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金典》语文必修上册(主书)

发布时间:2022-5-04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名师金典》语文必修上册(主书)

书第一单元 !!!!!!!!!!!!!!!!!!!!!!!!!!!!!!!!!! 1第 1课 沁园春·长沙!!!!!!!!!!!!!!!!!!!!!!!!!!!! 1第 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 5第 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 9第二单元 !!!!!!!!!!!!!!!!!!!!!!!!!!!!!!!!! 17第 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 17第 5课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 26第 6课 癗" 插秧歌 !!!!!!!!!!!!!!!!!!!!!!!!!! 35第三单元 !!!!!!!!!!!!!!!!!!!!!!!!!!!!!!!!! 41第 7课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 41第 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 45第 9课 念奴... [收起]
[展开]
《名师金典》语文必修上册(主书)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ӯᄵ׭ʷవژᰴ˗ஔᣙ

第6页

第一单元 !!!!!!!!!!!!!!!!!!!!!!!!!!!!!!!!!! 1

第 1课 沁园春·长沙!!!!!!!!!!!!!!!!!!!!!!!!!!!! 1

第 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 5

第 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 9

第二单元 !!!!!!!!!!!!!!!!!!!!!!!!!!!!!!!!! 17

第 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 17

第 5课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 26

第 6课 癗" 插秧歌 !!!!!!!!!!!!!!!!!!!!!!!!!! 35

第三单元 !!!!!!!!!!!!!!!!!!!!!!!!!!!!!!!!! 41

第 7课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 41

第 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 45

第 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 !!!!!!!!!!!!!!!!!!!!!!!! 49

第四单元 !!!!!!!!!!!!!!!!!!!!!!!!!!!!!!!!! 53

学习活动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 53

学习活动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 56

学习活动三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 59

第五单元 !!!!!!!!!!!!!!!!!!!!!!!!!!!!!!!!! 61

《乡土中国》!!!!!!!!!!!!!!!!!!!!!!!!!!!!!!!! 61

第7页

第六单元 !!!!!!!!!!!!!!!!!!!!!!!!!!!!!!!!! 67

第 10课 劝学 师说 !!!!!!!!!!!!!!!!!!!!!!!!!!! 68

第 11课 反对党八股(节选) !!!!!!!!!!!!!!!!!!!!!!!! 75

第 12课 拿来主义!!!!!!!!!!!!!!!!!!!!!!!!!!!!! 86

第 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 91

第七单元 !!!!!!!!!!!!!!!!!!!!!!!!!!!!!!!!! 97

第 14课 故都的秋!!!!!!!!!!!!!!!!!!!!!!!!!!!!! 98

荷塘月色 !!!!!!!!!!!!!!!!!!!!!!!!!!! 105

第 15课 我与地坛(节选)!!!!!!!!!!!!!!!!!!!!!!!!! 112

第 16课 赤壁赋 !!!!!!!!!!!!!!!!!!!!!!!!!!!!! 118

登泰山记 !!!!!!!!!!!!!!!!!!!!!!!!!!! 126

第八单元 !!!!!!!!!!!!!!!!!!!!!!!!!!!!!!!!! 133

学习活动一 丰富词语积累!!!!!!!!!!!!!!!!!!!!!!!!! 133

学习活动二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136

学习活动三 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141

古诗词诵读 !!!!!!!!!!!!!!!!!!!!!!!!!!!!!!!! 145

《静女》(《诗经·邶风》!!!!!!!!!!!!!!!!!!!!!!!!!!! 145

涉江采芙蓉!!!!!!!!!!!!!!!!!!!!!!!!!!!!!!!! 146

课时作业 !!!!!!!!!!!!!!!!!!!!!!!!!!!!!! 147~226

单元检测卷 !!!!!!!!!!!!!!!!!!!!!!!!!!!!! 227~322

附:参考答案

第8页

一、核心素养解读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文学阅读与写作: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

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

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

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

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

流能力。

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

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

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

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

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

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二、单元提示

本单元属于必修课程“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以“青春激扬”为人文主题。学习

本单元要关注以下要点:

1感受革命领袖的伟大革命抱负和豪放胸襟,理解文章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

激发青春的热情,理解青春的价值,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2领会本单元诗歌与小说的内容,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

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

3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特点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提高对文学作

品的鉴赏能力。

4结合本单元诗作的学习,尝试写作诗歌。可以以本单元的作品为学习的范本,也可

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外诗歌作为研习的材料,从生活出发,寻找素材,激发诗情,抒发真情

实感。掌握诗歌写作的一般技巧,注重语言的锤炼。

第 1课 沁园春·长沙

1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读准读音与节拍,

感受诗词的韵律;能结合语境,揣摩体会炼

字选词的精妙之处;能围绕“诗歌语言”探

讨欣赏诗歌的方法。熟读并背诵整首诗词。

(2)能展开合理的想象,品味诗词中活

泼灵动的意象,感受丰盈深邃的意蕴;能深

切理解革命青年的博大胸襟与革命豪情;能

围绕“意象”探讨欣赏一首诗歌的方法。

(3)感受诗词中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

体味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情怀与使命

担当

 。

·1·

第9页

2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词中活泼灵动

的意象,感受丰盈深邃的意蕴,形成良好的

语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语境,揣摩体会

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意象与情感的关

系,学会通过“意象”体味欣赏诗歌。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

革命家的青春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

豪情。

1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

子任。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中国人民的领

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

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

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

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毛泽东思想作为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指

导思想。1914至 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

学校求学。1920年 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

主义组织。1924年 1月国共合作后,在国

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

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

在 1927年领导秋收起义,率起义部队上井

冈山,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4

年 10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长征途中,

1935年 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

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

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抗日战争全面开始

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开展敌后游击战

争,建立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根据地。1946

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毛泽东同朱

德、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积极防

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推翻了

国民党政府。1949年 10月 1日,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从七届一中全会起至 1976年 9月 9日逝世

为止,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他的主要著

作收入《毛泽东选集》。

2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 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

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在全国十几个省

开展起来。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

起云涌,反帝反封建斗争如火如荼。那时

候,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另一方

面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统治,对革命力量进

行疯狂的镇压。谁将成为主宰中国未来发展

方向的力量,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毛泽

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在韶山

等地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

湖南农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

年 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

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

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

下了这首词。

1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

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发

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

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词。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一

般认为 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 90字为中

调,91字以上(含 91字)为长调。词基本分

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词从结构上看多

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阕”或“一

片”。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

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一

首词的词牌限制了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

仄、押韵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就是这首

词的内容。

2意象是诗歌当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

的客观景象。意象作为诗人抒怀的一种凭

借,是古典诗歌百花园里五彩缤纷的娇艳花

朵。意象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 渲

·2·

第10页

染气氛,营造意境。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

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

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会自然创造出

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意境,读者也会产生

置身其中、身临其境、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古典诗歌创作

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

不直接表达,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

果,读者品味咂摸,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

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了精神上的审美

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

且满含着诗人的快乐忧伤。诗歌虽不言情,

却句句是情,字字含意,字里行间流淌着诗

人汩汩情感之流。(3)借景抒情,为情铺

垫。情景交融,讲究的是感情“不着一字”,

诗歌“尽得风流”。借景抒情,一般是先写

景,后抒情。或乐景写乐情,或哀景写哀

情;或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乐情。在表现

手法上即是衬托,前两种为正衬,后两种为

反衬。诗人极尽意象,为下面的诗歌抒情蓄

势作铺垫,使情感的表达水到渠成。(4)贯

穿全诗,成为线索。意象像璀璨的粒粒珍

珠,耀动着自己的清辉光芒,然而有时一根

丝线会将零星散落的珍珠穿在一起,串成一

挂夺目漂亮的项链。丝线这个意象,就成了

诗歌的线索。这条线索,把诗人的所见所闻

所感贯穿在一起,融情于景,浑然天成。

1请概括《沁园春·长沙》上阕和下阕的主

要内容。

2本词以词人的活动为主体,请找出表现

全词线索的动词。

3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字起“领起”作

用,请找出来,并说说各领起几句。

4在上阕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

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这些意象都

有什么特点?请用词中的三个字概括其

特点。

5这首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

样体现出来的?试结合词的上下阕加以

分析。

6从《沁园春·长沙》中我们可以看到毛泽

东青年时期的理想抱负是什么?

西江月·秋收起义

毛泽东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

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

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回湖南

部署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成立了工农革命军

第一军第一师,下设三个团,于 1927年 9

月 9日举行了武装起义,点燃了秋收起义暴

动的革命烈火。1927年秋收起义后,当时

革命正处在异常艰苦的关头。此时毛泽东豪

气干云,激情满怀,写下了《西江月·

 秋收

·3·

第11页

起义》一词。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

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

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首词作于 1929年 10月 11日重阳节。

这年 5、6月间,红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

组织兵力会剿红军,红四军主力配合当地游

击战争,9月 21日,攻占上杭,击败敌人

的会剿。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

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农村,一面养

病,一面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这年 10

月 11日,毛泽东来到上杭,这时的闽西山

区,黄色的野菊花竞相开放,毛泽东面对怒

放的野菊花吟成了这首词。它写了泞秋的战

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

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海

阔天空,气度恢宏。使人读过以后,毫无感

到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

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

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

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词作于 1934年 7月,毛泽东在会

昌登山后所作。这一时期毛泽东在党内军内

受到排挤,但他并不气馁,调整心态,坚持

自己的观点。在 1931年到 1934年的那些日

子里,他埋头于做调查研究、读书、向中央

提建议,而不是“赋闲”。“踏遍青山人未

老”就是他的这种精神的艺术写照。作者自

己曾说:“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

心情又是郁闷的。”《清平乐·会昌》一词的

基调是昂扬的,语言是雄奇的,反映了毛泽

东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但是字里行间也隐约表露了词人的忧虑和

愤懑。

阅读下面的这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

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

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一九三五年二月

1请说说“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中“碎”与

“咽”两字运用的妙处。

2请说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

越”一句是如何写出红军的英雄气概的?

3试分析“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的表

达效果。

·4·

第12页

第 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 峨日朵雪峰之侧  致云雀

1知识目标

(1)熟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形

式美。

(2)能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处境,理解

诗歌的思想情感;理解“红烛”“云雀”等意象

的象征意义;把握《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营造

的凝重壮美的氛围;把握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3)能感受不同的社会文化、语言文化

背景下的诗人在青春时期对生命、对世界的

思考与吟唱。

2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优美的诗歌语

言,通过朗诵品味不同的诗歌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辨析不同的社会文

化、语言文化背景下的诗人的创作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意象与情感的关

系,体会不同的意境。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五四精神,了解

新文化运动;了解郭沫若在新诗史上的地位

和贡献,学习闻一多为民主和自由献出生命

的爱国主义精神。

1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字

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

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

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

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

学,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这一时期的代表

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

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

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是当代优秀的革命

浪漫主义诗作。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

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

合会主席,1952年 4月 9日获得“加强国际

和平”斯大林国际奖,1958年 9月至 1978

年 6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历任政务

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

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

员长等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

届中央委员。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

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闻一 多 (1899—1946),本 名 闻 家 骅,

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

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

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

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23年 9月

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

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 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

歌》。1925年 5月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

学校教务长,并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

编辑工作。1928年 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

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

情,标志着他在新诗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成

就。1946年 7月 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

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他毫无畏惧,拍案而起,

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

国民党特务,并握拳宣誓说:“我们有这个

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

存在的”。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

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

南桃源人,诗人。14岁参军,参加了抗美

援朝,1953年负伤回国,同年进入河北省

荣军学校。1956年到青海文联工作,后长

期在农场劳动,1979年复出到青海作协工

作。代表诗作有《慈航》《山旅》《划呀,划

呀,父亲们!》《意绪》等。《峨日朵雪峰之

侧》是其短诗中的精品。

 昌耀一生命运坎

·5·

第13页

坷,社会阅历丰富,他的作品有着深刻的社

会内容。他对生活与人生思考很深,作品表

现出深重的苦难感、命运感和哲学意识。由

于长期生活在青海地区,其作品带有青海高

原的民风民情和高原气质。他的作品继承了

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吸取了自“五

四”以来中国新诗探索的成果,从民间文学

中得到了许多滋养,又接受了外国文学特别

是俄罗斯文学中的有益经验。昌耀的诗歌大

气豪放,孤绝超拔,沉雄遒劲,有着鲜明的

个性风格,诗学界有“昌耀体”的说法。

雪莱(1792—1822),英国浪漫主义诗

人,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

人之一。其作品热情而富有哲理,诗风自由

不羁,惯用象征手法和远古神话题材。他热

爱人类、自然,崇尚理性,追求真理,主张

改革。其优秀的诗歌作品有富有哲理性的

《仙后麦布》,控诉曼彻斯特大屠杀的《暴政

的行列》,表现革命热情及胜利信念的《西

风颂》,支持意大利民族解放斗争的《自由

颂》,以及取材于古希腊神话的诗剧《解放

了的普罗米修斯》等等。

2写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写于 1919年

9、10月间。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

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

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

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

着他的胸怀时,诗人的心中出现了一幅雄奇

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了这

首颂扬力的诗歌。郭沫若在创作这首诗时,

正受到“五四”爱国运动及美国诗人惠特曼

的影响,进入了诗歌创作的爆发期。郭沫若

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

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

时差不多是狂了。”(《序我的诗》)

