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资料,免费交流)
京内资准字
2023--L0079 号
P14 邓光联:抓住机遇 推进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
P32 “舌尖上的农科院”何以走红?
现代农产品
销售与消费
AGRICULTUR AL PRODUCTS 2023 年第 24 期 总第 235 期
数字乡村建设要让农民
多参与、广受益
(内部资料,免费交流)
京内资准字
2023--L0079 号
P14 邓光联:抓住机遇 推进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
P32 “舌尖上的农科院”何以走红?
现代农产品
销售与消费
AGRICULTUR AL PRODUCTS 2023 年第 24 期 总第 235 期
数字乡村建设要让农民
多参与、广受益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为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服务于县域 / 市域农业发展,中农富通继农业嘉年华
之后创新性地提出中农富通农业奥特莱斯(以下简称农业奥特莱斯)。
农业奥特莱斯以政策引导为动力,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信用建设为基础,以连锁经营为特征,以品牌培育为
手段,以技术创新为支撑,集聚资源要素,融合现代金融、电子商务、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打造高效优质
农产品和绿色农业生产投入品产销对接平台以及专业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是集产品交易、服务体验、会展交流、
培训教育于一体的全新现代商业模式;对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保障供应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农业奥特莱斯具备产品交易、品牌培育、涉农
服务、金融服务、信息交流、教育培训、休闲体验、会议会展和科技示范九大功能。
2019 年 5 月 19 日在北京国际都市农业科技园隆重举办“中农富通农业奥特莱斯发布会”,引起来自国内外的嘉宾
和全国数十家媒体的关注。农业奥特莱斯能成为具有多样性、更有张力的全新商业模式,打造高效优质农产品和绿色农
业生产投入品产销对接平台以及专业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
中农富通农业奥特莱斯
产品交易 信息交流
涉农服务 金融服务
教育培训 休闲体验
综合性农商
全新产销模式 01
03
04
05
一站式服务 02
全新涉农
体验式消费
全新式生活
五大
创新
业务咨询:刘女士 15811564620
九大 功能
主要业务
构成
产品
交易
品牌
培育
涉农
服务
会议
会展
休闲
体验
科技
示范
农产品
展销服务
农商
体验服务
农业生产
服务
农业经营
服务
农业金融
服务
基本功能 辅助功能
金融
服务
信息
交流
教育
培训
做现代农业 找中农富通
PREFACE 卷首语
Agro-Supplies & Demands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1
设施农业大有可为
去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业农村工作会上
指出,设施农业大有可为。今年 6 月,农业农村部等
部门印发了《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
年)》,这也是我国首部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
设施农业,又被称为“可控环境农业”,可以给
农业生产提供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从而一定程度上
摆脱对自然的依赖。而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某
种意义上,就是看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突破农业生产的
自然环境限制,实现时不分四季、地不分南北,农产
品周年均衡供应。
设施农业本身不是新鲜事,如今提到如此前所未
有的重要位置,显然不是旧题新作这么简单。这需要
我们着眼时与势的发展,着眼国情与农情,来深刻领
悟党中央的这一战略考量和部署,坚定“设施农业大
有可为”的远见和信心。
常言道,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策,当有非常之举。
我们前所未有地重视发展设施农业,正是基于我们面
临的形势前所未有。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
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之际,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需要我
们在策略上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
化食物供给体系;需要我们在举措上,发挥新型举国
体制优势,让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集中力量以对“国
之大者”。
说设施农业大有可为,一方面,在于其巨大的需
求和改造空间。我国现有耕地 19.18 亿亩,按目前的
生产水平和 130% 的复种指数,光保障粮棉油糖等大
宗农产品供给,每年就至少需要 15.5 亿亩耕地,怎
么在保障粮食油料等大宗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用
剩下的有限资源来满足 14 亿多人每年 9700 多万吨
肉、3400 多万吨蛋、5900 多万吨奶、近 6 亿吨菜、7100
多万吨水产品的消费量?当前现实的途径就是加快现
代设施农业建设,拓展农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拓宽
农业生产空间领域。以日光温室为例,其不仅大幅提
高了单位产出效率,目前更是让我国冬季蔬菜生产
区域向北推移到了最低气温 -28℃的地区。据专家测
算,通过设施农业现代化改造,理论上相当大约可以
增加 3 亿亩耕地。设施农业的发展潜力由此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在于其巨大的科技提升空间。目前,我
国设施农业总体上还处在粗放式发展阶段,机械化、智
能化总体水平不高,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
差距。我们设施种植的黄瓜亩产量仅为发达国家的
1/4,番茄仅为发达国家的 1/3,高品质番茄、长季节
栽培彩椒等品种的种子大部分依赖进口,大型连栋玻
璃温室综合环境智能调控、施肥精准管控等技术装备
领域关键技术都还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无疑,这些
方面都是我国设施农业建设的短板和弱项,但同时应
看到,这也给了我们巨大追赶空间。这正是我们可以
集中优势资源力量,实现新突破新飞跃,大展身手的
主战场。
设施农业大有可为,还在于我们有集中力量办大
事的体制优势。多年来,我国设施农业取得健康长足
发展,一定程度正是得益于设施农业较高的市场化程
度。但是,一旦牵涉粮食安全战略“国之大者”,要
从全局出发,要在短期内取得突破,光靠市场的力量
是远远不够的。面对大事要事,必须要集中力量,综
合运用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等,更好发挥政府
作用,确保各方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是
我们理应加以充分利用的一大优势,也是当前推进设
施农业建设的必然选择。设施农业大有可为,也一定
能大有作为。
——农业农村投资
卷首语 PREFACE
PREFACE 卷首语
Agro-Supplies & Demands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3
主办单位
北京中农富通园艺有限公司
北京富通大潮来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
中国绿色食品协会
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
中国果品流通协会
中国调味品协会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中国园艺学会
中国水产学会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
北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公益支持单位
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
现代农产品
销售与消费
信息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官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官网
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
北京市新发地市场
北京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
河北省邢台市邢州现代物流城农产品批发市场
山西省忻州农产品批发市场
山东省寿光蔬菜批发市场
河南省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
上海市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
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
浙江省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
湖南省长沙红星农副产 品大市场
四川省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中心
四川成都市双流百家批发市场
贵州省贵阳北部农产品电商冷链物流园
深圳布吉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
深圳市南山农产品批发市场
广东省广州市江南农副产品市场
广西玉林宏进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声明:《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声明
凡本刊物中注明“本刊约稿”的作品,版权均属于《现代农
产品销售与消费》,未经本刊物授权,任何媒体、互联网站和商
业机构均不得进行商业性质的 原版原式转载,也不得歪曲和篡改
本刊物所发布的内容。被本刊物授权使用的单位,不应超越授权
范围,须注明来源: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刊物未注明“本刊约稿”的作品,均为转载自其它
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刊物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刊物联系的,请在
本刊物发布该作品后的30日内进行。
本刊中未标明图片来源均来自网络
发行量:300000份/期
杂志宗旨:
宣传区域优质农产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促进农产品流
通体系建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搭建农产品市
场信息交流的平台,努力成为联结生产、流通与消费的桥梁。
发行范围:
农产品流通市场主体,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相关负责人。包
括:农业农村部等农业管理部门、县域政府、农业行业协
会、供销合作社、农产品加工推广总站、科研院所、新型农
业经营主体、农产品批发集贸市场、大型超市等。
编辑部
总 编 辑:何小凡
副 总 编 辑:白春明
执行总编辑:米志强
主 编:王妮
副 主 编:鲍仁蕾
美 术 编 辑:韩倩
编辑 / 记者:邸旭亮 任柳柳
洪秀丽 刘誉元
陈子文 李天荣
封 面 图 片:任柳柳
委员会
主 任: 翟留栓 张天柱
委 员:(按姓氏笔划排名)
马会勤 冯力更 任迪峰
安玉发 李乃光 李玉清
吴卫华 沈 群 张 文
张绍英 张 锐 张德纯
张潞生 陈尚武 陈湘宁
孟繁锡 封树民 赵梁军
洪 涛 高振江 曹 华
曹建康 韩一军 韩东海
潘灿平 籍保平
卷首语 PREFACE
设施农业大有可为/01
市场观察 MARKET SURVEY
数字乡村建设要让农民多参与、广受益/06
产业研究 INDUSTRY RESEARCH
邓光联:抓住机遇 推进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14
种植管理 GROWTH MANAGEMENT
人工智能辅助种植策略对温室草莓生产调控
效果对比研究/20
食品安全 FOOD SAFETY
积极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24
品牌营销 TECHNICAL FRONT
“舌尖上的农科院”何以走红?/32
精彩瞬间 MEMORABLE MOMENT
烤红薯为什么比蒸红薯更好吃啊?/38
价格周报 WEEKLY REPORT OF PRICES
北方冬小麦冬前分析及越冬期预估/44
“白菜价”已成定局,今冬种什么菜不亏损?/46
2023年第24期
总第235期
数字乡村建设要让农民多参与、广
受益 06 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
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数字乡村建
设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有重
要支撑作用,在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升级、提升农村
信息化服务水平等方面有较大潜能。我国数字乡村
建设发展现状如何?城乡“数字鸿沟”怎样消弭?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数字乡村建设优化的关键点和
着力点在哪?本期对话邀请钟钰、崔凯、何春龙三
位嘉宾就相关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没有毫无由来的成功,也没有突如其来的爆火。
我们拿出“解剖麻雀”的耐心,走近农科院农
产品的产地、实验室和车间,寻找美味的“配
方”,探究其成功的秘密,为的是让更多农业
科研成果顺利落地,让更多优质农产品走进消
费者的视野,成就舌尖上的美味,更构筑消费
者心底的信任。
“舌尖上的农科院”何以走红? 32
6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Agro-Supplies & Demands
数字乡村建设
要让农民
多参与、广受益
对话嘉宾
钟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
经济研究室主任
崔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何春龙: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数字三农专班副组长
主持人
侯馨远 刘知宜: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日前,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数字化经济转型加速引导新一轮科技革命
与产业变革,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
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数字乡村建设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有重
要支撑作用,在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升级、提升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等方面有较大潜能。我国数字乡村建
设发展现状如何?城乡“数字鸿沟”怎样消弭?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数字乡村建设优化的关键点和着力
点在哪?本期对话邀请钟钰、崔凯、何春龙三位嘉宾就相关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Agro-Supplies & Demands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7
主持人: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目
前正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哪些挑战?
钟钰:当前,人们越来越多地把数字技术应用
在乡村建设与居民生活中,数字乡村在我国虽然还
是新生事物,但其发展比较迅速,现在已大量运用
到农村产权交易、收益分配、制度体系建设等各方
面。总体来看,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经过了三个发展阶
段。2016-2018 年为第一阶段,此时数字乡村建设起
步。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数字乡村”概
念,明确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乡村振兴战略
规划(2018-2022 年)》部署了数字乡村建设的任
务内容。第二阶段是 2019-2020 年,数字乡村快速
发展。2019 年 5 月,《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印
发,这是对数字技术促进乡村发展的统筹规划与具体
部署,部署了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
数字经济等十项重点任务,并提出了到 2020 年、2025
年、2035 年和本世纪中叶四个节点的发展目标。第
三阶段是 2021 年到现在,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
展。互联网服务加快向乡村延伸,电商平台在促进
农产品销售、带动农村创新创业等方面发挥巨大作
用,2022 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 2.17 万亿元。
崔凯:近年来我国对数字乡村建设高度关注,相
关部门陆续出台支持保障政策,积极开展国家数字乡
村试点建设,引领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2018-2022
年,数字乡村建设基础设施和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期
间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农民上网人数和手机用
户数量连年显著提升,全国行政村通 4G 网络比例超
99%。截至 2022 年底,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全覆
盖,5G 网络覆盖所有县城城区,历史性实现“村村
通宽带”“县县通 5G”。数字乡村建设赋予“村村通”
新内涵,乡村地区网络可达性已解决。2023 年以来,我
国数字乡村建设深入持续发展。各地围绕农业生产、经
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数字化转型进程更加深入。
智慧农业、无人农场、大数据平台等场景在各地不断
涌现,农机装备智能化改造正在推进,农业全环节全
弥合城乡“数字鸿沟”,需根据地区环境差异和农民需求特征,因地制宜推进 01 数字化基础设施体系化发展,推动乡村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数字化改造升级。
8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Agro-Supplies & Demands
过程无人化作业方式已经出现,自动导航系统、无人
机等在大田耕种收作业环节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加快
普及。数字广播、数字农家书屋、数字监控等公共服
务设施在农村也正普及开来。当前挑战主要在于,一
方面村庄原本条件差异较大,部分地区网络接入质量
有待提高,特别是山区和边远地区信号强度和接入效
果需要提升。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在农业中使用成本较
高,数字技术产品和服务业务的市场化水平需提升,数
字技术带来的产出效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另外,一
些村庄面临老龄化、空心化,数字化、智能化设备在
农村地区利用效果有待提高,数字化项目资金投入效
果还需强化。
何春龙:浙江作为数字经济先发省,20 年来坚持
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进“数字浙江”建设向乡村
纵深延伸。从“农技 110”到“百万农民信箱工程”,从
实施万村联网工程到整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从
搭建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到打造“乡村大脑”,从
启动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到与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
共建数字乡村引领区,浙江数字乡村建设的探索实
践始终没有停止过。从近些年的成果来看,目前浙
江农村地区已建成 5G 基站 8.6 万个,宽带接入端口
2918.6 万个,实现 5G 网络、百兆光纤在行政村的全
覆盖,创新打造“乡村大脑 + 浙农应用”整体构架,全
面实施智慧农业“百千”工程,数字乡村建设呈现蓬
勃发展态势,数字乡村发展总体水平达到 68.3%,连
续 4 年位居全国首位。下一个阶段,浙江将围绕打造
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变革高地、乡村产业数字赋能创
新高地、乡村数字服务实践高地、乡村网络文化活力
高地和乡村整体智治引领高地等“五个高地”目标,预
计到 2027 年全面建成数字乡村引领区。当然,在数
字乡村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过不少“成长的烦恼”,例
如农村数字基础设施薄弱、城乡“同网不同速”、山
区海岛县投入不足等问题。
主持人:有观点认为,当前城乡“数字鸿沟”较
为突出,智慧城市起步早且发展条件成熟,而数字乡
村建设则面临更多发展难题,进展相对较慢。对此您
怎么看,有哪些建议?
