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科技》2023年8月刊

发布时间:2024-1-09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浦东科技》2023年8月刊

风起处,桂花香。2023年是浦东改革的关键之年,这片“敢为天下先”的土地正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破风者”,通过制度创新,让市场之规和科创之轨紧密咬合。在生物医药“健康树”,当“中国药”在细分领域开始领跑,“低垂的产业果实”已然难觅。产业创新走入“无人区”,制度监管需破新题。2022年以来,浦东出台一揽子政策,在产医融合、监管机制等维度率先探路。在数据交易“新赛道”,浦东作为上海数字化经济“主力军”,正以国家级数据交易所建设赋能千行百业,在数据要素流通、城市和经济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探索引领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上海方案”。“一栋楼装下一条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产业上下游”……引领区制度改革的指挥棒还挥向存量土地盘活、土地集约化利用,曾经杂草丛生的工业锈带、商业荒漠,通过更新改建、重新定位、腾笼换鸟,焕发出崭新生命力。在揭榜挂帅“试验田”,浦东为“真需求”破门,为“死亡谷”架桥——出台全国首部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专项地方法律性文件,设立“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企业意向投入总金额超5亿元,已揭榜项目总金额超4000万元。“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为国家试制度、为开放探新路... [收起]
[展开]
《浦东科技》2023年8月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08

2023年第04期

总第112期

2023

破与立

抛与捡

浦东如何抉择?

引领区破题制度创新起手式

有破,方有立

“破”力里,生“新”意

P12

生物医药,坐看云起时

P44

刻在骨子里的江南古韵,来看三林十二大民间绝活

P58

竞逐大湾区,粤港澳如何打造科创共同体?

第4页

摄影

睿 宁

编辑部电话

021-24197699

编辑部地址

张江路69号北楼206室

邮编

201203

E-MAIL

pdst806@126.com

印刷

上海斯迈克彩印包装厂

主编

文海涛

编辑部主任

王 旗

编辑/记者

卓 尔

吴 迪

侯树文

步生莲

沈润秋

连 媛

路小雨

周小玥

闻 夏

美术编辑

施 展

熊万叶

郑勤韬

本刊所有文章、图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引用。

部分图片源自互联网,请原作者尽快与本刊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上海市连续性内部资料准印证:(k)第0483号

08 / 2023

2

第5页

风起处,桂花香。2023年是浦东改革的关键之年,这片“敢为天下先”

的土地正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破风者”,通过制度创新,让市场

之规和科创之轨紧密咬合。

在生物医药“健康树”,当“中国药”在细分领域开始领跑,“低垂的

产业果实”已然难觅。产业创新走入“无人区”,制度监管需破新题。2022

年以来,浦东出台一揽子政策,在产医融合、监管机制等维度率先探路。

在数据交易“新赛道”,浦东作为上海数字化经济“主力军”,正以国

家级数据交易所建设赋能千行百业,在数据要素流通、城市和经济数字化转

型等方面,探索引领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上海方案”。

“一栋楼装下一条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产业上下游”……引领区制度改

革的指挥棒还挥向存量土地盘活、土地集约化利用,曾经杂草丛生的工业锈

带、商业荒漠,通过更新改建、重新定位、腾笼换鸟,焕发出崭新生命力。

在揭榜挂帅“试验田”,浦东为“真需求”破门,为“死亡谷”架

桥——出台全国首部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专项地方法律性文件,设立

“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企业意向投入总金额超5亿元,已揭榜项目总金

额超4000万元。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为国家试制度、为开放探新路、

为发展补短板,向来是浦东之使命。用好地方立法权,用好“先行先试”的

制胜法宝,引领中国未来之路,是历史赋予浦东的重任。浦东亦将奋力破

局,一往无前。

“赶考”路上“破风”前行

本刊编辑部

卷首语

3

第6页

探路数据交易的

“上海方案”

18 24

寸金之地,存量突围

30

浦东揭榜挂帅那些事儿

12

生物医药,坐看云起时

目录

破与立

抛与捡

浦东如何抉择?

引领区破题制度创新起手式

有破,方有立

“破”力里,生“新”意

36

风起桂花香,浦东破题

引领区建设的起手式

10

4

“破”力

第7页

目录

5

地处浦东的腹地,唐镇被浦东三大城市副中心环

绕,西边是张江科学城,北面金桥副中心,南部是

新规划的川沙城市副中心。张江科学城提质扩区

将唐镇全镇纳入其中。一夜间,这里从紧邻科学

城的后花园变成了直接参与科学城国家战略的核

心区域。

“有时候我也会想,如果用商业逻辑来做卫星,

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故事?”1999年,陈宏宇大学

一毕业就加入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

所,随后供职于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也就是今

天的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24年里,

他始终专注卫星研制工作。

浦东的改革走到今天,面对的更多是难点、痛点,

瓶颈、困境,以及自身体制机制带来的障碍。这两

年,改革似乎越来越难了。难在创新,难在集成,难

在自己打破自己。而对浦东的科技产业而言,不仅

仅是要创新,还要引领,要成为新的世界标杆。

乐活 44 刻在骨子里的江南古韵,来看三林十二大民间绝活

特别报道 06 “诺贝尔奖”还能搞笑?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人物 40 卫星创客陈宏宇:便引诗情到九霄

小镇故事

从“世界看浦东”到“浦东看唐镇” 48 ——唐镇打造国际一流的“产城融合发展示范镇”

大咖小事 54 华夏的科技源流

他山之石 58 竞逐大湾区,粤港澳如何打造科创共同体?

我为创业狂 62 蓝箭航天张昌武:我不是“中国版马斯克”

专栏 64 2023,我们追ChatGPT

第8页

特别报道

6

“诺贝尔奖”还能搞笑?

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每年10月,哈佛大学桑德斯剧场都热闹非凡,在这里,搞笑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颁奖仪式走过了30个年头。这

场对真正诺贝尔奖的有趣模仿需要获奖者自费领奖,虽然奖品往往是一个月内就会土崩瓦解的廉价手工艺品,但获奖研究都

曾在著名学术杂志上发表,颁奖者也都是货真价实的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

按照传统,搞笑诺贝尔奖颁奖礼上,得奖者只有一分钟时间致感谢词,若超过时间,台下负责监察的8岁女孩就会大

喊:“请停止!我好烦!”更有趣的是,哈佛大学物理学家,罗伊•格劳伯,曾长期负责打扫观众掷上颁奖台的纸飞机,但

他2005年获得了真正的诺贝尔奖,并因此首度缺席了搞笑诺贝尔奖的颁奖礼。

来看看这些曾获得搞笑诺贝尔奖的研究吧!未来重大科学研究成果的垫脚石,也许正是现在看来好笑的研究。搞笑过

后,你是不是对科学又多了一度热爱呢?

文/周小玥

我猜你养了猫,要不就是想养猫,不过不管怎样,你能听懂猫咪在

说什么吗?瑞典隆德大学生物学家苏珊娜•肖茨研究了“喵星人”的语

言。她发现,猫咪能发出十几种不同的声音——咕噜声、唧唧声、颤抖

声、颤音、尖锐声、喃喃自语、喵喵声、呻吟、吱吱声、嘶嘶声、嚎叫

声、咆哮声……通过对名为唐娜、洛基和涂布等猫咪的观察,她在2011

年到2016年间撰写了5篇相关研究论文。研究表明,咕噜声和喵喵声是

猫咪最常见的叫声。而且,猫在观察鸟类或觅食时,都会根据不同的环

境发出不同的声音。

第9页

特别报道

7

正在看文章的男性朋友,你留了胡子吗?美国犹他大学伊桑•贝

塞里斯等人合著了一篇论文,认为男性进化出胡须,是为了防止面部遭

到拳击。这项研究首先制作了包裹在羊皮中的骨状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

料,然后将重物落到其上。研究结果表明,毛发能够显著降低钝器撞击

的冲击力,并吸收能量。如果人类的面部毛发也是如此,那么留胡子有

助于保护面部骨骼的脆弱区域,比如下巴,遭受破坏性打击。据推测,

浓密的胡须还可以减少面部皮肤和肌肉的撕裂和挫伤。

第10页

特别报道

8

小鸭子游泳有着天然的统一队形:它们总是跟在鸭妈妈身后,整齐

地排成一纵列。研究者通过数学模型计算了这种游泳队形的好处——只

要保持合适的距离,跟在鸭妈妈正后方的小鸭子们就可以减少波阻力,

用更少的能量游泳前进。队伍中,第一只小鸭子获得的收益最大,此后

第二、第三只收益递减,再往后的小鸭子获得的收益则基本持平。每只

小鸭子不仅享受着省力划水的好处,同时也能将这种效应沿着队列传递

给下一只小鸭子。利用这种队形,人类或许能让船只减少能量消耗。

第11页

特别报道

9

这一研究的获奖者们在领奖时也没忘记吃雪糕——边吃冰淇淋边

化疗能够有效减少治疗副作用——这就是他们的发现。在进行造血干细

胞移植之前,医生需要用高剂量化疗药物进行预处理治疗。这种治疗常

会导致口腔黏膜炎,冰淇淋就是为预防这种副作用准备的。其原理在于

降低口腔温度,收缩血管,减少粘膜组织接触到的药物剂量。你可能会

问,含冰块或者喝冰水不行吗?其实也可以,但试问,哪位患者会拒绝

医院免费提供的香甜冰淇淋呢?

运输犀牛只能用车?大错特错。康奈尔大学的罗宾•雷德克里

夫等人评估了多种运输濒危黑犀牛的方法。因为这些犀牛正受到偷

猎者的威胁,需要被重新安置,以防止过度近亲繁殖。事实证明,

运输的理想方式是用直升机将打了镇静剂的犀牛倒挂起来。研究团

队担心犀牛在倒立时可能会出现呼吸和心血管问题,所以研究了12

头犀牛被吊起来时的身体反应。但结论表明,倒挂对犀牛们来说只

是“小菜一碟”。

第12页

破与立

抛与捡

浦东如何抉择?

引领区破题制度创新起手式

有破,方有立

“破”力里,生“新”意

第14页

12

生物医药,坐看云起时

文 / 闻夏

第15页

13

亩均产值高,是半导体的2倍多。目

前浦东生物医药产业已经进入“丰产

期”,“十四五”(2021-2025)以

来已经有12个1类新药上市,预期今

后三年年均会有5个左右1类新药获准

上市,同时年销10亿元以上的“大品

种”已经相继出现,创新引领地位将更

加巩固。

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改

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

见》,中国创新药进入发展期。作为

产业高地的上海浦东,依托于人才优

势以及系列的制度创新,诞生了再鼎

医药、华领医药、药明巨诺、复星凯

特等一批新兴企业,人们说“我国每

年批准上市的1类新药,每3款就有1款

源自浦东张江”。眼下,对标欧美市

场,“中国药”逐渐由“跟跑”实现

“并跑”甚至在部分领域进入“领

跑”阶段。“低垂的果实”越发难

觅,产业创新逐渐走入“无人区”。

这对制度监管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制

度如何与时俱进?往什么方向再创

新?创新的步子迈到什么程度才是比

较合适的?

行到水穷处,浦东再次率先开

拔。2022年以来,浦东先后出台了

《上海市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

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4年)》

《浦东新区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

发展专项操作细则》《浦东新区促进

细胞和基因治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2023-2025)》等一揽子政策,在

加强产医深度融合、推动成果落地转

化、推动审评审批提效、创新监管体

制机制等多个维度同时发力。

同时,浦东也给出了对自己的要

求:到2024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

到4000亿元、全市占比50%;新增百

亿级企业1家、50亿级企业5家、10亿

级企业15家;创新成果半数以上实现

就地产业化。其中,细胞治疗产业到

2025年,新增创新产品4-5个,其中1-2

个进入国际主流市场,产业规模100亿

元以上。

接受本刊采访时,浦东新区科技

与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浦东新区

科经委”)总工程师凌刚介绍,生物

医药的产业链较短、技术路径多元,

带动效应不如半导体等制造业,但其

产医融合是浦东的优势

凌刚介绍,浦东生物医药创新主

体、创新要素高度积聚,跨国医药巨

头、本土大药企(如国药、上药、恒

瑞医药、豪森药业等)、Biotech三

支力量汇聚于此;大科学设施集群、

CXO服务集群、高能级科研院所、高

等级医疗机构等持续加大布局,P3实

浦东医院场景一角

第16页

14

的优势。”浦东医院副院长余明华表

示,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

区,浦东拥有大量的创新药械企业,

作为区属医疗卫生机构,有责任主动

作为,助力医疗卫生事业与生物医药

产业融合发展;另外,浦东区域医疗

中心收治疾病晚期重症患者较多,为

创新药械尤其是细胞和基因治疗的临

床研究提供了较多的病例资源。

而且,一旦有顶层设计的保障

以及可落地的创新制度配套,那么,

不仅医院医生参与产业研究的主观能

动性将被调动起来,医院也能凭借产

业优势实现错位竞争。以浦东医院为

例,院长余波在“十三五”期间就将

产医融合定位为医院的核心发展战略

之一。一则出台了院内的相关考核细

则,在人才选聘、晋升、激励等方面

专门增设了临床研究通道,并加大考

核权重;二则对全院医护开展临床研

究的质量标准培训,截至2022年底,

全院近一半的医护已通过了相关考

核,具备了开展标准化临床研究的能

力;三则积极对外合作,陆续与区内

的创新器械企业如微创集团、细胞治

疗企业如优替济生等或是签订战略合

作,或是深度打造合作创新“哑铃”

