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发布时间:2023-7-19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目 录一、发展背景.............................................................................................1(一)发展基础................................................................................ 1(二)机遇挑战................................................................................ 4(三)战略意义................................................................................ 5二、总体要求.............................................................................................6(一)指导思想.......................... [收起]
[展开]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4页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产业发展规划

2023 年 7 月

第5页

目 录

一、发展背景.............................................................................................1

(一)发展基础................................................................................ 1

(二)机遇挑战................................................................................ 4

(三)战略意义................................................................................ 5

二、总体要求.............................................................................................6

(一)指导思想................................................................................ 6

(二)基本原则................................................................................ 6

(三)发展目标................................................................................ 7

三、构建绿色创新经济新高地................................................................ 8

(一)数字经济................................................................................ 9

(二)创新经济................................................................................ 9

(三)服务经济.............................................................................. 10

(四)总部经济.............................................................................. 11

(五)湖区经济.............................................................................. 12

四、打造产业联动发展新格局.............................................................. 12

(一)先行启动区“创新绿核”和虹桥开放枢纽“动力核” ..........13

(二)沿沪渝高速和通苏嘉高铁产业创新功能轴..................... 14

(三)特色发展的产业创新组团..................................................15

五、高水平建设先行启动区.................................................................. 18

(一)打造要素聚合的创新活力区..............................................18

第6页

(二)打造集约高效的产业特色单元..........................................19

(三)打造魅力彰显的文旅休闲胜地..........................................20

六、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 21

(一)实施绿色经济发展示范工程..............................................21

(二)实施产业创新协同示范工程..............................................22

(三)实施数字智慧赋能示范工程..............................................24

(四)实施两业融合发展示范工程..............................................25

(五)实施存量产业提升示范工程..............................................26

(六)实施一体化制度创新示范工程..........................................26

七、保障措施...........................................................................................28

(一)完善组织领导机制..............................................................28

(二)强化资源要素供给..............................................................28

(三)健全规划实施机制..............................................................29

(四)加强区域联动协同..............................................................29

第7页

— 1 —

为全面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

称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打造国际一流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

纲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和《长

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上海

市、江苏省、浙江省联合制定本产业规划,规划近期至 2025

年,展望到 2035 年。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一体化示范区范围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

江区和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三地,区域面积约 2413 平方公

里(其中青浦区金泽镇、朱家角镇,吴江区黎里镇,嘉善县

西塘镇、姚庄镇五个镇全域为先行启动区,面积约 660 平方

公里)。在长三角雄厚的产业基础、丰富的创新资源和广阔

的腹地支撑带动下,一体化示范区产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

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总体呈现产业质量稳步提升、结

构调整初显成效、创新活力持续增强的良好发展格局,

2019-2022 年,一体化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6%,规

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 9.7%。

1.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依托青浦工业园区、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善经济技

术开发区、嘉兴综合保税区 B 区、汾湖高新区等重点开发区,

积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产业集聚态势初步显现。装备制

第8页

— 2 —

造、纺织服装、新材料和电子信息等产业规模突破千亿,节

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规模超过

百亿,规模化、品牌化进程加快推进。北斗西虹桥基地、吴

江新型半导体产业园、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等一批新兴产业

载体加快建设,集聚了恒力、盛虹、立讯精密等一批世界 500

强企业总部及行业龙头。

2. 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商贸会展、现代物

流、金融服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现代服务

业集聚区建设稳步推进。商贸会展保持良好增长势头,成功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国家会展中心为核心载体的高

端会展业快速发展,拥有了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商业载体

和交易市场。现代物流业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集聚一批

龙头物流企业。金融服务能力稳步增强,银行、保险、证券

等金融机构和业态日益齐全,E 企融信易贷服务平台上线运

行。文旅融合发展态势良好,拥有 7 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

13 片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朱家角、金泽、西塘、震泽、

七都先后入选全国特色小城镇。

3. 创新创业资源加快集聚

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加快推动创新创业资源集聚,

区域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3.4%,拥有

高新技术企业超过 2600 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超 240

家,以及各类众创空间 100 家左右。上海北斗导航创新研究

第9页

— 3 —

院、华为研发中心、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嘉善复旦研

究院、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祥符实验室、上海大学(浙江)高

端装备基础材料研究院、江苏产研院有机光电技术研究所、

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国创长三角新能源研究院、长

三角科大亨芯研究院、恒力国际新材料产业园等一批重大创

新平台先后落地,对产业创新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4. 生态经济发展成效初显

一体化示范区是长三角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

保护区,林田资源较为丰富,现状河湖水面率为 20.26%,建

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0%左右。制定出台《长三角生态绿色

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

略,建成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农村经

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良

好,青浦现代农业产业园、吴江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嘉善

干窑镇田园综合体等农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吴江在国家现

代农业示范区综合评价中名列第二。

5. 区域产业合作不断深化

两省一市联合出台两批支持一体化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的政策措施,发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同

