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18:城镇化的低碳、生态与健康效应

发布时间:2023-5-23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论坛18:城镇化的低碳、生态与健康效应

18.城镇化的低碳、生态与健康效应Panacea, placebo or pathogen? An evaluation of the integrated performance of polycentric urban structures in the Chinese prefectural city-regions李琬郑州大学摘要:Although the polycentric urban structure is perceived as a bridging concept to achieve various policy goals, such as promoting economic efficiency, diminishing spatial inequity, and encouraging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most studies tend to focus only on a singular dimension of polycentricity. Drawing on the non-radial dire... [收起]
[展开]
论坛18:城镇化的低碳、生态与健康效应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页

18.城镇化的低碳、生态与健康效应

“对口帮扶”政策影响下污染企业迁移的时空演化与机制研

究 ——基于多类型迁移方式的分析

林柄全

江苏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

摘要:对口帮扶政策是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该政策产生的污

染企业迁移效应,值得警惕和深入分析。本文利用“企查查”、Oriana、Zephyr

等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库,挖掘多种类型的污染企业迁移方式,并采用负二项回

归模型进行分析。主要发现:①对口帮扶政策会显著引发污染企业迁移。对口帮

扶城市之间发生污染企业迁移的平均频次比其他城市之间多出 149.51%;②污染

企业主要通过设立控股子公司、兼并收购、设立分公司等方式实现迁移;③相比

于上级政府指令型帮扶关系,主动合作型帮扶关系对污染企业迁移的影响更大;

④机制分析发现,迁移企业的规模越大,越易于受到对口帮扶政策的影响。此外,

区域间在要素成本、产业升级政策上的差异性能够与对口帮扶政策产生交互作用,

进而推动污染企业迁移。论文丰富了污染企业迁移的分析框架,具有重要的政策

价值。

关键词:对口帮扶;污染企业迁移;污染避难所;迁移方式;长三角地区

第3页

18.城镇化的低碳、生态与健康效应

Panacea, placebo or pathogen? An evaluation of the integrated

performance of polycentric urban structures in the Chinese

prefectural city-regions

李琬

郑州大学

摘要:Although the polycentric urban structure is perceived as a bridging concept to

achieve various policy goals, such as promoting economic efficiency, diminishing

spatial inequity, and encouraging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most studies tend to

focus only on a singular dimension of polycentricity. Drawing on the non-radial

direction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 our study aimed to provide a 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the benefits of polycentric spatial structure in the Chinese

prefectural city-regions. However, our findings were not as expected; specifically, a

lower degree of polycentric city structure is robustly associated with better overall

performance, and this performance is size-dependent and dominated by economic

efficiency. These results shed light on the prevailing role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suggest that a polycentric-oriented spatial strategy may not be a feasible policy

for Chinese prefecture-level cities.

关键词:Polycentric urban structure; Performance

第4页

18.城镇化的低碳、生态与健康效应

Using machine learning to estimate the nonlinear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attributes around residence and school on asthma

occurrence among 35,838 and 12,666 school-ag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Guangzhou and Shenzhen, China

陈奕毅

中山大学

摘要:A growing body of literature indicates that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surrounding home addresses may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prevalence of

asthma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However,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around school on their asthma occurrence is unknown, and our knowledge of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and threshold effects of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is limited.

Employing data from Guangzhou and Shenzhen collected in 2016, this study utilizes

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s (GBDT) and Partial Dependence Plots (PDP) to

address these gaps. We find potential attenuating effects of relative humidity around

homes and schools o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asthma, where 74%-78% relative

humidity is the turning point in reducing the risk of asthma. Findings of this study

provid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importance of improving built and natural

environments around homes and schools in curbing asthma among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关键词:Environmental attributes, 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s (GBDT), nonlinear

effect, asthma, school-ag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hina

第5页

18.城镇化的低碳、生态与健康效应

城市街道空间品质对广州市青少年体力出行行为的影响及

其路径研究

王晓歌,刘晔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摘要:本研究基于 2017 年广州市交通综合调查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和 2018 年广州

市中学生活动日志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考察人本尺度的街道空间品质因素与青

少年体力出行行为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广州市中心 7 个行政区为研究区域,本研

究使用机器学习算法从 2016 年腾讯地图中提取广州市的街景数据并识别街道地

物,测度了 5 方面的街道空间品质因素:街道绿化、步行道占比、安全设施、机

动车流量以及街道活力,并揭示了广州市青少年体力出行行为的属性特征、空间

分布格局,及其与 5 方面街道空间品质因素的关联关系。具体而言,本研究使用

空间分析描述青少年体力出行特征并刻画体力出行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使用

Hurdle 模型和 Tobit 模型揭示了微观尺度的街道空间品质因素与青少年体力通学

和体力休闲娱乐出行的频率和时长的关联关系;使用广义可加性混合模型探讨了

街道空间品质因素和青少年体力通学和体力休闲娱乐出行概率的非线性关联关

系;使用广义结构方程模型阐明了街道空间品质因素—青少年主观感知环境品质

—体力出行行为之间的关联路径及人群异质性特征。

关键词:街道空间品质因素;主观感知环境品质;体力出行行为;青少年;广州

第6页

18.城镇化的低碳、生态与健康效应

城市紧凑发展与居民绿地可达性

韩帅帅,苗长虹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城市紧凑发展一方面可以提高邻近性进而提高绿地可达性,另一方面,可

