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bookData.followerCount}}
{{!bookData.isSubscribed?'关注':'取消关注'}}
1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语言文字运用1.qìn gě zhēngróng è xié qiú chàngliáokuò2.携/镌/隽 稠/惆/啁 遏/碣/竭3.(1)①寥廓 ②辽阔 【解析】两者都是形容词,都有“广阔”“空旷”的意思。“寥廓”指高远空旷,侧重于指立体的范围。如:视野寥廓、寥廓的天空。“辽阔”指辽远广阔,宽广空旷,侧重于指平面的范围。如:幅员辽阔。(2)①苍莽 ②苍茫 【解析】两者都表示“空阔辽远、无边无际”。“苍茫”强调边际遥远朦胧,看不清楚,常用于形容大地、暮色。“苍莽”侧重于阔大,适用于带草的旷野或是茂密的林地。(3)①义气 ②意气 【解析】两者都是名词,都有“气概”的意思。“意气”可有三种理解:①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意气高昂。②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闹意气、意气用事。“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义气。任务导学任务一 活动一:1.沁园春·长沙看万类霜天竞自由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问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收起]
[展开]
{{!bookData.isSubscribed?'关注':'已关注'}}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1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语言文字运用
1.qìn gě zhēngróng è xié qiú chàng
liáokuò
2.携/镌/隽 稠/惆/啁 遏/碣/竭
3.(1)①寥廓 ②辽阔 【解析】两者都是形容
词,都有“广阔”“空旷”的意思。“寥廓”指高
远空旷,侧重于指立体的范围。如:视野寥
廓、寥廓的天空。“辽阔”指辽远广阔,宽广空
旷,侧重于指平面的范围。如:幅员辽阔。
(2)①苍莽 ②苍茫 【解析】两者都表示“空
阔辽远、无边无际”。“苍茫”强调边际遥远朦
胧,看不清楚,常用于形容大地、暮色。“苍莽”侧
重于阔大,适用于带草的旷野或是茂密的林地。
(3)①义气 ②意气 【解析】两者都是名词,
都有“气概”的意思。“意气”可有三种理解:
①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意气高昂。
②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③由于主观
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闹意气、意气用
事。“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
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义气。
任务导学
任务一 活动一:
1.
沁
园
春
·
长
沙
看
万类霜天
竞自由
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仰视:鹰击长空
俯瞰:鱼翔浅底
?
?
?
???
??
问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
?
???
???
写景抒情
景中寓情
忆
粪土当年
万户侯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记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
?
???
??
忆事抒情
情中显志
?
?
?
??????
??????
2.“看”字领起的写景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
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
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问”领起的抒情句: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恰”(“忆”)字领起
叙事与议论的诗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活动二:
1.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
型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
“鱼”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这些典型景物
(山上之枫,江中之水与舟、鱼,天空之“长”以
及鹰)都能体现“深秋”与“生机”的特点。
2.首先,从“观察”角度看,远近相间(远看近
观),上下有序(仰视俯瞰);从表现手法看,动
静结合,对照鲜明。(远近相间,上下有序,动
静结合,富有层次)。这样的描写层次清晰地
体现出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为下面的
抒情作铺垫(触景生情)。其次,从语言修辞
角度看,运用色彩词(形容词)和动词,对照鲜
明,寓情于景,描绘出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
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还有一些数量
词、副词也用得很精妙。如“万(山)”(山之
多);“(红)遍”(红之广)等这些词表明数量
多,范围广,色彩缤纷,重重叠叠,形象地展现
了景色的壮美。
3.“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一群有志青年慷慨
激昂,评论国事,奋笔疾书,激浊扬清,和军
阀、官僚展开英勇斗争的形象;抒发了以毛泽
东为代表的一代青年意气风发、敢以天下为
己任的豪情壮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 考 答 案
第2页
2
任务二 活动一:
1.描绘湘江秋景的传神的动词有:染、争、击、翔
等。“染”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动感,
生动地活画出岳麓山树林经霜变红的壮美景
色。“争”字表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
烈场面,给碧绿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
氛。“击”字表现鹰飞之矫健,搏击之强劲。
“翔”字既摹写出水之清澈见底,水天相映之
境,又精当地借用鸟不扇动翅膀而盘旋回飞
的状态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游状,
形象生动。
2.①这首词的数词“万”和“百”,凸显豪放诗风,
具有包罗万物,大气磅礴的气势。“万山”极
言视野之广阔,胸襟之豪迈,宇宙之大尽收眼
底;“万类”突出大自然的物种繁多,色彩纷
呈;“万户侯”突出诗人傲视蝇营狗苟的军阀,
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百舸争流”突出
景象之壮观、竞争之激烈;“百侣”突出同学少
年的人数之多,气势之大。②“万”“百”突出
了多、壮、豪等力学上的崇高美感,给读者以
强烈的视觉震撼,彰显诗人豁达的胸襟。
活动二:
1.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和壮丽秋景,
感慨不尽,思绪万千,不禁发问:“广阔无垠的
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
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
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气魄。
2.情景交融、叙议结合。上阕以写景为主,但借
景抒情,处处有情,将词人对美好前景的无限
憧憬之情,积极向上的革命激情,深切关注革
命前途和坚信革命必胜的壮志豪情,蕴含于
充满生命活力的雄阔壮美的秋景中。下阕以
叙事为主,但借事抒情,将词人及一群“风华
正茂”的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
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和青春豪情,寄寓
在回忆战斗青春的典型事例中。借景抒情、
叙事抒情之外,上阕与下阕也运用议论直接
抒情。上阕的设问,下阕结尾处的诘问、象
征,都直接抒发了一代青年的壮志豪情。
阅读知识:阅读鉴赏现代诗
①抓意象,绘意境。只有抓住诗歌意象的特
征,才能较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整合各种
意象,对诗歌的直观形象和画面进行联想和想
象。并要从品味诗歌的语言入手,逐渐感悟到诗
歌的意韵之美,鉴赏诗歌的意境。②明手法,析
作用。在诗歌鉴赏中,可借助各种艺术和表现手
法。主要包括: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
偶、夸张、反复、排比、双关等修辞手法和虚实结
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
色结合、细节描写、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等表
现手法,通过分析和阐述其表达作用来鉴赏诗
歌。③品语言,味情感。诗歌是语言的艺术。现
代诗歌的语言精练、形象、富有音乐美。语言是
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在诗歌鉴赏中,品味语言
是基础,应该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咀嚼品味,领略
诗歌的深刻含义、隽永的字词语句,鉴赏诗歌抒
发的思想情感。
素养评价与能力检测
1.①峥嵘岁月 ②水深火热 ③淋漓尽致
【解析】①处成语,联系上文“把这首词的上片
和下片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
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
壮志”,可知这首词鲜明地彰显出诗人少年时
期的不平凡、不寻常的年月,应该选择“峥嵘
岁月”。②处前后文“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把
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 之
中的情景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符合语境的应是“水深火热”。③处成语
形容前文所说的作者的情感和志向在词中展
现得如何,可以选择“淋漓尽致”。
2.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能够
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第3页
3
“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解
析】画横线语句有三处语病:一是“从湖南农
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多层定语语序不
当,应该改为“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
儿子”;二是“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
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
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
性青年”逻辑顺序不当,应该改成“到能够成
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
‘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三是
成分残缺,“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的血性青年”缺少谓语,应该在“能够”后面加
上“成为”。
3.示例:长沙是我国中部地区一个有着3000多
年历史的风景秀丽的城市。毛泽东的一首
《沁园春·长沙》使得这里成为中外旅游胜
地。其浓厚的文化底蕴更为这座城市平添了
几许魅力。“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使得橘子洲这
座世界上最长的内河洲成为游人流连忘返的
地方。
4.C 【解析】整个句子的主语应是“(毛泽东
的)诗句”,“给人们以极大的鼓舞”的是“(毛
泽东的)诗句”。“随手拈来毛泽东的诗句”没
有主语或省略主语,省略的主语就是“习近
平”,那么,“给人们以极大的鼓舞”主语也是
“习近平”,这就不符合句子表达的原意了。
“毛泽东的诗句随手拈来”,后面用“引用”才
贴切。
5.原句三个分句都以“大力”起始修饰,形成反
复与排比结合,增强了力量和气势。原句“优
秀文化的传承”前有“中国”,强调了“优秀文
化”的归属感;原句“宝贵精神财富”前有“中
国共产党人”修饰,强调了“宝贵精神财富”的
特定归属;这种“归属”与上文表达保持高度
一致,使表达内容更准确。
6.A 【解析】词句中无悲愁的情调。
7.D 【解析】《沁园春·长沙》属长调,《采桑
子·重阳》属小令。
8.首先,诗人因重阳节引起感慨,面对重阳节的
到来,感叹人生易老,时光易逝,是很自然的。
其次,正因为诗情由重阳节而起,先交代时
令,“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并由此点明战地
逢重阳节令,也合情合理。其三,上阕写重阳
节令,借重阳节赞战地风光,是因为革命根据
地战绩令人高兴。而下阕由秋风的强劲,引
出“寥廓江天万里霜”的赞叹,描绘出一幅万
里霜天的空阔深远景象。而其景象“胜似春
光”,正是因为“战地黄花分外香”的缘故,但
词意又推进了一大步,它是在战地黄花的基
础上开拓出了辽阔的意境。
9.B 【解析】B项“‘咽’字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
悲凉”错误,“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大
意是“霜花满地,残月在天。天将破晓,马蹄
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可见
暗示的是战斗的激烈。故选B。
10.这两句描写了西风、长空、大雁、晨霜、孤月五
种意象以及晨风猛烈、天空高远、大雁鸣叫、
清晨霜落等情景,营造了一种阔大的意境。
11.①“雄关漫道真如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
法,暗示夺取娄山关的艰难;②这两句词体
现了红军夺取娄山关后的豪迈之情,表现了
革命队伍踏平艰难险阻的决心和勇气。
12.略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
红烛/闻一多
❋ 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
❋ 致云雀/雪莱
语言文字运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 考 答 案
第4页
4
1.jiè lǚ suǐ lì xiāo mǎo xiē xià
shí lüè xī ní lín chì
2.颂/诵 蜡/腊 砾/烁 蔚/慰
3.(1)①痛快淋漓 ②酣畅淋漓 【解析】两者
都有“非常畅快”的意思。“酣畅淋漓”常指文
章绘画等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
得到充分抒发。“痛快淋漓”则强调心情。
(2)①五彩缤纷 ②霞蔚云蒸 【解析】两者
都有“色彩绚丽”的意思。“霞蔚云蒸”适用对
象是云霞,“五彩缤纷”则强调色彩众多。
任务导学
任务一 活动一:
1.本诗一共七行。第一、二行展示了海洋雄伟
壮丽的景色;第三、四行抒写了对眼前景观的
强烈主观感受;第五、六、七行是对力的讴歌
和赞美。
2.这首诗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巨人的形象。
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
立足点上,眼观大洋,耳听海涛,并把太平洋
想象成一个力大无穷的勇士,竟然要把地球
推倒,把相距遥远的北冰洋和太平洋联结起
来,把天空的云海和海洋的洪涛联结起来,创
造出一种阔大而超越的意境。
活动二:
1.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
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
产规模的具体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
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
力,冲击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同时
也以伟大的创造力建立着崭新的科学与民主
的现代文明。从第二个更宏观的思想层次来
说,作为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
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将蔓延
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
之势。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样可
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
奋进图。
2.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歌颂了它的形态(力
的绘画,力的舞蹈),它的声响(力的音乐,力的
诗歌),它的韵律(力的律吕),表现出一种勇敢
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
执着追求,以及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坚定。
任务二 活动一:
1.
红
烛
第1节:突出红烛意象及其内涵:赤诚的象征,理想人格的化身。
第2~3节:讴歌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诗人的思考与觉悟。
第4节: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和自勉自励。
第5~7节:红烛伤心、焦急而流泪的原因。
第8~9节:揭示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所在。
?
?
?
???
???
2.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
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
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
结果。全诗共九节,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
呼唤开头,形成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
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
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
活动二:
1.红烛的特点就是“红”,红是赤诚的象征;在诗
人眼里,“红烛”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所以
这首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
“人与物化,意与境融”。红烛的意义:红烛所
蕴含的精神是献身祖国,表现了诗人热爱祖
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灵魂,“结成快乐的果
子”的献身精神。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
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
2.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
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
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
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任务三
1.①诗人以大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营造壮阔、
恢宏的意境,并将“我”想象成一个巨人的形
象,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
立足点 上,吹 响 一 声 声 响 彻 寰 宇 的 号 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第5页
5
②诗人采用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
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长短句式随着情感
的变化而变化,使诗作显得自由奔放。还运
用排比句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极大地增强
了诗歌的气势。
2.第一问:①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
渲染,反复使用叹词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
感;运用了想象、呼告、设问、比拟、托物言志
等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强化了情感的抒发。
②诗歌形式上,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节奏感,
与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适配,如重复句的使
用、顶真等修辞手法的采用,注重押韵、格律;
诗歌采用问答的形式抒发诗情,情感经历了
四扬三抑的情绪起落,面对红烛,或惊叹赞
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
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
明而又饱含哲理。第二问:闻一多所倡导的
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
中有一定的体现。
《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
任务四 活动一:
1.《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雪峰”:象征着生命与
人生,是诗人生命的缩影与投射;“太阳”:代表所
谓的“真理”,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在人们的困惑
迷惘中,终于失去原来的高度,要跃入“山海”;
“蜘蛛”:物质世界极为普通的生灵,却能“默享着
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说明真正强大、雄壮和坚
忍的不是外在形式或形象,而是精神、意志和
心灵。
《致云雀》中的“云雀”:代表了光明、欢乐、自
由,对生活的热爱。云雀的振翅高飞,体现着
诗人的执着奋进、愤世嫉俗的态度。云雀的
隐形不露、播撒歌声,体现着诗人不求名利,
只为唤起人间的爱与同情。云雀歌声充满魅
力,承载了“对同类的爱”,是“对痛苦的绝
缘”,是对生命世界中一切美好事物的爱和
追求。
2.《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用峨日朵“雪峰”“太
阳”和岩壁上的“蜘蛛”等审美意象,共同营造
出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
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
一个协调的整体,描绘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
对生命力的赞颂。
《致云雀》一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赞
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
明、美丽的象征,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和对理
想世界的向往。
活动二:
1.①视听结合:视觉形象———“我”吃惊地看到
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听觉形象———滑
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
远而去。视听结合,表明“我”在这个高度上
的坚持绝非易事。②呈现特写镜头:一只小
小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对生命的热
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就是从这只小小的蜘蛛
表露出来的。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
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③强烈
的对比:两组意象形成鲜明而浓烈的对比。
强大和弱小,光明与幽暗,热闹与沉寂,高拔
与低矮。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坚守住高度的不
是强大的雄鹰与雪豹,而是弱小的可怜的蜘
蛛;光明的太阳不过是虚妄的神明和幻象的
真理的别称;堆砌的石砾正在滑向棕色的深
渊;一派嚣鸣的、像军旅的喊杀声,原来是“滑
坡”,是在“远去”,而接纳和归结它们的恰恰
是沉寂和冷静。
2.①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
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
丽的象征。②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修
辞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
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
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 考 答 案
第6页
6
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洒落的声息、赞婚的合
唱、凯旋的欢歌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
巨大力量。
3.《峨日朵雪峰之侧》:这是一首孤绝超越之诗,
刚柔相济,含蓄隽永。诗人立足现实抒情,抒
发诗人登峰途中的体验与感怀,将感悟和激情
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中;幻想与现实相互渗透、
理性与感性相融合、冷静与清醒相结合。
《致云雀》:这是一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
歌,全诗风格清丽明快而且具有雄浑磅礴、大
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诗歌想象丰富,
将感性与理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飘
逸而深远的画面。整首诗句式错落有致,押韵
和谐,节奏舒缓而匀称,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
体现了诗人的诗歌创作理念与美学追求。
阅读知识: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①意象性语言。诗歌以意象取胜。一首诗里
有中心意象或一连串的意象,让读者感受到意象
之美。②抒情性语言。语言非常具有抒情色彩,
让读者明显感受到诗人的情感非常强烈。③哲理
性语言。主要传达诗人的理性思维和哲学观点,
表达诗人对世界、对生活和生命的看法。④叙述
性语言。语言主要是叙述事情的过程或现象的变
化,将读者带到一个特定的故事或情境中。
素养评价与能力检测
1.①风雨如晦(凄风苦雨,风雨如磐) ②墨守
成规(因循守旧,陈陈相因) ③惊世骇俗(惊
世震俗) 【解析】①处语境是说,“五四”运动
时期的社会矛盾十分突出,时局动荡,比喻黑
暗的社会现状。宜选用“风雨如晦”,原指白
天风雨交加,天色昏暗,后用以形容局势严
重,社会黑暗。也可以用其近义词“凄风苦
雨”“风雨如磐”。②处语境是讲以郭沫若为
代表的诗人,敢于打破成规陋习,不因循守
旧,直接针对当时“墨守成规”的世风。③处
语境是说这些勇敢的新文化主将创作了大量
使世人震惊的作品,故填“惊世骇俗”。
2.运用了比喻修辞,将“诗歌”比作“桂冠上璀璨
的明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歌在文学史上
突出的艺术价值。 【解析】分析画波浪线句
“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的璀璨的明珠”,可提炼
出主干“诗歌是明珠”,可确定其用了比喻的修
辞,将“诗歌”比作“明珠”,喻体“明珠”用“璀璨”
一词修饰,可知其特点是灿烂夺目,而比喻修辞
中本体和喻体要有相似性,因此可判断出“诗歌”
也是灿烂夺目的,再分析画波浪线句,定语是“文
学女神”,因此可知“诗歌”的灿烂夺目主要是在
文学史上的地位,所以这一比喻形象生动地表
现了诗歌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及艺术价值。
3.“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
提出确立的。 【解析】原句的语病是句子结构
混乱,显得主宾不搭配,原句主干是:名称是提出
确立并使用。应强调名称提出。
4.①来诠释自己的心情 ②我们不再需要诗意
的生活 ③我们的灵魂在天上 【解析】①处
根据后文“以时代整齐划一的脉络,来规划自
己的生活;以相似度极高的语言和姿态,来讲
述历史”可以判定句式为“来……”,且“来”后
的成分为动宾结构;句前“感想”关涉“心情”,
故可填写“来诠释自己的心情”之类的句子。
②处,本段阐述的是物质与诗意生活的关系。
前句中“但这并不意味着”与前文“诗歌离物
质越来越远,诗意的生活也离我们越来越远”
构成转折,即我们同物质的关系亲密并不意
味着我们的生活不需要诗意,故可填写“我们
不再需要诗意的生活”之类的句子。③处,根
据下句“与地上的身体两相遥望”可推知此处
的表述应是与之相对的“天上”;根据下文“从
灵魂的角度看去,那副似曾相识的皮囊,显得
何其委顿而凄凉”可知表述的对象是“灵魂”,
故可填写“我们的灵魂在天上”之类的句子。
5.①原句中的“摒弃”相比“离开”,更强调主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第7页
7
性,且语气更强烈;②原句中使用三个排比句,
相比改句,强调了失去诗意生活对幸福感的影
响,语势也更强烈;③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用
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有仓促收尾之感,原句简
短有力,语意完整,更适合收束段落。
6.C 【解析】两处“燃”的用法和含义并不相
同:前一个“燃”,是诗人在黑暗的长夜中的摸
索探寻;而后一个“燃”,则强调了诗人在重见
天光后的奋斗搏击。
7.第三节诗句有双重寓意:一是象征诗人的爱
国情感长期埋藏在心底,只有到了五四以后,
这股激情才得以喷发;二是象征被封建主义
束缚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直到五四运动之
后,才焕发出真正的青春活力。在这里,祖国
的新生、诗人的新生和中华民族的新生已完
全融为一体。
8.①“年青的女郎”是比喻,比作祖国;表达了诗人
对祖国在五四之后所呈现的新气象的认识,体
现了诗人对祖国的赞美;另一方面,从抒情的角
度讲,更易于抒发炽烈、奔放的情感。②运用反
复咏叹的手法,更强烈地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激
情,突出了主旋律;达到了节奏回环往复的艺术
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9.D 【解析】D项“讲究韵律、押韵”错误。这
首诗不讲究韵律、押韵。
10.D 【解析】D项“如‘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
即为虚的意象”错误。“唐古特人的那些马
车”应是实的意象。
11.①“我”,指“河床”;诗人用第一人称的口吻
为河床代言,消弭了河床与阅读者之间的隔
膜。②“他们”,指唐古特车夫,也泛指熟悉
河床,与河床有过“亲密接触”的人们;通过
第三方的视角从侧面表现出了河床的整体
形象,更具客观性和可信性。③“他”指秃
鹰;“她”指母狼;这里把动物拟人化,使之更
加形象。④“你们”有两种不同的指代,一指
黄河象(“也永远怀念你们———消逝了的黄
河象”),表达诗人对消失了的物种的一种亲
切缅怀的情绪;一指人类,把河床和人类并
举,有种不分“你我”的和谐感,使读者更能
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同身受。
12.①表达了诗人对河床博爱襟怀的赞叹。河
床让马车载着唐古特车夫沿着堤坡前行,让
万山洞开,显示出博爱的襟怀。②表达了诗
人对生命力的赞扬。作品中一系列意象,既
是作者心灵痛觉的复写,又是对狞厉粗犷的
原生力量的认同。③表达了诗人对阳刚之
美的追求。河床如饱经沧桑的巨人一般,坚
实、宽厚、壮阔,展现出雄性之美。④表达出
对人类高贵的精神品质的赞颂———认知自我
的历史、感知自我的清醒、珍爱历史的智慧。
13.略
3.百合花/茹志鹃
❋ 哦,香雪/铁凝
语言文字运用
1.qián yà zǎn zhě chēn xīsū shǔn
yǒng diǎn chàng niǔní chóuchú
niù gāngà zhài
2.竟/竞 稚/帷 拗/坳 维/雏 嗔/缜
竣/浚
3.(1)①迟疑 ②踌躇 【解析】迟疑:从时间角
度说,是指在应该拿定主意的时候拿不定主
意。踌躇:着重指行动,是在具体行动上拿不
定主意。多用于书面语体。
(2)①颤动 ②颤抖 【解析】两者都指频繁
地振动,都是动词。“颤动”指人或事物,使用
范围大。“颤抖”多指因担心、害怕、寒冷、无
力或感情激动而发抖,使用范围小。
(3)①情不自禁 ②不由自主 【解析】两者
都有“控制不住”的意思。但“情不自禁”侧重
情感行为;“不由自主”侧重指身体的生理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 考 答 案
第8页
8
能控制不了。
任务导学
《百合花》
任务一 活动一:
百
合
花
去包扎所路上
通讯员带路护送
“我”看到的通讯员 “我”了解的通讯员
细节描写
对话描写
到了包扎所
新媳妇借给新被
通讯员借被两手空
“我”陪着再借被成功
新婚被缀有百合花
给“我”馒头、枪筒插花
?
