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黄河贵德清
省地调院 2023 年度重点项目启动仪式在安康举行
中外专家学者共话卫星遥感与应用技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全力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静静的月河
2023/4
总第 37 期 02 主管主办 :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编印单位 :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地质科技中心
2023/4总第37
期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准印证号(陕)2021- SY033 内部资料免费交流
天下黄河贵德清
省地调院 2023 年度重点项目启动仪式在安康举行
中外专家学者共话卫星遥感与应用技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全力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静静的月河
2023/4
总第 37 期 02 主管主办 :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编印单位 :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地质科技中心
2023/4总第37
期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准印证号(陕)2021- SY033 内部资料免费交流
3 月 26 日,“遥感技术创新应用”学术交流会暨专
家委员会常务会议在昆明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
遥感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陕西省自然资源学会、中国
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遥感信息与图像分
析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中国上合组织地学
研究中心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
26 家单位协办。来自中国、印度、土耳其等国家及国
际地貌学家协会(IAG)、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
用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等
国内外 50 余家科研院所近 300 名遥感领域的专家参加
会议。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二级教授,中国遥
感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洪增林参加会议并在大会
作报告。会议重点围绕“一带一路”遥感应用研究、技
术交流服务及工程技术应用方面开展交流,共探未来趋
势,为共同推动卫星遥感与应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工作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贡献智慧与力量。
“遥感技术创新应用”学术交流会
暨专家委员会常务会议在昆明成功召开
PREFACE 卷首语
锚定国家矿产需求 肩负资源安全使命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
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
安全,地质调查行业肩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和
矿产资源安全的历史使命。从习近平总书记
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
者的重要回信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
书记对新时期实现地质找矿突破以及推动地
勘行业发展的殷切希望。
当前,我国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
局,矿产资源安全形势严峻,提升国内能源
和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的形势十分紧迫。地质
工作者始终要以“国之大者”推进矿产资源
开发力度,在国家层面构建深地战略科技力
量,突破深部找矿理论和技术,提高对地球
的认识水平和探测能力。注重基础地质研究
与地质找矿实践结合,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
结合,推动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领域的
技术创新和成矿理论创新。以总体国家安全
观为统领,全力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促
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后工业时代,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类
面临的重大问题,新形势还要求我们必须坚
持生态优先,践行绿色勘查理念。从统筹发
展与安全的高度,认识和把握地质找矿新机
制的本质要求,将统筹生态保护与资源安全
作为机制运行的落脚点。科技创新是“基础
之基础、先行之先行”,要在“三深”资源利用、
绿色勘查技术、资源节约集约等领域实现核
心技术突破,拓展找矿新领域、新空间。
一直以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锚定国家
需求,顺应发展趋势,聚焦地质找矿主责主
业,扎实开展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战
略性新兴矿产资源找矿、潜在矿产资源评价
和重要矿产资源可利用性评价等方面工作。
近年来,在商南新发现资源量 1700 万吨超
大型晶质石墨矿床,在镇安西部新发现大型
钨矿床,在勉略宁地区实现铜镍矿找矿新突
破。在新疆大红柳滩地区锂铍矿找矿取得重
大突破,获中国地质调查局“年度十大地质
科技进展”。
栉风沐雨,再创辉煌。陕西省地质调查
院要牢记矿产资源安全“国之大者”,踔厉
奋发、持之以恒,扎实推进省内矿产资源
勘查开发高质量发展,持续发现和探明新资
源,不断夯实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根基。以自
然资源部和陕西省印发的新一轮战略性矿产
找矿行动的实施方案、全省“三个年”活动
的开展为契机,紧盯国家对战略紧缺型矿种
的需求,不断优化深部找矿选区,总结深部
找矿规律,提升综合研究能力。深刻理解和
掌握“一核两深三系”战略要求,全力支撑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陕西省提供资
源安全保障,奋力为绿色经济发展贡献地调
力量!
1
主管主办 :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编印单位 :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地质科技中心
技术指导 : 王双明 李荣社 吴 晔
编委会
主 任 : 洪增林 王秉琦
副主任 : 黄建军 侯登峰 蒲明辉
张晓团 宁奎斌
委 员 : 白鹏飞 刘小勇 吕印有 杨志东
薛旭平 左文乾 高佑民 邓 巍
袁旭东 杜少喜 钞中东 罗乾周
郝光耀 李新林 边小卫 申 涛
付 垒
编辑部
主 任 : 边小卫
副主任 : 杨义广
责任编辑 : 康璐燕 安 楚
周欣姝 彭佳雨
本期供稿通信员 :
王哲欣 吕子君 段海妮
赵鹏彬 高 峰 张天宇
电话 : 029—89650596
传真 : 029—89650598
联系人 : 康璐燕
投稿电子邮箱 : sxsddyxc@163.com
发送对象:全省地质单位和相关人员
印刷单位:远大印务有限公司
印数:900 册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地址 : 西安市雁塔区西影路 25 号
邮编 : 710054
网址 : https://www.sxsgs.com
2023/4 总第37期
卷首语
1 锚定国家矿产需求 肩负资源安全使命
热点
4 省地调院 2023 年度重点项目启动仪式在安康举行
7 陕西省自然资源学会联合三家单位
成功举办“遥感技术创新应用”学术交流会
10 中外专家学者共话卫星遥感与应用技术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12 陕西省健康地质研讨会在安康举行
特别报道
14 省地调院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动员会
工作动态
16 陕西省委副秘书长、军民融合办常务副主任尹清辽
到省地调院调研指导工作
17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方洪宾一行
到省地调院调研指导工作
17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刘大文一行
到省地调院调研实验测试工作
18 中国地质调查局国际矿业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矿业报社副社长邹谢华一行到省地调院调研指导工作
18 省地调院党委书记洪增林一行赴中国科学院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南通智能感知研究基地调研
19 省地调院党委书记洪增林一行赴云南省地质调查局调研
20 省地调院与省文物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1 省地调院 2023 年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
22 省地调院召开 2023 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
23 省地调院召开 2023 年安全保密工作专题会议
23 省直机关“五星级党支部”考核组来省地调院
开展考核验收
24 省地调院举办 2023 年地球系统科学科普讲解大赛
25 深入秦岭现场教学 野外实践引聚合力
27 打造沉浸式第二课堂 点燃青少年科技强国梦
2
28 科技赋能考古 物探做好支撑
28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夯实项目发展根基
学习思享
29 汲取智慧力量 强化使命担当
专题报道
31 全力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丝路地理
34 天下黄河贵德清
理论研究
38 基于综合遥感技术 + 大数据 + 人工智能
的地质灾害风险隐患识别体系研究
41 秦巴山区碳酸盐岩溶蚀速率研究
44 陕西省钨、钼矿床(点)时空分布规律
及控矿因素
管理论坛
47 以高质量项目推进年为契机
全面提升项目质量和成效
49 以科研项目申报为突破
持续提升地质调查基础研究能力
前沿科技
51 地壳流变和地表过程控制造山带地形
54 前沿科技简讯
地学科普
58 地学旅游需要创新的十大要素
61 通灵宝玉的前世今生
文化园地
62 静静的月河
64 妆锦绣山河 绘丹青国土
66 药方(小小说)
68 摄影作品赏析
69 艺术鉴赏
3
省地调院 2023 年度重点项目启动仪式在安康举行
3 月 1 日上午,陕西省地质
调查院 2023 年度重点项目启动
仪式暨健康地质研讨会在安康
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国伟,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双明,自然资
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
环境地质部副主任林良俊,中国
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执行秘
书长沈镭,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
会副主任余立平,安康市委常
委、常务副市长高晶华,安康市
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周耀宜,
◎ 文丨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地质科技中心 康璐燕
陕西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张
勤利,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
调查中心纪委书记王香萍,陕西
省科学技术协会二级巡视员温国
伟,安康学院副校长张东红,陕
西省财政厅预算资金评审中心副
主任熊锡华,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党委书记洪增林、副院长黄建军、
副院长侯登峰、总工程师张晓团
以及省内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的
专家教授,安康市有关部门负责
同志出席会议。会议由陕西省地
质调查院院长王秉琦主持。
院地融合支持安康高质量发展
在项目启动仪式前,安康市
委、市政府与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召开地质调查工作支持安康高质
量发展座谈会。安康市委书记武
文罡,市长王浩,陕西省地质调
查院党委书记洪增林、院长王秉
琦、副院长黄建军等领导出席座
谈会。双方重点围绕富硒产业开
4
热 点
HOT TOPIC
发利用、矿产资源开发、健康地
质调查、卫星遥感应用、矿山生
态修复、地质灾害防治、土壤“三
普”、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深
入交流座谈,达成广泛合作共识。
——领导致辞——
起步冲刺鼓干劲
决胜全年聚合力
项目启动仪式上,洪增林、
林良俊、沈镭、张勤利、周耀
宜先后致辞。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2023 年度重点项目负责代表作
表态发言。
洪增林说,高质量发展要靠
高质量项目支撑。陕西省地质调
查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
精神,以全省“三个年”活动开
展为契机,切实抓好项目组织实
施,全面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和项
目质量。要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
技术指导作用,推进关键核心技
术攻关,着力推动项目取得重大
成果 ;全面落实三级领导干部抓
项目制度,形成项目管理的闭环
链 ;切实发挥人才团队在项目实
施中的主力军作用,形成全院科
学家、工程师及地质工匠有机衔
接的专家技术创新团队,高质量
推动重大项目实施 ;把抓项目与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机结合,着
力形成“项目强平台,平台促项
目”的工作格局 ;对标干部作风
能力提升年活动的具体要求,以
作风能力提升筑牢高质量项目实
施的硬保障。
林良俊说,陕西省地质调查
院要以此次重点项目启动仪式为
起点,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
部署和陕西省委、省政府工作安
排,按照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部
署,统筹接续当下与备足长远深
抓项目谋划,把抓项目、抓发展
的举措谋得更准、成效做得更
实,不断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
“强引擎”;要紧紧围绕新一轮找
矿突破战略行动,全力支撑生态
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各项工
作,构建现代化地质调查技术体
系和标准体系,把项目质量作为
推动地调事业转型发展的“生命
线”;积极开展地质调查关键领
域“卡脖子”技术攻坚,全力推
进“人才 + 平台 + 项目”一体
化建设,激发人才“新动能”,
推动地质调查事业高质量转型发
展迈出更大步伐。
沈镭说,近年来,中国自然
资源学会与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开
展的系列务实合作取得了丰硕成
果。陕西省自然资源学会的成立,
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发展
绿色循环经济、助力生态文明建
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积极力
量。他建议,依托秦巴地区丰富
的地理地貌类型、地质现象、生
态环境与生物资源,不断深化自
然资源领域的学术研究,进一步
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切实抓
好自然资源领域的科普工作,着
力推进自然资源业务的信息化建
设管理,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水
平。
张勤利说,2022 年,陕西
省地质调查院牢固树立项目是立
院之本、发展之基的理念,聚焦
省委、省政府重大需求,精心谋
划部署、组织实施各类项目,取
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地质调
查转型发展成效显著。陕西省自
然资源厅将一如既往支持省地质
调查院各项工作,扎实做好新一
轮战略性找矿突破、地质灾害预
警预测、卫星遥感和大数据等新
技术应用、地质科技成果转移转
化等工作,为陕南绿色循环发展
作出积极贡献。
周耀宜说,安康地处秦巴腹
地,是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
城市。过去五年,安康市政府与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在土壤地球化
学调查与评价、国家级地下水监
测站点建设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深
入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共赢发展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二级教授洪增林致辞
5
HOT TOPIC 热点
关系。他希望,以此次合作备忘录签订为契机,
进一步深化务实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强化服务
保障,在富硒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城市空间规划
建设、资源普查勘查等领域开展更高层次的合作。
——项目签约——
签署合作备忘录 共促高质量发展
项目启动仪式上,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与安康
市人民政府、新疆地震局、榆林市国土空间生态
保护修复中心、安康市富硒产业发展办公室、中
国煤炭地质总局煤航地质勘查院、二十一世纪空
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等 6 家单位
就下一步合作事宜进行现场签约,进一步开启深
化合作,携手并进,共谋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出征授旗——
号角声声催征人 砥砺奋进新作为
会上举行了野外地质调查授旗仪式。与会领
导向基础地质调查队、环境地质调查队、生态地
质调查队、矿产地质调查队、灾害地质调查队、
能源地质调查队、城市地质调查队、自然资源调
查监测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队等 9 支地质调查
队伍授出征队旗,标志着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2023
年重点项目正式启动!