钟钰: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速度快、活跃程度
高,但不能否认,城乡“数字鸿沟”现象依然存在。
比如截至 2022 年 12 月,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
83.1%,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 61.9%,两者相差
21.2 个百分点。“数字鸿沟”源于城乡居民接触和使
用信息资源机会的不均衡,乡村在基础设施建设、经
济增长动力及数字素养培养等方面存在短板。一方
面,要根据地区环境差异和农民需求特征,因地制宜
推进数字化基础设施体系化发展,推动乡村传统基础
设施建设的数字化改造升级。加快推动信息网络向有
条件、有需求的农村延伸,持续推进城乡“同网同
速”,优化提升农村网络质量。加快农村电网数字化、水
利工程智慧化、水网智能化。另一方面,也要完善落
实科技支撑与人才储备,加大创新领域资金与人力投
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崔凯:我国 2012 年就开始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建
Agro-Supplies & Demands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9
设,智慧城市数量全球领先。虽然我国在农业农村领
域较早布局了数字化战略,但相对城市数字化、智慧
化进程,还较为滞后。当前,数字化是城乡一体化的
机遇,为加快城乡融合提供了实现手段。例如新型基
础设施建设正成为连通城乡新引擎,产业数字化转型
加快为三产融合提供契机。要加快数字基建在农村地
区的普及,全面提升网络接入质量和应用效果。运用
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等,推动公共服务下沉,创新基
层治理方式和手段,让教育、医疗、养老、救助、就
业等公共服务的获取更便捷。同时要加快人才与资本
的互动连接,为吸引数字人才返乡就业创业提供支
持,完善创新补贴、贷款等扶持手段。要引导城市工
商、金融资本等投入数字乡村建设。还要提高农民参
与水平,通过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应用推动政务服务向
农村延伸,引导村民主动使用手机客户端、微信小程
序等,及时了解村务信息,提高网上办事效率。
主持人:有研究表明,当前数字乡村建设的地方
实践中,存在管理分散、整合不够等问题,在部门联
动、地区统筹等方面有待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性也有
待提升。对此您怎么看,有哪些建议?
钟钰:从实践来看,一些部门和地方之间数据整
合性不够、对接不畅的现象的确存在。要坚持顶层
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根据实践变化指导政策优
化。推动数据治理体制改革、数据共享机制建设,加
快建立国家级数据开放共享平台,制定数据采集、交
易流通、开放共享的标准规范。在部门层面,要清
晰界定数据归属权、使用权和共享管理权,从数据
内容质量、格式、平台便捷性、互动反馈等方面严
格规范,提高数据互动利用便捷性。在地方层面,要
鼓励支持地方政府实践探索,将大数据发展纳入经
济社会发展规划,引导地方本土数字经济企业参与
数据要素市场建设运营。
崔凯:需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加强部门联动和
区域统筹。一是要根据建设目标和实施周期,建立长
期监督机制,引导数字乡村建设集约、高效、高质量
发展。二是要以现有行业和地方发展条件为基础,既
要有统一方案,又要借鉴不同地区发展经验,避免重
复建设。三是制定区域性建设标准,建议围绕数字基
础、数字技术、数字产业、数字生活、数字治理等方
面,明确考核项目与评价体系,根据落实情况灵活实
施具体细则。四是加强市县级层面的统筹和集中管
理,针对基础性、关键性、公益性等核心问题,及时
总结经验、优化政策体系。
何春龙:数字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
性工程,对此,浙江在部门联动、地区统筹等方面
进行了改革探索。2022 年,浙江首创了由省委网信
办、省农业农村厅双牵头,33 家省级单位共同参与
的统筹协调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督促检查和
责任落实,促进条抓块统、步调一致。建立重大政
要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聚焦实际问题,强化小切口牵引
大场景,迭代建设一批实用管用、适农适老的跨场景应用,真正让广大农 02 民群众共享数字红利
10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Agro-Supplies & Demands
策、重大议题会商协同和常态化工作联系机制,加
大 政 策、 项 目、 资 金 的 统 筹 整 合 力 度。 制 定 出 台
《浙江省数字乡村实施方案》《浙江省数字乡村建
设“十四五”规划》等规划文件,发布全国首个《数
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和首个省级地方标准《数
字乡村建设规范》,明确建设目标、重点任务、推
进举措,为各方提供行动指南。
主持人:数字乡村建设需要政府、企业、科研单
位、村集体、农民等多方主体联动合作。您认为应当
如何捋顺各主体角色定位与职责分工,特别是激发出
广大农民群体的主人翁精神,深化共建共治共享的数
字化治理格局?
崔凯: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
业科技企业等创新主体作用,依托园区等载体和平台
建设,加大对数字技术项目的扶持力度,推进产学研
合作和跨区域协作。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新型经营
主体、“新农人”等的带动作用,可将村民满意度纳
入考核体系。要善于激活农民的数字需求,可结合乡
村治理积分制等,拓展数字化应用功能,改善服务方
式和手段,提高数字产品的便捷性、适农性。
何春龙:为促进多元力量参与数字乡村建设,今
年浙江大学、浙江电信等 12 家单位发起组建数字乡
村发展联盟,汇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通信运营商、数
字技术企业等多方资源,整合技术、人才、平台等各
类要素,开展理论研究、技术创新、资源对接、宣传
推广等。与此同时,营造数字乡村建设良好氛围,能
很好激发广大农民群体的主人翁精神。为此,浙江开
展“数字乡村,幸福引领”大型融媒宣传活动,举办“共
富直播帮”系列活动,邀请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走进
直播间,各地记者走进乡村田野,讲述浙江数字乡村
建设生动实践,全景化呈现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成果,累
计观看量近 900 万人次。
数字乡村建得好不好,农民群众是见证者、受益
者,更是参与者、监督者、创造者。要坚持需求导向、问
题导向、效果导向,聚焦实际问题,强化小切口牵引
大场景,迭代建设一批实用管用、适农适老的跨场景
应用,真正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数字红利。
主持人:有调研提出,一些乡村由于老人居多,村
民和村干部使用数字化设备和软件有困难,不利于
数字办事平台的使用和普及,应加快提升村干部和
村民的数字素养。对此您怎么看,有哪些建议?
钟钰:截至 2022 年 12 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
为 3.08 亿,占网民总数的 28.9%。相较于市民,农
民学习数字技能的机会较少,缺乏运用数字技能的
实践空间。有研究发现,数字技能通过强化信息获
取、拓展社会网络和优化资产配置,对低教育水平、中
老年及丘陵山区农户财产性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数字技术会让广大农村老人切实受益,因此要引导
电商平台不能仅停留在展示农产品的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而要立足农产
品历史人文属性,挖掘其背后的深层价值,从产品对接、产业对接向感情 03 对接、文化对接拓展延伸,在拓展销路的同时扩大品牌溢价空间。
Agro-Supplies & Demands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11
农村年轻人多做示范演示,帮助老年群体提高数字
技能,同时要开发通俗易懂的软件平台,让农村老
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还要坚持智能创新与传统
服务相结合,保留以往老年人熟悉的办事方式,通
过人工服务、窗口服务等让老年群体办事便利。
何春龙:从浙江近年实践经验看,可以通过以下
方式提升农民的数字素养。一是加强农民数字素养
提升培训。比如每年组织开展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
提升活动,打造一批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汇
集整合新技术推广、电商销售、新媒体应用、手机
应用技能培训等优质培训资源,提升农民群众对数
字化“新农具”的使用能力。二是加大乡村数字人
才引育。结合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等,引进数字应
用开发、智能农机应用、电子商务运营等紧缺人才,并
通过就地培养等方式,培育和筛选一批善于学网、能
够懂网、熟练用网的“新农人”。三是加快推动乡
村数智服务集成落地。创新打造乡村数智生活馆,在
每个数智生活馆中配备一名“数管员”,承担日常
运营及服务管理工作,手把手教会老百姓使用数字
设备。四是充分发挥乡村数字先锋引领作用。组织
开展“十大数字乡村先锋人物”评选、寻找“百名
数字‘新农人’”活动,挖掘发现了一批典型,也
提升了社会各界对数字乡村建设的关注度。
主持人:近年来不少地方的农业主导产业纷纷布
局大数据平台,对提升农产品品质助益良多。但有观
点指出,一些平台的应用更多停留在生产管理环节,关
注“我有什么”,而对“你要什么”关注不够,对产
品由谁消费、评价如何等信息缺乏掌握,没能与市场
有效沟通,不利于将数字化投入变现为品牌溢价。对
此您怎么看,有哪些建议?
钟 钰:2022 年 我 国 农 产 品 网 络 零 售 额 超 过
5000 亿元。近年来农村电商销售势头不减,且一
些电商已从最初的推动农产品消费、促进农产品销
售,演变为着力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但总体
看,农产品销售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平台,更多中小
电商平台常用的竞争方式是拼价格,用“超低价”
吸引眼球,以流量换销售,没有充分考虑消费结构
升级的多维需求。电商平台不能仅停留在展示农产
品的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而要立足农产品历史人
文属性,挖掘其背后的深层价值,着力在产品展
销、贸易洽谈、营销推介等方面精心策划,充实区
域文化元素,从产品对接、产业对接向感情对接、文
化对接拓展延伸,在拓展销路的同时扩大品牌溢价
空间。
何春龙:要想将数字化投入变现为品牌溢价,需
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通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各
个环节。以浙江的“浙农优品”数字应用为案例来
分析,在生产端,“浙农码”的追溯功能可以串联
起农产品品种选育、产地环境、农事作业、采收加
工等全过程信息;在销售端,“浙农优品”在云端
搭建农商对接平台,打通农产品供应链条,帮助好
产品找到好市场、卖出好价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今年启动实施的“浙农码”赋能区域公用品牌行动,通
过探索有效赋能手段,充分释放数据价值。如安吉
白茶通过对接“浙农码”,对茶园基地和生产流程
实现了一码统管,构建原产地全程码上追溯机制,做
实品牌保护闭环,累计赋码量超 589 万个,每斤茶
青价格提高了 30 元左右,每斤干茶售价提高了 100
元左右。目前,在“浙农码”基础上打造的“全农码”,正
向全国推广。
12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Agro-Supplies & Demands
主持人:您认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数字乡村建
设有哪些发展趋势?未来进行优化建设的关键点和
着力点在哪里?
