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世界》2024年2期

发布时间:2024-2-26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体育世界》2024年2期

特别声明发表在本刊上的文章及图片,由作者自负其责。如出现侵权行为,本刊不承担连带责任。本刊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刊处理。凡经本刊采用并发表的稿件,视为投稿者同意将稿件修改权、电子版权、纸质出版权授权本刊享有。若投稿者不同意,请事先说明。发表在本刊上的文章及采访内容等,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创刊于 1972 年2024 年 第 02 期 总第 848 期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2-2430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61-1019/G8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13邮发代号:52-5发行范围:全国公开发行主管单位:陕西省体育局主办单位:陕西《体育世界》杂志社编辑出版:陕西《体育世界》杂志社指导单位:陕西省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陕西省体育科学学会总 编 辑:高勤银副总编辑:邓 涛特约顾问:姜晓萍 龚 军 宋 楠 狄建民 主 编:郅小静执行主编:王丽红编 辑:蒋艺萌 雒小雨 赵璇琪 杨莹莹 田泽鑫 杂志顾问:纪军卫刊头题字:杜中信美术编辑:徐 剑编委会名单主任委员:史 兵副主任委员:赵 升 (常务) 刘长江 于少... [收起]
[展开]
《体育世界》2024年2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体育世界》创刊于1972年,是我国创办最早的体育类综合期刊之一。本刊为月刊,全年12期,国内统一刊号CN61-1019/G8,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2430。杂志旨在探索和研究当代体育科学发展规律和趋势,在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上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称号。
文本内容
第3页

特别声明

发表在本刊上的文章及图片,由作者自负其

责。如出现侵权行为,本刊不承担连带责任。

本刊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及时通知我刊处理。

凡经本刊采用并发表的稿件,视为投稿者同

意将稿件修改权、电子版权、纸质出版权授

权本刊享有。若投稿者不同意,请事先说明。

发表在本刊上的文章及采访内容等,仅代表

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创刊于 1972 年

2024 年 第 02 期 总第 848 期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2-243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61-1019/G8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13

邮发代号:52-5

发行范围:全国公开发行

主管单位:陕西省体育局

主办单位:陕西《体育世界》杂志社

编辑出版:陕西《体育世界》杂志社

指导单位:陕西省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陕西省体育科学学会

总 编 辑:高勤银

副总编辑:邓 涛

特约顾问:姜晓萍 龚 军 宋 楠 狄建民

主 编:郅小静

执行主编:王丽红

编 辑:蒋艺萌 雒小雨 赵璇琪 杨莹莹

田泽鑫

杂志顾问:纪军卫

刊头题字:杜中信

美术编辑:徐 剑

编委会名单

主任委员:史 兵

副主任委员:

赵 升 (常务) 刘长江 于少勇 万炳军

杭兰平 黄 谦 刘耀荣 刘 涛

编 委(以姓氏笔画排序):

丁建岚 王小春 王小刚 王 华 王 鹏

石 磊 宁 科 李晓红 李艳茹 李 山

任文君 池爱平 刘 阳 刘 军 杨 涛

杨小帆 杨海航 张 婧 张 洁 张宝强

张金桥 应晨林 陈善平 肖勇强 苟 波

党 挺 黄 聪 薛海红

学术顾问(以姓氏笔画排序):

于新凯 王 健 王家宏 孔垂辉 毛振明

李 强 钟全宏 咸云龙 黄汉升

联系地址:西安市唐延路 69 号陕西国际体育之窗 3 号楼

联系电话:029-87850854

招商电话:029-87850282

邮政编码:710075

投稿邮箱:tysjzzs@163.com

印刷单位:陕西瑞升印务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每月 28 日

定 价:28 元

第4页

赛事一览 004

体育社会学

2023年度陕西体育十大亮点:加快建设体育强省 努力争做西部示范 008

乡村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研究 徐冰倩 012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融入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实践探究 宋家娥 015

职业教育在龙狮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应用——以东盟国家为例 陈维东 018

“双减”政策下体育社团推进体教融合的路径研究 王钰,郭飙 021

高校实施应急体育可行性与实践路径研究 宋海燕,洪旺,等 024

国家体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辽宁省高校体育智库建设探讨 樊婷婷 027

新课标背景下体育走班制教学模式发展对策研究——以大庆实验中学为例 周颖,贾智丰 030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构研究 郭仲希,程鹏,等 033

小学生体适能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滁州市为例 王晨阳,高宝龙 036

体育科技与产业

哈尔滨的“泼天”流量,能洒向体育产业吗? 大江 039

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分析——评《中国城市社区基本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研究》 周超 042

西班牙皇家社会足球俱乐部数字资产结合中国市场的分析研究 张锦程,郭子義,等 044

高职体育信息化改革的优势、困境及路径 胡建芝 047

具身传播视角下在线体育健身的伦理反思 冯雪晴,闻娱 050

数据驱动下一年级跳绳精准教学的探究 杜俊华 053

体育风采

繁花 杨婷 056

击剑 王雁 057

体育教学与训练

数学老师和他的排球少年 王子纯 058

分层教学在高校游泳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郝维,韩尚书,等 060

跨学科学习在初中体育中的应用“三策略” 翟列忠 063

创新初中体育教学方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 方国龙 066

技工院校篮球运动训练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研究 刘金雪 069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的内涵和价值研究 钱澄,窦丽,等 072

Contents 目录

第5页

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作用及实施策略 肖俐强 075

小学体育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究——以三年级“障碍跑”教学为例 黄松华 078

高职公共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实施的路径探究 李士佳,李伟 081

高中体能模块教学实施现状及优化路径 燕秀娟 084

高中篮球选项教学力量发展策略研究 郑斌 087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保健课程设置——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为例 王长梅 090

高校篮球教学中课程思政育人的实践与探索 杨华 093

高中啦啦操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季永刚,万沭杝 096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许金钱 099

新体教融合背景下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行动研究 张伟 102

体育竞技

久违了F1中国大奖赛,但门票也变得难抢了 迭戈 105

“十四冬”观赛攻略 108

基于体育强国的我国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与优化措施 陈泓奕,李国 110

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战术素养及其提升策略研究 李勇啸 113

我国优秀女排运动员专位身体素质指标的聚类分析及应用研究 许芸瑞 116

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在赛艇训练中的作用 朱欣 119

高质量发球在广东高职乒乓球校队训练中的运用研究 程成 122

田径运动速度力量类项群体能训练策略研究 刘畅 125

关于职业能力导向下的高职气排球教学的探索 吴妍 128

人物专访

成就冰雪梦想,谱写陕西雪橇项目华章——专访“十四冬”陕西雪橇队 雒小雨,赵璇琪 131

运动与健康

一副耳机引领的广场舞“静音”行动 郑昕 137

李小龙健身:最早的功能性训练 晟杰 140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在运动损伤和康复中应用研究 吴羽平 144

中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综述 刘欣雨,徐元玉 147

基于当代大学生体质下降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研究——以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刘华菁,陈开锴 150

体育课程目标下大学生健康素养提升的实践路径 管雄颖 153

SFMA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估对大学生损伤风险的评估与分析 范冬香,卢文杰,等 156

初中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思考 杨梅花 159

2024 年·第 02 期·总第 848 期

第6页

2023 年九龙“分院杯”儿童围棋

公开赛陕西分站赛(古城赛区)

2024 花样滑冰冠军巡演

1 月 27 日上午,2023 年九龙“分院杯”

儿童围棋公开赛陕西分站赛(古城赛区)在

陕西网球中心开幕。“分院杯”作为中国棋

院杭州分院的品牌儿童赛事,致力于推动中

国围棋事业发展,陕西分站赛首次落户古城

西安。经过两天八轮的赛程,共有来自全国

各地的 300 余名小棋手按照年龄分为三个组

别同场竞技,争夺 36 个参加杭州棋院选拔院

生的决赛名额。李思瀚、刘浩然、邓周佳锋

分获各组冠军。

1 月 28 日至 2 月 3 日,“撼动生命 跃向

未来”2024 花样滑冰世界冠军巡演北京站及

成都站演出圆满落下帷幕。该巡演由陕旅集团

及旗下陕体集团、创聚冰雪公司倾力打造,以

生命和未来为主题,集结冬奥会冠军阿丽娜·扎

吉托娃、世锦赛冠军叶夫根尼娅·梅德韦杰娃、

伊丽莎白·图克塔米舍娃等多位冠军为观众带

来无与伦比的冰上视觉盛宴,展现花样滑冰的

无限魅力。

004

2024

第7页

2023 年陕西省大学生篮球联赛

CUBAL 预选赛

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

群众比赛

1 月 8 日,2023 年陕西省大学生篮球联赛

暨 CUBAL 预选赛在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等

高校开赛。本次比赛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陕

西省教育厅主办,比赛吸引省内 142 支队伍,包

含 2 130 名运动员参赛,在 14 天的时间内展开了

396 场激烈角逐。西安交通大学在一级联赛中男

子、女子组夺下双冠;西安欧亚学院、西北工业

大学分别获得二级联赛男子组、女子组冠军;陕

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工商职业技术学

院分别获得三级联赛男子组、女子组冠军。

1 月 13 日至 14 日,第十四届全国

冬季运动会群众比赛在内蒙古自治区呼

和浩特市举办,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 400

余名运动员、教练员参赛。比赛共设置

速度滑冰、越野滑雪 2 个大项、4 个小项,

经过为期两天的赛程,吉林省代表队

包揽两项雪上项目冠军(越野滑雪男子

4×1.5 公里团体接力赛、越野滑雪女子

4×1 公里团体接力赛),河北代表队包

揽两项冰上项目冠军(速度滑冰 4×200

米混合接力赛、速度滑冰 2 000 米混合团

体赛)。

005

2024

第8页

1 月 19 日至 2 月 1 日,第四届冬季青年奥林

匹克运动会(2024 年江原道冬青奥会)在韩国江

原道江陵、平昌、旌善、横城等四个赛区举行。

本届运动会设 7 个大项、15 个分项、81 个小项,

共有来自 81 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的约 1 900 名运

动员参赛。中国队在冬青奥会上获得 6 金 9 银 3

铜共 18 枚奖牌,超过了 2020 年瑞士洛桑冬青奥

会的金牌数和奖牌数。

2024 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

1 月 14 日至 28 日,2024 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公园举行。澳大利亚网

球公开赛(简称澳网)由澳大利亚网球协会主办,是网球四大满贯赛事之一,是每年四大满贯

中最先举行的一个赛事。意大利选手辛纳 3 ∶ 2 逆转梅德韦杰夫,夺得生涯首个大满贯冠军。

中国网球女将郑钦文不敌卫冕冠军白俄罗斯选手萨巴伦卡,获得亚军,创造其职业生涯到目前

为止的最佳战绩,也成为继 2014 年李娜夺冠后第二位进入澳网女单决赛的中国选手。

第四届冬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

006

2024

第9页

2024 亚洲杯

1 月 23 日至 28 日,2024 年印尼羽毛球大师

赛在印尼雅加达举行。印尼羽毛球大师赛是世界

羽联巡回赛 500 级别的赛事,丹麦运动员安东森

获得男单冠军,男双冠军由东道主印尼组合卡尔

南多、马丁摘得。中国队混双组合郑思维、黄雅

琼直落两局战胜日本组合绿川大辉、斋藤夏,获

得混双冠军,女双选手刘圣书、谭宁和女单选手

王祉怡均成功夺冠,强揽三金,国羽以 3 金 1 银

的成绩完美收官。

2024 年印尼羽毛球大师赛

1 月 12 日 至 2 月 10 日,2024

亚洲杯在卡塔尔举办。亚洲杯是亚

洲足球联合会主办的亚洲水平最高、

影响力最大的足球赛事,从 1956 年

至今,已成功举办 17 届。本届亚洲

杯是继 1988 年和 2011 年后卡塔尔

第三次举办该项赛事。赛事包含中

国队在内的 24 支球队参赛,在 51

个比赛场次中进行激烈角逐。卡塔

尔与约旦闯入决赛,最终卡塔尔以

3 ∶ 0 击败约旦卫冕亚洲杯。

007

2024

第10页

2023 年,陕西省全省体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盯体育强省建设目标,以

主题教育为引领,以全陕西省“三个年”活动为统揽,以“改革创新年、能力提升年、作风优化年”

为抓手,实事求是、担当作为、真抓实干,统筹推进“十项改革创新任务”,大力普及全民健身,

稳步提升竞技实力,持续深化体教融合,不断壮大体育产业,有力弘扬体育文化,陕西体育事

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得到省委、省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的充分肯定。

坚持把开展主题教育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牢牢把握

“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制定印

发《实施方案》《重点工作计划》,明确 7 个方面 39

项具体任务。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

创新开展“七个一”系列活动,即一场红色体育精神专

题教育、重温一次入党誓词、一场红色体育文化图片展、

一次党史体育史云答题、一场职工运动会、一次主题党

日、党组织书记讲一堂党课。组织“四个清醒过来”“四

个进行到底”“四点具体期望”大讨论,以政治建设为

统领,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得到省委主题教育

巡回指导组多次肯定,局机关党建工作连续两年被评为

“好”等次,荣获省直模范机关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省

直机关文明单位。

1 创新开展“七个一”系列活动主题教育扎实深入特色鲜明

(杨昊〔左〕与队友练俊杰夺得杭州亚运会男子

双人 10 米跳台金牌)

2023年度

陕西体育十大亮点:

加快建设体育强省 努力争做西部示范

008 2 期

2024

第11页

2 系统科学谋划十项改革创新任务推动陕西体育整体性重塑

3 扎实开展“体育健康行·助力三个年”活动以大健身促进大健康成势见效

紧跟全省“三个年”活动部署,结合陕西体育工

作实际,研究提出“改革创新年、能力提升年、作风优

化年”,明确“省市县体育部门贯通联动、机构职能人

员优化调整、群众体育城乡统筹、复合型教练团队建设、

省市县体校持续发展、体育产业发展、体育文化效能提

升、训练园区管理服务、朱雀园区经营管理、体育助力

乡村振兴”十项改革创新任务。与教育部门签订《推进

体教融合走深走实战略合作协议》,县区体校逐步恢复

发展,后备人才培养基础夯实。全年 1 000 余场群众赛

事活动遍布三秦、广受好评。2023 年我省体育健儿参

加国际国内各项重大赛事,共获得 129 金 86 银 105 铜,

金牌数和奖牌数均创历史新高。与教育、发改、司法、

宣传等部门和市(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构建起

对内贯通协同、对外凝聚合力的“大体育”格局。

省市县三级联动,精心举办“体育健康行·助力三个

年”活动,围绕“千人千场、服务万家”目标,组织 7 000

名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指导员和医疗专家,开展体育健

康进机关、进社区、进镇村、进学校、进企业,送体育器材、

送健身技能、送身边活动的“五进三送”活动,实现全省

总动员、城乡齐参与、全民皆受益。成功举办省第四届全

民健身运动会,首次实现进景区、进社区、进街区、进园区、

进厂区,1.5 万余名运动员参赛,18 万余名群众现场观看,

带动经济收入 2.7 亿元,在赛会规模、办赛标准、参赛人数、

竞赛水平、综合效应上创“五个新高”。与省发改、财政、

住建、自然资源等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充分用

好省全民健身联席会议机制,有力推动场馆设施补短板工

程。开展国民体质监测,为针对性开展健康干预、提高三

秦群众身体素质提供科学依据。充分发挥各类协会组织和

(2023 中国台协杯〔华清宫·长恨歌〕全国斯诺克团体锦标赛)

(陕西省运动员王峥获得杭州亚运会女子链球金牌)

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通过赛事活动

和健康指导,健康体育、快乐体育、

幸福体育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体育•社会学 009

2024

第12页

4 杭州亚运会参赛人数、竞赛成绩实现“双突破”

为国争光、为陕添彩的硬实力不断增强

自觉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精神转化为奋勇拼

搏、再创佳绩的强大信心和不竭动力,在赛场上能征善战、

争金夺银。19 人入选杭州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勇夺 8

金 4 银 1 铜,实现了陕西亚运史上参赛人数和金牌数量的

历史新高。10 人入选成都大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 7

金 2 银的历史最好成绩。在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先期举办

的冰球、雪车、雪橇项目比赛中,摘得 8 金 2 银 2 铜。王峥、

徐星叶、吴全明、杨柳静、王朝朝、李炎东等 6 名运动员

的成绩达到巴黎奥运会参赛标准。省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和

跳水运动员杨昊入选杭州亚运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5 首届三人篮球联赛风靡城乡生动书写振兴

“三大球”的陕西篇章

成功举办首届三人篮球联赛,省、市、县(区)、乡

镇(社区)四级层层选拔,社区、乡镇、青少年、行业、

俱乐部 5 大板块 16 个组别激烈角逐,历时 5 个月在 116 个

赛区举办比赛 5 105 场,全省 3 377 支队伍、近 2 万人参

赛,吸引 500 万人观赛,直接拉动消费 2 000 余万元,与靖

边县干部职工篮球赛、全省足球三级联赛、志丹县足球赛

一并入选国家体育总局首批具有创新性和典型性的群众“三

大球”精品赛事案例。成功举办第八届陕甘宁革命老区青

少年足球联赛,陕西男足重回职业联赛,志丹女足征战女

超成功保级。2024 国际排联沙滩排球 U19 世界锦标赛成功

落地陕西商洛,延安志丹入选西部地区体教融合足球青训

体系建设首批试点,留坝足球小镇设施日益完善,“北志丹、

南留坝”足球名片擦得更亮。

6 国际国内重大赛事有力提振消费体育促进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持续释放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赛事经济的部署

