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中医药》2022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22-11-29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江苏中医药》2022年第2期

2021年度江苏省中医药十大新闻揭晓为充分展示2021年江苏省中医药事业发展成就,增进社会各界对中医药工作的了解和支持,在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支持下,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江苏省中医药系统学会、《江苏中医药》杂志、江苏中医药信息网组织开展了2021年度江苏省中医药十大新闻评选活动。经各地各单位推荐、评选委员会初评、复评,现将评选结果予以公布。1 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强调加快建设中医强省,中医传承与创新发展工程列入江苏省“十四五”规划纲要2021年11月24日,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隆重召开,大会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健康江苏建设,大力发展优质医疗资源,推动均衡布局,加快建设中医强省”,为今后江苏中医药事业的持续稳步发展指明了方向。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并将“中医传承与创新发展工程”列入“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工程”。12月31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江苏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确定了“十四五”时期全省中医药发展的具体目标和... [收起]
[展开]
《江苏中医药》2022年第2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页

2021年度江苏省中医药十大新闻揭晓

为充分展示2021年江苏省中医药事业发展成就,增进社会各界对中医药工作的了解和支持,在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支持下,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江苏省中医药系统学会、《江苏中医药》杂志、江苏中医药信息网组

织开展了2021年度江苏省中医药十大新闻评选活动。经各地各单位推荐、评选委员会初评、复评,现将评选结果予以公布。

1 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强调加快建设中医强省,中医传承与创新发展工程列入江苏省“十四五”规划纲要

2021年11月24日,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隆重召开,大会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健康江苏建设,大力发展优质医疗资源,

推动均衡布局,加快建设中医强省”,为今后江苏中医药事业的持续稳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并将

“中医传承与创新发展工程”列入“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工程”。12月31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江

苏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江苏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确定了“十四五”时期全省中医药发展的具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江苏中医药界深入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更

大力度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更高水平建设中医药强省,为谱写“强富美高”新篇章、实现“健康江苏”新目标贡献更大力量。

2 江苏中医药系统多措并举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与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有机结合,百位名中医

发布庆祝党的百年华诞联合倡议书

2021年3月以来,江苏中医药系统以“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为主题,开展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

教育活动。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组织党史知识竞赛、参观红色基地等活动重温历史、坚定信念、致敬先烈,以义诊、健康咨

询、送医下乡、结对共建等形式,积极开展岐黄基层惠民行动,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有机结合,与贯彻落

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有机结合,在学思践悟中践行初心使命,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入脑入心。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新一届江苏省百位名中医联合签名发布庆祝党的百年华诞联合倡议书,号召中医药人

“做维护核心的忠诚卫士,做守护群众的健康卫士”。作为党的百年华诞献礼,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中医药》杂志向

百位名中医征集100首效方,发布《江苏省名中医效方100首》,传承名医经验,助推“健康江苏”建设。

七一前夕,《中共中央关于表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决定》发布,南通市中医

院眼科副主任陈耀华荣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作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医药人,赴京参加建党百年庆典。

3 江苏积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2021年7月,江苏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在此轮疫情防控中,江苏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原则,中医药全程参与隔离

点预防、定点医院救治、出院后康复的“防、治、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中医药使用率100%,集中隔

离人员中医药使用率95%,康复病例中医药使用率100%。疫情发生后,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时间

派出中医专家入驻定点救治医院;第一时间组方辨证施治,拟定中医相应诊疗方案;第一时间煎煮中药,在隔离点全面提供中医

药治未病服务。在此期间,江苏省中医院联合南京、扬州、无锡、淮安、宿迁等地中医院完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新

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研究专项”,并通过验收。

2021年10月13日凌晨,长江学者、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史锁芳教授,在抗击新冠肺

炎疫情岗位上,因突发疾病救治无效,不幸因公殉职,享年59岁。社会各界沉痛哀悼史锁芳教授,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追授其

江苏“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4 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落户苏州,南京中医药大学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中医药院校建设迈上新台阶

2021年4月22日,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全面战略合作暨建设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签约仪式举行。双方联

合在苏州设立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致力于建设一所中医药特色鲜明、全国一流、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培

养复合型、传承型、科研型的具有人文素养的国际化中医药人才,为苏州、江苏乃至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2021年9月,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公布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名单的通知》,

南京中医药大学入选A类建设高校。自2017年入选江苏省高水平大学以来,学校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双高”建设,以一流学科

建设带动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连续6年位居《中国大学评价》综合排名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一,四次入围U.S.News“全国最好大学

排名”,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综合实力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

5 江苏中医药人肖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三位中医药专家入选“2021年岐黄学者支持项目”,中医药

人才高峰建设再获佳绩

2021年11月18日,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公布,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成为江苏中医药行业首位院士。

12月30日,2021年岐黄学者支持项目人选名单公示,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肖伟、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谈勇、

中国药科大学李萍三位中医药专家入选。

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曹鹏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江苏省中医院江志伟、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霍介格、江苏省连云港中

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胡必梅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工匠”荣誉称号。

第3页

6 《协同推进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发布,长三角健康峰会暨第二届中医药博览会

在南京举行

为落实国家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沪苏浙皖卫生健康行政部

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了《协同推进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方案明确了“打造中医质控一体化管理平

台”“共建中医重点专科合作平台”“搭建中医药人才培养共享平台”“优化一体化中医流派传承创新平台”“构建一体化中医药

标准体系建设平台”等7项重点任务,以推动长三角地区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统筹协调和高质量发展,建立一体化发展机制,形成

高水平协调发展新格局,为深入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21年6月18至20日,2021长三角健康峰会暨第二届中医药博览会在南京举行。“人民英雄”张伯礼、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洪渊、

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国医大师李佃贵及300余名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针灸领域专家,200余家参展企业代表和相关部门领导齐聚

南京溧水,就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长三角健康一体化、健康产业科学发展等话题,展开思想再碰撞,观点再交流,理论再探索。

7 江苏在全国率先布局建设5个省级中医临床医学创新中心,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

2021年9月,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确定首批省级中医临床医学创新中心,分别是:依托于江苏省中医院的江苏省中医高血压

病临床医学创新中心、江苏省中医妇产生殖临床医学创新中心,依托于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江苏省中医消化肿瘤临床医学

创新中心,依托于南京市中医院的江苏省中医肛肠临床医学创新中心和依托于无锡市中医医院的江苏省中医退行性骨关节疾病

临床医学创新中心。此举旨在有效提升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全面促进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坚持扶优扶

强战略,积极争创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8 江苏省中药资源普查实现全覆盖,高质量完成“摸清家底”任务

江苏省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是在国家和省中医药管理部门的统一部署和组织领导下,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技术牵头单位,

于2014年正式启动,先后分四批实施。随着2021年最后一批普查任务通过验收,顺利完成了全省96个县(区、市)中药资源普

查工作的全覆盖。

在千余名普查队员历经8年艰苦努力下,江苏调查发现中药资源种类2421种,包括药用植物1965种,药用动物390种、药

用矿物66种,其中植物新物种1个、新分布记录种7种。获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专著21本,其中《江苏省中药资源区划》为全

国首个省级层面的中药资源区划专著,受到行业的高度关注。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牵头申报的“适宜于我国沿海地区水生、耐盐药

用生物资源调查技术方法体系的创建与应用”项目荣获2020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唯一的一等奖。

9 江苏发布国内首个《关于加强全省中医惠侨工作的意见》,积极建设中医惠侨基地,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

2021年4月,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全省中医惠侨工作的

意见》,明确了“建立健全中医惠侨服务体系”“创新中医惠侨方式方法”“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和“加强党对中医惠侨工作

的集中统一领导”等方面的十七条工作意见。这是全国首部省级中医惠侨指导性意见。全省现有各级中医惠侨基地34家,与

20余个国家的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合作与交流,服务侨胞,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

由江苏省商务厅主办的中医药服务东盟专场线上对接会于2021年12月14至16日举办,江苏省中医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等中医医疗机构,江苏康缘药业、江阴天江药业等中药制造厂商与31家来自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的采购商进行了线上对接。

10 江苏举行孟河医派传承与创新高峰论坛暨世界孟河医派发展联盟启动仪式,江苏中医流派研究

推广开启全球模式

2021年10月23日,孟河医派传承与创新高峰论坛暨世界孟河医派发展联盟启动仪式在江苏常州举行。大会主题为“传承

与创新”,旨在发扬孟河医派特色优势,促进孟河医派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江苏历代名医辈出,流派纷呈,孟河医派是江苏中

医学术流派的杰出代表,江苏将以“世界孟河医派发展联盟”的启动为契机,开启江苏中医流派研究推广的全球模式,推动流派

学术研究成果转化和临床运用,积极推广江苏中医流派文化,为江苏乃至全球中医药学术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12月8至11日举办的“澳门江苏周”活动中,吴门医派围绕“千年传承,百年吴医”的主题,以文字、图片、展品、多媒体等

多种展陈形式精彩亮相,深受好评。

附录 江苏中医药系统积极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奋力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江苏中医药系统积极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牵头制订了《江苏中医膏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苏派膏方的开具、制备、使用

有了首个指导性规范。“中华中医药学会基层高血压防治专家指导委员会2021年学术年会”在南京举行,由江苏省中医院牵头组

织撰写的“高血压与中医药”重要章节首次纳入《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牵头组织编写全国中

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中西医结合外科腺体病学》,这是我国首部中西医结合外科腺体病学诊疗领域的教材。

江苏省中医院连续5届位居艾力彼医院竞争力排行榜中医医院百强前列;12月22日,紫东院区全面运行,江苏省中医院综

合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南京最大的中医康复中心——江苏省第二中医院中医康复中心正式启用。溧阳市中医医院新院区奠

基开工,占地面积约184亩,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设计床位1000张。12月31日,苏州市中医医院二期大楼正式启用,大

楼总建筑面积为8.8万平方米,新增床位500张,在全国医院建设大会组委会和北京建筑大学等联合举办的“2021年中国医院

建设奖评选活动”中,苏州市中医医院被评为“中国最美医院”。南通市中医院“中医药临床技术国际远程培训交流基地”项目获

批2021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

首届中国中医药50人峰会在江苏扬州成功举办,本届峰会主题为“传承中医中药,守正创新发展”,围绕推动新时期中医药高质量创

新发展目标,展开高端对话和系列活动,旨在达成发展共识,共享发展成果,为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4页

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Jiangsu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Medicine Development),是为了进一步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

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根据江苏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需要,积极优化中医药机构设置和资源配置,由江苏省

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于 2011 年1月批准设立的省级中医药发展研究机构,隶属于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

会,业务主管部门为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

中心以“促进中医药传承发展”为宗旨,致力于集中优势研究力量,整合各方智力资源,系统地研究中

医药发展问题。其主要职责任务为:围绕全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战略性、政策性、综合性问题和热点、难点

问题开展研究,为中医药主管部门提供理论参考与决策建议;开展中医药特色优势、发展历程、政策法规研

究;组织协调有关中医药机构的软科学课题研究和重大专项课题研究;开展中医药机构间和区域间协作研

究,促进行业内外的交流合作;汇集和发布中医药信息,编写中医药发展年度报告;承担中医药主管部门委

托的相关工作。此外,中心作为江苏省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针灸学会秘书处的挂靠单位,一并承

担着三会相关管理与服务工作。

中心的业务范围为:中医药发展和特色优势研究;全省中医药学术交流、科普宣传、继续教育和文化建

设;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交流;民间诊疗技术的挖掘、筛选和研究;编辑出版《江苏中医药》。中心内设综合

办公室、组织管理部、学术发展部、信息宣传部。附设江苏省中医医院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江苏中医药科学

技术奖奖励办公室、江苏省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办公室和江苏省中医药十大新闻评选办公室。

中心将努力建设成为全国中医药界独树一帜的特色品牌、服务品牌和管理品牌,积极推动江苏中医药

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为实现江苏由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而作出贡献。

第5页

1956年创刊  月刊

2022年总第54卷第2期(总第586期)

2月5日出版

主 管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 办 江苏省中医药学会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江苏省针灸学会

名誉主编 周仲瑛

主 编 黄亚博

编辑出版 江苏中医药编辑部

 地    址:南京市汉中路282 号(210029)

 电    话:(025)86617285(编辑、发行)

86556817(编辑)

 投稿平台:http://www.jstcm.cn

  信息网站:http://www.jstcm.com

  电子邮箱:jstcm@vip.163.com

印 刷 南京海兴印务有限公司

国内发行 江苏省报刊发行局

订阅代号:28-8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

订阅代号:M1011

准予广告发布登记通知书编号

广登 32000000053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2-397X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32-1630/R

定 价 每期 12 元 全年144 元

微信服务号 邮局订阅

本期副主编兼责任编校 吴  宁

助理责任编校 蔡  强

JIANGSU ZHONGYIYAO

2021年度江苏省中医药十大新闻揭晓 …………………(封二,彩插一)

名医长廊

陈小宁效方治验——化痰祛斑汤………………………… 陈小宁(1)

陈岱效方治验——痛肾安…………………………………… 陈岱(3)

陈正平效方治验——加味桂枝汤………………………… 陈正平(5)

陈光明效方治验——益肾消癜汤 ………………………… 陈光明(7)

思路方法

从“经本阴血何脏无之”探析卵巢早衰的中医病机治法

………………………………………………………… 金晶,柳静(9)

基于“脑-心-肾-精室”轴探讨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

…………… 赵明,郭军,刘胜京,王浩,邓楹君,郭俊,高庆和(12)

基于阴阳昼夜节律探讨高血压病辨治特点 …… 吴宣瑱,刘福明(16)

医学传薪

刘启泉基于“实则泻子”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 王俞铧,刘阳,王雨鸽,赵倩文,许静茹,张乃霖(20)

金实从肾虚瘀毒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

…………………………………… 刘晓炜,郭潇,李鹏飞,郭峰(23)

李果烈治疗“水漂木浮”型眩晕之经验

……………………………………………丁玲丽,黄小燕,陆艳(26)

仲远明运用风池穴治疗头面诸疾经验探析

………………………………………………周帅,朱丹,张朝晖(29)

目  次

第6页

临床研究

“心衰Ⅰ号”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功能不全 30例临床研究

………………………………………………… 陈建东,何安霞,陈超,李婕,韩捷,缪晓帆,卢鑫,王令谆(32)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常规疗法治疗肾虚湿热型膀胱过度活动症 30例临床研究

…………………………………………………………………………… 荣慧,潘云霞,张鑫,徐素萍,周萍(36)

临证撷粹

风药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作用探微 ………………………苏晓鹏,晏军,张潞潞,冉云,党志博,胡世平(40)

肝脾同调法分期辨治胰腺癌思路撷要……………………………………………………………… 阮帅,舒鹏(43)

医案医话

李惠林运用黄连阿胶汤化裁治疗杂病验案 3则 ……………………………… 方泽彬,赵恒侠,熊倪,钟淑贞(47)

霍介格运用和法治疗恶性肿瘤术后失眠验案 4则 …………………………………………… 卞丽红,李文宇(50)

治法方药

基于《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探析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 李瀚林,魏陵博,戎冬梅(53)

越婢加术汤治疗湿疹应用思路……………………………………………………… 曲圣元,肖战说,崔炳南(56)

医药管理

江苏省三级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中药饮片管理现状分析及质量控制指标优化建议

………………………………………………………… 张倩,陈蕾,赵林钢,刘史佳,张天南,束雅春,姚毅(59)

文献研究

夜啼源流考………………………………………………………………… 孟璐,陈斌,李富震,王兵,姜德友(65)

实验研究

芎芷镇痛方对偏头痛大鼠行为学及三叉神经节TRPV1表达的影响

………………………………………………………… 陈炯华,方雪,白茹雪,白羽,严展鹏,李壮壮,周影(69)

综 述

当代名老中医治疗白塞病经验概述 …………………………………………………………… 黄淑霞,殷海波(73)

中医外治法治疗恶性肿瘤及其相关病症的研究进展 ………………………………………… 杨群柳,全建峰(77)

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简介 ………………………………………………………………………………(彩插二)

《江苏中医药》稿约…………………………………………………………………………………………………(封三)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 (封底)

第7页

1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名医长廊

陈小宁,男,1956 年 9 月生,江苏靖江人,中共

党员。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

授,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

任江苏省中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先后任中华中

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

学会联合会耳鼻喉科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

结合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常务委员、江苏省中医药

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医大师

干祖望名医工作室主任。2020 年被评为江苏省名

中医。

1978 年考入南京中医药大学,1983 年本科

毕业,2007 年博士毕业。师从国医大师干祖望

教授。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耳鸣、口腔黏膜病。

最擅长使用的经典方:麻黄桂枝汤、二陈汤、补中益气汤、半夏泻心汤、小青龙汤、喉科六味汤。

最擅长使用的中药:黄芪、太子参、南沙参、防风、麻黄、桂枝、白芷、浙贝母、金银花、连翘、苍耳子、柴

胡、黄连、桔梗、甘草。

最推崇的古代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朱丹溪、张景岳、叶天士、陈修园。

最喜爱的中医药典籍:《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丹溪心法》《医学心悟》《临

证指南医案》《类证治裁》《本草纲目》。

从医格言:医者本为善慈,临证永无尽头。

陈小宁效方治验——化痰祛斑汤

陈小宁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

—·—·—·—·—·—·—·—·—·—·—·—·—·—·—·—·—·—

◎ 江苏省名中医 陈小宁

doi :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2.001

编者按:2020年5月29日,江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表彰江苏省名中医

的决定”,授予100名同志江苏省名中医称号。此称号是省内中医界最高荣誉,受表彰人员是行业医德医风的楷模、学术医术的精英,

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为了弘扬名医精神,传承名医经验《,江苏中医药》编辑部策划了“百名名医效方集验”选题,荟萃名医

效方(效法)。此选题得到了百位省名中医的大力支持,专此志谢!本刊从2021年第1期开始,重启《名医长廊》栏目,以姓氏笔画为序,

刊登一百位名医的效方(效法)及验案,供读者学习参考。本期名医为:陈小宁、陈岱、陈正平、陈光明。

第8页

2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名医长廊

1 化痰祛斑汤

组  成:胆南星10 g,僵蚕10 g,焦山楂10 g,生

薏苡仁10 g,浙贝母10 g,白芷 6 g,陈皮10 g,桔梗

6 g,生甘草 3 g。

功  效:清热化痰,消肿散结。

主  治:声带白斑(痰热凝聚证)。

用  法:每日1剂,水煎,分 2次服。

方  解:方中胆南星苦辛而温,燥湿化痰;陈

皮辛苦而温,行气健脾、和胃化痰;生薏苡仁健脾化

湿;焦山楂酸甘而温,散瘀行滞;浙贝母苦寒,化痰

散结;僵蚕咸辛,化痰软坚;白芷辛温,燥湿消肿;桔

梗苦辛而温,化痰利咽;甘草甘平,补益肺脾、清热

解毒、调和诸药,配桔梗为桔甘汤,利咽开音。其中

胆南星配僵蚕、浙贝母配白芷、山楂配薏苡仁均有化

痰散结消肿之功用。全方共奏清热化痰、消肿散结

之效。

加  减:咳痰色黄者,加黛蛤散10 g、黄芩 6 g ;

咽干思饮者,加知母10 g、天花粉10 g ;反酸明显者,

加黄连 3 g、吴茱萸 2 g ;舌苔厚腻者,加藿香10 g、佩

兰10 g ;大便干结者,加全当归10 g、制大黄10 g。

2 验案举隅

司某某,男,59岁。初诊日期:2016年 2月26日。

主诉:声音嘶哑1年余。患者 2015年初因多言

出现讲话费力,声嘶不扬,休息后可缓解。在南京

某医院行纤维电子喉镜检查提示:双侧声带充血水

肿,前中段表面有白色伪膜样附着,声门闭合不佳,

诊断为急性喉炎、声带白斑,予盐酸泼尼松片和罗红

霉素口服1周,症情有所好转,但1个月后又因多言

及饮酒而声嘶加重。于上海某医院门诊检查,确诊

为声带白斑,仍然维持激素及抗生素治疗,但疗效不

佳。刻下:声音嘶哑,讲话费力,不能多言,咳痰色白

而黏,咯之不爽,得饮稍缓,咽干思饮,饮水择温,胃

脘不适,时有反酸,或胸部有灼热感,夜寐多梦,小便

稍黄,大便黏滞不畅。检查:咽部慢性充血,淋巴滤

泡增生,少许小血管网布。喉镜检查:舌根淋巴滤泡

增生,双侧声带肿胀充血,前段白色病变,双声带活

动好,声门闭合欠密。舌质红苔薄腻,脉弦。西医诊

断:声带白斑;中医诊断:慢喉喑。病机:痰热凝聚,

声嘶不扬。治法:清热消肿,化痰开音。方选化痰祛

斑汤加味。处方:

胆南星10 g,僵蚕10 g,焦山楂10 g,生薏苡仁

10 g,浙贝母10 g,白芷 6 g,陈皮10 g,黄芩10 g,桔

梗 6 g,生甘草 3 g。14剂。水煎,每日1剂,分 2次服。

嘱忌烟酒和辛辣刺激食物。

2016年 3月11日二诊:症情缓解,讲话较前明

显轻松,咳痰易出,痰咯出后声音清爽,但最近偶有

反酸,二便正常。上方去黄芩,加黄连 3 g、吴茱萸

2 g,14剂。

2016年 3月26日三诊:讲话轻松,声音清爽,

晨起偶有咽干,反酸消失,二便正常。复查喉镜:舌

根淋巴滤泡增生,双侧声带稍肿胀充血,双声带活

动好,声门闭合欠密。声带白斑已消失,为巩固疗

效,续以补气固本、化痰利咽法治疗 1个月,复查未

见反复。

按语:急性喉炎为常见的呼吸道急性感染性疾

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属于喉假膜的急性卡他性炎

症,常继发于急性鼻炎、急性咽炎等急性炎症,亦可

单独发病。目前西医治疗常规以糖皮质激素联合抗

病毒及抗生素为主,常可治愈。若治疗不及时或反

复发作,急性喉炎可能迁延成为慢性喉炎。

中医临证有急喉喑(金实不鸣)和慢喉喑(金

破不鸣)之分。急喉喑为风邪犯肺、肺气不宣所致,

治疗以宣肺为先;慢喉喑为阴虚不足、咽失润养所

致,治疗以养阴为主。本案属于中医学“慢喉喑”范

畴。该患者水饮炼化为痰,附着于咽喉,可引起声音

嘶哑、讲话费力、咯痰质黏;脾失运化,饮食水谷郁于

中焦,可引起胃脘不适;郁而化热,上灼于咽喉,可引

起咽干、喜饮水等症。辨证为痰浊凝聚,治以清热消

肿、化痰开音为主,方选化痰祛斑汤原方加黄芩,以

增清热之功。二诊时反酸依旧,脾为生痰之源,脾虚

则痰湿内生,困阻脾胃,影响脾胃的升降运动,可使

胃气上逆,引起反酸,故加用左金丸和胃降逆。三诊

时诸症已平,继以中药调理 1个月,扶正气为主兼祛

余邪,痼疾若失。

收稿日期:2020-10-22

编辑:吕慰秋 蔡 强

关键词 声带白斑;慢喉喑;化痰祛斑汤;验方;名医经验;陈小宁;江苏

第9页

3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名医长廊

陈岱,男,1962年11月生,江苏江阴人。主任

中医师,常州市中医医院大内科主任、肾内科主任、

血液净化中心主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张志坚学

术经验继承人及传承工作室负责人,省级中医重点

临床专科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名中医,常州市名中

医。现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

族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康复医学会

肾脏病康复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卫生高级专业技术

资格评审委员会专家库成员,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

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常州市中医药学会理事,常州市

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常州市医师协会

肾脏内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1984 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1986 年至常州市中医医院工作至今,师从全国名老中医张志坚,与

其共同创立常州市中医医院肾病科,并一手创建了常州市中医医院血液净化中心。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肾系疾病、风湿免疫疾病、代谢性疾病。

最擅长使用的经典方:四君子汤、知柏地黄丸、防己黄芪汤、玉屏风散、升降散、一贯煎。

最擅长使用的中药:人参、黄芪、大黄、玄参、黄芩、黄精、石韦、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六月雪、积雪

草、猪苓、薏苡仁、金银花、当归。

最推崇的古代中医药学家:张仲景、李东垣、张景岳、杨栗山。

最喜爱的中医药典籍:《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景岳全书》《医学衷中参西录》。

从医格言:医者仁心。

陈岱效方治验——痛肾安

陈 岱

(常州市中医医院,江苏常州 213003)

—·—·—·—·—·—·—·—·—·—·—·—·—·—·—·—·—·—

◎ 江苏省名中医 陈  岱

doi :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2.002

第10页

4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名医长廊

1 痛肾安

组  成:白参10 g,生黄芪 20 g,黄精10 g,黄柏

10 g,知母10 g,山药10 g,生地黄10 g,玉米须 30 g,

石韦30 g,冬瓜皮10 g,薏苡仁10 g,猪苓 30 g,络石

藤 30 g,红花10 g,炙甘草 3 g。

功  效:补气益肾,利湿化浊。

主  治:痛风性肾病(气虚水湿浊瘀证)。

用  法:每日1剂,水煎,分 2次服。

方  解:方中以白参、生黄芪、黄精为君药:白

参味甘性微温,大补元气;生黄芪味甘性微温,补气

扶中;黄精味甘性平,补气益肾。以知母、黄柏、生地

黄、山药为臣药:知母味苦性寒,清热消肿;黄柏味苦

性寒,清热燥湿;生地黄味甘性寒,滋养阴液、清热凉

血;山药味甘性平,滋肾益精。玉米须味甘淡性平,

利水消肿;石韦味甘性寒,利尿通淋;冬瓜皮味甘淡

性凉,利水消肿;薏苡仁味甘性微寒,淡渗利饮;猪苓

味甘淡性平,利水渗湿;络石藤味苦性微寒,通络消

肿;红花味辛性微温,散瘀止痛。上七味共为佐药。

炙甘草味甘性平,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

奏补肾气、利水湿、化瘀浊之功。

加  减:关节肿痛轻微者,加金银花、桂枝、生

白芍、苍术;关节红肿痛甚者,加秦艽、石膏、金银

花;恶心纳呆、皮肤瘙痒者,加土茯苓、制大黄、六月

雪;关节肿大、变形,皮色紫暗,屈伸不利,甚或见痛

风石沉积者,加穿山龙、白芥子。

2 验案举隅

陈某,男,78岁。初诊日期:2015年10月15日。

主诉:四肢多关节红肿热痛反复发作 7年余,加

重 4 d。患者 2008年10月出现双足背、双踝、双膝关

节红肿热痛,查血尿酸高,后渐发现血肌酐、尿素氮

升高,长期自服“苯溴马隆、碳酸氢钠片”等,每年发

作 2~3次。每次急性发作时,轻则自服“美洛昔康”,

重则在当地医院使用“地塞米松、醋酸泼尼松”等。

此次因左外踝、双足背肿胀、压痛、肤温高 4 d来诊。

刻诊:左外踝、双足背红肿热痛,乏力腰酸,纳可,夜

寐欠宁,大便秘结,舌质暗红、苔薄黄微腻,脉弦细。

查血生化:尿素氮(BUN)12.35 mmol/L,肌酐(Scr)

179.2 μmol/L ;尿酸(UA)486.3 μmol/L ;尿常规:

尿蛋白(Pro)(+);C反应蛋白(CRP)61.1mg/L ;彩

超示:双肾小结晶,右肾囊肿。西医诊断:痛风,痛风

性肾病;中医诊断:痛风病,肾劳(肾元亏虚,湿热毒

蕴)。治法:益肾利湿,祛风通络。予痛肾安合四妙

汤加减。处方:

生黄芪 20 g,生地黄15 g,苍术10 g,黄柏10 g,

知母10 g,生薏苡仁10 g,石膏10 g,金银花10 g,秦

皮10 g,玉米须 30 g,石韦30 g,络石藤 30 g,六月雪

30 g,土茯苓 30 g,红花10 g,炙甘草 3 g。14剂。水

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2015年10月29日二诊:药后踝关节、足背红肿

热痛消退,偶于行走时觉左足踝酸痛,纳寐可,舌质

暗红、苔薄黄微腻,脉弦细。原方去金银花、石膏,

14剂。

2015年11月12日 三 诊:无 关 节 疼 痛,舌 质

淡暗、中根微黄腻、苔薄白,脉弦细。查血生化:

BUN 6.12 mmol/L,Scr 156 μmol/L,UA 266 μmol/L。

予二诊方去络石藤、秦皮,加白参 10 g、黄精 10 g,

28 剂。

2015年12月10日四诊: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细,予三诊方去苍术,续服 28剂。

2016年1月7日五诊:查血生化:BUN 5.73mmol/L,

Scr 117.2μmol/L,UA 260μmol/L ;彩超提示:双肾

未见结晶,右肾囊肿。改服痛肾安丸药,每日3次,每

次服12粒,共服 3个月。

按语:本案患者西医诊断为痛风性肾病、痛风性

关节炎,中医诊断为肾劳。患者踝关节、双足背红肿

热痛,乏力腰酸,大便秘结,舌质暗红、苔薄黄微腻,

脉弦细,故辨证为肾元亏虚、湿热毒蕴,治以痛肾安

合四妙汤化裁。方中生黄芪、生地黄补气益肾,肾气

强则气化行,气化常则水流畅,三焦通利,水道通则

湿浊可除;苍术、薏苡仁祛湿;黄柏、知母清热燥湿;

石膏、金银花、秦皮清热解毒;络石藤通络止痛;玉

米须、石韦利水渗湿;六月雪、土茯苓解毒泄浊;红

花化瘀通络;甘草调和诸药。二诊关节红肿消退、疼

痛减轻,去石膏、金银花。三诊关节疼痛平,加白参、

黄精补气扶正。四诊苔化,去苍术。五诊病情基本

控制,肾功能好转,肾气充盛,正本清源,结晶得以消

除,“汤者荡也,丸者缓也”,改予痛肾安水飞药丸以

资巩固。

收稿日期:2020-10-22

编辑:傅如海

关键词 痛风性肾病;肾劳;痛肾安;验方;名医经验;陈岱;江苏

第11页

5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名医长廊

陈正平,男,1944 年 4 月生,江苏江阴人。南

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主任中医师。1962 年镇

江医学院毕业,已从医 60 年。江苏省第五批非物

质文化遗产“朱氏诊法——咽喉诊、脐腹诊”项目

传承人,第二批江苏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

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原江阴市中医

药学会秘书长,江苏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

员会委员。历任三届江阴市人大代表、政协常委,

江阴市科学技术论文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享

受无锡市劳模津贴。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中医内、妇科疑难杂病,肿瘤术后,慢性病,亚健康。

最擅长使用的经典方:桂枝汤类方、小柴胡汤类方、半夏泻心汤类方、左归丸、二仙汤、玉屏风散。

最擅长使用的中药:桂枝、芍药、柴胡、黄芩、防风、黄芪、淫羊藿、巴戟天、沙苑子、菟丝子、山萸

肉、党参、鸡血藤、当归、蝉蜕。

最推崇的古代中医药学家:张仲景、葛洪、叶桂。

最喜爱的中医药典籍:《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从医格言:踏实做人,勤奋做事 ;以人为本,以德行医。

—·—·—·—·—·—·—·—·—·—·—·—·—·—·—·—·—·—

◎ 江苏省名中医  陈正平

陈正平效方治验——加味桂枝汤

陈正平

(江阴市中医院,江苏江阴 214400)

doi :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2.003

第12页

6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名医长廊

1 加味桂枝汤

组  成:桂枝10 g,炒白芍10 g,炙甘草 3 g,生姜

3 g,大枣10 g,炙黄芪15 g,炒党参15 g,炒当归10 g,

鸡血藤15 g。

功  效: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补益气血。

主  治:内伤杂病(发热自汗、形寒脉弱、乏力

纳呆等营卫失调之证)。

用  法:每日1剂,水煎,分 2次服。

方  解:本方是桂枝汤加炙黄芪、炒党参、炒当

归、鸡血藤而成,熔桂枝汤、当归补血汤、黄芪桂枝

五物汤等于一炉。方中炙黄芪益气固卫,配伍桂枝、

炒白芍促进气血流通,使营卫调和;生姜辛温散寒,

与大枣相配亦可以建中;炙甘草和里缓急,与白芍相

配治疗腹痛里急;炒党参补中益气,与炙黄芪、桂枝

相配,补气固卫之效增强,用于中气不足、肺气不固、

表虚自汗等症;配以少量炒当归养血和营,则浮阳秘

敛、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而虚热自退;鸡血藤养血

活血,药性温和、价廉,与炒党参益气生血相伍,用

于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症等疗效确切。诸

药合用,共奏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补益气血之功。

加  减:体虚甚者,黄芪、党参、当归、鸡血藤适

当加量,以补气养血;汗多者,加龙骨、牡蛎敛汗涩

津;寐差者,加磁石镇静安神;发热明显者,加秦艽助

解虚热。

2 验案举隅

翟某某,男,45岁。初诊日期:2017年 9月30日。

患者因突发主动脉夹层破裂出血经抢救后送上

海某院手术成功。但术后恢复期出现发热,贫血,身

体虚弱,胸腔有少量积液。出院后即来我院门诊,刻

下:患者由家人扶持入诊室,神萎面㿠,汗出发脱,声

微语喘,体温在 38.0 ℃左右,形寒,食欲不振,舌淡

苔白,脉浮弱。西医诊断:主动脉夹层破裂术后;中

医诊断:内伤发热。病机:内伤失血,手术抢救,气血

伤损已甚,营卫职司未复。治法:和营固卫,补益气

血。予加味桂枝汤化裁。处方:

川桂枝10 g,炒白芍10 g,炙甘草 3 g,生姜 3 g,

大枣10 g,煅龙骨15 g,煅牡蛎 30 g,炙黄芪15 g,炒

党参15 g,炒当归10 g,鸡血藤15 g,大秦艽10 g。7

剂。每日1剂,水煎分 2次服。

2017年10月8日二诊:精神、面色大为改观,体

温波动在 37.5 ℃以下,无寒热感,自汗已止,食量复

常。原方去煅龙骨、煅牡蛎、秦艽,鸡血藤加至 30 g,

续服 10剂。

2017年10月18日三诊:发热形寒未作,体力尚

未复常,近日因咽不适而轻咳,咯少量黄褐色痰,恐

痰热伤络,于上方加清肺和络之参三七末 5 g(分早

晚 2次冲服)、鱼腥草 25 g(入煎),桂枝减至 6 g,续

服10剂。

后病情稳定,胸片未见明显积液,续予调治直至

康复。

按:患者有内伤失血、手术史,无外感病证,具

有明显虚阳浮越之象,确为内伤发热,宜甘温除热之

治。桂枝辛甘温,属阳,助阳化气,《长沙药解》中认

为白芍味酸、微苦,属阴,益阴敛营,桂枝和白芍同用

助阳益阴以复营卫。方中炙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

资化源,配以炒当归养血和营,使浮阳得敛。《医方

考》云:“曰补血汤者,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

之气故也。”患者术后一派气血耗伤的虚弱之象,故

用黄芪合当归以补气生血,加炒党参更益补气之力,

令阳生阴长,虚热自退。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

录·龙骨解》中认为龙骨“具有翕收之力,故能收敛

元气,镇安精神,固涩滑脱”;《医学衷中参西录·牡

蛎解》中认为牡蛎可以“固精神”。此外,“龙骨善

化瘀血,牡蛎善消坚结,两药并用,能使血之未离经

者,永安其宅,血之已离经者,尽化其滞”。本案患者

处于手术后恢复期,大病瘥后,气血耗损已甚,汗出,

虚弱,热势翕翕,脉象浮弱不沉迟,虽无外感表现,

但营卫职司不复,阳气虚浮,阴气弱伤,故合桂枝汤、

当归补血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三方共奏补气养血、

和营固卫之功,再加龙骨、牡蛎以益收敛元气、镇静

安神、固摄血脉之效,加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秦艽

除虚热。其组方遣药,切中肯綮,正与病机契合,方

证相应,故取得较好的疗效。

收稿日期:2020-10-22

编辑:傅如海

关键词 内伤发热;术后发热;加味桂枝汤;验方;名医经验;陈正平;江苏

第13页

7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名医长廊

陈光明,男,1965年5月生,江苏盐城人,中共

党员。盐城市中医院儿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南京

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全国优

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

验继承工作学术继承人,江苏省名中医,盐城市医学

领军型人才。1987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从事中

医临床工作30余年,专注岐黄,基本功扎实,好学勤

奋,热爱儿童健康事业,善于向名家名师学习,师承

全国名老中医李乃庚、江苏省名中医李志山。兼任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

医药研究促进会综合儿科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

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儿

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儿童健康

与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盐城市中医药学会儿

科分会主任委员。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儿童肺脾系疾病及抽动症、功能性头痛。

最擅长使用的经典方:银翘散、桑菊饮、黄芪建中汤、七味白术散、三甲复脉汤、半夏天麻白术汤。

最擅长使用的中药:连翘、薄荷、桑叶、杏仁、桂枝、炒白术、葛根、蝉蜕、龟甲、鳖甲、生地黄、炙麻

黄、炙百部、黄芪、天麻。

最推崇的古代中医药学家:张仲景、钱乙、万全、叶天士、张介宾。

最喜爱的中医药典籍:《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温病条辨》《小儿药证直诀》。

从医格言:临床出真理,疗效见功夫。

陈光明效方治验——益肾消癜汤

陈光明

(盐城市中医院,江苏盐城 224001)

—·—·—·—·—·—·—·—·—·—·—·—·—·—·—·—·—·—

◎ 江苏省名中医 陈光明

doi :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2.004

第14页

8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名医长廊

1 益肾消癜汤

组  成:生地黄10 g,熟地黄10 g,山萸肉10 g,

枸杞子10 g,补骨脂10 g,仙茅 6 g,淫羊藿10 g,龟甲

20 g(先煎),当归10 g,鳖甲20 g(先煎),茜草10 g,

墨旱莲10 g,甘草 5 g。

功  效:益肾填髓,凉血消斑。

主  治:儿童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阴虚内热证)。

用  法:每剂水煎 2次,合并药液约 300 mL,分

多次温服。<3岁,3 d内服完;3~6岁,2 d内服完;>7

岁,1 d内服完。

方  解:方中生地黄、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

补骨脂取益肾地黄丸之意,滋肾育阴,以制相火为

君;龟甲、鳖甲为血肉有情之品,取其咸寒入肾,益精

生髓为臣;仙茅、淫羊藿、当归温补脾肾,鼓舞肾气,

取阳中求阴为佐;茜草、墨旱莲入血分,取凉血消癜

之意;甘草为使,味甘性平,助益肾凉血,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益肾填髓、凉血消斑之功。

加  减:伴腹痛,加白芍、川楝子;伴下肢肿胀疼

痛,加川牛膝、忍冬藤;伴肉眼或镜下血尿,加白茅根、

小蓟炭;伴汗多,加黄芪;伴口干,加麦冬、天花粉。

2 验案举隅

孙某某,男,4岁6个月。初诊日期:2010年 5月

17日。

主诉:反复皮肤瘀点、瘀斑 4个月,加剧 4 d。初

发于 2010年1月20日,周身皮肤瘀点瘀斑,大如黄

豆,小如针尖,压之不褪,无腹痛,无下肢肿痛。查

血常规:白细胞(WBC)10.2×109

/L,血小板(PLT)

56×109

/L。在某院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

癜”,住院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治疗

半个月,此后数月血小板时升时降,最高一度升

至 96×109

/L,一直未达正常值。出院后带强的松

30 mg/d维持,并逐步减量,来诊时已减至 2.5 mg/d,

近 4 d皮肤瘀点又现,查PLT 55×109

/L。刻下:皮肤

散布针尖大小瘀点,色红,压之不褪,面红如妆,满月

脸,发际毛盛,感手足心热,喜握凉物,食欲一般,大

便偏干,舌质红、舌苔薄白,寸口脉细偏数。西医诊

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诊断:紫癜(阴

虚内热证)。治法:滋肾生水,温阳降火,凉血消斑。

予益肾消癜汤化裁。处方:

生地黄10 g,熟地黄10 g,山萸肉10 g,当归10 g,

枸杞子10 g,补骨脂10 g,龟甲20 g(先煎),鳖甲20 g

(先煎),仙茅 6 g,淫羊藿10 g,茜草10 g,墨旱莲10 g,

茯苓10 g,甘草5 g。5剂。每 2日1剂,每剂水煎 2次,

合并药液约300 mL,分多次温服,2 d内服完。嘱醋酸

泼尼松 2.5 mg/d,维D钙咀嚼片0.5粒/d,每日1次。

2010年 6月15日复诊:初诊方连服10 d后患儿

皮肤瘀点消失,PLT 80×109

/L,守方再服 20 d,皮肤

未见瘀点瘀斑,唯汗出较多,无其他不适,舌质淡红、

苔薄白,脉缓。此乃病久兼肺脾气弱,予初诊方加黄

芪30 g,5剂,服法如前。停用醋酸泼尼松,继服维D

钙咀嚼片 0.5粒/d。

2010年 6月25日复诊:皮肤偶见针尖大小瘀

点,色淡,汗出减少,偶诉腿酸,一般状况好,纳食

正常,面色红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濡缓。查

PLT 70×109

/L。此乃阴亏得复,相火未尽,兼有气

弱,拟益肾育阴、凉血消斑,兼以益气固本。予 6月15

日方去茯苓,7剂,服法如前,嘱停用维D钙咀嚼片。

2010年 7月13日复诊:近10 d皮肤未发瘀点,汗

出已正常,一般状况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濡缓。

查PLT 110×109

/L,已达正常范围。予6月25日方5

剂,服法如前。

后复查血小板稳定在正常范围,停用汤剂,予当

归补血口服液、枸菊地黄丸口服1个月,临床告愈。

按语:本案患儿初诊时病程已 4 个月,肝肾俱伤,

加之久用激素,耗伤阴液,呈现面红如妆、满月脸、

多汗、发际毫毛浓密、手足心热、大便干、舌质红、

脉细数等一派阴虚相火亢盛症状。《景岳全书·血

证》云:“……或阴盛格阳则火不归原而泛滥于上,

是皆动血之因也。”因此,辨证时抓住“肝肾阴亏”“相

火亢盛”两个病机要点,治疗坚守益肾填阴、壮水

制火,兼以凉血消斑为大法。方中生地黄、熟地黄、

山萸肉、枸杞子、补骨脂重在滋阴补肾;鳖甲、龟甲

为血肉有情之品,填精益髓,以制相火;仙茅、淫

羊藿温补脾肾,鼓舞肾气,取阳中求阴之意;茜草、

墨旱莲入血分,有凉血消斑之效。该患儿前后治疗

3 月余,并逐步停用激素,后期以杞菊地黄丸善后,

虽过程中皮肤瘀点又有起伏,血小板计数亦有波动,

遵“有形之血不能速生”古训,守方继续治疗,终

使病情逐日改善,随访半年未见复发,临床告愈。

收稿日期:2020-10-22

编辑:吴 宁

关键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儿童;益肾消癜汤;验方;名医经验;陈光明;江苏

第15页

思路方法

9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卵巢早衰(POF)是指女性 40 岁之前出现的卵

巢功能衰竭,表现为在生理绝经年龄之前,由于卵

巢卵泡数量的减少而致卵巢功能下降,生育能力丧

失[1]。POF的发病率占女性的 1%[2]。从发生卵巢储

备功能下降(DOR)开始至POF,女性的生殖生育、

心理健康均受到严重影响,并且存在多脏器功能衰

竭等远期影响[3]。西医治疗本病以使用激素为主,

褪黑素等替代疗法也在实践中[4]。近年来中医对本

病的研究也从机制到临床不断深入。张景岳“经

本阴血何脏无之”的论点,与POF的中医主要病机

相契合,且特点鲜明,与古代及当代各家学说关联

紧密,现阐述如下。

1 探“经本阴血”,溯病机之本源

1.1 经水化生的生理过程  《景岳全书·妇人规》提

出“经本阴血何脏无之”,五脏皆有阴血,阴血濡养五

脏促进月经来潮,首先强调“经本阴血”,即月经为阴

血所生。

天癸本质是一种生殖的“无形之水”,存在于气

血精气之外,激活促进生殖生育[5]。国医大师夏桂成

教授[6]认为:癸水样物溶于血,随血液聚于血海,到达

胞宫,发生满溢盈亏的周期性节律变化。柴松岩教

授把月经时下的过程比喻成“杯中之水”的动态变

化:“水杯”既是冲脉血海,也是胞宫。“水杯”充盈

满溢来潮,而泻下之后又“空杯”,其有赖阴血化生满

溢而至下一个月经周期[7]。这个比喻十分贴切。阴

血的不断满盈使子宫有所藏,如杯中之水,天癸则是

女性一生维持生育生殖的“水蒸气”,蒸腾于“水壶”

之中。推导如下:“天癸”这一无形之水,受有形之

水即阴血的作用,在“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作

用下,提供生殖生理的原生之水,水液在生理之火这

一原动力的蒸腾下,无形变有形,阴血的化生促进月

经来潮,以维系女性的生理功能。

1.2 卵巢早衰的病理状态 阴血何以衰少呢?病理

之火耗伤血海之阴,蒸腾了“杯中水分”,则阴血亏

虚,月经衰少。 

卵巢早衰作为生殖生育力的减退,实际是一个

渐进的过程。它首先表现为月经先期、推后、量少等

各种月经不调,然后才是闭经。古人对于卵巢早衰

也有自己的认识。《傅青主女科·调经》中记载有“年

未老而经水断”的描述,即“年未至七七而经水先

断”,已经认识到了本病的存在。POF可归属于中医

学“闭经”“不孕”“月经过少”等范畴。提前而至的

病理之火过旺则耗损营阴,水气蒸腾太过耗伤阴分,

蒸汽干涸,天癸早竭。“天癸”有火无以水养,会进一

步导致冲任阴血亏损,壶中无水则无以泻入杯中,血

海亏竭,无以下血。因此“阴血亏虚”是卵巢早衰之

病机根本。

2 析“何脏无之”,探整体之关联

经本阴血,五脏皆有阴血,五脏皆与月经有关。

张景岳遣方用药虽以脾肾为立论依据[8],但亦重视经

从“经本阴血何脏无之”探析卵巢早衰的

中医病机治法

金 晶 柳 静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摘 要 卵巢早衰作为生殖功能减退的常见疾病,通常表现为月经量少、闭经。明代张景岳提出“经本阴血何脏无

之”,契合本病病机。月经为阴血所生,因此“经本阴血”,阴血虚少是卵巢早衰的重要病机。五脏皆有阴血,阴血濡养五脏

促进月经来潮,体现中医整体观,同时符合“何脏无之”,五脏阴血的衰少导致五脏血海空虚,终致卵巢早衰的月经改变。本

病治疗重点在于增水行经,增水同时予以清火,多法制衡。

关键词 经本阴血;何脏无之;卵巢早衰;中医病机;增水行经

基金项目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面上项目(M2020089);江苏省中医院青年基金(Y20034)

doi :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2.005

第16页

思路方法

10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水与全身各脏的关联,五脏亏虚皆可致阴血亏虚,从

而导致月经不调、卵巢早衰。

2.1 肾精亏少 肾藏精,先天之本的地位不可撼动。

《素问·上古天真论》首先提出:“女子七岁,肾气盛,

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

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

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因此,肾气充盛是

月经来潮的先决条件。肾气充盛,元阴元阳化生天

癸这一“无形之水”盈满,起于胞宫的“阴脉之海”

任脉充盛,协同“十二经脉之血海”冲脉充盈血海。

任冲二脉共同通调、充盛肾之精血,而肾之精气血充

盛,可濡养冲任二脉,胞宫经血得以按时藏泻,月事

以时下。“肾-天癸-冲任-胞宫”的理论就是其轴线,

而肾起主导作用[9]。天癸作为“无形之水”,是经血来

源于阴血的重要环节,无形加之有形,形成和维系了

经血之阴。《傅青主女科》亦有言“经水出诸肾”。肾

精血之充盈是月经来潮的根本,肾精亏损导致阴血

亏虚是卵巢早衰的首要病机。

2.2 肝阴不足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女子

以肝为先天”,《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

认为“天癸即行,皆从厥阴论之”,都说明了行经过程

中肝的重要作用。肝主藏血、主疏泄,肝气调达,气

顺血旺,血海充盛;肝失濡养、血虚精亏,则阴血虚

少。肝肾乙癸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肝肾

协同,癸水充盛,血海充盈,则月经如常。卵巢早衰

患者肝阴亏虚,藏血不足,在与肾精亏虚的交互作用

下,阴血衰少,月经不得以时下或量少。

2.3 心气不宁  心主血脉和神明。《素问·五脏生成》

云:“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作为人体的核心部位,

一身血脉由其主持,心脉通达,精血充盛,既可以濡

养肝阴、滋养脾胃,又可以下接于肾。《傅青主女科》

认为“胞宫属于心肾之间”,因此心肾相交,血脉得以

濡养,胞宫藏泻有节,血海充盈。而心主神明,心脑

神的正常运转,可以助心气心血的充盛,而阴血的濡

养也有助于心神的安定,它们在相互作用中促进阴

血充盈胞宫,月经来潮正常。而卵巢早衰患者无阴

血以养心,心神心气不定,不能协助心血充盛,从而

心肾不交,水火不济,月事不得以时下。

2.4 脾虚血少 脾为后天之本,主统血,为气血生化

之源。水谷精微得以化生,则气血充盛,血海按时满

溢,月事正常。而作为“统血”之脏,心之血脉流经

胞脉至脾又由脾统摄至五脏六腑,因此脾必然与月

经之阴血密切相关。脾虚无以生血,则阴血亏虚,月

事无以时下,终致卵巢早衰。

2.5 肺失宣降  肺朝百脉,主气司呼吸。看似位置

最高,与月经的关联最小。但是肺之宣发肃降推动

血脉,得以通调水道,使得精微、血水到达胞宫,参与

行经的过程。且它与其他脏腑密切配合:肝主生气,

肺主降气,一升一降,促进了气血的流通。金水相

生,肺行水,而维护了肾水精血的运行,肺气的宣降

又促进了精气血的充盛。因此,肺气之宣发肃降失

调,不能推动精微精血输送至胞宫,导致月经不下或

量少也是卵巢早衰患者阴血亏少相关整体观中的可

能环节。

五脏的协同作用使得血海充盛,胞宫藏泻有节,

经血得以时下。月经与五脏紧密相连,这体现了中

医的整体观,既分机理的主次,又有一致性。在月经

病的辨治过程中,既要重视培补阴血,也要重视各脏

在培补阴血中的不同效能和协同一致。而“经本阴

血何脏无之”强调五脏皆有阴血,阴血濡养五脏,五

脏阴血不足导致的血海胞宫不能充盈是卵巢早衰的

可能病机,也对应了有研究所述之卵巢早衰与五脏

皆有关系,其中与心、肝、脾、肾关联最大的说法[10]。

各种先后天因素造成的五脏阴血亏虚,冲任受损,肾

精耗伤,都会导致血海空虚,“蒸腾无水”“杯中缺水”,

从而导致天癸无源,月经无以下血。因此顾护五脏、

维护阴血对于防治本病尤为重要。如果说阴血亏虚

是卵巢早衰的根基,五脏不能培补阴血则是其发病的

主体。这也体现了卵巢早衰辨证中的中医学整体观。 

3 重“增水行经”,创治疗之优化

基于上述“经本阴血何脏无之”理论,延伸出卵

巢早衰的病机主要为五脏对阴血顾护失调,导致阴

血亏虚,经水不下。可以对应总结出本病治疗重点

在于培补阴血,同时顾护五脏,滋阴增水,使得阴血

源源不断,月经遂可按时以下。

3.1 滋阴填精,增水行经 针对卵巢早衰的治疗,古

代医家已经认识到闭经、月经衰少需滋阴以“蓄水”。

清代医家叶天士[11]认为,肝肾气阴大亏则月经量少,

须滋润濡养肾之阴阳,因此选用乌贼骨丸,突出强调

了培补肝肾阴血的重要性。而傅山则在治疗上强调

肾水的生化、滋阴填精,重用血肉有情之品[12]。因此,

滋阴的本质是为了增液,精气充盛,精血充实,天癸

充盛,阴液充盈,则月经以时下。

现代医家对本病采用滋补阴血法也是有共识

的。岭南罗氏强调卵巢性闭经的调理要点在于“滋

肾益阴”,强调滋补真阴以使经血有源,同时也要重

视固护脾肾气血[13]。有学者以滋阴为治疗卵巢储备

功能下降的首要治法,以滋阴育卵方治疗女性卵巢

第17页

思路方法

11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功能下降,使阴精天癸充盛,月事以时下[14]。该学者

在治疗中首重滋肾阴,其自拟方君药为龟甲、熟地

黄,重用以滋肾,同时注重清肾火,因而臣以知母、生

地黄,同时白芍、枸杞、首乌共用肝肾协同,共助滋

阴之力。亦有学者以滋阴疏肝汤对肾虚肝郁型卵巢

储备功能下降患者进行干预,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5]。

该学者以熟地黄、山药大补肝肾精髓之真水,女贞

子、墨旱莲补肝肾之阴,四药为君;菟丝子、川续断、

杜仲阳中求阴,共补肝肾,柴胡、川楝子、香附理气,

均为臣药;牛膝、白芍、绿萼梅滋补肝肾、理气为佐

药。因此对于滋阴治疗本病现代医家是有共识的,

而滋阴的目的总结起来就是“增水以行经”。自古至

今医家对于卵巢早衰相关疾病的治疗,其实都贯穿

了“经本阴血”,因此治疗宜滋阴补水,尤重肾阴,重

用血肉有情之品。而针对“何脏无之”,对于各脏均

有涉及,在滋补肾阴外注重调肝、降火、理气,特别是

肝肾的协同作用,都是对阴血的顾护。“增水”看似

增月经之水,实增五脏六腑之水、全身之水。

3.2 清降心火,水充经足 《校注妇人良方》中记载

肾肝“二脏皆有相火,其系上属于心,心火一动,则

相火翕然而从之”。柴松岩对于卵巢早衰同样以“肾

阴不足”为主立论,在治疗中重视滋阴养血,擅用熟

地黄、女贞子、墨旱莲、龟甲、首乌等滋阴力度大或

血肉有情之品,滋补肝肾阴血,同时加天麦冬、沙参

等以金生水,亦参入理气、活血之品,重视阳中求阴。

在这些与滋阴派学者类似的用法之外,同时提及理

气清心以滋肾阴[16]。“心不静,肾不实”,心火偏旺,

进一步耗损阴精,不利于阴长,心肝气火上升,上扰

心脑神明,煎熬真阴,柴松岩擅加莲子心、荷叶、地

骨皮等药以清心肝之大火,佐以木香、绿萼梅等理

心气之品。夏桂成教授也在肯定滋阴育水的基础

上,强调卵巢早衰之病机多为心肾不交,提出滋肾

阴、降心火,做到交通心肾。夏教授主打清心滋肾

汤,擅用钩藤、莲子心、黄连直中心经清火,亦用青

龙齿、紫贝齿重镇降逆宁心,珍珠母、柏子仁、麦冬

滋补心阴,合欢皮、石菖蒲、远志、广郁金舒心解郁。

夏教授强调滋肾阴同时要加入心经之药物以交通心

肾,调心即为补肾[17],即滋水增水同时要重视清火,

否则增液过程中火气耗伤水液,则阴血亦不能盈满。

正如前述月经作为“杯中之水”,滋养阴血很重要,

但若不降心火,则会额外蒸发较多的水分,致阴液减

少,因此还需要降火。柴教授及夏教授观点本质还

是为了增水以行经,更是“增水”方案的一种优化。

3.3 多法相制,动态平衡  以“增水行经”之法,促

五脏的调补共同促进了阴血的形成和供给,滋补肾

阴、肝肾同调、清降心火。在上文论述中,已经体现

月经是一个动静结合的过程,适当的生理之元气、元

阳,促进水蒸汽之无形水的蒸腾运动,无形促有形,

有形在杯中。因此,在癸水蒸腾的动态过程中,少佐

理气、助阳、活血等品以维持此动态蒸腾,从而促进

动态的平衡。滋阴过程中动态平衡的制衡也是卵巢

早衰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增水行经”的目

标始终不会改变,“增水行经”是治疗卵巢早衰类疾

病的可靠治则,而多法相制,促进了经水藏泻的动态

循环:使“水壶”有水可烧,“烧水”不宜太过,“倒水”

有节,“水杯”有水,循环往复。

4 结语

“经本阴血何脏无之”,“经本阴血”的理论符合

月经的生理机制和卵巢早衰疾病的病理特性,而“何

脏无之”的说法肯定了五脏都有阴血,五脏阴血的亏

虚是女性卵巢早衰的病机根源,顾护五脏阴血是奠

定月经来潮的物质基础。最有趣的是这一过程可以

“水壶-蒸汽-水杯-倒水”的过程与卵巢早衰的病机、

治疗对应。在此基础上,“增水行经”是治疗本病的

有效方法且在现代医家不断完善下的“清心降火法”

既符合古人的基本思路,又贴合病机的不断创新:将

“烧水”理论与女性的“心-肾-子宫”轴、卵巢早衰的

“心肾”理论生动地结合起来,既符合整体观,又突出

了新的重点。而多法的制衡,有力地促进了经血藏

泻的动态过程,体现了中医治疗的多态化和综合性。

参考文献

[1] HOEK A,SCHOEMAKER J,DREXHAGE H A.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 and ovarian autoimmunity[J].Endocr Rev,

1997,18(1):107.

