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当家 劳动者最美(画册)

发布时间:2023-6-0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制造业当家 劳动者最美(画册)

编者按向劳模致敬文/程虹 黄梦灵 杨慧劳动开创未来,奋斗成就梦想。“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为展现南海各级劳模先进风采,在全社会营造尊崇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浓厚氛围,南海区总工会联合珠江时报推出“制造业当家 劳动者最美--南海职工争当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劳模故事画册,以期更好传承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新时代的劳模中,不仅有扎根基层、爱岗敬业、忠于职责的坚守者,更涌现出很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在坚持制造业当家的南海,他们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新时代劳动者之歌,为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南海贡献劳模力量。读懂劳模之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劳模是时代的领跑者。据统计,南海现有全国和省部级劳模 130 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工人先锋号 18 个、省先进集体 7 个,省五一劳动奖章 48 人、奖状 23 个、工人先锋号 16 个,市、区级劳模 99人、先进集体 239 个,累计建成“劳模创新工作室”50 家。多年来,南海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劳动者,大力践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 [收起]
[展开]
制造业当家 劳动者最美(画册)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制造业当家 劳动者最美

——南海职工争当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南海区总工会 珠江时报社联合出品

2023 年

第2页

编者按

向劳模致敬

文/程虹 黄梦灵 杨慧

劳动开创未来,奋斗成就梦想。“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为展现南海各级劳模先进风

采,在全社会营造尊崇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浓厚氛围,南海区总工会联合珠江时报

推出“制造业当家 劳动者最美--南海职工争当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劳模故事画册,以期更

好传承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新时代的劳模中,不仅有扎根

基层、爱岗敬业、忠于职责的坚守者,更涌现出很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在坚

持制造业当家的南海,他们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新时代劳动者之歌,为建设现代化活力新

南海贡献劳模力量。

读懂劳模之美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劳模是时代的领跑者。

据统计,南海现有全国和省部级劳模 130 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工人先锋号 18 个、

省先进集体 7 个,省五一劳动奖章 48 人、奖状 23 个、工人先锋号 16 个,市、区级劳模 99

人、先进集体 239 个,累计建成“劳模创新工作室”50 家。

多年来,南海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劳动者,大力践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

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在平凡岗位上尽职尽责、勇于担当,为全区

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每个劳模的故事里,都有动人的细节,这种榜样力量是最鲜活、最直观的教材。

广东必得福医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设施管理班长朱丽平

为了组装一条无纺布生产线,2023 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东必得福医卫科技股

份有限公司设备部设施管理班长朱丽平和同事蹲守在车间反复装卸,“睡觉做梦都在思考”,

“凌晨三点接到电话,也立即起床到厂房组装”。

只因市级竞赛中一个项目扣分,2023 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海区农业执法

监察大队屠宰检疫驻场兽医邹义满便和“用检疫钩翻转内脏”“杠”上了,比赛完马上回到车间

反复实操,不停琢磨操作细节,“如何翻转得更流畅?角度是不是要大于 180 度?”……

一个劳模就是一面旗帜,一份坚守就是一份情怀。

面对难啃的信访“骨头案”,荣获 2023 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的南海区信访局全体工作

人员相信,只有用真心才能换来真情、赢得民心。他们苦干实干、攻坚克难,以实际行动弘

扬劳模精神。走访调查、数十次约见沟通,把当事人的“心结”系成“同心结”,推动南海信访

工作创新发展。

砥砺奋进的每一步,凝聚着劳动者们勤勉奉献的心血、奋斗拼搏的汗水。新时代新风貌,

翻阅劳模故事,看到的是他们与时俱进的崭新风采,是他们在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南海中发挥

的更大作用。

获评 2023 年广东省工人先锋号的菱王电梯有限公司钣金车间萨瓦尼尼班组,打通生产

自动化的痛点,将电梯门板生产时间从40分钟直接压缩到40秒,不仅降低了原材料报废率,

还节省了支出,助力企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2023 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路福集团董事长兼行政总裁、佛山澳加联盈生物

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炜,积极发挥新乡贤的身份,把创新资源带回家乡“创”出新天地,

第3页

助力家乡构建青年创客“梦工场”,让台港澳及留学青年创客“引进来”“留得住”,共建活力南

海。

一年又一年,劳模精神代代传。劳动模范们用坚韧与耐心,诠释了这个时代的责任担当;

用智慧与勇气,诉说着这一路的攻坚克难。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上演不平凡的故事,让“劳

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风尚在南海大地蔚然成风。

认识劳模之功

“这是一个颇有创新精神的班组!”说起广东坚美铝型材厂(集团)有限公司氧化二车间

工艺技术班组,公司的同事都会竖起大拇指。

今年,该班组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这个平均年龄约 35 岁的班组主导或参与编

制相关国际、国家标准 44 项,获得 28 项专利授权,激励着员工创新创效,更有力推动企业

乃至行业转型升级。

对劳模来说,“劳模”称号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与担当,他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传

播劳模力量,把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精神理念根植于大众心中。近年来,南海积极发挥劳模

在企业自主创新等方面的带头作用,让名师带徒、绝技传承蔚然成风,助推南海产业转型升

级和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广东昱升个人护理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同事们遇到技术难题都喜欢去请教生产经理、

2023 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丁泽森。每当此时,丁泽森都会倾囊相授,他还主动担

任公司课程导师,为同事开展设备点检员、自动化电工培训。

劳模传帮带,职工成长快。在丁泽森带领下成长起来的线长和班组长有 16 人,技术骨

干有 25 人,还有 33 人获得机械设备点检员中级或高级认定。

“一个项目的开展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要靠团队才能取胜。”在佛山中纺联检验技术服

务有限公司,2023 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研发部副总监陈冠杰深知“引路人”的重

要性。因此,他从不吝于教授团队中的新人们,会手把手教学,量身制定培训计划,定期进

行监督检查。

这些年,南海还大力推进 50 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发挥各行各业劳模的示范引领

和传帮带作用,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培育和带动职工成长转型,推动企业创新发

展。

早在 2017 年,曾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的南方电网广东佛山南海供电局员工

关家华,就牵头成立“关家华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华哥的徒弟,我最佩服他心无旁骛的

钻研精神。”在关家华的带动和培训下,员工凌忠标从初级作业员逐步“进阶”为副班长和广

东电网公司创客。

劳模,是一个时代的标杆。如今,南海的劳模及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越来越多,这群奋

斗者也充分发挥在创新人才集聚、培养上的示范带头作用,让蕴藏在职工中的创造潜力、创

新智慧更好释放出来,助力活力新南海的建设。

弘扬劳模精神

每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总有新一批劳模匠星闪耀南海,为南海劳模工匠队伍注入

新鲜血液。

一直以来,南海各级工会都致力于讲好劳模故事、劳动故事、工匠故事,激发全社会劳

动热情,释放全社会创造潜能,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

念深入人心,引领广大职工致敬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南海

第4页

新篇章。

4 月 23 日,区总工会联合珠江时报社推出“制造业当家 劳动者最美”系列报道,对劳模

工匠等先进典型进行集中展示和宣传,拉开了新一年唱响“劳动光荣,创造伟大”主旋律的帷

幕。

这只是南海传承和弘扬劳模精神的一个缩影。作为劳模与社会大众之间的“中间人”,南

海各级工会组织都在劳模的推荐、评选、宣传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方面下足了功夫。

如大沥镇总工会除在官方微信打造“致敬时代劳模”“劳模代言”等品牌栏目外,还创新推

出了“弘扬劳模精神,共促大沥发展——劳模真人图书”系列活动,组织劳模进校园、进商圈、

进社区,向多个不同群体讲述奋斗故事,带动一批又一批学生和职工练技能、长才干、增本

领。

再如,西樵镇总工会曾开展“双爱双评”评选活动,对为西樵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

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职工、企业家进行表彰,充分展现了各行各业劳动者敢为人先、精益求精、

团结互助的风采。而桂城街道总工会先后开展桂城“十佳优秀员工”“优秀经营者”等评选活动,

也不断拓宽了优秀劳动者的发现渠道。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生动

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劳模工匠走进基层

一线,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精彩故事,这样的“现身说法”更有感召力和引领力,使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具象化,让广大职工群众可知、易感、能学。

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南海各级工会也用一系列礼遇举措,把劳模先进故事讲到群众心

坎上,树立了“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鲜明价值导向。在一次次的礼遇和注目中,敬赞劳模

的氛围日益浓厚,广大职工学劳模、做劳模的信念愈加坚定。

在刚刚召开的南海区工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南海明确,要继续组织劳模工匠深入一

线宣讲,持续宣传劳模先进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模、礼遇劳模、向时代楷模学习致敬

的浓厚氛围,并计划打造“弘扬劳模精神”志愿服务,将志愿服务、工会职能与基层治理有效

结合,为劳模工匠展示新风采、新作为提供更大舞台。

与善人游,如行雾中;虽不濡湿,潜自有润。如今,讲好劳模故事弘扬劳模精神,充分

发挥先进模范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已经成为南海各级工会组织的工作常态。而这些举措也

激励着更多劳动者向劳模看齐,从而带动全社会一起拼搏奋斗,汇聚磅礴力量推动南海高质

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第5页

18 年精雕细琢 用万张图纸练就“毫厘之功”

