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雅纳城市建设碳中和白皮书

发布时间:2022-1-14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奥雅纳城市建设碳中和白皮书

4郭家耀奥雅纳东亚区主席全球董事会成员气候变化使城市环境面临巨大压力,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目前,碳达峰、碳中和已纳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进城市建设,成为新时代语境下的新趋势和新要求。新发展方式的核心在于充分利用生态资本,系统性统筹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哥本哈根碳中和城市、伦敦贝丁顿零碳社区,到北京长辛店生态城、东莞中英低碳环保园和雄安新区启动区,奥雅纳在可持续低碳发展领域持续探索,研究构建评估工具,规划生态社区,助力全球城市低碳发展。2016年6月8日,在第二届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上,北京首钢总公司与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签署认证证书 ——首钢正气候发展项目被正式纳入C40正气候项目发展计划,成为中国首个、全球第19个正气候项目。作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的工程顾问,奥雅纳将多种可持续发展战略整合为一体,其中涵盖能源、水资源、废弃物处理、低碳等,成功为旧厂换新颜。奥雅纳于2019年制定了气候服务计划,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在近期于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第二十六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6)... [收起]
[展开]
奥雅纳城市建设碳中和白皮书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1

奥雅纳

城市建设

碳中和白皮书

2021

第2页

2

© Zhou Ruogu Architecture Photography

第3页

3

01

02

03

04

中国碳中和倡议——背景和目标

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排放

全球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排放目标与行动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COP26:下一步的行动

城市发展与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走向低碳的城市

城市建设中的思路和理念:碳中和策略

城市发展中各产业的需求和价值定位

城市、土地规划和使用

市政和基础设施:能源、水和废弃物

交通运输网络和设施

建筑与资产的开发建设和维护

数字化技术与应用

企业策略与投资保障

城市气候韧性——气候适应与缓解

奥雅纳气候服务计划和专业知识

针对全球和中国的气候服务计划

我们的专业团队

我们的合作伙伴

6

8

12

14

20

22

24

32

44

46

52

76

91

100

108

118

126

128

132

134

目录

4

第4页

4

郭家耀

奥雅纳东亚区主席

全球董事会成员

气候变化使城市环境面临巨

大压力,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达

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目

前,碳达峰、碳中和已纳入中

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转

变城市发展方式、推进城市建

设,成为新时代语境下的新趋

势和新要求。新发展方式的核

心在于充分利用生态资本,系

统性统筹人口、资源、环境与

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可持续

发展。

从哥本哈根碳中和城市、伦敦

贝丁顿零碳社区,到北京长辛

店生态城、东莞中英低碳环保

园和雄安新区启动区,奥雅纳

在可持续低碳发展领域持续探

索,研究构建评估工具,规划

生态社区,助力全球城市低碳

发展。

2016年6月8日,在第二届中美

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上,

北京首钢总公司与C40城市气

候领导联盟签署认证证书 ——

首钢正气候发展项目被正式纳

入C40正气候项目发展计划,

成为中国首个、全球第19个正

气候项目。作为新首钢高端产

业综合服务区的工程顾问,奥

雅纳将多种可持续发展战略整

合为一体,其中涵盖能源、水

资源、废弃物处理、低碳等,成

功为旧厂换新颜。

奥雅纳于2019年制定了气候

服务计划,以应对全球气候变

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在近期

于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第二十

六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6)

上,奥雅纳受委托担任峰会可

持续顾问,确保整个活动在举

办期间以可持续性为核心,实

现碳中和的目标。

第5页

5

我们联合C40城市气候领导联

盟,为本次气候峰会策划了全

球城市气候行动主题展览,汇

集了北京、伦敦、奥克兰等全

球11个C40城市最具影响力的

气候行动倡议和实践。同时,

我们亦通过在线互动数字平

台,向全球各地公众展示城市

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一系列

雄心勃勃的气候计划和目标方

面的关键作用。

可持续发展是奥雅纳设计的核

心。我们致力于实现环境影响

最小化,同时,最大限度发挥

自然资源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发展低碳和零碳的城市系统则

是奥雅纳在可持续发展方向的

一个核心工作。我们已启动一

系列脱碳合作与行动,借助理

念和技术创新,探索碳中和愿

景下的城市转型之路。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定义

了2030年的愿景,并提供全

新视角让我们反思、构建、优

化和扩展工作的影响力。在中

国政府提出“2030年前碳达

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背景下,我们承诺为推进和实

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采取积极、全面的方法,为客

户、社区和地球创造有形和无

形价值。

第6页

6

中国碳中和倡议 01 ――背景和目标

© Zhou Ruogu Architecture Photography

第7页

7

气候变化在带来严峻危机的同

时,也蕴含着全球经济发展的

机遇。如果全球共同开展加速

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必然会

在技术、理念上带动新一轮的

创新、发展和增长。

第8页

8

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排放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发

布的《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

告》(State of the Global Climate

2020)统计,2020年是有完整气

象观测记录以来气温最高的三

个年份之一,全球平均气温较

工业化之前已升高1.2摄氏度。

同时,近五年(2015-2020)以及

近十年(2011-2020)的全球平

均气温与往年相比也已达到历

史最高纪录,成为有史以来最

暖的五年和十年。

2021年8月9日,政府间气候变

化专门委员会(IPCC)正式发

布了名为《气候变化2021:自

然科学基础》(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的报告,其中强调,人类活动造

成的全球气候变暖速度是两

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当前全球

全球气候正在以前所未

有的速度持续恶化

气候系统的整体变化,其规模

和速度也是过去几百年,甚至

在万年的尺度上所未有过的。

其中包括海平面上升及冰川退

化在内的诸多情况,在未来数

个世纪甚至上千年之内都不可

逆转。这些变化进一步导致了

全球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发

生频率与危害程度不断增加。

诸如高温、山火、暴雨、洪灾及

诸多次生灾害,为人类赖以生

存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

会福祉等方面带来了严重威

胁。更为严重的是,随着全球

气候持续升温,极端气候事件

出现的频率将呈现指数型增长

趋势。积极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已刻不容缓。

第9页

9

© Flickr/Commander Mark Moran / NOAA Corps / NMAO/AOC CC By 2.0

第10页

10

数据来源:英国石油公司(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 2020年各国碳排放量统计表数据

