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久炎、梅琼风、陈伟(上海交通大学63届电机系毕业校友)上海交通大学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特等奖五周年纪实》

发布时间:2022-4-07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杨久炎、梅琼风、陈伟(上海交通大学63届电机系毕业校友)上海交通大学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特等奖五周年纪实》

上海交大 126 周年校庆献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横沥模式”获得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批示肯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样本---上海交通大学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特等奖五周年记实杨久炎 梅琼风 黄 鹏 李一杨 黄 勇 陈 伟 一、 我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态势与瓶颈(一) 我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态势产教融合是一个世界高等教育共同面临的课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国家发改委牵头积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是以项目为中心,带动机制创新。从 2019 年起,国家发改委通过中央预算支持建设产教融合基地,同时还积极探索组合投融资模式,推动实训基地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二是以城市为核心,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国家发改委研究制定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在 50 个左右产教融合新城市展开。力争通过试点促进教育、人才、科技、产业政策相互协同,各要素相互融合,推动建立教育支撑服务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机制(二)我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的瓶颈深化产教融合是一项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改革,需要各有关部门、学校、行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没有企业的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难以真正生效;没有学... [收起]
[展开]
杨久炎、梅琼风、陈伟(上海交通大学63届电机系毕业校友)上海交通大学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特等奖五周年纪实》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上海交大 126 周年校庆献礼: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横沥模式”获得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批示肯定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样本

---上海交通大学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特等奖五周年记实

杨久炎 梅琼风 黄 鹏 李一杨 黄 勇 陈 伟 一、 我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态势与瓶颈

(一) 我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态势

产教融合是一个世界高等教育共同面临的课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

部署,国家发改委牵头积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是以项目为中心,带动

机制创新。从 2019 年起,国家发改委通过中央预算支持建设产教融合基地,同

时还积极探索组合投融资模式,推动实训基地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二是以城市为

核心,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

国家发改委研究制定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在 50 个左右产教

融合新城市展开。力争通过试点促进教育、人才、科技、产业政策相互协同,各

要素相互融合,推动建立教育支撑服务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机制

(二)我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的瓶颈

深化产教融合是一项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改革,需要各有关部

门、学校、行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没有企业的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难以真正生

效;没有学校的大力支持,产教融合终归是‘空中楼阁’。当前产教融合发展还

面临一些瓶颈,尚未形成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培养模式,学校热、企业冷的现

象还比较突出,已有的合作多处于自发式、松散式的状态。为此,要以企业为中

心,深化产教融合。在拓宽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投融资渠道方面,进一步加大

支持力度、创新支持方式;高校要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和深化产教融合工作,

促进高校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多年来产业、金融、人才没

有形成一个融通的大平台,这也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痛点。目前,从全国范

围来看,新金融人才培养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

第2页

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

2019-2021 上海行动计划,旨在探索破解产教融合难题。上海市不断地强化

校企合作,支持市内高校对标全国一流的创新体系标准,大力推进新型职业教育

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培育上海科学家、上海工程师的同时,培育上海工匠,建设

双师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和机能型技术人才的支撑。 二、破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瓶颈机制的样本

横沥镇的模具产业始于上世纪 90 年代,当时技术含量低,无法形成规模优势, 经济社会水平一直处于东莞下游位置。横沥镇还面临土地容量逼近极限、人力资

源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等瓶颈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横沥镇政府提出了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以科技创新

政策为保障,以政府引导、多主体协同联动、科技创新组合拳和多平台协同作战

为手段,打造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等协同创新思路和方法,促进了产业、

科技、金融、人才深度融合,带动了产业向高端发展。

横沥镇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始于 2006 年,经历了科技创新基础建设

期、协同创新探索期、发展期和快速发展期。2016 年横沥镇首次进入全国百强

镇,位列 81 位。2020 年横沥镇第 5 次进入全国百强镇,位列 67 位。

《东莞横沥镇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实践》项目摘得 2016 年度广

东省科学技术奖唯一的特等奖。项目完成单位:东莞市横沥镇人民政府、上海交

通大学、东莞理工学院、东莞市横沥模具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市教育委

员会科技发展中心、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广东工业大学、东华大

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东省机械模具科技促进

协会、东莞市中泰模具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航天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东莞市

机械模具产业协会、东莞台一盈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中创工业科技研究院、

广东银宝山新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东方亮彩精密技术有限公司、广东正茂精机

有限公司。横沥镇为破解全国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瓶颈的机制提供了活生

生样本。(一)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设立背景

横沥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是模具制造产业镇创新服务中心平台,是围绕横

沥镇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突出模具制造优势产业特色,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

技创新支撑和公共服务功能的创新服务机构,同时也是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重

要载体和服务平台。2012 年横沥镇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选择合作的 7 所高校