?
?
???
??
?
?
?
???
??
外貌描写
细节描写
在包扎所
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衣
新媳妇帮忙擦洗伤兵
通讯员为救人而牺牲 新媳妇为通讯员缝衣
动作描写
侧面描写
细节描写
在包扎所
新媳妇执意献出新被
劈手夺被铺棺底 百合花被盖英雄
言行描写
细节描写
?
?
?
????????
????????
?
?
?
????????
????????
纯
洁
之
花
活动二:
1.小说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
索叙述和展开故事,故事前后情节承接紧凑,
有一定的“故事性”,但故事性不强。
2.(1)第一处插入的回忆:①天目山的竹海、窄
窄的石级山道、小伙子拖毛竹时哗哗的响声,
写得富有诗情画意,把读者带入一个自然、安
宁又祥和的世界。②这样写点明了小通讯员
性格形成的原因,即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孕
育了小通讯员这样心灵美好、品质纯朴的人,
景物美与人物美相得益彰,和谐统一。③抒
发了“我”对故乡的无比热爱和思念之情,增
强了“我”对小通讯员的亲切感,于是“我”对
小通讯员的态度由先前的“生起气来”到“发
生了兴趣”,最后“越加亲热起来”。(2)第二
处插入“我”对故乡中秋节的回忆:①对故乡
中秋节的回忆中深蕴着“我”对小同乡的惦
念,也有力地烘托出他牺牲的意义———为他
人全家团聚、幸福而牺牲,使他的形象更加高
大、感人。②中秋节乃团圆节,是全家共享天
伦之乐的美好节日,对故乡中秋节的回忆表
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后面紧张的
战地情形形成对比。
任务二 活动一:
1.小通讯员:一个年轻的战士,稚气憨厚、腼腆
羞涩、天真质朴;关心战友、体贴群众;在危急
关头,为了战友和抬担架民工的生命,挺身而
出,舍己救人,壮烈牺牲。
新媳妇: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俊俏娴静,
善良淳朴;深明大义,真挚伟大。
2.(1)①《百合花》中的“我”是叙事者,以“我”的
视角,娓娓动听地叙述“我”所见所闻的小通
讯员和 新 媳 妇 的 故 事,因 而 有 线 索 作 用;
②“我”是故事的亲历者,见证了人物故事的
过程和场景,更见证了通讯员和新媳妇的美
好心灵,两颗火热的心,因而增强了故事的真
实感;③“我”是故事的参与者,“我”与小通讯
员、新媳妇都有着故事联系和情感联系,衬托
和丰满了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两个人物形象;
④“我”是小说作者的代言者、体验者,通过
“我”的情感体验表达了战争背景下的人性美、
人情美,突出和丰富了小说的主题。(2)通讯
员一出门就将“我”甩出好远。“我”开始生气
起来→逐渐发展到对这通讯员产生了兴趣→
在了解小通讯员情况后,“我立刻对这位同
乡,越加亲热起来”→通过“借被”事情后,“我
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 小
通讯员为救担架队员牺牲后,“我”怀着崇敬
的心情怀想他。
活动二:
1.(1)小说中典型的细节描写有:两次写通讯员
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花;两次写给“我”开饭
时吃的两个馒头;四次写衣服上被门钩撕破
的衣洞;三次写新媳妇的印有百合花的被子
等等。(2)表达效果:①大量生动的细节描
写,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②生动
的细节描写,传神地传达出人物真挚美好的
情感。③反复出现的细节描写,使得作品在
情节发展上前后呼应,波澜起伏,结构严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第9页
9
④反复出现的细节描写,巧妙而深刻地表达
了主题:战士的高尚情操,人民对战士的赤诚
感情,犹如百合花那样纯洁、美好。
2.①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与医生、“我”的态度
之不同。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后,默默
起身说:“不用打针了。”他是从职业技术的角
度来作出这一决定的;对于通讯员衣服上的
破洞,“我”劝道:“不用缝了。”这是从理智出
发而言;而新媳妇却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
缝着那个破洞”,此时,她一定想起了通讯员
借被子时的腼腆与局促,临走时的狼狈模样
宛在 眼 前,舍 身 救 人 的 英 勇 无 畏 宛 在 眼
前……也许她又什么也没想,只是这样一针
一线地缝着,只求内心一片安宁。这是情感
与理智的鲜明对比,是情感对死亡的战胜,突
出了人物的情感特点。②小说结尾。在把
通讯员的尸体放进棺材前,卫生员要揭掉
他身上的被子,新媳妇却“劈手夺过被子”,
将这条洒满“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白色百
合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似乎在她眼
里,通讯员只是睡着了。在这样的对比中,
通讯员、新媳妇的形象更加完美,文章也画
上了诗意的句号。
任务三 活动一:
例如,“我”与小通讯员对话:“在家时你干什
么?”“帮人拖毛竹。”“参加革命几年了?”“一年。”
“你怎么参加革命的?”“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
的。”这段话介绍了通讯员的出身、年龄、身世,又
揭示了他舍己救人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帮”和“跟”字,前者点出了通讯员的阶级地位和
生活境况,后者则表现了他的思想觉悟和自觉的
革命要求。
活动二:
①“百合花”是小说中印在新媳妇新婚被子
上的花,代指新婚被子,象征纯洁的爱情。②主
要故事情节“借被”“献被”围绕“百合花”被子展
开,是情节发展的线索。③百合花色泽淡雅,香
气清幽,白净纯洁,象征人性美人情美:新媳妇和
小通讯员像百合花那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
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
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
美好。④以象征美好纯洁的“百合花”为小说标
题,既礼赞人性人情美和军民鱼水情谊,也为战
争题材的小说增添了斗争生活的诗意美。总之,
以象征人性人情美的“百合花”为标题,充满着情
感美,诗意美。
《哦,香雪》
任务一 活动一:
哦
,
香
雪
(1~3)火车来到台儿沟 故事背景
(4~56)姑娘们迎接火车
(面)
(4~11)出门看火车
(12~45)议论“北京话”
(46~56)按需换东西
?
?
?
??
??
(57~81)香雪换得铅笔盒
(点)
(57~63)被奚落渴望铅笔盒
(64~72)换笔盒忘记下火车
(73~81)得铅笔盒勇走夜路
?
?
?
??
??
(82~83)姑娘欢呼香雪归 故事尾声
?
?
?
??????
??????
?
?
?
??????
??????
故
事
主
体
活动二:
小说没有情节线索,也没有故事性,而是抓
住火车停靠“一分钟”这一特定情景,根据情感抒
发的内在逻辑,将一些每天一分钟里发生的事件
以特定的方式加以精心的选择、排列和叙述,最
后以香雪换铅笔盒的“冒险”为终结,尤其对香雪
夜归的情景做了浓墨重彩的渲染,使情感的抒发
达到高潮,就如一支优美动人的小夜曲。被称为
“散文化小说”或“抒情小说”。
任务二 活动一:
1.(1)香雪形象特点:善良纯真,渴求知识,坚毅
执着,自尊自爱,胆怯而又勇敢。
(2)表现描写:①善良纯真。第38段“香雪又
悄悄把手送到凤娇手心里,……仿佛是她使凤
娇受了委屈。”②渴求科学文化知识。第48段
“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
还问到它的价钱。”③坚毅执着。第65段“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 考 答 案
第10页
10
上一直没有人发现她,……她一伸手就可以
摸到。”④自尊自爱。第70段“台儿沟再穷,
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⑤胆怯而又勇
敢。第6段“只有香雪躲在后边,……在它跟
前,她简直像一棵没根的小草。”以及结尾部
分,一个人摸黑走三十里的山路回家。
2.①小说展现的是以香雪和凤娇为典型的一群
性格鲜明的山里姑娘的生活片段。凤娇看火
车,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
注意到的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圈,比指甲盖还
小的手表;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
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
袜。所以,凤娇关注的是山外人的物质生活
的方式;这象征现代物质文明。而香雪关注
的是山外人的精神文化层面;象征着现代精
神文明。两个人物形象一起:表达出小山村
里姑娘们的不同追求,在现代文明面前的不
同状态;但都表现了山村姑娘对现代文明的
热切渴望和执着追求,也表明了现代文明对
人的精神的巨大吸引力。②以凤娇为代表的
一群山里姑娘,衬托香雪的清纯和对精神文
明的追求;也能更好地表现山村姑娘对山外
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
的迫切心情,以及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
活动二:
《哦,香雪》主要运用较多的心理描写,尤其
是心理细节描写,真实而形象地再现山村姑娘们
的内心世界,展现她们清新、纯洁而又充满美好
愿望的心灵。①面对“木盒是不是铅笔盒”的问
题,“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因为……”
这段心理描写表明:香雪比她的姐妹们更深刻地
体会到了台儿沟需要的不是“完善”,而是“革
新”。②香雪最后在火车上以一篮鸡蛋换一位大
学生的铅笔盒,并因此而不在乎被火车多拉了一
站、不畏惧多走三十里夜路的那一段情节的丰富
的心理活动描写,既表现了她自尊、执着、勇敢的
精神,也表现她对山里人命运的思考,对现代文
明的向往,渴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充分展示
她的精神风貌。
任务三:
1.描写语言精练而传神,人物语言形象化性格
化。①小说开头介绍台儿沟,“它和它的十几
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
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
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皱褶”一词形象
表现台儿沟是大山中的山村,其闭塞落后的
程度难以想象;“温存和粗暴”则形象表达台
儿沟对大山的依恋和生活的艰难。②“台儿
沟,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具备挽住火车在它
身边留步的力量。”“挽住”一词将台儿沟拟人
化,透出悲凉的味道。③“呦,我的妈呀! 你
踩着我的脚啦!”“我撕了你的嘴!”“呦,我们
小,你就老了吗?”这些人物语言充分表现出
凤娇大胆、直率、泼辣的性格。④“‘你们城市
里一天吃几顿饭?’香雪也紧跟在姑娘们后面
小声问了一句。”“香雪没说话,慌得脸都红
了。”形象鲜明地表现出香雪文静腼腆、淳朴
善良的性格。⑤香雪以四十个鸡蛋换得铅笔
盒后,“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运用了一系列
动词“举”“拍”“摸”“放”“合”,传神地写出香
雪内心深处摆脱贫穷、赢得尊严的希望。
2.①点明并突出小说的主人公,香雪既是山村
姑娘中的普通一员,又与其他姑娘不同;也是
山村姑娘们看到香雪被列车带走而又带着铅
笔盒夜归时的欢呼。②表达对香雪表现的惊
奇、理解:香雪,原来真是这样一个执着追求
梦想(知识和现代文明)的女孩。③表达对香
雪表现的感叹与赞美:香雪,一个多么纯洁、
天真的 女 孩,一 个 向 往 现 代 文 明 的 女 孩。
④标题“哦,香雪”寄寓人物清纯、善良、美丽,
不沾一点尘杂的心灵和向往现代文明的美好
愿望,具有诗意和抒情味,浓厚了小说的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第11页
11
情味。
3.《哦,香雪》中有六处精彩的景物描写,主要是
为了烘托人物心情:①“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
车站消失了,……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这
是香雪刚从火车上下来,站在西山口,作者从
香雪的视觉着眼,描写了一种景色,其特点是
“空旷”,用以烘托香雪内心孤单、空虚和害怕
的心理。②“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
的山谷,……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
小盒子。”作者描写了一种月色明朗的景色,
烘托出香雪心情的变化,为下文描写香雪审
视铅笔 盒 作 铺 垫,推 动 故 事 情 节 的 发 展。
③“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在风的怂
恿下‘豁啷啷’地歌唱。”烘托出香雪拥有铅笔
盒后的满足心情。④“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
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并不真心告
诉她应该怎么做。”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
景物,烘托出香雪心里的担忧,担忧不知如何
向娘解释铅笔盒一事。⑤“小溪的歌唱高昂
起来了,……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运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的一幅图景,烘托出
香雪想出了向娘解释铅笔盒一事的方法后的
愉快心情。⑥“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
栗了,……和她们共同欢呼着。”“被感动得战
栗”,拟人又双关,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
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被这现
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烘托
出香雪内心的感动。
《百合花》《哦,香雪》(群文阅读)
任务一 活动一:
1.《百合花》:①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娓娓动
听地叙述故事。讲述了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
的故事: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和“我”
到包扎所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以
及此后发生的故事。②这一视角称为“有限视
角”,就是叙述者是当事人,参与故事的发展,我
们依赖于他的眼睛看世界,靠他的引领进入故
事。“有限视角”一般用我们熟悉的第一人称叙
述故事,写亲身的经历;真实而有感染力,便于情
感抒发,让故事叙述更简明更集中。
《哦,香雪》:①故事外的人物讲故事,叙述改
革开放之初火车的开通给边远山村带来的新
鲜事儿:火车停在山村小站时,香雪、凤娇等
几位姑娘的几个小的生活场景。②这一视角
称为“全知视角”,就是叙述者站在局外,不出
现在故事中,但他仿佛是无所不知的“神”,对
事件的前因后果都十分了解,对人物的心理、
过去和未来也都清清楚楚,有时甚至走到前
台发表议论、对人物进行评价。“全知视角”
一般运用第三人称叙述,灵活自由,不受时空
的限制,可以全景式地表现生活。读者们好
像面对故事叙述者而坐,听他讲故事。
2.个性化叙事视角,如女性视角,老人视角,孩
子视角,父亲视角,对同一件事,同一种生活
现象,感受不同,情感态度也不同。①《百合
花》是以女性视角来叙述故事,就是故事叙述
者以女性的心理、情感,以女性的眼光观察生
活、讲述生活故事;也指借小说中女性形象表
达对生活、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与情感态度。
②以女性视角看生活,关注的更多的不是“战
争”,而是“生活细节”“情感”反应,这样的生
活细节描写,使作品充满着诗情画意,充满着
抒情色彩。③以女性视角看人物,关注点也
在人物形象小通讯员的“细节”和情感反应
上。正是这些细节,通讯员稚气憨厚、腼腆羞
涩、天真质朴而又十分可爱的特点才得到传
神的表达。④看待周围的景物,也表现出女
性视角的细腻和情感。例如在去前沿包扎所
路上的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充满生活的气息,
流露出“我”热爱生活的真情。尤其在一次残
酷的战斗即将打响之前,我对这样的野外景
色如此多情,也足见女性那细腻柔和的情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 考 答 案
第12页
12
活动二:
1.《百合花》是“战争题材”,但关注点不在战争,
没有正面去写战争的残酷和惨烈,人物是一
个出身于农村的通讯员与两位普通的女性
(“我”和新媳妇),故事是一个中秋佳节发生
在前沿包扎所关于“我”和新媳妇与小通讯员
之间的故事。作者以个性化的视角(女性视
角)观察生活,用自己独特的见解诠释了战争
和人性,以女性特有的情怀去写战争背景下
的人性人情,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圣
洁的情感,以及普通人的善良、淳朴的人性之
美。《哦,香雪》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题
材”,但避开了重大的“改革开放”有关故事与
重要人物,转而描写一群清纯美丽、充满美好
愿望的山村姑娘,因为火车到来停留一分钟
而表现出来的生活故事。
2.(1)青春丰富多彩,但无论怎样的青春,都应
该有一些共同的特质:真挚热情、憧憬美好、
追求上进、勇于作为、敢爱敢恨……
(2)《百合花》借“百合花”的象征意义和相关
故事,讴歌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赞颂为革命
乐于奉献敢于牺牲的高尚美好的青春情怀;
体现的是“革命文化”。《哦,香雪》借“大山”
和“火车”的象征意义(“大山”象征着封闭、传
统;“火车”象征着开放、现代),叙述火车在山
村停留一分钟发生的生活情景,讴歌社会主
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农村特别是山村的
巨大变化;赞颂改革开放时期清纯、美丽、充
满美好愿望的青春情怀;体现的是“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
阅读知识:概括和分析小说情节
①从题目出发,抓住小说中的人物读小说,
明白小说叙述的主要是谁的故事,什么样的故
事;还叙述了哪些人的故事,怎样的故事。②抓
住故事展开过程中的时间、地点标志以及人物活
动,分析和概括小说叙述了哪些生活场景,分析
小说故事展开的思路脉络。③情节展开,实际上
是小说的行文思路和内容要点,回答小说情节是
以什么为线索,按怎样的方式展开(包括按怎样
的顺序展开)。④思路脉络可以按事件发展过程
分析概括,也可以按主人公命运变化过程或心理
情感变化过程分析概括。⑤分析前后情节或生
活片段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明白本情节写了什
么内容,然后了解上文写了什么,下文写什么,并
思考上下文情节与这段情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素养评价与能力检测
《百合花》
1.语意未尽 【解析】由省略号后面“我猛然醒
悟地跳起身”可知,前面“我”所见的情形并未
描述完整,这就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所以
属于“语意未尽”。
2.①“夺”写新媳妇抢被子的动作异常迅速,使
人来不及防备,表现出她愿把自己的新被子
献 出 来 盖 在 小 通 讯 员 身 上 的 坚 定 决 心;
②“瞪”是对新媳妇眼神的刻画,表面写她对
卫生员的不满,实则是她对小通讯员牺牲的
痛心。
3.①原文的表达形成排比,增加了语言的节奏
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②四个结构相
似的短句相连,强调了“我想”的内容,写出了
情感的层次。小通讯员已经牺牲,不可能再
坐起来,不可能再羞涩地笑,原句的表达加重
了“我”对小通讯员牺牲的悲痛、不舍之情。
4.C 【解析】C项“不会说话、态度不好”是“我”
的判断,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那是
她刚结婚时的唯一的新嫁妆。
5.C 【解析】C项“主要还是运用了细节描写”
不准确,应为主要是运用对话描写,最感人或
较感人的是细节描写。
6.①“我”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增强了故事的
现场感和可信度。②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展示人物心理和性格的作用。③“我”是一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第13页
13
开朗、热情乐观、具有牺牲精神的成熟女性,
身上有着感人的力量,与其他人物共同丰富
和深化小说的主题。
7.①不理解:他讲了一些道理后,新媳妇没有借