[2] COULAM C B,ADAMSON S C,ANNEGERS J F.Incidence

of 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J].Obstet Gynecol,1986,67

(4):604.

[3] JANKOWSKA K.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J].Pm,2017,2 :51.

[4] BELLIPANNI G,BIANCHI P,PIERPAOLI W,et al.Effects

of melatonin in perimenopausal and menopausal women :

a randomized and placebo controlled study[J].Exp Gerontol,

2001,36(2):297.

[5] 邹如政,邹薇.论天癸与中医生殖[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32(11):4876.

[6] 夏桂成.夏桂成实用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2009 :4.

[7] 滕秀香.首都国医名师柴松岩女性月经生理理论及“肾之

四最”之学术思想[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1):

3397.

第18页

思路方法

12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8] 钱旭武,姜雨辰,赵琦,等.《景岳全书·妇人规》论治月经

病组方配伍特点及学术思想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20,

17(27):138.

[9] 张 玉 珍.中 医 妇 科 学[M].北 京:中 国中 医 药出 版 社,

2007 :33.

[10] 陈思韵,郜洁,杜鑫,等.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卵巢

早衰用药规律研究[J].河南中医,2018,38(7):1104.

[11]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6 :481.

[12] 黄志,丁青,郭艳玲,等.从《傅青主女科》对“年未老经

水断”的辨治用药论中医治疗卵巢早衰[J].湖南中医药大

学学报,2013,33(11):13.

[13] 陈春林,黄娴,余庆英,等.岭南罗氏妇科论治卵巢性闭经

经验[J].中医杂志,2019,60(10):887.

[14] 余丽梅,陈爱妮,陈慧侬.自拟滋阴清热育卵方治疗卵巢

储备功能下降44例[J].广西中医药,2013,36(2):25.

[15] 杨青青,高鸣宇.滋肾疏肝汤治疗肾虚肝郁型卵巢储备功

能减退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2019,39(9):1425.

[16] 佟庆.柴松岩诊治卵巢早衰经验[J].北京中医药,2009,28

(3):196.

[17] 张岩,谈勇,夏桂成.夏桂成调心补肾治疗卵巢早衰经验

[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2(5):934.

第一作者:金晶(1986—),女,医学硕士,副

主任中医师,从事生殖内分泌的中西医临床与基础

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柳静,医学博士,副主任中医师。

13813824496@126.com

收稿日期:2021-08-11

编辑:傅如海

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是常见

的男性附属性腺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以盆腔或

生殖道疼痛、尿后滴白及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

刺激症状为主,伴发性功能障碍者显著高于正常人

群[1]。CP可多环节、多途径影响精液质量,是造成男

性不育的重要危险因素[2]。由于患者饱受疼痛、排尿

不适、性功能障碍、不育等影响,且病情缠绵难愈,容

易诱发焦虑、抑郁等一系列精神心理症状,造成恶性

循环[3]。CP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故探寻有效合

理的CP治疗方法十分重要。在中医古籍中,《黄帝内

经》最早对小便异常做出了论述,提出“白淫”一词,

而“精浊”一名最早见于明代王绍隆的《医灯续焰》,

书中列有“精浊脉证”一节。根据临床症状,CP可归

属于中医学“精浊”“白淫”“劳淋”等范畴。现代医

学研究及临床经验表明,大多数CP患者与脑、心、肾

疾病相互关联。因此,本文基于“脑-心-肾-精室”

轴理论,阐述其与CP的相关性,提出“血脉同调”“精

神同治”“整体与局部同治”等治疗理念,以期为临

床治疗CP提供新的思路。

1 脑、心、肾与精室的生理联系

中医学认为,前列腺为男子奇恒之腑之一[4],可

归属于“精室”范畴,具有生精、藏精、排精的功能[5]。

基于“脑 - 心 - 肾 - 精室”轴探讨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

赵 明 1 郭 军 2 刘胜京 2 王 浩 2 邓楹君 2 郭 俊 2 高庆和 2

(1.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029 ;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

摘 要 慢性前列腺炎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精神心理症状高发,其病位不仅在精室,还与脑、心、肾密切相关。

脑、心、肾与精室生理相关,表现为:与精室通过经脉相连;布散经血,为精室所用;统摄神明,调节精室藏泄。脑、心、

肾与精室病理相联,“脑-心-肾-精室”轴功能失调在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此理论基础上,

归纳出血脉同调、精神同治、整体与局部同治等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用药思路,以期在该轴理论框架下更好地指导临

床治疗。

关键词 慢性前列腺炎;“脑-心-肾-精室”轴;脑心肾精室同调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82104880);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CI2021A02208);中国中医科

学院西苑医院苗圃课题项目(2019XYMP--23);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培育项目(XY20-13)

doi :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2.006

第19页

思路方法

13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脑、心、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精室起着调控作用,

从而形成“脑-心-肾-精室”轴[6-7]。

1.1 脑、心、肾与精室通过经脉相连 《素问·骨空

论》载:“督脉者……其络循阴器……贯脊属肾……

上入络脑……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

喉”,说明督脉贯通上下,将脑、心、肾、精室联系起

来。脑、心、肾、精室两两之间又通过经脉直接或间

接相连:肾直接通过经络与脑、心、精室相连;肾间接

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与脑相连;心间接通过目系与脑

相连。经脉可畅行气血,沟通内外,如此而使脑、心、

肾、精室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1.2 脑、心、肾布散精血,为精室所用 精、血同出而

异名,血由心所主,精为肾所藏。血能生精,精由血

中之精微物质凝炼而成,《读医随笔》云:“精者,血

之精微所成。”精可化血,肾藏精是化血的重要前提,

《侣山堂类辩》云:“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精血

同源,相互资禀,相互转化,上则化髓充脑,涵养神

机,下则流注精室,以孕生殖之精。心肾之精血的布

散亦受脑神之调控,脑、心、肾协调统一,方能畅行精

血,为精室所用。

1.3 脑、心、肾统摄神明,调节精室藏泄 神明是一

种能够组织、管理、协调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物质[8]。

心脑息息相通,主导神明功用,神明之体虽藏于脑,

然神明之用却发于心,只有心脑协调,神明才能发挥

正常的功能。肾藏精而舍志,《四圣心源》谓“神发

于心而交于肾”,说明神明亦受肾的调控。脑、心、肾

统摄神明,使神明功用正常,则精室开阖有序、藏泄

有度。

2 脑、心、肾与CP的病理联系

多数医家认为CP的病位在精室,病机主要是本

虚标实,本虚以肾虚为主,标实责之于肝郁、湿热、瘀

阻等[9]。然而CP的病位虽在精室,但不局限于精室,

与脑、心、肾功能失常相关。脑、心、肾、精室四者环

环相扣,以督脉为纽带,以精血为基础,以神明为统

领,从而形成“脑-心-肾-精室”轴,在CP的发生发展

中十分重要。

2.1 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 CP包括Ⅲ型慢性前

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hronic prostatitis/

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CP/CPPS),盆 腔 疼 痛

是主要症状之一[10],其部位主要涉及会阴区、睾丸、

耻骨区及阴茎,还可见于尿道、肛周、腹股沟、腰骶部

及下背部。CP疼痛的性质、部位各异,主要由气机不

利、经脉不畅,或气血亏虚、脏腑失和引起机体局部

不通或不荣所致。“脑-心-肾-精室”轴整体或局部

功能紊乱,都与CP疼痛的产生密切相关。脑心失调,

元神失控;心肾失调,水火失济;肾失封藏,开阖失

司。以上皆可影响精室及其周边部位气机的升降、

气血的运行,从而表现为各个部位的疼痛。部分CP

患者因病程久长期服用苦寒药物,使“五脏之伤,穷

必及肾”,而“君火不明,相火亏虚”[11],因而心肾阳

气不足,鼓动乏力,虚寒丛生,凝滞经脉,脉道滞涩而

生瘀,瘀阻下焦精室,发为疼痛。

2.2 下尿路症状 CP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包括储尿期症状(尿急、尿频、夜

尿增多和急迫性尿失禁)、排尿期症状(排尿延迟、尿

线细、排尿困难)以及排尿后症状(尿不尽感、尿后

滴沥)。肾主水,司二便,助膀胱气化,肾气虚冷则摄

纳无权、开阖失常、水道不利,出现储尿、排尿或排尿

后症状。“阳化气,阴成形”,阳不化气,则浊阴流注,

从溺窍排出,从而表现为小便浑浊、尿后滴白等症。

如《诸病源候论》所言:“肾主水,而开窍在阴,阴为

溲便之道,胞冷肾损,故小便白而浊也。”小肠主分清

泌浊,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接受心血的濡润,心虚

气血不足,肠失所养,则分清泌浊功能减退,浊气流

入膀胱致使小便浑浊。故《医学原理》言:“心脉短

小,因心虚所致,必遗精便浊。”小便同样受脑神调

控,神机失用,气失所主,则精室开阖失司,发为小便

异常。可见脑、心、肾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能破坏

“脑-心-肾-精室”轴的平衡状态,最终作用于精室溺

窍,引发CP下尿路症状。

2.3 性功能障碍 CP性功能障碍症状主要包括勃

起功能障碍、早泄、性欲减退、射精功能障碍等。阴

茎作强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濡养、心脑之神的调控,

心脑之神是启动勃起的首要因素,如《宜麟策》云:

“阴茎勇怯之由,其权在心。”肾精足,则脑髓充沛,

脑府清灵,产生正常的性欲,精室藏泄有度,使阴茎

在勃起时坚挺有力。阳事之举,又赖心火先动,性

欲之萌,得神机之调控,神旺则性欲盛,神衰则性欲

减。可见“脑-心-肾-精室”轴主司阴茎弛纵和性

欲萌动。CP患者久病及肾,则肾亏精少,脑窍失养,

元神失控,使精室失用、开阖失调,精窍开闭无序,

伴发勃起功能障碍、性欲减退等;或久病劳伤,暗耗

心血,气血失和,阴茎不受濡养,从而勃起困难。前

列腺参与精液的排泄,精室藏泄其用在肾,其制在

心脑。脑神失养、脑心失调、心肾不交、脑肾不济

等“脑-心-肾-精室”轴的异常表现,均能累及前

列腺,致精室藏泄失调、精窍开阖无序,伴发早泄。

2.4 精神心理症状 CP精神心理症状包括焦虑、抑

郁、失眠多梦、头晕耳鸣、倦怠乏力、记忆力减退等。

心脑息息相通,以血脉作为联系的纽带,心之气血充

第20页

思路方法

14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沛,鼓动有力,则可上荣于脑,使脑府清灵。脑主神

明,下摄心神,心脑共主神志,以发挥正常的精神心

理活动。CP患者久病缠绵,常忧思苦恼而伤神耗血,

则心难行君主之令,脑难行元神之控,使神机失用,

产生焦虑、抑郁、失眠多梦等心脑失调症状。肾藏精

生髓,入通于脑,CP患者肾虚鼓动无力,则肾中精气

无力通过督脉上达脑府,化髓以充脑养神,故易出现

头晕耳鸣、倦怠乏力、记忆力下降等症,如《灵枢·海

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

见,懈怠安卧。”

3 CP的现代研究与“脑-心-肾-精室”轴的关系

CP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主要与

病原体感染、炎症、免疫、精神心理和神经内分泌异

常等因素相关[12]。“脑-心-肾-精室”轴功能紊乱是

促使这些致病因素诱发CP的重要原因。脑髓失充则

元神失养,心气不足则血运不畅,肾精不固则封藏失

职,使正气无力布达周身,精室不受正气固护,则为

病邪所干,精室为患。脑髓、心气、肾精等不足,“脑心-肾-精室”轴的整体调节作用异常,可使机体免

疫能力低下,病原体易于入侵前列腺而引发前列腺

炎。CP患者发病还涉及疼痛相关神经环路,脑结构

和功能都有所改变[13],说明脑心主神功能异常可影

响精室功用存在一定科学依据。在精神、心理等因

素的刺激下,人体自主神经功能容易紊乱,可造成后

尿道神经功能失调[14],导致骨盆区域疼痛及排尿功

能障碍。在压力状态下可引起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功能变化,进一步加重CP症状[15],或影响性功能[16],

而解除此类精神紧张因素可使CP症状缓解。以上研

究都表明,“脑-心-肾-精室”轴是一个有机整体,与

CP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4 “脑心肾精室同调”治疗CP

依据“脑-心-肾-精室”轴理论及CP病机特点,

郭军教授提出脑、心、肾、精室等脏腑统调用药理念。

由于CP症状复杂,气血阴阳亏损程度和湿热瘀滞情

况各有不同,但关乎“脑-心-肾-精室”轴,其中任一

环节出现问题,都可导致CP发生或迁延不愈。具体

治法包括“血脉同调”“精神同治”“整体与局部同治”

等,以期达到阴平阳秘、气血调和的状态。

4.1 血脉同调 《灵枢·平人绝谷》云:“血脉和利,

精神乃居”,血脉贯通上下,是为脑、心、肾、精室等脏

腑输注气血的通道。只有气血充沛,“脑-心-肾-精

室”轴才能平衡协调,发挥整体调节作用。故治疗

CP时应注重血脉同调,以维持血脉的和利畅达,促进

气血的运行。而引起血脉不利的因素又包括气滞、

寒凝、血瘀、湿热阻滞、气血亏虚、津液匮乏等,治疗

用药需依据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气滞者,常选用

柴胡、青皮、枳壳、代代花、贯叶金丝桃等理气通滞之

品;寒凝者,常选用桂枝、荔枝核、威灵仙、薤白等散

寒消凝之品;血瘀者,常选用当归、川芎、丹参、桃仁、

红花、三七等活血化瘀之品;湿热阻滞者,常选用车

前子、龙胆草、萹蓄、萆薢、瞿麦、滑石等清热利湿之

品;气血亏虚者,常选用人参、黄芪、党参、当归、熟

地黄等补气养血之品;津液匮乏者,常选用西洋参、

玉竹、百合、生地黄、玄参、麦冬等生津润燥之品。诸

药合用使气机得畅,气血调和,则血脉畅达,以濡养

脏腑,“脑-心-肾-精室”轴才能功用正常,利于CP的

恢复。

4.2 精神同治  《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

精”,精是生命的本源;《素问·本病论》云:“得神者

昌,失神者亡”,生命受神之主宰。《黄帝内经》还提

出了“积精全神”“精则养神”的观点,一方面说明

养精可以化神,另一方面又说明调神可以养精,精神

互化,互为所用。肾藏精而主“精气”,心脑藏神而

主“神气”。只有脑心肾功用正常,人之精神和畅,才

能调节精室开阖藏泄,使精室不为病邪所困。故治

疗CP时应注重脑心肾的功用正常,精神同治,使正

气存内而邪不可干。人之精神,发于五脏,根于阴

阳,故养精治神的本质是调和阴阳,使之和平,如《素

问·至真要大论》所言:“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

平为期。”CP早期心肾阳气受损,激发功能减退,阳

不振神,此时应以温补心肾阳气为主:补心阳可用人

参、桂枝、甘草等;温肾阳可用肉桂、肉苁蓉、巴戟天

等。CP中期阳虚日久,阳损及阴,气血津液运行障碍,

阳不养神,阴不养精,此时应滋补心肾阴阳,并配合

行气养血之法,如选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等,佐以

柴胡、郁金、香附、佛手等行气解郁之品。CP后期阳

虚不复,气血津液瘀滞,郁久生毒,治疗应阴阳并补、

化瘀解毒,如选用地黄饮子等,加桃仁、红花、赤芍等

以活血化瘀,加黄连、黄柏、黄芩、栀子、金银花、白

花蛇舌草等以清热解毒。

4.3 整体与局部同治 整体会影响局部,局部反过

来作用于整体。在“脑-心-肾-精室”轴中,脑、心、

肾三者经脉贯通上下、布散精血于周身、主统一身之

神明,可视为调节人之整体的关键环节;精室则是包

括前列腺、精囊腺、睾丸在内的局部。CP病位在精

室,与脑、心、肾关系密切,故治疗CP应当注重整体

与局部同时治疗。重视“脑-心-肾-精室”轴这一有

机整体与精浊的辨证关系,补泻结合,通调“脑-心肾-精室”轴,促进整体机能恢复。临床辨证以血瘀

为主时,可用“石菖蒲-川芎-桃仁-蒲黄”中药组合。

第21页

思路方法

15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石菖蒲入脑窍、开心孔,祛痰降浊;川芎为血中气药,

行气活血,通达上下;桃仁攻逐下焦瘀血;蒲黄利小

便、化瘀血、止疼痛。四药联合,贯穿上下,通利脑、

心、肾、精室之瘀阻,而CP疼痛自止。如《医学发明》

所言:“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临床

辨证以湿热为主时,可用“石菖蒲-川芎-当归-黄柏”

中药组合。在逐瘀中药组合的基础上,易桃仁、蒲黄

为当归、黄柏,其中当归养血和脉、化瘀生新,黄柏主

归肾经,清肾与精室之湿热。四药联合,上通心脑,

下利肾与精室,通利脑、心、肾、精室之湿热,而促CP

向愈。现代网络药理学研究表明,当归-黄柏药对可

能通过调控PI3K-Akt、MAPK、HIF-1多种信号通路,

参与细胞增殖与凋亡、氧化与抗氧化等生物过程,从

而达到治疗CP的目的[17]。

5 结语

目前,临床上西医治疗CP最常用的药物包括抗

生素、α受体阻滞剂、植物制剂、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和M受体阻滞剂[18]。除缓解疼痛、改善排尿症状等

方面,更加强调的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CP

进程。而基于“脑-心-肾-精室”轴治疗CP的理念,

则是从整体观念出发,注重CP中精室与其他脏腑的

关联,采用扶正祛邪、补偏救弊等手段,促进整体气

机的调畅、气血的调和,有利于CP患者恢复到阴平

阳秘、气血调和的生理状态。同时,还有利于改善

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治疗多种并发症状,扶助正气,

增强机体抗邪能力,防止病情反复,从而显著提高

CP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脑-心-肾-精室”轴理论

出发治疗CP,虽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但缺乏临床试验评估及动物实验数据的支持。因

此,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合理设计实验,对

“脑-心-肾-精室”轴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从而为临

床运用该理论治疗CP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及科学

依据。

参考文献

[1] 晏斌,张继伟,高庆和,等.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

合征致性功能障碍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男科学杂

志,2019,33(2):69.

[2] 张正中.慢性前列腺炎对精液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学

研究,2020,18(20):149.

[3] 王浩,张继伟,邓楹君,等.清浊祛毒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的有效性、安全性Meta分析[J].中国男科学杂志,2021,35

(3):49.

[4] 王劲松,徐福松.再论“精室当为奇恒之腑”[J].中华男科

学,2002,8(6):465.

[5] 高兆旺,张丽,刘庆申.论精室的解剖与生理[J].山东中医药

大学学报,2002,26(5):330.

[6] 郭军.“脑-心-肾-精室”轴在中医男科学中的理论构建及

应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15(8):1553.

[7] 耿强,韩强,刘绍明,等.郭军男科临证心悟[M].郑州:河南

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 :3.

[8] 林一峰,黄平东.中医神明辩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29(4):481.

[9] 王永,高庆和,王福,等.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

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21,18(4):171.

[10] 俞旭君,高庆和.慢性前列腺炎中西医结合多学科诊疗指

南[J].中华男科学杂志,2020,26(4):369.

[11] 王文炎,梁凤霞,陈瑞.基于“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理论

探析相火离位之因[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0):

4494.

[12] PONTARI M A,RUGGIERI M R.Mechanisms in prostatitis/

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J].J Urol,2008,179

(5 suppl):61.

[13] 巩庆阔,黄新飞,陈赟,等.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

综合征的针刺治疗临床评价与中枢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J].中华男科学杂志,2020,26(6):559.

[14] SHOSKES D A,BERGER R,ELMI A,et al.Muscle

tenderness in men with 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 :the chronic prostatitis cohort study[J].

J Urol,2008,179(2):556.

[15] ANDERSON R U,ORENBERG E K,MOREY A,et al.

Stress induced 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 axis

responses and disturbances in psychological profiles in

men with 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J].

J Urol,2009,182(5):2319.

[16] ANDERSON R U,ORENBERG E K,CHAN C A,et al.

Psychometric profiles and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function in men with 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J].J Urol,2008,179(3):956.

[17] 刘胜京,郭军,王福,等.基于网络药理学当归黄柏治疗慢

性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27(1):186.

[18] 黄健.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19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453.