《红烛》写于 1923年,闻一多准备出版

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

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

《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这首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

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

留学,当他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提前回

国,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

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于是他心中的梦骤

然破灭。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

的愤怒。《红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中华儿女的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

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

《峨日朵雪峰之侧》写于特殊的年代,

这时的昌耀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1955年,

19岁的昌耀积极投身大西北的开发建设,

来到青海。1957年,他被划为“右派”,开

启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高原流放之路。《峨日

朵雪峰之侧》写于 1962年,是昌耀在祁连山

时,生命处于困厄中的一首诗作,也是他一

生的命运模式和象征。但是,诗人没有消

沉,而是保持着坚定的信心,对生活充满着

热爱。坎坷的命运,艰苦的生活,磨炼了诗

人的意志,更砥砺了诗人的思想。

《致云雀》作于 1820年,是雪莱的抒情

诗代表作之一。18世纪后期的资产阶级大

革命和美国的独立运动使得欧美资产阶级获

得了一定限度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但之后英

国资产阶级与封建主重新勾结,又爆发了一

系列战争,使得人民的自由又受到了限制。

在雪莱创作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笼罩

着整个英国社会,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严重

的经济危机等使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完全得不到保障。所以

作者写了这篇《致云雀》,表达其追求光明、

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思想情感。

1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1919年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发起了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这是一场伟大

的思想解放运动,更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

的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史

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一场冲击各界、

深入人心的思想解放运动,更是一场轰轰烈

烈、

 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

·6·

第14页

动。它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

碑,孕育了民主、科学、爱国、战斗的伟大

精神。历年来人们对五四运动的怀念和对

“五四精神”的呼唤证明:这场凝聚着近代

中国思想变革风云的运动,其伟大精神不仅

能闪光于过去,而且能照亮现在和未来。五

四运动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

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华民

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

新文化运动为 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

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

新运动。1919年 5月 4日前夕,陈独秀在

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

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

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另

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

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

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

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

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成为五四运

动的先导。“德先生”和“赛先生”是在新文

化运动时期提出一大重要口号。德先生即

“Democracy”,德莫克拉西(音译)———意为

“民主”,所谓“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

政 治。赛 先 生 即 “Science”,赛 因 斯 (音

译)———意为“科学”,所谓“科学”是指近代

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在 1919年五四

运动期间,热血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

两大旗帜,向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思想猛

烈开火,并由此走向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2“新诗”与“自由诗”

“新诗”又称“现代诗”,与旧体诗相对

而言,一般是指“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产

生的新体诗歌,包括现代格律诗、自由诗、

散文诗等。它的特点是冲破了旧体诗格律的

限制,采用与口语相接近的白话和现代音

韵,文体整齐,押韵自由,生动活泼,便于

表现复杂的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易为群众

所接 受。现 代 诗 名 称,开 始 使 用 于 1953

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

诗主要流派为新月派、九叶派、朦胧派。

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

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

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

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自由

诗”在节数、行数、字数、音韵等方面都较

为自由,它不受格律的约束,可以根据内容

的需要在形式上自由变化,但要有节奏,押

大致相近的韵。

3新月派

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

流派,它深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主要

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陈梦家、方玮德、

卞之琳等。新月派诗人不满于“五四”以后

“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反对滥情主

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提倡新格律诗,主张

“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

律化的主张。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

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

美、建筑美”。音乐美指音节和韵律的美;

绘画美指辞藻的华丽,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

直观性;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这

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对新

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新月派

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体会作者独特的视角,《立在地球边

上放号》是作者在海边有感而发的诗作,

为何却说是立在地球边上?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歌咏的“力”

象征着什么?作者想借这无穷伟力毁坏

和创造的是什么?

2《红烛》

(1)闻一多笔下的红烛象征着什么?

·7·

第15页

(2)闻一多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请

说说《红烛》的艺术风格。

3《峨日朵雪峰之侧》

(1)《峨日朵雪峰之侧》中,作者描绘“我”

登上高山所见之景物,选取的意象是正跃

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的夕阳,而不是积

极奋发的朝阳,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2)《峨日朵雪峰之侧》的结尾写到“一只

小得可怜的蜘蛛”,其中包含着怎样的

哲理?

4《致云雀》

(1)雪莱在《致云雀》中,为什么极力赞

美云雀歌声的美妙?

(2)《致云雀》是雪莱的抒情诗代表作之

一,充满浪漫主义风格。请结合诗歌谈

谈其艺术风格。

天狗

郭沫若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的光,

我是日的光,

我是一切星球的光,

我是 X光线的光,

我是全宇宙的 Energy的总量!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嚼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1920年 2月初作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 ,

·8·

第16页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紫金冠

昌耀

我不能描摹出的一种完美是紫金冠。

我喜悦。如果有神启而我不假思索道出的

正是紫金冠。我行走在狼荒之地的第七天

仆卧津渡而首先看到的希望之星是紫金冠。

当热夜以漫长的痉挛触杀我九岁的生命力

我在昏热中向壁承饮到的那股沁凉是紫金冠。

当白昼透出花环,当不战而胜,与剑柄垂直

而婀娜相交的月桂投影正是不凋的紫金冠。

我不学而能的人性觉醒是紫金冠。

我无虑被人劫掠的秘藏只有紫金冠。

不可穷尽的高峻或冷寂惟有紫金冠。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分析“雷”的形象。

杜运燮

随着陆陆续续的闪电警告:他们来了!

阵阵风都传播着到来的确讯:他们来了!

每一叶片每一枝条都遥指着:他们来了!

每双眼睛在渴望着,每张嘴在颤动:他们

来了!

越过一张又一张被撕掉的树叶标语,他们

来了!

越过一个又一个监狱的铁窗,他们来了!

越过一条又一条报纸上的捏造消息,他们

来了!

越过一堆又一堆难忘的血泊,他们来了!

为着撕人心肺被窒息的呻吟声,他们来了!

为着惨绝人 寰 的 最 底 层 的 挣 扎 声,他 们

来了!

为着回响在无数街道和炕头的怒吼声,他们

来了!

那就是冲破冰冻严寒的春雷欢呼声:他们

来了!

【注】本诗写于 1948年。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雷”的形象?

第 3课 百合花  哦,香雪

1知识目标

(1)能感受人物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的

生动传神;能把握小说清新淡雅、自然晓畅

的语言风格。

(2)能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能联

系时代背景,把握小说的主题;理解细节描

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能把握叙述角度

的差异对主题的不同作用。

(3)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体会

不同年代下年轻生命彰显出的不同的青春

美,提高学生 的 审 美 能 力 及 分 析 探 究 的

技能。

2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字词,积累知

识,分析小说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的语言

建构与运用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小说创作思路,

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小说的内容,促

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 分析小说主要人物香

·9·

第17页

雪天真烂漫、活泼向上的纯美形象,培养学

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在特定年代中不

同年轻人的 渴 望,了 解 两 部 作 品 的 创 作

背景。

1作者简介

茹志 鹃 (1925—1998),浙 江 杭 州 人,

生于上海,作家。幼年丧母失父,家庭贫

困,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943年随兄

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

在部队文工团工作,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

业到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

辑。1958年 3月,在《延河》月刊发表短篇

小说《百合花》,文学前辈茅盾对这篇小说

给予热情赞扬,肯定了《百合花》在艺术探

索上带有突破性意义。茹志鹃的早期作品以

短篇小说见长,分别收在《高高的白杨树》

《静静的产院》两本集子中。题材大都反映

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活,另一类则反映社会主

义时期的新生活。她的短篇小说,笔调清新

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

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1978年之

后,茹志鹃又发表了不少小说,随着主题的

深化,风格亦有所改变,于清峻中隐含锋

芒,主要作品有《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

的小路》《儿女情》等。

铁凝(1957—),祖籍河北赵县,作家。

1975年高中毕业后赴河北农村插队。1980

年任《花山》杂志编辑。1984年开始从事专

业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哦,香

雪》《六月的话题》,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

红衬衫》《麦秸垛》《棉花垛》《永远有多远》,

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等。铁凝的早

期作品主要描写普通的人和事,着力表现现

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理想、追求、矛盾和痛

苦。尤以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见长,

文字柔婉、清新。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

来,她的作品关注文化反思和女性的生存境

遇,一改以往的理想主义诗意境界,以犀利

的笔触鞭挞生活的冷酷。

2写作背景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首

发于《延河》1958年第 3期,它一出现就引

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著名作家茅盾

对这篇小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

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

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茅盾《谈最近的短篇

小说》)。小说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

景,叙写了一个小通讯员的故事。1946年

中秋节,总攻海岸之战打响,茹志鹃在总攻

团的前线包扎所做战勤工作,这段经历一直

令她难以忘怀。作者感到战争使人不能有长

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

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

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

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所

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

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哦,香雪》写于 1982年 6月,当时中

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经济与人民生

活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乡村到城市,

从个人到集体,都在时代的洪流中前行。人

们尘封的心灵中萌动着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他们渴望走出闭塞,走出传统,走向外面的

新世界。这篇小说以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台儿

沟为叙述和抒情背景,用清新婉丽的文笔,

赋予了生活严肃的思考,表现了山村少女对

新世界、新生活的炽热追求。深刻地反映了

80年代初整个中国走向文明、开放的艰难

与坎坷。铁凝的小说常以普通人生活为表现

对象,通过平凡的日常的生活描写,揭示人

物的心灵世界,并借助人物心灵世界的触动

传达具有时代精神的情绪。

1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我们可以把叙事角度分为“全知视角”

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一般来说,传统小说比较喜

欢使用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

 在这样的叙事

·10·

第18页

方式中,叙事人对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都

了如指掌,对每个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

都清清楚楚,甚至还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

足,进行道德评价和情感判断。

有限视角:小说发展到现代,越来越多

的小说家在叙述上逐渐讲究遮蔽作者的意

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

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

看小说中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

进情节的每个链条,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

最大限度,从而使读者变得不再只是被动地

听故事,还必须动脑筋,调动自己的知识、

经验和想象力。

2叙述人称

(1)“我”与“他”

人称是区分叙述人在叙述时是站在局外

还是局内叙述的依据。故事的讲述者是站在

局外还是局内,所达到的叙事效果各不相

同。当使用第一人称时,叙事者同时也是故

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

度来讲述故事的,采取的是有限的视角;当

使用第三人称时,叙事者并非故事里的人

物,他是站在故事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来

讲述故事的,其视角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

无限的。

采用第一人称,会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

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也便

于抒发感情。但它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

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三人称则不受叙

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来说比较自

由。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

动告诉给读者;它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

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但它却不如第一人

称的叙述那么亲切,容易有距离感。

(2)“你”

用第二人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说来,

它算不上一种叙述角度。“你”是小说中的

一个人物,讲述者却不是“你”,而是藏在

局内的“我”。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我”

或“他”呢?仔细品味和体会这个“你”,就

会发现叙述者对“你”这个人物倾注的抒情

目光,叙述者把“你”这个人物当成了朋友,

这样一种人称的使用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

间的距离,既有别于第一人称的二者合一,

又有别于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这使叙述者

与人物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1《百合花》

(1)小说中的“百合花”具有怎样的象征

意义?试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2)小说中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分别具有

怎样的形象特征?

(3)《百合花》表现了怎样的语言风格?

(4)小说的女主人公,不是姑娘,也不是

大嫂,作者有意设定为新娘、新媳妇,

有何妙处?

(5)《百合花》的主旨是什么?

2《哦,香雪》

(1)香雪是一个美丽清纯的姑娘,请结合

课文内容简析香雪的人物形象。

(2)请概括《哦,香雪》的写作特点。

(3)《百合花》与《哦,香雪》在艺术风格

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11·

第19页

我写《百合花》的经过(节选)

茹志鹃

《百合花》里的人物、事件,都不是真

人真事,也不是依据真人真事来加工的。但

是小说里所写的战斗,以及战斗的时间地点

都是真的。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之一,总攻

海岸战斗的时间,正是 1946年的八月中秋。

那时候,我确实是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里

做战勤工作。我在包扎所的第一个工作,也

正是去借被子。入夜以后,月亮越升越高,

也越来越亮,战斗打响了。最初下来的,都

是新战士,挂的也是轻花。越到战斗激烈,

伤员下来得越少,来的却都是重伤员。有时

担架刚抬到,伤员就不行了。担架就摆在院

子里,皓月当灯,我给他们拭去满脸的硝烟

尘土,让他们干干净净地去。我不敢揭开他

们身上的被子。光从脸上看去,除了颜色有

些灰黄以外,一个个都是熟睡中的小伙子。

我“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这

种感情确乎是在真实的生活中就有的。我就

着那天上大个儿的圆月,翻看他们的符号,

记录他们的姓名、单位。心里不可遏止地设

想着他们的家庭、亲人、朋友,他们生前的

种种愿望,在他们尚有些许暖意的胸膛里,

可能还藏有秘密的、未了的心事……此时此

地,此情此景,实在用不着小本本,即便

有,也是无从落笔。他们就这样刻在我的心

里了,直到现在,清晰度仍然很好,毫不受

岁月的干扰。

在那三年风风雨雨、没有白昼没有夜晚

的解放战争中,像这样值得追述的事迹太多

了。在 1958年春寒料峭的夜里,我把他们

都翻了个遍。这里再讲两件和《百合花》不

无关系的经历。记得大概是在莱芜战役吧!

