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6 期
[18] G. M. Meier. The Old Generation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New // Meier, Stiglitz . Frontier of Development Eco‐
nomics: the Future in Perspectiv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9] 叶初升. 寻求发展理论的微观基础——兼论发展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形成. 中国社会科学,2005,(4).
[20] 谭崇台. 从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史看经济发展理论的源流.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3).
[21] 谭崇台. 发展经济学.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2] Albert O. Hirschman. Essays in Trespassing: Economics to Politics and Beyo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23] V. N. 巴拉舒伯拉曼雅姆. 发展经济学前沿问题. 梁小民译. 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24] 谭崇台. 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1993.
[25] 谭崇台. 发达国家发展初期与当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6] 叶初升. 中等收入阶段的发展问题与发展经济学理论创新——基于当代中国经济实践的一种理论建构性探索. 经济
研究,2019,(8).
[27] 叶初升等. 贫困与发展:以穷人为中心的发展经济学微观分析.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28] 谭崇台. 论快速增长与“丰裕中贫困”. 经济学动态,2002,(11).
[29] 郭熙保,罗知. 贸易自由化、经济增长与减轻贫困——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经验研究. 管理世界,2008,(2).
[30] 郭熙保,周强. 长期多维贫困、不平等与致贫因素. 经济研究,2016,(6).
[31] 邹薇,方迎风. 健康冲击、“能力”投资与贫困脆弱性: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社会科学研究,2013,(7).
[32] 邹薇,郑浩. 贫困家庭的孩子为什么不读书:风险、人力资本代际传递和贫困陷阱. 经济学动态,2014,(6).
[33] 邹薇,程波. 中国教育贫困“不降反升”现象研究. 中国人口科学,2017,(10).
[34] 叶初升,邹欣. 扶贫瞄准的绩效评估与机制设计.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5] 叶初升,赵锐,李慧. 经济转型中的贫困脆弱性:测度、分解与比较——中俄经济转型绩效的一种微观评价. 经济社会
体制比较,2014,(1)
[36] 谭崇台. 从发展经济学看我国农业问题. 当代经济研究,2002,(1).
[37] 郭熙保. 农业发展论.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38] 郭熙保,冯玲玲. 家庭农场规模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论与实证. 中国农村经济,2015,(5).
[39] 简新华. 论中国的重新重工业. 中国经济问题,2005,(5).
[40] 辜胜阻. 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及其比较研究——兼评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区域发展. 经济界,2004,(3).
[41] 郭熙保,刘莹. 工业化、信息化与信息产业.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3).
[42] 郭熙保,罗知. 资本后发优势的存在及其实现条件. 财经科学,2007,(8).
[43] 辜胜阻,刘传江. 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高度化.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
[44] 付晨玉,杨艳琳等. 产业政策、技术创新与中国工业发展质量. 经济评论,2022,(6).
[45] 潘敏,缪海斌. 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通货膨胀缺口持久性. 金融研究,2012,(3).
[46] 叶初升,方林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增长效应:潜在经济增长率的视角. 社会科学战线,2019,(8).
[47] 辜胜阻. 非农化及城镇化理论与实践.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48] 简新华,张建伟.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制度分析. 人口研究,2005,(2).
[49] 刘传江,程建林. 双重“户籍墙”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 经济学家,2009,(10).
[50] 刘传江. 迁徙条件、生存状态与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进路. 改革,2013,(4).
[51] 刘传江,刘思辰. 数字化时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双重鸿沟”与跨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
[52] 郭熙保,胡汉昌. 后发优势新论——兼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53] 郭熙保,肖利平. 后发优势、技术吸收能力与中国的经验.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54] 叶初升. 国际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5] 马颖,李静,余官胜. 贸易开放度、经济增长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调整. 国际贸易问题,2012,(9).
[56] 罗知. 贸易自由化对就业的影响——来自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数据. 经济评论,2011,(5).
[57] 罗知,宣琳露,李浩然. 国际贸易与中国技术进步方向——基于要素价格扭曲的中介效应分析. 经济评论,2018,(3).
[58] 邹薇. 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世界经济,2002,(2).
[59] 庄子银. 创新、模仿、知识产权和全球经济增长.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