2013-2020年全球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

2013

250.0

270.0

290.0

250.0

310.0

330.0

350.0

330.7 331.4 332.1 333.6

337.6

343.5 343.6

322.8

370.0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碳排放所导致的。

若要将全球变暖控制在特定限度之内,则必须有效限制碳排放

量,至少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同时大力

减少甲烷等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

人类活动产生的碳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

变暖的主要原因

碳排放量(亿吨)

第11页

11

全球碳排放情况

全球碳排放总量持续快速增长,

其中2019年的碳排放量创历史

新高

根据发布的数据,全球碳排放年

度增量持续增长。受新冠疫情影

响,2020年全球碳排放量同比有所

下降,然而具有短期偶然性,长期

来看全球排放的增长趋势并没有

显著的改变。

从构成来看,当前全球碳排放主

要来自能源、交通、制造业与建

筑业等领域

国际能源署(IEA)的统计数据显

示,在2020年全球碳排放来源构

成中,能源发电与供热占比最高,

达43%,交通运输为其次,约占

26%,制造业与建筑业约占17%。

该统计还对2021年全球能源需求

量做出了大幅增长的预计。

从地区来看,亚太地区碳排放量

在全球占比较大,其中中国占比

最高,远超其他地区

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世界

能源统计年鉴》数据,2020年亚

太地区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

量的52%,其中中国的排放量占

比高达30.7%,已超过美国成为全

球碳排放总量最高的国家,而中

国的人均排放量也已高于全球平

均水平。

第12页

12

全球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

碳排放目标与行动

目前,全球已有54个国家实现了“碳达峰”,包括美国、俄罗斯、日本、德

国、加拿大、韩国、英国、法国、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等;中国、墨西哥、新加

坡等国家则承诺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

根据英国能源和气候信息机构(ECIU)统计,截至2021年5月,全球共有

137个国家承诺达成“碳中和”目标,其中6个国家已颁布碳减排相关法

律、5个国家以及欧盟进行了立法提案、24个国家已完成减排政策发布。

各国针对碳中和或零碳目标的政策和进展情况

已实现零排放

德国、瑞典

欧盟、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韩国、西班牙、丹麦、新西兰、匈牙利、卢森堡

芬兰

爱尔兰、智利、斐济

奥地利、冰岛

美国、南非、意大利、巴西、瑞士、阿根廷、挪威、阿联酋、马来西亚、哥伦比亚、葡萄牙、斯洛伐克、

多米尼加共和国、巴拿马、哥斯达黎加、乌拉圭、索维尼亚、拉脱维亚、尼泊尔、老挝、牙买加、

纳米比亚、毛里求斯、摩纳哥、马拉维、马尔代夫、巴巴多斯、安道尔、卡波维德 、塞舌尔、所

罗门群岛、格林纳达、梵蒂冈城、马绍尔群岛、瑙鲁、土耳其

中国、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乌克兰、斯里兰卡

印度、俄罗斯

澳大利亚、墨西哥、荷兰、比利时、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捷克、罗马尼亚、秘鲁、希腊、厄瓜多尔、

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缅甸、克罗地亚、保加利亚、坦桑尼亚、黎巴嫩、立陶宛、刚果民主共和国、

苏丹、爱沙尼亚、乌干达、也门、赞比亚、塞浦路斯、柬埔寨、塞内加尔、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巴

布亚新几内亚、阿富汗、马里、莫桑比克、马耳他、布基纳法索、马达加斯加、尼加拉瓜、亚美尼

亚、巴哈马、南苏丹、乍得、几内亚、贝宁、海地、卢旺达、尼日尔、 多哥、毛里塔尼亚、索马里、

塞拉利昂、圭亚那、利比里亚、蒲隆地、吉布提、莱索托、东帝汶、厄立特里亚、中非共和国、伯

利兹、圣卢西亚、安提瓜和巴布达、冈比亚、几内亚比绍、科摩罗、圣基茨和尼维斯、瓦努阿图、

萨摩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多米尼克、库克群岛、汤加、密克罗尼西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帕劳、基里巴斯、图瓦卢、纽埃

已制定法律

拟议立法

已在政策文件中

正在讨论的目标

不丹、苏里南

2030 2040 2050 2060

数据来源:https://eciu.net/netzerotracker

第13页

13

瑞典、英国、丹麦、法国、匈牙利和新西兰

已通过立法的形式推动碳减排行动。其

中,英国于2008年通过了《气候变化法

案》,承诺在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

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80%,并确定了今

后五年的“碳预算”。这是全球第一个确

定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法案。

同时,英国还建立了一系列制度以确保

碳减排目标的有效施行。具体包括: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

政府产业使用效率与可持续性年度

报告制度;

碳预算体系:五年一周期的碳预算体

系,实行温室气体排放控制;

-

-

-

-

- -

-

对企业开展碳排放交易制度,通过排

放配额控制碳排放总量;

征收气候变化税:2001起开始征收,对

达到特定节能减排目标的高能耗企

业给予气候变化税折扣;针对非高能

耗公司部门和组织执行强制性碳排

放总量与交易机制及碳减排承诺制

度;

建立碳减排目标制度,督促电力和燃

气供应商提高能效、实现碳减排目标;

碳基金:为企业和公共部门提供节能减

排、低碳领域的相关资助与服务等。

第14页

14

中国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015年在法国巴黎,中国国家

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变

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

议暨《京都议定书》第11次缔

约方会议的开幕式上发表讲

话,表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将

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

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

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主席

明确提出“碳中和”目标,承诺

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

和措施,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

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

目标。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

立场及双碳目标

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

大国际场合就“碳达峰”和“碳

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

标”)发表系列重要讲话,强调

中国会切实履行气候变化、生

物多样性等环境相关义务,如

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同时积极调整能源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提升碳汇能力等,