不知为了什么事,在一个夜晚,我跟一个通

讯员要去最前沿。走之前,那位带路的通讯

员告诉我,我们要通过相当长的一段开阔地

带,敌人经常向那里打冷炮,要我注意有时

要弯腰前进,但不要慌。他不讲倒还好,这

一番交代,倒使我有点紧张起来。就打定主

意紧跟住他,他猫腰我猫腰,他走多快我走

多快。反正决不在一位战士面前,丢女同志

的脸。可是一上了路,他却不愿我傍着他

走,要我拉开距离。拉开距离的意思我懂,

是为了减少伤亡,这也是军人的常识。但是

走在这一片一无庄稼,二无树木,无遮无掩

的开阔地里,敌人的炮弹又不时地、呼啸着

飞来,我不能自制地要往他旁边靠,在他旁

边,就好像有一种安全感。可是他一见我走

近,就加紧步子往前跑,他一跑,我就在后

紧追。于是在星光之下,在一片不毛之地

上,在怪叫的炮弹声当中,我和他两个人,

默默无声地展开了一场紧张的竞走比赛,两

个人都走得气喘吁吁。不过一旦当我实在喘

不过气来,掉了队,落在他的视野之外了,

他就会走回头来寻我。这位通讯员的面貌我

已记不得了,我为什么要去前沿也不记得

了。记忆的筛子啊!把大东西漏了,小东西

却剩下了,这本身就注定我成不了写史诗的

大作家。奈何!但是这样一次古怪的同行,

无声的追逐,却永远是这么色泽鲜明,甚至

那野草的摇动,通讯员的喘息,都仿佛还在

眼前,响在耳旁。1958年时如此,现在也

如此。

另一次情况也是如此,也不知是什么战

斗以后,什么战役之前了。记忆中出现的,

已是我和汪岁寒同志来到班里,坐在战士们

的地铺上,倾听他们的开会发言(可能是总

结吧)。这个班里有一位刚提升的排长,是

一位战斗英雄。这位英雄的英勇事迹被时光

抹淡了,只记得他很年轻,很怕羞,说说话

就脸红。有一次我不知跟他说了一句什么笑

话,他红了脸笑着,竟像个苏州小姑娘那样

扬起手来,说:“我打你!”当然没有打下

来,但他这种略带女孩儿的姿态,和他英雄

的称号联系在一起,摄入了我的记忆。晚

上,在一间小小的堂屋里,有一张门板搭起

的高铺,这原是排长的床,因为优待女同

志,就让给了我。英雄则和汪岁寒同志在地

上打了个通铺。夜里,

 他们头靠头地在轻轻

·12·

第20页

谈话。我居高临下,可以听得很清楚。于是

一边装作睡着的样子,一边就竖起了耳朵。

抱着极大的好奇心,小心翼翼地想探入英雄

的内心世界。可是听听他们谈的也只不过是

些家常话。英雄在谈他的家庭,其中也说到

了他还没有结婚,也没有对象之类的内容。

他谈得很平常,一点也不神秘。于是我略感

失望,就慢慢睡着了。当时虽然有点失望,

但后来想想,这倒有好处,起码脑子里印进

了一个真实的印象:英雄不也和平常的人一

样嘛。

我决定要写一个普通的战士,一个年轻

的通讯员。他年轻,质朴,羞涩。羞涩的原

因是他的年轻。他还只刚刚开始生活,还没

有涉足过爱情的幸福。他在什么情况下会怎

么做,我都能推测想象。我当时主要想的就

是这些。至于主题是什么,副主题是什么,

主要事件又是什么,我都没有考虑过。

我在确定小通讯员的性格、特点的同

时,就出现了一个女性的“我”,来串起整

个故事。在写的过程中,又生出与小通讯员

同乡一节,来补充写出他在家乡做老百姓时

期的可爱形象,用中秋的一轮明月,来暗写

他儿时的生活情景。当时,我就想得这么简

单,干得也很利索,很快就写了出来,连抄

带写大概用了一个星期。

现在回想起来,可庆幸的一点,是没有

按着那一段真实生活来加以描红。而是在原

来的生活感受基础上,重新捏出了一个人

物,又根据这个人物的需要,再回头来看过

去的生活素材,并改造、综合它们。第二个

感到可庆幸的,是当初把这个小通讯员,作

为一个小战士,作为一个普通人来写的,一

个年轻人,一个刚刚开始生活的人。我写的

时候十分放松,毫无负担。写新娘子笑他,

给他碰钉子,“我”又如何为难他,他又如

何出了一头大汗,等等。我写得很自如,一

点也不怕会亵渎了英雄形象,会降低了英雄

身份。第三个感到庆幸的是,我麻里木足地

爱上了要有一个新娘子的构思。为什么要新

娘子,不要姑娘也不要大嫂子?现在我可以

坦白交代,原因是我要写一个正处于爱情的

幸福之旋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的、

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当然,我还要那一

条象征爱情与纯洁的新被子,这可不是姑娘

家或大嫂子可以拿得出来的。

这位小通讯员的性格,能向纵深发展,

还是在碰到新娘子以后。而且他碰到的,不

是一个抽象的新娘子,是一位特殊情况下特

殊性格的新娘子。如果换一个觉悟不高,或

者脾气急躁的,干脆不借;或者换一个觉悟

很高、性情爽朗者,就一口答应。这样一

来,一切问题都没有了,性格上的矛盾也没

有了,于是两个人物也就没有了。而他碰到

的偏偏是这样一位新娘子,又偏偏只有一条

新被子。这位新娘子在借不借被子问题上,

不露声色地进行了一场内心斗争。当她悄悄

改正自己的行为,把被子借出来的时候,又

带出了一股顽皮相。假设不是在这么一个严

重的战争环境里,又不是要动用她唯一的嫁

妆,那她很可能会叫上一声“同志弟”,然

后开一些使人难堪的玩笑。她会到处搜寻同

志弟的脏衣服去洗,但又不影响她当众奚落

同志弟的衣裳如何脏,补丁又打得如何笨

拙,等等。但是现在这样的环境,又向她提

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她着实经过了一番思想

斗争以后,肯了。当“我”和通讯员二次去

她家时,她就有咬着嘴唇笑的心情了。她想

到刚才这位同志弟给她说了多少好话,做了

多少工作,自己却给他碰了个钉子。现在自

己又借了,少不得又要累他受委屈。她感到

自己捉弄了人。如果这时要她出来直白地道

歉,一则无味,二则她也不是这样性格的

人。她表现得比较含蓄,骨子里倒是更加亲

切。她是真的觉得好笑。她忍了一肚子的笑

料,不是不好意思的讪笑,而是一种顽皮的

笑,亲切的笑。她笑这位同志弟倒霉,正碰

上自己没一点思想准备,想不通的时候。但

是倒霉就倒霉吧!也是活该他晦气,谁让他

来走这第一遭,开这第一炮的呢……

从这个思想脉络推下去,到最后她把新

婚被子劈手夺来,盖上通讯员的遗体,

 这一

·13·

第21页

动作就有了内心依据。在这一严重的、肃穆

的时刻,才显露出她对这位同志弟的歉疚,

表现了她对子弟兵的真认识、真水平、真感

情。就在这个时候,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作

品的意念,人物的命运,合拢了,完成了,

能够打上一个句号了。一位刚刚开始生活的

青年,当他献出一切的时候,他也得到了一

切。洁白无瑕的爱,晶莹的泪。

作品一旦写出,便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

西,主要还是要听评论家的,我自己只是零

零碎碎记述一下当时的情况罢了。

(选自《漫谈我的创作经历》,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

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儿路标

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

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

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

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

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

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

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

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

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

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

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

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

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

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

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

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

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

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

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

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

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

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

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

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

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

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

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

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

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

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交给指导

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

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

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

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

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

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

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

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

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

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

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

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

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

穗。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

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子像

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

 然

·14·

第22页

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

伸,把聋子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

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

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

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

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

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

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

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

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

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

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

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

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

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

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

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

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

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

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

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

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

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

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

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

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

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忙忙地摸了火镰打

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

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

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

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

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

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

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

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

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1984年 10月 2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记忆里的光

蒋子龙

我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1949年初

冬,我正式走进学校,在班上算年龄小的。

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

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

物,特别是在夜晚,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

喘气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轰轰隆隆,地动

山摇,令人胆战心惊。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

晚去看火车的念头。

一天晚上,真要付诸行动了,却只集合

起我和三个大一点的同学。离我们村最近的

火车站叫姚官屯,十来里地,当时对我来

说,就像天边儿一样远。最恐怖的是要穿过

村西一大片浓密的森林,里面长满奇形怪状

的参天大树。森林中间还有一片凶恶的坟

场,曾经听的所有鬼故事,几乎都发生在那

里面,即便大白天我一个人也不敢从里面穿

过。进了林子以后我们都不敢出声了,我怕

被落下,不得不一路小跑,我跑他们也跑,

越跑就越得慌,只觉得每根头发梢都竖了

起来。当时天气已经很凉,跑出林子后却浑

身都湿透了。

好不容易奔到铁道边上,强烈的兴奋和

好奇立刻赶跑了心里的恐惧,我们迫不及待

地将耳朵贴在轨道上。大同学说有火车过来

会先从轨道上听到。我屏住气听了好半天,

却什么动静也听不到,甚至连虫子的叫声都

没有,四野漆黑而安静。一只耳朵被铁轨冰

得太疼了,就换另一只耳朵贴上去,生怕错

过火车开过来的讯息。铁轨上终于有了动

静,嘎登嘎登……由轻到重,由弱到强,响

声越来越大,直到半个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

动,领头的同学一声吆喝,我们都跑到路基

下面去等着

 。

·15·

第23页

渐渐看到从远处投射过来一股强大的光

束,穿透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向我们扫过

来。光束越来越刺眼,轰隆声也越来越震

耳,从黑暗中冲出一个通亮的庞然大物,喷

吐着白气,呼啸着逼过来。我赶紧捂紧耳朵

睁大双眼,猛然间看到在火车头的上端,就

像脑门的部位,挂着一个光芒闪烁的图标:

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

领头的同学却大声说是镰刀斧头。

且不管它是锤是斧,那把镰刀让我感到

亲近,特别地高兴。农村的孩子从会走路就

得学着使用镰刀,一把磨得飞快、使着顺手

的好镰,那可是宝贝。火车头上还顶着镰刀

锤头的图标,让我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

跟家乡、跟我有了点关联,或者预示着还会

有别的我不懂的事情将要发生……

十年后,我以第一名的成绩入伍,进入

海军制图学校,毕业后成为海军制图员,接

受的第一批任务就是绘制中国领海图,并由

此结识了负责海洋测量的贾队长。贾队长有

个破旧的土灰色挎包,缝了又缝,补了又

补,唯一醒目 的 是 用 红 线 绣 的 镰 刀 锤 头

图案。

既然已经站在了军旗下,自然也希望有

一天能站在镰刀锤头下,我对这个图案有一

种特殊的亲近和敬意。于是就想用自己的新

挎包跟他换。不料贾队长断然拒绝,他说这

个挎包对他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目前还有很

重要的用途,绝不能送人。有一次他在测量

一个荒岛时遇上了大风暴,在没有淡水没有

干粮的情况下硬是坚持了十三天,另外的两

个测绘兵却都牺牲了。他用绳子把自己连同

图纸资料和测量仪器牢牢地捆在礁石上,接

雨水喝,抓住一切被海浪打到身边的活物充

饥……后来一位老首长把这个挎包奖给了他。

贾队长答应在我回家探亲的时候可以把

挎包借给我,但回队时必须带来一挎包当地

的土和菜籽、瓜子或粮食种子。原来他每次

出海测量都要带一挎包土和各样的种子,有

些岛礁最缺的就是泥土。黄海最外边有个黑

熊礁,礁上只驻扎着一个雷达兵,一个气象

兵,一个潮汐兵,他们就是用贾队长带去的

土和种子养活了一棵西瓜苗,心肝宝贝般地

呵护到秋后,果真还结了个小西瓜,三个人

却说什么也舍不得吃……

又过了几年,我复员回到工厂干锻工。

锻工就是打铁,过去叫“铁匠”。虽然大锤

换成了水压机和蒸汽锤,但往产品上打钢

号、印序号,还都要靠人来抡大锤。我很快

就喜欢上了打铁,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

十年。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

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我

成了民间所说的“全科人”:少年时代拿镰

刀,青年当兵,中年以后握大锤。对镰刀锤

头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

(有删减)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队长不肯把旧挎包送人,是因为这

个挎包关联着他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一

段经历,不仅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

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

B尽管“我”的情感体验在各段落中表现

不同,但连缀在一起,就将“我”对镰

刀锤头图案“说不出的特殊感情”巧妙

地“说”了出来。

C本文借对火车、挎包、铁锤等寻常事

物的记述,有意形成一种朴实无华的

文体风格,暗示正是这些寻常事物成

全了“我”的文学创作。

D文章寓象征于写实,喷吐着白气、冲

破黑暗呼啸而来的火车,既是写实

的,也是象征的,它象征着伟大的力

量、崭新的时代。

2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

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3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