文/严佳瑶

打开台灯、戴上放大镜,坐在操作台前,打开机器,将打磨枪上高速旋转的磨头轻轻放

在自己拇指的指甲盖上摩擦,对广东启新模具有限公司模具制造部总监张详来说,这是一种

工作仪式,也是他提高打磨精度的秘诀。

一方 4 平方米左右的工作台、几把游标卡尺、一摞笔记本、1 万多张模具设计图纸见证

了张详勤恳工作的姿态。从学徒到师傅,从员工到总监,18 年来,张详扎根一线,凭着对

模具制造事业的热爱,用青春和汗水践行着一个产业工人的追求和坚守,用实际行动阐释爱

岗敬业、勇挑重担和乐于奉献的内涵。

脚踏实地成全国技术能手

在车间里,张详身边一定会有一把游标卡尺。

卡尺单独装在专用工具盒内,使用前他会将尺面和量爪上的灰尘、油污擦拭干净,仔细

检查卡尺零点位置和游标零刻度线是否对准。移动游标时,他总是轻柔缓慢,以减少磨损。

这些习惯是他从技校老师和车间师傅身上学到的,这么做都是为了确保测量精度。

张详有保存模具图纸的习惯,他办公桌上的电脑里存了 1 万多张。每天只要一有时间,

他就会在车间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对着这些图纸思考。

这些图纸里,有车间里正在制造的新型模具的生产图纸,也有 2019 年获得了中国技能

大赛“圣泉杯”第五届全国铸造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模具压铸组”一等奖的那张。

“透过图纸上的线条,能看到不同模具内部的结构之美。对比不同时期的图纸,还能看

到模具工艺的演变历程,反思早期工艺设计的不足。”他说。

第6页

坚守模具行业 18 年,张详始终坚信:一个人只有不断进取才能得到成长。

“很多人都觉得车间工作可能很枯燥乏味,但对于当时刚刚毕业的我来说,这些‘大机器’

既神秘又迷人。”张详回忆说,当学徒的时候是感觉不到辛苦的,工作中一遇到问题就想一

定要弄懂,即使加班到深夜也想着要解决掉。

“真的是‘拼命三郎’,当初就是看中了他这股韧劲。”张详的师父陈老先生谈起爱徒,忍

不住地夸赞。

经过刻苦钻研,张详积极参与公司重大技术创新,共荣获 40 项国家技术专利,2019 年

还获得了中国技能大赛“圣泉杯”第五届全国铸造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模具压铸组”一等奖,并

同时获得国家人社部颁发的“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倾囊相授培育技术骨干

扎根一线 18 年,张详不仅自身专业技能突飞猛进,还尽全力把劳模精神传承下去,带

出了许多技术骨干。

“对待我们,师父总是倾囊相授,十分用心。”徒弟萧健文现在也是一位带团队的车间主

任了,他说:“在师父的带领下,我们车间一直很团结,一起完成了不少挑战。”

有一次,张详带着团队去参加竞标,“客户想要的模具对生产要求很高,我们的竞争对

手实力也很雄厚,团队里每个人压力都很大。”萧健文说,一个模具的生产要经历模具设计、

图纸审核、加工等多个环节,而加工又有七八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

为了竞标成功,张详带着团队加班加点,挑战一个个技术难题,日夜鏖战。经过几轮验

证,在得到客户的首肯后,立即着手实施。最终,比竞标对手早一步设计出标准化模具,客

户对此赞叹不已,连连为张详的团队竖起大拇指。

第7页

成为劳模的“秘诀”是什么?张详的同事广东启新模具有限公司模具数控主任张国海说:

“面对高压的工作任务,他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关关难过关关过,一日的重担一日担;

他还有着一颗对事业纯粹热爱的心,对模具‘精雕细琢’,这应该就是成为劳模的‘秘诀’吧。”

始终在自我超越的张详,对其他职工也倾囊相授。与俗语所说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不同,张详说,人才是团队最宝贵的财富。只要对方愿意问,他就愿意教,处处是教学现场,

从理论知识到实务操作,面面俱到。

为了培养更多骨干人才,张详通过分享职业培训课程、与团队成员共同制定企业人才战

略计划奖励机制、与高校成立“教学实习基地”“压铸模具技术交流中心”等方式持续培养人才。

与此同时,他也秉承“安全就是一切”的理念,致力于打造“零安全事故”车间。在日复一

日、年复一年的坚守中,张详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劳模精神的精髓。

潜心钻研技术 造出国家高端油气钻井领域的“重器”

文/黄洁

让“佛山制造”登上南极科考船,在全球技术 PK 中一枝独秀……从业 28 年,胡建武从一

名学徒成长为劳模、工匠、广东中海万泰技术有限公司首席专家。

一路走来,载誉无数。他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南粤技术能手”和“佛山市突出贡献

高技能人才”等称号,2016 年被评为首届“佛山·大城工匠”,同年享受国务院高技能人才津贴,

2017 年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谈起高光时刻,胡建武依旧谦虚,“我是一名从最基层成长起来的工人,工人有技术,

才更有力量。既然选择了,我就会一直做下去,做到最好。”

迷茫入行 勤苦修行

第8页

“如果学文化不得行的话,至少得学一门技术傍身。”1993 年,高考失利的胡建武进入

韶关市第二技工学校学习车工。两年后,他成为佛山市南海中南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称“中

南机械”)的一名学徒。

初到佛山的胡建武,被迷茫笼罩着,“厂里的生产设备、生产技术都是在学校里没接触

过的,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为了提高技能,在厂里站住脚,学徒时光里,胡建武

每日跟随着师傅前往车间。他沉下心去学、虚心地讨教,把能做的活都揽到身上。

一次,中南机械采购了一批先进的数控机床,机器上面全是英文。许多人对操作这个机

器望而却步,可胡建武来了兴趣。不懂英文,他就跑去买了一本科技英语词典,一边看机床

说明书,一边翻词典,最终弄懂了新机床的操作方法。

在做学徒期间,胡建武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取得机电专业成人大专文凭。

后来还通过一年多的刻苦学习,获得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高级研修结业证书。这样的勤恳

好学,为胡建武之后参与机械研发制造,不断突破技术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做技术活一定是艰苦的,那是一场漫长的修行,要的就是不浮躁、不放弃。”胡建武认

为,技术攻关就是一次次潜心钻研。

他一次次向高难度挑战,不断打破国外技术壁垒,使大型船用柴油机燃油共轨单元项目

实现了年产 100 多台机组,创造经济效益 3000 多万元,并装载在我国南极科技考察船“雪

龙号”上使用。

努力终会被看见。2016 年,胡建武被评为首届“佛山·大城工匠”,2017 年获得广东省五

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在南海制造行业,胡建武是当之无愧的劳模工匠。

谈及对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理解,胡建武说:“只要做事情脚踏实地,就将会成为一

名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如果在这基础上再努力一些,那就会成为行业的工匠,如果能一直

坚守,把创新作为自己的使命,就会成为‘国宝级’工匠。”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加速推进,传统制造业的面貌正在被重塑,迫切呼唤装备制

造业的新升级。

2018 年,胡建武被委以重任,带着中南机械 18 个人的技术团队进驻北京,托管中海油

服制造中心。

当更多“卡脖子”技术摆在面前,已是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胡建武再次冲到攻关

最前线。即使有丰富的研究经验,面对新领域时,他依旧潜心好学。

与他一同前往北京的徒弟张峰这样评价他:“师父一直很有耐心地听取我们的意见,力

求在每个环节都做到极致。”

张峰回忆,那段时间大家吃住都在一起,白天围绕着上千张图纸研究,晚上在会议室讨

论生产中发现的难题,从早上 7 点干到晚上 10 点。累了,他们就一块去看看北京的夜景,

让京城夜色为那段枯燥又艰难的时光增添亮色。

“研发之路没有尽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用新的态度对待新的劳动,是新时代劳模精

神、工匠精神的体现。

胡建武传递着这种精神,带领团队一步步改进了工装夹具的设计,优化了设计方案,最

终突破了国内制造技术壁垒,实现了石油钻探随钻测井与随钻旋转导向系统关键件的国产化

和产业化。

坚实的技术成为了中南机械迈向新里程的最大底气。2020 年 11 月,南海通过招商引资

“牵线搭桥”,让中南机械与中海油服的合资企业中海万泰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中海万泰”)

落户南海狮山,助力佛山高端制造产业发展,为佛山南海的经济发展贡献价值。

中海万泰的成立,为国家高端油气钻井领域“重器”的关键零部件提供了重要的制造基地。

不久前,由中海万泰自主研发的旋转导向钻井装备璇玑系统成功实现 100 万米钻井总进尺,

第9页

关键作业指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标志着我国高端油气钻井技术实现跨越。

薪火相传师带徒

学徒期是一个技工成长的重要阶段,“师带徒”是技工行业常见的职业培训模式。这些年,

胡建武带过许多学徒,他们有的跟随胡建武参与过多个重大项目,有的成为了“佛山市技术

能手”“佛山市劳动模范”。

李朝辉是胡建武的徒弟之一。2002 年入厂的他,如今已是佛山市技术能手,可以称得

上是“又一个胡建武”。

“胡总经常和我们说,选择这行就要沉下心来,用心干下去。”在李朝辉的描述中,师父

胡建武为人随和,做事认真,十分重视对技术人才的培养。

“南海推进制造业当家,需要千千万万的掌握绝招绝技、有技能本领的青年工匠。”在胡

建武看来,做强制造业,归根结底需要人才支撑,除了做好当下工作外,更要做好人才培养

和传承。

在企业负责培训工作的时候,胡建武经常与新进的年轻员工交流,分享经验,希望能够

帮助他们少走弯路。

“劳模,不仅仅是一个荣誉,更是给年轻一代树立榜样,让匠心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支撑起更多技术大拿。”胡建武愿意传承,更重视传承。