院所,就是根据在模具产业链上不同的创新需求来找的。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和

华中科技大学都是工科名校,各拥有一个国家级模具平台,在制造端对模具企业

第3页

有帮助;东华大学在碳纤维材料制备和电子商务方面有较好的科研资源;上海第

二工业大学在职业技能人才培训方面闻名全国;东莞理工是东莞本地高校,在

3D 打印、人才培训等方面可以与横沥模具企业就近合作。上海教委认为,上

海高校与东莞企业进行着深入的产学研合作。这种协同创新模式能够长期持

续,既因为东莞企业有需求,也因为高校的学科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产

学研合作。

图 1 共建单位

(二)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建设

在构建全产业链创新思路的指导下,中心构建了“965”创新服务体系,即

模具检测技术中心等 9 个子平台、横沥模具产业总部大楼等 6 项产业升级配套服

务工程和模具园、模具城等 5 个产业平台,不仅集聚了上中下游产业链各个环节

的资源,而且可以为企业在科技、金融、人才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十大技术中心:根据规划,横沥镇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科技发展中心、东华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东莞理工学院、

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等 7 个共建单位,并吸纳相关企业参与,创建

包含模具企业孵化中心、模具设计与制造中心、模具检测中心、材料塑性成形技

术中心、模具信息服务中心、模具应用人才培训中心、模具展览展示与品牌创意

第4页

设计中心、模具产业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新材料成形装备模具研究中心、模具装

备制造创新中心等“十大子中心”在内的协同创新中心,打造了囊括企业孵化、

新材料研发应用、设计技术、检测技术、制造技术、人才培养、装备制造等整个

产业配套链条的服务体系。 (三)协同创新中心要素融合

立足产业,创新思路:横沥镇在加快专业镇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进“产业和

科技融合、产业和金融融合、产业和人才融合”的“三融合”“四要素”的全面

发展,为模具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撑。

图 2 十大中心

(四)科技、金融、人才、产业,全面融合发展

2012 年 6 月,由镇主要领导带队,先后拜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

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重点大学,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科技支撑模具产业,

科技金融人才产业全面融合发展,在“一镇一校”合作基础上向“一镇多校”

协同创新模式转变,政府搭台+项目支撑+企业化运作。

第5页

2012 年 9 月,“东莞市横沥模具产业创新中心”项目被列为全市重大科技

专项正式签约,这也是全市首个专业镇协同创新平台。

图 3 协同模式

三、横沥镇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产业协同创新主要做法、

成果与经验

(一)主要做法

“低端制造”走出创新困局主要做法:

(1)政府、高校院所、企业协同共建

由共建高校院所、横沥镇政府、参与企业组建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模具

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以“理事会”作为管理中枢,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产

业指导委员会”,实行政府搭平台、企业为主体、项目为支撑、市场化运作。东

莞理工学院郭建文博士于2015年9月至2018年3月被选派担任横沥镇镇长助理,

第6页

他认为,这种无级别、无编制的机构设置,有效解决了政府人员与高校人员在对

接时行政级别不对等的问题,为中心对接高校资源提供了便利,也有助于快速反

映企业的需求。

图 4 组织架构

(2)高校院所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有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中心、东华大学、广东工业大

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东莞理工学院、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等 7