模式,与企业共建转化医学联合研究

附属浦东医院(以下简称“浦东医

院”)与优替济生,公利医院和上海

理工大学与微创医疗,仁济医院与复

星医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与天泽云

泰等在研发及转化领域分别签署合作

协议。另外,东方医院、第七人民医

院、浦东医院、公利医院、浦东新区

人民医院、周浦医院、浦南医院等7

家区属综合医院与复星凯特、药明巨

诺、瑞柯恩激光、勃林格殷格翰在产

品临床应用领域分别签署合作协议。

要素的耦合,使产业的发展跑

出了加速度。首批参与到前述联盟的

浦东医院拿出了自身的例证。疫情三

年,借助于在浦东医院开展的临床研

究数据,一批批上海产的新冠抗原、

核酸检测试剂、新冠特效药实现了加

速上市。也是在浦东医院,血液科主

任医师龙志国通过“研究者发起的临

床研究”帮助区内细胞治疗企业优替

济生完成了第一例CAR-T治疗;今年

6月,优替济生的细胞治疗产品获得国

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的临

床试验默示许可,距离产品上市又近

了一大步。

“在浦东开展产医融合具有独特

验室等新平台启动建设,构筑起国内

最具活力的产业创新高地。

下一步,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加

强耦合协同,使之产生新的火花是关

键。“把区内分散的各类要素,通过

制度设计、机制保障、服务跟上,真

正让创新链和产业链耦合在一起,形

成化学反应,提高创新效率,增强产

业韧性。这是制度层面要去推动与思

考的。”凌刚称。

产医融合或是使创新要素耦合的

方式之一。在医疗创新领域,临床一

线既是研发和创新活动的策源地,也

为后者提供了需求反馈和现实依据。

因此,产医融合被认为是孵化原创

性、引领性医疗成果的必由之路,也

是撬动整个生物医药产业原始创新的

关键点。

支持区内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申

报备案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浦东

率先试水。今年6月,上海浦东医产

融合创新策源平台成立并推出强化医

产融合政策“八条”。这一背景下,

浦东新区临床研究与应用联盟成立,

东方医院与君实生物,第七人民医院

与上海创新中药转化联盟,复旦大学

把区内分散的各类要

素,通过制度设计、机制

保障、服务跟上,真正

让创新链和产业链耦合

在一起,形成化学反应,

提高创新效率,增强产

业韧性。这是制度层面

要去推动与思考的。

担任浦东医院院长后,余波力推产医融合等改革策略,

使医院的创新和转化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名列区内前茅

第17页

15

中心、创新概念验证中心等。在一场

场实战中,医院的创新和转化能力得

到了大幅提升,在区内医院中已名列

前茅。

细胞治疗的二次突破

除耦合现有资源外,对于“更高

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自主创新发

展的时代标杆”浦东来说,突破既有制

度的创新,并形成引领优势是一项更为

艰巨的任务。与过去单部门、单条线的

制度创新不同,随着改革进入“深水

区”甚至是“无人区”,跨部门、越条

线的整合创新因涉及面广,其推进的难

度系数更是成倍增长。

对此,诞生于浦东的细胞治疗龙

头企业药明巨诺深有体会。该企业政府

事务和公共关系部执行总监孙静直言,

面对全新的技术,对于各条线部门而

言,其中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在技术

的发展需求与各自的监管底线之间,通

过一种创新的方式,谋得一种平衡。

药明巨诺的核心产品系CAR-T产

品倍诺达(瑞基奥仑赛注射液),作

为近年来快速崛起的治疗肿瘤新型精

准靶向疗法,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浦东

地区的制度创新紧密捆绑。2016年,

药明巨诺成立,并分别在浦东张江及

外高桥设立了研发中心和临床生产基

地;2021年,倍诺达获批上市,成为

我国第一个1类生物药的细胞治疗产

品。如何量产是摆在企业面前的首要

难题:CAR-T细胞储存需要液氮,过

安检时不能接受X光检测也不能打开,

如何让安检人员放行?作为一款活的

细胞药物,其生产涉及人体组织、

生物制品、血液及其制品等“原材

料”,部分“原材料”需要进口,又

由于物料本身极其特殊,可能存在各

类传染病风险,其入关手续复杂甚至

可能无路径,怎么操作?

进入2023年后,随着CAR-T在国

内市场的逐渐落地,出海又成了企业

最迫切的诉求之一。“在细胞治疗领

域,针对血液瘤这一细分方向,中美

之间的差距已经缩小——目前,全球

共有八款CAR-T产品已获批上市,其

中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就

有四款。而针对市场更大的实体瘤方

向,中美几乎是处于同一起跑线。未

来,中国的细胞治疗产业要在全球建

立话语权、扩大影响力,出海是必然

要走的路。”孙静坦言,一旦出海,

那么来自海外患者自身的单采细胞,

必须在36小时内送到工厂;经过特殊

的加工出厂后,2-3天内必须送到医

院,让患者接受回输治疗。整条进出

口链条涉及药监、海关、航司/铁路

局等十多个部门,各部门必须通力协

作,以确保活细胞产品在有限时间内

完成通关运输。“这必然是一场大规

模、有组织的‘战役’。一旦某一环

掉链子,对于患者来说,就是生死之

差。”孙静说。而每个部门对于细胞

治疗产品的认知以及监管诉求又各不

相同,为了跑通整个链条,药明巨诺

与浦东新区科经委共同协调了多个部

门,前后仅协商沟通就耗时近两年的

时间。

孙静感叹道,这期间最让她感

动的,是各政府部门之间积极有为的

工作态度。比如,海关部门,既要基

于自身职责,守住安全的底线,又要

去了解CAR-T细胞治疗的产业特殊

性,才能因材施策。孙静讲述了这样

一个细节:在药明巨诺初次与海关沟

通时,双方对于“原材料”应认定为

细胞制品还是血液制品产生了意见分

歧。“因为‘原材料’是以血浆的形

突破既有制度的创新,

并形成引领优势是一项

更为艰巨的任务。与过

去单部门、单条线的制

度创新不同,随着改革

进入“深水区”甚至是

“无人区”,跨部门、越

条线的整合创新因涉及

面广,其推进的难度系

数更是成倍增长。

药明巨诺企业政府事务和公共关系部执行总监孙静认为,

浦东对于产业的深刻认知将会是它最大的吸引力

第18页

16

难觅,产业创新逐渐走入“无人区”,

浦东的优势和长板又在哪里?

答案是,敢于创新的区域基因以

及鼓励创新的生态环境,是支撑起浦东

一次次进行制度创新的底气所在。“财

税政策、空间土地、设施平台、孵化加

速等等,这些能够外显的‘硬件’是可

式呈现的,很容易被理解为血液制

品。后来,我们灵机一动,以鱼与海

水为类比,实际上我们进口的是细胞

这条‘活鱼’,但为了确保‘活鱼’

在运输过程中能够存活,必须连带

‘海水’,也就是血浆一起进口。因

此,‘原材料’作为细胞管理更为合

适。”孙静回忆称。这样一个看似浅

显易懂的比喻背后,是企业与监管部

门双方之间互相“跨条线”学习、大

量沟通的结果。

在龙头企业诉求的推动下,上海

海关和浦东新区政府积极推动联合监管

机制的建立,并于2020年7月在张江科

学城率先启动特殊物品入境便利化试

点,共同推出了生物医药企业“白名

单”制度(即《张江科学城入境特殊物

品试点单位名单》)。2023年8月,进

一步修订完善后的《上海市生物医药研

发用物品进口试点方案》2.0版正式实

施。相较于上一版,新版方案回应了生

物医药企业的具体诉求,缩短了生物医

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认定周

期,由半年度一次调整为每月度一次,

同时增加快速认定机制,实现“白名

单”物品进口,无需办理进口药品通关

单。浦东新区范围内,80多家细胞治

疗上下游企业因此获益。

就在不久前,药明巨诺完成了

CAR-T产品出海前的准备,如果一切

顺利,企业有望在今年迎来第一次正

式出海,这也将是国内细胞治疗企业

迈出的历史性的一步。

于细微处听惊雷

当生物医药“低垂的果实”越发

针对市场更大的实体瘤

方向,中美几乎是处于

同一起跑线。未来,中国

的细胞治疗产业要在全

球建立话语权、扩大影

响力,出海是必然要走

的路。

药明巨诺的工作人员正在辛勤工作

第19页

17

产业列车的快速发展,

既需要高速公路,也要

有红绿灯:每一项制度

的突破,一则要求政策

制定者对于事权本身要

有充分的技术评估;二

则要求相关部门必须有

充足的业务知识储备来

预判潜在的风险点,并

建立起相应的风险处理

预案;三则要在前两点

的基础上,形成事前的

监管体系。

被模仿学习、也是易于超越的。”凌刚

分析称,相反,那些看不见的“软实

力”才是浦东更硬核的产业优势。

我们看到,当优替济生找到浦东

医院,为仍在研发的CAR-T治疗产品

寻找临床合作伙伴时,浦东医院没有犹

豫。彼时,由于从未经过人体试验,该

产品的安全性面临着不确定性。余明华

回忆称,当时,医院的学术委员会、伦

理委员会联合院内外专家先后多次召开

会议进行科学性审查和风险评估。最

后,在以余波院长为首的院领导大力支

持下,该临床研究得以顺利实施,并取

得可喜成绩。假使没有敢闯敢试的魄

力,浦东医院为拥抱产业而制定的临床

研究系列规章制度和流程就缺少了演练

实操的机会,日后,该院进行医产融合

的速度与质量也难免会打一些折扣。

我们了解到,当孙静带着企业的

难题一次次找到浦东新区科经委的时

候,后者没有推诿犹豫,而是一马当

先、迎难而上。为探索细胞治疗产品的

出口,药明巨诺与浦东新区科经委一道

进行了大量的摸底与方法创新,最终将

流程图式的工作流更新成模块化的任务

制,每一个模块设立单独的工作小组,

分别与对应的部门沟通、找出工作堵

点、重点推进。“我们内部对相关模

块进行了梳理,共梳理出了20多项任

务。”孙静称,大大小小的沟通会更是

进行了无数场。

“我认为,浦东对于生物医药前

沿产业的深刻认知将会是它最大的吸

引力。”孙静坦言,产业列车的快速

发展,既需要高速公路,也要有红绿

灯:每一项制度的突破,一则要求政

策制定者对于事权本身要有充分的技

术评估;二则要求相关部门必须有充

足的业务知识储备来预判潜在的风险

点,并建立起相应的风险处理预案;

三则要在前两点的基础上,形成事前

的监管体系。“这种能力,绝非短期

内可以建立。需要长期积累,并持续

做好攻坚准备。”孙静称。

对于如何更好地发挥浦东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以及综合配套改革

的综合性优势,浦东仍在前行探索。

2020年,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检

查长三角分中心、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

查长三角分中心正式落户张江。后续,

在推进长三角药品医疗器械成果转化、

产业聚集和创新发展上,这两个分中心

还应有所作为。2020年,以上海交通

大学医学院浦东校区的开建为代表,来

自浦西的科研院所、医学院校与浦东产

业的耦合逐渐开始。对此,凌刚打趣

说:“过去,浦东的医药创新主要以海

外技术导入、海归人员创业、跨国药企

溢出为主,面向的是大海。今后,我们

要打响‘渡江战役’,让浦西优质的科

教资源与浦东积聚的产业资源跨越黄浦

江,加强双向互动,加强科技界、医疗

界、工业界三界协同。”

在物理学中,核聚变有三要素:等

离子体浓度、温度以及足够的磁约束时

间。打造生物医药产业“核爆点”,原

理亦是殊途同归:既要有丰富充沛的创

新主体与创新管线,也离不开资本各方

的热情投入,还需要在时间的作用下,

最终才有可能释放出天量能级。在浦

东,研发管线丰富并形成梯队,在实现

最终的蜕变之前,浦东务必要沉住气、

下决心、久久为功,只待云起之时。

药明巨诺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实现企业价值

第20页

18

探路数据交易的“上海方案”

文 / 路小雨

第21页

19

伟蓝图转化为一幅幅数据交易产业发

展施工图,成为上海的必答题。

“围绕着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和数据

流通交易,上海数据交易所(以下简称

“上海数交所”)的定位就是作为国家

数据交易所而建设,其发展是一个在

新赛道、无人区不断探索的过程。”上

海数交所副总经理韦志林开宗明义,

“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

权。”数据掌控力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

争力的重要标志。当下数据已“升格”

