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降重实用指南

发布时间:2024-4-12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论文查重降重实用指南

1 论文重复率过高的两个原因论文查重的原理——文本重复。很多人可能认为文本重复不就是论文查重的原理吗,说的不是不是废话吗?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我们查的就是文本,也正因为查的是文本,所以才会有了那么多的方法,来解决重复率高的问题。如果我们查的不是文本,想要降低论文重复率的难度就会更大。很多人的论文一检测,重复率就在 30%以上,甚至有的都到百分之五六十,查完之后就很愁,因为查重软件收费很高,应该怎么办?如果你学会了怎样去降重就不会愁了,大家学会了之后,就会发现降低重复率这件事情非常简单。当然了,如果从专业角度解释查重原理是很复杂的,它集合了语言学以及计算机学相关的知识,还牵涉到了其他很多方面的知识。不管它真正的原理有多复杂,我们就只记住四个字——文本重复,查重查的是文本,重复的也是文本。那么,论文重复率高的原因是什么?第一,从形式上来看,论文重复率高的原因就在于作者混淆了引用和自写,比较典型的表现方式就是用改述仿写冒充自己的内容,哪怕最后你的论文通过了查重,这也属于抄袭,并不是原创。我们对抄袭的界定不是根据查重结果来界定的,包括论文观点的创新,抄袭最核心的一面是什么?是观点的抄袭。文... [收起]
[展开]
论文查重降重实用指南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目录1 论文重复率过高的两个原因 ...................................12 文献综述部分降低重复率的三个方法(本硕博通用) .............33 降低论文重复率,这五种方法不建议使用........................94 论文“抄袭”的界定及避免“抄袭”的三种方法 .............. ..115 降低论文重复率的三种有效策略 .............................. 146 论文查重的背后逻辑 ........................................187 论文降重的三种有效方式 .................................... 248 论文降重的“改述”与“引用”策略 .......................... 28

第4页

1 论文重复率过高的两个原因论文查重的原理——文本重复。很多人可能认为文本重复不就是论文查重的原理吗,说的不是不是废话吗?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我们查的就是文本,也正因为查的是文本,所以才会有了那么多的方法,来解决重复率高的问题。如果我们查的不是文本,想要降低论文重复率的难度就会更大。很多人的论文一检测,重复率就在 30%以上,甚至有的都到百分之五六十,查完之后就很愁,因为查重软件收费很高,应该怎么办?如果你学会了怎样去降重就不会愁了,大家学会了之后,就会发现降低重复率这件事情非常简单。当然了,如果从专业角度解释查重原理是很复杂的,它集合了语言学以及计算机学相关的知识,还牵涉到了其他很多方面的知识。不管它真正的原理有多复杂,我们就只记住四个字——文本重复,查重查的是文本,重复的也是文本。那么,论文重复率高的原因是什么?第一,从形式上来看,论文重复率高的原因就在于作者混淆了引用和自写,比较典型的表现方式就是用改述仿写冒充自己的内容,哪怕最后你的论文通过了查重,这也属于抄袭,并不是原创。我们对抄袭的界定不是根据查重结果来界定的,包括论文观点的创新,抄袭最核心的一面是什么?是观点的抄袭。文字上的重复只是表现,最核心的是观点的抄袭。比如,国内近几年出现了很多论文抄袭的案例,学术委员会在开会判断它到底有没有抄袭的时候,首当其冲考虑的是某篇论文里的灵魂的东西是不是抄袭别人的,这是首先要判断的。

第二,重复率高本质上就是论文的创新性不足。为什么我们始终说查重是写论文的底线标准?因为这个东西真的已经接近我们的底线了,如果这一条再过不了,那就说明你的论文从从形式上、从内容上都过不了。形式上是指语言的表述,一篇论文的语言表述是论文写作非常基础的一方面。但是,语言表述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东西是论文的灵魂,也就是论文中真正创新的东西,重复率过高和论文的创新性不足有直接的关系。比如,现在很多人离开了参考文献就不会写论文了,在我们培训班上也有学员出现过这种情况,在开始写论文初稿时又开始查-1-

第5页

文献,查了很长一段时间,又想要换选题,因为他们一查文献,发现这个东西不能写,很多老师在写论文初稿时,第一步都是先去查文献,而不是写论文,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写论文的思路。写论文就不要再查文献了,除非是要找论据,这是可以的,因为你要做引用。就论文而言,文献就两个作用:第一个,选题。选题是要看文献的,如果在选题环节不看文献,那要出大问题的;第二个,论据。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论据的时候,再去去查文献,这并不影响论文的写作。但如果你已经准备要写论文了,在这个环节如果你再倒回去看文献,整个的写论文的流程就会被打乱,写论文一定要遵循一个科学的流程,要一步一步的往前走,而不能往后退。

当然很多人都已经形成了一种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写的习惯,写半天发现不行,再来来回回的折腾,甚至有的人蒙着头写,写完一查,重复率高达80%,这时要么就放弃,要么就搞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这都是我们不推崇的。我们推崇大家在写作时一定要有一个科学的、系统的论文写作步骤和过程,按部就班的往前推进,一步一步的去做。我们为什么反复的跟大家强调,你在写论文时,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去做就可以,不需要费多大脑子去想多少东西,因为需要你想的核心的东西在选题环节都已经解决了,如果你在写作环节又碰到了很多新的问题,那说明在选题环节还有没解决掉的问题。论文重复率过高归根结底就是论文创新性不足,这是论文重复率高的本质原因。创新性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刚才我们只是讲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大家观念认识上的一个原因,其他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个人写论文的态度不是很严谨等。

-2-

第6页

2 文献综述部分降低重复率的三个方法(本硕博通用)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博研究生,都需要通过论文查重检测方能参加学位论文的送审与答辩。目前很多高校采用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作为检测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技术工具和监控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手段。从整个论文查重的要求上来看,去除“本人发表文献复制比”,基本上学位论文的查重率不超过 15%、10%,甚至有的学校要求小于 5%,达标后方能直接送审学位论文。未达到送审要求的或由导师和学术委员会审核,或延期复检,严重者直接取消学位申请资格。由此看来,学位论文查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学位论文引用较为集中的章节一般出现在文献综述部分,此部分大多是在梳理、整合前期成果及他人观点,因此这个章节撰写的好坏是影响查重率的直接因素。黄忠廉教授曾在其著作《十大文献综述:妙理与实例》中,给出了如下三条学位论文文献综述部分降低查重率的方法。