如今,他经常受邀前往广东技师学院等专业院校开展培训。每每站在学校的讲台上,台

下青涩的面孔都让他回想起 28 年前的自己。

“年轻人不要浮躁,让自己沉淀下来,才能有所成就。”时光流转,匠心永驻,他用 28

年的人生经历向年轻人传递一个信念,“脚踏实地,让路在自己的脚下延伸,就能成就不凡。”

突破不可能 用“闯”和“勤”描绘精彩的“水产版图”

文/梁慧恩

集中连片的新型暂养车间厂房掩映在早春绿色中,数十万条鱼在水中休憩。4 月上旬,

在广东何氏水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何氏水产”)的养殖基地,工人们正在实时查看暂养池

的水温、氧气含量、进水和出水量数据。

何氏水产掌舵人、有着“鲈鱼大王”称号的何华先在一旁介绍,鱼会在温度为 17℃左右

的池中暂养,进入“半冬眠”状态后通过冷链运输“游”到全国各地。

历经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何华先已经成为佛山水产养殖行业的“排头兵”,引领水产流

通产业链走上规范化、标准化之路。

第10页

敢于突破 做国内“陆运活鱼”第一人

1995 年,何华先盘下广州一水产市场的档口,做活鱼买卖,主要销至武汉、长沙等内

陆城市。刚开始时,何华先用飞机将鱼送给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但因为大商家的垄断,很多

时候他只能等着抢别人剩下的舱位,甚至因抢不到舱位而损失生意。

头脑灵活的何华先很快想到通过火车运输活鱼。这个想法在当时看来无疑是“异想天开”,

在国内还没有成功的先例。一开始,他尝试将活鱼从广州运至长沙,铁路车程要 12 个小时,

加上公路车程,整个运输过程需要 18 个小时。虽然给运鱼箱充足了氧,但存活率还是不高。

“长途运输虽然利润可观,但鱼的损耗也大,经常赚一单,亏两单,客户投诉率也较高。

要想将南鱼北运的产业持续做强做大,就必须突破活鱼远程运输的技术难关,降低运输途中

的损耗。”为此,何华先建立了科研专班,与科研院校开展合作,共同研究保鲜运输技术。

为了掌握核心数据,他一次又一次地往返在京广线上,每一趟运输都是一次试验。

经过一年多的不断尝试,何华先不断积累经验,通过对运输过程中的运输方式、操作流

程、硬件设备、温度、密度、气候等因素的全面把控,成功突破了长途运输对时间、空间的

依赖,实现活鱼通过 3000 公里的运输距离仍有 99%的存活率,这项技术获得了广东省科学

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3 年,何氏水产采用更为灵活的汽车运输,此后,何氏水产的水产品越走越远。

“何总身上有一股韧劲,吸引着我们向他靠近、看齐。”何氏水产公共关系中心负责人王

东坦言,每到关键时刻,何华先都能挺身而出,提出战略性、方向性、创新性的意见,让团

队工作思路更清晰、方向更明确。

2007 年,广东何氏水产有限公司落户南海西樵。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何氏水产已经是

集优质淡水鱼育种、养殖、收购、暂养、加工、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在何华先看

来,成功之路必定是荆棘遍地的,只有积极、勇敢地翻越一座又一座山丘,不断创新、突破

自我,才能迎接光明。

向新领域进发 打造预制菜灯塔工厂

第11页

在何氏水产,大多数人说起何华先,总会提到“勤奋”二字。

在长期的实践中,何华先与养殖能人、农业专家为密友,以书店、实验室为学习主战场,

积跬步而至千里,斩获 2020 年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百佳新型职业农民、广东十佳最美新

型职业农民等荣誉。何氏水产引进和提炼全球 10 多个国家的先进水产技术,获得国家 3 项

发明专利,30 多项实用新型专利。

在何氏水产预制菜研发车间,从活鱼三去、鱼柳切片、腌制加工、包装成袋、-196°液

氮速冻锁鲜到成品,最后进入自动化冷库,何华先对每个加工环节都了如指掌。他常常一待

就是一两个小时,和研发团队探讨预制菜保鲜技术、腌制工艺。

王东说,“他会在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对口感、配料提出想法,比如针对南方市场和

北方市场,在辣度上也要有所区分。”

除了对产品品质的严格把控,何华先正在筹划打造预制菜灯塔工厂项目,总投资将超

30 亿元,有望带动产值近百亿元。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水产预制菜加工中心、冷库、研发中

心、质量检测中心等相关配套设施。

身处水产行业二十余年,何华先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规模化、数字化,要以工业

化思维来做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预制菜产业,促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预制菜灯塔工厂项目吹响了何氏水产在水产加工领域从半自动化向全自动化进发的号

角。对何华先而言,这又是一次摸着石头过河的挑战,在全球范围内并没有成功案例可供参

考,但他仍满怀信心:“干一行就要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把争创一流的精气神落到实

处,在水产高质量发展征途上贡献‘何氏’力量。”

如今,何华先理想中的“水产版图”仍在不断扩大,“未来,何氏水产将充分发挥佛山本

土农业龙头企业的优势,向水产上下游不断延伸,通过全链条的布局,培养更多有技术、善

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持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推动佛山预制菜

加速走向全球的同时,创造更多优质的就业机会,惠及更多父老乡亲。”

以实际行动践行劳模精神 凝聚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文/李春妹

今年 3 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广东瑞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洲科技”)。

该公司的欧盟专利《蕾丝材料的智能排版方法、智能排版系统及智能切割系统》成功获授权,

并在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生效。

“这是公司获得的又一项国际发明专利,将进一步推动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 瑞洲科

技董事长郭华忠说,“这个专利技术背后,有公司的‘佛山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一份

功劳。”

第12页

郭华忠口中的“佛山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是瑞洲科技在 2019 年设立的。四

年来,以工作室为平台,郭华忠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助力企业提质增效,还

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技能人才,凝聚起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熟悉瑞洲科技的人都知道,这是一家在柔性材料切割设备细分领域耕耘 28 年的企业,

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企业竞争优势。

优势的形成,离不开公司“带头人”郭华忠对自主创新的追求。作为制造业的“老兵”,郭

华忠 28 年如一日扎根研发一线,把激情和心血倾注在智能切割事业上,曾获“广东省五一劳

动奖章”“广东省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

“这些荣誉既是肯定,更是鞭策我们前行的动力。”近年来,郭华忠积极将荣誉转化为前

行动力,创建“佛山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紧紧抓住“创新”这一核心主题,潜心钻

研技术,用创新成果筑起企业的护城河,欧盟专利《蕾丝材料的智能排版方法、智能排版系

统及智能切割系统》便是团队的潜心之作。

“蕾丝材料的智能排版方法、智能排版系统及智能切割系统应用了多项技术,包括自动

上料传输、AI 视觉技术、AI 算法智能排版、自动切割、智能收料技术等,可以说是集多重

创新技术于一体。”郭华忠介绍说,该系统能够实现蕾丝柔性材料智能裁剪,有效解决了蕾

丝材料高精度排版与裁切技术难题,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废品率。

工作室的一项又一项创新成果,助力企业提质增效,也让“佛山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

工作室”跟创新能力强画上等号。郭华忠直言:“工作室的组建和运行,有效地提升了公司的

综合实力,大大提升了公司的创新能力,成为公司创新工作的最大驱动力。”

据不完全统计,该工作室成立至今已获授权各类专利 30 余项,主导参与国家标准、行

业标准 21 项,并先后荣获中国专利奖 3 项,广东专利奖 2 项,广东科技进步奖 2 项,省部

级以上科技类奖项 10 余项。

同时,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瑞洲科技目前已实现柔性材料智能切割全品类覆盖,在切

割机头、智能控制系统、智能补偿、数字化切割、智能排版、多轴智能裁切软件系统等领域

第13页

成功实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高铁、鞋服、汽车、复合材料、医

疗用品等领域,国内外应用客户达 8000 多家,覆盖全国各地和海外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科技成果是如何实现有效转化的?瑞洲科技总经理朱崇静也是工作室的一员,他告

诉记者,关于成果有效转化,主要是通过“三人工作小组”和“15 分钟问题解决法”两大法宝,

打造研发创新的空间点阵和技术服务快速响应机制,能够迅速满足客户的需求。

瑞洲科技的“佛山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不仅是技术创新的“黄金地”,也是技

能人才的“孵化池”。

“围绕人才培养,靶向发力‘准’字当先。”瑞洲科技行政人事部经理唐月佩介绍,工作室

围绕企业发展需求,将技能传承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通过技术攻关、专业培训、自学

钻研等方式,提升企业员工综合素质,也培育出一批适用性强、技能结构新的技能人才,如

机电一体化、应用软件研发、营销人才以及技术服务团队等。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深刻地感受到,榜样精神在瑞洲科技得到充分展现。例如,设立“瑞