给他被子。②不理会:“我”借到被子时,新媳
妇却不让通讯员拿,通讯员绷着脸,不理会。
③后来是感动:当听说被子是新媳妇唯一的
嫁妆时,过意不去,还想送回去。这样写使故
事富有波澜,又富有感人的情感力量。
《哦,香雪》
8.①梦寐以求 ②心甘情愿 ③出人意料 【解
析】①处语境,她毅然踏进火车,用所有的鸡
蛋换回文具盒,结合小说情节,香雪非常渴望
自己拥有那只带磁铁的泡沫塑料文具盒,恰
当的成语是“梦寐以求”。②处语境,是说凤
娇的付出是从内心自愿的,恰当的成语是“心
甘情愿”。③处语境,上文写凤娇“含蓄与执
着”的爱情,接着由上文转折,香雪听到“北京
话”有爱人的信息,出乎意料,替凤娇委屈,恰
当的成语应是“出人意料”。
9.作为“荷花淀派”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
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
【解析】原画横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杰
出”与“后起之秀”语意重复,应该删去“杰
出”;二是成分残缺,用语言展现的不是“山村
女孩”,应在后面加上“清泉般的心灵”。
10.两处引号作用不同:“荷花淀派”引号表示特
殊含义,特指文学创作的流派;“北京话”引
号表示特定称谓,小说中是对火车上那个不
知姓名又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的小伙子
的称呼。
11.设问、引用、对偶、比喻 【解析】“为什么说
小说如诗便是好小说呢? 好就好在叙事之
中的抒情,达到如诗一样的美感效应”先问
后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用刘勰和
别林斯基的评论语,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
法。“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
成,理定而后辞畅”,两两对偶,运用了对偶
的修辞手法。“每一篇艺术的作品,都应该
是热情的果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12.不能。理由:改变了原句的陈述主体,与整
体语意衔接不够紧密。原句的主语“他”代
指前文出现的“作家”,而改后的句子主语变
成了“文学活动”,这就不能很好地与前文以
“作家”为表达主体的表达重点相衔接。
13.B 【解析】“迎候远方的贵宾”表现了她们
对城市生活的羡慕,“接受检阅”,是希望得
到火车上乘客的关注、认可,而非谦卑好
客。
14.A 【解析】小说采用散文的方法叙写故事,
没有情节线索,也没有故事性,而是抓住“一
分钟”,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将一些每
天一分钟里发生的事件以特定的方式加以
精心的选择、排列和叙述。所以不存在“情
节曲折多变”。
15.①铅笔盒是文化知识和文明的象征,香雪对
它的追求,表现出她对知识文化、现代文明
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憧憬。②表现香雪的
心愿和追求,执意要得到铅笔盒,从而表现
她的倔强、自尊的个性特征。
【解析】铅笔盒是物,“物”是为人物形象服务
的。小说用大量笔墨写香雪想得到铅笔盒,
并为此走了三十里夜路,铅笔盒就成为一种
心愿、一种追求、一种自尊的象征,衬托出人
物的性格特征。铅笔盒又有寄寓意义,象征
文化知识和文明,香雪追求铅笔盒,正是对
知识文明的追求。
16.①本文描写了台儿沟地区美丽的自然风景:
山野寂静,树木丰茂,月明风柔,充满诗情画
意。②本文讴歌山区人们美好的人性:山村
的姑娘们活泼、善良、纯朴,有自尊,有追求,
读来让人悄然动容。③作者以自然美来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 考 答 案
第14页
14
托人性美,两者交相辉映,表现了作者对台
儿沟及其人们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综合读写
17.A 【解析】选项中“暗示”与“直接交代”应
该互换:文本一虽没有正面写战争,但小说
开头直接交代了故事的战争背景;文本二通
过群山间的火车、铁轨及铅笔盒等细节暗示
出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印迹。
18.C 【解析】A项“文本一通过对通讯员的外
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来表现
他的个性”错误。通过对文本一的分析可
知,并没有对通讯员的心理描写。B项“又
象征着善良美丽、纯洁高尚的新媳妇”错误。
象征的概念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
义,因此百合花不能象征“新媳妇”,而是象
征着新媳妇善良美丽、纯洁高尚的品质。D
项“诗意都体现在语言诗化中”片面、绝对。
小说的诗意体现在“题材诗化”“叙事诗化”
“意境诗化”“语言诗化”等方面,其中重点是
体现在语言诗化中。
19.(1)①文本一画横线句从视、嗅觉角度写雨
后初晴路边清新、祥和的秋景,衬托出“我”
作为女性感知细腻的特点(所以会关注到许
多细节)。②表现“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追求和面对战争的乐观心态。
(2)①文本二画横线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
小溪欢腾“奔跑”的景象,与前文月光“黯淡
下来”“群山沉默”等景象呼应。②烘托香雪
由顾虑、烦闷到轻松、欢快的心理变化,也自
然引出下文内容。
20.①文本一用第一人称叙述,使文中人和事更
具真实感;从“我”这个女性视角叙述,内容
表现更细腻;可直接抒写“我”对通讯员的情
感态度,突出其形象。②文本二用第三人称
叙述,灵活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可自由而
深入地描写香雪心理,表现香雪性格。
21.B 【解析】“同时也是一个故事主体,即故
事中的主要角色之一”错。本文中的“我”是
旁观者,而非故事主体,更非主要角色。
22.D 【解析】“意在突出她直率、爽朗的性格
特点”错。表现的是小姑娘对抗日的支持,
对国家的热爱。
23.①第一处写风吹草倒、云的沉重以及树叶的
焦枯坠落,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压抑,为人物
的出场作了铺垫。②第二处借助风吹、云垂、
天暗,写出了“我”的焦急心理,推动了故事情
节发展。
24.①“红色”象征着生命活力,也象征着革命精
神;而“棉袄”则象征着保护与关爱,象征着
火热心肠。小说以《红棉袄》为题,含义隽
永,耐人寻味。②“红棉袄”是故事中的关键
物件,与小说中姑娘将自己心爱的“红棉袄”
加盖在顾林瘦弱身体上的这一重要情节密
切相关。③以《红棉袄》为题,更能彰显主人
公淳朴善良的品格,讴歌抗日根据地军民的
鱼水情深,凸显主题。
25.略
第二单元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
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
❋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林为民
❋ “探界者”钟扬/叶雨婷
语言文字运用
1.yū xiān niè gěng jīng shǎng bá
shè sè sǒu pǐ fǔ jué jiá pī
zhěng kǎn dàn chuàng pā yù hè
2.埂/鲠/梗 馑/瑾/谨 孽/蘖 诞/涎
3.(1)①探索 ②摸索 【解析】探索:多方寻求
答案,解决疑问,侧重进行深入的探究,试图
发现、求得隐藏的事物,对象多为本质、根源、
奥秘、规律等。书面语言色彩更为浓厚。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第15页
15
索:试探着(行进),指在不明方向、缺少经验
的情况下一点一点地寻找,对象多为方向、方
法、经验等,有“试探”的意思。
(2)①蜕化 ②退化 【解析】退化:生物体在
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机能减退甚至
完全消失,也泛指事物由优变劣。蜕化:虫类脱
皮,借指事物向坏的方面变化,多指腐化堕落。
任务导学
任务一 活动一:
喜
看
稻
菽
千
重
浪
前言(综述):突出贡献和意义
主体
(分写)
实验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 →工作态度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学术品格
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道德操守
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理想志向
?
?
?
???
???
?
?
?
????
????
心
有
一
团
火
温
暖
众
人
心
(1~14):
张秉贵服务态度的表现
(“一团火”品格的表现)
(15~17):
张秉贵服务心理的成长
(“一团火”品格的成长)
(18~20):
张秉贵服务事迹的影响
(“一团火”品格的影响)
?
?
?
?????
????
?
?
?
?????
????
为人民
服务
“
探
界
者
”
钟
扬
总述:概述钟扬的身份
分
述
“英雄”少年 → 成长经历与性格特点
种子达人 → 工作意义与科学追求
科学队长 → 科普贡献与巨大影响
“接盘”导师 → 教育思想与责任担当
生命延续 → 生命意义与精神品格
?
?
?
????
????
?
?
?
????
????
?
?
?
?????
????
心系科学
情系祖国
胸怀人类
活动二:
篇目 具体事件 人物精神 作者立场
《喜看
稻 菽 千
重浪》
袁隆平发现
天然杂交稻
杂种第一代
但试种失败
以科学的态
度面对失败
赞扬了袁隆平的
实践精神
袁隆平寻找
并发现天然
雄性不育株
尊重权威但
不迷信权威
赞扬了袁隆平的
创新精神
袁隆平用事
实反驳对杂
交稻的驳斥
实事求是,尊
重科学,平和
大度
赞扬了袁隆平捍
卫真理的态度
续 表
篇目 具体事件 人物精神 作者立场
《喜看
稻 菽 千
重浪》
袁隆平规划
并选育超级
杂交稻
勇于担当,不
断进取
高度评价了袁隆
平的贡献
《心有一
团火,温
暖 众 人
心》
照顾带小孩
的、赶 车 却
排 在 队 尾
的、不 讲 道
理的等各种
顾客
主动、热情、
诚恳、耐心、
周到、细致
赞扬张秉贵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精神
女儿病重仍
满脸笑容地
接待顾客
看重自己的
岗位
赞扬张秉贵克己
奉公的高尚品质
照顾买的多
的顾客而忽
略了只买两
块桃酥的农
民顾客
勇于反思和
自我批评
肯定了张秉贵不
断追求高标准服
务的精神
平时费心血
刻苦钻研业
务,到糖果厂
参观,了解制
作过程,学习
各种糖果的
营养知识
爱岗敬业
赞扬张秉贵的付
出与努力
《“探 界
者 ”钟
扬》
15岁考入中
科大少年班
有主见、有追
求
肯定了钟扬敢想
敢做的品质
采集世界上
生长在海拔
最高处的种
子植物
不畏艰辛、不
懈努力、忘我
敬业
歌颂钟扬为事业
甘心付出的热情
为“自博馆”
付出了巨大
的努力
对科学普及
事业的热心
与付出
突出了钟扬为普
及自然科学所作
的贡献
负责接收“转
导师学生”
质朴、仁爱、
有责任心
赞扬了钟扬的责
任感与担当精神
钟扬2017年
6月24日的
工作安排
任劳任怨、
忘我奉献
赞扬“时不我待”
的拼搏精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 考 答 案
第16页
16
任务二 活动一:
1.①围绕主旨选取典型事例。袁隆平作为国家
首届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的成就主要是成
功培育杂交水稻,表现出的是科学家的精神
品质,这是人物事迹的核心内容。通讯围绕
核心内容,选取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中
的典型事例,体现科学家实事求是、坚持真
理、挑战权威、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②擅长
以采访过程中的亲身感受及访谈中得到的典
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突出了人物形象,增强了
文学色彩。③准确的数据增强文章真实性。
2.报道张秉贵:围绕标题所揭示的人物特点“心
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选取典型事例。①选
材集中。作者重点围绕张秉贵售货展开叙
述,顾客对他的称许,他对顾客的态度等都体
现了其“一团火”的特点。②选材典型。张秉
贵接待顾客非常热情,像一团火;他对待“冷
顾客”则“以热对冷,变冷为热”等,也像“一团
火”。③事例生动。在展现人物“一团火”的
特点时,作者不仅“以事写人”,还“以言见
人”,通过语言、神态等描写对人物进行细致
入微的刻画。
报道钟扬:①围绕主旨,抓住两个方面选取典
型事迹,全方位展现人物的风采。文章开篇
揭示钟扬的多重身份,再抓住五个部分的小
标题所揭示的侧重点选取典型事迹,展现钟
扬的精神品格。②记述别人对钟扬的印象及
回忆,通过多视角再现钟扬的形象。这篇通
讯是作者在钟扬逝世后通过多方面、多渠道
的采访并搜集材料写成的。文中以钟扬亲人
的回忆表现“‘英雄’少年”,以钟扬西藏大学
同事的回忆表现“种子达人”,以上海自然博
物馆设计部主任和一个中学生的回忆表现
“科学队长”,以复旦大学同事们的回忆表现
“‘接盘’导师”等,展现人物形象不仅全面系
统,客观真实,而且这些回忆在叙述中自然融
入了抒情与议论,感人至深,又启人深思。
活动二:
示例:“老张立即征得前面顾客的同意,很快
给他称完糖又告诉他应该在哪儿坐车去火车
站。”这句话中,“征得前面顾客的同意”“很快”
“又告诉”几个细节,充分显示了张秉贵善解人
意,细致耐心,热情服务的优秀品质,体现了“心
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的主旨。
活动三:
1.①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眯起”“打量”“跨”
“迈”“蹲”“翻”等动作细节,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袁隆平在试验田工作的情形,表现了他工
作时的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与一丝不苟。
②细节描写,“敏锐”“屏气静神”“欣喜”三个
极富感染力的形容词,再配以“停留”“伸出”
“抚摸”,动作、神情、心理描写形象再现袁隆
平有所发现的欣喜之情。
2.语言简洁质朴。课文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
用贴切自然、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真实再
现多个场景和画面,尤其是人物语言,非常合
乎人物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心情
和特定的说话对象,恰到好处地突出了钟扬
的品质和精神。
阅读知识:阅读人物通讯
阅读人物通讯重点应该抓住以下四方面。
首先,抓住文体特征:抓标题,从标题信息中明白
报道对象、人物特点或主要事迹;抓思路特点,人
物通讯一般有两条线:一是过程线,是人物生活
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一是思想线,是人物
事迹表现的主题。其次,是抓住人物及其事迹,
分析人物特点和精神品质。一般人物的事迹是
多角度多方面的,要在梳理概括的基础上分析人
物特点,然后再总括。例如课文报道张秉贵形象
时,选取了他的多个事迹,来表现他服务的热情
周到。其三,赏析主要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分
析叙述人物事迹、描写人物形象运用了哪些表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第17页
17
手法及其表达语言有怎样的特点。最后,要抓住
报道中体现作者对人物形象评价的语句和表现
态度的语句或词语,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揭示
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
素养评价与能力检测
1. ①人山人海 ②有条不紊 ③惊天动地
【解析】①处是对柜台前人们的描写,语境是
人很多,都围着张秉贵,但并不拥挤或走动。
可选用 “人山人海”,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②处是形容张秉贵忙的状态。根据横线后
面的“忙着,脸上始终带着微笑”,可以选用
“有条不紊”,形容有条理,有次序,一点儿不
乱。③处是形容“大事”,说的是张秉贵没做
什么伟大的事情,与后文“点滴小事”对应,
可以选用“惊天动地”,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
伟大。
2. 只要话音一落,他一把就能抓准糖果的重量,
利索地包好,并报出钱数、收钱、找零。
【解析】画横线句子存在三处语病:①关联词
使用不当,应把“只有”改为“只要”;②“抓住”
与“重量”搭配不当,应把“抓住”改为“抓准”;
③“并报出钱数、找零、收钱”不合逻辑,应先
“收钱”,再“找零”。
3. ①这一系列动作 ②这些糖果多少钱? ③起初
我还不太相信
【解析】①省略号前描写的是张秉贵售货时的
一系列动作,省略号表示对下一个顾客会重
复以上的一系列动作。括号内句子在省略号
后,应当是对这一系列动作的总结;括号后是
对一系列动作的强调。合理的句子是“这一
系列动作”。②处是顾客买了糖果后说的话,
从后面“张秉贵马上”回答说“两块零七分”,
顾客应是问“这些糖果多少钱?”。③处是顾
客说的话,前面有“看到报纸上宣传您的‘一
口清’本领”,后面说“这下我可是真服了”,那
么补写的句子意思是开始看到宣传不相信,
不服气之类的心理,与后面形成转折(对照),
如“起初我还不太相信”。
4. 【示例】蛋糕为九层,整体造型以田园风光为
主,上面点缀以寿桃,最顶上是一把金黄的稻
穗。“袁隆平院士生日快乐”的九字祝福分放
在每一层。
5. 【示例】他有一身过硬的本领,在平凡的售货
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
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成为中华人
共和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他以“为人
民服务”的热忱带动了整个行业服务水平的
提升。他便是胸中“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的
优秀售货员张秉贵。
6.B 【解析】由原文可知,钟扬带着学生采到
的是“鼠曲雪兔子”。
7.A 【解析】“种子达人”这一部分主要写了钟
扬冒着生命危险收集种子,A 项属于过度
解读。
8.从住房写起,表现了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
的特点,与下文钟扬在“种子事业”上所取得
的巨大成就形成了强烈对比,从而衬托出钟
扬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9.①个人生活(普通人)方面:不计较得失,对生
活品质不讲究。②理想追求(科学家)方面:
不怕吃苦,深深扎根艰苦环境,毫不畏惧,勇
于奉献,用生命在高原行走、攀登,以满腔热
忱投身科研一线。
10.B 【解析】A 项,因果不当,“‘我’多次在水
稻扬花灌浆的季节探访马坡岭”的原因不是
“那儿的一片稻田是省城绝美的风景”,而是
“拜访袁隆平”。C项,不合文意,“这才使得
他获得‘共和国勋章’”错误,依据原文“首次
颁授‘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隆重表
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
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可知。D项,分析不当,主
要作用不是“表达作者的疑惑”,而是“引发读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 考 答 案
第18页
18
深思”。
11.A 【解析】不合文意,“他在工作人员的提示
下才清醒过来”错误,原文是“这天早上,就
在他条件反射般要下田时,他一摸脑袋,猛
地一下清醒了”。
12. ①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抚摸着”“凝神
地看着”“两眼焕光”等描写,形象地写出了
袁老对稻穗、稻田的喜爱和不舍。②运用了
排比的修辞,“深深地嗅着,凝神地看着,轻
柔地触摸着”三个分句句式整齐,增强了气
势,写出了袁老对即将到来的丰收的期盼和
喜悦之情。
13. ①为国担责,满怀赤诚。袁隆平为国家担负
责任,要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
中,他对杂交水稻和它背后维系的国家粮食
安全怀有的赤诚之心始终未变。②执着追
求,大胆创新。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
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勇攀杂交水稻科
学技术高峰,创建了杂交水稻学,不断刷新
超级稻的亩产记录。③朴实无华,淡泊名
利。袁隆平每天把脚扎在稻田里,潜心于自
己的杂 交 水 稻 事 业,而 对 众 多 的 荣 誉 不
在意。
14. 略
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李斌
语言文字运用
1.míng yōng cuò zhēn chóng dǔ
2.慨/溉 湛/勘
3.(1)①付与 ②赋予 【解析】二者都有“交
给”的意思,但所交的对象不同。“赋予”指交
给重大任务、使命等。“付与”指拿出,交给钱
物等。
(2)①炉火纯青 ②出神入化 【解析】两者
都指达到很高的境界,但适用范围不同。“出
神入化”只能形容技艺高超、神妙。“炉火纯
青”用于学术修养方面。
任务导学
任务一 活动一:
1.
