绍与意义:甘熙是清代南京著名学者与藏书家,其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位于
南京中华路南捕厅 15、17、19 号,及大板巷 42 号,所存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左右两组各为
五进,俗称“九十九间半”,实则在百间以上。熙南里街区主体环绕着甘熙故居,清一色的
黛瓦、粉壁、马头墙,砖雕、木雕和石雕装饰,高宅、深井、大厅凸显居家特点,古色古香。
甘熙宅第每组建筑之间由马头墙相隔,庭院及天井内铺地均以石板、砖、瓦或卵石等拼成图
案,空间较大的庭院内点缀有山石花木。建筑的门窗、梁枋、天花、栏杆、隔断、铺地等处
均有木雕或砖雕装饰,其上所饰题材丰富,有人物、花鸟、走兽、文字、民间故事、神话传
说等,图案精美、寓意吉祥。甘熙宅第建筑特色南北交融,既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
落花格窗”的江南民居的娟秀雅致,又有北方“跑马楼”的浑厚大气,被中国著名的建筑大
师吴良铺先生评为“民俗瑰宝”甘熙宅第整个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士绅阶层的文化品位和伦
理观念。甘熙宅第建筑的布局严格按照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讲究子孙满
堂、房的位置、装修、面积、造型都具有统一的等级规定。甘氏家族素以戏曲世家誉满江南,
已故京昆名家甘贡三先生、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等均出于此,为弘扬我国传统戏曲
艺术做出了杰出贡献。甘熙故居就是中国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平民住宅,与明孝陵、
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奇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
与现代融合的例子:“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南京新街口商圈南延和夫子庙商圈西延的
交汇点,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街区特有商业氛围和老城南的历史文化底蕴。传统的历史
风貌,引进商家的时尚,是提升街区的品位和档次两大重要元素。新建造了环绕甘熙故居的
共 11 栋单体建筑,其中既有代表古典元素的黛瓦、粉壁和马头墙,又不缺乏现代元素的意
大利仿木纹的铝合金门窗。书店、文化展示、咖啡、酒吧、文创零售一应俱全,引进名家大
师工作室,打造集旅游、文化、商业等多种功能有机结合的综合体验区。通过历史文化+建
筑打造、金陵文化+场景体验、创新科技+网红 IP 的运营方式,熙南里陆续推出了六潮雅集、
汉服节、读书节、咖啡节等特色文旅消费项目。创新打造《南京喜事》沉浸式演出、《甘宅
雅韵》精品博物馆夜游项目,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南京城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有限
公司陶文祥总经理介绍说,建设方建设街区时保持院落路网肌理以及空间尺寸也保持古代原
样,按照现状尺度设计道路宽度,保持原有的“多进穿堂式建筑群组合”,与甘熙故居建筑
风格相协调一致。在改造过程中对街区内的古井、古树、断墙、残垣等尽可能加以保护。在
熙南里街区的西北角、邻近大板巷的一侧,新建了一座高大宽敞、棕红色的仿古戏台。根据
计划,2015 上半年,街区管理部门将长期邀请戏曲名人来此演出。届时,昆曲、京剧、越
剧、南京白剧、相声曲艺将在这里好戏连台,票友、戏迷们可以在古戏台旁惬意地喝茶看戏,
沉醉在悠扬的曲调之中。而在不远处的街区核心区域——甘熙宅第中,参观者能再次体验到
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传统习俗和各种民间工艺,如:云锦、剪纸、彩灯、风筝,
以及各种砖雕、石雕、竹编、民间刺绣、染织、瓷器等。每逢节假日,还会有各种工匠师现
场进行各种工艺品制作表演。
古建筑保护措施:2001 年,南京市开展南捕厅历史街区传统民居保护一期工程。对甘熙宅第
主体——南捕厅 15 号、17 号、19 号内的居民进行拆迁,对文物建筑进行维修。2003 年开
始南捕厅历史街区传统民居保护一期后续工程的准备工作,2006 年 5 月,南京市启动甘熙
宅第古建筑群补充和配套,一期后续工程总占地面积约 1.55 万平方米,保护和修复大板巷
42 号、45 号、47 号古建筑及相邻的同时期建筑,按原貌复建“津逮楼”和后花园,展示甘
熙宅第的完整风貌。于 2007 年 6 月完工。2008 年,南京市完成甘熙宅第后花园部分的修缮
及环境整治工程,包括假山驳岸堆砌,东、南门围墙建设,绿化景观等。2006 年 5 月 25 日,
甘熙宅第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