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发布时间:2021-12-16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天津市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 4 —进北京项目 3283 个,协议投资额超过 9100 亿元。承接载体不断优化提升,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 2012 家,南港工业区一批优质项目签约落户,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加快建设。合作共建滨唐、滨沧示范产业园。津秦、津保高铁相继开通,京津城际延伸线建成并实现公交化运营,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一带一路”战略支点作用持续增强,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枢纽港口建设全面加快,天津港雄安新区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建成京津冀港口智慧物流协同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区域通关一体化。天津港“一港六区”实现统一运营管理,集装箱吞吐量突破 1800 万标准箱。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加快建设,建成高水平中埃经贸合作示范区。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新动能引育不断加快,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和机械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 4 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集聚 38 家百亿级企业,建成 8 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 26.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 17... [收起]
[展开]
天津市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 2 —

“十四五”时期(2021—2025 年),是滨海新区在全面建成

高质量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

行区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科学编制并实施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对于落实“双城”发展布局,推进“二次

创业”,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生态、智慧、港产城

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央和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

年规划建议的精神,按照《中共天津市滨海新区区委关于制定滨

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

景目标的建议》,编制《天津市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本纲要将

“十四五”规划与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主要阐明“十

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任务和政策取向,是市

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滨海新

区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2页

— 3 —

“十四五”时期,滨海新区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准确把握

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

高质量发展,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滨海新作为,为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区开好局、起好步。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滨海新区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

年来,全区各方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

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

维护”,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

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推进“五位一体”总

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

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较好完成

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取

得决定性成就,为建成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

滨海新城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累计引

第3页

— 4 —

进北京项目 3283 个,协议投资额超过 9100 亿元。承接载体不

断优化提升,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 2012 家,南港

工业区一批优质项目签约落户,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加快

建设。合作共建滨唐、滨沧示范产业园。津秦、津保高铁相继开

通,京津城际延伸线建成并实现公交化运营,京津冀“一小时”

交通圈基本形成。“一带一路”战略支点作用持续增强,世界一

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枢纽港口建设全面加快,天津港雄安新

区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建成京津冀港口智慧物流协同平台,在全

国率先实现区域通关一体化。天津港“一港六区”实现统一运营

管理,集装箱吞吐量突破 1800 万标准箱。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

区加快建设,建成高水平中埃经贸合作示范区。

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新动能引育不断加快,形成新一代信息

技术、汽车和机械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 4 个千

亿级产业集群,集聚 38 家百亿级企业,建成 8 个国家新型工业

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加快推进。战

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

工业增加值达到 26.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

加值达到 17.3%,高技术服务业和现代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

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42.5%。新业态新模式加速聚集,金融、类金

融机构 2700 余家,沪深港上市企业 41 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

银行天津灾备中心落户新区。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

第4页

— 5 —

各类融资租赁公司达到 1744 家,总资产突破 1 万亿元。飞机、

船舶、海工平台等跨境租赁业务总量占全国 80%以上,成为全球

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地。出台全国首个商业保理监管办法。平台

经济快速发展,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提速升级。平行进口汽

车保持全国 65%以上占比。建成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国家

数字出版基地等 8 个国家级园区。

创新要素加快集聚。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发展,一批高水

平科研机构、创新平台落户新区,市级以上研发机构 518 家,国

家级众创空间 21 家。创新主体规模不断壮大,构建“雏鹰—瞪

羚—领军”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3270 家,

独角兽企业、领军(培育)企业、瞪羚和雏鹰企业超过 1600 家。

科技攻关取得重大成果,新一代超级计算机、飞腾麒麟“PK 体

系”、12 英寸单晶硅片、全球首款软件定义互连芯片和内生安

全交换芯片等核心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26 项科技成果获得

国家科学技术奖。人才强区战略扎实推进,成立信创、生物制造

等 8 个产业(人才)联盟,驻区两院院士、特贴专家、突出贡献

专家等高层次人才 1123 人。建成中国(滨海)知识产权保护中

心,有效发明专利累计达到 1.1 万件。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营商环境显著改善,“不为不办找理由、

只为办好想办法”深入人心,在国家级新区营商环境考核评价中

处于前列。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承接市级事权 622 项,凡

第5页

— 6 —

开发区能承接的全部下放,实现“滨海事滨海办”。295 个审批

事项全部下沉街镇,实现“滨海通办、滨海统办”。深化“一制

三化”改革,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成为常

态。全国首创信用承诺审批分级管理,率先推行“一企一证”综

合改革。市场主体达到 27.7 万户,比 2015 年翻了一番。区级机

构改革、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开发区法定机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性成效。自贸试验区累计实施 478 项制度创新举措,37 项试点

经验和实践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账户设立主账户 800

余个,收支规模超千亿元。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东疆保

税港区转型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完成全国首单二手商用车出口,

全国首个海关区块链验证系统上线运行。

城市功能快速提升。以海港、空港为枢纽,高速公路、高速

城际铁路以及快速路、快速轨道为骨架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基本

形成。绕城高速全线贯通,北海路地道、港城大道北环铁路桥、

世纪大道东延、中央大道南延、寨上大桥等路桥工程竣工,津石

高速天津东段、塘承高速滨海新区段、轨道交通 B1 线、Z4 线等

加快建设。建成全国首个绿色驱动公交服务网络,新开公交线路

34 条,施划停车泊位 9.7 万个,群众出行更加便捷。改造农村

电网 321 公里,建成 5G 基站 2900 个,核心区实现 5G 网络全

覆盖。改造燃气管网 168 公里、供热管网 67 公里。综合整治老

旧小区 89 个、背街里巷 11 条。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分类投放、

第6页

— 7 —

分类运输、分类处置体系基本形成。建成智慧滨海运营中心,搭

建“1+4+N”智慧城市管理平台。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面

实施,空气环境质量和污水处理达标率居全市前列,2020 年

PM2.5 浓度 49 微克/立方米,比 2015 年下降 30%,空气优良天

数比率提高 5.3 个百分点。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 5 座,提标改

造 26 座,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95%以上。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

定。“871”生态工程加快推进,北大港湿地保护区列入国家重

要湿地名录,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完成造林 1.8 万亩。打好

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12 条入海河流全部消劣,修复岸线 8.8

公里、海洋湿地 647 公顷,高水平完成近岸海域水质考核指标,

153 公里海岸线生态功能不断提升。建成郊野公园、街心公园

36 座,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9.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2.8 平方

米。构建了全天候、立体式“人防+技防”野生动物保护体系。

民生保障不断增强。每年实施 20 项民心工程,成功创建全

国文明城区和全国卫生城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通过

验收。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累计新增就业 63.4 万人,城镇

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5%以内,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

