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公共文化》(春季刊)2023年第1期(总第031期)

发布时间:2023-3-31 | 杂志分类:文摘报刊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浙江公共文化》(春季刊)2023年第1期(总第031期)

为中国式现代化省域文旅实践开好局起好步□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 陈广胜2023 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开局之年,是“八八战略”实施 20 周年,对全省文化和旅游战线也注定是一个不平凡之年。抓好今年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务必以“开局就是决战、起跑就是冲刺”的昂扬状态全力推进,争创新时代“第一等”业绩。一是把品质提上去,打磨好公共文化空间首先,要提升空间运营质效。要不断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和“文化点单”模式,积极培育基层文化空间运营团队,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其次,要创新公共文化载体形态。通过创建纵向或横向的公共文化共同体,将社交、亲子、研学、康养等服务场景多元集成,切实提升文化空间的综合效能。第三,要争取植入文化主题。鼓励文化空间建设与文化基因解码、文化标识打造工作紧密结合,使更多文化空间凸显主题元素,也更有闪亮个性。第四,要强化线上线下融合。线下文化空间要善于依托“浙里文化圈”应用系统延伸触角,通过“互联网 +”“大数据 +”,实现文化供给与需求间的精准对接和良性互动。二是把品牌树起来,以“文艺星火赋美”促文化惠民在视野上,要拓展“文艺星火”的边界。结合开展全民... [收起]
[展开]
《浙江公共文化》(春季刊)2023年第1期(总第031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一家专门做书的公司
文本内容
第1页

第2页

浙江百名摄影家聚焦萧山采风活动获奖作品选登 浙江省群文美术志愿者走进长乐采风活动作品选登

《亚运协奏曲》姚 卡 / 摄

《奥体中心》吴拥军 / 摄

《小昆之境一》陈建锋 26cm×57cm 《长乐小景之一》林双双 35cm×47cm

《千年香榧好人家》马水芹 33cm×33cm 《梯云桥上荷锄归》鲍海斌 33cm×33cm 《南山湖下》王荆 30cm×21cm

《乡居图》张国樟 35cm×138cm

《长乐盛景图》鲍海斌 / 陈建锋 / 蓝 耀 / 黄玉平 / 马水芹 / 王 荆 / 占必青 合作 110cm×330cm

第3页

为中国式现代化省域文旅实践开好局起好步

□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 陈广胜

2023 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开局之年,是“八八战略”实施 20 周年,

对全省文化和旅游战线也注定是一个不平凡之年。抓好今年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务必以“开局就是决

战、起跑就是冲刺”的昂扬状态全力推进,争创新时代“第一等”业绩。

一是把品质提上去,打磨好公共文化空间

首先,要提升空间运营质效。要不断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和“文化点单”模式,积极培育基层文化空

间运营团队,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其次,要创新公共文化载体形态。通过创建纵向或横向的公共文

化共同体,将社交、亲子、研学、康养等服务场景多元集成,切实提升文化空间的综合效能。第三,要

争取植入文化主题。鼓励文化空间建设与文化基因解码、文化标识打造工作紧密结合,使更多文化空间

凸显主题元素,也更有闪亮个性。第四,要强化线上线下融合。线下文化空间要善于依托“浙里文化圈”

应用系统延伸触角,通过“互联网 +”“大数据 +”,实现文化供给与需求间的精准对接和良性互动。

二是把品牌树起来,以“文艺星火赋美”促文化惠民

在视野上,要拓展“文艺星火”的边界。结合开展全民艺术节、戏曲大联展、“音乐节 + 音乐角”

等系列活动,建成一批“百姓百艺”工作坊,拓展高品质街头艺演的规模。在路径上,要健全“赋美”

的机制。要不断完善组织协调、点位规划、节目遴选、宣传发动等运作机制,并积极引导民间艺人参与

进来,更广泛激活城乡“流动艺术雕塑”的源头之水。在重心上,要继续突出杭州的龙头地位。

三是把生态建起来,以社会化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公共文化不能光靠政府“有形之手”,关键需要营造政府与社会良性合作的生态圈,包括有效运用

市场“无形之手”。我们在这方面可以多作探索,争取创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浙江模式”,形成服

务效能提升带动文化消费、文化消费反哺提质公共文化服务的良性循环。要提升文化场馆的运维能力,

在坚持场馆公益属性的前提下,以绩效为导向,支持专业化机构或团队参与运营公共文化设施。

同志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文旅实践,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担当。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牢记嘱托、勇扛使命、实干争先,努

力完成全年文化和旅游工作目标任务,以富有浙江辨识度的业绩增进文化自信自强,在“两个先行”进

程中奋力书写绚丽的文旅篇章!

——在全省文化和旅游局长会议上的讲话(节选)

JUANSHOU |卷  首

第4页

编辑委员会

主    任:阮  静

副 主 任:王布伟  张国樟

委    员:周  航  张  莉  孔  燕  施丽君

          章静颖  马学文  许金辉  许茵茵

          叶  菁  王  海  俞叶萍  季彤曦

主      编:阮  静

副  主  编:金  笑  钱彬欣

责 任 编 辑:颜苗娟

编      辑:朱小雨  吴彦青

封 面 设 计:孟浣女

出    版:《浙江公共文化》编辑部

地    址: 杭州市武林路 71 号

邮    编:310006

邮    箱:82763257@qq.com

发送单位:全国省级文化馆、全省文化馆(站)

印刷单位:杭州佳园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印刷日期:2023 年 3 月

印刷数量:2000 册

浙江公共文化  总第 031 期

主  管: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  办:浙江省文化馆、浙江省群众文化学会

准印证:浙内准字第 0636 号

    (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视点视角

04  2023 年全省市级文化馆馆长会议召开 / 金  笑

05  浙江省文化馆荣获 2022 年第三届“最美浙江人·最美文旅人”

团队 / 许子忆

06  浙江五项目入选全国文旅志愿服务典型案例 / 钱彬欣

07  浙江省王布伟群文戏剧创作导师工作室获批成立 / 金  笑

08  浙江省第十二届群众曲艺大赛作品加工会在平湖举办 / 智  鑫

09  全省群文美术创作交流活动在湖州举办 / 陈  政

理论观察

10  文化与旅游公共服务功能融合的路径思考 / 戴旭锋

14  共富视野下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 姚华江  金才汉

19  公共文化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 / 盛  婕

23  基于七普数据的浙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探析 / 金  笑

26  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互促共进机制案例研究 / 王  哲

围炉文艺

29  振兴乡村艺术 探索书画艺术在乡村的普及与提高 / 鲍海斌

32  浅谈新时代乡村摄影创作 / 潘  金

35  喜剧小品创作中角色“错位”的准确运用 / 吴彦青

37  以《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见越剧传播观念之变 / 郭博衍

39  简析特殊形势下的舞台艺术作品创作 / 杨媛媛

第5页

艺心耕耘

41  她用一根绣花针挑起新时代的文旅担当—记最

美文旅人余知音 / 佚  名

44  满怀热忱绘“桃花”的海岛文旅人—记最美文

旅人吕红军 / 沈奕汝

    文化空间

47  让艺术星火璀璨之江大地 / 徐继宏

52  艺术馨香沁人心 温州城乡共享全民艺术普及盛

宴 / 沈海涵

54  莲都区“天天乐”文化广场成为全民艺术普及主

战场 / 周雅慧

文苑芬芳

56  我干的 ( 小品 ) / 蔡海滨

59  新“盘夫”( 小戏) / 袁伟文  许金辉

61  山高水长长超美 ( 歌曲 )

/ 伍  华 / 词  陈家俊 / 曲

62  外 婆(诗歌) / 张建青

64  山溪自述 ( 散文 ) / 余昔青

67  死了儿子活了娘 ( 故事 ) / 韩李英

志愿风采

69  “0 分贝阅读”:用手语诉说阅读的力量 / 谢贝妮

71  “文艺轻骑兵”奏响共富新乐章 / 殷  悦

72  浙江省美育村:探索志愿者服务乡村美育新模式 / 朱海翔

74  “美丽杭州行·助力亚运会”金牌导游志愿服务情暖旅途

/ 孙伟权

76  城市书房,家门口的“精神粮仓” / 毛薇洁

78  光影中的“家”:用镜头记录幸福 / 章云燕

79  三门:以志愿服务助力文化高质量发展 / 范周慧  章芸超

封面:《春游渔家湾》计云珍

第6页

2023 年全省市级文化馆馆长会议召开

□ 金 笑

2 月 15 日至 16 日,2023 年全省市级文化馆馆长

会议在杭州召开。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叶

菁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传达了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在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会上,叶菁肯定了全省群文系统这些年来取得的可喜成

绩。他指出,新时代、新征程对文化建设尤其是对群众

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群众文化要乘势而上,奋勇争

先,加快提升质量和水平。

叶菁围绕“推进群众文化效能建设”,提出了“五靠、

五提高”。一要靠使命担当,在提升赋能中增强效果。

在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进程中,思想精神要提起来,

文化队伍要强起来,群众文化要热起来。通过使命感、

责任感,引领社会风尚,保障文化权益;二要靠标准引领,

在提档升级中增加效果。要加强对场馆的指导,对队伍

的指导,对活动的指导。通过标准的提高,构建协同共

进的文化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三要靠品牌打

造,在提质扩面中增强效果。打造品牌是扩大公共文化、

群众文化影响力的有效载体。要擦亮品牌、激活品牌,

形成标志性成果;四要靠创新驱动,在提优争先中增强

效果。通过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手段创新,激发活力、

提高效能;五要靠制度保障,在提强补弱中增强效果。

通过建立组织机制、工作机制、评价机制,以老百姓满

意、欢迎、高兴作为标准,推动群众文化的质量、效率、

水平提升。

会上,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处长李新芳强调,

要学会集聚和整合资源来提升公共文化产品的品质、内

容和服务,既要苦干,又要巧干,提高效能。针对“文

艺赋美”工程、“双减”、人才培养、数字化建设等工作,

李新芳处长一一交流,并表示希望全省文化馆在省馆的

带领下,携手共进,开创新局面。

省文化馆副书记、副馆长(主持工作)阮静围绕“文

化馆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中的使命和担当”,

提出全省文化馆要抓精品、强队伍、打品牌,做有品位

的文化馆人,做有品质的文化活动。她提出,各文化馆

一要找准定位,把握形势,集中发力;二要有的放矢,

讲究方法,注重实效;三要创新方式,做出亮点,打响

品牌。

省文化馆副馆长王布伟、张国樟分别就分管的

2023 年省文化馆工作进行介绍和部署。省文化馆首席

专家王全吉随后发言。

全省 11 个市文化馆馆长作交流发言。11 个市业务

分管副馆长、省文化馆中层干部等 50 余人参加会议。

04

视点视角| SHIDIANSHIJIAO

第7页

浙江省文化馆荣获 2022 年第三届

“最美浙江人·最美文旅人”团队

□ 许子忆

1 月 18 日晚,“时代新程  最美同行”2022 年第

三届“最美浙江人·最美文旅人”发布会隆重举行,浙

江省文化馆喜获殊荣、获评“最美”团队。

近年来,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下,浙江省文化

馆在努力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发展全优生的道路上

砥砺奋进。作为群文队伍领头雁,斩获 310项“群星奖”,

闪耀全国一以贯之三十余载。作为全域文化繁荣夯基人,

“耕山播海”系列基层文化服务辐射“浙”10 年,带

领群文干部下沉基层一线,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山区海

岛,久久为功,践行精神共同富有。作为公共文化全能

服务升级闯关者,打造的数字化服务品牌“指尖系列”

成为全国文化馆中唯一入选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项目

的案例。作为全民精神富有轻骑兵,以“百姓百艺”赋

能“浙里文化圈”,赋美之江大地。

发布会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

厅主办,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陈广胜出席发布会并

致辞。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虞汉胤,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

褚子育,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芮宏等有

关领导出席活动。

05

第8页

浙江五项目入选全国文旅志愿服务典型案例

□ 钱彬欣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中央文明办公布 2022 年文

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典型案例,我省推荐的“圆梦青苗·以

艺育美”浙江省乡村未成年人“美育课堂”志愿服务项

目、浙江省美育村志愿服务项目、“0 分贝阅读”志愿

服务、“美丽杭州行 助力亚运会”金牌导游志愿服务、

光影中的“家”等 5 个项目榜上有名,入选案例数居全

国首位。

2022 年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典型案例遴选推荐活

动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央文明办组织,经初选推报、专

家评议、社会公示等环节,在公共文化设施学雷锋志愿

服务、特殊群体关爱志愿服务、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

边疆民族地区志愿服务、旅游志愿服务、“互联网 + 志

愿服务”等领域,全国共遴选出成效明显、影响力强、

具有创新价值和鲜明特色的典型案例 50 个。

近年来,浙江省广大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积极投身文

化和旅游事业发展,在均等普惠民生、助推文旅融合等

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

务方式不断创新,志愿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志愿服务成

效愈加显著。在省总队指导下,省直属支队、各市支队

面向社会广泛宣传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不断完善志愿

者登记和管理办法,致力提升志愿者队伍专业性,创新

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各地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与基层党

建、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文化惠民相结合,涌现出不

少可圈可点的团队和案例,多个品牌项目在共青团、文

化和旅游部、浙江省文明办举办的赛事、活动中获得荣

誉,有效推动全省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走向制度化、常

态化、专业化及品牌化发展道路。

06

视点视角| SHIDIANSHIJIAO

第9页

2022 年 12 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第二批浙江省文旅导师工作室名单,浙江省王布伟群文

戏剧创作导师工作室榜上有名,这也是我省现有的 30 家文旅导师工作室中唯一的群文领域导师工作室。

浙江省王布伟群文戏剧创作导师工作室由浙江省文化馆副馆长、研究馆员王布伟担任领办人,定海

区文化馆申报。选址在定海小沙街道三毛文化园,共享华人女作家三毛故里一应文化资源。工作室计划

三年内每年指导项目申报单位创作至少 1 个戏剧精品,至少 1 件戏剧作品获得省赛金奖。同时,由工作

室牵头、联络,每年邀请省戏剧家协会等省级专业协会赴定海开展采风创作、作品研讨、公益讲座等活动,

并培育青年戏剧编创团队。

文旅导师工作室是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为破解文化和旅游领域人才断层问题,进一步加强全省文化

和旅游领域高水平、高技能人才建设设置的创新项目。王布伟导师在戏剧编导、大型公共文化活动策划

方面成绩突出,近年来主持实施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几十项,执导大型文艺晚会几十台。创作、辅导作品

几十件,省级金奖二十余件,其中创作、辅导的 10 件作品获得全国“群星奖”。工作室获批成立后,

复勘场地、沟通筛选创作题材等相关工作已陆续展开。

浙江省王布伟群文戏剧创作导师工作室获批成立

□ 金 笑

07

第10页

浙江省第十二届群众曲艺大赛作品加工会在平湖举办

□ 智 鑫

2 月 20 日至 22 日,浙江省第十二届群众曲艺大赛

作品加工会在平湖举办。本次加工会由浙江省文化馆、

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嘉兴市文化馆、平湖市文

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平湖市文化馆执行承办。来

自省内各地区的 60 余名曲艺干部参加会议。

开班仪式上,平湖市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党委委员、

副局长金晔致欢迎辞。浙江省文化馆副馆长王布伟作开

班仪式讲话。浙江省文化馆表演艺术部主任邓珞雅、嘉

兴市文化馆副馆长姜枫、平湖市文化馆馆长吴华参加会

议。

此外,还有四位专家老师出席加工会,分别是:浙

江省非遗协会理事、非遗曲艺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原浙

江曲艺杂技总团长、国家一级演员魏真柏,浙江省文化

馆原戏剧室主任、研究馆员施莉萌,浙江省曲艺家协会

副主席、浙江省非遗专家会(曲艺)副主任、一级作曲

周鸣岐,浙江音乐学院艺术处副处长、浙江省曲艺家协

会副主席蒋巍。

开班仪式后,来自全省 10 个地区的曲艺干部、作

者进行分组阐述。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挖掘每个作品的

亮点和特色,在交流中启迪灵感、拓宽思路,与作者们

探讨的同时提出中肯建议。会场上不断碰撞的思想火花,

让每个人都期待在第十二届群众曲艺大赛舞台上呈现出

更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作品。

本次作品加工会是继前期题材讨论活动后,又一打

磨精品的平台。会后,主创人员将根据专家老师的点评

意见,修改、提升作品,通过不断淬炼让作品走向成熟。

08

视点视角| SHIDIANSHIJIAO

第11页

3 月 1 日至 3 日,由浙江省文化馆、湖州市文化广

电旅游局共同主办,湖州市文化馆承办的“2023 浙江

省群文美术创作交流活动”在湖州举办。

来自全省 11 个地市(区、县)文化馆的 60 多位

群文美术业务干部相聚在美丽的湖州,对 2022 年群文

美术工作进行总结,并交流 2023 年的工作计划。

浙江省文化馆视觉艺术部主任陈政主持会议,湖州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金加宝对近年湖州

市群文美术工作亮点进行了介绍。浙江省文化馆副馆长

张国樟肯定了 2022 年全省群文美术工作,并督促全省

群文美术工作者在做好组织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深入生

活,聚焦现实,潜心创作,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

时代,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美术作品。

浙江省文化馆视觉艺术部美术干部李云雷、林双

双、鲍海斌分别对 2023 年群文美术工作进行详细部署。

各地市(区、县)文化馆美术干部进行讨论交流,并

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3 月 1 日晚,陈政主持召开了

2023 浙江省群文美术各项活动对接协调会。

湖州是“两山”理念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

“生态 +”绿色发展先行地。活动期间,来自全省 11

个地市的 60 多位群文美术工作者,对湖州的新市古镇、

荻港古村、湖州非遗馆进行了采风和考察。

全省群文美术创作交流活动在湖州举办

□ 陈 政

09

第12页

文化与旅游公共服务功能融合的路径思考

——以浙江省文旅融合试点研究为例

□ 戴旭锋

当前,文旅融合已经成为我国新时代文化与

旅游的重点任务和发展方向,其中的公共文化服

务和旅游公共服务作为文化和旅游事业改革发展

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成为融合发展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标《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