钟钰:一是数字产业将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和就
业的重要支撑。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
中,5G、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
特征日益显现,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提
质增效,带动新业态蓬勃兴起。二是农村居民生活
方式精彩纷呈。乡村网络文化内容不断丰富,农耕
文明将得到进一步挖掘和弘扬。三是数字化技术为
乡村治理提供新解决方案。2021 年全国县域社会保
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劳动就业、农村土地流转、宅
基地管理和涉农补贴等六类涉农政务服务事项综合
在线办事率达 68.2%,让很多农民可以足不出户办
理相应事项。接下来,一是要做好“硬保障”,当
前乡村数字服务还存在网点覆盖不全面、综合服务
碎片化等堵点,以基站为代表的信息化设备向基层
延伸的程度还需加强。二是要做好“软支撑”,注
重提升农民的数字素养,为现代农村的数字化重构
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持。三是要对乡村数字信息类新
基建给予财政、金融、政策支持,调动社会资本等
参与积极性。
崔凯:未来,农村新基建持续推进,移动网络
在农村的使用和普及率将不断提升,5G 网络试点加
快推进,数据中心、基础数据资源库、农产品数字
供应链等相继建设。生产环节中智能机械装备将加
快发展,面向具体农业作业场景,密切结合农业生
产经营管理服务等不同环节的实际需求,兼容大数
据、人工智能的智能农机装备加快应用。更多市场
主体将在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乡村治理等领域
加快对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探索。要重点补齐数字乡
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关键领域短板,尤其要加强
偏远山区、脱贫地区网络设施和公共数字化设施的
适老化、适残化改造。要完善对数据资源的开发、管
理和保护,建立技术安全标准,推动使用共享涉农
数据资源,制定完善数据资源安全传输、储存、交
换,身份认证、权限管理、客户端安全保护等规范。
要丰富数字化生产生活场景,发挥数字技术促进产
业发展、生活便利、生态保护、文化宣传等方面的
作用。
——重农评
要重点补齐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关键领域短板,注重提升农民的 04 数字素养,完善对数据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保护,丰富数字化生产生活场景。
14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Agro-Supplies & Demands
一、我国种业取得的成就
(一)中国粮用中国种
中国粮食获得“十一连丰”。种子是产业的源头,国
家与党中央非常重视种业,中国粮食获得“十一连丰”,从
2015 年起,我国粮食产量连续 8 年超过 13000 亿斤。
口粮自给率在 100% 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 483 公斤,高
于国际公认的 400 公斤粮食安全线。中国粮来源中国
种,这一点保证了中国人用中国粮养活自己。
主要农作物用国产种。农产品供应主要来源中国
粮,水稻、小麦等作物用种全部自主选育,蔬菜品
种达到 87% 以上,国产玉米品种包括中外合资企业
生产约 5% 的种子,也达到 100%,助力保障国家粮
食安全。所以说种子被洋种子所控制,这种说法是
不正确的。
(二)我国种业市值规模居世界第二位
我 国 种 业 市 值 居 世 界 第 二 位,1999 年 至 2016
年,市值年均增长约 56 亿元。2016 年 --2021 年,市
值基本维持在 1200--1300 亿元。除了美国以外,中
国是第二大种子市场。
当前全球种业市场格局
邓光联:抓住机遇
推进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
Agro-Supplies & Demands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15
(三)我国种子企业进入世界行列
全球种子企业十强中,欧洲有 6 家,美国 1 家,亚
洲 3 家,其中我国有 2 家种子企业上榜,分别是第三
位的先正达,销售收入约 29 亿美元;第十位的隆平
高科,销售收入 5 亿美元。
2020 年全球种子企业十强
(四)我国水稻、小麦品种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我国水稻和小麦的品种水平领先于世界先进水
平。水稻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二位,但是产量居世界第
一位,亩产平均 474.4 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71
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 年,我国小麦产量
13695 万吨,是排名全球第一的国家,约占全球产量
的 17.6%;单产 387 公斤 / 亩,高于世界平均单产
233 公斤 / 亩,是其 1.66 倍。这两大主粮保证了中国
主粮的绝对安全,是值得骄傲的。
二、我国种业振兴行动取得的进展
我国推进种业振兴行动以来,取得明显进展:
(一)种子资源保护利用
一是种子资源普查实现预期目标。农作物完成
2323 个农业县的普查,基本完成 679 个县的重点调
查;累计收集 12 万份。
二是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更加完善。国家农作物种
质资源库运行良好,构成“一品一策”保护机制。
三是资源共享利用扎实推进。按照:集中部署一
批,协同委托一批,深入发掘一批“的要求,历时 4
年,完成了农作物种子资源分类原则及目录修订,发
布首批可利用的农作物种子资源 2 万份。
四是种子资源引进机制更加顺畅。拓宽引进通
道,构建协同机制,全年引进优质资源 3343 份,种子
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种业大数据平台顺利上线运行。
(二)种子科技创新攻关
一是新一轮育种联合攻关启动实施。构建十大优
势企业攻关为塔尖、以十大主要粮食和重要畜禽联合
攻关为塔身、以 64 个重要特色物种联合攻关为塔基
的“金字塔”攻关阵型,覆盖粮棉油糖果菜茶,开展
短生育期冬油菜、再生稻、耐盐碱作物选育示范,加
快新品种选育推广。
二是推动南繁基地加快落地。推动基地建设完成
规划任务的 80%,建成配套服务设施 5.8 万平米,隔
离检疫中心项目启动实施。
三是配合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试点。出台国
家级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审定标准,初审转基因玉
米、大豆品种 29 个,开通 162 个玉米、128 个大豆
转基因品种统一试验。制定转基因玉米、大豆全程种
子质量监管方案。
(三)种子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一是国家种业企业阵型加快构建。遴选发布 69
家农作物阵型企业,完善“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
国家种业阵型企业;二是创新主体加快培育统筹政产
学研银等各方力量。中信隆平,中化先正达和大北农
等与中国农科院,农发行开展战略合作,对标世界一
流企业实施全球化布局。三是种业扶持政策力度持续
加大。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扶持隆平高科等 30 家种业
阵型企业,累计投放贷款 465 亿元,中国开发银行设
立科技金融专项贷款重点支持生物育种。
(四)种业基地基地能力提升
一是国家农作物制种基地布局持续优化。开展新
一轮国家制种基地认定,新认定 96 个制种大县和 20
个区域良繁基地,进一步向大豆、小麦、油料等粮油
作物倾斜,实现了粮棉油糖果菜茶药等作物全覆盖、主
产区全覆盖,总数达 216 个。
二是国家基地供种保障能力明显提升。落实制种
大县奖励资金 20 亿元,完善条件、扩大规模、提升
能力、加大对大豆、油料制种大县奖励 ..... 供种保障
能力由 70% 提升到 75%。
16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Agro-Supplies & Demands
三是农业生产用种需求有保障。加强救灾备荒种
子储备管理,推动 8 各省建立省级储备,动用储备种
子 350 万公斤。
(五)种业市场环境优化
一是法律法规制度进一步完善。推进新修改的种
子法落实落地,研究制定实质性派生品种实施方案,加
快推进动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修订,修订草案向社会
征求意见。
二是制假售假得到有效遏制。发布 2022 年农
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十大典型案例,全国农作物品种
DNA 指纹库平台上线运行。
三是品种管理严格规范。组建新一届国家农作物
品种审定委员会,农作物品种审定数量首次有快速增
长转向平稳回落,开展重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绿色通道
和联合体试验转向整治,持续开展登记品种清理,公
告撤销黄瓜、甜瓜、向日葵等登记品种 560 个。
三、我国农业和种业面临的挑战
(一)我国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
的刚性需求有增无减
种业与农业的联系紧密相关。我国生活水平提高
对农产品有刚性需求。粮食供应平稳,但是食物油的
缺口较大,国产油料自给率只有 30% 左右。我国植
物油用量大,植物油消耗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食用油
短缺是个难题,对我国来说是个短板,70% 需要国外
进口。
玉米进口逐年加大。近些年,进口玉米呈上涨趋
势,特别是 2021 年,达到 2835 万吨,为历史最高记录。
大豆进口量大。近 8 年来,我国每年进口大豆
8000 万吨以上,其中 2020 年达到顶峰,10033 万吨,进
口量大,迫切需要我们在提高大豆产量上下功夫。进
口量大的对农业有迫切压力,大豆不仅可以解决食用
油问题还可以缓解饲料与蛋白质紧缺问题。
(二)耕地减少,水资源不足是严重制约因素
耕地减少趋势明显。守住 18 亿亩耕地红线,耕
种质量好的,开发质量差的,但是地力逐年变差。据
自然资源部统计分析 2009 到 2019 年十年时间,只
有内蒙、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 5 个省份耕地面
积在增加,其余 26 个省份面积都在减少。2019 年,全
国耕地面积 19.18 亿亩,守住了 18 亿亩耕地保护红
线,但较 2009 年减少了 1.13 亿亩。
水资源短缺依然严峻。北方可耕种土地较南方
多,而农业对于水的需求量是最大的,因此北方面临
非常大的水资源压力。我国只有 15% 的陆地适宜耕
种,其中 64% 位于我国北方,但北方的水资源只占
我国水资源总量的 22%,需要的水资源占 40%,缺
口达到 18%。
(三)企业小而散,集中度不高
企 业 从 2021 年 8000 多 家, 到 2016 年 减 少 到
4500 多家,现在又回到 8000 多家,为什么有涨回的
趋势,在于市场的经济,所以关注市场数量不是主要
问题,关键在于扩大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
(四)种业市值由快速增长到趋于平缓态势
2017 年以后,我国市值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
1200—1300 亿元,处于瓶颈期。问题在于企业数量
多,市场规模有限,没有突破性的品种,种业不能做
大做强。国内种业企业销售利润呈缓慢上升到大幅下
滑态势。
(五)种业科技发展滞后
种业科技经历了驯化选择 1.0 时代、常规育种
2.0 时代、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3.0 时代和智能化
育种 4.0 时代。世界发达种业处于育种 4.0 时代,生
Agro-Supplies & Demands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17
物技术 + 人工智能 + 大数据信息技术。我国种业处
于 2.0 时代至 3.0 时代之间,杂交选育 + 分子技术
辅助选育,现在正在努力实现弯道超车,实现 2.0
到 4.0 的跨越。
(六)种业科技竞争力不强(以玉米种子为例)
2010-2021 年:美国玉米单产年增长 12.85 公斤 /
亩,良种贡献率 65%;而中国玉米单产年增长为 4.6
公斤 / 亩,良种贡献率 45%。我国玉米面积第一,美
国第二,美国平均亩产接近 800 公斤,我国才 400 多
公斤,相当于美国亩产的 6 成。但是,这可能不是中
美玉米单产的实际差距。因我国玉米产地分布全国,从
南到北,从东到西,从高山到平地都有玉米种植区域,而
美国是玉米带种植,在耕作灌溉适宜的环境种植。在
科技上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这是显而易见的。
(七)种子企业发育先天不足
几十年来,在国家的支持下,建立了我国科研单
位、大专院校强大的人才队伍,资源、设备一流。但
我国种子企业发展的历程较短,科研力量和能力不
足,形成强大的反差。也是做大做强做优企业必需解
决的问题。
(八)我国种业短板明显
除了玉米、大豆需要提升单产外,在部分甜菜、耐
储番茄、甜椒、胡萝卜等少数蔬菜品种和畜、禽类品
种差距更大,需要补短板。
四、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对策与建议
要必须把我国种业搞上去。种业强,企业必须
强,靠什么强呢?
(一)确定目标,抓住机遇
振兴种业的大政方针已定。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
部门对种业的支持政策已经出台一部分,还会相继出
台,这是必然的。种子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
要,制定好自己的规划、计划、发展策略和发展路径。
(二)明确方向,谋划未来
我国未来的企业格局不应该是目前的多、小、散
格局,也不应该是一两家独大公司瓜分市场。我国种
子企业格局应该是少部分大型企业,并伴随着中等企
业与数量相当的小企业并存的种子企业格局。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温差极大,对农作物
种植选择的多样性,决定了对品种需求的多样性,也
决定了对供应主体的广泛性;我国种植业经营规模较
小,尽管目前家庭农场种植合作社、大户出现,经营
规模小、群体大,决定了供应主体多样性;中小企业
围绕着部分大公司,作为它的专业公司和营销公司,再
有一部分经营专特品种,或单一作物品种的专业性公
司也有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并存的种子企业格局。
(三)发展定位,绿色高质
绿色高质量发展应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
发展的主旋律,是对我国企业应该具备的特质,符合
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符合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
需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实现加速发
展、跨越式发展、弯道超车等。
种子企业绿色高质量的内涵应包括:种子满足市
场供应需求,品种特性适应市场需要,企业能力引领
市场发展,种业体系协调发展,中国种子品牌响誉世界。
对于龙头企业而言:以企业规模、创新能力等为
主要指标,培育并认定具有产业主导能力的种业航
母,打造集资本、技术、人才优势的产业主体。
对于特色企业而言:支持企业在经济园艺作物、细
分市场发挥作用,培育特殊资源、特色品种、独特模
式等竞争优势。
对于专业化平台企业而言:培育一批在种业产业
链、创新链、供应链重点环节上提供专业化技术支撑
或服务的平台型企业。
(四)发展路径,长短结合
大型企业要明确长远规划和当前任务。大型企业
参与竞争,要争得先机,靠什么?