一、熟悉引文规范

(一)注重参引格式

通常,不少作者会因不清楚引文学术规范或引文格式错误,而导致论文查重率偏高。目前,中国知网查重系统如果检测出连续 13 个字以上的重复,就会判定这段话为抄袭,作者仅简单改变着 13 个字的顺序,也不能通过。合理引用文献并降低查重率,首先要从了解引文规范开始。《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参考大纲(试用本)》提到,在引用文献时,不少作者容易出现的错误引用行为主要有六种:著而不引、引而不著、有意漏引、过渡他引、不当自引和模糊引用。正确的引用必须在自身论文中明确标注哪些部分属于他人的思想、观点或成果。其次,引文格式要正确,引用的部分一定要做好标识,并在论文后面的参考文献部分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要求进行标注,标注序号应与正文中的序号一致。直接引用可证明观点或文字的权威性,必须用双引号,在引用文字的最后使用句号,并标明作者、出版年份和具体页码。需要注意的是,双引号中间的引用部分不能使用句号,因为句号代表引用的结束,其-3-

第7页

后文字都会被认定为抄袭。

(二)综合引文模式

为了建立论文主题研究的可信度与可靠度,文献综述需要引用相关学者的观点和想法,而引文决不能东拼西凑、整段罗列。多种引文模式的综合引用,不仅能体现论文语言表述的多样性,也能从中看到作者对文献进行思考和归纳的痕迹。文献综述中的直接引文应尽量避免大段引用,要么引用文献中完整的一句话,与综述上下文自然融合,要么仅引关键词;间接引文更为常见,即学生在总结原文大意基础上的一种引用,间接引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查重率。按照引文在文章中的融入程度,又可分为非融入性引文和融入性引文。非融入性引文是将引用的信息包括作者、年份、页码等置于句末括号内,放在句子信息之外(示例1),即 APA 引文格式,这样的引文强调的是引用信息本身,而非提出观点的人;融入性引文则是将引用的作者信息列于句子结构内,作为句子的一部分,比如“X认为/提出”“根据 Y 的观点/解释”或者“正如 Z 所说/所建议”等(示例2),这是对特定学者的理论、思想或研究的概述。

示例 1:

何佳,《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热门话题的形成与扩散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19

要突出写作者的观点,除了综合不同引文形式,还应多运用自己的语言对研究类型、现象或成果进行分类论述。如示例 2 中作者对工作记忆在二语习得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再列出研究者或加入引文予以证明和支撑。示例 2:

-4-

第8页

黄玲珊,《输入强化和工作记忆对词汇附带习得影响的眼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22

二、区分彼此观点

文献综述也可以视为作者与其他研究者的对话,如果不能仔细区分作者与其他研究者的声音,一方面会让评审专家无法确定写作者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会直接导致论文查重率的升高,甚至会因混淆文献来源而被认定为抄袭。因此,在综述时,作者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研究主题和个人观点,以及与其他研究者观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一)选用自称代词

区分两方观点最直接的方法是使用自称代词,如“本文”“我们”“本研究”“笔者”-5-

第9页

等来陈述自己的观点。如示例 3 中“笔者”强调作者本人,给予客观评论——“有一定的道理”,并以“换言之……”进一步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自称代词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领域及其文题惯例,任何时候都应避免主观性或情绪性表达。

示例 3:

赵博强,《行政许可中的审查行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21

(二)详明逻辑关系

在引用他人观点时,作者即使对原文大意进行了部分总结,但也会出现某种形式的罗列,比如,在从一种观点转引至另一种观点时,常见由“X 认为”到“Y提出”,再到“Z 声称”等表述,而避免这种情况比较有效的方法是点明引文之间的相似或不同之处,找到它们彼此是如何互为支撑或相互对立的。最后,利用必要的逻辑词将这些联系与区别展现出来,达到突显个人观点的目的。如示例 4 所示,作者用一句话表明个人观点:“‘企业所有权’归于某一类型的企业参与者并不符合现实”,接着按照“X 曾指出”“Y 更为深刻地认识到”“随后,Z的研究还注意到了”,最后以“有鉴于此”为小结的“总—分—总”的顺序,既表现出不同学者在同一问题上的认识不断加深,也显现出作者在整合文献上具有原创新和逻辑性。

示例 4:

-6-

第10页

陈宏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3

三、添加评论总结

任何文献综述都包括“述”和“评”两个部分,即在梳理整合文献之后进行评价。评价不能只是简单地对已有文献进行描述性、统计式的评论,而应体现出作者的原创性观点。当前学位论文文献综述“评论”常常是有述无评,或一笔带过,或评价较浅、缺乏独到见解。“述”与“评”的比例普遍认为是7∶3,在第一章通常定为6∶1—2∶1,因此,必要且充分的评论也能够起到降低查重率的作用。硕博学位论文通常将文献综述列为章节,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章节末尾直接添加单独的“小结”或“评价”节标题,目的在于专门突出引文中的某一个观点或方法,或者建立起引用文献观点与论文主题之间的关系。如示例5 所示,作者在-7-

第11页

文献梳理的每个小节后面增加了评论性“小结”,最后还有独立的“研究述评”一个章节,可以说真正做到了细致入微的边述边评,这种述评多次交互的方式引导读者层层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并过渡到论文的研究主题上。示例 5:

段炼,《我国 6~7 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21

作者:胡乐浩(科研写作研究所第二编辑部主任)-8-

第12页

3 降低论文重复率,这五种方法不建议使用下面给大家介绍降低论文重复率的五种常用方法,不管这些方法科学与否,至少它们对降低论文重复率是有用的,但这些方法我不建议大家使用。第一种方法,改述

顾名思义,就是把别人的话改一改,用自己的话再说一遍。大部分人对这个办法用的已经游刃有余了,因为当下比较流行的降低论文重复率的办法就是改述。替换关键词、调整词句的顺序,这改述的低级办法,比如你想写一个大学里的东西,参考了一篇论文中有一个词叫高校,然后你就把高校换成大学,或把高校换成高等教育等,这就是非常低水平的降低论文重复率的办法,但是很多人在用,甚至都用的比较溜。

第二种方法,仿写

仿写是改述的高水平方法,比如把别人一段 30 字的语句理解透后,仿照它的意思再写一遍,根据它的意思你可能会写出一百字,或者人家的语句有一百字,你仿写出 30 字,比着其他语句的意思写。我们之前讲过,很多人离开了文献就不会写论文了,这也跟仿写的习惯有关,必须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自己才会写。第三种方法,图表

包括图以及论文中的一些元素。比如公式等,实证研究论文中的公式推导就能占整篇论文的很大篇幅。图表也是降低论文重复率的常见办法,那么,这种办法怎么用?比如,你可以把别人论文中讲的东西变成一张表格,放进你的论文里,或者把别人论文里的表格变成文字放到你的论文中,来来回回的重复率就下来了。