要求,坚持文旅体商融合发展,以赛事聚集人气、刺激消费、

拉动经济,成功举办世界泳联跳水世界杯、巴黎奥运会男

排资格赛、中澳女篮系列热身赛、全国女子篮球锦标赛、

全国街舞公开赛等 48 项国际和国家级重大赛事,仅西安马

拉松一项赛事就拉动经济收入 2 亿元。巴黎奥运会女篮资

格赛成功落地陕西,中国篮协授予陕西省体育局“赛事合

作突出贡献单位”称号,是本年度唯一获此殊荣的省份,

受到各界广泛关注。首届武林功夫大会首次纳入丝博会配

套活动,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贡献

了体育力量。首届延安新“九一”扩大运动会、安康市首

届生态运动会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西安马拉松、宝鸡马拉

松、杨凌农科城马拉松“成功出圈”,渭南承办中冠联赛“一

票难求”,国际沿黄公路自行车赛被誉为“沉浸式的赛游”,

有力释放体育赛事效应。

(2023 延安新区红色半程马拉松赛)

(徐星叶〔右一〕与队友斩获杭州亚运会赛艇女子四人

单桨无舵手金牌)

010 2 期

2024

第13页

7 体育彩票销量突破百亿大关陕西体育

高质量发展的基底更加坚实

坚持“建设负责任、可信赖、高质量发展的国家公益

彩票”,以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为突破口,持续强化品牌宣传,

大力拓展销售渠道,扩大购彩群体,优化网点服务,着力

树立公益形象,全省体育彩票年度销量达到 101.08 亿元,

筹集公益金 24.01 亿元,绝对销量和市场份额创历史新高。

自 2001 年电脑型体彩在陕西上市以来,年销量从 1 亿元飞

跃至百亿元,累计筹集公益金超 180 亿元。坚持“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将体彩公益金广泛用于体育场馆设施、群众

赛事活动、科学健身普及等社会公益事业,为陕西体育事

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蓬勃动力。

8 体育支教志愿服务走在全国前列探索出

城乡体育教育均等化新路径

作为全国首批体育支教志愿服务试点省份,大力开展

体育支教志愿服务,成立支教领导小组,精心选拔支教学

生,多次组织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组织 150 余名大学生

走进绥德、黄龙、柞水开展支教活动,为 5 万余名中小学

生提供指导。坚持“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并重,突

出县区青少年体育全领域、全时段志愿服务,开展体育教

学 6 980 课时、社团课 798 节、课后服务 1 488 次,内容涉

及 14 个体育项目;组建由 20 名教授组成的专家支教团,

开展体育技能提升培训和体育教学示范活动,被支教学生、

当地体育教师、学校运动队能力实现同步提升。国家体育

总局在绥德召开体育支教志愿服务现场会,对我省做法给

予充分肯定,并在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上交流经验、示

范推广。

9 加强依法治体和制度建设推进体育行业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依法治体,强化制度建设,规范工作程序,围绕

重点工作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制订年度重点任务“一图

一表一册”,组建局重点工作督导办公室,引导各处室、

各单位始终向中心工作聚焦,强化考核督促,推动落地落实。

新出台《陕西省体育局工作规则》《陕西省体育局优秀运

动员聘用管理实施细则》等制度性文件 43 个,对标新修订

《体育法》和《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制定完善《陕西省

体育局关于加强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监管服务的实施意见》

《陕西省全民健身模范单位创建评选办法》等行政规范性

文件 14 个,完成 1 375 份内部管理制度性文件的清理审核,

构筑起陕西体育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梳理权责清单

受到省编办通报表彰,干部学法用法考试被省委普法办评

为“优秀单位”。

10 率先完成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省级整体

布局放大格局做好“体育+”大文章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

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充分发挥体育在助力乡村振

兴中的重要作用。对标国家体育总局整体部署,联合 11 个

省级部门在全国率先印发《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实施

意见》,坚持体育为民、体育赋能、体育促治、体育强村,

明确“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乡村体育赛事活

动质量、完善乡村体育社会组织建设、优化乡村科学健身

指导服务、培育乡村体育从业人才队伍、推动体育助力乡

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体育文化创新发展、浓厚体育助力

乡村振兴氛围”8 条路径 29 条措施。坚持“体育+”战略,

全省一张图、全局一盘棋,整合资源、凝聚合力,推动“体

育+文旅+康养+消费+乡村振兴”内涵式发展,全年争

取帮扶资金 1 430 余万元,为 11 个重点帮扶县建设体育项

目 30 个,实施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100 个,延安市黄龙

县获评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神玉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

闲乡村,省体育局乡村振兴工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好”等次。

(2023 沿黄河新能源汽车拉力赛)

(来源 / 陕西日报,陕西省体育局)

体育•社会学 011

2024

第14页

摘要

关键词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面临着人口减少和农业产业

转型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农村体育文化的复兴对促进乡村

振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乡

村体育对乡村振兴的支持还存在着形式单一、内容不够全

面、程度不够深入、发展不够均衡等问题。因此,需要充

分发挥政府的领导作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来,创造

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通过各种途径增强人们的体育参与

意识。

1 乡村体育的重要作用

1.1 体育可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体育旅游、体育娱乐场

所等也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某些大型运动项目

的举办,可以带动当地的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发展,从而

拉动当地的经济。在此基础上,为保证体育场馆的正常运行,

还需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因此,国家应大力扶持体育

产业,推动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此外,随着我国目前人口

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口将成为体育市场的主要

构成部分,为他们提供各种类型的体育项目,可以满足他

们对体育运动的需求。

1.2 体育能促进农村文化发展,塑造农民的精神面貌

体育是一门跨越国界、种族、文化的语言。在乡土文

化的建构中,体育作为一种文化要素,融于地域文化之中,

使民众重新找回了传统的精神与技艺。比如,通过开展传

统体育竞赛和体育节日等,可以使民众更好地体验农村传

统文化的魅力。农村社区的体育锻炼,对加强民族团结、

凝聚人心、塑造民族独特的精神面貌具有重要意义。在农

村开展体育活动,有利于加强农民之间的交往和协作,增

强农民的集体意识,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1.3 培育新时期农民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乡村开展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农民积极的人生态度

和创新精神,激励他们进行经济生产活动和技术创新。在

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通过这种方式,农村能够更自主

地提高创造力、增强竞争力。

2 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其原因

2.1 中国城乡差距

城乡差距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体育。从

资金、设施、人才、信息和组织管理等几个方面来看,这

些都是制约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造成了农

民身体素质低下等问题,同时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2.2 农村体育参与人口少,青年流失多,运动的主

体地位减弱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参加体育运动的比例非常低,另外,

各年龄阶段参加体育活动的农村居民比例都比城市居民要

低,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差异有逐渐拉大的趋势。改革

乡村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

及实践路径研究

乡村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乡村振兴战略,它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振兴。而乡村体育则能使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改进居民的生活习惯,加强社区交往,营造文明乡

风。从这一角度看,乡村体育对促进乡村振兴有着重大意义。

乡村体育;乡村振兴;体育价值

012 2 期

2024

第15页

开放后,有两亿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这些人大

部分都是年轻人,他们的身体素质相对更高,应该是新农

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柱,但因为常年的城市打工生活,让

他们无暇顾及身体锻炼和农村体育发展,这就使得农村体

育的主要力量被弱化,造成了农村体育参与人数的减少。

2.3 农民体质偏弱

长期来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生活条件不佳,

卫生保障制度也不健全。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民

的身体素质都低于城市居民。在身体形态、素质和机能等

方面,大部分的指标都比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要低。

在某些地区,农民仍然是癌症、心血管疾病及各类传染病

的高发人群。农村体育教师缺乏、体育健身组织机构不健全、

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位等问题比较严重。

2.4 农村体育经费来源单一

目前,我国的社会体育消费总体上仍然处于较低的水

平,农村体育事业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思想观念滞后的问

题,大部分农民尚无足够的物质基础来开展社会体育活动。

3 乡村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及实践

路径研究

3.1 强化乡村体育设施建设,培育乡村体育后备人才

体育设施建设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农村体育场馆、健身器材等的建设,既能满足农村居民的

体育需要,又能为社区居民开展其他社交和文化活动提供

场地和设施,从而推动社区建设,创建农村文明。国家应

增加对乡村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为其提供充足的场地与

设备。例如,在每一个乡镇都要修建一座适合乡村居民开

展各种体育活动的综合体育馆,在小集体经济组织中修建

篮球场、足球场,鼓励居民组成团队参加体育运动。乡村

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人力保障,政府可通过建立“乡

村体育”奖学金制度,吸引农村地区的优秀大学生参加体

育专业学习,为乡村体育培训提供更多的专业师资。在此

基础上,通过举办专门的培训课程,对乡村体育师资、教

练员进行专业培训,通过与职业院校、体育协会等机构的

协作,开展乡村体育人才的交流与培养,从而提升我国乡

村体育的整体水平。

3.2 坚持以融为进,开拓思路

要做好、做大农村体育产业,就必须走融合发展的道

路。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新的经济动力。首先,

应该创新对农民体育的宣传工作,用农民听得懂、看得到、

学得会的方式来传播,讲好他们的体育故事,增强他们的

科学健身意识,让他们在体育运动中增强自己的体质;其

次,深化农体融合,依托山水田园、瓜果飘香的乡村生活,

在适宜的地区,开发登山、攀岩、漂流等消费服务项目,

对农事、农艺、科技、体育健身等进行重点挖掘和开发,

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乡村体育健身产业,开发一批乡

村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促进各产业的融合发展 [2];最后,

深入推进文体融合,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资源,

研究和创作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发展农村体育文创产品,

促进体育和文旅产业的融合。

3.3 进一步支持乡村体育活动

发展乡村体育活动,既能增强农民体质,又能丰富乡

村文化,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国家应在财政上给予一定的

支持,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地方要充分发挥地方民

族节日和省级民族运动会的优势,把民间体育与地方特色

结合起来,发展出一种具有乡土风味的传统体育运动和农

民喜爱的体育运动。例如,举办乡村体育竞赛,并给予参

赛者一定的经济激励。举办乡村体育文化节,鼓励乡村居

民以体育活动、文艺演出等形式展现乡村文化,以吸引旅

游者和投资商。近几年,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乡村运动项目

如“村 BA”“村超”“龙舟赛”等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特别是贵州省榕江县举办的“村超”活动,吸引了数百万

观众,在线观看人数超过 5 000 万,网络流量超过三百亿,

走出了一条“体育+文旅+农业”融合、乡村体育与乡村

振兴深度融合的新路。“村超”的主题是“村味”,而竞

赛的奖励也是当地的特产,如肉牛、肉猪、绵羊等,巧妙

地利用第一、二、三产业的结合,提高了农业的附加值,

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拓宽了农民的增收途径,激活了互动、

沉浸式的体育消费场景,创新体验式、参与式的旅游消费

方式,把“体育+文旅+农业”的新模式推广开来,把体

育赛事、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结合在一起,形成辐射带

动的效果,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推进农村

繁荣。另外,也可以将体育元素融入乡村振兴项目中,例如,

建立乡村运动公园,开展乡村体育旅游,推动农村体育事

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

3.4 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体育协会的组建

要想让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就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让农民的热情得到充分的激发,让体育运动在农村这片土

地上生根发芽,融入村民的生活之中,让体育之花在乡村

体育•社会学 013

2024

第16页

茁壮成长 [3]。坚持因地制宜,差别化发展群众喜爱的体育

活动,如广场舞、健身跑、健步走、球类等,以满足农村

居民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资源下沉到农村,以体育活动促进邻里之间的联系,将比

赛从专业体育场馆转移到农村,提高村镇的凝聚力和向心

力,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在此基础上,加强村

级体育协会组织建设,国家应鼓励农民群众自发成立各种

体育协会,政府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例如,提供场

地设备,宣传推广,培训指导等;通过开展乡村体育社团

之间的交流活动,实现资源共享,推动乡村体育产业的联

动发展。同时,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充实

农民的精神生活。

3.5 提高健康生活水平,推动旅游业和文化发展,

从而推广体育文化

开展体育竞赛、健身活动、体育训练等活动,对农村

居民的体质健康、疾病的防治、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

意义,对于提升农村人民的生活幸福水平和生产效率,促

进乡村振兴也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体

育旅游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通过体育活动、体育旅游等

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到农村来,从而带动当地的

旅游发展。同时,在农村举行体育活动,也可以提高地方

的知名度和公众形象,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将体育与旅

游相结合,既能产生经济效益,又能促进文化交流与乡村

振兴,既能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又能推动文、旅、商、农

的深度融合,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下一步,国家体

育总局将与相关部门一起确定相应的职责单位和工作程序,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长期的工作机制,引导和促进地

方各级政府主动开展体育支持乡村振兴的工作,促进农村

地区更高层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让体育更

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促进乡村振兴,推进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同时,

对农村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有利于加强农村地区的凝

聚力与认同感。开展传统体育活动、传统运动项目的传承,

可以对农村体育文化的传统与特点进行保存与发展,从而

更加充实农村文化内涵,提升农村居民的自豪感与创造力。

4 结语

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是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

项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农民健康生活的重要举措。但是,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体育设施还不够完善,如何推动其发展,

保障农民的健康生活,事关全社会的长治久安。为此,必

须立足现实,强化设施建设,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提供足

够的物资,培养后备力量,大力推动乡村公共体育设施的

发展,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文 / 徐冰倩(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作者简介:徐冰倩,女,江苏常州人,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参考文献 :

[1] 李琳琳,牛鹏飞 , 王姝燕 . 与乡村产业发展相融合的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3,13(27):103-106.

[2] 朱颖,陆红梅 . 洪泽湖泗洪片区休闲体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研究 [J]. 体育世界 ,2023(9):44-46.

[3] 文宽,王峰,刘栋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陕西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治理路径研究 [J]. 武术研究 ,2023,8(9):134-136.

[4] 杨锋 .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学校体育扶贫的意义、特征与发展愿景 [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3(18):103-105.

014 2 期

2024

第17页

自我国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以来,为

了切实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及增强体质,学校体

育大课间呈百花齐放的姿态,每个学校都组织实施了不同

的活动形式,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们走出教室,参与到

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中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与同学、

老师积极交流情感,提高学生审美、文体教育,促进身心

健康和谐发展,这些举措无一不散发着学校的特色之光,

呈现出一幅百家争鸣的画面。

依托现有的区域优势,云南很多学校将云南民族文化

元素融入校园体育大课间活动中,从而使学生的体育活动

不仅能够锻炼身体、愉悦身心,还具有观赏性、娱乐性,

同时也起到传承与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

1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元素

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是指能够展示出本民族特有的文化

元素,包括音乐、舞蹈、服装、饰品、特色节日及民风民

俗习惯等。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除汉族

外,55 个少数民族中云南占有 52 个,其中 15 个少数民族

为云南特有,这独特的少数民族优势,有利于寻找、保护、

开发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弘扬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2 昆明市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

2016 年、2018 年、2020 年、2022 年的云南省昆明市

各区中小学大课间开展的线上或线下评比活动,让我们对

昆明市中小学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内容的开展情况有了一

定的了解。

2.1 昆明市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开展现状

目前,每个学校的大课间时间为 30 ~ 40 分钟,在组

织形式上,受场地、器材、师资、经费等多方面的影响,

有的大课间活动采取的模式比较固定和单一,学生下到操

场,做做操、跑跑步,做一些体育游戏,拉伸一下就带回教室;

也有的学校、班级根据划分的场地,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自

己组织班级大课间,组织形式比较单调和乏味;而很多学

校则充分合理利用本土资源,从队形到内容,多样化的组

织形式贯穿于周一至周五的大课间活动中。

2.2 昆明市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开展现状

总体来说,大课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主要体现在大

课间体育活动的项目上,每个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以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融入中小学

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实践探究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昆明市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

现状进行探究,并从中学习、借鉴、总结和反思。本文旨在促进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大课间活动,在中小学体

育大课间活动中的广泛推广,进而促进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为传承与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提供新的思

路与借鉴。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中小学体育

摘要

关键词

体育•社会学 015

2024

第18页

及场地设施等情况,选择相应的运动项目,内容涵盖了田

径类、体操类、游戏类、民族传统体育类等多个项目,具

体分为广播体操、体育舞蹈、健美操、啦啦操、健身操(体

育项目类或民族类)等规定或自编操舞类项目;花样跳绳、

踢毽子、武术、射箭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类游戏几

个大项。

2.3 昆明市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中云南少数民族

文化元素融入现状

昆明市的很多学校都是非民族学校,但在云南这个特

有的少数民族大省的地理优势下,各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发挥全校教职工、学生,甚至家长、家属的力量,充分挖

掘本校一切现有或潜在的体育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以“民族主题”特色大课间为载体,围绕“民族”特色展

开科学的设计,通过多方面的创新,使得各校大课间体育

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参与人员等丰富多彩,满足了全

校师生活动要求,同时也让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师生在

这里找到共性,不仅充分调动了师生的参与兴趣,也增强

了学生体质。

2.3.1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内

容创编上的应用

昆明市中小学大课间评比活动在展现不同学校大课间

风采的同时,少数民族舞蹈元素层出不穷地出现在人们的

视野中。内容上颇具民族特色,竹竿舞、彝族左脚舞、纳

西打跳、白族霸王鞭、彝族阿细跳月、傣族舞、烟盒舞等

少数民族舞蹈,哈尼族、佤族、藏族、纳西族、白族、彝族、

傣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健身操,贴近民风,注重身体与音

乐的融合,注重歌谣、音乐、舞蹈的和谐统一,处处充满

人们对于生活的情趣,表现出民族的凝聚力。此外,傣拳、

哈尼刀、踩高跷、抢花炮、打陀螺、射箭、舞龙舞狮等少

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游戏等,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让

学生们在大课间活动中体验到各种少数民族文化,为有效

传播和发展民族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2.3.2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应用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在音乐的选择上,为了凸显民族

特色,在确定少数民族种类后,有针对性地选择本民族较

为特色的本土民族音乐,选取节奏快慢不同的音乐,再根

据所选音乐创编相应动作,最终达到音乐与动作协调统一

的效果,最大程度上发挥音乐本身的作用,让练习者在锻

炼的同时享受音乐带来的身心放松。比如朗朗上口的《纳

西三部曲》配上纳西打跳,学生们还自发地根据音乐创编

歌词,氛围感十足;节奏明快的《欢乐纳西人》配上自编

纳西民族健身操;一曲《石龙霸王鞭》配上白族霸王鞭健

身操;一首古典乐器琵琶曲《彝族舞曲》配上阿细跳月,

甚至还融入昆明本地方言民谣等,每一首民族音乐的背后

都散发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在动作的衬托下,为参与者讲

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民族风情故事,无不散发着“民族特色”

