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浮雕项目

发布时间:2023-6-12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植物浮雕项目

幼儿 A:“我们可以用画画的方式把植物的纹理留下来!”这个提议获得了其他小朋友的响应。于是小朋友准备了水彩笔和纸,老师又加了其他的材料,一起去花韵场地进行验证。A 拿来了水彩笔对着植物的轮廓描画起来。不一会儿小朋友们的描画就完成了,互相观看着,七嘴八舌的议论开来。老师问:“画下来的树叶和真实的树叶一样吗?”“不一样,树叶的线条不一样。”A 幼儿说老师说:”树叶的边缘是锯齿线,但是我们画出来的是光滑的线条。还有哪里不一样?”“叶脉也不一样。”“所以这个办法可以吗?”“不可以。”孩子们齐声回答。“谁还有不一样的好办法可以试试?”老师问。“可以用颜料刷在树叶上,把树叶放在纸上印出来。”“那你拿材料来试一试吧。”孩子们拿来颜料和画笔,进行了尝试。拓印之后发现,树叶的纹理真的部分被拓印出来了。老师问:“请你们用手摸一摸树叶,能够感觉到什么?”孩子说:“树叶一面是光滑的,一面是粗糙的,有纹理的感觉。”“那你们再摸一摸你们画出来的。”“那是光滑的。”“那么颜料拓印出来的呢?也会有纹理的触感吗?”老师又问。“等颜料干了之后我们摸一摸。”采用了拓印的方法虽然能够精确地印出树叶的轮廓,但是只有视觉感受,没... [收起]
[展开]
植物浮雕项目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植物浮雕项目活动

一、活动缘起

在“花韵”户外活动中,我们开展了“粘土植物装饰”的活动。在活动时,

孩子们发现原来植物的纹理是可以留在粘土上的。孩子们惊喜于自己的发现,制

作了好多个植物纹理的作品。过了几天,粘土干透之后,孩子们却发现,本身非

常清晰的植物纹理,变得很模糊了,尤其是花朵的纹理,一点都看不到了。孩子

们猜测是由于粘土干了之后就膨胀了,所以纹理就消失了。

孩子们在观察干了的粘土作品时,发现原先印在粘土上的植物纹理变得很模

糊,只能看到大概的印记,而没有清晰的纹理。因此引发了提问:我们怎么样才

能把植物的纹理留下来呢?

一、如何留存植物的纹理

(一)第一次探索

案例描述:

第2页

幼儿 A:“我们可以用画画的方式把植物的纹理留下来!”

这个提议获得了其他小朋友的响应。于是小朋友准备了水彩笔和纸,老师又

加了其他的材料,一起去花韵场地进行验证。A 拿来了水彩笔对着植物的轮廓描

画起来。不一会儿小朋友们的描画就完成了,互相观看着,七嘴八舌的议论开来。

老师问:“画下来的树叶和真实的树叶一样吗?”

“不一样,树叶的线条不一样。”A 幼儿说

老师说:”树叶的边缘是锯齿线,但是我们画出来的是光滑的线条。还有哪

里不一样?”

“叶脉也不一样。”

“所以这个办法可以吗?”

“不可以。”孩子们齐声回答。

“谁还有不一样的好办法可以试试?”老师问。

“可以用颜料刷在树叶上,把树叶放在纸上印出来。”

“那你拿材料来试一试吧。”

孩子们拿来颜料和画笔,进行了尝试。拓印之后发现,树叶的纹理真的部分

被拓印出来了。

老师问:“请你们用手摸一摸树叶,能够感觉到什么?”

孩子说:“树叶一面是光滑的,一面是粗糙的,有纹理的感觉。”

“那你们再摸一摸你们画出来的。”

“那是光滑的。”

“那么颜料拓印出来的呢?也会有纹理的触感吗?”老师又问。

“等颜料干了之后我们摸一摸。”

采用了拓印的方法虽然能够精确地印出树叶的轮廓,但是只有视觉感受,没

有触觉感受,幼儿们继续寻找新的方法。

第3页

发现问题:

1.画画的方式没有办法留下和植物一模一样的纹理。

2.颜料拓印的方式会留下颜料的印记,不是完全的植物纹理。

行为评价与问题分析:

聚焦于评价智慧探究这一指标,分为主动性和计划性、问题解决和实验、反

思三部分。

主动性和计划性:

水平 3:幼儿能用一个简单的句子描述自己的计划并完成计划。

分析:在片段一实施计划之前,孩子们就已经能用简单的句子,例如:“可

以用颜料刷在树叶上,把树叶放在纸上印出来。”描述自己的计划并完成计划。

问题解决和实验:

部分幼儿处于水平 4 、部分幼儿处于水平 6。

水平 4:幼儿用试误的方法来验证解决问题

分析:幼儿用画第一次保留植物纹理的尝试,发现描画的方式不够精准,用

画拓印的方式只有视觉感受,没有触觉效果,进而寻找更完善的方法,幼儿在一

次次的试错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水平 6: 幼儿将从原来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应用于一个新的情境

分析:幼儿在老师提供的材料里发现了画笔、颜料、纸,联系到自己之前画

画、颜料拓印的已有经验,提出:“我们可以用笔把树叶的轮廓画下来“我们可以

用颜料用拓印的方式将树叶印下来,之前我们做过的”。

反思:

水平 3:幼儿说出刚刚做了的事情。

第4页

分析:活动过程中,孩子能够用简单的语句说出自己在刚刚做了的事情。例

如:幼儿在描画完树叶后发现“树叶的边缘和我们画出来的不一样”“叶脉也不一

样。”

(二)第二次探索

幼儿在沙池玩的时候注意到了自己在沙子上留下的鞋印。

“我们可以用沙子来留下植物的纹理!”

幼儿 A 在草坪上找到了一片植物叶子,用力地按在了沙子上面,但是印出来

的纹路并不明显。他皱着眉头说:“为什么沙子印不出植物的纹理呢?”