洲大讲堂”特色课程,以工作室骨干为核心组建导师团,先后开展了关于企业文化、产品知

识、工作修行、工作方式方法等培训。唐月佩说,设立特色课程,就希望以身边的先进代表

为榜样,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

这些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成效从各种荣誉中得以显现。据了解,瑞洲科技不少员工都获

得过优秀共产党员、十佳劳动者、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等荣誉,也有多名员工被评为南海高

层次人才、佛山科技创新标兵、南海优秀科技工作者等。

朱崇静告诉记者,自己从普通员工成长到今天的公司管理层,正是因为他以郭华忠为榜

样,所以才会激励自己不断进步,才能有今天的奋斗成绩。

人才是企业兴盛之本,是企业发展的第一竞争力。有了人才支撑,瑞洲科技也实现了快

速发展,成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工作室为企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这些人才

在提升企业知名度,推动企业快速占领柔性材料智能裁切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用行

动擦亮了‘南海制造’。”郭华忠说。

与“焊花”共舞三十载 用热爱成就事业

文/严佳瑶

钢花四溅、机床轰鸣,这是广东粤海汽车有限公司焊装车间主任陈君德的日常工作环境。

看着正在操作激光切割的员工,他还会不时提醒:“注意观察机床运行情况,确保切割机走

在有效行程范围。”

第14页

多年来,陈君德一直带领焊装车间 150 多名员工奋战在车间一线。他是广东粤海汽车有

限公司的“开荒牛”,是同事们心中技术过硬、能力突出的车间“老大”,也是亲切和蔼、令人

尊敬的“德叔”。2020 年,陈君德被评为佛山市南海区劳动模范。

1986 年,高中毕业后便投身到汽车行业的陈君德,伴随着车间飞舞的焊花,一干就是

三十多年。从一名普通的焊接工人,到车间班长、主任,伴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他一步步

成长为一名焊接操作技能“大师”,并带领粤海焊装车间工人们致力于攻克生产难题和促进企

业技术升级等工作。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作为车间的领头人,陈君德

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他没有因为事务多、工作杂而丢弃自己的老本行。每天,他都会在机台上巡视,“几十

年来,上班第一个小时和下班最后一件事就是到车间巡逻,一是检查焊件,二是检查生产和

消防安全。”每巡到一处工位,陈君德都会习惯性凑上前去查看,通过观察火花、电压大小、

图纸细节,他就能知道焊接的质量。

早年间,粤海焊装车间内,大部分的产品并未研制配套工装夹具,大型的部件焊接只能

靠人手组焊,效率非常慢。于是,陈君德开始投身研制工作,与一线焊接工人沟通设备更新

需求,与技术部探讨设备制作工艺等问题。

设备终于研究出来了,但由于新设备还处于调试阶段,焊接工人对设备还不熟悉,尽管

忙得焦头烂额,却成效甚微。

“德叔看到大家垂头丧气的样子,二话不说,拿着工具带领车间的弟兄们一起翻看设计

图纸、研究设备使用方法。”跟着陈君德十多年的焊装车间班长程明佳说:“德叔总是能冷静

地指出问题所在。”

在陈君德的指导下,焊接工人逐渐掌握了新设备的使用方法。车间生产能力从年产组件

700 台增加到 2600 台,效率提高了三倍多,为粤海成为国内清障车龙头企业作出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

“这两年,生产方式跟以前不同了,以前品种少但批量大,现在是定制化,根据客户需

第15页

求生产,品种多一些,批量少一些。”陈君德坦言,这其实是对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面对公司产能变化和设备更新,作为维修车间主任,陈君德一如既往带领同事直

面困难,迅速掌控各类设备的操作技能和运行规律,在巡检时,也能快速发现、及时处置设

备的各类故障。

陈君德热衷于言传身教,积极向身边同事传授相关技能,为大家答疑解难。为解决全国

各地订单的不同焊接标准和工艺,陈君德开始调整用人机制,实行以师带徒、以老带新,做

到科学安排,合理编班。焊接班组 90 多人被调整成 3 个班,同时带头和鼓励职工参加焊工、

数控机床等技能竞赛。

在他的精心培养下,维修车间目前已拥有一支业务精湛、人才济济的团队。车间持证率

达 80%以上,陈君德自己也获得了 2018 年南海区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九江镇焊工技能比

赛“技术能手”称号。

“做为管理者,德叔带领一百多名焊工,培养出几十名高级焊工,可见其能力之强。”

粤海汽车有限公司技改车间主任廖旭辉这样评价陈君德:成为“英雄”意义不大,成就“英雄”

意义非凡。

面对这些荣誉,他还是很谦虚:“我对激光切割、等离子切割一开始根本不懂,就是看

多了,跟年轻人学多了,才学了点皮毛。”陈君德表示,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自己将不

断强化技艺、吸收先进经验,永不止步。

“作为一名焊工老师傅,是企业培养了我,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带出一批更加出色的焊工。”

无论是车间里的大小事,只要一个电话,陈君德准会赶到现场。

在工作中他以身作则,工作之余他主动关心车间员工,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大家,为

大家排忧解难。他说:“如果把车间当做一个家,我就是一家之长了,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

有需要帮忙的肯定能帮就帮。”

这就是劳动模范陈君德,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颗忠于企业、默默奉献的匠心,一股不

怕困难、勇攀高峰的志气。

当问起他坚持三十多年的秘诀时,他说:“爱岗敬业不仅仅是口号,而是要踏踏实实地

将它落实到行动。每个人都多一点奉献、多一点责任、多一点上进心,车间就会越来越高产,

公司就能兴旺发展。”在陈君德看来,一辈子扎根一个行业, 把这一行干好、 干精,就是

对“劳模精神”的最好诠释。

用真心换真情 “心结”系成“同心结”

文/杨慧

在进入南海群众信访诉求综合服务中心的调解室前,来访人会经过一大面“锦旗墙”,

看到这些凝聚着群众情谊、承载着群众谢意的锦旗,他们对政府部门的信心更足了。

信访案件是考题,群众满意是答卷。南海区信访局全体工作人员相信,只有用真心才能

换来真情、赢得民心。他们苦干实干、攻坚克难,以实际行动弘扬劳模精神,把当事人的“心

结”系成“同心结”,推动南海信访工作的创新发展,见证一座城市的和谐之变,荣获广东

省五一劳动奖状。

“开”一家“信访超市” 主打便民服务

走进南海群众信访诉求综合服务中心,市民坐在柔软的沙发上等候,暖黄色的墙面在阳

光的照射下,显得温馨舒适。这里有导引区、等候区、接谈区等服务区,还有自助茶水间、

母婴室、血压仪等便民措施,细节之处满是人文关怀。

第16页

这就是 2021 年 3 月“开张”的“信访超市”,主打的就是便民。2020 年,省信访工作

联席会议将南海区确立为全省信访诉求综合服务中心(信访超市)建设试点地区之一。

“我们希望打破群众沟通壁垒,所以‘超市’的主题就是便民、暖心、高效。”区信访

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润章表示。

创新之路多艰辛,因为没有兄弟单位的经验?可以参考借鉴,该局调研组想到了超市、

咖啡店、图书馆等便民服务场所,于是逐家走访调研,学习他们的服务理念、装潢色系、功

能室设置等,这才有了“信访超市”的雏形。

“信访超市”的功能架构设计也有巧思,功能区内有便于互动的半开放式圆桌,也有专

门的调解室、仲裁室,可以分级分类使用,“服务员”有信访社工、律师、心理咨询师、驻

点部门工作人员等,提供周到服务。

2022 年 9 月的一天晚上 11 时许,40 多名市民聚集在南海群众信访诉求综合服务中心。

获悉该情况后,区信访局值班组招呼众人进入中心,端茶送水,安抚众人情绪,并将情况上

报。

经了解,他们都是某美食节的商户,主办方突然暂停活动,损失却只能由商户承担。“安

抚好大家后,我们建议推选五名代表到调解室洽谈。”区信访局办公室副主任林楠记得,他

们和相关部门认真倾听商户诉求,约定次日继续协商调解,等大家走出调解室已经是凌晨三

时许。

送走商户后,区信访局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继续开会,讨论解决方案。次日,区信访局、

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居中协调,促成商户与主办方达成和解。“双方协商的过程比较久,但我

们连续奋战 50 多个小时,还是顺利化解了该起矛盾。”来访人大力点赞区信访局的工作效

率、服务态度,这让林楠觉得,都值了。

“信访超市”运行以来,群众依法有序到区、镇走访量占同期信访总量的比例为 94.39%,

基本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化解信访重点案件 425 宗,化解率环比提升 23%,解决了一批

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群众满意度评价参评率达 96.69%,满意率达 96.59%,通过依法履职及

法定途径办理的占 87%,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和初信初访首次办结均取得明显成效。

第17页

啃一批信访“骨头案” 用真情融化信访“坚冰”

民意如流水,宜疏不宜堵。信访工作是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

作,是最直接、最现实的群众工作。越困难,越向前。在南海区信访局啃下的一批信访“骨

头案”中,当事人都能感受到他们的辛勤付出以及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韧劲”。

在南海群众信访诉求综合服务中心,挂着一面印有 “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惠群众”