1、规模
目前我国种子企业数量应该是减少的趋势:减少
数量的契机的三种可能:一是政策导向,少数企业垄
断核心技术,大企业在企业分化中赢得先机。对中小
企业有聚集作用;二是一部分企业业务扩张、兼并重
18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Agro-Supplies & Demands
组,减少企业数量;三是中小企业做优做强,主动成
为大企业兼并重组的对象。
2、创新(只探讨育种创新)
种业的科技创是促使企业的发展之道,没有其他
路可走。种业的竞争主要是品种的创新,品种的创新
离不开资源、人才、育种优良品种、还涉及到方法,没
有资源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才短缺,可以通过
引进人才和科企合作途径。创新要作为企业发展重点。
传统技术和生物技术手段相结合;生物技术是辅
助工具,要加快应用,分子育种、基因编辑、转基因
技术同时开展,开展科企合作。以我之见,大的企业
或企业集团,把科研育种创新作为主要目标统一起
来,统一布局,分头实施和测试,以提高效率。
3、资金
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要保
障企业运行发展的重要基石。
规模、资源、创新、资金是扩大企业规模的基本要素。
合理利用种业基金、金融贷款,把资金用在”刀刃上”。
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应如何发展?
一是把企业努力做大,通过扩张,把企业做成大
企业;二是把企业做精,成为被优质企业兼并重组的
资源;三是做精做专企业业务,做出特点,永远在市
场上独树一帜。
中小企业的出路在哪?第一在产业链方面,一是
对于研发能力强、产品市场需求弱的企业转型为研发
型企业,专注于种子的品种选育,以种子高质量形成
自身的品牌效应;二是对于生产加工水平高、销售渠
道广泛的企业可转型为销售型企业,专注于种子的生
产、加工、经营、推广,以种子高销量形成自身的营
销效应;三是在生产和研发都无优势的话,可以考虑
转型成为支撑种业发展的服务型企业。
经营策略:公司经营要实施差异化战略,有主打
产品,说到底,有经营一个好品种;第二,创新销售
模式,注重提升品种附加值,把好品种推广到极致,使
营销利润最大化;第三,与用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
系,诚信为本,树立品牌;第四,遵纪守法是底线。
本文根据邓光联教授在第十三届中国县域现代农业
发展高层会议上的发言整理而成,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20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Agro-Supplies & Demands
AQ
一、研究背景
我国是世界草莓第一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年产量超过 300 万吨,占
比世界总产量 50% 以上。但是草莓植株矮小、生长量大、易患病,对生长
环境要求较高,在生产管理过程中栽培技术粗放,缺少标准化栽培模式,人
工管控成本高,导致生产量低,畸形果多,病虫害严重。近年来,人工智
能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草莓又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园艺作
物,温室草莓生产对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日益迫切。因此本试验以 4 种不同
的人工智能辅助种植策略技术和实施效果进行研究和对比,人工种植管理
为参照,分析不同 AI 种植技术对温室草莓生产的调控效果,为后续人工
智能种植草莓提供参考和种植技术改进奠定基础。
二、材料和方法
(一)试验材料和地点:
本试验选用“章姬”品种,种植在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国家高原产业园,前
期进行营养钵种苗、短日照催花处理定植和采收。
(二)试验设备:
本研究包括一个 AI 种植策略组和一个对照组。AI 种植策略包含 4 种 AI
处理,分别以 AI-1、AI-2、AI-3、AI-4 表示,人工种植为对照,以 CK 表示。AI
种植策略组所用的日光温室为 96m2 ,配备生产的肥料,灌溉,开关窗,通风
和遮阳等智能控制系统和环境传感器采集温室内外温湿度,CO2 浓度,风向,风
速,大气压,光照和光合辐射等数据。通过萤石云摄像头远程采集植物生长图
像数据。CK 组用传统钢架拱棚面积为 96m2 ,条件同 AI 组一致,配套设施有
风机、遮阳网、水泵、温湿度计、EC 测量仪和 pH 测量仪。CK 组都需手动操作。
(三)AI 种植策略:
利用环境传感器采集温室内外气温,湿度,CO2 浓度等,利用摄像头
实时采集作物生长图像信息,并将采集数据经过 AI 处理和专家经验产生
草莓生产调控效果对比研究 人工智能辅助种植策略对温室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比
重越来越大,草莓又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
园艺作物,温室草莓生产对智能化技术的
应用日益迫切。因此本试验以 4 种不同
的人工智能辅助种植策略技术和实施效果
进行研究和对比,人工种植管理为参照,
分析不同 AI 种植技术对温室草莓生产的
调控效果,为后续人工智能种植草莓提供
参考和种植技术改进奠定基础。耿闻轩
1赵俊晔
1* 阮继伟
2* 侯跃辉
3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2.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 3.云南省元江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文
Agro-Supplies & Demands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21
2. 叶片数
在 定 植 35 天 前 各 组 处 理 后 的 叶 片 数 为 4-5 片 左
右。AI-1 处理在 80 天后快速增加,在 98 天达到最高值,显
著高于其他各处理;AI-2 叶片数在 56 天前均高于各组,在
66 天打掉老叶后叶片数下降,在 98 天较快回升仅次于
AI-1 处理;AI-3 处理与 AI-2 处理相似,但是比 AI-2 叶
片数略少。AI-4 叶片数在 35 天后稳定增长,无太大波动。
3. 叶长和叶宽
如图 3 所示,AI-2 叶长和叶宽在 31 天前迅速增大,到
99 天 后 波 动 减 小;AI-1 与 AI-2 变 化 趋 势 相 似, 但 比
AI-2 值小;AI-3 在 44 天时叶长和叶宽达到峰值,之后一
直减小,显著低于各组;AI-4 在定植 58 天后迅速增长,在
113 天时达到峰值,均高于其他各处理。
图 3:草莓定植后叶片长度和宽度的变化
(二)不同 AI 种植处理草莓开花时期差异
草莓各级花序开花时间的早晚和整齐程度部分反映了
AI 种植策略对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调控的效果。如
表 2 所示。AI-1、AI-2 和 AI-3 处理绝大部分植株在定植
后 27-43 d 完成了第一花序开花,在定植后 74-104 天完
成了第二花序开花,花期较为集中,两次花序的间隔期较
长,调控效果较好。AI-4 处理前期通过降低温室内温度、减
少辅热积推迟了第一花序,后期通过增加辅热积和水肥供
给加快生育进程,第二花序和第三花序比其他处理提前,导
生产管理决策,通过控制组件对温室环境因子进行远程控
制操作。表 1 是 AI 种植策略方案。
(四)作物生产管理方式:
AI 种植策略组管理方式为远程控制和现场管理。远
程控制即 AI 智能系统远程操控温室,现场管理如摘除老
叶,疏花疏果等。
(五)指标测定:
(1)生育指标测定:每两周测定 AI 种植策略组的茎
粗,叶片数,叶长和叶宽等。
(2)产量和品质测定:产量测定以采收的第一和第二
花序的草莓为产量标准,每 3-4 天随机测产一次,采样 80
株,采样过程中保证果实无病虫害,以分级方式为产量评
价标准,分为 ABCD 四个等级。品质测定以甜度作为评
定标准,随机取 10 个果实从中间切开,挤出果汁并利用
分光光度计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3)经济性分析:成本以设施设备和生产投入为主。设
施设备主要是温室使用成本(20.06 元 /m2),设施成本和
管理成本。生产投入包括人工维护(专家管理 2.00 元 / 株
和额外人工劳动 14.00 元 /h),农药和肥料(额定成本),水
(4.20 元 /t)电(1.00 元 /kWh)费及新增设施和生产资料(单
独核算)的投入。净利润即总收益减去固定成本和生产投
入后的差值,投入产出比即净利润与投资总额的比值。
三、结果和分析
(一)不同 AI 种植处理草莓生长发育差异
1. 茎粗
AI-1 处理后的植物茎粗一直保持稳定增长;AI-2 和
AI-3 处理在 59-72 天时进行打老叶而显著变小,之后恢复
增长;AI-4 在定植 17-59 天内茎粗显著小于其他三组处理。
图 2:草莓定植后叶片数的动态变化
图 1 草莓定植后茎粗动态变化
22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Agro-Supplies & Demands
致第一花序和第二花序花期间隔短,重叠度大。
表 2:AI 种植策略组草莓花序分化时期分布
(三)不同 AI 种植处理草莓果实采摘时期的差异
草莓果实采摘期与花期的调控效果密切相关,表 3 为
AI 种植策略组各处理果实采摘期的分布。AI-1 处理通过
调控花期,平均单果重由 13.30 g 增加至 16.20 g。AI-2
处理的采摘期相对提前,但单果重显著低于其他各组。AI-3
处理的果实采摘均匀分布在定植后 63-73 d 和 105-134
d。AI-4 处理,定植后 74~104 d 采摘,平均单果重显著
高于其他三组,第二花序果实集中在定植后 105~134 d 采
摘,平均单果重为四组中最低,推迟了第一花序开花,干
物质积累相对充足,提高了单果重,第二花序提前,但干
物质积累相对不足,影响果实发育和成熟。
表 3:AI 种植策略组草莓果实采摘时期分布
(四)不同 AI 种植处理草莓产量和品质分析
AI 种植策略组 4 个处理的累计产量显著高于 CK 组,4
个 AI 种植策略的平均产量比 CK 组产量提高了 1.66 倍,CK
组果实甜度的平均值则比 AI 种植策略组高 6.50%,如
表 4 所示。AI-1 处理后的产量、高等级果实占比和甜度
方面均优于 AI 种植策略组其他 3 个处理;AI-2 处理产量
最低,低等级果实占比高;AI-3 处理产量 7573.20 g,仅
次于 AI-1 处理;。AI-4 处理产量显著低于 AI-1 处理和
AI-3 处理,果实均匀度低,前期植株长势较弱,开花整齐
度低,对产量形成产生了不利影响。
表 4:AI 种植策略组与 CK 组的草莓产量和果实可溶性物含
量对比
注:A 级(≥ 30g)、B 级(21-30g)、C 级(16-20g)、D
级(10-15g)
(五)不同 AI 种植处理草莓生产经济效益分析
以第一和第二花序的产值分析各组的经济性,如表 5 所
示。AI 策略组 4 个处理投入成本均高于 CK 组。与 CK 组
相比,AI 策略组设施投入、水电投入显著增加,AI 策略组
的人工投入和农药投入显著减少。AI 组各处理产值均显著
大于 CK 组,AI 组各处理的投入产出比均高于 CK 组,其
中 AI-1 投入产出比为 1.09,AI 辅助草莓种植呈现高投入高
产出的特征,其中 AI-1 处理以较低的投入达到了最高产值。
表 5:草莓 AI 种植策略组与 CK 组投入产出对比
四、结论
本研究针对温室草莓智能化种植,对比研究了四种人工智能辅助种
植策略对草莓生产的调控效果。综合对比各组植株生长发育情况,果实
产量及投入产出比,AI 种植策略组在较完善的智能化设备的温室生产条
件下,通过人工智能调控环境,对草莓植株生长发育、开花、果实产量
和品质进行了管控。 AI-1 组以知识图谱、生长模型、视觉识别等为主要
AI 种植策略,实现了对草莓生长发育和产量与品质的最优调控。AI-2 处
理的第二花序的产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导致总产量最低,表明该组 AI
策略在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化上未能实现较好的调控。AI-3 处理产
量和投入产出比仅次于 AI-1 处理,但植株长势前旺后弱,果实甜度最低,说
明 AI 策略对生长后期的调控效果不佳。AI-4 处理的产量、品质和投入产
出比低于 AI-1 和 AI-3 处理,植株长势前弱后强,第一花序推迟,第二
花序提前,同一花序花期分散,该组策略对生长发育有较明确的调控效
果,但调控目标有待优化。 与传统人工种植相比,AI 辅助决策能有效提
高种植管控的精准度,减少水肥、农药和劳动力的投入。
五、讨论
1.AI 种植策略组未能完全实现智能化管控。一方面,在摘除老叶,疏
花疏果时需要人工操作;另一方面,AI-2 处理将番茄的智能模式迁移至
草莓种植,传统模型不匹配,导致一些管理决策的专家经验和机器数据
积累不足,第二花序开花期间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失衡,产量受影响。
2. 通用仿真器广泛应用于作物生长模型中,但有研究发现该仿真器
会将产量低估 5-25%。因此,AI-3 处理的准确性有待提高。
——智慧农业
24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Agro-Supplies & Demands
2023 年 7 月 20 日, 习 近 平
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
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研究加强耕
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等
问题。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
话,对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战略,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
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等
提出明确要求。要深入学习总书
记重要讲话精神,从系统性、全
局性高度深刻领会党中央决策部
署的重要意义,认真研究谋划推
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着力夯
实国家粮食安全的资源基础。
一、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
于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重要
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
书记高度重视盐碱地综合改造利
用工作,多次深入盐碱地区域实
地考察,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
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
2021 年 10 月, 习 近 平 总
书记在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农业
