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以 2019 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 A 版课本为例(人教 B 版、北
师版、沪教版、苏教版等与之大同小异)。数列出现在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 4
章,其中第 4.3 节等比数列中讲到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时候,首次使用了我
们称之为“错位相减”法的计算技巧。以下是课本的原文摘录:
一般地,如何求一个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呢?
设等比数列 的首项为 ,公比为 ,则 的前 项和是
.
根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上式可写成
.①
我们发现,如果用公比乘①的两边,可得
.②
①②两式的右边有很多相同的项,用①的两边分别减去②的两边,就可以消去这些相同的
项,可得 ,即 .
因此,当 时,我们就得到了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
.(1)
因为 ,所以公式(1)还可以写成
.(2)
至此,课本完成了对于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后面的例题和练习的重
点都是对于公式的直接应用(当然,也包含了对于特殊情况 的补充)。我
们并未看到对于“错位相减”方法的强调,例题和练习题中也没有出现“差比
数列”的身影。直到本章小结的回顾与思考中,第 6 个问题是:推导等差数
列、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时,各用了哪些巧妙的方法?我们觉得这个问题
与思考是极为重要的学习和教学参考。它将学生和教师的注意力从集中于等比
数列公式的本身记忆和应用拉回到了公式的来源和推导方法上,为“错位相
减”法的正名以及后续的扩展应用提供了基础和空间,是值得称道的。
同时,在本章结尾的复习参考题中,综合运用的第 10 题首次出现了“差比
数列”求和的问题,原题如下:
已知等差数列 的前 项和为 ,且 , .
(1)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2)若 ,令 ,求数列 的前 项和 .
n
n
{ }n a 1 a q { }n a n
n n 123 S aa a a =++++ !
2 1
11 1 1
n
n S a aq aq aq - =+ + ++ !
2 1
11 1 1
n n
n qS a q a q a q a q - = + ++ + !
1 1
n
n n S qS a a q - = - 1 (1 ) (1 ) n
n - qS a q = -
q ¹1
1(1 ) ( 1) 1
n
n
a q S q
q
- = ¹ -
1
1
n
n a aq - =
1 ( 1) 1
n
n
n
a aq S q
q
- = ¹ -
q =1
n
{ }n a n n S 4 2 S S = 4 2 2 1 n n a a = + ( ) n N* Î
{ }n a
1 3n
n b - = n nn c ab = { }n c n Tn
这里以 2019 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 A 版课本为例(人教 B 版、北
师版、沪教版、苏教版等与之大同小异)。数列出现在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 4
章,其中第 4.3 节等比数列中讲到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时候,首次使用了我
们称之为“错位相减”法的计算技巧。以下是课本的原文摘录:
一般地,如何求一个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呢?
设等比数列 的首项为 ,公比为 ,则 的前 项和是
.
根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上式可写成
.①
我们发现,如果用公比乘①的两边,可得
.②
①②两式的右边有很多相同的项,用①的两边分别减去②的两边,就可以消去这些相同的
项,可得 ,即 .
因此,当 时,我们就得到了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
.(1)
因为 ,所以公式(1)还可以写成
.(2)
至此,课本完成了对于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后面的例题和练习的重
点都是对于公式的直接应用(当然,也包含了对于特殊情况 的补充)。我
们并未看到对于“错位相减”方法的强调,例题和练习题中也没有出现“差比
数列”的身影。直到本章小结的回顾与思考中,第 6 个问题是:推导等差数
列、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时,各用了哪些巧妙的方法?我们觉得这个问题
与思考是极为重要的学习和教学参考。它将学生和教师的注意力从集中于等比
数列公式的本身记忆和应用拉回到了公式的来源和推导方法上,为“错位相
减”法的正名以及后续的扩展应用提供了基础和空间,是值得称道的。
同时,在本章结尾的复习参考题中,综合运用的第 10 题首次出现了“差比
数列”求和的问题,原题如下:
已知等差数列 的前 项和为 ,且 , .