的欢乐气氛,同时也为我们的听觉带来最直接的情感体验。

2.3.3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元素的应用

很多学校的孩子们穿着各少数民族特色服饰,随着各

民族特有的少数民族音乐一起跳动,让人们眼前一亮。很

多小学的学校校服就是少数民族服装,每个年级甚至每个

班级都有各自不同的少数民族服装,每天大课间、体育课、

课上、课下都是不同民族的服装,彰显了学校的审美教育

效果。

2.3.4 云南少数民族器材元素的应用

在大课间活动中,很多少数民族舞蹈、健身操、传统

体育项目、游戏等都离不开器材,比如白族的霸王鞭、阿

细跳月的弦、竹竿舞的竹竿等,还有哈尼刀、高跷、腰鼓、

锣鼓等,其中锣鼓主要是用来烘托氛围,渲染气氛。在每

个环节过渡、实施的过程中,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学生

用不同的鼓点节奏,配以音乐进行内容、动作、队形变化

等的引导与指挥。学生们手拿少数民族器材,身着少数民

族服饰,再配上各民族特有的少数民族音乐,孩子们切实

体会到了不同少数民族的不同文化氛围。

2.3.5 云南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元素的应用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是云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彝族火把节、白族三月节、傣族泼水节、纳西族三多节、

苗族花山节、怒族仙女节、佤族慕尼黑节、壮族三月三歌节、

布朗族厚南节等。这些节日隆重、盛大、场面壮观、参与

人数多,极具民族特征,影响较大,将之融入大课间体育

活动中,让全体师生共同感受云南少数民族过节的氛围,

体验一种独特的民风民俗。

2.3.6 云南少数民族元素在大课间组织形式的应用

各学校从实际出发,依据现有的资源,在大课间编排

上,根据所选动作特点科学地进行队形的编排、时间段的

分配,例如选取纳西族打跳作为大课间活动,体现民族特

色,由于打跳动作简单易学,在队形的变化上多是以圆圈、

沿顺时针方向的形式进行;孩子们身着纳西族民族服饰,

再配上纳西族健身操、拉伸动作等,从最开始的入场、热身、

主要内容、拉伸、带回等每个环节都与之匹配一曲纳西民

016 2 期

2024

第19页

族音乐,纳西民族元素贯穿整个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有的

学校则是选取多种民族健身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或游戏,

每天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不重样,周一操类,周二民族传

统体育项目,周三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周四舞蹈类,周五

则是大融合,合理安排每个项目,各年级分年级、各班分

班进行组织。从师生走出教室开始到结束带回教室,每一

个环节环环相扣,动作的路线加之队形变换的多样、自如,

无不达到让人耳目一新的体验。

3 昆明市中小学体育大课间融入云南少数民

族文化元素的影响因素

3.1 领导的重视程度

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及发展学校体育文化

的理念,将直接影响体育运动项目在未来的推广普及。每

个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只

有领导重视,才会有完善的体育硬件设施,才会有大力的

经费支持,才会有精彩纷呈的少数民族服装、器材等,才

会有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壮观场面。

3.2 硬件设施完善程度

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前提是有充足的场地、器材、

多媒体等硬件设施,才能保证大课间活动的安全性、科学

性、本土性及多样性。相较于那些硬件设施完善的学校而

言,有的学校由于本身的局限性,不能更好地开展大课间

体育活动,那么都需要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发挥智慧,

尽可能地去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以此来保证大课间活动

的顺利进行。

3.3 体育师资力量

学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

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健全的场地设备、先进的教育理念、

领导的大力支持、班主任及各位教师的辛苦付出以及学生

的积极参与,更离不开优秀的体育师资力量,因为体育教

师是学校各项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策划者。

体育教师的年龄、性别、学历、专业甚至民族类别等都与

学校体育发展息息相关。例如,在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元

素融入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的今天,每个学校都有一定比

例的少数民族群体,他们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少数民族文化

知识,这无疑将是学校大力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

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

3.4 师生的参与性

整个大课间体育活动从最初的主题、流程的确定到动

作、队形、呈现形式等的确定,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学校

师生齐心协力地参与。教师除了繁忙的教学工作外,还应

积极参与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来。例如,在大课间体育

活动时,师生共同全程参与,与学生一起阳光运动,让学

生切实体会到集体荣誉感与团队的力量。老师要做好榜样,

才能去要求学生、带动学生,最终达到师生共同参与的目的,

把阳光体育大课间做到实处。

4 结语

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在于它的民族特色,我们应该把

握住这样的区域特色,积极将其他极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

文化融入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来,抑或是融入音乐、美术、

劳技课等其他课程教学中,继续推广“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在学校的传承和发展,使之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道亮丽

风景线,打造真正属于“云南”特色的校园文化。

文 / 宋家娥(昆明润城学校,云南昆明 650100)

作者简介:宋家娥,女,云南大理人,昆明润城学校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 高鹏春,杨文杰 . 打跳运动研究 [J]. 体育文化导刊 ,2012(5):134-137.

[2] 李佳群 .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体育舞蹈表演中的运用与分析 [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8):67-68.

[3] 赵祉淳,杜盈珏,朱苡婷 . 云南省中小学大课间融入民族健身操的可行性研究 [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22):169-171.

[4] 甘春洁 . 民族艺术传承和发展的一种方式 [D]. 昆明:云南大学 ,2012.

体育•社会学 017

2024

第20页

本文旨在探讨职业教育在东盟国家龙狮文化传承创新

中的应用。通过分析龙狮文化的重要性及在东盟国家的发展

现状,列举实例详细阐述职业教育如何促进东盟国家传承、

创新龙狮文化,研究讨论职业教育对东盟国家龙狮文化发展

的意义,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建议,旨在为东盟国家利用职

业教育有效传承、创新宝贵的龙狮文化提供参考。

1 龙狮文化及其在东盟国家的发展现状

1.1 龙狮文化的概述及其重要性

龙狮文化源于中国,是东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

东盟国家获得广泛认同和传承。龙狮文化包含丰富的历史、

艺术、哲学和社会元素,是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社区活

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东盟国家各民族文化和传统

文化的重要载体。

1.2 东盟国家的龙狮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在东盟国家,龙狮文化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庆典活动和

艺术表演中,如新年庆祝、商业开幕式、文化艺术节等,

具有独特的形式和风格,如马来西亚的龙狮舞在动作和音

乐上融入了本地的艺术元素,使之充满马来特色。然而,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东盟国家的龙狮文化面临着新的挑

战,如传统的培训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年轻

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少,社区支持和资源投入不足,

这些问题都严重威胁到龙狮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此背景

下,如何通过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方式来传承、发展龙狮文

化成为重要的议题。

2 职业教育的概述及其在东盟国家的现状

2.1 职业教育的定义和重要性

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为主

要目标,是全球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社会经济

发展需要,为各行各业提供高素质人才。职业教育可以为

龙狮文化的传承提供系统的培训,提高其在现代社会中的

吸引力和影响,其重要性在于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能,

提升就业竞争力,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2 东盟国家的职业教育现状及特点

在东盟国家,职业教育主要是满足国家和地区经济发

展的需求,培养具备职业技能的劳动力资源。各国有各自

的职业教育体系,涵盖基础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

等职业教育等多个层次。尽管如此,东盟国家的职业教育

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

分配的不均衡,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距;

其次,由于教育体系与劳动市场之间的连接不够紧密,部

职业教育在龙狮文化传承

创新中的应用——以东盟国家为例

本研究探讨了职业教育在东盟龙狮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论文阐述了龙狮文化的重要性和东盟职业教育现

状,进一步展示了职业教育如何助力东盟国家龙狮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实例分析具体揭示了职业教育的实

际作用,讨论发现职业教育对东盟龙狮文化传承创新的意义,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建议,旨在为东盟更好利用职

业教育传承和创新龙狮文化提供理论参考。

职业教育;龙狮文化;传承创新;东盟国家

摘要

关键词

018 2 期

2024

第21页

分国家的职业教育未能有效响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最后,

教育质量问题也是东盟职业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如何提

高教育质量,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水平,是东盟国家职业教

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3 职业教育在龙狮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应用

3.1 揭示职业教育在龙狮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职业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的龙狮文化知识学习和

技能培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龙狮文化的精髓,

从而有效传承传统文化。同时,职业教育可以借助现代教

学手段,如信息技术、数字可视化和互联网大数据等,使

龙狮文化的传承更具时代性和创新性。职业教育在龙狮文

化传承中的作用不仅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它还通过培养

会欣赏、理解和创新龙狮文化的年轻人,为龙狮文化的传

承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

尊重和继承,也是对现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总的来说,

职业教育在龙狮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它通过提供

系统的教学和训练,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龙狮文化的精髓,

从而有效地传承这一传统文化。

3.2 揭示职业教育在龙狮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职业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传统的龙狮文化,还

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推动他们在传承中创新,使龙

狮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例如,学生可以通过

学习实践,将龙狮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新的龙

狮艺术形式。同时,职业教育在龙狮文化创新中的作用也

不可忽视,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传统的龙狮文化,更鼓励

他们将创新思维和现代技术运用到龙狮文化的传承中。通

过职业教育,学生可以在理解、掌握传统龙狮技艺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科技和艺术元素,创造全新的龙狮艺术形式。

3.3 分析职业教育在龙狮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实际应

用案例

部分职业学校设有专门的龙狮文化课程,学生可以在

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龙狮舞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同时也可

以通过设计制作龙狮装备、组织参与龙狮表演来深入体验

和传承龙狮文化。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

己的职业技能,也可以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进一步

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职业教育不仅关注知识和技术的学

习,更关注思维能力的培养。在龙狮文化传承创新的实际

应用中,职业教育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们亲身感

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

实践能力,通过职业教育模式推动龙狮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 东盟国家职业教育在龙狮文化传承创新中

应用的实例分析

在东盟国家中,泰国和马来西亚的龙狮文化发展较为

突出,因此选取这两个国家进行实例分析。

4.1 泰国

泰国作为东盟国家之一,是龙狮文化的重要传承国家,

龙狮文化这一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泰国被注入了新的生

命力,并成为泰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龙狮文

化的传承与发展得益于泰国的职业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在

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泰国的许多职业学校专门开设龙狮文化课程作为学校

教育的一部分,不仅教授学生基本的龙狮舞技巧,还教授

龙狮装备的基础制作技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

可以充分了解、掌握龙狮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更深

入地理解这种文化。

除了基础的教学,这些职业学校还鼓励创新。例如,

引导学生们结合泰国本地的文化,创作出具有泰国特色的

龙狮舞。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同时

也使龙狮文化在泰国的传承中得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同时,职业教育也通过引领和推动龙狮舞剧的创作,

让学生们将龙狮舞与戏剧艺术巧妙融合,借以推动文化的

创新与发展,这种创新方式更具有泰国本地特色,同时也

更能吸引年轻一代的兴趣。

在职业教育的推动下,更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并热爱

这种文化,使龙狮文化在泰国得以创新和传承。泰国的职

业教育模式为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借鉴,展示

了职业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也证明了传统

文化可以与现代教育完美融合。

泰国职业教育在龙狮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所起的作用

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它证明了职业教育不仅能够提供技

能教育,更能成为维系、传承和创新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4.2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是龙狮文化传承与创新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

在马来西亚,龙狮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的象征,也是马来

西亚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这一切都离不开马来西亚

职业教育的大力推动。

体育•社会学 019

2024

第22页

在马来西亚,许多职业学院都设有专门的龙狮舞舞蹈

课程。专业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传统艺术,能

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基本的龙狮舞技巧。同时,职业学院还

让学生们有机会参与到龙狮舞的实际表演中,通过实践让

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领悟龙狮文化的内涵。

然而,传承并非简单地复制,而需要不断地创新。马

来西亚的职业教育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们进行创新,他们

尝试将龙狮舞与马来西亚的民族舞蹈元素结合,创造出具

有马来西亚特色的龙狮舞,使龙狮舞更具有地域特色,也

使传统龙狮文化的内涵在传承中不断丰富和拓展。

马来西亚职业教育在传承和创新龙狮文化的过程中,

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通过系统的教学让学生们了

解、掌握龙狮舞的技巧;通过鼓励实践,让学生们有机会

亲身参与龙狮舞的表演,感受龙狮文化的魅力;通过引导

创新,让龙狮舞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通过结合本

地文化,使龙狮文化更好地融入、适应现代社会。

马来西亚职业教育在传承、创新龙狮文化方面作出了

巨大的努力和贡献。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

教训,职业教育在技能训练的同时,也应作为传承、创新

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和工具。

5 结语

第一,本研究主要通过对泰国和马来西亚两个东盟国

家职业教育在龙狮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应用实例进行深度分

析,发现职业教育在传承、创新龙狮文化中起着积极的推

动作用。通过系统的教学,鼓励实践,引导创新和结合本

地文化,龙狮文化得以在传承中创新,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第二,职业教育可以作为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重要

手段。通过职业教育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热爱传统

文化,同时传承、创新传统文化,使其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

这对保护和发展东盟国家的龙狮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职业教育如何在其

他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发挥作用,如东盟的蝙蝠舞、

皮影戏等。同时,也可以研究如何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课

程设计,使职业教育在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中发挥更大的

作用。此外,可以探索如何通过职业教育推动传统文化的

国际交流和传播,使东盟的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

广泛的认知和传播。

文 / 陈维东(北海职业学院,广西北海 53600)

基金项目:北海职业学院中国 — 东盟职业教育研究课题《职业教育在龙狮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应用 —— 以东盟国家为例》

(2023YZGDMKT04)

作者简介:陈维东,男,广西博白人,北海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武术、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体育人文、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

[1] 张华,王琼 .“ 一带一路 ” 背景下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39(2):2-6.

[2] 刘红霞 . 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战略思考 [J]. 教育科学 ,2020,36(1):10-17.

[3] 邓玉华,王志敏 .“ 一带一路 ” 背景下我国职业院校与东盟国家合作研究 [J] 教育学报 ,2018,34(12):123-128.

[4] 林婷,张晓庆 . 基于职业教育视角的龙狮文化传承创新研究 —— 以福建省为例 [J]. 文化研究 ,2020(1):45-50.

[5] 范志鑫,舒颜开 .“ 一带一路 ” 倡议下龙狮文化国际化传播的时代意义、困囿与纾解 [J]. 辽宁体育科技 ,2023,45(1):75-78.

[6] 莫上崇,许婉华 . 越南胡志明市华人舞龙舞狮近现代发展探析 [J]. 八桂侨刊 ,2022(2):35-45.

[7] 张智,王湘丽 . 东盟留学生对中华龙狮文化认同的实证研究 —— 以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为例 [J]. 广州体育

学院学报 ,2021,41(1):62-67.

[8] 熊坚 .“ 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龙狮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实现路径 [J]. 体育科学研究 ,2022,26(6):1-8.

[9] 胡昌领,王岗 . 龙狮文化沿 “ 一带一路 ” 传播研究 [J]. 体育文化导刊 ,2020(2):11-15+30.