为第五生产要素,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

全新引擎。据统计,2022年,国内数据

要素市场交易规模已逼近千亿规模。如

何紧扣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

化的大局,将数字经济顶层设计这幅宏

紧扣以高质量发展推

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

局,将数字经济顶层设

计这幅宏伟蓝图转化

为一幅幅数据交易产

业发展施工图,成为上

海的必答题。

国家将上海数交所落户浦东,与浦东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引领区,

担负着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地的战

略定位密不可分。作为上海数字化经

济的“主力军”,浦东将以国家级数交

所的建设赋能千行百业,全面驱动经

济数字化转型。放眼30年后,回望上

海数交所的历史意义,一定也不亚于

1990年在上海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的

贡献。

上海数交所的建设与发展,是推

进数据权属界定、开放共享、交易流

通、监督管理等标准制定和系统建设

的生动实践,也是推动数据要素流通、

释放数字红利、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

重要举措。这正为全面推进上海城市

数字化转型工作,打造“国际数字之

都”,探索一份引领全国数据要素市场

发展的“上海方案”。

“数据产品”创新基础制度体系

金联创-塑料估价80003029、

海天智源90008972、上奇产业图谱

90003958……在浦东新区丹桂路999

号上海数交所一楼大厅,一条蓝色显

示屏上流动着一组组“企业名称+8位

数字编码”。这是上海数交所给企业挂

牌的数据产品的唯一登记编码,意味

着该数据产品已经进行了数据确权,

可以入场交易了。目前,蓝屏上已经有

上海数交所副总经理韦志林

第22页

20

以解决市场主体遇到的

实际问题为导向,创新

数据产权观念,淡化所

有权、强调使用权,聚

焦数据使用权流通,创

造性提出数据资源持有

权、数据加工使用权和

数据产品经营权“三权

分置”的数据产权制度

框架,解决了此前探讨

的数据流通交易的大部

分问题。

在此过程中,以上海数交所为牵

引,浦东不断探路数据要素流通交易

“无人区”。上海数交所全程参与此次

“数据二十条”起草和讨论,作出了理

论和实践贡献,并首次提出了“数据产

品”的概念。

只有将数据按照一定的需求和

应用场景组织加工成数据产品后,才

会形成有需求和供应关联的市场,数

据流通交易市场的标的物相对明确和

清晰,与之相适应的交易规则、标准制

度、技术、生态、监管等流通交易体系

才能得以构建。

其中,数据产品的经营权解决的

便是所谓的确权难、定价难,包括数据

的监管。如果流通交易的是原始数据,

将会涉及到数据的安全和确权等目前

难以破解的问题,而“数据产品”概念

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数据的权属问

题。将企业持有的原始数据加工形成

的数据产品,赋予企业确定数据产品

的权利,基于数据产品,企业可以享受

该数据产品的经营分配权。

“这背后蕴含的逻辑其实是原始

数据到数据产品之间的生产加工和流

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

保护法》颁布之后,围绕新一轮数据要

素市场的基础制度创新和基础设施建

设迈上了新征程。作为数据经济发展

的关键性分界点,数据交易发展告别

了2015年-2021年的市场自发探索的

商业行为,正式过渡到以政府为主导

的产业谋篇布局的发展新阶段。数据

交易不再是没有标准和监管的场外交

易,而是逐渐有了包括清晰的顶层设

计、产品登记、合规监管、信息披露等

在内的交易规则的场内交易。

2022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国

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

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下

简称“数据二十条”),从数据产权、流

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四方面初

步搭建我国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其中,

以解决市场主体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导

向,创新数据产权观念,淡化所有权、

强调使用权,聚焦数据使用权流通,创

造性提出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

使用权和数据产品经营权“三权分置”

的数据产权制度框架,解决了此前探

讨的数据流通交易的大部分问题。

近1500个数据产品。

“什么是数据产品?”“原始数据

哪 里 来 ?”“数 据 产 品 的 收 益 如 何 分

配?”……许多企业都面临这一系列的

疑问。“确权难、定价难、互信难、入场

难、监管难”成为数据交易产业面临的

关键共性难题。

“回应‘五难’问题才是我们今天

要解决数据要素流通本身所面临的

困难。”韦志林强调,我们交易的到底

是什么?大家一直提“数据资源”究竟

是指什么?是在服务器里的那一串串

010101吗?“数据交易”怎么交易?

如果这几个概念和定义我们不

界定清楚,数据流通交易产业是没办

法推进的。与以往的生产要素不同,数

据的边际效应是最高的,可以不断重

复地加工使用,形成新的产品。但此

前,数据所有权的问题一直争论未决,

无论在法律界还是理论界都没有形成

共识。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

丹桂路999号上海数交所一楼大厅,一条蓝色显示屏上流动着一组组“企业名称+8位数字编码”

第23页

21

数据资产化催生企业内生动力

虽然“数据二十条”按照“谁投入、

谁贡献、谁受益”原则进行收益分配。但

目前,数据究竟如何确权和使用无疑是

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

就数据产品交易的主体双方而言,

不同形态和体制机制的企业对数据流通

交易有着不同的诉求。其中,企业本身存

在着“不敢、不能、不会、不愿”的“四不”

问题。如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一方面认

为数据是其核心竞争力,不愿分享竞争

优势;另一方面认为用户数据涉及个人

隐私和安全性问题,不敢拿出来分享。而

作为依法履职过程中产生或获取大量有

价值数据的行政机关、公共事业部门长

期困扰于数据处置权属于谁;另外,还有

很多组织和企业不具备强大的IT能力,

或是专业的数据加工、数据治理团队,在

加工使用、流通交易数据方面的能力相

对不足。

“数据既然能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

场,能否作为资产?”“如何把原始数据从

无需求、无价值,或者尚处于隐形价值的

状态中,显性化、资产化?”“能否将数据

资产纳入企业的资产报表?”韦志林介

绍,“其实,我们所做的制度创新中,很多

都在围绕着数据流通的内生动力机制的

形成而努力。”

对此,上海数交所创新性提出了数

据资产形成的“三步蒸馏法”,按照数据

资源-数据产品-可交易数据产品-数据

资产的路径确认数据资产,提供了一条

以数据产品交易为基础的可观察、可计

量的路径。韦志林解释,“三步蒸馏法”对

应的就是我们常讲的数据四化问题,即

数据的资源化、数据的产品化、数据的资

产化和数据的资本化四个阶段。

从2022年7月开始,上海数交所在

财政部会计司的指导下,围绕数据资产

入表做了大量理论探讨,上海数据交易

所研究院做了大量的政策和交易制度的

设计,其中包括选择和培育一批有代表

型的试点企业,与试点企业一同进行实

践探讨。

2023年6月,上海数交所联合清华

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举办首届数据资产

入表研修班,面向首批20家国企央企、

上市公司、科创企业和典型数据要素型

企业,研究探讨不同类型企业数据资产

入表的典型案例,推进产学研各界形成

共识,共同探索数据资产化路径。同时,

加快培育一批数据资产入表试点企业,

淬炼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据资产入

表典型案例,未来形成一定体量的数据

资产,创新一批基于数据资产的创新应

用场景,激发数据要素价值,赋能实体经

济发展。

2023年8月1日,《企业数据资源相

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正式发布,明确了

数据资源可以作为无形资产或存货进行

会计处理,也为相关行业和企业提供了

统一的“数据入表”规则。

数据资源入表有利于显化数据资

源价值,提升企业数据资产意识,激活数

据市场供需主体的积极性。同时,建立数

据资源入表机制将有效带动数据采集、

清洗、标注、评价、资产评估等数据服务

通的过程。”韦志林笑着感慨说,“今

天,我们可以明确地说数据流通交易

的是‘数据产品’。这是我们提出的‘上

海方案’,被‘数据二十条’所采纳。”

针对数据交易“五难”中的互信

难,在数据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上海数

交所在上海知识产权局和浦东知识产

权局的大力指导支持下,在国家税务

局的8个省市的试点企业中,形成了试

点的“上海方案”。

除了参与国家政策标准的制定,

在地方标准制定方面,上海数交所正

在牵头制定数据产品质量评估规范、

数据产品定价方法、数据流通交易合

规指南、数据产品权益认定指南、数据

资产评估规范等6个地方标准。

上海数交所率先针对数据交易全

过程提供一系列制度规范,2022年8

月19日,上海数交所发布“7+6+1”(七

项规范、六项指引、一项术语)的制度

体系,涵盖从数交所、数据交易主体到

数据交易生态体系的各类办法、规范、

指引及标准,确立“不合规不挂牌,无

场景不交易”的基本原则,让数据流通

交易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第24页

22

易基础性公共服务和自律合规监管的

功能性平台,定规则、搭平台、建生态、

做服务。”韦志林强调。

围绕数据产品的形成,在数商生

态培育方面,上海数交所在成立之初便

在全国首发数商体系,推动构建数据要

素行业生态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市

场主体的活力,大批数商应运而生,行

业共识加快形成,市场不断繁荣。2022

全球数商大会上,上海数交所与亚马逊

云科技、邓白氏集团、毕马威等全球头

部企业共同签署《国际数商企业战略备

忘》,加快与国际顶尖机构共研数据发

展、共探数据交易、共建数商生态,提高

上海数据要素资源全球配置能力。

目前,上海数交所正重点打造数

据咨询、数据经纪、数据产品开发、数据

合规评估、数据交付、数据资产评估等

十类数商,并发起成立全国首个数商协

会,吸引来自金融、航运交通、通讯、工

业、互联网、合规评估、能源等行业的

200余家单位及机构加入,初步形成了

生态运营机制,推动构建数据要素市场

的新业态、新生态,服务行业发展。

5月12日,《张江数据要素产业集

据基础制度上积极落实、先行先试,多

措并举加快数据流通交易、推进数据资

产化进程,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数据交易

国际板,促进全球数据产品流通交易,

推动数据要素市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增强“数商”繁荣数据市场

“我们的交易额正在呈几何式增

长,今年的总体目标是完成10个亿的场

内交易额。”韦志林笑着说,“高质量的

数据产品供给是最关键的。我们会从需

求和应用场景出发不断组织一批有影

响力、有代表性的数据产品‘爆款’。”

目前,上海数交所正紧紧围绕上海

的五大中心建设,重点组织金融、航运

交通、先进制造业等数据产品板块的建

设。截至8月31日,上海数交所已挂牌近

1500个数据产品;今年以来,数据交易

额不断攀升,8月单月数据交易额已超1

亿元。

上海数交所严格按照市场规则,

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双重

力量,共同推动整个数据交易市场的供

给和交易的繁荣与活跃。“我们严格遵循

‘所商分离’原则,定位为提供数据交

业发展,激发数字经济发展活力。

“对企业来说,它的资产结构会发

生变化,这是中小企业特别渴望的目

标。中小企业的总资产量很小,但如果

它每年有3000万元的资产增加,就会变

成一个大型企业,在金融方面的信用和

实力也相应增强。”韦志林解释,以前企

业融资一般抵押物都是固定资产,无形

资产这一块比较薄弱,尤其是数据资产

这一块,很难衡量,现在数据资产计入

资产负债表,对于企业的融资来说无疑

又多了一个方向。

但数据资产入表需要有数据产品

交易的价值公允和登记可验证、不可篡

改等基础要求。围绕数据交易的基础设

施建设,上海数交所全国首发全数字化

数据交易系统,上线新一代智能数据交

易系统,保障数据交易全时挂牌、全域

交易、全程可溯,构建起一个可信的交

付与流通环境。2023年3月,大数据流

通与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与上海

数交所牵头启动建设了国内首个数据

交易链。目前,数据交易链已正式上线,

通过建设数据交易链完成了数据产品

登记到数据产品挂牌交易的链上流程

的贯通。

7月22日,上海发布《立足数字经

济新赛道推动数据要素产业创新发展

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推动数

据资产化评估及试点,探索形成以上海

数交所场内交易为纽带的数据资产评

估机制。7月26日,上海公布《上海市促

进浦东新区数据流通交易若干规定(草

案)》,明确支持创新数据资产化机制,

探索将数据资产纳入资产负债表的实

现路径,并要求上海数交所建立依托数

据交易链的登记平台,为数据产权统一

登记提供基础。

未来,数据资产入表将是数据产品

场内交易活跃的“牛鼻子”,数据产权登

记或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通过

上海数交所的探索实践,上海率先在数

第25页

23

聚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

年)》正式发布。浦东将以上海数交所

为核心抓手,打造“一核三园两港”空

间布局,构建“交易所+基地+企业集

聚”的数字产业生态圈模式。

位于唐镇的浦东数商云港,正紧

密围绕上海数交所,重点培育数据交易

前、中、后全链参与的传统大数据服务

商及新兴数据交易相关服务商。目前,

数商云港已集聚十多家数商企业,累计

挂牌数据产品70多个。其中,园区企业

“金润数科”专注为全国高速公路货车

进行数据“画像”,已经成功挂牌了50多

种交通数据产品。而作为国内最早进入

数字医药健康产业的企业之一,1药网

也已完成了“壹药网信息大脑”系列、2

个数据产品的挂牌,为医药企业对药品

流向跟踪、电商药品首营信息录入、医

药电商药品合规判定等提供数字化解

决方案,对推动医药行业数据要素应用

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1药网数据产品涵盖医药行业超

过72万个商品主数据和120万个企业

主数据,覆盖了医药行业99.6%的市

场。从海量数据资源到数据产品化,1药

网从内部不同业务模式产生的数据出

发,通过数据清洗、规范化和整合,将这

些数据按照作用,形成可用于分析和应

用的高质量数据产品,以满足不同的业

务场景。

“数据产品化不仅仅是收集和整合

数据,更重要的是将数据应用于实际业

务场景,并挖掘数据的价值,为用户提

供有用的信息和洞察。”在1药网首席技

术官胡茂华看来,这一过程的难点在于

数据质量保障、数据安全与合规、数据

应用和价值挖掘以及技术与算法的支

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是一

个挑战,特别是在大规模的数据中进行

清洗和验证,需要精细的技术和严格的

流程管理。”