第四种方法,文本框

用过这种办法的作者都很聪明,第一,他们知道知网查重原理后面的技术因素;第二,他们知道稿件投出去之后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这都是一些绝顶聪明的人。虽然我给大家讲这个办法,但我并不推崇大家使用这个办法。文本框是干什么的?它利用了知网检测技术上的一个漏洞,以及论文审稿环节流程上的漏洞。知网检测技术上它一个漏洞是什么?它利用了所有查重软件都是文本查重-9-

第13页

这一点,这跟图表的办法有点像,但是因为它是文字,所以它比图表的办法更高级一些,比如你写一段话,放到文本框里面,查重软件就查不出来了。同时,文本框可以设置边框,边框可以设置成无填充颜色,这样放到文本框里的文字,任何东西都看不出来,这种办法真的有人在用。那么,它利用的第二个漏洞是什么?一篇论文投出去之后,一般是在投稿系统里或在邮箱里,编辑收到稿件后一般会先输入到中国知网的系统里去查一遍,但是不管编辑怎么查,只要是用查重软件查,文本框就是查不出来的,而从论文审稿流程上来看,前期一篇论文只要检测通过了,后期就没有人再用非检测的方式,真正去抠论文里的内容了。比如,编辑拿到了一篇稿子,往中国知网的系统里面一查,重复率为8%,然后就开始进行审稿了,编辑的肉眼是看不出一篇论文有没有重复的,检测重复率后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人在进行工作。以上利用漏洞降低重复率的方法进一步说明,目前的很多学术期刊在流程上有非常大的漏洞,但这个漏洞没有人关心,要不然文本框这种方法也没办法使用,只要有人用非检测的方式去查一篇论文是否抄袭,一下就能查出来了。

第五种方法,机器

有一些公司为了赚大家的钱,发明了一些软件,虽然这些软件的水平现在还非常低,但它的效率很高,而且这种傻瓜式的高效率的机器能解决一篇论文百分之七八十的降重任务,所以很多人对这个东西也很感兴趣。既然有人能发明出检测软件,那么就有人相应的能发明出降重软件,比如你要替换关键词,或是要要调整语句的前后顺序,作者自己改一篇 5000 字的论文可能需要一上午的时间,但这个机器三秒钟就能完成,所以有很多人对这种东西感兴趣。虽然我给大家介绍了这种方法,但并不推崇大家使用这种方法,因为它只是从表面上解决了论文重复、抄袭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碰到多一个这样的例子,有位作者的论文重复率在 10%以下,查重通过了,论文最后也发表了,但在发表了以后还是被人另外一个作者发现他抄袭了,最后抄袭的作者也倒霉了。所以还是提倡大家不要老做表面文章,表面文章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尤其是在期刊论文上,学位论文的情况稍微还好一点,因为学位论文写完之后,基本上就没人看了,尤其是硕士论文,但期刊论文的风险较大。

-10-

第14页

4 论文“抄袭”的界定及避免“抄袭”的三种方法

近年来,伴随着各类学术不端事件的频频爆出,各大高校及科研机构对于此类情况的整治力度大大提升。一时间大家人心惶惶,尤其是对高校在校学生而言,论文查重率要求逐年降低(个别学校甚至已经达到 5%),稍有不慎就会落个“抄袭”的名头。论文抄袭实际上也已然成为高校老师与学生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在学术研究中,文章的观点乃至所有文字都被视为私有财产,它们在法律上属于第一次想到或记录下来的人。避免抄袭不仅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应当遵守的法律准则,更是我们尊重知识产权的一种重要体现。其实,如果我们对论文写作中文献使用的相关问题有清楚的理解,抄袭实际上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本文以英国教授斯蒂芬·贝利[Stephen Bailey]的《学术写作指南》(第5 版)[Academic WritingAHandbook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5th Edition]一书中的相关内容为基础,结合相关实例,简单谈谈论文写作中“避免抄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对抄袭的界定

所谓抄袭,作者在书中作了如下总结:“抄袭主要是指从文献(如图书或期刊论文)中获取观点或文字,而没有对作者表示感谢(承认)。抄袭被视为一种盗窃行为或学术犯罪。”(第 29 页)换言之,论文写作过程中,但凡引述了他人的研究观点、结论乃至句子表达,却没有给出相应的标注的,都算是抄袭。理解抄袭的含义并学会避免抄袭,对每一位学术工作者都非常重要。这是因为,首先,从学术能力提升的角度来看,机械地复制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不能增进我们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其次,从更现实的角度来看,在当下严苛的审查环境下,抄袭很容易被发现,并很可能给自己的求学与工作生涯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然而,对于是否构成抄袭有时往往难以判定。在此作者举出了不少例子。比如,我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出了引文标注信息,但是将作者的名字写错了。从理论上来说,这种情况确属于“抄袭”,但写错名字实际上只是我们的无心之过。又如,我们在日常研究中与同事、同学围绕某一论文题目展开讨论,并在自己的论文写作中使用了其中的一些观点,这里其实就不能算作抄袭。等等,诸如此类-11-

第15页

的情况还有很多。可见,究竟什么情况才能算得上抄袭,其边界有时是比较模糊的。然而,无论是写作中无意犯下的错误,还是其他各种情况。避免抄袭的根本准则,就是尽可能在引述他人研究成果的同时,注意准确无误地标注出处。二、避免抄袭的三种方法

针对如何避免抄袭这一问题,《学术写作指南》一书中给出了如下三种方法,在此简单概括并与大家分享。

(一)承认文献来源

如果我们在文中参考或借用了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就必须在文中表明我们确实以正确的方法承认自己进行了引用。(第 30 页)简言之,只要涉及他人地观点,就必须给出引用。对于引用的格式,我们再熟悉不过。第一种是“总结和引文标注”,比如“史密斯(2009)称……”在此,我们用自己的话总结了史密斯的观点,并给出相应的文献信息。另一种则是原文引用,与前一种方式不同,在原文引用时,应给出文献的详细信息(如页码等)。可以看到,引文标注能够让读者清楚地看到,我们阅读了某一作者的成果,并借用了其观点。如果读者想要进一步阅读原文,则可以根据我们提供的信息进行检索。

(二)通过总结和改写避免抄袭

学术论文中对于直接引用的使用应当谨慎,避免过渡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学会总结与改写,换言之,也即“将其他作者的观点融入你的作品。”(第 32 页)在这其中,总结意味着在保留主要观点的前提下压缩文章的长度,而改写则意味着重写文章,用完全不同的语言表达相同的内容。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实际上原文文献都经过了我们(论文写作者)的二次加工,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我们对已有文献的理解。