第一作者:赵明(1995—),男,博士研究生在

读,泌尿男科学专业。

通 讯 作 者:高 庆 和,医 学 硕 士,主 治 医 师。

gaoqinghe1949@126.com

收稿日期:2021-08-09

编辑:傅如海

第22页

思路方法

16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基于阴阳昼夜节律探讨高血压病辨治特点

吴宣瑱 1,2 刘福明 1

(1.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2.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摘 要 人体血压的周期性变化受生物钟调控,受自然界阴阳消长影响形成恒定的昼夜节律。高血压病的发生乃阴

阳失衡的体现,血压昼夜节律亦可出现异常。血压升高在卯辰时段者,此乃阴消阳长,两阳相合之际,可见于阳亢者,法当

顺应阳气生发之机,调达木郁,疏理气机,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血压升高在申酉时段者,此乃阳长阴消,阴阳转化之际,可

见于阴虚者,故当顺应阴长之势,收敛虚火,清泻相火;血压升高在夜间亥时、子时、丑时者,此乃阴中之阴,阴阳转化之时,

可见于阴阳两虚、阴虚火旺者,法当育阴潜阳,以折阳亢,然重阴转阳之时,亦需阴中求阳,方选生脉散、六味地黄丸、桂枝加

龙骨牡蛎汤化裁;痰湿壅盛证血压升高在寅时,此缘痰浊阻滞经脉,阴阳交汇受阻,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参苓白术散化裁。

辨析血压阴阳转化之趋势,形神同调,因时而治,以期在降压同时恢复血压正常昼夜节律。

关键词 昼夜节律;阴阳消长;高血压病;辨治特点

基金项目 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BE2020683);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创新人才团队项目(TD-SWYY-069);江苏

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ZD201906);江苏省中医院创新发展基金项目(Y2019CX20)

doi :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2.007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

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可引起重要靶器官如

心、脑、肾的严重损害,甚至造成上述多种器官衰竭[1]。

本病发病机制,目前西医多考虑为环境及遗传因素

交互作用的结果。人禀受自然天地之气,受日月阴阳

消长影响,血压存在周期性昼夜节律,随日出而升,

随日落而降。若血压节律难以与外界阴阳消长趋势

相适应,势必造成血压波动,发为高血压病。临证治

疗高血压病可尝试在分析血压昼夜阴阳消长趋势基

础上,因时辨治,以期顺应自然趋势,恢复血压正常

昼夜节律。

1 以常衡变,阴阳消长与血压节律变化

1.1 四时阴阳,万物有节,昼夜血压,动态平衡  《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

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

病必求于本。”阴阳者,乃天地之道,日月星辰,晨昏

暮旦,潮长潮落,春秋四季,乃阴阳更迭,自然节律也。

天人合一,一气求同,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

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在自然天地之

中,受日月轮转、阴阳交错影响,与天地一气,自成节

律。阴阳交替,四季更迭,血压亦随之呈周期性变化。

夏日阳气充盛,心脉充沛,脉管宽洪,血压偏低;冬日

阴气尤甚,寒气搏脉,脉管紧细,血压偏高。四季之

中,昼夜阴阳,血压亦有潮起潮落之动态节律。从生

物调控方面而言,人体的血压、体温、心率、睡眠—觉

醒等均具有明显周期性的昼夜节律,并受生物钟调

控[2]。有研究表明,基础血压的昼夜节律主要受生物

钟调控而并非生物行为本身[3]。在生理状态下,成人

血压在凌晨 3点降至最低,之后于晨醒时迅速上升

形成晨峰,随后血压缓慢下降并维持在较高水平,再

于入睡后渐降至最低,周而复始,形成双峰一谷、昼

高夜低的“杓型”血压模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

四时》曰:“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

入为秋,夜半为冬。”平旦至日中,阳气渐充,阴阳相

应,阳气相引,血压随晨起而阴阳转化,从阴转阳,血

压快速升高,于卯辰时达到高峰,之后动态保持阳长

阴消状态,以与外界阳气相应,直至申酉时出现第二

高峰,后期血压随日落而阳消阴长,阴气相吸,血压

随之下降,至夜半子丑时迎来低谷,遂成阴中之阴状

态,随后又阴消阳长,周而复始[4]。血压的这种动态

稳定性,如万物生长收藏,顺应四时,以应晨昏,乃阴

阳节律平稳、法于自然的一种体现,对维持人体正常

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意义。

1.2 阴阳反作,病之逆从,血压异常,节律失衡 昼

夜节律受生物钟调控,一日之内,十二经脉之气子午

流注、营卫之气昼夜运行、阴阳之气昼夜消长等形成

中医内在“生物钟”机制[5]。昼夜阴阳消长乃自然之

第23页

思路方法

17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道,血压节律变化若难以顺应自然阴阳消长趋势,势

必造成阴阳失调,发为高血压病。有研究表明,高血

压病患者的血压升高常发生在卯辰、申酉时段,并常

伴血压峰值时间的提前[6]。更进一步研究显示,阴

虚阳亢证作为高血压病的常见证型,其可出现双峰

双谷型血压,双峰在辰、酉时,双谷在子、未时[7]。其

中偏于阳亢者,辰时血压高于酉时;偏于阴虚者,酉

时血压高于辰时。卯辰之时,血压当于日出从阴转

阳,阳亢者,两阳相合,阴阳相搏,故显辰时高峰;阴

虚甚者,暮至月起,阴始动而入于阳,然患者阴虚无

以潜阳,故致酉时血压异常。亦有痰湿壅盛患者血

压于寅时达到高峰,并持续至午时[8]。高血压病的发

生与进展乃连续性过程,伴随阴阳消长失调、昼夜节

律失衡。有分析表明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作为高血

压病早期病机之一[9],此时患者病程短,正气充盛,

阴阳自和,血压昼夜节律基本存在。痰湿内生、脾失

健运作为高血压病另一病机,因患者形体常肥胖,痰

湿壅盛,脏腑阴阳交互受阻,血压昼夜节律开始出现

异常。而肝火亢盛日久,水不涵木、阳不入阴发为阴

虚阳亢者,痰浊闭阻时间长,瘀血内生、经脉不通发

为瘀血内阻者,又因正气渐亏,阴阳失和,血压昼夜

节律多见反常。迨高血压病至最终阶段,正气衰败、

气血不荣发为阴阳两虚者,因阴阳反作,气机升降无

常,血压昼夜节律基本消失。《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有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

寒。”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反映了人体内部阴阳盛衰消

长趋势难以与自然四时相应,乃阴阳消长节律失衡

的外在体现。

2 参机求法,燮理阴阳,调血压节律失衡

2.1 审因复律,以平为期,顺承消长,权衡阴阳  观

之血压节律有阴阳转化之机,消长变动之态。权衡

血压阴阳消长之状态,因势利导、顺时而治,可恢复

血压昼夜节律。晨起血压高峰之时,乃阴消阳长,两

阳相合之际,法当顺应阳气生发之机,疏散肝阳,调

达木郁,疏理气机。肝主升,肺主降,疏肝清肺,方可

使宣发升降有度,脾胃为气机斡旋之枢,故疏肝散郁

之中又应固护中焦,理气不伤胃、理气不伤阴,以期

于升发清阳之中泄浊养阴。午后血压高峰之时,乃

阳长阴消,阴阳转化之际,阴始浓,阳始消,故当顺应

阴长之势,收敛虚火,滋水涵阴,清泻相火。虚者补

之,肝肾不足,阴不敛阳,法当滋阴涵精、益气养阴;

实者泻之,火炎于上,扰动心神,法当重镇折降、直折

火势,俾使阴阳相合,气机有常。于子时血压低谷之

际,乃阴中之阴、阴阳转化之时,法当育阴潜阳,以折

阳亢。阴不足者,补之以精,法当补益肝肾、填精补

阴;阳过亢者,收纳虚火,法当清泻相火、泻火敛阳。

然重阴转阳之时,亦需阴中求阳,以助阳长,以调律

平息。故泻火除烦之中亦需平补阴阳,以期阴阳互

根,相资相长。参机求法,品方遣药,可予当归、白

芍、川续断、菟丝子、淮山药、山萸肉、怀牛膝等平补

阴阳、疏理气血之品,法当因人因时而变动化裁,又

不忘补益阴血以固本,择时予疏利灵动之品以斡旋

气机。概之谓审因复律,以平为期。取法于前,针对

高血压病,亦可予桑叶、菊花、合欢花、葛根、女贞子、

墨旱莲、菟丝子等轻疏平补阴阳之品,然亦需辨病求

异,辨证论治。

2.2 顺势而为,因时而治,阴阳寒热,方药制衡  血

压升高在卯辰时段者,多为阳亢偏盛,或为肝火旺盛,

或为肝阳太过。缘此时乃自然界阳气生发之时,阳气

相激相引、同气相求。对于此类症状,可予天麻钩藤

饮加减治之。其中天麻、钩藤气味平和,平息肝风;

栀子、黄芩清凉寒苦,以泻亢阳;杜仲、牛膝甘温平

补,以益肝肾;加夏枯草、菊花、桑叶轻清上浮,清肝

明日;当归、麦冬、生地黄添补阴血,滋水涵木;葛根、

泽泻一升一降,升清泄浊;地龙、蝉蜕通络息风,利脉

散结。以期顺阳亢之势,散亢阳于清补轻疏之中,此

时建议患者晨起服药,以助折降过亢之阳。

血压升高在申酉时段者,多以阴虚为主,或为气

阴两虚,或为肝肾阴虚,缘此时为阳入于阴,阴长阳

消之时,阴气相求,阴阳相搏所致。而血压升高在夜

间亥时、子时、丑时者,多见于阴阳两虚、阴虚火旺

者,概此时阴气浓重,两阴相遇,然阴虚无以敛阳,阴

阳相激,故致血压升高。对此类患者,又可予生脉

散、六味地黄丸、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化裁。其中生黄

芪、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以和气血;山萸肉、生地

黄、熟地黄滋补肝肾,收纳虚火;桂枝、白芍调和营

卫,通脉和营;煅龙骨、煅牡蛎咸寒潜阳,重镇固涩。

阴虚者多汗,汗为心之液,常予防风、白术疏风健脾,

固表止汗;知母、生石膏滋阴清热,泻火除烦;阴虚者

难寐,肝藏血,血舍魂,常予酸枣仁、当归、刺五加补

养肝血,宁心安魂;阴虚者多虑,常予郁金、合欢花、

梅花、钩藤疏利肝胆,解郁蠲忿。张景岳有言:“善补

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

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借此

取阴中求阳之法,于女贞子、墨旱莲等补养阴血药中

伍入菟丝子、沙苑子、川续断等辛平温和之品,以期

微微生火,阴阳互长。此类患者应治以顺承阳消阴

长之机,滋阴柔肝收纳浮火于下,清镇除烦消火亢炎

于上。此时建议患者在日落、黄昏、前半夜服药,以

期阴气相合,以助药力。

第24页

思路方法

18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血压升高在寅时,可见于痰浊壅盛者,概痰浊阻

滞经脉气血,阴阳交汇受阻。此类患者多形体偏胖,

因过食肥甘,懒惰嗜卧,致痰湿内生,壅闭气机,故血

压升高,可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之。方中法半

夏、泽泻、陈皮散结泄浊,化痰于无形;苍术、白术、

枳实、厚朴燥湿化痰;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以

分消瘀滞;全蝎、地龙、僵蚕搜风通络。形盛气虚者,

可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之。方中炙党参、白扁豆、炒

山药健脾益气护气阴,薏苡仁、白茯苓、莲子肉淡渗

化湿斡气机,少佐木香、砂仁、佩兰芳香化湿以和中。

此时治疗以化痰涤浊为要,需加强对患者生活方式

的干预,如加强运动、积极减重、低盐低脂饮食等,以

期恢复血压昼夜节律。况且此类患者治疗用药多为

性温偏燥之品,药性属温属动,以期阳气相求,助药

得力,可嘱患者上午服药。

2.3 形神内外,理法同求,调摄防治,法于阴阳 天

地人本自一体,精气神本自贯通。人之生而形立,人

之长而神生。脏腑气血阴阳化形,心灵情志理念生

神。人处于自然社会中,同自然阴阳相吸相引,同时

又处于精神、物质、人群动态平衡、流转有序的社会

复杂系统之中[10]。血压节律除受自然阴阳之气调复,

亦受心智、社会等人的因素影响。针对现今社会所

呈现的一种高节奏、充满诱惑、人心浮动、欲望物化

等阳有余而阴不足、动过甚而静缺乏的阴阳失衡状

态,亦需形神兼养,养神守静[11]。通过坐忘入静宁

神、吐纳调适呼吸、或坐或卧或立全身放松等气功

导引可以养神而调摄阴阳,有助于血压的调控。《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

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针灸、穴位贴敷、耳

穴压豆、穴位埋线等中医外治疗法对高血压病的防

治均有一定效果。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中医择时

治疗方法的应用,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生活指导介

入,均可在辨析血压阴阳消长节律基础上施用,以规

律周期、平调阴阳。

3 验案举隅

易某,女,62岁。2021年10月20日初诊。

主诉:头晕间作12年,伴胸闷心慌加重 7 d。患

者平素血压为130/80 mmHg(1 mmHg≈0.133 kPa),

规律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控制血压,诉头晕发作时

血压达150/90 mmHg。2021年 6月5日因“甲状腺恶

性肿瘤”行“甲状腺全切术”。住院后查 24 h动态血

压:整体血压平均值为103/58 mmHg,白天血压平均

值为 98/55 mmHg,夜间血压平均值为120/67 mmHg,

昼夜血压节律消失,血压形态反转型,整体血压负

荷正常。予奥美沙坦酯氨氯地平降压、抗血小板聚

集、调脂稳斑、补充甲状腺激素、营养心肌及中药口

服、耳穴压豆等治疗后好转出院。近 7 d患者晨起坐

立时头晕明显,行走欲扑,活动时伴视物旋转,双上

肢麻木,胸闷心慌,测血压达187/95 mmHg。急诊查

头颅+颈椎CT示:腔隙性脑梗,颈椎间盘突出伴椎管

狭窄。予硝酸甘油静脉泵入降压后患者诉头晕心慌

未见明显改善。于 2021年10月19日收住入院。刻

下:患者神清,精神欠佳,头晕明显,伴视物旋转,闭

目稍缓,胸闷心慌,双上肢麻木,下肢乏力,口干,纳

食少,夜寐差,二便尚调,舌干红、少苔,脉弦细滑。

西医诊断:高血压亚急症,甲状腺恶性肿瘤术后;中

医诊断:眩晕(肝肾阴虚证)。治以滋阴活血,潜阳息

风。予镇肝熄风汤合升降散加减,处方:

太子参15 g,天冬 30 g,麦冬 30 g,炒白芍15 g,

酒当归 20 g,炒白术15 g,川芎15 g,延胡索10 g,生

龙骨 30 g(先煎),生牡蛎 30 g(先煎),川牛膝10 g,

熟大黄 5 g,僵蚕10 g,姜黄10 g,蝉蜕 6 g,川楝子

5 g,炒麦芽 30 g,佛手15 g。3剂。每日1剂,水煎,分

2次服。

2021年10月22日二诊:患者血压较前平稳,维

持在120/80 mmHg,然诉头晕未见明显改善,虽视物

旋转感减轻、胸闷心慌不显,但双上肢麻木及下肢乏

力,口干仍作,纳食少,夜寐差,二便尚调,舌质干红、

少苔,脉弦细。守方微调,改平肝潜阳为平肝息风之

法,兼顾脾胃。处方:

太子参15 g,生黄芪 30 g,天冬 20 g,麦冬 20 g,

炒白芍15 g,炒白术 20 g,白扁豆 30 g,川芎15 g,延

胡索10 g,天麻10 g,钩藤 30 g(后下),川牛膝10 g,

熟大黄 5 g,僵蚕10 g,姜黄10 g,蝉蜕 6 g,炒麦芽

30 g,佛手15 g。3剂。每日1剂,水煎,分 2次服。

2021年10月25日三诊:患者诉头晕明显改善,

血压正常,然自觉口干、下肢乏力,纳食可,夜寐欠

安,二便调,舌红、中有裂纹、少苔,脉弦细。考虑肝

风已息,下焦肝肾虚涸,清阳难升,治以益气滋阴、升

清固本。处方:

太 子 参15 g,生 黄 芪 50 g,天 冬 20 g,酒 萸肉

15 g,酒当归15 g,炒白术 20 g,生山药 30 g,川芎

15 g,延胡索10 g,天麻10 g,钩藤 30 g(后下),川牛

膝10 g,升麻 3 g,僵蚕10 g,姜黄10 g,蝉蜕 6 g,炒麦

芽 30 g,佛手15 g。3剂。每日1剂,水煎,分 2次服。

患者出院后继服中药14剂。后长期随访,患者

口干乏力、头晕等症明显改善,现规律服药巩固治

疗,定期门诊随诊。

按:患者因血压突高而发眩晕住院,病急而症明

显,见视物旋转、上肢麻木、舌红少苔、脉细弦滑。患

第25页

思路方法

19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者年过六旬,气阴过半而虚,加之癌毒术后戕伐正

气,肝肾阴虚,阴不敛阳,阳亢于上,在上为眩仆肢

麻,在下为脉细乏力,上实而下虚,发为急症。反观

患者动态血压,其节律消失,形态反转,夜间血压均

值较白天为高,亦考虑其为肝肾阴虚,阴虚不敛阳,

阳亢于上而致。急则治其标,法当重镇潜阳,先予镇

肝熄风汤化裁以滋阴降逆亢阳,又予升降散上下分

消亢阳之邪,使邪有出入,加佛手理气不伤阴,固护

胃气。患者服药后血压平稳,然诉头晕反复,考虑

肝阳折降而肝风未消,去龙骨、牡蛎镇降之品,改予

天麻、钩藤以平肝息风,清疏头目。服药后患者诉头

晕较前改善,然下肢乏力明显,考虑患者风自息而肝

肾之源本虚始现,荣达失调,去延胡索、熟大黄等活

血利下消伐之品;麦冬养阴清心,滋阴偏上焦,而患

者肝肾阴虚,需滋阴涵精,故去麦冬。改添生黄芪至

50 g,加酒萸肉、升麻以填补精血,益气升清于上。患

者住院期间,嘱其早晚服药1次,早期则西药降压协

助稳定血压、改善症状,后期则滋阴荣补、标本兼顾。

出院后嘱继续巩固治疗,随访症息病痊。

4 结语

高血压病的治疗应关注血压节律阴阳消长之变

化,并在此基础上,择时分期辨治。万物自然,法当

天人合一,以求形神一体。血压的调控除关注人之

生物属性外,亦需关注人之社会特征。故在高血压

病的治疗上,可发挥中医药之优势,在基础西药降压

的同时,辨析血压阴阳转化之趋势,针对性地择时治

疗,予中药、针刺等外治疗法及必要的心理疏导,做

到形神内外同治,在降压同时以期恢复血压昼夜节

律。概之血压随自然节律变化,故顺应日月消长趋

势,用药与阴阳相合,治法求节律同步,此可谓法于

阴阳,和于术数也。

参考文献

[1] 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257.

[2] 姜婷婷,季爽,杨光锐,等.生物钟与心血管疾病联系的研

究进展[J].生理学报,2019,71(5):783.

[3] YANG G R,CHEN L H,ZHANG J Y,et al.Bmal1 deletion

in mice facilitates adaptation to disrupted light/dark

conditions[J].JCI Insight,2019,5(10):e125133.

[4] 高雪,李侠.中医对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认识[J].中医杂志,

2016,57(20):1798.

[5] 王丹,邢玉瑞,李文侠.生物钟与中医学的相关性思考[J].山

东中医杂志,2019,38(10):928.

[6] 詹龙亮.高血压昼夜节律与子午流注时辰规律的探讨[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7] 夏亦嗣,陈可冀,苗阳,等.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

阴阳证型关系研究[J].中医杂志,1998,39(5):300.

[8] 李忠业,韦爱欢,彭利,等.不同证型高血压病人12时辰血

压变化特点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6):28.

[9] 张洁,仇盛蕾,金玫.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候类型与24 h

动态血压水平的关系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6,35(7):

645.

[10] 王永炎,张华敏.象思维视角诠释天道时空与人道顺天道

[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24(8):1.

[11] 王永炎,王昊,王子旭.形神兼养 身心医学之美[J].北京中

医药大学学报,2021,44(2):104.

第一作者:吴宣瑱(1996—),男,硕士研究生

在读,中医内科学专业(心血管病方向)。

通讯作者:刘福明,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博

士研究生导师。doctor.liufuming@outlook.com

修回日期:2021-12-13

编辑:吴 宁 张硕秋

文末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之页码的标注

根据国家标准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规定,本刊关于参考文献页码的著录做

重要修订如下:(1)专著或期刊中析出文献的页码或引文页码,应采用阿拉伯数字著录,引自序言或扉页题词的页

码,可按实际情况著录(例:钱学森.创建系统学[M].2版.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序2.);(2)阅读型参考

文献的页码著录文章的起始页,引文参考文献的页码著录引用信息所在页。阅读型参考文献指著者为撰写或编辑

论著而阅读过的信息资源;引文参考文献指著者为撰写或编辑论著而引用的信息资源。例如:将谈勇等发表在本

刊2015年第1期第1—4页的文章《夏桂成国医大师调治复发性流产经验探赜》作为阅读型参考文献引用时,页码

著录为“1”;作为引文文献引用“夏老提出心-肾-子宫轴功能失常是流产病机关键”这一观点或原文时,著录这些

引用信息的所在页“3”。更多有关本刊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见本刊网站(www.jstcm.cn)首页下载专区。

第26页

医学传薪

20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慢 性 萎 缩 性 胃 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

减少,伴或不伴有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

一种慢性胃部疾病[1]。CAG患者常出现胃胀、胃痛、

烧心、反酸、嗳气等症状。根据其临床表现,CAG可

归属于中医学“痞满”“胃脘痛”“反酸”“嘈杂”等

范畴[2]。CAG病位在胃,涉及肝脾,病机复杂,多虚实

相兼。目前西医多以对症治疗、定期随访为主,中医

药治疗此病有明显优势。

首届全国名中医刘启泉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

学、科研工作 40余年,对CAG的治疗有独到见解,认

为本病与肺、大肠功能失调有关。《素问·太阴阳明论》

言“阳道实,阴道虚”,刘师在脾胃分治的基础上,依

据“实则泻子”之治则,提出以化金消土之法夺胃中

实邪,在和胃降逆的基础上调畅肺气、通降大肠,使

无形之邪散于气、有形之邪走于肠,邪去正复,从而

达到治疗CAG之目的。现将刘师基于“实则泻子”辨

治CAG之经验介绍如下。

1 “实则泻子”治疗CAG之源

《难经·六十九难》最早提出“实者泻其子”。

“实则泻子”是基于五行相生理论制定的基本治

则,指某一行过旺时,需要通过化生其子行来泄母

行之势,正如《难经·七十五难》所言“子能令母

虚”。在易水学派的发展下,“实则泻子”不再仅仅

针对母和子两脏,而是在五行理论指导下将其扩

大到特定脏器与其他脏腑的多方面联系[3]。张元素

在《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中将“泻子”一法

放在诸泻法之前,足见其对“实则泻子”理论的重

视。CAG反复发作,往往有实邪作祟,气滞、血瘀、

痰饮、湿热、食积等实邪皆可令胃气壅滞,而致中央

枢轴不灵。此时当选用“实则泻子”之法,通过化

金消土,泻肺、大肠以助邪疏通,在土生金的过程中

泄母行之势,肠腑通畅,肺宣肃有序,邪气外祛有

路,则胃气和降有常。

2 “实则泻子”治疗CAG之理

2.1 胃土肺金,升降相宜  肺五行属金,禀秋金清

凉、肃杀之性,主肃降;肺为五脏之“华盖”,能布散

卫气于体表,御邪于外,保护诸脏,主宣发。肺主一

身之气,调畅全身气机,对于中焦气机亦有调控作

用。胃土肺金,五行相生,后世医家有“胃气者,肺之

母气也”之说[4],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亦能化生肺气。

水谷入胃,由肺宣散精微,肺胃纳布相因;胃居中央,

斡旋枢纽,胃土和降,可助肺气下行;肺居高位,高者

宜下,肺金下降,可助胃气和降,肺胃气机相关,升降

相宜。

胃在生理上以降为顺,在病理上因滞成疾[5]。

CAG患者初病在气,受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感邪

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损伤脾胃,运化失司,升降失

常。CAG病在胃腑,与肺相关,王孟英云:“肺金清肃

不和,升降之机亦窒矣”,肺失宣肃,治节无权,则脾

刘启泉基于“实则泻子”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王俞铧 刘 阳 王雨鸽 赵倩文 许静茹 张乃霖

(河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北石家庄 050011)

指导:刘启泉

摘 要 “实则泻子”理论可溯源于《难经》,后世医家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在中医辨证施治过程中有重要指导意义。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病机复杂,虚实相兼,刘启泉教授在临证之时,承古法而创新义,认为胃与肺、大肠五行相生,CAG

病位在胃,关系肺与大肠。故刘教授依据“实则泻子”之治则,顺应脏腑特性,通过宣肺和胃、清肺降胃、通肠导滞、化湿泄

浊四法,开肺中郁闭之气,降大肠壅滞之邪,泻金以复胃气之降,祛邪以达治疗之功。附验案1则以佐证。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实则泻子;肺;大肠;刘启泉;名医经验

基金项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办人教函〔2018〕119号);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4〕20号);河北省政府财政重大专项(冀财社〔2017〕46号)

doi :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2.008

第27页

医学传薪

21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胃升降失常,胃失和降可见胃痛、胃胀、嗳气等症状,

中焦运化无权,则水湿内停,气机不畅,疾病日久,瘀

血停滞,胃镜下可见黏膜萎缩样改变,甚则伴有肠上

皮化生。张元素认为:“金为土之子,土满则肺气壅

遏,泻肺气,所以消满”,可选用诃子、葶苈子等肃降

肺气,或用桑叶、防风等开宣肺气,郁而化热者用连

翘清透郁热。或宣或降或清,旨在开肺气之郁闭,使

“肺主气”功能复常,以助胃气和降,达“气得上下,

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灵枢·平人绝谷》)之目的。

2.2 胃土肠金,传导相承 胃五行属土,为“水谷之

海”“仓廪之官”,胃主通降,辅助大肠传化糟粕。大

肠与肺相表里,五行属金,《素问·灵兰秘典论》提

出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即大肠作为传化之

腑,有将水谷残渣排出体外的作用。大肠亦是驱邪

外出的重要通道,人体的多种毒邪依赖大肠的运化

得以排出。研究表明,粪便积聚于大肠超过12 h会

产生至少 22种毒素及致癌物质,故临床有“肠不和

病不安”的观点,通肠腑、祛邪气,使气机升降有常,

能有效促进疾病改善[6]。胃与大肠五行相生,传导相

承,《素问·五藏别论》有言“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

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胃主受纳,大肠主排泄,出

纳平衡,气血津液得以有序运行,机体方能正常。

CAG患者脾胃机能受损为多种因素所影响,其中

水谷不运、升降失常,则导致气滞、湿阻、食积、血瘀

等。胃失和降,气机下行不畅,则大肠传导不利,浊

阴不降,可见腹胀、便秘等症;大肠燥屎不下,气机运

行不利,致胃气不降反逆,壅遏中焦,可见胃痛、胃胀、

嗳气等症。肠病可累及于胃,胃病亦会加重肠病,因

此和胃有助于肠病的缓解,通肠有助于胃病的恢复。

此外,还会出现胃病未及肠的情况,即只见胃病而未

见便秘或泄泻等肠道表现,亦可用枳实、芦根等,此

时化湿泄浊“实为开门祛贼之法”(《温疫论》),给邪

气以出路[7]。以“实则泻子”立法,化金消土,或化湿,

或导滞,使有形之邪以糟粕的形式从大肠而出。

3 “实则泻子”治疗CAG之法

3.1 宣肺和胃,药取轻灵 CAG具有迁延难愈、易

于复发的特点,且其症状的加重与反复具有明显的

季节性。秋冬之际,CAG患者外感风寒,肺气郁闭,

宣发肃降失常,气机运行不畅,中焦枢轴不灵,可出

现一系列肺胃气逆症状,正如《四圣心源》言“一遇

清风感袭,闭其皮毛,中脘郁满,胃气愈逆”,可见胃

胀、胃痛,或伴嗳气、反酸、咳嗽、恶心等症。刘师在

治疗此型CAG时常佐以桑叶、紫苏叶等轻灵宣肺之

品,取“轻可去实”之意。若疾病日久,肺脾气虚,

阳气不升,胃失和降,郁滞中焦,此属虚实夹杂证,

可见胃脘痞闷、纳呆、倦怠乏力、常自汗出、易于外

感、畏寒怕风、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缓等症,可用黄

芪、红景天等补益肺气之品,用量宜轻,贵在平补,

以补助宣。从肺论治CAG,开宣肺气,上宣下降,则

中焦气机得畅。

3.2 清肺降胃,巧用苦寒 若CAG患者肺气郁闭不

通,日久化热,肺胃相关,郁火相传,进而导致肺胃

俱热。肺胃郁热型CAG临床可见胃脘灼痛或伴嗳

气、嗳腐吞酸、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赤、舌红苔

黄、脉数或滑数等症。刘师以清肺降胃法治疗,常

用连翘 9 g、黄芩 9 g等清苦微寒之品,清肺热以消

胃热,清热降胃而不伤胃[8]。连翘性平味苦,善清能

泄,可清上焦湿热;黄芩味平性寒,主入肺经,能清

气分实热。若肺胃热象较重,加用石膏,石膏味辛

走肺,甘入胃,擅解肺胃实热。刘师临证慎用栀子、

黄柏等大苦大寒之品,是因久用过用苦寒有伤阳之

弊,恐胃阳衰弱,温煦、推动功能减退,而致水湿内

停、瘀血留滞。叶天士言“须要顾其阳气”,故用药

时可择砂仁、豆蔻等芳化辛温之品以温胃助阳,顾

护脾胃。

3.3 通肠导滞,佐以活血 大肠为传化之司,作为六

腑的末端,是通降的终点。胃之和降有赖于大肠的正

常传导,若食积等有形实邪壅滞于胃肠,大肠失于传

导,糟粕停于肠胃,当下不下,胃失和降,中焦枢轴失

衡,最终导致气机失常。气滞日久,血行不畅,瘀血内

生,而血瘀是CAG久病不愈的重要病机,在胃黏膜萎

缩发生发展乃至恶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临床

可见胃脘胀痛、烧心反酸、嗳气、便秘、口干口苦、口

中异味、舌暗红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中

满者泻之于内”,此时宜以小陷胸汤化裁,用瓜蒌、枳

实、厚朴等药物通肠导滞,运用“实则泻子”治则化

金消土,使有形之邪自下而出,畅达中焦气机,恢复

胃主降浊功能。若血瘀症状明显,酌加丹参、香附、

莪术等活血化瘀之品。

3.4 化湿泄浊,以通为用  CAG患者中阳不运,水湿

留滞,日久郁而化热,湿热之邪阻滞中焦,常伴有幽

门螺杆菌感染,临床可见反酸、烧心、纳呆、口苦口

黏、大便黏腻不爽等症。在治疗湿热互结证时,分解

湿热尤为重要,临证常以祛湿为主,湿去热自孤。刘

师取三仁汤之意,擅用豆蔻仁、广藿香等芳香化湿,

薏苡仁、芦根、白茅根、通草等利湿清热。薏苡仁配

芦根为刘师常用药对,芦根清热于内,薏苡仁利湿于

外,使湿热分离,主以祛湿,两者药性平和,相须为

第28页

医学传薪

22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用,能清热利湿而不伤胃。《温热论》言“以燥粪为

无湿矣”,大便的干燥与否,是判断湿邪有无的重要

参考,若患者其他湿热征象明显,即使大便成形,仍

会酌情加入渗湿通便的药物,是取吴又可“逐邪勿拘

结粪”之义。以通为用,湿化浊泄,气机调畅,则腑通

胃和。

4 验案举隅

姜某,男,62岁。2018年 7月11日初诊。

主诉:间断胃胀 7年,加重伴便秘 2个月。患者

既往饮酒 30年,2011年大量饮酒后出现胃痛、胃胀、

烧心等症,于当地医院查电子胃镜示“糜烂性胃炎”,

予口服奥美拉唑后症状缓解。后患者未戒酒,病情

时有反复,便秘症状出现,严重时大便 5~6日一行,

未予重视。2016年病情加重,于中日友好医院住院

治疗,查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示“中度肠

上皮化生”,予抑酸、护胃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后

病情反复,辗转于多家医院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症

状改善不明显,2018年 3月14日复查胃镜示“慢性

萎缩性胃炎”,病理示“腺体中度肠化”。患者为求系

统治疗,遂来就诊。刻诊:胃胀,偶有胃痛,烧心,嗳

气,口干,口苦,咽干,痰黏,胸闷,心烦,食欲欠佳,寐

差,大便燥如羊屎,5~6日一行。舌暗红、苔黄腻,脉

弦滑。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度肠上皮化

生);中医诊断:胃痞病(肺胃郁热、肠腑壅滞证)。治

法:清肺降胃,通腑导滞。处方:

黄芩 12 g,连翘 12 g,败酱草 15 g,苦杏仁 6 g,

紫苏叶 15 g,瓜蒌 15 g,麸炒枳实 15 g,厚朴 10 g,北

沙参 15 g,豆蔻 10 g,醋香附 20 g,藤梨根 30 g,半枝

莲 15 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饭后 2 h温服。

2018年 7月18日二诊:服药后胃胀、烧心、嗳

气症状减轻,晨起仍有口苦,胸闷缓解,心烦,食欲、

夜寐改善,大便仍干,2~3日一行。初诊方改连翘为

15 g、瓜蒌为 20 g,30剂,煎服法同前。

2018年 8月18日三诊:服药后诸症缓解,饮酒

后有反酸,大便改善,1~2日一行,质软。于二诊方

基础上去连翘,加浙贝母15 g,30剂,煎服法同前。

后随症加减治疗,症状逐渐改善,烧心、反酸症

状消失,胃脘部不适消失,大便每日一行。2019年 3

月4日复查电子胃镜示“局灶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示

“轻度肠上皮化生”。患者信心倍增,继续服药,未再

出现明显不适。1年后于当地医院复查胃镜示“慢性

非萎缩性胃炎”。

按:本案患者为老年男性,因过量饮酒导致胃

腑失和,胃肠动力障碍而出现胃胀、纳呆、便秘等

症,遵从“实则泻子”之治则。方用黄芩、连翘以清

肺胃郁热,败酱草清热解毒兼以通腑;以瓜蒌、苦杏

仁降肺气、润肠燥,使大便得下;肺气不畅则见胸

闷,加入紫苏叶轻开肺气;咽干、大便干燥乃肺阴

不足,肺失肃降的表现,以北沙参滋养肺阴、清肺下

气;胃腑气机不畅,郁滞成毒,当遵从辨病与辨证相

结合的原则,予清热解毒、抗肿瘤之藤梨根、半枝莲

截断扭转肠上皮化生;醋香附理气活血止痛;豆蔻

芳香开胃;枳实、厚朴调节胃肠动力。诸药合用,清

肺通腑、导滞和胃、气血并调,则乱者可平、逆者可

降,诸症皆愈。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萎缩

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J].中国中西

医结合消化杂志,2018,26(2):121.