上海数交所率先探路我国数据交

易产业“无人区”,围绕制度创新、交易

基础设施建设、数商生态建设、多层次

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交易业务发展等

不断探索实践,为全国数据要素市场

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上海方案”,也必

将为我国经济数字化转型提供强劲推

动力。

数据产品化不仅仅是收

集和整合数据,更重要

的是将数据应用于实际

业务场景,并挖掘数据

的价值,为用户提供有

用的信息和洞察。

在1药网首席技术官胡茂华看来,数据产品化不仅仅是收集和整合数据,更重要的

是将数据应用于实际业务场景,并挖掘数据的价值,为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和洞察

第26页

24

寸金之地,存量突围

文 / 侯树文

第27页

25

一寸山河一寸金。从农田阡陌的

处女地,到如今创新策源、硬核产业集

聚的承载地,三十多年间,在浦东这片

如巨蝶匍匐的土地上,不仅有高歌猛进

的壮美诗篇,也有英雄落幕时的悲歌。

如今,伴随着新一轮“腾笼换鸟”,由产

业转型升级带动的园区开发运营纷纷

突破制度天花板,向存量要“增量”,为

制造业落地攻坚行动腾出空间。

作为产业要素重要的空间载体,

土地供给是地方招商引资的命脉,更影

响到一个区域未来产业发展能级。放眼

国内外,无论是纽约鼓励制造业进城、

留城的“新制造空间”战略,还是起源于

新加坡、香港的堆叠式厂房,之后被深

圳、青岛等地借鉴的“工业上楼”,都呈

现出一种新兴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向城

市要空间,土地集约化利用的趋势。

而浦东也凭借其立法权优势,先

后研究制定《浦东新区推进特色产业园

区高质量发展若干规定》《浦东新区促

进存量产业用地提质增效若干规定》,

为存量空间、园区二次开发提供了制度

保障,确保“好产业不缺土地,好项目不

缺空间”。引领区制度改革的指挥棒挥

向存量土地盘活、土地集约化利用,曾

经杂草丛生的工业锈带、商业荒漠,通

过更新改建、重新定位、腾笼换鸟,焕发

出新的生命力。其中,不乏卓有成效的

园区二次开发事迹,成就浦东存量土地

盘活制度探索中的经典案例。

向上要空间,更需冲破制度天花板

“一栋楼装下一条产业链”“上下楼

就是产业上下游”“向天空要效益”……

作为存量产业用地的有效模式之一,

深圳、苏州、杭州、嘉兴等地陆续展开了

“工业上楼”的实践。

《浦东新区促进存量产业用地提

质增效若干规定》提出,支持“工业上

楼”新模式,鼓励国有企业建设优质低

价的标准厂房和通用研发类物业。在此

背景下,浦东“上楼”产业门类是其亩产

效益高的生物医药产业。

在外高桥最新崛起的生物医药产

业高地自贸壹号,高度达到24米、建设

面积14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已经分别

入驻了辉大基因、西湖生物、星奕昂等

创新药领域的知名企业。2015年,这里

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凉之地,原来

是作为一家生产空调压缩机的生产厂

房,后因经营不善企业破产,79亩土地

进入司法拍卖。从事律师事务所业务的

星北集团创始团队通过司法拍卖获得

这里的土地使用权,经过硬件设施全部

推倒重来,谨慎调研后最终确定其创新

药产业定位,如今自贸壹号已入驻150

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年税收达到约1亿

元,园区企业员工超过1500人。

对 于 全 国 各 地 正 在 兴 起 的“ 工

业上楼”模式是否适合在自贸壹号施

行,自贸壹号园区开发运营商星北集

团CEO吴海侠给出的答案是“并不排

斥”。据其介绍,自贸壹号入驻的企业大

多属于创新药及新型疗法领域,这些企

业一般没有大型生产设备,物料耗材对

空间要求也不大,入驻在一栋大楼的不

同企业主体只要在电梯设备位置做好

分割,避免交叉,物流和人流都不会存

在障碍。言下之意不难理解,无论存量

用地盘活采取哪种模式,都要更好满足

入驻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生物医药领

域,标准厂房的建设有着诸多严格的要

求,如要满足生产工艺和空气洁净度的

要求,精密仪器制造对振动较为敏感,

建筑设计就要有减震措施。此外,生产

企业如果涉及到大型设备“上楼”的,厂

房的层高、承重等建设要达到相应的标

准。因此基于不同产业厂房建设需求,

对于“上楼”的主体产业,政府需要提前

做好产业规划和产业引导。

“传统的重工业对载重等有较高

要求,有的要求单层厂房,生物医药产

第28页

26

效率的一种方式。而当前浦东工业土地

集约化利用的首要难题是,已经处于存

量时代的园区地块,如何通过二次开发

以满足浦东核心产业转型升级空间需

求。而存量土地更新会面临与“工业上

楼”同样的制度天花板,也是浦东在引

领区制度创新改革、制造业落地攻坚行

动中重点突破的难点。

存量土地盘活中,对土地调控流

程的优化,以及对建筑层高、容积率限

制的放宽是非常重要的政策杠杆,会直

接影响园区开发运营者尤其是民营企

业的积极性。

记者了解到,自贸壹号一期开发

建设中,原先按照容积率2.0、高度24米

的标准建设。而在三期开始建设时,上

海市发布《关于上海市推进产业用低高

质量利用的实施细则2020版》,文件中

指出,工业用地容积率一般不低于2.0,

建筑高度可突破24米,通用类研发用

地容积率不低于3.0,建筑高度可达到

50米。这对星北集团来说无疑是一个

好消息。因为容积率到3.0之后,自贸壹

号三期园区开发的平均土地利用率可

提升30%以上,一方面存量开发给企

业带来更多盈利,另一方面在原来固定

土地空间上能够承载更多企业,增加土

地的亩产效益。

另外,星北集团还反映,原先用地

性质改变后需要补地价或是在容积率

冲破最低限制后走控规流程的规定,对

于新兴产业的园区开发来说并不友好。

政府让利、降低产业用地成本、减

轻企业负担同样是浦东在存量土地盘活

中的政策导向。“在新增用地紧张情况

下,要在存量上多做文章。”“企业都是真

金白银地投入,投资、建设,到行业集聚,

到产生产值需要很长时间。政府的眼光

业无需过度强调‘载重’,因此具备‘上

楼’的条件。”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和

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浦东新区科经

委”)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另外,无论是“工业上楼”还是楼

宇园区,开发运营过程中还会面临各种

制度层面的问题:如楼宇建设完成后楼

层空间是否可以随意出租?土地性质

发生改变后需不需要补地价?“工业上

楼”的不同主体之间是否可以属于不同

产业门类……浦东科经委产投处相关

负责人表示,城市在进行“工业上楼”

探索时,政府部门应该对上述问题做出

明确规定。“有恒产者才有恒心,如果在

‘管’的手段上政府心里没底,对后面的

‘放’以及监管也会存在疑虑。”上述人

员表示。

说到底,“工业上楼”是在土地稀

缺的情况下,各地政府为提高土地利用

存量土地盘活是浦东制造业落地攻坚行动中重点突破的难点

第29页

27

自身民营企业的灵活性转化为入驻企

业客户提供专业、贴心服务。吴海侠提

到,星奕昂入驻自贸壹号时,原先实验

室风管需要移位,星北集团就自掏腰

包花费十几万元改造成本帮企业解决

了这一问题。在生物医药领域,类似电

力配置、蒸汽供应,生物医药企业个性

化需求偏多,尤其是电力增容,一般进

入临床小试生产的企业都会有需求。

星北集团凭借自身协调资源的能力,

壹号就历经17个月率先进行了前期研

究,并最终确定产业空间定位。对此,

吴海侠表示,地方政策方向还不明确

之前,面临新兴事物,星北集团作为民

营企业凭借市场的灵活机制,跑在最

前面,作为“尖刀”往前冲出一条路。在

明确方向后,国有企业凭借资金等资

源整合优势,发挥主力军作用,民营企

业也将努力跟上大部队。

难能可贵的是,星北集团能够将

要放到长远,不要纠结于土地价格,政

策上应该支持愿意进行存量土地盘活

的企业。”上述政府部门负责人表示。

解绑放权与产业监管,如何张弛

有度、进退有据?