020 2 期

2024

第23页

当前,我国教育部门积极推进“双减”政策,旨在减

轻学生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体教融合旨在将体育与学科

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

提升综合素质和学科知识水平。因此,研究“双减”政策

背景下,体育社团如何有效推进体教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

和实践意义。为了有效推进体育社团在“双减”政策背景

下的体教融合,需要从整合学校教育资源、设计合理的活

动方案以及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为体育社团的发展

提供有力支持。本研究将以高校体育社团为研究对象,探

讨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通过整合学校教育资源来

推进体教融合。通过对不同类型、规模和特点的体育社团

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在推进体教融合过程中所面临的问

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前期研究与问题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体育教学领域的体教融合

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体教融合的概念发展先后经历了

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两个阶段。在理论探索阶段,一些研

究者认为体教融合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可以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 [1];在实践探索阶段,一些研究者则从实际

操作中总结出了体教融合的经验和模式。根据不同的主题,

已有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观点是体教融合

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一

种观点认为,体教融合可以通过优化活动设计和教学方法,

使体育教学更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参

与度和学习动力 [2];另一种观点认为,体教融合可以通过

身体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提高他们的自

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3]。由此可见,体教融合揭示的一个

基本共识是通过将体育课程融入学校教育中,可以全面促

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4]。第二类的主要观点是体教融合需

要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育资源的整合。一种观点认为,

体教融合需要教师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

促进者 [5],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激发他

们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种观点认为,体

教融合需要将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有机的

教育系统,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环境中获得多样化的学习经

验 [6]。还有一些研究从教育政策和管理角度对体教融合进

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和保障措施。以上研究

对“双减”政策下的体育社团推进体教融合提供了参考。

然而,已有研究尚未注意体教融合中的一些具体因素,具

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在研究设计角度,已有研究更

多关注了体教融合的理论框架和指导原则,较少关注体教

融合的实际操作和有效性评价;第二,已有研究更多采用

定性研究方法,而较少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导致研究结果

的可靠性和普适性有所欠缺;第三,在论证角度上,已有

研究更多关注体教融合的优点和推广意义,较少关注体教

融合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鉴于上述分析,本文拟

从体教融合实施的角度对“双减”政策下的体育社团推进

“双减”政策下体育社团推进体教融合的

路径研究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体育社团推进体教融合存在着研究角度缺实践、论证角度缺理论等问题。本研究以社

会资本理论、学习社区理论、培养综合素质的激励理论为基础,探索出“双减”政策下体育社团推进体教融合

的实施路径:整合体育社团与学校教育资源,创新体育社团活动设计和教学方法。

“双减”政策;体育社团;体教融合

摘要

关键词

体育•社会学 021

2024

第24页

体教融合策略进行研究。主要研究问题为:“双减”政策

背景下,体育社团如何有效推进体教融合?研究围绕几个

子问题展开:体育社团如何与学校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促

进体教融合的实施?体育社团如何通过活动设计和教学方

法的创新推动体教融合的发展?通过研究上述问题,旨在

为“双减”政策下的体育社团推进体教融合提供有针对性

的策略和建议,促进体育教学的持续优化和发展。

2“双减”政策下体育社团推进体教融合的

理论基础

2.1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 [7] 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对于推进体

教融合的重要性。体育社团作为一个社交平台,可以促进

教育资源和体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通过积极建立和扩大

与教育机构、教师、学生及家长等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

体育社团可以将学生与教育资源有效连接起来,实现资源

优势互补,促进体教融合的发展。

2.2 学习社区理论

学习社区理论 [8] 认为学习是社会过程,个体通过参与

社区活动来获取知识和经验。体育社团可以被视为一种学

习社区,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和项目获得综合素质

的培养,从而实现体育和教育的有机结合。体育社团可以

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场所和平台,通过共同参与体育活

动,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合作和分享,协作学习、共同体验。

2.3 培养综合素质的激励理论

培养综合素质的激励理论强调个体对学习和发展的内

在动力 [9]。体育社团可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通

过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和项目,激发学生对体育和教育的

兴趣和热情,促使他们自觉地参与体育教育的过程。体育

社团可以通过提供适应学生需求的活动和项目,激发学生

的内在动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学业成就。

3“双减”政策下体育社团推进体教融合的

实施路径

3.1 体育社团与学校教育资源整合

3.1.1 加强组织和管理

在“双减”政策下,体育社团与学校教育资源可以通

过加强组织和管理来实现整合,促进体教融合的实施。为

了有效管理和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学校应制定明确的管

理机制。这包括确保将体育社团纳入学校教育资源的管理范

围,以便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充分利用。学校可以成立

一个专门的领导小组或委员会,负责体育社团的协调与管

理,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高效性。为了加强学校与体

育社团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建立健全协作机制也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定期举行研讨会,邀请体育社团的负责人和教练参

与,共同商讨如何更好地整合体育社团与学校教育资源。同

时,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联络员,负责体育社团之间的信息

传递和沟通协调,及时为其解决问题和提供支持。

3.1.2 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

首先,学校应该招聘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体育教师

或教练作为指导人员。这些指导人员不仅要有深厚的体育

理论知识,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技巧。通过招

聘专业的指导人员,学校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指导和支持,

确保体育社团的训练和活动得到科学合理的指导。其次,

学校可以为体育社团提供必要的设备和场地支持。配备齐

全的体育器材和适合各项体育运动的场地可以为体育社团

提供良好的训练条件,有利于学生的技术提高和身体素质

的发展。再次,学校应该积极支持体育社团的比赛和活动,

为社团申请参加学校或地区性的比赛,并提供必要的经费

和后勤支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竞技激情,增加他们的

比赛经验,提高其心理素质。最后,学校还可以组织体育

文化活动,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丰富学生的体育生活。

3.1.3 共享场地和设施

在“双减”政策下,学校可以组织体育社团参与学校

的体育活动如运动会、校际比赛等。同时,体育社团也能

为学校的体育活动增添色彩,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此外,

学校还可以与体育社团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一些特色

项目或培训活动。学校可以邀请体育社团的教练或成员来

校内进行专业指导或示范,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体育教学

资源和经验。通过与体育社团的合作,学校可以从中获得

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3.2 体育社团的活动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3.2.1 体育社团可以设计多样化的体育活动

体育社团可以设计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不仅关注运动

技能的培养,还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认知能力的提升。例如,

可以组织体育知识竞赛,让学生在参与运动的同时学习相

关理论知识,加深对体育的了解和兴趣。此外,体育社团

还可以开展一些跨学科的体育项目,与其他学科进行联动,

促进学科间的交流和融合。可以组织体育知识竞赛,使学

022 2 期

2024

第25页

生在参与运动的同时学习理论知识,加深对体育的了解和

兴趣。例如,在足球比赛前,体育社团可以举办一场有关

足球规则、历史和战术的知识竞赛,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

对体育的认知水平,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3.2.2 体育社团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双减”政策下,体育社团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为学

生提供个性化和综合性的教学内容。可以借助虚拟现实和

智能设备等技术,为学生营造逼真的运动环境,使其身临

其境地参与运动,感受高科技带来的视觉和身体刺激,从

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兴趣。除了引入现代科技手段,体育

社团还可以结合艺术、音乐等元素,设计有趣的课程。比如,

在跳绳课加入音乐和舞蹈动作,激发他们对运动更深层次

的理解和热情。此外,体育社团还可以开展运动艺术表演、

创意游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体育课

堂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

3.2.3 体育社团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首先,通过参观体育场馆,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到专

业的运动场地和设施。学生可以亲临比赛现场氛围,感受

运动员的奋斗精神和激烈竞争的魅力。这样的经历将激发

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

动中。其次,参观专业训练机构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

不同体育职业的特点和需求。学生可以观察到职业选手在

训练中的专注和坚持不懈,也能感受到他们所的困难和挑

战,帮助学生认识到体育职业的艰辛与付出,从而引导他

们对职业规划有更清晰的认识。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体育社团为学生们打开了了解体育产业的大门,并为其未

来的职业规划提供了宝贵参考。最后,这些实践活动也能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使其更积极

地参与到体育教育中,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 结语

高校体育社团可以通过活动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推动体教融合的发展。他们可以设计多样化的体育活动,

注重知识传授和认知能力的提升;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提供个性化和综合性的教学内容;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将

课堂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这些做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和效果,促进体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为学生

全面发展提供更加丰富和有意义的体育教育经验。

文 / 王钰,郭飙(西安邮电大学体育部,陕西西安 710121)

基金项目:陕西省 “ 十四五 ”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质量发展视野下校园体育 “ 勤练、常赛 ” 实施路径研究》(SGH22Y1331);

2021 年西安邮电大学下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中国传统 “ 修身文化 ” 视角下大学体育 “ 修身 ” 课的研究与实践》

(JGB202114);2022 年度陕西省体育局常规课题《关于 “ 双减 ” 政策背景下的体育社团推进体教融合策略研究》(2022472)

作者简介:王钰,女,山东济南人,西安邮电大学体育部教师,研究方向:运动领域管理心理与行为;郭飙,男,河南新乡

人,西安邮电大学体育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体育产业。

参考文献:

[1] 丁省伟,储志东 . 是何 · 为何 · 如何:体教融合研究综述与展望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2,46(7):89-102.

[2] 陆晟,陈宇婷,翟丰 .“ 双减 ” 背景下中小学体育课程设计的现实审视与路径优化 [J]. 浙江体育科学 ,2022,44(3):52-61.

[3] 喻颖洁,王丹 . 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路径探讨 [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40(6):100-104.

[4]谭小丰,宋名芳.深化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时代契机与应然逻辑[J].湖北体育科技,2023,42(3):210-215.

[5] 闫纪红,吴文平,代新语 .“ 双减 ” 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路径研究 [J]. 体育学研究 ,2022,36(2):9-20.

[6] 但艳芳,柳鸣毅,敬艳,等 . 体教融合视域下体育师资协同培养的理念、机制与路径研究 [J]. 山东体育学院学

报 ,2022,38(4):94-102.

[7] 边燕杰,鲁肖麟 . 体育社会资本的理论建构和现实意义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2,46(4):1-11.

[8] 黄亚婷,王雅 . 疫情背景下混合教学中本科生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研究 —— 基于探究社区理论的视角 [J]. 中国高教研

究 ,2022(3):52-59.

[9] 梁大为 .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 “ 三全育人 ” 的路径及对策 [J]. 体育学刊 ,2022,29(4):98-103.

体育•社会学 023

2024

第26页

2007 年 11 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第三十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

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和自救与互救能力。这表明安全知识教育和应急能力培训

比以往更受重视,也凸显出新时代提高应急管理能力的紧

迫性。如何解决大学生群体应急知识与技能严重缺乏的问

题,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

1 高校开展应急体育的必要性分析

为了解决大学生应急知识与技能严重匮乏的问题,我

们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不同的角度为大学生提

供应急体育相关知识的学习机会和场所,帮助学生掌握相

关知识及技能,使他们遭遇突发事件时有足够的专业知识

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应对,增加逃生的概率,有效降低事

故风险,以保障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生命安全,这既是社

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1]。高校开

展应急体育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也关系到社会安全稳定和教育科学发展,是保障和促进大学

生健康成长成才、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需要,也是国家

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和全社会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部分 [2]。因

此,高校实施应急体育知识教育和培训十分必要,不仅能

够提升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还能有效提

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应急管理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对大学生的德、智、体全

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高校开展应急体育的可行性分析

2.1 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体育知识与技能分类

人们生活中突发事件越来越频繁发生,学生面对各类

突发事件需要的应急知识与技能多种多样,具体概括如下:

(1)自救知识技能:学生应学会基本自救技能,包括

正确的逃生方法、火灾逃生技巧、水上自救技巧等,了解

如何快速、安全地离开危险区域,并避免陷入危险的境地。

(2)急救知识技能:学生应该学会基本的急救技能,

如心肺复苏术(CPR)、止血、包扎和骨折固定等。这些技

能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挽救生命或减轻伤害。

(3)良好体能技能:体能技能如耐力、速度、灵活性、

力量、稳定性、协调性、反应能力和心肺功能,能够更快

速地行动、转向和应对突发情况,能够在逃生时保持身体

的平衡和控制,能够更好地控制身体、准确地做出动作,

并迅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情况。

(4)环境适应能力:学生应该学会在不同环境条件下

高校实施应急体育可行性与实践路径研究

近年全球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频发,而大学生应急知识与技能又严重匮乏。本文全方位分析了高校开展应急体

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肯定了在高校体育课中融入应急体育教育的可行性,最后从五方面阐述了高校体育课中

融入应急体育的实践路径:建立应急体育课程体系、建立应急体育教师队伍、建立应急体育实践基地、加强应

急体育教学与实践的整合以及建立应急体育教学与实践的评价机制。

应急体育;高校;实践路径

摘要

关键词

024 2 期

2024

第27页

适应和生存。这包括野外生存技巧、抗饥饿能力、寻找食

物和水源、建立简单庇护所的能力等。

(5)紧急疏散和撤离技能:学生应该了解如何在紧急

情况下进行疏散和撤离。他们应该知道疏散路线、集合点

和安全地点,并且能够按照指示有序地离开。

(6)心理调适抗压能力:学生应该学会在紧急情况下

保持冷静和应对压力。他们应该了解如何控制情绪、做出

正确决策,并与他人保持合作和团结。

这些应急体育的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模拟训练、实地

演练和课堂教学等方式培训和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突发

事件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并有效地应对紧急情况。

2.2 应急体育融入高校体育课中的可行性分析

将应急体育教育纳入体育教学进程,不仅是对体育教

育改革的积极探索和有益补充,也为高校落实生命安全教

育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新载体。体育教学中融入应急体

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及方式具有灵活性:相对于其

他学科,体育教学更加具有灵活性。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

都有其相似性,因此可以进行灵活、有针对性的教学。比如,

对于学习火灾等突发事件时,可以先在教室给学生讲解相

关知识,让学生观看一些火灾视频,了解处理火灾事件的

知识,然后在室外场地上进行实地操作学习,这样不仅可

以加深学生的理论认识,更可以加深直观感性认识,还可

以促进传统体育与应急体育的融会贯通。

(2)体育课具有实践性:实践性是体育课区别于其他

课程的最显著特点,也是体育课展现出的最重要的表象与特

征。传统体育和应急体育基础相通、应用互通、方法相近。

从教师角度看,体育教师能够熟练掌握体育专项课程中丰富

的知识和技能,虽然具体内容因体育教学课程不同而有所不

同,但传统体育教学中的奔跑、跳跃、躲避、冲刺等基本内

容已经得到较多训练,有利于应急技能的掌握与提升。

(3)体育教师具有应急体育的独特优势:良好的身体

素质是从事一切工作的本钱和保障。当人们面对危险时,

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难免会畏惧与紧张,

降低反应速度与判断能力,所做出的决策、所采取的措施、

具体实施中的行为就会很难正确有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

中体育教师已练就强健灵活的身体,培养出了坚强的意志

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所以在传授应急体育知识和自救互救

技能时具有身体优势、技术优势和心理优势。

(4)有效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及心理素质:体育运动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在体育课中通常要教授需要共同合作或者相互对抗的运动

项目,也需要不断转换角色,这就可以让学生们充分理解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把尊重、理解、沟通、关心他人作为

日常习惯和自觉反应,对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集

体主义价值观的树立、乐观向上心态的养成都具有积极促

进作用,这与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身心要求也是一致的、

互通的、相促进的。

总而言之,体育教育与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教育有着紧

密的联系,有许多重合、相通和交叉的地方,都是通过知识、

体能、技能的教学达成各自的教学目标,都注重培养和发

展学生积极向上、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因此,体育教师

在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方面有着明显的学科优势。

3 高校体育课中融入应急体育的实践路径

3.1 建立应急体育课程体系

(1)制定课程教学大纲:首先根据人才培养计划,确

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及标准等。

体育教学目标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结果和标准。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

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应创新体育教学

的目标与方式,融合应急体育与自救互救的教学内容,采

取特别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传统评估标准与手段,将应急

体育教育更好地融入传统体育教学中。

(2)合理设计课程结构:高校应在两学年的体育课程

中,融入应急体育教学,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确定课程的模块和学习路径,确保内容有层次性和连贯性,

按照教学计划开展课程,保证教学质量和进度。

3.2 建立应急体育教师队伍

(1)引进专业人才:根据应急体育课程的需求,引进

具备相关背景和专业知识的人员,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

(2)制定教师培训计划:一方面学校需为教师提供外

出进修培训的机会,另一方面教研室可以定期进行培训和

学术交流活动,使教师能够掌握应急体育的知识和技能,

了解应急情况下的体育教学特点和应对策略,关注应急体

育领域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保持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

(3)建立教学团队:组建由具备应急体育专业知识和

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的团队,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建立教师评估机制:建立有效的教师评估机制,

包括课堂观察、教学反馈和学生评价等,及时发现教师的

体育•社会学 025

2024

第28页

不足之处并提供支持与指导,促进教师的持续发展。

(5)提供激励机制:设定合理的激励措施,如奖励优

秀教师、提供晋升机会等,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3 建立应急体育实践基地

(1)选择合适的场地:选择具有应急体育教学和实践

条件的场所作为实践基地,如体育馆、足球场、游泳馆等。

根据应急体育实践的需求,设计和布置基础设施,包括实训

场地、器材设备、教学材料和工具等。在实践基地中,开展

应急体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应急处置能力和实践能力。

(2)配备专业人员:聘请或培训专业人员,如教练、

安全员、急救员等,确保实践活动的安全有效,维护实践

基地的设施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制定管理制度和规章制

确保活动安全有序进行。

3.4 加强应急体育教学与实践的整合

(1)教学内容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师需在备课环节下

功夫,在教学中引入实际案例和场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

操作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真实地应用所学知识。

(2)设计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教师通过设计和组织与

应急体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模拟演练、场地勘察、团队

合作训练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提高学生在应急情

况下的应变能力和实践能力。

(3)实践导向的教学评估:通过设计实践性考核方式,

如实际操作评估、实地考察等,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估,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与实践基地合作:建立与实践基地的合作关系,

将实践基地作为教学实践的场所,与相关行业、机构、应

急管理部门建立联系,邀请专业人士举办讲座和实践指导

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应急环境中进行实践和训练。

3.5 建立应急体育教学与实践的评价机制

(1)设定评价指标:明确评价的目标和标准,根据应

急体育教学和实践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包括理

论知识掌握程度、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2)多元化评价方法: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考试、

实际操作评估、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确保能全面、多

方位地评估学生在应急体育方面的能力。

(3)建立教学反馈机制:一方面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教

学进行评价,以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影响力,为教师的

改进提供依据;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并对

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和评估,同时也促进学生之间的

交流和合作。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针对评价结果进行改

进和调整,以提高教学和实践的质量。

(4)专业评审和认证:邀请应急体育专业人士或相关

机构进行专业评审和认证,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开展应急体育教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以人为本”的理念的体现。应急体育融入高校体育

课中是非常可行的,不仅是对体育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

也为高校抓生命安全教育提供了新平台、新载体,各个高

校需要构建健全的应急体育的教学体系,推进高校的体育

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应急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地成长

成才,培养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祖国接班人。

文 / 宋海燕,洪旺,刘立华,张学雷,周巍巍(防灾科技学院体育部,河北廊坊 065201)

基金项目:2022—23 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实践项目 (2022GJJG482)

作者简介:宋海燕,女,湖北襄阳人,女,防灾科技学院体育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洪旺,男,河北廊坊人,

防灾科技学院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社会体育方向的研究;刘立华,女,天津蓟州人,防灾科技学院体育部副教授,研究

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张学雷男,天津蓟州人,防灾科技学院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周巍巍,男,河

南正阳人,防灾科技学院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

参考文献:

[1] 胡翠娟 . 在初中体育课程实施中开展生命教育的研究 [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14.

[2] 王举翠 . 高校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提升应急避险能力途径的研究 [J]. 科技资讯 ,2020,16(1):102-103.

[3] 董伯云 . 人本主义视野下学校体育纳入应急体育教育的研究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31(1):113-117.