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16·

第24页

一、核心素养解读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

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

的实用性语文,包括

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

读与理解,日常社会

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

面的表达交流。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

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

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语言运用,获得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

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优秀劳动者具有的宝贵品质,树立正确的劳动

观念。

文化传承与理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

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二、单元提示

单元目标:

1学习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

美丽”的思想,认识坚守与践行工匠精神在当代的意义与价值,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自觉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

2学习通讯报道,学会准确把握新闻信息,学习以典型事件和细节表现人物品质的写

法,分析报道角度,区分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理解新闻的倾向性,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媒

介素养。

3学习新闻评论,理解评论所依据的新闻事实与评论的立场、观点的关系,理解评论

的舆论导向性。学习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观点并合理阐述的写法,体会新闻评论直面现实、有

的放矢的文体特点。

4鉴赏表现劳动生活的古代诗歌,体会劳动之美,自觉地在学习实践中丰富对社会生

活的认识和对美好情感的体验,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第 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 “探界者”钟扬

1语言目标:通读课文,了解新闻通

讯和新闻评论的文体特点,学习新闻通讯用

生动形象的语言,选取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

来刻画人物精神的特点;学会观察,善于发

现生活中的平凡劳动者之美,完成一篇用典

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的记叙文或人物通讯

 。

·17·

第25页

2思维目标:感受新闻人物的形象,概

括其先进事迹,分析新闻通讯报道的角度,

理解新闻事实、记者立场与报道观点的关系。

3价值目标:在学习中感受劳动者的

先进事迹,体会劳动的美好与崇高,思考劳

动的价值和意义。

1作者简介

沈英甲,1983年至 2003年先后在外交

部《世界知识》杂志、《世界博览》杂志和《科

技日报》任记者,期间曾担任多年机动记

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

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代表作品

有《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

式》《前尘》等。

2写作背景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

称,世界上 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

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有 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

粮食,全世界每年有 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

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

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

先培育成功的增产 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

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

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3通讯报道人物简介

(1)袁隆平

袁隆平(1930—2021),农学家、杂交

水稻育种专家。祖籍江西德安。1953年毕

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历任湖南省安江农

业学校教师、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湖

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杂交水稻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

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自 20世纪 60年代初,开始致力

于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他首

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

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了卓

有成效的科学实验。1970年,他将其助手

在海南岛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

生稻(简称“野败”)作为“三系”配套的突破

口,经过恢复系筛选的全国性协作攻关,于

1973年实现了“三系一配套”并选配出一批

强优势组合,研究出一套较为完整的制种和

栽培技术,使杂交水稻得以大面积推广,产

量比常规良种提高 20%以上,带来了水稻

育种史上继高秆变矮秆后的又一次革命。在

中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并惠及世界一

些国家和地区。继培育成功杂交水稻之后,

他与人合作又开展了改良杂交水稻品质、改

进水稻形态、增强抗病能力的研究,初步培

育出了技术更先进、产量更高的超级杂交水

稻。由于籼型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他与合作

者共同获得了 1981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特等

发明奖。其后,他又获得 1985年联合国知

识产权金质奖章、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科学奖、2000年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和

世界粮食基金会授予的 2004年度世界粮食

奖。2006年 5月被聘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

籍院士。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称为“杂交

水稻之父”。

“感动中国 2004年度人物”袁隆平颁

奖辞: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

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

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

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

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

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

袁隆平。

(2)张秉贵

张秉贵(1918—1987),北京人,北京

市百货大楼售货员。全国劳动模范。1936

年开始当学徒,1955年到北京百货大楼当

售货员。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商

业服务数十年,退休以后仍到柜台售货。他

从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出发,为顾客提供热情

周到的服务,成为那个时代商业服务领域的

学习榜样。20世纪 50年代,

 张秉贵总结出

·18·

第26页

站好柜台要做到五点:精神饱满、思想集

中、耳目灵敏、抬头售货、动作“三快”。

60年代,他总结出“接一、问二、联系三”

的售货法,刻苦练就称糖“一抓准”、算账

“一口清”的本领。70年代,他将自己几十

年如一日满腔热情的服务精神归纳概括为

“一团火精神”。1979年获得“全国劳动模

范”称号,1987年被中共北京市委授予“优

秀共产党员”称号。1988年 9月,其铜像在

北京市百货大楼前落成。

(3)钟扬

钟扬(1964—2017),湖南邵阳人,植

物学家。199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系

复旦大学党委委员、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

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六、七、八批

援藏干部,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

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植物

学、生物信息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一系列

重要研究成果。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

研究和保护工作,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

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扬援

藏 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

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

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多年来,

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

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 9

月 25日,钟扬在赴内蒙古工作途中遭遇车

祸,不幸逝世。2018年 3月,中共中央宣传

部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6月,中共中

央追授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9

年,获得“感动中国 2018年度人物”荣誉。

“感 动 中 国 2018年 度 人 物”钟 扬 颁

奖辞:

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

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

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

言和未了的心愿。

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屑于雕梁画栋,

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4《七律·到韶山》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赏析】这首诗写得大喜大悲,气势宏大豪

放。全诗以人民英雄为主角,肯定了人民创

造历史的真理。在内容上可谓博大精深,在

艺术上也独具匠心。它融记叙、抒情和议论

于一体,同时运用了多种对比,如时间上昔

与今的对比,色彩上红与黑的对比,感情上

悲与喜的对比等等,通过对比,在总体格调

上形成了从灰暗凝重到明朗欢快的旋律,使

诗的境界大为开阔。

1人物通讯及其写作要求

通讯,按题材可分为四种,即人物通

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

(1)什么是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就是写人物的通讯,就是用通

讯的笔触写的人物报道。

人物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中常见

的,影响广泛而深刻的一种新闻体裁。

人物通讯所写的人,都是社会上具有特

殊意义的人,他们的精神、观念、业绩,对

群众有着特殊的教育作用。

我国现代人物通讯,主要是报道社会主

义革命和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英雄模

范人物。人物通讯写的是真人真事,人物通

讯中的主人公,与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主人公

相比,能更直接地反映生活,表现生活,因

此,也就能更直接地成为读者学习、效仿的

榜样。他们的献身精神,他们的高尚品质,

成为鼓舞人们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2)人物通讯的写作要求

 反映时代

·19·

第27页

时代造就英雄,造就先进,造就模范。

英雄模范人物身上,凝聚着时代精神。不同

时代有着不同时代的英雄模范,不同时代的

英雄模范身上表现着不同时代的精神。所谓

反映时代,就是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的精神风

貌,反映时代精神。

什么是时代精神呢?时代精神就是在一

定的历史时期里所显示的人们的整体意志、

整体愿望、整体呼声、整体的审美意识和价

值取向。

通讯作品所展示的主人公的精神风貌,

只有和时代精神融为一体时,才是深刻的、

动人的。

要反映时代,就必须把所写人物放在时

代的宏观背景下观察、认识、表现。唯其如

此,才能够准确地把握主人公先进思想的本

质,才能够正确地估量主人公先进事迹的社

会价值;唯其如此,先进人物的精神,才能

在时人的心中撞出火花,引起共振,才能起

到感染人、教育人的作用。

②展示精神

时代精神是通过主人公的精神风貌体现

出来的,这就要求写作时不能就事论事,必

须挖掘事实所蕴含的精神,挖掘人物行动的

思想依据,即见“形”更见其“神”。只有发掘

出人物行动的思想依据,展示人物精神深处

的闪光之点,才能反映时代精神,照亮人心。

③表现个性

个性,是人物的心理与精神特质。个

性,表现在人物的言谈、举止、气质、观点

等方面。人物的内在精神,正是通过其个性

化的言语和行动表现出来的。抓不住人物的

个性,就会千人一面,万人一腔。抓住了个

性化的言语、动作,就会形象凸现,使人物

活起来。

个性,是人物形象的生命所在。

④掌握分寸

掌握分寸,就是实事求是地分析、评

价、表 现 先 进 人 物,不 要 拔 高,不 要 极

端化。

(选自康文久主编《实用新闻写作》,新华出

版社 1996年版,有改动)

2文体知识

(1)新闻与通讯的区别

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

则要求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

生活。

②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③新闻叙述更简洁、明快,篇幅短小;

通讯则要详细叙述,一般篇幅比较长。

④新闻主要以记叙为主,可以适当增加

议论;通讯则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

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2)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

见的通讯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

体,也是实用文写作学科研究的重要文体之

一。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

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

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

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写人之所

以重要,就因为人是有思想的。采写人物通

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去

教育人、感染人。光写事迹,不写思想,人

物是平面的;写了思想,人物才有了灵魂、

生命,才能有感染他人的力量。人物通讯有

两个方面,可以称为“两条线”,一条是“过

程线”,一条是“思想线”。“过程线”是人物

生活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它是事物的

表面现象;“思想线”则是作者根据人物事

迹所提炼出的主题,它贯穿于人物的典型事

迹中,反映着事物的本质意义。

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

三种类型:

①传记式: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

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

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的范围大

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

法。真正 写 一 时 一 事 的 人 物 通 讯,

 也 很

·20·

第28页

常见。

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

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

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请根据课文内容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

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具体事件 精神品质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

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勇于 实 践,敢 于

探索

②1961年

③1964年

④1992年

⑤1986年以来

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具体事件 精神品质

①张秉贵用糖哄哭闹的小孩 耐心 细 致、周 到

体贴

3《“探界者”钟扬》

具体事件 精神品质

①考上中科大无线电专业 坚定乐观

袁隆平:做一粒健康的种子

董宏君

2005年 1月 7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

中心。握手的一瞬间,眼前这个健朗的身

影,让我忘了他是一位年逾七十的长者。这

双手捏惯了泥土和稻粒,略显粗糙。但我知

道,它还能在琴弦上奏出优美的旋律。

专注做事,正派做人

记者(下简称“记”):您是“杂交水稻之

父”,但今天我们不谈水稻。我们谈谈艺

术、谈谈体育、也谈谈您的生活和爱好。

2001年 2月 16日晚,在人民大会堂举

办的“科学在中国”文艺晚会上,您演奏的

那首小提琴曲《行路难》,令很多人难忘,

您为什么对这首《行路难》情有独钟?

袁隆平(下简称“袁”):哈哈!我充当

的是南郭先生。我拉得不好,但我什么都会

一点儿。我不是书呆子气的人。我喜欢古典

的小提琴曲,上大学的时候就学拉着玩,它

能把你带到一个很舒服、很美好的境界。

 这

·21·

第29页

支曲子是科学家李四光的作品。科研的艰

辛,科学精神的内涵,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感

触最深。我理解这种艰辛。

记:科学家最大的特点是认真,做什么

都非常认真,您那么投入地演奏的时刻,内

心是怎样的感受?

袁:专注。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无论它

是大还是小,都用心去做。

记:您的头脑走在了科学技术的最前

沿。您的内心世界却充盈着深沉的情感。现

在,有的年轻人在追求事业的时候,似乎忽

略了情感、人格的完善,有的极度自私,甚

至出现“情感贫乏症”。在人的成长中,您

怎么看情感教育这个问题?它对人的发展有

什么影响?

袁:无论多优秀的人,如果太自私,对

社会、对人没感情,不行。要为社会做一些

事情、献一份爱心,这样你才会有欣慰感。

人要正直、要乐观,对国家、对人类都要有

感情才行。情感、人格不健全,对周围人的

影响就像是毒素。

好身体是成才基本要素

记:您虽年逾古稀,却精力充沛,真让

人羡慕。听说您非常喜欢游泳、打排球?

袁:游泳是我的强项呦!我高中时是武

汉市第一名!最近 3年我都是省农科院游泳

比赛的第一名,年轻人赛不赢我的。

记:(笑)不会是年轻人故意让着您吧,

老让您拿第一,讨您高兴!