富裕实施方案》、《关于印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

示范区产业链强链补链实施意见〉的通知》,推进实施 5G、

千兆光纤跨区域共建共享,共建江南水乡古镇生态文化旅游

圈、推动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建设跨省域高新技术开发区、

第10页

— 4 —

共建长三角碳普惠交易平台等措施。发布实施产业发展指导

目录、先行启动区产业项目准入标准、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

录等专项政策。两省一市分别成立长三角投资公司,联合组

建一体化示范区新发展建设有限公司,连续三年举办开发者

大会暨全链接大会,示范区开发者联盟集聚 53 家高能级主

体为示范区建设持续赋能。嘉善、吴江先后出台一体化发展

示范区建设方案。青浦区与苏州市、嘉兴市签订《区域联动

发展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强三地产业园区合作共建,

推动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共同打造面向长三角的应用技术

研究与产业化中心。

(二)机遇挑战

重要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科技、

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深入协同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全

球共识,为一体化示范区绿色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

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

享发展理念,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

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二

十大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明确部署,提出要推进

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

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这对一体化示范区产业发展

提出了更高要求。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

略,上海以强化“四大功能”引领推动“五个中心”能级跃

第11页

— 5 —

升,江苏开启“强富美高”现代化新局,浙江忠实践行“八

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全面建设共同富裕示范

区,两省一市强强联合、取长补短,也为一体化示范区产业

发展带来新机遇。

主要挑战。当前我国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外部环境

不确定性加大,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国内经济增

长企稳向上基础尚需巩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

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一体化示范区尚处在产业结构优

化调整、创新功能逐步集聚、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发展阶段,

与打造国际一流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战略要求相比,还面临

不少瓶颈挑战:产业能级有待提升,传统产业转型任务艰巨,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区域特色、集群特征有待提高;

产业创新实力仍较薄弱,顶尖创新资源短板较为突出,科技

创新与产业融合不够深入;产业统筹布局、协同发展的格局

尚未形成,产业联动效应有待增强;跨行政区域共建共享、

生态人文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发展路径有待探

索。

(三)战略意义

建设一体化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

手棋和突破口。推动一体化示范区产业绿色创新发展,有利

于集中彰显长三角地区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产业高质量发

展的政策制度与方式创新,为长三角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提

供新动能;有利于率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积

第12页

— 6 —

极探索生态友好型发展模式,树立创新发展的示范样板;有

利于率先探索从产业项目协同走向产业一体化制度创新,走

出一条跨行政区域共建共享产业合作发展新路径。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面向推

进中国式现代化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全面贯彻

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

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按照将一体化示范区打造成为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的总体

要求,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实现质量变革、效

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为目标,率先构建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

国际一流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率先建立互利共赢、联动发展

的新型产业合作机制,率先探索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相得益

彰的产业发展新路径,为长三角实现更有活力、更可持续的

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

(二)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

展理念,筑牢生态基底,彰显水乡特色,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创新优势,着力打造生态、创新、

人文有机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创新驱动、高端引领。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

集聚高端创新资源要素,融入优美风光、人文底蕴和特色产

第13页

— 7 —

业,打造国际一流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

争力的创新经济新高地。

集约高效、品质发展。坚持“四个论英雄”发展导向,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要素优化配置,加大功能重构、品质提

升力度,积极探索生态涵养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打造

“三生”统筹的产城融合新典范。

开放合作、一体联动。扩大高水平开放,着眼提升区域

核心竞争力和带动力,系统集成改革举措,构建更大范围区

域一体的产业链和创新链,共塑面向未来新优势,打造共商

共建共享共赢的产业合作新标杆。

(三)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一体化示范区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取得显