[2]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意见(2017)[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7):3060.

[3] 蔡超产,孙鸿昌,李敏.《难经》与易水学派[J].中国中医药

现代远程教育,2016,14(21):37.

[4] 刘静,张伟.浅谈“胃气者,肺之母气也”[J].湖南中医杂志,

2017,33(9):131.

[5] 唐旭东.董建华“通降论”学术思想整理[J].北京中医药大

学学报,1995,18(2):45.

[6] 刘启鸿,黄文彬,赵培琳,等.大肠诠解[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33(10):4312.

[7] 朱虹,王灿晖.吴又可逐邪勿拘结粪观点探析[J].辽宁中医

杂志,2004,31(2):110.

[8] 王盼,刘文静,韩增银,等.刘启泉从肺论治慢性萎缩性胃

炎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21,48(3):22.

第一作者:王俞铧(1996—),女,硕士研究生

在读,中医内科学专业。

通讯作者:刘启泉,本科学历,主任医师,教

授,博士后工作站指导老师。liuqq56@163.com

修回日期:2021-05-21

编辑:傅如海 蔡 强

第29页

医学传薪

23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多种自身抗体阳性的慢性结缔组织病[1],现

代医学普遍认为是由遗传、雌激素、感染、紫外线照

射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免疫紊乱性疾病。中医学并无

SLE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归属于“阴阳毒”“蝶疮

流注”等范畴。目前SLE的治疗以运用激素、免疫抑

制剂、生物制剂等西药为主[2],但由于西药治疗存在

众多不良反应及价格高昂等问题,导致患者的耐受

能力和接受度较低,治疗面临严峻挑战。金实教授

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临证数十年,对SLE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擅长从肾

虚瘀毒论治SLE,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其辨

治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肾阴不足,瘀毒内侵

1.1 肾阴不足为本虚  金教授认为SLE发病不能单

用外感或内伤来解释,其本质为内外合邪作用于人

体而发病,属本虚标实之证。SLE发病之本为先天禀

赋不足,素体亏虚。肾为元阴元阳之脏,肾阴亏虚,

阴阳失调,五脏六腑皆受损。SLE病程长,临床表现

复杂,可累及各个脏腑,“五脏之伤,穷必及肾”,五脏

虚衰,又加重了肾脏的先天不足。此外,SLE的治疗

需长期使用激素,易出现烦热、心悸、亢奋、血压升高

等阴虚内热之象,内生之虚热更加重了阴津的耗损,

且发病人群以育龄期妇女为多。育龄期正处于女性

一生中阳气旺盛之时,阳盛则阴虚,加之女性患者的

月经、妊娠、生育等都会耗伤肾之阴精,是SLE患者中

女性占多数的原因之一。因此,金教授认为SLE的发

病应责之于肾,又以阴虚内热为主,这与当代诸多医

家的观点不谋而合[3-4]。

1.2 瘀热毒邪为标实 金教授认为肾阴不足则百

病皆生,人体正气受损,易受外邪侵袭。外邪侵及经

络、血脉,致经络不通,血行不畅,或外感阳光暴晒,

热毒直接侵袭人体,或七情内伤、饮食不节等,致瘀

血壅滞脉络,瘀而化热,久成瘀热毒邪,正如《金匮

要略心典》云:“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此皆为

发病之标。瘀热毒邪,若侵及肌肤黏膜,则表现为面

部蝶形红斑、口咽部溃疡、甲周红斑等。瘀血热邪日

久不去,化为毒邪,渐渐侵及五脏六腑,则出现系统

性表现,如狼疮性肾炎、狼疮脑病、心包炎、肠系膜病

变、肺间质病变等。

综上,金教授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肾阴亏

虚与外感、内伤等邪气瘀而化毒,二者合邪,发为本

病。病机关键为肾虚瘀毒,治疗以补肾化毒为基本

原则。

2 治则治法——滋肾养阴,化瘀解毒

金教授认为肾虚瘀毒是SLE发病的关键,本虚

即肾精、肾阴亏虚,标实即邪毒(包括火毒、热毒和

瘀血),其治法应以滋肾养阴、化瘀解毒为主。在

临证遣方用药时,金教授常选用生地黄、熟地黄、

山萸肉等滋肾养阴、填精益髓,通过滋养肾之阴

精,以弥补先天不足,使阳亢火热得制,热毒无以

化生。金教授认为瘀热毒邪为发病之标,瘀、毒既

金实从肾虚瘀毒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

刘晓炜 1 郭 潇 1 李鹏飞 2 郭 峰 2

(1.涉县中医院,河北涉县056400 ;2.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摘 要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根据临床症状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阴阳毒”“蝶疮流

注”等范畴。金实教授认为其发病本质为内外合邪作用于人体,属本虚标实之证,肾阴亏虚为发病之本,邪毒(火毒、热毒

和瘀血)为发病之标,病机关键为肾虚瘀毒,基本治法为补肾化毒,并在此基础上创制了狼疮静方。金教授不拘泥于套方

成法,在补肾化毒的基础上分期论治、病证结合,同时注重固护脾胃,以获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金实;肾虚瘀毒;狼疮静方;名医经验

基金项目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6〕42号);江苏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

工作室建设项目(苏中医科教〔2016〕6号);江苏省中医药局科技项目(YB201810)

doi :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2.009

第30页

医学传薪

24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

注重化瘀解毒。考虑到味苦性寒之品能够清解血

分热毒,使营血无以继续燔灼,耗津成瘀,金教授

常选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药物清热解毒。邪

气内生,痹阻经络筋脉,气血运行不畅,致血脉瘀

滞,瘀而化热,日久蕴蓄为毒,金教授常选用牡丹

皮、青蒿等活血化瘀之品,使营血得行,脉络得畅,

火热之毒无以依附。养阴、清热、散瘀三法同用,

共奏补肾化毒之功。

金教授认为SLE病机关键虽为肾虚瘀毒,然其临

床表现复杂,虽以肾阴亏虚为主要表现,然五脏六腑

皆可累及。故金教授不拘泥于套方成法,在补肾化

毒的基础上,分期论治、病证结合,同时注重固护脾

胃,以获良效。

2.1 活动期重在清营凉血解毒  肾阴亏虚,瘀热毒

邪伏藏血分,若复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或激

素撤减过快,致使蕴伏之毒邪乘势而起,内外合邪,

邪热燔灼气营,耗气伤阴,临床表现为高热口渴、头

痛目赤、面部红斑鲜艳紫红、关节红肿疼痛、舌红绛、

脉洪数等症状。金教授把握“急则治其标”的原则,

选用水牛角、丹参、麦冬、石膏等药物清营凉血解毒,

以清解营分火热毒邪,血行气畅,则诸症可愈。此法

常用于SLE急性活动期,或撤减激素过快,病情复发

等阶段。

2.2 缓解期重在益肾健脾养肝 《诸病源候论》有

言:“阴阳毒病无常也,或初得病便有毒,或服汤药,

经五六日以上,或十余日后不瘥,变成毒者。其候身

重背强,喉咽痛,糜粥不下,毒气攻心,心腹烦痛,短

气,四肢厥逆,呕吐;体如被打,发斑,此皆其候。重

过三日则难治。”SLE临床表现复杂,疾病进展快,部

分患者经过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后,病情趋

于稳定,但往往会出现肝、脾、肾虚羸的状态。金教

授认为“阴阳毒”病程较长,邪盛正虚迁延日久,势

必累及脏腑,其中肾阴虚者为多见,患者常表现为腰

膝酸软、头昏耳鸣、发枯易脱。因此,金教授加大生

地黄、熟地黄用量以滋阴补肾,并加用制首乌、女贞

子等药物增益肾养精之功。由于SLE病久不愈,肝肾

不足,先天无以资养后天,久之累及脾土,气血生化

乏源,患者出现面色少华、语声低微、乏力体倦、潮热

盗汗等脾肾气阴两虚之症,金教授予黄芪、当归、墨

旱莲等药物益肾健脾养肝、益气生血。当瘀热毒邪

扰肝,患者出现黄疸、胸胁胀痛等症状,或部分患者

因久服西药出现肝功能损害时,金教授酌加柴胡、赤

芍、金钱草、鸡骨草等疏肝柔肝之品以和畅肝络、柔

肝解毒,正所谓“肝体阴而用阳”,“用药不宜刚而宜

柔,不宜伐而宜和”。

2.3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金教授把握疾病本质,将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根据患者不同临床表现,结合现

代药理学,灵活化裁。当瘀热毒邪侵及肾脏系统,患

者出现蛋白尿、红细胞尿时,加用石韦、六月雪、莲须

等,如尿血严重酌加大小蓟、白茅根、血余炭等凉血

止血之品;若瘀毒上扰清窍,患者出现固定部位的偏

头痛时,加用乳香、没药、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取活

血定痛汤之意;瘀毒留滞肌肤,患者皮肤瘙痒、灼热

难忍时,加用连翘、蝉蜕、薄荷、白鲜皮等清热疏散止

痒之品;若SLE合并干燥综合征,金教授尤其注重肺

金的通调水道之功,主张开肺布津,加用南沙参、北

沙参、天冬、麦冬等取增液布津汤之意,以缓解口干、

眼干症状。

2.4 疾病全程注重固护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

血生化之源。SLE病程缠绵,反复难愈,累及多脏,加

之长期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损伤脾胃,患者常出

现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金教授临证注重固护脾

胃,培补后天,遣方用药时常加用谷麦芽、砂仁、白术

等以健脾养胃、消食助运。当患者出现胃中嘈杂、痛

苦莫名时,加用黄连、紫苏梗等取连苏饮之义,意在

清热散郁、调理气机;若患者泛吐清水、胃脘不适时,

佐以少量半夏、陈皮、干姜等以防诸药过于寒凉,起

温胃之效。

3 基本方——狼疮静方

金教授根据SLE病机特点和治疗原则创制了治

疗SLE的经验方——狼疮静方,由生地黄、熟地黄、

山萸肉、菟丝子、青蒿、牡丹皮、白花蛇舌草、半枝莲

等药物组成。生地黄滋阴补血、凉血清热,熟地黄补

血滋肾、填精益髓,此外生地黄兼能凉血清热,使阳

亢之虚热得制,热毒、火毒无以化生;山萸肉酸涩而

温,可滋补肝肾、涩精固脱,菟丝子既能补肾阳,又能

补肾阴,具有平补肝肾之功,与山萸肉配伍以阴阳互

用、阳中求阴,养肾益阴,补先天之本,令瘀毒邪气无

地可发;青蒿与牡丹皮同用可清虚热,凉营血,透解

血分瘀热邪毒;白花蛇舌草与半枝莲味苦性寒,具

有清热凉血解毒、活血通络之功,兼具止血之效,对

热毒、瘀毒导致的离经之血可起到止血活血的作用,

与大队补肾滋阴药同用,可疏其血气,使全方补而不

滞。全方共奏益肾养阴、清化瘀毒之功。课题组前

期诸多研究证实,狼疮静方在调节免疫、加快激素撤

减、减少肾脏免疫复合物沉积、改善血栓及保护心脏

等方面有明显疗效[5-8]。

第31页

医学传薪

25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4 验案举隅

王某,女,47岁。2018年 6月14日初诊。

主诉:面部红斑、小便泡沫多 5月余。患者 5个

月前出现面部蝶形红斑,伴瘙痒疼痛,继则出现多

关节疼痛、肿胀,小便泡沫多。2018年 3月12日查

血常规:白细胞 3.75×109

/L↓,血小板 95×109

/L↓;

尿常规:蛋白(+++),隐血(+);免疫指标:抗核抗

体1∶640,ANA抗体谱示抗双链-DNA抗体、抗组蛋白

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诊断为SLE,

予激素加羟氯喹口服控制病情。现激素已减量至每

日15 mg,患者诉若激素减量稍快,即出现疲劳乏力,

病情反复。为寻求中医治疗遂来就诊。刻诊:面部

浮肿,红斑隐隐,小便泡沫较多,夜间汗出明显,纳食

夜寐尚可,二便调,舌红、苔薄偏黄腻,脉细小数。西

医诊断:SLE(活动期);中医诊断:阴阳毒(肾阴亏

虚、瘀毒内蕴、络损血溢)。西医治疗:醋酸泼尼松片

12.5 mg/d,硫酸羟氯喹片0.2 g/次、2次/d。中医治法:

滋阴补肾,化瘀解毒。方选狼疮静方加减,处方:

生地黄15 g,熟地黄15 g,山萸肉10 g,菟丝子

30 g,牡丹皮10 g,青蒿15 g,泽泻10 g,白花蛇舌草

30 g,半枝莲 20 g,石韦30 g,六月雪 20 g,大枣10 g。

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

2018年 6月29日二诊:患者服药后面部红斑较

前稍消退,夜间汗出好转,自觉胃脘不适,泛吐清水,

舌脉如前。考虑其仍处于疾病活动期,予初诊方加

姜半夏10 g、陈皮10 g、干姜 6 g,21剂。

患者服药后诸症消退。

按语:根据本案患者检验结果及临床表现可知

其处于SLE活动期。初诊前长期使用激素治疗导致

其面部浮肿;瘀热火毒伏藏血分,迫血妄行,故出现

面部红斑、瘙痒疼痛;瘀热毒邪侵及经络、筋脉,故

关节疼痛肿胀;素体先天不足,固摄阴精无权,加之

瘀热毒邪日久伤肾,加重肾阴亏虚,故夜间汗出明

显,小便泡沫多;激素撤减过快,则蕴伏之毒邪旋即

复起,疾病复发。结合舌脉,辨为“阴阳毒”,证属肾

阴亏虚、瘀毒内蕴、络损血溢,在益肾养阴的基础上,

配合凉血化瘀解毒,方选狼疮静方加减。生地黄功

善滋阴清热、凉血补血,熟地黄为生地黄的蒸制品,

滋阴补血、填精益髓,共用为君滋肾填精补先天;山

萸肉功善补益肝肾、酸涩收敛精气、固脱止汗,菟丝

子平补肝肾,共用为臣,可增养肾益精生髓之功,解

患者夜间多汗之症;佐以青蒿、牡丹皮凉血活血、透

解血分伏热瘀毒,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清蕴结之热

毒、利尿消肿;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考虑患者小便泡

沫多,加入泽泻、石韦、六月雪以增清热利水渗湿之

功,亦为佐药;使以大枣缓和药性,健脾养胃。脾胃

为气血生化之源,“有胃气则生”,金教授在临证时注

重固护脾胃。二诊时,患者症状较前好转,但出现胃

脘不适、泛吐清水,考虑全方偏寒凉,且患者久服西

药,脾胃受损,故加用陈皮理气健脾,使气运血行,姜

半夏、干姜温胃止呕,解泛吐清水之症。药证合拍,

则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赵雪峰,郭翎飞,李健,等.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肺部感染患

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水平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

医院感染学杂志,2021,31(3):376.

[2] 岑昕陶,孙乐栋.生物制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新进展[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9,35(9):572.

[3] 赵静,曹洪欣.曹洪欣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经验[J].中医杂

志,2018,59(3):199.

[4] 范永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临床探索与实践[J].浙江中

医药大学学报,2019,43(10):1030.

[5] 江雪纯,钱程亮,张谨枫,等.狼疮静联合泼尼松治疗系统

性红斑狼疮临床疗效[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22

(17):126.

[6] 许满秀.狼疮静颗粒改善MRL/Ipr狼疮鼠激素治疗后血栓

前状态的实验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

[7] 丁炜,金实,汪悦,等.狼疮静颗粒对NZB/W F1小鼠肾脏

组织CD54表达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2008,40(5):82.

[8] 郭峰,周国威,张玉涵.狼疮静颗粒联合西药治疗系统性红

斑狼疮肾虚瘀毒证临床研究[J].中国药业,2019,28(23):

40.

第一作者:刘晓炜(1993—),女,医学硕士,

住院中医师,从事中医治疗风湿病的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郭峰,博士研究生在读,主任中医

师。zhanghuap76@163.com

收稿日期:2021-09-26

编辑:傅如海 蔡 强

传  承  精  华     守  正  创  新

第32页

医学传薪

26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李果烈治疗“水漂木浮”型眩晕之经验

丁玲丽 1 黄小燕 1 陆 艳 2

(1. 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江苏南京 210023;2.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江苏南京 210001)

摘 要 在临床中肝阳上亢型眩晕常常伴有下肢水肿的现象,李果烈教授将此类眩晕称为“水漂木浮”型眩晕,即肾

阳亏虚,阴液不得气化而致下肢水肿,水肿则阴盛,阴不潜阳,虚阳上浮乃致眩晕。李师认为,本病病因以肾精不足、髓海失

养为本,水湿泛滥、肝阳上亢为标,病机为肾虚水泛、肝阳上亢,治以温肾利水、平肝息风,且临证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予

真武汤合天麻钩藤饮化裁治之,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关键词 眩晕;肝阳上亢;水漂木浮;李果烈;名医经验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81804022);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培养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

〔2019〕128号);第二批江苏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苏中医科教〔2016〕6号)

doi :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2.010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轻者闭

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

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1]。眩晕最早见于《内

经》,属中医学“眩冒”“眩转”“眴”等范畴。高血压

病患者常常伴有眩晕症状,其中中枢性眩晕发病率

较高[2]。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患者在应激及交感神

经兴奋时可出现全身血管收缩,导致血压突然升高,

出现眩晕症状,临证多表现为肝火上炎及肝阳上亢

的证候[3]。《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

属于肝”,“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在临床

中肝阳上亢型眩晕常常伴有下肢水肿,有学者认为

可能与长期高血压病损伤肾脏功能有关[4]。与此同

时,钙离子拮抗剂等降压药的长期使用引起血管扩

张,导致组织毛细血管压力增大和组织间液增多,最

终出现外周水肿[5]。

李果烈教授为江苏省名中西医结合专家,第五

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李师针对肝阳上亢型眩晕伴下肢水肿这一现象,创

新性地提出了“水漂木浮”理论,从中医角度分析

病因病机,并提出相应治法方药,为临床诊治该类

疾病提供了新思路。笔者有幸侍诊学习,获益颇

丰,现将李师运用“水漂木浮”理论辨治眩晕之经

验介绍如下。

1 “水漂木浮”型眩晕之概念

阴阳双方对立制约、相互排斥,通过消长转化,

以维持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然肝阳上亢型眩晕

为阳亢所致,下肢水肿为阴盛所致,阳亢与阴盛并

存,何解?李师根据其多年临床经验提出“水漂木

浮”理论解释这一病理现象。李师利用中医学取象

比类的方法,将“水”比作“阴液”,将“漂”比作“阴

盛水肿”的状态,将“木”比作“肝阳”,将“浮”比作

“虚阳上浮”的动态过程,生动形象地阐释了肝阳上

亢型眩晕伴见下肢水肿的病理状态。李师认为肾阳

为肾气充沛之基础,肾气不足则不化,水不化气,阴

液不能气化而致下肢水肿,水肿则阴盛,阴不潜阳,

则虚阳上浮导致眩晕症状。除此之外,还表现为头

目胀痛、颜面潮红、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大便秘结、

干硬难解、夜寐欠安、多汗,舌淡或红、苔黄,脉弦。

本病后期可发展为阴阳两虚,或出现久病生痰、病久

挟瘀等变症。

2 病机——肾虚水泛、肝阳上亢

2.1 肾精不足,髓海失养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

生髓,肾开窍于耳,其华在发,主司二便,腰为肾之

府。肾之阴阳为一身阴阳之本。阴阳互根互生,阳

气不足可导致阴精亏损,同时肾气由肾精所化,可

见肾精肾气互为影响。肾精是生命产生之本原,能

化髓充骨通脑,人体肾阳亏虚责之饮食、体质、年

龄、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灵枢·海论》曰:“髓海

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若肾精不足,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

则清窍失养,乃致眩晕。兼症方面,若肾阳虚日久,

可见四肢不温、形寒怕冷、精神萎靡等症;若肾精肾

气受损,可见遗精滑泄、腰膝酸软、少寐多梦、健忘

等症。

第33页

医学传薪

27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2.2 水湿泛滥,肝阳上亢 水湿既为病理产物,又

为致病因素。肾主水,肾气由肾精所化,具有调节全

身津液代谢的作用。虽然脾主运化,其运化失司是

水湿内生的关键,但脾之运化功能有赖于肾阳的温

煦,故肾阳虚易导致水湿内停。同时,湿为阴邪,易

伤阳气,水湿内盛与肾阳虚形成恶性循环。《素问·六

元正纪大论》云:“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肾

阳虚日久,可致肾不化气,脾失健运,则生内湿,水湿

内盛阻碍气机,上扰清窍,清窍被犯,眩晕乃作。

肝主疏泄,藏相火,开窍于目。肝气善动数变,有上

扰之性,可导致肝火、肝阳等头目症状。肝脏体阴而用

阳,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气有余便是火,而肝藏相火,故

易从火化,肝火浮动于上化为肝阳,多见颜面潮红、头目

胀痛、口舌发苦、目赤耳鸣之症,兼见筋惕肢麻。肝火、

肝阳转化为肝风,风性动摇,导致眩晕、震颤、瞤动等症。

3 治法——温肾利水,平肝息风

李师认为“水漂木浮”型眩晕总的治则为温肾利

水、平肝息风,方选真武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李师

合用二方,一方面针对肾虚水泛之本,另一方面兼顾

肝阳上亢之标,标本兼顾,既能达到降压、改善眩晕

症状的目的,又能消除水肿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3.1 填精益髓,温肾利水 李师认为“水漂木浮”

型眩晕主要病机为肾虚水泛,故选用真武汤加减以

温肾助阳利水。《伤寒论》云:“太阳病发汗……心下

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真

武汤乃温阳化水之方,为历代医家治疗肾阳虚衰引

起阴水的代表方剂,亦被用于治疗阳虚不能化水所

致的湿聚水肿[6],是治疗脾肾阳虚、水湿泛溢证的基

础方。方中附子为君,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温运水

湿;臣以茯苓利水渗湿,白术健脾燥湿;佐以性温之

生姜,既助附子温阳散寒,又合茯苓、白术化散水湿;

白芍亦为佐药,助利小便以行水气,且可缓附子药

性,防其燥热伤阴太过,有柔肝止痛、敛阴舒筋之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真武汤可以调节渗透压、调节

水通道蛋白水平,增多尿量,最终达到利水之目的[7]。

3.2 运脾化湿,平肝息风 李师认为“水漂木浮”型

眩晕与肝阳上亢关系紧密,故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以

平肝息风止眩。天麻钩藤饮方出自《杂病证治新义》,

具有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之功效[8]。方中

天麻、钩藤为君,平肝息风;石决明平肝潜阳、除热明

目,加强君药平肝息风之力,川牛膝活血利水,共为

臣药;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栀子、黄芩清肝降火,

益母草活血利水,首乌藤、朱茯神宁心安神,以上 7

味均为佐药。研究发现,天麻钩藤饮临床应用于眩

晕症疗效显著,具有潜肝阳、清风火、通瘀络,兼补肝

肾的功效[9]。药理学研究表明,天麻有效成分多糖及

天麻素具有抗晕眩作用[10],钩藤中的生物碱具有降

压功效,可通过减少一氧化氮(NO)生成等方式保

护脑细胞,改善眩晕症状[11]。

3.3 圆机活法,随证加减 李师认为,治疗“水漂

木浮”型眩晕不可拘泥于眩晕本身,亦要注重其病机

“肾虚水泛、肝阳上亢”引起的各种兼证、变证。

兼证方面:若肝火蒸发津液太过,大便秘结、干

硬难解者,加生大黄 5 g(后下)、瓜蒌仁 20 g,泻下润

肠通便;若肝火扰心,夜寐欠安者,加炒酸枣仁 20 g、

炙远志10 g,安神助眠;若肝气郁滞明显者,加郁金

10 g、绛香10 g、佛手10 g、陈皮 6 g,理气疏肝;若汗

出较甚者,加瘪桃干10 g、浮小麦 30 g,敛汗止汗;若

阳亢化风,面目胀痛明显者,加菊花 6 g、蔓荆子10 g、

白蒺藜10 g,平肝息风;若水湿泛滥,下肢水肿甚者,

加瓜蒌皮10 g、车前子 30 g(包煎)、冬瓜皮 20 g、玉

米须30 g,利水消肿;若阴虚而阳亢甚者,可在滋阴

药中加入介类药,《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凡肝阳有

余,必须介类以潜之,柔静以摄之,味取酸收,或佐咸

降,务清其营络之热,则升者伏矣。”