业保险待遇稳步提高。建成养老机构 12 个、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133 家,养老服务床位累计达 8000 张,“老人家食堂”实现社

区服务全覆盖。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 1.7 万套,实施 28 片 2.2

第7页

— 8 —

万户棚户区改造,全面完成 2697 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退

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新建、改扩

建中小学、幼儿园 79 所,天津茱莉亚学院、南开中学滨海学校、

市第五中心医院、第二老年养护院、国家海洋博物馆、滨海文化

中心等一批优质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文化休闲项目投用。中新

生态城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1 个街镇、415 个村居实现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推行全域全科网格化管理,构建了

“三位一体”的闭环式便民服务系统。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显著提高。建立“街镇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突出抓好南

北“两翼”发展,城乡差距逐渐缩小。高标准完成扶贫协作和对

口帮扶工作,精准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平安滨海建设取得扎实成效。依法治区深入推进,行政执法监督

平台被评为全国示范项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双胜双赢。

同时,新区也处在负重前行、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紧要关

头,“双城”布局尚在起步阶段,民生领域存在短板,城乡发展

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脑袋上的“津门”尚未完全打开,敢闯敢

试、敢为人先的魄力不足;新旧动能转换不够快,战略性新兴产

业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各类风险隐患依然存在,生态

保护任重道远。

第8页

— 9 —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新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复杂

而深刻的变化,不确定性更大、风险挑战更多,但总体上仍处于

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

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同

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签署,中欧投资

协定谈判如期完成,为我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统筹国内国

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国内国际双向循环的资源配置枢纽,

带来重大机遇。

从国内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

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正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

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新的发展格

局中,我国制度优势显著,社会大局稳定,治理效能提升,经济

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

韧性强劲,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

从全市看,天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

“津城”“滨城”双城发展布局正在加速形成,依托改革开放先

行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

第9页

— 1 0 —

范区等先行先试的优越条件,充分发挥区位、产业、港口、交通

等方面优势,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

略支点。

从新区看,新区肩负国家与天津市赋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

要使命,市委市政府持续放权赋能、续航加油、升级加力,倾力

支持新区在落实新发展理念中率先突破。经过多年发展,新区积

累了雄厚基础,开发区优势突出,街镇发展潜力大,先行先试效

应加快显现,开放型经济体系日益完善,城市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不断提升。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新区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抢抓改

革开放、创新转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遇,在危机中育先机、

于变局中开新局,释放改革开放新红利,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

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

的发展,在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滨海新作为,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区新征程,再创滨海辉煌。

第三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按照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确定的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

大都市的远景目标要求,到二〇三五年,滨海新区基本建成综合

实力强劲、人民和谐幸福、具有独特魅力、国际化程度领先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区,“一基地三区”核心区、高质量发展

第10页

— 1 1 —

示范区、“双城”发展布局全面形成。城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枢纽港口建设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成为京

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支点;自主创新能力居于全国前列,核

心产业竞争力处于全国第一方阵,成为国家先进制造研发中心示

范区;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法治滨海、法治政

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区、教育强区、人才强区、健康新区,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

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实现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建设目标;

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成为国内大循环北方枢纽、国内国际双循

环重要战略支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于全国前列,基本公共服

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发展一体化;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实现人的

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11页

— 1 2 —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

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

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

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

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

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推进京津冀协

同发展,坚持“创新立区、制造强区、改革活区、开放兴区、环

境优区”,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努力实现“一基地三区”核心区功能定位,打造国内大

循环北方枢纽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示范

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区,基本建成生态、智慧、港产城

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

第12页

— 1 3 —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

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共同富裕,把增进

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

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让

全区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用新发展理念指导解决新发展格局中的突出问题,推动质量变革、

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

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度实施国家战略。着眼于构筑新时代发展战略优势,

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以打造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

一路”的战略支点为使命,创造性的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在

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展现滨海新作为。

坚持“滨城”发展战略。深度落实“津城”“滨城”双城发

展布局,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坚持精准规划、推进精致建设、强

化精细管理,营造精美环境,显著增强城市综合配套能力,全面

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坚持“闯”字当头、“干”字当先、

第13页

— 1 4 —

“创”字为要,保持创新的闯劲、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深化体制

机制创新的锐气,以改革创新作为永远的基因和血脉,坚决破除

制约发展的瓶颈难题和深层次矛盾,使改革开放创新成为推动

“二次创业”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

坚持总体安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把握好安全和发展

“两个轮子一起转”的大方向,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构建政治安

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等于一体的安全

体系,全面提高防范风险和应急处置能力,打造有利于经济社会

发展的和谐环境。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

整体性推进,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推动系统性、集成性改革创新,

推动开发区、各部门、街镇同频共振,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安全的关

系,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主要目标

着眼于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的

远景目标,综合考虑新区发展的机遇、优势、条件,坚持守正和

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 ” “1+3+4”产业

规模效益明显提升,产业生态不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拉

动增长的主引擎,打造若干具有国家创新引领力的产业集群,国

第14页

— 1 5 —

家先进制造研发中心示范区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地位更

加凸现,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枢纽港口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金

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形成更加健康良性的金

融生态环境。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助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

双循环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

形成,发展要素市场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有企业、“放

管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深入推进,营商环境走

在全国前列。

—— “一主两副六组团”一核多点

城市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

数字城市、智慧滨海成果显著,港口经济、海洋经济、贸易产业

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智慧、港产城

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基本建成。

—— 。新发展理念得到全面贯彻,

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新能力

显著提升,新动能进一步壮大。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

动成效显著,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现

代产业新体系基本形成,在全市发展中的龙头引擎和辐射带动作

用更加突出。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

心,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成果不断巩固发展,市民思想道德素质、

第15页

— 1 6 —

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全面提升,向上向善、重信守诺的

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二次创业”精神更加凝聚,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城市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

——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

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明显,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一带、一屏、五廊”生态格局全面完成,“871”生态建设工

程取得重大进展,“蓝色海湾”整治修复效果明显,主要污染物

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

绿色宜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断均衡普惠,

教育、卫生、文化短板全面补齐,社会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实现

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居民收入和

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依

法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

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共同缔造理念深入人

心,社会治理水平和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1“ ”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 年 2025 年 属性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 2 左右 6.5 以上 预期性

2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 ) 2.5 7 以上 预期性

第16页

— 1 7 —

1“ ”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 年 2025 年 属性

3 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1900 〔12000〕 预期性

4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35.96 39.41 预期性

5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90.6 93.4 预期性

6 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22 25 以上 预期性

7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区规上

工业增加值比重(% )