著进展,高端高新的绿色创新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统筹协调

的产业功能布局基本形成,共建共享的产业合作机制不断深

化,示范引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作用初步发挥。

——“创新绿核”功能框架基本建立。先行启动区绿色

创新发展的显示度明显提升,建成一批具有突破带动意义的

标志性重大创新项目,打造一批功能复合、创新融合的绿色

产业活力单元,集聚一批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顶尖创新型企

业,创新活力溢出效应逐步显现。

——绿色创新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一体化示范区综合经

济实力较快提升,产业结构和质量效益持续优化,绿色经济

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知识创新型总部加快集聚,农业生产规

第14页

— 8 —

模化、智能化水平有力提升,高端服务经济实现跃升,制造

业加速绿色升级,单位用地效益实现较大提升。

——产业创新生态建设初见成效。一体化示范区产业链

与创新链协同联动,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取得实质性进展,

高水平研发机构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快集聚,区域全社会研

发投入占 GDP 比重达到 3.7%左右,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3000

家左右,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 500 家左右。

——产业一体化合作机制逐步完善。跨区域产业合作机

制框架基本建立,合作领域和程度不断拓展深化,有利于各

类资源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的政策制度较为成熟,全方位、

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到 2035 年,一体化示范区产业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作

用显著增强,建成拥有高显示度和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活

力源”、创新生态“智力场”和江南水乡“魅力湖”,构建

国际一流的绿色创新产业体系,全面塑造生态、创新、人文

有机融合的产业功能布局,形成更加成熟、更加有效的区域

产业合作机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三角“绿色创新产

业之心”,为长三角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样板示范。

三、构建绿色创新经济新高地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引领、融合发展,聚焦

数字经济、创新经济、服务经济、总部经济和湖区经济,加

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激发传统产业新活力,着力提升产业基

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增强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打造具有

第15页

— 9 —

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绿色创新现代产业体系。

(一)数字经济

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以数字场景牵引技

术创新,培育数字经济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赋能经济

生活治理数字化,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实践引领区,推动长

三角数字干线建设。大力发展数字产业,布局元宇宙、北斗

导航、量子通信及下一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加

快集成电路、5G、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工业互联网、

物联网等关键数字基础技术研发,推动行业应用软件、核心

工业软件、基础软件等的研发应用。发展人工智能芯片及智

能硬件,研发推广智能网联汽车等融合型智能化新产品,培

育千亿级智能传感产业集群。推动数字技术应用,加快数字

技术在生产制造、科技研发、金融服务、商贸流通、专业服

务、文化创意等领域的深度应用,推进重点行业的数字化、

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培育升级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推

动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积极开展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创

新与应用示范,打造数字贸易交易促进平台。提升服务外包

和技术贸易数字化业务水平。促进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

融合发展,加快生产生活数字化智能化转变,培育发展数字

经济新业态。

(二)创新经济

依托长三角科研资源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共建一

体化示范区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集聚一流创新

第16页

— 10 —

元素,赋能传统产业焕新,打造一批创新水平领先、核心优

势明显、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深入推进智能制造,推动

轻质型智能制造装备、智能机器人、智能化生产线、精密装

备及关键零部件等的研发及产业化,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

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积极发展绿色新材料,支持纳米材

料、智能仿生与超材料、高性能碳纤维等前沿新材料研发及

产业化,加强新型功能性材料、先进结构材料、生物基和节

能环保材料等的研发,发展高档织物、功能性纤维等高附加

值产业。前瞻布局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光伏、锂能、氢能、

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推动交通运输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