变证方面:若久病不愈、久病多瘀,见面唇紫暗

或舌有紫气者,可配伍牡丹皮10 g、赤芍10 g、地龙

6 g,活血通络;久病生痰,风痰上扰头窍者,可配伍

法半夏 6 g,燥湿化痰;肾阳温煦不足,久病肾阳虚甚

者,可配伍淫羊藿10 g,温补肾阳。考虑中风后眩晕

多为慢性病,需定时复诊调方,李师临床用药多以2

周为1个疗程,亦可根据病情缓急更改疗程。

3.4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李师在临床诊疗中倡导中

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不能

局限于中西药的单纯联合,更应体现在诊疗过程中的

相互补充与完善。例如对眩晕的诊疗,应当详细询问

病史及遵循眩晕发生发展的特点,将中医望闻问切与

西医视触叩听相结合,同时完善相关检验检查,借助

血常规、血压、心电图、眼震电图、颈椎X线摄片、脑血

管超声及头颅CT、MRI等现代医学辅助检查以明确病

因,有利于精准诊断和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4 验案举隅

王某,男,79岁。2020年 6月10日初诊。

主诉:一过性意识障碍后反复眩晕3个月余。患

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发昏迷,送至外院抢救,1 h

后意识恢复。查头颅MRI示“左侧基底节区急性脑梗

死”,诊断为脑梗死,予以对症治疗(具体不详)。患者

3个月来持续性头昏,右腿行动不利,自觉乏力,无视

物旋转,无恶心呕吐。既往史:高血压病1年余,平素

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洛活喜)调控血压;有“房

第34页

医学传薪

28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颤”病史多年,平素服用达比加群酯治疗。查体:血压

150/92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92次/min,律

不齐;面色潮红;右下肢肌力为4+ ;右下肢中度凹陷

性水肿。刻诊:头昏,平素易躁热,大便时干时稀,小

便正常,纳差,夜寐尚可,舌淡、苔黄腻,脉小弦,不正。

西医诊断:脑梗死,高血压,心房纤颤;中医诊断:眩

晕(肾虚水泛,肝阳上亢)。治以温肾利水,平肝息风。

方选真武汤合天麻钩藤饮化裁。处方:

制附子10 g(先煎),白术 6 g,茯苓10 g,赤芍

10 g,天麻10 g,钩藤 20 g(后下),菊花 6 g,蔓荆子

10 g,白蒺藜 10 g,牡丹皮10 g,杏仁10 g,瓜蒌皮

10 g,地龙10 g,杜仲10 g,怀牛膝10 g,桑寄生10 g,

车前子 30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

2020年 6月17日二诊:患者服药后头昏症状较

前好转,右下肢水肿稍减轻,但仍为中度水肿。予初

诊方去瓜蒌皮,加玉米须 30 g,7剂。

2020年 6月24日三诊:患者偶有头昏,夜寐欠

安,右下肢呈轻度水肿。予二诊方去玉米须,加炒酸枣

仁10 g、冬瓜皮20 g,7剂。嘱患者监测血压,避免劳累。

2周后复诊,患者诸症减轻,继用三诊方调治,

眩晕未再发作。

按:本案患者为中风后眩晕,考虑有高血压病、

房颤病史,若血压控制不佳或房颤栓子脱落,可加重

中风症状甚至新发中风,且血压升高亦会加重眩晕。

李师通过监测患者血压、心电图等检查明确病因,以

便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本案患者为老年男性,年近八

旬,素体肾阳亏虚,阳虚肾气不化致下肢水肿,水肿则

阴盛,阴不潜阳,虚阳上浮,肝阳上乘脑窍乃致眩晕。

肾阳虚,水湿泛滥,故大便时稀;气机不畅,故见下肢

乏力;水湿泛滥,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故见纳差;肝阳

上亢,故见躁热、面色潮红;脉不正,意为房颤致脉律

不齐。李师辨为肾虚水泛、肝阳上亢证,属“水漂木

浮”型眩晕,治以温肾利水、平肝息风,在真武汤合天

麻钩藤饮基础上圆机活法、随证加减。患者平素易

躁热、面色潮红为肝阳上亢、郁而化火所致,加用菊

花、蔓荆子清肝泻火,白蒺藜疏肝解郁;下肢水肿较

甚,加用车前子、瓜蒌皮利水消肿。李师擅用车前子

利水消肿。实验研究表明,车前子能明显增加尿量,

且不增加尿中钾离子浓度[12]。此外,车前子乙醇提

取物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从而达到降压

的目的[13]。牡丹皮、赤芍活血,地龙通经活络;杜仲、

牛膝、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二诊时李师用玉米须

易初诊方瓜蒌皮,三诊时用冬瓜皮易二诊方玉米须。

瓜蒌皮、玉米须、冬瓜皮皆有利水渗湿之效,李师认

为使用同一种利水药一段时间后会产生一定的耐药

性,复诊换用不同利水药更有利于持续发挥利水功

效。三诊时患者夜寐欠安,加用炒酸枣仁以宁心安神

助眠。药证合拍,故诸症减轻,眩晕未再发作。

5 结语

李师通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归纳出“水漂木

浮”型眩晕,其辨证核心为“阳亢”与“阴盛”并存,

病机为肾虚水泛、肝阳上亢,治以温肾利水、平肝息

风。李师强调,眩晕作为中西医均涉及的症状和疾

病,采用中西医结合、多学科合作诊治极为必要,不

仅体现在治疗方法的结合上,也体现在诊断途径的

选择上,要从思辨的角度看待疾病,抓住本质,发散

思维,灵活变通,并在临床中总结归纳。

参考文献

[1]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121.

[2] 倪军喜,孙津津,郑冉冉,等.眩晕合并高血压急诊住院患

者临床特征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21,22(2):143.

[3] 王阶,熊兴江,刘巍.补肾法治疗高血压病[J].中国中药杂

志,2013,38(9):1277.

[4] 刘光涛,杨洪涛.高血压肾损害的中医病机及治疗进展[C]//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

会论文集.2018 :1553.

[5] 余秋虹.钙离子拮抗剂类降压药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分

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1):292.

[6] 耿芳,忽星歌,姜晨.真武汤在慢性肾脏病中临床及实验研

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4):213.

[7] 鞠静,杜武勋.真武汤药效物质基础及温阳利水机制研究

[J].吉林中医药,2016,36(7):722.

[8] 阚振棣,刘岩,杜武勋,等.天麻钩藤饮研究进展[J].河南中

医,2017,37(2):367.

[9] 王昕,杨志宏,朱晓娜,等.杨志宏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性眩晕的临床经验[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14):164.

[10] 李燕,谢淼,邵明莎,等.近10年来天麻的药理作用及化学

成分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12):2990.

[11] 高晓宇,丁茹,王道平,等.钩藤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进展[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7,23(4):381.

[12] 李潮,于欢,温柔,等.基于AHP-CRITIC混合加权法和响

应面法的盐车前子炮制工艺优选及其利尿作用考察[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0,26(20):129.

[13] GENG F,YANG L,CHOU G X,et al.Bioguided isolation of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from the seeds of

Plantago asiatica L[J].Phytother Res,2010,24(7):1088.

第一作者:丁玲丽(1995—),女,硕士研究生

在读,中医内科学专业。

通讯作者:陆艳,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

研究生导师。sophieluo896 @njutm.edu.cn

收稿日期:2021-10-16

编辑:傅如海 蔡 强

第35页

医学传薪

29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仲远明运用风池穴治疗头面诸疾经验探析

周 帅 1 朱 丹 2 张朝晖 1

(1.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2.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

指导:仲远明

摘 要 风池穴是临床常用穴,治疗疾病范围广,一般不受体位的限制。仲远明教授认为,针刺风池穴可通过松解枕

下相关肌群以及颈部周围的肌肉、韧带、神经,改善和缓解局部组织的粘连、挛缩,消除血管、肌肉、神经的卡压,治疗头面

诸疾。以风池为主穴,上清头目、通调头面诸窍气血,用于脑卒中、失眠、耳鸣、头痛、动眼神经麻痹、贝尔面瘫等的治疗中,

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附验案2则以佐证。

关键词 风池穴;脑卒中;失眠;耳鸣;动眼神经麻痹;贝尔面瘫;针刺;仲远明

基金项目 江苏省第三批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苏中医科教〔2017〕18号);第三批江苏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仲

远明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苏中医科教〔2019〕10号)

doi :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2.011

脑卒中、失眠、耳鸣、头痛、动眼神经麻痹和贝尔

面瘫等是针灸科常见头面部疾病。仲远明教授为江

苏省名中医,从事中医针灸医、教、研工作 40余年,

主张从中西医结合角度筛选针灸的适应证,尤其善

于治疗头面诸疾。仲师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发现使

用风池穴为主治疗头面诸疾不仅方便,更有较好的

临床疗效。笔者有幸跟随仲师学习,现将其运用风

池穴治疗头面诸疾的临床经验分享如下。

1 寻觅中西,定位风池

风池,最早见于《灵枢·热病》[1],其曰:“所谓

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耳前后口下者各

一……风池二,天柱二。”风池亦有“热府”的别名,

关于其定位,散载于《素问》《针灸甲乙经》《针灸资

生经》《医宗金鉴》等古医籍之中,大部分医家认为

其归属于足少阳经,但存在着与阳维脉或者手少阳

经交会等不同的观点。风池穴位于项部,枕骨下,胸

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凹陷处,平风府穴,其解

剖结构由外至内、由浅至深依次为 :皮肤→皮下

组织→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头夹肌→头半

棘肌→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之间。其浅层有枕

小神经和枕动脉、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枕大

神经,并紧邻延脑、小脑、大脑组织。仲师认为针刺

风池穴,能松解枕下相关肌群以及颈部周围的肌肉、

韧带、神经,改善和缓解局部组织的粘连、挛缩,消

除血管、肌肉、神经的卡压,正是风池穴位置的特殊

性决定了其治疗病种的多样性。但正如《素问·刺

禁论》中所言:“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仲师也认

为针刺风池穴要注意其安全深度和方向。有学者通

过汇总相关文献,总结出针刺风池穴的安全深度有

34.80 mm、35.00 mm、39.77 mm的不同[2],仲师在临床

中一般将深度控制在30 mm左右,并根据患者高矮

胖瘦情况确定具体深度。仲师临证不追求深度及传

导感,强调局部的得气及其放散感,同时强调根据病

情不同,刺入方向应稍有差异。

2 风池为主,巧治头面诸疾

2.1 脑卒中 脑卒中可归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

中风根据病位和病情的不同可分为“中经络”和“中

脏腑”。多数医家同意“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观

点,风池穴位于头颈部,因此常用于治疗中风。仲师

认为,中风的发病多因患者阴阳失衡、头部血脉瘀阻,

导致脑神失养,选用风池穴可以开窍醒脑,对于中风

之中经络和中脏腑均可以风池、五星头穴(仲师经验

穴,由百会及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2寸处的4个穴位

组成)为主穴治之。中经络者配穴以手足阳明经为

主,上肢不遂取合谷、外关、曲池、肩髃等,下肢不遂取

太冲、丘墟、三阴交、悬钟、阳陵泉、足三里等。中脏腑

者配穴以督脉和手厥阴经为主,取水沟、百会和内关。

闭证配十二井穴、合谷、太冲等;脱证配关元、气海、

神阙等。耳穴可取心、肝、肾、艇中、皮质下及病变对

应部位。在治疗脑卒中时风池穴可以单针刺或双针

刺,使风池穴下有明显的酸胀感和局部放散感。

2.2 失眠 失眠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

病[3]。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越来越多

的中青年人群,尤其是脑力劳动者失眠症状突出,严

第36页

医学传薪

30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重困扰生活,并可伴随焦虑抑郁的产生。仲师认为,

针对中青年失眠患者,要考虑生活方面的干扰因素,

注重对患者神的调摄。头为诸阳之会,心主神明。肝

主疏泄,胆主决断,肝胆与人体情绪密切相关。风池

穴位于胆经循行线上,既可以舒畅情志,又可以直接

作用于头部,舒畅脑神,改善紧张的枕部筋膜,使人

放松。仲师临证治疗失眠常以风池为主穴,配伍百

会、四神聪、印堂、神门。证属心肾不交者,配心俞、

肾俞、三阴交和太溪;证属肝火上扰者,配肝俞、胆俞

和三阴交;证属胃气不和者,配胃俞、足三里。耳穴

可取神门、皮质下、枕、肾,并可配合耳尖放血。仲师

主张治疗失眠时,针刺风池穴应使用重刺激,可采用

双针刺或三针刺,以起到上清头目、安神助眠的作用。

2.3 耳鸣 耳鸣是指在无外界声源时,耳内或颅内

感知有一种或多种声音的症状,分为客观性耳鸣和

主观性耳鸣。仲师认为,耳鸣的发生多与心肾相关,

肾开窍于耳,心寄窍于耳,肾虚、心气不爽易致耳鸣

的发生。因此,仲师临证以补肾为主,根据病史,实

在肝胆、虚在肾,肝主疏泄,郁怒闭窍,少阳胆经之气

疏泄不利,在补肾的基础上通调少阳,使补中有泄才

能达到贯通,故选用归属少阳且紧邻耳窍的风池穴

为主穴,采用捻转补泻的手法,疏通局部气机,气畅

则耳通,以达到头目清、耳窍通的目的。仲师治疗耳

鸣常用体穴:风池、耳门、听会、听宫、翳风、外关、中

渚。证属肝肾亏虚者,配肾俞、肝俞、三阴交、太溪;

证属风阳上扰者,配曲池、风府、足临泣。耳穴可取

心、肾、交感、内分泌、三焦、缘中和内耳等。仲师临

证治疗失眠多使用风池穴穴位注射甲钴胺,双侧穴

位各 0.5 mL或患侧穴位1 mL。

2.4 头痛  头痛是由外感或内伤所致脉络绌急或失

养、清窍不利而引起的,以患者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

表现的临床常见病症[4],其病机可分为“不通则痛”

和“不荣则痛”。仲师认为,头痛虽然病因复杂,但病

位相对固定,依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原理,选

用风池穴为治疗头痛要穴。仲师治疗头痛常以双侧

风池为君,另配百会、神庭,根据头部归经配头维、太

阳、印堂、率谷、合谷、外关和后溪。仲师认为治疗头

痛关键在“清”,属于内伤者要区分清肝阳、清痰浊、

清瘀血等不同,属于外感六淫者要区分祛风寒、清

风热等不同,最终达到上清头目、舒展清阳、调和气

血的目的,则头痛可止。临证治疗时:证属肝阳上亢

者,配太冲、行间、足临泣;证属痰浊上扰者,配丰隆、

阴陵泉;证属气滞血瘀者,配血海、膈俞、三阴交;证

属风寒头痛者,配大椎、列缺;证属风热头痛者,配曲

池、合谷、后溪。耳穴可取枕、颞、额、耳尖、神门、皮

质下、内分泌等。

2.5 动眼神经麻痹  动眼神经麻痹是一种由多种病

因导致的眼球运动异常、上睑下垂及瞳孔受损的疾病。

其主要特征为上睑下垂,眼球上转、内转及下转受限,

患眼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可伴有复视[5]。

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睑废”范畴。仲师认为本病的

发生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脾

胃虚弱,中气不足,筋肉失养,胞睑松弛无力而下垂,或

因风邪客于胞睑,经络阻滞而发病。肝开窍于目,肝胆

经相表里,动眼神经是第三对脑神经,风池穴邻近脑

中枢,与眼相对,是治疗眼病的常用穴,故仲师选其为

主穴。仲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常重用双侧风池,配患

侧睛明、阳白、鱼腰、太阳等穴。证属肝肾亏虚者,配

三阴交、太溪、太冲;证属脾胃虚弱者,配脾俞、胃俞、

足三里等。外伤所致者,配血海、膈俞等。耳穴可取

眼、额、脾、肝、交感、内分泌、皮质下等。仲师治疗动

眼神经麻痹针刺风池穴时,针尖朝向同侧眼球方向,并

向风池穴注射甲钴胺0.5 mL,以营养神经、强化疗效,

使头部气血舒畅,头目清利,眼窍启闭而复明。

2.6 贝尔面瘫 贝尔面瘫是周围性面瘫最主要的

类型,以单侧面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闭合不全或

不能闭合、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个

别为双侧发生病变[6]。仲师认为贝尔面瘫的急性期

要注重规范使用激素,以短期、及时、足量、递减为原

则。在针刺治疗本病方面,仲师认为:急性期不使用

电针治疗面部,可使用1寸的短针轻刺激相关穴位,

同时可使用灸法;急性期过后,可采用适当深刺、透

刺或者加用电针的方法加强穴位刺激。仲师认为,

贝尔面瘫多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而入,

中经络引发面部筋脉失于濡养,选穴以风池穴重刺

激,针尖朝向鼻尖,意在驱散风邪,上清头目,使经络

通畅,肌肉筋脉气血得以濡养,并配以翳风、阳白、太

阳、下关、颊车、地仓、迎香、合谷等穴。证属风寒外

袭者,于风池、翳风和下关采用温针灸,并加用灸大

椎等方法;证属气血亏虚者,配足三里、太溪、气海和

关元。耳穴可取面颊、眼、额、口、皮质下等。针灸治

疗贝尔面瘫,不宜长期连续刺激,应间歇休息,使面

部穴位的敏感性得以恢复,则更加有利于面瘫恢复。

3 验案举隅

3.1 针风池,重方向,疗睑废

李某,女,46岁。2019年10月15日初诊。

主诉:右眼睑下垂半月余。患者半月前因外伤

引起右侧眼睑下垂,检查排除动脉瘤和脑血管疾病,

考虑外伤后引起动眼神经麻痹,予营养神经等方法

对症治疗,效果不佳。刻下:患者右侧上睑下垂,眼

部干涩,眼位呈外下斜位,伴情绪低落,纳寐差,二便

尚可,舌质黯有瘀斑、苔薄,脉弦。西医诊断:动眼神

第37页

医学传薪

31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经麻痹;中医诊断:睑废(气滞血瘀证)。治以行气活

血,启闭眼睑开合。选穴:

患侧风池、百会、睛明、攒竹、阳白、丝竹空和太

阳,双侧曲池、血海、足三里;患侧耳穴眼、额、交感、

肝、脾。

针刺操作:风池穴采用双针刺,针尖朝向同侧眼

球,针刺阳白时透向鱼腰,其余穴位常规针刺,得气

后留针 30 min,1次/d,连续治疗 6 d,休息1 d,7 d为1

个疗程。

针刺1次后右侧眼睑有轻微的上抬趋势。针刺

2个疗程后,右侧眼睑基本可以正常抬举,眼球可以

内收,去百会、曲池和血海,余穴同前,隔日1次。针

刺 3个疗程后,眼部功能基本恢复,眼珠运动自如。

按语:患者外伤后引起气血运行失和,经脉失

畅,肌肉失于濡养,故出现眼睑下垂、眼位异常等症。

仲师针刺风池穴采取双针刺,极大增强了风池穴的

针感,针尖朝向同侧眼球,激发经络之气作用于患侧

眼部,从而改善眼位,升提下垂的眼睑。睛明、攒竹、

阳白、丝竹空和太阳是眼局部穴,可调整局部气血;

肝开窍于目,百会是肝经与督脉相交穴,能起到升提

睑胞的作用;曲池、血海、足三里远部选穴,并配合耳

穴,以调神定志、活血化瘀,激发经络之气,促进眼睑

开合功能正常,从而达到治愈动眼神经麻痹的作用。

患者针刺 2个疗程后,症状显著改善,因此继续重用

风池配以眼部周围取穴,共治疗 3个疗程而愈。

3.2 针灸风池,杂合以治,祛口僻

王某,男,63岁。2019年11月5日初诊。

主诉:左侧口角歪斜1年余。患者1年前因劳

累,晨起后发现左侧口角歪斜,使用偏方治疗后逐渐

加重,间断于当地医院行口服药物和针灸治疗,未取

得良好疗效。刻下:患者左侧抬眉较差,鼻唇沟变浅,

口角向右侧歪斜,神疲乏力,纳差寐尚可,舌质淡、苔

薄,脉沉细。西医诊断:贝尔面瘫;中医诊断:口僻

(气血亏虚证)。治以补气活血,濡养筋脉。选穴:

患侧风池、翳风、阳白、太阳、下关、颊车、地仓、

迎香,双侧气海、关元、合谷、足三里、太溪;患侧耳

穴面颊、眼、口、脾、肝、肾。

针刺操作:针刺风池穴时,针尖朝向鼻尖,面部

穴位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其余穴位常规针刺,

得气后留针30 min,起针后予艾条温和灸风池穴

15 min,最后于翳风、太阳、下关、颊车每穴注射甲钴

胺 0.5 mL。针灸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1个疗程后,患侧可稍许抬眉,鼻唇沟加

深,口角歪斜程度减轻,继以原穴治疗。治疗 2个疗

程后,患侧基本可以正常抬眉,鼻唇沟加深,口角歪

斜程度明显减轻,去气海、关元、足三里和太溪,余穴

同前。治疗 3个疗程后,除左侧口角做表情时少许

不自然,其余基本与病前无明显差异,选穴及方法不

变,继续治疗。治疗 4个疗程后,患者康复如常。

按语:患者起初因失治误治,贻误了最佳治疗时

机,加之患者年高,肝肾亏虚,气血不能充足地濡养

经络。仲师针刺风池穴时针尖朝向鼻尖,起针后配

合温和灸以温通经络、调畅血行,翳风、阳白、太阳、

下关、颊车、地仓和迎香局部选穴,调畅局部经络气

血运行,配合气海、关元、合谷、足三里和太溪远部取

穴,并联合耳穴,共奏补气养血、温经通络之功。患

者年过半百,气血运行较差,局部注射甲钴胺可营养

神经,中西合璧,杂合以治,祛口僻。治疗 2个疗程

后,患者症状减轻,故减少部分穴位刺激。

4 结语

仲师认为,头部既是神明之府又是诸阳之会,是

人体生命中枢统帅之聚。针刺风池穴其刺激可通过

泛散对整个头面部产生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的作用,

因此仲师以风池穴为主穴,治疗头面部疾病,获得较

好的疗效。仲师临证治疗脑卒中选用风池配五星头

穴,治疗失眠选用风池配伍百会、四神聪,治疗耳鸣选

用风池配伍耳门、听会、听宫,治疗头痛选用风池配伍

百会、神庭,治疗动眼神经麻痹选用风池配伍睛明、鱼

腰,治疗贝尔面瘫选用风池配伍下关。仲师认为,针

刺风池穴可“上清头目,下利四末,中调脏腑,外通经

络”,以风池为主穴施以重刺激,还可治疗眩晕、眼疾、

鼻病、口腔咽喉疾病、耳疾等,值得进一步归纳总结。

参考文献

[1] 田代华,刘更生,整理.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62.

[2] 陈明星,程为平.从解剖学角度浅析风池穴的临床应用[J].

中医药导报,2017,23(1):84.

[3] 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失眠症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医学

杂志,2017,97(24):1844.

[4] 任泳燕,李慧,王洋洋,等《.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头痛》指南更新与解读[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0,20

(6):643.

[5] 张阳,李俊红.动眼神经麻痹的定位诊断及治疗进展[J].中

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2017,7(3):140.

[6] VAKHARIA K,VAKHARIA K.Bell's palsy[J].Facial Plast

Surg Clin North Am,2016,24(1):1.