能由于挤出效应和交通拥堵降低绿地可达性。在现代城市规划理念中,紧凑被奉

为圭臬,并被广泛倡导,但已有研究对绿地可达性的影响缺乏微观证据。本文基

于高分辨率的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和城市体检社会满意度调查问卷实证检验城市

紧凑发展对微观个人绿地可达性的影响,并研究两者间的机制。研究显示,城市

空间形态越紧凑,居民的绿地可达性越高,并通过构造工具变量识别了两者间的

因果关系。机制分析表明,城市紧凑发展能够使居民共享周边的公园绿地,并方

便居民交通出行,但是会通过增加工商居住用地进而降低绿地规模。

关键词:紧凑;绿地可达性;居民出行

第7页

18.城镇化的低碳、生态与健康效应

城市居民低碳通学的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

荣培君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摘要: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居民低碳通学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途径。选择空间快速扩张和重构的典型城市开封为案例区,借助时空大数据和大

样本微观调研数据,采用 GIS、RS、网络爬虫技术及机器学习方法,从土地利用、

环境设计、道路交通等多个维度量化测度其建成环境指数,基于社会生态理论构

建分析框架,阐释建成环境对低碳通学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城市内部居民通

学碳排放空间差异显著,居住区的人均通学碳排放和学校的人均碳排放呈现互补

效应;教育资源供给的公平性问题突出,外圈层快速扩张区域应作为城市碳减排

工作的关键区域;同学碳排放的空间异质性实在社会经济因素、建成环境因素以

及环境的主观感知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距离对通学碳排放的影响在 3km 处有

典型的阈值效应;典型因素对居民通学碳排放的作用强度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渐

进规律。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基础教育资源均等化和低碳发展的精细化规划及治理

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低碳通学;建成环境;行为空间;分异机制;精细治理

第8页

18.城镇化的低碳、生态与健康效应

城市绿色空间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因果效应——不同社会群

体的差异性分析

谢波,谭徐媛

武汉大学

摘要:快速城镇化引发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与居住环境的重大变化,导致居民心理

健康问题日益严峻,通过建设绿色空间促进居民接触自然环境并缓解心理压力已

成为重要的健康干预措施。现有关于绿色空间与居民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大多采

用横截面设计,难以识别两者的因果关系,且缺乏探讨绿色空间对不同社会群体

的心理健康效应的差异性。论文以武汉东湖绿道为例,基于 2016、2019 年东湖

绿道周边 52 个居住小区的 1020 份跟踪问卷调查数据,在控制邻里环境特征的基

础上,运用自然实验方法和双重差分模型探究绿色空间干预与居民心理健康的因

果关系,并揭示绿色空间对于不同社会群体心理健康的因果效应的差异性。研究

发现:①绿色空间干预显著促进了实验组居民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②绿色空间

干预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因果效应在不同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群体中无明显

差异,在不同职业群体和收入水平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绿色空间干预

显著提升了未就业群体、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而言,大

型绿色空间的建设显著提升了周边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尤其对于未就业、低收

入和中低收入等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更显著。绿色空间干预有助于缓解

由社会经济地位差异造成的心理健康不均等问题,对于提升居民健康水平、促进

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绿色空间;心理健康;因果效应;健康公平性;自然实验

第9页

18.城镇化的低碳、生态与健康效应

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收缩对生态环境质量演变的影响效应

柳力玮,刘艳军

东北师范大学

摘要:处于转型过程中的资源型城市和工业城市为易发生收缩的典型城市,该类

城市的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与环境恶化程度一般会高于其它地区。收缩背景下

老工业基地生态环境质量演变的影响机制值得进一步讨论。本文基于 PSR 模型

利用熵值法测算东北老工业基地收缩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分析了收缩城市

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差异、影响因素,并总结了收缩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演变的影

响机制。结果显示:(1)收缩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整体不高,呈波动上升趋

势,但其内部生态环境质量的差异相对提高,东北老工业基地北部城市的生态环

境质量相较南部改善明显,收缩城市生态环境整体改善使城市增长与生态环境质

量之间存在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减弱。(2)从全局角度来看,城市收缩程度对收缩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演变呈显著正向影响。城市收缩对生态环境质量的作用机制受