年版)》可以看到,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

务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公共信息服务、全域旅

游环境中的文体活动等方面,有相互借力、融合

发展、互促共赢的巨大空间。如何将两者有机融

合,发挥更大效益成为当前公共服务改革的重点

课题。本文以浙江为例,通过对区域内文旅资源、

融合基础、融合手段、融合效果比较分析,探索

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在设施空间、服务

供给、管理运行、保障支撑等方面深度融合的实

施路径,期待能对构建全域统筹、区域协同的文

旅公共服务发展格局,提升融合效能提供有益的

探索和借鉴。

一、浙江省文化与旅游公共服务(机构)

功能融合试点情况分析

2020 年,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及

浙江省文旅厅的相关部署,浙江省遴选并确定了

湖州市文旅公共服务综合性试点、乐清市图书馆、

义乌市文化馆、宁海县前童镇文化站、杭州市富

阳区东洲街道黄公望村文化礼堂、嘉兴市南湖区

南湖旅游服务中心六家单位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

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 ( 国家级 )。六家单位

接到试点任务以后,认真部署落实,积极探索,

取得了一定的试点成果和特色经验。

(一)浙江省文化与旅游公共服务(机构)

功能融合试点情况

一年多来,六家单位的文旅融合试点工作各

有特色,分别从公共服务功能融合的几个角度切

入,在工作推进、特色空间建设、数字服务融合

建设、服务品牌融合建设、非遗元素在服务融合

中的作用等维度上开展实践,探究公共文化与旅

游功能融合的有效路径和方法,让文旅公共服务

融合走向更加丰富、更加多元、更高品质。

1. 深接地气进行融合推进。一个区域的文旅

融合工作开展既需要有政策理论支撑,又要有紧

扣实际的行动规划和进度安排,这样才能充分发

挥区域文化和旅游的顶层优势,把文旅融合与公

共服务有机组织起来,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多措

并举共同支撑文旅融合。如试点单位湖州,通过

自摸家底、广泛调研、理论构建,并问计于民,

问计于专家,从实际出发找准定位,强调以“人”

为中心的“全时供给”公共文化服务,制定实施

方案和具体推进措施,坚持统筹兼顾,突出服务

融合的特色重点,打造融合空间平台,从顶层设

计、政策支撑、活动组织到资源保障,将试点工

作推进的有理有据有序有亮点,深入构建出“文

旅融合、线上线下、主客共享”文旅公共服务体系,

开启文旅公共服务融合“湖州模式”。

2. 创设品牌打造融合项目。在空间的融合上,

10

理论观察| LILUNGUANCHA

第13页

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在文化场馆增加旅游公共

服务,在景区服务中心植入文化特色元素,在活

动融合上以旅游融进文化活动提升文化活动的交

流和辐射,以文化渗透旅游活动提升旅游活动的

文化内涵和审美体验,将文旅活动融合打造特色

项目品牌和文旅融合 IP,扩大活动的受众面、吸

引力和影响力。如嘉兴南湖游客中心紧扣红色革

命文化,在水上和陆上创设多个红色文化与党建

文化立体融合的服务空间,实现了特色空间的主

客共享,成为文旅融合的“颜值”与“服务”担当。

3. 数字服务扩大融合效能。数字时代的来临

对文旅公共服务带来了革新,落实“数字浙江”

建设,推进数字经济格局下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

展,是推动文旅公共服务功能融合的重点内容。

可以看到,本次试点的六家单位都在开展数字服

务平台融合研究实践,通过线上平台,可以搜索

周边的景区景点和文化场馆,了解近期当地的文

旅公共资讯,在线体验虚拟景区、虚拟娱乐,

VR 参观数字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满足老百姓休

憩、阅读、参观、咨询、购物、集散、补给等不

同文旅需求。通过文旅数字公共服务内容的整合

与发布,数字服务平台扩大文旅产品和公共服务

的覆盖范围,在实现公共服务精准抵达的同时,

也为文旅融合发展拓展了新手段和新空间。

4. 活用非遗深化融合内涵。在文旅融合的大

背景下,传统非遗文化的活化利用迎来了发展新

机遇。以非遗传承作为文旅公共服务的起点和亮

点,让旅游成为非遗传承的保护者和传播者,是

本次浙江文旅融合试点中的有效实践,也让文旅

活动增加了厚重感、可读性和体验性。在试点中,

各地开发非遗项目作为地域文化符号和特色,建

设非遗馆作为旅游资源,在非遗馆展示当地土特

产、饰品衣物、生活用具等,彰显地域传统民俗,

传承非遗文化,延续当地文脉,打造了一批非遗

保护利用的典型;推动戏曲、传统美食、传统技

艺展示等非遗项目进旅游景区、文化场馆、特色

文化空间等,有效传承和发扬了优秀传统文化、

美食文化、工匠文化等,也让非遗成为了文旅融

合的“催化剂”,实现了非遗传统文化的创造性

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了文旅融合。

(二)浙江省文旅公共服务功能融合试点的

成效与不足

通过一年的融合试点,浙江省内区域文旅公

共服务功能融合已在部分文旅场馆和单位发生

“化学反应”,成效明显。一是延伸了试点单位

的公共服务触角。在公共文化场馆增加旅游服务

中心功能,在旅游景区加深了景区的文化内涵,

方便了文旅公共服务的输出,扩大了文化的传播

功能。如乐清市图书馆开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文旅融合项目,让阅读和行走融合,引领阅读风

尚。二是提高了试点单位的文旅公共资源品质。

如依托试点建设,湖州市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文旅公共机构建设标准为蓝图,打造了集合阅

读、活动、展览、非遗传承、休憩、旅游宣传和

集散等功能于一体的文旅公共服务空间。三是丰

富了试点单位的公共服务手段。前童文化站以古

镇文化顾问和“驻村艺术家”的模式聘请省市文

艺大师助推前童文旅发展,采用共建基地、人才

培训等,借助艺术家的创新力和改造力,为乡村

发展赋予新的动能;乐清图书馆在喜马拉雅平台

设立《乐音清扬》品牌电台,制作《诗画乐清》《乐

清记忆》等专辑,以线上特色资源库的形式宣传

推广乐清的文化和旅游等。

但在试点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比如在资源利用上,开展共建共享容易,落实共

同维护共同运营难,后融合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

确保建设和运维不相互牵扯需要制度性的保障和

监督;在服务意识上,文旅行业都要转变服务理

念,提升服务质量,需要把服务做深做细;在试

点成效上,文化资源和文化建设成效与旅游吸引

力之间有没有很好的相互转化,文旅活动中公共

服务有没有相互融合,目前还未出台系统的检测

融合效果的考核验收标准。

11

第14页

二、文化与旅游公共服务功能融合的

路径

文旅公共服务功能融合包含了文旅公共设

施、文旅产品、文旅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的服

务融合等多个方面,6 家试点单位的实践经验告

诉我们,通过公共服务理念的更新、设施的共建

共享,文旅产品和活动的相互支撑和渗透等方法,

可以找到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以实现更多

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

务效能的发挥。

(一)聚焦顶层设计,融合服务理念

区域文旅融合实践应以“易融则融、能融尽

融”为原则,设置相关职能机构统一协调、统一

管理,多维度、多层次开展融合研究,聚焦顶层

设计,为公共服务功能融合提供组织保障和政策

支撑,更好地推进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具体可

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摸清家底,找

准定位。文旅融合需要下接地气,上接政策,弄

清楚我们能提供哪些服务,百姓需要哪些服务,

还需增加哪些服务,这是我们进行公共服务功能

融合的起点,然后统一服务理念,对标融合要求,

所有的工作才能有努力的方向;第二是制定规划,

规范设计。融合工作需要一张蓝图,问计于民,

求教于专家,让蓝图规划更科学,更有可行性。

制定融合标准和规范,出台实施意见和执行文件,

强化政策引领,让融合建设有据可依。第三是搭

建平台,形成体系。搭建人才平台、活动平台、

服务平台,通过平台建设确保公共服务效能的发

挥,明确服务的管理,完善服务的功能,拓展服

务的范围,梳理、制定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

融合空间设施建设、活动管理和服务地方标准,

确立共性的定量指标和体现区域特性的“自选动

作”指标,促进文旅融合体系化、规范化运行。

(二)聚焦产品供给,增强服务体验

文旅融合需要有抓手,以品牌打造、活动体

验和文创开发为切入点聚焦文旅服务产品的供

给,满足主客共享的需求,增强文旅公共服务的

体验,推动文旅公共服务功能的融合是一条切实

可行的路径。首先,推出更多的文旅品牌活动。

依托各地旅游文化资源,通过视觉展览和舞台演

艺、线上推荐等形式创造性地表现特定区域内风

土人情、山川地貌以及民族特色,形成文旅融合

的活动品牌。其次,以文化内容为支撑,推动非

遗文化、特色文化、公益文化在旅游景区和文化

场馆内的展演展示常态化,激发文旅融合的活力,

增强主客共享的文化参与性、体验感和吸引力。

再次,发挥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的作用,推动社

会力量助力文旅融合,提供服务技术、服务资源,

参与文旅点公共服务供给。最后,以历史 + 旅游、

民俗 + 旅游、节庆 + 旅游、红色主题 + 旅游等形

式对文旅资源进行全方位的保护、传承、包装和

提升,形成具有区域个性化的特色文旅融合 IP,

发挥文化的渗透、感召、辐射、凝聚作用,依托

文旅融合 IP 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可读、可视、

可感的旅游资源,放大品牌的认同感和附加值,

促进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

(三)聚焦功能互补,打造服务载体

文旅空间是实现文旅公共服务融合的必要载

体,推进文旅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在有条件

的旅游景区建设图书馆分馆、文化馆分馆,推动

旅游公共服务和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进行非遗文

化传承普及等,精准对接游客需求,提供便捷化、

精细化、个性化服务;也可以在公共文化场馆设

置文旅服务中心,开展文化旅游志愿服务,进行

旅游咨询、文创产品的展览展示和土特产销售等

等,打造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新空间,使文旅

的公共服务形成“一站式”效应,提升了公共服

务的品质。而一些社会机构如大型酒店、商超、

高铁站、高速公路服务区等游客集聚的社会单位,

以“文旅 + 商”“文旅 + 农”等的模式,相互嵌入,

相互补充,打造全域旅游市县 - 特色小镇 - 美丽

乡村 - 最美文化空间的多级空间(场景)载体,

让这些空间(场景)与所在地域的自然和人文环

12

理论观察| LILUNGUANCHA

第15页

境协调共融,以“文化驿站”的形式设置全民阅

读书吧、艺术讲座、公益演艺等文化场景,使公

共服务功能和谐地融合进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

生活之中,既在新空间的打造上体现文旅特色,

提升原有设施设备的文化内涵和传播功能,又体

现了公益性、便利性,满足了基本性、均等性。

(四)聚集数字赋能,创新服务动能

随着 5G、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运用的不断普

及,云游景区、云上看展、云上培训、云端演出、

云端直播等更多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文旅数字空

间和应用场景成为当前文旅公共服务的热门,大

大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性。聚焦

数字化融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动能,可以从这

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建设数字服务平台。打造集

成式、数字化的“一机云游”公共文旅服务平台,

设置查阅咨询、订票购物、路线规划、活动预约、

线上云游、直播看展等功能,并建立区域统一的

文化和旅游资源大数据库,将全民线上阅读、在

线慕课讲座、舞台演出欣赏、景区景点介绍等数

字文化云资源通过大数据、互联网和地理信息技

术,实现线上线下互联互通和数据资源的可视化

共享以及动态分析,从而优化文旅管理部门的服

务,进一步提升管理效能。二是开发数字化应用

场景。从公共服务方面入手,将区域内美景、美

宿、美食、文化娱乐、民俗活动等数据集中起来,

以文旅直播、语音播报、VR 全景、线上云游等

小程序的形式,建立集资讯、消费、服务等于一

体的多跨文旅服务场景,实现多渠道服务触达,

为游客和市民提供个性化行程订制服务、景区文

化场馆的客流和交通实时信息查询服务、特色文

创产品展销服务以及文旅资源在线导游服务等多

种场景式服务。三是提升文旅空间数字化和智慧

化。将数字赋能从线上延伸到线下,在车站、景区、

酒店和公共文化场馆增设数字文旅体验空间、文

化驿站,引入二维码技术,让景区和文化遗址、

公共场馆、艺术陈列等背后的文化故事通过扫

描从现实搬到线上,实现可阅读、可分享,也

可以依托这些文旅空间为公众提供吃、住、行、

游、购、娱、商、养、学等全方位的数字化服务,

以技术性的手段研发满足主客共享需求的产品

和服务,增强交互性,提升数字服务的品质和

效能。

三、结论

文化和旅游都是一个区域的对外展示窗口,

文旅融合后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绝不是简单的

“1+1=2”,而是通过服务内容的整合,服务手

段的创新,服务范围的拓展,使文旅资源相互渗

透相互影响,实现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

的高质量融合。浙江省通过一年多的融合试点实

践,创新服务手段,丰富融合产品,拓展服务供

给,打造服务品牌,提升了文旅公共服务功能融

合的品质,探索出多条全域景区化、全民均等化、

主客共享化的文旅公共服务融合发展路径,打造

了高质量文旅公共服务融合的典范,让融合后的

文旅公共服务与美好生活互促共融。

13

第16页

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优化配置是打造新时代文

化高地的重要措施,也是助推公共文化高质量发

展的内生动力,对创建共同富裕示范区将起到助

推作用。近年来,尽管省内外不少专家学者开始

研究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问题,但目前还处于

理论探索阶段。本文试图通过对公共文化服务资

源优化配置基本内涵及现实诉求的界定和分析,

针对嵊州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的

体制性障碍,提出带有政策性、指导性、引领性

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研究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优化

配置提供参考。

一、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的基本内

涵与现实诉求

所谓资源配置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

中,通过各种方式把有限的资源在不同主体、用

途、领域内予以排列组合,以获取资源的最佳效

益。而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是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

动所产生的各种资源的总称,包括有形的资源和

无形的资源。有形的资源包括财力资源、物力资

源和人力资源,无形的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品牌

资源和人文资源。公共文化资源的配置其目的在

于使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提供喜闻乐见、雅俗共

享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其效果更多地体现在资源

配置的效率上。

研究资源的配置问题,应重点关注四个要素:

即资源配置对象、配置主体、配置手段和配置规

范。资源配置对象,即资源自身具有的物质基础,

可分为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人才资源;资源配

置主体,是国家政府机关、人民团体和公共文化

机构。主要是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来宏观调控公

共文化领域,按政府年度计划平衡人民群众的文

化需求,决定各微观文化单位及社会文艺团体的

文化产品和服务;资源配置手段,即资源配置方

式,就是运用何种手段、形式配置资源更为有效;

资源配置规范,就是资源配置要符合法律法规和

各项文化政策,是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因素。研

究资源配置的意义在于指导公共文化实践活动,

使有限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

益。

(一)城乡一体化需要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进

行结构优化与再配置

统筹城乡发展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优化

配置的客观条件,乡村振兴将促进优化配置财力

资源、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目前嵊州市公共文

化服务资源在市区各街道较为丰富,而偏远山区

资源相对短缺。城乡一体化不仅能缩短公共服务

资源的需求差距 , 促进城乡文化协同发展,而且

对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的结构优化和合

理调整提出挑战。

共富视野下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以浙江嵊州市为例

□ 姚华江 金才汉

14

理论观察| LILUNGUANCHA

第17页

(二)需求品质化要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

置更加精准合理

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城乡公共文化服

务体系不断完善,全社会呈现多样化和品质化的

发展趋势。需求品质化是建立在满足群众基本文

化需求基础上的,是部分群体对文化产品和服务

质量有更高要求的体现,是广大老百姓精神文化

生活质量的整体提升。在此形势下 , 公共文化服

务要创新资源配置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完善群

众反馈机制,向城乡各阶层群体提供智能化、时

尚化、个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满足广大人

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三)服务社会化需要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与

相关要素协同推进

社会力量是优化配置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必

要补充,是弥补公共文化建设投资不足的有效补

充。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应培育和

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扶持文化类基金会、民办

非企业单位的协同发展,促进人才、资金、管理

等相关要素共同优化配置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拓

宽政府兴办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与途径。

二、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存在的

问题

尽管嵊州市公共文化服务全面提升,市、乡

镇(街道)、村(社区)等公共文化设施大为改善,

顺利通过了省公共文化服务“十百千”工程验收,

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还面临亟待优化的

问题。

(一)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待优化

由于地域、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差异,城乡公

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差距依然不小。公共文化设施

空间布局不均等体现在市区公共文化场馆条件往

往优于中心镇、二类乡镇又优于山区乡村,特别

是边远乡村因其居住分散、常住人口少、经济欠

发达,文化设施更显落后、陈旧。嵊州市以乡镇(街

道)综合文化站为例,从浙江省第七次乡镇综合

文化站评估定级看,特级和一级站主要集中在五

大中心镇和四个街道占 60%,二三级文化站主

要集中在山区乡镇占 40%。因此,公共文化设

施分布在五大中心镇和四个街道较为密集,且配

套齐全,而边缘山区相对比较分散,总体呈现出

从中心城区向边缘山区过渡的趋势。

(二)公共文化投入呈现结构性失衡

县乡两级财政投入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

量发展的财力保障,但目前嵊州市城乡公共文化

服务投入还存在供给主体较为单一、经费投入不

足、城乡差距大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乡镇(街

道)之间文化事业费投入结构性失衡。以 2021

年 15 个乡镇(街道)为例,公共文化事业费列

支较多的乡镇(街道)是甘霖镇(41 万元 )、三

江街道 ( 39 万元 ),列支一般的乡镇(街道)是

谷来镇 (30 万元 )、剡湖街道 (29 万元 ),列支

较少的乡镇(街道)是石璜镇 (16 万元 )、下王

镇 (16 万元 )。由此可见,嵊州各乡镇(街道 )