第一作者:周帅(1993—),男,医学硕士,住

院医师,研究方向:针灸推拿治疗疼痛相关性疾病。

通讯作者:张朝晖,医学硕士,主任中医师,副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z1356@126.com

收稿日期:2021-10-24

编辑:吴 宁 张硕秋

第38页

临床研究

32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急 性 心 肌 梗 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最严重、死亡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虽

然广泛开展溶栓、介入技术,使得心梗后心力衰竭的

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是1年后因心力衰竭导致的死

亡率仍在 45.5%[1]。心室重构是AMI冠状动脉介入治

疗术后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生理学机制,

运用血液中生物标志物结合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

判断和衡量此类患者心室重构的程度,对于提高早

期诊断的准确性、及早采取干预措施有着重大的临

床指导价值。现代医学主要使用β受体阻滞剂、肾

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抑制剂[包括血管紧张素

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型受体阻断剂

(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

肽酶抑制剂(ARNI)等药物进行干预,但从我国心

血管疾病发病趋势来看,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住院率

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对于心率慢、血压不高甚至

偏低的患者来说,上述治疗方案难以使用。

中医药在改善心力衰竭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和确切的疗效[2],相关研究甚多,但对于改善AMI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心室重构的作用及

机制的研究不多。“心衰Ⅰ号”为江苏省中医院李

七一教授治疗心力衰竭的经验方(国家发明专利

ZL201510406802.7),临床使用已近 20 年。前期

临床研究表明,“心衰Ⅰ号”可以改善慢性收缩性

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体征、B型利钠肽含量、左

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试验(6MWT)等指标,

提高中医证候疗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3]。临床

实践中发现,早期使用“心衰Ⅰ号”能改善心肌梗

死患者临床症状,但缺乏系统的临床研究,相关

机制也不明确。本研究以生物标志物结合超声心

动图检查来判断和衡量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用

“心衰Ⅰ号”对AMI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功能

不全患者临床症状、心室重构程度等的影响,现

报道如下。

“心衰Ⅰ号”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功能不全 30 例临床研究

陈建东 1 何安霞 1 陈 超 2 李 婕 1 韩 捷 1 缪晓帆 1 卢 鑫 1 王令谆 1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摘 要 目的:观察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用“心衰Ⅰ号”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功能不全患

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AMI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

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心衰Ⅰ号”口服,均连续治疗8周后观察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

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血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含量及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

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每搏输出量(SV)、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超声心动图指标,并比较2组

患者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P<0.05)。治疗后2

组患者气短喘息、乏力、心悸等各单项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sST2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

后2组患者LAD、LVIDd、LVIDs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0.01),FS、LVEF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P<0.01),治

疗组SV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LVIDd、LVIDs、SV、FS、LVEF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

规西药基础上联合中药“心衰Ⅰ号”治疗AMI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功能不全患者,可以明显减轻症状,改善血sST2及

LAD、LVIDd、LVIDs、SV、FS、LVEF等超声心动图指标,提高中医证候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心衰Ⅰ号;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超声心动图;临床疗效

基金项目 江苏省第十六批“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WSN-01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度创新

发展基金专项(Y2019CX34)

doi :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2.012

第39页

临床研究

33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1月至2021年6月南

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监护病房收治的AMI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功能不全患者60例,采用

分层随机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

组男23例,女7例;平均年龄(63.10±15.40)岁;平

均病程(15.32±4.32)h ;平均体质量指数(BMI)为

(23.86±2.27)kg/m2

;其中合并高血压19例,高脂血症

6例,糖尿病14例;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9例。对照组

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64.00±11.42)岁;平均病

程(13.82±3.93)h ;平 均BMI为(25.02±2.21)kg/m2

其中合并高血压20例,高脂血症3例,糖尿病15例;

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8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

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伦

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019NL-141-02)。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急性心肌梗死与心功能不全

诊断标准分别按照《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4]、

《中国心力衰竭和治疗指南 2018》[5]中的相关标准。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

指导原则(试行)》[6]68 及《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

疗专家共识》[7]1258中的相关标准拟定气阴两虚合

并痰瘀痹阻证辨证分型标准。主症:气短喘息,乏

力,心悸;次症:口渴咽干,自汗盗汗,手足心热,面色

口唇紫暗;兼症:咳嗽咯痰,胸满腹胀,面浮肢肿,小

便不利;舌脉: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

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瘦,少苔,或无苔,或剥,或

有裂纹,或舌苔润滑或腻,脉细数无力或结代或有滑

脉。具备主症 2项,次症 2项,兼症1项,结合舌脉,

即可诊断。

1.3 纳入标准 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西医诊断标准,

均已行急诊介入治疗,开通罪犯血管,术后符合心功

能不全西医诊断标准;符合气阴两虚合并痰瘀痹阻

证中医辨证标准;年龄在18~80岁;Killip分级Ⅱ~Ⅲ

级,左室射血分数(Simpson法)<50% ;自愿参加本

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的心脏瓣膜疾病、心肌炎

者;合并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

及血液系统疾病者;合并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

严重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者;

怀孕或处于哺乳期的女性;患有不能控制的精神疾

病者;术后超声图像不清晰者;过敏体质,已知对本

研究药物成分过敏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予常规西药治疗。抗血小板:阿司匹

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21,

规格:0.1 g/粒)口服,1粒/次,1次/d ;替格瑞洛(阿

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20,规格:

90 mg/粒)口服,1粒/次,2次/d。调脂:阿托伐他汀

(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8,规格:

20 mg/粒)口服,1粒/次,1次/d。对伴有高血压、糖

尿病的患者可以合并应用降压、降糖药物治疗。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

“心衰Ⅰ号”。药物组成:生黄芪30 g,炙黄芪30 g,山萸

肉12 g,麦冬15 g,海藻15 g,蒲黄10 g,路路通30 g,桂

枝9 g。中药均由医院统一煎制,每日1剂,分2次口服。

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 8周后观察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1.1 中医证候评分 治疗前后对 2组患者进行中

医证候评分。根据症状的无、轻、中、重,主症分别计

0、2、4、6分,次症和兼症分别计 0、1、2、3分;根据

舌、脉的有无,分别计 0、2分。主症、次症、兼症及舌

脉具体内容见1.2.2项下。

3.1.2 血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含

量 治疗前后检测 2组患者血sST2含量,采用ELISA

法(酶联免疫法),选用美国Critical Diagnostics公司

试剂盒,质控品由试剂盒自带,使用Bio Tek酶标仪。

3.1.3 超声心动图指标 治疗前后使用荷兰飞利浦

Epic7c超声诊断仪,对2组患者进行检测,记录左房内径

(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室收缩末期内

径(LVIDs)、每搏输出量(SV)、左室短轴缩短率(FS)、

左室射血分数(LVEF,使用Simpson法)等各项指标。

3.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

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380及《慢性心力衰竭中医

诊疗专家共识》[7]1259中的相关标准制定。治愈:中

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减少≥90% ;显效:中医证候评

分较治疗前减少≥70%,<90% ;有效:中医证候评

分较治疗前减少≥30%,<70% ;无效:中医证候评

分较治疗前减少<30%或者评分较治疗前增加。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

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量资料首先进行正态性检

验,满足正态性则采用(x

-

±s)表示,采用 t 检验进行

组间比较;不满足正态性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

距)进行统计描述,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

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第40页

临床研究

34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3.4 治疗结果

3.4.1 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

疗效比较  见表1。

3.4.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

候评分比较  治疗前 2组患者中

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

较及差值组间比较见表 2。

3.4.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sST2

含量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血

sST2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

较及差值组间比较见表 3。

3.4.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超声心

动图各项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

患者LAD、LVIDd、LVIDs、SV、FS、

LVEF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

比较及组间差值比较见表 4。

4 讨论

AMI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急

性冠状动脉供血减少或中断的

病理过程,随着缺血时间延长可

能出现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心

室重构为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

的中间环节。尽早开通罪犯血

管并予充分的药物治疗能有效

改善预后,并可最大限度地减轻

心肌重构。心肌纤维化是引起

心肌重构的重要原因,sST2是反

映心肌纤维化的新型生物标志

物。研究发现,在受到过度机械

应力或心肌损伤的影响下,内皮

细胞、心肌细胞、成纤维细胞都

可表达大量的sST2,参与心室重

构[8]。SHIMPO M等[9]认为sST2是一种为AMI患者提

供预后信息的新型标志物,且独立于其他的临床预

测因子。超声心动图检查作为心脏病患者最常用

的检查方式之一,具有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等优

点,可以动态观察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变化,通过检

测左心内径、SV、FS及LVEF等指标,及时了解心室

重构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判断心力衰竭预后。

中医学并无心室重构的概念,因其属于AMI后

的一个病理生理过程,故可将其归于“胸痹”“真

心痛”“心衰”范畴。《黄帝内经》曰:“年四十,而

阴气自半也”,说明气阴两虚是这一年龄阶段人的

常态。清代曹仁伯在《继志堂医案》中云:“胸痛彻

背,是胸痹。……此病不惟痰浊,且有瘀血交阻膈

间”,指出痰瘀互阻为胸痹的发病因素。心力衰竭

作为心系病之一,实为“胸痹”“真心痛”等心系乃

至肺系、肾系等脏腑久病迁延不愈所致,为心系病

终末阶段,属本虚标实之证,其病机为气阴两虚、

痰瘀痹阻、水湿内停。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治愈/例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总有效率/%

治疗组 30 9 18 2 1 96.67*

对照组 30 6 11 9 4 86.67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x

-±s) 单位:分

中医证候 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

气短喘息 4.80±1.45 0.60±0.93** 4.20±1.32△ 4.53±1.66 0.87±1.36** 3.67±1.49

乏力 4.67±1.52 0.47±0.86** 4.20±1.32△ 4.27±1.64 0.73±1.11** 3.53±1.46

心悸 4.13±1.57 0.60±0.93** 3.53±1.25△ 4.27±1.72 0.80±1.45** 3.47±1.57

口渴咽干 2.27±0.87 0.17±0.38** 2.10±0.85△ 2.20±0.76 0.30±0.60** 1.90±0.76

自汗盗汗 2.13±0.82 0.23±0.50** 1.90±0.71△ 2.20±0.81 0.40±0.68** 1.80±0.81

手足心热 2.13±0.78 0.20±0.41** 1.93±0.69△ 2.27±0.74 0.33±0.61** 1.93±0.83

面色口唇紫暗 2.10±0.80 0.13±0.35** 1.97±0.72△ 2.40±0.62 0.27±0.52** 2.13±0.68

咳嗽咯痰 2.07±0.74 0.13±0.35** 1.93±0.69△ 2.07±0.79 0.23±0.43** 1.83±0.75

胸满腹胀 2.17±0.87 0.07±0.25** 2.10±0.85△ 2.20±0.76 0.17±0.38** 2.03±0.77

面浮肢肿 2.00±0.83 0.13±0.35** 1.87±0.73△ 1.93±0.79 0.27±0.52** 1.67±0.71

小便不利 2.00±0.87 0.10±0.31** 1.90±0.80△ 1.67±0.76 0.20±0.41** 1.47±0.57

舌象 1.53±0.86 0.33±0.76** 1.20±1.00△ 1.60±0.81 0.60±0.93** 1.00±1.02

脉象 1.07±1.02 0.20±0.61** 0.87±1.01△ 1.13±1.01 0.40±0.81** 0.73±0.98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 ;与对照组差值比较,△P<0.05。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sST2含量比较(x

-±s)

指标 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

sST2/(ng/mL) 55.54±38.15 29.27±23.43** 26.27±33.14△ 65.52±50.08 41.02±27.9** 24.50±28.87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 ;与对照组差值比较,△P<0.05。

表4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各项指标比较(x

-±s)

指标 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

LAD/mm 37.83±5.31 35.17±5.08** 2.67±4.76 37.30±6.10 34.90±3.77* 2.40±5.10

LVIDd/mm 52.07±6.08 48.46±4.24** 3.61±5.94△ 51.85±6.36 49.68±6.61* 2.17±4.95

LVIDs/mm 39.91±7.67 33.52±4.46** 6.39±6.44△ 38.90±5.68 37.02±6.77* 1.88±5.01

SV/mL 60.55±9.61 65.54±11.20* -4.99±11.60△ 63.75±18.73 62.15±17.04 1.60±9.52

FS/% 23.87±6.12 28.42±7.61** -4.54±5.73△ 25.10±4.06 27.17±5.34* -2.07±5.97

LVEF/% 43.64±8.20 51.84±8.62** -8.21±7.33△ 44.13±6.17 47.38±5.43** -3.25±4.7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差值比较,△P<0.05。

第41页

临床研究

35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前期基础研究表明,“心衰Ⅰ号”可以改善心

力衰竭模型大鼠血流动力学及心肌收缩与舒张功

能[10-11]。方中生黄芪、炙黄芪补肺健脾、利水消肿,

为君药;山萸肉、麦冬滋阴补阳、养心宁神,收敛耗

散之心气,加强黄芪益气之功效,为臣药;蒲黄祛

瘀通脉、利水消肿,路路通行气宽中、活血通络利

水,海藻化痰软坚、利水消肿,在益气养阴基础上,

加强活血化痰利水之功效,为佐药;桂枝和营通

阳、化气利水,引方中诸药畅达全身,为使药。全

方阴阳协调,虚实兼顾,瘀、痰、水气并治。本研究

结果表明,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

“心衰Ⅰ号”可提高AMI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

功能不全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

血sST2 含量,改善超声心动图指标,反映该中西医

结合治疗方案能有效防止心室重构及心力衰竭的

发生,进而改善临床预后,其机制可能与减轻心肌

纤维化相关。下一步我们将从基础和临床两方面

深入探讨“心衰Ⅰ号”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

的作用,并明确其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 CHEN J,HSIEH A F,DHARMARAJAN K,et al.National

trends in heart failure hospitalization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for Medicare beneficiaries :1998-2010[J].

Circulation,2013,128(24):2577.

[2] LI X L,ZHANG J,HUANG J,et al.A multicenter,randomized,

double-blind,parallel-group,placebo-controlled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qili qiangxin capsul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J].J Am Coll Cardiol,2013,62(12):1065.

[3] 赵惠,李七一.心衰Ⅰ号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临床

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2,5(12):896.

[4]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

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

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

[5]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中国医师协会

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

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8,46(10):760.

[6]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

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7] 毛静远,朱明军.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J].中医

杂志,2014,55(14):1258.

[8] AIMO A,VERGARO G,PASSINO C,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soluble suppression of tumorigenicity-2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a meta-analysis[J].JACC Heart Fail,2017,5(4):280.

[9] SHIMPO M,MORROW D A,WEINBERG E O,et al.

Serum levels of the interleukin-1 receptor family member

ST2 predict mortality and clinical outcome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Circulation,2004,109(18):

2186.

[10] 李七一,朱波,司晓晨,等.心衰Ⅰ号配方颗粒剂对慢性心

力衰竭大鼠神经内分泌相关指标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

刊,2009,27(5):908.

[11] 苗梦露,李七一.抗心衰颗粒对舒张性心衰模型大鼠心脏

舒张功能的影响[J].山东中医杂志,2015,34(11):862.

第一作者:陈建东(1979—),男,医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及冠

心病介入治疗研究。

通讯作者:王令谆,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

lzwangdd@sina.com

收稿日期:2021-09-13

编辑:吴 宁 张硕秋

《江苏中医药》论文层次标题及编号的编写要求

(1)层次标题是对本段、本条主题内容的高度概括。各层次的标题应简短明确,同一级别层次标题词组结构

应尽可能相同,语气一致。

(2)层次标题的分级编号,推荐执行新闻出版行业标准 CY/T 35—2001《科技文献的章节编号方法》,采用阿

拉伯数字。

(3)层次标题不宜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语。

(4)层次标题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 4 级,即“1”“1.1”“1.1.1”“1.1.1.1”。

(5)语段中出现多层次接排序号时,可依次用圆括号数码“(1)”“①”。

第42页

临床研究

36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是

一种常见的慢性膀胱功能障碍疾病,临床表现为以

尿频、尿急、夜尿增多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可伴或

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urgent urinary incontinence,

UUI),一般无尿路感染或其他病变[1]。OAB患病率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大于 65岁的人群中约 30%

可受到OAB影响[2]。目前对于OAB的诊断多以患者

主诉为基础,但临床中患者存在个体表现差异,同

时医师的判断也可能带有主观性[3]。近年来,国内

外已有不少学者关注并提出可将尿液神经生长因子

(nerve growth factor,NGF)检测作为一种非侵入性

手段以客观诊断OAB,荟萃分析显示尿液NGF还是

区分OAB是否伴有UUI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且可运用

于OAB疗效评估[3-5]。

西医治疗本病主要采用行为治疗(如改良生活

习惯、行为干预或物理治疗等)和口服药物(如M受

体阻滞剂、β3受体激动剂等),尚无完善的治疗方

案,不少患者经长期治疗后出现疗效逐渐减退、复

发等情况。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重要的中医适宜技

术,通过药物刺激穴位或特定部位来达到治疗作用,

其适应证广泛,在临床各科室多有应用,有研究报道

其可用于治疗尿潴留、产后尿失禁和膀胱术后并发

症等泌尿系统疾病,疗效肯定[6]。因此,我们考虑使

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辅助治疗OAB,拟丁桂调气方

进行穴位贴敷,获得了较好的疗效。本研究旨在通

过单中心、小样本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在全尿路

管理与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

法对肾虚湿热型OAB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并

检测治疗前后尿液NGF含量变化以作为客观评价指

标,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于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肾虚湿热型

OAB患者 60例,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

组,每组 30例。治疗组男3例,女 27例;平均年龄

(45.50±14.48)岁;平均病程(17.47±3.23)个月;轻

中度OAB占比为100%。对照组男3例,女 27例;平

均年龄(44.43±15.79)岁;平均病程(16.43±3.59)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常规疗法治疗肾虚湿热型

膀胱过度活动症 30 例临床研究

荣 慧 潘云霞 张 鑫 徐素萍 周 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摘 要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常规疗法治疗肾虚湿热型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肾虚湿热型OAB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全尿路管理+常规西药治疗,同时予中药丁桂调气

方贴敷于关元、中极和神阙,每日1次,每次贴敷6 h ;对照组予全尿路管理+常规西药治疗,同时予安慰剂穴位贴敷。2组

均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后OAB症状评分(OABSS)、OAB简表(OAB-q)量化评分及中医证候

评分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尿液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水平。结果:治疗2周、4周后,2组患者

OABSS、OAB-q量化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4周后上述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2周后

(P<0.05)。治疗2周后,组间OAB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OAB-q量化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低

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OABSS、OAB-q量化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

周后2组患者尿液NGF含量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尿液NGF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可以显著改善肾虚湿热型OAB患者临床症状,有效降低尿液NGF表达水平,且未见明

显副作用,效果优于安慰剂穴位贴敷,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膀胱过度活动症;丁桂调气方;穴位贴敷;肾虚湿热证;神经生长因子

基金项目 江苏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YB201912)

doi :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2.013

第43页

临床研究

37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个月;轻中度OAB占比为 93.33%。2组患者性别构成

比、年龄、病程及疾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

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

究经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2019NL-178-02)。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

断治疗指南(2014版)》[7],以患者尿急、尿频、急迫

性尿失禁等主观症状为主要依据,同时填写OAB症

状 评 分(overactive bladder symptom score,OABSS)

量表,尿急得分≥2分,总分≥3分,即可诊断。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证候鉴别诊断

学》[8],厘定OAB肾虚湿热型辨证要点。主症:尿急,

可伴尿频、夜尿增多,甚至急迫性尿失禁。肾虚证

次症:腰膝酸软,或性欲降低,或畏寒肢冷,或下肢

浮肿等;湿热证次症:小便短赤,或阴汗易出,或口

干口苦,或周身困顿等。舌脉:舌质淡红,舌苔薄黄

或腻,脉滑或沉细。在符合主症的基础上,同时兼

有肾虚证次症和湿热证次症至少 1项,舌脉相符,即

可诊断。

1.3 纳入标准 符合OAB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

分型为肾虚湿热型;年龄≥18岁;无严重的高血压、

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糖尿病、肝肾功能不

全、脑梗死、中枢神经损伤及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

疾病;自愿参加本研究,有良好的依从性并能严格遵

照医嘱。

1.4 排除标准 合并泌尿系炎症、膀胱结石、尿道

狭窄、肿瘤尿道畸形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因素者;合

并有盆腔手术病史者;目前正服用其他相关药物治

疗者;目前正在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者;属于严重

过敏体质,或对治疗组、对照组所用药物成分过敏

者,或有M受体拮抗剂使用禁忌证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予全尿路管理+常规西药治疗,同时

联合中药穴位敷贴。全尿路管理包括OAB健康宣

教、盆底肌训练、膀胱功能训练等。常规西药治疗:

口服琥珀酸索利那新片[卫喜康,安斯泰来制药(中

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40096,规

格:5 mg/片]1片/次,1次/d,连 续 用 药 4周(1个 疗

程);中药穴位贴敷疗法采用丁桂调气穴位贴敷

方,将黄柏、肉桂、丁香、赤芍、延胡索生药粉末干

燥后按照1∶1∶1∶1∶1等质量比均匀混合,再将混合

粉末与白凡士林按照1∶1等质量比调制,取直径约

1.5 cm×1.5 cm、重约 4 g的药丸,贴敷于关元、中极及

神阙,每日换药,贴敷时间为每日15∶00至 21∶00,连

续贴敷 4周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予全尿路管理+常规西药治疗(同治

疗组),同时予安慰剂穴位贴敷。安慰剂穴位贴敷采

用面粉调制贴敷药方,同时添加色素使其与中药贴

敷剂类似,亦贴于关元、中极及神阙,贴敷时间与频

率同治疗组。

2组均以治疗 4周为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1.1 OABSS、OAB-q量化评分 于治疗前与治疗 2

周、4周后评价 2组患者OABSS、OAB简表(OAB-q)

量化评分。OABSS量表一共包含 4个问题,患者需

回答白天/夜间排尿次数、尿急、尿失禁发生的频率

或者次数,并予以打分量化,评分越高代表症状越严

重;OAB-q主要用于评估在过去 4周中,尿急、漏尿、

夜尿等 7种症状对患者的困扰程度,同时描述不同情

境下膀胱相关症状对患者生活、精神心理状态等的

影响,共计 19个问题,“从未发生”记1分,“所有时

间”记 6分[7]。

3.1.2 中医证候评分 于治疗前与治疗 2周、4周后

评价 2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根据主症(夜尿频多、

尿急、小便短赤、尿痛、腰膝无力酸软、性欲降低)程

度的无、轻、中、重依次计 0、2、4、6分,根据次症(畏

寒、倦怠乏力、四肢寒冷、口干不欲饮、下肢浮肿)程

度的无、轻、中、重依次计 0、1、2、3分。

3.1.3 尿液NGF含量  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离心

管收集 2组患者新鲜尿液 30 mL左右,置于冰袋内转

移至实验室,4 ℃下 2000×g离心尿液10 min,将上

清液分装至1.5 mL冻存管内,置于-80 ℃冰箱内保存

待测。NGF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

根据ELISA试剂盒所附说明书进行操作。试剂盒由

上海生工提供,批号:D711167-0096。

3.1.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 2组患者治疗期间

穴位贴敷部位有无发生皮肤红肿、破溃等不良反应。

3.2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

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

-

±s)描述,

组内或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或独立样本 t 检验;不符合

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

料以相对数进行描述,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3.3.1 2组患者治疗前后OABSS和OAB-q量化评分比

较 治疗前 2组患者OABSS和OAB-q量化评分比较,

第44页

临床研究

38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2周、4周后,2

组患者OABSS、OAB-q量化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

低(P<0.05),治疗 4周后评分明显低于治疗 2周后

(P<0.05);治疗 2周后,组间OABSS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OAB-q量化评分明显

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 4周后,治疗组OABSS、

OAB-q量化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

表 1。

3.3.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治疗

前,2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 2周、4周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评

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 4周后评分明

显低于治疗 2周后(P<0.05);治疗 2周、4周后,治

疗组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

表 2。

3.3.3 2组患者治疗前后尿液NGF含量比较  治疗

前,2组患者尿液NGF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 4周后,2组患者尿液NGF含量均明

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尿液NGF含量

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3。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尿液NGF含量比较(x

-

±s) 单位:ng/mL

组别 例数 尿液NGF

治疗前 治疗4周后

治疗组 30 32.39±7.47 25.67±7.35#Δ

对照组 30 33.78±6.96 29.18±3.28#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与对照组同时期比

较,ΔP<0.05。

3.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研究过程中,2组患者均

未出现明显与穴位贴敷相关的不良反应。

4 讨论

OAB是一种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

量。本病病因尚不明确,但诸多理论(假说)均提及

逼尿肌功能亢进(detrusor overactivity,DO),考虑可

能与膀胱的感觉传导机制在某些情况下受到影响,

从而导致膀胱排空过程中产生“紧迫感”且排尿量

低于正常有关[9]。

OAB可归属于中医学“淋证”范畴,其病位主要

在肾、膀胱,病机与肾和膀胱气化功能失常有关。肾

气亏虚、气不化水或内生、外感湿热之邪,蕴结下焦

皆可致水道不畅,影响气化功能,进一步造成水液运

行失常,水湿内蕴,中老年患者肾气亏虚或病程日久

甚至会影响其他脏腑功能,水湿长期蕴阻膀胱郁而

为热,则病症更甚[10]。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疗疾愈

病的方式不仅限于口服中药或针刺,中医外治法亦

是中医治疗的特色之一,其中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在

临床得到广泛运用,简、便、效、廉,患者接受度高且

一般无毒副反应。穴位贴敷可刺

激患者局部皮肤,使局部血管扩

张,有利于药物渗透发挥药理作

用。中医学认为,穴位受到刺激

后不仅引起局部反应,亦可通过

经络或根据“归经”属性调节人

体脏腑功能[11-12]。

“丁桂调气方”方中黄柏入

足少阴肾经,功可清热燥湿益肾,

《珍珠囊》谓其可“治肾水,膀胱

不足”,《医学启源》载其可“利结

小便”;肉桂、丁香辛通温化;再

佐赤芍、延胡索调血、理气。诸

药合用共奏益肾燥湿、祛瘀清热之功,旨在改善肾虚

湿热型OAB患者之“小便不利”。贴敷选穴选取分布

于任脉的神阙、中极和关元,3个穴位均处下腹部且

皆为主治“小便不利”之要穴。神阙位于脐部中央,

为先天之结蒂、后天之气舍,刺激神阙有助于助气生

发;中极为膀胱募穴,可起到疏导膀胱气机的重要作

用;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有助于鼓舞膀胱

气化。中药的功效结合穴位刺激作用,可发挥助气

化、利小便之功能。

本研究结果表明,常规疗法联合安慰剂穴位贴

敷或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OAB,均可显著改善患

者临床症状,且其效果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更为显

著,其中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效果更好。

COHEN S等[13]从肉瘤中分离出一种神经生长刺

激因子,并命名为NGF。NGF可维持神经元正常功能,

促进神经突起、交感神经纤维及感觉神经生长、存活,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OABSS和OAB-q量化评分比较(x

-

±s) 单位:分

组别 例数

OABSS OAB-q量化评分

治疗前 治疗2周后 治疗4周后 治疗前 治疗2周后 治疗4周后

治疗组 30 8.10±2.54 5.80±2.20# 3.67±1.77#*Δ 61.63±13.93 45.26±15.32#Δ 33.41±14.70#*Δ

对照组 30 7.43±2.18 6.57±2.19# 4.77±2.25#* 61.17±15.59 54.30±13.99# 45.37±13.9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与本组治疗2周后比较,*P<0.05 ;与对

照组同时期比较,ΔP<0.05。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x

-

±s) 单位: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2周后 治疗4周后

治疗组 30 15.13±5.21 9.81±5.67#Δ 8.30±5.76#*Δ

对照组 30 15.50±5.66 13.97±4.70# 11.60±4.87#*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与本组治疗2周后比较,*P<0.05 ;与对

照组同时期比较,ΔP<0.05。

第45页

临床研究

39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且在神经系统发育与生长中起重要调节作用[14]。NGF

亦作用于膀胱排尿神经通路中的神经元,尿液中的

NGF主要由膀胱逼尿肌细胞与尿路上皮细胞分泌

产生,对维持正常的膀胱功能至关重要,但NGF在

膀胱出口梗阻相关的排尿功能障碍中也扮演重要

角色,影响感觉传入与交感传出及膀胱平滑肌细胞

的生长[15]。有研究认为,尿液NGF可作为OAB诊断

和疗效评价的生物标志物[16-17]。本研究结果表明,常

规疗法联合安慰剂穴位贴敷或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

疗 4周均可显著降低OAB患者尿液NGF含量,治疗组

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有助

于降低OAB患者尿液NGF含量或是在治疗方案中起

到协同增效作用。

综上所述,常规疗法联合中药穴位贴敷可以显

著改善OAB患者临床症状,有效降低尿液NGF表达

水平,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但本研究所纳入的样

本量较少,其结论尚存局限性,课题组拟进一步联合

多医学中心以扩大样本量并观察近、远期疗效,同

时通过动物实验探索中药贴敷疗法治疗OAB的作

用机制。

参考文献

[1] SULTAN A H,MONGA A,LEE J,et al.An International

Urogynecological Association(IUGA)/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ICS)joint report on the terminology for female

anorectal dysfunction[J].Int Urogynecology J,2017,28

(1):5.

[2] PAGORIA D,O'CONNOR R C,GURALNICK M L.

Antimuscarinic drugs :review of the cognitive impact when

used to treat overactive bladder in elderly patients[J].

Curr Urol Rep,2011,12(5):351.

[3] LIU H T,KUO H C.Urinary nerve growth factor level

could be a potential biomarker for diagnosis of overactive

bladder[J].J Urol,2008,179(6):2270.

[4] SETH J H,SAHAI A,KHAN M S,et al.Nerve growth

factor(NGF):a potential urinary biomarker for overactive

bladder syndrome(OAB)?[J].BJU Int,2013,111(3):

372.

[5] 熊志,任杰,郝晓杰,等.尿神经生长因子作为诊断膀胱过

度活动症的生物标志物的Meta分析[J].现代泌尿外科杂

志,2021,26(3):209.

[6] 李文瑶,余思奕,郭保君,等.基于现代文献的穴位敷贴临

床治疗病症谱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8):

3562.

[7] 那彦群,叶章群,孙颖浩,等.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

指南:201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30.

[8] 姚乃礼.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2 :379.

[9] SCARNECIU I,LUPU S,BRATU O,et al.Overactive

bladder :a review and update[J].Exp Ther Med,2021,22

(6):1444.