的锦旗,这是南海区信访局成功化解一宗历时 16 年的信访积案后,当事人陈某夫妇送来的。

2005 年,陈某夫妇拍下一套房产,但该房产所属地块被一家公司拍得,导致他们无法

过户,还被要求缴纳土地使用费。矛盾激化导致 300 次维权,都未成功解决,陈某夫妇为此

烦心不已,决定向信访部门求助。

针对这宗因历史遗留问题产生的信访案件,南海区信访局坚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信

访事项,深入信访人家中耐心沟通。2020 年,该局根据“一案一策一专班”的原则成立工

作专班,再次走访调查,数十次约见信访人了解案件症结,进一步取得信访人的信任和理解。

“该案的症结在于双方将土地、房产的争议问题合并讨论,那我们就搁置争议,只论房

产,通过等价实物置换原则解决问题。”林楠感慨,经过几批工作人员的努力,他们终于在

2021 年把无解的问题变成有解,而 2019 年调入区信访局的他是最后一批“接棒人”。

近三年来,区信访局啃动了一批难啃的信访“硬骨头”,全区共有 400 多宗积案、难案、

要案得到有效化解,其中 5 年以上的历史积案超 20 宗。为进一步凝聚合力、化解矛盾,南

海区还建立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让信访“坚冰”在阳光下、在真情中融化。

“做好新时代信访工作,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韧劲,这是我们信访工作队伍

的坚定信念。”刘润章介绍,该局干部队伍平均年龄约 35 岁,他们时刻牢记自己身上肩负

的责任,保持坚韧不拔、直面挑战的昂扬斗志,敢拼会拼、攻坚克难,慢慢解开信访人心中

的“疙瘩”,将一张张信访“问题清单”变为群众的“满意清单”。

淬炼技能争创一流 水电工成长为装配能手

文/黄洁

“隆隆”机器轰鸣声,转动不停的传送带,广东必得福无纺布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条

幅宽 7.5 米,高 15 米的无纺布生产线引人注意,这条生产线就是公司设备部设施管理班长

朱丽平带头组建起来的。

看着眼前的“庞然大物”,朱丽平笑言:“20 多年前,我还在维修水电。”

从水电维修工人、装配工学徒到设施管理班长再到全国优秀农民工,朱丽平从“水电火

光”中一步步走来,无惧艰苦、勇毅前行,从普通工人成长为公司技术能手,并获评全国优

秀农民工。

今年,朱丽平荣获 2023 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谈及感想,他说:“以前我让许多平

凡且努力的农民工看到了希望,现在我希望让更多技术人才看到无纺布行业的未来。”

沉在一线 从水电维修工到重器装配手

2000 年,18 岁的朱丽平中专毕业,来到离家不到三公里的必得福无纺布有限公司(以

下称“必得福”),跟随一位电工师傅做起了水电维修。没多久,他被分配到设备组,挑战

接踵而来。

一开始,朱丽平动作慢,出差错时没少挨师傅批评。每每挨批完,朱丽平只脸一红,虚

第18页

心听教,继续围着师傅和前辈转,只为学多点技术知识,尽快上手。

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朱丽平不断攻克难关,攻破一个个艰巨任务。

21 世纪初,许多制造行业正从手工制造、机械化制造过渡到半自动化生产,必得福也

不例外。2001 年初,公司引进了第一台非织造布生产线,朱丽平跟随设备组接手装配。

组装一条无纺布生产线,并不容易。这一行技术工艺复杂,涉及流体力学、机械制造学

等多个方面,对生产线的要求非常高。

当时,朱丽平几人手上只有几张组装操作图,他们要把数以千计的零件,组装成宽幅 3

米多,重几吨的生产线,每个零部件的装配顺序都不能出差错,否则就会影响运转与产能。

“经常装完上一个零部件,下一个又不知道如何装了,大脑一片空白。”就在高温闷热

的车间里,师傅带着朱丽平和同事,常常捧着盒饭,蹲在机器旁,一边吃一边想。

没有经验的他们一次次地反复装卸安装,甚至连睡觉做梦都在思考,“凌晨三点,师傅

突然有了灵感,一个电话打给我们,我们马上换好衣服就到厂房里去。大家都想尽快装好这

条生产线。”

在永不言弃的决心下,设备组把一个个零件装起来。半年后,这条生产线终于成功投产,

必得福第一次自主生产出非织造布,也让朱丽平开始发现装配的重要性。

精进技能 紧跟转型促生产

这些年来,必得福组装过三次大型生产线,实现了从手工到半自动化再到自动化的转型

升级。而朱丽平也紧跟公司转型升级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突破自我。

2017 年,必得福花 6.5 亿从德国买回一条非织造熔喷布生产线,需要通过装配重组,

完善出一条能创造更大价值的生产链。

“设备零件多、组装要求非常复杂,又要重新开始摸索了。”朱丽平说,这是一条宽幅

7.2 米,高 15 米的生产线,是当时国内无纺布领域规模最大的生产线。

彼时,朱丽平已是设施管理班长,他叫上公司内的德文翻译,和工友们一起开始钻研。

他心中只有一个想法,一定要快速把生产线组装出来,为公司抢抓更多生产机遇。

第19页

那段时间,朱丽平每天都与德国派来的工程师呆在一起,经常通宵,偶尔只睡四个小时,

只为了快速解决拼接时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组装的质量和准确性。

后来,生产线加速完成装备,日产量达 35 吨到 40 吨,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德国的工

程师也竖起了大拇指。

2020 年,朱丽平通过迅速排检这条生产线,加快熔喷布产能,为公司复产攻坚,助力

解决口罩原料紧缺问题奠定基础。

在生产线正常运作的日子里,朱丽平也没有懈怠。虽然有属于自己的办公位,但他很少

回,多数时候都在车间巡回,带领员工开展日常的机械设备调试工作。

“耐下心,认真干。”他常把师傅说过的一句话挂在嘴边,激励工友们一同向前,为公

司打造出一支实力过硬的“装配铁军”,成为了公司生产的重要力量。

匠心传承 培养更多装配接班人

2020 年底,朱丽平获评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厂员工都为他高兴。同事黄光华这样评价

他:“无论他获得什么奖项,在必得福每一位员工心中,他都实至名归。”

这话并不夸张。平日里,除了生产线,其他部门的设备有损坏,只要联系到朱丽平,他

必定第一时间想办法解决。

榜样的力量充分激发了全厂员工的生产热情,也为必得福吸引来了更多人才。

朱丽平常对来公司的实习生说:“行行都能出状元,只要你认真干、耐心干。”这些年

来,他带出了 20 多位徒弟。也许是因为言传身教,也许是因为过硬的实力,朱丽平的许多

徒弟即使不在公司工作,也与他保持很好的关系。

在公司里,徒弟们也时常围在朱丽平身边,向他请教技术问题。在外地的徒弟遇到装配

问题时也会给朱丽平打视频电话,他也不会藏巧,而是凭借丰富的装配经验给徒弟提出好的

想法和建议,不断提升产品的装配质量。

在朱丽平心中还有一个愿望,就是为这一行培养更多有劳模精神、独具匠心的装配接班

人。每每受邀到高校开展宣讲时,他都会提前准备好 PPT,向高校学子们介绍无纺布行业、

装配职业,弘扬劳模精神。

“我们虽然只是一名平凡的装配工人,但如果能有更多这样的装配工人,汇聚起来就会

成为无纺布制造业飞速发展的底气。”朱丽平说。

争创一流!40 分钟变 40 秒,这里生产电梯门板快又好

文/周钊泷

输入编程信息、点击确认按钮,几块 304 不锈钢钢板便从货架自动传送到生产车间,短

短 40 秒钟,一块电梯门板就做好了。改造前,这套流程需要 30 到 40 分钟,改造后效率提

高了 50 多倍。

这是菱王电梯有限公司钣金车间自动化改造的成果之一。门板生产实现无人操作,双班

减员 60 余人、年节省劳动工资 480 余万元、节省生产面积 6100 平方,单班产能提高 30%。

凭借这一成果,负责该车间的萨瓦尼尼班组车在 2023 年获评广东省工人先锋号。

2 年磨砺 实现电梯门板自动化生产

受施工工艺、项目类型等多种因素影响,电梯井的长宽等尺寸各有不同。电梯井的“独

特性”,造就了电梯箱体的“唯一性”。

第20页

“也就是说,我们要根据每个电梯井的实际尺寸,为其量身定制合适大小的电梯门板,

再组装成电梯箱体。”生产制造负责人朱波介绍,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是传统电梯企业在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考虑门板自动化转型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几年,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提升、招工压力的不断加大,自动化生产的需求和价值不

断放大。可如何破解标准化的瓶颈呢?关键在于做好产品的通用特点、工艺和参数的总结归

类,再根据问题逐个击破。

自动化设计工程师李林举了个例子。自动化改造前,电梯门板两端多采用封头焊接处理,

尽管强度、外形不如折边中心 “四边折弯”及“压死边”的折弯工艺,但还是成为多数传

统企业的首选。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难以突破依赖人力对折门板的限制。“一块门板动辄几十斤,对工

人体力要求较高且存安全隐患大。”李林说,经过反复研究,他们最终敲定了自动化料库及

柔性加工中心的整体智能自动化方案,依靠机器折弯门板不仅轻而易举,对折角度更加精准

安全。

找到门板“四边折”的解决方案,仅仅是打通了门板全线自动化生产诸多痛点中的一个。

为了实现最终目标,在 2020 年到 2022 年间,他和其他 5 名自动化设计工程师埋头苦干,终

于打通了一个又一个生产自动化的痛点。

电梯门板生产自动化实现了生产效率质的飞跃。以目前的产能为标准,过去需要 60 余

名工人分工协作,全程用时 30 到 40 分钟;现在只需 2 个操作员,用时 40 多秒即可实现。

“不仅生产效率提高了,产品质量还更好了。”车间主管邱勤光说,减少人工操作,也

就减少了人为操作失误的可能性,原材料报废率随之减少。

邱勤光展示了一组数据。数据显示自动化之前原材料报废率为 15%~16%,改造后仅为

5%~6%,由此每月节省下来的原材料就多达 3~5 吨,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还节省了一