2023 年,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策划实施 50 余
个项目,项目类型涉及国家重大专项、国家及省
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地调局专项、省政府
专项、省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和地勘基金项目、
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和省社科联重大专项、科技
创新平台对外合作项目、与地方政府合作应用项
目、高校科研单位科学研究项目等方面,覆盖九
大地质业务领域。这些项目类型多元、覆盖面广、
科技含量高,紧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瞄
准行业发展方向,以创新赋能,科技增效,力争
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奋力为陕西经济社会
高质量发展贡献地质智慧。
一年春作首 万事行为先
攀秦岭,跨渭水,探奇迹,寻资源。授旗仪式后,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的 9 支专业团队将奔赴青藏高
原、帕米尔高原、三秦大地,以更加饱满的热情,
更加优良的作风,更高水平的技术服务为经济社
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质
实验测试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
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遥感应用协会、
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自然资源厅、陕西省卫生
健康委员会、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陕西省科学技
术协会、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地震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煤航地质勘查院、
安康市人民政府及相关市级部门、二十一世纪空
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有关负责同
志 100 余人参加。
6
陕西省自然资源学会联合三家单位
成功举办“遥感技术创新应用”学术交流会
为进一步推动遥感行业发
展,激发遥感科技创新活力,3
月 26 日,“遥感技术创新应用”
学术交流会暨专家委员会常务会
议在昆明成功召开。中国遥感应
用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陕西
省自然资源学会会长、陕西省地
质调查院党委书记洪增林教授应
邀致开幕词并作大会报告。本次
会议由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专家委
员会、陕西省自然资源学会、中
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
员会、遥感信息与图像分析技术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中
国上合组织地学研究中心卫星遥
感应用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
中心等 26 家单位协办。会议以
特邀报告、分会场专题报告等形
式,为大家奉献了一场卫星遥感
学术盛宴。来自国内外近 300 名
遥感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春城,
交流和分享卫星遥感技术取得的
重要科技成果和经验,共探遥感
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开幕式
嘉宾齐聚 共促高质量发展
大会开幕式上,中国遥感应
用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陕西
◎ 文丨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地质科技中心 安 楚
省自然资源学会会长、陕西省地
质调查院党委书记洪增林致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中国遥
感应用协会副秘书长丁琳、云南
省遥感中心副主任赵俊华、阿里
巴巴达摩院遥感团队薛腾飞分别
讲话。开幕式由应急管理部国家
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研究员张景
发主持。
洪增林在致辞中说,当前卫
星遥感已成为支撑服务社会经济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在
国际合作与对外服务方面贡献了
重要力量,希望与会专家学者以
本次会议为契机,群策群力、广
开言路,共同为“打造遥感技术
创新应用新高地”夯基垒台、立
柱架梁。
周成虎对本次大会的召开表
示热烈祝贺。他指出,中国遥感
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拥有在轨
卫星最多的国家之一,卫星应用
服务领域和市场需求广泛,面临
良好发展机遇。我们要坚持人类
命运共同体理念,做好关键技术
攻关和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
把中国的遥感事业推到新的高
度。
丁琳说,我国遥感科技及其
应用和产业化正在迅速推进,当
前遥感行业面临新的发展形势,
需要我们把握新需求、新挑战、
新机遇。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将明
确责任,努力发挥好桥梁纽带作
用,促进各单位加强合作交流,
共谋遥感行业发展。
赵俊华介绍了云南省卫星遥
感技术应用服务情况,希望拓展
云南省卫星遥感应用的深度和广
度,更好地促进云南省面向南亚、
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建设,推动卫
星遥感与应用服务在“一带一路”
建设中形成合力。
薛腾飞介绍了阿里巴巴达摩
院近年来在卫星遥感技术及应用
方面取得的成果,希望今后能继
续发挥团队人工智能、云计算方
面的技术优势,与各单位展开深
入合作,助力遥感前沿技术的快
速迭代与持续发展,惠及更多行
业用户。
主会场报告
大咖论道 共襄高水平盛会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部绿色发
展研究院院长李志忠以“遥感科
技如何服务国家战略”为题,分
别围绕遥感科技服务自然资源综
合管理,服务国家生态、能源资
7
HOT TOPIC 热点
源、粮食安全,服务国家重大需
求、创新发展遥感科技等方面展
开详细论述。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研究
员李子颖作了题为“砂岩渗出铀
成矿与遥感找矿创新应用”的报
告,提出运用渗出砂岩铀成矿新
理论和创新应用遥感技术,深化
成矿规律认识、助力找矿突破。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
记、中国上合组织地学研究中心
卫星遥感应用中心首席科学家、
二级教授洪增林作了题为“卫星
遥感技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与可持续发展”报告,从中国卫
星遥感数据产品对外服务、服务
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服务
自然资源监测监管、服务生态环
境分析评价、服务政府决策管理、
服务地质灾害防治等六个方面进
行阐述,通过丰富的实践案例全
面总结展示了中国 - 上合组织地
学研究中心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平
台建设与工作成效,指出了卫星
遥感服务前景与展望。该报告获
得与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研
究员刘德长以“元宇宙的地质
应用——20 年前的探索”为题,
介绍了元宇宙的概念、技术及其
在地质工作中的发展前景。报告
极具前瞻性和创新性。
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
中心研究员甘甫平围绕“地表水
循环遥感反演及应用”主题,介
绍了卫星遥感技术在水资源与水
循环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
心二级研究员申旭辉作了题为
“下一代地球物理场卫星计划发
展战略思考”的报告,阐述了我
国地球物理场卫星发展现状、地
球关键带中的关键地球物理问题
以及下一代地球物理场卫星关键
技术和发展思考。
卫星遥感与应用服务
“一带一路”建设分会场
中外专家共谋高效益合作
本次会议共设 4 个分会场,
以“卫星遥感与应用服务‘一带
一路’建设”为主题的分会场由
陕西省自然资源学会主办。国际
地貌学家协会主席、教授苏内尔
·库玛、中东科技大学教授阿卜
杜勒瓦希特·托伦、核工业北京
地质研究院教授刘德长、中国社
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研究员孙壮志、中国科学院上海
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银年、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
心研究员尤淑撑、国家卫星海洋
应用中心研究员石立坚等 16 名
专家作了精彩纷呈的报告。报告
内容以多元遥感数据为基础,围
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绿色低碳
领域应用,从自然资源、生态环
境、能源矿产、绿色低碳、灾害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中国上合组织地学研究中心卫星遥感应用中心首席科学家、二级
教授洪增林作报告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部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志忠作报告
8
防治等方面,展现了遥感技术应
用领域的前沿探索和卫星遥感赋
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的最新
实践,提出了卫星遥感领域科学
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服务等方
面建议,为推动上合组织国家建
设及服务“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自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
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
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
查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
局、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
灾害综合研究所、成都理工大
学、云南大学、云南省遥感中心、
中煤航测遥感集团、二十一世纪
空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科研院
所、高校、企业的领导、专家、
学者以及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有关
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线
上线下方式参加了分会场会议。
3 月 27 日下午,中国遥感
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召开了常务
会议,增补中国 - 上合组织地学
研究中心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为副
主任单位。
本次会议是深入贯彻落实党
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建设
航天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
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
质量发展”部署的重要举措,是
推动遥感行业发展大融合、科技
创新大联盟、应用成果大集成的
一次遥感盛会。下一步,陕西省
自然资源学会将充分发挥平台人
才、资源、技术优势,不断开拓
遥感应用服务领域,凝聚学界智
慧,进一步深化中国 - 上合组
织成员国遥感大数据合作共享力
度,积极为遥感技术服务国家重
大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科技
力量。
9
HOT TOPIC 热点
中外专家学者共话卫星遥感与应用技术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3 月 26 日,以“卫星遥感与应用技术服务‘一
带一路’建设”为主题的学术交流会议在云南昆明
举办。本次会议在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中国地震学
会、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的指导下,由陕西省自
然资源学会、中国 - 上合组织地学研究中心卫星遥
感应用中心、自然资源陕西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承
办。来自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中国社会科
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
遥感应用中心等国内外的 50 余家单位近百位专家
学者和从业人员参加了会议。
拉开帷幕——主旨明确 专家云集
会上,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总工程师张晓团致开
幕词。他表示,推进卫星遥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不仅给相关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合作红利,也在
世界防灾减灾、生态环境监测保护、应对全球气候
变化挑战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本次会议的举办,为进一步
深化中国 - 上合组织成员国大数据合作力度,增强
卫星遥感技术应用能力,共同推动卫星遥感与应用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
面贡献智慧与力量。
来自中国、印度、土耳其等国家的 15 位卫星
遥感和计算机信息科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从“一
带一路”遥感科技创新与应用服务领域国际合作思
路与规划、大数据合作与发展以及沿线国家自然资
源、生态环境、灾害防治、应急保障领域成果应用
服务等多个角度,对遥感技术推广应用展开深入研
究和讨论。
◎ 文丨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 高海峰
专题报告——聚焦前沿 交流分享
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Sunil Kumar DE(苏
内尔·库马德)教授作了题为“遥感技术在地貌学
中的应用——以印度查塔格拉姆-特里普拉褶皱带
北部河道平面的变化为例”的特邀主题报告。聚焦
印度区域地貌特征,深入研究探讨地貌灾害(特别
是滑坡和水土流失)、河流动力学、河流健康和人
类对环境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孙壮志
研究员作了题为“新形势下推动上合组织多边务实
合作:思路与规划”的特邀专题报告。就“一带一路”
上合组织多边务实合作的新进展、多边经贸合作与
构建发展共同体、积极参与完善地区乃至全球经济
治理等方面展开深入剖析。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尤淑撑教授
作了题为“自然资源卫星支撑国土空间全要素遥感
监测”的专题报告。报告从卫星遥感服务自然资源
管理、土地利用宏观监测、重点城市土地利用遥感
监测、应急监测与专项监测等多角度出发,介绍了
遥感监测体系、监测需求变化、业务化流程及典型
应用,提出“时-空-谱”遥感数据立方体构建、
面向复杂地表的地表覆盖要素智能解译以及多模态
遥感智能提取技术等发展设想。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刘银年研究员
作了题为“星载高光谱成像技术进展”的主题报告。
他结合国内外星载高光谱成像技术现状及发展,对
宽谱宽幅高光谱成像载荷作了详细介绍,介绍了全
普段高光谱卫星的研制发射进展,并分享了甚长波
红外在国际范围的技术引领作用、综合性能指标及
10
先进性等多方面的科研成果。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石立坚教授作了题为“国
产海洋卫星保障雪龙探极和冰上丝绸之路”的主题报
告。报告提到极地探测遥感领域算法研究与产品研制
的两个重要维度。一方面,通过基于自主卫星辐射计
的极区海冰密集度反演技术、基于 HY2B/SCA&SMR
海冰范围和海冰类型区分、北极积雪厚度反演方法,
介绍了卫星遥感在极地探测方面取得的突破 ;另一方
面,依托北极海冰密集度产品业务化与预报、预测模
式相互融合,更全面地应用于极地科考站建设、科考
保障、商船保障等领域,并发挥巨大作用。
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赵飞博士作了题为“夜光
遥感在‘一带一路’东南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监
测研究”的报告。报告中以 SDGSAT-1 卫星为例,
通过城市发展时空分析、城镇化时空动态研究、区域
可持续发展评估等技术领域,结合少数民族可持续发
展、山地城市光污染研究以及中缅边境疫情输入压力
等具体应用,充分展示夜光遥感在社会经济空间数据
挖掘方面的独特魅力。
中东科技大学 Abdulvahit Torun(阿卜杜勒瓦
希特·托伦)教授作了题为“遥感助力资源与灾害的
跨境监测”的特邀专题报告,报告介绍了资源与灾害
跨境监测的关键技术内涵、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典型应
用场景,重点分析了相关技术在跨境农业、交通、基
础设施建设、地震灾害防治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咸迪教授作了题为“风云气象
卫星全球监测及‘一带一路’服务”的专题报告,介
绍了全球气象卫星的发展格局及中国贡献,以及风云
气象卫星发展及全球应用等内容。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刘德长教授作了题为“高
光谱遥感地质应用的误区”的专题报告,从高光谱遥
感找矿理解、应用及固有偏见三方面梳理存在误区,
通过甘肃北山柳园一方山口地区等 4 个遥感高光谱找
矿应用实例,综合成矿构造格架、蚀变信息,运用高
光谱遥感助力确定区域找矿方向和最佳找矿区段。
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付长亮研究员、
中煤航测遥感集团强建华教授、云南省遥感中心唐雄
飞高级工程师分别从国家、西北地区、云南省“一带
一路”建设中卫星遥感、大数据技术应用服务资源环境、
生态修复、国土监测等方面内容展开交流,依次作
了题为“‘一带一路’资源环境卫星遥感解译与应
用”“‘一带一路’大数据平台赋能生态修复数字化
发展”“卫星遥感在云南省‘一带一路’建设中的
应用及展望”等专题报告。
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赵志芳教授作了题
为“ 基 于 地 理 加 权 回 归 的 WorldView-3 遥 感
数据与镍品位空间分布特征关系研究——以印尼
北科纳威镍矿区为例”的专题报告。报告基于
WorldView-3 数据,从矿化蚀变及富集信息遥感
反演研究入手,弥补了以往矿化富集遥感反演研究
不足,揭示直接及间接示矿找矿标志遥感波谱响应
关系,深化矿化异常遥感波谱机理研究,客观揭示
矿化富集认识,并为境外矿产勘查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韩海辉高级
工程师围绕地质调查工作,作了题为“遥感技术在
西北及中亚地质调查中的应用探索”的专题报告。
介绍了跨境地质图件编制、成矿带对比研究、资源
潜力评价等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在此基础上构
建服务及产品体系,持续支撑“一带一路”区域矿
产勘查应用方向等内容。
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综合研究所黄
成高级工程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温少妍高
级工程师分别基于 InSAR 技术探讨其在地质灾害
与地震灾害方面的技术发展与突破,并就此分别作
了题为“复杂山地地质灾害 InSAR 识别与监测技
术方法研究”“InSAR 技术在中亚天山地震带地震
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的专题报告。
完美收官——承前启后 面向未来
本次会议为“一带一路”卫星遥感研究者提供
了深层次的学术交流与务实合作的平台。各位专家
学者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绿色低碳领域应用,