[10] 谢旭彬,江帆,王茜,等.针刺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影

响因素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9):4722.

[11] 刘涛,王子静,杨益,等.中医药物外治法的临床应用研究

进展[J].世界中医药,2021,16(6):996.

[12] 贺艳萍,肖小芹,邓桂明,等.中药穴位贴敷作用机理研究

概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24(3):134.

[13] COHEN S,LEVI-MONTALCINI R,HAMBURGER V.

A nerve growth-stimulating factor isolated from sarcom

as 37 and 180[J].PNAS,1954,40(10):1014.

[14] L E V I - M O N T A L C I N I R,A N G E L E T T I P U.

Nerve growth factor[J].Physiol Rev,1968,48(3):534.

[15] OCHODNICKÝ P,CRUZ C D,YOSHIMURA N,et al.

Nerve growth factor in bladder dysfunction :contributing

factor,biomarker,and therapeutic target[J].Neurourol

Urodyn,2011,30(7):1227.

[16] LIU H T,CHANCELLOR M B,KUO H C.Urinary nerve

growth factor levels are elevated in patients with detrusor

overactivity and decreased in responders to detrusor

botulinum toxin-A injection[J].Eur Urol,2009,56(4):700.

[17] MICHEL M C,CHAPPLE C R.Basic mechanisms of

urgency :roles and benefits of pharmacotherapy[J].

World J Urol,2009,27(6):705.

第一作者:荣慧(1986—),女,医学硕士,主

治医师,主要从事妇科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

通 讯 作 者:周 萍,本 科 学 历,副 主 任 护 师。

834511175@qq.com

收稿日期:2021-10-29

编辑:吴 宁

第46页

临证撷粹

40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简称慢性

乙肝,是一种由乙肝病毒(hepatitis B,HBV)持续感

染超过 6个月以上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1],本

病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全球每年因慢性乙

肝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癌死亡人数达 89万人[2]。中医

学认为慢性乙肝由湿热疫毒之邪内侵,于人体正气

亏虚时发病,本病病性为本虚标实,经中医辨证施治

后可取得较好的疗效[1]。风药,味辛质轻,是一类具

有升散、宣发、通畅等特性的药物。近年来,众多医

家治疗诸多疾病如肝病之黄疸、心病之不寐、脾病

之便秘、肺病之哮喘、肾病之水肿等多用到风药[3-7],

使风药的应用范围愈加广泛。笔者查阅相关文献以

及在临床学习过程中发现众多医家在治疗慢性乙肝

时,常常运用狭义之风药结合广义之风药治疗,每获

奇效。现将临证运用风药治疗慢乙肝的理论基础及

应用思路探析如下。

1 风药的概念与应用

“风药”之名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外台秘要·卷

十七》中记载“冷加热药……风加风药”,但是文中尚

未对“风药”进行具体阐释。金元时期,易水学派创

始人张元素将羌活和藁本归纳为“太阳经风药”,并

在其“药物归经理论”启示下,将羌活作为手足太阳

引经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脾胃论》中

首次记载了“风药”的相关作用,如“风药胜湿”“风

药发郁”“风药行经”“风药升阳”等。然而有关风

药的概念仍未被明确界定[8],目前有部分医家认为清

代名医徐灵胎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上品》中描

述防风时提及了“风药”之概念,即“凡药之质轻而

气盛者,皆属风药”[3]。还有一部分医家认为凡具备

风之升、散、宣、通、动等特点的药物便是“风药”[9]。

由此可见,风药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

风药是指具有疏散风邪、平息肝风功效的药物,即

“解表、平肝之药”。广义的风药,泛指具有升散宣

通、畅达引导、助阳发散之性的药物,即具备风之主

动、善行、清扬、开泄的特点,与他药配伍可以疏肝之

郁、除脾之湿、助肾之阳、通瘀散癥积等。

风药可广泛运用于各大系统疾病中,正如前言

提到的风药在消化、循环、泌尿等系统疾病中均发挥

重要作用。除此之外,风药在治疗肿瘤等其他疑难

疾病中也有独特的作用,如有研究表明风药可通过

调控PTEN-PI3K-AKT通路限制肺腺癌的转移[10]。

2 风药治疗慢性乙肝的理论基础

慢性乙肝临床症状包括面色萎黄或晦暗、身倦

乏力、胁肋不适(胀痛、刺痛、隐痛)、纳呆呕恶、厌油

腻、腹胀、腰膝酸软、失眠多梦、大便溏泻、情志抑郁

等,其病因病机以体虚为本、疫毒为因、湿热为标、瘀

血为伴,病位在肝,主要病变脏腑为肝、脾、肾[11]。肾

脏为人体先天之根本,肾气的充足与否对机体抗病

能力有直接影响,先天肾气亏虚,则机体免疫能力低

下,易感染病邪而发病;脾为人体后天之本,喜燥而

恶湿,在水谷精微的运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脾气亏虚

则中焦运化失常,痰湿凝聚,日久化热,演变为痰热

或湿热邪气,导致慢性乙肝患者病程缠绵;肝为刚

脏,体阴而用阳,肝之疏泄功能调畅全身的气机,肝

风药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作用探微

苏晓鹏 1,2 晏 军 1 张潞潞 3 冉 云 2 党志博 1,2 胡世平 2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 ;2.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广东深圳518172 ;

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

摘 要 中医学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由湿热疫毒之邪内侵,人体正气亏虚时发病,该病病性为本虚标实,病位在肝,涉及

脾肾,病理因素包括气、血、痰、湿、毒。风药是一类具有升散宣通、畅达引导、助阳发散之性的药物,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

疗中可起到疏肝畅气机、醒脾化痰湿、助阳益肾气、通瘀散癥积等作用。临床运用风药治疗本病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附

验案1则以佐证。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风药;应用思路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973733);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面上项目(2019A1515011555)

doi :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2.014

第47页

临证撷粹

41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气郁结则气机不畅,气为血之帅,气不行则瘀血生,

肝气郁结日久化热伤阴,而肝肾同源,最终累积肾

阴。肝气横逆犯脾导致脾之运化功能失调,促进痰

湿产生。除此之外,肝藏血,血舍魂,现代心理学认

为,中医理论的魂与人的思维、想象、潜意识、情感、

意志等心理活动相关[12-13],而严重的肝炎患者往往

会出现一些精神症状,这可能与肝魂失调有关。由

此可见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因素包括气滞、痰、湿、

热、瘀。

风药具有升散宣通、畅达引导、助阳发散之性,

针对慢性乙肝病变脏腑,风药可疏畅肝气、醒脾化

湿、助阳益肾气;针对病理因素可行气开郁、化痰祛

湿、活血化瘀散积、升散郁热。可见,风药既可兼顾

慢性乙肝本虚的一面,又可祛除慢性乙肝标实的病

理因素。故临证时,可借助风药治疗慢性乙肝。

3 风药在慢性乙肝治疗中的应用

3.1 疏肝畅气机 此法适用于肝失疏泄,肝气郁结,

横逆犯胃以及木克土。临床常见症状有胁肋胀满甚

则游走性疼痛,肝气犯胃之嗳气呃逆、烧心吐酸,木

旺克土之腹胀便溏等。肝主东方,属木,应于春季,

在天为风,在脏为肝,因此风气通于肝,据同气相求

之理,借助风药之特性疏肝理气。正如《素问·脏气

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

泻之。”常选用疏肝理气之柴胡、防风、薄荷、郁金、

青皮等药。《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薄荷味辛,气清

郁香窜,性平。少用则凉,多用则热……若少用之,

亦善调和内伤,治肝气胆火郁结作痛……一切风火

郁热之疾,皆能治之。”逍遥散用法中亦提及煎煮前

加入薄荷少许,取其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之

效,可见薄荷不仅可以散肝郁还可散肝气郁结之热。

肝胆互为表里,肝气郁结亦影响胆汁排泄,患者可见

黄疸症状,风药之柴胡禀少阳生发之气,可舒肝气之

不畅,散胆火之炽盛。临床上经常用大柴胡汤加减

治疗黄疸类疾病,并且起到保肝作用,研究表明其可

能通过JNK/Bcl-2信号通路发挥作用[14]。

3.2 醒脾化痰湿 此法适用于脾脏本虚或木克脾

土,最终导致脾失运化,痰湿积聚。痰湿之邪可热化

亦可寒化,再次伤及脾胃,中焦升降失常,易形成土

壅木郁,导致肝胆失于疏泄。临床症见腹部胀满,正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诸湿肿满,皆属于

脾”,此外还有面色萎黄、厌油、纳差、疲乏、消瘦、便

溏等症状。风药辛温偏燥且能胜湿,迎合脾喜燥恶

湿的特点,临床常用苍术、白术、香薷、防风、藿香、草

豆蔻、草果等风药以达醒脾化痰湿之功。《珍珠囊》

中记载苍术“诸湿肿非此不能除,能健胃安脾”。研

究发现苍术水煎剂对HBV-DNA有较好的抑制作

用[15],与白术同用,二者一攻一补,既可燥脾又可健

脾,使补而不滞、燥而不散。草豆蔻,辛温,温中醒

脾祛湿,常与温中行气药配伍治疗寒湿中阻证,《本

草经疏》云:“豆蔻,辛能破滞,香能入脾……故主

温中及寒客中焦。”研究发现岭南地区慢性乙肝患

者多以中焦寒湿偏多,临床治疗时常加用草豆蔻温

中祛湿[16]。

3.3 助阳益肾气 此法适用于素体肾脏本虚抑或肝

脾病日久累及肾脏,最终导致肾阴阳亏虚。肾阳为

人体阳气之根本,研究表明肾阳的盛与衰直接影响

到人体的免疫功能[17],免疫力低下导致患者易感乙

肝疫毒之邪。这与传统医学的疾病发生观相吻合,

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临床常见症状为胁肋隐

痛、腰酸腿软、失眠、便溏等,常用羌活、枸杞子、巴

戟天、菟丝子、仙茅等风药。受《素问·至真要大论》

中“辛甘发散为阳”理论启示,风药之辛味,与补肾

阳之甘味,二者结合不仅能防止辛味耗散之弊,还可

增强益肾阳之作用。慢性乙肝伴有心肾不交型失眠

时,可重用菟丝子,菟丝子既可温肾阳又可补肾阴,

促使心肾相交,此外菟丝子还可安肝魂,防止肝炎继

发精神类疾病。如《本草新编》中记载:“菟丝子,味

辛、甘,气温……益气强阴,补髓添精,止腰膝疼痛,

安心定魂。”

3.4 通瘀散癥积 此法适用于外邪入侵凝聚经脉,

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或者痰湿积聚,血行不畅以及正

气亏虚,血行缓慢而成的瘀血症。慢性乙肝患者的瘀

血症状可见面色晦暗、胁肋刺痛甚者可见腹部青筋

暴露、肝区可触及有形之物等。上文已谈及风药可

理肝气、醒脾祛湿、助肾益气,针对病因从根本上祛

除瘀血。风药味辛善行,性温可通,在祛除瘀血的同

时还可以宣通阳气,使其更好地发挥通瘀散结之效,

临床常用麻黄桂枝、丹参、姜黄、川芎等风药。麻黄

辛温,《神农本草经》记载其“主中风,伤寒头疼,温

疟……除寒热,破癥坚积聚”。丹参长于治疗有形之

瘀,《本草便读》:“丹参,功同四物,能祛瘀以生新,善

疗风而散结,为调理血分之首药。”现代药理研究表

明,丹参可改善微循环,修复肝脏细胞,有抗菌消炎

及抗肿瘤作用[18],可防止慢性乙肝进一步向肝硬化、

肝癌转化。姜黄味辛,具有破血行气的功效,也可

治疗癥积有形之瘀血,如《日华子本草》中记载其可

“治癥瘕血块,痈肿……止暴风痛”。研究发现姜黄素

通过诱导肝星状细胞自噬和凋亡,防止其过度增殖、

上皮-间质转化,从而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19]。

由于慢性乙肝病程较长,临证治疗时常常将上

第48页

临证撷粹

42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述方法综合考虑,以某一种或两种方法为主导,其余

治法为辅。如此一来不仅使治疗达到最佳效果,还

可缩短患者的病程。

4 验案举隅

焦某,女,21岁,学生。2019年10月27日初诊。

主诉:间断疲乏无力5年,加重1周。患者 2014

年 6月出现疲乏无力,于医院就诊后乙肝五项示

HBsAg阳性,期间不定期非常规复查,未检测病毒

载量,未规律抗病毒治疗。1周前自觉疲乏,休息后

未缓解,食欲下降至平日一半。刻下:自觉疲劳乏

力,面色无华,巩膜无黄染,偶有胁肋部疼痛、腹胀

伴有恶心感,腰部有时酸疼,厌油腻,食欲减退,眠

可,大便黏腻,小便有异味、无尿黄,舌质暗淡、舌

苔薄黄,脉象沉细无力。查体:腹部柔软,肝在肋缘

下1 cm,质软光滑,脾未触及。肝功能:谷丙转氨酶

(ALT)258 U/L,谷草转氨酶(AST)93 U/L ;乙肝五

项示:小三阳。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断:

肝着(辨证属肝郁脾虚,肾气不足)。治法:疏肝健

脾,补益肾气,佐以活血祛湿解毒。处方:

柴胡15 g,白芍30 g,党参15 g,青皮10 g,白术

15 g,苍术15 g,巴戟天30 g,菟丝子10 g,紫河车15 g,

枸杞子15 g,墨旱莲20 g,当归15 g,川芎10 g,叶下珠

15 g,垂盆草30 g,炙甘草5 g。7剂。常法煎服。

2019年11月3日二诊:疲乏感减轻,食欲增加,

腹胀减轻,服药期间胁肋部疼痛未发作,偶有口干。

复查肝功能:ALT 192 U/L,AST 80 U/L。予初诊方

去紫河车,加黄芩15 g,7剂。

2019年11月10日三诊:服药期间偶感疲乏,食

欲正常,无恶心感,腹胀消失,腰酸感较前好转,二便

调。予二诊方去青皮、枸杞子、当归,加陈皮15 g、茯

苓15 g、草豆蔻10 g,7剂。

2019年11月17日四诊:复查肝功能,ALT、AST

均正常。予三诊方去川芎,加丹参 30 g,7剂。

按:本案病程已历 5年,患者自觉疲乏无力,未

予重视,病位在肝,日久伤及脾肾。毒邪伤肝,肝失

疏泄,横逆犯脾,日久累及肾脏。病因涉及气、火、

湿、瘀、毒。以扶正祛邪为治则,选用柴胡、白芍、青

皮等风药疏肝理气,白芍还可养肝血止疼痛,如《滇

南本草》云白芍既可“收肝气逆疼,调养心肝脾经

血”,又可“舒经降气,止肝气疼痛”;白术、苍术、党

参健脾燥湿,巴戟天、菟丝子、枸杞子补益肾气。此

三组药扶正兼理气化湿。同时配伍川芎、当归、叶下

珠、垂盆草等药活血解毒。叶下珠,味苦甘,具有清

热、明目、消积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该药不仅可以

抗病毒还可保护肝细胞[20-21]。二诊正气稍有恢复,

食欲增加,后天气血生化来源充足,去平补气血之紫

河车,加黄芩以清透肝热以助肝之疏泄。三诊时气、

火、湿、瘀等病邪基本消失,腰酸感较前大有改善且

正气恢复如常,故在二诊方基础上去破气之青皮、滋

补之枸杞子、补血活血之当归,加陈皮、茯苓、草豆蔻

健脾祛湿,中焦健则气血足。四诊时各项检验指标

如常,为了防止疾病再次复发且考虑患者病程较长

肝细胞可能有所损伤,在三诊方基础上去川芎,加丹

参 30 g,可改善微循环,修复肝细胞。

5 结语

慢性乙肝的病因复杂,病程缠绵,风药是一类具

有疏肝理气、醒脾祛湿、助阳益肾、通瘀化积等作用

的药物,可兼顾慢性乙肝本虚和标实两方面。临床

上根据慢性乙肝的虚实两方面,同时在辨证基础上

联合选用不同功效的“风药”,可以大大提高慢性乙

肝的治疗效果,缩短病程。但是,有关风药治疗慢性

乙肝的临床研究和相关实验研究较少,希望日后可

对相关研究加大扶持力度,以便为风药治疗慢性乙

肝提供客观依据,也为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提供更

多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

病专业委员会.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

[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9,29(1):97.

[2] 淦伟强,高志良.中国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治愈(珠

峰工程)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J].临床内科杂志,2020,37

(8):543.

[3] 党中勤,姚自凤,梁慕华,等.风药治疗黄疸的理论探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1):106.

[4] 陈丽琼,张永华,邵琼琰,等.张永华教授运用风药治疗不寐

的临床经验[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3(9):975.

[5] 刘启鸿,胡露楠,柯晓,等.风药在便秘中的运用[J].福建中

医药,2021,52(1):35.

[6] 李竹英,陈璐,李星.风药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应用[J].中

国中医急症,2021,30(1):90.

[7] 郭燕,史扬,南茜,等.风药在IgA肾病治疗中的应用[J].江苏

中医药,2021,53(1):65.

[8] 蔡云,景欣悦,甘可,等.风药名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

药现代化,2019,21(12):2659.

[9] 罗再琼,黄淑芬,王明杰.论风药的活血作用及其特点[J].中

医杂志,2000,41(8):453.

[10] 夏孟蛟.风药调控PTEN-PI3K-AKT通路干预肺腺癌侵袭

转移效应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9.

[11] 叶欣,冉云,胡世平.胡世平主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

介绍[J].新中医,2015,47(2):10.

[12] 何裕民.中国传统精神病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

版社,1995 :35.

第49页

临证撷粹

43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13] 曲淼,唐启盛,孙文军,等.“神、魂、魄”理论在精神疾病

辨治中的应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7):

437.

[14] 肖黄满,尚海涛,张静宇,等.加味大柴胡汤对梗阻性黄

疸大鼠肝损伤及JNK、Bcl-2表达的影响[J].天津医药,

2020,48(9):834.

[15] 张明发,沈雅琴.苍术抗微生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抗感染药学,2016,13(4):721.

[16] 冉云,李玲,胡世平.胡世平治疗岭南地区脾胃病经验介

绍[J].新中医,2019,51(4):308.

[17] 谭从娥,王米渠.肾阳虚证免疫功能相关基因筛选及其表

达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2):2731.

[18] 马莹慧,王艺璇,刘雪,等.丹参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吉

林医药学院学报,2019,40(6):440.

[19] 金欢欢.姜黄素调控细胞衰老抗肝纤维化的机理研究[D].

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 :79.

[20] 陆雅丽,李美位,杨静,等.叶下珠抗菌抗病毒研究进展

[J].科技视界,2020(23):125.

[21] 刘雯,李峰,张美玲,等.叶下珠抗病毒抗癌等药用活性

和质量标准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

(9):120.

第一作者:苏晓鹏(1993—),男,博士研究生

在读,研究方向:中医治疗肝病、肿瘤的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胡世平,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教

授,博士研究生导师。742205394@qq.com

修回日期:2021-07-19

编辑:傅如海

胰腺癌是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2018年国家癌

症中心发布的癌症数据显示:中国 659 732例恶性肿

瘤患者中,胰腺癌患者有17 823例,发病率在所有恶

性肿瘤中排第10位,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列

第 5,且呈逐年恶化的趋势[1]。由于胰腺生理的特殊

性,胰腺癌病位深,早期诊断难度高,临床以晚期较

为多见。患者在手术及放化疗后,5年生存率低,复

发转移率高,且预后差[2],因此是临床亟待解决的棘

手病症。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疏利胆汁、

胰液于肠,以助饮食消化,化生气血,供给后天之本。

若肝失疏泄,胆汁及胰液不能正常分泌和排泄,则会

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即木克土,谓之相乘,也称之为

“肝郁乘脾”。同样,脾失健运,水谷精微无法濡养肝

胆,也会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土反克木,即土侮

木,也称之为“土壅木郁”。由此可见,肝脾失调可能

影响胰腺正常生理功能,给癌毒以可乘之机,当以肝

脾同调为法治之,以健脾为本,疏肝为要,标本兼顾,

扶正祛邪,试分析如下。

1 胰腺癌病名溯源

胰腺癌可归属于中医学“脾积”“心积”范畴[3]。

《难经·五十六难》[4]曰:“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

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脾之

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

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素问·腹中论》[5]曰:

“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曰伏梁……

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

死。”《难经》所述之“伏梁”与胰腺解剖学部位大致

相符,且胰腺癌患者临床多见腹胀、胸胁疼痛、黄疸、

肝脾同调法分期辨治胰腺癌思路撷要

阮 帅 舒 鹏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摘 要 胰腺癌的病机以脾虚寒热不调为本,肝郁胆腑毒侵为标。脾虚肝郁、虚实夹杂是胰腺癌的重要病机,其病理

特点以瘀毒为患。治疗胰腺癌强调肝脾同调,健脾平调寒热扶正为本,辅以疏肝利胆通腑治标。临证时应病证合参,根据

胰腺癌初期、中期和终末期不同的临床特点,分期论治;针对胰腺癌“瘀毒”的病理特点,适当运用解毒化瘀及虫类药物提

高临床疗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关键词 胰腺癌;脾虚肝郁;分期论治;疏肝健脾;肝脾同调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673918)

doi :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2.015

第50页

临证撷粹

44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鼓胀等,属中医肝胆疾病;《素问》指出了此类病症

的严重程度。

2 病机责之脾虚肝郁

2.1 脾虚寒热不调为本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

气是机体抵御外来邪气的能力,由先后天之本化生

而来。《脾胃论》言:“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气亏

虚则后天之本难以维系,久之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

阳失衡导致癌毒内侵,肝胆郁滞,发为胰腺癌。胰腺

癌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其病机无不体现脾虚的特点。

胰腺癌最多见的症状为食欲不振,其次有恶心、呕

吐,亦见腹泻甚至黑便。平素脾胃虚弱或病后中气

不足,以致脾失健运、胃失受纳,故见胃脘痞闷、食欲

不振、恶心、呕吐等症。临证见寒热不调的患者,多

以虚证为主,脾虚故水谷难以运化,后天失养,继生

虚寒,见食欲不振、口淡、腹中冷痛、大便稀薄泻下不

消化食物;或继生虚热,见口干舌燥、潮热盗汗、心烦

不寐。总之,脾虚寒热不调是胰腺癌发生、发展的根

本,贯穿疾病发展始终。

2.2 肝郁胆腑毒侵为标 胰腺癌常见黄疸、持续性

腹痛等邪实症状,这与肝郁胆腑毒侵密切相关。当

癌毒侵袭机体,往往气机郁结,导致肝失疏泄,胆汁、

胰液无法正常分泌排泄,因此口苦、黄疸、厌食油腻、

腹胀、腹痛等症通常伴随疾病进展不断加重。国医

大师周仲瑛教授认为癌毒属毒邪之一,是在内外多

种因素作用下,在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基础上产生的

一种对人体有明显伤害性的特异性致病因子。它具

有显著区别于一般邪气的致病特点,即猛烈性、顽固

性、流窜性、隐匿性、损正性等[6]。因此癌毒侵袭是胰

腺癌发病的病理基础,由此导致的肝气郁滞、肝胆失

于疏泄又是胰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

3 肝脾同调,分期论治

3.1 健脾疏肝,标本兼顾

3.1.1 健脾为本,助生气血 全国名中医刘沈林教授

曾提出消化道肿瘤的治则应以健脾为要。胰腺癌病

机以脾虚为本,健脾则为治疗的根本大法[7]。脾气充

盛则气血化生充足,临证可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益气健脾的代表方参苓白术散为基本方。此方在

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味,由人参、茯苓、白术、白扁豆、

陈皮、山药、莲子肉、砂仁、薏苡仁、桔梗、大枣、甘草

12味药组成,具有健脾益气、和胃渗湿的功效。原书

记载其主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力,中满

痞噎,心忪气喘,呕吐泄泻及伤寒咳噫。”方中人参、

白术、茯苓健脾助运、扶助正气,共为君药;山药、莲

子肉补脾,共为臣药,莲子肉兼能收涩,对于胰腺癌

患者因脾虚所导致的腹泻症状可以起到改善作用;白

扁豆、薏苡仁为佐,加强君药、臣药和中祛湿之功,现

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薏苡仁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抑制血管生成及胰腺癌细胞增殖等多种功效[8] ;砂仁

醒脾和胃、行气通滞,与桔梗共用,亦为佐药,可缓解

胰腺癌患者食欲不振、腹胀不舒症状;“国老”炙甘草

与大枣共奏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之效,为使药。全方

平调寒热。若患者中焦虚寒,症见腹部隐痛绵绵不

休,喜温喜按,受凉以后疼痛加重,纳食不香,神疲乏

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等,可加用干姜、肉桂、附子

以温煦脾土;若阴虚火旺,症见口干唇燥、腹中嘈杂、

干呕、饮食减少或吞咽不利、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或舌光、干绛,脉细数等可加用百合、知母、麦冬、鳖

甲滋阴清虚热。此外,由于胰腺癌恶性程度高,遣方

用药时针对其侵袭性强的特点可选择添加三棱、莪

术、山慈菇、半枝莲等抗癌中药,在全方健脾益气的

基础上增强行气化瘀解毒、抗复发转移的效果。

3.1.2 疏肝为要,利胆通腑  结合胰腺癌脾虚肝郁

的根本病机,肝郁胆腑毒侵为胰腺癌发病之标,健脾

的同时应疏肝行气、利胆通腑。临证时,辨明胆腑湿

毒、热毒偏重,可予清热化湿、开郁解毒。若胆腑湿

毒偏盛,症见周身乏力困重、渴喜热饮、胸闷脘痞、腹

胀便溏,舌胖、苔厚腻,脉濡缓,可以茵陈五苓散为基

本方利湿清热;若胆腑热毒偏盛,症见身热口苦、汗

出黏腻、心烦不寐、便溏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可以大柴胡汤打底,内泻热结、解毒祛湿。还可加抗

癌解毒药白花蛇舌草、石见穿、八月札等祛除癌毒,

配以红花、川芎、乳香、郁金、佛手等行气化瘀之品以

祛除沉积体内的瘀毒,辅以海藻、浙贝母、夏枯草、地

龙、僵蚕等软坚散结、化痰通络以抑制胰腺癌进展。

3.2 分期辨治,精准立法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认

为胰腺癌证属虚实夹杂,不同疾病阶段病机亦不同,

故当分期辨证施治,同时强调胰腺癌患者多伴虚证,

用药不宜峻猛,祛邪不可伤正。

3.2.1 邪盛势急当缓急通降、解毒祛邪  胰腺癌初

期,邪毒较盛,病症特异性虽不强,但病情进展迅速,

胆腑内湿、热、痰、毒相互搏结,发为实证,多见腹痛、

黄疸等消化系统症状。患者此时正气不虚,病起通

常势急,治疗以抗癌解毒、软坚散结、通腑祛邪为主。

若见面色鲜黄、发热、口干口苦、心烦、二便秘结,舌

红、苔黄腻,脉弦数者,此为湿热熏灼,困遏胆腑,胆

汁不循胆道而外溢,治疗当用制大黄、茵陈、黄芩、金

钱草、海金沙利胆退黄解毒,猪苓、车前子清热利水

渗湿。在此基础上,可灵活使用虫类药,如守宫破结

通络治风、蜈蚣清热解毒开瘀、土鳖虫消癥破坚定

痛,取其针对顽疾有加强解毒祛邪之功。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h5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