袁:哪里!他们不服,一直想赢我!可

我底子好呀,而且从来没间断过!(转身去

拿了一张精心裱过的泳装照)你看看我去年

在三亚游泳的照片!(满脸自豪:为自己毫

无赘肉的健美身材)我们所每天下午 5点半

都要打排球,等一会儿你一定去看看,看看

我这个 74岁的“主攻手”表现咋样。

(注:采访结束后,记者去球场观战,

袁老果然表现不俗。竟敢跳起“扣杀”,也

不见气喘吁吁,表情很是得意。)

记:难怪您的精力这么旺盛,健康的身

体太重要了。

袁:当然喽!要成才,第一要素,也是

最基本的要素,是身体要好。身体不健康,

心有余力不足,无论你搞什么研究都支撑不

下来。我现在还在第一线,只要田里有稻

子,我 每 天 都 要 下 田 的。身 体 不 好,怎

么行?

生活简单,心情明朗

记:听说您偶尔偷闲的时候,喜欢和助

手们一起打麻将,而且对打麻将还有很特别

的看法?

袁:(笑)我们打麻将可不赢钱!谁输

谁钻桌子。他们老是想看我钻桌子,所以我

得格外用心打才不钻桌子,有一次他们想把

我钻桌子的镜头拍下来,可我身手麻利,一

下子就钻过去了,结果那个动作慢的给拍上

去了。(得意地笑)

别小看打麻将,打麻将也锻炼人的心

性。有人一看到手上的牌不好,就摇头叹

气,这种态度不可取。麻将里有辩证法。就

是最坏的点数牌,只要统筹调配、安排使用

得当,也可能以劣胜优。你要是胸无全局、

调配失利,再好的牌拿在手里,也会转胜

为败。

记:听说您的生活还是蛮“讲究”的。

人要学会善待自己,这样才会关爱别人。是

不是这样的?

袁:我主要是生活有规律。以素食为

主,常食粗粮,饮食定量,坚持锻炼。长期

坚持下来,生活就会变得很简单,心情也

明朗。

全才不见得以后会成才

记:您认为全面发展和成才是怎样的

关系?

袁:全面发展不是门门功课都得 5分,

全才并不见得以后会成才,往往会变成书呆

子,在掌握基本知识基础上,要有一些专

才,有一些爱好。有专才,就有了方向;

 有

·22·

第30页

爱好,不但让你的世界更丰富,还可以自己

“杂交”起来,互相启发。“杂交”现象不仅

在自然界存在,在人类社会、思维领域也都

广泛存在。

人就像一粒种子,健康的种子,身体、

精神、情感都要健康。

钟扬事迹报告:在我心里,你永不远去

张晓艳

首先非常感谢市委,追授钟扬为“上海

市优秀共产党员”。也非常感谢复旦大学,

事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学校就持续给了我

们很多关心。很多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给

了我们真诚的关怀和无私的帮助。借这个机

会,我要一并向大家表示感谢!

这两个多月来,所有的人见到我的第一

句话都会说,张老师,你必须坚强。是的,

我必须 坚 强,而 且 我 别 无 选 择,我 只 能

坚强。

我和钟扬一起走过了 33年,共同经历

很多风雨,唯独没有考虑过生离死别。我一

直觉得钟扬没有理由走,因为我们上有四个

80多岁的老人,下有一双未成年的儿子。

在去银川的路上,儿子反复问我:“到

底怎么回事?为什么我们要去银川?”他很

快从铺天盖地的媒体上得知事实,然后在

QQ空间悄悄写下:“父亲,我们还没有长

大,你怎么敢走!”我想,钟扬离开我们唯

一的理由就是他太累了,就像儿子在网上发

的话所说的:“爸爸,你终于可以好好休

息了!”

我和钟扬 1984年一起分配到中国科学

院武汉植物研究所。钟扬是学无线电专业

的,负责所里唯一的一台计算机,他把当时

国外最前沿的科研文章都找来和大家分享。

在 20世纪 9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先后到美

国做访问学者和留学。当时选择回国的人很

少,但是钟扬从没有纠结过这个问题。回国

时,别人都会带一些彩电、冰箱,而钟扬把

我们攒的生活费都买了计算机设备,回来捐

给了单位。我们一起去提货的时候,海关都

不相信,怎么可能有人用自己省吃俭用节约

下来的钱给公家买设备。他头脑里经常想的

是:我应该为这个单位,为这个国家做些什

么事?

2000年,复旦大学的陈家宽教授找到

了他,希望请他到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当

老师。当时钟扬虽然刚刚 30出头,却已经

是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的副所长了,

当时的前景也是看得见的。但他一直有一个

教师梦。他经常开玩笑说,他在妈妈肚子里

的时候,就注定要成为老师了,因为他妈妈

在生他的前一个小时,还在课堂上给学生上

课。那天晚上他回家后很激动,觉得自己的

这个梦想终于有机会实现了!于是他毫不犹

豫就接受了陈家宽老师的邀请。

到上海后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迎来了我

们的双胞胎儿子。关于孩子的培养,我们曾

有一个约定。钟扬说:“我确实不是很擅长

带孩子,孩子 15岁以前,你就多管一点,

15岁以后交给我来管”。

后来钟扬又成了援藏干部,孩子照顾得

就更少了。我当时宽慰自己:等他三年援藏

期结束,也就回来了,情况会越来越好的。

可是每一期的援藏结束,他都有无可辩驳的

理由继续———第一次是要盘点青藏高原的植

物家底,第二次是要把西藏当地的人才培养

起来,第三次 是 要 把 学 科 带 到 一 个 新 的

高度。

从高原到平原的不停切换,伴随的是

17种高原反应和醉氧,这些都需要极强的

意志力来克服。他的心脏跳动已经到了临界

值,对身体的伤害很大,我们也一直跟他

说,必须要考虑健康问题。他说我知道,我

想让西藏的事业有个可持续的发展,那时候

我会考虑留在内地帮助西藏。

2015年,他有过一次脑出血。

 几乎所

·23·

第31页

有人都认为经过这次大病,他会放慢工作的

脚步。可是后来,他不仅没有放慢,反而还

加快了。他说他有一种紧迫感,希望老天再

给他十年,让 他 把 这 个 人 才 梯 队 真 正 带

起来。

钟扬刚刚到西藏大学的时候,那里连硕

士点都没有,他对我说,他心里有一个很大

的梦想,梦想都是需要付出心血,付出牺牲

的。对孩子的培养和付出,钟扬虽然留下了

永远的遗憾,但是他这样做,并不是逃避父

亲的责任,而是为复旦,为西藏,为国家培

养了更 多 人,那 也 是 他 的 责 任,更 大 的

责任。

今年 9月 9日,是孩子们 15岁生日,

因为下午西藏大学的同事过来开会,他给在

山东的小毛订了蛋糕,然后中午和大毛一起

匆忙过了个生日。他非常高兴地说起,西藏

大学生态学科上了“双一流”,这是个很大

的荣誉,是西藏的第一个,看得出来他非常

自豪。他在西藏开创性的工作,真的像一个

襁褓里的婴儿,最后长成了伟岸的男子汉,

让他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在西藏工作 16年,钟扬对西藏的爱是

深入骨髓的,包括他让小儿子在上海的西藏

班读书,学习藏语,也是希望有一天儿子能

继承他的事业。

在钟扬走后,我在家整理旧照片才发

现,我们全家最近的一张全家福竟然已经是

12年前了。最近几年也有过一些全家一起

拍照的机会,但是几乎每一次钟扬都因为工

作而临时缺席了。

虽然钟扬陪伴我们的时间很少,但是我

们全家人的心始终是紧靠在一起的。每年我

生日的时候,他总会记得给两个孩子一些

钱,让他们去给我准备礼物。他也会在孩子

很多关键的问题上进行引导。出意外的前两

天,他还在微信里指导大毛科创活动的申请

书,而那也是 他 发 给 儿 子 的 最 后 一 条 信

息……

回首 33年,从与他相识、相爱,直到

今天,有太多太多美好的回忆。直到我们在

这里缅怀钟扬,我依然感到,他并没有远

去。钟扬还在的时候,有时到了凌晨两三

点,我会想,他怎么还没回家呢?是啊,他

工作太忙了,也许现在还在某个遥远的地方

忙碌着呢。

国家的教育事业是他一生的牵挂。我们

家人商量,准备把他的车祸赔偿金全部捐出

来,用于支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

工作。我想,这是我们家人能为钟扬未竞的

事业做的一点事,也是他所希望看到的。

(节选自《钟扬事迹报告会———“钟扬一生的故

事,就是种子的故事”》,2017年12月23日《解放

日报》)

商业战线的旗帜“一抓准”:张秉贵

张秉贵,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他在平凡

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

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

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多次被

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当选为党的十一大

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委会

委员。

张秉贵 1918年出生于北京,只在一所

贫民学校上过半年学,11岁时便到纺织厂

当了童工,17岁到北京德昌厚食品杂货店

当学徒。1995年秋,新建的北京百货大楼

开张并招聘 25岁以下营业员,36岁的张秉

贵因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被破格录取。

北京百货大楼当时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

心,客流量大,张秉贵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信

念,从 1995年 11月到百货大楼站柜台,30

多年的时间接待顾客近 400万人,没有怠慢

过任何一个人。他认为,“一个营业员服务

态度不好,外地人会说你那个城市服务态度

不好,港澳同胞会感到祖国不温暖,外国人

会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文明。我们真是工作

平凡,岗位光荣,责任重大!”

 从为国家争

·24·

第32页

光、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信念出发,他在问、

拿、称、包、算、收六个环节上不断摸索,

练就了“一抓准”和“一口清”的过硬本领,

接待一个顾客的时间从三四分钟减为一分

钟。他通过眼神、语言、动作、表情、步

伐、姿态等调动各个器官的功能,几乎成了

那个时代商业领域的服务规范。

商业服务业的简单操作,被张秉贵升华

为艺术境界。在北京,传统的“燕京八景”

名扬天下,而他的售货艺术被人们誉为“燕

京第九景”。看张秉贵工作,也成了许多人

的一种享受。有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经常

欣赏他售货。这位老人说:“我是个病人,

每天来看看您站柜台的精神劲儿,为人民服

务的热情劲儿,我的病也仿佛好了许多。”

一位音乐家看他售货后说:“你的动作优

美,富有节奏感,如果配上音乐,是非常动

人的旋律。”随着张秉贵名声的升高,来买

他的东西的顾客也越来越多。为了看他的表

演,热情的顾客曾经将百货大楼的玻璃柜台

挤碎。

在北京街上,张秉贵非常受人尊敬,他

坐公共汽车有人让座;去洗澡时有人愿给他

搓背。1987年患癌症病重住院期间,探望

的人络绎不绝,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教

授、专家,更多的是热爱他的顾客。一位看

过他售货的国际友人曾经感慨地说:“这种

场面,在国外只有名声好的政治家和红得发

紫的影视明星才能遇到,而中国的一名普通

售货员能享受此殊荣,真了不起!”

1987年 9月 18日,张秉贵因患癌去

世,终年 69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

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

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

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

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

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

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

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

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

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

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

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

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

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

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

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

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

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

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

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

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

分,则编为《肇域志》。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

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

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

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

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

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

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

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

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

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

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

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

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

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

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

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

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

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

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

 。

·25·

第33页

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

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

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

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

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

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

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

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

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

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

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

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

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

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

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

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

“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

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

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

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

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梁启超《中

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

恰当的一项是( )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

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

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

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

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

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

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

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

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

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

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

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

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

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

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

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

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

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

点的看法。

第 5课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语言目标:梳理文章思路和论证方法,

了解新闻评论兼具议论性和新闻性的特

点,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评论的基本

方法。

2思维目标: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

义,明确新闻评论的观点和立场,

 分析

·26·

第34页

新闻评论评述论证的思路和方法,掌握

新闻评论的写法,发展逻辑思维。

3价值目标:能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对待学

习和生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人生观。

论“工匠精神”

徐耀强

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

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

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

为表现。在新的时代弘扬和践行“工匠精

神”,须深入把握其基本内涵、当代价值与

培育途径。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

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其一,敬业。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

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

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中华民

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

敬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早在春秋时

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执事

敬”“事思敬”“修己以敬”。“执事敬”,是

指行事要严肃认真不怠慢;“事思敬”,是

指临事专心致志不懈怠;“修己以敬”,是

指加强自身修养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宋代

大思想家朱熹将敬业解释为“专心致志,以

事其业”。

其二,精益。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

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

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所谓精益求

精,是指已经做得很好了,还要求做得更

好,“即使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最好”。

正如老子所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能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不是精益求精才获得

成功的。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

界、成为经典,靠的就是制表匠们对每一个

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

磨、专心雕琢的精益精神。

其三,专注。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

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

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从

中外实践经验来看,工匠精神都意味着一种

执着,即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

德国除了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奔驰、宝马、奥

迪、西门子等知名品牌之外,还有数以千计

普通消费者没有听说过的中小企业,它们大

部分“术业有专攻”,一旦选定行业,就一

门心思扎根下去,心无旁骛,在一个细分产

品上不断积累优势,在各自领域成为“领头

羊”。其实,在中国早就有“艺痴者技必良”