27 41 以上 预期性

8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

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17.5 32 以上 预期性

9

高技术服务业及以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

为代表的现代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35.7 44 以上 预期性

10 全区市场主体数量(万家) 27.7 46 预期性

11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元) 5783 6500 预期性

12 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万标准箱) 1800 2200 预期性

13 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3.5 与经济增长基

本同步 预期性

14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5 以内 控制在 3.5 以内 预期性

15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5.34 15.5 预期性

16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57 2.85 预期性

17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154 167 预期性

18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88 92 以上 预期性

19 人均期望寿命(岁) 83.03 83.28 预期性

20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9.15 10 预期性

21 油气勘探开发能力(万吨) 3500 4000 预期性

第17页

— 1 8 —

1“ ”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 年 2025 年 属性

22 单位 GDP 能源消耗降低(% )

〔完成市

下达任务〕

〔完成市下达

任务〕 约束性

23 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

〔完成市

下达任务〕

〔完成市下达

任务〕 约束性

24 空气优良天数比例(% ) 67.5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25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 III类水体比例(% ) --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26 森林覆盖率(% ) 5.44 6.53 约束性

27 研发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 ) 3.25 与全市保持一致 预期性

28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3270 5800 预期性

29 每万人口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件) 13 16 预期性

30 政务服务“网上办”占比(% ) 80 95 预期性

注:〔 〕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

第18页

— 1 9 —

坚持把深度实施重大国家战略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历史机

遇,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主动融入

“一带一路”,加快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增强服务辐射能

力,在服务重大国家战略中展现滨海新作为。

第一节 打造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

打造京津冀高效便捷“出海口”。健全与京冀交通体系,加

强海、铁、路、空联动,深化区域港口群、机场群协作,打通跨

区域“断头路”“瓶颈路”,完善便捷通畅的城际铁路、公路网

络,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完善天津港集疏运体系,加快建

设集疏运专用货运通道,优化提升京津高速、京津塘高速、津晋

—荣乌高速及秦滨高速 3 横 1 纵主干网络,构建联接北京、“三

北”的大通道。深化京津冀港口协同发展,推动组建津冀组合港

联合管理机构,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错位发展、高效协同

的津冀世界级港口群。发挥天津港核心战略资源优势,全力提升

港口运营效率,建立服务京津冀和雄安新区专属服务体系、政策

体系。推动南港 LNG、京津输油管道等重点项目投产运营,加快

建设北方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国际冷链物流基地,保障北京油气

第19页

— 2 0 —

能源和生活物资供应安全。

打造京津冀配套完善“产业区”。推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

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北方航空物

流基地、南港化工新材料基地等重点载体平台创新发展,推动一

批承接非首都功能的标志性项目落地,打造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

要承载地。精准对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清单,推动央企和龙头

企业区域性、功能性总部及新兴业态项目向新区集聚。充分发挥

新区产业优势,强化产学研对接合作,打造研发成果应用场景,

积极构建北京龙头企业产业化基地和重点科研成果产业化转移

基地。完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和支持政策,对承接项目审批手续、

人才评价及科技企业认定等实行统一互认,建立京津两地互利共

赢政策,确保疏解项目承接稳、发展好,实现企业和人才引得进、

留得住。继续加强与沧州、唐山等地合作,强化联合招商机制,

推动区域产业链互补关联,加快滨沧、滨唐产业园区建设。

打造京津冀宜居宜游“后花园”。突出亲海品海旅游特色,

丰富文旅业态,强化公共配套,提升服务品质,建设一批历史与

现代交融的特色旅游景点,构建“海上+陆上”“线上+线

下”“四季+全天候”旅游场景和服务体系,形成全域滨海旅游

特色,打造海洋旅游文化品牌。坚持业态多元、服务大众、智慧

赋能,打造一批特色品质街区。提升京津冀游客购物体验,打造

一批高端购物中心,满足京津冀区域消费需求。完善城市公共交

第20页

— 2 1 —

通配套功能,构建便捷高效的出行出游交通网络,让京津冀居民

来新区“玩得好、吃得香、住得下、行得顺、买得全”。积极对

接北京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高品质提升

城市社区配套,探索实施京冀居民在新区落户及相关配套政策,

吸引京冀居民在新区安家置业。

第二节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天津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的能力和水平,拓展天津港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航线网络,加密

至日韩、东盟等地区的近洋航线和面向欧洲、非洲等地区远洋航

线布局。充分发挥中欧班列重要战略通道作用,构建贯通“三北”

地区、联通中蒙俄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腹地运输服务网络,

做强国际海铁联运、中转集拼功能,拓展回程货源,提高班列运

营效益。

深化双多边务实合作。深度融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抢抓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带来的经贸合作重要历史

机遇,强化与东北亚、东盟、欧盟等国经贸往来和国际产能合作,

推动信息、产业、货物、资金、人才等更多资源加速流动。探索

在中新自贸协定框架下实现对新加坡更深度的开放,加强与日韩

在高端制造、医疗健康、文化旅游、金融服务等方面的资本和项

目合作,实现开放共享、合作共赢,打造海上“一带一路”。持

第21页

— 2 2 —

续在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和运营各类产业园区,高标准建设

中意(欧)中小企业园等平台载体,探索建设中日、中韩产业园,

推动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境外合作区提档升级,打造

陆上“一带一路”。推进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深化与海关、

机场、港口等部门协同创新,拓展航空服务贸易新业态,打造空

中“一带一路”。深化与“一带一路”市场对接和贸易往来,推

动在沿线国家和地区布局电子商务海外仓,打造网上“一带一

路”。

支持企业“走出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交通互联、

经贸合作为重点,鼓励企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构筑国

际大循环的战略新支点。支持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加强信息服务

和政策指导,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有序开发

海外工程市场,在石油化工、新能源领域开展工程项目合作,带

动高端装备走出去,打造海外工程出口基地。

第三节 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

加快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对标世界一流港口,发挥天津

港海上门户枢纽作用,以区域港口协同增强发展动力,以智慧化、

绿色化为发展方向,不断提高天津港在世界航运领域的资源配置

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服务港、国际贸易港、邮轮母港。加

快打造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枢纽港口,推动天津港成

第22页

— 2 3 —

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服务“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

陆海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现代化的国际航运枢纽。到 2025 年,

天津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 5.6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 2200

万标准箱,在国际航运中心排名进入前 20 位。

2

推进港口合理分工。优化港城空间布局,科学划定港城边界,深化“一港六区”