并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

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倡导绿

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第15页

15

中国政府的碳中和战略行动摘要

2015 2020 2020 2021

9 月

习近平出席气候变化《巴

黎协定》批准文书交存仪

式——中国将落实创新、协

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

展理念,全面推进节能减

排和低碳发展,迈向生态

文明新时代。

12 月

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讲话——进一

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

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

上,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

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

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

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9月

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

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

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

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

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

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4月

习近平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

讲话——中国将碳达峰、碳中和

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正在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广

泛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支持

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

点企业率先达峰。

第16页

16

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能源生产

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着

力支持建设绿色低碳能源体系,

并大力支持绿色技术创新。

在工业生产方面

2021年1月,国家工业与信息化

部发布工业碳达峰碳中和重要

举措,推出大规模产能更新计

划,实现工业低碳化改造和绿色

制造。

在此基础上,中国各部委相应出

台了针对不同领域的一系列政

策,以推动双碳目标的有效实行:

各部委和政府部门推

动双碳目标所实行的

一系列政策

2021年3月,《中国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

该文件在建设现代化基础设

施体系、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

略等多个方面提出绿色发展

战略、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

整,力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的目标。

同期发布的2021年《政府工作

报告》也提出,要扎实做好碳

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

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

案,优化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

推动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大

力发展新能源,并在确保安全

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地发展核电

等重点工作任务。

2021年7月,中国气候变化事

务特使谢振华在“全球财富管

理论坛2021北京峰会”上表

示,党中央国务院已成立碳达

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正

在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

表和路线图,并构建“1+N”政

策体系,从能源、产业、交通、

基建、经济、技术等十个领域

加速转型创新。

第17页

17

在交通方面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

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重点支持燃油汽车替代、

退出以及新能源汽车行业发

展,并将全面构建绿色交通运

输体系。

在城市建设与建筑工程方面

据十四五规划,大力推进生态

文明建设示范区、低碳城镇、

低碳园区及低碳社区等多层次

建设工作。同时,绿色建筑和

绿色交通成为未来的重点发展

方向。

在经济发展与消费方面

我国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积极引导经济生产与消费的全

面绿色转型。2021年《国务院

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

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

指出,将促进健全生产环节的

循环发展,打造绿色物流、再

生资源回收利用、绿色贸易等

流通体系,并健全绿色消费体

系、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

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

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

意见》,提出需建立农业绿色

循环低碳生产制度,健全农业

投入品减量使用制度,以及完

善秸秆与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

用制度等。

2021年,生态环境部联合多部

门发布《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

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指出

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尚

处于工业示范阶段,需进一步降

低技术成本,并明确技术发展路

径、扩大示范项目规模,以便更

好地实现双碳目标。

-

-

以上政策从“减排”的角度制定

了中国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

主要路径和目标。另一方面,一

些政策则从增强“碳汇”的角度

引导碳捕集、碳封存等减碳措

施,促进零碳发展。

第18页

18

零碳建设的经济意义

气候变化在带来严峻危机的同时,也蕴含着

全球经济发展的机遇。如果全球共同开展加

速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必然会在技术、理念

上带动新一轮的创新、发展和增长。

碳中和路径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如中国

进入快速脱碳路径,预期将带来百万亿级别的经济

增长。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新能源、建筑业、交通业、

服务业、农林业、零售与旅游业等产业将成为增长潜

力最大的行业。

© Boeri Studio (Stefano Boeri, Gianandrea Barreca, Giovanni La Varra)

第19页

19

中国零碳转型的主体

——城市

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场

所,城市已成为人类碳排放的

主要来源。因此,城市也成为

零碳转型发展的重要主体——

对中国来说更是如此。

中国的城市建设与管理体制具

有独特性,其中城市与乡村共

同构成了城市建设与生产活动

的主体,并已形成了较成熟的

城乡建设规划与管理体系。当

前,制造业、交通、基建、经济

活动与消费、农业农村、市政

服务及废弃物处理已成为中

国城乡建设过程中影响碳排

放及碳汇的重要模块。因此,

从城乡结合的整体角度出发,

综合规划、设计,推动新能源

使用、产业转型、生产技术创

新、绿色建筑、循环经济、农业

碳汇、废弃物与污染物处理等

工作的整体发展,是中国零碳

转型的合理思路。

深圳深业项目

© Zhangchao

第20页

20

第21页

21

COP26:下一步的行动

2021年10月31日至11月12日,因新冠

肺炎疫情而延期一年的联合国气候变

化大会,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第26次缔约方会议(COP26)

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会议上,196个缔约

国及欧盟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共同目

标,讨论未来的应对方案、承诺及行动,从

而管控、限制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冲击。

本次COP26会议的核心是动员各缔约方

加大其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力度,努力

实现《巴黎协定》所制定的艰巨目标——

将全球升温限制在1.5℃以内。会议的主

要议题包括四个方面——净零碳排放、

生态适应性修复、资金调动,以及共同合

作。其中,会议希望通过本次协商,推动

各国提出实现净零碳排放的进一步减排

目标,包括加快淘汰煤炭使用、加大可再

生资源投资、减少森林砍伐等。

奥雅纳除了被委任为该高峰会的可持续

顾问以外,还肩负着让整个活动在举办

期间以可持续性为核心实现碳中和的目

标。在COP26背景下,发展低碳和零碳的

城市系统是奥雅纳在可持续发展方向的

一个核心工作。为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

重要性、提高我们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奥雅纳在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日本、

越南及菲律宾五个城市参与多场专题讲

座,将与各地区的政府、学术界、交通行

业进行交流。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中国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肩负着达成碳

