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激励约束研究

发布时间:2024-1-18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激励约束研究

责任编辑:张 铁责任校对:孙 蕊责任印制:陈晓川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激励约束研究/王信等著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2312(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ISBN978-7-5220-2256-7Ⅰ①金… Ⅱ①王… Ⅲ①低碳经济—能源经济—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研究—中国 Ⅳ①F4262中国国家版本馆 CIP数据核字 (2023)第 254606号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激励约束研究JINRONGZHICHILSEDITANZHUANXINGDEJILIYUESHUYANJIU出版发行社址 北京市丰台区益泽路 2号市场开发部 (010)66024766,63805472,63439533(传真)网 上 书 店 wwwcfphcn(010)66024766,63372837(传真)读者服务部 (010)66070833,62568380邮编 100071经销 新华书店印刷 保利达印务有限公司尺寸 170毫米 ×230毫米印张 14字数 178千版次 2023年 12月第 1版印次 2023年 12月第 1次印刷定价 6800元ISBN978... [收起]
[展开]
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激励约束研究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中国金融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5月,直属中国人民银行管理,是以出版金融类图书、期刊、音像电子制品为主的专业出版社。60多年来,我社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扎根金融沃土、突出金融品牌、出版精品书刊”的办社理念,坚持走金融专业特色的强社之路,出版了一大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金融类图书、期刊和音像电子制品,为服务中国金融改革发展、普及全民金融知识、促进国际经济金融交流、弘扬先进金融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文本内容
第3页

责任编辑:张 铁

责任校对:孙 蕊

责任印制:陈晓川

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激励约束研究/王信等著 —北京:中国金融

出版社,202312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

ISBN978-7-5220-2256-7

Ⅰ①金… Ⅱ①王… Ⅲ①低碳经济—能源经济—产业发展—金融

支持—研究—中国 Ⅳ①F4262

中国国家版本馆 CIP数据核字 (2023)第 254606号

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激励约束研究

JINRONGZHICHILSEDITANZHUANXINGDEJILIYUESHUYANJIU

出版

发行

社址 北京市丰台区益泽路 2号

市场开发部 (010)66024766,63805472,63439533(传真)

网 上 书 店 wwwcfphcn

(010)66024766,63372837(传真)

读者服务部 (010)66070833,62568380

邮编 100071

经销 新华书店

印刷 保利达印务有限公司

尺寸 170毫米 ×230毫米

印张 14

字数 178千

版次 2023年 12月第 1版

印次 2023年 12月第 1次印刷

定价 6800元

ISBN978-7-5220-2256-7

如出现印装错误本社负责调换 联系电话 (010)63263947

第4页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专注于宏观经济和金融领域,

着力金融政策研究,力图引领金融理念突破与创新,打造高端、

权威、兼具学术品质与政策价值的智库书系品牌。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是一家非营利性金融专业智库平台,专

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与交流。论坛正式成员由 40位 40

岁上下的金融精锐组成。论坛致力于以前瞻视野和探索精神,夯

实中国金融学术基础,研究金融领域前沿课题,推动中国金融业

改革与发展。

自 2009年以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及旗下 “新金

融书系” “浦山书系”已出版 180余本专著。凭借深入、严谨、

前沿的研究成果,该书系已经在金融业内积累了良好口碑,并形

成了广泛的影响力。

第6页

本书课题组①

课 题 主 持 人:王 信

课题参与人员:张 蓓 雷 曜 贾彦东 李宏瑾

杨 娉 牛慕鸿 唐 滔 崔 莹

袁 佳 姜晶晶 管晓明 张薇薇

杜 谦

① 本课题于 2022年结项,课题报告是课题组成员的学术探讨成果,不代表其所在单位的意见。

在本书出版前作者对部分表述进行了更新。

第8页

导 言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等一系列问题,

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严峻挑战。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避免灾难

性后果,2015年通过的 《巴黎协定》提出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

工业革命前水平2摄氏度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

15摄氏度之内的目标。 “NetZeroTracker”网站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 10月,有 139个国家承诺在 21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覆盖全球温室

气体排放总量的 83%;在全球 2000家最大的上市公司中,有 800家提

出了碳减排目标。从目前情况看,许多国家难以有效履行减排承诺,

加之新冠疫情暴发和流行、俄乌冲突、许多经济体通胀迅速上升、世

界经济可能陷入衰退等因素影响,各国绿色低碳发展、及时应对气候

变化面临较大挑战,任重道远。

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2020年 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