026 2 期

2024

第29页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人民生活水平不

断提高,对于体育的需求更加丰富。如今,体育已经不仅

是单一的竞技活动,更是涉及健康、文化、社交等多层面

的全民需求。国家体育治理现代化旨在通过完善体育制度、

提高全社会体育参与度、推动竞技水平的提升,实现全民

健身的全面发展,为国家整体素质的提升和社会的和谐稳

定作出更大贡献。辽宁省地处我国东北,拥有丰富的人文

历史和体育资源,在国家体育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辽宁

省高校体育智库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体育智库概述

高校体育智库是由高等学府设立的,以开展体育研究、

提供智力支持为主要任务的机构,具有独立的学科领域和

专业团队,致力于整合学术资源、服务国家和地方体育事

业的发展。高校体育智库的研究团队通常涵盖多个学科领

域,包括体育管理、运动科学、体育法律等,学科交叉可

以深度挖掘体育领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体育智库通常设

有专门的研究机构,以确保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主要包

括体育政策研究中心、运动科学实验室等。体育智库需要

拥有一支高水平、多层次的专业人才队伍,包括博士、硕

士等高级学位的研究人员,以及在实际体育管理和运动科

学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为了支撑体育研究的开展,

高校体育智库具有完善的数据库和文献资料库,确保研究

人员更方便地获取国内外体育研究成果和最新文献 [1]。

2 国家体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辽宁省高校体

育智库建设的意义

辽宁省高校体育智库的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高校在

国家体育治理中的作用,更有助于为辽宁省体育事业的科

学发展、人才培养和政策支持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主

要包括:

2.1 为国家体育治理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作为研究机构,体育智库能够深入探究国家体育治理

现代化的核心问题,通过科学研究为相关政策制定、执行

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借助高校体育智库的力量,可

以更好地整合学术资源,推动体育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完善,

为我国体育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2.2 为辽宁省体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方案

通过深入研究辽宁省体育事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瓶颈,

体育智库能够提供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推动辽宁

省的体育事业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全面的方向发展,使

得辽宁省的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2]。

2.3 为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持

体育智库可以为高校提供更加丰富和具有实践性的教

学资源,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实践项目,培养更多具备国际

视野和实践经验的体育专业人才,不仅有助于高校体育专业

国家体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辽宁省

高校体育智库建设探讨

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和国家体育治理现代化的深入推进,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培养体育人才、传

承体育文化、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正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在该背景下,辽宁省高校体育智库建设备受

瞩目,其对推动高校体育事业的创新发展、服务国家体育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本文将

对国家体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辽宁省高校体育智库建设进行深入分析。

国家体育;治理现代化;高校体育智库

摘要

关键词

体育•社会学 027

2024

第30页

的提升,也有助于为国家和地方的体育事业培养更多的专业

领军人才。

3 国家体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辽宁省高校体

育智库建设措施

3.1 以前瞻导向作为建设理念

前瞻导向的研究需要充分整合大数据和智能技术的支

持,辽宁省高校体育智库可以建设全面的数据平台,整合

国内外体育数据资源,通过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

深入挖掘体育领域的规律和趋势,数据支持将为前瞻导向

的研究提供更为准确和科学的依据,使高校体育智库在体

育治理中更具决策支持和引领作用。前瞻导向的建设理念

要求高校体育智库主动关注未来趋势,开展相关研究和政

策评估,包括对国家体育政策、体育法规、国际体育大事

等的未来走势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政策评估提出科学建议,

辽宁省高校体育智库可以成立专门的未来研究和政策评估

团队,通过跟踪研究和定期评估,为国家和地方体育治理

提供未来趋势的科学参考 [3]。

3.2 建设跨学科体育智库

传统的体育研究通常局限于体育管理、体育科学等专

业领域,而跨学科导向要求更加广泛的学科涉猎,所以辽宁

省高校体育智库应该吸引来自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法

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业人才,形成涵盖多方面知识领域的

综合性研究团队,将更有利于深入研究体育问题,发布更为

全面的研究成果。为推动跨学科导向的体育智库建设,辽宁

省高校体育智库应该制定跨学科研究项目,项目可以围绕体

育与社会、体育与文化、体育与经济等多个方面展开,吸引

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参与,通过开展跨学科研究项目,高

校体育智库能够深入挖掘体育问题的内在联系,形成更为综

合和深刻的研究视角。为鼓励跨学科交流,辽宁省高校体育

智库应该建设开放式平台,平台应包括学术研讨会、跨学科

交流论坛、学术讲座等,为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交

流的机会,通过开放式平台高校体育智库能够促进不同学科

之间的融合,形成更为综合和创新的研究思路。为促进跨学

科研究的持续发展,辽宁省高校体育智库需要制定跨学科研

究成果评价体系,体系中需要包括对跨学科论文、项目成果、

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的评价,通过科学、公正的评价,可以

鼓励研究者在不同学科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提高研究的学术

水平和实际应用价值。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推动跨学科智

库建设,辽宁省高校体育智库还需要开展相关的宣传与推广

活动,通过组织学术推介会、撰写跨学科研究成果的宣传材

料等方式,向社会各界宣传体育智库的跨学科建设理念,吸

引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4]。

3.3 构建开放运作模式体育智库

首先,要推动高校体育智库建设向开放运作导向,需

要建立广泛的合作网络。传统模式中高校体育智库通常局

限于学校内部的专业领域,导致信息闭塞和研究资源有限,

在现代化的要求下通过与国内外其他高校、研究机构、企

业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分享研究成果、交流研究经验,

形成开放、互通的合作网络,引入更广泛的研究视角,提

高高校体育智库的整体研究水平。其次,在构建开放运作

模式的过程中,高校体育智库还应注重信息开放共享,建

设数字化平台,将研究成果、数据信息等进行开放共享,

促进内部研究团队之间的合作,还能够为外部研究机构和

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全面的研究参考。通过信息的开放

共享,高校体育智库能够更好地履行服务社会、服务国家

体育治理现代化的使命。再次,构建开放运作模式的体育

智库需要积极参与国家体育政策的制定和落地,通过与政

府部门、体育产业企业等建立紧密联系,高校体育智库可

以更好地理解国家体育政策,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和建议,

同时积极参与政策的落地过程,推动高校体育智库的研究

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实际治理工作。最后,为了更好地实现

开放运作模式,高校体育智库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估和反馈

机制,通过建立科学的研究成果评价体系,激励研究人员

在开放运作模式下取得更多突破性的成果,并建立与社会

的有效反馈机制,及时了解社会对体育治理的需求,使高

校体育智库的研究更贴近实际、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5]。

3.4 加强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为了实现高水平人才的引进,辽宁省的高校体育智库

需要制定更加灵活和具有吸引力的引才政策,包括提高人

才的薪酬水平,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和科研资源,以及建立

灵活的工作制度,满足高水平人才个性化的工作需求。加

强高水平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系统完备的人才培养计划,

包括制定详细的培养规划,为研究人员提供多样化的培训

课程和学术交流机会等,促使其在学术研究、团队协作和

领导力等方面不断提升。通过培养具备广泛知识背景和创

新思维的人才,高校体育智库可以更好地适应国家体育治

理现代化的需求,提升其整体研究水平。辽宁省高校体育

智库还可以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体育研究机构、企业建立合

作关系,借助其资源和平台为高水平人才提供更多机会,

028 2 期

2024

第31页

包括共建联合实验室、参与国际性学术会议和项目等。通

过深度合作,高校体育智库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广阔的

发展平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除此之外,

需要为高水平人才提供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和科研平台,鼓

励开展前沿研究,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推动研究成

果的快速转化。同时,可以组织学术研讨会、讲座和交流

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从而激发高校师生的学术热情,促进学术氛围的形成。

3.5 创新体育智库研究方法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应用在高校体育智库建设中扮演

了重要角色。通过收集和分析运动员的大量数据,可以更

全面地了解运动员的身体状况、运动水平和潜能,辽宁省

高校体育智库借助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建立了运动员数据

库,包括身体指标、运动成绩、训练计划等多维度信息,

通过对数据的深度挖掘,体育智库可以为教练员提供个性

化的训练建议,从而更好地发挥运动员的潜力,同时人工

智能算法的应用也使得体育智库在运动预测、伤病风险评

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运动

员和体育爱好者们在平台上产生的海量信息成为研究的宝

贵资源,辽宁省高校体育智库通过监测和分析社交媒体上

与体育相关的讨论和观点,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到社会对

于体育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和态度,不仅能够使得政策制定

者更准确地把握民意,还为体育智库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课

题,通过结合社交媒体研究和传统调查方法,体育智库可

以更全面地了解社会对于体育治理的期望和需求,为决策

提供更科学的依据。传统的体育训练通常受限于场地和设

备的条件,而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为训练提供了更为灵活

和多样的选择,体育智库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了各种

模拟训练场景,使运动员能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到更真实

的比赛场景,提高运动员的应变能力和比赛经验。同时,

虚拟训练还可以帮助教练员更直观地观察和分析运动员的

表现,精细调整训练计划,提高训练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家体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辽宁省高

校体育智库建设不仅能够为国家体育治理提供智力支持,

促进辽宁省体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还能够助力高校体育专

业人才的培养,加强高校与社会的深度融合,提高辽宁省

在国际体育舞台上的影响力,促进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高校体育智库的建设,将使辽宁省在国家体育治理现代化

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

慧和力量。

文 / 樊婷婷(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 116000)

基金项目:《强省建设:辽宁省高校体育智库建设研究》(LJKMR20221372)

作者简介:樊婷婷,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参考文献:

[1] 肖霄 . 我国高校体育智库建设路径探讨 [J]. 家庭 ,2021(6):170-171.

[2] 谢亚平,米雄辉 . 我国高校体育智库参与决策咨询的现实困境与出路 [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2,7(5):62-71.

[3] 王迪,米雄辉,谢亚平 . 我国高校体育智库网站建设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J]. 体育科技 ,2022,43(4):124-126+129.

[4]李乾丙,解毅飞.“十四五”时期我国高校体育智库发展的内外环境、使命担当与路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22,44(1):8-13.

[5] 于冬静 . 新媒体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智库信息传播影响因素与路径优化研究 [D]. 济宁:曲阜师范大学 ,2022.

体育•社会学 029

2024

第32页

摘要

关键词

1 新课标背景下体育走班制教学模式发展意义

1.1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在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力

求以高质量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发挥体

育独特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体育走班制

教学”是可选择性的专项化体育教学的具体教学形式,其实

质是在同一年级打破行政班级界限的走班选项教学,突破了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将行政班级再打乱,学生自觉选择自己

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尊重学生因生长环境、遗传等因素所形

成的身体、心理及智力状态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有了自主

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真正做到了学有所好,学有所成。

1.2 促进形成一校多品,发展学校教学特色

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体现着

学校办学宗旨与师生的价值追求。用“体育走班制”教学

模式构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校园特色文化,能

不断推进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开展健康向上、

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项目,让每所学校都生长出独特的

文化气质,促进区域内学校多样化、学生个性化发展。

1.3 保障体育课程衔接,强化教师专项技能

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走班制教学”在自己的专项上从

事固定的教学项目,将一种运动项目细化、拆分讲解,打

破传统体育课学得杂、学得多的课程设置,保障体育课教

学内容整体的连贯性和衔接性,使同学们更加清楚自己选

择的课程内容,同时强化了教师的运动技能水平,促进了

体育教师专项技能和教学能力的保持与不断发展。

1.4 满足学生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走班制的班级是由教师专项

和同学喜爱的运动项目组成,打破传统体育教学班级,使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融洽,课程开展更具一致性。教师可

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优势,结合课程内容,采用多种教

学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与运动项目相关的趣味活动,活跃

课堂氛围、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中达到锻炼身

体的目的,培养了终身体育意识。

2 新课标背景下体育走班制教学模式发展的

制约因素

2.1 初级信息化水平,选课流程不简易

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平台建设与服务已经成为许多学

新课标背景下体育走班制教学模式

发展对策研究——以大庆实验中学为例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访谈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大庆实验高中“体育走班制”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研究体育走班制对学校体育发展的意义,并分析当前学校实施体育走班制教学模式的制约因素:初级信息化水

平,选课流程不简易;场地利用不充分,课程种类不齐全;学校师资力量少,班级人数不匹配;按运动项目分

班,学生水平不相同;学期授课时间短,技能水平不达标;教学形式太灵活,课程评价不明确六个方面。针对

以上问题提出对策:引进现代技术,完善学校选课平台;推进体教融合,扩大体育课程种类;培养教师队伍,

调优课堂班级人数;潜心走班教学,精细体育项目分层;提高专项技能,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规定教学计划,

明确教学课程评价的应对策略。

新课标;体育走班制;教学模式

030 2 期

2024

第33页

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大庆实验中学的数字信息化建设处于

初步阶段,没有相应的选课平台支持,依靠原始的向班级

发放电子表格空表的方式,由班主任收集学生选择的项目

类型,整理汇总并上传到体育部邮箱,体育部根据 28 个班

级的选课情况人工来细化班级分班人数及人员名单,工作

任务繁重,选课流程困难。

2.2 场地利用不充分,课程种类不齐全

大庆实验高中体育馆内设有篮球、排球、羽毛球、乒

乓球场地及体操馆,室外有 400 米标准环形塑胶跑道、足

球草坪运动场、数十个篮球、排球场地、4 块网球场、1 块

轮滑场,可供学生健身、训练及比赛使用。在 2023 年上半

学期的高二年级开展选项走班时,高二有 1 280 个学生,行

政班级 28 个,总共开设了 4 个选项课程,分别是篮球、排球、

羽毛球及武术,学生上课都在室内的体育馆,室外很多场

地没有充分利用,课程项目开设得少。

2.3 学校师资力量少,班级人数不匹配

大庆实验高中体育组有 12 名正式教师及 4 名实习教师。

2023 年上半学期,高二有 4 位老师教授体育专项班,28 个

班级 1 280 个学生(有 36 名学生生病),共 1 244 名同学

参与选项走班课,有 4 个专项班可选择,分别是篮球、排球、

羽毛球、武术,按照各项目报名比例:报名学生各占班级

总人数的 1/4,各项目男女生不限。每个班 1 周上 1 节选

项走班课,按照各班上课时间安排课表,排课安排如下表 1

所示:由不同的 4 个行政班级按照学生选择的专项到不同

的地点上课。表格中,最多的班级一次有 50 个学生,最少

37 名学生,专项班人数多且班级人数差额大。

表 1 大庆实验高中高二下半学期体育选项班级人数情况(n=1 244)

上课时间 篮球 排球 羽毛球 武术 总数

周二 6、7 节(25 班、26 班、27 班、28 班) 37 39 39 39 154

周二 8、9 节(5 班、6 班、7 班、15 班) 46 47 48 46 187

周三 6、7 节(9 班、10 班、11 班、12 班) 49 45 50 45 189

周三 8、9 节(8 班、17 班、18 班、19 班) 39 42 46 43 170

周四 6、7 节(20 班、21 班、23 班、24 班) 41 38 43 42 164

周四 8、9 节(1 班、2 班、3 班、4 班) 48 50 50 47 195

周五 8、9 节(13 班、14 班、16 班、22 班) 47 45 47 46 185

总 数 307 306 323 308 1 244

2.4 按运动项目分班,学生水平不相同

据调查,在 28 个行政班级里,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

爱好选择了专项班,其中有一半的同学在之前就学过这些运

动项目,另一半同学表示没有学过,使得同学们在刚开始学

习运动技能时,已经出现参差不齐的技能水平现象。

2.5 学期授课时间短,技能水平不达标

大庆实验高中走班制是以一学期为单位,授课时间是

4 个月,1 个月 4 节课,1 节课 1.5 小时。排除其中国家法

定节假日放假和考试周,统计下来,同学们一学期可以上

够 12 节课。对于学习一门运动项目来说,只能初步掌握,

却达不到掌握 1 ~ 2 项终身受用的体育运动技能的目标。

2.6 教学形式太灵活,课程评价不明确

调查发现,大庆实验高中在实施选项走班时,年级组

缺乏统一的教学计划安排,各个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

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期末时存在课程评价方式、内容不清晰,

导致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不统一的情况,学生存在懈

怠心理,不利于体育走班制教学的后续开展。

3 新课标背景下体育走班制教学模式发展对策

3.1 引进现代技术,完善学校选课平台

学校应积极探索互联网环境下体育教育的新发展方向

和变革,利用大数据分析、“互联网+教育”等技术提高

学校体育走班选课信息化水平,推动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

可以创建学校体育走班制网络选课平台,记录各班级学生

的选课情况、教师开设专项课程情况,通过校本选课平台,

形成素质教育“亮点”课程体系,让学生从兴趣变成爱好,

从爱好变成特长,从特长变成专业,从专业转为事业,精

准实施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的“亮点教育”。

3.2 推进体教融合,扩大体育课程种类

为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协同育人,学校可以通过校企

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体学双赢”,进一步拓宽体育走班

发展途径。校企双方积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构建资源共

体育•社会学 031

2024

第34页

享机制、拓宽体育培训思路、打通走班训练体系,以体教

融合突破五育并举,增加学生可选择的体育课程种类,开

齐开足开好体育走班制课程,打造体育走班制特色品牌,

推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3.3 培养教师队伍,调优课堂班级人数

丰富的教师队伍是保障“体育走班制”课程开齐开足

开好的条件之一,因此学校应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利

用多平台、多渠道,在师德修养、能力提升、岗位管理、

师资共享、名师培育等方面全面发力,竭力打造一支“四有”

教师队伍。同时构建多元化、小班化的体育选项课,每班

设置 25 ~ 30 人,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4 潜心走班教学,精细体育项目分层

教育强国的建设基点在于扎实的基础教育,这需要改

革课程教学。改革既要有国家的顶层设计,还要有层级化

的落实方案,从而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学生根据开

设的体育项目走班上课,因学生学习层次的差异,在同一

层次选课走班,两者结合即为分层模块走班教学,这是一

种新的教学形式,从不同差异中寻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使全体学生潜心走班课程,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

3.5 提高专项技能,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学校不断推进校

园体育活动和社会人文教育的和谐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中体育课程应注重教学内

容衔接,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

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逐步形成完善的一体化体育课

程体系。以高考改革为契机,打破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组织

形式的局限性,积极探索“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

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发展学生运动专长,引导学

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

3.6 规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课程评价

好的教学模式依托课程评价,学校要为走班制设置特

色课程评价制度。评价方法要多样、方式要灵活,除了笔

试或直接测试外,还要通过观察、调查与访谈等方式,提

高评价的真实有效性;评价内容既要关注学生体育专项的

学习效果,又要重视学生多维角度的发展;评价主体包括

教师、学生、家长,实行多元评价,做到公正、公平、真

实。最终评价结果的使用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

是分析教学模式改革中的成绩和问题以更有效地开展教学;

二是用于向被评价者作出反馈,使其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三是学校的自我评价与改进。课程评价制度不仅是为了检

验教学成果,更是为了今后更高效地实施体育班级走班制。

4 结语

随着国家对体育重视程度的上升,体育各个领域呈现

火然泉达趋势,本文以大庆实验高中为例,结合学生体育

教育实际情况,摸索出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这一新型教学

模式。学校体育教师应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体育

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齐开足开好

体育课,提升学生体育技能,践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的教学指导思想,到 2030 年实现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全面达

到《“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要求,到 2035 年建成多

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

文 / 周颖,贾智丰(东北石油大学体育部,黑龙江大庆 163318)

作者简介:周颖,女,江西南昌人,东北石油大学体育部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贾智丰,男,黑龙江大

庆人,东北石油大学体育部副教授,研究方问 : 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 , 于素梅 . 思考解析 “ 教会、勤练、常赛 ”——“ 体育走班制教学 ” 是保障 “ 教会、勤练、常赛 ” 的正确教学模式 [J].