中和的重任,在新能源发展、共享经济及

智慧交通的普及化工作中,我们需要挖

掘更多创新的出行系统、实践可持续的

城市体系。

奥雅纳与多家国际机构和智库联合举办“奔向零碳”系列网上研讨会,

探讨亚洲应对气候变化的机遇。

第22页

22

城市发展与建设面临的 02 挑战与机遇

第23页

23

城市碳中和策略完全是需要根

据综合城市设计模式制定的,

考虑所有城市要素的联动性,

同时配合跨学科专家来了解每

个城市层面的相互关系。

第24页

24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社会人类

生存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

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可持续

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

在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新的

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和抓手,

也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

际义务。

走向低碳城市

城市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因

素,也是碳中和的主阵地和成

败的关键点,城市的碳中和势

必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方

向。走碳中和的绿色发展道路,

对中国城市而言既是约束也是

机会。2021年3月,中央财经委

员会第九次会议研究了实现碳

达峰与碳中和(以下简称:双

碳)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大

部分省市自治区也都在加紧制

定实现双碳的目标及路线图。

根据C40及相关研究,我们将

碳中和城市的构成要素包括基

底、结构、形态、支撑和治理等

五个要素。

第25页

25

碳中和城市构成要素

碳中和

基底

碳中和

结构

碳中和

形态

碳中和

支撑

碳中和

治理

绿色能源

产业转型

循环经济

紧凑城市

生态网络

绿色交通

绿色技术

企业与政府行为

中国近90%的碳排放来自能源

领域,能源结构是影响中国中

短期脱碳进程的最重要决定因

素,也是城市碳中和的基底。城

市走向碳中和是以不影响城市

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为前

提的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仍

将有进一步提升能源消费总量

的需求。因此,能源消费增长的

需求与碳减排压力的矛盾是绿

色能源的核心难点。清洁绿色

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发电是碳中

和的核心。中国煤炭发电占比

碳中和的基底

高达66%,风电、光伏等优质能

源发电仅占9%,而美欧日煤炭

发电占比均低于32%。德、英、

法、日等人均能耗峰值出现在

人均GDP2.3万美元左右的时

期,预测中国2035年左右将达

到人均能源峰值的4吨油/人。

电力清洁化以及电能替代在当

前已经具备经济可行性和技术

可得性,而氢能等选项在不同

的用能领域仍要靠技术进步和

成本下降来逐步实现其经济的

可替代性。

第26页

26

碳中和的结构

生产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都

受到产业结构的影响。产业升

级和转型、控制高能耗产业的

发展,才能从结构上控制碳排

放。传统工业转型期和低碳潜

力型的城市,是决定能否实现

2030年碳达峰的关键,其发

展核心都在于构建低碳产业

体系、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

济。低碳产业通常包括三方

面:一是本身就是低能耗、低

排放的产业类型;二是以低碳

技术为载体的产业类型,如新

能源产业等;三是通过循环工

艺技术,能够极大程度上减少

碳排放的产业。国内外相关研

究表明,工业的碳排放强度大

致是服务业的2.5-5倍,这意味

着服务业比重每提升1个百分

点,工业比重相应的每降低1

个百分点,总体碳排放强度将

平均下降0.8-1.6个百分点,这

一过程可称为产业结构低碳

化(刘新宇,2009)。根据中国

碳核算数据库,2017年钢铁、

水泥、化工、有色等高耗能产

业的碳排放量,合计占全国碳

排放量的36%。除发展第三产

业以外,可促使电力、建筑、冶

金、化工等高耗能产业与新能

源、新技术开发相结合,向新

型低碳产业转变。

© Tessa Brunette

第27页

27

碳中和的形态

紧凑的城市形态、综合的土地

利用和健康的生态网络结构是

城市碳中和形态发展的主要方

向。但相对而言,单纯的城市

形态、城市功能分区强度并不

是城市是否低碳的决定性内

涵。不管是新城还是老城,空

间紧凑型城市是未来发展的趋

势。这个趋势基于交通半径,

特别是绿色交通和土地功能

的布局的复合性。随着产业社

区的出现,城市生产、生活、休

闲等功能的高度复合,单一的

功能边界被打破,可以培育紧

凑、多元的业态结构,塑造绿

色宜居的低碳城市。

以TOD为导向,大力发展构建

15分钟生活圈。以住宅为中心

合理布局生活服务设施,使居

民可以利用绿色通勤组合在15

分钟内实现消费、娱乐、社交等

日常活动,构建“自助型社区”。

土地集约化利用,推动高质量

发展。住房建设是城市碳排放

的重要来源之一,城市更新中

禁止大拆大建、提升资源利用

效率,可以减少住房施工量,

进而减少城市碳排放。

主动收缩城市规模、增加城市

的韧性。根据相关资料,2010-

2019年,近80多个中西部和东

北部地区城市的人口密度呈现

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人口与产

业流失是城市规模收缩的主要

原因。这种城市的收缩带来了

对土地的低效利用。如何主动

收缩城市的发展规模、增强城

市的韧性、提升土地的利用效

率和减少碳的排放,将是很多

城市需要面对的问题。

扬州市沿夹江两岸生态中心概念规划项目

第28页

28

奥雅纳未来公路 (Future of Highway) 研究报告

第29页

29

碳中和的支撑

交通基础设施和绿色技术支撑城市走向碳中

和。其中,交通基础设施是系统性硬件体系,

不仅包括具体的道路线网,还包括交通智能

化、数字化运行的管理设备,以及不同等级

的交通线网所覆盖的空间范围等;低碳技术

则包括新能源配套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碳

捕获技术等。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的

比重达10%左右,从结构上看,公路、航空、

航运、铁路分别占83.4%、9.8%、5.4%、1.3%

(2018年数据)。

绿色交通=更清洁的能源+更高效的能耗

清洁能源是治标之本,节能减排是辅助之

道。公路的碳排放是重中之重,推动新能源

车的逐步渗透、运输结构的“公转铁”和“公

转水”、节能减排(包括燃油效率提升、数字

化应用)等措施是公路客运和货运低碳化的

路径。推动城市交通工具新能源化、出行结

构低碳化。未来城市出行可以通过以下两方

面来实现低碳和碳中和:一是公交车、出租

车和网约车逐步电动化;二是在尚未电动化

前,客运结构会向城轨、共享单车等低碳方

式倾斜来进行减排。均衡布局就业与服务资

源,职住平衡,构建“步行+骑行+公共交通”