财政水平和资源依赖程度的门槛调节影响。(3)从收缩的不同阶段来看,在收缩

初期城市收缩程度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表现为不显著,中期表现为负向影响,后

期表现为正向影响。

关键词:生态环境质量;城市收缩;时空格局;影响因素;东北老工业基地

第10页

18.城镇化的低碳、生态与健康效应

多尺度建成环境对居民出行与健康的影响

尹春,孙斌栋

华东师范大学

摘要:建成环境是影响居民出行与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现有研究主要关

注社区尺度建成环境对居民出行与健康的影响,缺乏对城市宏观背景的考察。本

研究构建了同时考虑了城市和社区两个尺度建成环境对居民出行与健康的影响

的实证模型,并以小汽车保有量、通勤时间与肥胖为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

城市和社区尺度建成环境都会显著影响居民出行与健康结局,且城市尺度对居民

出行和健康的影响大于社区尺度建成环境要素的作用。这一结果意味着,在时空

间行为规划时,不仅需要考虑社区尺度建成环境,还需要从城市宏观的视角出发,

优化城市尺度建成环境。

关键词:建成环境;低碳出行;健康福祉;健康城市;尺度效应

第11页

18.城镇化的低碳、生态与健康效应

多尺度建成环境对居民交通出行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广州为例

张永利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近年来,人类的能源消耗不断增加极大地改变了全球气候,导致极端天气

事件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全球生态和人类社会构成重大威胁,对可持续发展

产生负面影响。城市为人类开展各类活动提供了不同的建成环境,而交通出行作

为一种居民最普遍的日常活动,是城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探究城市建成环

境与交通出行碳排放之间的影响机制对城市和交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以往

文献虽然对于二者的关系得到一定结论,但鲜有在微观层面,尤其是社区层面,

对建成环境和交通出行碳排放的研究,且基于不同类型出行目的和时间条件下二

者的影响机制研究也亟待完善。基于此,本研究以广州 30 个社区为例,涵盖了

我国典型的六类社区,通过实地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 1491 份,包括居民的社会

经济属性与出行特征等第一手数据,由出行特征核算居民各类交通出行碳排放并

利用空间分析和构建回归模型探究多尺度(社区/5 分钟/10 分钟/15 分钟步行生活

圈)不同出行目的和时间的交通出行碳排放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多尺度建成环境因

素对居民交通出行碳排放的影响机制。本文发现:(1)社区建成环境因素对居民

交通出行碳排放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建筑密度、到最近地铁站的距离以及到最近

公交站距离对各类交通出行碳排放作用显著,其中建筑密度和到最近地铁站的距

离对交通出行碳排放呈负相关,而到最近公交站的距离与交通出行碳排放呈正相

关;(2)不同尺度具有明显差异,其中在 5 分钟步行生活圈,地铁站的数量对交

通出行碳排放有消极影响,在 10 分钟步行生活圈,途径的公交车数量与交通出

行碳排放呈正相关,交叉路口数量呈负相关,在 15 分钟步行生活圈,对交通出

行碳排放影响显著的是地铁站数量和小学密度,均呈负相关;(3)各类出行碳排

放较高的社区主要为集中于城市中心商业繁华区段,以高端商品房社区和商品房

第12页

社区为主,各类出行碳排放较低的社区主要为传统街坊、城中村以及保障房社区,

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和城市外围;研究结果可以为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引导居民低

碳出行以及城市交通分区规划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关键词:建成环境;出行碳排放;空间分异;影响机制;

第13页

18.城镇化的低碳、生态与健康效应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情景下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预测

王玉香

河南大学

摘要: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情景下城市碳排放预测有助于评估城市“双碳”

目标完成情况,是地方响应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已有研究往往

关注省级以上尺度排放轨迹,尚未深入揭示城市尺度社会经济非线性作用下的碳

排放变化特征。因而,采用格网尺度五种 SSP 情景下的人口、经济、土地利用

数据产品,运用 STIRPAT 模型与随机森林模型,分析黄河流域 90 个城市 2030

年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评估省会城市、资源型城市、新能源基地型

城市等不同类型城市减排目标的完成情况,探讨不同路径下城市碳减排特征。结

果发现:(1)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城市规模扩大是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重要影响

因素。对比 OLS 等传统面板回归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在进行碳排放预测时精度

更高。(2)如果不考虑技术进步,大部分城市无法完成减排目标。考虑常规技术

进步,大部分省会型城市、新能源基地型城市会在 2030 年达峰。资源型城市陷

入路径依赖与锁定,面临较大的转型压力。(3)不同类型城市应该考虑地方发展

基础,选择因地制宜的低碳转型路径。区域竞争路径(SSP3)而非可持续发展

路径(SSP1)是黄河流域 58%的城市的最优碳排放路径。对于大同、晋城、乌

兰察布三个煤炭城市,化石能源情景下的减排路径反而最优。SSP 情景下黄河流

域 90 个城市 2030 年的碳排放预测为黄河流域低碳转型提供基本参考,为地方打

破路径依赖、寻求路径创新提供方向。

关键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城市碳排放;随机森林;STIRPAT;黄河流域

第14页

18.城镇化的低碳、生态与健康效应

黄河流域城市网络外部性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分析

刘秀芳

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摘要: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各种要素流在空间上相互流动,城市网络联系不断增强,网络外部性逐渐成为区

域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低碳转型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与热点问题,城市作为

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影响最深刻的区域,合理评估城市碳排放影响机制是实现低

碳转型的重要前提。在已有研究中,有关社会经济因素对碳排放影响作用的探究

较为丰富,而针对城市网络外部性与环境效应的作用关系研究较少,特别是碳排

放相关研究更为缺乏。本文基于手机信令数据,构建了 2019 年黄河流域 90 个地

级以上城市之间的人口迁徙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对黄河流

域城市网络分布及其外部性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结论如下:①黄

河流域城市网络结构松散,主要节点有效联系还未发育完全,各地区之间网络发

育程度差异明显,中下游地区网络联系显著强于上游地区。②黄河流域城市碳排

放总量大,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 30%,且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空间集聚特征显著,