话中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

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2021年,中国向联合国提交了 《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

和新目标新举措》,正式将 “双碳”目标写入新的自主贡献文件。2022

年 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时指

出,中国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国内能源资源禀赋,坚

第9页

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激励约束研究

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

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

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庄严承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机遇,

金融在其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这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

约束机制,以充分动员各类金融资源,同时需要加强对气候相关金融

风险的防范。

一、绿色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任重道远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 《2021年排放差距报告》,全球范围

内的 “净零”(零碳排放,即碳中和)承诺及其有效的执行将带来重大

改变和积极效果,有助于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 22摄氏度的水平,为

世界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但各国的气候承诺远远落后于实现 《巴黎协

定》温控目标所要求达到的水平。报告指出,相较上一轮 (2015年)

承诺,各国上报的更新版国家自主贡献减排目标 (NDC)以及已宣布

的其他一些气候变化减缓承诺,仅在原先预测的 2030年温室气体年排

放量的基础上减少了 75%。维持 《巴黎协定》2摄氏度温控目标的最

低成本路径,要求实现 30%的减排,而要实现 15摄氏度的目标,则

需要减排 55%。各国国家自主贡献减排目标与行动距离该目标还较远,

而时间所剩无几。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ntergovern

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IPCC)的数据,有 50%的可能性能够

避免升温超过 15摄氏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算是 28900亿吨。截至

2019年,全球已排放23900亿吨,只剩下5000亿吨预算量。从2019年

起,每年又有大约 40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目前排放量预算仅剩不到

4000亿吨。按照目前的排放速度,10年后二氧化碳排放量预算就将消

第10页

导 言

耗殆尽。

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更趋严峻。特别是 2022年,欧洲、亚洲、

非洲、美洲等地均遭遇了极端气候。欧洲三分之二的区域因干旱处于

不同程度的警戒状态,很可能是欧洲近 50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旱灾,美

国 2022年 9月出现少有的近 53摄氏度高温,印度、巴基斯坦早在 4月

便已遭受 45~50摄氏度的高温,北极圈 7月最高气温达 325摄氏度,

我国长江流域遭遇了 60多年来最严重的干旱等,这些都说明了气候变

化形势严峻。世界气象组织最新报告指出,过去8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

的时期,目前气温比前工业化时的水平已提高了 115摄氏度,而 《巴

黎协定》的升温目标是 15摄氏度;1993年以来,海平面上升的速度

加快了 1倍,而过去两年半海平面的上升就占约 30年前开始卫星测量

的海平面上升的 10%。需要高度关注的是,气候系统、生态系统和人

类活动是一个统一体,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相互作用,紧密联系。

气候变化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生物多样性的丧

失、下降也会加剧气候恶化。在当前形势下,两者的负面影响已出现

相互强化的态势。

近期国际形势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大了绿色低碳发展、应对气候

变化的复杂性和难度。

第一,俄乌冲突对全球能源市场带来极大冲击,欧洲正面临能源

危机。

《2022年 BP世界能源年鉴》数据显示,2021年欧洲石油、天然

气、煤炭进口依存度分别达 775%、600%、413%,其中,近三成

石油、四成天然气、五成煤炭由俄罗斯供应。俄罗斯依托现有的天然

气管道运输设施,已在欧洲天然气市场形成一定程度的垄断。据欧洲

著名智库布鲁盖尔 (Bruegel)统计,2021年,爱沙尼亚、芬兰、摩尔

多瓦三国天然气进口全部来自俄罗斯,波兰、奥地利、匈牙利在 80%

第11页

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激励约束研究

左右,德国、捷克超过 50%,意大利超过 30%。由于天然气是欧洲重

要的消费能源,兼具发电、取暖等多种用途,对俄罗斯天然气严重依

赖已对欧洲能源安全产生重大影响。2022年 9月 26日,俄罗斯向欧洲

输送天然气的两大海底管道 “北溪 -1”和 “北溪 -2”遭到人为破坏

发生泄漏,已有至少8万吨甲烷气体扩散到海洋和大气中,在可能加剧