的说法。古代工匠大多穷其一生只专注于做

一件事,或几件内容相近的事情。《庄子》中

记载的游刃有余的“庖丁解牛”、《核舟记》

中记载的奇巧人王叔远等大抵如此。

其四,创新。“工匠精神”强调执着、坚

持、专注甚至是陶醉、痴迷,但绝不等同于

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其中包括

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这意味

着,工匠必须把“匠心”融入生产的每个环

节,既要对职业有敬畏、对质量够精准,又

要富有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活力。事

实上,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

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新

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工

匠,如倪志福、郝建秀等,他们为社会主义

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中国第

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王传福、

从事高铁研制生产的铁路工人和从事特高

压、智能电网研究运行的电力工人等都是

“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他们让中国创

新重新影响了世界。

二、“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现代科技时代,“工匠”

 似乎远离我们而

·27·

第35页

去。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同时也需

要千千万万的能工巧匠。更为重要的是,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

它的传承和发展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具

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广泛的社会意义。

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

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只有物质文

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

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

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也就是说,物质文明

与精神文明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两个轮

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

“一双翅膀”,二者缺一不可。事实上,“工

匠精神”的发育程度,同一个社会的物质文

明、精神文明的进步程度都直接发生着关

联。从精神文明来看,“工匠精神”作为一

种职业精神,在本质上它是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特别是同其中的“敬业”“诚信”要求

高度契合的。从物质文明来看,“工匠精

神”在物质文明的创造过程中可以发挥强大

的精神动力及智力支持作用。

二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经过改

革开放近 40年的发展,我国早已成为世界

第一制造业大国。尽管我们成了“世界工

厂”,贴着“MADEINCHINA”标签的产品在

世界随处可见,大到汽车、电器制造,小到

制笔、制鞋,国内许多产业的规模居于世界

前列,但这里面却依然缺少真正中国创造的

东西,甚至一些外国人将其等同于“山寨”

产品。这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的

形象。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我国制造业大

而不强,产品质量整体不高,背后的重要根

源之一就是缺乏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

人才。为实现中国从全球制造大国到制造强

国的跨越,2015年 5月 8日国务院正式印

发《中国制造 2025》,提出了中国政府实施

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

要迎头赶上世界制造强国,成功实现中国制

造 2025战略目标,就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

扬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只有

当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

融入生产、设计、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实现

由“重量”到“重质”的突围,中国制造才能

赢得未来。

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随着市

场经济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到来,现代经济越

来越呈现为一种品牌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

视域下,作为知识资本形态的品牌形象也是

一种可经营的企业资本,是一种潜在的、无

形的、动态的、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

是传统的会计体系反映不了的无形资本,塑

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有效开发、经营品牌资

本,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占领市场至高点

的重要手段。事实上,“工匠精神”在企业

品牌形象塑造和品牌资本创造过程中具有十

分重要的作用。“工匠精神”也是企业品牌

内涵的重要体现,也是企业品牌知名度、美

誉度以及顾客忠诚度培育的有效途径,更是

企业品牌资本价值增殖的重要来源。其实,

中华老字号全聚德烤鸭能够驰名世界,也是

得益于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工匠精

神”。

四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尊重员

工的价值、启迪员工的智慧、实现员工的发

展,不仅是员工个人成长的强烈需求,同时

也是现代企业的责任和使命。而“工匠精

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是企业员工提升个

人精神追求、完善个人职业素养、实现个人

成长进步的重要道德指引。美国旅馆业巨头

康拉德·希尔顿年轻时有过在酒店打工的经

历。最初,上司安排他打扫卫生,刷马桶是

其中必要环节。希尔顿对这份工作不满意,

对待工作很懈怠。有一天,一位年龄稍长的

女同事见他刷的马桶很不干净,就亲自为他

做示范,并告诉他,自己刷完的马桶,

 是有

·28·

第36页

信心从里面舀水喝的。这件事对年轻的希尔

顿触动很大。从此他一改对工作的懈怠应

付,逐渐树立起踏实认真、一丝不苟的职业

精神。后来,希尔顿拥有了自己的酒店,并

在行业内独树一帜。回顾他的成功之路,不

难发现,他年轻时所遭遇到的“喝马桶水”

的职业精神教育这一课,是他成长、成才、

成功的重要精神财富。事实上,企业员工所

具有的高尚职业操守和强烈“工匠精神”,

同拥有较高专业知识技能一样,是其自身立

足职场的重要条件和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脱颖

而出的制胜法宝。

三、“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

如今全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强烈共识,

就是在中国必须加强、加快“工匠精神”的

培育。那么,其路径何在呢?

首先,必须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全

社会形成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

好社会氛围,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

必要条件。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工匠在古

代等级社会中一直处于社会下层,在职业

“士农工商”的排名中,工匠往往不入统治

者的“法眼”而被归为“三教九流”。唐宋以

后,手工业者身份地位有所提高,但封建王

朝依然奉行“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将工

商业视为末业,对工商业者进行压制。元代

又开始通过严格的“匠户”户籍制度对工匠

进行种种限制和奴役,使工匠一直难以获得

与普通劳动者平等的社会地位。特别是儒家

主流思想向来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

高”,倡导“君子不器”,轻视职业技能教

育,认为匠人们营营役役都是些奇技淫巧,

君子应该修齐治平,不为物役。而当代中国

虽早已是世界工厂,但社会和企业依然缺乏

对工匠和“工匠精神”的重视和尊重。反观

欧美文化,古时的出色工匠,可以跟艺术家

和作家齐名,地位是非常高的。在全社会形

成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围,其

实质是对劳动、知识和创造的尊重。这既是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也是

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征。

其次,必须畅通职业培养机制。有资料

表明,我国制造业生产一线技工特别是具有

“工匠精神”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已

经成为制约我国成为制造业强国的瓶颈。那

么,如何畅通技能型人才职业培养机制呢?

一要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也就是要以改

革的思路,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

相适应、产教学同“工匠精神”深度融合的

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

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二要继承古代

“师徒制”教育传统。古代流行的中国艺徒

制度和西方行会的学徒制,采取的都是一种

“心传身授”的默会教学方式,学徒都是在

实践中不断磨炼技艺,体验并形成精雕细

琢、精益求精、严谨专注的职业精神。特别

是“师徒制”中形成的“亲师合一”关系,注

重“手把手”“一对一”的言传身教,有利于

那些非物质传统技艺的传授和“工匠精神”

的养成。三要实行国家工匠技能认证制度。

也就是在加强现行职业教育法规执行力度的

同时,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举行国家考试制

度,全面实行工匠职业从业资格考试制度和

工匠技能等级认证制度,不断提高职业资格

水准和职业荣誉感。

再次,必须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

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形

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并为全企业所认同和遵

循的价值理念、共同信念、经营思想、道德

准则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显然,以“工匠精

神”为核心的工匠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必不

可少的组成部分。正如《周易》所言:“观乎

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价值来自于“人化”

的过程,同时又必须回归于“化人”的过程。

无疑,“工匠精神”中蕴涵的巨大力量,也需

要通过融入企业文化建设而得到发扬光大,

并使之在滋养员工精神、推动企业发展中得

到验证和释放

 。

·29·

第37页

最后,必须建立激励保障制度。建立科

学有效的激励保障制度是“工匠精神”得以

延传和发扬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其一,要

建立传统工匠技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针对

传统工匠“传内不传外、传儿不传女、传大

不传小”现象,通过运用法律、制度等形式

加强与工匠相关的知识产权、技术专利的保

护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传统工匠的合法权

益不受侵害。其二,要建立濒临失传的传统

工匠技艺抢救制度。要建立专项基金,抢救

性保护那些濒临失传断代的民间传统技艺、

工艺,抢救挖掘那些濒于失传的独门绝技,

请大师名匠著书立说或为他们撰写人物志和

传记,发扬光大传统技艺和“工匠精神”。

其三,要建立优秀民间传统技艺表彰奖励制

度。可借鉴当今建筑界“鲁班奖”、工艺美

术界“金奖”“银奖”形式,对技艺界的精品、

优品实行专项奖励制度,以此树立标杆鼓励

赶超。同时,对于那些德艺双馨的工匠大

师、技师要授予荣誉称号,并不断提高他们

的薪酬待遇。其四,要建立名品优品特品甄

别追究制度。为增加工匠的责任心和荣誉

感,可借鉴古代社会“物勒其名”的办法。

利用条形码、二维码等现代网络技术手段,

对工匠、技师的每一件作品、产品实行甄别

认证,既保障他们的著作权,让他们“扬名

立万”,又对他们实行终身责任追究,以此

强化“工匠精神”的建设。

1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泛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

媒体所刊发的具有新闻性的评论文章。(吴

庚振《新闻评论学通论》,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新闻评论,从广义上说就是对新闻事实

发表评论,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

(邵华泽《新闻评论写作漫谈》,长城出版社

1986年版)

新闻评论,简而言之,是新闻传播工具

中一种对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一定看法和意

见的文章。具体说来,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

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

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

是所有新闻传播工具的各种形式评论的总

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丁法章《新闻评

论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2新闻评论的特点

(1)新闻性。新闻评论必须以一定的新

闻事实为依托,消息承载的是新闻事实本

身,而评论则是透过事实阐述某种观点。

(2)倾向性。评论要对所依托的事实作

出是与非、对与错、得与失、利与弊、善与

恶、美与丑等方面的价值判断,这种鲜明的

价值取向,使之天然地带有倾向性。进一步

说,很多时候,新闻评论的倾向性都带有较

浓的政治色彩,反映的是主流社会的声音。

(3)公众性。消息报道及时、快速、量

大,但也常常令受众陷在信息的海洋里,无

所适从;同时社会的复杂变化也可能会令读

者产生困惑,需要有人解疑释惑。新闻评论

正是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回答读者关心

的问题,引导公众舆论健康地发展。

3新闻评论的作用

(1)引导作用。新闻评论要运用马克思

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

新闻事实和重要问题作出分析。可以表彰先

进,针砭时弊,帮助群众明辨是非;可以摆

事实,讲政策,说道理,为群众解疑释惑;

还可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为他

们指明方向。

(2)监督作用。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

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弘扬先进思想和精神的

同时,还要不断揭露和抨击各种腐败现象不

正之风,对这些丑恶现象和不良风气形成强

大的舆论压力。

(3)表态作用。可以代表新闻媒体对当

前的重要事件和问题表明态度,

 这是符合广

·30·

第38页

大受众需要的。对于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全

国性的新闻媒体有时还可以通过发表议论的

方式,表明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

态度。

(4)深化作用。新闻评论的政治性决定

了它要尽可能从思想、政策理论高度提出问

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应局限于就

事论事。通过分析、综合和提炼,衡量它是

否符合党的政策,是否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

向,使受众从思想上、政治上领悟到某种道

理,理解客观事物包含的政治意义。

4新闻评论的类型

除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外,还有以

下几种类型。

编者按:是编者对新闻稿件所加的评

论、批注、说明性文字,以编者简短的评论

对新闻作画龙点睛的点评。有文前按语、文

中按语和编后三种形式,不是独立的新闻

评论。

专栏评论:指的是在报纸相对固定的版

面和栏目中发表的评论,一般具有相对稳定

的风格和特色。

广播电视评论:是纸介媒体的新闻评论

在广播电视中的延伸,与其他媒介的评论相

比,更加平易、生动、通俗

请依据课文将下列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深刻理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

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

乔东 萧新桥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一直以

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共中央、国

务院联合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改革方案》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

精神、工匠精神,引导产业工人爱岗敬业、

甘于奉献,培育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职工

文化。可见,新时代职工文化建设是弘扬劳

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有力抓手。

我们应该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精

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系列重要讲话作

为重要遵循,以党和国家的重要政策文化精

神为指导,深刻领会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

系,通过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

匠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

者大军,从而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

目标。

劳模精神是劳模之所以成为劳模,

 而在

·31·

第39页

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所坚持坚守坚定

的基本信念、价值追求、人生境界及其展现

出的整体精神风貌。“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

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

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劳模精神的表述,为我们科学理解和大

力弘扬劳模精神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指导。

这需要我们一方面正确理解这一表述中六个

词语的各自含义,又要从整体上把握劳模精

神的科学内涵。

总体上看,这一表述一方面道出了劳模

之所以能在广大劳动者群体中脱颖的根本原

因,另一方面也为广大劳动者群体提出了奋

斗的目标和方向。六个词汇中,爱岗敬业是

本分,争创一流是追求,艰苦奋斗是作用,

勇于创新是使命,淡泊名利是境界,甘于奉

献是修为。做一个守本分、有追求、讲作

风、担使命、有境界、有修为的人,是每一

位劳模的精神风范,更是每一位劳动者应该

追求的目标。

劳动精神是每一位劳动者为创造美好生

活而在劳动过程秉持劳动态度、劳动理念及

其展现出的劳动精神风貌。党的十八大以

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和劳动精神的系

列重要讲话是我们正确理解劳动精神的重要

依据,也是大力弘扬劳动精神的重要参考。

“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提倡

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

的命运。”关于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

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

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

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

实劳动才能铸就。

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

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

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和劳动精神的

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指

明了方向。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

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维

护和发展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劳动者的权

利。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排除阻碍劳动者

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

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全社会都要

热爱劳动,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

为耻。

工匠精神是近年来我国社会的一个热点

问题,也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

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

精神这一概念,常被习近平总书记提及,也

被写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之中。我们应该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匠精神的系列重要讲话