统一运营管理,促进港城融合发展。以东疆、北疆和南疆港区作为建设北方国际航

运核心区的主要港区,大沽口、高沙岭和大港港区重点服务临港工业发展,为拓展

运输功能及部分货类转移提供空间。以集装箱干线运输为重点,调整优化大宗散货

运输结构,积极发展滚装和邮轮等运输功能,建设国际枢纽港。加强津冀港口合作,

扩大环渤海港口间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精准完善基础设施。有序推动天津港专业化码头建设,分步实施北疆港区、东

疆港区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工程。提升天津港 30 万吨级主航道及公共航道锚地功能,

加快推动大型船舶锚地建设。

创新多式联运体系。积极拓展集装箱航线航班,持续扩大延伸航线覆盖面。优

化集装箱海铁联运班列线路,建立健全铁路运能调配机制,打造“长途精品班列+

短途城际快运班列”体系。推进天津港大宗散货“公转铁+散改集”双示范。深化海

港、空港联动,加快形成“空铁陆海”多式联运的立体化交通网络。

打造智慧港口。推进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测试应用,实现作业资源智能调配、

货物可视化跟踪、物流供应链协同。加快实施天津港绿色智慧专业化码头科技示范

工程,健全港口全面智能感知体系,提升在港口装卸、物流运输、工程建设等数字

化水平,推进东疆港区智能化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对传统码头实

施自动化升级改造。提升口岸智能化便捷化通关水平,建设天津关港集疏港智慧平

台,支撑“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优化营商环境措施。

加快绿色港口建设。将港口污染防治融入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船舶和港口

生产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城市固体废物处理系统处置,加快连接港区的城镇污水管网

建设。加强港区非道路移动污染源治理,推广作业机械和运输车辆优先使用氢能、

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逐步提升船舶低硫油使用率,鼓励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利用与

第23页

— 2 4 —

港区建设相结合。推行清洁生产,加快港口装卸、运输、仓储等关键环节技术升级

改造,推动散货作业堆场全封闭或防风网改造建设。推动靠港船舶岸电规模化发展

和常态化、便利化使用。

建设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和区域航空枢纽。充分发挥天津滨海

国际机场区域枢纽功能,加快拓展货运航线,发展临空物流、口

岸贸易,拓展航空物流产业增值服务。高标准建设航空物流区,

建成大通关基地,集聚一批航空物流企业,打造国际航空物流中

心和北方航空货运中心。推进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

发展客运支线和中短距离航班,加密东北亚、东南亚及“一带一

路”沿线其他地区国际航线。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新建中国通

航天津滨海机场。到 2025 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 3100 万人

次,货邮吞吐量 40 万吨。

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培育航运服务生态,鼓励航运、物

流等企业总部或区域中心落户,支持港航信息、商贸、金融保险、

航运经纪等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建设国际航运服务集聚区。做

大做强跨境融资租赁,发展特色航运保险业务,在自贸试验区试

点推进离岸结算,打造北方国际航运融资中心。研究实施以天津

港为枢纽港的启运港退税、中转集拼、保税燃供等政策,提高对

国际航线、货物资源的集聚和配置能力。加快天津港口型国家物

流枢纽建设,建立面向亚太和欧美等地区的国际采购、分拨、配

送中心和国际物流运营中心。推动邮轮经济发展,以邮轮物资及

第24页

— 2 5 —

免税商品船供业务为突破口,加快开展邮轮物资配送业务,壮大

邮轮物流产业规模。做精做深邮轮旅游业,积极开辟邮轮始发航

线,提升邮轮码头综合服务功能和口岸通关环境。

第25页

— 2 6 —

牢固树立现代化城市规划建设理念,深度落实“津城”“滨

城”双城发展布局,立足产城融合、港城融合和职住平衡,统筹

生产、生活、生态和安全需要,优化开发区和街镇发展功能,打

造高品质的城市格局。

第一节 优化城市功能空间格局

坚持精准规划。对标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等,树立精

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优化城镇开发边界,以世界眼光、国际

标准打造具有滨海特色的城市发展格局。坚持空间统筹,实施战

略留白、留绿、留璞,设置港城分界缓冲带,做到城市建设与天

津港协同发展。坚持“多规合一”,一张蓝图统全局,一张蓝图

绘到底,强化管理联动,优化存量空间、谋划发展空间、协同融

合空间,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优化市域空间结构。结合“带状组团化”的空间特点,打造

“一主两副六组团”的空间结构,推进城市中心—副中心—微中

心建设,推动资源要素科学配置、合理流动,实现一核引领、两

翼齐飞、多点联动。“一主”以主城区为核心,沿中央大道和海

河两岸双轴延伸发展,重点促进人口和高端服务集聚,提升城市

品质和服务能级,展现现代化“滨城”城市中心形象。“两副”

第26页

— 2 7 —

以大港城区、汉沽城区为核心,完善城区配套设施,增强公共服

务功能,建设大港、汉沽综合性城市片区,带动南北两翼均衡发

展,实现以副辅主、主副共兴。“六组团”是“滨城”港产城融

合的重要载体,明晰产业定位,完善城市基本功能,强化与周边

大型居住区的联系,推动职住平衡,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

活空间宜居适度。

构建良好生态格局。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确保生态

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完善生态廊道和生物多

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构建科学合理的生

态安全格局。加快推进“871”生态工程建设,构建“一屏、一

带、五廊道”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格局,重塑“九河下梢、河沽

相连”的生态景观。

3 “ ”

“ ” 即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依托津城、滨城间 736 平方公里的生态屏

障区,打造津沽绿谷,严控建设用地向西蔓延。

“ ” 即蓝色海湾生态带。严守海洋生态红线,加强陆海生态统筹,优化

海岸线功能,综合开展岸线整治修复。

“ ” 即连通区域的大型生态廊道。依托蓟运河、永定新河、海河、独

流减河、子牙新河五条区域廊道,串联北大港湿地、李二湾湿地、塘沽盐田、北三

河湿地、汉沽盐田等大型生态空间,锚固蓝绿空间骨架。

第27页

— 2 8 —

第二节 构建错位联动的开发区功能新布局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聚焦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天津经

济技术开发区东区、中心商务片区为“一核”的城市主轴,高标

准规划建设海河两岸,打造天津汽车城、南港工业区、生物医药

产业集聚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五区”引领,特色园区“多点支撑”的空间发展新格局,推动