笔不小的支出。

全员提升 将自动化设备效益最大化

第21页

设备从无到有,归功于研发团队;设备从静到动,则离不开车间每个操作员的努力和付

出。不同于传统的设备,自动化设备功能齐全、操作复杂。

“以前的设备,功能单一,单个设备常用的按键只有 3 到 5 个。”操作员翁嘉伟说,即

便文化水平不高的个人也能快速上手,剩余的转运、排产等工作还要安排其他个人线下完成。

自动化设备则集成以上功能,不仅要求操作员能够同时操作两台电脑,还要看得懂图纸、

熟练掌握 CAD。翁嘉伟笑称,相当于以前只要一键美颜,现在必须熟练应用 Photoshop。

翁嘉伟没有退缩反而迎难而上,除了主动钻研相关书籍,还利用工作以外时间进行实操

练习。

“一开始也犯过错,导致机器无法按照预想的程序执行。”翁嘉伟说,他和同事常常会

就此进行交流讨论或者经验分享。经历了一次次失败,他渐渐找到了感觉。

钣金车间班组也制定了员工技术提升、以老带新的奖励机制。“有了奖励机制,大家的

积极性的提高了不少。”邱勤光说,目前,车间大多数员工已经能够熟练操作新设备。

内驱力和外动力的双重叠加,在钣金车间形成了你追我赶、精益求精的工作氛围,进而

推动了操作员的共同进步。

统计数据显示,钣金车间全体焊工实现 100%持证上岗,其中高级焊工占到 35%,多能工

占比 55%。邱勤光,这一数据在企业乃至同行都处于领先地位。

这只是钣金车间追求卓越的一个缩影。如今,钣金车间率先在企业实现了数字化和自动

化。接下来,他们将继续朝着智能制造方向,助力企业打造一个智能绿色的工厂。

勇于创新,肯学善钻,南海一线产业工人的进阶之路

文/黄梦灵

4 月,广东昱升个人护理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昱升”)开足马力,生产车间内一

片忙碌景象。年轻的生产经理丁泽森穿梭于各条生产线之间,巡查生产记录表,不时指导工

人规范操作。

从一线产业工人成长为生产技术工艺专家,靠的是什么?对丁泽森而言,靠的就是勇于

创新的精神和永不服输、肯学善钻的劲头。正是凭借对工作的认真与细致,他从省内众多优

秀产业工人中脱颖而出,荣获 2023 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第22页

毫厘之间 超薄纸尿裤突破国外技术封锁

有小孩的家长都知道,用纸尿裤时最怕遇到起坨、“红屁屁”等问题。2011 年加入昱

升后,丁泽森一直扎根生产一线,解决纸尿裤起坨、断层等使用“痛点”,是摆在他面前的

第一道考验。

当年,由狮山搬迁到西樵的昱升,刚从国外引进一套纸尿裤生产设备。然而,以木浆高

分子材料为芯体生产出来的纸尿裤却容易断层,起坨问题频频引发消费者不满。同样的设备

和芯体材料,为何总是达不到国外同类型产品的质量?如何才能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垄

断?

排除了设备性能和操作等影响因素后,昱升意识到纸尿裤的芯体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国

外出售的设备可能并不“新”,难以适配木浆高分子结构芯体的生产。

于是,昱升作出了依托现有设备、自主研发复合芯体代替木浆高分子结构芯体的决定。

经过一年多的钻研,昱升率先研发出不断层纸尿裤,并将产品厚度控制在 2mm 内。这项技术

创新,大大提升了国产纸尿裤在吸水、反渗和舒适度方面的性能,同时也改善了“红屁屁”

问题,使国产纸尿裤有了和国外品牌竞争的资本和优势。

从提出设想,到正式研发,再到实践验证并面市,丁泽森全程参与并见证这项技术的诞

生。如今,昱升自主研发的不断层芯体已完全替代了国外的木浆高分子结构芯体。“我们的

产品不管是质量、手感还是使用体验,都不输国外的纸尿裤产品。”丁泽森自豪地说。

从业 12 年来,丁泽森精通纸尿片、纸尿裤、成人裤、床垫、拉拉裤、口罩的生产工艺

全流程,如研发生产不断层纸尿裤般的壮举更是比比皆是。

例如,他攻克难关改良设备,提出原材料由“双面胶粘合剪切”的拼接改良为“热合无

缝拼接”、拉拉裤侧封“热合焊接”改为“超声波焊接”的理念,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后,

既提升了产品品质,也提升了生产效率。

“旧设备用的是‘双面胶粘合剪切’拼接,新设备用的是‘热合无缝拼接’,我们想改

良旧设备,全部转成‘热合无缝拼接’,但国外厂商改造一条生产线的费用便大约需要 100

第23页

万元。”费用太高,丁泽森就带着团队自己动手摸索,最终每条生产线的改造仅用了 10 万

元左右。

再如,他推进标准化和目视化管理,编辑 79 份教材为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提供

标准;他匠心改造、发挥设备高效能,拉拉裤由 2018 年平均 14.6 万片/班提升至 2022 年的

19 万片/班,合格率由 94%提升到 97%;尿裤由平均 17 万片/班提升至 22.5 万片/班,合格

率由 96.8%提升到 97.9%;拉拉裤产能由 2.6 亿片提升到 4.3 亿片,累计增加 2.3 亿片;尿

裤产能由 5 亿片提升到 9 亿片,累计增加 5.2 亿片;拉拉裤+尿裤累计增加 7.5 亿片,增加

纳税近 2000 万元。

精益求精 成就生产技术工艺专家

“只要朝着可能的方向去想并付诸行动,必有成功的机会!”这是丁泽森的座右铭。

在同事眼中,丁泽森不仅是热爱工作、精益求精的技术骨干,还是踏实可靠、乐于教人

的“热心肠”。在他带领下成长起来的线长和班组长有 16 人,技术骨干有 25 人,还有 33

人获得机械设备点检员中级或高级认定。

“他是长期扎根一线的技术骨干和生产管理者,拥有过硬的技术,人也谦逊,平时经常

为同事们提供技术指导。希望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公司员工学练热情,比学赶超,提高职

工的技能水平。”昱升工会委员会主席宋宇告诉记者,当公司开展设备点检员、自动化电工

培训时,丁泽森总是乐意担任课程导师,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技术经验倾囊相授。

作为团队的负责人,“敢于担当,勇于奉献,不断钻研”是丁泽森对自己的要求。在生

产一线,只要他在场,大家就像吃了定心丸,特别安心。他对生产高度负责,对技术执着敬

业,细节处更是追求“严慎细实”,深深感染和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位同事。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当记者进入车间采访丁泽森时,他坚持穿戴着车间统一的工服、

帽子、围裙和口罩完成全部工作照的拍摄。“生产车间有严格的卫生要求,口罩不能脱下,

我也不能例外。”丁泽森语气坚定。

坚守一线,与员工们同奋斗、共进退,丁泽森最懂一线工人的苦辣辛酸。在他的号召下,

昱升成立了员工互助基金委员会,实现“一人有难大家帮”。

此外,他还为公司培育了一批热心、正能量的志愿者,奉行“奉献、友爱、团结、互助”

的志愿服务精神,定期开展助老、助弱、助残、助学的服务活动,2017 年佛山市南海区“创

思之星”、2020 年“南海区劳动模范”、2022 年佛山“最美异地务工人员”等表彰是对他

12 年职业生涯的最美注脚。

虽有众多荣誉加身,但丁泽森丝毫没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管职位如何变化,我始终

都是一名产业工人。制造业当家离不开技术支撑,我得更加努力,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敢

于创新,才配得上这份沉甸甸的荣誉!”

