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适子与《三字经》
区适子,历史人物,男,广东佛山市顺德
区陈村镇登洲村人。传说是《三字经》的作者。
出生于书香之家,其祖父辈多是顺德早期的
进士。以博学多才闻名乡里,人称\"登洲先生
\"。少年时代聪明颖悟,有\"神童\"之称。
长大后,沉稳厚重,精通经史,工文善
词,著有《绮业集》等,以博学洽闻称
著乡里。
顺德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健明
经过十三年严谨考证,推论《三字经》作者是广东顺德陈村登洲
人区适子。经过大量深入的挖掘和研究
之后,李健明从传说、文献、版本、实
物、实地、后人、音韵等多方面入手,
详尽论述了《三字经》由区适子所作的
理由,该论文发表在中国人文社科核心
期刊《图书馆论坛》上,获得国内学界的普遍认可。中山大学历
史系教授邱捷对此文评价颇高,认为其论证严密,经得起推敲。
黎简:一生花鸟山川,四绝诗画书印
黎简(1747 年 6 月 30 日~1799 年 12 月 3 日),字简民,一字
未裁。号二樵,又号石鼎道人、百花村夫子,广东顺德县弼教村
人,清代乾嘉年间岭南著名诗人、书画家。乾隆五十四年拔贡。
诗、书、画、印四绝,诗学李贺、黄庭坚,
刻求新颖,书得晋人意。性喜山水,与张
如芝、谢兰生、罗天池并称为粤东四大
家。对岭南诗歌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
且影响至中原。
黎简原籍广东顺德,其父来南宁经
商,娶当地大族雷氏女为妻。
乾隆十二年(1747)五月二十三日(6
月 30 日)黎简生于广西南宁,年轻时往
来广东、广西间。因喜爱广东省内东樵(罗浮)、西樵二山之胜,
故自号\"二樵\"。他还取东樵 432 峰、西樵 72 峰之意,把居室命
名为\"五百四峰堂\"。黎简性情耿介,不慕名利,世人目之为狂,
遂自号\"狂简\"。
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贡,将赴廷试,因父丧未行,遂不复
应试。黎简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兼精书法,擅长篆刻,号称\"四
绝\"。
一生未出仕,靠卖画、卖文
及教馆为生,生活比较清贫。曾
寄居广州慈度寺,住处四周种上
竹子,曰竹平安馆。中年所居村
曰百花村,筑亭曰众香阁、曰药
烟堂、曰五百四峰。袁枚当时名
动天下,来到广州欲求一见,却
被黎简拒之门外,一时轰动诗坛。
翁方纲任广东学政时,未到广州
上任,先梦见二樵,更被传为佳
话,也可见二樵在当时文化人心目中的地位。
爱国诗人区仕衡:“能为宋室而死是一件幸事”
区仕衡 (1217-1277 年) 字
邦铨。陈村人。宋景祐间以乡贡入
太学,为上舍生。景定初率诸生伏
阙上疏,指斥贾似道专权误国,不
报。归筑九峰书院讲学,人称九峰
先生。诗文沉郁婉雅而气格劲健。
著有《九峰集》。
区仕衡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
书,自小埋下报效祖国的愿望。在
国力渐弱、奸臣当道的乱世中生存,
区仕衡是朝堂上难得的一股清流。
为官后,区仕衡率领国子学、太学等人上书朝廷,直斥大臣
贾似道私卖公田、滥发纸币等罪行,但由于贾似道大权在握,声
势浩大的集体请愿最终石沉大海。区仕衡见报国无门,加上奸臣
打击报复,他悲愤地写下“斩马上方无可惜,夜深灯下看吴钩”
等诗句,辞官回乡。
回到陈村,区仕衡与妻子重新穿上布衣,过起了普普通通的
村民生活。回到陈村后,区仕衡开办九峰书院。
当时,岭南书院开始兴起,顺德已经有了羊额书院、义斋书
院。后来,他开办九峰书院,二百多位学生慕名而来,人称九峰
先生。区仕衡对好友感叹道:“能以诗书礼乐教小孩,真是太开
心了!”,这位昔日政坛上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硬汉,投身教育圈讲
学授徒,居然变成了可爱可亲的好老师。
可惜,教书育人的快乐时光没能持续太久。
南宋末年,元蒙南侵,中国第一次面临着被少数民族彻底征
服的危机。一封封传来的战报,将区仕衡的教育梦撕成了碎片。
“国家不幸诗家幸”,这时期也恰恰是佛山诗歌走向繁荣的开始,
浓郁的民族主义情节和爱国主义主旋律留下了时代的印记。区仕
衡笔下苍凉悲壮的“小臣不死留双眼,东向行都望六师”,就这
样流传了数百年。
区仕衡在五十岁时写下一首自咏
诗,表达对生活的一片深情和对国家前
途的理想、希望。
不止写诗,他还苦心谋划了洋洋千
言的御敌良策,但却如泥牛入海、不被
采纳。他散尽家财,招募乡中壮丁八百