以工匠
精神雕
琢时代
品质
(第1段)点明时代特性,提倡工匠精神
(2~4段)工匠
精神的意义和内涵
“匠”的特点
工匠精神的意义
工匠精神的内涵
?
?
?
??
??
?
?
?
??
??
工匠精神
铺就
通天大道
(第5段)总结全文,倡导工匠精神
?
?
?
????
????
2.用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让我们的生活变
得更加美好。
活动二:
1.本文开篇从我们的时代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
独特体验落笔,引出工匠精神的话题;然后寻
因溯果,从“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从个
人、企业、国家等层面,深入地阐明工匠精神
的意义和深刻内涵;最后总结全文,提出时代
需要工匠精神,升华主旨。
2.首先解释“匠”的含义;接着由作家的话引出
人的职业品质、专业精神有所不同;最后指出
工匠精神对于企业和国家的意义。
任务二 活动一:
1.①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
所在。②打造企业的金字招牌,增强企业活
力。③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让国
家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是改
变世界的一种现实力量,疗治社会浮躁风气、
短视心态;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
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2.“工匠精神”的实质是职业品质和专业精神,
是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极致的品
质。当前,我国正处在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
国进军的关键时期,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对于建设工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而只有对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达成共识,才
能树匠心育匠人,为推进中国制造的“品质革
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第19页
19
活动二:
①引导作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
法,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和重要问题作出
分析,旗帜鲜明地表彰先进,针砭时弊,帮助群
众明辨是非,区分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为
群众解疑释惑,使群众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和
方向。②监督作用。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
确的舆论导向。新闻评论在舆论监督中处于一
种显要的地位,在弘扬先进思想和精神的同时,
还要不断揭露和抨击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
风,对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形成强大的舆论压
力。③表态作用。代表一定的机构、组织对当
前重要问题和事件的态度、观点,可以指导受众
的意见走向、行为走向,形成社会性的舆论导
向。④深化作用。通过新闻评论的方式对新闻
事件发表看法、表明态度、指出症结、提出希望,
通过对事实的分析,从思想、政策,理论高度提
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启发和帮助群众
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
阅读知识:论点、论据和论证
一、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
主张。论点有如下特点:
(1)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
要准确、鲜明。
(2)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①有的直接出现
在开头,开门见山;②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
“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
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③有的出现在文章中
间,勾连首尾;④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
醒目。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
的语句,而是要学生自己概括。
(3)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中规中矩的
论述类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使论述
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
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
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
或包含。
二、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正确性和可行性的材
料。论据有两种:
(1)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
据、可靠的史实等。
(2)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
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
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细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
准确恰当,论据要有一定的顺序。对论据的要求
有三点:一是典型;二是新颖;三是能证明论点,
与论点有内在联系。
三、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
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
证明”的问题。
素养评价与能力检测
1.①能工巧匠 ②耳熟能详 ③精益求精
【解析】①处所填的词语与下文“也不缺少精
美的中国制造产品”照应,依据空缺处后面
“鲁班、李春、李冰、沈括等世界级工匠大师成
长、工作于此”,应该指“人(工匠)”,合适的成
语是“能工巧匠”。②处是对上文列举的诗
句、成语的形容,指对这些诗句成语很熟悉,
合适的成语是“耳熟能详”。③处指的是一种
工匠精神,从上文“执着专注,独具匠心”看,
合适的成语是“精益求精”。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
人积极行动起来,工匠精神将引领人们书写
更多精彩的故事,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解析】原句有三处错误。一是“需要每一个
人发挥积极行动起来”句式杂糅,可以删除
“发挥”。二是“精彩的更多故事”语序不当,
应该是“更多精彩的故事”。三是“为实现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 考 答 案
第20页
20
国梦献计力量”搭配不当,应该是“为实现中
国梦贡献力量”。
3.①“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精神,要有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执着精神,要有‘苟
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构成排
比。②形象生动地诠释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的内 涵。③ 形 式 整 齐,节 奏 感 强,具 有 音
韵美。
4.C 【解析】语段画横线句中的引号表示突出
强调。A 项引号表示引用;B项引号表示特
定称谓;C项引号表示突出强调;D项引号表
示特定含义。
5.①工匠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 ②还体现在尊
师重教的求学态度上 ③更在于他们所具有
的创造性品质 【解析】①处句子后是冒号,
后面陈述了三种“精神”,是对“工匠精神”具
体体现的解说。可见要填的是总领句,可填
“工匠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②处是对“工
匠精神”内涵的又一种体现阐述,句式应该是
“还体现在……”。从后面“工作、学习方式”
与“尊师美德”看,应该为“还体现在尊师重教
的求学态度上”。③处仍然承上阐述“工匠精
神”的体现,与“不只因为”对应,是“更在于”;
从后面句子的意思看,当指“更在于他们所具
有的创造性品质”。
6.A 【解析】原文强调“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
贵贱的差别”。
7.B 【解析】没有“举例论证”。
8.C 【解析】A项“完全契合”错误。B项与原
文相比表述关系颠倒了。D项“是铺就成功
通天大道的必需”错误。
9.首先,分析当代工匠精神因热爱而付出,因追
求而卓越,因有境界而淡定的思想品格。接
着,深入分析工匠精神的生命哲学和人生信
念,深化了对于工匠精神内涵的阐释。最后,
指出推崇工匠精神对疗治社会上存在的浮躁
风气和短视心态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希望:我
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
精神的践行者。
10.示例: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应当体现于每一
个人的实际行动中。不管我们从事什么工
作,我们都应该秉承工匠精神。在自然资源
日益匮乏的时代,在互联网思维“泛滥”的年
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价值,把工匠精
神融入我们的生活实际,是我们每个人的
职责。
11.D 【解析】因果倒置,材料二第五段是“不
少国货正从粗憨、实用阶段转向追求精细、
美感的阶段,对工程人才的工艺审美素质要
求更高”。
12.A 【解析】“追求极致,一举取得成功”错
误,材料一中强调精益求精,追求“永远在路
上”,产品品质“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13.C 【解析】材料一中新时代“工匠精神”的
基本内涵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
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
卓越的创新精神。A项,体现爱岗敬业的职
业精神;B项,体现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
C项,体现的是传承精神;D项,体现追求卓
越的创新精神。
14.①首先列出培养工科人才过程中出现的
“两难”现象,并分析其根源,从而揭示人文
教育的本质。②其次指出人文教育的必要
性和如何“以人文教育铸匠魂、育匠心、造
匠韵”(如何培养一流的大国工匠/培养一
流的 大 国 工 匠 需 要 从 哪 些 方 面 努 力)。
③最后再次强调:培养大国工匠需要加强
人文教育。
15.①材料一侧重论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②材料二侧重论述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
精神。
16.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第21页
21
6.芣苢/《诗经·周南》
插秧歌/杨万里
语言文字运用
1.fúyǐ duō luō jié xié móu jiǎ shì
2.薄:助词,无实义/动词,看不起/动词,迫近
言:助词,无实义/名词,语言/名词,话/名词,
字/动词,说/名词,声音
3.①“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浅薄的话,多
用于谦辞 ②他,代词 沟渠,渠道
任务导学
任务一 活动一:
《芣苢》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但全诗只有
“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
用,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重章复沓,在看起来
很单调的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
音乐感,切合采摘芣苢的轻快节拍,能够更好地
表达情绪与情感。《插秧歌》是一首七言律诗,具
有律诗的格律特点:①句数固定。总计八句,句
子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七言。②押韵严格。按律
诗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且一韵到底,中间
没有换韵。③全诗分为四联,颔联、颈联对仗;当
然,这首诗通俗、活泼,虽不严整,但基本符合对
仗要求。
活动二:
1.(1)《芣苢》表现了一幅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
女子在平原旷野、你追我赶、群歌互答地采摘
芣苢的欢快的劳动场景。(2)妇女们采集野
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迭唱的旋律里,通过
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采”是总体描写,
“采采”的反复迭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了
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有”唱
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
信息。接下来四个动词恰好展现一个完整的
劳动过程。“掇”,一片片、一棵棵地摘取、拾
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
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手持的衣角里;“襭”,
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动
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
2.(1)《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家男女老少总动
员,齐 心 协 力 雨 中 抢 插 秧 苗 的 劳 动 场 景。
(2)特点:插秧劳动是一场抢天时、抢时间的
急迫而艰辛的战斗,是分工精细明确、劳动忙
碌有序的紧张劳动。
3.作者客观地表现劳动场面:①对紧张繁忙而
有序的劳动的惊叹和欣赏。②对冒着大雨、
不顾休息抢插稻秧那种急迫、艰辛的理解。
③对顾不上吃饭、休息,既要管田间农事、又
要管家中事务,既要照顾人、又要管好牲口的
农夫的感动和佩服。④对劳动和劳动者的
赞美。
任务二 活动一:
《诗经》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这首诗采
用“赋”的手法来叙事,全诗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
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和劳动成果由少到多的
情景。此诗直叙其事,直接描写妇女们的动作,
写出了采集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
劳动画面。叙事语言朴实,感情深厚,意境深远
清新,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至今仍给我们以美
感享受。
活动二:
1.①全诗描写农夫全家冒雨抢插秧的劳动场
景,颈联就巧妙地插入了一段画外音:农妇招
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
头弯腰劳作,侧面表现抢插秧的劳动紧张到
了极点,分秒不能停。②诗中的“只不答”,不
是对农妇的呼唤一声不吭,而是说没有答应
她“歇半霎”的请求,更妙的是农夫还用别的
话岔开:“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
鸭。”秧苗刚种下,尚未挺拔,况且也没有种
完,我怎么能歇得下? 然后话题一转嘱咐妻
子要看管好小鹅小鸭,免得它们到田里糟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 考 答 案
第22页
22
庄稼。真是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农家吃苦耐
劳的品 格,全 部 凝 聚 在 这 朴 实 的 答 话 里。
③农家夫妇的对话,看似平淡无奇,信手拈
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它使全诗意境
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
真是忙上加忙,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得到充
分的表现。
2.①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抛”“接”
“拔”“插”,四个动词,口语化,准确具体平
实,又可暗示分工明确。②颔联点明雨中抢
插的情形,以“盔甲”防护之严,雨水仍然不
免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不难领会春
雨之密、之急、之大;语言通俗,比喻形象生
动,却又新奇轻快,堪称神来之笔。③颈联
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
却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便写出
抢插的紧张程度;“只不答”“朝餐”“歇半霎”
完全是通俗口语,却形象、生动。④最妙的
是尾联模拟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
家人赶紧照看好那帮鸭鹅,用生动朴实的语
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
形象。
阅读知识:诗歌叙事的魅力
诗歌历来被认为是抒情的载体,但无论《诗
经》还是唐诗宋词,诗歌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借叙
述故事抒发感情的,一般被称为叙事诗。也就
是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抒发情
感,或者说明道理。鉴赏叙事诗,首先,要明白
诗歌中叙述的是什么人什么事,清楚事情的过
程。一般来说,诗歌的叙事比较简洁,常常通过
一些行为动词来表达,如《芣苢》,通过“采”“有”
“掇”“捋”“袺”“襭”六个动词表达女子采摘芣苢
的劳动过程。其次,要赏析叙事的艺术,即怎样
来叙述,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一是常用“赋”
的手法叙事,强调事情的过程,营造事情的氛
围。二是侧面描写,突出事情本身的特点,如
《插秧歌》描写雨具、大雨气势及农夫农妇对话,
侧面表现抢插秧劳动场景的紧张繁忙与热烈。
三是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及其
情感态度,如《插秧歌》首联对全家四人插秧劳
动时“抛”“接”“拔”“插”和“低头折腰只不答”的
细节描写,都突出了抢插秧劳动场景和人物形
象。最后,要从叙事中分析所表达的情感或
哲理。
诗歌的叙事性相对于小说戏剧叙事简单,情
节比较单一,但是人物刻画却常常鲜明生动凝
练。寥寥几句,人物性格特点便跃然纸上。
素养评价与能力检测
1.B 【解析】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2.C 【解析】正确断句为:唤渠/朝餐/歇/半霎
3.A 【解析】“唤渠朝餐歇半霎”中的“朝餐”名
词活用为动词,吃早饭,其余三项均无活用
现象。
4.C 【解析】①中“连枷”是脱粒用的农具,这
句话意思是,场院内声音如轻雷鸣响,农民一
夜挥舞连枷打稻子一直响到天亮。②中“縠
纹”常用以比喻水的波纹,这句话意思是,疏
密之间种下的水稻像一片绿色的毯子,行走
在稻田中水纹荡漾。③中“畴”是田地之义,
“翠浪”指流入稻田之水,这句话描写了古代
用水车灌溉稻田的情景,对应的劳动场景是
“车水”。④中“机杼”指织布机,所以对应的
劳动场景为“织布”。
5.①各个时代都有其擅长的(典型的或代表性
的)诗歌形式 ②既简练精粹(明白晓畅/简
洁易懂/浅显易懂) ③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
园 【解析】①处是对上文列举的总结。上文
列举各个时代典型的或代表性的诗歌形式
(体例),总结句可以为:各个时代都有其擅长
的(典型的或代表性的)诗歌形式(体例);
②处句子与下文构成“既……又……”句式,
形式上与上文“既有……也有……”和下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第23页
23
“既是……又是……”构成排比,内容上都是
前后相对的两个方面,与“深邃隽永”相对的
应是“简练精粹(明白晓畅/简洁易懂/浅显易
懂)”;③处是对“古诗词”的总结性评价,上句
有“精神财富”,故此句可以进一步写为:是我
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6.全诗六句,重章复唱。重章叠句增强了抒情
效果,增强了往复回环的音乐感。每句后面
都用了语气词“兮”字,这就很自然地拖长了
语调,表现出一种舒缓而轻松的心情。这
“兮”字里,包含了紧张的劳动结束后轻松而
舒缓的喘息;也包含了面对一天的劳动成果
满意而愉快的感叹。
7.在一片很大的桑园里,年轻的姑娘们采桑多
悠闲,她们一道唱着歌儿回家去。
在相邻一片很大的桑园里,漂亮的姑娘们采
桑多悠闲,她们一起说说笑笑往家去。
8.D 【解析】“如今的割麦者却享受着悠闲的
生活,诗人对此表现出了愤怒之情”错误,今
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
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
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 只要有繁重的
捐税,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
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
锐批评。
9.①农忙时节农家全家上阵,抢收小麦的图景。
②一个没有了土地的农妇捡拾麦穗并哭诉的
场景。
10.①将割麦人和拾麦人对比。割麦人家里还
能有妇女小孩送来稀饭;拾麦人却因“家田
输税尽”,只能靠拾了别人的遗穗回去碾米
充饥。②诗人将自己和农民对比。自己“不
事农桑”,却饱食禄米,年底有余粮;农民一
年到头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揭露了中唐
时期租税繁重、农民困苦、贫富悬殊的社会
现实,表达了诗人的愧疚和同情。
11.C 【解析】“纯用写实”错误,“明朝种树”不
是写实。
12.①欧诗选择农人祭祀田神后欢声笑语的场
面,表现了兴旺热烈的农村生活。②宋诗选
择山叟话旧、夫妻夜谈等细节,表现了自由
的乡村生活。
13.略
第三单元
7.短歌行/曹操
❋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语言文字运用
1.jīn yōu sè duō ài fèi fán diān
2.“讌”同“宴”,宴会
3.(1)疑问代词,多少 几何学
(2)轻柔而缓慢地飘升 形容留恋,不忍分
离,如“依依不舍”
(3)田园生活,自然的本性 自然界;理所应当的
4.当:对着/动词,面对/动词,相抵/副词,将要/
当作
遗:动词,赠送/形容词,遗留下来的
存:问候,怀念/生存,活着/保留
归:动词,归还/动词,归依/名词,归宿
5.(1)名词作状语,向南
(2)名词作动词,弹奏
(3)动词使动用法,使……归顺
6.(1)省略句,应为“狗吠(于)深巷中,鸡鸣(于)
桑树颠”
(2)宾语前置句,应为“以何解忧”
任务导学
任务一 活动一:
短
歌
行
(1~8句) 对酒当歌,慨叹人生
(9~16句)我心有愿,期盼嘉宾
(17~24句)为人而忧,渴求贤人
(25~32句)敞开胸怀,广纳贤才
?
?
?
???
???
?
?
?
???
???
招纳贤士
建功立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 考 答 案
第24页
24
归
园
田
居
鄙弃仕途而归田
(1~4句)误入官场望归隐
(5~6句)鸟鱼为喻思归情
(7~8句)开荒守拙归田园
?
?
?
??
??
美好田园愉快情
(9~16句)恬静美好田园乐
(17~18句)悠闲恬淡欣喜情
(19~20句)回归自然顺本性
?
?
?
??
??
?
?
?
?????
????
?
?
?
?????
????