(三)通过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避免抄袭

如前所述,是否构成抄袭的判定标准有时会非常模糊。很多抄袭往往是无心之举,或是由不良的研究习惯所导致,如写作拖延、总是秉承“拿来主义”等等。根据本书作者的论述不难推断,避免抄袭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从自身的研究习惯入手,通过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形成一套规范的研究模式,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抄袭。对此,作者简单举出了如下几个方案:

第一,“谨慎地指定学习计划,不要拖到最后一天才开始写论文”。一篇论文-12-

第16页

一拖再拖,直到截稿之前还没有完成,情急之下,除了东拼西凑,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完成论文了。

第二,“注意用自己的语言做笔记,而不是照抄文献”。这当然是文献阅读过程一种非常好的习惯。用自己的话对文章观点进行总结、概述,一方面能够加固我们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另一方面更能为日后引用作准备。第三,“保留你使用的文献来源的完整记录(如作者、日期、题名、页码、、出版地、出版者)”。这是我们日常研究中非常容易忽视的一点。文献阅读得不少,但由于没有进行记录,看过便将文献随手一扔,等到自己确实需要引用时,反而找不到观点的出处。

……当然,上述几个方案只是举出了少部分例子供读者参考。总的来说,避免抄袭应从平时学术研究的点滴习惯开始做起。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很多问题便能够迎刃而解。

李超楠(科研写作研究所编辑教研一室学术编辑)-13-

第17页

5 降低论文重复率的三种有效策略在仿写的过程中,由于使用的方法或材料相同,所以容易出现内容雷同的情况。加之不少作者还存在机械式仿写的情况,这也加重了仿写论文重复率过高的问题。为此,我们继续基于《学术打假何以成为国家行动——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现代大学教育》,2022 年第 5 期,以下简称“学术打假”)对《创新创业教育何以成为国家行动——基于多源流理论的政策议程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16 年第 5 期,以下简称“创新创业教育”)仿写的分析,提炼出了三条规避重复率过高的有效策略,以为广大作者在初稿写作环节便能够有意识地进行降重操作,避免完稿之后再在降重上投入过多精力,提升论文写作、修改效率。一、做大分母,降低总文字复制比

众所周知,论文查重系统的原理为,将检测论文与数据库中的已发表论文进行相似度比对,工具通过检测重复、抄袭、篡改或替换文本来评估相似度,来计算出总文字复制比的数值。其计算原理大致为:论文重复的部分除以论文的整体(重复的内容和自己写的内容)。从这一角度来说,单纯地减小分子——降低重复的内容或许存在难度,但我们还可以变大分母——增加自己写的部分,来达到降低复制比数值的目的。因此,在论文篇幅固定的情况下,增加原创性的内容可以间接地降低复制或引用文本的占比,大大降低论文重复率。图 1

图 2

-14-

第18页

在“学术打假”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中,其与以下简称“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相同的一个小节内容,即“多源流理论在本研究中的适切性”。由于要阐释理论的“适切性”,涉及相同的理论,且对于适切领域的阐释都在教育政策范畴,这更加大了降低重复率的难度。“学术打假”一文的作者在这一小节中便是主要采取了增加原创新内容的处理方式。从图 1、图 2 的对比中可以看到,“创新创业教育”一文中对于多源流理论适切性的解释较为简单:多源流理论因其本身的理论性优势,对创新创业被纳入政策议程及政府议程提供了合适的分析框架,因此具有较强的适切性。而“学术打假”一文,对于“适切性”的解释则是给出了更为详细的两个方面的原创性理由。通过增加“适切性”方面的原创性内容,降低了总文字复制比的数值。当然,这些原创性理由观点亦是从前两段的理论梳理、现实背景的推导中总结而来。

二、增添/替换论据,提高原创性

在一篇论文中,要想实现文中所有的观点完全迥异于已有研究,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经典理论观点或是已形成的共识性观点。因此,在部分观点内容与他人研究相同的情况下,可通过增添新的论据材料,或是替换与已有研究相同的论据来支撑重复性的观点内容,避免简单地重复使用之前的引用或论证。如此一来,通过使用不同的案例、研究结果、专家观点和数据资料,便可以呈现出论文整体内容的多样性和广度,从而提高论文的原创性。

-15-

第19页

在“创新创业教育”(图 3)和“学术打假”(图 4)这两篇论文的“理论框架”部分,同样涉及多源流理论本身的论述。而对于这一经典理论内容观点介绍,上一部分所述的“做大分母”的方式已不太适用,因为我们不能对经典理论内容观点做明显改动。在“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文章中,作者已对多源流理论中的“政策之窗开启”的关键——焦点事件做了详细解读,而“学术打假”为避免与之重复,则是使用了不同学者观点、增加案例资料的形式,使其内容有别于“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同样是对“焦点事件”的介绍,“学术打假”一文的作者,其将“创新创业教育”中对图 3 的“引用[7]”观点——政策之窗的开启还受制于焦点事件的范围、强度、触发时间,替换为“作为一种重要的议程触发机制,焦点事件能够加剧问题的暴露,使其进入决策者的视野”,既达到了阐释“焦点事件”的目的,又达到了降重的目的。而后,为进一步提高论文原创新,“学术打假”一文作者又援引了两条案例资料作为论据,对“焦点事件”做了更为详尽的解读。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这种情况下,也有不少作者选择改述的方式,即通过遣词换句、替换关键词、调整词句顺序的手段,把别人的观点内容改一改,用自己的话再说一遍,或是插入文本框的方式,来降低重复率。但这是一种非常低级的降重办法,且容易涉嫌学术不端行为,因此,我们不建议大家使用此类降重方式。

三、引用前铺后申,稀释引证内容

参考文献的主要作用在于引证,对于学术论文写作来说,必不可少,其能为学者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应用价值提供必要的论证依据。但单纯堆砌与拼接引用文字、过度引用或错误引用等非合理引证,容易于造成高重复率。只不过,这里高重复率的产生,不仅是因为引用过多而引起,而是因为原创性内容太少,而“前铺后申”的技巧可稀释引证内容,快速降低重复率。顾名思义,“前铺后申”即是在前面有所铺垫、后面有所申展,而引用前铺后申便是在引用的那句话前面和后面分别加上一句话,以对引证内容做铺垫和申展。“前铺”的内容可以是简单地用口语化的形式表述一下即将要引用的内容的意思,但要避免语义完全重复;“后申”的内容则既可以是紧接着承接引证前面的内容,也可以是基于引证内容而铺垫其之后将要论及的内容。在找不到上一部分所提到的“增添/替换论据”时,可以尝试使用这一方法来降低重复率。