实验室里的行业“把关人” 在纺织检测事业上追求极致

文/严佳瑶

“陈工,这批样品检测数据您看下。”早上 8 点半,佛山中纺联检验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实验室里,一位穿着白色实验服的检测员正拿着检测报告翻看着,脸上透着认真严谨,紧缩

着眉头核实每一项指标,他就是南海纺织行业的“把关人”陈冠杰。

2012 年 2 月,陈冠杰入职佛山中纺联检验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从一线检测技术员做到

研发部副总监,他十年如一日,在岗位上尽忠职守、追求卓越,在检验检测工作这片土地上

用青春浇灌、用岁月栽培,为培育南海纺织行业检测技术人才作出贡献。

第24页

工作至今,陈冠杰带领团队一共完成了 15 个科研项目工作,申请了 2 项发明专利,取

得了 11 项实用新型专利,发表专业论文 9 篇,参与起草团体标准 2 项、行业标准 2 项。今

年,他还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严把纺织行业质量关卡

自加入佛山中纺联检以来,陈冠杰一方面努力在技术岗位上创造业绩,完成工作任务,

另一方面专心于科研项目研究工作,在担任科研项目小组长期间,带领组员完成一个又一个

的科研项目研究工作。

“检测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准确性,在确保检测效率的同时不能漏掉一个不合格的产品。”

在陈冠杰看来,操作稳定性是一个检测员最核心的能力,而这个能力的培养没有“捷径”,

只有在工作中的勤学务实、深入钻研、不断技术攻关、勇于创新、追求极致。

“检测工作是产品上市前的最后一道检验,必须严把质量不放松,确保每一个产品合格

上市。”他说,这份职业更像是纺织行业背后的“把关人”。

凭着一股永不服输、刻苦专研的精神,他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一步步成长为南海纺

织行业质检战线上的“带头人”。

2020 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中纺联检集团一直密切关注疫情的发展动态,相关领

导探讨判断随着疫情的逐步发展,市场将出现大量的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的缺口。中纺

联检集团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有责任为防疫物资的生产提供技术和品控支持。

接到佛山实验室的紧急号召,陈冠杰意识到此项工作的紧迫性和严重性,立即投身复工

复产,参与项目攻关小组组建,以最短的时间研发攻关,扩充各类口罩和防护服的检测能力。

随着疫情形势的日益严峻,对疫情防控产品的质量要求更严格,工作任务不断增加。为

此,陈冠杰组织研发部人员,完成口罩、防护服的外标翻译,加快外标扩项进度。

“这项检测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国内外标准不统一,对质检人员的专业要求也非常高。”

陈冠杰介绍说,“三年里,我们持续对国内外的口罩和防护服标准进行研究,根据不同国家

的要求,对现有的实验室场地进行升级改造,每一位检测人员都快速成长为了技术专家,对

第25页

各个关口的检验都十分专业细致。”

疫情面前,保安全是底线。作为检测人员,陈冠杰履行职责是原则,在服务企业、保障

疫情供应的同时,保证医疗卫生用品产品质量这个理念毫不动摇。

疫情期间,检测团队通过了 3 次 CMA、3 次 CNAS 评审,顺利为企业获得了认可资质。

同时,也为佛山中纺联检对医卫用口罩、防护服测试项目形成全面覆盖、技术能力跃居国内

领先、测试产能位居行业前列提供有力支撑,有效为生产转产企业排忧解难,严把防疫物资

质量关,为抗击疫情贡献了一份力量。

九年攻坚交出满分“答卷”

从事检测行业十余年,在这个纺织行业检测领域,陈冠杰认为自己遇见了一生的事业。

一路学习、探索、成长,从困惑到明朗,从无到有。他坦言,是对纺织和科研的热爱和有一

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推动着他走到了现在。

2014 年,陈冠杰承担羽毛羽绒检测项目开展的技术工作,从标准研读、到实验室改造、

到仪器购买、到组织人员培训,最后到项目成熟开展,每个步骤扎扎实实。经过 9 年的发展

积累,羽绒羽毛检测实验室具备了国内领先的技术水平,在中国羽绒工业协会举办的 2022

年羽绒检测对比试验中,拿到了满分的亮眼成绩单。

“一个项目的开展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要靠团队才取胜。”陈冠杰说。作为技术人才,

陈冠杰从不吝于教授团队中的新人们。工作至今,陈冠杰带领多名检测员从入门到熟练掌握

纺织产品检测操作,针对每一位自己带领的新员工,他都会手把手教学,量身制定培训计划,

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陈工总会提醒我们,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要与时俱进,密切跟进和了解新事物,

对于未知的事物要勤思考,让自己保有竞争力。”产业经济部经理李正海说,陈工常常在公

司组织不同实验室的同事进行经验交流,这样可以找到不同检测项目中的共性,也能碰撞产

生新的火花,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新的成绩,助力行业的发展。

“事业为上、人岗相适、人事相宜。”生态化学实验室副总监区丽华这样评价陈冠杰,

她说:“作为公司管理层的一员,陈工与各大部门的联络较多,总是可以把合适的人放到合

适的岗位,从而充分盘活人才资源,让大家都在工作中获得存在感和认同感。”

谈及刚刚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的殊荣,陈冠杰说:“这不仅是份荣誉,还是一份沉

甸甸的责任。”作为一名南海人,未来,他将继续以坚守本职,步履不停地为南海纺织检测

行业的发展而努力。

用创新精神炼成“全国工人先锋号”

文/李春妹

“这是一个颇有创新精神的班组!”在广东坚美铝型材厂(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坚美铝材”)里,每每提起氧化二车间工艺技术班组,公司的同事都会竖起大拇指。

坚美铝材氧化二车间工艺技术班组现有成员 28 人,平均年龄 35 岁左右。充满活力的他

们,遵循专心、专注、专业的“三专”企业文化,发挥其精益求精的精神,开发出多项新品,

进行多项技改,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也逐渐成为行业内氧化技术水平的标杆。

一项项的荣誉也是班组勇于创新的生动诠释,2023 年,班组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

此前,班组还曾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首届“南海区质量奖一线班组”等殊荣。

“获奖是对班组所有成员的努力和取得成绩的肯定,是对班组的鼓励。” 坚美铝材氧

化二车间主任张怡发说,这些奖项也是班组未来前进的动力,将给班组成员带来更多信心,

第26页

更好地应对今后的困难和挑战。

一支求实创新的“尖兵队”

走进坚美铝材的氧化二车间,工人们正忙着将一根根黑色的铝型材打包好,准备发往目

的地。但是往车间深处走,会看到这些铝型材的胚料都是银白色的。张怡发告诉记者,他们

有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便是为银色铝型材穿上“黑衣”,也就是生产氧化黑料。

“几年前,班组接到大批量单镍盐氧化黑料订单,当时该产品车间最大产能为每天 20

吨,且成品率仅为 70%-80% ,产能及质量均无法满足客户需求。” 张怡发回忆说,为了提

升产能及质量,班组便开展按主因顺序分别对着色、前处理、上排、下排、封孔进行研究并

把研究成果进行巩固管控。

这一技改成效显著,目前,车间的单镍盐氧化黑料一天最大产能从原有的 20 吨突破到

140 吨,提升 7 倍,且成品率从原来的 70%-80%提升到 99.7%以上。

张怡发说:“高质量稳定生产氧化黑料的技术已成为氧化二车间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该

产品品质得到客户肯定,订单逐年迅猛上升,特别是今年,订单量大增,所以车间生产非常

忙碌。”

目前,班组已经开展实施 21 项重大创新改造项目,不仅降低了能耗物耗,还解决部分

行业技术难题,引领行业实现高效绿色发展。

作为车间的创新“排头兵”,氧化二车间工艺技术班组从来不满足于只进行技术改造,

还自主研发了系列新产品。

“随着社会的进步,客户对产品也有不同的需求,所以班组会根据要求进行设备的升级

改造、工艺、流程的再造等,才能满足客户的产品质量和开发新产品的要求。” 张怡发介

绍,不久前,班组刚攻克了一个关于消光电泳产品的难题。

原来,不久前,班组收到一个高端铝材产品的订单,不仅产品颜色多样,同时表面质量

要求严格,这就要求班组解决色差、光泽度的问题。

为此,班组成员进行了多次会议研讨,对产品质量要求、生产工艺要求进行分解,制定

第27页

了一系列的生产工艺标准,并在试产过程中对生产工艺标准进行验证和改进,同时对着色工

艺、着色控制方式、电泳工艺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最后形成了稳定生产的工艺和管控要

求。

张怡发说,目前车间已经可以稳定生产符合客户颜色、表面要求的高质量的消光电泳产

品。

打造“学习型”团队

据不完全统计,坚美铝材氧化二车间工艺技术班组主导或参与相关国际、国家等各级标

准 44 项。班组自主研发的“有光、消光半透明、消光全透明”三大系列产品,获得 28 项专

利授权,其中发明专利 4 项,还在行业中发表工艺相关论文 10 余篇。班组研发的“消光半

透明电泳铝型材”及“象牙白铝型材”相关技术成果分别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

等奖及三等奖。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班组有什么秘诀?在坚美铝材技术研发部副主任刘辉丽看来,主要

有两大原因,一是班组都是年轻人,有拼劲,遇到问题,会主动寻找解决方案,二是班组的

成员善于学习,能够抓住一切有效的学习机会,筑牢科技创新基础。

目前,坚美铝材实施“533”培训体系,即管理人员每个月的培训课时要达到 5 个,后

勤人员和一线工人则要学习 3 个课时,课程涵盖新产品、新设备、安全生产、现场管理等内

容。

“无论是行业还是公司,都是一直在向前发展,所以班组要通过持续的学习,掌握新技

术,才能为公司的发展做更大贡献。”张怡发如是说。

班组成员充足的学习动力,还来源一个人——坚美铝材副总工熊建卿。熊建卿深耕铝型

材行业 30 多年,不仅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成功研发了大型科技项目 10 多项,还获得国家发

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多项科研成果。

“熊建卿是‘工匠’、‘三专’的代表人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本人也获评为南海

区的大城工匠,并成立了大城工匠工作室,带领我们班组不断的学习、专研,解决攻克一个

又一个的难题。” 张怡发说,正是有榜样在前,大家学习的劲头更足,才更有干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坚美铝材氧化二车间工艺技术班组成员也坚信,要一直做行业标

杆,引领行业持续进步。

回乡“创”出新天地 共筑青创“梦工场”

文/杨慧

每隔一两周,路福集团董事长兼行政总裁、佛山澳加联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

炜,就会到位于南海区三龙湾的佛山澳加联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佛山联盈”)生产

车间去,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倾听员工心声,共话企业发展。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重大国家战略,三地发挥各自独特优势融合发展,不少来自港澳的