(1)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2)若 ,令 ,求数列 的前 项和 .
n
n
{ }n a 1 a q { }n a n
n n 123 S aa a a =++++ !
2 1
11 1 1
n
n S a aq aq aq - =+ + ++ !
2 1
11 1 1
n n
n qS a q a q a q a q - = + ++ + !
1 1
n
n n S qS a a q - = - 1 (1 ) (1 ) n
n - qS a q = -
q ¹1
1(1 ) ( 1) 1
n
n
a q S q
q
- = ¹ -
1
1
n
n a aq - =
1 ( 1) 1
n
n
n
a aq S q
q
- = ¹ -
q =1
n
{ }n a n n S 4 2 S S = 4 2 2 1 n n a a = + ( ) n N* Î
{ }n a
1 3n
n b - = n nn c ab = { }n c n Tn
这里以 2019 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 A 版课本为例(人教 B 版、北
师版、沪教版、苏教版等与之大同小异)。数列出现在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 4
章,其中第 4.3 节等比数列中讲到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时候,首次使用了我
们称之为“错位相减”法的计算技巧。以下是课本的原文摘录:
一般地,如何求一个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呢?
设等比数列 的首项为 ,公比为 ,则 的前 项和是
.
根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上式可写成
.①
我们发现,如果用公比乘①的两边,可得
.②
①②两式的右边有很多相同的项,用①的两边分别减去②的两边,就可以消去这些相同的
项,可得 ,即 .
因此,当 时,我们就得到了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
.(1)
因为 ,所以公式(1)还可以写成
.(2)
至此,课本完成了对于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后面的例题和练习的重
点都是对于公式的直接应用(当然,也包含了对于特殊情况 的补充)。我
们并未看到对于“错位相减”方法的强调,例题和练习题中也没有出现“差比
数列”的身影。直到本章小结的回顾与思考中,第 6 个问题是:推导等差数
列、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时,各用了哪些巧妙的方法?我们觉得这个问题
与思考是极为重要的学习和教学参考。它将学生和教师的注意力从集中于等比
数列公式的本身记忆和应用拉回到了公式的来源和推导方法上,为“错位相
减”法的正名以及后续的扩展应用提供了基础和空间,是值得称道的。
同时,在本章结尾的复习参考题中,综合运用的第 10 题首次出现了“差比
数列”求和的问题,原题如下:
已知等差数列 的前 项和为 ,且 , .
(1)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2)若 ,令 ,求数列 的前 项和 .
n
n
{ }n a 1 a q { }n a n
n n 123 S aa a a =++++ !
2 1
11 1 1
n
n S a aq aq aq - =+ + ++ !
2 1
11 1 1
n n
n qS a q a q a q a q - = + ++ + !
1 1
n
n n S qS a a q - = - 1 (1 ) (1 ) n
n - qS a q = -
q ¹1
1(1 ) ( 1) 1
n
n
a q S q
q
- = ¹ -
1
1
n
n a aq - =
1 ( 1) 1
n
n
n
a aq S q
q
- = ¹ -
q =1
n
{ }n a n n S 4 2 S S = 4 2 2 1 n n a a = + ( ) n N* Î
{ }n a
1 3n
n b - = n nn c ab = { }n c n Tn
这里以 2019 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 A 版课本为例(人教 B 版、北
师版、沪教版、苏教版等与之大同小异)。数列出现在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 4
章,其中第 4.3 节等比数列中讲到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时候,首次使用了我
们称之为“错位相减”法的计算技巧。以下是课本的原文摘录:
一般地,如何求一个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呢?
设等比数列 的首项为 ,公比为 ,则 的前 项和是
.
根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上式可写成
.①
我们发现,如果用公比乘①的两边,可得
.②
①②两式的右边有很多相同的项,用①的两边分别减去②的两边,就可以消去这些相同的
项,可得 ,即 .