精神为指导,一方面理解工匠精神的科学内

涵,另一方面认识到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

劳动精神相比所体现出的特色。

工匠精神是每一位不甘于平庸的劳动者

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

求,并不断自我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完

善,始终追求做更好的自己时所表现出的工

作态度、工作境界、工作习惯以及整体工作

精神面貌。笔者认为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

坚守执着、精益求精、专业专注、追求极

致、一丝不苟、自律自省。劳模精神是超越

别人的精神,因为他们就是因为超越了很多

劳动者脱颖而出。工匠精神是超越自己的精

神,世上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工匠精神是让劳动者成为自己的“劳模”,

劳模精神是让劳动者成为别人的“模范”。

工匠精神点亮了自己的生命,劳模精神则照

亮了别人的生命。

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是共性和个性的关

系。劳动精神是所有劳动者的共性,每一位

劳动者都应该有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则揭示

了不甘于平庸的劳动者的个性,是成就优秀

劳动者的必要条件。个性不仅是产品和企业

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劳动者的核心竞争力

 。

·32·

第40页

这里所说的劳动者的个性主要是指劳动者在

自我超越过程中彰显出的个人优势及其精神

状态,也就是工匠精神。换句话讲,没有工

匠精神的劳动者很难有出色的成就和骄人的

业绩。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是践行工匠精神

的核心,也是成就杰出劳动者的根源。当然,

如果工匠精神成就的劳动者不仅大大超越了

过去的自己,也大大超越了别人,在企业、

行业、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成为最优秀的劳动

者,那么他就会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最终就会成为劳模,劳模精神也随之产生。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劳动创造

了人本身。劳动精神是成为人的精神,工匠

精神是成为更加优秀的人的精神,劳模精神

则是成为影响别人的人的精神。成为人、成

为更加优秀的人、成为影响别人的人,就是

一种逐步递进的关系。党和国家现在大力呼

吁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目

的就在于让每一个人都热爱劳动,成为自食

其力的劳动者,更要成为优秀的劳动者,甚

至成为广大劳动者群体中的佼佼者和大家学

习的榜样。

(摘自 2019年 4月 30日“人民网·理论频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

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

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

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

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

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

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

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

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

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

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

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

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

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

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

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

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

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

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

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

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

状。在表 现 痛 感 之 中,他 们 仍 求 形 象 的

完美。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

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

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

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

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

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

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

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

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

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

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

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

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

 动作是诗

·33·

第41页

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

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

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

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

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

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

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

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

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

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

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

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

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

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

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

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

么?菜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

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

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

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

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

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

空间中的绵延。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

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

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

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

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

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

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 “物”是

“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

“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

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

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

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遗情”。

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

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

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

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

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

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

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

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

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

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

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

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

《观钓台画困》:“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

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

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

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

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

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

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

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

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

“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

(摘编自钱锺书《读〈拉奥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

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

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

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

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

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

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

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

与否。

D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

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

擅胜场的题材范围

 。

·34·

第42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

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

歌来得生动和明白。

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

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

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

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

“两山排阔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

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

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

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

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

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 )

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

尚是眼中金屑也。

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

异迹而同趣。

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

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

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

射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

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第 6课 癗!  插秧歌

1语言目标:通过诵读,学习《癗"》重章

叠唱、句式整齐、节奏明朗的特点以及

《插秧歌》率真自然的特点,感受古代人

民劳动的欢乐,能剪辑两首诗描写的劳

动画面,将其编写成一篇新闻通讯。

2思维目标: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两首诗

歌中描写的美好的劳动场面,增强形象

思维能力。

3价值目标:勇于追求、乐于付出,在劳

动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

集诗歌 305篇,另有 6篇有目无词的“笙

诗”。除了《商颂》几篇部分学者认为是商代

的作品外,其余作品皆出自周初到春秋中叶

五百余年间,产生于包括了现在的陕西、山

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诗经》既有来自贵族士大夫阶层的诗,也

有来自普通百姓的歌谣,所以它所包含的社

会内容和感情因素十分复杂,既有民族历

史、朝廷礼仪、战争宴饮,也有家庭生活、

田野劳作和爱情吟唱,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当

时的社会生活。

《诗经》包括十五国风,以及小雅、大

雅和三颂。关于风、雅、颂分类的依据,宋

人郑樵曰:“乡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

雅,宗庙之音曰颂。”(《诗辨妄》)他认为

“风”“雅”“颂”主要表现的是音乐体制上的

不同特点,十五国风是十五个地域的民间歌

谣。其 中 邶、 睟、 卫、 郑、 齐、 魏、 唐、

秦、陈、桧、曹、豳十二国为诸侯国;“

 王

·35·

第43页

风”所指为衰败后的周王国;“周南”和“召

南”分别指周公姬旦和召公姬爽的采邑,其

地皆在陕西岐山之南。这些不同地域所产生

的音乐各有其地方特点,那么,由这些不同

地域产生的歌谣,也就系在地域音乐的名

下。“雅”原是西周王畿镐就一带的音乐,

因此也就成为朝廷的正统音乐。一般用在官

方礼仪之中。“雅”分大、小的原因可能是

因为音乐长短体制的区别,现在看来“大

雅”篇幅普遍较长,而“小雅”的篇幅则较

短。“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时用的音乐。《毛

诗序》曰:“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

功告于神明。”所谓“形容”也就是舞蹈的意

思,它说明颂诗表演时是且歌且舞的,场面

雍容、庄严。颂诗在押韵方面不如风诗和雅

诗明显,王国维认为这说明了颂诗的节奏较

为舒缓,显示了颂诗缓慢凝重的特点。颂诗

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个部分。颂本是朝

廷祭祀音乐,鲁国之所以有颂,是因为周公

姬旦对于周王朝的建立有大功,鲁国是周公

的封国,因此得到周王特许使用朝廷祭歌。

商颂有人认为是商代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认

为是宋国的音乐。宋国是商王族后裔的封

国,有为前朝王室祭祀的义务,所以得以用

“颂”。

《诗经》的体制形式,与它的仪式功能

有相当大的关系。一般说来,《诗经》以四

言句式为主,通常是两个双音节词构成一个

二节拍的节奏,四句为一章,一首诗由数章

构成。大部分诗歌都给人端庄、整饬,而又

舒缓悠扬的感受。这种特点符合仪式的需

要。当然,《诗经》尤其是“国风”中也常杂

以二言到八言的诗句,于整齐中显得参差,

同时也丰富了《诗经》的韵律。

仪式性的另一特点是诗、乐一体。《墨

子·公孟》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

诗三百,舞诗三百。”《诗经》中所有的诗都

是配乐的,因此,它也显示出音乐性的特

点。这首先表现在重章叠句和构词方式上。

同一首诗的不同章节,意义相近,句式相

同,有些只是文字稍加变化,这就是所谓的

复沓,或称联章复沓。

叠字和双声叠韵也是利用音节的流利和

谐以制造音乐效果的表现形式。叠字又称重

言,如“关关雎鸠”(《周南·关雎》)之“关

关”拟雎鸠的鸣和声,显得节奏舒缓,声律

悠扬;而诗歌中的双声词如“参差”(《周南

·关雎》),叠韵词如“窈窕”(《周南·关

雎》)等,这令诗歌读起来和谐悦耳,非常

动听。

押韵是诗歌的普遍形式特点,也是音乐

性特点之一。《诗经》的押韵方式较为宽松,

而且形式多样,有一韵到底,也有中途换

韵;有的 诗 是 逐 句 押 韵,有 的 诗 是 隔 句

押韵。

后人常以“比兴”代表《诗经》的创作手

法。《周礼·春官·大师乐》以“风”“赋”

“比”“兴”“雅”“颂”为“六诗”。其中“风”

“雅”“颂”为诗之体,而“赋”“比”“兴”则为

诗之用。朱熹说“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也”(《诗集传》卷一),也就是对事物或行为

作直接的铺陈描述。“比”即比喻,我们在

西周和春秋时代的其他文献中很少看到这种

修辞手法,但在《诗经》中却被广泛地使用。

在这几种艺术手法中,“兴”是一个较为复

杂的概念。朱熹认为“兴”就是“先言他物以

引起所咏之词”(《诗集传》卷一),但这一说

法只是说明了“兴”的局部特点,并不能完

全概括“兴”的内涵。一般说来,“兴”是一

些出现在诗歌或诗歌中某一章开头的意象,

这些意象和诗歌的主题在外表上看来没有必

然的联系,但我们如果仔细琢磨也能从很多

兴象中感受到它和诗歌主题或显或隐的联

系。这种联系可能表现为一种隐约的象征关

系,如《周南·关雎》以“关关雎鸠,在河之

洲”起兴,雎鸠是双栖双宿的鸟,它与本诗

歌的爱情婚姻主题有象征的关系。“兴象”

也可能有着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

 如

·36·

第44页

《秦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渲染出一片萧瑟、凄婉的气氛,和诗中所表

达的悲伤情感交融为一体。

《诗经》在春秋之后,通过儒家的努力,

成为中国文化的神圣经典,对 2000多年的

中国士人的政治品格、人伦修养、生活情志

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它在中国文化史上

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就文学而言,《诗

经》有着积极深广的现实精神,它促成、培

养了中国文学关怀人生、关心社会这一伟大

的特点,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开山之祖。

《诗经》无论是在美学风格、创作手法和艺

术技巧方面,都取得了辉煌而卓著的成就,

成为世世代代诗人学习诗艺的源头活水。

《诗经》是上古文化和民族精神相结合的产

物,是上古人民的丰富智慧和真情实感交相

辉映的结晶,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典范。

《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深远而多方面

的。概而论之,有如下数端。

首先,《诗经》创立了中国文学史的“风

雅”传统。所谓“风雅”,既指执著于人生、

立足现实的诗歌内容,也指委婉迂曲、温柔

敦厚的诗歌风格。司马迁说:“国风好色而

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史记·屈原贾

生列传》)就说明了《诗经》即事抒情、诗以

言志的内容,以及既执著不懈又不过分耽溺

于情感的精神状态。它鼓励了诗人积极处

世,“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而反对沉湎

于绝对个人的世界里。这与儒家所提倡的伦

理风范相吻合,因此被儒家奉为经典,从而

深深地感染了后世士大夫的诗歌观念和诗歌

情怀。在《诗经》的影响下,诗歌在很大程

度上成为中国传统文人表达自己的政治态

度、抒泄社会情感的一种主要途径。这就是

孔子所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可以怨”(《论语·阳货》)的主旨。这使得中

国传统文人在本质上人人都成为诗人,使得

诗歌成为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

而极大地促进了诗歌的发展,也引导了诗歌

对现实人生的深切关注。在《诗经》的现实

精神影响下,后世文人常在理论和实际中自

觉抵制个人趣味,抵制诗歌中的形式主义倾

向。自唐以后,历朝历代都有以“风雅”为

旨归的诗歌革新运动,并产生较大的社会影

响。“风雅”在传统文化里成为评价诗歌的

最高标准。

其次,“比兴”作为《诗经》最为突出的

艺术手段,对中国诗歌技巧有着很大的影

响。诗人们追求“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

之表”的比兴境界,从而从多方面发展了诗

歌的比兴手法。除此之外,“比兴”还和寄

托连为一体,称为“兴寄”,被赋予特别的

含义。“兴寄”在修辞或艺术手法之外,还

指这些艺术手法中所包含的讽喻现实政治的

内涵。一味追求诗歌技巧,而忽视了诗歌思

想内容的诗歌,就会受到指责。如唐代陈子

昂说“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比兴”要求

并鼓励诗人要有自觉的政治批评意识,并通

过委婉敦厚的手法将自己的政治态度表露出

来。同样,在理解诗歌时,也要求读者能通

过对意象的类推,进而理解诗歌中所包含的

政治讽喻意味。这种比兴寄托的方法在很大

程度上影响中国传统诗学思维,对政治抒情

诗和诗学理论的影响尤为显著。

作者简介: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

廷秀。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

四年(1154)进士,南宋名将张浚谪居永州,

勉杨万里以“正心诚意”之学,因此他自名

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开禧二年

卒于家中。临终前索笔写下了“吾头颅如

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的遗言。

杨万里以诗著名,与尤袤、范成大、陆

游并称“中兴四大家”,当时被奉为诗坛宗

主,其诗数量极富。杨万里的诗歌理论,

 主

·37·

第45页

要见于《诚斋诗话》及一些序文中。他强调

诗歌的社会作用,称诗是 “矫天下之具”