城市建设要素和产业发展要素的集成创新,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

动,不断提升城市品位,优质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美丽滨海新城

的核心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化工新材料、汽车制造、生物

医药等主导产业,加速推进产业转型、业态转型,推动研发平台、

交易平台、结算平台、贸易平台建设,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向“微

笑曲线”两端延伸,建设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中心区。

天津港保税区 统筹“三区两港”格局,差异化提升空间功

能,持续完善产城功能互补的高品质宜居环境,建立国际化特色

的城市公共等级服务网络。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扩大海洋装备、

海水淡化等产业规模,建成国家级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国

家海水淡化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做强做优临空经济、口岸经济,

继续发展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制造、运输设备制造(航空航

天、铁路、船舶)、国际贸易等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共享、平台、

交易等新业态,聚集一批国际化企业总部、功能型总部和高能级

第28页

— 2 9 —

研发平台,构建“总部+创新”产业生态,推进数产城融合,打

造宜居宜业国际生态活力新城。

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以“科产城人融合”为理念,以

海洋片区为主战场,高水平建成“中国信创谷”,推进城市功能

关联集中,打造“滨海科技城”。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双轮

驱动,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新兴服务业、生物医药、新能

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将华苑片区建成新经济发展活力区,渤龙

湖片区建成智能制造集聚区,京津合作示范区建成京津冀协同创

新示范区,推进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

范区“升级版”。

东疆保税港区 依托东疆湾沙滩景区、邮轮母港等资源,丰

富赛事运动业态,强化免税购物、美食休闲、海上观光等功能,

打造“国家海洋休闲运动中心”。聚焦融资租赁及商业保理、国

际贸易、航运物流等主导产业,突出财税金融和制度创新,完善

“租赁+”产业生态,放大融资租赁产业特色优势,加快发展商

业保理和自由贸易账户,建成国家租赁东疆标准模式,创设天津

自贸区的特殊综保区,建设国际一流的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租

赁创新示范区和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中新天津生态城。进一步深化中新合作,构建国际一流城市

大脑,让生产更智能、生活更智慧、管理更高效,打造生态城市

升级版和智慧城市创新版,建设生态之城、智慧之城、幸福之城。

第29页

— 3 0 —

聚焦智能科技、大健康、现代文旅、创意设计等主导产业,开展

循环经济、土壤盐碱治理、新能源利用、绿色建筑等创新示范,

建设无废城市、海绵城市。

第三节 完善特色发展的街镇功能布局

统筹考虑各街镇功能定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坚持突

出特色、错位发展,推动街镇分别向城市功能型、产城融合型、

特色农业型创新发展,激发街镇发展活力,增强街镇对产业、人

口的吸引力。城市功能型街镇,重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老

旧小区改造,扎实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

增强社会治理智慧化水平,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产城融合型街

镇,重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城镇发展布局,拓展城镇发

4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化工新材料、汽车制造、生

物医药等主导产业。

天津港保税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制造、运输设备制造(航空

航天、铁路、船舶)、国际贸易等主导产业。

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新兴服务业、生物

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

东疆保税港区。重点发展融资租赁及商业保理、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等主导

产业。

中新天津生态城。重点发展智能科技服务、文化健康旅游、绿色建筑与开发等

主导产业。

第30页

— 3 1 —

展空间,完善园区载体功能,按照“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原

则,持续壮大优势产业,推动产城融合高水平发展。特色农业型

街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建

设美丽乡村,明确农业特色发展方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农村

休闲旅游和农产品电商等,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5

泰达街。升级“一四四七”社区治理模式和“幸福泰达 2.0”,打造美丽滨海

新城的核心区。

塘沽街。重点发展检测服务、航运科技、船舶管理等产业,打造政务服务聚集

区、港航服务产业重要承载区、现代化海滨城市宜居宜业示范区。

新村街。重点发展商贸服务、教育培训、医疗健康等产业,打造繁荣新村、宜

居新村、智慧新村、美丽新村。

新港街。强化与天津港集团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航运服务、仓储物流、商务楼

宇等产业,在港产城融合方面做出示范。

杭州道街。重点发展商贸服务业和楼宇经济,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商贸服务集

聚区、楼宇经济繁华区、宜居宜业的新型城市街区。

新北街。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序承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

洋科技园社会职能,突出宜居宜业双向互动,服务高新区产业发展,建成生态环境

良好、智慧治理高效、人民生活富足、社会和谐稳定的新新北。

新河街。坚持与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洋科技园深度产城融合,加快发展

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等产业,打造现代物流服务中心、产城融合示范街区。

大沽街。重点发展油田服务、汽车贸易、文化旅游等产业,打造活力宜居、和

谐平安的中部新城区。

北塘街。发展旅游观光、汽车物流及后服务等产业,因地制宜发展高品质现代

渔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城乡融合示范街区。

胡家园街。重点发展都市工业、大型商贸、现代物流等产业,加快城市更新,

优化提升特色陶瓷小镇,打造滨城核心区的西部新城。

第31页

— 3 2 —

新城镇。以产城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大健康、生态农业、文旅休闲等产业,

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稳定和谐、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南部生态城。

大港街。优化“一城一区两带”布局,完善研发、贸易、制造、物流的石化产

业链条,提升街区环境品质和公共服务功能,打造滨城南部片区配套完善的生态宜

居街区。

古林街。重点发展轻工制造、新能源、休闲文旅等产业,加速园区转型升级,

推动城区提档升级,完善医疗、教育、商贸、文体等功能,打造南部靓丽名片、海

景文旅圣地。

海滨街。加快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清洁能源(风电)、新型建材四大主导

产业,打造南部生态宜居油田新城区、大港油田和南港工业区产业服务基地。

中塘镇。充分发挥特色小镇品牌优势,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金属制品、轻工

电子、现代农业,建设成为以都市型工业为基础、休闲旅游和现代农业为主导的产

业新市镇。

太平镇。重点发展现代养殖、大数据、特色文旅等产业,打造现代化养殖示范

区、南部新兴产业聚集区、津冀文旅宜居特色小镇。

小王庄镇。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新能源等产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

区、乡村休闲旅游引领区、生态富民示范区。

汉沽街。重点发展休闲农业、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聚力打造“生态富

裕、活力宜居、休闲旅游”的新街区。

寨上街。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海滨旅游等产业,打造现代制造

业产业集群区和文化、休闲、旅游小镇。

茶淀街。重点发展特色农业、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产业,打造特色农业和特

色文化产业基地,建设集旅游、康养、宜居为一体的美丽街区。

杨家泊镇。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农业、新型商贸等产业,着力打造田园生

态宜居宜业特色镇。

第四节 推动开发区和街镇融合发展

实施“强街强镇”战略。按照“一街一特色、一镇一亮点”