加强先进储能等战略性前沿技术研发。加快发展生命健康产

业,吸引高水平应用研发机构,加强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

发,推动新型基因检测、体外诊断、高端植介入等高性能医

疗器械研制。

(三)服务经济

大力发展与区域生态资源相契合、与区域创新资源相融

合的服务经济,加快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

系。提升现代商贸物流发展能级,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技术

贸易、文化旅游贸易等新兴服务贸易。与国家会展中心有机

联动,进一步提升会展业品牌化、国际化、专业化能级。积

极发展智能物流、电商物流、保税物流、供应链管理等现代

物流新业态。推动特色金融创新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信贷、

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争创跨区域绿色金融改革

第17页

— 11 —

创新试验区。促进金融与科技融合,积极推广移动支付、数

字货币应用,支持设立金融科技机构。推动会展金融、文旅

金融、科技金融等特色金融发展。促进文化创意蓬勃发展,

推进工业设计、时尚设计、服务设计、建筑设计、绿色设计、

综艺演艺等创意设计发展,培育高科技影视制作、网络视听、

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打造国际设计师创意社区。积极培育

高端专业服务,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服务、创业孵化服务、技

术转移服务、知识产权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打造新兴生

态科技服务平台。积极发展总集成总承包、检验检测认证、

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第三

方服务,吸引高能级全球专业服务机构和国际性行业组织落

地。

(四)总部经济

依托一体化示范区生态人文优势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

优势,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型总部企业,布局若干知识

创新、模式创新、功能创新的公司总部基地。集聚旗舰型企

业总部,鼓励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央企、民企等旗舰型总部

项目落地,加快集聚高能级总部机构和功能型平台。集聚科

技型企业总部,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科技、

绿色科技等前沿产业领域,引进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掌握

产业前沿核心技术的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中心、制造业创新

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及新型研发组织等。集

聚平台型企业总部,聚焦大物流、大会展、大商贸,以及智

第18页

— 12 —

能教育、远程医疗、工业互联网等领域,高水平建设一批面

向长三角,服务全国以及“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功能平

台,培育壮大平台型总部企业。

(五)湖区经济

释放湖荡水网、田园风光、古镇文化等资源魅力,因地

制宜发展湖区文体旅游、文化创意、生态农业等现代滨湖产

业,提升全域旅游品牌影响力,打造生态型、江南韵、国际

范的湖区经济示范区。打响滨湖文化旅游品牌,积极发展江

南水乡观光、古镇群落文化休闲体验、地方曲艺和传统工艺

等民间艺术文化展示等旅游服务,打造江南水乡古镇生态文

化旅游圈。大力发展生态体育康健,开发滨湖体育时尚休闲

运动,联合打造马拉松、自行车、水上运动、户外运动等体

育活动品牌。布局高端医疗和健康服务中心,推动健康服务

与移动互联网、健康大数据、智慧医疗等融合发展。积极布

局现代特色教育,依托高水平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优质资源,

引进研究机构、特色学院、职业教育、教育咨询等服务机构,

探索国际教育资源服务新模式和在线教育新业态。着力提高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融合科技、人文等元素,培育发展

生物科技农业、观光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产业新业

态,争取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

园,积极争取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

四、打造产业联动发展新格局

第19页

— 13 —

依托一体化示范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立足生态优势

和文化特色,强化功能互补、空间复合、创新融合,打造“两

核驱动、两轴带动、组团联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先行启动区“创新绿核”和虹桥开放枢纽“动力

核”

以先行启动区、虹桥商务区为两大核心,积极对接全球

高端创新资源,引导企业将研发总部、功能中心向“双核”

集聚,推动将孵化、生产基地在一体化示范区和长三角联动

布局,更好发挥核心引擎和创新引领作用。

先行启动区“创新绿核”。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开

发,积极吸引集聚一批全球顶级企业研发总部、一流研究型

大学和特色学院,以及具有全球视野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

团队,承袭水乡肌理,优化“蓝绿”底图,因地布局数字经

济产业园、特色金融集聚区、文化创意综合体、滨湖休闲活

力带和水乡生态颐养地等特色产业板块,打造世界级绿色创

新活力湖区。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动力核”。推动虹桥商务区高标准

建设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和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进一步链接

全球创新要素、连接国内外市场,持续放大中国国际进口博

览会溢出带动效应,聚焦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平台经

济和数字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打造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