(《诗论》),并认为诗歌应该有为而作,起

到某种扬善讽恶的作用,不能无病呻吟。在

表现方法上,他重视委婉含蓄,尚“意”重

“味”。他所说的诗“味”,既继承了司空图

“韵味”说的特点,又受到江西诗派诗论的

一些影响,求“味”而不离“形”“法”。杨万

里讲的“法”主要是“活法”,他崇尚独创,

反对死守规则的“舍风味而论形似”的模拟

之风。因此,杨万里与江西诗派诸人不同,

他大力提倡晚唐诗风,追求“晚唐异味”。

在评论前人时,他也能脱离时人偏见,既推

崇杜甫、黄庭坚,也称赞李白、苏轼。其

《江西宗派诗序》云:“今夫四家者流,以苏

似李,黄似杜。苏李之诗,子列子之御风

也。杜、黄之诗,灵均之乘桂舟驾玉车也。

无待者神于诗者欤?有待而未尝有待者,圣

于诗者欤?”妙于比喻,常为后人引用。《诚

斋诗话》不专论诗,也有一些文论。

其诗内容充实,从他的第一部诗集《江

湖集》开始,便写下了一些关心国家安危的

作品。杨万里还写了一些反映农民劳动生活

的诗。

杨万里的诗歌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方

面富有特色,他初学江西诗派,后又学陈师

道的五律,王安石的七绝,还学过晚唐诗,

后跳出步入后尘的路子,自辟蹊径,面向大

自然寻找诗意。由师法前人到自筑诗坛,由

在书本中寻诗到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发现

写诗的材料,杨万里的诗终于摆脱了江西诗

派脱离生活、模拟古人,只在字句韵律上着

意锻造的风气,形成了独具特色、对后世影

响颇大的“诚斋体”。他进一步发扬吕本中

的“活法”说,把握瞬息万变的自然动态,

用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的语言加以表现,从

而形成一种取材自然、新鲜活泼、涉笔成趣

的新诗体。“诚斋体”的突出特点是善于巧

妙地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动态,通过景物

的“活”来表现意趣的“活”。“诚斋体”的另

一特点是幽默诙谐。大自然的一切,大而日

月山川,小而蜂蝶花木,无不收抬入诗,涉

笔成趣,以至姜夔有“处处山川怕见君”的

戏语。语言平易浅近,自然活泼,适当选

择、熔炼俗谚口语入诗,这是“诚斋体”的

又一特点。这比起江西派的搜僻典、用生

词、押险韵、造拗句,显然是一种大胆的

解放。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

版社 2009年版)

《癗"》

1诗中“采、有、掇、捋、蘚、?”这六个

字的顺序可以更换吗?为什么?

2《癗"》一诗在形式上有什么鲜明的特点?

有什么艺术效果?

《插秧歌》

1《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几幅图景?

2请赏析首联连用的四个动词“抛”“接”

“拔”“插”。

《癗!》赏析

周啸天

《癗!》

 是周代南方妇女在劳动中即兴

·38·

第46页

口唱的山歌。“以韵分三章,章四句;然每

二句只换一字,实六章,章二句也。”(姚际

恒《诗经通论》)该诗在《诗经》中是很独特、

很值得注目的一首。

诗中主题句———“采采癗!”的“采采”

二字,郑笺为“非一辞也”,孔疏为“见其采

者多也”,故今流行的诗经选本或译本,多

释作“采了又采”。这其实是存在问题的。

首先,诗经的叠字多见于形容词(如“灼灼”

“依依”)、名词(如“燕燕”)、拟声词(如

“喈喈”“莭莭”)等,动词复叠,似不二见。

(“采采卷 耳”的 “采 采”,则 与 此 实 属 一

例。)这是一个疑点。其次,诗经中“采采”

一词凡四见,即本篇“采采癗!”、《卷耳》

“采采卷耳”、《蒹葭》“蒹葭采采”、《蜉蝣》

“采采衣服”。后二例比照同一诗中叠咏对

应的诗句“蒹葭苍苍”“衣裳楚楚”,可知“采

采”为形容词无疑。则此癗!、卷耳的“采

采”应一例类推,故陈子展译为“形形色色

的车前草”;而闻一多释为“犹粲粲也”,尤

为通达,用之四句而皆准。因此,“采采癗

!”是对劳动对象状貌的歌咏,也可以说是

触物起情,属于兴象之列。其中饱含着劳动

者获取植物的愉快,是素朴而很有感染力的

诗句。

妇女采集车前子即“癗!”是一种古老

的习俗,系于繁衍种族的观念,因为相传食

癗!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难产。《毛诗序》

解题说“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韩诗及汉

以来论诗者亦皆缘癗!宜子立说,是不错

的。因此当癗!粲粲结子之时,妇女们结伴

而出,竞相采撷,其情绪是相当兴奋的,而

场面是尤其热烈的。闻一多通过想象描述了

这样一幅动人的情景:“揣摩那是一个夏

天,癗!都结子了,满山谷是采癗!的妇

女,满山谷响着歌声。这边人群中有一个新

嫁的少妇,正捻着那希望的玑珠出神,羞涩

忽然潮上她的靥辅,一个巧笑,急忙地把它

揣在怀里了,然后她的手只是机械似的替她

往怀里装,她的喉咙只随着大家的歌声啭着

歌声———一片不知名的欣慰,没遮拦的狂

欢。不过,那边山坳里,你瞧,还有一个伛

偻的背影。她许是一个中年的硗确的女性。

她在寻求一粒真实的新生的种子,一个祯

祥,她在给她的命运寻求救星,因为她急于

要取得母亲的资格以稳固她妻的地位。”这

段由诗还原生活的描画,对于读者真切地体

味这歌谣字 面 下 深 藏 的 意 蕴,是 大 有 帮

助的。

鲁迅曾幽默地论及诗歌起源于劳动道:

“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

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

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

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

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

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

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 学。”

(《门外文谈》)《癗!》一诗比“杭育杭育派”

自然是高明多了———它虽然是两句成一节

拍,不断反复,但毕竟有形象的描绘与动词

的屡换———然而在情不自禁地通过反复的有

节奏的歌声,去协调那反复的有节奏的动

作,去模仿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点上,它

和“杭育杭育派”还是一脉相通的。“口唱山

歌手不闲。”在《癗!》中,劳动者灵巧的手

的动作,也就成了即兴歌唱取材的对象。诗

“实六章,章二句”,每“章”变换的就在一

个动词,一共变换了六个字:采、有、掇、

捋、蘚、?。这六字可以细分为三组,即:

(1)采、有(有即采得),这是对采集最一般

性的描述,虽然概括,还不具体;(2)掇、

捋,这是对手取癗!的动作的具体描写,或

一颗一颗地拾,或一把一把地抹,写来很真

切很生动,是没有劳动经验者难以捕到的动

词;(3)蘚、?,这两个“衣”部的字,是对

用裙襟盛取癗!的动作的具体描写,或是手

提衣襟而往里揣,或是掖起衣襟来兜着。从

采写到盛,

 是完全暗合劳动实际操作程序

·39·

第47页

的,它取自生活,是不必用意而自工的神来

之笔。由此我们又发觉,这支口头创作的歌

在笔录为诗时分为三章,也是深具匠心的。

“采采癗!”描绘了景物,六个动词则

表现了劳动的情态,虽然简到不能再简,但

诗还是速写似的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劳动画

面。“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

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

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

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方玉润《诗经原始》)可见此诗虽然语意不

多,但有点睛之妙,“自鸣天籁,一片好

音”,故能启发读者展开生动的联想。当

然,这些三五成群、愉快劳作的妇女,不是

一般的“拾菜讴歌”,而是怀着强烈的母性

的渴望、功利的目的,她们摘着癗!,唱着

癗!,心里荡漾着虔诚与激情,默默地祈祷

着神灵的赐福。较之后世跪倒在“送子娘

娘”香火前的妇女,同样抱着无限希望,却

有着不可比拟的奔放愉悦之感。

这样产生于自然与生命的乐章,具有不

可仿效的魅力。袁枚《随园诗话》云:“三百

篇如‘采采癗!,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

人所当效法……章"斋戏仿云:‘点点蜡

烛,薄 言 点 之;剪 剪 蜡 烛,薄 言 剪 之。’

……闻者绝倒。”作诗亦有东施效颦,适增

其丑的情况,章氏的戏作便是一种绝妙的

嘲讽。

(选自 《诗经楚辞鉴赏辞典》,商务印 书 馆

2012年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①归。

【注】①饷田:到田间送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

一项是( )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

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

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

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

生,用 语 平 朴, 意 境 优 美, 富 有

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

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2“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

样的乡村场景?

3“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

同意吗?请结合全诗说明理由。

·40·

第48页

一、核心素养解读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1精读中国古代优秀的诗词

作品,感受作品中艺术形

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

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

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从语言、形象、情感等多

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

审美体验。

1语言建构和运用:在反复诵读和想象的基础上,感受欣赏古代诗

词独特的艺术魅力;了解诗词的一般特征,重点掌握炼字技巧。

2审美鉴赏与创造:从比喻、夸张、对比、比拟等修辞手法赏析诗

词语言的独特美感;赏析诗词渲染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赏析中华文化中的独特意象,感受诗人创

设的意境。

3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辩证看待古代诗人积极入世和淡泊名利的不

同人生状态;体会世人对社会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悟。

4文化传承与理解: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

化自信。

二、单元提示

本单元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佳作。曹操“天下归心”的宏大理想,陶渊明

“性本爱丘山”的淡泊闲适。李白“霓为衣兮风为马”的瑰丽想象,杜甫“潦倒新停浊酒杯”的

悲凉处境,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情诉说。苏轼“一尊还酹江月”的旷达洒脱,辛弃

疾“人道寄奴曾住”的豪迈悲凉,李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的黯然神伤。这些都成为我们生

命中的诗意,韵在了我们的基因之中。

第 7课 短歌行  归园田居(其一)

1理解各种典故、比喻等艺术手法。

2学会理解分析诗歌的情感。

3学习诗歌的炼字方法。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

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

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

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

子,曹魏的奠基者。

东汉末年,面对天下大乱,以汉献帝刘

协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

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

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中国北方地区,扩

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

业、安置流民、实行“租调制”,促进中原

地区经济生 产 和 社 会 稳 定。建 安 十 八 年

(213),获封魏公,建立魏国,定都邺城。

建安二十一年(216),册封魏王,

 权位在诸

·41·

第49页

王之上。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去世,谥号

为武,安葬于高陵。其子曹丕称帝,追封皇

帝,谥号为武,庙号太祖。曹操喜欢用诗

歌、散文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是

东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鲁迅称赞“改造文

章的祖师”。擅长书法,被唐朝张怀馞《书

断》评为“妙品”。

他精通《孙子兵法》,是今存为此书作

注的第一人。著有兵书十万余言。他多次下

令求贤,要求“唯才是举”。与东汉重视德

行、门第不同,只要才干杰出,有治国用兵

之术,即使出身微贱,不懂儒家经术,不仁

不孝,名声卑污,他都考虑予以重用,甚至

提拔为大将、州牧。豪强大族率众投奔者,

也极力笼络,许以官职。因此,他又不完全

否定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

部下对他如不竭诚效忠,一经发觉,立即清

除,毫不容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

用”,手下人才济济。

陶渊明(约 365—427),字元亮,晚年

更名为陶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

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

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

散文家,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

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

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

人之宗”,著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

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

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

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

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

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

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

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

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

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

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

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

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

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

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

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

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

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

之处。

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

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

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

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

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

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

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苏东坡

更作《和陶止酒》《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

劝农六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

《和陶杂诗十一 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

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

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

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

之深。

1五言诗

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

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

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东汉时的《陌上桑》《江

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

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

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

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成为最盛行的诗体,

因此出现了大批名作。

2建安风骨

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

风格。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

 ”

·42·

第50页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蠫、应#、

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

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

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

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

后人尊为典范。

3典故

用典使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艺

术手法。典故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

事典,即古代的故事;二是语典,即有来历

出处的词语。

典故的使用大致有以下三种方式:

正用,又称直用,即直接使用,正面作

比喻寄托。

反用,即从典源正面引来,却反其意而

用之,表达的是一种与原典相反的情感或

看法。

化用,即根据需要将典故加以改写,有

时甚至将典故拆散,融入词句中。

1《短歌行》

(1)《短歌行》前十六句中最能体现诗人

情感的两个字是什么?并分析这两个字

在表达技巧上的作用。

(2)《短歌行》哪些诗句运用了典故?各

有什么用意?

诗句 用意

(3)结合本诗使用的典故思考,诗歌使用

典故起到的表达效果。

2《归园田居》(其一)

(1)“尘网”“羁鸟”“池鱼”等词语各比喻

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了什么

思想感情?

(2)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展现田园景

色?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写田园景色?请

具体分析。

白马篇

[魏晋]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眓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43·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籍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