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走
进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
地,察看大豆、苜蓿、藜麦、绿
肥作物长势,了解盐碱地生态保
护和综合利用、耐盐碱植物育种
和推广情况。总书记强调,开展
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
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
略意义。要加强种质资源、耕地
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转变
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
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
转 变, 挖 掘 盐 碱 地 开 发 利 用 潜
力,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
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
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023 年 5 月, 习 近 平 总 书
记在河北沧州考察了黄骅市旧城
积极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
文 自然资源部
Agro-Supplies & Demands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25
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了解盐
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
业化情况。总书记指出,盐碱地
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
摆上重要位置。我国除了沿海地
区,东北松嫩平原、内蒙古河套
地区、新疆地区等,都有大片盐
碱地。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
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
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
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
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
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
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2023 年 6 月,习近平总书
记赴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时,来
到位于乌梁素海南岸的现代农业
示范园区,察看土壤、种子样品
等展示,对当地开展盐碱沙荒地
改良改造和综合利用,推动科学
灌溉,推广现代农业表示肯定。
田埂上,总书记细问盐碱地的改
造模式能否复制,指出示范园区
要在推广现代农业方面真正发挥
作用,不断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
广 的 经 验。 2023 年 7 月, 习
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
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指出,盐碱
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
的重要方面,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
利用意义重大,要充分挖掘盐碱地
开发利用潜力,加强现有盐碱耕地
改造提升,有效遏制耕地盐碱化趋
势,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针对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
全局性谋划和系统性部署,充分
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
战略眼光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开阔
视野,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农业
生产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指明
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深刻认识开展盐碱地综合
改造利用的重要战略意义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
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作为人口
大国,解决好 14 亿多人的吃饭问
题,始终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头等
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手
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人的
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
手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
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
对安全,强调在持续强化严格保
护耕地的同时,积极开发利用各
类非传统耕地资源,这是立足我
国国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我国耕地资源条件有限,可
持续利用与保护面临压力和挑战。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第三
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国土
“三调”)显示,我国耕地资源
家底并不丰厚。2019 年底全国现
状耕地 19.18 亿亩,与 2009 年底
的“二调”数据相比,10 年间减
少了 1.13 亿亩。从耕地资源禀赋
看,我国 64% 的耕地分布在秦岭—
淮河以北,近一半耕地为一年一
熟,超过一半的耕地“靠天收”,有
的还面临荒漠化、石漠化威胁。
同时,经过长期发展,我国有限
的耕地开发利用强度过大,一些
地方耕地地力严重透支,水土流
失、地下水严重超采、土壤退化、面
源污染加重。此外,未来一个时
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对土地
资源的需求仍然旺盛,城乡建设
吉林省西部地区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当地利用农业科技进行
盐碱地治理,昔日盐碱地已成为今日米粮川。图为吉林省大安市联合乡万福村,收
割机在田野间进行收割作业(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许畅 / 摄
26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Agro-Supplies & Demands
和基础设施配套等各类非农建设
不可避免仍将占用一部分耕地,农
业结构调整、造林种树造成耕地流
失的规模仍然不小,违法违规用地
问题仍有发生,耕地占用与保护的
矛盾和压力依然突出。总体看,我
国以占世界 9% 的耕地,养活世界
近 20% 的人口,人均耕地少、总
体质量不高、空间格局错配的资源
条件难以根本扭转,在粮食生产和
经济社会发展对耕地资源需求未出
现根本性转变的背景下,人地关系
将持续紧张,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和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
我国粮食产需总体呈现紧平
衡,保持国内稳定供给的压力长
期存在。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
始终把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作为
头等大事,经过 70 多年艰苦的努
力,尤其是 4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
国成功解决了这一世界性难题,人
均粮食占有量从 1978 年的 316.6
公 斤 提 高 到 2022 年 的 486.1 公
斤,超过了人均 400 公斤的粮食
安全线。我国粮食产量连续 8 年
稳定在 1.3 万亿斤以上,做到了
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
国粮食生产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从需求形势看,随着经济社会发
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从“吃
得饱”转向“吃得好”,粮食消
费结构不断升级,加之工业化程
度加深,稻谷和玉米等作物在工
业领域的消费量继续增加,粮食
消费总量刚性增长,加剧粮食供
给 的 紧 平 衡 状 态。 从 生 产 形 势
看,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资
源环境承载能力趋紧,农业基础
设施相对薄弱,抗灾减灾能力有
待提升,在确保绿色发展和资源
永 续 利 用 的 同 时, 稳 定 发 展 生
产、持续提升产量的压力很大。
从流通形势看,我国粮食生产继
续向核心产区集中,跨区域粮食
流通量增加,应对极端天气和自
然灾害、稳定粮食生产的挑战加
大,粮食市场波动风险依然存在。
从外部环境看,我国主粮作物对
外依存度很低,但大豆等饲料用
粮对外依存度较高,且进口来源
比较集中,全球极端天气、地区
冲突都可能扰乱全球粮食供应
链,加之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
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对我国粮
食供给造成一定影响。我国的粮
食产需将继续维持紧平衡态势,保
持国内稳定供给压力长期存在,对
此不能麻痹松懈。
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农业
综合生产的重要方面,是提升国
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部
署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实
施 耕 地 质 量 提 升 工 程, 建 立 省
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责任
制,通过一系列硬措施严守耕地
红线,最近两年全国耕地总量连
续实现净增加。但从长期看,我
国粮食刚性需求增长与资源条件
和外部环境约束并存,保障国家
粮食安全的压力持续存在,这就
要求我们秉持战略思维,在坚决
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地处黄河三角洲棉区中心,可利用盐碱耕地资源丰富,植棉
历史悠久,常年植棉面积稳定在 10 万亩左右。图为 2023 年 10 月 22 日,棉农驾
驶机械在无棣县西小王镇国家级棉花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内进行采棉作业(无人
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朱峥 / 摄
Agro-Supplies & Demands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27
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拓宽视野,长
远谋划,着眼全域国土空间开发布
局,充分挖掘非传统耕地资源综合
利用潜力,持续拓展农业生产空
间,不断提升粮食安全系数。
作为可以改造利用的非传统
耕地资源,盐碱地是粮食增产的
“潜在粮仓”,宜耕盐碱地资源
开垦,能够有效补充耕地面积;现
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可以有效
挖掘单产潜力;因地制宜利用盐
碱地发展饲草和现代畜牧业,能
够拓展多元食物渠道;治理生态
脆弱盐碱区域,可以提升防风固
沙能力,防止盐碱地荒漠化,改
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我 国 盐 碱 地 面 积 大、 类 型
多、分布广,盐碱地治理历史悠
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立
足国情,带领人民积极探索盐碱
地改良利用,取得了辉煌成绩,成
功将黄泛区盐碱地治理改造为大
粮仓;在西北内陆地区累计治理
盐碱耕地面积达 2500 万亩,新
增 粮 食 产 能 达 400 万 吨; 在 黑
龙江省累计治理盐碱耕地面积近
650 万亩,新增粮食产能近 200
万吨。近年来,随着未利用地开
发力度加大,以及盐碱地治理技
术的提升,通过政府引导和社会
投资,已有较大规模的盐碱地被
开发利用。国土“三调”结果显
示,2009 年至 2019 年 10 年间,全
国有 1200 多万亩盐碱地已治理变
为耕地,特别是水资源相对丰富的
东北西部松嫩平原盐碱地、华北滨
海滩涂盐碱地、黄河三角洲盐碱
地、江苏沿海滩涂盐碱地,均得到
一定程度的改造利用,有效提高了
当地农业生产能力。从实践看,开
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对促进农
业生产提质、扩容、增效,促进农
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
重要意义。
三、准确把握我国盐碱地综合
改造利用的潜力和挑战
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自然资
源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是关
系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近
年来,自然资源部深入学习领会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盐碱地综合改
造利用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
精神,充分认识盐碱地综合改造利
用的战略意义,将盐碱地综合改
造利用摆在重要位置,组织开展全
国国土调查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