相比张江30多年创新药产业生

态积淀,外高桥在产业氛围、人才集

聚以及产业知名度方面起步较晚。星

北集团就从生物医药领域初创企业

的孵化开始做起,并投入6000万元

搭建起CDMO公共服务平台。无论

是电力、管道、污水处理等硬件设施,

还是资金、人才、服务平台,星北集团

利用专业团队为初创企业解决难题。

随着这里的人气日益旺盛,自贸壹号

逐渐引进辉大基因、西湖生物、星奕

昂等细胞和基因治疗前沿领域知名

的企业。

吴海侠所在办公楼的对面就是辉

大基因,该公司团队从原先入驻时候

的十几个人增加到如今的100多人,

目前已完成C轮亿元融资。曾经推动

中国首款CAR-T细胞治疗药物获批上

市的王立群两年前来到自贸壹号创立

星奕昂,该公司专注于基于iPSC衍生

的CAR-NK技术开发通用型量产化可

治疗实体瘤的新一代免疫细胞产品,

2022年9月,宣布完成5800万美元的

A1轮融资……

自贸壹号在项目的初期阶段,曾

通过中介来引进项目。随着园区的不

断发展,积极拓展了与多种合作伙伴

的关系,如孵化器、学术机构以及某些

重要的基金公司等。尤其是与某些策

略性合作伙伴的协同,为园区带来了

大量的优质项目,这也进一步巩固了

园区的主导地位与声誉。

短短几年时间,在“张江药谷”之

外,崛起生物医药前沿细分赛道的孵

化高地。令人惊讶的是,在外高桥还没

有在生物医药领域举大旗之前,自贸

星北集团CEO吴海侠:面临新兴事物,民营企业跑在最前面

星北集团拿出真金白银为企业服务,在政府与入驻企业之间充当纽带作用

第30页

28

置的杰昌地块,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

全部招满,威高、英诺伟、申淇、翰森、

瑞柯恩、泓博等创新项目纷纷落地。曾

经的低效用地目前已成为多家上市公

司及准上市公司总部及产业化基地的

所在地,是名副其实的医疗器械企业

上市加速园。

国有企业在标准厂房建设、园区

开发和存量土地盘活中发挥着中流砥

柱的作用。但正如前文所述,生物医

药、医疗器械产业“工业上楼”及其标

准厂房建设需要政府部门进行产业引

导和顶层规划。

张江医械园的存量土地盘活要追

溯到2019年浦东对张江生物医药产业

的前瞻布局。当时张江生物医药产业

经过20多年积累进入成熟期,但是稀

缺的土地空间越来越难以满足产业化

需求。同年4月浦东新区为促进生物医

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张江科学城生

物医药产业园区进行提质扩容的战略

部署——位于张江东区约4平方公里

的张江医械园定位为高端医疗器械研

发生产。

一招棋活、满盘皆活,提质扩容后

的张江医疗器械产业迈上新的台阶。

数据显示,2022年,杰昌项目经过存

量盘活后,园区内落地项目实现产值

超22亿元,实缴税金超2亿元。在15个

落地项目中11个为医疗器械项目,新

设立医疗器械公司6家,吸引上市公司

4家落户,其中2家为上市公司总部,

3家上市公司研发中心,英诺伟、瑞柯

恩、申淇医疗等项目有望在2年内成功

上市。

可以看到,在政府顶层设计、产业

规划、政策引导下,国有企业在存量土

地盘活中充当主力军的作用。而在产

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民营企业凭借市

场敏感和自身决策的灵活性,担当开

路先峰,但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风险

和压力。除此之外,联东U谷等第三方

在政策上解绑放权,激

发企业积极性的同时,

用产业监管的手段保证

产业地产姓“产”,是

摆在浦东产投部门的一

道难题。

种是专业从事园区运营公司要进行扩

区,又可以分为轻资产投入和重资产

投入,重资产投入风险会比较大。前者

往往仅限于最基本的运营,主要目标

是招租到位。而后者,尽管面临更大的

风险,但它更注重入驻企业的持续发

展和稳定,将服务企业、确保其稳健生

存作为首要任务。

星北集团这种自己开发建设运营

的模式,拿出真金白银为企业服务,通

过企业服务星北集团也在政府与入驻

企业之间充当纽带作用。在建立起自

贸壹号的标杆示范后,星北集团团队

也取得了外高桥管委会政府的信任。

在此基础上,自贸壹号运营团队与政

府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通过环评、

安全等各部门紧密协作,为入驻企业

解决后顾之忧,最终转化为外高桥良

好营商环境的打造。

这种园区、企业与政府部门的沟

通纽带一方面能够始终园区引进项目

的品质,保证产业地产姓“产”,另一

方面也保证运营团队带来良好口碑,

获取入驻企业和更多资源拓展业务的

机会。

“与政府规划方向一致没有什么

不好,只有更好。”吴海侠这几年也体

会到与政府之间的信任建立起来后,

很多事情做起来会很顺畅。他还表示,

当前星北集团已经度过艰难的生存阶

段,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对未来有着

长期规划和清晰的发展定位。

主力军与先锋军协同作战,浦东

综合改革再出发

一层的层高6米,承重达1000公

斤/平方米,往上的标准层层高4.8米,

承重达500公斤/平方米,且每层都有

可放置大型设备的承重达1000公斤/

平方米的设备区……在浦东的“东大

门”,张江医疗器械园区内,12幢标准

厂房组成的ZEMP加速园,即原来闲

尽力让企业发展之路走得更加顺畅。

虽然对于民营企业进行存量土地

盘活,包括浦东在内的政府部门持开放

鼓励的态度。但是在放宽政策限制之

外,仍然存在另一种顾虑——企业是否

会处于自身生存考虑,中途转让或者卖

给其他领域的企业。售卖之后政府如何

收储?如果企业不愿意被收储,这个摊

子怎么收?如何在政策上解绑放权,激

发企业积极性的同时,用产业监管的手

段保证产业地产姓“产”,是摆在浦东

产投部门的一道难题。

对此,浦东科经委产投部门相关

负责人提出,存量土地盘活要从政策监

管的角度上好两把锁:第一把是“产业

监管”的锁,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时,

与属地部门签订协议,确保土地的产业

用途。在企业引进项目阶段,与属地部

门在税收、产值、产业方向等方面达到

产业准入这一关;其次是加上“建筑形

态审批和不准出让”这把锁,监管审批

部门在建设过程中把好关,并规定建好

以后不准出让。

而在吴海侠看来,始终保持项目

引进的方向品质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够

发展长远。“不同的园区运营主体在

处理监管事项的方向和动力是不一样

的。”他向记者分析道,当前民营企业

的园区运营主体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有

土地建设好后聘请第三方运营,另一

第31页

29

运营商也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园区

开发招商中跃跃欲试。但无论哪种主

体,必须要有健全的招商体系,和重资

产的投入,否则很难达到吸引新兴产

业投资落地的最终目的。

“无论是‘工业上楼’模式,还是孵

化、加速、投资模式,都是外在的形式

和手段。”吴海侠认为,存量土地盘活

的核心问题是在原来的旧土地带来什

么项目,同时让项目取得成功、园区招

满、投资商退出、产生税收,最终才算

完成土地更新、存量土地盘活。

星北集团也在积极寻求与国有

企业的合作机会,“国有企业负责拿地

建设,星北集团负责招商运营、保值增

值,两者各管两端,未来星北集团在外

高桥扎稳脚跟后,将积极探索合适的

合作机制。”吴海侠表示。

星北集团在园区运营方面还面临

着挑战。除了初期阶段面临的银行贷

款难、园区运营招商难之外,作为民营

企业,星北集团很难申请成为园区开

发平台公司,还面临着土地成本偏高,

地块分散的现状,影响到企业租赁的

空间成本。星北集团希望在获取地价

更低、申请连贯、集中开发地块上寻求

政策路径。这样企业就可以将土地成

本节省的资金用作招引更大规模的企

业,并在更大面积的土地上进行3-5年

的长期规划,促进园区配套资源更高

效率的利用。

对 于 闲 置 低 效 的 产 业 用 地,姓

“产”是原则,用起来是关键。团结一

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将人才、市场、资

金、土地等资源要素进行高效率精准

配置,释放新兴产业新动能,促进实

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正是浦东新一轮

制度创新引领的应有之义。浦东应该

充分发挥制度创新改革的指挥棒作

用,提高多种运营主体在存量土地盘

活的积极性,通过零增地、改扩建,孵

化投资,“工业上楼”等多种形式,为

浦东新一轮开发开放创造引领区时

代新奇迹。

对于闲置低效的产业用

地,姓“产”是原则,用起

来是关键。

医疗器械产业标准厂房建设需要政府部门进行产业引导和顶层规划

第32页

30

浦东揭榜挂帅那些事儿

文 / 沈润秋

第33页

31

商鞅悬赏五十金徙木立信,张

骞“以郎应募”出使西域成就丝绸之

路……张榜招贤那些事,自古延续至

今。现下,“揭榜挂帅”成了科技创

新领域的热词。

今年1月4日,由浦东新区科技和

经济委员会(下称“浦东科经委”)

主导、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下

称“长三角国创中心”)牵头建设

单位——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

(下称“上海长三院”)组织实施的

“浦东新区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

(下称“浦东揭榜挂帅平台”)正式

揭牌启动,同时发布第一批榜单32项

技术需求。

如何破解横亘在科研和产业间的

鸿沟?科技创新怎样揭榜?谁能挂帅?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探访了总部位于上

海张江科学城的长三角国创中心。

是“试验田”,也是“孵化器”

几年前,在海外知名半导体企

业工作多年的顾星博士找到长三角国

创中心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下称

“江苏产研院”),希望将团队在第

三代半导体领域拥有的关键核心技术

在国内进行产业化,但由于社会投资

者对技术价值认知的差异很大,之前

融资并不顺利。经过一系列项目评估

后,江苏产研院与苏州工业园区以

“拨投结合”方式支持顾星团队成立

了苏州汉骅半导体有限公司,开展5G

射频等高端氮化镓外延的研发及产业

化,率先实现国有射频氮化镓外延设

备的自主可控。

上海同芯构技术有限公司总经

理吉华这样形容与长三角国创中心的

相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

珊处。两年前,作为“泛半导体真空

腔体固态成型”的技术发明人,面对

市场广泛应用前景和细分技术领域的

曲高和寡,他为找不到投资而犯愁。

在长三角国创中心上海长三院的运作

下,技术实现了落地。

在浦东新区祥科路上的长三角

国创中心展厅里,类似氮化镓射频外

延设备、泛半导体真空腔体技术等对

行业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新技术新产

品还有很多,涵盖信息技术、先进材

料、制造装备、生物医药和能源环保

等多个领域,而这些只是长三角国创

中心培育布局项目的冰山一角。

作为国家科技部批复、上海长三

院牵头,联合苏浙皖相关机构共建的综

合类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长三角国创

中心着力于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将国

家战略部署与长三角区域创新需求有机

结合,以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

关为核心使命,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

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

“死亡之谷”常被用来形容原

创技术到产业化之间需要跨越的鸿

沟。推动早期原创技术跨越“死亡之

谷”,不仅需要政策、资金、技术等

“长三角国创中心在功能上也是一个高质量的孵化器。”谭瑞琮总结道

第34页

32

资源支持,更亟待按科技创新规律和

市场规律推动早期成果实现“惊鸿一

跃”的有效助力机制。

而长三角国创中心,正是其中

一个积极实践改革创新举措的“试验

田”。在这块试验田上,不少创新之

举被提出并成功实践。自成立以来,

长三角国创中心在创新载体建设、高

水平人才引进评价激励、引领性技术

培育孵化、财政科研资金高效使用等

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其中尤

以“拨投结合”成效最突出。

在长三角国创中心副主任、上海

长三院党委书记谭瑞琮看来,“拨投

结合”聚焦的是前沿早期风险度高、

市场投资判断失灵,但可能对未来产

业产生颠覆性影响的一类技术。

“这些都是支持原创性引领性重

大项目研发攻关、孵化推动创新技术

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举措。”业内专

家表示。

顾星博士的“氮化镓射频芯片”

项目正是“拨投结合”的一个典型案

例。长三角国创中心为其提供全方位

专业化服务与培育,以“拨投结合”

的方式与团队共同成立重大项目公

司。“在这种创新模式下,我们团队

不仅拿到了第一笔资金,整个团队还

保持了主导权,积极性和能动性就大

国创中心将前期投入的经费按市场估

值转为公司股权,参照市场化方式管

理或退出。如果项目研发任务完成后

未获得市场融资,国创中心则按照宽

容‘失败’的方式,对项目进行评估

结题验收,并保有项目成果转化权

利。”谭瑞琮表示。

据了解,长三角国创中心目前主

要由上海长三院和江苏产研院联合推进

建设,浙江和安徽相关机构正在筹建之

中。成立只有两年多的上海长三院在学

习借鉴江苏产研院科技体制改革经验的

基础上,将立足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龙

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深化长三角区

域科创和产业融合,推动构建开放协同

的区域创新体系和生态。

上海有自身的特点。“在上海,

大型央企国企众多,外资企业研发机

构集聚,大学和科研院所更是不胜枚

举,上海与江浙皖在产业结构、资源

禀赋、发展需求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

异。”谭瑞琮坦言道。他认为,当前

必须按照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以上海

为龙头,持续深化开放合作,搭建高

质量国际合作平台,更大范围更高效

率更高能级集聚全球高端创新创业资

源和成果,推动科创资源与产业需求

深度融合,三省一市各扬所长,才能

真正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大提高了。”该项目另一核心人物袁

义倥如是说。“拨投结合”解决了原

创技术早期市场募集失灵困境,最终

推动这项前沿性技术跨越“死亡之

谷”实现了产业化。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公司即苏

州汉骅半导体有限公司于2021年底获

得A轮融资,投后估值超10亿元,2022

年获B+轮融资1.88亿元,投后估值超

过20亿元,长三角国创中心的早期投

入如今已实现权益增值近5倍。

今年年初,在上海长三院“拨投

结合”和上海宝山区“先投后股”政策

支持下,上海同芯构技术有限公司在宝

山区落地,开展集成电路、显示面板、

光伏产品等泛半导体领域和精密仪器领

域的真空工艺器件研发及制造。

“长三角国创中心在功能上也是一

个高质量的孵化器。”谭瑞琮总结道。

打破产学研壁垒,还需要充分发

挥财政资金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机

制,且兼顾市场机制,提高财政资金

支持引领性、颠覆性技术产业转化的

效率,弥补项目早期风险高、融资难

的社会问题。

“利用财政资金按照研发项目形

式支持重大项目公司完成技术熟化、

工艺和产品完善等,当项目完成既定

研发任务并获得市场融资时,长三角

推动早期原创技术跨

越“死亡之谷”,不仅

需 要 政 策、资 金、技

术等资源 支 持,更 亟

待按科技创新规律和

市场规律推动早期成

果实现“ 惊鸿一跃”

的有效助力机制。

第35页

33

上海长三院以“拨投结合”模式

支持的“激光晶体材料”和“泛半导

体腔体”两个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以

及与宝山区共建的“上海长三院数字

医疗技术研究所”于2023年初落地。

宝山区是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等部委

有关“拨投结合”政策改革的先行试

点区,在与上海长三院对接时,双方

很快就达成共识,并借鉴上海长三院

的“拨投结合”模式,设计出宝山区

的“先投后股”政策,支持两个产业

化项目迅速落地宝山高新技术产业园

区。项目的迅速落地,离不开宝山区

政府在政策、资金等配套资源的支

持,更是与地方政府的创新驱动发展

理念和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思路息息

相关。

对项目所需的研发资金,宝山区

以“先投后股”的模式,与上海长三

院1:1投入项目公司,同时与项目团

江科学城作为其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核心

承载地,始终是引领全国创新发展的先

行者和排头兵,无疑是长三角国创中心

建设和发展的最佳之地。

面向产业提供高水平的科技供

给;与海内外一流高校和创新机构开

展战略合作,加速高端资源集聚,培

养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全面服务企业

技术创新;与龙头企业联合打造联合

创新中心,征集凝练技术真需求,开

展企业技术难题及行业“卡脖子”技

术联合攻关……长三角国创中心一直

在戮力前行。

两年多来,长三角国创中心已

与十多家张江科学城内的外资研发中

心建立了“全球创新伙伴”战略合作

关系,围绕本土市场开展技术联合研

发,创新人才培养以及联合实验室建

设等,通过创新合作模式不断推动外

资研发中心释放创新能量、不断深化

队签订项目建设合作协议。待项目完

成既定研发目标,进行到市场化股权

融资阶段时,前期投入的研发资金按

市场价格转为公司股权,参照市场规

则管理和退出。

“拨投结合的核心是通过国创中

心对技术项目的专业研判和全过程孵

化培育,利用财政资金支持项目加速

熟化和市场化,给予项目团队研发运

营主导权,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战略性

新兴技术领域投资,推动更多前沿

性、原创性技术实现产业化。”谭瑞

琮说。

点燃创新引领核爆点

长三角国创中心总部落地张江科

学城有其战略考量。

当前的上海,正全力打造科技创

新策源功能、开放门户枢纽功能、全球

资源配置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张

长三角国创中心目前已帮助50多家上海企业完成了技术需求对接

第36页

34

与地方产学研机构的合作。

今年年初,长三角国创中心和

杜邦中国研发中心结成“全球创新合

作伙伴”。6月,双方联合举办“医

学交叉、融合创新——研究生创新大

赛”,从长三角产业创新需求出发,

开放双方优势资源,共同培养面向未

来、面向产业实践的创新人才。“通

过人才联合培养,不仅能激发创新体

系要素流动,推动产学研协同和新技

术转移转化,更是促进外资研发中心

创新能力辐射溢出、建立本土化创新

的一种积极探索。”谭瑞琮说。

聚焦上海产业体系布局和发展,

上海长三院正重点布局打造一批高水

平、专业化的研发载体和重大集成创

新平台,培育孵化一批技术创新能

力强、核心竞争优势明显的创新型企

业,服务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

推动科创与产业深度融合,让

科技领军企业成为“出题者”“阅卷

人”“答题者”,并不容易。企业真

实需求在哪里?长三角国创中心组织

专业团队对接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和科

技领军企业,合作成立联合创新中

心,深入企业梳理发现真实创新需

求,帮助企业提炼问题、形成“榜

单”,调动体系内海内外创新资源寻

找技术解决方案,这已成为长三角国

创中心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

一条重要方式。

长三角国创中心与浦东近20家大

企业建立了企业联合创新中心,以企业

愿意出资为标准,挖掘提炼企业关键技

术难题和重大技术需求形成榜单,全

球范围帮助企业寻求最佳技术解决方

案。成立两年来,长三角国创中心已帮

助50多家上海企业完成了技术需求对

接,项目合同额累计超过1亿元。

布好全域“一盘棋”