家高校院所。

(3)科技金融机构提供金融创新产品服务

科技金融机构有:招商银行、广东融易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东莞信用担保协

会、远东设备租赁。

(4)参与企业提供先进的制造基础

参与企业有:广东步明精机有限公司、中泰模具、东科集团。

(5)整合资源协同创新,向“模具强镇”大跨越

第7页

横沥镇政府、7 大高校院所整合资源协同创新,实现“模具名镇”向“模具

强镇”大跨越。

东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长期轮流派遣专业老师到横沥镇挂职担任镇长

助理等职务,他们在横沥镇主要的工作,是协助镇领导对横沥镇模具产业协同创

新中心(下称“协同创新中心”)的管理工作。他们认为在整个横沥模具产业协同

创新体系中,协同创新中心成为了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的桥梁。

协同创新中心是一个产学研结合平台。合作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和科

研单位纷纷在横沥镇设立办事点。上海交通大学在协同创新中心派驻机械设计等

模具相关专业的专家常驻横沥开展工作;而横沥模具企业也在合作高校里设立办

公室,密切关注学校科研热点和新技术、新专利。协同创新中心是两者之间的“红

娘”,负责牵线搭桥、调研座谈、开展技术研讨会,促成双方就某一产品产业化

达成合作。 (二)创新成果

(1)形成专业化、精准化和系统化的发展格局

成立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形成专业化、精准化和系统化的发展格局。

(2)形成良性发展氛围

建立政府引导、理事会治理和市场化运作的协同机制,形成良性发展氛围。

(3)形成良好产业服务环境

政校企协四方联动,撘建政府服务、技能培训、市场拓展、产业发展等平台,

形成良好产业服务环境。

(4)推动金融与产业的融合

与银行共建“金融综合服务一体化平台”,开展广东省专业镇金融信用体系

建设试点工作,推动金融与产业的融合。

(5)促进人才与产业融合

打造包括技能人才、应用型人才、创新团队到领军人才的层次分明、结构优

化的人才生态圈,促进人才与产业融合。

(6)激发起企业的创新活力

协同研发与技术孵化相结合,促进高校研究成果产业化,激发起企业的创新

活力。

第8页

(7)解决了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创新能力互补问题

助推高校和企业共建协同创新服务自平台和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实现高

校和企业的深度融合,解决了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创新能力互补问题。

(8)走出了一条实施协同创新的、可复制的新路

横沥镇模具产业协同创新的探索走出了一条面向传统产业集群实施协同创

新的、可复制的新路。

通过实施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通过强化创新供给与创新需求的双向对接,提升协同创新的效能。通过创新技术

转移与成果转化的双转机制,畅通科技成果孵化的渠道;通过优化大众创新与万

众创业的双创环境,营造协同创新的氛围。创新特色体现在协同创新组织上,多

主体协同联动;协同创新平台上,多校企联合共建;系统创新做法上,多要素融

合创新;协同创新运作上,精准创新与服务。横沥镇协同创新工作有效推动了社

会经济发展。

全镇模具企业从 2011 年 363 家增加到现在的 1142 家,集群集聚程度明显提

高;规模以上的模具企业从 2011 年 13 家增加到目前的 74 家,企业规模体量显

著增强;全镇 R&D 经费投入比 2011 增长了 350%;模具行业总产值增速连续三

年均在 2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 GDP 增速连年保持在 10%以上;在东莞

市 32 个镇街综合实力排名大幅跃升,其中 2014 年比 2013 年排名上升了 10 名。

横沥镇作为模具制造专业镇,其协同创新的探索走出了一条面向传统产业集

群实施协同创新的、可复制的新路子,为广东省专业镇转型升级起到了示范带动

作用,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三)主要经验

(1)帮助企业对接高校资源、开展政产学研合作,这是横沥镇创新转型的头

等大事

模具产业发展与产学研结合,传统制造业与高校科研协同创新,这就是正在

经历产业大升级的小镇的今天。不是“空中楼阁”,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紧

密结合模具产业对创新资源和要素的迫切需求,选择性地引进高校的优势科技资

源,建立覆盖模具全产业链的平台体系。

(2)学校研究资源和企业资源对接,加上政府协助,这种机制设计得很实在

青筑只有 100 多人,并非一家大企业,而小企业找高校合作难度很大,“找

一个教授都很难”。但在协同中心的帮助下,青筑创始人曹志勇能找上海交通大

第9页

学对接研究资源。原广东省长朱小丹曾评价协同创新中心称:“让企业家和科研

人员坐在同一条板凳上。”

(3)上海交大科研团队发挥了核心作用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派驻协同创新中心的代表,梅琼风高级工程师从 2013 年

5 月开始常驻横沥,,每月至少抽出 15 天时间在横沥工作。主要就是通过模具产

业协同创新中心、政府相关部门和各种协会等不同渠道,了解企业需求,开展公

共技术服务。2016 年,上海交通大学与银宝山新、中泰、天倬、虹日等企业开

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参与、比较有代表性的工作有:中泰模

具公司的工业转型升级强基工程项目获得工信部 3958 万元科研资金支持,中泰

模具参与高强钢相关模具国家标准的制定。近几年来,在协同中心帮助横沥多家

模具企业实现技术突破的过程中,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团队发挥了核心作用。

(4)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坚持用上“两只手”,解决了企业面临的三大问题

即用“政府的手”破除部门间壁垒、调动各方资源、激发“政产学研金介”

等多要素协同创新活力。同时,又用“市场的手”去主导,采取“共同投入”模

式,政府主要投入引导资金、提供研发场地,高校院所投入技术、人才、品牌、

专利等无形资产,企业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做到对等投入、优势互补。协同创

新中心使学校、企业和市场的联系变得很紧密。协同创新中心整合研究资源,解

决了企业面临的三大问题:创新成本过高,创新收益过少,创新周期太长。

(5)“横沥模式”已成为省内政产学研合作的典型案例

横沥是东莞市重大产业集聚区之一,近年来,该镇提出了推动实现“模具名

镇”到“模具强镇”大跨越的战略发展目标,并通过打造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编制模具产业发展规划等多项发展战略,使产业获得迅猛发展。在短短 5 年内引

进高校院所科研团队 30 多个,累计促成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 65 项,其中不乏投