活动二:
1.(1)①忧人生短暂,功业未成;②忧贤才难求。
(2)借“酒、朝露、明月”等意象抒发“忧”情:
①借“酒”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与忧虑,因
而产生抓紧时间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②将
人生短暂比喻成“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
中一般指生命短促易逝;③在古典诗歌中明
月一般借以寄托相思别绪,此诗中则借明月
喻贤才,“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贤才就像天
上美好的月亮,一心向往,不知何时才能得
到,因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这首诗创作于宴飨宾客时。由起首的“对酒
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
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何
以解忧? 唯有杜康”两句,将诗人借酒浇愁的
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体会到他“忧”
的情绪。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
转到诗人对贤才的渴慕上,似乎是有意自我
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不可断
绝”却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
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
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对贤才渴慕的情
思。最后“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是体
察贤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招揽贤才、完成
统一天下大业的雄心壮志。
活动三:
1.①顺应天性,坚守本真;②厌恶束缚,渴求自
由;③坚守真我,远离机巧;④回归自然,安享
闲适。
2.诗人通过叙述平生志趣和描写田园生活,表
现了对仕途生涯的厌恶和摆脱尘网的快慰,
抒发了对山林生活的热爱之情。
任务二 活动一:
1. 典故(诗句) 典故出处 作用
青青子衿,悠
悠我心
《诗 经 · 郑
风·子衿》
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
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
盼的心情,这里诗人
化用诗意,比喻热烈
期待贤士的到来。古
朴深沉,自然妥帖。
呦呦鹿鸣,食
野 之 苹。我
有嘉宾,鼓瑟
吹笙
《诗 经 · 小
雅·鹿鸣》
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
己,必将极尽礼节招
待他。
山不厌高,海
不厌深
《管 子 · 形
势解》
海纳百川,诚心纳英
才,希望接纳的人才
越多越好。
周公吐哺,天
下归心
《史记·鲁周
公世家》
作者以周公自比,反
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
迫切心情,表明了为
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
余力的真诚态度。
2.①妙用比喻。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
人生美好的时光何其短暂。②巧用欲扬先抑
手法。诗人以消极地感叹时光易逝,忧自己
功业未建开头,最后转折,抒发其统一天下的
雄心壮志。抑扬低昂,反复咏叹,大大加强了
抒情的效果。
活动二:
1.(1)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
鸡鸣。(2)①运用白描手法写景,远近景相
交,有声有色:“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从近
处写住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两句写
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
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构成了一幅纯朴宁
静而又充满情趣的村居图。②动静结合,以
动写静,绘声绘色:“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
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
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第25页
25
能在桑树颠得意地啼叫。③借景抒情,寓情
于景。景物描写中还寄寓了诗人的美好情操
和快慰之感。
2.①层次清晰,结构谨严。诗人先写辞官归田,
后写开荒南野,中间虽有回忆往事,但基本上
依时写来,次第分明。并且,开头两句总领全
诗,中间几处照应题旨,最后两句,以“久”扣
“三十年”,以“樊笼”扣“尘网”,以“复得”应
“误落”,以“自然”应“丘山”,互为映带,以结
全篇。②运用比喻和反衬手法,来表达自己
的爱憎之情。诗人写田园景物,用实笔描绘,
使之具体形象,生动美好;而写官场生活,则
用比喻,如“尘网”“樊笼”等,使人望而生恶,
并且以其反衬田园生活,就更加激起人们对
污浊的仕宦生涯的厌恶和对淳真的田园生活
的热爱。③语言朴素自然。诗中既无华丽的
辞藻,也无深奥的典故,而是用当时习用的语
言,如“方宅”“草屋”“榆柳”“狗吠”“鸡鸣”等。
这些词语经诗人组织入诗,真切地表现了田
园风光之美。
阅读知识:读懂古诗词
①立足阅读赏析的古诗词,充分、灵活用好
“阅读条件”。
鉴赏古诗词的阅读条件是:诗词文本,包括
标题、作者、注释、题目。
标题:提示题材(什么诗),交代抒写对象,暗
示情感倾向。
注释:了解背景(暗示题材、情感),解释词
语、交代典故。
题目:指训练或考查古诗词鉴赏的题目,明
确题目或选项的“题源信息”,提出“指令”;往往
会提示诗句大意,暗示诗歌层次、艺术技巧。
诗词文本:赏析诗词的主体。
阅读诗词,一是抓住诗句表达的五大元素
(景、人事、物、情、理)和表达特点(叙写、抒情、议
论)理解诗句大意;二是利用“标题”“注释”“题
目”的提示或暗示,进一步理解诗句含意;三是凭
借积累(文言知识,诗词知识),熟悉作者的诗歌
特点,真正读懂诗词含意。
作者:有两类作者,一类是我们熟悉的,我们
在课本学习和训练中已有积累,主要是诗人的大
体经历遭遇,诗词主要风格,主要特点。例如辛
弃疾,是一位爱国词人,主要的词表现出豪放风
格,但也有明丽轻快的作品;辛弃疾词的鲜明特
点是多用典故,且自然有味。另一类是我们不熟
悉的,如高考命题中出现过的唐代诗人项斯,我
们只能利用注释对其略有了解。这种了解对读
懂诗词往往有用。
②凭借“积累”,重视积累。
阅读条件,只是读懂诗词、解答题目的辅助,
真正读懂诗词、解决问题,还要有丰富的积累:积
累诗词阅读知识,积累有关的文言知识,积累阅
读经验。凭借积累阅读诗词,也要在阅读诗词、
复习训练中增厚积累。
素养评价与能力检测
1.D 【解析】例句,名词作状语,向南。A项,
名词作动词,弹奏;B 项,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归顺;C项,名词作动词,闻名。D项,
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2.D 【解析】例句运用了拟人及对偶的手法。
A项,比喻;B项,借代;C项,夸张;D 项,拟
人、对偶。故选D。
3.D 【解析】甲处,前文说“杜康发明的‘特效
药’不怎么有效”,后文说“酒在这里,反而触
动柔情,帮起倒忙来了”,可知“把酒临风,其
喜洋洋者矣”的情感基调不合适,排除B、C两
项。乙处,联系前文“岂能到心而浇灭忧愁”
可知,此处该写“愁”,故应填写“举杯销愁愁
更愁”,排除 A项。故选D。
4.①陶诗便是最富于理趣的/陶渊明便是最看
重理趣的 ②而是从具体的生活出发 ③所
以他的诗既有哲人的智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 考 答 案
第26页
26
5.诗句中的动词都是常见字眼,诗人用起来,却
显得新鲜有味。它们既形象,又将无生命的
事物写得情意绵绵,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
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翼”字,那微微的
南风温存地抚爱着幼嫩禾苗的景象,如在我
们眼前。“中夏贮清阴”的“贮”字,清幽凉爽
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泓
清泉。
6.C 【解析】A项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
B项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
D项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
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
之感、忧国忧民之情。
7.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
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
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8.A 【解析】A项,“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
择的否定”错误,诗人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
选择。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
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
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
生活。
9.(1)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
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
机。(2)表达了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
静淡泊之情,以及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
情感。
10.D 【解析】D项“结尾两句写诗人远离了官
场,在颍州水畔种田垂钓,悠闲自在”错误。
诗下注释和“更欲临流作钓矶”的“欲”,表明
这是作者的想象,并不是真实发生的情景。
故选D 。
11.①选取“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
“黄犊”等意象表现出画面的生机勃勃,凸显
了田园风光的优美。②视听结合。借鸠鸟
齐鸣、布谷翩飞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
图,突出了田园的勃勃生机。③色彩渲染,
对比鲜明。“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
彩鲜艳,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写出了景
物的优美。④使用叠词。“聒聒”“翩翩”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鸠鸟、布谷的情态;音律和
谐,对仗工整。⑤远近高低结合。极有层次
地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12.略
8.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登高/杜甫
❋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语言文字运用
1.yínɡ jī shàn lù hōnɡ dàn pén ɡǔ
lǒnɡ niǎn yāo cáo yè bènɡ fǎnɡ
liǎn há xiāo diàn bì zhāozhā
2.(1)的确,实在 书信
(2)第二年 今年的下一年
(3)因此创作 表示原因,常跟“所以”连用,
表示因果关系
(4)随便的,轻易地 指平常普通
(5)面色 指色彩
(6)年龄大了 排行第一的人,多用以称呼兄
弟姐妹中排行最大的
3.欲:动词,想/副词,将要
事:名词,事情/动词,侍奉、服侍
言:名词,话/名词,字/动词,说/名词,声音
语:动词,回答/名词,曲/动词,啼叫
4.(1)①向东南 ②在夜里 ③在梦里
(2)①下雨 ②摆酒席 ③作歌 ④命名,
取名
(3)①增多 ②看重;轻视
(4)使……战栗;使……震惊
5.①被动句,“被”表被动 ②省略句,“本”后省
略动词谓语“是” ③省略句,“使”后省略宾
语“之”,指琵琶女 ④省略句,“感”后省略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第27页
27
词“于” ⑤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穆、曹二
善才”放在动词“学”后作补语 ⑥状语后置
“于江湖间”作动词“转徙”的补语
任务导学
《梦游天姥吟留别》
任务一
1.
梦
游
天
姥
吟
留
别
入梦之由———天姥连天 ⇨ 现实
梦游天姥
飞度镜湖———清幽
高山见闻———阔大
山中世界———迷离
洞天仙境———神奇
神仙世界———瑰丽
?
?
?
????
????
?
?
?
????
????
追求
自由
⇨ 幻想
惊梦长叹——— 不开心颜 ⇨ 现实
?
?
?
?????
?????
2.没有,因为我国古代一般的“留别”“赠别”之
类的诗歌,大都写离情别绪、黯然销魂,情调
低沉。而李白这首留别诗,却完全突破了这
种陈规旧俗,它构思奇特、基调高亢、别开生
面地借留别以抒感慨,以梦游方式抒发胸臆,
表现主题。在叙述“游仙”过程时,没有采取
平铺直叙的办法,而是围绕一场游仙的梦境
来写,由瀛洲引出天姥,由“或可睹”引出梦
游;再由天姥引出仙洞,由梦醒而生感慨。如
此从现实到梦境,又从梦境到现实;借描绘仙
境之美好,以揭露现实之丑恶;借抒发对理想
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恶;借惜别的机会
赋诗,却写访游名山,以表明自己的斗志,表
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主题。
任务二
1.①“梦游”前主要写天姥山的高峻挺拔。先以
整齐的对句写出两个虚实相映的形象,以仙
山的虚幻难觅反衬天姥山的实际存在,表现
出诗人对名山胜境的向往。接着用夸张的手
法,描绘天姥山拔地参天、横空出世的雄伟形
势,为第二段的梦游作了铺垫。②“梦游”后抒
发感慨,点出全诗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
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对名山仙境的向往,
就是对权贵的抗争。借“别”抒怀,揭示主旨。
2.观点一:有人认为,这是李白消极的世界
观———虚无主义人生态度的集中反映。李白
的一生主要的思想就是纵情山水、恣意游乐、
放浪形骸、消极避世。他写梦游天姥梦境的
虚幻,是为了告诉东鲁的朋友,人世间的一切
是虚幻的,如过眼烟云,美则美矣,但转瞬即
逝,最快意、最能抚慰人心灵的是“且放白鹿
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怎能摧眉折腰侍
奉权贵,让我们不能开心开颜? 两个感叹之
间的关系是前因后果。
观点二:有人认为,这是李 白 积 极 的 世 界
观———蔑视权贵人生态度的集中反映。李白
一生主要的思想就是蔑视权贵、心系苍生、向
往自由。三年的宫廷生涯,使他看到了朝廷
的腐败,感到了官场的可怕,所以作者写梦游
天姥,不是写梦境虚幻,而是写梦境可怕。以
游天姥山的可怕,喻官场的可怕。为了保持
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的心灵,李白宁可
骑鹿游山,也绝不低眉折腰去讨好权贵。两
个感叹之间的关系是前果后因。
观点三:诗人的感叹是复杂的,有消极避世思
想,也有积极的反抗精神,但它的主要方面是
积极的。这一段诗歌有进步性和局限性。局
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
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
东流水”。进步性:富有反抗精神,“安能摧眉
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诗中的思想
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
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绝
不向权贵屈服,也绝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
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
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它反映诗人傲视权
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
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
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 考 答 案
第28页
28
而我们更多的,应该看到诗人积极的一面。
任务三
1.①虚实相映、大胆夸张。写“梦游缘由”,先以
整齐的对句写出两个虚实相映的形象,以仙
山的虚幻难觅反衬天姥山的实际存在,接着
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天姥山拔地参天、横空出
世的雄伟形势。②丰富的想象与大胆的夸张
结合,塑造幻想中的形象与场景。以高度夸
张的象征的艺术手法,徜徉于梦幻与现实之
间,虚虚实实,将一腔郁愤之情,凝聚成为生
动的艺术形象,结构出一幅非幻非真的梦
游图。
2.这首诗歌以七言为基调,但是交错地运用了
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这样灵活多
样的句法用在—首诗里,却并不觉得生拼硬
凑,而是浑然一体,非常协调。这是因为全诗
为一条感情发展的脉络所贯串,随着感情的
起落,诗句有长有短,节拍有急有缓。
《登高》
任务一
1.
登
高
登高
见秋
景
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啸鸟飞 → 登临地
(视觉 听觉 触觉 感觉)
落叶萧萧,江水滚滚,无边无际→ 眺远景
?
?
?
??
??
有感
抒悲
情
离家万里,客居他乡,年老多病 →叹自身
(空间 时间 自身 家国)
国运艰难,时局忧心,穷愁潦倒→ 伤国事
?
?
?
??
??
?
?
?
????
????
?
?
?
????
????
哀景
哀情
2.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
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
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
好比画家的写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
表现感情,从横(空间)、纵(时间)两方面着
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缠身。四联又从白
发日多,因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
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
然纸上。
任务二
1.“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
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
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
亡散,六可悲;孤零零地独自去登台,七可悲;
身患疾病,八可悲。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
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2.①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上句抒发远离家乡、漂泊不定的羁旅之愁;下
句抒发年老多病、举目无亲的孤独感。②尾
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抒发
了国势艰危、仕途坎坷、生活潦倒的悲愁苦恨
之情。
任务三
1.作者调动多种感官,分别从视觉的角度写出
了天的高旷、江水的青绿、沙滩的洁白和水鸟
盘旋飞舞的景象;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猿啸
声的凄厉;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风的急促,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江边特有的景物,渲染
出一片凄清的氛围。“登台”二字有承上启
下,联结景与情的作用。登台,点明诗人是在
高处远眺,前两联都是眼前之景。诗人在高
台之上所看到的壮阔萧瑟的秋景与个人不堪
的处境对比鲜明,引发内心无尽的悲凉,情感
喷薄欲出。
2.全诗前四句写景,写登高所见之景,但景中寓
情;后四句抒情,抒发登高“悲秋”之情,而情
中有事。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
诗的中心———“悲秋”。一、三两句相承接,都
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
而在写景之中,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
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渚洲),渲
染了凄清氛围,寄寓了悲苦之情。五、七两句
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
写多病。因“悲秋”而勾起“苦恨”,因“多病”
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第29页
29
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
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
一气直下,造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
的艺术整体。
《琵琶行并序》
任务一
1.
琵
琶
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
白居易 ⇨
送客忽闻琵琶声
月夜聆听琵琶曲
东船西舫悄无言
我闻琵琶已叹息
⇩
幽
愁
暗
恨
⇦琵琶女
琵琶半遮面
月夜弹琵琶
凄凉话身世
本是京城女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为君翻作琵琶行 却坐促弦弦转急
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
?
?
????????
????????
?
?
?
????????
????????
景
为
情
染
情
借
景
重
2.①这首诗叙事脉络清晰。诗从“送客”起笔,
继而写了“寻声”“邀弹”,引出“弹奏与听乐”
“自述衷情”“独白感慨”等一系列互相关联,
层层推进的情节。这些情节分则各为一个场
面,合则是一篇完整、和谐的诗篇。②这首诗
叙事详略处理非常恰当。略写送客,详写听
乐;略写诗人自己,详写琵琶女。这样就突出
了重点,深化了主题。写琵琶女,详昔而略
今;写诗人自己,则略昔而详今。两相映衬,
更见互补之妙。③这首诗叙事情节曲折。
例如第一次琵琶演奏已毕,“东船西舫悄无
言”,似乎可以结束了,忽然又“沉吟”“敛
容”,琵琶女诉说自己的身世了。接着,更奏
一曲,乐声进入了高潮,但诗人不再作正面
描写,只说其声“凄凄”,并“不似向前”,写到
这里,就戛然而止。这样,既能使人感慨不
已,又能使人产生意深境远的感觉。这种曲
折多变的情节,使琵琶女富于戏剧性的遭遇
得到突出表现,她的琵琶绝技也得到了细致
的描绘;而作者的心情和感慨也能淋漓尽致
地表达出来。
任务二
1.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
残的歌女形象。诗人是采用对比、反衬手法
对这一形象进行塑造的。用年轻美貌衬年长
色衰;用门庭若市衬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欢
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
情怀。
2.①开头写送客,“醉不成欢惨将别”,抒发了依
依不舍、悲苦无奈的离别之情。②对琵琶女
高超的弹奏技艺的描写,表达对琵琶女高超
演奏技艺的赞叹之情;对琵琶女弹奏的乐调
和悲凉身世的叙述,写出琵琶女感伤身世的
悲苦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
③听乐后的感怀,“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
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
识!”抒发了诗人与琵琶女相遇相知之情及怀
才不遇、无辜遭贬、沦落天涯的郁闷、愤懑不
平之情。
任务三
1.①这首诗的音乐描写是贯穿全诗的,从开头
的“无管弦”,到后来的“转轴拨弦”,到“四弦
一声”,到“却坐促弦”,诗情随着乐律而变。
琵琶女的演奏,可分前后两段,先是“自选曲
目”《霓裳》《六幺》,后是“规定曲目”,即专门
应诗人之请弹奏的乐曲。可以说音乐是双方
交流的“第一语言”,假如没有这一媒介,也就
不会有这一沦落天涯叹知音的故事了,更不
会有“江州司马青衫湿”了。②描写音乐,运
用了大量拟声词和恰切的比喻,生动地摹画
出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她弹奏的音乐震
撼人心的力量。“大弦嘈嘈如急雨”到“曲终
收拨当心画”几句,将抽象的、难以感知的乐
曲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模拟出来,既有听觉形
象,又有视觉形象,读后让人感到余音袅袅,
余味无穷。
2.①视觉上的艺术“空白”。“东船西舫悄无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 考 答 案
第30页
30
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切都归于静寂,唯有秋
月映照江心。诗人不直接书写听众感受,而
是通过点染环境,烘托人物感情。②听觉上
的艺术“空白”。诗人对琵琶音乐的描绘和解
读。“忽闻水上琵琶声”,如此对音乐敏感含
蓄的表达,体现了诗人求音若渴的心情以及
听到琴声后的惊喜,同时也反衬了在“呕哑嘲
哳难为听”的日子里,内心的苦闷和压抑。琵
琶女以音写心,即刻感化了宾主,高山流水,
知音相对,其中隐含了多少无法倾诉的辛酸
情感,给读者以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参与感情
波动的余地。③心理感受上的艺术“空白”。
诗人饯别客人,苦于没有音乐相伴,在心理上
的感受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抑郁,胸中
压抑。在欣赏琵琶女精湛的艺术时,琵琶女
融感情于乐曲之中,用高超的技艺抒发人生
的体验、挫折和苦闷,促使诗人联想到自己的
人生经历和所遭受的打击。此时,诗人认为
琵琶女所奏音乐是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
尽心中无限事”。琴声人化,琴表心,心写音,
二者实现了共鸣。待到音乐行至凝绝不前
时,心中的压抑与苦闷真正到了无处发泄的
境地,所以有“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
有声”的结论。这是心理感受的一个高峰。
诗人并未明写心情抑郁的程度,但从这些带
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中,足以寻绎诗人的心理
感受,给读者以无限的思索余地,留下了在心
理感受上的“空白”。
阅读知识:古诗词中“景”的情感特征
(1)季节时间:秋景,春景,冬景,(夏景,)夜
景。诗词中比较多的是描写春景与秋景。春景
一般明丽、鲜艳、美丽,充满生机,称为“乐景”,或
抒发“乐情”,或反衬“哀情”;秋景一般萧瑟、凄
清、衰败、荒寂,称为“哀景”,一般寄寓“哀情”。
(2)地域位置:旅途(漂泊异乡)之景,故乡之
景,边塞之景,常有“思乡怀人”之情;登高(高楼)
所望之景,想象梦回之景,常有“怀人”之情;劳亭
之景,常有惜别之情。田园山水之景,常寄寓愉
悦、闲适之情。这些景常给人的氛围感受:乐景,
闹景,静景,哀景。
(3)常见意象的情感意义(常用而获得的常
规意义)。依靠平时积累。
(4)与描写景物同时出现的重要情感词:叙
述与描写中表达情感的动词与形容词。
素养评价与能力检测
1.A 【解析】列,同“裂”,分裂。
2.C 【解析】A项,名词作状语;B项,名词作动
词;D项,动词的使动用法。
3.B 【解析】A、C、D三项,都是省略句;B项,
状语后置句。
4.B 【解析】由律诗押韵的知识可以判断,末
字分别为“头”“秋”“鸥”“州”“愁”的②句和⑤
⑥⑦⑧句应该位于首句和偶句的位置。
5.无论是报效祖国的慷慨歌吟,还是惋惜国运
的深长呼唤;无论是怜悯民生的郁郁哀歌,还
是个人际遇的娓娓诉说。 【解析】首先从整
体看,内容上要做顺序调整,应当是“国”到
“民”再到“个人”。其次是句式结构调整,以
最前面句“无论是报效祖国的慷慨歌吟”为
标准,“是”后面的中心词应当是指用诗歌进
行“抒发”“表达”的意思,动词短语都调到
句尾。
6.C 【解析】诗歌最后四句,重在表现诗人关
心现实、系念祖国和人民的入世思想。诗中
的仙境才表现诗人的出世思想。“揭示诗人
避世游仙的缘由”错误,现实与上文仙境对
比,表现了诗人出世和入世的思想矛盾和忧
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7.①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运用了浪
漫主义艺术手法。②《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
了诗人鄙视黑暗的现实世界、蔑视权贵、追求
个性自由的精神,塑造了一个与官场决裂、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第31页
31
蹈出世的诗人形象。而《古风(其十九)》则表
现了诗人出世和入世的矛盾思想,展现了一
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8.B 【解析】两诗在时空上都较雄浑久远。
9.①《登高》的首联是描写,景写得壮阔;《登岳
阳楼》的首联是叙事,事中寄寓着感慨。②《登
高》的尾联是直抒胸臆;《登岳阳楼》的尾联是
寓情于事。
10.B 【解析】B项“是说筝声就像有意倾慕的
白鹭一样翩翩而来”错误。“何处飞来双白
鹭,如有意,慕娉婷”意思是,不知从什么地
方飞来一对白鹭,它们就好像有意来倾慕弹筝
人的美丽一样,特意停留在水面上。这句话以
白鹭行为衬托弹筝女的美丽或音乐的美妙。
11.①《琵琶行并序》主要是以正面描写为主,除
了“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侧
面衬托外,主要运用了比喻、通感、拟人、夸
张等多种手法反复渲染琵琶声旋律和音调
的变化。②本首词主要以侧面衬托为主来
描写乐声,除写筝声感情从正面落笔之外,
用白鹭有意倾慕停息衬托音乐的美妙,用烟
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侧面渲染乐曲的
哀伤;以曲终人散,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
在湖边,仿佛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
间,侧面烘托出余音缭绕的美好。
12.略
9.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语言文字运用
1.táo ɡuān qiánɡlǔ jǐn zhà zhònɡ cí
xū
2.“尊”同“樽”,酒杯
3.(1)光景,状况 次序;一个挨一个地
(2)囊括得了 用在惊讶、反诘或责备等语气
的句子末尾,表示情况严重,无法收拾;不平
常,很突出
4.发:动词,勃发/名词,头发/动词,出发/动词,
发射
故:形容词,旧的/名词,缘故/副词,故意/连
词,所以
更:副词,又/副词,再/动词,更换
5.(1)①向东 ②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③向北 (2)回暖 (3)①望 ②吃饭
6.宾语前置句,即“故国神游,应笑我多情,早生
华发”
任务导学
《念奴娇·赤壁怀古》
任务一
1.