分享最新研究应用成果,为“一带一路”数字化、
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举措,实现了“一带
一路”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组织之间大规模遥感
技术联合与共享,推进了卫星遥感技术在数据科学
中的深度融合。
11
HOT TOPIC 热点
陕西省健康地质研讨会在安康举行
健康地质是在谋求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大背景下,从地球系
统观出发,研究探索地质环境与
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当前,健
康地质调查发展前景良好,社会
需求凸显,已成为新时代地质人
新的使命与担当。
为深入研讨健康地质问题,
推动陕西省健康地质工作迈上
新台阶,3 月 1 日,陕西省健康
地质学术研讨会在陕西省安康
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国伟,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双明,陕西省
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二级教授
洪增林,院长王秉琦,副院长黄
建军、侯登峰,总工程师张晓团,
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质实验
测试中心健康地质室副主任、副
研究员刘斯文,研究员焦杏春,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
中心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室高级
工程师赵君,中国地质大学(北
京)二级教授杨忠芳,新疆地震
局科技委主任、中国地震局乌鲁
木齐中亚地震研究所所长、研究
员李杰,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副院长陈火根,自然资源部国土
(耕地)生态监测与修复工程技
术创新中心办公室主任刘玲、教
授级高工廖启林,陕西省自然资
源厅科技发展与对外合作处处
◎ 文丨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安 楚 卓联昌
来的技术挑战等方面展开详细论
述。报告高屋建瓴、内涵丰富、
资料翔实、逻辑严密、论证严谨,
展示了“双碳”背景下能源领域
最新研究成果,为地质研究工作
提供了十分有益的指导。
洪增林教授作了题为“健康
地质工作实践与探索”的主旨报
告,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健康地质
工作的缘起与发展情况,提出了
健康地质研究方向和内容,将岩
石、土壤、水、大气、放射性作
为五大评价指标,初步构建了健
康地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陕西
省地质调查院工作实际和取得的
长王新平,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
会健康促进处副处长杨恩宏,陕
西省健康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邢现
军等国内知名专家及相关部门领
导出席研讨会。研讨会由陕西省
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余立平、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黄建军
主持。
会上,王双明院士作了题为
“双碳目标与主体能源变化”的
主旨报告,围绕环境发展变化对
能源工业的影响、不同能源资源
的禀赋特点、双碳目标下主体能
源的变化过程、国家能源资源安
全发展战略、绿色低碳发展带
12
丰硕科研成果,初步形成了健康
地质八大业务板块。报告在方法
体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典型案例
分析,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指导
性,对下一步做好健康地质工作
提供了借鉴。
主题报告阶段,刘斯文副研
究员、杨忠芳教授、廖启林教授
分别以“健康地质 :基于需求视
角的研究与探索实践”“地质高
背景区 Se 等有益元素的安全利
用”“耕地生态修复及其安全利
用初步探索”等为主题探讨了健
康地质发展趋势、最新进展、典
型实践案例以及未来发展前景。
安康市富硒产品研发中心主任、
农业农村部富硒产品开发与质量
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正高级农
艺师唐德剑,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水工环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
任蕊,分别阐述了安康市加快硒
资源变硒产业的进程和陕西关中
富硒土地开发与特色农业发展情
况。
与会院士、专家的研讨内容
精彩纷呈,在健康地质工作方面
提出了诸多新思路、新举措,为
大家带来了一场丰富的学术盛
宴。
近年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在全省圈定富硒土地,率先开展
健康地质调查,为服务市县经济
社会发展、助力健康陕西建设做
出了有力尝试,取得了良好成效。
与省卫健委共同组建“陕西省健
康地质研究中心”,正在联合实
施“秦巴山区健康地质调查与评
价”“陕西省富硒农作物种植示
范基地建设”等 11 个健康地质
调查项目。
下一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将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
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思想,充分运用卫星遥感、人工
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方法新
手段,深入开展健康地质调查研
究,加强健康地质科普宣传,有
效支撑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为经
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
贡献。
本次研讨会在中国地质调查
局、中国自然资源学会、陕西省
财政厅、陕西省自然资源厅、陕
西省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由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陕西省
地质调查院、安康市人民政府联
合主办。来自安康学院、安康市
自然资源局、安康市农业农村局、
安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安康市
富硒产业发展办公室、安康市富
硒产品研发中心、安康市汉滨区、
安康市高新区管委会、榆林市国
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中心、中国
煤炭地质总局煤航地质勘查院、
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公司陕
西分公司等单位领导专家、师
生,以及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相关
处室、直属单位负责人和专业技
术人员 100 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13
HOT TOPIC 热点
省地调院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动员会
4 月 14 日, 陕 西 省 地 质
调查院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
题教育动员会,深入学习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主题教育
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
真落实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
展主题教育的意见、省委关于开
展主题教育的实施方案,按照省
委第五巡回指导组要求,对全
◎ 文丨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办公室 段海妮
院开展主题教育进行全面动员部
署。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洪增
林,省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第五
巡回指导组副组长李小虎出席会
议并讲话。会议由省地质调查院
院长王秉琦主持。省纪委监委派
驻纪检监察组组长梁彤靖,省地
质调查院领导班子成员,省委主
题教育领导小组第五巡回指导组
成员,全院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
参加会议。
会议指出,在全党开展学习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以习近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又一
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
大精神的重大举措,对于统一全
党思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
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
联系、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14
特别报道
SPECIAL REPORT
具有重要意义。省委对全省主题
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要把开
展好主题教育作为拥护“两个确
立”、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
行动,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
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
不打折扣地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
部署,高质量开展好主题教育。
会议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
开展主题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把
开展主题教育同“三个年”活动
结合起来,努力做到以学铸魂、
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
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理论
学习。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
理知原义,在深学细照笃行中提
高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升
华觉悟境界、增强能力本领,举
全院之力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
实,全面对标对表党中央和省委
部署要求,一体推进理论学习、
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
等工作,确保主题教育各项任务
高质量完成。二是要深入野外一
线,大兴调查研究。广大党员干
部要注重调研方式方法,深入实
际、深入群众、深入项目开展调
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加深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的理解,使调研过程成为理
论学习向实践运用转化的过程,
成为转变作风、增进同群众感情
的过程,成为提高履职本领、增
强责任担当的过程。三是要聚焦
主责主业,推动高质量发展。锚
定健康中国建设、能源资源安全
保障、“双碳行动”等国之大者,
省委、省政府关于“一山两河”
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升级产业
体系等战略部署,加强地质科学
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提升地质
科技创新能力,以高水平的地质
调查技术助推陕西高质量发展。
李小虎在讲话中要求,一是
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在学习上
再用力,在认识上再深化,在站
位上再提升,深刻认识主题教育
是锤炼党性、筑牢忠诚的政治之
训,是武装头脑、凝心铸魂的理
论之训,是破解难题、推动发展
的实践之训,是自我革命、纯
洁队伍的作风之训,更加自觉
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
持高度一致。二是要准确把握任
务要求。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
行统一,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
一根本任务作为主线抓紧抓严抓
实,着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
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
实在在的成效。三是要科学树立
工作导向。紧扣工作实际,突出
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
向,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
开展主题教育同全院重点工作相
结合,推动党员干部将学习工作
热情转化为知重负重、知难克难、
知险化险的实际成效。四是要贯
通落实重点措施。坚持学做结合、
查改贯通,以深化调研推动解决
发展难题,贯通落实调查研究、
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
等重点措施,把学习和调研落实
到完成党的二十大部署的各项工
作任务中去,努力把每项工作做
扎实、做到位。五是坚决扛起落
实责任。党委要自觉扛起主体责
任,切实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
身、履责于行,党委书记切实履
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班子其他成
员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当
好主题教育的组织者、参与者、
引领者、示范者,把主题教育成
效转化为推动陕西地质调查事业
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
践。
15
SPECIAL REPORT 特别报道
陕西省委副秘书长、军民融合办常务副主任尹清辽
到省地调院调研指导工作
2 月 23 日,陕西省委副秘
书长、军民融合办常务副主任
尹清辽到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就
地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军民
融合创新实践等方面工作进行
交流座谈。省地质调查院党委
书记洪增林、院长王秉琦、总
工程师张晓团,省自然资源厅
科技发展与对外合作处处长王
新平出席座谈会,省地质调查
院有关处室和直属单位主要负
责同志参加座谈。
尹清辽听取了陕西省国防
地质与智能遥感应用创新中心
建设进展、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 文丨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办公室 吕子君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大
支持先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力
度,加强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
置,挖掘全社会科技创新潜力,
为奋力开创陕西新时代军民融
合深度发展新局面提供坚强组
织保证。
洪增林对尹清辽到访调研
表示欢迎。他表示,推进军民
深度融合发展国家战略,既是
军队和地方共同的职责使命,
也是省地质调查院加快转型发
展的重大机遇。近年来,省地
质调查院建立的陕西省地质大
数据平台、秦岭卫星遥感综合
监测服务平台、地质灾害隐患
识别分析平台等业务系统,综
合实力明显提升,为军民深度
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省地质调查院将加
快推进地质科技创新步伐,以
建设好陕西省国防地质与智能
遥感应用创新中心为契机,发
挥地质大数据、卫星遥感、人
工智能等技术优势,进一步推
动地学应用产品融入军民融合
产业链,实现更高层次、更广
领域、更深程度军地合作,更
好促进国防建设和陕西经济社
会发展。
介绍。双方在军民融合创新体
系建设、地质工作服务国防建
设、 地 质 科 技 平 台 创 新 发 展、
地质遥感技术创新等方面达成
广泛合作共识。
尹清辽对省地质调查院在
地质科技平台建设方面取得的
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说,近
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
国家战略,从党和国家事业发
展全局出发进行总体设计。军
民融合发展呈现整体推进、加
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省军民融
合办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坚定
16
WORK NEWS
工作动态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方洪宾一行
到省地调院调研指导工作
近日,自然资源部国土卫
星遥感应用中心副主任方洪宾
一行到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调研
指导工作。双方就自然资源陕
西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及
技术应用、地质灾害隐患识别、
L-SAR 卫星应用需求等方面内
容进行交流座谈。省地调院党委
书 记、 国 家 SAC/TC230/SC3
委员、国家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
播专家洪增林,省地调院总工程
师张晓团出席座谈,省自然资源
◎ 文丨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 杨 帅
厅、省地调院机关及直属单位有
关负责同志参加座谈。
方洪宾一行详细了解了“三
秦地质云 3.0”“自然资源陕西省
遥感影像云服务平台”“陕西省
地质灾害隐患综合管理平台”等
应用系统运行服务情况,听取了
陕西省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工作进
展汇报,赴野外对综合遥感识别
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现场考
察。
双方表示,将在人才交流、
科技研发等方面加强合作,充
分发挥中国 - 上合组织地学研
究中心卫星遥感应用中心、自然
资源部黄河上中游自然资源智能
遥感监测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等科
技创新平台优势,合力推进陕西
省卫星应用体系建设,持续拓展
卫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让卫星
遥感技术在服务陕西经济社会发
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
用,为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
章贡献科技力量。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刘大文一行
到省地调院调研实验测试工作
3 月 16 日,国家地质实验
测试中心副主任刘大文一行到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调研实验测
试工作,省地调院党委书记洪增
林会见了刘大文一行,双方就实
验测试能力建设、地质实验测试
标准化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及信
息化应用、加强技术交流合作等
方面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刘大文一行参观了陕西省地
质调查院卫星中心软硬件基础
设施建设情况,观摩了自然资源
◎ 文丨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地质调查实验中心 雍 娇 李 雷
陕西省遥感影像云服务平台、秦
岭卫星遥感综合监测服务平台等
应用系统运行情况,调研了省地
调院实验中心分析测试实验室软
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与省地
调院副院长黄建军、侯登峰,有