欧洲能源危机的同时,将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产生灾难性影响。为解

能源保供 “燃眉之急”,欧洲采取了一系列重启化石燃料的应急措施。

例如,德国允许部分已关闭的燃煤和燃油电厂重新投入使用,可运行

至 2023年 4月;英国要求诺丁汉的燃煤电厂暂缓关停计划,确保 2022

年冬天满负荷运转,并决定延长四台煤电机组的使用寿命;法国 2022

年冬天将启动 595兆瓦煤电机组。2022年 7月,欧洲议会投票通过

《欧盟分类法补充授权法案》,将天然气、核能划为绿色能源,拟为天

然气和核能领域投资扫清法律障碍。从当前形势看,能源供给冲击可

能迫使各国在一定时期内放松气候目标,延缓绿色转型,这增加了全

球实现净零和温控目标的不确定性。在严峻形势下,不少国家纷纷将

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前置。欧洲增加化石燃料使用是应对能源危机的现

实选择,但这将导致短期碳排放增加。

第二,应对气候变化的碳市场价格趋势性上涨,短期内使欧美高

通胀形势雪上加霜。

欧美主要国家本轮通胀在 2021年初抬头,初期原因主要包括大规

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救济计划导致的需求增加和疫情封锁引发

的供应链受阻。俄乌冲突以来,能源价格上涨成为通胀的主要驱动力。

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 1—8月欧盟的能源年通胀率达到

411%,较年初上升 141个百分点,其中天然气涨幅最大,通胀率达

到 514%。总体看,欧盟能源通胀率表现出自 1997年首次发布消费者

价格协调指数 (HICP)以来的最强升涨力度。与此同时,受极端天气

第12页

导 言

变化等因素影响,欧盟国家对化石燃料发电的需求持续攀升,相应的

碳排放也大幅上涨。以法国为例,2022年夏季核电产出仅为总产能的

50%左右,法国不得不开始从其他依赖化石燃料的国家进口电力。高

涨的化石能源需求为碳价攀升提供了基础支撑。2022年 8月 19日,欧

盟碳市场价格突破 97欧元/吨二氧化碳当量,创下历史新高。碳价持续

走高将增加用能成本,抑制下游工业产出水平,进一步推高欧洲国家

的通胀水平。

第三,欧美主要国家为应对通胀大幅升息,长期利率上升对气候

投融资产生不利影响。

各国为应对通胀走高不得不以加息、缩表等形式收紧货币政策。

与化石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项目资本更密集,前期投入和项目风险

更大,融资成本更高,高融资成本意味着绿色投资对利率上升更敏感。

欧美各国收紧货币政策,将降低企业在绿色能源、电气化及低碳相关

基础设施等项目领域的投资意愿,不利于绿色低碳转型进程。

第四,美国等西方国家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阵营化,不利于全

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各国共同努力。然而,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博弈

加剧,美国等西方国家主要从政治战略高度而非经济因素考虑,为保

证产业安全和竞争优势,在与绿色低碳发展相关的重要金属矿物质供

应、新能源产业发展、技术研发和投融资活动等方面,推动生产、贸

易投资活动向具有相同或近似意识形态、价值标准、行为规则的经济

体集中,阵营化日趋明显,这与军工、高科技等领域的阵营化相似。

主要表现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出台优惠政策推动重要绿色产业回流本

国或阵营化,降低对中国重要矿物供应链的依赖并打击中国优势新能

源产业;产业链低碳化将促进形成美国等西方盟友绿色供应链体系,

而碳边境调节机制则可能推动高碳产业阵营化;美欧通过强化合作限

第13页

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激励约束研究

制关键技术出口,并统一技术标准和设立高门槛;发达经济体寻求构

建新能源全球投资关系网,试图打压替代我国 “一带一路”倡议。这

些做法不利于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重要技术的研发应用,对全球特

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2022年 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

会 (COP27)重申了 《格拉斯哥气候公约》的目标,强调了实现 《巴

黎协定》温度目标的重要性,要求缔约国重新审视和加强 2030年国家

自主贡献减排目标。会议强调要在十年内加速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

源过渡,逐步减少煤电并逐步取消低效的化石燃料补贴,扩大太阳能

和风能的规模。会议决定建立应对损失和损害基金,帮助易受气候变

化负面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应对损失和损害,包括通过提供和协助调动

新的、额外的资源来解决问题。

从我国情况看,受资源禀赋约束,我国能源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

主,我国碳排放量占全球的 30%以上,实现碳中和目标任重道远。在

经济持续发展、人均收入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能源需求增长、高碳产

业发展与碳排放约束之间的矛盾加剧,这将增加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

的难度。欧美各国基本已在 2010年前实现碳达峰,它们从碳达峰到碳

中和约有 50年过渡期,而中国仅有 30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欧美各

国已基本实现高度工业化,增长已达稳态,而中国仍处于持续工业化、

城镇化进程中,需奋力发展以完成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和 “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为实现 2060年碳