老师问:“为什么现在的沙子没办法把植物的纹路印出来呢?有没有办法可

以让纹路变明显?”

幼儿 B 说“肯定是因为沙子太干了”,她打了一桶水,浇在了沙子上面,然

后将植物叶子轻轻按压在沙子。这一次叶子的纹路比干沙子要清晰一些,但是还

只有主纹路留下来,其他细节并不清晰。幼儿 B 有点失望地说:“我想要完整的

纹理,用沙子印不出来。”

此外,孩子们在搬运保存沙子印植物的时候也遇到了困难。

“沙子太容易散了,一搬沙子上的印记就碎掉了。”

发现问题:

1.植物纹理在沙子里印的不明显。2.沙子不易保存

行为评价与问题分析:

聚焦于评价智慧探究这一指标,分为主动性和计划性、问题解决和实验、反思

三部分

第5页

主动性和计划性:

水平 6:幼儿计划并完成至少要花费两天或者更多时间才能完成的项目。

分析:我们的植物浮雕活动已经持续几个礼拜了,孩子们的兴趣仍然浓厚,从

描画到泥土植物拓印,孩子们不断地提出猜想,计划验证试错,不断和教师一起

推进项目的进行。

问题解决和实验:

水平 6:幼儿将从原来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应用于一个新的情境

分析:幼儿在走过沙子的时候留下了脚印,进而把这个经验迁移到树叶上,

提出沙子可以拓印出树叶纹路的猜想

反思:

水平 4:幼儿回忆自己做过的 3 件事情,或者一些发生过的事情的细节。

分析:幼儿在探索用沙子留下植物的纹理的过程中,幼儿能够发现植物印在

沙子上的纹理不明显,在沙子上加上水后,孩子们发现这次的痕迹要稍微比干沙

子上的清晰一些,这需要幼儿回忆上次尝试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可见幼儿的反思

能力水平提升了。

(三)第三次探索

幼儿继续探索留下植物纹路的方法。“沙子不行,沙子会散掉的,加了水

的痕迹也不明显。我们可以用泥土来试一试。”

小朋友们丛草地里挖了一些泥土来,想要先把泥土压平,可是泥土太干了,

在表面有很多突起,怎么也压不平。怎么办呢?

幼儿 A 说:“我们可以给泥土加点水呀!”于是他们拿来一瓶水,浇在了泥

土上,干干的泥土变湿了之后很顺利的就被压平了。

老师将孩子们分成了两组,孩子们又将自己收集的植物小心翼翼地按进湿湿

的泥土里,不同的组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第一组收集到了大大的,纹理清晰的花朵。他们把花朵和它的粗粗根茎深深

的按进泥土,然后取了出来后发现植物的纹理被精准清晰地拓印在了泥土上。

第二小组选择的是纤细而小的花朵和比较薄的叶子。把植物按进泥土之后,

因为花朵和叶子太薄了,孩子们在把怎么把植物取出来时遇到了困难。

幼儿 B 说“这个花太薄了,泥土太湿了,取出来都碎掉了。”

第6页

老师询问:“花朵取不出来怎么办呢?”

幼儿 C 说“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工具呀!”

老师:“这是一个好方法,那可以用什么工具呢?”

幼儿 D 拿起旁边花朵的茎,试图用细细的茎来把嵌在土里的花瓣取出来,然

而效果并不太理想“这个茎把泥巴都戳出洞来了!”幼儿 D 说。

好不容易把花瓣取了出来,二组的孩子们发现这些纹理比较淡的花,在泥巴

上就只能拓印出大致的轮廓。

要怎么把植物印画搬回教室呢?拓印好的湿湿的泥巴没有定型,一碰就容易

变形。小朋友们把泥土植物印画放在美工区,第二天他们惊奇的发现“泥土变干

了!花的形状也变了!”随着水分的流失,泥土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植物的轮

廓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

行为评价与问题分析:

聚焦于评价智慧探究这一指标,分为主动性和计划性、问题解决和实验、反

思三部分

主动性和计划性:

水平 7:幼儿利用外部资源去收集完成计划所需要的信息。

第7页

分析:幼儿提出泥土可以作为拓印植物纹路的材料的猜想后后,自己动手铲

土,发现干泥土无法摊平后又拿来水,用湿泥土进行拓印,之后又将泥土搬运,

风干。

问题解决和实验:

水平 7:幼儿协调多种资源(材料和人)解决复杂的有关材料的问题。

分析:幼儿通过画,沙子的方式拓印植物纹路,但是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接

着他们找到了湿泥巴,发现虽然泥巴更容易搬运,拓印的纹路也更加清晰了但是

不同的植物拓印的效果相差较大,且泥土质地硬,杂质多,水会流失,泥土会随

着水分流失变形,无法保存。幼儿在一次次的试错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找寻更加完善的拓印材料。

反思:

水平 7:幼儿回顾他人的经验并迁移到他所观察到的相似情境之中。

分析:第三次探索时,有孩子提出可以用泥土试试看,尝试后发现泥土太干

了,没有办法擀平整,幼儿 A 想起上次有一位小朋友提出沙子太干了可以加水,

加水后的沙子能够更清楚地留下植物的纹理,因此他将别人的成功经验迁移到这

次的活动中,提出可以试试泥土加水,也可以更清楚地把植物的纹理留下来。

三、教师策略

(一)多样的材料投放支持

1.回应幼儿对材料的请求:片段一中在幼儿提出可以用画的方式将植物纹理

保存的猜想后,教师为他们准备了相应的丰富的材料一起去花韵场地验证;