的年度公共文化事业费投入差距大、非均等化程

度高。二是嵊州市各乡镇(街道)在年度人均文

化活动经费占比呈现不平衡性,2021 年谷来镇

人均为 12.4 元,而剡湖街道人均只有 3.4 元。

三是市级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在基本内容上也存在

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市本级文化馆、图书馆、博

物馆等单位的事业费增速缓慢,公共文化设施建

设、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保障特殊群体公共

文化权益、人才队伍建设、数字化建设等投入比

重则更低。综上所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

政投入结构性失衡问题较为突出。

(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管理分散化

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由政府各主管部门负

责,职能交叉 , 多头管理 , 条块分割 , 资金投入

分散 , 这种分散化的条块管理方式,不利于统一

15

第18页

管理与监督。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全市教育、

科技、工会、共青团、文联等部门都拥有公共文

化设施,但是大多各自为政,使原本就极为有限

的公共文化资源被人为浪费与闲置。

从图例可知:一是承担职能多少不一,除文

化馆外,其它单位服务种类较为单一,要么阵地

开放服务,要么常年培训;二是分布不均衡,大

多集中在老城区,有的场馆资源利用率不高;三

是人员配置与场馆面积不成正比。

(四)公共文化服务专业技术人才不足

嵊州市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专业人才配置在

结构、质量、数量、能力等方面未能达到标准化

的制度设计要求,在人才管理、培养、使用、引

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公共文化单位

普遍存在专业结构不合理,人员配备不足,专业

水平低下的问题,人才资源难以优化配置和合理

利用,影响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

以嵊州市文化馆为例:

嵊州市市级文化场馆设施一览

从我市文化馆的情况看,在编人员不足核定

编制数 65%,由于人员缺岗,必须身兼数职,

以高质量开展群众文化工作,舞好全市公共文化

服务的龙头。

三、优化配置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政

策建议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方式,涉及配置

16

理论观察| LILUNGUANCHA

第19页

主体、配置对象、配置方式等各个环节,必须要

以创建共同富裕示范区为契机,以满足人民群众

多样化品质化需求为目的,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

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全力提升

资源优化配置的能级和效益。

(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大

格局

以用足用好用活各种公共文化资源为目标,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的多种模式,树立公

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市“一盘棋”的整体性政府理

念,整合现有政府主管部门的资源和职能,建立

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大格局。

在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合并同类项”时,建议成

立嵊州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协调领导小

组,设立工作专班,定期研究解决公共文化服务

过程中各自为政、分散作战、单打独斗的积累性

矛盾和问题,力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的最优

化。要根据不同部门资源优势和职能分工,在统

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前提下,在事关各类创建、

节会活动、重大赛事、文化下乡等方面实现有机

整合,共建共有,努力实现城乡文化惠民工程建

设协同化、资源配置最优化、供需对接集约化的

目标。

(二)加快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均等化发展

强化城乡统筹,打破条块壁垒,根据《嵊州

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按照城乡

人口分布现状,统一规划、建设、使用城乡公共

文化设施,加快突破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一是促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均等。加大对乡镇(街

道)、村(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拓展和提升,

借助社会力量拓展文化展示展演新空间。选择具

备条件的民间博物馆、工作室、咖啡厅、茶室等

空间开展公益性展示活动,比如书画、摄影、雕

塑等视觉艺术作品展示;选择具备条件的广场、

公园、街角、小区物业场馆、购物广场等空间进

行公益性演出活动。二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区域

均等。发挥五大集镇和四个街道自身优势,量力

先行,积极打造亮点和品牌,其它乡镇坚持问题

导向,补长短板,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建设集镇书

屋,推进建设城市阅读一卡通;三是保障公共文

化服务人群均等。坚持公共文化资源向老年人、

未成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倾斜,

完善公共文化空间的无障碍设施,为特殊群体提

供相应的专项文化产品和服务,保障特殊群体的

基本文化权益。

各项指标 单位 2020 年 2025 年 属性

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面积 平方米 3785.7 4350 预期

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 平方米 42.7 55.2 预期

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 册 0.83 0.90 预期

图书馆流通率 人次 186273 1000000 预期

人均观看艺术表演、文博展 览次数

人次 0.0009 0.0016 预期

博物馆参观总 人次

千人次 40 300 预期

非遗展览展示场所(馆) 个 25 30 预期

非遗展览展示场所(馆)覆盖率 % 53 100 约束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指标一览表

(摘自《嵊州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17

第20页

(三)统筹配置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财力资源

以创新公共财政投入方式为目标,提高公共

财政资金的公益性、服务性和绩效性。一方面,

要合理调整县乡两级文化事业费财政支出结构。

逐步扭转公共财政增长偏向以大型文化空间建设

和文化惠民项目为重点的公共文化配置模式,建

立以乡镇(街道)基础设施为主导、兼顾转移支

付项目的公共财政模式,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丰

富、完善政府采购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

目录,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另一

方面,要树立“资源整合,合作共享,统筹经营”

的服务理念,按资金来源渠道 , 统盘考虑村镇建

设、农业科技、文物保护、文化旅游、宣传统战、

群团组织等政府各部门财政性建设补助资金 , 互

相配合,形成合力,集中用于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活动。

(四)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人力资源机制建设

建立公共文化领域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

使用和激励的机制,合力打造一支由专家型人才

为引领、复合型人才为中坚、服务型人才为基础

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一要加大人才引进力

度,建议出台符合新形势需求的人才新政,创新

直接引进、柔性引进等多种方式,探索引进“群

星奖”“山花奖”“牡丹奖”“金钟奖”“荷花

奖”等高层次文化人才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

年人才,积极引进活动策划、文艺创编、信息技

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激发本土人才建设活力。

二要通过定期组织开展“文耕艺作”系列培训,

提升文艺团体及文艺骨干的艺术水平,通过“请

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加强公共文化专业人才培

养,打造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家”“名

师”“名匠”等。三要建立嵊州市公共文化专家

人才库,组建由本土专家、外聘专家等组成的公

共文化理论研究、文艺创作和表演队伍。紧紧抓

住公共文化优秀人才引进、培养、举荐、配置四

个关键环节,积极创设一体化人才培养平台,大

力推荐优秀人才参加各级各类的文化艺术展演展

示及比赛活动,推动人才在竞争中成长、在竞争

中成才,争取到 2025 年,努力引进或培育相关

研究人才 5 名以上、演艺人才 50 人以上、管理

经营人才 100 人以上。

(五)加大建设公共文化智能服务系统

积极探索“互联网 +”文化服务方式,建设

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智慧数

字文化建设项目,比如线上公益艺术课堂、空中

剧场、云上视觉艺术博览,建设基于宽带、移动、

广播电视于一体的一站式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比

如打造嵊州市“一刻‘嵊’享”公共文化服务平

台,提升公共文化传播能力,构建公共数字文化

服务体系。公共文化场所要配置资讯查询、资源

共享、需求反馈等文化服务功能的免费上网服务。

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大数据平台建设,将本市内所

有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

文化站、文化礼堂等各类文化资源统一进行数字

化处理,作为文化产品与服务创新的资料库,率

先实现线上线下、不同层级之间公共文化服务资

源的共融共享。

总之,优化既符合群众文化自身特点又适应

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配置,事关“十四五”规划

预期目标的实现,涉及城乡各领域、各方面利益

调整,需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整合各级各部门

力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文化发展短

板和弱项,切实解决文化供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全力助推嵊州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样板。

18

理论观察| LILUNGUANCHA

第21页

一、引言

进入“十四五”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在高质

量发展上谋求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公共文化服务

也迈入社会化、专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如何整合

利用社会文化资源,以场馆空间“置换”公共文

化服务,联合其他公共文化机构及引入社会力量

合作,提供丰富多元的服务内容,从“独唱”升

级为联合服务的“合唱”,提升服务效能,让场

馆“活”起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

品质化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是我们文化工作者迫

切需要探索和思考的课题。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工人文化

宫同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

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一样,都为政府

主办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2017 年全国总工会

出台《关于加强和规范工人文化宫管理意见》,

在新的形势下明确了文化宫的管理办法和职能定

位,杭州市工人文化宫结束了很长一段时间破墙

开店、以商养人的运营模式,逐步收回之前承租

的场地,重新装修、改造升级,回归主业和公益。

经过改造新建的杭州市工人文化宫(杭州市职工

文化中心)已形成一宫双翼,2 块场地。一个是

新建的东宁路 3 万㎡,功能布局以动为主,有游

泳馆、篮球馆、乒乓球馆、羽毛球馆、排练厅、

展厅、五一剧场、植书 + 视听阅览室等,另一个

公共文化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

——以杭州市工人文化宫为例

□ 盛 婕

是升级改造、重新装修的仁和路 2 万㎡,功能布

局以静为主,侧重于文化艺术类培训,包括杭州

工运史资料陈列室和综合楼、创意楼、体验馆等

活动场地。如何将 5 万㎡的公共文化服务场地使

用好、运营好,服务更多的职工群众,杭州市工

人文化宫在市总工会的重视指导下做了很多有益

的尝试。本文希望通过思考为公共文化高质量发

展和未来“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建设提

供一些探讨。

二、公共文化融合发展创新实践的主

要做法

通过与其他公共文化机构和社会化的项目合

作, 创新服务模式,形成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组织共建、阵地共拓、活动

共推、资源共享,促进公共文化协同发展。

(一)融合品牌,共创活动

引进其他公共文化机构和社会组织的优势资

源,以品牌活动为引领,项目融合、联合服务。

⒈共同策划元宵活动。2022 年杭州市工人

文化宫联合杭州市文化馆共同策划举办“我们的

节日·元宵——迎亚运·贺团圆”主题文化活动。

活动通过整合双方优势资源、线上线下同步策划,

为广大市民带来“百科原创灯谜展猜、非物质文

化遗产手工艺人现场技艺展示、各种非遗项目体

验、书法家现场送“福”字等,通过线上全网互

19

第22页

动直播,让百姓足不出户观看活动、互动交流。

⒉联合举办杭工学堂。为了吸引更多年轻职

工,为他们提供优质培训服务,杭州市工人文化

宫积极探索社会化合作,与 FM95浙江广播电台、

十九楼网络公司、新通乐学城共同开展:思维导

图、永生花制作、声音雕刻、软陶多肉制作、塑

身肚皮舞、人像摄影艺术、理疗瑜伽、基础击剑、

零基础油画、高端西点制作、休闲皮划艇等多种

新型培训课程。

⒊共同创意运动嘉年华。为了给广大职工、

尤其是基层一线的职工工作之余送去快乐,杭州

市工人文化宫与乐昂、爱度等 6 家体育文化公司

共同创意“职工运动嘉年华”,以“你点我送”

的方式为基层工会配送服务项目,从 2018 年开

始连续每年为各产业工会和区县(市)配送趣味

运动会 100 场次。

⒋联合打造职工子女课堂。为响应国家双减

政策,关爱职工子女,杭州市工人文化宫积极引

进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杭州百姓心目中的优质

校外教育资源,并初步达成意向,2022 年杭州

青少年活动中心将进驻杭州职工文化中心共同打

造青少年职工文化中心城东分中心职工子女课

堂,为广大职工子女和彭埠、七堡、九堡等周边

地区的青少年提供优质服务,使公共文化资源发

挥最大效益。

(二)优化资源、共建阵地

打通不同主管部门、不同事业单位、企业之

间的壁垒,互联互通、联合服务。

⒈合作共建杭州书房职工书屋。为了体现服

务专业性和就近就便地为广大职工学习交流服

务,杭州市工人文化宫与杭州图书馆合作在东宁

路杭州市职工文化中心文体楼五楼、仁和路体验

馆一楼沿街共建有 2 个杭州书房·植书 +(职工

书屋),总面积约 2000 ㎡,藏书约 16000 余册,

与全市 3000 多个图书馆服务点通借通还,双方

利用各自优势资源不定期开展阅读推广和举办讲

座、沙龙等活动。

⒉委托游泳协会运营游泳馆。为了最大程度

保障泳池的安全和卫生,让游泳馆的运营更加专

业,更好地服务群众,2019 年杭州职工文化中

心游泳馆引入浙江省游泳协会管理团队负责游泳

馆的日常运营管理,共办培训、活动等。

⒊合作配套咖啡书吧。杭州市工人文化宫免

费提供场所和基础装修,阡陌公司承担整体运营

人工和咖啡设备购置以及杭州书房·植书 +(职

工书屋)的日常运营管理,经营“爱心吧”,为

读者提供休闲、舒适、高品质的阅读环境,配合

文化宫开展以职工群众为主体的讲座、导赏、分

享、展演、展示等文化活动。

⒋引进新型文化业态。“戏节控”剧场是杭

州市工人文化宫引进的杭州首家民国风沉浸式体

验馆,真人实景剧情体验、各种角色的扮演、解

密、团队作战,互动性和趣味性非常吸引年轻人,

我们正共同打造杭州职工文化中心爱国主义体验

馆,扩大社会影响力和群众参与度。

(三)数字一体,精准服务

打通政府与社会、企业的数据壁垒,实现公

共文化资源整合、服务融合。“数智群团”公共

服务平台是杭州市委组织部主导、杭州市总工会

牵头,杭州团市委、妇联、文联、科协等 15 家

单位共同打造的“数智群团”服务端,一体化数

字驾驶舱、五大协同管理系统、一个公共服务平

台、N 项重点应用场景。通过对群团资源和服务

的数字化、集成化,打造群众爱用管用的群团集

市,共设置服务集市、阵地集市、活动集市、风

采展示等功能,实现“一键直达”。通过支付宝

搜索“群团集市”可快速使用杭州市工人文化宫、

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杭州妇儿活动中心等公共

文化场所提供的服务应用,查找身边的阵地资源

和各类活动安排,让群众动动手指,就能享受贴

心、实用、好用的公共文化服务。

20

理论观察| LILUNGUANCHA

第23页

三、公共文化融合发展创新实践的具

体成效

通过硬件环境改造、与其他公共文化机构、

社会化的合作,杭州市工人文化宫在服务内容和

形式、服务效能和质量、服务品牌和影响、服务

渠道和空间上都有一定的提升和拓展,取得成效。

(一)多种业态激发活力,丰富公共文化服

务内容和形式

从搭建公共文化平台、提供多种服务业态、

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上做到了承办主体多元、内

容丰富、形式多样。推出的培训体验课高端、优质、

个性化、全公益、零收费,深受基层工会和职工

的欢迎,一年三期的杭工学堂开课抢课零点秒杀,

新颖的课程吸引不少年轻群体。合作的职工书屋、

游泳馆等提供优质的专业服务,让广大职工有更

好的体验感。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活动与现代时

尚的潮流文化活动,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品质

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提升公共文化服

务效能和质量

与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电台、

网络公司、文化公司等合作,以“大文化”理念

引进他们的优势资源,打破壁垒、共建共享,实

现供给主体、供给方式的多元化,调动各方面的

积极因素,项目化运行、品牌化发展,不仅能减

少重复性建设的浪费,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内容

多元化、提高场地利用率,而且精准服务各类不

同人群,体现服务专业化、提升服务效能,在融

合发展中就近就便更好地服务百姓群众。

(三)区域联动协同发展,扩大公共文化服

务品牌和影响

与其他公共文化机构、企业区域文化共建共

创、交流互惠,服务功能融合一体、联合服务,

激发场馆活力、完善服务功能,在运营时间、服

务形式、内容、人群等方面不断拓展和创新,以

开放、共建、共创的理念,实现高质量服务供给

和特色文化体验,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协同发

展,节约公共文化服务成本、放大公共文化服务

综合效能,有利于区域文化形象和文化品牌的整

体建设。在新的发展阶段,积极与外界搭建共建

共享的关系,探索公共文化更广阔的服务空间,

实现资源使用最优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四)线上线下融合互动,拓宽公共文化服

务渠道和空间

移动互联网时代,群众文化活动从“现场展

示”向“线下体验与线上直播相结合”转型,广

大群众通过手机移动终端报名参与活动,收看活

动直、录播,参与活动的网络互动。数字化不仅

有效拓展了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空间,使参

与文化活动的人数成几十倍增长,扩大服务覆盖

面,而且充分体现互联网平台的传播优势,扩大

活动影响力。组织参与社会化、文化形式多样化、

传播方式在线化,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化新特征,

使公共文化活动充满生机活力。

四、公共文化融合发展创新实践的经

验启示

融合发展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方

向,公共文化机构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杭州市工

人文化宫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希望为下一步公共

文化更高质量的融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

探讨和启示。

(一)推动融合发展,必须改变观念加强社

会化合作

融合发展不是谁吃掉谁、谁取代谁,而是从

百姓文化需求的角度,体现服务的专业性和便利

性。在国家高质量发展阶段,越来越多行业开始

打破界限、促进资源的相互融合。我们要顺应时

代的发展趋势,抓准转型升级的方向,打破行业、

区域、场馆的边界,因地制宜探索拓展,延伸各

项工作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路径寻求多业态、多途

21

第24页

经的融合发展。要有开放的胸怀,不分你我,不

纠结体制内体制外,不为官方或民间,无论职工

文化、群众文化,我们服务的对象只有百姓。因

此只要有助于满足广大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我们都应该以开放的胸怀、载体和形式去牵手拥

抱、资源共享、打开大门,打造没有围墙的公共

文化。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探索优惠

收费服务

近几年有市总工会的经费支持,杭州市工人

文化宫在社会化合作提供优质、多元的公共文化

供给上做了很多有益探索,但毕竟用于公益性的

经费有限,优质供给的背后需要更大的成本支出,

服务的人数较少,再加上这几年疫情的影响、工

会费的减免,给我们的工作经费压缩,使我们不

得不在坚持公益性服务性方向的同时,更要积极

探索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合作,将 5 万㎡场地利用

好,增强自己的造血能力,服务更多人群。公益

性不等于免费,同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杭州青

少年活动中心,他们以优惠收费的方式服务青少

年,3000 多人的工作团队,管理近 17 万平方

的活动场地,每年培训青少年 39 万人次,活动

服务 540 万人次,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和活动常

态化。因此积极探索非基本公共文化优惠收费服

务,对推动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

(三)推动社会化合作,不能忽视自身队伍

建设

目前社会化合作主要分两种模式,一种是整

体委托运营,一种是部分服务项目委托运营。如

北京东城区、无锡新区文化馆、苏州第二工人文

化宫等没有人员编制的情况下,可采用整体委托

社会化运营,而像杭州市工人文化宫有在编、合

同制编外用工人员的情况下,在探索社会化合作

的同时,更要重视自身队伍的建设和业务能力的

建设,不能完全依赖社会化,让自己“武功全废”。

管理层要搭平台、建机制,要引导员工加强公共

文化活动项目的开发和研究,加强社会化合作有

效利用和管理能力的培养。通过科学、量化、客

观的考评机制和晋升机制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

极性,只有自身能力强、管理水平高、有核心竞

争力才能引导社会化合作形成良性互动的可持续

发展。

(四)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绩效考核

评估

文化和旅游部对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政

府系列的公共文化机构已实施绩效考核定级评

估,并纳入当地政府的年度考核,而其他公共文

化机构并未纳入考核,目标不明确,管理五花八

门、非常不规范。因此建议尽快将其他公共文化

机构纳入整体公共文化的绩效考评,以公共文化

事业发展规范的要求和群众文化的需求为依据,

建立系统、量化、科学、统一的,与实际工作紧

密联系的考评机制。考评内容包括:场馆管理、

设施的利用、经费的使用、队伍建设、公共服务、

数字化服务、服务满意度等。工作指标包括:举

办展览数量、组织文艺活动数量、举办培训班班

次和培训人数等。借助科学的指标、方法,就各

服务单位、服务项目的效率和质量作客观评价,

并将考核结果纳入主管部门和领导干部的工作实

绩(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最终保证工作项目

高质量完成和专项资金的有效利用。

五、结语

公共文化融合发展,杭州市工人文化宫还尚

处于初步探索中,希望在进一步研究、实践、完

善和提升的基础上,能为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和

全总推动职工服务阵地高品质升级、杭州全力争

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

作出更大贡献。

22

理论观察| LILUNGUANCHA

第25页

一地人口发展变化情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体

现。我国每 10 年进行一次的人口普查是了解国家人口

状况的重要调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面详实地

反映了眼下浙江人口的基本情况以及 10 年间人口的发

展变化。这些新的趋势性特征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了

分析依据。

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是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