中和目标,2030年后我国年减排率平均将达 8% ~10%,远超发达国家

的减排力度。这需全局性、根本性、精准合理的顶层设计,通过经济

代价最小、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策路径,助推能源转型。

第14页

导 言

二、绿色低碳发展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机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

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高质

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

国的第一要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

的关键环节。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将对我国

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等产生深远影响。

从中长期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促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等全方位转型,将为高质量发展

持续注入新动力,成为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重要引擎。在低碳能

源领域,未来将加快可再生能源替代,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

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构建以新

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在低碳产业领域,未来将大力发展新一

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

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绿色

制造体系、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在绿色消费

领域,未来将全面促进衣、食、住、行等各领域消费结构绿色转型,

尤其是推动绿色交通消费、绿色电力消费等重点领域的发展。

绿色低碳领域的快速发展将催生巨大的绿色投融资需求,为金融

业持续发展绿色金融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根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研

究院的研究测算,我国要实现 2摄氏度目标和 15摄氏度目标导向的深

度脱碳,未来 30年能源系统脱碳的投资需求在 100万亿 ~138万亿元

人民币之间,占同期累计 GDP的 2% ~25%。若进一步考虑工业、交

通、建筑等部门,未来 30年的总投资需求将高达 487万亿元人民币,

第15页

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激励约束研究

折合每年投资约 16万亿元人民币。①

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前景广阔。一方面,应对气候变化

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我国坚持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

同体的重要载体,积极推进绿色 “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推动南南合

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深化与各国在绿

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交流与合

作,这些都将成为国内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的重要领域。

另一方面,我国作为绿色金融的倡导者和引领者,多年来一直主动参

与全球气候治理,积极推动绿色金融理念、政策、标准、实践的交流

共享,这也为金融业高水平开放和绿色金融 “走出去”创造了有利条

件。国内金融机构将更便捷、更高效地参与全球绿色投融资业务,为

境外有需求的国家或地区特别是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或地区提供绿

色金融服务。

三、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金融的支持不可

或缺。通过市场化金融手段将生态环境影响的外部性内生化,可达到

降低污染性经济活动的目标,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具体而言:一

是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融资机制,更加有效地动员储蓄和配置资源;

二是通过金融业特有的、以资产价格为基础的信息生成、项目筛选等

功能,提高绿色领域的投资效率,包括形成合理的碳价;三是利用金

融部门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比较优势,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不确定性管

① 中国绿金委课题组用 EPS模型 (能源政策模拟)等方法对我国 200多个绿色产业投资需求进

行了测算。结果显示,在碳中和背景下,按与 《绿色产业目录》相一致的 “报告口径”测算,我国未

来 30年的绿色低碳投资累计需求将达 487万亿元人民币 (按 2018年不变价计算)。

第16页

导 言

理和风险控制的手段。

近年来,支持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引起了国

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理论和各国实践发展迅速。2016年绿色金融首次

纳入 G20领导人杭州峰会议题并正式写入峰会公报,发展绿色金融成

为全球重要共识,中央银行和金融管理部门积极创新监管工具推动市

场发展,金融机构绿色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可持续投融资规模持续

扩大。G20国家在落实 《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上不断取得进展,

促进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2022年 11月,

G20巴厘岛峰会批准了 《2022年 G20可持续金融报告》,其中包括

《G20转型金融框架》等重要内容。这是继 2016年 G20领导人在杭州

峰会上就发展绿色金融达成共识后,首次就发展转型金融形成国际共

识。《G20转型金融框架》共 22条原则,由五个支柱构成,包括对转

型活动和转型投资的界定标准、对转型活动和转型投资的信息披露、

转型金融工具、激励政策、公正转型。

中国是全球绿色金融的重要倡导者和引领者,一直致力于推进绿

色金融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201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相关