打开“浦东新区揭榜挂帅公共服

务平台”官网,蓝色首页上两个按钮

“我要发榜”“我要揭榜”赫然入目。

“揭榜挂帅”直击科技成果转化

的难点和痛点。浦东发展至今,科技

资源实力雄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

与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发展领先,

但与全球发达国家创新先进区域相

比,科技成果转化的能级和活力仍然

不足,根本原因在于从源头创新到产

业化的路径上存在着重重堵点。比

如,各类研发机构的研究方向与6大

推动科创与产业深度融

合,让科技领军企业成

为“出题者”“阅卷

人”“答题者”,并不

容易。

长三角国创中心展厅一瞥

第37页

35

硬核产业衔接度不高,企业技术需求

与高校、科研院所供给之间的衔接机

制不完善等等。

在此背景下,上海在2022年10

月出台了全国首部支持新型研发机构

发展的专项地方法律性文件《上海市

浦东新区优化揭榜挂帅机制促进新型

研发机构发展若干规定》(下称《规

定》),同时设立“揭榜挂帅公共服

务平台”,助力企业提出真需求、真

难题,高效对接高质量创新资源,引

导推动企业创新需求和高质量技术供

给实现“双向奔赴”。2023年1月4

日,浦东揭榜挂帅平台正式揭牌,平

台的运营和组织对接由上海长三院组

织实施。

从去年10月底发布《规定》,

到今年1月浦东揭榜挂帅平台正式启

动,短短2个月时间不仅要搭好平

台,更要梳理提出一批需求榜单,长

三角国创中心组织和运营“揭榜挂

帅”平台的底气不言而喻。

“得益于长三角国创中心集创新

资源、研发载体和产业需求于一体的

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生态,我们与长

三角地区300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共建

了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征集了1500

多项企业技术需求。为配合平台启动

运行,我们当时遴选了23项涵盖多

领域、企业有明确出资意愿的技术需

求,作为首批企业榜单上线发布,并

同步开始了揭榜对接工作。”长三角

国创中心区域合作部业务总监吴俊伟

介绍。

截至9月,平台已有来自上海和

全国9个省份超700个用户注册认证,

其中机构用户333家;已发布榜单项

目176个,意向投入总金额超5亿元,

涵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

药、先进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技术

领域;目前已有16个项目成功签约揭

榜,揭榜项目总金额超过4000万元。

依托长三角国创中心团队的专业遴选

和高效组织对接,有的项目从企业正

式在线上发布榜单,到与技术解决方

案揭榜机构达成研发合作,仅用了3

天时间。

2023年9月,浦东揭榜挂帅平台

再传好消息——上海海事大学与上海

船舶设计研究院正式签订协议,正式

揭榜后者发布的“基于实船营运数据

的船舶参数辨识技术研究”技术需求

项目。

建立船舶运动的数学模型,以

此实现对船舶运动进行实时预报和智

能控制,是当前船舶智能化发展趋势

之一。要应对、破局国际技术封锁,

就必须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上海

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侯先

瑞博士在揭榜挂帅平台上看到上述

“基于实船营运数据的船舶参数辨识

技术研究”项目后,立刻着手准备方

案揭榜。

项目发榜后,国创中心会依托

体系内丰富的创新资源,主动为其寻

找和匹配合适的科技团队进行揭榜。

国创中心在长三角布局建设了90多家

的专业研究所和集成创新平台,与超

过160家海内外的高校和高水平科研

机机构建立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关系,

这些优质创新资源都有可能成为揭榜

方。对接过程中,国创中心与发榜机

构一同遴选最合适的揭榜技术解决方

案,必要时组织行业领域专家咨询评

价,帮助发榜机构提高对接效率。

“除了海事大学,还有另外两家

揭榜方提交了方案。最终,上海船舶

研究设计院选定了海事大学侯博士的

团队进行揭榜。这也是揭榜挂帅平台

上,首个发榜方和揭榜方都是浦东的

机构。”吴俊伟介绍。

但项目完成签约并不意味着可以

画句号。鼓励多个企业、科研团队,

通过平台提出创新需求、寻找解决方

案,把揭榜挂帅平台作为链接产学

研合作、组织建立技术攻关的重要通

道,还需要开展大量的专业研判、服

务跟踪,也需要同步配套专项政策的

支持。对此,上海长三院还有很多工

作要做。

“揭榜挂帅”,铺路架桥,上海

长三院正在稳步前行。

浦东揭榜挂帅平台于今年年初成立

第38页

36

风起桂花香,浦东破题引领区建设的起手式

文 / 卓尔

第39页

37

外高桥长期的产业创

新惯性,让它不仅第一

时间谋篇布局,投产了

首个细胞与基因治疗

的定制研发生产基地,

还摘得了“上海市细胞

和基因治疗产业跨境

研发生产先行区”这块

颇有含金量的牌子。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精神底蕴,

对于浦东而言毫无疑问就是“敢为天下

先”,这座城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

放而兴。

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

正式宣布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

发。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浦

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

要讲话,寄语浦东要努力成为更高水平

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

信”的实践范例。8个月后,《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

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

见》正式发布。

改革创新贯穿了浦东近30年的发

展史,为国家试制度、为开放探新路、为

发展补短板,浦东一直被赋予重要的使

命。尤其当前,在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塑

和更为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勇毅探路前

行,成为引领中国未来之路的标杆,是历

史赋予浦东新的重任,也是浦东的责任

担当。

“改革创新必定有我”

2022年10月25日,作为2022年上

海市重大工程项目,投资38亿元、占地

142亩的上海榕融新材料先进制造基地

一期项目在浦东临港举行落成典礼。榕

融新材料研发的氧化铝连续纤维材料看

上去就像普通的棉毯,可当其中一面经

受1400℃高温炙烤时,另一面却可以直

接徒手触摸,堪称“奇景”。这是国际公认

的耐高温新一代主力材料,在航空航天、

冶金化工等领域广泛应用。这座新材料

工厂,将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成为世界第

三家、中国第一家生产此类产品的企业,

填补国内高性能纤维材料的行业空白。

这只是浦东引领区建设的一个小

片段。

“一出飞机场就到人才港”“一份信

用报告替代一摞合规证明”“企业的评

价和感受是我们营商环境建设的金标

准”……这两年,浦东跑出了提振经济

“加速度”。

而改革创新正是“加速度”的第一

推动力,浦东的改革创新一直在路上。

2004年,为成为全国第一个综合配

套改革试验区,浦东提交了“3+6”综合

配套改革方案。“3不要”:不要政策、不

要项目、不要资金。“6个化”:经济运行

市场化、商务环境国际化、功能开发区域

化、增长方式集约化、公共事务社会化、

政府管理法治化。2005年6月21日,浦东

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正式获批。

2012年,党中央对上海作出了一

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上海当好全国改革

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市

委要求浦东当好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先

行者中的先行者,勇当新时代全国改革

开放和创新发展的标杆。

2013年,被赋予“加快政府职能

转变,创新对外开放模式,进一步探索

深化改革开放的经验”时代重任的中国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浦东新区正

式挂牌。

也是这一年,《外资企业法》《中外

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法》在上海自贸区暂停实施3年,成为自

贸区试点改革的一个缩影。由此,审批制

度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中止实施,取而代

之的是备案制度,外商投资也从投资指

南指引改为负面清单管理。对接国际规

则,而暂停我国的法律,这在新中国都是

第一次。

新挂牌成立的自贸试验区找到了

与国际通行做法能够有机结合的贸易方

式。到2015年自贸试验区扩展到了涵盖

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及陆家嘴、金

桥和张江等三个片区的120平方公里的

范围。自贸试验区的扩区为一系列制度

创新提供了便利的实验场。海运货物两

天内实现入关和空运货物12小时内实

现入关占比都超过95%。

为了更好地配套自贸试验区建设,

浦东强化和加快了科创中心建设。张江

科学城、“国际智能制造中心”,以及智能

制造产业等逐渐形成了新的科创产业集

群。随着2021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

印发《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

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

见》,浦东被赋予“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

开路先锋、自主创新发展的时代标杆、全

球资源配置的功能高地、扩大国内需求

的典范引领、现代城市治理的示范样板”

五大战略定位。

外高桥是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见

证者。

外高桥,1990年以来依托“境内关

外”保税优势发展起来,被称为“中国离

世界最近的地方”。特殊的政策和地理环

境,让它在全球产业升级、国际分工深化

的大背景下,比任何地方都更早嗅到产

业新风口。

如今,前沿的细胞和基因治疗,被

学界普遍认为是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最

有可能形成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外高桥

长期的产业创新惯性,让它不仅第一时

间谋篇布局,投产了首个细胞与基因治

疗的定制研发生产基地,还摘得了“上海

市细胞和基因治疗产业跨境研发生产先

行区”这块颇有含金量的牌子。

从开发开放到综合配套改革再到

综合改革试点,从自贸区到引领区,浦东

每次改革的使命不同、侧重点不同、结

果不同。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浦东的

开发开放打开了上海面对世界的窗口,

浦东成为国内观察、学习世界的前哨;

第40页

38

2005年的综合配套改革是自下而上撬

动国内体制机制改革的一根杠杆;2013

年的自贸区建设是浦东全面触摸国际规

则,补课对接全球的市场规则,与国际规

则接轨的重要尝试;那么,2021年提出

的引领区建设则是浦东参与制定国际规

则,引领科技创新,面向世界、面对历史、

展示中国自信和力量,改革创新的桥头

堡,要在百年大变局下,引领中国走出的

一条有别于西方路径的中国式现代化新

道路。

专家表示:“这30多年,改革创新,

浦东从未缺席。一些在当时看似石破天

惊的改革举措,如今很多已经习以为常,

浦东独有的创举,有不少很快成为在全

国范围内推广的样本。”

“引领区改革,浦东具有创新优势、

产业优势和制度优势。在科技创新上,浦

东布局了一批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立

全球高端人才引进‘直通车’制度等,为

全球创新资源配置提供创新生态优势;

构建一批功能性产业创新和服务平台,

包括服务上海与长三角AI算力的超大规

模开放算力平台,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平

台,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技术

攻关和基础再造工程,临床机构与生物

医药产业联动发展等。”上海市科学学研

究所金爱民副研究员说。

深水区水有多深?

浦东的改革走到今天,面对的更多

是难点、痛点,瓶颈、困境,以及自身体制

机制带来的障碍。这两年,改革似乎越来

越难了。难在创新,难在集成,难在自己

打破自己。

202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揭牌

运行满10周年。“勇做开拓进取、攻坚克

难的先锋,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探

索。”习近平总书记近日为建设更高水平

自贸试验区指明方向。

过去的十年恰好也是上海自贸试

验区由诞生到发展的十年,是自贸试验

区建设到引领区建设承上启下的十年。

星弈昂(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星弈昂”)成立于2021年。在

星弈昂的细胞建库间、分化扩增间,随处

可见科研人员忙碌的身影。从人员招聘、

办公室装修、实验室建设到将研发产品

推进至动物实验阶段,星弈昂只花了短

短2年时间,创造了生物科技领域的“自

贸区速度”。

这个“自贸区速度”就来自上海自

贸区最早挂牌的地方——上海自贸区保

税区,这片改革开放试验田正在推动制

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并进,助力企业

更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星弈昂正是

其中的代表。

制度创新一直是浦东推动国际贸

易中心核心区建设的“王牌”。10年间,

自贸区负面清单不断缩减,服务业和制

造业扩大开放措施持续增加,大量重要

改革成果已在全国推广。经过了这10

年,浦东具备了更好对接全球经贸规则

的基础。

建设自贸区的“改革”强调的是接

轨世界规则,融入世界规则,自贸区改革

举措需要从上而下的实施,需要国家的

牵头和引领,由地方进行突围,在特定的

区域内试行,形成可控、可用的条例和法

规。自贸区改革的不少举措可以从全球

的自由贸易区获得经验和借鉴,但具体

如何实施需要从中央到地方权衡利弊和

得失后再谨慎行事。

和自贸区改革相比,引领区建设才

是对浦东更高的要求,更难的挑战。水

深,是因为前面已无领路人。无论从国内

还是国外,引领区建设的改革创新都已

经无章可鉴。

在当前的大变局中,浦东如何成为

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更好向世

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百年的大变局,华夏文明的复兴,在这伟

大的实践中,我们的文化、科技、经济等

等都要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内涵,浦东

则是其中的探路者。

原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王新奎解释

说:“浦东要率先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

互衔接的开放型经济型体制。在全球资

源配置功能高地方面,特别提出了率先

构建高标准国际化经贸规则体系。以前

的改革我们是对标、接轨国际最高标准,

现在则是提出相互衔接,就是国际通行

规则也要符合中国的利益诉求和中国在

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我们不单单是接轨、

对标,而是在全球经贸规则重构中,中国

也要做出贡献。”提出中国标准,贡献中

国方案,这是探路者应有的担当。

对浦东的科技产业而言,不仅仅是

要创新,还要引领,要成为新的世界标

杆。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打造产业创新策

源地,这是中国对于未来全球领导地位

发起的冲击,也是对欧美等科技经济领

先国家发起的挑战。

“面对国际新形势和发达国家的围

追堵截,浦东在新一轮改革中没有案例

可循,需要的是国家批量化、清单式授

权,赋予地方改革空间,以自上而下为

主,地方落实。所以,这是要素开放向制

度开放全面拓展。”专家解释说。

通过自费改革、自觉改革和制度创

新,实现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增长方式转

变、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大胆推动根植于

上海和浦东实际的具有原创性的体制建

设,保持制度设计的先进性,体现重点攻

坚的先发效应,这是浦东创新改革的应

有之义。

立法利器为创新发展提质增效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

陡,如今的浦东怎样擎科创引领这面

旗帜?