评价,摸清了全国盐碱地资源底数
和宜耕盐碱地开发潜力及布局分
布,全面分析研判盐碱地综合改造
利用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全面推
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奠定基础。
全国盐碱地资源总体情况。
根据国土“三调”标准,盐
碱地指表层盐碱聚集,生长天然
耐盐植物的土地,按未利用地管
理。国土“三调”结果显示,全
国 盐 碱 地 共 有 1.15 亿 亩, 主 要
分布在三大片区:一是中西部干
旱半干旱地区以硫酸盐—氯化物
为主的盐碱地,分布在新疆、青
海、内蒙古、宁夏等地,占全国
盐碱地的 96.1%;二是东北地区
以碳酸盐为主的苏打盐碱地,分
布 在 吉 林、 内 蒙 古、 黑 龙 江 等
地,占全国盐碱地的 3.2%;三是
东部沿海以氯化物为主的滨海盐
碱地,分布在山东、江苏、河北
等地,不到全国盐碱地的 1%。
按照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
查评价成果,基于当前资源条件
和技术水平,综合考虑生态、气
候、土壤、区位等因素,现阶段
全国适宜开发为耕地的盐碱地主
要分布在吉林、内蒙古、新疆、黑
龙江等省(区),这部分盐碱地在
做好生态管控的前提下可优先开发
利用。盐碱地治理的关键是降低土
壤盐分,目前治理技术主要是通过
灌排淋洗、施加改良剂等工程技术
手段,将土壤盐分降到可以进行农
作物生产的程度。针对不同盐碱地
类型和水土条件,目前已形成了东
部滨海盐碱地暗管排盐、东北苏打
盐碱地水稻种植综合改良、西部干
旱绿洲区膜下滴灌改良等主要技术
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
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需要关
注的重点问题。
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受到水
源、生态、管护、技术等多因素
影 响, 需 要 全 面 认 识, 系 统 把
握。生态安全是前提。东部沿海
和东北西部等地区是我国重要的
湿地分布区,湿地与盐碱地交错
分布,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所需
灌溉用水量较大,灌溉回水中会
含有一定的盐分、氮、磷,综合
28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Agro-Supplies & Demands
改造利用不当,可能对湿地水环
境和水生态产生负面影响。水资
源保障是关键。“盐随水来,盐
随水去”,盐碱地开发利用离不
开对土壤盐分的灌排淋洗,水资
源是盐碱地改良的关键影响因
素。如按照亩均 300 立方米的灌
溉用水量核算,每开发 100 万亩
盐碱地,全年需增加 3 亿方淡水
资源的有效供给。持续投入必不
可少。土壤盐碱化有反复性,盐
碱地改造后,必须要有长期的投
入和可持续的调控与管理,才能
形成稳定的生产力,如维护不到
位或管护不当,土壤很容易再次
返盐返碱。科技支撑需要强化。
盐碱地治理技术是推进盐碱地综
合改造利用的基础,目前,一些
治理技术还存在过程复杂、成本
高、推广难的问题,聚焦当前农
业发展、耕地保护、生态文明等
多元目标要求,需要进一步强化
科技支撑,提升技术集成与融合
程度,降低治理成本,构建科学
成熟可推广的技术模式。
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应遵循
的基本原则。
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一个
整体、全面、系统工程,在实施
过 程 中, 要 突 出 把 握 好 生 态 优
先、 系 统 治 理、 因 地 制 宜、 以
水定地等基本原则。坚持生态优
先,绿色发展。统筹好粮食安全
和生态安全的关系,防范重大生
态环境风险,建立以自然适用为
主、工程开发为辅的盐碱地农业
空间利用模式,宜农则农、宜经
则经、宜牧则牧,合理确定盐碱
地综合改造利用模式和布局。坚
持系统治理,统筹兼顾。秉持山
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
治理,正确处理盐碱地改造与区
域农田、森林、草原、湿地、荒
漠等各类生态系统的关系,按照
自然生态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
内在规律,结合适宜性原则开展
系统治理。统筹盐碱地短期改造开
垦与长期利用的关系,确保治理后
盐碱地长期稳定利用。坚持因地制
宜,分类施策。坚持“以种适地”
同“以地适种”相结合,以农业增
产为导向,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盐碱
化农用地改良提升、盐碱化未利用
地开发为耕地、其他盐碱地综合改
造利用等,实现盐碱地治理效益最
大化。坚持以水定地,科学推进。
正确处理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与区
域水资源开发保护的关系,统筹区
域降水、地表地下、区内区外等淡
水资源有效供给,确定结构合理、水
量平衡的盐碱地农业利用规模,科
学有序推进实施。
四、高质量统筹推进盐碱地综
合改造利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
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重要
讲话,对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
用工作作出明确部署。自然资源
部将认真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
神,采取更加坚决有力措施,充
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
强化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引领。
地处黄河岸边的内蒙古乌海市海南区巴音陶亥镇,因地制宜利用盐碱地开展农业
养殖,不仅提高了盐碱地的利用率,也带动当地村民致富。图为养殖园区工作人
员展示养殖的对虾。 新华社记者 刘磊 / 摄
Agro-Supplies & Demands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29
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粮
食安全底线约束下,充分利用全
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结合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水资源保
障分析评价成果,综合考虑不同
地域盐碱类型、盐碱程度和制约
因素,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
潜力分析,形成全面准确详实的
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底图底数。
以此为基础,突出规划引领,研
究编制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规
划,分区域、分类型、分阶段明
确盐碱地综合利用目标,坚持稳
扎稳打、连片治理、整体推进,逐
步形成与自然地理格局相适应、与
农业生产条件相匹配的盐碱地综
合利用空间布局。
构建科学合理的治理模式和
技术路径,因地制宜推进盐碱地
综合改造利用。
按照“土壤改良”与“作物
耐盐”并行思路,加快盐碱地综
合改造利用相关重点研发计划项
目实施,丰富并拓展盐碱地开发
利用技术储备库,构建并推广适
用 不 同 地 理 区 域、 不 同 土 壤 类
型、不同种植模式的盐碱地治理
技术模式,加快耐盐碱作物品种
选育推广,实现科研成果向现实
生产力转化。综合采用工程、农
艺、化学、生物等措施,通过改
良土壤性质及选育繁育耐盐碱作
物品种,持续提升已种植作物的
盐碱化农用地生产能力;对适宜
开垦为耕地的盐碱地,在充分评
估生态环境影响和水资源保障能
力的前提下,有序开发整治为耕
地,持续做好耕作利用;对不适
宜开发为耕地的盐碱地,按照适
宜性原则,统筹用于发展畜牧养
殖和高效设施农业,多角度加强
对盐碱地的综合利用。
探索在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
源集中区域规模化实施垦造耕
地,有效补充耕地面积。
结合国家水网建设规划和重
大水利工程建设情况,根据全国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以及水资
源保障分析等成果,综合考虑水
资源时空分配格局和生态环境本
底等因素影响,研究论证在盐碱
地等耕地后备资源集中区域,集
中投入、规模化实施垦造耕地工
程,有效补充耕地面积。按照先
易后难、积极稳妥的原则,分区
域梯次推进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
源开发,先行试点在水资源条件
相对较好的地区实施集中开垦。
健全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激
励约束机制,确保长期稳定利用。
探索建立“谁投资、谁收益”
的盐碱地综合治理利益分配机
制,规范引导各类主体参与盐碱
地综合改造利用,鼓励地方政府
组织开发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
新增耕地,补充耕地指标调剂等
收益主要用于耕地保护与质量建
设,并对补充耕地主体给予适当
补偿。探索以国家集中垦造的优
质耕地定向支持生态脆弱、承担
生态保护重点任务地区重大建设
项目落实占补平衡。坚持“开垦
一亩、稳定一亩”原则,建立“谁
使用、谁管护”长效利益管护机
制,鼓励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
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个
人持续种植经营,确保盐碱地开
发后能够长期稳定利用。
——求是网
Agro-Supplies & Demands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31
32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Agro-Supplies & Demands
“舌尖上的农科院”何以走红?
没有毫无由来的成功,也没有
突如其来的爆火。我们拿出“解
剖麻雀”的耐心,走近农科院农
产品的产地、实验室和车间,寻
找美味的“配方”,探究其成功
的秘密,为的是让更多农业科研
成果顺利落地,让更多优质农产
品走进消费者的视野,成就舌尖
上的美味,更构筑消费者心底的
信任。
林佳“双 11”的“战利品”
终于都到了,作为一个资深“吃
货”,食品类的快递占了半壁江
山,这其中大部分又是各地农科
院出品的农产品:中国农业科学
院(简称中国农科院)的燕麦片,中
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简称中国热
科院)的巧克力,云南省农业科
学院(简称云南省农科院)的土
豆片……在北京某互联网公司从
业多年的林佳,这些美食能让她
从繁忙的日常中得到一丝抚慰。
“现在网上特别多‘安利’各地
农科院农产品的帖子,可火了。”
农科院农产品的火爆,从数字
上看或许更为直观:在某电商平
台,上述三款产品在旗舰店的销
售 量 分 别 为 20 万 +、6 万 +、40
万 +。对林佳来说,下单的原因无
非就是“好吃、放心”,“农科
院研发的,听上去就很厉害。”
“ 好 吃、 放 心” 四 个 字 凝 结
的是几代农业科学家的心血:从
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低产到高
产……育种科学家们把这些“沧
海遗珠”打捞出来,精心培育,反
复实验,只为了选出最优良的品
种。林佳简单地动动手指,好吃
的产品就从全国各地“飞奔”而
来,而这背后是“从实验室到货架”
这一链条的打通,有赖于全行业
从业者的共同托举。
没有毫无由来的成功,也没有
突如其来的爆火。我们拿出“解
剖麻雀”的耐心,走近农科院农
产品的产地、实验室和车间,寻找
美味的“配方”,探究其成功的秘
密,为的是让更多农业科研成果顺
利落地,让更多优质农产品走进消
费者的视野,成就舌尖上的美味,更
构筑消费者心底的信任。
Agro-Supplies & Demands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33
当健康饮食成为刚需
世壮燕麦片,是林佳多次复
购的一款产品,由中国农科院作
物科学研究所研制。她无意间在
内容平台上看到自己喜欢的明星
推荐,说这款燕麦片味道不错,还
有降血脂的功效,有利于身体健
康,当即线上下单。一尝不要紧,林
佳立马成了“铁粉”。身边很多
人像她一样,在挑选食品时,健
康成为重要的考量因素。这恰好
折射了当下的一种消费趋势:从
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得健康,背
后映衬出的是国人生活水平的提
高和饮食理念的变迁。权威市场
研究机构益普索的统计数据显
示,2022 年消费者健康关注度持
续增长,81% 的消费者表示自己
比过去明显更关注健康。
“它和我以前买过的燕麦片口
感非常不一样,吃起来软滑有嚼
劲,冲泡或煮沸后‘水麦交融’。”
林佳对这种味道念念不忘。
这要归功于世壮燕麦的品种。
“市面上大部分进口燕麦产品选
用的都是皮燕麦,而世壮选用的
裸燕麦蛋白质含量更高,淀粉含
量更低,其中最大的‘功臣’β葡 聚 糖 成 分, 是 一 种 可 溶 性 纤
维,不仅让燕麦的口感更好,降
脂功效也更加突出。”中国农科
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办企业——
北京特品降脂燕麦开发有限责任
公司经理杨鹏揭开了燕麦好吃的
秘密。为了能保留燕麦片最本真
的香气,燕麦熟化后直接压片,不
再经过深度加工和其他添加配制。
在各种果味、混合装的燕麦片异
军突起的市场上,世壮燕麦以“学
院派”和“健康风”站稳了脚跟。
甚至连“罪恶”的零食,也
在“洗心革面”了。林佳今年“双
11”的“战果”中,一款土豆片
吃起来不腻,而且口感酥脆。它
是由云南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
究所联合滇二娃生物科技(云南)
有限公司研制的。农产品加工所
预制菜与休闲食品研究中心主任
马菲菲带领研发团队,在传统技
艺的基础上,经历无数次试验,终
于找到可供保存和运输的最佳烹
饪方式——快速入料、低温慢炸。
为 了 保 证 品 质 稳 定, 团 队 还 根
据不同品种的云南土豆来灵活调
整油炸温度与油炸时间。但土豆
片终归属于油炸食品,为了避免
口感油腻,云南省农科院给出了
不少加工工艺的建议:采用原切
片,而不是二次成型。“所以它
看上去大大小小不一样”,马菲
菲解释说,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保
留原料香味,同时能减少油脂含
量,保持土豆片的硬脆度。
闪闪发光的科研招牌
跟林佳一样,众多消费者选
择农科院农产品,除了舌尖上的
享受,看重的其实就是“农科院”
这三个字。
“这么大的科研机构出的东
西,能不好吗?”林佳凭直觉认
为,农科院出品就是“厉害”“品
质好”“放心”。可这个“好”是
如何诞生的,含金量有多高,凝结
了多少科学家的心血,她一无所知。
就拿林佳购买的中国热科院香
料饮料研究所与海南兴科热带作物
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兴科公司)