部门,加强和完善绿色金融发展顶层设计,牵头出台 《关于构建绿色

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初步确立了绿色金融发展的 “五大支柱”,即

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环境信息披露、激励约束机制、产品与市场体系

和国际合作,发挥绿色金融资源配置、风险防范和价格发现 “三大功

能”。在此过程中,始终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积极开展环境风险防范

和压力测试工作,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和平稳有序转型。同时,

中国人民银行从 2021年开始牵头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探索重点行

业的转型金融支持范围,为满足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合理融资需求提

供标准依据。

金融活动的核心问题是激励问题。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

第17页

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激励约束研究

关键,是通过有效的激励约束安排,降低交易成本,帮助克服信息不

对称问题,提高市场主体绿色低碳发展的主动性、有效性。构建合理

的促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正是本书的主线。该机

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标准、碳核算与环境信息披露。

金融标准是规范金融机构合规开展业务、开发金融产品与服务、

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前提和依据,是金融业基础性制度的重要内容之

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标准助力创

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近年来,绿色金融标准得到越来

越多国家和机构的重视,成为各国加强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合作的重

要前提和基础。制定和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既可以规范绿色金融

业务和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营造公平、健康的市场环境,又可以为

政府管理部门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更好发挥绿色金融标准的

激励约束作用,引导各类金融资源更加精准、高效地支持和服务经济

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十三五”时期,绿色金融标准化工作已被确

定为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五项重点工程之一。《金融标准化 “十四

五”发展规划》将加快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确立为我国未来金融标

准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将加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纳入国家标

准化重点规划。下一步,须积极组建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专业机构,

加快储备专业人才,丰富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立法

和规范建设,重视和加强标准制定领域的国际合作,加强绿色金融与

转型金融标准的衔接,推动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标准制定与实施工作

迈向新台阶。

碳核算是推动各类市场主体节能降碳、动员金融资源支持绿色低

碳转型发展、防范和化解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的基础。碳核算应依

据科学合理的标准,采用适当方法进行。下一步,须提高碳核算规范

10

第18页

导 言

化、标准化建设水平,完善第三方核查验证机制,充分发挥数字技术

支撑作用,强化金融支持举措与能力建设。

金融机构监管和环境信息披露是我国绿色金融体系 “五大支柱”

之一,是绿色金融规范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安排。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环

境信息披露,有利于改变其自身业务模式,提升其声誉和竞争力;有

利于带动和促进实体企业或项目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提升环境信息披

露的强制性和规范性,增强绿色金融市场透明度;有利于引导和促进

全社会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可

从提高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扩大环境信息披露的覆盖面,提

高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能力等方面着手,逐步实现强制性、全面、

定量的环境信息披露。

第二,推动形成合理碳价。

碳价是引导资源配置、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可影响企业行

为和消费者行为,提升各类市场主体绿色低碳发展的动力。同时,碳

价可有效解决碳排放外部性问题。碳市场和碳税是两种成熟的碳定价

工具。碳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是 “总量控制与交易”,通常政府规定排

放总量上限,企业排放温室气体必须获得相应碳配额,碳配额在碳市

场上交易形成碳价。碳税是企业按照政府设定的税率为其排放温室气

体缴纳的税收。无论是碳市场还是碳税,都遵循 “污染者付费原则”

对温室气体定价。我国可考虑同时运用碳交易与碳税两种碳定价机制,

二者协调配合,有效引导资源配置,共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在操作

层面,碳市场与碳税覆盖范围互补,有助于形成合理碳价。如果短期

内征收碳税难度较大,可考虑先费后税,先采用行政性收费的形式。

第三,开展金融机构绿色金融综合评价。

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是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快制定并统一绿色金融评价标准,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积极主动开

11

第19页

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激励约束研究

展各种绿色金融业务,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绿色金融服务

质效,引导金融机构更好地应对 “洗绿”风险和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

险,更好助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近年来,随着银行业金融机构

绿色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在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优化融资

模式、国际合作、气候风险防范等方面都不断取得新进展。绿色金融

评价制度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尝试。下一步,应研究建立金融机构绿

色金融综合评价机制,细化数据标准及要求,提升数据信息质量,扩

大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评价范围,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拓展评价结果