体育教学 ,2021,41(1):4-9.

[2] 王建 . 专项体育课论争的历史要点、时代价值与启示 —— 兼论 “ 选项走班制 ” 体育教学 [J]. 体育学刊 ,2023,30(2):107-113.

[3] 于素梅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新要求、新挑战、新课堂 [J]. 教育评论 ,2022(5):36-41.

[4] 季浏 . 突破关键,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 [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2,37(3):249-256+263.

032 2 期

2024

第35页

摘要

关键词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对于高校教育模式的

思考也在不断深化。在这一背景下,“立德树人”成为高

等教育的核心理念,特别是在体育课程中,思政教育的融

入显得尤为重要。高校体育课堂不仅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的平台,更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构建一个

有效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

身体训练水平,还能在德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 教师队伍革新:增强体育教师自我意识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

中的角色至关重要。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通过

自己的行为和教学实践展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这意味着

教师需要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在教学中自然融入

思政元素,既传授知识也塑造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在课堂

上的言行举止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体育课程中的每一

个动作、每一次互动,都是开展思政教育的机会。加强体

育教师的思政教育培训,是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关键,

这种培训不仅涵盖体育教师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

是加强其对教育理论的应用。教师应掌握如何在体育教学

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的方法,如通过团队合作、开展竞赛

和讲授体育道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

任感。此外,体育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互动。通过

这种互动,教师不仅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还能更有

效地将思政教育理念传达给学生。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课

堂讨论和体育活动中的决策过程,这样学生能在实践中学

习并体会到团队合作和公平竞争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

体育教师还应重视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除了专业技能

的提升,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交能力和道德

判断力的培养。

在构建“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

体系中,学校层面的课程思政培养体系建设也尤为重要,

需要从宏观政策的传播延伸到具体课堂实施过程的优化,

确保体育教师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可得到充分的提升。这

种培训不仅需要包括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和方法论,还应

涵盖先进的教育技术,以便体育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将

思政教育融入体育课程中。为了更有效地实施课程思政,

学校还应建立一个跨学科的合作平台,促进不同学科间的

交流合作。通过这种跨学科合作,体育教师可以与其他学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

思政育人体系建构研究

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发展逐渐成为体育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课程不再仅仅

被看作是培养学生体能的平台,而是逐渐演变成一个进行德育教学和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载体。这一转变

不仅体现了教育理念的更新,也反映了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本文旨在探讨在“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

念指导下,如何构建高校体育课程的思政育人体系,探索如何充分利用体育课程作为育人工具,深入挖掘体育

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策略,以期更好地实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目标,为高

等教育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立德树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

体育•社会学 033

2024

第36页

科的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在不同的课程中实施思政教育,从

而获得更多的创新思路。同时,学校还应定期举办课程思

政相关的研讨会,为体育教师提供一个分享经验、学习新

知识的平台。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学习到最新的教育

理论,了解到国内外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最新动态,从而不

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学校还应鼓励和支持体育教师进

行课程思政相关的科研活动。这些科研活动不仅有助于提

升教师个人的专业水平,更能够促进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整

体水平的提升。

2 课程架构优化:体育课程思政科学实施

“立德树人”视域下,优化体育课程架构以科学实施

课程思政,要求对课程目标进行全面的深化统筹。高校体

育课程的建设应以其独特的社会职能为基础,融合专业特

色,完善课程目标,加入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连的教育

元素。这一过程旨在充分实现体育教育的多重功能:育体、

育德、铸魂,同时将爱国情怀融入体育事业的发展中。为

实现这一目标,课程设计应将宏观的课程思政目标具体化,

细化到每一节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在这一过程中,需

要充分考虑专业特点,确保课程思政目标具有针对性、时

效性。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确保学生能够在实际体育活动中体会到课程思政的理念。

例如,通过团队运动强化合作意识、通过竞技活动培养坚

韧不拔的精神,以及通过体育竞赛激发爱国心和集体荣誉

感。同时,体育课程设计应注重多元化创新,通过引入新

兴体育项目,增强课程的教育效果。例如,利用现代教育

技术,如虚拟现实、互动软件等,让体育课程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也为实现课程思政目标提供新的可能;通过研讨会、

座谈会等形式,强化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收集学生

对课程的反馈,不断优化课程内容,确保课程思政目标与

学生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提高课程的实际效果。

优化教学大纲是实现课程架构优化目标的关键步骤。

教学大纲应明确课程的具体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

标准。在此基础上,精心挑选和编纂教材,应确保其内容

不仅符合体育教育的专业要求,而且能够有效地融入思政

教育的元素,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通过体育

活动深刻理解和实践立德树人的理念。教案和课件的创新

同样重要,应设计得既具创造性,又易于理解应用,能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他们内化课程思政的核心

要义。除此之外还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采用多

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研究、小组讨论、模拟实践等,

确保学生能从多个角度理解课程思政的价值。通过将课程

思政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体育活动中,教师可以更加直观、

有效地传达思政教育的要义。例如,在体育竞赛中强调团

队合作的重要性,在体能训练中突出坚韧不拔的精神,在

运动规则的遵守中体现公正和诚信的价值。

3 教育方法改革:实施多层次育人策略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建构需要深化教育方法

的改革,并实施多层次育人策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通

过实践活动实现育人目标,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做到知行

合一。体育教师在课堂中应创造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使

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吸收思政教育的要点。例如,通过团

队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通过竞技

运动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这些活动不

仅有助于学生体能的提升,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体育课程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

的育人作用。教师应积极拓展课堂思政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体育竞赛、体育社团活动等,让学生

将课堂中所学的思政知识转化为实践中的行为认知。这种

方式能够有效地将思政教育与体育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

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上,教师应以自身为主导,借助教学环境和多元化教学手段,

使思政教育自然地渗透到体育专业课程中,这种方式不仅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思政教育以更为细腻、

无形的方式影响学生。同时,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

的创新。结合现代教育理论,使体育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增强学生参与的互动性。这些技术手段的使用不仅能提高

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课程思政的深入实施提供新的途径。

为了保证教育效果,教师应定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学观察和学习成果的分析,不断优化

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达到预期的育人目标。

高校应建立一个支持和激励体系,通过提供专业发展机会、

科研资金和教学资源,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促进教育方

法的持续创新优化。

4 资源整合提升:增强教师资源融合力

增强教师资源融合力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

构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体育教师需从专业特点出发,深入

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这些元素转化为富有成

034 2 期

2024

第37页

效的教学资源。体育教师应经过专业培训,提高对体育课

程中顽强拼搏、勇敢坚毅、奋斗进取等思政元素的认识,

并且将这些元素融入体育教学,从而更有效地传达思政教

育的理念。通过建立从上而下的协调统筹机制,确保教师

在资源发掘和应用方面得到有效的支持和指导。高校应提

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帮助教师提高思政资源的发掘和整合

能力。高校还应鼓励教师参与跨学科研究项目,从其他学

科获得新的视角,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为了更有效地整

合资源,高校还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介,如在线教育平台、

虚拟现实技术等,提供更多元化的教学资源。通过这些技

术手段,教师可以创造更加生动、互动的教学环境,从而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应重视对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创新,如开发新的体育教

学模式、引入新的体育项目等。通过这些创新,教师可以

更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课程中,同时也能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5 评价体系建设: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

高校需要建立一套多层次、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

体系。首先,高校应完善包括教育环节评价在内的全面评

价指标体系,包括专业课程考核和课程思政效果量化测评,

以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核心标准。通过这种

测评,高校可以准确掌握教师的教学效果。这种评价机制

应注重客观性,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其次,高校应建

立课程思政建设的联动机制。通过推选精品体育课程、思

政建设示范课等方式,为其他高校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也能够推动体育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进步。此外,高校

应重视学生评价的重要性。学生作为教育的直接受益者,

他们的反馈对评价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至关重要。因此,学

生评价应作为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确保教学活动

更贴近学生的需求。评价体系的建立应基于科学的教育理

论和实践经验,采用先进的评价方法,以多元化评价指标,

提高评价效果。同时,高校还应定期优化评价体系,通过

收集反馈、分析数据,持续改进评价体系的适用性,确保

评价体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能够有效地反映课程思政建

设的实际效果。

6 结语

体育课程不仅是培养学生体质和运动技能的重要平台,

更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科学地构建体育

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教师能够更好地实现高校教育的立德

树人目标。通过强调教师队伍的革新、课程架构的优化、

教育方法的改革、资源整合能力的提升以及评价体系的建

设等策略,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实施体育课程思政,培养

具有坚实体育基础、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的学生。

文 / 郭仲希 1

,程鹏 1

,许婉莹 2

(1. 苏州城市学院,江苏苏州 215104;2.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江苏苏州 215009)

基金项目:苏州市体育局体育科研局管课题《“ 立德树人 ” 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构研究》(TY2023-307)

作者简介:郭仲希,男,山东青岛人,苏州城市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体育、高校体育;程鹏,男,山西太原人,苏州

城市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学;许婉莹,女,江苏苏州人,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校体育。

参考文献:

[1] 刘昌昊 .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研究 [J]. 体育视野 ,2023(18):53-55.

[2] 曹桂祥 . 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J]. 体育视野 ,2023(12):58-60.

[3] 刘洋 . 高校课程思政与体育教育的融合途径研究 [J]. 四川体育科学 ,2023,42(3):107-111.

体育•社会学 035

2024

第38页

摘要

关键词

最初,体育健身教育的概念是由美国体育健康组织提

出的,其目的是使学生从体育教育的角度出发,借助老师

的帮助,了解终身体育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促进学生养成

健康的行为习惯。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快速变化和科学技

术的飞速发展,静态生活方式已逐渐取代动态生活方式,

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机会正在减少。

根据全国中小学生身体健康调查的结果,我国小学生

的身体状况一直在变差,肥胖和超重现象不断增加,视力

下降,甚至部分学生存在“三高”、冠心病和其他疾病。

同时,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不断下降,力量、柔韧性、耐

力等素质下降的速度令人担忧。因此,重视小学生的身体

素质教育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何发展与提升小学生的

身体素质是学校面临的新问题。目前,滁州市对小学生体

适能教育的目标还不明确,教学方法体系还不完善,课程

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还不够,师资团队结构不合理,对小学

生的体育健身知识较为缺乏,并且对于小学生的体育健身

观念认可度不高。

综上所述,了解当前滁州市小学生的体适能现状,分

析影响学生体适能健康的相关因素,针对研究的数据,提

出改进小学生体适能教育的有效建议,对提高学生的身体

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滁州市五个小学(滁州市实验小学、琅琊路

小学、清流小学、湖心路小学、紫薇小学)的体适能教育

开展现状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滁州学院图书馆和网络等途径,搜集各种关于小

学生体适能教育的文献资料,然后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精

读与分析,从而对自己研究的课题产生明确的认识,获取

与课题相关信息来支撑本研究。

1.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研究设计出关于“滁州市小学生体适能教育现状

调查的问卷”。此问卷设计共计二份,一份家长卷和一份

教师卷。对滁州市 5所小学的教师及家长分别发放调查问卷,

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当面回收的形式。发放 50 份体育教师

问卷,回收 50 份,回收率 100%,有效问卷 50 份,有效率

100%;发放 300 份家长问卷,回收 276 份,回收率 92%,有

效问卷 276 份,有效率 100%,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

为影响滁州市小学生体适能现状的因素提供现实依据。

小学生体适能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滁州市为例

本文采取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滁州市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影响滁州市小学生体适能教育的

因素,得出以下结论:滁州市小学生体适能在理念的引入到实施这一过程中,规模扩大,设施逐渐完善,但

存在教练员队伍结构不合理、体适能课程构建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学校和家长对体适能的教育重视程度不

高的问题。因此,科学地构建小学生体适能的课程体系、培养与提升小学生体适能教练员队伍和提升家长对

小学生体适能教育的认知程度是滁州市小学生体适能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滁州市;小学生体适能;现状研究

036 2 期

2024

第39页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学生体适能教育形式

表 1 滁州市小学体适能教育形式

学校 课堂教育 大课间 课外活动 课余训练 比赛

滁州市实验小学 30% 40% 25% 3% 2%

琅琊路小学 28% 37% 32% 2% 1%

清流小学 40% 35% 20% 3% 1%

湖心路小学 30% 30% 20% 9% 1%

紫薇小学 35% 35% 25% 4.5% 0.5%

针对滁州市小学生体适能教育形式的调查显示,大课

间、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的占比最高,小学大课间每天以

做早操与跑步为主。课堂教育以游戏为主要内容,以运动

为辅助方式,游戏与运动以教育形式结合在一起。课外活

动由学生们,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的,不同的运动

项目有不同的专业老师来带领学生进行运动。相对而言,

课余训练与比赛占比就比较少。因为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

育阶段,不宜进行过多的训练,以免对他们的身体造成损伤。

每年滁州市的小学都会举办有关小学生身体健康的运动会,

例如小学生运动会、趣味运动会等。实施这些运动会的主

要方法是将其体适能教育替换为游戏,从而使小学生的身

体素质教育过程更加有趣。

2.2 小学生体适能的教育方法

目前,滁州小学生体适能教育的方法以体育游戏为主,

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增加体育游戏,利用体育游戏的兴趣来

吸引和激发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这也是对小学生实施身

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偏小,对其进

行强化的特殊运动训练还为时过早。在小学生身体素质教

育过程中,游戏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可以被小学

生接受,也可以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教育的效果。但是,

如果全部以游戏代替体育锻炼,那么体育锻炼的意义就会

发生变化,从而不能发挥体育的锻炼作用。因此,针对小

学生的健身教育课程不能仅仅用游戏代替,还必须结合适

量的特殊体育锻炼才能使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更好。例

如针对小学生的特殊锻炼的某些方面(短距离向后转弯、

绕杆跑、青蛙跳、单脚跳等)。当然,进行这些体育锻炼时,

必须遵循体育锻炼科学严谨的原则,有针对性、合理地安

排活动时间,只有科学的体育锻炼教育才能使小学生的体

育锻炼取得更好的成绩。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滁州市小学

生身体素质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其

中师资团队问题占比较大。由于体育老师的专业背景不同,

许多体育老师对小学生体适能教育的概念还很模糊,他们

不知道如何使健身教学系统化和科学化,不知道在不同阶

段应采用何种体育锻炼形式,使小学生达到体育锻炼的训

练目标。由于一些体育教师对小学生体适能教育的专业知

识了解不全面,因此在教小学生体育锻炼课程时,过分注

重动作的教学,导致小学生只懂得模仿,却没有达到锻炼

体能的目标,违背了小学生体适能教育的初衷。

2.3 学校对体适能的重视程度

表 2 体育教师对小学生体适能的认知程度统计表 (N=50)

态度 程度

进行体适能

教育的意愿

N(%)

很愿意

41(82)

较愿意

4(8)

一般

3(6)

不愿意

2(4)

很不愿意

0(0)

小学生体适能

教育认可度

N(%)

可行

47(94)

无所谓

3(6)

不可行

0(0)

对体适能教育

的重视程度

N(%)

很重要

39(78)

较重要

6(12)

一般

4(8)

不重要

1(2)

很不重要

0(0)

对体适能教育

了解程度

N(%)

非常了解

10(20)

较了解

17(34)

一般

13(26)

听说过

8(16)

没听说过

2(4)

进行体适能

教育情况

N(%)

经常参与

29(58)

一般

16(32)

偶尔

3(6)

从没有

2(4)

通过表 2 可知,滁州市教师团队对小学生体适能教育

的认知程度不高,仅仅只有 54% 的教师对小学生体适能教育

有所了解,大部分的教师对于小学生体适能教育的认知较少。

师资队伍建设的合理化也是滁州小学生体育健身教育发展的

重要原因。在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老师扮演着引导

者的角色,其日常行为和语言将对小学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

响。这种影响不仅在文化知识方面,而且在小学生的生活、

运动和习惯等方面。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师缺乏对小学生身体

素质教育的专业知识,也不知应该如何组织和开展针对小学

生身体素质的合理科学的教育活动,这也造成了小学生体育

兴趣和运动习惯的差异。由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同,他

们中的很大一部分还没有接受过体育锻炼教育体系的研究,

只有一小部分学习过体育锻炼的知识的了解,这也造成了小

学生身体素质教育的差异。

体育•社会学 037

2024

第40页

2.4 对体适能教育的认知程度

表 3 家长对小学生体适能教育认知情况统计表(N=276)

态度 程度

是否了解小学生体适能教育 N(%) 非常了解

13(2.73)

较了解

49(10.29)

一般

104(21.85)

听说过

11(23.53)

从没听说

198(41.59)

是否支持 N(%) 非常支持

257(53.9)

较支持

129(27.1)

一般

78(16.39)

反对

12(2.52) 非常反对

通过表 3 分析可知,滁州市家长对小学生体适能教育

认知较少,仅仅只有 34.87% 对小学生体适能教育有所了解,

大部分家长都不知道小学生体适能教育。通过对家长的认

知途径分析可知,大多数父母通过朋友介绍或与朋友及其

同学一起训练来了解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也有一些父母从

一些体育机构中了解到了体适能教育的相关信息。有少数

父母从事体育锻炼相关工作并有小学生体育锻炼的经验。

通过对父母关于身体素质教育认知方式的调查和分析得知,

大多数父母对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知之甚少。只有少数

父母了解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因此,大多数父母对小

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的概念感到困惑,这些都导致了对儿

童身体素质活动的指导和监测的局限性。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滁州市小学生体适能教育从理念的引入到实施的过程

中,虽然设施开始逐渐完善,但小学生体适能教育理念还

未深入人心,学校和家长们对小学生体适能教育的重视程

度不高。教学体系不健全,教学形式单一,体适能教育课

程结构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对小学生体适能教育没有科

学的评估方法。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很多教师缺乏对于

小学生体适能教育的专业知识,所以导致小学生体适能教

育开展没有具体性、针对性。这些因素导致滁州市小学生

体适能教育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3.2 建议

为了促进滁州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向更好的方向发

展,应加强学校和家长对小学生身体素质教育的认识。建

立科学合理的小学生体育锻炼体系,设计科学严谨的体育

锻炼课程,不仅要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还要树立正确的

体育锻炼观念。科学课程体系的内容应包括两个维度:领

域和内容。除了参照国际和国内有关部门制定的课程体系

框架外,内容维度还应根据小学生的人格特征,在对体育

素养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要重

视对教师的培养,提高其专业能力,建立合理、规范的师

资队伍。教师应具有专业知识、运动技能、教学技能和其

他能力。在教师培训方面,应通过派遣或聘用小学生身体

素质教育方面的权威教练,让其在指定的时间段内对教学

团队进行培训并进行定期评估。教师队伍的考核应多元化,

使专家、教练和家长可以对教师队伍进行全面考核,增强

他们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

文 / 王晨阳,高宝龙(扬州大学体育学院 , 江苏扬州 225000)

作者简介:王晨阳,男,安徽马鞍山人,扬州大学体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高宝龙,男,江

苏扬州人,扬州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参考文献:

[1] 王健,何玉秀 . 健康体适能 [M]. 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7).