因此,当 时,我们就得到了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
.(1)
因为 ,所以公式(1)还可以写成
.(2)
至此,课本完成了对于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后面的例题和练习的重
点都是对于公式的直接应用(当然,也包含了对于特殊情况 的补充)。我
们并未看到对于“错位相减”方法的强调,例题和练习题中也没有出现“差比
数列”的身影。直到本章小结的回顾与思考中,第 6 个问题是:推导等差数
列、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时,各用了哪些巧妙的方法?我们觉得这个问题
与思考是极为重要的学习和教学参考。它将学生和教师的注意力从集中于等比
数列公式的本身记忆和应用拉回到了公式的来源和推导方法上,为“错位相
减”法的正名以及后续的扩展应用提供了基础和空间,是值得称道的。
同时,在本章结尾的复习参考题中,综合运用的第 10 题首次出现了“差比
数列”求和的问题,原题如下:
已知等差数列 的前 项和为 ,且 , .
(1)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2)若 ,令 ,求数列 的前 项和 .
n
n
{ }n a 1 a q { }n a n
n n 123 S aa a a =++++ !
2 1
11 1 1
n
n S a aq aq aq - =+ + ++ !
2 1
11 1 1
n n
n qS a q a q a q a q - = + ++ + !
1 1
n
n n S qS a a q - = - 1 (1 ) (1 ) n
n - qS a q = -
q ¹1
1(1 ) ( 1) 1
n
n
a q S q
q
- = ¹ -
1
1
n
n a aq - =
1 ( 1) 1
n
n
n
a aq S q
q
- = ¹ -
q =1
n
{ }n a n n S 4 2 S S = 4 2 2 1 n n a a = + ( ) n N* Î
{ }n a
1 3n
n b - = n nn c ab = { }n c n Tn
这里以 2019 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 A 版课本为例(人教 B 版、北
师版、沪教版、苏教版等与之大同小异)。数列出现在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 4
章,其中第 4.3 节等比数列中讲到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时候,首次使用了我
们称之为“错位相减”法的计算技巧。以下是课本的原文摘录:
一般地,如何求一个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呢?
设等比数列 的首项为 ,公比为 ,则 的前 项和是
.
根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上式可写成
.①
我们发现,如果用公比乘①的两边,可得
.②
①②两式的右边有很多相同的项,用①的两边分别减去②的两边,就可以消去这些相同的
项,可得 ,即 .
因此,当 时,我们就得到了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
.(1)
因为 ,所以公式(1)还可以写成
.(2)
至此,课本完成了对于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后面的例题和练习的重
点都是对于公式的直接应用(当然,也包含了对于特殊情况 的补充)。我
们并未看到对于“错位相减”方法的强调,例题和练习题中也没有出现“差比
数列”的身影。直到本章小结的回顾与思考中,第 6 个问题是:推导等差数
列、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时,各用了哪些巧妙的方法?我们觉得这个问题
与思考是极为重要的学习和教学参考。它将学生和教师的注意力从集中于等比
数列公式的本身记忆和应用拉回到了公式的来源和推导方法上,为“错位相
减”法的正名以及后续的扩展应用提供了基础和空间,是值得称道的。
同时,在本章结尾的复习参考题中,综合运用的第 10 题首次出现了“差比
数列”求和的问题,原题如下:
已知等差数列 的前 项和为 ,且 , .
(1)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2)若 ,令 ,求数列 的前 项和 .
n
n
{ }n a 1 a q { }n a n
n n 123 S aa a a =++++ !
2 1
11 1 1
n
n S a aq aq aq - =+ + ++ !
2 1
11 1 1
n n
n qS a q a q a q a q - = + ++ + !
1 1
n
n n S qS a a q - = - 1 (1 ) (1 ) n
n - qS a q = -
q ¹1
1(1 ) ( 1) 1
n
n
a q S q
q
- = ¹ -
1
1
n
n a aq - =
1 ( 1) 1
n
n
n
a aq S q
q
- = ¹ -
q =1
n
{ }n a n n S 4 2 S S = 4 2 2 1 n n a a = + ( ) n N* Î
{ }n a
1 3n
n b - = n nn c ab = { }n c n Tn
这里以 2019 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 A 版课本为例(人教 B 版、北
师版、沪教版、苏教版等与之大同小异)。数列出现在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 4
章,其中第 4.3 节等比数列中讲到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时候,首次使用了我
们称之为“错位相减”法的计算技巧。以下是课本的原文摘录:
一般地,如何求一个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呢?