东西分异明显。③黄河流域城市网络中心性对城市碳排放强度作用显著,表现出

明显的城市网络外部性,且城市网络外部性可通过城市间借用技术与借用功能实

现。④黄河流域城市网络外部性具有区域异质性,下游地区城市网络联系最为密

切,且该地区城市网络外部性对碳排放的减排效应也最为显著。

关键词:城市网络;网络外部性;碳排放;手机信令数据;黄河流域

第15页

18.城镇化的低碳、生态与健康效应

基于联网收费数据的广东省高速公路碳排放时空格局与减

排政策模拟

李苑君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摘要:公路运输是碳排放量最高的交通运输方式,随着未来经济发展和高速路网

建设,公路运输碳排放量将进一步增加且主要集中于高速公路。然而传统交通碳

排放研究却存在高速公路主要碳源不明、碳排放时空分析精度较低等问题,为碳

排放的分类管控和空间精细化治理等带来困难,也阻碍了减排政策的有效落地。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基于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的 Origin-Destination 车流数

据,优化传统“自下而上”碳排放计量方法,建立包含小汽车、巴车、小型至重

型货车在内的高速公路碳排放模型,并在路段尺度上探索广东省高速公路碳排放

的时空差异性,最后结合相关政策设定多种减排情景以探索高速公路最优减排路

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货车是高速公路主要的碳排放源。广东省高速公路

机动车日均碳排放总量为 15311 t,其中货车碳排放为 8743 t,占总量的 57.1%。

具体分类型看,高速公路碳排放主要来自于中小型机动车,如小汽车、轻型和中

型货车。(2)小型机动车碳排放高值路段聚集在珠三角城市群;环状高速公路、

国家级高速公路分别是客运和货运碳排放的“重灾区”。(3)高速公路碳排放随

时间变化呈“双峰双谷”态势。碳排放“最高峰”在 15 点,“次高峰”在 10 点,

双高峰之间的“相对低谷”出现在中午 12 点,凌晨 3 点是碳排放“最低谷”。(4)

在单一政策情景中,提升新能源小汽车比例的减排效率最高,在综合政策情景中,

同时降低客车和货车油耗是高速公路的最优减排路径。本研究有助于拓展交通大

数据在碳排放领域的应用,提升交通碳排放时空分析精度,并在实践层面推动高

速公路低碳发展。

关键词:交通流大数据;高速公路碳排放;时空特征;减排情景;广东省

第16页

18.城镇化的低碳、生态与健康效应

建成环境、社会经济地位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

张晶飞,秦耀辰,张丽君

摘要:低碳生活方式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已有研究虽验证了建成

环境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引导作用,但并没有关注到社会群体的塑造作用。社会经

济地位指数(SES)反映了居民的经济地位和社会等级,为探索同群效应提供了新

的研究切入点。因此,本文将建成环境、SES 当作核心自变量、家庭特征当作控

制变量探讨其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POI 密度、路网密度

和可达性对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有正向影响,而土地利用混合度和路网密度仅对

高 SES 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有正向影响。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的日常生活往往

是高碳的,且其低碳生活方式存在认知-行为偏差。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受到同

群效应的影响,同群效应在居民的低碳行为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本研究基于情景

化视角探讨低碳生活方式的影响机制,并验证了同群效应,这为低碳生活方式转

型提供科学合理的政策切入点。

关键词:建成环境;低碳生活方式;SES;交互作用;同群效应;郑州市

第17页

18.城镇化的低碳、生态与健康效应

紧凑型建成环境与居民肥胖:从线性、U 型到 N 型

孙斌栋,尹春,姚夏劼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

摘要:紧凑发展,尤其是致密化,是许多低密度国家改善公共卫生、减低肥胖风

险的关键措施。然而,既有实证研究主要假设人口密度与居民肥胖只具有线性关

联,忽视了人口密度在不同情境下对肥胖的影响可能具有的非线性关系。为此,

本文放松了传统的线性研究假设,探究了人口密度的非线性影响。针对城市样本,

在控制了个人的社会经济特征和其他建成环境因素后,研究发现人口密度与

BMI 之间存在 U 型关联。具体来说,当人口密度较低时,人口密度与 BMI 呈

负相关;然而,当人口密度较高时,其与 BMI 的增加呈正相关。进一步将研究

样本扩展到城乡后发现,这一 U 型关系可拓展为 N 型关联,即在人口密度极低

和极高的情境下,提高人口密度都会增加居民肥胖风险;而只有当人口密度适中

时,提高人口密度对居民肥胖才具有降低效应。这一发现兼容了不同密度的情境

和城乡异质性,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普适性。同时也对不同国家的健康城市/乡村

规划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关键词:居住密度;肥胖;慢性病;健康城市;建成环境

第18页

18.城镇化的低碳、生态与健康效应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青年人群抑郁症状研究:基于中国