-16-

第20页

呈现的“创新创业教育”一文中提到,某些问题进入政策议程是“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看到,这“三个源流”是多源流理论的核心内容。为将这一内容在引用上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所区别,图6 呈现“学术打假”一文作者,在这“三个源流”之前,添加了一小句的内容——“影响政策议程和方案选择的源流有三条:”,作为“前铺”的内容。在引出具体的“三个源流”之后,便又对每一个“源流”分别展开阐释,这便是采用了“后申”的技巧。四、结语

从上文可以看出,我们并未介绍网上较为流行的一些诸如同义词替换、改变语序、改写重述、机器降重等方法,因为这些做法很可能不但对降低重复率没有太大作用,反而容易使句子前后衔接不起来,不通顺,过于生硬,影响到论文的质量,甚至引发学术不端。而本文所介绍的三种降重技巧,不仅对于降低重复率本身有着显著作用,对于作者学术写作能力的提升亦能起到助推之力。因为本文所提供的三种方法,是从行文逻辑的层面对论文进行降重,而非以往那种较为零散的置换语句的方式。最后需要强调的是,避免重复率仅仅是论文写作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遵守学术规范和道德,确保引述和参考他人的工作,并进行适当的批注和引用。

作者:胡乐浩(科研写作研究所编辑教研二室主任)-17-

第21页

6 论文查重的背后逻辑我们在写好一篇论文后,最先要做的就是对其进行学术不端检测。普通期刊对来稿的重复率要求控制在 20%以内;大部分核心期刊则是将重复率控制在10%。论文检测有很多系统,期刊编辑部最常用的是知网。

●学术不端的危害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影响发表,这是学者们和学生们最关注的问题。2)影响毕业,因为重复率的问题,很多人毕不了业或延毕。3)影响声誉,对我们来说,“实事求是”是最核心的价值观念。学术不端行为会损害学者们在社会上的学术声誉,甚至阻碍各个领域的科学发展。4)影响人生,总体而言,学术不端会让个人走向穷途末路。事实上,互联网上的那些案例只是冰山一角。

-18-

第22页

结合上图这则教育部司局函件来看,我国教育部曾通报一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作假案,当事人已被撤销学位。此外,电子科技大学和厦门大学两名硕士毕业生也被查出有类似情况出现。

因而,我们写论文不能动抄袭的心思、不能抱有侥幸心理,要学会“玩文字游戏”。这里的“文字游戏”是指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换一种表述方式,还可以加上自己对专业领域的理解去写论文,即在现有的基础上对论文内容进行一种更高端的表示与呈现。

●了解检测规则

1)具体算法

这里的具体算法是指评判文中有几个字连续与他人相同就被标红的算法。假如一个查重系统检测出我们连续六个字与他人雷同就被标红,我们可以在这 6 个字中设置一个阻碍物。倘若这六个字组合构成的是一种相沿成习的、我们无法改变的说法,那就可以用参考文献的方式去回避。在此,不建议所有内容都用参考文献部分来表述。目前,知网采用的是连续 13 个字连在一起就算是抄袭了他人文章的算法。在 2019 年之前,无论是知网还是其他检测系统,我们只要把别人的文字转换成图片是查不出来的,当时没有图片识别功能。但现在,数据技术高级了,图片、代码、公式中的文字,查重检测系统都能识别,我们要注意。2)对标文献

检测系统对标的文献来源是自有的数据和网络资源。自有数据即论文、法规条例、著作、报纸文和学位论文等;网络资源主要包括网页信息与百度文库。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也没有参考别人的论文,也没有用法规、条例,更没有引用著作里面的内容,我们就是用的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但也被标红了,这或许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别人都这么表述,但有人在我们之前表述过了,就“变成”我们抄袭别人的内容了。

3)开放程度

大部分检测网站的账号对个人开放,唯独知网除外。大部分的期刊查重用的是知网的标准,所以有时我们要想在投稿前用知网标准先自测一下。在这种情况下,有几种方法提供给大家:一种方法是我们可以通过个人向购买检测资格,但我们不是去淘宝上购买,而是要去知网上找老师协商购买。需要注意的是,个人-19-

第23页

用户购买检测账号后,要在一年之内用完。另一种方法就是垂询所在学校的学报单位或者是教务处、图书馆,同样有负责老师提供论文检测服务。目前,国内对个人开放的检测系统主要包括万方、维普、paperpass 和大雅。4)能识别与不能识别的内容

能识别的:

▷文字,包括约定俗成的说法。

▷图片,包括 P 过的图。有关这部分内容,中国知网是能识别出来的,知网的图片识别技术很高级,并且接下来可能还会更高级。▷代码跟公式。有关这部分内容,我们得按照常规的用法,不能把别人创立的公式或者是生成的代码变成我们的。

▷法律条文、案例引用现在已经不归入抄袭了(知网)。实际上,还是有些会归入抄袭,我们结合一个案例来看:

案例分析

以下是一篇包含法律条文引用情况的例文,我们来分析一下知网对其查重过程:

-20-

第24页

结合上图,我们来看一下。这篇文章最初检测时,去除本人文献复制比重复率为 16.1%,去除引用文献复制比重复率为 10.5%,算是很低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刚才讲到过的涉及法律条款引用的问题。以下面两张图为例,绿色的内容是法律条款原文。

这些都是法律条款里面的内容,说明中国知网里有这个条款。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这里,却未显示为绿色。

有时,我们需要做政策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把这些政策一梳理,很可能会出现“整片红”的情况。但主要还是需要参考中国知网的法律条款数据库里面是否收录了相关政策内容。

结合上图来看,法律法规、政府文件和科技报告这三块内容是知网里本身就收录的,在查重时就把这些免责了。因此,我们也无需过于担心。在这里,有一个标红部分调整小方法:我们知道,知网的算法标准是13个字连一起则标红的,那就可以用我们对这个专业或者这个定义的理解,给它重新表述一遍,这个几乎是没关系的。有些表述起来极其困难的,就可以放进参考文献。

不能识别的:

▷“思想抄袭”。如果我们认为别人的观点很好,但我们与该作者的重合部分-21-

第25页

很少,那我们可以在这上面做文章,即进行“思想抄袭”。我们要结合新背景,用我们自己的专业理解,再用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去改良原有观点即可。这时,我们的观点跟他几乎是不同的了,但是有继承性关系。

▷迁移使用。可以有度地使用他人的形式、逻辑与观点。例如,一篇文章的框架很好、逻辑很好,我们就看一下他的观点跟另外几个学者的观点能不能合成一个我们自己的观点。也就是“集众家之长。我们要结合现在的一些变化,甚至包括一些技术、工具、理论,把别人的观点或定义进行完善即可,这也是完全合法合规的。