联合研制的普莱赞巧克力来说,从
“田间到舌尖”的距离,科学家们
花了 60 多年的时间才抵达。
1954 年,从东南亚归国的华
侨将少量可可种子带回了他们温
暖适宜的新家——位于海南岛东
南部的万宁市兴隆华侨农场。然
后就是一个三代科学家在 60 多年
里接力长跑,共同孕育科研之果
的故事:先是摸透可可的生长习
性及对气候和环境的要求,以及
基本的大田管理技术,随后选育
34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Agro-Supplies & Demands
出第一个具有知识产权的可可丰
产抗寒品种“热引 4 号”;在传
统的实生育苗模式上,研发出嫁
接繁育和成龄树嫁接换种技术,为
我国可可产业从无到有,从 1 到
无穷,写好那个大写的“1”。
优化选育可可品种也是一个漫
长的过程。“可可种下去 3 年才开
花结果,然后从中挑选表型好、性
状稳定、产量高的进行区域试验,将
试验植株分别种在 3 个市县进行连
续 3 年的观察研究,一轮试验历时
五六年才有第一手数据。之后还要
进行小范围生产性种植实验,看这
个品种能否大面积推广。”中国热
科院香料饮料研究所可可研究中心
主任、研究员李付鹏觉得育种就像
养育一个孩子那样漫长,养大了还
不够,还希望他能有出息,得到产
业化应用。
而海南的耕地面积有限,可可
也不是优势作物,培育高产品种就
是实现产业化的关键一步。2016
年认定的我国首个可可品种“热
引 4 号”,是从 500 多份种质资
源中选育出来的,具有高产、耐
寒等特点,其单产是世界可可平
均单产的 3.5 倍,追平了中南美洲
地区代表的世界最高产量:每亩
100 公斤。而且它表现出广泛的适
应性,可在海南岛全岛及云南部
分区域推广种植。
除 了 接 力 攻 关,“ 万 里 挑
一”、一波三折的育种故事则在中
国农科院上演着。早在 1959 年,作
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陆大彪就开
始思考研发一种适合国人饮食的
燕麦。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初,陆
大彪组织各地农科院所,征集了
数千份国内外燕麦品种。在进一
步对 1492 份燕麦资源进行品质分
析时发现,燕麦中脂质以不饱和
脂肪酸为主,其中亚油酸含量最
高,而当时很多国内降脂药的成
分恰好就是亚油酸。
基 于 这 一 发 现,1981 年 至
1986 年的 6 年间,陆大彪联合北
京 18 家 大 医 院 进 行 临 床 试 验 验
证, 通 过 5 轮 动 物 实 验 和 3 轮 给
病人服食的试验得出结论,燕麦片
的降脂效果与降脂药效果基本持
平,确定燕麦有降脂功效。为了确
定最优质燕麦品种,科学家们又开
始进行品种筛选工作,当时中国农
科院长期库里有 1000 多份裸燕麦
品种,按规定每个品种只能借出几
十粒种子,而要做测定至少需要上
万粒,科学家们只能先种地扩繁才
能进行测定筛选。筛选做了五年,其
中前三年都在种地。
种子有了,测定仪器又成了一
件难事儿。当时全北京只有一台
能测 β- 葡聚糖的仪器,测试一份
的成本高达 5000 元。科研人员只
能自主创新发现了酶式测定法。
综合 β- 葡聚糖含量以及口感,主
打燕麦品种“中燕 1 号”从 1000
多份的样品中脱颖而出。
从实验室到货架
从平台挑选产品,经过快递运
输,林佳就可以品尝美味了。在
这个过程之前,产品要想抵达它
的目的地,还有众多的关卡需要
打通,其中最关键的一步便是科
技成果转化。
这方面中国热科院最有发言权。
相比当前学界普遍较低的科研成果
转化率,中国热科院香料饮料研究
所的成果转化率高达 97%。而普莱
赞巧克力之所以能够被看见,是因
为主动选择站到聚光灯下,从小市
场到大市场,一步步把科研成果变
成产品,送到消费者的手中。
1957 年,中国热科院香料饮
Agro-Supplies & Demands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35
料研究所选定兴隆热带植物园作
为收集保存国内外热带、亚热带
作物种质资源基地。从 1997 年开
始,植物园开始集科研、科普、生
产、加工、观光和种质资源保护
于一体,而香料饮料研究所就瞄
准了来植物园旅游的群体。60 多
年的科技成果积淀,再到成果转
化,再到旅游群体的销售,已经
形成了一个供需平衡的完整闭环。
可香料饮料研究所所办企业
兴科公司总经理苏宁还是不满
足,“总有种危机感”,所以在
2019 年前他们就开始为更大规模
的销售积极布局。比如建设了海
南第一条巧克力生产线,这样就
解决了可可果在往内地运输过程
中发酵、霉变等问题。前两年,受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来海南的游
客锐减,这使得热科院巧克力不
得不加速走向更广大的市场。
市场思维更是贯穿了产业链
的各个环节。在前期调研阶段,苏
宁捕捉到了当下一些新的消费趋
势,比如对健康产品的需求越来
越大,于是便打算做黑巧。他让
团队把市面上表现突出的几款巧
克力都买回来,研究它们的产品
类型、风味、口感,包装形式,物
流配送……确定了自己的产品定
位后,立即给香料饮料研究所提
出研发需求,精准对接。“加工
的就找加工研究室,种植的就找
种质资源研究室”,总之就是“用
市场来倒推研发”。
正是因为背靠国家级平台,让
兴科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
量,打造“创新联合体”。苏宁
总把兴科的作用比作“桥梁”,“连
接了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协
会,然后把这些资源进行整合。
各方的资源都打通,不同的问题
找对应的解决方,科技成果的转
化也就顺畅了。”
滇二娃土豆片的爆火速度会这
么快,是农产品加工所预制菜与休
闲食品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荣辉没有
料到的,“很大的惊喜”,对他来
说,看到科研成果能够变成产品,且
被消费者广泛认可,这种成就感比
论文发表、项目结题更大。“而且
这是一个双赢的事情,企业应用了
我们的技术,产品爆火了,也让更
多人知道了加工所,更多的企业来
找我们寻求合作,从而带动产业发
展,最终反哺农民。”
今天的爆火,源于昨日的努
力。它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科
研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后,自然结
出的果实。云南省农科院将 2023-
2025 年 定 为 科 技 成 果 转 化 高 质
量发展年,在服务产业上,以服
务企业为支点,并开展“百团千
员助农增收行动”:全省每一个
县都有一个科研服务团,服务农
户、合作社、企业、政府,动员
全省的科技力量服务全产业链。
加工所还形成了“进厂入市”
机制。科研人员每年都要进驻企
业跟企业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真
正了解企业需求。“我们不是随
便做做样子,在天数要求上,新
入职人员每年不低于 60 天,其他
人员不低于 30 天。”李荣辉还提
到了关系科研人员切身利益的举
措:在绩效奖励和职称聘任上,向
从事科技转化工作的人员倾斜。
让品牌形象极具辨识度
当科研成果变成产品后,接下
来就要接受市场的检验了。这是
一个真刀真枪的演练场,毕竟在
网购时代,销量和评价是每个人
肉眼可见的,消费者动动手指,就
可以做出选择。
36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Agro-Supplies & Demands
平平无奇的白色塑料包装
袋,除了颜色、大小不一的产品名
称和提示语,正面包装附赠一份产
品说明,再无其他图案,这就是世
壮燕麦的包装袋。第一次看到世
壮燕麦片的网图时,林佳差点被
这简陋如“饲料编织袋”般的包
装劝退。不是他们不用心打造“门
面”,而是因为具有降脂功效,世
壮燕麦片一开始是在药店作为保
健品售卖,所以才走了“药店风”。
当网络上出现一波对包装的吐
槽 声 浪, 杨 鹏 也 曾 试 图“ 迎 合 受
众”, 找 了 一 家 设 计 公 司 为 产 品
定制一款“新衣”。然而颇具戏剧
效果的是,改头换面的燕麦片一上
市,消费者却以为是“假货”,不
愿意购买,所以只能又换回经典款
包装。经过这次“换装事件”,杨
鹏看开了,“有人吐槽就是有热度。”
在一片过度精致中,这种“土到极
致”的包装反而成了“破圈”的特质。
看习惯包装之后,对于林佳而言,这
种简陋竟有了一种朴实无华的美感。
当然,农科院农产品能在全网
掀起现象级消费热潮,不仅仅只靠
“误打误撞”。它们始终致力于打
造差异化农产品、注重用户体验和
感受,精准出击,让品牌更具辨识度。
为了让国产土豆片有记忆
点,滇二娃公司想用透明袋来区别
于市面上西式薯片采用的避光包
材,让消费者“所见即所得”。然
而一直受到包装袋透氧率超标问题
的困扰,苦苦寻求不到合适的材料。
与此同时,云南省农科院加工
所也在积极寻找更多科企合作的
机会,因此当滇二娃找上门时,双
方一拍即合。李荣辉建议使用已
经较为成熟的氧化铝涂层技术,配
合充氮气保证土豆片的口感和货
架期。“针对企业的需求,我们会
选择性地推荐技术。已经成熟且比
较稳定、性价比较高、转化速度较
快的技术会被优先推荐,食品安全
的路必须要走得稳稳当当。”
面对众口难调的问题,苏宁给
出的解决方案是“提供多个选择”。
“ 比 如 黑 巧, 我 们 一 开 始 做 的 是
可可含量到 70% 的产品,后来根
据用户反馈不断调整,陆续推出了
60%、75%、88%、100%四个类别,以
满足人们对甜度的不同需求。”
多样化的选择带来了意想不到
的收获。林佳就把它当成了一种
“吃苦能力的挑战”。“比如一
开始我只能吃不太苦的,后来就
想逐步升级,等我可以吃最苦的
那一种时,有种打怪升级的快感。”
而且当朋友们知道林佳已经“打
通关”时,纷纷向她“下战书”,看
看自己能不能吃得了她那种苦。
苏宁还告诉记者,兴科走的是
垂直营销的策略,普莱赞商标下
只推出巧克力产品,“就是让人
们把普莱赞跟巧克力划等号,让
它成为巧克力的代名词。”
产品收益反哺科研
就像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一
样,成功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农
科院农产品极高科研含金量的背
后,是否要让消费者埋单?爆火
的同时又带来了哪些挑战,暴露
了自身的哪些不足?
就拿价格来说,经过与超市里
常见的其它品牌燕麦片比价,同
等克数的燕麦片,世壮稍贵几毛
钱, 林 佳 几 乎 毫 不 犹 豫 就 下 单
了,“这个价格还在能接受的范
围”。记者通过调研发现,与最
初中国农科院门店售卖的价格相
比,世壮确实有所涨价。
在中国农科院北区的小院
里,有一条世壮燕麦片最初的生
Agro-Supplies & Demands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37
产线,现在已经被杨鹏当作公司
的特色展品,供日常来访的客户
参 观。20 世 纪 80 年 代, 世 壮 燕
麦片从这套设备上生产出来,然
后卖出,成本价就是销售价。而
2020 年之后,世壮燕麦片开始全
面上线各大销售平台,整个产品
价格管理体系有更多的主体参与。
经销商、平台分成、物流快递……
每增加一个流通环节,就会多一
笔的成本支出,涨价也是必然。
而且和普通的皮燕麦相比,裸
燕麦产量低,因此要保证供给,就
要提高农户种植燕麦的积极性。
杨鹏在收购原料时,一般每斤会
补贴 3 毛钱,引导农户种植“中
燕 1 号” 品 种。 但 近 几 年 消 费
端的拉动使得燕麦收购价逐年上
升,杨鹏也觉得发愁,“维持现
有零售价已经是一种挑战了。”
一方面是产业链被延长的费
用,另一方面是不断试探市场上
限的原料收购价,要维持终端价
格稳定,杨鹏很为难。但有的成
本不得不投——如果燕麦不持续
提纯的话,品种会慢慢退化,从
而丧失世壮的最大优势,因而无
论如何,育种研发成本都应该被
放在最优先级。“我们在育种方
面每年的投入在 300 万元左右,优
势不能丢,这是根本。”
从 20 世 纪 80 年 代 末 到 现
在,世壮燕麦片面世已有 30 多年
了,可以说,已经拥有了稳定的
消费群体,价格在合理区间上升
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必然选择。相
比之下,近几年新出的农科院农
产品大都处于打开市场的阶段,因
而基本走的是低价、实惠的路线。
滇二娃土豆片 14.9 元 6 包,普
莱赞巧克力 29.9 元 1 盒,如同刚
开始 5 元一袋的世壮燕麦,农科
院农产品大多通过“渗透定价”
策略来打开市场,以相对较低的
价格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从而迅
速建立起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
度,营造极具性价比的产品形象。
“总得让大家先认识我们,然后
再进行价格体系升级,根据不同
的用户需求进行产品区分,各司
其职,这样才能保证总体上是盈
利的。”苏宁说。
产品收益反哺科研,科研升级
支撑收益,在农科院农产品的发展
过程中,这是一条定律。良好的收
益赋予了科研工作更多的试验空
间,为农科院农产品类别提供了更
多的可能,从而最终实现农科院技
术服务百姓餐桌的愿景。
当产能面临挑战
农科院农产品的火爆,不仅是
科研界的荣光,更代表着国产品牌
被广泛认可。可就在全网销售火爆
盛况的氛围下,最应该高兴的从业
者却成了最犯愁的。当销量开始指
数级增长时,从业者们关心的是产
能是否跟得上。当铺天盖地的订单
涌来时,比起惊喜,他们更多感受
到的是压力,用杨鹏的话来说就是
“怕没抓住这次机会”。
药 店 限 购、 农 科 院 门 店 缺
货,仅仅靠小院的一条生产线生
产,根本没办法满足世壮燕麦片
从药店走向广大市场的需求,杨
鹏只能去周边省市寻求解决方案。
经过两年的考察,他在山东省枣
庄市新增了三条生产线,建起了
一座年产能力 5000 吨至 1 万吨的
燕麦片现代化加工工厂。
不巧的是,当工厂加工设备还
在试运营阶段,燕麦片就在网上突
然爆火。“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
上。”负责设备调试的负责人杨金
财三个月没回过家,平时西装革履
的他,每天灰头土脸地要么蹲着,要
么趴着拧螺丝,被汗水浸湿了的工
作服裹在身上,根本顾不得换。
除了提升生产加工能力,扩
大原料供应也是弥补产能的重要
部分。因为世壮燕麦品种适合在
高纬度、凉寒地区种植,河北省
承德市、张家口市,内蒙古自治
区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等地
都是世壮燕麦开拓的原料基地。
去年,杨鹏又拓展了内蒙古种植
基地,并签订了一年两万亩的订
单,进一步保证燕麦原料的供应。
原料不足同样困扰着兴科公
司。由于种植范围有限,公司一
方面通过创新联合体与村委会或
者当地政府协调,把一些闲置土
地利用起来。另一方面,想方设
法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推广间套
种等高效的栽培方式。
一路跌跌撞撞,就像孩子的
成长一样,农科院农产品也在摸
索中前行,好在它们正在长高,还
在变强,在人们的注视中奔向更
辽阔的远方。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38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Agro-Supplies & Demands
秋天的脚步悄然而至,大街小巷的总有些角落似
乎都弥漫着一种令人无法抗拒的香气——烤地瓜的香
味。这种香味仿佛捕捉了秋季的灵魂,深深地吸引着
行人的注意。
许多人都不禁会好奇,为什么在路边上烤出来的
地瓜会比在家里用蒸锅蒸熟的地瓜更具有诱人的香气
和甜美的口感呢?
就在今年 3 月,一个研究团队还真的去研究了不
同烹饪方法对地瓜风味和化学成分的影响。
烤地瓜与蒸地瓜哪些物质发生了变化?