劳动力动态调查的实证

唐雅静,刘晔,冯志昕,黄洪彬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摘要:随着国内城镇化进程深入,越来越多中国青年正饱受抑郁症困扰。而至今

鲜有研究阐明城市性与中国青年抑郁症的关系以及城市性对中国青年抑郁症作

用的“社会-心理”路径。本研究运用 2016 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

2016),从中提取抑郁症状水平指标与多个城市性指标,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

(SEM)和中介效应分析技术,阐明城市性与中国青年抑郁症状水平的关系以及

城市性影响中国青年抑郁症状水平的路径与机制。研究发现:①城市性水平与中

国青年的抑郁症状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②城市性通过适当升高房价来降低

中国青年的抑郁症状水平,而社会资本、体育锻炼和住房拥挤程度在城市性与抑

郁症状水平之间并未有显著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以期丰富健康地理学视角下的城

市性与青年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并为缓解中国青年心理压力与建设健康城市提

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城市化;抑郁症;青年;结构方程模型;CLDS

第19页

18.城镇化的低碳、生态与健康效应

快速城镇化的农村土地利用响应特征研究

高金龙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摘要:城镇化进程伴随着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但与此同时农村宅基地的空置与

废弃等低效利用问题也日益严重。本文以城镇化进程迅猛的苏南地区为例,刻画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利用响应规律,揭示城乡连续谱的不同区位上农村

宅基地利用的异质特征,并借助多尺度二元逻辑回归方法对宅基地低效利用影响

进行进行模拟,试图厘清农户、村庄及区域等不同尺度因素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

的嵌套作用机制。

关键词:城镇化;乡村振兴;农村宅基地

第20页

18.城镇化的低碳、生态与健康效应

邻里蓝绿空间暴露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研究——以广州市

黄埔区为例

陈玉洁

南京邮电大学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

摘要:邻里环境中蓝绿空间具有社会生态服务功能,通过优化人居环境,能够影

响居民满意度。基于满意度等理论,以广州黄埔区为例,获取 2022 年问卷、遥

感影像、街景等数据,具体上,问卷数据获取案例社区居民对社区蓝绿空间满意

度和重要性;遥感影像基于 Landsat-8 OLI TIRS 卫星获取社区周边蓝绿空间覆盖

程度;街景基于百度街景和现场调研照片获取绿视率;百度地图数据采用测距工

具获取蓝绿空间可达性。采用多层模型、线性回归并结合深度访谈法,探讨了社

区尺度的蓝绿空间环境影响居民满意度之间的关系;采用 IPA 模型分析,明确了

当前蓝绿空间环境现状与居民期望之间的差距,本研究结论如下:1、居民对蓝

绿空间满意度较高,属于良好及以上水平。具体上,蓝绿空间可达性满意度最高;

蓝绿空间质量满意度次之,蓝绿空间数量的满意度最低。2、社区层面蓝绿空间

影响居民满意度。多层模型结果显示,绿视率、最近公园距离、归一化水指数、

最近水体距离与居民满意度呈显著相关,即蓝绿空间的数量、质量与可达性对居

民满意度的影响程度高,而社区层面的绿化空间数量对居民满意度影响较低。3、

蓝绿空间质量、数量与可达性通过不同因素影响居民满意度。具体上,蓝绿空间

质量中植被种类丰富度、植被色彩丰富度、景观吸引力与居民满意度存在显著正

相关;蓝绿空间数量中娱乐休憩设施数量、绿化覆盖面积、植被覆盖密度与居民

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蓝绿空间可达性中与特定蓝绿空间的实际可达距离与居

民满意度存在显著负相关。总体上,蓝绿空间数量与可达性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

程度较高,而蓝绿空间质量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程度较低。4、基于蓝绿空间重

要性与满意度结果,IPA 模型明确了景观吸引力、植被色彩丰富度、植被种类丰

富度为有高重要性-高满意度指标;植被密度、与特定蓝绿空间的实际可达距离

第21页

为低重要性-高满意度指标;蓝绿空间的占比、蓝绿空间公用设施数量以及与周

边大型水体的距离为低重要性-低满意度指标;蓝色空间的环境卫生、娱乐休闲

设施为高重要性-低满意度指标。蓝绿空间是提升公众满意度的重要抓手。从空

间规划层面,基于蓝绿空间评价指标的优化提升,应合理优化城市绿地系统和水

体系统布局、注重蓝绿空间的合理尺度设计并设置配套设施;从政策实施层面,

基于行动主体,应加强蓝绿空间环境的政策支持并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社区蓝绿空

间建设的新格局,以期指导广州市黄埔区蓝绿空间的建设与发展,并为其他城市

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蓝绿空间;满意度;社区;IPA 模型;广州市

第22页

18.城镇化的低碳、生态与健康效应

青海高原城镇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及驱动机制研究

李瑾柔,姜璐,史培军

摘要:区别于国家和区域宏观尺度所关注的能源和工业减碳,及其所依赖能源革

命和工业转型升级,本研究更关注城市家庭尺度个体的减碳潜力。研究以青海高

原为研究对象,利用 2 个地级市、6 个自治州的 5492 份一手调研数据,分析了

青海高原城镇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特征,并基于 STIRPAT 扩展模型建立针对性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青海高原城镇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分