辐射亚太的进出口商品集散地,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

化,更好地配置全球资源。

第20页

— 14 —

(二)沿沪渝高速和通苏嘉高铁产业创新功能轴

建设沪渝高速和通苏嘉高铁两条产业创新功能轴,串联

一体化示范区乃至更大范围的重大创新平台和产业载体,推

动创新资源聚集、引导要素自由流动、促进产业合理布局,

形成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共建新兴产业集群的轴带支撑。

沿沪渝高速产业创新功能轴。沿沪渝高速自东向西串联

虹桥商务区、市西软件园、青浦工业园区、西岑科创中心、

汾湖高新区等重点功能区和重大产业项目,进一步集聚高端

服务业资源、高新制造业总部和高能级科创平台,引领区域

产业链和创新链向高端跃升。

沿通苏嘉高铁产业创新功能轴。沿通苏嘉高铁自北向南

串联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汾湖高新区,以及嘉善归谷智造

小镇、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嘉兴综合保税区 B 区等产业平

台,集聚发展信息技术、智能传感、智能软硬件、高端医疗

器械等产业,打造以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为特征的数字

经济高地。

第21页

— 15 —

图 1 一体化示范区“两核两轴”产业发展格局

(三)特色发展的产业创新组团

依托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产业园区和特色小城镇,统

筹各类创新资源和产业载体,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充

满活力的产业创新组团。

青浦东部组团:主动承接虹桥商务区辐射带动和放大

“进博会”溢出效应,深化“6+365”功能性平台,提升发

展大会展、大商贸、大物流,加快完善会展产业、平台经济、

商品集散、电子商务等配套服务,推动商业商贸配套综合体

建设,促进会展商贸、保税服务、融资租赁等业务创新融合。

加强上海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提升全国快递行业

转型示范区能级。以市西软件信息园为引领,整合区域产业

空间资源,提升徐泾、华新、白鹤产业社区能级,聚焦发展

软件信息、北斗导航、人工智能、芯片研发等产业,联动北

斗西虹桥基地、西岑科创中心,辐射带动示范区数字产业创

第22页

— 16 —

新发展。

青浦中部组团:推动青浦工业园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

发区,依托青浦新城、青浦工业园区产业基础,以现代服务

和智能经济为主导,加快推动青浦复旦国际融合创新中心等

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强化科技研发、商业商务、生产性服务

等功能,大力发展高端信息技术、高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

新材料等“硬科技”产业,集聚配置更多教育、医疗、文化

等优质资源,打造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

居的标杆区。

吴江北部组团:抢抓“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

交汇点建设,加快吴江经济开发区、太湖新城、汾湖高新区

等载体建设,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培育发展新一代信

息技术、新能源、绿色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高标准高水平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基地,加快发

展数字经济、总部经济、服务经济、研发经济等新经济,充

分释放数字赋能效应,瞄准“新产业、新中心、新江南”的

功能定位,打造世界级创新湖区。

吴江南部组团:推动吴江高新区、七都、桃源、震泽、

平望“一区四镇”纺织、通信等产业向绿色、智能、高端化

升级。依托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等平台载体,以“设

计+制造”“低碳+智能”“时尚+品牌”,全方位提升丝绸

纺织产业的时尚引导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力发展新材料、生

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23页

— 17 —

嘉善东部组团:加快临沪高能级智慧产业新区建设,整

合提升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兴综合保税区 B 区、姚庄经

济开发区和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等产业平台,深化跨境电子

商务综合试验创新,加速发展长三角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构

建从祥符荡绿谷到高铁新城“一廊一谷一城”的创新型总部

集聚区,联动嘉善南部打造产业活力区。聚焦芯片传感器、

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高端医疗器械

和生物技术药等生命健康产业以及氢动力电池、高容量储氢

材料、锂电等新兴产业培育,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嘉善西部组团:依托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科技