[2] 肖夕君 . 体质、健康和体适能的概念及关系 [J]. 中国临床康复 ,2008,5(1):87-90.

[3] 张华,张延玺 . 健康体适能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影响 [J]. 教学与管理 ,2008(27):45-47.

[4] 赵淑英,叶金 . 与健康相关的体适能 [J]. 湖北教育科技 ,2009(2):56-57.

[5] 魏勇 . 体适能 —— 学校体育的核心概念 [J]. 体育科学 ,2008(17).

[6] 魏晓光 . 试析发展学生 “ 体适能 ” 在体育教学中地位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5):24-26.

038 2 期

2024

第41页

文 / 大江

哈尔滨的“泼天”流量,

能洒向体育产业吗?

一到冬天,什么都不能阻挡南方人对雪的

向往,哈尔滨也成功冲上热搜,成为 2024 年头

号网红城市。

不管旅游达人,还是新生代“特种兵”,

已经前往哈尔滨的网友们分享着各自不同的体

验。冰雪大世界、亚布力滑雪场人满为患,在

哈尔滨的俄式建筑风情下,搭配着一顿铁锅炖,

来一次东北洗浴……已经成为无数网友在这个

冬天最向往的事情。

冰雪作为哈尔滨的城市 IP,不仅是得天独

厚的自然资源,更是城市的文化名片,让哈尔

滨更具辨识度,深深植入国人的记忆之中。北

京冬奥会后,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逐渐从小众

走向大众,成为大家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大

众休闲活动。

对于冰雪资源富集的中国北方许多地市而

言,哈尔滨的走红带来了哪些启示?亚冬会的

举办,能否带动哈尔滨冰雪产业新的增长?

体育•科技与产业 039

2024

第42页

火爆背后的奥运冠军之城

没有体验过哈尔滨冰雪天地的观

众们,都在各大短视频平台被当地独

有的冰雪狠狠种草了:

“冰雪大世界太美了,中央大街

太有调调了,圣索菲亚教堂好有氛围!”

“哈尔滨火了,为什么不是东北

其他城市 ?”

本地人也站出来描述自己印象中

的哈尔滨 :“哈尔滨的城市氛围和基调

还是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有异国情调

在里面。冰雪文化是多年积累厚积薄

发,就连我们本地人每年都很向往冬

天看看冰雪大世界又出什么新花样了。”

短视频镜头下,记录着哈尔滨冰雪独有的视觉冲击力。

网友好奇、向往的情绪带动更多人去关注哈尔滨,让这座

冰天雪地的老工业城市,一跃成为这个冬天的新晋网红。

哈尔滨被誉为“冰城”。早期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

东西方文化在这个北国城市碰撞融合,造就了哈尔滨独具

一格的城市特色和韵味。除广为人知的“冰城”之外,哈

尔滨也拥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音乐之都”

等美誉。

在体育领域,作为我国冰雪体育项目的冠军摇篮,哈

尔滨为国家队输送了大批顶尖运动员,培养了一代又一代

速度滑冰、冰壶、冰球、滑雪、花样滑冰、短道速滑等专

业后备人才,以及申雪、赵宏博、张会、张虹等多位冬奥

会冠军。

在北京冬奥会上,任子威、张雨婷、韩聪、隋文静等

哈尔滨运动员勇夺金牌,助力中国代表团取得历史性突破,

2022 年,哈尔滨被中国奥委会授予“奥运冠军之城”称号,

成为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省会城市。

实际上,百年以前,哈尔滨就与冰雪运动深深结缘。

依据当时的资料记载,周末滑雪和火车票已经在捆绑营销,

通过预售预购可以在火车票上给予价格优惠,同时滑雪场

也凭火车票给予滑雪优惠。同时,从当时出版的报纸、杂

志上的冰雪运动商品广告也能看出,冰雪运动在哈尔滨有

一定的群众基础,冰雪运动装备也堪称畅销。

在第四届中国冰雪运动发展高层论坛、中国现代冰雪

运动登陆地考证研讨会上,专家团一致认为,位于黑龙江

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玉泉镇的北极滑雪场是欧洲现代冰雪运

动进入中国的第一站,是第一个中国现代冰雪运动场地,

哈尔滨市阿城区是中国现代滑雪运动登陆地。

哈尔滨悠久的冰雪运动历史在为文化赋能时,最终目

的还是与冰雪旅游有机融合共促冰雪经济发展,带动城乡

一体化发展。

如今,哈尔滨市正积极举办冰雪赛事活动,发展群众

冰雪运动,建设冰雪运动场馆,通过“奥运冠军之城”名片,

做大做强冰雪运动产业。在滑雪、滑冰赛事活动的基础上,

还推出专业赛车,雪地摩托车,动力滑翔伞,极光秀等 30

多项冰雪体育旅游产品。

通过着力打造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性,与已有的文旅

项目在内容和形式上形成差异性和互补性,突出特色,塑

造品牌,呈现出冰雪专业体育运动特色。

2025 亚冬会,哈尔滨冰雪产业新契机

冰雪体育成绩斐然、冰雪运动参与率最高、冰雪装备

根基深厚……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为哈尔滨冰雪体育、

冰雪装备未来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一系列供普通市民参与冰雪运动的场馆陆续拔地而起,

哈尔滨用从基础做起的方式,巩固着冬季项目在冰城的发

展根基。

在冰雪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方面,除了知名的哈尔滨冰

040 2期

2024

第43页

球馆、黑龙江省冰上基地、亚布力滑雪中心等,2019 年以

来,哈尔滨市已争取各方投资 7.64 亿元,在 9 个区建成 10

个气膜馆,并完成哈尔滨冰球馆的改扩建和香坊滑冰馆的

维修改造。同时也利用体彩公益金新建 31 个室外智慧健身

驿站、18 个门球场、132 块足球场地,年浇建 90 块公益冰场。

(数据来源:哈尔滨政府网)

与此同时,哈尔滨市出台了支持重大体育赛事活动引

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积极谋划 2023 至 2024 年哈尔滨冰

雪季体育赛事活动,申办举办越野滑雪马拉松、冬季铁人

三项世界杯赛、亚洲速度滑冰马拉松等国际品牌赛事。

2025 年,第 9 届亚冬会就将在哈尔滨举行。届时,全

亚洲乃至全球上亿观众将在现场或通过媒体直播观看哈尔

滨亚冬会的盛况,赛事也将为带动哈尔滨的冰雪产业发展

带来新的动能。

1 月 11 日,2025 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口号“冰雪

同梦,亚洲同心”、会徽“超越”、吉祥物“滨滨”和“妮妮”

正式发布。借此机会,哈尔滨也将以亚冬会为纽带,为全

亚洲运动员提供竞技舞台的同时,推动亚洲各国携手合作,

共同发展。

除了全力筹备 2025 亚冬会,目前哈尔滨也正在着力把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冰雪体育示范区,打造成面向上合组

织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冰雪体育全领域合作的新平台。

同时,齐齐哈尔、伊春、七台河、黑河四个辅助区突

出特色,举办了 2023 鹤城国际冰球邀请赛、中俄界江黑龙

江国际冰球友谊赛、中俄界江黑龙江国际汽车拉力赛等多

项国际国内冰雪体育赛事,扩大了龙江冰雪知名度和美誉

度,共同推动示范区建设工作整体取得显著成效。

更为重要的是,以赛事为切入口,引导青少年冰雪体

育运动与文化、旅游有机融合,促进冰雪体育产业发展,

已经成为哈尔滨推动文化、旅游和冰雪体育产业的融合发

展的有效举措。

将体育赛事及活动办成了全城大狂欢和市民的节日,

也让哈尔滨这座有着“奥运冠军之城”美誉的城市在冬季

运动赛事和活动的加持下,焕发出新的城市活力。

文体旅联动,能给更多城市带来消费生机吗?

一个城市想要打动年轻人,就需要有更多能激发年轻

人兴趣的元素。本次哈尔滨的出圈,每一个话题都具有趣

味性和新鲜感。

从冰雪大世界里的网红大滑梯到蹦迪场地的互动;从

新奇的冰上体验到东北人爽朗幽默的性格,这些内容都是

年轻人愿意体验和分享的,他们把自己的感受发到各种社

交媒体平台上,引发更多人关注,形成了持续的传播效应。

另外,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亚布力滑雪场、索菲亚大

教堂、东北饮食、东北洗浴等多种资源和文化的积淀,决

定了哈尔滨的成功不可复制。

只是未来哈尔滨冰雪产业尤其是冰雪运动开展想要走

得更远,也会面临不少挑战。只有注重服务质量,重视用

户体验,注重口碑和媒体推广,才能够延续冰雪的影响力

和美誉度,这才是今后哈尔滨冰雪产业能够持续保持竞争

力的关键。

在体育产业作为新兴增长极的今天,每个城市都在全

力以赴根据自己的资源区位优势发展体育产业,寻求转型。

一方面,体育产业作为发展主体要以当地体育资源、

资本、人才储备、科技实力等方面作为出发点,最大限度

地与城市定位和城市形象匹配;另一方面,体育产业要主

动与其他产业形成积极的互动与融合,形成互补的良性的

产业布局。

过去几年,国内体育产业虽发展态势快速,但却主要

集中在超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还有很

多增长空间,更多的城市政府已经认识到并且有意识地出

台了各种政策,助力本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

2022年 5月,哈尔滨特别出台《冰雪文化之都(冰雪经济)

发展规划(2022—2030 年)》,其中为冰雪旅游、冰雪文

化、冰雪装备和冰雪体育全产业链提出了发展路径。哈尔滨

规划到 2025 年,冰雪产业总产值达到 750 亿元,占全省四

分之一以上。到 2030 年,冰雪产业总产值突破 1 500 亿元,

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增强冰雪经济领先地位。

新时代下,一座城市要实现创新发展,就要找准优势、

打造竞争力、构筑产业优势。事实上,在体育产业的创新

发展赛道上,各个城市处在同一起跑线。

是时候把躺平的年轻人从手机和床上拉出来了!当滑

雪场、滑冰馆、野生冰场成为社交胜地,当推雪车、推冰

壶成为潮流的代名词,相信更多人能够通过冰雪运动,在

哈尔滨找到积极生活、探索自我成长的快乐。

(来源 / 体育产业生态圈

图源 / 哈尔滨 2025 年第 9 届亚冬会)

体育•科技与产业 041

2024

第44页

“城市社区基本体育公共服务”是指以政

府为主的各种供给主体向城市社区公众提供具

有普遍公众性的体育产品,进而尽可能地满足

其体育需求的一种服务类型。其作为公共服务

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强公众体质健康、保障

和改善民生以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发挥了积

极作用。当前,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在助力

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基础尚不牢固,

各地区政府应构建出更高水平、更高效能的体

育公共服务体系,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中国城市社区基本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

测评研究》介绍了城市社区基本体育公共服务

公众满意度测评的基本情况,本文对该书内容

进行解读,分析了城市社区基本体育公共服务

供给过程中公众满意度的现况,并从中获得相

文 / 周超

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分析

——评《中国城市社区基本体育公共服务

公众满意度测评研究》

关启示,提出了提升该服务公众满意度的对策,

为我国城市社区基本体育公共服务事业高质量发

展提供参考。

由姚绩伟与丁秀诗撰写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出版的《中国城市社区基本体育公共服务公众

满意度测评研究》一书,主要由七个篇章构成:

第一章主要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历程、现

实需求、理论视角、绩效评价及发展特点进行了

全面分析,并阐述了美、英、日等国社区体育公

共服务发展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及社会保障机

制;第二、三章主要在“城市社区基本体育公共

服务”和“城市社区基本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

度”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对中国城市社区

基本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的测评理论进行了

系统建构,以上内容是该著作理论体系创新的重

042 2期

2024

第45页

要体现;第四章,作者遵循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法

及技术,制作了《中国城市社区基本体育公共服务

公众满意度量表》,并对表格进行了信效度检验,

且报告了该测量工具的质量,该环节实现了研究内

容的创新;第五、六章主要探讨了中国城市社区基

本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的人口学特征,并在此

基础上设置不同变量,对该服务公众满意度进行了

相关比较;第七章主要基于不同视角与路径,深入

探究提升中国城市社区基本体育公共服务质量及公

众满意度的科学策略与具体措施。

在该著作的诸多环节,作者始终强调,党和国

家的政策文件中对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论

述与指示,而体育公共服务质量与全民健身事业发

展和建设体育强国密切相连。然而,目前从中国城

市社区基本体育公共服务质量及公众满意度的现实

状况来看,我国与美、英、日等国的社区体育公共

服务发展上仍然有一段差距,这些差距体现在中国

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现实阻碍上。例如,作者在政

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视角中指出,我国政府购买城市

社区基本体育公共服务的监督问责机制目前还处于

初步探索阶段,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基本体育公共服

务绩效评价体系还不够科学合理,交易双方信息不

对称,筹资渠道不够多元,政府购买主体和承接主

体的独立性不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保障制度不

够健全。要想破除壁垒,需要通过合理制定评价体

系、对称交易双方信息、筹资渠道多元化、增强政

府购买主体和承接主体的独立性等措施。

总之,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全面发展发展离不

开城市社区基本体育公共服务的介入。只有明确体

育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核心指标,建立科学的评价

标准,运用合适的测评方法,整合体育服务资源,

才能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科学化决策,

有效解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地区发展不

均衡等问题,确保服务“承诺必达”,从而全面提

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能力,最终满足我国人民

群众的体育健身基本需求。

作者简介:周超,男,湖南隆回人,广西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应急管理。

体育•科技与产业 043

2024

第46页

1 西班牙皇家社会足球俱乐部介绍

1.1 俱乐部历史

西班牙皇家社会足球俱乐部是一家西班牙足球俱乐部,

成立于 1909 年 9 月 7 日,位于西班牙巴斯克地区,居普斯

科亚(Guipúzcoa)的圣塞瓦斯蒂安(San Sebastián),

目前处于西班牙足球顶级联赛。俱乐部在经过改建的 Reale

Arena 进行主场比赛,可容纳 39 000 名观众。该俱乐部曾

获得西班牙甲级联赛:1980—1981、1981—1982 赛季冠军,

1979—1980、1987—1988、2002—2003 赛季亚军。西班牙

乙级联赛;1948—1949、1966—1967、2009—2010 赛季冠军;

西班牙国王杯冠军 1909、1987 年决赛冠军 1912—1913、

1927—1928、1950—1951、1987—1988 决赛亚军;西班牙

超级杯 1982 年冠军。

1.2 俱乐部所处的巴斯克地区分析

巴斯克是西班牙的第八大自治区,位于坎塔布连海沿

岸的东端,与法国接壤,人口约为 218 万人。巴斯克分三

个地区:Alaya(298 849 人)、Guipuzcoa(702 872 人)

和 Vizcaya(1 171 488 人)。

1.2.1 巴斯克地区的特点

经济层面:巴斯克地区的 GDP 排名位居西班牙第五,

人均 GDP 在西班牙排名位居第二位。由于巴斯克的政策优

先考虑国际市场,因此贸易顺差占 GDP 的 7.92%。该地区是

西班牙人均债务最少的地区之一,表明其居民的收支平衡。

社会层面:该地区也是西班牙失业率最低的地区,因其对

研发投入最多,约占 GDP 的 2.03%。巴斯克地区接收大量本

地和国际旅游资源。治安环境好使得巴斯克地区成为欧洲

社会犯罪率最低的地区之一。教育层面:其居民普遍具有

较高水平的文化程度,因其教育的支出是欧洲最高的地区

之一。巴斯克地区政府非常关心年轻人领域。体育层面:

该地区居民参与运动比例较大,足球深深植根于此,该区

域有 60 多个不同类别的足球俱乐部。

1.2.2 巴斯克地区政府的战略

巴斯克地区优先考虑对该地区发展非常重要的三个方

面:健康的生物科学、能源、先进制造业 4.0。上面强调的

所有要点都赋予了西班牙皇家社会足球俱乐部更多的价值,

因为俱乐部和该地区拥有相同的价值观和发展重点。最相

关的方面是:技术发展研究、紧缩政策、经济平衡、人力

资本投资以及足球俱乐部的国际化。

1.3 俱乐部现有资产分类

该俱乐部拥有实体和数字两种类型的资产。实物资产

是静态的资产,比如俱乐部的队服、海报、宣传册、实体店、

球场命名等。而数字资产是品牌在互联网上构建的资产,

西班牙皇家社会足球俱乐部数字资产

结合中国市场的分析研究

体育强国建设以来,我国足球产业蓬勃发展。足球作为世界公认受众群体最多的运动 [1],促进了世界各国文化

与经济交流。“一带一路”战略促进亚洲与欧洲的市场的合作,西班牙足球的影响力覆盖全球 [2],近些年中国

开始将合作方向延伸至西班牙体育市场。中国需要传播媒介以在全球传递价值和提升软实力,通过足球促进文

化交流,提升相互认同感 [3]。体育市场从传统到数字化的演变,使得中国与西班牙市场获得更多合作的机会。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足球俱乐部需要提升新媒体与支持者融合。本文通过分析西班牙皇家社会足球俱乐部的数

字资产与其在中国的发展进行研究,表明足球俱乐部数字资产具有广阔的前景,并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为相

关的足球俱乐部发展数字资产提供研究借鉴。

体育市场;足球;数字资产;互联网

摘要

关键词

044 2期

2024

第47页

其内容更具动态性,例如 APP 和社交网络及其发布的内容。

1.4 俱乐部现有赞助商

皇家社会足球俱乐部将赞助商(俱乐部称为联盟)

分为三大类:(1)战略联盟:经营理念与俱乐部一致的赞

助商,也就是他们的商业观一致。目前有两个战略联盟,

如微软和 Kutxabank。(2)身份联盟:与俱乐部分享项目

发展的赞助商,如基金会、国家机构、大学、协会等,以

促进体育、社会和文化活动交流。目前与俱乐部有 30 多个

身份联盟。(3)商业联盟:皇家社会的官方和商业赞助商,

拥有展示其品牌并将其与俱乐部品牌相关联的开发权。主要

官方赞助商有:GoodBall、Kutxabank、Reale Seguros、

Macron、Euskatel、Keler、 可 口 可 乐、IMQ、La Liga、

Visa 等,该俱乐部拥有超过三十八个商业联盟。

2 俱乐部现有数字资产情况分析

2.1 数字资产的定义

数字资产是俱乐部通过互联网建立的资产,基于发展

新业务的特定行动。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属性是动态的。

识别数字资产,确定网络和应用程序的流量,分析社交网

络中的追随者和参与度、地理范围以及将俱乐部与其他具

有相同特征的俱乐部进行比较以分析可能存在的优势。

2.2 俱乐部现有数字资产及其分析

俱乐部数字资产主要平台为官网、APP、社交网络、电视

频道和智能标签。该俱乐部的网站每天都会制作新闻和内容,

根据研究发现每年约生产八千条新闻、九千条视频和三千张照

片。网站访问量达三百万,男性占 75%,女性占 25%,25 ~ 44

岁人群浏览的人数占总人数的 56%;访问排名前三的国家:西

班牙、英国、法国;68.53% 的访问者使用手机连接,28.05%

使用电脑,其余 6.37% 使用平板电脑。俱乐部有一个独立的应

用程序,该应用程序于 2017 年启用,已有超过四万名用户下

载了应用,其中约有一万名会员。目前参与人数在不断增加,

现在应用具有管理会员资料、关注俱乐部新闻、通过数字卡

用手机进入球场、转卡等一系列功能。西班牙用户达三万人,

其中两万一千人位于巴斯克地区(占 70.00%)。

Instagram 是当今足球界最常用的社交网络之一,俱

乐部的关注者约为三万人,其中 26.13% 的用户位于西班牙,

73.00% 的用户位于巴斯克地区。将西班牙皇家社会足球俱

乐部与有相同特征的俱乐部进行比较,其关注者数量较低,

但参与度较高。Facebook 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社交平台,

俱乐部的关注者约为一百万人,其中 8.42%用户位于西班牙,

79.50% 位于巴斯克地区。与西班牙其他俱乐部的比较,该

俱乐部关注者数量在竞争者的总体平均水平之内。Twitter

被认为是一个信息社交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用户自己根

据他们所关注的社区或资料来确定他们所收到的内容,与

西班牙其他俱乐部的比较,该俱乐部关注者数量在竞争者

的总体平均水平之内。微博被认为是中国的主要信息社交

网络,俱乐部账号拥有一百一十四万关注者,中国(98.5%)、

西班牙(1.95%),男性(91%)、女性(9%),主要年龄段:

25 ~ 34 岁(49%)。根据微博上的粉丝数量,将西班牙皇

家社会足球俱乐部与相同特征的俱乐部进行比较,该俱乐

部处于中等水平。与其竞争对手相比,俱乐部在中国的定

位非常好,但参与度较低,与关注人数没有一致性。皇家

社会俱乐部通过 Stream AMG 和 YouTube 两个视频平台建

立了视频交流渠道。后者于 2012 年推出,目前拥有约五万

名订阅者,共上传了八千个视频,用户观看次数超两千万次。

智能标签是一种 NFC 芯片,该芯片被植入俱乐部球衣,并

与俱乐部 APP 关联。用户可以通过它获得购买俱乐部产品

(商店或酒吧)、赞助商产品或服务的折扣。使用者中男

性为 67%,女性为 29%,未知为 4%(资料来源于西班牙皇家

社会足球俱乐部)。皇家社会是唯一一家拥有这种科技芯

片的俱乐部。支持者可为俱乐部带来收入。以皇家社会为例,

一名支持者每月可为俱乐部带来 1 794 欧元的收入。而所有

支持者每月可带来 481 511 欧元的收入。支持者数量增加,

每月收入也会增加,但如果帖子的数量或参与度增加,追

随者的价值就会增加,收入也会随之增加。因此,有必要

制定一项数字战略以增加追随者的数量以及产生独家内容。

2.3 主要数字资产受众范围分析

上图列出了俱乐部数字资产的概要,并按支持者地理

位置进行了分类。多数皇家社会足球俱乐部的会员、球迷

位于巴斯克地区。渗透率超过 70%,其次是马德里省 15%,

加泰罗尼亚省 6%。因此,在出售数字资产赞助的第一阶段

应把重点放在希望在巴斯克地区和国际定位的品牌上。

图 1 皇家社会足球俱乐部数字资产概要

体育•科技与产业 045

2024

第48页

2.4 俱乐部数字资产的内容分析

分析俱乐部在三大社交网络上的内容,确定每类内容在

三大社交网络上的参与度,以及为俱乐部带来的价值。按活

动参与度排序俱乐部生成的主要内容后分析,在 Instagram

活动中,队服抽奖参与度最高,达到 5.7%。而俱乐部可从

该内容中获得的价值为 8 547 欧元。生日问候活动参与率高

达 2.9%,该内容价值为 8 547 欧元,每个帖子产生 4 320 欧

元的收入。比赛日和比赛球员两个内容在赛前和赛后参与

率较低,因此有必要重新定义内容的级别,使其更具吸引力。

Facebook 的参与度非常低,在分析期间,共发布近一千条

帖子,其中 95 条是参与度最高的帖子,生日祝福活动是参

与度最高的,为 0.5%。每个帖子可产生 292 欧元收入,微

博上的参与度非常低,与其粉丝数量不相称,将对 700 多

个帖子进行分析后得出,其中 94 个帖子的参与度最高。

2.5 俱乐部与中国的主要社交网络结合的分析

中国的社交网络生态系统与西方完全不同,因此在考

虑定位时,有必要直接从中国进行深入研究。深入了解中

国社交网络的市场认同感和服务对象,并明确要使用的交

流渠道。西班牙皇家社会足球俱乐部在中国的数字资产开

发还有巨大的空间和机遇。

3 结论

西班牙皇家社会足球俱乐部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有:(一)

俱乐部没有销售数字资产的战略。(二)没有资金或人力

为数字资产制定营销计划。没有资金或人力制定数字资产

营销计划。(三)没有与任何机构签订数字资产货币化开

发合同。(四)俱乐部更注重赞助实物而不是数字资产。

结合上述问题研究分析应对策略:Instagram 分析:(一)

投票选出每场比赛的最佳球员,并在获胜者中抽签,选出

最佳球员赠送球衣。(二)在比赛日对比赛结果进行预估

投票,并在获胜者中进行抽奖和发放折扣券。(三)删除

参与度不超过 1.3% 的内容。(四)将单个帖子合理地组合

在一起,以免饱和传播渠道。Facebook 分析:(一)减少

照片对网络资源的使用,应提升内容质量。(二)配合比

赛日设计关于比赛结果的投票并在获胜者中抽奖赠送折扣

券。(三)删除参与度不超过 0.2% 的内容。(四)以一定

的逻辑对单个帖子进行分组,以免传播渠道饱和。微博分析:

(一)微博上没有明确的数字战略。(二)参与度很低。(三)

大量内容来自 Instagram 和 Facebook,微博内容缺乏原创

性。(四)没有投票、抽奖和互动。(五)视频及其他内

容也没有中文翻译。根据以上情况提出以下建议:(一)

根据中国市场制定数字战略,旨在视觉化皇家社会品牌,

增加与粉丝互动。(二)开发专门针对这一市场的内容(设计、

信息、中文交流等)。(三)开发与支持者互动的内容(投

票、抽奖、直播等)。足球俱乐部数字资产具有广阔的前景,

但需要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带给足球俱乐部发展的新机遇,

才能使俱乐部以及许多希望与西班牙市场进行合作的中国

公司获得更多机会。

文 / 张锦程 1

,郭子義 2

,刘海 3

(1. 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陕西西安 713000;2. 江陵原州大学艺术体育大学院,韩国江陵

25457;3.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河南郑州 450000)

作者简介:张锦程,男,河南新乡人,西安体育学院与西班牙武康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郭子義,

男,河南新乡人,江陵原州大学艺术体育大学院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刘海,女,河南新乡人,郑州大

学体育学院校本部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参考文献:

[1] 张浦强,杨华,曾兴炉 . 探析足球暴力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对策 [J]. 九江学院学报 ,2008,27(6):93-95.

[2] 李旭东 . 体育强国视域下中国职业篮球发展研究 [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4.

[3] 庞子悦,洪建平 .2022 世界杯对卡塔尔国际形象传播的影响 —— 基于《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的幻想主题分析 [C]. 北京: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2023:3.

[4]Realsociedad 官网 . 年度账目及审计报告 [EB/OL].https://www.realsociedad.eus/es/i/transparencia-cuentas-anuales.2021-12.

046 2期

2024

第49页

1 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1.1 面向人群有优势

第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面向的主要对象是 18 ~ 20

岁的青年,而据研究表明,18 ~ 20 岁的青年群体已经成为

我国网民的主力军,他们熟悉网络,善于使用各种移动设备,

这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可能性。第二,高职院校的学生刚刚

从高中升至大学,他们大部分人认为体育课就是教师带学

生进行活动的传统教学模式。体育课程信息化教学可以让

学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来学习体育课程,这从某种程

度上说颠覆了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会让学生感到新奇,而

18 ~ 20 岁的青年人本身就很愿意接受新事物,对未知领域

充满好奇,因此,体育课程信息化教学作为体育课的新形

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

1.2 教学空间有优势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领做或示范、学生跟

做或模仿,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将

学生集合到一起才能授课。信息化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下,

教师可以通过录制视频、在线直播等形式指导学生练习,

打破教学空间的限制,学生不需要集中到一起,只要找到

一个相对空阔的地方如宿舍、卧室灯即可上课。例如,前

几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时,大部分学校的体育课程都采用类

似的方法,以保证体育课程的顺利进行。

1.3 教学资源利用有优势

体育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师可以将自己独

有的教学、练习方法等以视频的形式共享到网上,也可以

在网上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以此促进教育更加公平。

此外,学生也可以直接在网上获取所需要的教学资源,使

学习更加快速、便捷。如每逢期末,很多选修太极、武术

等内容的学生都会自行上网搜索视频练习。不同学校也可

以根据自己的特色拍摄一些教学视频,构建各具特色的在

线课程,这些教学资源、在线课程等内容存储方便,也便

于共享,学生可以随用随取,大幅提升了课前预习和课后

复习的效率。

1.4 课堂管理更高效

在信息化体育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在线上完成点名、

问答、作业甚至考试等工作。以学习通为例,教师在学习

通上发布签到,以签到代替点名,不到两分钟就可以完成

这些工作。教师也可以通过软件的“选人”功能,随机挑

选同学回答问题,避免了课堂上无学生回答问题的尴尬。

教师也可以在软件上给学生布置练习作业,要求学生在规

高职体育信息化改革的优势、

困境及路径

2019 年 6 月,教育部前司长王登峰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将给校园体育

带来巨大的冲击,他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会变得更加简单和个性化。过去几年,

受全球疫情影响,信息化教学模式也迎来改革契机,教育部在应对新冠疫情期间,对普通高校教学要求做到

不停学、不停教、不停练、不停训、不停赛,信息化教学模式也逐渐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新形式。本文从高

职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出发,对高职体育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困境进行分析,并对高职体育信息化改革的路

径进行梳理。高职体育信息化改革仍需从课程、教材、教师三个方面着手,对课程进行分类、对教材进行优化、

对教师进行培训,以此不断完善高职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高职体育信息化;优势;困境;改革路径

摘要

关键词

体育•科技与产业 047

2024

第50页

定时间内完成。教师也可以通过软件批改作业,给学生反馈,

大幅提升课程管理的效率。

2 高职体育信息化教学的现实困境

2.1 体育在线教学不符合运动技能学习规律

运动技能学习过程可以分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

动化阶段。在认知阶段,体育学习主要是以教师讲解示范、

学生感知动作为主;在联结阶段,教师需要组织学生练习,

并且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信息的传播和接收需要

转向精细;在自动化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正确的技术动

作并能够熟练运用,教师只需要求学生提高技术的准确性,

减少误差即可。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通过讲解、

示范等方法言传身教,在学习动作的不同时期,还可以采

用不同的手段引导练习、纠正错误。但是在信息化体育教

学模式中,因为视频角度、网络延时等原因,教师的讲解

示范会出现偏差,学生可能会接收到错误的信息,导致动

作感知出现错误。同时,由于教师和学生都很难把控动作

的细节,对出现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导致学习的技术不

够规范或者掌握技术花费的时间较长。以上原因都会导致

认知阶段和联结阶段出现偏差,运动技术的学习出现断层,

从而无法达到运动技能的自动化阶段。

2.2 体育教学方法不足

从本质上看,体育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言

传身教”式的教育,如传统体育教学法中的讲解与示范法、

完整与分解法、练习与纠错法等都是要求教师通过语言讲

解和动作示范教给学生正确的动作概念,学生需要通过观

察、模仿来学习技术动作。信息化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改

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导致只能“言传”,不能“身教”,

只能“练习”,不能“纠错”的尴尬局面,使得教师不能

完整地将技术展示给学生,学生也很难掌握正确的动作,

学习的效果也大打折扣。目前针对在线体育课程,其教学

方法大多还是移植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只是将线下搬到了

线上,教学方法创新不足。

2.3 体育教学效果难以评价

体育教学评价对教与学的过程及其结果所进行的价值

判断和量评工作,大多数学校体育课的教学评价采用的是

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过程性评价

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整体表现、情感、态度、投入程度等进

行评价,属于定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对教学内容的最终

考核,属于定量评价。在线体育教学时,教师与学生不能

直接接触,对学生的整体表现、情感、态度及投入程度等

都不能够给出直接反映,评价的可行度不高。而信息化体

育教学模式效果差异也会导致学生的终结性评价出现差异。

因此,对于在线体育教学来讲,目前的评价体系还不完善,

存在较大的缺陷。

3 高职体育课程信息化改革路径

3.1 课程——根据不同项群优化教学内容

体育课程就形式而言种类颇多,不同项目进行信息化

教学时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田麦久教授提出项群训练

理论,将体育课程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分为体能主导类和

技能主导类两种。在信息化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中,教学

内容的安排也可以根据此理论优化教学内容。

3.1.1 体能主导类

体能主导类一般有快速力量型、速度型、耐力型,如

田径、游泳等。这部分内容在练习时很大程度上需要受到

场地限制,且教师需要时刻把握学生的状态,而信息化教

学手段很难改变场地和教师的制约。因此,在这部分练习

时要有目的地减少场地和教师的制约,教学重点要放在对

技术动作的讲解、示范上,如专门拍摄某个技术动作的重点、

难点,然后发布视频,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学习。

3.1.2 技能主导类

3.1.2.1 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目

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目主要是各种操舞类运动以及武

术套路等,这部分内容受场地制约较少,学生可以因地制

宜地展开练习,由于一段操舞或一段武术的时长相对可控,

因此,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目非常适合利用信息化手段进

行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目标拍摄练习视频,组织学生

有序地跟着视频或直播进行练习,同时还可以反复地观看、

跟做,练习效果不亚于线下教学。

3.1.2.2 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目

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目主要有隔网对抗类、同场对抗

类等,这部分内容不仅受场地制约,也受到器材、教师、

学生等多方面制约,一般来说不适宜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

教学设计。如篮球或排球课程中,学生很难获得场地和器

材,没有场地和器材,课程基本无法实施。因此,这部分

项目在利用信息化手段设计教学内容时需要做出相应调整,

以理论和体能训练为主要手段。一般而言,技能主导类对

048 2期

2024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简易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