第32页

— 3 3 —

的原则,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开展精准招商,走“小、精、特、

专”发展之路,在服务大项目、大企业“建链、补链、强链”中,

发展壮大街镇经济,增强“造血”能力。加强示范工业园区和农

业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进一步提升街镇园区基础设施、公用配套

等承载能力,深入推进街镇园区改革,释放园区发展活力。

发展“飞地经济”。创新开发区和街镇融合发展机制,深化

“飞地经济”发展新模式,打破开发区、街镇行政区划限制,健

全规划、建设、管理和贡献分配等合作机制,将“转出地”引入

的实体产业项目放到其他“转入地”的产业园区、商务楼宇,实

现资源优化配置、发展成果共享、区域协调发展。

第33页

— 3 4 —

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实

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强化城市精细化管

理,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精致打造高品质的现代

化“滨城”。

第一节 打造综合交通体系

打造区域铁路枢纽。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为核心的对

外客运网络,以货运铁路为骨架的天津港对外辐射网络,强化与

重点区域、城市的客货运衔接,提高对外客货运可达性。推动京

滨城际、津潍铁路等建设,提升滨海西站和滨海站区域轨道交通

枢纽功能,增加滨海北站停靠车次,新建滨海东站和滨海南站,

实现“陆港增线”。提升铁路、轨道、公交、长途客运等一体化

运营水平,实现高铁枢纽与城市交通无缝衔接。大力发展高铁枢

纽经济,推动高铁站与周边地区产业、商务、休闲等有机融合。

完善公路骨干交通结构。优化疏港公路布局,实现港城客货

分离。港内打通北港路,缓解天津港南北转换交通压力。加快建

设津石高速天津东段,形成与雄安新区之间的快速通道。推动建

设港城大道—京津塘高速联络线,强化东西向集疏港通道疏港能

第34页

— 3 5 —

力。推动汉港公路、新杨北公路提级改造,完善国省公路网络,

加快津岐公路、工农大道拓宽改造建设。

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推动实施塘汉公路联络线、西中环

海河以南段等项目,强化骨干路网衔接。实施新胡路地道加长、

津塘公路—海兴路节点改造、福州道西延,打通瓶颈节点路段,

畅通城区道路微循环。推动安阳桥、于新桥、西中环跨海河桥、

二大街跨京山铁路桥、车站北路桥、洞庭路地道等跨河跨铁路通

道建设,完善建成区道路网络。推动实施汉南路改线、港塘路西

延,强化南北部片区路网结构。

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推动轨道 B1、Z2、Z4 线加快建设,

形成“两横两纵”的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骨架网,适时推动 Z1

线启动建设。建设北塘、滨海西站等客运枢纽,启动轨道接驳支

线建设,加快形成轨道、公交一体化网络,扩大轨道交通辐射范

围。围绕客运枢纽、轨道站点、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周边等关键节

点,完善非机动车等中低运量交通工具的接驳,打造绿色舒适慢

行交通系统,提升交通枢纽服务能级。规划建设一批公交站和停

车场。到 2025 年,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 80% 以上。

第二节 高质量提升城市品质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坚持一片一策、分类推进的原则,加快

老旧小区、棚户区、背街里巷改造,推进水电气热等民生设施提

第35页

— 3 6 —

标改造,支持有条件的小区加装电梯,鼓励配建停车位和充电桩

等设施。加强城区积水内涝治理,改造提升易积水片、老旧排水

管网,提高排水系统标准和能力。持续推动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建设,因地制宜推进综合管廊建设。创新城市更新融资渠道和方

式,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城市更新改造。完善教育医疗、文化

体育、便民市场、无障碍环境等各类服务配套,打造具有新区特

色的十五分钟生活圈体系。到 2025 年,建成区十五分钟生活圈

覆盖率达到 100%。

提升城市开发效能。盘活低效利用空间、优化存量空间、谋

划发展空间、协同融合空间,有效提升单位土地利用效率。落实

片区产业定位,推进旧工业园区更新和有序升级,调整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合理调整用地性质,试点推行新

型产业用地(M0),增加新型产业空间供给。积极稳妥开展拆除

腾退工作,合理利用土地整备、土地置换等方法,引导低效企业

搬迁或清退。加强低效建设用地、闲置楼宇资源“二次开发”,

鼓励通过微更新微整治等方式,在原址进行改造。

提升城市品位。推动实施道路景观绿化提升工程和城市夜景

亮化工程,推进海河、永定新河等河道两岸城市景观提升。加快

构建国家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等多级生态

公园体系。持续推进商业街、沿街建筑立面整体提升改造,人性

化规范设置各类路标路牌、广告、店铺牌匾、垃圾箱、公交站台、

第36页

— 3 7 —

路旁座椅等城市家具小品和休憩设施,提升都市生活体验的舒适

感与获得感。注重地形、造型、植物巧妙组合,突出立体绿化和

色彩搭配,实施补点、连线、建园、拓面,丰富绿地层次结构,

全方位推进街心绿化、道路绿廊、公园绿地和垂直绿化。到 2025

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 13 平方米/人。

第三节 打造智慧滨海

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坚持智慧管理,系统集成“端边网

云”体系,完善“1+4+N”的智慧城市总体架构,推动城市感知

数据、政务数据、民生数据、产业数据等融合共享,不断拓展智

慧城市创新应用场景,建立集信息感知、数据研判、决策治理于

一体的智慧城市管理新模式。加快智慧城市服务体系建设,加强

5G、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

城市管理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完善智慧滨海运营中心集成应用体

系,打造全国“智慧城市数字底盘”示范区和引领区。

6 “1”是指智慧滨海的城市大脑,以城市运营管理中心为载体,汇集城市各方面

数据,打通信息孤岛,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数据共享互通。系统集成城市综合管理、

便民服务响应、应急协同指挥和数据研发等功能于一体,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

整合,实现对城市的精准分析、整体研判、协同指挥,支撑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

实现新一代城市数字化治理。

“4”是指聚焦四大智慧板块,分别是智慧政务、智慧经济、智慧城市、智慧民

生。四个板块向下延伸细化,形成 N 个智慧应用。

第37页

— 3 8 —

“N”是指根据城市管理的需要不断开发出来的智慧应用。

聚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

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泛在互联、全域感知、数据融

合、智慧协同、安全可靠”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聚焦新网络、

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实现 5G 网络全覆盖,加快布局数据

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构建 BIM(建筑信息模型)、CIM(城

市信息模型)数字城市系统,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

加大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推进铁路、公路、航运、电力、建筑

等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完善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家

数字物流枢纽节点。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以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推进数字产