析。研究发现:(1)青海省全省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 0.5962 tCO2/104 元,

除家庭人均收入高于青海省平均水平的三个州市(海东市、海南藏族自治州、海

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调研区均有不同程度的能源浪费;青海省家庭能源消费

碳排放指数为 0.5369,对比发现州市层面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指数最高为黄南藏

族自治州,最低为海北藏族自治州(2)家庭总人口、年龄结构均与家庭能源消

费碳排放呈正相关关系,家庭人均收入、城镇就业水平及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强

度等经济和技术两方面因素对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产生负向影响。(3)海拔作为

高原地区的特殊环境因素,是对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产生影响的主体部分。

关键词:城镇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STIRPAT 扩展模型;青海高原

第23页

18.城镇化的低碳、生态与健康效应

全球大城市绿度变化与受益人口研究

孙立群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摘要:绿色空间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载体和重要表达。在联合国制定的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城市绿色空间是监测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关键指标。

SDGs 实施以来,数据积累逐渐完备、多数指标计算方法日趋成熟,但 SDG11.7.1

仍面临着数据缺失、方法不完善等瓶颈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的

客观性和准确性。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融合 2001-2022 年全球植被遥感数据与

最新的激光雷达数据,在二维和三维尺度开展全球城市绿色空间监测,构建全球

城市绿色容积重要指标,度量全球 1932 个建成区面积>50 km2 的城市的绿色空

间“存量”品质与“增量”变化,明晰其分异格局与演化规律,揭示经济发展水

平与城市生态环境品质的关系,对因城市变绿而直接受益的人口分布格局进行分

析;该研究可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选

择提供科学依据,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需求。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植被;城市绿度;受益人口

第24页

18.城镇化的低碳、生态与健康效应

全球视角下中国城镇化进程及其碳排放效应的比较研究

高爽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摘要:高质量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低碳绿色发展转型的关键。

本文利用 1990―2020 年世界 195 个国家(地区)的面板数据,从人口、空间、

经济、社会四个维度测度各个国家(地区)的综合城镇化水平,并基于 STIRPAT

模型和 EKC 理论对比分析中国及不同收入群体国家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①世界各国(地区)的综合城镇化水平整体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其中亚洲和欧洲地区的提升最为明显,中国的综合城镇化水平则呈现出起步低、

速度快的发展趋势。②世界各国(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质量正在稳步提升,综合

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与区域的发展阶段具有密切的相关性,高收入国家(地区)的

城镇化发展主要是由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主导的,而低收入国家(地区)城

镇化的主导类型则是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进程逐渐从以城镇

人口带动的“量”转变为协调发展的“质”,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③

高收入、高城镇化和低收入国家(地区)综合城镇化与人均碳排放上存在“倒 U

型”曲线关系,中低收入、中高城镇化和第城镇化国家(地区)存在“U 型”曲

线关系,目前中国还处于人均碳排放随着综合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而上升的阶段,

“倒 U”曲线拐点还未出现,推动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则是实现

碳达峰的关键。因此,未来中国需要协调城镇化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和节能

减排之间的关系,在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同时降低城镇化对碳排放的贡献。

关键词:综合城镇化;人均碳排放;时空格局;国际比较;中国

第25页

18.城镇化的低碳、生态与健康效应

全球未来城市扩张的生态效应

李广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摘要:人类活动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快速丧失是广受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相

关研究领域的热点前沿。其中,城市空间快速扩张通过生境转换、退化、破碎化

和物种灭绝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变化产生深远影响。但未来城市空间扩张对全球生

物多样性的多维影响效应却缺少深入理解。针对上述关键问题,以全球到 2100

年 5 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下城市空间扩张模拟数据为基础,对未来城市

空间扩张对自然栖息地丧失、生境破碎化及物种丰富度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系统分

析。这项研究工作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理解全球城市空间扩张与生物多样性

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城市化;生态效应;生物多样性;未来影响

第26页

18.城镇化的低碳、生态与健康效应

我国居民生活碳排放时空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莉娜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摘要:碳排放的基本驱动力是人类活动与消费,居民生活引起的碳排放量持续增

加将提高碳中和的成本和难度。本研究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

基尼系数等方法从人均角度对我国居民生活碳排放的时空变化趋势和演化差异

进行分析。此外,采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分析,对我国人均居民生活碳排放的

影响机制进行探究。在了解我国居民生活碳排放在时间、空间及时空演化视角下

的发展态势及差异特征基础上,揭示我国居民生活碳排放的时空演化规律和关键

机理。研究结果为制定差异化“双碳”政策及研判未来排放需求提供科学参考和

理论依据。

关键词:居民生活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化规律;影响机制

第27页

18.城镇化的低碳、生态与健康效应

粤港澳大湾区土地利用碳收支时空分异及碳补偿分区研究

刘司乐

广州大学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化石燃料的消耗不断增加,温室气体排放也随之增

多,环境污染问题愈演愈烈,生态环境保护逐渐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2020 年

中国政府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双碳”目标。2019 年,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