设等比数列 的首项为 ,公比为 ,则 的前 项和是
.
根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上式可写成
.①
我们发现,如果用公比乘①的两边,可得
.②
①②两式的右边有很多相同的项,用①的两边分别减去②的两边,就可以消去这些相同的
项,可得 ,即 .
因此,当 时,我们就得到了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
.(1)
因为 ,所以公式(1)还可以写成
.(2)
至此,课本完成了对于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后面的例题和练习的重
点都是对于公式的直接应用(当然,也包含了对于特殊情况 的补充)。我
们并未看到对于“错位相减”方法的强调,例题和练习题中也没有出现“差比
数列”的身影。直到本章小结的回顾与思考中,第 6 个问题是:推导等差数
列、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时,各用了哪些巧妙的方法?我们觉得这个问题
与思考是极为重要的学习和教学参考。它将学生和教师的注意力从集中于等比
数列公式的本身记忆和应用拉回到了公式的来源和推导方法上,为“错位相
减”法的正名以及后续的扩展应用提供了基础和空间,是值得称道的。
同时,在本章结尾的复习参考题中,综合运用的第 10 题首次出现了“差比
数列”求和的问题,原题如下:
已知等差数列 的前 项和为 ,且 , .
(1)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2)若 ,令 ,求数列 的前 项和 .
n
n
{ }n a 1 a q { }n a n
n n 123 S aa a a =++++ !
2 1
11 1 1
n
n S a aq aq aq - =+ + ++ !
2 1
11 1 1
n n
n qS a q a q a q a q - = + ++ + !
1 1
n
n n S qS a a q - = - 1 (1 ) (1 ) n
n - qS a q = -
q ¹1
1(1 ) ( 1) 1
n
n
a q S q
q
- = ¹ -
1
1
n
n a aq - =
1 ( 1) 1
n
n
n
a aq S q
q
- = ¹ -
q =1
n
{ }n a n n S 4 2 S S = 4 2 2 1 n n a a = + ( ) n N* Î
{ }n a
1 3n
n b - = n nn c ab = { }n c n Tn
这里以 2019 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 A 版课本为例(人教 B 版、北
师版、沪教版、苏教版等与之大同小异)。数列出现在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 4
章,其中第 4.3 节等比数列中讲到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时候,首次使用了我
们称之为“错位相减”法的计算技巧。以下是课本的原文摘录:
一般地,如何求一个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呢?
设等比数列 的首项为 ,公比为 ,则 的前 项和是
.
根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上式可写成
.①
我们发现,如果用公比乘①的两边,可得
.②
①②两式的右边有很多相同的项,用①的两边分别减去②的两边,就可以消去这些相同的
项,可得 ,即 .
因此,当 时,我们就得到了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
.(1)
因为 ,所以公式(1)还可以写成
.(2)
至此,课本完成了对于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后面的例题和练习的重
点都是对于公式的直接应用(当然,也包含了对于特殊情况 的补充)。我
们并未看到对于“错位相减”方法的强调,例题和练习题中也没有出现“差比
数列”的身影。直到本章小结的回顾与思考中,第 6 个问题是:推导等差数
列、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时,各用了哪些巧妙的方法?我们觉得这个问题
与思考是极为重要的学习和教学参考。它将学生和教师的注意力从集中于等比
数列公式的本身记忆和应用拉回到了公式的来源和推导方法上,为“错位相
减”法的正名以及后续的扩展应用提供了基础和空间,是值得称道的。
同时,在本章结尾的复习参考题中,综合运用的第 10 题首次出现了“差比
数列”求和的问题,原题如下:
已知等差数列 的前 项和为 ,且 , .