组合。

数字经济是“十四五”发展的主旋律。智慧城

市在环保、交通、工业、能源、城市治理等多

个场景中已经有了丰富具体的应用。智慧城

市在带来生活便捷与多样性的同时,也通过

数字化手段实现了各种生活场景的节能减

排。能源供应是新基建发展的基础,数字基

础设施是满足技术日新月异变化的有力支

撑。在数字与算力的浪潮中,数字化、智能化

将为电力转算力的过程赋予更多节能优势,

从而实现节能减排与数字经济的双重目标。

第30页

30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

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

作”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

一。企业是重要的排放来源和

实现碳中和的中坚力量。纳入

全国碳市场的2,000余家企业

碳排放量超40亿吨,总规模全

球第一,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

40%。越来越多的企业设定了

碳中和等气候目标,积极应对

气候变化。

科学评估,因地制宜

地方政府应结合区域经济社会

发展中的长期发展规划,在科技

评估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规划

双碳路径和中长期目标,保证总

量目标的刚性和区域具体实现

路径的柔性的动态结合。

碳中和的城市治理

走向碳中和将是中国城市必经之路,需要强化城市

碳中和的治理体系。政府是碳中和的主导力量。

© Kingkay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第31页

31

抓住重点,分布推进

本着“找准重点、分步推进、

试点先行”的原则,将双碳

目标分解到各细分部门。各

具体行业及企业是落实碳

减排的实施主体。

政策支持,市场导向

结合各地技术优势领域,调

动优势科研资源,开展联合

攻关工作。地方政府围绕重

点技术领域,采用设立引导

基金、推出试点示范项目等

方式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投

入。聚焦重点行业、重点技

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更

大力度推进节能低碳技术

的研发、推广和应用。

政府引导,金融创新

建立碳交易市场是激励并约束

市场主体的碳排放管理的重要

举措,以此为基础的碳金融体

系也将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的有利手段。中国已经成

为全球首个由中央政府推动构

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国家。积极

探索符合地方产业发展实际的

碳金融体系,设立碳基金推动

绿色技术创新,发挥政府资本

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为绿色企

业提供融资担保等金融支持。

以多种形式有效撬动社会资

本,鼓励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

动绿色技术创新政策和投资项

目的落地。

第32页

32

© Jackie Wang

第33页

33

城市建设中的思路和

理念:碳中和策略

城市的发展包含诸多要素和

各种阶段性目标。其最终的目

标则是实现某种经过精心规划

和设计的空间;它将为经济增

长、社会发展,以及居民生活

提供条件。近几十年以来,中

国城市发展的主旋律是快速的

高效增长。近十年来,中国的

生态文明建设也进入了发展的

加速期。然而,有不少观察家

认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

中,并没有在生态和环境方面

给予足够的重视——或者说,

并没有明确生态和环境方面的

基准。

不同的国家、城市和地区,都

有各自具体的生活和经济发展

目标,或者相应的社会背景,

其中不仅包括区域内部的问

题,还包括诸地区彼此之间的

关系(甚至可能是竞争关系)。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

城市双碳行动

其策略和计划的联动性

被提上议程,国际合作日益加

深,中国经济体在全球市场中

的作用日趋重要。在这些背景

下,中国在经济领域、环境领

域的发展目标和趋势,都比以

往更加明确。因此,国家在本

次五年计划和十年远景目标期

间,选择了提出双碳目标。

严格来说,双碳目标并非单一

的技术目标,在这一点上它和

科技产业、智慧应用,以及城

市的韧性要求有所不同。双碳

目标与国家经济发展思路和场

景考量息息相关。因此,各行

业都将在双碳目标的时间表及

量化目标主导下评估和更新发

展路线。简单来说:既要实现

经济发展的目标,又要同步完

成碳的目标。这将提升生态文

明发展总体目标的科学性、综

合性和落地性,同时还能用作

国际间的参照和竞争指标。

第34页

34

因此,城市的碳达峰和碳中和

发展的路线图不仅包含生活环

境条件的优化和改善的策略,

还包括与此呼应所采用的新的

经济发展模式和计划。

出于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多数

欧美发达国家在几十年前就

达到了排放峰值,它们制定了

要在四十至五十年之间实现碳

中和的计划。然而对于中国来

说,只有三十年的时间来把峰

值排放转变为碳中和。同时,

考虑到各种建设和建筑物的生

命周期,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发

展而言,碳中和的路线图将是

一项非常大的挑战。

另外,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经济

增长之间,已经高度的相互关

联。生活和经济活动涉及各种

空间和联系的要求,需要每个

城市要素精确地发展和运作来

支持——包括考虑土地利用、

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建筑功

能等诸多基本问题。这些城市

要素,在开发和运营的过程中

也会相互影响。

科学地控制碳排放来源,要应

用各种技术和计算方法,还要

参考一些国际议定书的规定,

因此其策略较为复杂。而且,

碳目标是多尺度的,既可以是

城市级的目标,也可能是某种

产业发展目标,甚至是日常生

活的目标。

东莞市中英低碳环保产业园规划

第35页

35

碳达峰和碳中和策略,不仅要有技术路线图以解决

个别排放源的问题,另外也需要通过了解各要素的

相互关系,找出各种要素增长和发展的联动性,并制

定和实现不同规模的时序及量化目标。

第36页

36

我们提出:

综合城市双碳发展模式

基于上述对城市、区域,甚至项目尺度上

双碳路线图的描述及建议,我们应该考

虑:双碳发展对空间和经济有何种需求;

排放控制的主体,其边界在何处;需要什

么样的目标和发展时间表,以及各要素

之间联动性的问题。这其实意味着某种

以目标为主导的、整体的碳中和框架,以

及某种可执行的行动策略和计划,以配

合双碳目标及其时间表。

策略、计划中包括两个操作流程(或任务

战略方向):

可执行的行动策略和计划应包括:

自上而下的目标实施方法,分别是地

理空间发展层面 (土地规划——城市

或地区政府目标)、产业发展层面(产

业规划——政府以及产业策略制定或

领导部门)到执行层面(产业及开发

战略——开发商、企业和投资者)。

顶层的框架目标可以转换为实施层

面的策略、项目中行动的要求或性能

指标;

实施层面的行动,其成果也可以用于

测量和验证顶层的框架目标;