在2021年公布的《引领区意见》里,

中央明确赋予浦东地方立法权,已经亮

第41页

39

明了以立法授权进一步引领重大改革的

态度。而浦东要做的,就是用好“先行先

试”的制胜法宝,把改革发展的促进效应

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立法的创新解绑了创新的瓶颈。

今年7月,百度智行、AutoX安途、

小马智行等三家企业获得浦东新区首批

发放的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

牌照,无人车上路送快递、送餐、跑出租

车,即将从理想变成现实。让“无人车”上

“开放路”,今年3月浦东新区颁布了国

内首个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地方性法

规——《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无驾驶人

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实施细则》,

为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夯实了法律保

障。浦东金桥,15辆既无驾驶人也没有安

全员的“无人车”在马路上穿梭往来。

这部浦东“无驾驶人”法规的实施,

是引领区改革的举措之一。作为非常明

确的未来发展方向,无人驾驶是智能汽

车产业必须抢占的制高点。尽管在我国

的上位法里,对于无人驾驶在责任认定

上依然是模糊的、难以界定的,但浦东

“无驾驶人”法规依然能率先出台,或许

将倒逼上位法的修订与调整。同时,浦东

“无驾驶人”法规涉及交通管理、产业、

立法、司法等不同机构和部门。撬动不同

部门的权益构架,打破条块、部门的隔

阂,围绕一个产业的发展进行系统性改

革创新,这样的改革难度之大、力度之大

都将前所未有,由此带来的是思想上的

解放、思维上的创新,带来的将是浦东能

够在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中领先一步。

2021年12月29日,上海市十五届

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

《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张江生物医药产

业创新高地建设规定》,对生物医药企业

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堵点,作出了诸多创

新突破。

《关于促进张江科学城科技创新和

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土地管理试点意见》

于今年9月正式发布。该意见一方面将增

加土地使用弹性,加快产业项目用地功

能转换,推动企业生产、研发、服务等环

节紧密衔接;另一方面将更加精准地匹

配产业项目功能需求,缩短项目落地时

间,助力企业研发成果迅速转化,尽早投

入市场,加快企业创新升级;此外,还有

利于完善科学城城市功能,强化产城融

合,营造品质更高、配套更佳、氛围更优

的创新环境,为科学城建设提供强劲的

加速度。

2021年上海数据交易所在浦东成

立,开始探路数据交易的“无人区”。2022

年,国家《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

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简称“数据

二十条”)出台,上海数据交易所全程参

与此次“数据二十条”起草和讨论,作出

了最大的理论和实践贡献,并首次提出了

“数据产品”的概念,并开始了探讨数据

资产化的理论与实践。

“我们积极运用立法授权,已有16部

浦东新区法规、2部地方法规浦东专章和

16部管理措施制定出台,初步构建了与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相适应的法治保

障体系。”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

书记朱芝松说。

2023年是浦东改革的关键之年。综

合改革试点是国家赋予浦东的一项重大

战略使命。浦东提出要更加注重改革系

统集成,围绕“办成一件事”推进各部门

各领域协同放权、放管衔接、联动服务,

立足“做强一个产业”开展行业整体性制

度创新。

比如,首批授权事项清单,要求年

内一定要落地。与此同时,浦东还将抓好

自贸试验区建设10周年关键节点,在市

和国家层面支持下,重点对标CPTPP、

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大压

力测试,推出一批对标对表改革举措,

“率先为全国面上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

规则试制度、出经验”。

“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激活、激发

市场主体的活力,适应市场主体的需要。

当新的技术、新的业态、新的产品不断

涌现,政府的管理方式也要不断跟着改

进,‘放管服’的改革我们始终要大力推

进。”朱芝松书记表示。

此外,浦东持续加大供给力度,还

将加大新增产业用地的供应量,综合施

策盘活释放存量产业空间,打造一批特

色产业园区,确保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

业不缺空间等。

浦东一系列的政策创新产生了重

大的引领效应。引领区的建设,如火如

荼。两年来,项目开工、外商投资、立法

出台、政策改革,一茬接着一茬,浦东的

“热”,不减当年。

据今年第一季度浦东发布相关数

据,引领区建设实施方案450项任务中

完成或基本完成的已达到409项,完成

比例超过90%。浦东充分发挥好制度开

放、创新活跃、人才汇聚、资本集聚的产

业生态优势,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

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下好产业经济高

质量发展的“先手棋”。

浦东正迸发出鲜活的新动力。各

种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

涌现。数据显示,2022年,浦东的集成

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

过2200亿元、3300亿元、1200亿元,约

占全市75%、40%、40%。特别是一批

重磅创新成果在浦东诞生,两年中,新

上市6款1类新药、7款创新医疗器械,

国产大飞机C919完成商业首飞,首艘

国产大型邮轮起浮出坞,全球最大江海

联运型LNG(液化天然气)船、中国首

艘全球最大型2.4万TEU(标箱)集装箱

船建成交付。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

湿。”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奋力破

局,全面凸显引领区的“王牌”作用,浦东

一往无前。

第42页

人物

40

“1999年,我大学一毕业就加入

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随

后供职于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也就

是今天的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

院。24年里,我始终专注卫星研制工

作。到现在,在天上飞着的、由我负责

的卫星大大小小有将近二十颗。大的,

有一吨重的北斗导航卫星,小的,有几

公斤的立方星;远的,有位于3.6万公

里处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近的,有

700公里、500公里甚至最低100多公里

的低轨卫星。应用领域涉及通信、导

航、遥感、科学探索和各种有趣的微纳

卫星等等。”在上海科技大学的一间教

室里,特聘教授、卫星专家陈宏宇博士

如数家珍地向我们讲述着他和卫星们的

故事。

在这间专属于陈宏宇的授课教室

里,满满当当摆放着他的“心头好”:

有卫星模型、天文望远镜,有地球矿石

标本、各大行星模型,还有那张由阿波

罗八号从月球上拍下的著名照片《地

出》……教室的墙上则写着现代宇宙航

行学奠基人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

的一句话:“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

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它首先

小心地探索大气层的边缘,然后把控制

和干预能力扩展到整个太阳系。”

说到兴起,陈宏宇顿了顿,话锋

一转:“有时候我也会想,如果用商

业逻辑来做卫星,会不会有不一样的

故事?”

卫星创客陈宏宇:便引诗情到九霄

文/金小莫

“哥哥,帮我造一个会飞的竹蜻蜓吧”

“记得在高考前填报志愿的时

候,妹妹对我说,哥哥,你选飞行器

设计专业,帮我造一个竹蜻蜓飞行器

吧!我说,好,就造飞行器。”陈宏

宇回忆道。

1976年出生的陈宏宇,是山西大

同人。聪明,是他身上最显著的特征之

一:1995年,因对妹妹的一句承诺,

陈宏宇本科选择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航

天工程与力学系飞行器设计专业。大学

时,他的高等数学成绩是满分,物理、

力学等都接近满分。毕业后,他又考上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在职

研究生,先后获得中科院 “物理电子

学”硕士学位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博士学位。

在上世纪90年代,对于 “天之骄

子”大学生来说,航天并不是被公认的

好工作。当时,国际形势缓和,社会发

展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空天探索被摆在

了相对次要的位置——在很长一段时间

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几乎没有发过一

颗卫星。“大学上课时,老师说,在航

天研究上,要做好一辈子就做一个阀门

的准备。”陈宏宇说。

与其说是因为喜欢航天而选择了

卫星,不如说陈宏宇更热爱的是和团队

一起解决难题的思考过程以及将解决方

案变成产品的创造过程——难度越大,

对陈宏宇的吸引力也就越大。相较于北

斗导航卫星、墨子号等品牌项目,陈

宏宇更偏好微纳卫星,后者因为“微

小”,所以灵巧、新颖,可以率先尝试

应用许多的前沿理念和创新方法。

“卫星是个航天器,在天上要工

作,首先得有电——就和手机一样。

那卫星的电哪里来呢?太阳能帆板。

可是传统的太阳能帆板太大了,携

带、运输都不方便。我们想到了变

形金刚,也想让太阳能帆板变形一

下。在这个思路下,我们设计了一

个可以用热刀解锁的绳索:火箭发射

的时候,帆板收拢起来节省空间;入

轨后,绳索解开,轻柔地展开二维帆

板。这样一来,卫星可以通过很小的

收拢面积获得更大的展开面积。”

“在天上工作时间久了,卫星也会

出故障,是不是一出故障,卫星就只能

报废处理了?我想不一定。我觉得也可

以给卫星做‘外科手术’。我们就研究

做了一个‘太空手术机器人卫星’,给

它配备一整套‘手术刀’,还做了一个

人工智能的大脑,让它可以自主接近抓

捕和维修故障卫星,而且使用的是大量

的工业级产品和技术,性价比非常高,

现在该卫星在轨使用已经有将近一年的

时间,维修技术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距离地表70多公里到160公里之

间,是一块航天领域的处女地。这里对

于飞机来说,气体分子过于稀疏,没有

办法运用‘空气动力学’,可对于卫星

来说,这里的空气又过于稠密,很容易

‘翻跟头’。怎么办?我们想到了羽毛

第43页

人物

41

已经与卫星死磕了24年的陈宏宇至今保守着简单的好奇心与纯粹,“做卫星就像是打游戏,不停打怪升级,很过瘾。”

第44页

人物

42

球。为什么羽毛球在空中飞的时候不翻

跟头?这是有科学原理的,它的羽毛在

后面,重心在前面。我们参考羽毛球的

‘外形’造了一个卫星,它可以在100

多公里的高度身轻如燕、平稳飞行,创

造了卫星航天历史上的第一次。”

“大约二十年前,为了让卫星更灵

巧一些,我们想将笨重的镍氢电池更换

为体积更小的锂电。这个方案一经提

出,所有人都反对:锂电会爆炸啊!可

是,在太空环境中,由于没有氧气,即

使锂电池爆炸了,也不会产生像在地球

上这样大的危害。当然,我们也做了大

量的试验来论证锂电的安全性。到现

在,中国航天几乎所有的航天器都已经

使用了锂电池。创新真不是哗众取宠,

是为了解决问题想出来的绝招,当然第

一个吃螃蟹其实也很难,大胆假设必须

小心求证,雄心壮志还要如履薄冰。”

……

“每一颗卫星都有说不完的故

事。”教室里,陈宏宇一边演示着卫星

模型,一边滔滔不绝向我们介绍着。在

专业词汇与通俗科普之间,他快速切换

着“频道”,奇思妙想不断“迸”出

来,而他的眼里闪烁着明亮的光彩:

“做卫星就像是打游戏,不停打怪升

级,很过瘾。”

24年与20颗星

自1999年参与工作以来,陈宏宇

共计主持研制了9类近20颗卫星,先后

任天宫伴星、力星一号、光谱微纳双星

总师,任力星二号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卫

星总指挥,任导航增强星座、和德卫星

星座以及“太空达芬奇”卫星总师兼总

指挥。这样的研制密度与强度,是陈宏

宇的前辈们想也不敢想象的。对此,陈

宏宇说,这是时代的机遇,也是中国发

展的红利。

1992年9月21日,我国正式批准载

人航天工程立项,并规划了“三步走”

的发展战略。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航天

科技集团为代表的两支队伍开始紧锣密

鼓地进行人才招聘、立项推进等系列工

程。其中,中科院瞄准了重量在一百至

几百公斤的微小卫星这一新兴技术方

向,院内外集结了40多个研究单位、

1000多名科技和管理人员全力开拓小

卫星赛道。

等待陈宏宇的是一个“史诗级”

的机会窗口:

1999年2月26日,由中科院自主投

资研制的我国第一颗微小卫星“创新一

号”正式立项启动。陈宏宇本科一毕

业即参与其中。“88.8公斤。”陈宏宇

说,当时,整个中科院系统几乎没有人

做过卫星,所有人一起摸索、探讨,

“在实践与试错中学习,摸着石头过

河。”这也让他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参与设计神舟七号飞船伴星,是

陈宏宇第一次感受到了航天工程所带来

的震撼:全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工程

师都集结到一起。“院士就坐在我的边

上,我作为伴星总体主任设计师,写了

一份报告,老院士带着我一个字一个字

推敲修改,直到凌晨一两点。”陈宏宇

说,能和这么多聪明睿智的头脑在一起

全心全意地工作,思考更大时空背景下

的故事,做对国家和人民有意义的事,

感觉很开心,没有虚度光阴。

2008年9月末,神舟七号飞船升

空,航天员翟志刚身着中国研制的“飞

天”舱外航天服,进行了时长19分35

秒的出舱活动。鲜为人知的是,伴随这

一美妙时刻的正是由陈宏宇担任总体主

任设计师的中国首颗伴随卫星。

彼时,航天员翟志刚出舱后,整

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已是一片欢腾的海

洋。陈宏宇则紧张地攥紧了拳头。很

快,他的伴星就要登场了。不一会,航

天员手动释放了这颗伴星。这颗伴星在

舱外于预计的相对轨道上飞行,很快,

它就找好了位置。不一会,一张“神

七”在太空的彩照被传回了地面。

那一刻陈宏宇终于露出了爽朗的

笑容。

“我们为伴星设计了智能的大

脑,它可以自己保持正确的轨迹和稳定

的姿态,并且在合适的拍照角度,将中

国自研的双镜头相机对准飞船。”陈宏

宇解释说。

那张照片成了中国神舟飞船在太

空飞行的第一张全景照片,也标志着我

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二个掌握伴星空间释

放和绕飞技术的国家。“当时我兴奋得

恨不得拥抱在场的所有人!”陈宏宇回

忆道。

这是陈宏宇造卫星的第十年。

不知不觉之中,航天工程对于严

谨、脚踏实地的要求也在潜移默化地影

响着陈宏宇。他的同事们评价他是个拥

有饱满的激情以及遇大事不惊慌、特别

镇定的人;多年的一线奔波也塑造了陈

宏宇简朴的价值观。他说,幸福正比于

人占有的物质资源除以个人欲望。“我

们家对物质的需求少,即除数小,所以

感觉很幸福。”陈宏宇说,幸福就是

“简单的生活、健康的身体和丰富多彩

的内心世界”。

飞吧,去银河的那一头

思绪再次回到教室。陈宏宇突然

安静了。

“我刚刚参与卫星研制工作时,去

能和这么多聪明睿智

的头脑在一起全心全

意地工作,思考更大

时空背景下的故事,

做对国家和人民有

意义的事,感觉很开

心,没有虚度光阴。

第45页

人物

43

北京拜访了一位老航天专家。他说,卫

星控制,无非就是牛顿第二定律。”陈

宏宇说着,望了望教室墙上的另一句

话:宇宙最不可理解之处在于,它是可

理解的。

又过了14年,陈宏宇对“牛顿第

二定律”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在航天领域,牛顿时代就建立起

来的经典物理学仍是起主导作用的硬约

束,在此基础上,各个条线的技术部门

在牛顿第二定律的约束下,寻找满足任

务规划需求和约束条件的可行途径,最

终再将此串联整合。“一切都是可以计

算的,我们做卫星,只要条件确定了就

可以重复实现,这就是物理规律。”陈

宏宇说,他的人生,好像也被一种无形

的力束缚着,在这条确定性的道路上走

了过长的时间。

2015年,科学狂人埃隆•马斯克

宣布推出“星链计划”,旨在在地球近

地轨道上共部署约1.2万颗卫星,以此

构成一张太空高速互联网。2018年,

马斯克将两颗小型实验通信卫星送入轨

道,星链计划由此开启。

大洋彼岸的“蝴蝶翅膀”再次拨

动了陈宏宇的心弦。

2015年,陈宏宇已担任北斗导航

卫星副总师。同年,中科院北斗导航卫

星研制团队成功研制并发射了我国新一

代北斗导航卫星首发星,拉开了我国北

斗全球系统组网建设的序幕。面对美好

的前程,陈宏宇却拿着辞职信来到了院

领导办公室:“院长,北斗导航的队伍

已经成长起来了,我们的卫星也发射成

功了。我想辞去大卫星的所有职务,将

来的报奖,我也一概不参与。”

“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专心做小卫星,技术上迭代

更快,创新机会多,也更有挑战。”陈

宏宇语气坚定。

“科学求真,诚实是科研人员最宝

贵的性格,这也包括,真诚、真实地对

待朋友、清醒地直面自己的内心。”采

访中,陈宏宇很平静地说,“卫星的本

质是一个工具,不是众星捧月的明星,

它应该为人类服务,我想通过微小卫星

实现这一目的。”

进入20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

进步与迭代,卫星的技术门槛变低了,

这也打开了商业航天的大门——包括马

斯克等行业人士相信,商业航天的应用

成本将逐渐降低,太空探索会由大国俱

乐部迈入大众参与时代,进而在空天领

域引发新的产业革命。

“类似于计算机,过去的台式机虽

然性能配置差,但售价高昂,仅有少部

分人用得起;现在的笔记本电脑不但功

能更强大了,而且成本大幅降低,走进

了千家万户。”陈宏宇说,重量在几十

公斤到百公斤的微纳卫星,研制周期

短、功能密度和性价比高,也更加精

巧,如果实现量产,可快速实现星座组

网运行,一定是未来航天器发展的重要

方向之一。

此后,既富有创造性,又已具备了

工程性思维的陈宏宇转任中科院微小卫

星创新研究院微纳卫星研究所所长,并

开始大展拳脚。任职期间,他主持研发

的低成本、高可靠、模块化的通用微纳卫

星平台已经应用在导航增强卫星、引力波

暴探测卫星、软件定义卫星、量子微纳卫

星、和德交通星等多个型号项目。

通过这些项目,陈宏宇还逐渐掌

握了一种新的方法,可以模块化组装微

纳卫星,让微纳卫星的研制、生产像拼

“乐高积木”一样简单、高效、低成

本。这一平台技术,已应用于中科院承

担研制的第一颗商业卫星微厘空间一

号,具有高集成、低成本、模块化、网

络化、智能化等特点,在国内领先实现

了高性能、商业化微纳卫星的组批生产

技术。

但是,要真正实现卫星的商业

化,还有一个重要的基础科研难题需要

突破。

“卫星能源系统的短板还没有突

破。”陈宏宇说,他算了一笔账:传统

太阳能帆板的价格将近100万元每平方

米,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所使用

的太阳能光伏帆板每8平方厘米的成本

是1000元,“天和”核心舱134平方米

的太阳翼,成本最少是1.675亿元。

“能源系统,这是卫星系统中最核

心的部分。如果不能把它的价格降下

来,卫星的商用就是无稽之谈。”陈宏

宇思考道。

就在本刊采访之前,陈宏宇毅然

辞去了中科院的职务,转任复旦大学光

电研究院教授。公开资料显示,该院于

2021年1月正式批复成立,是复旦大学

校内独立的二级实体研究机构,创院院

长为褚君浩院士。

“褚院士是国际上红外半导体物理

和太阳能电池技术的绝对权威。我一方

面想在卫星能源、探测器等核心基础科

研领域再多沉淀一些,找到更多更好的

卫星支撑技术;另一方面,得益于复旦

大学的产学研转化平台,我想去商业航

空领域试一试水。”陈宏宇坦言,商业

的好处是有社会资本的支持,可以高效

率地完成重大的技术突破和项目。

在他的描绘中,一旦突破了这些

关键技术壁垒,那么,清理太空垃圾、

月球和小行星采矿、利用极端超材料的

太阳帆加速实现5个月到达木星以及在

10个月内到达海王星、利用转基因微

生物转化火星二氧化碳为燃料实现人类

火星殖民的能源保障等技术难题都有解

决的可能……在一场科普活动上,陈宏

宇笃定道:“未来航天,想象力是唯一

的限制。”

已经在科研领域死磕了24年的陈

宏宇至今保守着那份简单的好奇心与纯

粹,“解更难的题”像是一股原始动

力,促使他的人生卫星向着九霄“变

轨”出发。

第46页

44

刻在骨子里的江南古韵,来看三林十二大民间绝活

文/树丫儿

上海开埠不满200年,而位于浦东的三林镇文化遗产却可以追溯千年之久。舞龙、瓷刻、标布纺织……12项流

传千年的古老技艺,将古老先民的衣食住行精心留存,勾勒出一派鲜活多彩、细腻精巧的民俗文化盛景。本期“乐

活”,让我们走进这座千年古镇,来见识一下三林镇古代先民留给后人的十二大绝活。

三林非遗馆位于西营南路555

号,于2023年3月28日正式开馆运

营,是上海市首家也是最大的街镇

非遗体验馆。该馆以三林非遗项目

为基础,以非遗的传承、融合和发

展为理念,融入各地传统文化以及

时代时尚元素,通过非遗体验、展

演展示、文创销售等多种形式赋予

非遗新的生命力。

一、

崇福道院,俗称“圣堂”,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陆逊的祠堂。数百年来,庙会是道院的传统特

色。旧时“三月半”圣堂庙会以圣堂为中心,在长约三里的道路两侧,货摊、小吃摊琳琅满目,算

命、看相、拉洋片、捏面人儿和江湖把式的猢狲耍把戏一显身手。2013年,民俗“圣堂庙会”被列

入第四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47页

45

舞龙,俗称“绕龙灯”,是一种浦东民间传统的体

育娱乐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三林人喜舞龙,善舞龙。

三林舞龙融入了舞蹈之肢体语言、戏曲之步伐亮相、武术

之精气神韵、技巧之翻滚腾挪。2011年,传统舞蹈“浦东

绕龙灯”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林标布是浦东地区的“名牌产品”,因其精细的

纺织技艺和严格的标准规格而得名,历史近七百年,其纱

支匀细、布身坚密、结实耐穿。明成化年间,三林标布

成为御用衣袍布料。“乌泥泾庙祀黄婆,标布三林出数

多”,三林标布盛销北京、天津、山东、山西、关东等

地,经染色或漂白后,可做成外套、马褂、靴面等,“三

林塘标布进京城”家喻户晓。2013年,传统技艺“三林

标布纺织技艺”被列入第四批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三、舞龙(浦东绕龙灯)

五、三林老街民俗仪式

三林老街民俗仪式,主要包括上元出灯、中秋祭月和

城隍出巡等仪式。每年农历元宵节,游人逛街观灯赏月,

竞猜灯谜,歌舞戏曲、群芳争妍。中秋祭月仪式则指中秋当

天,三林老街祭月仪式围绕“祭月、拜月、赏月、玩月”主

题,开展一系列活动。城隍出巡,即城隍神到各乡的义冢巡

游,清末民初三林镇东西城隍庙,每年都在清明节、七月

半、十月初一出巡,名曰“三巡会”。2015年,民俗“三林

老街民俗仪式”被列入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三林标布纺织技艺

二、海派盆景技艺

“筠园”家庭盆景园位于三林镇西临江庞家,其祖上传

流至今的实物古盆匾额、古盆景及庭园造型树等都在百年以

上。海派盆景技艺主要采用庞家祖传的树桩盆景栽培法,并

将家传《芥子园画谱》的中国山水意境和中国赏石文化相结

合。2015年,传统美术“海派盆景技艺”被列入第五批上海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48页

46

九、三林刺绣技艺

六、三林本帮菜 七、三林崩瓜栽培技艺

三林刺绣,发端于宋元,成熟于清代,辉煌于上

世纪三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三林刺绣古称“筠绣”,以

线细、针密、针法多样、色彩丰富、精制细腻不留针线

痕迹而著称,其独特的“抽、拉、雕”技艺更是堪称一

绝。2007年,传统技艺“三林刺绣技艺”被列入第一批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林临江地区,自明清以来,就号称厨艺之乡。

代表菜品有扣三丝、白斩鸡、咸肉水笋、炒圈子、炖蹄

膀、炒甩水、烂糊肉丝、虾子大乌参、糟钵头、八宝辣

酱等,并同其他派系菜肴相互参照,互补互利,相互兼

容,逐渐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临江帮海派风味。2009

年,传统技艺“三林本帮菜”被列入第二批浦东新区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林崩瓜是浦东地区著名瓜果之一,因瓜皮薄脆易

崩裂,所以取名崩瓜,甜度尤高、清香爽口。清末民初,

产量最盛的“三林塘崩瓜”誉满江南,深受人们喜爱。三

林崩瓜的栽培技艺,分为大苗和小苗两种,近年主要推广

大苗培育方法,主要包括种子处理、育苗、播种、藤蔓管

理、授粉、护瓜。2013年,传统技艺“三林崩瓜栽培技

艺”被列入第四批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瓷刻

瓷刻诞生于明代,盛行于清末,是在上釉烧成的

素色瓷器上,用刀具镂刻书、画作品的一种工艺美术制

品。雕刻内容有人物、花鸟、山水等,作品构图清新,

线条流畅,刻画的人物神态生动、栩栩如生,有较高观

赏和收藏价值。2011年,传统技艺“三林瓷刻”被列入

第三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49页

47

三林酱菜历史悠久,用料精细,做工

考究,名闻沪郊。其中小乳酱瓜在明朝就

被誉为贡品,全选用50克左右的童子小黄

瓜,腌制时刺眼打洞,卤浸入味。清末,

镇上由万泰酱园专门制作三林酱菜供应市

场,镇上的老百姓家家也都从事酱菜的制

作。2013年,传统技艺“三林酱菜制作技

艺”被列入第四批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上海大厨出浦东,浦东大厨出三林”,三林塘肉皮

伴随着三林厨师的脚步开始向外扩散,而在这个过程中,

蒸三鲜、肉皮汤也慢慢演变为浦东老八样中的固定菜式,

发制肉皮的技艺在这个过程慢慢得到了提升与改进。2019

年,传统技艺“三林塘肉皮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七批浦东

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南传统民居木作技艺,是由柱、梁、檩、枋、斗拱等

大件木结构件形成框架结构承受来自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

风力、地震力。在公元前二世纪的汉代就形成了以抬梁式和

穿斗式为代表的木作结构体系,这种木作构件体系的关键技

术是榫卯结构,并具有可以预制加工、现场装配、营造周期

短的明显优势,可构成一座建筑物的骨干构架,并施以艺术

性的雕刻。2019年,传统技艺“江南传统民居木作技艺”被

列入第七批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一、三林酱菜腌制技艺

十、江南传统民居木作技艺

十二、林塘肉皮制作技艺

第50页

48

小镇

故事

从“世界看浦东”到“浦东看唐镇”

——唐镇打造国际一流的“产城融合发展示范镇”

文 / 魏路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期刊免费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