2.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作出判断:片段二中,在干沙子无法完整印出叶子的

脉络时,教师问:“为什么现在的沙子没办法把植物的纹路印出来呢?有没有办

法可以让纹路变明显?”接着为幼儿提供了水和小桶等材料,支持幼儿用湿沙子

继续进行探索。

(二)询问式的语言支持

通过询问式的语言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在问题的带动下引导幼儿

深度思考,鼓励他们思考自己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有效,并从中汲取经

验。以片段一为例。在幼儿成功用颜料拓印出叶脉的纹理时,老师询问:“拓印

出来的树叶图案跟树叶一样吗?”“那你们摸一摸树叶有什么感觉?”来引导幼

第8页

儿发觉用画保留植物纹理的方法只能保留视觉效果,没有触觉感受的缺陷,从而

进一步思考探索新的方法。

(三)充分的情感支持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充分给予幼儿自由探索的空间,倾听幼儿的困惑与想法,

并通过微笑与注视,鼓励与赞扬等方式表达对幼儿的理解与尊重,鼓励幼儿积极

思考与探索,并且对自己的成果进行反思。

(四)提供团队合作机会

教师组织小组活动,让幼儿在小组中合作解决问题和进行实验,鼓励他们分

享观察结果、交流想法,并共同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和方法。在探究湿泥土植物

拓印效果的时候,教师把幼儿分成了两组,每组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二组在拓印

的时候遇到了因为花瓣太薄无法完整的从泥土中取出来的问题,组员们讨论发现

采用一些工具来辅助。

发现的问题:

纹理不清晰的植物无法清晰地印在湿泥土上;湿泥土无法定型,容易变形;

时间久了泥土形状发生变化,植物轮廓无法得到保存。

探索:

1.引入陶泥的概念,进行陶泥初尝试

(1)利用幼幼经验互动和周末家长俱乐部资源引入陶泥概念

团队成员中中三班胡老师班级的特色活动是陶泥制作,他们班孩子有关制作

陶泥的经验较为充足,因为我们提出可以带中二班项目组的孩子去跟中三班的孩

子学习一下,引发跨越班级的幼幼经验之间的分享与交流。

第9页

此外,我们积极引导周末亲子俱乐部的家长利用周末时间跟孩子一起去

博物馆里欣赏各类陶泥作品,观察制作陶泥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

(2)陶泥初尝试:小组合作——工具的选择

在初试陶泥拓印时,孩子们发现如果陶泥底板不平整的话,是无法完整地拓

印出植物的纹理的,因为孩子们提出可以使用工具来压平陶泥,例如:清水积木、

橡皮泥的工具、拓印用的海绵、锤子等。在集思广益后,孩子们自由分组去幼儿

园里寻找各种工具尝试压平陶泥。尝试之后,小组之间分享经验,孩子们发现清

水积木太短了,锤子太重,拓印海绵和橡皮泥的工具太轻了,都无法高效地压平

陶泥。组内有一位孩子有在家里做面食的经验,他说可以用擀面杖啊,于是孩子

们想到楼下的碳化积木有长长的像是擀面杖一样的积木,他们尝试后发现,长长

的、重重的碳化积木非常适合用来压平陶泥。

(3)选择植物,进行验证(成功了)

陶泥底板压成功后,孩子们去小花园里

几天后,孩子发现干掉的陶泥易碎、裂开了。引发问题:陶泥也不合适长久

的留下植物的纹理,,那怎么办呢?

教师提供环境支架“石膏浮雕”和视频支架“制作植物浮雕”。

开始浮雕的探索:

孩子们引入了石膏粉和石膏液后,进行了视频学习。于是知道了需要制作围

栏来将石膏液围起来防止它外溢,所以他们知道围栏首先得紧贴着陶泥底板。

(一)第一次探索

在拿到新的陶土之后孩子们先取下了一部分陶泥开始搓条、

A 对 B 说“太矮了,你这个围栏,你要加高。”

第10页

老师问“为什么太矮了,要加高?”

A:“因为太矮了,水就会流出来的。”

老师:“那围栏需要多高呢?”

A:“需要比这个(指了指陶泥底板)高。”

于是他们就开始将围栏加高。

老师:“那怎么样才能让我们的围栏做的比底板高呢?”在这个时候,C 在

用碳化积木将用来做围栏的陶泥擀平。

老师:“你们为什么要把做围栏的泥擀平呢?”

C:“这样就可以做出高围栏呀”

于是小朋友们纷纷开始制作起高围栏。

A: “你们都已经加了这么多层了,我们的才加了两层呢。”

老师:“你们的围栏是一层一层往上加的,不是一下子让它变得很高的啊?”

小朋友们说是的。

这时 B 说“哎,你这个好像要倒了。”

老师:“你发现这个要倒了啊,它为什么要倒了啊?”

A:“是因为太薄。”D:“哎,我们的也倒了,是不是因为太高了?”

制作完成之后孩子们将自己做的作品拿回了教室,将石膏液倒入陶泥磨具中,

有一部分的围栏发生了倒塌;一部分没有倒塌的围栏中,石膏水也在不停的往一

层层拼接起来围栏缝隙中往外流,孩子们的第一次尝试失败了。

发现问题:

1.围栏会倒;2.拼接起来的围栏中间有缝隙,石膏液会流出来。

为此孩子们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始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探索。

行为评价与问题分析:

聚焦于评价智慧探究和多元创造两个指标,分为主动性和计划性、问题解决

和实验、工具和技术三部分。

主动性和计划性:

水平三:幼儿能用一个简单的句子描述自己的计划并完成计划。

分析:在片段一中,幼儿计划将围栏做的比底板高,孩子们会用简单的

第11页

句子来表达自己的计划。例如:“这样就可以做出高围栏了”来描述自己的计划

并完成计划。

水平五:幼儿花费工作时间的大部分时间来实施计划。

分析:片段一幼儿在户外操作了将近一个小时,才将实验操作完成。

问题解决和实验:

水平四:幼儿用试误的方法来验证解决问题。

分析:片段一中,幼儿先搓了一小块陶泥压扁来制作围栏,等立到底板

上的时候发现围栏不够高,于是他们又搓了一段陶泥放到这层围栏的上面,让围

栏变的更高一点。

工具和技术:

水平三:幼儿使用工具来支持游戏。

分析:在片段一中,幼儿为了将围栏变高,使用积木擀陶泥。片段三中,幼

儿又想到了可以用尺子来帮助测量。

(二)第二次探索

老师:“首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围栏会倒。为什么围栏会倒呢?”