关处室和直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
进行座谈。
会议强调,双方将持续深
化“局院融合”,继续推进健康
地质研究,进一步提升战略找
矿实验测试水平,切实抓好新
一轮战略找矿工作 ;充分运用
LIMS 系统的信息管理优势,建
设实验测试大数据中心,盘活
数据资产,实现数字化转型。
全面加强项目、技术、人才等
全方位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
陕西地质调查工作战略找矿分
析测试能力与实验室信息化管
理水平,共同推动陕西地调事
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更好服务
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
建设。
17
WORK NEWS 工作动态
省地调院党委书记洪增林一行赴中国科学院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南通智能感知研究基地调研
3 月 8 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中国
- 上合组织地学研究中心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主任
洪增林一行赴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南
通智能感知研究基地调研。双方围绕机载星载成
像光谱仪研制、遥感智能装备制造、遥感卫星星
座建设等方面工作进行了交流研讨,就卫星载荷
研制、高光谱遥感技术应用、产品研发、数据共享、
人才联合培养等具体事宜签订了合作备忘录。中
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南通智能感知研究
院院长刘银年,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有关处室和直
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座谈。
刘银年带领调研组参观了光电组部件装配实
◎ 文丨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 王智远
验室、高光谱岩心扫描仪、卫星遥感大数据机房
等设施建设,并详细介绍了基地研究工作。他表示,
研究基地将大力支持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在高光谱
遥感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查、碳监测评估、地质灾
害隐患识别、农业病虫害防治、火灾监测与火情
分析、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的产品研发与示范应
用。
洪增林表示,希望双方充分发挥区位、技术、
人才优势,在卫星载荷研制、高光谱遥感技术行业
应用、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合作实效,
共同推进陕西自主遥感卫星星座建设步伐,为服务
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遥感力量。
中国地质调查局国际矿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矿业
报社副社长邹谢华一行到省地调院调研指导工作
3 月 3 日,陕西省地质调查
院党委书记洪增林在西安会见
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国际矿业研
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矿业报社
副社长邹谢华一行。陕西省地
质调查院副院长蒲明辉,有关
处室和直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
参加座谈会。双方主要围绕宣
传地质调查新成果新进展、地
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地学科
普等方面工作进行深入交流。
座谈会上,邹谢华详细听
取了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参与实
◎ 文丨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办公室 吕子君
洪增林说,希望双方能够
进一步在对外交流、融媒智库、
信息共享、成果转化、地学科
普等方面加强多渠道多领域务
实合作,积极宣传地质调查为
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
建设提供的技术支撑新成效。
蒲明辉说,一是要继续推进
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
略性矿产勘查工作,着力解决
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地质问题。
二是要切实抓好战略性矿产资
源调查评价工作。
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进
展情况以及中国矿业报社陕西
融媒体中心工作站在贯彻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
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
重要回信精神的新进展、新举
措、新成效。他希望通过信息
共 享、 技 术 推 广、 人 才 培 训、
重大项目联合攻关、协同创新
等方式,与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助推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高质量
转型发展。
18
省地调院党委书记洪增林一行
赴云南省地质调查局调研
3 月 28 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洪增
林一行赴云南省地质调查局调研。云南省地质调查
局党委书记邓升陆、副局长赵灿华,中国地质调查
局西部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志忠,云南省地质调
查局和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有关处室和直属单位主要
负责同志参加座谈。
双方分别介绍了单位职能职责、重点业务开展、
支撑服务等方面情况,就充分发挥公益性地质调查
队伍职能,积极拓展业务领域,推进地质调查工作
转型发展,努力提升地质工作支撑服务地方经济社
会发展等方面工作进行深入交流。
邓升陆对洪增林一行赴云南省地质调查局调研
表示欢迎。他说,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作为较早完成
地勘单位改革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坚持“六个导
向、七大转变”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国家重大发展
战略和地方政府对新时期地质调查工作的新要求,
积极推动地质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关键核心
◎ 文丨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办公室 何炫蕾
问题攻关和人才队伍建设,建成和运行了多个高层
次科技创新平台,在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地质大数
据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业务拓展、转型发
展成效显著。他希望,双方加强交流与合作,借鉴
好经验好做法,共同为新时期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发
展作出新的贡献。
洪增林表示,云南省地质调查局自 2008 年成
立至今,能够充分发挥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
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立足职能定位,抢抓机遇,
开拓创新,在自然资源管理、地质基础数据库建设、
地质灾害监测与评价、矿产资源、地下水勘查、资
源储量评价和国土空间规划等领域工作成效显著,
有效支撑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他希望,双方充分
发挥技术人才优势,在地质资料信息化、大数据建
设、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自然资源管理、人才交流
等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努力为新时代地质调查工
作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19
WORK NEWS 工作动态
省地调院与省文物局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3 月 22 日,陕西省文物局
党组书记、局长罗文利一行到陕
西省地质调查院调研交流工作。
双方围绕考古地质、地下空间调
查、文物资源安全保护和红色资
源地质安全评价等方面开展交
流座谈,就遗址调查和监测、文
物实景三维建设、文物古迹地质
灾害调查与防治等方面工作合
作事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省文
物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文利,党
组成员、副局长贾强、马宝收,
省地调院党委书记洪增林,副院
长蒲明辉出席座谈。省文物局、
省地调院有关处室和直属单位
主要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会议由
省地调院院长王秉琦主持。
调研组一行先后调研了省地
调院矿产中心考古地质工作,省
地调院自然资源卫星中心“三秦
地质云”3.0 服务平台和秦岭卫
星遥感监测服务平台等应用系
◎ 文丨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办公室 吕子君
统运行情况,听取了省地调院围
绕考古地质在文物资源保护工作
中应用情况介绍。
罗文利对省地调院考古地质
工作给予高度赞赏。他说,陕西
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省地
调院考古地质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综合运用无损探测、物化遥等创
新技术手段,对于陕西省文物探
测保护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他表
示,双方要紧密围绕陕西省经济
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双方技
术和资源优势,建立考古地质数
据库,运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
无损探测、地理信息和实景三维
等技术,积极探索文物保护管理
新路径,不断健全陕西文物执法、
帝王陵考古、文物古迹地质灾害
调查与防治、革命老区红色资源
保护合作机制,持续加强文物保
护管理能力,为文化强省建设作
出新的贡献。
洪增林对罗文利一行的到来
表示热烈欢迎。他说,省文物局
和省地调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
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考古和历史
研究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
神,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
研究,助力陕西文物事业高质量
发展的重要举措。他希望,双方
基于各自优势,在考古地质业务
拓展、学术研讨合作、科普宣传、
人才培养等领域拓展合作内容,
创建“地质 + 考古”相融合的
工作模式。他表示,省地调院将
不断拓宽考古地质工作的深度和
广度,通过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新
方法支撑服务陕西省文物重点保
护区全天候监测,开展文物景点
地面与地下无损精细化探测与实
景三维建设,提升旅游附加值和
社会影响力,做好文物古迹地质
灾害调查与防治工作。通过联合
开展文物考古人才培养与学术应
用研究,为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
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王秉琦说,在省文物局的大
力支持下,省地调院实施了“唐
昭陵地下遗址精细探测与虚拟景
观再现示范工程”等多个考古地
质项目,在文物资源安全保护、
红色资源地质安全评价等方面取
得了良好研究成果。下一步,省
地调院将以此次签约为契机,积
极对接落实战略合作事项,确保
协议合作事宜的稳步推进。他希
望,省文物局与省地调院继续深
化合作,助力陕西地调事业转型
发展再上新台阶。
20
省地调院2023年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
2 月 20 日,陕西省地质调
查院 2023 年工作会议在西安召
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
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重温
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
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
重要回信精神,深入贯彻中央和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传
达省委、省政府“三个年”活动
要求和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
精神,全面总结 2022 年工作,
安排部署 2023 年重点任务,动
员全院上下凝心聚力、埋头苦
干,奋力开创地质调查工作转型
发展新局面。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
洪增林、院长王秉琦出席会议并
◎ 文丨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办公室 吕子君
讲话,省纪委监委派驻纪检监察
组组长梁彤靖,省地质调查院副
院长黄建军、侯登峰、蒲明辉,
总工程师张晓团,副总工程师,
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直属各单
位科(所)长参加会议。
会议认为,陕西省地质调查
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习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
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
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
全体地质工作者重要回信精神,
聚焦主责主业、地质调查工作转
型发展和全省高质量发展重大
目标、关键需求,能源资源安全
保障持续发力,支撑生态文明
建设成果丰硕,防灾减灾再创
佳绩,技术支撑体系日趋完善,
助推乡村振兴工作成效显著,服
务“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突破,
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地
学科普工作扎实推进,院内管理
水平进一步提升,党的建设全面
加强,全面提升地质调查工作支
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推进地质调查工作高质量转型
升级。
会议要求,全院上下要认真
分析研究地质调查工作面临的新
形势,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充
分发挥地质调查技术优势,全面
提升地质调查工作支撑陕西经济
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
21
WORK NEWS 工作动态
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
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重要回信
精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
精神,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作出
的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认真学习
贯彻近期省委、省政府出台的系
列文件。以自然资源部和陕西省
印发的新一轮战略性矿产找矿行
动的实施方案、全省“三个年”
活动的开展为契机,用好政策红
利,开创性抓好当前工作。
二是要坚持地质调查转型发
展不动摇,不折不扣抓实抓细“省
部共建”,不断拓展地质调查技
术支撑领域。建立健全项目全生
命周期管理机制,构建公益性 +
基础性 + 战略性项目三位一体
的事业格局,加快建设“科学家
+ 工程师 + 地质工匠”的复合
型人才队伍,深入推进地质调查
事业转型发展。
会议强调,陕西省地质调查
院要深化各项措施,狠抓工作落
实,奋力开创陕西地质调查事业
转型发展新篇章,重点抓好九个
方面工作。
一是要坚持固本强基,在新
一轮战略性矿产找矿行动中奋发
作为。
二是要做大品牌优势,持续
做优做强卫星遥感技术应用。
三是要坚持生命至上,不断
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能
力。
四是要狠抓转型突破,以陕
西省自然资源学会为平台,持续
推进“三秦地质云 3.0”的提质
增效。
五是要聚焦绿色发展,不断
健全地质调查服务生态环境保护
工作体系。
六是要发挥专业优势,切实
做好古生物化石保护调查与研究
工作。
七是要秉承工匠精神,做优
做强考古地质品牌。
八是要激发“第一动力”,
加快推进地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
果转化。要履行公益担当,以更
高质量做好地学科普工作。
九是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保障地质调查事业高质量发展,
为陕西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
出积极贡献。
省地调院召开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
2 月 17 日,陕西省地质调
查院召开 2023 年党风廉政建设
工作会议,会议传达学习了二十
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和十四届
省纪委二次全会精神。省地调院
党委书记洪增林、省纪委监委派
驻纪检监察组组长梁彤靖出席
会议并讲话,省地调院副院长黄
建军、侯登峰、蒲明辉,总工程
师张晓团出席会议,院副总工程
师,全院副处级以上干部、直属
各单位党委(总支)委员、机关
各党支部纪检委员、直属单位
各党支部书记和纪检干部以及
◎ 文丨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监督处 王哲欣
派驻纪检监察组有关负责同志参
加。会议由省地调院院长王秉琦
主持。会上,洪增林与直属各单
位党委、党总支和机关各支部主
要负责人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
任书。
会议全面总结回顾了省地调
院 2022 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
败工作,对省地调院 2023 年党
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行了
安排。
会议要求,全院上下要深入
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党
风廉政工作要求,进一步提升党
风廉政建设工作水平,加强纪检
队伍建设,切实抓好全院党风廉
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一是要突出思想政治引领,
始终保持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
定力。二是要聚焦贯彻党的二十
大决策部署强化政治监督,确保
各项工作部署落地见效。三是
坚持严的主基调,在“三个年”
活动中主动担当作为。四是深
化清廉陕西建设,持续加强“三
不腐”一体推进。五是强化监督
执纪问责,促进监督体系更加协
同高效。
(接上页)
22
省直机关“五星级党支部”考核组
来省地调院开展考核验收
4 月 12 日,陕西省直机关第四考核组在省
委直属机关工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和带领下,来陕
西省地质调查院开展 2022 年省直机关“五星级
党支部”考核验收工作。省地调院党委委员、副
院长、机关党委书记侯登峰,省自然资源厅直属
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寇旭,省地调院有关处室负
责同志及参评的 8 个党支部的书记和党务干部参
加。
会上,考核组观看了省地调院宣传片,听取了
院“五星级党支部”创建等情况的汇报,按照《2022