点方案》提出要探索建立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的生态补偿机制,并将建

立有效的碳补偿管理机制作为促进“双碳”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2021

年,粤港澳大湾区以 0.58%的国土面积,承载了 6.13%的全国人口,创造超过 10.96%

的全国 GDP,是中国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同时,高强度人类活动给区域

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有研究表明,2017 年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总量约 3.69

亿 t,而陆地植被固碳总量约 1.75 亿 t,整体存在碳赤字。国家赋予了粤港澳大

湾区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的使命。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

为研究对象,通过 InVEST 模型和中国碳排放数据库(CEADs)碳排放量数据,

探讨 2000-2021 年大湾区县域单元碳排放量和碳吸收量时空分异特征。依据碳补

偿分区的四维框架(碳排放量、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空间结构)构建标准显性

比较优势指数用于判别粤港澳大湾区碳补偿分区的优势属性,基于各属性比较优

势指数结果,运用 K-means 聚类分析将大湾区碳补偿类型划分为碳补偿支付区、

碳补偿平衡区、碳补偿获补区;设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三个评价子

系统并对应 16 个具体指标,构建碳补偿与管理类型分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

值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处理,并运用三维魔方法对研究区进行管理类型分区,划分

为低碳控制区、低碳优化区、低碳减排区;最后对 2000 年、2010 年和 2021 年

粤港澳大湾区县域单元碳补偿与管理类型分区结果进行分析,并提供优化建议。

当前已有分区主要依据碳补偿价值、碳补偿率(碳吸收/碳排放)、经济效益和生

态效益最大化等为分区标准,研究视角较为单一,难以体现分区的综合性。本文

通过构建碳补偿分区的四维框架,并综合考虑区域低碳发展水平和土地利用碳收

第28页

支能力,引入碳补偿与管理类型分区评价指标体系,对碳补偿对象的选择与管理

方式进行空间规划和策略设计。此外,研究以县域单元开展长时间序列的研究,

县级尺度碳收支和碳补偿与管理类型分区研究对于识别区域碳减排战略的异质

性,落实国家碳减排政策至关重要,也能为“双碳”战略目标下国家探索建立健

全区域碳补偿与管理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土地利用碳收支;碳补偿分区;管理类型分区;时空分异;县域;粤港

澳大湾区

第29页

18.城镇化的低碳、生态与健康效应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水平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

潘雅君

潘雅君华东师范大学

摘要:城镇化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转换发展方式并促进环境问

题的解决,有必要探讨城镇化对城市绿色发展的驱动作用。本文以长江经济带

110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区,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测算了 2011—2020 年城市

绿色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刻画了城镇化水平及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格

局,并进一步讨论了城镇化水平对城市绿色发展的作用效果及影响机制。研究表

明:①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水平、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普遍得到提升,但在整体水平

和增长趋势上存在较大区域分异;②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水平与城市绿色发展间存

在显著的“U”型关系,当城镇化水平跨过增长门槛时,对城市绿色发展转换为

促进作用;③城镇化水平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表现出区域非均衡性特征,城镇

化水平与城市绿色发展良性互动的取得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更具优势,且基于城市

群的组织方式更为有效;④城镇化水平可能通过非线性的中介效应影响城市绿色

发展,且较低水平的城镇化更易通过绿色生活消费及基础设施建设路径促进城市

绿色发展,当城镇化发展到更高阶段还可依赖绿色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正向传导机

制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水平;绿色发展;影响机制;长江经济带

第30页

18.城镇化的低碳、生态与健康效应

中国 PM2.5 健康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机制

王少剑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摘要:营造健康环境和保障人民健康既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

任务,更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基于最新 PM2.5 浓度、

LandScan 人口分布、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疾病死亡等数据和全球暴露

死亡模型,核算了 2000~2021 年中国 PM2.5 相关过早死亡人数,利用双变量空

间自相关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相关因素的空间效应和影响机制,发现:(1)

2000~2019 年中国 PM2.5 健康负担持续增加,缺血性心脏病和疾病死亡率上升是

主要原因,疫情管控期间出现了健康效应缓解。(2)中国城市 PM2.5 相关过早

死亡人数呈现先恶化-再改善演变特征和东西分异格局特征,高死亡人数城市主

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以东的哈长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山东省、中原城市群、长

江三角洲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等。(3)空间杜宾模型发现中

国城市 PM2.5 健康效应受地理距离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人口密度增大、

财政支出增加等将加剧中国城市 PM2.5 健康负担问题,而人均 GDP 增长、医疗

水平提高、植被指数增加、风速增大等将缓解健康负担问题。

关键词:PM2.5;空间格局;影响机制;全球暴露死亡模型;空间杜宾模型

第31页

18.城镇化的低碳、生态与健康效应

中国乡村人口密度与肥胖的关系研究

姚夏劼,尹春,孙斌栋

华东师范大学

摘要:肥胖是全球公共健康的重要威胁。近年来,随着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

式改变,乡村地区成为了全球肥胖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然而,鲜有研究关注乡

村人口密度、汽车保有量和肥胖之间的关系。因此,本研究使用 2004~2015 年中

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CHNS),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逐步因果检验方法,探