人组成抗元义军。修筑栏栅,打造军器,
派出游船四处巡逻,用烽火台以报军情,一切听从战区高级军事
长官的指挥。
可是国家兴衰并非他一介布衣可以左右,战争的连连失利让
区仕衡积忧成疾,在兵荒马乱中绝食而死,他临终留言:“能为
宋室而死是一件幸事”,并且不许树碑作文。
彭志斌:每一次活动都是育人机会
顺德区教书育人先进教师、顺德区优秀校长、顺德区优秀党
员、佛山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佛山市首批名校长……彭志斌投身
顺德教育事业二十多年,为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学会发展、学会创新”。
1993 年,彭志斌来到顺德,当时正值顺德普及高中阶段教
育,陈村职业技术学校刚刚创办。“职业教育,当时在社会上都
不太受认同,人们常常认为,来到职校的都是坏学生、笨学生。”
彭志斌说,“这点从教材就能看得出,把高中课本中的‘难点’
划掉后就作为职校教材。”但彭志斌却并不认同这种做法。
“职业教育就是让学生掌握技能,学会发展,可以跟上社会
发展。”彭志斌认为,社会不断在发展,掌握的技能很有可能会
被淘汰。学校就是要培育出学生的再学习能力。
彭志斌在陈村职业技术学校成立创新教研组,根据学校专业
框架,编写教材 40 多本。并率先推行“小班化”、“项目化”、
“一体化”的教学,让学生们从向“黑板”学习转到在“车间”
学习。
区炜健:父子接棒献血,传承爱心
父子“接棒”参与无偿献血十七年!认识区成国、区炜健父
子的人无不为他们竖起大拇指。
区炜健的父亲区成国,从 1999 年便开始参与无偿献血,并
获得了 2009 年首届“顺德好人”银星奖,当时,区成国已经无
偿献血 18600 毫升,达到三个成人的血液总量,被媒体称为低调
行善的“献血大王”。 受父亲的影响,区炜健共从 2006 年开始
定期献血,至今参与无偿献血全血 11 次,4050 毫升,捐献血小
板 92 次,98 个治疗量,记满了 14 个献血证。先后获得 2010—
011 年度、2012—2013 年度国家卫生部、红十字总会、总后勤部
联合颁发无偿献血奉献金奖。
为了推广献血事业,2009 年区炜健申请加入了顺德区红十
字会无偿献血志愿工作者服务队。过去六年里,区炜健累计志愿
服务工时达到 1913 多小时,算下来几乎是每天都有一个小时在
做无偿献血志愿服务。
佛山好人何建英:勿以善小而不为
孩子眼中的好母亲,邻里之
间的好模范,家人眼中的顶梁
柱、守护神……面对命运的挑
战,她始终昂起头,用最朴实和
善良的心面对生活,用柔弱的双
肩托起一片爱的天空,用一个女
人朴实无华的情怀,书写着孝老
爱亲的人生履历。
何建英是陈村镇大都村一
名 65 岁的普通农村妇女,却备受街坊四邻敬佩和称赞,命运对
何健英开了两次“玩笑”,但她依然把生活过得积极向上。
1986 年,何建英迎来了第一个儿子,一家人都洋溢在添丁之
喜的祥和中。不幸的是,一岁半的儿子因意外被热水烫到,导致
全身大面积烫伤,虽然何健英当时已及时送儿子到医院治疗,但
由于烫伤程度太严重,儿子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需要常年定期
服药治疗,生活无法治理。
2015 年,何建英的丈夫因病逝世,家里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
何建英身上。孩子的意外遭遇,丈夫逝世,接二连三的不幸遭遇
如泰山般压在何建英身上,但她没有被压垮。
三十多年以来,面对生活的磨难,何建英依然乐观向上,对
儿女悉心照顾,对公婆尽心尽责,衣食住行从不马虎,用柔弱的
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
何建英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好人,与乡邻们相处融洽,经常主
动帮助大家排忧解难,提起她,乡邻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与此同
时,何建英经常作为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的桥梁,解决村内事务。
回味每一份感动,更多的不是传奇,而是“勿以善小而不为”
的平凡。何建英在平凡的生活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孝老爱亲的
精神,传播着孝行天下、爱满人间的正能量,为文明和谐的社会
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