●重复率高的原因

1)抄袭太肆意

无论是数据、内容、公式还是图表,尤其是实验数据,我们是坚决不能抄的。不管是抄袭数据还是内容,都要适可而止。如果我们觉得一篇论文内容很好,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将其变成自己的。就像写作文,别人写“去春游”,我们也可以写。但是,不能人家玩什么、我们也玩什么,我们可以玩一样的东西,但是每个人的心情、感想是不一样的,词汇量也不一样。我们把这些东西一加工,论文也就不一样了。

2)仿写不到位

在模仿时,我们很容易被别人带到他们的逻辑顺序、序列里去,然后就走不出来、就不会创新了。总结起来,就是仿写不到位。实际上,仿写论文是有技巧的。首先,我们要清楚:自己不能被别人带走,要带着自己的思想去仿写。那我们仿写哪些内容呢?可以仿逻辑、仿框架、仿用词、仿研究方法、仿理论。当然,我们可以不用别人的理论。我们会发现,一般的文章都用一个理论,为什么这篇文章用了两个理论,它是怎样把这两个理论给搭起来的?这两个理论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去做仿写。

3)引用太多

在做论文综述时,我们引用的绝对多。我们要了解自己语言表述逻辑,引用也要有自己的风格。有些作者在写书之前,自己的这些观点都已经用论文的形式发出来了,或者别人就在我们之前用了这个概念、这些内容了,到时候我们会变成抄袭其他人的,这种情况是非常容易出现的。

-22-

第26页

4)创新不足

创新不足与引用太多有密切关联。也就是说,我们迁移使用的度没把握好,或者是说在“思想抄袭”方面,我们实际上既没搞清自己到底要什么,又没搞清楚用哪些方法来做。

作者:何老师(副研究员,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 10 余项;已发表论文“40+”,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索引“20+”,CSSCI 论文 17 篇,制定地方标准 1 项,荣获市级及以上社会科学成果奖 7 项。)

-23-

第27页

7 论文降重的三种有效方式之前,我们了解了论文查重的背后逻辑。今天我们看一下论文降重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

●建立自我话语体系

▷普适性、开放性和公共性

我们的论文首先是给专家和评委看的,专家和评委是有普适价值的人,了解问题具有普遍性,因此我们的话语体系不能太独特。实际上,论文评审团中有“大评委”和“小评委”,例如,我们做的是纯文科研究,我们的文章很可能被送予了一位跟我们的专业有一定相关性但研究方向完全不一样的“大评委”那里,他理解文章的广度可以达到,但深度可能达不到。由此,我们的论文要有开放性,确保能让专家、评委看懂。除此之外,我们不能使用类似于网络用语的口语化表述写文章。如果在写论文时,要将普适性、开放性与公共性贯彻于文中,我们先要看一下所学专业的核心期刊(或 C 刊)上文章的作者是如何列题目的、写摘要的,论文正文的话语格调是偏向严肃还抑或是相对放松的。弄清楚这些,我们就明了自己写文章的开放性、公共性应如何体现了。当然,论文语言和段落的表述要有我们自己的个性,更要符合大背景的要求。

▷树立背景话语和实践话语意识

比方说,有一个热门话题是“共同富裕”,近期又流行其他不一样的热门话题,这实际上就是背景话语。我们要把背景话语跟案例相结合,其实就是使实践话语与背景话语相对接,这样方能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有了背景话语与实践话语相结合的大背景,我们的实践就有意义和价值。实践话语和背景话语结合,体现的是文章的高度和意义。

▷将理念话语与学科话语结合

理论话语相当于每个学科的理论,有些理论是交叉学科产生的,我们有时要把新理论引用到其他领域。事实上,每一个领域的新理论肯定是由一个人开创的,我们可以当第一个人,就看我们如何将理论与学科相结合了。我们只要理顺了这-24-

第28页

个逻辑,那么通过二者的结合,便衍生出更高端的话语体系,甚至有理论依托了。▷将文化话语与差异话语结合

有关文化话语与差异话语的结合,我们要考虑怎样用差异性的话语将其深层次的本质揭露出来。此处的差异性话语是我们以一种“剑走偏锋”的方式来表述鲜少有人提及的话语,用之前很少提及的、很少研究的话题,撬动一个热点议题,使人一看就有一种眼前一亮之感。实际上,这涉及到一种“文化认同”。我们在写文章之前要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先给自己的能力做个核算:我们大概是能到什么程度、最高能达到什么程度。那么,我们就开始考虑:怎样从发普刊能力都不足的程度,到先把普刊论文给“倒腾”出来,然后此基础上又将论文语言表述成核心的要求。

▷自我表达习惯融合专家喜好

一般来说,我们要想了解专家喜好,可以看一下目标期刊上的文章作者都是如何措辞、用句型,进而表述理论的,他们喜欢从哪些理论和哪些背景来切入。我们的自我表达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模仿过程。其中,迎合专家喜好最需要下功夫的方面就是列题目,我们刚开始肯定是列一个大致的论文题目,文章写完后,我们可能会将正文中的一个主题换掉。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自己当初想得太过于简单。

▷措辞用句符合大众理解

我们措辞用句需要符合大众理解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建立一个话语体系。除此之外,文章要多给别人看,要多请他人给我们提意见。有的时候,非本专业的读者看我们写的文章,甚至会比我们更了解这个专业,因为他们的理解思路更广。▷行文逻辑对接读者需求

我们的第一位读者是评审专家,其次就是期刊社编辑。编辑对来稿作者本身的要求很高,他们可能认为我们的文章逻辑不够严谨,所以要成功发表确实困难。但是,如果我们的文章逻辑刚好符合编辑需求,那么,投稿命中率就会高很多。比方说,一期杂志上发表了十几篇文章,那么我们去找这十几篇文章的共同点,或许就能摸清编辑们喜欢的行文逻辑。

▷图表绘制接洽直观、聚焦

-25-

第29页

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专业的作者,我们都喜欢用图表和数据说话。许多文章包含图表,作者们很简单地对其做直观陈述,这个陈述是让专家、评委们很好地领会我们文章核心点的关键。因此,在申报课题时,我们基本上都会通过画图把研究思路的逻辑理顺,将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甚至核心观点进行罗列,这样便会更直观。

在建立完自我话语体系之后,我们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迁移他人的表达,二是用好高端词。

●迁移他人表达与内容

▷找相关点

迁移他人的表达与内容,实际上就是仿写。首先,我们要看一下某篇文章的逻辑是否需修改。逻辑一经修改,文章框架基本上就重组了。其次,我们再看一下研究方法。找一些与我们的论文所对标的文章,了解一下,同样的研究内容,别人用了何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如果其他作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不仅更新、而且更高级,那我们就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最后,我们还可以将其他作者的图表呈现形式进行迁移。