年度省级机关“五星级党支部”评分细则》,详细
◎ 文丨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机关党委 宋子栋
查阅参评党支部的台账资料,重点检查了“三
会一课”制度落实、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党建
与业务深度融合等方面内容,并与参评党支部
书记开展谈心谈话。
考核组认为,省地调院党支部建设规范化
标准化工作细致、“三会一课”等制度落实严格,
活动开展丰富、材料完备,大力推进党建业务
深度融合,工作扎实、亮点突出、成效显著。
特别是对省地调院结合地质调查工作特点,弘
扬“支部建在连上”的优良传统,以项目为依托,
把党组织建在项目链上,给予充分肯定。
省地调院召开2023年安全保密工作专题会议
3 月 23 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召开 2023 年
安全保密工作专题会议,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
书记关于安全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对安全生产工作的
重要批示精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
安全生产视频会精神,传达学习了《自然资源部关
于加强地质勘查和测绘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指导意
见》《全国窃密泄密案件情况的通报》等文件精神。
省地调院院长王秉琦出席会议并讲话,副院长黄建
军、侯登峰、蒲明辉出席会议,全院副处级以上领
导干部、直属各单位业务科(所)主要负责同志、
野外项目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议由副院长蒲明辉
主持。
会议总结回顾了省地调院 2022 年安全保密工
作,安排部署了全院 2023 年安全保密工作。王秉
◎ 文丨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监督处 王哲欣
琦与直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签订安全生产工作
目标责任书,部分直属单位就安全保密工作情
况进行交流发言。
会议强调,全院各处室、各单位要牢记安
全保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底线,必须时
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中,持续推进全院安全保
密工作走深走实。一要严格落实一岗双责,把
安全保密责任向一线强化,监督检查工作向一
线延伸。二要分解细化任务,科学制定本单位
安全保密工作要点和年度工作目标任务。三要
狠抓重点工作,强化制度执行,逐步实现野外
安全生产精准动态监管。四要坚持目标引领和
问题导向,强化安全保密知识,提高安全保密
业务能力。
23
WORK NEWS 工作动态
省地调院举办2023年地球系统科学科普讲解大赛
在第 54 个“世界地球日”
到来之际,为弘扬科学精神、普
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在
陕西省自然资源厅的指导下,按
照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安排部
署,省地调院工会、科技处和地
质科技中心联合举办了陕西省地
质调查院 2023 年地球系统科学
科普讲解大赛。决赛邀请多个领
域的专家学者担任评委,省地调
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工会主席
侯登峰出席活动。
本次比赛旨在通过讲好山水
林田湖草沙故事,发掘科普传播
人才,提升科普宣传水平,传递
科普好声音,探索科普新路径,
营造科普新生态,形成讲科学、
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氛围,为
推动自然资源科普工作高质量发
展提供有力支撑。
本次大赛分初赛、复赛和决
赛三个赛段,自 3 月活动启动以
来,50 余位选手报名参赛,经
过初赛、复赛的激烈比拼,最终
13 名优秀选手进入决赛。通过
限时 4 分钟的自主命题讲解展示
和 2 分钟的随机命题讲解展示,
评委们从综合内容陈述、表达效
果和整体形象三方面进行点评评
分,择优评出一、二、三等奖。
赛场上,选手们展示内容涵
盖地质现象、植物知识、气候气
◎ 文丨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机关党委 袁飞飞
象、新能源、生物科技等多个主
题,涉及天文学、生物学、地质
学、生态学等多个领域,以视频、
动画等多种方式,用公众听得
懂、记得住的语言娓娓道来,为
大家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地学
科普盛宴,通过科学又不失趣味
的讲解拉近了公众与科学之间的
距离,让更多人了解地球系统科
学知识。
在赛后点评环节,评委专家
对本次参赛选手的表现给予充分
肯定,并从科普讲解的选题、表
达、内容、形式、展示等方面给
出了意见和建议。专家一致认为,
省地调院地学科普讲解大赛为广
大地质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展示
舞台,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
讲解方式向大众传播自然科学知
识,对于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具有
重要意义。
近年来,省地调院高度重视
科普工作,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地
球系统科学普及,健全科普工作
机制,建立专兼职科普队伍,创
新科普传播形式,打造“科普七进”
特色品牌,营造良好的科普氛围,
常态化开展主题科普,积极开展
国际科普交流,建成科普示范基
地 10 个,成功获批“2021-2025
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取
得了良好的科学普及成效。
下一步,省地调院将深入学
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把
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
要的位置,找准地学科普工作支
撑政府、服务社会定位,聚焦国
家战略和发展需求,树立责任意
识,践行担当使命,加大科普工
作力度,打造科普特色品牌,锻
造科普高水平队伍,筑牢科普之
翼,不断提升地质行业科普活动
影响力,为推动全省自然资源科
普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4
深入秦岭现场教学 野外实践引聚合力
正是一年春好处,莫负人间
好时光。在这春回大地,万象更
新的好时节,为全面贯彻落实省
委“三个年”活动部署及省地调
院“三个年”活动要求,进一步
加强职工教育培训,提升项目质
效,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综合素
质,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3
月 25 日至 26 日,省地调院科
技中心开展了“凝心聚魂,不负
韶华,探寻自然之旅”秦岭地区
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活动。省地调
院财务处、省地调院科技中心
40 余名干部职工参加此次活动,
◎ 文丨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地质科技中心 周欣姝
活动邀请省地调院教授级高工王
北颖全程讲解。
观展厅
了解全省基础地质概况
实践教学第一站是陕西省基
础地质野外示范基地,参加培训
人员先后参观了综合厅、岩矿标
本、地质灾害、自然资源等展厅,
集体观看了《地球的演化史》科
普视频,聆听了《陕西地质》专
题讲座,通过三维动画还原地貌
模型、岩石标本展示矿石特征、
讲解地学知识等形式,深入学习
了全省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灾
害地质、环境地质等相关知识。
大家尽情徜徉在地学世界中,通
过与基地技术人员深入交流及专
家现场答疑解惑,进一步丰富了
地质理论知识,强化了理论指导
实践,实践提升理论应用的能力。
察地貌
学习基本地质构造作用
阳春三月,远山含黛。大家
在商洛 211 县道公路旁实地观
25
WORK NEWS 工作动态
察和学习了古近系圂囵山组陆相
沉积岩地层的岩性及其形成的丹
霞地貌构造特征。现场教学过程
中,通过观察岩层韵律、颜色和
层间构造等特征,了解了河流相
- 河口三角洲相沉积构造。通过
触摸亿万年前的沉积岩层,详细
观察其因搬运、压实和风化等作
用塑造而成的纹理脉络,深切感
悟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带来的无
限魅力。
辨岩石
感知岩体成因机理
在金堆城矿区一带,参加培
训人员实地学习了中生代老牛山
花岗岩体、中元古界长城系高山
河群石英砂岩、中元古代蓟县系
官道口群白云岩和上元古界南华
- 震旦系罗圈组冰碛岩的主要岩
性特征、结构构造等基本知识。
大家认真聆听专家讲解,细致观
察岩石样本,用真切的野外实践
巩固了理论知识。考察了金堆城
超大型斑岩型钼矿床露天矿开采
情况,现场聆听专家从成矿地质
背景、矿床成因、构造、含矿热
液及交代蚀变等方面进行的详细
讲解,大家学习热情高涨,仔细
记录,收获颇丰。
探实地
明晰典型地灾类别
陕西省地质灾害多发频发,
了解其孕灾环境和成灾机理对
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至关重要。
参训人员在北宽坪一带沿途考
察了秦岭岩群高级变质岩、宽
坪岩群浅变质岩、古近系地质
灾害点等内容。在地质灾害点
上,专家从滑坡类型、基本要素、
诱发因素、滑坡形态和承灾体
调查评估等方面作了详细解读,
丰富了大家野外识灾、辨灾和防
灾知识,有效提升了全员防灾减
灾意识。
通过开展此次野外地质实
践教学活动,广大干部职工进一
步掌握了相关基本地质知识和工
作方法,为今后地质调查项目工
作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大家
纷纷表示,此次教学活动因地制
宜、生动有趣,带来了一场兼具
专业性、实践性、启示性的知识
盛宴,今后定将这些知识转化为
实践真知,助力地质调查事业转
型发展,切实为陕西经济社会高
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6
打造沉浸式第二课堂 点燃青少年科技强国梦
4 月 12 日,陕西省地质调
查院卫星中心联合雁塔区教育
局、雁塔区第一学校开展了“世
界地球日”科普系列活动。本次
活动走进雁塔区第一学校,为三
年级 260 余名师生带去一节生
动有趣的地学知识科普课。卫星
中心领导班子向学校送了《陕西
省自然资源图集》及学习用品,
拉开了卫星中心 2023 年度科普
进校园活动的序幕。
“太阳系有几大行星?它们
又分别叫什么名字呢?”带着科
普讲解员提出的问题,同学们走
进行星科普小课堂,探索关于
“大块头”木星的奥秘。从表面
不断运动的彩色云带到太阳系
最大风暴之眼“大红斑”,从两
极的几何形风暴到云层深处满
天下落的钻石雨,从外部的光环
到强磁场下的超亮极光,科普讲
解员带领同学们搭乘“朱诺”号
揭开了木星一层又一层的神秘
◎ 文丨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自然资源卫星技术应用中心 侯 娟 吴 琼
面纱。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大眼
睛和争相高举的小手将活动氛围
推向了高潮。本次科普课堂的讲
解员来自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是
全国科普讲解大赛获奖代表。她
将晦涩深奥的天文学知识变成了
鲜活有趣的行星故事,激发了同
学们极大的好奇心。
科普课堂外,操场上正在进
行的 M300 无人机展示引来了
众多同学的围观和提问,遥感
测绘工程师为同学们介绍无人
机的零部件和功能,针对同学
们的问题逐一进行解答。随着
无人机的缓缓升空、盘旋、降落,
此次活动也接近尾声,同学们
欢呼雀跃,依依不舍。在本次
活动中,同学们穿越星空,增
长知识,培养情操,在科普教
育中提升了观察力、理解力和
艺术审美能力。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
表示,很喜欢本次科普活动,活
动难度适中,激发了学科学、爱
科学、用科学的激情。希望下次
可以带来更多关于地球的科普,
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我们赖以生
存的家园。教育局相关领导和学
校老师对本次活动给予高度肯
定,认为科普课堂准备充分、涉
猎广泛、深入浅出、活泼有趣,
欢迎省地调院科普团队多走进校
园,为同学们传授更多科学知识。
27
WORK NEWS 工作动态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夯实项目发展根基
科技赋能考古 物探做好支撑
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工
作部署,贯彻落实陕西省“三个年”活动,提
升省地调院高质量项目能力之基,守正创新提
升陕西地质调查领域宣传工作质量,3 月 31 日,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地质科技中心陕西地调融媒
体平台建设与服务研究项目组一行赴《西部大
开发》杂志社开展调研学习,了解稿件编发流
程,学习稿件选题挖掘、内容策划、撰写思路、
人才培养等方面经验,为省地调院今后宣传工
作的不断提升奠定基础。
近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院长王秉琦、西
安市临潼区区长苗吉一行对省地调院矿产中心
综合地球物理考古项目进行检查指导。检查组
了解了临潼的文化遗址和旅游开发及保护情况,
听取了综合地球物理考古项目工作进展、主要
成果和下一步工作计划等方面情况的汇报,与
项目组工作人员进行座谈。
王秉琦同志对科技考古相关工作提出了六
点要求 :一是要在探测精度上下功夫,利用先
进物探技术准确探测目标体的空间分布形态。
◎ 文丨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地质科技中心 周欣姝
◎ 文丨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薛胜利 高维强
调研组在会上介绍了省地调院融媒体平台
建设与服务研究项目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表示将以此次调研学习为契机,与 《西部大开
发》 杂志社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在联合宣传报道、
宣传人才培养、融媒体矩阵拓展等方面实现互
联互通。《西部大开发》杂志社社长雷一鸣表示,
将重视陕西地质调查领域亮点工作进展,今后
加强对省地调院相关工作的调研与报道,形成
宣传合力,共同推进陕西省“三个年”建设步伐,
奋力谱写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二是要在安全上下功夫,利用地质专长对周围
地质环境进行评估,确保现场挖掘工程安全。
三是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无损探测
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支撑能力。四是在提升技
术方法上下功夫,将成熟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
方法与考古相结合,不断开拓地质工作服务领
域。五是在支撑文物保护上下功夫,把综合地
球物理考古工作做成精品项目。六是在科学创
新上下功夫,把科技考古作为着力点,支撑科
学事业繁荣持续发展。
28
汲取智慧力量 强化使命担当
◎ 文丨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地质勘查处 薛旭平
通过为期一周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学习研讨,我对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更为系统的认识,通
过学习,对“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
面的成就”“六个必须坚持”共同构成的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有了更为深刻
的理解,切实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共产主义的坚
定信仰,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赤子之心,贯通
过去、现在、未来的大历史观,总揽全局的系统思
维,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精准务实的工作方法,
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以及勇于自我革命的斗
争精神,对伟大领袖发自内心拥戴,进一步增强了
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
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进一步增强了“四个意
识”,坚定了“四个自信”,进一步深刻领悟到捍卫
“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历史逻辑、理论
逻辑和实践逻辑,进一步增强了奋进新时代的责任
感和使命感,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提
供了遵循。
一、感悟思想伟力,坚定理想信念
(一)坚定捍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
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
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
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
引。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
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
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
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
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以正确
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下一步,我
将坚持常学常新,不断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把这一伟大思
想作为指导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二)全面践行党章的各项要求
党章是管党治党的根本大法。党的二十大对党
章作出的修改,字字千钧、处处紧要,为推进新时
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后,
我将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既把党
章当标杆,又把党章当标尺,牢固树立党章意识,
更加自觉地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
党章。带头维护党章权威、捍卫党章尊严,带头执
行党的各项纪律、各项要求。自觉把党章作为自查
自省的镜子,始终保持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品质,
自觉用党章正衣冠,管得住举止、守得住底线,不
断加强党性修养,更好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
二、汲取奋进力量,积极履行使命担当
下一步,我将按照“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
建新功”的总要求,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与开展“三个年”活动、大兴调
查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一体落实,立足
岗位,奋发作为,切实把主题教育学习成果转化为
推动工作的强动力。
(一)切实做好战略性矿产找矿工作,为能源
资源安全保驾护航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
29
学习思享 学习思享
SHARE THE THOUGHTS
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回信精神,积极践行以
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稳固国内基本盘的基本方
略,按照《陕西省战略性矿产找矿行动实施意见
(2021—2035 年)》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强基础
地质调查,深化地层、岩浆、构造等成矿地质背景
和条件认识,着力解决制约地质找矿的关键地质问
题。按照全省新一轮战略性矿产找矿行动的安排部
署,围绕小秦岭、勉略宁等重要成矿(区)带,全
力推进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加强攻深找盲综