园区及农业经济开发区,联动天凝镇、干窑镇、陶庄镇、魏

塘街道等西部农区,打造星创天地、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

中心等载体,瞄准都市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种苗种业等新兴

产业,重点推进优质粮油、优质农产品、高端园艺产品的区

域化生产,打造设施农业、智慧农业与品牌农业,发展现代

农业物流与精深加工业,发挥农业科技展示与休闲农业等衍

生功能,实现农业与旅游有机衔接,着力打造长三角城市群

都市农业示范区。

第24页

— 18 —

图 2 一体化示范区产业创新组团

五、高水平建设先行启动区

在先行启动区率先集聚标志性产业项目和功能型创新

平台,加快推动存量载体转型升级为创新驱动、主题鲜明的

新兴产业地标,先行先试探索跨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合作新

机制,打造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创新绿核”。

(一)打造要素聚合的创新活力区

以连绵湖荡串联“水乡客厅”、青浦西岑科创中心、苏

州南站科创新城和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等发展组团,推动长

三角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心、长三角未来产业促进中心

等平台在先行启动区优先落地,建设若干彰显生态、创新、

人文融合发展理念的产业创新空间载体,大力发展文化旅游、

创意设计、新兴金融、现代教育等特色产业。“水乡客厅”,

重点聚焦沪苏浙交界处,合力打造水乡湿地、桑基鱼塘、江

南圩田展示园,加快建设方厅水院、创智引擎、科创学园,

通过存量改造和增量提质相结合,有机嵌入创新服务、会务

第25页

— 19 —

会展、文化创意、科教体验等功能性项目,引进科创研发、

总部经济项目,集中展示湖荡水网风光、江南水乡景观和产

业创新活力。青浦西岑科创中心,围绕华为研发中心,建设

全球高标准的高科技研发基地,构建集研发总部、技术孵化、

科技服务为一体的复合型产业社区,辐射带动信息产业创新

发展。苏州南站科创新城,依托苏州南站高铁枢纽,加快创

新研发、智能制造发展,搭建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流平台,强

化公共服务功能,建设成为展现枢纽经济特征、集聚文教科

创产业、人文生态相融、具有现代风尚的特色高铁小镇。嘉

善祥符荡创新中心,加快推动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

中心、嘉善张江创新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围绕数字经济

核心产业、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产业领域,集聚创新企业

总部、国内外高水平研究机构、新型研发组织和高端创新人

才,打造“空间上小微散、功能上高精尖”的科技综合体。

(二)打造集约高效的产业特色单元

充分发挥环淀山湖区域生态环境优势,通过存量更新、

功能提升、特色发展,在先行启动区建设规模适宜、功能聚

合、服务协同的“产业活力单元”。打造长三角特色金融创

新试验区。加快推动长三角金融产业园、祥符基金小镇建设,

集中引进一批特色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平台和金融人才服务

基地,推动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改革创新成果系统集成,

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建设上股交青浦分中心,加快发展浙江

股权交易中心科创助力板,推动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在

第26页

— 20 —

先行启动区设立分中心。打造长三角创新型总部小镇集聚区。

依托一体化示范区水乡肌理、自然禀赋等,合理布局低密度、

生态型总部经济发展空间,重点引进全球或地区性企业总部、

研发总部,点布“一水一聚落、一荡一总部”的功能载体。

打造长三角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区。发展特色农业、智慧农业、

休闲农业,聚焦重固镇章堰村、朱家角镇林家村、金泽镇岑

卜村、吴江环元荡、环长漾、环澄湖、姚庄横泾村、西塘红

菱村等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围绕“1+4”农业经济开发

区建设,加快推动嘉善嘉佑现代农业田园共同体、“五彩姚

庄”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高水平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推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打造魅力彰显的文旅休闲胜地

整合一体化示范区水乡古镇、文化遗址、名人故居以及

蓝绿生态系统等资源,丰富特色文化旅游产品,联合创建国

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串珠成链”打造凸显江南水乡特色、

融合现代元素的精品旅游目的地,完善环淀山湖旅游度假区

功能。共建长三角水上运动旅游集聚区,发挥一体化示范区

湖荡资源优势,发展帆船帆板、游艇、皮划艇、龙舟等水上

体育休闲运动,举办国际级体育赛事和体育竞技表演,推动

建设嘉善汾湖国家水上基地,提升环淀山湖水上旅游品质和

吸引力,彰显水上运动新活力新时尚。推动江南水乡古镇保

护利用,积极建设江南水乡客厅,积极推动江南水乡古镇联

合申遗,推进建设江南水乡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区,打造江南

第27页

— 21 —

水乡古镇生态文化旅游圈,规划建设江南文化展示体验中心、

国家级水文化博物馆等,充分展示古镇独特的遗产价值和文

化内涵,进一步打响江南水乡古镇文化品牌。联合打造国际

文旅精品线路,依托一体化示范区交通网络,统筹利用名湖、

名镇、名村、名园、名馆等特色资源,合作开发精品文旅线

路,共同举办旅游主题活动,打造集古镇观光、文化体验、

乡村游憩、现代创意、创新展示于一体的世界级人文旅游地。

六、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

按照推动“新发展理念集中落实、一体化制度率先突破、

深化改革举措系统集成”的总体要求,通过实施“六大示范

工程”,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探索跨区域政府管理

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快形成绿色创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实施绿色经济发展示范工程

1. 开展绿色经济综合试点。积极创建国家绿色经济试验

示范区,实施促进绿色生态发展的考核办法,探索构建生态

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培育发展绿色新动能。探

索建立跨域统一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开展片区生

态产品价值核算数据统计试点。推动生态审计、生态补偿等

改革创新。建立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

碳金融等绿色金融体系,搭建产业绿贷平台,支持水权、排

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节能环保质押融资等业务创新,

为一体化示范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2. 搭建绿色技术创新平台。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技术创

第28页

— 22 —

新基地,培育一批绿色技术创新平台,支持节能环保、清洁

能源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

(BECCS)、直接空气碳捕集(DAC)等领域战略前沿技术、关

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推动长三角绿色技术产权交易,

培育绿色技术创新第三方检测、评价、认证等中介服务机构。

创建绿色项目投融资服务平台,支持绿色技术融资合作中心

(原绿色技术银行)设立绿色产业发展中心,提供“技术+

金融”综合解决方案服务。

3. 推进绿色生产创先领跑。鼓励开展碳足迹核算,加快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实施开发区生态园创建工程,开展园区