(1)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2)若 ,令 ,求数列 的前 项和 .
n
n
{ }n a 1 a q { }n a n
n n 123 S aa a a =++++ !
2 1
11 1 1
n
n S a aq aq aq - =+ + ++ !
2 1
11 1 1
n n
n qS a q a q a q a q - = + ++ + !
1 1
n
n n S qS a a q - = - 1 (1 ) (1 ) n
n - qS a q = -
q ¹1
1(1 ) ( 1) 1
n
n
a q S q
q
- = ¹ -
1
1
n
n a aq - =
1 ( 1) 1
n
n
n
a aq S q
q
- = ¹ -
q =1
n
{ }n a n n S 4 2 S S = 4 2 2 1 n n a a = + ( ) n N* Î
{ }n a
1 3n
n b - = n nn c ab = { }n c n Tn
这里以 2019 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 A 版课本为例(人教 B 版、北
师版、沪教版、苏教版等与之大同小异)。数列出现在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 4
章,其中第 4.3 节等比数列中讲到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时候,首次使用了我
们称之为“错位相减”法的计算技巧。以下是课本的原文摘录:
一般地,如何求一个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呢?
设等比数列 的首项为 ,公比为 ,则 的前 项和是
.
根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上式可写成
.①
我们发现,如果用公比乘①的两边,可得
.②
①②两式的右边有很多相同的项,用①的两边分别减去②的两边,就可以消去这些相同的
项,可得 ,即 .
因此,当 时,我们就得到了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
.(1)
因为 ,所以公式(1)还可以写成
.(2)
至此,课本完成了对于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后面的例题和练习的重
点都是对于公式的直接应用(当然,也包含了对于特殊情况 的补充)。我
们并未看到对于“错位相减”方法的强调,例题和练习题中也没有出现“差比
数列”的身影。直到本章小结的回顾与思考中,第 6 个问题是:推导等差数
列、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时,各用了哪些巧妙的方法?我们觉得这个问题
与思考是极为重要的学习和教学参考。它将学生和教师的注意力从集中于等比
数列公式的本身记忆和应用拉回到了公式的来源和推导方法上,为“错位相
减”法的正名以及后续的扩展应用提供了基础和空间,是值得称道的。
同时,在本章结尾的复习参考题中,综合运用的第 10 题首次出现了“差比
数列”求和的问题,原题如下:
已知等差数列 的前 项和为 ,且 , .
(1)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2)若 ,令 ,求数列 的前 项和 .
n
n
{ }n a 1 a q { }n a n
n n 123 S aa a a =++++ !
2 1
11 1 1
n
n S a aq aq aq - =+ + ++ !
2 1
11 1 1
n n
n qS a q a q a q a q - = + ++ + !
1 1
n
n n S qS a a q - = - 1 (1 ) (1 ) n
n - qS a q = -
q ¹1
1(1 ) ( 1) 1
n
n
a q S q
q
- = ¹ -
1
1
n
n a aq - =
1 ( 1) 1
n
n
n
a aq S q
q
- = ¹ -
q =1
n
{ }n a n n S 4 2 S S = 4 2 2 1 n n a a = + ( ) n N* Î
{ }n a
1 3n
n b - = n nn c ab = { }n c n Tn
这里以 2019 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 A 版课本为例(人教 B 版、北
师版、沪教版、苏教版等与之大同小异)。数列出现在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 4
章,其中第 4.3 节等比数列中讲到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时候,首次使用了我
们称之为“错位相减”法的计算技巧。以下是课本的原文摘录:
一般地,如何求一个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呢?
设等比数列 的首项为 ,公比为 ,则 的前 项和是
.
根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上式可写成
.①
我们发现,如果用公比乘①的两边,可得
.②
①②两式的右边有很多相同的项,用①的两边分别减去②的两边,就可以消去这些相同的
项,可得 ,即 .