赤
壁
怀
古
(上阕)
写景
写景
大江东去(壮美)
赤壁古垒(古老)
战地风景(险峻)
?
?
?
??
??
慨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
?
???
???
?
?
?
???
???
(下阕)
怀古
怀人
小乔初嫁 赤壁之战 ➡
伤己:早生华发
感慨:人生如梦 ➡
?
?
?
???
???
?
?
?
??????
??????
观景
⬇
怀古
⬇
现实
2.①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乱石穿空”
几句写景,首先,选取显示赤壁一带江景特点
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描写;
其次,运用形象的形容词和动词描写意象: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穿”,写出陡
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惊”,本意为马受惊
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拍”,突出了惊涛骇
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其三,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
从声音、色彩、姿态、气势等方面描绘赤壁的奇
景和长江的气势,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富有动
感的画面。②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
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
物又是一时俊杰。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 考 答 案
第32页
32
人们怀古之幽情? 于是便引出下阕抒情。
3.周瑜形象特点:儒雅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
定。诗人写周瑜少年英雄的形象,抒发了自己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临“故国”,思“豪
杰”,精神进入了想象中当时的环境里,想到英
姿勃发、儒雅风流、从容沉着的周瑜,在三十四
岁的时候,便建立了那样惊天动地的功业,而
自己呢,比他大十多岁,却贬谪在这里,没有为
国为民做出什么有益的事来,头发也很早就花
白了! 感慨由此而生。总之,诗人赞颂周瑜功
业,借以抒发有志报国却壮怀难酬的感慨。
任务二
1.①当前的景物与古代人事的融合。②对生活
的热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与达观、消极的人
生态度的融合。③豪迈的气概与超旷的情趣
的融合。
2.①词中以“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来
衬托周郎,这是正衬,突出了周瑜风流儒雅从
容破敌的英姿。②以“雄姿英发”的周郎反衬
“早生华发”的词人自我,这是反衬,突出词人
有志报国却壮怀难酬的感慨。③正衬有时也
表现为相互映衬,如词中,实景和虚景相互映
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形势,是作者亲眼所
见,虚景则是火烧曹军,是作者的想象,二者
相互衬托,是谓虚实相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任务一
1.
京
口
北
固
亭
怀
古
上
阕
江山依旧,
英雄难觅(孙权)
→ 建功立业
金戈铁马,
气势如虎(刘裕)
→ 令人仰慕
?
?
?
???
???
?
?
?
???
???
咏史
抒怀
下
阕
草草出师,
一败涂地(刘义隆)
→ 警告当朝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诗人)
→ 愤斥偏安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廉颇)
→壮志未酬
?
?
?
?????
????
?
?
?
?????
????
借古
讽今
?
?
?
????????
????????
2.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即景抒
情,由景物联想起古代两位著名的英雄人
物———孙权与刘裕: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
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俯瞰京口街市,缅
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下阕追述历史上
的沉痛教训和亲身经历:直陈宋文帝北伐惨
败的史实;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
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借廉
颇典故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②这首词
表现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
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
辱求和,不重用抗金志士的愤慨;充分表现了
作者的爱国热忱。
任务二
1.①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揭示了南宋的
萎靡不振现状。②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
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
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③四十三年前
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
鸦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2. 典故(原句) 意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借孙权创立大业抒发自己
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志向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借刘裕表抗敌救国、北伐
决心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借刘义隆元嘉年间草率出
兵终得失败的故事讽喻当
朝,要做好充分准备,不可
重蹈覆辙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
社鼓
用佛 狸 祠 的 情 形 警 示 当
朝,要坚定北伐的信念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
能饭否
以廉颇自比,表达自己人
虽老,雄心犹在,报国之志
不变的情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第33页
33
《声声慢(寻寻觅觅)》
任务一
1.
声
声
慢
正伤心
寻寻觅觅,冷清惨戚
乍暖还寒,酒淡风急
飞雁掠过,旧时相识
?
?
?
??
??
憔悴损
满地黄花,有谁堪摘
独守窗下,怎生得黑
梧桐细雨,点点滴滴
?
?
?
??
??
?
?
?
?????
????
?
?
?
?????
????
怎一个
愁字了得
2.①《声声慢(寻寻觅觅)》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
着,到借酒浇愁,又借南飞的雁阵,写更浓的
包括思乡情怀在内的一种愁绪。下阕由秋日
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
浓,但自己却忧伤憔悴,无心摘花赏花;词人
兀自坐着,无聊至极,天却有意不肯黑下来;
梧桐黄昏细雨象征着哀伤、愁思;最后直抒纷
茫复杂、忧愁无穷的思绪。②意象:淡酒、晚
(急)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
任务二
1.李清照这首词的语言独具特色,主要体现在
两个方面。①运用众多的叠字,是她词作中
的一大创造。开头的七组叠字和下片的两组
叠字,突显了这首词的语言特点。它们质朴
清新、浅俗易懂,既无典故,又准确地表达词
人所处的特定环境及由此产生的特定情感,
使读者恍如亲临其境,若闻其声,如见其面。
②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语言精确
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情感活动。如“梧
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十三个字
既写到了细雨的声响,又把词人独坐窗前,在
黄昏点点滴滴的雨声中的孤独寂寞描画得入
木三分,写出了灵魂的孤苦。
2.①词的上阕,词人写出了整个冷冷清清的秋
景“三杯两盏淡酒……却是旧时相识”,来衬
托自己的孤独和凄凉。②下阕转到眼前的景
物描写:“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
摘?”衬托词人因为社会的动乱、山河的破碎、
丈夫的去世而显得人与心也相继憔悴不堪。
在这种百感交集的心境之下,一个人孤单单
地“守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 更何
况淅沥的秋雨又下个不停,飘打在窗外的梧
桐树上。“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滴”,衬托词人孤独、冷寂、凄清和满腹忧愁
的心境。
任务三
1.(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
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借古喻今。
(2)不同点: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中,
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
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片的议
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
片写景中含有议论,下片议论之中也有写景
的地方。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
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上到达了形而上的
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
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
自己的爱国情怀。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
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
隐晦。
2.(1)苏轼的豪放词豪迈奔放,气象磅礴,格调
雄浑,高唱入云。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
例:①景物描写的豪放:词人运用夸张、比喻
的修辞手法,采用纵横驰骋、游刃有余的描
写,为读者呈现出一派广阔的景致,显示出宏
大的气魄。②形象描写的豪放:词人选取了
婚姻美满、风度儒雅、指挥才能卓越三个方
面,把周瑜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
动。③情感的豪放:生不逢时,空有一腔抱
负,无法施展,只能仰望古人。不过,“风流人
物”也是要被历史长河淘尽的,不如在江月、
江风中举杯逍遥吧! 词人在失落中得到了暂
时的解脱。(2)李清照的婉约词以柔美见长,
婉转含蓄,侧重闺情绮怨,结构缜密,音律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 考 答 案
第34页
34
谐。以《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例:①以“愁”
字为中心,通过描写表情、动作、生活细节,以
生动形象的画面来传达内心的情感。“雁过
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和“怎一个愁字了
得”等句,反映出词人内心愁情是何等深刻!
词人强烈的内心郁闷之感,远非一个“愁”字
所能表达,所能概括。②以“景”寄情、赋“情”
于景。《声声慢(寻寻觅觅)》中,使人伤感的
残秋景物触发愁结、寄托相思,情与景密不可
分,曲折尽意。晚风、雁阵、黄花、梧桐、细雨
等残秋凄清的景物,寄托着词人多么凝重的
感情,倾诉着词人饱经忧患和离乱流浪的生
活哀愁,其中沉郁苍凉之情,感人至极。③语
言新颖奇巧,巧用叠字,加强感情渲染,更能
表达难以排遣的愁闷。开篇七组叠字,“寻寻
觅觅”反映出作者内心十分空虚,郁闷难排。
“冷冷清清”既写秋天环境气氛,又写作者内
心感受。残秋黄昏自然冷清。但作者夫亡家
破、流离他乡,内心世界的冷清是可想而知
的。“凄凄惨惨戚戚”由轻入重,突出地描写
了填塞于作者内心的愁情。
阅读知识:古诗词中的典故运用
古诗词中运用典故,也叫“用事”,指诗词语
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引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
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词的意蕴更加丰富、含
蓄、深刻。典故,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用
典,使诗歌显得含蓄而精练,神韵深远。古诗词
中用典有两种情况:(1)用事用典,借用历史故事
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包括对现实生活某些问
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2)引
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
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典故”的确定主要是
两个方面:一是教材学习中积累的熟悉的典故,
一是诗词下提供的注释。
素养评价与能力检测
1.C 【解析】A项,对偶,上句写王昭君离开汉
室,下句写死葬青冢不得归故土;B项,使用
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C
项,借代,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
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D项,比喻,将
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
2.D 【解析】A 项,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
B项,汉阳晴川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
C项,遥望孤城玉门关。
3.C
4.①重走杜甫走过的路 ②和中国老百姓交流
③从文学到人生再到家国 【解析】①处句
子主语承前是“英国历史学家”,承上文“追随
杜甫当年的脚步”,表达的是其“追随”的行
动,合理 的 语 句 是 “重 走 杜 甫 走 过 的 路”。
②处也是表达英国历史学家的行动,承“与中
外学者对话”,合理的语句应是“和中国老百
姓交流”。③处是语段结局,表达的是“一代
代中国人从杜甫的诗心中汲取营养”涉及的
方面或结果,多方面的“营养”要注意顺序,依
据上文对杜甫及诗歌的评价,可以填入“从文
学到人生再到家国”。
5.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②无
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③朱门酒
肉臭,路有冻死骨 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 【解析】①处,依据后文“三
岁小孩就能吟诵”可知,应当是通俗而富有趣
味的适合儿童的诗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②处,强调杜甫的诗风特
点“沉郁顿挫”,他的律诗之冠 《登高》,突出其
抑扬顿挫的特点,但要注意不与下文“人间疾
苦”重复或交叉,因而可以选“无边落木萧萧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③处,重点强调杜甫
的关心民生,“人间疾苦”,强调贫富悬殊,百
姓的疾苦,大家熟悉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
冻死骨”。④处,要求体现他“忧国忧民”思
想,即体现杜甫以关心百姓的疾苦为己任,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第35页
35
怀天下的情怀,大家熟悉而典型的诗句是“安
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其
余内容合理的诗句也可以)
6.A 【解析】上片开头说“赤壁矶头,一番过、
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
风流人物”相比,戴词显得起势平淡,远不如
苏词的气势雄伟;但戴词以朴素的叙述入题,
倒也显得自然轻快。
7.①同:都突出表现周瑜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青
年将军形象(或都重点表现周瑜是一个年少
有为的军事统帅形象)。②异:两词的写法及
表现的侧重点不同。苏词着墨多(从其服饰、
神态、动作等方面具体描写,既正面描写,又
侧面烘托),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儒将(英
气勃发、儒雅潇洒、指挥若定的青年将军)形
象;戴词着墨少(对周瑜在大战过程中的形象
缺乏具体的刻画),仅用“气吞区宇”四字高度
概括地写出他的英雄气概。
8.D 【解析】D项,“沉郁顿挫……怆然泪下”
错误。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感怆雄壮,意境
高远,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
呼声。
9.①这两首都写了词人面对锦绣江山,引起的
千古兴亡之感,抒发了其对历史英雄人物的
缅怀及钦佩之情。②这两首词都借凭吊英雄
之名,慨叹当时南宋摇摇欲坠的政权,以及抒
发词人深沉的忧虑和浓浓的爱国之情。
10.B 【解析】B项“沉香时断时续”错误,“沉
香断续玉炉寒”指沉香燃尽了没有再往香炉
中添续,香炉的温度也就凉了。
11.这两首词这两句均用了借景抒情,运用外在
景物的渲染(以声衬情),如《孤雁儿》的小
风、疏雨,《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梧桐、细雨
等,来烘托作者内心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漂
泊无依、国破家亡的哀痛之情。
12.略
第四单元
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1.略
2.略
3.略
4.示例:
家乡人物志———杨永衡
杨永衡(1867—1949),字善久,今城北区唐
南乡南大陈村大杨庄人。7岁入私塾馆读书,以
抄写10遍课文补其迟钝的智力。3年后,他的
毛笔字为全馆学生之冠。从此,老师亲写范本教
其仿写,又为其讲授《欧阳询八法》,亲赠其《九成
宫醴泉铭字帖》,供其临摹,直至17岁下学。
光绪十二年(1886)六月,杨永衡在其父所设
私塾馆任教,闲暇之余,手不停书,甚至废寝忘
食,寒暑不辍。不少人慕名求书招牌、匾对,无奈
欧体字劲瘦不丰,他只好加粗笔画以塞责。从此
转攻颜体,先摹颜真卿壮年所书《多宝塔碑字
帖》,得其谨严纵横之势;再仿其晚年所书《颜氏
家庙碑字帖》,取其宏伟超举之法,苦练20载,技
法日臻娴熟。40岁左右,其书法流入崇尚北派
魏碑、篆、隶诸体的宿州,结果毁誉各半。誉之者
夸其功力深厚,毁之者贬其流俗,且有“牛屎气”。
杨永衡自忖尚未冲破前人藩篱,又研摹柳公权
《玄秘塔碑字帖》,参悟颜、柳二体间的嬗变关系,
数年之后终于使自己的书法达到新的境界。
1914年冬,杨永衡赶着牛车到宿县卖高粱
的归途中,因雨雪阻隔借宿于一家大户。晚上他
背着饲料去牛棚时,看见客厅里有几个穿长衫者
围观一位老者写字,不由自主地悄悄入内。他看
老者已写好“服”“配”“遗”等3个字,正在写最后
一个“年”字,其最后一竖笔,因墨枯而笔势未能
到位,就情不自禁地轻叹一声:“可惜”! 围观者
中的一个年轻人挑衅说:“你来写!”其他人也投
以嘲笑。杨永衡不服气地答道:“喂好牛就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 考 答 案
第36页
36
他喂好牛本不打算继续赌气,偏偏那个年轻人等
在客厅门前喊他,只好入厅提笔。一个“服”字顿
使厅内鸦雀无声;写到“年”字的最后一竖,笔势
欲下先上,下注时犹如斜坡放车,到位回缩时墨
饱神足力挽千钧,使众人齐声叫好。杨永衡连说
“献丑”,掉头就走。那老者急忙上前道歉说:“适
才多有冒犯,务望海涵!”主人也热情地奉烟敬
茶,言谈中方知这个粗衣短褐的庄稼汉就是闻名
乡间的杨永衡。次日天晴,杨永衡辞行,主人挽
留不住,遂以枣红马相赠,以表敬意。
20世纪20年代,杨永衡见到更多的名人碑
帖,并阅读书法理论书籍,扩大了视野,从而发现
并注意克服只追求形体和技法、忽视抒发个性和
意趣的弱点。30年代,他又旁习宋代米芾和苏
轼、明代董其昌、清代刘墉和何绍基诸体,自辟蹊
径,使自己的楷书出现了新面目,一时名声大振,
被尊称为“杨老善”。本地机关、学校、寺院、商
家、牌坊、碑碣、榜书、题记多出自其手,一些财势
之家若没有他写的中堂、匾额、对联等,总觉得是
件莫大的憾事。
解放战争时期,有个精通书法理论的北派魏
碑书法家许晓岚避居固镇,带着一幅自写的中堂
前往拜访,并赠以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和康有为
的《广艺舟双楫》。杨永衡自此醒悟,楷书入门
后,须临摹优秀碑帖,兼习行、隶,继而研究秦汉
简牍,寻根求源,融会贯通后方成书法之规。他
不顾古稀之年,又从头研习魏碑、篆、隶诸体,收
益迅捷,但已无力获得新的突破,自叹道:“初为
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然人书俱老矣!”