循环化改造,逐步实现全覆盖。推动新建、改扩建工业厂房

按照绿色工厂标准建造和管理。推进绿色制造、绿色金融、

绿色农业等领域标准体系建立。支持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

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绿色采购,打造绿色供应链。全面提升

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打造一批理念领先、

技术一流、效益一流的绿色发展领跑者。

(二)实施产业创新协同示范工程

1. 推动科技创新政策协同共享。开放共享科技创新资源,

推动“科技创新券”在一体化示范区通用通兑和国际创新服

务支持试点。针对共性技术攻关需求,深化“揭榜制”科研

立项及实施机制。完善创新激励制度,鼓励一体化示范区内

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按照国有科技型

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相关规定,采取多种方式开展股权和分

第29页

— 23 —

红激励,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2. 共建一批功能型创新平台。发挥长三角创新资源集聚

与产业基础优势,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建设

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

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成果转化,

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建设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资

源库,设立长三角产权共同交易市场、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

心,推动专业化平台落地,建设具有影响力的技术转移中心。

3. 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协同水平。实施产业基础

再造工程,聚焦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工业软件、基础材

料、基础制造工艺和装备、基础技术检验检测系统等,组织

实施一批高水平工业强基项目。建立产业链创新链协同机制,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联盟等的作用,组织实

施一批协同创新项目,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化,打

造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

4. 培育引进多元科技创新主体。积极引进一流研究型大

学、特色产业学院、高端职业教育培训学院。联合设立长三

角大学科技园,推动优势学科发展与成果溢出,构建众创空

间、孵化器、加速器等示范性科技创业载体。积极引进和培

育一批高新技术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具有创新活力的

小微企业,支持与大院大所共同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吸引落

地国际知名的技术转移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咨询服务

等机构。

第30页

— 24 —

(三)实施数字智慧赋能示范工程

1. 建设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双千兆宽带网络,

实现重点区域 5G 网络全覆盖与综合应用,探索跨域电信业

务创新,推进 IPv6 等新技术规模化部署。推动长三角生态绿

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建设,研究建立示范区跨

省网络直连、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新型互联网交换中

心分中心,统筹、科学布局数据中心、公共算力中心、边缘

计算节点及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及数字应用设施,积极探

索未来网络建设。协同城市更新,打造多网协同的泛在无线

网络,着力构建一流数字基础设施和全域智能化环境。

2. 推动全场景数字智慧应用。面向虚拟现实、远程医疗、

智能制造、智慧文旅、智慧农业、智能驾驶等多场景应用验

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应用示范。建设

基于数联、物联、智联的区域“智慧大脑”,增强数字公共

服务能力,提升各领域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水平,

打造与物理城市同生共存、虚实交互的“数字孪生”示范区。

3.促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

纺织服装等产业,建设一批行业特色鲜明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实施重点产业知识制造创新工程,支持构建工业机理模型和

基础数据库。普及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积极推进国

家工业云及大数据试点示范,加快区域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

二级节点和骨干节点建设,提升大型企业工业互联网创新和

应用水平,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探索以‘未来工厂+

第31页

— 25 —

产业大脑’为基础的企业新型组织生产模式。

(四)实施两业融合发展示范工程

1. 推动消费服务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注重绿色化、差异

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加快一体化示范区服装、家居等传

统产业个性化定制、品牌化发展,大力推广现代家具产业大

脑等数字化平台,助力传统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推动消费

品工业服务化升级。以智能硬件、新型终端为重点,发展“产

品+内容+生态”全链式智能生态服务。适应智能设备消费升

级需求,融合健康管理、运动向导、精准照护等增值服务,

加大绿色化、智能化消费供给。

2. 推进研发设计和制造业创新融合。瞄准转型升级关键,

推动研发设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鼓励发展第三方研发设计,

引导研发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嵌入式合作,贯通需求分析、

创新试验、原型开发等服务链。开展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

动,支持企业设立工业设计中心,搭建共创共享的设计协同

平台,推动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

3. 支持园区和企业开展两业融合试点。支持有条件的产

业园区先行试点,创新管理方式、用地供给及市场监管,高

质量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鼓励装备制造、轻

工纺织、现代物流等重点行业和代表性企业开展行业、企业

融合试点,加快在产品、技术、服务等领域创新突破,探索

差异化融合发展路径,形成一批模式创新、效益显著、带动

突出的典型案例。

第32页

— 26 —

(五)实施存量产业提升示范工程

1. 推动低效园区整体转型。统筹推进工业点源污染治理,

支持开展多种途径探索,推动低效存量土地二次开发和园区

转型升级。推广“区区合作、品牌联动”模式,联动发展海

关特殊监管区域,鼓励长三角品牌园区和国内外优秀开发主

体创新利益共享机制,联合打造若干品牌合作园区,通过高

起点重构、高品质开发和高能级资源导入,实现存量空间盘

活更新。

2.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两

化融合、资源整合与品牌提升,鼓励符合产业导向的现状企

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

料实现转型升级。探索制定统一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推动商贸、文化、旅游等传统服务业特色化、高端化升级,