合技术方法研究,持续推进重点区域深部找矿,有
效拓展第二找矿空间。
(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切实做好项目全生
命周期管理
按照全院大兴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及时开展
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深入有关直属单位,及
时了解项目管理机制、技术力量配备、项目经费执
行等情况,深入野外一线加强主管项目的调查研究
和协调指导,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技术难题和运行瓶
颈,聚焦突出问题“解剖麻雀”,确保项目取得预
期成果。积极挖掘项目管理机制、技术方法应用等
方面的典型案例,及时推介可复制的经验模式,有
效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带动效应。
(三)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
落实绿色勘查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严格执行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
地质找矿全过程。坚持把绿色勘查贯穿于项目管理
全过程,大力发展航空物探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积
极推广“以钻代槽”等勘查手段,最大限度减少地
质勘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着力推动形成一批绿色
勘查示范项目。
今后,我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努
力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切实把
这一思想贯彻落实到工作的全过程,奋力为陕西地
质调查事业转型发展贡献力量。
30
全力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陕西省位于中国大陆的腹
心,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齐
全,岩浆活动强烈,具备良好的
成矿地质条件。大地构造横跨华
北陆块、秦岭造山带和扬子陆块
等三大构造单元,地质构造和地
质演化过程复杂多样。
地质构造条件控制了矿产资
源在地理分布上的特色,陕北以
优质煤、石油、天然气、盐类、
黏土类矿产为主;关中地区以煤、
有色金属、建材、地热、矿泉水
等矿产为主 ;陕南秦巴山区以有
色金属、贵金属、黑色金属和各
类非金属矿产为主。
截至目前,全省已发现矿产
140 种,已查明储量的矿产 93
◎ 文丨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钞中东 赵鹏彬
强能源资源保障能力”作为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之一。国家
“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确保
粮食安全,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
产资源安全”。2022 年 9 月 19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就新时代自
然资源事业的发展与成就举行发
布会。自然资源部表示,将会同
相关部门组织实施新一轮找矿突
破战略行动,突出紧缺战略性资
源,加强基础地质工作,加大勘
查特别是精查力度,充分发挥各
类市场主体作用,切实增强我国
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陕西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地质工作,
印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相
关文件,明确陕西省找矿突破的
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
有力促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落实
落地。中央和各级政府将对能源
资源保障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
高度,为实现地质找矿突破创造
了十分有利的外部条件。
陕西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立
足实际,不断建立和完善地勘工
作管理体制,基本实行了公益性
与商业性分体运行的工作机制,
初步形成了地质勘查资金多元化
投入的新局面。设立的省级地质
种,已查明储量的矿产地(矿
区)980 处,矿产资源储量在全
国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陕
西省地质调查院聚焦主责主业不
放松,坚持以地质找矿工作为中
心,不断加大地质矿产项目投入,
特别是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实施以来,以陕西重要矿集区为
重点,开展了一系列地质找矿项
目,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找矿成果,
为陕西矿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
支撑。
一、地质找矿工作形势分析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矿
产资源问题,将“立足国内,增
31
专题报道
SPECIAL COVERAGE
专题报道
勘查基金,引导和拉动了社会资
金投入矿产勘查领域,使社会资
本投入占比不断攀升,商业性矿
产勘查市场基本形成。随着地质
找矿新机制的推进,省属地勘单
位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得到增强,
为地质找矿工作健康发展奠定了
良好基础。
二、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
行动工作进展和主要成果
近年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矿
产地质调查中心共实施公益性项
目、地勘基金和中国地质调查局
重点项目 34 个,其中省公益项
目 22 个,地勘基金项目 11 个,
中国地质调查局重点项目 1 个,
取得了一系列基础地质调查研
究、矿产调查评价成果,有力推
动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取得更大
成效。
(一)基础地质调查研究成
果有力推动区域地质找矿
一是通过镇安西部矿集区基
础地质调查,建立了调查区地
层系统和构造 - 岩浆演化序列,
基本查明了矽卡岩型钨钼矿主要
容矿地层(石瓮子组、白龙洞
组、石家沟组和古道岭组)的岩
对全面认识东秦岭构造演化过程
具有重要意义 ;厘定了商丹蛇绿
构造混杂岩带的主要物质组成、
变质变形特征,查明了金陵寺 -
皇台构造带物质组成、构造属性、
变质变形特征,提出了弧后盆地
两阶段演化模式,进一步深化了
东秦岭构造演化认识。系统总结
了区内优势矿产成矿地质背景和
成矿规律,划分了成矿区带(Ⅰ
级 2 个,Ⅱ级 2 个,Ⅲ级 3 个,
Ⅳ级 8 个),划分矿床成矿系列
21 个,总结了成矿规律,指出
了下一步找矿方向。六是开展渭
河盆地三维地质结构调查及区域
地壳稳定性评价,系统探讨了渭
河盆地主要活动断裂的几何学、
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恢复了渭
河盆地基底结构,精细构建了渭
河盆地三维地质结构模型,为关
中盆地城市群地热等清洁能源开
发利用和防灾减灾提供基础支
撑。
(二)矿产调查评价项目新
发现一批矿产地和重要靶区
一是在镇安西部地区圈定
1:50000 剩余重力局部异常 32
个,1:250000 航磁局部异常 52
处,遥感蚀变异常 12 处,综合
重力、航磁、遥感特征,新推断
断裂构造 24 条,其中控矿断裂
6 条,推断隐伏岩体 7 处 ;圈定
找矿靶区 13 处,其中深部靶区
7 处,新发现钨矿点 4 处,为镇
安西部矿集区进一步开展矿产勘
查工作提供了有利区块。二是在
陕西小秦岭金矿田成矿规律与深
部成矿预测研究,系统研究小秦
岭金矿田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特
石建造及空间展布特征 ;建立了
调查区构造 - 岩浆综合成矿模
式,提出了镇安西部矿集区寻找
岩浆热液型钨钼多金属矿产调查
工作的“空、天、地、钻”的综
合勘查技术方法体系,有力支撑
镇安西部矿集区找矿工作。二是
开展陕西省富油煤及伴生有益矿
产资源赋存规律研究,分区分级
划分了陕西省富油煤资源开发区
块,优先级 24 处、有利级 79 处、
一般级 140 处 ;圈定陕西省富
油煤资源有利区 8 处,分析了
陕北煤化工产业的煤炭需求现状
和趋势,提出了陕北地区富油煤
资源的开发产业布局建议。三是
开展陕西凤太矿集区金成矿规律
及找矿方向研究,建立了金矿成
因模型和找矿模型,为区域金矿
找矿指明了方向。四是开展陕西
秦巴地区基性 - 超基性岩中钪、
稀土等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圈出
1 个钪、稀土金属矿产找矿远景
区和 4 个钪矿找矿远景区,为
进一步开展钪、稀土等找矿工作
指明了方向。五是开展陕西省丹
凤县幅 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
(修测),在复杂构造带和前寒武
纪变质地块中,识别出会仙火山
岩、金关火山岩等重要岩石组合,
32
征、总结研究成矿规律,采用综
合信息预测方法对中深部(-400
米标高以上)资源潜力进行成矿
预测,圈定 13 个找矿有利靶区,
钻探验证善车峪密集区 Q8 号矿
脉深部实施两个深孔(孔深分
别为 1918.60 米和 1632.20 米),
其 中 ZK801 在 -228 米 标 高
(1513.55~1525.35 米 ) 控 制 构
造蚀变带厚 5.88 米,圈定金矿
体厚 0.53 米,金品位 1.40×10-6,
首次发现糜棱岩型金矿体,为
小秦岭矿集区深部寻找构造蚀
变岩型金矿具有重要探索意
义。三是在勉略宁地区提交可供
进一步工作的矿产地 2 处。其
中宁强县何家垭一带圈出镍钴
矿体 2 条,矿化体 4 条,其中
主 矿 体 视 厚 度 13.65 米, 镍 品
位 0.211%~0.884%, 钴 品 位
0.022%~0.083%, 伴 生 铜 品 位
0.227%~0.614%, 深 部 具 有 镍
钴找矿的较大潜力。四是在洛南
高耀一带新发现锡矿点 1 处,填
补了陕西锡矿找矿的空白。五是
在紫阳一带新发现大规模钒矿化
带 1 条, 长 约 8 千 米, 宽 1~2
千米,单工程控制 V2O5 平均品
位大于 1%,具有寻找大型—超
大型钒矿的潜力。六是在安康老
县、紫阳梅子铺一带圈定地球化
学综合异常 126 个,新发现重
晶石矿产地 1 处,碱性岩 - 碳
酸岩型铌(伴生钽、稀土)矿产
地 1 处,金、钒、重晶石等矿(化)
点及线索 49 处,为下一步矿产
勘查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
(三)“中国矿产地质志·陕
西卷”研编成果丰硕
“中国矿产地质志·陕西卷”
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的中国矿
产地质志总项目的重要组成部
分,全面完成了油气、煤炭、铀
矿、金属、非金属、水气等 6 个
单矿种(组)志书、矿产志普及
本、矿产志总卷及系列图件研编。
中国矿产地质志·陕西卷研编工
作取得的系列研编成果显著,具
有“三个首次”特点,成果荣获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
院“2021 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
展”奖项。一是首次全面总结了
陕西省矿产地质特征,全面分析
了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及成矿地质
条件,系统建立陕西省矿产地质
数据库(集)。二是首次划分了
陕西有利成矿时空域,编制了“断
代”成矿规律图,提出了涵盖全
部矿种的陕西省综合矿床类型划
分方案,揭示了陕西板块构造完
整演化过程矿产资源的形成及时
空分布规律。三是首次提出矿集
区形成与成矿事件有关的新认
识。通过矿产志研编工作,有力
提升了陕西矿产地质研究的科学
水平,为新时期地质找矿工作提
供科学理论支撑,为新时代地质
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我省矿
产资源领域决策提供重要参考资
料。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在院党委的坚强领
导下,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矿产
地质调查中心将以“时时放心
不下”的责任感扎实做好新一
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支撑工作,
进一步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
加大矿产地质调查或专项地质
调查力度,深入开展地质科学研
究,持续做好矿产项目成果转
移转化工作,积极拓展省外境
外地质调查勘查领域,加强地
质矿产信息化建设,聚焦制约
找矿突破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
深化关键问题解决,不断推动
陕西省找矿突破取得新的成效,
为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
篇章提供地质矿产保障。
33
SPECIAL COVERAGE 专题报道
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地处黄河上游青海龙羊峡以东,松巴峡以北。公园
由阿什贡七彩峰丛园区、黄河河谷丹霞地貌园区、麻吾峡风蚀地貌园区三
大园区组成。阿什贡七彩峰丛地貌多姿多彩,秀丽壮美 ;麻吾峡风蚀地貌
鬼斧神工,变幻无穷;黄河景观美轮美奂,如花似锦;龙羊峡谷陡峭险峻,
气势磅礴。公园内 12 个自然景区和 5 个文化产业基地构成了山水壮美、
文化灿烂的独特景观。
公园所在贵德县是黄河上游建制最早、拥有 600 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
是汉、藏、回、土、撒拉等多民族聚集地 , 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多样的自然
34
SILK ROAD GEOGRAPHY
丝路地理
黄河自西向东横穿贵德盆地中部,形成了以丹霞地貌为主的自然
景观和地质遗迹,多样的生态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在这里形成一道
独特的风景线。
天下黄河贵德清
——记青海贵德国家地质公园
◎ 文丨 李承明
景观,使其成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国家
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服
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国家体育
旅游精品景区、国家文化和自然
遗产保护地,是观光旅游、休闲
度假、科普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极
好场所,被誉为“高原小江南”。
漫长的演变历史
公园地质遗迹丰富多样、形
态典型 , 不仅反映了青藏高原的
隆起历史和演化过程,也记录了
黄河贵德段的发育历史及贵德地
区自然地质环境演化历史,具有
极高的科学研究和美学价值。
地壳的角力,使得贵德县全
境沟壑纵横,山川相间,呈现多
级河流阶地和盆地丘陵地貌。贵
德的丹霞地貌,来自地壳运动的
伟力,又经过千万年流水的侵蚀
和风的雕凿,这才形成如今千姿
百态的耸岩峭壁。
大约 4000 万年前,北移的
地壳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下插,
使得其间的古地中海海底产生褶
皱上升,随着海水逐渐退去,一
块新生的陆地渐次隆起,成为如
今的青藏高原。在其东北边缘,
发育成今天贵德盆地的地质母
体。
温暖潮湿的侏罗纪来临,贵
德盆地的大片红土地上徜徉着乳
齿象、披毛犀牛、三趾马、真马
乃至恐龙这些史前动物,蕨类、
苏铁以及众多的消失或正在消失
的远古植物,也为这些当时陆地
的主人们提供着丰盛的食物。
泊河流广泛发育,强烈的构造整
体隆升使黄河溯源侵蚀切穿松巴
峡 , 造成贵德盆地古湖被切穿排
干 , 黄河由此诞生,黄河水系也
在此时首次形成。到中更新世末,
共和运动造成青藏高原进一步差
异式隆升 , 使扎马山东侧的河流
获得了强大的溯源侵蚀能力 , 向
西的快速延伸将山地切开 , 形成
松巴峡谷 , 使贵德盆地原属的内
流水系外连 , 导致现代黄河诞
生。
根据黄河阶地发育过程推
测,贵德地区形成峰丛地貌的时
间约为晚更新世。进入第四纪全
新世以来,黄河切蚀作用伴随气
候变化,在距今 7000 年左右达
到高潮,区内峰丛地貌进入快速
发展阶段,处于演化的鼎盛时期。
此时区内下第三系红层进一步抬
升,由于黄河水下切和喜马拉雅
山造山运动隆升,黄河坡体带冲
斗转星移、风云变幻、山峦
沉浮、江河改道,地质的不断演
变把那些史前动物埋在了这片红
土地中,成为这里沧海桑田的最
初写照。
贵德丹霞的形成是地球内外
营力的杰作,白垩纪至第三纪红
色砂砾岩层,由于黄河水下切和
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隆升,从地
层深处渐渐裸露出来,又经过
千万年流水的侵蚀和风的雕凿,
便形成了大气、雄浑、棱角分明、
冷峻孤傲的耸岩峭壁。这些山体
呈七种颜色,红的火红,青的靛
青,故又称七彩峰丛轩辕后土。
贵德也是岩石山脉与黄土高原的
一个过渡地区,黄河流经这里之
后,便会逐渐变黄。
第四纪初期(距今 258 万—
78 万年),伴随“青藏运动 B、
C 幕”的发生发展,青藏高原整
体大范围隆升,使得高原内部湖
35
SILK ROAD GEOGRAPHY 丝路地理
沟密集发育。地下水位的下降,
使一些含钙的泥岩、砂岩一面溶
蚀一面冲刷,导致一些节理加速
形成陷穴、暗沟和嶂谷等。白垩
纪至第三纪红色砂砾岩层,地壳
抬升成山后,山坡因崩塌最终消
蚀成四面陡立的山体。经过千万
年流水的侵蚀和风的雕凿,赤壁
丹崖广泛发育,便形成了千姿百
态的耸岩峭壁,形态险峻,多为
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
石峰、石柱等,观赏价值极高。
而峰底峡谷宛如一线天,使七彩
峰丛地貌更显美丽、神秘。
多彩的自然景观
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地处黄土
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 , 平
均海拔约 3100m。地势南北高、
中间低,形成四山环抱的河谷盆
地。公园规划占地 554km2
,主
要地质遗迹面积 113.6km2
。
阿什贡七彩峰丛园区作为贵
德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景
区山体色彩呈七种颜色,峰峦叠
嶂,七彩斑斓,十分壮观。园区
以自然地貌景观和地质遗迹为主
要特征,由 13 个本土文化主题
广场和 7 条色彩不同、造型各异
的丹霞峡谷组成,故又称七彩峰
丛轩辕后土。尤其里面的女娲峡、
通天峡、问天峡、七色土等都是
世界上罕见的地质遗迹物和自然
奇观。
阿什贡七彩峰丛地貌由第三
纪红色、橙色、青灰色以及白色
等颜色的砂砾岩、砂岩、亚黏土
等层组成。此类地貌同喀斯特石
是难得一见的风蚀洞穴群壮观的
地貌景观。
水是山之魂,山是水之骨。
黄河贵德段由西部龙羊峡入境 ,
经拉西瓦峡、三河河谷盆地至松
巴峡出境 , 呈弓形在贵德境内流
程达 76.8km。龙羊峡峡谷地处
贵德和共和两县的分界处,处在
分割共和盆地和贵德盆地断块山
地瓦里贡山中段,黄河切出的地
层为三叠系龙羊峡群的砂板岩、
灰岩和花岗岩及闪长岩。黄河穿
越龙羊峡谷,长 40km,水面宽
40m,而谷深达 200~800m,两
岸危岩陡壁,几乎垂直对峙。
由于黄河进入贵德前流经的
大多是基岩峡谷 , 带入黄河泥沙
含量较小 , 通过龙羊峡、拉西瓦
水库的层层过滤 , 加之贵德盆地
良好的植被等因素综合作用下 ,
使得黄河贵德段水质清澈湛蓝 ,
有“天下黄河贵德清”之美誉。
贵德段黄河辫状河水系发
育,形成一系列的边滩、心滩,
其特有的河谷湿地景观被称为高
原上特有的风景线。边滩发育于
河床凸岸,在曲流侧移过程中,
横向河流的底流侵蚀凹岸的同
时,将砂砾横向搬运到凸岸堆积
而成。河道中水流遇阻或在河道
两侧发生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形
成在河床底部,持续不断的侵蚀
沉积作用使得河流中央加积形成
沙质堆积体即心滩。稳定下来并
露出水面的心滩便转化为沙洲。
倒淌河地质遗迹由贵德黄河
边的尼那经倒淌河到青海湖之间
形成的黄河古河道地质遗迹,是
高原隆升、构造断块运动、古气
林地貌有一定相似之处,在近于
水平且垂直节理发育的岩层区,
多彩的岩层受到强烈的流水作
用,崩塌形成大小不一、颜色各
异的石峰、石柱、石墙及千姿百
态的奇崖怪峰,有的石峰高耸入
云。从不同的角度看,崖峰呈现
不同的形状,似城似堡、似禽似
兽、惟妙惟肖。
阿什贡峡山峦如斧劈刀削,
绝壁绵延数十里,那笔直的崖面
上清晰地刻印着史前沉积层的水
平线条,赤、黄、青等色彩重重
叠叠,远望好似神话传说里的“魔
鬼山”。
在三彩沟口,红色泥岩被流
水冲刷、溶蚀,形成的天然“泥塑”
园,有的似栩栩如生的群生众像,
有的如生动活泼的飞禽走兽,组
合成天然泥塑群画屏。
麻吾峡园区主要为风蚀地貌
景观区。区内西侧“五指峰”“玉
兔峰”“大帽峰”逶迤蜿蜒,“雄
鹰啸天”“群蛙齐鸣”“天然鸟巢”
栩栩如生。东侧一座座风蚀岩石
的“宫殿”悬挂于陡崖峭壁之上,
雨后初晴犹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