究了中国乡村人口密度与村民肥胖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了汽车保有量在这一关系

中的中介效应,同时比较了三者关系在青年人和中年人之间的异同之处。与以往

研究相比,本文主要有以下四个创新点:第一,在中国乡村肥胖率快速增长的背

景下,本文关注了乡村人口密度与村民体重的关系,弥补了以往研究多聚焦于城

市地区的不足;第二,本文检验了汽车保有量的中介效应,丰富了乡村人口密度

影响村民体重的作用机制;第三,本文比较了乡村人口密度与居民体重的关系在

青年人和中年人中的差异,弥补了以往研究缺乏关注中青年人群之间的差异;第

四,本文使用了纵向追踪数据和固定效应模型,弥补了以往研究多使用截面数据

的局限,使得研究结果更接近于因果关系。本文的研究结果发现,乡村人口密度

与村民肥胖具有正向关联,其机制之一是高人口密度增加了汽车保有量,进而增

加村民肥胖风险。但是,这一效应及其机制仅在青年人群中成立。这一发现与通

常基于城市地区的研究结果不同。因此,决策者采用建成环境优化策略来防控肥

胖时,需要重点考虑城乡情境特征和人群差异。

关键词:建成环境;土地利用;肥胖;交通行为;纵向设计

第32页

18.城镇化的低碳、生态与健康效应

中日韩之间跨境颗粒物污染及其健康效应的源-汇关系分析

刘建政

厦门大学

摘要:跨境细颗粒物(PM2.5)污染已成为中国、韩国和日本从民间、学术界和

政界的一个重要环境话题,因此最近有大量文献关注这三个国家之间的 PM2.5

源-汇关系(source-receptor relationship)以确定各方分别贡献了多少污染。然而,

现有文献往往只从生产的角度探讨 PM2.5 源-汇关系,而没有从消费和贸易的角

度研究源-汇关系,也没有研究分析中日韩跨境 PM2.5 健康效应的源-汇关系。本

研究采用了一个由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GEOS-Chem 大气化学传输模型、人口

暴露模型和暴漏反应模型组成的综合分析框架,从生产和消费两个角度量化了

2015 和 2017 年中日韩跨境 PM2.5 污染、人群暴露量以及过早死亡人数的源-汇

关系。研究发现,就 PM2.5 污染浓度而言,中国是韩国和日本跨境 PM2.5 污染

的主要贡献源国,而韩国和日本对中国的 PM2.5 污染的贡献并不明显;但在人

群暴露量和过早死亡人数上,韩国和日本对中国的贡献是显著的。研究还发现,

消费角度下中日韩之间在 PM2.5 污染和人群暴露量上的相互贡献的差距要比生

产角度的差距更小。以 2017 年 PM2.5 相关过早死亡数量为例,从生产角度来看,

中国对日本(韩国)的贡献是日本(韩国)对中国的 14.3(1.7)倍,而从消费

角度来看,日本(韩国)对中国的贡献是中国对日本(韩国)的 2.3(1.5)倍。

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来看,韩国对日本的贡献分别是日本对韩国的 12.7 倍和 3.8

倍。研究表明,中日韩之间由大气传输和贸易驱动的跨境 PM2.5 污染和人口暴

露量的迁移是相互的,因此中日韩三国需要从生产方和消费方共同进行污染控制。

关键词:跨境细颗粒物污染;健康效应;源-汇关系;东北亚

第33页

18.城镇化的低碳、生态与健康效应

走向碳中和:减污降碳如何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和

路径

陈小龙,狄乾斌,梁晨露

辽宁师范大学

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如何实现区域减污、降碳和经济增长的动态协

调发展,是中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基于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面板数据,利用 CO2 排放系数法、减污强度综合指数和熵值

法对长三角城市群 26 个城市 2006—2020 年的 CO2 排放、减污强度和经济高质

量发展指数进行定量测度,通过核密度分析、GIS 空间分析等方法揭示长三角城

市群减污强度、CO2 排放水平的时空格局和经济高质发展的特征。建立面板向量

自回归模型( PAVR),并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对模型系数进行估计,通过格兰

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得到减污、降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三

者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城市群减污强度指数呈增强态势,核密

度曲线显示,减污强度存在空间极化现象,在空间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转移的演

变态势。长三角城市群 CO2 排放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碳排放存在显著的

空间非均衡性特征。②长三角城市群全域及三类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自我促进机

制更加显著,污染物排放、碳排放对其影响极其有限;经济高质量发展显著推动

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全域和低质量经济发展区表现为显著促进,高、较高质量

经济发展区表现为非线性影响,改变牺牲生态环境、增加碳排放为代价的经济发

展模式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③互动关系来看,高、较高质量经济发展区三

者联系更加紧密,构成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关系,而全域和低质量经济发展区三

者尚未形成有效互动机制,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环境污染、二氧化碳排放的单向

作用为主。

关键词:“双碳”目标;减污强度; 碳减排;经济高质量发展;PAVR 模型;长三

角城市群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翻页书的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