当然,它还应该包括一个合适的价值

评估方法和KPI,以衡量时间和成本

效益。

自下而上的方法,则是从执行层创建、

支持并验证顶层的目标。

-

-

-

-

-

UBPA 发展项目是

奥雅纳在上海世

博会后,发起的主

要低碳地区发展

项目之一。

© Kingkay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第37页

37

我们提出的城市碳中和策略完

全是根据综合城市设计模式制

定的,其中考虑了所有城市要

素的联动性(我们从不同的层

面观察城市,深入了解每个层

面的技术设计和应用的要求,

同时配合跨学科专家来了解每

个城市层面的相互关系),并结

合了我们的综合城市项目管理

概念(我们不仅专注于规划及

设计,同时更专注于如何执行、

管理、使用并运作它)。我们知

道,跨专业、跨学科的干预至关

重要,因此,我们认为在多层面

的城市碳中和策略设计工作中,

需要各专业知识一同工作。

我们不仅从中国近年来的城市

发展中学到了很多经验,我们

的全球团队也了解其他国家从

碳达峰的执行路径中得到的经

验教训,以此为基础制定各行

业的碳中和战略。然而,正如之

前所言,即便碳目标是共同的,

但不同的国家、城市或地区之

间,仍有不同的专注点和重点。

有些共同的方法可以用作框

架开发的基础——例如我们与

C40合作编辑的《全球净零社区

发展指南》,面对不同的条件和

对象时,我们需要为不同的实

体量身定制双碳目标、策略和

计划,生成路线图。

《绿色繁荣街区》是 C40 于 2021 年 8 月出版的全球零碳社区指南,供地

方政 府参考和制定实现零碳区的计划。指南由奥雅纳和 C40 以及界各地

城市 的支持下开发。在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

参与编 制指南、研究适用性与参考性 。

第38页

38

土地规划是碳中和发展战略里

离不开的主体。更重要的是,

要以土地规划为起点,来建立

碳中和发展框架,用来控制对

资源与排放责任的分配。土地

是生活和经济发展活动的载

体,土地本身虽然不含有任何

碳排放——规划了蓝绿类基础

设施的碳汇土地除外,但土地

的使用和产业的发展会导致碳

排放。

在本白皮书中,我们将深入阐述各种城市要素在城市整体碳中和规划中的重要性,

以及在新的碳中和时代中,它们对于城市生活和经济发展的价值。

在当前碳中和发展的时代中,

土地规划工作里当然要包括评

估其当前的规划对碳排放的影

响程度,也包括对未来的规划

进行评估,以预测碳排放量。

但其关键的挑战并非上述二

者,而是土地的规划如何为采

用能适应增长、变化和调整的

可行性方案做准备。在不到十

年的时间里达到碳达峰,意味

着土地和产业规划所带来的碳

排放将达到峰值。在剩下的三

十年里,虽然生活和经济继续

增长,但将转向碳中和的发展

方向,这意味着对以后的发展

碳中和的发展中各城市要素的问题或特殊关注点

土地规划

进行的计划而言,应该关注如

何具备更高的经济增长价值,

以及使碳排放负增长的战略。

这对传统的土地规划策略而

言,非常具有挑战性:土地和

产业的规划及选择,需要纳入

新的规则,不仅要考虑如何整

合新产业、旧工业的改革与更

新,还需要同时考虑新型的规

划、土地的再生和改造,还有

土地规划如何灵活地适应增

长、变化和调整的情况。这也

可能给城市或地区政府带来

一种新的土地经济运行模式。

深圳前海发展包含 一个非常积极的城市效率和资源管理战略目标。

奥雅纳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以帮助创建这个新区。

© Zhangchao

第39页

39

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是科技创新

低碳发电 电力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用电

工业用电

建筑物用电

燃料转化用电

水力发电 灵活的高压或交流电传输 电动列车

地热

超高电压传输 电动轻型道路车辆 核能

快速频率响应

电动重型道路车辆

太阳能光伏

快速充电

电动船

太阳能热力

动态充电

电动飞机

风能

智能充电

煤电结合 CCUS

机械储存

原生铝电气化

电力烹饪

电解水制氢

海洋能源

电池储存

初级炼钢电气化

热泵 大型热泵

需求响应

化学品电气化

蒸发冷却

天然气结合 CCUS

水泥电气化

固态冷却

生物质结合 CCUS

氢能涡轮机

基础设施

不同于土地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实

施既是碳排放的控制手段,也是一个

非常重要或最终的碳排放源。基础设

施主导着大部分的城市碳排放,同时

基础设施规划和实施包括许多特殊的

课题,不仅因为它具有多专业的科学

性质内容:能源供给、给排水、废物的

产生、收集和处理等等,而且因为它

在排放控制方面具有复杂的所有权和

责任。即使谈到建筑业及工业的碳排

放占城市碳排放总量的一定比例,但

建筑业及工业的第2范围和第3范围

碳排放也必须通过基础设施或公共市

政系统。

这些公共市政系统碳排放属于基础设

施所有者、运营商或其他投资者,但受

影响于建筑业、工业业主、运营商和投

资者。这带来了这些基础设施碳排放

的数量控制要求、技术应用和可行性、

运营责任及复杂的排放责任问题。另

一个关键问题是,在既定的国家碳中

和战略中,能源改革在碳中和总体路

线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和主导作用。

国家能源和公用事业企业要走公共基

础设施改革投资的道路,引进新技术。

然而,各产业及工业(包括建筑业)也

需要碳中和目标和计划来减少每个产

业及工业的碳排放。国家、城市、分布

式的系统与服务、战略实施与运行模

式之间的界限,也是不同基础设施利

益相关者需要研究的问题。

数据来源: IEA,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全球能源行业的路线图2021

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技术中50%目前尚未成熟

第40页

40

交通方面的碳排放,也是城市

基础设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之一,在城市碳排放控制工

作中,它的排放量和可控性所

占比重最大。交通规划高度依

赖土地及产业规划,以往交通

规划只是支持作用,现在在

城市发展中已转变为主导作

用——例如TOD发展模式。交