水画卷。在峡谷岩壁上有数量众
多、大小不等的各种形态的洞穴,
称为风蚀壁龛。千姿百态的风蚀
壁龛在这一地区非常集中,是难
得一见、独具特色的风蚀洞穴群
地貌景观。麻吾峡谷中一些迎风
的岩壁上可见到一些圆形或不规
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凹坑,这是
由于风吹动沙粒或尘粒撞击裸露
的岩壁表面,即风的磨蚀作用形
成的,称为风蚀龛,其直径小的
不到 1cm,大的可以达到数米,
36
候环境变化的典型地貌景观和地
质遗迹,在国内实属罕见。
贵德北部的拉脊山西南坡、
野牛山南部及南部的扎马日根山
北坡等地区,发育大量的古冰川
地质遗迹,如 U 形谷、冰碛物等。
尕让乡二连沟等地还发育有一系
列的泥石流地质灾害遗迹。贵德
扎仓温泉,沸泉冬温,数百年来
一直吸引着游人来这里休闲健身。
此外,贵德黄河石,形态万千,
惟妙惟肖,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和收藏价值,已建成的黄河奇石
苑更是网罗各方奇石,别具特色。
丰富的人文景观
贵德属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
的过渡地段,是汉文化和藏文化
的汇集处,也是农耕文明和游牧
文明的交融地。
黄河水系永不停息地奔流,
在贵德境内形成了大面积富含养
分的冲积扇,加上适宜的气候条
件,让栖息在这片热土上的新石
器时代先民,及后来形成的古老
羌戎部族有了自己的家园。
据出土文物表明,早在新石
器时代,在黄河两岸的土地上就
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从已挖
掘的文化遗址看,境内有新石器、
唐汪、马家窑、卡约及汉唐以来
的古文化遗址 300 多处。中原王
朝、鲜卑、吐蕃等均在贵德留下
了历史印记,在这里播下了文明
的种子。
据史学家查证,早在秦朝之
前,智慧的羌戎人就已经在贵德
盆地从事简单的农业种植。作为
河湟谷地著名粮仓的贵德,在漫
长的历史变迁中,各民族在这里
和睦相处,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
化,并孕育了贵德人崇尚文化、
传承文化的淳朴民风。
贵德历史悠久,人文殊胜。
汉唐古堡、明清楼阁等诸多文化
遗迹记载着贵德灿烂的历史和文
化,成就了贵德的深厚底蕴。现
遗存的明清古建筑群位于贵德县
河阴镇古城内,贵德古城始建于
明洪武十三年(公元 1380 年),
万历十八年增修,迄今有 600 多
年历史。城墙基本保存完好,其
中文庙和玉皇阁是贵德县现存明
清古建筑群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玉皇阁
巍峨高耸的石砌阶梯,技艺精湛
的砖雕花草图案,造型华美,富
丽堂皇,可以称得上是“滔滔黄
河经阁北,巍巍仙阁插云间”。
天下黄河贵德清——贵德的
黄河谷地、丹霞景观、风蚀地貌
造就了国家地质公园巧夺天工的
雄奇胜景,以别致的高原景色和
自然风光,成为独具特色的热点
旅游目的地,走出青海、走向世
界。
贵德还充分挖掘区域优势和
资源特色,将陡峭险峻的丹霞地
貌和危险刺激的极限运动有机结
合,造就了国际自行车速降赛的
天然赛道和国际攀岩赛的极佳地
域。近年来,贵德多次承办国际
自行车速降赛、世界杯攀岩赛、
国际越野行走世界杯赛等国际赛
事,吸引了众多国内外选手来贵
德挑战竞技。
37
SILK ROAD GEOGRAPHY 丝路地理
基于综合遥感技术 + 大数据 + 人工智能的
地质灾害风险隐患识别体系研究
◎ 文丨 陕西省“三秦学者”关中平原城市群地下空间利用创新团队 洪增林等
1. 引言
地质灾害是地球表层或者地下发生的由于地质
因素引起的,具有突发性、危害性、破坏性和难以
预测性的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
质灾害破坏自然资源的同时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对
人类生命和财产也会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影响社会
的稳定和发展。研究地质灾害对于增强灾害防范意
识和能力,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地质灾害调查方式单一、效率低、精度差,
监测预警手段无法及时捕捉到地质灾害动态变化。
综合遥感技术通过收集光学卫星遥感数据,尤其是
星载 InSAR 技术可精确反映地表活动形变,成为
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的核心手段。随着大数据和人工
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学习在地质灾害风险识别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提高效率和精确度。基于综
合遥感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地质灾害隐患识
别研究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了依据,并为解决关键
技术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2. 综合遥感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现状
2.1 综合遥感技术
综合遥感技术是将不同波段、不同角度、不同
分辨率和不同空间尺度的遥感数据综合应用,以获
取更全面、更精确的信息,实现地质灾害隐患识别
与监测预警,综合遥感数据包括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激光雷达数据和雷达影像数据等,这些遥感数据能
够提供大量的地表信息和地物属性。高分辨率遥感
影像可以获取地表形态、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信
息,为地质灾害孕灾环境条件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
激光雷达数据可以获取地面高程和三维信息,能够
更加准确地判断地形和地貌的变化,为地质灾害监
测提供更加精细化的信息 ;雷达影像数据则可以穿
透地表,获取地下信息,对于地质灾害体的发展变
化具有一定的透视作用。
2.2. 大数据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地质灾害风险隐患识别和
预警模式正在发生创新性变化。利用大数据技术来
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大
量地学数据的参与,可以实现数据之间的交叉验证,
深入了解地质灾害发生规律,提高预测的精度。同
时,也使地质灾害预警越来越系统化、定量化和精
准化。未来,将有更多星载、机载和地基传感器数
据用于地质灾害研究,这将需要高效融合不同尺度、
不同精度和不同来源的数据,并对数据挖掘算法和
高性能计算提出更高要求,以实现更加精确的地质
灾害预警。
2.3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涵盖了地质灾害减灾、
预警、响应、灾后恢复等多个方面。这也预示着
人工智能技术在地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了解决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精准识别问题,需要
深入研究人工智能技术,了解地质灾害风险隐患
的规律和特征,以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进而促
进相关学科技术更好地融合,发挥综合遥感技术、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潜力,加速地球科学的发展
和应用。
38
理论研究
THEORETICAL RESEARCH
3. 地质灾害风险隐患识别的研究现状
过去我国在地质灾害隐患识别方面多使用国外
卫星数据,但其成本高、数据获取和覆盖能力有限,
且时效性滞后。通过创新研发,我国发射了资源、
高分等系列资源和环境卫星,极大提升了对地观测
能力。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的理论方法也随着综合遥
感技术的更新和数据的丰富进一步改进,以满足我
国对不同比例尺地质灾害观测和动态监测的需求。
3.1 风险区划分和隐患识别
在地质灾害风险隐患识别中,通过资料分析和
现场调研,构建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利
用相关理论方法确定各个关键指标的相对权重,最
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地质灾害等级和风险系
数,进而划分出地质灾害风险区。后采用 InSAR
技术来识别地质灾害隐患,InSAR 技术主要是基
于获得的干涉数据与地形形变速率来识别地质灾害
隐患,并依据数据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位置、形变
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或疑似隐患点靶区。与传统地
质灾害调查相比,InSAR 技术具有覆盖面广、速
度快等特点,对高位远程、高隐蔽性隐患排查具有
较明显优势,与传统调查形成互补。最后采用机载
激光雷达(LiDAR)技术对重点区域获取岩体节理
和裂隙真实形态,同时整合地质灾害专业调查相关
资料,帮助技术人员更好识别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并对地质灾害点治理情况使用全景影像技术进行周
期性跟踪监测,为灾后治理效果评价做数据储备。
同时,小基线雷达干涉测量技术(SBAS-InSAR)
在滑坡等地质灾害形变监测中的应用为当前地灾防
治提供了新的手段。
3.2 综合应用
传统的人工解译方法耗时耗力且预警精度较
低,而机器学习算法在处理地质灾害环境因素之间
复杂非线性关系方面的优势。当前,地质灾害隐患
识别方面,多使用增强回归、树、广义线性模型、
柔性判别分析、随机森林和多元判别分析等机器学
习算法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以及 BP 神经
网络构建智能安全预警模型。机器学习算法凭借其
强大的非线性处理能力及鲁棒性等优势,已逐渐广
泛应用于滑坡智能防灾减灾中。
通过对以往地质灾害风险区和隐患点识别的文
献梳理发现,隐患点识别偏重于定性分析为主。而
依据《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十四五”
期间,要破解“风险隐患在哪里”、“灾害结构是什
么”以及“何时发生”的关键技术问题,要求以定
性 + 定量研究为主。地质灾害发生的一大特点是各
因素之间具有非线性相关性,人工智能的方法适用
于解决传统地质分析方法难以解决的许多非线性地
质灾害风险和隐患识别问题。所以,目前地质灾害
风险隐患识别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始进行,前
期从定性的方法进行理论研究,再以 InSAR 技术
为主要技术手段获取大量地表形变数据,结合大人
工智能技术来对地质灾害风险隐患进行识别。
4. 研究思路
针对前面阐述的综合遥感技术、大数据和人工
智能以及地质灾害风险隐患识别的研究内容,构建
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的大数据建设架构图。地质灾害
隐患智能识别体系的构建,首先是以物理层软硬件
环境为基础,其次综合多源数据信息构建数据层,
然后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以综合遥感为主维
度,包括地质、地震、气象、水文、地面监测和人
类活动的数据挖掘与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工作,最后
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提供常态化的技术支撑,技术
流程。
4.1 数据集构建
数据集建设涵盖综合遥感、地质、地震、气象、
图 “空-天-地”一体化的“三查”体系 水文、地面监测和人类活动等七大类数据源。综合
39
THEORETICAL RESEARCH 理论研究
遥感数据集包含光学卫星遥感数据、雷达数据和无
人机数据。利用高分、资源系列光学卫星提供的高
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的遥感
数据,形成时序本底影像数据资源,提供灾害发育
全阶段的光学特征信息。同时,利用 Sentinel-1、
L-SAR、ALOS-2 等雷达卫星提供的时序 InSAR
数据源,采用雷达数据中的形变信息,能够直接反
映地表活动性和变化趋势的测量成果,其精度最高
可达毫米级别,是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中最直接、最
精准的表征。然后结合用于隐患识别的无人机数据,
包括正射影像、三维倾斜模型、贴近摄影测量模型
以及 LiDAR 等组合成综合遥感数据集,全面立体
对地质灾害隐患开展识别工作。最终由高精度遥感
+InSAR 的“普查”、机载 LiDAR+ 无人机航测的
“详查”、地面调查核实的“核查”共同组成的“空
- 天 - 地”一体化的“三查”体系。
在地面监测数据建设方面,目前,陕西省建成
和在建的地质灾害普适性监测站点 4000 余处,安
装地面监测设备 2 万余台,可实时获取地表位移、
土壤含水率、降雨量等反映地质灾害特征或活动的
数据。地震数据主要包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数据、
地震密度数据、地震地质灾害危险性数据。降雨数
据包括全省 1746 个雨量站点的数据,采用克里金
插值、数值分析、卫星影像数据反演等技术,形成
全省降雨分布图。地质灾害分布与地表水系分布密
切相关,水文数据主要采集 5 级河流展布数据。人
类工程活动在广度和深度上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日益
加剧,特别是削坡建房、修路、工程设施建设、矿
山开采等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呈上升趋势,
已成为触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4.2 数据的融合与样本特征工程
数据以图像形式表征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数据、
地质数据、地震数据、气象数据、水文数据、人类
工程活动数据,在此基础上开展特征工程处理,去
除原始数据中杂质和冗余,设计更高效的特征以刻
画地质灾害隐患与预测模型之间的关联。以已知的
地质灾害隐患点为正样本,通过随机选择或聚类分
析的方法选取负样本,构建样本集。将样本集随机
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训练集样本进行建模,
以测试集样本对预测模型进行定量评价。
4.3 人工智能建模与平台发布
选择性能最优的模型作为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的
预测模型。多源数据、算法模型、预测成果等通过
集成在地质灾害隐患智能识别平台,经陕西省地质
灾害隐患识别中心和陕西省灾害地质智能调查与应
急处置研究中心分析决策,实时发布隐患识别成果
以及监测预警信息,服务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作。
利用人工智能 + 大数据技术,以综合遥感为主
维度数据源,初步解决了“隐患在哪里”的问题。
以三维业务化平台为支撑,开展省市县协同的地质
灾害隐患识别工作。其中,省级层面开展数据统筹
与隐患识别,动态监管与应急调度 ;市级层面开展
图斑下发与核查管理 ;县级层面开展野外查证以及
入库管理。全面支撑地质灾害隐患识别朝着三维化、
智能化、流程化发展。
5. 结论与展望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今天,基于优良的装
备和海量数据,应在日后的研究发展中融合区域地
质环境资料及多尺度灾害分析模型,并基于虚拟现
实、边缘计算技术和元宇宙等相关技术,多尺度、
多角度、多维度地对灾害风险隐患识别进行量化预
测预警,实时推送智能系统平台使得灾害的预警更
加智能化数字化。同时,基于光学数据、雷达数据
在内的反映地表覆盖变化及变形特征的综合遥感数
据,基于地质地貌、地质构造、工程岩土体在内的
反映地质灾害形成的本底特征的基础地质数据,基
于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地震数据、人类工程活动
数据等在内的反映地质灾害的引发因素数据,基于
地表及地下三维地质模型的监测数据,运用人工智
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开展地质灾害隐患识别
及预警是当前国内外地质灾害风险防控科技领域的
热点和难点,有望破解突破。
(本课题参与人员 :宁奎斌、郝光耀、付垒、
滕宏泉、张文龙、曾忠诚、李永红、陶虹、杨帅、
张振凯、程浩)
40
秦巴山区碳酸盐岩溶蚀速率研究
◎ 文丨 杨治国1
,陈清敏1,2,3,4,成星1
,贺凯凯1
,张瑜5
,唐力5
,艾昊1
,张文硕1
(1.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地质调查实验中心;2. 自然资源部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控重点实验室;3.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博士后科
研工作站;4.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秦巴研究分会;5.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1. 引言
岩溶地区是我国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之一。特
殊的地质背景与较强的降雨环境,使岩溶区碳酸盐
岩具有了较强的可溶性。加之人类活动的干扰、资
源的不合理利用,形成了岩石裸露、土地退化的石
漠化现象,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严重制约
了岩溶山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更好地修复与重建岩溶区生态系统,前人
在西南地区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
的成果。相比之下,陕西秦巴地区仅在区域构造、
岩溶地貌、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等方面对岩溶区进
行了探索,岩溶作用的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特别是在不同植被条件下,结合气候等自然因素对
岩溶作用的影响,以及石漠化程度与溶蚀速率的对
比研究鲜有报道。
陕西秦巴山区碳酸盐岩分布广泛,石漠化主要
发育在镇安、山阳、洛南、旬阳、汉中南部、陇县、
岚皋等地,尤其以镇安、山阳石漠化最为严重。石
漠化不仅加剧了水土流失,还使可耕地面积减少,
从而进一步促使喀斯特石漠化的发展。因此为应对
日益严峻的岩溶生态环境退化问题,陕西秦巴地区
岩溶作用的相关研究至关重要。
2. 研究区概况
陕西秦巴地区位于陕西省南部(N31 ° 42′ -
34° 45′,E105° 29′ -111° 15′),北靠秦岭、南倚巴山,
东西长 400~500km,南北宽 180~380km,地处
秦岭 -- 印支褶皱带,曾受到加里东、印支、燕山和
喜马拉雅等多次构造运动的塑造。由于构造升降运
动频繁,又经多次海水浸漫,从前震旦纪至三叠纪
中世,均有不同程度的碳酸盐岩沉积,其中以寒武
纪和奥陶纪最为发育。
区内山体海拔一般在 1000~3700m,最高峰太
白山 3767m,总体山势北陡南缓。秦巴山区属亚
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植物多样性突出,以栓皮栎
林和锐齿栎林为该区的优势植被。本区雨量充沛,
气体湿润,年均气温 12~15℃,最冷 1 月平均气温
0~3℃,最热 7 月平均气温 24~27.5℃,雨季多出
现在 4—10 月,占该区全年降水量的 75% 左右。
3. 研究方法
3.1 试片实验
本 研 究 采 用 标 准 溶 蚀 试 片 法, 此 方 法 由 袁
道 先 院 士 在 20 世 纪 80 年 代 末 引 进 国 内, 并 在
IGCP299 项目(1990—1994)中得到广泛引用。
为使其结果具有可比性,统一使用取自汉中市
南郑区小南海镇晚三叠系吴家坪组(P3w)晶质灰
岩磨制标准溶蚀试片(试片为正方形,边长 4cm,
厚 0.3cm)。选取三种典型的植被类型,将试片埋
放于有代表的不同层位(空中 100cm,地表、土
下 20cm,土下 50cm,土下 100cm),每个层面
放置 3 块,一个水文年后烘干称重,通过公式可计
算出单位面积年溶蚀量或年绝对溶蚀量。计算公式
如下 :
ER=(W1-W2)×107
/T/S
41
THEORETICAL RESEARCH 理论研究
式中 :ER- 日单位面积溶蚀量(mg/m2
•d);
W1- 试片初重(g);W2- 试片称后重量(g);T埋放时间(d);S- 试片表面积(约 36.8cm2
)。
3.2 试片称重
试片称重在陕西省地质调查实验中心化学分析
所进行,主要分为埋前、满 1 个水文年称重两个阶
段。均要求称重前对试片进行 4 小时干燥处理,再
经过 108℃、8 小时的烘箱烘干,随后取出放置于
干燥箱中使其达到常温,按照实验室操作规范在称
量间利用电子天平对其进行称重实验。
4. 结果
4.1 溶蚀试片分布
本研究共在陕西秦巴岩溶区埋设 47 处具有代
表性的测试点,其中草地 15 处、林地 15 处、灌丛
17 处,1 个水文年后,共获得 598 个试片溶蚀量数
据。
岩溶地区物质基础由碳酸盐类岩石(灰岩、白
云岩)组成,溶蚀速率测试点布置于碳酸盐岩地层
出露区。考虑到本区石漠化的强弱差异,岩溶速率
测试点的数量布置也有所侧重,具体的空间分布如
图 1。