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虽然公共文化服务“缺不缺、够不够”问题总

体上得到解决,但“好不好、精不精”问题越来越凸

显,高水平、高品质的公共文化供给相对还比较缺乏。

2021 年 3 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

部三部委联合印发意见,为新时期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高

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浙江作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在《关

于高质量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的实施意见》

中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 2025 年,基本建成以人为核

心的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体系。”这就要求我们

立足人口发展的新形势,为浙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

展建言献策。

一、浙江人口发展变化特征

据浙江省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新闻发布会

介绍,十年来浙江省共增加 10140697 人,全省常住人

口 64567588 人。全省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

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全部常住人口的 16.99%,

比重比 2010 年提高 7.66 个百分点。15 岁及以上人口

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 9.79 年,文盲率降至 2.72%。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性别比有较大幅度上升,老龄化

进程加快。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 72.17%,城镇人口比

重上升 10.55 个百分点。与 2010 年相比,人户分离人

口增长 51.29%,全省流动人口增长 37.27%。按常住

人口总量,排在前 4 位的市依次是杭州、温州、宁波、

金华。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十年间浙江人口发展变化的

新特点。

(一)人口保持较快增长,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

且素质有显著提升

从 常 住 人 口 总 量 上 看, 浙 江 常 住 人 口 增 长

18.63%,增量居全国第二位。从受教育情况看,浙江

常住人口 10 年来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拥有大学文化

程度的人口占比上升到 17.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5 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比 2010 年提高了 1

年。全省 16-59 岁劳动年龄人口为 4326.53 万人,平

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0.73 年。劳动年龄人口中,高中及

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比为 43.60%,大专及以上受

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比达到了 24.49%,均较 2010 年有

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人口结构变化显著,老龄化程度加深,城镇

化率提高

如果从公安部门的数据看,浙江户籍人口 60 岁及

以上人口比重达到 23.4%。今后我省将有大量的人口

步入老龄化的行列。从性别结构看,受人口大量流入影

响,性别比上升。普查结果显示,浙江常住人口的性别

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扣除省外流入后计算的人口,

性别比则略低于公安部门 2020 年末户籍人口的性别比。

从人口城乡结构上看,城镇常住人口持续增加,全省城

镇化率达到了 72.17%,比 2010 年提高了 10.55 个百

分点,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人口流动活跃,常住人口大大多于户籍人口,

分户分离普遍

浙江常住人口中,流动人口达到 2555.75 万人,

占全部常住人口的 39.6%。其中,省外流入 1618.65

万人,占常住人口的 25.0%,浙江常住人口比浙江现

有的户籍人口多出 27.4%。跨省流入人口主要来自安

基于七普数据的浙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探析

□ 金 笑

23

第26页

徽、河南、贵州、江西和四川等 5 个省,流入人口的

规模都是百万级的,此外来自湖北、湖南、云南等省的

流入人口也较多。“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

致的现象非常普遍。现有常住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占

46.6%,明显高于全国 35% 的水平。

(四)省内各市间的人口总量排位变化较大,集聚

趋势更加明显

杭州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时点数为 1193.60 万人,

增量和增幅最大,10 年增长 37.2%。宁波、嘉兴、金

华等市人口增加数量和幅度也都比较大。杭甬在唱响“双

城记”中人口集聚能力持续提升,两市合计常住人口占

全省人口比重的 33.1%。杭、甬、温、金义四大都市区

人口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常住人口占全省的 58.80%。

从流向上看,人口持续向四大都市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城

市、城镇集聚趋势明显。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占全

省跨省流入人口比重的 66.8%。全省 2020 年人口超过

百万的共有 19 个县(市、区),其中县级市 11 个。

二、人口特征对浙江公共文化服务提出新的

要求

推进共同富裕关键靠发展,靠高质量发展。人口形

势出现的变化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机遇,

也带来了挑战。《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

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中提到,“提高城乡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深入创新实施文化惠民

工程,优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这一发展目标,

要求我们必须提供更丰富、更精准、更便捷、更均衡的

公共文化服务,才能缩小发展差距、实现优质共享,促

进人民群众精神富有。

(一)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

随着浙江人口总量的增加,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也日益增多。加上人口质量的明显提升,劳动年龄人口

受教育水平的大幅提高,相应地群众在公共文化服务需

求上也会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坚持文化事业单位在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核心地位,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

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公共

文化服务质量,充实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丰富公共文化

服务内涵。通过扩大交流与合作,一方面要“引进来”,

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标准,另一方面要“走出去”,

展现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文化自信。同时,利用好浙

江人口红利,把握住劳动年龄人口素质提高的优势,释

放新动力、激发新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终身美育学

习的需求,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匹配程度

由于浙江人口结构的显著变化,老龄化、家庭小型

化进程加快,广大群众对公共文化的需求日渐呈现出差

异化的趋势。这就要求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调整

供给思路,消除供需错位,充分匹配人的实际需求。随

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口的公共文化需求持续释

放。如何更精准地提供适老化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

满足老年人需求,提升老年人文化生活品质是需要思考

和解决的。由于城镇化进程比较快,在有些农村和偏远

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力量薄弱、质量提升比较困难。而

家庭规模的缩小也对公共文化服务有了更多依赖。我们

必须加快补齐短板,不断推动“共建型”“协作型”的

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资源共建共享,打造一批“小而美”“小而优”的公共

文化服务。

(三)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浙江人口迁移流动活跃,集聚趋势明显。一方面反

映了流入地较强的人口吸纳能力,另一方面也给人口较

为集中的地区带来治理上的系列问题。相对来说,核心

城市群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相较而言更

加旺盛。这就意味着要优化各类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

载体,让人们更便捷地获取公共文化服务,使广大群众

“想参与尽参与”。随着分户分离现象的普遍化,未来

人口将会更加有序合理地流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必须及时掌握服务对象的特点,重视群众在文化需求上

的变化,让服务内容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才能缩小公共

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之间的差距。重点是发挥公共

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的优势,借力数字化改革,充分

利用多种数字化技术手段,构建更加宽泛的文化氛围,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跨时空交流共享,努力实现“处处

能参与、时时可享受”。

(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协调

衡量一个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是看其“顶

部”,而是看其“底部”。近年来,浙江公共文化服务

24

理论观察| LILUNGUANCHA

第27页

建设的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

络基本建立。接下来,要在立足物质富裕的基础上,努

力缩小“精神富有”上的区域差距,均衡配置公共文化

服务资源。把提供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工作方向,

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受众,延长人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的时长。完善终身美育体系,让群众在全生命周期能接

受公共文化服务。同时,用规范化的管理促进区域协调

发展提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多跨协同,促进各类公

共文化服务资源的集成共享。把公共文化服务政策资源

更多向基层和薄弱环节倾斜,努力实施有利于抬高公共

文化服务“底部”的政策或计划。

三、浙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在这样的人口形势下,浙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

展既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实

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又要通过高水平引领、社

会化运作、智慧化更新,实现多元化、分层化和长效化。

因此,在人口视角下提出的浙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

发展要注重构建以人口居住地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提升对重点对象的服务水准、完善经常性下基层服

务制度、加强推动对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研究。

(一)构建以人口居住地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

眼下,不少地方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设计

和更新滞后于人口形势的变化。没有建立起为“流动型

社会”服务的意识,仍以户籍人口为基础开展公共文化

服务相关工作。而共同富裕背景下的公共文化服务高质

量发展应该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坚持以人民为中

心,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治理效能和服务效能。统筹规

划好各项保障政策和服务措施,打破藩篱,加强省内地

区之间的合作,共同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服务机

制,实现“共建共享”。除了针对重点地区的措施和各

地因地制宜的举措,还需准确把握当前辖区内人口发展

态势,为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所有人口,提供更贴近生

活的公共文化服务,努力实现“全省一盘棋”。

(二)提升对重点对象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准

一地的人口发展情况往往存在随机性、选择性。而

由此带来的人口状态变化也会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

计划造成一定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围绕公共文化服务

的投入不能是一次性的,应当及时更新、调整。要解决

公共文化服务中“供给”和“需求”的问题必须注意区

域差异、城乡差异、群体差异,将外部循环和内部重塑

相结合,力争把人口变化对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带

来的影响降到最低。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当

群众呼唤动态、社交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时,供给就不能

全是静态、非社交化的;当群众习惯从移动终端获取资

讯、娱乐时,供给就不能仅停留在原来的方式上。同时,

必须加强本地造血功能。可以通过培养更加熟悉当地情

况的本地人才,为农村、老年人等重点对象提供匹配性

和适用性更强的公共文化服务。

(三)完善经常性下基层服务制度

民情民意的收集、整理和使用体现着社会的现代化

治理能力和服务效能。从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角

度来看,如果人口普查数据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就可

以与公共文化服务数据形成相互支撑。但实际上,经常

会有部门之间数据口径不一致,或者同一个部门前后几

年数据统计方式不一致等情况发生。这就要求文化工作

者从全局高度出发,完善经常性下基层服务制度,建立

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双方的信息互通渠道,以基础业务工

作频次的增强推动政务服务能力的提升。以推动公共文

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为最终目的,以完善经常性下基层服

务制度为手段,构建快捷高效的基层情况、数据的共享

系统,解决“信息孤岛”现象。找准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

充分响应群众所需,有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让公共文

化服务有效抵达更多人。

(四)加强推动对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研究

精神富有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人民群众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中包含了许多文化期待。公共文化服务高质

量发展要求更加准确地把握群众的文化需求,通过全面

分析和评估及时回应群众的多元需求,并为相关政策的

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深刻了解人口发展变化特点,对

辖区内人口文化需求的抽样调查、人口迁入地文化发展

情况、产业集聚地公共文化供给等进行研究,与公共文

化服务政策的合理性和供给的有效性有着密切联系。因

此,必须加强推动对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

研究,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方向,以

便为群众提供更加精准的公共文化服务,进而推动当地

的社会经济发展。

25

第28页

一、党建“五个一”机制的孵化

2019 年 10 月以来,浙江省文化馆对全省 11 个地

市基层文化馆(站)、部分农村文化礼堂等群文阵地陆

续展开调研、走访,形成《提高站位求突破 对标一流促

发展——浙江省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调研报告》,解决各

级基层文化馆在党建业务融合、人才培养、队伍发展、

创作瓶颈、资源匮乏等方面势单力薄的现象,形成有效

对策。同时,结合《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的意见》《浙江省文化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等完

善党建“五个一”机制。近年来,浙江省文化馆党组织

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市馆、县区馆、乡镇、村社区各级

党组织实际,联动发挥浙江省群文党建业务融合的服务

效能,以党建引领促群文发展,建立党建共建运行试点,

不断攻破难题、实践反思,形成良好的党建业务相结合

的五级联动优循环。

二、党建“五个一”机制的做法

(一)树立一个“群文在线 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

浙江省文化馆党总支带头,通过与群文系统各级党

组织党建业务的五级联动,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

位,夯实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政治根基,始终把“为人

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放在首位。发挥党员干部自

身特长,服务基层群文工作建设,把加强群文服务作为

党建的抓手和核心举措,带动全省文化馆党员业务干部

同频共振,树立时刻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

通过召开各业务项目工作会,将“群文在线 为民服

务”的工作理念传达至参与项目活动的编导领队、业务

干部、演职人员、现场群众等,逐级传达、层层压实。

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互促共进机制案例研究

——以省文化馆党建“五个一”机制为例

□ 王 哲

党总支联动各级党组织,站稳群众主场,梳理群众观点,

强调一切从群众需求出发。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公共

文化空间的新期待、对美好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新要求、

对美好公共文化活动的新期待、创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

活新需求的生活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创造的

新需求这五个方面寻根溯源、狠抓落实。

(二)凝聚一股“全省互通、五级联动”的团队

力量

浙江省文化馆联动全省各市县乡村五级的群文业务

党员,发挥全省群文队伍中党员的标杆作用,激发全省

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能吃苦、敢战斗的先锋模范力量,

在困难面前拧成一股绳,提高全省群文队伍的战斗力和

凝聚力。如在“学党史、唱曲艺、感党恩——浙江省文

化馆五级联动党员入基层在行动(开化站)”座谈会上,

省文化馆党总支强调在活动举办过程中,无论是人身安

全、演出安全、纪律安全还是意识形态安全出现问题,

各级党员同志必须首当其冲,所有党员要协同作战、互

帮互助。

活动承办方的基层党员们,面对事无巨细的组织、

协调、编排、安抚等工作,服从团队的组织安排,坚守

岗位,毅然完成工作使命。从省级到基层的五级联动,

接续凝心聚力的奋斗精神,将党员精神贯穿到第一线,

将全省互通的政治团队力量发挥到极致。

(三)打造一支“风清气正、担当奉献”的党员

队伍

以省文化馆党总支为中心,全省各地文化馆、各级

群文党组织、各部门业务线通过“五级联动”,坚定执

行党的政治路线,涵养政治生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

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

26

理论观察| LILUNGUANCHA

第29页

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组成一支党建业务紧密结

合的“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甘奉献、敢担当”的

群文队伍。在推行党建“五个一”的队伍建设中,从省

文化馆自身党员同志抓起,制定《浙江省文化馆工作人

员外出业务指导管理办法》,强化了本级党员在工作中

的纪律约束,严格要求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使党风廉政建设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政治自觉。对全省

群文系统的作品创作、业务工作、活动赛事、演出展览、

研讨会议的党风廉政建设方面进行严格把关,不仅要带

动全省群文党员的业务创新,更要守正五级联动党员的

廉政初心。

同时,将严明的政治纪律联动全省五级群文党员干

部逐级推进,防止各种形式的“四风”问题隐形变异,

营造了“风清气正、担当奉献”的政治环境,形成党员

队伍政治生态的强大合力,提高了群文党员队伍在人民

群众心中的公信力。

(四)坚守一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

文阵地

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文思想阵地,浙江省

文化馆党总支联动全省各级群文党建业务队伍从四个方

面共同推进。一是培养政治能力。党员业务干部首先要

具备政治高度,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决策部

署要求上来,以“十四五”规划、“浙江高质量发展建

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定位,明确当前群文工作方向,

保持政治定力、具备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

力。二是提升业务能力。既注重将业务骨干、工作能手

培养成为党员,又注重将党员培养成为业务骨干、工作

能手。提升党员干部业务的创新、决策、组织、协调、

指挥和掌控的综合能力,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升创作者的

思想高度,站在提升业务能力的角度拔高艺术成果的整

体水准。三是增强学习能力。引导党员和非党员,提高

政治能力和业务水平,增强学习各项党建业务工作的能

力,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

行、知行合一的方式,引领群文党建队伍的学习思潮、

凝聚学习共识、增强学习本领。四是增进转化能力。“核

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

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全省群文党员将学习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转化为党员的自身建设,培育更多

的党员业务干部、社会力量、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如江山乡村文艺团队“三团三社”的合唱团,

通过教唱红色主旋律歌曲,以群文方式助力基层党建,

传承红色基因,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汇集一批优秀党课、优秀案例、优秀人才、

亮点业绩的党建成果

充分发挥群文业务优势,调动全省群文党员的引领

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对标对表,进行量

化呈现。如 2021 年启动的“守好红色根脉 书写青春忠

诚”全省文旅青年宣讲团百场巡讲活动,浙江省文化馆

作为承办单位之一,负责线上宣讲和各地巡讲的相关工

作。4 月至 7 月分别为全省各地献上了 15 场宣讲,近

2 万人次参与其中。同时,浙江省数字文化馆专属平台

上线了全省文旅系统宣讲员们 42 节主题丰富的优秀党

课。同时,“在灿烂的阳光下”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

设成果展暨“三团三社”成果展演展示系列活动、“群

星璀璨 共谱时代华章”浙江省群众文化展演展示系列活

动、浙江省民间音舞大型广场展演等优秀案例,分别以

多种载体、多样形式进行展现。五级文化阵地的党建共

享,进一步推动了整体业务工作的提档升级。浙江省文

化馆“送艺术培训辅导进社区”项目被中共杭州市拱墅

区武林街道工作委员会授予“武林街道优秀党建共建项

目”。多名党员荣获省级文化和旅游系统“优秀共产党

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浙江省文化馆党总支得到了

上级部门的高度肯定,荣获省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

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

三、党建“五个一”机制的成效

(一)优化了全省群文党建业务融合开展的服务

体系

党建“五个一”机制,促进了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

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行性发展,通过一步一个脚印基

层的实践,在梳理、调整、补足和完善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在省本级党建业务工作中,“五个一”机制为指导