杨永衡一生以务农为本,以教书作为联系社
会的纽带,以写字作为精神的寄托。他端庄严
谨,诚恳待人,又愤世嫉俗,孤高耿介,至晚年更
甚。对于求书者,他不论贫富贤愚,总是有求必
应;对于官场势利、为富不仁或品行不端者,却不
屑一顾。如日伪沦陷时期的固镇商会,3次请他
去书写大厅悬匾“商界蒙庥”,均遭拒绝。因此,
他的书法艺术一直不为百里以外所知。至晚年,
他为友人孟广驾(今蒋园乡东岭村人)所购何绍
基的一副对联配书中堂一轴,当为代表作。
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1.略
2.示例:
家乡群众性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引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社会经济高速
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随着物质生活
水平的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却似乎没
有跟上节奏,特别是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利用
寒假时间,特地进行了这次调研,农村和城市群
众文化生活上的差异令人感触颇深。
调查时间:××××年××月××日至××
××年××月××日
调查地点:小桃村村委会
调查对象:小桃村村民、小桃村村委会工作
人员
一、调查背景
小桃村是一个小型自然村,以前寸步难行的
泥巴路变成了水泥大道,不足两米宽的桥也修缮
了,不久前还新装上了路灯。但这么多年来,有
一点却几乎没怎么变过,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
在打牌打麻将,村民的娱乐方式看起来似乎停滞
不前甚至倒退。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对村民们
平时的文化生活进行一次调研很有必要。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调查问卷和走访观察的形式。
三、调查目的
通过社会实践项目加深对农村群众文化生
活的了解,培养自己对家乡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责
任心、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能
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深入实践能力。
四、调查发现
大部分的村民日常劳动时间为8小时,除去
其他一些零碎的时间,每天约有4小时用于文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第37页
37
娱乐活动。
当前农村文化娱乐生活的主体为25~55岁
之间的成年人,他们的文化娱乐活动方式及比率
如下:20%在家看电视,32%打扑克,40%打麻
将,另外的8%做其他文化活动。可见打牌类占
主导。而新的文化娱乐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年
轻人,大多数年轻人喜欢上网、聊天、玩游戏、打
台球等,其中喜欢上网的占74%,可见网络对年
轻人的吸引力之大。
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以听戏为主,还
有一些则喜欢串门及与其他老年人聊天。
除了村口今年新增的几件健身器材之外,村
里没有其他任何文娱设施。82%的人认为当前
文化娱乐设施非常不好,不能满足村民的需求,
其他人则觉得有无文化娱乐设施都无所谓。另
外超过60%的人认为,农村需要建设更多的体
育设施,比如篮球场等。
五、调查结果
经过以上调查发现,家乡群众的文化娱乐生
活确实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
1.赌博风的抬头
春节期间不少家庭打扑克、搓麻将,赌额一般
控制在100左右一局,不仅搞得家里乌烟瘴
气,而且影响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2.迷信活动
在这次调查中我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不少家庭信奉某些迷信说法,认为得病可以
不用打针吃药病就能好。
3.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
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而忽视自身的精
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
较少。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产生活不方便。
交通建设不够完善,虽然县乡公路通村率达
100%,但路面狭窄,路况差。
六、我的建议
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告诉我们,“前途是
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还需要我们长期努力,戒骄戒躁,在党的领导下,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先进文化,让所有人都
沐浴在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氛围中。对此我提
出几点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提高认识,高度重
视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转变
人们的发展观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
要求。
2.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
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
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乡村文化
活动室,健身的器材和场地等。
3.加强教育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
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平,引导农民群
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上级部
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
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
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
观念。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要改变农
村贫困落后的状况,塑造农村新风貌,必须注
重提高农民素质。农村没有一个好的生活环
境,农民没有一个好的精神风貌,就谈不上是
新农村。
三、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1.略
2.略
3.略
4.示例见上面《家乡群众性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最后部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 考 答 案
第38页
38
素养评价与能力检测
1.①情不自禁 ②无声无息 ③形形色色
【解析】①处是说人们走进古镇会不由得发出
“抬脚走进历史,转眼似成古人”的感慨,语境
强调感情的抒发不受控制,可填“情不自禁”。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强调被某
种感情所支配而做某事。②处语境是说过去
的万种喧嚣、千般角逐,都已经消失了,没有
声息,可填“无声无息”。无声无息:没有声音
和气息,形容没有动静或没有什么影响、作
为。③处语境是说人生舞台上总是上演着各
种类型的悲喜剧,可填“形形色色”。形形色
色:状态词,各种各样。
2.众生、万物、两戒、诸天,也就同无终无始的时
间长河一般,在文字传承和现实记忆中彼此
衔接起来,成为一页页绿叶婆娑、生动鲜活的
历史,装点着时代的昨天与前天。 【解析】
长句变短句的方法是,找出句子主干,然后将
修饰语变成小短句。或者是找出较长的句
子,修改成短句。分析画波浪线句子的特点,
发现“同无终无始的时间长河一般的众生、万
物、两戒、诸天”句子较长,可以把定语“同无
终无始的时间长河一般的”提出来,将其改为
状语,变成“也就同无终无始的时间长河一
般”;“通过文字传承和现实记忆彼此衔接”可
改为“在文字传承和现实记忆中彼此衔接起
来”;“成为装点着时代的昨天与前天的一页
页绿叶婆娑、生动鲜活的历史”,此句定语太
长,可变成两个小短句,如“成为一页页绿叶
婆娑、生动鲜活的历史”“装点着时代的昨天
与前天”。
3.句中把七个岛屿比喻成睡莲,岛屿的形状和
睡莲相似;七个岛屿在水中的形态像一朵朵
美丽的睡莲在水中浮浮漾漾,岛屿的形态和
睡莲相似。 【解析】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比
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七个岛屿”,喻体是
“一朵朵美丽的睡莲”。在形状上,被十五条
小河分割的“七个岛屿”浮在水上和“睡莲”
浮在水上有相似点,二者形状相似;在形态
上,“七个岛屿”舒展于蓝天碧水间,和零星
点缀水中的“美丽的睡莲”的浮浮漾漾有相
似点。突出古镇水曲风清、秀色可餐的美好
感觉。
4.C 【解析】A项,①处括号用错,括号是对前
面词句的解释说明,但此处是补充陈述的内
容,不需要用括号。B项,②处引号用错,象
征的内容不是引用,也不是强调或特指,不能
用引号。C 项,③处在词语间运用逗号,正
确,因为这一系列动词,表达了制作灯架的过
程,突出陈述语气,可以用逗号。D项,④处
省略号用错,前面有“等”,再用省略号就重
复了。
5.分离篾青,制作灯架,加工灯座,稳固灯身,用
纸糊灯(穿上灯衣)。
6.D 【解析】D项 “桃符”:指古人在辞旧迎新
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
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
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选项只说
图像,不全面。
7.①相同点:这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
法。②不同点:“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乐景
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比如用“和煦的春风”
来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春风
送暖入屠苏”则是以乐景写乐情,通过写新
年的第一天,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全
家老小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
经来了的热闹场景,抒发了作者的自信和愉
快之情。
8.A 【解析】B项,因果关系不恰当,结合原文
“一个人很早就喜欢上一个事物,到了迷恋的
地步”,在有机会可以近距离欣赏时,“他也得
以凝神静虑,全身心地欣赏品味,目接神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第39页
39
所以是因为喜爱迷恋才能静下心来欣赏美
景。C项,“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错误,根据原
文“从此处到南门这段一点三公里的河道,被
命名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古运河最精
华的部分”“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
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段河道就是申报项目
之一”可知。D项“意在表明运河的漕运功能
逐渐退化”错误,“文章以大量篇幅写运河无
锡段的沿河美景、人们的休闲娱乐和有文化
底蕴工程的开发”既写了运河的历史,展现了
运河的文化底蕴,也写了运河悠久深厚的历
史文化内涵在现代赓续不断,让历史古城生
机勃勃,散发新的魅力。
9.C 【解析】C项“反衬了古运河的魅力”错误,
根据原文“江南古运河的魅力,总也离不开河
边巷弄的映衬”,写南下塘“书码头”的评弹,
意在表明它正面衬托了古运河,让古运河更
具有魅力。
10.①善用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古运河比
作水上的巷弄。②富有层次。俯仰结合,远
近结合。从不同的空间角度表现古运河的
魅力。③工于绘色。多色彩描写青石、白墙
黛瓦、蓝天白云等景物。④长于绘景。动静
结合,点面结合。写动态的水流和岸边的静
物,写拱形石桥等富有江南特色的景物和水
流、古旧的房子等整体性的画面。
11.①作者欣赏大运河的景色,感受桥栏杆的粗
糙凉爽,既有看到现实景致的激动,又有对
历史沧桑的深沉怀恋。②作者置身现实平
静的生活,联想历史的繁华热闹,体现了物
是人非的无奈和落寞。③大运河为无锡发
展作出了贡献,见证了无锡由农耕时代到工
商时代的变迁,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④无锡植根传统文化,富有内涵,在新时代
生机勃勃,体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12.略
第五单元
任务二 活动一:
第一章主旨: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由此
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第二
章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面对面社区,从空
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第三章主旨:乡土社会是
熟悉社会、安定社会,从时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思维导图略)
活动二:
前三章的联系:乡土社会土气的本色决定了
其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前三章在全书的地
位或作用:前三章是全书论证的起点、基础。
活动三:
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论点句)“从基层上看去 ”,言下之意,“乡土性”
只是中国社会的整体特征的一部分,并且乡土性
是针对“中国社会”而言,并非仅仅针对中国乡村
社会而言。可见,从空间上看,“乡土社会”不仅
包括农村。②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
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
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
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
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
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征之一。(引用材料)
此则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 “乡土社会 ”的不流
动性。③“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化中,从乡土社
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所养
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对比概念)可
见,从时间维度上看与“乡土社会”相对应的应该
是“现代社会”。④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概
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
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
性。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
象的范围。(演绎佐证)所以“乡土社会”这一概念
的内涵应该包括其经济、政治、文化、伦理等方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 考 答 案
第40页
40
的特征。而前三章关于“乡土社会”概念的阐述仅
仅包含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部分特征,因此,关
于“乡土社会 ”概念的界定需要完善补充。
任务三 活动一:
活动二:
略
活动三:
虚词的恰当使用使本书语言具有逻辑性;事
例、比喻等使语言生动、通俗平易,降低了理解难
度,但也存在比喻不够贴切的弊端;引用儒家文
化经典的内容,使语言具有雅致精深的特点,但
是也增加了理解难度。
任务四 活动一:
活动二:
前八章:第一至三章是从经济、文化等角度
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第四至八章是从社会关
系、社会规范等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而这
三章(第九至十一章)是从政治角度阐释乡土社
会的特点。
活动三:
“法律”是法治秩序的产物,“规则”是礼治秩
序的产物。(举例略)
任务五 活动二:
刻画中国乡土社会的概念
刻画其他社会体系或社会
关系的对比概念
礼俗社会 法理社会
借助语言的社会 借助文字的社会
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系维着人民的宪法
小家族 家庭
男女有别 男女求同
礼治秩序、道德秩序 法治秩序、道德秩序
调解体系 司法诉讼体系
无为政治 有为政治
教化的权力,横暴的权力,
同意的权力
同意的权力、横暴的权力
血缘社会 地缘社会
名实分离 名实一致
素养评价与能力检测
1.A 【解析】上文说“礼维护的是君臣、父子、
夫妇、兄弟、朋友等伦理秩序”,说明了“礼”的
作用是什么,承接下文应该说明“礼”是通过
哪些途径实现上述作用的,选项 A 的意思是
“礼的规定,是用来确定亲近疏远,判断疑惑
不解,区别相同相异,分清是非对错的”,承接
上下文,符合论证的逻辑。选项B的意思是
“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
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
仁了”,与原文“礼”的主题不符合。选项C的
意思是“遇事懂得谦让,就是礼貌的开端”,也
不符合“礼”的主题。选项 D的意思是“礼是
做人的头等大事”,此项主题是“礼”,是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第41页
41
“礼”的总结定论,并非展开详细说明“礼”的
具体内涵,故不选。
2.①舍本求末(舍本逐末、缘木求鱼);②推己及
人;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解析】①处,依
据前文“离开中国的伦理去谈中国的传统文
化”推断后文应该是由此导致的结果,即抛弃
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或
者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对,必将劳而无功。可
填写“舍本求末”“缘木求鱼”等意思相近的成
语;②处,所谓“差序格局”,费孝通认为中国农
民之间的交往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形成主
要是以自我为中心根据利益关系的亲疏而划
分的,就像是一块石头投进河里所形成的波
纹,而这个石头就是社会中的每个人,这就是
费孝通先生著名的“差序格局”。依据“是儒
家……伦理原则的派生模式”,此处应该填写
与“差序格局”概念类似的儒家意识概念,如
“推己及人”。③处,依据前文“中国的乡土社
会具有‘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两大显著的
特征,它们就像乡土中国的‘骨骼’和‘血脉’”,
以及后文“一起构成了乡土中国的……社会格
局”,可知“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两者是互
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的关系,故可填写
“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等类似意思的成语。
3.①句中把“差序格局”比作“骨骼”,“礼治秩
序”比作“血脉”,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差
序格局”和“骨骼”的相似点是能撑起框架,一
个是撑起人际关系的框架,一个是撑起人的
躯体的框架;③“礼治秩序”和“血脉”的相似
点是能全方位渗透,一个是渗透到传统社会
的每一个角落,一个是渗透全身。
4.A 【解析】A项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引号
都表示突出强调。B项引号表示特定称谓。C
项引号表示讽刺。D项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5.①他把权力划分为四种类型 ②并没有忽视
对其变迁的考察 ③而是根据他们自己的需
要 【解析】①处承上文“权力结构”进行分
析,根据后文“即”的内容,分析了四种权力,
补写句是对“权力结构”分析的总领句。②处
承上说“同时”,应是与上句并列的意思,依据
下文,是说“变迁”体现的三个方面,补写句应
是重视“变迁的考察”的意思。③处承上“不
是根据经验”,联系最后“从欲望到需要是社
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补写句应是
“而是根据需要”的意思。
6.D 【解析】“只有夫妻间的相敬如宾,没有两
性之间的情感安慰”表述过于绝对。原文只
是说“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
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
负责和服从”,不能推测出“只有夫妻间的相
敬如宾,没有两性之间的情感安慰”。
7.C 【解析】“中国家庭担负事业功能”错误,
根据第一段“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
限于生育的功能”可知,中国家庭同样包括生
育功能。
8.A 【解析】A 项,文中“假设”的对象是可以
用“差序格局”这一理论术语来概括中国乡土
社会的特点,而不是“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
社群,经营各种事业”这一客观特点本身。
9.(1)①中国与西洋人在感情生活上的表现对
比;②夫妻之间分工不同的对比。(2)通过这
些对比,作者表达了乡土社会在两性感情上
是矜持、保留甚至是冷漠的。
10.示例一:赞同。①文字的不适用性。在面对
面的社群中,在其工作生活中,不需要文字。
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而且文字是间接的说
话,对于乡下人来说是不完善、不方便的工
具,在乡土社会,人们不会选择用文字来“说
话”。②文字的局限性。文字所能传的情、
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运用文字要讲究文法、
讲究艺术,而说话却便宜得多,不需要注意
文法,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 考 答 案
第42页
42
意。面对面的语言交往如此直接,为什么舍
此比 较 完 善 的 交 流 方 式 而 采 用 文 字 呢?
③文字的不必要性。在乡土社会中,语言就
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经验无需不断
积累,只需保存。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世世
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没有外力干
预的情况下,上千年的生活过程中并没有新
的东西进入到乡土社会。生活方式没有改
变,经验和知识只需要口耳相传就可以了,
无需用文字来记载。
示例二:不赞同。①乡土社会尽管世代相
传,很多非物质遗产是经代代相传并非文字
而记录的,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导致了很多
文化的消亡。②除此之外,费老的《乡土中
国》是以20世纪40年代的社会为背景创作
的,已经不适用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
11.D 【解析】A项“是一种界限分明的格局”
错误,“界限分明”指的是西洋团体格局,原
文说“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
“在中国,这句话却含糊得很”。B项“西洋
的团体格局讲究人情冷暖,是攀关系,讲交
情的”错误,原文说“在他们这不是人情冷热
的问题”“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C项“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
的长期存在”错误,原文说“礼治秩序从文化
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12.B 【解析】B项“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
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先生
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完善”错误。一是材料并
没有分析“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
特点”,二是“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
局作了拓展”,并不是这个材料的论述有拓
展与完善。
13.B 【解析】A项体现了人伦与等级性,符合
差序格局特点;B项说那些意志不坚定的人
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不守信用的人不
会大胆行动,不符合差序格局特点;C项和D
项都说由己及人,即以己为中心,不断向外
扩展,体现差序格局“伸缩性”的特点。
14.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结构,主体部分
采用并列式展开,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论证
方法上:综合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
有力,说理透彻。
15.差序格局的特点:①伸缩性。以己为中心,
是动态变化的,不断向外扩展的,依中心势
力厚薄确定范围大小。②等级性。注重人
伦,有等差次序,有严格的伦理界限,与礼治
秩序关系密切。③壁垒性(或排外性)。依
据与“己”关系的亲疏远近配置资源,目的是
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具有强烈的排外性,在
整个社会中形成了一种结构性壁垒。
16.略
第六单元
10.劝学/《荀子》
❋ 师说/韩愈
语言文字运用
1.lì róu ɡǎopù yú cānxǐnɡ zhì qǐ
lòu nú zhònɡ yú kuǐ qíjì yuè qiè
fǒu tán pán
2.(1)“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2)“有”同“又”;“暴”同“曝”,晒
(3)“知”同“智”,见识
(4)“生”同“性”,天性
(5)“受”同“授”,传授
(6)“不”同“否”
3.(1)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
识、学识的渊博。
(2)古义:强,劲疾,这里指声音宏大。今义:
疾病;快。
(3)古义:因为用心。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
事肯动脑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第43页
43
(4)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
建树和成就的人。
(5)古义: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今义:表结果。
(6)古义:从,随从;而,表承接,可不译。今
义:连词,因此就。
(7)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也指中国传统语文
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今义:对儿
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4.绝:动词,停止/形容词,隔绝的/副词,极点/
副词,非常/动词,横渡
假:动词,借、借给/动词,借助/动词,假装
望:动词,远看/动词,盼望、希望/名词,声望/
名词,农历十五日
闻:动词,听见/名词,见闻、见识/动词,听说/
动词,使……听见
传:名词,传记,一种文体/名词,古代解释经
书的著作/动词,传授/动词,流传
焉:兼词,于此/代词,它/疑问代词,怎么/句
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5.(1)①每天 ②向上;向下
(2)①游水 ②学习 ③低于
(3)①高处 ②曲度,弧度 ③小的方面;大
的方面
(4)变直
(5)数词作动词,专一
(6)以……为师
(7)①以……为耻 ②感到耻辱,以……为羞
6.(1)①“……者,……也”表判断 ②“……也”
表判断 ③“者……也”表判断
(2)①语序“师不必于弟子贤” ②语序“而耻
于师学”
(3)“之”,定语后置标志
(4)“之”,宾语前置标志
(5)“于”表被动
(6)①省代词,它 ②省略“这些人”
任务导学
《劝学》
任务一 活动一:
劝
学
学习的
意义
提高自己: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改变自己: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推论:知明而行无过
?