4.2 秦巴地区溶蚀速率
本研究分别在三种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对埋
设的标准试片样 1 个水文年后重量损失进行统计,
并获得了 598 个单位面积年溶蚀量数据,也就是溶
蚀速率。
研究表明,试片失重量大体上表现为空中到
地下依次递增的趋势,其中洛南地区空中到地下
50cm 处为递增,但 100cm 处失重量均小于其他
各层位,商南失重量表现为地上先增大,地下又减
少的规律。总体来看,空中与地表失重量差异不明
显,但空中、地表与地下差异较大。
5. 讨论
5.1 不同植被类型、层位的溶蚀速率
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碳酸盐岩的溶蚀量差异较
大,甚至相同植被类型条件下不同深度的溶蚀量也
存在较大差异。有研究表明,植被的正向演替加快
了岩溶作用的进行。
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林地各层的溶蚀速率明显
高于灌丛与草地,灌丛与草地地上的溶蚀速率几乎
相同,但灌丛地下的溶蚀速率增大趋势明显高于草
地(图 2),溶蚀速率整体呈现林地>灌丛>草地
的大致规律。
研究表明,秦巴地区同类型植被条件地下 5 个
层位的溶蚀速率均表现为 :空中到地下 100cm 溶
蚀速率随试片埋藏深度的增加有较明显的变大趋
势,地下平均溶蚀速率是地表、空中平均溶蚀速率
的 3 倍之多,这与刘宏和吴文青路南石林的结果相
似。
但北方与西南地区溶蚀速率存在两种截然不同
的趋势,西南地区均呈现了地下大于地表,而北方
则表现为地表大于地下的特征。前人通过研究发现,
西南地区降水充沛,雨水下渗强度大,与土壤中
CO2 结合成碳酸,加快了土下试片的溶蚀作用。而
图1 陕西秦巴地区溶蚀试片埋设点分布图
图2 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溶蚀速率与土壤深度的关系
42
图4 气温与溶蚀速率的关系
图3 年降雨量与溶蚀速率的关系
北方常年相对干旱,土壤水的化学溶蚀作用相对也
较弱,而地表试片主要受较强的物理风化作用,故
地表的岩溶作用要优于地下。
5.2 气候因素对溶蚀速率的影响
溶蚀作用是水吸收了大气或土壤中的 CO2 形成
了碳酸,再与碳酸盐岩发生的化学溶蚀作用。已有
研究表明,降雨对岩溶区溶蚀作用的影响最为直接
与显著,降雨量越大,溶蚀量越大,即溶蚀速率越大。
陕西秦巴地区的溶蚀速率远大于北方各省份,
弱于降雨更为充沛、气温更高的南方各省份,说明
降雨对溶蚀速率有显著的影响。图 3 展示我国 10
个地区降雨与溶蚀速率具高度正相关关系,相关系
数 R=0.84(P=0.002,N=10),也说明了降雨是影
响试片溶蚀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在温度与溶蚀速率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相
关系数 R=0.45(P=0.19,N=10)(图 4),相关性
不显著,说明温度不是影响溶蚀速率的主要因素。
因此,我们的研究数据支持降雨是引起南、北方岩
溶发育巨大差异的关键因素。
5.3 溶蚀速率与石漠化强度等级关系的探讨
我们对秦巴地区不同程度的石漠化对比研究
中,发现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区域均存在高强度的人
类活动。如石漠化最为严重的镇安北阳山,曾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有过大规模的散养牲畜,导致植被
退化,加剧了水土流失。而山阳县海螺宫村,土地
承载力低,滥垦现象严重。
此外,在溶蚀速率对比实验中发现了石漠化程
度高的区域整体的溶蚀速率明显高于石漠化等级较
低的地区(图 5)。在以往石漠化碳汇效应的研究中,
也发现了溶蚀速率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强而增大。
因此,高强度的人类活动持续作用更有利于石漠化
的形成,也为碳酸盐岩溶蚀的加快起到了关键作用。
6. 结论
(1)对陕西秦巴地区 47 处溶蚀速率测试点分
析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对溶蚀速率影响较大,
从空中、地表到地下,溶蚀速率呈递增趋势,地上
与地下溶蚀速率均呈现林地>灌丛>草地的规律。
植被的正向演替过程,碳酸盐岩的溶蚀速率也随之
增大。
(2)降雨量与碳酸盐岩的溶蚀强度密切相关,
是影响溶蚀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气温与溶蚀速
率的相关性较小。雨期较多的降雨,加之土壤根系
呼吸排放的 CO2 与土壤较高活性的微生物,对碳
酸盐岩的溶蚀有促进作用。
(3)由轻度石漠化到重度石漠化,溶蚀速率与
溶蚀量也随之相应增大,潜在与轻度差异性不是特
别明显。石漠化的形成与碳酸盐岩的溶蚀、高强度
的人类活动持续作用密不可分,溶蚀量越大,人类
活动越强烈,石漠化越严重。
参考文献(略)
图5 石漠化不同等级区域溶蚀速率实验结果
43
THEORETICAL RESEARCH 理论研究
陕西省钨、钼矿床(点)时空分布规律及控矿因素
◎ 文丨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 段湘益
摘要:陕西省横跨华北陆块、秦岭 - 大别造山带和扬子陆块三大主要构造单元,其构造位置独特,成
矿条件优越。通过对陕西省钨、钼矿床(点)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控矿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钨、
钼矿床(点)主要产于陕西南部的秦岭造山带中,钨、钼矿床类型以斑岩型、岩浆热液脉型和接触交代型
为主,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印支期和燕山期。钨、钼矿床(点)的形成与分布严格受印支 - 燕山期陆内构
造岩浆岩带控制,“小岩体成大矿”特征明显。斑岩型钼矿主要受岩体控制,围岩也为成矿提供了有利元素;
岩浆热液脉型钨、钼矿主要受岩浆岩、断裂构造联合控制;矽卡岩型钨、钼矿主要受岩体、构造、地层“三
位一体”控制 ;风化型钨矿的主要控矿因素为矿源、机械风化作用及有利的地形地貌 ;沉积 - 受变质型和
海相沉积型钼矿床均与钒矿床伴生产出,主要受地层层位控制。
关键字:钨钼矿床 ;矿床类型 ;时空分布规律 ;控矿因素 ;陕西
钼是陕西省的优势矿种,近年陕西的钨矿勘查
也取得了大的突破。但是,钼矿勘查主要集中在金
堆城钼矿区及其外围地区,对斑岩型、碳酸岩脉型
钼矿的研究程度及开发程度相对较高;对钨矿来说,
总体研究程度较低。同时,以往研究以单矿床或矿
集区为主,缺少对全省的总体评价。本研究以“中
国矿产地质志·陕西卷”“陕西省矿产地质与成矿
规律综合研究”项目研编成果为基础,对陕西省钨、
钼矿床(点)的时空分布规律、矿床类型进行系统
总结,并对控矿因素进行了分析,旨在为下一步钨、
钼找矿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 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截至 2018 年底,陕西省共发现钨、钼矿床(点)
71 处(钨、钼共、伴生矿产地不重复统计)。其中,
钼矿床 25 处(超大型 1 处、大型 3 处、中型 5 处、
小型 16 处),钼矿点 31 处 ;大型钨矿床 1 处、钨
矿点 14 处。钼为陕西省的优势矿产,以单一钼矿
及钼为主的多金属矿床(点)居多,矿物以辉钼矿
为主。钨以单一型矿产为主,共、伴生钨较少,矿
物以白钨矿为主,黑钨矿次之。
1.1 成矿时代
陕西省钨矿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燕山期,近年
来,发现了喜马拉雅期(新生代)残坡积型钨矿(东
阳钨矿),以上两个成矿期的矿床(点)数量占陕
西省全部钨矿床(点)数量的 66.67 %,钨矿资源
储量占 98.0 %。陕西省钼矿的成矿时代有印支—燕
山期、燕山期和加里东期,其中,印支—燕山期形
成了 3 处大型矿床、2 处中型矿床和 6 处小型矿床,
累计查明钼矿资源储量 77.37 万吨,占全省钼查明
资源储量的 41.07 % ;燕山期形成 1 处超大型矿床、
3 处中型矿床和 7 处小型矿床,累计查明钼资源储
量 110.16 万吨,占全省钼查明资源储量的 58.49 %;
加里东期形成的钼矿主要伴生在钒矿床中,累计查
明钼资源储量 0.82 万吨,占全省钼查明资源储量
44
的 0.44 %。总体而言,陕西省钼矿的成矿时代主要
集中在印支期—燕山期和燕山期,二者矿床(点)
数量合计占比71.43 %,资源储量合计占比99.57 %。
1.2 空间分布
陕西省横跨华北陆块、秦岭—大别造山带和扬
子陆块三大主要构造单元,陕西省钨、钼多金属矿
床(点)主要分布于秦岭造山带内的商洛、安康和
渭南 3 个地区,关中和陕北地区尚未发现。
在空间分布上还具有两个显著特点 : 一是钨钼
矿床(点)均与印支—燕山期的中酸性侵入体关系
密切,且主要分布于大岩体(基)旁侧的小岩体及
其接触带 ;二是沿陕西东南部潼关、洛南、镇安西
部一线延伸的 NE 向中生代构造——岩浆岩带分布,
且钨钼分段集中成矿,自北向南形成了金堆城—黄
龙铺钼矿集区、蟒岭西部钼多金属成矿区和镇安西
部—宁陕旬阳坝钨钼矿集区等 3 个钨钼矿集中分布
区。
金堆城—黄龙铺钼矿集区,已发现以金堆城钼
矿为主的矿床(点)18 处,包括钼矿床超大型 1 处、
大型 3 处、中型 2 处、小型 3 处和钼、钨矿点 9 处,
矿床(成因 / 工业)类型有斑岩型和岩浆热液脉型。
此外,该矿集区还产有燕山期的金、铅、铁和稀土
矿产。
蟒岭西部钼成矿区,已发现以南台钼矿床为代
表的钼多金属矿床(点)6 处,包括中型矿床 2 处、
小型矿床 3 处和钼矿点 1 处,矿床(成因 / 工业)
类型均为接触交代型。
镇安西部—宁陕旬阳坝钨钼矿集区,已发现以
镇安县东阳钨矿为主的矿床(点)23 处,包括大
型钨矿床 1 处、中型钼矿床 1 处、小型钼矿床 7 处
和钨钼矿点 14 处,矿床(成因 / 工业)类型有岩
浆热液脉型、接触交代型、海相沉积型和残坡积型。
2. 矿床类型
一、二、三级矿床类型分类与《中国矿产地质志》
项目办公室的划分方案一致,四级分类为《中国矿
产地质志·陕西卷》项目组在结合陕西矿产地质实
际的基础上提出的划分意见。陕西省钨矿床类型有
接触交代型(矽卡岩型)、岩浆热液脉型和残坡积
型 3 种,其中,残坡积型钨矿床于 2016 年在镇安
县东阳钨矿床中首次发现,属次要矿床类型。陕西
省钼矿床类型有斑岩型、岩浆热液脉型、接触交代
型(矽卡岩型)、沉积—变质型和海相沉积型五种,
其中,前 3 种为主要矿床类型,后 2 种为次要类型,
后 2 种类型的钼矿床主要与钒矿共(伴)生产出。
3. 控矿因素
陕西省经历了前板块构造、板块构造和陆内造
山等三大地质构造发展演化阶段,印支晚期—燕山
早期,秦岭地区发生大规模、多期次构造—岩浆侵
入活动,形成了诸多中酸性复式岩体及岩枝(株),
为钨钼矿的形成与分布创造了有利的成矿环境,钨
钼矿床(点)主要受控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小岩
体或印支期的碳酸岩脉。
以金堆城钼矿为代表的斑岩型钼矿床,主要受
印支—燕山期陆内构造—岩浆带控制,NW 向次级
断裂及节理裂隙为花岗斑岩体的侵入及矿体的形成
提供了有利的空间,属重要的控岩和控矿构造。钼
成矿与燕山期富硅、富碱、高钾、贫铁镁的准铝质—
过铝质钙碱性系列的花岗斑岩关系密切,围岩为成
矿提供有利元素与空间。成矿岩体出露面积小(如
金堆城花岗斑岩体出露 0.076 km2
、八里坡岩体出
露 0.4 km2
、石家湾岩体出露 0.067 km2
),但矿化
范围及矿床规模较大,具有“小岩体成(大)矿”
的特点 ;矿体呈细脉(浸染)状产于斑岩体内部以
及岩体与变质中基性火山岩的内、外接触带上,具
有岩体内部成矿和岩体边缘成矿的双重成矿模式。
围岩蚀变种类多,分带性明显,钼矿化主要与绢云
母化、钾长石化、角岩化、黑云母化、云英岩化、
硅化等热液蚀变关系密切。上述成矿特征与我国东
部燕山期斑岩型钼矿的成矿特征基本一致。
以洛南县黄龙铺大石沟钼矿为代表的岩浆热液
脉型钨钼矿床,主要受岩浆岩、断裂构造联合控制。
钼矿体呈脉状产于印支期碳酸岩脉内或燕山期高钾
钙碱性系列中—酸性岩体内、外接触带附近,以外
接触带及岩体外缘围岩中成矿为主。钨钼矿体严格
45
THEORETICAL RESEARCH 理论研究
受 NE 向、NW 向、NNE 向及近 SN 向断裂裂隙控制,
矿体的产态、规模等一般与断裂、裂隙的发育程度
成正相关关系,具有岩体(脉)内部成矿和岩体边
缘成矿的成矿模式。成矿母岩有两类 :一是花岗岩
类岩石,含矿脉体以石英脉为主 ;二是碳酸岩类岩
石,含矿脉体以碳酸岩脉为主,碳酸岩脉规模越大、
含脉率越高的地段,越易形成富而大的钼矿体。
以镇安县东阳钨矿和商洛市商州区南台钼矿为
代表的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钨钼矿床,产于燕山
早期后碰撞造山环境向陆内构造转换期,主要受燕
山期高钾钙碱性系列的中酸性侵入岩、碳酸盐岩类
围岩、断裂构造等多种因素控制。矿体往往呈似层
状、层状,产于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及其附近的层间
破碎蚀变带或爆破角砾岩带,矿化与矽卡岩化关系
密切,具有岩体边缘成矿的成矿模式。以钼钨为主
的多金属矿化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 :一是矿化发育
在爆破角砾岩带(筒)与围岩接触带附近,矿化主
要受爆破角砾岩带(筒)及其附近的镁矽卡岩蚀变
带控制 ;二是矿化发育在中酸性侵入体与碳酸盐岩
类围岩接触带附近,矿化受外接触带及其附近的似
层状矽卡岩化带的控制,矿体主要呈似层状、层状
赋存于矽卡岩中。
以镇安县东阳钨矿为代表的残坡积型砂钨矿
床,主要控矿因素为矿源层、地表机械风化作用及
有利的地形地貌等。钨矿体产于第四系坡积物的砂
砾层和砾石层中,系东阳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钨
矿体在遭受地表风化、破碎、垮塌后,沿山坡近距
离搬运至缓坡地带堆积而成,为局部出露地表的半
隐伏矿。
以略阳县沙坝坪钒钼矿沉积—受变质型钼矿床
和以平利县红土沟钒铜多金属矿为代表的海相沉积
型钼矿床,均与钒矿床伴生产出,受地层层位控制。
赋矿层位为早志留系迭部岩组方解黑云石英片岩和
寒武系鲁家坪组炭质板岩、炭质硅质板岩、炭质绢
云千枚岩及含炭绢云石英片岩,钒钼矿体呈层状、
似层状、扁豆状或透镜状与地层整合产出。
4. 结论
(1)陕西省的钨、钼矿床(点)主要分布在陕
西南部的商洛、安康和渭南 3 个地区,关中和陕北
地区暂时尚未发现,形成了金堆城—黄龙铺、蟒岭
西部和镇安西部—宁陕旬阳坝 3 个钨钼矿床(点)
集中分布区。
(2)钨矿床类型以接触交代型和岩浆热液脉型
为主,其次为残坡积型,成矿时代主要为燕山期与
喜马拉雅期。钼矿床类型以斑岩型、接触交代型和
岩浆热液脉型为主,沉积—变质型和海相沉积型次
之,成矿时代主要为燕山期、印支—燕山期。
(3)钨、钼矿床(点)主要受中生代陆内构造—
中酸性岩浆岩带控制,矿床(点)主要依附于大岩
体(基)旁侧小岩体,具有岩体内部成矿或岩体边
缘成矿的成矿模式。斑岩型钼矿主要受岩体控制,
围岩也为成矿提供有利元素。岩浆热液脉型钨、钼
矿主要受岩浆岩、断裂构造联合控制,与围岩关系
不太大,矿脉主要为石英细脉或中—粗碳酸岩脉。
矽卡岩型钨、钼矿主要受岩体、构造、地层“三位
一体”控制,爆破角砾岩带或矽卡岩化带矿化明显。
风化型钨矿的主要控矿因素为矿源、机械风化作用
及有利的地形地貌。沉积—受变质型和海相沉积型
钼矿床均与钒矿床伴生产出,主要受地层层位控制。
参考文献(略)
图 陕西省与钨钼矿有关的岩浆岩成岩及成矿同位素年龄统计图
46
以高质量项目推进年为契机
全面提升项目质量和成效
◎ 文丨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地质科技处 杨志东
一、过去一年,省地质调查院
积极拓宽九大支撑服务领域,
项目策划实施有序高效,取得
了一批创新性地质调查成果
项目是立院之本、发展之基。
一年来我院按照《陕西省高质量
项目建设推进年实施方案》精神,
围绕“深谋、快干、提质、创新”
要求,精心组织实施省公益性专
项、省地勘基金项目和科技创新
平台项目,项目质量稳步提升。
(一)项目支撑更加有力
共实施各类财政项目 55 个,
涵盖新一轮找矿突破、生态环境
修复、地质灾害防治、国土空间
规划、地热能开发利用、氦气调
查等方面,其中基础地质调查项
目和战略性矿产调查评价项目
20 余个,工作区域涉及勉略宁、
小秦岭、镇安西部等重要成矿
(区)带,“支撑政府,服务社会”
的能力显著增强。
(二)项目实施更加高效
聚焦国家战略和省上重大需
求,我院及早印发《立项指南》,
项目资金下达、前期工作均提前
完成,已落实 2023 年重点项目
经费。
(三)项目管理更加规范
牢固树立用制度管人管事的
理念,全面落实项目全生命周
期管理的 4 项制度、31 个模板,
细化《项目成果年度考核奖励细
则》,形成全院上下抓项目、提
质量的良好氛围。
(四)科研项目取得历年最
好成绩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成功获
批国科金 3 项、省科技计划项目
6 项、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
5 项、省社科联基金项目 3 项。
二、新的一年,省地质调查院
制定印发《高质量项目推进年
实施方案》,全面提升项目质
量和成效
蓝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
新年伊始,省地质调查院印发《高
质量项目推进年实施方案》,共
4个方面23条举措,将以全省“三
个年”活动开展为契机,围绕“总
量扩大、领域拓宽、质量提升、
储量充足、管理科学”目标,大
抓项目、大抓发展,全力推进高
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取得实效。
(一)牢固树立项目是立院
之本理念,精心谋划项目,实现
接续当下与备足长远相统一
一是前瞻布局,着眼国家所
需、陕西所能、群众所盼、未来
所向,聚焦战略性矿产找矿、三
大攻坚战、卫星遥感技术应用、
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在 4 月
初印发《立项指南》,加强 2024
年项目的谋划和储备。
二是做精前期,将院士专家
论证、集体讨论等关口前移,建
立项目集体会诊机制,严把项目
入口关。
三是常态化开展项目入库,
按照成熟一个、论证一个、入库
一个的原则,在 10 月底前完成
2024 年项目财政云入库。
四是深化六大融合,推动已
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备忘录、
年度合作重点事项落实落地,论
证筛选一批需求性强、针对性强
的好项目。
(二)狠抓项目组织实施,
强化过程管理,实现质量提升与
结构优化相统一
一是 2 月底在安康举行重点
项目启动仪式,推动 2023 年度
项目全面启动。
二是狠抓项目日常管理,落
实项目承担单位主体责任,打破
科所壁垒,合理配备项目组人员,
严格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路线图推
47
管理论坛 管理论坛
MANAGEMENT FORUM
进项目。
三是狠抓制度落实,严格执
行项目立项、设计、实施、评审
等制度,加强动态检查和技术指
导。
四是强化野外验收,通过月
报、季报、半年报等方式跟踪项
目进展情况,落实项目年度报告
制度,全面掌握项目进展。
五是以院士专家工作站、博
士后科研工作站及相关科技创新
平台为依托,发挥外聘院士专家
指导把关作用,切实提升项目质
量。
六是坚持绿色勘查要求,守
牢资源、生态、安全、廉洁等红
线底线,构建多重约束下规范实
施项目新常态。
七是强化激励约束,将项目
成果与绩效分配、职务晋升、职
称评聘以及下一年度项目安排挂
钩。
(三)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提升地质调查工作的现代化水
平,实现协同攻关与开放共享相
统一
一是围绕“三深”科技攻关,
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三
维地质建模等新技术新方法,采
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监测
等“空 - 天 - 地”一体化技术
手段,加强自然资源科技供给,
提升地质调查工作现代化水平。
二是聚焦“两链”融合,在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生态环
境保护修复、智慧城市建设等领
域,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
术。
三是以“三秦地质云 3.0”
上线运行为契机,推动新一代信
息技术与地质调查工作的深度
融合,更好服务数字经济、数字
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四是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探
索推行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和
科研经费“包干制”,建设“科
学家+工程师+工匠”队伍,形
成专家技术创新团队。
五是加强项目与科技创新平
台的有机融合,吸引社会资金、
项目、人才到科技创新平台联
合科技攻关,发挥平台招项目、
引资金、解难题、促发展的作用。
(四)加速项目成果转移转
化,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一是积极对接秦创原,学习
贯彻我省《科技成果转化“三
项改革”十条措施》,落实我院
《项目成果年度考核年度奖励细
则》,孵化一批含绿量多、含新
量足、含金量高的科技成果。
二是对我院多年积淀的卫星
遥感、地质大数据、地热能开发
利用、三维建模、生态修复等技
术成果进行系统集成和提炼升
华,尽快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
三是组建跨学科的“立体作
战”团队,在专利申请、标准制
定、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
力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和基金
项目申报有新突破。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