提升区域综合服务功能。优化政策制度,推动“产业优化+

空间优化”,提升区域产业发展能级。

(六)实施一体化制度创新示范工程

1. 创新一体化投资管理机制。由一体化示范区开发建设

管理机构统一管理跨区域投资项目,统筹招商引资政策。整

合制定统一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和项目核准(备案)流

程,搭建统一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全面推行承诺制、

容缺受理等审批事项改革,提高项目审批效率。

2. 创新一体化财税分享机制。逐步探索财税分享机制,

研究对新设企业形成的税收增量属地方收入部分实行跨区

第33页

— 27 —

域分享,分享比例按确定期限根据因素变化进行调整。对跨

区域招商落地、研发总部与生产基地分离及合理迁移产业项

目,在一定期限内按比例对地方留存财力进行结算。设立一

体化示范区产业发展基金,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存量低效

用地盘活、重大功能性项目等的支持力度。

3. 创新一体化企业服务机制。开展统一的企业开办服务

试点示范,推动“一照多址”等企业登记制度改革。建立一

体化示范区企业自由迁移服务机制,在企业注册登记、经营

许可、资质认定等方面加快统一标准,实施覆盖企业全生命

周期的无差别、便利化服务。推动社会事项全口径、内容全

方位、服务全渠道的一网通办,实现企业线上线下服务事项

的协同服务、全域通办。推进金融服务同城化,推广医疗器

械注册人等制度试点。

4. 创新一体化产业用地政策。制定一体化示范区统一的

产业用地管理政策,合理提高土地开发强度,优化土地资源

配置,打造高质量的产业发展空间。优化产业用地供应机制,

探索工业、仓储、研发、办公、商业等功能用途互利的用地

混合布置,加大创新型产业用房供给。探索农业生产和村庄

建设等用地复合利用,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

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建设用地指标市场化调剂和有

偿使用平台,支持项目建设用地指标跨省域调剂。

5. 创新一体化人才服务政策。推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

格、继续教育学时、外国人工作许可等的跨区域同行业认证,

第34页

— 28 —

探索建立统一的人才评价体系。制定实施符合一体化示范区

发展需求的特殊人才政策,促进区域内人力资源要素自由流

动,吸引重点产业发展所需核心人才、紧缺人才。积极开展

人才管理服务改革试点,支持设立外国人工作、居留“单一

窗口”,提供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服务。申报共建国家级专

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七、保障措施

(一)完善组织领导机制

在一体化示范区理事会统筹协调下,各有关部门加强对

示范区建设的宏观指导,与示范区执委会及两区一县建立长

效对接机制,针对关键问题开展专题讨论,形成重点突破,

牵头两区一县有关部门研究重点产业专项规划、支持政策、

改革事项并抓好落实,协同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建立一

体化示范区产业创新专家咨询制度,凝聚各方智慧、汲取国

际经验、服务国家战略,为一体化示范区产业绿色创新发展

提供咨询建议。

(二)强化资源要素供给

两省一市在土地资源、财政支持、产业基金、人才政策

等方面形成合力并向一体化示范区适当倾斜,加大对重大产

业项目、创新功能平台、新型基础设施、重点园区载体等的

支持力度。加快一体化示范区综合交通、医疗教育等的配套

项目建设,构建区域便利共享、均等覆盖的公共服务体系,

增加多元化、高等级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全面提升产业发

展配套环境。

第35页

— 29 —

(三)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建立规划协调推进机制,加大组织实施力度,充分调动

两区一县的积极性,密切产业、科技、规划、土地、环保等

部门分工协作,联动全社会力量抓好工作推进。加大试点示

范、创新模式总结和经验推广,构建更大范围协同联动的产

业链与创新链。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评估,开展规

划中期评估和末期全面评估,建立高质量发展、生态绿色发

展等的统计指标体系、监测评估考核制度。

(四)加强区域联动协同

积极对接虹桥商务区,联动承接总部经济、创新经济、

会展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优势资源。放大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

进一步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推动对内对外高水平开放,

有效连接沪渝高速(G50)沿线重要节点城市的国际贸易产

业链,共同打造长三角国际贸易走廊。强化与沪西区域、G60

科创走廊、嘉昆太创新圈功能联动,共同打造产学研用协同

创新生态系统。在长三角更大范围实现产业协同发展、优势

互补和资源共享,更好引领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多媒体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