基层党建业务的共建工作指明了方向。二是在基层党建

业务工作中,“五个一”机制为当地提供了人才、资源

配置的有效路径。三是在全省党组织开展党建业务融合

工作中,“五个一”机制激活了五级联动中的多方利好。

四是在全省党建业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实现了浙江群

文党建业务工作的共赢目标。

(二)带动了全省群文党建业务融合开展的整体

发展

通过党建“五个一”机制补短板强弱项,为党员业

务干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加强了五级区域的人才调

27

第30页

配共享,提升了各级党员业务干部的政治能力、学习转

化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业务能力,打造了全省群

文“风清气正、担当奉献”的党员队伍,也培育了一大

批扎根乡村、乐于奉献、服务群众的基层党员、非党员

干部、文艺志愿者等队伍。激发了基层精品创作的活力,

解决了基层业务提升的困难瓶颈。通过大型活动赛事、

展览展示、讲座研讨等,为五级联动阵地植入了更多的

群文党建活动、项目,促进了干部队伍、业务水平、作

品创作等方面的整体提升。

(三)推动了全省群文党建业务五级联动的高质量

发展

省文化馆党组织联同市馆、县区馆、乡镇、村的党

组织,形成党建业务结合的五级联动模式,以党建引领

促群文业务发展。结合培训辅导、展演展示、活动比赛

等业务工作,发挥了省文化馆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以

及各级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建和业务的有

效联动,夯实了全省各级党组织的党风廉政建设,积累

了研判意识形态工作的经验,加强了群文党建业务深度

融合的理论研究,改进了成果转化为实践效能的工作机

制,推动了群文工作的项目创新和文旅融合、乡村振兴

的新发展。

(四)提升了群众享受全省群文党建业务融合带来

的幸福感

党建“五个一”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融入

基层党建工作融入城乡居民生活,提高了群众的知晓

率、参与率和满意率。如在衢州江山举行的“迎建党百

年  享美好生活”浙江省群众(乡村)合唱大赛,乡村

文艺团队“三团三社”中的合唱团成员,有企业员工、

学校师生、乡村农民、海岛渔民,涵盖不同年龄层次、

社会群体。又如在湖州市德清县举办的“迎建党百年 享

美好生活”浙江省民间音舞大型广场展演,通过省市县

乡村五级的线上线下联动,与庆祝建党百年、党史学习

教育充分结合,激发了广大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

深厚感情。群众“反客为主”,从以往被动地观赏文化

演出,转变为现在主动地参与文化活动,在展演中充分

体现群众的自身价值,通过亲身参与演出,让群众在群

文党建业务融合中享受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群众看

到了浙江群文党员队伍的正面形象,更进一步推动了党

建业务工作的良性发展。

四、党建“五个一”机制的启示

(一)为破解党建业务“两张皮”,提供了有效的

载体

在公共文化服务开展过程中,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

的开展,通常很难把握两者之间的统一关系,无法做到

统筹一体推进。“五个一”机制措施中的方法,有效地

破解了党建业务工作的分离现象。以党的政治高度引领

业务工作的推进,通盘整合五级联动中的各类资源,党

建“五个一”机制为融合党建业务的开展,搭建了有利

平台,党建紧密结合业务工作,统筹兼顾、深度融合。

(二)为发展党建业务工作融合,形成了可推广的

品牌

从 2019年至 2021年,通过不断摸索、改进党建“五

个一”机制,汇集了许多群文各级党组织的智慧和力量,

获得了省直机关党委、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先进党组织”

认可,是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以来持续努力的结果。

根据每个地市的需求和特点,党建“五个一”机制联合

业务工作“基层联络服务机制”,省文化馆成立了 4 个

联片服务组,推出了省级试点进行重点培育。“迎建党

百年 享美好生活”浙江省群众(乡村)合唱大赛就是按

照这一机制,将江山作为试点进行执行。成功打造了多

种群众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了浙江省群文党建业务工

作结合的品牌效应。

(三)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探索了更多的

路径。

以党建率领各级党员同志、业务干部、社会团体开

展全省各项群文工作。通过党建“五个一”逐级逐层落实,

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众、社会各界的文艺爱好者、志愿者

主动加入公共文化服务,产生了更为广泛的精神辐射。

也意味着党建“五个一”机制可以调动更多的群体来参

与公共文化服务,来扩大服务的社会化,助推浙江省“诗

画浙江”“文化浙江”建设。同时,在建设公共文化和

旅游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党建“五个一”机

制为探索具有浙江群文党建特色的党建业务融合模式铺

路搭桥,高质量推进浙江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建设。

28

理论观察| LILUNGUANCHA

第31页

一、振兴乡村书画艺术的意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书画艺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书画艺术在乡村的作用和

影响也是很大的。比如在乡村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春联也直接反映一个乡村的书画艺术

发展情况。开始农村贴的春联大多是信用社里发的,笔者曾在一个山村见过一个近乎奇葩的现象,一个

村庄,几十户人家的春联都是一样的印刷品。后来各地文化艺术团体搞了大量的送春联活动,也逐步唤

起了人们对书画艺术的认识。慢慢地人们对印刷的春联没有兴趣了,开始贴手写的春联。随着社会经济

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水平也不断提高,对书画艺术的认识和需求在不断地提升。在传统书画

艺术底蕴深厚的乡村,如浦江的嵩溪、兰溪的诸葛村等,村民家门口的春联不但有文采,书法也写的好,

每户家庭的客厅里还会挂一些书画作品,妆点门面,其中有条件的也不乏悬挂名家名作。村里会写字画

画的人也很多。书画艺术的普及,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使得家庭和乡村的人文环境变得高雅。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书画艺术在乡村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书画艺术普

及,为乡村蜕变升级、筑建美丽家园带来新的发展视角与思路,提供新的腾飞动力和潜能,不仅能够有

效改变村容村貌、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对弘扬乡土文化、树立文明乡风、活跃乡村文艺氛围、提高村民

审美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地方旅游、增加村民收入与提升消费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

作用。

振兴乡村艺术  探索书画艺术在乡村的普及与提高

□ 鲍海斌

29

WEILUWENYI |围炉文艺

第32页

二、浙江乡村书画艺术团队发展现状

随着文化馆美术干部的引领和培训,全省各地形成

了很多有地域特色的农民画团队,也极大地丰富了农村

的书画艺术生活。目前活跃的农民画团队有秀洲农民画、

海宁农民漆画、柯城农民画、景宁畲族农民画、洞头渔

民画等全省近 20 多个有一定影响和规模的农(渔)民

画团队。

(一)澥浦农民画

宁波镇海澥浦农民画起步较早,建国以前,主要以

“五头三教的形式出现,即民间的墙头(含栋、梁、柱

和屋脊)、床头、灶头、船头、坟头绘画,和庙宇、寺

院、道观以及其它宗教场所绘画。其表现内容也很丰富,

既有自然风物,也有人们日常劳作场景。比如灶头画、

床头画上多有澥浦人家常见的二眼灶、三眼大灶、木板

大床等传统物件;船头画则多再现渔民在渔船、海上捕

鱼劳动的场景。

一个地方书画艺术的推广和发展,指导老师起到关

键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院校毕业的从业人员

逐年增多,提高了教师人才队伍素质。如何多层次的激

励他们参与乡村的书画普及活动,也是政府值得重视的

课题。

(二)余东农民画

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有一个名叫“余东村”的小山

村,那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村子里生活着一群农民

画家,他们用自己的巧手将村子装点成了一幅画,使其

成为了全国十大画村之一。

这个不过 800 多人口的小山村,书画爱好者就达

300 余人,农民画创作骨干成员 48 位,其中 6 位农民

画家被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联、浙江省文化厅列

入首批“浙江省民间优秀艺术人才”。

(三)景宁的畲族民间绘画

2017 年 4 月起,畲族民间绘画是浙江省文学艺术

界联合会文艺助力畲乡项目之一,是由浙江省美术家协

会专家团队携手畲乡艺术爱好者一起打造形成的一批又

一批艺术成果。

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鲜明的景宁地域特征和浓郁

的畲乡生活气息,以其自由夸张、色彩艳丽的形式和大

胆泼辣的手法,表现出纯朴、自然、率真和坦诚的风格,

多角度地记录了畲族人民的生活和风情,畲乡的发展变

化,表现了新时代新畲乡的新气象、新风貌,作品积极

向上,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

(四)嘉善姚庄农民画

姚庄农民画是以本地普通民众为创作主体的特殊画

种。姚庄农民画作者把锦绣黄桃、浙北鱼鲜、十里桃林、

嘉善田歌等姚庄镇标志性产物与文化特色融入到创作

中,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浓厚绚丽的色彩,描绘着江南

水乡的生产生活、时代变迁、民风民俗。进入 21 世纪,

姚庄镇每年举办公益性农民画培训班,成立了姚庄镇锦

绣农民画社。各代农民画传承人不断投身到农民画的活

态传承中,形成了以老带新的良好氛围。姚庄农民画作

者现遍及嘉善县及周边,拥有在籍农民画画家 100多人,

学员达 500 多人,先后创作 2000 多幅作品。2012 年,

姚庄农民画这个群体也被浙江省文化厅评为浙江省优秀

视觉艺术创作群体。

(五)鄣吴书画艺术建设

鄣吴,一代大师吴昌硕的故里,是安吉县西北部的

“中国最美历史文化小镇”,传统文化渊远流长,文化

根脉深入人心,文化故事家喻户晓。作为浙北地区重要

的历史文化名镇,鄣吴镇抢抓发展机遇,提高站位,注

重书画艺术建设,着力打造思想理论高地、精神力量高

地、文明和谐高地、文艺精品高地、文化创新高地,努

力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

化先行,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

着、真实可感。

(六)萧山衙前书画社

萧山衙前有着百年前的红色农运基因,近年来经济

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喜欢书画艺术的企业

家,推动了当地书画艺术的发展。徐树康先生就是当地

的推动书画艺术发展的代表性人物,经常举办省级书画

名家作品展,扶持当地衙前的农民画发展。

衙前镇书画社由衙前镇文化站与萧山区文化馆衙前

分馆共同组织创建而成,目前团队成员共 48 名。涉及

艺术门类包括软笔、硬笔、国画、农民画。

(七)象山农民画团队

象山县农民画团队以县文化馆农民画团队为核心,

向乡镇、学校开拓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母子型结构。

文化馆农民画团队作为全县的母团队,发展、指导乡镇、

学校的子团队,发挥领头羊作用。县文化馆农民画团队

辐射效能使象山农民画不断拓展,逐渐涵盖全域。

30

围炉文艺| WEILUWENYI

第33页

(八)龙游枫林村书画艺术

乡村的书画艺术活动,大多以农民画、渔民画为主,

但也有例外。龙游县溪口镇枫林村总人口只有二千多人,

但长期从事书画创作并有一定成绩的就有二十多人。他

们当中有专业的书画工作者、有中小学美术教师、有院

校毕业后办公司从事设计工作的法人和设计师、有开设

美术培训学校的工作室负责人、有从事墙绘、油漆等与

美术相关工作的人员等。

(九)浦江乡村美术写生基地

浦江建县有 1800 余年历史 , 其文化沉淀及艺术贡

献为世人所称奇 , 一个 38 万人口的小县活跃着数以千

计的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当地文风鼎盛,人才辈出 ,

自宋以来 , 有一定造诣的书画人物达 250 多人,被誉为

“书画家的摇篮”,2000 年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

国书画之乡”。现在乡村从事书画艺术的门类,比较多

的是书法、其次是绘画,以国画为主也有油画、粉画,

还有剪纸、漆画、灶头画等不同的艺术门类。书法、国

画是大家普遍喜欢的艺术形式。这与中国文化艺术的传

承是分不开的。

经过多年的发展、多方的努力,当前,我省书画艺

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艺术从业人员随着美术院校的扩

招,美术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和提高。人才的培养和集

聚也为乡村的书画艺术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书画艺术在乡村普及与提高的路径

发挥书画艺术的文化引导力,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乡

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也出台了一系

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农村文艺的繁荣和发展,满足人

们对精神文明生活的需要。从 2020 年推出三团三社活

动,每年举办全省农民画作品展,推动和促进了农民画

的发展,也培养了当地的农民画团队,促进了农村书画

艺术的普及和提高,形成了良好的书画艺术氛围。为进

一步推进书画艺术在乡村的普及与提高,还需要基层乡

镇政府的重视和扶持。

(一)利用农村文化礼堂的平台,切实推进书画艺

术的普及工作

建议在农村文化礼堂,配备基本的书画练习工具,

方便群众练习书画艺术。群众的艺术生活是需要引导的,

有了场地及其他的基本条件,慢慢地就会形成一种风尚。

(二)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切实推广和普及乡村

书画艺术

农村的书画艺术推广和普及,主要的问题还是培训

老师的缺乏,全省的农村文化礼堂目前已经超过 1 万家,

台州市就有 2692 家,由于培训师资、组织活动人员的

缺乏,农村文化礼堂的空心化现象普遍存在,文化礼堂

门口挂上牌子后,没有什么活动。农村书画艺术的普及

和推广可以极大地丰富农村文化礼堂的活动内容。在网

络上录播和直播书画课程,可以很好地解决培训师资人

才短缺的问题。省文化馆平台可以整合全省的书画艺术

课程,为乡镇文化站提供基层需要的书画艺术课程,供

文化站、文化礼堂教学使用,有条件的也可以定时开展

直播教学,直播可以与学员互动,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

成果和现场情况,基层群众的学习也更有积极性。

(三)加强乡村书画艺术骨干培训,推动乡村书画

艺术的普及与提高

乡村书画艺术事业的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活动

开展的关键,一个好的书画艺术骨干可以带动一个乡镇

书画艺术的普及和提高。这些年针对基层美术骨干的培

训活动相对较少。可以由市、县文化馆专门组织几期针

对基层美术骨干的培训活动,省文化馆统筹指导,组织

群文美术志愿者一起参与培训活动。还可以视情况需要,

省文化馆组织在全省范围内报名,选取部分基层美术骨

干,开展书画专业知识和组织能力培训,提升书画骨干

的专业知识和活动组织能力,从而带领推动书画艺术的

普及与提高。各地也可以借鉴萧山“文化管家”的模式

与经验,探索乡村书画艺术解困之路。

(四)以基地带动乡村书画艺术的普及和发展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借鉴浦江的创建乡村美术写生基

地的模式,引进更多美术院校的师生来乡村写生,推动

乡村书画艺术的普及和发展。

(五)组织针对基层的书画艺术专题展览和比赛,

推动基层书画艺术的普及和提高

组织开展针对基层农村的书画比赛或展览活动,可

以提高基层群众对书画艺术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基

层书画艺术团队,可以是个体性的参赛,也可以是团体

性的参展,评选一批活动积极的团队和书画骨干,鼓励

他们对推动乡村书画艺术普及和提高所做出的贡献。

31

第34页

浅谈新时代乡村摄影创作

□ 潘 金

一、乡村摄影创作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

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这给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

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摄影群文工作者来说,更是方向

标。摄影是生活的艺术,群文工作者离生活最近。走进

基层群众、深入田间地头,聚焦一线、百姓是摄影创作

的源头活水。

当前,有些摄影工作者进入乡村,会无从下手,拍

不出有质量、有思想、有价值的摄影艺术作品,甚至觉

得乡村题材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那么乡村题材、人民

的现实生活,能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来呢?它的

现代价值体现在哪里?如何进行有效创作?是当代摄影

工作者研究的新课题,笔者通过参加在下姜村组织的“重

返现场:历史、现实与田野”影像工作坊,来探索乡村

摄影调查的文献价值、美学价值的摄影创作方法,并挖

掘其深层次的具现代价值意义的乡村美学意蕴。

田野调查(fieldwork)作为人类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与核心工作特征,要求工作者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亲

自在现场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文化族群中,并与对象展

开实际的互动,参与他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活动领域,

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地发展出对于特定文化的阐释和理

论。摄影自发明以来,摄影调查研究与摄影记录的结合

从尝试发展为常态。摄影恰恰兼具科学记录和情感表达

的特质。基于摄影调查下的摄影文本与一定的社会文化

背景之间的密切互动,能够使摄影文本更具长久的艺术

价值、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那么乡村摄影调查,可以

理解为,以乡村为主要联系对象,对乡村的基础社会结

构、自然风貌、文化传承、生产生活方式、民族风情、

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调查,试图

用摄影呈现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风貌。

二、乡村摄影调查研究重点、难点

以摄影为基础的调查,是对事物精确的描述、见证

和动作的瞬间凝固,大部分是“描述性”和“解释性”

摄影,都是对某一事物不同维度的调查。作为乡村摄影

调查,一方面,要摆脱线性叙事方式,让摄影更趋于典型、

客观、厚重,另一方面,还要与其他社会、人文学科谱

系贯通,走向理性、多元,这是突出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分块。主题选定后,怎样去表现生活。只要

技巧不要生活内容的我们不要;把生活本身当做作品,

顺手拈来、不加选择、拍的太简单、太随便、不去创作

的我们不要;我们要的是有情怀、有思想内容、又有艺

术形式的作品。丰富的生活内容,多角度的拍摄主题,

都需要高度的技巧来表现。

例如下姜村一座桥的考古学是拍摄重点,这座富民

桥一语双关、对外连接,为村民带来了交通上的便利,

更为下姜的发展带来机遇。这个村从艰难困苦走到今天,

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关怀,更离不开村民在艰

苦环境下解决困难的精神。以前的木桥大水冲掉又修起

来,冲掉又修起来,一次一次的修桥精神,村民决定自

己出钱出力造桥的精神就是下姜村的精神。一座桥的考

古学提炼好就能把下姜精神提炼好。最后一座“富民桥”

32

围炉文艺| WEILUWENYI

第35页

的考古学分成三块内容去拍摄,把这座桥拍出了学术价值。首先,收集

当年建造古桥的人员名单、工具实物。找到这些人,拍好人物半身肖像,

同时对石匠进行口述史,在口述史中又一次提炼故事,拍摄与桥有关的

细节,拍好细节。比如对造桥工具,收集并用统一的方式拍摄。然后收

集桥的照片,用各种方式给桥“造像”对比桥的前世今生。其次,采集

各种桥的资料素材,讲好富民桥的故事。

2. 难点分解。人像拍摄是乡村摄影调查的难点,丰富的现实生活离

不开人,人是主要拍摄对象,也是拍摄难点。拍摄有采访对象的人物肖像、

有全村幸福笑脸的肖像、有讲女性故事的肖像、有特殊人物的肖像等等。

在拍摄时要有鲜明的目的性,不但要有艺术性还要有思想性,不是去拍

偶然的神态或表面的现象,而是要把人物的个性和特征生动地表现出来,

准确表达人物独有的精神面貌、典型形象和内心世界。既要在新时代下

讴歌模范人物,也要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掘普通人的心声。在现场拍摄时,

要善于选择光线、角度、色调,并注意摆中抓拍。还要注意人周围的环

境以及人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常用以下几种方法拍人:

一是细致的表现人在特定环境中的精神面貌。这种方法往往用来集

中刻画一个人,因为要细致精确,所以必须达到形神兼备、尽善尽美,

才能突出人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从而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想象。如

傅拥军拍的《守瓜人》(图一)就是一例。为了拍好这张作品,作者曾

先后两次陪姜爷爷上山守瓜,并知道姜爷爷的守瓜不是为了挣钱而是孙

子孙女喜欢吃西瓜,回老家时能吃到他自己亲自种的西瓜,这是一种爱

的守护。

二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来表现。这种方法取材范围广,善于表现人

的思想感情,给人以真诚、亲切、生动。如李泽宇拍的《下姜女孩》(图

二)就是一例,表现了在家过暑假的学生幸福生活的情景。

三是通过人与物的关系来表现人。这种方法也常常被采用,借助一

定的物来表现人的主体,从而使观众对人与物都有深刻的认识。如笔者

的《我做的玉米饼最好吃》(图三)。这一作品是在回乡创业青年吴丽

萍家里拍的,她正好给微商上订的客户做玉米饼。长在农村里的时尚女

性,她娴熟的手法,做出金灿灿的玉米饼,表现了农民生活大变化中的

女性变化。笔者精心在厨房里摆拍了这张照片。以上集中表现人的创作

方法,都是相互关联的,目的就是努力去表现具有时代精神的人。

三、乡村摄影生活创作的方法

( 一 ) 乡村摄影五部曲

当我们进入乡村创作,我们该怎样对待生活?如何去抓取平凡百姓

生活中的创作原料?结合调查研究实践经验,笔者采用“查、走、访、

记、拍”五步工作法来探索乡村摄影调查的有效方法。

1.查,查找拍摄村的资料。以下姜村的乡村特点为例:百姓生活

丰富多彩,凡是到过下姜村的人都知道,浙江省六任省委书记到过这里,

从“穷苦村”到“绿富美”,再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也是浙

图一《守瓜人》

图二《下姜女孩》

图三《我做的玉米饼最好吃》

33

第36页

江省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村,实现了华丽转变。这个村党

建统领做得很好,和旅游共同发展,已成为文旅融合发

展共同体。为了致富、共同富裕,他们建民宿,整合土

地,现在靠旅游、农产品致富,带动周边村共同发展,

形成“大下姜”乡村联合发展模式,在共同富裕的新征

程上共建共富、共享共富。

2. 走,就是行走,摄影本就是行走的艺术。这里的

走,指走遍全村的条条道路,边走边看全村的自然风貌、

边走边思考创作题材。走遍全村就能有创作构思和素材,

可以把事先对这个村在互利网上的抽象认知变成立体真

实,同时在脑海中能涌现全村的乡村容貌。

3. 访,这里指走访和采访。走访就是入户,与村民

一起生活,到村民家蹭饭吃,和群众打成一片,产生情

感、拉近距离。采访是有目的的采访,可以采访村书记、

村里年龄最大的人、回村创业青年、村里手艺人等等,

进一步深入了解农民生活情况、村民生活故事,为摄影

调查的选题提供素材和创作灵感。

4. 记,指的是记日记,记工作日记、记采访日记。

每天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同时记录生活,养成随手记日

记的习惯,记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一

般的,从而选择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去拍。

5. 拍,拍采访视频,拍下已选择好、确定好的主题。

记录乡村的主题有很多,可以记录伟大新时代、记录发

展新变迁、记录美好新生活、记录乡村新风尚等等。

(二)深入乡村实践考察

通过参加摄影活动,学员之间互相学习交流,对民

俗事项、发展变化尽可能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并置归

类,拓展摄影价值空间。笔者根据下姜村的特点组成了

十大板块进行拍摄,有村史、村庄的风景、代表人物口

述下姜(有新安江移民代表、村中孤寡老人、年龄最大

的村民、造桥石匠、村中大学生或返乡青年、第一个开

民宿的人、长期关注下姜村的摄影师陈海波、管理家谱

的人)、田园笔记、桥的考古学、植物考察、食物考察、

女性半边天(考察不同年代的女性生存状态)、民宿产

业结构、动态视频。

四、乡村摄影调查研究的价值

“乡村摄影”一词,可以理解为摄影工作者通过对

乡村历史文化的了解,用亲身感受,结合乡村风貌、乡

村人文、乡村风情融合为乡村摄影,而“创作”一词,

对摄影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摄影作品必须

是具有独创性;其次,是摄影作品能体现乡村独特的文

化面貌;再次,摄影作品能够引导社会、促进经济社会

发展,发挥摄影艺术作品应有的价值。

笔者在下姜村摄影调查实践研究用了 5 天时间完

成,在这 5 天里 , 与 20 多位摄影人几乎是利用了一切

有利条件,克服了各种困难,从多个角度对下姜村进行

剖析和呈现。从调查走访到形成展览,最后把下姜村“搬”

进了浙江省展览馆,完成了一个丰富立体的展览。同时

又在村里和村民互动做了一个在地艺术展,村民有了幸

福感。展览结束把照片以礼物的方式送给村民。有些作

者还把作品做出了书本、画册送给村民,村民有了获

得感。

特别是进入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后,发出去的照片,

能宣传美丽乡村,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给乡村振兴发

展带来活力。发出去的照片能为线下实体引入流量,带

动销量,形成产业运作的良性循环。在产生文献价值和

美学价值后对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又起到积极的作用。

笔者对下姜村乡村摄影调查实践研究,拍摄《我做

的玉米饼最好吃》这一作品发表后,引来了一波买下姜

玉米饼的粉丝,间接产生了助农增收效益。从表面上看

摄影作品和农产品热销没有什么关系,但一副优秀的摄

影作品,能与社会生活产生共鸣,必然会带来经济价值。

现在最流行一句话,照片发出去了,就有意义。当

我们能够和当地百姓发生紧密关系,让生活与创作融合,

让学术与大众融合,系统的、全面的、用心的进行实地

考察并拍好选题,摄影艺术作品的价值是无限的。

五、展望

摄影创作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民群众丰富的

生活内容和时代的变迁,是我们摄影创作取之不尽用之

不竭的源泉,具有现代价值的乡村美学摄影作品能给人

们带来亲切,诚恳、温暖的感觉,还能产生社会经济效

益。怎么还能说现实生活题材有“局限性”?

生活与摄影创作是分不开的,摄影创作就要多下基

层,进乡村,深入百姓生活,用脚步丈量拍出更真实的

艺术作品。同时在摄影创作中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素

养和摄影创作能力,根据自身的情感、个性与理解,创

作出更多寓意深刻,具有学术性高、文献价值高的摄影

作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求。

34

围炉文艺| WEILUWENYI

第37页

喜剧小品创作中为了追求喜剧效果,常常需要设置语言包袱、情节包袱,在人物塑造上主要运用写

实与夸张两种方式来达到预期效果,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无论是语言、情节设置还是人物塑造,都可

分为两种,人物的正面塑造与人物的“错位”,人物的正面塑造即是指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此文

主要探讨的角色的“错位”则是超出观众预期的或是与人物身份不匹配的角色定位,正是这样的“错位”

在小品中产生了极大的喜剧效果。本文以陈佩斯与朱时茂的小品为例,作简要的探讨。

一、什么是角色的“错位”

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警察与小偷》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讲述的是陈佩斯饰演的小偷穿着警服

被朱时茂饰演的警察误认为是警察,两人展开了啼笑皆非的对话。在这个作品中,显而易见,“错位”

的那个角色就是陈佩斯饰演的小偷,这里所谓的“错位”就是小偷的身份被暂时遮盖,并用警察的身份

来替代,一个小偷的口中说出的“黑话”跟警察的正义之词正好对上,形成了喜剧效果。

朱:同志 , 哪个派出所的 ?

陈:我 ? 我 ? 噢 ! 刚进去的时候 , 是在派出所。

朱:后来 ?

陈:后来不是……( 往上指 )

朱:噢 ! 调分局了。

陈:就是 ! 在分局住了不长日子 , 又……

朱:又调哪儿了 ?

喜剧小品创作中角色“错位”的准确运用

——以陈佩斯、朱时茂小品作品为例

□ 吴彦青

35

第38页

陈:法院 !

朱:在法院工作。

角色的“错位”并不是脱离人物,而是仍然在人物

的逻辑行动线中,如此处正因为小偷说的话都是真的且

合情合理,所以才显得他与警察的对话很可笑,若脱离

人物现实,则会显得不合情理也失去喜感。角色“错位”

从另一角度也可叫做双重身份,用一种身份掩饰或对应

另一种身份,用身份本身来制造幽默,身份可能是完全

相反的也可能是不同阶层的,反差越大越能体现其效果。

二、如何运用角色“错位”这一创作手法

想要准确运用角色“错位”这一手法,首先创作者

需要确定角色的原身份是什么,这个身份的认定为整个

角色塑造奠定了基础。以陈佩斯、朱时茂小品《拍电影》

为例,陈佩斯在戏中饰演的陈小二是一个无业青年,祖

上几代都务农,说话口吻都很俗气,而他有一个演员梦,

于是就在朱时茂饰演的导演的指导下进行表演,在小品

中饰演一个朴实的农民。在这个小品中,陈小二的原身

份就是一个无业的混混,其次才是有着演员梦的人,那

么在塑造这个角色的时候,创作者始终没有忘记围绕这

个基本身份做文章,陈小二说话吊儿郎当,没有什么文

化,死皮赖脸,但骨子里又有一种韧性,这都是符合他

这个人物基本性格的,符合人物逻辑。然后在这个基础

上,构建它的“错位”,就是当一个毫无经验的表演的

演员。

在《拍电影》《警察与小偷》《姐夫与小舅子》这

三个小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品中身份“错位”以对立

面的组合形式出现可以取得非常有趣的效果,雅对应俗、

警察对应小偷、当警察的姐夫对应违法乱纪的小舅子。

但要注意的是,在这个小品中进行了角色的“双重

错位”,第一重“错位”在于陈小二一个“俗人”有着

一个很“雅”的梦要当演员拍电影,第二重“错位”在

于他在电影中要饰演一个农民。另外,排戏这个叙述手

段在他们的小品中也是反复出现,包括《拍电影》《吃

面条》《主角与配角》等。因为排戏的这个事件本身就

包含了最直接的错位。虽然排戏这个手法在当下已经稀

松平常,在春晚的舞台上也多次出现,但用得最巧妙的

还是陈佩斯与朱时茂的作品。

除了身份的构建之外,创作角色“错位”时还有至

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潜台词。叠加了双重或几重身份后,

最不同之处,就是台词的运用要巧妙地适用于两种或几

种身份,这在台词的取舍上也给我们增加了不少难度,

但如果用得巧妙将会是很好的一笔。陈佩斯与朱时茂小

品《主角与配角》中,两人排戏并对调身份后,产生了

更有意思的情境,对话中的潜台词就十分丰富。

朱:别开枪!是我!

陈:啊——是你小子!我问你!是你把八路军……

朱:什么!

陈:是你把鬼子引到这儿来的?

朱:队长。鬼子让我给你带个话儿……

陈:黄军说什么?

朱:什么?

……

陈:我问你……

朱:啊。

陈:就没什么条件吗?

朱:没条件啊!

陈:废话!没条件谁投降啊!

朱:这是正面人物吗这是!

陈:啊——我明白啦!

朱:明白什么?

陈:闹了半天。你小子把太军给我的好处——都吃

了回扣了吧!

在这一段中,台词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陈佩斯饰演的

这个配角因为演惯了反面人物所以在对调角色即角色

“错位”后,因为不适应而展现出的说错台词的情况,

更是借说错台词的演员之口讽刺了社会不正之风,欺软

怕硬、拿回扣、墙头草等等。

此处的潜台词十分丰富,堪称小品中的上乘之作。

身份的对换、台词的对换,使得小品不仅逗趣,更是直

戳社会痛处,无论在当时还是当下,都是针砭时弊的佳

作。但此小品中与其说讽刺的是陈佩斯饰演的配角反面

人物,倒不如说同时讽刺了朱时茂饰演的主角正面人物,

借反面人物之口点出了正面人物、主角高大上形象背后

的虚伪,在任何时代看都是非常大胆的尝试。

角色“错位”的内涵及准确运用还有极大的可开掘

的空间,从一度创作角度看,给人物塑造了更广阔的维度,

也增加了小品的幽默成分,从二度创作角度看,给人物

表演剧情发展丰富性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信熟练运

用或借鉴这一创作技巧可以为作品构思提供更多思路。

36

围炉文艺| WEILUWENYI

第39页

2022 年 10 月 30 日由浙江卫视出品,中共嵊州市

委宣传部、嵊州市文广旅游局、“学习强国”浙江学习

平台特别支持,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专业指导,共同打

造的文化推广节目《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映入了

广大观众社交媒体的视野,作为越剧文化传播节目,在

越剧明星茅威涛、方亚芬、陶慧敏,音乐剧演员郑云龙

的导师效应下,在各大院团优秀演员及地方民间爱好者

的参与支持下,收获了不菲的口碑。“越剧特别季”运

用了先进的传播渠道、使用动人心弦的竞赛淘汰模式,

以一种全新的娱乐化视角让越剧这一传统剧种进入到更

多年轻群体视野之中。越剧这一传统的剧种在当代越剧

从业者们的共同的经营之中,正在进行着先辈们融会贯

通、共同发展的拼搏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越

剧诞辰 10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致辞:“中国越剧一百

年的发展历程证明,正是秉承着一种与时俱进、开拓进

取的创新精神和扎根民间、关注民生的大众情怀,不断

学习和吸收各种优秀文化的艺术养分,中国越剧才得以

不断超越地域和语言的局限,创造了一个世纪的灿烂

辉煌。”

一、以“越剧特别季”见越剧传播之鸿沟

在“越剧特别季”的浪潮之下,鼓掌庆贺之余,我

们也应将目光放在越剧发展之路,如何在互联网传播流

量加持的效应之下更好地走下去。故此笔者认为“越剧

特别季”其真正价值除了以一种快消费方式向大众高效

传播之外,更在于其以自身之力打破了越剧这一传统剧

种与大众之间,在现代化快速发展、个人信息接收体量

突出常规的前提下,所产生的传播媒介之鸿沟。

“知识鸿沟”(knowledge Gap Hypothesis) 一

词是由 Phillip J.Tichenor,C.N.Olien 及 G.A.Donohue 在 1975 年提出的传播学假设,其意义在于证实了

在不同人群不同信息接收的选择下知识差距会逐渐扩大

增加。笔者认为在越剧传播方式及影响范围的界定之中,

越剧作为传统剧种与普通大众之间亦存在这样的鸿沟差

距。而“越剧特别季”正是正视了这样的差距,才得以

使越剧进入到更多大众的视野。其打破了越剧“形象”

在大众心中固有印象与越剧本身之间的鸿沟,巧妙利用

浙江卫视这一大众媒介渠道,改变了大众接受越剧的方

式。讨论“越剧特别季”,我们更应讨论越剧的传播方式,

在之前、现在、未来的可能性,以“越剧特别季”见越

剧传播观念之变。

二、在“越剧特别季”之前——越剧发展之

探索

如何将传统戏曲守旧创新,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观

众,往往是越剧院团想要突破自身的目标诉求。一个持

久的观念一直困惑着,越剧院团如何超越自我,改变在

以《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见越剧传播观念之变

□ 郭博衍

37

第40页

在年轻大众心中“传统”“老年”“无聊”的刻板印象。

与此同时各大院团也在积极努力地探索着,上海越剧院

在疫情期间上线了一大批红色题材微电影系列,尝试以

线上传播的方式拓展探索渠道;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创排

了现代越剧《钱塘里》以现代舞美装置、现代故事背景、

现代乐团配置更迭,为越剧剧目列表添上了靓丽时尚的

一笔;杭州越剧院的《黎明新娘》以话剧的舞台氛围,

讲述了一曲悲歌壮丽的女子抗战故事……但这样的作品

仍发挥在越剧圈的影响范围之内,剧目的传播途径与大

众所接受的信息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鸿沟差距。究其

根本,这样的鸿沟差异,体现在越剧产品的打造理念之

中、越剧产品的传播方式之中。“越剧特别季”的出现

弥补了传统戏剧本身与大众之间的信息鸿沟。

三、在“越剧特别季”之中——越剧营销方

式之变革

从“越剧特别季”的市场反馈来看,尤其是在年轻

用户较多的哔哩哔哩网站、小红书 APP 中,收获了不

少积极的评价与口碑,笔者想借近日刷到小红书 APP

一篇文章的经历,来论证“越剧特别季”对于越剧传播

中的功能之大、收益之广。

无意间看到一位年轻用户在小红书上发了一篇文

章,其内容是观看了“越剧特别季”之后,觉得曲调优美,

但不明越剧深浅、流派之别,想请教网友有何窍门能够

学习越剧,而后评论区内有网友网罗了一部部经典剧目,

如《碧玉簪》《五女拜寿》等等;有网友介绍了观看自

己家乡过年时节越剧戏班子的经历;有网友推荐了书籍,

也有的网友在其下评论了书籍的好坏高低。“越剧特别

季”发酵之后,对越剧的喜爱来了,对越剧的情怀多了,

对越剧的学术批判,对越剧拥有新粉丝的欣慰更数不尽

数。其是“越剧特别季”跨越与大众的信息鸿沟之后发

酵的结果,更因“越剧特别季”打破了传统媒介形式开

拓了崭新的传播方式。

从原本缺少平台宣发窗口:剧目打造——演出宣发

(售票平台、剧院公众号)——剧场演出,转变至具有

现代互联网思维的营销体系:以 IP 入圈(综艺、节目、

社交平台)——明星效应——培养观众(利用网络自我

学习)——走进剧场(追星、打卡)。对于年轻群体来说,

并非是不愿意走进剧院,也并非缺少购买力,“越剧特

别季”的出现给予越剧行业很好的启示。其真正价值亦

正体现在探索出如何跨越与大众间的鸿沟差异,正视其

中的差异,并以现代年轻化的思维吸收接纳其中,突破

审美界定、突破文化界定、突破次元界定。

三、越剧特别季之后——越剧生态艺术之思考

在快消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诚然,一个热门的 IP

终究会随着时间失去效益,但是“越剧特别季”之于越

剧的传播作用,以及其打破信息鸿沟的营销经验则会永

远作用于越剧发展之中。在笔者看来,“越剧特别季”