通运输系统的使用情况,以及

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空间连接

需求,二者均是帮助控制排放

的驱动因素。因此,联动性在

交通排放策略和计划中是一

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此外,交

通运输企业对所有范围1、范

围2和范围3的碳排放都有影

响。无论是地面、海上还是航

空交通运输系统,其网络、排

放源和控制策略都非常复杂,

这些系统之间也存在着互联

互通。这样就使得对总排放量

的预测和计算存在着非常高

的不确定性和误差度,这对于

城市的碳中和交通规划或个

别交通运输企业的碳中和运

营计划中制定符合时间和成

本效益的碳中和行动策略和

计划而言,都是很大的挑战。

然而,交通对于帮助实现城

市或者区域的碳中和,具有

非常大的潜力。交通运输系

统倾向于应用新技术,不同

的交通运输系统的操作方法

中,包含各种形式的能源和

资源转换,这对于促进技术

创新非常有利。在中国近年

的经济发展中,部分交通运

输服务业也是一个开放性的

市场。因此,虽然交通领域的

碳排放在土地规划、需求控

制、技术应用、投资和运营等

方面都十分复杂,但确实值

得投入更多的资源去研究和

开发。

交通运输

© Longfor Properties Ltd

重庆龙湖沙坪坝高铁枢纽上盖综合体项目

第41页

41

建筑建设行业是碳排放讨论

议程中最复杂的,因为很难对

建筑建设的碳排放边界和责任

有一个单一的定义。最容易做

的——也是最优先的——是把

建筑的碳排放和建设产业的

碳排放区分开来。建筑的碳排

放,无论在排放类型还是在排

放范围上,在大多数的国际碳

排放协议中都有更为明确的

定义。建筑运营中的碳排放,

指的是建筑运行所需要的碳排

放,例如燃烧、供电和服务,并

对应范围

1、范围

2、范围

3的排

放。建筑的另一个碳排放源是

隐含碳排放,其中包括建造或

翻新建筑部件、构件和材料所

产生的第三方排放。然而,这

些建筑的碳排放,是否都包含

在建筑业相关的碳排放之内,

是个大问题。建筑施工过程中

的运营碳排放量很容易被界定

为建筑行业排放的一部分,全

都属于建筑行业企业的消耗所

带来的碳排放。但建筑部件、

构件和材料所包含的隐含碳排

放却是可归类为建筑材料行业

或特定生产制造业的碳排放,

例如,混凝土和水泥行业是国

家重点的工业级碳排放控制类

别之一。即使是建筑运营的碳

排放本身,是归类为建筑行业

碳排放,还是其他类型的工业

碳排放,也是一个大问题,例

如,工业建筑或者工业园区内

的能源使用,有着自己的供电

政策和电价体系,交通站、枢

纽、码头等行业也会有自己的

设施等。当然,在谈到建筑的

碳排放控制策略以及技术应用

时,可以很容易地讨论应用哪

些不同类型的策略或技术来

减少甚至抵消特定建筑操作过

程中的碳排放——这属于一对

一可回答的技术研究工作。但

是,如果要为某个地区、某个

行业或者企业来制定碳中和发

展路线图,这些建筑或设施,

或与资产相关的碳排放定义,

必须明确界定其责任和受益

者,至少需要确定在一个建筑

建设领域或边界内,碳中和发

展所需要研究和调查的建筑或

者资产类型,以及需要关注哪

些企业、行业或商业服务。

建筑建设

© Sauerbruch & Hutton Architekten

第42页

42

从城市双碳行动策略和计划

实现执行的角度来看,碳中和

需要更多的投入和资源,同

时,碳中和可以创造新的运营

和商业模式。这也是中央政府

推动绿色和气候投资举措和

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于投

资决策,主要目标之一是机会

与风险之间的机制和平衡。碳

中和的经济是机会和风险二

者兼备,且能抓住碳中和所带

来的新机遇和新价值。在这个

碳中和发展的新时期里,不仅

要改进,而且要创造新的经济

模式。由于这是技术型经济发

展模式的另一种形态,因此,

也需要金融和技术专业之间

的高度协作。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碳减排

和抵消技术外,数字技术在

碳达峰和碳中和管理、控制、

监察、数据验证等方面至关

重要。在个别专业规划和设

计上,奥雅纳开发了不同类

型的排放预测和计算工具,

与相关的国际碳排放模型和

规范建立条件相对应,有助

于评估各种单项策略和技术

的价值。对上述特定的综合

性城市其相依策略的开发,我

们正在开发一款复杂的研究

模型工具,叫“城市模型(City

Model)”,它与我们的一个称

为“ 神经城市(Neuron City)”

的平台相集成,用来帮助客户

创建和模拟某个城市或地区

的各种发展场景,以便对各种

解决方案进行抉择。

除了综合城市发展模式之外,制定一个全面的碳中和战略和路线图,需要对城市、地

区、行业或者企业的服务有着深入和明确的调查及考虑,而且取决于策略和路线图的

实行主体。战略和路线图,必须是可执行、可操作的,才能完整地实现目标和时间表。因

此,以下三个方面对于制定战略和路线图来说至关重要:

需要明确责任制度,来获知与企业相关的碳排放清单、排放状况,以及排放的影响范

围和控制范围

需要明确定量数据,来提升企业运营的绩效、对行业和社会品牌的认可

需要进行风险管理,来应对——无论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当前和未来的气候变化

所带来的业务风险

-

-

-

我们的方法、工具和策略

绿色投资 数字技术

第43页

43

在城市双碳行动的策略和计

划制定工作中,是一个重要议

题。碳中和的目标设定,是为

了缓解气候变化的问题,然而

同时,我们也需要为适应气候

变化做好准备,因为在各国家

和地区已经发生了很多不同的

气候变化、产生了不同影响。

因此,对气候韧性的考虑及其

战略,是在城市双碳行动的策

略和计划中必须被纳入的关键

项目。

城市双碳行动策略和计划是一

个复杂但有价值的任务,复杂

性因策略和计划对象而异,也

因项目目标而异。除了奥雅纳

的城市和咨询平台和全球技术

专家支持网络之外,我们还需

要与各种专业合作伙伴合作,

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因此,在

随后的章节,我们的专业领域专

家将详细阐述更多的双碳行动

需求和价值,并邀请一些行业专

家与各种专业合作伙伴分享他

们对中国碳中和未来的看法。

气候韧性

© Mike Alexander

第44页

44

城市发展中各产业的 03 需求和价值定位

© CapitaLand Ltd (China)