应用场景,使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评价更好地发挥激励约束作用。

第四,加强财政金融政策引导激励。

财政和金融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主要政策,存在交叉领域和互

补效应。做好政策协调,相互强化政策效果,有助于确保实现预期效

果。绿色财政政策可帮助解决阻碍绿色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

市场失灵问题,为私营部门提供正向激励,带动私人投资,支持经济

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从各国央行实践看,绿色金融政策主要通过绿色

货币信贷政策、支持绿色金融市场发展、实施差异化法定准备金率和

资本要求等手段,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其他政策手段还包括

将气候转型风险纳入中央银行政策框架、强化气候转型风险和相关信

息披露工作、开展气候风险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推动金融机构加强

气候转型风险评估等。

下一步,应着力构建绿色金融正向激励机制,丰富政策工具体系:

一是大力完善绿色信用贷款支持工具;二是针对绿色技术孵化期较长

的特征,创设中长期定向融资额度,专项支持绿色项目;三是探索创

新支持绿色金融的差异化货币政策工具;四是可考虑对高碳贷款择机

引入基于碳排放的逆周期资本缓冲;五是鼓励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六

是多措并举便利和规范绿色产品发行与交易,降低融资成本。

12

第20页

导 言

需要合理划分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重点领域,加强财政政策和

金融政策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时的政策协调,以促进绿色低碳转型的

投融资活动,防范和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其中,发行绿色政府债券,

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是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紧密协调配合

的重要结合部之一。

四、高度重视气候相关风险防范

气候变化会对金融稳定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

风险,这已成为国际共识。气候相关金融风险主要分为物理风险和转

型风险,气候变化和相关应对政策措施将通过种种渠道影响经济体系,

进而影响金融活动并可能带来较大的金融风险。妥善应对气候风险,

维护金融稳定,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

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对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例如,气候变化除可能带来严重的物质破坏外,还可能从多种渠道影

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目前仅有不到 05%

的国际气候变化适应融资用于应对气候相关健康风险①,各国医疗卫生

体系尚难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冲击。又如,生物多

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相互作用、金融风险相互叠加,须统筹考虑、综

合应对。

应对风险的前提是准确评判风险。气候变化与经济体系、金融体

系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机理非常复杂,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的宏观审

慎管理面临巨大挑战。一些国家在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等方面做了有

13

① WorldHealthOrganizationCOP26SpecialReportonClimateChangeandHealth:TheHealthArgu

mentforClimateAction[EB/OL].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cop26specialreport,2021

第21页

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激励约束研究

益尝试,值得研究借鉴。下一步,应统筹协调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

慎监管、金融风险有序处置的关系。在金融监管中,应逐步形成制度

化的气候风险监管要求和评估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强气候风险管理。

可考虑将气候相关风险纳入宏观和微观审慎管理框架,在强化金融机

构气候环境信息披露和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的基础上,构建并完善气候

风险分析模型,为识别、预警和处置气候相关金融风险提供有力支撑。

压力测试是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重要工具。目前,大多数气

候相关金融风险分析都集中在银行业,部分中央银行已经开展了地区

和行业层面气候风险分析和压力测试,少数中央银行开展了气候风险

宏观压力测试。本书对各国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的探索情况进行梳理,

归纳总结了压力测试的方法论、技术路线及实施条件等,概述我国初

步开展金融机构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的做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国际经