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壮大数

字产业规模与能级,争创国家数字经济示范区。大力推进制造业

智能化升级,建成一批标杆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培育一批

智能制造示范标杆企业,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城市。加速数字

化技术、商品与服务向制造产业渗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应

用创新和模式创新,探索更多可落地的应用场景。加强数据资源

产权交易、流通、传输和安全保护体系建设,扩大基础信息数据

有序开放,建设数据共享开放平台,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到

2025 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12% 。

第38页

— 3 9 —

第四节 建设安全高效能源保障体系

提升能源保障能力。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形成以油气、电力

为重点的多能互补、安全高效能源保障体系,打造能源革命先锋

城区。继续深化与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

力度,推动本地油田增储上产。充分利用沿海 LNG 资源,加快南

港工业区液化天然气二期扩建和应急储备、天津港南疆港区液化

天然气二期、LNG 外输管线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北方地区重要

的 LNG 资源接收区。稳定本地电力供应,提高外购电比例,加强

特高压电网建设,优化电网网架结构。

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能源消费向清洁低碳转型,严格控

制煤炭消费总量,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坚持化石能源清洁利

用和清洁能源开发并重,推动煤炭集约清洁高效利用,提高非化

石能源比重。建立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有序推进风能、太

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提升可再生能源消

纳能力。稳步推进氢能、LNG 冷能开发利用,拓展示范应用场景,

建设一批综合示范项目。加大生活、工业、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

力度,扩大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制定并实施力争碳排放提前达峰行动方案,开展重点行业碳排放

达峰行动。

建设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区。推动能源与大数据、物联网、

云计算、区块链、5G 等新技术融合,统筹推进网源荷储协调发

第39页

— 4 0 —

展,积极推广综合智慧能源和分布式能源发展,推行节能低碳电

力调度,建设多能互补的分布式综合能源系统。推进储能关键技

术研发,加快储能在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领域示范应用。加

快中新天津生态城智慧能源小镇建设,推广零能耗建筑、主动配

电网、虚拟电厂及新型智能电表等建设经验,率先建成能源互联

网综合示范区。

第五节 强化水安全供给

开展供水水质提升工程。坚持多源互补、量足质优、保护有

力的原则,完善水源地保护体系,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提升原

水供应安全保障能力。推进重点区域管网配套工程建设,提高供

水管网养护管理水平,开展供水管网在线监测点建设,进一步降

低供水管网漏损率。

完善供水系统布局。有效整合城乡供水厂,完善城市供水管

网设施,优化供水资源调度,形成多源联网、安全可靠的供水系

统。推进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强化清水连通互助、输配水高效、

龙头水可控,不断提高饮用水水质,基本实现城乡供水均等化。

推广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开展建

筑中水、雨水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优化工业企业用水结构,积极

推进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把海水淡化水纳入现有水资源体系统

一配置。

第40页

— 4 1 —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

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强重点领域节水,加快先

进工业节水技术、工艺和装备的推广应用,强化农业节水增效、

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构建节水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管理,严格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用水

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总量“三条红线”,健全取水计量、水

质监测和供用耗排监控体系。

第41页

— 4 2 —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

作为区域发展的战略支撑,全面落实“四个面向”重要要求,发

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等资源优势,

坚持以政为引、以用为立、以转为要、以企为主、以人为本,加

快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

第一节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焦信创产业、生物制造、

先进计算等创新领域,努力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和

创新基础平台,争取海河实验室落户新区,构建具备源头科学创

新和前沿技术创造能力的原始创新策源体系。积极参与实施具有

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和天津市重大科技专项,突破“卡脖子”

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力争在关键电子元器件、成套设

备开发、自主可控软硬件、动力电池、创新药物、合成生物、高

端医疗器械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技术成果。

提升平台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冀

科研成果转化中心、新经济创新平台、军民融合创新平台等国家

级创新平台功能。深化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防科大、南开

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知名高校和院所的

第42页

— 4 3 —

科研创新合作,发挥好合作共建的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

天津先进技术研究院、浙江大学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新一

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中科院微电子所天津分所等重大科

技创新平台的作用。支持企业和大专院校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

心、工程研究中心,鼓励建设各类研发创新平台,构建非营利性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网络,形成面向企业的有效开放机制。到 2025

年,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 550 家。

7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优势,完善税收分享

机制、提升载体功能,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示范区。

京津冀科研成果转化中心。依托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市场,集聚京津冀地

区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和技术转移,推动重大科技成

果转化。

新经济创新平台。用数字化手段和云赋能方式,提升服务市场主体的水平。依

托智能语音及 OCR 光学字符识别等多种领先技术,加速企业集聚,建设北方声谷。

打造大安全产业,加快培育、孵化新项目和新业务,形成网络安全产业生态。

军民融合创新平台。以天津先进技术研究院、滨海新区信息技术创新中心、天

津(滨海)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为载体,全力实施军民融合龙头项目、精品工程,吸

引一批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军民融合重点项目

落户。

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树立“以用立业、由智变金”导

向,重点支持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

技术转移体系,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聚集地。充分发挥京津

冀科技成果转化联盟作用,精准对接企业技术需求,联合科研机

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创新企业等,促进技术、资金、应用、

第43页

— 4 4 —

市场等对接,构建紧密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完善技术交易市场

建设,推动技术成果展示交易、供需对接、成果融资等,引育一

批高水平专业技术转移机构。大力培养技术经理人、创新工程师,

探索将从事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执业者纳入人才计划。全面推

动大学科技园建设,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首站”。发挥“科创中

国”首批试点城市优势,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竞

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打造创新标志区和聚集区。全力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升级版”,巩固“创通票”“银政通”等制度创新成果,进一

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构建“一谷四区、特色鲜明、相互支撑、

协调联动”的高质量发展格局。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核心,以智

慧城市、自主算力引擎、智慧港口等领域为重点,助力高水平建

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大力实施创新集聚谷行

动,加快“中国信创谷”“生物制造谷”“细胞谷”“北方声谷”

等一批主导产业突出的创新标志区建设。

第二节 加快培育创新主体

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构建“研发+

制造+服务”模式,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

头组织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

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

第44页

— 4 5 —

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重点企业上市融资。

深化科技创新平台链条建设,培育新型研发机构。

深化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行动,

加快推进“雏鹰—瞪羚—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快培育

“独角兽”企业和科技型上市企业,构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融通

创新的高精尖企业集群。加强“独角兽”企业培育,建立“独角

兽”和准“独角兽”企业库,实行动态跟踪服务。到 2025 年,

雏鹰企业数量达到 2100 家,瞪羚企业数量达到 210 家,科技领

军(培育)企业数量达到 160 家。

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

按照“保存量、促增量、育幼苗、引优苗、建生态”思路,推动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与企业登记信息库、知识产权数据库等多库

联动,构建遴选+入库+培育+认定“四个一批”工作机制。到

2025 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 5800 家。

第三节 构建多层次人才引育体系

加快集聚创新人才。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方针,坚持人才生态和产业生态相结合、招才引智和招

商引资相融合,打造人才特区。以“高精尖缺”人才为重点,加

快聚集高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依托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完善国际化人才交流合作机制,打造国际人才集聚区。加大青年