?
?
??
??
学习的
作用
道理:终日思不如须臾学 登高博见
喻例: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推论: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
?
?
??
??
学习的方法态度
积累:积土、积水、积善
坚持:驽马十驾;锲而不舍
专心:用心一也
?
?
?
??
??
?
?
?
???????
???????
?
?
?
???????
???????
学
不
可
以
已
活动二:
1.中心观点:学不可以已。表达特点:①开宗明
义提出中心观点;②以君子名义提出,增强了
观点的权威性。
2.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开篇提出中心
论点之后,分别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1)从
学习的意义方面论述。(2)从学习的作用方
面论述。(3)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方面论述。
任务二 活动一:
1.(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
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
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
以及水结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
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
蓝”“冰寒于水”“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
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
和驽马、锲而不舍和锲而舍之,通过正反对照
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
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
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加深
了读者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
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
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 考 答 案
第44页
44
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三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
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
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
第四段,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
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
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2.本文还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如在说明善于
积累的道理时,先以“骐骥”和“驽马”对比,说
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后以“朽木”和“金
石”对比,说明“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
舍,金石可镂”,这样正反对比,充分显示出
“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再如,在阐述
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用“蚓”和“蟹”作
正反对比,增强了说服力。
活动二:
两位儒学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
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
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与思要结合起来。
荀子也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只坐在房间
里苦思冥想而不去学习的做法。通过“终日而
思”与“须臾之所学”的对比,论述了空想不如“善
假于物”的学习方法。
《师说》
任务一 活动一:
师
说
提出观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
?
?
??
??
对比论证
三层对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爱其子,择师而教 于其身,则耻师焉
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 士大夫从师则群聚笑之
?
?
?
?????
????
正面论述
观点:圣人无常师
事例:孔子师郯子之徒
引用:三人行必有我师
结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
?
???
???
?
?
?
???????????
???????????
?
?
?
???????????
???????????
写
作
缘
起
↓
嘉
其
能
行
古
道
活动二:
1.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
以文章一开始就把他们提了出来。“必有
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
师的结果。这句话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
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
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一段首先由开篇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引
出“师说”这一话题,再在阐述“师”的作用、职
责与从师学习的原因的基础上,明确中心观
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也。”第二段,针对观点,运用对比的论证方
法,从反面展开论述,批判社会上“耻学于师”
的不良风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
人”耻学于师相对比;以择师教子与自己“耻
师焉”作对比;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
之族作对比。这就从不同的师道、不同的做
法、得到的不同结果三方面进行论证。第三
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从正面进一步阐明
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三段内
容,形式上构成一种回环美(师说—从师—师
道/师道—从师—师说),内容上说理更加严
密,环环相扣,起于“师说”,结于“师说”。第
四段只是一个交代,说明写作缘由和目的。
任务二 活动一:
1.(1)对比论证:比如第二段,批判社会上“耻学
于师”的不良风气。用三组对比分层论述,第
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相对比,得出“圣益圣,愚益愚”的结
论,表明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之关键。
第二层,以择师教子与自己“耻师焉”作对比,
前者只是“习其句读”而并非“传其道解其
惑”,从而得出“小学而大遗”的结论,谬误不
言自明。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
大夫之族作对比,揭示出尊卑贵贱与智力高
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极具讽刺意味,批判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第45页
45
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这一段对比论
证,通过“嗟乎”“呜呼”的点染,再加之感叹、
反问的语气,作者批判之意直接而鲜明,发人
深思。
(2)举例论证:比如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
态度,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
师的道理。以孔子为例,孔子在人们心目中
是至圣先师,这样的人还不断向人求教,以人
为师,还有“三人行”的言论,由此得出“弟子
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样
论述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2.从最后一段看,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自己的
学生李蟠的,是为了赞许他能践行古人的从
师之道。但是事实上,这只是个由头,更重要
的背景是文章第二段批评在门第观念影响下
的“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活动二:
作者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
者强调的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
师等思想等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
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
“业”,是“六艺经传”,这与我们今天所讲的“道”
和“业”的内涵是不同的。他认为“士大夫之族”
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是反常现象,反映了他的封建观念。
任务三 活动一:
(1)从针对性说,《劝学》是针对学习的意义
和方法说的;《师说》则是针对当时门第观念影响
下的“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而进行的批评。
(2)从论述的内容和重点看,《劝学》讲学习
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强调要“善假于
物”,要积累、要坚持、要专一等,核心就是“学不
可以已”,随时随地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师说》
围绕师道展开,反对“耻学于师”,强调要重视传
统的师道,尊重老师,学习儒家之道。两篇文章
论述的重点虽然不同,但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而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终身学习、合作学习、创
造性学习、学会学习等有很多相通之处。
活动二:
(1)两文都是论述性文章,但论述结构不同。
《劝学》采用“总—分”结构,开篇提出中心论点
后,即从三个方面论述论点;《师说》则逐层深入、
环环相扣论述自己的观点。
(2)论述方法不同。《劝学》主要是运用比喻
论证,逐项阐述自己的观点;《师说》则主要采用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逐层深入论述自己
的观点。但两文都运用了“对比论证”。《劝学》
在比喻论证中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师说》则在
批判社会上“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时,进行不同
对象的学习态度对比。
阅读知识:积累文言实词
首先,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分类整理的习惯。
一般按照重点实词(主要指阅读中经常遇到并影
响句意理解的词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一词
多义进行整理。其次,注意整理并熟悉平时课外
阅读训练中的重要实词。主要指平时阅读训练
中经常遇到的单音节多义词,是我们平时阅读中
接触最多也比较熟悉的实词。还有上面一些重
点实词具有的一般常用意义。其三,积累“熟悉”
的基本原则:词不离句,词不离境,词义总是处在
一定的句子中,一定的语境中。我们应当“以句
解词”“释词译句”;释词译句,不忘课文例句。理
解词义的基本思路是:先看有无常备重点词,再
看句意判词义;意思模糊就推断,不行再去看
语境。
素养评价与能力检测
《劝学》
1.D 【解析】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2.C 【解析】A 项,“知”同“智”;B项,“生”同
“性”;D项,“暴”同“曝”。
3.D 【解析】①⑥,连词,表转折关系;②连词,
表递进关系;③⑤连词,表修饰关系;④连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 考 答 案
第46页
46
表因果关系。
4.A 【解析】例句是定语后置句。A 项,定语
后置句;B项,主谓倒装句;C项,宾语前置句;
D项,陈述句。
5.B 【解析】由话题“学”可排除C项,由“青于
蓝”和“寒于水”,可排除A、D项,确认答案B项。
6.B 【解析】绳:名词,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选项是“受绳”的解释。槁:枯槁。选项是“槁
暴”的解释。
7.D 【解析】两个“金”的意思不同,“金就砺”
的“金”指金属制的刀斧之类的器具。
8.D 【解析】正面设喻的例句和反面设喻的例
句对调一下。
9.(1)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却能
上吃泥土,下饮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10.荀子所劝的“学”主要内容是指人的道德规
范,规劝人们通过学习加强自身修养。荀子
在本文中对学习所提出的主张有:“学不可
以已”“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善假于物”“锲
而不舍”“用心一也”。
《师说》
11.B 【解析】“也”表承上停顿,停顿应划在
“也”后。
12.A 【解析】①“学者”:古指求学的人,今指
有专门学问的人。②“所以”:古指用来……
的,今指因果关系中一个表示结果的连词。
③“众人”:古指一般的人,今指大多数人、许
多人。④“小学”:古指小的方面学习,今指
与大学、中学相对的学校。⑤“不必”:古指
不一定,今指没有必要。⑥“古文”:古专指
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今指与
现代文相对的文言文。
13.B 【解析】A项,前一个“传”是动词,流传;
后一个“传”是名词,传文,解释经书的书。
B项,两个“师”都是名词,老师。C项,前一
个“从”是动词,跟从;后一个“从”是介词,所
从,从哪里。D 项,前一个“道”是名词,道
理;后一个“道”是名词,从师的道德风尚。
14.C 【解析】A项,前一个“也”表示句中短暂
停顿;后一个“也”表示句子完结的陈述语
气。B项,前一个“则”表转折,却;后一个
“则”表承接,就,那么。C项,两个“于”都是
介词,向。D项,前一个“乎”是介词,相当于
“于”;后一个“乎”是语气助词,呢。
15.(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2)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3)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16.B 【解析】①“师”,名词,老师;②“师”,名
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作老
师;③“师”,名词,老师;④“师”,名词作动
词,拜师学习;⑤“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师,把……当作老师;⑥“师”,名词作
动词,学习;⑦“师”,名词作动词,拜师学习;
⑧“师”,名词作动词,学习;⑨“师”,名词作
动词,拜师学习。
17.D 【解析】“此处指后者”不正确,“六艺经
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六种经书:《诗》
《书》《易》《礼》《春秋》《乐》。
18.C 【解析】“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官职名称的
由来,向郯子请教过有关礼的知识”不正确,
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名称的由来,向老子
请教过有关礼的知识。
19.(1)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
是生在我之后呢? 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
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
地方。
(2)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
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
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
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第47页
47
20.①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
作对比。②把“择师而教之”与“则耻师焉”
作对比。③把“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
工之人”作对比。
综合读写
21.C 【解析】句意: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
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加工坚硬
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再加工它的
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
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徐行却立”“处静观动”结构一致,各自断
开,且内部都是并列结构,“徐行”“却立”和
“处静”“观动”各自中间不宜断开,排除 BD;
“乱绳”是“解”的宾语,为偏正结构,中间不
能断开,排除 A。
22.D 【解析】D项“相同”错,是相反。
23.D 【解析】D项“一定先要学会用大家的言
论互相诘问反驳”错。应该是“先使一说自
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而不是先“以众
说互相诘难”。
24.(1)所以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
定超过学生,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
各有专门研究,像这样罢了。
(2)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
的言论纷乱错杂的,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
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
25.①甲文运用了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如
“积土”“积水”等,说明学习要注重积累。
“骐骥”和“驽马”对比,说明学习要坚持不
懈;又如“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需要专
一。②乙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
举孔子从师学习的例子和引用孔子“三人
行,则必有我师”的名言,说明圣人没有固
定的老师。③丙文运用了比喻论证,如文
中用“如攻坚木”“如解乱绳”来说明读书的
方法。
【参考译文】
(丙)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
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
地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
所想,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
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
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
当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
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
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
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就已
经自动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
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
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的其实是错的,也
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
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
的而观察动态的,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
工它的容易的地方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
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
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26.B 【解析】“是故”是表因果的连词,前面一
般都要断开,排除 A、D两项;“当其为师,则
弗臣也”与“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句式一致,
排除 A、C两项。故选B。
27.B 【解析】燕辟,从文中语意看,应该指后
一种,与坏朋友谈论邪僻之事。
28.C 【解析】C项理解错误,如“玉不琢,不成
器;人不学,不知道”,用琢磨璞玉,使之成为
贵重的玉器,比喻人只有经过学习,才能成
为君子。而“人不学,不知道”则是说明人不
学习的后果。
29.(1)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
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2)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
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
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 考 答 案
第48页
48
30.①预见学生的错误,防患于未然;②把握教
育契机,适时而教;③循序施教;④组织学生
互相切磋;⑤善于启发诱导;⑥长善救失;
⑦善于答问。(答出3种即可)
【参考译文】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
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
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
施教。
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
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
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
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
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
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地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
生时就加以防止,叫作预防;在适当的时机
进行教育,叫作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
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作合乎顺序;
互相取长补短,叫作相互研讨。这四点,是
教学成功的经验。
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会产生抗拒而
难以克服;错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
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施教者不按教学内
容的一定顺序传授知识,打乱了条理,就不
可收拾;自己一个人冥思苦想,不与友人讨
论,就会导致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
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
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
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君子不但懂得教学成功的经验,又懂得
教学失败的原因,就可以当好教师了。所以
说教师对人施教,就是启发诱导:(对学生)
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压制,指导学习的
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对
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融洽;劝勉而
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是件愉快的事;
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积极思考。
能做到师生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
能独立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诱
导了。
学生在学习上有四种过失,是施教的人
必须了解的:人们学习失败的原因,有人是
失于贪多务得,有人是失于学习过于偏狭,
有的人失于见异思迁不求甚解,有的人失于
学习上不能持久,浅尝辄止。这四点,是由
于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教师
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帮助学
生克服缺点。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
能发挥其优点并克服其缺点。
凡是学习的关键,严师是难能可贵的。
教师严格才能重视他传授的道。在上的君
王能尊师重道,百姓才能专心求学。所以君
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一是正在
祭祀中作为神的替身的人,不以臣子相待;
二是教师,不以臣子相待。根据礼制,(这两
种人)虽被天子召见,可以免去朝见君王的
礼节,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
会学习的人,能使教师费力不大而效果
好,并能感激教师;不会学习的人,即使教师
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还要埋怨教师。会
提问的人,像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
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问容易的问
题,再问难题),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
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善于回答提
问的人,就像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
用力大,钟声则大,从容地响,留有提问者充
分回味和消化的时间。不善于回答问题的
恰巧与此相反。以上这些,讲的是有关进行
教学的方法。
31.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第49页
49
11.反对党八股(节选)/毛泽东
语言文字运用
1.zhì qiè bǎ zào bié xiāo yōng xī
yāng xí
2.檄/缴 窒/桎
3.(1)①原形毕露 ②真相大白 【解析】原形
毕露:本来面目完全暴露。指伪装被彻底揭
开。真相大白:真实情况完全弄明白了。“原
形毕露”指不好的行为被揭露,露出了丑恶的
原形;“真相大白”指真实情况彻底弄清楚了,
语义用法较广。
(2)①根深蒂固 ②积重难返 【解析】根深
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积重难
返:指长期形成的不良的风俗、习惯不易改
变。也指长期积累的问题不易解决。“根深
蒂固”多指旧势力、旧思想、旧制度等基础深
厚,不易摧毁,有时也指好的思想感情不能改
变,是中性词;“积重难返”表示长时间形成的
陋习、弊端和不良思想、作风难以改变,是贬
义词。
任务导学
任务一 活动一:
方面 罪状 危害 克服方法
内容
空话连篇,言
之无物
散布坏影响,造
成坏习惯
写得简短、精粹
动机
装腔作势,借
以吓人
妨碍真理 靠马列主义的真理
对象
无的放矢,不
看对象
达不到宣传的
效果
向宣传对象做调查
研究
语言
语言无味,像
个瘪三
不能很好地为
群众办事
下苦功学好语言
形式
甲乙丙丁,开
中药铺
不动脑筋思考
事物的本质
学会观察、提出、
分析和解决问题
态度
不负责任,到
处害人
造成不良的影
响
改正责任心薄弱
的坏习惯
续 表
方面 罪状 危害 克服方法
后果
流毒全党,妨
碍革命
害党害国 坚决反对
后果
传播出去,祸
国殃民
害党害国 坚决反对
活动二:
1.不能调换。(1)第一条是内容问题;第二条是
态度和动机问题;第三条是群众观点问题;第
四条是语言问题;第五条是表现形式问题;第
六条是写作态度问题;第七条是严重后果问
题;第八条是严重后果问题。(2)文章采用分
项列举的论述方法,分析党八股的八大罪状,
既各有重点,又互有联系,条理清晰,一目了
然。运用这种分项列举的论证方法,分析八
条罪状,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不能随意更换
顺序。
2.先提出本段论点:“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
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接着分析“空话”的两
种表现形态:第一是长而空。长而空的后果
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其产生原因
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然后以斯大林的演
说为范例,一褒一贬,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战争
时期尤其需要简短和精粹的文章。第二是短
而空。先承上启下,辩证地指出短而空也不
好,因为“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紧接着
用长篇巨著《资本论》作为例证,并引用俗语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
衣”。说明文章长短要服从内容的需要。最
后得出结论: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
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
物的文章。
任务二 活动一:
(1)破中有立———本文说理的最大特点。善
于将破除谬误与论述真理极为灵活、错综地交织
在一起,又具有层次性。(2)破立之间过渡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 考 答 案
第50页
50
然,前后照应,结构严密。本文在破和立之间用
了过渡的词或句,衔接紧密。文章内容也前后
照应。如分析第四条罪状时,问“为什么语言要
学,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呢?”,然后在论述
终结时,又以“所以我们的同志都非学习语言不
可”照应上文,形成呼应。(3)例证和引证,增强
说服力。如,分析第一条罪状,举斯大林演说的
例子与“我们的老爷”写的文章互相比较,正反
对照,教育全党干部把腐朽的文风“赶快扔到垃
圾桶里去”。
活动二:
(1)大量运用比喻的手法。例如:把文字冗
长、内容空洞的文章比喻为“懒婆娘的裹脚,又长
又臭”。信手拈来的比喻,形象且尖锐地揭露了
党八股的重要特征,通俗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主
张,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又营
造出轻松、幽默的氛围。(2)多处使用排比和层
递的修辞手法。例如:对于装腔作势我们必须有
的态度:“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
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
饭。”(3)文中还运用了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修辞手法,语言丰富活泼,说理亲切有力。(4)巧
妙运用熟语。合理使用成语,如大部分罪状都用
四字成语概括,将成语“对牛弹琴”“实事求是”赋
予新的含义;适时引用广泛流传的俗语,丰富了
语言 色 彩,增 强 了 语 言 的 表 现 力 和 感 染 力。
(5)诙谐的讽刺与幽默在文中也时时可见。例如
举斯大林的演说的例子后,幽默地说道:“要是我
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
字。”这样的讽刺、幽默,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
可读性。
阅读知识:论述思路(论述层次)
论述层次分两种情况:一是一个论述段(语
段)的层次;二是全文的论述层次。一般来说,
“思路”是对全文而言;“层次”是对一个论述语段
而言,有时也指全文论述层次。
①论述段的论述层次。论述语段展开的过
程,一般分为三小层:起始部分,摆出本段分论点
或者明确论题、论点的某一角度,称为“段首中心
句”或“领起句”;展开部分,围绕中心句提供事例
论据或道理论据,进行分析论述;终结部分,对论
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如上面“任务导学”中
分析第一条罪状的论述层次。
②全文的论述层次,体现的是全文论述的结
构层次,即明确全文分几层,每一层的起始与结
束,每一层的要点。一般分两步走:根据每一段
的要点,依据内容角度与作用划分大层次;指明
每一层包含的语段(或起讫语段),并概括每一层
的要点。例如《反对党八股》全文论述层次:第一
部分(第1段)总说反对党八股的必要性;第二部
分(第2~9段)列举党八股的八大罪状;第三部
分(第10段)号召打倒党八股。全文论述层次与
论述思路基本相同,实际阅读训练中往往将两者
等同起来。其实,这两者略有区别。全文论述思
路体现全文论述的逻辑过程,是展开说理的一步
步的过程,在划分并概括每层要点的基础上,还
要分析层次间的关系及顺序,明确如何展开论
述,并以序词表达各层要点。
素养评价与能力检测
1.C 【解析】C项与文段中的问号都是设问,自
问自答。A项表示反问;B项是选择问句,供
选择回答;D项表示委婉语气的祈使语气。
2.①是要吸收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 ②而且要
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
3.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在写文章做
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
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
不像一个健康的人。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
子有三处语病。一是“很多人”前要加“我
们”,否则“对象”模糊不清且不合理;二是“死
板板的几条筋”前加“只有”,与前句“没有”相
搭配;三是语序不当,“不像一个健康的人”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更多案例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e.stopPropagation()}">
x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