不应是一个综艺演出的播出与完结,而是作为构建越剧

生态艺术的起点,在行业内引起共振与思考。

越剧生态艺术是进一步确立良性生态产业的越剧工

业体系,“越剧特别季”的出现证明了针对于年轻观众

的营销策略应不断创新,不拘一格。通过综艺性的快消

费节目进行观众吸引,仅仅完成了越剧生态艺术环节与

工业剧目打造的第一步。在余下的环节中仍有许多方式

方法,需要从业者们一同进步完善。

以音乐剧为例,从不温不火的市场情况到如今占据

国内演艺市场的半壁江山,其早期也面临过信息鸿沟的

难题。简单来说,在特定的旧媒体时代,人们没有太多

选择,而互联网则更加助长了受众碎片化和信息个人化。

因此完善的生态打造以及打破信息鸿沟效应尤为重要。

音乐剧行业是这么做的:

明星效应(声入人心男团打造)——观众喜爱(美

声大众化)——走进剧院——追星(声入人心)1. 经典

作品(《悲惨世界》《摇滚莫扎特》等)2. 一票难求

捕捉用户体验完善产业结合体,音乐剧的成功,不

仅在剧院演出的票房上,更多带动的是各地艺术高校专

业开设,各类音乐剧辅导机构招生大热,至此音乐剧生

态学才算全面完善。

以音乐剧见越剧之生态艺术,可以看到“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越剧不缺生态性的培养土壤,有浙江艺术

职业学院、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作为人才输送的摇篮。

有那么多院团这么多骨干能够打造出优秀剧目。笔者之

见,“东风”已来,更应乘胜出击。《中国好声音“越

剧特别季”》在市场反馈、观众见解之中已然能够知晓

其在跨越信息鸿沟中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虽然以综艺性

节目来评判,缺少些许故事性,舞台制作方面,在灯光

制作画面调度上显然没有流行歌曲与综艺节目的配合、

接纳程度高。但不可否认的是“越剧特别季”做到了打

破多年以来,与大众存在的信息鸿沟,并带给了整个越

剧行业以生态性思维构建完善越剧剧目及产业链的启迪。

38

围炉文艺| WEILUWENYI

第41页

情景报告剧《温·暖》以温州抗疫期间各行各业真

实的人物故事为基础,通过艺术加工,塑造温州平民抗

疫英雄形象,以文艺的形式 展现温州抗疫事迹和人间大

爱。该剧于 2020 年 8 月 11 日、12 日在温州大剧院完

成首演及慰问演出,并于同年 11 月 29 日登陆浙江省

人民大会堂启动巡演。按照浙江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

设“五个一工程”戏剧作品生产要求,我们认真组织,

精心复排,2022 年,《温·暖》又开展了 22 场演出(10

场线下演出,12 场保利院线线上演出)。文章旨在总

结特殊形式下的舞台艺术作品的创作内容特色、创作方

式、群文作品的传播影响以及群文系统组织排演完整的

舞台剧作品并巡演的方法。

一、特殊形式下的舞台作品艺术特色:温州

味儿十足、全新的报告剧形式

特殊形式下的舞台作品的艺术特色须具有地域性、

时代性、真实性以及艺术形式多样性。《温·暖》讲

述的是温州医生刘利亮一家和湖北未婚妻张思静一家在

2020 年初被一场疫情改变了生活轨迹的故事。张思静

的父亲被确诊,全家老小都被隔离,无论是从国外回来

的游子,还是湖北的客人,在外的大学生,寄养的邻家

孩子,大家在一个屋檐下,从冷漠猜疑到相互靠近,用

真心书写着温暖。刘利亮医生战斗在医疗一线,张思静

被作为一线干部下派到社区防控,发小舒畅畅是位坚守

岗位的警察,母亲周凤声是坚持复工复产的企业家……

所有人都是我们的身边人,每个人都是战士,他们用坚

毅书写着温暖。

剧情以时间为脉络,用新闻报道和热点事件为信息

支撑,用大量详实的真实记录展示了温州这座英雄的城

市在全国抗疫一盘棋中,如何从重灾区迅速恢复生机,

人性化的政府管理、以人为本的政策思路, 无不展示党

和政府以及这个城市的温暖。

《温·暖》以戏剧为主,辅以音乐、舞蹈、朗诵等

多种艺术手段串联的报告剧形式呈现,符合当代人的审

美需求。有剧情、有事迹、有真实人物、也有原创故事,

多角度、全景式回顾温州人民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疫情

防控坚定信心、全面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

阻击战的历程。剧情简捷接地气,人物都是身边人,身

边事,并综合全国的事例整合创作。从温州普通市民一

家展开,涵盖全社会,在正能量的诉求中尽可能达到舞

台上的可看性。

在省城演出结束后的专家评审会上,专家评委表示,

该剧思想性突出,信息量大,感动点多,形式成功 , 具

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通过小家庭折射出大社会,反映了

温州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在温州人身上提炼出了中

国人在世界中的精神价值。

二、探寻出群文系统打造一部完整舞台剧的

方式

该剧从 2020年 2月开始收集素材,3月初完成构思,

主创团队通过视频画面情景再现、剧中人物的现场报告

等方式,还原真实情景,并多次邀请省市专家、抗疫一

线工作人员参与剧本讨论,力求打造出一部社会效益和

艺术效应兼具的抗疫舞台剧。

简析特殊形势下的舞台艺术作品创作

——以情景报告剧《温·暖》为例

□ 杨媛媛

39

第42页

该剧的打造既有专业的设计,又有群文的特点。将

专业的主创团队与非剧团的群众演员和剧务工作人员相

融合。我们聘请了很多专家老师为该剧创作增彩,如编

剧是蒋巍老师、导演是王庆老师、音乐设计董夫腾老师、

舞美设计是裘冰老师、灯光设计周正平老师。

在排练过程上,我们边排边改,不断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力求接地气与艺术性相融合。从 2020 年 5 月初

开排,到 6 月底全剧联排并接受省市专家审查,十多位

由我市民星剧社的话剧表演青年骨干组成的主演群演队

伍经受住了考验,全力以赴、全情投入,加班加点创排

剧目,把抗疫期间发生的感人事迹浓缩在一个半小时的

表演中。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不是专业剧团的演员,来自

各行各业排练难度可想而知。他们就是凭着一股热爱表

演的劲儿,从话剧爱好者变成了话剧演员。一群普通人,

一群“业余演员”,他们用八小时之外的光阴,共同谱

写出了一首追求舞台梦想的优美赞歌,用热情和执着,

掀起了温州话剧的新浪潮,成为不可忽视的文艺新力量。

作为群文戏剧的孵化营,温州市文化馆下属的文艺社团

民星剧社,整合本土话剧人才资源,让散落在各个角落

的话剧爱好者有了切磋交流的机会,也有了一个释放热

爱的舞台。市文化馆的戏剧干部定期组织这些“业余演

员”苦练基本功,从人物分析、台词表达、动作表情,

不遗余力,反复打磨排练,精益求精。演员们在十余场

的线下演出中磨练了演技,愈发成熟精湛。

除了群众爱好者之外,该剧还有温州市瓯剧艺术研

究院、温州市传艺歌舞团的大力支持,承担了该剧的群

诵、群舞和朗诵部分。由群文系统来牵头组织排练一部

完整的舞台剧作品既是压力也是挑战。我们充分运用群

文资源,最大限度让群众参与到整部剧的创作执行中,

如演员、剧务、音效播放等等,又有专家在技术和艺术

层面的设计和指导。这样的剧既不会曲高和寡,从内容

到创作,作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又不会过于接地

气,失去艺术性,十分具有分寸感。

三、探索群文作品的传播影响力

自 2020 年 8 月首演以来,《温·暖》受到了社会

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2020 年 11 月 29 日晩温州抗

疫情景报告剧《温·暖》在 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上演。演

员伴随着温州情景报告剧《温·暖》主题曲谢幕时,大

会堂内观众久久站立,以热烈的掌声,为《温·暖》首

次赴杭州献演画上圆满的句号。当晚,省政协、省委宣

传部、省文旅厅、省卫健委、省文联相关领导及温州市

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领导观看了演出。“这个

剧的取材、编导手法都不错,不是喊口号,而是感人地

把疫情防控工作反映出来,给人十分亲切的感觉。”杭

州市民张夕联动情地说。演出中,他被医务工作者不顾

自身安危抢救病人,企业家不贪图利益,将生产的无纺

布接受国家统一调配等情节深深感动,而通过演出,更

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温州人团结的力量。值得一提的是,

杭州、宁波、嘉兴等许观众专程赶到现场观看,并点赞

了此次演出。嘉兴市文化馆副馆长姜枫表示,演出有阳

光、有 乐趣,接地气,人物性格鲜明,原创歌曲也十分

好听。《温·暖》的演出,为嘉兴树立了一个榜样和标杆,

今后,嘉兴也将朝这个方向努力。

2022 年 5 月中旬,《温·暖》再次开展巡演,各

路媒体纷纷报道,平凡中现伟大,感人剧情化作丝丝

暖流温暖观众的心。22 场巡演反响热烈,观看人次达

100 余万,市民朋友们的热情让主创和主演们深受感动。

受到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观众的热烈欢迎、一致好评,

相关报道登上“学习强国”平台。情景报告剧《温·暖》

已入选 2020 年度浙江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

并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全国抗疫题材重点舞台作品。目

前正在申报浙江省 2022 年“五个一”工程项目,2022

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22 年浙江省戏剧节舞台

剧项目。在疫情还没有彻底结束的今天,该剧依然具有

时代意义和思考价值,我们有理由相信该剧还能走得更

远。但在申报国家艺术基金的时候,遇到一个问题,由

于文化馆作为群文系统不具有演出许可证,导致不能申

报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项目,只能申报小型剧目,

对于一个 1 小时 30 分钟的完整舞台剧来说,显然不合

适,希望这个问题在今后可以得到解决,让群文系统的

舞台剧能够申报国家艺术基金的大型戏剧项目,鼓励和

支持群文系统创作出更多群众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作品。

40

围炉文艺| WEILUWENYI

第43页

她,是连续十年用丝线刺绣梦想的知音娘娘。

她们,是曾从“摩天大楼”坠下的堕落天使。

而在她心中,她们又意味着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最美文旅人余知音,聆听她与那群

特殊学生之间的故事。

余知音,浙江省文化馆研究馆员、省工艺美术大师。

自 2013 年开始参与组织了浙江省女子监狱“丝绸文化”

品牌打造工作,并利用专业特长在监区开设刺绣课程,

对重刑犯进行审美指导和技艺教学。多年来指导零基础

的服刑人员集体创作了《绣出彩蝶飞》《玉兰颂》《润

心化蝶》《五大改造图》以及堪称中国司法史上第一幅

由女性犯人自己刺绣创作的描绘监狱改造过程的 6 米刺

绣长卷《春风化雨图》。服刑人员在学习过程中,团队

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及自信心有了很大改观。余知音

独特的教学方式及成效引起社会巨大反响,浙江省女子

监狱“丝绸文化”成为全国监狱文化品牌建设的标杆,

在全国司法系统得到推广,并被《中国政府网》《人民

日报》《新华社》等媒体专题报道;教育案例被拍摄成

微电影《时光》得到大奖。2016 年“以文化人—文

化志愿服务走进浙江省女子监狱”活动,被文化部列为

“文化志愿服务典型案例”。以余知音为骨干的“以文

化人—民间艺术帮教团队”获 2018 浙江省文化志愿

服务“十佳优秀团队”称号。她本人也获得浙江省“最

美文旅人”称号。余知音用她的坚持与技艺做到了渐仁

摩义、润心化人。

因材施教 重塑自信

什么样的力量可以拯救一个受伤的心灵?女监刺绣

创作班上的学员多数是重刑犯。但在余知音眼里,“她

们其实就是摔过跤的小孩子”。余知音不仅教授她们刺

绣技法,更会像母亲一样轻柔絮叨,“跟刺绣一样,改

造是一个熬的过程,只有慢慢沉淀下来,才能找准人生

的方向。”余知音用过硬的专业知识、细腻的柔情,慧

眼识珠,让这群特殊的学生重塑自信。

刘敏(化名)在入监之前已经是当地有名的歌唱演

员,由于感情纠葛原因最终成为了一名重刑犯。狂躁焦

虑,加之强烈的落差感,心高气傲的她无法融入监狱的

生活,一度对未来产生迷茫和绝望,自杀自残、滋事闹

事的负面情绪一直包围着她。残酷的现实让她满身伤痕,

找不到心灵的寄居地。“让她来刺绣吧!”余知音接纳

了她,还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她:“曾几何时,我的这门

手艺也经历过做不下去的时候,那时我告诉自己要熬过

最艰难的时刻,守住自己的内心”。在监狱民警和余知

音的鼓励下,刘敏来到刺绣组,在学习中慢慢安静下来

也开朗起来,在刺绣画面中获得自信心。两年后,刘敏

终于克服心理障碍重返舞台,成为女监服刑人员文艺队

她用一根绣花针挑起新时代的文旅担当

——记最美文旅人余知音

□ 佚 名

41

YIXINGENGYUN |艺心耕耘

第44页

的骨干。

普砾(化名)是一名颇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企业家,

因不懂法涉嫌经济问题被判刑,因地位的落差导致性格

变化,加上语言上的障碍,在同伴中被孤立。民警找到

余知音,希望能将普砾吸收到刺绣组学习。余知音当即

接收并肯定了普砾的专业特长,第一次谈话就希望她利

用改造时间,静心整理民族刺绣针法及相关民俗知识,

口述并由余知音记录整理,完成一个民族工艺资料的整

理工作。普砾当时就眼圈红了,余知音让她看到了自己

的价值,找到了自己安心服刑的目标。之后刺绣学习的

经历让普砾恢复了自信,每天积极乐观地在学习中改造

自我。

“我觉得自己还是有用的,是刺绣填补了我内心的

空白,有时候我觉得冥冥之中上天为我开启了另一扇窗,

入狱接受改造中还让我有机会学到一门平时想也不敢想

的高超技能,余生我有了一种寄托。”这不仅是笑清(化

名)的心声,也是女监众多服刑人员的共同心声。

笑清的母亲再三感谢余老师带给女儿新生,她开心

地告诉余知音:“现在女儿最大的变化就是爱笑。看到

她这样的心态,我很安心。”

渐仁摩义  滋润心田

多年来,余知音全心投入志愿服务工作中,以自己

的人格魅力及专业水平赢得服刑人员及监狱警官的充分

信赖。

自从开展女子监狱刺绣教学以来,余知音每周都会

准时到达,风雨无阻。即使是大年初二,她也去得义无

反顾,因为她知道有人在等着她。可就在 2015 年由于

身患重病,两度进行手术,虚弱之时,根本无法长时间

刺绣。

也许冥冥之中感受到老师的苦难,此刻狱中的学员

们状态也焦虑起来。屋漏偏逢连夜雨,又遭遇了刺绣上

的技术瓶颈,学员们的情绪濒临失控,不得已向余知音

发出了呼唤。得知情况的余知音刚结束手术,不顾自己

虚弱的身体,仍旧坚持赶到监狱辅导创作。身边的人都

在劝阻她:“你去不得那种地方的,晦气!”但只有大

病初愈的余知音知道,如果自己不去,她们会眼巴巴地

看着外面的方向,竖起耳朵听开门的“哐当”声,站着

从天亮一直等到天黑。“只要和她们说好了,我就一定

会去,这些‘孩子们’需要我。”

三年疫情期间,余知音克服教学上的困难,以函授

的方式每周一次详细地分析创作问题,稳定创作人员的

急躁情绪,厚厚两叠教案里充满了暖意。虽说教案备课

占用了余知音大量的休息时间,但看到团队技艺有飞跃

式进展,余知音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在她的感召

下,越来越多的手工艺名家参与到帮教工作中,为文化

馆文化志愿服务开创了新局面。

除了传授专业知识,余知音还让服刑人员在学习中

感悟人性内在的真挚、善良和热情,感受积极向上的正

能量,让众多重刑犯在漫长无望的改造生活中找到了精

42

艺心耕耘| YIXINGENGYUN

第45页

神依托,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服刑人员的心态,调节

了她们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的心理障碍,

最终达到人格的健全。

余知音的温暖热忱,感化了这些服刑人员,她们也

早就把余知音放进了心里。其中有一位服刑人员,托家

人为余知音种了棵苹果树,“余老师,明年你能吃到自

己的苹果啦!”