▷找可用处

实际上,我们可以对标研究内容去对应理论。例如同样的研究内容,别人用了一个或者好几个理论来将整篇文章的内容揭示得更完善,那我们也可以效法这种方式,通过题目、背景的修改提升论文质量,且重复率高的问题基本也能解决。有关论文观点,我们要结合自己的所学专业、学科背景,以及一些可能会出现的新情况去理解。当同一理论在不同时期提出,其内涵也大不一样,涉及的深度、广度也亦千差万别。那么,我们在自己的文章里扩充、延伸这些理论的深度与广度,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降重方式。

▷找转化点

我们的之所以重复率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普遍对所参考文章中的概念、理论未进行有效的提炼。我们的提炼并不是直接在前人的文章上提炼,而是要看他们的论文来源文献;在扩展方面,当我们看一篇文章,它总能使我们想到一些内容,也可作为转化点供我们扩充到自己文中。无论时提炼还是扩展,我们都不-26-

第30页

能忘记要加入“创新”这一要素,这是我们在迁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用好高端词

▷提高综合度

一个概念的定义肯定不止是由一个人开创的,我们可将某个概念的多种定义找出,看一下有哪些表述是更科学的,我们能否为它概括出一个新的定义。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扩大概念原先的范围、延伸维度。要尽可能提高整篇文章或是整段话相关表述的综合度,这也是一种使论文质量获得提升的途径。▷研究方法

要用好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先对国内外对这一方法的形成历程进行了解,从历史到今天,这种方法经过了何种演化过程;在变化过程中,哪些是关键环节。然后,我们就可以把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法了解得更为透彻。如此一来,在写作时,我们就能形成自己的创新点,进而把研究方法部分写得更加细致、全面。▷正文内容

在文章正文部分,我们要做好衔接,具体方法就是选好连接词。有时,“为此”、“由此可见”、“有鉴于此”、“因此”等其他的一些词,我们在看文章时会有意识地去了解。实际上,在文中不同的位置用这几个词语,不同读者的认知、解读思路也大相径庭。由此,我们也能够通过选用好的连接词提升表达高度与精准度。作者:何老师(副研究员,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 10 余项;已发表论文“40+”,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索引“20+”,CSSCI 论文 17 篇,制定地方标准 1 项,荣获市级及以上社会科学成果奖 7 项。)

-27-

第31页

8 论文降重的“改述”与“引用”策略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文献在写作环节给我们带来的障碍。一、文献障碍:改述他人文献

关于文献的使用,很多人都会犯一个错误,就是改述别人的文献。比如说我们明明该用直接引号的地方,不用直接引号,而是去改述,甚至有时候为了迎合自己的观点,把人家的意思给改变了。当然也有的人为了降低论文的重复率,有意识地去改变别人的观点、表述形式等等。这恰恰是我们对文献使用不当给论文写作带来的问题。

很多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以为把别人的观点改一改,换一下表述方式,就可以通过了,其实很难的。比如,上图中,“霍布斯在《利维坦》一书中最早阐述了国家学说,并提出了契约共识的思想。霍布斯认为,人性是恶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为私利而相互争斗,呈现出人与人的战争状态,为驱逐避害、自我保存,为寻求有组织的和平生活,人们相互建立契约,将自然权利交托给主权者,建立国家。至此,国家的产生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国家是人造物,而非神造物。”我们用浅绿色和橙色对这段话做了划分。这段话作者其实做了改述,从而造成一个结果。即因为作者的改写,我们现在判断不了,到底哪句话是霍布斯的观点。比如说霍布斯在《利维坦》一书中说这句话,我们可能还认为是霍布斯的观点,但是他只是提出了契约共生思想。我们在看到这篇论文的时候,会产生一个疑问,橙色这句话是霍布斯的观点还是作者的观点?我们不能区分哪些是霍布斯的观点,反过来也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区分哪些是作者的观点。如果我们连-28-

第32页

引用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都去无法区分,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认为这个作者可能是没有观点的,作者可能改述了霍布斯的观点。

再往下,“可见,在霍布斯那里,个人同意是政治秩序的基础,契约共识是国家建立的前提,从而论证了政治合法性的来源”中,“可见”一词,好像是从霍布斯的观点引入到作者本人的观点,但是实际上这句话也是霍布斯的观点。这个地方带有误导性,因为“可见”试图引导读者跳出霍布斯的观点,让大家以为是论文作者的观点,但是“可见”后面还是霍布斯的观点。紧接着后面还有一句话,“但霍布斯又指出,在契约订立后,主权者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人民必须绝对服从,体现了其政治共识思想的矛盾性”。这一段话虽然只是一段话,但是这一段话呈现给我们的结果就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整个一段话就是霍布斯的观点,没有作者的观点,作者只是改述了霍布斯的观点。但是别人的观点就是别人的观点,我们再怎么改述,再改上一千遍一万遍,它也不是我们自己的,也只能得出一个掩耳盗铃的观点。因为我们改述多了以后,自己可能也忘了到底是人家的观点还是我们自己的观点。

有时候我们的论文投稿出去以后,审稿人或者编辑如果觉得某个地方可疑,就会让我们补充引用。但是如果我们找不到这句话到底出自哪里,就非常的可笑了。这就是典型的“把别人的观点改述多了之后,导致自己忘了这个观点到底是来自哪里了”。因为我们一开始写初稿的时候就没有做直接引用,导致补充引用的时候就找不着文献了。以上就是在论文写作这个环节,很多人都会犯的一个错误,即过度改述别人的东西,老以为改多了以后就成了自己的了。实际上不是的,实际上我们改多了以后,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的区别,也是非常的明显的,所以严格来讲我们写论文,这一点尤其要注意。

如果说我们写一篇一般的论文,然后随便选择一本杂志或者普通期刊进行投稿,可能问题还不大。但是我们如果投到一个高级别、高层次的期刊的话,那么不管是编辑还是审稿人,对随意改述他人文献这一点都是非常忌讳的。这也验证了我们经常看到的一种现象,就是我们觉得有的论文看着挺好的,很有理论深度,选题也很新颖,但是为什么投到哪里都不被录用?是因为如果文献使用不当,会导致编辑觉得我们的论文里面有很多可疑的地方,编辑又懒得指出来。如果只有一处两处的话,编辑可以指出来,并要求我们补上引用,但是论文里面到处都是-29-