A“因为围栏太高太高了,它立不住了。”

B“围栏太薄了,水泡了一下裂开了,就倒了。”

老师:“那我们先一起来回忆一下你们昨天在解决围栏不够高的问题的时候

是怎么做的吧。首先你们拿了一块陶泥把它搓搓搓搓成了长条形,然后就把它围

在了底板上,结果发现不够高,于是就又搓了一条加在了这条围栏的上面来把围

栏加高,一层一层的叠上去加高的是吗?然后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呀?”

A:“上面有很多的大孔孔,水会从中间漏出去,然后它就倒了。”

老师“那要怎么样才能不让它们有缝隙呢?”

B:“把它们俩捏起来,粘的紧一点,就没有缝隙了。”

老师:“好的,那我们来操作试一下看。”C 拿起叠这根在一起的围栏,用

手指捏了起来。

B:“你把两条捏成一了条高高的围栏了。”

老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条围栏中间还有没有缝隙了。”

B“已经很好很好了,就还有一点点一点了。”

第12页

老师:“是的,如果我们在把围栏装上去之前就把围栏捏成我们要的高度,

它就不会倒了。”

发现问题:

经过第二次的探究,孩子们解决了围栏太高,会倒的问题。但是围栏有缝隙、

石膏液会漏出来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于是,孩子们又进行了第三次的探索。

行为评价与问题分析:

聚焦于评价智慧探究和多元创造两个指标,分为主动性和计划性、问题解决

和实验、工具和技术三部分。

主动性和计划性:

水平六:幼儿计划并完成至少要花费两天或者更多时间才能完成的项目。

分析:我们的植物浮雕活动已经持续了几个礼拜了,孩子们的兴趣仍然浓厚,

不断和教师一起推进项目的进行。

问题解决和实验:

水平四:幼儿用试误的方法来验证解决问题。

工具和技术:

水平三:幼儿使用工具来支持游戏。

(三)第三次探索

老师:“接下来,我们来解决拼接起来的围栏中间有缝隙,石膏液会流出来

的问题。”

A:“我们可以用贴贴纸把陶泥中间的缝隙贴起来。”

B:“这个纸遇到水之后,水还是会跑出来的。”

C:“缝隙的地方可以用陶泥把缝缝补起来。”

老师“你们来试一试吧。”

B 拿过陶泥先搓搓搓搓成小长条,然后把它压成扁扁的陶泥立到了底板周围,

接着又拿了一小块陶泥搓长压扁,一点点的把围栏加长,直到把底板围满。

老师:“B 的围栏做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C:“一层和一层加长的位置,也有好多缝隙。”

老师:“我们发现,一层一层加长的地方有很多的缝隙,那我们要怎么样才

第13页

能不产生缝隙呢?”

C:“在有缝隙的围栏的外面再围一圈陶泥,把缝隙补起来。”

老师:“那我要补到什么时候呢?围在外面的陶泥又出现缺口和缝隙了,那

要怎么办呢?我不能一直围一直围呀。我们能不能做一条没有接口的围栏呢?”

C:“我们可以做一条长长的一条围栏。”

老师:“做一条长长的围栏,那我要怎么知道这个围栏我们要做多长呢?”

D“我们可以用尺子量一量。”于是 D 去拿了一把直尺过来,准备量。可是

在她量的时候发现直尺量了一边,旁边就量不到了。

C:“这个尺子太直了,我们去找一把可以拐弯的尺子。”于是孩子们去询

问了保安叔叔,找来了一把卷尺开始测量底板的长度。

A 在量的时候说:“卷尺虽然可以拐弯,但是不好卷,而且尺子戳到我的陶

泥底板里面了。”

老师:“卷尺好像也不太行,那我们是一定要知道我们一定要多长才行吗?

还是只需要比一下长短就可了呢?”

C:“我们只要这样(C 用手比划着围着底板)围一圈就好了。”

D:“这个卷尺的带子可以,只是它不够长。”

老师:“那如果这个带子够长,我们是不是就可以知道我们需要多长了?”

孩子们开始在教室里面寻找足够长的带子,C 在教室里找到了一卷绳子,然后用

绳子围着底板绕了一圈,用剪刀剪断了绳子用来做参照。

E 拿起了陶泥开始搓长条,搓了一会儿拿起来跟绳子比较一下,发现搓好的

陶泥太短了,于是又拿了一小块陶泥添加进去继续搓长,直到跟绳子一样长,然

后把陶泥条捏扁。

A 拿起围栏把它固定在底板上,但是固定好了之后,B 说“A 装上去的围栏

和底板没有完全粘合好中间有缝隙,需要把他们捏紧。”

C“E 捏的围栏捏的这里还是有一个缺口(矮了一点),需要再捏的高一点,

跟旁边一样高,不然石膏还是会流出来的。”

之后孩子们根据自己总结出来的方法,进行了新一轮的探索。

第14页

行为评价与问题分析:

聚焦于评价智慧探究和多元创造两个指标,分为主动性和计划性、问题解决

和实验、工具和技术三部分。

主动性和计划性:

水平七:幼儿利用外部资源去收集完成计划所需要的信息。

分析:幼儿发现用直尺无法测量到底板的长度之后,想到了可以去找保安叔

叔借可以拐弯的尺子,在发现卷尺也没法很好的测量之后,又在教室里面寻找麻

绳用来测量长度。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充分的去借助外部的资源来解决当下

的出现的问题。

问题解决和实验:

水平四:幼儿用试误的方法来验证解决问题。

分析:幼儿第一次想到了用直尺可以来测量底板的长度,后来发现直尺不能

拐弯,又想到可以用绳子。幼儿在一次次的试错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找

寻更加完善的方法制作围栏。

水平五:幼儿解释说明实验结果。

分析:幼儿首先想到用直尺去测量,结果发现直尺不能测量出来之后,

有小朋友立即发现是因为直尺不能拐弯,他们需要一把可以拐弯的尺子才能将底

板的长度很好地测量出来。

工具和技术:

水平四:幼儿简单解释工具是如何工作的。

分析:幼儿用直尺和卷尺来测量底板的长度,帮助他们知道究竟需要制作多

长的围栏。当发现直尺不能很好地转弯地测量底板时,孩子们能够想到可以使用

卷尺,因为卷尺是可以弯曲的。在发现卷尺会戳进底板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

孩子们发现软软的卷尺带子可以围起来测量,但是却不够长,孩子们想到去教室

里寻找更长的、可弯曲的带子来测量底板的周围。

三、教师策略

1.多样的材料投放支持。

回应幼儿对材料的请求:片段一中幼儿在制作高围栏的时候需要积木和更多

的陶土,教师提供了足够多的陶土和积木。

第15页

2.询问式的语言支持:

通过询问式的语言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在问题的带动下引导幼儿

深度思考。片段三中教师说“我们需要选择一个足够长还要能软软的能围着这个

绕一圈的?”来引导幼儿发现可以用来测量围栏长度的工具。

3.充分的情感支持。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充分给予幼儿自由探索的空间,倾听幼儿的困惑与想法,

并通过微笑与注视,鼓励与赞扬等方式表达对幼儿的理解与尊重,鼓励幼儿积极

思考与探索。幼儿提出的每一次猜测与想出来的方法,都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和

支持。

4.镜像语言。

描述幼儿正在做的事情,让幼儿知道老师在认真关注自己的正在做的事情,

同时也让幼儿更加专注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

5.记录关键性问题,引导幼儿进行持续性探究。

在制作围栏的过程中,教师敏锐地捕捉幼儿遇到的有价值、可探究的、关键

性的问题,例如“围栏会倒怎么办?”“石膏液会流出来怎么办?”,从而引导

幼儿进行持续性的科学探究。

6.及时归纳总结和回顾反思,提炼幼儿的成功经验和反思能力。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及时归纳总结幼儿想出来的方法的可行性,提炼幼儿有关

测量、厚薄、高矮、整体与部分的经验。同时,教师在每次做围栏开始之前,都

会引导幼儿回忆上次做围栏的相关经验,及时反思上次做法中不合适的地方,并

将上次做围栏的成功经验迁移到接下来的活动之中。

孩子们引入了石膏粉和石膏液后,进行了视频学习。于是知道了需要制作围

栏来将石膏液围起来防止它外溢,所以他们知道围栏首先得紧贴着陶泥底板。

二、案例:陶泥围建

(一)第一次探索

案例描述:

在拿到新的陶土之后孩子们先取下了一部分陶泥开始搓条、

A 对 B 说“太矮了,你这个围栏,你要加高。”

老师问“为什么太矮了,要加高?”

第16页

A:“因为太矮了,水就会流出来的。”

老师:“那围栏需要多高呢?”

A:“需要比这个(指了指陶泥底板)高。”

于是他们就开始将围栏加高。

老师:“那怎么样才能让我们的围栏做的比底板高呢?”在这个时候,C 在

用碳化积木将用来做围栏的陶泥擀平。

老师:“你们为什么要把做围栏的泥擀平呢?”

C:“这样就可以做出高围栏呀”

于是小朋友们纷纷开始制作起高围栏。

A: “你们都已经加了这么多层了,我们的才加了两层呢。”

老师:“你们的围栏是一层一层往上加的,不是一下子让它变得很高的啊?”

小朋友们说是的。

这时 B 说“哎,你这个好像要倒了。”

老师:“你发现这个要倒了啊,它为什么要倒了啊?”

A:“是因为太薄。”D:“哎,我们的也倒了,是不是因为太高了?”

制作完成之后孩子们将自己做的作品拿回了教室,将石膏液倒入陶泥磨具中,

有一部分的围栏发生了倒塌;一部分没有倒塌的围栏中,石膏水也在不停的往一

层层拼接起来围栏缝隙中往外流,孩子们的第一次尝试失败了。

发现问题:

1.围栏会倒;2.拼接起来的围栏中间有缝隙,石膏液会流出来。

为此孩子们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始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探索。

行为评价与问题分析:

第17页

聚焦于评价智慧探究和多元创造两个指标,分为主动性和计划性、问题解决

和实验、工具和技术三部分。

主动性和计划性:

水平三:幼儿能用一个简单的句子描述自己的计划并完成计划。

分析:在片段一中,幼儿计划将围栏做的比底板高,孩子们会用简单的句子

来表达自己的计划。例如:“这样就可以做出高围栏了”来描述自己的计划并完

成计划。

水平五:幼儿花费工作时间的大部分时间来实施计划。

分析:片段一幼儿在户外操作了将近一个小时,才将实验操作完成。

问题解决和实验:

水平四:幼儿用试误的方法来验证解决问题。

分析:片段一中,幼儿先搓了一小块陶泥压扁来制作围栏,等立到底板上的

时候发现围栏不够高,于是他们又搓了一段陶泥放到这层围栏的上面,让围栏变

的更高一点。

工具和技术:

水平三:幼儿使用工具来支持游戏。

分析:在片段一中,幼儿为了将围栏变高,使用积木擀陶泥。片段三中,幼

儿又想到了可以用尺子来帮助测量。

(二)第二次探索

老师:“首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围栏会倒。为什么围栏会倒呢?”