“真正的艺术家,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德操

也得过关才行,这样才能感染周围的人。”余知音始终

记着那份初心,并十年如一日地付诸行动。

真情帮扶  助力新生

2013 年初夏,余知音第一次走进省女监,也是从

那年起,她每周都会对服刑人员进行两次刺绣培训。起

初,余知音还有些担心,刺绣操作必须有针、剪刀,

万一她们想不开,自残怎么办?但当她第一天走进大墙

内,看到服刑人员期待的目光,顿时心安了。

《春风化雨图》实际上是服刑人员从进入监狱到改

造完成的整个经历,画面上有山有水有建筑,有花有鸟

有人物,余知音按照刺绣难易程度,安排每个人绣不同

的局部。“一针一针重复,刺绣的过程其实很无聊,守

得住寂寞才能有收获。我常常被她们感动,她们真的把

画卷上的人物当作自己在绣。”每次上课,为了让大家

有更多提问时间,余知音的午饭都是在监舍里吃的。

“一方面是带给她们一种技能,另一方面也是希望

她们在一针一线当中能够慢慢沉淀下来。在专注中,慢

慢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产生对未来的希望。”

当看到服刑人员因为刺绣而发生改变,余知音也由

衷地为她们高兴,“希望把对她们的教育帮助当成一项

事业做下去,让她们在艺术教育中破茧成蝶,羽化重生,

慢慢绘出人生新篇章。”

除了高墙内的教学,余知音还积极整合社会资源,

帮助刑满释放的刺绣学员再深造。曾有服刑人员出狱后

通过她的帮助开始了刺绣文创产品设计和制作,并参与

了省市文化馆组织的“手工集市”“文创设计大赛”等

活动。

2021 年 10 月 15 日,“2021 年浙江省民间艺术志

愿服务成果展”在浙江省文化馆西湖文化广场馆区程允

贤雕塑馆开展。刚刑满释放的于燕(化名)闻讯也来到

展览现场,当她看到当年曾经一起参与创作的 6 米刺绣

长卷《春风化雨图》和熟悉的帮教老师时,心中百感交集,

也对回归社会开始新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她们从人生的“摩天大楼”绝望坠下,但是这一双

纤弱的手,却坚定地托住了她们,带着她们在刺绣中找

到温暖和希望。她用并不宽厚的肩膀,为这些特殊的“孩

子们”,撑起了人生新一片蓝天。正如颁奖词所写:“十

年辛勤实践,填补监狱特殊群体文化志愿服务领域空白。

十年指导创作,为服刑人员绣出梦想之花。文艺润心,

是为知音;渐仁摩义,是以余知音。”

43

第46页

满怀热忱绘“桃花”的海岛文旅人

—记最美文旅人吕红军

□ 沈奕汝

他,个子不高,红润的脸上永远挂着热情的笑容,

一开口就能让人感受到他的率真与爽朗。而他的身影总

是那么忙忙碌碌,只要一工作起来,就仿佛有着无穷无

尽的能量,这是他给大家的第一印象。而始终心系百姓,

脚踏实地做事,反应迅速敏捷,处事稳妥干练,则是同

事和群众对他的一致评价。他,就是满怀热忱的海岛文

旅工作者——吕红军。

基层文化工作的“开拓者”

1975 年出生的吕红军,来自安徽淮北。当年的淮

北战役就是在他的故乡打响的,因此父母给他取了“红

军”这个充满革命色彩的名字。而这个名字伴随着他,

也仿佛注定了他的工作风格,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在

哪个岗位,他都是怀着一颗热情的初心投入自己从事

的工作。

1993 年,高中毕业的他,光荣地成为了舟嵊要塞

区的一名文艺兵。在部队期间,他就因饱满的工作热情、

出色的工作表现,先后担任舟山警备区政治部演出队的

班长和分队长,还被浙江省军区舟山警备区分别记二等

功一次、三等功两次。2006 年 8 月,因工作需要,从

部队演出队转业的吕红军,进入舟山市普陀区文化馆,

开始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同年年底,他担任普陀区文化

馆副馆长。2013 年,他担任普陀区文化馆的馆长。

在文化馆工作期间,他是一名基层文化工作的“开

拓者”,始终以服务群众为宗旨,用心点亮群众的文化

生活,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开拓者。他打造“艺术大

课堂”公益培训等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创作了多部深受

群众欢迎的获奖作品,努力实现文化惠民、精神共富的

最终目标。

他始终以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宗旨,践行文

旅人的初心使命。普陀区的业余文化活动一直开展得相

当活跃,为使这些基层文化队伍得到发展和壮大,他热

情地从业务上进行帮助和扶持,为业余文艺团队想办法、

出主意,解决排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无偿地为他们提

供剧本、编排节目。凡是社区、渔农村、企业、学校文

化活动所需要的,他都想方设法地尽量满足。几年来,

他为基层编排的戏剧小品、曲艺节目深受群众好评,为

普陀区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社

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一片繁荣。他还力推文化

服务“量身定制”这一理念,将普陀区的 10 余支业余

文艺团队、8 个文化站、30 多个文化礼堂与区文化馆

形成结对联系体系,常态化提供“以需定供”“量身定

制”的公共文化服务。因此,他荣获 2007 年度普陀区

区级先进生产工作者、第五届“普陀区十大优秀青年”、

舟山市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2017 年度普

陀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他以高标准严要求为准绳,践行着文旅人的实干担

当。在每次活动前,他都能主动受领任务,制定具体实

44

艺心耕耘| YIXINGENGYUN

第47页

施方案,并以高度的责任心、忘我的工作态度开展工作。

在活动方面,他创新形式,转变工作观念,从以前专业

演职人员搭台唱戏的“送文化”到帮助群众自编自导自

演办节目的“种文化”,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

文化需求,开展了多个深受群众好评、领导赞誉的活动,

如每年春运期间的“幸福回家路”微演出、送“全家福”、

全区村歌大赛等。在辅导培训方面,他从全局出发,不

断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倾普陀区全馆上下之力,全

力打造“艺术大课堂——百姓走进文化馆”公益培训,

以“面向群众、服务百姓”为重点,以“馆部培训与走

进基层互动培训结合,普及培训与提高培训结合,现场

授课与教学成果展示结合,全年培训与日常辅导结合”

的工作方法,通过不断积累和创新,把“艺术大课堂”

品牌项目推向成熟,实现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最终目

的。他还认真完成非遗进校园、进企业活动,将群众的

文化需求始终放在第一位,立足于培养更多海岛传统文

化的传承人。

做群众文化工作,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为使自己

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更好地服务于民,他一直坚持学

习专业理论知识,虚心向资深的文艺工作者请教。通过

不断的努力,加上自身的艺术灵气,他在文艺节目的编、

导、演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3 年,他荣获了浙

江省文化馆举办的全省业务干部才艺大赛曲艺类金奖。

2015 年,其创作的小品《抽屉》获得浙江省戏剧小品

比赛金奖、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比赛银奖的好成绩。

在浙江省第 20 届戏剧小品比赛中,他创作、导演、表

演的反映普陀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喜剧小

品《鸡飞狗跳》获得创作、演出二等奖,同时获得该次

邀请赛唯一的最佳男演员奖等好成绩,后又在“天穆杯”

全国第二届“新农村、新文化、新风貌”小品展演中获

得最高奖优秀剧目奖等四项大奖。他创作的小品《没那

么简单》《WIFI 时代》连续两年参加浙江省戏剧小品

邀请赛获得创作、表演双银奖,为“孝·让普陀充满爱”

活动创作的主题歌《孝·让普陀充满爱》深受全区各界

人士及老百姓的好评。创作之余的他,还不忘提升自我,

深入理性地思考,认真撰写论文,并多次在省级赛事中

获奖。

文旅融合的“实践者”

2020 年 8 月,吕红军的身份有了“转换”,他由

文化馆馆长转而到舟山市普陀区桃花镇担任副镇长,分

管旅游的业务。桃花镇又叫“桃花岛”,是国家 4A 级

45

第48页

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还是浙江省首个海岛影视

拍摄基地。金庸先生的名著《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

中的人物——“东邪”黄药师就住在这个岛上。当年热

门的武侠电视剧《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鹿鼎记》

等,都曾经在桃花岛上进行拍摄。旅游产业作为该镇的

主导产业,如今却面临着金庸武侠后续动力不足、旅游

经济逐年下滑等问题。在 2019年,因景区存在严重问题,

桃花岛景区还被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予以警告处理,限

期整改 3 个月。

面对种种困难和障碍,吕红军积极践行“担当实干、

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强化担当意识,放下架子,沉

下身子,主动到群众中去,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学会在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他坚定地把群众的满意

度作为工作的核心,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

作为干事情、做工作的首要问题,不断推进“幸福美丽

桃花建设”。

在桃花岛,他继续以务实敬业、创新意识的优秀品

质,为海岛文旅的事业热情工作,打造“诗和远方”,

催开海岛乡村共富花。他全力落实“焕新桃花岛四大景

区”的方针政策,持续推进旅游服务提升项目建设,风

雨无阻地坚持到施工现场勘察进度、督促协调,成功助

力塔湾金沙景区以全新的面貌迎接五湖四海的客人,并

建成全岛五处规范化的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优化了游客

体验。他致力于培育海岛节庆经济推动文旅融合,推动

传统文化、海洋文化融入旅游活动,成功举办了沙滩足

球赛、海浪音乐节等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带动周边民

宿经济回暖,提振了当地民宿经营者的信心。这无限风

光的背后,是他日日夜夜的努力付出,所有事务都是他

亲自对接安排,从向上级申请活动经费、到与承办单位

对接工作细节、向下级部署工作任务,哪怕全天 24 小

时连轴转的强度,也丝毫没有减少他的半分工作热情。

第二天,他依旧斗志昂扬地全身心投入心爱的文旅事业

中。

他努力地让文旅农商融合,让“好风景”变成“好

钱景”。桃花岛上有 3000 多亩橘园,每逢秋冬季节,

在绿油油的橘园里,金灿灿的橘子挂满枝梢,清晰的空

气中弥漫着甜丝丝的橘子芳香。岛上孕育出来的橘子,

以其“脆嫩、甘甜、多汁”的特点,深受沈家门、定海

等地消费者的青睐。刚上桃花岛就职一个月的吕红军,

立即想到了一个巧妙的创意。他主动请缨,着手筹办桃

花镇首届橘子节暨直播带货活动,以“文化礼堂 + 直播”

的新模式,让农户搭档主播,成交柑橘 3000 公斤,通

过直播打开了疫情下销售的新思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2022 年,他又紧跟短视频传播的热潮,助推文旅融合。

凭借着他优秀的统筹协调能力,举办的“普陀水仙奖”

短视频大赛,吸引了大学生、青年摄影团队前来普陀打

卡、创作。大赛面向全国青年和大学生,围绕“海上桃

花源”主题,吸引了近 40 个团队、个人参赛,共收到

50 余部短视频作品。这些参赛作品,题材丰富、内容

多元、视角独特、制作精美、情感真挚,展现了舟山普

陀文旅融合发展、新农村建设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风

貌,也表达了青年创作者对新时代普陀的赞美和喜爱。

短视频大赛不仅为桃花岛、更为全普陀打响了名气。其

中的金奖作品《25 年,精做 1 份桃花米面》为桃花米

面的经营者带来了翻倍销量。

桃花岛不只是安期峰的云山雾罩、道影仙踪,除了

武道侠风的意韵,这里也有着一段不曾褪色的红色记忆。

于是,吕红军又立足“红色根脉”,以建党 100 周年

为契机,不断深挖桃花岛红色记忆,实地调研当地人讲

述钟阿根等船老大助力解放军解放登步岛的故事并拍摄

成视频,还成功筹建桃花镇红色纪念馆,推出红色旅游

路线,将红色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传承红色基因,将

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旅游文化中,使广大

游客在饱览风光的同时,接受红色精神洗礼,带动了周

边经济,盈利 100 余万元。同时,他还不断深耕安期

生道家文化、桃花观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致力于打

造滨海朝圣新热点。在他的精心谋划之下,2022 年桃

花镇成功举办了安期生道家文化研究中心揭牌仪式,白

雀寺“禅农旅”文化运营项目也已完成方案设计。他还

着力推进营销运营团队组建,挖掘观音文化发展禅游经

济,打造禅意旅游新路线。在他的不懈坚持下,“海上

桃花源”的共富画卷已徐徐展开。

历经舟山市普陀区文化馆馆长、桃花镇副镇长、党

委委员等多岗位的锻炼,吕红军——这个海岛文旅的

热情工作者,扎根舟山群岛的基层文化战线,如今已有

28 年。作为文旅融合的热忱标兵,他以专业的业务水

平和高度的责任感,把“普陀好故事”讲到群众的心坎

上,催开海岛乡村共富花,带领群众奋力书写着共同富

裕的全新画卷。奉献业绩论英雄,无边天地任驰骋。他

一直坚信,只要坚持初心,脚踏实地,终可手摘星辰。

满怀热忱的海岛文旅人,一定能为打造浙江“重要窗口”

添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46

艺心耕耘| YIXINGENGYUN

第49页

让艺术星火璀璨之江大地

——浙江省全民艺术普及线上线下融合服务供给实践

□ 徐继宏

共同富裕,文化先行;诗画江南,活力浙江。全年

开展数字服务活动 322 场次、总效能突破 1 亿人次;

建设数字资源 3.4 万分钟;开展省际、省内联动网络直

录播 154 场,收看人次达 780 万;为“浙里文化圈”

输送艺培、演出、看展、雅集等各类文化活动 1100 多

场次;浙江省全民艺术普及特色应用“指尖艺术导师”

入选文化和旅游部 2022 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实践

优秀案例名单;浙江省文化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

升应用场景研究——《浙江全民艺术普及在线上平台与

线下空间融合的基层应用场景实践》入选文化和旅游部

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2021 年

度十大课题;作为全国三家对接试点单位之一,为国家

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文化馆大数据采集、分

析和应用研究》提供浙江案例……2022 年,浙江省全

民艺术普及线上线下融合硕果累累,艺术星火正璀璨之

江大地。

推出特色应用:随时即享  触手可得

浙江省全民艺术普及特色应用“指尖艺术导师”的

建设,旨在创新示范样本,鼓励各地积累应用案例,推

动基层全民艺术普及服务效能提档升级在数字应用、数

字资源、数字服务三个层面的探索。

“指尖艺术导师”数字应用的智慧化与多跨场景,

打破传统的单一使用场景与单一培训模式,多跨场景融

47

WENHUAKONGJIAN |文化空间

第50页

合公共文化场馆、社会文化机构新空间、校外文化艺术

机构,将多种使用场景与教学模式自由组合,通过系统

化教材、互动性教学、任务制激励等教学手段,打造创

新性教学体系。同时结合全民艺术普及的演出、赛事、

展览展示等特色业务,逐步完善基于内容、定位、标签

的大数据推荐算法,为基层用户提供智慧化的文化活动

匹配与推送,实现跨层级、跨业务、跨部门、跨平台的

数据流通和协同治理。提供各类公共文化单位的机构入

驻、业务运营、数据分析等平台支撑和在线课程、线下

培训、双师课程、校外艺术类培训、“百姓百艺”新空

间等形式的数字文化资源与服务共享。

“指尖艺术导师”还在实现与国家公共文化云、浙

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智慧文化云、浙江省各市县文化馆四

级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创新培训资源供给形式,打破传

统线上线下分离的培训业态,配套理论课与实践课的递

进式分级教材体系,研发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双线解锁

式教学模式,提供基层单位的双线资源点单配送服务,

解决了地区间课程与师资供给不平衡的难题。

在数字服务的融合化与联动推广上,“指尖艺术导

师”基于多系统的业务协同,尝试融合自建新媒体与第

三方新媒体开展联动推广的数字服务,组建线上粉丝社

群。比如,依托全省文化馆数字服务支撑平台,组织线

上专题活动,联动全省文化馆集中展示与评选精品网课

活动、开展百门网课大派送活动、“艺”心陪您战疫情

网上课堂等各类数字服务活动;搭建“看见文化馆”新

媒体矩阵,在微信号上创建艺术技能频道,开设《文化

馆公开课》专栏,不间断为用户推送优质资源;开展文

艺惠民抖音直播带“货”活动,汇集全省各级馆不同活

动形式的 6845 份全民艺术普及通兑券大派送……各类

数字服务汇集了各地区特色资源,创新数字活动玩法,

拓宽基层推广渠道,提升全民艺术普及传播力。

“指尖艺术导师”特色应用涵盖了系统内培训和大

众培训相关的线上培训、线下培训、双师培训、文化活

动推荐、场馆场地预约、新空间服务、共享资源库推荐、

分类检索、学习管理、用户中心等用户服务,以及信息

公开、报名管理、评价管理(艺培指数)、数据管理等

业务服务;汇集全省文化馆培训资源,接入省厅“品质

文化惠享·网络艺术学堂”、浙里文化圈“艺培”板块,

对接“国家公共文化云·学才艺”板块,并为各级文化

馆提供入驻服务和资源共享。同时,为校外文化艺术类

培训机构进行业务指导、用户服务。

应用场景以建设门类齐全、内容丰富、品质高端的

培训服务为目标,深度拓展校外文化艺术类培训机构与

“百姓百艺”新空间的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业务职能。

深挖培训垂直领域业务,线上与线下互动解锁式的课程

学习方式,探索全新的双师培训新模式。针对文化场馆、

师资、课程的在线服务,以及文化活动、新空间预约等

配套资源推荐,以身边的文化地图形式,通过手机定位

和大数据算法,提供个性化匹配与推送服务,向用户提

供更直观的就近推荐、定位搜索、场馆导航等智能供需

匹配,将原有“人找信息”的模式,升级为“信息找人”

的智慧模式,实现从报名到领证“一站式”的服务闭环,

让用户更便捷、更高效、更精准地获得服务,较好地解

决了艺术普及资源鉴别难、艺术普及场景受限、艺术普

及师资不足、教学方式单一、服务效率低、工作规划模

糊等痛点问题。

“指尖艺术导师”1.0 版试运营以来,已完成线下

培训 2117 场、双师培训 12 场、线上课程 2191 门,

系统可覆盖注册用户 18万人。2.0版本已完成建设规划,

建成后将向社会文化艺术类培训机构开放使用。

组建培训联盟:全民共享 全景呈现

聚焦以全民艺术普及助力文化共富,联动全省培训

资源,创新推出“1+7+N”机制,组建省级文化名家、

市县级文化使者、文化志愿者、乡镇级文化能人四级联

盟体系,通过梯队送学、名家讲学、基层导学、交流促

学、实效践学、积分评学、网络辅学进行梯队式教学帮

带,在强化群文社会骨干力量的同时不断壮大群众文艺

人才队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目前,全民

艺术普及培训联盟已全面推进,覆盖全省 11 个地级市,

辐射带动全民艺术普及 47.8 万人次。该项目入选浙江

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最佳实践(第一批)

名单。

“梯队送学 + 名家讲学”促文化资源共享。对全省

文化人才分类建库,建立浙江省培训联盟课程体系和专

家库,实行梯队化管理。联合中国文化馆协会、浙江省

歌舞剧院、浙江音乐学院、浙江省文联等多方力量,组

织各领域专家学者担任第一梯队的文化名家,精准对接

各地需求设计课程,以市级文化馆为阵地,集中开展第

二梯队的文化使者、文化能人的孵化培训。截至目前,

共邀请公共文化、 数字化、融媒宣传以及戏剧、音乐、

舞蹈、美术、书法、摄影等综合类和艺术专业类的专家

48

文化空间| WENHUAKONGJIAN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期刊在线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