第45页

— 4 6 —

人才支持力度,加强与重点高校战略合作,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

来新区创新创业。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实做细实训基地,建

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新时代产业人才队伍。实施高技能人

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一批敬业专注、技艺精湛的“海河工匠”

和技能大师。

持续推进“五个一”工程。制定一系列人才政策,打造“鲲

鹏计划”升级版,实施更加精准专业的政策举措。精绘一张“人

才+产业”图谱,建立人才数据库,强化规范管理、动态更新。

建优一个人才服务网,实现“一网通办”,提供线上线下“一站

式”服务。打造一批产业(人才)联盟,加强产业政策和人才政

策衔接配套,实现产才深度融合。做优全国一流人力资源服务产

业园,承载职业提升、创业孵化、人才测评等功能,集聚一批人

力资源领军企业。

打造产业(人才)联盟。完善“联盟吹哨、部门报到”机制,

构建“政府搭台、人才主角、产业发展”的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

生态环境,持续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金融链“四链”

深度融合,促进政、产、学、研、用、金、服七要素高效联动。

坚持放权、松绑、赋能一体推进,赋予联盟人才项目评定和推荐

权。推动联盟间、联盟企业间深入合作,重点突破一批“卡脖子”

技术,打造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

优化人才环境。建立“企业按需点人、新区配套服务”机制,

第46页

— 4 7 —

健全人才“引育留用评”政策体系,优化全生命周期的人才服务。

支持人才团队携带项目“带土移植”,推行“项目+团队”支持

服务体系,为人才团队提供个性化服务。利用双导师、项目学习、

联合培养、共建产业学院等多种途径,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

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放宽人才落户政策,完善配套服务保障措

施,帮助解决居住、子女教育、医疗等实际问题。

第四节 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优化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鼓励

实行“揭榜挂帅”激励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扩大科研院所

科研自主权。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

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支持科研机构开展赋予科研

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弘扬科学精神和工

匠精神,大力推进全域科普,推动科技场馆体系建设,提升全民

科学素质,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完善科技金融生态,构建全生命周期、

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支撑服务体系,拓展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发

挥天使、创投等基金及专项投资作用,推动创新创业投资规模化、

聚集化。加强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建设,探索开展高新技术企业风

险信贷,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股权质押贷款等业务。建

立健全科技担保体系,支持引导保险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

第47页

— 4 8 —

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多融资增信服务。

提升知识产权服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和服务,搭建

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创新主体提高知识产权运用能

力。深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探索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建设知

识产权交易中心。高水平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试点城

区,提升中国(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天津知识产权法

庭服务水平,提高审查、确权、维权效率,努力建设国家知识产

权示范城区。

第五节 促进创新创业

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科技园区”全链条孵化体系,高

水平推进双创基地建设,提升双创大厦、独角兽大厦、空港创新

创业中心等载体功能,打造一批独具产业特色的孵化载体。鼓励

引进专业运营机构,盘活闲置楼宇和厂房,打造低成本的创业广

场、创业街区。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推动政务服务向创业广场、

创业街区延伸,设立政务服务工作站,开设行政审批便捷通道,

提供一站式服务。鼓励孵化器、众创空间提供专用设备仪器、共

享专用软件等服务,持续推动双创载体的专业化发展。开展多种

形式科技双创周、双创大赛、双创论坛、双创公开课等活动,营

造创新创业氛围,集聚创客资源。

第48页

— 4 9 —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产业基础高级

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做大做实新动能“底盘”,发展壮大以智能

科技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核心、优势产业为支撑的

“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引领力和整体竞争

力。

第一节 做强做优智能科技产业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发挥信创产业(人才)联盟作用,完善

国家级适配平台,建设国家基础软件创新中心,构建包括 CPU 芯

片、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安全、终端设备等信创产

业核心链条在内的 PKS 和鲲鹏生态体系,构建“企业集聚+平台

赋能+应用驱动+群体突破”的协同创新、联合攻关模式,建立

信创产业标准,打造“信创谷”。

第五代移动通信。着力突破网络架构、射频芯片和模组、微

波器件和天线、测试技术和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快速布局 5G

关键器件、智能终端和应用软件等 5G 基础产业,重点发展 5G

基带芯片、前端射频器件、滤波器、IoT 芯片等基础材料与核心

零部件产业,培育发展基础材料、通信设备及新型智能终端制造

第49页

— 5 0 —

等 5G 龙头企业。积极发展 AR/VR、无人机、可穿戴设备及融合

应用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开展 5G 应用示范工程,打造中新天

津生态城 5G 全域应用示范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5G+智慧城

市领先示范区。

人工智能。加快推动无人机、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等重点

领域自主创新,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以智

能终端语音与图像的智能交互为切入点,重点突破计算机视觉、

智能语音处理、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新型人机交互等

核心基础和关键技术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智能制造,建

设人工智能云,加速各行业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

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在医疗、家居、教育、零售等民生领域和政

务、交通、安防等社会治理领域的应用。

先进计算。构建超级计算与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

融合的高性能计算服务平台,探索融合智能计算、量子计算、类

脑计算等软硬件架构、工艺、应用等多个领域,打造先进计算产

业基地。聚焦智慧城市运营,云研发、运营及销售,产业互联网

等业务,为服务产业发展的数字大脑打造核心引擎。

区块链。强化区块链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区

块链底层开源技术平台,在产业发展、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公

共安全等领域建设落地一批应用场景。构建区块链服务实体经济

发展良好生态,推进区块链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

第50页

— 5 1 —

合,培育融合联动的区块链产业。

第二节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生物医药。依托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天津药物

研究院、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推进生物制

造谷、京津冀特色“细胞谷”、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二期、

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现代中药产业创新中心等建设,聚

焦合成生物、疫苗、细胞及基因治疗等重点领域,打造生物药、

化学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等若干百亿级产业集群,建成功能

布局合理、细分领域特色突出、创新要素高度聚集、具有国际竞

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先导区。

新能源。扩大锂离子电池产业优势,丰富电池关键材料、电

芯及电池系统完整产业链,打造上游原材料、中间电池产品及检

测、下游电池应用及回收全产业链的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发挥风

电龙头企业聚集优势,以整机为龙头、零部件配套及相关服务为

支撑,推进风电设备制造、变频控制器、分布式智能微网发电系

统等风电产业集群发展。积极探索氢能、LNG 冷能利用。

新材料。聚焦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需求,打造航空、化

工领域新型功能材料、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汽车轻量化材料、

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高端焊接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

料产业集群。推进实用化超导材料的研究及应用,探索建设超导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h5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