资额几千万元的大项目。横沥也获得“广东省模具制造专业镇”称号,并连续举

办 8 届“广东东莞模具制造·机械展览会”。中泰模具自主生产了铝材、碳纤维

等材料,公司的铝材成型项目,为林肯、特斯拉、奥迪等高端汽车品牌提供重要

的零部件。 “横沥模式”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的肯定,也成为全省专业镇

学习推广的标杆。

(6)形成了一个有活力的“创新生态圈”

横沥镇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是围绕产业链布置创新链的创新平台,走的是

“技术化、专业化、精准化、系统化”的路子。“以往我们说的创新,主要注重

创新链或者产业链上的创新,而横沥做到了创新链和产业链两者之间的有效创

第10页

新。”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李萌到横沥镇调研,道出了横沥镇模具产业协同创新工

作的独特之处。近年来科技创新的驱动成效十分明显,高端模具配件从原来的进

口,慢慢地变为“出口”,与国际一流模具制造企业的差距也越来越小。

(7)横沥创新模式为中国中小城镇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

虽然只是一个镇,但也可依托高校的研发资源来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横沥协

同创新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较强的创新基础和科技研发能力,也使该镇在《广东

省专业镇创新指数(8261.027,63.31,0.77%)》的评比中表现不俗。《创新指数》

显示,横沥镇的创新基础和科技研发能力分列全省第 8 和第 1,这两个分项的显

著优势使其综合排名位列全省第 4,东莞第 1,横沥镇政府、上海交通大学等单

位成功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当年唯一的特等奖。

2016 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共有 28 个,其中突出贡献奖 2 个,特等奖 1

个,一等奖 17 个,二等奖 8 个,由横沥镇政府牵头的科技项目《东莞市横沥镇

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实践》,成功获评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当年唯一的

特等奖。

图 5 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8)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发挥校友会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在上海交通大学广东校友会成立十周年致词时强调:

一个完整的大学是由它在校的师生和广大校友有机组成,母校的社会声誉一定程

度上取决于校友们对社会的贡献。在粤校友能立足工作岗位,扎根事业,精勤奋

斗,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以自身的事业成绩为母校争光添彩。每一位

第11页

学人就是一部生动的学术奋斗史、一部丰富的历史回忆录,也标注了他们的道德

品行、学术造诣和社交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贡献智慧与力量。

东莞市横沥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自 2012 年成立以来,始终离不开广东校

友会的大力支持。成立之初,梁海潜学长全程陪同东莞市、横沥镇领导访问交大,

制定发展规划。中间俞正平会长,陈慕贤副会长等领导多次以多种形式支持交大

在横沥的校企合作。上海交通大学作为主要的建设单位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

奖,不得不说,这里面也凝聚着广东校友会的心血和汗水。上海交通大学广东校

友会曾于 2019 年 11 月,作为首届(全国)产教深度融合高峰论坛的协办单位,

上海交大广东校友会梅琼风、杨久炎两位校友在此首届(全国)产教融合高峰论

坛上被授予“新时代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先进个人称号”;上海交大广东校友会积

极总结与推进 2012-2022 年 10 年横沥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宝贵经验,在未

来十年,必将在百年名校-上海交大与海洋经济强省广东省的合作中发挥更大作

用与贡献。

【作者简介】

杨久炎,上海交大电机制造专业 63 届校友,中国船舶集团广州船舶工业有

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广东华南经济研究院区域与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研究所特邀研究员

梅琼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

黄 鹏,广州工商学院校长助理,武汉大学企业管理博士研究生;广东华南

经济研究院区域与产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知识产权学院客座教授

李一杨,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学术部主任,高级工程師,中国成人教育协会

企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黄 勇,广东华南经济研究院区域与产业经济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广州工商

学院冷链产业学院产业教授,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理事,广州思想者信息

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 伟,广州工商学院管理学院创新创业研究院执行院长,95 届毕业上海

交大电子工程系,菲律宾理工大学博士。 【参考文献】

1、新浪财经滚动新闻:产教融合困局破解之道,2019 年 7 月 1 日国际金融报

2、东莞横沥镇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实践项目摘得 2016 年度广东省科

第12页

学技术奖唯一的特等奖,2017—5—17

3、横沥“模具协同创新”获全省科技奖特等奖,东莞阳光网,2017.2.7

4、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2016.9.25.成果名称:《东莞横沥镇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体

系的建设与实践》

5、东莞市横沥镇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宣传资料

6、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出路,中国高校科技 2017.11.

7、广东横沥数字报 2018.5.28. 横沥这个小镇为何成为广东科技界的“黑马”

8、2016 年 6 月 16 日省社科联联合南方报业等发布广东专业镇创新指数

9、中国网 2016 年 6 月 18 日,东莞横沥镇:科技“红娘”促产城联动

10、广东横沥数字报 2018 年 5 月 28 日“横沥镇镇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围绕产

业链布置创新链的创新平台”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期刊杂志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