A“因为围栏太高太高了,它立不住了。”

B“围栏太薄了,水泡了一下裂开了,就倒了。”

老师:“那我们先一起来回忆一下你们昨天在解决围栏不够高的问题的时候是怎

么做的吧。首先你们拿了一块陶泥把它搓搓搓搓成了长条形,然后就把它围在了

底板上,结果发现不够高,于是就又搓了一条加在了这条围栏的上面来把围栏加

高,一层一层的叠上去加高的是吗?然后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呀?”

A:“上面有很多的大孔孔,水会从中间漏出去,然后它就倒了。”

老师“那要怎么样才能不让它们有缝隙呢?”

B:“把它们俩捏起来,粘的紧一点,就没有缝隙了。”

第18页

老师:“好的,那我们来操作试一下看。”C 拿起叠这根在一起的围栏,用手指

捏了起来。

B:“你把两条捏成一了条高高的围栏了。”

老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条围栏中间还有没有缝隙了。”

B“已经很好很好了,就还有一点点一点了。”

老师:“是的,如果我们在把围栏装上去之前就把围栏捏成我们要的高度,它就

不会倒了。”

发现问题:

经过第二次的探究,孩子们解决了围栏太高,会倒的问题。但是围栏有缝隙、

石膏液会漏出来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于是,孩子们又进行了第三次的探索。

行为评价与问题分析:

聚焦于评价智慧探究和多元创造两个指标,分为主动性和计划性、问题解决

和实验、工具和技术三部分。

主动性和计划性:

水平六:幼儿计划并完成至少要花费两天或者更多时间才能完成的项目。

分析:我们的植物浮雕活动已经持续了几个礼拜了,孩子们的兴趣仍然浓厚,不

断和教师一起推进项目的进行。

问题解决和实验:

水平四:幼儿用试误的方法来验证解决问题。

工具和技术:

水平三:幼儿使用工具来支持游戏。

(三)第三次探索

第19页

老师:“接下来,我们来解决拼接起来的围栏中间有缝隙,石膏液会流出来

的问题。”

A:“我们可以用贴贴纸把陶泥中间的缝隙贴起来。”

B:“这个纸遇到水之后,水还是会跑出来的。”

C:“缝隙的地方可以用陶泥把缝缝补起来。”

老师“你们来试一试吧。”

B 拿过陶泥先搓搓搓搓成小长条,然后把它压成扁扁的陶泥立到了底板周围,接

着又拿了一小块陶泥搓长压扁,一点点的把围栏加长,直到把底板围满。

老师:“B 的围栏做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C:“一层和一层加长的位置,也有好多缝隙。”

老师:“我们发现,一层一层加长的地方有很多的缝隙,那我们要怎么样才能不

产生缝隙呢?”

C:“在有缝隙的围栏的外面再围一圈陶泥,把缝隙补起来。”

老师:“那我要补到什么时候呢?围在外面的陶泥又出现缺口和缝隙了,那要怎

么办呢?我不能一直围一直围呀。我们能不能做一条没有接口的围栏呢?”

C:“我们可以做一条长长的一条围栏。”

老师:“做一条长长的围栏,那我要怎么知道这个围栏我们要做多长呢?”

D“我们可以用尺子量一量。”于是 D 去拿了一把直尺过来,准备量。可是在她

量的时候发现直尺量了一边,旁边就量不到了。

C:“这个尺子太直了,我们去找一把可以拐弯的尺子。”于是孩子们去询问了

保安叔叔,找来了一把卷尺开始测量底板的长度。

A 在量的时候说:“卷尺虽然可以拐弯,但是不好卷,而且尺子戳到我的陶泥底

板里面了。”

老师:“卷尺好像也不太行,那我们是一定要知道我们一定要多长才行吗?还是

只需要比一下长短就可了呢?”

C:“我们只要这样(C 用手比划着围着底板)围一圈就好了。”

D:“这个卷尺的带子可以,只是它不够长。”

老师:“那如果这个带子够长,我们是不是就可以知道我们需要多长了?”孩子

们开始在教室里面寻找足够长的带子,C 在教室里找到了一卷绳子,然后用绳子

第20页

围着底板绕了一圈,用剪刀剪断了绳子用来做参照。

E 拿起了陶泥开始搓长条,搓了一会儿拿起来跟绳子比较一下,发现搓好的陶泥

太短了,于是又拿了一小块陶泥添加进去继续搓长,直到跟绳子一样长,然后把

陶泥条捏扁。

A 拿起围栏把它固定在底板上,但是固定好了之后,B 说“A 装上去的围栏和底

板没有完全粘合好中间有缝隙,需要把他们捏紧。”

C“E 捏的围栏捏的这里还是有一个缺口(矮了一点),需要再捏的高一点,跟

旁边一样高,不然石膏还是会流出来的。”

之后孩子们根据自己总结出来的方法,进行了新一轮的探索。

行为评价与问题分析:

聚焦于评价智慧探究和多元创造两个指标,分为主动性和计划性、问题解决

和实验、工具和技术三部分。

主动性和计划性:

水平七:幼儿利用外部资源去收集完成计划所需要的信息。

分析:幼儿发现用直尺无法测量到底板的长度之后,想到了可以去找保安叔叔借

可以拐弯的尺子,在发现卷尺也没法很好的测量之后,又在教室里面寻找麻绳用

来测量长度。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充分的去借助外部的资源来解决当下的出

现的问题。

问题解决和实验:

水平四:幼儿用试误的方法来验证解决问题。

第21页

分析:幼儿第一次想到了用直尺可以来测量底板的长度,后来发现直尺不能

拐弯,又想到可以用绳子。幼儿在一次次的试错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找

寻更加完善的方法制作围栏。

水平五:幼儿解释说明实验结果。

分析:幼儿首先想到用直尺去测量,结果发现直尺不能测量出来之后,有小

朋友立即发现是因为直尺不能拐弯,他们需要一把可以拐弯的尺子才能将底板的

长度很好地测量出来。

工具和技术:

水平四:幼儿简单解释工具是如何工作的。

分析:幼儿用直尺和卷尺来测量底板的长度,帮助他们知道究竟需要制作多

长的围栏。当发现直尺不能很好地转弯地测量底板时,孩子们能够想到可以使用

卷尺,因为卷尺是可以弯曲的。在发现卷尺会戳进底板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

孩子们发现软软的卷尺带子可以围起来测量,但是却不够长,孩子们想到去教室

里寻找更长的、可弯曲的带子来测量底板的周围。

三、教师策略

1.多样的材料投放支持。

回应幼儿对材料的请求:片段一中幼儿在制作高围栏的时候需要积木和更多

的陶土,教师提供了足够多的陶土和积木。

2.询问式的语言支持:

通过询问式的语言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在问题的带动下引导幼儿

深度思考。片段三中教师说“我们需要选择一个足够长还要能软软的能围着这个

绕一圈的?”来引导幼儿发现可以用来测量围栏长度的工具。

3.充分的情感支持。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充分给予幼儿自由探索的空间,倾听幼儿的困惑与想法,

并通过微笑与注视,鼓励与赞扬等方式表达对幼儿的理解与尊重,鼓励幼儿积极

思考与探索。幼儿提出的每一次猜测与想出来的方法,都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和

支持。

4.镜像语言。

描述幼儿正在做的事情,让幼儿知道老师在认真关注自己的正在做的事情,

第22页

同时也让幼儿更加专注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

5.记录关键性问题,引导幼儿进行持续性探究。

在制作围栏的过程中,教师敏锐地捕捉幼儿遇到的有价值、可探究的、关键

性的问题,例如“围栏会倒怎么办?”“石膏液会流出来怎么办?”,从而引导

幼儿进行持续性的科学探究。

6.及时归纳总结和回顾反思,提炼幼儿的成功经验和反思能力。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及时归纳总结幼儿想出来的方法的可行性,提炼幼儿有关

测量、厚薄、高矮、整体与部分的经验。同时,教师在每次做围栏开始之前,都

会引导幼儿回忆上次做围栏的相关经验,及时反思上次做法中不合适的地方,并

将上次做围栏的成功经验迁移到接下来的活动之中。

在解决陶泥围建问题时,孩子们在进行石膏液操作时,发现石膏粉和水的量需要多少呢?

于是带着这个石膏粉和水的配比再次进行探索

(一)第一次探索

案例描述:

师问:“我们已经围好围栏了,下一步需要什么了呢?”A 幼儿说:“需要石膏粉”

老师问:“需要石膏粉,还需要什么呢?”

B 幼儿说:“石膏液”

老师问:“那石膏液是怎么来的呢?”

C 幼儿:“是水和石膏粉,加起来就是石膏液,然后倒到模具里”

D 幼儿说:“我去拿吧”

老师问:“那水要怎么拿呢?”

E 幼儿说:“直接从那边拿过来”

老师问:“那是直接把石膏粉拿到水池里灌水吗?”

B 幼儿说:“不是,是要拿一个水桶”

第23页

老师问:“那我们除了要有调制石膏液的石膏粉和水以外,还需要什么啊?”

A 幼儿:“还需要水桶”

C 幼儿:“还需要搅拌”

老师说:“那搅拌需要什么东西吗”

“搅拌棒”

幼儿寻找需要的材料

幼儿 A 拿了一个小的杯子当做搅拌桶,老师问:“你们觉得这个够不够大,能不能将

陶泥磨具倒满啊”

幼儿 B:“不能,要再找个大的”

老师问:“刚刚一个小朋友找到了颜料桶,另一个小朋友找到了消毒桶,这两个桶是都

需要吗?哪个更加合适呢?

幼儿 D 说:“颜料桶更合适”

老师说:“为什么消毒桶不合适呢?”

幼儿 B 说:“因为太大了”

幼儿 C 说:“因为消毒桶很干净,我们要用的石膏粉是脏脏的,消毒的时候会把我们教

室的桌子弄脏的”

老师:“我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那我想问问石膏粉应该倒多少呢?”

幼儿 A:“比水少一点”

老师问:“那具体要倒多少呢?”

幼儿 A 没有说话,往桶里倒了一杯石膏粉,一杯多的水,搅拌后发现搅不动,又倒入

了一杯水,接着搅了一会儿发现变轻松了,全部变成了液体,于是将石膏液到入陶泥模具中,

过了一会儿发现有的成型石膏上浮了一层水。

发现问题:

石膏粉和水需要取的量,在第一次尝试着孩子们发现石膏上浮了一层水,为什么会有水

呢?为此孩子们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始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探索。

行为评价与问题分析:

聚焦于评价智慧探究和多元创造这两个指标,分为主动性和计划性、问题解决和实验、

反思、工具和技术四部分。

主动性和计划性:

水平三:幼儿能用一个简单的句子描述自己的计划并完成计划。

第24页

分析:在实施计划之前,幼儿能用简单的句子,例如:“水和石膏粉加起来,就是石膏

液,然后倒到模具里”来描述自己的计划并完成计划计划。

问题解决和实验:

水平三:幼儿描述物体或情境的变化

分析:在片段二中幼儿能够用语言清楚的表达出“石膏液搅不动了”,来描述当下搅拌

石膏液的变化。

工具和技术:

水平三:幼儿使用工具来支持游戏

分析:在制作石膏液的过程中,幼儿使用瓶子来装水和石膏粉,用颜料桶来装石膏粉和

水的混合物,搅拌棒进行充分的搅拌来支持游戏。

(二)第二次探索

老师问:“上次我们用一杯粉,两杯水做出来的石膏液在成型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呀?”

幼儿 C 说:“上面浮了很多水水”

老师:“你们觉得为什么上面会有水?”

幼儿 A 说:“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水太多了”

老师:“水太多了应该怎么办呢?”