验,提出我国气候风险宏观压力测试的初步设想。

14

第22页

目 录

第一章 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标准、碳核算与环境信息披露 !!!! 1

第一节 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标准 !!!!!!!!!!!!!!! 1

一、绿色金融标准建设最新进展 !!!!!!!!!!!!!!! 2

二、转型金融的界定与实践 !!!!!!!!!!!!!!!!! 7

三、绿色金融标准与转型金融标准的联系与区别 !!!!!!! 17

四、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标准制定的经验 !!!!!!!!!! 18

第二节 碳核算 !!!!!!!!!!!!!!!!!!!!!! 22

一、碳核算国际标准与指南 !!!!!!!!!!!!!!!! 22

二、企业和金融机构碳核算方法 !!!!!!!!!!!!!! 25

三、我国碳排放统计核算实践 !!!!!!!!!!!!!!! 29

第三节 环境信息披露 !!!!!!!!!!!!!!!!!!! 35

一、环境信息披露的国际经验 !!!!!!!!!!!!!!! 36

二、我国环境信息披露的实践 !!!!!!!!!!!!!!! 41

三、政策建议 !!!!!!!!!!!!!!!!!!!!!! 44

第二章 通过合理碳价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 48

第一节 碳市场和碳税:两种成熟的碳定价工具 !!!!!!!! 48

一、碳市场与碳税对比 !!!!!!!!!!!!!!!!!! 48

二、国际碳定价最新动态 !!!!!!!!!!!!!!!!! 51

第23页

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激励约束研究

第二节 碳市场 !!!!!!!!!!!!!!!!!!!!!! 53

一、国际碳市场发展经验 !!!!!!!!!!!!!!!!! 54

二、我国碳市场实践 !!!!!!!!!!!!!!!!!!! 60

三、完善全国碳市场、推动形成合理碳价的政策建议 !!!!! 64

第三节 碳税 !!!!!!!!!!!!!!!!!!!!!!! 66

一、碳税征收的国际经验 !!!!!!!!!!!!!!!!! 66

二、我国开征碳税的可行性研究 !!!!!!!!!!!!!! 70

三、我国适时开征碳税的初步设想 !!!!!!!!!!!!! 72

第三章 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 !!!!!!!!!!!!!!!! 76

第一节 我国绿色金融评价实践 !!!!!!!!!!!!!!! 76

一、我国绿色金融评价框架演变 !!!!!!!!!!!!!! 77

二、中国人民银行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 !!!!!! 78

三、原银保监会委托开展的中国银行业绿色银行评价 !!!!! 81

第二节 建立金融机构绿色金融综合评价机制的初步尝试 !!!! 81

一、开展绿色金融综合评价的主要思路 !!!!!!!!!!! 82

二、绿色金融综合评价的初步实践 !!!!!!!!!!!!! 87

三、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综合评价的设想 !!!!!!!!!! 89

第四章 财政金融政策激励及其相互协调配合 !!!!!!!!!! 93

第一节 财政政策引导与激励 !!!!!!!!!!!!!!!! 93

一、欧美绿色财政政策相关经验 !!!!!!!!!!!!!! 94

二、政府公共投资领域绿色发展的实践 !!!!!!!!!!! 95

三、政府补贴激励绿色发展的实践 !!!!!!!!!!!!! 98

四、政府采购激励绿色发展的实践 !!!!!!!!!!!!! 100

第二节 金融政策激励 !!!!!!!!!!!!!!!!!!! 102

一、气候变化及其政策应对的宏观经济影响 !!!!!!!!! 103

二、各国中央银行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主要经验 !!!!!!! 109

第24页

目 录

三、中国人民银行支持绿色转型发展的政策实践 !!!!!!! 115

四、当前中央银行支持绿色低碳转型面临的挑战与重点 !!!! 119

五、政策建议 !!!!!!!!!!!!!!!!!!!!!! 125

第三节 财政金融政策协调配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 127

一、合理划分财政金融政策的重点领域 !!!!!!!!!!! 127

二、财政金融政策协调配合 !!!!!!!!!!!!!!!! 128

三、研究发行我国绿色政府债券 !!!!!!!!!!!!!! 131

第五章 气候相关金融风险防范 !!!!!!!!!!!!!!!! 136

第一节 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研究进展 !!!!!!!!!!!!! 136

一、气候风险及其影响渠道 !!!!!!!!!!!!!!!! 137

二、关于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纳入中央银行监管框架的争论 !!! 144

三、中国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研究 !!!!!!!!!!!!!! 147

四、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框架和相关模型研究综述 !!!!!!! 150

第二节 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的国际实践 !!!!!!!!!!!! 154

一、各经济体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对比分析 !!!!!!!!!! 155

二、气候风险压力测试面临的主要困难 !!!!!!!!!!! 164

第三节 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的中国实践 !!!!!!!!!!!! 165

一、气候风险敏感性压力测试的初步探索 !!!!!!!!!! 166

二、气候风险宏观情景压力测试初步探索 !!!!!!!!!! 168

附件 1 主要中央银行和监管当局选择的气候情景 !!!!!!! 176

附件 2 宏观经济模型与产业模型 !!!!!!!!!!!!!! 178

附件 3 气候风险金融传导机制 !!!!!!!!!!!!!!! 181

参考文献 !!!!!!!!!!!!!!!!!!!!!!!!!! 183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书册翻页效果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