第33页

这种情况,那就没有办法指出来了,最终导致编辑部不录用我们的稿子。二、应对策略:引用+原创

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我们的论文会因为改述别人的文献,导致不被录用。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怎么来应对?下面给出三个对策。

1. 文献引用+原创观点

我们的论文里面只能有两种内容,或者说只能有两个东西,而不可以有第三个东西。这两个东西就是引用和原创的观点,不可以有第三个,即我们对别人观念的感受。论文里面不可以把引用别人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观点。论文里面我们要么是引用别人的观点,要么是自己创新,这个很容易理解。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反思一下自己是怎么做的。对于一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我们甚至会要求他们的论文里面只可以使用直接引用,不可以使用间接引用。这个要求有点过高,但是对于一些写作基础比较好的人来说是可以这样要求的,因为我们严格来说就应该是这样子的。因为我们的间接引用容易出问题,我们有时候很难区分间接引用和自己的感受,所以这个时候为了确保我们的论文没有问题,我们就强调只可以有两点,不可以有第三点。

2. 文献引用的两种方式

我们怎样操作才能不去改述,甚至不去过度地依赖改述他人文献的论文写作方式?基本的做法有两个,第一个是引用在前、观点在后,第二个是观点在前、引用在后。这是常识性的做法,但是做起来可能是有难度的。就第一个“引用在前、观点在后”这种方式来说,这也意味着我们创新性的观点是在引用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即我们在前面研究基础上做一个推动,这是正常引用的一个方式。第二个就是观点在前,然后引用别人的文献,主要是将别人的观点作为论据来支撑我们的观点。以上就是两种引用别人文献的方式。接下来,我们来两篇范文。-30-

第34页

第一种情况,引用在前、观点在后。作者前面引用“你需要假定某些物理事实来解释观察的同时发生,并以此来支持某个自然科学理论,但你不需要假定任何道德事实来解释所谓道德观察的同时发生”。这属于哲学观点,所以可能不是很容易理解。我们只把它看做引用就行了。然后作者从引用里引申出自己的观点,即“换言之,对于自然科学而言,对事实的观察能够成为科学理论的证据”。这里是在论证“观察”跟“科学”的关系,后面论证“观察”跟“道德”的关系,“但对道德而言,我们却找不到理由来假设存在着某种可以被观察的道德事实”。这就是观点在后面、引用在前面的例子。我们很容易看出绿色字体标出来的观点,是根据前面的引用推导出来的。因为前面的是陈述,而后面才是根据陈述推导出对事实的观察与科学、道德的关系,这是引用在前、观点在后的例子。但是实际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论文引用完就结束了。作者可能会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把别人的话放这里,以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完了,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强调引用在前、观点在后。方面是强调“引用”跟“观点”的关系,另外一方面强调前面有引用,后面就得有观点,或者反过来说前面有观点后面就得有引用,不可以只有观点,也不可以只有引用。哪怕堆砌了好几个引用了,但后面没有观点的话,想表达的意思其实还是没有表达完。-31-

第35页

第二种情况,观点在前、引用在后。作者的观点很简单,即“也有很多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大班教学成功翻转”,这个是探讨翻转课堂的。因为有人认为翻转课堂只适合小班教学,但是很多人反对此观点,认为有很多教学方式能够证明大班教学是可以翻转的。作者后面举了几个引用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比如说第一个举了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例子,第二个举了美国 Jungic 课堂的例子,第三个是美国的 Linga 和 Wang 的例子。作者运用三个引用作为前面观点的证据。作者三个例子为什么不是直接引用?因为作者引用的不是别人的观点。引用可以引用别人的观点,也可以引用事实。作者引用的其实是论文里面揭示出来的事实,但是即使如此,它仍然标注了引用。这个作者在引用方面是非常谨慎的。他没有像其他人写论文一样,把事实再描述一遍,就变成自己的了。毕竟这个事实是有出处的,不是这个作者原创的。因此,这个时候也要加上引用,虽然说不是直接引用,但是也要加引用。以上就是观点在前、引用在后的例子。3. 有观点必有引用

我们如果想表达一个观点,就一定要有证据来证明我们的观点,否则这个观点就值得怀疑。下面就是两个典型的只有观点没有引用的例子。我们不看只有引用没有观点的例子,因为那种情况比较少一些,但是只有观点没有引用的情况非常多。

-32-

第36页

第一个例子,前面有一个观点说“‘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技术条件具备与实践应用不足之间的矛盾,限制了‘互联网+政务服务’作用的发挥”。如果这个观点要成立的话,作者后面应该是提供论据,来论证前面这个东西确实是限制了互联网+政务服务作用的发挥,但是实际上后面没有提供论据。作者后面说了很多其他的东西,而且出现了很多新观点,比如说“技术变革必然推动相应的社会管理手段的改革与其相适应”,但这一观点与前面没有什么关系。紧接着又开始说“当今世界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信息共享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为‘互联网+政务服务’提供了现实可行性,而且亟需政府改变传统互联网思维,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一方面......存在较大缺口”。我们很容易发现作者的每一句话好像都是观点,而一个论据都没有,作者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我们怀疑。比如说技术变革就必然推动相应的社会管理手段的改革与相适应吗?是必然的吗?这是值得我们怀疑的。第二个例子,“网络及移动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信息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格局”,这是作者的一个观点。紧接着作者开始说,“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性,使得网络舆论场呈现多元化,理性与非理性混杂其中,公共舆情热点事件中舆论撕裂现象频发,舆论共识较难达成”。作者写了信息传播途径,写了舆论撕裂,写了舆论共识,然后开始写“网络舆论生态治理已成为我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

这两个例子都属于只有观点没有引用的情况。我们在写论文的时候要竭力的避免这种情况,因为没有论据,我们的观点可能就是不成立的。哪怕观点是成立的,但是由于我们没有提供论据,别人也有充分的理由怀疑我们的观点可能是不成立的,也就是我们的论证有问题。这一类论文有一些显著的特征,即使劲往极端的情况去写。这也是我们在写论文的时候要竭力避免的。我们写论文的时候要尽可能地与我们的研究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中立、客观的立场,而不要过于主观甚至是武断。比如说技术变革必然推动什么,网络及移动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什么,这种表述尽可能都不要用,也就是我们论文写作用词方面,要尽量不使用形容词。因为使用形容词就表示我们表达的是主观观点,所以尽量不要用形容词。

我们明明写的是互联网+政务,结果什么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手机、移动-33-

第37页

互联网、物联网都出来了,好像很唬人,其实与我们的观点根本就没什么关系。这就是只有观点、没有引用的例子。

以上三条建议,可以帮助我们应对论文写作环节使用文献所面临的障碍或者误区。

-34-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的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