第45页

45

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一个数

字,还是一种发展模式,一种生

活方式,一种对环境责任、社会

责任的担当。

第46页

46

城市、土地规划和使用

随着“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

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也在逐步

制定中,将通过一系列政策措

施,加速转型和创新。主要政

策措施中的很多重点领域与城

市管理相关,包括推动产业和

工业优化升级、推进节能低碳

建筑和低碳设施建设、构建绿

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循

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发展

绿色金融等。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在城市应

对气候变化方面起着重要作

用,直接影响着城市发展空间

布局、功能、规模、体量、生活

方式、消费习惯、资源运用、交

通等。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

段,城市规划对于碳排放的管

理,具有源头入手、过程控制、

定量评估的特点。而规划建设

管理需要有一套定量分析评估

工具来应对气候变化。

目前温室气体排放与评估研究

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的排放清

单以及微观层面的碳盘查,而

基于城市/城区中观空间系统、

从规划管理角度进行碳排放

评估研究的工作比较缺乏。奥

雅纳建立了城市/城区规划层

面的碳排放评估模型,以此推

动“以减排结果为导向”的管

理机制。评估模型从总体层面

的产业结构、用地结构、能源

结构入手,通过工业、农业、城

镇建筑、农村建筑、交通、基础

设施、生态空间、可再生能源

等板块的碳排放核算,整体评

估城市/城区的碳排放总量和

碳排放强度。

第47页

47

城市规划的管理,则需要“自

下而上”的推动,基于空间规

划的视角,分析各类用地不同

的碳排放特点。奥雅纳的双碳

规划是这两种路径的结合:优

化空间布局结构,深入分析各

类用地的碳排放强度和特点,

针对各个板块提出优化措施和

减碳要求,推动经济轻型化、城

市绿色化,实现系统转型。最后

通过碳排放总量、分板块碳排

放量、各用地类型碳排放量等

主要指标,反馈城市/城区整体

的碳减排绩效、推动持续改进。

奥雅纳在低碳规划方面有丰富

的项目实践经验。例如,奥雅纳

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

项目制定绿色生态规划 ,提供

“正气候”咨询服务。建立基准

情景和低碳情景两个碳排放评

估的情景假设,综合北京市相

关政策要求、北京市绿色生态

示范区控规设计指标和北京市

绿色建筑最高要求,以国内先

进案例作为实践参考,分析确定

各板块的活动量和碳排放/消除

因子,得出基准情景下各板块和

整个核心区的碳排放量,再通过

基准情景和低碳情景在低碳规

划建设手段上的比较,分别给出

两个情景下的碳排放指标,并以

此为例对绿色生态示范区的碳

排放评估进行总结。

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需要“自上而下”的实施,

落实到政策、分解目标、指标和行动。

英国加的夫国际运动村

© Andrew Hazard Photography & Design

第48页

48

“正气候开发”是 C40 城市气候领导联盟提出的,是指既能减少开发

项目本身所产生的排放,又能通过消除其周边社区的排放量,来抵消项

目本身无法减少的剩余排放量,从而在项目完成时实现净或负排放的目

标。它强调的是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对周边产生的正向影响。

第49页

49

奥雅纳还为多个城区/园区制定了低碳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例如,上海世博

园区项目,奥雅纳通过建立低碳生态发展的指标体系,实现世博园区的减碳目

标,反馈规划内容和设计要求。低碳生态指标体系由地方政策、低碳建设、运营

管理和低碳成效4大类共41项具体指标构成,其中低碳建设方面包括周边社区

规划、区域能源供应等8个方面共25项措施。

我们希望能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与城市管理者、专业机构、研究机构、合作伙伴

同愿同行,从落地和示范的角度同时贡献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未来。

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是中国首个 C40 正气候项目,全球第 19 个正气候

项目。项目规划利用老工业园区工业遗迹特点,整合可持续利用资源,达到

减低碳排放的目标。充分利用保留厂房大屋顶,在厂房屋顶大面积铺装光伏板。

项目同时根据分期开发时序和土壤污染程度确定修复方案,包括统筹土壤污

染修复与海绵城市建设,有效管理雨水径流,防止未开发场地污染物污染地

下水与已开发场地,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功能。

第50页

50

孙璐

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

中国气候行动规划项目主任

城市规划决定了城市的未来,尤其对城市未来的碳排放水平起

到决定性作用。规划一旦落定,规划期内的发展规模、建设项目

所产生的碳排放即成定局。在气候督查和双控指标逐步加强的

背景下,前期制定的高碳规划将在未来几年给城市管理者带来

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在中国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当前正值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及

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进入编制审批阶段,如何基于碳达峰强

化土地规划和用途管控,以及如何基于碳中和统筹国土空间优

化布局,将成为考察城市规划和治理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

一项完善的规划将为城市整体的气候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城市规划涉及多个主要碳排放部门,如国土资源、建筑、交通、

能源等,提前规划将有效地促进协同减排。同时,随着气候变化

加速,近年频发的气候灾害将逐步加剧,制定适应气候的规划

将为城市建立一道保护生命线的堤坝。

建议

制定并推进气候友好型的城市规划。C40的统计表明,在这类规

划完成后,气候相关措施的实施效率平均提高了三倍。

做好部门协调和沟通工作,将气候影响作为各部门政策制定的

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并充分考虑跨部门协同效应。

做好中远期空间规划和发展管控,做好土地用途管控,严控碳

排放,提高绿地林地覆盖率、增加生态碳汇。同时需要充分考

虑气候变化加速的背景下气候灾害的影响,推动紧凑型城市发

展,规避气候脆弱地区。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翻页电子图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