幼儿 E 说:“多加点粉”

老师:“那要多加多少粉才合适呢”

幼儿 A:“加的和水一样多”

老师:“怎么样知道水是多少,粉是多少呢?”

幼儿 D:“可以数一数”

教师:“怎么数呢?”

幼儿 D:“在桶里数一数,数到粉和水一样多为止”

老师:“但是这个里面没有刻度,该怎么数呢?”

幼儿 C:“用杯子装”

老师:“那怎么样才能准确的知道倒了几杯水呢?”

幼儿 B:“一杯一杯的接”

幼儿 E:“还有水桶里不能有水”

老师:“也就是说桶里的水要先倒空,然后一杯一杯的接,那我们来试试看”

老师举起幼儿接的水问幼儿:“这样子是一杯水吗?水到杯子的哪边算是一杯啊?”

第25页

幼儿 A:“水装满”

老师:“那刚才有小朋友说粉和水要一样多,刚刚我们放了几杯水啊”

幼儿:“两杯水”

老师:“那我们要放几杯粉呢”

幼儿:“两杯”

老师:“也是两杯粉,那我们来试试看”

在水中加入石膏粉搅拌后,幼儿 A 说道:“可是这个搅不动了”于是幼儿 C 又提出再

加一杯水来试试看,再次加入水后成功搅拌均匀

老师:“那我们刚刚用了几杯粉,几杯水啊”

幼儿:“两杯粉,三杯水”

最后幼儿将石膏液倒入模具中,结束后幼儿发现剩余了很多石膏液。

发现问题:

经过第二次的探究,发现调制石膏液有很多,导致浪费,为什么会出现多了很多石膏液

的现象,如何避免这个现象,于是,孩子们又进行了第三次的探索。

行为评价与问题分析:

聚焦于评价智慧探究和多元创造这两个指标,分为主动性和计划性、问题解决和实验、

反思、工具和技术四部分。

主动性和计划性:

水平五:幼儿花费工作时间(选择时间、自由活动时间)的大部分时间(至少 20 分钟)

来实施计划。

分析:幼儿多次使用区域活动的时间和教师一起进行项目活动。

问题解决和实验:

水平四:幼儿用试误的方法来验证解决问题

分析:幼儿在片段一的尝试中,发现石膏上浮了一层水,于是认为水用多了,在片段二

中就减少了水的用量,发现石膏液的浓度刚好合适。幼儿在一次次的是错过程中不断探索,

不断进步,找到适合制作成石膏液的石膏粉和水的配比。

反思:

水平六:幼儿能够叙述事件发生的原因和下次发生时他的相同或者不同做法。例如:当

老师提问上次我们用一杯粉,两杯水做出来的石膏液在成型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时,幼儿

提出来是水太多了,大多数幼儿能够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第26页

工具和技术:

水平四,能够简单解释工具是如何工作的。例如:幼儿在调制石膏液时想到用统一的容

器来量石膏粉和水的多少。

(三)第三次探索

老师:“上一次的尝试中,我们最后出现了什么问题啊?”

幼儿 A:“多了很多石膏液”

老师:“对啊,现在多了很多石膏液该怎么办呢?”

幼儿 C:“可以留着下次用”

老师:“但是这个石膏水是会凝固的,下次就用不了了,怎么办”

幼儿 E:“那就倒掉”

幼儿 C:“不行,那样子太浪费了”

老师:“那怎么办呢?”

幼儿 A:“我知道了,下次少用一点点,和吃饭一样要多少舀多少”

老师:“你这也是一个好办法,怎么样少用一点呢?”

幼儿 B:“就是水和粉都少放一点”

老师:“那你怎么知道少放了呢?”

幼儿 C:“就是放一杯粉,两杯水”

老师:“那我们下次尝试的时候就按这个比例来试试看,还有没有什么办法了”

幼儿 D:“把瓶子换小一点”

老师:“那可以换成什么东西来代替呢?”

幼儿 D:“我们喝牛奶的杯子是小的”

老师:“我觉得你这个方法也挺不错的,那现在桶里的石膏液还没有凝固,我们可以怎

么办?”

幼儿 E:“再去做一点”

于是幼儿又做了几个模具将剩下的石膏液倒了进去。

行为评价与问题分析:

聚焦于评价智慧探究和多元创造这两个指标,分为主动性和计划性、问题解决和实验、

反思、工具和技术四部分。

主动性和计划性:

水平六:幼儿计划并完成至少要花费两天或者更多时间才能完成的项目。

第27页

分析:我们的植物浮雕项目活动已经持续了几个星期,幼儿的兴趣仍然浓厚,不断和教

师一起推进项目活动。

问题解决和实验:

水平五:幼儿解释说明实验结果

分析:在片段一的尝试后,幼儿能够清楚的用语言表达“石膏上浮了一层水”,来说明

实验结果。

水平六:幼儿将原来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应用于一个新的情境。

分析:在片段一中幼儿找到消毒桶作为搅拌桶,但联系到保育老师需要用来消毒,提出:

“消毒桶很干净,我们要用的石膏粉是脏脏的,消毒的时候会把我们教室的桌子弄脏的”。

此外,片段三中幼儿还将打饭时“吃多少打多少”的经验迁移到石膏液的制作中。水平六:

幼儿能够叙述事件发生的原因和下次发生时他的相同或者不同做法。例如:当老师提问上次

我们用一杯粉,两杯水做出来的石膏液在成型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时,幼儿提出来是水太

多了,大多数幼儿能够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反思:

幼儿回顾他人的经验并迁移到他所观察到的相似情境之中。

分析: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幼儿能够清楚地回忆前一次制作石膏液的配比,并且在此基础

上不断改进,同时还清楚地记得石膏液制作的过程。

工具和技术:

幼儿简单解释如何做一项技术工作。例如:当发现使用塑料水杯调配出来的石膏液太多

的时候,他们能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想出使用容量更小的牛奶杯来充当量杯。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书刊杂志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