人才也积极为湾区建设贡献力量,祖籍南海、长于澳门的李建炜就是其一。他积极发挥新乡

贤的身份,把创新资源带回家乡“创”出新天地,助力家乡构建青年创客“梦工场”,让台

港澳及留学青年创客“引进来”“留得住”,共建活力南海。他的付出也得到了众多肯定,

今年更是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创业南海 破圈发力新赛道

第28页

“他是敢于突破自我、勇于创新的‘领头雁’。”在路福集团董事长秘书苏碧澜看来,

正因如此,李建炜才能够抓住来到面前的机遇。

李建炜大学毕业后,没有走进家族企业,而是从基层房地产销售做起,由职场新手逐步

蜕变为全澳门业绩销售冠军。这段经历让他赚得人生的第一桶金,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

源,然后他向母亲购买集团股份,回到集团工作,出任董事长兼行政总裁。

接管集团事务后,李建炜便积极开拓新业务,培育新型产业,推动公司转型。他大力推

动生物科技、文旅商、资产管理等板块。其中澳门联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利用 3D

打印工程技术制造植物基植物肉的企业,其内地公司注册在珠海,研产中心则落地南海,即

佛山联盈。

“创新就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李建炜直言,他们所研发的植物肉就像食品界的

“电动车”,目标是给消费者多一个选择。但创新过程痛苦且漫长,尤其是从产品研发到投

向市场,要经历数以万次乃至百万次实验,中间需要一座“桥”,佛山联盈就是这座“桥”。

正因此,李建炜将这座“桥”建在距离路福集团不过几公里的三龙湾,其一是近,方便

他去定期深入佛山联盈了解项目进展;其二是他南海人,“支持家乡建设是义不容辞的事”,

而南海“两高四新”产业基础可以有力支撑生物科技产业发展。

目前,佛山联盈研发产品已获得国内外多项专利认证,每月可产 XX 吨植物肉,年产值

将达 XX 亿元。

“李董是出色的‘创二代’,既能握好接力棒,也能破圈发力新赛道。”苏碧澜能感觉

到,李建炜对创新的追求。

这两年,李建炜还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开拓集团从未涉及的文商旅业务板块,首个

项目计划落子家乡西樵山,旨在盘活西樵山古村落、古建筑资源,推出系列高端精品文旅产

品。“我相信随着该项目的开拓发展,能够进一步激活山上文旅产业发展,也可以促进家乡

就业。”李建炜希冀道。

凝聚“青”力 打造青创“梦工场”

第29页

南海区是知名侨乡,近年来,南海大力打造青年友好城市,积极引导包括台港澳及留学

青年在内的各类人才到南海创业就业,为南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集聚了强大动力和巨大潜

能。

多年创新创业经历,李建炜深知青年创客的不易,更深谙人才培育是企业创新的命门、

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才需要创新创业热土,而南海这片热土需要创新人才,那

我可以成为这座‘桥梁’。”

这几年,李建炜回南海的频率越来越高,能切身感受到南海“人才友好指数”的上升。

2019 年,李建炜得知南海计划建设南海区港澳台及留学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又称“南海·青

创家”)后,全力承担基地建设装修及设施的所有费用。他还参与设计、监督施工等环节,

仅用 22 天就建设装修好南海·青创家,提前交付使用。

同年 10 月,南海·青创家正式挂牌,一个港澳台及海外留学青年在南海创新创业的航

母级服务平台正式起航,选择在南海创业的港澳台及海外留学青年不仅能够实现“拎包创业”,

还能享受到“一站式管家”服务,实现创业无忧。2022 年,南海·青创家扩容,李建炜再

次慷慨解囊,捐资装修费用,捐赠一批物资。

偶尔,李建炜也会到南海·青创家参观,与里面的创客交流互动。看到他们心中有梦、

眼中有光、手中有劲,李建炜仿佛看到了自己,“能帮助他们在南海安心创业就业,将他们

掌握的先进理念、知识、技术,转化为推动家乡发展的新动能,就是我最想做的事情。”

时至今日,南海·青创家这一青创“梦工场”运营趋向成熟,凝聚起青年创客力量。截

至今年 2 月已吸纳个人会员 172 人,进驻企业 76 家,带动就业人数 78 人,其中港澳居民

33 人。

“90 后”兽医炼就“火眼金睛” 3 年送出 450 万多头“放心猪”

文/梁慧恩

“邹义满大哥在吗?”在南海区农业农村局派驻屠宰场检疫申报点,听到记者询问,一

名身材纤长,身穿白色工作服,脚蹬一双水鞋的小伙走上前,带着青涩的笑容,朝记者招了

招手,半天只答了一个:“哎!”

第30页

他就是南海区农业执法监察大队屠宰检疫驻场兽医邹义满。看起来并不惹人注目,却是

“佛山市职工(动物检疫)技能竞赛技术能手”。今年,他代表广东省站上了第五届全国农

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的舞台,获得个人二等奖,还收获了“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热爱工作,追求卓越,诚实守信,奉献社会。”这是邹义满的工作格言,也深深影响

着他人。他说,干一行、爱一行、精通一行,这是每个工人心中应该有的信仰。

10 秒辨认 保障群众吃上放心肉

邹义满从小就喜欢小动物,因此在选择专业时报考了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后,他先后在

畜牧兽医公司任技术人员,从事疫病诊断技术指导工作。

“非洲猪瘟爆发后,对畜牧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那时我便坚定了要做一名屠宰检疫驻

场兽医的想法。”谈起入行的初衷,腼腆的邹义满一下打开了话匣子。

当驻场兽医可不简单,动物屠宰检疫是保证畜产品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避免

寄生虫病以及传染病的扩散。位于大沥的检疫申报点,是佛山市最大的生猪屠宰场,每天,

超 5500 头生猪经此流向市场。邹义满作为团队的主力,肩负着入场动物的检疫证明查验、

临床健康检查、实验室疫病检测等十多项标准化工作。

在胴体检疫车间,一头头屠宰动物顺着流水线运来。在这里,考验的不止是手力、眼力,

还有嗅觉、脚力,邹义满常常一站就是 4、5 个小时。手持检疫工具,一钩、一翻,只需 10

秒,他就能对动物胴体体表、胸腹腔是否正常迅速作出判断。

“动物疫病也在不断地发展,比如非洲猪瘟的界定,需要综合考虑生猪的淋巴结、内脏

出血情况等,我们必须系统性地学习动物生理病理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走下岗位,

邹义满依旧精力充沛,深夜挑灯学习是常态。

凭借优秀的日常表现和大家认可的工作能力,邹义满成了副组长。然而,他的选择也曾

一度不被家人理解:驻场兽医不就是杀猪的,又苦又累。

但在邹义满看来,这份工作虽然需要猪圈里进、实验室里出,对体力、精力和技术都有

着很高的要求,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每一块合格的肉质产品安全无误地“送”出去,一股

第31页

成就感便油然而生。

三年来,邹义满和同事共同完成屠宰检疫生猪约 450 万多头,牛 9 万多头,对病害动物

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率达 100%;监督抽样非洲猪瘟检测约 5 万份,“瘦肉精”检测约 3 万

份,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保障群众吃上放心肉。

“抠”细节“矫”动作 代表广东参加国赛

几年来孜孜不倦的追求,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坚持,邹义满从一名普通兽医一步步淬炼成

长为担重任、挑大梁的专业技术人才。

2022 年,邹义满代表南海区参加市动物检疫检验员职业技能竞赛,荣获团体一等奖、

个人三等奖。在第五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广东省初赛中,他获得动物检疫检验员竞

赛个人一等奖,团体二等奖。

“邹义满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大家一点都不惊讶。”南海区农业执法监察大队驻场兽医

组长何永棠说起一个让他印象深刻的细节:邹义满从市动物检疫检验员职业技能竞赛的赛场

下来后,马不停蹄回到胴体检疫车间。何永棠非常讶异:“刚比赛完,怎么不好好放松一下?”

邹义满却拿起工具实操起来,“我在这个项目被扣了 0.2 分,来找找原因。”

原来,动物红脏检查是技能大赛的考点,标准要求只有短短一句话:用检疫钩翻转内脏。

“怎样能翻转得更流畅?角度是不是要大于 180 度?思考得越多,就越不容易出错。”邹义

满反复“抠”细节,“矫”动作,努力将每一个动作都处理得非常干净利落,就这样一点一

点精进自己的实操技艺。

为了攻克理论知识,邹义满收集的有关动物防疫的法律法规、技能操作等资料,整整摞

满了两个大箱子。

正是凭借着这股钻研劲,2023 年,邹义满从众多优秀驻场兽医中脱颖而出,代表广东

省参加由农业农村系统举办的最高规格动物检疫竞赛项目,参赛人员均是各省从事动物检疫

工作的精英,代表着各省检疫最高水平。最终,他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我只是像广大劳动工人一样,日以继夜、重重复复把每件工作做好、做实、做深,没

什么特别的。”邹义满憨憨地笑着。

荣誉加身,他对驻场兽医这份职业有了更深的执念:如今,兽医队伍里不乏 00 后,充

满新生力量,他希望把这份经验和精神传承下去,运用自己所学所得,为南海屠宰行业和动

物卫生监督工作创造更大的价值。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翻页的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