研究人员一共准备了 12 个黄瓤地瓜,随机分成
了四组,有一组作为对照组不作处理,其他三组分别
上锅蒸 40 分钟、煮 30 分钟和在 200 ℃ 的烤箱中烤
90 分钟。
生地瓜、蒸地瓜、煮地瓜和烤地瓜
研究者还邀请了 10 位志愿者对这些地瓜进行评
价。烤地瓜、蒸地瓜和煮地瓜在外观、口感、味道和
化学成分方面都有所不同。烤地瓜口感更加香甜,香
气更加浓郁,而蒸地瓜和煮地瓜的口感更加湿润,但
是香气相对较弱。
感官评价直接反映了不同烹调方式的红薯之间的差异
为什么会更甜呢?可溶性糖含量与煮熟的红薯的
甜度直接相关。烘烤使地瓜可溶性糖含量从 9.12%
提高到 36.65%。所有样品中总共检测到五种糖(半
乳糖、葡萄糖、果糖、蔗糖和麦芽糖)。具体来说,烤
地瓜中的麦芽糖就增加了 200 倍,这可能是烤地瓜会
更甜的原因。
为什么会更香呢?通过使用气相色谱 - 质谱分析
表明,烤地瓜的香气更香是因为烤制过程中产生了大
量的呋喃和萜类化合物。在研究中,鉴定出五种呋
喃,包括糠醛、2- 呋喃甲醇、2- 乙酰呋喃、2- 戊基
烤红薯为什么比
蒸红薯更好吃啊?
文 Denovo 团队
Agro-Supplies & Demands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39
呋喃、2- 甲基 - 苯并呋喃。而在生的、蒸的和煮的地
瓜样品中,仅检测到少量呋喃类化合物。
这五种呋喃化合物都是什么味道呢?
糠醛(Furfural):有着杏仁香气。
2- 呋喃甲醇(Furfuryl alcohol):有木质或烧
焦糖的气味。
2- 乙酰呋喃(2-Acetylfuran):气味相似于咖
啡或烘烤食品的味道。
2- 戊基呋喃(2-Pentylfuran):它具有果香和
绿叶的气味,在某些场合下,这种气味被描述为接近
番茄或水果。
2- 甲基 - 苯并呋喃(2-Methylbenzofuran): 这
种化合物的气味多变,一般具有一种较为复杂的香
气,可能包括香料、木质或类似酚的味道。
如何产生这么多种呋喃,这要靠烹饪中离不开的
美拉德反应了。美拉德反应是一种非酶催化的热引发
的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还原糖和氨基酸之间。这一
反应在 1902 年由法国化学家路易 - 卡米尔·美拉德
(Louis-Camille Maillard)首次描述。
美拉德反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步骤反应,包括
各种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最开始,还原糖和氨基酸
(或蛋白质)在加热或某种催化作用下生成稳定或不
稳定的糖胺(glycosylamine)。然后,这些糖胺经
历重新排列、氧化还原、聚合等一系列反应,最终生
成各种各样的复杂分子,包括糖基化终产物。
一些经典的通过美拉德反应产生的美食包括烤
肉、烘焙的面包和糕点、咖啡和巧克力等。
除了美拉德,焦糖化也很重要!
一个好的烤地瓜的标准,就是要流出深红色糖汁。
除了美拉德反应,烤地瓜的好吃的原因还离不开焦糖
化反应。
焦糖化与美拉德反应不同,因为它并不涉及氨基
酸或蛋白质。它是一种热引发的化学反应,主要涉及
糖类物质在加热时的分解和重组。这一过程通常在相
对高的温度下进行,通常在 160° C 至 210° C,取决
于糖的种类和环境条件。
焦糖化是一个复杂的多步反应,涉及以下几个主
要阶段:糖分子首先通过脱水反应生成一些低分子量
的化合物。这些低分子量的化合物可能会发生结构重
排。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的低分子量化合物会聚合
生成更大、更复杂的分子。最终,这些化合物会形成
多种不同类型的焦糖,具有不同的颜色和风味。
就像美拉德反应一样,焦糖化是一个高度复杂和
多变的反应,生成各种各样的化合物,包括多环化合
物、羰基化合物、和各种有机酸。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在焦糖糖果、烘焙食
品、烧烤和煎炸食品,以及各种甜品和特色饮品中体
验到焦糖化的影响。无论是硬质的焦糖,还是焦糖布
丁、烤肉或特色咖啡,焦糖化都是食物呈现出诱人色
彩和美味的关键因素之一。
蒸地瓜更健康,还是烤地瓜更健康?
当谈到吃地瓜的健康方式时,烤地瓜和蒸煮地瓜
都有各自的优点。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有研究证
明,蒸煮地瓜在保留类胡萝卜素方面具有优势。类胡
萝卜素是一种强大的抗氧化剂,特别是其中的 β- 胡
萝卜素,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维生素 A,还对维护视
力、增强免疫系统和促进皮肤健康有着显著的作用。
从升糖指数(GI)的角度来看,烤地瓜和蒸煮地
瓜在含糖量上有明显的不同。升糖指数是衡量食物中
碳水化合物对血糖水平影响的指标,数值越低表示对
血糖影响越小。
以下是烤地瓜和蒸煮地瓜的升糖指数比较:蒸煮
的地瓜具有较低的升糖指数 (GI 为 44),而烤地瓜的
升糖指数较高 (GI 为 94),意味着它们能快速分解为
糖分,可能会导致血糖水平的短时上升。
然而,在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方面,烤地瓜和蒸煮
地瓜的差异并不显著。因此,如果您关心的是这两个
营养成分,那么两种烹饪方式都是可接受的。
当然,吃地瓜不仅仅是为了营养摄取,口感和个
人喜好也是很重要的考虑因素。烤地瓜通常具有更丰
富的风味和更好的口感,这也是大多数人更愿意选择
烤地瓜而不是蒸煮地瓜的原因。
在选择吃哪一种烹饪方式的地瓜时,最重要的是
遵从自己的口味和需求。
——科学大院
北京富通大潮来扎根市场,在新发地市场汇聚 8500 家商家资源,
可为您对接 85 位年销售额过亿的批发大王以及百余位百强商户,实现
产品定向采购、精准销售。在 2021 年,大潮来将合作入驻首农黑庄户
市场,搭建更大的产销对接平台。
富通大潮来在北京拥有百余家高端社区资源,可与各县域政府及企事
业单位联合开展特色农产品进社区推广活动,可助力农产品从产地直接对
接给终端消费者,可实现熟人拼团,以高复购率、 刚性需求、快速扩张,
助力农产品流通销售更高效。
44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Agro-Supplies & Demands
价格周报 WEEKLY REPORT OF PRICES
未来 10 天,除华北地区东北部、东北地区中
南部及内蒙古东部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略偏低外,我
国其余大部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气象条件
整体利于北方冬小麦形成冬前壮苗。
北方冬麦区大部土壤墒情较好,气温逐渐下降利
于冬小麦进行抗寒锻炼,且随气温下降,冬小麦将自
北向南陆续进入越冬期。
一、北方秋播期气温明显偏高,加之部分地区秋
涝,小麦适期晚播比例大;秋播以来温高光足、大部
墒情适宜,利于小麦冬前生长,目前大部麦区积温达
到基本越冬标准
9 月,北方冬麦区降水丰沛,一般有 25 ~ 100 毫
米,为麦播提供了良好的水分条件,大部麦播区底墒
充足(图 1);9 月中旬至 11 月前期北方冬麦区大部
气温偏高,气象条件总体利于冬小麦播种出苗和生长。
由于冬麦区大部气温明显偏高,部分地区推行
适时晚播以降低冬前旺长及冬季冻害风险,加之河
南、陕西和山西等地麦区出现连阴雨天气,夏玉米
等秋收作物收获、腾茬缓慢,因此今年小麦适期晚
播比例大,一般偏晚 5 ~ 7 天,山西运城部分地区
偏晚 10 ~ 17 天。
秋播(10 月)以来,北方冬麦区气温接近常年到
偏高 1 ~ 2℃,光照正常偏多 3 ~ 5 成,降水量普遍
有 25 ~ 100 毫米,大部墒情适宜,利于冬小麦冬前
生长,但由于播期拉长,存在部分早播小麦旺长和晚
播小麦偏弱、苗情不均衡的情况。
其中,11 月出现多次冷空气过程,气温波动下降,由
前期持续明显偏高转为正常或阶段性偏低,利于抑制
部分冬小麦旺长和大部冬小麦抗寒锻炼,对部分晚弱
小麦苗情转化升级略有不利,总体来说利大于弊。
截至 11 月 29 日,北方冬麦区播种以来≥ 0℃积
温大部在 550℃ ˙d 以下(图 2),尚未达到冬小麦
壮苗标准(550 ~ 700℃ ˙d)。其中,河北中部和
南部、山东大部、河南北部和东部、皖北中西部、陕
西关中西部等地积温在 400 ~ 550℃ ˙d,达到基本
越冬标准;河北东部、山东东北部、河南西南部、陕
北方冬小麦冬前分析及越冬期预估
图 1 2023 年 10 月 10 日冬小麦主产省墒情与上年同期对比
Agro-Supplies & Demands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45
价格周报 WEEKLY REPORT OF PRICES
西关中东部、山西西南部及甘肃陇中等地≥ 0℃积温
不足 400℃ ˙d,未达到冬小麦最低越冬标准。
图 2 北方冬小麦播种以来≥ 0℃积温
地面监测显示,目前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北大
部、黄淮北部和东部冬小麦处于分蘖期,大部接近
常年或偏晚;黄淮南部处于出苗至分蘖期,发育期
普遍偏晚。
2023 年 11 月 28 日 最 新 遥 感 监 测 显 示, 我 国
北方主产区冬小麦长势与上年同期相比持平比例为
56%,偏好比例为 10%,偏差比例为 34%(图 3 左)。
偏差小麦基本为晚播麦,主要集中在河北东部(占全
省 9%)、山东西南部(17%)、河南中部和南部(69%)、安
徽北部偏南(35%)、陕西关中东部(16%)、山西
西南部(26%)等地的部分地区(图 3 右)。
图 3 主产省冬小麦长势监测
(左:与上年同期对比;右:当前苗情)
二、预计陕西黄淮等地小麦越冬期偏晚,鲁南豫
东皖北等地大部小麦可实现壮苗越冬,冀东鲁东北局
地有冻害风险
根据未来十天和 12 月气候预测,北方冬麦区大
部气温仍维持有起伏、总体偏高的态势,利于小麦冬
前分蘖生长,形成壮苗。
结合冬小麦越冬指标与未来天气,预计河北小
麦将在 12 月上旬至中旬由北向南陆续停长进入越冬
期;山西主产麦区将于 12 月下半月开始陆续越冬;山
东北部于 12 月中旬陆续越冬;山东东部和南部、河
南大部、苏皖北部以及陕西关中平原等地将于 12 月
下旬末由北向南逐步越冬(图 4)。预计冬季气温偏
高,黄淮南部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带绿越冬的情况。
图 4 北方冬小麦越冬期预测
46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Agro-Supplies & Demands
价格周报 WEEKLY REPORT OF PRICES
总体来看,北方冬小麦越冬开始时间接近常年略
偏晚,利于冬前积温提升和晚播苗升级转化,河南中
东部、山东东部和西南部等地冬前积温在 550℃.d
以上,分别占全省麦播面积的 67%、35%,可实现壮
苗越冬,且徒长旺苗比例较少(> 800℃.d)(图 5)。
河北中部和东南部、山东西北部、陕西关中东
部、山西西南部等地小麦冬前积温在 400 ~ 550℃.
d,达到基本越冬标准。但河北东部(864 万亩,占
全省 24.3%)、山东东北部(318 万亩,占 5.6%)
等地部分麦区冬前积温不足 400℃.d,苗情偏弱,越
冬期存在冻害风险。
三、生产建议
一是根据小麦苗情和墒情加强肥水管理,播期偏
早、有旺长趋势地块,在地表封冻前适当采取镇压、中
耕划锄等措施,以促根控蘖,抑制旺长趋势。
二是晚弱苗地块,适当追施速效肥,促进苗情转
化升级,力争壮苗越冬,降低冬季冻害风险;墒情偏
差地块,在土壤封冻前浇灌越冬水。
——中华粮网
“白菜价”已成定局,今冬种什么菜不亏损?
今冬蔬菜价格低迷已经一段时间了。
据媒体报道,多地市场菜价低迷,以白菜、萝卜、大
葱等冬储菜为主,低迷的菜价导致农户收不回成本,干
图 5 北方冬小麦越冬前积温预测
脆直接“放坡”(任由他人采摘,收不完的菜就烂在
地里)。
小编观察到,在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多地,大
白菜、芹菜、萝卜、大葱等各种蔬菜低价贱卖,甚至
“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 200 指数图 图片来源 / 农业农村部
“白菜价”已成定局,今冬种什么菜不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