因此,当 时,我们就得到了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
.(1)
因为 ,所以公式(1)还可以写成
.(2)
至此,课本完成了对于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后面的例题和练习的重
点都是对于公式的直接应用(当然,也包含了对于特殊情况 的补充)。我
们并未看到对于“错位相减”方法的强调,例题和练习题中也没有出现“差比
数列”的身影。直到本章小结的回顾与思考中,第 6 个问题是:推导等差数
列、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时,各用了哪些巧妙的方法?我们觉得这个问题
与思考是极为重要的学习和教学参考。它将学生和教师的注意力从集中于等比
数列公式的本身记忆和应用拉回到了公式的来源和推导方法上,为“错位相
减”法的正名以及后续的扩展应用提供了基础和空间,是值得称道的。
同时,在本章结尾的复习参考题中,综合运用的第 10 题首次出现了“差比
数列”求和的问题,原题如下:
已知等差数列 的前 项和为 ,且 , .
(1)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2)若 ,令 ,求数列 的前 项和 .
n
n
{ }n a 1 a q { }n a n
n n 123 S aa a a =++++ !
2 1
11 1 1
n
n S a aq aq aq - =+ + ++ !
2 1
11 1 1
n n
n qS a q a q a q a q - = + ++ + !
1 1
n
n n S qS a a q - = - 1 (1 ) (1 ) n
n - qS a q = -
q ¹1
1(1 ) ( 1) 1
n
n
a q S q
q
- = ¹ -
1
1
n
n a aq - =
1 ( 1) 1
n
n
n
a aq S q
q
- = ¹ -
q =1
n
{ }n a n n S 4 2 S S = 4 2 2 1 n n a a = + ( ) n N* Î
{ }n a
1 3n
n b - = n nn c ab = { }n c n Tn
这里以 2019 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 A 版课本为例(人教 B 版、北
师版、沪教版、苏教版等与之大同小异)。数列出现在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 4
章,其中第 4.3 节等比数列中讲到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时候,首次使用了我
们称之为“错位相减”法的计算技巧。以下是课本的原文摘录:
一般地,如何求一个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呢?
设等比数列 的首项为 ,公比为 ,则 的前 项和是
.
根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上式可写成
.①
我们发现,如果用公比乘①的两边,可得
.②
①②两式的右边有很多相同的项,用①的两边分别减去②的两边,就可以消去这些相同的
项,可得 ,即 .
因此,当 时,我们就得到了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
.(1)
因为 ,所以公式(1)还可以写成
.(2)
至此,课本完成了对于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后面的例题和练习的重
点都是对于公式的直接应用(当然,也包含了对于特殊情况 的补充)。我
们并未看到对于“错位相减”方法的强调,例题和练习题中也没有出现“差比
数列”的身影。直到本章小结的回顾与思考中,第 6 个问题是:推导等差数
列、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时,各用了哪些巧妙的方法?我们觉得这个问题
与思考是极为重要的学习和教学参考。它将学生和教师的注意力从集中于等比
数列公式的本身记忆和应用拉回到了公式的来源和推导方法上,为“错位相
减”法的正名以及后续的扩展应用提供了基础和空间,是值得称道的。
同时,在本章结尾的复习参考题中,综合运用的第 10 题首次出现了“差比
数列”求和的问题,原题如下:
已知等差数列 的前 项和为 ,且 , .
(1)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2)若 ,令 ,求数列 的前 项和 .
n
n
{ }n a 1 a q { }n a n
n n 123 S aa a a =++++ !
2 1
11 1 1
n
n S a aq aq aq - =+ + ++ !
2 1
11 1 1
n n
n qS a q a q a q a q - = + ++ + !
1 1
n
n n S qS a a q - = - 1 (1 ) (1 ) n
n - qS a q = -
q ¹1
1(1 ) ( 1) 1
n
n
a q S q
q
- = ¹ -
1
1
n
n a aq - =
1 ( 1) 1
n
n
n
a aq S q
q
- = ¹ -
q =1
n
{ }n a n n S 4 2 S S = 4 2 2 1 n n a a = + ( ) n N* Î
{ }n a
1 3n
n b - = n nn c ab = { }n c n 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